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宽进严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0)
jiangjiping 2019-4-7 08:52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0) (一百)美国的私企施行的是严进宽出的用人法则 蒋继平 2019年4月7日 以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 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 而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我觉得这种说法比较符合实际。 但是, 对于美国的私企来说, 与大学的情况正好相反,美国的私企在用人方面采用的是严进宽出的法则。我这样说的理由如下。 首先, 美国私企的招聘程序相当严密。一般情况下都有一份招聘广告。 这份招聘广告具有相当详细的聘任内容, 包括职称, 待遇, 工作责任,学历,经历,合法身份和如何提交申请材料等具体的信息。在申请者提交个人文档后, 招聘单位负责招聘的人会从所有申请者中挑选几位比较适合的进行进一步的考核。 一般情况下, 招聘单位会从申请者中选择3-4位候选人进行面试。 对于高等级职位, 需要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 可能要求候选人给予一个专业报告。 不管什么级别, 所有应聘者都必须接受面试。 这个面试要受到招聘单位几乎所有员工的约谈, 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反应能力的关口。在招聘后, 还有一个试用期, 一般是3-6个月, 最长的是一年。在试用期中, 一般不算正式员工。 因而, 应聘者在这一年时间内必须达到公司的要求才能获得正式的聘任。 其次, 公司对员工自动离职给与宽松的许可。在获得正式聘任后, 公司让员工具有自由决定去留的权利。 因而, 只要员工自愿主动地要求放弃这个职位, 公司会给予立即放行的许可。因为美国大多数单位没有繁琐的人事档案, 也没有户籍制度, 所以, 公司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行政手段来留住人才, 而只能通过待遇来竞争人才。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宽出结局。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何时能够拨乱反正呢?
热度 18 lin602 2014-3-11 06:32
我们这代人对‘拨乱反正’这词非常熟悉,当初是用于对文革的反思与纠正。 目前中国的高校也应该‘拨乱反正’了,将颠倒了的东西再颠倒过来。 将学生的‘严进宽出’再改为‘宽进严出’。前段时间与一国外学者交谈,他们学校能够顺利按时毕业的学生人数只占一半不到,不下功夫是不能毕业的。听一些老教师说,我国解放前的大学,能够拿到毕业证书的学生占的比例并不高,所以当拿到文凭时,大家都非常激动,因为来之不易。反观我们的大学,高中、初中及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学生们负担非常重,到了高校就‘减压’了,现在大学有多少学生‘愁毕业’呢?有多少学生在努力学习呢。这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也严重影响着中国的科技与经济。 将教师的‘服从地位’改为‘主人地位’。大学的真正主人应该是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官员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严格来说是为教师、学生们服务的。现在大学的一切是由‘管理官员’说了算,决定大学命运的人非常多的是不搞教育不懂教育玩弄权术的人。一个主仆关系颠倒的大学,能够什么出息? 在这二点上不能够拨乱反正,其他都是空谈。
3805 次阅读|30 个评论
宽出,或是中美高等教育质量差别的本质原因
热度 29 陈龙珠 2012-3-29 08:24
宽进严出,会给更多的求学者以机会,并为社会提供足够合格的高学历群体。 当代中国的高考制度,可以说是严进,但头两年大量的政治思想道德体育外语课和社团活动、后一年的考研复习或外出找工作,使得四或五年学制的本科教育质量,出现了严重的滑坡。 宽出,不但文凭水分大,而且更严重的是,部分年轻人在大学的几年里养成了糊弄与认真可以等价的思维习惯,也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认真教学失去了激情。 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宽出并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后遗症,其根源不在学生和专职教师,而在于党务和行政管理上。 要回答并解决好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中国大学宽出的问题,看似首先应该得以解决。不解决这个问题,诸多名牌大学越演越烈的自主招生,最终若又演变成宽进,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或许将会跌进崩溃的深渊。 本博先后在江南两所著名高校任教并至今仍处于本科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学习状况的直觉告诉我,大学教学质量水平高低应由学生说了算的提法,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一种哗众取宠、不负责的言论。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6608 次阅读|31 个评论
双语教学为何吃力不讨好?
