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克拉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治理的微博随想
热度 4 王铮 2014-6-9 07:57
关于治理的微博随想录 本来想写篇高考命题作文,《老王生病》,可是早上看到网上有个微博,注意力变了。因为我感到我们民族在生病。微博是这样写道的: 某市政府办公大楼落成,门口缺副对联。 书记挥毫,上联:“说实话办实事一身正气;下联:不贪污不受贿两袖清风!”各位领导看后 齐声喝采。考虑到民主,书记 让各领导一起出个横批,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开口,一农民大爷牵驴路过,顺口 而出:查无此人。 对于它,跟帖的人大多拥护。这种拥戴,其实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问题所在。为什么?请看我的跟贴: 从这幅对联本身讲,对联追求的是不健全的国家治理,它只提出对官员的道德要求,却没有法律约束。这本身不是现代国家应有治理精神。横批应该提作“忠于宪法”,就具有现代意义了。仅有“查无此人”的批评是还是在伦理学的小圈子里,没有进步。 追求道德完美,不提倡法治,这是儒教文化传统,特别是屏蔽了孟子的“君轻民贵”思想的后期儒家传统,以为伦理要求就能治理好国家,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弊病。清廉有时成为了一张牌,指责官员不清廉可以实施政治改革,萧何为了保住自己不被皇帝清洗,则策划让人揭发自己不清廉。空间最高统治者手中“清廉”牌的作用,复杂。用现在的话说,最高统治者不知道治国要拿起法律武器。 那年我在兰考县参观,我想,我们这个民族,尽管出了海瑞、焦裕禄这样的廉政勤奋官员,为何却没有完成保障国家进步的正常发展的机制,兰考就据说还有个叫张钦礼的人,一个得到周恩来多次接见的人。从他们的故事我感到,他们一个是刘主席的好学生,一个是周总理的好学生,都是伦理治国的模范。他们都说不上是毛主席的好学生。毛主席讲阶级斗争,焦裕禄好像不大讲,张钦礼好像后来讲了,讲了就犯错误了,所以都算不上是毛主席好学生。他们可以配上:“说实话办实事一身正气;不贪污不受贿两袖清风!”,横批是兰考难考。 为什么? 从兰考回开封,一位我尊敬的老学者告诉我,某某某的儿子,一个开发区的负责人,出问题了。原因就在于伦理力量的不够,缺少法治。开发区这个东西往往出问题,出在我们的法制不清晰。开发区就是要创新,可是在不清晰法制情况下创新往往是打擦边球,容易出问题。当年英国人来到中国,发现我们 伦理学发展完备,却 科学蒙昧,法制模糊,民族创新精神越来越落后,所以敢打我们。后来中国落后到日本也敢打中国,现在连越南、菲律宾都敢欺负我们。同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越南的底气从哪里来,绝不是老农可以讽刺政府。推进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叫改革,越南叫革新,俄罗斯 GDP 掉下了,却敢搞全民免费医疗,敢收回克里米亚。是因为他们敢依法治国而不是以伦理学治国吗?留给历史学家回答吧。 在中国有位反传统的最高统治者——毛泽东,作为辛亥革命中成长的青年,他认识到了法治的重要性,在他晚年提倡反儒学的法家思想,可惜老了,可惜被野心家利用了,野心家把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理解为苛法严律,或者说叫“阶级专政”,这样就没有立起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宪法制度来,或者用中国传统说法叫“王道”。其实,不立不破,立字当头,破也在其中了。作为革命家的毛正好理解反了这个法的精神,更早的革命家孙文,面对宋教仁被暗杀,不知道坚持“立”,而是策划第二次革命,只知道“破”,然后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追随者,结果连黄兴都闹翻了,国家继续失败。所以治理最根本的要立法,立法,不仅仅通过法律条文,而是要实施法律条文,靠法律条款的实施治国,而不是靠人的内心伦理学约束治国。前几年,有人提出一个治国思想,人们评价是“新三民主义”,可是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前三民主义思想比较,差不多退到了伦理学水平上,治国,这是不够的。 这些都是些我的随想。古人评价《论语》:仓促之言,安能无错。古代圣贤尚且如此,我一个现代普通人,可能想错了。不过,我相信“不立不破,立字当头破也在其中了”。这是治理的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海桑田变来变去是表面现象。地球结构,海底扩张,洋壳不断更新,陆壳一旦生成却总有保留。地球也知道立字当头,把大陆这个纲立起来,不怕你沧海桑田。国家治理,法制就是大陆,而宪法就像那些支撑了最初大陆生成的克拉通,叫古老陆核也行。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263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地球上最稳定的地质结构——克拉通craton
热度 2 Geomechanics 2011-5-9 15:55
克拉通是单词craton的音译外来词,含义就是稳定的大陆板块,通常形成于前寒武纪,具有稳定的岩石圈地幔。 来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6972.shtm 作者:丁佳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9 9:14:39 “中国科学家在华北克拉通破坏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折服” “克拉通形成与破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华北克拉通研究提振地学强国梦 [科学时报 丁佳报道] 5.4亿年前的早期寒武纪 ,地球将一份酝酿了几十亿年的礼物赠给了还远未出世的人类。 这份礼物就是地球上最稳定的地质结构——克拉通。 大陆和大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两个构造单元,大陆即是由造山带将原本不相连的克拉通“焊接”而成的。占陆地表面积50%的克拉通为人类提供了广袤而又安全的家园,古老克拉通厚达200多公里的岩石圈,使其能够免遭地质作用的破坏而保持长期稳定,没有明显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球科学家逐渐认识到 古老克拉通也并不能永久保持稳定,它也会被改造甚至被破坏。 我国的华北克拉通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自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遭受了强烈的改造和破坏,不仅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而且大地震频发。