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层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科介绍—地层学
GeoSHAO 2021-6-5 21:39
地层学主要是研究成层岩系所含的古生物化石的相对年代顺序,一般称为生物地层学或者年代地层学。从沉积学的角度来讲,研究成层岩系的沉积环境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称为“沉积地层学”或者“岩石地层学”。 所谓地层,是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它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在地质调查的实践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于一个地区的地层层序及与其相邻地区地层层序之间的对比关系。不同的地区,地层形成的具体层序差别是很大的。所以,地层的对比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根据它们的岩石性质、化石特征进行对比,以证明这地层在层位上是否相当,在时间上是否接近。 地层学主要研究地层的层序关系﹑接触关系和空间变化的关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短期的沉积中断形成地层间的间断关系。长期的沉积间断,经过基盘抬升,构造变动和陆上剥蚀,与上覆地层间则形成多种类型的不整合关系(见地层接触关系﹑不整合)。关于地层之间的空间变化关系,也有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概念。多数地层属于沉积成因。根据现代沉积与其生成环境的关系﹐判断地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称为沉积相分析或岩相分析。同样,根据现代大陆内部﹑大陆边缘和海盆不同构造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特征,判断地层沉积时构造环境﹐称为沉积组合分析或建造分析。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一系列地层反映了所处构造环境的不断变化,可称为沉积组合序列。组合系列的总体特征即是地层沉积类型。地层的沉积类型反映了构造环境的空间分异。一般可按构造活动性区别为稳定类型﹑过渡类型和活动类型(见地层沉积组合)。为了概括地反映各区地层沉积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在时间上的发展交替,就有必要进行地层区划,称为地层分区(见地层区划)。为了使地层知识﹑概念﹑方法系统化和规范化,使地层学者在工作中有所遵循,有共同语言,便于学术交流,还须研究地层分类和名词术语等,这些内容都可归入地层指南(地层规范)。 一般地讲,目前在国际上多数意见趋向于将地层分为三个类型:以岩性特征作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岩石地层;以化石作为划分依据的生物地层;以沉积形成的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时间地层或者年代地层。 另外,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年代地层就是生物地层,由此出现了把地层分为两大类型的观点。 划分地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依据: (1)依据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当地质工作者搜集到一个地区的地质资料,准备对这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首先要建立一个标准剖面。这个标准剖面要具备一个沉积旋回的条件。譬如:如果是海相地层,其岩相就应表现出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的变化就称为一个沉积旋回,它应表现一套完整的海侵地层和海退地层的变化过程。 (2)依据岩性变化来划分地层。在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过程中,在一定的程度上岩性的变化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情况。因此,依据岩性的不同,把地层分为若干不同的单位,基本上可以代表地壳发展的阶段。比如:在一个地层剖面中,存在两种沉积,其上部是火山碎屑岩,其下部为含砂页岩煤层。这样两种不同的沉积,表现着两个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时代,下部表现的是还原环境和成煤时代,上部则反映着地壳运动强烈和火山活动时代。根据岩性的不同就可以把地层分为两个单位,代表两个发展阶段。 (3)依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划分地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沉积有时出现不连续的情况,如地壳在下沉时发生沉积,地壳上升会产生剥蚀。地壳下沉时期,表现为沉积连续;地壳上升时期,表现为沉积间断。这种变化就会造成沉积的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重叠在一起,两者的接合面(即间断面),就是所谓的不整合接触。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质的不连续状态,由此可以反映出当时古地理环境的变化。 (4)依据生物化石来划分地层。在生物演变过程中,是由简单向复杂变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同时,在生命的循环过程中,又表现为周期性的生与灭的循环,也就是说,生物的演化是在不停地发生着和消灭着,而各门类生物的发展,又有着阶段性和不连续性。生物的每一个属种在地质历史上的存在只有一次(当然,时期有长短),因此,不同的地质时期都有生物的生存,不管是由于生物演化本身发生的消亡和灭绝,还是由于外界原因,如地壳运动等环境造成的消亡,它们在灭绝后将不再重复出现。这些消亡的生物遗迹分布于不同的地层沉积环境中。因此,不同时代的地层所含生物化石就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地层时代愈久远,其所含的生物化石将愈原始、愈低级;地层时代愈新,其所含生物化石将愈先进、愈高级。这个规律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因此,以生物化石来划分地层是一个科学的依据。 根据地层的不同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但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biostratigraphic unit)是根据地层中所含有的生物化石内容和特征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是以含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与相邻单位化石有别的地层体。 生物带(biozone,或化石带fossil zone)是生物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生物地层的单位主要有:组合带、延限带、富集带、间隔带等。 组合带(assemblage zone)指含有一定特征的化石组合的一段地层,且该组合与相邻地层 中的生物化石组合有明显区别。组合带不是以某一化石类别延续的时间所占有的地层确定的, 而是根据多种化石类别的共存所占有的地层确定的。 延限带(range zone)是指某一个或几个化石种、属延续的时限所代表的地层体。代表该类生物从“发生”到“消亡”所占用的地层。但在一个地层剖面上,延限带的界线仅仅是该生物类别最早出现到最后消失的界线。因此延限带的确切界线应在所有剖面都调查清楚以后才能确定。 顶峰带(acme zone)指一些化石属、种最繁盛时期的一段地层(并非该属种全部时间分布范围),它不包括前期属、种出现数量不多时的地层,也不包括后期属、种逐渐稀少时的地层。 间隔带(interval zone)指上、下两个明显的生物带之间的一段地层,它可以不含特别明显的生物地层组合或生物地层特征。完全缺失化石的地层称哑间带。 年代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chronostratigraphic unit)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地层。年代地层单位是按时间阶段来划分的,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年代地层单位有宇、界、系、统、阶、亚阶,与其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期、亚期。其中字、界、系、统时间跨度大,具有全球统一性,是全球性年代地层单位。阶是全国性或大区域性的年代地层单位。 宇(eonothem)指在“宙”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宇是年代地层单位中最大的地层单位。根据生物演化最大的阶段性,即生命物质的存在及方式划分。由于地球早期的生命记录为原核细胞生物,之后的生命记录为真核细胞生物,最后才发展为高级的具硬壳的后生生物。所以可将整个地史时期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所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则为太古宇(Archaean)、元古宇(Proterzoic)和显生宇(Phanerozoic)。 界(erathem)指在一个“代”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根据生物界发展的总体面貌以及地壳演化的阶段性划分的。太古宙和元古宙依据地壳演化的阶段性划分:显生宙主要根据生物界演化的阶段性来划分,以象征生物发展阶段的古生、中生和新生等命名。