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胰岛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长荷尔蒙提升记忆
flamety 2011-10-9 09:30
生长荷尔蒙提升记忆
那些提升头脑记忆的药品要面临新的一个未曾预料的竞争者了。研究者发现胰岛素样的生长因子2(IGF-2),一种自然产生的荷尔蒙,可以提升动物的记忆保存时间。这项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窥学习过程神秘的存储机制的难得机会,有朝一日科学家将发展出治疗记忆损伤的新方法,治疗那些得了痴呆症的人。 当神经科学家追踪组成记忆的分子时,IGF2并非最佳候选。它被更多认为在细胞生长与修复中起作用。但是IGF-2被发现在海马中聚集,那是个学习记忆的重要脑区。这就让研究者好奇它是否也在认知中发挥作用。 所以神经科学家Cristina Alberini和她Mount Sinai 纽约医学院小组成员设计了一种大鼠的记忆测试以检测IGF-2 的手段。该组一个盒子一边抬起,另一边放下。大鼠进入暗一侧并得到一次微弱的足部电击。大鼠被电击后接下来是否进入暗侧的犹豫时间让科学家能测量他们对那次可怕事件记得有多牢。 通常足部电击后IGF-2水平会在大鼠海马中达到峰值,所有啮齿了都能保持这种不愉快的记忆。事实上,电了它们几周后,有些大鼠对进入暗室仍旧犹豫不决。 研究者接着再次做实验,这次给大鼠脑部注射了额外的IGF-2在训练不同时间后,比如在电击后即刻和电击一天以后。IGF-2的提升大大强化了它们的回忆。“他们犹豫,或延滞时间,超过了以前两倍。”Alberini说, “这是个非常明显的效应。” IGF-2提升啮齿类记忆仅限于精确的时间窗内——大约电击后的24小时内——这与学习过程“记忆巩固”的时间相符。这是个很缺乏了解的记忆转换阶段,记忆从仍可塑多变到更牢固和稳定。 这个组的结果,发表在《自然》期刊上,提供了记忆巩固的一块拼图,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科学家Alcino silva说道,他也参与了此项研究。“我们知道许多学习最初几秒的事但对几小时和几天后发生所知甚少。”他说,“观察这段时期是个巨大贡献,我其实挺羡慕她们的成果” 这些结果也有助于提升记忆药物的开发。IGF-2是自然发生的事实和能穿越脑血屏障让它成为治疗记忆损伤甚至抗遗忘药物的有力候选,Alberini指出。但任何临床应用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一个重要问题未解决时,就是IGF-2究竟怎样提升记忆。先前的结果表明生长因子在巩固过程中强化了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连接,Alberini说。她的组下一步将探索机制,旨在有一天让IGF-2为人类服务。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1/growth-hormone-also-a-memory-boo.html
3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糖尿病治疗的问题
热度 4 tangsm 2011-10-7 00:53
各位网友: 本人一亲人为糖尿病患者。他十分关心相关媒体新闻。由于我是学生物学的,他每次看到激动人心的小广告,总要来咨询我,而我总是给他泼冷水。据我所知,对付这病最好的办法还是注射胰岛素。 由于我学的是昆虫分子生物学,对医学是个门外汉。今特发此贴,敬请熟悉该领域的大虾指导。特别是关于糖尿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及其优缺点比较,前瞻性的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先谢了!
3787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国当代“新四大发明”应该拿诺贝尔奖
热度 1 xupeiyang 2011-9-17 20:09
中国当代“新四大发明”,应该拿诺贝尔奖。 1 青蒿素 2 杂交水稻 3 汉字激光照排 4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3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坑中国人:究竟为什么使得我们非要把利益让与他人?
热度 1 Helmholtz 2011-9-7 10:51
国产人胰岛素为何难突破外企重围? (中国的进口药品的价格是全球最贵的,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贵出一倍多。即使出现了国产的替代品,也无法在市场中取得成功。这是天天在发生的民族悲剧。 因为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缺陷,几乎在每一件事情上,我们总是在不断牺牲自己而向国外输送利益。一些占据垄断地位的即得利益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挖民族利益的墙角。 -------- 科学禅 博主 评论) 医药经济报 http://www.bioon.com/industry/market/458075.shtml 2010-9-29 9:04:00 外资药企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遍布全国的巨大营销网络构成一张控制我国各地的无形的销售网,加上与医院和地方药品流通部门结成的利益链,成功地将中国本土公司产品拦在门外。 在我国市场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明明某些产品已有国产,且质量也能达到外国标准,但国产药就是斗不过外资(或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信手拈来的例子是,由国内合资 制药 公司生产的脂肪乳类产品长期以来一直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95%,虽然我国在10年前即有国内企业独自开发出国产脂肪乳制剂,且售价要比合资公司产品便宜得多,但国产脂肪乳就是打不开局面。 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也为一例。早在十几年前,由留美博士甘忠如一手创办的重组基因人胰岛素已在北京和吉林通化分别建厂投产,且在四五年前的年产量已达2吨。但直到今天,在我国各地的医院或药房里仍很少见到有通化东宝或北京甘李药业生产的人胰岛素产品出售。 出口再进口的尴尬 中国制药企业生产的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 的人胰岛素究竟到哪里去了?为何国内市场多为外资企业生产的重组人胰岛素产品?笔者在调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外商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遍布中国各地的巨大的营销网络构成一张控制我国各地的无形的销售网,加上与医院和地方药品流通部门结成的利益链,成功地将中国本土公司生产的重组基因人胰岛素拦在市场门外。最终国产重组人胰岛素只能走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至今仍在走的老路——向国外出口胰岛素 原料药 ,再由外商加工成制剂在其国内销售。 另外,虽然吉林通化东宝公司早在几年前即已开发上市的具有自己品牌的胰岛素注射笔新产品甘舒霖,每支的市场零售价只有59.9元人民币,而新推出的东宝自动胰岛素注射笔每支也只卖196元。相比之下,国外某公司生产的同类产品每支售价高达288~360元。 奇怪的事情还有,笔者在华东各地医院或药房基本上,见不到有国产低价胰岛素笔有销售。笔者推测,其中原因可能是,利润推手在暗中操纵药品的经销。因为外商的产品能卖高价,而且给的优惠也多,反之国产胰岛素注射笔卖价低,给药商(或医院药剂科)的优惠也少,故医院药剂科或地方药房更愿意进外商的货(因为这样获利更多)。这就是廉价国产药难以在国内市场上寻觅到真实原因。 高价下普及率低 而更令人不解的是,我国市场上外商产的胰岛素笔售价大大高于亚洲周边国家,甚至比欧美发达国家还要贵得多。据调查,外国公司生产的胰岛素笔产品在我国市场上零售价一般都在288~300元之间,大大高于国产同类产品的售价。我们比较一下同样规格的胰岛素笔(每支3.0ml或300个单位)在国外市场上的零售价格情况,在美国市场上胰岛素笔的零售价为每支15~17美元(如果消费者一次购买5支以上还有折扣);欧盟国家市场上胰岛素笔每支售价在12欧元左右。由此可见,在欧美国家市场上每支3.0ml规格胰岛素注射笔的零售价大体上折合成人民币在106~120元之间。大大低于外商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同规格胰岛素注射笔的售价。 再来看看我们的亚洲邻居的胰岛素笔的零售价。据有案可稽的报道,印度市场上胰岛素笔售价折合成人民币一般在每支80~90元。巴基斯坦的情况与印度类似。而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其3.0ml规格胰岛素注射笔售价也只有120~150元人民币,埃及的胰岛素注射笔平均每支售价为60~80埃镑(折合每支85~120元人民币),据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胰岛素笔售价大体上与上文所述的价格类似。看来我国已成为全球胰岛素注射笔最贵的国家之一。而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据报道在世界上排名为100多位以后。 由于国内市场上胰岛素笔基本为外商产品所把持,国产廉价胰岛素笔又难以打入国内市场,故绝大多数 糖尿病 人使用的都是昂贵的胰岛素笔。所造成后果是,我国 糖尿病 人的胰岛素笔使用普及率在世界上较低(不到3%)。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如北欧国家和西欧国家 糖尿病 人胰岛素笔使用普及率为50%,美国为30%(注:美国 糖尿病 人更愿意使用胰岛素泵类给药器械产品),即使人均国民收入在国际上并不算高的印度,胰岛素笔在糖尿病人中的普及率也有8%~10%,马来西亚、新加坡或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其胰岛素笔使用普及率也在15%以上,远高于我国。 解决高价格症结 高价格的背后,是我国众多糖尿病人面对市场上高价胰岛素笔只能“望笔兴叹”的结果。尽管如此,我国目前已有5000万糖尿病人,一些病人由于支付能力和病情需要必须自费购买胰岛素笔,所以,外商并不担心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路。 