热度 4 chrujun 2011-7-20 12:57
双语教学为何吃力不讨好? 双语教学被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良策。 但实践效果却大打折扣,老师和学生叫苦不迭,从网上的炮轰力度可见一斑。 双语教学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是当前宽进宽出的大学体制。据不同来源统计,大学生中挂科的比例高得惊人。当老师一再降低考试难度,对各种舞弊行为听之任之后,还是有大量学生考试不及格。更有甚者,不少学生的补考是找人替考,也大大方方地过了。 学生学习成绩如此差,但毕业的时候全让毕业了,都得到学位证。 实际上,有很大比例学生并未达到拿学位水平。不信可以把最近几年的大学生们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拿来诚信检测一下,我敢保证绝大部分学位论文存在抄袭剽窃行为。 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都十分低下,双语教学效果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大家都感到宽进严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谁也不敢这样做。如果只是在毕业的时候卡学生,学生和家长都会找学校麻烦,质问学校为什么平时不严格要求。要是惹出点跳楼事故,更不得了。所以大家现在都按照历史惯性,尽量放低要求,让学生拿毕业证走人,大家皆大欢喜。 双语教学意味着学生要更多付出,上课要专心听,课前要认真准备,课后要认真复习,这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基本要求,但这种要求大部分学生达不到。当大部分学生都在混日子的时候,双语教学就显得非常不符合国情。 教育部企图通过本科教学评估来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变成大家造假对付,最后不是不了了之? 什么时候宽进严出的培养体制得到执行,双语教学的效果才得到提高。 如果还在现在这种环境,双语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教学方式。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5070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博士生真是严进的吗?
热度 17 陈龙珠 2011-3-3 08:13
当前我国的硕士生、博士生招生,除按一定条件选拔一部分免笔试的外,是凭当年计划招生数和笔试加面试成绩由高到低录取的。为获得面试资格乃至被录取,必须参加笔试的考生,在考前复习过程中查找往年考卷,一般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事情。 但是,对硕士生、博士生考生来说,在报考的高校找到往年考题的难度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在个别学校所见到的情况是,往年硕士生考卷是可以到图书馆付费复印的,而博士生考卷则在图书馆找不着。从在书店能找到硕士生而难找到博士生入学考试复习用书现象,估计大多数有博士点的高校对此大同小异。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出版社不出博士生考试复习用书,说是因为销量有限不赚钱还过得去,但这理由并不适用于高校的图书馆。话又说回来,即使再赚钱,若是复习用书编者和出版社难以搞到往年各高校的博士生入学考卷,他们还能编写和出版有考生愿意花钱购买的复习用书吗? 十余年来,中国高校教授继而博导和博士生数量激增。虽然本博未经系统的调查核实,但能否可以这样来想象呢?为能完成计划招生数量,各校博士生入学考题出现注水现象,可能难免。若真,则这样的考卷,高校里也有教授头衔的首长们,会好意思同意公开吗? 中国高校三档乃至国家未来之栋梁的入学考试的难度,本博无聊地做一个粗略的估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才培养一定会出问题,而真正重要的则是,高校对自己“宽”进去的研究生能够做到“严”出!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6187 次阅读|35 个评论
南科大:“宽进”能不能“严出”?
热度 14 qpzeng 2011-3-1 21:56
按照数学上的“象限论”,从上大学到大学毕业有四种情形:“ 严进严出、严进宽出、宽进严出、宽进宽出 ”。如今我国的大学都通过一年两度的高考录取学生,基本上算得上是“严进”,但是否“严出”就很难说了,各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 今天,南科大新招收的首批 46 名新生入学了!虽然为录取这批学生校方曾两次组织专门的入学考试,有笔试也有面试,但由于未经全国统考,我仍将这批学生的入学界定为“宽进”,而且朱清时校长也希望今后南科大招生能与高考脱钩! 国外许多大学历来都采取“宽进严出”的模式,“宽进”的前提是大学多,既有私立又有公立,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大;“严出”则经严格筛选和淘汰得到确保。 美国大学的特点是开放入学和高淘汰率 , 65% 以上的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也有高达 60% 的四年制大学生在六年内毕不了业。 德国大学进去容易出来难 ,学生按期毕业率只有 70% ,有的结婚生子后修满学分才熬到毕业。 英国大学上学申请、毕业分级 ,学位是有等级的,等级又与就业前景挂钩。 不知南科大是否也采取“严出”的模式呢?笔者冒昧揣测,既然南科大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那么她的培养模式就必然与国际接轨,即同样会采取“宽进严出”模式。那么,我下面就分析一下,看看南科大能不能确保“严出”? 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连续性及长期稳定支持是“严出”的可靠保证。 南科大从草创、筹备到教育部批准正式筹建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冒着一定风险,并且顶着很大压力,自始至终离不开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如果将来因为某位领导的异动而造成政策转向,那对于这个以改革见长的新大学的打击将是致命的。不仅大学办不下去,而且学生的培养质量也难以保证。 此其一。 社会“向学”的大环境才能有助于建立“严出”机制。 如今中国社会四处弥漫着“新读书无用论”,读书不能做官,也不能赚钱,甚至就业都很困难,大学生找工作待遇比农民工还低,使得很多青年无心向学。南科大所在的深圳地处南方,历来就缺乏浓郁的学术气氛,搞经济才是那儿的强项。学校不是绝缘体,学生会接触社会,必然也会打上现实的烙印。 此其二 。 严格的筛选和淘汰制度才能确保“严出”。 在南科大的主页寻了个遍,只见到他们提倡 “ 去行政化 ” 办学理念,倡导 “ 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 ” 的大学精神,遵循 “ 学术优先,学者主导 ” 的管理体制,就是没有见到他们准备如何对学生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也许从教员到管理人员对此都还是“一头雾水”。 此其三 。 自费完成学业可以辅助“严出”。 如果四年内的高额学费全部由家长“买单”,那么学生可能会有刻苦求学、按时毕业的压力。相反,如果学校提供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甚至免除学费,恐怕会令有些学生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据称南科大首批学生学费全免,只交纳住宿费和书籍费,估计也提供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不知遇到有些存心“赖校”的学生,南科大想好对策了吗? 此其四 。 鉴于上述理由,我认为南科大要培养出跟“世界一流大学”称号相称的学生,还必须制定更为科学和完善的管理规章和培养细则,否则可能因为“摸着石头过河”而跌落河床,“宽进”后还不得不“宽出”,结果其培养质量可能连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如!
