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从远古走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上篇(3)(2稿)
fqng1008 2019-8-16 12:09
三、文字的起源 从实证角度看,文字与语言相比,其起源研究要容易得多,假如并不满足于 “仓颉 造字 ”那种传说的话。 ( 一 ) 大孙女认字 那是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个周末,我们带两个孙女 去洪湖公园,站在一个指引牌前, 大孙女 竟然一口气能够唸出一大段文字,几乎没有不认识的。起初,我以为汉语拼音帮了她的忙,再一细看都是英语。我好奇地问: “这些字你都学过了?” 她冷冷地回答: “没有。”因为刚刚上一年级 才半年多 。 严姨在一旁解释: “她妈妈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有拼音的。她常常一看就是半天,那上面的字都认识。” 我吃了一惊: “但是这个牌子上,没有拼音呀!” 严姨说: “她看多了,下来就 会 认字了。 ” 大孙女 说: “我们同学有《十万个为什么》不能全部认识的,课间还要我讲给他听。” 我说: “这就不简单,比爷爷小时候强。这是爷爷最喜欢的。” 想起自己的童年,我也是听写高手,语文总是第一。同学开玩笑地说: “难怪他听写总是满分,眼睛旁边有个‘1’。”“1”是指语文考试,第一道题总是“听写”。因为我小时候受了点小伤,眼睛旁有点瘢痕。 但是,那时候的农村小学,老师也不会汉语拼音,认字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我们从一年级开始,每篇语文课文后面都是生字表,一学期下来不过学习几百个汉字,有的同学还掌握不了。最近放了暑假,大孙女竟然把我刚刚买的《易中天中华史》拿去像模像样地读了起来,还似乎聚精会神的。 真的是 感谢汉语拼音,感谢周有光教授! (二)周有光教授的《 世界文字发展史 》 全世界众多的文字,是杂乱无章的一盘散沙,还是一个有规律的系统?是各自变化,还是有发展的共同规律? 周有光教授在他的《 世界文字发展史(第三版) 》( 上海 教育出版社 2018年4月出版), 把人类文字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原始文字、古典文字和字母文字。原始文字出现在一万多年前,诸如刻符、岩画、文字性的图画、图画性的文字,都是文字的胚胎。五千年前,文字成熟为古典文字,包括两河流域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东亚的汉字,还有美洲古代的马亚字等。三千年前,字母文字从古典文字孕育而生,迅速传播。文字发展呈现从表意向表音演变的趋势。 周有光研究发现,文字成熟之后,进入传播时期,把文化从源头带到新兴地区,形成一个文字流通圈;再之后,文字进入再生时期,在新兴地区改造外来文字,创造本族文字,或者经过两种文化接触,一种文字融入另一种文字。世界文字发展史是全球史的一部分,文字的特点决定于文化(包括宗教)的传播,不决定于语言的特点。世界文字的分布现状是不同文化在历史上的传播和变化所形成的。 周有光(1906.1.13-2017.1.14),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 常州 ,中国著名 语言学家 。他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 北京 ,进入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专职从事 语言文字 研究。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因此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15年1月6日,常州大学以周有光先生名字命名,成立了“ 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 ” ,并聘请周有光先生为 终身名誉院长。 ( 三 ) 文字的分类和历史分期 关于文字, 中外学者提出 许多不同的 分类 方法 ,一人一套,各不相同。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有泰勒、迪龄格、格尔伯、希尔、桑普森、德范克、伊斯特林。中国最早给文字分类的是王凤阳 (1989)、聂鸿音(1998)、周有光(1998)、王元鹿等的著作中也都有对文字分类的阐述。 周有光教授根据 30多家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 排列比较,发现都是以文字的特征为依据。文字的特征 包括 三个方面: ( 1 ) 语言段落(篇章、章节、语句;语词、音节、音素); ( 2 ) 表达方法(表形、表意、表音); ( 3 ) 符号形式(图符、字符、字母)。 然后 把三个方面的各个层次排成一个三棱形序列 ( 即 “三相分类法” , 见表 2-1-2 ), 发现 任何文字都能在这里找到它的位置。 表 2-1-2 文字特征的 “三相分类法” 他举例 现代汉字体系,从语言段落看,是语词和音节文字,简称语素文字;从表达方法看,是表意和表音文字,简称意音文字;从符号形式 看,是字符文字。综合三个方面,现代汉字体系的类型是 “语词和音节+表意和表音+字符”。古埃及字有三种体式:(1)图形体的圣书字,圣书字这个名称又作三体的统称;(2)草书体的僧侣字;(3)简化体的人民字。 因此,有人认为世界上的文字类型主要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它们大体标志着文字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就文字的发展规律和文字的功能来看,表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趋势。 1. 表形文字,也叫象形文字。表形文字属于人类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周有光教授称之为原始(形意)文字时期如刻符、岩画、文字画、图画字等,即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丁头字和圣书字最初成熟,共4500年。表形文字通过描摹客观事物外部形象的方式记录和表达该事物,但是严格地说,表形文字还不是体系严整、功能完善的文字系统。因为:①它们还不能直接与语言中的词语准确地结合;②可以表义,但不能准确表达词语、更不能准确表音;③而且这种文字只能表示具体的事物,不能表示抽象概念。 2. 表意文字,是人类文字发展过程中介于表形文字和表音文字之间的一个阶段。周有光教授称之为古典(意音)文字时期,如丁头字、圣书字、汉字、马亚字、云南彝文日文、韩文、越南喃字等,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共2400年。表意文字的通过象征性图形符号,表达语言中的词或者语素的意义,包括词字、词素字等类型。图形符号往往通过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来表达简单或复杂的意义,图形符号的意义并不能“直接看出来”,而且文字的意义和所记录语词的读音具有对应的关系。因此,表意文字已经是系统严整的文字符号体系,能够表记语言中的词汇,能够记录和表现语言的语法关系。 3. 表音文字又叫字母表文字、拼音文字,使用少量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声语言,在数量上便于学习和使用,方便排序,具有客观可操作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它可包括音节文字、音素文字(或称音位文字)、辅音文字等类型。周有光教授把它划分为公元前1100年到现在,共3300年的历史。 关于文字的历史分期,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汉字和字母文字是两个并立系统,各自独立发展;二是认为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存在先后传承的关系。 例如,王宁教授《汉字构形学讲座》中说:世界上的文字只能有两种体系,即表意体系与表音体系。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分为两个大类,是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出发的。因为口头语言只有音和义两个要素,记录语言的文字也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要素作为构形的依据。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分法正是按照文字构形的依据来确定的。汉字是构意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表音文字则是另一类,因此主张 “世界文字发展两种趋势论”。 聂鸿音教授《中国文字概说》中也说:在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字中,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从来没有哪一套意符文字自行演变成音符文字。在象形文字进一步演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对它进行了不同的改进。侧重于 “音”的民族把它发展成拼音字母,侧重于“义”的民族把它发展成方块表意字。世界上“音符”和“意符”两大文字类型便初步形成了。音符文字和意符文字是文字发展史上两个并列的阶段,其间并没有谁继承谁的问题。 但是,周有光教授认为,文字考古学提示字母脱胎于表意文字。丁头字和圣书字中有意音字,意音字由意符和音符结合而成;书写人名可以单用音符,由此演变出不用意符、只用音符的字母。字母在表意文字的母胎里孕育了两千年然后出世。从古典文字到字母文字是一线相承的,不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两个系统。字母不可能没有母体而突然出现。字母出身于表意文字,是借源文字,不是自源文字。借源文字不能自立系统。丁头字在两河流域是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只在书写人名时完全用表音符号;传播到新埃兰和早期波斯演变成主要表音的音节文字,只保留极少几个表意词符;传播到乌加利特演变成完全表音的字母文字。汉字在中国是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传播到日本产生表音的假名音节字母。彝文在云南是表意字和表音字结合的意音文字,到四川凉山变成纯粹表音的音节文字。东巴文是表形和表意的形意文字,使用中在本身内部演变出同时并用的音节字母;又另外演变出音节文字的哥巴文。比较多种文字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 “形-意-音”的演变规律符合客观历史事实。 (四) 四大古老文字系统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分别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的汉字和玛雅文字。 1 .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 ( 图 2-1-9 ) ,也叫钉头字、丁头字,发源于人类最早的文明之地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称两河流域 , 图 2-1-10 )。 美国丹尼丝 ·施曼特-贝瑟拉著 的 《文字起源》 ( 商务印书馆 2015年5月出版发行 , 是《文字与文明译丛》之一 , 这套丛书还有《古埃及圣书字导读》 , 《文字系统》 ) 。 该书 被《美国科学家》杂志列为 20世纪引领科学发展进程的100本图书之一 。 作者认真分析了从伊朗、伊拉克、地中海东部和土耳其等地 116个考古遗址出土的8000个陶筹,对 陶筹 的功用、与楔形文字的关系等事关文字与文明关系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明确指出, 楔形文字 来源于计数的陶筹。 图 2-1-9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图 2-1-10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这里,非洲东北部和亚洲西部   公元前 320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出了楔形文字,在西亚地区使用了3000多年,传至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各时代,是人类文字中最早 使用 的文字。 楔形文字的书写工具和方式很奇特,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通过压写的方式进行书写,形成左端粗右端细、或上端粗下端细的痕迹,很像钉子。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楔形文字也发生了表音和表意的变化。 楔形文字在亚述帝国时期(公元前 14-前7世纪)成为了地中海东岸到波斯湾的国际通用文字,影响力达到顶峰,但没有流传下来。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时,阿拉米亚语作为批注,出现在楔形文字的泥板书上。随后阿拉米亚语逐步取代了阿卡德语。 公元前 539年,波斯征服巴比伦王国后也从后者那里学用了楔形文字。由于波斯帝国征服版图极端扩大,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需求,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改变为较方便使用的字母文字。后来它先是被希腊语所取代,由腓尼基商人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础上发明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从此字母文字走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西方主流。再后来又被阿拉伯语取代。 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 3000 年,在公元前 3世纪至公元1世纪获得最后一次复兴,现今发现的最后一片楔形文字的泥板是公元75年的遗物,此后的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2 . 圣书字(埃及象形文字) 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之一,这里也出现了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之一的圣书字 ( 图 2-1-11 ) 。 图 2-1-11 圣书字古埃及记功碑 大约 5500年前,生活在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和优美的圣书字。之所以有这样的名字,是因为古埃及人把文字看成神圣的,称为“圣书”。狭义的圣书字仅指主要用于写在祭礼器物,或者雕刻在神庙墙壁和坟墓石碑上的碑铭体,出现的时间最早。 广义的圣书字包含了碑铭体外的另两种字体 ——僧侣体和人民体。有趣的是,碑铭体、僧侣体、人民体的叫法并非来自埃及本土,而是希腊人起的。碑铭体是图形体,古代埃及人讲究书法艺术,所以出现在金字塔或者神庙遗迹上的碑铭体相当优美,它的书写顺序既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右往左,还可以自上而下,或者从两边向中间。    图 2-1-12 古埃及象形文字与现代字母对照 不管书写顺序如何变化,只要碑铭体中出现的人物和动物的脸孔朝向哪边,文字就从哪边开始阅读和书写。碑铭体虽然精美,但不适于快速书写,所以埃及的碑铭体经过 “草变”成为草书体,以便于在纸草上书写商业信件、文学作品等,书写顺序以从右向左为标准,文字的象形性质完全消失。 后来草书体多用于书写宗教作品,使用者又是僧侣,就被称为 “僧侣体”。碑铭体则主要用于庄重严肃的场合,与僧侣体同时并用达3000年之久。 人民体的出现比碑铭体和僧侣体晚了大概 2000年,它是僧侣体的简化,又称“书信体”或者“土俗体”,发源于下埃及,保留了僧侣体的书写顺序规范。只不过人民体虽然书写容易,却不易阅读和学习。人民体出现后,僧侣体就成为僧侣阶级的专用文字。 但是 ,不管碑铭体的草变,还是僧侣体的简化,都没有改变埃及字的结构 原理 。也许由于圣书字的复杂性,书写工具(纸草,即纸莎草,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地域局限,埃及自身的政治、军事力量等因素,圣书字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只在麦罗埃文(古埃及以南的麦罗埃王国文字)和柯普特文(记录最后阶段古埃及语的字母文字)中可依稀找到圣书字的些许痕迹。公元 639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后统治了这一地区,圣书字消亡。 圣书字对文字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是,它有一套具有音节性、只表辅音的声符,分 75个双辅音和24个单辅音(后来增加到30个),这些辅音就是最早的字母萌芽。 3 . 汉字 甲骨文的出现比两河流域的钉头字晚了约 2000年,但是汉字却是古典文字中唯一流传并使用至今的文字。究其原因,当与汉字自身的特点有着重要关系,更与中国自古以来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大环境、中庸尚和的文化精神、尊祖敬宗的文化风尚相关。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字表达和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文字因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传承,国家、民族文化也因文字的传承而延续、发展。 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形体不断简化,伴随着中华历史的演进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字形变化 ( 图 2-1-13,14 ) ,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在大陆地区通常使用的是规范的简化汉字,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通行的是繁体字。 千年积淀,孕育出了灿烂多彩的汉字文化,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文字交融影响并远播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形成包含 30多种文字的汉字文化圈。 图 2-1-13 “文”字从左到右 图 2-1-14 “马”字从右到左 4 . 玛雅文字 玛雅文字 ( 图 2-1-15,16 ) ,起源于中美洲(太平洋对面),位置是现在的墨西哥、伯利兹和危地马拉,以尤卡坦半岛为中心。大概在公元前后,玛雅人创造了本土文字 ——玛雅文。