其中古生界(Paleozoic)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特征;中生界(Mesozoic)以爬行类和裸子植物为特征;新生界(Cenozoic)以哺乳类和被子植物为特征。 一个界包括2~3个甚至6个系。 系(system) 指在一个“纪”的时问内形成的地层。纪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生物某些纲或目的演化的阶段性,如寒武系以三叶虫纲为特征;又如泥盆系鱼纲发展,石炭系两栖纲发展。系是年代地层单位中最重要的单位。 一个系的延续年限平均为30~80Ma,但第四系例外,仅2Ma。有的系(如寒武系)延续时限超过一个界(如新生界为65Ma)。 系的名称来源不一:有的表示时间位置(第四系);有的出自岩石含义(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有的源于种族名称(奥陶系、志留系);有的来自地名(寒武系、二叠系、泥盆系、侏罗系)。 统(series) 指在一个“世”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统是根据生物目或科演化的阶段性划分。一般一个纪可以依据生物界面貌划分为两到三个世,通常称之为早、中、晚世,与之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则为下、中、上统。 一个统的延续时限为13-35Ma,第四系的统例外,更新统2Ma,全新统约1万年。 阶(Stage)指在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阶是年代地层单位中最基本的单位。阶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属、种级的生物演化特征。 标准阶的延续时限为2~10Ma。一般一个统包含2~6个阶。阶的应用范围取决于建阶所选的生物类别,以游泳型、浮游型生物建阶一般可进行全球对比,如奥陶系、志留系以笔石建阶、中生代以菊石建阶。而以底栖型生物建阶一般是区域性的,只能用于一定区域,如寒武系以底栖型生物三叶虫建阶。 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1ithostratigraphic unit)为区域性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其只着眼于岩石特征的空间延展,而不考虑其形成年龄。 岩石地层单位是因为化石依据不足或研究程度不够,只按地层层序及岩性特征,并结合构造运动特点划分的地层单位,分为群、组、段、层四级。 群(group)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其通常相当于一个统,有可能大于统,甚至大于系。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或相关具有共同岩性(或岩性组合)特征的组联合构成,或指厚度巨大、岩性复杂、未做深入研究又不能分组的一套岩系。对这个复杂的地层序列可给予专名,如太古代的五台群、阜平群。群的顶底界线一般为不整合面或明显的沉积问断面。常用于前寒武系和中生代陆相地层。 组(formation)是地方性的岩石地层单位,是划分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与上下地层间界线明确,具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组的厚度一般从几米到几百米,无具体标准限制。组应当展布于一定范围,便于追索对比,在此范围内其岩性、岩相应基本稳定。 群和组大都以建群、建组剖面所在的地名命名,如泰山群、胶东群、桂林组、融县组。 段(member)组内次一级岩石地层单位。通常一个组可以根据岩层岩性特征等标志的不同而划分为若干段。如宁镇山脉的栖霞组由下而上分为碎屑岩段、臭灰岩段、下硅质岩段、本部灰岩段、上硅质岩段、顶部灰岩段。 层(bed)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层有两种类型:一是岩性或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岩层组合,可以用于剖面研究时的分层;二是岩性特殊、标志明显的岩层单位,如煤层等。 段和层大都以岩性命名,如砂岩段、灰岩层。 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之间关系 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 生物地层单位是物质性的,而年代地层单位是时间性的。生物地层单位是指含有某化石的地层,而年代地层单位是指某种生物生存的时间内形成的全部地层,并非仅指含有化石的地层。生物地层单位不连续,不能独成系统,是为年代地层系统服务的。 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生物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无一定对应关系。