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论文发表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论文发表

相关日志

明日直播预告 | 成功撰写和发表论文的诀窍
WileyChina 2020-10-27 13:28
“Wiley 在线讲堂”由Wiley培训顾问和资深编辑担任主讲,解答您在查找资源,论文写作,投稿中的各种问题。只需一台电脑/手机/平板,即可参与。所有课程完全免费开放! 如何利用高品质资源在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许多科研学者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个人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之路。Wiley作为全球最大的学协会出版商,与超过850余家学协会合作,出版1600余种期刊,始终致力于帮助机构与个人拓展通向成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本次讲座将以Wiley资源高效利用为出发点,着重讲解如何高效浏览Wiley的期刊和图书、论文各部分撰写的技巧,同行评审的流程等 ,相信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讲座内容 Wiley简介及优质期刊推荐 科技论文发表技巧及其注意事项 科技论文发表流程 Wiley化学期刊中国区团队及其发展规划 讲座时间 2020年10月28日 19:00-20:00 主讲人介绍 王英 Wiley 编辑 2014年于瑞典皇家工学院(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瑞典Wallenberg Foundation的支持下,2014年至2016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6年9月回到瑞典皇家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8年进入 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 编辑团队,常驻Wiley中国上海办公室。 报名方式 扫码或点击链接免费报名,报名后您将获得在线讲座网址,本次讲座名额有限,报满即止。 https://www.diaochapai.com/survey3091592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100多本开放获取期刊从网上消失了
NatureResearch 2020-10-22 17:45
研究人员发现,从2000年到2019年,已有一百多本开放获取的期刊从网上消失了,还有几百本或也面临着消失风险。 学术期刊本该提供持久的科学记录,但是根据8月27日发布的一项分析 , 在过去的20年里,已有176本开放获取期刊——以及其中发表的论文——从互联网上消失了 。 “确实不应该有科学出版物的衰退或损失,尤其是那些在网上开放的期刊。”Mikael Laakso说,他是赫尔辛基汉肯经济学院的一名信息科学家,也是上述发布在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的研究的共同作者。他和同事们发现在2000年到2019年之间,有176本期刊从网上消失了。 其中一半以上是人文社科期刊,当然也有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物理科学和数学领域的期刊。有88本期刊属于某学会或研究机构。这项分析还发现了900本目前仍然在线但似乎已停止发表论文的期刊,它们可能消失于不久的将来。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图书馆员Elizabeth Lightfoot表示,这项研究以“强有力的案例”,展示了在线期刊的脆弱性。 ▍正在消失的期刊▍ Laakso说,期刊从互联网上消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出版商停止支付网页费用,或者期刊原本托管在属于某学术机构的在线平台上,但是在站点或服务器更新时该平台被遗漏了。 期刊应该在发生这种情况时保存数字档案。1999年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发起的多备份资源保存项目 (Lots of Copies Keep Stuff Safe,简称LOCKSS) 便是为了确保当出版商不复存在时,其出版物依然可用。LOCKSS的运行方式是:对项目成员图书馆的服务器上所存储的内容进行多重备份,成员图书馆为此支付一定的年费。类似的项目还有CLOCKSS、Portico和公共知识项目的保存网络 (Public Knowledge Project’s Preservation Network,简称PKP PN) ,它们都是在过去20年里出现的,成本和覆盖面不尽相同:有些和图书馆合作,有些和出版商合作——PKP PN之类的服务对期刊免费注册。目前有上万本期刊包含在这类保存项目中,但是Laakso说,仍有上百本期刊被遗漏。 上述研究的作者之一、柏林自由大学的博士生Lisa Matthias说,要确定一本期刊是否真的在网上不可用是一项挑战,因为没有哪一个数据库追踪开放获取期刊的动向。开放获取期刊目录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简称DOAJ) 一类的数据库不会追踪已停止发表论文的期刊——而停止发表或停止网络维护的期刊一般都不会声张。 为了搞清楚有多少期刊已经消失了,研究团队手动收集了多个期刊目录的历史数据,包括DOAJ、Ulrichsweb和Scopus;之后再检查是否有期刊被列在保管注册中心(Keepers Registry)上,该中心会追踪已被纳入数字保存项目中的期刊。最后,他们到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et Archive) 的网站时光机 (Wayback Machine) 上查看现已下线的期刊的网站快照,确定它们最后的发表时间以及网站内容最后可访问的时间。 如果期刊内容只剩不到50%能在线免费访问,那么这些期刊就被视为“已消失” (研究人员承认部分期刊可能以纸版形式存在或可付费访问) 。 在176本已消失的期刊中,绝大部分是在变得不活跃后——停止发表论文——5年内消失的。约三分之一是在最后发表论文后的一年内消失的。研究人员使用这样的“生命周期”进行评估, 发现另有900本不活跃的开放获取期刊可能面临消失的风险。 ▍留存文献▍ Laakso说订阅型期刊没有包括在这项研究中,因为付费墙的存在意味着他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收集数据。他补充表示,因为这一点以及其他限制,他们的研究可能低估了已经消失的期刊数量。“你确实很难断言某个东西在什么时候绝对不存在了,但是我们已经尽了全力,”Laakso说,“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加细致和自动化的方式来追踪检测。” LOCKSS项目的代理经理Thib Guicherd-Callin说,有些期刊没有被现有的文献保存服务覆盖到也不稀奇。虽然许多团队已经在使用开源的LOCKSS软件,但是为启动数字文献保存计划所做的工作仍然“极度缺乏资金,”他补充道,“保存这些面临风险的作品的意愿是有的”,但是很少有机构会投入必要的资源来鉴定那些出版物,确保它们被收录在某个数字保存计划中。 Matthias说,确保不活跃期刊不会消失的责任应该由出版商、作者、图书馆员和文献保存服务共同承担。Lightfoot也同意说统筹协作是必要的。但是,她也表示,“这项工作究竟该怎么做,该由谁提供资金支持,这样的双重挑战使前面的道路显得模糊不清。” 参考文献: 1. Laakso, M., Matthias, L. Jahn, N. Preprint athttps://arxiv.org/abs/2008.11933(2020). 原文以 More than 100 scientific journals have disappeared from the Internet 为标题发表在 2020年9月10日的《自然》新闻版块 © nature doi:10.1038/d41586-020-02610-z 自然科研论文编辑服务 语言润色服务 : 母语为英语的编辑将纠正语言错误,调整句式表达,提升行文流畅度,改善行文风格,帮助缺乏英语写作信心的研究人员。 (质量保证:经过我们语言润色的论文仅因为语言质量问题而被期刊拒绝, 将免费获得一次重新编辑服务 。) 科学编辑服务 : 自然科研标准的编辑对科学文档进行 全面检查 ,包括结构和论证,提供详细的建议和编辑服务,帮助研究人员尽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该项服务 额外包含语言润色和投稿期刊建议 等内容。) 扫描以上二维码获取 科学编辑9折和语言润色88折优惠 点击 此处上传文稿,查看报价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期刊投稿|3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日直播预告 | 利用Wiley高品质资源发表国际论文
WileyChina 2020-10-12 12:19
Wiley一直致力于为科研机构、广大科研人员和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服务和培训工作。在新冠疫情流行的特殊时期,Wiley将继续推出 “Wiley在线讲堂” 系列讲座活动,旨在与大家继续做好科研服务工作。 感谢各位一直以来对Wiley的关注和支持! Wiley在线讲堂讲座预告 “Wiley在线讲堂”由Wiley培训顾问和资深编辑担任主讲,解答您在查找资源,论文写作,投稿中的各种问题。只需一台电脑/手机/平板,即可参与。所有课程完全免费开放!更有惊喜奖品送不停。 本学年,Wiley在线讲座将以如何高效利用Wiley资源为出发点,着重讲解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如何恰当地回复审稿人的提问和修改论文、开放获取以及出版道德规范等内容,相信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利用Wiley高品质资源发表国际论文 本次讲座将以Wiley资源高效利用为出发点,着重讲解Wiley优质期刊、图书资源推荐,Wiley疫情期间在线服务及免费资源,Wiley Online Library使用技巧等内容,相信会为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精彩内容预告 Wiley电子资源整体介绍 Wiley Online Library电子资源使用技巧 高效利用Wiley资源实现科研进展实时追踪 讲座时间 2020年10月13日 19:00-20:00 主讲人简介 胡青,Wiley产品与解决方案顾问 胡青在Wiley 从事Wiley中国区产品与解决方案业务工作,担任WOL培训师,有着丰富的培训经验,至今已完成培训一百余场。 报名方式 扫码或点击链接免费报名,报名后您将获得在线讲座网址,本次讲座名额有限,报满即止。 https://app6sjglueg4184.h5.xiaoeknow.com/v1/course/alive/l_5f72eb76e4b0e95a89c1c0ff?type=2 丰厚奖励:“奖学季”活动,福利来袭! 本期在线大讲堂将开启“奖学季”活动,扫码或点击链接免费报名,报名后您将获得在线讲座网址,每期讲座名额有限,报满即止。注册人员均有机会获赠Wiley 精美小礼品!!!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Wiley在线讲堂 | 在国际顶尖药理学期刊发表论文的诀窍
WileyChina 2020-10-12 12:14
“Wiley在线讲堂”由Wiley旗下期刊专业的编辑团队、期刊出版经理与资深科研人员担任主讲,与您分享科研工作、论文写作、投稿出版和提升科研影响力等相关的各种问题。只需一台电脑/手机/平板,即可参与。所有课程完全免费开放! 讲堂内容 Wiley国际出版集团出版的国际领先药理学期刊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简称BJP,IF: 7.73) 主编 Amrita Ahluwalia 教授 与期刊高级编辑 季勇教授 将担任主讲嘉宾,与中国科研群体分享在优质的国际药理学期刊发表论文的技巧与诀窍。 英国药理学会期刊BJP的发展历史与简介 分析BJP上关于天然产物相关研究的特点和论文接收率 解读关于天然产物研究的BJP指南(2020版) BJP编辑给中国作者的建议与互动交流 讲堂时间 2020年10月17日(周六),16:00-17:00 免费注册 扫描二维码 或 点击链接免费注册 https://www.diaochapai.com/survey3092731 主讲人简介 Amrita Ahluwalia 教授 ■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主编,英国药理学会妇女药理学委员会首任主席 ■ 巴斯大学威廉哈维研究所担任所长及心血管药理学教授 Amrita Ahluwalia教授在英国巴斯大学获得药理学学士学位,并在威廉哈维研究所从事博士阶段的学习。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她任职于英国圣乔治医学院,现在回到了母校巴斯大学威廉哈维研究所担任所长及心血管药理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针对心血管疾病找到改善心血管功能的治疗方法和策略。Amrita Ahluwalia是英国药理学会妇女药理学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并创立了阿斯利康妇女药理学奖。 季勇 教授 ■ 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 ■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亚州高级编辑(Asia Senior Editor);Member of British Pharmacological Society(BPS) 季勇教授主要从事气体分子H2S和NO及其对蛋白质修饰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及药物防治研究,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课题,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江苏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季教授还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执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委员;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亚州高级编辑;Member of British Pharmacological Society(BPS)等. 关于BJP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is the leading international general pharmacology journal published by the British Pharmacological Society. It publishes high-quality original research and authoritative reviews, addresses topical pharmacology issues, and is committed to transparency and scientific rigor.BJP hosts the highly regarded Concise Guide to Pharmacology.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科研的论文发表培训,能让我从小白变达人吗?| 调查报告
NatureResearch 2020-9-8 11:06
自然科研培训服务分为 自然大师课堂(Nature Masterclasses) 和 自然科研讲堂(Nature Research Academies) ,前者是科学论文写作与发表培训班,由自然科研期刊编辑亲授;后者是自然科研内部专家开发和提供的一系列培训课程,旨在帮助科研人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取得成功,由自然科研编辑发展经理Jeffrey Robens博士担任讲师。 自然科研讲堂课程内容概览: 以上为线下班课程内容,线上班可能会稍有不同,具体请详询我们的机构合作拓展经理。 自然科研提供的无疑都是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但我们的培训讲师经常会收到来自潜在客户或者研究人员的一个问题: “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你们的培训课程可以提升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成功率吗?” 通常,他们得到的答复是简单的两个字:“没有”。 但我们又觉得这样的答复太过于武断,是不恰当的。我们想要找到证据来回答上述问题。因此,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征询课程学员的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 一项关于课程结束后发表经历的调查 。 今年8月份,我们终于决定向2018年和2019年参加了自然科研讲堂的学员发出这项问卷调查,我们相信在这一两年时间里,他们或多或少已经进行了论文写作、投稿、甚至发表了。 一共有1423名学员收到了此项调查问卷,其中196人作出了答复,答复率约为13.8%。 调查结果 82.56% 的学员在上完自然科研讲堂的课程后撰写并发表了论文; 95.11% 的已发表学员认为自然科研讲堂课程帮助到了自己的论文发表; 与不参加自然科研讲堂情况下选择的投稿期刊相比, 97% 的已发表学员在相似或更高影响力 (48%) 水平的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自然科研讲堂如何影响你的论文发表?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收到了163份评价,可归为以下四个方面: 写作: 78份评价强调自然科研讲堂提升了写作技能 发表: 43份评价表示自然科研讲堂提升了发表成功率 课程: 19份评价表达了学员很享受上自然科研讲堂的课程 不相关: 23份评价针对非论文写作和发表培训课程(如临床研究方法)或者只是描述性的表达如“很棒”。 部分评价摘录如下: “我在2019年5月参加了自然科研讲堂,那时我刚向一个高影响力期刊投稿了论文,审稿结果是需要重大修改,而通过这次研讨会,我成功改进了论文,使其更有条理、简洁、有质量。课程内容对我的论文最终被接收起到了很好的帮助。感谢!” “自然科研讲堂的课程改变了我对整个发表流程的看法,从文稿准备到对已发表论文的延伸。” “从这个培训班学到的技巧使得我能够在领域内最好的期刊上发表我的研究成果。” “我收获了很多关于论文写作与发表有用的建议和策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拒稿很常见,但它并不意味着我应该立马放弃。我采取了Robens博士的建议,花时间修改了我的文稿,并向《自然-细胞生物学》重新提交了论文(第一次投稿被拒了),这次终于成功发表了。” “非常棒的培训课程,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写投稿信、组织数据和内容的知识,我的论文上了期刊封面,真的很感激自然科研讲堂。” “这次培训课程提升了我的写作技能——我比以前写得更好了,我利用所学知识让我的一篇论文发表在Scopus收录的Q1区期刊上。非常感谢有这次宝贵的课程!” “关于如何正确撰写论文和投稿,我从培训课程中收获了很好的经验和技能。我的论文已在一本国际期刊上发表,另有2篇论文正在投稿中。Thank you, Nature. 附:讲师简介 为您的机构举办自然科研讲堂 1)如果您是机构、院所、实验室或企业的负责人: 您可以申请与自然科研合作举办自然科研讲堂线上培训班,助力科研人员掌握论文写作和发表技能,并提升机构的科研产出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自然科研讲堂线上班不仅保持线下培训一贯的特色与品质,还增加更加多样化的互动形式,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将颁发课程结业证书,并提供课程的录制视频(30天内可回看);机构还可获得学员反馈报告。 点击此处申请机构合作,并与我们取得联系 (进入表单后,请选择机构合作服务-科研培训) 线上课程试听报名 9月8日下午4:00 ,我们将举行20分钟的自然科研讲堂线上班(论文发表)试听课程,欢迎您报名参加。 (仅针对 机构、院所、实验室或企业的负责人 ) 点击此处报名参加试听 2)如果您是科研人员或学生: 想参加自然科研的线上培训班, 欢迎点击此处,向您所在的机构推荐我们 (自然科研培训班暂不单独对个人开放报名)。 合作案例 北京理工大学联合自然科研讲堂,举办论文写作线上培训班 第二届南京大学“自然科研讲堂”成功举办 为科研人员举办培训课程 ,2019年自然科研讲堂表现如何? © 2020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科研培训|3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论文分类:你可以撰写不同类型的论文
Charlesworth 2020-8-14 15:24
作者: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 翻译:查尔斯沃思中国办公室 你是打算撰写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呢?人们经常问我们:我可以选择哪些类型的论文进行写作呢?主要类型(除医学文献外)包括“常规”论文、“综述”论文、“短论”(某些期刊有时亦将其称为“简报”)和“心得报告”。“撤稿论文”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稍后会再介绍。在医学写作中,医学、临床或药理学的论文类型通常还包括临床试验报告、案例研究和分娩报告等。类型的选择将决定后续文章的主题。 在查尔斯沃思直播及线下讲座中,“综述”及“常规”研究论文之间的区别的确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学生们常常想知道:“我在博士学位研究工作期间撰写了文献综述,对我而言,发表这篇综述会不会比发表原始研究更简单?” 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这一部分是为了对有关研究领域或问题的可引用论文进行综述。然而,以撰写综述来开启你的论文发表路程却不是最佳策略。在许多情况下,综述论文的作者或负责人通常是接受了期刊编辑邀请或委托的更高级别研究人员。我们建议,在考虑撰写综述论文之前,请查阅一些与你研究主题相关的同行评议原创研究论文。我们还建议你专注于所在的领域,建立学术声誉,让自己在几年内成为一流期刊编辑邀请撰写综述论文的名单之列。你的论文导师可能会同意以下观点:一个策略是,针对特定主题撰写五篇常规论文,再考虑将其概括为一篇综述论文。 综述论文经常被引用,是巩固你在某个领域声誉的好方法。准备好后,你随时可以向期刊编辑自告奋勇,撰写综述论文。我们的模板可以供你在与编辑联系时使用,毛遂自荐,表明现在你可以撰写某个特定领域、主题或问题的综述论文了。 撰写这些论文与“常规”研究论文的写作大相径庭,因为它们的文章结构截然不同。我们建议,在开始写作之前,你需要了解三大关键之一:论文结构(另外两大关键为“主旨信息”和“目标受众群体”)。 撰写优秀的综述论文是一门艺术。在通过机构预约的论文写作研讨会中,我们教导作者如何组织及撰写这类学术论文。以下是一些秘诀:首先,确定你论文涉及的领域或问题。这些论文包括概述性的引言和结论部分,旨在总结某个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与待解决问题。列出你要在综述中提及的主要问题或领域,并将其组织起来,构成文章的主体(也许是一系列子标题)。这些论文的目的是以有效、全面且有用的方式总结特定领域的知识:你希望人们阅读你的综述论文,并在以后的研究中引用它。 你是否应该在撰写的综述论文中使用自己未发布的数据?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它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包含多少新信息?可以将其概括为一个数字吗?你的新结果有多重要?根据一般的经验,通常都是将新数据和结果以独立一篇文章(或其中一部分)发布,以便在撰写综述论文时可以引用它们。主要原因是,研究人员通常不是在发表生涯之初便开始撰写“综述论文”,而是在特定领域建立文献体系之后。 相反,短论,顾名思义,即你有机会(在期刊允许的情况下)发布重大成果但可能不足以撰写完整论文时所提供的简要数据和结果摘要。重大研究成果的快速发布是科学发展的关键;确实,许多研究人员喜欢为此使用预印本服务系统。你可以查阅我们的其他文章,了解这些服务系统的优缺点。
4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节省论文发表费用,教你几招!
AJE2017 2020-7-31 09:15
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 2 万元人民币需经必要性审核?自然科学基金 2020 年预算减少 22 亿元?如此科研大形势之下,莫要过于担心自己发论文的小钱钱没有着落,教您几个节省论文发表费用的诀窍,快来看看吧! 今年 2 月,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文中除了对改进和规范科技评价体系进行了各项指示之外,还明确要求“加强论文发表支出管理”——“对于单篇论文发表支出 超过 2 万元人民币 的,需经该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除此之外,据悉,与 2019 年预算执行数相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0 年预算大幅缩减 22 亿 ,然而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却较上一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基金申请竞争激烈、“僧多粥少”的同时,资金管理措施也日趋严格,论文资助范围和论文发表支出都受到严格控制和管理。 看来,今后搞科研、发论文的日子也需要“精打细算”了。 我们知道,科研论文在投稿、发表于学术期刊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确实需要向出版商或杂志社支付一定的版面费或论文处理费(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 APC )等等费用。那么, 不妨多多了解一些节省论文发表费用的小诀窍,这样,就不必过于担心自己辛辛苦苦做出的科研成果,到了临近论文发表的时候由于费用过高而一筹莫展了。 精简稿件的字数、页数 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宜准确、简洁、清楚。做到简洁,不仅有助于更直截了当、简明扼要地阐述文章内容,还有助于降低出版成本。一般来说,在进行初稿的写作时,注意力大多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科研内容上; 而当初稿写作完成之后,则可以多多通读几遍,将重点放在修改不当用词和错误拼写,以及删减冗余或非必要的单词、句子甚至段落上面,从而精简稿件的字数和页数。 为了减少单词的数量,在组织语句时,有时不妨开门见山地直接以主语作为开头,这样可能更易于写出简洁的句子。例如,在“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time for the reaction to complete was 15 min ”这句话中,由“ It was observed that… ”引导的从句完全没有必要,大可直接精简为“ The reaction time was 15 min ”;又如,像“ It is possible that… ”这样的从句,其实只用一个单词“ possibly ”就可以替代。 合并、节省图片的数量 另一个节省出版成本的方法是减少图片的数量,并尽可能地节省彩图的数量。 如果可能,可考虑将多个图片合并为一个,这样,也有助于在一个大图中更完整地呈现该部分实验结果。此外,对于有些不复杂的统计结果图,例如某些所涉及实验组别较少的柱形图等等,若不需要彩色填充就可以有效区分各个组别,则可以考虑用灰度图代替彩图来进行绘制——当然,这只适用于没有造成数据丢失且不影响数据和图片呈现效果的情况,而诸如染色后的病理切片等实验结果图片,就完全不适合用黑白图了。 明智地选择期刊 选择的期刊不同,所支付的费用往往亦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可能相去甚远。 有些基于订阅的期刊,可能不收取或收取相对较少的论文发表相关费用, 但是对于这类期刊,只有付费订阅了该期刊才能访问文章全文,并且可能还需要作者将版权转移到该期刊上。 为了增加论文的可见性,还可以选择将论文发表于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 OA )期刊。金色开放获取( gold OA )可使论文一经发表就立即免费在出版商的网站上上线,供其他读者浏览或下载全文。 对于完全开放获取期刊,可以在“开放获取期刊目录”(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 DOAJ )的网站上( https://doaj.org/ )来选择价格更实惠的 OA 期刊,从而节省论文发表成本。 当然,目前不少期刊都采用混合开放获取期刊的模式,即通过是否支付开放获取费用,来为文章作者提供是否 OA 的选择。 谨防诈骗信息和掠夺性期刊 学术出版蒸蒸日上的同时,也滋生了不少投机取巧的学术不端行为。科学研究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就算再急着晋职称、申经费,也要一步一个脚印, 切不可相信论文代写、代发等虚假广告 ——要么骗取一笔钱财就销声匿迹,耽误时间还损失钱财;要么炮制出实验结果根本不可靠的稿件,即便一时侥幸得以发表,最终却不得不以撤稿收场,对自己的学术生涯造成不良影响——这些不仅无益于节省出版成本,反而得不偿失。 此外,如果莫名收到一些邮件,内容是关于只要支付一笔价格不菲的费用,就可以加快或顺利通过同行评议流程,甚至保证稿件能被录用、发表的,都要小心谨慎。一般来说,正规期刊的编辑部、杂志社或出版商,都有较为严格的稿件处理和审稿流程,收费条目和规则也非常清楚,不会随便收费,更不会要求作者花钱来决定稿件的去留。 因此,如果收到类似上述内容的邮件,一种情况可能是有人在冒充某一知名期刊妄图实施诈骗, 需认真核对发件人的邮箱地址,若碰巧有稿件已投至该期刊正在处理过程中,可在必要时联系期刊编辑进行确认; 另一种情况则可能是遇到了掠夺性期刊, 需仔细辨别,避免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科研心血投至学术质量堪忧、甚至已被列入“黑名单”的掠夺性期刊,不仅浪费金钱,对论文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也基本没有益处。 开展合作,互利共赢 与其他科研机构或科研团队的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创造力、效率和敏捷性,拓宽学术视野和科研思路,还可以通过分摊论文发表费用来降低各自的出版成本。 近些年来,跨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也着实受到了各大期刊更多的关注和青睐,所以,不要再一味只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了,这样也不利于发现重大的科研突破点,抬头多看看周围,若能寻求合作共赢岂不是美哉? 此外,一些科研机构与提供优惠服务价格的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例如,如果您的文章需要翻译或英文语言编辑,那么您所在的机构可以考虑成为 AJE 的合作 伙伴,从而获得批 量折扣价格 的服务。点击 https://www.aje.com/partnerships/ ,查 看如何与 AJE 合 作。 参考来源: 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 https://mp.weixin.qq.com/s/xQvhPRj6T45LHVmmisMbRQ 喜欢这篇博文吗?如果您觉得本博文对您和身边的人有所帮助,欢迎将其推荐到博客首页或分享至您的个人博客。看到您的推荐或收到您分享本博文的后台提醒后, 我们将通过私人消息为您赠送 AJE 润色服务的优惠代码 及使用方法说明,作为对您支持的回馈与感谢。 如果您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有英语翻译和语言编辑的需求,敬请发送邮件至 support@aje.com ;如您想了解 AJE 如何帮助研究者取得成功的更多信息,敬请访问 AJE 中文官网 www.aje.cn 。 本文首发于“ AJE 美国期刊专家 ”微信公众平台。您也可以通过微信与我们交流,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找到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翻译自 AJE 作者资源 中心 https://www.aje.com/arc/ ,原文 标题 5 Ways to Save on Publication Costs ,作者 Sheila Vieira 。本文由 AJE 北京办公室负责翻译、撰写。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 推荐到博客首页或分享至您的个人博客; 如需转载,请邮件 chinagroups@aje.com 。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个人分类: AJE 学术博文|6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理工大学联合自然科研讲堂,举办论文写作线上培训班
NatureResearch 2020-7-24 16:48
为帮助北京理工大学(BIT)科研工作者掌握高效的发表策略与技能,提高投稿成功率和研究者的国际声望,北理工教师发展中心联合自然科研讲堂于7月共同举办了为期三天的“英文科技论文作者研修班”。受疫情影响,这次自然科研讲堂的培训课程在线上举行,为参加的250余名青年学者提供科技论文写作、投稿与发表方面的培训。 图片来源: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课程内容:作者讲堂线上班 作者讲堂旨在帮助事业刚起步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并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在研究领域内的影响力。课程最多可容纳250人参与。 作者讲堂包含6个模块,每个模块需时120分钟。机构可自由选择其中3-6个模块,在连续几天或者每隔一天上完。此次北理工选择以下6个模块的培训课程,连续3天上完。 模块一:有效的学术写作 模块二:论文结构 模块三:提升论文可见度 模块四:论文发表伦理 模块五:成功投稿的策略 模块六:同行评议和发表 ▍学员群体:250余名青年学者 参加此次线上研修班的学员主要是北理工物理科学和工程学的研究者,还有少部分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学员。其中,有一定数量的学员表示他们有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经验,但仍希望未来能提升论文发表的成功率及其影响力。 ▍课程主讲人:自然科研专业讲师Jeffrey Robens Jeffrey Robens博士拥有20年的学术经验和深厚的科研背景,已发表大量论文,且获奖无数。他博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曾在新加坡和日本的一流研究机构和大学任职。他目前担任自然科研的编辑发展经理,为全球的作者举办自然科研讲堂,帮助他们提高论文质量,使他们的影响最大化。 ▍课程形式:实时在线课程 除课堂讲解外,Jeffrey以贴近老师和同学们研究领域的生动案例为基础,通过各种有趣的互动及习题练习,加深了听众对于每个讲解部分的理解。虽然是线上课程,大家在每个问答环节都积极提问,互动讨论很热烈,老师和同学们都纷纷反馈受益颇多。 ▍ 课程反馈 100% 的学员对课程的总体质量感到满意 99.4% 的学员认为此次线上课程清晰并吸引人 98.8% 的学员认同课程内容相关度高 99.4% 的学员赞同讲师的学识渊博 95.3% 的学员参加过此次研修班后,他们对论文写作和投稿更有信心了 100% 的学员表示他们能够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净推荐值(NPS)*:79.3 ( * 净推荐值 Net Promoter Score ( NPS )是指现有用户向其他人推荐某种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指数。通常,得分 50 就是一个不错的分数了,而大于 70 则被认为是优秀,用户的忠诚度很高。) ▍ 学员评价 “我全程参加了本次研修会,研修会的内容非常实用,让我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收获颇丰,建议今后围绕提升青年教师研究课题创新能力、学术报告PPT设计等方面继续组织专项培训。” “对于论文撰写、投稿、与编辑交流方面都有很多的收获,需要进一步消化吸收,谢谢组织者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 “很感谢Jeffrey Robens的优秀课程,也非常感谢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得很好!” “此次培训对于作者准备论文和选择目标期刊都很有帮助,Jeff博士在问答环节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都能从中受益。” “课程很棒,Jeffrey也是个很棒的讲师,三天的学习让我获益颇丰,尤其是在写cover letter和回复信方面。我有信心我学到的知识肯定会提高我的论文写作和发表技能。很感谢Jeffrey的付出。” “课程总体让人感觉舒适自在,给我帮助很大的是讲师在投稿和应对拒稿上的建议。此次课程将使我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基于97个学员评价生成的词云 关于自然科研讲堂 自然科研讲堂(Nature Research Academies)是自然科研内部专家开发和提供的一系列培训课程,帮助科研人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取得成功。 课程内容包含作者讲堂(写作、投稿和发表技巧)、科学传播、申请研究职位、临床研究方法、系统综述与元分析和期刊编辑培训等。 现在,自然科研讲堂也推出了线上培训服务,不仅保持线下培训一贯的特色与品质,还增加更加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并且课程结束后,学员可获得为期30天的课程录制视频回看权限。 如果您也想为您的机构举办自然科研讲堂,请 点击此处 与我们取得联系。 (进入表单后,请选择机构合作服务-科研培训。) 点击此处 了解自然科研讲堂更多信息 ©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科研培训|5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发表即灭亡是错误观念,但对年轻学者来说或许仍然适用
Charlesworth 2020-7-6 13:36
作者: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 翻译:查尔斯沃思中国办公室 尽管“不发表即灭亡”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误观念,但其仍然是初入职场的研究人员在学术旅程开始时所面临的众多压力之一。放眼全球,似乎这一情况都如此相同,为此,本期我们邀请查尔斯沃思英国编辑团队成员,谈谈他们对此的理解及建议。译文如下: 至少在获得高校全日制终身教职之前,你都无法在学术界这一工作领域随心所欲。 在这期间会发生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某些情况下,研究人员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便能立刻就业,而在其他情况下,这一转变可能需要数十年,有时甚至会一无所获。 这是老生常谈了,但所有非学术界人士均认为他们知道答案:不发表即灭亡。 换言之,努力在最优秀的期刊中发表更多的论文:这是我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我在美国、爱尔兰、英国和匈牙利深耕于学术研究领域近二十余载。压力可能会很大,尤其是对初入职场的研究人员(通常是签署短期合同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或刚入职的学术人员)而言。 然而,发表研究论文的压力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初入职场的研究人员所面临的压力实际上来源于多方面,并取决于不同的领域,而论文发表事实上却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本文简要介绍了助力该目标实现的一些方法与建议。 学术人员就业结构明显呈金字塔形(且以男性为主,这是另一个话题);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人数远远超过博士后职位的数量,同样,博士后的人数远远超过全职或兼职学术职位数量。 这一现象导致美国大学助教危机的产生。例如,身兼两个或以上助教职位的优质人才所期望的兼职薪资往往偏低,他们仅仅希望可以以此方式确保研究的继续进行,并在未来的某一天获得终身教职或全职职位。该问题之所以会升级为危机,仅仅是因为教师及学生在这一关键的职业生涯阶段未能从任一方面获得充足的资金援助。 Robert Maxwell 自 Robert Maxwell 的出版帝国建立以来,学术出版领域似乎亦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可供开放获取的文章数量正在增加,研究人员对出版过程的控制权也越来越大。这种变化部分是由资助机构和同行评议文化共同驱动的。 欧洲、英国和其他国家的资助机构要求学术文章作者将其作品上传至可供开放获取的平台(如:S计划)。同时,在研究界中,更多作者不愿与“店大欺客”的出版社合作。 我认为,这些变化并不会对出版业构成现实威胁,而是会带来巨大机遇。各类出版社均可采取行动,研究新方法,开发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初入职场的研究人员减轻压力,其中包括教育系统以及更为高效的同行评议系统,给予作者更多自由。同时,创建相关机制,改善作者在期刊研究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体验。 最让初入职场的研究人员感到头痛的是,要按时完成相关研究项目并确保其中的研究成果可供发表,且文章最好能为登载的刊物带来更高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初入职场的研究人员还需花费时间完成其他任务,如:接受课题相关培训、举一反三技能训练以及在职业生涯早期对研究人员进行监督。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研究生课程均需要资金并具有时间限制。 英国资源中心(UKRC)研究生培训项目对在读博士的资助时间长达四年,这一时间长度十分符合国际标准。 因此,研究生必须确保:1. 完成相关研究工作,获得学位;2. 研究方向新颖,内容质量高,可供发表。然而,这并非全部,一名有抱负的年轻研究人员还必须能够筹集资金,寻求并获得资助,申请职业生涯下一阶段的职位,或成为博士后,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另一个相关项目。 初入职场的研究人员针对以上多种压力(如:按时完成工作、确保内容质量符合发表要求、筹集资金、提升知名度、建立研究团队并确定研究主题以及创建相关小组以指导更加年轻的研究人员)的解决方式亦截然不同。 我认识的一些研究生选择“什么都发表”,无论内容质量如何,都起草尽可能多的论文,而另一些则更加严格,选择一两个突出的研究成果,提升其文章质量。我发现较少人选择后者,因为他们常常会感到不安,特别是当其他博士生在论文数量上“节节高升”的时候。 由于其他可用基准较少,因而初入职场的研究人员常根据载文的数量衡量其“成功”,他们的未来亦充满着未知数。 对于一位初入职场的研究人员来说,发表文章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亦取决于他们的研究领域。若你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和一些现成的设备进行研究(如:我的研究领域——古生物学),那么撰写大量论文当然轻而易举。但是,若你在激光光谱学等领域进行研究工作,则可能需要价值30万美元的设备才能开始,并且每年的实验室运行成本为五万美元。你必须通过某些渠道筹集相关经费。每年所书写的大量经费申请在总体上的成功率最高仅为30%,这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另外,由于不知道资助方将通过哪些经费申请,因此很难预测或控制研究项目的方向。 在我的领域,这要容易得多。研究通常涉及多个步骤:以一只或一组恐龙作为研究对象(通常在博物馆中,有时在野外);对其进行描述及说明,找到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考虑其对相关热议问题的重要性(如:飞行进化),然后将文章提交出版。我学术生涯中的生态学或实验室同事常常对我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才可以完成数据收集工作并撰写一两篇论文。人们常说,在我们的领域中,撰写论文(主题只与化石相关,研究人员所要做的即“给化石上色”),在优秀期刊中发表论文(人们喜欢恐龙),并获得较高的H指数,是一件易事。 这些例子凸显了研究领域之间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仅根据论文数量和H指数来评估学者并非学术文章原创性和质量评估最佳方法的原因之一。 论文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支持服务 | 英国编辑团队介绍
3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第一篇SCI文章发表经历 --【征稿系列15】
LetPubSCI 2020-6-15 16:02
研二的时候,我投出了第一篇 SCI 论文。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小坎坷,但论文最终顺利录用。作为一个科研新人,在探索投稿的道路上得到了多方的帮助,心存感激。回忆起从写作到录用的过程,心中诸多感慨,也有一点点心得,因此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像我一样的科研新人,在发表 SCI 论文的道路上少走些许弯路。 1、打磨论文初稿——细节决定成败 去年 2 月份,我完成了英文论文的初稿。从完成初稿到论文投出,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老师和同组同学对文章内容质量的把关,另一方面是专业服务机构对文章的语言表述进行修改和润色。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找到了专业的论文润色服务机构 LetPub 进行论文润色。 LetPub 的编辑老师工作非常高效、细致,在 7 个工作日内便返回了修改稿,大到句义词义,小到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修改,并且在文中附注提醒作者此处需要再次确认。有了经过 LetPub 专业润色后的论文,我对自己的稿件更有信心和底气了,于是选择了 SAGE 的期刊《 Part A: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进行投稿。 文章投出之后,石沉大海。稿件一直停留在审稿人手中,迟迟没有给出审稿意见。于是这中间经历了多次曲折的催稿,我们态度很委婉,但是等了几个月也险些耐不住性子。所幸编辑的态度一直很好,及时给了我们进度反馈,最后我们终于在论文投出后的第五个月收到了审稿意见。 审稿人给出的建议是:小修之后即可推荐录用。 反思: 论文投出前的准备工作基本上决定了投稿的成败。在论文投出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检查和修改,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拼写错误、语句歧义、图片质量不够等问题给审稿人的审稿工作造成麻烦,更避免了因“低级错误”而被拒稿对投稿人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打击。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我依然认为在论文初稿便投入足够多时间和精力去修改细节是最值得的。 2、应对审稿意见——戒骄戒躁,拒绝敷衍 此 时已胜利在握,这对第一次投稿的我来说似乎是提前初尝了收获的喜悦,没想到接下来我犯了一个不必要的小错误,多走了两个月的弯路。 当时审稿人总共提出了五个具体问题,总的来说态度比较温和,并且没有针对语言问题提出任何意见。他所提出的问题包括建议将总压损失系数的定义式改为常用形式并补充说明其中一个参数、建议补充另一攻角下的验证试验结果等细节问题,并且在最后一个问题中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希望我针对这一流场对称性问题进行讨论。 在仔细研究完这些问题后,我认为这几个问题都非常容易回答,于是我在三天之内便修改好了论文。在投出的前一刻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最后一个关于讨论流场对称性的问题,其实可以继续展开论述,但是我只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而没有过多展开,在修改稿中只增加了寥寥三行字。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研究的重点,不需要大量篇幅来讨论,另一方面是因为毕业在即,我想节省时间,赶紧改好论文,争取尽快录用。带着这样隐隐的担心,我还是给审稿人写好了回复并且很快将修改稿投了出去。 事实证明,“墨菲定律”可能会迟到,但是从不缺席。又经历了两个月的漫长等待后,我等来的不是录用通知,而是第二次修改意见。意见只有一条:希望我针对流场对称性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阐述。 此时的我心里有些许失落,也十分懊悔自己没有好好重视第一次审稿意见,白白浪费了时间,走了弯路。于是我在接下来的几天重新调整好心态,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详实的阐述。为了丰富这部分讨论,我引用了两位前辈的论文,对比在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和边界条件下所形成的这一流动现象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终,在我完成硕士毕业答辩的十天之后,我们终于收到了这篇文章的录用通知。 反思: 在这一阶段由于急于求成,对待审稿意见不够重视,导致了不必要的二次修改,白白浪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希望今后大家在应对审稿意见时,要摆平心态,多斟酌、多思考,修改论文要尽可能地做到详尽、详实,在文章投出前要确保已经做好充分的完善,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3、总结 总结一下,这次的论文写作和投稿经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在此要特别感谢 LetPub 提供的润色服务,帮助我轻松闯过投稿路上的第一道难关。 通过这次经历,我也认识到论文写作是严谨的,不仅内容上要做到逻辑自洽、内容详实,细节也不能被忽略。每一位作者都应对自己的论文始终保持负责的态度,对待前辈提出的宝贵意见应该虚心接受、及时消化。 希望在未来我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继续加油。最后,衷心祝愿大家都能达成自己的科研目标,勇攀高峰,硕果累累。 附作者论文链接: Effect of undulating blades on highly loaded compressor cascade performance 作者: 苏丽蓉 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国际期刊和出版社推荐LetPub编辑服务 SCI论文英语润色 │ 同行资深专家修改 │ 专业论文翻译 │ 格式排版整理 │ SCI论文图片处理 │ VideoAbstract 学术翻译英译中 │ SCI论文查重 │ LaTeX论文润色 │ SCI论文写作讲座 │ 联系我们
2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爱直播:学术评价机制的改变会对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missqi 2020-5-9 19:06
学术评价机制的改变会对我们科学研究、文章发表、基金评审、职称等等。。。带来什么影响呢? KeAi直播课堂上线啦! 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 免费 在线参加的! 搬好小板凳,准备好参加我们第一期直播~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足准备,我们将在 5月19日下午4点 (北京时间)为您奉上第一次直播课程: Changing Research Evaluation Policies in China – Insights and Impact 今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2月20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主讲人将带领大家一起深度解析两份文件的出台背景及重要精神,思考新的政策对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出版商等的影响。 主讲人 颜帅 (博士,编审,独立顾问) 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主任、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兼期刊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大中华区学术关系总监。目前兼任中国期刊协会理事、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委员,国际学术与专业出版商协会(ALPSP)董事,OASPA2020年会委员会委员。曾兼任过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2004—2019-06)、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2012—2018)、ISMTE亚太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等。 Christos Petrou Scholarly Intelligence 创始人及首席分析师,他曾在Clarivate Analytics的Web of Science Group和Springer Nature的Open Access portfolio担任分析师。他曾在A.T. Kearney担任顾问,拥有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MBA学位。 开讲时间 本次直播时间为 2020年5月19日 北京时间16:00—17:00 (记得添加到您的日历提醒中~) 参与方式 本次直播使用Zoom,免费注册参加,记得提前注册~ 手机端和PC端均支持在线注册和观看。 (为保证观看直播的流畅性和稳定性,建议大家可以使用zoom客户端。 ) 参会注册链接: https://zoom.us/webinar/register/WN_Wzu6C3E9QEKZbt5C3P6RGw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直接注册! 或长按识别下方注册二维码: 还在等什么,快来免费注册参会吧,不要错过这次精彩的研讨会~ 如果对本次直播有任何疑问,请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您解答! 扫描二维码,立刻免费注册参加吧
个人分类: 资讯|2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发国际期刊,你用过这些工具、技巧和数据库吗?
NatureResearch 2020-4-26 10:16
运用现代工具管理研究文献,分析已出版的文章,并寻找语言老师提高论文质量。 英语非母语的学者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往往要下一番功夫。作为大学语言老师和研究人员,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帮助过不同学科领域的新手学者提高他们要发表的论文的质量。 这里,我们总结了几条如何提高国际期刊论文写作效率的建议。 来源:Getty 运用现代工具 学术写作的核心是 再利 用 :我们在他人的想法、话语和语言基础上进行拓展。如果新手学者不能事先熟悉如何对一系列研究文献加以再利用,那么他们很难良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我们教过的许多一年级研究生还不懂得 利用Zotero、Mendeley和EndNote这些研究管理工具 。这些工具不仅能通过文字处理工具为作者 自动生成参考文献 ,还能让研究人员 构建个人学术论文库 ,在论文段落中做笔记,思索如何移用到将来的论文中。通过利用Zotero的收集、标签和相关项目功能,研究人员还能为相关的研究项目 建立一个数字资料库 。 借鉴目标期刊的论文 在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文献库后,研究人员可以对照不同内容, 学习目标期刊中论文的遣词造句 。 尝试理解文章的结构:不要问作者要说什么,而是看他们怎么说。研究人员应该 观察其他作者是如何通过特定句子结构和格式来“分阶段”推进论据的 ,并借用这种形式。 比方说,论文引言通常都会有个开头 (“……是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领域”) ;中间部分 (“过去的大部分研究并未直接解决……问题”) ;以及结尾 (“本次研究的目标是……”) 。研究人员不应直接套用这些句子,这容易引起抄袭嫌疑;而是 注意观察 这些 发表过的论文格式,花一番功夫后加以重新利用。 利用电子工具提升遣词造句 电子版研究论文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选择自己论文的正确用词、增加句子结构的多样性。比如,在线数据库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有一个研究论文子集 (包含1.12亿个单词量) , 其搜索功能让用户可以在输入单个词语后,找到这些词语常见的搭配组合,以及他人如何利用这些词组句。 谷歌学术的高级搜索功能 还可以帮助学生模仿特定期刊的句式。 比如,用谷歌学术搜索“increasing attention source:Nature”,就能得到《自然》论文中含有这一短语的3160个句子,让论文新手找到很多可以借用的语法结构。 向导师和语言老师寻求反馈 最后,研究生应该 尽早向导师征求论文反馈意见,确保自己的引言和讨论部分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作为语言老师,我们经常会收到帮助审校论文的请求。 对于许多新手学者来说, 最大的困难并非在于如何保证语法准确,反倒是如何清晰连贯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更难。 如果能和语言老师面对面地讨论如何改进论文,而不是付费请陌生人编辑润色,一定能让作者收获更多。 原文以 How to write effectively f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为标题 发布在2019年1月30日《自然》职业专栏上 原文作者:Simon Wang和Yongyan Li ⓝ Nature|doi:10.1038/d41586-019-00359-8 自然科研论文语言润色服务 施普林格·自然致力于促进研究人员的事业发展,从2008年开始便推出自然科研编辑服务(Nature Research Editing Service),目前编辑过的文档数量超过 75000 篇。 针对英文写作,我们有语言润色服务可供选择,母语为英语的编辑将纠正语言错误,调整句式表达,提升行文流畅度,改善行文风格,帮助缺乏英语写作信心的研究人员。 ▲ 点击上图了解服务详情 点击此处上传文稿,获取报价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2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写作如何“机智”地回复审稿人
YYQLZ 2020-4-6 19:44
文章辛辛苦苦投出去了,漫长的等待后便会迎来审稿人一系列的建议与意见,有的会客客气气的指出你的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有的不免会提出各种问题刁难你。此时你除了认真的修改文章之外, 还应学会如何机智的与审稿人书信交流,毕竟你的文章录与否是由他决定的。 大部分人除了会说“谢谢”之外再可言,生怕说错话,那么这次为大家推荐一款帮助你有理有据机智地回复审稿人的神器。 科研者之家平台( http://www.home-for-researchers.com )“ 审稿人 / 回复信 ” 写作辅助工具 实时收录已经录用文章的回复信中的“一问一答”,部分来源期刊影响因子大于 10 ,其中的许多回复语录非常值得借鉴,目前总量已达 112 万个段落。 参考搜索过程中选择以审稿人或回复者两种角色,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获得对应语料及其上下文语境,你就可以从中汲取点回复的套路, 从而提高审稿信和回复信的写作效率。 具体使用地址和功能使用见科研者之家网站平台 http://www.home-for-researchers.com 版权声明: 来源(首发):微信公众号《技能 Tools 》
个人分类: 工具|3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一期材料科学ESI排名有感——不能以发论文为科研活动的主要目的
fengroad 2020-3-21 20:17
1, 入选数量不断增加,记得 2016 年的时候大概入选数量一般在 700+ 的水平,目前达到了 941 个,就是蛋糕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机构的材料学科进入 ESI 前 1% , ESI 泡沫? 2, 中国增长很快, 2020 年 3 月中国大陆 170 ,香港 6 ,台湾 17 ,澳门 0 ,合计 193 个单位进入全球前 1% ,美国 194 个单位; 3, 中国单位国际排名不断提升,但是国内排名没有变化,就是在前几年 ESI 的号召下,国内水涨船高,大家都抓论文,都进步,所以可能三年前刚进入的时候全球 700 名,国内 80 名,现在全球 400 名,国内还是 80 名; 4, 进入排行榜最多的前 10 名国家,美国 194 ,中国 193 ,德国 60 ,韩国 55 ,法国 54 ,印度 36 ,日本 29 ,西班牙 28 ,英格兰 26 ,澳大利亚 21 。感觉中、美、德、法、印、西、澳都是正常表现, a) 为什么英格兰这么少?英语是他们的母语,而且英国办了那么多期刊? b )为什么日本这么少?日本近年来诺奖励这么多,应该全国发论文可以的; c )为什么韩国这么多,没多少人口,没多少高校,但是入选数量很大? 可能是: I )中国前几年有政策鼓励,特别强调论文,所以发的很多,此外也经过了论文初期认识阶段,硕士生都可以发 SCI 了,属于积累爆发; II )美国吸引了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而且数据库本身也是美国的,自然发的论文多; III )英格兰,是不是惰性了?想不明白,英语国家,有语言优势,应该很多; IV )韩国,好像听说也有类似中国的刺激政策,所以也发了很多论文; V )日本为什么这么少,估计和日本的科研方式有关,听说日本人特别认真,长期坚持一个方向,不轻易追热点,如果没有刺激正常,也不会发太多论文,全心做事,所以自然入选就少? 所以话说回来,一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真抓实干,解决问题,论文是要发的,传播知识,但不能以发论文为科研活动的主要目的。
2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论阁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以及发表
Enago 2020-2-13 12:34
英论阁在此全国防疫战中与科研人员站在一起,在全球医药研究界加速相关研究的当头,英论阁义不容辞、决不缺席。 为了促进关键研究的快速发表,我们免费义务提供让您快速发表2019-nCoV研究需要的任何服务,包括 论文润色、翻译、以及期刊提交上的支持服务 。 不只如此,英论阁最近为回馈中国学界所推出的"英论阁科研基金"中,提供5万人民币给医学研究,我们会给予新型冠状病毒研究项目特别的考虑。请把握申请机会,详情请参考 英论阁基金官网 。 免费润色、翻译、以及期刊提交支持服务的 申请期限为2020年3月31日 ,但可能依情势发展而调整,您只需填写简易表单并上传稿件,我们的期刊专家会帮助您选择您最需要的服务,并协助您进行后续流程。 请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EnagoChina
个人分类: 期刊发表|3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对审稿意见瑟瑟发抖?我来教你有效回复
EditSprings 2019-8-14 17:10
审稿人的意见我们无法左右,但回复意见的技巧却可以总结掌握。 1. 痛定思痛 几乎很少有文章在不用修改的情况下就能被直接接受。所以,作者一般都会在同行评议后收到来自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或多或少的修改意见,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虽然这可能会打击到作者,但也是为了确保你的论文可靠,真实,清晰,完整。 当你收到审稿意见后,需要克服自己的挫败感,调整情绪修改文章并及时回复审稿人。这时需要理智的判断,不然会对自己不利。辩驳往往会使审稿人和编辑对你的意见两极分化。 2. 理解编辑的反馈信 反馈信示例: 例1: 拒绝,不接受重新提交。 Your paper has been examined by 2 expert reviewers. Unfortunately, we must decline this manuscript for publication. The reasons for this decision are indicated in the reviewers' comments. 例2:目前拒绝,以后可能接收 Your paper has been examined by 2 expert reviewers. For the reasons explained in the comments, we cannot accept this manuscript for publication in Clinical Chemistry. We would consider a revised version that takes these criticisms into account but cannot offer assurance that submission of a revised manuscript will lead to acceptance. 例3:修改后可能接收 Your paper has been examined by 2 expert reviewers. As you will see in their comments, each reviewer finds merit in the work but make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Please consider the suggestions carefully, as the changes will produce an article that better serves you and our readers. 第一种,在表示拒绝的反馈信中,编辑通常会说期待再次来稿。这种情况下,作者最好考虑另外的期刊进行投稿。 第二种,有一些拒绝信提供了重新提交的机会。可以继续尝试投稿,但你需要仔细考虑是否能够通过修改达到审稿人的要求。如果审稿人发现文章中有太多问题,那么他们在读到一半过后就不再继续发表意见了。如果你决定重新提交,那么会有两种可能:(1)审稿人对你的论文已经有了很差的印象;(2)审稿人针对上次没有看到的内容提出更多修改意见。 第三种情况就是常见的“修改后提交”这种反馈。这种情况下,只要你按照意见进行修改,再次提交的文章一般都会被接受。所以你应该尽早修改并提交。 3. 审稿意见预处理 当你阅读了编辑的反馈信以及审稿人的意见之后,至少要花一天的时间来消化,以确保你真正理解了审稿人的修改建议。你可以将这些意见分类,然后制定修改计划。例如:(1)要求进一步阐明内容,填补论文中的漏洞,或者增加实验细节;(2)要求重新分析、表达或解释现有数据;(3)要求进行更多实验或进一步证明概念;(4)无法满足的要求。确定范围后可以帮助你提高效率。如果要求进行额外的数据分析或统计分析,那么你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资源或是否需要咨询专业统计师。如果要求进行额外的实验,那么就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始实施。如果有的修改要求你不能满足,那么也需要提出别的想法。总之要让审稿人满意。 4. 审稿人错的反面并不是你对 有时审稿人会忽视一些内容,然后在评论中询问;有时审稿人并不是该领域专家,因此他们可能会让你删掉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有时审稿人可能误解某些结论,从而提出质疑。 总而言之,审稿人是可能出错的。 但即使审稿人错了,也不意味着你就是对的。你应该首先考虑如何对你的文章进行改进,因为有时也许是你误导了审稿人,或者某些内容没有阐释清楚或充分强调。在找到 强有力的证据 证明自己正确、审稿人错误的时候,以学术交流的口吻向审稿人阐述而不是直接指出审稿人的错误。 5. 辩驳要明智 通常情况下,审稿人会要求你进行多次修改。其中有些建议你会认为是有价值的,而有些则显得无关紧要,甚至有一些你并不认同。但即使在某些问题上你不完全同意审稿人的意见,你也需要明智地进行辩驳。如果审稿人要求的修改内容并不影响整体效果,那么请尽量修改。因为这对你并无坏处,还能表现出你在认真对待审稿意见。然而,如果你认为要求的修改会对论文产生负面影响,那么请有礼貌地提出你的不同意见。千万不要毫不留情面地指出审稿人是错误的。应该耐心地解释审稿人可能误解了某部分内容,以及你希望保持文本的完整性。然而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这些解释的话如果添加到你的文章中,或许就可以避免读者的误解。 6. 不要以一位审稿人的意见来否定另一位审稿人 在回复审稿人时,绝对不要使用的一种观点就是,针对一位审稿人提出的质疑,以另一位审稿人的意见来否定。编辑在选择审稿人时,往往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专业领域,从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意见。这种方法有助于对文章进行全面的评价。所以,不要认为没有批评就等于默认了你的观点。在回复每一位审稿人的时候都不要以其他审稿人的意见为理由。 在某些情况下,审稿人会提出截然相反的建议。例如,一位审稿人可能会建议对某个数据增加更多信息,而另一位审稿人则建议将该数据删除。这时你必须自己判断采纳哪种意见更有利于你的论文。但也不要忽视任何一位审稿人,你需要解释你最后做出选择的理由。 7. 感谢审稿人和编辑 审稿人是自愿牺牲时间来评审论文的。尽管有些意见看上去很犀利,但大部分审稿人本身也是作者,他们希望指出改进论文的方法。所以,应该对他们的工作心存感激。重新提交论文时要尽量对他们的意见都做出回复。 回复要经过深思熟虑,并且有礼有节。如果审稿人赞扬了你论文的某些方面,你应该表示感谢。如果审稿人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是你没有考虑到的,你也应该表示感谢,即使你认为这个观点可能与文章相关度不高。 8. 回复时要复述审稿意见 编辑和审稿人或许不会记得他们给出的具体意见,所以你应该首先复述修改建议,再描述你据此做出的修改,这样更方便他们理解(即以问答形式:每一条审稿人意见为题目,每一条回复作为解答)。此外,修改后的文本页码可能与原文本的页码不同,因此在你的回复中要说明清楚。还需要附上修改后的原文,但此文本中不要保留删改痕迹。 即使审稿人已经对他们给出的意见编了号,但也不要简单地在“评论1”后面写上回复,你仍然需要复述修改意见。如果多个审稿人给出了类似的意见,也要分别回复。这样便于编辑和审稿人理解。 结语 有一句老话叫“少即是多。”这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然而,在回复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时,你的内容应该越多越好。在你做出回应之前,需要花大量时间整理思绪,考虑如何根据意见修改文章。回复中应该尽量多地包含细节。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谦虚的态度以及感激之情。 专业 SCI论文润色 认准 艾德思 母语润色 ¦ 专业翻译 ¦ 论文预审 ¦ 修改指导 ¦ 图表服务 ¦ 基金标书 ¦ 用户评价 ¦ 联系我们
1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编辑解析:那些被录用的论文是怎么入我们眼的?