国内媒体最新报道,包括诺和诺德等较早进入我国胰岛素市场的外商,以及后来进入中国市场的 礼来 、赛诺菲安万特等外企均有在华扩大胰岛素笔产量的计划,而中国的本土胰岛素笔生产商在外商重重压迫之下至今仍举步维艰,其胰岛素原料药产能大多放空,部分胰岛素原料药只能出口海外市场。 据说这样的例子在其他药品或 医疗器械 类产品中还有不少。价格昂贵的进口产品在国内反而卖得快,而廉价国产货却卖不动。例如在国外一款售价在400美元的血管支架产品在国内医院售价普遍在1万~2万元;骨科材料也是一暴利产品。一款进口骨折病人用固定钢板(其进口成本只有250~300多美元)在国内医院售价普遍在1万元以上。记得在30~40年前在国内医院做一个骨折固定手术(使用夹板)一般只需几十元人民币。而现在同类手术若使用进口钢板的话一般费用都要1万~2万元。 重组人胰岛素注射笔类新产品20多年来长期被外商所垄断造成后果是,大量利润被外商所攫取,当然,国内医疗部门或药品零售部门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而利益受到侵害的首先是广大糖尿病人(且他们大多属于中低收入阶层人士)和国内重组人胰岛素生产商。 近悉,国内又有厂商想上马生产第三代重组人胰岛素新产品(注:胰岛素类似物)。不知这些雄心勃勃的国内企业是否对目前国内胰岛素注射剂市场被外商垄断的现状进行过调研。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主管价格的职能部门应考虑到广大糖尿病人渴望购买到低价胰岛素笔的诉求,取法于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等发展中国家,尽快制定胰岛素笔之类大众性医疗器械产品的最高限价,这样才能使价廉物美的国产胰岛素笔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并使国内重组人胰岛素产业茁壮成长。( 生物谷 Bioon.com)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24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吸烟影响药物效果和作用
热度 1 xupeiyang 2011-8-28 09:42
吸烟影响药效: 1 吸烟时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致使药物的吸收减少,并且这种影响程度还不轻。 美国一位科学家调查,吸烟后半小时内服药者,药物有效成分能到达血液的只有1.2%~1.8%,而半小时后服药的则可达21%~24%。 研究证实,吸烟后胰岛素吸收平均降低13%,而吸烟后最初30分钟降低最多,高达31%。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比不吸烟者需增加15%~20%的胰岛素量,而吸烟过多者需增加30%。 2 香烟中的有害成分如尼古丁、烟焦油等,可使肝脏内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的活性增强和数量增多,从而加速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促进了药物的排出,降低了血液中药物的有效浓度。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420 次阅读|4 个评论
胰岛素与肥胖研究国际文献分析报告 1950-2011年
xupeiyang 2011-6-17 08:32
信息分析平台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fqn3zinql7e8IbI1I00h001000j100200010 检索策略 obesity and insulin 检索分析结果 31,214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statistics 1 2 3 Top Years Publications ‍ 2010 2,944 ‍ 2009 2,387 ‍ 2008 2,320 ‍ 2007 2,182 ‍ 2006 2,018 ‍ 2005 1,833 ‍ 2004 1,585 ‍ 2003 1,351 ‍ 2011 1,311 ‍ 2002 1,210 ‍ 2001 1,050 ‍ 2000 928 ‍ 1999 840 ‍ 1998 792 ‍ 1997 728 ‍ 1996 698 ‍ 1995 595 ‍ 1993 494 ‍ 1994 488 ‍ 1992 477 1 2 3 1 2 3 ... 7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 USA 8,887 ‍ Japan 1,681 ‍ Italy 1,599 ‍ United Kingdom 1,488 ‍ France 1,058 ‍ Canada 1,045 ‍ Germany 1,026 ‍ Australia 880 ‍ Spain 861 ‍ Sweden 759 ‍ China 644 ‍ Netherlands 478 ‍ Brazil 455 ‍ Finland 396 ‍ South Korea 395 ‍ Denmark 387 ‍ Switzerland 355 ‍ Poland 288 ‍ Belgium 287 ‍ Turkey 282 1 2 3 ... 7 1 2 3 ... 74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 Boston 693 ‍ New York City 488 ‍ London 365 ‍ Tokyo 315 ‍ Paris 311 ‍ Los Angeles 272 ‍ Rome 260 ‍ Philadelphia 258 ‍ Gothenburg 241 ‍ Seoul, South Korea 240 ‍ Baltimore 232 ‍ Pittsburgh 220 ‍ Seattle 218 ‍ Quebec City 217 ‍ Sydney 209 ‍ San Antonio 205 ‍ San Diego 204 ‍ Madrid 186 ‍ St. Louis 177 ‍ Melbourne 173 1 2 3 ... 74 1 2 3 ... 137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 Diabetes 1,171 ‍ Metabolism 940 ‍ Int J Obesity 920 ‍ J Clin Endocr Metab 902 ‍ Diabetologia 716 ‍ Diabetes Care 656 ‍ Obesity (silver Spring) 411 ‍ Endocrinology 400 ‍ Am J Clin Nutr 372 ‍ Am J Physiol 331 ‍ Horm Metab Res 328 ‍ Obes Res 315 ‍ Am J Physiol-endoc M 303 ‍ J Clin Invest 289 ‍ Eur J Endocrinol 237 ‍ Diabetes Res Clin Pr 209 ‍ Int J Obes (lond) 207 ‍ J Biol Chem 207 ‍ Diabetes Obes Metab 200 ‍ J Nutr 187 1 2 3 ... 137 1 2 3 ... 1020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Obesity 30,298 ‍ Insulin 28,387 ‍ receptor binding 25,909 ‍ Insulin 25,524 ‍ Humans 23,013 ‍ Insulin Resistance 16,882 ‍ Glucose 15,265 ‍ Metabolism 13,718 ‍ metabolic process 13,627 ‍ Adult 11,357 ‍ Animals 9,951 ‍ Blood Glucose 8,851 ‍ Adipose Tissue 8,291 ‍ Patients 8,232 ‍ Middle Aged 8,195 ‍ Diabetes Mellitus 7,499 ‍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7,289 ‍ Body Mass Index 7,183 ‍ Syndrome 7,104 ‍ Lipids 6,834 1 2 3 ... 1020 publications over time 最新研究动态: 胰岛素活性将高脂肪饮食转化为肥胖 小鼠大脑中胰岛素的活性能将高脂肪饮食转化为肥胖。新成果发表在6月在线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期刊上,这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深入理解高卡路里饮食如何影响大脑中的胰岛素、导致代谢功能和体重的变化、最后出现肥胖症和健康问题。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61610373985217513.shtm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ell Metabolism:桦树皮中桦木醇可治疗多种代谢疾病
willertang 2011-4-16 09:50