个人分类: 博客趣闻|5986 次阅读|29 个评论
对教改再建言
liweiyin2009 2010-3-17 11:22
对教改再建言 从报上和网上博文看,对当今的教育宗旨或任务似乎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另一种则是培养人才,或者说是实现钱学森的意愿,培养创新人才。我的看法是,这是土壤和花和树的问题。我在这里引一段1924年鲁迅在师大附中对当年中学生的讲话: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森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 譬如想有乔木,想有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是在较花木还重要。 鲁迅这段话把广大民众的基础比作土,好土可以长出奇花异芭,可以长出参天大树,好土是基础非常重要。作为面对全民事务的政府,当然应该首先抓全民基础教育。想想全国人民中的职业比例,工人、农民、商人、各类服务人员占着极大的比例,就医院来说,医生非常重要,特别是好医生,但是护士的人数绝对比医生多,她们的服务对病人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如此类推。全国人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知识多扎扎实实地提高了,什么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克扣工资,煤矿事故,不文明执法,等等,更不用说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克己让人了。这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文明展示,和谐执政的基础。在义务与教育阶段打下的最基本的道德思维和科学知识,那会出现那么多人相信和碱性水养人的怪论,会有早年疯狂的相信鸡血疗法。从小养成的好奇、幻想、好动手探索,好看书求索-----就会为未来塑造奇人。从小养成的人生追求,就会为未来成就一批专心研究奉献终生的伟人。今天的问题是,义务教育是在为高考服务,考不上大学没出息,于是,出现了各个学校的教育目的是迎接高考,高考的头名成了明、清是的状元,乡里庆贺,媒体宣传,可又有那个状元真正成了后来出类拔萃的人才?义务教育就是义务教育,是面对广大人民的受教育权,人人享有,然后大部分以新型文明者的姿态走上各自的岗位。厚实的基础土壤也抬高了从土里长出来的花和树,也是花和树更容易出来。我希望国家主管教育的还是把精力放在真正立即和办好义务教育上。中国的文明土壤不是厚了,而是还太薄,请领导者务实。 为了办好义务教育,就要有合格的教师。为了让师范生走入西部和偏远地区,何不妨向周总理当年办第一批沙漠中的核基地一样,给去的人以特殊的津贴,当年我们工程师拿56元活62元,他们的二级工拿82元,。另外,可以专门培养定向生,哪里来哪里去,国家培养,还可以定期到倒好学校帮挺好老师的讲课。对于厂从事基层教育的民办教师,没有证书,好的可以培养。 下面谈大学。为了出人才,有几点想在这里与大家讨论: 去行政化 :我理解的是校长和教授不用套行政级别。有人说当今中国官天下,不给个官名没人尊重,是这样吗?大学教授就是最好的头衔。就拿我在设计院来说,一名正高工,每当室主任,每当院长,做项目设总,有谁不尊重,关键看你做的好不好。教授、副教授、讲师都有规定的物质待遇,书教的好,学生欢迎,这不就是全部了吗?学生不欢迎,书教得不好,系主任或校长解聘,这是正常的人事是流动。党是政党工作,不应该与学校的教学岗位混绕,他们是教授的就当教授,够当校长的就当校长。50~60年代不都是这样吗?党的书记通过党员在各个岗位发挥作用。校长不是党员,够资格,当然还可以是校长。这应该是趋向。全国人民在党中央、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协力,不论是共产党员,还是非党员。 自主招生 : 大学的自主招生的本意是发挥各专业教授选拔人才。专业门类如此之多,各门都有各门的特长需要。医学生中招收的不同专业学生有的不需要无力太强,大多数要求有较好的生物基础,至少是兴趣,建筑学对化学和数学的要求可能就一般,核化工要有一定的和物理知识,但是在大学补上那点核裂变和辐射知识也可以,让冯巩和姜昆来面试相学相声的就很有意思,电影摔跤少年,一个憨憨的墩子,谁也看不上,却一眼被摔跤教练看上了。这就是慧眼识人。统一高考带来的弊病不仅是依靠定终生,还耽误了真正的人才。老百姓怕不公平怕傻了,但是校长只是一个代名词,校长的背后应该是各系的教授。自主招生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不完全凭总分取人。爱因斯坦在中学的时候丝毫不突出,老师甚至对他不感冒,因为他一天对着窗户想着光线怎么穿透窗户的,可是正因为他对光的执着的探究,最后弄清了光的传输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宽进严出 :这是国外很多大学的常规做法。这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人才,让教师在一至二年地接触过程中识别人,适合本专业的留下,不适合的劝转,跟不上的可考虑转大专或高职,1925年进清华的李健吾在中国文学系学了两年后,朱自清洗主任发现他的创作兴趣和才能,劝他改去王文显先生做系主任的西洋文学系。大学应该有这样灵活的机制,以发挥每个人的独特才能。任何人那都不是一样的。比尔盖茨在二年级时对编程入了迷,再加上他的商业头脑,要求退学,保留学籍,20年内创立了微软,各个电脑都离不开他,20多年后,他在回校,终于取到了学士学位。自由,按才能分流,严出,这是大学的好趋势。 自由讨论的空气 :这个空气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养成,譬如假期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段活动,燃火到讲台上讲,到大学更要如此,允许辩论,允许师生倒置,涉及政治问题不要轻易扣帽子,年轻人允许越轨,活跃是创新的前提,想象是创新的摇篮。