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出版社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出版社

相关日志

[转载]2012年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发布
is163 2012-6-13 18:08
6月11日上午,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2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08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再跟踪调查研究。 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以上专业与2011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部分红牌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012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以上专业与2011年的绿牌专业相同,这些专业的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红牌专业: 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黄牌专业: 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 绿牌专业: 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来源: 一视网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3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于中成药,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
热度 2 huaxia2011 2012-6-1 08:43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梅全喜主任中药师,多年以来深入研究中医药理学,在广泛而深入调研中成药使用现状的基础上,组织医院的中药学专家,形成一个科研团队,精心编写这本适合于西医临床医师阅读的《新编中成药合理应用手册》,并于2012年3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为总论、各论及附录三个部分。总论部分详细论述了中成药的历史与现状,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中成药的分类,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原则,中成药的用法与用量、中成药的用药禁忌、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中成药的贮存与养护等。各论部分按笔画排列,共分收载常用中成药1050种,其中绝大多数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2011年版国家基本药物中的102种中成药也都收入其中。每种中成药按品名、药物组成、剂型规格、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药理研究、不良反应、配伍禁忌、使用注意等栏目编写。 为了方便西医临床医师阅读,本书重点放在临床应用、药理研究、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和使用注意5个方面。 “临床应用”主要介绍该成药适用的现代医学疾病名称及现代医药杂志报道的该中成药的临床研究资料。 “药理研究”介绍用现代药理毒理学方法研究该品种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毒性,为西医临床医师应用该成药提供理论依据。 “不良反应”收载中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和医药杂志报道的不良反应。 “配伍禁忌”根据十八反、十九畏、中西药配伍禁忌理论具体列出该品种不宜配伍的中成药以及现代研究发现的不宜配伍的中西药药物。使不懂中医药理论的西医师对配伍禁忌一目了然。 “注意事项”根据中药传统理论和现代医药知识介绍具体的用药时间、剂量、症候及饮食禁忌等注意事项,对于一些西医不懂的中医禁忌的症候如,风寒感冒、脾胃虚寒、阴虚火旺等做了细致的症状描述,使普通的西医也能知道该中成药不适宜应用的病症。 ================================ 最后说说我本人的看法,可以说我对中成药一直是有“偏见”的,事实表明成药的疗效和传统经方还是有差距的。经方和成药的差距需要科技手段去解决这是毋庸置疑的,可问题是当前真的解决不了。因为中药专家对经方奥秘的破解还远未结束。 某些热衷于做成药的药厂有些急功近利,但作为科研人员表示科研还是应该从长远考虑,集中精力把经方的全部问题解决了才是正途。
4537 次阅读|3 个评论
Cell出版社杨晓虹博士的讲座预告
热度 14 rensl 2012-5-31 17:10
Cell出版社杨晓虹博士的讲座预告
讲座主题: ACloserLookatPublishinginCellPressJournals 报 告 人 : 杨晓虹 博士(细胞出版社) 时 间: 2012年6月6日下午:3:00-5:00 地 点 : 科学出版社1号楼6层第2会议室 主 办: 《中国科学》杂志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7086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9214 次阅读|39 个评论
拦检——美国纪行之二
BMK 2012-5-27 09:54
我在博文《安检》中说,谈在美国的安检,是因为这件事触发了我对社会和文化问题的联想,这一联想主要与族群和社会冲突的处理方式有关。 我在5月17号和21号进出美国,两次让我免检的都是黑人。在美国出版的报纸上,与黑人有关的“拦检”消息及评论,让我产生一些联想和感慨。综合这些消息和评论,可以看出美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社会力量在一个相对民主的气氛下如何共存。 我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上注意到美国的族群问题是阅读原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吴泽霖博士的著作《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这本书是吴泽霖教授1927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学位时撰写的博士论文。”(《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后记》)八十多年过去了,和整个世界一样,美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教授论文中的许多问题已与往昔有异,但这些社会问题及全美国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的努力还在持续中。美国社会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条件也更为成熟(参见该书第二章《北方对黑人的态度》、第三章《南方对黑人的态度》)。两个黑人女性对我的善意或是这种努力的一个小小折射点。 附:有关的报道 5月17号的《世界日报》C7版(“大都会综合”栏目)以通栏标题《拦检不公,可集体诉讼》发表消息。新闻导语说:“控告纽约市警局的拦检(stop and frisk)策略有种族偏见的官司,获准以集体诉讼进行,使得本案原告,可能暴增为上千百人。” 该报同版以“大苹果话题”为栏目名,发表记者沈珠妮的文章《拦检与歧视》。文章指出,“黑人占纽约市人口的24%,但是纽约市去年的谋杀、抢劫、攻击等犯罪,68.5%由黑人所作。在警方的拦检对象中,黑人占55.24%的人口”。“拦检的比率,并没有达到这个团体的犯罪比率”。 同日该报A7版(美闻二)以《诊疗报告,辛默曼当晚曾受伤》为题,追踪报道与此相关的一件诉讼。报道说,轰动全美的佛州义警(大陆媒体的报道中称为“协警”)辛默曼(George Zimmreman)被指枪杀一名非裔少年马丁(Trayvon Martin)的案件“似乎出现新的发展”,报道说,有证据说,“辛默曼当晚曾经受伤,导致两眼瘀青,鼻子也裂伤”。按:此为栏检之例。报道说,辛氏的父亲是白人,母亲来自秘鲁。
