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变色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变色树蜥:东方的变色龙
热度 3 florazou 2017-3-5 22:17
变色树蜥:东方的变色龙 文 / 邹桂萍 变色树蜥,又称冠树蜥、常见园蜥、东方园蜥、热带园蜥、印度树蜥,俗话里也有叫马鬃蛇、鸡冠蛇的。在已知的树蜥中,变色树蜥的分布范围最广,伊朗东南部、阿富汗、印度、尼泊尔、文莱、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北部地区,以及中国南部的广东、海南、云南和香港等省区均有分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变色树蜥被引进到新加坡,并迅速建立种群。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它成为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外侵物种。不同地区的变色树蜥长相略有差异,有的专家认为这一种群可以继续分为多个物种,或者多个亚种。 变色树蜥的头部和青蛙相似,像个扁平的三角锥,两侧鼓起的大眼睛把这个三角锥给压得变形了。眼睛四周长辐射状的黑纹,喉咙两侧有不规则的黑斑。身体呈浅灰棕色,背面有 7-8 条黑棕横斑,尾巴具有淡淡的环纹。它全身满布细小的鳞片,背部的一排尖尖的齿状鬣(音同“列”)鳞特别威武,鬣鳞共有 35-52 节,向后上方刺去。 1 2 我第一次遇到变色树蜥时,它从一棵竹柏树上落到一丛黄金叶中,发出轻微的撞击声。我好奇地循声去找,却只听到一个簌簌跑动的声响。它跑到黄金叶的主枝旁,迅速地调整体色,从偏绿色变成偏棕色,和裸露的地面、周围的枝条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它身上的黑色斑纹特别浅,不认真端详根本看不出来。我正想把相机靠近一些,它倏地一下就溜到草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第二次遇到变色树蜥的亚成体,我却认不出来了。那是一条小树蜥,身体只有一指长,尾巴差不多等长,身上点点斑斑,杂色很多。它匍匐在嫩绿的福建茶上,体色浅褐色偏嫩黄,背部的鬣鳞低矮,不细心的人是观察不到的。它一点也不羞怯,我把手机靠得很近,它也大方地摆弄风姿,任我拍照。无论从身材比例、背部斑点,还是个性方面,这两只树蜥都有很大的差异。 最近我又遇到两只变色树蜥,我发现自己又不认识了!雄性还可以看出是花斑小树蜥长大后的样子,只是特色比较淡,尾巴比较长。成年雄性的变色树蜥具有可伸缩的喉囊,且在繁殖季节能够迅速地变色。我看到雄性树蜥鼓起的喉囊颜色开始变深,然后逐渐蔓延到头部、胸部,原本杏黄色的头部和上身逐渐变成橙黄色,再变成橘红色,喉咙两侧的杂斑也变成大块的黑色,而身体的黑色横斑消失了。整个转变的过程还不到 1 分钟。因为雄性树蜥这种变色行为,有人把它叫做“吸血鬼”。 3-1 3-2 3-3 而雌性变色树蜥,要不是和雄性一起出现,我会完全把它当做别的蜥蜴。它的头部、背部和尾巴都是黑色的,像是穿了一条高贵神秘的黑色长裙;只有鼓起的喉囊是橘红色,延伸到腹部,吸引着异性的眼球。它站在一块石头上,见到雄树蜥已经变成红色,尽情地鼓起红色的喉囊,似乎在发出信号。 雄性开始行动,往雌性树蜥的方向飞奔过来。两只树蜥迅速地纠缠在一起,眨眼之间,黑蜥蜴消失在草丛中,而红蜥蜴浮在南美蟛蜞菊的叶子上。它很谨慎地看着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怪我坏了它的好事。过了一会儿,雄性树蜥的体色才慢慢恢复正常,它总共当了 8 分多钟的“吸血鬼”。 4-1 4-2 成年后的变色树蜥有一条长长的尾巴,约为身体的 2 倍多。雄性头体长 14 厘米 ,尾长 29.5 厘米 ;雌性头体长 10.8 厘米 ,尾长 26 厘米 。变色树蜥拖着一条长尾,这对它们登高爬树时保持平衡非常重要。很多蜥蜴在遇到威胁时都爱自断尾巴,分散敌人注意,然后仓惶逃走,但是变色树蜥却很“珍爱”自己的尾巴,它们不会尾部自切,因为断尾会导致它们在野外的生存能力降低。 变色树蜥主要以节肢类动物为食,成年树蜥有时也捕食小鸟、雏鸟、青蛙、壁虎、小蛇,甚至会吃掉自己的孩子。 参考文献: Enge, K. M., Krysko, K. L. (2004). A new exotic species in Florida, the bloodsucker lizard, Calotesversicolor (Daudin 1802)(Sauria: Agamidae). Florida Scientist , 67 (3), 226-230. Gowande, G.,Mishra, A., Mirza, Z. A. (2016). Neotype designation for Calotesversicolor Daudin, 1802 (Sauria: Agamidae) with notes on its systematics. Zootaxa , 4126 (2), 271-279. 邱清波 , 马小梅 , 计翔 . (2001). 海南变色树蜥个体发育中形态和食性的变化 . 动物学研究 , 22 (5),367-374.