科学和人类社会发展都要求地球科学家破解稳定克拉通破坏之谜。 日前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的“克拉通形成与破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这个谜题将全球200多名顶尖地球科学家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场跨越几十亿年历史的时空对话。 特立独行的华北克拉通 20世纪地球科学最重要的成就——板块构造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大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但却无法合理解释人类赖以生存的大陆的形成与演化中许多重要的地质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保存着地球44亿年秘密的克拉通,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经久不衰的前沿研究课题。 稳定的克拉通遭到破坏或改造还是人类认知中认识相当有限的一种地质现象,对该现象的探索能够为认识大陆的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构筑更完善的地球形成与演化理论体系提供新的突破口。 对西伯利亚、东欧、北美、南美、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克拉通的研究表明,尽管这些克拉通有时也会发生局部改造甚至岩石圈减薄,但它们仍具有稳定的特性。 相比之下,华北克拉通则亲历了地质史上形形色色的巨变。自18亿年前华北克拉通形成后至古生代,它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存在厚度约为200公里的太古宙岩石圈。 然而,自晚古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东部有100多公里厚的岩石圈消失了。在火山喷发后留下的玄武岩中,科学家们找到了被岩浆携带到地表上的地幔橄榄岩。对这些橄榄岩进行研究后,科学家发现,至少在有火山岩出露的地区,如今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厚度只剩下了大约60~80公里。 地球科学家利用地震波对地球内部的透视功能,进一步确认华北克拉通东部整体岩石圈厚度确实小于100公里。 更重要的是,华北克拉通丢失的不仅仅是岩石圈厚度,其岩石圈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迹象告诉人们,华北克拉通东部从整体上遭到了破坏,而不是简单的改造。 在地下发生这场剧变的同时,地表也俨然一片沧海桑田。 一方面,华北克拉通东部成为现今活跃的地震带,唐山大地震就发生在这里;另一方面,伴随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岩石圈构造伸展作用形成了范围广大的渤海湾盆地,沉积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同时,在克拉通破坏过程中,中生代大量的岩浆活动也造就了华北地区众多的多金属矿床资源,如金矿和钼矿。 “从这方面讲,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不仅仅会带来地震灾难、火山喷发等‘坏事’,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宏福告诉《科学时报》记者。 而从科学角度上说,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探索也有望成为打开大陆地质大门的钥匙。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地球科学家Martin Menzies认为,华北克拉通是“研究克拉通活化和岩石圈形成与演化机制及其时空效应独一无二的试验平台和理想场所”。 本次会议主席、中科院院士朱日祥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如果人们能真正理解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和破坏,对全球其他克拉通乃至整个大陆形成和演化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破解华北克拉通之谜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投入1.5亿元人民币,部署实施了“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这个为期8年的科学计划几乎覆盖了地球科学所有主要的学科大类,参加人数近千。 4年来,该计划共资助了46个重点科研项目,凝聚了长期从事华北克拉通研究的科研力量,吸引了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甚至不同国家科学家的参与。 这一研究计划集中我国在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围绕“华北克拉通破坏”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短短几年内就在大陆形成演化等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通过地震探测和沿探测剖面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华北克拉通东、西部地壳与岩石圈地幔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证明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发生在太行山及其以东的华北东部。 通过大量高精度年代学数据测定和地质体属性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主要年代被定格在晚中生代,并以1.25亿年的早白垩世为破坏的高峰时间。 通过对整个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发现,华北克拉通不仅仅表现为岩石圈的减薄,而且还伴随岩石圈性质与结构的重大变化与重组。这一结果与之前的假说和模型有所不同。因为实际上,有些岩石圈减薄的克拉通仍能保持稳定的属性。 那么克拉通破坏的原因究竟何在?在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中,我国地球科学家逐步认识到,在早白垩世全球地幔整体升温背景下,太平洋板块俯冲脱水等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使克拉通东部地幔对流系统失稳,从而导致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破坏。 