2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书: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唐孝威、郭爱克主编)
热度 2 Fangjinqin 2012-5-16 16:21
[转载]新书: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唐孝威、郭爱克主编)
新书简介:《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 按语:该书是2010年香山会议关于该前沿课题研讨会报告论文编辑成书,本人有幸应邀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关于网络与大脑方面的报告,也在书中。该书 由 唐孝威、郭爱克等主编。 图书历经2年多漫长的编辑加工,终于落户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现在出版了,在此表示祝贺! 当今,信息科学已渗透到科学的各个领域和经济的各个领域,脑是信息处理的复杂系统,很多信息科学家纷纷把注意力转向脑,希望从脑的机理研究中得到启发,实现信息科学新的突破。 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作为神经科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尖端科学技术,正成为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相互竞争的一个制高点。可以预料,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紧密配合,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在未来的 10~20 年内将有一个突破式的发展。 《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以介绍当今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前沿为目的,由国内外生物、数学、物理、计算机、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等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共同撰写。本书围绕以下四个中心议题:神经编码的理论及实验基础、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神经系统如何处理信息、大脑内记忆及决策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神经系统的学习机制以及复杂网络在神经计算中的应用,就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详细的分析。 该专著由 唐孝威、郭爱克等主编。它 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其他研究方向的学者与学生了解并进入该研究领域的一本具有价值的参考书。 《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 开本: 16 开(精装) 字数: 374 千字 页码: 400 (彩色插页: 5 ) 书号: 978-7-5341-4498-8 定价: 98.00 元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浙江省杭州市体育场路 347 号) 联系电话: 0571-85164982 购书电话: 0571-85171220 ,联系人:李静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7576 次阅读|2 个评论
出版社旗下的一期刊被ISI踢出SCIE的话,将会影响旗下的其它期刊
热度 3 hunanyufei 2012-5-7 12:19
如果一个 出版社旗下的一本期刊 没有通过 ISI 的年度评估, 被 ISI 踢出 SCIE 的话 ,那么就得小心投稿了。该出版社旗下的其它期刊将会受影响。 ACADEMIC JOURNALS ( http://www.academicjournals.org )出版社旗下的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ssays 于 2011 年 3 月 被 ISI 踢出 SCIE , 2012 年 ACADEMIC JOURNALS 出版社旗下的 10 多个 SCIE 源期刊几乎全军覆灭。 如: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ssays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Sciences Af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Journal of Cell and Animal Biology 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s Research 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个人分类: 论文组稿|9616 次阅读|4 个评论
文津图书奖奖励俺5000元
热度 5 antiscience 2012-5-5 06:56
文津图书奖奖励俺5000元
北京大学出版社告知,俺的《天涯芳草》获得第7届文津图书奖,有奖牌和奖金。我在夏威夷看植物志呢,出版社代领。感谢所有朋友!不知道这个奖是什么级别的,有一点很好,不用作者填表申报之类。直到评上了奖,俺才知道有这回事。编辑还告知:出版社要重印此书,这样,第一次印刷中的一些错误就能改正了,俺也稍安心点。
4312 次阅读|5 个评论
环境流量PK生态流量——河流生命谈
热度 1 hillside 2012-5-1 09:51
近几年,环境流量成为国内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保护研究的热点。以环境流量为标题或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已有多本,长江环境流、黄河环境流均已有专著出现。 以用词而论,环境流量是水电开发大潮下的舶来品。有人将环境流量称作河流的生命,如:1、《河流生命—为人类和自然管理水》(美国Sandra Postel and Brian Richter著,武会先等译,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2、《环境流量——河流的生命》(澳大利亚Megan Dyson等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英文中环境流量的表达方式有“instream flow”、“environmental flow”、“ecological flow”等。 虽然国外目前普遍采用“环境流量”一语,但我认为,在中国当下的文化氛围与生态语境中,缺乏生物陪伴的单纯“环境”不容易引起对于河流生物的人文关怀。“生态流量”更能表达“环境流量”的真实含义。黄秉维先生自创“生态环境”一词也包含这方面的苦心。 建有工程设施的受控河流的生命如何定义与存续是各国学术界、工程界及社会各界争论的中心话题。美国一个法院的判决是:河流享有自身独立的尊严。 流量就是河流的血脉所系,采纳“生态流量”更能传达保护自然的“environmental flow”所蕴的中国关切与急切。假以时日,环境元素真正成为受人喜爱的中国结,我们眼中的“环境流量”就能与“生态流量”等量齐观了。
个人分类: 水利水资源|904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思维方式》怀特海的书
Alluvion 2012-4-20 13:21