玛雅人眼中的文字是神圣的,相传是由“日眼大神”所创造,只有巫师能够学习。 玛雅文字书写的内容包括历法、礼仪、神话、预言、历史、叙事诗和剧本等。玛雅人用毛发(主要是人的头发)制笔,用树皮做纸,书写顺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玛雅文字不是笔画发达的文字,字形是象形文字和声音的联合体,保留着明显的图形性质,所以读起来像连环画一样。 图 2-1-15 马德里古抄本    图 2-1-16 介绍 玛雅文字 的专著 现存的玛雅石碑铭文显示的是公元 328年到16世纪的玛雅历史,说明玛雅文字至少有近1500年的使用历史。不过,美洲在前哥伦布时代是与世隔绝的封闭社会,玛雅文字没有传播到其他民族和地区。继玛雅人之后先后统治中美洲地区的萨波特克人、托尔特克人和阿兹特克人,对玛雅文化破坏多,继承少。 在 16世纪,西班牙人野蛮入侵中美洲(当时是阿兹特克人时代),直接导致了玛雅文字的覆灭,书籍遭到焚烧,掌握文字的巫师被屠杀,玛雅文字就这样湮没在了侵略者的铁蹄之下。(西班牙足球牛逼,但直接把玛雅给干没了,这件事很不可取!)现存的玛雅文字资料除石碑铭文外,还有3个写本,分别收藏在西班牙马德里、法国巴黎、德国德累斯顿,并以收藏地命名。 ( 五 ) 中国文字的起源 与演变 1. 原始陶符 的考古 发现 ( 1)半坡文化(距今约6800-6300年):上 世纪 3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遗留下的一些几何形刻绘和一些象具体事物的图形。如1954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上,刻有几何形符号计27种(见《西安半坡》第197页,图141,又图版167 - 171,文物出版社,1963年)。 图 2-1-17 陶器和陶片上刻有几何形符号的文字雏形 ( 2 ) 仰韶文化 ( 公元前 5000-前3000年 ): 半坡类型的这种陶符,还在陕西宝鸡北首岭、长安五楼、郃阳莘野、铜川李家沟和临潼姜寨、零口、垣头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其中以姜寨遗址发现最多,计有 38种(参见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载《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图 2-1-18 仰韶文化的文字雏形 ( 3 ) 马家窑文化 ( 公元前 3300-前2100年 ): 早在 30年代就在甘肃的和政半山和青海的民和马厂沿两地出土的陶壶和陶罐上,发现有用颜料描绘的符号,曾收集有10种(见巴尔姆格伦《半山及马厂随葬陶器》,载《中国古生物志》丁种第3号第1册,1934年)。 图 2-1-19 马家窑文化的文字雏形 1974年在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的墓地里,发现在随葬陶壶的腹部或底部有涂画的符号,每件器物画一个,共50种符号(见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的主要问题》,载《考古》1970年第6期)。 图 2-1-20 陶器和陶片上刻有几何形符号的文字雏形 ( 4 ) 其他文化: 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绘符号在龙山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 。 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 化遗址中出土三片刻有符号的陶片,计有两种符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坡子崖》图版 16,1934年);1964年秋,在青岛北郊白沙河南岸赵村的龙山文化遗址,采集到一些陶片,其中有一片带有刻划符号(孙善德《青岛市郊发现新石器时代和殷周遗址》,载《考古》1965年第9期)。 另在河北永年县台口村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陶罐上,也有一刻划符号(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永年县台口村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 1962年第12期)。 1960年至1961年,相继在上海马桥、青浦崧泽两处发现的崧泽文化遗址中,上海马桥出土陶符4种(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马桥遗址第1、2次发掘》,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青浦崧泽出土陶符 4种(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载《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 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计有9种刻划符号(施昕更《良渚》,西湖博物馆,1938年)。 图 2-1-21 良渚文化的文字雏形 在距今约 4500年,早于龙山文化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里,出土的象形符号,更引起人们的注意。据已发表的材料,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了4个(下引前4形),又在渚城前寨遗址发现了一个残缺的(下引第5形)(见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第117-118,文物出版社1974年,又《文物》1974年第1期第75页)。   图 2-1-22 大汶口文化的文字雏形 对于这些发现,学者们有两种意见,一是把陶器刻符视为早期中国文字,一是把它们当成对中国文字产生有一定影响的符号,但并不视为文字。 2. 原始图画的文字起源 ( 1)图2-1-23是临摹的新疆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发现的部分岩画(见成振国、张玉忠《新疆天山以北岩画述略》,《文物》1984年2期)。据调查者推测,作画者可能是突厥人之前活动在这一区域的其他古代游牧民族。   图 2-1-23 新疆天山以北岩画 1. 霍城县「干沟」岩画; 2 、 3 、 6. 裕民县撤尔乔湖岩画; 4. 额敏县伊米里河岩画; 5. 尼勒克县红十月公社岩画; 7. 裕民县「红石头泉」岩画; 8 - 11. 富蕴县唐巴拉塔斯岩画。 ( 2)图2-1-24左为青海北部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龙沟发现的部分岩画;右为在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哈毛力沟发现的部分岩画。据调查者推测,历史上以游牧为主活动于青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羌、吐谷浑、吐蕃等。吐谷浑曾在青海湖以西的伏俟城建都,在海西布尔汗布达山一带活动时间长达三百五十余年之久。哈龙岩画在青海湖附近,巴哈毛力岩画恰在吐谷浑活动的腹地布尔汗布达山一带。这两处岩画可能与羌、吐谷浑两支少数民族有关(见许新国、格桑本《青海省哈龙沟、巴哈毛力沟的岩画》,《文物》1984年2期)。   图 2-1-24 青海岩画 ( 3)一是采自靖远县吴家川以北山岩上发现的岩画(见张宝玺《甘肃省靖远县吴家川发现岩画》,《文物》1983年2月,47页,图2-1-25左),一是嘉裕关市文物清理小组的《甘肃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黑山石刻画像初步调查》(见《文物》1972年12期43页,图2-1-25右)。据发现者推测,这些岩画可能是羌族、大月氏或匈奴族早期的文化遗物,吴家川岩画对人物的描绘较为原始,其时代当早于黑山岩画。 图 2-1-25 吴家川岩画与黑山岩画 ( 4)张松柏、刘志一《内蒙古白岳河流域岩画调查报告》(见《文物》1984年4期75页)报告了内蒙古白岔河流域的悬崖陡壁上的岩画。调查者认为,历史上白岔河流域曾是我国北方山戎、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活动的地区,这批岩画应当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的写照(图2-1-26)。   图 2-1-26 内蒙古白岳河流域 岩画   ( 5)陈汉流的《广西宁明花山崖壁上的僮族史迹》(见《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12期),报告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明江两岸崖画中的花山崖画的一部分,调查人认为反映的是古代壮族先民的事迹。此外,花山南的珠山、龙硖、高山等崖壁上也有同样岩画;花山以北,明江下游左右两岸也有发现。 图 2-1-27 广西花山岩画 ( 6)四川省博物馆、珙县文化馆的《四川珙县“棘人”悬棺及岩画调查记》,文物出版社《文物资料丛刊》2期,187-195页)报告了四川省珙县洛表公社麻塘贝一带的陡峭的岩壁上发现的岩画。据调查者考证,这些岩画应是土僚人的遗物。 图 2-1-28 四川麻塘贝岩画 以上是部分原始图画,它们是象形文字的起源,如图 2-1-29。 3. 甲骨文 目前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但是,河南 贾湖遗址 内发现世界上目前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 —— 甲骨契刻符号。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先生指出 “ 贾湖刻符 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 ,并被认为是 “ 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 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 ” 据胡厚宣统计,从 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 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其实也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 ( 1)雄伟期:自盘庚至 武丁 ,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 2)谨饬期: 自 祖庚 至 祖甲 ,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 3)颓靡期: 自 廪辛 至 康丁 ,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 4)劲峭期: 自 武乙 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 5)严整期: 自 帝乙 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 ; 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4. 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 → 大篆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 楷书 → 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你争我夺,也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因此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称为大篆,传世的《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小篆虽然规范,看起来也漂亮,但写起来并不容易。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字体 ——隶书。相传隶书的创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监狱,在狱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应用简便的新字体,被后人称为隶书。秦始皇很高兴,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成熟,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时由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隶书已写得相当美观,留下了许多名碑,如《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等风格各异的杰作,至今仍是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与楷书是续继出现的。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即无论哪种字体写得潦草,都算草书。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才有的。到汉末,草书才大为风行,先为章草,又为今草,最后发展为狂草,还有小草。 行书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 (六)字母文字产生与发展 1. 字母的故乡 地中海是一个宽广的内湖,同大西洋相比,它风平浪静,气候宜人。当西欧还沉睡在蒙昧之中的时候,地中海东部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发展了水上航运和国际贸易。公元前 1000年以前的文字遗迹都发现在这个地区——后来被称为“腓尼基”,以其沿海东部的狭长地带,曾经成为地中海文明的桥梁。它的东北是两河流域,西南是埃及和西奈半岛,北面是阿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西面海中有塞浦路斯岛、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这些地方都发现了古代的字母遗迹,其中已经释读成功并证明有较大字母史价值的,主要出土于这一带。 字母的创造主要与东地中海的贸易又重大关系。贸易需要记账,经商需要知识,但商人们无暇 “十年寒窗”慢读细写,他们需要最简单的记录,高效率的文字。至于书写高深学问,已经有了钉头字(楔形文字)和圣书字。但是作为商业文字,钉头字太笨重,圣书字太麻烦。因此,这一小片地区,创造了多种字母文字。他们是北边闪米特人的子孙,被称之为迦南人或腓尼基人。“腓尼基”的原意是“商人”,即希腊人称呼这些商人用的。 最初的腓尼基人为胡里特人,约公元前 3000年代起,迦南人迁入,同化了当地的原有居民,成为讲闪米特语的一支族群。因此腓尼基人又自称为闪美特人。2004年10月,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赞助的牛津大学人类基因专家斯宾塞·威尔斯和黎巴嫩人类基因专家皮埃尔·札卢亚用基因法寻找腓尼基人的项目经过两年的研究终于有了结果 , 结论是黎巴嫩人与腓尼基人最接近。 腓尼基人于公元前十四、五世纪时定居于地中海滨,建立了许多城邦,各个城邦内部彼此争斗不休,他们并不曾组织过近代式的国家,在政治上不过是埃及、亚述等帝国的附庸而已。公元前 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主要城市有在黎巴嫩境内的比布鲁斯 ( Byblos , 或翻译为白布罗斯 ) 、泰尔和西顿。其中泰尔和西顿二城曾先后为各城邦的盟主。 海上民族的入侵为腓尼基人兴起带来了机会,一方面大国势力被摧毁,腓尼基人建立新的城邦开始自治,另一方面得益于海上民族尤其是非利士人的海洋知识,以及古埃及人遗留的海洋知识,腓尼基人很快走向航海和贸易的兴起之路。腓尼基所处的地理环境面朝大海,交通发达。在东面的黎巴嫩山区盛产轻质木材,为造船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环绕地中海地区,腓尼基人建立了往返于希腊、西西里岛、撒丁岛、巴利阿里群岛、伊比利亚半岛、加那利群岛的航线,他们的定期船只往来于北非、黎凡特、希腊和地中海各岛屿。为了贸易他们曾冒险进出直布罗陀海峡到加那利群岛进行锡的采挖和买卖。甚至有证据表明他们的商船曾远至不列颠群岛。在腓尼基人全盛期,他们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腓尼基人成为古代世界著名的航海家和商人,他们驾驶着狭长的船只踏遍地中海的每一个角落,地中海沿岸的每个港口都能见到腓尼基商人的踪影 ( 图 2-1-30 ) 。 图 2-1-30 腓尼基人的商业网络 腓尼基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西方文明形成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 —— 他们发展了字母文字 。 文字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从两河流域到古埃及,它们的文字和文化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衰老、死亡各阶段。但死亡之后并非烟消云灭,文化的有效成分以种子的形式播散到邻近的土壤,与它们的新兴文化杂交,产生一种全新的高一级的文化。北方闪米特人创造的字母(腓尼基字母的前身),肯定与钉头字和圣书字有一定关系,即受其音符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全新的创造。 2016年1月19日“生活科学”网站新闻提到,从3500年前一个埃及古墓发现陶器碎片上用墨写的铭文,荷兰埃及古物学家解读是已知最早的字母原型 ( 图 2-1-31 ) 。 图 2-1-31 埃及古墓的铭文 在新王国时期大部分时间内,地中海东岸地区处于埃及统治之下,接受的完全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套东西。现已有大量证据证明,腓尼基字母的原型是起源于古埃及象形文字。 图2-1-32 腓尼基字母与可能的埃及象形符号原型 实际上在腓尼基字母出现之前,在迦南或西奈半岛地区就已存在所谓的原始字母,这种 “字母”基本还是古埃及象形符号。维基百科网页列出了十个埃及符号与原始西奈半岛字母、腓尼基字母、古希伯来字母、亚拉姆字母、希腊/意大利字母的对应关系 ( 表 2-1-5 ): 表 2-1-3 10 个埃及符号与原始西奈半岛字母、腓尼基字母、古希伯来字母 等 的对应关系 因此可以推测, 在公元前 1 8 00年左右腓尼基人以“原始迦南字母”为基础,“设计”出了腓尼基字母。 这也许是 腓尼基字母 “牺牲了象形文字的华丽外形来换取更高的书写效率”。实际上,在古埃及文字系统中,就同时包含了字母文字和结构象形文字的两种文字系统的起源原型,同时也包含有横写和竖写,以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书写方式。从原始迦南字母与对应的古埃及符号看,迦南字母基本还是古埃及符号的迦南版,腓尼基人与迦南人本来就密不可分,他们只不过在用笔墨书写过程中,使用了更方便书写的形式。