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祥林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谈谈祥林嫂
热度 3 张能立 2015-2-14 10:06
提起祥林嫂,中国的读书人没有谁不知晓的。众所周知,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祝福》这篇短篇小说的主人公。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刻画,是采用悲剧人物来进行的。祥林嫂一生嫁了两次人。第一次嫁人没有多久,丈夫就去世了,她只好来鲁镇鲁四爷家帮佣。第二次嫁人是婆家为了给小叔子积攒聘礼,婆婆亲自带人来鲁镇将祥林嫂偷偷抢走,将她卖到山里与一个老实汉子成亲。没有想到的是祥林嫂反而因祸得福。与老实巴交的汉子成亲之后不久,白胖胖的儿子出生了,一家三口的小日子也过得其乐融融。可惜,真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勤耙苦做的丈夫,得伤寒病又去世了。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与祥林嫂相依为命的儿子,却因祥林嫂的疏忽被狼叼走吃了。因过世丈夫的兄长要收房子,因此,祥林嫂只好重新回到鲁镇鲁四爷家帮佣。再次来鲁镇的祥林嫂与第一次大不一样,头发全白了,眼珠无光,逢人就说自己悲惨的身世。开始,周围的人图一个稀奇,还愿意听祥林嫂说点什么,可是,时间一长,平日看上去都是善良的人都厌恶祥林嫂了。往往没有等祥林嫂开口,周边的人马上给祥林嫂说出故事的下一句了。祥林嫂慢慢感受到大家对她的厌恶,开始也不再说她的悲惨故事。鲁四爷家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因此,不再要祥林嫂帮佣了。于是,祥林嫂变成了一个乞丐。最终,在鲁镇家家忙过年的喜庆气氛之中,死在大雪纷飞之中,至于是什么时候死了,如何死的,没有人能够知道。唯一能够知道的,祥林嫂是穷死的。 以上是祥林嫂故事的梗概。 凡是读了一点书的中国人,每每讥讽那些喋喋不休说自己的故事的人是祥林嫂的时候,多半是忘记了作为与祥林嫂同一个物种的对象,应该对祥林嫂持有同情心和尊重的态度 。笔者年过半百,已经走过了人生旅途的一大半。如果笔者将自己看成是祥林嫂的话,那么,这肯定是有些矫情,毕竟笔者目前忝列中国大学老师之中。但是,笔者毕竟和祥林嫂是同一个阶层的人,差别在于祥林嫂是从大山走出到鲁镇鲁四爷帮佣,笔者是从大山走出来到大学教书谋生。因此,笔者过往的人生,很多片段与祥林嫂有类似的遭遇,这也倒是客观事实。笔者因天使般的女儿到来之后,一方面要在当下窒息人精神的应试教育中为孩子的成长杀出一条血路,另外一方面,笔者也不愿意被命运安排,就这样束手待毙终了一生。于是,冥冥之中被命运安排,走上了背叛“中国元素”(易经八卦、中医阴阳和算术思维,汉语和传统文化),拥抱“西洋元素”(现代数学和科学思维、英语和上帝文化)之路。笔者通过学习西方思想家的著作,明白且认同人生悲剧背后存在科学真理。于是,笔者暗自勉励自己: 做一个新时代的祥林嫂--分享自己人生弯路和悲剧的同时,向同胞们强调: 笔者的人生弯路和悲剧是咎由自取的,怨不得别人,是自己做了违背科学真理的事情导致的 。例如,笔者学历到现在仍然是一个硕士学位,这在当今的中国高校已经慢慢是最低学历了,英语也仅仅是具有一点点阅读能力,仍然开不了口。笔者这样的情况,在中国高校也慢慢被边缘化了(注:这不是别人有意而为)。笔者这样祥林嫂的经历,不是别人造就的,是自己当年对英语和学历的无知铸成的。当年以为武汉大学硕士这样学历,可以在笔者这样的学校混其一生,同时认为英语水平差没有什么,反正不出国混日子。笔者比祥林嫂幸运的一点是在笔者没有行将就木的时候,上帝恩赐了笔者,让笔者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原罪,从而激发笔者不论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还是为了自己智性的发展,重新学习英语、数学和科学。想到金庸那么大的年龄还去英国受教育,笔者重新燃起去欧美受教育的希望,因为,笔者知道, 欧美一流大学是真理的殿堂。在那里拜发现了真理的教授为师,与追求真理的同学为伴,人世间没有比这更加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最后,笔者自我明志: 虽然是祥林嫂那样的命运,但是可以选择与祥林嫂不一样的生活态度--信仰上帝、采信科学真理、运用科学真理、分享科学真理。借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文版前言伦道夫.夸克(勋爵,教授,不列颠学院院士)的一句话“Young people the world over know that English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ngle tool they need to achieve success in their career. This means acquiring and retaining an active knowledge of many thousands of words in an ever expanding, ever changing language.”(全世界年轻人都知道,英语是事业成功所需的最重要工具。这就意味着要掌握、熟记并灵活运用这门不断扩展、日新月异的语言中的大量词汇。),对中国千千万万的“祥林嫂”们说:不要被狭隘的民族的东西羁绊自己,即使自己年龄大了,学习英语、数学和科学力不从心,但是,一定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们拼命学好英语、数学和科学!