《思维方式》本书前六章,即第一、二篇,是我在1937—1938学期,即我从哈佛退休以后不久,在马萨诸塞州维列斯莱学院作的讲演。这个幸运的机会使我得以将我在哈佛作的讲演的一些内容加以压缩以供出版,这些内容在我过去出版的著作中已作了不完备的阐述。以《自然界与生命》为题的第三篇的两次讲演是四年前在芝加哥大学作的,曾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英国则由剑桥出版社出版。原来打算把它们编成像本书一样的一本书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没有如期完成。 《思维方式》 - 内容简介 怀特海的《思维方式》这部书稿的翻译我早在1964年就已完成了。记得拙译柏格森 《形而上学导言》 一书1963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我曾想过是否能继续译点什么;编辑部的先生也问我是否还有这方面的兴趣,并寄来了怀特海的“ModesofThought”一书让我试译。那时我正在全增嘏教授的指导下,以“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批判”的名义,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尝试开设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全先生早年在哈佛求学时是怀特海的学生,对怀特海哲学知之甚详。他认为研究一下怀特海哲学对理解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很是有益,而通过翻译怀特海本人的论著来理解怀特海不失为一种较为踏实的方式。于是我就同商务印书馆约定翻译此书。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一直得到全先生的指点,全书译成后还请他审校过。我根据当时自己对怀特海一知半解的认识写过一篇译序(《中译本序言:怀特海哲学评介》),记得1964年我就将其与译稿一道寄给了商务印书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四清运动”开始,正常的出版秩序被打乱,本书未能及时出版。接着就是十年动乱,被归属于反动哲学家之列的怀特海的书更难出版。我也很少再想到它。 十年动乱结束后,大致是在70年代末,我与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的先生见面时谈起过这部书稿,他们表示要安排出版。因感到60年代写的那篇译序基本上固守旧的简单否定的批判框架,显然已不合时宜,于是我取了回来,准备重写。以后的近20年,我既忙于教学,更忙于编写和修订 《现代西方哲学》 教材以及完成几项必须限期完成的国家和 教育部 的科研课题,还忙于一些社会工作,无暇顾及翻译。对怀特海也没有另作专门研究。上述的那篇《中译本序言》不仅未能重写,连原来的稿本也丢失了。商务印书馆也一直没有催问我。据我所知,他们有大量“文革”前的积稿待处理,我对自己的译稿未出并不奇怪,更不在乎。因此我同样没有主动与商务印书馆再谈及此事,甚至几乎没有再去想它。 一直到1997年,我意外地收到商务印书馆译作室张伯幼先生的来信。他告诉我他们在清理库存旧稿时发现了我的这部译稿,希望由我自己审读一遍,然后交他们安排出版。我对此当然感到高兴。但当时我正忙于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的编写,因此我回信说如果近期出,我无法校订,如不是近期出,我当然要将其重校一遍,我估计商务印书馆方面同我自己一样并不急于出,事情再次拖下了。2000年,我又收到商务印书馆译作室朱泱先生的信,说他正在看我那部译稿。他除了就个别译名的译法提出意见外,还谈到译稿中有几页未找到,另外是要我寄回那篇《译序》。前几件具体事都容易解决。但原来的《译序》已丢失,即便在,也不能用。如何写一篇对怀特海哲学有较公正的介绍的《译序》,一时还难住了我。因为近些年来我一直未把怀特海哲学作为重点来研究,对之仍然是一知半解。写一篇关于怀特海哲学的介绍总得对之作些研究。更重要的是:这部译稿毕竟是我在近40年前完成的,必然存在种种不足。应当尽可能由我自己重校一遍。这些都需要较多时间。而这两年我又忙于一些不可耽搁的事。这样,我只好再度延期了。 然而不管怎么忙,只要我还有心出版这部译稿,总得对它作出一些必要的处理,不能再拖下去了。故此我在2002年暑期抽空将旧译稿重校了一遍。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我一直没有做过翻译工作。这次校订,从技巧上说就显得生疏。对原译稿改动不大。很可能还存在不少不当之处。前几个月,朱泱先生告诉我,怀特海的这部书1998年华夏出版社已出了一个译本,建议我找来参考。但我自己未买到此书,在复旦哲学系资料室也未找到。这种参考当然有好处,但也可能造成一些问题。我想就免了吧! 至于对怀特海哲学的介绍,我几次动笔试图写,都是半途而废。主要原因是我对自己所写的东西有画虎不成之感,将其作为本书的译序可能误导读者。因此觉得不如不写。好在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怀特海已有一些介绍。这方面的专著、译著都有出版。还有几位研究美国哲学的专家在其论著中也有关于怀特海的介绍。建议想了解和研究怀特海的读者去参考这些论著。 《思维方式》 - 基本概况 这几篇讲演录中所提出的主要理论是:我们经验中的因素按其可变性来说是“清楚明白的”,只要它们在重要性(importance)上所要求的那个适当时期内能够得到证实。必然的东西是不可移易的,由于这个原因,它们隐约而模糊地处于思维之后。因此哲学真理应当到语言的假定中去寻求,而不要到它的明确的陈述中去寻求。由于这一原因,哲学与诗相似,二者都力求表达我们称之为文明的最高的理智。 本书前六章,即第一、二篇,是我在1937—1938学期,即我从哈佛退休以后不久,在马萨诸塞州维列斯莱学院作的讲演。这个幸运的机会使我得以将我在哈佛作的讲演的一些内容加以压缩以供出版,这些内容在我过去出版的著作中已作了不完备的阐述。以 《自然界与生命》 为题的第三篇的两次讲演是四年前在芝加哥大学作的,曾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英国则由剑桥出版社出版。原来打算把它们编成像本书一样的一本书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没有如期完成。 结束语 《哲学的目的》 是将1935年的一次年度欢迎会上给哈佛大学和拉德克利菲女子学院哲学系的毕业生作的一篇简短的讲话修改而成,曾刊载于哈佛大学校友会年刊上。 《思维方式》 - 评价 该书力图揭示哲学活动的本质特征。真正的哲学就是使彻底的思想自由成为可能。或者说彻底的思想自由就是哲学活动本身。作者在该书中对语言,经验,体系,预设等具有相当的洞察力。追求自身思想自由。 原文地址: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6%80%9D%E7%BB%B4%E6%96%B9%E5%BC%8F%E3%80%8B
个人分类: 科研信息|0 个评论
出版消息《桥梁工程液体黏滞阻尼器设计与施工》
热度 1 yqchen88 2012-4-14 11:49
出版消息《桥梁工程液体黏滞阻尼器设计与施工》
在中国铁道出版社的帮助下 , 我们这本 桥梁工程液体黏滞阻尼器设计与施工 ( 配盘 ) 终于出版了。书中介绍了我们对大型结构用阻尼器的了解、理论分析、和我们做过的桥梁案例。这当然是我们全公司、工作过的同事、合作伙伴共同努力的结果。出版整理出来,希望对推动我国桥梁事业,特别是阻尼器的工程应用上能有所帮助。 内容简介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 美国结构工程师首先开始将在机械 、 宇航等行业已经成功应用的液体黏滞阻尼器作为结构保护系统成功地应用于桥梁抗震 , 并形成迅速发展的一支独秀 。 它是 “ 花钱不多 , 对桥梁帮助不小 ” 的一个减震装置 , 在我国正在建设的许多大跨公路桥梁 、 铁路桥梁 , 城市和高速路上高架桥梁抗震工程中广泛应用 , 并受到肯定 。 本书详细介绍了世界最先进的液体黏滞阻尼器的发展过程 , 阻尼器的设计原理和构造 , 在桥梁上的应用理念和计算方法以及阻尼器的检测和质量保证 。 泰勒公司 (TaylorDevices, Inc .) 是美国最早开始研究测试并发展起来的结构工程用阻尼器生产厂家 , 泰勒公司在世界各地完成了近 120 多项大型桥梁工程 , 其中在我国包括以苏通长江大桥 、 江阴长江大桥 、 舟山群岛西堠门跨海大桥和津秦铁路大桥等为代表的 30 多座大跨桥梁 , 书中对这家公司以及其液体黏滞阻尼器安置情况进行了介绍 , 同时也给出了国内外一些桥梁阻尼器的计算过程 。 本书可供从事桥梁设计与施工的工程师 、 教授等专业人员设计应用参考 。 