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校招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校招生中的明规则与潜规则
热度 9 lgmxxl 2015-8-17 07:04
高校招生中的明规则与潜规则   在2015年高校招生中,有两个大学的案例值得研究与深思。一是671分的重庆江津区文科第一名阳阳,在与复旦大学招生组签署 “复旦大学2015年专家组咨询确认书”的情况下,与复旦无缘。二是江西上饶市广丰区高考状元王希,由于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清华大学理科投档分数为686分,与清华大学公布在江西的理科分数线685分存在1分之差而与清华失之交臂。 对此二个事件,大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果对此等事件,进行深入思考,这类事件发生的根源在制度,它由一系列的明规则与潜规则诱制而生。 这其中的明规则,较易发现。最为主要的是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被称为“高校招生‘26个不得’禁令”。明规则是天网,它规定了高校招生活动的制度边界。照此标准,江西考试院按规则公布清华投档线;复旦按规则进行录取;中央财经大学按规则不予退档等,均表面遵从了这一明规则。这些是阳光招生的保证,也是确保高校招生公平的关键。 这其中的潜规则,则更可怕、更害人、更违背招生公平的原则。潜规则是游戏,它保障强势参事者的权威与主体地位,保障高校的非法形式下的合法权益。在这两起事件中,复旦大学以“专家组咨询确认书”的形式出现,进行合法外衣下的非法招生;清华大学则是给予王希口头承诺进行违规招生。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部明文禁止的,但都有合法的伪装。 潜规则背后的潜规则是最高形式的危害方式。即逃避责任、推卸责任。在教育部招生禁令的明规则面前,各高校都不敢公然违抗。但为了招揽优秀生源,一些高校还是违规制定一些潜规则来招生,而出问题后,早已在潜规则中设计了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的方式与方法。复旦的专家确认书:“经招生组专家审核,确定你为复旦大学2015年‘优秀推荐生’,推荐专业:社会科学试验班和中国语言文学类。优秀推荐生,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且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当地调档线者,将择优录取到上述专业(类)之一”。经法律专家认可,是无效的确认书。清华的口头承诺更是无从对证。这些规则对本校无疑是有利的,但对教育大环境,特别是对学生本人则有很大的危害作用。这些潜规则出问题后,学校基本没有法律责任,最多只是道义上的责任,学生成为受害者;这些潜规则如果没有出问题,则学校学生皆大欢喜,毁的是教育公平的环境。 明规则背后是强大的国家机器作保障,潜规则往往由不当利益作诱惑。在这两起事件中,如果事件得以成功,潜规则得以实现,受益者是清华和复旦。清华又获得一个状元;复旦也获得一位高分者。生源质量现在是名校争名誉、地位的一个重要法码,也是高校竞争力排名的重要因素。这是高校不惜以潜规则违犯明规则的背后原因。 在整个事件中,学生是信息消费中的不对称方,或者是弱势方。我们去责备学生不应该接受这个或那个承诺,是求全责备的思想。我们的招生录取工作及其制度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对招生中的受害者应该有一些制度补济办法。高校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高校是育人的地方,如果高校以潜规则非法招生,则是对高校公正性和社会公正性的挑战。因之,对此类事件,应对违规高校加大处罚力度,让他们不敢有任何形式的招生违规,不敢有任何形式的潜规则出现。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5158 次阅读|9 个评论
招生抢学生有感
liland 2015-6-29 08:17
争抢人才可以,但不要泼妇骂街,有辱中国大学斯文,那可是心目中的中国学府神呀。 争抢人才不是拉郎配,不是强扭的瓜,不是王老虎抢亲,不是...... 【1】北大清华为抢生源微博骂战 互揭对方花钱买考生 http://news.qq.com/a/20150629/002413.htm?tu_biz=1.114.1.0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2】清华北大互指买考生 网友叹教育不是生意,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6/321646.shtm
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取消专业方向,实乃不智之举
热度 25 ailincnj 2013-12-21 19:59
