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出版社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出版社

相关日志

清华大学出版社《SolidWorks 2013中文版基础设计教程》模型2-1
zhaofu 2013-4-15 20:42
2-1.rar
3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SolidWorks 2013中文版基础设计教程》模型2-2
zhaofu 2013-4-15 20:42
2-2.rar
5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青年学者张晖早逝 出版社义卖新作 捐助其幼子
twhlw 2013-4-14 05:00
2013年03月26日 08:03 来源: 新京报 新京报上周报道了中国社科院的青年学者张晖早逝的消息,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反应。昨日下午,出版社布衣书局在微博发布消息,通报了几天前开始的关于青年学人张晖新书《无声无光集》的义卖活动的状况。据布衣书局的创办人胡同表示,义卖结果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期,截至发稿时间,该书已订出823册,占此书总印量(4500册)的18%。 张晖36岁早逝的消息引发很多人的感慨和关注。因顾念其膝下尚有两岁幼子,很多人倾囊相助。布衣书局于3月20日发起的义卖活动也源于此。发起两天后,订购总数就已达567册,是布衣书局有史以来单品种销售之冠。布衣书局的创办人胡同表示,因为收书,自己从2007年就和张晖得以相识。在闻听他故去的消息后,他发起了义卖的活动,该书的所有毛利(每一册有11.6元的毛利)将捐给“张贞观教育捐款”。 据了解,“张贞观教育捐款”由张晖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以及三联书店、 南京 大学、北京大学的同事朋友自发组织,主要为张晖两岁的幼子张贞观进行捐助。据联络人之一马丽介绍,24日由他们接手的捐款活动已经截止。26日,他们将和张晖的夫人张霖完成交接,之后的募捐他们将直接交接给张霖本人。她表示,他们不希望这个捐款大张旗鼓地完成,而是希望一切能静悄悄地发生。 张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张晖的故去让她看到很多关心张晖并认同他的学术理想的人。很多人素不相识,可能仅仅是他过去的读者,或者兼职时的学生,都前去探望慰问。张晖大三时完成的《龙榆生先生年谱》曾引起很大的效应,据张霖介绍,张晖故去后,龙榆生的后人曾特意赶到家里探望,并给出资金捐助,一来料理后事,二来用于孩子教育。 据胡同介绍,截至25日24点,义卖活动已停止收款,之后,他将和张霖本人完成交接。 ■ 反响缅怀 张晖去世后,他生前对于学术的挚爱,以及经受的物质、精神压力为众人所关注。很多他过去的故事和观念也随着众人的回忆一层层浮现。其中,他的中学时代的好友,书评人维舟撰写的《平生风义兼师友——怀念张晖》一文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通过作者质朴有力的文字,得以看见张晖的来时路和他的真性情。 而张晖写就的《龙榆生先生年谱》中龙榆生的后人,他的孙女在看到此文后,在豆瓣上的留言,更让人感念。这个豆瓣id为“水弓”的女孩写到:在微博上看到这篇文章,看完全文后泪不自禁。我是龙厦材(龙榆生之子)的女儿,也是陈乃文的外孙女,感谢维舟先生的这篇怀念文章,让我从另一方面了解到更多张晖的为人和情怀。张晖十多年前来我家拜访后我就经常听父母说起他,这位研究我爷爷的专家,投身古典文学的年轻学者,和我同岁,让我这毫无继承衣钵意愿的后人惭愧不已。可惜我自己一直奔波忙碌,始终没能见到本人,直到去年春天回上海为父亲办理后事时才有幸和他匆匆会晤……张晖他是我父亲的忘年交,又因我外婆和他同乡,我母亲更看他亲切,我家早已把他视若家人。他是一位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如此纯正,执着,勇敢,高贵,世间难寻。张晖先生,Rest In Peace。(记者于丽丽)
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与我馆有书评合作关系的出版社动态--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wh 2013-4-7 13:20
剑桥大学出版社数学菲尔兹奖得主图书以及优秀系列出版物 Aleadingpublisherinpureandappliedmathematics,andstatistics,fromundergraduateteachingtothelatestresearch. ​ 浩瀚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学知识。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数学图书以其严谨的出版,广阔的视野和在专业领域持久的影响力而闻名于世。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数学出版社,我们与许多在数学和统计方面著名的学术团体和组织都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包括 LondonMathematicsSociety,theMathematicalAssociationofAmerica,theSocietyofIndustrialandAppliedMathematics,theFacultyandInstituteofActuaries,andtheInstituteofMathematicalStatistics 。 FieldsMedal TheInternationalMedalsforOutstandingDiscoveriesinMathematics 菲尔兹奖获得者著作 FieldsMedallistin1970 AlanBaker NewAdvancesinTranscendenceTheory 9780521090292USD92.00 FieldsMedallistin1974 EnricoBombieri HeightsinDiophantineGeometry 9780521712293USD99.00 FieldsMedallistin2006 TerenceTao( 陶哲轩 ) AdditiveCombinatorics 9780521136563USD57.00 AlanBaker 是以研究数论而著名的英国数学家。 1970 年,仅 31 岁他就获得了国际数学联盟颁发的菲尔兹奖。 EnricoBombieri 任职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他在数论、代数几何学以及数学分析卓有成就。 1974 年获得菲尔兹奖。 陶哲轩 2006 年获得菲尔兹奖,是赢得菲尔兹奖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也是继 1982 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FieldsMedallistin1990 ShigefumiMori BirationalGeometryofAlgebraicVarieties 9780521060226USD61.00 FieldsMedallistin1986 S.K.Donaldson FloerHomologyGroupsinYang-MillsTheory 9780521808033USD138.00 FieldsMedallistin1954 KunihikoKodaira ComplexAnalysis 9780521809375USD104.00 FieldsMedallistin1990 VaughanJones IntroductiontoSubfactors 9780521584203USD86.00 ShigefumiMori ,日本数学家。对三维代数簇的分类有重要贡献。 1990 年在第 21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奖 S.K.Donaldson 英国数学家。发现了四维几何学中难以预料与神秘的现象,得出存在 怪异 四维空间的结论。 KunihikoKodaira 日本数学家。推广了代数几何的一条中心定理 — 黎曼罗赫定理,在代数几何和微分方程等多个领域都有突出成就。 VaughanJones 新西兰数学家。对纽结理论有重要贡献:发现了合痕的一个不变量及两个同痕的结有相同不变量。 ​ ​ ​ ​ 剑 桥 数 学 系 列 丛 书 LondonMathematicalSocietyLectureNoteSeries 该系列是数学家和数学研究者的信息宝藏,内容覆盖了数学的所有分支。