图书在版编目 ( CIP ) 数据 桥梁工程液体黏滞阻尼器设计与施工 / 陈永祁著 . — 北京 :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2.3 ISBN978-7-113-13943-8 Ⅰ . ① 桥 … Ⅱ . ① 陈 … Ⅲ . ① 桥梁工程 - 黏性阻尼 - 阻尼器 - 设计 Ⅳ . ① U442.5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12) 第 010258 号 书 名 : 桥梁工程液体黏滞阻尼器设计与施工 ( 配盘 ) 作 者 : 陈永祁 策 划 : 许士杰 责任编辑 : 曹艳芳 陈小刚 电话 : 010-63549495 电子信箱 : cxgsuccess@163.com 封面设计 : 冯龙彬 责任校对 : 责任印制 : 陆 宁 出版发行 : 中国铁道出版社 (100054, 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西街 8 号 ) 网 址 : http://www.tdpress.com 印 刷 : 版 次 : 2012 年 3 月第 1 版 2012 年 3 月第 1 次印刷 开 本 : 787mm × 1092mm 1/16 印张 : 插页 :2 字数 :550 千 书 号 : ISBN978-7-113-13943-8 定 价 : 80.00 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凡购买铁道版图书 , 如有印制质量问题 , 请与本社读者服务部联系调换 。 电话 :(010)51873170 ( 发行部 )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 : 市电 (010)63549504, 路电 (021)73187 前 言 近 20 年来 , 用于桥梁减振的结构保护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 。 铅芯橡胶 、 摆动式金属摩擦抗震支座和液体黏滞阻尼器是在国际上迅速发展的几支独秀 。 在桥梁纵横两个方向上安置液体黏滞阻尼器已经成为桥梁抗震设计 工作者 的一个重要选择 。 几乎没有人再怀疑阻尼器是个 “ 花钱不多 , 对桥梁帮助不小 ” 的设备 。 我国正在建设的大型公路桥梁 、 铁路桥梁 , 为了达到减少桥梁各种振动的影响 , 纷纷考虑加设液体黏滞阻尼器 。 到目前为止 , 美国最早开始试验并发展起来的阻尼器生产厂家泰勒公司 (TaylorDevices,Inc.), 已经在世界各地 , 近 120 多项大型桥梁工程上安置了液体黏滞阻尼器 , 以减少桥梁的各种振动 。 其中 , 在我国以苏通长江大桥 、 江阴长江大桥 、 南京三桥 、 舟山群岛西堠门跨海大桥 、 金塘跨海大桥和津秦铁路大桥等为代表的 30 多座大跨桥梁也已安置了世界最先进的液体黏滞阻尼器 。 目前这项技术仍处在发展和完善中 ,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出版本书的目的在于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 书中介绍了美国工程师和 研究 人员对液体黏滞阻尼器设计和应用的一些理念 、 国内外的一些设计方法和步骤 、 相关计算机有限元程序的应用和设计结果的合理性分析及其判定表述 ; 本书还提供了 30 多个实际桥梁工程中阻尼器的设置形式及采用的参数 , 并对 17 个不同形式的桥梁设计案例进行计算分析作出详细介绍 , 希望对桥梁抗震设计 、 研究能有所帮助 。 不容怀疑 , 桥梁结构减振保护系统的质量控制和产品的检验对我国还是一个比较生疏的领域 , 本书将介绍一些国外的及我们安设在苏通和江阴大桥上的阻尼器装置的质量控制 、 测试的内容和检测标准 , 希望能对国内其他桥梁的设计施工 、 未来规范的编制和执行起到参考作用 。 我国在苏通长江大桥的设计中 , 首次开创并应用了具有限位作用的液体黏滞阻尼器 。 金塘大桥 、 青岛海湾大桥以及我国为印尼援建的马杜拉大桥上都采用了这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案 。 许多设计人员考虑在更多的桥梁上采用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阻尼器 , 如受力更为复杂的熔断阻尼器 、 黏弹性阻尼器和金属密封无摩擦阻尼器等 ; 根据应用的需要 , 我们还建议和发展了适用于铁路桥梁的新型阻尼器 、 桥梁检查车上适用的带磁头阻尼器 。 本书中会将这些阻尼器一一介绍给大家 , 希望更多设计者提出新的理念 , 和我们一起努力创造还没有人提出过的新型阻尼器 、 新的计算和应用方法 。 本书中也介绍了一些阻尼器的安装 、 调试和连接的参考资料 , 希望对阻尼器的施工安装者有帮助作用 。 虽然我们在江阴长江大桥加固工程 、 北京市区二环阜成门立交桥中获得了成功 , 积累了一些经验 , 但这与美国 、 韩国已经完成的近五 、 六十座桥梁加固工程相比 , 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可以预见 , 液体黏滞阻尼器在桥梁工程加固 、 抗震升级 、 翻新上的应用是有很大潜力的 。 国外已经普遍应用的其他的铁路和公路高架桥 、 钢拱型桥梁 、 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抗震阻尼器都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开发 。 说到液体黏滞阻尼器 , 我们不能不提起美国泰勒公司 。 20 世纪 50 年代创立的美国泰勒公司一直是世界减振控制系统的先驱 、 先导 。 特别是结构工程中所使用的缓冲器 、 锁定装置和液体黏滞阻尼器 , 都是首先发源于泰勒公司在振动台上进行的产品试验 , 逐步走入工程界的 、 进而获得美国各种规范的认可 、 从而推广到世界工程界的广泛采用 。 笔者有幸与这家公司一道在中国推广这项技术及其产品 , 深深认识到 , 也不想回避 , 到目前为止 , 世界上还没有在技术上能够接近他们的产品 。 除了工程的应用 , 我们也尽量介绍阻尼器的结构组成和其本身的设计原理 。 我们坚信 , 只有很好地了解这些技术 , 才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 。 当然 , 我是个结构工程师 , 对机械原理了解有限 , 尽管出于工作性质 , 总是努力的想把相关问题讨论清楚 , 但是对阻尼器的工作机理还有很多不了解 、 不能回答的问题 , 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吧 ! 无论在国内外研究单位还是设计院 , 我一生从事结构工程 , 所有考虑问题的兴趣和出发点都是实际工程 。 在对阻尼器的应用理论上 , 许多问题还理解不深 , 因而本文没有全部涉及 , 留给后来的工程师们学习和讨论吧 ! 正是因为缺少以上这些内容 , 本书也就是本经验之谈的设计手册 , 但如果能对桥梁工程师的计算分析和设计有所帮助 , 我就感到非常荣幸了 。 还要一点需要说明 , 本书中收集的实际工程算例大多取自我们参与的项目 , 但也有少部分并非采用了美国泰勒公司的阻尼器 , 有一些工程最终也并未按我们计算的参数进行实施 。 但我们认为 , 这些 项目 在结构和设计思路等方面确有特色 , 或许会对读者有益 , 这里也就把它列在其中了 。 感谢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分会曾宪武秘书长 , 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张红旭教授对我们的鼓励 , 也感谢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 路桥集团桥梁技术有限公司 、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测设计院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一院 、 中铁一院 、 二院 、 三院 、 北京市市政总院和我们一起走过的路 。 没有段玉凤 、 张克 、 张喜刚 、 林道锦 、 宋辉 、 许宏亮 、 崔冰 、 裴岷山 、 李正荣 、 徐国平 、 王仁贵 、 史方华 、 王晓阳 、 毛兆祥 、 李毅谦 、 郭河 、 邬贵全 、 蒋劲松 、 周益云 、 王应良 、 郑旭峰 、 王兴达 、 王向阳 、 李世文 、 李琦 、 岳振民 、 颜志华 、 宋顺忱 、 陈志颖 、 许振中 、 李承根 、 陈克坚 、 曾永平 、 张恺 、 焦驰宇 、 张连普 、 孙广龙等工程师和领导的合作帮助 , 我们是不能完成这些工作的 。 特别要说明的是本书中江阴大桥的设计计算是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林道锦博士提供的 。 印尼马都拉大桥的计算优化是由路桥集团桥梁技术有限公司郭河工程师提供的 。 谢谢他们的支持 。 当然我们也要感谢在美国给了我们很大帮助的 Dr.T.T.Soong 教授 、 Dr.Constantinou 教授以及美国泰勒公司的 DouglasTaylor 董事长 、 Mr.RobertSchneider 和 Mr.CraigWinter 。 本书部分内容是我的助手马良硕士协助整理和编写的 , 部分桥梁的计算分析也是由他完成的 ,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并向大家介绍他的贡献 。 当然我也要感谢在我们公司里所有共同工作过的同僚 , 特别是在韩家沱铁路长江桥上做过很多贡献的曹铁柱先生 。
6008 次阅读|2 个评论
假如别人抄袭了你的文章,怎么办?