自由讨论就会鼓励学生扩展知识,到图书馆去找资料。如今的学科多为交叉知识,只是越宽越有利于解决技术或学科难题,或在新的学科领域有所建树。 就业压力和功利思想 :宽进严出会减缓就业压力,此外,认识现实的,世纪的生活会让毕业生学会如何面对现实生活,大学终究只是学到一些基本的知识,改行会加深他们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当核工业起步的时候,我们哪个不是改行的?问题是不要给孩子们灌输功利思想,其中包括入党。我是近60年党龄的党员,1953年,大学一年级,当时班级里唯一的一名,但是,那时候如当时准备终身奉献。这个思想支撑我在40年前我的丈夫和大女儿在三线工地落水亡故后挺立着,我没有当官,只是继续为核工业奉献。而今大学发展党员,家长和学生中有许多是为了将来好有个好工作,好前途。这种状态下入的党,能保证他吃苦受罪,为人民献身?听报上介绍,国企招聘,一看文凭,二看外语通过几级,三看是不是党员,我看是无能才这样招聘,据说外企就不这样招聘。没有这些条件,一些对政治,对党的事业不了解的,但是技术确实不错,对企业工作感兴趣的照样应该录取。这样既不会发生无法解决的入党做官轮,还使是年轻人减少功利思想,潜心事业或研究,必有成就。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74 次阅读|3 个评论
旅美杂忆(十一)宽进严出
zhangqy 2009-6-1 16:49
旅 美 杂 忆 张庆营 (十一)宽进严出 费城的高等学校中,还有邓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有多个分校,学生2万多人。该校生物学教授牛满江曾和我国童第周先生长期合作过), 规模不大的德立索大学(Drexel University)等综合性大学,另外还有医科大学、艺术学院、社区学院等等各种学院。我问过毕业于邓普大学的一位博士,他一年交的学费为六千美元,比宾夕凡尼亚大学的学费(两万美元左右)少得多了。公立学校的学费也比较低些。即便是较低廉的学费,对于穷人家的子弟来说,上大学读书,也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大开支。收入不高的家庭,往往从子女出生的那一年开始,按时到银行存入教育存款,待到子女长大时,就不用为上大学的学费发愁了。 对于经济确实困难而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可以申请资助。资助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助学金(Grant),贷款(Loan)和勤工俭学(Work-Study)。政府对退伍军人另有优待。助学金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学校提供,也有校友会提供的。助学金不用偿还,贷款是需要偿还的,一般要利息,也有低息和无息的。还贷的条件有优惠,有的在学生毕业后工作8年之久才要还贷。提供贷款的有美国联邦政府,基金会,大企业(如海湾石油公司),私人机构和学校等。一般的银行不提供助学贷款,只有教育存款。大银行(如花旗银行)才提供助学贷款,但条件较严,利息较高(比政府的贷款利息差不多高出一倍)。符合条件的外国学生也可以申请贷款。 助学金分研究奖学金(Fellowship),奖学金(Scholarship)和助教奖学金(Assistantship)三种。拿助学金的学生,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还必须是美国公民或持有绿卡、有高中毕业文凭或有同等学力证书,以及适龄的男青年登记了义务兵役等。符合规定条件的外国学生也可以申请。研究奖学金的奖金最高。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其助学金额也有所不同,成绩比较优秀的研究生才有资格得到研究奖学金。研究奖学金的数额较大,交了学杂费以后,每年还能剩下约一万多美元,足以保证其食宿费和一般消费的需要,很多中国留学生甚至还拿研究奖学金来养家。奖学金(Scholarship)发放的范围较宽,分全额和部分两种,全额的的可免交学费或免交学杂费,而且住宿费、书籍费等生活费也有补助;部分的只免交部分学杂费和给予部分生活补助费,有的每年可得到上千美元到万把美元不等,各校的情况各不相同。以上两种奖学金都不用交所得税。奖学金的来源多种多样,有学校、政府、州长颁发的,有银行、社会团体、公司、个人名义设立的基金会颁发的,都对成绩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有的要求很好,有的要求较好。残疾人也能得到补助,对他们的要求普遍较低。美国的大学没有助教的职位,研究生可当助教(TA,Teaching Assistant)或助研(RA, Research Assistant),有一定的报酬。不能招收研究生的学校,教学辅助工作就要由任课教师自己来承担了。 我的工资每个月都按法律的规定预扣了所得税,到了每年的4月15日前,要向联邦税务局申报上年度应交的所得税。多扣了,联邦税务局会开支票退还给你;少交了就要补交,自己寄支票给联邦税务局。一天,我去系办公室拿工资单时,看到这个月没有预扣所得税,我以为漏扣了,就问系秘书,为什么没有预扣所得税?她说:因为你是研究员职位。少交所得税当然很高兴,我没有再进一步追问。这样,我有几个月的薪金不用交所得税。 拿不到足够奖学金的学生,可以搞勤工俭学。学生可做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在学校当秘书、当保安、当办公室助理或实验室助理、到食堂打杂等等。报酬以钟点计,一般每小时可得七美元左右,高的可达十几二十美元。我认识的一位我国留学生的陪读太太,被照顾到宾大学生活动中心当临时保安。她说,在那里的工作很轻松,坐在里面照看一下就行了。我还遇到过一位新加坡华裔女研究生,她来物理系图书室当临时管理员。