丛书的大多数卷次是精炼而权威专著,反映当今热点课题的研究现状。形式上不拘一格,而内容上则力求明晰、严格、富于价值。同时,它也收录一些符合其学术要求的会议录或类似的合集。目前已经出版 377 本图书。 CambridgeStudiesinAdvancedMathematics 《剑桥高等数学研究系列》的每本书都对数学研究的某一领域进行介绍,纯数学领域的所有主题都包括在其中。本系列丛书的主要受众是研究生以及数学领域其他分支学科的专家。目前 ijing 出版 132 本图书。 CambridgeTractsinMathematics 《剑桥数学短论系列》丛书致力于对数学领域的各个分支进行简明但完整的介绍。通常情况下,一册图书将会在广泛的主题中选择一个思路入手并由其扩展到多个不同的方面。该系列丛书内容严谨而准确,并对相关学科中的数学家们有持久的价值。它包含一系列的习题练习,有助于复习,很适合作为教材使用 . 目前已经出版 147 本。 EncyclopediaofMathematicsanditsApplication 该系列专门讨论数学或数学科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性的重大议题或主题。在这一领域中,对实践与应用进行探索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抽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数学及其应用百科全书》囊括了相关领域的所有主题,一些次重要的问题也会在每个章节之后以习题的形式被涉及。 目前已经出版 140 本。 CambridgeSeriesinStatisticalandProbabilisticMathematics 《剑桥统计学与概率数学系列》收录的是高质量、高水准的教科书与专著,内容涵盖了随机应用数学中的各个领域。它的论题从理论与应用统计学到概率理论、运筹学、数学规划与优化问题无所不包。这些图书既对这一领域的新发展做出明晰的介绍,同时也对经典方法中的尖端技术做出阐释。在强调严谨对待理论问题的同时,本系列丛书也讨论了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的计算方法。目前已经出版 33 本。 LondonMathematicalSocietyStudentTexts 该系列丛书的读者对象是高年级的本科生或者是低年级的研究生。内容覆盖纯数学、应用数学和数学物理。一些非主流但是却饶有兴趣的课题同样被收录在该系列中。目前已经出版 71 本。 CambridgeMonographsonAppliedandComputationalMathematics 剑桥应用与计算数学专著系列 《剑桥应用与计算数学专著》收录的是应用数学、数值数学以及计算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该系列反映了各个科学领域中数学与数值技术应用的不断增长。先进的方法与运算法则,以及对当代物理和机械理念的现代数学描述使该系列非常适合于研究生及专业人员。这一系列图书推出必将对新一代的研究者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已经出版 26 本图书。 更多数学系列丛书目录,请点击这里 下载 。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敬请随时联系我们! 剑桥大学出版社学北京代表处 北辰时代大厦 1209 房间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 8 号 邮编: 100101 电话: 010-82274100 传真: 010-82274105 电子邮件 : chinaacademic@cambridge.org
1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鹅出版集团兰登书屋合并,对抗网络书店亚马逊
热度 3 laserdai 2013-4-6 06:52
随着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出版和网络媒体之间有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以前关注过 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之间的较量 ,现在的中文媒介的 百度百科 和 互动百科 也很发达。 同时, 亚马逊网站 的发展也是比较神速,占领了世界很大的市场,这里关注一下传统纸质出版媒体企鹅出版集团( Penguin Group )和兰登书屋( Random House )的结合,对抗亚马逊。 欧盟企业竞争事务管理机构星期五(4月5日)批准了世界著名出版商企鹅出版集团和兰登书屋合并的计划。 两家公司的合并将创造全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新创建的企鹅兰登书屋将控制全世界大约四分之一的大众图书市场。 欧盟委员会发表的声明说,这项合并计划“不会引起竞争方面的担忧,而合并后的新企业仍将面对数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分析人士表示, 合并后的企业将会控制全球26%的大众图书市场,而法国出版商拉加代尔将以17%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二。 在欧盟做出上述决定之前,美国企业竞争事务管理当局已经在2月份批准了这项合并计划。加拿大企业竞争事务局和其他管理机构目前仍然在评估合并可能产生的影响。相信不久必然批准。 一起对抗亚马逊 在企鹅出版公司和兰登书屋合并之后,作为兰登书屋母公司的德国贝塔斯曼传媒集团将拥有新公司53%的股权,这将涵盖两家公司目前在美国和其他6个国家的所有出版单元。 贝塔斯曼传媒集团星期五发表声明,对欧盟的最新决定表示欢迎。 这项合并计划被广泛看成是针对著名网购公司亚马逊(Amazon.com)发动的反制行动。 此前,亚马逊以低廉价格出售网络书籍,引起国际出版商的严重不安。 这次合并将不仅仅涉及两家公司在美国的出版单元,还还导致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的两家公司出版单元的联合运作。 合并还将涉及企鹅出版集团在中国的业务,以及兰登书屋在西班牙和南美洲的业务。 两家公司最初是在2012年10月宣布这项合并计划的,预料整个计划能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小资料: 企鹅出版社 成立于1935年,总部在伦敦,目前在全世界15家分支机构,雇员3500人,年销售数目110百万本,2011年交税10亿英镑。 兰登书屋 成立于1925年,总部在纽约, 目前在全世界15家分支机构,雇员5300人, 年销售量400百万(包括书本,音频和数码), 2011年交税15亿英镑。 英文报道: Penguin and Random House merger approved by Brussels he proposed merger of Penguin and Random House has been given the go-ahea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922 次阅读|2 个评论
《膜科学与技术基础》出版发行
zhqjia 2013-4-2 13:10
  据《膜科学与技术》杂志2012年第3期报道,《膜科学与技术基础》近日已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内容共分为两篇,第一篇为膜基础,包括概述、膜材料及其性质、膜的制备、膜的表征、膜传递机理、膜组件和流程等六章,系统阐述了膜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共性规律;第二篇为膜过程,包括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气体分离、渗透汽化、液膜、渗析,电渗析、膜电解、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接触器,膜反应器,其他膜过程等六章,全面介绍了各个膜过程的原理和应用。该书注重阐明膜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同时又兼顾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配有若干例题,部分术语以脚注形式作了解释以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该书可供从事膜科学与技术研究和生产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个人分类: 课题组进展|2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萧瑜《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1989,书籍介绍
