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命的起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可能导致第一个有机分子的过程(附原文)
zhpd55 2020-9-18 21:22
可能导致第一个有机分子的过程(附原文) 诸平 Fig. 1. Proposed mechanism of pH-driven CO 2 reduction with H 2 across a conducting Fe(Ni)S barrier, and schematic of the reactor. ( A ) Under alkaline-vent conditions, the oxidation of H 2 ( Left ) is favored by the alkaline pH due to the presence of hydroxide ions (OH – ) that react exergonically in the production of water. Released electrons would travel across the micrometers- to centimeters-thick Fe(Ni)S network ( 53 ) ( Center ) to the more oxidizing acidic solution on the ocean side. There they meet dissolved CO 2 and a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 of protons (H + ), favoring the production of formic acid (HCOOH) or formate (HCOO – ). This electrochemical system enables the overall reaction between H 2 and CO 2 , which is not observed under standard reaction conditions. ( B ) Diagram of the reactor, with embedded micrograph of a reaction run with precipitate at the interface. Further details are provided in the main text and SI Appendix , Fig. S2 . Fig. 3. Alternative CO 2 reduction mechanisms. ( A–C ) Classical hydrogenations with CO 2 permeability ( A ), H 2 permeability ( B ), or passage of dissociatively adsorbed atomic H ( C ) are all unlikely: isotopic labeling ( Table 1 ) indicates that the formyl H derives from ocean-side water rather than H 2 from the vent side. ( D ) Localized redox cycling with CO 2 and permeability of H + (either through a pore or anhydrously through the precipitate) are both unlikely, because in our fully hydrated system, H + /D + would exchange with local vent water, giving a mixed or exchanged isotopic signal that we do not observe. ( E ) H 2 permeability is also an unlikely mechanism here, because H 2 oxidation is much less favored on the acidic (ocean) side compared with the alkaline (vent) side, as demonstrated by the pH exploration data in Table 2 . More details are provided in the text and SI Appendix , Figs. S22–S27 . 孙学军老师在 2006 年曾经就写过“ 水是生命之母,氢气是生命之父 ”的博文,文末指出: 很多人认为,地球曾经存在一个最后普遍性的共同祖先,地球上现存和已经灭绝的所有生物都是自它衍生而来,它被称为最后一个共同祖先( the 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 简称 LUCA )。原始共同祖先思想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辨的产物,可追溯至 2000 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是进化论推演的一个产物,在 19 世纪博物学家和进化论的先驱达尔文那里得到了清晰的表述,即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但是,为何这样的共同祖先得以诞生?在什么环境下诞生?这个神秘生命始祖到底是什么?这些都还是未解之谜。 但是,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 (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2020 年 9 月 8 日提供的消息,或许对于解开此谜有所帮助。 由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 牵头,并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资助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一种可能是生命起源之前大约 40 亿年前,在地球上产生第一批有机分子的关键过程。该过程与某些古代水下热液喷口中可能发生的过程相似,也可能与寻找宇宙其他地方的生命有关。这项研究的细节于 2020 年 9 月 8 日已经在 “ 《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PNAS ) ” 上发表—— Reuben Hudson, Ruvan de Graaf, Mari Strandoo Rodin, Aya Ohno, Nick Lane, Shawn E. McGlynn, Yoichi M. A. Yamada, Ryuhei Nakamura, Laura M. Barge, Dieter Braun, Victor Sojo. CO 2 reduction driven by a pH gradient . PNAS , September 15, 2 020; 117(37):22873-22879. 9 DOI: 10.1073/pnas.2002659117 .First published September 8, 2020. ( 22873.full.pdf ) 此新研究可能与寻找地球外生命,绿色化学有关。 生物学是由有机分子构成的,有机分子主要来源于通过几种 减少CO 2 的 固碳途径。其中只有Wood Ljungdahl 乙酰辅酶 A 途径( Wood Ljungdahl acetyl-CoA pathway )总体上是有益的,并且存在于古生菌和细菌中,这使得它与生命起源的研究相关。研究者他们在新沉积的 Fe(Ni) 沉淀上使用了与地质相关的、类似生命的微流体 pH 梯度,以证明这一途径的第一步 : 从 CO 2 和 H 2 中产生甲酸盐 (HCOO - ) ,否则将是不利的。通过将 CO 2 和 H 2 分离成酸性和碱性条件,就像它们在早期地球碱性热液喷口中一样,研究者证明了 pH 驱动的碳固定的温和间接电化学机制与生命的出现、工业和环境化学有关。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由有机分子构成的,有机分子是由碳原子与氢,氮和氧等其他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在现代生活中,大多数这些有机分子源自通过几种 “ 固 碳 ” 途径(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 CO 2 。但是这些途径中的大多数要么需要细胞的能量才能起作用,要么被认为进化相对较晚。那么,第一个有机分子是如何在生命起源之前出现的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缅因州大西洋学院( College of the Atlantic in Maine )的博物馆格斯特纳学者( Museum Gerstner Scholar ) 维克托·索霍(Victor Sojo )和鲁宾·哈德森( Reuben Hudson )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流体反应器的新颖装置,这是一个很小的独立实验室,可以让科学家们研究流体的行为 - 在这种情况下,气体 - 也处于微观态。先前版本的反应器试图将氢气和 CO 2 的气泡在液体中混合,但未发生还原反应,这可能是因为高挥发性氢气在它有机会发生反应之前就逸出了。