有的学生也到校外去打工,课余时间在餐馆打杂、开出租车,等等。学校常常为学生联系提供半工半读的顾主,特别是联系做家教等。有一种叫做合作教育计划(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的,学校为学生联系的工作,和他们的学位课程有直接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实习。顾主付给学生的报酬,不但能解决学生本人的各项费用,有时还能解决其配偶的生活费用。而且,由于工作内容和所学专业有关,对今后的就业也很有利。当然,也可利用暑期来打工。即使是豪门子弟,也常常会去打工,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避免依赖性,培养独立性,锻炼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有不少大富豪家的子弟,例如香港李嘉诚的儿子,台湾王永庆的女儿,他们在美国求学时,生活过得很节俭,也去打工,同学们还以为是贫困生呢。他们后来都很有出息,自己打天下,创建了大企业。当然,有很多富贵人家的子弟是很不成器的。我知道有一位台湾某产业大王,他的儿子就是浪荡子。溺爱对子女没有好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宾夕凡尼亚大学经常宣传说:上宾大读书的任何学生都是能够负担得起学费的。该校力劝学生不要因经济困难上的考虑而放弃到宾大求学,学校将尽各种努力来满足学生在经济上的需要。为此,该校列出以下统计数字来说明此言不虚:受助大学生的比例约占70%;40%的大学生可得到满足基本需要的助学款;通过各种方式的资助,平均每人每年可得到2万3千多美元。低收入(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家庭的子弟,每年能获得3万美元上下的资助者,占提出申请者的比例接近100%,实际上差不多都免费了;家庭年收入5万至9万美元的,获2万4千美元上下的资助者,占提出申请者的比例约为95%;家庭年收入高于9万美元的,也能得到适当资助;成绩好的学生有奖学金。1998年,普林斯顿大学宣布,家庭年收入低于4万6千5百美元的低收入家庭,其贷款全部以奖学金替代。到了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只要有需要并且获得财政资助的学生,都可拿奖学金。实际上,等于在普林斯顿大学,只要奖学金而无助学贷款了。2004年,哈佛大学推出一项助学措施: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的家庭,学生的学费全免。2005年,耶鲁大学对于家庭年收入低于4万5千美元的贫困生是免费的。2006年,宾西凡尼亚大学对于家庭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学生,其贷款都以奖学金替代。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助学措施。这些名校都有雄厚的财力,他们纷纷采取这种高优惠待遇的目的,是想抢到最优秀的学生。当然,得到实惠的是那些因贫穷而上不起名校的优秀学生。可以说,这将真正做到野无遗贤了。 美国的大学教育已经高度普及,大学生多的是,大学毕业后,不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很多大学生只好去打工,挣的钱不多。虽说大学里能提供各种资助,但是,读书全靠资助,会背上沉重的债务,学校越好,学费越贵,债务越重。前不久,我国有一位贫困大学生毕业后,欠下好几万元的债务,无力偿还,经媒体披露后,有好心人给予资助,才摆脱困境。所以,除非成绩很好,能拿到奖学金,穷人家的子弟是不敢贸然进入贵族大学读书的。 美国当今的教育资助体系,是历史上长期发展形成的。首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长期努力争取得来的。每次选举时,那些竞选者会提出某些提高群众福利待遇的措施,以争取选票。竞选成功后,为了今后事业上的考虑,多少会兑现一点诺言。而且,一所大学如果能够对学生提供较多的资助,也是吸引优秀学生的一个重要筹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有识之士,特别是著名的教育家,很重视普通老百姓的教育问题。十九世纪创办邓普大学的康威尔博士(Dr. Russell H. Conwell)说:任何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只要他有进入大学读书的才智和愿望,就而不应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对贫困学生要给以经济上的资助。 随着美国经济的高度发达,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教育资助体系,平民百姓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了,也有更多的平民百姓学子和成绩好的贫困生,进入较好的学校,以至于到往昔的贵族学校深造了。收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于国、于民、于社会稳定和进步,都大有好处。 富兰克林参与起草的美国独立宣言中说:人人生来平等。贫民出身、自学成才的历史巨人富兰克林,不但力主废除黑奴制,也非常关心下层民众。他所创办的宾夕凡尼亚大学,就是在贫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富兰克林喜欢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在他哥哥的书铺里当过小店员。他经常一边看管铺子,一边看书。一天,有一个顾客来买书,富兰克林正低头在看书。顾客问了价钱以后,嫌贵了,要求便宜些,谁知富兰克林却加了价,顾客再问,他又再加价,顾客生气了,说:你的书价一涨再涨,是什么道理?