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现在时Vs.日本现在时
剑虹 2008-9-20 20:55
中国现在时Vs.日本现在时 日本的农水大臣太田同志由于污染米事件,终于还是没有挨到内阁解散的那一天,提前四天辞了职。农水省也真正成了一干官员们的噩梦。 而国内的毒奶粉事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干官员被免职,当然与日本不同的是,免职的是石家庄市副市长,要严惩的是质检总局负责的质检人员。不像日本,污染米事件开始后,媒体都纷纷指向日本管理农产品的最高机关农水省,倒是未听说有下级机关什么质检人员,三笠公司所在市的市长什么辞职之类。也许中国的管理制度跟日本不同,碰到这种事情具体管事的得处分,而最上层的就没有什么关系了,真是这样吗? 说起毒奶粉事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整顿乳业,我们国内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里出了问题去整顿哪里,最终结果是治标不治本。将工业用原料添加到食品里不仅仅是乳业的问题,其他一些成人食品的添加量肯定更高,只不过因为成人的排毒能力比婴儿强,而且成人的食物也不像婴儿那样单一罢了,但这些添加物总或多或少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中国食品安全法草案貌似已经通过了人大的第四次审议,该是尽快完善推出的时候了。当然推出之后如何很好的执行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个人分类: 日本观察|3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现在时之二(污染米事件)
剑虹 2008-9-13 17:01
日本现在时之二(污染米事件) 最近新闻里除了越演越热的自民党总裁选之外,另外一件影响比较大的新闻就是所谓的污染米或者事故米事件。主要是大阪的一家叫三笠食品的公司将工业用米当成食用米出售谋取暴利。随着调查的深入,事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这批工业用米的农药含量比较高,含致癌物质,至少有几百吨已经被消费者吃进了肚子。另外这批米还被卖给酿酒公司,果子公司,很多已经被制成了酒及糕点在市面上出售,自从事件被揭露之后,很多酒厂开始查自己进的米是否事故米,确认食用了这些米的酒厂开始将上柜的酒回收,貌似有很多还属于日本名酒,都在受害之列,有一个酒厂回收了65万瓶,损失达一亿日元,相当于七百万人民币。随着调查深入,又发现了很多将工业用米以食用米名义转卖的公司,另外有很多福利院,医院,包括托儿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了这些米,已经有很多老人,病人和孩子食用了这些米。 据查证,三笠公司2003年就开始干这种事情了,已经有5年之久,之后媒体的矛头开始指向农林水产省,为什么这样的事干了五年才被发现,你们这个农林水产省是干嘛吃的,该好好检讨检讨你们的机制了,看新闻里说农林水产大臣就像走马灯似的,换的频率比日本首相还要快。没事就暴丑闻,辞职的辞职,自杀的自杀,再说过不了多久新首相选出来后也要重新组阁,看起来这一任的农林水产大臣又当不下去了。
个人分类: 日本观察|3444 次阅读|1 个评论
13岁少年纠正美国宇航局小行星对地球撞击估计概率——是个假新闻!
songshuhui 2008-9-3 15:55
laosun 发表于2008-04-21 星期一 19:19 分类: 天文 | | 13岁少年纠正美国宇航局小行星对地球撞击估计概率是个假新闻! 法新社援引德国新闻报道说,德国一位13岁少年纠正了美国宇航局(NASA)对小行星Apophis在2029年于地球撞击的概率,从1/45000修正到1/450,并声称这个小行星将对地球产生影响,得到NASA的认可。但这实际上是条假新闻。 法新社发稿前没有跟美国宇航局(NASA)核实。据博客Cosmos4u,他们与NASA近地天体办公室的Don Yeomans沟通的结果是,这纯粹是编造的假新闻。NASA从未与这位少年有过接触,这个故事是荒唐的,或者是个骗局,或者都是。当2029年Apophis经过地球附近时,它与地球的最近距离为38,900千米,在地球相对静止轨道42,240千米之内。但是小行星离赤道的距离还有51,000千米,即并不在相对静止轨道上穿过。这个数据的误差大约是1500千米。它不会撞到人造地球卫星。Apophis小行星也不会穿过月亮轨道面,所以也不会与月球相撞。 博客作者也说没有任何一家新闻机构与他沟通过,所以不要在意这条在网上已经被热炒的新闻。 新闻链接: 法新社AFP报道: http://afp.google.com/article/ALeqM5g6fIS_34_CxE8-vcC5GvbjD4MIOQ 新华网17日:德国天才儿童揭NASA算错数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4/17/content_7993919.htm 4月16日Cosmos4u博客文章 http://cosmos4u.blogspot.com/2008/04/apophis-risk-not-increased-science-fair.html 4月16日Universe Today文章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08/04/16/latest-news-on-apophis-13-year-old-boy-corrects-nasas-estimates-of-earth-impact/ 标签: 天文 , 新闻
个人分类: 天文|1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生仍难以基于医学证据实施临床决策
songshuhui 2008-9-3 15:50
BOBO 发表于2008-04-24 星期四 23:49 分类: 医学 | | 世界上的第一例对照试验 在上月举办的世界卫生保健大会上,伦敦帝国医疗保健学院感染科主任 Ajit Lalvani 教授说:世界上第一个医学对照试验,是由一名叫 James Lancaster 英国船长于 1601 年完成的。 Lalvani 解释到,在四艘船启程自英格兰前往印度的途中,当船绕过南非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时, Lancaster 船长决定给他的船上的水手每天早上食用 3 勺柠檬汁(约 12ml )。毫无疑问,船长的这一举动或许是受到了 8 年前 Richard Hawkins 爵士率船队前往南太平洋的启发,当时 Hawkins 观察到酸橙子和柠檬可有效抵御水手罹患坏血病。 从图中可以看出, Lancaster 的医学假设是正确的:在这次航行结束时,另外三艘船上有多达 40% 的水手患有坏血病并死亡,而 Lancaster 船长的所有水手则安然无恙,无一患有坏血病。导致这样截然不同结果的关键便是酸橙子和柠檬含有的维他命 C 。 这一结论无疑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此后英国海军便推行 Lancaster 的做法,以保证所有远洋航行的水手都能获得足量的维他命 C ,以免受坏血病的威胁,直到上世纪 40 年代这一做法仍流行于英国海军。 20 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但也正因为此导致现今信息的满溢和超载,有人甚至称之这是一个信息炸弹满天飞的时代。每天,临床医生都将面对无数医学研究的炸弹轰击,也不可能完全把握这些新研究的信息。在 2004 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上,有一个报告甚至名为转移性结肠癌的治疗:多重选择下的治疗困境。而今,每个制药公司都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目前,已有多种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但对患者死亡率却无丝毫改善。过度的竞争使临床医生难以在众多药物中作出合理选择,医生时而茫然于是单用还是合用药物,如果合用药物,顺序又该如何。 因此,分析综合我们现有的医学证据必须被提上当前的日程。但目前,有太多的研究人员被各种新的要求包围,没有人能在如此众多的研究领域中,为最佳临床决策设定合理标准。 Lalvani 引用英国国家知识和健康中心主任 Muir Grays 爵士的话总结道: 合理认真的应用我们对疾病诊断治疗的现有证据,而非一味的追求在未来十中可能兴起的新技术,将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 通过 NEJM 的论文,我们发现了什么 Lalvani 还担心,在新技术迷人的外表下,医生可能不注重临床基本功。通过 2006 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个研究图表,我们可以看出: 平均只有 55% 的患者获得最基本的金标准治疗方案,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让患者在及时的时间获得及时的治疗在各疾病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例如,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获得基本治疗常规的 78.7% ,而酒精依赖患者仅获得了推荐治疗方案的 10.5% 。医生拥有医疗信息资源,懂得如何治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局面,因此将医学证据转化为临床常规非常重要。尽管 糖基血红蛋白试验是 评价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的常规监测手段,可早期识别糖尿症并发症,避免更严重后果。但在该研究中,仅有 24% 的糖尿病患者在两年内接受过超过 3 次的糖基血红蛋白试验。罹患冠脉疾病患者的治疗,只包括了全部推荐治疗建议的 68% 。尽管 beta 阻滞剂和阿司匹林在冠心病的预防治疗中地位重要,如长期服用 beta 阻滞剂可降低冠心病 23% 的死亡风险,阿司匹林可降低非致命性脑卒中 40% 的死亡风险,但仅 45% 有症状发作的患者仅接受了最基础的 beta 阻滞剂治疗,只有 61% 的有症状发作患者服用阿司匹林。 患者不能得到推荐的治疗方案,部分原因在于医生。临床医生的确够繁忙,一名患者通常有四到五位不同的医生来管理,每个医生可能都下意识的认为另外一个医生应该已经给这位患者使用了阿司匹林。据调查,这样的现象恰恰多发生在高级别的医院中,这里的医生在新技术、检查和药物中难于抉择,反而忘记了临床的基本功。 NEJM 的这项研究总结到,医生比如认真思考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在当前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复杂化和专科化的背景下,肯定没有简单的结局方案。