解决方案来自 维克托·索霍和鲁宾·哈德森之间的讨论,后者在日本琦玉的理化学研究所(RIKEN )可持续资源科学中心( RIKEN Center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Science in Saitama, Japan )有一个 共享实验室。但是,最终反应器还是美国在缅因州鲁宾·哈德森的实验室建造的。 鲁宾·哈德森说: “ 新反应器不是在反应之前使流体中的气体鼓泡,而是使流体由气体本身驱动,因此它们逸出的机会很小。 ” 研究人员使用他们的设计将 H 2 与 CO 2 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称为甲酸( HCOOH )的有机分子。该合成过程类似于唯一不需要总能量供应的已知 CO 2 固定途径( CO 2 -fixation pathway ),被称其为 Wood-Ljungdahl 乙酰 - 辅酶 A 途径 (Wood-Ljungdahl acetyl-CoA pathway) 。反过来,此过程类似于古代海洋热液喷口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维克托·索霍说: “ 此结果( The consequences )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生物圈。 ”“ 今天类似的热液系统( hydrothermal systems )可能存在于太阳系的其它地方,最明显的分别是在土星( Saturn )的土卫二( Enceladus )和木星( Jupiter )的木卫二( Europa )中,在整个宇宙的其它水土世界( water-rocky worlds )中也是如此。 ” 美国 NASA 喷气推进器实验室( NASA'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的劳里·巴奇( Laurie Barge ),也是此项研究的共同作者补充说: “ 了解如何在温和的地质条件下减少 CO 2 对于评估其它世界生命起源的可能性很重要,这有助于理解宇宙中普遍存在或稀有生命。 ” 研究人员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将 CO 2 转化为有机分子,这意味着这些发现也可能与环境化学有关。面对持续的气候危机,人们一直在寻找减少 CO 2 的新方法。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也是日本东京理工学院(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肖恩·美格林( Shawn E. McGlynn )补充说: “ 本文的结果涉及多个主题:从理解新陈代谢的起源,到支撑地球上氢和碳循环的地球化学,再到绿色化学应用,其中以生物地理为灵感的工作可以帮助促进温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这项研究的其他作者除了包括来自美国大西洋学院( College of the Atlantic )的研究人员之外,还有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RIKEN )、东京工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以及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斯大学( Ludwig-Maximilians University in Munich )的研究人员。关于 Wood-Ljungdahl 途径的介绍,也可以浏览 “ 水是生命之母,氢气是生命之父 ”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 22873.full.pdf )或者 相关报道 。 Significance Biology is built of organic molecules, which originate primarily from the reduction of CO 2 through several carbon-fixation pathways. Only one of these—the Wood–Ljungdahl acetyl-CoA pathway—is energetically profitable overall and present in both Archaea and Bacteria, making it relevant to studies of the origin of life. We used geologically pertinent, life-like microfluidic pH gradients across freshly deposited Fe(Ni)S precipitates to demonstrate the first step of this pathway: the otherwise unfavorable production of formate (HCOO – ) from CO 2 and H 2 . By separating CO 2 and H 2 into acidic and alkaline conditions—as they would have been in early-Earth alkaline hydrothermal vents—we demonstrate a mild indirect electrochemical mechanism of pH-driven carbon fixation relevant to life’s emergence,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bstract All life on Earth is built of organic molecules, so the primordial sources of reduced carbon remain a major open question in studies of the origin of life. A variant of the alkaline-hydrothermal-vent theory for life’s emergence suggests that organics could have been produced by the reduction of CO 2 via H 2 oxidation, facilitated by geologically sustained pH gradients. The process would be an abiotic analog—and proposed evolutionary predecessor—of the Wood–Ljungdahl acetyl-CoA pathway of modern archaea and bacteria. The first energetic bottleneck of the pathway involves the endergonic reduction of CO 2 with H 2 to formate (HCOO – ), which has proven elusive in mild abiotic settings. Here we show the reduction of CO 2 with H 2 at room temperature under moderate pressures (1.5 bar), driven by microfluidic pH gradients across inorganic Fe(Ni)S precipitates. Isotopic labeling with 13 C confirmed formate production. Separately, deuterium ( 2 H) labeling indicated that electron transfer to CO 2 does not occur via direct hydrogenation with H 2 but instead, freshly deposited Fe(Ni)S precipitates appear to facilitate electron transfer in an electrochemical-cell mechanism with two distinct half-reactions. Decreasing the pH gradient significantly, removing H 2 , or eliminating the precipitate yielded no detectable product. Our work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spatially separated yet electrically coupled geochemical reactions as drivers of otherwise endergonic processes. Beyond corroborating the ability of early-Earth alkaline hydrothermal systems to couple carbon reduction to hydrogen oxidation through biologically relevant mechanisms, these results may also be of significance for industrial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where other redox reactions could be facilitated using similarly mild approaches.