yue 2013-3-26 17:50
这本书记述了毛泽东曾经当过乞丐。对故事的出处,用百度搜索十分困难。 这本书的书名曾经是《我和毛泽东当过乞丐》
个人分类: 活书出版社,可检索图书馆|3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McGraw-Hill出版社USMLEasy及JAMAevidence数据库
xupeiyang 2013-3-26 08:28
USMLEasy 数据库提供 USMLE (美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 Step1 , Step2CK 和 Step3 的所有备考资料 。数据库提供了八千多道在线考试题目,题目涉及美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所有学科和知识点。 USMLE 有着强大的自定义功能,用户使用中可自定义绕开已掌握的知识,更加专注于其他需要进一步提高的知识点上。 JAMAevidence 数据库专注于帮助医护人员临床发现最佳临床证据、开展循证医学实践,其内容包括 3 本教科书(《 Users'GuidestotheMedicalLiterature:AManualforEvidence-BasedClinicalPractice 》、《 TheRationalClinicalExamination:Evidence-BasedClinicalDiagnosis 》、《 CareattheCloseofLife:EvidenceandExperience 》 )、介绍循证医学概念的 PPT 及循证医学在线计算器等。 USMLEasy 和 JAMAevidence 即日起开通试用 , 欢迎试用并提供反馈意见。如有使用问题及反馈意见,请联系资源建设部周琴, E-mail:zhouqin@imicams.ac.cn 。 试用网址: JAMAevidence http://www.JamaEvidence.com USMLEasy http://www.usmle-easy.com/ 试用范围:医科院各所院( IP 地址控制) 也可用户名密码访问,如需要请联系资源建设部周琴 试用期限:即日起— 5 月 14 日 数据库使用指南: http://www.mcgraw-hill.com.cn/digital/database.html 请注意遵守版权规定,合理合法使用电子资源。 中国医学科科学院图书馆资源建设部 2013 年 3 月 25 日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3872 次阅读|3 个评论
青蒿素背后的故事(5)——青蒿素发现的十大真相
热度 13 qpzeng 2013-3-12 08:53
为了撰写一部《青蒿素的发现和开发史》(Artemisinin: History of Discovery Development)英文专著,我对青蒿素的发现与开发的历史进行了一些审视和初步研究。但是,由于我不是“523”项目的亲历者,对于那个时期的人和事并非耳熟能详,因而不可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不过,对于他人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事实,我可以做到尽可能客观地比较、分析和评价,并且必要时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加以佐证,以还青蒿素研究历史的本来面目。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历史,我手头有两本书,一本是2006年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张剑方主编的《迟到的报告》(以下简称【张文】),另一本是2009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屠呦呦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以下简称【屠文】),前者代表了“523”集体的说法,我认为基本客观;后者只代表屠呦呦个人的观点,我认为比较主观。 以下就以对比的手法,根据双方的交集点,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实予以澄清。对那些双方无交集的内容,将引用“第三方”观点进行佐证。尽管如此,错误和疏漏仍在所难免,本人一如既往地期待并恳请“知情者”不吝斧正,让真实得以浮现,让真相能够长存。 一、屠呦呦在“523”任务中是什么身份?她有哪些共同工作者? 【张文】 第15页: 1969年,国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简称北京中药所)参加了北京地区中草药专业协作组。 第16页:1970年,北京地区523领导小组讨论决定,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中药所合作,派研究人员顾国明和该所的余亚纲、屠呦呦等人一起,大量查阅和收集了古今医药书刊资料,从中挑选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 第16页:1971年以后,顾国明因其他任务回原单位,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派研究人员宁殿玺到北京中药所帮助建立了鼠疟动物实验模型。 第34页:北京中药所派两位青年科技人员谭洪根、崔淑莲到四川省中药所。 第36页:北京中药所先后派刘静明、樊菊芬和倪慕云到上海,在有机化学所参与研究工作。 【屠文】 序言(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领导的科研组——吴阶平。 序言(二):以屠呦呦为首的课题组——张瑞祥。 前言:1969年1月21日“523”办正、副主任来中医研究院做动员工作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应邀接受任务,命屠呦呦为课题组长负责全面工作。 青蒿素的发现:1969年1月21日全国523办公室白冰秋、张剑方二位正、副主任及办公室田辛同志来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当时中医研究院高合年副院长及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章国镇副所长负责接待工作。。。。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任务后,即组建科研组,命屠呦呦同志任组长,负责全面工作。 青蒿素的发现:2月份中药所即派倪慕云同志(后又去过二位同志轮流工作)携多量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及有关图谱资料前往与该所一室共同协作。 第33页:参考文献 中1981-1983年间发表论文的署名作者中有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崔淑莲等。 第34页:当时药理方面配合筛选的鼠疟、猴疟由郎林福同志负责,开始小组仅有4人。 第144页:参考文献中一篇《化学学报》论文署名作者中有刘静明、倪慕云、屠呦呦(实际上漏列樊菊芬),书后所附作者补充说明中添上了樊菊芬的名字。 【解读】 “青蒿素的发现”是以北京中药所的名义写的,再结合屠呦呦本人的陈述可知,她是以北京中药所“523”课题组长的身份参加青蒿素研究的,这个头衔得到了吴阶平和张瑞祥(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的旁证。尽管【张文】未提及屠呦呦的课题组长身份,但仍认可屠呦呦很早就和顾国明、余亚纲共同开展抗疟药筛选工作。 先后在屠呦呦课题组工作过的成员至少有:顾国明(客座)、宁殿玺(客座)、余亚纲、倪慕云、樊菊芬、钟裕蓉、崔淑莲、郎福林等。 刘静明当时是中药研究所所长,不可能以普通组员身份参加具体工作。他在《化学学报》的那篇文章上署名第一作者,一是可能因为他是单位领导,可以挂名,二是他曾去过上海,亲自协调或参与过青蒿素的结构鉴定工作。 二、屠呦呦课题组在早期做了哪些工作? 【张文】 第16页:当年他们先制备的是胡椒提取物(胡椒酮),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协助进行药理实验后,由523办公室联系,并派人请北京海淀青龙桥中药厂协助加工剂型,到海南岛进行临床试验,后因效果不理想而中止。 