热度 1 blownsand 2012-4-13 14:38
读博文“ 别人抄袭了你的文章,沉默、揭发、还是私了? ”时,想起一件事情。在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中,有两张数据图与我们文章中的插图完全一致。这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获得的高精度野外观测数据。专著的任何作者,哪怕是在现场冷眼旁观之类的活动都未曾参与。如果是学术论文,这样明目张胆地拿别人的东西显然是不行的。书籍一般是“编著”的。既然包括“编”的动作在里面,可用“窃书不算偷”来解释。然而,封面上写的是“著”。如果整本书都是别人的工作,可以怀疑“著”为“注”之误也。 在这个浮躁的科研时代,文抄公比比皆是。抄袭剽窃事件发生后,解决办法也多种多样。被抄袭者首先应该感到高兴而不是愤怒才对,至少说明你的文章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当抄袭者为相关领域内的权威人士或知名学者时。 
60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我对中国的科技出版界非常失望
热度 17 陈安博士 2012-3-30 23:36
   目前,天朝的科技出版行业几乎全是在卖书号为生。    当然,你可以说科学家们并没有能力写出畅销书来,可是,畅销书这玩意是作者自己可以定义的吗?尤其是尚未写过畅销书的作者,更是没法去定义怎样成为畅销书。但是,编辑天天玩这个,他们应该有能力在自己的编辑生涯里出版基本很漂亮的科技类畅销书,而不只是教材。    几乎每个出版社的编辑都知道N多这样的例子:一个天才作者的第一部书屡屡被退稿,最后终于被慧眼识才出版了,结果一下子没打响,后来慢慢地才积累起人气,以前的所谓不畅销书也跟着成为畅销书,但是此时已经是很久过去了。我喜欢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这样,还有很多人也是这样。    我所知道的科技类出版社都是要出版费的,连院士们出书都得掏钱,因为这些书似乎注定没有销路。    当然,院士们不缺这点钱,或者还可以出得起比出版社要求还高的费用,或者他们终于会有渠道找到出版资助。    作为编辑,你能不能给我一个例子,告诉我说哪本书是你作为编辑看了后特别欣赏,一分钱不要就高高兴兴给出版了的?    如果在一个编辑一生中,连一本这样的书都没有,你能怪俺对出版社失望吗?    在科学网上有很多来自出版界的朋友,有些对俺很友好,只是,您的职业生涯里,遇到过理想主义的编辑或者社长没?如果有,请告诉我!我不想去找他出版我的书,只是我想知道这样的人存在以让自己的心里能温暖些,就够了。
个人分类: 书论|4685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韩寒的同学证实《三重门》“手稿”是抄稿
zhenghaoran 2012-3-26 18:19
 韩仁均在2000年出版的《儿子韩寒》中说,“韩寒从进入松江二中读高一不久,也就是1998年的下半年起,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写作。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我是在韩寒读高一的第二学期,即1999年的二三月份,才知道他在写小说的。那时,他的小说已接近尾声了。”“在1999年3月28日去上海市区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复赛时,《萌芽》的胡玮莳和赵长天知道了韩寒写了部长篇小说的事,于是就约定写好后让他们看看。参赛回来,韩寒将全部书稿订正一遍后,四月份把书稿送到了胡玮莳那里。胡玮莳看后赞叹不已,马上送给了赵长天看。赵长天读后,自然知道它的价值,便推荐给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半年以后,该出版社退稿,在12月将书稿送给作家出版社的袁敏,后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根据韩仁均的说法,《三重门》开始写于1998年9月(或稍晚),完成于1999年4月,先是由赵长天推荐到上海的一家出版社,在那里放了大半年,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但是这个说法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郏宗培的说法完全不符。郏宗培最近接受土豆网的采访时说,《三重门》是韩仁均通过《故事会》副总编吴仁推荐给他的,没有赵长天的推荐。吴仁原来在上海金山区,与韩仁均认识,韩仁均是《故事会》的作者,几次获得过《故事会》的奖,而《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刊物,所以通过吴仁推荐给上海文艺出版社很合情合理。郏宗培在接受土豆网采访时当场给在外地出差的吴仁打了电话,吴仁确认了郏宗培的说法,即《三重门》是由他交给郏宗培的。   《三重门》书稿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审了两个月后,写了修改意见退给韩仁均。郏宗培很肯定地说,在他们审《三重门》书稿时,韩寒还没有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因为当时韩寒获奖是很轰动的一件事,郏宗培说新概念作文大赛结果一出来他就知道了,但在他们审《三重门》时,并没有韩寒获奖的信息。那么,上海文艺出版社退稿的时间不会晚于1999年三月底,按审了两个月算,他们收到《三重门》书稿的时间在1999年1月,即1999年1月时《三重门》已完成。   郏宗培的说法虽然是事隔多年的回忆,但有另一当事人吴仁的佐证,二人无作假的动机,说法合情合理,更为可信。   