个人分类: 天地风貌|1441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变色龙颜色变化的科学(附原文)
热度 4 zhpd55 2015-3-18 11:21
变色龙颜色变化的科学(附原文) 诸平 蜥蜴是爬虫类中种类最多的族群,全世界已知超过 4,000 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体型差异很大,从数厘米大的加勒比壁虎,到近 3 ~ 5m 长的科莫多龙都有。有些被称为蛇蜥的种类脚已经退化,只留下一些脚的痕迹构造。它们因为有 眼睑 和 耳朵 ,所以能与 蛇 区分。许多蜥蜴能变换它们的颜色以因应环境的变化或压力,例如 变色龙 。 蜥蜴的变色能力很强,特别是 避役 类( Chamaeleons )以其善于变色获得 “ 变色龙 ” 的美名。我国的树蜥与龙蜥多数也有变色能力,其中 变色树蜥 ( Calots versicolor )在阳光照射的干燥地方通身颜色变浅而头颈部发红,当转入阴湿地方后,红色逐渐消失,通身颜色逐渐变暗。蜥蜴的变色是一种非随意的生理行为变化。它与 光照 的强弱、温度的改变、动物本身的兴奋程度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有关。但是,据美国化学会《 化学与工程新闻 》( CEN )周刊网站, 2015 年 3 月 13 日 报道,以及《 自然·通讯 》( Nature Communications )网站 3 月 2 日 发表的研究论文介绍,瑞士日内瓦大学( University of Geneva )的研究人员发现,蜥蜴( Lizards )的变色现象是通过调优皮肤内的鸟嘌呤纳米晶体( guanine nanocrystals )而实现的。有视频显示当雄性豹纹变色龙看到另一个成年雄性变色龙时 , 它会改变颜色来显示究竟谁是首领。 变色龙形成一个高度派生的蜥蜴单源群,起源于非洲大约是在 9000 万年前。许多变色龙 , 特别是豹纹变色龙 (Furcifer pardalis) 有非凡的能力,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复杂而快速的颜色变化,如雄性竞赛或求爱过程中。人们普遍解释认为变色龙的颜色变化 , 是由于真皮色素细胞内包裹着颜色的细胞器能舒展开或者聚合在一起而导致的。结合显微镜、光度摄像和光子带隙模型 , 科学家发现 : 变色龙颜色变化是通过积极调优厚层真皮虹细胞表面内的鸟嘌呤纳米晶体而实现的 , 而更深虹细胞具有大的晶体,反射阳光能量中相当大的一部分 , 尤其是在近红外范围内的光线。虹细胞组织进入到两个叠加层构成了一个进化新奇的变色龙 , 它允许一些物种以惊人的外观显示来有效的伪装自己 , 同时提供被动热防护。更多信息也可以参见 “ 变色龙颜色变化 ” 网页( ‘Chameleon Colour Change’ page )以及《 自然·通讯 》发表的研究论文 ncomms7368.pdf 。 无论是躲避捕食者 , 还是吸引心仪者或者恐吓对手 , 改变其自身颜色都是变色龙的绝招,这也是生存的关键。只是这些生物的皮肤如何从红色、黄金色转变为绿色和许多其他颜色,长期以来对其认识基本上一直就是一个谜团 , 直到现在为止,科学家借助电子显微镜、专业摄像和一些计算机模拟才对这个谜团有了新认识。瑞士日内瓦大学的 Michel C. Milinkovitch 及其同事们发现 , 豹纹变色龙 (Furciferpardalis) 是通过调优皮肤内的鸟嘌呤纳米晶体来改变他们的颜色。实际上就是迅速地重新排列皮肤中的微小晶体,以至于能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从本质上讲,这些晶体相当于分色镜。”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 Michel C. Milinkovitch 带领团队做出了上述发现。更多信息详见 Nat. Commun. 2015, DOI: 10.1038/ncomms7368 见原文 ncomms7368.pdf
个人分类: 新观察|8492 次阅读|7 个评论
捕食中的绿蜥蜴——还会变色!