【屠文】 青蒿素的发现:她积极工作,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又翻遍了建院以来的人民来信,。。。用整三个月时间,在汇集了内服、外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方药基础上,整理出以640余个方药为主的《抗疟方药集》,油印成册,于1969年4月送全国523办公室,请转给承担任务的七大省、市共同发掘。同时开展了以鼠疟动物模型对中药进行筛选的实验研究工作,虽发现胡椒提取物对疟原虫抑制率高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不理想。经过100多个样品筛选的实验研究工作,不得不再考虑选择新的药物,同时又复筛以前显示较高药效的中药。 【解读】 尽管屠呦呦在书中未提到其他组员的名字(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但研究不可能是由她一人完成的。可以肯定的是,屠呦呦课题组早期曾做过胡椒提取物抗疟的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其中动物实验效果不错,但人体试验效果不理想。 三、青蒿提取物抗鼠疟实验是谁做的?效果如何? 【张文】 第16页:1970年。。。顾国明和余亚纲、屠呦呦等人经实验室水煎、醇提,送军事医学科学院鼠疟筛选了近百个药(方),其中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作用,曾出现过对鼠疟原虫有60%-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1971年以后,顾国明因其他任务回原单位。。。此后,青蒿的研究由北京中药所继续进行。 【屠文】 青蒿素的发现:经过100多个样品筛选的实验研究工作,不得不在考虑选择新的药物,同时又复筛以前显示较高药效的中药。因为中药青蒿曾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的结果,所以对其进行了复筛,但结果仍不好,只有40%甚至12%的抑制率,于是又放弃了青蒿。 【解读】 由此可见,屠呦呦课题组做过不止一次青蒿提取物抗鼠疟实验,【张文】也认可屠呦呦与顾国明、余亚纲共同开展了青蒿素提取物制备实验,而且肯定采用的是醇提法。从【屠文】的上下文看,屠呦呦自始至终参与了青蒿提取物制备及其抗鼠疟研究,但后来的重复实验以失败告终。 可以这样理解,顾国明、余亚纲和屠呦呦都参与了青蒿提取物的初次制备工作,并取得较好的鼠疟抑制效果。对此,【张文】说是60%-80%抑杀率,而【屠文】说是68%抑杀率。 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初次实验效果不错,而重复实验效果很差?我的理解是,由于采用高温醇提法,温度未能严格控制,时高时低,导致青蒿提取物抗鼠疟效率不稳定。 据说屠呦呦在1970年曾被调去搞人事专案调查,但现在无法证实,也得不到【张文】的佐证。即使以后有证据支持这种说法,也只能说她没有参加高温醇提法制备青蒿素提取物的失败实验。 四、对鼠疟100%抑制率的结果来自谁的创意? 【张文】 第16页:1971年下半年,北京中药所研究人员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之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了启发,认为温度高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其结果,乙醚提取物可使鼠疟原虫近期的抑制率明显提高,达到近100%。 1972年3月,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化学合成药和中草药两个专业组会议。在中草药专业组会议上,北京中药所的代表屠呦呦,报告了青蒿对鼠疟原虫近期抑制率可达100%的实验结果。 【屠文】 第34页:通过对200多种中药380多种提取样品的药效筛选,最后集重点于青蒿上东晋《肘后备急方之卷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结合资源品种、药用部分、采取季节及提取方法等综合研究,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取得青蒿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100%疟原虫抑制率的突破。 用北京青蒿秋季采的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对鼠疟均无效。乙醇冷浸,浓缩时温度控制在60度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仍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稳定。 【解读】 青蒿提取物抗鼠疟效果明显提高的关键显然是把高沸点乙醇(78.4度)改为低沸点乙醚(34.8度),并将温度控制在60度以下。这个结论是【张文】和【屠文】共同做出的,可信度较高。联系到后来采用沸点更低(30-205度)的汽油提取法成功提取高质量青蒿素,印证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与温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张文】中只说“北京中药所研究人员”,未提屠呦呦的名字。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小组(包括钟裕蓉、郎林福等)。可以肯定,顾国明和余亚纲未参加这次工作,因为【张文】明确指出:顾国明因其他任务回原单位。至于余亚纲,【张文】未提及,网传他也被调离北京接受新任务。 因此,没有争议的是,屠呦呦小组首先采用低温乙醚提取法获得高效价抗鼠疟青蒿提取物,同时也破解了高温乙醇提取法效价不稳定的原因——温度控制不当。屠呦呦作为课题组长,首先提出用低沸点溶剂提取青蒿素的创意,也是可以理解的,因而是可信的。 五、青蒿乙醚提取物对疟疾患者的疗效如何? 【张文】 第17页:在523办公室的支持和协调下,北京中药所经进一步实验,将青蒿的乙醚提取的中性部位,编为91号。在经过动物毒性试验和少数健康志愿者试服,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后,于1972年8~10月到海南岛昌江地区进行临床试验。同时经523办公室协调安排,又与解放军302医院合作,在北京也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经过共30例临床试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现将当年临床试用结果的资料节录如下:“1972年8-10月采用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在昌江地区(海南)对当地外来人口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及北京302医院验证间日疟9例,共30例进行了临床观察。三种剂量均有效,其中大剂量组(每日4次,每次3克,共36克)疗效更明显。对间日疟平均退热时间19小时6分,对外来人口恶性疟平均退热时间35小时59分,但短期内有原虫复现。由于药物体积较大,无法再加大剂量进行观察,但发现大剂量组原虫复现较小剂量组有所减少。临床观察药物对胃肠道、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副作用,个别病人出现呕吐、腹泻现象,302医院2例转氨酶偏高病人服药后转氨酶继续增高,但1-2周左右恢复正常。”1971-1972年,北京中药所的青蒿研究工作的进展,对以后青蒿的深入研究和青蒿素发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北京中药所1971年下半年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对鼠疟原虫近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和1972年用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部分临床试用的良好结果,在实验室和临床上进一步肯定了中药青蒿的抗疟效果,使青蒿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以后的青蒿素研究有重要启示。 【屠文】 第38页:用中性部分胶囊于1972年8-10月在海南岛昌江地区对当地及外来人口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并氯喹对照4例进行临床观察。