个人分类: 新观察|3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不知道答案的125个科学问题(12)生命的起源
热度 6 Zhanglincn 2018-2-4 11:56
本系列不仅仅是Science杂志问题的个人翻译,而是试图给出一个答案的可能线索...... 上接第(11)个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8012-1089804.html 生命的起源始终是一个迷,无法不让人着迷...... 12. 地球生命在何处、如何产生 ? How and Where Did Life on Earth Arise ?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科学家们采用了两面夹击的策略对地球生命的起源问题进行了集中的研究。一些科学家采用从现在到过去追溯历史的方法去研究生命的起源,而另一些科学家则采用从过去到现在的模拟演化方法,即从 45.5 亿年前地球的形成开始,研究构成生命的化学物质如何产生、变化直到最后组合成真正的生命体。 采用追踪溯源的方法,古生物科学家发现了距今 34 亿年的微生物化石。通过对更加古老岩石的化学分析发现,地球上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在 37 亿年以前就已经基本形成。研究人员发现留下这种迹象的生物体在当时就已经具备了今天所有物种所具有的基本生命特征。今天所有的生物体都具有两种基本的生命物质:携带遗传信息的 DNA 和用来催化化学合成过程的蛋白质。因为 DNA 和蛋白质这两种物质彼此紧密依赖而互为依存,所以很难想象它们当中的哪一个会比另一个更早出现。但反过来如果说它们两个是同时出现在原始的原生汤(如图1所示,原生汤是一种充满有机化合物的水溶液,在这样的溶液中各种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比如它们都存储有一定的化学能,在光的作用下或彼此的接触碰撞中可以发生组合和变化)中,这似乎也是让人难以置信的。 图1 原生汤的想象图 然而大量的实验却表明远古时代生命的最初形式似乎更像是建立于第三种物质之上,它既不是 DNA 和蛋白质,而更像是 RNA 。原来认为 RNA 仅仅是细胞中的信使,但研究发现 RNA 具有令人吃惊的多样性,它不仅能携带遗传信息,而且还能够像蛋白质一样工作。例如,有一些 RNA 分子可以开启或关闭基因的携带表达,而另一些 RNA 则可以像蛋白质那样去和其他蛋白质或分子结合。实验室环境下的模拟实验显示, RNA 不仅具备自我复制的能力而且还保持 一些 其他必要的催化功能,从而支撑了原始细胞的存活能力。 现在大多数的生物学家都同意,生物体的进化过程中一定经历过一个所谓的“ RNA ”时期,经过这个过渡时期以后,生物体的进化才进入到现代生物所具有的 DNA 和蛋白质分工的时期。后来经过不断的自然选择,一种比 RNA 催化能力强几千倍的物质开始取代 RNA 分子 的某些功能,这就是蛋白质的出现。蛋白质的出现取代了 RNA 以前所具有的蛋白质的功能,让 RNA 逐渐成为更加专业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当然其中的某些更加稳定的 RNA 分子结合发展成了 DNA 分子,而有些 RNA 分子则变成了专门从 DNA 中复制信息的真正信使。这样进化的结果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复制更加可靠,而生物体的化学合成过程则更加有效。 图2 RNA时代假设(RNA World Hypothesis)中自我复制的RNA 而另一些科学家则集中精力研究没有生命的史前地球是怎样从没有生命体的化学环境过渡到有生命进化的 RNA 时期。 1953 年,工作在芝加哥大学的 Stanley Miller 和 Harold Urey 发现他们可以利用实验揭示这一过程。他们用氨气、甲烷和其他一些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模拟史前地球的大气,然后给这些气体通上电流,就像空气中的闪电一样,他们的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可以产生氨基酸等其他生命体中存在的关键物质。 图3 Stanley Miller 及其实验装置 但是今天很多科学家认为早期地球大气 的 主要成分并非是氨气和甲烷或者其他气体,而是二氧化碳(这有证据,如深层古老冰川中封闭的气体)。但是尽管如此,实验物理学家依然可以在更接近史前大气的环境下制造出生命体中存在重要的物质。另外,来自地球以外的彗星和陨石也可以从太空中带来某些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但无论如何,究竟在地球的何处这些构成生命重要的物质最终结合成最原始的生命体目前依然是一个激烈争论的话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许多科学家声称地球的生命应该出现在从深海底地热喷口处涌出的滚烫的充满了矿物质的水里(如图4所示)。热源说的证据来自于对生命进化树底层的研究,经过对地球上现存的最原始的微生物物种的研究发现,这些微生物在热水中都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后来热源说的热度逐渐降低,因为最近的研究发现那些在热水里显得很活跃的微生物从来没有在化石中被发现。