热度 2 EditSprings 2019-7-25 10:14
学术期刊投稿竞争异常激烈。即使你克服了第一关,拥有了某个有价值的想法或研究方案,但最终需要考虑的还是如何展现你的研究以吸引审稿人和编辑的兴趣。 发表文章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遵循。不同学科领域内的编辑要求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领域内,要求也会有所差别。但无论如何,所有学者都会面临各自的挑战。例如:如何回应审稿人的反馈意见?如何组织论文框架?是否应该根据返稿意见反复修改再重新提交?来自不同背景的期刊编辑就以上问题给出了以下建议。 写作阶段 1 .按逻辑顺序叙述,而不是时间顺序 在写论文之前先花时间思考一下论文逻辑。写作时应该遵照逻辑顺序,而不是做实验的时间顺序。 2 .写作时不要边写边编辑 在电脑上创立一个文档,输入所有标题和副标题,然后将任意想法写在对应标题下。如果已达到了每日目标(如每日500字),那么就把其他想法的要点先写下来,第二天再继续展开。 如果写作中一时想不出某个准确的词(例如大象),不要担心,你可以先用别的说法(例如长鼻子的大型动物)替代,然后继续写下去,稍后得到正确的术语再回去改正,保证全文的流畅感。 3 .论点突出,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到关键 设想如果有人在公共汽车上要求你快速解释你的论文,你能用日常语言解释清楚吗?论点应该清晰地出现在摘要和论文的第一段(甚至第一行)中。不要让读者像大海捞针一样寻找你的论点。并且要确保论点贯穿全文,且能够把理论和实证材料联系在一起。 4 .让同事检查你的工作 期刊编辑通常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投稿论文写作水平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作者的母语不是英语,并且没有做好校对和润色。一篇语法糟糕的文章很难被他人理解。 5 .通过写评论或者回复来发表文章 写评论是发表文章的好方法,尤其对于那些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练习的好机会,并且能获得该期刊的免费副本。实际上,期刊发表的评论比论文更多。一些期刊会将本刊已发表的论文产生的评论发表出来,从而可以引发热烈讨论。 6 .不要忽视国际读者 有的美国作者在写作时会默认所有人都了解美国体系,同样地,其它国家作者也会如此。但国际性期刊发表的文章需要考虑到国际背景。 7. 不要试图把你的博士项目塞进一篇6000字的论文里 有时候,作者为了达到多个目标,会一次性把所有东西都放进论文,然而试图用6000字阐明整个博士研究项目是不切实际的。一般有经验的研究人员会针对一个项目的不同侧重点写两到三篇论文。 提交论文 8. 选择合适的期刊 检查你的文章是否在目标期刊范围之内。这一点看似很容易,但令人惊讶的是有许多文章都因领域不合适而被拒稿。如果编委会任何一位成员你都没有听说过,会对你非常不利。你应该查看目标期刊最近发表的文章,以确保该期刊的主题、质量和影响力都与自己的文章相匹配。 9 .遵照正确的论文提交程序 通常作者不愿意花费足够的时间仔细阅读作者指南,这会浪费作者和编辑大量的时间,并且会增加不必要的程序消耗。 10 .不要在投稿信中重复摘要 编辑在投稿信中希望看到这篇论文最吸引人和最有意义的地方,以及你为什么认为这篇论文适合该杂志。因此没有必要重复摘要或详细描述论文内容,这些信息编辑都能在论文中找到。投稿信用于描绘论文的大致轮廓,以及提供其他你希望编辑了解的信息。 11 .文章被拒的常见原因是缺乏背景 要明确你的研究在更宽泛的学术领域内处于什么位置,以及本研究填补了哪方面的知识空白。文章在同行评议后遭到拒绝的一个常见原因就是缺乏背景或缺乏对研究重要性的清晰认识。 处理审稿意见 12 .直接且理智地回复审稿意见 在修订后重新提交论文时,应该附上一份详细的说明,概述审稿人提出的所有修改建议,以及你据此做出了哪些改进。内容要实事求是。一旦收到审稿人的反馈就马上回复是不可取的。仔细阅读并思考问题,与他人讨论后再起草你的回复。 13 .修改并重新提交:不要在克服了所有主要障碍后放弃 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收到“修改并重新提交”反馈的作者实际上都直接放弃了。但修改后再次提交是值得的。有些作者被不断要求进行大修,他们坚持下来了,最终发表了文章。而另一些作者则无所作为,从不修改提交。既然已经通过了编辑审核,并经历了同行评议,发表论文的主要障碍都已经克服了,这时候放弃无疑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14 .可以反驳审稿人,但要有充分的理由 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或者可以礼貌地辩解为什么审稿人错了,那么你可以拒绝某些审稿意见。只要有合理的解释,编辑是会接受的,尤其是当你采纳了大部分审稿意见时。 15 .考虑预期发表时间 有些期刊的排名更高,意味着被拒的风险会更大。作者应该考虑是否需要迅速发表文章,因为某些期刊将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一些期刊有优先通道,一旦文章被接受,就会出现在期刊网站上。如果你正在准备工作面试,并且需要证明你具有发表论文的实力,这一点就很重要。 16 .记住: 当你阅读已发表的论文时,你只能看到最终的定稿 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只是似乎对其他人来说更容易。当你阅读已经发表的论文时,你要记住你看到的是已经完成的文章,并不是第一稿,不是只经历了一次修改和重新提交,也不是任何中间版本,所以你永远只看到成功的结果而看不到成功过程中的曲折。因此,永远不要放弃一篇心血成果,因为总有可以发表的地方。 母语润色 ¦ 专业翻译 ¦ 论文预审 ¦ 修改指导 ¦ 图表服务 ¦ 基金标书 ¦ 用户评价 ¦ 联系我们
316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人才问题是优化科研成果评定方式的核心问题
snow1007 2019-6-12 22:23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党中央国务院及各职能部门,陆续颁布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人才问题成为优化科研成果评定方式的核心问题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然而,还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距离科技强国尚存不小的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在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哪个因素“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呢?“ 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这次讲话,指出了人才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要矛盾。   十九大政治报告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如何使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政策的意见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呢?笔者认为, 慧眼识才是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前提,是落实人才政策的前提 。发现人才需要我们贯彻科学普遍性原则,诚如慧能所言下下人有上上智。    由“作者身份”引发的科技公案   2015年10月5日, 屠呦呦 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而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针对屠呦呦未能当选院士,人民日报“柏木钉”曾发过三篇关于屠呦呦获奖的评论文章,文中还列举了遭受不公正待遇的 袁隆平 、饶毅等人,对科技人才评定的公正性提出了异议。今天,屠呦呦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药学家。然而有几个科研工作者能有屠呦呦的条件和机遇,最终突破身份对从事科研、发表科研成果的限制呢?他们更多的是埋没以终,至死未获认可。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从遗传理论被长期埋没的奥地利帝国圣托马斯修道院的修道士孟德尔(1822-1844);到1849年,因常年遭受挖苦,加之连串生活打击,跳楼自杀未遂的,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者 德国 医生迈尔(1814-1878);甚至连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爱因斯坦(1879-1955),未成名之前还被人挖苦为“小专利审查员”, 1905年他的“狭义相对论”,还被批为“伪科学”。还有我国已故数学家陆家羲先生,他在1961年至1981年的20年间,先后攻克了“Kirkman数学难题”和难度更高的“Steiner系列大集”问题。他多次将论文寄给《数学通报》和《数学学报》,并请求鉴定,均被漠然置之。陆家羲死后“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得到发表并荣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时陆家羲已经去世5年了。陆家羲现象令人深思,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桩桩“冤假错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如此荒唐,如此令人扼腕叹息。然而,这不正是以学术权威的观点作为评判对错的标准,把研究人员的出身作为考评依据的必然结果吗?只要导致荒唐的原因不消除,荒唐的剧目还会不断上演。   如果我们不能准确识别人才,又怎么能够落实中央人才政策,从而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呢?笔者认为, 是否是科技人才,应当以科研成果的有无、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根本标准。 现实的困境是科研成果的评定渠道单一、科研成果评价标准违背科学精神,根据作者身份的高低而在上述两个方面给予不同待遇:这是扼杀科技创新的最大障碍。    论文发表过程堪比“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马克思 把从商品到货币的过程称之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同样,论文发表也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不能发表,科研工作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心血就将付之东流。   发表论文是当下科研成果评定的主要渠道,但当前每年待发表的论文总量,已远远超过了EI、SCI等核心期刊年发表论文的总量。即使通过审核的论文,也要在一年后,甚至两年以后才能发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期刊势必提高论文准入门槛,把作者的单位、学历、职称、是否有基金支持作为审阅论文的前提条件。大量的论文投稿后,如石沉大海,根本无审阅机会。在符合条件的稿件中,“关系稿”、“金钱稿”又占去一部分。如上原因导致大量的论文根本无发表机会,大量具有真知灼见的科研成果被拒之门外。    能否有重大科研成果应由研究者负责,而已经得出的科研成果能否在与成果匹配的期刊上发表,则应当由社会负责。但现实是:不管你取得的成就有多大,只要你的科研成果无法面世,最终都会埋没以终,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要在5家大型出版集团控制的刊物发表,其中一些领域甚至达到了70%,除了追求高额的订阅费外,一些国际学术期刊还利用自己优势支配地位,充当实现垄断资本利益的鹰犬。   期刊本应作为发布优秀研究成果,传播科学知识的平台,现在却沦为垄断资本攫取利润、进行侵略的工具。如此情况下,还能够把论文发表作为鉴定科研成果的主要渠道吗?    “权威迷信”阻碍“创新自信 ”   当下国内科研成果评定标准却因袭西方主流观点,缺乏“创新自信”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科学界照样存在迷信,只不过迷信不是“神灵”而是“权威”。这种“权威迷信”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它直接扼杀了创新的可能。   在我国,长期的权威迷信导致大量具有重大原始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或因观点与权威观点相悖,或因作者身份不济而被闲置浪费。   “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造性活动。” 只有接受批评和实践的检验,科学才能不断发展。科学成果不因研究人员身份高低贵贱影响其科学性,因人下菜碟的做法是一种粗鄙的陋习。 因此,科技部等联合发文落实讲话精神,破除“四唯”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条件和科研工作者的业务能力,而在于 是否能够准确识别人才、充分利用人才,能否真正贯彻、落实中央人才政策 。在我国民间科技界有很多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把民间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利用起来,对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 科学界人才评价方式 进行调整:首先, 降低科研成果的“作者身份”评定门槛 ,避免以身份取人造成可能的成果胎死腹中、已经具备转化推广条件的成果的闲置浪费的现象;其次, 改变对科研评价的“唯发表主义”,以科研成果的价值作为评价科技人才的根本标准 ,为科研成果评定不公提供救济渠道;最后, 落实“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学术准则,杜绝因袭主流权威、废弃科学精神 ,从而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自主创新与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世煇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智宁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地理与赛博空间 信息技术 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原刊于《科普时报》2019年1月11日第一版)
个人分类: 数学观点评述|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旧文重发: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论文不可取
蒋高明 2019-4-27 11:13
【明辨是非】近期,清华大学取消博士学位与论文挂钩,笔者为此举点赞。强制要求博士生和硕士生发表SCI论文,导致年轻人对科研的功利化,造成了大量垃圾论文产生,学术造假屡见不止。年轻人成了SCI论文奴隶,科研兴趣被压制。早在十几年前笔者就呼吁叫停研究生获得学位与发表SCI论文脱钩,希望中科院能带头,遗憾的是没有人理会。这次是清华带了个好头,可喜可贺。叫停学位与发表论文硬性挂钩,不意味着好成果不能发表。要我发表,和我要发表,效果是不一样的。 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论文不可取 2008年10月24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43915.html 蒋高明 前不久,笔者邀今年招收的研究生到家里做客。闲聊中,得知研究生生活因单位硬性规定发表论文而缺乏生机。无论是博士生,硕士生,还是博士后,彼此之间很少交流,天天琢磨的是如何发表规定的论文数量。对于那些枯燥的数据,不是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整理思路,而是如何寻找捷径,将论文发表了之。为了弥补语言缺陷,竟找来几十篇英文文献,各抄一句或半句,凑出来的论文国外同行也看不出来!部分导师甚至暗示或明示学生,当数据没有“趋势”的时候可以“制造”一个出来。 不少科研单位和高校都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或接受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获得学位,如规定博士生必须发表1篇以上SCI,或2篇核心期刊论文;硕士生发表1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在这个基础上,有的单位还要加码,如要求发表的SCI 论文必须达到影响因子1分以上。有了这样的规定,许多研究生不能按时毕业,四五年得不到学位的大有人在。在论文发表压力下,研究生们对学术研究毫无兴趣,学术研究成了“卡”“压”青年学者健康成长的“学术游戏”,学术造假事件不断攀升。 其实,上述硬性规定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以理工农林医等自然科学为例,全球SCI刊物1147种(平均影响因子1.581),影响因子高于1的721种,以平均每种刊物年发表240篇估算,则全世界科学家发表的影响因子大于1的文章17.3万篇。中国在读博士生和博士后13.2万人(在读硕士生39万人),按照有关规定,要求中国的博士大军发表全球76%影响因子大于1的文章根本不现实,外国科学家绝不是吃素的。目前的现实是,国内较好的论文出国了,先从高影响因子开始投稿,如被拒后再投低分的文章,国内刊物遂形成真空,一些质量不高的论文占据了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也随之“注水”。 研究论文质量普遍下降,概因为我们发表的文章太多了。一些重大研究科学积累不够,多为跟风研究,缺乏原始创新,再加上匆忙发表,文章质量可想而知。勉强发表后,外国科学家不敢引用,国内学者自己也不看,知识产权还归人家SCI刊物。“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形象欠佳,如果我们的学术论文也出现了“中国制造”现象,这将是中国科学家的悲哀。大量粗制滥造的中国论文(以“逼迫”练笔的研究生为主)狂轰滥炸SCI刊物,造成国外同行心理恐慌。一些很好的SCI刊物,发表大量中国论文后影响因子下降,致使他们对中国学者论文 “敬而远之”,或加强严审力度以“自卫”,或干脆拒绝我国学者论文。 实际上,论文发表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即使不要求学生们毕业前发表,那些有志科学研究的年轻学者还是要努力发表论文的;而那些对科研不感兴趣的学生,即使发表了对其今后的成长也基本没有什么用处。“我要发表”和“要我发表”效果是不同的,前者凭的是科学兴趣;后者有很多被动的成分。笔者硕士和博士毕业的时候,研究所根本不要求发表论文,但我的硕士论文照样发表在国外(那时候还不兴SCI);博士论文发表在国内较好的学报上。当时,国内科学家提研究员的时候,能够展示的往往不足10篇学报论文,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学者能够发表1篇《植物学报》就认为是很了不起的事了。这样的成绩,笔者都取得了,但并没有人硬性要求我们这样做。 笔者甚至认为,我们不但不应当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才能毕业,他们学术生涯中第一篇学术论文应当用母语发表。现在的情况不然,中文都不写不通顺的文章,上来就向英语刊物投,完全是在考验导师的功底。笔者研究组每年发表SCI论文10篇左右,基本以学生发表为主。一篇文章平均修改10遍以上才能发表(投出稿、退修稿、校样),笔者为学生修改SCI论文工作量平均每周达1.85篇。在目前的科研体制下,学生成了写文章“机器”,导师则成了修理文章“机器”。尽管我们组也发表了一些影响因子超过了3 分的文章,但自我评价其质量尚不如笔者研究生毕业时发表的中文稿。唯一的好处是英语写作技巧提高了。 建议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根据学术研究的客观规律,停止“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获得学位”的硬性规定,以引导研究生安心研究,避免学术浮躁,纯化学术生态。适当增加答辩论文淘汰率,要求研究生认真做科学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研究数据。而不能像现在这样,毕业答辩走过场,重视论文发表而不重视数据获得和学术研究过程。加强科学原始创新,提高中国科学家国际形象,不妨从提高研究生质量做起,而要做到这点,论文发表就是非常严肃的事,不可等闲视之。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2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清华博士毕业“新规”的适用范围
热度 13 martinluomin 2019-4-25 09:11
清华大学提出了博士生毕业的新规定“取消了发表论文的要求”,并提出了中期考核淘汰,就业分流指导等一系列配套新措施。这是与国外高校一致并轨的第一步。表面上看似乎降低了博士毕业的要求,但细细思考,反而是大幅度提高了对博士生的要求。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硕士生也是可以发表 SCI 论文的,名牌大学的本科生也能发。博士生不仅要发论文,还要做创新性强的工作,解决基本的科学问题或行业的瓶颈技术。清华这次的改革不仅取消了论文要求,还同时考虑了严格中期考核,博士分流,淘汰不合格的博士,引导博士分流就业等一揽子政策,这些配套措施是新规能够取得实效的必要保证。为清华点赞,走出了高校学术改革的里程碑的一步。 国内博士要求发表论文起自南京大学,当时在国内引起了一片赞叹,继而竞相效仿的浪潮。自那时候起,国内论文数量扶摇直上,赶英超美,后来居上。 20 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博士生培养人数和SCI论文数量已经名列前茅,我们又一次重新审视这一制度,清华大学敢为天下先,做出了引领性的示范。 对于清华新规来说,论文目标其实是一个隐含的目标,这目标以前强调的太多了,导致一叶障目,忽视了创新这个大目标。现在高水平高校可以不需要去强调了,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博士生已经实现了论文的发表,不能发表论文的都在中期考核淘汰了,所以现在是强调大目标的时候了。大的目标已经隐含了这个小目标。就如同清华规定四六级同时考,其实四级仅仅是个小目标,所有人都是奔六级这个大目标去的。 清华的政策会很快在国内普及,并成为博士毕业的新要求吗?让我们探查一下背后的 真相 吧。 国内外科研的情况确实有一些差异。国外做研究的基本上是项目招聘的研究助理和博士后,他们负责做教授申请的项目研究。而博士则是处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研究氛围下,可以较为自由的选题,做探索性创新强的研究,因此毕业并没有一定发论文的强制要求,不少国外博士的第一篇论文是毕业后才发出的。原因有三,其一,越是创新强的研究风险性就越大,难以保证发出高水平的论文,有时候还会失败;其二,博士生处在一个科研培训的过程中,个体差异性和选题差异的因素不可控。有些很快进入角色,研究较为顺利,有些则迟迟打不开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个人能力的差异,一是选题的差异。其三,国外博士侧重于培养人才,他们不是完成项目的主力军,所以没必要设置论文压力。 国内的情况有所不同。国内项目劳务费用偏低,很难养的起博士后和研究助理。也缺少这样的研究体制(目前国内也只有清华大学这个档次的学校具备了这些条件和体制)。所以只能靠研究生来完成教授申请的项目。好在博士之前有一个硕士培养阶段,博士算是熟练工,可以上手作较为独立的工作。所以完成项目的论文是靠博士来做。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博士要求 SCI 文章的初衷吧。另一方面,国内的博士毕业如果没有论文发表记录根本没有学校会招聘,即无论文就等于失业,而国外毕业的博士极少能直接找到正式的教职,绝大部分流入博士后市场,这个市场上不仅看论文发表记录,还看重专长,你研究方向和博士后课题组的契合度,只要你的博士导师愿意写出强力推荐信,找博士后的职位还是较为容易的。国外很多博士毕业是直接去企业就职的,单位就更加要看专业和职位的匹配程度了,文章显得并不是太重要,毕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要求还是有所差别的。 除了以上国内外科研体制的差异导致对博士毕业发文章要求的不同,还有一些现实原因导致无论是导师,还是学校都要求毕业前要发多少,什么档次的文章。其一是国内的很多课题组研究缺乏连续性,一个人离开了没有后续人接手工作,所以如果他的研究工作不总结出来文章的话,基本就等于白做了。其二是国内博士基本上都去高校就职了,他们到了新学校,科研还没有起步,处于一穷二白,没钱没实验室的尴尬境地,还要发文章评职称,难免要用博士期间的积累去应急,所以毕业了再发原单位第一单位的文章在国内基本上不太现实。 人类历史上在时间和空间存在的事物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南京大学最初要求SCI文章作为毕业条件也是适应当时的国情的,从而也推动了我国科技和国际的接轨。只是发展到今天,我们并不满足简单用SCI论文来考核博士的水平,这才有了清华大学的举措。以前的“唯”,和现在的“不唯”,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中国地域极广,各地发展差异性大,对于发展程度远逊于清华大学的普通高校,也还不是能“东施效颦”的时候,所以这个政策目前有其适用范围。 由此可见,清华的博士新规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在全国高水平大学普遍实行,但是要推广到其它普通高校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普通高校并不具备一流高校的配套体制和研究实力。即使要推广,也不要一刀切,而要在具备条件的一流学科或博士点逐点推广,并配合中期考核和博士分流措施以保证博士培养质量不仅不降低,而且还能稳步提高。
个人分类: 高校改革|10689 次阅读|59 个评论
论文发表模式——预印本
热度 1 AJE2017 2019-4-12 09:20
科学研究往往遵循一个类似的发表过程。首先,展示新数据的早期草稿通过个人或研讨会与同行分享。随后,工作可能会转变为某次会议的一个摘要和海报。最后,精心完成最终草稿并向期刊提交。 然后,您将等待。期刊寻找评审人员并提供反馈意见,您将相应的修改论文。在论文被接受或拒稿前,还可能需要进行另一次评审。如拒稿,则需重新对论文进行排版并更新投稿信,投稿至另一家期刊,接受新一轮评审。 但是,这是发表论文的唯一模式吗?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正在转向使用 预印本 来更早地分享他们的成果。但是,什么是预印本?它对研究人员有何好处?请继续阅读来了解这些信息、或直接跳到您最感兴趣的章节: · 预印本的定义 · 预印本的历史(包括有关其使用的数据) · 预印本的好处 · 对预印本的担忧 · 结论 预印本的定 义 简单地说,预印本是一份研究论文的完整草稿,在进行同行评审之前与公众分享。预印本可经过简单的编辑或筛选,但它们通常并未进行排版或内嵌到完整的网页中。在当今的学术出版领域,通常会给预印本分配一个数字对象标识符( DOI ),以便其他研究论文对其进行引用。 预印本的历 史 预印本(有时被称为 “ 尚未发表的论文 ” )在物理科学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 1991 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Los Alamos National Labs )的物理学家创建了一个中央服务器,用于起草新的研究文章。随着它越来越流行,该服务器作为 arXiv 在线重新发布,由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主办。 arXiv 网站如今在物理科学和数学方面拥有超过 130 万份研究预印本,每月提交的新文稿超过 10,000 份。 物理科学家很早就开始分享工作,而 arXiv 上的预印本在提交给期刊之前对收到反馈非常有用。尽管对提前分享工作还有一些担心,其他领域也开始接受相同的概念(见下文)。 2013 年,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推出了生命科学预印本服务器 bioRxiv ,而现代语言协会(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也启动了 MLA Commons ,后来扩展成 人文共享中心 。随后,在许多新领域推出了新的预印本,包括 chemRxiv 和 开放科学中心 支持的广泛的特定学科预印本。这些网站帮助将预印本概念带入新的领域,推动了近年来预印本使用的强劲增长。下图来自 PrePubMed (与 PubMed 没有任何关系的预印本整合体),专门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预印本。可以看出预印本不断增长的趋势。 每月发布的预印本。来自 prepubmed.org 的数据,检索于 2018 年 2 月 20 日。 预印本也正在变得国际化。 2016 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启动 ChinaXiv 作为中国研究论文的预印本服务器。 ChinaXiv 如今在多个领域拥有 10,000 多篇论文。巴西期刊论文电子数据库 SciELO 还宣布 将推出预印本 ,加入由开放科学中心运行的多个国家预印本档案。 预印本的好 处 虽然我们已经澄清了预印本是什么以及它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它们对研究人员的益处可能并不明显。整体而言,最大的益处在于这三个方面: 认可、反馈和可见性。 认 可 通过将您的研究结果发表为可引用的预印本,您可以坚定地宣称您所做的工作。如果随后有任何有关谁首先发现了某个特定成果的讨论,您可以指出预印本,作为一项公开、确凿的数据记录。为此原因,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现在允许研究人员 在他们的资助申请中引用预印本 。 反 馈 在传统的体系中,提交的稿件在出版前会收到两三位同行评审的反馈。当然,作者无疑会要求他们的大学实验室和同事提供反馈意见,但是直到正式发布之后才会有更广泛的评论。通过预印本,其他研究人员可以更早地发现您的工作、可能可以指出重大缺陷或错误、提出新的研究或数据来强化您的论点、甚至建议开展合作,以便在更有声望的期刊上发表。这种反馈可以通过评论公开发布,但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这是 一位科学家解释 以预印本分享新研究的好处。 可见性(及引用 ) 预印本并不是大多数作者研究论文的最终形式。值得庆幸的是,预印本和像 CrossRef 这种基础设施提供商会尽可能链接到最终发表的文章,这意味着您的预印本可以用来为您的已发表的论文吸引新的读者。实际上, 最近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上进行的一项小规模研究 发现, Altmetric 关注分数(抓取在社交媒体、网络和新闻中的提及)和对作者先以预印本发表的论文的引用数量均有显著增加。引用的效应很小,并且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一发现,但在新闻和社交媒体中获得更多关注的证据是有力的( Altmetric 关注分数增加了近 3 倍)。您的同行和公众能在越多的地方发现您,您就会获得越多的关注。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发布预印本使得 Altmetric 关注分数及对最终发布论文的引用获得显著提高。 对发布预印本的担 忧 一些研究人员对预印本提出了合理的担忧,但随着它们继续变得越来越流行,其益处将大于风险。首先,一个拥有更多资源的实验室可能会重复预印本中的某个有趣的实验,并在预印本的作者发布之前发布它。虽然这对于密集型的研究领域是一个更为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研究不会以这种方式抢先发布。相反,预印本中分享的成果可以帮助更快地孕育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预印本实际上可以通过明确确定优先级,防止出现新成果被对手拿走并纳入其研究的问题。随着公布带有 DOI 的数据和结果,它将成为学术记录的一个永久性的部分 - 可以在任何有关谁首先发现的争议中引用。 过去,发布预印本可能会导致期刊以内容已经发表的理由拒稿,现在还有些人仍然会担心这个问题。但是,绝大多数期刊现在都承认预印本的实用性并鼓励(或至少允许)使用它们。可以在维基百科上找到 期刊预印政策列表 (这些内容是英文的),但最好联系您经常提交的期刊、或查阅他们的指导原则并明确了解他们关于预印本的政策。 结 论 预印本是一种小而迅速增长的学术交流方式。它们展现了几项强大的优势来改进成果分享的方式。我们希望科研工作者逐渐参与预印本发布中来,用亲身经历来体验预印本的好处和优势。 AJE提供高品质作者服务,助力中国学者提升国际影响力。如您有任何关于学术论文发表和科研传播交流的相关问题,请发邮件至support@aje.com咨询相关问题。
个人分类: AJE 学术博文|1240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才问题是优化科研成果评定方式的核心问题
snow1007 2019-3-17 11:40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党中央国务院及各职能部门,陆续颁布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人才问题成为优化科研成果评定方式的核心问题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然而,还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距离科技强国尚存不小的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在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哪个因素“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呢?“ 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这次讲话,指出了人才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要矛盾。   十九大政治报告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如何使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政策的意见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呢?笔者认为, 慧眼识才是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前提,是落实人才政策的前提 。发现人才需要我们贯彻科学普遍性原则,诚如慧能所言下下人有上上智。    由“作者身份”引发的科技公案   2015年10月5日, 屠呦呦 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而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针对屠呦呦未能当选院士,人民日报“柏木钉”曾发过三篇关于屠呦呦获奖的评论文章,文中还列举了遭受不公正待遇的 袁隆平 、饶毅等人,对科技人才评定的公正性提出了异议。今天,屠呦呦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药学家。然而有几个科研工作者能有屠呦呦的条件和机遇,最终突破身份对从事科研、发表科研成果的限制呢?他们更多的是埋没以终,至死未获认可。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从遗传理论被长期埋没的奥地利帝国圣托马斯修道院的修道士孟德尔(1822-1844);到1849年,因常年遭受挖苦,加之连串生活打击,跳楼自杀未遂的,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者 德国 医生迈尔(1814-1878);甚至连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爱因斯坦(1879-1955),未成名之前还被人挖苦为“小专利审查员”, 1905年他的“狭义相对论”,还被批为“伪科学”。还有我国已故数学家陆家羲先生,他在1961年至1981年的20年间,先后攻克了“Kirkman数学难题”和难度更高的“Steiner系列大集”问题。他多次将论文寄给《数学通报》和《数学学报》,并请求鉴定,均被漠然置之。陆家羲死后“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得到发表并荣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时陆家羲已经去世5年了。陆家羲现象令人深思,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桩桩“冤假错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如此荒唐,如此令人扼腕叹息。然而,这不正是以学术权威的观点作为评判对错的标准,把研究人员的出身作为考评依据的必然结果吗?只要导致荒唐的原因不消除,荒唐的剧目还会不断上演。   如果我们不能准确识别人才,又怎么能够落实中央人才政策,从而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呢?笔者认为, 是否是科技人才,应当以科研成果的有无、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根本标准。 现实的困境是科研成果的评定渠道单一、科研成果评价标准违背科学精神,根据作者身份的高低而在上述两个方面给予不同待遇:这是扼杀科技创新的最大障碍。    论文发表过程堪比“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马克思 把从商品到货币的过程称之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同样,论文发表也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不能发表,科研工作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心血就将付之东流。   发表论文是当下科研成果评定的主要渠道,但当前每年待发表的论文总量,已远远超过了EI、SCI等核心期刊年发表论文的总量。即使通过审核的论文,也要在一年后,甚至两年以后才能发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期刊势必提高论文准入门槛,把作者的单位、学历、职称、是否有基金支持作为审阅论文的前提条件。大量的论文投稿后,如石沉大海,根本无审阅机会。在符合条件的稿件中,“关系稿”、“金钱稿”又占去一部分。如上原因导致大量的论文根本无发表机会,大量具有真知灼见的科研成果被拒之门外。    能否有重大科研成果应由研究者负责,而已经得出的科研成果能否在与成果匹配的期刊上发表,则应当由社会负责。但现实是:不管你取得的成就有多大,只要你的科研成果无法面世,最终都会埋没以终,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要在5家大型出版集团控制的刊物发表,其中一些领域甚至达到了70%,除了追求高额的订阅费外,一些国际学术期刊还利用自己优势支配地位,充当实现垄断资本利益的鹰犬。   期刊本应作为发布优秀研究成果,传播科学知识的平台,现在却沦为垄断资本攫取利润、进行侵略的工具。如此情况下,还能够把论文发表作为鉴定科研成果的主要渠道吗?    “权威迷信”阻碍“创新自信 ”   当下国内科研成果评定标准却因袭西方主流观点,缺乏“创新自信”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科学界照样存在迷信,只不过迷信不是“神灵”而是“权威”。这种“权威迷信”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它直接扼杀了创新的可能。   在我国,长期的权威迷信导致大量具有重大原始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或因观点与权威观点相悖,或因作者身份不济而被闲置浪费。   “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造性活动。” 只有接受批评和实践的检验,科学才能不断发展。科学成果不因研究人员身份高低贵贱影响其科学性,因人下菜碟的做法是一种粗鄙的陋习。 因此,科技部等联合发文落实讲话精神,破除“四唯”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条件和科研工作者的业务能力,而在于 是否能够准确识别人才、充分利用人才,能否真正贯彻、落实中央人才政策 。在我国民间科技界有很多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把民间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利用起来,对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 科学界人才评价方式 进行调整:首先, 降低科研成果的“作者身份”评定门槛 ,避免以身份取人造成可能的成果胎死腹中、已经具备转化推广条件的成果的闲置浪费的现象;其次, 改变对科研评价的“唯发表主义”,以科研成果的价值作为评价科技人才的根本标准 ,为科研成果评定不公提供救济渠道;最后, 落实“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学术准则,杜绝因袭主流权威、废弃科学精神 ,从而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自主创新与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世煇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智宁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地理与赛博空间 信息技术 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原刊于《科普时报》2019年1月11日第一版)
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顶尖期刊论文发表的“伴随效应”
热度 3 st69786 2018-12-21 19:26
顶尖期刊论文发表的“伴随效应” 文 | 贺飞(北京大学) “假如你之前从未在Nature等著名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你还能发表吗?” 近期《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一项来自欧美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科学家在职业生涯初期的发表经验对其后来发表高影响力科研成果非常重要,这一点在许多顶尖多学科期刊(如Nature,science,PNAS等)的论文发表中尤其明显。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科学家之前从未以一般作者在某一著名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他也不太可能作为资深作者发表论文。 该文作者研究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60-2012年间在386种期刊上的610万篇论文,学科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包括三种顶尖多学科期刊: Nature, Science, and PNAS, 以及其他五个特定学科领域的期刊上的论文,包括医学(337种)、生物(97种)、数学(248种)、化学(138种)和物理(243种)。文献类型包括articles, letters和reviews。 通常,多作者科学论文中作者的排序提供了每位作者项目角色的重要信号。例如,生物学和物理学中,论文第一作者通常是完成研究的职业初期科学家,而排最后的作者一般是策划研究的导师,通常把关论文结构并与期刊编辑联系。排在中间的作者一般承担特定的工作,例如统计分析等。研究中假定论文排在最后的作者是PI,这在许多领域十分普遍。作者将期刊所有论文中的PI分为三类:新PI是那些之前没有在特定期刊上发表的PI,伴随PI是那些之前只作为初级(非最后一位)作者出现的PI,而成功PI是那些之前已作为最后一位作者发表论文的PI。 作者通过大量顶尖期刊论文中作者排序的定量统计分析,发现了这种“伴随效应”现象,许多科学家在某一特定期刊上通常都是由一般作者逐步转变为资深作者的。研究还表明, 伴随效应的大小随着科学领域而变化, 不同学科期刊中的 伴随效应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生物医学中影响较为显著,而在自然科学中则影响较弱。在高影响的多学科期刊中,伴随效应十分显著。 科学家在特定期刊累积发表经验十分重要,通过必要的科研训练,对其获取在高影响期刊发表论文的必要经验、知识和技能十分有用。 那么,在某种期刊发表论文的经验是否对PI在该期刊后续论文的科学影响力起作用呢?作者通过测量论文发表5年后的引用量化计算伴随PI、成功PI以及新PI的论文随时间的平均影响。结果表明,《自然》中成功PI和伴随PI的论文影响差不太多,而新PI的论文平均只收到其他两类作者论文的一半引用,其科学影响力系统性偏低。在整个跨学科期刊组中都可以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表明这种模式在这类高选择期刊中是一致的,仅少数科学家设法以PI身份发表论文。在专业性更强的期刊中这种差别也是存在的,但三类作者间的差异往往较小。这意味着,作者在特定期刊上的发表经验,可在其获得长期科学影响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年轻科学家在出道之初与成功导师互动,对其随后职业生涯取得成功非常有帮助。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受到其他获奖者的培训。年轻科学家除了学习如何选择科学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这样的核心技能外,在知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也是其职业成功的另一重要方面,导师传授在特定期刊的发表经验也十分重要。期刊发表论文除了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需要与投稿经验相关的专业技能。例如,如何针对特定期刊的受众来适当组织论文,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封面信,如何提供论文支持信息,以及如何更好地与期刊编辑交流互动等。职业初期的科学家如果在出道之初得到资深科学家的指导,经历过整个发表过程后,就会增加其在同一期刊再次发表论文的机会。 参考文献: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5/50/1260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511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发表论文一览(2006.09-2018.9)
热度 2 haz6526 2018-11-3 14:23
2005 年 11 月我从湖南商学院调到湖南大学工作, 2006 年 9 月正式开始招收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生,至今已毕业 10 届共计 25 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在我的指导下,这些毕业的学生们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南开管理评论、管理学报、中国农村经济、中国软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等SSCI/EI/CSSCI/CSCD期刊公开发表论文 25 篇,其中获国家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1 篇,获国家一级学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各 1 篇。具体情况如下(按入学先后顺序): 1 、 2006 级李钰 ( 1 )商店形象对自有品牌信任及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 南开管理评论 ,2010(2):79-89 (CSSCI) ( 教育部 A 类期刊,中国社科院权威期刊,国家自科基金委管理学 A 类重要期刊,湖南大学校定 A 类期刊 ) ( 2 ) 论品牌关系生命周期中消费者品牌信任与心理契约的建立 . 商业研究, 2008,(11):175-179. (CSSCI) 2 、 2007 级龚婉琛 ( 3 )网上商店购物体验对顾客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5(2):43-47. (CSSCI) ( 4 )网络购物体验对顾客行为倾向的作用机理与模型初探,华东经济管理, 2010,24(3):112-116. (CSSCI) ( 5 ) 购物网站顾客体验对品牌忠诚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东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11,13(4):61-67 . (CSSCI) 3 、 2008 级戴志利 ( 6 )农村消费者生态心理意识对生态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中国农村经济 , 2009,(12):67-76 (CSSCI) ( 教育部 A 类期刊,国家自科基金委管理学 B 类重要期刊,湖南大学校定 A 类期刊 ) 4 、 2009 级李韬武 ( 7 )城市居民低碳利益关注和低碳责任意识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 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东、中、西部差异分析 . 中国软科学 ,2011,(8):185-192 (CSSCI) ( 教育部 A 类期刊,国家自科基金委管理学 A 类重要期刊,湖南大学校定 A 类期刊,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 5 、 2009 级盖延涛 ( 8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5):138-143 (CSCD,当时为 湖南大学校定重点期刊 ) 6 、 2010 级杜静 ( 9 )零售企业绿色认知和绿色情感对绿色行为的影响机理 . 中国软科学, 2013,(4):117-127 (CSSCI) ( 教育部 A 类期刊,国家自科基金委管理学 A 类重要期刊,湖南大学校定 A 类期刊 ) ( 10 ) “ 两型 ” 试验区流通业绿色发展状况与提升对策探讨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8(2):20-26 . (CSSCI) 7 、 2010 级唐宇 ( 11 )城市居民环保行为的内在机理 . 城市问题, 2012,(1):53-60 .(CSSCI) 8 、 2011 级邓天翔 ( 12 ) Factors Affecting Non-green Consumer Behavior: An Exploratory Study Among Chinese Consum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016,40(3): 345-356. (SSCI ,IF1.555,湖南大学校定 A 类期刊 ) 。被 6 篇 SCI\\SSCI 源刊论文引用: ① Groening, C., Sarkis, J., Zhu, Q. (2018). Green marketing consumer-level theory review: A compendium of applied theories and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172 , 1848-1866. ② Arli, D., Tan, L. P., Tjiptono, F., Yang, L. (2018). Exploring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 towards green products in an emerging market: The role of consumers’ perceived readi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 ③ Shiel, C., Alves, H. (2018). A New Model for Testing Green Consumer Behaviour.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④ Dong, X., Li, H., Liu, S., Cai, C., Fan, X. (2018). How does material possession love influenc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behavior towards the durable product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198 , 389-400. ⑤ Wang, L., Wei, F., Zhang, X. A. (2018). Why Does Energy-Saving Behavior Rise and Fall? A Study on Consumer Face Consciousnes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1-15. ⑥ Pätäri, S., Arminen, H., Albareda, L., Puumalainen, K., Toppinen, A. (2017). Student values and percept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forest industry on the road to a bioeconomy.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 85 , 201-215. 9 、 2011 级董亚楠 ( 13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和任务绩效的利益集 —— 以服务业新生代农民工为例 . 城市问题, 2014,(3):54-62.(CSSCI) 10 、 2011 级宋友 ( 14 )西方经济学界可持续消费研究综述 . 经济问题探索, 2013,(5):177-184 (CSSCI) 11 、 2012 级李雪 ( 15 ) 在线品牌社区成员持续参与行为的动机演变机制研究 . 管理学报 ,2015,12(5) : 733-743 (CSSCI) ( 中国社科院权威期刊,国家自科基金委管理学 B 类重要期刊,当时为湖南大学校定重点期刊 ) 12 、 2012 级刘盼 ( 16 )中国流通业 CO2 排放的因素分解和脱钩分析 . 中国环境科学, 2015,35(3):953-960. ( EI ,当时为湖南大学校定重点期刊) 13 、 2012 级宿兰芳 ( 17 )基于云模型的零售企业绿色度评价 .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4,14(4):285-292 ( CSCD,当时为 湖南大学校定重点期刊) 14 、 2012 级何安康 ( 18 )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0(5):26-31,40 (CSSCI) 15 、 2013 级蔡玲 ( 19 )品牌自媒体内容营销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 . 管理学报 ,2016,13(10):1534-1545 (CSSCI) ( 中国社科院权威期刊,国家自科基金委管理学 B 类重要期刊,当时为湖南大学校定重点期刊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企业管理研究》 2017 年第 1 期全文复印。 ( 20 )零售商店绿色实践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31(3):54-64 (CSSCI)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贸易经济》 2016 年第 6 期全文复印。 16 、 2013 级李希凤 ( 21 )零售商店绿色产品类别对消费者惠顾意愿的影响研究 .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292(2):5-17 ( CSSCI ,国家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三等奖,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2015 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高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6 年第 2 期摘转。 17 、 2014 级洪礼敏 ( 22 )零售商店环境可持续行为对消费者商店支持的影响研究 .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7,(2):14-24 ( CSSCI )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贸易经济》 2017 年第 4 期全文复印。 18 、 2014 级唐杰甫 ( 23 )产品设计对口碑推荐意愿的共同中介机制研究 . 软科学, 2017,31(11): 102-105 ( CSSCI ) 19 、 2015 级向爽 ( 24 )在线品牌社群成员心理相容性对社群绩效的影响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9(1) :49-57 ( CSSCI ) 20 、 2015 级高杰 ( 25 )消费者善意对产品口碑传播和负面信息规避的影响研究 . 管理学报,2019,16(1):123-132. (CSSCI ,中国社科院权威期刊,国家自科基金委管理学 B 类重要期刊 )
2013 次阅读|4 个评论
NB奖得主高琨教授的开山之作发表在哪里?
热度 9 qsqhopeiggcas 2018-9-24 10:08
看新闻报道【 1 】获悉, NB 物理学奖得主高锟教授于 2018年9月23日离世,享年84岁 。在网上,已见多篇沉痛悼念和缅怀的文章。大家之所以尊敬高琨教授,是因为他在光纤通讯方面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1966 年,他在一篇题为“ 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 ” 的论文(开山之作)【 1-3 】中首先提出:解决玻璃的纯度问题和改变玻璃的组分,能获得光传输损耗极低的玻璃光纤; 利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进行长距离及高讯息量的讯息传送。 他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期的重要理论贡献是解决了“光损耗机理”的科学难题【 2 】,但他的理论初时未获认同,更有媒体嘲笑他“痴人说梦”。然而,他未有放弃,经不断发展与完善,在解决光通讯技术中最棘手的材料问题上取得了系列突破,直至 1981 年第一代光纤系统面世, 他因此被誉为“光纤之父”,后又获得 2009年NB 物理学奖。以后的事儿大家都晓得了,光纤技术在现代通讯领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估计不明觉厉的不少吃瓜群众认为,他的原创论文一定发表在 NS 期刊吧,即使发不了也会是本领域的 TOP级SCI期刊 吧,再不济也得是普通 SCI 期 刊吧。说出来可能令人难以置信,他的开山之作【 3 】发表在名不见经传的 《 Proc. IEE. 》,后续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在《 J. Scien. Instr. 》 (见附件一) 。据赵明博主【4】考证, 这两份期刊 目前 ( 2009 年)都不是 SCI ,而仅仅是被 EI 收录! NB 奖只认原创及其价值,不看期刊档次。跟踪热点的论文即使发表在 CNS 期刊,因其对认识自然、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造福社会的贡献很小,几乎不会在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一点痕迹,不可能接到来自瑞典关于获奖的电话;而重要突破性科研成果,即使发表在很普通的期刊,在经历实践或时间检验确认其价值后,终将横空出世,赢得世人的敬仰。 所以说,论文的价值在于内涵,即看其是否突破或解决了某一领域的科技难题。至于论文发表的平台——期刊,主要影响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度,用其作为科研评价依据,未免太“图样图森破”了吧。 参考 【 1 】光纤之父 —— 高琨走了,这或许是缅怀他的最好方式! http://www.50902.com/keji/hlw/2018/0924/9018.html 【 2 】 林钧跃, “ 纤维光学之父 ”—— 高琨 (Charles K.Kao) , 《激光与红外》 ,1986(6):54 【 3 】 科学 T 型台 VS 诺贝尔奖:回归自然的科学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21-260170.html 【 4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琨的论文和档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15-260243.html 附件一:高锟的主要成果和载体(引自李世春博主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21-260170.html ) 高琨教授获 NB 奖的主要文章发表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期,主要发表在如下两个期刊。 1. K.C. Kao and G.A. Hockham, 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 , Proc. IEE., 113, 1151 (1966) ; 8 页的文章 2.K C Kao andTW Davies , Spectrophotometric studies of ultra low loss optical glasses I: single beam method , J. Scien. Instr. 1, 1063 (1968); 6 页的文章 3. M W Jones and K C Kao , Spectrophotometric stud ies of ultra low loss optical glasses II: double beam method , J. Scien. Instr.2, 331 (1969); 5 页的文章 4. C R Wright and K C Kao , Spectrophotometric studies of ultra low loss optical glasses 111: ellipso metric determination of surface reflectances , J. Scien. Instr.2, 579 (1969) ; 5 页的文章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8195 次阅读|35 个评论
论文发表策略:充实内涵,以获取“优先权”为首要考量
热度 7 qsqhopeiggcas 2018-8-26 21:14
我一直强调,知识分子发表论文是必须滴,一是为了争夺成果优先权的需要,二是为了知识交流分享的需要。我也一直鼓励童鞋们多发表 SCI 论文,级别越高越好,因为级别越高的期刊,传播力度越大。然而,我一直反对用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影响因子与引用率,代表成果档次的做法。这是因为:其一是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其二是反例比比皆是。在我看来,论文的价值在于“疗效”(内涵),而不在于“广告”(期刊级别),反正是“金子”迟早会发光,是“沙子”会无声无息沉入海底,鉴别论文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或时间,除此别无他途。 看新闻得知,国内期刊的发展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是受国内考核政策的影响,大量优秀稿源都外流到国际 SCI 期刊了。鉴于上述认识且考虑到用母语写作是强项,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一般首发在国内较好的期刊,先拿到成果的优先权再说 , 再者也以实际行动支持下国内期刊 。以后,等认识更加深刻了,资料更丰富了,再找广告效应更大的所谓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不迟。 扯远了,回到正题。去年 3 月份的时候,我和一位博士研究生说“咱对地震的认识已到了一定程度了,写篇地震自组织临界性( SOC )方面的文章吧,以免吃瓜群众还蒙在鼓里。”过了两天,我写了个论文写作纲要给她,让她把有关文献查阅下,建议从沙堆模型与地震孕育模型的异同与 岩石变形破坏自组织—临界过程 出发,阐述 孕震断层锁固段的自组织—临界行为特征,包括 两个临界点之间的破裂演化过程是否为瞬态行为、小地震能否级联性地发展成大地震、地球是否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等,进而讨论地震可预测性问题,并指出地震 SOC 的始作俑者 Geller 等人错误的根源所在。 当时,觉得有关材料都是现成的,略微组织一下就能写好。没想到 3 个月后看到论文初稿,觉得好多地方没有写到“点”上,不但逻辑结构繁复臃肿,上下段落松散(即没有一环扣一环),语言表达不严谨,图表小 bugs 层出不穷。 于是,为提高执笔者的写作能力,我给执笔者多次讲解讨论,她也反复修改,修改后先让我们团队的另一位副研审核,再返给我把关,修改到了一定程度,还组织了 5 次团队内部会议审稿,这样断断续续到了今年 4 月初的时候,感觉到改无可改了,于是投稿到《物理学报》。 我也多次和团队成员说过,不管你打算向国内外任何期刊投稿,论文质量是必须保证滴,写作时不要想当然,不仅要尽量保证论文中的论点与论据的客观性与可靠性,还要站在审稿专家角度想,把审稿专家可能想到的问题都想到了,写作时尽量堵塞“漏洞”,把“故事”整圆满,尽管写作时可能花的时间较长,但可提高文章的命中率,所以整体上可以大幅提高效率。 由于在写作时下了功夫,再加之编辑部处理稿件的效率较高,所以从论文投稿-修改-决定接受的时间流程(见附件)较短。审稿专家很专业也很负责,提出了一些有关锁固段概念、模型适用性、个别句子语言表述等方面的问题,但较容易修改。为让文章水平更上一层楼,用了近 1 个月的时间,在考虑审稿意见的基础上,对语言表述、图表、摘要、文献等方面进行了一丝不苟的认真修改,修改稿与 response letter 返回后,不久就接受了。 感谢《物理学报》编辑部与审稿专家。 附件: 收稿 2018-04-08 初审返修 2018-07-16 终审返修 2018-08-14 可刊 2018-08-21 《物理学报》创刊于 1933 年,半月刊,被 SCI-CD , SCI-E , Scopus , EI , CA , INSPEC , JICST , AJ 和 MR 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其被引总频次和影响因子在国内物理学期刊中多年名列前茅,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学报自 1933 年创刊以来的所有文章免费向读者开放,欢迎登录期刊网站查询您需要的文献。 Http://wulixb.iphy.ac.cn 微信号: wulixuebao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14072 次阅读|22 个评论
如何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快速发表论文?欢迎参加Wiley在线讲堂
WileyChina 2018-8-21 13:23
论文发表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相信每位科研人员都期待自己的成果能够得到业界认可并广为传播。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在基于订阅的传统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种选择。 这种新的出版模式使得任何人只要通过网络都可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获取各类文献,包括经过同行评议过的期刊文章、参考文献、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等全文信息,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动。因此,开放获取能够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近几年,开放获取在国内外科研圈越来越流行 ,主要是基于其以下的优点:快速地传播科研成果;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免费获取和阅读;一经接收立即上线的快速发表速度;版权归作者所有;可分享给同事和朋友;通过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出版的文章的浏览量更高。 据统计,2017年全球科研工作者总计发表的Open Access SCI论文约44万篇,其中,中国科研工作者发表了约9.4万篇 ,占同年所发表所有论文的27.4%。相信仍有不少科研人员对于如何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文章还存在诸多疑问——比如,怎么选择靠谱的OA期刊?如何准备齐备完美的投稿材料从而通过初筛进入同行评议?如何应对审稿人的各种问题?······ 为了帮助更多科研工作者深入了解有关开放获取的细节问题,本期在线讲堂将请Wiley资深编辑、医学博士王太宇,就这些话题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答疑解惑。 精彩内容预告 为什么出版科研论文 选择什么样的期刊发表科研论文 投稿注意事项 如何顺利快速的通过同行评议 论文出版诚信 文章接收后的注意事项 讲座时间:9月11日 (周二)16:00-17:00 讲员介绍 王太宇 (Tina Wang),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赴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的发育神经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加入Wiley,现任职生命科学部经理,负责中国学会、研究机构和大学的英文期刊以及多个Wiley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期刊的管理和出版业务。目前负责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Insect Science,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Analysis,Geological Journal 的出版业务。 参与方式 请点击网址 https://www.diaochapai.com/survey/f2c89714-6a87-4e5b-9b36-4c9d3fb89124 报名,我们将在讲座开始前一周将 在线登录地址发送至您的报名邮箱。
个人分类: 开放获取|2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与学术声誉
热度 11 qsqhopeiggcas 2018-8-19 10:59
记得 2018 年 7 月份的某一天,和一帮博士研究生聊天时,有位帅小伙说“秦老师,说实话,我对科研没有兴趣,毕业后打算找家大公司工作,但要毕业,所里有 SCI 论文发表要求,我明年就要毕业了,但论文数量不够,很着急,我想写篇灌水的论文凑凑数,不知您如何看?” 看来,这位童鞋是率真的人,既然问我的看法,也得给点“正能量”的提醒或建议,我略想了下,和他以及持有差不多想法的童鞋,谈了我的看法(大意)。 科学家伙们,大都是通过发表论文或专利向学术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滴,成果有大小、有高低,但应以增长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以及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如果仅为了 毕业、职称、奖励、“帽子”等,即为了论文而造灌水的论文,对自己未来的学术声誉非常不利,即使你毕业后不在学术圈,但毕竟“白纸黑字”是抹不掉的记录,这样的论文不会为自己“加分”,反而会“减分”,正所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呐。更可怕的是,有些人为了利益而铤而走险,靠抄袭甚至造假在所谓高大上杂志上发表论文,虽或许能得逞于一时,但迟早有一天会被揭露,正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嘛,想必不少人还记得这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学术声誉是靠论文、专利的质量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这来自于扎实的长期研究,不能急于求成,发表每一篇论文得有“干货”支撑。嗯,发表灌水论文的成本低、速度快,但潜在的负面影响大;至于抄袭和造假,更是严重的学术不端,想都不要想。有些人如果开了发表这样论文的先河,尝到了“甜头”,可能抑制不住自己,以至于想“蒙混”更多篇垃圾乃至“有毒”论文,甚至向学术不端靠拢。这样,不会太久,学术圈必然对你有负面看法,你的学术声誉就会“破产”。大家知道,建立自己的学术声誉很难,但毁掉自己的学术声誉可能会在“一夜”间,某篇“不良”论文一旦发酵,后果可想而知。如果声誉毁了,还能“修复”吗? 写到这里,想起了某老兄讲的一个真实故事。他曾和我们说过“有位博士研究生,一年发了 10 多篇论文,其中有 8 篇国际 SCI 论文,后来才知道,这些 SCI 论文是把某洋学者提出的用于硐室的某耦合模型,略微改进了下边界条件,用于斜坡稳定性分析,这样也算有可取之处,但你发一篇就行了,没想到这位学生上瘾了,换一个斜坡实例写一篇投稿到不同期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连续快速灌水了 7 篇 SCI 论文。这还不算,因为发表论文有奖励,后来胆子更大了,玩了个‘顺手牵羊’,竟然把该洋学者的某篇论文几乎原封不动地‘翻译’了一下,以原创论文形式发表在某中文期刊,以为洋学者看不到。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呀,后来被人家发现举报了。考虑到年轻人犯了错应该给改正的机会,该学者没有‘痛下杀手’深追,最终让这位学生给他发了个书面道歉信了之。”我估计这件事儿会对该学生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一辈子很难抬起头来。 其实,科学家伙的声誉不在于发表论文的篇数,不在于发表论文的载体——杂志档次,而在于是否推动了对某一科技问题的实质性进展,是否突破或解决了某悬而未决的科技难题。 的确,真正原创性的重要成果哪怕只有一项,也足矣令地球人敬仰膜拜,而平淡无奇的科研,即便有数百篇 SCI 论文面世, 也不过是 太仓稊米 ,不足为道 。 要论论文发表数量、杂志影响因子、引用率,不少年轻人甚至会“秒杀”屠呦呦和袁隆平先生等。然而,这些“输家”的成果和声誉却会流芳百世,而那些所谓的“赢家”大都会“昙花一现”,在科技发展史上留不下一点痕迹。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要为论文而论文,坚守内心的安宁,踏踏实实做研究,认认真真谋发展,把每一篇论文看成自己的“孩子”,乃科学家伙的本分和健康发展之路。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19806 次阅读|25 个评论
投稿,是一种修行
热度 1 iiiiice 2018-8-13 08:33
\0 \0
3934 次阅读|1 个评论
闲话论文发表
热度 5 libseeker 2018-7-3 11:04
关于论文发表是一个老少咸宜、历久弥新的话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图谋既不算“老生”,也不算“新生”,但不知谈了多少回,或许今后还会谈下去。 我对论文发表是有些体会的,部分源自自身经历,部分源自旁观者视角,也有部分源自道听途说。认识事物有过程、也有变量,阶段性认识、即时性认识,不大可能是客观的,也不见得是正确的。我近年发表的论文屈指可数,但或许也算“笔耕不辍”,比如坚持写图谋博客、坚持给《图书馆报》投稿、坚持出版图书等等。内心还是有梦想的,比如期待学问精进,能有“高质量”或“高水平”论文发表。说来惭愧,科研评价导向变幻莫测,对于以刊评文、高被引或热点评文,个人不以为然,我所向往的“高质量”或“高水平”其实也是虚幻的,并不见得能够“自圆其说且同行认可”。我认为检验标准是““实践”,是否有“实践”价值?是否值得“实践”?“实践”成绩如何?……当前许多“高质量”“高水平”论文,似乎大多亦泛善可陈。以图书情报成果为例,获得省部级成果奖的论文论著有不少,但是有多少被广泛关注、广泛认可呢? 论文发表是不容易的,如果容易,或者太容易,“成就感”“获得感”估计大打折扣。论文发表的目的并不“单纯”,更不“单一”,夹杂着种种隐性的或显性的诉求。论文发表的过程,通常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不见得是光明的(比如有一部分,投着投着就“夭折”了)。论文发表的结果,有的有好结果,有的并没有好结果…… 有部分师友可能认为我论文发表容易,有的还寄与期望甚至厚望,估计大多场合是“令人失望”的。因为我的能力和水平实在是太有限了,既没有神功护体,也没有秘籍宝典,凭借的是“笨手笨脚找东西”之类,乏善可陈。有些场合,我还笨嘴拙舌,不知如何应对。比如友人有篇稿子,稿子辗转投了多处均被退稿。我的答复是:“现在确实是越来越不容易了。当前的用稿取向也是存在问题的。欲提升命中率,各刊的用稿取向宜作进一步了解。”我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词。 笔者《感悟科研》博文,有位研究员发表了一条评论:“我认为,社科方面的工作,不应该急着申请项目,而是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先做一些工作,发表后再申请项目会好些,反正社科项目个人就能干,不像理工科的事情,往往一个人干不了。”笔者回复如下:“可能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图景,更多的是设想。身在此山中,会有另一番感受。关于申请项目,不大可能是随心所欲的,比如有些学校有明文规定,没有某个级别的项目(或多少科研经费),博导是不能招博士研究生的;关于成果发表,理想的状态是,适可而止,发表多了说没有立项意义,即便立项了,后期再突破可能会比较困难,结题会比较痛苦;关于社科项目个人就能干,当下,一个人能干的非常少,留意立项结果及已结题成果,可能会有进一步的体会。另,您的这个观点,按这个思路走,适合朝国家社科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努力。”上述问答,或许也一定程度上体现论文发表之不易。 论文在许多人心目中,像一朵朵美丽的玫瑰花。赏花也好,摘花也罢,每一朵花下面都有刺,无论您是否注意到了。
个人分类: 圕人堂|11432 次阅读|9 个评论
十年前自己的第一篇英文论文被接收
lhj701 2018-5-13 12:22
十年前自己的第一篇英文论文被接收 记得2008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英文论文(EI检索),接到会议论文录用通知是8月8日,那时正在上海交大973实验室收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时间一晃到了2018年,10年过去了。自己也从工作多年的高职院校调到到本科院校,一切都需要新的开始,并且本科教学和科研的压力更大,要求更高,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不过,Something new也许可以克服对于固态生活的一些倦怠,未来虽不会容易,但总可以期待,包括要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的技能,阅读新的书籍,体验新的生活,做出新的贡献,实现新的梦想。 人生苦短,但生活就是一个个过程而已。或许我们不能改变人生过程的长短,但可以尽最大能力改变生活过程中的一些体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奇闻:一项研究能发表33篇论文
热度 1 zhpd55 2018-3-6 00:22
科学奇闻:一项研究 能 发33篇论文 诸平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为了充数,将一项研究结果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分别发表,但充其量也就是3-4篇而已。这种论文发表方式被称之为“萨拉米出版( Salami publication )”或者“香肠论文( salami slicing )”而据《发现者》( Discover ) 杂志网站2018年3月3日报道,《伊朗医学档案》( Archives of Iranian Medicine )将一项伊朗人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结果分成33篇论文分别发表,其目的可能与试图提高引用频次有关,而且作者之一是该杂志的副主编,在所有论文的致谢中都提到该杂志主编,看来如此切香肠式多篇发表主编和副主编知晓或者直接参与其中。另外,33篇论文中有31篇是同一天发表的。更多信息请浏览原文: Scientific Salami Slicing: 33 Papers from 1 Study By Neuroskeptic | March 3, 2018 5:49 am “ Salami slicing ” refers to the practice of breaking scientific studies down into small chunks and publishing each part as a seperate paper. Given that scientists are judged in large part by the number of peer-reviewed papers they produce, it’s easy to understand the temptation to engage in salami publication. It’s officialy discouraged , but it’s still very common to see researchers writing perhaps 3 or 4 papers based on a single project that could, realistically, have been one big paper. But I’ve just come across a salami that’s been sliced up so thinly that it’s just absurd. The journal Archives of Iranian Medicine just published a set of 33 papers about one study. Here they are – this is a rather silly image, but it’s a silly situation: Search results, Items: 33 Select item 294811471.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Zanj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Armani Kian A, Nasr S.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127-S130. PMID: 29481147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462.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Yazd,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Yasini Ardekani SM, Farahzadi MH, Zare F.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123-S126. PMID: 29481146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453.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West Azarbaij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Sedighnia A, Karimi H.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119-S122. PMID: 29481145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444.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Tehr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Abbasinejad M, Zarkesh A, Amirloo F, Ghafarzadeh M.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115-S118. PMID: 29481144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435.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South Khoras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Akbari A, Kazemi B.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111-S114. PMID: 29481143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426.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Sistan and Bluchest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Shakiba M, Sargazi F, Shahriari S.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107-S110. PMID: 29481142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417.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Semn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Mozhdehi Fard M, Haghighat S, Mohammadi Rad A.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103-S106. PMID: 29481141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408.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Razavi Khoras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Ghazizadeh Hashemi F, Okhravi N.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99-S102. PMID: 29481140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399.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Qom,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Noroozinejad G, Bagheri M.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95-S98. PMID: 29481139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3810.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Qazvi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Jafarinia M, Mohammadizadeh L.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91-S94. PMID: 29481138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3711.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North Khoras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Akbari A, Yousefnejad Z.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87-S90. PMID: 29481137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3612.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Mazandar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Shakiba A, Hashem Zehi MR.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83-S86. PMID: 29481136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3513.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Markazi,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Mozhdehi Fard M, Ghasemzadeh M, Zari Moghaddam Z.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79-S82. PMID: 29481135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3414.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Lorest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Rahimnia M, Mansouri F.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75-S78. PMID: 29481134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3315.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Kordest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Rezaei F, Vafaei F.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71-S74. PMID: 29481133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3216.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Kohghilouyeh and Bouyerahmad,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Hormozpour M, Aranpour H.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67-S70. PMID: 29481132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3117.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Khouzest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Noroozinejad GH, DavasazTehrani R.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63-S66. PMID: 29481131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3018.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Kermanshah,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Nejatisafa AA, Haghighian RM.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59-S62. PMID: 29481130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2919.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Kerm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Divsalar P, Kaviani N, Sarhadi Z, Bashar A.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55-S58. PMID: 29481129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2820.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Isfah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Sharafi SE, Geramian N.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51-S54. PMID: 29481128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2721.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Ilam,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Yahyavi ST, Baluchi S.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47-S50. PMID: 29481127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2622.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Hormozg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Yasini Ardekani SM, Golamzadeh T.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43-S46. PMID: 29481126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2523.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Hamad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Abbasi Nejad M, Solgi A.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39-S42. PMID: 29481125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2424.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Golest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Shakiba A, Hashemi Nasab SM.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35-S38. PMID: 29481124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2325.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Gil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Shakiba A, Baftahchi S, Skandari B.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31-S34. PMID: 29481123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2226.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Fars,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Hedayati A, Rezaei F, Sahraeian L.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27-S30. PMID: 29481122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2127.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East Azarbaijan,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Sedighnia A, Asle Rahimi V.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23-S26. PMID: 29481121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2028.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Chaharmahal and Bakhtiari,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Shahmansouri N, Shakeri M.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19-S22. PMID: 29481120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1929.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Bushehr,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Hedayati A, Akbari Zadeh F.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15-S18. PMID: 29481119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1830.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Ardebil,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Sedighnia A, Azimi A.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11-S14. PMID: 29481118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1731.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dult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in the Province of Alborz, Iran.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Ghazizadeh Hashemi F, Asadi A, Niknejad M.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7-S10. PMID: 29481117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948111632. Trend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Iranian Population Aged 15 and above between 1999 and 2015 . Noorbala AA, Bagheri Yazdi S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Faghihzadeh E, Hajebi A, Akhondzadeh S, Esalatmanesh S, Bagheri Yazdi H, Abbasinejad M, Asadi A. Arch Iran Med . 2017 Nov 1;20(11 Suppl. 1):S2-S6. PMID: 29481116 Similar articles Select item 2828780533. Mental Health Survey of the Iranian Adult Population in 2015 . Noorbala AA, Faghihzadeh S, Kamali K, Bagheri Yazdi SA, Hajebi A, Mousavi MT, Akhondzadeh S, Faghihzadeh E, Nouri B. Arch Iran Med . 2017 Mar;20(3):128-134. doi: 0172003/AIM.003. PMID: 28287805 Free Article Similar articles Yes, a single survey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Iranian population has been published 33 times. 31 of these papers (all published on the same day) are devoted to the Iranian provinces – there are 31 provinces of Iran , and each province got its own paper listing the results from that area. The author lists are more or less identical every time. This degree of slicing is not standard practice when publishing 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atistics, for obvious reasons. For one thing, it will make it difficult for readers to compare rates of disease across different provinces. They’d need to consult all 31 papers. Then they would need 31 citations to refer to all of those papers if they publish the comparison. It’s just not practical. Writing the 31 provincal papers would also have been a huge amount of work for the authors, although they seem to have cut some corners here, because the papers contain a lot of overlapping text . I guess however you slice a sausage, all the pieces contain the same meat. Here’s a sample of the overlap: As well as the 31 province papers, there are 2 other Archives of Iranian Medicine papers that sum up the whole mental health survey ( 1 , 2 ). One or two summary papers like this are what you’d expect to see from a study of this kind. The provincal data would usually be included in these papers as a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h, and one of the summary papers has already been cited 34 times – guess where 33 of those citations come from? So why did Archives of Iranian Medicine allow this? On Twitter, it was spotted that one of the authors is an associate editor at the journal , which may be relevant. The Editor-in-Chief of Archives of Iranian Medicine is not listed as an author, but he is thanked in all of the papers for his “comprehensive support” of the project. Overall, this is the worst case of salami slicing – or sosis slicing – I’ve ever seen.
个人分类: 新观察|4762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7中国农业工程学科论文发表龙虎榜
bjwang 2018-2-4 10:59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知网( CNKI )的文献组织规则, 农业工程 学科放在农业科技类目下,包括农业工程总论;农业动力、农村能源;农业机械及农具;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航空;农业建筑;农田水利及水污染防治;农田基本建设、农垦;农业工程勘测、土地测量、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等。 检索条件:发表时间(2017-01-01,2017-12-31); CNKI专辑导航:农业工程; 数据库:文献 跨库检索; 检索时间:2018-1-31 资源类型 + 2017 年 CNKI 共录农业工程学科各类文献 11601 条,主要包括期刊论文 10250 条、硕士论文 626 条、报纸 470 条和其他 255 条。 文献来源 + 2017年CNKI所收录的农业工程学科文献来源涉及 49 种期刊,其中发文量居前3的分别为 农机化研究 (770篇) , 农机使用与维修 (606篇) 和 农民之友 (445篇) 。这3种期刊有2种是农业工程学的非核心期刊。 【2014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农业工程学科的 核心期刊 包括: 农业工程学报 ; 灌溉排水学报 ; 农业机械学报 ; 节水灌溉 ; 农机化研究 ; 中国沼气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和 中国农机化 。】 【2017年9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7年第15卷)中对农业工程学科(S2)期刊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知网的评价规则,农业工程学科中属于 Q1 区的期刊有4种,分别为 农业工程学报 、 农业机械学报 、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和 农机化研究 。 Q2 区的有5种,分别为 灌溉排水学报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节水灌溉 、 中国农机化学报 和 农业工程 。】 【 农业工程学报 和 农业机械学报 是2017年EI收录期刊 】 机构 龙虎榜 + 2017年,发文量超过20篇的机构有50家,其中发文量居前3的分别是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 (189篇)、 中国农业大学 (173篇) 和 石河子大学 (167篇) 。 发文量居前20的机构 作者龙虎榜 + 2017年,发文量超过10篇的作者有29位,其中发文量居前3的分别是 杨欣 (河北农业大学,23篇); 胡志超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22篇)和 坎杂 (石河子大学,18篇)。 发文量居前20的作者 基金资助龙虎榜 + 2017年,资助论文发表数量超过5篇的基金有50个,其中资助论文发表基金最多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3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所资助的论文发表数量也分别达到318篇和89篇。 资助发文量超过20篇的基金 喜欢请关注我们,获取农业学科与农业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个人分类: 学科评价|3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科研的难点和乐趣【已发表】
热度 13 zhenma 2017-12-14 08:54
