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城市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王旭著《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提要
黄安年 2010-10-27 08:30
王旭著《美国城市发展模式 ---- 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提要 黄安年辑 王旭著,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27 日发布 书名 : 美国城市发展模式 ---- 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 著者: 王旭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发行: 新华书店 责任编辑 : 宋丹青 封面设计 : 王心宇、刘端 印刷 : 北京四季青印刷厂 装订者: 三河市新茂装订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6 年 2 月第 1 版 印刷日期: 2006 年 2 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 148X210 印张 : 16.5 字数 : 640000 字 印数: 1-5000 册 页码 : 518 页 定价: 29.80 元 项目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 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 资助最终成果 ISBN: 7-302-12010-2/F 1410 《美国城市发展模式 : 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内容简介: 美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以单核城市集中发展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化和以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互动发展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化两个互相衔接但又各有特色的阶段。本书征引大量较新统计数据和资料 , 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在这两大阶段中美国城市的地域分布、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市政管理、城市文化和房地产开发等诸方面的变化 , 以深层次认识大都市区化这样一个 20 世纪世界范围内新的规律性现象 , 修正传统的城市化理论 , 有前瞻地拟定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目录: 上篇 殖民地时期至 1920 年 美国成为城市化国家序言 第一章 殖民地时期 城市的兴起一、以经济活动为主的港口城市 1 二、殖民地四大经济中心 三、城市与美国独立战争 四、市镇会议 城市政府的雏形 第二章 19 世纪上半期 区域范围的城市化 一、工业革命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 12 二、区域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三、纽约成为全国首位性城市 四、中西部的 城市边疆 第三章 19 世纪下半期 城市化的鼎盛时期 一、 美国由农村搬入城市 24 二、中西部和芝加哥的兴起 三、 城市边疆 推进到西海岸 四、南部城市化艰难起步 第四章 进步运动时期的城市改革 一、把持市政的 无形政府 55 二、市政管理与市政建设的问题 三、此起彼伏的社会改革运动 四、企业化思想和市政体制改革 下篇 1920 年至今 美国成为大都市区化国家 序言 第五章 从大萧条到新政 联邦政府干预城市事务的开端 一、 20 年代的城市繁荣 72 二、国外新移民及其影响 三、黑人大迁徙与黑人聚居区的形成 四、城市中的 新政 第六章 郊区的横向蔓延与改造中心城市的尝试 一、汽车与郊区的横向扩展 85 二、解读 马唐草边疆 三、引领郊区化潮流的莱维敦 四、城市更新运动与中心城市改造 第七章 新科技革命与加州城市发展模式 一、 硅谷 的城市化 108 二、高科技产业带动下的城市经济 三、洛杉矶大都市区 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 四、奥兰治县 没有中心城市的大都市区 第八章 冰雪带 与 阳光带 此消彼长 一、 冰雪带 城市出现衰退现象 122 二、 阳光带 城市后来居上 三、经济重心持续西移 四、 阳光带 中的典型区域和城市 第九章 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大都市区化 一、大都市区化成为规律性现象 140 二、 逆城市化 论有待推敲 三、中心城市与郊区发展失衡 四、中心城市的重新定位 第十章 从城市管理到大都市区管理 一、市政体制的内在机制及其发展趋势 165 二、大都市区地方政府 巴尔干化 三、构建大都市区政府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四、专区 地方政府体系的次优选择 第十一章 新世纪的美国城市和大都市区 一、新移民高潮与美国人口的主要流向 191 二、新世纪城市发展的四大特征 三、机场城市 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四、棕色地带改造全面展开 五、老工业城市蓄势待发 六、黑人郊区化及其发展趋势 七、联邦政府的城市政策尚待完善 附录:主要中英文参考书目及因特网址 206 索引 表格目录 上篇序言: 1790 至 1920 年间城市化情况及各种规模城市所占比重 下篇序言: 1920 至 2000 年间美国大都市区情况比较 表 9-1 : 1990 到 2000 年人口 500 万的大都市区人口增长情况 表 9-2 : 2000 年 CMSA 和 PMSA 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大都市区总人口的百分比 表 9-3 : 2001 年通勤时间排名前 10 位的州和城市 表 10-1 :美国市政体制近 20 年来的发展情况 表 10-2 : 1952 到 2002 年美国地方政府数量变化情况 表 10-3 :大都市区和非大都市区专区数量比较 表 11-1 : 2000 年美国大都市区及郊区和中心城市的种族分布情况 表 11-2 : 1980 至 2000 年郊区黑人在不同规模的大都市区分布状况 图片目录 图 1-1 : 1630 至 1675 年间波士顿地图 图 1-2 :康涅狄格州一个小镇的市镇会议在开会 图 2-1 :密西西比河上早年的汽船 图 2-2 :伊利运河至今仍在使用,这是第 11 道船闸 图 2-3 : 1835 年时的辛辛那提已成为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公共土地》杂志插图) 图 3-1 :纽约第 9 大道和 110 街交叉处的高架铁路,下面同时还有有轨马车在运行 图 3-2 :巴尔的摩市几位妇女在从郊区到市区的通勤途中转乘有轨电车 图 3-3 : Reliance Building 的上半部, 1890 年初建为 4 层, 1894 年扩展为 14 层 图 3-4 : 1875-1900 年间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县的一处名为 阳光 的矿业营地 图 3-5 : 1856 年的旧金山已初具规模 图 3-6 : 1866 年建成不久的丹佛是另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矿业城镇 图 3-7 : 1886 年洛杉矶还是个不起眼的边疆小镇(上图),到 1904 年,其规模已很可观(下图) 图 4-1 :这是当时著名漫画家纳斯特讽刺特威德帮的漫画,标题是:谁窃取了公共钱财?左边身材粗大者是特威德 图 4-2 : 坦慕尼厅 ,纽约民主党总部,同时也是城市老板的大本营 图 4-3 :纽约一处贫民窟集中区,其居民大半是移民 图 4-4 : 20 世纪初的 赫尔会所 图 4-5 :旧金山一酒吧前救世军在举办募捐活动 图 5-1 : 20 年代城市居民开始热中于运动,这是芝加哥一高中学生在玩美式足球 图 5-2 :刚抵达纽约艾利斯岛移民检查站的新移民正在等待健康检查 图 5-3 :洛杉矶东部的墨西哥人聚集区 图 5-4 :二战期间一家黑人从南部迁往新泽西州克兰贝利城的路上 图 5-5 : 1919 年芝加哥种族骚乱的真实情景,一群白人男子在追打黑人孩子 图 5-6 :大萧条期间纽约街头排队领取面包的情景 图 6-1 :福特汽车公司最早使用流水装配线进行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图 6-2 :由大片草坪环绕的独户住宅构成的郊区城镇是 马唐草边疆 的典型标志 图 6-3 :旧金山战时住房紧缺,一租房中介处挤满了人,这种现象到战后仍很普遍 图 6-4 : 1950 年莱维敦的售房广告 图 6-5 : 1972 年 7 月 15 日下午 3 点 32 分普鲁伊特 -- 艾戈住宅区被炸毁的情景,此事在当时轰动一时 图 8-1 :美国人口统计署测定的 1880 到 2000 年美国人口重心走势图 图 8-2 :旧金山原有的中国城依然魅力不减,这是 20 世纪初年反映该城景致的一幅明信片 图 9-1 : 1943 年佐治亚州一灰狗长途汽车公司的车站,指示牌上标明黑人须在规定的候车室候车 图 11-1 :旧金山维多利亚风格建筑与远处市中心区建筑形成鲜明对照,反映其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多样化特色 图 11-2 :芝加哥市中心的居民楼 玛丽娜城 下半部三分之一( 20 层)全部用于停车,市区空间弥足珍贵 图 11-3 :洛杉矶市的主导形象已不再是城市中心,而是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 图 11-4 :建设中的丹佛国际机场 图 11-5 : 1983 年《华盛顿邮报》上抨击 隔都化 的漫画,标题为: 一个国家 不可分离 图 11-6 : 1992 年洛杉矶种族骚乱,市区中南部很多街区被焚毁 王旭,历史学博士( 1990 ),教授( 1993 ),博士生导师( 1995 )。历任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历史系主任,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美国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美国历史、美国城市史和城市化比较研究。著有《美国城市发展模式》等个人专著 4 部、《中美城市化及其比较》等编著 3 部、《全球城市史》等译著 5 部;学术论文 70 余篇。曾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多次赴欧美和大洋洲从事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两度获得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基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 项,教育部项目 3 项。分别获省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5 项,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 项。 1993 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7 年首批入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 培养计划; 2006 年起受聘历史学 闽江学者 特聘教授; 2009 年起受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 本书的后记中作者写道 , 怀着新的理念回过头来。翻阅五年前撰写《美国城市史》,不禁汗颜。实际上 , 这种感觉已非一日 , 当年书稿刚刚付梓,便发现很多问题 , 一直感到不安。该书提出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两阶段论 , 但对大都市区化阶段的论述只是停留在表面 , 并未深入研究。于是我打顶主意结合富布莱特项目的研究,对拙著作一番改动。不料改来改去,到最后竟趁成了一次大手术,观点、结构、 内容、 资料甚至格式都推倒重来,成了一本新的论著。 本书的照片共 22 张。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7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城市让生活更美丽?