相反,它们似乎是一类比较耐寒物种的后代而后来进化出了具有耐热的能力。而另一些人则怀疑这些精细的 RNA 分子在滚烫的热水中就根本不能存活(现在大家都知道蛋白质在热水中会发生凝固)。尽管还有种种迹象显示远古时候的潮汐或海洋被厚厚的冰川所覆盖,但就这样一个不靠谱的热源理论,到现在依然没有一个更好的理论来替代。 图4 海底的热泉 然而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对地球上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似乎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有些科学家正在从事的实验显示基于 RNA 的原始细胞可以进行自我复制和进化。 NASA 和欧洲航天局发射了可以观测彗星的探测器,从而可以确定彗星表面的物质,进一步缩小从外太空进入地球表面的那些可能的化学成分。 在 这些所有的研究中最令人激动的就是在火星上发现生命的迹象。最近的火星探测器已经提供了火星上曾经存在液态水的强有力证据,证据表明火星可能曾经具有适于生命存活的环境。将来针对火星的探测行动将集中在寻找火星地下生命的迹象或者寻找火星上已经灭绝生物的化石。如果火星上真的有生命存在的迹象,那么这将预示地球和火星能够独立地进化出生命,而这又进一步预示了生命现象是宇宙之中的普遍现象。当然还会有一种可能就是生命也许是发源于某一星体,然后不断扩散迁移到其他星球。或许在 40 亿年以前,火星的微生物被一颗陨石带到了地球,然后我们原来没有生命的地球获得了自己的生命体,这些微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不断进化,构成了我们今天的生物世界。 图5 火星的探测:火星好奇号(Mars Curiosity Rover)在火星表面的照片 Carl Zimmer 注释:作者 Carl Zimmer ,著有《灵魂铸就肉体:人脑的发现以及其如何改变世界》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1190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囊泡是酝酿生命的摇篮
chengm2002 2009-6-3 09:12
囊泡是酝酿生命的摇篮 地球始于物理世界,冷却后在光电火热的作用下进入化学世界,进而以地球表面充沛的碳氢氧氮四大元素为主的化合物形成了有机化学世界,但而后出现的生命世界的基本元素细胞的组成与结构是如此庞大与复杂,从有机化学世界至细胞生命世界物质元素的结构存在极其巨大的跨越,研究这个跨越的过程实质就是研究生命的起源,是自古以来众多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生命起源研究的核心就是解释如何从无生命体系中造一个自我维持与繁衍的进化体系。近年来有关生命起源的基础学科与研究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以生物膜研究的发展以及 RNA 世界的发现为主,为生命起源的渐进过程与必然成果作出了理性的推测。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阐明了物种进化的发展规律,也可成功应用于细胞生命前生物大分子的进化机制,从有机化学世界进入生物化学世界最终跨入细胞生命世界的机制已基本明确,虽然某些细节尚不清晰,但生命发生与发展框架已明确无疑。 囊泡的发生, 在地球进入有机化学时代的原始海洋里,一些简单的两性有机分子,如脂肪酸与亲水脂、氨基酸等分子积累到一定浓度,在水分子的影响下可以自我成团或成膜,以及形成双分子层的稳定囊泡,这种肥皂泡样的囊泡微小到一定程度是很稳定的。稳定程度依赖两性有机分子的浓度、疏水尾的长度以及温度、 pH 和盐浓度等,其中疏水链的长度起着重要作用,如 C8 的辛酸在 130mol/L 的高浓度才能形成囊泡,而 C14 肉豆蔻烯酸低至 4mmol/L 就能形成稳定的囊泡。由于原始海洋中没有生物活性物质来消耗这些有机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里充满这类囊泡。囊泡是有机分子的一种超分子结构,虽然没有生命特征,但囊泡的形成产生了一个与外部环境分隔的内环境。形成囊泡的有机分子组分是随机的,某些囊泡膜具有半透膜特性,即可以让膜内外的分子选择性的通过,这种选择性的通过造就了膜内外的差别,只有稳定的囊泡得以持久存在,囊泡内环境的变更与外环境的动态选择使囊泡有了进化的机制,达尔文进化论从物质的囊泡样结构形成就启动了。 囊泡的进化, 是指 组成囊膜的两性有机分子的发展,膜分子的特性与结构决定了囊膜的稳定性与通透性,随机自发形成的囊泡因成分差异性能各异,但在原始海洋的物理与化学环境中不稳定的囊泡被淘汰,因疏水端聚合的稳定性以脂分子为主要组成成分的囊泡逐渐成为主流得到保留。囊膜的厚度是由两性脂分子疏水段的长度决定的,这个厚度与囊膜的稳定性与通透性有密切的关系,囊膜薄了稳定性差,厚了通透性差,在自然选择中最适厚度的囊泡得到保留,最终发展为以 14-24 个碳长的脂肪酸链的组成的囊泡得以延续,最终成为原始细胞膜。