腓尼基字母被认为是当今所有字母的祖先, 可能 起源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 公元前 18世纪末-前17世纪初,腓尼基出现了两套拼音字母系统:南部城市比布洛斯(Byblos)使用22个线形符号字母,没有元音;北部城市乌加里特(Ugarit)使用29个楔形符号字母,也没有元音。公元前13世纪左右,乌加里特字母系统被比布洛斯字母系统取代,腓尼基境内就只通用22个字母符号组成的比布洛斯文字系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腓尼基字母。 1905年,皮特里(英国考古学家)教授在西奈半岛发现了包括26个字母的闪米特语铭文,年代属于公元前15世纪。1916年,艾伦·加德勒(著有《埃及语语法》)成功地释读了上述铭文,发现这是在西奈劳动生息的迦南人根据埃及象形文字(圣书字)创造的。这些符号和埃及象形文字相似,也可以横写、竖写,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书写。西奈字母可能很早就传入腓尼基,因为定形的腓尼基字母属于公元前13世纪(图2-1-33)。学术界一般认为,腓尼基字母是在充分利用埃及象形文字要素的基础上,经过西奈字母的中间环节而创造出来的拼音字母系统。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系统,是人类真正字母文字的开端,它为世界文字的拼音化开辟了道路(汉尼希朱威烈等著《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2页)。 图 2-1-33 22个腓尼基字母 公元前 800年左右,腓尼基开始衰败,沦为外国的附庸,其商业优势也逐渐的颓废了。而希腊城邦此时已经开始逐渐的强盛起来,夺取腓尼基人在海上的殖民地和市场。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人在东地中海占据了上风。公元前332年,推罗城陷落,腓尼基人的名字不再见诸史书。腓尼基人对爱琴海文明有深远的影响,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建希腊字母,为希腊-罗马帝国和西方文明兴起奠定了文字和文明发展基础。 2. 腓尼基 字母的演变 公元前 1000年时候,埃及、巴比伦、赫梯和克里特等古国衰老了,中东的青铜器时代结束了,新的历史时代开始了。在被称为“肥沃的新月”的中间地带,三个新兴的国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和文化作用,那就是以色列、腓尼基和阿拉马(Aramaeans)。在“肥沃的新月”的南面,一个南方闪米特人的撒巴王国成为东方和地中海之间的贸易交通中继站而富裕起来。在西面,文字和文化的种子很快在希腊发芽,茁壮成长。这样,字母就发展成为四个主要的字母系统(图2-1-34): ① 迦南字母系统,又分为早期希伯来字母和腓尼基字母系统; ② 阿拉马( Aramaic)字母系统; ③ 南方闪米特,即撒巴( Saba)字母系统; ④ 希腊字母系统,由此演变成西方各种字母,包括埃特鲁斯坎( Etruscan)字母和拉丁字母,以及斯拉夫字母等。 图 2-1-34 字母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 1)希腊字母系统:古代希腊原本有自己的文字。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1540年)早期,在克里特岛曾出现过象形文字,后来演变为线形文字,称线形文字A,但这两种文字都没有释读成功。到了迈锡尼文明时期(公元前15-12世纪),在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出现了一种新的线形文字,称为线形文字B,20世纪50年代已释读成功,证明线形文字B书写人的是希腊语。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线形文字B也随之消亡。 目前,最早的希腊文碑铭是公元前 9世纪的遗物,发现于雅典城和东南面的锡拉岛。这些古代碑铭文字大致就是希腊字母的原始形式。 大约公元前 11世纪,腓尼基字母传到希腊。在希腊城邦形成之初,各邦所使用的字母不尽相同。公元前4世纪中叶,希腊各地字母逐渐趋于统一,共24个字母,比腓尼基字母多出2个,其中17个是辅音,7个是元音。腓尼基字母原来只有辅音,没有元音。希腊人增加了元音字母,从而创设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字母系统,开辟了人类文字历史的新篇章。 ( 2)拉丁字母:从希腊字母到拉丁字母,中间有一个埃特鲁斯坎字母的媒介。古代的埃特鲁斯坎人(一译伊达拉里亚人)于公元前7-6世纪曾在意大利半岛北部建立了王朝,统治着罗马和其他地区。埃特鲁斯坎人在建立王朝以前就采用希腊字母,埃特鲁斯坎字母有26个,包括22个腓尼基字母和4个希腊的增补字母。 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下游的拉丁姆( Latium)地区,居住着一个拉丁部落。拉丁人在埃特鲁斯坎人统治时期,受埃特鲁斯坎字母的影响,于公元前7世纪形成了拉丁字母。拉丁人强大后摆脱了埃特鲁斯坎人的统治,在公元前510年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埃特鲁斯坎人失去了政权,埃特鲁斯坎字母最后也被废弃了。在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的过程中,作为官方文字的拉丁字母逐步推广到整个意大利半岛。 拉丁字母是书写拉丁语的字母,罗马是拉丁字母的故乡,所以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早期的埃特鲁斯坎字母有 26个,罗马人只取其中的21个,后来罗马人又经过增补和改写,即为:A,B,C,D,E,F,G,H,I,K,L,M,N,O,P,Q,R,S,T,V,X(X被作为最后的字母)。罗马人征服希腊(公元前3世纪)以后,又采用了希腊字母中的Y和Z两个字母,排列在字母表的末尾。原来的21个拉丁字母增加为23个。到中世纪,从I字母中分化出J,从V字母中分化出U,又从V字母中分化出W(双V)。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26个拉丁字母。 ( 3)斯拉夫字母:斯拉夫字母直接传承于希腊字母。公元9世纪,拜占廷教会(希腊东正教)派美多迪乌斯和基里尔兄弟俩到南部斯拉夫民族中传教。弟弟基里尔采用了希腊字母并加以补充,先后制订了两种斯拉夫字母。第一种叫格拉哥里字母,以希腊草书为范本。第二种叫基里尔字母,以希腊楷书为范本。后来,格拉哥里字母逐渐不用了,基里尔字母遂成了唯一的斯拉夫字母,所以斯拉夫字母又称基里尔字母。基里尔字母字体比较简单,共有43个,其中发音相当于希腊字母的有25个,表示特殊的斯拉夫语音的有18个。 斯拉夫各民族信奉的宗教不同,他们的字母也就不同。 “字母跟着宗教走”,这一原则在斯拉夫各民族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凡是信奉希腊东正教的,如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都采用基里尔字母。凡是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都采用拉丁字母。罗马尼亚曾经一度采用基里尔字母,后来在19世纪60年代改用拉丁字母。 ( 4) 亚兰字母 :很 像 其 埃及原形,只表示辅音,一个叫做 “ 辅音音素文字 ”( abjad ) 的系统。在公元前 7世纪由腓尼基字母演化出来的亚兰字母是波斯帝国的官方文字,几乎是亚洲所有字母系统的始祖 : ① 现代希伯来字母是皇家亚兰字母的变异体 (撒玛利亚字母沿用原来的希伯来字母) ; ② 阿拉伯字母是亚兰字母经约旦南部仍使用的纳巴泰字母演化而成 ; ③ 公元 3世纪的叙利亚字母经Pahlavi scripts和粟特文字母演化成亚洲北部的古突厥文、回鹘文、蒙文、老满文 ; ④ 格鲁吉亚字母的起源不详,但应属于波斯 - 亚兰 (或希腊)语系 ; ⑤ 婆罗米系文字最有可能是亚兰字母演变出来,后来随印度教和佛教传入西藏、蒙古、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 中国和日本虽受佛教影响,但保留已有的文字 ) 。 3. 乌加里特字母 与 原始迦南字母 前 15世纪 乌加里特字母( Ugaritic alphabet ) 是一种 楔形文字 字母,使用于乌加里特语,它是在 乌加里特 发现的一种已灭绝的和 迦南 语支相关的语言。乌加里特 字母表 含有 31个字母。 在使用乌加里特文的时代 (约公元前1500年-前1300年),乌加里特和 埃及 、 安纳托利亚 、 塞浦路斯岛 、 克里特岛 和美索不达米亚一起,是文字读写世界的中心。乌加里特文利用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外观而组合出了闪米特 辅音音素文字 系统。但是,学者们已经徒劳无功的研究过了乌加里特字母在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中的图形原型。最近,一些人建议说乌加里特字母表示了某种形式的原始西奈字母,其字母形态变形为适合于用尖笔书写在泥板上。此外,亦有人认为这些文字受到一种至今我们仍然只有很少认识的 Byblos syllabary的影响。 1928年,一支法国探险队在舍费尔(Claude Schaeffer)的率领下,开始发掘乌加里特古城--近代的拉斯沙姆拉。它位于叙利亚北部海滨,与塞浦路斯东部相对。这个港口拥有从人们最初定居叙利亚的那个时期起就开始的连续历史,但它最繁荣的时期是在公元前1800-前1200年。当地人们说一种与腓尼基语和希伯来语非常相似的但带有语音特色的方言。在一所神庙的图书馆,探险队发现了大量的泥板,许多是用普通的楔形字书写的而且容易阅读,但是大约有600个是用不同于任何已知的楔形文字体系的文字书写的。它们中有限的符号数量表明,这种文字是字母式的。不久人们就发现,它们属于一个由专门发明出来用于表示乌加里特的闪米特方言特有的音素的楔形文字符号组成的字母表。1949年,舍费尔在乌加里特发现了一块写有乌加里特字母表的泥板,它是按照字母顺序书写的。人们立刻注意到,除了插入的乌加里特字母表的8个附加字母外,其顺序与希伯来和腓尼基字母表的顺序一致。8个附加字母代表了在腓尼基语和希伯来语中没有或无法表示的读音。乌加里特字母表区分颚音、齿音和咝音的做法显然也与阿拉伯语相似。 基于这些观点,人们已经提出在楔形文字中的两个基本形状,线形楔 (΂)和角形楔(Γ),可能对应于在线形闪米特字母中直线和圆圈 : 由希腊字母 Θ、Ο 和 拉丁字母 Q 所保留的三个带有圆圈的闪米特字母,在乌加里特字母都带有角形楔 : ΉTet、ΓAin 和ΖQopa。其他字母看起来也类似 : ΅Ho 相似于其假定同源希腊字母 E,而ΆWo、ΔPu 和ΘThanna 则相似于侧倾的希腊字母 Y、Π 和 Σ。Jared Diamond相信这套字母是精心设计的,其证据是越少笔划的字母就越常用。 前 15世纪 原始迦南字母 是一个由 22个截头表音 字形 组成的 辅音 字母系统,在青铜时代晚期 ( 约公元前 15世纪 ) 的 黎凡特 文本内发现。字母表被公认在公元前 1050年以前沿用,其后被 腓尼基字母 取代。 以色列 和黎巴嫩境内也发现约十个以原始迦南字母写成的铭刻。 下面,我们根据各种字母文字的产生时代,可以初步看出其演变脉络。 表 2-1-4 各种字母文字的产生年代 1 腓尼基字母 前12世纪 2 古 希伯来字母 前10世纪 3 亚兰字母 前9世纪 4 希腊字母 前9世纪 5 南阿拉伯字母 前9世纪 6 埃特鲁斯坎字母 前8世纪 7 拉丁字母 前7世纪 8 撒马利亚字母 前6世纪 9 伊比利亚文字 前6世纪 10 吉兹字母 前5至6世纪 11 佉卢文 前4世纪 12 婆罗米文 前4世纪 13 希伯来字母 前3世纪 14 麦罗埃文 前3世纪 15 纳巴泰字母 前2世纪 16 叙利亚字母 前2世纪 17 卢恩字母 2世纪 18 粟特文 3世纪 19 科普特 字母 3世纪 20 哥特字母 3世纪 21 阿拉伯字母 4世纪 22 欧甘字母 4世纪 23 亚美尼亚字母 405年 24 格鲁吉亚字母 4至5世纪 25 阿维斯塔字母 4至6世纪 26 古突厥文 6世纪 27 藏文 7世纪 28 僧伽罗文 8世纪 29 回鹘文 8世纪 30 假名 约800年 31 格拉哥里字母 862年 32 西里尔字母 10世纪 33 孟加拉文 11世纪 34 蒙古文 1204年 35 天城文 13世纪 36 八思巴文 13世纪 37 泰语 字母 13世纪 38 谚文 1444年 39 满文 1599年 40 注音符号 1913年 41 彝文 ( 部分规范后成为音节文字 ) 1980年 4. 不同见解 当然,也有人认为 “文明摇篮”是欧洲 , 并非西亚地区。 定居芬兰的德国语言学家、 44岁的哈拉尔德·哈尔曼,从总体上观察和探讨语言文字史,以便将其划分为成百上千个语言分系统,然后再按不同专业归类以便能分门别类地加以阐释。卡普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字史》便是他献身这一巨大工程的力作。这部570页厚的著作是迄今为止将所有文字体系集于一部考证极为详尽的珍贵文献。这位史前史专家在其著作中所述及的内容读起来颇似一部侦探小说:要缄默数千年的“证人”开口;理顾各种文字之间的横向关系;理由充分地修补它们之间短缺的环节;最后形成一幅将迄今为止被教科书一直采用的文字起源学说彻底否定的生动画面: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体系并非出自古苏梅尔人之手。此前2000年,即公元前5300和3500年之间,古代欧洲一个文化区即已使用过一种至今尚未破译的文字。这种文字的残迹历经数千年漫长岁月如今才被发现。 ○书写并非源于某个史前高度文化地区,然后输出到其他文化区。文字和符号乃是由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书写者彼此独立地创造的。 ○最早一批不流畅的文字符号是由神职人员、而不是由世俗官吏刻划在书写材料上的。他们起草的各种公告部涉及上界诸神。若干世纪之后,书写才逐渐为世俗百姓所采用。 在美国生活的立陶宛女考古学家玛丽姬 ·吉姆布塔斯,在挖掘历史文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种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到6000年的古代欧洲残存下来的文字符号。基于这一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系形成于从巴尔干中部和东部山脉到乌克兰西部,自多瑙河中游到亚得里亚海南部这一地区。这种文明是由操印欧语的农民创造的,他们当时已拥有占地10公顷以上类似城市的居民点。这个地区的代欧洲人以其鲜明的宗教观念、特定的制陶技术以及别有一格的建筑风格区别于欧洲其他地区。在他们的冥冥天国中生活着乳房硕大、臀部凸出的女性神祈。除金牛神外,别无其他男性上帝。看来他们尚处在母权制时代。 考古学家沿着吉姆布塔斯的足迹,先后发掘出 5个公元前5000年曾繁荣一时的古欧洲文化区遗址。这些人类最古老的文字的见证因发现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以东14公里的温察(Vinca)城,故被命名为“温察文化”。 科学家们 19世纪在古欧洲局部文化区曾不止一次地发现过镣草难认的字迹。尽管如此,他们仍固执地认为,古苏梅尔商人不但给巴尔干地区的居民运去商品,还为他们提供了第一批文字。   借助于确定绝对年代法证明,研究人员认识到,温察文化的符号与古代苏梅尔人的象形文字之间存有一个长达 2000年的历史空隙。温察文字决非是从外域输入的,而是“土生土长”形成的。他们在残存的陶土上找到200多个包括数字和度量衡在内的单个字符。人类历史上首批文字纯系宗教文字,因为所有写有文字的出土文物都是在宗教寺院和祭祀场所发现的。这清楚地表明,是神职人员最早试验用这种新颖的方法记载宗教礼仪、祭祖活动、殡葬仪式和丰收祭典的。显然,他们一直严守其书写秘密,书写一向为宗教界人士所垄断。 宗教文字于公元前 4000年中叶突然无处寻觅。当时来自南俄草原的另一支操印欧语的游牧战士野蛮侵入欧洲农民居住区。在其残酷统治下、欧洲再度陷入长达2000年之久的无文字时代。最近研究成果证明,并非所有古欧洲文字都在历史上消失了。古代欧洲宗教文字被毁1000多年之后.有人仍在白垩上潦草地刻过类似温察文化那样的女性偶像。人们还发现,公元前2000年的至今尚无法解读的克里特岛宗教文字“线条A(Linear A)文字”尚留下60多个古欧洲单个符号。这说明有1/3的古欧洲文字不曾“被历史巨筛筛掉”。 古代欧洲人所用的符号,例如螺纹形花饰、生命之树或乌头神仙,在残存的在苏梅尔文字中亦出现过。文字专家们尚发现,古苏梅尔人的象形文字从一开始就很合乎文体,而其初级阶段所使用的自然主义符号,人们则从未发现过。故而他们推测,古代欧洲人很可能曾在苏梅尔人的诞生地生活过,但是此推测尚无法予以证实。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6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95)
fqng1008 2019-7-26 22:00
九十五、爱德华 · 泰勒 的 《原始文化》 《原始文化》是 2005年1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一版翻译本,作者是爱德华 · 泰勒,书籍内容主要涉及宗教文化,全书共 782页。 ( 一 ) 内容简介 该书是 “ 人类学 之父 ” 泰勒的代表作。自 1871年首版以来,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 ( 二 ) 作者介绍 爱德华 ·泰勒(1832-1917),英国人类学家,被人类学界尊称为人类学之父,在人类学中是第一个伟大的名字,是最有影响的进化派和人类学派的经典作家。代表作有《原始文化》、《人类学 —— 人及其文化研究》等。 爱德华 ·伯内特·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泰勒出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工厂主家庭,接受了良好的私人教育。1855年,他在前往拉美疗养期间遇见英国考古学家亨利·克里斯蒂(Henry Christy)。二人协同前往墨西哥的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从此产生了对人类学的研究兴趣。此后他多次赴欧美大陆旅行,广泛搜集民族学、考古学资料,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人类学著作。《阿瓦纳克人--古代和现代的墨西哥和墨西哥人》(1861)、《人类古代史和文明发展的研究》(1865)以及在此期间发表的《论语言的起源》《蒙昧人的宗教》《史前种族的生活方式》等多篇论文都从不同方面对原始文化和原始社会的发展进行了讨论。1871年,泰勒入选英国皇家学会,同年出版了《原始文化》。1881年他撰写的《人类学》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1888年发表《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法的应用》,第一次采用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社会文化现象。1883年泰勒出任牛津大学博物馆馆长,并开始教授人类学,1896年成为牛津设立的第一位人类学教授。1909年退休,1912年受封为爵士。 他给 文化下过两个定义:其一,1865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其二,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 三 ) 该书 目录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 关于文化的科学 文化,或文明 文化现象之间的合乎规律的联系 对证明材料进行分类和讨论的方法 文化由于稳定、变化和遣存而产生的上下承续的阶段性联系 本书研究的主要论题 第二章 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几个发展阶段,文化的工业领域、精神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内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与蒙昧生活通过野蛮生活向文明生活的进程相吻合的 进化论 退化论 包含下面两种理论中的某一种的发展论 :第一种--是主要的,第二种--是次要的 历史证据和传统证据不适用于文化的低级阶段 --有关于退化理论的历史凭据 由同一种族各分支不同文化水平的比较所得文化水平波动的民族学依据 历史上著名的古代文明的范围 史前考古学对处于低级文明阶段的人类生活遗迹的考察 石器时代的存在已被巨石建筑、湖泊民居、火的遗留等证实 ;石器时代本身也证实了世界范围内原始初级文化的存在 物质文化中承继与发展的阶段 第三章 文化的遗留 …… 第四章 文化遗留 第五章 情感语言和模拟语言 第六章 情感语言和模拟语言 第七章 算术 第八章 神话 第九章 神话 (续) 第十章 神话 第十一章 万物有灵观 第十二章 万物有灵观 (续) 第十三章 万物有灵观 (续) 第十四章 万物有灵观 (续) 第十五章 万物有灵观 (续) 第十六章 万物有灵观 (续) 第十七章 万物有灵观 (终) 第十八章 仪式和仪典 第十九章 结论 附录一 :人名 译名 对照表 附录二 :名族名 译名 对照表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上篇(1)(2稿)
