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欹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孔老师带你一起玩“君子养生”模型
热度 1 zhengyongjun 2019-6-25 18:08
——拍摄于曲阜孔子博物馆
个人分类: 好摄之图|23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孔老师带队参观实习工作日志一则
热度 2 zhengyongjun 2019-6-19 13:29
明 孔子观欹器图(孔子博物馆) 【原文】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 “此为何器 ? ”守庙者曰 : “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 : “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谓弟子曰 : “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 喟然而叹曰 : “吁 !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 ” 子路曰 : “敢问持满有道乎 ? ”孔子曰 : “聪明圣知,守之以愚 ;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 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守之以谦 : 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荀子.宥坐》 【译文】 孔老师带队去鲁桓公庙参观实习,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孔老师问守庙人 : “这是什么东东 ? ”守庙人说 : “这是君主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孔老师说:“我听说这种器皿,不注水的时候就会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就会端正,注满水后就会翻倒。”孔老师回头对随行得弟子说 : “注水吧 ! ”弟子们连忙取了水,注入到里面。注入一半的时候,器皿就端正了,注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复倾斜了。孔老师感慨地说 : “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 ” 子路说 : “老师,我想问一下有保持盈满的方法吗 ? ”孔老师趁机说道 : “聪明圣智,就要用笨拙来保持它,功劳惠及天下,要保持谦让的态度;勇敢有力,要用怯懦来保持它;富有天下,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就是所谓的保持盈满的方法啊。”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039 次阅读|5 个评论
欹器和汲水瓶
热度 3 youmingqing 2019-4-1 12:09
上篇博文介绍了 “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欹器 ,引起大家的讨论,且有多位老师提及“汲水瓶”。 尽管相关问题复杂难解,仍努 力学 习之后再做些说明。 1 稳定平衡的姿态 物体被悬挂 或者说可以绕轴旋转,重心一定在悬挂点下方, 即重心最低而 稳定平衡。 物体在平面上方的一点支承,稳定平衡时重心到物体支承点距离达到极小值,也就是重心高度在局部范围达到极小值。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偏离稳定平衡位置时,重心总会升高;外力撤除则回到重心最低的位置。不倒翁就展示了重心位置与稳定平衡位置的关系。 上面的论述只是对刚性物体和刚性平面成立。实际情况当然复杂得多。例如,水洗、干燥后的鸡蛋固然难以直立在干净玻璃、抛光石材或平整桌面;但地面、木板表面的微小凹坑或桌布柔软变形,鸡蛋能够直立;部分以大端静立 水滴之上 两三分钟后即能直立,可抵抗口腔呼气的轻微扰动而稳定 60 小时。 尤明庆 . 