热度 1 siccashq 2010-10-23 19:50
呆在宁波镇海这个偏僻的地方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的工作和生活,可能就是中午饭后一帮人在所里绕场一周和在A4咖啡间里热闹一下了。今天坐大巴来上海,真有点湘里人进城的感觉。 大巴将入上海南站时车子堵得厉害,刚好看见路边标杆上写着:城市让生活更美丽。这个口号好像在哪儿见过,是世博会的口号么? 其实建设有生活气息的小镇也是挺好的选择。
个人分类: 甬道行|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将处于抗震设防区的农村纳入抗震设防范畴之内
huang840828 2010-9-29 07:56
中国有13亿人口,虽然国土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但是可居住的地区和可供于耕种的面积并不那么富裕。西方国家走的城市化的道路,中国可以借鉴,但是中国绝对不能仅仅用城市化这一条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局面没有变,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局面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中国必须选择城市化和把农村建设好,即国家提出的新农村战略,两条路同时走,这才是务实的和负责任的策略。这不但关系国家的稳定,更关系国家的繁荣富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安居乐业,是中国民生建设一个占比例最大的 重要部分。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农村的落后是因为国家的落后;但是,在此之后,农村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甚至一直停滞不前,这很大的原因是国家的政策。在这60多年里,农村、农业和农民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的;中国人能吃苦、肯勤奋,但是中国没有哪一个群体比这个群体更能忍辱负重!已经属于城市化的既得利益者和即将纳入城市化的我们,都应该记住这些。 新农村建设不但要有村村通公路、通邮、通网,还有集中用地、用电、用水,在处于抗震设防区的新农村建设更应该考虑将其纳入抗震设防规范之内。因为新农村建设不是几年之内可以做完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一个理念即通过新农村建设,应该把农村和城市提高到同样的地位,在各个方面都应如此。有外国友人到中国的各地城市和农村看了之后感叹说,中国城市的繁荣水平不输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为何中国的农村是如此地落后,简直是两个世界,差距太大了。作为国人,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因为长期以来每个人都是看不起农村的,农村总是作为所有人最无奈的最后的选择。这其实根本就是对农村的一种歧视,这种歧视不但深藏于每个人的想法之中,更见于国家各个方面的政策之中。 举个例子,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涵盖的范围是县市以上,也就是说行政级别在县市一下的广大乡、镇以及村是不在抗震设计规范考虑范围之内!在汶川地震之后,这次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我们只看到一个总数。我不知道是否有有心人来细查一下,农村区域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在这个总数中占了多大的比例。我没有做过仔细地统计,但是我通过接触的一些资料加以震后在四川待了将近一年的经历,我估计这个比例不小,尤其是死亡人数。伤可以治好,经济损失可以由人来创造,然而死亡人数却像一个耻辱柱一样钉在每个搞地震工程工作者的心里。在参加国际会议或者是跟西方国家交流之时,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同样一个地点,同样一次地震,一群按照抗震规范设计和一群没有按照抗震规范设计的房子,其所造成的损失是绝对不一样的。农村不像城市,满是高楼大厦;在农村一般是1-2层的建筑,如果这个建筑经过抗震设计,即使在遭遇超越本地设防标准一定程度的地震作用之下也能给居民以足够的时间从里面逃离出来。 在农村,即使是经历过地震的四川农村,你也可以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农房。这些房子花的钱不少,但是就是这些村民缺少必要的抗震设防的知识,又加之建筑工人缺乏建造抗震房屋的技能培训,于是在村民和建筑工人的合作之下这样千奇百怪的房子真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举几个例子: 其一,在四川某地,有一村民要建一个2层的住宅,1层的梁柱用的是工字型钢,2层是全砌体,连一个构造柱都没有。我在现场劝这个村民都劝不住,在材料供应商和一帮建筑承包商的忽悠之下,这座房屋最后是:1层梁柱全部用型钢,外墙用砌体包住;2层全是砌体,因为一层买型钢把钱花的差不多了,连构造柱都不设了;2层楼板在承包商的忽悠之下,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楼板的板筋直径最小的是16mm估计经过不良商人拉细之后也有14mm,最大直径的板筋竟然用到28mm这是我在现场叫人用游标卡尺卡过的! 其二,四川某地某村,1层住宅,面积120平米左右,拉得挺长,仅在房屋四角设240mm x 240mm构造柱,在承包商的忽悠下,采用120mm现浇混凝土楼板,挑出600mm-800mm,板筋一律是14mm二级钢筋,在挑出部分是25mm二级钢筋。更绝的是村民还觉得截掉的30cm左右的钢筋可惜得很,便在现浇板的旮旯里这放一截,那放一截,好像觉得钢筋越多就越安全,结果导致有些部位这样的钢筋太多,又加之农村振捣混凝土方法简陋,在这些地方混凝土浇捣拆模之后,千疮百孔。 其三,某地某镇大街上一排溜地底框结构,一般在2-3层左右;1层有从240mm x 240mm到 800mm x 800mm大小不等的柱子,2层仅在各屋主房屋四角设 240mm x 240mm的构造柱 ; 1层柱钢筋大多在楼板处齐齐切断,就是有升上去的偶尔一两根,其长度多为30cm左右。 上面这三个例子都是真实的例子,我的某些朋友看了这些说不定会心一笑,因为我们曾经在哪里共同工作奋斗过。大家看看这些例子就会发现,村民的钱不少花,有的还多花了钱,但是建出来的房子真是惨不忍睹。这根本的原因是抗震知识宣传的太不够了,我们需要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解释这些知识,而不是高高在上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什么是科研?什么是创新?如陈景润那样解哥德巴赫猜想,如数学家、物理学家满把满把的推导公式,如钱学森、邓稼先建立一个国家的现代防御系统。是,我不否认,这些都是伟大的科研和创新。我更赞同某院士,他本人好像是搞天文的(还是其他记不清了,差不多就是这类),但是他同时很关注小型犁地机器在湖南这种山地的使用和研发。想起今年某省高考题,有一个叫做仰望天空,更要脚踏实地,不正是如此。 最近有的专家提出要弄一个农村抗震设计规范。我很奇怪,农村和城市都是中国的地盘吧,为什么非要把农村打扮成一个奇怪的小姑娘。城市里的姑娘那就叫姑娘,农村里的姑娘就非得叫村姑!
