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更新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远山呼唤(日志十九)
taodeng 2020-10-8 22:32
远山呼唤(日志十九) 昨天抵达得很晚,没有把德格看清楚。今天早上刚拉开旅店的窗帘,一下子与近在咫尺的山崖撞个满怀。再把头伸出窗外往上看,山峰的尖端都还在云里面。整个德格县城就建在奔腾跌宕的色曲两岸,不,根本没有 “ 岸 ” ,只是溪流与山崖之间仅有的一点空隙。但现在的基建惊人,就在这条窄缝中也满是十几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实在是担心如果有地震或是滑坡如何经受得起冲击? 当然,这不是我们考虑的事,我们是要找到汪布顶的化石地点。汪布顶是德格县的一个乡,辖区辽阔,沿金沙江东岸分布。将近 40 年前没有 GPS ,所以前辈们没有留下经纬坐标,因而不能精确定位。感谢四川省文物局的王毅局长和何振华处长、甘孜州遗产保护科的刘玉兵科长,在他们的热情关怀下,德格县文物部门告知汪布顶乡的桑吉曲西乡长我们今天将要前往。有了周全的安排,我们一早就充满信心地出发了。 从德格县城沿色曲西行,一路逐渐降低海拔高度,直到色曲汇入金沙江处,可以看见西岸的岩石上刻着巨大的 “ 西藏 ” 二字,那里就是西藏自治区的江达县。我们没有过江,而是跨过色曲后沿金沙江东岸上行,朝北面的汪布顶乡前进。又是沿江的险峻道路,而且只有一辆车身的宽度。到一处从悬崖中掏出的路面,突然对面来了一辆卡车,我们主动倒退了将近一公里才错开。金沙江对岸也在建一条沿江公路,大型施工车辆正干得热火朝天,那至少会是双向两车道,还建了几处移民新村。 在我们前进的方向,金沙江岸稍微有一点山麓冲积扇和河流边滩的地方,都长满了茂密的树丛。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成群的大噪鹛,它们欢快地噪着,这些穿着斑点衣服的鸟儿是否在告诉我们有好消息呢? 从德格出发 15 公里的直线距离,我们实际行车 63 公里后终于到达汪布顶乡。桑吉乡长有事不在,但他已交代给乡上的其他干部,给予了我们热情的帮助,尤其是年轻帅气的玛尼加。玛尼加在宜宾上的中学,跟我还算是半个老乡呢!他从部队退役后分配到汪布顶乡工作,一看就是一位出色的好干部,因为乡上的村民都亲切地与他打招呼,虽然他们之间说的藏语我们听不懂。 在玛尼加的奔走联系下,终于有年长的村民知道科学院的专家在 1982 年和 1983 年两次来此发掘的事,还有当年亲自参加过发掘的人民公社社员。指明的方向,正是古脊椎所前辈们在书中描述的金沙江陡崖上。 我们太兴奋了,立即开始登山。玛尼加和他的小伙伴,幼儿园的园长德西拥措和员工登真扎西以及卫生院的医生松见登真,他们都兴趣盎然地陪我们同去。我们沿着牦牛走的路上山,果然是古生代黑色板岩形成的陡崖,山路异常崎岖。但我一点都没有输给 80 后、 90 后的姑娘小伙子们, “ 会当临绝顶 ” ,虽还不敢说 “ 一览众山小 ” ,因为两岸都是极高峰,但金沙江确实变细了。我们边走边聊,尤其是向他们宣传青藏科考的重要意义,普及化石的基本知识。我还说起昨天晚上刘科长关切地发来了汪布顶道路塌方的视频,提醒我们注意安全,没想到这段视频正是玛尼加拍摄后放在网上的,真是有缘啊! 最终我们精确地定位到当年的发掘坑,一头牛似乎是专门守护在这里,一动不动地不肯离开。 250 万年前的汪布顶动物群中有丰富的牛科动物,它知道这里是它的祖地?这个早更新世的动物群中有黑熊( Ursus thibetanus )的相似种,而今天黑熊还生活在这里。玛尼加说黑熊晚上会到村子里来偷吃树上的水果,果然我们在山路上见到它留下的杂食的证据。 我们发现沉积物中仍然富含的化石,是值得继续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地点。汪布顶动物群中还记录有印度熊、貂、獾、鬣狗、后猫、剑齿虎、猞猁、豹、猎豹、蹄兔、麝、羚羊、盘羊和旋角羊等大型动物,这是怎样复杂而有趣的生物演化故事?我们将从汪布顶的化石中揭开更多奥秘。不仅如此,青藏高原的演化、金沙江的演化,都可以依据这些蛛丝马迹的线索串联出波澜壮阔的宏大背景。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8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远山呼唤(日志六)
taodeng 2020-9-25 23:51
远山呼唤(日志六) 清晨离开了丽江,向此次考察研究的第二站迪庆出发。先在大理方向的高速公路走一段,然后转到 214 国道,并行而在高处通过的丽江到迪庆高速公路正在向竣工靠拢,已经能看到立好的指示牌,写着 “ 香丽高速 ” ,这名字典雅得有点肉麻啊! “ 丽 ” 当然是丽江,这 “ 香 ” 从何而来?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是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首府香格里拉市。 2001 年之前还没有这个名字,那时叫中甸县,这又是一个华丽转身的经典故事。 香格里拉( Shangri-la )是 1933 年英国作家詹姆斯 · 希尔顿( James Hilton )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 Lost Horizon )中描述的一个世外桃源似的乌托邦,位于喜马拉雅的雪山怀抱,富裕祥和、逍遥自在,各种宗教和平相处。小说一经面世,立即受到西方世界的关注和追捧,寻找香格里拉成为许多人的梦想。