Cell Metabolism 1月号上的一项新的动物研究说,在桦树皮中发现的一种含量丰富的成分看上去具有一大批代谢益处。这种称为桦木醇的化合物在小鼠体内能降低胆固醇,帮助防止饮食导致的肥胖,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经过桦木醇治疗的小鼠也更不容易在动脉中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桦木醇通过瞄准所谓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起作用。这类蛋白是转录因子,已知它们对于激活参与胆固醇、脂肪酸和甘油三酸酯生物合成的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的研究表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路径是治疗几种代谢疾病的优秀靶标,”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宋保亮说。“我们还发现了一种重要的化合物”。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宋保亮及其同事搜寻了一种可能直接作用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的化合物。这一化学筛查发现桦木醇是最优秀的竞争者。然后他们在细胞中证实了桦木醇能够降低通常被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打开”的基因的活动。它还降低了细胞的脂质水平。 宋保亮的研究组然后让小鼠在6周时间里食用高脂肪的西方食物的同时服用桦木醇、称为洛伐他汀的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或者一种安慰剂(盐水)。与安慰剂相比,这两种药物都导致小鼠在进食高脂肪食物的时候获得了较少的体重——尽管这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桦木醇导致这些小鼠消耗更多热量,而洛伐他汀看上去减少了从这种食物中摄入的脂质的数量。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桦木醇还能降低血液、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脂质水平。桦木醇还让这些小鼠对胰岛素更加敏感。具有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突变的小鼠在接受洛伐他汀或桦木醇治疗的时候表现出了更少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桦木醇具有几种重要的代谢作用,” 宋保亮说。 这组科研人员说他们的发现提示桦木醇可能具有与洛伐他汀类似或更胜于洛伐他汀的效果。洛伐他汀是一类治疗高胆固醇的最广泛使用的药物的成员之一。例如,在他们的研究中,桦木醇降低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脂质的程度远远大于洛伐他汀。桦木醇还通过其对脂肪酸和甘油三酸酯合成的作用而改善了胰岛素抵抗。 宋保亮指出,桦木醇是一种很容易获取的化合物,而且它作为一种前体已经用于其它药物的制造。 他说,尽管桦木醇看上去毒性非常低,未来的研究将需要进一步调查桦木醇的安全性及其代谢作用。科研人员还将探索一种可能性,即桦木醇的一种衍生物可能具有更大的效果。“这可能是让它进入临床的道路,”宋保亮说。(生物谷Bioon.com)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SCI论文,不要国家科技进步奖
热度 11 DNAgene 2011-2-10 09:35
总是有很多人对我们科学界现在的SCI论文多深恶痛绝,认为这是万恶之源。甚至有网友认为我们还不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但据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差点入围诺奖,只是由于我们那时不熟悉游戏规则而失之交臂。现在我们SCI名列世界前列,怎么反而不见有分量的成果出现了呢?” 过去也许有个别教授到了国外相关实验室可以跟别人讨论讨论,绝大多数进了人家实验室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外论文会让我们中国人评审。说明我们的水平已经和他们接近了。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个别重点实验室的事了。我们的整体实力提高了。不要太急于求成,不能希望一口吃成个胖子。我们的SCI论文多不是负担,真正的负担是在论文基础上的太多衍生品,如荣誉、地位。 下面转载一个讨论相关问题的帖子《SCI论文相当于初级金融衍生品,对市场无害》。同时链接上今天的一则新闻“http://news.sohu.com/20110210/n279261251.shtml”《 科技部撤销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因存严重抄袭 》 -----------------------------------------------------------------------------  SCI论文相当于初级金融衍生品,对市场无害   作者:Darwinists   看到网友北帆对SCI的评论《金融衍生品与SCI论文》,虽然与我的观点不一致,但我很高兴,经过讨论,我们的认识深入了。正如一些网友呼吁的,希望新语丝少一些情绪化、多一些这样理性的争论。   仔细一想,将SCI论文与金融衍生品对比挺恰当。大家评论的不是论文内容本身,而是发表论文的期刊的特征(如影响因子),确实是科研衍生品,但这是初级衍生品。次级以及更多级衍生品是大型科研项目、各种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以及杰青院士等高级称号。我们拿着论文申请项目,拿着项目(参考论文)申报奖励,拿着奖励申报杰青、院士。有了杰青、院士等称号,也就进入“良性循环”,进一步衍生出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金融市场为了资本最大化制造了很多金融衍生产品,我们的科学界呢,为了少投入、多产出,奖励现金、为吸引后来人,而制造了系列科研衍生产品。新语丝的网友中,估计我算是对国外科学界了解较少的,说错了请大家指出来。国外的科学家拿得似乎就是工资,没有那么多名目的奖励。提高工资,大多数人受益,发奖励,激励作用强。钱少的时候,为了多产出以奖励为重点,钱多了,就应该考虑提高整体工资水平了。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政府的表现似乎是不差钱。我们的科研投入也应该反思反思了。   说来说去,SCI论文是科研的初级衍生品。就像电视上一些金融专家评论的一样,初级金融衍生品对市场繁荣有很正面的作用,有危害的是次级以及更多级衍生品。要取消的话,最应该取消的是那些奖项、那些名誉称号。SCI作为科研的初级衍生品是市场所必须的。   再想想,股票和债券,是每一个大小投资者都可以接触到的东西;SCI论文是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可及的目标。麦道夫所做的不是普通股民所能参与的,科学界危害大的也不是一般人,只有韩国的黄禹锡、中国的……。   不考虑那么多了,就说评判一个科学家,是看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 + 引用率,还是真正抛开这些,做个纯正的同行评议呢?   理论上讲,二者是一样的。因为SCI论文投稿过程本身就经过了同行评议,引用也是其他作者对该论文评议的结果。如果对论文作者的科研水平评价时,再找这些同行,给出的评价意见也是一样的。这是理论上的,要求同行评议的评审人“种群”无限大。小种群中,评审人知识背景的相关程度和评审能力就很难保证了。而在我们中国,SCI论文多数是投稿到国际期刊上去的,是全球范围评审,而评奖评职称评杰青等评审则是国内范围的评审(个别的加上那个几个美籍华人),选择范围小了,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就难说了。更重要的是,各机关的办事员象期刊编辑那样认真、专业地寻找合适的评审人吗?   对评审人进行约束是不错,但那样的结果是很多人拒绝评审,机关办事人员估计不会喜欢自找麻烦。当然,这么多评审如果因为找不到评审人取消了,也许是最利国利民的结果。 (XYS20090416) ◇◇新语丝( 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
个人分类: SCI-科学荣誉|8740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合成牛胰岛素
syfox 2011-1-5 17:14
1902年,伦敦大学医学院的两位生理学家Bayliss和Starling在动物胃肠里发现了一种能刺激胰液分泌的神奇物质。他们把它称为胰泌素。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的多肽物质人工合成胰岛素,由于这一发现开创了多肽在内分泌学中的功能性研究,其影响极为深远,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们诺贝尔生理学奖。 1931年,一种命名为P物质的多肽被发现,它能兴奋平滑肌并能舒张血管而降低血压。科学家们从此开始关注多肽类物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并把这类物质称为神经肽。 1953年, 由Vigneand领导的生化小组第一次完成了生物活性肽催产素的合成。此后整个50年代的多肽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垂体所分泌的各种多肽激素。 1952年,生物化学家Stanley Cohen在将肉瘤植入小鼠胚胎的实验中,发现小鼠交感神经纤维生长加快、神经节明显增大这一现象。8年后的1960年,才发现这是一种多肽在起作用,并将之称为神经生长因子(NGF)。 50年代末, Merrifield发明了多肽固相合成法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60年代初期,多肽的研究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多肽的结构分析、生物功能等都相继取得成果。 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牛结晶 胰岛素 的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 只就该成果的意义来说,当时我国的相关科研人员能获得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对同一成果获奖人数有要求,可以由最主要的人员荣获该届诺贝尔奖,但他们认为这一成果是集体共同获得的,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把这个成果算作其中少数人的,最终没获得该届诺贝尔奖。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在 王应睐 、曹天钦、 邹承鲁 、 钮经义 、沈昭文等先生的带领下,提出了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的宏伟目标。这一建议立即得到国家和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1958年12月底,我国正式启动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 然而在1958年,有关蛋白质的研究领域集中于它们的生物功能、物化性质,对结构功能关系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化学合成蛋白质则更是知之不多,充满着神秘色彩。我国选定胰岛素作为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对象时,究竟有没有可能实现,还是一个未知数。例如,必须解决胰岛素分子中三个硫硫键拆开后能否再重合成原来的胰岛素,因为它是双链的蛋白质分子。