个人分类: 抗震防灾|331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三个误区
caoman 2010-8-24 17:33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已达到 46% )。若不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将影响下一步的发展。针对农村和农业废弃物处置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庆祝中国两会的召开。 把生活污水当废物进行处理而不是当资源进行利用。 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是由人类粪便和水,二者都是农业的生产资料,城市人不种地对此没有需求,故有当废物处理后排放的想法和做法。农村人种地需要施肥灌溉,生活污水是农业生产资料的重要资源,应想办法利用,而不是当废物处理。因此,把城市污水处理模式推广(或照搬)到农村是不合适或不科学的,这也是农村污水处理场建设难进行,和已建污水处理场难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把生活垃圾当废物进行处置而不是当资源进行利用。 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是有机废弃物(或生物质),尤其是在农村。生物质是做沼气能源和有机肥的原料,城市人不种地不需要肥料,生活用能有廉价方便的天然气和煤或煤制气,故有把生活垃圾当废物处置(如填埋、焚烧)的想法和做法。农村人种地需要施肥,生活上(如做饭、取暖)也需要使用方便的能源,生产上(如农耕、农产品加工)也需要大量的能源,应想办法利用,而不是当废物处理。因此,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推广(或照搬)到农村,甚至将农村的生活垃圾运到城市一起处理,是不合适或不科学的,这也是农村垃圾处理场建设难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把农业废弃物当废物进行处理而不是当资源进行利用。 农业废弃物大都是生物质,主要包括秸秆和农产品加工(如果质、淀粉、屠宰)与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前者多是在地里烧悼,不但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后者固体物多是填埋或焚烧,浪费资源并带来二次污染,废水多是处理后排放。填埋和处理是受城市人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和废水思想的影响,地里燃烧是在农村和农业用能不紧缺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传统不科学的做法。在城市工业用能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必然引进农村农业用能的快速增加。前者不生产能源原料,后者可以,为不与前者抢能源,后者要自给自足。因此,把城市固体废物和废水处理及能源供应模式推广(或照搬)到农村,是不合适或不科学的,这也是农村沼气能源站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处理,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面对能源和水源危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循环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加之,城市化是由乡村变成城市(质变),与城市规模扩大(量变)不同。 建议:系统思考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方案,综合考虑三农发展模式,建设三废(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合一(能源站)新农村市政(亦可借鉴城市的市政叫村政、镇政)系统。
个人分类: 社会学|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wangdw 2010-5-27 08:03
也谈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 贫民窟 农村问题 农业现代化 共同富裕 反腐败 经济学、社会学对我来说都是高不可攀,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外行。也想谈谈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有点不自量力。这是我拜读了 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的大作 中国城市化道路并不比印度贫民窟方式优越之后,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周教授说: 中国过去 30年这样的一种城市化道路,并不比拉美和印度贫民窟方式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优越。而且,目前的这条中国城市道路如果不进行调整,坚持走下去,结果无疑将会造成诸多社会动荡。只有让农民拥有正常价格的土地,卖掉后到城市来利用买房等,不至于象现在这样,形成农民工广大贫苦人群。才不会形成贫民窟。 的确有道理。在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早就是这样走的城市化道路的。可我要说的是,我们现在的国力还没到那一步,我国是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左右。不先在农村发展诸如农场、农业托拉斯、集体农庄,发展农业现代化,就大力鼓励你们进城定居,是不可行的。 过去,毛泽东经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关心农村,关心农民。农村缺医少药,毛泽东就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广大农村赤脚医生是广大农民的贴心人。他们可以不花钱就看病,赤脚医生用针灸和采集的中草药为农民服务。到现在本人的书架上还有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当时,许多著名医生都响应号召,组织医疗队下乡。中国的赤脚医生得到国际上高度赞扬。而现在,医院把药费提的高高的,老百姓看病难啊! 要农业现代化,要兴修水利,单干是不行的。单干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应该是暂时性的,长远了就会出大问题。 5月22日高兴地看到浙江宁海胜利村成立了经济合作社!他们还在与省政府打土地官事中 胜诉 !只有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了,才能留住农业必要的劳动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定居。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人口少,地方小,好办些。不过,周教授的方法可以在大城市的郊区先试验。 目前,不少农民可以在城镇买房定居了,发展城镇,优惠农民到那里定居。试情况把某些大的发展快的城镇升格为城市,这样逐步城市化,还是可行的。 政策定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们的干部队伍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要坚决反对腐败。给农民大的实惠,逐步消灭贫富差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个人分类: 其他观点讨论|2910 次阅读|3 个评论
给口饭吃吧!
famingkuang 2010-5-16 10:48
从最近几起杀童事件的凶手来看,其深层次的祈求无非是给口饭吃,他们在本质上对社会并无深仇大恨。虽然其罪恶虽万死难以平民愤,但如果只是仅仅处死罪犯是远远不够的。 温总理也说了不但要加强治安措施,同时还要解决造成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 有一个问题是大家不愿意正视的,但又不能不视的,那就是城市化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众所周知的,城市化对GDP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城市化也给和谐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失去土地的农民虽然名义上变成城镇居民了,但其本质上却难以摆脱农民的思维,经商和就业都不是其所长,当出卖土地的钱财用光之后,他们最后都会轮为城市的弃民,这些将是未来中国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来源。 给口饭吃吧!这是做为动物的人的最低要求,如果连这都不能保障,和谐从何谈起?
个人分类: 反思|3304 次阅读|4 个评论
挣扎在过疏化困境中的坝上农村
phw1987 2010-4-19 18:47
挣扎在过疏化困境中的坝上农村 能动弹的、有本事的都走了,剩下的不是止疼片就是四环素了。一位当地老人谈到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时如是说。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了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困境,这种因人口流失尤其是青壮年人口减少而导致农村社会缺乏活力,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的现象被称为过疏化(depopulation)。坝上虽毗邻京津,但却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近些年全国经济普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本区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却陷入过疏化的种种困境,使农村建设和长远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城市化影响下,大量的乡村人口迁入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引起该地区的人口特别是精壮人口的减少,导致经济发展后续乏力。同时,国家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退化的植被得以恢复,然而因缺乏有效的技术革新,农牧业生产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生活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致使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更加速了农村过疏化的发展。过疏化发展已严重影响到了本区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卫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对该地区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制约。为摸清过疏化对坝上农村的影响,通过抽样调查,笔者对康保县六个乡镇的十九个自然村的过疏化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希望能为政府在该地区建设新农村和实现社会和谐进行科学决策时提供参考,从而实现地区的科学发展。