aeinstein 2014-9-13 08:15
一个月前,在家附近的草丛里,看到两只青翠欲滴的小蜥蜴,如下图所示。它的颈部下方有一根可以突起的软骨,时不时的拱起来,使得脖子下本来是白色的皮肤拉长成一个粉红色的小扇子。红绿搭配,非常美丽。但是 不知用意何在。 草丛里的那只蜥蜴抓了一只飞虫,虫的个头比它的嘴还大,所以它只能一点一点慢慢地吃。不知它是否在嘴里就能把虫子给溶解消化掉了,或者还是有牙齿咬碎虫子。我看到有时半节虫子从它嘴里掉出来,它还得去捡回来。没有手,吃顿饭都不容易啊! 饱餐之后,蜥蜴就开始无所事事了。一不留神,它从翠绿变成了褐黄。下图中我们还能看到它的背部有两块绿色还未褪去。 我了解到,这种在美国西南部广泛生存的小蜥蜴叫做green anole,是一种变色龙。 每当我看到蜥蜴,都会想起它们的近亲恐龙。在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恐龙统治地球的时候,蜥蜴也在恐龙的脚下游走着。时常以崇拜的目光仰视自己的近亲。中生代后,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庞然大物都消失了,小蜥蜴们依然快乐地游走着。
9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会变色的蛇
yuansiqi 2014-2-26 14:14
在自然界中存在很多有颜色的动物,它们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皮肤的颜色,比如变色龙、壁虎等,但蛇会不会变色呢?会不会像传说的蛇妖一样,变成各种颜色?在几年前,科学家会告诉你这不可能。因为虽然一些蛇被认为会变色,但多数是观察的光线和角度引起的。 近年的一项科学考察发现,让我们知道大自然无奇不有,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真正会变色的蛇。这种蛇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Betung Kerihun国家公园的卡普阿斯河湿地附近,长半米。它和变色龙一样,可以根据环境变化改变皮肤的颜色。科学家根据该种蛇的产地将其命名为“卡普阿斯泥蛇( Enhydris gyii )”,并对这种蛇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科学考察队的马克•欧里亚说:“当时,我们抓到了一条红褐色的蛇,并将其放到了一个特制的黑色桶中,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它的躯干变成了苍白色;这种具有变色龙特有的根据环境变换躯体颜色能力的蛇完全不为世人所知”。 但是对于这种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皮肤的颜色的蛇类,科学家尚不能明确的解释这一现象。 马克•欧里亚教授指出:这条独一无二的变色蛇是因发现地而得名的,有毒,主要在沼泽地带出没,其栖息地局限在卡普阿斯河沿岸的静水地区,其他地区未发现类似变色蛇。 科学家认为该种蛇是一种水蛇,和其他水蛇一样,它体长较短,是卵胎生的后沟牙毒蛇(见旁注)。大部分的水蛇都是有毒的,由于它们是后沟牙毒蛇,毒牙一般咬不到人,所以人们一直认为水蛇没有毒。卡普阿斯泥蛇属于水蛇中有毒的一种。 该种蛇类可能只存在于卡普阿斯河流域的热带雨林,目前主要面临着森林砍伐带来的威胁。环保组织警告说:该蛇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主要是来自森林砍伐的威胁;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婆罗洲森林覆被率已经从75%下降到今天的50%。 注: Betung Kerihun国家公园:位于一个由印度尼西亚,文莱和马来群岛共同管辖的小岛上。 后沟牙:后沟牙位于毒蛇口腔后部,只有当这种蛇的嘴张得足够大才能见到;毒牙一般咬不到人。 卵胎生:又称伪胎生。动物的卵并不产出,而是在母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直到产生新个体才后产出。与胎生的主要区别是:卵胎生的胚胎发育所需营养主要靠吸收卵自身的卵黄,而胎生的胚胎发育则是由母体供应。卵胎生的出现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长期适应形成的繁殖方式,增加了母体对胚胎的保护。 延伸阅读: http://reptile-database.reptarium.cz/species?genus=Enhydrisspecies=gyiisearch_param=%28%28search%3D%27Enhydris+gyii%27%29%29 http://rmbr.nus.edu.sg/rbz/biblio/53/53rbz271-275.pdf Conservation Societ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成员倾情奉献 文章来源:《少年百科知识报》2013年第37期第三版(文字与原文略有出入) 作者:棋哥