个人分类: 教育|2290 次阅读|9 个评论
喋喋不休的林老师
热度 19 xcfcn 2015-1-4 08:31
实在受不了林老师的N次抱怨了,就算友情推荐又如何?现在活跃网友还有几何??? 另外就是抱怨编辑没有眼光,说实话,编辑部的眼光至少比您老当然也比我小人家强多了。至于遗珠,您自己不会找看啊! 还有一点非常受不了林老师的是,林老师是一个不读书的人,难道搞工科的人都不读书吗?尤其是退休之人。 PS:林老师为自己一篇异常点击的博文沾沾自喜,甚至还要求科学网的热门博文改为以点击数为标准!可笑之极! PPS:建议大家都一律不要推荐林老师的博文,否则难免被骂你友情推荐。这样大家推荐我的就好了,不过不需要评论。 戴德昌 2015-1-4 08:39 林博主有两个明显的量子态: 基态,没有喝酒的时候, 祥林嫂态,喝酒超过半斤就激发到这个态。
个人分类: 杂论|813 次阅读|45 个评论
祥林嫂之最后唠叨:我为何无端受辱?
热度 9 Bobby 2013-6-30 08:51
图片自网络 本来还有两篇,但考虑到大家的承受能力,所以只好虎头蛇尾,以本篇草草结束。 我再次阅读发仔的大作,感觉发仔的狂妄和自信实在是让我目瞪口呆、哑然失笑(用现在网络话语来讲就是“被雷倒或者被雷得外焦里嫩”)。 “**兄显然是保守者,但是他保守的却是一些世俗的东西;我也是保守者,但我保守的是一些传统核心价值。”我是否是保守者,连我自己都不敢下结论,但还是被发仔强行冠以世俗的保守者之称号;至于发仔作为传统核心价值的保守者而言,我也硬是没看出来,保守的儒家、道家、释家,还是墨家、法家的传统,抑或只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即便连最起码的中庸精神都没有看到一丝影子。 至于发仔怀疑我是“受老蒋影响,还看了不少人文社科类的书”则更是轻蔑之意溢于言表。我虽然受到老蒋影响,却主要是费氏的科学哲学,至于阅读人文社科类的书,则决不晚于此。如果我为了恭维发仔,将光荣归于发仔,那我就应该说我之所以突破自己的专业界限,看一点人文社科类的书,完全是受他本人,发仔的影响,是见贤思齐的结果。可这听起来怎么也不会让人相信。 作为搞科学的人文爱好者,最好不要炫耀,因为还有真正的人文社科类专家在,即便只是在自然科学家群体中炫耀自己的人文强项,我以为至少应早已饱读诗书、泛览四部,钻研过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即所谓的段王之学),外语也曾下过一番功夫,读过 T.S.Eliot 《 Wasteland 》、 James Joyce 《 Ulysses 》,对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不至于一无所知才行。否则,仍有将自己的浅陋和无知曝于读者之危险。 我为何无端受辱?恶作剧只是一说,也有可能是我不识趣地闯入他人的领地。我以为人文社科是大众的跑马场(中国尤其如此),如果有人硬要将人文社科划归某一人之领地,我只能说:还是有些霸道了。另外,踩在他人头上,也并不能使自己长高。此类事,智者不为也。 本事件到此为止,阅后即删。至于此事件引发的一些纯理论思考(如:网络阅读浅薄吗?能否从博文来论断人?“文人相轻”怎回事?读书可以炫耀吗?),以后再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6 次阅读|9 个评论
噩梦、祥林嫂和共同的底线
热度 3 techne 2013-4-18 15:17
噩梦、祥林嫂和共同的底线 (草稿,请勿引用) 王键   在燕园的最后时光,因为碰巧经常去北大国关学院听课,就认识了不少国关学院的学生。也经常去他们学院的BBS版面上讨论。因发表言论,在被北大未名BBS封禁发文权并最终删除帐号之前,我是经常喜欢去和国关的学生讨论,也有过不少次的争执。   后来的一次争执,却引发了一些国关学生的群体性不满。有一次,其中的一名Y同学居然出语相讥,搞得我哭笑不得。后来我对他讲的话深思了一下,却得到了一些意外的收获。   就在带有讥讽的回复里边,这位Y同学居然讽刺说:像这类经常在互联网上发文讨论,鼓吹自由价值观,宣扬民主制度的行为,简直就像是“祥林嫂的反复念叨”;而且,Y同学自认为非常“懂得民主”,言外之意就是无需别人对着他们宣讲自由民主理念,他们也不想听。   无论如何,我倒突然发现:“祥林嫂”这个家喻户晓的称号,在这一刻反倒变成了个蛮新奇的说法,而且好像还颇具“杀伤力”。引发的打击效果,有点一呼百应的意思。不过对祥林嫂的这个用法,倒还让真我产生了点儿哭笑不得的感觉。我感到很遗憾的是,不知道倘若鲁迅老先生再世,看到Y同学的话语,会对这种观点作何感想呢? 噩梦   每个人在年轻时,都曾经做过很多梦。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终会有梦醒的那一天。   不仅想起自己曾做的几个梦。我曾做过的一个最离奇也最有逻辑性的梦是这样的:   这是个关于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梦。中国在进行第一次原子弹试爆的过程中,军方惊讶地发现:自己很多用来测试的雷达站意外地被烧毁了。而在美国和俄罗斯,却从来没遇见过类似的情形。最后发现,关键问题在于:在原子弹试爆的过程中,会 产生出非常强大的电磁场。而这种反常电磁场中会存在着大量的奇点。在靠近奇点的位置,电磁场的场强是接近于无穷大的。由于中国在核技术的研究方面,技术还不够过硬,导致出现了疏漏。军方很多测试雷达站的位置,刚好位于奇点附近。结果它们就全被烧掉了。