  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 专业种数由原来504种减少至249种,调减幅度为50.6%。由于不能反映实际,就业针对性不强,江苏省在专业目录下通过申报批准可加括号,也就是专业方向。10多年来一直运行良好,也培育了一批特色专业及学科,然而在2014年的招生中要全部取消专业方向,实乃不智之举。理由是:   一、现有专业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当年在行政干预下,砍掉50%以上的专业本身就是蛮干。当时专业设的过多过滥可以进行清理,但这样大幅压缩以造成很多问题。如机械设计制造专业,面太广了,本校本应该是林业机械,林业机械中又有采伐机械、运输机械、木材加工机械和林产化工机械等。官老爷认为取消细分学生知识面广了,就业门道宽了,他们不下来接下地气,怎样做培养方案?1/3是政治、军事、体育课, 1 /3是基础课,剩下不足 1 /3才是专业课,让学生每类机械学一门也不够,还好意思说是培养人才。就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就有6个方向,取消后能找到北吗?   二、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我们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下就有4个方向,且差异很大,如材料工程、工业装备与过程自动化、木结构建筑工程、胶粘剂与涂料工程。在今年个别领导的决策下提前取消,导致招生数大幅下滑,减少两个班,一半投放外省,要招200人,还只能招到152人。更为严重的是培养方案不好制定,每个方向做个模块,能开几门课。而且在一年后分方向时冷热不均,师资、教学难以配置,到现在这烫手山芋还没处理好。   三、不利于专业特色 建设 。现在在同一专业下好象只能一个模式,比如南林、北林、东林只能一样了,过去在相同专业目录下,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同样是林业大学东林野生动物保护、北林的防风治沙、南林的加工利用形成自己特色,专业也一样,方向和着重点各有不同。自古有360行,而今社会分工细化,反而变为200多,如果只是为了管理方便,那么建议教育部只设10个专业,所有大学都一样,那多么整齐划一、省心省事啊!   四、不利于学科专业创新。本专业从1952年院系调整至今,孕育出了10多个专业,如林业机械(机械电子工程)、林产化工(化工工程)、森林工程(土木工程)、室内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家具设计)、包装工程、能源动力工程,加上现在的四个方向。如果过去领导就一个思维,哪有这些新专业和学科?   江苏省教育厅当年应该是做了件对的事,对有特色的专业(本专业可是江苏省特色学科专业)设有方向,现在开始举起斧头猛砍,我们很痛心。办了10多年的木材工业装备与过程自动化的方向,招生就业都不错的,说没就没了;我们办了7年的木结构建筑专业方向,全国唯一,供不应求,现在命悬一线,不知能否死里逃生;更可悲的工业设计(家具设计)是我校王牌,多少人想进来,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现在也前途未卜,学校相当发生了一次中级地震。   其实木结构建筑方向纳入到建筑学 可能更好 ,做有特色的建筑,申报了两年没批准,由于学校各占地盘,我们专业方向又没有院长、校长,可能比登天还难。本人一手创办的具有特色的木结构建筑新专业方向就要灰飞烟灭, 只能在这里吐吐槽。领导啊!希望真的走走群众路线,听听群众的呼声,同心同德办好中国的教育。
10899 次阅读|50 个评论
从高校招生规模看中国教育的变化
热度 3 ninglz 2013-5-19 09:16
从高校招生规模看中国教育的变化 1949 年中国人口 54167 万人,高校招生 3.06 万人。 2011 年中国人口 137835 万人,高校招生 657 万人(按 2010 年计算)。 由于没有 18 岁合适入学人口数量,按高校招生数量和当年人口数量之比,从 1949 年到 2011 年从 0.0056% 增加到 0.48%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从 1949 年到 2011 年有了飞速的发展。完成了从 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转变。 年份 年末总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总和生育率 高校数量 招生数量 (万人) ( ‰ ) ( ‰ ) ( ‰ ) ( 个 ) ( 个 ) (万人) 1949 54167 36.00 20.00 16.00 6.14 205 3.06 1950 55196 37.00 18.00 19.00 5.81 1951 56300 37.80 17.80 20.00 5.70 1952 57482 37.99 17.00 20.99 6.47 7.89 1953 58796 37.00 14.00 23.00 6.05 188 8.51 1954 60266 38.19 13.18 25.00 6.28 1955 61465 32.18 12.28 19.90 6.26 1956 62780 33.67 11.40 21.39 5.85 1957 64238 34.03 10.80 23.23 6.41 229 10.56 1958 65346 29.22 11.98 17.24 5.68 1959 66012 24.78 14.59 10.19 4.30 1960 66207 20.86 17.91 2.95 4.02 1289 32.32 1961 66457 18.02 14.24 3.78 3.29 1962 67295 22.63 10.02 12.61 6.02 1963 69172 40.00 12.11 27.89 7.50 407 13.28 