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ReSe2碳纳米纤维:石墨烯修饰提高储钠/储钾性能
nanomicrolett 2019-4-17 12:45
Improved Na + /K + Storage Properties of ReSe 2 –Carbon Nanofibers Based on Graphene Modifications Yusha Liao, Changmiao Chen, Dangui Yin, Yong Cai, Rensheng He*, Ming Zhang* Nano-MicroLett. (2019)11:22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48-2 本文亮点 1 石墨烯掺杂能有效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并对碳纤维的直径起到调控作用。 2 石墨烯和碳纤维的协同作用使电极结构保持完整,同时有效缩短了离子的扩散路径。 3 将得到的ReSe 2 碳纳米纤维应用于钠/钾离子半电池以及钠离子全电池,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内容简介 钠/钾离子电池 由于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理化性质且资源丰富,成为目前有望取代锂离子电池的新一代储能器件。 然而, 钠/钾离子的半径均比锂离子大,大的离子半径更难以在电极材料之间反复的嵌入和脱出,从而导致电极材料结构破坏严重,倍率性 能差。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具有更大层间距以及结构柔韧性更好的电极材料。 近年来,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 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二硫化物/二硒化物通常伴随着巨大的体积膨胀问题,导电性也需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 石墨烯 能有效提高导电性,循环稳定性以及调控纳米材料的形貌。因此,利用碳纤维独特的结构,通过石墨烯掺杂等方法能极大的缓解二硒化物体积膨胀问题。 👇 湖南大学张明副教授课题组 首次 采用静电纺丝和固相热处理法制备了石墨烯掺杂的ReSe 2 碳纳米纤维。 该复合材料用做钠离子/钾离子半电池时,表现出优异的储钠/储钾性能。进一步研究该材料在钠离子全电池中的应用,200个循环后容量保留高达82%。 图文导读 石墨烯掺杂ReSe 2 碳纳米纤维的制备 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铼氧化物碳纳米纤维,再通过固相热处理将铼氧化物碳纳米纤维与硒粉混合加热,得到ReSe 2 碳纳米纤维。 图1 石墨烯掺杂ReSe 2 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原理图。 👇 石墨烯掺杂ReSe 2 碳纳米纤维的结构和微观形貌 SEM图显示石墨烯掺杂ReSe 2 碳纳米纤维保持了完整的纤维结构,且纤维表面光滑,没有观察到明显的金属颗粒。 HRTEM图通过晶格证实了ReSe 2 纳米颗粒的存在。元素分布图显示Re, Se和C元素均匀分布于碳纤维中。 图2 (a-e)SEM图;(f)HRTEM图;(g)元素分布图。 👇 石墨烯掺杂ReSe 2 碳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 图3,4说明石墨烯通过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保护电极材料结构完整,其电化学性能相比于无石墨烯掺杂的材料有了明显的提高。 图3 石墨烯掺杂ReSe 2 碳纳米纤维的储钠性能:(a)CV曲线; (b)充放电曲线;(c)循环性能曲线;(d)倍率性能曲线。 图4 石墨烯掺杂ReSe 2 碳纳米纤维的储钾性能:( a)CV曲线; (b)充放电曲线;( c,d)循环性能曲线;( e)倍率性能曲线。 作者简介 张明 (本文通讯作者)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主要从事 储能材料与器件 、 超敏感气体探测器 等研究方向。 主页链接: https://www.scholarmate.com/P/mzhang_hnu 何仁生 (本文通讯作者) 教授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E-mail:hdwlhrs@hnu.edu.cn 廖雨莎 (本文第一作者) 硕士研究生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 E-mail:447000062@qq.com 相关阅读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往期回顾 👇 氮掺杂TiO2-C复合纳米纤维 SnS2@CoS2–rGO复合纳米结构 rGO@FeS2复合材料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3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