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至最巨大的高等动物,其细胞膜的双脂层结构与厚度基本是一致的,表明膜的结构在生命发展早期已基本定型,在随后的物种进化过程中,细胞膜上镶嵌的其它分子的数量与复杂性可能发生变化,但其双脂层膜的结构再没有发生变化。囊膜双脂层的厚度与张力也决定了细胞的大小,因此从单细胞生物至最巨大的动物,其细胞大小基本相似而没有成比例地增大,除非有其它辅助结构支撑,如从原始细胞逐渐进化生成的细胞内弹性支架或膜外细胞壁保护等。 囊泡内容物的进化, 囊泡另一个发展是囊内容物的进化,在囊泡自然形成时可以包含原始海洋里各种各样不同的化学物质,使其无法扩散而保持一定的浓度,囊泡膜有半透膜特性,可以让某些物质自由通过,而且囊膜的组成可能嵌合有海洋中其它类型的分子,有些镶嵌分子可使囊膜形成单向性通道,让某些分子进入囊内,比如 ATP 、核糖与一些金属离子等等,这些物质在囊内浓度逐渐增加,使分子间相遇的机会增大,一些在囊泡外获得并储备了能量的化学性能活跃的分子,如核酸、多肽、脂肪酸以及复合的化合物等,在囊泡内相互碰撞的机会增多,化学反应活跃,逐步合成一些较大的分子,这些大分子无法通过囊壁而积储在囊泡内,而反应后的一些小分子可以逸出囊膜,因此在化学物质浓度非常低的海洋里,在囊泡内某些重要的化学物质也可达到很高的浓度。这些在囊泡内生成的大分子,使囊内的物质发生变化,而囊泡内的化学反应以及膜内外的物质交流已经使囊泡初具代谢的含义了。 生命现象需要非常活跃的化学反应,不论有多少可以构成生命材料的分子,若是散在大量水中,密度十分稀薄,分子间相遇概率极低,不可能出现活跃的化学反应,而囊泡的形成造就了一个培育生命现象的稳定的内部环境。按物质的自身特性分子越大就越不稳定,如大分子核酸等在细胞外很易为物理因素而断裂,而囊泡环境为生物大分子的发展与保持提供了最佳的场所,使分子量成百的有机分子发展为分子量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大分子,甚至组成超分子结构而继续保持稳定,因此是囊泡酝酿了自然界生物大分子的发展,从有机世界至细胞生命世界之间,物质在分子量与结构上的巨大跨越是在囊泡内渐进的。 早期囊泡内因无遗传物质的指导,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是随机的,生成的新物质如有利于囊泡的稳定则囊泡可持续存在并发展,如不利于囊泡的稳定则消亡,囊泡已具备进化的机制。 囊泡的生长与分裂, 囊泡内大分子的增加形成跨膜的渗透压梯度,导致囊泡的膨胀,膜的张力可以通过增加囊泡膜表面积得到缓解,囊泡膜的生长可分外源性生长与内源性生长,初期的囊泡可能缺乏现代细胞拥有的复杂的生化机制,其生长可能通过不断掺入新的单体分子或与别的空囊泡发生渗透压耦合进行。膨张的囊泡与空的囊泡可能一开始形成于同一时间与空间,因此利用渗透压梯度与周围的空囊泡融合即可使囊泡生长,当复杂的合成生化机制在囊泡内发生后,囊膜的增长可依赖内源性的亲水脂分子补充了。然而囊膜的厚度与张力是有限度的,当囊泡因内容增加不断长大至细胞膜张力难以抵抗外界水环境的剪切力时,囊泡就通过一分为二,完成最为原始的分裂。 囊泡的分裂是原始细胞繁殖的雏形,囊泡虽然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命,但已具备了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代谢、生长与分裂,缺乏的是遗传物质传承,子代的均一性太差,当子代形成后,其父代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物种,每一个囊泡只有囊泡的共性,具有一些原始生命的基础特性,无代表性的物种特征。但囊泡酝酿了以核酸大分子为代表的生物遗传物质的发生与发展,为 RNA 世界的兴起以及由 RNA 向 DNA 与蛋白质双向发展进化提供了条件与空间,奠定了以 RNA 、 DNA 和蛋白质为基础的细胞生命的基本外型与结构。囊泡与囊泡内容物在外环境的动态选择下不断进化而发展成细胞,细胞是在物质自囊泡开始经历漫长的过程进化而来的,是渐进的,不是偶然形成的。(陈国民 2009-5-31 )
个人分类: 未分类|6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达尔文主义的最终胜利,人类证实了生命的源头
chengm2002 2009-6-2 11:37
达尔文主义的最终胜利,人类证实了生命的源头 2009年美国科学家Tracey A. Lincoln 和Gerald F. Joyce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了在实验室成功地创建了一个以试管为基础的化学系统,从化学物质RNA片段开始慢慢转变成可以无限地自我复制的RNA复制酶,Joyce因此惊喜万分,因为他证实了生命从零走向一的第一步。这是人类对生命起源的一个扣人心炫的里程碑式的认证。人类从此找到了生命的发源地,发现了生命与非生命的分水岭。 二百年前,进化论揭开了物种演化之谜,但对为什么出现生命?达尔文唯一能选择的答案就是偶然出现,依此来否定神创造。生命的偶然论推迟了我们去理解生命的起源,排斥了自然界孕育生命现象的内在因素和必然规律。其实我们并不在乎最初生命出现在哪里,却在乎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出现生命。进化论在二百年中一直受到质疑的不是生物能不能够进化(演化)的问题,而是达尔文无法解释生命出现的必然性。