1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歌 请撕开你的假面
热度 1 ffjjaa 2014-1-15 10:52
诗歌 请撕开你的假面 范建 你太累了 只一张纸 就压着你 不敢大声地埋怨 那是一具假面 缎子 铠甲 金条 如同每一天的刷牙洗脸 都成了习惯 这怎么能说累 这是轻松的本真 这是珍贵的必修课 明明饿着肚子 你说吃得非常痛快 和善在美容中闪亮 响尾蛇却等待着机遇 谦恭的麦穗在招手 吸浆虫也张开了骄傲的喙 心 包着重重的秤砣 脸 却飘着轻轻的云朵 那是多么诱人的笑靥 说不出什么时候就钻出一只虎 为什么总会看到假面 变色龙 迷彩服也有导读 谁不需要防身 原来你太累了 那是轻松的前奏 无论你喜欢交响乐还是流行歌 我还是要说 就是因为你太累了 请撕开你的假面
24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变色龙”式的奇人——杨度
Bobby 2013-5-5 16:11
清末民初,时代巨变新旧交替之际,各种人物范型多姿多彩。杨度就是这么一位“变色龙”式的奇人。 杨度( 1875-1932 ),字晳子,湖南湘潭人。其多姿多彩外在于,少年时受教于王闿运学 “ 帝王之学 ” 。自费留学日本,接受君主立宪学说。孙中山持排满革命说,与他“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三天三夜都没有改变他的观点,最后撂下这么一句话:“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后杨度被满清授“著四品京堂候补,在宪政编查馆行走”,后来责任内阁未落实,武昌就起义了。他投靠被清廷起复的袁世凯,后杨度为南北议和代表,促成满清垮台。老袁成为民国大总统后,杨度未授予重任,因此拂袖而去。共和“失和”, 1915 年议会政治弄得老袁有点郁闷,就有了改变国体的想法。杨度正好持信君主立宪,又因他想当“帝王师”,因此积极支持袁世凯的帝制活动。老袁一死,帝制闹剧落幕,杨度成了“国人皆曰可杀”的人物。再后来还参与张勋复辟帝制也没成功。就是这位杨度,因孙中山请求,靠自己与北洋军阀的关系,帮了国民党大忙。但南京政府建立后,并未给礼遇。杨度投靠了上海滩的杜月笙,成了杜的挂名秘书。杨度 1929 年秋成为一名秘密共产党党员,介绍人是周恩来。杨度同样帮了很多共产党的忙。周到死才说出杨度曾是共产党员,此前,很少有人知道。 杨度的传记有唐浩明《杨度》、李洁《杨度:市井有谁知国士》,感兴趣的可读一下。 图片自网络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模校车:至少我们还有梦
热度 22 tangchangjie 2011-12-18 10:45
最近,关于校车的事故、事故后的批评、以及政府对策的报道较多,关于校车的生意经,如广告、营运也多起来。网上有一篇题为《一元校车 : 赔本也要跑下去》的报道, 说的是淄博用普通公交车在上放学时间搭载学生的事,说出了校车管理的成本和难处,也给了一个灵感:可否设计一种双模(或俗称为变色龙)的校车? 理想的变色龙校车有三个要点: 1 肤色切换 接送学生时,切换为国际上的校车标准颜色--黄色,其他时间切换为公交车皮肤。在能见度较差时,黄色是最显眼的颜色,俗称安全色,国际上把这一颜色分配给了校车,这既科学,又人性化;现在好多软件,如搜狗输入法都能换皮肤,汽车为什么不可以换皮肤? 2 营运模式切换 接送学生时为校车管理模式,例如价格、停车方式、监护, … 等等;其他时间为客运管理模式,一车两用,设备和司机不闲置,工作率高;硬件方面,国家给一定投资,在现有的高质客运车基础上升级改装,客运公司不吃亏;手机都可以双模,汽车为什么不可双模? 3 固定的大 环境 变色龙有其固定生态环境,变色龙校车最好的生存环境是可能是客运公司(公交或长途客运公司)。由客运公司来运营,政府把相关补贴给公司,公司有系统的配套硬件和软件,有成熟的管理经验(人员、工资、保险、维修、应急等),有最好的司机,可安排最合理的、多校共享的线路;早上送学生后的返程和下午接学生的去程,可作公交车而不放空。从社会这个系统看,让客运公司营运,一定比学校或教育局拥有校车更安全、更节能、更低碳。 校车怎样换皮肤呢? 1. 见过一种纵向的百叶窗,小绳一拉,就切换:一面黄色,一面白色,能否移植到变色龙校车?例如 ,用铝合金 管或塑料管,每个管子有180度弧面为黄,180度弧面为白,用齿条同步切换,等等 。 2. 发光二极管,或液晶板 ,只要两种颜色,应该比较廉价。 3 简单地挂牌或者用发光二极管显示的滚动字符表示营运状态。在公交模式下,滚动字符还可以打广告,广告收入可以补贴校车模式,对给此广告费的公司,也是一种义举。 