但关键是要保证所有的医疗信息可及,而且应重点关注高质量的临床决策的检索和应用。换句话说,我们是需要电子病历,但从中提取的数据信息必须结合到临床,以保证临床最佳指南的实施。 两个故事:产褥热和幽门螺旋杆菌 但如果临床医生不用于面对医学知识是日新月异这一现实,最佳的医疗信息技术仍难有用武之地。经常看到,医生固守于他们的老经验老方法,宣称有成千上万的医生和他一样。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实例来进一步说明问题。 Ignaz Philipp Semmelweis 于 1847 年在维也纳大学开始进行产科学的研究。 当时, Semmelweis 观察到有很多生产过后的妇女死于一种产褥热的疾病,而且他观察到,经由普通医生或实习医生进行接产的妇女中有 13-18% 的妇女发生产褥热,而由助产士或接受过接生受训医生进行接产的妇女中,只有 2% 死于产褥热。于是, Semmelweis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又进行了另外一项观察,普通医生或实习医生经常在接触死尸后不洗手便直接帮助产妇生产。因此他强烈建议在孕妇产前医生必须洗手。但这一建议在当时未被采纳。当然,强制医生洗手不但会让部分医生抱怨不已,而且也难于推行。而另外一些医生对 Semmelweis 的建议十分恼火,最后导致 Semmelweis 失去了在维也纳医院教书的位子。 2 年后他的助理教授头衔也没了,他离开了维亚纳并回到了布达佩斯,也没有找到工作。 5 年后他于一所公立精神病院悄然离世,年仅 47 岁。 在这,我们不禁想知道,像这样的惨剧在今天是否还会重演呢? 几十年前, Barry Marshall 和 Robin Warren 在英国一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一篇初步研究报告,指出消化性溃疡病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而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适合在胃内这种酸性环境中茁壮生长的细菌。当时,传统观点认为过度的胃酸分泌和精神应激是导致溃疡病的关键。胃肠病学专家和许多药厂均研发了很多抗酸的药物来治疗溃疡。虽然抗酸药物能治愈已发的溃疡,但胃内的炎症反应却依然存在。很多病人在首次溃疡治愈后 1-2 年后再次溃疡复发,而此时病人多被建议去进行精神情感咨询,降低工作负荷应激。 在这样的现状下,如果你说消化性溃疡是有一种微生物所引起,当你服用某抗生素 2 周后便可以清除该微生物,从而治愈溃疡病,这无疑是对已有知识和认识现状的挑战。他们说道,虽然很多马绍尔式批评对我们的这一猜想提出了很多科学疑问,但还有很多人的质疑批判则是处于商业目的。马绍尔的批评很快引起人们对该 Barry Marshall 和 Robin Warren 及其研究报告的不信任。一位业内杰出的胃肠病学专家甚至生气的说这两个疯子在说一些疯话而已。直到抑酸药物专利保护期限结束的 1994 年, NIH 的一次会议才开始接受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原因,也直到此时,因处于经济目的,而批判医学证据的做法才开始销声匿迹。 当然, Barry Marshall 和 Robin Warren 的结局远好于 Semmelweiss 医生。在 2005 年, Barry Marshall 和 Robin Warren 被授予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毫无疑问在此前,有无数病人在多年内接受了不必要的冤枉治疗,而这一切的背后的根源便在于医生拒绝接受新的医学证据。 Semmelweiss 医生在当时为急于改变医生的不洗手行为而精神错乱的确有些可悲。也许,我们的临床医生太过于自我主义,甚至的以个人的经济利益为本而选择药物。 医学:基于证据还是经验 即便现在,依然有 N 多医生拒绝认可新的医学证据,而坚持自己的老一套。许多医生认为,去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获取新的医学证据代价高昂,也有人认为在临床推行新的医学证据太过繁重,负担太重,所以就 当然一些更可恶的医生则戏言我们也是在按照最新医学证据做,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当然,现金的医学研究数量庞大,医生也应学会主动鉴别,从中选择哪些研究是正确的,那些是不正确的,来帮助临床决策。 同时也应密切关注目前临床常见的两种现象基于科学证据的医学和基于专家经验的医学。基于专家建议的医学意味着通过多年的不断试错,总结出一些临床证据来,基于科学证据的医学则意味着,个人积累的临床经验和从系统评价中获得的外部临床证据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 标签: 医学 , 新闻
个人分类: 医学|1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星系也疯狂——哈勃18周岁啦!
songshuhui 2008-9-3 15:49
laosun 发表于2008-04-26 星期六 15:39 分类: 天文 | | 为庆祝哈勃太空望远镜升空 18 周年( 4 月 24 日), NASA 科学家发布了 59 张正在发生碰撞的星系照片。 更多更好的图请查看 http://hubblesite.org/newscenter/archive/releases/2008/16/ 59 张碰撞星系照片构成了哈勃一次性发布的最大批量图集, 这批令人惊讶的照片显示了正在发生碰撞的星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结构。碰撞星系在宇宙各个角落都可以见到,有时候这种碰撞会引起爆发式的恒星形成,有时则并合成为新的星系。这 59 张照片是从 18 年来哈勃所积累的几千 G 字节的原始资料中挑出来的。 在早期宇宙中,星系的并合比现在更为常见,是宇宙演化的主角。并合促成了类星体的出现,推动了恒星的形成和爆发。即使今天的孤独星系的内部结构也显示出它曾经经历过一次甚至多次并合过程。这次发布的每张照片都是漫长并合过程的一个瞬间。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同样包含了很多小星系的残骸,这些小星系在过去于与银河系相遇,并被吞并。人马座椭圆矮星系就是一个正在被银河系吞并的例子。不过,在 2 百万年后,我们的银河系也将与邻近的仙女座大星系 M31 并合成为一个新的超级椭圆星系,这个星系将是我们地球、太阳的新家园,现在这两个星系正在以每小时 50 万千米的速度靠近。 最新的观测和精细的计算机模拟显示,星系碰撞比我们原先想象的要频繁得多。尽管星系相对运动的速度很快,但碰撞的过程却相当缓慢,一般会经历上亿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的相互作用都是一样的,即万有引力产生的潮汐力。对恒星来说,星系空间相当空旷,所以恒星之间一般不会发生碰撞,但随着星系引力场的建立,原来的星系形状将被打乱,恒星逐渐排列成新的稳定样式。 月亮的引力产生了地球上海洋每日两次的潮汐过程,星系之间的潮汐力与之类似,但更具有破坏力,原因有二:首先,星系中的恒星不像地球上的物质被自身引力致密地束缚在一起,仅仅是在空旷的星系空间通过引力相互联系。其次,星系并合时,彼此距离逐渐接近,这也跟地球和月亮总是保持一定距离不一样。这样一来,发生碰撞的星系中数以十亿百亿计的恒星在引力作用下进行着复杂的运动,产生最为复杂的结构。 一般来说,存在相互作用的最初标志是物质桥的出现,即由于引力作用从两个相互靠近的星系中拖出一些团块(见 IC 2810 )。当星系的外围开始接近时,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气体流,也叫做潮汐尾,从星系中被拉拽出来,并沿着星系核心的外围开始卷曲( NGC6786 , UCG335 , NGC6050 ),这些长而壮观的潮汐尾是相互作用的标志,并且能够在碰撞并合作用结束之后很久仍得以保持。当星系核心彼此接近时,它们的气体和尘埃云由于各个方向,相互冲突的引力而被搅动加速( NGC 6621 , NGC 5256 )。这些力的作用能够产生激波,扫过星际气体云( ARP 148 )。 气体和尘埃被吸进中心的活动区域,引发了恒星形成的爆发过程,处处呈现年轻恒星的标志性蓝色节点( NGC 454 )。当这里的尘埃云被加热时,他们成为天空中红外波段最明亮的天体( APG 220 )。 这些天体发出的光芒是我们太阳的几万亿倍。在临近的宇宙中,它们就是恒星快速形成的星系,并与类星体的出现有关联。银河系这样标准的旋涡星系的光芒主要来自整个盘面(直径可达十万光年)上恒星和热气体,但活动星系的光芒是星系的中心区域产生的,尺度只有 1000 光年到 10000 光年,能量来自强烈的恒星形成过程,它每年可以把几百个太阳质量的气体聚集成为恒星(作为对比,银河系每年只有几个太阳质量),或者来自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吸积活动,黑洞质量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百万甚至十亿倍! 活跃的恒星形成区域和高强度的红外和远红外辐射是相互作用星系中心区域的典型现象,这次发布的许多天体照片中都可以见到。相互作用的其他可见信号是星系核心的破坏( NGC 3256 , NGC 17 ),这种破坏过程可能持续到相互作用结束后很长时间,可能是由于大星系吞下小星系造成的,也可能是两个大小相当的星系相互靠得很近,但最终又分开了。 这 59 张哈勃照片大部分属于一个亮红外和超亮红外星系搜寻计划,即 GOALS 计划( Great Observatories All-sky LIRG Survey )。这个计划综合了哈勃( Hubble Space Telescope )、斯必泽( Spitzer Space Telescope ),钱德拉( 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和星系搜索者( Galaxy Explorer )的观测结果。哈勃观测是由伊万斯( Aaron S. Evans )教授领衔的,他在弗吉尼亚大学和国家射电天文台工作。 其中几个相互作用星系属于《特殊星系表》,这是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尔普( Halton Arp )在 1960 年代编制的一份出色的星系表,他编制这份星系表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地面望远镜观测的一些具有奇特外形的星系。今天,这些特殊结构已经得到很好理解,它们是复杂的引力作用的结果。 标签: 哈勃空间望远镜 , 天文 , 新闻
个人分类: 天文|1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生长激素能多拿奖牌吗?