fqng1008 2019-7-25 13:16
上篇 轴心时代 《易传 ·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可见,那时候圣贤(自然哲学家)获得知识的途径,来源于天地间的现象和规则,根据观察到的事物,以及自己的体验,发明八卦理论,以传达神明的旨意,并类推万事万物的规律。正是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帮助他们创造了轴心时代的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存在着质的差异。 第一节 从远古走来 一、人类的起源 (一)恐龙灭绝之谜 目前,科学界把人类起源与恐龙灭绝联系了起来:由于 地球霸主 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先后出现又一一消失,那是生物演化史中的寻常事件。但是,作为统治地球 1.6亿年之久的恐龙(生活在距今大约2.4亿年至6500万年前),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科学家们的种种猜测。 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大家一直争论不休。虽然各种说法很多,但比较有说服力的是“陨石 撞击说 ”。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左右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 只有在陨石中可以找到,科学家们因此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 10公里的一颗 小行星 。这么大的物体撞击地球,其打击肯定是无与伦比。科学家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 里氏 10级,撞击产生的 陨石坑 直径将超过 100公里。 他们用了 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 并且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推算结果,这个坑的直径在 180~300公里之间。 2009年,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是这样描述的:他们在6534.83万年前的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 稀有元素 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 232倍。如此高浓度的 铱 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 中才 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 墨西哥湾 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类似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致使地球内部 岩浆 汹涌喷出,撞击造成的 超级火山 爆发,从古玛拉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测出此次爆发的威力远远高于黄石超级火山最大的能量 (普通火山口的直径也就是是几百米,而这次被撞击成的口子直径超过 148千米),整个地球被浓浓的火山灰和毒气所覆盖,导致 太阳光 无法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大气层氧气含量极低。综合这些因素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 在此之前,学术界都把外来 天体撞击 说和 火山喷发 说分开讨论,但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 (全球性的);而 火山说 ,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剧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 生物灭绝 ,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因此,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可以完美地解答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是造成地球 生物大灭绝 的原因。 当然,这还只是猜测。对于恐龙的灭绝,科学家至少提出了 90多种较有道理的假说 。因为假说越多,真相离我们的认识可能越远。无论如何,恐龙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共延续了 1.6亿年,经历三叠/白垩界线处的大灭绝事件之后,当时所有重约10~25千克的生物基本都灭绝了。许多哺乳动物在此阈值之下,因此得以躲过此次灾难并在其后大型化,向空出来的生态域进军。 毫无疑问,人类是诸多哺乳动物中进化得最幸运的一个种族。 (二) 恩斯特 ·海克尔 与《人类的进化》 1874年, 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 恩斯特 ·海克尔 发( 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1834-1919) 表了他宣扬进化论思想的重要著作 ——《人类的进化》 。该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的科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查理 ·达尔文 ( 1809-1882 )曾说:假如海克尔的这本书早点出来的话,他就没有必要去写《物种的起源》一书了。 该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对人类的进化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说明:( 1) 人类的科学 ; (2)人类的胚胎发育;(3)人类的树状系谱;(4)各种器官的进化。书中在回顾了 胚胎学 和进化论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海克尔对 17世纪以来的人类科学成就做出了肯定,进一步提出了“ 生物发生律 ”。 他的研究从古生物学化石、 比较解剖学 中动物形态的分类,以及胚胎学中高等有机胚胎的发育过程等多个层面出发,阐述了生物进化和人类发生的历史。海克尔从动物最早的祖先 单细胞动物 着手分析,明确了由低级动物 变形虫 、 团藻 、 原肠动物 、 蠕形动物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到低级猿猴、类人猿以至人类的一步步演变过程。并从动物胚胎由没有任何器官的 “卵”开始,逐渐生出 囊胚 、胚口、 胚层 、腔和腮囊、膜质管、软骨、神经索以至四肢的过程,来说明人类的起源和发生的经过。 最后,海克尔详述了动物器官的进化。用生物 学事实 说明神经、耳、腺、毛发、脑、胃、骨骼的形成,来说明低级动物到 高级动物 、 无脊椎动物 到脊椎动物的自热发展过程,系统的阐述人类进化的学说。 海克尔的本来职务是医生,后来任比较解剖学的教授。他将 达尔文 的进化论引入德国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了人类的进化论理论,也是最早将心理学看作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的人之一,还引入了一些今天在生物学中非常普遍的术语如生态学、门等,也是 优生学 的先驱。但他将政治学称为 “ 应用生物学 ” ,因此一些理论和主张后来被纳粹理论家利用,成为其种族主义和 社会达尔文主义 的理由。 海克尔比较知名的文章主要是他的科普、嘲讽文章或者他的游记,他的学术文章至今依然可以提供新的启发。如他 1866年的《形态学大纲》是世界上第一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教科书,在他的1874年的《 人类学 》中他使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来探讨人从动物 世界的进化 和人的来源。他的三卷《 系统发生学 》虽然很少有人读过,但这部从 1894年到1896年发表的巨著,总结了他对整个动物世界的进化和亲属关系的认识。 下面,根据他的主要思想以及后人的研究阐述人类进化的历程。 (三)人类起源的基本过程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击到墨西哥的 尤卡坦 丰岛上。这一撞击在短时间内严重破坏了 地球的环境 和气候,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当时 80%的生物物种惨遭灭绝,尤其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地球霸主 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 图 2-1-1 人类的进化历程 图2-1-2 人类进化简史 5000万年前, 灵长类动物 呈放射状快速进化,从低级灵长类动物的 原猴类 中,分化出高级灵长类动物。这时候,有的猴类开始向 猿类 演化,原始猿类逐渐从猴类中分离出来。目前已知的最早猿类,是出土于埃及法雍的生活于 3500万至3000万年前的 原上猿 ,其次是距今 2800万至2600万年前的埃及古猿。2300万年前,又演化出 森林古猿 ,目前在非洲和亚欧大陆的很多地方,都发现有森林古猿的化石。 但是,进化的原则是适者生存。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森林古猿分化出了巨猿、 西瓦古猿 和拉玛古猿等多个分支。 1400万年前,拉玛古猿开始出现,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都发现有拉玛古猿的化石(中国云南禄丰也有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 前臼齿 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等点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多数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和猩猩的共同祖先。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开始在非洲东部制造一条南北走向的 大裂谷 ,把非洲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相对独立的动植物系统,这可能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 600多万年前,南北美洲还不相连,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中部,洋流相通; 北冰洋 较暖,其海水盐分较高,不易结冰。后来,地轴 倾斜角 产生变化,地球接受的太阳光略微减少;地壳运动在中美洲制造了 巴拿马地峡 ,阻断了两大洋的中部洋流;北冰洋雨水增多,其表层海水的盐分降低,较易结冰。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 南北两极 形成大冰盖; 南北极 的大冰盖又反射出大量的太阳光,从而使地球进入 冰河期 。 在那冰河时代,气候严寒大量的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于陆地之上,海平面下降了大约 50米,全球干旱少雨,地中海干涸。 但是,在非洲大裂谷的西部,由于地处赤道附近,距离大西洋不远,而且地势较低,仍然雨水充沛,森林茂密,那里的拉玛古猿栖息在大树之上,食物充足,生活悠闲,所以进化缓慢,后来逐渐演化成猩猩。与此同时,在非洲大裂谷的东部,地壳运动抬高了地势,阻断了来自遥远的大西洋本来就不太多的水汽,使那里的降雨量由西向东渐次减少,原有的大片森林退化成草原,那里的拉玛古猿无树攀援和栖息,不得不来到地面,而且食物稀少,生活艰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躲避天敌,使视野开阔,大裂谷东部的拉玛古猿开始学习直立行走。这期间,那些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种群,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逐渐灭绝。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这是极有哲理的事情:在适者生存的铁律之下,进化是顽强者的生存选择;环境优越与不能适应恶劣环境的物种都不能成为 “上帝造人”的选择对象。 500多万年前,非洲东部出现了一种双脚勉强可以行走,双手作辅助的大型高级灵长类动物,这就是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因其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非洲南部而得名,又称最早的人类(人属),或与其后裔的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主要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发现过十几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露西女士”。 露西女士, 1974年出土于 埃塞俄比亚 ,生活在 300多万年前,死亡年龄在20岁左右,全身骨骼保存率达40%。南方古猿的主要特征是:齿弓呈 抛物线 形,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脑顶叶扩大,可能有原始的语言能力而且配合手势与他人进行交流;拇指可与其他四指对握,能使用天然工具;大足趾与其他四趾并列于足前方,脚底有足弓;头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颅底中央,骨盆比猿类宽,能直立行走。南方古猿的头骨比人类的短, 脑容量 很小,只及现代人的三分之一,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的相近。南方古猿虽能直立行走,却步履蹒跚,行动笨拙而迟缓。从肩胛骨和臂骨看来,南方古猿依然保持其灵长类远祖的攀援特征。 虽然,南方古猿是公认的最早人类祖先,是 人类的起源 ,是最早的人科动物,其体质特征和人接近( 150万年前,南方古猿消失) 。但是,南方古猿象人而不是真正的人,象猿而又与猿明显不同,处于二者的中间环节,是从猿到人过程中的第一种过渡生物。 (四)人类进化的根本环节 1.直立行走的意义 从爬行的直立行走是 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始祖 那笨拙的双手,终于从行走功能中解放出来,以从事别的劳作。 250万年前,在非洲,南方古猿几乎同时演化出多个分支: ( 1)鲍氏猿人:鲍氏猿人貌似猩猩,体格粗壮;脑容量达500毫升以上;牙齿巨大,面部肌肉有力,耐粗食。鲍氏猿人以植物为食,食物充裕,生活悠闲,但食性单一,适应能力不强。100万年前,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鲍氏猿人因无法适应而灭绝。 ( 2)能人:能人的体形较为纤细,瘦高;脑容量在700毫升上下; 手骨 和腿骨与现代人近似。能人的食性广泛,既采食野果、嫩叶和植物块茎,又食用肉类,而且食物中的肉类比例很高。能人生活艰难,经常食不裹腹,但适应能力很强。 ( 3)匠人:匠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性,与能人相似,但适应能力似乎更强。后代的 直立人 由匠人演化而来的可能性更大。 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与其祖先南方古猿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能人和匠人,既采食果蔬,也捡食腐肉与蛋类,又猎食野兔、野鹿、野驴和羚羊等 ,可能还有简单的语言。但是,早期猿人既是猎人,进行狩猎,同时又是猎物,经常成为大型食肉动物的美食佳肴。 2.制造工具的价值 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能人和匠人似乎能建造简单的住所。更重要的是: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经过打制的石器,主要有 砍砸器 、 刮削器 和多边器等。据此可以想象,能人与匠人打制石器,而后手握石器去宰割兽肉,并对兽骨进行敲骨吸髓的场景。骨髓更富营养,而其他动物却没有能力享用骨髓。 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终于学会了制造工具,而工具的制造是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这是因为,制造工具,能够促进语言的发展;使用工具,能够获取更多更好的食物;大量摄入高营养的食物,能够促进大脑的进化。从此,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旧石器时代 。 早期猿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主要发现于非洲的部分地区,现有材料不多。