二者的界线在局部地区可以吻合,一个生物地层单位有时可跨越几个低级别的岩石地层单位,一个组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有时也可包括几个生物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中的化石,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特殊的岩石特征。 地层划分是按地层的岩性、古生物等特征及形成先后顺序,将地层划分为若干个地层的单位,建立地层系统。通过地层的划分,建立本地区的地层剖面,可以了解本地区地壳运动和环境演变情况。地层划分的方法如下。 构造学方法 根据不整合(角度和平行不整合)面及地层变形样式不同来划分地层的方法;如我国东南一带,泥盆系和下伏的下古生界之间普遍存在区域角度不整合,代表早古生代末期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构造运动(加里东运动),这种角度不整合可作为地层划分的标志。 岩石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岩性特征(成分、颜色、结构、构造等)或岩石组合的不同、岩石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来划分地层。 古生物学方法 根据上、下地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落的不同来划分地层。 地层对比是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比较,论证它们的地质时代、地层特征、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通过地层对比,可以建立广大地区地层的年代顺序系统。通过地层对比,可更好地了解地层分布规律,了解广大范围的环境的异同,为勘查沉积矿产资源奠定基础。地层对比的方法主要有: 野外直接追溯 : 在野外根据露头从一个剖面追索到另一个剖面。 岩性相似性对比: 根据岩性特征,如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和构造的相似性进行对比。 古生物对比: 论证地层中所含化石内容和生物地层位置的相当。 通过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一个地区或全球性的地层时空关系,从而研究一个地区或全球性地壳的历史演化。 年代地层学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年代作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在某一特定地质时间间隔内所沉积的一套地层即为年代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界限应为沉积等时面或同时沉积面。确定等时面的方法包括生物地层学(根据标准化石)、同位素年代学(适用于前寒武纪的深变质地层)、古地理(海陆变迁)、古地磁(适用于寒武纪以后的地层)和古气候等方法。一般情况下,层面和不整合面都可作为年代地层界面。 岩石地层学 岩石(岩性)地层单位是以岩性特征作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元。这些岩性特征的主要对比标志是粒度、颜色、层理、厚度、矿物成分、沉积构造、电性特性、钻时录井等等。总之,岩石地层单位之间是以岩性的明显变化作为岩石地层界面,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岩性在横向上是渐变的,所以这种岩性界面的确定是人为的,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物理界面,并且岩石地层单位的范围不定,没有严格的时限,因而具穿时性。只有当岩性界面与层面或不整合面重合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物理界面。 生物地层学 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所含化石的一致性和特殊性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并以所含化石的明显变化作为生物地层单位之间的界限。由于生物的演变是渐变的,因而这种界限也带有一定的人为性。同时由于生物的演化变种以及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生物种属,因而这种界限可能平行于等时线,也可能穿时。 地层学的主要分支包括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年代地产以地层的地质年代归属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时间界面为准划分地层,与地质年代表一致是建立地层系统的基本要求。岩石地层学以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岩性界面变化为准,划分地层,是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主要方法。