常有些研究生羡慕别的课题组的同学在高端刊物发表论文,而慨叹自己进错了师门;也有些学生借助自己课题组的科研平台发出“高档”论文,就以为自己将来独立做科研也能顺风顺水。但其实,很多青年才俊建立课题组之后,过了好久才发出“属于自己”的论文。 做科研、发论文究竟难在哪里?做科研的乐趣是什么?让我们来听听一位经历了事业起步阶段的教师的说法。 “做实验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在上海一所重点大学任教的S老师向笔者介绍说,他们首先需要合成固体样品,用系内实验装置测量样品的物理性质,再把样品带到国外的大型实验室做谱学实验。 他们合成样品“不知道走过多少弯路”,比如:按照文献的方法,花了1-2个星期合成了样品,好不容易排队等到使用公共的测试装置,却怎么也重复不出文献报道的物理性质。 而在国外做谱学实验时,他们连续几天24小时“三班倒”,一边让仪器运行,一边监控实验进展、处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调整实验参数。有时仪器出现了故障,实验停止了,他们“急得快哭出来了”。由于每次申请到的机时数有限,他们只能断断续续地做实验。 即便采集完数据,还得花大量时间分析数据——使用物理模型和数据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拟合;反复调整拟合参数,得到最佳拟合效果;检验用其他物理模型拟合的效果。他们甚至还要编写程序,以便更好地分析数据。 即便费了好大的劲儿得到了“看上去不错”的数据图,但在仔细检查后,还是会发现错误。比如,他们用某一篇文献的一个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拟合后,才发现这个公式有误或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他们不得不“推倒重来”。有时,他们做实验时兴高采烈地认为自己发现一个“大新闻”,但分析完数据,才发现结果缺乏新意,“最多只能发在PRB(Physical Review B )”。 “要想把物理论文发在高端期刊,实验数据必须要有理论分析和支持,而不能只是罗列数据。” S说,她的课题组以实验为主,而不擅长理论构建。 他们曾完成了一组实验,想和国外做理论的教授合作,把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合在一起发一篇“大文章”,但等了好久都没有下文。更多时候,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别人的理论不完全一致,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不一致,也提不出自己的理论,“因此有的文章只能发在PRB了”。 科技论文写作也制约着论文进度。S的研究生虽然早就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但是他们用英语写的论文初稿往往“惨不忍睹”,改起来很费力。也有的学生写了好久才写到“样品制备”部分。时间紧的时候,S只能“撸起袖子”,自己写论文,但这如同“挤牙膏”(因为其他事务多、时间碎片化)。有时为了给论文加一段话,他们花了几个星期研读文献、反复修改。 在高端刊物发论文的难点还在于取得“学术社区”的承认。在S近年来涉足的研究领域,“有很多人甚至从20-30年前读博士起就研究到现在,有些专家不希望别人推翻他们认为对的观点”。 2017年3月,S在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了她的一个研究工作,有一位外国教授当场提出质疑。会后,那位教授在arXive网站公布了他对这个研究工作的质疑。屋漏偏逢连夜雨,S把她的这篇论文先后投给Nature、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都遭遇了退稿。 总之,做实验、处理数据、理论分析、写论文、通过同行评议,构成了做科研、发论文的五个“关卡”。 S进一步告诉笔者,独立带课题组和读博士、做博士后很不一样。读博士、做博士后期间,她可以“心无旁骛”地做实验、写论文,但成为高校教师后,“时间碎片化了”。入职之后,她在购买仪器、搭建装置、申请科研项目、审稿、备课、上课、处理各种杂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每天回到家还围着家务、小孩团团转。 “ 教学、科研、家庭这三者的关系很难最优化。” S说。 尽管面对各种压力,S还是认为, “做科研就像生活,虽然有各种杂事和困难,但我享受其中,而不是像完成任务那样” 。 她举例说,她的一个学生重复不出文献中的样品合成,一般人也就放弃了,但他反复调整加入元素的比例,最终合成出目标样品。“哪怕最终只是发了一篇PRB,我们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这种乐趣,有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做科研要坚持,要有信念,不要轻易被困难击倒。” 面对同行对她的科研工作的质疑以及论文被接连退稿的“噩耗”,S继续在多个学术会议上报告她的研究结果,并坚持把她认为重要的论文投给高端刊物,“因为不想放弃,也坚信自己的实验结果是重要的”。 结果,她的论文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评价。 “科研的乐趣在于发现新的东西。” S告诉笔者,在她的研究领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等待着他们去发现,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理论等待着他们去验证,他们“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S还提到,她以前读博士时的导师十多年前就退休了,没有科研经费,但他如今仍坚持自费出国做谱学实验。她以前做博士后时的导师现在快80岁了,还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他们正是S心中的榜样。 科研就像马拉松,奋斗永远在路上。在强调科技创新、科教兴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国家正需要大批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科研人员。 通过采访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笔者更加真切地理解了高校教师独立开展科研的不易,并感受了一种精益求精、勇于坚持的科学精神。这就是有别于发表论文、影响因子等“表面现象”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25276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关于NIH资助文章发表的声明
YanhongZhai 2017-11-18 11:00
原文链接:https://grants.nih.gov/grants/guide/notice-files/NOT-OD-18-011.html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发表声明,鼓励NIH资助的科研人员选择信誉良好的期刊发表文章。 背景介绍: NIH发现,越来越多的NIH资助文章发表的期刊未遵循学术界通行的最佳行为准则。这些期刊有如下特点: - 文章处理费定价不明; - 过激的吸引投稿策略; - 期刊编委会信息不透明; - 审稿流程不明;等。 如何鉴别信誉良好的期刊?推荐使用 - ThinkCheckSubmit指南(http://thinkchecksubmit.org/); - 联邦贸易委员会发表的“科研人员:请注意问题出版商”(https://www.consumer.ftc.gov/blog/2016/08/academics-and-scientists-beware-predatory-journal-publishers) 鼓励出版商遵循业界准则,包括: -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的“关于医学期刊各方责任、审稿流程和发表论文的建议”(http://www.icmje.org/icmje-recommendations.pdf) - 学术出版透明及最佳行为准则(https://doaj.org/bestpractice,由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 (OASPA)和World Association of Medical Editors (WAME)联合声明)
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SCI论文构思与写作
sci008 2017-10-18 14:59
为了顺利完成医学SCI论文写作,医学工作者在确定论文选题后,还应该对论文进行构思。构思 是对整篇 论文 的布局 ,可以有效的帮助接下来的写作 。 那么,医学 SCI论文究竟该如何进行构思,又该如何进行写作呢? 一、构思 1 .要作读者分析 写出来的论文最终是为了给人看,供于学术交流分享。这是我们论文写作的根本目的,所以读者是我们目标。 因此,构思时要求做“心中装着读者”,多作读者分析。有了清晰的读者对象,才能有效地展开构思,也才能顺利地确定立意、选材以及表达的角度。 因此,构思要从满足专业需要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确定取舍材料与表达深度与广度,明确论文的重点。如果一篇论文包含有重要性不同的几个论题,作者应分清主次,考虑如何由次要论题向主要论题的过渡,以能引起专业读者的兴趣。 2 .构思要围绕主题展开 若要使论文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要使全文有一条贯穿线,这就是论文的主题。主题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精髓,它是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学术见解的。论文影响读者主要就是靠其主题来实现的。因此,下笔写论文前,谋篇构思就要围绕主题,构思要为主题服务。 3 .构思论文布局,要力求结构完整统一 在对一篇论文构思时,有时会发现需要按时间顺序编写,有时又会需要按地域位置(空间)顺序编写,但更多的还是需要按逻辑关系编写,即要求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符合科学研究和认识事物的逻辑。但不管属于何种情形,都应保持合乎情理、连贯完整。有时,构思出现几种写作方案,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化,写作思路又会经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千头万绪到形成一条明确线索的过程,此时,应适时抓住顿悟之机,按照古人之去“应机立断,须定一途”的精神,确定一种较好方案。 二、 写作 这里指中文的写作,而不是英文语言。许多中文杂志对sci论文的篇幅要求非常严格,sci论文非常短小。因此,许多作者写习惯了中文sci论文,这些写作方式来写作英文sci论文,实在差强人意。尤其是科研类sci论文,更是难以入眼。虽然研究工作做了不少,但写得不理想。建议经常读读sci 论文,给人感觉很丰富,充实。 1、语言通俗易懂,条理清晰 无需多言,所有期刊要求受理的manuscript必须具有可读性,任何语言不通的论文势必在语言通顺之后才会进入审理状态。 一篇文章的条理如果不清晰会使审稿人感动困惑,这样就浪费了一个创新思路。在撰写Introduction部分时,比如写维生素D3在食管癌预防中的作用时,写作思路如下:先写食管癌定义,发病率情况,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因此,我们研究血浆维生素D3水平在食管癌预防中的作用。这样写就非常随意,完全没体现出为什么是检查血浆内的维生素D3水平,而不是其主要体内主要代谢产物水平在食管癌预防中的作用。 2、目的性明确的研究 很多科研工作者在撰写论文时觉得没有目的性,这体现在一开始的研究就是随大流,或者导师让做的这个课题。我们想说的是,课题的大方向是导师定的,但是研究者可以选择小的分值,往细节处渗透。就好比导师的课题是胰岛素抵抗相关,而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多个,选择哪个signal pathway从事研究将由研究者来定。如果是随意选择,势必造成无效研究。准确的做法是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点进行研究,逐层推进。这种研究的目的性强,所得结果往往也就越有意义,在撰写论文时对开展该项研究(Introduction部分)的意义陈述也就越可靠。 sci论文你编写出的目的一定要明确,如果别人半天看不出你的论文主要在研究哪个方面,那么你的论文你认为sci期刊会收录吗? 3、突出意义 突出意义并不是大篇幅、漫无目的地陈述。关键是落实到实处。比如既往研究虽对胰岛素抵抗的信号通路有所介绍,但是结果存在一定争议。其原因主要是样本量或选择人群的原因。本研究与既往研究相比,加大了样本量,所得研究与既往研究相同或相反,都可以撰写一篇文章。因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既往研究中存在争议,那么这样研究针对其不足加以改善,最终得出的结果可以证实或反驳都能说明一些问题,这就是刊发意义所在。
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工作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hj58 2017-6-16 08:33
    内容摘要:据笔者观察,中国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存在两个问题:学者之间缺乏频繁而深入的交流,错误的社科研究管理机制误导了学者们的努力方向。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大学的社科研究工作管理机构应该组织专业不同但兴趣相同的学者围绕共同的课题进行深入交流、合作研究。学术期刊也应该顺应数字化潮流,变“先审后发”为“先发后评”,以此彻底消除围绕学术论文发表而产生的学术腐败。大学不应强制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科研成果和教学水平之间没有正相关关系。教师被迫进行科研不等于教师会主动、认真、耐心地研究有价值的重要课题。   中国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两大问题,制约了其健康发展。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高校的社会科学科研工作是不可能搞好的。   一,学者之间缺乏频繁而深入的交流   目前中国学者之间的交流形式主要是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学术会议规模小、成本高、时间紧,会上各位学者只有短短的十几二十分钟发言时间,难以深入详细地介绍自己的工作。学术会议的日程都排得很紧,加上多数发言者会超时,于是大多数学术会议被迫取消互动环节,有些会议即使有互动环节,也非常短暂,难以深入交流。很多学术会议的听众只有两类人:即将发言的学者和被强行叫来听讲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很多学生还专业不对口,完全是主办方为了凑人头、充场面而拉来的。这样的学术会议的效果可想而知。   通过学术刊物交流的缺点是:思想必须比较成熟才能写成论文,而且格式要求很严格,不适合早期未成熟思想的交流,而这正是最需要进行交流的阶段。另一方面,刊物版面有限,而需要发文章的人很多,因此发表论文非常困难,周期很长,很多文章根本无法发表。在好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尤其困难,但在差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读者又少,还会影响别人对论文质量的评价。学术论文即使发表出来,读者若想和作者交流,商榷文章又遇到同样的问题:格式必须非常正式,发表困难,周期很长。这导致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实际上非常少或非常慢。   由于缺乏前期交流,作者的一些错误难以被发现,如果审稿人也没有发现这些错误,论文一旦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后,错误就会白纸黑字地被固化下来,永久无法抹去(图1)。   图1,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现状(黄佶制图)。   笔者发现即使像《中国社会科学》这样顶级的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也会存在严重的错误。交通大学教授葛岩等在“Dragon 能否表示龙——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试验性研究”一文中说:“由于采用小规模、同质和便利被试为测试对象,本研究属试验性质。其外部有效性自有其局限,尚待较大规模、跨群体和跨多国的研究来检验。如果更大规模的测试支持上述发现,则本研究表明,尽管国人和西人(至少是美国人)对龙与 dragon 的特征认知不尽相同,在常态下,他们对两种神话动物持有的态度无显著区别。因此,使用 dragon 表示龙不至令中国形象蒙受误解。”   其中所谓“较大规模、跨群体和跨多国的研究来检验”实际上根本没有进行,所谓“更大规模的测试支持上述发现”仅仅是作者的假设(“如果”),但作者居然会据此作出一系列的结论:“尽管国人和西人(至少是美国人)对龙与 dragon 的特征认知不尽相同,在常态下,他们对两种神话动物持有的态度无显著区别。因此,使用 dragon 表示龙不至令中国形象蒙受误解。”    依据这一根本没有进行过的“更大规模的测试”得出的毫无依据的结论,也的确误导了至少一位读者,使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贵升认为这是一项已经完成的“实证研究”,并相信和接受了这一“实证研究”得出的的结论。   他在论文中描述了自己的观察之后,引用了葛教授等的“结论”,以作为对自己的观察结果的支持。他写道:“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国人和西人(至少是美国人)对龙与 dragon 的特征认知不尽相同,在常态下,他们对两种神话动物持有的态度无显著区别。因此,使用 dragon 表示龙不至令中国形象蒙受误解。’(葛岩,秦裕林 2008: 176)……参考文献: 葛岩,秦裕林.Dragon 能否表示龙——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试验性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2008,(1).”   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学术交流   学术研究不是挖土方,不是埋头苦干就能干好的。学术研究需要互动,需要学者之间交流思想,观点碰撞,相互启发,这样才会有新的思想,才可能有创新和突破。学校各级领导尤其是管理社会科学研究的部门如社科处等应该积极组织、协助或鼓励教师进行各种有效的学术交流活动。   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推动科研工作,利用网络空间大、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加强学术交流,尤其是加强早期不成熟思想的交流。各大学、各院系和各专业(教研组)、各种学术机构、各个专业方向的学术团体,都应该在因特网上建立各种论坛(BBS)或讨论组,或利用 QQ 或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建立各种专业学术聊天群,供学者们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讨论、辩论,鼓励学者把初步的观点写成短文放在网上,做进一步的交流。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之后,可以写成长文进行交流。待完全成熟之后,再向学术期刊(包括数字化学术期刊)正式投稿,或撰写学术著作(包括电子书)(图2)。   图2,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改进方向(黄佶制图)。   笔者长期借助互联网进行学术研究,获益良多。笔者贴出自己的初步观点之后,常常会受到读者激烈的批评。我首先反思自己有没有错误。如果自己没有错,就反思自己的阐述方法是不是不够清晰有效?这促使笔者不断完善阐述方式,例如使用更精炼准确的语言,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更通俗易懂的比喻,或者借助示意图等工具。如果读者仍然持不同意见,这会促使我去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些错误观点,为什么他们在无法辩解时仍然坚持错误立场。   读者提出的新问题或提供的新证据、新资料都会使我的思考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短文很自然地发展成长文,而且发现有必要撰写多篇长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这些文章最后就构成了一本学术著作的各个章节。笔者的学术专著《资本异论——关于商品交换和利润来源的思考》(www.loong.cn/z)和《译龙风云——关于龙等中国特有事物名称翻译的争议和研究》(www.loong.cn/ylfy)都是这样水到渠成的。   三,学术刊物应该数字化,并实行“先发后评”制度   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应该顺应数字化这一时代潮流,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空间无限的特点,应该改“先审后发”为“先发后评”。   学术论文专家审稿制度只能体现一两个专家的审阅意见,有可能因没有发现问题而使有问题的论文被刊登出去,或者因不能理解作者的研究而扼杀了有价值的论文。而且现在很多专家教授并不亲自审稿,而是交给自己的学生审,这使审稿制度名存实亡。   在网络时代,完全可以让作者直接把论文发布在数字化学术刊物或学术网站上,然后任由读者点评。在这种情况下,论文中的错误被发现的几率大幅度提高,观点特立独行的论文也不会被埋没。   网上学术期刊可以设置这样一种功能:读者可以给论文打分,实名同行专家打的分具有较大的权重或另行单列。由于同行评价必须公开实名,因此减少了学术腐败的可能性。学术单位在考核学者时,可以参考实名同行专家对学者已经发表的论文的评价,或另行邀请专家对论文进行评估,因此这种新的学术论文发表制度不会影响而只会加强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数字化学术刊物或学术网站的编辑可以根据论文得分或根据自己的判断,把优秀论文排在目录的前列,向读者推荐,而得分很低的劣质论文将沉下去,无人问津。因此,学者直接自由发布论文不仅不会造成论文泛滥,反而会使炮制劣质论文失去意义。   由于发表论文不再困难,因此论文得到发表本身并不能说明作者的水平,无法成为评聘职称的依据,这使为发表论文而撰写论文失去意义,这将大幅度减少学术垃圾,围绕发表论文而产生的学术腐败也将销声匿迹。纸质学术期刊反而能腾出宝贵的版面用于发表真正高质量的论文。   四,错误的社科研究管理机制误导了学者们的努力方向   大学领导往往迷信“科研能够带动教学”,但是只要很粗略地了解一下教师们的科研和教学情况,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之间没有正相关的对应关系,很多科研不好或不搞科研的老师,上课却很好(如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 ),而很多科研很好的老师,上课质量却不理想。即使不考虑其它因素,仅从人的精力有限这个角度,就知道科研教学双优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大学不应该强迫教师去搞科研,尤其不应该惩罚不搞科研的教师,而应该奖励搞科研的教师,重奖获得重要成果的教师。只有当科研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科研才会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很多科研项目的确需要集中力量去攻关,但攻关并非科研的唯一方法。很多科研成果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出来的。学术研究不是挖土方,不是靠鞭子威胁或金钱诱惑就能够干好的。   大学的社科研究管理机构不应只号召或逼迫教师去做科研、去申报各种奖项。教师们为了完成任务、为了避免受到惩罚或为了名利而进行的科研活动,往往会选择一些他们觉得比较容易进行、能够在短期内完成的课题,又由于只有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才得到重视,教师们往往会选择比较简单的课题,以便自己独自或只依靠自己的学生参与就能够完成的课题,而不会去攻坚啃硬骨头,因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一旦失败,不仅数年数十年功夫白费,而且会因为长期没有科研成果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连饭碗都保不住。因此,中国现在的社会科学科研活动最后往往徒有论文数量,而对国家、社会或人类没有什么贡献。“强扭的瓜不甜”这个规律在学术研究中同样存在。   笔者所在学院有一次和某校政治学系进行学术交流。笔者因为业余研究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就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但是交流之后很失望,该政治学系的学者们并不研究这一中国当下最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老教授也出于关爱,提醒年轻教师远离现实政治类课题。该系一位教授研究的课题居然是“广告中的宠物文化”。   中国学术界现在把学术论文能够发表视为学术研究获得成功的标志,同样荒诞的是把能够申请到科研经费视为学者的重要成就。更为荒诞的是:不问学者的研究成果价值如何,但只要没有使用政府的科研经费,那就什么都不是。   而社会科学领域很多重要问题的研究并不需要钱,学者只需温饱即可自行研究,申请到了科研经费反而使学者烦恼如何去使用和报销,无端耗费大量精力;各种时间节点又使学者无法静心研究,被迫匆忙成文、找关系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以接受结项审查,中国人千百年来津津乐道的“十年磨一剑”早已成为不可能。   某校规定:横向课题经费必须进学校财务处的帐,否则社科处不将其计入学者的科研成果。我就在想:如果教师用一笔未进账的钱进行研究时有了重大发现,得了诺贝尔奖,不知道学校和社科处会不会也拒绝把此奖纳入自己的成绩单?   五,综合性大学应该开展跨专业的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   笔者发现,很多专业的学者在研究问题时,往往只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去看问题,但社会科学领域的很多问题必须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多种因素,否则就会得出荒诞的结论。   例如一些经济学者提倡:只要是家长或儿童本人自愿,就应该允许童工现象存在。他们显然只考虑了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却忽视了社会、文化、道德和情感等诸多因素;很多政治学者在研究政治问题时,往往只考虑政治目标,却不考虑其它方面的代价。   例如一些政治学者对于激进的变革可能造成的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持不以为然的态度,他们常常很轻松的回答质疑者一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却不考虑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即便真的“必合”,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久的艰巨努力,甚至还可能爆发战争,腥风血雨,生灵涂炭,至少国际贸易中断,影响经济发展。   因此,不同专业的学者共同研究同一社会科学课题,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学者们兼听则明,更全面更深刻地去思考问题。综合性大学的社科处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的枢纽和组织责任。   大学的社科处可以选择一些国家急需有人研究的重大课题,邀请校内对同一课题有兴趣、但不同院系或专业的教师一起来进行讨论,分别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探讨,相互启迪,然后合作或各自分头撰写论文,其间还可进行多次交流,定稿后结集出版,或者作为内部参考材料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得到的成果可能会优于各专业教师孤军奋战的成果。   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都可以允许学生参加,这也是在向他们示范学术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其收获肯定大于或不亚于他们只听课、只听老师或导师一言堂、只阅读科研过程的最终产品——学术论文和著作。   学术交流活动还应该允许和欢迎社会上的业余研究者参加。根据笔者的经验,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系统的学术训练,但这些人较少思维定势,常有独特的新观点,能够给其他学者带来很多启发。即使他们有错误观点也不要紧,研究这些错误观点本身也可能是有价值的学术研究。   总之,“如何搞好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社科处的干部自己也都有高学历,至少在读研时搞过学术研究,完全可以结合自己当下的工作,根据自己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亲自或与其他人合住,好好地研究一下这个课题。 注释: 1,葛岩,秦裕林:《Dragon能否表示龙——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试验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p163~176,http://www.pipa.com.cn/default.asp?id=1285 2,李贵升:《译名评论:方法与标准》,《上海翻译》,2011年第4期,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KF201104015.htm 3,李柯勇,刘丹:《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大学讲师之死的思考》,2005年4月4日,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GB/1055/3292950.html 作者黄佶政经文史科技文选目录:www.loong.cn/hj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报编辑靠谱建议:科学论文要善于小题大做
热度 1 anant 2017-5-23 11:31
在国内外核刊上发文太难了。其实也不必为此遗憾或烦恼。“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自己所在的层次和领域中做好,或者争取在细分领域做到最好,也是不错的选择。相信很多老师是这么做的。但是有的老师却因为不善于表达,导致论文因为不符合规范而不能发表。 本文分析了论文写作中出现的文题不符的原因,指出善于掌握“小题大做”的写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写作技巧,举例说明了“小题大做”给论文的写作、发表、利用等带来的益处,并提出了掌握“小题大做”写作方法的四个原则。 科学论文常常是有感而发,是作者学术观点、科研成果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其内在的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创作精神都会在文中得到集中和完美的体现。许多科学工作者都希望在论文中把自己的学术观点或科研成果做以深刻的阐述和总结,但常见一些人却因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自己的思想不能在文章中得到正确的表达,甚至走了题,偏离了自己的本意。虽然费了很大力气,但文章往往还是出现了空洞乏味、罗嗦冗长等毛病,由于没有把观点说清楚,甚至降低了论文的科学价值。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笔者认为有些作者对“小题大做”的写作技巧还缺乏掌握。这里所说的“小题大做”,不是虚张声势、夸大事实、肆意捏造、无中生有的不良的写作习惯,而是指在一个单一具体的文章标题(主题)下,充分发挥其论述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紧紧围绕中心深入展开有利、说理的论述方法,在学术文章或论证文章中,通常是称赞那些优秀文章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技巧。也就是说,文章的标题要限定在论述的范围以内,在小标题下作大文章。一般来讲,掌握这种写作方法,会使作者在写作时产生“轻车熟路”或“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对初学写作者,更应该有意识的掌握这种方法。 一、小题大做益处多多 作者都希望自己的论文被期刊发表,进而被读者广泛传阅和利用,按照“小题大做”写出的论文就比较容易达到这个目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易于表达 科学论文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书面反映和描述。它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是高度的抽象、精练和集中的。对于一篇论文来讲,如果标题过大,必然会造成主要的问题还没有说清楚,转而又去叙述另外一个与文章中心关联不大或毫无关系的事情,结果冲淡了主题,使文章失去应有的“份量”。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文章,其论述的问题并不复杂,中心思想也比较单一,但却设置了一个大大超出文章内容的标题,“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造成文题不符,使读者摸不着头绪的后果。曾看过某学报上载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内容是说明某类学院学报工作如何走出经济困境的,其实这篇文章的标题用“该类高校学报”经济困境的几点设想就可以了,可是原文的标题却是对“高校学报”工作的几点意见,显然这个标题的外延过于宽泛。还有的作者想在一篇文章中表达多种思想或多个论题,给文章冠以一个过于宽泛和复杂的标题,造成论述中难以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多个主题“各自为政”使文章一盘散沙、毫无集中可言。其实,一篇科学论文最易于表述一个学术观点或论述一项科研成果,在较小的标题规范内,也最易于驰骋文笔,把话说深、说透。可以这样说,标题虽小,却蕴涵着深邃科学道理的文章更易于显现出其科学价值,増加可读性。 (二)易于选读 小题大做,首先要体现在题文一致上。有经验的作者,总是要花费一番功夫来制作标题,除了要使标题具有新颖、独特、不与雷同的特点之外,还要界定其不超过文章的主题范围,使读者看了标题、阅了全文感到文题一致,表里如一,获得满足感,而不是看了标题很吸引人,阅了全文却空洞无味,顿生厌弃之感。科学论文由于它篇幅较小的特点,难于将过大或过于系统的东西在一篇文章中论述清楚,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英关系世纪谈》《论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等这样的大题目,即使有造诣的专家,也不宜选取,因为这类题目都可以写成一部专著。假如把论文比做商品,标题(包括摘要)就像商品介绍,人们买商品先要看商品介绍,只有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介绍商品才会受到青睐。反之,夸大其词、虚张声势,人们就不愿买账。所以,内容充分揭示主题,标题真实显示内容的文章,最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善于小题大做,使读者能在浩如烟海的书丛中通过阅读标题来判断、选取文章,也是作者对读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一种尊重。 (三)易于发表 我们知道,科学论文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平易性,而平易性就是针对论文表达形式和表达特点而言的。离开平易性,论文的社会效果就会大大减弱。论文的平易性还要求论文是在一个非常具体的标题下,揭示比较深刻的客观规律,描述复杂而又抽象的科学道理,这就要求论文必须是“一题一事”。我们同时还知道,科学论文一般要经过报刊发表才能得以问世和传播,报刊的性质决定了其刊载的文章不可能是多中心、多主题的鸿篇巨制。编辑在取舍稿件时,也通常是通过阅读文章的章法,对那些中心意思完整、清晰、论述丝丝入扣、研究过程科学合理,题目虽小、思想深刻的文章,首先博得好评,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复审;面对题目过宽过泛,论述忽东忽西、语言晦涩难懂、不知所云的文章,由于论点不突出、主题松散、意思不完整,失去了论文的平易性,即使有某些科学价值,也会使文章质量大打折扣,这类文章也不适合向读者推荐。又由于科学期刊传递信息相对广泛和快捷的特点,在大量的来稿中,编辑尤其钟情于题目小而准确、内涵大而充实的文章。 (四)易于检索 一般来讲,科技信息的检索人员首先是从标题中寻找关键词,确定主题词,而后划分论文的专业范围,以便于编辑文献和题录;而在写作中注意运用小题大做的技巧,因其标题被内容所涵盖,主题完整清晰,论述准确扣题,使被采编的信息准确无误,也易于读者快速地查询、记忆和引用。反之,过分夸张华而不实的标题,因题文不符或存在某些偏差,给二次文献检索造成失真,影响了信息的传播。如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煤,电能,劳动力的合理转换》,就是题目太大、太空,外延与内涵搭配不当,而且读了也让人感到迷茫,也陷于一般化。因为这个标题中的“煤”“电能”“劳动力”在本质属性上是三个没有共同点的不同概念,因此不能把这三个词组合在一个标题里。该论文内容是研究能量的转换,如果把标题改为《热能电能机械能的合理转换》就比较切题和得体,检索人员就能准确分辨出该论文属于那种专业范围。 二、小题大做切记原则 掌握小题大做的写作技巧,能使文章添辉増色,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小题大做的写作技巧呢?当然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关键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化大为小 科学领地里有许多复杂的问题,很难用几千字就把它表述清楚,一个科研课题往往需要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或多篇论文才能把它表达完整。我们要善于从众多的问题中采撷一个问题来加以论述,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在构思文章和运笔能力等方面还不太成熟,千万不要把许多观点放在一篇文章里来谈,这样会把文章弄得很散很乱,重点不突出。要抓住一个观点把它说深说透,在论述目标单一、具体,十分明确的前提下拟定一个紧扣论题的标题,这样写起来就会轻车熟路,有话可说,也就是所说的“题好文一半”。例如上文提到的《论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就可以分为多篇文章来谈,每篇文章最好只谈一个观点,如分为某个时代的文学、某个代表作家的文学、某一类的文学形式等,甚至还可以具体到某篇作品,以避免论述范围的过宽过泛,这样论述起来就容易把观点说深说透。 (二)反复修改 古人说“善作不如善改”“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中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在标题标引下写出的文章却与写作初衷有很大出入,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般来讲,写作的过程也是作者思维结果的再升华过程。这时就要重新推敲,看标题是否与文章内容相符,或文章内容是否紧扣标题,无论是内容偏离了标题,还是标题没有切题,都要反复几遍地进行推敲修改,最后达到文切题、题配文,文题为表现一个中心论点,始终“拧”在一起的效果,使文章达到完整统一,无懈可击的目的。 题目是文章中心论点的集中体现,改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遵循两个原则,首先综观全局、立足全篇,看标题(包括副标题)是否准确、全面地概括了论文的中心论点,如果超出或偏离论述范围,就要重新拟定标题;其次,要针对文章内容看标题是否存在主观、片面、空泛、庞杂等毛病。标题一定要体现新颖、中肯、有分寸等特点。题目是论文的“眼睛”,题能传神,能生辉,标题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厚积薄发 作为反映科研成果的科学论文必须建立在对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科学信息的研究、掌握上,并通过进一步提炼和构思,才能形成。如果没有这些大量的实实在在的辛勤工作做铺垫,而是捕风捉影,主观臆断,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会空洞乏味,根本谈不上小题大做,也不可能写好。有人把写作能力视为科技工作的最主要的表达能力,其实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猎取,对科学的探索上的。有了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才能为写作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平常不学无术,不善琢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人是不可能写出优秀论文的。 (四)常写常练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脑力劳动,是作者多种素质和智能的综合反映,也是作者思想、观点、知识、修养能力、技巧的全面体现。写作还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生产过程。它既没有刻板的模式,也无秘密可言,只能依靠不断学习,常写常练来提高,一般应该做到多读,多练,多修改。 多读。就是多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拓宽知识的广度,学理科的人要读一些文科书,做到文理相通、相融。为増强知识的力度和深度,对本专业的经典著作和范文还应该仔细揣摩、反复研宄,对观点、内容、表达手法、构思技巧,最好能边读边记。 多练。许多人写不好文章,除了其他原因,主要是动笔少、不常写的缘故。写作是一种能力,主要靠实践来提高,只有多写,才会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只有多练才会产生顿悟,涌现灵感,使人“心有灵犀一点通”。 多改。我们知道,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条却常常被忽略,“改”重于“写”。有人勤于动笔,却懒于修改,其实经过认真修改的文章,不仅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谨,遣词更精当,而且还是写作经验的再总结,写作理论再升华的过程,从总体上会使作者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科院前院长卢嘉锡教授讲:“表达是很重要的,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的合格的科学工作者”。老科学家茅以升深情告诫说“文章写作有技巧,正如科学技术有发明一样,对于科学技术的成就如果不能用文字表达其思潮与动作,则无法推广,更无法留向后世。”我们应该尽快地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把我们用辛勤汗水换来的科学研究成果准确无误地传向世界留给后人。 本文自微信公号“北大博雅教研”:http://mp.weixin.qq.com/s/3HwFfH0u0eMmWm25geoy1Q
18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归——未来中国科技教育界的方向
热度 3 jinjingguo 2017-3-26 10:52
好久没有在此发表言论了,忙于教学,忙于科研,忙于学院行政事务,还忙于政治理论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活动等)。静心看书,静心研究,静心教学的期盼总是难以实现。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和科技界总体上来说,慢慢回归理性,但路仍然漫长。马上就要开十九大了,我相信十九大以后,我国教育和科技界的改革步伐会加快。我感觉“回归”仍然是未来的方向。所谓回归就是说科学家的主要精力要回归到对科学问题探索,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各种考核表格的填写、各种奖项的申报、各种所谓的评估,当然还要克服以SCI/EI论文发表数量为评价科学家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依据。高校教师应回归到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常态上。要回归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多少年形成的行政主导的惯性体制要改变阻力一定很大,不能期望一下子就到位,所以还要有耐心。也许五年以后会有根本改观,但那时我已经完成使命退休,未来年轻一代会享受回归的好环境。无论如何,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对我国科学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应该充满希望。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15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归——未来中国科技教育界的方向
热度 1 jinjingguo 2017-3-26 10:49
好久没有在此发表言论了,忙于教学,忙于科研,忙于学院行政事务,还忙于政治理论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活动等)。静心看书,静心研究,静心教学的期盼总是难以实现。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和科技界总体上来说,慢慢回归理性,但路仍然漫长。马上就要开十九大了,我相信十九大以后,我国教育和科技界的改革步伐会加快。我感觉“回归”仍然是未来的方向。所谓回归就是说科学家的主要精力要回归到对科学问题探索,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各种考核表格的填写、各种奖项的申报、各种所谓的评估,当然还要克服以SCI/EI论文发表数量为评价科学家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依据。高校教师应回归到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常态上。要回归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多少年形成的行政主导的惯性体制要改变阻力一定很大,不能期望一下子就到位,所以还要有耐心。也许五年以后会有根本改观,但那时我已经完成使命退休,未来年轻一代会享受回归的好环境。无论如何,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对我国科学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应该充满希望。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9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些“SCI”期刊影响因子怎么写,好尴尬”:科学引文索引无罪
热度 1 ericmapes 2017-3-4 01:32
“这些“SCI”期刊影响因子怎么写,好尴尬”:科学引文索引无罪 张德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西农路22号,邮政编码712100 默认规则,填写当年论文发表时的SCI影响因子。 就总体而言,相关分析结果是SCI高影响因子论文发表情况与学术机构水平基本一致,只是未必都是因果关系。 况且,SCI只是科学引文索引, 作为期刊影响力定量评价工具,值得褒奖! 至于用于科技或学术论文作者个人影响力评价,实在类似我国高考选拔,也无特大错误,关键是客观公正! SCI用于个人一般性学术评价参考,方便领导管理,重大科技学术或工程技术评估,谁也不会以SCI为准。 任何技术发明创造,都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你怎么用,而不是发明创造本身有没有罪。 附上: 这些“SCI”期刊影响因子怎么写,好尴尬 喻海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1037227.html 前几天, SCI 影响因子之父“加菲尔德”去世了,科学网上很多人对他的去世表示纪念。说实话,我真不知道现在学术界的人是应该爱他多一些呢,还是应该恨他多一些。他应该算是一个超级成功的“商人”,一个数据库就卖了好几十亿美元。他也应该是一个富有卓识的知识分子,写了很多论文,很多都是被引用几千次。他或许还可能成为一个贻害学术界的罪人,由于 SCI 影响因子的过度使用,已经给学术界带来了不大不小的灾难,诱导年轻人追逐热点,诱导学校招聘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的博士,导致现在有一些大学不伦不类,也因此导致一些难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的学科难以发展。有时候,真希望随着“加菲尔德”的离去,他也把 SCI 影响因子带走,免得我们“尴尬”。 下面谈谈我看到的“ SCI ”让人尴尬的一些情况: 1 )论文没有被 SCI 数据库检索,但期刊有了 SCI 影响因子 。以我自己发表过的论文为例,我在 2006 年在《金属学报英文版》发表过一篇论文,当时这个期刊只是被 EI 检索。然而,通过这个期刊这些年的努力,早已经被 SCI 数据库收录了,但是,我自己的论文确实没有被 SCI 数据库检索。遇到这种论文,在标注影响因子的时候,可不可以把现在《金属学报英文版》的影响因子标注到最后?当然,我这篇论文比较久远,但是如果某人有一篇论文 2013 年发表在某期刊,当时还没有影响因子,结果 SCI 数据库在 2014 年开始就收录这个期刊的论文, 2016 年第一次有影响因子,他可不可以把期刊的影响因子写在后面。如果写了,你不觉得尴尬吗? 2 )论文被 SCI 数据库检索,期刊还被 SCI 数据库检索,但影响因子被镇压了 。在我们机械制造领域,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我自己曾经在该协会的《制造科学与工程》发表过一篇论文。当年,因为在这个期刊上发表这样一篇论文,高兴得好几个月都合不上嘴。然而,前几天整理材料发现,这个期刊的 SCI 影响因子在 2016 年被镇压了。然而问题就来了,现在填写影响因子,这样一个老牌期刊,总不能写“ 0 ”吧,也没有人相信。但是,总不能把 2015 年的影响因子写上去,让知道的人看了笑话,两个字,“尴尬”。 3 )论文被 SCI 数据库检索,期刊已经被 SCI 数据库剔除 。很多人说, SCI 数据库好,就是因为它有一套相对严格的评价标准,而且该数据库的期刊是“流动的”。如果一个期刊做的非常好,很快就能够进入 SCI 数据库,比如《国家科学评论》期刊,由于大牌教授多,出版不久就被 SCI 数据库检索了,而且第一年影响因子还那么高。相反,如果一个期刊问题重重,发表论文质量较差,很快就会被 SCI 数据库剔除,这些年被 SCI 数据库剔除的期刊没有几千也有好几百了,比如“ MaterialsScienceForum ”、“ AdvancesScienceLetters ”以前都是 SCI 检索源期刊。现在问题来了,如果几年前大家在这些期刊发过论文,并且也被 SCI 数据库检索了,但是如果写期刊影响因子呢?总不能找出几年前的影响因子写上去吧? 4 )论文发表时期刊影响因子很高,几年后狂跌 。现在做科研、发论文有时候像押宝一样,如果押准了,高兴。如果押错了,那就郁闷吧。记得去年有一个期刊在科学网上特别火,《 Medicine 》,在 2015 年的时候,该期刊的影响因子还是很高的,好像有 5 点多。然而,在 2016 年,这个期刊影响因子就大幅降低到 2 点多。如果作者是 2013 年或者 2014 年在这个期刊发表了论文,但是,现在要写简历,填影响因子是填写 2015 年的影响因子呢,还是填写 2016 年的影响因子?遇到这种情况,欲哭无泪吧。 5 )论文发表是影响因子很低,几年后变得“高不可及” 。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与期刊的编辑团队、期刊主编有很大影响。在业界,听说过几个印度人主编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每年都在涨。当然,我们国内的很多期刊,影响因子也是一路涨的。在我们领域的 JMST ,这些年由于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期刊影响因子已经超越了很多经典期刊了。特别是国内的 CellResearch ,这个期刊在国际上已经小有名气了,现在已经不是你想发就能发的了。然而, 10 年前,这些期刊质量还是很一般的,在上面投稿也有很多人情稿的。如果您 10 年前在这些期刊发表了论文,写上期刊现在的影响因子,会不会觉得“太尴尬”? …… 当然,山人自有妙法,而我不是山人。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9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期刊主编授压箱绝技,保你学术论文发到手软
热度 9 TopEditor 2017-2-28 03:49
本文中,学术期刊的主编们将向你传授独门秘笈,如何组织论文架构,编辑附信,处理审稿人提出的棘手问题。 撰写学术论文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即使你已经克服最初的困难,形成了颇具价值的论点甚至已经取得了研究成果,你该如何整理成文并确保它能牢牢吸引审稿人呢 ? 鉴于各个领域主编们的期望值不同,论文发表没有简单固定的模式。但不论什么学科,撰稿人都面临一些共同的挑战,即如何应对审稿人反馈,建构正确的论文结构,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和投递。为此,我们特意请教了不同领域期刊的主编大人来为我们一一解答。 写作阶段 1) 阐述应根据逻辑顺序,而非时间顺序 写作之前应花时间思考论文的内在逻辑。一旦开始写作,阐述应根据逻辑顺序展开,而不是做实验的先后顺序。 —— Deborah Sweet,《干细胞》编辑、《细胞》出版社出版总监 2) 不要边写边改 把电脑打开,创建一个新文档,然后写下你所有的大小标题,当灵感来了的时候可以从任意标题下开始写作。如果你达到了每日码字目标(我的是每天五百字),以要点形式记下新的思路,把它搁在一边,第二天再从这些新思路上开始写。 如果写作过程中忽然想不起来怎么表达(比如大象),不要担心,就用“长鼻子的动物”来替代,继续写作。稍晚回过头来再更正。不要边写边改,不然会打乱思路。 ——罗杰·沃森( Roger Watson),《高级护理》主编 3) 不要把你的论点藏得像大海捞针一样 如果公交车上有个人请你快速解释一下论文,你能用日常用语解释清楚吗?论点应该在摘要里和论文第一段,甚至是第一句话里呈现。不要让我们像大海捞针一样地苦苦寻找论点。如果一直找到第七页论点才出现,那我们肯定会非常恼火。另外,要确保你的论证贯穿文章始终,并且紧紧围绕理论和实验材料。 Fiona Macaulay,《拉丁美洲研究》编辑委员 4) 请同事帮忙检查文法 学术期刊编辑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行文不佳。可能作者的第一语言不是英语,也没有多花时间仔细校对。但是如果词句和语法使用不当的话,论文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布莱恩·路西( Brian Lucey),《国际金融分析评论》编辑 5) 以评论的形式发表 特别对于事业起步阶段的人来说,以评论的形式发表是一个好方法,可以练习学术刊物写作,也可以免费获得一本样书。事实上,通过我们期刊发表的评论多于论文,所以我们也常常寻找好的评论员。 包括我们在内的一些期刊会发表针对本期刊论文的评论。因为会激发热烈的讨论,编辑也乐于把已发表论文的评论刊登出来。 Yujin Nagasawa,《欧洲宗教哲学学报》合编、书评主编,《哲学指南》宗教哲学编辑 6) 别忘了国际读者 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美国作者,以为每个人都对美国系统了如指掌——英国作者也发生过类似状况。因为我们是国际期刊,论文也需要置于国际语境下。 Hugh McLanghlin,《社交网络教育》(国际期刊)主编 7) 不要试图把你博士论文压缩成一个六千字的论文 有时人们想把所有东西一次说完,导致论点分散。我们遇到一些作者试图把他们博士期刊做的所有东西用六千字说清楚,但其实完全行不通。有经验的作者往往以一个项目中的某一方面为抓手,把项目内容分两到三篇论文阐述。 Hugh McLanghlin,《社交网络教育》(国际期刊)主编 提交论文 8) 选取合适的期刊:一个编委也不认识可不是好兆头哦 核对并确保你的文章与所投期刊领域一致,但令人惊讶的是,有很多投过来的文章很明显不合适。如果编委你一个也不认识的话可能不是个好兆头。在理想状态下,你应该把近几期的文章浏览一遍,以确保你的文章和期刊已发表的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质量和影响力相似。 Ian Russell,牛津大学出版社科学编辑主任 9) 要严格遵守论文投递要求 很多情况下,作者往往忽略论文要求,造成的结果就是,本来只需要作者花十分钟就能弄好的事情会浪费作者和编辑双方的大量时间,延长了这一流程,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 Tangali Sudarshan,《表面工程》编辑 10)不要在附信中重复摘要内容 附信应反映出你的研究亮点和重点,以判定论文是否适合在本期刊发表。在附信中,不必重复摘要的内容或者把论文从头到尾复述一遍——我们自己会审阅论文具体内容。附信的作用是呈现论文的整体思路和其它你希望传达的信息。 Deborah Sweet, 《干细胞》编辑、《细胞》出版社出版总监 11)被拒的常见原因是内容贫乏 弄清你的研究在所属学术领域内的位置及填补了哪些知识空白。同行评审后被拒的文章往往都是由于内容的贫乏,或者关于研究重要性阐述不明。 Jane Winters,英国历史研究所期刊《历史研究》执行编辑、《数字人文前沿:数字历史》副主编 12)不要夸大你的研究方法 人种志似乎是时下最流行的研究方法,很多提交上来的论文都自称以人种志为基础。然而,仔细审阅就会发现这些论文中标准的访谈资料少之又少。咖啡馆里的三言两语可不能称作人种志方法。数据收集的性质和范围应该在一开始就界定清楚。理论应用也是如此。如果一个理论视角有利于你的研究,那么它应该贯穿在论证和行文的始终。 Fiona Macaulay,《拉丁美洲研究》编辑委员 处理评审意见 13)保持淡定,直接回复审稿人意见 当你再次提交已修改的论文时,应附上评审人意见的详细总结,说明你做出的相应修改。坚持事实,不要情绪激动。也不要收到评审意见后马上回复,应好好阅读思考几天,与其他人讨论,然后再回复。 Helen Ball,《人类哺乳》编委 14)修改、再次提交:万里长征最后一步坚持别放弃 你要是知道有多少作者在收到“修改再提交”的信件后从未照办,你一定会大吃一惊。但是其实这是值得花功夫做的,一些作者应要求针对主要问题坚持不懈地修改,最终论文得以发表;而其他人即使需要修改的问题不大,也不愿意再提交一次。如果已跨越了写作、编辑审稿、收到了评审人意见这些过程,就中途放弃了,看起来真的很不明智。 Fiona Macaulay,《拉丁美洲研究》编辑委员 15)如有充分理由,可以挑战评审人 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你可以拒绝评审人的修改建议,或者礼貌地指出评审人的可能错误。编辑会接受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当你很明显已经考虑了所有评审意见,并接受了部分。 Helen Ball,《人类哺乳》编委 16)考虑你对见刊时间的要求 如果一些期刊排名比较靠前,那你被拒的风险也会较大。你要考虑是否你的论文需要尽快见刊,有些期刊的出版过程比较长。一些期刊,比如我们也会提前发布,这样论文一接收就会挂到期刊网站上。如果你在准备工作面试需要展示你的成果,这个问题就比较重要了。 Hugh McLanghlin,《社交网络教育》(国际期刊)主编 17)记住:发表出来的论文都是最终成品 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项挑战,但是对别人来说似乎简单得多。当你读一篇发表出来的论文时,你看到的只是终稿,而那些初稿、修改、再提交、中间的数次修改版本都是你看不到的努力。 Philip Powell,《信息系统期刊》总编辑 原文链接: How to get published in an academicjournal: top tips from editors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5/jan/03/how-to-get-published-in-an-academic-journal-top-tips-from-editors 了解更多信息,请扫描二维码
个人分类: 投稿经验|862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资深美籍编辑视频直播 - LetPub论文公开课火热报名中……
LetPubSCI 2017-2-10 09:21
LetPub全新开设2017最新论文写作与发表公开课系列讲座 - 《如何撰写并发表高影响力的期刊论文》 ,将于今年2月起重磅登陆腾讯课堂。每期课程都会设定一个与SCI论文写作及国际期刊发表相关的主题,并邀请到一位资深、有着丰富论文编辑经验的美籍专家前来传授他们的知识与见解。 一篇语言优美、结构完整、内容精彩的论文是发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的必要条件。在这里,我们为你提供专业的SCI论文写作方法,与你探讨SCI期刊投稿经验和技巧,帮你解决科技论文写作、投稿中的困难,旨在让你了解写作、学会写作、精通写作。 面向人群: 国内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 参与方式: 本课程通过腾讯课堂进行免费在线直播,请使用QQ号进行报名,报名成功后在正式开课前会收到提醒,并通过电脑在线观看,或下载腾讯课堂APP实时收看。 点击报名 你也可以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通过微信号直接报名: 课程介绍 第一讲: 如何构思文章的主题?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摘要与引言? How to Conceive a Manuscript Topic and Write an Effective Abstract Introduction 时间: 2017年2月17日 周五 20:00-21:00 内容纲要: 学术出版业的当前趋势 - Current trends in 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industry 如何有效地“打包”数据 - How to effectively “package” data 如何选取精准的关键词 - How to select effective keywords 用图片“讲故事” - Telling a story using figures 写一个有意义、精辟的标题 - Writing a meaningful, pithy title 如何撰写摘要 - How to write an Abstract 如何打造出令人满意的引言部分 - How to craft an ideal Introduction section 首期讲师:Lindsey Gendall 简介: Lindsey女士,LetPub语言编辑主管,在过去数年内审阅了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尤其对来自英语为非母语国家的研究人员的写作缺陷,有深入的了解。在加入LetPub之前,Lindsey曾就职于Elsevier和Pearson等知名国际学术出版社,熟谙期刊的发表流程和标准;她也曾司职哈佛大学医学院,协助医学院教授和临床医生在Science, Nature, Sc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期刊编辑发表高水平论文,并与塔夫茨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编辑刊手稿。她目前负责Accdon/LetPub的语言编辑服务项目管理及和国际学术出版社合作等工作。 注意:本课程为系列课程,后续有更多精彩内容为您呈现,也会有更多经验丰富的美籍专家前来授课。一次报名,全程聆听! 课程内容持续更新中…… 咨询电话:021-34612310 咨询邮箱:chinasupport@letpub.com 投稿热门SCI期刊影响因子及投稿分析(点击期刊名可快速查询): PLOS ONE 、 Medicine 、 Cell Research 、 Scientific Reports 、 JBC 、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 Oncology Reports 、 Oncotarget 、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 BMC GENOMICS LetPub最新推出 SCI论文查重 服务,为作者确定论文在语言重复率上是否达到要求。 SCI论文查重相似率 如何理解? SCI论文查重标准 如何确定? SCI论文查重软件 -- crosscheck查重原理 是什么? SCI论文英语润色 │ 同行资深专家修改 │ 专业论文翻译 │ 格式排版整理 │ SCI论文图片处理 学术翻译英译中 │ SCI论文查重 │ LaTeX论文润色 │ SCI论文写作讲座 │ 联系我们
3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年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发表SCI论文排名情况
热度 32 LetPubSCI 2017-2-7 09:14
近年来,中国科研学者发表SCI论文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仅2016年SCI收录的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共304054篇,其中2526篇被选作ESI高水平论文。 LetPub对2016年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包括《2016年我国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数量排名》、《2016年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增长较大的科研机构排名》、《2016年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发表ESI高水平论文数量排名》。(来源: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colleges_rank_2016 ) 2016年我国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数量排名 2016年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增长较大的科研机构排名 2016年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发表ESI高水平论文数量排名 注:以上结果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至少1位中国学者发表的SCI论文情况。 投稿热门SCI期刊影响因子及投稿分析(点击期刊名可快速查询): PLOS ONE 、 Medicine 、 Cell Research 、 Scientific Reports 、 JBC 、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 Oncology Reports 、 Oncotarget 、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 BMC GENOMICS LetPub最新推出 SCI论文查重 服务,为作者确定论文在语言重复率上是否达到要求。 SCI论文查重相似率 如何理解? SCI论文查重标准 如何确定? SCI论文查重软件 -- crosscheck查重原理 是什么? SCI论文英语润色 │ 同行资深专家修改 │ 专业论文翻译 │ 格式排版整理 │ SCI论文图片处理 │ VideoAbstract 学术翻译英译中 │ SCI论文查重 │ LaTeX论文润色 │ SCI论文写作讲座 │ 联系我们
34331 次阅读|37 个评论
垃圾论文也是论文
csiro 2016-12-18 09:10
我常常告诉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论文才是硬通货,课程成绩没有多大意义。可以选择性地花时间。 发表论文的策略是什么?目前多以数量取胜,而 真正的高手应该是以质量取胜。多年前,刘昌明先生说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是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我觉得用在科研上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是我还想说,垃圾论文也是论文。对于新手,发一两篇学术价值不高的所谓垃圾论文,练练手,也未尝不可。所以,我建议的策略是, 1 )能发高水平的论文,就不要凑数发很多低的; 2 )发不出来高水平的,就发低的,即使垃圾论文也比没有强。 但是,由于各种评审、毕业、奖金等因素的干扰,很多人把比较好的结果,贱卖了(发低了)。我自己也干过这个事,现在想来后悔。
个人分类: 交流篇|25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论文发表指南
a121326835 2016-12-2 15:58
职称/发表论文不同一般的毕业论文,由于需公开发表在期刊上,要求其文章的写作要具有创新性、时代性,时效性,或是对个人领域中研究成果的发表,或是揭示社会、工作或学术中的某些问题,发表个人的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看法,或是针对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来进行学术分析等等,无论是哪一种都应符合学术性,价值性要求,且保证原创,符合相应的发表水平。 综上所述,由于这类职称论文写作的不同之处,所以对写作人员的要求就会高一些,不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更应具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或作相关研究,对实践工作中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有勤奋的思考,并在熟知职称/发表论文的写作方法基本上,理清头绪,沉淀成文。一般来说,职称/发表论文用途的文章,不易过长,属短小精干为宜,这样不但在发表时易于被期刊社直接排版应用,防止有伤文章的大的删减,同时,易于读者阅读,快速掌握其文章主体内容,了解作者观点,给人印象深刻。 以下附上职称论文格式,以供参考: (一)题名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有人对36种公开发行的医学科持期刊1987年发表的论文的部分标题,作过统计分析,从中筛选100条有错误的标题。在100条有错误的标题中,属于省略不当错误的占20%;属于介词使用不当错误的占12%)。在使用介词时产生的错误主要有: ①省略主语枣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厖。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医学类SCI论文 QQ:121326835
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像编辑一样去思考——给年轻作者的建议
热度 6 WileyChina 2016-11-15 11:11
在我担任一本社会学期刊编辑的任期中,我深刻地意识到帮助那些希望发表研究成果的年轻学者更好地了解编辑的工作流程是非常重要的,这从学术会议上“与编辑见面”这一环节的受欢迎程度便可体现。在资历尚浅的学者看来,编辑的工作就像一个谜。编辑们被视作拥有“绝对权力”的人,因为盲审体系就像一层面纱,将作者与那些评价他们研究工作的人分隔开来。并且,在这种印象中蕴含着一个事实:基于审稿人的意见,编辑最终会写下一封决定稿件命运的信函。 让作者从编辑的角度去思考是使编辑工作流程透明化的方式之一。在外行眼里,编辑这个职业被打上了“权力”的烙印,而在编辑自己看来,他们只是在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他们对期刊的发展负有责任,有义务去提升期刊的声誉和影响力。只有发表那些高质量并且对相应领域的学者具有吸引力的稿件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而出版那些并不确定研究内容是否有价值的稿件则是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编辑需要的是能够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有帮助的文章,而不是从权威同行那里听到“你怎么会让这样一篇垃圾发表出去?”的质疑。 编辑是论文发表这项“游戏”的守门人。高质量的期刊收到的投稿,远比可发表的稿子多。编辑的任务不仅是淘汰那些不该被出版的稿件,而且要从众多优秀的投稿中甄选出最优的并帮助作者把他们原本就很好的文章修改得更好。这是不是听起来非常自负?毕竟,没有哪位编辑能够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方方面面的都在行。这时候,就需要引入同行评审这一机制了。 编辑想要达成目标,需要各个分支领域的同行专家对稿件进行评估。但是,找对审稿人是一件非常耗时的事情。找到专业知识与具体稿件正好对口的审稿人是挑战的第一关,找到正好有时间而且承诺撰写审稿意见的审稿人是第二关,而编辑的最终目标是找到 3-5 个这样的审稿人。那么编辑期望从审稿人那里获得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对论文实质性的 、 批判性的 、 同时也是公正的评价,同时还要提供足够的评审意见去帮助编辑做出有依据的决定。 基于审稿人的意见,编辑会慎重地写出一封决定稿件命运的信函。理想的稿件决定函应该是清晰易于理解的,不应该向作者提出那些不切实际的愿望与要求。如果编辑的决定是拒稿,一般应该非常简短地告知作者:这篇文章不纳入期刊发表的考虑范围。如果是一份直接采纳的通知(五年里我只写过一封),信函也是十分简短的,如“祝贺您”或者“做的很好”之类的话就够了。但是如果写一封需要修改和重新提交,或有条件接收的信函,信函中就应该提供关于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以及如何修改的具体指导意见。考虑到审稿人总是会提出有争议的评审意见,所以编辑们有必要向读者指出编辑最看重的那些评价。因为在审稿人之间分享评审意见和编辑的决定信函是惯例,因此作者不会在稿件决定函里看到一些类似“评审 C 太离谱了”或者“你可以完全忽略评审 D 的意见”的话语。要记住关键的一点:最后拍板做决定的不是审稿人,而是编辑。 当决定函到达作者手里时,作者需要去“破译”信函的意思并仔细考虑审稿人的意见。如何做到这一点是另一个话题。至关重要的是,我在这里描述的只是理想的状况,但并不是所有的审稿人和编辑都是理想的。这对有经验的作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真理。无论如何,作为作者、编辑和审稿人,经历过几十年同行评审的过程,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大多数编辑和审稿人都在力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我们拥有的这一机制或许不完美,但是实用。 本文作者:Peter Kivisto,美国奥古斯塔纳学院 英文原文 发于 Wiley Exchanges Blog
个人分类: 同行评审|7287 次阅读|6 个评论
论文发表过程中的“Zip Code effect”
热度 22 dancingion 2016-11-3 11:15
国内搞科研的课题组(当然大牛组除外)发文章的时候经常会体会到这样一种情形:类似的想法和工作,国外(多为欧美)的同行们就能发更高端的杂志,而自己只能发低一个甚至两个档次的。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也一直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周围有些人将这种现象归咎于国外教授们会“讲故事”(论文的行文思路被比喻为讲故事),也有些人将其简单的划归为not native speaker所导致的语言问题。而我总觉得问题没有这么简单。直到最近,听到一个同学转述他老板(刚回国几年的青千)对这种现象的定义,我才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现象被“戏称”为“Zip Code effect”。 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地域歧视效应”。也就是说国外学术界对国内的科研工作存在歧视。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不公,我们必然需要奋起反击。但或许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任何歧视的产生都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因一两个人的行为所导致。国内科研圈的一些不良习惯是产生这种歧视的直接原因。只有认清并改正了自己的问题后,我们才能挺直腰杆,抗击这种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不公正待遇。 反思国内的科研工作过程,都有哪些不良习惯?如下为个人的一些鄙见: 1 )诚信问题,学术规则的遵守问题。最近的韩春雨事件让国内科研的诚信问题暴露了出来。虽然现在韩春雨本人是否刻意作假还未可知(我宁愿相信他不是,因为这对中国科研在世界科学界的信誉将是一个重大打击),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在论文中多处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夸大描述。而这么做的人或许韩春雨并不是第一个…… 此外,国内科研工作者们对学术规则的不严格遵守也是造成国内科研信誉不高的重要原因。拿论文署名来说,国内发的论文里,有多少挂名作者真正对该工作作出了实质性贡献?甚至很多或许都不知道自己挂名的文章到底做了些什么。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美国交流时外方老板对论文作者挂名的严格要求:当我的工作准备发表时,我想把在我工作期间参与讨论的两位同学挂为第三第四作者,但老板说“只有为本工作付出日复一日的辛苦工作的人才有资格挂名,仅仅是讨论一下并不能算是对本工作有突出贡献,不能够挂名”,因而最终文章只有三个作者。习惯了国内随便挂名的做法,国外老板的这一严格态度开始时让我有些吃惊,但随后即开始佩服老板对每个科研成果公平公正、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才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态度,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你就得负责到底,不是你的就最好放掉。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工作,如何要求其他人的公正对待呢? 2 )对科学问题和现象的认识和挖掘深度不够,工作过于表面,过于急功近利。拿做饭过程来类比:原料同样都是西红柿和鸡蛋,为什么国家一级大厨做出来的就价值上千元,而路边小饭店里的就只值几块钱呢?因为大厨已将糖油比例、火候大小等一系列影响因素研究透彻,虽然过程费时费力,但最终的美味菜肴是最好的回报;而小厨们则仅仅停留在把各种原料搁在锅里炒一炒的程度,只求以量取胜,赚快钱。对待一个有趣的科学问题或现象,对实验的每个细节和结果都精雕细琢、认真思考,与只是将所有其他同行用于表征的方法都用一遍测一遍,最终文章的质量必然是不一样的。与其抱怨别人会“讲故事”,不如安心修炼自己的厨艺,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大厨”。 3 )没有投入真正的热情。我们再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大家往往很容易分辨出一部影视剧作里哪些是好演员哪些是差演员,因为差演员的表演往往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模仿,而好演员往往给角色倾注了更多的热情和心血。同样,审稿人也一眼就能看出手上这篇论文的作者对他/她们的工作到底是投入真心还是只是敷衍了事。国内“文章至上”的科研氛围逼迫很多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们失去了对科研的真心和热情。自己都不爱自己的工作了,如何期盼别人发现你工作的乐趣呢? 消除“Zip Code Effect”须从我们每一个参与科研的人做起。改掉不遵守学术规则的坏习惯,认真对待科研过程的每一步,真正爱上自己所研究的问题,让论文发表作为一种与人分享自己科研快乐的途径,而不是一个一开始就功利化追逐的目标。只有科研工作者们都乐在其中,我们中国的科研才能赢在其中。
9168 次阅读|23 个评论
6个要点让你有效呈現科研论文中的图表
热度 3 Enago 2016-11-1 11:52
科研论文中的图表是研究结果最为直观的显示方式。表格和图片可以更加清楚直观地表现一些复杂的信息,比如复杂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发生的顺序等。一张清晰、直观且表达正确的图片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它的效果往往胜过大段的文字描述。 现在很多期刊对图片的分辨率、格式和文字标注都有明确的要求。因此确定好目标期刊后,应该根据期刊的《投稿须知》来修改文章的图片。文章里的图片一般来自照片、作图软件或者数学处理软件做出来的图形。用合适的工具来处理不同类型的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处理照片的工具,重量级的有 Photoshop ,轻量级的有 ACDSee 跟画图板,个人是比较推荐 GIMP 。因为它不仅是个功能非常强大的开源软件,而且还支持很多种格式的导入和导出。常用的数学处理软件有 MatLab 跟 Origin 。其中 Origin 可以做出非常专业的图形。当然 Excel 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流程图用 Visio 或者 PPT 就差不多满足所有需求了。 在图片的使用上,有一些地方容易出问题,需要注意: ( 1 )确保每个图提供的信息都是清晰和真实可信的。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原始图像一定要长期保留。后期的所有修改、调整不得使图像失真,不得影响原图的真实性。修改后的图像只能另存为其他文件,千万不要覆盖原始图像。 ( 2 )照片类的图片应注意摄入参照物,背景干净,分辨率越高越好,不要逆光拍摄。 ( 3 )图片表达简明扼要,尽量删掉图中不必要的文字。图表使用的字体,标签和缩写都必须是一致的。另外图片跟文章中的文字说明要匹配得上。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图表的标号很容易改着改着就不一致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 4 )用图还是用表?在一篇科研文章中,有些类型的信息既可以用图也可以用表格来呈现,这时应该选择一种能最有效传达研究中关键信息的形式,数据少的用表好一些,数据多则使用图。趋势的比较用图比表格更适合一些。在表达方式上,尽可能使用最紧凑的格式,也就是说,相同的数据信息要么用图,要么用表,千万不要两种都用而导致重复表达。在构建数据表格的时候,要权衡数据的完备性和重要性,不要把表格弄得过于复杂。必要时要把一个大的数据表按照类型分成几个小表格,这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重要的数据一目了然。 ( 5 )有效的说明。每个图形跟表格都应该有一个简短的说明,即使读者不看文章的内容,仅仅通过图表及其标注,也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在文章正文中,也需要引用到图表中的一些关键数据,但是千万不要重复罗列表格中的所有数据。 ( 6 )不管哪种类型的图片分辨率都要高,打印出来要足够清晰,很多学术期刊要求是 600dpi ,这也是打印机的最高分辨率。 另外还需要注意几个小细节:坐标标签和单位要准确;图中文字的大小要一致;同一张图中不同曲线要使用不同线型或者标记区分,在用颜色区分时要注意打印成黑白之后是否还能区分清楚。图片的背景最好是白色的,其他的颜色在屏幕上也许比较好看, 但是打印出来的效果却不会很好。 ---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 ---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个人分类: 期刊发表|12813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际药理学期刊论文发表,Wiley在线讲堂!
WileyChina 2016-10-27 14:53
老师们、同学们,本学期的“Wiley在线讲堂”已开始!由Wiley旗下期刊专业的编辑团队和期刊出版经理担任主讲,解答您从论文写作、投稿到出版和推广这一流程中的各种问题。只需一台电脑/手机/平板,足不出户便可参与。所有课程完全免费开放! 本期课程: 如何在国际药理学期刊上发表论文 本期讲座将从主编的视角出发,给希望在著名国际药理学期刊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一些建议: 1. BJP的研究范围和影响力 2. BJP的文章类型和对稿件的要求 3. BJP对文章图表的要求 4. BJP的审稿流程及编辑给作者的建议 时间: 2016 年 11 月16 日(周三) 16:00-17:00 注册地址: http://www.diaochapai.com/survey2376133 主讲人: Amrita Ahluwalia教授,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主编 Amrita Ahluwalia在英国巴斯大学获得药理学学士学位,并在威廉哈维研究所从事博士阶段的学习。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她任职于英国圣乔治医学院,现在回到了母校威廉哈维研究所担任心血管药理学的教授。Amrita Ahluwalia是英国药理学会妇女药理学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并创立了阿斯利康妇女药理学奖。 季勇教授,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高级编辑 现任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南京医科大学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气体分子H2S和NO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的血管内皮、血小板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及药物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 药物对心肌缺血重灌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 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执委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委员;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高级编辑; British Pharmacological Society会员等。 关于 BJP :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是英国药理学会会刊,涵盖实验药理学各方面研究课题,发表高品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权威性评论。是全球从事药理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必读的权威期刊。除正刊内容外,该刊还每两年发行一本广受欢迎的增刊:Concise Guide to Pharmacology(《药理学简明指南》)。 本学期课程预告 11月:科技新闻稿的作用和撰写技巧 12月:如何提高已发表论文的影响力 1 月:案例解析:学术出版中的道德问题 具体时间和注册地址将陆续在 Wiley中国博客 和 Wiley官方微信 ( wileychina )上公布。 不想在英语写作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Wiley论文润色服务是您的最佳选择。本学期使用Wiley论文润色服务的新老用户每月都有机会赢取超值大奖。 点击了解活动详情
个人分类: workshop|2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季勇教授担任《英国药理学杂志》高级编辑
WileyChina 2016-10-24 10:37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聘请季勇教授担任高级编辑 暨发布《关于加强科学透明度和严谨性的宣言》中文版 Wiley出版集团和英国药理学会非常荣幸地聘请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南京医科大学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 季勇 教授担任著名药理学期刊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BJP-《英国药理学杂志》)的高级编辑(Senior Editor)。 BJP主编Amrita Ahluwalia教授对季勇教授的加入表示欢迎: 非常高兴季勇教授加入到我们的编辑团队。BJP是一本国际一流的药理学期刊,我们的编辑团队构成也反映了本刊的国际化程度。我们非常希望帮助中国的药理学界把最好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JP上并传播到国际同行手中。借此机会,我也代表BJP编委会发布 《关于加强科学透明度和严谨性的宣言》 中文版,希望中国药理学界也一起加入我们,为促进科学透明度和严谨性而共同努力。 季勇教授表示:将做好中国药理学工作者和英国药理学杂志之间的桥梁工作,尽力为药理学工作者,尤其是为中国药理学工作者做好服务。同时,《英国药理学杂志》的透明性和科学严谨性宣言中文版能够使大家的科研工作得到更好的规范,并获得更高的认可度。 Wiley出版集团编辑拓展副总监胡昌杰先生代表英国药理学会和Ahluwalia教授专程拜访了季勇教授,并向季教授颁发了聘书。 季勇教授简介: 现任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南京医科大学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气体分子H2S和NO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的血管内皮、血小板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及药物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 药物对心肌缺血重灌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 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执委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委员;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高级编辑; British Pharmacological Society (BPS)会员等。 BJP简介 BritishJournal of Pharmacology 是英国药理学会会刊,涵盖实验药理学各方面研究课题,发表高品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权威性评论。是全球从事药理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必读的权威期刊。除正刊内容外,该刊还每两年发行一本广受欢迎的增刊: Concise Guide to Pharmacology (《药理学简明指南》)。 Wiley在线讲堂预告:如何在国际药理学期刊上发表论文 由BJP主编Amrita Ahluwalia教授和高级编辑季勇教授担任主讲,介绍 BJP投稿审稿流程及编辑对中国作者的建议 。在线讲座免费报名和参与,您只需一台电脑便可与国际期刊主编在线交流! 注册地址: http://www.diaochapai.com/survey2376133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6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12月目标完成表
XiaonongMa 2016-10-23 22:19
不知不觉,就要进入11月份了。 12月份也是转瞬就到了。 为了高效利用未来1个半月时间达到既定目标,现给自己定下工作计划。 一、12月雅思考试 topic1、2、3: 熟读雅思口语备考书、整理常用词汇和句型(10月末一周完成) 写: 按照相应的任务量进行任务分配(11月必结束) 听、读: 每天练习真题,争取11月中旬完成4-9的剑桥真题 最终目标: 雅思能够上7!!! 二、开题报告和论文发表 每天阅读论文,提出新的idea,寻找能够深入研究的方向。 最终目标: 争取能够完成一篇关于动力学的论文(夹具为主题) 下个月的生活主要分为英语和科研两部分,集中所有注意力和精力!!!
个人分类: 工作日志|1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Wiley学术出版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成功举办
WileyChina 2016-10-21 12:58
2016年10月9日,Wiley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举办了一场学术出版研讨会。本次活动由中国地质大学信息网络中心数字图书馆协办,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M.Santosh教授担任主持,并邀请到了Wiley旗下地质学期刊 Geological Journal 主编、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Ian Somerville教授担任主讲嘉宾。 活动中, Ian Somerville 教授为地大师生做了主题为“科技论文撰写及国际地质学期刊投稿”的学术报告,受到了在场近300名听众的热烈欢迎。Wiley期刊出版经理王太宇博士,以及中国地质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数字图书馆的刘金朝老师也分别做了“学术出版道德的原则与实践”和“图书馆资源的探索及利用”的发言。 通过本次活动,Wiley成功搭建了出版社、图书馆、院系和终端用户之间交流的平台。为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用户需求、为其提供更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服务奠定了基础。 Ian Somerville 教授在作报告 现场听众踊跃提问
个人分类: workshop|3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学术不端的群众举报
热度 4 xiaochuanli2 2016-10-1 19:30
近期,有报道披露某国际学术期刊与某机构合作,帮助作者撰写论文,赚取高额利益,其中涉及到中国作者,大家同时也抬出了新兴的 OA 期刊的诟病。诚然,全世界数量庞大的学术期刊,绝大多数还是好的,能为科技成果的交流和传播做出积极努力,有个别期刊因个别动机不纯的人操作,误入歧途,带来了公众对学术期刊的阴暗面的视察,也让科技工作者产生了对规范学术期刊和学术道德的隐忧。很多作者因此也罗列了 SCI 的弊端,国内很多科研人员也提出弱化 SCI 论文在国内考核分量的建议,这些都不失为一种提升科研成果呈现、评价和交流的有效手段,值得大家继续讨论。看到科学网众多的意见,有偏激的、有保守的,可以说百花齐放,带来了大家对学术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 2016 年国庆假期的第一天,我也提出一个自己的意见,供大家批评讨论,也祝祖国科学事业蒸蒸日上! 近期爆出的某国外期刊与机构合作,协助作者发表大量 SCI 论文的事件,其中不乏抄袭雷同现象,这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暂且不去关注学术不端本身,而将关注点转移到发现这一期刊不够规范的过程之上。据某博主报道,这个期刊是被某论文抄袭监测网站发现的,通过大量重复率检测,发现了大段文字的雷同,再认为将文字雷同的文章进行对比,发现了其中的图有雷同之处。这一发现过程涉及到目前的学术不端监测软件,即通过检测文字上的重复率来发现重复。而目前,图片的雷同还没有较好的软件可以检查出来,所以,这条线索在监测网站来说是顺藤摸瓜才发现了问题的疑点,而且这一雷同必须有较大的数量,才能引起监测网站的注意,监测本身是一件很繁重的工作。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个“群众举报”的建议,即出版集团、学术组织等在其网站上开通开放的窗口,接受来自论文读者提供的线索,由此,增加出版集团或学术组织等上级机构对海量论文内容的重复性或不端行为的举报 ( 提供线索 ) ,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洞察与识别。这样做有其自身的好处,其一,群众(最相关的学者)是阅读相关论文的最重要的专家,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阅读,对论文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做出更为科学的判断;其二,群众既然阅读论文,想必是有这个方面的需要,或是学习、或是自己也研究这个方向,会将这个方向的论文都进行检索,收集,相关性自然很高,发现问题也比较容易,为学术不端的发现提供了最高效的途径;其三,如果大量杜撰、抄袭论文充斥各种学术系统,本身也占据了大量读者的阅读时间,读者有义务和必要来清除这些不端论文,最大程度的净化自身的阅读环境;其四,对国内来说,通过学术不端得来的论文,在各种评价中都是对通过正常途径发表的论文作者是一个不公平,这样可以提供一个监督平台,让大家都来相互监督学术行为。 以上建议,只是一己之言,欢迎大家的讨论和批评。
782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名硕士研究生与其发表的研究论文
热度 2 zhpd55 2016-9-30 17:36
一名硕士研究生与其发表的研究论文 诸平 宝鸡文理学院是陕西省属高校之一, 2014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化工化学学院 2014 级硕士研究生柯森就是首届招收的研究生之一,可是柯森自 2015 年以来已经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 3 篇论文。 1 2016 年在 Organic Letters 发表论文 由美国化学会著名期刊 Organic Letters 网站可知,宝鸡文理学院化工化学学院祝海涛( Hai-Tao Zhu )、柯森( Sen Ke )、周妮妮( Ni-Ni Zhou )、凡明锦( Ming-Jin Fan )、杨得锁( De-Suo Yang )合作,于 2016 年 8 月 29 日发表了以二异丁基氢化铝( Diisobutylaluminum Hydride , Dibal-H )作为催化剂,应用环丁烷类衍生物合成的新方法,详见 Hai-Tao Zhu (通讯作者 Email: zhuht@bjwlxy.edu.cn ) , Sen Ke (硕士研究生) , Ni-Ni Zhou, Ming-Jin Fan, De-Suo Yang. Regioselective Intermolecular -Cycloaddition of α-Iodo-Unsaturated Ketones Promoted by Diisobutylaluminum Hydride . Organic Letters , 2016, 18 (18): 4554–4557.DOI: 10.1021/acs.orglett.6b02195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olecular -cycloaddition of α-iodo-unsaturated ketones in the presence ofdiisobutylaluminum hydride (Dibal-H) is reported to produce varioustrispirocyclic derivatives containing a cyclobutane ring. This sequentiallactonization/ -cycloaddition proceeds in high regioselectivity undermild conditions. 此论文阐述一种合成环丁烷类衍生物的新方法,环丁烷骨架化合物在天然产物及药物中广泛存在。然而,由于其环张力大,不稳定,通常难以合成。一直以来,环丁烷及其衍生物的合成都是有机合成化学领域颇具挑战性的课题。柯森首次将 Dibal-H (二异丁基氢化铝)作为催化剂运用于环丁烷衍生物的合成中,提出了一种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底物适用性广,立体选择好、产率高、原子经济性的合成新方法。该论文得到祝海涛博士悉心指导,杨得锁教授、凡明锦研究员也对该论文提出了宝贵建议和指导。 21 世纪以来 Organic Letters 期刊影响力的变化详见图 1 图 1 Organic Letters 期刊影响力的变化 2 2015 年在 Synlett 发表论文 柯森已于 2015 年同样以第二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 Synlett 上发表论文一篇—— De-Suo Yang (通讯作者) , Sen Ke, Ming-Jin Fan, Hai-Tao Zhu, Xiao-Ling Wang (王晓玲) , Zheng-Hui Guan ( 关正辉 ,通讯作者 Email: yangdesuo@163.com ) . A Facile and Efficient Synthesis of Six-Membered Enol Carbocyclic Compounds . Synlett , 2015, 26(20): 2826-2830. DOI: 10.1055/s-0035-1560517 . Abstract A facile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synthesis of six-membered enol carbocyclic compounds was realized byintermolecular cyclization reaction of 3-aryllidenepentane-2,4-dioneswith t-BuOK in CH 2 Cl 2 . The reaction is conducted under mild conditions andshows good functional group tolerance. 共同通讯作者关正辉( Zheng-HuiGuan )系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 年获得兰州大学学士学位; 2007-2008 年受教育部首届 “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 资助,被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赴美国 Rutgers University ( 新泽西州立大学 ) 留学, 2009 年 6 月获得兰州大学和美国 Rutgers University 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2009 年 7 月起任职于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2011 年被破格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已在 J. Am. Chem. Soc. ,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 ChemComm , Org. Lett. , Chem. Eur. J. , J. Org. Chem. , Green Chem, Adv. Synth. Catal.,Chem. Asian J.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50 余篇,他引上千 次。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曾荣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 Synlet 属于 SCI 三区期刊, 1999-2015 年期刊影响力的变化趋势见图 2 。 图 2 Synlet 1999-2015 年期刊影响力的变化 3 2015 年在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发表论文 柯森在 2015 年以合作作者身份在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 Hai-Tao Zhu, Ming-Jin Fan, De-Suo Yang, Xiao-Ling Wang, Sen Ke (柯森) , Chao-Yang Zhang (张朝阳) and Zheng-Hui Guan (关正辉) . An iodine-promoted Meyer–Schuster rearrangement for the synthesis of α-iodo unsaturated ketones .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 2015, 2:506-509. DOI: 10.1039/C5QO00048C . Abstract A facile and efficient iodine-promoted Meyer–Schuster rearrangement of propargyl alcohols for the synthesis of α-iodo-α, β-unsaturated ketones is presented. The reaction is conciselyconducted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shows good functional group tolerance.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是由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及英国皇家化学会(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合办,由英国皇家化学会(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出版的一种国际性有机化学类期刊, 2015 年首次公布的期刊影响因子为 4.693 。 4 柯森简介 柯森,陕西商洛人, 2014 年 6 月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获学士学位;同年 9 月考入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该生努力勤奋,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上进心强。科研、学习以及工作各方面都表现出色,并得到了多项荣誉及称号, 2015 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6 年获得中共优秀党员称号。
个人分类: 新观察|6047 次阅读|4 个评论
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及投稿须知,Wiley免费在线讲座
WileyChina 2016-9-28 12:38
老师们、同学们,本学期的“Wiley在线讲堂”系列课程又要开始啦!由Wiley旗下期刊专业的编辑团队和期刊出版经理担任主讲,解答您从论文写作、投稿到出版和推广这一流程中的各种问题。只需一台电脑/手机/平板,足不出户便可参与。所有课程完全免费开放! 本期课程: 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及投稿须知 本期讲座将以泌尿学期刊为例,重点介绍论文撰写及稿件准备的一些注意事项,以提高稿件的接收率。内容包括: 1. 国际医学期刊的审稿流程 2. 什么是编辑眼中的优秀论文 3. 审稿人重点关注什么?以外科期刊为例 4. 撰写一篇优秀临床或外科论文的诀窍 时间: 2016 年 10 月19 日(周三) 18:30-19:30 注册地址: www.diaochapai.com/survey2363191 主讲人:Prokar Dasgupta教授,BJUI主编 Prokar Dasgupta教授是英国知名的泌尿学专家,BJUI期刊主编。2002年Dasgupta教授开始在伦敦盖伊医院(Guy's Hospital)担任泌尿学顾问,并开始在英国倡导机器人泌尿外科手术。他所采用的为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的方法被誉为“Dasgupta technique”。Dasgupta教授还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机器人外科与泌尿系统创新”领域的首位教授 。 关于 BJUI BJUI (IF:4.387, 10/77-Urology Nephrology)是英国泌尿外科医师协会官方期刊,是泌尿学领域备受尊敬的顶尖期刊之一。旨在为泌尿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高水准的研究及临床信息,引发广大学者对泌尿学领域最新最先进案例的关注。本刊发表成年人及儿童泌尿学方面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评论和教育类文章,尤其注重这些研究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范围涵盖泌尿学各个方向,主要包括泌尿肿瘤学、机器人和腹腔镜检查、上泌尿道疾病、功能泌尿学、性医学、儿科学、转换医学、外科教育等。 本学期课程预告 11月:科技新闻稿的作用和撰写技巧 11月:如何提高已发表论文的影响力 12月:论文发表中的出版道德问题 1 月:如何做好审稿工作 具体时间和注册地址将陆续在 Wiley中国博客 和 Wiley官方微信 ( wileychina )上公布。 不想在英语写作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Wiley论文润色服务是您的最佳选择。本学期使用Wiley论文润色服务的新老用户每月都有机会赢取超值大奖。 点击了解活动详情
个人分类: workshop|2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政学论文的发表与投稿-讲座预告
热度 1 WileyChina 2016-9-18 17:26
由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 2016 年国际行政科学学会- 国际行政科学院校联合会大会 ”(2016 IIAS-IASIA Joint Congress )将于9 月20-23 日在四川成都举行。在本次会议上,Wiley 旗下期刊 《公共行政与发展》 (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的荣誉顾问编辑 Paul Collins 教授将担任“学术出版分会”的主讲人之一。以下是 分会的详细信息 ,欢迎参加这次大会的学者参与。 时间:2016 年9 月21 日12:00-13:00 地点: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Jinshan Hall 主题:如何成功发表学术论文 主讲人:Dr. Meredith Newman ,Dr. Paul Collins ,Dr. FabriceLarat 本次讲座设有听众互动环节,博士生及年轻教师将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论文发表计划,并获得主讲人及其他同行专家提供的意见和建议。 大会主页 大会日程 关于《公共行政与发展》 《公共行政与发展》 创办于 1949 年,致力于对地方、区域、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公共行政实践进行评论和评估。重点关注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各个阶段管理的调查,公共行政实践和管理研究之间的联系,以及为报道相关新经验和实验提供一个专业和学术的论坛,也会发表关注非政府组织对发展管理研究的文章。《公共行政与发展》的读者包括相关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其发表的案例研究文章也常在教学和培训中使用。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2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去哪了?
