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宗教起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67)
fqng1008 2019-5-19 17:05
六十七、《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是2010年03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麦克斯·缪勒,译者是金泽。 本书是缪勒开创宗教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宗教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无限观念是一个过程。比较的研究方法是 宗教学研究 中最有价值的方法。 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它在人的心灵中有何基础?这个主题是宗教学开创时期学者们最热衷的 课题 。作者认为,宗教产生和发展是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的,这就是从自然对象中形成物质宗教,从人类自身中形成人类宗教,然后在心理宗教中合流。 (一)本书目录 中译本序 第一章 无限观念 第二章 拜物教是宗教的原始形式吗 第三章 印度古代文献为研究宗教起源所提供的材料 第三章 附言 第四章 对可知的、半触知的、不可触知的对象的崇拜 第五章 无限与规律的观念 第六章 论单一神教、多神教、唯一神教和无神论 第七章 哲学与宗教 附录:专有名词译名对照表 …… (二)序 言 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 千丝万缕 的联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的宗教已经从沙龙走向社会,成为人们思考人文现象的重要热点和视点,理解和研究宗教不仅成为一种必要,而且是一种必然。 对于传统宗教进行理智性的研究,提出种种关于宗教的理论和学说,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 思想家 那里就开始了。然而,把这种研究从依附于哲学和神学的从属地位下解脱出来,使之变成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人文学科--宗教学,则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 我们奉献于读者的这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的作者麦克斯·缪勒,乃是世所公认的宗教学的奠基人,他的这部书则是他开创宗教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 用英国著名宗教学者埃里克·J.夏普的话来说:在缪勒之前,宗教学领域虽然广泛而且充分,却是 杂乱无章 的。在他之后,人们看到这个领域已成为一个整体,服从于一种方法,简言之,得到科学的处理。人们对缪勒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经过他的开创性研究,人们对宗教的研究才有了一个全新的格局。 首先,缪勒明确指出宗教学的使命--它的根本性质,就是要“揭示宗教是什么,它在人的心灵中有何基础,在其历史成长过程里遵循什么规律”。他借助语言学的经验, 建构 了宗教学的科学框架。 他所理解的“宗教学”是由以下四个部分或四个层次组成的体系;第一层是材料层次,它应该囊括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史实和现象,如圣典、神话、风俗、语言、仪式等;第二层次是分类整理,按材料的血缘关系、对象关系、语言关系等分成不同的群落;第三层是比较宗教学;第四层是理论宗教学。其中比较宗教学与理论宗教学两者的侧重不同。前者的重点在比较,后者的重点在概括。 (三)作者简介 麦克斯·缪勒(1823-1900)生于德国德绍(Dessau),成年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古典文学、哲学和比较语言学。1843年,他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到柏林大学,在谢林的手下工作。这期间,他对印度宗教和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45年他又去法国学习。1846年,他从巴黎来到英国伦敦后,承担了刚去世的著名梵文学者弗雷德里克·罗森的未竟事业,组织翻译梵文本印度宗教经典《梨俱吠陀》。《梨俱吠陀》后由萨雅拉注解,分为四大卷在英国陆续出版。此书不仅为西方人了解古代印度宗教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而且也使麦克斯·缪勒从此走进了东西方语言、神话和宗教比较研究领域。1848年,麦克斯·缪勒定居英国牛津,1850年在牛津大学担任语言学教授。1858年担任法国科学院通信院士。1869年成为正式院士。 麦克斯·缪勒将比较语言的方法运用到宗教研究中,创立了比较宗教学。他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吠陀与波斯古经》(1853)、《比较神话学》(1856 )、《中国的宗教》(1900)等等。另外,麦克斯·缪勒从1876年起开始主持编译《东方圣书集》;完成了五十一卷。该书比较系统地收集和翻译了东方古代宗教经典,极具学术价值。在麦克斯·缪勒的众多著作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无疑是《宗教学导论》。麦克斯·缪勒于1870年2月至3月在伦敦英国科学研究所作了四次关于宗教学的讲座。这四次讲座的讲演词发表在同年的《弗雷瑟杂志》2月3月4月和5月号上,但有删节。1873年,麦克斯·缪勒将其结集出版,补上了删节的内容,并增加了《注解和例证》,冠名为《宗教学导论)。《宗教学导论》第一次提出了“宗教学”这一概念,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西方宗教学的奠基性著作。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