生物地层学以地层所含生物化石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生物群的交递变化为准划分地层。由于生物演化具有全球的同时性和一致性,所以生物地层研究是确立地质时代表的重要手段。 现代地层学扩展了研究范围,深化了地层类型及其时空分布与古环境、古构造的关系,加强了历史的、综合的研究。现代地层学还大量的使用了新的技术方法,开辟了新的领域,形成了新的分支学科,使地层学研究更为深入和准确。 事件地层学的出现与地质事件概念和灾变概念的提出密切相关。 地震地层学 一些结构特征,比如盐穹和背斜,已经在地震数据采集的开始被认可。在20世纪70年代,地质学家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解释与海平面相关的大规模沉积物(维尔等人,1977)。这一理论被称为地震地层学,考虑全球沉积板块,通过解释地震线来展示特定区域是如何沉积的,以此来研究地震地层学。通过解释地下沉积岩层的形成条件,地质学家可以推断出周围的岩石类型,还可以利用地震地层学获得对油藏更好的认识。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对同一年代地层构架的岩性构架的研究。“年代地层学”指的是按时间排序的地层。同一年代地层构架南一个年代地层的表面决定,这里年代地层的表面指的是年轻岩层在上、年长岩层在下的界面。年代地层的表面是有效的时间标记,因为它们在较大的横向距离上是相关的。层序边界是潜在相关的年代地层的界面。
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西里热浪
热度 4 taodeng 2019-7-16 13:50
西西里热浪 七月份要在意大利考察,未到之前就会想起夏天的火热。关于这个季节,印象最深的应该是 1990 年的足球世界杯,尤其是开幕式,主题歌就叫意大利之夏。意大利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最大的特点就是夏季炎热干燥,而温和多雨的天气只属于冬季,由此也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雨热不同期的气候类型。天气虽然炎热,但少雨的特点对我们的野外考察却是优点,不容易耽误工作。 而说起我们将要进行野外考察的西西里岛,除了威尔第的歌剧《西西里晚祷》,恐怕很多人知道得最多的就是黑手党与西西里的联系,尤其是首府巴勒莫,每一条街巷都曾经充满了黑色的印记。巴勒莫的机场叫 Falcone-Borsellino ,就是以生于巴勒莫的著名反黑法官乔瓦尼 · 法尔科内( Giovanni Falcone )和保罗 · 博尔塞利诺( Paolo Borsellino )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们在反黑事业上的伟大贡献,两人于 1992 年在巴勒莫被黑手党暗杀。长期的警匪对峙让巴勒莫成为一片狼藉之地,但随着反黑斗争的深入开展,历史已经翻过,现在的西西里岛和巴勒莫重新恢复了宁静。来机场接我们的巴勒莫大学的斯提凡诺( Pietro di Stefano )教授一脸的热情洋溢,就像是给我们吃了一枚定心丸。 在历史上,作为地中海最大的岛屿,西西里岛不仅是文明的交汇处,也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它从公元前 8 世纪开始接受希腊人的殖民,在公元 9 世纪遭到阿拉伯人的入侵,自 11 世纪之后则由诺曼人统治。由于千百年来种族的融合,斯提凡诺教授介绍说,现在的西西里人说一种特别的意大利语方言;因为太特别,也几乎可以说是另一种语言,其他意大利人很难听懂,而对我们来说都一样,就是完全听不懂。 在地质上,西西里岛是新近纪亚平宁 - 马格里布( Apenninic-Maghrebian )褶皱推覆带的一部分,岛屿的南半部主要由新生代沉积占据,穿插着一些二、三叠纪沉积。我之所以选择要到西西里岛来,就是因为岛上有好几个新近纪地层的金钉子( GSSP )和代表性剖面,在巴勒莫大学的地质博物馆中还有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 从机场出来,公路沿着第勒尼安海的岸边前进,也有并行的铁路。逐渐接近巴勒莫,但我们没有进市区,而是直接开车到城市西面的山上。整个巴勒莫山脉由从三叠纪到新生代的海相沉积组成,斯提凡诺教授介绍了西西里岛的地质概况,并指引我们观察三叠纪的海相灰岩剖面。他的两个博士助手还特地带来了喷水灌,将泻湖相灰岩表面打湿后可以更清楚地观察藻类和海绵化石,据说幸运的话还能见到巨齿鲨( Megalodon )化石。这个时间正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下的干旱季节,满山都是枯黄的干草,除了耐寒的松树和喜热的仙人掌等植物,看不到太多绿色;蜗牛也停止活动,藏在岩石的背阴处。 下山后才去旅店安顿下来,就在古色古香的市中心。据说巴勒莫在公元 10 世纪阿拉伯人统治时期是世界上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的第二大城市,这实在令人难以相信。我们晚上去参观拥有丰富古生物化石的巴勒莫大学格米拉若( G. G. Gemmellaro )地质博物馆,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地中海巨齿鲨和西西里岛矮象。