富兰克林说:因为你花掉了我的宝贵时间,所以要加价。他在21岁时组织了一个共读社,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讨论、写文章。他深知想读书的人大多数买不起书,所以又创办了订阅图书馆,参加者按合同每年交少量的钱,积少成多,过了几年就变成了小型图书馆了。后来订阅图书馆越来越多,以至扩展到北美各地。现在,费城各地仍有不少小型公共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进去看书看报,也不需要任何证件。我曾经进去看过书报,图书馆只有一个老头子在照管。读者可以带着提包进去,出来也不检查,完全靠自觉。小型图书馆的新书不多,有些书报被读者多次翻阅,已经破损不堪了。这些小型图书馆就是富兰克林所创办的小图书馆延续下来的。正因为富兰克林酷爱读书,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贪婪地看书,所以他能从一个只读过两年小学的穷学徒成长为一个学问非常渊博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大政治家。他也特别关注平民百姓的受教育问题,他用自己的财产在费城和他的故乡波士顿建立了两个基金,用于资助贫困青年求学。在美国,富兰克林有着巨大的声誉,他的这些做法,无疑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随着美国财富长期大量的积累,拿出一些钱来资助教育事业,符合全体人民的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不过,比起那些上小学、中学、大学都不要交钱的西北欧等高福利国家来说,美国就相形见绌了。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适龄青年(18至22岁)的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在15%以下的国家,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时,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时,为普及阶段。美国和加拿大的毛入学率已经远高于50%,达70%以上,美国高达81%,有志于上大学的青年人,基本上都能跨进大学的门槛。美国实行终身教育,上大学和读研究生的人,没有年龄限制,有不少超过22岁的成年人进入大学读书,甚至有八九十岁的老人攻读博士学位的,能跨入大学门槛的人是很多的。所以,美国的大学生很多,大学生要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好工作,很不容易。大学生当工人和营业员的多的是。即使是博士,如果专业不好,要找到好的工作也很不容易,博士改行的并不鲜见。这也是大学教育普及的必然现象。 美国大学实行宽进严出,加之有很多三、四流的学校,几乎来者不拒,年青人只要肯读书,大都有希望跨进大学门槛。美国适龄青年的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虽然很高,但淘汰率也很高,第一学年就要淘汰大量学生。以1990年为例,美国高等学校在校注册生(包括两年制和四年制的)为1400万人,而同年的毕业生仅为200万人,两者的比例为7:1,以此推算,淘汰率大约有一半。北美和西北欧国家的毛入学率很高,淘汰率也很高,一般为10%-30%,法国和意大利的淘汰率约为50%。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高等学校的入学率逐年提高。与此同时,还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为此制定了更加宽松的政策。中小学的民办教师也转正了。我国原计划要求2005年的毛入学率达到15%,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低标准。现在,经过多年连续扩招,适龄青年的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在2002年达15%,2003年达17%,开始跨进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门槛,提前两年实现了原定的目标。1998年,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为340多万人,到了2005年,猛增到1400万人,可谓是高校扩招大跃进,这在世界上都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想像的事情。2008年,我国高考报考人数超过1千万,招生人数达600万,录取率超过一半,为57%。我国实行的是严进宽出,淘汰率非常低,差不多进了大学的学生都可以毕业。要达到50%的普及化标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现在,我国已和国际接轨,放宽了大学的入学年龄,也有六、七十岁的高龄大学生了。 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目前世界上教育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截止到2002年9月,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已经达到1460万人,超过了美国,排在这两国后面的是印度、俄罗斯和日本。这前5位国家一共有5310万高等学校在校生,占世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而这5个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将近一半。