坝上地区的过疏化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居住人口数量下降,稳定和谐的人居环境遭到破坏 实际居住人口的减少是导致住房闲置以及农村聚落过疏化发展最直接的表现。据统计,2000年以来康保县农业人口从2000年的26.0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23.9万人,劳动力则由2000年的16.9万人下降到13.9万人,实际在村里务农的农民只有农业人口的50%左右,另外近三年农村在校学生数的大幅下降也可反映农村人口的下降趋势。留守人口中主要以老人儿童为主,被当地百姓戏称为四环素、止疼片、娃哈哈-即老幼病残,在村内形成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为不和谐的景观。其中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在20%~30%左右,5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留守人口的50%以上。在调查地的走访发现:大部分的村庄实际在村居住的农民只有全村登记在册人口的30%~60%。 过疏化现状打破了农村原有的较为和谐的农村生活:一是留守老人赡养问题:留守在村内的老人日日形单影只,唯一了聊以慰藉的电话那头原本熟悉的儿女的声音也在渐渐陌生,曾经逢年过节时那种合家团圆的热闹场面已成历史。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小病成大病,大病要了命。内心的孤独和生活上的困难成为晚年最难以消受的痛苦。二是农村建设问题:据调查地的村干部反映,近几年村里壮劳力流失十分严重,村里有义务工任务的时候最棘手的就是人手不够,植树造林时连老头孩子都要上山,修路补桥一类的活儿找不着人手就一直拖着。三是农村的治安问题:村里的年轻人少了,时常有一些犯罪分子肆无忌惮的到村里偷盗铁门、牲畜等财物。 守家老人 形单影只 难享天伦 二、大面积住房闲置破败,浪费资源、影响村容 近几年本区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激增,使得先前建好的房屋大量闲置荒废,闲置砖房最多的村庄竟达到53%,平均也达到35%;个别街巷的农户举家外出,琅琅新房,门窗砌砖,大门紧锁,荒草满园,街巷中满是杂草,一片荒凉。许多新筑砖房未曾利用就被闲置,砖房的闲置比率明显高于土房,而且闲置的绝对数量也远高于土房。据调查反映:在一半左右的建筑质量较好的砖房闲置的同时还有一些农民居住在残破的土房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是老人。 人走屋空? 墙坍房圮 残破住房以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分布在村落内,大多破败不堪,使得整个村容景观与村容整洁新农村的主题格格不入。闲置农宅的分布格局为村庄规划和建设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制约农村集中供水供热。在村庄内部有大量基本上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残破土房,在个别村落竟高达70%,平均也达到33%。据初步估计,十年后近一半的农宅将残破不堪,再加上门窗砌了砖的质量较好的砖房,整个农村的住宅景观将呈现出全面的衰败,村容整洁将成为一纸空谈。 三、留守儿童以及义务教育问题突出 学生走了 教室塌了 大多数村子里的学校都已荒废,被调查的19个自然村中仅有1个村子有小学,大多数孩子在离家较远的镇上或随父母外出打工上学。其中出生率的下降是导致近几年大量农村小学停课的最主要原因,而无法就学又反过来促使青年父母携子女离村外出。留守在村里的还有一些学龄前儿童,留守生活对他们来讲存在诸多的不利影响:留守儿童大多与祖辈一起生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家庭教育的他们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而祖辈们由于年纪大了往往疏于对他们的管教,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态度差于一般学生,往往形成不求上进、任性孤僻等不良习惯,对他们今后进入学校学习影响极大。 结语 针对过疏化现状,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裁撤自然村,提高资金投放的密集程度,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养老保障体制,提高公共建设的利用率。二、对土地资源进行集中经营管理,加强草场管理,增加水利设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变有草无牧,有田无收局面。三、发展大农业生产,延长产业链,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建立以乡镇为中心的大农村经济实体,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集约化的地区经济。四、在建筑景观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和建筑的协调,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为今后开发旅游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所有努力最终是为建立一种符合当地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通过合理的经济结构,将国家的输血力量转化为当地人的造血能力,让当地的百姓有居可安,有业可乐,才能避免路通了、人走了的窘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0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房价过高并非一无是处
yuliping 2010-3-28 23:05
先交代一下基本立场:和全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一样,我对目前中国的房价过高是深恶痛绝的,过高的房价不仅影响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而且影响每个人的理想。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的。这里我不站在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的角度讨论高房价的好处,仅从城市化的角度谈谈高房价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如果算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中国目前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很多年,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 如何城市化?是不断地扩大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规模,还是加快小城市甚至小城镇的发展?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感觉在中国发展大中城市肯定是误入歧途,大中城市的扩张带来很多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一点已经得到专家们的共识。中国应该在稳定现有大中城市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卫星城市、小城市、小城镇。 目前的现状是,大中城市房价过高,而小城市的房价相对还是便宜的,如果国家在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上加大投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将国家重点工程和企业有意识地投在小城市,必然会吸引大量人才到小城市、小城镇就业,既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也加快了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去年的 4 万亿投入,如果有 1 万亿用在小城市、小城镇上,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好。 反思一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感觉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不能局限在农村建设新农村,应该考虑农民向市民转移,不妨将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资源用在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上,让农民既是市民也是农民。 在小城市、小城镇现在及将来的房价控制上,如果政府能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肯定会做得很好。在中国,我太相信政府的力量了,政府真想做一件事情,没有可能做不成的。 2010.3.28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508 次阅读|2 个评论
农村的房价低得惊人
chrujun 2010-2-20 19:19
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在很多乡村,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一半以至更少。并且人口流动的趋势还在一直持续。这就导致农村出现大量房屋空置,房价越来越低。 与城市的二手房价为几千元~几万元每平方米相比,农村的二手房价甚至低于100元每平方米,大大低于建筑成本。 就我姐姐家所在的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茫荡镇大洋村来说,虽然距南平市市区的距离不到20公里,但房价低得惊人。姐姐家买了一套200多平方米二层二手楼房,房价约为一万五千元,均价约为75元每平方米。村的一户人家刚买了一套二手房,为带院子的400多平方米两层楼房,房价约为三万五千元,均价也低于100元每平方米。 村里有大量木房长期空置,无人居住。 就我姐姐家原来居住的大木房来说,10年前住了4家人共计14人,这几年已空无一人。 可以合理推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的趋势有加速的现象。特别是90年代及以后的农村青年人口,大多在城市寻找发展机会。 这就导致农村人口主要由老、弱、病、残组成,许多家庭长期在城市居住和工作,大量农村房屋无人居住。 因此,农村房价必然会导致持续下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8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建议修改完善房产税,并尽快在全国统一征收
剑走偏锋 2010-1-8 00:11