热度 16 martinluomin 2016-9-18 11:20
最 近,世界权威机构评选的300位对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中国仅仅入选3位,这与中国目前世界论文发表排名第二,科研投入占全球的20%,134名入选高被引论文科学家(排名第四)等显性指标显然有些格格不入。我们不仅要问,何以如此之高的投入,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质量上却差强人意呢?科研的经费投入上去了,硬件的设备和仪器到位了,各种人才引进了,为何只产出了泡沫论文,而缺少真正贡献于科学的科学家,我们的学者在思考重要的科学问题吗?他们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吗?他们目前面临的考核仅仅满足了学术政绩的要求,但是却离世界一流渐行渐远。这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取决于科研的管理模式,在此我很不情愿使用“管理”这个词,因为我压根就不认为科研能够靠管理“管”出来,而是靠科学家实实在在想出来和做出来的。如果还沿用管理的那套思路,科研永远是不能做好,永远只是服务于管理,从属于管理,被管理而无法发挥其自主的创新发展。既然科研不能“被管理”,那么它的发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应该如何去组织和实施呢? 做科研不外乎“人”、“财”、“物”,看看我们少些什么!近些年国内派出了大量的访问学者,有些高校甚至祭出了没有国外访学经历不能评教授的“利器”,也有一大批在国外研究机构做博士后的高端人才,他们学成回国,加入了我国科研队伍,因此从人才积累来说,我们已经渐渐和世界接轨,和国外的差距在缩小;国家对与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最早的 8 万,增加到 30 万,再到 80 万元,青年基金更是为年轻博士提供了第一桶金,凡是在科研上有点想法的博士,基本都能有项目可做;各种科研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创新平台比比皆是。很多国内的高校也不差钱,动辄上亿的资金投入不可谓不多,设备仪器也“汗牛充栋”;虽然在“人”、“财”、“物”好像都不差,可是总觉得“缺”点什么呢? 记得论语中有一段记述孔子问志于弟子的故事很生动形象。 子路 、 冉有 、 公西华 纷纷作答,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之道,皆有志于政(管理国家)。唯问到曾晳的时候,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 各言其志 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可见孔子之志不在仕进,不汲汲于 荣禄 ,而在求道向学也。今人有曾子之志者几希,学道无涯,故难等大雅之堂! 对了!中国缺少点科学的氛围、科学的品味和科学的传统,或者说我们败坏了科学的氛围、丧失了品味、丢失了传统! 虽然在英国的访学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是却给予我太多的怀念,怀念坐在阶梯教师中听报告的时光,有时候难免也会在报告中熟睡一会;怀念在办公室度过的时光,每个人的生日都是一次小型的 party ,每个人的毕业答辩都是一次小型的庆祝酒会,每次的报告会后都能品尝到香槟酒和精美的茶点;怀念每一次作实验的感觉,万事俱备,好像只等灵感从头脑中悄悄降临。教授并不是想像中的严肃,平常喝着咖啡,似乎漫不经心和大家聊着课题的进展,组会的时候还常和大家轻松的开着玩笑,但教授总是被人仰慕的,他决定科研的方向,分配给每个人各自的工作,有时候只是一个邮件或只言片语,但是确能给予很多的灵感和指引。教授也总是最勤奋的,虽然他的办公室和大家不在一起,但是大家知道他总在那里,每次听报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总能第一时间和报告人提问交流,整个团队的成果的档次直接取决于教授的品味和高度,教授几乎总能站在比所有人都高的位置来观察事物。如果他来写论文,总能投到顶级的期刊。我们缺少一点什么,也许是曾泳春 在《我的理想》中描写的那样,“ ∙∙∙∙∙∙ 于科研环境,其实我是有理想的。我的理想是有一个优雅的办公室, ∙∙∙∙∙∙ 我为他们每人安排一个座位,他们可以自由地在工作室里看文献、处理数据、编程、写论文、讨论、聊天,我也可以方便地和他们厮混就好了。 ∙∙∙∙∙∙ 工作室正好能坐下所有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和他 们一起做科研,一起出成果,一起度一段人生,这样就好了。”如果这样的理想能实现,中国就走在了通往“世界一流”的正确方向上了。 延伸阅读: 光明日报:“高精尖”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土壤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9/356454.shtm 我的理想 ( 曾泳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1002777.html
个人分类: 高校改革|10176 次阅读|27 个评论
PLoS主编:论文发表的十大简则
热度 5 liwenbianji 2016-8-29 22:19
规则一:阅读很多论文,从成功的和失败的两方面汲取经验。 规则二:对您自己的论文越客观,最终的结果越好。 规则三:优秀的编者和审者会客观对待您的论文。 规则四:如果您英文写作不佳,提早补习,将受益终身。 规则五:学会与退稿为伴。 规则六:好的科学“元素”显而易见——新颖的研究主题,广泛的涉猎相关文献,好的数据,好的分析,包括强有力的统计学支持和发人深思讨论。好的科学报道其“元素”也显而易见——完美的结构、恰当的使用图表、适当的篇幅长度、为目标读者而写。切勿忽视这些显而易见的“元素”。 规则七:当有解决问题的思想火花迸发时,就开始撰稿。 规则八:在职业生涯之初就成为评阅人。 规则九:提早决定去哪里发表论文。 规则十:质量是一切。 原文: Ten Simple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Philip E Bourne Philip E. Bourne is Editor-in-Chief of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E-mail: bourne@sdsc.edu The student counci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mputational Biology asked me to present my thoughts on getting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at the Intelligent Systems in Molecular Biology conference held in Detroit in late June of 2005. Close to 200 bright young souls (and a few not so young) crammed into a small room for what proved to be a wonderful interchange among a group of whom approximately one-half had yet to publish their first paper. The advice I gave that day I have modified and present as ten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Rule 1: Read many papers, and learn from both the good and the bad work of others. It is never too early to become a critic. Journal clubs, where you critique a paper as a group, are excellent for having this kind of dialogue. Reading at least two papers a day in detail (not just in your area of research) and thinking about their quality will also help. Being well read has another potential major benefit—it facilitates a more objective view of one's own work. It is too easy after many late nights spent in front of a computer screen and/or laboratory bench to convince yourself that your work is the best invention since sliced bread. More than likely it is not, and your mentor is prone to falling into the same trap, hence rule 2. Rule 2: The more objective you can be about your work, the better that work will ultimately become. Alas, some scientists will never be objective about their own work, and will never make the best scientists—learn objectivity early, the editors and reviewers have. Rule 3: Good editors and reviewers will be objective about your work. The quality of the editorial board is an early indicator of the review process. Look at the masthead of the journal in which you plan to publish. Outstanding editors demand and get outstanding reviews. Put your energy in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manuscript before submission. Ideally, the reviews will improve your paper. But they will not get to imparting that advice if there are fundamental flaws. Rule 4: If you do not write well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ake lessons early; it will be invaluable later. This is not just about grammar, but more importantly comprehension. The best papers are those in which complex ideas are expressed in a way that those who are less than immersed in the field can understand. Have you noticed that the most renowned scientists often give the most logical and simply stated yet stimulating lectures? This extends to their written work as well. Note that writing clearly is valuable, even if your ultimate career does not hinge on producing good scientific papers in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s. Submitted papers that are not clearly written in good English, unless the science is truly outstanding, are often rejected or at best slow to publish since they require extensive copyediting. Rule 5: Learn to live with rejection. A failure to be objective can make rejection harder to take, and you will be rejected. Scientific careers are full of rejection, even for the best scientists. The correct response to a paper being rejected or requiring major revision is to listen to the reviewers and respond in an objective, not subjective, manner. Reviews reflect how your paper is being judged—learn to live with it. If reviewers are unanimous about the poor quality of the paper, move on—in virtually all cases, they are right. If they request a major revision, do it and address every point they raise both in your cover letter and through obvious revisions to the text. Multiple rounds of revision are painful for all those concerned and slow the publishing process. Rule 6: The ingredients of good science are obvious—novelty of research topic,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good data, good analysis including strong statistical support, and a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ion. The ingredients of good science reporting are obvious—good organization, the appropriate use of tables and figures, the right length, writing to the intended audience—do not ignore the obvious. Be objective about these ingredients when you review the first draft, and do not rely on your mentor. Get a candid opinion by having the paper read by colleagues without a vested interest in the work, including those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topic area. Rule 7: Start writing the paper the day you have the idea of what questions to pursue. Some would argue that this places too much emphasis on publishing, but it could also be argued that it helps define scope and facilitates hypothesis-driven science. The temptation of novice authors is to try to include everything they know in a paper. Your thesis is/was your kitchen sink. Your papers should be concise, and impar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in the least number of words. Be familiar with the guide to authors and follow it, the editors and reviewers do. Maintain a good bibliographic database as you go, and read the papers in it. Rule 8: Become a reviewer early in your career. Reviewing other papers will help you write better papers. To start, work with your mentors; have them give you papers they are reviewing and do the first cut at the review (most mentors will be happy to do this). Then, go through the final review that gets sent in by your mentor, and where allowed, as is true of this journal, look at the reviews others have written. This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on the quality of your reviews and, hopefully, allow you to see your own work in a more objective way. You will also come to understand the review process and the quality of reviews, which is an important ingredient in deciding where to send your paper. Rule 9: Decide early on where to try to publish your paper. This will define the form and level of detail and assumed novelty of the work you are doing. Many journals have a presubmission enquiry system available—use it. Even before the paper is written, get a sense of the novelty of the work, and whether a specific journal will be interested. Rule 10: Quality is everything. It is better to publish one paper in a quality journal than multiple papers in lesser journals. Increasingly, it is harder to hide the impact of your papers; tools like Google Scholar and the ISI Web of Science are being used by tenure committees and employers to define metrics for the quality of your work. It used to be that just the journal name was used as a metric. In the digital world, everyone knows if a paper has little impact. Try to publish in journals that have high impact factors; chances are your paper will have high impact, too, if accepted. When you are long gone, your scientific legacy is, in large part, the literature you left behind and the impact it represents. I hope these ten simple rules can help you leave behind something future generations of scientists will admire. Citation: Bourne PE (2005). Ten simple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PLoS Comput Biol 1(5): e57. Published online 2005 October 28. doi: 10.1371/journal.pcbi.0010057. Copyright : © 2005 Philip E. Bourne. This is an open-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source are properly credited. 本文转自网络 ~~~~~~~~~~~~~~~~~~~~~~~~~~~~~~~~~~~~~~ 10年耕耘,结伴前行! 诚邀您和好友领取300元优惠券 8月内(预计每周五)陆续发到邮箱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9618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得到了领导的关注,兼论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
热度 23 dulizhi95 2016-8-24 09:28
我得到了领导的关注,兼论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 一个时期以前,我将我关于 NP 的研究论文挂在 researchgate 上,得到了一些同行的关注,有一些留言给出了有益的建议。也有洋人帮我进行了语法方面的修改,并有过多次邮件联系。 我这里要特别感谢海洋大学的汪小龙老师。大家知道,大学老师不坐班看起来很闲,其实每个人都很忙,忙于科研和教学,压力很大,没有真正的空闲。汪老师于万忙当中帮我的论文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英语语法表达上的修改。非常感谢! 突然发现,挂在 researchgate 上的论文,在 following 的人员当中,赫然有我们学校管科研的领导的名字。非常感谢领导的关注! 我这里要表达的是,我声称搞 NP 研究已经有很长时日了,不能无限下去了。我要表达的是,只有在这个暑假的继续努力之后,我才真正彻底清晰地确信,我已经彻底完成。此时在 arxiv 上的那个最后版本有“机关”或者说有大漏洞。但只要能看懂的,就应该明白我已经完成了。能看懂那个版本并对我指出漏洞的,我会告诉他漏洞如何解决。 我用于投稿的当然没有那个机关或大漏洞。在那之后几天我就已经投稿了。我的打算是投几次顶级期刊,若还是都说表达不好看不懂,那我就必须请合作者,请擅长英文论文的高手,挂第二作者名,从根本上改变论文的表达方式,包括大量画图说明。说心里话,简单的语法修改意义不大,因为以前的拒稿意见都不是因为这个。有几位好人审稿者特地比较细致地帮我改变了不少英语表达。我以后要就请人加盟合作,花时间精力投入,大动,彻底优化表达方式。 思路上我不需要帮助,我确信思路已经彻底完成。 论文相当难看懂,由于我的算法思路,证明思想证明逻辑,都是原创全新的,所以即使计算机算法领域的国际知名大牛,看懂也有难度。关键是他首先必须信任,必须投入时间精力看。说心里话,我自己想出来的证明思路,我自己都长时间处于模糊状态,难以清晰地肯定和自信。何况读者,哪怕是大牛?内行的算法高手粗略看懂并理解应该不难,但清晰地看懂非常难。 以前投稿期刊 reject 确实有道理,因为尽管说心里话,不能说那是错的,但确实不清晰不完整。现在无疑已经清晰完整了。对于负责任的实力顶级期刊,我要说,现在不应该粗暴简单拒稿了。 得耗时间啊,等一次或几次看看。 反正国际顶级的计算机和数学期刊有几十家,不担心没地方投稿。 原以为在暑假中花个把星期也就可以完成了,后又几乎花了我的一个暑假。不过,我这人从来是个懒人,从来不吃苦的。无论是做学生应对考试,还是工作后的应对,我从来就是玩闹。这个暑假大部分时间依然是,散步,空调房睡懒觉,看电视,看小说,上网夸天,每天只花很少的时间搞我的算法。最近的一部央视电视剧“人民检察官”,以为大值得一看,没想到从演员到内容都非常差,大量家庭琐碎小事长时间占据镜头。前面的那个电视剧马兰谣,林俊德,很值得看,那才是真正的科研和科学家。我几乎从头至尾看完了。感动。 又想起了俄国和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佩雷尔曼,曹怀东和朱熹平。本人认为, 1 ,若是曹怀东朱熹平的论文里没有提佩雷尔曼,而是将思路据为己有,那就是赤裸裸地剽窃,而若是承认了核心思路的佩雷尔曼原创,性质就大不同; 2 ,若是没有曹朱的论文,佩雷尔曼的东东就无人关注,那佩雷尔曼就应该允许曹朱参与署名,直至分享成果,相反,若是没有曹朱,佩雷尔曼已经引起了关注和初步认可,那前者就是赤裸裸地抢劫了。 总之,科研合作并无严格统一的尺度,有时候不能排除道义情感和人情世故在里头,但像世道清华北大的张生家谢灿辈们那样干,就大有失风度了,害人最终还是害己。 最后还是出一道小算法题:我在论文中说过,广义环中不能有孤立节点,这一点很容易做到。我的小算法题是: 无向图 n 个节点,节点度数都为三。将 n 个节点围成一个环,叫虚环。虚环中相邻两节点可能没有边相连。若是一个节点与两侧的两个节点都没有边相连,我称为孤立节点。要求你快速得到一个虚环,环中没有孤立节点。 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算法题,若是计算机专业的大二以上做不出来,说心里话,学不出名堂,尽管以后也可能读“博士”,当“教授”甚至蒙“论文” 。 中国量子计算研究,科学家大批失业 各位,按照科学网著名博主戴德昌阁下的说法,中国科研只会跟风舔眼。这次不一样了,这次实实在在是在最尖端、最前沿、最具价值、最伟大的领域,我们的科研世界领先,连中央电视台都播了,我们率先发射了量子卫星,我们中科院的潘建伟“科学家团队”率先发现所谓的“量子纠缠”,也就是说,离并行的量子计算已经近在咫尺了! 可喜可贺,伟大无比!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是这样描述此项成果的伟大意义的:将会使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提高数万倍数亿倍。因为太专业,新闻联播不便细说。其实何止几亿倍。它是将通常的串行计算变为并行计算,将所有NP问题的时间复杂度,直接规定为多项式时间复杂度,且多项式的次数仅仅为1!!! 在这样的成果下,NP是否等于P已经没有实际价值了。 ACM 一著名期刊主编是这样论证 NP 不等于 P 的:若谁证明了 NP 等于 P ,则他不仅只是解决了 NP 问题,所有七大世纪难题他都解决了,因为所有科学问题的解决都属 NP 。 按他的逻辑,若是谁证明了 NP 等于 P ,则人世间就再也没有科学研究了,所有科学问题都解决了。问题是,这两者是一回事吗? 人的思维是串行的而不具备并行思维能力,而所有科学问题的解决途径,这个途径的时间复杂度,其实都是 NP 。 若是 NP 等于 P ,则理论上,只具有串行思维能力的人类,可以解决所有科学难题。而若是 NP 不等于 P ,也就是大量的 NP 问题会是指数型的,则不幸得很,大量科学问题人类思维永远无法解决。因为指数型通常意味着 2 的 n 次方或更大,当 n 的规模达到小小的 100 时,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步骤将达 100 万亿亿亿步,这是人类思维能力所无法企及的,哪怕花上万万年的时间。 从哲学上可以这么说,是否赞成 NP 等于 P ,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水岭。 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希尔伯特有句名言: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能知道! 由此可见,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是赞成NP等于P的。 然而,上面说的仅仅只是人类的思维。 现在,量子计算已经有如此大的成果。量子计算加人工智能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快速的,按多项式线性的时间复杂度(次数为1),解决一切科学问题! 从而,这意味着科学家大批失业,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 最后塞点私货,谈谈本人的NP研究。我与各位不同,各位都是科学家有不少重要的SCI英文论文,你们投稿的目的是被录用。我是一个低级人员,不被立即退稿我就很高兴了。我以前投稿顶级期刊几乎清一色地立即退稿(几天之内),这次时间已经过去十天半月了,没有。所以我很高兴。反正我不怕退稿,全世界数学和计算机的顶级权威期刊有几十家,若是这家退稿,再换另一家。为了效率,若是同时投稿两家是否算学术不端?各位? 前面的博文说过,在arxiv上的版本留有“机关”,有多位博友网友留言对此不赞成。本人这次刚刚在arxiv上上传了正式版本,同时也挂在researchgate上了。本人基本认为,这是最终版,思路不可能再大修了,修改的只会是表达。 本人认为,论文修改有三个层次: 1, 仅仅只是英语语法修改,且仅针对单个句子,比如单复数副词修饰或个别单词意义的不确切的修改。 2, 将整段话的意思重新用另一套文字来表达,甚至改动整篇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但没有进入到思路。 3, 进入到思路,对有问题的思路进行了改正。 高山老师提醒我,帮忙修改是要致谢和署名的。我绝不是一个小气人,若是第二种修改,小的少的要致谢,大的则一定要署名第二作者。若是第三种修改,小的署名第二作者,大的共同署名通信作者。 目前主要是汪老师花了时间精力对我友好相助,但他修改属于第一条,且我暂时极少采用,所以我没有考虑。若是能做到第二条,那就必考虑署名。 有两位洋人倒是帮我进行了第二条的修改,且我某段意思的重新表达完全采用洋人的,但那是审稿人,人家没有要求,我也不知道人家的名字。 初步想法,希望有合作者,进行第二条的修改。第三条我不需要。
6538 次阅读|32 个评论
祝贺刘俊同学的论文发表
yankezhen 2016-7-8 22:50
祝贺刘俊同学又一篇论文在国外杂志发表,希望其他同学们加油,争取发表更多更高水平的成果。 Article title: Prediction of Autogenous Shrinkage of Concretes by Support Vector Machine Journal tit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Corresponding author: Dr. KeZhen YanFirst author: Dr. Jun LiuFinal version published online: 7-JUL-2016Full bibliographic detai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9 (2016), pp. 169-177DOI information: 10.1016/j.ijprt.2016.06.003
个人分类: 课题组新闻|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不能依靠国家的力量挺起中文科学发表?
热度 18 accsys 2016-5-29 18:42
能不能依靠国家的力量挺起中文科学发表? 姜咏江 中国这么一个大国,这些年科学研究界一直在追求着所谓的英文“科学论文发表”。英文科学论文发表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对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来说,追求英文发表却未必是一件益处颇多的壮举。 据说,世界上论文发表能够被认可的,只有英文、德文、俄文,还有什么语言文字?我说不清楚,也不想都弄清楚,反正没有精炼绝伦,寓意深刻的中文。做为中国人,对此我感到愤慨。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在世界上为什么抬不起头来?是因为我们科学技术落后了,因而免不了要遭人欺辱。如今,中国人站起来了。特别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从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经济发达的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是走向更加发达的保证。因而,“科技创新”成为了现代中国一句最响亮的口号。 怎样才能够让我们的科学技术世界领先?当然,学习先进,刻苦钻研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学习和刻苦钻研的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成了世界论文发表的大国。在全民拿出巨大的时间学习英语的代价之下,我们确实获得了不小的成就。屠呦呦的青蒿素终于被国外认可了,这其中有留学国外学者的功劳。在青蒿素治疗疟疾几十年之后,屠老太太终于开天辟地拿到了诺奖。屠老太太是“三无”科学工作者。最近又爆出了具有开拓水平的韩春雨,并非出自名门的他,研究的基因编辑方法据说可以得诺奖。但近几日,科学网上有人说,韩春雨的东西被美国的某专利项目如何如何,叫人不愤。我不是搞生物科学的,也没有闲暇的时间去详细了解。但我想到这是对中国人语言,对中华文明延续起着巨大作用的“汉字”的不公! 现在有许多本土的中国科学家,让所谓的论文发表语言——英语害苦了。不是吗?他们的创新研究成果用中文发表就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因而他们就得化出巨大的时间苦学英语,真正要把他所研究的学科内容用英语完全理解清楚,没有十年以上的苦功行吗?十年,对那些已经进入一个领域,并有深刻理解的人来说,其十年时间的宝贵可想而知。如此看来,土生土长的中国学者,要达到外国人的科研水平,他不需要比美国人、英国人、俄罗斯人多用十年时间的辛苦才怪呢。十年,不要说对科研的宝贵,就是玩耍也活得潇洒。如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外国人比我们中国人快乐、随意、潇洒的原因了! 如今这种人人都要学习英语,都要讲好英语的教育方法,实在是不可取。我们为何取消了翻译专家?没有学好英语的本土科学工作者,可以通过那些确有专长的翻译家所翻译的资料来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在掌握好本民族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通过翻译家来学习,交流先进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这种方式对十三亿人口的中华民族不可取吗?聪明的中华民族历来是讲究效率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决定民族发达的科学研究领域就显得如此不够聪慧呢? 中华民族要复兴,坚守与推动汉语成为科技论文发表的正式语言十分重要。众所周知,母语是一个人十分宝贵的语言,能够用母语轻松理解的事情,如果用非母语来描述,不知要困难多少倍。这个道理人人都十分清楚。做为国家的教育部门,应该比任何其他的部门更清楚。现在的中国与三十年前的中国大不相同了,我们已经摆脱了一切都要向西方学习的落后状态。我们经过几十年的拼命学习,国内的学者,那些留学归来的学者,已经积累了相当程度的知识和经验,象韩春雨这样的本土学者,或者那些留洋归来的学者,能够创新发明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一个跃上枝头的中华民族的科技创新时代已经到来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再重视中文期刊的创办,没有理由再轻视那些用中文发表的科研成果。当然更不能够小视中国的专利申请。改变这一切的背后都要依托强大的国家力量。 我写这篇博文的目的,就是想提醒科学界的领导层,文化界的领导层,还有我们自己的思维意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运用好天然的母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条捷径。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教师,也是一个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的科学工作者。由于历史的原因,总不能将英语运用到自由的程度。我研究问题总是在用汉语思考,用汉语记录着我的研究成果。我耗费了不少的时间学习俄语、英语,但无论如何也赶不上那些国家的人对他们母语的熟练运用程度。我曾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那不伦不类的英语写出来,但连我自己都觉得可乐。 如今,我国的许多科学研究已经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将那些发明创造都要用英语写出来了。想了解我们的创造发明吗?那么请你学习一下中文吧。让那些外国人也体会一下用其他民族语言思维是何等的艰辛。 最后想说,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被重视程度,直接代表着这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让汉语成为世界科学文化发表的正式语言,不仅是我们每个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国家决策者高瞻远瞩的重要体现。愿我们能够依靠国家的力量,重视中文发表的科技论文,建立起一整套高水平的中文科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科学交流的重要意义,发扬中国人的科研特长。当然在有精力和公开的情况下,兼顾英文发表也是国际交流的需要。 在中国开的一些科学会议,都要求用英文写稿。这是中国人在搞考研吗? 重视中文科技论文发表,推进中文成为科技论文发表的正式语言,有百利而无害。 2016-5-29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6198 次阅读|58 个评论
2016年美国“自然指数”排名最强完整版
热度 2 idmresearch 2016-4-30 16:06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是自然出版集团2014年11月推出的数据库,用以追踪作者或机构在68种全球一流期刊的论文发表情况。最新推出的自然指数排行榜展示了最近四年的各年度指数,并全部于2016年4月20日首次对外发布。自然指数依据各国或各科研机构对每年发表的约六万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的贡献情况,既计算论文总数,又计算不同国家和机构在每篇论文上的相对贡献,对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四个学科进行排名。 该排行榜中中国科研研所及产业机构论文数据表现夺目,其中中国科学院在综合性全球科研机构以及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科学三大学科排行榜中均独占鳌头,另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大基因等多所中国中国科研院所及产业机构排名靠前。基于自然指数排行榜这样一个客观、新层面,并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纯论文数据分析,该榜单中中国科研机构优秀的数据表现也体现了中国科研实力的巨大进步,令人欣喜。 以下是里瑟琦智库,从排名方法、全球科研机构排名、综合性全球大学排名、综合性全球产业机构排名、亚太地区科研机构排名、国家地区与排名、全球科研机构分学科排名等6个方面为您做出的相关分析。 一、 Nature Index 如何进行计数和排名? Nature Index 有三种计数方法来追踪科研单位的论文发表情况,自然指数主要采用的是加权分数式计量方法。 1. 论文计数 (article count/AC) - 不论一篇文章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或机构都获得1个AC分值。 2. 分数式计量(fractional count/FC)- FC考虑的是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一篇文章的FC总分值为1,在假定每人的贡献是相同的情况下,该分值由所有作者平等共享。例如,一篇论文有十个作 者,那每位作者的FC得分为0.1。如果作者有多个工作单位,那其个人FC分值将在这些工作单位中再进行平均分配。 3. 加权分数式计量(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WFC)- 即为分数式计量增加权重,以调整占比过多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论文。这两个学科有四种期刊入选Nature Index,其发表的论文量约占该领域国际期刊论文发表量的50%,大致相当于其它学科的五倍。因此,尽管其数据编制方法与其他学科相同,但这四种期刊上论文的权重为其他论文的1/5。 二、 全球科研机构排名 下表为全球综合排名前10的的科研机构。其中,中科院以年度增长3.9%,得分1307.12的数据优势力压群雄,位列榜首,哈佛大学WFC值为772.3,较2014年下降约10%。排名前10的科研院所中美国3所,法、德、英均2所,日本和中国各1所。 2015 Institution WFC 2014 WFC 2015 AC 2015 Change in WFC 2014-2015 1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China 1307.12 1357.82 3449 0.039 2 Harva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58.05 772.33 2622 -0.1 3 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France 753.37 699.45 4937 -0.072 4 Max Planck Society, Germany 646.59 655.67 3110 0.014 5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77.13 530.83 1514 0.113 6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UTokyo), Japan 458.31 487.03 1377 0.063 7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08.61 483.62 1627 -0.049 8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 Germany 432.51 413.71 1663 -0.043 9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ted Kingdom (UK) 358.06 398.38 1373 0.113 10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UK) 406.33 390.54 1568 -0.039 三、 综合性全球大学排名 在综合性全球大学排名中,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占据排名前三甲,其中哈佛大学WFC值年度纵向比较虽下降10%,但仍凭数据领先200多的优势力压斯坦福大学排名第一。北京大学(11)、南京大学(20)、清华大学(2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6)、浙江大学(37)、复旦大学(38)、南开大学(50)等7所中国大陆高校进入前50榜单,除浙江大学年度增幅(-4.1)为负外,其余6所均有增加,尤其是南开大学以53.6%的年度增幅表现出彩。南京大学自2014年以来,连续两年在该榜单中排名领先清华。 另有厦门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5所高校进入前100名, 其中苏州大学以14.0%的增幅从2015年102名上升到78名,领先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众多985 、211院校。华南理工、西安交大、大连理工、哈工大、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传统理工科院校排名位于200-300区间,较为靠后。 2015 Institution WFC 2014 WFC 2015 AC 2015 Change in WFC 2014-2015 1 Harva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58.05 772.33 2622 -10.0% 2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77.13 530.83 1514 11.3% 3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UTokyo), Japan 458.31 487.03 1377 6.3% 4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08.61 483.62 1627 -4.9% 5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ted Kingdom (UK) 358.06 398.38 1373 11.3% 6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UK) 406.33 390.54 1568 -3.9% 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 Berkele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67.03 357.84 1346 -2.5% 8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ETH Zurich), Switzerland 349.39 323.06 948 -7.5% 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 San Diego),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36.5 306.13 847 -9.0% 10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99.52 304.18 944 1.6% 11 Peking University (PKU), China 296.21 300.39 1113 1.4% 12 Yal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03.87 297.64 891 -2.1% 13 University of Toronto (U of T), Canada 269.55 274.99 850 2.0% 14 Kyoto University, Japan 287.47 270.4 715 -5.9% 1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62.77 270.1 838 2.8% 16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C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57.02 267.22 913 4.0% 17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N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61.55 261.27 615 -0.1% 18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60.45 258.31 866 -0.8% 19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53.6 257.16 646 1.4% 20 Nanjing University (NJU), China 213.92 253.62 666 18.6% 21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W-Madis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34.4 246.67 710 5.2% 22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70.36 246.27 1306 -8.9% 23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25.62 232.04 839 2.8% 24 Tsinghua University (TH), China 210.64 231.33 785 9.8% 25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T Aust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75.07 231.21 670 -15.9% 26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China 214.92 229.13 661 6.6% 27 Cornell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26.61 224.72 712 -0.8% 28 Princet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07.78 223.42 720 7.5% 29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Lausanne (EPFL), Switzerland 234.56 215.28 689 -8.2% 30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United Kingdom (UK) 195.67 214.83 972 9.8% 31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04.86 208.95 615 2.0% 32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Singapore 202.1 207.83 423 2.8% 33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ICL), United Kingdom (UK) 210.51 199.52 838 -5.2% 34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M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58.13 194.37 583 22.9% 35 Osaka University, Japan 220.19 193.89 532 -11.9% 3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CSB),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02.19 184.72 589 -8.6% 37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China 191.48 183.62 386 -4.1% 38 Fudan University, China 166.75 177.65 374 6.5% 39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179.67 177.02 431 -1.5% 40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Singapore 196.75 172.66 465 -12.2% 4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CS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86.95 171.14 467 -8.5% 42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Chicago),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11.92 168.44 721 -20.5% 43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LMU), Germany 182.66 166.06 691 -9.1% 44 Duk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66.92 163.16 507 -2.2% 45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133.62 162.07 576 21.3% 46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UMCP),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64.09 161.85 794 -1.4% 47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78.14 159.47 394 -10.5% 48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44.33 156.02 500 8.1% 49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enn Stat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72.74 154.71 587 -10.4% 50 Nankai University (NKU), China 98.21 150.88 334 53.6% 四、 综合性全球产业机构排名 在综合性全球产业机构排名中,IBM排名第一,瑞士两家机构分列2、3位。德国默克集团占据第4名,韩国三星第6名。中国有华大基因、中国船舶、武汉邮电研究院、常茂生物化学工程公司、中国电子、中国航天、药明康德、金川集团等机构上榜。 2015 Institution WFC 2014 WFC 2015 AC 2015 Change in WFC 2014-2015 1 IBM Corporati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7.17 53.89 129 -5.7% 2 F. Hoffman-La Roche AG, Switzerland 67.25 52.53 136 -21.9% 3 Novartis International AG, Switzerland 27.5 37.44 92 36.1% 4 Merck KGaA, Germany 27.03 29.56 76 9.4% 5 AstraZeneca plc, United Kingdom (UK) 20.36 21.22 59 4.2% 6 Samsung Group, South Korea 25.36 21.02 76 -17.1% 7 GlaxoSmithKline plc. (GSK), United Kingdom (UK) 17.62 20.88 71 18.5% 8 Interuniversity Microelectronics Centre (IMEC), Belgium 20.1 20.46 45 1.8% 9 Pfizer I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1.9 18.64 50 -14.9% 10 NTT Group, Japan 18.73 18.63 34 -0.5% 11 Amgen I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0.21 15.48 39 51.5% 12 BGI, China 14.65 12.39 53 -15.4% 13 Bristol-Myers Squibb (BM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9.14 12.01 21 31.4% 14 Toyota Group, Japan 15.14 11.32 23 -25.2% 15 GNS Science, New Zealand 8.02 11.08 54 38.1% 16 Sanofi, France 3.04 10.43 31 243.3% 17 Eli Lilly and Compan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51 9.62 28 13.0% 18 BASF SE, Germany 5.61 6.83 45 21.7% 19 Hitachi, Ltd., Japan 5.02 6.42 27 27.8% 20 Bruker Corporati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21 6.37 44 2.7% 21 Microsoft Corporati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07 6.18 27 -12.6% 22 New England Biolabs (NEB),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81 5.64 12 47.8% 23 Leidos Holdings, I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51 5.41 60 19.9% 24 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 (SSAI),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9 5.21 26 -11.8% 25 Syngenta, Switzerland 1.82 4.92 13 171.2% 26 Johnson Johns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48 4.92 23 -24.1% 2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19 4.91 10 311.4% 28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76 4.73 20 -0.6% 29 Toshiba Corporation, Japan 7.55 4.5 9 -40.5% 30 Waters Corporati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87 4.44 12 54.8% 31 Xerox Corporati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32 4.29 15 85.1% 32 Mitsubishi Group, Japan 3.17 4.25 22 34.0% 33 Thales S.A., France 4.28 4.18 31 -2.3% 34 Isis Pharmaceuticals, I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23 4.09 18 83.7% 35 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oration (CSIC), China 1.91 4.02 38 110.4% 36 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Limited, Japan 4.99 3.87 12 -22.5% 37 Novo Nordisk A/S, Denmark 1.98 3.64 12 83.7% 38 Wu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RI), China 1.91 3.61 31 88.5% 39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57 3.54 16 -0.8% 40 Illumina, I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85 3.51 24 23.1% 41 HRL Laboratories LL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0.06 3.49 6 5,477.8% 42 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c. (AE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06 3.47 11 226.6% 43 AB Sciex,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79 3.29 8 83.2% 44 General Atomic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5 3.2 21 28.1% 45 Alexion Pharmaceuticals, I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0.08 3.14 4 3,977.3% 46 Element Six, Luxembourg 2.02 3.13 12 55.3% 47 Gilead Sciences, I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 3.13 7 211.8% 48 Changmao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Company Limited, China 0.42 3.03 13 626.3% 49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CETC), China 2.72 3.02 11 11.0% 五、 亚太地区科研机构排名前50 该榜单中,中科院雄踞榜首,论文数量和WFC评分都远超位居第二的东京大学。闯入亚太地区十强的中国高校与科研院所有6所,分别是 中科院、北京大学(3)、南京大学(5)、清华大学(6)、中国科技大学(7)和浙江大学(10)。日本在10强中占据三席,分别是东京大学(2)、京都大学(4)以及大阪大学(9),新加坡南洋理工排名第8。 中国院校共23所,占比46%。大陆地区上榜高校名单依次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其中大陆地区外,国立台湾大学排名30,香港科技大学排名48。 2015 Institution WFC 2014 WFC 2015 AC 2015 Change in WFC 2014-2015 1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China 1307.12 1357.82 3449 3.9% 2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UTokyo), Japan 458.31 487.03 1377 6.3% 3 Peking University (PKU), China 296.21 300.39 1113 1.4% 4 Kyoto University, Japan 287.47 270.4 715 -5.9% 5 Nanjing University (NJU), China 213.92 253.62 666 18.6% 6 Tsinghua University (TH), China 210.64 231.33 785 9.8% 7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China 214.92 229.13 661 6.6% 8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Singapore 202.1 207.83 423 2.8% 9 Osaka University, Japan 220.19 193.89 532 -11.9% 10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China 191.48 183.62 386 -4.1% 11 Fudan University, China 166.75 177.65 374 6.5% 12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179.67 177.02 431 -1.5% 13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Singapore 196.75 172.66 465 -12.2% 14 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IITs), India 175.64 162.59 302 -7.4% 15 Nankai University (NKU), China 98.21 150.88 334 53.6% 16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 (RIKEN), Japan 143.28 137.53 532 -4.0% 17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NU), South Korea 160.56 130.81 406 -18.5% 18 Nagoya University, Japan 127.78 127.83 434 0.0% 19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kyo Tech), Japan 130.31 120.09 365 -7.8% 20 Counci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CSIR), India 135.48 119.8 170 -11.6% 21 Xiamen University (XMU), China 98.2 112.49 240 14.6% 22 Soochow University, China 95.15 108.47 209 14.0% 23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South Korea 117.42 106.7 224 -9.1% 24 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 China 89.67 103.71 242 15.7% 25 Hokkaido University (Hokudai), Japan 100.55 102.86 221 2.3% 26 Wuhan University (WHU), China 96.71 100.27 185 3.7% 27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UQ), Australia 108.7 98.09 348 -9.8% 28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 104.44 92.57 364 -11.4% 29 Hunan University (HNU), China 78.1 92.47 144 18.4% 30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Taiwan 107.79 92.32 277 -14.4% 31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 Australia 88.1 92.26 505 4.7% 32 Lanzhou University (LZU), China 110.44 89.4 178 -19.1% 3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CAS), China 88.98 88.73 547 -0.3% 34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UST), China 70.4 88.55 159 25.8% 35 Jilin University (JLU), China 104.93 87.47 187 -16.6% 36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IISc), India 94.06 85.45 137 -9.2% 37 Kyushu University, Japan 100.7 84.75 281 -15.8% 38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ECH), South Korea 71.47 84.65 178 18.4% 39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CNU), China 83.17 83.9 164 0.9% 40 Sichuan University (SCU), China 92.64 83.22 186 -10.2% 41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China 107.53 82.21 371 -23.5% 42 Yonsei University, South Korea 72.09 82.11 213 13.9% 43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UniMelb), Australia 82.29 82.03 512 -0.3% 44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 Science (NIMS), Japan 99.96 81.43 221 -18.5% 45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 Australia 91.08 79.09 256 -13.2% 46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ISER), India 77.88 78.67 138 1.0% 47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STAR), Singapore 103.75 77.76 253 -25.1% 48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China 74.62 76.12 200 2.0% 49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USYD), Australia 83.32 75.63 464 -9.2% 50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ST), Japan 70.26 73.58 195 4.7% 六、 国家与地区排名 在国家与地区排名中,美国以压倒性优势雄踞第一,三项指标几乎均是中国的两倍。中国、德国、英国分别位列2、3、4位,且相互之间差距较小。其中,年度纵向比较增幅最大的是以色列,为7.4%。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增幅为4.8%,排名第二,且从13年开始每年增幅均为正数,可见科研影响力在逐年增加。另有台湾地区增幅虽然连年下降,但排名仍然与去年相同,位列18。 2015 Country WFC 2014 WFC 2015 AC 2015 Change in WFC 2014-2015 1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8007.19 17203.82 26639 -4.5% 2 China 6183.36 6478.34 9666 4.8% 3 Germany 4055.4 4078.09 9142 0.6% 4 United Kingdom (UK) 3284.3 3365.63 8377 2.5% 5 Japan 3221.57 3053.48 5033 -5.2% 6 France 2237.62 2127.91 5483 -4.9% 7 Canada 1501.96 1478.29 3319 -1.6% 8 Switzerland 1299.95 1135.4 2955 -12.7% 9 South Korea 1182.23 1112.49 2061 -5.9% 10 Italy 1054.2 1061.43 3414 0.7% 11 Spain 1099.69 1055.51 3215 -4.0% 12 Australia 960.15 943.82 2683 -1.7% 13 India 936.54 901.49 1589 -3.7% 14 Netherlands 762.35 713.37 2486 -6.4% 15 Israel 495 531.83 1236 7.4% 16 Sweden 516.78 526.67 1614 1.9% 17 Singapore 529.79 485.45 909 -8.4% 18 Taiwan 488.3 415.85 1019 -14.8% 19 Russia 372.73 370.39 1390 -0.6% 20 Belgium 351.62 334.17 1157 -5.0% 七、 全球化学排名 中国在化学领域表现相当强势,在前十榜单中占据三席,其中中科院排名第一,三项数据均以近3倍的优势遥遥领先第二位的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排名第4,南京大学排名第10。前50强中,以此有中科大、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华东理工、苏州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12所大学。此外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上榜。 2015 Institution WFC 2014 WFC 2015 AC 2015 Change in WFC 2014-2015 1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China 777.34 865.77 1622 11.4% 2 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France 244.16 226.09 927 -7.4% 3 Max Planck Society, Germany 184.45 201.34 451 9.2% 4 Peking University (PKU), China 155.38 174.21 486 12.1% 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73.4 166.65 319 -3.9% 6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UTokyo), Japan 145.64 164.49 271 12.9% 7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N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38.15 163.06 266 18.0% 8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Singapore 145.59 155.85 256 7.0% 9 Kyoto University, Japan 153.26 154.87 255 1.0% 10 Nanjing University (NJU), China 128.14 151.8 250 18.5% 11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57.05 142.79 284 -9.1% 12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China 124.73 140.67 247 12.8% 1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 Berkele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42.82 137.94 287 -3.4% 14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ted Kingdom (UK) 128.12 132.86 241 3.7% 15 Nankai University (NKU), China 72.59 130.72 274 80.1% 16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ETH Zurich), Switzerland 128.86 128.2 227 -0.5% 17 Tsinghua University (TH), China 105.58 125.59 262 19.0% 18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China 128.66 124.88 194 -2.9% 19 Harva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38.82 124.54 244 -10.3% 20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08.5 115.43 202 6.4% 21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T Aust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13.49 112.08 163 -1.2% 22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Lausanne (EPFL), Switzerland 116.93 111.6 233 -4.6% 23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UK) 112.48 111.53 220 -0.8% 24 Fudan University, China 117.48 105.42 174 -10.3% 25 Osaka University, Japan 107.13 102.44 177 -4.4% 26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 Germany 106.8 102.39 314 -4.1% 27 Counci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CSIR), India 96.73 95.04 122 -1.7% 28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3.66 94.84 151 28.8% 29 Xiamen University (XMU), China 76.02 94.18 154 23.9% 30 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IITs), India 108.08 94.03 130 -13.0% 31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Singapore 97.04 90.69 184 -6.5% 32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2.14 89.96 136 9.5% 33 Hunan University (HNU), China 69.81 89.47 125 28.2% 3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 San Diego),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1.51 88.67 145 8.8% 35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NL),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5.15 88.22 313 3.6% 3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7.28 85.71 160 10.9% 37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UST), China 66.08 83.29 128 26.0% 38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W-Madis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98.42 82.05 129 -16.6% 39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LMU), Germany 86.14 82.04 143 -4.8% 40 University of Toronto (U of T), Canada 68.71 80.93 127 17.8% 41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oM), United Kingdom (UK) 77.54 78.4 140 1.1% 42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82.8 75.31 134 -9.0% 43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M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1.95 74.36 123 20.0% 44 Soochow University, China 66.57 74.09 129 11.3% 45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South Korea 73.89 73.9 133 0.0% 46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92.35 73.65 119 -20.3% 47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kyo Tech), Japan 63.72 72.89 123 14.4% 48 Jilin University (JLU), China 80.64 72.77 133 -9.8% 49 Sichuan University (SCU), China 74.15 71.03 106 -4.2% 50 Wuhan University (WHU), China 65.76 70.57 105 7.3% 5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CSB),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3.47 70.2 147 -15.9% 52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ICL), United Kingdom (UK) 73.55 69.8 148 -5.1% 53 Lanzhou University (LZU), China 88.24 68.41 118 -22.5% 54 Spanish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SIC), Spain 66.3 67.3 230 1.5% 55 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 China 56.45 67.08 107 18.8% 56 Nagoya University, Japan 58.64 66.91 111 14.1% 57 University of Münster (WWU), Germany 56.97 65.23 91 14.5% 58 Yal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1.42 64.95 116 -9.1% 59 Texas AM University (TAM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6.25 64.81 99 -2.2% 60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5.43 63.64 92 -15.6% 61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SRI),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9.72 63.05 108 -20.9% 62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7.57 62.95 101 9.3% 63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ISER), India 60.13 62.27 76 3.6% 64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Germany 47.06 59.65 82 26.8% 65 Hokkaido University (Hokudai), Japan 49.12 59.54 93 21.2% 66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orgia Tec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6.78 58.69 119 3.4% 67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CAS), China 55.82 58.36 289 4.5% 68 Cornell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7.92 57.81 115 -14.9% 69 Leibniz Association, Germany 48.61 57.73 163 18.7% 7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C Davi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2.66 56 108 -10.6% 71 Technical University Munich (TUM), Germany 45.94 55.78 117 21.4% 72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NU), South Korea 68.93 55.4 96 -19.6% 73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CNU), China 55.26 55.18 86 -0.2% 74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enn Stat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8.7 54.52 96 12.0% 75 Purdu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7.98 54.32 87 -20.1% 76 RWTH Aachen University (RWTH Aachen), Germany 51.69 53.94 93 4.3% 77 Princet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4.24 53.75 80 -0.9% 78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WIS), Israel 43.39 51.81 72 19.4% 79 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UST), Saudi Arabia 32.11 51.51 111 60.4% 80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C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9.06 51.5 102 -12.8% 81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ORNL),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6.05 50.79 130 40.9% 82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ECH), South Korea 35.24 50.53 99 43.4% 83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 (FAU), Germany 55.36 50.28 90 -9.2% 84 Tianjin University (TJU), China 32.76 49.8 172 52.0% 8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CI),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0.98 49.61 72 -2.7% 86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S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8.42 49.4 71 28.6% 87 University of Bristol (UoB), United Kingdom (UK) 48.64 47.87 78 -1.6% 88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 Science (NIMS), Japan 42.49 47.79 123 12.5% 89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China 39.41 47.7 93 21.1% 90 Kyushu University, Japan 44.68 47.14 92 5.5% 91 University of Florida (U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9.92 46.58 107 55.7% 92 Yonsei University, South Korea 38.49 45.47 85 18.1% 93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5.78 44.99 79 -1.7% 94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PNNL),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5.57 44.91 89 -19.2% 95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Taiwan 38.78 44.35 96 14.4% 96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China 51.29 44.32 95 -13.6% 97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UT), China 41.3 44.11 86 6.8% 98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ANL),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7.01 44.09 192 -22.7% 99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NR), Italy 43.59 43.77 157 0.4% 100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UMCP),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0.22 43.42 84 8.0% 八、 全球地球与环境科学排名 在地球与环境科学学科排名中,中国共有8所科研机构上榜,其中中科院排名与去年相同,以量的优势毫无悬念仍然占据第一位,形成第一梯队;中国科研机构排名第2、3位的南京大学和中国气象局全球排名分别为40、43,形成第二梯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位列70位,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大等机构形成第三梯队。与美、德、法等国家相比,中国在地球与环境科学学科领域无明显优势。 2015 Institution WFC 2014 WFC 2015 AC 2015 Change in WFC 2014-2015 1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China 74.62 84.35 226 13.0% 2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 Germany 68.78 72.64 228 5.6% 3 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France 77.32 72.64 444 -6.1% 4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3.17 55.59 231 4.5% 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9.14 52.04 124 5.9% 6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8.66 47.61 124 23.2% 7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ETH Zurich), Switzerland 41.69 42.29 118 1.4% 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 San Diego),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4.32 41.79 118 -23.1% 9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0.07 41.28 152 -17.6% 1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0.36 38.44 156 -23.7% 11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CU-Boulde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6.77 34.62 118 -5.8% 12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4.5 34 76 38.8% 13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C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2.52 33.81 104 4.0% 1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 Berkele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0.92 32.03 94 3.6% 15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UTokyo), Japan 36.65 31.92 75 -12.9% 16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HOI),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1.31 31.48 91 -23.8% 17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T Aust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7.58 30.22 73 -19.6% 18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M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7.9 24.58 65 37.4% 19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ted Kingdom (UK) 20.01 24.52 87 22.5% 20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UMCP),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2.66 23.9 92 5.5% 21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W-Madis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0.19 22.92 69 13.5% 22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OS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8.91 22.83 71 20.7% 23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UK) 28.08 22.35 74 -20.4% 24 Princet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2.41 21.42 68 -4.4% 25 Utrecht University (UU), Netherlands 23 21.01 62 -8.7% 26 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MSTEC), Japan 22.61 20.61 76 -8.8% 2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9.05 19.21 82 0.8% 28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Arizon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8.19 19.11 56 5.0% 29 Spanish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SIC), Spain 21.93 19.03 80 -13.2% 30 University of Bristol (UoB), United Kingdom (UK) 20.51 18.84 63 -8.1% 31 National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Volcanology (INGV), Italy 17.95 18.71 46 4.3% 32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3.62 18.45 48 35.4% 33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5.08 18.33 57 -26.9% 34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7.75 18.27 72 -51.6% 35 Paris Diderot University (Paris 7), France 17.22 18.09 95 5.1% 36 University of Florida (U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6.91 17.94 48 6.1% 37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1.89 17.89 63 50.5% 38 University of Leeds, United Kingdom (UK) 13.64 17.56 69 28.8% 39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 Australia 20.42 17.33 62 -15.1% 40 Nanjing University (NJU), China 15.05 17.14 49 14.0% 41 Yal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1.88 16.98 50 -22.4% 42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enn Stat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2.14 16.93 60 -47.3% 43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MA), China 11.98 16.83 49 40.5% 44 The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 Australia 17.28 16.7 62 -3.3% 4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CSB),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3.72 16.65 52 21.3% 46 Harva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9.47 16.35 52 -16.0% 47 Max Planck Society, Germany 18.91 15.98 79 -15.5% 48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UH Māno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3.86 15.94 57 -33.2% 49 Institute of Research for Development (IRD), France 21.17 15.71 175 -25.8% 50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S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3.66 15.69 38 14.9% 51 University of Toronto (U of T), Canada 18.16 15.52 39 -14.5% 52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ICL), United Kingdom (UK) 10.33 15.18 59 47.0% 53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CS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7.51 14.51 40 -17.1% 54 Brow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7.95 14.12 34 -21.3% 55 Texas AM University (TAM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5.39 14.06 45 -8.6% 56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 Canada 10.85 13.92 43 28.2% 5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CI),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4.88 13.88 33 -6.7% 58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11.83 13.75 49 16.3% 5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UCS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3.07 13.62 43 4.2% 60 Ric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1.6 13.51 28 16.4% 61 Leibniz Association, Germany 16.58 13.23 67 -20.2% 62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UG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1 12.99 28 60.4% 63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Soton), United Kingdom (UK) 12.56 12.85 56 2.3% 64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United Kingdom (UK) 9.29 12.71 55 36.9% 65 University of Bremen (Uni Bremen), Germany 18.17 12.63 51 -30.5% 66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12.19 12.56 30 3.0% 67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4.31 12.51 38 -12.6% 68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orgia Tec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2.61 12.36 40 -2.0% 69 University of Alberta (U of A), Canada 8.77 12.25 29 39.6% 70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UIST), China 6.15 12.15 38 97.6% 71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UWA), Australia 10.13 12.07 45 19.1% 72 Durham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UK) 11.7 11.58 36 -1.0% 73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CI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2.81 11.55 45 -9.8% 74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CEA), China 9.46 11.45 39 21.1% 75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ted Kingdom (UK) 8.28 11.44 44 38.2% 76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UG), China 10.96 11.2 33 2.2% 7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C Davi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3.46 11.01 38 -53.1% 78 Stockholm University, Sweden 15.27 10.99 38 -28.0% 79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SOA), China 14.59 10.98 35 -24.7% 80 University of Bern, Switzerland 8.92 10.95 44 22.8% 81 Pierre and Marie Curie University (UPMC) - Paris 6, France 13.06 10.9 121 -16.5% 82 Hokkaido University (Hokudai), Japan 12.19 10.84 30 -11.0% 83 Environment Canada (EC), Canada 10.51 10.7 35 1.8% 84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SUNY Stony Brook),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12 10.42 29 103.5% 85 University of Miami (U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6.25 10.12 27 -37.7% 86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and Oceans Canada (DFO), Canada 7.86 10.12 33 28.7% 87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US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05 10.09 26 43.1% 88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 10.2 9.98 30 -2.2% 89 Curtin University, Australia 7.88 9.83 33 24.7% 90 University of Bergen (UIB), Norway 10.87 9.82 36 -9.7% 91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 Australia 9.59 9.79 37 2.1% 92 University of Lausanne (UNIL), Switzerland 4.63 9.63 25 108.2% 93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UCPH), Denmark 5.94 9.57 44 61.1% 94 University of Delaware (U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58 9.51 22 107.5% 95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UCon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03 9.49 18 57.5% 9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UC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72 9.44 21 40.4% 97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Taiwan 8.78 9.41 25 7.1% 98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HUJI), Israel 8.68 9.37 22 7.9% 99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China 8.71 9.33 22 7.1% 100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0.1 9.29 28 -8.1% 九、 全球生命科学排名 从Nature提供的数据来看,中国在全球生命科学学科领域的影响力较为薄弱,其中在其他三大学科雄踞榜首的中科院在该学科排行榜中也只能屈居第9,在中国排名2、3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位列75和77,此外再无中国科研机构上榜。在该榜单中表现最好的为美国,前10强中占据7席,科研实力领跑全球。 2015 Institution WFC 2014 WFC 2015 AC 2015 Change in WFC 2014-2015 1 Harva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06.45 550.24 1307 -9.3% 2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20.63 308.3 744 -3.8% 3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66.88 235.59 541 41.2% 4 Max Planck Society, Germany 220.88 199.34 689 -9.8% 5 Yal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79.04 185.1 392 3.4% 6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85.42 171.21 620 -7.7% 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CS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75.96 162.87 433 -7.4% 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 San Diego),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68.44 155.51 419 -7.7% 9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China 152.31 154.61 441 1.5% 10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ted Kingdom (UK) 152.13 151.71 456 -0.3% 11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45.65 145.56 350 -0.1% 12 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France 150.59 145.15 977 -3.6% 13 University of Toronto (U of T), Canada 157.66 144.26 352 -8.5% 14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41.85 138.78 339 -2.2% 15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C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41.86 134.8 373 -5.0% 16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United Kingdom (UK) 116.62 128.39 454 10.1% 17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33.72 126.86 320 -5.1% 18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UK) 134.43 126.61 423 -5.8% 19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WUSTL),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21.56 122.34 278 0.6% 2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 Berkele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20.95 120.66 316 -0.2% 21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25.91 118.25 339 -6.1% 2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23.1 116.02 312 -5.8% 23 Duk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11.9 114.07 324 1.9% 24 Cornell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14 113.72 342 -0.3% 25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UTokyo), Japan 99.44 107.21 247 7.8% 26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W-Madis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92.37 103.47 206 12.0% 27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99.46 100.2 249 0.7% 28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04.98 97.71 212 -6.9% 29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BC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4.35 89.58 231 6.2% 30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N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97.6 89.32 239 -8.5% 31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 Germany 87.05 86.97 460 -0.1% 32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6.54 86.27 202 29.6% 33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70.82 85.45 248 20.7% 34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Chicago),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96.36 82.06 236 -14.8% 35 Vanderbilt University (V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9.77 77.71 183 -2.6% 36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itt),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4.21 74.24 203 0.0% 37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INSERM), France 71.16 74.02 622 4.0% 38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N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5.22 70.46 191 -6.3% 39 Princet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8.37 70.14 135 45.0% 40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C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7.02 68.78 187 -10.7% 41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WIS), Israel 55.36 65.66 120 18.6% 42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SRI),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2.07 64.13 180 -11.0% 43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M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2.99 62.07 177 17.1% 44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ICL), United Kingdom (UK) 74.42 61.78 346 -17.0% 4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C Davi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0.11 60.12 178 -25.0% 46 Spanish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SIC), Spain 67.73 59.44 243 -12.2% 47 Emory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4.5 59.25 156 -20.5% 48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UCPH), Denmark 59.72 58.25 227 -2.5% 49 University of Zurich (UZH), Switzerland 59.61 57.28 225 -3.9% 50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1.82 56.46 166 -8.7% 51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 Canada 64.51 56.28 148 -12.8% 52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 (UMass Medical School),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8.66 55.73 166 -18.8% 53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3.39 54.92 116 -13.4% 54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3.22 54.89 170 27.0% 55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S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8.06 54.62 151 -5.9% 56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ETH Zurich), Switzerland 76.13 53.56 175 -29.6% 57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 (RIKEN), Japan 58.71 53.22 189 -9.3% 58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ted Kingdom (UK) 50.93 53.08 178 4.2% 59 University of Basel (UB), Switzerland 55.1 52.97 159 -3.9% 60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ISMM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3.95 52.41 189 -18.0% 61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Einste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9.81 51.51 138 3.4% 62 Karolinska Institute (KI), Sweden 65.97 47.94 228 -27.3% 63 Osaka University, Japan 49.91 47.89 144 -4.0% 64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WR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1.42 47.83 121 -7.0% 65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UQ), Australia 55.14 47.17 154 -14.5% 66 Boston University (B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8.28 47.09 178 -2.5% 67 King's College London (KCL), United Kingdom (UK) 41.66 46.85 272 12.5% 68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oM), United Kingdom (UK) 41.63 46.84 147 12.5% 69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 United Kingdom (UK) 49.64 46.27 237 -6.8% 70 Heidelberg University (Uni Heidelberg), Germany 44.94 45.3 165 0.8% 71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LMU), Germany 59.4 45.12 225 -24.0% 72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Salk),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0.68 44.94 128 46.5% 73 Kyoto University, Japan 62.09 44.77 142 -27.9% 74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T Aust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4.84 44.61 98 -18.6% 75 Peking University (PKU), China 46.78 44.37 140 -5.1% 76 Indiana University (I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1.9 44.17 137 -14.9% 77 Tsinghua University (TH), China 29.95 43.43 124 45.0% 78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HUJI), Israel 38.66 42.95 108 11.1% 79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2.87 42.64 116 -0.5% 80 Utrecht University (UU), Netherlands 42.68 42.61 167 -0.2% 81 Leibniz Association, Germany 37.42 42.21 234 12.8% 82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enn Stat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9.72 40.52 108 -18.5% 83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Singapore 34.08 40.3 178 18.2% 8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CI),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2.7 39.84 102 -24.4% 85 University of Montreal (UdeM), Canada 41.74 39.13 133 -6.2% 86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R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1.01 39.07 123 -45.0% 87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EMBL), Germany 33.29 38.71 175 16.3% 88 University of Utah (Uta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6.23 38.61 139 -16.5% 89 Mayo Clini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0.56 38.47 118 25.9% 90 Istituto Di Ricovero e Cura a Carattere Scientifico (IRCCS), Italy 35.29 38.09 198 7.9% 91 F. Hoffman-La Roche AG, Switzerland 48.62 37.86 104 -22.1% 92 University of Florida (U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8.23 37.09 127 -3.0% 93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Uni Tübingen), Germany 35.21 37.09 156 5.3% 94 University of Freiburg (Uni Freiburg), Germany 40.99 36.28 145 -11.5% 95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 Anschutz Medical Campus (CU Anschutz),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3.46 35.78 108 -17.7% 96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0 35.55 109 18.5% 97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UG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9.21 35.37 86 21.1% 98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SUNY Stony Brook),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1.27 35.06 107 12.1% 99 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St. Jud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2.21 34.26 83 6.4% 100 The University of Iowa (UI),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0.85 34.18 87 -16.3% 十、 全球物理学排名 该榜单中,相比较于化学及地球与环境科学学科影响力而言,中国大陆高校上榜数量及排名优势相关数据虽然逊色不少,但实力仍然不容小觑。其中中科院依然盘踞第一,另有北京大学(13)、清华大学(19)进入前20强。其他上榜机构有中科大、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苏州大学。 2015 Institution WFC 2014 WFC 2015 AC 2015 Change in WFC 2014-2015 1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China 406.27 409.07 1513 0.7% 2 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France 332.6 312.47 2889 -6.1% 3 Max Planck Society, Germany 299.22 312.03 2100 4.3% 4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UTokyo), Japan 201.47 216.05 852 7.2% 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11.91 205.12 806 -3.2% 6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212.77 204.03 802 -4.1% 7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 Germany 208.58 180.23 801 -13.6% 8 Harva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95.07 167.24 1210 -14.3% 9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UK) 183.65 167.06 947 -9.0% 10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ETH Zurich), Switzerland 137.4 139.02 515 1.2% 1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 Berkele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47.11 124.22 792 -15.6% 12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ted Kingdom (UK) 108.61 122.1 693 12.4% 13 Peking University (PKU), China 110.95 109.07 563 -1.7% 14 Princet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01.94 104.82 496 2.8% 1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CSB),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16.83 103.34 395 -11.5% 16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RAS), Russia 112.31 101.56 755 -9.6% 17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Lausanne (EPFL), Switzerland 103.35 100.41 401 -2.8% 18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94.84 99.79 970 5.2% 19 Tsinghua University (TH), China 97.51 98.48 478 1.0% 20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110.97 96.12 497 -13.4% 21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UMCP),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90.67 92.36 584 1.9% 22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4.2 86.11 363 2.3% 2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1.51 84.76 368 4.0% 24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C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0.58 84.54 425 39.6% 25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China 81.58 83.84 376 2.8% 26 Nanjing University (NJU), China 69.95 81.36 366 16.3% 27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75.7 81.3 244 7.4% 28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NL),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84.25 80.32 547 -4.7% 29 Cornell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8.6 78.12 301 13.9% 30 Spanish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SIC), Spain 106.51 77.27 1193 -27.5% 31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T Aust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98.17 76.37 393 -22.2% 32 Kyoto University, Japan 75.69 75.73 319 0.0% 33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ICL), United Kingdom (UK) 71.1 75.43 366 6.1% 34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Singapore 72.88 72.36 170 -0.7% 35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N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9.41 70.14 243 1.1% 36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enn Stat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7.32 68.94 387 2.4% 37 Leibniz Association, Germany 69.25 68.18 365 -1.5% 38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Singapore 82.97 67.22 165 -19.0% 39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W-Madis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1.3 65.87 363 28.4% 40 Fudan University, China 56.29 65.38 142 16.1% 41 Atomic Energy and Alternative Energies Commission (CEA), France 65.08 64.97 780 -0.2% 42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 (RIKEN), Japan 56.49 64.82 272 14.7% 43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ORNL),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2.78 63.11 202 19.6% 44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 Switzerland 43.8 62.47 367 42.6% 45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orgia Tec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0.98 61.68 172 21.0% 46 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IITs), India 59.9 61.15 163 2.1% 47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7.82 60.07 221 3.9% 48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trophysics (INAF), Italy 56.15 59.88 1057 6.6% 49 University of Toronto (U of T), Canada 57.77 59.85 382 3.6% 50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NU), South Korea 72.33 59.77 240 -17.4% 5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NR), Italy 76.22 59.05 298 -22.5% 52 Yal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4.74 58.98 395 -8.9% 53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8.38 58.13 241 -15.0% 5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 San Diego),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4.29 58.08 251 -21.8% 55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M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5.79 57.08 281 24.7% 56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5.95 55.36 369 -1.1% 57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Chicago),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4.85 54.79 396 -26.8% 58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CU-Boulde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5.83 54.13 300 -17.8% 59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ANL),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64.76 53.76 352 -17.0% 60 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IT), Israel 49 53.52 195 9.2% 61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United Kingdom (UK) 46.12 53.4 416 15.8% 6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8.38 53.34 248 -8.6% 63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LMU), Germany 49.32 53.26 361 8.0% 64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China 48.46 51.87 142 7.0% 65 Purdu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4.03 51.62 201 -4.5% 66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LANL),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76.46 51.59 261 -32.5% 67 Technical University Munich (TUM), Germany 47.91 51.48 265 7.5% 68 Pierre and Marie Curie University (UPMC) - Paris 6, France 52.29 51.22 1016 -2.0% 69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 Science (NIMS), Japan 66.38 50.1 146 -24.5% 70 Durham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UK) 50.69 49.97 346 -1.4% 71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WIS), Israel 53.7 49.95 229 -7.0% 72 Osaka University, Japan 67.26 48.38 226 -28.1% 73 IBM Corporati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2.65 47.32 103 -10.1% 74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 Australia 49.78 46.99 371 -5.6% 75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ECH), South Korea 36.67 46.67 100 27.3% 76 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PI), Canada 39.69 46.4 149 16.9% 77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South Korea 59.12 46.17 101 -21.9% 78 Ric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4.42 46.09 184 -15.3% 79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BNL),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6.56 44.53 248 -4.4% 80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S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2.15 44.49 400 -14.7% 81 University of Geneva (UNIGE), Switzerland 36.01 44.31 371 23.0% 82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UCPH), Denmark 43.45 44.12 383 1.6% 83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Soton), United Kingdom (UK) 41.61 44.03 268 5.8% 84 University of Hamburg (UHH), Germany 42.67 43.28 239 1.4% 85 Tel Aviv University (TAU), Israel 48.1 42.86 240 -10.9% 86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Germany 34.99 41.54 186 18.7% 87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R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43.19 40.66 194 -5.8% 88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50.43 40.61 408 -19.5% 89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kyo Tech), Japan 52.87 40.16 216 -24.1% 90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Taiwan 54.64 40.1 149 -26.6% 91 Soochow University, China 31.93 39.99 86 25.2% 92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 (JGU), Germany 32.45 39.76 221 22.5% 93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U Delft), Netherlands 39.03 39.47 86 1.1% 94 Heidelberg University (Uni Heidelberg), Germany 35.89 39.08 458 8.9% 95 Leiden University, Netherlands 34.13 38.98 432 14.2% 96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6.74 38.63 946 5.2% 97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SUNY Stony Brook),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37.76 38.43 229 1.8% 98 University of Paris Sud (Paris 11), France 42.55 37.91 489 -10.9% 99 Lund University (LU), Sweden 30.6 37.26 192 21.8% 100 Nagoya University, Japan 37.96 37.06 253 -2.4%
个人分类: 智库数据|17329 次阅读|2 个评论
该如何应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严格限制篇幅一事?