所以直至近期,科学刊物还有最初的生命,可能就是一群偶然聚集在一起的有机物这样的文字。离开生命出现的原动力去谈偶然性,会给神创论创造空间,这是一个科学的世界难以接受的。一个最原始能生存的细胞至少需要约1500个基因,由上百万核苷酸组成,加上数量更多的其它细胞成分,如此复杂与庞大的结构系统绝没有偶然聚集在一起的可能性,在逻辑上必定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的过程。近年来从囊泡和RNA的研究中,已经基本清晰:最原始的细胞是从有机世界的囊泡逐渐发展而来的,基因是有机分子在对底物的竞争和自然选择的规则下一个个发生并积累的,囊泡向细胞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当囊泡内积累的基因及其功能发展至其大小与数量能确保分裂后的两个子囊泡的基因组基本相同时,形成具有物种概念的囊泡,地球上的细胞生命从此就开始了。生命的起源与物种的进化相同,是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多长我们无以实验论证,但我们可以推测从地球上原始海洋形成(41亿年前)到细胞生命出现(38亿年前)经历了约3亿年的悠悠岁月,巨大的地球上才出现了用肉眼难以看见的小小的细胞,这个小小的细胞点亮了生命之火,迈开了漫长的物种进化史,经历了数十亿年的发展,流出大海,淌过平原,越过高山,几经曲折与罹难,最终造就了今天这个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数量浩瀚,涌动不息的生命世界。 那么从一个物理化学世界到细胞生命世界中间如此巨大的跨度,物质元素是如何起步的呢?从一个无生命体系中转化成一个自我维持与繁衍的进化体系是如何在原始海洋中进行的呢?这一切均归因于物质分子的内在动力。最初是在一个没有生命物质消耗底物的原始海洋理化环境中,逐步积累的有机分子自发形成囊泡,囊泡的运动是原始细胞的雏形,其具备一些的细胞生命最原始的基本形与态,如代谢、生长与分裂等等,(见本人博文,囊泡是生命的摇篮)但囊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因其内涵缺乏遗传物质传承,无子代的均一性,当子代形成后父代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不能形成物种。囊泡与有机分子比较,虽然已经是结构上的超级巨人,但这个超分子结构的形成及其运动的性质仍是的物理和化学范畴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是分子间的物理化学现象,但经典物理化学现象中的分子间活动是宏观的、顺势的、随机的、动态平衡的,常伴有急剧的外部环境变化;而生命现象中分子间的活动是微观的、精细的、特异的、定向的、高效的、连续并有序的,而且必须在使囊泡稳定的温和的环境中进行,这样的分子间反应必须有一种特异的物质的引导或参与,这个物质就是酶。自然界的金属离子有酶的作用,然而金属离子品种少,功能简单,难以完全担当此任,只有生物酶的出现才能提供生命现象中复杂特异的酶介作用;生物酶分子巨大,种类繁多,能构成复杂的三维结构,提供各类形态特异的分子界面,才能引导生命现象中分子间有序活动。囊泡与囊泡的运动虽然没有生命的内涵,但其酝酿了生物大分子的发生与成长,为生物酶的出现提供了空间。最初囊泡内产生大分子的结都是随机的,但在数量浩瀚的随机中存在出现最简单的生物酶功能分子的概率。更重要的是这个生物酶分子同时要有自我复制的功能,不然难以维持生生不息的生命特征。有关生命起源的最著名的理论,RNA宇宙模型展示了这个生命的起步过程,因为只有RNA分子能从化学世界自聚而成,能形成具有自我复制功能的酶的结构,在DNA和蛋白质出现之前,是RNA扮演着原始生命遗传分子的脚色。 那第一个RNA复制酶是如何出现的呢?在原始海洋中囊泡形成时期,因囊膜半透膜特性,囊泡可以浓缩大量的海洋中自发形成的有机分子。囊泡的空间对于分子来说是巨大的,就如一个城市能容纳数十万以上的人一样,一个囊泡可能容纳数十万以上的有机分子,包括核苷酸,30-50碱基的RNA可以通过活化的核苷酸自发组装而成,因此囊泡中可逐渐产生一个随机序列的RNA群体。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一个最简单的RNA复制酶是由40个核苷酸组成,能形成三茎两环立体结构的RNA分子。在RNA群体中一旦出现这样序列的RNA分子,其能以粗略(如90%)的忠实性进行自我复制,生命的节律将就此开始,因为在RNA群体中只有具备自我复制功能的RNA分子才能在对底物(活化的核苷酸)的竞争中胜出。最初由于忠实性问题子代RNA分子复制功能的忠实性和效率有差异,随着对可利用的活化核苷酸的竞争愈演愈烈,差异中发生自然选择,优秀分子得以扩大,逐渐将RNA复制酶的复制的忠实性和效率发展至最合理的地步,这种特定序列的RNA分子从此就站稳脚跟,基因就此产生了。另一种途径是较短的RNA通过相互配对折叠自发形成RNA复制酶,由于短RNA更容易形成,在RNA群体中数量更多,因此产生RNA复制酶的概率就更高,Joyce的实验研究基本验证了后一个途径RNA复制酶生成理论。 具有复制催化能力的RNA一旦发生,另一个重要的意义也将随之发生,即RNA的合成摆脱了随机自聚的被动状况,RNA复制酶也可以主动复制其它随机形成的RNA分子,囊泡内RNA大量增加,同时产生各种RNA克隆。