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太平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烟霭朦胧太平湖
yag195544 2017-11-21 10:13
烟霭朦胧太平湖 若把位尊不倨,领天下风光的黄山比做玉树临风的伟丈夫,那么,静静地守在他身边的气韵高华的太平湖,就应比做心如止水的柔美人。正因为这一山一水依傍而生、相映相合,于是人们送给太平湖一个很形象且浪漫的绰号——黄山情侣。 三月的太平湖不知是不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反正我是在那个季节被她陶醉的。至今一提起太平湖,我的心中仍会漾出淡淡的醉意来。 那天去太平湖正是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倒不是我们一行几个人有什么文人墨客的偏好,非要挑个阴雨天去游太平湖,实在是因为我们只有上午这半天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大老远的来到了太平湖的边上,不去游上一游,怕枉了到过太平的名声。 来到太平湖的码头上,这里除了一些挑担提包的当地人等着摆渡外,竟只有我们五个游客。装饰得古色古香的画舫整整齐齐地停靠在码头上,一个个船老板们百无聊赖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的在洗船板,有的在打盹。我不禁暗自叫了一声:来得不是时候! “要游船吗?” 我们寻声转身望去,一个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当地人从后面走了过来,远远望去,酷似王维诗中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 “您开的是什么船?”我们必须搞清这一点,因为我们只有五个人,如果是那停靠在码头上、古色古香的画舫大船我们可消受不起,毕竟我们口袋里的银两有限。 只见“老渔翁”一指码头,“我们这儿的船全一样,都是这种大游船,可以乘百来人的,绝对稳当,风雨再大点也无妨。” 看来 “老渔翁” 是曲解了我们的意思。 “游一趟多少钱,我们只有五个人?”我们向“老渔翁”挑明了意思。 “今天下雨,没有游客,闲着也是闲着,你们就给20元吧。” 我们生怕听错了,“是一人20元,还是一共20元?” “你们这些城里人真有意思,怎么那么算计钱,是一共20元,不会跟你们多要的,放心吧!” 我们这才把心放到了肚子里,随着“老渔翁”鱼贯上了船。 当“老渔翁”脱掉了他的那身防雨的行头,我们才看出,“老渔翁”既不老,也不再像渔翁,而是一个挺干练的中年人。他一边发动着他的船,一边与我们闲聊着。 “听你们的口音是北京人吧?” “您说得对,我们是从北京来的。” “现在当地人还都穿蓑衣、戴斗笠吗?”我们中间有人好奇地问。 “基本没有人穿了,本来我是把这些东西挂在船上当装饰物的,下雨了,我要到岸上买包烟,没带伞,所以才穿戴了这些东西。” 画舫一般的游船缓缓地驶离了码头。 当人工痕迹过重的码头区域脱离了我们的视线后,望着游船前方的一切,恍惚间感觉到了童话般的世界:绵绵的春雨氤氲出白纱般的雾霭笼罩着视野中的一切,那湖外高耸的黄山、湖内连绵的小岛以及岛上的树木便都不那么分明了,给人以幽澹渺茫之感,烟雨笼罩下的湖光山色让人多了一份遐想,那是一种朦胧的美。 游船平稳地行驶在平滑如镜的湖面上。放眼望去,除了自然的山水,只有我们的船幽幽地独行在太平湖广袤的山水间,仿佛近百平方公里的太平湖只被我们五个游客独享着,于是便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我们的游船沿着蜿蜒的水道向东行驶着。眼前有无数座或高或低的小岛,如散落的珍珠随意地抛洒在太平湖的某一处地方。我知道,这一座座的小岛曾经是高耸的山峰,但由于此地由陆地变成了水库,昔日的山峰便在水的浸漫下变成一座座柔美的小岛。一座座小岛被装点得草木葱茏,花枝如燃,风情万种,景态万千。船一路驶去,我们如同正在欣赏一幅缓缓打开的水墨长卷,轻柔的雾霭只是长卷上的天然留白,每一笔、每一段、每一处都是神来之笔。正如诗人朔望曾经对太平湖赞美过的:“天池无此亲切、太湖无此幽深、三峡无此青翠、漓江无此烟云、富春无此高寒、西子无此胸襟、乾隆无此眼福、江南无此水程。”用那么多的著名景点来反衬一个名气并不是特别大的太平湖,淋漓尽致地彰显出太平湖的独特美来。 船老板姓李,我们都称呼他为李老板。李老板是个既热情又善谈的人,自游船驶出码头后,便不请自言地向我们说起他是如何做起旅游的生意来的;到了某个景点又为我们担当起导游来,向我们介绍太平湖的风光。 李老板告诉我们,他是比较早就到太平湖来从事旅游事业的。过去,当地的农民以种地为生,根本不知旅游是怎么一回事,看到城里人、外国人不远千里、万里到黄山来玩,总觉得他们是吃饱了撑的。也难怪农民有这种想法。改革开放前,农民土里刨食,辛辛苦苦干上一年,也攒不下几个零花钱,哪有什么闲钱。那时的农民也会做梦,会想一想,一旦有了多余的钱该干些什么?