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合成方案的选择。  1959年初,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全面展开。首先是由钮经义、沈昭文、龚岳亭几位研究人员组织有关人员解决了氨基酸的大量供应的问题。天然胰岛素的拆合工作在邹承鲁的指导下几经波折得以解决,为全合成胰岛素奠定了基础 编辑本段 研究   经过短短7年时间,1965年,我国科学家终于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它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由于蛋白质和核酸两类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现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个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便突破了一般有机化合物领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领域之间的界限,在人类认识生命现象的漫长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后,合成胰岛素工作的简报发表于1965年《中国科学》(Science China)。   胰岛素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结构与功能研究、晶体结构测定等结构生物学亦从此开始。多肽激素与类似物的合成,在阐明作用机理方面提供了崭新的有效途径,并为我国多肽合成制药工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编辑本段 成果   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上几个里程碑的工作都是以胰岛素为对象的,不少科学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例如,Banting和Best于1921年发现的胰岛素为第一个蛋白质激素,可作为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物,因此获得诺贝尔奖。1966年,胰岛素工作发表后,也在国际上引起极大轰动,有上百名著名科学家来信祝贺。英国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中国成功合成人工结晶胰岛素的消息,《纽约时报》也用大篇幅报道了这一消息。它被认为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个人分类: 学习|2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抛硬币分享的若贝尔奖—发现胰岛素的故事
热度 1 lujiangxiao 2010-12-6 13:21
抛硬币分享的若贝尔奖发现胰岛素的故事 小炉匠 胰岛素是支配动物体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重要激素。葡萄糖作为许多细胞的主要营养成分,胰岛素不足的时候细胞就得挨饿,就象快要饿死的人守着丰盛的宴席却吃不进嘴。同时,消化食物产生的葡萄糖大量堆积在血液里,并从肾脏中溢出,形成所谓糖尿病。 胰岛素从发现到开始大规模临床应用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十年。1869年,年仅22岁的德国医学生朗格汉发现胰脏的腺体组织之间分散着一小堆一小堆的细胞,之后这些细胞堆就被命名为朗格汉岛,就是我们现在汉译所称的胰岛。 十几年后,波兰裔德国科学家敏可斯基将狗的胰腺切除以研究胰腺的消化功能。可是为他们管理动物的技术员发现这些狗的尿吸引了大批的苍蝇。由此发现尿中有糖并建立的糖尿病与胰腺的关系。又十年后,1901年,又是一位才26岁的医学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胰腺中的胰岛有明显变化,进一步确立的糖尿病和胰岛之间的关系。 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有很多位科学家都试图用胰脏提取物治疗糖尿病。虽然效果是有的,但结果却很不稳定,甚至不能说服同行。 这时候,我们故事的主角终于出现了:加拿大医生班庭。班庭是五个孩子中的老小。本来想去参军却又于眼睛不好作罢,只好到多伦多大学上神学院,不久转为学医。1916年去打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9年才回来到到多伦多儿童医院做外科医生。 1920年,班庭在读敏可斯基的文章时忽然灵感一动,认为用胰脏提取物治疗糖尿病效果不稳定的原因是由于胰脏分泌很多消化酶,在提取胰岛素的过程中这些消化酶会把胰岛素和其他组织一起消化掉。他拿起笔来草草记下了一个想法:把动物的胰腺管结扎后等几个星期,让产生消化酶的细胞都死掉,然后再检查剩余的组织对糖尿病的疗效。当外科医生的班庭深信他可以用手术方法让产生消化酶的那部分胰腺死掉,而保留部分胰岛细胞。 这时的班庭是人微言轻,还没有拿到医学博士学位。他与好几位教授谈了这些想法并希望可以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做做。最后一位叫麦克里欧的教授虽然不太相信,却同意让班庭在他1921年暑期休假的时候用他的实验室,给他提供实验动物和耗材,并让两位医学生给他打下手。这两位同学,一个叫查里-最好(CharlesBest)另一个叫克拉克-若贝尔(ClarkNoble),两个名字都是科研中可遇不可求的大吉大利。但是班庭只需要一个助手,只好让两人靠扔硬币抽签,谁赢了谁干前半个夏天,输的干后半个夏天。若贝尔同学输了,认为自己没运气,就转身撤了。查里-最好同学于是留下干了整个一个夏天。 班庭和查里-最好同学成功了。在接扎胰腺管后存活的动物中,萎缩后的胰腺组织里存在着成千上万的胰岛细胞。麦克里欧教授休假回来后帮他们总结重复了实验把结果发表。可是,当时的方法需要很复杂的手术和照顾术后虚弱的动物,最少要六个星期的时间才能提取到胰岛素,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这时班庭又想到用牛胚胎的胰脏,因在胚胎时期胰脏还没有分泌消化酶却已经能分泌胰岛素。这个绝顶聪明的方法不但使提取方法大大简化,还提供了丰富的胰脏来源以满足临床的需要。1921年12月,麦克里欧教授请来一位生物化学家詹姆斯-克林普来帮助提纯胰岛素。克林普果然好马快刀,一个月后,他们就达到临床试验的水平了。 1922年一月十一日,第一位因糖尿病而垂死的14岁儿童接受了胰岛素注射。可是,由于提取物不纯,孩子出现了强烈的过敏反应而不得不停止接下去的注射。克林普随之夜以继日地改善提取工作,到了一月二十三日,改进后的第二针注射给了儿童。这次是出乎意料的成功,不但没有过敏而且完全消灭了尿糖。 那时医院里因糖尿病而垂死的儿童集中在一些大病房里,每房常有50多个患者,多数处于临终的酮症昏迷之中。而家长们则聚在一旁措泣,等待着最后的恶耗。班庭他们三人一床挨一床地注射着他们最新的提取物,常常还没轮到最后一孩子,前面接受过注射的孩子已经从昏迷中苏醒,伴随着家长们的欢呼。谓之医学史上之一大奇迹。 剩下的故事就没有多少悬念了,他们的专利以一元钱的价格卖给了多伦多大学,当年埃里-理礼公司(EliLillyandCompany)已经可以大批生产高纯度的牛胰岛素。1923年,若贝尔奖委员会决定授予班庭和麦克里欧当年的医学及生理学奖。 悬念来了:按理说查里-最好同学在整个工作中贡献巨大,而得奖的人却不是他而是麦克里欧教授。显然若尔奖委员会考虑到麦克里欧教授是整个团队的老板,为班庭,最好和克林普提供了工资,实验室和从事研究的一切条件。这个事件至今还是若贝尔奖中的大争议之一。班庭因为获奖没有查里-最好同学的份而大怒,主动把钱分一半给当时才24岁的查里-最好同学。麦克里欧教授呢,当然也不好意思了,把钱分给克林普一半。 詹姆斯-克林普当时才27岁,在埃尔博塔大学当讲师,请了六个月学术休假到麦克里欧教授试验室做研究。本来他的工作是要到海洋生物站去干的,可是当时班庭和查里-最好同学在提纯胰岛素时遇到了困难。麦克里欧教授就让生物化学出身的克林普来帮助,竟然撞上了若贝尔奖。 这里面最倒霉的自然是克拉克-若贝尔同学,若贝尔和若贝尔奖失之交臂,只因为抛硬币时运气差了点。 后记 我第一次听胰岛素的故事是20多年前听北医王志均教授在生理课上讲的,他提到主角班庭是个年轻的医学生,借以鼓励教室里坐满的20多岁的医学生。我今天查了一下,发现其它几位都很年轻,特意写出来鼓励年轻的研究生。2010年12月5日于美国马里兰。恰逢王教授诞辰百周年和逝世十周年纪念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03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胰岛素和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
liuxiaod 2010-11-17 23:28
弗雷德里克桑格 ( Frederick Sanger , 1918年 8月13日 -)是一位 英國 生物化學家 ,曾經在1958年及1980年兩度獲得 諾貝爾化學獎 ,是第四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以及唯一獲得兩次化學獎的人。 桑格在1955年將 胰島素 的 胺基酸 序列完整地定序出來,這項研究使他單獨獲得了195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75年時,桑格發展出一種稱為 鏈終止法 (chain termination method)的技術來測定 DNA 序列,這種方法也稱做「雙去氧終止法」(Dideoxy termination method)或是「桑格法」。這項研究後來成為 人類基因組計畫 等研究得以展開的關鍵之一,並使桑格於1980年再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與桑格合作研究的 沃特吉爾伯特 ,以及另一團隊的 保羅伯格 (Paul Berg)也一同獲獎。第二座諾貝爾獎使他成為繼 瑪莉居禮 、 萊納斯鮑林 ,以及 約翰巴丁 之後的第四位兩度獲獎者。
个人分类: 历史|1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热点分析:胰岛素应用与2型糖尿病的死亡率
xupeiyang 2010-3-29 15:12