又在北京302医院验证间日疟9例,总计30例。3种剂量方案均有效,其中大剂量组疗效更明显。对间日疟平均退热时间为19.06h,对外来人口恶性疟平均退热时间为35.09h,疟原虫均转阴,但有短期内原虫复现的。 【解读】 屠呦呦小组继青蒿乙醚提取物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后,又在人体试验中获得满意疗效。这个结果证明,屠呦呦小组首先用青蒿乙醚提取物验证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功效。据说 倪慕云参加屠呦呦科研组后,设计了色谱柱分离的前处理,将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部分和聚酰胺混匀后,用47%乙醇渗滤,渗滤液浓缩后用乙醚提取,浓缩后乙醚提取物的抗疟作用大幅度提高。 六、屠呦呦小组何时制备出青蒿素结晶?其抗疟效果如何? 【张文】 第18页:1972年,在粗提物临床观察的同时,根据523办公室要求,北京中药所开展了青蒿素抗疟有效单体的分离研究。据称,当年年底,他们就分离提取出了多个单体成分,其中1个有抗疟效果的提取物定名为“青蒿素II”。 北京中药所按照全国523办公室指定的1973年研究计划的要求,为了将分离的到的“青蒿素II”,尽快拿到现场进行临床试用观察,开展了临床前动物毒性试验,发现“青蒿素II”对实验动物的心脏有明显的毒性。因此,围绕着“青蒿素Ⅱ”能否进行临床试用产生了分歧。药理室景厚德教授等认为,“青蒿素Ⅱ”出现了心脏毒性,不应马上上临床。另外有人认为,可先由科研人员试服,若无明显毒性,即可上临床进行试用观察。为此,北京中药所领导和专家多次研究,全国523办公室的领导听取了该所的汇报后,希望他们认真对待。后经该所的3名科技人员试服,未发现明显问题后,北京中药所领导同意“青蒿素Ⅱ”进行临床试验。 1973年9-10月,由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李传杰大夫为组长的临床试验组,再次到海南岛昌江地区进行临床试验。全国523办公室工作人员施凛荣和上海523办公室王连柱副主任到海南了解现场工作,也到昌江石碌了解“青蒿素Ⅱ”的试用情况。 据事后了解,该组在海南岛昌江县收治外来人口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人8例,由于效果不好,又出现了较明显的心脏毒副作用,带去可治疗14个病例的“青蒿素II”只试用了8例,便终止了临床观察。此次临床试验结果已编入北京中药所编印的资料中,全文转录如下: “1973年9-10月在海南岛昌江地区对外来人口间日疟及恶性疟共8例,用青蒿素(编者注:即青蒿素Ⅱ)进行了临床观察,其中外来人口间日疟3例。胶囊总剂量3-3.5克,平均退热时间30小时,复查3周,2例治愈,1例有效(13天原虫再现)。外来人口恶性疟5例,1例有效(原虫7万以上/mm3,片剂用药量4.5克,37小时退热,65小时原虫转阴,第6天后原虫再现),2例因心脏出现期前收缩而停药(其中1例首次发病,原虫3万以上/mm3,服药3克后32小时退热,停药1天后原虫再现,体温升高),2例无效”。 第53页:北京中药所于1973年9-10月在海南昌江地区对“青蒿素II”进行了8例的临床试验,间日疟3例有效,恶性疟5例未显示明显疗效,其中1例虽即时有效,但6天内复发,2例无效,另2例因出现心脏毒性反应而终止了临床试验。北京中药所重新开展青蒿素的临床研究,是在成都会议组织10省、市、区的单位大会战以后,1975年6月,与湖北健民制药厂合作,用四川酉阳黄花蒿、云南溶剂汽油法提取青蒿素(黄花蒿素),分别在海南或与湖北医科院、武钢和河南等单位合作进行的。 【屠文】 第39页:由于北京青蒿质差青蒿素含量极低,因而其分离和提取的过程比较复杂,经反复探索,终于在1972年11月8日分得三种结晶即青蒿甲素、青蒿素及青蒿乙素。经找合适的显色剂、板层层析条件,求得各自的Rf值——便于初步识别,又结合鼠疟药效实验,发现仅青蒿素在剂量50-100mg/kg时能使鼠疟原虫全部转阴,是为青蒿中抗疟有效单体。 第41页:将分离得到各成分进行鼠疟模型测试以确定其抗疟疗效。青蒿素以50-100mg/kg的剂量,原虫全部转阴,青蒿甲素、青蒿乙素、黄色油状物无效(表略)。 。。。 2、对心脏的影响 (1)对小鼠心脏的影响 。。。结果表明,青蒿素对感染及不感染小鼠的影响,给药后较给药前为慢,随着剂量增大,心率减慢的显著性增加,感染鼠在剂量达到2g/kg时统计处理方有显著差异。 (2)对猫心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论麻醉猫或不麻醉猫,任一剂量组,除随着剂量增大,心率减慢逐渐明显外,余无显著影响。 。。。 (5)人体试服观察毒副作用 。。。共3人试服青蒿素,每天口服1次,连服3天,3人的总剂量分别是3.5g、5g、5g。经心电图、脑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胸透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变化。其中1人出现四肢发麻感,12h后消失;1人心跳加速(112次/min),30min后恢复正常。 第43页:1973年9-10月以李传杰、刘菊福等组成的中医研究院医疗队再次赴海南昌江疟区进行临床验证,先用青蒿素片剂(当时尚处文革时期,剂型室未恢复业务工作,由他们送外单位压制)。初试5例病人,虽有3例有效,但疗效不够理想。经及时追究,发现是剂型崩解度有问题,旋即将青蒿素原粉装入胶囊,由业务副所长章国镇亲赴海南昌江现场观察疗效,以青蒿素胶囊剂3-3.5g治疗3例,全部有效。疟原虫被迅速杀灭,达到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18.5h,平均退热时间为30h的疗效,证实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 【解读】 在青蒿素II的药效这一关键问题上,【张文】的描述完全忽略了药物对鼠疟的效果,而只强调药物的“心脏毒性”,这是不太客观的。如果青蒿素II对鼠疟完全无效果,屠呦呦小组及北京中药所领导不可能同意人体试服以及扩大开展人体试验。 因青蒿素片剂问题导致换药及疗效情况,双方的描述存在严重分歧。重新开展临床试验的时间,【屠文】说是发现问题后立即进行(1973年9-10月),【张文】说是成都会议以后(1975年6月)。不论临床试验何时进行,屠呦呦小组都是第一个尝试用青蒿素结晶治疗疟疾病人的“先行者”,而且对间日疟2例治愈,1例有效;对恶性疟1例有效,2例停药,1例无效。 对于青蒿素II第一次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屠文】认为是“崩解度”的问题,但没有解释其导致“心脏毒性”的原因。【张文】没有提到“崩解度”。青蒿素II的疗效不理想和有毒性可能另有原因,即 青蒿素II中可能混有其他成分的结晶。屠呦呦小组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青蒿素II是有一定疗效的,只是因为制品不纯而致疗效不佳,但不能因此怀疑或否定青蒿素II就是后来确认的青蒿素。 七、还有谁分离出青蒿素结晶? 【张文】 第20页:1973年11月,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从山东省当地的黄花蒿提取出有效单体,命名为“黄花蒿素”,初步测定其熔点为149度-151度。 第21页:1973年4月,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用乙醚提取分离直接得到有效单体,定名为“苦蒿结晶III”(后称“黄蒿素”)。 第53页:提取出青蒿素(黄蒿素、黄花蒿素)的时间: 北京中药所,1972年12月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结晶物,实验编号为“青蒿素II”,后改称青蒿素。 云南省药物所,1973年4月从昆明地区大头黄花蒿提取出结晶物,实验编号为“苦蒿结晶III”,后定名为“黄蒿素”。 山东省中医药所,1973年11月从山东泰安地区的黄花蒿中提取出7种结晶,第5号结晶定名为“黄花蒿素”。 【屠文】 序言(三):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 前言:1972年即首次获30例抗疟临床全部有效的成功,1972年11月8日并从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第39页:1972年11月17日屠呦呦在北京召开的“523”全体大会上,报告了首次青蒿抗疟30例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引起再次的极大关注。1973年初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即接到云南、山东来函,深入咨询,在中药所复函的基础上纷纷开展青蒿抗疟工作。