老实巴交的农民们也许什么都想到了,可决不会想到旅游,白白把钱送给人家,他们才不干呢。如今,绝对传统的中国农民开始参加到兴办旅游的行列中来了。就拿李老板他们的村子来说,目前,绝大多数村民都在从事与旅游有关的生意。 李老板不仅善谈,还有旅游头脑。我们游太平湖的那年,那里的旅游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总体状况是有景无名。李老板便自己发现新景点、命名新景点,然后告诉前来游玩的远方游客。诸如“松鼠饮水”、“猴子望天都”、“小迎客松”等景名都是他自己的发现和创意。如今,李老板当年创造的这些景点名称,不知是否被列入正式景点范畴?我们几个看到李老板如此善谈和有如此超前的旅游头脑,也都为他献计献策,为我们感觉到的景点命名。当看到一段深入湖水的条状山坡恰似一条鳄鱼入水时,便起名为“鳄鱼入太平”;当看到满坡满岭的杜鹃花正开得红红火火时,便起名为“红军岭”,是从歌词“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演化而来……李老板听了我们的建议很是高兴,说今后一定介绍给其他的游客。 李老板还为我们讲述了太平湖野猪的故事。太平湖诸岛中有许多野生动物,据说有禽类动物 170 多种,哺乳类动物 70 多种,爬行类动物 40 多种,淡水鱼 40 多种。野猪是其中较大型动物的一种。野猪有雨前搬迁的习性,即每到下大雨的前夕,野猪就会成群结队由原来的栖息地搬迁到另一个岛上去。野猪的水性极好,他们依次下水,最大的公猪游在前面,其它的鱼贯下水,后面的咬着前面的尾巴,在水中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如果看到这种情况,驾船者千万不要去影响他们,如果有哪个冒失鬼不小心拦腰冲断了它们的队伍,它们会围住这条船咬个没完没了,甚至能把船咬坏的。最初,当地人不太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有故意驾船撞最后一头野猪的情况,并且往往都能成功。因为,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前面的野猪往往熟视无睹,并不会回来相救。至于野猪为何雨前要迁徙?李老板实话实说他也没有搞明白。 在太平湖游览既有好景致,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虽然太平湖水库是解放后才修建的,可历史上,这里曾有数不清的溪流泉瀑、河湖港汊。在这些纵横交错的水系旁边,生发了无数的趣闻轶事、重大事件、美丽传说、真实故事…… 在太平湖的东北角(此处只是以今天地理位置大致定位)岸边有一镇,镇子不大,名声却极其显赫。是因这个镇子的土著民汪伦将大名鼎鼎的李白请到了镇子上做客,而留下的一段轶事佳话。相传泾县人士汪伦久仰李白大名,于是修书一封,诚邀李白来泾县桃花镇做客、饮酒。信中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不知是汪伦的真情打动了李白,还是汪伦信中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描述吸引了李白,李白竟欣然前往。汪伦自然是要尽地主之谊的。酒后,汪伦不等李白询问,便说了实话,“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店主姓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闻此言,不仅未恼,反而赞佩汪伦的机智幽默及热情,并为此结成挚友,有诗为证: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段诗早已载入中国的诗册,流传千古。而这段佳话也随诗而流,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为此而留下的遗迹颇多。桃花潭,又名玉镜潭,至今仍是当地的著名景点。潭处悬崖峭壁之下,景色秀美。岸上有桃花潭阁、太白楼、酌月楼、文畅阁、汪伦墓等。 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为池州石埭人。池州石埭今为何处?其实就是如今的太平湖一带。晚唐钱塘诗人罗隐因对唐末社会的腐败黑暗有痛切的体会,当知晓杜荀鹤常以诗篇反映唐末黑暗现实的消息后,而心生敬慕,竟骑着一条毛驴,从浙江的新登(今浙江省富阳县),千里迢迢来会杜荀鹤,在中国古诗坛上留下一段佳话。 历史上有著名文人的故事,近代又有新四军的故事。 地处太平湖不远的云岭曾是新四军军部的所在地。 1938 年 7 月至 1941 年 1 月,不仅新四军军部设在云岭地区,中共中央东南局也设在这里。如今有新四军旧址:参谋处、政治部、大会堂、战地服务团、抗敌报社印刷厂、修械所及叶挺旧居等。 边欣赏太平湖的美景,边回忆着太平湖畔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便觉太平湖更加的动人、亲切、唯美,更觉不枉此行。 该是回程了。 小雨依旧不急不缓地下着。我们的游船在偌大的湖面上犁出唯一的一道痕迹;水痕不断地化做波浪向外漾开去,又渐渐弥合恢复成如初的平静;远处的山水、树木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直至彻底隐匿在白纱般的雾霭中…… (照片摘自艺龙网)