分析平台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lk3678z9vqtqI3I1I00f01000j10040001rl 检索策略 Insulin and mortality and type 2 diabetes 分析结果 1,720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7 155 2009 139 2006 130 2005 118 2008 117 2003 112 2004 101 1996 78 2001 76 2002 72 1998 72 2000 70 1999 69 1997 69 1995 56 1993 43 1994 37 2010 34 1991 32 1992 28 1 2 1 2 3 4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476 United Kingdom 157 Italy 99 Germany 98 Japan 76 France 57 Netherlands 52 Australia 49 Sweden 48 Canada 47 Denmark 42 Finland 38 Spain 29 Israel 27 Austria 25 Switzerland 24 China 22 Belgium 21 India 17 Brazil 15 1 2 3 4 1 2 3 ... 23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London 55 Boston 39 New York 28 Kuopio 23 San Antonio 21 Stockholm 18 Paris 18 Los Angeles 17 Wien 16 Philadelphia 16 St. Louis 15 Milan 14 Laizhou 14 San Diego 13 Lige 13 ōita 13 Melbourne 13 Copenhagen 13 Amsterdam 13 Aarhus 13 1 2 3 ... 23 1 2 3 ... 31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Diabetes Care 84 Diabetologia 66 Diabetic Med 46 Diabetes Res Clin Pr 38 Diabetes 27 J Diabetes Complicat 26 Diabetes Obes Metab 23 Metabolism 21 Diabetes Metab 18 J Intern Med 17 Am J Cardiol 17 Circulation 16 Diabetes Metab Res Rev 15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15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14 J Am Coll Cardiol 14 Am J Med 13 Arch Intern Med 13 Lancet 12 Int J Cardiol 11 1 2 3 ... 31 1 2 3 ... 204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1,603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1,497 Mortality 1,448 insulin 1,358 Insulin 1,291 receptor binding 1,185 Patients 1,183 Diabetes Mellitus 936 Risk Factors 773 Morbidity 710 Glucose 690 Insulin Resistance 656 Middle Aged 628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594 Metabolism 568 metabolic process 568 Hypoglycemic Agents 513 Adult 497 Aged 494 Blood Glucose 492 1 2 3 ... 204 1 2 3 ... 271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unknown 34 Fuller J 16 Laakso M 14 Haffner S 13 Parving H 12 Zimmet P 12 Hanefeld M 11 Scheen A 10 Pyrl K 10 Stehouwer C 9 Saikawa T 9 Klein R 9 Niskanen L 9 Uusitupa M 9 Gall M 9 Jarrett R 9 Heine R 8 Malmberg K 8 Keen H 8 Stevens L 8 1 2 3 ... 271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4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糖尿病与胰岛素研究中外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xupeiyang 2009-11-13 13:10
http://sinomed.imicams.ac.cn/zh/analyse.jsp 著者前10名 分析内容:作者 记录数量 百分比 柱状图 1 贾伟平 52 0.2329% 2 刘超 50 0.2239% 3 李红 28 0.1254% 4 周智广 27 0.1209% 5 宁光 27 0.1209% 6 王芳 27 0.1209% 7 杨文英 26 0.1164% 8 李光伟 25 0.1120% 9 陆菊明 24 0.1075% 10 项坤三 24 0.1075% 年份分布 1 2008 3356 15.0291% 2 2007 3218 14.4111% 3 2006 1873 8.3878% 4 2009 1321 5.9158% 5 2005 98 0.4389% 6 2004 49 0.2194% 7 2003 48 0.2150% 8 2001 17 0.0761% 9 2002 5 0.0224% 10 2000 5 0.0224% 文献类型 分析内容:文献类型 记录数量 百分比 柱状图 1 综述 1055 4.7246% 2 译 153 0.6852% 3 摘要 133 0.5956% 4 英文摘要 41 0.1836% 5 述评 41 0.1836% 6 讲座 31 0.1388% 7 简讯 28 0.1254% 8 会议 25 0.1120% 机构前10名 1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853 21 0.0940% 2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江苏南京 210029 17 0.0761% 3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400016 13 0.0582% 4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29 13 0.0582% 5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210029 12 0.0537% 6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广州 510120 12 0.0537% 7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北京 100853 11 0.0493% 8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武汉 430022 10 0.0448% 9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9 0.0403% 10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 300070 9 0.0403% 期刊前10名 1 中国糖尿病杂志 308 1.3793% 2 实用糖尿病杂志 255 1.1420% 3 山东医药 152 0.6807% 4 中国误诊学杂志 140 0.6270% 5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115 0.5150% 6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14 0.5105% 7 医学综述 104 0.4657% 8 中国老年学杂志 102 0.4568% 9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102 0.4568% 10 药品评价 99 0.4433% 主题前10个 1 胰岛素 3599 16.1173% 2 糖尿病, 2型 3442 15.4142% 3 糖尿病 2813 12.5974% 4 血糖 1633 7.3130% 5 胰岛素抗药性 1050 4.7022% 6 降血糖药 718 3.2154% 7 胰岛 642 2.8751% 8 噻唑烷二酮类 397 1.7779% 9 肥胖症 388 1.7376% 10 低血糖症 337 1.5092% 分析平台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guod03p99seqIiI1I00f01000j10040001rl 检索策略 insulin =Diabetes Mellitus 分析的文献量 17,012 of 253,142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8 1,918 2007 1,876 2006 1,810 2002 1,735 2004 1,681 2009 1,668 2005 1,656 2001 1,607 2003 1,574 2000 1,269 1999 138 1998 56 1997 18 2010 6 1 2 3 ... 6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4,604 Japan 1,444 United Kingdom 950 Germany 867 Italy 767 China 639 Canada 453 France 447 Netherlands 406 India 393 Sweden 370 Spain 361 Australia 319 Brazil 280 Turkey 268 Denmark 258 South Korea 256 Poland 216 Israel 199 Czech Republic 177 1 2 3 ... 6 1 2 3 ... 