songshuhui 2008-9-3 15:38
BOBO 发表于2008-04-30 星期三 14:27 分类: 医学 , 生物 | | 琼斯:赔了夫人又折兵 去年10月,世界体坛近乎空前的一起兴奋剂丑闻惊现美国体坛:一直断然否认使用过兴奋剂的昔日世界第一女飞人琼斯当庭坦白:我使用了兴奋剂,我欺骗了整个世界。 其实早在雅典奥运会之前琼斯的兴奋剂传闻便已全面爆发,可她却用大把的金钱,用她的名声,用人们对她的爱,甚至冒着坐牢的风险两次对美司法部门撒谎,隐瞒自己使用兴奋剂的事实。2004年,美国反兴奋剂机构曾立案对她进行调查,可琼斯却悄无声息的摆平了对她的调查。被证明清白的琼斯本想在雅典用佳绩来恢复她的声誉,可她却仅获得跳远第五名。此后的两年她因生子淡出田坛,其间她的丈夫男飞人蒙哥马利因兴奋剂丑闻被禁赛两年而退役,前教练格拉厄姆也因对检举人说谎而受到指控。 其实,琼斯从1999年开始便服用巴尔科实验室提供的药物,巴尔科实验室是著名的类固醇药THG的重要产地。在当年奥运会上,服用了兴奋剂的琼斯有如神助,共获得5枚奖牌,其中包括100米、200米和4400米接力3枚金牌。而现在,她的奖牌已被全部收回,其成绩也全部被取消,还可能面临5年的牢狱之灾。 什么是 THG ? 生长激素:有用还是无效? 那什么是THG呢?THG是由两种国际奥委会认定的禁药去甲雄三烯醇酮(trenbokone)和三烯高诺酮(gestrinone)合成的新型兴奋剂,去甲雄三烯醇酮商品名为米勃龙,是一种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三烯高诺酮更被作为一种紧急避孕药物使用。 在《世界反兴奋剂条例》2006年禁用清单中,上述两种药物被禁用与赛内和赛外所有场合,仅限于合理的医学用途使用。 FDA在对THG进行检测之后,正式宣布这种药物为危险药品,因为它会严重损害人们的健康,因此在美国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销售和使用THG的行为都将是非法的。在目前已知的THG阳性案例中,最知名的运动员还包括欧洲百米冠军、英国短跑名将钱伯斯。 当然,兴奋剂绝非只有THG,还有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2-激动剂、有抗雌激素作用的制剂、利尿剂和其他掩蔽剂、刺激剂及其他基因兴奋剂等等。 当然,本文的说明重点绝非拿琼斯的眼泪来说事,琼斯的糗事已算完结,虽然她服用的THG,比较隐秘。THG属于外源性的物质,而生长激素则是人体发育和生长中的重要激素。那么,运动员使用生长激素过后,真的会有如神助,夺奖连连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今年最新一期的美国内科学年鉴上,一篇荟萃分析指出,现有科学证据并不支持生长激素能增强运动能力这一观点,虽然其能减少机体脂肪含量,但并不增强肌肉力量,此外生长激素可能降低运动员运动耐量,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要知道,荟萃分析在科学证据等级中是最权威的,看来运动员服用生长激素想出好成绩拿奖牌的美梦怕是没戏了,不但白忙活了还可能得面对日趋严格的反兴奋剂检查。 生长激素是人体自行分泌的一种天然激素,是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主要作用是促进骨骼及肌肉生长,同时也可加速体内脂肪的燃烧。但这项报告中,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指出:服用肽类激素如生长激素并不一定能帮助运动员多拿奖牌。我们只观察到身体结构的一些变化,而未找到生长激素可以提高运动能力的证据。 该荟萃分析共纳入27项有关生长激素的研究,观察了名13到45岁的303运动员。他们发现,总体而言生长激素在身体瘦小的人中有效,但是却不改变人的力量或提高说运动能力。此外,服用生长激素可能导致组织水肿,与其他人相比,他们更加虚弱。目前,服用生长激素已被国际奥委会、大部分国家棒球联盟与橄榄球联盟所禁止,美国法律也禁止将其作为运动增强剂使用。 其实早在199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就发表了一篇生长激素的研究文章。这项研究的对象是12个男人,年龄从61岁到81岁,接受每周三次连续6个月的生长激素注射,另外有9个男人没有注射以作为对照。结果,生长激素注射导致了脂肪组织减少、肌肉组织增加、腰椎密度增加,没有检测到注射生长激素能增强肌肉力量、灵活性或者生活质量。换句话说,生长激素对正常健康人并无太多益处。此外,使用生长激素后,人体可产生更多乳酸,而乳酸恰恰是种运动之后产物,这可以致痛并使肌肉疲劳。 斯坦福大学的内分泌和老年医学教授Andrew Hoffman还补充道:其实,运动员使用的激素量要比调查人员理论上认为的量多的多,而且一些运动员还常常把生长激素与其它一些代谢性激素一起使用,如雄性激素。而大剂量激素对人产生副作用远大于其有益作用。它使你的腿部的积液增多,且使你的关节疼痛。 标签: 医学 , 医学史 , 新闻 , 激素
个人分类: 医学|1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文学家发现首颗被逐出星系的超大黑洞
songshuhui 2008-9-3 15:16
Steed 发表于2008-05-5 星期一 15:17 分类: 未分类 | | 两个黑洞并合,爆发出强烈的引力波,将并合形成的新黑洞抛出星系,速度可达每秒上千千米。这可不是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假想场景,最新的发现表明,这种极端驱逐事件在我们的银河系中确实发生过。 如果两个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会以光速向外传播。不过,这些引力波并非传向四面八方,而是主要集中在一个方向向外发射,因此黑洞就会像发射过炮弹的炮身一样,朝相反的方向反冲。结果就是,这个黑洞被逐出了星系中心。如果反冲速度足够高,黑洞就可能完全摆脱所在星系的引力束缚。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的斯特凡尼科莫萨(Stefanie Komossa)领导的天体物理课题组发现了第一颗被逐出星系的黑洞。他们通过直接观测证实,这颗距离地球100亿光年、质量相当于几亿颗太阳的黑洞,正以每秒2,650千米的速度被逐出星系。这颗黑洞正从周围的吸积盘中吞噬气体,从而发出各种辐射,让科学家能够观察到它。盘中的气体足够这颗黑洞继续吞噬大约数百万年。 这项新发现很重要,因为它间接证明黑洞确实会并合,而且并合有时确实会产生巨大的反冲。不过,由此得出的另一项推论就是,必然有一些星系中心没有黑洞,也必然有一些黑洞永远游荡在星际之间的虚空之中。这又会引发一系列新问题:宇宙早期星系和黑洞是共同形成及演化的吗?是否存在一类星系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星系中心的黑洞?果真如此的话,这些星系随后的演化与那些仍然拥有中心黑洞的星系又有什么不同? 通过把地面及空间的直接观测与理论模型结合起来,天体物理学家正着手解答上述问题。不过无论答案是什么,观测到第一个被逐出星系的黑洞,都将对我们理解星系的形成及早期宇宙的演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标签: 天文 , 引力波 , 新闻 , 星系 , 黑洞
个人分类: 天文|1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因疗法向退行性眼疾宣战
songshuhui 2008-9-3 14:20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05-8 星期四 8:16 分类: 医学 | | 莱伯氏先天性黑蒙( 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 )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眼疾,仅仅由于一个 RPE65 基因突变,便导致病患在出生后视力逐渐减退以至完全失去。这个基因突变直接影响了视网膜的功能,至今为止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项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联合试验的基因疗法,已经使四位患有此病的青少年视力得到提高。其中两位志愿者原本只能隐约看到物体移动,在几个星期内竟然可以辨别视力表上前几行符号。 这项治疗技术在过去的十五年已经被用于动物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据说,小狗接受治疗后即使走迷宫也不成问题。在此次人类试验中,医生通过非常精细的外科手术,将携带有正常基因并对人无害的病毒注射到病人视网膜细胞中,为了保证足够的正常基因进入细胞,他们需要注射大量溶液(其中包含上百万拷贝的正常基因),以至于视网膜要先脱离原位,不过会在 24 小时内复位。英国基因疗法协会主席 Leonard Seymour 说,眼睛是施行基因疗法的好地方,因为它们细胞个数少,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注射而将正常基因置入人体细胞,而注射无疑是施行基因疗法最有效的手段。 一位接受治疗的十八岁英国少年 Steven Holwarth 说,由于他的眼睛在黑夜便看不到了,他原来每天放学都要赶紧跑步回家,在手术后,他不必再担心这个问题。另一位病人 Howarth 也说:这仅仅是视力的一点点改善,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意味着很多! 基因疗法曾让人们疑虑重重,尤其是 1999 年,一位患有肝病的十八岁少年 Jesse Gelsinger 因施行基因疗法而死去,另一些患有气泡男孩症( bubble boy disease )的孩子(一种先天性免疫系统缺乏症,孩子的骨髓不能制造正常藏白血球,所以必须生活在完全无菌的罩内)反而患上白血病后,人们对基因疗法实验更是畏足不前。目前这项试验,也许可以帮助人们从当年的恐惧中恢复过来,对基因疗法重新燃起希望。 标签: 医学 , 基因疗法 , 新闻 , 生物
个人分类: 医学|1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五 大都市金字塔-太空电梯-纳米复合材料
songshuhui 2008-9-3 14:18