从区域问题到国际热点 这些成果吸引了全球科学家的目光,也将“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推向了国际地球科学的最前沿。在最近Web of Sciences对国际固体地球科学发展的综合统计中,“华北克拉通破坏”名列第三。 在全球所有的克拉通中,华北克拉通算不上是很大的一块,但却是极为重要的一块。“华北克拉通破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但如果只有华北发生了破坏,那它只能是一个区域性问题。”张宏福解释称,“其实全球许多克拉通都多多少少发生了破坏,只是程度有大有小,表现没有这么强烈罢了。所以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事实上,华北克拉通近年来正在成为不少欧美科学家举办国际会议专题和在各自国家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议题。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每年都举办“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专题研讨。参加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国外学者也超过了70人,而且不仅仅局限在华北克拉通的研究领域。 本次会议聚集了包括中科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全球最顶尖的地球科学家。20多年前涉足这一科学命题的范蔚茗、William Griffin、Martin Menzies,倡导和组织克拉通破坏研究的朱日祥,地球动力学、岩石学、地震学大师Dan Mckenzie、Roberta Rudnick、Robert van der Hilst等均悉数参会。 会议上,朱日祥在开幕报告中提出的华南大陆再造和特提斯造山带演化的大陆动力学前沿研究设想,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赞同。20多年前来到中国研究华北克拉通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建议“应由中国科学家来组织这两个科学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许多外国科学家也赞叹会议内容“太令人兴奋”、“中国科学家在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成果令人折服”。 言下之意,华北克拉通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术热点,也成为中国科学家为全球地球科学事业作出更多贡献的重要突破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柴育成对这样的未来深信不疑。他说:“华北克拉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区,相信对华北克拉通的研究,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克拉通的对比性研究,将会对整个地球科学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华北克拉通就像是一个漫长的预言,吸引着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注意力。而中国学者也很想抓住这次契机,帮助中国尽快从地学大国跨入地学强国的行列。 《科学时报》 (2011-05-09 A1 要闻)
155 次阅读|2 个评论
马太效应和华北克拉通破坏
moxj 2009-6-2 09:54
知道马太效应的人大概有很多,但说到华北克拉通破坏可能很多人都陌生,其实我今天并不是想班门弄斧讲这两件事情,只是想表达一点对现象的认识。 所谓华北克拉通破坏,其实是近年一个计划 1.5 亿的地质研究项目,所以我周围的人会常提到。意思就是我国华北这个大地块是怎么破碎的。大概要研究华北块体现今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组成与状态;块体破坏的深部过程与岩石圈演化,浅部地质响应;以及块体破坏的能源与资源效应等。 我怎么会提起这个事情呢?有一些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们今天生活的陆地不但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而且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不断漂移,相互碰撞聚合,彼此分离青藏高原那边在碰撞,华北这边经历的破坏地球上现在的一些裂谷将来会变成大洋,今天最大的太平洋将来萎缩到消失 马太效应是一个经济学中常聊的词,当然也有反马太效应,但提的不是很多。无独有偶,从历史的观点来解释这个词: 《圣经 新约》的 马太福音 第二十五章中有讲: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用现在常见的话来讲就是贫穷的更贫穷,富裕的更富裕。 马太效应这个词现在很流行,人们用它来解释生活中见到的很多事情。在我周围的这些老师中,有名声的不但得到更多的荣誉,而且更多的项目也分给他们,而其它老师只能等这些老师分给他们事情做现在有很多人炒股。我不懂这些,但一上网都能看到散户及有些人指的中产阶级抱怨和悲惨故事,不管他们经过多少狂欢和欣喜,最终还是被庄家绞杀 很多人看到了马太效应有阻碍市场自由和竞争的不良效应,但更多的是人们本能的对它趋之若骛。自信和人定胜天的态度大概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我们已经清楚这些不是在每个时候都实用的。 我联系到华北克拉通破坏这个事情,借用地质上数以百万年记时的故事来感觉反马太效应的存在。因为我昨天没有做任何解释就转载了 《 郎咸平: 中国的黑领是世界上最无耻的群体 》这篇文章。当时我并没有借它来表达对政府的不满或认为这篇文章分析的很好很客观的想法。现在我借用题目里的两个学界词语提到这个事情,仅想重申一点: 我们把一些事情提炼出来讨论,是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有效方式。如果对政治,你可以作它是科学或者哲学思考的一个提示,但 对于作者,我觉得不管政府和组织有多么强大,他们只是你低头时脚下的一粒尘埃,在人类认知的道路上,他们比螳臂当车不会有什么优势。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5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