1964 70499 30.68 11.50 19.18 6.18 1965 72538 38.42 9.50 28.92 6.08 434 16.42 1966 74206 31.82 8.83 22.99 6.26 1967 76032 33.04 8.43 24.61 5.31 1968 78198 36.70 8.21 28.49 6.45 1969 80335 35.35 8.03 27.32 5.72 10.8 1970 82542 35.07 7.60 27.47 5.81 4.4 1971 84779 34.42 7.32 27.10 5.44 1972 86727 30.59 7.61 22.98 4.98 1973 88761 30.49 7.04 23.45 4.54 1974 90409 25.91 7.34 18.57 4.17 1975 91970 24.59 7.32 17.27 3.57 1976 93267 21.35. 7.25 14.10 3.24 21.70 1977 94774 23.03 6.87 16.16 2.84 27.2 1978 96159 20.86 6.25 14.61 2.72 40.2 1979 97542 20.59 6.21 14.38 2.75 28.4 1980 98705 18.26 6.34 11.92 2.24 28.0 1981 100072 20.21 6.36 13.85 2.63 28.0 1982 101654 22.28 6.60 15.68 2.87 32.0 1983 103008 20.19 6.90 13.29 2.42 39.1 1984 104357 19.90 6.82 13.08 2.35 48.0 1985 105851 21.04 6.78 14.26 2.20 1016 61.9 1986 107507 22.43 6.86 15.57 2.42 57 1987 109300 23.33 6.72 16.61 2.59 62 1988 111026 22.37 6.64 15.73 2.31 67 1989 112704 21.58 6.54 15.04 2.25 1990 114333 21.06 6.67 14.39 2.17 60 1991 115823 19.68 6.70 12.98 2.01 62 1992 117171 18.24 6.64 11.60 75.4 1993 118517 18.09 6.64 11.45 92.39 1994 119850 17.70 6.49 11.21 90 1995 121121 17.12 6.57 10.55 93 1996 122389 16.98 6.56 10.42 97 1997 123626 16.57 6.51 10.06 100 1998 124761 15.64 6.50 9.14 108.3 1999 125786 14.64 6.46 8.18 159.68 2000 126743 14.03 6.45 7.58 1.22* 180. 2001 127627 13.38 6.43 6.95 260 2002 128453 12.86 6.41 6.45 320.5 2003 129227 12.41 6.40 6.01 382.17 2004 130000 447.3 2005 504 2006 131448 530 2007 567 2008 132246 599 2009 629 2010 657 2011 137835
个人分类: 教育漫谈|3833 次阅读|6 个评论
巴西高院判决公立高校为黑人、印第安土著后裔分配名额
热度 3 Liweigang 2012-4-27 08:39
巴西高院判决公立高校为黑人、印第安土著后裔分配名额
最近科学网热议重点大学是否应向农村子弟倾斜话题之时, 巴西最高法院 (Supremo Tribunal Federal -STF ) 4 月 26 日 20:00 时判决:全国所有公立高等学校招生时应为黑人、印第安土著后裔留下一定名额。当天出庭的10位大法官全部投了赞成票。 首都巴西利亚大学近年来均为黑人、印第安土著后裔预留 20% 的招生名额。他们同样参加招生考试,但录取标准远远低于正常分数线。在具体操作中带来不少问题,如这些后裔的身份认定很麻烦。同时,理科学生入学后,往往难以跟班学习,退学率很高,反而浪费了名额。为此,巴西民主党(Democrata—DEM)出面控告有关大学此项政策。 由于最高法院是 巴西终审法院,公立大学为少数民族生源 分配名额一事将成定局,并且推广到全国。到目前为止,全国59所联邦公立大学,已有42.30%的大学推行此项政策。其中有3所大学预留的名额达50%。 值得说明的是巴西联邦公立大学占该国高等教育主要部分,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均为免费就读。正常渠道入学考试非常难,竞争十分激烈。 图 巴西最高法院 (Supremo Tribunal Federal -STF )法庭现场
个人分类: 时事微博|2840 次阅读|4 个评论
高校招生乱相之三
fanxh 2011-7-4 10:16
我国的教育弊端的根源在高校,每年这时各高校在各地枪状元和比录取状元数,及有些高校招生老师不负责地夸大宣传、采用卑劣手段败坏对方学校来招揽学生,是炒作高考的根源,是败坏社会教育风气,使幼儿、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回归他自己发展规律的主要因素,这与世界潮流相悖。这种形式现在一天,中国的教育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大学的这种招生方式必须改变,关键在教育部和大学!