先是巴控克什米尔的巴尔蒂斯坦( Baltistan ),后是尼泊尔的木斯塘( Mustang )分别被宣布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 “ 香格里拉 ” ,一时间游客蜂拥而至。这样的好事岂能让其专美,云南、西藏、四川等地藏区都搬出各种证据,说自己才是香格里拉。最终云南省脱颖而出, 2001 年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2014 年改为市。当然,也有不服气的,四川省就将稻城县的亚丁乡改名为香格里拉乡。 其实,希尔顿根本没到过藏区,也没到过云南,他倒是到过最早自称是香格里拉原型的巴控克什米尔。根据希尔顿自已所说,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 1924 年开始长期在中国西南藏区探险的美国人约瑟夫. 洛 克( Joseph F. Rock )在《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系列文章和照片,也就是说完全是虚构的。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富于神秘高雅的 Shangri-la 一词,并非来自于藏语的香巴拉( Shambhala ),而是来自汉语 “ 山旮旯 ” 的粤语读音。由于希尔顿曾在香港大屿山居住过一段时间,他用山旮旯一词的含义,即山上与世隔绝之地来命名其虚构的世外桃源。 “ 你可知 Shangri-la 不是我的真名姓,请叫我一声中甸! ” 唉,为了更好的发展操碎了心,就像俺们村的小伙子铁蛋儿,进城在理发店打工改叫 Tony 老师了。 不管是中甸还是香格里拉,行车路线是不能马虎的。我们一直沿金沙江河谷行驶到海拔 1853 米的虎跳峡镇,然后开始向海拔 3280 米的市区连续盘旋攀升。山路最重要的是刹车,特别是迎面而来下山的卡车,所以这里的服务区就直接叫加水站,为卡车补充刹车降温水。也有有趣的事,路旁一家饭馆挂着 “ 古道热肠 ” 的牌子,原来是茶马古道火爆肥肠专营店。车到山顶,大雾弥漫,能见度只有两三米。但公路还不是全封闭的高速,所以交管部门没有办法把车拦下来,也不能停在路边,摆上三角警示标也看不见,就只能小心翼翼继续前进。 中午时分抵达藏色藏香的迪庆州首府,在旅店迅速安顿下来,午餐后先去地方部门办理有关考察的通报手续,然后立即继续沿 214 国道向第一个工作地点,中甸县尼西乡叶卡村进发。确实像高山峡谷中的世外桃源,尼西乡到处都被松树林和青稞田覆盖,一座座铅皮顶、白灰墙的藏式楼房组成的村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之中,也包括我们的目的地叶卡村。 在森林的一处略微稀疏的地方暴露出沉积的泥砂质地层,是早更新世的模鼠、原黄狒、鬣狗、后猫、狼、马、鹿、羚羊和牛等化石的富集地。我们一直工作到 6 点太阳西下之时,再驱车一个多小时返回市区,为明天重返现场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4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上发布最新成果: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的证据和影响
热度 10 Hongbolu 2019-7-12 20:10
当今学界发表论文有一个不成文的套路:有科研成果最好发表在国外英文杂志上,而且要发影响因子高的杂志,实在不行再发国内英文杂志,至少要发在 SCI 收录的杂志上,至于国内的中文杂志,让本科生、硕士生去发吧。 当然,国内不少中文杂志也有自己的套路,第一作者为硕士生的论文拒收。 不了解情况的人往往认为:英文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人才能发表英文文章,而英文不行的人当然只能发中文论文了。其实不然,有很多大牛的英语实在是烂透了,听说读写全不行,可竟然每年都有多篇英文论文发表,因为他们掌握了套路...... 我多次将自己的最新成果发表在国内地学杂志上,其结果是:学院计算科研成果时效益为零,而且还因为论文的彩色照片多而每篇搭上几千甚至近万元版面费。朋友调侃说:有英语能力,有好的想法,有好的素材,为何不发英文论文?不按套路出牌,费力不讨好啊! 今天我再次来个不按套路出牌:将经过十多年积累而突破的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研究成果直接发布于科学网,首先分享给母语为中文的学者们。下面是论文摘要: 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的证据及影响 (摘要)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同林老师率先发现山脊冰川壶穴(即:冰臼)以来,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侵蚀地貌不断被识别和报道。尽管第四纪学界主流观点仍然否定这些发现,本文第一作者等 2006 年根据赤峰北部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等冰川侵蚀标志判断:赤峰北部存在着第四纪大陆冰川。近十年来第四纪学界一直有人质疑:为何赤峰北部没有第四纪冰川堆积地貌与侵蚀地貌配套?这个问题应该给予回答了。 2016 年暑假,笔者等在吉林省西部找到了典型的更新世冰川纹泥,揭示了第四纪冰川末次冰盛期之后冰盖消融阶段的气候特点,是冰湖沉积的产物。这个证据加上大兴安岭东部广泛存在的鼓丘群与赤峰北部的冰川侵蚀地貌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的存在。