而美国和俄罗斯早就对这项技术了如指掌。   这个梦确实充满逻辑性,一目了然,也许并没有太多内容值得分析。最直接的感受,也许同笔者从小生长、受教的环境有关。谈起中国,总会让人想起那个朝廷朽败,羸弱不堪的印象,那是落后,是腐败,是麻木,是不可救药,这一切是源自教科书,也是源自现实。而从长辈的回忆中,也总会让我想起文革,回想起伟大领袖和群众运动的形象。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也许这个梦, 只不过揭示出自己内心深处对这个所国家形成的印象。   笔者还曾做过一个非常清楚、非常可怕的梦。这个梦的情节也很简单,但却很凄惨:   一颗核弹就在我所在的城市中爆炸;在一片剧烈的震荡之中,眼看着巨大的蘑菇云和黑烟,飞速地压了过来,然后就是天翻地覆似的,伴随着眩晕的不断挣扎和拼命逃生;最后自己终于侥幸存活下来,一路不断往远方逃,一路过去,无可奈何地看着周围的惨状……   说起来,像这类梦,也许和笔者经常阅读的文章有关系。笔者喜欢研究政治,关注政策和战略,也曾读过不少有关核武器扩散的长文,印象很深刻。可能就是这类印象触动了自己内心的某根神经,随后会产生出有关这类内容的噩梦。   但其实我们能发掘出意义的不是这个字面的内容,而是更深层的一些东西。毕竟,梦是愿望的达成。那么,笔者就试图去分析一下,自己做的这后一个噩梦,所要达成的,到底又是个什么样的愿望呢?首先,在这个梦的叙事结构中应当存在着一些主题象征:   较为明显,第一个是“核弹爆炸”的象征——这也就可以理解为某种超限力量的存在、释放和肆虐;而另一个,则是“逃生幸存”的象征——这则可以理解为人之自由的呈现。   如此说来,笔者所做的这个噩梦其实不过说出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我对自己的自由受到了某种外部强大力量的威胁而深感忧虑;而最后的成功逃生只不过是象征着“自己的自由的最终得以实现”,这一愿望的达成。   那么说到底,这个梦的无意识叙事只是表达了自由这一愿望;自由,是这个梦要言说的主旨:        自由(the Freedom)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在那个噩梦中一闪而过的一绺无意识片断的再解读。 无意识结构   说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感到奇怪:看起来,这个梦,和Y同学的冷言冷语,以及和“祥林嫂”,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里,笔者其实是想指出在Y同学所代表的群体话语背后所存在的一种无意识结构;在其中也有作为一种无意识行为的其自身的主题象征。   那么祥林嫂,到底象征着什么?她到底是谁?   我们有理由先回到鲁迅那里去,去追问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鲁迅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在鲁迅的笔下,如祥林嫂、阿Q这样的人物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如鲁迅这样的“大文豪”,非要把挖苦讽刺的焦点集中到像祥林嫂这样走在街上最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   那么,鲁迅是不是就想要去讥讽这些弱势群体,或者只是为了编造故事混稿费,甚至以此作乐?然而,难道鲁迅会认为他自己值得如此耗费心力心血,如此耗费笔墨去讽刺这些最底层的民众们并以此为乐吗?我相信,事情显然不是这样简单的。   笔者对鲁迅的理解是:鲁迅写祥林嫂,与其说他是在挖苦讽刺祥林嫂们,还不如说他是在展现在中国传统中隐匿的那些的虚伪、麻木不仁和冷酷、残暴。甚至更进一步地来分析,他要表现的还不止是这些,而是一些更深层的更抽象的象征物。   在我看来,在鲁迅的笔下,同样也存在着一种隐而不显的无意识结构:   一个很强大的、隐而不显的力量,笼罩在祥林嫂们的四周;   但无论祥林嫂们死心顺从,或者无力地抗争,最后都没能改变什么;   而在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甚至每一个人都是这一力量的帮凶;   ——甚至也包括祥林嫂她自己,她本人的屈服,成为这一罪恶结构的一部分。   然而,在Y同学的刺激下,笔者仔细思考才发现,在当今的群体无意识表述活动中,大众的无意识早已把鲁迅笔下的人物变成了讽刺挖苦的象征物。祥林嫂,早已仿佛彻头彻尾地成为了一个被挖苦讽刺的对象,而不是一种警醒的象征。然而,这却刚好和鲁迅这部叙事作品里的无意识结构相反。在鲁迅那里,他的笔锋所针对的 其实并不应该是祥林嫂们,甚至不是文中的某一个具体的人物;在笔者看来,鲁迅的笔锋真正针对的是那种藏匿于背后隐而不显的异常强大的超限力量,是那条无穷无尽的,把每一个人都紧紧锁在一个无比漫长、黑暗幽深的洞穴之中的锁链……   这的确是个令我惊讶的发现。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认为鲁迅尽管很伟大,但他确实是失败的。   这么说是因为,在鲁迅写作《祝福》已经过去100年的今天,一个像鲁迅这样曾被反复追捧、家喻户晓的“大文豪”,他所写就的一部再经典不过的精彩作品中的主人公,居然已经彻底脱离了作者期望给大家带来警醒的本源含义,而变成了一种只是被这个社会的依然麻木的大众用来挖苦和嘲笑的对象。