有关专家指出,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很快,但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入学率仍然比较低,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据2003年10月报道,这一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超过1900万人。预计到2010年,高校在校生将达2700万人,研究生将达180万人。 前些年有经济学家提出,教育是一种产业,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多招生,多赚钱。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扩招确实能使全国的经济每年增长一千多亿元人民币,但是,人们要考虑为小孩子将来的学费作打算,反而减少了其他消费,尽量将钱存入银行。这种预期消费的存款,大大高于一千多亿元人民币,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来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教育把当做一种产业,必然会向钱看齐,污染师生灵魂,导致偏离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不利于教育的正常发展。现在,中小学乱收费十分严重,教育成了暴利行业,很不正常。即使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教育也是公益福利事业。那些名牌的私立大学,也是作为一种公益事业来办的,而不是把学校用作赚钱的企业。大富豪如哈佛和斯坦福,以及我国的陈嘉庚和李嘉诚等人,他们慷慨解囊办大学,目的并非为了赚钱。前些年我国各地纷纷办起民办学校和贵族学校,不少是为了赚钱,甚至是为了骗钱。不久又一个接一个倒闭,真是误人子弟。学校里受到污染,讲挣钱,比阔气的人也多起来了。教育部长周济说,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必将损害教育(2004年1月6日的谈话)。 我国自从取消全体大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以后,采取了半工半读,银行贷款,奖学金等各种措施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使之能够完成他们的学业。我国推出国家奖学金制度,每年给4500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湖南省也在2004年拿出1500万元来做政府奖学金,以资助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2002年,得到信用贷款的贫困学生有30多万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主要问题是有不少借了钱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还贷,所以银行在贷款时卡得很严。我想,也可以考虑由政府来发放助学贷款,可以扩大受助面。赖账不还者,也由政府来处理,可能会好一些。2005年,教育部又出台助学奖学金政策,拿出10亿元来发助学金和奖学金。其中,有53万贫困大学生可得到助学金,每人每月生活费150元,有5万优秀贫困大学生可获奖学金。希望学生个人信用贷款和奖学金的发放范围能逐步扩大,并且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来建立助学基金和奖学基金,尽量使每一个考上大学的青年,都不至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现在,我国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弟的读书问题,长期未能得到合理解决,现在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要逐步设法解决。 在这里,我有一点质疑。我国设置优秀贫困生奖学金,自然是好事。奖学金对受奖学生来说,是一种资助,也是一种荣誉,对获奖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人生道路,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只奖贫困生,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而又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得不到这份荣誉,未免有失公平。我想,可以考虑设置不同等级的助学金,成绩好的贫困生,可以得到较多的资助,奖学金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这样就比较公平了。 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对教育投入的人均资金,排名在世界的倒数第几位。例如,在1992年,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都在5%以上,而挪威等国甚至达到7%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2%,最不发达国家平均为2.8%。长期以来,我国只占2.0%,只比全世界8个极贫困国家略高一点点。当时有识之士(其中有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要重视教育,要增加教育的经费。