三个方面的证据如下: 第一、赤峰北部巴林左旗之南的花岗岩山区存在着刃脊、羊背石、 U 形谷、山脊壶穴等一系列第四纪冰川侵蚀标志,而整体上显现出冰盖从南向北移动的特征:所有山丘南坡平滑北坡有陡坎。 第二、从谷歌地球上可以看出,赤峰北部大兴安岭东侧到吉林西部广泛存在着大型线状构造,初步判断为农田改造过的鼓丘群。这些鼓丘群整体具有良好的方向性,从大兴安岭东侧开始先向东延伸然后逐渐转向东北,记录了大陆冰川冰体移动的方向。 第三、松嫩平原现代湖盆就是冰川消融期形成的锅穴湖,而在第四纪沉积层中识别出冰川纹泥,是冰川消融期的活动证据。 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演化的地壳响应:冰盖发育时松嫩平原(沉积层)地壳受压下弯,消融后则缓慢抬升,都是地壳均衡调整的结果。然而,地壳的均衡调整相较于气候变化引发的冰盖消融要缓慢滞后,因而在冰盖已经消失的地区今天仍然进行着地壳的缓慢抬升,而这种抬升是幕式的频发事件,每次事件都伴随着浅源地震。 松嫩地区因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消失而均衡抬升,表现有两个:第一是抬升导致松辽平原之间出现平原型“分水岭 ” , 辽河不再北去,而是改道南流;第二是伴随着频繁的地震,这就是松原地区频发浅源地震的原因。 大兴安岭冰盖的确认不仅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育提出了新的认识,也为近现代东北地区地壳活动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解释。 下一步的工作是:进一步核实鼓丘群的规模和结构特征,对冰川纹泥进行详细的时空研究。 关键词 :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鼓丘群,冰川纹泥 吕洪波 ( 1 ) ,杜会石 ( 2 ) ,任晓辉 ( 3 ) ,欧阳江城 ( 3 ) , 许民 ( 3 ) ,哈斯础鲁 ( 3 ) ,刘云超 ( 3 ) , 张跃,吕乐欢 (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岛,266580) ( 2 )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四平,136000) ( 3 )赤峰学院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赤峰,024000) =======================上图说话: 1、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的证据 1.1、大兴安岭及其附近大陆冰川侵蚀标志:山脊壶穴、刃脊、角峰、羊背石等 我的解释是:冰盖上夏季融水成湖,突然沿着裂隙下泄,如同高压水枪,对冰下的基岩进行射流切割而形成壶穴,而且时间短到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就可形成壶穴。 1.2、大兴安岭东部—松嫩平原大型弧线构造----农田改造了的鼓丘群 为何中国东北的鼓丘不像加拿大的鼓丘群那样壮观?因为中国人口密集而且农民太勤劳了,几乎所有土地都被改造成农田,因此这些地表弧线地貌是改造过的鼓丘群。 1.3、松嫩平原核心区冰消期冰碛地貌与沉积物:锅穴湖、冰川纹泥 看看北美洲阿拉斯加的锅穴湖吧: 这下理解为何松嫩平原上发育这么多湖泊了吧? 下面看看冰川纹泥( glacial varves ),是指细粒碎屑沉积层中发育深浅相间的水平纹层,是冰川融化阶段湖泊因冬季封冻形成的缺氧暗色层和夏季融化后氧化浅色层反复交互造成的结果,也叫季候泥。 2016年野外找到纹泥后想采样测年,但当时做铀矿项目垫付的经费太多,已经无力承担新的实验开销。现在这项工作由吉林师范大学杜会石老师继续做,我参与讨论。 2 、冰盖消融的影响 2.1、更新世末开始:地壳均衡回返导致松嫩平原南部隆起、辽河改道 地壳隆起造就了平原型分水岭的形成和辽河的大拐弯。地壳为何隆起呢?因为冰盖消融后地壳均衡调整。 2.2、松原附近地震频发(并非局限于断裂带) 多年来,学界对松原附近频繁发生地震无法理解,特别是动力来源不清楚,就用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挤压的远距离效应来解释,但松原地震很多并不沿着明显的断裂带分布,而且几乎全为浅源地震,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实在难以联系在一起。看了我的解释就清楚了,原来是大兴安岭冰盖消融后地壳均衡调整的结果,那就让地壳慢慢调整吧! 3、下一步工作 3.1、进一步核实鼓丘群的规模和物质组成特征 3.2、对冰川纹泥进行详细的时空研究 结束语:学者应共勉,律己才律人! 1、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发育与否已经争论近一百年,过去常常因为争论而站队,在论文或报道中常常伴有人身攻击,甚至先扣上一顶“为了旅游而站台”的帽子而号召“打假”!希望今后不同观点的人士讨论时不要掺杂学术之外的东西。 2 、无论前人的认识正确与否,他们的探索精神值得尊敬! 3 、争议不应划敌友,试错本身有价值! 尊重事实找证据,求真才是试金石! 4、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破解谜团! 注:本文也是将于2019.07.16在大连召开的中国第五届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的发言稿。提前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欢迎讨论,但反对人身攻击! 本文执笔:吕洪波 (其他人为十几年来与作者一起进行野外考察的同仁和朋友,列为共同作者,如有错误由本人承担) Email: luhongbogeo@163.com 2019.07.12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13149 次阅读|32 个评论