而人们在重温他的经典时,居然就是看不到其中无意识结构所指向的,那条依旧无穷无尽的锁链。   那么,100年后的人们,依然如同鲁迅当年笔下所描写过的那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们”那般,依然在挖苦着、讥讽着、嘲笑着“祥林嫂”(还有阿Q)们——那么,这不是一种失败又是什么?甚至于,鲁迅当初还在《狂人日记》中痛彻心肺地呼喊“救救孩子”,然而在100年后,孩子们尚且依然没能得救,而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却要开始呼喊“救救鲁迅”了——这位不合时宜的作家,已经快被人遗忘了。这真正是一种讽刺。   当然,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苛求鲁迅去超越自己的时代,去言说一切过去和未来。   笔者相信,仅凭鲁迅用他的笔在形形色色的人像描绘中点出了那个隐而不显的、无所不在的压迫力量和生活中那无穷无尽的锁链这一点,就已经很伟大了。但是,仅仅指出这一点,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无论怎样看都更重要的问题都是:如何才能驱除这种压迫和锁链?   接下来,我们可以再来分析一下以Y同学为代表的流行叙事:   如果说在鲁迅那里,一个无意识结构的锋芒是依附在像祥林嫂这样的人身上,最终指向的是超级的权力和无穷无尽的锁链,那么在当代中国所流行的主流话语中,那个结构却恰恰与之相反:   无意识结构之锋芒,仿佛是依附在那个超限的权力和无尽的锁链之上的,最终却毫不留情地指向了祥林嫂这样的人物身上。   为此我要感到一丝悲哀,这就像笔者以前写过的一个笑话里曾提到过的,一个公交车上的lady ,面对暴徒,还有见义勇为者——这样一个例子中曾描写过的场景:   公交车上的一位lady面对暴徒,要往身边的人那里躲,这时一个“见义勇为”的人出现了,他“义正词严”地训斥lady道:“希望你不要给身边的人找麻烦!”   在这个类似的例子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和Y同学的表现完全相似的一种无意识结构,依附于权力的,而指向一个在权力的淫威之下不禁要万般蜷曲的小小角色。   由此看来,笔者不禁感到很怀疑。即使以当代中国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一代精英为代表的人群,他们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隐秘在其表述中的无意识结构,恐怕都不是那么良性的。很多群众中的一员,虽然也自诩“最痛恨专制”,并且“很懂得民主”,但实际上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那早已根深蒂固地成型了的、潜在的无意 识结构当中,还远远没能和自由民主接轨,也没有他们自己所标榜的那么不专制。“祥林嫂”在其叙述的无意识结构当中的命运,就是很好的明证。   那么,在这里我又忍不住要再追问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鲁迅失败了?   我想,问题恰恰在于,鲁迅只是指出了一个对象,但是他没能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很多人解读鲁迅的结果,只是得到了这样一个唯一的药方 :暴力革命。 而就祥林嫂和阿贵们在深受鲁迅作品感染的同时,也在开始“翻身”做了“主人”之后,却始终对那个绝对的超限权力视而不见;——无论这个权力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是在别人的手中。   于是乎,超限的权力和锁链转来转去,而悲剧也是轮回又轮回,在80年后的今天,鲁迅当年指出过的问题依然存在,就这样,用鲁迅的作品教育长大的年轻人,仍然重复着过去曾重复犯下的错误。   那一代曾经追崇鲁迅的人们,他们认为鲁迅教导给他们的,和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暴力/Power和革命。于是,最终祥林嫂们站起来了,他们仿佛取得了那个超限权力而代之——他们手中戴上了那个魔戒,但没过久人们就发现,在新的超限权力之下,新的祥林嫂们又诞生了;——实际上,祥林嫂们根本就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拯救,在大众的无意识结构里,祥林嫂仍然是被权力所奴役的对象,在惊讶之余,我们对此又不得不予以承认:   问题并没有改变,那条无穷无尽的锁链依然存在,差别只是在于那个超级权力具体化到某些人或另一些人手中了;   可是,最大的恶,并不是这个超级权力到底掌握在谁手里,而恰恰就在于这个超级权力本身,以及那条无穷无尽的锁链。曾看过《指环王》的朋友,一定会对那部影片中从头至尾描述的指环的强大诱惑力印象深刻——这也就是权力的诱惑。而这也是西方文明得以兴起的根基——那个魔戒必须焚毁,绝不能留在人间。   然而,充斥于中国现实中的悲剧的轮回,也点出了Y同学们,以及广大民众局限在无意识叙事结构中的主旨:        权力(the Power)   如果我们不能彻底打破这个藏匿于大众心中的无意识结构,不能将中国的魔戒彻底焚毁,那么这一悲剧的轮回,也将永无休止。 狮子和婴儿   在中国,存在着这样一种“顺民”传统。