社会财富不断向房产开发商与炒房者身上集中,几千万的无房户与缩衣节食的房奴,很可能成为不久将来中国社会动荡的源点。但愿酝酿中的房产税能浇湿这根导火线。 鉴于我国现有的税法上即有房产税,建议对现房产税进行修改完善,不必更改税名,或再去增加一个容易与物业管理费混淆的所谓物业税税种。 1 .对个人住宅开征房产税已刻不容缓 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曾发布了《房产税暂行条例》,从当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并明确了开征的范围与免征的对象,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价或出租租金收入征收的一种税,对政府公共机关军队团体、事业单位寺院与农村居民等的房产免征。2009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组织以及外籍个人(包括港澳台资企业和组织以及华侨、港澳台同胞,以下统称外资企业及外籍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缴纳房产税。这也是我国房产税与国际接轨的举措,避免了税收外流,但也受到了非居民受到差别歧视的责难,产生了许多境外非居民借用境内居民身份以避逃税收的问题。 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房产税已难以起到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对个人住房免征房产税,造成商品住房投资过度。在目前商品住房投资过度,楼价过高,实际需求者无力购房自住,而投资者热炒楼盘,住房市价上涨过快(如杭州市房价1999-2009年的10年间上涨了700%左右。北京、上海等地也类似),严重影响民生与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对个人更有不少厂商圈地待估,大量土地空置,影响实体经济发展。1999年以来,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房产越来越成为投资品,不少城市的房屋集中在投资者手中,一家人拥有几十套的房产的不断被披露,房子空闲率(住房出售后不住人的空置)非常高,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根据全国电力部门对半年内电表为0的房屋的登记,2009年底全国660个城市查出一个数据,总共有6540万套住宅电表读数连续6个月为零,空置率近30%,如果这些空置房都住上人,可以一下子增加近2亿城市人口,中国城市化水平瞬间可提高15个百分点,从而一夜间中国城市化率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炒房者付少量订金不到一年就倒手赚进上百万的事例屡见不鲜。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实际需求者却买不起房。房产投机成为房产价格上涨过快影响民生、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官员腐败以至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中央政府与不少地方政府相续出台各种政策压抑房产投资,甚至动用了90平米以下住房比较在70%以上行政性手段,但收效甚微。要压抑房产投资,使房价能保持基本平稳,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通过正式开征房产税,该税具有合理性、公平性,能促进社会和谐,更能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税源,减少地方政府对卖地收入的依赖。尤其是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的资贷危机深化成全球性经济危机,如何动用房产税来抑止房产经济虚拟化、防止阶层差距过大、解决普通居民的买房或租房难问题、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和谐,其意义越来越大。开征房产税的意义与必要性已越来越被整个社会所认识。 可见,即使按世界上最低的税率并给予不少的面积减免计征,房产税对所有者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住房投资者的持有成本,从而有效抑止房地产投资,减少房产资源的空置与浪费。同时,又基本不会提高中低收入者(住房面积小)的负担。另一方面,则增加各级政府的稳定性收入,减少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经营收入。 2 .房产税内容的具体构想 从房产税制定到现在已经过去2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税种设置也较为模糊,应重新对其进行修改完善并具体化(我国目前少数地方空转,但具体内容没有公布)。通过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借鉴欧美等国的物业税,我国房产税的基本柜架设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很长阶段内,房产税只对城镇居民拥有的超面积商品房、排屋别墅,个人与法人拥有的经营用的房产(写字楼与店面等)开征,城市公有房产(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宗教团体等所有并自用的房产)免征,农村居民房产免征(主要在于农村住房的土地为集体用地,居住与转让受到严格限制,同时,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大,而收入相对较低),对通过市场拍卖获得用地的法人企业自用的办公楼、工业企业的房产如工厂、仓库等也免征,以免对实体经济造成过大冲击。 (2)每户城镇居民人均超过一定套内面积以上的商品住房的部分开征。这是为了保障居者有其屋的基本权利。使低收入者或缴不起房产税者也有获得自有住房的权利。这也是我国房产税不同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于排屋、别墅因易于区分,其属于高收入者的舒适住房,所以不予任何面积减免;而个人或法人(包括公共部门用作经营的房产---可征可避免市场不公平竞争与国有资产流失与官员腐败)拥有的经营性房产,也不得减免。 (3)按房产套内面积开征,主要基于高层建筑、小高层建筑、多层建筑、别墅等的得房率差别很大,难以相互折算,按套内面积计算最为简单、公平。 (4)针对每户人数不同,按人数折扣面积,并按户内人口的不同实行差别折扣。按人均折扣面积计税,避免了家庭人口差异造成的不公平,如一口之家与五口之家,就不应该按户来进行面积折扣,否者非常不公平。同样,考虑到人口的规模效应,一口之家只有25平米折扣,而五口之家有125平米的折扣,也不公平。因而,应实行按人数递减型折扣。每户第一人可按40平米折扣,第二人为30平米,第三人为20平米,第四人及以后均为10平米。例如:一个单身户,可免征40平米的套内面税;两人户可免征70平米;而三口之家可免征90平米;而五口之家可免征110平米,六口之家可免征120平米,以此类推。这样能体现公平与效率。 (5)户内人数的计算。为了有更多的面积免征,一些房产所有者会动尽脑子避税,如某户三口之家拥有三套住房,套内面积合计280平米,按上面假设的房产税法只能有90平米的面积免征。如果其将三口之家的户数分成三个单身户,则每套各有40平米的面积免征,三套共计有120平米的面积免征;有的则将农村父母户口迁入(实际不住)从而实现不合理的避税。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加强住户合一管理得以基本解决:一是规定住户统一原则,即对非户籍所在地的住房不得减免。当然这也需要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变革,如温州某家庭在杭州购房并长期居住(一年以上),但户籍仍在温州,其在杭州的住房刚没有面积折扣,而在温州的住房可享受一定的免征。这有不合理性,可以通过购房入户等方式解决;未婚的未满晚婚年龄的(25周岁)的子女不得分户;在外地工作并居住满一年以上家庭成员,造成事实分户(在工作居住地有蓝卡),其本人拥有的住房可以享受规定面积免征;户籍在农村的并拥有农村全免征住房的,其不得享受城市住房的面积免征。 (6)房产税的计价依据:按照市场评估价格来进行。谁来评估?可由政府组织有关专家订立评估标准,标准宜具体化,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对全社会公布;对符合标准的评估机构发放评估许可,通过多家代表背对背进行评估,并在公开媒介上公布评估结果;根据美欧及台湾等地经验,房产评估间隔不能过于频繁,也不能过长而失去公平,以2年或3年之宜。 (7)对不同税含的房产实行差别的房产税率:鉴于此前购得的房产已经一次性支付了70年的土地款与相关税费,要解决重复征税及税率衔接问题,就必须实行两种税率,即对房产税开征前后房产实行较低的税,而对开征房产税以后非一次性支付70年土地税费的房产实行较高的税率。建议在较长的阶段实行低税率,以免对房产市场造成过度冲击,根据美国、欧盟及我国台湾等地的年征2~4%(无面积免征额),正常税率确定为相比较低的1.6%(每季0.4%)为宜(按房产最新评估价计征)。由于土地款及税费约占房产成本的30%左右,建议较低的税率按正常税率的70%征收即1.12%计征(按季为0.28%),并实行按季计征。 (8)开征房产税后,建议取消房屋出租所得税等税种。对于住房而言,由于所有者购买房屋后,不论居住与否,已经对超面积部分支付房产税,因而对这部分不宜再计征出租所得税,否则是重复征税。但出租的住房不得再享受房产税的面积抵扣或免征。而对于商业用房(含写字楼),由于是全面积征缴房产税,所以应全部免除房产出租收入所得税。这样更能体现公平,避免被钻空子。 (9)建议该税种作为中央--地方共享税,分成比例与房产契税相同,50%归中央,50%归地方,并由地方政府计征,这样能调动地方积极性,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有权对地方税部分立法给予减征或免征。 3. 开征个人房产税的条件 一是全国范围内房产信息、户籍信息均需统一可查,这样一户的成员到底有谁,他们在全国各地买了几套房子才会能够精确掌握。从而避免1岁小孩拥一套房子的逃税现象出现。当然信息统一在目前这已经不是什么难题。 二是存款、收入必须实名制,这是解决征税难、解决赖税的根本。现在的存款实名制在银行竞争机制下,已被大量的假证件存款擢得千疮百孔。存款实名制就必须立法要求银行进行真实身份确认,并承担过失的违法责任,而目前的公安身份信息联通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关键是银行在竞争中的唯利是图使得假证骗子畅通无阻,关键需要立法来推进。目前企业单位制造假名偷逃所得税等非常普遍,甚至隐性高收入者在领取政府困难补助金。通过收入与身份(身份证号码)挂钩,即可解决这一点,关键是即得利益者会阻止这一立法。 三是在房产税税目内容上,还必须列入如何惩处偷逃房产税或抗税者,如果对其产权房子进行强制拍卖,或首先从其金融资产中强制扣缴偷逃税款等,都需从法律上一一明确。 4. 具体举例: 例1.某温州家庭,有父母及两个子女。其在温州有一套100平米(为套内平积,下同)的住房,房产市场评估价22000元/平米,由母亲与儿子长期居住。在北京有一套70平米的住房,房产市场评估价25000元/平米,父亲在北京经商居住;女儿在杭州上大学,家里也购有一套房子80平米(20000元/平米),但用于出租。这户人家应缴纳多少房产税? 如果按四口之家温州房产免征共100平米(40+30+20+10)计,则温州住房按季需缴纳的房产税全免;但在北京与杭州的房产税需全额缴纳,北京按季需缴纳的房产税:70平米*25000*0.28%=4900元/季;杭州按季需缴纳的房产税:80平米*20000*0.28%=4480元/季。即该家庭三套住房需缴纳的房产税共计:0+4900+4480=9380元/季。 该家庭实际上可以进行合法的避税: 因父亲在北京经商工作一年以上,且住房户主为其本人,则其可单独分户,按单人户免征面积为40平米,需按季征收0.28%*(30平米*25000元)=2100元/季; 在温州的房产税则可享受二人共70平米(40+30)的面积免征,每季应纳房产税:0.28%*(30平米*22000元)=1848元/季; 杭州女儿因在杭州学习满一年且户口迁入杭州,并为住房户主,原可享受40平米面积免征,但由于其住房用于出租,则不得享受免征。按全面积计征,每季应纳房产税:0.28%*160万元=4480元/季;但其用于出租的6000元/季的租金收入,不必再交纳出租所得税。 