每日翻译20190620
Bearjazz 2019-6-20 07:10
# 编者信息 熊荣川 明湖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THE ICE AGES Studies of the last 20 years have produced great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laeoclimate, and this continues apace from new data and theories regularly making headlines. Information is gathered from levels of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s, magnetic and CO, measures, animal, vegetable and mineral remains in cores from the seabed, land and ice, and this is providing evermore coherent descriptions and explanations. It is clear that the last 700000 years have been dominated by major ice ages with a roughly 100kyr cycle interrupted by relatively short warm interglacials such as we enjoy at present. The Milankovitch theory proposes that the pacemaker of this process is the orbital eccentricity of the earth around the sun (Hays, Imbrie Shackleton, 1976;Gribbin, 1989). This causes major changes in insolation and along with lesser variations in axial tilt (40000yr) and precession (23000yr) produces a complex of climatic oscillations. Going back further in the Pleistoceneand into the Pliocene several long records indicate that the ice ages were less intense prior to 700ky and that the ice sheet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egan to grow large around 2.4Myr (Webb Bartlein, 1992). Thus while the orbital cycles go back beyond 3Myr, other factors such as tectonic movement and ocean currents must be modifymg their effects over longer periods. Furthermore, while the ice ages have become an increasingly dramatic feature of the Pleistocene, large oscillations in climate producing large changes in flora and fauna can be clearly traced back into the Tertiary. 冰河时代 过去 20 年的研究在我们对古气候的理解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经常上头条的新数据和新理论不断让我们深化了该领域的认识。信息是从海底、陆地和冰的氧碳同位素、磁性、一氧化碳和地质测量,以及动物、植物和矿物残留物等得来,这提供了更加连贯的描述和解释。很明显,过去 70 万年中主要是冰期占主导地位,中间被大约 10 万年温暖的间冰期隔开,如当前我们乐在其中这段时期。米兰科维奇理论认为,这个过程的起搏器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偏心率( Hays, Imbrie Shackleton, 1976;Gribbin, 1989 )。这主要导致了日晒的变化,伴随轴倾( 40000 年)和旋进( 23000 年)的较小变化,从而产生了复杂的气候波动。回到过去在更新世和上新世,一些长期的记录表明, 70 万年之前,冰期就不那么强烈,北半球的冰盖是在 240 万年前左右开始变大的( Webb Bartlein, 1992 )。因此,当轨道周期超过 300 万年时,其他因素,如构造运动和洋流必定在较长时间内调整其影响。此外,虽然冰期已成为更新世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特征,但导致动植物的大变化的气候大振荡,可以清楚地追溯到第三纪。 Hewitt G M . Some genetic consequences of ice ages, and their role in divergence and speciation .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0, 58(3):247-276.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日翻译20190619
Bearjazz 2019-6-19 07:54