热度 13 wangbing187717 2016-3-24 21:25
该如何应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严格限制篇幅一事? 文 / 王秉 近几年,很多中文期刊(无论核心还是非核心期刊好像都这样)都开始限制论文篇幅,只是具体实际操作办法存在一些差异罢了。有的期刊会以适当增加版面费的方式容许一些篇幅较长的论文发表,而有的期刊则是直接严格限制,绝对不能超过了限制篇幅。如笔者熟悉且经常接触的《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从 2016 年开始就严格把论文篇幅限制在 6 页之内,去年还可以适当增加点版面费,勉强可以接受 7 页之内的稿子。好像《中国安全生产技术》去年就是这样要求啦,在此刊没发过超过 6 页的稿子,故不是太确定。 对于这样严格的篇幅要求,我们也没必要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要求,想着改变期刊的要求,甚至是产生抱怨情绪。我觉得最好的应对方式还是应从改变自己做起,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去适应这一要求。那为什么我对此又比较敏感呢?因为我搞的都偏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且很多是安全社会科学的东西,总怕文章实质性内容少,问题没说透,论据不充分等,所以“一不留神”就写多了。这样一要求,有时候真是感觉“文章改短”还真是非常之不易,这与以前读书写作文时恰恰相反,那时“总是感觉凑不够字数”哈! 最近修改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录用的 2 篇稿子,故也积累或思考了一些该如何应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严格限制篇幅一事的对策,而且现在对此要求反倒有点支持啦,最起码不是很反对哈!故我问了自己 3 个基本问题,并思考了自己的答案,在此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贴出来,大家多多建议和补充。 1 )你的文章能录用吗?篇幅限制短了,对于我们最要命的问题就是这个了,因为篇幅一短,甚至有些人表达再繁琐一些,导致文章实质性内容偏少,内容显得空洞,有时候还感觉某些问题没有说清楚,甚至是皮毛,这很容易被审稿人枪毙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布置文章“亮点”与“重点”的位置与内容篇幅,使其突出且论述清楚,对于次要的东西也许“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 笔者将另行撰文进行论述”等就会变成以后文章中的高频词句了哈。此外,这种情况下,写好文章引言、摘要与结论就显得更为重要。 2 )你的表达真的精炼吗?何为表达精炼,我现在的理解是,就是一句话的表达清楚后要达到“多一个字就繁,而少一个字就又不行的感觉与效果”!这点我们真的需要好好锻炼一下这方面的能力,这还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炼成的哈,因为科技论文尤为强调表达精炼与严谨,而这一点应该来说对搞安全社会科学研究的更难一些。此外,记得有几次我用了些成语,觉得表达得到位且形象,而编辑会嫌弃你“文艺”哈,后边就基本再没敢用过。 3 )突出“重点”与“亮点”、表达精炼你有方法吗?其实,我们看到很多科技论文,有图、有表或有公式就显得重点突出、清晰明了、简单精炼,而且还会给人一种“叼叼的”的感觉哈,也更符合安全科学期刊、审稿专家和读者的青睐和口味!对于搞安全基础理论,或是安全社会科学研究的我们也照样可以哈,现在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每篇文章里一般都有图、表或公式,不过这特别需要你的总结、归纳、联想、关联、想象、形象化与逻辑等能力。我的一般做法是: ① 学会用数学表达、逻辑表达、图论表达、框架表达等表达论文内容,建议搞社会科学研究的看看社会物理学或数理社会学方面的资料,搞基础理论的也应该看,都是相通的; ② 表格化,把重点、亮点总结并凝练成一个词或词组,一般至于表格第一列,第二列具体解释,甚至第一列前添加序号,一目了然,审稿人与读者才喜欢读,也更容易抓住重点与亮点; ③ 条理化,逐条列出或论述,清晰明了。此外,上述做法还可显著提升你的论文质量哈,大大提高录用率! 上述只是一些写作、表达技巧与方法哈,真正的还要靠你的干货(创新性 + 实用性)哈!顺便一起贴以前写的《中文期刊(科技)论文写作语言叙述常见问题汇总》哈! 1 )方法:问题——猜想!!!——论证——应用——写文章。其中,猜想最为重要,创新需要猜想,好猜想不一定诞生在实验室(学习室),更多诞生在路上、散步中、吃饭中,交流中,尤其是在似睡未睡、似醒未醒的朦胧睡眠状态!突然一个思想火花,灵感迸发,需要立马用笔记下来(不建议用电脑,纸笔记录形象思维的结果比较快,易画易写),以防稍纵即逝! 2 )看文献:①读中作——读中发现我要作什么(需要走过这一阶段,漫长的阅读知识积累,产出效率低);②作中读——需要什么读什么(有目的的读,产出效率高); ③同步走——手头同时作同一方向比较接近的两个东西,这个烦了作那个,而且还可以互相渗透和补充,做到不浪费时间,产出效率高,一举两得。你在哪个阶段? 3 )文章题目、框架设计:框架把握大思路,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特别是题目,一定要突出主旨,最好兼并创新点。安全科学作为综合学科,本身就涉及诸多研究视角,再加之一些常见研究思路视角“正向”或“逆向”等,我个人觉得研究大多安全现象在题目 / 摘要中界定你的视阈其实很重要,既是一个重点,又可视为是创新点。 4 )摘要部分:研究目的、方法、内容共占据摘要内容的三分之二;研究结果和结论,占据摘要内容的三分之一。请权衡整体框架并调整内容安排。 5 )引言部分:引言置于论文正文第一部分,论文引言部分极为重要,就像第一眼判断你穿的衣服是否是名牌,是否时髦,是否合身,是否货真价实!引言的撰写所需工作量最大,也最能表现出水平,就像综述类论文最难写一样。我觉得它的精髓在于掌握好“火候”——简述(背景+前人成果)-指出不足(理性)-突出自己的 contribution (内容、方法、意义),必须把“吹牛”做到恰到好处,一般这样就会牢牢“勾住”审稿者! 6 )参考文献:很重要,可以看出论文质量。最好是 CSCD/CSSCI 以上期刊论文,注意质量,一般中英文献均有好点。 7 )语句精炼,使之言简意赅,不出现没用的信息,用词要专业,切勿口语化。 8 )“了”字大多是多余的,“其”、“它”的指代一定要准确,为避免表述模糊现象,请直接使用名词作主语,代词易引起歧义。(记忆最深,第一篇稿子改得好累!好累!) 9 )若仅出现 2 个并列词语,按照汉语习惯,通常不使用顿号,而用“和”或“与”等连接词连接;若出现 3 个及 3 个以上的并列词语,则使用顿号连接。 10 )文献检索及格式一定要按期刊要求,一定要准确。 11 )出现 2 项或 3 项内容列举,才可以使用“等”字。 12 )搭配,如原理”不是“挖掘”出来的,请适当修改。
11782 次阅读|19 个评论
Wiley学术出版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成功举办
WileyChina 2015-12-31 10:22
2015 年12 月23 日,Wiley 携手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成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国际材料学期刊论文发表”的学术研讨会。本次活动由化工学院的邱介山教授担任主持,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副部长段春迎教授致开场辞;担任主讲嘉宾的是来自Wiley 顶尖材料学期刊AdvancedMaterials 的副主编梁多多博士;图书馆副馆长刘斌教授也就和Wiley 多年的资源合作情况进行了介绍。在本次活动中,Wiley 还为在AdvancedMaterials 期刊上发表了高被引论文的邱介山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颁发了“Wiley 优秀文章奖”,为在Wiley 出版了高影响力图书的孙立成教授颁发了“Wiley 优秀作者奖”。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及大连地区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0 多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并在现场与Wiley 编辑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本次活动还得到了大连理工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宁桂玲副校长专程会见了梁多多博士及Wiley 代表,双方就中国的科研发展与产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讲座现场 梁多多 博士颁发“ Wiley 优秀文章奖” 梁多多博士颁发“ Wiley 优秀作者奖” 宁桂玲副校长与Wiley 代表合影
个人分类: workshop|5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英文SCI文章的投胎之旅
热度 7 sciencepress 2015-12-11 08:58
本文给出了一篇英文SCI论文的投稿、评审、修改答复及校样过程。论文从初稿投出到最终录用经历了多次评审及答复修改,全程历时14 个月,其中有很多经验都值得读者借鉴。 英文SCI 论文原稿 英文原稿全文略,在此对论文简介如下。 二次最小化问题作为一种凸优化问题,其广泛存在于科学和工程领域当中。作为优化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许多研究者致力于该问题的求解,并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然而,当前研究者主要关注静态优化问题(含静态二次最小化问题)的求解,在很多实际应用中,人们往往需要求解时变优化问题,而现有的方法会产生很大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论文作为新型连续递归神经网络(ZNN)的延伸研究,是在作者及其团队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离散类型的ZNN 模型。具体而言,论文中三种离散ZNN 模型首次被提出并用于时变二次最小化问题的求解,此外还采用拟牛顿BFGS 方法(即quasi-Newton BFGS 方法)来消除矩阵求逆操作。另外,在时变系数的时间导数信息已知与否的基础上,将所提出的离散模型分类。 投稿及编辑建议 选择合适的期刊非常重要,而且这项工作需要尽早进行。 很多科研工作者认为只要期刊收稿领域与论文研究内容的大类一致即可,而这样理解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一般而言,在选择投稿期刊的过程中,除了本书其他章节所提及的事宜外,读者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内容。 1)不能简单地通过期刊名称来推测其发表论文的领域。 有些期刊为了增加其学术地位,会紧跟该学科的前沿或研究热点。显然,除非特别约稿,把一篇并非当前热点的学术论文投稿至这样的期刊,会大大增加被拒稿的可能性。 2)需要注意期刊的侧重点,并适当调整论文的内容。 例如,有些期刊倾向于理论研究,那么研究者所投稿的论文需要有充足的理论分析,包括大量的证明及数学推导等。有些期刊倾向于实验验证,那么一篇包含有较多仿真和实际实验的论文可能会更加受到审稿人的青睐。 3)需要特别留意期刊的影响因子,并根据论文研究成果的重要性适当调整期望发表的期刊。 每位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发表在影响因子尽可能高的期刊上,但是千万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学术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深厚的研究实力及文字功底,切不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尝试等级远高于自己实际能力的期刊。一篇研究肤浅且漏洞百出的论文,不仅仅会直接被拒稿,还会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将来再次投稿时出现不确定的麻烦。 论文的研究成果是求解时变二次最小化问题的离散ZNN 方法和拟牛顿BFGS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内容具有较高的创新度,相应的理论推导严谨,数值实验内容丰富。因此,我们选择某控制领域权威SCI 期刊(以下简称ITS)作为投稿目标。该期刊作为控制领域的专业期刊,影响因子较高,与本文的研究成果较为吻合。 此外,英文写作时须特别关注语言的准确性以及论文前后的逻辑性。 英语与汉语在表达上有诸多不同,很多时候,完全正确的汉语表达被逐字翻译成英语时会产生歧义或者逻辑错误。这种技术性的错误会大幅度地降低编辑和审稿人对论文学术价值的评判,从而增加论文被拒稿的风险。 第1个月, 主编初审意见与答复 论文在投稿近1个月后,我们收到了主编的初步评审意见(略)。 在答复信中我们针对主编提出的评审建议,对参考文献等一些细节进行了调整。 充分且恰当的文献引用有助于提高论文成功录用发表的概率,同时也可以减少评审时间。 第4个月, 一审评审建议、答复与修改 在论文按照主编的要求进行修改并重新投稿3 个月后,我们收到了评审者的详细评审建议(略)。 四位评审者中,第一位评审者给出了较为主观的评审意见。因此,需要对第一位评审者的评审意见慎重并且正面回答,由于评审者及相应的问题较多,应逐个答复评审者的问题,切不可忽略某一评审者或某一问题。另外,需要特别注意修改时限。 在答复信中,我们针对所提出的建议做出了非常详尽的回答。同时在论文中,如果有相应的修改也用不同颜色字体进行了标注,以方便编辑或评审者查看。如果有必要,也可以使用图形或表格对问题做进一步阐述。 针对第一位评审者的建议,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离散ZNN 模型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具体而言,我们在论文修改稿中补充了多点数值微分公式的相关研究和一个机械臂运动规划实例。而针对其他评审者的建议,我们的答复重点大致如下。 1)在论文修改稿中增加了一个注释,即Remark 1,详细阐述了连续ZNN 模型与离散ZNN 模型之间的区别。 2)在论文修改稿中增加了注释2(Remark 2),详细给出了求解时变二次最小化问题的离散ZNN-BFGS 模型的具体设计过程。 3)阐述了ZNN-K、ZNN-U、ZNN-BFGS-K、ZNN-BFGS-U 模型与ZNN-S、ZNN-BFGS-S、GNN 模型的区别,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利用了时变系数的时间导数信息。 4)在论文修改稿中添加表1(Table 1)来展示论文中所有涉及的离散模型,以方便读者查看和对比。 第6个月, 二审评审建议、答复与修改 在第一次的答复信和修改稿投出2 个月后,我们收到了主编返回的第二次评审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在这次评审中,第二位评审者和第三位评审者对我们上一次的答复修改已较为满意和认可,并推荐论文发表。但是第一位评审者还有一些问题和建议,可以大致总结如下。 1)详细阐述利用连续ZNN 模型开发离散ZNN 模型存在的困难或挑战。 2)使用三点数值微分公式对连续ZNN 模型进行离散没有研究价值。 3)在每个时刻进行考虑,时变优化问题退化为传统优化问题,其求解不存在任何困难。 4)需要与现有的离散方法进行对比。 5)论文过于冗长,应当对其进行删减。 答复信一般可由三个部分组成:对编辑和评审者处理论文表示感谢;对答复和修改进行概要性的说明;针对每一位评审者进行一一对应的答复。这样的答复信结构可使编辑和评审者对于修改情况一目了然。 本次答复和修改的重点还是第一位评审者的评审意见,我们再一次对评审建议进行详细的答复,并对论文进行相应细致的修改。概述如下。 1)详细阐述了利用连续ZNN 模型开发离散ZNN 模型的困难。具体而言,开发离散ZNN 模型不可以使用将来的数据;开发的离散ZNN 模型需要有较小的计算时间;开发的离散ZNN 模型需要有简化的结构。 2)求解时变问题的难点在于利用现在或者过去的信息进行计算,而计算结果是给将来时刻使用。答复信中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讨论。 3)指出了研究三点数值微分公式的原因是其计算是基于现有或之前的数据而不是未来未知的数据。另外,许多现有数值离散方法被考虑在内,但是它们并不适用于求解时变问题。 4)依据评审者的建议,删除了论文中的实例1(Example 1),并且简化了离散ZNN 模型和GNN 模型的构建说明,使论文修改稿由15 页缩短至13 页。 第11个月, 三审评审建议,答复与修改 第三次评审建议在第二次答复信和修改稿提交5个月之后返回。 第一位评审者仍然对论文持谨慎态度,再一次提出了他/她所关心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抵触或者不满情绪。一位严格的审稿人不仅可以保证期刊的学术声誉,更可以有效地促进作者对于论文的整体把握,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评审者主要关心的问题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点。 1)在论文的引言部分,作者应当关注离散时变二次最小化而不是定常二次最小化的应用。 2)利用连续ZNN 模型开发离散ZNN 模型的困难没有添加到论文中。 3)所提的离散ZNN 模型对于初始条件比较敏感。 在收到第三次评审建议后,我们针对具体内容起草答复并针对论文进行修改,重点针对第一位审稿人的问题再一次做出答复。 答复信的详细内容从略,大致内容如下。 1)根据评审者建议,在论文修改稿中删除了有关定常二次最小化的内容。 2)关于利用连续ZNN 模型开发离散ZNN 模型的困难的相关讨论被添加到了修改稿的第三节(Section 3)当中。 3)基于之前的研究可知,连续ZNN 模型在求解时变问题时具有全局收敛特性。而离散ZNN 模型本质上是对连续ZNN 模型的一种近似实现,因此,它同样具有全局收敛性能。另外,所有的仿真和数值实验结果也显示,初始值可以从理论初始值附近随机选取。 第13个月, 录用与校样 在提交最后一次答复与修改约2 个月后,我们收到了主编的录用通知邮件,并且要求提交最终版的Latex 源文件和版权转让协议。我们及时回复了主编,在投稿系统中妥善提交了相应的文件并签署好了电子版权转让协议书。以下是我们的回复邮件。 随后论文正式进入出版程序。在填写好版权转让协议后约15 天,我们收到了出版商的邮件,要求我们进行校样。我们针对论文,包括正文、作者姓名和单位、图表、参考文献等进行细致核对,以消除所有错误,达到正式出版要求。值得指出的是,在校样邮件中,我们需要对出版编辑提出来的作者疑问(Author Query)进行细致的思考和回答。例如,我们对出版编辑所提出修改题目的建议进行了确认。 以下是我们具体的校样邮件。 小结 通常情况下,高水平SCI 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些研究者简单阅读数篇论文,略有心得后便草率开始论文的写作,并将其投稿至非常顶级的刊物。作者作为审稿人就曾多次遇到过这类论文,它们普遍的特征是逻辑不够严谨,格式存在很大问题,语言错误更是数不胜数。这样的论文只会被拒稿,因为任何一位审稿人在面对满目疮痍的论文时,都很难再去关注论文的创新和贡献。 研究者只有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努力完善每一细微之处,不断借鉴与学习他人所长,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前行。当真正具备相应实力时,高水平SCI 论文的发表也就水到渠成。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张雨浓、廖柏林、谭洪舟 编著 《 新型神经网络及其英文SCI 论文评审论辩 》 一书,“第五章 离散递归神经网络求解时变二次最小化”。有较大篇幅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6019-6 《 新型神经网络及其英文SCI 论文评审论辩 》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以英文SCI论文为载体详细介绍作者及其团队在三类新型神经网络(新型连续递归神经网络(即连续ZNN)、新型离散递归神经网络(即离散ZNN)和采用权值结构双确定(WASD)算法的新型前向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第二方面,以新型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展为线索,详细介绍了英文SCI论文选刊、投稿、评审、申诉、答复修改和校样等方面的过程、知识、经验和技巧。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5817 次阅读|14 个评论
关于甲烷活化的一篇论文发表
yanrding 2015-10-1 10:23
标题: High reactivity of nanosized niobium oxide cluster cations in methane activation: A comparison with vanadium oxides J. Chem. Phys. 143, 124312 (2015); http://dx.doi.org/10.1063/1.4931972 在线发表一个月内免费下载(这个比较好,可以可能的增加下载量)。 以下为论文投稿过程。 第一稿: Stage Start Date Revised Manuscript Received from Author 29-Aug-2015 21:46:44 Waiting for Revised Manuscript from Author 04-Aug-2015 11:34:03 Decision Sent to Author 04-Aug-2015 11:34:03 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 03-Aug-2015 20:19:55 Editor Decision Completed 03-Aug-2015 20:19:55 Associate Editor Decision Completed 03-Aug-2015 20:19:55 Associate Editor Decision Started 03-Aug-2015 13:55:05 All Reviews Received 03-Aug-2015 13:55:05 Review Received 03-Aug-2015 13:55:04 All Reviewers Secured 13-Jul-2015 06:55:26 Review Started 13-Jul-2015 06:55:26 Securing Reviewer(s) 13-Jul-2015 06:55:26 Review Received 10-Jul-2015 15:57:56 Securing Reviewer(s) 07-Jul-2015 15:23:21 Review Started 06-Jul-2015 21:48:39 First Reviewer Secured 06-Jul-2015 21:48:38 Securing Reviewer(s) 03-Jul-2015 13:22:13 Associate Editor Assigned 03-Jul-2015 12:04:51 Editor Assigned 03-Jul-2015 12:04:51 Submission Check by Journal Office Completed 03-Jul-2015 12:04:44 Submission Check by Journal Office Started 03-Jul-2015 11:51:22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Journal Office 03-Jul-2015 11:51:22 Awaiting Author Adjustment/Approval of Converted Files 03-Jul-2015 10:49:40 Submission Check by Journal Office Failed 03-Jul-2015 10:49:40 Submission Check by Journal Office Started 03-Jul-2015 07:55:34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Journal Office 03-Jul-2015 07:55:34 Preliminary Manuscript Data Submitted 03-Jul-2015 04:39:02 File Conversion Completed 03-Jul-2015 04:38:08 Waiting for File Conversion 03-Jul-2015 04:37:49 File Conversion Completed 03-Jul-2015 04:06:57 修改稿: Stage Start Date Manuscript Sent to Production 17-Sep-2015 15:28:38 Manuscript Ready for Production 16-Sep-2015 17:26:29 Decision Sent to Author 16-Sep-2015 17:26:29 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 16-Sep-2015 16:19:00 Editor Decision Completed 16-Sep-2015 16:19:00 Associate Editor Decision Completed 16-Sep-2015 16:19:00 Associate Editor Decision Started 16-Sep-2015 08:26:26 All Reviews Received 16-Sep-2015 08:26:26 Review Received 16-Sep-2015 08:26:26 All Reviewers Secured 01-Sep-2015 07:06:57 Review Started 01-Sep-2015 07:06:57 Securing Reviewer(s) 31-Aug-2015 16:39:58 Associate Editor Assigned 31-Aug-2015 16:39:58 Editor Assigned 31-Aug-2015 16:39:58 Submission Check by Journal Office Completed 31-Aug-2015 16:39:57 Submission Check by Journal Office Started 29-Aug-2015 22:52:38 Editor Assigned 29-Aug-2015 22:52:38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Journal Office 29-Aug-2015 22:52:37 Awaiting Author Adjustment/Approval of Converted Files 29-Aug-2015 22:32:23 Preliminary Manuscript Data Submitted 29-Aug-2015 22:05:44 File Conversion Completed 29-Aug-2015 22:05:33 Waiting for File Conversion 29-Aug-2015 22:05:17 File Conversion Completed 29-Aug-2015 21:47:05 9月30日 online 发表。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11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Wiley-AGU期刊论文发表系列研讨会成功举办
WileyChina 2015-9-24 10:00
2015 年9月7日至18日之间,Wiley国际出版公司携手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在中国的北京、上海、青岛三地举办了多场AGU期刊论文发表研讨会。会议的主讲人是来自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AGU旗下期刊 Earth and Space Science 的主编蒋红涛博士(Dr. Jonathan Jiang)。蒋博士先后为复旦大学、上海气象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地球科学领域的师生和科研工作者们介绍了AGU期刊的出版情况及在AGU期刊上发表文章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受到了中国学者们的普遍欢迎。 针对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学术讲座,Wiley特别遴选出三位在AGU出版和发表过高影响力论文和图书的中国作者,授予他们“Wiley优秀作者奖”证书。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炬教授,Wiley和AGU的代表,分别为这三位作者进行了颁奖。 本次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了AGU对来自中国科研成果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学者在顶尖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工作的迫切愿望。据悉,AGU高层领导及期刊主编代表团计划将于今年再次访问中国,届时他们将与更多中国科研机构开展更深层次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 AGU 期刊论文发表讲座 北师大陈光炬副校长给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段青云教授颁发“Wiley优秀图书作者奖” Wiley 中国区客户总监汪亚文先生给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李占清教授颁发“Wiley优秀论文作者奖” AGU 期刊主编蒋红涛博士给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王开存教授颁发“Wiley优秀论文作者奖”
个人分类: workshop|2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氯乙烯致超敏反应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诠释环境-基因交互作用
keylabteam 2015-9-19 22:49
课题组一直在致力于研究遗传因素在对环境化学物致健康损害的影响,寻找易感性标志物。早期研究发现HLA_B1301基因为三氯乙烯致超敏反应的一个重要易感基因,发表在EHP上,为认识三氯乙烯致病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使用GWAS技术,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易感基因(MHC),论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上,向进一步揭开该疾病发病的遗传因素前进了一大步。也是一个诠释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的实例。感谢各位合作者的共同努力。 附发表的论文全文,与同行分享。 GWAS-published.pdf
3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恶性竞争的作者服务机构正为害亚洲科研界 -- 科研作者应谨慎选择
liwenbianji 2015-8-13 10:38
原文: http://www.liwenbianji.cn/bmc-retraction?utm_source=SNutm_medium=postutm_campaign=july-workshop 随着亚洲在科研论文发表领域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一些无良公司也蠢蠢欲动,企图浑水摸鱼。 最近,BioMed Central因“ 同行评审涉嫌造假 ” 退稿了43篇来自亚洲的论文。BioMedCentral资深编辑Elizabeth Moylan表示,“ 很有可能部分科研人员在一些声名狼藉的中介机构蛊惑下,试图不当操纵审稿过程。 ” 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在一份关于“同行评审造假”的 声明 中指出,“ 我们并不确定试图发表论文的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些机构提供的评审人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是‘骗人’的。 ” 作者为了发表论文,经常需要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在此过程中,作者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他们辛辛苦苦获得的研究成果托付给一些唯利是图的公司。 这种现象由来已久。 《科学》 和 《自然》 杂志以前就警告过存在同行评审造假的现象。 此次作为主流媒体的《华盛顿邮报》报道的BioMed Central撤销论文一事 以及 之前的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撤稿事件 则使这一现象为社会公众所周知。 BioMed Central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为纠正此类现象所作出的努力令人击节叫好;不过,科研人员需要警醒的是,一旦卷入此类事件,将对其研究声誉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与以往相比,作者们更有必要选择一家声誉卓著、备受推崇的公司来帮助他们成功发表论文。 理文编辑(Edanz)是COPE的准会员,同时也是施普林格(Springer)、BioMed Central和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出版社所信赖的语言润色合作方。20年来,理文编辑致力于在亚洲国家提供文字润色服务,为帮助作者成功发表其论文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周到服务。 理文编辑坚定支持行业标准和研究伦理。提供公开透明的、合乎伦理的服务是理文编辑始终不逾的承诺。一旦发现稿件中涉及伦理问题,理文编辑会在第一时间为作者提供指导。 BioMed Central 总编 Caroline Black 提出:“研究表明来自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科研产出持续的增长,并融合成为全球科研全体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出版道德的重视是至关重要的。了解并遵守这些出版伦理道德将有利于研究人员,并促进他们研究成果的推广。因此,科研人员选择一个有信誉的论文服务公司来帮助他们顺利的走上成功发表之路,例如理文编辑,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英文原版: As Asia becomes a larger player in publishing research, the threat of unscrupulous companies looking to profit from this growth also increases. In recent months BioMed Central retracted 43 articles that all had roots in Asia, following “ inappropriate manipulation of peer review .” Elizabeth Moylan, Senior Editor, (Research Integrity) at BioMed Central stated, “ It is possible that some researchers may have innocently become implicated in attempts to manipulate the peer review process by disreputable services. ” In tackling the subject of peer review manipulation in general, a statement from COPE read, “ We are unclear how far authors of the submitted manuscripts are aware that the reviewer names and email addresses provided by these agencies are fraudulent. ” In seeking help along the path to publication, authors may unwittingly be placing their hard-earned research in the hands of companies who don’t have the author’s publication interests at heart. This isn’t a new problem, with the likes of Science and Nature having previously raised awareness of peer review manipulation by individual authors. The issue has been further highlighted in mainstream media with The Washington Post reporting on the BioMed Central retractions and earlier retractions from the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 The efforts of BioMed Central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o confront these problems are to be applauded but awareness amongst the authoring community needs to be increased, given the potential long-term implications on researcher reputation if involved in these practises. For authors, choosing a trusted and established company to help themselves along the path to publication seem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Edanz, an associate member of COPE and a trusted Language Editing partner for Springer, BioMed Central and AIP Publishing, has been providing editing services within Asia for 20 years and offers services to authors at each stage of the path to publication and beyond. Edanz supports industry standards in publication and research ethics, practicing this commitment through transparent and ethical services as well as offering guidance to authors should an ethical issue arise with their manuscript. Caroline Black, Editorial Director at BioMed Central, states As research output from China and the rest of Asia continues to grow and integrat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lobal research community the importance of publishing ethics are paramount. Awareness of and adherence to these publishing ethics will benefit the researchers and help to advance their findings. It is important that researchers choose a reputable editing service, such as Edanz, to help them along the path to publication. 详情请见: http://www.liwenbianji.cn/bmc-retraction 理文编辑 | Since 1995
3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腐败、核心价值观
basil1990 2015-7-9 23:56
论文发表,应本着原则问题 不行就是不行 所谓的学术不端行为 都因忘本而找借口 追求利益所致 而本质则是机制存在问题 价值观扭曲 当我被询问到可否帮挂名时 我犹豫了 当我被询问哦可否代写论文时 我犹豫了 而这跟所谓的腐败又有什么异样啦 所谓的人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改革出路在哪里 保障与严打 奖惩分明 潜规则无法避免 古今中外有之 实则为利益出发点的问题 不伤人伤己 不危害社会 便可以去做吗 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便是用来指导并规范我们行为的 论文发表的讨论目前也只是对制度评判的冰山一角
个人分类: 学习有感|1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线讲座:国际妇产学期刊文章发表诀窍
WileyChina 2015-6-16 09:40
Wiley 将陆续推出论文投稿系列在线讲座,邀请期刊资深主编和编辑为广大作者解答论文写作及投稿中的各种问题。您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准备好耳麦,即可在线参与我们的讲座。 第四十四期:国际妇产学期刊文章发表诀窍 主讲人: Patrick Chien ,BJOG副主编 Patrick Chien,医学博士,现任职于苏格兰Ninewells医院和Ninewells医学院。Patrick 是英国皇家妇产学院会员,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学院院士考试的考官,参与本科生医学考试标准建设,现在是 苏格兰北部产科学会的名誉秘书长 。Patrick加入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aecology 编辑团队长达15年,在妇产科国际论文出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目前还主导“BJOG特刊:中国妇女健康”的编撰工作 。Patrick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创口外科手术处理月经功能障碍和慢性盆腔痛,研究兴趣包括普通妇产科、病例报告、小创口外科手术、系统评价等。 Elizabeth Hay, BJOG执行总编 Elizabeth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后作为编辑人员加入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会(RSPH)的市场和传播部门。她在RSPH为两本期刊服务:Public Health和Perspectives in Public Health,同时她也作为重要成员之一辅助市场营销、会议和展览工作。2010年10月,Elizabeth作为助理编辑加入BJOG;2011年10月,她被任命为 BJOG的执行总编 。 讲座内容: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aecology隶属于 英国皇家妇产学院(RCOG), 是妇产科学领域知名的国际期刊, 2013年影响因子3.862(在妇产学期刊中排名第六)。 本次讲座邀请到了该刊的副主编及执行总编担任主讲,为广大中国作者介绍如何在国际妇产学期刊上发表论文。 1. BJOG的研究范围、稿件选择标准及审稿流程 2. 在国际妇产学期刊发表文章所需的技巧、工具及资源 3. BJOG如何帮助您将发表论文的价值最大化 4. “BJOG特刊:中国妇女健康”介绍及征稿 讲座时间:2015年6月24日19:00-20:00 点击填写信息完成报名: http://www.diaochapai.com/survey/b0d1d795-c748-4f0c-8d49-71e94699ed84 BJOG计划在2016年出版一期关于 中国妇女健康 的特刊,该特刊将由 Professor Jun Jim Zhang 和 Professor Tao Tony Duan负责组稿。欢迎您的投稿!(2015年10月31 日截止投稿)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aecology 期刊简介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aecology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 3.862 JCR 期刊引证报告排名 ( ISI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Ranking ): 6/78 (Obstetrics Gynecology) 期刊简介: BJOG 是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 RCOG )拥有的一份编辑独立的出版物。本期刊刊载产科学和妇科学所有领域包括避孕、妇科泌尿学、生育力、肿瘤学和临床实践中原创性的同行评审类工作。该期刊的目标是刊载全世界的女性卫生领域中最高质量的医学研究。涵盖的领域包括:产科学、助产学、母体医学、胎儿医学、妇科泌尿外科学、妇科肿瘤学、妇科内分泌学、不育 、生殖医学、生殖泌尿医学、性医学、出生前诊断、围产医学、细胞病理学、综合妇科学、社区妇科学、计划生育、流行病学、生殖伦理学、医学教育研究、绝经以及手术妇科学。 欢迎点击阅读(限时免费开放) BJOG 中国特刊 (China Virtual Issue)
个人分类: workshop|3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讨论:分类学者的贡献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5-2-15 17:43
前天刚开过Zoological Systematics(原动物分类学报)的编委会。会上,作为新编委成员,我建议开辟专栏,邀请专家围绕动物系统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的进展和对其它学科的贡献等进行述评。学术期刊是分享科学发现、研究成果的地方,更应该是学术观点纷呈的园地。 恰好最近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发表了一篇传粉者多样性的论文。该论文弱化了最关键的物种鉴定部分,把作出重要贡献的分类学工作者放到了致谢中,忽略了他们在整个项目中的作用和投入的时间。这在蜜蜂分类学者圈中引起了较为热烈的讨论。我把问题也转到昆虫分类鉴定群、ResearchGate、LinkedIn等,期待同行的关注和思考。 实际上,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蜜蜂的研究工作中。以传粉者为例,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四大目物种数量仍然占多数。每个类群的分类、鉴定都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基础之上。而到了物种水平,分类学者的结果是慎之又慎。英国拥有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样超级分类学机构,拥有丰富的模式标本和一流的分类学家。但是,即便是在那里,也有许多类群无法得到轻易的鉴定。以蜜蜂总科为例, Hylaeus , Lasioglossum 、 Nomada 、 Sphecodes 等种类仍然有大量的种类有待研究并定名。 如何优化分类学者和其他学科队伍的科学合理的互动? 其他学科工作者对分类学有什么样的需求? 分类学者本身有哪些环节有待改进? 分类学者和爱好者之间可以如何进行互动? 关于最后一点,引用Science上最近一篇综述的部分内容: 虽然 GBIF 是存放其它生物多样性来源数据的数据库,但是这些来源有待更多的注释。有些比如 Tropicos 很专业,拥有 420 万号标本。物种分布知识中增长最快的资料库来源于大量的爱好者提供数据。观鸟者是数量最多的, eBird 成为了一个国际储蓄库。在 2010 年已经有超过 10 万观鸟者和超过 1 亿的观测记录。这就允许做精密的动物分布图和以月份为单位的动物分布的动态变化。如此丰富的数据扭曲了更加全面的生物多样性的统计和评估,但也推动着其它非明星类群的研究。 要想做到有效,观测需要鉴定,而鉴 定需要训练和技能的掌握。最近在图片共享技术和社交网络提供新的机遇和进展。就拿 iNaturelist 来说,应用程序让业余的观测者和专业工作者之间进行分工。前者通过智能手机熟练地分辨并上传图片,后者鉴定并编目,形成观测结果。在业余观察者和专家的合作中,现在在不同的分类单元中有了高质量的产物。 iNaturalist 已经记录了超过了 50 万条记录,而且也成为了较受欢迎的应用程序。 自:Science 30 May 2014: Vol. 344 no. 6187 DOI: 10.1126/science.1246752 我在ResearchGate、LinkedIn上发起讨论: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Chao-Dong_Zhu/questions Being a taxonomist, how and what do you contribute to teams or projects in other fields? I'm conceiving a few paragraphs to discuss on contributions from taxonomists, demands from other topics and gaps between taxonomists and other researchers. Here, taxonomists are not limited to alpha level who focus mainly on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Certainly, taxonomists have been spending much valuable time and rich expertise to contribute a lot to some important projects, especially those on biodiversity, ecology, evolutionary biology, invasion biology, plant protec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emerging genome biology. Also, governments demands more for quarantine of pests. However, there is a trend that more and more teams appreciate taxonomists' contributions only in the acknowledgement part of papers. Why? How to fill in the gaps? How to optimis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axonomists and other researchers? Your answers/comments are mostly welcome. If you are willing to act as the coauthor(s) of this potential manuscript to Zoological Systematics, please kindly email me at sea@ioz.ac.cn. 转自John Ascher博士在论坛的内容 Where is the UK's pollinator biodiversity?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areas for flower-visiting insects Katherine C. R. Baldock , Mark A. Goddard , Damien M. Hicks , William E. Kunin , Nadine Mitschunas , Lynne M. Osgathorpe , Simon G. Potts , Kirsty M. Robertson , Anna V. Scott , Graham N. Stone , Ian P. Vaughan , Jane Memmott DOI: 10.1098/rspb.2014.2849 Published 11 February 2015 http://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82/1803/20142849 Insect pollinators provide a crucial ecosystem service, butare under threat. Urban areas could be important for pollinators, though theirvalue relative to other habitats is poorly known. We compared pollinatorcommunities using quantified flower-visitation networks in 36 sites (each 1 km2)in three landscapes: urban, farmland and nature reserves. Overall,flower-visitor abundance and species richnes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between the three landscape types. Bee abundance did not differ betweenlandscapes, but bee species richness was higher in urban areas than farmland.Hoverfly abundance was higher in farmland and nature reserves than urban sites,but species richnes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While urban pollinatorassemblages were more homogeneous across space than those in farmland or naturereserv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s of rarer speciesbetween the three landscapes. Network-level specialization was higher infarmland than urban sites. Relative to other habitats, urban visitors foragedfrom a greater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higher generality) but also visited alower proportion of available plant species (higher specialization), bothpossibly driven by higher urban plant richness. Urban areas are growing, andimproving their value for pollinators should be part of any national strategyto conserve and restore pollinators. Acknowledgements We would like to thank Mark Pavett, John Deeming, Brian Levey, Mike Wilson, Ray Barnett, Roger Ball and Stuart Morris for taxonomic expertise, along with land owners and managers for access to sites. We thank Daniel Montoya, Ian Cleasby and Beth Atkinson for statistical advice and the following field assistants: Sally Donaldson, Peter Harris, Joe Hicks, Jasmine King, Olivia Norfolk, Mark Otieno, Despoina Roumpeka and Juan Carlos Ruiz-Guajardo. This work is based on data provided through the NERC (Centre for Ecology and Hydrology), Ordnance Survey,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UK Data Service (EDINA UKBORDERS, and Casweb MIMAS), Natural England, Countryside Council for Wales and Scottish Natural Heritage, and uses boundary material which is copyright of the Crown. 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 John Ascher : These folks categorize bees as: bees, bumblebees, honeybees,and solitary bees. That more than one-quarter of bee species in the UK are obligate parasites does not seem to be of interest to them. I see that theyhave no known (to me) taxonomists as authors and those that were involved can,I suppose, count themselves fortunate to have their name cited in theacknowledgments. I suppose that's the formula for publishing bee ecology in agood journal Claus Rasmussen : The issue is probably deeper than this and relates toacademic appointment and funding for taxonomists in Europe. Some of the bestbee-workers in Europe are not to be found at Universities... John Ascher : I would say most of the best at the very least, and not inthe national collections either John Ascher : Interesting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workers publishing inthe best journals are happy to rely on amateur researchers provided they don'thave to pay them or include such troublesome people as authors John Ascher : It certainly is important to know about parasites! Gidi Pisanty : Two questions: 1. Most ecological bee research involves IDing bees byseveral different experts, to cover all taxonomic groups. There are not manyexperts like John that can cover so many different taxa altogether, most limittheir expertise to anywhere from family to a single genus. Here in Israel weusually send our bees to around 10 different experts each year. Should allthese appear on our papers? Or just the ones of the common groups? Where do youdraw the line? And how many people, to start with, should appear on such apaper? 2. I thought the important work of taxonomists was to dospecies revisions and similar stuff, not to ID specimens. This is why L Packerand others promote bee barcoding, and this is why Brazilian experts train otherpeople to do their IDing work (so I heard?). So you disagree with theseinitiatives? John Ascher : 1. At least one person who has at least minimal competenceregarding bee diversity and life history should be respected. Maybe you can'tenlist Paul Westrich or Max Schwarz but at least you can get someone who has a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se matters. Furthermore, the paper in question has 12non-taxonomist authors, which I find absurd, yet your comment implies that itwould be problematic to add a mere ten taxonomic experts. Gidi Pisanty : I don't imply anything, I wanted to understand yourposition. Waiting for No. 2... John Ascher : 2. The important work of taxonomists is to do speciesrevisions but this work is low impact so we can't do this if wewant to have viable careers. Statistical meta-analyses and the like are what ispermissible in good journals. Not having Stockholm Syndrome myselfI have little interest in supporting such efforts if senior taxonomists are notrespected. I am extremely disappointed by your comment as it implies that theability of those who can actually identify bees and know where they live tocontribute to an important paper is limited to trivial ID ofspecimens. On that subject, you can imagine the quality of the IDing done byparataxonomists. That's a failed model as shown by implosion of INBIO. Idisagree strenuously with any and all exploitative or ill-conceivedinitiatives! John Ascher : To be fair to Gidi his views are generally held by thecommunity so he is not personally to blame John Ascher : Regarding barcoding, that's another effort that, likeparataxonomy, has failed to reach its stated goals due to its fundamentaldisrespect of collections-based taxonomy and its practitioners Gidi Pisanty : As I said, I don't really have a strong view on the subject.This is what I used to think and I fully understand your points and open tochange my view. John Ascher : I suggest reviewing the science in good journals andprestigious status assessments asking yourself if it is correct and useful tous, policy makers, the public, and other stakeholders. If so, no worries. Ifnot, I suggest that we need to make a change starting now. James C. Trager : Not just a problem for bees. I see this for ants, plants,grasshoppers, etc. where great ecological conclusion are proclaimed while theauthors have an appalling lack of taxonomic and natural history knowledge John Ascher : I would ask for support from my peers in academia but few ofthese exist as they can't find jobs... John Ascher : Wouldn't mind if scientists in general were struggling butit seems they are doing fine as long as they say as far away as possible fromanything that might be construed as taxonomy John Ascher@James C.Trager : ants and grasshoppers are already too specific for animportant study. Don't get down in the weeds like that. Better to call themterrestrial arthropods Gidi Pisanty : I still find it a bit odd, that even for the fauna of theUK, which is not very diverse and is so well studied and characterised inpublications including detailed keys (correct me if I'm wrong) - even thisfauna, in your opinion, necessitates IDing by the professional taxonomiststhemselves and no-one else? (I acknowledge your point about the parasitesthough) Liz Day : IDing specimens never seemed trivial to me. John Ascher@Liz : the PIs of important studies surely agree that specimenidentification (etc.) is really important when it's becomes a bottleneck fortheir work, and then suddenly become quite friendly, but somehow are not sowelcoming when allocating funding, leadership of important projects, andauthorship or, if you do make the cut, when sorting out the more contentiousscientific issues (what does a mere content provider have to offer,having discredited themselves by generating actual data?) John Ascher : Point taken, Gidi, but the UK has an exceptionally small andexhaustively surveyed fauna and even there very few can hope to identify themore difficult Lasioglossum , Andrena , Nomada and Sphecodes etc.Also, we're still waiting for the definitive work on the British fauna aren'twe? Has Else published his masterwork? I thought the best European keys wereby, e.g., Scheuchl and Amiet et al., and the best photo documentation for CzechRepublic (i.e. non-British). Finally, did you miss my point that those who canidentify bees might perhaps also know enough about their behavior to preventthe 25% of parasites in the fauna being lumped in an amorphous beeor solitary bee category. The idea that professional taxonomistshave only their ID skills to offer diversity studies is ludicrous. You shouldknow better! Among other things, it is the taxonomists who bother to track downthe old literature. A lot to learn from that if you are a scholar, even if itwon't help you publish in good journals John Ascher : Also, did you miss my comment where I said you don't needthe best or all taxonomic experts involved, but consulting (and crediting!) atleast one of the better ones wouldn't hurt. Otherwise the work suffers (see anynumber of recent projects and publications) Stuart Roberts : As far as I am aware, every specimen collected in the UrbanBees project was identified to species by a properly paid bee specialist at theCardiff Museum. Their funding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bid process John Ascher : Too bad none the species-level or even thesubfamily-level information seems to have made it into the paper.Evidently in Britain you have advanced to the point where you can outsourcethis sort of tedious work to a contract bidder, as opposed toenlisting at least one academic peer, but at a cost to the final product,wouldn't you say? How come you never see the stats outsourced to non-authors? Gidi Pisanty : I agree that ecological community research can easilyneglect and exploit the field and experts of taxonomy which it so much reliesupon. When you send material to taxonomists, they can be reimbursed in severalways: 1) They get to keep duplicates from your material 2) They sometimes discover new species which they thenpublish 3) They benefit from the distributional data of yourspecimens 4) Some of them get paid directly for their work 5) Sometimes you add them as coauthor Our lab depends heavily on taxonomists for its work, and wemake an effort to keep up good relations with them. Some of them get paid, themajority don't. I admit that adding them as coauthors is usually not consideredan option. We could, theoretically, add one or two experts to each paper -probably those that received the majority of specimens. But since most of ourstudie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community and not specific taxa, it then becomesa bit awkward why one is coauthor and not the other. No doubt, taxonomists are also a valuable and rare source oflife history information, which I personally acquired from them for my recentpublished paper. Specifically, the example of neglect of parasitic bees is nota sound one - this is neglect at the level of the ecologist, not thetaxonomist! Any serious bee ecologist should know and notice that, consideringthe parasitism usually characterizes whole genera or subgenera, and not onlyisolated species. John Ascher : Gidi, there may be misunderstanding in that my concern isnot about professional taxonomists per se (hardly any of those in Europe anywayto worry about) but rather that at least one of the authors understands beediversity and life history and ensures this is not neglected. Doesn't matter ifthat person is primarily a taxonomist or an ecologist or something else. Inmuch of the world it is the collections-based taxonomists doing extensivefieldwork and possessing taxonomic libraries of old lowimpact publications who have an 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bee diversity,not ecologists, but that may not be the case in Europe or in Israel. Also,Gidi, please consider that most taxonomists who want any sort of aviable career cannot follow the model you give above, although that may workfor retirees and amateurs or those very few who have secured a strictlytaxonomic position. Many colleagues who could be considered the besttraditional taxonomists are also deeply involved with bee ecology,conservation, molecular systematics, and other relevant fields. This is bynecessity, as even with broadly relevant skills it is really difficult toadvance in a world where sometimes you add them is a fifth optionto be employed by hypothesis-based scientists in a far superiorposition if they are so inclined. John Ascher : The example is a very sound one Gidi, as in my experience itis always those who understand specific taxa (whatever you may wishto call such people and however they are or are not paid or employable) who cancorrectly characterize the community, networks, conservation status, etc. Ifthere is a case where someone contemptuous of specific taxa andthose who know them made a correct insight into bee community ecology pleasesend me the reprint and I'll stand corrected. John Ascher : Gidi, when I think of ecologists I tend to think of the statisticalor theoretical ecologists who are running the show rather than seriousbee ecologists who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trivial empirical matters likewhat tiny insects do in nature. Of course the latter would know aboutcleptoparasitic bees, but would likely be in the same leaky boat as thetaxonomists professionally (and would likely be a taxonomist at some level),i.e. hoping to be at best tacked on belatedly as option #5 for funding orauthorship by a benevolent statistician. John Ascher : Here is what an urban ecologystudy can include when led by ataxonomist: http://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bitstream/2115/27559/1/19%281%29_P190-250.pdf Also instructive to compare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work on bees led by E. G. Linsleywith modern efforts.
4443 次阅读|1 个评论
真正的科技原创能在中国发表吗?
热度 25 accsys 2015-2-7 12:01
真正的科技原创能在中国发表吗? 在举国上下高调创新的时候,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叫人纠结。现在,有分量的文章都得拿到国外刊物发表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即使有了独特的科技原创,能不能被世界承认呢?如果那些原创暂时还不能够用英文准确地表达出来,那么结果将如何呢? 现今的中国,如果有一个国外无人研究的科技原创文章,投到任何一家有名望的中文刊物上,我敢打赌,肯定不会发表。 中国要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原创才能够走到世界的前列。因而办好中文刊物,敢于发表那些原创性的中文科学文章,应该是中国科技期刊的责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梦才不会落空。 2015-2-7
个人分类: 随笔|5044 次阅读|71 个评论
对创新的一些认识
热度 16 Bridget2010 2015-2-6 16:04
近来忙于写博士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心中不免迷茫和困惑,有时会为自己研究生期间的工作没多大价值而苦恼,有时会对未来自己能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困惑,总的来说,还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些,因此作了一些思考,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可以暂时解答自己的困惑,缓解自己的苦恼。 对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的看法如下:一般而言,创新分为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对于企业而言,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企业最大的关注点在于能够获取最大的利润,并能与社会整体和谐相处,所以不可能着眼于科学创新,而技术创新是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一定的利润的,当然企业最需要的还是那些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技术,也就是追求短、平、快,只会偶尔关注一下长线技术,但是企业也是最具有技术创新意愿的主体,最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直接改变的主体,因此需要研发机构 (如高校、科研机构) 能够提供先期的技术引导,给予必要的外界驱动力,不能过多的指望企业去主动进行技术创新,而应该加强企业与研发机构的合作,这样 最终带来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科研机构而言,应偏重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创新与企业关系最近,而企业又与社会技术进步直接相关,换句话说,科研机构只有通过与企业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毕竟科研人员需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不能以依赖国家资助为主,但是要想真正获得技术创新,就必须要重视科学创新,要有一部分人以基础研究为主,应该给这部分人提供稳定的经费资助和相对宽松的自由空间,但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不应该太多,要根据实际控制合理的比例。对于高校而言,以依赖国家的稳定资助或企业与个人的捐赠为主,主要的工作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为主,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进行一些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但是科研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质疑精神,应以基础研究为主,有好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以进行技术创新,但相对来说可以少一些技术创新工作,或者在不影响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安排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同时作为培养学生的辅助基地,另外要保证高校的学术自由,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的前提,大学一定程度上就应该是“象牙塔”,是精神圣地,让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领悟科学和人文的精神内涵,科学精神就是要独立思考、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人文精神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对于博士毕业生找工作的看法如下:博士毕业生大多去高校和科研机构,去高校一般都容易找准自己的位置,去科研机构也比较容易,这些都是传统的就业去处,但是去企业则不太容易找准自己的位置。事实上,尽管以前企业招收的博士不多,以为不需要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就不需要博士,但是这其实是企业和部分博士没找准自己的定位,企业也许是几乎不需要基础研究和先期的技术创新,但是仍然需要与此相关的创新思维和方法,而博士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中正好被培养的就是这些前瞻的思维和方法,当然博士有时在企业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主要是因为想将这些思维和方法用于在企业中进行基础研究和先期的技术创新,大多数时候这当然是行不通的,但是企业仍然是需要创新的,但主要应该是后期的技术创新、成熟技术的整合与转化利用,还有关键的工程创新,表面上看这些主要是工程师的工作,但是对于博士而言,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对整个技术领域有较多的深入和前沿了解,而且也懂得一些基本的技术测试和设备使用方法,做这些工作还是会有不少优势的,甚至可以帮助激发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因此博士去企业首先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思维,少往“基础研发 ” 这边看,多往“技术创新、技术转化和工程创新”那边看,多向有经验有能力的工程师学习,为技术成果的直接转化和利用而激动,为给社会生活带来直接改变而高兴。 对于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的看法如下: 发表论文需要经过一系列流程:自己先提出问题、拿出方案、做很多实验,然后撰写、修改、投稿、回答审稿人问题,直至主编同意接收为止。以前我经常纳闷为什么自己看论文要花钱,发表论文自己还要转让版权,而且辛苦那么久的成果却无偿跟别人分享,某种程度上说还是求着跟别人分享,至少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合理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出于各种考量,发表论文目前已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硬性需求,而且出于某种利益驱动,可能还要越多越好,越上档次越好。但是,拨开这一片迷雾,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对于基础研究或一些技术创新理念,发表论文确实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们的价值就是创造新的基础理论和普适方法来促进技术创新的诞生,拓宽人类的知识领域,而发表论文是为了告诉世人这些新东西,一方面人们可以分享新知识,另一方面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他人的认可获得价值成就感和相应的学术荣誉,因为基础研究无法与技术创新那样直接给社会带来变动,但是通过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来宣布自己的首创权,并且通过看到该成果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来获得价值成就感和相应的社会荣誉,这应该才是科研人员不辞辛苦发表论文的真正原因和目的。不过,如果发表论文的目的变成其它,亦或达不到应有的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那么所发表的论文就基本失去价值了,但是也应该允许对那些为促进真正有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出现的论文的价值的认可,这个意义上来说,除此之外的论文的发表就是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的。而对于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创新而言,为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商业价值,则应该申请专利并获得相应的授权,而不是发表论文,因为技术创新的先导者是高校或科研机构,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主体者是企业,更多强调的是商业价值,以及附带的对社会生活的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所以发表论文几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可能会造成技术泄密和商业损失,当然如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那就无须多提了。
9348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互联网时代可以进行的科研体制变革
热度 21 formthin 2015-1-31 22:48
互联网时代可以进行的科研体制变革 黄洪林 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有了互联网,我已经有十多年不进图书馆了,互联网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近年来,所有的电子产品都是网络上购买,也不用进店了,互联网也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也成就了马云,使其成为亚洲首富,他甚至庆幸自己没有进入北大,如果他的“智商”足够让他进入北大,也许现在就在过着写标书、赚工分的工作。 互联网的出现,成就显著,功劳是谁的,显而易见是科学工作者,没有科学研究就没有互联网的出现。但互联网的出现对科学体系本身,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变革,也就是其自身没有很好利用这一技术来为其服务。直到现在,互联网时代的科学运行体制仍然存在着许多可变革的窗口。 去年 12 月,科学网博友林中祥老师的两篇博文谈到了互联网与科学论文发表的关系,一篇是: 将来博文能够代替论文发表吗? 另一篇是: 学术‘淘宝’,何时出现? 这两篇博文应该说出了未来科学论文发表的雏形。每位科学工作者经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收集数据,得出结果,然后在电脑键盘前敲打出论文的 manuscripts 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在互联网上发表。其实,论文的确可以像博文那样发表,只是认真程度的不同。如果认真按论文格式写,又有专属的论文发表网站,这种发表方式肯定属于学术论文。不这样发表的原因是这个论文还不会被官方的考核机构认可,也就是不会带来利益。如果要大家这样做,除非不把科学研究当作生活来源。这种情况只有牛顿时代的科学家,或者家里富裕,没有任何生存压力。还有就是某些科学达人,对生活要求很低的人,他们可能会为了炫耀,把论文直接在网上发表。当今人文方面很多学者的文章都是以博客形式在网络出现,让现代人轻易获得文化大餐。自然科学因为涉及课题经费和考核,不得不按照要求,在商业性科学杂志上发表。而且,这些杂志还有等级,所谓的 SCI 和影响因子来评判,为的是以后还能获得更多的资助。当然,也有一些有个性的顶级学者,尤其是数学学科,并不需要多少经费就能够完成成果的,可以直接在网上发表论文。据说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破解 庞加莱猜想 的三篇论文就是在网络上发表的。 2006 年 国际数学联合会 ( IMU )决定将有 “ 数学诺贝尔奖 ” 之称的 菲尔茨奖 授予佩雷尔曼。有意思的是佩雷尔曼拒绝领取该奖,这才是顶级科学家的气场。所以,发表论文不一定非得到科学杂志上发表,如果爱因斯坦活到今天,直接把相对论在科学网上贴出来,难道就不会认可了?所以,在我国建立一个科学论文发表网站,完全免费都是可行的。甚至可以整合全球的学术论文在这一个平台上,也就是类似于阿里巴巴一样的学术“淘宝”网站,大家自由欣赏各个学科跳出来最新研究成果。 现在问题是,在这样一个网站发表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能否得到管理部门认可,怎样评价该论文的学术水平? SCI 影响因子怎么计算?这也是笔者思考了很长时间的问题,后来想通了,就是要对科研体制进行彻底的变革,也就是所谓的“顶层设计”。其核心就是 改变科研经费申请制为贷款制 , 科学出版由付费出版变为向科学工作者收购科研成果, 也就是说,每年计划的 基础研究经费都按计划拨给各学科的杂志社, 由科学类杂志行使科学研究评估的工作。可以这样说,各学科的不同杂志都是论文的采购方,直接在学术“淘宝”网站说进行采购,这个网站其实是一个学术市场,学者把研究成果贴出来,在没有被杂志收购之前,产权属于自己,被杂志采用后,产权归杂志社,其实是等同于国家收购。 这样一来对杂志社的要求就很高,需要有眼光的科学家组成。 我个人认为由年长的,在本研究领域已经有一定声望的专家组成,不需要额外的同行评审,直接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眼光来判断是否采购在学术平台是张贴出来的论文, 另外,还要和作者讨价还价,按质论价。 这一点有的像科学网上的博文被精选,贴上小红花。论文下面就是提供给大家评判,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也是给收购方提供参考。 每个学科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杂志竞争采购,出版成打印版后,也可以计算这些杂志的 SCI 影响因子,由国家主管部门对各个杂志社进行考核、根据业绩来调整拨款额度,形成科学杂志之间的相互竞争。科学杂志聘任的科学工作者属于学术裁判,不可以再从国家贷款进行科学研究。当然这些学者应该有稳定的高收入保证。我相信有很多年资高的学者愿意进入这个行业,有点像足球的国际裁判,收入是稳定可观的。作为科学研究者就像是运动员,收入有高有低,跟研究工作的成就和被同行认可直接挂钩。 要有上述改变,最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要变成了国家科研贷款中心。国家准备投入的基础研究经费总额和我国现有的可贷款的研究人员总数就是每位研究者的平均贷款数。每位希望得到贷款的科研人员都在贷款中心注册,申报过去的业绩,由贷款中心评价其科研贷款额度。只要是国家正式机构,大学和研究所的在编科研人员都申请得到贷款,至于贷款额度多少,可以采用科研积分制,也就是每一位科研人员过去的科研成果都登记积分,这需要进行研究,如何给分。早期可以粗略,如国外正教授引入到国内的机构,可以贷款得到 200 万的研究经费,国外副教授引入国内机构,可以贷款 100 万,由此类推,国内学者根据以往的业绩进行分等级给予贷款,经费使用管理均由由依托单位掌握。最初的运行可以粗略一些,慢慢形成一套良好的制度。 在高校或研究所,研究者根据过去已有的研究业绩,分别可以得到不同数量的贷款额。根据这个贷款额自己可以决定怎样开展工作。是招收研究生,还是花大价钱请博士后开展工作,也可以直接聘社会上的人为其工作。经费少的也可以和别的学者合作,甚至不同单位的人进行合作,也可以组团开展研究,有思路没有经费的也可以和有经费的人合作。学生选择有经费的老师工作,完成科研后,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比例的科研积分,为学生毕业以后申请贷款准备。每项科研成果,参与者都有商定好的分配机制,如经费的分配和科研积分的分配。教授带博士生做老师的课题,钱是老师出,也包括生活费。假定教授申请得到 100 万的科研经费,培养了 3 位博士生,这些成果被杂志社收购,收购的价格也是 100 万的话,就是平账了。还可以继续带 3 位博士。如果得到 130 万,那就扩招。如果只有 70 万。那只有少招生了。如果一项科研成果被收购。如论文的形式,也可以由杂志社专家给予一个等级评价,让国家科研贷款中心记录科研积分。导师给予学生的积分是可以商量的。我认为可以一半对一半,或者 1/3 比较合理。导师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较高科研积分的承诺。太小气的导师恐怕招不到好学生,这也是一个市场调节的问题。 学术论文平台的建立,最大的好处是在第一时间可以分享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而且这些成果很快就能够得到全球科学同行的评估,作者可以在线回答同行的问题,即使文章表达不是很理想也没有关系,重在实验设计和结果。 要实现这个学术“淘宝”网站,配套的就是这个科研经费贷款制。 商业性的科研论文发表机制虽然运行了上百年历史,在互联网时代其弊端也就显露出来,现行的同行评议也有不足之处, 刊登在美国 《国家科学院院刊》 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论文发表之前的同行评议和科研基金申报的同行评审都与少数的评审专家有关,由于某些专家的偏见和偏颇都可能导致研究者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两项运行已久的规则在互联网时代都是可以改变的,就像淘宝和京东网站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购物方式,同时也冲击了一些实体店,这些实体店的萎缩和最终倒闭也是可以预见的。 学术“淘宝”网站和科研经费贷款中心的建立都是需要国家主导进行的, 不可能由企业和个人来办。西方国家要推这种制度也推行不了,因为这样制度必然遭到 Nature 和 Science 等出版集团的反对,这是在西方民主国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而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只要国家领导集体讨论,认定这是一项制度创新,就一定可以实施,这也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优势所在。 好的科学研究体制应该是更加民主、开放、有利于信息交流的制度。 西方运行的科研体制其实是不怎么民主的体制,在民主政治制度下运行,弊端可以不太显露。但这种西方科研体制在我国政体下弊端较多。在我的印象中,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科研人员是不需要申请经费的,我在读研究生期间的药品就是直接从单位领出来的。过去我们还能看到我国学者的一些好的研究成果用中文发表。现在强调 SCI ,英文发表,发表论文不仅需要用去大量科研经费,而且,查阅这些论文还需要付费,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我们国家建立这样一个科学论文交流平台,并且,安排年长的科学家对年轻、或者不愿离开科研一线的老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收购,以此来奖励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热情开展工作。同时也鼓励国外研究者在这个平台发表论文,对被收购的国外论文象征性的给予一定的奖励,相信国际上顶级的研究论文也会逐渐在中国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我们也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国际同行在做什么研究,能够给我国科学工作者提供借鉴。如果这个科学“淘宝”网运行的理想,最终 Nature 和 Science 这两个科学实体店倒闭也是有可能的。
6376 次阅读|22 个评论
New Year's Resolutions of Writing
liwenbianji 2015-1-9 15:36
At this time of year,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reflect on the past 12 months and write resolutions to improve their habits and set goals for the new year to come. In honor of this tradition, we thought it would be good to consider some resolutions related to writing habits to get the new year’s publication tasks off on the right foot. The best resolutions are ones that focus on very specific aspects for improvement and have progress you can easily monitor. We think the resolutions below fit this criteria and can be useful to anyone – from beginners to experienced authors – looking to improve their writing and publishing output this year. Use the active voice more.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rules for academic writing, using the active voice makes your work more clear and concise. Sometimes it can feel more natural to write in the passive voice, but it unnecessarily drags out simple explanations about what was done and why. Most journals have a word limit for their articles and you want to maximize that space with key detail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your findings, not unnecessary words. Eliminate jargon. Many researchers have a bad habit of including subject-specific jargon in their manuscripts without noticing it. Unless your paper is likely only to be read by peers in your field, it is best to try and be aware when you are using terms that people in other fields may not understand. Once you’ve identified this jargon, try to replace it with simpler terms. If this isn’t possible, do your best to define or explain the term at first use so it doesn’t make reading the rest of the paper overly cumbersome. Communicate better to your audience. For each paper or poster, think about 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your specific audience wants or needs to know and tailor your writing to them . You know your study inside and out, but your readers don’t. Your manuscript must communicate the essential information needed for them to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trying to explain. Improve your self- editing skills . When you’ve spent a lot of time on a paper it can start to become so familiar you don’t notice complicated or repetitive phrasing or even gaps in your logic. The ability to step back from your work and be critical of it can go a long way toward helping you improve your drafts before you pass it along to a journal and peer reviewers. Take a break once you think you’ve finished a draft and work on something else. When you come back to it, read it as if you were reading someone else’s study in a journal 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eer reviewer. What flaws do you find? Is there anything unclear in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tudy and its implications? Plan ahead. Deadlines for grants, conferences or journal submissions can often sneak up on you. Periodically throughout the year, assess the status of your ongoing studies and make realistic goals for what papers or posters can be written in time for any upcoming deadlines. Be sure to factor in time for peer review and revisions, as these can often take longer than expected . If you’re prepared in advance, you can avoid many last-minute stressors or the need to switch journals just to make your deadline. Are there any other resolutions you’ve made for the coming year you can add to this list? What about your writing are you looking to improve? by Amanda Hindle, Senior Editor published 2015-01-06
3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时间——丁香园SCI论文写作系列讲座广州站,2014-12-27
liwenbianji 2014-12-25 11:04
理文编辑携手丁香园举办的“英语时间”系列讲座将于12月27日在广州开讲。理文编辑科研顾问唐迁乔博士将做题为“ Writing a Clinical Research Manuscript that has Impact ”的演讲。 相关讲义及其他写作资源可以通过下面的链接下载,能够帮助作者移除语言障碍、顺利发表科研成果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理文编辑一贯秉承“以作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帮助作者顺利发表文章。欢迎浏览并使用我们网站提供的编辑专家介绍及各种免费资源,预祝您的文章最终得以成功发表! 讲座详情 地点:中国,广州,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日期:2014年12月27日 时间:9:00~17:00 免费资源 Journal Selector Journal Advisor – Your guide to publication success EASE Author Guidelines Springer作者学院 附信模板 答复信模板 学术出版伦理道德 如欲下载PDF讲义文件,请点击 此处 。
3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工作的开展及成果的整理和发表
ljrsch 2014-12-11 22:53
说明:本文是给我学生作报告的整理稿,感谢AnYutong同学的辛苦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受学识和专业方向所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同行交流。 第一部分 研究工作的开展 选题后开始进行研究工作(请见本人关于研究方向和选题的博文)。研究工作的 第一步是文献分析。 这是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一定要看Top journal。管理领域的顶尖期刊是《管理科学学报》、《管理世界》、《南开商业评论》,经济领域的看《经济研究》,这是经济领域排第一的。不要看3、5页的论文,浪费自己的时间。系统工程领域的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国外的看什么,信息系统领域的,信息系统的行为研究,顶尖期刊是《MISQuarterly》 和 ISR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这些是行为研究。管理领域的是《Management Science》 。 第二是理论模型或方法的构建。 在这里强调一点,一定要有理论的创新,一定是基于文献分析,找到现有理论的缺陷。理论分析取决于读文献的水平。 第三是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对于行为学派,研究方法主要是做实证研究,要做问卷调查,SEM的方法,或者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于技术学派方法类的研究是做方法的分析与测试。这方面最理想的是数学证明,复杂度低,效率高,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够从数学上来证明,可以用仿真的方法,编程序,找数据,去测试。现在网上有大量的开放数据可用,如Kdnuggests datasets-有各种数据来源的链接: http://www.kdnuggets.com/datasets/index.html 。 第四是结果讨论。 分析完了,必须要结果讨论。结果讨论要从两个角度,一个是理论贡献,一个是现实意义。理论贡献就是解释理论的创新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现实的意义是大家去看怎么写。〈〈经济研究〉〉的每一篇论文的最后都有结果讨论,结果讨论里面专门分出来理论的贡献和现实的意义。如果不会写就选一个和你的领域相关的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把人家写的逻辑弄出来你就会明白该怎么讨论了。这一部分是论文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写论文理论创新就是发现知识,然后提供实践的借鉴,所以这一部分是最重要的。给大家推荐两篇论文,一篇是谢康教授在〈〈经济研究〉〉2012年发表的《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践》,建立模型,有数学的分析,做的很严谨。另一篇是周先波的论文,2008年发表在〈〈数量经济技术研究〉〉上的《信心化产业弹性的非参数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论文的撰写和发表 在这里特别想和大家说的是,以前一直在犯一个错误:用了99%的时间做工作,只用了1%时间写论文。在一次会议上,一位学者提出应该用30%的时间做研究,70%的时间写论文。我们平时用了大量的时间做研究,但是到收获的时候,也就是写论文的时候,不做了,所以成果不够。 写论文之前, 第一阶段要先选期刊。 一定要选风格、内容符合自己路子的期刊,用的什么研究方法、写作风格。有的期刊就是议论为主,人家不要你的定量研究,有的期刊就必须要有规范的定量研究。了解期刊方向和特点的一个方法就是阅读该期刊上的论文。同样,你的论文是否适合在该刊发表,也要看你的参考文献大都发表在哪个期刊,即研究主题与期刊主题要一致。 第二阶段写论文。 一定要先选好期刊再选论文,不要先写完论文再选期刊。写论文, 首先是规范的论文结构 ,这个就是八股文。如果我们没有八股文的话,写论文会很累。八股文在你的脑子里要有几套逻辑。比如说电子商务信任的研究,要先建立一个框架,然后再写,就会非常简单。这些固定的东西,我们作为学术领域的人,就跟结构一样,要去整理的,看文献有些话要总结下来,方便今后自己用。 其次,引用非常重要。 引用文献是研究的基础,也是对他人工作的尊重。如果参考了他人的文献并在文中提到,不引用就是学术剽窃。另外,通过引用的文献水平及全面性,能够判断你的工作水平。还有在写论文的时候,标点符号、上下角标一定不要出错。有的专家很好,他认为你有创新点,有新的东西,如果你有标点符号、上下角标的错误,就会给你提出来。但是有的专家看到你有几个错别字,就直接给拒掉了。基本的格式和文字都给写错了,态度有问题。 论文写作的第三个要注意,对文献综述部分,必须要有逻辑,要有脉络。 这样才能清楚你的贡献所在。另外一个就是要强调理论的贡献和分析。论文结果的讨论、解释和分析非常重要。 第三个阶段写完论文必须要去报告,征求各种建议。 要找各种机会去报告。要让别人批评你、质疑你、提问你。一定要找一切机会,找我们团队里的,你也可以找别的老师帮你看。可以先参加会议,让别人先提问你,尤其是这些大家。根据各种建议,一定认真修改论文。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才可以投稿。 第四个阶段就是投稿 。觉得投稿之前可以先以某个会议为目标。很多高水平的会议,评审专家是非常负责人的,评审建议非常中肯,很有价值。比如说“信息经济学年会博士生论坛”、 “信息系统夏季论坛”、CNAIS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年会,等等。 最后,经过了严谨的研究工作和规范化、结构化、逻辑化的论文整理,再加上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可以向比较高水平的期刊投稿了。当然,高水平的期刊稿件录用率一般比较低。如果被拒稿,也不要气馁,修改后再投向其它期刊。相信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应该能够发表。
4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谢青山老师,同济王老师,中科院文博士!
热度 3 dulizhi95 2014-11-18 19:21
感谢青山老师,同济王老师,中科院文博士! 一般说来,我这人走到哪里都不得人心,不讨人喜欢,自小到大都是如此。 小时候在外受人欺负,在家不仅得不到任何温暖和安慰,还要经常挨老爸的揍! 可怜的人也! 但我走到哪里,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人气”颇旺。这个尤其在高智商的环境中,垃圾头脑当然除外。比如几年前当我宣称自己在搞NP和哈密尔顿的时候,不少熟悉我的人都给予认真的关注和程度不低的信任。 当年在美国某个暑假去某个海滨城市玩,学生会的T副主席领头,还有北大小伙h,好几个一起。我们是以战养战,边打工边玩。我在一个游 乐场打工,T副主席那个漂亮能干的太太也在这里。游乐场有很多好玩的,当然我们可以免费游玩。该游乐场还有一大帮美国的小女孩和小男孩在放假打工。某次我重重摔了一跤,系停止干活在宿舍休息。T副主席的太太后来跟我说:哎,你在那里人气蛮旺啊,听说你受伤了,那帮女孩子都围了过来,叽叽喳喳地问这问那。T夫妇人相当好,我摔跤后,他们几次做了好吃的给送过来。表示永远的怀念! 关于游乐场打工还有一个笑话。每晚下班都和T副主席的太太一起回来。可有一次我一个人先回。T与几个人正在楼上谈笑。看到我回来后,来自上外的一小子Q冲着我笑道:怎么今天没有保驾护航啊?搞得我们T副主席脸红红的。上外的Q也是一个不错的家伙,经常坐他的车。现在全家在加拿大吧。永远的怀念! 话说那次摔跤确实很有点重,脸上都给磨破了一大块,一个人躺在床上悲伤了几天,年轻时一贯骄狂自负的个性遭受重挫。几天后身体心理均有所恢复,那天趟在床上又与h争论问题,h大笑道:老杜现在讲话的语气又恢复了以前的骄横自信,不看你根本不知道你受伤了。 前两年给大学同学H,一个喜欢搞哲学的家伙,打电话,谈到了我的研究 , 并问计于H 。 H 听后的第一反应是:我们是你的同学咯,我们相信你确实有可能搞得出这么难的问题。但别人不了解你,别人难相信你啊。 过些时H 发来短信,说他们一帮上海同学聚会,说:我们上海同学欢迎你到上海来玩,同学们纷纷问到你,都很关心你。他好像还特地加了一句:特别是某某某(一位当年人气强势的女干部)。只是到了这个年龄的女同学的“特别是”,已经不能让我受宠若惊了。 当然,非常感动和感谢同学们的友好!并祝福所有对我杜某友好的同学们! 前两天扫了一眼某篇热门博文,乃是挖苦某个缺少爱的半老者。我杜某倒是很有些像这个可怜的被挖苦者:缺乏爱!从而来了上面一段以自我打气。 好了,言归正传。前几篇博文蒙青山老师(qingshanren )、同济王老师、中科院文博士给予关注并给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这个也包括同学院同事当中的几位老师,在此致以深谢!并希望能继续给予关照支持。 我那篇证明的重点和难点是lemma5 和lemma6 ,我这次又对这两个引理进行了细致的解释。当然,论文的结构表述均大大的不漂亮,这个我很清楚,需要擅长SCI 论文的高手指导。但我首先和更关键的关注,还是思路。我希望从证明的思路方面提出各种质疑和意见,以便我能更好地改进这方面的表达。两个月过了,该文现在还在editor 手中,不只是何意? http://arxiv.org/ftp/arxiv/papers/1004/1004.3702.pdf 多多感谢!
2205 次阅读|5 个评论
【视频】青年学者论文发表须知
WileyChina 2014-10-29 01:51
本次讲座 面向科研生涯刚刚起步的研究人员 ,为 论文发表的入门讲座 。将以真实范例阐述文章从写作到发表的整个过程,并给您提供有用的提示和技巧。 点击以下视频链接即可观看讲座视频 讲座内容涵盖四个话题: 如何开始论文写作?我们来告诉你如何开始写作,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期刊。 主讲: Allyn Molina ,生命科学类期刊出版人 视频观看: http://player.polyv.net/videos/f6ee5715d9bc9b79ddd88cdcc5323d8a_f.swf 怎么写?我们将根据编辑的要求来指导您的论文写作,让您的写作更符合需要。 主讲: Andrew Moore , BioEssays 主编 视频观 看: http://player.polyv.net/videos/f6ee5715d9f2ef47f8cac43f5e17701e_f.swf 发表及同行评审。您需要知道的所有有关发表的内容都将以时间轴的方式呈现。 主讲: Fiona Hutton ,开放获取执行编辑 视频观看: http://player.polyv.net/videos/f6ee5715d95b8e5dceeb8f12f95d6605_f.swf 发表后的事宜。发表后如何扩大您的论文的影响力? 主讲: Simone Taylor,工程学类期刊出版人 视频观看: http://player.polyv.net/videos/f6ee5715d9b2c63518540210d3dcca8c_f.swf
个人分类: Videos|2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论文发表一说
wyuehua2004 2014-10-12 08:46
“ 按照美国学术杂志的正常运作方式,《民族音乐学》杂志组织了五位专家对赖斯模式进行讨论,并在同一期把它们的评论刊发出来......。爱伦.科斯可夫抓住在《民族音乐学》杂志发表文章的机会 (这种机会对美国学者也很难得), 写了一篇长达6页的评论 ”。 -----摘自陈铭道《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历史.文献与写作》第131页。 评论: 这段话并没有什么深刻内容。有意思的是这段话中的括号部分,陈先生专门用括号意在强调某种现象。看来,论文发表难还不只是中国问题。 本文摘自我的《音乐教育自传:找寻过去的意义》(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3 年 5 月第一版,作者:吴跃华)
个人分类: 评论|1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Wiley Author Workshop:青年学者论文发表须知
WileyChina 2014-9-11 09:45
Wiley诚挚地 向您推荐 · 青年学者论文发表须知 · 在线讲座 时间:2014 年 9 月 30 日(周二), 23:00 论文发表入门讲座主要面对的听众是刚起步的研究人员。我们将用真实的范例,阐述从写作到发表的整个过程,并给您提供有用的提示和技巧。 将有四位经验丰富的编辑莅临讲座,讲座内容涵盖四个话题: - 如何开始论文写作? 我们来告诉你如何开始写作,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期刊。 - 怎么写? 我们将根据编辑的要求来指导您的论文写作,让您的写作更符合需要。 - 发表及同行评审。 您需要知道的所有有关发表的内容都将以时间轴的方式呈现。 - 发表后的事宜。 发表后 如何扩大您的论文的影响力? 演讲嘉宾: 主持人: GrahamWoodward ,作者市场部副总监 Fiona Hutton ,开放获取执行编辑 Allyn Molina ,生命科学类期刊出版人 Andrew Moore ,BioEssays 主编 Simone Taylor ,工程学类期刊出版人 这个讲座将助力您在Wiley 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现在免费报名在线讲座 https://www.brighttalk.com/webcast/11201/124937
个人分类: workshop|2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外发表国内审稿的现象
热度 1 accsys 2014-7-22 08:18
国外期刊聘请了一些国内的专家审稿,这说明国内的专家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国内期刊何不聘请这些专家为本国审稿?那样投稿人就可以用母语写文,国内学者自然看着方便。花钱到国外发表,再花钱买回来看,何苦呢?
个人分类: 随笔|278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要发表论文?
热度 3 accsys 2014-7-22 06:51
我们为什么要匆匆发表论文?当前的主流原因是为了提职晋升,为了毕业,为了名气,为了•••,就是很少为了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促进所研究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发展。 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科学成果的产生已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得到。因而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否应该发表大有讲究。 在国家体制存在的世界上,涉及国家安全和商业秘密的技术成果不能发表。能够发表的应该是理论方面的东西,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的研究内容。例如,空气污染,地球气候,疾病传染等。当然,象大家共知的研究内容(例如数学难题)成果,不涉及到危害人类群体的成果,也应该及时发表,这中间有一个荣誉问题,当然也会随着名誉的到来,得到相应的副产品。还有,你的研究是跟随人家进行的,都在进行研究,有局部的成果存在属于谁,谁应该得到相应的知识产权的时候,抢先发表就很重要。在公开发表中,最值得称赞的是为了人类共同进步而发表到探讨甚至争论性 的文章。 科学研究急于发表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发表与个人利益直接相连,急于发表和不该外部发表的现象就会层出不穷,如此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我们曾经极力推崇国外发表,这反映出我们科学研究的落后一面。国外发表有很多对于我们不利的条件和后果。毕竟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真正的创新用英语表达未必一下子表达清楚,累了我们自己,也累了国外的刊物审稿人。现在我们的科技水平发展了很多,应该重视国内的期刊与科研的配合,甚至可以建立一些内部发表的中文刊物,同样可以促进科技创新。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只是说明成果的问题。因而,我们评价个人,提高他的待遇,应该以成果为依据,而不应仅凭论文。当然,在评审人员不懂,又有提职晋升的权利时,那就另当别论了。 学习国外先进是一个国家的优良品德,但一切科研创新成果都变成了国外说了算,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愚蠢的。
个人分类: 随笔|1004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文章如何才能发在JACS这样的高水平杂志上?