韩寒在接受土豆网采访时说,《三重门》被上海文艺出版社退稿后,由赵长天推荐给深圳的海天出版社,被海天出版社退稿后,才交给作家出版社。   这样,我们可以还原《三重门》的出版经过:1999年1月(或更早)韩仁均将《三重门》书稿通过《故事会》副总编吴仁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两个月后被上海文艺出版社退稿。4月,韩寒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将《三重门》书稿交给胡玮莳,由赵长天推荐给海天出版社(可能还曾推荐给“上海的一家出版社”,例如上海人民出版社。郏宗培误以为《三重门》后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可能是因为《三重门》曾在该出版社审过引起的错觉),半年后被海天出版社退稿,在12月交给作家出版社。   但是这样的话,《三重门》的写作时间就最多只有4个多月(1998年9月~1999年1月),而且还要把韩寒回家过周末、过寒假的时间扣除(因为据称韩寒只在学校时写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一部到处引经据典的20万字长篇小说,而且据称还写废了10万字,不合情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韩仁均要隐瞒《三重门》在1999年年初经《故事会》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事,尽量把《三重门》完稿的时间延后。《三重门》不是那种能一气呵成的小说,引经据典的写法,写作速度不会快,实际写作时间不可能只有4个多月,开始写作的时间应该比1998年9月早得多,那更不可能是韩寒写的。   但是韩寒称他写《三重门》时有同学们作证:“《三重门》这么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韩寒上第一个高一时(1998年8月~1999年6月)的同班同学朱莲、陆乐最近接受土豆网采访时,也都有类似的说法。这两个同学是韩寒、路金波联系、介绍给土豆网采访的,口径与韩寒相同倒不奇怪。但是他们的具体说法却很奇怪。且看朱莲的说法(朱莲讲述素材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zwGQtEZOjw/ ):   00:25   答:三重门?好像是新概念以后开始写的吧。   01:00   问:就你所知,他写三重门大概是什么时候起笔的?   答:他应该是,就是差不多他萌芽得奖了,差不多那个时间就开始写的吧,也许他早就开始准备了。   问:您看到的三重门的书稿,那个时候您最早是什么时候看到的?   答:他写第一页我就……我们都看了,开篇的东西我们都看了。但是后面,到最后的可能没看全,就是看得跳来跳去的,因为其他同学在看另一页。   06:00   问:高一结束的时候他留级了,那时候他有没有写完三重门?   答:应该没写完吧?好像是没有写完的。   10:05   还没吧。反正我是没看到结尾的吧,没写完吧那时候,我们那次高一他没写完吧。   陆乐记不得韩寒什么时候开始写《三重门》的,说在高一结束时《三重门》可能还没写完。(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iKwhl2f10M/ )   按照同学的说法,韩寒在得新概念前后(1999年3月)开始写《三重门》,写一页给同学们看一页,到高一结束时(1999年6月)还没有写完。如果说,开始看《三重门》手稿的时间这种细节还有可能记不清的话,有没有看没看完一部小说却不太可能记错。到1999年6月韩寒第一个高一结束时,韩寒的同学没有看到韩寒写完《三重门》。由于韩寒留级,这些同学失去了看到《三重门》结局的机会。   不管同学们是什么时候看到韩寒开始写《三重门》的,不管他有没有写完,可以确定的是,在高一下学期时同学们还看到韩寒在写《三重门》。但是在高一上学期,韩仁均已经把《三重门》书稿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了。那么在下学期时韩寒就不是在创作《三重门》,而是在抄写《三重门》,是抄一页给同学们看一页。明明是在抄小说,却要告诉同学们是在写小说,正是因为小说不是他写的。   韩寒以及他的同学都声称韩寒是在上课时“写”《三重门》的,韩寒的书桌周围还摆满了书,遮挡住他的书写,其用意据称是为了不让老师发现他在上课时写小说,但另一用意也是为了不让周围同学看清他是在抄,而不是写,小说。选在上课时抄,别的同学要听讲,不可能凑近了看,不容易发现这一猫腻。何况韩寒还声称他写作时“旁边不能有人看,我最烦的就是我在那里写,旁边有人看”(《鲁豫有约》),有人凑过来就不抄了。即使万一被发现在抄,只要解释成有一两页写坏了,重新写即可。   韩仁均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书稿,或者是电脑打印稿(韩仁均在1996年已购买电脑),或者手稿,如果是手稿的话,可能是韩仁均自己抄写的,或韩寒在家抄写的。之所以要让韩寒在课堂上再把《三重门》抄一遍给同学们看,是为了证明《三重门》是韩寒自己写的。韩仁均当然不可能预见到十几年后会有人质疑《三重门》是谁写的而为此做准备,但是当时就不难料到,《三重门》出版了,如果韩寒的同学此前没有见到韩寒写《三重门》,一部长篇小说凭空出现,可能让人觉得奇怪,而如果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也需要同学们作证,所以需要花几个月时间演一出写小说的戏,而其结果,就是韩寒现在拿出来证明他写了《三重门》的“手稿”,但同学们的说法与出版社的说法一对照,反而证明了那是抄稿。   2012.3.26. 和讯博客首发
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我是科学网名人么?