从发掘场地发现:能人或匠人,曾与几种不同种类的南方古猿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场所里,甚至与其后裔的直立人在同一处生活。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性不同,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生存竞争的问题。 将近 20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了直立人。直立人,又称 晚期猿人 。他们 走出非洲 ,向亚欧大陆迁徙,这是 人类进化史 上第一次走出非洲。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发现有大量的直立人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 元谋人 、 蓝田人 、北京人,印度尼西亚的 爪哇人 ,德国的 海德堡人 ,北非的毛里坦人等等,都属于直立人的范畴。 直立人的脑容量在 1000毫升上下;头骨很厚,眉脊突出,颅骨低平,具有猿的特征;腿骨似人,适宜直立行走,能象现代人一样快速奔跑。从 脑颅骨 的结构可以确定,直立人拥有语言能力。直立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也许还使用一些符号进行记事。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直立人继承了其祖先的技能,并加以改良,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思制作石器。在直立人的生活遗址中,除了出土大量的石器,同时出土大量被烧烤过的兽骨,以及其他用火痕迹。可以推知,在雷电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大火中,直立人取来火种,加以保存,继续留用。 3.火的使用 直立人用火,既能抵御寒冷,又能驱除猛兽,更能享用熟食,其意义非同小可。熟食肉类和鱼类,对人体大有裨益,能在相同数量的食物中摄取更多的营养,更有利于大脑及全身的进化。直立人虽然没有庞大的躯体,也不能高速飞奔,更没有尖牙利爪和犄角毒囊,但他们凭借 聪明的大脑 和灵活的双手,终于在动物界中获得了绝对的优势,逐渐晋升为 食物链 的最上端。 60万年前,非洲和亚欧大陆上的直立人各自独立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德国的 海德堡 而得名。其实,海德堡人仍然属于直立人的范畴,是后期直立人的一种,其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性,与原来的直立人相比变化不太大。 (五)从智人到四大人种 1.尼安德特人 随后,在非洲和亚欧大陆上,由当地海德堡人各自独立演化而来的 尼安德特人 出现了。 尼安德特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河流域而得名,简称 尼人 ,又称 早期智人 ,或因其大多居住洞穴中而称之为 穴居人 。现今,在非、亚、欧三大洲,发现大量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 大荔人 、 马坝人 、 许家窑人 等,都属于这类早期智人。 尼安德特人的体质形态与现代人很接近,但仍存留若干猿的特征:眉脊发达,前额低斜,枕部突出,鼻子宽大,颌骨前突等。尼安德特人身材不高,但强壮结实; 脑容量 在 1300毫升左右,比直立人大得多, 脑组织 也更复杂。在尼安德特人居住过的洞空中,发现大量精巧的石器制品、骨针、动物化石和用火痕迹。 28万至11万年前,地球经历一个 冰川期 ; 7万多年前,地球再次迎来最近的一个冰川期。尼安德特人生活的时代,正值两个寒冷的冰川期,其中只有四万年温暖的 间冰期 。尼安德特人身穿兽皮缝制的服装,烧火取暖;主要以狩猎为生,使用有刃有角的薄石片和木棒组合而成的形如标枪的猎具;狩猎时,经常组织多人,利用有利地形来伏击大型猎物,也会用火把将猎物逼入有利地形。尼安德特人已有葬仪;年长的人会把生活经验传授后代。但是,尼安德特人一直使用固有的工具,没有思考进一步改进。 20万年前,在亚欧大陆上,身材较矮的海德堡人在独立演化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的同时,在非洲,身材较高的非洲海德堡( 直立人 )也演化出了非洲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后来,非洲早期智人走出非洲,走向亚欧大陆,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二次走出非洲。 2.“ 夏娃理论 ” 考古研究发现:在亚欧大陆上,由当地 海德堡人 独立进化出的早期智人,与第二次 走出非洲 的早期智人,甚至与第三次走出非洲的 晚期智人 ,至少共同生活过 6万年。大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都灭绝了,被晚期智人彻底取代。当代分子生物学的DNA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不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而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将近 20万年前,在 冰河期 里,非洲虽不寒冷,却极为干旱,生存环境仍然恶劣,非洲海德堡人(直立人)在演化出非洲早期智人后,原来的种群几乎全部灭绝。 15万年前, 极少数有想象力的适应能力更强的非洲海德堡人的后裔,出现进一步演化而终于逃过劫难,活了下来。科学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女性的 线粒体 DNA 研究发现:现在全世界所有人,都是 15万年前九位女性祖先的后裔, 这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奇迹,可见当时的种群规模小到何种程度! 1987年,科学家据此提出“ 夏娃理论 ”,并开展寻找“夏娃”的行动。 3. 克罗马农人 15万年前,那些极少数因为拥有想象力而活下来的人,就是晚期智人( 克罗马农人 或现代人)。 11万年前,冰河期结束,全球气候回暖,晚期智人迎来了好时光,可是,好景不长。7万5千年前,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大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物质被抛入高空,并在大气 平流层 中扩散开来,遮蔽了大量的太阳光,导致全球气候产生急剧变化,此后一千年,地球再次进入冰河期。在那个冰川期之初,由于环境险恶,生存艰难,晚期智人的种群规模快速缩小,以至于几近灭绝。然而,到了 6万年前,晚期智人终于适应了严酷的生存环境,其种群规模得以逐渐扩大与恢复。 10万至5万年前,晚期智人走出非洲,逐渐走向除了 南极洲 以外的每一个大洲。这是 人类进化史 上第三次走出非洲。在这期间,主要由于冰河期太冷的缘故,很多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又返回非洲,而后再次走出来。 克罗马农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法国的克罗马农山洞而得名,又称晚期智人或现代人等。目前,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现有克罗马农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山顶洞人、 河套人 、 水洞沟 人和资阳人等,均属于克罗马农人的范畴。但是,中国晚期智人与欧洲晚期智人相比,二者的体质形态稍有不同,制作的用具及创造的文化,水平相当而风格略异。 克罗马农人的体质形态已没有任何 猿类 的残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其主要特征是:颅顶高而宽大,眉脊几乎消失,颌部退缩,下颏明显,臼齿窝深等等。克罗马农人的头圆而丰满,脑容量达 1400毫升上下,脑内纹褶复杂,与现代人没有差别,具有很高的智慧,拥有完全的语言能力。克罗马农人身材瘦高,四肢发达,动作讯速而灵活,双手极富技巧。克罗马农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猎取鹿、羊、野马、野牛、甚至大型猛兽。克罗马农人知道埋葬已故亲人,利用长石片和石叶来制作工具。在克罗马农人的生活遗址中,发现大量尖状器, 刮削器 、各种石刀、雕刻器和钻头等石器,以及骨锥、投矛器、骨针和鱼叉等磨制骨器。还有各种装饰品,用骨头和软石雕刻的人物像和动物像,以及反映当时人们生活、劳作和狩猎场面的壁画、岩画。 可见,克罗马农人不但追求物质生活,同时知道追求精神生活。从出土的大量装饰品中可以推知,克罗马农人已有审美能力和爱美习俗,希望得到美的享受。更为重要的是:从众多壁画和岩画中可以推知,克罗马农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以前所有生物,包括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都不具备的。正是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克罗马农人更具创造性,并引领克罗马农人逐步走进文明社会。 根据线粒体 DNA和Y 染色体 DNA 研究发现,所有现代人都具有共同的非洲起源,其先祖主要的迁徙时间和迁徙路线大致是: 5万年前,克罗马农人陆陆续续沿着非洲 东海岸 ,越过红海,经西亚来到中亚,然后穿过印度,到达东南亚。 4万年前,从东南亚出发,一部分人进入中国南方,越过长江到达中国北方,在东亚地区扩散开来,而另一部分人则越过一个又一个海峡(在那冰河期时代,由于海平面降低,那些海峡大都成了陆桥,可以徒步穿越),前往 大洋洲 。同时,又有多批走出非洲的克罗马农人继续来到中亚,其中一部分向西迁徙,到达欧洲,而另一部分则走向东方,进入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等地,与从东南亚北上的人群融合。在亚欧大陆的现代人群体中,中亚群体拥有最高的 遗传多样性 ,最为古老,特别是乌兹别克群体。中亚地区是克罗马农人走出非洲后,两次主要 大迁徙 的起源地。 4.四大人种 2万多年前,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散居各地的克罗马农人又分化出 四大人种 : ① 蒙古利亚人种 ,又称 黄种人 ; ② 高加索人种 ,又称白种人或 欧罗巴 人; ③尼格罗人种,又称黑种人;④澳洲人种,又称 棕种人 。后来,在每个大种之下,又分化出若干小种。 2万年前,先后有两批蒙古利亚人越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成为印地安人的祖先。 从遗传基因研究中得知,现代中国人并非 元谋人 、 蓝田人 和北京人等人的后代,也不是 大荔人 、 丁村人 和 许家窑人 等人的后代,而是 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克罗马农人——山顶洞人、 柳江人 、河套人及峙峪人等 ——的后代。中国本土 直立人 的后裔早已灭绝了。在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出现距今 10万至4年前之间的 古人类 考古化石断层,也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有的中国学者曾提出一种多地区起源说:将近 200万年前,直立人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各地,后来在各自的生活区域独立演化出 早期智人 ,进而又独立演化出现代人,其间各地区的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 基因交流 。但是,如今从遗传基因和考古发掘两方面看来,多地区起源说都缺乏依据,目前难以成立。 1万1千年前,即基督教圣经中所说的 大洪水时代 ,最近的一个 冰川期 结束了, 旧石器时代 也随之结束,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候,人类开始养狗,使用弓箭(弓箭的发明比这要早,大约在 2万年前)。华夏先民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大约1万年前,全球气候又经历一个短暂的骤然变冷过程,原来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很多动物,有的逃往温暖的 低纬度 地区,有的灭绝,如 猛犸象 、 剑齿虎 和 短面熊 等都在这时灭绝。在这种情况下,中、高纬度上的远古先民因人口增长,猎物缺乏,生存艰辛,其生活方式不得不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逐渐转向以农耕和畜牧为主,从而推动了农牧业的产生。 8千年前,世界上几乎同进出现了四个各具特色的农牧业中心:(1)中国,主要训养猪和鸡,黄河流域种粟(小米),长江流域种水稻,两地还兼种豆类等 ;( 2)西亚的两河流域,以豢养山羊和绵羊为主,种植小麦和大麦 ;( 3)非洲东北部,主要家畜是毛驴,农作物以高梁为主,兼种非洲小米和非洲稻谷;(4)中美洲,以训养 驼羊 与 荷兰猪 为主,种植玉米,马铃薯和棉花。 与此同时,大批新技术、新事物开始走进远古先民的生活:钻木取火、结网捕鱼、陶器、房屋、水井、村落、酿洒、乐器等。此外,纺织器具,食物加工器具等大量生产和生活用具,也在这时出现。这是人类开始进入定居生活的时代,更是人类迎来的第一个大发明、大创造的时代。这时候,相当于中国传说中的 三皇时代 , 贾湖 、后李、裴李岗、 大地湾 、汤家岗、 河姆渡 及仰韶等文化,或进入繁盛期,或开始 萌芽。 5千年前,又有一批影响深远的新技术、新事物出现了:城池、文字、历法、车子(包括牛车)、 独木舟 、医药、 丝织品 等。这时候,在中国,正值五帝时代,相当于 城头山 、 大汶口 、良渚、 屈家岭 、红山及龙山等文化时期,国家的雏形出现了。在埃及, 美尼斯 统一 上下埃及 ,建立前王国。4千年前,金属器具开始出现,古埃及人大造金字塔,华夏先民、 古印度人 和苏美尔人先后建立各自的国家。 从 南方古猿 开 始,人类在经过长达 500多万年的进化历程之后,终于迈进了文明社会。在这期间,那些身处优越环境、生活悠闲的种群,往往进化缓慢,适应能力较弱,而那些身处逆境、生活艰难、饱经磨炼的种群,则进化较快,应变能力更强。在人类进化史上,曾经多次面临环境、气候等因素造成的严重生存危机,那些无法面对新挑战的适应能力不强的人类所有分支种群,先后都被淘汰了,灭绝了,只有能够及时作出自身调整以应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强的最优秀种群,才得以存活下来,而且变得更加强大。 (六) 人类起源的 分期与理论研究 事实上,关于人类起源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圆满的结论,以上仅仅是生物学及考古学界一般认识,随着人类起源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观点,甚至重大变革。例如, 20世纪的新考古发现、基因检测技术发展和思想进步,大部分科学家同意单地起源说,但随着新考古发现的不断出现,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考察多地起源说。 1. 人类的进化四个阶段 目前,科学家把人类的进化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2)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2. 研究人类起源的两个重要理论 ( 1 ) “夏娃”理论 上个世纪,人们发现了细胞中的线粒体, 1963年,又发现线粒体中也有DNA。线粒体DNA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细胞核DNA。在外形上,线粒体DNA是双线环状,而不是线状;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DNA仅为16569个碱基对,一个人体中约有1016的线粒体DNA分子;线粒体DNA中基因为37个;在高等动物中,线粒体DNA的进化速度比细胞核DNA要快5~10倍;最重要的是,线粒体DNA的遗传方式十分独特,即严格的母系遗传。脊椎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DNA不会进入受精卵,即使个别进入,也会很快分解。所以子代的线粒体DNA只来自母方,父方的线粒体DNA不会遗传给子代。 上世纪 80年代,人们运用10多种限制性内切酶,确定了人类线粒体DNA的基本顺序(又称剑桥顺序)。人类的线粒体DNA共有441个限制性切点,其中63%个位点是恒定的;37%个位点则是可变的。80年代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威尔逊遗传小组研究了世界不同种族居民的线粒体DNA,他们发现全人类的线粒体DNA基本相同,差异很少,平均歧异率为0.32%左右,而线粒体DNA又是严格的母系遗传,因此从逻辑上说,现代世界各种族居民的线粒体DNA最终都是从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那儿遗传下来的。威尔逊小组通过追溯不同种族线粒体DNA的原型,确定了现代人类线粒体DNA的发展谱系。他们发现,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仅见于一些非洲人中,第二类则分布于包括其他非洲人在内的所有种族中。而第二类线粒体DNA的最终源头也在非洲人中。也就是说,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均来自非洲的一位女性,她是人类各种族的共同祖先。威尔逊等人说:“我们可以将这位幸运的女性称为夏娃,她的世系一直延续至今。”这一理论因此被称为“夏娃”理论。同时,在现代各种族中,非洲人之间的线粒体DNA的差异最大,这表明非洲人线粒体DNA中所积累的突变最多。非洲人是最古老的种族,从而也证明了非洲人是最早出现的现代人类。 威尔逊小组说,当时的非洲也许有几千个男女同 “夏娃”生活在一起,但其他女性并没有生下女性后裔,所以她们的线粒体DNA谱系也就断绝了,只有“夏娃”的女性后裔代代繁衍,日益昌盛。威尔逊小组认为线粒体DNA的进化速度(核苷酸替换率)为每一百万年2%~4%,据此推算,这位人类的共同祖先“夏娃”应当生活在14万至19万年之前。大概在9万至18万年之前,她的一些后代离开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最终发展为现代世界各种族居民。 “夏娃”及其后代是现代人类 (晚期智人),当 “夏娃”的后代们来到世界各地时,各地已有许多古人类在生息,如欧洲的尼人,中国的北京人等。威尔逊小组认为,“夏娃”的后代们 (即现代人的祖先)来到世界各地后,并没有与当地土著的古人类混合交融,而是 “完全取代了”他们。因为,如果现代人的祖先与土著古人类混合的话,那些古人类就会将自身的、与“夏娃”不同的线粒体DNA遗传下来,现代居民中也就会出现许多种线粒体DNA。可事实上,现代各种族居民的线粒体DNA是高度一致的,都来自同一个女性祖先“夏娃”,除此之外不存在着其它来源的线粒体DNA。据此推断,那些古人类都灭绝了,被现代人类的祖先完全取代了。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不是从当地的古人类发展而来的,而是来自非洲。 “夏娃”理论提出后,在科学界及社会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密执安大学沃尔泼夫为首的古人类学家坚决反对这个理论,他们 认为化石材料表明世界各地区的现代人类是从当地的古人类发展而来的,并不存在着 “完全取代”。