siccashq 发表于2008-05-8 星期四 11:59 分类: 其他 | | 十三兄呼唤我来发文章,其实自己是工科出身,写文章的事情确实不擅长,博客上发点小牢骚或者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科学进展小评论一下到还可以,要写得很科普很专业就胆怵,不过这里的松鼠吃果子的样子各式各样,我的龅牙乱吭应该不会让大家见笑,那就整一篇算是开头吧。 大都市金字塔- 太空电梯- 纳米复合材料 宏伟的梦想与微观的完美 试想一个仿金字塔透明建筑,比胡夫金字塔大十二倍,高达 2004 米,可以容纳 750000 人,电梯安置在支撑柱中斜向传送居民和物质,无处不在的太阳能转换薄膜材料为整个建筑提供能量,处于地震带上的日本居民如果居住在这个巨型建筑中将不再担心地面强烈的震动和海啸。这不是一个科幻小说中的建筑,而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著名现代建筑师 Dante N. Bini 很严肃地思考出来的一个未来空中楼阁的构想。东京,这座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正在全面考察这个仅存于梦想中的巨型建筑,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 清水 TRY2004 大都市金字塔 . 全世界的建筑行业都为这个宏大的建筑激动不已,也许若干年后 它将耸立在日本东京湾上彩虹桥边。我觉得Bini同志设想金字塔内的交通系统很有意思,将电梯和轻轨装置在骨架管道之中,而在管道交接的地方便成为一个站。这个站可以用空间矢量坐标来表示,如(1,1,1),(1,2,-1),数字代表空间坐标,正负好代表运行方向,这可真是未来空间交通模式啊。 http://www.binisystems.com/pyramid.mov 大都市金字塔构想图 要实现这个宏伟的梦想,巨型建筑必须使用比传统钢铁更强的材料,这个材料就是碳纳米管。 无独有偶,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现在还有另外一个宏伟计划 : 制造通往地球静止轨道的太空电梯( Space Elevator )。想象一下在太平洋的中间耸立着一个基地,人类正在将卫星或宇际飞船挂在一个巨大电梯中,红色激光射向电梯的底部,巨型电梯沿着几根黑色的柱子飞速升空,当到达地球静止轨道后卫星脱离。。。这也不是一帮科学疯子想着给地球长几根头发,而是设想一旦成功实现后卫星运行的商业成本将大大降低。美国航空宇宙中心( NASA )也早于 1999 年就准备启动这项新千年地 - 空运输系统计划。 NASA 每年还提供 10 万美元组织全球范围的竞赛,在 youtube 网站上可以看到比赛的实况,只要你能够使固定面积的平板高效率地吸收光能驱动载荷上升,或者设计制造出适合太空飞行的高强度轻质材料,去报名吧!从材料学家的眼光来看,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在于发展高效率的光电转换材料和轻质高强的太空缆线材料,对于后者,当今科学领域最有可能担当此任的便是碳纳米管增强的复合材料。 未来的空间站通过太空电梯连接地球 碳纳米管虽然已经被证实具有相当可观的力学性能,但是这些仅仅都只是在实验室里观测到,一旦需要有效地运用到工程中,纳米尺度的结构完美必须在宏观上也继续实现。从复合材料的观点来看,有效载荷必须能够通过基体材料施加在碳纳米管增强相上才能够得到发挥作用,要实现这一点必定要牺牲一部分碳纳米管的表面结构完美性从而获得和基体材料间牢固的界面,结构完美性的破坏必然导致力学性能的急剧降低,这也就是当今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难以获得大突破的原因。这也是科学与工程之间的矛盾,虽然科学论文得到了非常好的实验数据,但是能用到工程上能实现一半就非常不错。实用性的不完美并不能阻碍建筑师和航空航天工程师的大胆构想,他们才不管材料科学家的痛苦呢。 所以我比较赞同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 Yuris Dzenis 教授的观点 : 纳米增强相只能在微观尺度下发挥作用,比如说用纳米纤维在传统纤维层之间形成 Velcro 结,起到牵制和能量吸收的作用。加州伯克利大学的 Robert O. Ritchie 教授也认可这样的假设,但他更强调材料的抗疲劳性和韧性,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强度为目的。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各种设施如大桥、飞机、轮船等都是使用低强度高韧性的材料,我们人类的牙齿也是自然界中韧性最大的材料。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把两种材料物理性能(强度和韧性)同时增强起来。 这是材料学家思考和需要解决的工程难题,能否解决这个难题是建筑师 Dante N. Bini 从梦想中的大都市金字塔走到现实中来的第一步。 完美的碳纳米管晶体结构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引用请注明。 标签: 新闻
个人分类: 其他|2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川7.8级大地震简介
songshuhui 2008-9-3 12:12
kongcuo 发表于2008-05-13 星期二 22:26 分类: 专辑 , 地震 | | 大地震的每次不约而至,都是对地震工作者自信心的沉重打击,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Geller(1997)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说,地震不可预测,掀起了关于地震能不能预测的讨论的高潮。虽然国外的地震科学家对地震预测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热衷,但是中国的地震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不仅仅因为中国有过世界上唯 一一次正式的地震预报-1975年成功预报海城地震,更多持续不断的动力来自于曾经有过的巨大的伤痛。1976年,在地震预报露出些微成功的曙光后的一年,唐山地震成了20世纪死人最多的地震。在经历地震预报的挫折后,大家对预报这两个字显得小心又谨慎,在写文章的时候尽量不用这两个字,因为在预报上有太多挫折感。 我记得刚看完《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新天府-四川的时候,我发现有些人把过多的赞美之词给了四川,四川是富饶悠闲的,但是每年的自然灾害损失也不小,特别是滑坡泥石流灾害。四川地震到底多不多,我以前没有关注过,但是,这个地震将永远载入地震学的史册,又将是一次让世人铭记的天灾。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7.8级(USGS测出矩震级7.9)强烈地震(图 1),震中位置大概位于成都北西侧80km左右的汶川县(图2),震源深度非常浅(USGS测出16km,震源深度的误差通常比震中的定位误差大的多)。靠近人口密集区的浅源大地震将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对比唐山地震,震中位于城市中心,震源深度10几公里,100万居民死亡24万。汶川人口有10万(?),可能死亡多少人可以略微对比计算。 图1 震中位置分布图 图2 震中位置及周边地区地形图 Mw7.9地震(or 7.8 or以后更新的震级 )过后,地球内部积蓄已久的能量还没有释放完,又沿着断层破裂面发生近30次5级以上地震(也就一天时间左右)。5级地震相当于1万吨TNT炸药释放的能量,和投放到日本广岛的原子弹能量相当。 从图2看,地震发生的地方是平原和高山交汇处,山体呈北东走向,而余震的排列顺序就沿着这个走向(图3),说明这极有可能是一次和构造相关的构造地震,是因为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 地震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个小区域的点分布,而是一条条线。比如2001年8.1级昆仑山地震,破裂带长440km。中国科技大学的倪四道曾计算了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地震破裂过程,发现地震破裂就像撕布一样,沿着破裂面撕得越来越快,一直破裂到1200km远处,比北京到南京的距离还要长一点,平均破裂速度2.5km/s,也就是说破裂时间持续了500s,文章在Nature上发表。 图3 5级以上的余震分布,呈很好的线性分布 图4 震区烈度和受影响人口分布(上图颜色越深,人口密度越大;下图颜色越深,烈度越高)。震中位置在山区,人口密度不如平原区高 震级只有一个,反映的是地震波能量释放的多少。烈度有多种尺度,反映的是破坏性的强弱,不同的地区烈度有很大不同,距离震中越近的通常烈度越大。地震释放能量虽然很大,可是真正破坏的区域范围并不是很广,就像唐山地震,距离唐山震中100km外的地方,房屋倒塌情况就远远降低了。这有些像扔炸弹,炸就炸那么一片。当然,这不同于地震引起的大海啸。 这次地震震中烈度达到了X,和唐山地震震中烈度相同。同样从图4可以看到,距离震中约80km的程度,烈度为VI,已经大幅度降低。超过100km的地方,烈度基本上为V。下面是烈度说明: Ⅵ-Ⅶ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Ⅷ-Ⅹ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Ⅺ-Ⅻ度:毁灭性的破坏。 震中地表加速度PGA=0.63G,约630gal,根据以前炸药爆破经验,通常我们对几十个gal就有较强的震感,630gal可以将整个人抛起来。据说北京都有震感。 通常天然地震的能量很大,地震波可以绕地球传播好几圈,甚至影响到地球的自转周期。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的最得力的工具,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昨天到IRIS上下载四川地震的全球台网数据,发现大多数是中国的研究者在下载,看得出大家都很关心这次地震。 下面是我根据数据制作的一张地震波的不同震相走时图。地震波一直传播到18000km远(图5),而通常一吨炸药爆破,地震波只能传播300公里左右,真是小巫见大巫。18000km差不多就是地震波绕地球一圈的最远距离了,其中的R表示面波,在地球的表面或分层界面传播,它的速度很慢,但振幅很大。传播时间大约是4000s,也就是1个小时左右(速度较快的波早就到了,比如图上的PKP,而且地震台网分布在世界各地,无需地震波传到本土,通过无线电或光缆等方式传播的就可以获取地震周边的地震波,从而更快地定位),这个地震波才到达地球的对面-南美洲,但是这个时候的地震波的能量还是很强大。因此可以肯定全世界各地的地震台都可以记录到这次地震,不可能测不出震级和震中位置。图6是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图,其中最远处的160度约为18000km(1度=111.2km)。 图5 四川地震地震波不同震相的走时图 图6 四川地震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图 图7 四川及其周边地区自1970年以来5.5级以上地震的震中分布图,图上共94个(中国地震台网(CSN)统计)。从图上看出地震分布很不均,因为活动的断层存在,有些地方在很有限的区域内大地震发生过很多次。而左边地震多,右边是地震空白区, 是数据问题还是分布不均?(感谢viv的提醒,大家可以到地震数据台网的网站:http://www.csndmc.ac.cn/newweb/plot.htm 去画震中分布图,看看小地震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如果是,是一个说明地震分布很不均的好例子)。 图8 每次发生大地震,BBC的记者就会采访专家,我发现这个家伙就是专门被采访的地震专家 题外话1:如果三峡周边发生大地震,结果会怎样?无法想象。 题外话2:为什么中国的地震监测信息部门不能及时发布更多的详细的地震信息?并不是测震出现问题,我认为是信息整合技术不够先进,无法把最新的研究资料在第一时间公布出去,也就是说科普工作还需要加强。 地震科学之路,漫漫而远兮。 向地震遇难者表示诚挚的哀悼!自然灾害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候离我们很近很近。多一些灾害的知识太重要了,请关心身边的自然灾害。 末了,说明一下,地震学我还刚入门,若有错误,请指正,谢谢。还有很多研究可以做,等资料补全了再写。 PS:地震数据可以到IRIS上下载,有ascii码的,也有sac等专业格式的。网址:http://www.iris.edu/ 标签: 地震 , 新闻