71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Boston 310 New York 235 Tokyo 229 London 209 Paris 174 Seoul 157 Laizhou 131 Stockholm 129 Chicago 122 Seattle 121 Toronto 117 Beijing 116 Los Angeles 116 Prague 112 Philadelphia 110 St. Louis 108 So Paulo 107 Pittsburgh 106 Rome 105 Baltimore 105 1 2 3 ... 71 1 2 3 ... 127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Diabetologia 579 Metabolism 340 Diabetes Care 285 Diabetic Med 257 J Clin Endocr Metab 251 Nippon Rinsho 202 Diabetes Res Clin Pr 187 Diabetes 167 J Pediatr Endocr Met 165 Diabetes Obes Metab 153 Diabetes Metab 149 Diabetes Technol Ther 135 Pediatr Diabetes 119 Am J Physiol-endoc M 113 Endocr Pract 112 Am J Cardiol 107 Diabetes Metab Res Rev 107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104 Clin Ther 104 Eur J Endocrinol 91 1 2 3 ... 127 1 2 3 ... 896 Top Terms Publications Diabetes Mellitus 17,012 Insulin 14,241 Humans 13,875 insulin 13,409 receptor binding 12,945 Patients 8,850 Glucose 7,695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6,960 Insulin Resistance 5,417 Blood Glucose 5,292 Adult 5,156 Metabolism 4,869 metabolic process 4,853 Middle Aged 4,530 Animals 4,300 Hypoglycemic Agents 4,157 Diabetes Mellitus, Type 1 3,804 Obesity 3,387 Risk Factors 2,988 Aged 2,874 1 2 3 ... 896 1 2 3 ... 2960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Scheen A 52 Hattersley A 37 Holst J 34 Heine R 30 Haffner S 29 Groop L 27 Chiarelli F 27 Raskin P 26 Froguel P 26 Defronzo R 25 Kadowaki T 25 Tamborlane W 24 Sowers J 24 Lee H 24 Pedersen O 24 Lee H 24 Kelley D 24 Bogardus C 24 Hansen T 23 Stumvoll M 23 1 2 3 ... 2960
个人分类: 代谢病学|3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胰岛素的故事
xupeiyang 2009-11-13 13:02
楼主    一九二一年的夏天,一位年轻的外科医生班廷(Frederick Banting, 1891-1941) 与一位刚出校门的助理贝斯特 (Charles Best, 1899-1978) 在多伦多大学生理学教授麦克劳德 (John Macleod, 1876-1935) 的实验室进行研究。他俩发现胰脏的萃取液可以降低糖尿病狗的高血糖,以及改善其他的糖尿病症状。接下来的一年内,多伦多大学的团队发展出初步纯化胰脏萃取物的方法,并进行临床试验。他们将其中的有效物质定名为胰岛素 (insulin)。        为了解决量产与杂质的问题,他们与美国的礼来药厂 (Eli Lilly and Co.) 合作,成功地从屠宰场取得的动物胰脏中,分离出足以提供全球糖尿病患使用的胰岛素。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胰岛素已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使用,取得空前的成效。一九二三年十月,瑞典的卡洛琳研究院决定将该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颁给班廷及麦克劳德两人。班廷得知消息后,马上宣布将自己的奖金与贝斯特平分;   稍晚,麦克劳德也宣布将奖金与另一位参予研究的生化学者柯利普 (James Collip, 1892-1965) 共享。        多少年来,修习生理学或内分泌学的人大概都听过或读过,胰岛素是由班廷及贝斯特两人所发现的;知道多一点的人,还会告知班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从阅读期刊中想到了个好点子:先将狗的胰管结扎,让分泌消化液的外分泌腺萎缩后,再将胰脏取出进行萃取,这样就可避免其中的活性物质(也就是胰岛素)遭到消化酵素分解的命运。还有人会说,麦克劳德对于胰岛素的发现,功劳及苦劳都无,他只是拣了现成的便宜。至于柯利普是何许人,有过什么贡献,出了内   分泌学界,大概更是无人知晓。        这桩科学史上的公案,由于种种原因,被刻意隐藏超过半世纪以上。直到一九八二年,才由多伦多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布利斯 (Michael Bliss) 从诸多的历史文件(包括班廷的原始实验室笔记、诺贝尔奖委员会解密的文件等),及当年目睹者(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的访谈纪录中,写了《胰岛素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Insulin, 1982,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一书,大致还   原了一九二一至二三年间发生的事件真相。所谓真实的人生更胜于小说家的创造,在此得到再度的验证。        从班廷在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举行的美国生理学会年会上,第一次正式报告初步发现算起,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得到诺贝尔奖的肯定,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不要说得奖时,胰岛素正式用在临床试验,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实在难以评估其长期的效益。但今日看来绝无可能之事,的确发生了,究其主因,乃是因为糖尿病的严重性。 1 #   糖尿病是历史悠久的人类疾病,问题出在身体不能利用最重要的能源葡萄糖,以致有大量的葡萄糖堆积在血液,造成血管病变及病菌滋生;同时过多的葡萄糖从尿液流失,带走大量水分,造成病人又饥又渴。就算吃喝不断,患者仍然不断消瘦(蛋白质及脂肪都分解用来制造更多的葡萄糖),增加饮食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因此中医称此疾为消渴症。在长期饥饿下,身体组织开始利用酮体;大量由脂肪及胺基酸生成的酮体带有酸性,而造成患者酸中毒。        在胰岛素发现以前,常用的糖尿病控制方法就是禁食。在每日不到一千大卡的热量、不含什么碳水化合物的严格饮食下,原本已经消瘦不堪的糖尿病患者更是骨瘦如材,形同饿莩。这些人的体重可低至二十来公斤,成天躺在床上,连抬个头的力气也无。他们就算不死于酸中毒造成的昏迷,迟早也是饿死。这些坐以待毙的悲惨情状,绝非现代人所能想像。        在一九二○年代的产业化国家,糖尿病的盛行率在○˙五到二%之间(可悲的是,这个数字在胰岛素发现后,有增无减),其中不乏重要人士及其家人;像是当时美国国务卿的女儿、柯达公司副总裁之子,以及后来因发现恶性贫血症疗法而获得一九三四年诺贝尔奖的哈佛医生迈诺特 (George Minot, 1885-1950)。        胰岛素究竟是谁发现的呢?传统的认定是否有误?我们得从班廷谈起。        一九一七年,班廷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最后一年班廷没上什么课,整年只记了五页笔记(他后来自承所受医学教育并不完整),就被征召入伍成为陆军医官,并上法国前线参与了坎伯拉之役(Battle of Cambrai,坦克首次在战场上成功使用),因伤光荣退役。由于无法在大医院找到工作,班廷被迫到距离多伦多一百八十公里远的小城伦敦开业。        由于诊所的生意甚是清淡,于是班廷在当地西安大略大学的医学院找到兼课的工作;他对糖尿病的知识,也就是从备课时得来。一九二○年十月,他读到一篇病理报告,其中描述胰管遭结石阻塞的病人,其胰脏中分泌消化酵素的外分泌腺组织有所萎缩,但胰岛细胞却存活良好。于是,班廷想到可以将狗的胰管以手术结扎,模拟结石阻塞的情况;等消化腺萎缩后,或许可以分离出胰岛中未知的降血糖物质。        自一八八九年德国的敏柯斯基 (Oskar Minkowski) 发现胰脏和糖尿病的关联之后,就不断有人尝试分离胰脏的神秘内分泌物质,也陆续有报导指出胰脏的萃取物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不是效果不够好,就是副作用大,都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而班廷与贝斯特在一九二一年夏天的辛苦工作结果,也没有超越前人;如果不是麦克劳德及柯利普的从旁帮忙,只怕也与先前诸人一样,未能尝到胜利的果实。        终其一生,班廷都认为他灵光一现的想法是导致成功之源;经由他的鼓吹及二手报导的传播,这个说法也就流传下来。但实情是:胰管的结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胰脏所分泌的消化酵素在进入消化道之前都处于非活化的状态,并不会将胰岛素分解;再来在低温下将胰脏绞碎及以酒精萃取,都可去除消化酵素的作用(这一点并非我们的事后之明,当年就有人指出)。因此,吊诡的是:班廷的成功,肇因于他对于研究的无知。        麦克劳德是苏格兰人,在英国、德国及美国各地都有过完整的研究资历,当时是美国生理学会的理事长,专长在碳水化合物代谢生理。麦克劳德是个称职的研究者,熟悉医学文献,更擅长于整合现有的生理学知识,他也是个多产的作者。当毫无研究经验的班廷带著不成熟的想法前来找他帮忙时,他直觉的反应是之前已经有许多人试过且失败了,凭什么班廷这个无名小卒会成功呢?