最初囊泡内必定是个混沌的RNA世界,但在自然选择下,这些具有其它酶功能的对囊泡发展有利的RNA分子得以保存,使囊泡内带有特异功能信息的RNA分子(基因)组不断扩大,一个逐渐清晰的RNA世界就此展开。在这中间有两类最重要最有意义的RNA酶分子的出现是囊泡进化的转折点,一是DNA聚合酶,它将RNA的序列信息储存功能转移给更加稳定的DNA,另一个是蛋白质合成酶,将生物酶的功能转移给蛋白质,蛋白质使生物酶的功能更加丰富与高效,同时使囊泡的形态结构更稳定和性能更复杂。这两类酶最初都由RNA构成的,从RNA世界中脱颖而出,直至今天发展为RNA与蛋白质复合物,RNA还是在其中发挥关键的序列识别功能。囊泡通过数量不断增加、碰撞、融合,囊泡内基因组不断扩大,结构与内容物不断演化,在循序渐进的进化过程中,每一步对囊泡的稳定、和RNA复制有意义的变化得以保留和积累,直至有一天,囊泡内积累起一整套完善的基因组和生化酶系统,确保子代囊泡的内容物与父代基本一致,细胞就此产生了。RNA世界的研究与展示,最理性地显示了生命起源以及细胞生命前生物大分子的进化过程。直至今天RNA基本功能仍在高效运转,组成生命世界最基础的运动。原理上还是重复第一个RNA酶的功能,RNA制造RNA,后来表现为RNA制造更多的DNA。生命运动内在是DNA在发展,物种的进化则在各类DNA对底物的竞争中进行。 从生命的第一步,第一个RNA复制酶诞生,囊泡与囊泡内容物在外环境的动态选择下不断进化,经历漫长的岁月逐渐孕育了带有物种概念的细胞的诞生,这个过程是是渐进的,是物质元素运动的必然趋势,生命的出现是必然的,决不是偶然形成的。达尔文主义不仅阐明了物种的进化,也可完美地应用于生命的起源,偶然论可彻底结束,神创论可彻底休已!在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之际总结本博文,是表达对具有永恒意义与价值的达尔文学说的最佳敬意。(陈国民2009-5-31)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达尔文主义的功德圆满,人类证实了生命的源头
chengm2002 2009-6-2 11:27
达尔文主义的功德圆满,人类证实了生命的源头 2009 年美国科学家 Tracey A. Lincoln 和 Gerald F. Joyce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了在实验室成功地 创建了一个以试管为基础的化学系统,从化学物质 RNA 片段开始慢慢转变成可以无限地自我复制的 RNA 复制酶, Joyce 因此惊喜万分,因为他证实了生命从零走向一的第一步。这是人类对生命起源的一个扣人心炫的里程碑式的认证。人类从此找到了生命的发源地,发现了生命与非生命的分水岭。 二百年前,进化论揭开了物种演化之谜,但对为什么出现生命?达尔文唯一能选择的答案就是 偶然出现 ,依此来否定神创造。生命的偶然论推迟了我们去理解生命的起源,排斥了自然界孕育生命现象的内在因素和必然规律。其实我们并不在乎最初生命出现在哪里,却在乎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出现生命。进化论在二百年中一直受到质疑的不是生物能不能够进化(演化)的问题,而是达尔文无法解释生命出现的必然性。所以直至近期, 科学刊物还有最初的生命,可能就是一群偶然聚集在一起的有机物这样的文字。离开 生命出现的原动力去谈 偶然性,会给 神创论创造空间 ,这是一个科学的世界难以接受的 。一 个最原始能生存的细胞至少需要约 1500 个基因,由上百万核苷酸组成,加上数量更多的其它细胞成分,如此复杂与庞大的结构系统绝没有偶然聚集在一起的可能性,在逻辑上必定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的过程。近年来从 囊泡和 RNA 的研究中,已经基本清晰:最原始的细胞是 从有机世界的 囊泡逐渐发展而来的,基因是有机分子在对底物的竞争和自然选择的规则下一个个发生并积累的,囊泡向细胞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当囊泡内积累的基因及其功能发展至其大小与数量能确保分裂后的两个子囊泡的基因组基本相同时,形成具有物种概念的囊泡,地球上的细胞生命从此就开始了。生命的起源与物种的进化相同,是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多长我们无以实验论证,但我们可以推测从地球上原始海洋形成( 41 亿年前)到细胞生命出现( 38 亿年前)经历了约 3 亿年的悠悠岁月,巨大的地球上才出现了用肉眼难以看见的小小的细胞,这个小小的细胞点亮了生命之火,迈开了漫长的物种进化史,经历了数十亿年的发展,流出大海,淌过平原,越过高山,几经曲折与罹难,最终造就了今天这个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数量浩瀚,涌动不息的生命世界。 那么从一个物理化学世界到细胞生命世界中间如此巨大的跨度,物质元素是如何起步的呢?从一个无生命体系中转化成一个自我维持与繁衍的进化体系是如何在原始海洋中 进行的 呢?这一切均归因于物质分子的内在动力。最初是在一个没有生命物质消耗底物的原始海洋理化环境中,逐步积累的有机分子自发形成 囊泡,囊泡的运动是原始细胞的雏形,其具备一些的细胞生命最原始的基本形与态,如代谢、生长与分裂等等,(见本人博文,囊泡是生命的摇篮)但囊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因其内涵缺乏遗传物质传承,无子代的均一性,当子代形成后父代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不能形成物种。