个人分类: 地震|2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非专业科技记者的地震外围采访手记
songshuhui 2008-9-3 12:11
inkfish 发表于2008-05-13 星期二 23:33 分类: 专辑 , 地震 | | 【专家释疑】 为何震感范围如此之广 ● 为何汶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同济大学地质学家、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分析,汶川属川西地区,属地震多发带,正处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交界处,青藏高原隆起后,该地区的板块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相应比较容易出现地震,其中大部分为7级以上。 ● 为何有震感的地区范围如此之广?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周念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震级高。地震说到底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能量高,震级高,传播的范围就越广。超过里氏6.0级就是强烈地震,可以造成现代建筑的损坏;达到里氏7.0级或者更高,就是巨大地震,所造成损害范围通常达到数百公里。市地震局副局长朱元清认为,地震的震级高,产生的地震波就是低频长波,这种地震波传输距离相当远。里氏8.0级地震就会造成地球振荡,地震波会传输到世界各地。此外,任何物体都会有自振,而高层建筑的自振恰恰也是低频长波。当地震波传到上海,正好与高层建筑产生共振现象。因此昨天上海是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普遍有震感,而低层建筑和地下基本无感。专家还指出,高楼的摇晃,是对传播到的震波能量的一种释放方式。 以上是12日下午上海出现震感后,我通过工作和私人关系找到的两位地质专家(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地震领域的专家,只能起到普及基本常识作用吧)对地震,以及上海有震感做的初步解读。 并融入全报社的报道中。当天下午我坐在报社16楼被晃的恶心,下楼在外面呆了一阵,再上去就打了其中一个教授电话,报社统一策划小组要求我从科技角度回答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这次全国各地都有震感?? 直到此刻,我依然很遗憾的觉得,我提供的文字部分并没有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卢院士的解释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以及途径的地壳结构中缝隙和缝隙的组合方式等因素都有偶然性,这些偶然性因素的叠加,导致了这次震波传播范围较广。那么这次从四川到上海,到北京的传递路线上的地壳结构究竟有何特殊性?客观来说,要在电话里短时间内讲清楚这个问题也很难,且卢院士当天晚上还要赶赴四川进行原定的地质考察(佩服!)因此我又采访了第二位专家。其实我的原文中,还引用了一段某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此次地震强度大,震源肯定较深请注意,是较深。但是我凭对唐山大地震是浅源地震的印象,直觉似乎有点问题,还再三跟他确认,他也再三肯定强度越大震源越深。我还和南京的同行联系,她采访的一位专家也是同样观点。但出于保险,我把这段删了。后来新华社有稿子,证明是浅源地震。 因此,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地震强度和震源深浅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还是有多重关系,视不同板块而定? 好吧,大家终于知道我的手记要写什么了。是的,这次报道让我发现很多关于地震的基本原理似乎还有待厘清,不管是对于媒体记者还是普通读者。应十三兄之邀,在这里班门弄斧。而我在这篇手记里提出这些问题,也希望更多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松鼠能给予解答或者探讨。因为我作为一名文科背景的科技记者,我的困惑,相当程度上也代表了普通年轻人的困惑吧。 问题3、我们知道有震感和有震级是两个概念。那么12日似乎有消息称北京通州有3级以上的震级,那么这个和四川的地震是不是有关,此次全国大范围受影响的地区中,真正有震级的到底有几个,一个?两个?还是很多个?这个问题也许要等权威部门搜集数据后才能分析得出。而在见识了以上海地震局为代表的权威部门之信息发布速度之被动的情况下,我想知道的是,以目前的信息传播渠道和速度,一个有地震方面专业素养的学者,大概需要多久掌握到这些情况并进而从科学角度得出结论或者分析,并由此向大众解释?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对于以后突发事件中,日报科技记者如何第一时间寻找线人,如何寻找报道角度,能有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问题4、此次地震波让人感觉晕眩,是不是和人体内部共振有关,也就是说不单单是摇晃把你晃晕的,而是某种特定波长和人体内部的某种频率相一致而导致的结果。这是我和很多同行的疑虑,不知有没有松鼠可以解答。 嗯,我的问题多多的手记就到这里~ 标签: 地震 , 新闻 , 采访
个人分类: 地震|1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搜救利器:捕捉每一点希望
songshuhui 2008-9-3 12:09
安婆婆 发表于2008-05-14 星期三 1:48 分类: 专辑 , 地震 | | (图片来源: Yahoo!新闻 ) 在 新闻 里看到,消防局启动紧急预案,至13日下午已经有30条搜救犬随着消防队员登上了飞机。他们还同时装备了生命探测仪器,赶赴一线救援。赞如此的快速反应,希望更多的人能在他们的帮助下得以从废墟中生还。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地震最关键的救难时间是震后的72个小时。在这黄金72小时之内,抢救出来的伤者存活率很高,每多挖一锹土,都会给幸存者多一分透气喘息的机会,多一点坚持的希望。这次震后的暴雨天气,无疑是给搜救雪上加霜。雨水会渗进泥土,裂开的地表和废墟的空隙,把本来残存的氧气赶跑,轰鸣的雨声也会把废墟中的呼救声变得更微弱。救援人员必须和时间赛跑。如果搜救犬和相应探测仪器能够进入现场,一定会帮上大忙。 一个设备齐全的搜救程序,在对现场初步清理和安全评估后,一般是先派出搜救犬配合人力进行大范围查找。在无法凭呼救声判断幸存者位置的时候,狗儿的鼻子就充分显出优势来了。经过良好训练的搜救犬,能在10分钟内辨别出人体气味,半小时内定位人体掩埋地点。在得到幸存者信息之后,对目标区域使用超声波和心跳探测器定位人体,缩小范围。接着再让搜救犬小范围精确查找,发现目标以后就可以使用红外探测器,察看受困者的生命迹象、所处空间情形,有些可以直接对话。找到人了,就马上展开行动:一些人员负责支撑被挖开后的废墟瓦砾,另一部分人挖掘清理,将受困者救出。人、狗、机器的配合上阵,能将搜救的效率发挥到最大。 目前派出的搜救犬有30只,几乎是倾巢出动了。这个数目并不大,因为训练它们需要的花费、对训练技巧的要求都较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历史并不长。搜救犬训练一般从小狗刚长牙的时候就开始了,方式完全以鼓励为主,为的是培养他们对人类的友好,并且时时对这个搜索游戏动力十足。比如,如果前一次训练中它们没能找到目标,训练员就会安排一次特别容易的任务和同样丰厚的奖励,让它们找回自信。到了执行真正的搜救任务时,这些狗儿们不恐高、不怕黑;不畏嘈杂和狭小的空间。它们快速、灵活地在混乱的现场中保持行动的准确,与队员默契配合挽救一条条珍贵的生命。虽然目前搜救犬的总数不能满足各个受灾点的需要,但相信它们的存在能给困难的抢救现状带来很大改观。 另外一件搜救利器,生命探测仪,虽然定位速度不及动物搜索,却能探知受困人员的身体状况和伤情程度。用橡胶保护起来的长探头,能深入坍塌楼板的夹缝、碎砖堆积的间隙中,用微波或者红外线捕捉可能的人体信息。 这些探头发射出的波遇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重新被探头捕捉。仪器就把发射和反回的波的形状进行比较。如果是静止的物体,波形几乎不发生改变;如果物体在动,反射的波形就会有所不同。利用仪器的自动分析,就能判断幸存者的位置和活动情况。此外,红外线探测仪还可以生成图像,让外界人员直接察看废墟内部。除了定位功能,一些设备还能建立被深埋者与外界的联系,给他们努力生存的动力和信心。 可这次面临的困难非同一般。首先是暴雨,探测仪器的使用会受到相当的阻碍。噪音会影响超声波定位的准确程度,潮湿的现场也容易使仪器损坏。其次是运输,一些比较笨重的仪器很难运进交通受阻的地区。加上停电,电源也会成问题。 可是不管怎样,每一丝微弱的希望都不能放弃。每一点坚持废墟底下的坚持,废墟外面的坚持,都一定会让结果变得不一样。利用所有能调动的资源,付出各人所能给予的最大努力,在不可抗拒的自然面前抢救可以挽救的生命。愿天佑吾国。 附相关链接: 美国国家地理对搜救犬的短篇介绍 生命探测仪器救出受困92小时的男孩 搜救犬与探测仪器配合使用与比较 标签: 搜救犬 , 新闻 , 生命探测器
个人分类: 地震|1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友投稿】地震之初十秒
songshuhui 2008-9-3 12:05