自古以来,皇帝佬儿,只会重用那些对其言听计从的奴才,就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荒谬逻辑也代表了一种典型的受虐心理。皇帝、天子之流就代表了最高偶像,面对它们,人们只有无条件地选择服从。中国文化的无意识结果,同“顺民传统”结合在一起。    于是,就这样绵绵不绝地,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顺民”和“顺民文化”。尽管也有暴民不断革命,但本质上,暴民和顺民没有区别——差别只在于由谁做 顺民的问题。而到了当代中国,这种传统仍然延续着,只是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古时的皇帝、“天”被另外一些抽象的符号所替代,比如“人民”、集体”、“党”等等。   个人和集体孰高孰低,当然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在中国,视集体、组织高于个人往往被看作一个理所应当不言自明的前提。 权利意识的匮乏触目惊心。否则,也不会出现年轻一代会群体性地将祥林嫂当作笑料来调侃的现象。然而,“集体”终究只是一种虚幻的、抽象的,而非实实在在。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些打着高尚集体幌子的人,只不过是为谋求个人私利。在古代,这种“要你服从”经常是赤裸裸的;而到了如今,这种“要你服从”开始变 得隐而不显——你甚至开始疑惑:自己服从的究竟是谁?   然而,“集体的利益”需要奠定在更深的合法性之上:那就是权力运作机制的合理化;只有当我们能够对那些将抽象化符号或无意识象征物所代表的利益挪为己用的人有所制约,我们才能认定权力是合理的。而这样一种权力运作机制的合理化,首先就要消灭所谓的“顺民传统”和文化。正像尼采所说过的:从“服从”转向“我要”。   当大家都发出“我要”的声音的时候,而不简单是以暴制暴的革命——一个旧的传统就可以用和平的方式所摧毁;而与此同时,那新的希望也正在生长出来。正如尼采在精神三变中的所表达的“骆驼(忍耐)——狮子 (自主)——婴孩(希望)”,中国最需要的不再是骆驼,而是狮子式的怒吼,还有婴孩般的眼睛……   现在,笔者不禁想告诉Y同学,还有很多距离自由民主梦想如此遥远的人们的是:   ——如果你也想最终逃出这个超级权力的胁迫,彻底地粉碎地这条无穷无尽的锁链,那么我们就应该共同地去认真反思一下:最终,我们到底能从极权那里得到什么?   而所有追求自由价值的人们,最终必须能够联合起来,去建立一个足够强大的,归属于“自由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只有确立一条牢不可破的“共同的底线”;也 只有在这条“共同的底线”的下面,权力(the Power) 才会面对自由(the Freedom) 而无计可施,邪恶的力量,专制、独裁、暴政对权力的滥用……,才可能知难而退,极权政体才能行将就木,种种恶行现象才能与日俱减,人们的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和持久的保障。充斥于人类历史中俄狄浦斯悲剧,才会不再轮回。   那么,这条共同底线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们究竟要什么?希望究竟在哪里?   显而易见,作为最大公约数,迄今人类历史所揭示出的选择,只能是:自由、民主、人权,这些自由世界所承载的希望,构成了我们共同拥有的底线。   它就是:      权利(the Rights)   笔者也相信,只有在这条属于“自由”的共同底线之下,“祥林嫂们”可能真正过上那种平和安稳的生活,才能真正保证自己不再成为某种“超级超限权力”的牺牲品——无论这种超限权力是体现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之中,还是体现在某个抽象的无意识结构之中。她会真正成为我们的一员,而不再是个被文化人随意调侃的笑料。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442 次阅读|5 个评论
超短剧:孤魂看上去像好人
热度 9 gfcao 2012-11-14 13:49
人物: 蔡明、狄仁杰、元芳、祥林嫂; 地点: 超时空隧道; 话题: 孤魂是不是好人。 蔡明卖萌:“为什么呢?” 狄仁杰看着元芳:“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作沉思状:“这里面一定有一个标准,关键看他是否有喝奶的习惯。” 祥林嫂悄声说道:“孤魂小时候喝过奶” 狄仁杰转头看祥林嫂:“你怎么知道的?” 祥林嫂有点羞涩:“这这这 …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喝奶的吧?” 狄仁杰点点头:“有道理,关键是孤魂现在是否喝奶,这是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重要标准。” 祥林嫂脱口而出:“孤魂看上去像好人。” 狄仁杰看看祥林嫂,又看看元芳,元芳若有所思:“此事必有蹊跷,这里面一定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蔡明嗲声嗲气:“为什么呢?”
个人分类: 休闲|3735 次阅读|16 个评论
国际祥林嫂VS国际阿Q
cgh 2012-11-7 00:50