后山东省内协作,由山东中医药研究所接任山东寄生虫病防治所工作,成为第二发明单位。云南药物研究所则成为第三发明单位。1975年连原为“523”任务针灸抗疟研究的主力——广州中医学院亦弃针从药,开展青蒿素类药物的临床扩大验证工作(后成为第六发明单位)。 【解读】 不可否认,其他单位无论是制备青蒿提取物还是提取青蒿素结晶,在时间上都晚于北京中药所,而且都借鉴了屠呦呦小组的经验。至于云南、山东能制备出大量优质青蒿素,与当地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高有直接关系。 屠呦呦在书中没有具体说明兄弟单位在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反而流露出一种讥讽、不屑的态度,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八、青蒿素II用于结构分析了吗?谁提供青蒿素结晶用于结构分析? 【张文】 第22页:1973年秋,全国523办公室负责人周克鼎,与北京中药所研究人员张衍箴一同到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了解大头黄花蒿素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学习他们先进的提取方法。云南省药物所研究人员毫无保留地介绍了黄花蒿的研究情况。回北京时,又从该所带回了一些黄蒿素给北京中药所作为“对照品”。 第24页:按照会前的通知,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所都带来了各自提取的黄(花)蒿素交给了北京中药所。1973年,北京中药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协商,进行青蒿素化学结构测定的研究,经全国523办公室协调,由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提供了10多克黄花蒿素。 。。。北京中药所1974年未能按任务分工提取提供青蒿素结晶。 第34页:由于北京中药所1974年未提取到青蒿素,北纬路会议后,经全国523办公室协调安排,由四川地区523办公室拨给经费,北京中药所派两位青年科技人员谭洪根、崔淑莲到四川省中药所,在该所研究人员刘鸿鸣的带领下,20多天就提取了600多克青蒿素,供北京中药所临床等研究工作使用。 第36页:对于青蒿素化学结构的测定工作,由于北京中药所在一段时间里未能提取到青蒿素,经全国523办公室的安排,山东、云南两地都为化学结构测定提供了一些纯度较高的青蒿素结晶。 【屠文】 第41页:为尽快再次证实青蒿素的临床抗疟疗效并鉴定其化学结构,需要科研组全力以赴突击提取分离100多克青蒿素备用。 【解读】 在青蒿素II是否用于结构分析问题上,【张文】说是他人提供,而【屠文】说是自己制备。由于北京地区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很低,用于结构分析的青蒿素需求量大,不太可能全部由屠呦呦小组制备并提供,但用于化学反应的青蒿素有可能是他们自己制备的。 屠呦呦即使承认使用了兄弟单位提供的青蒿素用于结构鉴定,也不会埋没自己在青蒿素发现上的功劳,为什么不敢说真话?贪天之功为己功,只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九、青蒿素结构测定是谁完成的以及如何完成的? 【张文】 第36页:青蒿素化学结构测定的研究工作,经北京中药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协商后,由上海地区523办公室进行了协调安排。研究工作由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教授主持,吴照华和吴毓林具体负责。北京中药所先后派刘静明、樊菊芬和倪慕云到上海,在有机化学所参与研究工作。 对于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工作,上海 有机化学研究所通过元素分析,还原、氢化等多种化学反应及反应物的结构鉴定,采用了圆二色谱、质谱等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与此同时,北京中药所在北京药物所梁晓天教授的指导下,也进行了一些化学反应方面的实验。由于 青蒿素的结构特殊,经多方联系,得到有关单位的无私援助,借助国内当时科研单位的先进仪器——250兆核磁共振仪,做出了 青蒿素的氢谱和碳谱,为确定青蒿素母核的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并受鹰爪甲素化学分子结构中含有过氧基团的启发,推断出青蒿素化学分子式,进而确定了化学结构式的相对构型,尤其是确定了青蒿素是过氧化物这一最重要特征以后,进行了青蒿素的氢化-还原等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深入研究,确定了青蒿素的内酯,可被钠(钾)硼氢还原成一对异构的还原青蒿素(二氢青蒿素),并可保留其过氧基团,并证明了其化学结构,进行了多种化学反应,获得多种反应物,为后来发展一系列的青蒿素衍生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后,中 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梁丽等又用X-单晶衍射法,研究确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的立体绝对构型。 【屠文】 第44页:。。。经林启寿教授(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指导分析,确定青蒿素为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属新结构类型化合物。 。。。1976年1月14日及1月18日,中药所、生物物理所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梁晓天教授参与讨论,经确认无误。 。。。为尊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青蒿素结构协作组同志们所作的努力和贡献,特收此文于本书。 【解读】 易于确定的是,上海有机化学所主导了青蒿素相对构型的确定,生物物理所主导了青蒿素绝对构型的确定,中药所仅部分参与协作。青蒿素的结构鉴定是复杂、严谨而科学的,而不是屠呦呦所说,在青蒿素结构阐明之前就“确定”青蒿素为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屠呦呦之所以很看重青蒿素结构鉴定的结果,是因为她想为他们提取的青蒿素II是“正宗”青蒿素提供两个无可辩驳的证据:疗效确认和结构确认。但是,她不该为此罔顾事实,而是应该记住兄弟单位提供的无私帮助。一个知道感恩的人是绝对不会陷入“众矢之的”境地的。 十、双氢青蒿素究竟是谁最先发明的? 【张文】 第69页:双氢青蒿素作为新抗疟药的开发是在523办公室和青蒿素指导委员会撤销以后,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发的。 双氢青蒿素早在1975年,上海有机化学所在化学结构的测定研究中,为证明青蒿素是一个过氧化物,进行氢化—还原等实验,确定了青蒿素的内酯可被钠(钾)硼氢还原,并保留其过氧基团。该还原物称为“还原青蒿素”或“二氢青蒿素”,后命名为“双氢青蒿素”。它是制备青蒿素衍生物的重要中间体。1978年,上海药物所在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中,发现其抗疟效果比青蒿素更好。由于化学稳定性较差、溶解度低、抗疟效果不及其他衍生物,当时未被列为进一步开发的对象。 【屠文】 第187页: 青蒿素经硼氢化钠还原得到的化合物,即为屠呦呦于1973年首创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由此也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 【解读】 即使屠呦呦小组在1973年就用硼氢化钠证实了青蒿素结构中存在羰基,他们也不知道硼氢化钠可以与青蒿素反应生成双氢青蒿素,更不可能知道双氢青蒿素具有抗疟功效。因此,1975年弄清青蒿素分子结构后,还原青蒿素的结构才被确认。应该说,1978年上海药物所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的抗疟性比青蒿素强,但将双氢青蒿素开发成抗疟新药并推出以“科泰新”为商品名的产品则是屠呦呦小组的功劳。 根据1975年11月屠呦呦小组成员在北京中药所编印的《中药青蒿的抗疟研究》所写的一份报告的描述,青蒿素“经Zn(BH4)2、KBH4、AlLiH4还原,主要产物均为白色结晶,IR原有的羰基峰消失,出现羟基峰,可以乙酰化”。