yuanjinchen 2014-6-8 17:47
文章如何才能发在JACS这样的高水平杂志上? ​ ​ JACS是美国化学会志的简称,是无数化学科研工作者的梦想。要想在JACS发表文章非常困难,就是美国著名的教授也不敢说他投JACS百发百中,更不敢说每篇文章都发JACS了。 对于一篇文章,审稿人可能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作为作者,总是希望尽自己全力增加录用机会。JACS文章讲究选题的新颖性、课题的广泛通用性、结论的重要性、科研工作的科学质量和文字表达的优美性。读者也许会说,以上这几条指标其它杂志也需要啊!说得好,请看以下解释。 拿到JACS稿件,审稿人也许会想:这篇文章为什么一定要在JACS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或者其它专业杂志)发表行不行?这篇文章能否引起广泛兴趣?也就是说是否能吸引不做这个课题的人的兴趣,是否能启发做别的课题的人把你的思路移植到他们体系中去?有的文章在科学性和新颖性方面都无懈可击,但是审稿人说它只是某一个体系某一个条件下得到的结果,不具有通用性,没有广泛兴趣。还有的审稿人会说这篇文章读起来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文章没有区别,建议投送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在写作和表达方面,JACS的风格和一般专业杂志的风格不一样。一般专业杂志能够容忍罗列数据,但是写JACS文章得写得通俗且有味道。有的作者在引言部分后半部分报流水账说本文研究了什么,XRD显示这个峰那个峰,红外显示在什么位置出什么峰,比表面显示什么什么,把结果部分的东西预先详细罗列了一遍,花了一页篇幅。这样的文章一看就知道写坏了:电影广告的长度只是两分钟的,吸引观众去看电影。有看到过二十分钟的电影广告吗?把两小时的电影剪辑成二十分钟的电影广告有意思吗?读者要么看了二十分钟的电影广告就不继续看电影了,因为主要内容都知道了;要么看了二十分钟的广告就厌烦了。 不能把所有采集到的数据都堆积在正文中,可以把一些数据放在Supporting Information中。但是现在很多作者的错误就是只是罗列Supporting Information,说他们做过了这个实验,立此存照,但是并没有在正文中出现“Fig. S1 in the Supporting Information, Fig. S2, Fig. S3...”字样,没有一一对应,连简要的分析也没有。这样审稿人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说什么,审稿人只知道作者在唬弄审稿人。 现在纳米很流行,但是审稿人也不是傻瓜蛋,显然不会被两张电子显微镜照片震倒。JACS当然需要Chemistry,而化学的本质是化学反应。把某种金属纳米颗粒通过物理的方法分散在形状奇特的载体表面(如纳米线),说一氧化碳氧化反应效果其好无比,后续研究正在进行中,有待下文报道。这样的文章显然发表不了JACS,因为点子简单,没有什么化学内涵,没有深度。 JACS喜欢有机化学的文章,喜欢文章中采用多种表征手段。但是有的作者表征的东西是没有用的东西,是为了表征而表征。虽然罗列了很多数据,但是这没用,因为利用仪器进行表征很多人都会,是机械劳动的,是相对“廉价”的。必须要说清楚为了研究什么问题得到什么信息才进行表征。写文章要强调“卖点”。如果你的卖点是合成,那就强调合成,不要淡化合成而强调机械表征。如果你的卖点是应用性能,那就强调应用性能,不能面面俱到地什么都强调,结果就如同一条蚯蚓两头都想走,结果都走不了。 如果只有一两种表征方法能发表吗?比较困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我想说如果要发JACS的话,写作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对JACS熟门熟路的人知道审稿人喜欢看什么样的文章,长度多长,几张图。可以说,很多文章是可上可下的,有的审稿人说好,有的审稿人说不好。但是如果文章写得不好,就不可能发JACS。如果写得好,哪怕只是用了一种单调的表征方法也能发JACS。 微观世界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icm638
个人分类: 经验总结|1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论文发表要充分考虑审稿人【转】
basil1990 2014-3-31 20:58
原文地址: http://fabiaolunwen.org.cn/qikanzhenggaoqishi/cfsg.html 把稿子投到国外杂志与国内杂志,写作上应有一些不同。就资源环境方面而言,国内的同行肯定熟悉你的区域情况,因此背景问题就不需要太多交代。比如我们做华北平原的水问题,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问题,这个背景大家都熟悉了。但是对于国外专家,你要心里有数,就是人家对这个区域没有一点了解。假如给你审一篇稿子:哥斯达黎加的农业与气候,你脑子里有什么概念?所以国外杂志需要比较详细的背景。 其次,能解决的问题,在投稿前解决。我一个同事说,不要怕麻烦,在投稿之前,就把稿子弄清爽了。你不解决,审稿人重新给你提出来,你还是要解决。实际上有些稿子,尤其学生的稿子不是很仔细,很多方面没有人告诉,即使想仔细,也没有意识到。比如标点符号的一横杠,可以是连字符,可以是破折号,也可以是负号,实际上大小长短是不一样的,但是很多人一样处理。 我刚才复审了一篇Agronomy Journal的稿子。这是我审阅的最舒服的一篇稿子。什么原因呢?审稿人虽然是你这个领域的,但是对你的工作一般不一定了解,比如这篇稿子就是来自印度的。要去读明白真要花不少时间,而审稿人往往很忙。你能不能让人家少花点时间?那就是少一点低级错误,质量好一些。 这篇稿子为什么让人舒服呢,上次两个审稿人的意见,他们修改了,也回复了。同时在修改稿中PDF文档上面注明,哪个地方修改的,意见是什么,如何修改的,等等。这样一眼就看出来了。 也看过一些稿子,修改稿就是写个回复,让审稿人去找。说实话,哪有时间去找。一般自己的文章都懒得看第二遍,已经审过的稿子,谁还愿意再审第二遍? 所以我建议,对于修改稿,在文中注明何处修改,针对哪个意见,让人一目了然,值得推荐、值得借鉴。 PS:【相互尊重】从读者的角度来写文章 ,多为他人考虑也是【优秀文章】的一个重要方面
个人分类: 学习有感|1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由万岁
热度 124 fangchuan 2014-3-26 22:53
海阔天空,自由万岁! 做出决定后,这两天觉得异常的轻松。接受高人建议,从此本人脱离苦海,终获自由,雾霾消散!这是自2006年入行科研以来最幸福的事情。 (剧终!) 方川 2014,03.30
28476 次阅读|365 个评论
旗帜鲜明地支持科学网大博主黄安年老师的呼吁
热度 67 Majorite 2014-2-24 07:08
旗帜鲜明地支持科学网大博主黄安年老师的呼吁 科学网上大博主黄安年老师 2014 年 2 月 23 日发布了一篇博文《建议少推荐拿项目、发文章之诀窍博文》,本人举双手赞成。 长期以来,一些博主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怎么写申请书、如何弄到科研项目经费 , 又是如何将论文发到国际 SCI 期刊,其中不乏教人走捷径、投机取巧的诀窍,例如,基金申请书中重点是那 400 字摘要,一定要让人看得 “ 爽心悦目 ” 、 “ 有点新意 ” 、 “ 不落套俗 ” , 因为现在很多基金评审人工作很繁忙,尤其那些从事热门领域研究的大牛,他们每年会收到几十份基金本子,要他们认真审读每份申请书全文很不太现实。他们往往靠审阅那 400 字摘要就下评审结论。 还例如,有的学术前辈写文章教诲年轻人,无论写基金申请书还是写论文都要尽量引用牛刊、牛人 ( “ 国际同行中代表性人物 ” 的文章及其最新的文献,这样才能让你的文字材料显得更有价值,成功概率就大了。 “ 如果申请人对选题相关的一些重要论文没有引用,评审人就会对申请人本子中立项依据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调研和评论质量与遴选的科学问题水平大打折扣。因为,及时追踪与恰当评述专业学术同行成果是一个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人员的基本功 ” 。也有的人介绍经验,要申请人或作者多引用并好评那些可能做评审人的学者的文章及成果,这样给评审人留下好感,于是他们给出的评审意见也会好。 “ 千万不能贬低同行成果,否则有骄傲自大之嫌 ” 。学术上,没有颠覆,何谈创新?学术的每一个进步就是在不断否定中前进的。发表上述 “ 宝贵经验 ” 的人,其实是没有搞清楚学术讨论与私人关系的差别。 本人大学毕业后一年,即 1983 就出国留法,读博士、做博后、做教授,一路走来,从来没有哪位洋人前辈们给我传授上述的 “ 宝贵经验 ” 。中国人不傻,甚至说是太聪明,总想“与众不同”,搞特殊化,或走后门,或钻制度的漏洞,投机取巧、插队(不排队)、占便宜、走捷径。 个别人这么做,成功了, 就来介绍经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做,但是聪明往往反被聪明误,每个人都想投机取巧,结果破坏了制度,外国的东西来一件毁一件(鲁迅的话), 就像国外的博士学位制度,一旦引进到中国,众多官员们在职就成为博士, 大学里搞行政的成为教授、博导。中国学生要出国留学,本来应该自己准备材料申请大学(以便大学从其申请材料判别其水平高低与录取与否),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介公司,出钱买人帮助其准备材料,又有了许多 GRE 和 TOEFL 考试培训班, 于是外国大学犯难了,再也无法正确评价中国学生的实际水平了。把自己走捷径、占便宜的不登大雅之堂的破经验灌输给年轻人,会进一步毒害了科教环境,学术雾霾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最后受害的是每一个人。雾霾中,没有旁观者。 在科学网介绍 “ 成功经验 ” 的人,基本上有 二 类,一类是,学术水平一般,好不容易才申请到一笔基金,好不容易才发表一篇 SCI 文章的人,一旦得到一笔基金或发了一篇文章,兴奋地不得了,赶紧要与众人分享其经验,好像其他人也像他一样在科研上很难混。那些正常不断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科研基金从不断流的学者,才不会去写那样介绍肤浅经验的文章呢?第二类是,学术过气之人,已经退休了,但又不甘寂寞,以赢得少不经事的年轻人追捧,也算发挥余热。 不少人包括吴飞鹏老师与本人,都像黄安年老师一样曾以不同方式给小编提过诸如此类的意见,可惜效果不大。小编没有做过具体科研,不了解实际科研流程,加精置顶一些让一线主流科研人员发笑的 “ 宝贵经验 ” 文章,以为是主旋律。正好有些人投其所好,把如何走捷径、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小窍门介绍给年轻人,影响不好。我在科学网时受刁难,可谓忍辱负重坚守阵地,只为科学网还有一点反对的声音,尽管声音刺耳,还望编辑三思, 不要以为我故意为难你们,再对我打击报复,实在是我们看问题不在一个层次。 最近收到科学网编辑部的警告:为了“维护社区正常讨论氛围,不要发布不符合科学网相关管理规定以及影响其他网友情绪的过激内容”。大概我这篇博文不免又要“ 影响其他网友情绪”了,罪过,罪过!本人给矿业公司咨询,每小时收费2000元。花自己时间写博文,为祖国科教健康发展建言,还被要求看他人脸色,何苦呢?本人写文章,从来是有感而发,只顾及自己的情绪,而不顾及“ 其他网友的情绪”。否则, 我什么也不要干了, 什么也不要写了。我的文章,只对自己负责,这正是文责自负的真正含义。 正如黄安年老师所说, 在这个学术浮躁的年代,中国更需要踏踏实实、潜心治学的学者。 湖南省农科院举办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申报业务培训班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4770 次阅读|76 个评论
《过度发表或影响国家科技创新》上科学网一周新闻排行榜
蒋高明 2014-2-12 19:09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3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度发表或影响国家科技创新
热度 1 蒋高明 2014-2-10 10:13
过度发表或影响国家科技创新 建议取消硕士博士论文挂钩;取消职称评定与论文数量挂钩,仅仅要求出示少量代表作,强调科学贡献;取消经费申请附论文清单,让科研回到科研。 ■蒋高明 最近,科学网某网友披露了一组数据:作为开放获取的电子刊物Plos One发表论文量剧增,从2008年的2720篇,发展到2013年的32408篇。其间,中国学者在该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从145篇增加到6000篇,增加了40倍。又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共16.47万篇;过去10年间,共发表国际论文114.3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论文大国。 大量论文发表,尤其发表在竞争力较大的国际刊物上,说明我国科研水平在提高。然而,第二论文大国并没有使中国变成科技强国。其实,论文数量猛增是评估体系起到了巨大的指挥棒作用,是“科技劳动力密集型”表现出来的暂时优势。当前,研究生学位、研究人员与大学教师职称晋升、经费申请、科研奖励、院士遴选等等,无不与发表论文挂钩。在这样的前提下,发表的并非都是科研成果,而是功利主义的“果实”。过度发表不仅造成科研经费和劳动力浪费,搞不好还会阻碍国家创新能力,试分析如下: 第一,过度发表催生大量跟风研究。如果研究人员的科研目的,就是为了发表文章,他们就什么容易做就做什么,跟风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没有了必要的科学质疑精神。中国学者发表的大量论文,受刊物影响因子左右,往往是比着葫芦画瓢,思路受到限制,不敢提出创新的观点,很难有真见卓识。很多研究论文发表后,被束之高阁,连自己都不愿意多看一眼。一些从国外回来的科研人员,在国外得到的训练就是发表文章,其思路多为西方导师的,或追踪国际好的SCI刊物,重复设计实验,或干脆将国外做过的实验扩大规模继续做,基本没有原始创新。 第二,为发表而发表,打压了年轻学者的科研兴趣。不少科研单位和高校都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或接受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获得学位,如规定博士生必须发表1篇以上SCI或2篇核心期刊论文;硕士生发表1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在这个基础上,有的单位还要加码,如要求发表的SCI 论文必须达到影响因子1分以上。有了这些规定,许多研究生不能按时毕业,四五年得不到学位的大有人在。在论文发表压力下,研究生们对学术研究毫无兴趣,学术研究成了“卡”“压”青年学者健康成长的“学术游戏”。 第三,大量没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成为垃圾论文。四年前,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因发表70篇SCI论文造假,被撤销论文,同时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其实,井冈山大学的两位老师是当前科技制度的牺牲品。由于评估或奖励体系仅看数量,不问质量,也不管论文是如何写成的,就给一些投机分子可乘之机,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严重。论文发表过程中,花钱雇枪手、花钱改英文、花钱买发表等等已不是个别现象了。 第四,学术浮躁,科研商业化。目前科研机构的体制,科研人员能不能发出工资来,或发多少,其评价标准就是论文指标。科研人员为保证基本的人格尊严和生活需求,不惜沦落为论文“奴隶”,成为科研大军中的“农民工”。生存是生物的本能,同样也是人类的本能;不仅是官员的本能,更是商人的本能,也是科技人员的本能。当发表SCI文章还有物质奖励这样的诱惑时,将论文变成商品就难以避免,更何况许多科研单位的绩效发放是与一定级别发表的论文数量直接挂钩的,想方设法将文章发表出去。发表论文与申请经费这两件事,科研人员最关心,而论文又代表着经费,因此,论文发表几乎成了当前中国科研人员的唯一科研活动。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造假的成本远远低于造真的成本,这就像盗版书屡禁不止一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不买盗版书,就不会有盗版现象,因为没有市场了。遗憾的是,现实中图便宜的大有人在,因此盗版就不可能消失。其实学术造假比起官场腐败和环境破坏来,是小巫见大巫,是穷知识分子的一点小聪明而已。学术造假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被抓住的仅仅是少数。在利益诱惑面前,学术造假将会前赴后继,并将不断升级。 第五,一个没有了科学精神的民族是危险的。目前的学术论文为主的评估体制,让中国科技界非常被动:思路被人家引领,仪器要买人家的,成果要发表在人家的刊物上,大的奖项如诺贝尔奖还是人家说了算。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科学家永远是打工的角色,许多人浪费了青春乃至终身,一无所获。 官员政绩考核靠GDP,科研人员考核靠SCI,这两个洋指标在中国能够流行二三十年,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GDP崇拜,最终导致了带血的GDP出现;SCI崇拜,最终导致了中国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横行,言必称美国、食洋不化最终导致了中国原始创新动力的夭折,使得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尤其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学者沦为SCI奴隶。当前,国家已经叫停了将GDP作为官员考核的硬性指标的做法,那么,科研人员的SCI“紧箍咒”呢? 建议取消硕士博士论文挂钩;取消职称评定与论文数量挂钩,仅仅要求出示少量代表作,强调科学贡献;取消经费申请附论文清单,让科研回到科研。中国科学院,还有国内重点高校,应当严把入门关,通过政策渠道稳定科研队伍,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敢于挑战权威;在应用上瞄准国际重大需求,以任务带学科,最终实现国家原始科研创新与突破。 《中国科学报》 (2014-02-10 第7版 声音)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29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分析一流、二流和三流大学
热度 1 everliveman 2014-2-9 21:55
漫谈二流大学 2014-01-12 作者:李志文 2006年11月11日 大学士按:今天从豆瓣转来、略加编辑的这篇文章,是一位经历丰富的华人学者为中国大学未来发展勾画的思路,很长,很犀利,但时隔七年多,似乎也很无效……不过,还是建议各位细细读完,说不定在我们中间,就会走出未来中国的福泽渝吉呢。 上:本文作者 浙大新校长杨卫在接受《大学周刊》访问时,对大学发展,谈了些相当精辟的看法。他说:“以美国大学为例,它们是三流学校数论文篇数,二流学校数论文的影响因子,一流学校不对论文发表提要求,而顶尖的大学非常强调教学。” 然后,他做了精辟的分析: 一所学校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研究习惯时,学校从管理上要求教师发表论文,并且是在国际同行认同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驱动力,从统计学的角度上看,论文发表得多,就意味着教师花在做研究上的时间也多。 因此,三流大学要提升,就得要求师生多发表论文。 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发表的论文,是在该领域里最好、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如果某人一年能在这样杂志上发一两篇论文,他会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 再发展,这位教师能几年磨一剑,做一些引导,引领这个学科发展,更带有原创性的工作,带领学科往前走,那他就是国际一流学者了。 所以,一流大学不要求教师发表很多文章,也不要求他们在顶尖杂志上发表,只是给更宽松的环境做研究,由教师在好奇心驱动下自由发展。 在国际上前几名的顶尖大学,所有的教授都是该学科同年龄段里最优秀的。因此,这些学校要求其教师除了保持自己作为这行顶尖的学者外,还要花时间在学生身上,让这些最好的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因此,每所学校发展阶段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对发表论文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 上面这句话讲得太对了,太好了。不是在世界一流名校待过较长时间的学者,是不会有此高见的。杨卫到底是共和国建立以来第一个当了大陆大学校长的长春藤毕业生。 按照杨卫的标准,现在的清华、北大、浙大,刚刚进入世界的三流水准。十年前,中国大学是没有资格谈SCI的。现在,前五名的学校,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京在SCI的数量上,已经能在亚洲占一席之地了,拿到美国比比,也不见得丢人。中国有人海优势,再往后,这个成绩会更好。但这种比法再往后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人家二流学校,不跟咱比这个。要用人家二流学校的比法,我们的清华、北大、浙大,又回到起点上:重新洗牌,咱们的成果几乎是零。 我今天要谈的是我们的清华、北大、浙大还要做多久的三流大学?我们怎么才能进入一流大学?顶级大学是人人没有把握,只能当做一个崇高的目标。 我个人幸运地在美国顶级大学待过,我做助理教授中的三年就是在芝加哥大学度过的,然后到宾大的沃顿商学院当副教授。1980年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与经济系,应该是顶级,甚至是第一。在1990年,芝加哥统计过,90%的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与芝大有渊源,所有知名商学院的会计学与金融学的当家学者(是讲座教授,但通常不是系主任),与芝加哥大学有渊源。这几年,芝加哥大学的经济与商学,一流没有问题,顶级可能就不是公论了。现在顶级的位子,应该是哈佛与沃顿。1983年的沃顿应该只能算一流,哈佛商学院连一流都谈不上,甚至是被认为是一群二流学者拿着哈佛的老牌子在招摇撞骗。我的母校罗彻斯特大学在我念书的时候(1974年),应该是一流大学在做顶级大学的梦,现在是一流大学在往下降。我现在担任讲座教授的杜兰大学应该是一流的尾巴,杜兰从来没有做过顶级的梦,想都不敢想,连一流都岌岌可危。表面上都是美国的大学,二战以后,老美在各方面称霸了六十年,学术也不例外,不能不用老美来做度量衡(calibrator)。英国的三家,是十八世纪大英帝国的回光返照。 从我的分析来看,大家可以知道,二流与三流可以按学校来分,一流多少能按学校分,顶级的大学与顶级的专业就不一定在同一个学校了。顶级大学的排名是相当稳定的,基本上取决于历史、资源、地缘环境。顶级专业的排名是相当不稳定的,走掉一个大师,或大师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顶级的位置就保不住了。 以大学来分,现在的清华、北大、浙大,应该是三流,但在清华与北大,有些专业领域已经有点二流的味道,浙大是扎扎实实的三流。中国的绝大部分的大学是不入流。别难过,印度也一样。甚至日本也好不到那里去。日本自从百年前,有些大学冲进三流后,绝大部分的大学还是不入流。日本是靠武力与团结力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学术与思想上面是没有太多的建树的。这几年,北大与清华的国际化与超前意识,比绝大部分的日本大学要来得强猛。 我曾在香港科大做会计系的创系系主任,在离开科大那年,按顶级学术成果排名,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是多少是玩了花招,1999年的香港科大会计系应该是扎扎实实的二流顶端,应该是美国之外的第一名。香港科大的这个第一也是岌岌可危,香港中大来势汹汹。在会计学与金融学的领域里,全是老美天下,老欧只有亦步亦趋的份儿。由于拥有大海龟与牛外教,在会计与金融领域,香港的三大(港大、中大、科大)基本上比欧洲大学好,而且独步亚洲。 什么是二流大学? 杨卫为二流大学做了相当好但不完美的定义: 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发表的论文,是在该领域里最好、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如果某人一年能在这样杂志上发一两篇论文,他会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 它不完美的地方,在“一年能……发一两篇”这句话上。我认为到了二流学校,基本上,已经不用简单的数字管理,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最好杂志一年能发一两篇,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是,别说二流大学的教师了。我下面会详细分析。 我先分析一下三流大学与二流大学的不同。 三流大学,应该是像美国的California State、Kansas State、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中国大陆的北大、清华、浙大这一类的大学。这些大学有一个共同特性,都是公立大学。公立大学是外行官员管内行学术专家,就是咱们所说的“红管专,外行管内行”。这些外行官员都要找一些“客观标准”来做管理依据,就自然数字挂帅了。在美国,这些大学都是资源较少的州立大学,这些大学,有些就被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像California State。有些是小州的州立大学,像Kansas State。这些大学,校长底气不足,难以抗拒州政府与议员的干涉。天下英才有限,到了这些学校,能分到的人才,就微不足道了,数字管理,简单明瞭,成本低廉。在亚洲,官本位下,校长发挥空间有限,许多是新兴国家,资源也有限,发展学术的第一步,就是先让教师们有拿到学位后继续念书的习惯。用SCI数目来管教授,就如同用考试来管学生,没有太多的实质教育与学术效果,但总比不管好。到了不入流的大学,基本上就是随意管了。台湾的有些私立大学、大陆的大部分大学就是这一类。 下面的表一是基于美国大学最被认可的排名,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 2006的报告,再依照我自己的判断,为顶级、一流、二流及三流大学列出一些例子。每一流中,按照排名的顺序,由高而低罗列。顶级与一流是全部罗列,二流、三流众多,只是例列。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的排名,是在美国最少争议的了。排名免不了主观判断,这个表只是例子,不是科学。表中的顶级与一流大学几乎清一色是美国学校,是因为美国有最好的制度设计,几乎把全世界的学术精英完全吸收过去。我在一流大学里,列了法国的Ecole Polytechnique,其实只是出于“公平”的考虑。法国的Ecole有点像中国的清华与北大,学生是最好的,不输给任何的一流大学,设备还不错,但是师资与学术环境就比美国的一流大学差多了。亚洲的三家二流大学:香港的科大与中大、日本的筑波都有很大的美国影响。读者可以指责我有偏见。我走遍世界,在欧、亚、北美、南美各国中的顶尖大学都有些朋友,参观大学、分析学术环境是我的嗜好,本文只能说是我的看法,不能说是我的科学论断。学术是尽可能地寻找客观的数据,但是学术结论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在表一里,各位也可以看到,顶级大学全是美国的私立大学,较好的一流大学,还都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到了一般的一流大学,公立大学就多了起来。二流大学与三流大学基本上都是公立大学。没有列在表里的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私立大学,它们都是不入流的。这就是资源与体制的互补了,私立大学体制灵活,如果有足够的资源,会办得比公立大学好。如果资源不足,私立大学的灵活体制反而导致它们胡作非为。 表一: 依照作者判断的大学流别示例 顶级(例):Princeton, Harvard, Yal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anford, MIT, Chicago 一流甲:U Pennsylvania,Columbia, Duke, Brown, Cornell, UC-Berkeley, Washington U, Northwestern,Carnegie Mellon,U of Michigan, Johns Hopkins, Dartmouth College, Rice, Vanderbilt, Emory, Cambridge (UK), Oxford(UK), UC-LA, Georgetown 一流乙:UC-San Diego, UNC-Chapel Hill, U of Illinois, UT-Austin, NYU, U of Virginia, Toronto, UW-Madison, Ecole Polytechnique (France), U of Sothern California, U of British Columbia, Rochester, U of Minnesota, Case Western, Georgia Tech, Lehigh, U of Washington, UC-Irvine, Notre Dame, Tulane, Penn State, LSE (UK) 二流:Maryland, Florida, Ohio State, U of Pittsburgh, Boston U, Texas AM, Rutgers, Purdue, U of Iowa, Indiana-Bloomington, 香港科大, Michigan State, SUNY, Buffalo, U Kansas, U of Arizona, 香港中大, 筑波大学 三流(例):东京大学, 大坂大学, 清华, 北大, 首尔大学, 台大, 浙大, National Singapore U, U of Alabama, U of New Hampshire, California State U System, 成大 按:本表基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06的排名,再依作者的了解加以调整。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的排名偏重本科教育的角度。本表的微调多考虑了些研究成果的因素。表上顶级与一流大学,作者大多亲身访问过,每一家学校都有相识,在其中一半学校,作者做过学术报告。 台湾的台大,大陆的北大、清华与浙大,被分到三流,是让人非常气愤与不服的。台大、北大、清华、浙大的学生素质绝对的超过我任教的杜兰大学。台大、北大、清华、浙大的老师的“脑素质”也不逊于杜兰大学的老师。为什么杜兰可以在一流大学中吊个尾巴,而我们的北大、清华被列入三流呢?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杜兰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北大、清华、浙大是中国的国立大学。环境与体制,决定了学术机器的生产效率,原料的品质(老师、学生的天生素质)当然也会影响成品的质量(学术成果),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这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二流大学,应该是SUNY/Buffalo, Rutgers, Florida, Kansas与香港科大这一类的大学。这些大学由于资源、地缘、历史因素,没法子与一流大学较短长。表上的一流与二流大学的运作、目标、渴望,基本是一样的。它们只有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差别。顶级大学的年轻副教授通常是一流大学争聘讲座教授的目标,一流大学的少壮副教授通常是二流大学争聘讲座教授的目标。三流大学与二流大学之间的交流就要少多了。北大与清华已经有点二流大学的架势,就是因为,它们已经有点能力在一流大学的少壮精英头上动脑筋了,例如清华用了五年的时间操作,礼聘钱颖一从Berkeley回清华,浙大才刚刚有这个概念呢! 在顶级大学,谈文章的篇数,是粗俗的行为,被大家取笑、不耻。 在那种学校,著作等身、大气蓬勃是理所当然,有什么好吹的?在一流大学,学者是梦昧以求“这辈子”能有“一两篇”传世之作。 但是这个梦是深藏心底,不能说的,说出来就下流了。在二流大学,是公开的说:“想当教授,就得有一两个全垒打。”意思就是,想当教授,非得在顶尖杂志,发表一两篇论文不可。如果像杨卫说的,每年要发一两篇,就成了“牛饮”,只有三流学校的牛才这么公开地鬼叫。二流学校公开招聘讲座教授的时候,基本上看的是品质,不是数量。可是在内部提升的时候,基本上看的是数量,不是品质。人家已经都做牛做马怎么多年了,没有功劳有苦劳,咱二流大学资源有限,那能养得起这么多神仙?只要你还努力听话,时间到了,苦够了,也就当上了教授了。 看一个学校的教师管理机制,就能看出这家学校的定位。在顶级大学,教授几乎人人有个讲座(endowed chair),这些老爷都是千辛万苦从对手那里挖过来的。助理教授几乎没有一个能升上去,极少数能升上去的,老早就有对手在挖墙角,又得千辛万苦的挽留,年纪轻轻,就得给他个讲座教授。校长的任务不是“管”这些人,而是哄着他们,赔着笑脸,防着他们与别人“谈恋爱”。校长更重要的任务,是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知道各专业领域的动向,聘请到领导未来二十年学术方向的大师。校长对大师那敢说个“管”字,磕头都还来不及呢!那怎么“管”这些老爷呢?出个假货怎么办?别担心,这些人好管极了。只要你的学校有足够的大师,顶级大学当然是大师如云,他们互相把对方管得贼紧。老子好不容易混到这个江湖名声,才能如此吃香喝辣,我们中间如果出了一个假货,别人对我们的本事产生怀疑,我的数十年修行,岂不被糟蹋了?在顶级大学里,每周定期的研讨会就是擂台,那些大师们,在擂台上杀得你死我活。 当然,如果一个顶级大学,请了个无能校长,一口气找了一群假大师,这个大学就马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这个顶级大学就垮了。这就是为什么,顶级大学都在美国,又都是私立大学。因为只有美国的顶级私立大学才能发展出一个极精细的大师互相监管的“教授治校”的机制。美国的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用了三百年的时间,用世界最优渥的资源,运用市场机能,慢慢把美国的学术巨厦的上梁弄正了弄直了,美国的一流大学像伯克莱、康奈尔才能放心的让教授来管自己,管学校,甚至管校长。 美国的三流大学基本上是官本位,跟咱中国一模一样。李远哲这个学化学的书呆子,居然在台湾倡导“教授治校”,把台湾的大学变成政治角力场,乌烟瘴气!三流公立大学如果教授治校,全校教授一定“挖社会主义墙角”。没有大师级的学术地位,就没有了赔不起的面子。教授跟装配工都是人,没有了赔不起的面子,就可以不要脸,一旦没有人管,就一定不要脸。三流大学用SCI数量管教授,就是防止教授不要脸,在我们管理学,这叫做防止“道德危险”(moral hazard)。 顶级大学与一流大学所耗用的资源是惊人的,在外人看来是极度的浪费与没有效率的。师资是名校的命脉,这个“浪费”与“低效’,在师资的培育上面最为显著。我用杜兰大学商学院做例子。杜兰商学院在过去十年,起码进了50个刚拿博士的年轻教师,每位教师的年薪,用2006年的价码,是15万到20万美元,每个年轻教师可以待六年,不升就走人。这十年的投资保守的估计是15万乘6乘50,总共4500万美元。只有四位升上副教授。其他的都为二三流大学做贡献了。我们的教授,基本上都是从外边挖角进来的,也就是说,顶级大学与其他的一流大学,用了更多的价钱为杜兰做了贡献。以顶级与一流大学合起来的50家学校做群体单位,90%的师资培育投资是为了二流大学做了贡献了。绝大部分的三流大学玩不起这个游戏,也就根本不玩了。从一流大学流落到三流大学的人,基本上都放弃了“研究”,反而一直在三流圈子的学者,有些会兴味怡然地玩着三流大学的数字游戏。 有人会说,这些90%的年轻教授,会为顶级与一流大学发表大量的文章,所以值这么多钱。哈!你就错了。杜兰的这50个人,在十年内,发表了大约50篇文章,其中三分之一是那升等的那四个人发的。其他46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具体成果。用浙大、清华的数字管理概念来看,起码四千万美元是打了水漂了。在美国,95%的博士毕业生,这一辈子,不会在顶尖杂志发表文章。顶尖杂志的90%的文章,是1%的学者写的。在杜兰商学院,学术成果主要是五个讲座教授(师资队伍的5%)做的。 那么,我们不干脆就让这五个学者专做学问,何必花这么多钱,让这么多人陪着玩?这就是学术环境的成本,没有这么多人日以继夜的干,就没有一流的研究环境;没有九死一生,就没有英雄好汉。后面我会分析,什么叫一流的研究环境。 话说回来,中国可能穷些,中国的市场机制可能差些,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可能落后些。但是浙大、清华的许多教授的天生素质可一点也不比什么普林斯顿的那些书呆子差。凭什么人家可以教授治校,被校长哄着,伺候着,而我们清华、北大的念书人就得拍校长马屁,看书记脸色?我们也要教授治校,我们也要大师如云。好!有志气!那么,我们得先从三流大学转变成二流大学。下面我就分析如何把北大、浙大、清华转化成二流大学。 怎么样才能办成二流大学 我前面说过,顶级、一流、二流大学基本上没有本质的不同,差别在由于历史、资源、及地缘的关系[1]。他们优秀的程度不同,他们的办校宗旨、监管体制、评核方式基本是一样的。这些学校实质上是教授当家。二流以上的大学是一群学者的合伙组织(partnership)。而三流大学比较像工厂,教授只是拿薪水的“笔耕者”及“口力工人”。二流大学已经到了民主体制,而三流大学是农业社会的君主专制。 [1]关于历史于地缘对大学地位的影响,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四十年之久的查理斯·艾略特说:“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它不同于棉纺厂,运营六个月就可以满足一种迫切需要。一所大学不是靠多在报纸发表一些社论,大量发布广告,或多拍几封电报就能建立起来的。” 从三流到二流,要比从二流到一流难得多。从二流到一流,甚至从一流到顶级,只要有资源肯拼命,就有可能做到。而从三流到二流是本质的改变,是思想的改变,是文化的改变,是价值观的改变。用经济发展来做比喻。从二流大学到一流大学就如同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亚洲四小龙想赶上英国与意大利。香港与新加坡用了三十年,到了上世纪末已经做到了。从三流大学到二流大学,就如同满清的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共和国的工业社会,打打杀杀一百五十年,到了1990年才算结束,经过了非常痛苦、血腥、漫长的转型过程。这转型的痛苦是由于价值观的改变与社会结构性的改变,影响了现有在位人的利益,让他们的人力资本,一夜间荡然无存。从二流到一流大学,是按同一个制度体系力争上游,而从三流大学到二流大学是否定了现有的制度体系。由于新的制度体系否定了现有的制度体系,反抗、破坏、挣扎就大得多。 在三流大学的体系里,文章数、学生数、头衔、行政职位是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也是物质报酬分配的依据。在全是三流大学的官本位国度里,没有也不需要开放性的学术市场。在三流大学的体制下,要累积文章、学生、头衔、职位这些人力资源可不容易。首先做学生的时候就得选一个大牌做导师,当徒弟的,沏茶倒水、上街跑腿,样样周到。毕业后弄头衔、抢职位,又得卑躬屈膝、心狠手辣,一样不少。带着一批弟子打天下,要远交近攻,合纵连横,交了不少朋友,结了不少世仇。在数字挂帅的体制里,比的不是真知卓见,而是组织能力,政治手腕。一旦改变学术体制,原来的学术领袖,就像满清遗老,痛哭流涕,顿失依靠。反抗的意念,这么会没有呢? 在三流大学体系里,博导可以任命,文章数可以计算,虽然不理想,但可执行性高,虽然大家做点没用的研究混饭吃,倒也有些次序,每个大学各混各的,相安无事。到了二流大学体系里,大师不是校长任命就行了,得有真知卓学,没有一个市场机能做信息处理与汇总的工具,谁又知道那个是真大师,那个是假大师? 如果假大师的人数,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劣币驱逐良币,结果比三流大学体系还糟糕。三流大学的博导是绵羊,校长吼一吼,就乖乖低头吃草。二流大学的假大师,是披着珍贵貂皮的野狼,可以把校长都吃了。哈佛教授参议会才刚赶走一位做过财政部长、要改革哈佛教授懒散教学态度的年轻校长。谁对谁错,我说不清楚。人家哈佛有足够的真大师坐镇,如果那些假大师搞得过分,校长是冤枉的,真大师就都跑到普林斯顿或斯坦福去了。如果没有什么讲座教授因此离职,这个校长大概走得不太冤枉。这就是市场机制。中国有吗?这里有个小注脚。这个校长要整顿的对象,就是一个讲座教授, 他一气之下,拉了一批同事投奔普林斯顿去也。这位讲座教授是真大师或假大师,我不知道,隔行隔重山。但是,普林斯顿接受了这一批人马,哈佛校长因此去职,是非曲直,就有了公论,这就是市场机制。 办二流大学只是清华、浙大进入世界名校的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世界顶级大学。真正的教育家是办教育,而不是争排名,就如同真正的学者应该是好奇与探索,而不是算文章数量。争排名、做文章的毛手毛脚,我知道些,我也做过些。我一生的志向与绝大部分的精力还是做个真学者、好老师。身为一个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我是不相信绝对道德观的,我认为道德是成本效益盘算下的产物,是社会制度的衍生品。做为一个理性的社会科学家,我要贡献的是如何透过理性的分析,设计一套制度机能,让人们自然地依自利的动机,做到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因此,我对清华及浙大的建议,不是怎么玩些手法,把排名弄上去,而是以社会精英的心态,怎么为中国打造一个优良的学术与教育环境。在我前面的分析中,我已经清晰的指出,中国如果想要有个优良的学术与教育环境,就得有世界顶级的大学,这两三个顶级大学,会带动几十个一流大学,这几十个一流大学,会带动上百个二流大学。这些顶级、一流与二流大学是中国的知识泉源,会发展出千千万万的科技应用,会培育出无数个领袖、学者与教育家。我任教的浙大与清华,应该有舍我其谁的抱负。 在我的举例与分析中,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创建顶级大学最重要的一环,是以学术大师为核心的市场淘汰、监控与定价机制。顶级大学绝对不是一个官本位的农业社会能产生的。没有一个官,甚至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识别学术大师,但是市场能。市场的识别能力超过任何的专家,市场的淘汰、监控与定价机制是融合了市场所有专家的智慧。 中国以致亚洲都没有一个开放型的学术市场,在清华讲的是“三清”,东京大学谈的是“三东”。三清者,本科、研究生、教授职位都出身清华也。看清华出身的清华教授谈起三清的那副得意像,真恨不得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你这三流古井里的青蛙。”我自己也有“三台”病。四十岁以前,我的梦就是回母校台湾大学教书。整个亚洲的学术精英都染了严重的科举病毒。如果一个大师是在十八岁那场考试决定的,这个大师百分之百是假的。没有真大师,就没有二流大学,就别提顶级大学了。没有开放的市场,就不可能有真大师。货真价实的学术大师是在残酷公平的市场上,百炼成钢的结果。清华、浙大、东大、台大只是个三流大学,真正的症结就在这里。因此要想成为一个二流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队伍不能有近亲繁殖。所有博士毕业生都要进入公开市场,不能留校。 大海养大鱼,小沟养泥鳅。学术界的大牛,集中在美国这个学术大草原,也就理所当然了。最大、最公平的市场杀出来的大师,应该是最厉害的。不只我们“落后”的亚洲得服气,近年来,连在“先进”的欧洲的大师都有浓浓的美国牛排味。清华、浙大要玩二流大学的游戏,就得进入北美学术大草原。各位看到吗?在表一里,一个只有三千万人口的农业国家加拿大,居然有两家大学被列入一流大学,就是因为地缘优势:它们位于北美洲英语语系的学术大草原上。如果把杜兰大学、南加大往南搬五百里,进了墨西哥,杜兰、南加大就什么流都不是,这就是地缘优势。 在中国生根的浙大与清华,地缘优势就别想了。没有地缘优势,也能成为二流大学,人家香港科大不是就做成了吗?香港科大还一度有一流大学的恢弘气势咧!出大师的学术市场不是要大要公平吗?中国市场虽然不公平,谁能说不够大呢?只要我们能借用美国市场体制让中国市场做到透明与公平,三十年后,世界学术中心在那里,谁都说不准呢! 如果为了进入这个北美洲英语语系学术大草原,要清华、浙大搬家是做不到的,但是参与英语语系的学术市场的必要条件,非满足不可。我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用英文谈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真是■■■憋气!深深的伤害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心情平复后想想,咱们的汉文不就是中原西陲的秦戎话吗?中原周天子的话怎么说,现在谁也弄不清楚了。自然科学是不太受语言能力影响的,进入美洲英语语系学术大草原,对人文社会学科来说,要难得多。这是进入市场的必要交易成本。我知道,北大、清华的经济、管理科系已经在做了,香港科大的建校原则就是世界(其实就是美国)标准。我最近接到复旦大学要求我协助拟订世界顶尖期刊的排名,看来复旦也想杀进北美洲英语语系学术大草原了。 有效的市场机能一定要有优生劣败的竞争淘汰机制。美国二流大学以上,都有严格的淘汰机制,就是长聘(tenure)制度。顶级大学的长聘制度可以说是冷酷无情,惨不忍睹。连挂一流车尾的杜兰大学都是九死一生。长聘制度原来是保障教授的言论自由的,经过两百年的演变,成为美国学术最重要的“净化剂”。长聘制度是让最有前途的年轻学者,列入长聘教授的候选人,称为长聘岗(tenure track), 成为严格考核与培养的对象。 这个考核期,在顶级大学是九年,通过了就是正教授,而且很快的就是讲座教授。在一流与二流大学,通常是六年,通过后就是长聘副教授。顶级大学与一流大学的重要不同点之一,就是长聘制度的严格程度。顶级大学的斯坦福的考核期是九年,而它隔壁一流的伯克莱是六年。 顶级大学经过九年的严酷考核,不被打死,就成了大师。在顶级大学里,副教授这个职位是短暂的过渡。在较好的一流大学(表一中的一流甲)中,大部分的长聘教授,都能升等,可是在一流大学里资源比较不足的学校(一流乙), 就越来越多的终生副教授。因为在一流大学里,升等的标准是看对手想不想挖你。没有人来挖角,你就好好地等着,一辈子都别想升成正教授。好的一流大学挖角的能力强,被挖的或然率高,流通机制好,就没有存货。次一点的一流大学,挖角能力弱,被挖的或然率低,存货就多。到了二流大学,实在没有资源玩这个游戏,但是还想成为一个学术净土,在给长聘时是按照一流的标准打了点折扣,到教授升等的时刻,有些就只看苦劳不看功劳了。北大、清华、台大都没有采用这长聘制,所以就该列入三流大学之林。香港三大,尤其是科大,对长聘制,已经很认真执行十年以上了。 这个长聘制为“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提供了丰富的供给与需求。有人称这个市场为“旧货市场”(used market)。旧货市场的买家,不都是穷人(较次的学校),豪门大户也热衷得很。因为真正的学术大师就像好酒,越陈越香。学术大师是二级市场的常客。在一流大学最常说的话题,在顶尖大学几乎唯一的话题,就是某某人有了什么成果,是怎么来的,又有那家学校挖他了。这个丰富的二级市场,也为长聘制添加了新的功能:淘汰、筛选、信息、激励。对于一个极难客观评价的学术来说,长聘制的这些功能太重要了。没有长聘制、没有丰富的二级市场,就不可能有鲜活热闹、蓬勃兴旺的学术。由于中国没有长聘制,没有开放型的学者二级市场,中国就没有二流大学,更不必谈顶级大学了。清华就是请十个杨振宁来也没有用,请来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只是花钱买了个符号,培养了一个诺贝尔奖研究成果,才是顶级的大学。西南联大的吴大猷可以用杨振宁为例说他自己的学术成果,清华大学的王大中是没有资格这样说的。你知道吗?像杜兰这样的学校,是很少给诺贝尔奖得主荣誉博士的。我现在就是杜兰的荣誉博士遴选委员,我们要授予荣誉博士的,是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奖的人。锦上添花是三流人做的事。 在二流以上的大学里,重要行政职位,尤其是校长,都是全世界公开遴选的。权与钱是腐化的根源。一流大学有权有钱的学术单位,像商学院院长,基本上是从外引进的。一流大学的学术科系,每隔十来年就会从外面挖进一个系主任。外来的新主管有独立性,他不欠人情,没有瓜葛。他也有客观性,他可以冷静的分析这个单位的历史留存问题,他的做为与决策不会马上引发关联性的猜忌。他有开创性,把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引入。我有个亲身的好例子。EMBA教学是芝加哥大学首先推出的,并不太成功。后来给西北大学摸出了门窍,杜兰大学就挖了西北大学主管EMBA的副院长来当院长,做了两年,就出了成果,哥伦比亚大学又从杜兰手上把他抢了过去。EMBA就是这么样在美国遍地开了花,也影响了世界。 从我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浙大、清华如果关着门自己搞,是搞不成二流大学的。二流大学的建设要靠市场机制,因此想要摆脱三流大学的困局,就得拉一群背景相同、资源相似、有志向前冲的学校一起干,组建一个即竞争又合作的学术市场。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里的顶尖大学,成立像美国常春藤的学术联盟,与中国教育部共同推动,逐渐的将中国最有历史、最有潜力的大学的监管从教育部移转到校产基金会、校董会、顾问委员会的手里,将学术专业的监管移转到公开的学术市场。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导师邓小平,有个真知灼见:“摸着石子过河”。市场不是一天造成的。市场的优化过程,纯粹是经验的累积,结集所有参与者的经验与智慧,不断的改进与摸索前进,最后胜出的机制,不是任何一个设计师能单独推导出来的。认识市场机能在学术监管与激励的重要,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一步,极不容易跨出,能跨出这一步,而不跌个四脚朝天,后面的路就会逐渐好走。 “摸着石子过河”的真髓是从一小步做起。张维迎这个小红卫兵,在北大搞的学术文化大革命,立意是好的,大方向也对,可是他可能患了他出国前上班的赵老板同样的错误:打击面广了些,步子快了些,调子高了些,手法硬了些。能让人家小老美,日以继夜、不眠不休、老老实实的干真学问的动力,不是校长室的一纸公文,也不是某某大师的大声吆喝,而是那些小老美俗不可耐的经济动机与市场压力。要在世界顶尖杂志发表文章,也不是随便说说就有的。学术这东西,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北大有这么多学者没有受过应有的研究方法、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的训练,硬是打鸭子上架,只有官逼民反。说到官逼民反,我在香港科大就患过同样的错误。三流大学的问题就在官本位的学术政策,做学术改革的也是用一纸官书,是很难成功的。 我觉得,学术改革,应该用利导而不是势逼,用市场机能,而不是用官方政策。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找最容易突破的新成长点。对原有的教师与学术单位做增量改革。譬如说,把教科书教好要比做前缘研究容易得多,北大许多老师可能无法用英文发表惊世之作,用英文念教科书的本事总有吧!因此计算成果的时候,把文章数的比重压低,把文章质的比重加高,教好书的比重大于劣质文章数的比重,升等评核的时候,多邀请些香港与美国的华人教授参与,采用竞争上岗,竞争加薪。这些都是无法立竿见影的工作,学术本来就不是方便面。自古以来,成功的改革本来就是文火煮青蛙。有点良心与眼光的人都能看到张维迎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贡献,及对整个北大学术改革的贡献。但想要人人讲好话就难了,不被乱石砸死,都算你张维迎走运的了。 案例:香港科大是怎么沦落成为二流大学的? 香港科大的成立,在亚洲学术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香港科大是亚洲第一个按世界一流大学的体制与框架搭建的大学,找到了真正有当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的背景、见识、能力与经验的吴家玮,到香港来负责这个划时代的任务。其实,应该说是吴家玮找到了香港来实现他的理想,而不是香港人找到吴家玮去实现香港人的梦想。我不认为,当时在大中华地区(大陆、台湾、香港及新加坡),有任何一个官员或社会领袖真正懂得一流大学是什么回事。我要称赞香港的社会领袖,只有见多识广的香港精英才听得懂吴家玮说什么。大中华地区所有自命为研究型大学的校长或准校长,都应该在桌上放一本香港科大教职员手册,没事的时候,看一看,悟一悟:这些手册条文后面的含义在哪里? 我大声疾呼,建议我现在的老板,清华的顾秉林与浙大的杨卫,请吴家玮做你们的顾问。你们有吴家玮的聪慧,但你们没有他的阅历。学问的领悟是要在一流的环境中长期的熏陶,才慢慢深入骨髓。顾秉林与杨卫在社会科学上没有被长期熏陶的机会。社会科学里的市场机能跟自然科学里的物理机能不一样。物理机能的道理能在书本说清楚九成以上,市场机能得靠从经验、观察与失败中去领会。只有在市场玩过,才知道市场规律。办一流大学的道理是社会科学,不是自然可学。本文开场中,引用杨卫校长的那番话,是在五年前,没有一个中国大陆的校长能说得出如此精确的。这是因为杨卫有在美国一流大学受过完整博士训练的经历,在做学生时,耳濡目染,听老师、同学点评英雄豪杰。吴家玮在UC-San Diego 当过常务副校长(provost),他的经验与智慧是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可贵资源。 现在把话头转回香港科大。在1991年,当我接受科大的邀请去香港看看的时候,科大寄来一些资料讨论科大的愿景及方案,其与众不同,就深深的吸引我。我与吴家玮深谈了几次,他的风度、气势、仪表、思想,与我见过的一流大学校长相比,犹胜一筹。他对科大的构想是许多美国一流大学校长的梦想,由于历史因素而只能是梦想。1991年到位的第一批教授,就是梦幻团队,同时拥有这一批学者,是许多一流大学无法企及的目标。在海滩之旁、峭壁之上的校园,吃定了书呆子的那颗清风皎月、美酒诗书的浪漫心怀。这个校园能让耶鲁大学校长嫉妒得高血压,更别提在可怕的哈林区之旁的哥伦比亚大学了。吴家玮带着科大的校园规划与建校大纲,到美国的顶级与一流大学转了一圈,立刻造成极大的轰动。我想,所有的华人,尤其是香港人,要为香港科大感觉骄傲与兴奋。香港政府应该把科大做为重要的战略布局,发展成整个亚洲的学术中心。 哈!我错了,大错特错。我刚到科大不久,有一次跟的士司机在车上聊起科大,他用非常愤怒的语气,大骂科大。说科大校长贪污,在家里盖了大游泳池,又说科大浪费人民血汗钱。我当时极为震惊。渐渐地,我发现香港的新闻媒体,几乎不报道科大,就是报道,也是批评多,赞誉少。在香港各角落,几乎闻不到一丝以科大为荣的气息。我们这一群很把自己当回事,在世界上也有些人把我们当回事的书呆子,在香港平民的眼中,啥都不是,就是一群糟蹋粮食的饭桶。 的士司机不了解科大,也就罢了,他们没有念多少书嘛,哪晓得哈佛与活佛的差别?大学生该了解我们这些国际知名学者的来头吧?有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还不争先恐后的报考科大?哈!我又错了,大错特错。我在科大的时候,以师资的真本事来排名,科大远远的第一,中大第二,港大遥遥第三。由于香港的高速经济发展,越新的学校师资越好。港大最老,师资当然最差,当时有些港大的教授,可能还做不了科大的研究生。在香港待一阵子后,我对香港的高校招生有些了解,才惊奇的发现,科大是香港学生的第三志愿,甚至是第四志愿。要命!连香港的知识分子,也没有把我们这些很把自己当回事的书呆子当一回事。 有些教授,包括我在内,就建议说,我们有这么好的师资,我们应该向全世界招生,尤其向中国大陆招生,为祖国服务。我还兴冲冲地在台湾、新加坡、大陆为科大扩充影响力,号召当地最好的学生考科大,也还真有些学生跃跃欲试。很快,我们发现,港台新陆都是官本位,根本没有市场机制,跨地域招生得通过四地教育部门协调,这一协调,要到哪个猴年马月? 逐渐地,有些老师又飞向海角天涯,留在香港的老师,有些被其他学校慢慢挖了墙角。逐渐地,在世界学术市场上,科大不再是亚洲唯一的亮点,不再英气勃勃。在1991年,世界顶级学者们眼中的亚洲唯一的一流大学,香港科大,到了1999年,就这么沦落成了二流大学。在香港百姓的眼中,还是香港地区的二等大学! 香港科大的案例,为我的理论提供了实证结果,也为浙大与清华发展学术,进入世界二流大学提供一些启发。一流大学要有资源、历史及地缘条件。科大在1991年,满足了资源的条件,而且满足了最难的资源条件:学校领导人与学术领导人。吴家玮与他请来的创校教授,对一流大学操作与学术市场的深刻了解,是到现在还没有亚洲另外一个大学可以比拟。可是科大的创立,也有基因病原(genetic disease)。其中之最,就因为它是个公立大学。公立大学就得跟没有专业知识的官员、议员打交道。这些官员、议员是学校的衣食父母,态度高傲蛮横(香港要比台湾、大陆好多了),而一流学校的操作是很难用客观的短期指标来衡量的,科大与这些官员、议员打交道,根本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还有,官员与议员有他们自己的烦恼与忧愁,他们可不会像我们这些书呆子,为办一流大学而拼命。 香港科大从零做起,没有历史,就没有历史包袱;但没有历史,也就没有群众基础。我起初有点纳闷,香港的官员、议员、学者、新闻记者,应该有不少人是多少知道吴家玮干了件多不容易的事的,为什么就没有人出来说句公道话?后来想想,他们能说什么呢?前面分析过,一流大学与三流大学是模式改变(paradigm shift), 一流大学的思维基本是否定三流大学的体系的。这些官员、议员、学者、新闻记者都是港大、中大的毕业生,难道要他们称赞这些外籍兵团,否定自己?这就如同小海龟孙文,到了北京跟大官僚李鸿章谈变法,是李鸿章听不懂?还是李鸿章没有傻到自残? 科大的地缘位置,也注定让它难以保住一流的架势。可以说,科大是一国两制的受害者。香港只有六百五十万人,做为一个香港的公立学校又不能在大陆公开招生,学生市场就只限于香港的弹丸之地。各位看看表一列出的一流大学,哪个不是全球招生的?香港科大是用国际一流的师资去教香港二流的学生,不只是资源浪费,师生都辛苦难过。最近一阵子,香港在谈教育资源整合,香港科大这个名字都有可能成为历史名词。没有历史,没有群众基础,就没有足够的选票来保护这个招牌。 香港科大曾经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梦幻资源:一个有眼光、有魅力、有本事的校长,一群著作等身、国际知名的教授,一个青山绿水、优雅宜人的校园。但是科大没有历史,没有地缘优势。更重要的是,科大是家公立大学,陷身于扯不清的政治泥沼。科大在短暂的辉煌后,回归成香港高等教育的一个平民:一个世界级的二流大学。 我曾在慵懒的周末清晨,躺在清华园九公寓的床上,望着窗外遐想,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没有己巳之变,1991年的中国应该已经到了贞观之治,即将要回归的香港,决定送祖国一个礼物:十亿美金、一个吴家玮、一群在世界擂台成长了三十年的华人学术精英。邓小平大笔一挥,这笔资金与这群书呆子,进驻清华园,从零做起,打造一个顶级的、自我监管的私立大学。这一来,资源、历史、地缘优势不都有了吗?今天的清华,又何至于在三流大学中挣扎?可能今天的清华已经是鄙夷哈佛、无视耶鲁的世界顶级大学。所有世界新科博士的皎皎者,论文一旦被导师首肯,马上就寄到清华,梦想着北京打来的邀请电话。大唐盛世啊!衣冠长安啊!你在何方? 如果我们以搭建香港科大品牌来评价吴家玮,吴校长并没有取得巨大成功,我给他一个“良”(西方的B)。如果我们以搭建学术平台来评价吴家玮,他的成功是划时代的。他并没有把香港科大办成一流,但是他把香港的七家大学办成二流。他的影响,还到了新加坡与大陆(台湾是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我前面分析过,从三流大学进入二流大学,是思想的改变,是质的跳跃。一旦进入二流大学的层次,进入一流大学就是只是资源与决心的问题了。 在香港科大创建之前,亚洲的所有大学,都是封闭式教学型的大学。别说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别提参与北美学术市场,在同一个城市内都老死不相往来。在1990年以前,亚洲最西化、最进步的新加坡大学与香港大学的老师都只是些英国与澳大利亚的学士与硕士。这些地区的学术领导人还公开说,澳大利亚的硕士训练都要比美国博士好得多。台湾的学者都是本校子弟,许多是从助教按年资爬上来的。在世界顶级的学术会议是看不到亚洲大学来的学者的。别说来打擂台了,连观众席里,都找不到。近年来,亚洲学术风气的蓬勃发展,香港的三大,甚至七大,都进入了二流大学之林。 这些与香港科大的创建,引起了欧美学术领袖的重视与另眼相看,逼着亚洲的学术当家人打开大门是有密切关系的。 结语 我对中国与大中华地区的经济与学术发展是非常乐观的,有些人甚至说我是盲目的乐观。逐渐地,我发现,就是乐观的我,也都低估了中国与大中华地区进步的速度。 一所一流大学的内部条件是资源、历史、地缘,外部条件是开放、透明、竞争的学术市场。浙大与清华起码有了历史与地缘的优势。中国之大,没有人能为了一己之私而垄断市场或阻止市场发展的脚步。这个庞大的市场,会养出大鱼,浙大与清华都有可能是条大鱼。 我认为,浙大与清华都没有理由毛躁,急吼吼地要长大。长大是必然,长得好,就不是定然。学术如同好酒,资源、历史、地缘有了,外部环境对了,剩下的就是耐心的等待。当今之急,是寻找资源与妥善运用资源。同时耐心地、逐渐地改变外部环境。 一流大学之间的竞争是君子之争,合作是道义的合作。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是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不断流动的。这些流动切断了个人的私心,增加了信息,辅佐了判断,加强了监控。 进入一流大学最难的一步,是从封闭性的三流大学跨出来。改革与利益重分配是孪生兄弟。在改革中,现有的当家人、在位者是输家。吴家玮并没有把香港科大办成一流,但是在新生的香港科大没有输家,个个是一流大学的支持者,甚至是狂热的信徒。科大的成功站住脚跟,有了成果,让香港其他六家大学能兵不血刃地进入二流大学。一个成功的改革,压力要来自外,不能来自上(会官逼民反),更不可能来自下(那就是造反,更是天下大乱)。浙大的成功蜕变要靠来自清华的压力,清华的成功蜕变要靠来自浙大的压力。公开、透明、全球性的市场竞争是必要的压力机能。 参考文献 Avery, C., M. Glickman, C. Hoxby, and A. Metrick, 2004, A revealed preference ranking of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BER Working Paper. Manski, C.F. and D.A. Wise, 1983, College Choice in Americ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pence, M. 1974, Education as a signal, Chapter in Market Signal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 2006, College Ranking.
5931 次阅读|2 个评论
SCI 来源期刊影响因子预测方法
热度 1 liueditor 2014-1-27 18:57
影响因子在国内、国际科学评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因子更新一般都在每年6月份的中、下旬,即每年6月份发布各期刊上一年度的影响因子。在科研绩效评价中,一般均使用JCR数据库发布的最新影响因子,新一年影响因子发布后,往年影响因子自动失效。由于从论文投稿到发表都存在几个月左右的时滞,导致很多情况下某期刊作者投稿时的影响因子和论文发表后的影响因子不一致,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提前、准确预测(计算)SCI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有时候几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单一期刊和成批期刊影响因子预测方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1 预测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意义 预测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对于科技期刊编辑从业人员来讲,了解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预测方法、提前精确计算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能够提前了解目标期刊新一年的影响因子,正确把握国际科技期刊影响力变化趋势;对于情报学研究工作者,能够提高情报分析与预测的科学性,提升科技信息咨询和情报服务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科研管理和科学评价研究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科研绩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研绩效评价的时效性; (2)对于SCI 来源期刊的管理者来讲,了解精确预测和计算影响因子的方法,可以核对JCR公布的各自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否正确,有无较大出入。如《加拿大医学会杂志》(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CMAJ)的Joseph 等 就曾经发现1999 年JCR公布的CMAJ 的影响因子有误,希望作者一如既往地关注该刊; (3)对于科研人员来讲,了解精确预测和计算影响因子的方法,能够极大提高投稿的针对性、期刊选择的正确性。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出台了形形色色的科研绩效评价和奖励政策,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提出了各种要求。所以,很多科研人员投稿时非常关注期刊的影响因子。但让他们困惑的是,每年6 月份前瞄准影响因子≥m的期刊投稿,结果论文录用或发表后,新一年JCR公布的该刊影响因子有明显下降。提前计算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对指导作者投稿就显得很有必要。 2 预测影响因子的方法 2.1 单一期刊影响因子预测方法 现以2012年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预测为例进行介绍。 (1)被引频次获取方法。登录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检索该期刊2010 年和2011 年发表的全部文献。我们选择通过期刊的ISSN号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式:“IS=XXXX-XXXX AND PY=2010-2011”。点击检索结果(带有超级链接的检索到的文献条数),显示出检索结果列表,再点击页面右上角的“创建引文报告”,该期刊前2 年发表的所有文献在2012 年的被引频次总和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2)可被引文献数的获取方法。回到上述检索结果列表页面,点开左边工具栏中的“文献类型”,查看“Article”和“Review”等两类文献的总数,即为该刊可被引文献数; (3)影响因子计算。带入影响因子计算公式,精确计算该刊2012 年的影响因子。 2.2 多种期刊影响因子预测方法 同时预测多种期刊影响因子和单一期刊影响因子预测的原理是相同的,只是文献检索和数据处理的方法有所区别,现介绍如下。 (1)各期刊被引频次获取方法。登录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同时检索多种期刊2010 年和2011年发表的全部文献(检索结果条目数控制在1 万以内,若超过1 万条,无法创建引文报告)。我们选择通过各期刊的ISSN号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式:“IS=(XXXX-XXXX OR XXXX-XXXX OR ……)AND PY=2010-2011”。点击检索结果(带有超级链接的检索到的文献条数),显示出检索结果列表,再点击页面右上角的“创建引文报告”,在完整页面左下角“输出记录”区域选择最后选项,在文本框内填写相应数字,如1-500,501-1000,1001-1500……,每次输出记录不得超过500 条(数据库限制),“输出文本格式”选择Excel 文件。文献记录输出完成后,把所有Excel 文件汇总为一个完整的Excel 文件,仅保留出版物名称和2012 年被引频次等数据,其他数据均可删除。然后按照出版物名称排序,通过Excel 简单操作即可获取各期刊2010 年和2011 年论文在2012 年的被引频次; (2)各期刊可被引文献数的获取方法。回到上述检索结果列表页面,点开左边工具栏中的“文献类型”,勾选“Article”和“Review”等两类文献的总数,点击“精炼”按钮,这样就把这2 类文献保留下来。然后点击右上角的“分析检索结果”,选择按“来源出版物”进行分析。这样就把各期刊2010 年和2011 年发表的“Article”和“Review”等两类文献的数量清晰地呈现在页面上; (3)各期刊影响因子计算。把各期刊2010 年和2011 年发表的所有文献在2012 年的被引频次和该2 年发表的“Article”和“Review”等两类文献的数量汇总到Excel 文件,通过批处理计算出各期刊2012 年的影响因子。 详细内容请见即将出版的《科技与出版》2014年第2期。
个人分类: 研究随笔|10462 次阅读|3 个评论
论文发表调研(1)—调查背景
editage 2013-12-6 17:15
大部分的科研人员都应该能深刻体会从挑选、投稿到收到期刊决定这整个过程对作者来说是多么重要又揪心。作者要怎么筛选出最适合投稿的期刊?他们真的理解期刊的作者须知吗?他们要怎么处理同行评审意见?这些问题时不时都会浮现在研究人员的脑海。 近来,意得辑欲更进一步了解科研人士对发表过程的看法,于丁香园上进行了在线调研,共有 871 人参与,调查中的 10 个问题皆与发表流程相关,像是目标期刊挑选、同行评审、期刊编辑决策、剽窃等等。 以下为调查问题: 您是否总是清楚您的论文最适合投递到哪个期刊? 选择目标期刊的时候,您认为以下哪个因素最重要? 在论文发表前,您平均向几家期刊投稿? 投稿后,通常多久之后收到期刊的第一次回复? 期刊提供的投稿指南中,您觉得叙述的最不清楚的是什么? 撰写论文时,您是否觉得阐述引用自其他文献的内容很难? 如果能收到查重报告,适时指出问题,是否会对您有帮助? 以下哪项描述最符合您在处理同行评审意见时遇到的困难? 您希望期刊推荐服务或工具时,能够提供哪些具体信息? 根据您的经验,您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或哪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论文成功发表的几率? 调查结果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也有一些令人意外的结果,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系列博文中揭示调查结果并提供相关分析,每一篇博文会涵盖调查的2到3个问题与发表过程中的各个面向。在下一篇博文中,我们将会讨论期刊挑选的相关调查结果。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论文修改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取得更多发表相关信息与资源
个人分类: 国际期刊发表非难事|4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胡娟与王天旭,哪个可恶?
热度 26 chenjcc 2013-12-5 14:31
人大胡娟与南航王天旭都是博士,一个曾经风光无限,一个惨不忍睹。两者的水平说不定是反过来的,就职状况却截然相反。科学网上,谴责前者的博文渺渺无几,笑话后者的博文异常火爆,说他无能无责任心。人肉搜索前者论文发表记录没有,人肉搜索后者的人倒挺多。不难发现,我们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笑贫不笑娼时代。
6062 次阅读|28 个评论
科学发表,科学交流和科学评价的未来
热度 11 youhegao 2013-12-4 12:36
刚看到一篇博文,科学家对开放获取存在矛盾心理(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285806.shtm ) “科学家普遍支持使研究论文能够自由获取,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的论文刊登在所谓的开放获取期刊上。这些发表在开放获取刊物上的论文一经出版就能立刻免费获取。《科学》杂志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与传统期刊相比,一些科学家怀疑开放获取刊物的质量和影响力。” 私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评价的指标经常是看你发表在什么杂志上,用杂志的影响因子来判断文章。如果评价是看文章本身,那么在哪里发表就都一样了。现在Open access要钱,趋势会是杂志越来越多,都来分一杯羹,评审越来越粗,直到以后大家都不把评审当回事,直接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不让杂志赚这份钱,而且反正让搜索引擎一搜索就都有了。真正赚钱的可能是搭载这些科学家博客的平台,比如科学网,科技论文在线,PeerJ,Research Blogging等。 那时候这些传统的老牌杂志就和纸质版的报纸一样难卖了。而这可能是个趋势。老牌杂志以前存在的价值是能帮你信息分类,把你要看的那个领域的东西整理在一起定期送给你看。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已经没什么人这么看文献了。信息的分类和提交都是靠直接搜索关键词,没有什么人按杂志定期浏览了。这样老牌杂志的意义已经大打折扣,就剩下审稿严格,难于发表,物以稀为贵。再加上审稿周期长,受人为因素影响多,对发表的内容要求完美,这些都对创新非常不利。会逐渐被最创新的思想和文章所抛弃。最终直到传统杂志完全被抛弃消失。那时的作者只要能找到一个会被搜索到的不可随意更改的网站上上传并记下时间就算是发表了。科学交流的速度可能也不是按照以文章为节拍,而是以实验为节拍。一个新的结果就是一个新的博文。对一个领域的贡献就看谁的新结果对这个领域影响大,谁产生影响的次数多了。这样科学交流就像邮件短信和微博一样具有了现代的节奏。趋势是:短文,发表后公开的同行评议,评价指标以同行对这个特定结果及其影响的评价为准。 总之,之所以觉得这会是趋势,是因为它符合对创新的保护,符合快速交流的需要,对科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那些和这个趋势相悖的评价标准只能顺应这个对科学有利的发展,完全无力阻挡这个趋势。我们拭目以待吧! 欢迎其他想法,大家来一起完善对未来科学发表科学交流科学评价的蓝图!
5925 次阅读|13 个评论
编辑公司在中国科研论文发表中的角色- 帮手,还是帮凶?