热度 35 陈安博士 2012-3-23 13:22
【Abstract】本文对陈安此人是否科学网名人从两个案例出发进行了剖析,得出了似是而非的结论,对于大家成为科学网名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Key words】科学网 名人 故事One   两周前,在科学出版社走进俺所的那天,俺没抢到头排的椅子,就坐到了第二排,刚好身边就是科学出版社的一个小伙子小张同学。   当俺发言后,他对俺产生了兴趣,私下聊天,他赫然问道:陈老师,您去科学网不?   我一惊,之前俺还以为自己已经是科学网名人了呢?竟然被问是否访问科学网。看小张很诚恳的样子,并建议可以把文章放在科学网为大家熟知后再考虑出版,俺们就说:我去科学网啊,还常去呢?你呢?   回答有点二乎,不过好像暗示是熟悉科学网的人,俺大言不惭道:如果你熟悉科学网,看到俺的大名应该有反应才对呀?嘿嘿—— 故事Two   又过了几天,俺们在文献中心前边路过,一位老师冲着我说了一句:你是陈安吧?   俺站住后大骇:您咋认识俺呢?不会是您认识俺俺却忘了您吧?那样可是俺的大罪过呀。   看到我的疑惑,他解释了一句:我是在科学网上认识的你。   哦,我这颗忐忑的心才稍微放下了一些。   就问:老师您是?   回答道:我是华北电力大学的老师,到文献中心查资料呢。   看着他形色匆匆,俺也没好意思再问,再说,下句话该是“咖啡馆坐坐”了吧。 Conclusion   从这两个故事看来,俺有时候是科学网的名人,有时候又不是科学网的名人。
个人分类: 人论|4742 次阅读|86 个评论
《浮生六记》终究还是四记!
hailang0 2012-3-18 10:06
《浮生六记研究》,陈毓罴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2月版。 为什么? 今天看了小说网上有本《浮生六记 研究》的书,得出了标题上的看法。 沸沸扬扬的钓鱼岛归属中国 的证据的《浮生六记》遗书的重新发现,拍卖,流拍……也不知现在书商手上攥有的这件国宝的书最后卖出了上千万人民币的大价钱没有? 彭令校点的《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本子我还是忍不住好奇买了,可是读完跟《研究》的 陈毓罴 先生感觉差不多,从学术、文学的角度看,与沈复的原作相差何止道里计!纯粹就是个伪作,或者跟 《浮生六记》根本无关! 但是 跟钓鱼岛绝对有关。它是 咱们拥有其主权(最早发现权)的权威依据! 后来我又拜读了一本华裔美国学者的现代版《浮生六记》,不过觉得还是不如沈复的。 就像红楼梦(石头记),因为残缺,维纳斯,无损于它的美丽。也无损于喜欢全璧或者 80 回。 圆梦注定都会留下遗憾。 梦,因为难圆,才常常令人想往!
个人分类: |2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孙犁的《芸斋书简》
zhangzizhang 2012-3-15 21:24
孙犁的《芸斋书简》
一个长长的暑期,奔波于责任与舒散之途,不但没有完成个人既定的写作任务,就连友人约写的文稿也落了空,想起来不免自责一番,然也没有补救之法。眼看又要开始新的学年轮回,想到今年的“签名本”专栏还欠缺一二短篇,只好赶紧努力,昨天写完陈思和,今天取出早就想写的《芸斋书简》,且敷衍成文向卢礼阳先生交差。 这套《芸斋书简》共上下两册,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8 年 6 月第一版,本为编辑者刘宗武寄赠吕剑两套,而由吕剑先生转增我一套的,故内封上既有“宗武寄赠,二 000 年五月吕剑”的题签,复有“孙公此著我很喜欢,竟得两部,谨以一部寄赠挚友子张。吕剑二 00 二年元旦于半分园”的另一个题签并印章。 写到这里,又想临时插两段话进来,其实都与孙犁有关。一段是吕剑与孙犁,不插这段话,吕剑所谓“孙公此著我很喜欢,竟得两部”一语就不能坐实。原来二人早就结识于 1948 年,此后以工作需要与性情相投而屡有交往,特别是 1960 年代吕剑一篇《孙犁会见记》最为孙犁认同,不仅推荐给出版社,还在文章和致吕剑信中多次言及,以为“最准确、最全面”,这套书简中即收入孙犁致吕剑函件 15 通,而在吕剑的《燕石集》和《诗文别集》中也同样收入他写给孙犁的书信多通,足见二人友谊之厚之久。还有,除了这套书简,吕剑先生还曾送我另一套《孙犁散文》三卷,是我 2002 年暑期去北京时剑翁为我准备好的,有“赠子张 \ 吕剑二 00 二年六月八日上午子张来京把晤”的题签为证,也可见他对孙犁的推重。 另一段插话是,我在存书中还找到孙犁研究者刘宗武先生 2004 年 3 月签名赠我的著作《孙犁的生活与创作》,书中且夹着一封信,云“接吕老信,他告诉我,你对孙老作品也颇有研究,希望我把拙著也寄一本给你。”又说:“江浙一带,我知上海吴欢章先生写过评论,其它就不知了。能在江浙一带再有一些研究孙犁的学者,这是很令人兴奋的。七月,将出《孙犁全集》,这是权威的研究本子,届时请留意,在东南方做些宣传。”刘先生除了本书,另编有关孙犁作品选集多种,是追踪研究孙犁的天津本地有心的学者,这本《生活与创作》中就有不少对孙犁晚年生活生动的记录。至于说到我对孙犁“颇有研究”,可就愧煞我了,只能理解为剑翁对我的某种期许——也许他真的希望我尝试一下这方面的工作吧? 《芸斋书简》共收入孙犁自 1943 年到 1995 年间的“文学书简”近六百通,书前有孙犁《书信》一文作“代序”,书后有《孙犁书信年表(索引)》和刘宗武的《编后赘语》,对“书简”成书前前后后的背景有详尽的交代。之所以称为“文学书简”,是因为收入该集的“完全是给友人,主要是文学界朋友的信”。 不错,这些书简是孙犁文学生活的副产品,谈得最多的是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传记,可以看作他另一形式的文论,对于理解孙犁的文学思想和作为文学家的孙犁自有意义。虽说不少书简包含应酬成分,如他自己所云“与其说是表达意见,不如说是酬答友情”(《关于传记文学的通信》),但也确有不少用心之作,似乎下笔就是作为文论写的。 然孙犁之重视书信,实在并不限于其文学意义。在他晚年与高中同学邢海潮非同寻常的通信热情中,可寻见他不少的生命秘密。譬如透露他 “近研究鲁迅晚年的书信,想写点东西放着。”( 1993 、 10 、 22 ),又譬如 “最能见人性灵的是书信。古人深明此义,故选本多有书简录存。”( 1992 、 9 、 8 ),还透露:“弟之书信,原由康濯同志编辑,并加注释。康兄不幸逝世,改由其夫人经手。她心情不佳,不能再催问。另,出版社亦不愿出版这类赔钱的书,何年何月出版,实难预计。”( 1992 、 2 、 13 ) 所以,除了文学,因人而异地,书信涉及到的话题复有人事、性情、闲情等等,诸如收古玩、养蝈蝈、玩石头、练书法、话读书,不一而足,在致卫建民信中提到商务印书馆靠“林译小说”起家,又说到自己年轻时候“一心只读革命书”和“非左翼不读”的局限,说来也都有趣。而读过孙犁自己的《书信》一文,最勾起我阅读兴趣的还有写给另外两个女性的书信,一个是他二十岁上下在保定读书时认识的女孩子,一个是他近五十岁时别人介绍的一位江西女性,与这两人的通信大概都让孙犁付出了相当的、特别的激情,以至于多年后仍使他难以忘怀。遗憾的是,这最让他萦怀的两次通信都未结出善果,于是连同信中那些难以名状的感情都“随风而逝”了。那么,在“文学书简”而外,这些寄托着孙犁另外一些情愫的书简是不是也同样、甚至更加值得研究呢?对于认识一个更为完整的孙犁形象是否有帮助呢?可不可以暂时放下“作家”,而从一个“男人”的角度打量一下这个叫“孙犁”的普通男人的生命史呢? 当然,我这么别有用心,是不是涉嫌“庸俗化”与“低级趣味”?会不会玷污孙犁老前辈的清名?还望贤者指教。
个人分类: 人物:人海茫茫|3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及其应用的进展》(英文)舒其望、李岩岩、左康、沙际平等
ustcpress 2012-3-14 17:01
《数学及其应用的进展》(英文)舒其望、李岩岩、左康、沙际平等