他们提出,到2000年,教育经费的支出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后来增加了不少教育经费,2001年,我国的这个比例上升为3.19%,仍然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05年,有报刊指出,现阶段我国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5.1%。而专家估算,按我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2004年达13万亿多元)水平计算,国家教育投入提升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增加1000多亿元教育经费,若其中三分之一用于高等教育,即有300多亿,那么大学学费则可以减半。还有人指出,国家只要投入约900亿元,即可实现12年全民义务教育。2004年初,教育部长周济说,我国近期内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短期内要求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要是能做到这一步,那么,贫困生的入学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不过,到2008年为止,全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没有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看来要达到这个目标,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前几年,大学生出国留学,还要交一笔不小的培养费。虽然增加了一些收入,却有伤感情,我当时就认为这样做是因小失大。现在,国家不但不再收取培养费,还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奖励自费留学生,我认为是十分正确的决定。 我在美国时,经常到一个老头子家里去理发。他是一个华裔越南难民,他的家人除了有工作的以外,每人每月有几百美元的社会救济款,他的小儿子在费城社区学院读书,学杂费全免。在美国,有的学校标榜优待少数民族,高校教师一般也都能比较正确地对待少数民族。一位年青副教授说:黑人能上大学的不多,不容易,所以我对黑人学生都多加关照,不但设法帮他们赶上进度,而且谆谆告诫他们不能沉迷于打工赚钱,要多留些时间来做功课。他还说:贫民中之所以黑人多(很多城市的贫民区里住的人,大多数是黑人),其中有些人的家庭责任心相对淡薄些,文化水平相对低些,等等,其根源就在于历史上的黑奴制度,这是美国的耻辱。我听了以后,心头一热,在美国能听到这样的言论,由衷地高兴、敬佩。十九世纪中叶,林肯坚决废除黑奴制,为此打了一场恶仗。内战结束后,黑人虽不再是奴隶,但仍然受歧视。一百年后,美国广大民众在著名的黑人民权斗士马丁路德金领导下,坚持不懈地斗争,才迫使总统约翰逊在1964年签署了民权法案,对黑人的歧视才在法律上被消除,有色人种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得到很大改善。林肯和马丁路德金都为此而牺牲了生命。但是,社会上的歧视仍然存在,所以民权人士仍然继续为消除种族歧视而奋斗。 在公开场合,政府官员不会有种族歧视的言论出现;大多数美国人,特别是较有教养的美国人,一般不会有种族歧视,至少表面上看不出有种族歧视倾向。当然,有一部分人,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在南方,仍然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现象,有的还比较严重。上世纪末,纽约市立大学的犹太人教授列文公然说,他经过研究得出结论,黑人的受教育程度差,以及在学术界地位低,并非由于种族歧视和经济水平低所造成的,而是黑人的智力一般比白人的智力差。希特勒把劣等民族强加到犹太人身上的荒谬理论,他又反过来强加到黑人身上,真是好了疮疤忘了痛。他的这一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理所当然地遭到很多教职员的谴责和反驳,其中有黑人,更多的是白人,连校长站也出来指责他。列文在学校的处境很不妙,他向法院告状,他避开种族歧视的核心问题,拿言论自由等别的由头来告学校和校长,居然胜诉了。 种族歧视的矛盾时有发生。有一天,在费城市中心,我亲眼看到黑人和白人共同参加的反对种族隔离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其起因是有白人在黑人的住宅门口搞爆炸。这些白人不喜欢黑人住在他们的住宅附近,想用暴力手段赶走他们。游行队伍的规模很大,横幅、旗子铺天盖地,口号声震耳欲聋。为了阻止汽车和人群扰乱队伍,防止发生冲突和骚乱,前有大队骑警开道,后有大队骑警断后。骑警比坐汽车的巡警灵活得多,转向容易,进退自如。他们骑的都是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居高临下,严密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游行队伍浩浩荡荡,直穿市中心。各家媒体争相报导,影响很大。 大家知道,前几年,洛杉矶有一个黑人青年违反交通规则,据说因为态度不好,被几个警察痛打了一顿,而这些警察却被判无罪释放,引起黑人不满,发生骚乱。后来再次发生警察殴打黑人少年的事件。美国政府常常用人权来指责别人,干涉别国内政。克林顿到北大演讲时,在学生的提问下,公开承认,他们自己也仍然存在着不少严重的人权问题。在美国,种族歧视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除得了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1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