Xiaharry 2013-11-25 23:01
编辑公司在中国科研论文发表中的角色 - 帮手,还是帮凶? 随着近十年来政府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中国 SCI 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飞速增长,“超英赶美”仿佛即将成为现实。在过去十二年里,中国 SCI 论文发表量已达 102.3 万篇 , 稳居世界第二(美国 325.0 万篇,德国 84.5 万篇),被引数亦排全球第六。十几年前,即使在 211 高校中,能发 SCI 文章的人数都是寥寥无几,而今各学院中没有发过 SCI 的人数少之又少。甚至有些省市级科研单位,也有很多科研人员都发了不少 SCI 论 文。然而,在振奋和欣慰之余,也出现了许多负面的现象,那就是屡屡被曝光的学术不端及科研腐败事件。而在这些关于“学术不端”的讨论中,论文编辑公司总会被拿来说事儿,成为被指责的对象。但是,或许由于缺乏对中国论文编辑公司及市场的了解,导致部分指责有失偏颇。 大约十年前,有人独具慧眼进军中国论文编辑市场,当时论文编辑公司是新鲜事物,全国也没有几家。但近年来,因应急剧增长的论文写作与发表需求,各种各类编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保守统计,在国内经营的大大小小编辑公司现有近 300 家,而且仍以每周新增一家的速度发展。这些公司良莠不齐,龙蛇混杂:有些公司为国内科研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的得力帮手;有些公司则为了钱,不择手段,他们利用少数人急功近利、不劳而获的心理,从而沦为学术不端及科研腐败的可耻帮凶。 “帮手”,如何帮? 《自然》杂志在 2010 年 12 月刊文《 Publishing: A helping hand 》中用实际采访的例子指出:论文编辑公司确实对非英语国家科研工作者发表他们的科研成果有帮助。 顾名思义,“帮手”只是“帮”,不能越俎代庖。“论文代写”在全世界都是严格禁止的,绝大多数 SCI 杂志在这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规定,有行业道德观念的论文编辑公司也都会将此视为底线。 那么,论文编辑公司如何帮助科研工作者呢? 首先,所有编辑公司提供论文直接相关的服务。大多数的国内国外论文编辑公司都是给与客户文字提炼方面的帮助,比如纠正语法和拼写错误,增强文章的逻辑和连贯性;也有一些颇具实力的编辑公司利用自已的学术和专业优势从文章的学术和专业方面给与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同时,它们亦根据作者的需求提供各种特色服务。 为此,笔者专门搜集了 149 家国外及 63 家国内常见的论文编辑公司的信息,并归纳其服务类型如下表。 服务类型 特点及适合作者 语言校对润色服务 非英语国家作者的文章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因此,几乎所有的公司, 尤其是出版社(集团)旗下的论文服务公司(中心)对 SCI 论文仅提供语言校对编辑服务。有的公司则根据论文质量将此项服务细划为不同级别,比如标准编辑、深度编辑等。 翻译及改写服务 有些作者只有中文稿件,但是希望发表 SCI 文章,这就需要翻译服务。大部分国内编辑公司提供此项服务,少数国外编辑公司也提供此项服务。但绝大多数多收费便宜的翻译公司提供的是由非生物医学背景的翻译人员作的单纯的中译英。而单纯的中译英是很难使论文发表在 SCI 杂志上的。所以,有些知名公司将此类服务分成单纯翻译和“改写服务”(即在原中文该提供的材料、方法和结果的基础上按英文论文的写作思维和格式写成一篇英文论文)。 论文撰写服务 这项服务尤其适合英文能力较差或公务繁忙的科研人员。作者只需用中文提供明确的科研目的,思路,原始研究数据和结果,实验方法。 图表编辑服务 对初写 SCI 文章的作者来说,如果选择此项服务能从中和编辑互动时学到不少东西。图表就好比文章的一扇窗,只有“装饰”好了才能让读者容易读懂 论文格式编辑服务 少数公司会提供此项服务,公司会根据作者所要投的杂志进行针对性地调整文章的格式 ,其中包括文章的参考文献格式。只有极少数公司会把参考文献格式编辑服务单独列出来。 论文预审稿服务 也就是论文公司会找作者所作研究领域的两到三个专家来进行盲评,并给出评意见。这样就可以在投稿之前把很多问题解决掉,从而极大地提高论文的命中率。目前提高此方面服务的公司不多。 论文查重服务 极少数公司会有此项业务,并且根据查重结果来提供相应地论文编辑校对服务。 论文评审后修改稿编辑服务 不管作者的文章是小修,大修还是据稿,以及不管是否有审稿意见,论文编辑公司都会在这一步帮助作者来修改提高论文,提高文章的发表的可能性。不少公司提供此项服务。 其次,有些学术和声誉俱佳的编辑公司与合作单位(科室或课题组)或个人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及论文合作关系,旨在从源头为科研课题及论文把关。具体体现在课题设计,基金申请等方面。这种合作无疑为提高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再次,有些颇具实力的编辑公司经常会与合作单位(科室或课题组)或个人举办各类形式的有关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学术活动如培训班、讲座、座谈会、工作坊等。 最后,已有编辑公司为优秀年轻科研人员提供论文发表,学术会议以及科研基金等方面的资助。这些资助为促进科研人才的成长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相信不久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编辑公司加入到这种“慈善”活动中。 “帮凶”:如何恶?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数百家编辑公司,总有那么几家“无良”公司。它们往往成为学术不端的推手, 为了追求利润,已丧失基本的道德底线,可谓“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的。 多年来,笔者耳闻目睹的,包括在丁香园及其他论坛曝光的诸多或明或暗的造假事件中,一些无良的论文编辑公司确实或多或少参与其中。 他们有的“帮助”作者在既无科研数据、更无论文原稿的情况下,捏造假数据、编造出论文,从而牟取高额利润;有的是听命于客户,根据客户的“主意”和“想法”,找人搜集材料、编造或剽窃数据;有的是在客户有现成论文的情况下,提示、启发、怂恿客户对科研数据“夸张化”,甚至亲自操刀篡改数据,从而使论文发表到更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 也有的昧着良心成为某些人的洗钱工具,将科研经费变相地转到论文公司然后再提出来,从而成为科研腐败的“帮凶”。 更令人发指的是,它们利用作者对它们的信任,肆意将作者给它们评估的 论文贩卖 ,使原创作者投诉无门,欲哭无泪。 它们只顾眼前利益、只顾自己“腰包”的行为对我国的学术科研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但是,所谓“需求创造市场”,我们更需要反思什么人需要真正的好“帮手”、又是什么人在找“帮凶”呢?拔出萝卜必然带出泥,但这已不是笔者有能力深挖的。 如何区分良莠? 诚然,无论哪个行业,总是良莠并存的,因而不能因为少数“帮凶”的存在而否认大多数“帮手”作用。但如何去从近 300 家论文编辑公司辨别良莠呢?笔者亲身体会和通过对其它公司分析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作出判断: 第一,从公司历史背景来判断。什么人办的公司,历史背景如何。有些论文编辑公司的创始人自己就是资深的科研工作者,有多年海外求学背景或者工作经验,英文水平高,发表过不少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他们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在论文发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需求,并有能力亲自给予及时恰当的帮助和指导。往往,他们的名字就是公司的活招牌。这些公司,学术与商业比相辅相成,能够在发展公司自身的同时,尽一己之力促进中国科研发展。 第二,从公司信誉口碑来判断。俗话说,“金牌银牌,不如品牌”;“金杯银杯,不如口碑”。首先需要从可信赖的资源获取可靠编辑公司的信息。多数著名杂志出版集团网站的稿约须知中,一般都会推荐一些编辑公司。比如像 百世登出版集团 , 英国的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 OxfordUniversity Press , ManeyPublishing 和 Landes Bioscience 出版集团的每个杂志稿约中都给作者推荐了 论文编辑公司 。 第三,可以在知名科研学术论坛如 丁香园 ,或搜索网站如 百度 或 Google 查询某编辑公司的信息,包括学术水平、信誉、服务项目、收费以及客户对公司的评价等,从而可以决定是否选用这个公司。 第四就是要仔细研究所要选择的论文公司网站,通过看其服务类型就能大致看出是否是很正规的公司,比如有些公司大包大揽,承诺论文一定在某时间某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表,这明显就是虚假信息,但却能误导相当部分作者以为该公司与 SCI 杂志有合作关系,让一些想走捷径的作者上当受骗。 第五,有些公司源于对其编辑的论文质量的自信和责任担当,敢于在发表论文中 接受致谢 。所以一般来说,在已发表论文的致谢词中出现的编辑公司是值得信赖的。 最后,如果身边有发表 SCI 论文经历的老师、同学、同事、亲友,他们都是最好的参谋,因为他们直接货间接与编辑公司有过接触,对不同公司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甚至有过刻骨铭心的经历。 此外,《 Publishing: A helping hand 》一文中,就如何选定编辑公司也提出了具体建议。 结束语 正如笔者在《 规范化才能保证中国科研论文编辑行业的明天 》一文中所指出的, 中国的论文编辑行业远没有成熟。目前没有行业规范和标准、也没有相关的部门、法律法规来指导和监管。唯一的标尺就是“良心”,而“良心”并非人人都有。所以,我们要再次呼吁论文编辑行业的先行者们一道努力,成立行业协会,集多方力量一起来规范这个市场,逐渐缩小“帮凶”的生存空间;同时,我们希望好的“帮手”们能够茁壮成长,真正成为促进我国科研成果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加速器。
4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介绍世界上几个主要预印本(Preprint)文库系统
sfwxxx 2013-11-4 17:32
介绍: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还未在正式刊物发表,而出于和同行交流的目的自愿通过邮寄或网络等方式传播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与刊物发表的论文相比,预印本具有交流速度快、利于学术争鸣的特点。从预印本网站上获取信息,一般电子预印本比印刷版论文发表早1-2年。这对前沿科学的研究人员有一定参考性。       推荐 -- 中国数理科学电子预印本镜像库。          访问站点1: http://www.arxiv.org/          访问站点2: http://xxx.arxiv.cornell.edu/          访问站点3: http://cn.arxiv.org/          访问站点4: http://arxiv.org/ (美国主站)            -- Physics / General 、Astrophysics 、Mathematics 、Neurosciences and Biology 、Computer Science 、Economic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E-prints archives / Digital Libraries  数 学:   -- Department of Methematic and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print Achives 数学类预印本数据库,文件为PDF格式。   -- http://www.imada.sdu.dk/Research/Preprints/   -- http://wwwbib.mathematik.tu-darmstadt.de/Math-Net/Preprints/Welcome.html   -- http://www.math.okstate.edu/preprint/   -- http://www.mathsoc.spb.ru/preprint/   -- http://xxx.lanl.gov/archive/nlin   -- http://www.focm.net/gi/gips/   -- http://xxx.lanl.gov/archive/math   -- http://xxx.lanl.gov/archive/cmp-lg   -- http://www.math.ucsb.edu/~mgscharl/preprints/UCSBpreprints.htm   -- http://www.phil.uu.nl/preprints/lgps/   -- http://www.math.lsu.edu/~preprint/   -- http://www.msri.org/publications/preprints/index.html   -- http://www.ima.umn.edu/preprints/new.preprintlist.html   -- http://eprint.iacr.org/   -- http://www.math.ntnu.no/preprint   -- http://www.math.ntnu.no/conservation/   -- http://xxx.lanl.gov/archive/math   -- http://mathnet.preprints.org   -- http://rene.ma.utexas.edu/mp_arc   -- http://xxx.lanl.gov/archive/math-ph   -- http://www.math.auckland.ac.nz   -- http://www.aimath.org/preprints.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SCI论文发表带给我的启示
热度 5 baul 2013-10-27 07:27
实际上,这个idea已经在脑海中存在多年,因为汶川地震的耽搁,一直没有时间写出来。这部分的工作也是在做硕士论文期间。为了使得论文更加全面,后来2010年和2011年又零星跑了两次野外,补充了部分工作。说起来有点意思,最初这篇稿子写成中文,很快就被一个专家给毙了,说是工作做了很多,但没有什么意义。把我打击的够呛。自我感觉这个idea挺有趣,就索性利用在国外访问期间写成了英文。国外的指导老师就英文修改方面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对这个idea非常感兴趣,这也增加了信心。2012年10月回国前,终于把这篇稿子投出去了。可惜,当时投稿经验不足,给投给了special issue,三个月后,没有任何消息,后来给主编email,人家说投错了,special issue必须是邀稿的,很快,主编给转成了regular article,也很快给送审了。四个月后,意见来了,大修(据说对于国内的人来说,经常是大修)。两位评审专家一看就是对这个行当非常本行,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其中一个是这个领域的大牛,我查询了一下,在我投的这个杂志上发表了不下20篇。他给提了80多个意见,洋洋洒洒10几页,每个意见都说了很多,还提供了很多的参考文献。虽然提了很多的问题,但我论文的idea仍然没有变,提的意见只是使得idea的结论更有说服力。虽然改起来确实很费事,但还是受益匪浅。真是佩服大牛的细致程度。 本来专家给了3个月的修改时间,由于有其他工作耽搁,又像主编申请延长了1个月,又加了两晚的通宵,终于在截至日期前一天把修改稿上传了,response就回答了30多页。之后就是一个月的漫长的等待时间,状态一直是submission to editor,一般情况下一个周就会再次送审,怎么会等到这么长时间,没办法,等到1个月的头上,我给editor发email询问状态,editor回答说,最近稿子特别多,每个稿子都需要近一天时间来看,所以需要这么长。没办法,等吧,就出差20多天了,国庆节也是在外面过的。国庆节回来后,一天早上用手机看email,发现了主编给回复的需要小修的通知,主要是一些表达方式和格式问题,很快,我用了2天给改完,上传,大概3天后,主编就给发了接收的通知。主编的意思是这篇文章他认真给通读了一遍,感觉修改的非常好,认为不需要再次送审了。 这篇论文的接收给我如下启示: 1.要相信自己,虽然有时候可能是错的; 2.response一定要详细,每条回答要认真; 3.英语虽然是我们发表文章的一大障碍,但好的idea才是最重要的。 4.中文期刊不要,不妨试试英文期刊。但首先要保证你的论据要充分,支持你的idea。 一点启示,供分享。欢迎讨论。 新发表论文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555X13005321
个人分类: 科研|11395 次阅读|9 个评论
第一篇国际论文发表纪实暨从事科研10周年纪念
热度 2 whoiswho 2013-10-17 10:08
正好十年前,开始了第一篇国际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工作。那时刚刚从非知名院校考入某 985 高校,看到同学们都来自带数字编号( 985,211 或者其他?)的学校,而本实验室我们三人除我外均来自 985 高校且是本专业排名前几的大学,再加上所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与以前做的工作差距较大,顿感心理诚惶诚恐。只有心里不安同时拼命看文献和做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步进入角色及得出一些初步结果,略感宽心。不知何故,导师安排将相应成果与人合作(我撰写为主)撰写一篇科技论文,且要求投递到国际期刊,心中顿感惶惶然。那时候已经开始讲究 SCI EI ,但自己所知不多也没想过这些,只想着“国际期刊”那肯定是不错的了。没有任何国际期刊论文撰写经验,先把主要内容脉络理了一下,将相应方法和结果等用中文做了整理,花了较长的时间做了翻译和修改,整整写了 27 页,前后花了二三个月的样子。心里也没底,交给老师审阅和修改,导师效率还比较高,经过 10 天左右将论文返回,除了部分语言问题,修改倒不是很多。很快定稿,往哪里投稿呢,自然一头雾水。老师建议投稿 IEEE Transaction 系列的一个期刊,也是本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初生牛犊不怕虎,俺那里知道顶级不顶级,投出就是了。网络查找期刊地址,有在线投稿系统(那时候电子投稿等应该开始发展阶段,很多还是纸质投稿,后续提到),按照要求一项项提交,很多东西也不懂,如 Cover letter , Highlights 等。从导师那借了一本古老的书,主要讲述怎么投稿、写信、交流等的类似写作教科书的东西,比着葫芦画瓢,总算完成了任务。导师再三叮嘱别把他的宝贝书丢了,说买不到了,我也舍不得还,放在我那好久,直到快毕业才归还。 既然投稿出去了,自然也就不管他了,继续自己的实验和研究。大约过了 2 个月,收到电子邮件,稿件被拒稿了。仔细看了下编辑和审稿人的 comments ,密密麻麻洋洋洒洒看着眼睛累,打印出来居然有十多页,第一次知道审稿是这样的,专家不好惹,按照导师的古董书籍进行了逐条的 Rebuttal and Response 并补充结果。拿给导师看,导师建议投稿另外一个期刊,行业内也算前列的(后来才知道),当然影响因子等与某些专业不具有可比性。修改细节不提,查找该期刊投稿方式,居然没有电子投稿方式,需要打印出来提交。一式六份,双倍行距,厚厚一打,到邮局问了国际邮件的邮寄方式,寄出,大约花了 80 元人民币。然后就是等待期,过了几个月,审稿意见返回,再次不予赘述。前后经过大约 5 轮修改,从 27 页砍到 13 页,终于接受发表。当拿到铅字的复印件时,感觉到了由衷的喜悦。 这个过程大大增强了自信,后来知道我比高一级的还早发表文章,导师也敢给我更多的任务了(当然除了科研任务,也有打印复印邮寄等杂活,无怨言,不影响主体工作)。由于组内第一次发表在这个期刊上,多次受到老师或明或暗的表扬,自己心里自然也窃喜。组内开了头就好了,后续其他人也逐渐在该期刊发表文章(题外话: Group 的影响力)。后来继续完善工作,给某国外企业开发类似产品和技术,企业每年给一部分钱,按照时间节点来检查,每月都来看结果,压力山大,比前面的文章可是难多了。不在于多难,而在于这种无形的力量,也能感觉到导师和组内人的压力。反正每天晚上睡不着觉,早上早早醒来,身体摧残较为严重。长话短说,后续结果还不错,到公司去汇报工作。觉得实际结果还不错了,公司注重实际结果,理论可能不懂。汇报完毕,该国际公司的研发老总管美籍华人某先生又让我震撼,人家哪里不懂啊,对理论的把握和国际视野比俺强多了,点评到位,提了一些技术问题。但总归对这个项目是肯定的,可以继续下一期了,老板也松一口气。现在回头想想由于是交叉学科的工作,非科班出身,自己做的也不深入,发表的工作也不尽完美,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反正自己也知道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普通科技者做的普通科技工作,能有点进步或者实用性也是好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论文每年也能发表个 1-2 篇的,但第一篇论文的撰写和当时的科研情况还历历在目,对我也影响颇深。当年的很多经历自己至今受益,如当年给国际公司做项目,也按照要求写了一个国际专利,但国际公司要求产权是他们的,对自己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冲击,那时候也不懂的,后来到国外留学就比较留意产权问题,也曾经写过一篇博文讨论此事。现在自己开始带学生了,我很愿意把以前的经历和经验与他们分享,也经常回顾以前的切身经历去理解他们。比如我经常建议学生写英文论文最好直接用英文写,但有的人确实不习惯,我也不一律强求,想想自己当年好像也是汉语整理了翻译的,只能逐步去改进了。不过看来学生做的比我好,有人拿到了国家奖学金,优秀论文啥的,虽然不代表什么,但总归不是坏事。在比如,现在招收学生,尽量不去考虑他们出身,来自重点的,或者二本的先看了人再说,因为俺当时去学习就不是身份较好的人,从学生培养的经验也看,到目前为止,还是别人转给俺的一个二本或者三本的学生做的最好(当然好学校的几个也不错,因人而异)。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自比一代强,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充满信心! 注:纯凭记忆的随笔,回忆不精确处待查证电子邮件等资料后修正 注2:发了几次,都没到参赛博文里面,最后一次,不管它了。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732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技论文的英语语言障碍:因应之道
热度 37 DNAgene 2013-10-6 13:16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的提升,用汉语发表科技论文的呼声越来越高(仅科学网上就可以找到一大堆)。狭隘的爱国主义和出版界的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人质疑,汉语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国家的经费资助下我们国家的科学家辛勤付出的结果,为什么要用别的国家的语言去发表论文呢?但真正每天看论文、写论文的人,多数还是倾向于用英语发表论文。这些人写英语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吗?当然不是,很大精力要花在英语语言上,而且经常因为英语不够好受到审稿人和编辑的批评。这种负担,谁不想解脱。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用汉语虽然简单,但多数同行看不懂,等于没发表;没发表等于研究白做了 。 我们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全世界,中国人只占1/5而已。剩余的大多数地球人,扣除了讲英语的,还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的科学家是怎样想的呢?一种语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熟练掌握的,其他非英语国家的科学家像我们一样,也是实实在在地感受着使用英语的负担。 法国人要用法语代替英语写论文吗?不是。他们选择了另外一个思路:改造英语。最近,法国科学家Vic Norris在Trends in Microbiology上撰文,“ Scientific Globish: clear enough is good enough ”。这位法国人呼吁学术界改造学术英语,逐步形成一种简化英语,用于科技交流。 讨论这个问题,英美国家的科学家因为conflict of interest,似乎不适合参与讨论。该刊同一期发表了 两位俄国科学家的看法 。他们认为简化英语可能会助长非精确表达,母语非英语科研人员还是应该多花一些精力学好英语。 法国人的思路,乍一听,符合每一位母语非英语科研人员的需求。但简化一种语言,谈何容易。历史上最成功的,可能是我们汉语的简体字。但简体字是靠强有力的权力机关推动的,Scientific Globish似乎没这条件。俄国人的想法也等于没说。如果每一位科研人员都有精力和能力把英语学那么好,还用得着今天的讨论吗? 两边都否定,牛登科整个一个老愤青。愤青只适合酝酿气氛,不适合解决问题。在别的事上我是愤青,在这事上,还是有点理性想法。 首先,英语,还是应该尽可能多学一些,被动适应学术界的要求,人在江湖,入乡随俗。 更重要的是,所有非英语国家的科研人员,应该主动对复杂英语说不。审稿过程中,不仅他们可以批评我们的语言问题,我们也可以批评他们用词生僻、句型过于复杂、不适合非英语国家读者阅读。虽没有统计数字,但估计母语非英语的科研人员还是占了大多数。多数人,如果有意识,当然可以通过自身的权力(审稿)来改造大家使用这种语言的习惯。英语作为科技交流通用语言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但非英语国家科学家合起来人数占优势时,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权力,科技英语自然会不断简化,Scientific Globish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晒晒我对来自英美两国的两篇稿件的部分审稿意见: “。。。I hope you can make the paper readable to more scientists including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作者回复:“Two of my colleagues (one a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 have read the parts referred to by the Referee and are content with the new version.” “Also in the abstract, ‘It was possible to …’. At least to a reader not proficient in English (like me), it seems to be a sentense of。。。 ” 作者回复:“The sentence was revised.” 精彩地道的英语,但不适合母语非英语读者,现有一例:“ On the Immortality of Television Sets: “Function” in the Human Genome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Free Gospel of ENCODE ”。这篇评论文章,各大博客网站中,被英美读者评价是非常精彩,与之相比,生物学类多数评论综述文章显得呆板乏味。这篇论文中,有一些词汇很少出现在专业文献中,属于有文学感情色彩的那种。就是因为这些词汇的存在,英美读者觉得它很精彩。但对英文水平一般的读者来说,就是很大的不方便。此文发表当天,我看了看,多处生词,没读下去,只是知道大概讲什么的。由于它和我的工作太相关了,而且网上影响极大,所以后来靠金山词霸、费了很大劲才读完了。感觉那些生词也确实使论文更精彩。如果我是这篇文章的审稿人,我会提醒作者,牺牲一点精彩,还是牺牲一些读者。没有绝对好的语言,只有适合大多数读者的语言。 即便是优美地道的英语,不适合我们阅读,我们有机会、有权力时,就可以让他们改正。呼应一下本文开头的一句话(用汉语简单,但多数同行看不懂,等于没发表;没发表等于研究白做了),用特别地道优美的英语写论文,他们感觉很简单,但母语非英语的同行看不懂,他们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等于发表在社区大学的校报上了。我们在审稿过程中对他们的语言要求也是对他们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不光是我们,母语是英语的科研人员也应该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投稿|17178 次阅读|94 个评论
[转载]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三)
zhenguan0 2013-9-25 15:00
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三) 转载自 Wiley中国 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310-725587.html Duane Wegener ,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心理学的教授 Wegener 教授担任Wiley期刊 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 的编辑,他撰写了题为“ 10 Things Scholars should do to get published ”的文章,Wiley China Blog特意将其译成中文,分享给中国的学者们。 此文分为三个部分发布。 -------------------------------------------------------------------------------------- 大家好!我是 Duane Wegener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新学者发表文章必须要做的十件事,虽然我对这十件事进行了排序,但是请注意,它们的重要性其实是不分先后的。 我的建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作为社会心理学实证类期刊编辑、以及最近作为 CompassJournals 之一 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 编辑的经历。我明白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于发表文章有不同的运作方式,所以我不敢保证自己对其它领域及其它领域的编辑流程有专业见地。但接下来我所说并不具有任何专业限制,也与心理学领域本身无关。我希望这些建议能更广泛的适用于不同学科分支、帮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 我的学生们将 这些视为 我 给 他们 文章发表和学术生涯发展 的 建议 。文 章发表和学术生涯发展有很多关联之处,你们会发现这“十必行”中的某些要点更多地是在谈论专业知识的准备与专业能力的训练,而并非文章发表过程本身(尽管,至少在我们的研究领域,毋庸置疑的是,一位学者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发表的学术成果,而学术成果又取决于该学者是如何被训练的)。 ------------------------------------------------------------------------------------------------------------------- 建议四:将研究视为一项投资 比起发表文章的建议,这一点更像是学术生涯发展的建议。但我认为它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那些需要自己在实验室获取研究数据而非分析二手数据的实证性学科的研究者来说。在做实验或测量获得数据的过程中,你也许可以变换很多种操作和测量方式来得到支持理论的证据,但仅仅只专注于一个科研问题就像把自己的养老金全拿来投资一支股票一样,如果该项研究进展顺利,你的科研生涯也许会起步很快,但有时候,即便你的研究想法很好,实验结果也有可能不尽人意。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将研究力量分布在不同的问题上,而不要只有一种研究模式。 这并不是说你需要研究不同的领域,或者解决几个完全不相关的问题,或者与不同的导师和合作者一起工作。我只是说专注于一个特定问题的研究方式有局限性。太多的新学者在产出方面掉队,就是因为陷入了为学生时期开始的研究寻找论据的泥潭。 而对于做二手数据分析的学科来说,这一点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这类分析会用不同的方法和假设去测试同一组数据。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学科分支里,请不要特别偏好某一类假设而导致忽略了更有产出潜力的方法和问题。 如同投资者会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不断的投资,以保证盈亏平衡一样,科学研究的产出也需要持续的努力。有段时间你可能会特别高产,但事实上这个是你之前付出持续努力的结果。对于科研成果的产出来说,不要指望它会比股票市场的突然走高还要来的更迅猛。 建议三:与高产出学者合作 有些学者会过分宣扬科研合作、整合各方论点、解决挑战性问题的好处。他们有部分说辞是对的,因为有些学科之前确实需要通过合作才能比较有效的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但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在一个学科内与人合作的好处。对于一个新学者来说,观察高产出学者获得研究成果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产出能力是很重要的。与人合作也会从积极层面增加做科研的压力以促使研究完成。尤其是当你找到一个特别有效的合作者(或者不只一个)的时候,我特别相信更多的想法与见地的交流会使研究结果更棒。另外, 如果一个研究小组中的成员分别牵头不同的课题,那么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参与多个课题,从而有更多发文机会。 当然这也存在潜在的风险,比如有些组员合作得不顺利,那么研究小组可能会以浪费时间和精力收场,而学术成果产出率则比不合作时还低。因此,合理地利用合作机会,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找到这样的合作伙伴,一定要努力建议长期的合作关系;而如果合作并不顺利,最好尽早结束合作,再找寻其他机会。不过,如果是跟导师合作不顺利那就比较棘手了。在学术生涯早期的时候,放弃许多已经开始但还未完成的项目不太好,有时你必须坚持下去,强迫自己完成。但如果合作进展并不顺利,你好不容易熬完了一个项目,最好不要又开始一个新项目,比如自己的学位论文。为了让研究顺利进行,获得更高的学术产出,最好是寻找一些长期的合作伙伴。 同时,必须承认的是,如果学者总是在一个多作者的文章中的排名不靠前,那么大家并不会认为他的学术能力很强。因而,如果该学者并没有他担当主要作者的文章(对于社会心理学来说,主要作者即第一作者),这种合作研究也可能有损大家对其学术能力的看法。因此,团队中的每个合作者找到自己最独特和最有优势之处是至关重要的—— 这样保证了他们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中总能成为主要作者。 你必须发展你的研究特长,这样人们会了解你是谁、你研究的是什么。而你完全可以在一个高产的研究团队中这么做。 建议二:预测编辑和审稿人的看法 这一点与前面所提到的站在审稿人的角度去写作直接相关,但比它多一点。 你应该了解期刊的编委会,因为他们是最可能决定你文章发表与否的一批人。你不可能总是猜到审稿人是谁,但你通常可以在编委会中找到一个或两个关键人物,预测他们会对你的文章有什么看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可以直接按照这一两个人的视角和想法去写文章。同时,你还可以在文章的参考文献里引用与他们看法相关的文章,最后,阐述清楚你的研究与理论如何符合或超过了过去的工作成果。 如何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你想要说明的问题,以及你的研究课题的优势。采用驳论与平铺直叙要好,如果一些理论相互冲突,你可以直接评判它们的优劣,这也比你仅仅除述出自己的观点,而期待别人找出相应理论来支持你的观点要好。如果你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有强有力的数据论证、将自己的理论与其他人的区别开来则更好。但即便是这些情况下,你还是需要预测一下审稿人或编辑会用什么样的、与你自己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你的结论。 建议一:将审稿人和编辑的初次评价视为文章修改的起点,而非文章发表的最终定论 很少有文章能够不经修改就得到发表,有些甚至要经过大量的修改才能发表,因此,即便看上去负面的审稿意见乃至拒稿信,也有可能为你最终成功发表文章提供路径。 编辑们一般会在 decisionletter 中阐述清楚他们是否认为稿件经修改后足够发表。如果你不确定编辑在信里说的是什么意见,那么不妨回信询问。编辑的工作就是与读者沟通,说明怎样的修改会使文章足够发表(如果他们认为该文章有机会发表到该期刊上),或者为什么作者的文章无法发表(如果他们认为文章没有机会发表)。 如果编辑或审稿人认为你的文章当前无法发表,不要灰心,因为他们其实指出了你的研究中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者如果你的文章是理论性的,还有哪些问题你需要阐述得更清楚)。如果你是向实证性期刊投稿,那么只要你增加了足够的数据,便可以再次投稿。当然,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最好直接能解决 decisionletter 和审稿意见中的建议和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写一封 CoverLetter 来说明之前 decisionletter 和审稿意见中提出了哪些问题,并说明新修改的稿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会很有帮助(或者如果你没有解决这些问题,阐述清楚为什么这些问题不是阻碍文章发表的原因)。 你对文章进行修改是为了向之前的审稿人和编辑意见做出反馈,并且将其改善为一篇足够发表的文章。 作为一个新学者,可能很容易因为负面的评论和决定而感到沮丧。事实上,审稿流程也并不完美,因为不是每一个审稿人都是被审文章研究领域的专家,也不是所有的编辑最终都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并给出了合理解释。但审稿人确是这样的一批人——在你文章发表后最可能读你文章的那些人,所以他们的意见是对于你的文章论点是否阐述清楚的很有价值的指标。同时他们能发现绝大多数读者看你文章时可能会产生的疑问,所以即便他们的意见有时并不是那么有理有据、或者并不像专家所言,这些评论也会给你修改文章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审稿过程是一个标准流程,所以你也该视之为如此。当收到审稿意见和 decisionletter 时,仔细阅读,想想你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可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仅仅是写作的修改,还是需要新的分析,需要新数据?如果新数据是必要的,那么你可能要考虑是否值得花时间获取一轮新数据。在一个人的学术生涯中,有时候等待是可以接受的,有时候也许经不起等待。 你或许可以找到其他替代方案,在这些研究方案中,目前的数据已经足够支撑文章发表(这样文章的修改就仅剩写作和分析了)。不论是哪种情况,审稿意见都是非常有用的,请将之视为读者看到文章后的反应之缩影,然后好好修改文章。 最后还需要提到的一点,有些决定仅仅是需要你多与编辑做相应沟通。如果 decisionletter 或审稿意见中的某些关键点是明显错误的,最好的方式是将这些意见以有礼貌的方式反馈给编辑。我不建议在收到 decisionletter 或意见的 10 分钟后就迅速回复一封没有礼貌的邮件。此处其实是再次体现合作之优势的地方,因为学者们可以共同商量出一个委婉而有效的回复。先将审稿意见放在脑海里思考一下,随后再做出回复会有效得多。 上述方法仅适用于大部分问题来自于 decisionletter 和审稿意见错误的情况,并且这些问题仅通过写作和分析就能得到新的修改版本。如果你需要收集新的数据来保证文章的完整性,那么指出编辑的错误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如果最初的拒稿原因仅仅是因为编辑对文章的错误理解,请再尝试上述方法获得发表机会。 当然,和编辑说明这些问题的时候,请记得虚心承认是自己没有在初稿中没有将问题阐述清楚。因为人们对于“是你错了 ,我的文章应该被发表”这样强硬的态度通常是无法心平气和接受的。 作为总结,我想说一些其他相关事宜。我意识到今天所给出的建议大多是对于实证性文章而言,因为在我的研究领域中,大部分都是实证性文章。对于那些发表在 Compass Journal 的观点性文章也同样适用,当然你也可以参考 Michael Bradshaw 的“ whyand how to write a good review article ”的演讲。 GregManey 的“ howto survive the review process ”的演讲也很有参考意见。他的很多观点与我今天所讲述的建议相符。我们的不同观点可能说明获得审稿经历的途径并不唯一,你可以都参考看看,最终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和做法。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用,祝大家在文章发表过程中一切顺利。(完)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与评审|1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二)
zhenguan0 2013-9-25 14:58
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二) 转载自 Wiley中国 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310-723696.html Duane Wegener ,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心理学的教授 Wegener 教授担任Wiley期刊 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 的编辑,他撰写了题为“ 10 Things Scholars should do to get published ”的文章,Wiley China Blog特意将其译成中文,分享给中国的学者们。 此文分为三个部分发布。 -------------------------------------------------------------------------------------- 大家好!我是 Duane Wegener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新学者发表文章必须要做的十件事,虽然我对这十件事进行了排序,但是请注意,它们的重要性其实是不分先后的。 我的建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作为社会心理学实证类期刊编辑、以及最近作为 CompassJournals 之一 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 编辑的经历。我明白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于发表文章有不同的运作方式,所以我不敢保证自己对其它领域及其它领域的编辑流程有专业见地。但接下来我所说并不具有任何专业限制,也与心理学领域本身无关。我希望这些建议能更广泛的适用于不同学科分支、帮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 我的学生们将 这些视为 我 给 他们 文章发表和学术生涯发展 的 建议 。文 章发表和学术生涯发展有很多关联之处,你们会发现这“十必行”中的某些要点更多地是在谈论专业知识的准备与专业能力的训练,而并非文章发表过程本身(尽管,至少在我们的研究领域,毋庸置疑的是,一位学者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发表的学术成果,而学术成果又取决于该学者是如何被训练的)。 ------------------------------------------------------------------------------------------------------------------- 建议七:保证研究的一致性 在研究中不当地使用理论,是毁灭自己试图建立的新理论的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有些文章会试图将两个不相关的研究结果放到一起,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并进行检验,说“若得到某结果,则得到另一结果”,而且这种推理过程在该新框架中看似合理。 如果没有现成理论可引用,人们常常会专注于与理论相符的结果,却忽略那些不相符的结果。更糟糕的是,我见过有人在不同期刊中发表并不一致的结果,但却没有在后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之前的研究结果。简单看来,他们踩了“不诚实”的界限。即便审稿人没有发现另一篇文章,但这两篇文章会被所有读者看到,最终也会被发现。 当然,我现在也意识到人们对于某一现象的理解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在建立新的理论来解释该现象时,应该保证该学研究的可重复性 (例如,在目前的研究之前,还有 2 个或更多的类似结论)。在首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前,保证该研究的可重复性可以避免传播不必要的、或者很快就会被修改的理论。 我相信,一个高产的、但一直不断改变自己理论的学者的影响力,不会超过一位谨慎而保守的确保某个现象可以被解释、建立连贯且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的学者。 研究一致性的问题涉及到文章的方方面面。除上述之外,研究者不该对概念上相似的现象作不同类型的分析,否则会让人觉得该研究者在众多类型的分析模型中挑选出了最支持自己观点的那个。在很多情况下,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不止一种的统计方法,但方法使用的不一致性可能会使审稿人、编辑乃至读者起疑。 建议六:别指望审稿人或审稿过程能帮你把文章“写”完 我曾经在我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中发现过这种现象。有时一位颇有经验、本该对此相当了解的研究者,竟然提交一篇很不完善的初稿,好似在期待审稿人或编辑告诉他,要使得文章发表,还有哪些研究该做。 还有些人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文章提交给顶级期刊,完全不理会自己的研究结果是不是值得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他们会将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从顶级期刊投起,一旦被拒,再按照期刊的影响力层次排名,一个一个往下投稿。 这两种并未做好准备的投稿方式(至少对于目标期刊来说)都是浪费时间,请不要做这样的事情。 做好投稿准备不仅意味着文章与期刊在各种层面上的“匹配”,还意味着作者有花时间将文章写好。而这不仅表示文章写得足够清晰和完整,还表示作者花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修改文章的错别字、参考文献等。只有保证这些都做好之后,你才能给期刊投稿。 建议五:将文章投给“对”的期刊 这一点与建议六非常相似,但我仍认为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因为如果文章没有投给对的期刊,投稿的过程是非常耗时耗力的。 首先,请仔细了解待投稿期刊的投稿指引。如果这是一个实证性期刊,不要投一篇综述性文章,因为该期刊是绝对不会发表的。而且,如果这家期刊将你的文章送给了审稿人审核,你有可能得等上好几个月才能改投。 记得使用该期刊的正确(标准)格式,否则审稿人可能会认为你并不特别了解该期刊,因为你连基本的标准投稿格式都不了解。 前面提到过的,文章“价值”要与期刊“匹配”在此处仍然适用。不要将你写过的每一篇文章都从最好的期刊开始投起,也不要将审稿过程当成改善研究的过程。当你有自信文章可以被接收后再投稿,否则,请继续你的研究和写作,直到文章与你的目标期刊相“匹配”为止。 作为一个新学者,最好的方式是一开始就投出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章,同时将这些文章投给合适的期刊。并不是所有的实证性文章都足够投到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也并不是所有理论结果都值得写到书本中的某一章节或是发表到理论性期刊中。期刊的审稿过程会因为稿件多次“乱投”而效率低下。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与评审|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一)
zhenguan0 2013-9-25 14:55
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一) 转载自 Wiley中国 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310-722505.html Duane Wegener ,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心理学的教授 Wegener 教授担任Wiley期刊 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 的编辑,他撰写了题为“ 10 Things Scholars should do to get published ”的文章,Wiley China Blog特意将其译成中文,分享给中国的学者们。 此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发布,想阅读全文的朋友不要错过之后的更新哦。 -------------------------------------------------------------------------------------- 大家好!我是 Duane Wegener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新学者发表文章必须要做的十件事,虽然我对这十件事进行了排序,但是请注意,它们的重要性其实是不分先后的。 我的建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作为社会心理学实证类期刊编辑、以及最近作为 CompassJournals 之一 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 编辑的经历。我明白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于发表文章有不同的运作方式,所以我不敢保证自己对其它领域及其它领域的编辑流程有专业见地。但接下来我所说并不具有任何专业限制,也与心理学领域本身无关。我希望这些建议能更广泛的适用于不同学科分支、帮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 我的学生们将 这些视为 我 给 他们 文章发表和学术生涯发展 的 建议 。文 章发表和学术生涯发展有很多关联之处,你们会发现这“十必行”中的某些要点更多地是在谈论专业知识的准备与专业能力的训练,而并非文章发表过程本身(尽管,至少在我们的研究领域,毋庸置疑的是,一位学者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发表的学术成果,而学术成果又取决于该学者是如何被训练的)。 现在开始谈谈“十必行”。 建议十: 抓住每个当审稿人的机会 学者如 何能不局限在自己写文发文的框框中积累更多文章发表经验呢?最好的方式之 一就是——当审稿人,如果能成为目标发文期刊的审稿人则更好。新成员的名字通常不会立即出现在编委名单上,但对很多期刊来说,一半以上的稿件都是由特设审稿人评审的,即那些不出现在编委名单上的审稿人。 如果你曾发表过与提交文章相关主题的文章,那么期刊编辑可能会找到你的姓名和联系方式,邀请你做审稿人。他们也可能邀请在该领域发表过文章的你的导师或资深同事。如果 你的导师或同事 没时间审稿,或者愿意帮你获得审稿经验,他们可能会向编辑建议让你参与审稿。很多期刊编辑都乐于接受新的审稿人。 请认真对待这些机会。我曾作为学生参与过一项研究生课程项目,在项目中,一位资深编辑告诉我们,他会特地寻找研究领域的新学者参与审稿。通过这种方式,他能了解该领域新学者们的想法,并由此评估新学者们未来的学术能力。新审稿人所写的评论将决定编辑是否去阅读他们所写的文章,以及是否请他们参加该编辑组织的小型会议。 现在,一个学者完成审稿并不仅仅是要“取悦”期刊编辑,至少对于我们社会心理学领域来说,审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可能是可以在对投稿文章做出发表决定后,能看到其他审稿人的意见,这一点对于实证文章和综述文章同样有效。阅读其他审稿人的意见,可以让我们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其他人是如何评价的。他们和我发现了相同的问题吗 ? 对于最重要的一些问题,我和其他人的意见相同还是相反?哪位审稿人的意见被编辑最终采用而做出了文章发表与否的决定? 这些信息能帮助新学者融入研究领域 ——了解该研究领域特定期刊中,哪些理论被视为学术贡献,哪些论据论点被视为充分支持作者所阐述的理论。持续一段时间后,你很可能会发现,不同的学术期刊各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编辑队伍的风格也会略有不同)。我并不建议大家将其他的审稿人的意见甚至最终的发表决定视为对文章的正确评判,事实上审稿流程中也会有很多错误,但参与这一过程能帮助你更好地“雕琢”自己的科研成果。 站在审稿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文章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技能,而能了解到其他审稿人所想就更好了(如果你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至少从我的角度而言,将期刊审稿的任务加入到研究生课程项目中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跳出文章作者的思维模式,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即使你的课程项目中没有大量的审稿工作,你也可以与自己的导师或其他学生合作,来增加这部分经历。 建议九:像专家一样写作 也许这部分建议无需言说,因为你本来就是、或本该成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专家。但如果你的写作并不专业,可能最终无法成为一个专家。你应该给文章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毋庸置疑的印象:你对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烂熟于心。 这意味着你应该对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非常了解。如果你目前的研究重点并不在这些重要理论之上,记得在研究背景中引用它们。如果直接将这些背景理论全部置之不用,那么审稿人(尤其是站在该背景角度的审稿人)可能会认为你并不知道这些研究成果。相比单纯作为背景来引用,更好的做法是,如果你的研究是基于此领域早前的研究成果,请一定将这一点明确地呈现给读者。 你的文章要点应该一目了然,不论它是对领域的变革性创新,还是对现有理论的延伸和扩展,该要点的特征和对应的数据支持都应清晰地提供给读者(如果这是一篇实证性文章),并且论点和论据应该在整篇文章中反复多次出现。 建议八:定位“高远”,不局限于现有数据 在你研究一棵特定的树的时候,不要忘记整片森林。对于一篇实证性文章,你的研究可能是针对某一类人、群组或者环境。但对绝大多数科学研究学科来说,我们找寻的是广义的、普适的研究方法和原则,这些方法和原则是超越任何一项具体研究的。 我并非建议你丢弃研究目标或者做不合适的广义结论,但即便是非常具体的研究,对于其他领域的类似工作过程也可能产生影响。过度泛化的危险是必须承认的,所以你可以在提醒读者这一成果的局限性的同时,指出它在类似概念的研究领域中的用途。 要真正地应用,或许还需要附加测试或加入其它相关理论的验证,但别忘记提醒读者,即便你研究的是一棵具体的树,你对更广阔的理论森林也会有所贡献。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与评审|1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论文发表流程
readnet 2013-9-18 13:42
SCI 论文发表流程 来源: 作者: dj8021 途径一:下载最新的 SCI 论文 影响因子表,输入相关领域的关键词,可以查出不同的期刊结果和对应的IF值;   途径二:根据平时所阅读的相关文献,进行不同期刊的选择和筛选;   途径三:老师根据你的工作(创新程度、完整性等)指定相关的投稿期刊;   在较大范围内确定投稿期刊之后,分别进入各期刊的主页面,点击“Submit your Article”,仔细查看期刊的“Guide for Authors”,包括该杂志的“Aim and Scope”, “Paper Type”等,确定最终的投稿期刊。 1. 文章格式调整   确定 投稿期刊 后,在文章结构和表达基本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查看所选期刊的“Article Structure”进行逐一修改。 投稿前需准备的材料   文章格式完全修改好以后,发给相应作者(主要为通讯作者和对该文章做出重大贡献的其他作者)进行审阅(最好包括文章的投稿信(Covering letter)),在同意和确定无误后进行后续的材料准备和投稿工作。 2. 论文投稿   上述工作准备就绪后,就可以进行论文投稿了。   首先需要登陆杂志的投稿系统,这就需要注册一个投稿ID(所有信息均为通讯联系人的基本情况,因为投稿后稿件的一些情况编辑会直接和Corresponding author联系) 3. 投稿后的稿件状态及应对措施   稿件投递结束后,一开始会显示“Submitted to the Journal”,这种状态一般会在一周之内结束;   投递后的几天内稿件会到杂志主编那(稿件状态为“With Editor”),之后主编会将稿件分配到相应的编辑手中(稿件状态更换为“Editor Assigned”,编辑一般会对稿件进行处理(稿件内容的完整性、创新性、语言表达等); 4. 稿件接收后的工作   稿件接收后一般杂志需要填写稿件版权转让协议,这个填好后直接返给编辑即可。之后编辑会将 文章 转给杂志出版社,出版方会定期给通讯作者发文章的追踪邮件。   出版商会在2-3周内对你的稿件进行排版和相应的语法修改。准备就绪以后,出版方会将排版好的稿件发给通讯作者进行文章校对“Article Proof”(注意:只能对文章的语法等进行修改,不能对文章的数据和图表进行修改)。   校稿完成返给出版商以后,文章就会进入到“Article in Press”阶段,这时候你的文章可以在网上在线进行查阅,当然文章正式出版需要看杂志的安排,一般要几个月以。 SCI 论文的重要性及SCI论文的影响因子 来源: 作者: dj8021 1.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 SCI 论文 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 2. 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在世界著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一篇重要文章,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 3. 发表SCI 论文 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 4. 就基础研究而言,在什么样档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便具有什么样档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鉴定。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是国际水平的。 5. 发表SCI或SSCI论文是地理与资源所基础研究领域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联系出国深造时使国外导师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SCI 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 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 SCI 刊物 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 基于SCI发表的SCI论文格式简述 来源: 作者: dj8021 1. 原创内容 SCI 论文 的原创是基本的学术道 德,SCI期刊虽不会过多提出要求作者的原创性,但保证原创是SCI发表的根本要素之一。时下很多声称能做SCI论文撰写的皮包公司,根本没有学术团队,靠着对SCI论文发表流程的一些皮毛行骗,其写出来的内容也多是编造与抄袭,这样的文章被同行发现是会出严重后果的。 2. 新颖创新 任何一家SCI期刊杂志都不会收录毫无创新点的文章,这不利于SCI期刊杂志的长期发表,这明显与国内某些低质量杂志不同。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办刊的Cell Research杂志,其收入是靠赞助商的资助,而不是区区稿费。 3. 条理清晰 一篇文章的条理如果不清晰会使审稿人感动困惑,这样就浪费了一个创新思路。在撰写Introduction部分时,比如写维生素D3在食管癌预防中的作用 时,写作思路如下:先写食管癌定义,发病率情况,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因此,我们研究血浆维生素D3水平在食管癌预防中的作用。这样写就非常随意, 完全没体现出为什么是检查血浆内的维生素D3水平,而不是其主要体内主要代谢产物水平在食管癌预防中的作用。关于Introduction与 Discussion的写作,SCI科学论文服务中心(www.999sci.com)上有足够的资料用来让大家学习,这里就不再复述! 4. 目的明确 SCI 论文 的 Introduction部分,要阐述为什么要研究维生素D3在食管癌预防中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食管癌发病情况略作介绍(2-3个句子即可)。关键是找寻维生素D3及其代谢产物在食管癌预防方面的相关报道。通过检索发现,既往均为对维生素D3的代谢产物进行阐述,那么可以列举其主要代谢产 物在抗癌中的作用及机理(挑选重点,要能自圆其说)。最后,要解释为什么是研究维生素D3而不是其代谢产物对食管癌预防中的作用,理由有:维生素是直接通 过饮食摄入的,该研究可以为食管癌患者饮食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5. 方法可靠 方法学部份可以从简,但一定要具有重复性。 6. 结果可验 SCI 论文发表 的本质就在于此,如果是靠编造的数据那么结果就往往会出现偏差。其中的统计学部份,要找对方法,不能拼凑显著性差异,如果选择不当的统计学方法,也不能修改原始的数据。此为审稿人最看重的部份,一定会借助大量的信息检索或借助方法进行核实。 7. 科研意义 SCI 论文的Discussion并不是要求作者进行结果的进一步阐述,一个写好Discussion可以突出整篇文章的科研意义。 SCI 医学论文发表被拒稿后 来源: 作者: dj8021 笔者 SCI 论文发表 比 较多,被拒稿也时常有的情况,SCI期刊的投稿量是相当大的,其审稿要求也是相当苛刻。假如在医学领域投稿一篇生物学的文章,这篇文章不能完成为 Impact Factor做出贡献的任务,所以被拒稿是肯定的。同时,对投稿作者而言,如果将一篇医学杂志放在生物学领域,那么这篇文章被生物学领域的同行们引用的次数就不会多,文章的含金量主要体现在被同行引用的次数上,如此一来,文章被引用的次数较低,影响力不够,研究的意义也就得不到广泛认可。 如果投稿文章符合期刊的Aim Scope,如果还被拒稿的话,就要具体分析原因了。评审意见(往往是2-3名评审专家)给出的意见无非就是文章研究意义与语言等方面。 1 )创新价值:创新价值这个方面看似麻烦,很多客户提到只要一看到评审人员说文章意义方面就觉得无法修改或者再修改也是拒稿。其实不然!请您想想为何要投稿?是要与大家分享本想研究,旨在为同行的研究作出一点儿积极的贡献:大家都在做这个行业,只是 课题 不 同,你做出来了与大家分享,别人就在你的基础上进行其他工作,逐个解决难题。只要明白这个道理,我想客户在撰写研究意义(主要是 Introduction、Results与Discussion)时就要着重找能解决某一领域热点问题的点,将本研究与该点有关的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化, 这样意义也就突出了!在修改客户的文稿时我们发现,文章结果做的不错。但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原因(应体现在Introduction部分)写的不够详细,觉 得这项工作的开展没太大的实际意义。再者,讨论部分就是将结果的进一步阐述,没有引申出本研究的意义:解决了什么问题及可在此基础上开展哪些后续工作。试想,评审专家能不说文章研究意义不够鲜明吗? 2 )行文质量:在修改客户的 文稿 时, 我们发现客户的语言风格及行文规范不符合期刊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写作水平上的“汉语式英语”及术语的不规范上。我们发现很多文章都是客户事先让别人翻译的,我们可以根据用词、句子的写作方式看出是否是专业人士撰写。为什么评审人员会提到语言有问题呢?别人翻译了之后,客户看不懂,也很少去细看,然后就慌 忙投稿了。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如果文章让别人翻译了,一定要仔细看一下。正规的翻译机构,中间都会有一个客户与翻译进行文章交流的一个过程。SCI论文 翻译人士都能提出专业见解甚至建设性意见的专业人士,会将我们的修改意见提交给客户,问客户这样修改是否妥当。客户是按照中文期刊写作的论文,单纯的字面翻译是不够的,必须要深度剖析论文。 3 )数据处理、试验设计及补充试验等修改意见。 SCI 论文中如何做出好看的图片? 来源: 作者: dj8021 文章 的图片是显示结果最为直观的方 式,有时候写文章光顾着文字上的修饰,却忘记了在图片上下功夫。目前很多SCI杂志都要求至少300DPI以上的图片,实际上,一篇好的文章是图文并茂 的。一张清晰、直观、表达正确的图片会让文章显得更加优美、舒服,更有说服力。胜过一大段文字描述。 文章里面经常出现的图有原理图、流程图、系统框图、实验结果图、照片等。不同类型的图,用合适的工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用的比较顺手的工具有: (1)Powerpoint/Visio。这两个都是微软的软件。做框图的话,Visio 是最适合的。但是因为它不是office 的基本软件,大部分电脑都没有安装。这个时候可以用Powerpoint 来代替。 (2)Origin。这是OriginLab 公司推出的数据分析和制图软件。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可以很轻松就可以做出专家级的图片。SCI生成的图像可以导出为bmp、eps、pdf、png、jepg等十余种文件格式。非常适合用来画曲线,曲面等数值结果。 (3)MATLAB。这是一个航母级的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加上出色的显示能力,几乎可以让你做任何事情。但是要使用它,首先得要学会MATLAB 编程。如果你没有一点基础,但又很想用它来画图的话,这里是一个简单的学习方法。 首先使用plot 命令画出图。比如:plot(x,y); % x表示x轴数据,y表示y轴数据。这个要是还不会的话,还是读一下MATLAB 自带的帮助,非常详细的。 然后在画图窗口使用编辑功能,添加坐标标签,tick等等。 对做出来的图比较满意之后,使用菜单 File - generate M file 功能生成一个M文件。 在M文件里,可以看到哪些命令是用来控制图片的哪个部分的,将这个M文件做为一个模板,以后只要替换标签,数据,运行了就可以得到理想中图片了。 (4)SnagIt。这是一款非常强大的截屏工具,它可以捕获活动的窗口,任意区域等,可以保存图像为bmp、pcx、tif、gif、jpg等格式。在没有安装该软件的电脑上,windows自带的画图板就用来做类似的事情了。 (5)Adcsee pro。Adcsee 可以对图片做一些常用的编辑, SCI 比如截取大小,缩比,旋转一定的角度。这个在处理照片的时候非常有用。同时,由于它支持的图片格式非常多,把它当成一个文件格式转换工具是非常不错的。不同格式之间转换的效果要比画图板,SnagIt等工具好很多。 SCI 论文的关键点 来源: 作者: SCI 文章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那么一篇文章能不能发表SCI杂志,有哪些关键点?MedSci总结有几个关键性环节: 1 、首先当然是文章的设计,MedSci编辑经常发现作者递送过来的文章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设计存在缺陷,不是分组缺少,就是样本量过低,或缺少对照,或各部分实验逻辑性不强,这些致命性缺陷是困扰许多作者的关键问题。 2 、写作。这里指中文的写作,而不是英文语言。许多中文杂志对文章的篇幅要求非常严格,文章非常短小。因此,许多作者写习惯了中文文章,这些写作方式来写作英文文章,实在差强人意。尤其是科研类文章,更是难以入眼。虽然研究工作做了不少,但写得不理想。建议经常读读 SCI 文章 ,给人感觉很丰富,充实。 3 、英文语言。语言是打动编辑的关键之一,我们知道谁也不愿意看难以读懂的文章。我们要看那些写作很差的文章时,第一感觉是头痛!这样的文章,编辑何谈给出好的评价?!相反,语言写得出色的话,只要质量尚可,编辑基本都会给返修的意见。 4 、 投稿 。这里面又分为选择杂志,投递,与编辑交流等多个环节。而下面仔细讲解这一部分。 以上内容达晋医学编译 www.sciedit.cn 整理,转载请请注明出处! Sci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常见状态 来源: 作者: dj8021 1. Submitted to Journal sci论文 当提交完毕后,显示状态是Submitted to Journal,这个状态是自然形成的无需处理。 2. With editor 如果在投稿的时候没有要求选择编辑,就会先到主编那里,然后主编会分派给别的编辑。这当中就会有另两个状态: ① Editor assigned 编辑指派 ②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该编辑拒绝邀请,这就会让主编不得不将投稿文章重新分派给其它编辑。 3. Reviewer(s) invited 编辑已接手处理,正在邀请审稿人中。有时该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其中原因是编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这时投稿者可以向编辑推荐审稿人。 4. Under review 审稿人的意见已上传,说明审稿人已接受审稿,正在审稿中, sci论文 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等待(期刊通常会限定审稿人审稿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当然前面各步骤也可能很慢的,要看编辑的处理情况。如果被邀请审稿人不想审,就会decline,编辑会重新邀请别的审稿人。 5. 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 审稿 结束,等编辑处理,该过程短则几天,长则无期,有一篇文章出现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状态已近一个月了,还是没有消息。 6. Decision in Process 到了这一步就快要有结果了,编辑开始考虑是给修改还是直接拒,当然也有可能直接接受的,但可能性很小,呵呵。 7.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小修/大修,这个时候可以稍微庆祝一下了,因为有修改就有可能。具体怎么改就不多说了,谦虚谨慎是不可少的(因为修改后一般会再发给审稿人看,所以一定要细心的回答每一个审稿人的每一个问题,态度要谦逊,要让审稿人觉得他提的每个问题都很有水准的,然后针对他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做出答复,能修改的就修改, 不能修改的给出理由,而且都要列出来,文章的哪一段哪一行修改了最好都说出来,记住:给审稿人减少麻烦就是给你自己减少麻烦!另注:有时,审稿人会在修改意见里隐讳里说出要你仔细阅读某几篇 文献 ,这时可要注意了,其中某些文章可能就是评审者自己发表的,这时你最好在你的修改稿中加以引用),修改后被拒绝的例子也多不胜数的。 8.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修改后重新提交,等待编辑审理。 9. Accepted 如果不要再审,只是小修改,编辑看后会马上显示这个状态,但如果要再审也会有上面的部分状态。一步会比较快,但也有慢的。看杂志的。 10. Rejected 相信大家见了Rejected,都会很郁闷。但也不要太灰心,耐心将评审意见看完,一般评审者会给出有益的建议,相信看后你会有所收获。 SCI医学论文发表常见问题and应对策略 来源: 作者: dj8021 1、如思路或意思表述不充分   长期从事科研与 论文写作 的 一线医学工作者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思路或意思表述的不充分多半就是源自文献阅读量不够。一篇文章存在刊发的可能性不是因为出现了阳性的结果,而是能为其他医学工作者提供学术指引,能解决别的研究未曾解决的学术问题。从以上方面看来,没有一定文献阅读量就不会了解研究的进展,也不能为本研究提供一个学术定 位。 SCI期刊 审稿人在审稿的过程中并不看论文的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最重要是看究竟有无学术意义。   2、语言问题   中文 SCI论文 作 者都会遇到因一些语言问题而拒稿的情况。很多作者求助于翻译公司,将中文论文翻译为英文。这是一种合理的途径,但关键在于是如何选择价位合理、品质保证的医学翻译公司。在选择SCI医学论文服务机构时,一定要对其实力进行综合性考察,尤其是公司基本资质与无发表及审稿成功的经验。资深编缉都了解,在进行 sci论文翻译时,不能只注重字面翻译,而是根据SCI论文写作的针对性特点对论文进行修改及翻译。显然,毫无医学专业背景或根本就没有过发表经验的服务机构,是完全不足以胜任该项工作的。   3、投稿毫无准备   通常在投稿前要准备的材料包括选定目标期刊、 修改论文 基本格式、撰写Cover Letter及推荐审稿人等等。这些信息来源主要依靠登录期刊官方网站查看相应栏目获得。在这之中,很多作者将撰写 Cover Letter仅仅看成是一封简单的信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具有丰富发表经验的作者将Cover Letter视为展现文章研究价值,促进文 章审稿(而非直接拒稿)的必备之法。在Cover Letter中用简短的句子就能全面概括论文的中心思想,加深编辑对文章价值的理解。   4、不了解在线投稿界面 多数网站的 投稿 界面是一种递进式的程序界面,任何一步操作有误或者信息输入格式不正确,最终都不能投稿。因此,必需先查看投稿须知。论文发表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就是选择审 稿人,此问题可根据期刊的相应档次选择适当审稿人,查找推荐审稿人的姓名及Email等等需要的信息。必需注意,最终还是由sci期刊来决定是否选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 总结医学论文写作中摘要的用意 来源: 作者: dj8021 医学论文写作 中,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 文献 重要内容的短文。 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医学论文写作 的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 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 医学论文写作 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应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对文章的提纲做简要的介绍,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 总结医学论文写作的表格使用观点 来源: 作者: dj8021 总结 医学论文写作 的 表格使用观点 1、表格与文字或插图重复;有的作者常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再用文字叙述或又绘制成图来表述,既造成内容的重复,又浪费版面。一般能用文字概括的内容不用图表;为使读者便于对照比较和了解精确结果时,以表格的形式表达为宜;仅让读者了解事物发展趋势或某种趋向时,则应以插图表达为宜。 总结医学论文写作的表格使用观点 2、内容过于简单或包含主题过多;表中内容比较简单者(只有几组简单的数据),宜舍去表格改用文字叙述,或将同类主题的表 格作适当的合并(但不同主题内容的表格不宜勉强合并)。有的在一个表中包含的主题过于庞杂,不适当地把属两份甚至三份表的内容强拼在一起,这样主次不分既不易看清表中各项关系,又违背了一个表只说明一两个主题的规则。 总结 医学论文写作 的表格使用观点 3、罗列原始记录数据;有的表内数据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罗列原始记录数据。 医学论文 中的表格一般应是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具有比较分析价值的统计表,表中的数据应是经统计学处理过的数据,研究过程中原始记录的数据应当删除,或经统计学处理后制表。 探讨医学论文写作中怎样撰写综述 来源: 作者: dj8021 医学论文写作 中如何写综述类文章一、复习一下基础知识。在大面积查资料之前先复习了一下有关的知识,使一些已模糊的清晰起来,事实证明,磨刀不误砍材工。 医学论文写作中如何写综述类文章二、是查资料和阅读资料。先从中文的查起,中文资料同样的内容重复的很多,而且比较散和相对滞后,但一是可以对所要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有个了解,二是知道国内“大腕”们观点和对某些词称呼(因为毕竟大多数人要写中文综述并要在国内期刊发表),三是了解综述的行文和结构。所以中文资料是要查的,但重点是查英文资料。 医学论文写作 中如何写综述类文章三、搜索引擎选择上最常用的是pubmed,其实google可查到的内容更多,但有点散要自己去选择,还有其他数据库, 文献检索 课上都学过,可根据情况选择;还有就是查期刊和图书,作为一种基础积累,如果时间不是太紧,可以查一查,有助于对资料的理解。 SCI投稿切忌因小失大 来源: 作者: dj8021 1)不要试图耍小聪明把1篇拆成若干篇小 论文 来投稿,这势必会因小失大,目光短浅,就算文章侥幸发表,在别人眼里也会有“捣糨糊”之嫌,还不如集众家之力,发篇牛文更有说服力; 2)要对所投期刊有所了解,有的杂志,比如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就喜欢有详实充分的数据,文中的figure最好要8个;而有的杂志如letters等则对篇幅有严格限制,大家要投其所好才能提高命中率; 3)要多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我经常到zhenmafudan(马臻博士)的博客上逛逛,每次都感觉受益匪浅; 4)对实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不要轻易放过。与导师多交流,还有刨根问底,看看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然后以此为契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就是在偶然的试验中发现在某特定条件下得到的电极材料具有比传统条件下得到的电极材料具有明显提高的光电化学性能,随后我就系统地研究了电极材料的制备以 及光电化学方面的应用等。 5)做博士课题未必一定要开辟一个新领域,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创新点。我刚开始做 课题 的时候,一直觉得所做的工作没有任何新意,因为从课题的准备到开展都是参照国外某课题组的工作,所以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没有成果发表。后来偶然的机会在追踪国外实验室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其未涉足的领域,并开展系统研究。2年内,本实验室接连在advanced material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water research, chemosphere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在环境领域(含材料)比较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6)多看文献多动笔,不要急于求成。有的文章introduction部分,如journal of catalysis等期刊,如同讲故事一样,很具有吸引力,让人读起来特别舒服。但我们自己写好的 文章 每检查一遍总能看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毛病,所以在 投稿 前一定要耐心的修改,准备时间长些,总比投出被拒再修改来的省时省力。 7)最后总结一句话: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 SCI科技论文写作及投稿技巧 来源: 作者: dj8021 医学科技SCI论文 的 基本特征 对于科技论文论文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是作为科技期刊刊载的客体,不妨将科技论文定义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足够的,可以重复其实验(做法的潜力),使他人得以评价和信服的素材论证,揭示出事物及或存在某种类似其真谛,并发表于正式科技期刊或其他得到学术界正式认可形式的叙述文件可统称为科技论文。因此,完备的科技论文应该具有科学性、首创性、逻辑性、有效性和可读性。   ①科学性——这是科技论文在方法论上的特征,使它与一切文学的、美学的、神学的等文章区别开来。它不仅仅描述的是涉及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命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论述的内容具有科学可信性,科技论文不能凭主观臆断或个人好恶随意地取舍素材或得出结论,它必须根据足够的和可靠的实验数据或现象观察作为立论基 础。所谓“可靠的”是指整个实验过程是可以复核验证的。   ②首创性——是 科技论文 的灵魂,是有别于其他文献的特征所在。它要求文章所揭示的事物现象、属性、特别及事物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必须是前所未见的、首创的或部分首创的,必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对前人工作的复述、模仿或解释。   ③逻辑性——是论文的结构特点。它要求论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前提完备、演算正确、符号规范,文字通顺、图表精制、推断合理、前呼后应、自成系统。不论文章所涉及的专题大小如何,都应该有自己的前提或假说、论证素材和推断结论。通过推理、分析、提高到学术理论的高度,不应该出现无中生有的结论或一堆 堆无序数据、一串串原始现象的自然堆砌。   ④时效性——指论文的发表方式。当今,只有经过相关专业的同行专家的审阅,并在一定规格的学术评论会上答辩通过、存档归案;或在正式的科技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才被承认为是完备的和有效的。这时,不管论文采用何种文字发表,它表明 论文 所揭示的事实及其直谛已能方便地为他人所应用,成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⑤可读性——是 论文 的文学水平。一篇好的论文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包括内容表达符合医学习惯、语法修辞恰当、无病句别字,同时简明扼要,层次清楚,概念明确,叙述清晰,判断合理,结论正确。 医学论文写作总结的定义及经验要点 来源: 作者: dj8021 医学论文写作 总结,顾名思义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医学论文写作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剖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医学论文写作成绩,存在哪些医学论文写作缺点和不足,有什么医学论文写作经验、进步。 1.医学论文写作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医学论文写作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医学论文写作剖析。 2.成绩和缺点。这是医学论文写作总结的中心。 医学论文写作 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医学论文写作成绩,找出医学论文写作缺点。医学论文写作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医学论文写作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 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医学论文写作工作,须对以往医学论文写作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剖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熟悉。 4.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 医学论文写作 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医学论文写作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医学论文写作努力方向,提出改进医学论文写作措施等。 医学论文写作摘要的写作注意事项 来源: 作者: dj8021 医学论文写作 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 论文 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 医学论文写作 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摘要不分段。 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缩略语、略称、代号,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不用引文,除非该医学论文写作 文献 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关于选择SCI投稿杂志的几点思考 来源: 作者: 决定哪个杂志可以作为一个给定初稿的投稿目标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你的研究报告的广度和复杂性;(b)相对于该研究领域中的其他研究,你的研究工作有多重要的意义; (c)如果该论文发表在该目标期刊,其他研究类似问题的研究人员能读到该文章的可能性; (d)该论文被其他研究人员引用的可能性;(e)该论文被该杂志的编辑们接受的概率; (f)论文在该期刊接受后是否可能出版滞后。以上这些方面是选择判断的关键。 处理这些问题的几种方法: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与自己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或者使用期刊介绍工具,制作期刊的优先级列表。根据对这些文献的阅读,你对哪些期刊或多或少可能发表你的研究成果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判断。将这些期刊列成一个表。 根据你对每个期刊的声誉和重要性的了解,以及每个期刊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和各期刊对稿件的接受/拒绝比率,将上述的期刊按优先顺序排列好。 仔细阅读网页上作者页面中的信息,看看你的稿件是否符合其要求。例如,如果你的文章只报道一个单一的实验,而杂志指出其发表的论文必须报告相关的一系列实 验;或者,你只有in vitro数据,杂志偏重in vivo数据,那么将你的文章投到该杂志很可能就在浪费时间和精力。部分杂志还有对稿件接受或拒绝的百分比,如此例( PLOS ONE ,其官方网站统计约69%的命中率: “On average, PLOS ONE publishes 69% of all submissions”,来源: http://www.plosone.org/static/information )。又如,有些杂志有最大字数或最多图表数限制,如果你有很多图表,你就得考量哪些放入补充材料,甚或是把一篇论文一拆为二。 回顾你考虑发表的期刊近期所发表的文章目录。这里关键是看你的论文与期刊当前发表的文章是否相当一致。 审查你考虑投稿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使用期刊信息工具可提供该方面信息。找到你考虑投稿的各个期刊可进行比较的影响因子。你的目标应该是选择具有最高影响因子又可以合理接受你的文章的杂志。 回顾自己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与你的研究相关并被你引用的已发表的论文所在的杂志可能可以作为你的文章发表的候选期刊。 另一个讨巧而经常被忽视的事,即很多杂志编辑们乐于接受引用他们自己杂志文章的论文。 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写作意义与方法 来源: 作者: dj8021 在 毕业论文 的 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 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 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   构思是对整个文章的布局、顺序、层次、段落、内容、观点、材料、怎样开头和结尾的思维,构思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准备过程,构思时文章的主题中心要明确,用以表现的材料要充分、典型、新颖,结构上要严谨、环环相扣,只有潜心构思,才能思路流畅,写好提纲和文章。   拟定提纲    撰写论文 之 前,应先拟定提纲作为全文的骨架,使其形成结构,疏通思路的作用。拟定提纲,一方面可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明确层次和重点,文章才写得有条理,结构严谨。另一方面,通过提纲把作者的构思、观点用文字固定下来,做到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随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方法和新观点的发现,使原来的构 思得到修改和补充完善。   提纲是论文的轮廓,应尽量写得详细一些,提纲的拟写多采用标题式和提要式两种。   第一,有利于 论文 前 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 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二,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 毕业论文 的 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 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第三,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 论文 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 来源: 作者: dj8021 论文发表 意识: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是否急于发表(创新与严谨的关系);发表的 论文 与学位论文的区别(反映科学事实而不是反映作者水平) 论文格式:原著、快报、简报、摘要。不同于教科书、讲义,更不同于工作总结。 撰写前的准备工作:复习和准备好相关文献;再次审定实验目的(学术思想,Idea);实验资料完整并再次审核 1.Introduction: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现状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础;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说);对象;方法;结果。在… 模型上,观察 … 指标, 以探讨 … (目的) 2. M M ⑴ 材料的写法和意义; 伦理. ⑵ 程序与指标。操作程序:能序贯,可操作性;方法: 多指标方法的排序;引出参照文献简述;改良之处;哪些详或简?⑶ 统计学处理 3. Results ⑴指标归类描述,忌流水帐。不分析不解释,但要体现思路 ⑵ 文字、图、表相对独立,但避免重复 ⑶ 避免统计错误:对照,均衡,随即,重复。计量-计数、绝对值-相对值、专一指标—综合指标的转换。 论文 盲判与非盲判。技术资料直接概率法与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与两组资料;等级相关与直线相关;多因素与单因素分析;配对资料与独立样本资料;非正态分布资料;例数不当;平行管,混合样本;突出差异(绝对值, Δ值,变化%; 联合×、÷比值,分亚组等)有效位数的保留。统计学结论与专业结论。 拒搞后的SCI论文该如何修改发表 来源: 作者: dj8021 拒稿不是个坏事!很多发表过 SCI 都知道拒搞是件很平常的事,也是最头疼的事,那么拒搞后的文章该怎么修改并发表呢?根据评审专家多年的工作经验,每个期刊每年拒稿量远高于刊发量。期刊要选 择最适合的文章进行发表。所谓的最适合更多的考虑是投稿论文所属的范围。因为期刊的Impact Factor是由刊发期刊被同行引用的次数决定的。如果 投稿文章符合期刊的Aim Scope,如果还被拒稿的话,就要具体分析原因了。 1)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这个方面看似麻烦,很多客户提到只要一看到评审人员说文章意义方面就觉得无法修改或者再修改也是拒稿。其实不然!请您想想为何要 投稿 ?是要与大家分享本想研究,旨在为同行的研究作出一点儿积极的贡献:大家都在做这个行业, SCI论文 只 是课题不同,你做出来了与大家分享,别人就在你的基础上进行其他工作,逐个解决难题。只要明白这个道理,我想客户在撰写研究意义(主要是 Introduction、Results与Discussion)时就要着重找能解决某一领域热点问题的点,将本研究与该点有关的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化, 这样意义也就突出了!在修改客户的文稿时我们发现,文章结果做的不错。 再者,讨论部分就是将结果的进一步阐述,没有引申出本研究的意义:解决了什么问题及可在此基础上开展哪些后续工作。试想,评审专家能不说文章研究意义不够鲜明吗?这就是导师们常说的“好的文章写砸了”! 2) 语言:在修改客户的文稿时,我们发现客户的语言风格及行文规范不符合期刊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写作水平上的“汉语式英语”及术语的不规范上。我们发现很多文章都是客户事先让别人翻译的,我们可以根据用词、句子的写作方式看出是否是专业人士 撰写 。为什么评审人员会提到语言有问题呢?别人翻译了之后,客户看不懂,也很少去细看,然后就慌忙投稿了。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如果文章让别人翻译了,一定要仔细看一下。正规的翻译机构,中间都会有一个客户与翻译进行文章交流的一个过程。 3) 当然,还会有其他的方面,如数据处理、试验设计及补充试验等修改意见。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0 个评论
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三)
热度 5 WileyChina 2013-9-17 11:05
Duane Wegener ,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心理学的教授 Wegener 教授担任Wiley期刊 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 的编辑,他撰写了题为“ 10 Things Scholars should do to get published ”的文章,Wiley China Blog特意将其译成中文,分享给中国的学者们。 此文分为三个部分发布。 -------------------------------------------------------------------------------------- 大家好!我是 Duane Wegener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新学者发表文章必须要做的十件事,虽然我对这十件事进行了排序,但是请注意,它们的重要性其实是不分先后的。 我的建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作为社会心理学实证类期刊编辑、以及最近作为 CompassJournals 之一 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 编辑的经历。我明白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于发表文章有不同的运作方式,所以我不敢保证自己对其它领域及其它领域的编辑流程有专业见地。但接下来我所说并不具有任何专业限制,也与心理学领域本身无关。我希望这些建议能更广泛的适用于不同学科分支、帮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 我的学生们将 这些视为 我 给 他们 文章发表和学术生涯发展 的 建议 。文 章发表和学术生涯发展有很多关联之处,你们会发现这“十必行”中的某些要点更多地是在谈论专业知识的准备与专业能力的训练,而并非文章发表过程本身(尽管,至少在我们的研究领域,毋庸置疑的是,一位学者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发表的学术成果,而学术成果又取决于该学者是如何被训练的)。 ------------------------------------------------------------------------------------------------------------------- 建议四:将研究视为一项投资 比起发表文章的建议,这一点更像是学术生涯发展的建议。但我认为它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那些需要自己在实验室获取研究数据而非分析二手数据的实证性学科的研究者来说。在做实验或测量获得数据的过程中,你也许可以变换很多种操作和测量方式来得到支持理论的证据,但仅仅只专注于一个科研问题就像把自己的养老金全拿来投资一支股票一样,如果该项研究进展顺利,你的科研生涯也许会起步很快,但有时候,即便你的研究想法很好,实验结果也有可能不尽人意。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将研究力量分布在不同的问题上,而不要只有一种研究模式。 这并不是说你需要研究不同的领域,或者解决几个完全不相关的问题,或者与不同的导师和合作者一起工作。我只是说专注于一个特定问题的研究方式有局限性。太多的新学者在产出方面掉队,就是因为陷入了为学生时期开始的研究寻找论据的泥潭。 而对于做二手数据分析的学科来说,这一点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这类分析会用不同的方法和假设去测试同一组数据。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学科分支里,请不要特别偏好某一类假设而导致忽略了更有产出潜力的方法和问题。 如同投资者会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不断的投资,以保证盈亏平衡一样,科学研究的产出也需要持续的努力。有段时间你可能会特别高产,但事实上这个是你之前付出持续努力的结果。对于科研成果的产出来说,不要指望它会比股票市场的突然走高还要来的更迅猛。 建议三:与高产出学者合作 有些学者会过分宣扬科研合作、整合各方论点、解决挑战性问题的好处。他们有部分说辞是对的,因为有些学科之前确实需要通过合作才能比较有效的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但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在一个学科内与人合作的好处。对于一个新学者来说,观察高产出学者获得研究成果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产出能力是很重要的。与人合作也会从积极层面增加做科研的压力以促使研究完成。尤其是当你找到一个特别有效的合作者(或者不只一个)的时候,我特别相信更多的想法与见地的交流会使研究结果更棒。另外, 如果一个研究小组中的成员分别牵头不同的课题,那么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参与多个课题,从而有更多发文机会。 当然这也存在潜在的风险,比如有些组员合作得不顺利,那么研究小组可能会以浪费时间和精力收场,而学术成果产出率则比不合作时还低。因此,合理地利用合作机会,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找到这样的合作伙伴,一定要努力建议长期的合作关系;而如果合作并不顺利,最好尽早结束合作,再找寻其他机会。不过,如果是跟导师合作不顺利那就比较棘手了。在学术生涯早期的时候,放弃许多已经开始但还未完成的项目不太好,有时你必须坚持下去,强迫自己完成。但如果合作进展并不顺利,你好不容易熬完了一个项目,最好不要又开始一个新项目,比如自己的学位论文。为了让研究顺利进行,获得更高的学术产出,最好是寻找一些长期的合作伙伴。 同时,必须承认的是,如果学者总是在一个多作者的文章中的排名不靠前,那么大家并不会认为他的学术能力很强。因而,如果该学者并没有他担当主要作者的文章(对于社会心理学来说,主要作者即第一作者),这种合作研究也可能有损大家对其学术能力的看法。因此,团队中的每个合作者找到自己最独特和最有优势之处是至关重要的—— 这样保证了他们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中总能成为主要作者。 你必须发展你的研究特长,这样人们会了解你是谁、你研究的是什么。而你完全可以在一个高产的研究团队中这么做。 建议二:预测编辑和审稿人的看法 这一点与前面所提到的站在审稿人的角度去写作直接相关,但比它多一点。 你应该了解期刊的编委会,因为他们是最可能决定你文章发表与否的一批人。你不可能总是猜到审稿人是谁,但你通常可以在编委会中找到一个或两个关键人物,预测他们会对你的文章有什么看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可以直接按照这一两个人的视角和想法去写文章。同时,你还可以在文章的参考文献里引用与他们看法相关的文章,最后,阐述清楚你的研究与理论如何符合或超过了过去的工作成果。 如何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你想要说明的问题,以及你的研究课题的优势。采用驳论与平铺直叙要好,如果一些理论相互冲突,你可以直接评判它们的优劣,这也比你仅仅除述出自己的观点,而期待别人找出相应理论来支持你的观点要好。如果你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有强有力的数据论证、将自己的理论与其他人的区别开来则更好。但即便是这些情况下,你还是需要预测一下审稿人或编辑会用什么样的、与你自己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你的结论。 建议一:将审稿人和编辑的初次评价视为文章修改的起点,而非文章发表的最终定论 很少有文章能够不经修改就得到发表,有些甚至要经过大量的修改才能发表,因此,即便看上去负面的审稿意见乃至拒稿信,也有可能为你最终成功发表文章提供路径。 编辑们一般会在 decisionletter 中阐述清楚他们是否认为稿件经修改后足够发表。如果你不确定编辑在信里说的是什么意见,那么不妨回信询问。编辑的工作就是与读者沟通,说明怎样的修改会使文章足够发表(如果他们认为该文章有机会发表到该期刊上),或者为什么作者的文章无法发表(如果他们认为文章没有机会发表)。 如果编辑或审稿人认为你的文章当前无法发表,不要灰心,因为他们其实指出了你的研究中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者如果你的文章是理论性的,还有哪些问题你需要阐述得更清楚)。如果你是向实证性期刊投稿,那么只要你增加了足够的数据,便可以再次投稿。当然,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最好直接能解决 decisionletter 和审稿意见中的建议和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写一封 CoverLetter 来说明之前 decisionletter 和审稿意见中提出了哪些问题,并说明新修改的稿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会很有帮助(或者如果你没有解决这些问题,阐述清楚为什么这些问题不是阻碍文章发表的原因)。 你对文章进行修改是为了向之前的审稿人和编辑意见做出反馈,并且将其改善为一篇足够发表的文章。 作为一个新学者,可能很容易因为负面的评论和决定而感到沮丧。事实上,审稿流程也并不完美,因为不是每一个审稿人都是被审文章研究领域的专家,也不是所有的编辑最终都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并给出了合理解释。但审稿人确是这样的一批人——在你文章发表后最可能读你文章的那些人,所以他们的意见是对于你的文章论点是否阐述清楚的很有价值的指标。同时他们能发现绝大多数读者看你文章时可能会产生的疑问,所以即便他们的意见有时并不是那么有理有据、或者并不像专家所言,这些评论也会给你修改文章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审稿过程是一个标准流程,所以你也该视之为如此。当收到审稿意见和 decisionletter 时,仔细阅读,想想你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可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仅仅是写作的修改,还是需要新的分析,需要新数据?如果新数据是必要的,那么你可能要考虑是否值得花时间获取一轮新数据。在一个人的学术生涯中,有时候等待是可以接受的,有时候也许经不起等待。 你或许可以找到其他替代方案,在这些研究方案中,目前的数据已经足够支撑文章发表(这样文章的修改就仅剩写作和分析了)。不论是哪种情况,审稿意见都是非常有用的,请将之视为读者看到文章后的反应之缩影,然后好好修改文章。 最后还需要提到的一点,有些决定仅仅是需要你多与编辑做相应沟通。如果 decisionletter 或审稿意见中的某些关键点是明显错误的,最好的方式是将这些意见以有礼貌的方式反馈给编辑。我不建议在收到 decisionletter 或意见的 10 分钟后就迅速回复一封没有礼貌的邮件。此处其实是再次体现合作之优势的地方,因为学者们可以共同商量出一个委婉而有效的回复。先将审稿意见放在脑海里思考一下,随后再做出回复会有效得多。 上述方法仅适用于大部分问题来自于 decisionletter 和审稿意见错误的情况,并且这些问题仅通过写作和分析就能得到新的修改版本。如果你需要收集新的数据来保证文章的完整性,那么指出编辑的错误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如果最初的拒稿原因仅仅是因为编辑对文章的错误理解,请再尝试上述方法获得发表机会。 当然,和编辑说明这些问题的时候,请记得虚心承认是自己没有在初稿中没有将问题阐述清楚。因为人们对于“是你错了 ,我的文章应该被发表”这样强硬的态度通常是无法心平气和接受的。 作为总结,我想说一些其他相关事宜。我意识到今天所给出的建议大多是对于实证性文章而言,因为在我的研究领域中,大部分都是实证性文章。对于那些发表在 Compass Journal 的观点性文章也同样适用,当然你也可以参考 Michael Bradshaw 的“ whyand how to write a good review article ”的演讲。 GregManey 的“ howto survive the review process ”的演讲也很有参考意见。他的很多观点与我今天所讲述的建议相符。我们的不同观点可能说明获得审稿经历的途径并不唯一,你可以都参考看看,最终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和做法。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用,祝大家在文章发表过程中一切顺利。(完) 点击进入: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一) 点击进入: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二) ********************** 更多Wiley平台 ************************************
个人分类: All Sub|10243 次阅读|5 个评论
论文发表代表里面的一切都是对的吗?
gyuxutong 2013-9-10 13:13
近几年的开源浪潮轰轰烈烈,以《PLoS One》和《Scientific Reports》为代表的开源杂志以更开放的态度发表来自各个领域的论文。 但仔细看一下 《Scientific Reports 》的办刊宗旨,里面有这么一句很有意思:保证技术上是sound,发表之后由同行来评议论文的重要性。这里面包含了一些挺重要的信息,首先是技术上要可靠;其次是发表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来自以后。 这就有点儿颠覆之前的一些普遍看法,发表之后就是即成事实,就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但事实是,每年都有好些论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撤稿。从这个角度来说,发表只是开始说法对于每个期刊都是适用的。细想来,也确实是这样,每篇论文至多会被五个审稿人审稿,大多数是两个审稿人,甚至还有一个审稿人的情况,由于每个人的专业领域和对技术的熟悉程度不同,这样的审稿流程必然会造成某些技术上有缺陷的论文被发表出来。如果连技术上都是不可靠的,那结果的可靠性可想而知。那事实上,真正的考验还就是来自于发表之后,每个看论文的人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毫无疑问都会看到里面的各个角度的问题。这个时候与作者的交流可能是对作者的真正考验,当然也会是让作者大受脾益的阶段。 曾经有朋友聊起,一位印度的同行问起,为什么他一篇发表在《Microbial Cell Factory》上的论文能够发表,当然这里有两重意思,一个是这位同行没有抓住这篇论文的精髓,来信问问这个精髓是什么;另外就是同行不以为然,要听听作者的表述。后来的几轮信件来往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既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也从中看到了之前工作的不足和新的增长点。 我也和一位同仁聊起曾经发表的论文,丝毫不掩饰对其中某些结论的不认可,但得到的反馈就比较负面,甚至在回信中收到了像“我不关心方法问题”,“这个我也没办法”和“这是技术上的事情,技术进步了会改善”之类的回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很喜欢现在很多杂志以论坛的形式提供给学术界公开讨论问题的平台,好好利用对于提高学术水平大有裨益。Publishing is only the beginning。在发表过程和发表之后都会有好的收获才好!