鸡蛋在水滴上的直立及水中的稳定平衡 . 力学与实践, 2017, 39(5): 519-523 如果两种材质构成的圆片或圆球,重心偏离其轮廓的中心,也会产生有趣的现象:可以沿着粗燥斜面向上滚动,可以在斜面上往复振动。 2 欹器 悬挂式 欹器在没有注水时以倾斜姿态稳定,而重心在悬挂点的正下方,只能是不对称结构:或者重心偏离中轴,或者悬挂点偏离中面。这总是一个欠缺:不对称的结构就该有不对称即偏斜的结果啊,有什么值得说呢。二十年前高云峰先生“ 却希望真正的欹器就是这种触地式 ”,是有原因的。对称的结构完全可以产生不对称的结果啊——圆柱体浮在水面的稳定姿态,较长是轴线水平、较短则是轴线竖直,但倾斜的稳定姿态也是有的啊。 笔者设计的触地式欹器却可以具有完全对称的结构,平衡姿态只是取决于水量的多少,似乎能够更好地体现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哲理。 3 汲水瓶 朱照宣老师《非线性力学讲义》的附录“力学大事年表”,第一条就是陕西浐河边半坡遗址的“汲水瓶”。 从 博物馆的网页 下载了 3 个红土陶瓶的照片,最左边的就是名头响亮的“尖底双耳汲水瓶”, 仅 1954~1957 年就出土 200 余只,其尺度大致在 20~60 cm,多为30~40 cm 。其它仰绍文化遗址亦有大量的陶瓶出土。 对汲水瓶的研究文献和介绍文章数以千计,难以尽阅。下面所说想来别人已经说过,但也不能一一查核标注,还请读者体谅。 距今 六千 多年前、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陶瓶, 想来应该是生活用物 ,而不是祭祀礼物或陪葬明物,更不会是体现哲理的“宥座之器”。 遗址在浐河之畔,想来先民从河流而不是井穴取水,陶瓶双耳在中部,也就是靠近重心位置,或许只是用于握持,而不是用于系绳; 倘若用于系绳,那么位置偏上一些总是好的,以免提水过程中陶瓶倾倒而不能存水 。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至于陶瓶做成小口尖底而不是平底,或许有利于摆放——那时并没有平整的桌面啊。当然,下部球状的陶瓶或许更便于在不平的地面安置;不过,想来先民最初尚不掌握相应的制作技术。另一方面,下部凸出的陶瓶放置在真正的平面上,或许就具有了“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性。 从上图看到陶瓶只是大致对称;双耳位置也不会精确地位于中面。 系绳空提时 重心 W 在双耳连线(右图空心圆圈)的正下方,即图中虚线 SW 为 铅直方向;因重心靠近双耳连线, 两者相对关系稍有变动,陶瓶姿态将出现显著差异。实际测试也表明,陶瓶系绳空提时姿态具有随机性,瓶口向下的情形也有出现呢 ( 孙霄,赵建刚.半坡类型尖底瓶测试.文博. 1988, (1): 19-24+18 ) 。 假如陶瓶真是用于从井穴取水 ,细长的陶瓶本身就能在水面倾倒,并不会以直立姿态浮在水面,与系绳与否无关;即使浮在水面,提顿几次不也就能入水?系绳靠近瓶口不是更为合用吗?如若不信,可以找几个玻璃瓶子做些试验啊。 顺便 说一句,四十年前博主在县城读高中,每天都要用 篮球做的吊桶从井中提水——将篮球放到 水面后,急速提起并向下送绳,篮球就能倾侧落到水面,部分进水后再提顿一次也就满了。 力学的趣味:瓶子在水中的姿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169532.html 4 结语 某些文章或许对六千年前“汲水瓶”的力学特性进行了过度诠释,学界在具体试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已有所说明。如 王大钧 . 半坡的尖底红陶瓶——能自动汲水吗 ? 告诫人们中庸的欹器 ? 力学与实践 , 1990, 12(3): 71-75 以两个问句为副标题,在“ 三、没有结论的结语 ”的结尾说,“ 本文所涉及的力学知识是浅显的 , 最后对尖底瓶的用途又没有得出结论 , 可能使读者扫兴 . 请读者谅解 , 这毕竟是一个六 千 年以前的谜 , 要解开它并非易事 , 但不是靠力学能解决的 ”。 尖底小口的陶瓶可以放在稍有坡度的地面,不必用塞也可以存水;只要注意到双耳 不是用于系绳、而是 用于握持或防止滚动,那么其结构就是合理的;陶瓶也就具有了外形的肯定性或者几何美。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10388 次阅读|15 个评论
欹器该是触地还是悬挂?