1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招生乱相之二
fanxh 2011-7-4 10:14
中国的大学招生方式(各高校劫夺高分和状元等),忽悠了中国的幼儿、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迷失了中国的父母和下一代,劳民伤财,败坏中国的教育风气,责在教育部和大学!要改变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教育部和大学必须要改变办学理念,回归教育自己发展规律,根在“一流”!
2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目前高考招生的乱相
热度 1 fanxh 2011-7-4 09:39
初次参加学校招生,感触较多!诚信对高校、对高校老师同样已面临到临界点!在没有诚信的高校老师的高校内,能教育出合格的下一代吗?你们的言行败坏了社会诚信风气。诚信危机是社会百病之根源!高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却的责任。教育部渎职!目前的高考招生方式危害的不是一代人问题,而是撼动了社会、人民信仰的基石!没有哪所高校可以说是清白的,在说对方时想想所说的事社会相信你吗?你们自己干净吗?社会、考生及家长心里自有一干称!现在的问题不是相互推脱责任,相互攻击对方,相互诽谤,而是要寻找一个比较合理、具有诚信机制的招生制度!
个人分类: 流星|201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复旦与上交招生的“楚河汉界”
热度 1 冯用军 2011-7-4 00:12
交大声明——此地无银三百两: “从相关媒体对考生的采访中了解到,有高校招生老师在招生时,肆意贬低上海交大,误导考生,对这种行为我们表示强烈谴责。”该声明还表示,上海交大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该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复旦指控——戈壁小二不曾偷: 复旦大学7月1日发布公报称,在复旦大学招办发声明称有“李鬼”假冒复旦大学骗学生改志愿,并宣布李鬼很可能来自上海某理工类高校,称复旦取消了之前与考生签订的预录取协议,以此影响考生修改志愿。复旦调查发现,此事系上海另一所院校的招生老师所为,并承诺对被欺骗的考生一定全力弥补损失,并追查造谣者责任。 北京3名文科状元放弃北大 选择就读港大 375880 北清交复只知窝里斗,港台高校紧逼沦为二流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3495 次阅读|2 个评论
斯文扫地:上海交大、复旦、考生,你们谁在撒谎?
热度 30 陈龙珠 2011-7-3 06:42
前天(周五) 从网上看到 ,复旦大学招生官网发布微博和 声明 ,指责同城某理工科大学冒名欺诈一些省份的高考学生修改报考志愿,将保留追究涉案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 今日晨读看到 ,在复旦大学教授冯玮在转发该微博时直接称是上海交通大学所为之后,7月2日21点07分,上海交通大学招办网站也发出一份 声明 ,称有关“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部分言论和报道影射了该校,对该校声誉造成极大损害。声明称,上海交大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该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高分考生想进理想的名牌大学及其好专业,名校争夺高分考生,本是一场各自施展智慧的博弈。 但两所同处国际大都市的名牌大学,在这场博弈中却表现出如此的不理性,斯文扫地而令人失望和恶心。 南方都市报 : 复旦与上海交大招生掐架 (其中包括复旦大学教授与记者交谈的内容)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0169 次阅读|40 个评论
高校招生点招的异化
热度 6 yuliping 2011-7-2 10:52
最近不断听到江苏高考的一些信息,最震撼的是点招收费。今年高考点招收费 10 万已经是很便宜的了, 25 万、 30 万、 40 万也很平常,这其中还不包括为争取到 1 个点招指标额外打点的费用。一般点招的行规,各高校只管收费,不开发票,并且需要校内职工担保的,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因为点招明文规定不准收取任何费用。 我相信当初设置点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招收特长生,经过 10 多年的演变,点招竟然变成了高校变相敛财,甚至滋生腐败的工具。确实需要好好反思这个问题了。 浙江没有点招,我认为这是个伟大的进步,江苏与浙江在机制体制方面的差距,我的感觉是越来越大。 2010 年江苏 GDP 为 40903 亿元,浙江省 GDP 为 27100 亿元,虽然江苏 GDP 超过浙江,但是江苏居民拥有的财富和浙江居民拥有的财富绝不是一个数量级,江苏要远远低于浙江,这一点我想没有任何人怀疑。