他们没有对还原产物进行结构比较,也没有对这些化合物命名。因此,屠呦呦说“1973年首创双氢青蒿素”的说法不足为信。 为什么屠呦呦什么功劳都要抢呢?把双氢青蒿素开发成新药并推向国际市场,难道不是很大的成功?为什么一定要像争青蒿素的首发权那样争双氢青蒿素的首发权呢? 【回顾和评价】 本人才疏学浅,本无资格对前辈评头品足,但为了捍卫真理、尊重历史,不怕辱骂,不惧诽谤,在此就“523”、抗疟药、青蒿素等明确作出以下“三点评价”: 一、“523”任务是举全国之力完成的抗疟药发现及开发的壮举,它的惊世成就不仅仅在于发现了青蒿素,而且还获得许多化学合成抗疟药。 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单位,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小组主导了青蒿素的发现。 三、青蒿素衍生物开发的新抗疟药(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青蒿素复方)是各单位科研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 青蒿素之争实际上是“发现先后”之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组无可争辩地赢得“三个最先”:最先经过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发现青蒿乙醚提取物的高效抗疟作用(1971年10月4日);最先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结晶(1972年11月8日);最先经临床试验初步证实青蒿素结晶对疟疾患者有效(1973年9-10月)。 最后,对《迟到的报告》的评价是:绝大部分描述客观、合理、可信,但关键内容(如忽略青蒿素II对鼠疟的疗效而只强调其“心脏毒性”和“失败的临床试验结果”)有失偏颇;对《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的评价是:有些内容太主观、不科学、有失公允,仅强调个人的作用,很少提及兄弟单位的贡献,更无视组内其他成员的付出。 本文将随时更新,应读者意见酌情修改。凡出言不逊者,其留言一律删除,望自重!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11645 次阅读|92 个评论
新书推介:《论犹太文化》
热度 1 xscb 2013-2-28 16:18
“不了解犹太文化,就不了解世界” 久经波折,历时一年多,重大选题之一《论犹太文化》一书近日完成出版,这是国内犹太文化研究资深专家学者南京大学哲学系徐新教授的最新力作,敬请关注。 书名:《论犹太文化》 作者:徐新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2 ISBN:978-7-5100-1312-6 定价:49.00元 “不了解犹太文化,就不了解世界”  作者简介: 徐新,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 1977 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主要从事犹太文化、历史以及犹太人在华散居史等方面的研究,重要学术成果有:首部中文版《犹太百科全书》、《反犹主义解析》、《西方文化史》、《犹太文化史》等。 1996 年获得美国弗兰德纪念特别奖。 2003 年被以色列巴尔 - 伊兰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名誉学位。目前兼任中国犹太文化研究会(国际)会长,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内容简介: 进入现代以来,犹太人的成功有目共睹,也为世人特别关注。犹太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 化,一种在各个方面都独树一帜的文化。 然而,事实上犹太文化又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本书不仅深入探究了 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犹太人成功的贡献,而且将 给 “不了解犹太文化,就不了解世界” 这一流行的口号提供一个具体且有力的诠释。 本书主要从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的建构、文化的宗教性、文化的新发展、文化的新中心、文化的世界性、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成功的机制等九大方面对犹太文化展开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作者深入浅出,论述精辟、透彻,相信 这些将有助于读者 对犹太文化精神内涵有更为深刻的把握。 目录: 第一论 文化的起源 第一节 犹太文化的蕴育之源 第二节 犹太民族之源 第二论 文化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宗 教 第二节 律 法 第三论 文化的建构 第一节 元典文化的构建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构建 第三节 大众生活的文化构建 第四节 新时期的文化构建 第四论 文化的宗教性 第一节 犹太人的宗教性 第二节 犹太生活的宗教性 第三节 犹太文化宗教性的原因 第五论 文化的新发展 第一节 哈斯卡拉运动 第二节 犹太教科学 第三节 犹太宗教改革 第四节 犹太复国主义思潮 第五节 新时期犹太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六论 文化的新中心 第一节 流散地的犹太文化中心 第二节 以色列国的成立 第三节 以色列国的建立对于犹太文化中心的意义 第七论 文化的世界性 第一节 犹太文化世界性的内涵 第二节 犹太文化的世界性元素 第八论 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犹太知识分子的构成 第二节 犹太知识分子的文化贡献 第九论 成功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修补世界 第二节 特选子民 第三节 为我-利他 第四节 金子是好 参考文献
3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书推介:《日本佛教源流》
xscb 2013-2-28 16:05
新书推介:《日本佛教源流》
书名:《日本佛教源流》 作者:韦立新 任萍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2 ISBN:978-7-5100-5711-3 定价:40.00元 作者简介 韦立新   1962 年生。广西来宾人,历史学博士。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东亚宗教文化学会理事,广东省翻译协会理事。主要从事日语及日本思想文化、中日文化关系的教学与研究。 任 萍   1977 年生。博士,副教授。现为浙江树人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明代中日关系史、中世日本思想文化。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省级以上课题多项。