丛书名:当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正文页码:336页(16开) 字数:310千 定价:58.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04284 【 内容简介 】 本书由一些综述性或原始研究论文组成,涉及了数学的各个领域,包括代数几何、应用数学、几何分析、图论、数学规划、数值分析和科学计算、运筹学和数学经济、算子代数、常微分和偏微分方程以及黎曼几何。本书适合数学研究者和研究生使用。 【 第一作者简介 】 舒其望,教授,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 1982 年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 1986 年在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数学系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在 明尼苏达大学 应用数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 1987 年至 1996 年在美国 布朗大学 应用数学系担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 1996 年起在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担任教授,现为美国数学会理事会成员,美国数学学会杂志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主编,美国 Springer 杂志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主编以及十余种国际计算和应用数学杂志的编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讲座教授。舒其望教授是改革开放以来担任美国名校系主任的第一位大陆留学生。近年来,他在计算数学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被国际同行公认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工作,在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 140 余篇,论文被同行广泛引用。曾获美国宇航和太空总署计算流体力学成就奖和中科院冯康科学计算奖。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流体力学和偏微分方程数值解,与 Osher 合作针对原 ENO 格式用于多维问题时的困难,提出了基于点值的 ENO 格式,使它更便于高维问题的求解。与 Cockburn 等合作将间断有限元方法推广到非线性一维守恒律方程和方程组,高维守恒律方程和方程组,并给出了部分收敛性理论证明等。
个人分类: 校友文库|5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BibTeX使用介绍
linpandr 2012-3-12 21:29
BibTeX使用介绍 BibTeX 是一种格式和一个程序, 用于协调LaTeX的参考文献处理. BibTeX 使用数据库的的方式来管理参考文献. BibTeX 文件的后缀名为 .bib . 先来看一个例子 @article{name1, author = {作者, 多个作者用 and 连接}, title = {标题}, journal = {期刊名}, volume = {卷20}, number = {页码}, year = {年份}, abstract = {摘要, 这个主要是引用的时候自己参考的, 这一行不是必须的} } @book{name2, author ="作者", year="年份2008", title="书名", publisher ="出版社名称" } 说明: 第一行@article 告诉 BibTeX 这是一个文章类型的参考文献. 还有其它格式, 例如 article, book, booklet, conference, inbook, incollection, inproceedings, manual, misc, mastersthesis, phdthesis, proceedings, techreport, unpublished 等等. 接下来的"name1", 就是你在正文中应用这个条目的名称. 其它就是参考文献里面的具体内容啦. 在LaTeX中使用BibTeX 为了在 LaTeX 中使用BibTeX 数据库, 你必须先做下面三件事情: 1) 设置参考文献的类型 (bibliography style). 标准的为 plain: \bibliographystyle{plain} 将上面的命令放在 LaTeX 文档的 \begin{document}后边. 其它的类型包括 unsrt – 基本上跟 plain 类型一样, 除了参考文献的条目的编号是按照引用的顺序, 而不是按照作者的字母顺序. alpha – 类似于 plain 类型, 当参考文献的条目的编号基于作者名字和出版年份的顺序. abbrv – 缩写格式 . 2) 标记引用 (Make citations). 当你在文档中想使用引用时, 插入 LaTeX 命令 \cite{引用文章名称} "引用文章名称" 就是前边定义@article后面的名称. 3) 告诉 LaTeX 生成参考文献列表 . 在 LaTeX 的结束前输入 \bibliography{bibfile} 这里bibfile 就是你的 BibTeX 数据库文件 bibfile.bib . 运行 BibTeX 分为下面四步 用LaTeX编译你的 .tex 文件 , 这是生成一个 .aux 的文件, 这告诉 BibTeX 将使用那些应用. 用BibTeX 编译 .bib 文件. 再次用LaTeX 编译你的 .tex 文件, 这个时候在文档中已经包含了参考文献, 但此时引用的编号可能不正确. 最后用 LaTeX 编译你的 .tex 文件,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 这是所有东西都已正常了. 例子: 将上面的 BibTeX 的的例子保存为 bibtex-example.bib . \documentclass{article} \usepackage{CJK} \begin{document} \begin{CJK}{UTF8}{gkai} %我是在linux下用使用latex的, window用户将上一行改为\begin{CJK}{GBK}{kai} text\cite{name1}\cite{name2} 中文 把Latex中的 Reference 写成中文的"参考文献" %如果文档类是article之类的, 用\renewcommand\refname{参考文献} %如果文档类是book之类的, 用\renewcommand\bibname{参考文献} \renewcommand\refname{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style{plain} \bibliography{ bibtex-example.bib} \end{CJK} \end{document} 将上面的内容保存为bibtex-example.tex . latex编译一次, bibtex 编译一次, 再用 latex编译两次就大功告成了! 参考了这里的资料: http://lyanry.is-programmer.com/show/195.html http://dataninja.wordpress.com/2006/01/01/introduction-to-bibtex/
个人分类: Latex|2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