作为镇馆之宝的这具矮象虽然骨架相当小,但还不是典型的地中海岛屿化的倭象,而是古菱齿象( Palaeoloxodon )一个未定名的新种。在西西里岛上发现与亚平宁半岛相同或相似的哺乳动物化石并不奇怪,因为即使在现代,分隔两地的墨西拿海峡也仅有 3 公里宽度,更不用说在中新世末的墨西拿盐度危机事件时地中海完全干涸了。 墨西拿盐度危机发生在距今 596~533 万年前,这一时间段属于在地质年代上以西西里岛的城市墨西拿命名的墨西拿期(距今 725~533 万年前)。当时地中海与大西洋连接的直布罗陀海峡被地质构造运动封闭,而地中海的水分蒸发量比其周边河流流入的水量更大,导致其最终完全干涸成盆地并变为一个巨大的盐漠,平均深度在海平面以下一千多米。 巴勒莫大学地质博物馆的正式成立时间是 1860 年,但实际上博物馆在大学于 1779 年由波旁王朝的费迪南一世国王建立时就有了。博物馆从一开始就由自然科学的教师们着手采集收藏自然标本和人工制品,而在 1830 年波旁政府为巴勒莫附近的一个采石场颁布条例,希望结束化石散落的状况,将它们集中到博物馆中陈列展出。化石发掘工作此后得到大学教授的指导,由此西西里岛的一批重要的更新世脊椎动物化石成为博物馆的藏品,此后的藏品变得越来越丰富。 就在 1860 年,格米拉若教授成为大学的地质学领头人,他的全心投入使地质博物馆成为巴勒莫声誉最高的博物馆,并且是欧洲最有名的地质古生物博物馆之一。他在那时也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使其可以购买大量标本来丰富博物馆的各类藏品。他在其卓越的研究工作中也采集了数量众多的新的化石标本,尤其是在巴勒莫山脉的二叠纪地层中。他的研究兴趣在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并且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菊石专家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巴勒莫博物馆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地质古生物博物馆之一,当时在研究人员数量上仅次于大英博物馆。在增加的标本中,就包括著名的西西里矮象,也是这次我最感兴趣的标本之一,以其为重点设立了专门的 “ 象厅 ” 。 现在,由于矿物标本早已分出另建单独机构,产自西西里岛从二叠纪到第四纪,包括古人类在内的古生物化石成了巴勒莫地质博物馆最主要的内容,政府还颁布了地方法令使博物馆成为西西里地区所发现化石的指定收藏机构。秉承意大利的艺术传统,在化石标本陈列之外,博物馆里还有逼真的远古生态复原,其中的动物被塑造得栩栩如生。我们在野外没有看到的巨齿鲨化石在这里不仅展示了真实的标本,还有再造的镶满锯齿、站得下几个人的鲨鱼巨口。根据化石重建的巨齿鲨个体远大于现代的大白鲨,据推算平均可达 14 米长、 40 吨重,甚至有人认为最大可能超过 20 米、重达 70 吨,是新生代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现在的巴勒莫地质博物馆不仅是进行科学普及的殿堂,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每年有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前来进行研究和对比,就像我们这次一样,因为它收藏的化石正型标本就超过一千件。 我们第二天一早从巴勒莫出发,开始在西西里的山路上向南行进。不时看见松林果园、灰岩孤峰,还有就是红、白两色夹竹桃簇拥下的一座座村镇,简直都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在西西里,一年一年的花盛开过,又凋谢了;一代一代的人生活过,又消失了。只有那些古老的建筑,希腊的、罗马的,拜占庭、阿拉伯,诺曼朝、波旁朝,一直矗立在原地,默默地叙述着历史深处的故事。歌德在《意大利之行》中对西西里的评价是: “ 这是艺术与自然共同创造出的最伟大的作品 ” ,刚刚开始走在路上,这句话我已经信了。 在路途休息时,最典型的意大利方式就是去村镇的小店中要上一杯咖啡,毕竟卡布奇诺和拿铁之类的名字都源于意大利。不过,点咖啡时要小心,比如我们常说的拿铁,其实是意大利语 coffè latte 音译的简称。 latte 是意大利语牛奶之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你只说 latte 服务员应该知道是要牛奶咖啡,但在意大利就会给你端上一杯牛奶。就像在中国,如果你点葱花煎饼而对服务员说来盘葱花,那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罗马数字是罗马人发明的,所以意大利人用得很娴熟,到处都能看到,有时候让我们反应不过来。比如看见一个纪念碑下方写着 XX 世纪,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为什么要写某某世纪而不实指呢?后来才知道就是用罗马数字写的 20 世纪。 我们穿行在西卡尼( Sicani )山脉中,最后到达 Sosio 谷地,开始停下来观察地层,这里有地中海代表性的特提斯洋新生代碳酸盐沉积剖面,而更老的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是这次考察的主题。