个人分类: 游记|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皖南游几张照片
热度 7 Talky 2015-5-1 13:17
刚刚从皖南旅游回来,也晒几张照片请网友批评。 我原本在四川大三线工作,夫人则在皖南泾县化肥厂工作多年,1984年回上海。化肥厂还继续坚持了几年,90年代关闭的。当年(1970年前后)曾分配8位大学生建厂,之后都陆续离开了。除化肥厂外,还有电厂、广播台等几个单位,也有不少分配去的“老五届”大学生。也是上海知青较多的地方。 这次随夫人和一帮“泾县好友团”经芜湖去泾县回访,然后在太平湖桃花潭地域旅游。当地变化迅速,原来好友(多80后了)热情接待,感触良多。当时这些“五小”曾经在克服困难,发展经济中起过不少作用,但也是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开始。 这里发几张风景照,请摄影网友批评。 芜湖长江/青弋江口 太平湖风景 桃花潭日出 桃花潭风景 太平湖 查济村落
个人分类: 旅游照片|4112 次阅读|15 个评论
行走皖南:车过太平湖
热度 6 huailu49 2013-5-21 06:39
太平湖旧称陈村水库,1979年才改为今名,是安徽境内最大的人工湖,面积88.6平方公里,大致呈东西走向绵延约8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4公里,最窄处仅10余米。整个太平湖共分为广阳、共幸、黄荆、龙门、三门等五大景区,因此人们若要提及游湖,必须指明要去哪一个景区。这次我们路过的太平湖大桥就位于广阳湖区的西侧。此外还路过了太平湖镇。
个人分类: 徜徉山水|9677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老舍的死
daladala 2013-1-2 15:26
转载以记录。 1966年8月24日晚或25日凌晨,作家老舍投太平湖而死。。 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966年某日的凌晨,被打得遍体鳞伤的老舍欲回家,然而,家人坚拒他进门要其好好反醒。他独自来到了太平湖,在湖边坐了整整一天,几乎没动过,最后步入湖水自尽。死后,连骨灰也未保留。老舍曾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http://feature.stnn.cc/historys/200908/t20090824_1095837.html   舒乙、舒济、舒雨、舒立打开了父亲的骨灰盒,里面没有骨灰。1966年8月24日老舍投太平湖自尽后,火葬场将他的骨灰遗弃。当时北京市文联出具的证明函称:“我舒舍予自绝于人民,特此证明。” 红岩作者罗广斌把渣子洞、白公馆描写成了人间地狱,可他毕竟从地狱中挺了过来。可是到了1967年不用别人动手,他就从3楼上跳了下来,摔的脑浆流了一地。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写出那个更可怕的人间地狱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80426 北京有好几个湖,为什么单挑了个城边人稀的太平湖?   老舍生于北京。一岁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老舍的父亲是一名守城的士兵, 被侵略军的烧夷弹引起的大火烧死。农家出身、不识字的母亲靠给人家洗衣服、作 针线活、当佣人,含辛茹苦养活一家,并咬牙挤出一点钱把老舍送进学校,使他成 为舒家门里唯一识字的孩子。一九三二年,老舍为母亲购买了观音庵胡同的一所民 居。老母去世之前的十年中,一直住在那里。现在,老舍要回家了。他要到母亲那 里去。与观音庵仅隔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的太平湖是离家最近的地方。   太平湖公园是个自由进出的公园,据看门人回忆,老舍在那里呆了一整天,直 到夜里才留下上衣制服、眼镜、钢笔、手杖,走向湖水,把他的绝望化成了行动。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年·太平湖·茶·人生
vein 2009-6-5 13:24