姬十三 发表于2008-05-16 星期五 11:48 分类: 专辑 , 地震 | | By DNA 四川汶州大地震震痛了大家的心,中国地震局由此也挨了不少骂。蛤蟆搬家、池塘干涸、地震云显凶兆的传言也沸沸扬扬,更有人质疑地震局是隐情不报或者上报而不公开。我虽然不是地质学专家,但是对这些类似于乱神怪力的传言却颇为反感如果说我国的地震勘测设备和技术不够先进,不能准确及时预警地震,倒是有可能;但是说通过蛤蟆池塘凶云就能准确预知地震发生于何时何地,并可知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我却是难以相信。 恰巧5月14日在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网站上有一则不起眼的消息: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再次失败。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日本政府花了不少钱投资地震观测台网,也有丰富的防震抗灾经验。日本气象局(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于2006年10月投入使用全国地震预警系统,这项预警服务免费向铁路、建筑、电力和医疗部门开放。该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在于可以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无破坏性的地震波(纵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坏性的地震波(横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P-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横波(S-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虽然是短暂的几十秒,却可以让相关部门及时关闭发电站、刹住高速列车、停用电梯、疏散人群,同时人们尽量远离有可能砸伤人的画框、书架、玻璃窗等,可躲进支撑多杂物少的狭小空间例如卫生间,由此尽可能减少伤亡和损失。 然而这样一个花费十年投入上千万美元巨资的预警系统却依然备受日本民众的抱怨和批评,因为该系统也常出现漏报、误报或者迟报的情况。例如最近5月8发生于东京东北方位200公里之外的6.7级地震就没有被检测到,4月28日南部宫古岛的居民在已经感觉到震动之后6秒才收到5级地震的警报,另外今年1月发生在日本西海岸沿线的一次地震预警为4级而实际震级为5级虽然震级只相差一个级别,但是4级地震属于弱震,而5级地震属于中震并且具有一定的破坏强度,例如震碎玻璃、震倒书架而砸伤人等。据日本气象局的官员解释,该预警系统对5级以上的较大地震比较灵敏,而震级低于5级或者处于临界限的地震则难以准确预警。 有必要指出的是,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预测系统并不相同。地震预测分为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地质学家根据以往的地震记载和卫星观测地球板块的运动,绘制地图来显示在某些时段内某些地理位置发生地震的概率这种长期地震预测对地震易发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和防灾规划说来很重要,但是对于人们及时躲避大地震却没有可操作性;而短期预测则是精确到具体某几天之内某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发生多大震级的地震的概率,但是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结构复杂,目前对于监测地下深处地壳断层面活动的手段有限,作出精确且准确的短期地震预测仍属世界性难题。而地震预警系统则是在深层地壳震动已经发生时,利用两种不同地震波传播至地面的时间差,提前10~30秒向人们发出警报。 因此发达如日本,对于地震也只能争取到十秒至三十秒的预警时间,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短短几十秒即可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但是我们也由此可见地震预警不仅仅是地震局的工作人员监测仪器分析数据的事情,而是一个庞大信息化体系的构建,这需要人力物力财力,需要知识技术设备资金和行之有效的反应迅速的安全防御体系。 灾难的惨痛啮碎我们的心,却不是我们偏信以讹传讹的蛤蟆池塘凶云恶兆皆可预警的理由,更不是臆断和煽情的时候,更需要我们用理性去辨别和思考。惟有客观严谨的科学、坚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完善的安全防御体制才能为我们赢得灾难前珍贵的几十秒。 相关链接: http://www.nature.com/news/2008/080514/full/news.2008.824.html http://www.nature.com/uidfinder/10.1038/451511b 标签: 地震 , 新闻 , 预警系统
个人分类: 地震|1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球科学、家庭医药心理援助队成立,志愿者踊跃报名
songshuhui 2008-9-3 11:56
Steed 发表于2008-05-23 星期五 16:40 分类: 公告 | | 2008 年 5 月 20 日 ,由著名科普杂志 Scientific American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杂志、著名大众健康科普杂志《家庭医药》志共同组建的环球科学、家庭医药心理援助队开始招募志愿者。 发生于 5 月 12 日 的汶川大地震夺走了 4 万多人的生命、近 20 万人受伤。 到目前为止,重庆市各大医院已经收治来自地震灾区的伤员 2000 余人,而按照计划,这个数字还会增长到 5000 左右。这些从地震中逃生的伤员,不但身体遭受重创,心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轻则表现为焦虑、惊恐不安,重则出现自闭、思维混乱,甚至拒绝治疗的现象。 收治这些伤员已经让医生的工作超负荷,因此,他们很难对每个伤员和他们的家属进行心理救助,这就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加进来。 《环球科学》是世界著名科普杂志 Scientific American (《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关注科学研究进展和它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科学美国人》创刊于 1845 年,一直以前沿、权威著称,迄今已有 135 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它撰稿。近几年来,《环球科学》一直在关注灾后心理重建的问题,并多次对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报道,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并和全球心理救护专家保持着密切联系。 《家庭医药》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大众健康科普杂志之一,独创与医学名家、药学专家联合办刊的方式,一直与全国顶尖医药专家(包括心理学家)保持紧密联系,拥有大批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作者队伍,并与全国各大医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因此,两家杂志社整合优势资源,组织志愿者,并进行相关培训,为伤员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医院更好地治疗患者。 环球科学、家庭医药心理援助队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传出,在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国各地志愿者纷纷通过电话、邮件、 QQ 等方式报名。截至21日晚上6时,已有 122 名具备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他们表示,希望借自己的所学,尽可能地帮助伤员。 报名须知: 1、有耐心、有爱心,愿意与患者进行交流 2、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亲和力,善于与人沟通,有心理学知识者优先 3、志愿工作主要时间为白天 4、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会对志愿者进行简单的心理知识培训 报名方式: 请志愿者提供: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有心理援助知识、现居住地、联系方式等资料,通过以下方式报名: 1、电话:63658888-16042 2、QQ群: 62228704 50295402 ; Email: zhiyuanzhe@cpcwi.com 3、登录网站: http://www.sciam.cn http://www.jtyy.com/zyz.htm 标签: 地震 , 心理 , 新闻 , 环球科学
个人分类: 地震|1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球科学、家庭医药心理援助队实施首次心理救援
songshuhui 2008-9-3 11:55