# 编者信息 熊荣川 明湖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There are perhaps two ways of approaching the effects of Pleistocene ice ages on the genetics of speciation, and like deduction and induction they are complementary. Firstly, we may ask what can palaeoenvironmental sciences tell us about these climate changes? How was the distribution of fauna and flora affected by them in the Tropical and Temperate regions? How would these changes operate in regions with different topographies, where mountains, plains, lakes and seas are variously distributed? What would all this do to the genetic processes and structure of the species? Secondly, from the other end, we ask what is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populations, races, species and species complexes, both locally and geographically? How diverged are sister species, subspecies and races, and can we date these? How much hybridization and introgression is there between sister taxa, and what are its consequences? What is the power of gene flow among populations? Is there equilibrium locally or broadly? What can recent invasions tell us about the genetic consequences of range change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bout the rate and limits of adaptation to changed environments? Having gathered such information, the next step is to join the two sets. Are there common points? Do certain historical events predict observed patterns? Can past processes be inferred from current genetic distribution? And then where do we need more data? 研究更新世冰期对物种形成遗传学的影响,可能有两种互补的方式,一种是演绎法,另一种是归纳法。首先,我们可能会问,古环境科学能告诉我们关于这些气候变化的什么?热带和温带地区动植物的分布如何受其影响?在山区、平原、湖泊和海洋分布不同的地区,这些变化将如何运作?所有这些对物种的遗传过程和结构有什么影响?第二,从另一个角度,我们问在区位和地貌尺度上,种群、种族、物种和物种复合体的遗传结构是什么?姐妹物种、亚种和种族有多大的差异,我们能确定这些分化的日期吗?姐妹分类群之间有多少杂交和渗入,其后果是什么?种群间基因流动的动力是什么?存在局部平衡或广域平衡吗?最近的入侵能告诉我们分布区域变化的遗传后果吗?关于适应环境变化的速率和极限,我们可以从实地和实验室实验中学到什么?在收集了这些信息之后,下一步就是整合这两者。有共同点吗?某些历史事件预测观察到的模式吗?过去的过程能从当前的遗传分布中推断出来吗?那么我们在哪里需要更多的数据呢? Hewitt G M . Some genetic consequences of ice ages, and their role in divergence and speciation .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0, 58(3):247-276.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1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