著名的上三叠统海燕蛤( Halobia )灰岩在这里推覆于渐新统和中新统地层之上,而此处的二叠系纺锤虫灰岩最早由格米拉若教授描述。由于西西里的植被很好,所以不容易看见连续的剖面,只有一些孤立的露头。有些露头还很特别,比如一块巨大的灰岩独石,上面开凿有阶梯,可能是古代苦修僧人的避难所,我们在这个露头上观察二叠纪的钙藻、纺锤虫、海绵和海百合化石。 穿过枯黄的草丛时得特别小心,有很多长得很高的带刺的菜蓟( Cynara scolymus )。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肉质花托和总苞片基部的肉质部分可以当蔬菜食用,据说营养价值还很高,但看着那么多毛刺,不知意大利厨师是如何对付的。更危险的是提醒大家草丛中有蜱虫,所以每个人的裤脚处都喷了药。最终,并没有真的看见蜱虫,只是我们一个考察队员身上有个小疱,以为是被蜱虫咬了,紧张得一夜没睡着,结果是虚惊一场。野外的干草上确实有动物,但全是休眠等待雨水的蜗牛,不过也看到一、两个不怕被晒干而爬出来活动的蜗牛。 沿着蜿蜒的山路,路旁是不时出现橄榄园、草垛卷、金黄的麦田和石砌的房子,中午我们又回到早上路过的帕拉佐阿德里亚诺( Palazzo Adriano )午餐。也参观了小镇两座教堂中间的广场,一座教堂是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堂,而另一座是巴洛克风格的天主教堂。这个山中小镇是托纳多雷导演的获得 1990 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天堂电影院》的拍摄地。西西里岛也是地下水和泉水丰富的地区,随处可见能饮水的喷泉,就在电影中出现过的水池旁我也从古老的喷水口中喝了好几口甘甜的泉水。许多老年人坐在咖啡馆外聊天,别有情趣,他们中也许有人在那部电影中担任过群众演员? 晚上到达卡姆马拉塔( Cammarata ),一个房屋重重叠叠的山城,那街道陡得我都觉得刹不住车。虽说整个西西里岛有 500 万人口,但到处能看到的人都很少,白天在公路上只能偶尔见到骑自行车锻炼的,而街道上也少有行人,但晚餐的饭馆倒是热闹得很。回旅店休息时看见了山城的灯火,不禁想起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有什么珍奇我们并没有去考察,但听意大利同行介绍,这一带仍然是农业地区,所产的橄榄油非常有名。 第三天早晨离开卡姆马拉塔,坐车在山路上行进,当回望小镇,看起来非常壮观。莫泊桑对西西里岛上另一座小镇陶尔米纳( Taormina )的描述同样适合于这里: “ 宛如从山峰上缓落下来 ” 。后来还看见更多这样的山城,因为西西里多山,最高峰埃特纳火山达到海拔 3323 米,仅在沿海地带有平原。农田都在山坡上延伸,但连成大片,方便机械化耕种,这个季节田里是一片金黄。 第一个地点是三叠纪剖面,在 Pizzo Lupo 采石场,剖面非常漂亮,以深水型的海燕蛤灰岩为典型代表。采石场的老板也来协助,又告诉大家这里也有蜱虫,除了喷药,还建议大家用袜子把裤脚扎住。但大家没有退缩,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也有人要到剖面高处采样,就开车从盘山公路绕上去。 骄阳似火,完全没有遮挡的地方。西西里岛正常年份 7 月的气温在 20~30°C 之间,但今年特别热,每天的温度都有 35°C 左 右。这就是受所谓 Scirocco wind ,即 从非洲吹向南欧一带的热风 影响的缘故,有记录的最高气温竟然达到 48°C 。所以意大利同行在我们来之前就提醒一定要带上遮阳帽、墨镜和防晒霜,而今天炙热的天气甚至引燃了山火,覆盖了公路两侧。警察封锁了道口,禁止人车通过,我们只能等待。消防车赶来灭火,经过他们的努力,直到情况可控,我们才在烟火弥漫中快速通过。 中午在罗卡帕伦巴( Roccapalumba )小镇午餐,餐厅很有味道,当然,饭菜更有味道,典型的意大利风格。餐厅里不仅墙上贴着很多当地的历史老照片,也陈列着许多像文物一样的老旧用品。下午的剖面在小镇附近的一个水塘边,比较容易观察,能看到大量遗迹化石。大家都在讨论此处的二叠纪深水相复理石,以遗迹化石为代表。剖面构成韵律层系,单层薄,但累积厚度大,由频繁互层的砂岩、砂屑灰岩和页岩层组成。 返回巴勒莫,还是一路看着车窗外的景物,一派意大利田园风光。到达巴勒莫还比较早,能有时间去海港看看,鱼腥味扑面而来,彰显着海洋城市的特点。晚餐大家又聚在一起,跟意大利同行话别,饭后他们带我们去大剧院前的威尔第广场参观。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巴勒莫大剧院建于 1897 年,是意大利最大、欧洲第三大剧院,建筑典雅高贵,是巴勒莫的标志之一。此时,电影《教父》的经典画面在脑海中显现,就在巴勒莫大剧院前,已经年老的迈克失去了他最心爱的女儿,仰天痛哭,一个时代结束了。也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走路回旅店的街道上相当安静,当然也相信安全。我们三天短暂的考察也结束了,西西里的历史如过眼烟云,而地中海的演化已了然于胸。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9853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