如果不从软环境改善方面下功夫,江苏和浙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顺便讲个故事,绝对真事: 大概 2007 年暑假,我和老邻居一起吃饭,谈到他朋友 A 准备将小孩点招到南京某一军校性质的学校。他朋友 A 找了一个能说上话的有身份的朋友 B ,也是个领导, B 认识该校分管招生的领导 C ,而且关系不错。讲明条件,公对公的 10 万点招费照交,私下请 B 送 C 10 万,以便保证事情办成。结果事情没有办成,朋友让我猜猜何故? 我猜 10 万打点钱少了。朋友说你毕竟是老师,猜不出来的。真实情况他也是猜的,但我后来想想是对的。就是 B 并没有将 10 万全部送出,而是截留了一部分,从而送给 C 的钱没有 10 万,因此没能打动 C ,从而导致事情黄了。老邻居告诉我, A 犯的错误是,没有单独给 B 准备一份红包,当然,如果 B 本来心贪,即使给他准备红包事情也无法办成。 对于子女的学业,中国家长简直可以牺牲一切。想起来辽沈战役林彪的一句名言 :“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多么悲壮! 2011.7.2 俞立平于镇海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2621 次阅读|9 个评论
也谈北大自主招生
hhanb 2009-11-29 15:47
此次北大推出的 39 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令北大方面始料未及的是引起了如此大的波澜和非议,据说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国人不支持这项所谓的改革举措,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看好这项自主招生政策。据笔者的观察主要意见其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有违教育公平 教育不要说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要讲究公平的,可以说公平是全球教育普遍适用的第一基本原则。再说北大是谁的北大,北大既不是北京人的北大,也不是 39 所重点中学的北大,北大是全中国人的北大。假如北大真得视教育基本原则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推行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改革,除非北大为私立大学。如果一项改革举措明显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那他就算不上是真正的改革,不符合教育改革的标准,或者明显违背教育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的措施最好不要推出,免得惹得大家不高兴。 其次, 30 分优惠使得推荐失去意义 北大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世人格外的关注,因为国人给予北大太多的期许和希望。照理来说北大出台的任何举措应该是大气的有魄力的,可是 30 分的优惠让人觉得敢为人先的北大精神正在消失。既然是改革就应该有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胆识,就应该像匡超同学所说的那样,要敢于冒天下之大不帏的风险,否则还算是改革吗?再说,对于候选人来说,区区 30 分根本算不上什么,即使是不借助校长的实名推荐,他们也十有八九能考取北大,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一场没有多大实质意义的改革,弄得满城风雨,还要给全社会劳师动众地折腾一回,这是否劳民伤财呢? 再次,北大本不缺优秀生源 北大最该做的是扎扎实实地抓好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北大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每年照收近来的大批的状元、奥赛选手统统培养成人,因为北大的生员本来就够好得了。 即使不出台所谓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那年不是把全中国最好的生员一网打尽?北大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深化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把现有的本来就非常优秀的学生培养成有担当、有见解、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为人先、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而不是哗众取宠地推出一项无关痛痒的所谓的改革举措,结果还在无形之中人为地制造了新的社会矛盾。 本来大家就觉得重点中学的存在是一个很不合理的教育现象,北大再人为地为此锦上添花,这样的行为并不符合教育家的理想。还是那句话,北大不缺优秀生员,北大缺得是一流的大学教育。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不懂的事情