国际祥林嫂 VS 国际阿 Q 日本牢牢占了便宜,下一步就是巩固成果,而采取的策略就是喋喋不休的方式进行混淆试听。可好,中国媒体竟然认为日本只是国际祥林嫂。试问,祥林嫂是因为太幸福疯掉的吗? 再看中国,我们吃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亏了?然而,总是不忘大肆自我安慰。这不是阿 Q 吗? 阿 Q 与祥林嫂同台了,这就是所谓的穿越吗? 鲁迅先生可能如何也没想到,他当年的国内感悟居然在几十年后国际化了,这种贡献岂是诺贝尔文学奖所能形容的,至少也得附加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另给中国媒体加一个奥斯卡最佳剧情奖! 野田佳彦逢人就谈钓鱼岛 被指“国际祥林嫂” ; 人民网 11 月 6 日讯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援引日本《读卖新闻》消息,近日,在老挝出席亚欧首脑会议的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大力开展所谓的首脑外交,逢人就说钓鱼岛问题,被媒体指为“国际祥林嫂”。 另据环球网报道,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计划在首脑会议及双边会谈的场合就钓鱼岛问题谋求各国对日本立场的“理解”,但预计该问题将不会被写入正式文件。有分析指出,日本正在寻求改善中日关系的突破口,因此日方不愿在本次会议期间刺激中方。 据首脑会议相关人士透露,在 4 日凌晨举行的高级别工作磋商中,中日双方均未提及钓鱼岛问题。(覃博雅)
个人分类: 杂谈|2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博士的出路——付出与回报
热度 3 nitzschia 2012-4-17 22:24
今天终于写出了文章初稿,虽然有点惨不忍睹,总算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了,对我来说是艰难的关键的一步。终于有点时间写下这篇博文了,前两天就看到有人谈到这个话题,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去年这个时候就是要最后提交博士论文的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导致博士延期了,我变得时而像一直受伤的猛兽,时而像窦娥,最终终于成了祥林嫂,逢人就说自己的不幸,最后真是自己都把自己厌恶得不行了,经常把自己弄的烂醉如泥,生不如死的感觉。有时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其实也没想象中的那么脆弱,半年之后我还是顺利毕业了,虽然没有拿到学位,总算没有退学。 昨日之事,今日之师。回想起那段时间像是自编自演的一场闹剧,很多人后来听说以后都会说其实你可以这样那样的,但是如果我这样或者那样了,我就不是我了,这是我选择,我曾咒骂过命运的种种不平,也曾陷入深深的自卑与恐惧中,但是从来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走我的路,我吃我的苦,与别人何干?也许有人说我是在赌气,不争馒头争口气还不行吗?一身正气才能铁骨铮铮,坦坦荡荡做人,坚持自己的选择,有一点偏执的人常常能给整个人类带来惊喜而不是个人意义上所谓的成功。 电影《神迹》里面薇薇安离开医学院做了一段时间药品销售员又回到医学院时对教授说我之所以回来并不是因为你怎样,而是我热爱这个工作。我也曾尝试过科研之外的其他的工作,我也明白拥有一个硕士学历和健全的四肢,我也绝不会饿死。但是我坚持了走这条路,不是斯德哥尔摩症,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喜欢这个圈的人和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本来还想扯一阵子,又有新活到了,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02 次阅读|6 个评论
祥林嫂(高铁版)
热度 3 pinjianlu 2011-8-12 14:15
“……这实在是叫做‘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会断送在高铁上?本来已经重伤了,送到医院没救,死了。辛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死于豆腐渣工程中的呢?夏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台风,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凄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闪电的时候高铁在行驶中被雷击,会出故障;我不知道追尾也会发生。我一清早起来就打电话,拿手机拨了一遍遍亲友的号码,叫朋友们都去打听消息。他们都很着急,我也很着急;电话不通。我就亲自赶去,救人,人都失踪了,车头被埋。我问贴倒布,没有应,到现场看,只见车头被碾碎,没有我们的亲友了。