或许他认为班廷的想法至少之前没有人做过,不妨一试;或许他想班廷好歹是个外科医生,给狗动起手术来大概没有问题;再者,麦克劳德每逢暑假都要回苏格兰老家休假,实验室多个人做事,未尝不好。于是他答应让班廷一试,并让贝斯特帮忙;历史因此创造。        一九二一年五月中旬,班廷给第一只狗动胰脏切除手术;之前他可能从未动过类似手术,因此麦克劳德也在一旁协助。麦克劳德于六月中旬才离开多伦多,传言中说他根本未参与实验并不正确。由于技术问题,加上天气炎热及动物房条件不佳,动物的死亡率甚高:十九只里就死了十四只(当时也还没抗生素可用)。存活下来的五只胰管结扎狗里,只有两只的胰脏有萎缩现象,其余因结扎不牢而效果不彰;但他们还是进行了萃取及注射的工作,也观察到降低血糖的结果。 2 #   以纯研究的角度来看,班廷及贝斯特的成果实在粗糙得可以;他们最早发表的两篇论文里也有许多的错误。要不是麦克劳德加入许多生理指标的实验结果,以及邀请生化学者柯利普加入研究,改进萃取及纯化的方法,班廷及贝斯特的初步成果是难以取信于人的。所谓成功有许多父亲,失败就只是孤儿,有关胰岛素的发现者,一开始就争议不断,就连先前许多被人遗忘的研究者,也有人声援。终其一生,班廷都认为麦克劳德抢了他及贝斯特的成果,恶言相向。一九二八年,麦克劳德终于离开多伦多,回到家乡亚伯丁大学任教,而于七年后因病去逝,享年仅五十九岁。        由于班廷是第一位得到诺贝尔奖的加拿大人,因此获得加拿大政府异常优厚的待遇,不但在多伦多大学享有研究教授的终身职,同时还有个以他及贝斯特为名的研究所。在科学研究上,班廷的成就有限,但他的个性与一生,却饶富戏剧性。班廷于二次大战中,担任战时医药研究的主席,常驻英国。一九四一年,他于返英途中,因飞机失事而丧生,享年仅五十。《胰岛素的发现》一书作者另外写了本《班廷传》(Banting: A Biography, 1984),对班廷的一生有更多的著墨。        胰岛素的另外两位共同发现者,贝斯特及柯利普,虽然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肯定,但他们后来的发展却更形出色,也安享天年。看来诺贝尔奖是研究者坟墓的说法,不是没有几分道理。        根据一般的记载,都说当年帮忙班廷进行实验的贝斯特是个医学生,那并不正确。当时贝斯特刚从多伦多大学生理系取得学士学位,并获录取进入研究所就读。他是在一九二二年取得硕士学位后,才进入医学院就读,而于一九二五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顶着胰岛素共同发现人的头衔,贝斯特接受了当时英国著名的生理学者戴尔 (Henry Dale, 1975-1968,一九三六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的建议,前往戴尔的实验室接受完整的研究训练,并取得博士学位。一九二八年,麦克劳德离开多伦多大学后,贝斯特便顺理成章地接替他的位置,成为当时最年轻、最有潜力的生理学者。贝斯特也不负众望,在胰岛素的作用及抗凝血剂的发展上,有过重要贡献。他所编著的生理学教科书 Best and Taylors Physiological Basis of Medical Practice还一直有新版发行(13th ed. 1999,编者不同),因此新一代的生理学者对其仍有耳闻。        至于最后加入工作的柯利普是加拿大亚伯达 (Alberta) 大学生化系的教授,当时正在多伦多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休假进修。他对于刚起步的内分泌学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密切注意班廷及贝斯特的胰脏萃取工作。当班廷在纯化胰岛素上碰到瓶颈时,便邀请柯利普加入帮忙。虽然后来柯利普客气地说,他只不过做了任何一个生化学家都会做的事;但只要晓得蛋白质化学之复杂,以及八十年前可用方法之贫瘠的人,都能了解其工作的困难度。柯利普后来在许多内分泌激素的分离工作上,都有过重要贡献。他还担任过麦吉尔大学的生化系主任,以及西安大略大学的医学院院长,成就非凡。        胰岛素的发现虽然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但那还只是治标,并非治本,缺少胰岛素的患者终生都得仰赖胰岛素的注射,随时注意血糖的控制,避免出现并发症。更麻烦的是,糖尿病还不只一种,有更多所谓成年型(第二型)的糖尿病患者,体内并不缺少胰岛素,而是由于过胖、少动,及饮食过度,导致身体组织对胰岛素反应下降,无法有效利用过多的能源才发病。尤其现今中年以上的国人,年轻时大都相当苗条,体内脂肪细胞数目有限(成年后数目不再增加);而近些年吃得太好,导致每个脂肪细胞都满载,无法吸收更多吃入的能量,也就容易出现糖尿病的症状。对这种为数更多的患者来说,补充胰岛素就没什么用,运动、减重,注意饮食才是良方。        胰岛素发现迄今虽然已有八十年的历史,但胰岛素可算是最难了解的激素之一,其作用之多样,机制之复杂,至今仍未全盘解开。当年班廷等人分离的胰岛素只是粗制品,真正的纯化及结构决定,要到一九五五年才由英国的圣格 (Frederick Sanger. 1918- ) 所完成;圣格也因此获颁一九五八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因胰岛素研究而间接获奖者还有一位,就是一九七七年的生理医学奖得主雅娄 (Rosalyn Yalow, 1921- )。雅娄和同事伯森(Solomon Berson, 1918-1972) 发现长期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血中含有某种球蛋白,能与胰岛素产生结合;经分析后,发现该球蛋白是针对胰岛素的抗体。由于人体本身就有胰岛素,因此对胰岛素产生抗体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他们最早(一九五五年)报导此发现的论文也遭到《临床研究期刊》的退稿。雅娄一直保留当年的退稿信,廿二年后得了奖,她取出该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雅娄的故事有两点教训:一、要得诺贝尔奖,得活久一点,像伯森就错过了;二、别得罪女人。        上述问题出在当年给病人注射的胰岛素,都来自屠宰场的动物胰脏。虽然动物的胰岛素在人体也有作用,但其胺基酸组成仍有少数的差异;免疫细胞就针对这点差异,产生了特别的抗体。目前以基因工程制备的人类胰岛素,已无此问题。雅娄及伯森利用这种抗原抗体的专一性反应,加上放射性元素作为追踪剂,发展出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能测定血中的微量激素及任何能产生抗体的物质,彻底改变了内分泌学的面貌。        因此,历史的幽微隐晦与反复多变,常出乎人的想像,胰岛素的故事,可见一斑。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2/527288.shtml
个人分类: 代谢病学|2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胰岛素的发现者---- 班廷(Banting FG)
热度 3 xupeiyang 2009-11-13 12:03
现在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就是胰岛素,它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奇迹,那胰岛素是怎么走进糖尿 病患者的生活中?这就是很多人想了解的。这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 加拿大生理学家班廷, 1891年11月14日生于安大略省阿利森;1941年2月21日卒于纽芬兰。    班廷在多伦多大学,开初学习作牧师的课程,以后转而学习医学。1916年他获得了医学学位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两年中,作为一名军医在海外服役。于康布雷受伤,1918年由于他在炮火中表现的英勇精神而荣获陆军十字勋章。    行医后不久,班廷对糖尿病发生了兴趣,糖尿病主要生化症状是出现高血糖,结果尿中出现葡萄糖。在那个时代,糖尿病意味着慢性死亡。    约在这三十年前,曾怀疑胰腺与此病有关系,因为切除实验动物的胰腺后,便产生类似糖尿病的情况。斯塔林和贝利斯提出激素的概念之后,推测胰腺产生一种激素,能控制人体内糖分子的代谢,是合乎逻辑的,此种激素分泌不足则造成糖的积聚而导致糖尿病。    当然胰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然而,胰腺内散布有许多细胞团(称为兰格罕氏岛,半个世纪前兰格罕氏首先给以描述的),这些细胞团与胰腺的其它部分不同,可能就是产生激素的地方。此种激素称胰岛素。    著名的肯达耳曾经成功地分离出一种激素---甲状腺素,于是许多人都想试图从胰腺中提取胰岛素。倘若能成功,那么提出的激素一定有助于糖尿病的患者,当连续治疗时,他们将可以痊愈。所有分离胰岛素的尝试都失败了。因为一将胰腺研碎,胰腺内的消化酶就将胰岛素分子(蛋白质)破坏。    1920年班廷看到一篇论文中记述如何结扎输送消化液至肠内的胰腺管时,就引起胰腺退化。这给了班廷以关键性的启发。兰格罕氏岛(胰岛)不参与分泌消化液,所以它不退化。假使除了胰岛外胰腺退化了,那么就除去了破坏胰岛素的消化酶,于是胰岛素仍将完整无损。    1921年他怀着这种想法到了多伦多大学,经过一番周折以后,他说服了生理学教授麦克劳德,答应给他几间实验室,并且委派一位合作者,就是贝斯特,以后,麦克劳德离开那里去渡暑假。班廷和贝斯特结扎了几支狗的胰管,待七周后,这些狗的胰腺都萎缩了,并且失去了消化器官的功能,然而胰岛在外观上仍是完好的。他们从这些胰腺中分离出一种液体,给因切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此提取物很快制止了糖尿病的症状。班廷和贝斯特称此激素为isletin,而麦克劳德主张用一有趣味的、比较古老的名称insulin(胰岛素)。 以后很多年,胰岛素一直是从猪胰腺里提取。后来胰岛素卖到了中东,做出了牛胰岛素,但从与人胰岛素接近的程度看,猪胰岛素是和人胰岛素最接近的。中国很早就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但在产业化上一直没有大的发展。以后动物胰岛素的纯度越来越好,到90年代,礼来和诺和诺德相继推出了基因重组的人胰岛素,彻底解决了动物胰岛素容易使人体产生抗体的问题。现在国内也可以生产基因重组的人胰岛素了。 胰岛素注射方式也有很大的改进,从普通的注射器,到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到胰岛素笔。胰岛素笔做的像一只普通的笔,胰岛素就是墨水,打开笔帽,调好剂量就可以注射。现在微电脑也用到了胰岛素的注射里,那就是胰岛素泵。 http://tnb.yeekang.com/zixun/detail283-1
个人分类: 代谢病学|6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口服胰岛素到底能走多远?