??那一年谷雨之际,有幸栖居黄山茶地大洋湖。在茶园雾气升腾、阴霾密布的几个日子里,亲入云雾山中,采摘鲜茶嫩叶,竟大有身在蓬莱仙境的感觉。山上下来,自是云开雾散,回望近在咫尺的茶山,山内山外恍如隔世。在太平湖畔略作休整的那个清晨,湖面一片静寂。 茶如人生,同行的教授开口打破了这静寂,茶之为物,虽细小若草芥,却真切地折射出许多人生哲学。我不由得被这略显深沉的话语吸引了,倾听着。高山出好茶。但凡名茶,则越是山高岭峻,越是叶芽饱满形态方正;越是雾霭缭绕,越是香浓气郁回味悠长。恰如人生,不经磨砺难成人,越是逆境,越能考验和塑造一个人的品性。人只有在一路的风霜雪雨中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熟起来,教授说。 可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人士也并不罕见啊?我插口问道。教授淡然一笑,你有没有见过温室里的花朵?它们看上去一样的光彩夺目,五彩斑斓,但见不得真正的阳光雨露的,否则很快就会枯萎。可是,做人毕竟不同,没有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可以不经风刀雪剑的考验的。陆羽在《茶经茶之源》里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砺壤,下者生黄土,其实,生于烂石、砺壤或者黄土的茶,外表看上去都是一样的,品质却大不相同。譬如皖南这片土地,多名山大川,多岭峻云生之地,所以盛产好茶。平原、沃野也可产茶,但所产之茶就毫无价值可言了。事实上,人总是只有勇敢地在各种磨砺中挺直腰板,坚守信念,千磨万击还坚劲,才有可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不凡的品质。这和茶不是一样的么?所以,年轻人多经些打击挫折,并不见得是件坏事。 教授的循循善诱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令我的思绪开始随之飘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年轻人,也许太过一帆风顺了。在优越的环境里,如平原沃野的茶树一样,经细心栽培,施肥灌溉,一样茁壮成长起来了。但也许真的,我们的经历使我们丧失了内涵,在信念、意志和能力上成了迷失的一代、脆弱的一代。我们常常与自己的父辈相比较,父辈似乎在比我们更小的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了,虽是情非得已,却成就了中国二十余年来的经济发展奇迹。我们注定也要参与续写这段奇迹的历史进程之中,但无疑,我们需要更多的磨砺。磨砺自己,多经历风雨是成长的最有效途径。 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呢?同一株树,同样生于烂石地中,同样栉风沐雨,可以入茶者,仅枝头的三四片嫩叶而已。这恰如人的命运:芸芸众生,熙来攘往,真正因缘际会,能够脱颖而出的总是寥若晨星。更多的人却是经冬历春,垂垂老去,飘落枝头,零落成泥。人生不是如此么?同样是枝头的嫩叶,生于清明之前,最早生于枝头的,以其形,取名雀舌,为茶中极品,最是名贵,也称为明前;生于清明,谷雨之间,则称为雨前,为茶中上品;谷雨之后,则茶生得越晚越为下品。这里面就有关于人生的隐喻,人生需要机遇,这机遇便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扮演合适的角色。同时,这里面有一个原则性的启发,就是要时刻准备着,以免大好时光和机缘与我们擦肩而过。对于同样有准备的人来说,效率就是生命,明前要好于雨前,早启程要胜于晚动身。 一个人经历了磨砺,又把握住了机遇,正如茶被摘离了枝头。你知道,这时候茶农会称自己茶篓里的嫩叶为鲜草那意味着这时候一个人只是有了成功的潜质,成为了一块毛胚。原料是好的,还需要精细的加工,才能称为茶中名品。对鲜草来说,制成茶叶的过程是痛苦的,先是经高温杀青,然后揉捻拉拽以改变和塑造其形,再经高温数遍烘烤才能成为芳香浓郁的杯中之茶。这个过程与人的历练过程是何其惊人地相似呢?在不断强化的训练中和一个竞争的环境里,凸显自己的内涵,砥砺自己的性格,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人格和独当一面的能力。无疑,我认同了教授的观点,他对人生的解释很有趣。 杯中渐渐舒展的茶叶,那茶已经变得清纯碧透,这经我们在深山、砾石、雨前采制的茶叶无疑是好茶。教授最后的讲述,是关于人生之不得志的。他说,一些有能力的人郁郁不得志一般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茶在匣中,还没到一展拳脚的时候,这种情况需要等待和不放弃的信念;另一种情况则属于不可抗力的问题,同一杯茶,有的人大口大口地饮,为的是解渴,有的人小口小口地啜,为的是品味。一杯茶遇到了前者,就是不才明主弃,这是制度的原因,固然悲哀。但人毕竟又不同于茶,不应为环境左右自己的命运,应该主动适应环境,改变环境。伯乐也是需要千里马去发现的,万不可站在原地,那是最大的错误。 茶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值得玩味,但万不可纠缠于此。茶趣人生,重要的在于趣味,道理却是见仁见智的,我似乎懂了
个人分类: 茶言茶语|3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