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佛教无论是在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交往中,还是在两国的人员、文化交流史上,都曾经发挥过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着重考察日本佛教源流,既有别于一般的日本佛教史,又不同于以往日本佛教方面的研究论著,力求尽可能全面而客观地展示日本佛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的概貌,以便读者能对日本佛教文化有更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本书学术性和知识性兼容并蓄,追求信息量、大众化、趣味性,有些部分采用条目形式撰写,力求完整、立体、正确地传递日本佛教文化方面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为日本佛教文化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正确而完备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章 日本佛教史概述 001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 001 第二节 奈良佛教 005 第三节 平安佛教 012 第四节 中世佛教 022 第五节 近世佛教 036 第六节 近现代佛教 040 第二章 日本佛教宗派 051 第一节 天台宗 051 第二节 真言宗 052 第三节 净土宗 054 第四节 净土真宗 055 第五节 临济宗 056 第六节 曹洞宗 058 第七节 黄檗宗 059 第八节 日莲宗 061 第九节 时 宗 062 第十节 融通念佛宗 063 第十一节 法相宗 064 第十二节 华严宗 065 第十三节 律 宗 067 第十四节 修验道 068 第十五节 南都六宗 069 第十六节 新兴宗教 071 第三章 日本佛教史上重要人物 074 圣德太子 惠慈 旻 役小角 定惠 泰澄 景戒 广智 胜道 玄宾 义真 玄睿 义渊 行基 实惠 光定 道慈 道昭 智凤 最澄 空海 德一 玄昉 良辩 鉴真 道镜 善珠 圆仁 圆珍 圣宝 真济 常晓 圆行 宗睿 安然 真然 宽朝 空也 良源 庆滋保胤 源信 皇庆 奝然 寂照 成寻 永观 良忍 觉猷 觉鑁 皇圆 觉阿 文觉 重源 源空 荣西 慈圆 亲鸾 觉禅  贞庆 明遍 辩长 俊芿 证空 昙照 高辨 道元 睿尊 高峰显日 日莲 荣朝 退耕行勇 圣觉 明全 宗性  凝然 兰溪道隆 圆尔 孤云怀奘 一遍 南浦绍明 宗峰妙超 清拙正澄 莹山绍瑾 一山一宁 雪村友梅 虎关师炼 梦窗疏石 智光 关山慧玄 无学祖元 兀蓭普宁 大日能忍 无本觉心 大休正念 春屋妙葩 义堂周信 绝海中津 中岩圆月 满济 一休宗纯 莲如 横川景三 显如 隐元 卍元师蛮 隆光 白隐慧鹤 第四章 日本古今著名寺院 101  安国寺 安详寺 宝严寺 本能寺 本法寺 本隆寺 本莲寺 本门寺 本妙寺  本应寺 比苏山寺 禅林寺 长乐寺 长学寺 长谷寺 慈照寺 崇福寺  传法院 大安寺 大乘寺 大德寺 大觉寺 大念佛寺 大石寺 大树寺  当麻寺 东大寺 东寺 东本愿寺 东福寺 法成寺 法华寺 法界寺 法隆寺  法轮寺 法起寺 佛光寺 佛向寺 高山寺 高雄山寺 根来寺 广隆寺  光明寺 光明山寺 光运寺 桂宫院 观世音寺 海藏寺 弘经寺 欢喜光寺  华严寺 慧日寺 极乐寺 建长寺 建仁寺 金仓寺 金刚峰寺 金光寺  金莲寺 净琉璃寺 净妙寺 净智寺 久远寺 宽永寺  来迎院 莲华寺  六波罗蜜寺 龙安寺 鹿苑寺(金阁寺) 轮王寺 妙本寺 妙光寺 妙觉寺  妙显寺 妙心寺 明王院 南禅寺 平等院 浅草寺 清澄寺 清净光寺 清水寺  青莲院 劝修寺 泉涌寺 壬生寺 日光轮王寺 仁和寺 瑞龙寺 瑞圣寺  如愿寺 三宝寺 三千院 善导寺 善水寺 深大寺 神护寺 神野寺 胜林院  胜光寺 石山寺 寿福寺 双林寺 四天王寺 唐招提寺 醍醐寺 天龙寺  万福寺 万寿寺 往生院 无量光寺 西本愿寺 西大寺 西芳寺 西光寺  西园寺 相国寺 蟹满寺 新善光寺(善光寺) 兴福寺 兴国寺 兴圣寺  修禅寺 学养寺 药师寺 岩船寺 延历寺 野中寺 银阁寺 永光寺 永平寺  园城寺 圆觉寺 圆满院 元庆寺 元兴寺(法兴寺、飞鸟寺) 云居寺 增上寺  贞观寺(嘉祥寺西院) 正法寺 知恩院 智积院 中宫寺 中尊寺 总持院 第五章 日本人撰写的重要佛教著作 141 《辩显密二教论》 《传光录》 《东域传灯目录》 《法华秀句》 《佛性抄》  《扶桑略记》 《观心本尊抄》 《教时问答》 《教行信证》 《净土源流章》  《觉禅抄》 《开目抄》 《立正安国论》 《秘藏宝钥》 《弥勒讲式》 《明义进行集》 《普劝坐禅仪》 《日本洞上联灯录》 《日本高僧传要文抄》  《日本灵异记》 《日本往生极乐记》 《三代实录》 《三国佛法传通缘起》 《三教鼎足论》 《三教一致之辨》 《三教指归》 《三论大义抄》 《沙石集》 《十善法语》 《十住心论》 《守护国界章》 《天台法华宗义集》 《往生讲式》 《往生要集》 《唯信抄》 《五轮九字明秘密释》 《显戒论》 《兴禅护国论》 《选择本愿念佛集》 《续日本高僧传》 《延宝传灯录》 《一心戒文》 《永平清规》 《元亨释书》 《真禅融心义》 《真言宗教时义》 《正法眼藏》 《正法眼藏随问记》 附录一:日本佛教史大事年表 152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163 后 记 171
2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分子化学教材
热度 1 fanxh 2013-2-26 19:43
本书2013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由原神奈川大学副校长 西久保忠臣先生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组织日本各相关领域权威学者于 2011 年出版。本书 在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创新等方面做得比较好, 在日本深受欢迎, 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本书是为高等学校高分子专业高年级本科学生编写,也适用于低年级研究生和其他与高分子相关专业的学生。本书的内容涉及面较宽,阐述深入浅出,便于自学,还附有习题和答案,也可以供广大科技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32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种“曲线抄袭”真气人!
热度 30 qpzeng 2013-2-8 05:28
这种“曲线抄袭”真气人!
最近正在为撰写一部学术专著搜集资料,于是从亚马逊购得几本国内出版的相关书籍,并认真地拜读了一番,结果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 这是咋回事呢?原来,当我读到这几本书的某些章节时,几乎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的天啊,它们全是我们那本书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和图片)的“翻版”! 我曾经发表过一篇 “友 好”及“不友好”的抄袭 博文,谈及我跟导师早年在一家省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后来被一家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严重抄袭。 这本书曾以专著的形式出过两版,初版规规矩矩地引用了我们的那本书,参考文献中有作者名和书名,图片下面也有作者名,基本符合引用惯例,我称之为“友好”的抄袭。 然而,再版时却把我们的作者名和书名都去掉了,但内容基本不变,很多文字和图片仍然雷同,这样做完全违背了起码的学术道德和规范,我称之为“不友好”的抄袭。 更有甚者,该书不久前又以教科书的形式改头换面粉墨登场,书名改了,内容没怎么变,但我们的书在其参考文献中依然不见。 我们的书已经出版20多年了,借“不友好”抄袭者的“非法传播”,它成为中国这个领域内未被公认但事实上的“鼻祖”! 回到前面的话题,我惊愕地发现,我们的书被很多人间接“传抄”,即我所说的“曲线抄袭”。也就是说,这些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合理“引用”了那本书,并且“照搬”了那本书中的大段文字和多幅图片。 当然,这些书无一例外都没有引用我们的书,我怀疑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本书。这些“无辜”且“无罪”的作者们有来自清华大学的,也有来自上海交大的,还有来自全国其他高等院校的。 在这里,我不打算公布他们的名字,但还是要把这种现象曝光一下,让大家熟悉一下多样化的抄袭,不仅有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专著的抄袭,而且还有“直线抄袭”和“曲线抄袭”。 附: 我们的专著部分章节 扉页显示我们的书出版于1990年10月。 “曲线抄袭”专著的部分章节 请注意“载体改造”部分内容由我们的书156页扩展而成。 请注意“中间载体的构建”来自我们的书158页。 请注意以下“卸甲载体”内容及其3个载体细节均改写自我们的书163-164页。 请注意以下“共整合载体”和“SEV”改写自我们的书164-166页。 请注意“双元载体构建”及其“微型Ti质粒”和“辅助Ti质粒”由我们的书167页改写。 请注意“载体卡盒”内容基本照抄,“常用的中间表达载体”文字几乎相同(见我们的书168页)。
个人分类: 期刊论文|9177 次阅读|6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