这样三套住房需缴纳的房产税为:2100+1848+4480=8428元/季 比不分户可少纳税952元/季。 但如果该家庭不将女儿户口迁至杭州,则在温州的住房户数为3人,则可享受90平米免征,则温州每季应纳房产税:0.28%*(10平米*22000元)=616元/季。三套住房共纳税:616+2100+4480=7196元/季,则可比不分户型少纳税2184元,比上一种也少纳1232元。 如果该家庭符合温州户籍管理规定,居住在农村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在60周岁以上,家中无人照顾,则可迁入城市与子女同住,但需转让农村的住房,这样,温州住家的户籍人数可增至5人,则温州的住房房产税可全部免征。如果北京有同样的政策,则祖辈二人可迁入北京,北京住房可按三人户免面积90平米,北京80平米的住房的房产税2100元/季即可全免。这样应纳税额就可以低得多。 从以上可以看到,因该家庭有三套房价较高的房子,纳纳税总额总体是比较高的,但其有6000元/季的房租收入,负担并不重。而且该家庭有多个大幅度减税办法:一是温州的家人能到北京与男主人一起居住,搬温州房屋出售或出租;二是男主人出售北京的住房,改为租住。 例2. 某一外地男30岁单身,在杭州有一套50平米(套内面积42平米)的商品房,最新估价为2.5万/平米,则其需缴纳的房产税只有(42-40)*2.5万元/平米*0.28%/季=140元/季,即他需要每季支付140元。 若他下半年结婚,刚可享受70平米的套内面积免征,就不需付任何房产税。 例3. 某老年夫妻(子女均立户有房)有套面积60平米的商品房,套内面积48平米,房产估价2万元/平米。因免征面积为70平米,则其不需要交纳任何房产税。但其子因住房面积大,房价高,需缴房产税额大,将其父亲户口迁入,以避部分房产税。 这样,原老夫妻户籍人数只余一人,则该房需缴纳房产税为:(48-40)平米*2万元/平米*0.28%/季=448元/季,即需要每季支付448元房产税。显然肯定远低于其子房产税的减征额。 由于全国多数普通百姓人均套内居住面积在30平米左右,基本上可以免征房产税。即使部分略超面积者,因全国大部分城市房价普通在10000元/平米以内(以超面积现象较多的城镇,房价普通在3000元/平米以下)税负实际上非常低。加之房产税开征将压抑房产投机,减少资源浪费,房价也房子出租价(欧盟即是典型)将会有明显下降,这反过来会拉低未来房产估价,从而再降低居民房产税税负。可见,房产税在调节居民收入、抑止房产投资与虚拟化、解决普通居民买房租房难、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都起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04 次阅读|2 个评论
城市化、耕地、房价
choudaowei 2009-11-28 19:03
一、中国城市化水平45%,若增加25%,即达到70%,则城市人口增加3.3亿。 二、城镇平均人口密度1万人/平方公里,增加3.3亿人口则需扩展空间3.3万平方公里,既0.5亿亩。 三、0.5/15=3.3%,这是最多可占用的耕地比例!并至少需要10年才能达到70%的城市化水平。 四、若城镇人口密度更高,此值降低;若城市化过程中空间扩展非都占用耕地,此值降低;若复垦农村城市化后退出的土地,此值降低。 五、结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土地供应紧张,价格奇高,是土地所有者“操控”土地市场的结果;若“买主”在可造地之处造出相应的农田土地,农田土地消耗数量为零。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成都被“暂缓死刑”的河流”
rbwxy197301 2009-11-28 13:31
  2009年11月26日的《南方周末》刊出了一篇题为成都,被暂缓死刑的河流的文章(文章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37927 ),作者是 南方周末记者潘晓凌,实习生张承昕。   文章中的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思考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下面是从文章中摘出的一些内容。   眼下,成都也有条河流西郊河,险些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两个月前已经拦截断水、河底打桩,却突然在11月23日被暂缓死刑。但它的最终生死,仍在一念之间。   反对者中最激烈的是成都市河流研究会,这是一家挂靠于市科协下的NGO,一直致力与挽救城市河流的生命。成都市水务局退休高工陈渭忠目前担任研究会专家顾问,这位74岁老人,正纠结于一个无河研究的未来。   首先是长达五公里的金河与御河于上世纪70年代初被活埋。其时,国家正以举国之力,备战苏联侵犯,拦截河流,利用河道建造防空洞是最便捷的方式。如今,这两段防空洞或废弃,或改作酒窖,河水早已干涸。   其次是府河、南河水量锐减,水质变差,许多河溪支流长年干涸,一些则变成臭水沟,随后不知不觉消失了这与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征用了越来越多上游水量直接相关。   根据河流研究会提供的不完全数据,几十年间,成都近300处河道被填塞或覆盖。   南京,近10年内河流消失了20条,全长逾15公里,珠江路如今早已无江,一度变脏变臭的秦淮河曾经或被铺上了石板,或为了治污,被修起水泥护坡,蜿蜒回转的水道也被工整地裁直了。   重庆,永川芝子河曾被加盖修建美食一条街,长达180多米的水面消失。   杭州,运思河在上世纪30年代末,因水臭钱缺,一填了事;60年代,数条河流改填建成了防空洞;接下来是浣纱河、西河以及一条名叫小河的小河   将河流覆盖,明渠转暗,在视觉与嗅觉上的确改善了城市形象,但也会让人们对地底下的污水变得心安理得起来,大家正在用眼不见心不烦的方式来对付它们。艾南山说。   1978年,经济刚开始腾飞的韩国,将首都汉城一条叫清溪川的大河加盖,以掩盖其熏天恶臭,并在上面建起高架桥与工业、服务业中心。二十多年后,韩国完成了粗放式的快速发展,开始致力生态保护,不得不耗资数千亿韩元重新起盖,唤醒河道。   而粗放式积累完成得更早的西方国家,如德、美、日、法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拆除之前人工在河道上铺设的硬质拆料,为河流让出空间   在绿争专栏还有一篇,南方周末记者鞠靖湘江大坝坎坷出生记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37929 )   我们的城市好像越来越漂亮了,到处是钢筋水泥堆成的高楼大厦,路面也变得越来越整洁,城市也被人们打扮的越来越标准化。车越来越多,楼越来越高,但是我们身边的河流却在一天天减少。也许有点杞人忧天,但当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到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他们可能只有在书本和影视作品当中去体味什么是鸟语花香,什么是小河流水。环境的问题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在身边,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珍惜大片赐予我们的千姿百态吧,不要为了舒适,一段很近的路我们都不愿意用双脚,而要去四轮驱动......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3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湖北省城市的对称分布与城市化趋势
vcitym 2009-11-26 13:23
转自: http://www.cass.net.cn/file/2004122329387.html 湖北省城市的对称分布与城市化趋势 作者: 叶大年 城市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对称式的分布。对称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一个词汇,是指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有序性。一个事物经过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距离就有重复性的现象,我们就将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这里,我们说的是几何对称,即在地图上、城市之间存在有规律的重复性。首先要说明一点,这里所说的对称没有初中几何学上的对称概念那样严密,是广义的对称,初中几何学中的对称,有三种,即轴对称、中心对称和旋转对称,本文的对称概念在四方面拓宽了:( 1 )除轴对称、中心对称和旋转对称外,增加了平移对称;( 2 )对称轴可以是曲线,即曲线对称,因为铁路、公路和河流都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3 )引入斜对称的概念,即对称轴不正交,而是斜交;( 4 )上述的对称只是提到事物之间的几何关系,并没有涉及事物和量上差别,如果考虑到质和量的差别,就必须引入反对称和色对称的概念,反对称是一种对称,它不同于不对称,形象地说,一个人用扁担只挑一个水桶,是不对称;挑一个空桶和一个盛水的桶,就是反对称;如果挑的两个桶盛的水不一样多,或者两个桶装的东西不一样,就是色对称,即有色差。把对称的概念向这四个方面拓宽,就形成广义的对称。 一、地理学上的对称原理 为了使读者尽快地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我们就开门见山地把地理学中的对称原理列出来:( 1 )一个区域如果在地质构造上有对称性,它在地形地貌和矿产资源上也会有对称性;( 2 )一个区域在地形地貌和矿产资源上有对称性就会导致经济地理上的对称性,经济地理上的对称性,可以直接反映在城市的对称分布上;( 3 )区域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特别是年降雨量)会影响经济地理的对称程度,即改变色差;( 4 )人们的重大经济政治活动也会影响经济地理的对称程度;( 5 )一个区域经济地理以对称或色对称为理想状态,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个自然条件不对称的区域不可能发展为对称的经济地理格局,只能发展为色对称的格局。以上五条原则是我们提出来的,本应该用大量的事实来说明,由于篇幅所限,只能一说了之,好在它们是一些很浅显道理,似乎没有多少人质疑。第一、二条是城市分布有对称性的原因,第三条说明气候条件会引起色差(中国东西部就是有很大的色差),第四条说明人为的因素也会引起色差,第五条说明城市对称分布是人们自发要求,即使条件差异很大,人们的自发要求色差尽可能小的色对称,从而达到长期的安定团结,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自组织的宏观有序现象。 二、湖北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同全国其他的省份一样,湖北省的县城也呈现出格子状分布:一组方向是平行秦岭大别山方向,武当山、荆山、大洪山以及汉水和长江都是这个方向,另一组方向是经向,香溪、黄柏河、沮漳河等就是这个方向。格子就是二维的平移对称。格子有空缺,如荆江分洪区、大洪山区、神农架林区以及清江峡谷区。湖北省的几何中心是荆门,有一条斜对称轴,黄石武汉荆门神农架,湖北省的大中城市都以这条轴而一一对称,十堰对恩施、襄樊对宜昌、枣阳对荆州,孝感对仙桃、麻城对咸宁。湖北省的大中城市的分布呈现 A 字型, A 的尖部是黄石、黄冈、鄂州、武汉和孝感,两侧分别是武汉、孝感、襄樊及十堰和武汉、仙桃,荆州、宜昌及恩施, A 字横的一笔是襄樊、荆门及荆州。整个 A 的对称轴就是黄石武汉荆门神农架一线。湖北省的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的交通大格局也是服从这种对称的, A 字的一侧是武汉襄樊十堰宜昌的高速公路加上计划中的川汉铁路(枝城长阳巴东建始恩施利川万州,又叫万枝铁路),正在修建的武汉荆门的铁路是与对称轴一致的。 