jinwsapa 2009-10-14 09:27
最近纽约时报报道说,加州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口服胰岛素(吸入式给药)很快将得到FDA审核批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预计在明年一月可以得到上市批文。这一消息如果在三五年前,可能是很好的股票利好消息,但现在这一产品概念已经不那么吃香。辉瑞在类似项目悲壮地做了一回烈士,白白损失28亿美元。而这次申请上市的公司规模实力并不大,只是有一位大老板在后面支撑。不然早就支持不住了。 这家公司叫 Mannkind,它能走到这一步真不容易,此前,三家大公司宣布放弃这类项目,辉瑞上市后,销售业绩惨淡而放弃,礼来和诺和诺德,报批之前临阵脱逃。唯独这家小公司走到底。它的胜算有多大。从产品设计上,它比辉瑞等要好,小巧玲珑,会受患者喜欢的但关键还是看效果和安全性。但曙光就在前头,还有不少路障。FDA是否批准还是未知数。多半会是有条件批准。长期使用会有一定风险或不确定性。销售起来,将要花很大精力来促销。现在的胰岛素注射剂已经十分方便,近乎无痛。用吸入式胰岛素,要取代注射剂,挑战性很大。因为这种给药方式的改良,并非革命性的。这一产品上市,效果好,那将是Nice to Have, 而不是 Must have。所以能否签署一个大药厂做战略合作伙伴将是十分紧迫和关键的问题。 估计会有大药厂感兴趣, 但会很谨慎从事. 因为前车之鉴, 让其他大药厂三思而行.! 主要是如何说服医生病人接受这一新产品. 需要有疗效,安全和价格上的明显优势, 不然会遇到辉瑞的尴尬, 上市后卖不动。如果选择单干, 那需要好几亿美元的追加投入, 设厂, 销售队伍, 学术推广, 后续临床试验等. 难度和风险更大。 据说该药厂的投资者和大股东是美国亿万富翁 Alfred E. Mann。他曾经做过胰岛素注射泵,被美敦力收购大赚一笔钱。他个人已经投资和借款给公司大约10亿美元。公司在八月份刚募集6000万美元, Mann个人又认购其中100万股. 如果产品能成功上市,并为患者医生所接受,他将再度大发。但钱对这位年过八十的老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希望把事做成是他的决心。他有很多家企业,经验丰富,从不轻易放弃。这就是企业家和实业家最厉害和可贵之处。 该公司10月2日发布消息 AFRESA(R) 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患者四年良好的血糖控制和肺功能安全性 Phase 3 Data Show Sustained Glycemic Control, Normal Lung Function in Patients over Four Years of Treatment http://www.news.mannkindcorp.com/phoenix.zhtml?c=147953p=irol-newsArticleID=1337942highlight = 后记: 四年多过去了., 口服胰岛素还是没有被批准上市. 这家公司被不断要求提供更多临床数据. 耗资好时更多. 曾经有过一时的兴奋和股价上扬, 但毕竟拖延过长, 耗资过多, 未来不确定性很大. 笔者当年的预测,不幸言中. 不免对这家企业及执着的老板有些同情. 能有这么坚毅的决心, 冒这么大风险, 虽败犹荣, 值得敬佩, 2013年11月24日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64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胰岛素的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chqxiao 2009-6-28 11:16
胰岛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口服时胃酸会将其活性破坏,使之失效,所以不能口服,只能注射!通常是皮下、肌肉、静脉注射,其他的方法(如吸入法等)还在研究之中,尚未取得满意的效果。 注射工具可有多种选择。最便宜的是使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从针筒容量到针头做工、长度、粗细,都是专为注射胰岛素而设计的,注射的刺痛可以减轻到几乎没有感觉。其次是选用胰岛素笔,它可以像圆珠笔一样将胰岛素储存于笔芯中,患者可以随身带着,注射前调好剂量刻度,自行注射,经常出门工作和旅行、或者视力不好的患者使用很方便。最现代化的是使用胰岛素泵,大小如同一只手机,可以定时定量自动注射胰岛素,使用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参加游泳、长跑、打球等剧烈运动,能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但价格较昂贵。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必须熟知下列常见的问题: 1.低血糖反应: 这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与胰岛素的用量过大和饮食失调有关。一般表现有饥饿感、心慌心跳、全身大汗等症状,因此要求患者要随身带一些小食品(如饼干、糖果、巧克力等)备用,出现低血糖时立即进食。同时要掌握基本的胰岛素剂量调整方法,保持均衡的饮食,尽量避免出现低血糖。严重的低血糖反应要请专科医生处理,并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2.过敏反应: 胰岛素是一种异体蛋白,同时它的制剂中也可能含有少量的杂质,两者都有可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皮疹,有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很罕见的可能会休克。 3.水肿或视物模糊: 少数初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眼睑部轻度水肿,或者有视物模糊,前者是因为胰岛素引起体内轻度的水钠潴留,后者是因为其引起眼球晶体曲光不正所致,一般很少发生,情况也都不会太严重,而且继续使用胰岛素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不必过多担心,但要注意观察其变化。 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与自己的医生联系,听取医嘱,必要时到医院进行处理。
个人分类: 医生-医院-医改|7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胰岛素?
chqxiao 2009-6-19 17:44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正常情况下人体可根据体内血糖的高低自动分泌数量不等的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一旦其分泌缺乏或者不足就会产生糖尿病。根据发病情况不同,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治疗的共同特点之一是降低血糖,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胰岛素。下列情形需要考虑用胰岛素: 1、1型糖尿病患者:这些病人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必须终身使用外源胰岛素来维持生命,在使用过程中不能随意减量或停用,否则容易出问题。 2、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和乳酸酸中毒等严重急性并发症者:这些情况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必须用胰岛素迅速地控制血糖。病情好转后,根据情况考虑是否可以停用胰岛素,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3、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结核病、恶性肿瘤等;或者合并眼病、肾病、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以及合并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等:这些情况应当用胰岛素治疗,其它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同时也影响生活质量。 4、需要做外科手术的糖尿病人:在手术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应当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为手术及术后康复提供保障。 5、妊娠期发现糖尿病,或者患糖尿病的妇女妊娠期间,应当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用其它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分娩过程中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以保证母婴安全。 6、2型糖尿病经饮食+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这些病人可以考虑短期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病情后转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改用其他方法治疗,停用胰岛素。 7、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人一样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 (温馨提示) 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前,一定要请专科医生做出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自己要掌握一些胰岛素的基本知识和注射胰岛素的基本技能。
个人分类: 医生-医院-医改|7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胰岛素的家族成员
chqxiao 2009-6-7 10:53
早期的胰岛素只有单一品种,作用时间很短,每天要注射多次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而且其化学性质偏酸性,对人体有较大的刺激,注射部位很疼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适应治疗的需要,今天的胰岛素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按作用时间长短分为短效、中效、长效三大品种,数十个规格,其化学性质也调整为与人体相一致的中性,大大减轻了注射后的疼痛。其家族成员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动物胰岛素: 主要来源于猪、牛的胰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分离、提纯及化学处理后的动物胰岛素,化学纯度高、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便宜,颇受医保机构和患者的青睐,在临床治疗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产量常常受到原料来源的限制。其主要品种有: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 2,基因重组人胰岛素: 用现代基因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生产而得。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人体自己产生的胰岛素完全一样,常称之为人胰岛素,使用很安全、有效,可以批量生产,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品种包括: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以及短效和中效制剂按不同比例预先混合好的预混胰岛素,使用更方便。 3,胰岛素类似物: 用现代技术对正常胰岛素分子结构加以改造,可生产出胰岛素类似物。它们具有正常胰岛素的作用,治疗效果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没有不良反应。主要品种有:速效类(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长效类(如甘精胰岛素)等。前者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能更快地降低餐后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反应;后者作用时间长,药效平稳,用来为人体提供正常生理量的基础胰岛素,每天只需注射一次即可。 (温馨提示) 不同种类胰岛素有不同的药学特性,搭配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但必须取得专科医生的指导。
个人分类: 医生-医院-医改|5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胰岛素问世:一个伟大的贡献
chqxiao 2009-5-31 19:58
1921年5月,年轻的加拿大外科医生班廷在同事们帮助下,成功地从动物胰腺分离出胰岛素。1922年1月,他们将纯化后的胰岛素用于治疗第一例糖尿病患者,奇迹般地挽救了其濒于死亡的生命,其后,在另外的病人身上使用也取得满意的疗效。5月,这一成果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全美医生协会大会上报告,引起极大的轰动,被确认为现代医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胰岛素正式宣布问世,并正式用于临床治疗!它开创了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在医学史上可圈可点。为此,班廷及其主要合作者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园里镶嵌着这块牌匾:叙述胰岛素发现的经过 多伦多大学发现胰岛素的实验室原址 胰岛素问世八十多年来,拯救了千千万万的糖尿病人。在此之前,糖尿病是一种不治之症,就像当今癌症和艾滋病那样,恶魔般地肆意夺去患者的生命,而人们对此却束手无策。为了纪念班廷医生对现代医学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唤起全人类对糖尿病防治的关注,联合国决定每年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这一天正是班廷的生日!美国糖尿病协会设立班廷奖,每年奖励世界各地在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医生。
个人分类: 医生-医院-医改|785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