以华盛顿大学的坦普列顿为代表的一些分子生物学家也坚决反对“夏娃”理论,并指出了其在计算机程序及计算方法上的错误。 面对着来自各方的猛烈批评, “夏娃”论者不断提出新材料论证自已的观点,并修改了某些说法,他们 还在进一步研究,以期提出更有力的材料证明自己的假说。这场讨论至今尚在热烈进行中,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有助于更进一步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 2 ) “繁衍混合”与“生殖隔离”理论 猿人是怎样变成现代人的,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故事( Eccles 1989)。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一直致力于追踪人及其最近源祖先在时空上的蛛丝马迹(图2-1-3),比较它们在形态结构(包括脑容量)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主要的手段是比较解剖学、化石、放射性测年、分子钟甚至古DNA技术等。目前已达成的一般共识是:现代人类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 即南方古猿 →能人(Homo habilis,距今约200万年)→直立人(Homo erectus,距今约150万年)→智人(Homo sapiens,距今约50万年)。 图 2-1-3 —个关于人种群时空点扩散的观点(引自Reed et al.2004) 那么,人类是怎样一步步从古猿走到 “现代人”的?Science周刊评出的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之一就是“解读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来自哈佛医学院遗传系的Reich和来自德国人类进化马普研究所的Pääbo等在Nature周刊上撰文,报告了他们对一块“类人(human-like)”指骨进行核DNA(即细胞核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中的DNA)测序的结果。这块指骨取自南西伯利亚(苏联一地区)的丹尼索娃洞穴(Denisova Cave),约有40000年历史。根据对数据的分析,作者提出:除了尼安德特人(遗骨1856年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约有50000年历史)与现代人的祖先发生过繁衍混合外,稍后很可能发生过丹尼索娃人与现代人祖先的繁衍混合。 可见,繁衍混合是人类逐渐进化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人类一步步有别于古猿的内在机制。但是另一方面,物种分化的关键又恰恰是确认生殖隔离(物种也是依此定义的),如果两个近缘物种之间在生殖上隔离开来(它们的基因库不再混合),就成为了不同的物种。其实,要研究人是如何起源的,关键还要知道,一部分猿(人的祖先)是在何时、何地、因何与主体古猿种群出现生殖隔离的。这是更加困难的但是应该弄清的事情。 当然,现在地球上被确认的物种有数百万种之多,但真正知道它们起源各种细节的却寥寥无几。人的起源过程亦是如此,仍然处在遥遥无期的探索之中。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思想的轨迹:上篇(1)(初稿)
fqng1008 2019-6-3 15:15
上篇 轴心时代 《易传 ·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说明那时候的自然哲学家获得知识的途径,是通过观察天地万事万物的现象和规律,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观察到的材料,发明了八卦的理论,用来传达神明的心意,并类推万事万物的规律。正是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帮助他们创造了轴心时代的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存在着质的差异。 第一节 从 远古 走来 一、人类的起源 (一)恐龙灭绝之谜 科学界把人类起源与恐龙灭绝联系了起来:由于 地球霸主 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 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 先后 出现又 一一 消失, 那 是生物演化史中的 寻常事件 。但是 ,作为统治地球 1.6亿年之久 的 恐龙 ( 生活在距今大约 2.4亿年至6500万年前 ) ,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 科学家 们的种种猜测。 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 大家 一直争论不休。 虽然各种说法很多,但比较 有 说服力的 是 “ 陨石 撞击说 ” 。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左右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 小行星 。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 里氏 10级,而撞击产生的 陨石坑 直径将超过 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300公里之间。 2009年 ,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 是这样描述的:他们 在 6534.83万年前的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 稀有元素 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 232倍。如此高浓度的 铱 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 中才 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 墨西哥湾 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类似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致使地球内部 岩浆 汹涌喷出,撞击造成的 超级火山 爆发,从古玛拉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测出此次爆发的威力远远高于黄石超级火山最大的能量 (普通火山口的直径也就是是几百米,而这次被撞击成的口子直径超过 148千米),整个地球被浓浓的火山灰和毒气所覆盖,导致 太阳光 无法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大气层氧气含量极低。综合这些因素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 以前学术界都是把外来 天体撞击 说和 火山喷发 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 。 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 (全球性的) ; 而 火山说 ,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剧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 生物灭绝 ,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 。 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地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 生物大灭绝 。 当然,这还是猜测。对于恐龙的灭绝,科学家至少提出了 90多种较有道理的假说,但仍然不能圆满解释。恐龙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共延续了1.6亿年,经历三叠/白垩界线处的大灭绝事件之后,当时所有重约10~25千克的生物基本都灭绝了。许多哺乳动物在此阈值之下,因此得以躲过此次灾难并在其后大型化,向空出来的生态域进军。可以肯定的说,人类是诸多哺乳动物中进化得最幸运的一个种族。 (二) 恩斯特 ·海克尔 与 《人类的进化》 1874年, 恩斯特 ·海克尔 发表了包含进化论思想的重要著作 ——《人类的进化》,该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的科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查理 ·达尔文 曾说:假如海克尔的这本书早点出来的话,他就没有必要去写《物种的起源》一书了。 该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对人类的进化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说明:( 1) 人类的科学 ; (2)人类的胚胎发育;(3)人类的树状系谱;(4)各种器官的进化。书中在回顾了 胚胎学 和进化论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海克尔对 17世纪以来的人类科学成就做出了肯定,进一步提出了“ 生物发生律 ”。 作者指出: “进化论”是生物学的重大规律。他从古生物学化石、 比较解剖学 中动物形态的分类,以及胚胎学中高等有机胚胎的发育过程等多个层面出发,阐述了生物进化和人类发生的历史。 海克尔从动物最早的祖先 单细胞动物 着手分析,明确了由低级动物 变形虫 、 团藻 、 原肠动物 、 蠕形动物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到低级猿猴、类人猿以至人类的一步步演变过程。并从动物胚胎由没有任何器官的 “卵”开始,逐渐生出 囊胚 、胚口、 胚层 、腔和腮囊、膜质管、软骨、神经索以至四肢的过程,来说明人类的起源和发生的经过。 最后,海克尔详述了动物器官的进化。用生物 学事实 说明神经、耳、腺、毛发、脑、胃、骨骼的形成,来说明低级动物到 高级动物 、 无脊椎动物 到脊椎动物的自热发展过程,系统的阐述人类进化的学说。 作者恩斯特 ·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海克尔(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1834-1919)生于波茨坦卒于 耶拿 ,德国动物学家和哲学家。海克尔将 查尔斯 ·罗伯特·达尔文 的进化论引入德国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了人类的进化论理论。 海克尔本来的职务是医生,后来任比较解剖学的教授。他是最早将心理学看作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的人之一。他引入了一些今天在生物学中非常普遍的术语如生态学、门等,他将政治学称为是 “ 应用生物学 ”。他的一些理论和主张后来被纳粹理论家利用,成为其种族主义和 社会达尔文主义 的理由。海克尔也是 优生学 的先驱。 海克尔比较知名的文章主要是他的科普、嘲讽文章或者他的游记,他的学术文章至今依然可以提供新的启发。如他 1866年的《形态学大纲》是世界上第一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教科书,在他的1874年的《 人类学 》中他使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来探讨人从动物 世界的进化 和人的来源。他的三卷《 系统发生学 》虽然很少有人读过,但这部从 1894年到1896年发表的巨著,总结了他对整个动物世界的进化和亲属关系的认识。 (三)人类的进化历程 1.人类起源的基本观点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击到墨西哥的 尤卡坦 丰岛上。这一撞击在短时间内严重破坏了 地球的环境 和气候,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当时 80%的生物物种惨遭灭绝,尤其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地球霸主 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 图 2-1-1 人类的进化历程 图 2-1-2 人类的进化简史 5000万年前, 灵长类动物 呈放射状快速进化,从低级灵长类动物的 原猴类 中,分化出高级灵长类动物。这时候,有的猴类开始向 猿类 演化,原始猿类逐渐从猴类中分离出来。目前已知的最早猿类,是出土于埃及法雍的生活于 3500万至3000万年前的 原上猿 ,其次是距今 2800万至2600万年前的埃及古猿。2300万年前,又演化出 森林古猿 ,目前在非洲和亚欧大陆的很多地方,都发现有森林古猿的化石。 1000万年前,森林古猿消失。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森林古猿分化出了巨猿、 西瓦古猿 和拉玛古猿等多个分支。 1400万年前,拉玛古猿开始出现,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都发现有拉玛古猿的化石(中国云南禄丰也有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 前臼齿 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等点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多数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和猩猩的共同祖先。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开始在非洲东部制造一条南北走向的 大裂谷 ,把非洲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相对独立的动植物系统,这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 600多万年前,南北美洲还不相连,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中部,洋流相通; 北冰洋 较暖,其海水盐分较高,不易结冰。后来,地轴 倾斜角 产生变化,地球接受的太阳光略微减少;地壳运动在中美洲制造了 巴拿马地峡 ,阻断了两大洋的中部洋流;北冰洋雨水增多,其表层海水的盐分降低,较易结冰。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 南北两极 形成大冰盖; 南北极 的大冰盖又反射出大量的太阳光,从而使地球进入 冰河期 。在那冰河时代,气候严寒大量的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于陆地之上,海平面下降了大约 50米,全球干旱少雨,地中海干涸。这时候,在非洲大裂谷的西部,由于地处赤道附近,距离大西洋不远,而且地势较低,仍然雨水充沛,森林茂密,那里的拉玛古猿栖息在大树之上,食物充足,生活悠闲,所以进化缓慢,后来逐渐演化成猩猩。与此同时,在非洲大裂谷的东部,地壳运动抬高了地势,阻断了来自遥远的大西洋本来就不太多的水汽,使那里的降雨量由西向东渐次减少,原有的大片森林退化成草原,那里的拉玛古猿无树攀援和栖息,不得不来到地面,而且食物稀少,生活艰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躲避天敌,使视野开阔,大裂谷东部的拉玛古猿开始学习直立行走。这期间,一些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种群,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了。 500多万年前,非洲东部出现了一种双脚勉强可以行走,双手作辅助的大型高级灵长类动物,这就是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因其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非洲南部而得名,又称最早的人类(人属),或与其后裔的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主要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发现过十几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露西女士”。 露西女士, 1974年出土于 埃塞俄比亚 ,生活在 300多万年前,死亡年龄在20岁左右,全身骨骼保存率达40%。南方古猿的主要特征是:齿弓呈 抛物线 形,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脑顶叶扩大,可能有原始的语言能力而且配合手势与他人进行交流;拇指可与其他四指对握,能使用天然工具;大足趾与其他四趾并列于足前方,脚底有足弓;头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颅底中央,骨盆比猿类宽,能直立行走。南方古猿的头骨比人类的短, 脑容量 很小,只及现代人的三分之一,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的相近。南方古猿虽能直立行走,却步履蹒跚,行动笨拙而迟缓。从肩胛骨和臂骨看来,南方古猿依然保持其灵长类远祖的攀援特征。南方古猿象人而不是真正的人,象猿而又与猿明显不同,处于二者的中间环节,是从猿到人过程中的第一种过渡生物。总之,南方古猿是公认的最早人类祖先,是 人类的起源 ,是最早的人科动物,其体质特征和人接近( 150万年前,南方古猿消失)。 2.直立行走的意义 人类始祖 那笨拙的双手,终于从行走器官中解放出来,以从事别的劳作,进而加快了 人类的演化 。从此与 四足动物 产生重大区别,原始人类逐渐从猿类中分离出来。 250万年前,在非洲,南方古猿几乎同时演化出多个分支: ( 1)鲍氏猿人:鲍氏猿人貌似猩猩,体格粗壮;脑容量达500毫升以上;牙齿巨大,面部肌肉有力,耐粗食。鲍氏猿人以植物为食,食物充裕,生活悠闲,但食性单一,适应能力不强。100万年前,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鲍氏猿人因无法适应而灭绝。 ( 2)能人:能人的体形较为纤细,瘦高;脑容量在700毫升上下; 手骨 和腿骨与现代人近似。能人的食性广泛,既采食野果、嫩叶和植物块茎,又食用肉类,而且食物中的肉类比例很高。能人生活艰难,经常食不裹腹,但适应能力很强。 ( 3)匠人:匠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性,与能人相似,但适应能力似乎更强。后代的 直立人 由匠人演化而来的可能性更大。 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与其祖先南方古猿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 能人和匠人,既采食果蔬,也捡食腐肉与蛋类,又猎食野兔、野鹿、野驴和羚羊等。