1911 年 5 月,清政府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以铁路国有的名义出卖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路权,激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部分。新近获悉,在修建渝怀铁路以后,国家即考虑修建川汉铁路(即万枝铁路),渝怀铁路于 2000 年 7 月开工, 6 年完工,那么有指望在辛亥革命 100 周年的时候,即保路风潮 100 周年时候,万枝铁路竣工,到那时铜陵九江的铁路也修通了,也就是说,重庆到上海 2400 公里的沿长江的铁路大通道贯通。修建万枝铁路的要求,就是适应对称的要求。到 2020 年从重庆到上海,也许会形成这样一种交通格局,即沿长江,江北是一条铁路和一条高速公路,江南也是一条铁路和一条高速公路与长江组成同轴电缆式的交通束。 我以为湖北的铁路建设应与国家的铁路建设接轨。当前西安合肥铁路、重庆怀化铁路都与湖北只有一山之隔,国家计划上有随州信阳的联络线,显然是为成都和重庆方面来的列车到合肥、南京和上海修的;我们设想从十堰经两郧到陕西的丹凤也修一条联络线,让武汉方面来的列车借道联络线,抄近道上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同时,两郧的脱贫就大有希望;今后修建的万枝铁路,还不是武汉到重庆的近道,从万州到重庆还要绕道达川,为此,我以为从渝怀铁路上的彭水经黔江、咸丰到恩施也修一条联络线,这才是武汉至重庆的捷径,同时使恩施成为地区性的中心城市。 三、反对称和贫困的鄂西 襄樊荆门荆州石首线是一反对称轴,它将湖北省平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鄂东是江汉平原,鄂西是山地,反差很大,鄂西最高峰神农顶海拔 3105 米,江汉平原平均海拔 120 米左右。鄂西又被长江分割为鄂西北和鄂西南两部分。鄂西北是大巴山区的一部分,和重庆的原万州地区构成一个扇形的南大巴山贫困核,这个扇形的顶点是重庆的巫山县,半径是巫山忠县(巫山枝城) 188 公里,扇形的圆心角 230 度,贫困核的面积是 71000 平方公里,如果把鄂西南包括进去,面积是 11 万平方公里,等于一个浙江省的面积。这个贫困核是如此之大,而且是在武汉、西安和重庆三个特大城市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这个贫困核的脱贫绝不简单,没有整体的措施,零打碎敲的扶贫,极容易返贫,因为没有使反对称改变为色对称。要攻破这个贫困核,必须从交通上先下手,我认为应有以下措施: 1 .横向上,修建从荆门经远安、兴山、神农顶、巫溪、开县、开江到达川的高等级公路(简称成渝汉高等级公路),这条公路的开通,就意味着成都、重庆到武汉在长江北岸有一公路捷径,一定会有巨大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这线上运作。这样一来,贫困核就被冲破,行路难的问题就可以缓解,华中第一高峰神农顶就在公路干线旁,将它开发为旅游避暑胜地就成为可能。这项基本设施的建设实质上是武汉荆门铁路的延长,仍在对称轴上操作。 2 .纵向上,把竹溪、竹山、房县、保康、南漳等县城与成渝汉高等级公路结好,使成渝汉高等级公路成为南巴山贫困核的脊梁,从而使这个地区的交通问题较彻底地解决,此举之目的在于,纵向上把贫困核再次分割小,使武当山、神农架和三峡三大旅游区联系在一起。使山区脱贫,发展旅游事业是个好办法。登山活动在城市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登 4000 米以上的高山,显然是属于特殊的体育活动,已经有些冒险性了, 4000 米以下的登山,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风险的。 3000 多米的高山对老中青三种人都有一定的挑战性,是锻炼身体和意志的理想场所。中国东半部(东经 105 度以东)只有三座山峰超过 3000 米,它们是西安附近的太白山 3767 米,神农架的神农顶 3105 米,山西繁峙县的五台山的北台顶 3058 米。我们要充分利用山的高度优势,做好宣传工作和硬件准备。只要旅行社的价位合适,相信能吸引城市里的居民能到武当山和神农架来疗养和休闲。为了扩大武当山的知名度,可以考虑改丹江口市为武当山市。在这里顺带说一句,开发幕阜山和大别山作为武汉市民周末消闲的场所,同时能促进山区的发展。 3 .在贫困区内建设房县、保康县、兴山县县城和神农架林区所在地,使之发展为人口 10 万左右的小城市,以此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使这些城市群成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基地。只把目光放在建小城镇(人口 5000~10000 ),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提供不了多少就业机会。没有这个城市群,鄂西北的彻底脱贫将不可能。这也是减小反对称的色差,向色对称转化之必须。 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城镇与其周围最邻近的同级别的城镇的数目就称为该城镇的配位数。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拉就提出在均质的地面上,居民点的理想分布是六角旅转对称的,犹如跳棋盘那样,实际情况大有偏差,居民点之间并不构成正三角形,而是不等边三角形。我们可以用数学证明,在一个区域内城镇的平均配位数恒等于六,江苏省县城的平均配位数为 5.96 ,方差 0.86 。同样可以建立区域配位数是六。例如,法国和波兰的平均配位数也都是六。平均配位数为六的城镇和区域分布情况,可以视为具有统计的六角旋转对称性。中国东半部大城市的平均配位数也是六。 莫斯科是欧洲大陆最大的城市,人口有 800 多万,莫斯科及其周边 800 公里范围内城市显示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靶形城市分布。最外一圈半径是 750 公里,宽度 120 公里,其中有彼得堡等 8 个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大城市; 7 个人口 30 万 ~100 万的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下诺夫哥罗德(即高尔基);最内圈半径 150 公里,宽度 30 公里,是莫斯科近邻的 6 个中等城市,它们是图拉、梁赞、费拉基米尔、伊万诺沃、雅罗斯拉夫尔和特维尔。与此相间 3 个的空白圈内没有人口 30 万以上的大中城市。莫斯科周边城市分布是最典型的靶形分布。也许读者会问为什么东北一角没有大中城市,这可以从地质地理学中找到答案,这个地区是沼泽地,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的结果。以墓斯科为典型的靶形城市分布,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亚洲、北美洲是普遍存在的,中国的哈尔滨、长春、沈阳、石家庄、郑州、太原、济南、西安、武汉、合肥、南京、长沙、南昌、贵阳、重庆、昆明、南宁等等无不具有这种靶形城市分布。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只有半个靶形圈。 1978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他建立了远离平衡状态的热力学。普里高津本人就注意到居民点的分布问题。根据他的理论,城市的对称分布是一种宏观有序的自组织现象。 五、武汉应该是一个特大城市 武汉为中心的城市也呈现出靶形分布形状。武汉与特大城市西安、重庆、广州和上海的距离是 650~800 公里,这是武汉城市影响力半径的极限值,它与莫斯科的靶圈最外环的半径相当,可以这样说,武汉的政治影响力虽然不如莫斯科,但是武汉作为特大城市(人口在 500~1000 万)的架式已经形成,不愧于九省通衢的称号。武汉的靶形外圈和内圈都更加完整。我们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宜昌,将宜昌和重庆与俄罗斯伏尔加河上的萨玛拉和喀山比较,它们分别是三峡水库和古比雪夫大库的库头和库尾,喀山、萨玛垃和重庆都是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那么宜昌作为人口百万的大城市已为期不远。襄樊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一则是它与长沙、南昌、合肥和宜昌这样的百万人口大城市形成武汉的配位圈(表现出以武汉为中心的旋转对称),目前已经动工的第二陇海路(西安合肥段)在信阳和随州之间有一联络线,即合肥、南京、上海的火车将来可经信阳、襄樊到达重庆和成都,所以襄樊是中国几个特大城市之间的铁路交通要冲,它的发展前程远大,人口现在就有百万。武汉的架势不仅仅是一个特大城市,而且会发展成为一个人口近千万的超大城市。是蛊惑人心吗?非也。我们再把视野放大,武汉北面 1000 公里是人口 1200 万的北京和人口 500 万的天津,南面大约 1000 公里是人口 400 万的广州、人口 100 多万的深圳和人口 600 万的香港,东面大约 800 公里是人口 400 万的南京和人口 1200 万的上海,西南大约 800 公里是人口 400 万的重庆和人口 300 万的成都,东南面 900 公里是人口 300 万的台北。也就是说,在武汉 800~1000 公里内,还有一个中国的特大城市圈,这个圈的中心正是武汉,所以我们说,武汉的发展架势是人口近 1000 万的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城市的规划要按这个层次进行。武汉按人口应是中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按经济实力应该是第四大城市(仅次于香港、上海和北京)。武汉不仅仅是湖北的武汉,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武汉。武汉能担当此任乎?然也!武汉有 3000 年的文化积淀,有 1000 多年的商埠史,汉口、佛山、朱仙镇和景德镇合称中国四大名镇,其中经久不衰和独占鳌头唯有汉口。近百年来,多少历史剧幕在武汉揭开,张之洞洋务运动的汉冶萍公司、辛亥革命的首义、北伐中最大的战役、蒋汪合流,宁汉合作、抗战中的武汉保卫战以及解放后众人皆知的大事发生在武汉。有人统计过新中国建立以来,毛泽东同志到武汉有 54 次之多,可见他多么重视武汉。武汉的高等教育系统、科研机构和加工制造业在中国都名列前茅。作为特大城市的首要条件的淡水资源,在中国武汉数最好。 我的专业工作是矿物学研究,对经济工作是外行,只能就我熟悉的对称性越俎代庖地来谈经济地理问题。我相信今天湖北城市的分布和武汉在中国城市分布中的区位优势是地质地理条件与人们政治经济活动几千年来耦合的结果。我们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能预见它的将来,这是我敢发表本文的原因。我又不敢谈具体的经济问题,因为我不是经济学家。以这篇纸上谈兵的文章献给《 21 世纪与湖北暨武汉论坛》,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3012 次阅读|3 个评论
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本质
famingkuang 2009-11-22 20:07
全球化本质上是霸权主义国家的国土不够用了,资源不够用了,强征穷国入股,先剥夺穷国人的生存方式,进而剥夺穷国人的生存权利。穷国没有了,人类也就玩完了。 城市化的本质是国家强迫农民入股,先剥夺农民的生活方式,进而剥夺农民的生存权利。农民没有了可以参照上一条,搞全球化。 古人类文明的一次次灭亡已经证明了,过度发达的城市迟早会变成废墟!只是那时交通不够发达,在原本相对落后的地方人类文明之火会重新点燃起来,但在全球化之后,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城市化越快,国家灭亡就会越快! 全球化越快,人类完蛋也就越快! 谨以此文献给热衷于城市化与全球化的人们!
个人分类: 反思|555 次阅读|8 个评论
什么是数字城市?