4 像卷收的投影机屏幕一样,收上去是公交模式,拉出黄色幕布,就是校车模式,可用纵或横方式;在公交模式下,还可以打卷动的广告以补贴校车模式。 5.变色涂料或覆盖物,双稳态触发的变色涂料。例如,模拟变色龙皮肤最外层细胞,基于神经学调控黄色素和红色素之机理的覆盖物。 6 据说军方(美军)的变色迷彩服技术已经研究多年, 捐赠一点点低级的技术给校车,可能就够用了。 7. 请网友建议其他方式。 面对损失惨痛的校车事故,管理专家从交管方面思考力求不撞车翻车,或少撞车翻车,买车专家或造车专家想要那种即使撞车翻车,也不死人或少死人的车。作为外行,幻想了较安全、工作率较高、营运成本较低的双模校车, 外行不知内行难, 但总可以幻想。即使不能实现,也像《水手》中唱的,“至少我们还有梦”。 (此外,顺告关心《趣味数据挖掘系列》的博友,该系列还将继续。)
个人分类: 观察感悟|8544 次阅读|47 个评论
(迈向)人造叶绿体Towards a synthetic chloroplast
热度 3 genevalley 2011-9-6 15:04
本周( 9 月 2 日)的S cience 是合成生物学特辑,毫不客气全部保存打印。 像吃大餐一样,狠狠过了一把瘾,然后顺藤摸瓜,结果挖出一惊天文章, PLoS ONE 的“ Towards a synthetic chloroplast ”,由于看到题目在先,心里是哇哇凉地。 为啥呢?这正是我打算有机会努力的一个方向,前天还跟人说起,庆幸还没有人想到动这块蛋糕呢。 我的想法又被人先做了还是咋地?急忙打开全文,先迅速扫过文中彩图,疑似 cp 已经在动物细胞中成功表达叶绿素了! NNGX ,哈佛的一班科学家,这文章晚出来几年你们会死啊。。。 好在翻过来看摘要结果,让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材料 - 蓝藻 宿主 - 斑马鱼鱼卵、哺乳动物细胞( CHO )、巨噬细胞( J774 ) 导入方式 - 显微注射、主动入侵、被动吞噬 结果 - 蓝藻对动物细胞没有可以观察到的毒性 鱼卵胚胎能正常发育、蓝藻在 20 天后无法检测 导入细菌来源的哺乳动物细胞入侵素( invasin )以及溶酶体躲避素( listeriolysin )的蓝藻在植物细胞培养条件下孵育过夜能达到 5% 左右的入侵率,可达一个细胞一个蓝藻的水平 在巨噬细胞中进行分裂, 1% 的“感染细胞”能进行分裂 这个实验可以看做是简化的共生过程,这类似的实验在很多年前久有过成功的例子( 1934 年, SCIENCE,80:408 ),最近在变色龙中研究了入侵绿藻( 2011 , PNAS, 108(14) )有趣的是这个观察早在 1944 年 Gilbert 报道过。 该研究方向对合成生物学的贡献是什么?微生物群落以及不同物种间共生关系的研究,有可能打破在单一细胞中合成器件有限的瓶颈,从而成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利器。 当然,最关键的是,我的梦想还可以延续。。哈哈。
个人分类: 它山之石|652 次阅读|4 个评论
幸福的变色龙最后还是死了
wangdh 2009-6-3 19:01
幸福的变色龙还是死去了 (王德华) 有一个寓言: 从前有一条变色龙 , 主人为了使它过得温暖舒适 , 就把这条变色龙放在一块绚丽多彩的棋格式花纹的毯子上 , 最后变色龙精疲力竭地死去了 我给研究生上《生理生态学》课程时经常把这个寓言作为结束语。动物生理生态学的核心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 Adaptation ) 。对于适应的概念,有多种理解。自然选择 ( Natural Selection ) 是动物适应环境的基础。我们知道,现在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但是对于过分复杂的环境,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适应能力再强,也是无能为力的。环境,在决定生物的生死存亡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生物有改变环境的能力,但更多的是适应所处的环境。别忘了,我们人类也是生物中的一员,自然不能脱离生物学规律。 生物离开了它生存的环境,就失去了生机,生命就失去了光彩。 没有自由的环境,实际上就是牢笼和地狱。 失去了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就失去了自己生存的能力。 选择了不属于自己的土壤,就等于选择了死亡。 (主人)要懂得自然规律,不能想当然和拍脑袋。 (王德华 2009.6.3 )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9526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