囊泡与有机分子比较,虽然已经是结构上的超级巨人,但这个超分子结构的形成及其运动的性质仍是的物理和化学范畴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是分子间的物理化学现象,但经典物理化学现象中的分子间活动是宏观的、顺势的、随机的、动态平衡的,常伴有急剧的外部环境变化;而生命现象中分子间的活动是微观的、精细的、特异的、定向的、高效的、连续并有序的,而且必须在使囊泡稳定的温和的环境中进行,这样的分子间反应必须有一种特异的物质的引导或参与,这个物质就是酶。自然界的金属离子有酶的作用,然而金属离子品种少,功能简单,难以完全担当此任,只有生物酶的出现才能提供生命现象中复杂特异的酶介作用;生物酶分子巨大,种类繁多,能构成复杂的三维结构,提供各类形态特异的分子界面,才能引导生命现象中分子间有序活动。囊泡与囊泡的运动虽然没有生命的内涵,但其酝酿了生物大分子的发生与成长,为生物酶的出现提供了空间。最初囊泡内产生大分子的结都是随机的,但在数量浩瀚的随机中存在出现最简单的生物酶功能分子的概率。更重要的是这个生物酶分子同时要有自我复制的功能,不然难以维持生生不息的生命特征。有关生命起源的最著名的理论, RNA 宇宙模型展示了这个生命的起步过程,因为只有 RNA 分子能从化学世界自聚而成,能形成具有自我复制功能的酶的结构,在 DNA 和蛋白质出现之前,是 RNA 扮演着原始生命遗传分子的脚色。 那第一个 RNA 复制酶是如何出现的呢?在原始海洋中囊泡形成时期,因囊膜半透膜特性,囊泡可以浓缩大量的海洋中自发形成的有机分子。囊泡的空间对于分子来说是巨大的,就如一个城市能容纳数十万以上的人一样,一个囊泡可能容纳数十万以上的有机分子,包括核苷酸, 30-50 碱基的 RNA 可以通过活化的核苷酸自发组装而成,因此囊泡中可逐渐产生一个随机序列的 RNA 群体。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一个最简单的 RNA 复制酶是由 40 个核苷酸组成,能形成三茎两环立体结构的 RNA 分子。在 RNA 群体中一旦出现这样序列的 RNA 分子,其能以粗略(如 90% )的忠实性进行自我复制,生命的节律将就此开始,因为在 RNA 群体中只有具备自我复制功能的 RNA 分子才能在对底物(活化的核苷酸)的竞争中胜出。最初由于忠实性问题子代 RNA 分子复制功能的忠实性和效率有差异,随着对可利用的活化核苷酸的竞争愈演愈烈,差异中发生自然选择,优秀分子得以扩大,逐渐将 RNA 复制酶的复制的忠实性和效率发展至最合理的地步,这种特定序列的 RNA 分子从此就站稳脚跟,基因就此产生了。另一种途径是较短的 RNA 通过相互配对折叠自发形成 RNA 复制酶,由于短 RNA 更容易形成,在 RNA 群体中数量更多,因此产生 RNA 复制酶的概率就更高, Joyce 的实验研究 基本验证了后一个途径 RNA 复制酶生成 理论。 具有复制催化能力的 RNA 一旦发生,另一个重要的意义也将随之发生,即 RNA 的合成摆脱了随机自聚的被动状况, RNA 复制酶也可以主动复制其它随机形成的 RNA 分子,囊泡内 RNA 大量增加,同时产生各种 RNA 克隆。最初囊泡内必定是个混沌的 RNA 世界,但在自然选择下,这些具有其它酶功能的对囊泡发展有利的 RNA 分子得以保存,使囊泡内带有特异功能信息的 RNA 分子(基因)组不断扩大,一个逐渐清晰的 RNA 世界就此展开。在这中间有两类最重要最有意义的 RNA 酶分子的出现是囊泡进化的转折点,一是 DNA 聚合酶,它将 RNA 的序列信息储存功能转移给更加稳定的 DNA ,另一个是蛋白质合成酶,将生物酶的功能转移给蛋白质,蛋白质使生物酶的功能更加丰富与高效,同时使囊泡的形态结构更稳定和性能更复杂。这两类酶最初都由 RNA 构成的,从 RNA 世界中脱颖而出,直至今天发展为 RNA 与蛋白质复合物, RNA 还是在其中发挥关键的序列识别功能。囊泡通过数量不断增加、碰撞、融合,囊泡内基因组不断扩大,结构与内容物不断演化,在循序渐进的进化过程中,每一步对囊泡的稳定、和 RNA 复制有意义的变化得以保留和积累,直至有一天,囊泡内积累起一整套完善的基因组和生化酶系统,确保子代囊泡的内容物与父代基本一致,细胞就此产生了。 RNA 世界的研究与展示,最理性地显示了生命起源以及细胞生命前生物大分子的进化过程。直至今天 RNA 基本功能仍在高效运转,组成生命世界最基础的运动。 原理上还是重复第一个 RNA 酶的功能, RNA 制造 RNA ,后来表现为 RNA 制造更多的 DNA 。生命运动内在是 DNA 在发展,物种的进化则在各类 DNA 对底物的竞争中进行。 从生命的第一步,第一个 RNA 复制酶诞生, 囊泡与囊泡内容物在外环境的动态选择下不断进化,经历漫长的岁月逐渐孕育了带有物种概念的细胞的诞生,这个过程是是渐进的,是物质元素运动的必然趋势,生命的出现是必然的,决不是偶然形成的。达尔文主义不仅阐明了物种的进化,也可完美地应用于生命的起源,偶然论可彻底结束,神创论可彻底休已!在达尔文诞辰 200 周年之际总结本博文,是表达对具有永恒意义与价值的达尔文学说的最佳敬意。(陈国民 2009-5-31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