Steed 发表于2008-05-23 星期五 16:45 分类: 专辑 , 地震 , 心理 | | 5 月 21 日,刚刚成立的环球科学、家庭医药心理援助队接到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紧急求助:该院收治的灾区伤员出现情绪不稳定、抵触治疗的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心理辅导。援助队立即行动,组织 35 名专业心理治疗人员,在专家和援助队领队的带领下前往医院。这是环球科学、家庭医药心理援助队成立之后首次行动。 环球科学、家庭医药心理援助队35名志愿者在医院门口集合 目前,该医院收治了 67 名由灾区转移到重庆的伤员,其中大部分都来自受灾严重的四川省北川县。在迅速了解情况并进行分工后,志愿者安静有序地进入病房,开始心理救护。他们真诚的眼神、亲切的交谈和耐心的倾听,让伤员逐渐打开了心扉。大部分伤员开始讲述地震时的情景,和他们在地震中受到的伤痛和损失、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部分伤员没有家人陪护,甚至向志愿者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一位 90 岁的老婆婆,向志愿者谈到自己的脚伤,并述说了揪心的疼痛如何让自己寝食难安。志愿者轻轻地给她按摩小腿时,她流泪了。 本次心理支持的专家领队: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汤永隆,他在广岛大学获得心理学硕士、博士学会,对灾后心理重建颇有研究。也是重庆赴灾区支援的心理援助队培训专家。 当建立起伤员对志愿者的信任后,很多陪同治疗的家属也开始咨询心理问题。志愿者发现,他们虽然没有受伤,其实也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家人的伤情和模糊的未来,让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志愿者的到来,激发了他们的倾诉欲望,许多人第一次在家人面前展现出脆弱的一面。 《环球科学》编辑贺佳是这支志愿者队伍的领队,向志愿者强调注意事项。每位志愿者都会详细填写环球科学、家庭医药心理援助队设计的表格,作为第一手资料,供专家会诊,排查出心理疾病症状较为严重的病人,由心理治疗专家进行后续治疗。 这里收治的伤员,全部是从地震灾区转移来的,其中大部分来自四川省北川县 这个5岁的小姑娘,地震时正在幼儿园上课,幸及时逃出,但全身各部位都有明显的外伤。一开始,她非常沉默,但在志愿者的耐心帮助下,逐渐恢复了活泼的本性,并开始与志愿者一起玩耍起来。 小朋友建立起对志愿者的信任 志愿者正在对伤员进行心理支持 下午 5 点,救援队的首次心理救援结束。院方坦诚地表示,他们曾担心志愿者大量进入医院,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治疗工作。但志愿者的专业和配合,让他们既感动又佩服。院方还期望,救援队能根据初次救援了解的情况,对心理障碍较严重的伤员进行下一步心理干预和心理重建。 不只是伤员本人,家属也需要心理支持。 标签: 地震 , 心理 , 新闻 , 环球科学
个人分类: 地震|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新闻串串烧(By Riset)-20080713
songshuhui 2008-9-2 14:28
riset 发表于2008-07-14 星期一 15:46 分类: 其他 | | 越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越不被受众所重视,就如同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已经纵身一跃成为癌症排行榜的首恶。即便如此烟草集团仍以山高人为峰与鹤舞白沙,我心飞翔名义向烟草的潜在消费群体青少年润物细无声地灌输着他们的品牌。最近美国犹他大学的遗传学家 Robert Weiss 博士及其同事发表在《 PLOS 遗传学》上的文章表明重度烟草成瘾者可能与其过早点燃了人生中的第一根香烟有关。参与研究的受试者包括 2827 名欧裔美国人。受试者如果 16 岁以前就开始抽烟且其体内的尼古丁受体基因携带某一类突变的话,成年后发展成重度成瘾者的几率比对照组要高 1.5 倍,但如果他们在 16 岁以后再接触香烟则风险就不会增加。由此看来禁烟教育也应从娃娃抓起。 抽烟是件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已经毋庸怀疑了,可如今在碳排放量与日俱增、全球变暖、油价迭创新高的背景下,被期许能逆转这一切的绿色生物燃料也招来了质疑的声音。生物燃料发展的风起云涌吸引了很多国家农夫开始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种植相关作物,但掘起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土壤不但抵消了种植成果,甚至还有适得其反的效应。比如巴西农民为了种植能产生生物燃料的大豆而大量砍伐雨林,据今年早些时候发表在《科学》上的一篇文章估算,由此欠下的碳债需要 319 年才能还清。美国能源署反驳称,这样的研究低估了生物燃料的产量。但很快,科学家用数据进行了回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热带土地利用( tropical land-use )专家 Holly Gibbs 统计了南美、非洲和亚洲的 10 个生物燃料种植区的数据,发现即使以高水平产量进行衡量,碳债也要还上 100 年。 坏消息播报时间结束,英国一家环保生态俱乐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消息。这家俱乐部设计出了特殊的舞池地板,可以将人们随着音乐舞动而产生的能量通过地板下面的弹簧和一系列发电装置储存在充电电池中,让人们在跳舞的同时也能发电。目的在于唤起更多的年轻人能关注能源和环保问题,其中一个有数据让人很吃惊,这家俱乐部 60% 的电力都可以由这个发电系统提供,把青少年过剩的精力转化为电能也算适得其所了。 这让我联想到小树丛总统甚至把目前的全球粮食危机归咎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粮食需求增长。 sigh ,都是人,差别也忒大了,吃得多点也成了罪过,难不成我们一边像植物一样光合作用,自给自足,一边在《上帝保佑美利坚》的伴奏下跳舞发电您才满意? 参考资料: http://scienceno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2008/711/3?rss=1 http://scienceno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2008/709/1?rss=1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bacco_smoking http://www.webmd.com/smoking-cessation/news/20080711/genetic-link-to-teen-tobacco-addiction 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8-07-12/000003829210.html 标签: 串烧 , 新闻 , 科学
个人分类: 其他|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新闻串串烧——20080727
songshuhui 2008-9-2 14:18
riset 发表于2008-07-27 星期日 13:25 分类: 其他 | | 作为衡量搜索引擎性能的重要依据,网页收录量一直是各个搜索引擎扬名立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现在 google 的收录量终于渐渐配的上它的名字了。日前 google 工程师公布,他们索引的网页数已经超过了 惊人的一万亿 ,这已是银河系中恒星数目的数倍。要知道在 2000 年,这个数字仅为 10 亿。难怪我在 google 中搜索我的 ID 时,前几页总能看到科学松鼠会的字样。这些日益增长的网页携载着海量的信息向我们汹涌而来,然后又呼啸而去,如何站在信息巨浪的潮头而不是迷失其中,还真是一个问题。 Google 在高歌猛进之中,但有着创新标杆美誉的史蒂夫乔布斯最近的境况似乎不太好。自从四年前他患上胰腺癌大难不死以来,苹果股东关心他的身体状况甚于自己手中的股票,毕竟作为苹果公司最有价值的单一资产,他才是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提到胰腺癌,英国癌症中心的一组研究人员在 2008 年 7 月发表了一份 研究报告 ,宣称女性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水平增高是胰腺癌的重要诱因,这一点同男性一样。如果苹果投资人能看到这个消息,或许就不会为史蒂夫消瘦的身材过于担心了,更何况他还是一名虔诚的素食主义者,椰菜和芦笋等深绿色蔬菜一直是他的最爱。看在苹果公司为世界贡献了那么多有想象力的产品的份上,让我们祝福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 CEO 好运吧。 如同网页收录量之于 google 及史蒂夫之于苹果,动物们能在这个丛林法则统治下的生物圈存活下来,自然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活。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 猴子 ( Cercopithecus mitis stuhlmanni )会发出专门针对捕食者的 警告声 来保护他们的同类。一种是 hack ,用于预警来自空中的威胁,如老鹰。另一种是 pyow ,用来针对地面的捕食者,如美洲豹。研究还发现雌猴或幼猴一旦身处险境,猴王会不顾自身安危频繁的大声警告它们。这样看来发出特异的声音来预警并非我们人类的专利,而且猴子们也不像我们此前认为的那样自私。 这里还有一条与声音有关的趣闻。在蟾蜍的求偶季,雄蟾会发出各种各样的 声音 来赢得雌蟾的青睐,整个场面就如同摇滚、 RAP 和乡村音乐的大杂烩一般。一只待字闺中的雌泡蟾( Physalaemus pustulosus )是怎样从这些眼花缭乱的求偶声中,选出它中意的那位 Mr. Right 呢?原来它可以屏蔽来自非泡蟾的杂音,专一的聆听来自雄泡蟾的求偶声。有趣的是,雄泡蟾却不具备这样的分辨能力,即便身边是一只其它种类的蟾蜍,雄泡蟾仍然把它当作情敌,拼命放大自己的喊声。对女人而言,能够这么简单的选择自己如意郎君就太无趣了,至少没有那么多感天动地、骇人听闻的爱情故事流传于世间了。 参考资料: http://news.yahoo.com/s/pcworld/20080725/tc_pcworld/148964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61058.htm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1/n7091/suppinfo/441303a.html http://scienceno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2008/723/3?rss=1 http://scienceno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2008/709/3?rss=1 标签: 新闻 , 科学
个人分类: 其他|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的坏消息和好消息 20080728
songshuhui 2008-9-2 14:16