早期猿人既是猎人,进行狩猎只有鲍氏猿人不当猎人,不狩猎,同时又是猎物,经常成为大型食肉动物的美食佳肴。能人和匠人也许有简单的语言。 3. 制造工具的价值 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能人和匠人似乎能建造简单的住所。更重要的是: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经过打制的石器,主要有 砍砸器 、 刮削器 和多边器等。据此可以想象,能人与匠人打制石器,而后手握石器去宰割兽肉,并对兽骨进行敲骨吸髓的场景。骨髓更富营养,而其他动物却没有能力享用骨髓。 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终于学会了制造工具,而工具的制造是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从此,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旧石器时代 。 能人与匠人制造工具,能够促进语言的发展;使用工具,能够获取更多更好的食物;大量摄入高营养的食物,能够促进大脑的进化。 早期猿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主要发现于非洲的部分地区,现有材料不多。从发掘场地发现:能人或匠人,曾与几种不同种类的南方古猿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场所里,甚至与其后裔的直立人在同一处生活。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性不同,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生存竞争的问题。 将近 20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了直立人。直立人,又称 晚期猿人 。后来,直立人 走出非洲 ,向亚欧大陆迁徙,这是 人类进化史 上第一次走出非洲。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发现有大量的直立人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 元谋人 、 蓝田人 、北京人,印度尼西亚的 爪哇人 ,德国的 海德堡人 ,北非的毛里坦人等等,都属于直立人的范畴。 直立人的脑容量在 1000毫升上下;头骨很厚,眉脊突出,颅骨低平,具有猿的特征;腿骨似人,适宜直立行走,能象现代人一样快速奔跑。从 脑颅骨 的结构可以确定,直立人拥有语言能力。直立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也许还使用一些符号进行记事。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直立人继承了其祖先的技能,并加以改良,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思制作石器。在直立人的生活遗址中,除了出土大量的石器,同时出土大量被烧烤过的兽骨,以及其他用火痕迹。可以推知,在雷电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大火中,直立人取来火种,加以保存,继续留用。 4.火的使用 直立人用火,既能抵御寒冷,又能驱除猛兽,更能享用熟食,其意义重大。熟食肉类和鱼类,对人体大有裨益,能使人体在相同数量的食物中摄取更多的营养,使大脑更有效地支配肢体的活动,更有利于大脑及全身的进化。直立人虽然没有庞大的躯体,也不能高速飞奔,更没有尖牙利爪和犄角毒囊,可是,直立人凭借 聪明的大脑 和灵活的双手,终于在动物界中获得了绝对的优势,逐渐晋身为 食物链 的最上层。 60万年前,非洲和亚欧大陆上的直立人各自独立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德国的 海德堡 而得名。其实,海德堡人仍然属于直立人的范畴,是后期直立人的一种,其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性,与原来的直立人相比变化不太大。 20万年前,直立人(海德堡人)消失。 5.尼安德特人 与此同时,在非洲和亚欧大陆上,由当地海德堡人各自独立演化而来的 尼安德特人 出现了。 尼安德特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河流域而得名,简称 尼人 ,又称 早期智人 ,或因其大多居住洞穴中而称之为 穴居人 。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发现大量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 大荔人 、 马坝人 、 许家窑人 等,都属于这类早期智人。 尼安德特人的体质形态与现代人很接近,但仍存留若干猿的特征:眉脊发达,前额低斜,枕部突出,鼻子宽大,颌骨前突等。尼安德特人身材不高,但强壮结实; 脑容量 在 1300毫升左右,比直立人大得多, 脑组织 也更复杂。在尼安德特人居住过的洞空中,发现大量精巧的石器制品、骨针、动物化石和用火痕迹。 28万至11万年前,地球经历一个 冰川期 ; 7万多年前,地球再次迎来最近的一个冰川期。尼安德特人生活的时代,正值两个寒冷的冰川期,其中只有四万年温暖的 间冰期 。尼安德特人身穿兽皮缝制的服装,烧火取暖;主要以狩猎为生,使用有刃有角的薄石片和木棒组合而成的形如标枪的猎具;狩猎时,经常组织多人,利用有利地形来伏击大型猎物,也会用火把将猎物逼入有利地形。尼安德特人已有葬仪;年长的人会把生活经验传授后代。但是,尼安德特人一直使用固有的工具,不思加以改进。 20万年前,在亚欧大陆上,身材较矮的海德堡人在独立演化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的同时,在非洲,身材较高的非洲海德堡( 直立人 )也演化出了非洲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后来,非洲早期智人走出非洲,走向亚欧大陆,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二次走出非洲。 6“ 夏娃理论 ” 考古研究发现:在亚欧大陆上,由当地 海德堡人 (直立人)独立进化出的早期智人,与第二次 走出非洲 的早期智人,甚至与第三次走出非洲的 晚期智人 ,至少共同生活过 6万年。大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都灭绝了,被晚期智人彻底取代。当代分子生物学的DNA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不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而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将近 20万年前,在 冰河期 里,非洲虽不寒冷,却极为干旱,生存环境极为恶劣,非洲海德堡人(直立人)在演化出非洲早期智人后,原来的种群几乎灭绝。 15万年前,由于出现演化,极少数有想象力的适应能力更强的非洲海德堡人的后裔,终于逃过劫难,活了下来。分子生物学对女性的 线粒体 DNA 研究说明:现在全世界所有人,都是 15万年前九位女性祖先的后裔,可见当时的种群规模小到何种程度!1987年,科学家据此提出“ 夏娃理论 ”,并开展寻找“夏娃”的行动。 7 克罗马农人 15万年前,那些极少数因为拥有想象力而活下来的人,就是晚期智人( 克罗马农人 或现代人)。 11万年前,冰河期结束,全球气候回暖,晚期智人迎来了好时光,可是,好景不长。7万5千年前,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大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物质被抛入高空,并在大气 平流层 中扩散开来,遮蔽了大量的太阳光,导致全球气候产生急剧变化,此后一千年,地球再次进入冰河期。在那个冰川期之初,由于环境险恶,生存艰难,晚期智人的种群规模快速缩小,以至于几近灭绝。然而,到了 6万年前,晚期智人终于适应了严酷的生存环境,其种群规模得以逐渐扩大与恢复。 10万至5万年前,晚期智人走出非洲,逐渐走向除了 南极洲 以外的每一个大洲。这是 人类进化史 上第三次走出非洲。在这期间,主要由于冰河期太冷的缘故,很多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又返回非洲,而后再次走出来。 克罗马农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法国的克罗马农山洞而得名,又称晚期智人或现代人等。目前,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现有克罗马农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山顶洞人、 河套人 、 水洞沟 人和资阳人等,均属于克罗马农人的范畴。但是,中国晚期智人与欧洲晚期智人相比,二者的体质形态稍有不同,制作的用具及创造的文化,水平相当而风格略异。 克罗马农人的体质形态已没有任何 猿类 的残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其主要特征是:颅顶高而宽大,眉脊几乎消失,颌部退缩,下颏明显,臼齿窝深等等。克罗马农人的头圆而丰满,脑容量达 1400毫升上下,脑内纹褶复杂,与现代人没有差别,具有很高的智慧,拥有完全的语言能力。克罗马农人身材瘦高,四肢发达,动作讯速而灵活,双手极富技巧。克罗马农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猎取鹿、羊、野马、野牛、甚至大型猛兽。克罗马农人知道埋葬已故亲人,利用长石片和石叶来制作工具。在克罗马农人的生活遗址中,发现大量尖状器, 刮削器 、各种石刀、雕刻器和钻头等石器;以及骨锥、投矛器、骨针和鱼叉等磨制骨器;各种装饰品;用骨头和软石雕刻的人物像和动物像,以及反映当时人们生活、劳作和狩猎场面的壁画、岩画。 克罗马农人不但追求物质生活,同时知道追求精神生活。从出土的大量装饰品中可以推知,克罗马农人已有审美能力和爱美习俗,希望得到美的享受。更为重要的是:从众多壁画和岩画中可以推知,克罗马农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以前所有生物,包括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都不具备的。正是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克罗马农人更具创造性,并引领克罗马农人逐步走进文明社会。 根据线粒体 DNA和Y 染色体 DNA 研究发现,所有现代人都具有共同的非洲起源,其先祖主要的迁徙时间和迁徙路线大致是: 5万年前,克罗马农人陆陆续续沿着非洲 东海岸 ,越过红海,经西亚来到中亚,然后穿过印度,到达东南亚。 4万年前,从东南亚出发,一部分人进入中国南方,越过长江到达中国北方,在东亚地区扩散开来,而另一部分人则越过一个又一个海峡(在那冰河期时代,由于海平面降低,那些海峡大都成了陆桥,可以徒步穿越),前往 大洋洲 。同时,又有多批走出非洲的克罗马农人继续来到中亚,其中一部分向西迁徙,到达欧洲,而另一部分则走向东方,进入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等地,与从东南亚北上的人群融合。在亚欧大陆的现代人群体中,中亚群体拥有最高的 遗传多样性 ,最为古老,特别是乌兹别克群体。中亚地区是克罗马农人走出非洲后,两次主要 大迁徙 的起源地。 8.四大人种 2万多年前,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散居各地的克罗马农人又分化出 四大人种 : ① 蒙古利亚人种 ,又称 黄种人 ; ② 高加索人种 ,又称白种人或 欧罗巴 人; ③尼格罗人种,又称黑种人;④澳洲人种,又称 棕种人 。后来,在每个大种之下,又分化出若干小种。 2万年前,先后有两批蒙古利亚人越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成为印地安人的祖先。 从遗传基因研究中得知,现代中国人并非 元谋人 、 蓝田人 和北京人等人的后代,也不是 大荔人 、 丁村人 和 许家窑人 等人的后代,而是 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克罗马农人——山顶洞人、 柳江人 、河套人及峙峪人等 ——的后代。中国本土 直立人 的后裔早已灭绝了。在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出现距今 10万至4年前之间的 古人类 考古化石断层,也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有些中国学者曾提出一种多地区起源说:将近 200万年前,直立人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各地,后来在各自的生活区域独立演化出 早期智人 ,进而又独立演化出现代人,其间各地区的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 基因交流 。如今从遗传基因和考古发掘两方面看来,多地区起源说都缺乏依据,难以成立。 1万1千年前,即基督教圣经中所说的 大洪水时代 ,最近的一个 冰川期 结束了, 旧石器时代 也随之结束,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候,人类开始养狗,使用弓箭(弓箭的发明比这要早,大约在 2万年前)。华夏先民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大约1万年前,全球气候又经历一个短暂的骤然变冷过程,原来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很多动物,有的逃往温暖的 低纬度 地区,有的灭绝,如 猛犸象 、 剑齿虎 和 短面熊 等都在这时灭绝。在这种情况下,中、高纬度上的远古先民因人口增长,猎物缺乏,生存艰辛,其生活方式不得不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逐渐转向以农耕和畜牧为主,从而推动了农牧业的产生。 8千年前,世界上几乎同进出现了四个各具特色的农牧业中心: ( 1)中国,主要训养猪和鸡,黄河流域种粟(小米),长江流域种水稻,两地还兼种豆类等; ( 2)西亚的两河流域,以豢养山羊和绵羊为主,种植小麦和大麦; ( 3)非洲东北部,主要家畜是毛驴,农作物以高梁为主,兼种非洲小米和非洲稻谷; ( 4)中美洲,以训养 驼羊 与 荷兰猪 为主,种植玉米,马铃薯和棉花。 与此同时,大批新技术、新事物开始走进远古先民的生活:钻木取火;结网捕鱼;陶器;房屋;水井;村落;酿洒;乐器等。此外,纺织器具,食物加工器具等大量生产和生活用具,也在这时出现。这是人类开始进入定居生活的时代,更是人类迎来的第一个大发明、大创造的时代。这时候,相当于中国传说中的 三皇时代 , 贾湖 、后李、裴李岗、 大地湾 、汤家岗、 河姆渡 及仰韶等文化,或进入繁盛期,或开始萌芽。 5千年前,又有一批影响深远的新技术、新事物出现了:城池、文字、历法、车子(包括牛车)、 独木舟 、医药、 丝织品 等。这时候,在中国,正值五帝时代,相当于 城头山 、 大汶口 、良渚、 屈家岭 、红山及龙山等文化时期,国家的雏形出现了;在埃及, 美尼斯 统一 上下埃及 ,建立前王国。 4千年前,金属器具开始出现;古埃及人大造金字塔,华夏先民、 古印度人 和苏美尔人先后建立各自的国家。 从 南方古猿 开始,人类在经过长达 500多万年的进化历程之后,终于迈进了文明社会。在这期间,那些身处优越环境、生活悠闲的种群,往往进化缓慢,适应能力较弱,而那些身处逆境、生活艰难、饱经磨炼的种群,则进化较快,应变能力更强。在人类进化史上,曾经多次面临环境、气候等因素造成的严重生存危机,那些无法面对新挑战的适应能力不强的人类所有分支种群,先后都被淘汰了,灭绝了,只有能够及时作出自身调整以应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强的最优秀种群,才得以存活下来,而且变得更加强大。 9. 小结 现时生物学及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对现代人类的早期演化历程主要有两种理论,即单地起源说和 多地起源说 , 19世纪时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家抱有种族歧视观念,大部分同意多地起源说,认为白种人和其它 人种起源 不同,从根本上就处于一个优越的地位。 20世纪的新考古发现、基因检测技术发展和思想进步,导致大部分科学家同意单地起源说,但随着新考古发现的不断出现,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考察多地起源说。并把人类的进化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2)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四)研究人类起源的两个重要理论 1. “夏娃”理论 从 20世纪开始,人类一直在寻求人类起源问题的科学答案,并形成了许多理论。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现代人类起源理论,被称为“夏娃”理论,从而引发了一场颇为热烈的讨论。 “夏娃”理论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产物。上个世纪,人们发现了细胞中的线粒体,1963年,又发现线粒体中也有DNA。线粒体DNA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细胞核DNA。在外形上,线粒体DNA是双线环状,而不是线状;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DNA仅为16569个碱基对,一个人体中约有1016的线粒体DNA分子;线粒体DNA中基因为37个;在高等动物中,线粒体DNA的进化速度比细胞核DNA要快5~10倍;最重要的是,线粒体DNA的遗传方式十分独特,即严格的母系遗传。脊椎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DNA不会进入受精卵,即使个别进入,也会很快分解。所以子代的线粒体DNA只来自母方,父方的线粒体DNA不会遗传给子代。 上世纪 80年代,人们运用10多种限制性内切酶,确定了人类线粒体DNA的基本顺序(又称剑桥顺序)。人类的线粒体DNA共有441个限制性切点,其中63%个位点是恒定的;37%个位点则是可变的。80年代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威尔逊遗传小组研究了世界不同种族居民的线粒体DNA,他们发现全人类的线粒体DNA基本相同,差异很少,平均歧异率为0.32%左右,而线粒体DNA又是严格的母系遗传,因此从逻辑上说,现代世界各种族居民的线粒体DNA最终都是从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那儿遗传下来的。威尔逊小组通过追溯不同种族线粒体DNA的原型,确定了现代人类线粒体DNA的发展谱系。他们发现,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仅见于一些非洲人中,第二类则分布于包括其他非洲人在内的所有种族中。而第二类线粒体DNA的最终源头也在非洲人中。也就是说,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均来自非洲的一位女性,她是人类各种族的共同祖先。