poorsoldier 2009-9-26 17:26
最近有些事情,让人费解。先是各大高校要重金奖励状元,后又听说朱世清要招高二学生。 不知道是高校有钱,还是要扩大影响。看到高校重金奖励的政策很想喊打。高考为的是教育,教育是要面向大众的。就凭借一次考好,亦或是走狗屎运弄了个状元,就值得招收状元的大学如此用金钱鼓励?荒唐。从接受教育来,每个人都时时刻刻面临着不公平,重点小学,初中,高中等等。这样的不公平导致了不同的人拥有教育资源的质量是不同的。贫困山区的孩子就是先天痴呆?那是胡扯。然而又有多少贫困山区来的孩子能够考上好的大学?这个问题是否有人做过调查?估计大家都知道这个数目是很小的,为啥?教育资源落后。我上重点高中时,一个哥们因为掏不起昂贵的学费而去了普通学校,现在刚从一个三流学校毕业去了牧区。然而在小时候邻居都说他比我聪明。为啥会有这样的结果?教育资源的质量是不一样的。状元说明不了什么,也代表不了什么。状元的产生就是一个概率事件,甚至是有人在幕后操作的事情(四川还是重庆的事情,忘记了)。重金奖励状元,没什么正面意义,反而是负面意义很大。每年全国有多少考生为了将来的命运搏命高考,但是全国省份就那么几个,一个省份按上两个状元,估计也建不成个状元班。为了这几个不明不白,稀里糊涂状元就投入大把的金钱,那每一个拼命冲过高考独木桥的莘莘学子的尊严何在?他们的努力,追求,拼搏又有谁来承认与鼓励?在不公平的教育环境下,谁来为他们的奋斗喝彩?这是让人寒心的事情,也是容易在学校产生分群现象的直接诱因。如此奖励,其原因还是教育资源不公平,后果之一也是导致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恶化。试问有这个政策的学校那个不是老牌名校?我为什么没听说内蒙古大学能开出这个政策?老牌学校为了争取更好的学生自愿搞出来这类下三滥的嚼头,后果是很严重的。有一个状元不会让学校的教学水平上升,科研水平也更是无稽之谈,而这些钱如果购买一些书籍,设备,多组织一些实验是不是更有意义呢?金钱鼓励,只会让产生恶性竞争,往好了说,学生资源在这些学校优化,苦了别的学校。往坏了想,这会加剧高考移民,暗箱操作等等这些现象,招来的状元很可能是水货状元,名声不保,还要坏菜的。让我们想想,我们周围每天能听说多少人在花钱报考学校?又有多少人认为只靠学习成绩就能考上好大学?人心浮动潜移默化,都少学子在这其中寒心了,又有多少人靠票子当上了水货大学生。读书无用论今天又在抬头,大概与之不无关系。 打自己一耳光再说,有多少所谓状元学成了会在中国老老实实努力,大多去了国外给老外当了走狗,说是走狗,是因为这其中没有多少人出去后还有自己的信仰,还有自己的原则与立场,更不要说带回来技术,更有甚者还回来做了间谍,力拓那小子是个例子。不光是状元,大抵好多老牌学校的学生只要有些条件就会这样,这是资源外流,我们似乎成了外国人才的代工厂。从这方面说,那些一般大学的学生是不是有他们应该尊重的一面呢?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谁是中国生产力的中坚呢? 如果我们非要搞教育精英化,就不要再在状元身上搞什么名堂。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教育资源的水平才是好的方法,重金奖励不过是吸引眼球的华而不实的把戏。如果要把大学教育的大众化推广出去,那就不要对这种教育资源不公平麻木不仁,助纣为虐,让教育环境公平一些。还是让我们少搞些嚼头,多半些实事吧。 最近似乎就有些要办实事的人,深圳的南方科大好像是这样。动静很大,机器还没运转,舆论就已经炒成回锅肉了。海选的校长誓言要去官化,去行政化,听起来头头是道,说起来娓娓动听,想起来似乎还条条有理。结果老朱一句话又走露了狗尾巴。老朱说,要招收高二的学生,原因是他们学完了知识,没有经过高考训练,有创新能力。好一个创新能力,国家设置的高中三年中的第三年难道就是个劈烧火棍的时间?我国高中现在的样子是有原因的,正是为了过那一条难过的独木桥,学校才会把三年的课程压缩成两年,集中时间搞复习。如果要按老朱的方法,估计学校会把三年的课程压缩成一年,甚至几个月,然后搞复习,着重复习创新能力。听起来很荒唐是吧?但那是绝对可能的事情,奥数班是不是一个例子呢?学校有些导师带本科课程时候,头痛学生量子论一窍不通,高中时的物理量子论初步没人会懂,以至于大学里的课程上手极慢,最后还要作弊才能通过。为啥,高中为了高考全把这些省略了。你朱世清胡来,只会导致混乱,是不会找到什么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马后炮一句,最近听母亲电话说又有人开始联系自主招生的后门了,你那南方科大不知道是人办的,还是神仙办的。不知道是不是能够做到尽量公平。如果能,鄙人愿鞠三躬。 让我们看看今天的大学学校,学生中高分者比比皆是,两脚书橱也是多得很。但是有多少能将书本中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哪怕是试验中。现在的学校致知于行几乎是很难的。用电子学科打比方,背采样定律头头是道,一见AD芯片就不知所措。先进教育要在中国实现还要很长的路,我们不能抱怨时代不好,但至少应该冷静思考。那一代学生前途命运胡闹,或是赚取眼球,是极不负责的。少谈些未来,多看看现状。少谈些主义,多办些实事。 周六下午于宿舍
个人分类: 体罚广场|35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名校还能坐得住吗?