田不野 发表于2008-07-30 星期三 0:47 分类: 环境 | | 盗riset的版,装田不野的侃。环境新闻絮絮叨第一辑开讲。- 奥运空气 奥运,北京,灰蒙蒙的天气,紧紧揪着我们和BBC记者们的心。前段时间,几个记者沿着奥运会自行车个人赛的路线,测量了七天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结果发现大大地超标了。这个自行车个人赛的路线,从永定门到居庸关,全场200多公里。不得不说记者们很会选地方,颗粒物的污染,往往是公路工地附近最高,公园最低。正确的空气质量的测定方法,应该是全城均匀布点测量。如果用公路旁测得的数据去责怪整个北京,未免太苛刻了,还不如去直接去测汽车尾气,得到的数据会更加惊世骇俗。当然,北京有污染,环境保护部的数据也承认(http://www.sepa.gov.cn/quality/air.php3)。空气质 量的主要监控指标,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臭氧,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可吸入颗粒物是最让人头疼的。前四种监测指标都是气体,就像臭屁一样, 只要没人在放,那很快会消散,虽然把首钢这些放臭气的源头移出北京,并不是一个轻易的事情。而要消除可吸入颗粒物,那需要的不仅仅是把建筑工地移出北京,更需要把森林和绿地覆盖在北京及其周边几百公里之内所有的裸地上。这个工程,比转移首钢更加巨大,十年时间,显然是不够用。北京已经付出够多的了,接下来,请大家一起祈祷一个刮风下雨的好天气吧。 以下姑且算一个好消息: 在工地停工汽车停驶之后,北京的臭气污染,已经不容易被抓到把柄了。 新闻和图片来源: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7490000/newsid_7495800/7495873.stm 大米有毒? 食品安全的新闻像满天星,吃啥喝啥让我们大伤脑筋。科学家发布新消息,连白米饭都要小心地吃了。中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发现,大米中有毒物质-砷的含量,超过其他谷类粮食至少十倍,这使得米饭也将成为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来源。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中砷含量的规定,大米中的砷含量至少要低于50毫克每千克才是安全的,但是市售大米普遍超过这个数字,最高能达到400多毫克每千克。尽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饮用水中的砷含量有严格的限定,但是美国,欧洲,甚至世界卫生组织对大米中的砷含量都没有建立任何安全标准。中国在是少数几个对大米中砷含量有限定的国家,很难得地在环境标准方面走到了发达国家的前面,虽然这个限定值并不让科学家们满意。 在大家开始担心今天摄取有毒物质砷是否过度之前,请看一个补充的好消息: 中国市售大米中砷的含量并不是最高的,美国,欧洲和受到砷污染的孟加拉地区生产的大米中的砷更让人担心。 图示:水稻和大米。图右下角列举了五种大米,中间的为含砷量最高的法国红米。 新闻和图片来源: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summary/321/5886/184 参考文献:Zhu et al., 2008. Exposure to inorganic arsenic from rice: A global health issue? 探雷烟草 植物们越来越聪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的发现,使得植物在闻到地雷散发的二氧化氮的味道的时候,绿色的叶子会如同害羞一般变红。多么有意思的发现!南非的科学家打算借助丹麦Aresa公司的这个发现,培育出一种遇地雷则叶红的转基因烟草,做为地雷的指示生物。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种烟草培育成功,并种植在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地雷附近的烟草都变成红色,宛如一面面鲜红的旗帜。登高望去,那不正是windows的扫雷游戏,挑战超高难度即将成功时,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吗?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到处潜伏着地雷的战场上,人们不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对它们的生长进行有效管理,如果任由转基因烟草在自然界的人工散播,那么这会不会成为野外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灾难,成为一个人祸之后的再一个人祸? 最后,依然是一个可能的好消息: 在三五年之后,我们或许会在市场上发现一种极品香烟,它们的原材料来自这个世界上曾经的战场。点烟,猛吸,男人们涌起在战火中英勇踏雷时的热血。 图示:烟草的成年植株。 图片来源:http://www.marvistavet.com/assets/images/tobacco_plant.gif 新闻来源:http://www.scidev.net/zh/news/zh-132637.html 标签: 新闻 , 环境
个人分类: 环境|1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新闻 网络编辑很痛苦
mking 2008-8-17 23:17
没有新闻 网络编辑很痛苦 最近新闻好少啊,该怎么转新闻啊,这是最近以来网络编辑同行们议论最多的话题,最近媒体们都把目光投向了全民狂欢的北京奥运会,其他的方面的新闻少之又少,很多编辑们都没新闻做,很是苦恼。这几天明显工作量下降,一个编辑同行直言不讳。 网速慢了,工作效率低了 鉴于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很多涉及中国的夺金项目都在上班时间早上9点到晚上5点,越来越多的上班族选择了在网上看视频直播,很多网络编辑抱怨,看网络视频的多了,上网速度变慢了,编辑网页慢了,工作效率变低了。 众所周之,现在很多单位都是采用局域网上网的,带宽是一定的,有一些人下载、或者看视频就会影响大家的上网速度。甚至会出现断网等情况。 应付考核 千方百计往奥运上扯 很多网站都是按照流量和考核编辑工作的,如何才能在奥运会这个月保持原有的流量,网络编辑们想方设法的与奥运上扣,不仅要从标题上下功夫,还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IT频道关注比尔盖茨看奥运的前前后后,通信产业关注3G/TD手机在奥运场馆的使用情况,奥运期间北京地铁手机可否顺利通电话等等。真是的难为编辑同仁们了。 网络编辑应构架起国与国交流、沟通的桥梁 2008年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高质量的体育盛会,还将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舞台。作为网络媒体的从业者,把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传递给国际友人,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享受、疼并快乐着 百年来,国人第一次与奥运如此之近,好好享受这一切吧。欢乐属于我们大家!所谓的疼,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祝福中国群团,期待王者之师的凯旋。(王晖)
个人分类: 互联网研究|2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科学家与新闻
immuneweb 2008-8-6 12:00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经常看到一些科学研究成果被当作新闻热炒,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局限性,可能只是认识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例如某个科学家在体外研究发现,某种药物或者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这仅仅是实验室的结果,但用到人体可能没有效果或者没有预想的效果,因为体内不象体外那样是单因素的作用,体内的效果是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近二十年来,对于肿瘤的生物治疗先后有LA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B7分子核P53表达载体的基因治疗等等,在体外研究效果明显,而在体内应用结果并不理想。当然,这些用于肿瘤治疗的科研成果即使热炒,对社会也不能直接造成很大的危害,因为这些成果的应用需要临床大夫把关。 但有一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果通过新闻的热炒就有可能对于大众产生误导,有可能造成社会危害。中新网消息:瑞士研究人员:艾滋病患不会把病毒传给性伴侣http://www.chinanews.com.cn/gj/sjkj/news/2008/08-05/1335656.shtml,中新网8月5日电 在墨西哥城举行的国际艾滋病会议上,瑞士研究人员提出一项引起争议的说法: 那些靠药物抑制传染性的艾滋病患者,即使没有采取保护措施,也不会把病毒传染给性伴侣 。作为这项研究的结论是不是可靠,现在还不能下结论,因为不知道科学家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历时多长时间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该课题的选题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在于新闻的报道,假如这个结论只是99.9%的可能性,那么作为艾滋病感染者看到这则新闻而不采用措施,就有0.1%会把HIV传染给性伙伴的,如果传染了,对于被传染者就是100%。在人们还没有完全降服艾滋病以前,这种结论还是仅仅在科学家范围内讨论为好。 有一些所谓的科学炒作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科学家所为,建议大家可以看看生物谷上的一篇文章 http://www.bioon.com/trends/comment/359554.shtml ,还有一则新闻 http://space.biox.cn/viewnews-3002.html ,该公2002年就号称5年内克隆人体所有器官,并攻克癌症,当时的新闻见 http://health.enorth.com.cn/system/2002/08/26/000404826.shtml ,5年过去了,此公不但没有兑现诺言,反而又找新的卖点,大家看后不知有什么感想,为什么这样的人会有市场?我认为真正的科学家是不需要炒作自己的,反过来炒作自己的科学家不一定是真科学家,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都没有,仅仅是一个商人而已。 目前有些科学家很喜欢让新闻媒体热炒自己的科研成果,但一定要考虑这些炒作对社会有没有危害,对人们有没有可能误导,当然这也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责任,希望我们的科学家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结果。
个人分类: 社会|515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