他们就是在这趟车里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车头掩埋处,看见泥土里有着一只他的旧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被埋了。再问问,贴倒布还是不承认,只有一个小女孩儿在掩埋前被救出,这仅是生命的奇迹。……” 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起刻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意见书到贴倒布去。发言人只说了一句:“掩埋是为了救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已经信了。” “我真傻,真的……”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官老爷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国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但仍得不到事实真相。 “我真傻,真的……”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01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不做祥林嫂,不再抱怨
热度 2 JiuBaiYi 2011-6-7 19:47
从2003年高考志愿填报的失误开始,我就埋怨命运的不公,总是爱抱怨,向人诉说自己的痛楚。 有些人对于我的遭遇,会唏嘘几句,哀叹一两声,表示同情;有些人只是淡淡的对待。 我发现自己近年来抱怨声音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是年龄的增大,仍是一事无成;一方面因为客观的科研条件所限,老是出野外,而没有更多精力和集中的时间去从事学问。 这其实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许多人从不出野外,博士毕业时依然发了好几篇SCI,他们可以进行实验来获取数据;而我们,普通的自然地理学,出野外获取数据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从2007年上研究生以来,我在野外的所有时间应该逼近一年了!尤其是去年和前年,每年都在一个季度以上。前年出野外,基本上是打杂,给同师门的人做助手。去年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出野外在4个月以上。导师经常性的催促我出野外,他可能也是为了我好吧,出野外才能获取到新鲜数据,而新鲜数据是获得新的理论认识的前提条件。 现在已经博士二年级了,下学期就博士三年级了。再过几天又要出野外了。我又不由自主的跟同学们抱怨起来,并且将自己这些年来没有论文的原因归结为野外时间太长。 我真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逢人抱怨的祥林嫂,但是,在这样一个奇怪的科研环境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东西需要自己摸索。我又不能把心中的不快郁积起来,那是尤为糟糕的! 不知道怎么办啊! 但我清晰的认识到,我不能做祥林嫂,不能再抱怨!
个人分类: 科研和生活|3162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对鲁迅的《祝福》很有意见
热度 1 liwei999 2010-5-22 19:25
《立委随笔:我对鲁迅的《祝福》很有意见》 (3826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May 26, 2008 06:29AM 有一句话憋了很多年,我对鲁迅的《祝福》很有意见。 不是他写得不好。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鲁迅的小说和《野草》在我看来是登峰造极了(我对鲁迅大部分杂文不推崇,而他的译作基本是垃圾)。祥林嫂的形象也栩栩如生。 但是,祥林嫂在老先生的笔下终于从悲惨世界的农妇成为大众取笑的对象,进而成为愚昧无知絮叨可笑的代名词,是一件让人心痛的事。这是一种毒化人心的发展,我觉得老先生难辞其咎。 一个普通母亲,儿子被狼吃了,这种撕裂心肺的故事,是不可以亵渎和取笑的。由于人性的弱点,她确实被取笑了,这是可悲的现实。人的同情心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作为作家,自然主义地表现并放大这种人性的缺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跟阿Q的形象创造还有不同。如果说老先生对阿Q的天才刻画,表现了他对国民性(或者普遍人性)中的弱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鞭策的指向是警醒民众,但在祥林嫂的描述中很难看到这一点。他这样刻画一个贫苦旧式农妇及其表现出来的母爱,不说冷血,基本就是老愤青。从客观效果来看,更是非常糟糕。我把《祝福》看成精神毒药。 每当我听见人们随口拿祥林嫂作为口头禅来取笑对手时,我就为老先生感到羞耻。鲁迅前辈,您老人家过分了。 