hhanb 2009-6-5 15:11
前几年港校率先在内地招生,吸引了不少优秀生员,当时有人问北大面对港校的竞争做何感想?北大官方有一种说法表面上看似乎很大度,其实多少还是流露出了不悦和不屑。原话记不大清楚了,大意是说中国这么大,优秀生员多得是,即便港校抢走一些,但每年各地的高考状元都还是乐意首选北大的,言下之意,北大根本不愁生员。 这几年港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很快台湾的名校也将加入这一行列,这样一来是否对北大清华构成进一步的竞争压力,你我大家心里都有一本帐。 问题还远不至于此,近年来尤其是这一两年以来,从各地重点中学传出的消息说,每年临高考前,许多重点中学的毕业生中都有许多学生提前收到来自欧美名校的录取通知书。笔者所在深圳,前不久就有两所重点中学发布消息说,他们的学校分别有几十名学生已经被欧美名校大学录取,至于其中究竟有多少最终会选择入读欧美名校想必你我大家心里也有一本帐。 据《中国青年报》最新报道,这种现象不仅深圳有,京沪穗等大城市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美国高考热,许多重点中学开设了 SAT 培训班,或者干脆办起了专门的出国班。北京新航道学校就是一间这样的学校,该校校长说,近年来到该校就读的学生呈明显增加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每年参加 SAT 考试的高中生超过了 3000 人。 上海也出现了类似 SAT 热,不少重点中学之所以出现空巢现象,就是因为很多学生老早就奔 SAT 去,而放弃了我们的高考。据报道,上海某高校附中一个班原有学生 40 人,等到上高三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全班只剩下 6 名学生,流失的学生中大部分已经提前拿到了国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这样以来问题就更严重了,如果说当初只是港校小范围在内地招生,对北大清华的优质生员构不成直接威胁,那么今天至此一批又一批的优质生员流失港澳台和欧美名校,我们的名校们还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在那儿养尊处优吗? 说到这里笔者觉得有必要好好算算一笔帐,有人说眼下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出国潮,与前两次截然不同的地方是来势凶猛,不像前两次主要是官派为主,以学士后高学历深造为主,而是大量出国读本科、预科乃至高中。很显然,如果仅限于高学历深造留学,并不对本科生员构成太大影响,现在情况完全不同,如果大家认同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优秀生员的话,那么显然本科前的生员已经大量流失,这无疑是内地名校的一大损失。 换个说法若是放在以前,每年没有这几十万留学生,谁也出不了国门,大家只能争北大清华,相对来说,北大清华的生员是绝对有保证的。现在情况不同了,谁都有机会走出去,未必一定要守残抱缺。 再者来说即使拿出每年几十万留学生中的 1% ,也有几千人。按常理来说,这几千人应该是优质生员,十有八九都是进北大清华的料,可如今他们流失了。北大清华该怎么办? 办大学特别是办世界一流名校的硬道理只有一条,就是要确保招到一流的生员。这些年来建世界一流名校的口号我们没有少喊,国家为此也没有少投入,可从种种迹象看向世界名校推进的速度并不快,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完全是在原地踏步,这中间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一流生员已经或者正在流失。扭转这样的局面不能再等了,而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又谈何容易,必须下工夫在办学特色、高教体制,在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在自主招生和办学自主权,在教授治校、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真抓实干,而不是轰轰烈烈地搞划一的教学评估,也不是热热闹闹地大兴土木整修豪华建筑,不是热衷于办班创收,办独立学院敛财。一天不把世界一流名校的风范树立起来,一天不把独特的半学特色形成起来,就无法真正吸引优秀学子,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愿望就难以实现.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