威尔逊等人说:“我们可以将这位幸运的女性称为夏娃,她的世系一直延续至今。”这一理论因此被称为“夏娃”理论。同时,在现代各种族中,非洲人之间的线粒体DNA的差异最大,这表明非洲人线粒体DNA中所积累的突变最多。非洲人是最古老的种族,从而也证明了非洲人是最早出现的现代人类。 威尔逊小组说,当时的非洲也许有几千个男女同 “夏娃”生活在一起,但其他女性并没有生下女性后裔,所以她们的线粒体DNA谱系也就断绝了,只有“夏娃”的女性后裔代代繁衍,日益昌盛。威尔逊小组认为线粒体DNA的进化速度(核苷酸替换率)为每一百万年2%~4%,据此推算,这位人类的共同祖先“夏娃”应当生活在14万至19万年之前。大概在9万至18万年之前,她的一些后代离开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最终发展为现代世界各种族居民。 “夏娃”及其后代是现代人类(晚期智人),当“夏娃”的后代们来到世界各地时,各地已有许多古人类在生息,如欧洲的尼人,中国的北京人等。威尔逊小组认为,“夏娃”的后代们(即现代人的祖先)来到世界各地后,并没有与当地土著的古人类混合交融,而是“完全取代了”他们。这是因为,如果现代人的祖先与土著古人类混合的话,那些古人类就会将自身的、与“夏娃”不同的线粒体DNA遗传下来,现代居民中也就会出现许多种线粒体DNA。可事实上,现代各种族居民的线粒体DNA是高度一致的,都来自同一个女性祖先“夏娃”,除此之外不存在着其它来源的线粒体DNA。据此推断,那些古人类都灭绝了,被现代人类的祖先完全取代了。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不是从当地的古人类发展而来的,而是来自非洲。 “夏娃”理论提出后,在科学界及社会公众中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以密执安大学沃尔泼夫为首的古人类学家坚决反对这个理论,他们说,化石材料表明世界各地区的现代人类是从当地的古人类发展而来的,并不存在着“完全取代”。以华盛顿大学的坦普列顿为代表的一些分子生物学家也坚决反对“夏娃”理论,并指出了其在计算机程序及计算方法上的错误。 面对着来自各方的猛烈批评, “夏娃”论者不断提出新材料论证自已的观点,并修改了某些说法,他们正准备提出更有力的材料。这场讨论至今尚在热烈进行中,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有助于更进一步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2. “繁衍混合”与“生殖隔离”理论 猿人是怎样变成现代人的,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故事( Eccles 1989)。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一直致力于追踪人及其最近源祖先在时空上的蛛丝马迹(图2-3),比较它们在形态结构(包括脑容量)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主要的手段是比较解剖学、化石、放射性测年、分子钟甚至古DNA技术等。目前已达成的一般共识是:现代人类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更细节的区分为,南方古猿→能人(Homo habilis,距今约200万年) → 直立人( Homo erectus,距今约150万年) → 智人( Homo sapiens,距今约50万年)。智人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前身,基本上为达尔文在160年前提出的假说提供了证据。 那么,人类是怎样一步步从古猿走到 “现代人”的?新的基因组测序是一个重要的工具。Science周刊评出的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之一就是“解读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不久前,来自哈佛医学院遗传系的Reich和来自德国人类进化马普研究所的Pääbo等在Nature周刊上撰文,报告了他们对一块“类人(human-like)”指骨进行核DNA(即细胞核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中的DNA)测序的结果。这块指骨取自南西伯利亚(苏联一地区)的丹尼索娃洞穴(Denisova Cave),约有40000年历史。根据对数据的分析,作者提出:除了尼安德特人(遗骨1856年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约有50000年历史)与现代人的祖先发生过繁衍混合外,稍后很可能发生过丹尼索娃人与现代人祖先的繁衍混合。 图 2-1-3 —个关于人种群时空点扩散的观点(引自Reed et al.2004) 可见,繁衍混合是人类逐渐进化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人类一步步有别于古猿的内在机制。但是另一方面,物种分化的关键又恰恰是确认生殖隔离(物种也是依此定义的),如果两个近缘物种之间在生殖上隔离开来(它们的基因库不再混合),就成为了不同的物种。其实,要研究人是如何起源的,关键还要知道,一部分猿(人的祖先)是在何时、何地、因何与主体古猿种群出现生殖隔离的。这是更加困难的但是应该弄清的事情。 现在地球上被确认的物种有数百万种之多,但真正知道它们起源各种细节的却寥寥无几。人的起源过程亦是如此,仍然处在遥遥无期的探索之中。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语言故事:人类语言的来源
fqng1008 2019-5-19 15:12
1977年,中美洲中部尼加拉瓜马那瓜附近成立了一所聋哑儿童的学校,刚开始有50名学生。1980年,在马那瓜又开设了一所聋哑青少年职业学校,名为“自由村”。到了1983年,两所学校总共有400多名聋哑学生。起先,语言学习着重于西班牙语口语和唇读法,老师使用手势比划字母,学习效果非常的差,老师与学生之间均无法沟通。然而,基于操场、校园及上下学的公车的交流环境中,孩子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被称为尼加拉瓜手势语——现代新手语的出现,为人类语言的起源,可能潜在地提供了些许线索,人类探寻语言起源之心又被掀起。 (a图表示看见,b图表示支付。图源:维基) 语言的诞生一直是一个未解决的迷,各种的假说都没有实证做辅佐,相关的发展也没有直接的历史痕迹。事实上,即使在21世纪,语言和语言的起源(以及性与生殖的发展)仍然是进化理论中最重要的障碍之一。为了“使问题消失”,一些进化论者选择了不解决这个问题。1866年,巴黎语言学协会发布禁令,要求停止任何与语言起源和演化有关的讨论。以这种惊人的方式接受失败。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的人在安静的寻求着答案。 (《语言本能:心灵如何创造语言》1994年第一版封面,美国史蒂芬·平克著。图源:维基)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中记载: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古埃及法老萨梅蒂库斯决定探索并证明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他征召了两个出生于底层阶级的婴儿,把他们交给边远地区的牧羊人抚养,两个孩子被安置在互相隔离的小屋里,丰衣足食,但不让他们听到任何语言。两年后的一个早晨喊出了“别克斯becos”,小亚细亚地腓尼基中有“别克斯”这个词,意思是“面包”,于是法老就认定腓尼基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 后来心理学家证实:世界上绝没有天然语言,一个未听过别人说话的孩子是不可能说话的。 20世纪初有这样一则案例,1920年传教士发现了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阿玛拉约1岁半被人类领养,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1年,便死了。卡玛拉被发现时约8岁,她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单词,7年后增加到45个单词,并曾说出用3个单词组成的句子。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 (狼孩卡玛拉,1929年因伤寒热病去世,约17岁,与人类生活了9年,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孩子的水平。图源:百度) 人类语言起源假说多种多样:语言神授、语言人造、科学推测。 语言神授 初民解释语言的起源,无不带有神话的色彩,这也不足为奇,因为神话是初民最早的信息库。柏拉图《克拉底鲁篇》说诸神定名:腓尼基人奉卡德摩斯神为字母创始人,挪威人称欧丁神创造字母,而最完整的记录则在希伯来人的《旧约·创世纪》。 《圣经·创世纪》关于上帝造亚当、亚当给万物取名的描述:第一章,上帝亲自给万物取名;第二章又说,上帝派亚当看守伊甸园,园里的各种飞禽走兽,都没有名字,上帝就叫他们走到亚当面前,亚当叫它们什么,就算它们的名字。 印度最古老的典籍《吠陀》中的《教义集》中,语言是母牛,呼吸是公牛,由语言和呼吸生出人心。婆罗门教徒把语言视为最伟大的女神。 至于中国,古代曾有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据说女娲开始造出的人都不会说话,她在这些泥人后脑勺上拍打了几下,这些泥人变哇哇地大叫起来,有了语言。因此孩子出生都伴有哇哇的哭声。 澳大利亚的传说更是离奇古怪:古代东方住着一个凶恶的老太婆,叫布鲁利。夜晚一刻,她就拿着一根木棒去捣毁周围熟睡人们的篝火。布鲁利死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聚在一起分食恶婆婆的尸体以作纪念。由于大家分食的部位不同,于是都说起相互不懂的话来。 (巴别塔的油画(1563)——上帝困惑人类语言的历史事件。图源: https://www.trueorigin.org/language01.php) 语言人造 我毫不怀疑,语言借助于手势即肢体语言,起源于各种自然声音、其他动物的声音和自己本能的呼喊的模仿和修饰——达尔文,1871。 摹声说 也称拟声说、汪汪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外界声音的模仿。根据是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摹声词。如英语中的cuckoo(布谷鸟)类似于布谷鸟的叫声,汉语中的猫、鸭、鸡、鸦等词跟这些动物的叫声也有关系。 最先是古希腊哲学派别之一的斯多葛学派提出的。18世纪,德国的赫德尔J·G·Herder在它的《语言起源》一书中也力主“摹声说”。中国清代学者张行孚在《说文发疑》一书中也有“字音每象物声”的主张。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数量不等的摹声词,但并不能证明语言起源于摹声:第一,人和语言中的摹声词都是少数,靠这些少数的摹声词,根本不能形成最起码的语言系统;第二,客观世界的事物非常之多,有许许多多的事物根本无法摹声,如“太阳”、”月亮“、”火苗“、”帽子“、”大腿“、”思想“等都是无声可摹的;第三,如果语言起源于摹声,各种语言的摹声词应该是相同的,但是汉语中的猫,英语中却是cat,即使是象声词这种以模拟声音而构成的词,各语言也有差异。如汉语“咔哒”,英语“click”等。 感叹说 也称“呸呸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原始人对各种感受而引起感叹,人类的原始语言就是由这种感叹声演变而来的。 卢梭的“感情论”也有感叹说的倾向;孔迪拉克Condillac在他1746年的《人类认识起源论》中也明确提出。 但是,人和一种语言中的感叹词都是数量很少,而且语言中的主要成分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实词,感叹说无法作出说明。因此,感叹说作为语言起源的学说是有很大缺陷的。 劳动叫喊说 认为语言起源于伴随劳动而发出的喊叫。这种叫喊声演变为劳动号子,并进而演变成原始语言。 19世纪70年代诺瓦雷提出。 劳动叫喊说,把语言起源问题同劳动结合起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一般的个体的劳动叫喊声,只是减缓疲劳本能反应,不具有语言的交际作用。集体的劳动号子,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减缓疲劳的功能,但是“吭育吭育”的劳动号子要转化为语言的词,在理论上也是有较大困难的。 (俄罗斯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源:http://www.artron.net.cn/galleryC.php) 社会契约说 认为原始人起初没有语言,后来大家彼此约定,规定了一些事物的名称,这样就产生了语言。 18世纪中叶卢梭在他的著作《一些语言的起源》中具体论述。 社会契约说或语言约定论的提出,对于揭示语言的符号性质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此语言学史应为其置出一席之地。但是,用社会契约说来解释语言的起源并不是很合适。因为制定“语言契约”,需要一定的商约工具,也就是“元语言”。原始人没有这样的交际工具,怎样“经过详细考虑相互约定”? 手势说 认为原始的语言不是有声语言,而是手和身体的姿态,有声语言就是在这种手势和身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最早由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提出,后来得到了苏联语言学家马尔的大力支持。 在人类历史上,手势、身姿可能发挥过重要的交际作用,而且这些手段至今还在辅助交际,但是,有声语言在出现之前,人类历史上是否存在一个“手势语阶段”,还缺乏科学的依据。手势身姿作为独立的交际手段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的。 劳动说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部经典著作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语言,语言起源于劳动的的观点:语言乃是人类形成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且是跟抽象思维同时产生的。 长期以来,我国语言学界普遍接受了这种看法,并将之视为语言起源学说的经典论断甚至是不二论点。 语言的产生的确与劳动有关,集体劳动需要协调步伐,需要交流经验,于是提出了创造语言的必要性。劳动决定了语言产生的可能:直立行走——发音条件、听觉条件、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劳动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基础。 这一学说并没有解决语言发生的具体过程,因此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解释还是不完备的。 这几种方法认为语言是人造的,比起语言神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它们大都是主观拟测的思辨产物,或是根据语言中的一些现象所进行的片面牵强的推论,缺乏强有力的确凿的科学证据,难以令人信服地解释语言的起源问题。 科学推测 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曾在章程中规定,不接受任何关于语言起源问题的报告。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难度。 1930年代,动物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开始进入语言学家们放弃的学术领域,并取得了一些具有科学意义的进展。 灵长目动物的“语言” 1930年代到现在,又一批动物学家潜心研究人类近亲黑猩猩的语言能力,发现黑猩猩不仅可以用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简单的交际,而且可以利用各种各种的形式交流信息。 黑猩猩可以及其艰难、及其有限地学会一些十分初级的人类语言的词语。由此可一窥到人类语言最初发育的特点。灵长目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展出极为简单的语言能力。因此,语言可能并非为人类所独有。 考古学的探索 有声语言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发音系统能够发出清晰的语音;二是有一定发达程度的思维能力。 不能清晰地发音,就难以用哪个声音准确地传达信息;不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就难以形成一定的语义。 一些考古学家通过测量古人类化石的脑容量来判断思维发展的水平,从而推断语言起源的相对年代。 从脑容量可以推测,晚期智人可能已经具有了产生语言所需要的思维水平。 晚期智人的口腔大大缩短,喉头显著下降,舌根部位的自由活动余地扩大,发音器官比早期智人有较大的改善,有可能发出较为清晰的声音。 (喉头结构图:①舌骨 ②甲状软骨 ③环状软骨 ④气管 ⑤会厌 ⑥假声带 ⑦声韧带 ⑧声带 ⑨气管软骨。图源:维基) 儿童语言学习的启示 幼儿的语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缩影。 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已经有了许多手势语和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声音交际手段。 到了一岁左右,孩子就开始说单词句,后来又发展出双词句,到了三岁左右就可以进行日常生活的交际,在学龄前就基本掌握了口语系统。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显示,语言是进化的产物,是从第一个信号系统的声音进化为第二信号系统的。 关于语言起源的当代假说 有声语言产生在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也就是晚期智人时期。人类语言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既不是神授的,也不是在短期时期内由人创造出来的。在晚期智人以前,猿人或原始人已经可以用比黑猩猩的叫唤声更复杂一些的声音来交流信息。随着发音器官的不断进化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些声音也逐渐清晰起来,并可以分解为更小的单位或依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语流,于是真正的语言就产生了。 我们熟知的符号、文字、图片、音乐、语音、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等形式作为语言的载体,来传递和表达信息。 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统计显示,现在世界上查明的语言有5561种。在这些语言中,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3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