彷徨时的鲁迅是消极的 (155924) Posted by: 葛观 Date: May 26, 2008 08:12AM 粉碎了旧的,但对新的东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看法;个人生活还没有看到希望----还 不认识许广平;中国国内也没有开始大革命,整个中国的氛围是消极的。 祥林嫂是个悲剧的形象,但她何尝又不是这一悲剧的最大制造者,她是鲁迅对自己、 对中国的提问。鲁迅只是作为一个文人提出自己的问题,至于答案,他当时是没有 的。而被后人选入中学教科书,成为文学典范,则非他所想,也非他所能见了。 这个分析到位。 (155929)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May 26, 2008 08:24AM 消极愤激和绝望是起点,于是感受不到同情和指向。 同情心有限是现实,是推进有限,还是推进同情心。我看到的是前者,让有限的同情心结上老茧。 如果不是鲁迅,不是经典,写真实也算不错了。 可惜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更可惜还成为经典选为中学教材了。于是遗毒无穷。 古今中外描述悲惨世界的悲剧人物多去了,为什么 (157055)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May 29, 2008 07:38PM 多数形象没有转换成贬义词和嘲笑的对象? 词义在使用中不依人的初衷而独立演化的过程 这个假说很难成立。 (156816)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May 29, 2008 02:01AM 鲁迅如果换一种写法,词义的演化就不是这样的。所以说他难辞其咎。他埋下了不良的种子。你也可以认为这是我的假说,但却不是空穴来风:鲁迅的愤激大于同情。 抽象来说,这是先天和后天,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 妇人之仁与君子之德:有感于坛里右派们为祥林嫂翻案。 (34 bytes) - micro 关于妇人之仁。 (156818)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May 29, 2008 02:23AM 给我扣妇人之仁的帽子,讽刺也好,调侃也好,我虽然不以为然,但也不以为耻。 不管是否妇人之仁,或妇人之见,我始终认为: 骂一个正常人神经病,当然也很不好, 但不过是骂人而已,气话而已,无人当真,对正常人的伤害就有限,因为离开事实太远。 而骂一个神经病是神经病就很下作了。这与真理,说真话云云无关, 当一个语言community把神经病归入贬义词的时候。不仅仅是不仁,简直就是杀人了。讳疾忌医(尤其是赛医生那样的有时糊涂有时混帐的郎中)比软刀子杀人好。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45,28643,28643,quote=1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5858 次阅读|3 个评论
又见祥林嫂
zhangxp 2009-6-1 00:52
我有时喜欢看中央11台,最喜欢看的是越剧,今晚打开刚刚要放《祥林嫂》,是讯哥儿的,就看了,中学语文课学过《祝福》,那时候少不更事,只知道祥林嫂是个可怜又可悲的人,甚至觉得后来祥林嫂见人就说 我真傻,我真笨,我原以为只有冬天下雪了狼才会出来...... 很好笑,大家都以为这个是用来取笑可怜又爱说重复话的人,可是今天这个越剧看下来,我伤心透了,其间几处都不忍心看下去,一直看到最后祥林嫂死在风雪之中,才觉得终于解脱了。 祥林嫂从小没有爹娘,无依无靠,给祥林家做童养媳,并亲后半年丈夫就死了,上有婆婆下有小叔子,还欠着死人的棺材债,婆婆一狠心要把她卖给一个山里人,我想,要是有娘家,还可以回去啊,可是祥林嫂没有,只有逃走,逃到大户人家打工,可是过几个月后又被婆婆找到了,终于被卖给山里老六做媳妇,祥林嫂不愿意啊,就把头往桌子角上撞,可是没撞死,其实这老六原来是挺好的人,比祥林好几倍叻,结果祥林嫂和老六过了几年人间真正的好日子,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多好啊,可是祥林嫂命不好,几年后恩爱的丈夫病死了,乖巧的儿子被狼吃掉了,大伯要还债把房子卖了,可怜的祥林嫂又没有家了,后来又到原来打过工的那家大户人家打工,可是那家的老爷嫌她不吉利,其间柳妈等人给祥林嫂介绍地狱灵魂等概念,尽管祥林嫂花了两年全部的工钱去庙里捐了一个门坎,还是没有赎回自己的罪......终于,祥林嫂被赶出门,精神彻底崩溃,在街上边要饭边喃喃地重复 我真傻,我真笨,我原以为只有冬天下雪了狼才会出来...... ,临死前,发出天问:灵魂究竟有没有?地狱究竟有没有?死后的一家人还能不能再相见?告诉我...告诉我......... 画外唱: 百无聊赖的祥林嫂, 被人们弃在尘芥里, 灵魂有否存疑问, 地狱有无也不仔细呀... 不仔细,在迅哥儿那的方言,大概是不太清楚的意思。 一九七八年拍的电影,越剧《祥林嫂》,金采凤、袁雪芬主演。 优酷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k2ODIyMDQ=.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74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