热度 10 youmingqing 2019-3-29 10:50
1 欹器“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发明于何时、何地、何人,均缺乏记载,尚未发现古物存世;但文献多有记载,且孔子亲见 。后世仿作皆为悬挂式 ,似稍有欠缺。如文 所称,触地式欹器技术要求很高,但考虑到古代制造水平可能性不大, “却希望真正的 欹 器就是这种触地式”。 笔者觉得,最初的欹器就该是触地式,或许源于瓶底湿土变形而产生的奇异 “次品” ,被有心者发现而载入史册;又因实物遗落后人知其意而不晓其理,只能制作悬挂式欹器。下面给出一个简单介绍,详细说明请参阅 尤明庆 . 触地式 欹器 的结构特征及盈虚瓶的设计 . 力学与实践, 2016 , 38 (1): 105-108 2 就注水的触地式欹器提出如下设计:利用扁椭球来实现注水后的“中而正”;减小顶点曲率半径即增加外凸来实现“虚而欹”; 以上方敞口来保证“满而覆”。 上部是敞口,中部是圆柱;下部主体形式是扁椭球,长半轴为 8 ,短半轴为 5 。通过调整圆柱的长度,使容器重心 B 在椭球上顶点附近,即 距 椭球中心为 5 。底部的顶点附近为半径为 9 的圆,中心角 30° ,其圆心 C 1 距椭球中心约为 3 ;再向外为半径 12 的圆弧,张角 30° ,圆心 C 2 不在中轴上,以使两圆弧相切。又,此处只是给出各几何量的比例关系以便于解说。 3 注水前容器重心 B 高于底部圆弧中心 C 1 ,不能以竖直姿态稳定平衡,而居于图示倾斜位置,即“虚而欹”。 随着水量增多,下部扁椭球右侧偏高状态不能维持,将逐步降低,即容器从图示姿态向右转。椭球满水时,水体重心大致在其中心;若容器重量与该水体相当,则总体重心在椭球中心上方 2.5 ,低于底部顶点处的曲率中心 C 1 ,容器以竖直状态稳定平衡,即“中而正”。 加水至圆柱中部,竖直位置的平衡达到临界状态;继续加水少量,容器倾斜,但仍有可能稳定;若加水达到敞口部位,因水向支承点方向流动,引起重心水平偏移而倾倒,即 “满而覆”。 4 先民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哲理制作器物 ,现在所能看到的悬挂式“宥坐之器”想来不同于最初的欹器。 洪水、地震乃至战争 ,使欹器经历多次的失传和仿作;而 刻意的仿作,如非对称的悬挂式欹器,似未能体现力学稳定性理论的精妙,更失却了自然的趣味和学理的和顺 。 欹器源出于何时何地固然难以探寻;或许, 古人对泥土特性缺乏足够了解, 移动没有完全干燥的瓶坯,使原本平整的底部粘土发生蠕变而下凸,成为次品 ; 但 其中部分陶瓶或许“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即 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后来某些“次品”被有心人发现而赋予新意, 乃至模仿制作 , 并载入文字而流传至今。发明或发现源于“疏忽”的案例也是常见的。 照片来自网络,不做商业运用,致谢拍摄者 1 匡亚明 . 孔子评传 . 济南 : 齐鲁书社出版 , 1985. 436 2 王 肃 . 孔子家语 . 郑州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1991. 40 3 杨柳桥 . 荀子话译 . 济南 : 齐鲁书社出版 , 1985. 80 4 王大钧 . 半坡的尖底红陶瓶 . 力学与实践 , 1990 , 12(3): 71-75 5 陈立群 . 稳定性漫谈 . 力学与实践 , 2015 , 37(1) : 148-151 6 高云峰 . 欹器的原理及设计 . 力学与实践 . 1999 , 21(2) : 76-79 7 高云峰 . 从欹器谈起 : 关于理论力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 . 力学与实践 . 2000 , 22(2) : 58-59 8 王永礼,张秉伦 . 悬挂式歌器的静力学分析及简化设计 . 学与实践, 2003 , 25(5) : 52-55 9 吴健,张华靓 . 悬挂式欹器的一种简单设计 . 江苏航空, 2009 , ( 增 ) : 134-136 10 许健,汪敏,戚晓利,等 . 悬挂式偏心欹器的分析与制作 . 力学与实践, 2015 , 37(2) : 205-209 相关博文 戒盈杯:过犹不及话虹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066387.html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11060 次阅读|2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