ChenFengIUE 2009-10-21 22:25
近日在科学日报,科学时报上均有报道:有关数字城市的话题。 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在视察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时指出: 中国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系统的 思考、涉及到很多学科,综合集成当今国际前沿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的影响因子很多,城市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理 论和技术手段上,既要结合国情的特点,也要结合时代的特点。除了重视实验科学以外,还可以 利用数字方法模拟城市环境的演化过程,从空间、时间,中尺度或者 大尺度进行认知和分析。 院里将支持在 城市环境所建立数字城市研究平台 。 (科学日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认为,中国的数字城市建设从2000年至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数字城市促进了信息流通,推动了政务的公开、透明,加速了城市与经济的科学发展,改善并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数字城市就是为了把一个栩栩如生的城市送到政府、百姓的面前,并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的问题。然而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学时报) 同时报道指出:数字城市建设已被列入我国十一五发展战略重点,并相继启动了一批相关的重大科技项目。去年,我国开展了30多个以搭建地理空间框架为主的数字城市建设,今年将在此基础上再建60~80个数字城市。 看来,数字城市已经成为科学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领域。不过,对它的理解我至今还不明白。什么是数字城市?除了从字面的定义去理解它。看来还不够。就像大家一直谈数字地球,是否Google Earth ,Virtual Earth就是数字地球了呢?或者钱学森老先生的天地人一体化思想的虚拟实现便是数字世界? 不过有一个问题,一直很困惑。我们应该把数字地球 数字城市归为科学还是技术?就像我们一直在谈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是科学?技术?工具? 我个人赞成科学的说法。 当然,我们现阶段应该关注的是在数字时代,我们可以做什么?做科学研究的如何利用好数字技术和理论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恐怕是当前的任务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6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世纪后期城市化vs中国当代城市化——走出中世纪之三
lvnaiji 2009-8-24 16:12
吕乃基 承上文 手工业 走出中世纪的经济基础(之二) 。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必然发生各自产品之间的交换。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等原因,各个庄园所擅长的手工业不尽相同,有的长于纺织,有的精于打铁,有的面包做得好,如此等等,于是这样的交换一般就发生在庄园和庄园之间。在两个或数个庄园之间慢慢形成了规模不等的集市,餐饮、旅店等服务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进而开设了银行。伴随着发展的还有交通和日常生活设施。就这样,城市渐次兴起。由此可见,城市化主要意味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仅是道路、楼房等物质设施。 12 ~ 14 世纪是西欧 封建社会衰落的时期,而在同时,西欧的城市数量却增加了 10 倍,各个城市的人口平均也增长了 2 ~ 3 倍。 这就意味着建立一个政治机构对新的经济机构进行调节, 城市以手 工业和商业为主,相对独立,实行自治, 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和商业贸易。 逃跑的农奴只要在城里住上一年零一天,他们的自由就得到保证。正如当时一句俗语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即是这 些 城市的代表。 城市之外的情况也有特点。西欧的封臣制只是当时社会内部的支离破碎的政治结构。 在此意义上,面对中国数千年大一统的社会,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封建社会。这一点当然存在争议,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会大相径庭则是不争的事实。此处的关键之点是,正是 支离破碎,从而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空间; 城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是在封建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封建社会的薄弱之处,在其缝隙中成长起来。中国古代不是没有资本主义萌芽,但萌芽始终长不大。在一统天下的社会结构中,萌芽无机可乘。有趣的是,上世纪 2 、 30 年代的,正是在各个省之间的边区,根据地蓬勃兴起。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级封地之间不是垂直的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关系,而是契约关系。与罗马法一脉相承的契约关系限定了权力的边界及权力之间的关系,容忍城市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契约关系和博主另文将要涉及的中世纪后期兴起的骑士间的约定,都关系到荣誉 。荣誉,在某种意义上,是西方从奥林匹克运动流传下来的一以贯之的游戏精神的遗产:对游戏规则的尊重。由此培育起对于社会运行极其重要的信用观念,这一点对当代中国尤为迫切 。 一般而论,城市化造就了一个陌生人社会。在中国的农村或西欧的庄园,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血缘和乡亲们的议论甚至目光,对于制约个人的言行具有极大杀伤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即奠基于此:空间的狭小和时间的延续(参见 中国特色的冷漠:冷漠是走向陌生人社会的必然吗 ? )。在城市中,空间可以变得无限广阔,而时间处于流动和变化之中。没有人议论和背后指点,因而,契约、法治,对于限定人的底线至关重要(参见 人之初 人生感悟之一 )。 陌生人之间不只是契约关系。正是这些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形成了自立、自主和强大的具有谈判能力的市民阶层,构成了对日后形形色色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市民社会,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一步。 如果说雅典成为希腊精神的发源地,那么这些城市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温床。城市乃文明之舟 ,正是在这样的城市中,形成了新的知识阶层,孕育新的思想。那些只管土地耕种的贵族甚至被城里人讥讽为可尊敬的但却是乡下的贵族。在意大利,上层有教养的阶级新兴的工商业者们则在城里交 换思想和知识,而思想和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发酵与更新,最终导致文艺复兴运动。 这就是发生在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城市化。其核心,是由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是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而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或扩大内需。 马克 垚 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7 . 10 在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将君主制与荣誉相关联 霍利斯特.西方传统的根源.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 229
个人分类: 科技史|63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城市化的中间状态
vcitym 2009-7-29 12:06
个人分类: 土地相关|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快速城市化中的教育
moxj 2009-4-4 21:05
回儿时的村子转了一天,农村不管多少年就那个样子,还是没有多大变化。觉得人更少了,有点冷清。另外,最大的不同是前几年刚盖的小学已经变成放柴草的地方了。和大家聊过后才知道周围的村子普遍是这种情况。 造成现在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出生的小孩在减少,很多人进入城镇生活但留在农村的老百姓和我讲得最多的是:大家都想多出去挣点钱,让孩子去城里读书,好有个光明的前途。一般孩子上高中了,很多家长就进城陪读,即使条件不好,随便打点零工能生活就可以了。我想,现在因该有很多人生活在这种状态。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的态度。不少农民是留在土地上不想离开的。谈到对孩子的教育,虽然,有时他们也觉得自己对孩子照顾没有别人好,难免有些遗憾。但他们对社会有他们的解释: 能靠念书吃饭的孩子,他终将会在这条路上有出息的,教育的成绩是孩子自身和学校作用的结果,家里只要尽量支持,不影响孩子就可以了,过分关注孩子也是不好的。更何况把孩子限定在读书这条路上,淹没了孩子的天性何况近几年的情况看,一味的追求高等教育和未来的理想职业越来越不具直接联系了 对于很多说法是没有具体统计数据的,只是有一点感受。比喻我就是后面的例子,高考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所有都是不用和父母交流的,农村没有这些东西。但我感谢爸爸妈妈在我背后给我最大的支持,一直让我走完大学。不管结果怎样留给自己一些实际的经验,成年人要自己思考和判断 . 而后我流浪,而后工作,来到科学院继续学习一直都很快乐,也一直能找到追求,更重要的是一直都对未知世界保持好奇 但当前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在已经提了好多年的素质教育体制下,高考的竞争一点都没有改变。尤其因为读书从农村出来的那些孩子们,大家背负众多的希望和压力,更触摸不到自己的兴趣,甚至理想。或多或少的带着一些麻木,一些执著让高等教育的扩张或多或少的一刻也不敢停留。也让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一刻也不能停留。还会让畸形的职业教育一刻也不能停留。 是什么在主导着如此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是哪里如饥似渴的需要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是什么观念让人们追逐这样的教育?又是谁在影响着这种教育他们之间到底有多少矛盾? 当下,我们该做什么选择?给孩子找一所好学校?去名气大的班上读书?将来一定考好学校还是培养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品格?留住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个人分类: 观察思考|3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城市地理学的经典著作——《城市化》
ralphwen 2009-2-9 09:47
由科学出版社与PEARSON出版公司合作,引进的城市地理的经典作品 Urbanization: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Geography 于2009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顾朝林教授翻译。从著作者和翻译者均为城市地理学的资深研究学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西方城市化研究的综合成果。 全书通过拆开互锁的方法,展现人类社会以来持 续变化的城市化过程。全书共18章,第1-2章论述城市化起源及其演化、城市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3-4章通过美国实例论述城市体系的发展过程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第5-8章介绍欠发达国家城市化特征、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城市问题,第9-12章从构成城市的基本元素建筑入手,通过城市设计、城市开发过程展现城市的居住空间和邻里变化,第13-18章从城市生活方式看城市化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城市管治政策,并对未来城市化趋势进行了展望。可以说:这是一本以美国、西欧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为蓝本的经典城市百科全书,对中国城市化研究、决策、教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可供从事城市研究工作者、规划师、政府决策者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的辅助教材。
个人分类: 责编工作|7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