个人分类: 科研点滴|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二)
热度 6 WileyChina 2013-9-10 10:07
Duane Wegener ,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心理学的教授 Wegener 教授担任Wiley期刊 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 的编辑,他撰写了题为“ 10 Things Scholars should do to get published ”的文章,Wiley China Blog特意将其译成中文,分享给中国的学者们。 此文分为三个部分发布。 -------------------------------------------------------------------------------------- 大家好!我是 Duane Wegener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新学者发表文章必须要做的十件事,虽然我对这十件事进行了排序,但是请注意,它们的重要性其实是不分先后的。 我的建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作为社会心理学实证类期刊编辑、以及最近作为 CompassJournals 之一 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 编辑的经历。我明白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于发表文章有不同的运作方式,所以我不敢保证自己对其它领域及其它领域的编辑流程有专业见地。但接下来我所说并不具有任何专业限制,也与心理学领域本身无关。我希望这些建议能更广泛的适用于不同学科分支、帮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 我的学生们将 这些视为 我 给 他们 文章发表和学术生涯发展 的 建议 。文 章发表和学术生涯发展有很多关联之处,你们会发现这“十必行”中的某些要点更多地是在谈论专业知识的准备与专业能力的训练,而并非文章发表过程本身(尽管,至少在我们的研究领域,毋庸置疑的是,一位学者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发表的学术成果,而学术成果又取决于该学者是如何被训练的)。 ------------------------------------------------------------------------------------------------------------------- 建议七:保证研究的一致性 在研究中不当地使用理论,是毁灭自己试图建立的新理论的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有些文章会试图将两个不相关的研究结果放到一起,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并进行检验,说“若得到某结果,则得到另一结果”,而且这种推理过程在该新框架中看似合理。 如果没有现成理论可引用,人们常常会专注于与理论相符的结果,却忽略那些不相符的结果。更糟糕的是,我见过有人在不同期刊中发表并不一致的结果,但却没有在后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之前的研究结果。简单看来,他们踩了“不诚实”的界限。即便审稿人没有发现另一篇文章,但这两篇文章会被所有读者看到,最终也会被发现。 当然,我现在也意识到人们对于某一现象的理解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在建立新的理论来解释该现象时,应该保证该学研究的可重复性 (例如,在目前的研究之前,还有 2 个或更多的类似结论)。在首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前,保证该研究的可重复性可以避免传播不必要的、或者很快就会被修改的理论。 我相信,一个高产的、但一直不断改变自己理论的学者的影响力,不会超过一位谨慎而保守的确保某个现象可以被解释、建立连贯且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的学者。 研究一致性的问题涉及到文章的方方面面。除上述之外,研究者不该对概念上相似的现象作不同类型的分析,否则会让人觉得该研究者在众多类型的分析模型中挑选出了最支持自己观点的那个。在很多情况下,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不止一种的统计方法,但方法使用的不一致性可能会使审稿人、编辑乃至读者起疑。 建议六:别指望审稿人或审稿过程能帮你把文章“写”完 我曾经在我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中发现过这种现象。有时一位颇有经验、本该对此相当了解的研究者,竟然提交一篇很不完善的初稿,好似在期待审稿人或编辑告诉他,要使得文章发表,还有哪些研究该做。 还有些人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文章提交给顶级期刊,完全不理会自己的研究结果是不是值得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他们会将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从顶级期刊投起,一旦被拒,再按照期刊的影响力层次排名,一个一个往下投稿。 这两种并未做好准备的投稿方式(至少对于目标期刊来说)都是浪费时间,请不要做这样的事情。 做好投稿准备不仅意味着文章与期刊在各种层面上的“匹配”,还意味着作者有花时间将文章写好。而这不仅表示文章写得足够清晰和完整,还表示作者花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修改文章的错别字、参考文献等。只有保证这些都做好之后,你才能给期刊投稿。 建议五:将文章投给“对”的期刊 这一点与建议六非常相似,但我仍认为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因为如果文章没有投给对的期刊,投稿的过程是非常耗时耗力的。 首先,请仔细了解待投稿期刊的投稿指引。如果这是一个实证性期刊,不要投一篇综述性文章,因为该期刊是绝对不会发表的。而且,如果这家期刊将你的文章送给了审稿人审核,你有可能得等上好几个月才能改投。 记得使用该期刊的正确(标准)格式,否则审稿人可能会认为你并不特别了解该期刊,因为你连基本的标准投稿格式都不了解。 前面提到过的,文章“价值”要与期刊“匹配”在此处仍然适用。不要将你写过的每一篇文章都从最好的期刊开始投起,也不要将审稿过程当成改善研究的过程。当你有自信文章可以被接收后再投稿,否则,请继续你的研究和写作,直到文章与你的目标期刊相“匹配”为止。 作为一个新学者,最好的方式是一开始就投出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章,同时将这些文章投给合适的期刊。并不是所有的实证性文章都足够投到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也并不是所有理论结果都值得写到书本中的某一章节或是发表到理论性期刊中。期刊的审稿过程会因为稿件多次“乱投”而效率低下。 (未完待续) 点击进入: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一) ********************** 更多Wiley平台 ************************************
个人分类: All Sub|10593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一)
热度 12 WileyChina 2013-9-5 13:43
Duane Wegener ,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心理学的教授 Wegener 教授担任Wiley期刊 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 的编辑,他撰写了题为“ 10 Things Scholars should do to get published ”的文章,Wiley China Blog特意将其译成中文,分享给中国的学者们。 此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发布,想阅读全文的朋友不要错过之后的更新哦。 -------------------------------------------------------------------------------------- 大家好!我是 Duane Wegener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新学者发表文章必须要做的十件事,虽然我对这十件事进行了排序,但是请注意,它们的重要性其实是不分先后的。 我的建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作为社会心理学实证类期刊编辑、以及最近作为 CompassJournals 之一 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 编辑的经历。我明白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于发表文章有不同的运作方式,所以我不敢保证自己对其它领域及其它领域的编辑流程有专业见地。但接下来我所说并不具有任何专业限制,也与心理学领域本身无关。我希望这些建议能更广泛的适用于不同学科分支、帮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 我的学生们将 这些视为 我 给 他们 文章发表和学术生涯发展 的 建议 。文 章发表和学术生涯发展有很多关联之处,你们会发现这“十必行”中的某些要点更多地是在谈论专业知识的准备与专业能力的训练,而并非文章发表过程本身(尽管,至少在我们的研究领域,毋庸置疑的是,一位学者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发表的学术成果,而学术成果又取决于该学者是如何被训练的)。 现在开始谈谈“十必行”。 建议十: 抓住每个当审稿人的机会 学者如 何能不局限在自己写文发文的框框中积累更多文章发表经验呢?最好的方式之 一就是——当审稿人,如果能成为目标发文期刊的审稿人则更好。新成员的名字通常不会立即出现在编委名单上,但对很多期刊来说,一半以上的稿件都是由特设审稿人评审的,即那些不出现在编委名单上的审稿人。 如果你曾发表过与提交文章相关主题的文章,那么期刊编辑可能会找到你的姓名和联系方式,邀请你做审稿人。他们也可能邀请在该领域发表过文章的你的导师或资深同事。如果 你的导师或同事 没时间审稿,或者愿意帮你获得审稿经验,他们可能会向编辑建议让你参与审稿。很多期刊编辑都乐于接受新的审稿人。 请认真对待这些机会。我曾作为学生参与过一项研究生课程项目,在项目中,一位资深编辑告诉我们,他会特地寻找研究领域的新学者参与审稿。通过这种方式,他能了解该领域新学者们的想法,并由此评估新学者们未来的学术能力。新审稿人所写的评论将决定编辑是否去阅读他们所写的文章,以及是否请他们参加该编辑组织的小型会议。 现在,一个学者完成审稿并不仅仅是要“取悦”期刊编辑,至少对于我们社会心理学领域来说,审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可能是可以在对投稿文章做出发表决定后,能看到其他审稿人的意见,这一点对于实证文章和综述文章同样有效。阅读其他审稿人的意见,可以让我们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其他人是如何评价的。他们和我发现了相同的问题吗 ? 对于最重要的一些问题,我和其他人的意见相同还是相反?哪位审稿人的意见被编辑最终采用而做出了文章发表与否的决定? 这些信息能帮助新学者融入研究领域 ——了解该研究领域特定期刊中,哪些理论被视为学术贡献,哪些论据论点被视为充分支持作者所阐述的理论。持续一段时间后,你很可能会发现,不同的学术期刊各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编辑队伍的风格也会略有不同)。我并不建议大家将其他的审稿人的意见甚至最终的发表决定视为对文章的正确评判,事实上审稿流程中也会有很多错误,但参与这一过程能帮助你更好地“雕琢”自己的科研成果。 站在审稿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文章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技能,而能了解到其他审稿人所想就更好了(如果你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至少从我的角度而言,将期刊审稿的任务加入到研究生课程项目中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跳出文章作者的思维模式,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即使你的课程项目中没有大量的审稿工作,你也可以与自己的导师或其他学生合作,来增加这部分经历。 建议九:像专家一样写作 也许这部分建议无需言说,因为你本来就是、或本该成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专家。但如果你的写作并不专业,可能最终无法成为一个专家。你应该给文章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毋庸置疑的印象:你对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烂熟于心。 这意味着你应该对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非常了解。如果你目前的研究重点并不在这些重要理论之上,记得在研究背景中引用它们。如果直接将这些背景理论全部置之不用,那么审稿人(尤其是站在该背景角度的审稿人)可能会认为你并不知道这些研究成果。相比单纯作为背景来引用,更好的做法是,如果你的研究是基于此领域早前的研究成果,请一定将这一点明确地呈现给读者。 你的文章要点应该一目了然,不论它是对领域的变革性创新,还是对现有理论的延伸和扩展,该要点的特征和对应的数据支持都应清晰地提供给读者(如果这是一篇实证性文章),并且论点和论据应该在整篇文章中反复多次出现。 建议八:定位“高远”,不局限于现有数据 在你研究一棵特定的树的时候,不要忘记整片森林。对于一篇实证性文章,你的研究可能是针对某一类人、群组或者环境。但对绝大多数科学研究学科来说,我们找寻的是广义的、普适的研究方法和原则,这些方法和原则是超越任何一项具体研究的。 我并非建议你丢弃研究目标或者做不合适的广义结论,但即便是非常具体的研究,对于其他领域的类似工作过程也可能产生影响。过度泛化的危险是必须承认的,所以你可以在提醒读者这一成果的局限性的同时,指出它在类似概念的研究领域中的用途。 要真正地应用,或许还需要附加测试或加入其它相关理论的验证,但别忘记提醒读者,即便你研究的是一棵具体的树,你对更广阔的理论森林也会有所贡献。 (未完待续) ********************** 更多Wiley平台 ************************************
个人分类: All Sub|16111 次阅读|13 个评论
SCI论文发表之道听途说
热度 3 caojian123 2013-9-1 09:27
对我来说,发表文章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不但存在数据收集的困难,也面临英语写作的窘境。当然,还有国际视野的问题。一句话,从数据收集到英文撰写,都是亲自赤膊上阵。 可最近,有小道消息反应,有些写作大牛专门买数据,然后速成文章。而且,还听说,这些人特别能写,一点数据也能撰写一篇,嫣然已成为训练有素的论文生产商。我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作为正常的科研人,如果没有一线科研的经历,我总认为写出的文章,不是生搬硬套,就是故弄玄虚。因为数据收集是在特定目的下进行的,而写作是在漫无目的、死马当活马医的情况下——有点霸王硬上弓的味道。 为什么有这样的人?难道除了利益,还能有更好的解释吗?他们的基金,除了零头用于购买数据外,其余的就下落不明了。 究竟是谁、有多少人在如此玩弄SCI呢?
342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转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同一主题论文发表对专利授权的影响
ChaosLee 2013-8-18 11:26
阅读提示      科技人员作出研究以后,都希望成果尽早以论文形式发表,而现在许多人还会选择将科研成果申请专利,以知识产权的法律形式将成果保护起来。大量事实证明,论文发表的时机如果不当,极有可能造成科研成果丧失新颖性,对专利授权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提醒广大科技工作者当科研成果作出以后的后续保护行为及应注意的问题。   科技成果一般采用验收、报奖、登记制度及学术论文为评价方式,其中科技论文是由科技工作者对其创造研究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的智力成果,科技论文的数量以及出版社等级可以用来评定科技人员的职称,且作为考核科研机构的标准。科学技术人员作出其研究以后,都希望成果尽早以论文形式发表;而将科研成果申请专利是将成果以知识产权的法律形式保护起来。   论文发表的时机不当对专利授权带来负面影响   广大科技人员有发表论文的积极性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将科研成果以知识产权的法律形式保护起来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论文发表在专利申请之前,该论文的发表对专利申请的审查会带来负面影响,即与专利申请同一主题的论文,在申请日前一旦发表公开就会破坏之后的专利申请的新颖性,导致因该专利技术失去了新颖性而不能取得专利权,即申请专利的公开使其成为公有技术,影响了以后的专利授权,从而丢失了本来能得到、应得到且想得到的权利。常忽略的另一个问题是:也有些科技人员不大清楚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发明创造,只知道抢先一步发表论文,尽量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不知道申请专利,从而因“拱手奉献”、与他人“共享”而丢失了可以法律形式明确的、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利。   提请科技人员注意的是:虽然专利申请前发表论文对专利申请有负面影响,但申请专利并不影响申请后论文的在后发表,从专利新颖性的角度考虑,慎重选择论文发表的时间,确保论文发表的时间要在专利申请之后,即申请专利在先,论文发表在后才是权宜之计,因为这样做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不受影响,也避免了实用新型(不实审)专利事后被别人提出无效请求的可能,使科研论文成果得到著作权和专利权的双重保护。   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做好技术保密   商业秘密、科技论文作品著作权和专利均属于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属知识产权保护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98)修订》第二条的定义: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其中的技术信息是指秘诀、工艺流程、设计图纸、技术情报科学方面的专有知识。   不管是论文发表还是专利申请都涉及保留商业秘密的问题。两者均要公开进入公共领域,会被公众所利用,因此,基于知识产权战略和商业秘密两方面的考虑,可在适当保留技术秘密的前提下对其成果进行公开。当然要在使发表的论文具有独创性或申请的专利能授权的基础上再进行战略性的取舍,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另外,还需要考虑的是,不是任何研究的成果都必须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比如美国“可口可乐”配方作为商业秘密,至今已保密了100多年,如果申请专利或是发表论文,这一技术早已公之于众了。   发明人对自己的新技术是选择技术秘密或专利保护取决于各种因素,发明人可以综合考虑以上的各点,作出自己的选择。如果某种技术他人很难发现,作为商业秘密保护也会带来很多的利益。   第二,选好论文及专利申请的立题角度   如果论文急需发表,来不及申请专利,为避免问题的发生,要保证论文内容不要和专利保护方案重叠。论文可重点对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取得的应用效果上进行科学的总结,回避专利将要保护的结构和方法内容。只要论文立题的角度和专利方案不发生重叠,也可先发表论文,因其内容不影响在后专利申请的新颖性,专利申请也会因符合专利法而授权。(知识产权报 韩 萍 周秀梅)
1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助力”论文发表:北京挺忙的
libseeker 2013-8-15 10:49
这个假期接到过多次北京方面的电话,多用固定电话,均是有关“助力”论文发表的。 由于笔者有本书由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目前在三审三校环节,但凡北京来电不敢怠慢,且因为照看小孩之故,如发现未接电话我会及时回复。闹过一回尴尬,回拨一个来自北京的未接电话,电话接通后,我直接是“您好,您是某某编辑吗?”对方大概以为来了位“老客户”。遭遇过数回关于“助力”论文发表的电话,有点不堪其扰的感觉。 但凡遇到“你有论文发表吗?”,“我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这样的开头语,我是直接挂断电话。当让我未想到的是,人家锲而不舍,还给你发短信推介他们的服务!还提供QQ等即时通讯工具联系之类。 这些年来,所收到的关于“助力”论文发表的电话、邮件等等,可谓不计其数。个人对此颇为反感,但只有选择“沉默”处之。虽然我不知道他们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了我的种种通信方式,但大致能“理解”他们的服务理念。有道是“存在即合理”、“有需求就有市场”,况且假期高校师生科研产出可能确实有所增长,是可能的供需两旺时期。奈何,奈若何?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3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据管理”和“图表处理技能”讲习班信息
fqng1008 2013-8-5 16:11
最近,收到几个关于“数据管理”和“图表处理技能”讲习班通知,留在这里以供有需要的科学工作者参考。 “ 论文发表所需的图表处理实用技能 ” 研讨班 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是科学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科研结果的多媒体与图形化更是主要手段,将庞大抽象的文字与数据变为直观的图像、形象生动的动画,进一步提高科研效率与研究成果的影响力。科学期刊示意图和图片一般要求 EPS 、 GIF 、 TIFF 、 PDF 等文件以及 JPEG 图像文件 , 精心挑选了 R 、 Cytoscape 等最常用有效的软件 。 针对非英语国家的科研作者,通过对高影响力国际期刊主编及编辑的经验总结,帮助作者了解准备稿件及投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提高国际期刊投稿命中率。同时通过介绍论文重要部分的写作注意事项,以及文章语法、引文格式等要求来帮助作者提高论文进入同行评审的机率以及发表率。 为了更好表达科研结果,让自己的图片有 “ 生 ” 有 “ 色 ” , 提高国际期刊投稿命中率,提高论文可读性及科研成果呈现力度,提高进入同行评审的机率以及发表率, 更快的将您的文章发表,请参加培训研习班吧! 主办单位 :北京市计算中心 培训时间 : 2013.8.27-8.28 报名截止: 2013 年 8 月 27 日 培训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丰贤中路 7 号北科产业 3 号楼 培训内容及安排 : 培训课程安排表 日期 上课时间 课程名称 课程提纲 第一天 9:00 ~ 12:00 R 软件制图(基础篇) 如何用 R 绘制基本图形,了解 R 绘图的基本原理和基础语法 13:30 ~ 17:00 Cytoscape 绘制生物分子交互作用网络图 掌握生物分子网络的导入、构建及展示,常见插件的使用。 第二天 9:00 ~ 12:00 R 软件制图(进阶篇) 介绍 R 提供高级专用绘图软件包,绘制更加特定的图形,绘制更加定制化的图形 13:30 ~ 17:00 国外期刊投稿以及写作和稿件准备注意事项 目标期刊选择、重点部分写作、准备稿件注意事项、寻求写作帮助 数据分析与 R 语言制图专题研讨班 为满足广大科研工作者在文章发表中遇到的图表处理的苦恼,让您真正了解 R 、使用 R ,给您的文章添色添彩,北京市计算中心生物计算事业部将于 2013 年 9/9-9/13 日举办《数据分析与 R 语言制图专题》研讨班,从基础入手结合实战完成您的高级制图需求。欢迎欢迎全国生命科学、基础医学、生态、农林科学等领域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公司企业从事生物、医学等研究、开发和教学的第一线科研人员报名参加! 主办单位 :北京市计算中心 举办地 :北京,北京市海淀区丰贤中路 7 号北科产业 3 号楼 培训时间 : 2013 年 9 月 9-13 日 上午 9:30-12:00 下午 13:30-16:30 报名截止: 2013 年 9 月 8 日 日期 等级 授课题目 授课内容 主讲 第一天 基础 R 语言基础知识 R 语言的编程 R 绘图 R 语言概述、为什么选择 R 语言、 R 语言安装卸载、 R 语言包安装和卸载、 R 语言的 Hello World !程序 如何获得帮助 ? 对 R 语言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包括向量,数组,矩阵,列表,数据框等的介绍、使用方法及使用范围 包括对相关绘图函数和绘图参数的介绍。 plot() 函数、 barplot() 条形图、 barplot() 条形图、 stem() 茎叶图、 boxplot() 箱线图、 hist() 直方图、 par 函数 万平 第二、三天 实战 R 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使用 R 做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等(以生物、医学和生态相关内容为例) 赵国光 第四、五(上午)天 高级 ggplot2 的使用 使用 R 语言进行生物信息学相关的分析 掌握如何使用 ggplot2 绘制更漂亮的图。 使用 R 语言相关的包对基因组、转录组等组学的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分析 闫鹏程 第五(下午)天 讨论 主讲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3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名刊如名校
热度 4 fantry 2013-7-16 11:01
前几天粗略读了任胜利老师博文“ OA 巨匠 Peter Suber 的新作: Open Access (the book) ” 推荐的这本书(下文简称之为“ OA 著作”),再加上经常在科学网看到有关论文发表和学术评价的博文,将一些感想整理如下。 (一)从 OA 的逻辑基础谈起 上述“ OA 著作”反复提及一点: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不是为了金钱(“ not for money ”、“ rather than money ”),将此作为期刊 OA 化的逻辑基础。其基本思想是这样的:科研人员是学术期刊论文的“作者”,同时也是“读者”;作为“作者”的科研人员们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一般没有金钱上的收益,也就是说期刊出版方从科研人员那里是免费获取论文资源的(一般编辑和评审人也是免费服务);然而作为“读者”的科研人员们却不能免费获取到由他们免费贡献给期刊出版方的论文资源(一般由科研人员所在机构向期刊出版方缴纳订阅费后方可获取);这种自己花钱购买自己生产的东西的现象不合理,因此提倡期刊应该 OA 化。 这里不探讨办期刊的成本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成本应该不高),也不探讨期刊订阅费究竟收多少更为合理的问题(订阅费对于一些高校越来越无法承担)。只想从“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不是为了金钱”这一点出发,谈谈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期刊论文究竟为了什么? (二)发文章的动机层次 当问及为什么发文章的时候,也许会有人回答:为了与人分享自己的研究发现( for sharing )(动机 1 )。这个回答很好。但这会是一个人发表文章的唯一动机吗?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分享的动机在其中又占据多大的比重呢? 也许,更多人的回答会是下面这样的: *为了博士毕业(动机 2 ) *为了职称评审(动机 3 ) * 为了岗位聘任(动机 4 ) * 为了课题申请(动机 5 ) * 为了项目结题(动机 6 ) 诸如上述的回答可能还有很多。唉,这样是不是把发表文章的动机说的太功利了。那么再来些不太功利的: * 为了影响( for impact )(动机 7 ) * 为了声誉(动机 8 ) * 为了获得认可(动机 9 ) 上述三个动机似乎也是“有所求”的表现。如果将动机 2-6 视为追求“利”(当然大家都是被逼的,属于被动),动机 7-9 则可视为追求“名”。 借 鉴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将上述动机也以层次塔的形式表示如下: 实际上,发表文章的动机应该是混合型的。对于大部分新人来说,被动逐利的动机占主导地位;当地位稳定后,求名动机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对于牛人来说,也许可以尽情地享受分享的快乐。 由此来看, OA 期刊的逻辑基础是不充分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虽然没有金钱上的收益,但背后所存在的各种名与利是不可否认的。也正是如此,使得科研人员发表论文越来越偏离朴素的、纯真的“分享”需要。 (三)期刊具有学术评价功能 如果说“分享”是发表论文的主要动机,那么论文发表在什么期刊上并不重要。然而,在职称评审、课题结题、博士毕业等情况下,论文所发期刊的水平常常被用来表示论文本身的质量;在获取认可、赢取声誉、追求影响等驱动下,也是希望将论文发表在高质量的期刊上。总之,以刊评文、评人的做法到处可见,期刊承担着重要的学术评价功能。 学术成果质量有高低之分,学术期刊的水平也就有了高低之分。这有其积极的一面,要求新人和牛人发表同一水平的论文并不合理,即使是同一人同一时期论文也有好有差,一定水平的学术成果与一定水平的学术期刊相对应有其现实意义。 消极的一面是,往往将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绝对化,强化了论文发表的逐利动机。由于同行评审的局限,高水平的期刊有时也会拒掉高质量的论文,有时也会接受了一些低质量的论文(可参见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容忍 “ 垃圾 ” ,留下金子 ” ),这使得以刊评文、评人具有不准确性(文双春老师关于学术测不准有一篇很好的文章:“ 能出院士不一定能出大师——学术越评越掉价 ” )。 PLOS ONE 之所以引起争议,也是因其所具有的学术评价功能被认为“不合理”导致的,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利益之争。另外,有些学科不易产生论文,特别是 SCI 论文,因此简单地以 SCI 期刊为评价标准十分不公平。汪晓军老师就在博文“ 教授的门槛(上) ” 中介绍了自己为了迎合职称评审要求而不得不发 SCI 的故事。 尽管如此,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不可能消失,而且可能是永远不会。 (四)名刊如名校 将名刊比作名校也许有一定的道理,这时论文就好比是学生。大家都希望能够上名校,名校也太可能以动机来判断是否录用某一个学生,即使他或她的动机是十分功利的。名校录用的学生不可能各个都是天才、都是精英,但整体上水平是高的;被名校拒绝的学生也有天才、也有金子,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们不可能要求把所有大学都办成一个水平,名校总是存在。这不是不公平,反而应该是一种公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争取进一步提高名校学生录用的准确性(基于才能),进一步提高名校的培养质量。对于期刊,也就是进一步提高期刊论文录用的准确性(基于学术),进一步提高期刊的传播质量。
个人分类: 开放学术|9551 次阅读|8 个评论
问题不是学位论文发表,而是学位论文就是系列学术论文的组合
tarimriver 2013-7-15 19:30
理科研究生(也包括文科)在研究生期间必须发表论文,就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往期刊发表,在毕业时,将自己的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扩充,增加一些内容就成了学位论文。没有那个研究生写学术论文时做A领域的东西,学位论文却写B领域。
2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期刊编辑的角度说说“学位论文可否拆分为期刊论文发表”
热度 1 fengjing413 2013-7-14 22:38
刚才看到关于这个主题的帖子,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942do=blogid=707907 作为期刊编辑,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得分两个方面说。一是先发表论文,再汇总成学位论文;二是已入库的学位论文里的内容再发表到期刊上。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毕业答辩前,根据我国现有评价体系,通常都会要求出几篇sci论文,然后才能答辩。我理解,学位论文应该是读博期间工作的总结提炼。所以,有作者来电话问我,已经发表到期刊上的内容,可否整段抄入学位论文中,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但还得看学校的政策。但是如果是已经写在学位论文里的内容,再想到我们刊上投稿,就不太可能被接受了。因为现在学位论文也都是有在线数据库可以查阅的,你的工作先发在这,后发在那,如果有人要引用,自然会引用先发的学位论文。在天天被影响因子大棒追着赶着的我们编辑来说,白赔了版面,没落着引次,自然是不乐意的。 话又说回来,即使是已经发表在论文里的工作,学生在写入学位论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做一定总结提炼呢,完完全全整段照抄,也未免太惫懒了些。
52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论文发表,敬请关注
何凌云 2013-7-13 11:42
本课题组的新进论文“ Deregulation or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A Counterfactual Perspective on China ’ sElectricity Market Reform ”,已经在 China World Economy 期刊上发表,敬请关注。 论文的摘要请参见: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749-124X.2013.12030.x/abstract 论文的全文链接如下: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store/10.1111/j.1749-124X.2013.12030.x/asset/j.1749-124X.2013.12030.x.pdf?v=1t=hj299oifs=782b71a902f9f679e0dd7ad6d128a6e65ddd3ee2
2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七届同行评议和生物医学论文发表国际大会 芝加哥 9月8-10日
xupeiyang 2013-7-9 13:13
由国际知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和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起和组织的第七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将于2013年9月8日-9月10日在美国芝加哥市召开。会议主题为交流同行评议领域的新研究和科技出版的新见解。 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每4年举办1次,第六届于2009年9年10-12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该会议是生物医学出版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术会议,本次大会将延续前六届会议针对当时生物医学编辑出版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研讨 . 经与第七届同行评议和生物医学论文发表国际大会组委会联系沟通、协调,我社计划组织国内 代表 赴美国参加本次大会。为了感谢您的支持,我社特邀请您参加此次研讨会,请您在百忙之中予以安排。会议通知见附件! 孙丽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 18600862844 010-83120108 会议通知 readdata888888888888888888.doc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2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0大拒稿原因及其避免方式──意得辑关注
wjs2000 2013-6-8 08:44
虽然拒稿让人沮丧,但评审通常会有些有用的意见,所以作者有机会在改投下一家期刊前改进论文。有时候有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没法单靠修改论文就能解决的,例如研究设计的缺陷,但有些常见的问题是可以在写论文时轻易避免的。已经有好几个研究讨论过拒稿的常见原因,以下是导致拒稿的常见错误以及相关的避免方法: 1. 不适当或不完整的统计 ● 使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法 ● 详细叙述统计方法 ● 在适当的地方说明P值与R2值 2. 过度夸大结果 ● 避免将结论叙述的与实际研究发现差距过大 ● 适当告知研究限制 ● 不要引用不相关或过多的信息来支持数据 3. 不适当或理想的仪器 ● 应详细叙述研究方法,所以读者能自行复制实验 ● 如果使用标准方法或仪器,注明先前使用过这个方法或仪器的相关研究 ● 如果问卷等叙述太过冗长,把它放在补充资料里 4. 样本偏颇或太少 ● 检查已发表的文献看看类似的研究适合的样本数 ● 清楚列出包含及排除的条件 5. 内文阅读困难 ● 避免复杂的长句子,使用简单直接的叙述 ● 请讲英文的同事或专家检查你的论文 ● 如果目标期刊的读者是比较广泛的,避免使用行话。 ● 尽量避免使用口语词条,应采用国际文章中常用的标准词汇 6. 问题叙述不足 ● 在摘要及正文开头里清楚陈述研究目标 ● 确认你的结论与假设、问题、目标有前后呼应 7. 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数据报告 ● 重复确认在不同章节提及的类似数据一致性,像是摘要与内文、结果与图表等 ● 与其提供不确定的数据,不如将有用的数据分类来支持假设及目标 8. 不完整、不准确或过时的文献 ● 引用最新发布的文献,引用过时的文献只会曝露出你对该主题的了解不够 ● 不要选择性的排除不支持你研究论点的文献,相反的,可以讨论这些文献让后解释为何你的数据会与现在已知的现况不同。 9. 数据不足 ● 提供足够的数据,如果有的话,可以提交补充数据。 ● 确认数据不是太薄弱导致无法发表 10. 图表缺陷 ● 确认图表内容明确易懂 ● 检查是否用了最适当的数据呈现模式,例如,直方图是不是比线性图更适合用来表现你的数据? 如果你确定你的论文有效传达强力的信息而且没有以上提到的问题,那么拒稿率就会大幅降低
1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伦理和论文发表道德:好的做法
热度 1 liwenbianji 2013-6-6 12:00
大多数科研人员和医师都熟悉科研伦理的概念,特别是在以动物和人作为研究对象时。大多数研究开始前也的确需要从所在研究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处获得批准。此外,就论文发表(包括医学媒体机构的使用)、作者署名、内容转载和数据的有效性也有相关规定。违反科研伦理和论文发表道德规范的行为会造成拒稿甚至被一些期刊禁止投稿。这些行为包括哪些、又该如何避免呢? 下列做法将被视为不符合科研伦理和论文道德规范: • 人和动物研究对象的不当使用 • 署名不端 • 一稿多投 • 重复发表 • 剽窃 • 捏造或篡改数据 多数人可能对第一条最为熟悉。使用人和动物作为试验对象的研究应遵守1975年《赫尔辛基宣言》中规定的伦理标准(世界医学协会2000年于爱丁堡修订),该宣言也促成了伦理委员会的建立。这些规范旨在确保人和动物研究对象的福祉,并规定研究必须要具备受试人提供的知情同意书;即他们已被告知试验的目的和性质,且同意接受此试验。所有使用人和动物为实验对象的研究必须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如果未能遵守,研究者必须解释其所用研究方法的根据并从当地或研究机构的伦理审查机构获得批准。 署名不端问题出版社很想消灭,但现在仍常可见到。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已经就署名资格制订了指南。根据ICMJE指南,署名资格必须基于:①对研究的构思/设计或数据的获取/分析/解释具有实质性贡献;②参与撰写论文,或对重要知识部分进行关键性修改;③同意终稿发表。这三条必须全部满足才能具备署名资格。相对次要的贡献者可在“致谢”部分列出。应当注意的是,一些期刊有自己的署名规定,通常含在《稿约》中。 “一稿多投”是指同时将同一个稿件投到多家期刊。这也许能为你节省些时间,但是一旦被发现你的论文就会被拒稿,并且有可能被禁止向这些期刊投稿。这种险完全不值得去冒。期刊编辑之间会定期会谈,并就可疑稿件进行互相交流。另外,不同的期刊也可能把你的稿件送交同一名审稿人审读,这样你的多投行为就会被发现。所以,在收到一个期刊的最终决定之前不应投到下一个期刊。 “重复发表”是指论文中包含之前已发表过的结果。期刊编辑要求论文具有原创性内容,并已于1969年形成政策:“仅考虑发表满足以下条件的稿件:其实质性内容没有在他处发表过,也没有同时投稿到其他地方”。这被称为Ingelfinger规则,以《新英格兰医学》当时的编辑FranzIngelfinger命名。该规则旨在避免期刊发表之前已发表过从而已失去原创性的材料。ICMJE指南(III.D.2重复发表)重申了该规则,申明“期刊编辑不愿收到此类稿件:其内容大部分已发表过,或包含在另一已投出或已录用的论文中”。这个规定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例外,其中包括学术会议演讲稿及其摘要(尽管是例外,在投稿时还是需要公开说明此情况),以及研究者由于政府的考虑或公共健康的关系而必须发布的数据。 最后三种学术不端行为是:剽窃、捏造和篡改数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把它们列为学术不端的鉴戒。剽窃是指“擅用他人的思想、方法、结果、或语言而未申明出处。这包括通过秘密审读他人论文或经费申请书所获取的信息”(出自Federal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1999)。转述是允许的,但其方式要恰当。如果要进行直接转述就要用引号表明,不然就需要变换说法。捏造是指无中生有地制造并报道数据,篡改则是指对试验进行操纵,或更改已获得的数据,导致所报道文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研究状况。所有学术不端都有严重后果,从拒稿到解雇,以及可能的法律诉讼。 最后,不披露潜在的经济或其他利益冲突也可能被视作不端行为。作者投稿时通常会被要求申明有无利益冲突,其中包括是否有能影响你行为的经济或个人关系,例如你的工作情况、顾问身份和持股情况。利益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或论文发表的障碍,但应予申明。 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医师要知道那些是合乎伦理的行为,哪些是不端行为,这样他们才能避免后者。行为符合伦理能让同行、同事和期刊编辑对你有信心;而行为不端则可导致失去资助、解雇、禁止投稿、甚至法律诉讼。所以,务必要知道界限在那里。 Ethics: following good practice Mostscientists and clinicians are familiar with the concept of ethics as itrelates to research, particularly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 and animalsubjects. Indeed, most studies require ethical approval of theprotocols from an institutional committee (following internationallyestablished guidelines) before the research can commence. Additionalguidelines relate to publications practice (including the use ofmedical communications agencies), authorship, reproduction of content,and the validity of the data being presented. Unethical behavior canlead to rejection or even a ban from some journals. But what comprisesunethical behavior and how can it be avoided? The following practices are considered to be unethical: • Improper use of human subjects and animals in research • Improper authorship • Making multiple submissions of the same manuscript • Submitting a redundant publication • Plagiarism • Data fabr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Thefirst of these is probably the one that most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Experiments on human subjects and animals should follow the ethicalstandards set out in the Helsinki Declaration of 1975 (revised by theWorld Medical Organisation in Edinburgh in 2000), which led to theestablishment of ethics committees. These guidelines ensure the welfareof the animals or human subjects involved in research and require thathuman subjects provide informed consent for the experiments; that is,they are informed of the purpose and nature of the experiments andconsent to being subject to them. All research using human and animalsubjects must comply with the Helsinki Declaration or, if not, theresearchers must explain the rationale underlying their approach andobtain approval from a local or institutional ethical review body. Improperauthorship is unfortunately a frequently occurring practice thatpublishers are keen to put an en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 http://www.icmje.org) have establishedguidelines for qualification for authorship. According to the ICMJE,authorship credit should be based on: 1)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conception and design, or acquisition of data, or analysis andinterpretation of data; 2) drafting the article or revising itcritically for important intellectual content; and 3) final approval ofthe version to be published. All three of these criteria need to besatisfied for a person to qualify for authorship. Lesser contributionsshould usually be noted in the acknowledgments section of themanuscrip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some journals have their owncriteria for authorship; these are usually set out in the Guide forAuthors. “Multiple submissions” refers to the practice of submittingthe same manuscript to more than one journal, simultaneously. Althoughthis might save some of your time, if identified, it will result inyour paper being rejected and a possible ban from publishing in thejournals in question. It simply isn’t worth the risk. Journal editorsregularly talk to each other and will exchange information aboutsuspicious papers. It is also quite likely that different journals willappoint the same peer reviewers, leading to discovery of any additionalsubmissions. Therefore, you should not submit your manuscript to asecond journal until you receive a final decision from the firstjournal. Redundant publications are publications containing findingsthat have already been published. Journal editors want originalcontent, and this was put into policy in 1969 in the form of theIngelfinger rule, “the policy of considering a manuscript forpublication only if its substance has not been submitted or reportedelsewhere”, named after Franz Ingelfinger, the editor of the 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at that time. The aim of this rule was toprotect the journal from publishing material that had already beenpublished and had therefore lost its originality. The rule isreiterated in the ICMJE Guidelines (III.D.2 Redundant Publication),which states that journal editors “do not wish to receive papers onwork that has already been reported in large part in a publishedarticle or is contained in another paper that has been submitted or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elsewhere”. Notable exceptions to this includepresentations at scientific meetings and published abstracts (althoughfull disclosure of these should be made at the time of submission) andsituations in which researchers have been forced to release data in thecourse of government deliberations or because of public healthconcerns. The final three types of unethical behavior, plagiarism,fabr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are listed by the US National ScienceFoundation as definitive example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Plagiarismis “the appropriation of another person’s ideas, processes, results, orwords without giving appropriate credit, including those obtainedthrough confidential review of others’ research proposals andmanuscripts” (Federal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1999).Paraphrasing is allowed, but needs to be performed appropriately:speech marks should be used for direct quotes, otherwise alternativephrases should be used. Fabrication refers to the making up of data orresults and reporting them, while falsification refers to themanipulation of experiments or the modification of obtained resultssuch that the research is not accurately re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All types of misconduct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ranging fromrejection of a paper to termination of employment and possible legalproceedings. Finally, not disclosing any potential conflicts ofinterest, financial or otherwise, could be considered unethicalbehavior. Authors are usually asked to declare potential conflicts ofinterest when submitting manuscripts. These include any financial o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at might inappropriately influence youractions, for example, your employment situation, consultancies, andstock ownership. Conflicts of interest are not necessarily bad, orobstacles to publication, but it is vital that they are declared. Itis important that scientists, engineers and clinicians are aware ofwhat represents ethical and unethical behaviors so that the latter canbe avoided. Behaving ethically will give you the confidence of yourpeers, colleagues and journal editors; behaving unethically could leadto a loss of grant support, unemployment, a ban from journals andpossible legal proceedings. Thus, be aware of the boundaries.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0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几种状态总结
szh2129 2013-5-19 23:20
1. Submitted to Journal 当提交完毕后,显示状态是Submitted to Journal,这个状态是自然形成的无需处理。 2. With editor 如果在投稿的时候没有要求选择编辑,就会先到主编那里,然后主编会分派给别的编辑。这当中就会有另两个状态: ① Editor assigned 编辑指派 ②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该编辑拒绝邀请,这就会让主编不得不将投稿文章重新分派给其它编辑。 3. Reviewer(s) invited 编辑已接手处理,正在邀请审稿人中。有时该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其中原因是编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这时投稿者可以向编辑推荐审稿人。 4. Under review 审稿人的意见已上传,说明审稿人已接受审稿,正在审稿中,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等待(期刊通常会限定审稿人审稿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当然前面各步骤也可能很慢的,要看编辑的处理情况。如果被邀请审稿人不想审,就会decline,编辑会重新邀请别的审稿人。 5. 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 审稿结束,等编辑处理,该过程短则几天,长则无期,有一篇文章出现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状态已近一个月了,还是没有消息。 6. Decision in Process 到了这一步就快要有结果了,编辑开始考虑是给修改还是直接拒,当然也有可能直接接受的,但可能性很小,呵呵。 7.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小修/大修,这个时候可以稍微庆祝一下了,因为有修改就有可能。具体怎么改就不多说了,谦虚谨慎是不可少的(因为修改后一般会再发给审稿人看,所以一定要细心的回答每一个审稿人的每一个问题,态度要谦逊,要让审稿人觉得他提的每个问题都很有水准的,然后针对他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做出答复,能修改的就修改,不能修改的给出理由,而且都要列出来,文章的哪一段哪一行修改了最好都说出来,记住:给审稿人减少麻烦就是给你自己减少麻烦!另注:有时,审稿人会在修改意见里隐讳里说出要你仔细阅读某几篇文献,这时可要注意了,其中某些文章可能就是评审者自己发表的,这时你最好在你的修改稿中加以引用),修改后被拒绝的例子也多不胜数的。 8.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修改后重新提交,等待编辑审理。 9. Accepted 如果不要再审,只是小修改,编辑看后会马上显示这个状态,但如果要再审也会有上面的部分状态。一步会比较快,但也有慢的。看杂志的。 10. Rejected 相信大家见了Rejected,都会很郁闷。但也不要太灰心,耐心将评审意见看完,一般评审者会给出有益的建议,相信看后你会有所收获。 文章来源: http://qikanyun.com/thread-337-1-5.html
2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世界纪录
热度 1 Bobby 2013-5-4 19:11
国人崇拜论文数量,以下就是发表论文数量的世界纪录,以供参拜: Most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One Month - Youssef Bassil Most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One Year - Youssef Bassil Most Research Papers By A Single Author Published In One Year Who has written the most published academic papers? Academic World Records Writing World Records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744 次阅读|4 个评论
英国要求论文发表保证开放获取
热度 13 newlight 2013-4-18 05:28
从今年4月1日开始,英国将对由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论文实施强制性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政策,今后凡是由英国研究理事会(Research Councils UK,RCUK)全部或部份资助的研究项目,在发表论文时,必须保证论文能让所有人免费下载。作者可以选择金OA (Gold OA)或是绿OA (Green OA),RCUK建议优先选择金OA。OA是几年来学术研究界的热门话题。过去学术论文发表在同行评审(peer-review)刊物上之后,读者想要阅读,必须通过图书馆借阅、个人订阅、或是购买加印的单篇论文的方式,那时候OA还是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在互联网普及之后,OA再度被许多研究者提出来,其理由是,如果学术研究是由政府出资,那么已经付了钱的纳税人,就不应该为了看到研究成果而再付一笔钱,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获取论文的过程,如下载PDF格式的论文,成本已经很小,不能成为收费的理由。另外OA本身可以促进知识传播与学术交流,有益于科技发展。 但是对于出版社来说,刊物订阅、单篇论文加印出售等都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当然不愿意自动实行OA。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不少OA刊物,但是传统的订阅型刊物(subscription journal),其中包括一些行业顶尖刊物,许多还不是OA刊物。这就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不满,他们指出,论文写作与修改、论文评审等过程都是由研究者无偿参与的,而出版社不实施OA,相当于劫持了研究者的成果赚钱,而且出钱的大部份还是研究者所在院校的图书馆。 在研究者的抗议甚至联合抵制下,英国政府在去年组织了一个委员会研究对应政策,后来发布了一份报告(Finch Report),建议通过由论文作者向出版社支付费用的方式,“买下”OA权。这实际是一项比较保守的方案,其它激进的方案包括由政府出资通过第三方建立论文出版库等,但显然不如Finch Report建议的方案实用。 很快在这份报告的基础上,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 发布了一份政策文件 ,宣布所有由RCUK的7个研究理事会(跨越文理医学)全额或部份资助的研究项目,自2013年4月1日起,在发表论文时必须保证实现OA,作者可以向RCUK申请专项资金用于向出版社支付OA费用。 RCUK允许作者采用金OA (Gold OA)或绿OA (Green OA),金OA是指通过向出版社支付费用,保证在论文出版之日起,就实现OA;绿OA是指在论文出版之后,出版社享有一段时间的收费期(6-12个月),然后实现OA。这份政策文件明确表示RCUK鼓励作者优先考虑OA,理由是这样可以让成果尽快公开。 对于这一点在研究人员中存在一定的争议,一般来说金OA比绿OA要贵一些,每篇论文的OA费用可达2-5000英镑左右。虽然RCUK有专项资金,但这笔资金并不是政府额外拨款,而是要从RCUK现有的预算中拿出来,OA上的钱花多了,研究经费就少了。而且一些人认为,RCUK的倾向性会鼓励“杂交OA”(hybrid OA)现象,即那些收费获取的刊物,如果作者出得起OA费用,就实行OA,而其它论文依然如故。这些刊物的OA费用通常较贵,而且这么做在推动OA上效果亦不佳。 虽然存有争议,但是英国毕竟跨出了OA的重要一步,在世界各国中也是较为领先的。在学术出版量和出版业两方面,英国都是大国,我们可以继续关注RCUK这一政策将会对学术出版、OA潮流、公众对科研的参与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原文发表在我的循证医疗传播笔记上: http://medcomms.net/blog/2013/04/03/rcuk-open-acces-policy/
个人分类: 循证医学传播|706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再谈SCI 论文发表的价值
热度 32 孙学军 2013-4-14 07:25
再谈 SCI 论文发表的价值 假如我们把发表 SCI 论文简单作为基础理论研究,那么搞这些没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到底价值何在?确实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解释。昨日已经随意写了篇小文,讨论 SCI 论文的价值,主要谈针对人才培养的意义,昨天陪小孩上奥数课期间仔细考虑一下,觉得太肤浅和片面,因此补充说明一下。 一、建立人才体系的需要。 昨天就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这里再补充点。对一个国家来讲,人才培养方面最重要的是建立人才体系,就是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才都不可缺少。有整合技术的高手,有管理的天才,也有分析数据的人才,有思维活跃的科学牛人,绝对不能出现明显的缺项,否则等需要某一大类人才时,发现国内根本找不到,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引进,但在关键时刻就抓瞎了。需要解决某一技术难题时,你能找到懂理论的人给你系统介绍理论细节,你能找到懂设计的人设计出合理的模型,找到技术高手把理论模型变成现实,找到懂材料的人给你拿出符合特殊需要的高性能材料。这样的人才体系培养就要依靠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锻炼就是要给他们经费让他们去折腾去玩科学,大部分人也许折腾不出啥东西,只折腾出一些各个档次的 SCI 论文,没有用的各种专利技术。但最终总有一些人会给我们一些意外的惊喜,并最终提供一大批学科门类齐全的学者队伍,人才可是最重要资源。 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这个和第一条类似,但不同。大家都一直觉得中国的教育存在重视知识灌输,不注重能力培养。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教师素质,特别是科研能力素质存在欠缺也是一个原因。表面上,教学能力上我们经常强调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如何进行板书、如何合理使用电子幻灯、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互动。过去也有许多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学能力非常强的老师。但如果大多数教师都是立足于学习-理解-教授的模式,而对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过程,或者没有亲身经历过新知识产生的过程,是很难在理念上给学生传授和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科学研究的培养过程是学习和理解知识创造的过程,经过相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培养的老师,对知识产生的过程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简单说,如果我们的中学小学教师都经历过真正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过程,那么教学的整体质量就会有大幅度提升的前提。高等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技术创新的需要。 这里不讨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那个重要,其实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整体上和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是不同的阶段,不同层面上的区别。 对科学家个人来讲,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可能不需要过多考虑应用和应用潜力,但对一个国家来讲,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应用和理论都是价值的体现,现在没有用上,不等于将来用不上,这里用不上不等于另外一个方面用不上。技术在本质上总是来自于科学理论的。例如,现在作纳米材料的研究,有人研究各类材料的特性,希望找到各种领域的应用价值,有的则研究这些材料或许对人体产生毒性,并寻找避免损坏的手段,也有人研究这些材料是否存在长期污染的可能等。那么作应用的人就需要去请教作毒性作用或环境污染研究的人,以提高在新材料设计研究中安全性因素。农业革命是依靠自身工作解决人类吃饭穿衣生活基本生存时代,工业革命是大规模使用机械解决人类提高物质生活质量的时代,信息革命时代是解决人类精神生活质量的时代,在新时代知识和信息已经具备明显的经济价值,谁能最早掌握更多新知识新信息,谁就更可能掌握和影响将来的国际地位。今天的基础研究,明天就可能转化成知识和财富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现在已经不是争论科学研究是否可用于提高食物机器制造水平,而是是否拥有信息发布权的时代。 写完才发现,这些问题似乎是明摆着的,可以总结总结是, 开展系统的 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技术的源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国家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具有战略价值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128 次阅读|46 个评论
河南人在荷兰:4. 渐近法的发表很艰难;评论一下控制学术界
热度 21 zhuyucai1 2013-4-5 14:18
在推广渐进理论和研究模型误差上界方面发表了几篇文章。当我把渐近法写好后,发表却拖了十年。 渐近法的文章是我博士工作的集大成。我用 L.Ljung 的渐进理论把系统辨识的四个基本问题系统地解决了一遍,里面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1988 年底把文章投到 Automatica。 有四位审稿人,三位认为想法不错,可以发表;只有一位在一些数学的严格性问题上跟我较真。我当时年轻气盛,不懂怎样对待审稿人,奋起反击。审了三次,被拒绝了。 后来有人告诉我,如果我对审稿人客气一点,文章也就接受了。年轻的朋友要接受我的教训。 不久,将文章扩充后,投到了 IEEEAC。 这次更惨,大部分审稿人对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出并解决四个问题的表达方式不认可(这是因为西方的科学是以分解的方法论为主导的),并认为我的数学描述不严格。有一位审稿的家伙还匿名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这是一个胆大妄为的博士生,以为他能解决辨识的所有问题。他的导师跑到哪儿去了?”还把我导师也捎带上了。 E 教授看到后气得半死。 博士答辩后,跟荷兰同学在 TB 的带领下开了个控制公司叫 IPCOS 。我做研发,兼职做工业项目。我还在纠结渐近法的发表问题。既然学术期刊发表太困难,那就写本书吧。 1993 年我和TB合作出版了一本工业过程辨识的书,把渐近法塞了进去。其实渐近法当时还没有名字。 从 1993 年开始,我用自己的渐近法做工业MPC控制项目,结果很好。到了 1997 年,我将没能发表的渐近法文章加上一个在炼油厂常减压装置的应用结果,投到 JournalofProcessControl。 文章于 1998 发表了。渐近法的名字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的。 1988 年开始投稿,到 1998 年发表,十年后终于一吐为快了。为此我还在 2012 年的 CPC 会议上得了“最慢论文发表奖。”平生第一次得奖。 渐近法文章发表后,辨识与控制界对我的工作开始认可。最显著的标志是 2006 年 IFAC 辨识大会 SYSID2006 的主席 H 教授请我做大会报告( Plenary ),讲渐近法及其工业应用。 开讲前 H 教授介绍我时透露了一个秘密,吓我一跳:他就是 1988 年 Automatica 唯一拒绝我渐近法文章的那个审稿的家伙!我是该哭呢还是该笑,爱他还是恨他?要知今日,何必当初? 借题发挥,评论一下欧美的控制界。控制界有两类研究者,一类是物理直觉好,擅长提出新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我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擅长理论分析和数学证明。两方面都强的人不多。这两类同行紧密的合作是控制理论与技术繁荣发展的基础。许多辨识方法是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提出并发表的,理论分析是若干年后由其他学者做的。控制界还有一个有名的例子是, str m 和 Wittenmark 在 70 年代提出了自适应控制的一个算法,该方法的收敛性 18 年后才被 Guo 和 Chen 证明。 我认为自 1980 年代开始,控制界变得过度强调数学的严格性,好像人人都要当数学家。这也许是一个学科走向成熟、饱和(衰败?最好不是)的标志。在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必须是定理加证明的格式,否则很难发表,不管你有多少好想法。这严重阻碍了新思想的发表,理论变得很苍白。物理直觉好同时理论分析能力强的研究者实在是太少。 再以模型预测控制( MPC )技术的发展来说明控制技术和控制学术界的脱节。 MPC 技术是分别由法国和美国的控制工程师于 1980 年左右研发出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能够解决带约束条件的多变量控制问题,优化算法中能找到全局最优,所以能够有效解决多变量工业生产装置的控制和优化问题。 MPC 技术 1980 年后在石化工业开始应用,取得了提高收益、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减排的巨大的 经济效益。在 80 年代,控制学术界根本看不上 MPC 技术,认为 MPC 算法没有稳定性的理论证明,不是什么好技术。石化控制工业界也不管控制学术界怎么说,该干什么干什么,认为那些教授反正也搞不出有用的方法。到了 90 年代中期 MPC 技术在石化工业已经普及。这时控制学术界坐不住了,开始研究 MPC 。 直到今天,工业 MPC 技术也没有用到多少控制学术界的成果。 当前应用最成功的自动控制方法有两个:单变量的 PID 控制和多变量的 MPC 控制。在控制工业工作了 20 多年,我发现控制学术界对这两个控制技术的贡献实在太小,基本是工业界自己研发的。当我对几个著名的欧美控制教授说这个看法时,得到的答复是:“我们至少为工业界培养了人才。” 倒也是。 上一篇:3.博士研究,提出系统辨识的渐近法 下一篇: 5. 有了渐进法,千方百计找应用
15308 次阅读|52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专家称中国学术期刊需增10倍
pkustm 2013-3-1 16:28
学术腐败藏污纳垢 专家称中国学术期刊需增10倍 2013年02月21日 作者吴学先:文艺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发论文难,学术腐败的新闻屡见不鲜,追究原因,一个现实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我国学术期刊太少。 一、期刊数量与学者人数不成比例 新世纪以来,12年中,我国的学术期刊数量基本上没增加,我听说,只是在2012年,香港的一份杂志在大陆可以发行了,这是唯一多了一份杂志,但那是政论性质的杂志,不是学术的。 那么,需要发表论文的学者增加了多少呢? 1、我国的大学扩招,在校本科生迅速增加,请看数字:1977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27万;2011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75万人。 2、与本科相对应,全国硕士、博士招生也迅速扩大。2012年全国招收硕士生517200人(51.7万);2012年,全国招收博士生67216人(6.7万)。 3、与扩招相适应,全国高校教职员工迅速增加,具体人数难以统计,按师生比1:15计算(研究型高校师生比有些是1:10左右),即一个老师带15个学生,那么,2008-2011在校的四年本科生总数是2560万,加上三年的硕士博士约150万,全国高校老师人数超过200万(不包括退休教授)。这些年留在高校的人员大多是博士毕业,都要发论文以求升迁。 教育部( 微博 )规定,硕士生、博士生在毕业前必须发表论文不少于两篇,每篇不少于5000字。2012在校硕博58.4万人,每人两篇,就是117万篇。 按照规定,在校老师评职称都要看学术成果,200万教职员工每人每年发一篇,就是200万篇论文。 现在对本科生发表论文不太要求了,还真是缓解了很多压力。 除了这些在校学者需要发表论文以外,社会上还有许多科研机构,那些研究人员也要发表论文,比如科研院所。更大的需求者要数新闻媒体和出版界的编辑、记者,他们评职称也要求发表论文。全国的编辑记者真是数不胜数啊,新媒体出现以来,工作人员就成了天文数字了。 这么多人需要发表论文,我国学术期刊的数量实在太少,而且十多年不增加,真是不合时宜。 二、由于学术期刊少,导致论文发表方面出现了许多怪现象。 本人1985年到高等教育出版社任编辑,出版社有几份学术期刊。在十几年里,我们身为编辑,都很正直,作者送礼或"花钱"买版面,我们认为那是很丢人的事情,杂志收钱是行业腐败。可是到了新世纪,情况逐渐变了。2009年,我的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她要评教授,她说可以出多少多少钱给杂志社,只要论文发了,学校可以报销版面费。 "版面费"公开化了、而且合理化了。 还有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香港作者与大陆作者合作发表论文,基本上,这些论文都是大陆学者写的,只因为大陆发表太难,他们不得不依靠香港人,一则,香港学者有钱,他们愿意出钱,买"署名作者"的权利;二则,香港学者英文好,他们可以把大陆学者的论文翻译成英文,推荐到海外发表,这样,"译者"成了"作者"。 这些年,香港学者分享了多少大陆学者的科研成果,那是可以查的:凡是香港学者与大陆学者合著的论文,基本上不用问:论文是大陆学者写的。 香港与大陆学者之间的"不平等合作"被合理化了。 不是大陆学者愿意出卖自己的科研成果,只是因为,他们在大陆买"版面"可能更贵,也可能买都买不到。现在,这种合作已经蔓延到了海外,即中国教授与外国教授合作发论文。 再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教书育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多么崇高的职业,可是,近些年,教育部评估片面追求"科研成果",迫使教师们轻视教学,人人都去搞科研,人人都去抢课题,忽视学生,忽视教学。结果,关心学生的好老师越老越少,各级教育机构以"重视科研"的名义使教书育人的好老师越来越少。 在读硕士和博士大多没有发表论文的渠道(有渠道的人大多出国 留学 ( 微博 )去了),基本上靠老师。老师认识的杂志编辑也是有限的,自己所在专业的杂志就那么几份(各专业的杂志不会超过十份),比如我所在的学科--外国文学杂志,只有四五种,成千上万的人要在这几份杂志上发论文(增刊不算成果,论文集不算成果),要了导师的命也不可能给名下所有的硕士、博士推荐发表的渠道。 导师只能关注重点学生。于是,各种各样的学术腐败就产生了,导师与学生联名发表还算最好的结果了。 有良心的导师只好少招或者干脆不招在校学生了,也有些导师只招政府官员和媒体工作人员,这样的学生自己有门路发表论文。 这又是一个怪圈,导师少招应届学生,就有很多应届生读不了硕士博士,读不了硕博,山村里来的孩子,找工作就更难。 近十余年,学校留校教师都是博士,说实话,他们从本科到博士读书10年,真的穷到家了,若没有父母给买房子,他们靠"讲师"的工资是很难结婚生子快乐生活的。于是,学校老师各找各的门路,靠搞科研评职称提工资,这是最好的老师了;更多的人是出去兼职、兼课,很少人关心自己的教学工作。 每年,家长们把600多万大学生送到大学,遇到的是这样的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体系,实在令人伤心。 三、开闸放水,允许新注册一批又一批学术期刊,让论文发表活跃起来。 文化部、新闻出版署,也许还有教育部,应该解放思想,放手办科研,迅速扩建"期刊"这个科研阵地。 1、允许每一所大学办1-2份研究性杂志。大学办杂志成本很低,教授们都可以做兼职编辑,办一份杂志,一年费用30万左右就够了,再收点"版面费",很容易维持。 2、允许企业办研究性杂志。所有企业都在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仅是"管理"类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专业",比如医药企业,他们生产药品,也研究药效。企业办杂志那就更容易了,他们有钱、有科研人员,依靠杂志他们还可以汇集全国的科研成果,何乐不为。 3、允许社会力量办研究性杂志。 学术杂志迅速增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1、把版权留在国内,而不是流落海外。说不定哪一篇论文就获了诺贝尔奖,科研具有超前性,本国多多留着,总比送给别国好。我国大学扩招如此迅速,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产生科研的"井喷效应",当我们走在科研前列的时候,"版权"就无比重要了。 2、科研论文一般不涉及政治,只是研究成果,好管理,不会像管里网络那样费力。 3、能树立科研好风气,遏制学术腐败。 4、当论文发表比较容易的时候,学校评估系统会得到调整,会把"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平等看待,不再片面强调科研,忽视教学,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有机会聆听好老师的教学,学到真本事。 因此我建议:2013年开放杂志审批权,让学术期刊迅速多起来,让学术成果繁荣起来。 "发表论文"要比"写论文"容易,这才对;写了论文没地方发表,那是不应该的。 大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任务是教学。任何时候都要记得:老师是因为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 想让老师们安心教学,就要打破这个怪圈:一方面用"科研成果"考核老师,一方面又把发表科研成果的"期刊"限制到十年不增加。与此相反,要迅速增加期刊数量,不再用"科研成果"这个单一维度考核教师。 作者吴学先介绍: 文艺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现供职高教出版社。曾任职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华润集团高级研究员,主要著作有《燕卜荪早期诗学与新批评》、《无奈也多彩》、《红色华润》等。 来源:腾讯教育 原文链接: http://edu.qq.com/a/20130221/000236.htm
个人分类: 开放获取|2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投稿期刊---北京霞伟同心文化传播文化
mafei863 2013-2-26 11:08
北京霞伟同心文化传播文化有限公司 总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金燕龙大厦 1008 室 河北分公司地址:石家庄市长安区光华路 195 号电厂街泽龙大厦 404 室 网址: www.bjtongxin.cn QQ : 2223078915 河北分公司座机电话: (13383290081) 联系人: 冯老师(冯艳艳) 手机电话: 13147465103 邮箱: 2223078915@qq.com 老师您好: 首先祝您工作顺利,其次我想向您介绍下我的工作性质,我公司是北京霞伟同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杂志社的协办单位,跟许多杂志社都有合作!我们致力于教育图书出版、论文写作服务为主要的一家文化公司!成立来,公司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时代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中国教育与科学实践杂志社等国内一流出版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展开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老师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但是那样个人投稿花费时间太长,因为您在认真工作之余肯定没法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所以,您可以交给我们来帮您处理,不仅可以替您省去很多时间,最主要是替您省去很多烦恼!时间也快,一般 1-2 个星期就可以给您答复!希望我们的帮助能给您和您的同事省去很多麻烦!最后感谢您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去阅读它!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中国教育与科学实践杂志社等国内一流出版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展开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心文化网是同心人向广大读者朋友们介绍自己最新动态,展现自己最近风采的网络交流平台。同心人始终坚持 “ 服务至上、随需应变 ” 的时代经营理念,脚踏实地、励志发展,最终成长为一家集教育研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信息交流于一体的服务型综合文化机构。 本公司即将出版教辅书有《新要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710 分考前全突破《高等数学》《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编程基础》)》 近期将出版 “ 物流管理方面教材 ” 可免费挂 参编 . 需要详细了解的可联系我! 英语 4 、 6 级卷子,教材;计算机卷子、教材等,各个系老师的著作、教材等都可以出。 各类期刊征稿论文代写代发。 诚招各级代理 咨询 QQ: 2223078915 有新增加 EI 期刊计算机方面有需要的老师可以联系我! 人大复印全文转载(等同或者高于 CSSCI 级别),经济管理类全部专业体育教学 , 不限制作者身份。 新增期刊: 《美国理财通》 CSSCI 期刊 VS 新增期刊: 1 、《江西社会科学》要求本科院校的副高或是博士 2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CSSCI 要求副高和二本院校以上 3 、《管理现代化》 北京 双月刊 要求本科博士或副高 通过率很高 4 、 《经济纵横》吉林长春 CSSCI 要求副高和二本院校以上 5 、 《财经问题研究》 大连 月刊 CSSCI 要求副高和二本院校以上 6 、《统计与决策》湖北 半月刊 CSSCI 硕讲起发 能代写发 7 、《求索》湖南长沙 月刊 CSSCI 要求副高 8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山东 月刊 要求副高 9 、《求实》 cssci 江西 要求本科院校和副高 10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湖南 双月刊 要求本科院校 博士或副高,讲师有课题也可! 11 、《价格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京 月刊 要求本科副高或博士 能代写发 12 、《财经理论与实践》湖南长沙 双月刊 要求本科副高或博士 13 、《小说评论》陕西 双月刊 要求本科副高或博士 14 、《现代经济探讨》江苏社会科学袁主办 月刊 要求本科副高或博士 15 、《江淮论坛》 双月刊 安徽 要求本科博士或副高 16 、《齐鲁学刊》双月刊 安徽 要求本科博士或副高 17 、《学习与实践》月刊 湖北 要求本科博士或副高 18 、《社会科学研究》双月刊 四川 要求本科博士或副高 19 、《经济体制改革》双月刊 四川 要求本科博士或副高 20 、《北方论丛》双月刊 黑龙江 要求博士或副高 21 、《学术论坛》月刊 广西 要求本科博士或副高 经济方面的 22. 《探索》 双月刊 重庆 要求本科起发 硕士讲师起发 EI 类:(期刊对老师的学校职称都没有要求,可以随时代写发,包过,时间短 1. 期刊名: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CIT) 信息技术杂志 2. 期刊名: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JDCTA) 数字技术与 3. 期刊名: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 (AISS) 信息科学与服务科学杂志 4. 期刊名: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gy (IJACT) 信息科学与服务科学杂志 5.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6.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体育类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现在恢复收稿,排年底年初左右 要求作者必须是副教授,不要专科高职院校。审稿 20 天左右,暂不支持代写发 教育类: 1 、《教育探索》黑龙江 月刊 cssci 扩展 要求副高 2 、《职教论坛》 南昌 旬刊 要求副高 带课题 3. 、《教学与管理》 太原 旬刊 4 、《中国成人教育》 济南 半月刊 5 、《教育与职业》 北京 旬刊 要求副高 宏观教育 6 、《黑龙江高教研究》月刊 cssci 扩展 要求本科院校 7.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月刊 要求单科教学 7 、《当代教育科学》 半月刊 8 ·《语文建设》 月刊 文学类: 1 、《作家》 吉林长春 半月刊 2 、《电影文学》 吉林长春 半月刊 3 、《山花》 贵州 半月刊 4 、《戏剧文学》吉林 月刊 5 、《大舞台》艺术类 6 、《短篇小说》 7 、《芒种》 人文社科类: 1 、《湖北社会科学》 武汉 月刊 2 、《湖南社会科学》长沙 双月刊 CSSCI 3 、《重庆社会科学》重庆 月刊 cssci 扩展 要求副高或博士 4 、《中华文化论坛》双月刊 四川 CSSCI 扩展 要求博士或副高 5 、《东南亚纵横》广西 月刊 CSSCI 扩展 可代写发 包过 (教育 英语 体育方面的文章都可) 政治类: 1 . 《人民论坛》北京半月刊 要求本科院校 副高 2.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 3.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 《毛泽东思想研究》 5. 《理论与改革》双月刊 北大南扩 新闻类: 1. 《新闻界》 四川成都 双月刊 2. 《传媒》 3. 《青年记者》 5. 《出版广角》 图书馆学类: 1. 《兰台世界》)沈阳 半月刊 图书档案类核心期刊,北大(档案学类) 2. 《图书馆学刊》 辽宁 月刊 人才学类: 《中国人才》 北京 半月刊 经济、农业类: 1. 《商业时代》 北京 旬刊 2. 《农业经济》 3. 《企业经济》要求本科院校 4. 《物流技术》 5. 《价格月刊》 6000-8000 字符,要求博士或副高  审稿一周  6. 《西南金融》四川 月刊 7. 《世界农业》 北京 月刊 8.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 半月刊 9. 《湖北农业科学》 10. 《农业考古》 11.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双月刊 通过后收全款,可查稿 一年只有 6 期,一期只有 16 篇文章。这个学报后年,铁定进 C 刊, 12. 《企业管理》 会计类: 1. 《财会通讯》 武汉 旬刊 2. 《会计之友》 山西 旬刊 工科学报: 1 、《济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季刊 要求副高和二本院校以上 2 、《湘潭大学自然版》: 湖南 双月刊 要求副高和二本院校以上 3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河南郑州 双月刊 中科双效期刊 4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北 双月刊 要求副高讲师必须带课题 5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武汉 季刊 要求本科院校讲师以上 6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 月刊 医药类: 1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南京 双月刊 北大核心 (药学类) 2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北京 半月刊 北大核心(中国医学类) 3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广州 月刊 CSCD 期刊 4 、《中医杂志》 北京 半月刊 CSCD 期刊 5 、《时珍国医国药》湖北 月刊 计算机技术 / 自动化 / 电子技术类: 1 、《计算机仿真》北京 月刊 2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硕士,讲师以上) 3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硕士,讲师以上,专业方向偏硬件) 4 、《传感器与微系统》(双核心) (硕士,副高或者博士,最好有基金项目,职业学院和一般二类学院不接,网络方向) 5 、 《电子技术应用 》投稿系统可查(硕士讲师以上,最好正规大学,职业学院不接,有基金的最好) 6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系统可查 7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职业学院不接 8 、《传感技术学报》网络方向,职业学院不接,最好有基金 9 、《电气应用》北京 半月刊 10 、《计算机工程 》 博士或者硕士副高学历 11 、《计算机应用研究》可以代写代发对作者身份不制 12 、《现代电子技术》 13 、《计算机应用系统》 环境科学类: 1. 《环境保护》双核心 北京 半月刊 2. 《生态经济》 云南 月刊 机械、仪表工业类: 1 、《机械设计与制造》 沈阳 月刊 2 、《制造业自动化》 北京 月刊 3 、《液压与气动》 北京 月刊 4 、《机械传动》 郑州 月刊 5. 《现代制造工程》 6. 《农机化研究》 7. 《工矿自动化》 煤矿开采类: 1. 《煤炭技术》 哈尔滨月刊 2. 《煤矿机械》 建筑工程类: 1. 《施工技术》北京 半月刊 2.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4.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5.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学术版》 6. 《公路交通科技杂志应用技术版》 7.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体育类: 1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济南 月刊 其他: 1.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3. 《科技与出版》 4. 《编辑之友》可以加急年内 (注:以上所列核心期刊均可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知网查询,保证是正刊;我们作为杂志社的协办单位依靠的是诚信和效率,大部分期刊 7-15 个工作日内可给老师回复是否录用,同时我们会及时给出杂志社编辑的修改意见!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 普通核心: 1 《山东文学》山东济南 月刊 2 《价值工程》河北石家庄 旬刊 3 《当代教育论坛》湖南长沙 月刊 4 《致富时代》广州 月刊 学报类: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湖北 黄冈 双月刊 《咸宁学院学报 》湖北 月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湖南长沙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季刊 基本包发。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4000 字符 2 个版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500 字符两个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武汉 双月刊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本科 黑龙江 双月刊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省级 双月刊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 月刊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季刊 主收思政方向 《赤峰学院学报》月刊 《长江大学学报》 湖北双月刊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甘肃 双月刊 《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普通体育期刊: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世界》 《体育时空》 普通期刊: 《黑河学刊》月刊 黑龙江 2600 字符一版 上知网 《吉林医学》吉林 旬刊 2200 字符一版 上知网 《艺海》 湖南 月刊 2000 字符一版 上知网 《商业文化》北京 月刊 2600 字符 上知网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北京 旬刊 国家级 2800 字一版 上知网 《现代经济信息》黑龙江 半月刊 2500 字符 上知网 《中国职工教育》 2200 字符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站。现收 8 月的文章。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北京 旬刊 1.5 个版起发 《中国集体经济》北京 旬刊 两版 3000 字符,上知网 《中外企业家》 1.5 版起发 3200 字符 经济和管理类,知网,维普,万方,龙源全文收录 《中国商贸》一个版面起发 《河南教育》 《科技创新导报》北京 旬刊 国家级 2800 字一版 上知网 《中外医疗》北京 旬刊 国家级 2200 字一版 上知网 《医药与保健》西安交通大学 月刊 一个版 2600 字符上知网 《医学信息》陕西 旬刊 一个版 2500 字符 上知网 《现代企业教育》山东济南 半月刊 一个版 3000 字 上知网 《中国科技博览》国家级的刊物 3100 字符一个版面 万方和维 《神州》 上万方 3000 字符 《世界家苑》万方收录一版 2500 字符 《现代营销》吉林 月刊 一版 2300 字符 上知网 《大科技》北京 月刊 2200 字符一个版。上知网 《自动化应用》 5000 字符以内 月刊 国家级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类学术期刊 上知网 !-- -- 《商品与质量》 北京 周刊 3100 字符一版 上知网 《教育教学论坛》 2300 字符一个版面龙源维普 万方 《开心世界》 2500 字一个版面 山西省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省一级核心期刊中国知网、龙源、万方等各大期刊网站全文收录。 主要收教育类的文章。 《技术物理教学》 内蒙古 季刊 2500 字符一个版面 上知网 《生物技术世界》 2600 字符 上知网  收 7 月的文章 《美术教育研究》安徽合肥 月刊 2200 字符一版 上知网 《华章·教学探索》 吉林长春 旬刊 2600 字符,上知网 《商场现代化》北京 旬刊 2500 字符一版 上知网 《内蒙古煤炭经济》 2200 字符 1.5 版面起发 上中国知网、中国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全文收录 《教育教学论坛》一个版 1800 字符, 龙源 维普 万方 《品牌》理论版 山西 月刊 一个版面 2200 字符 《金融经济》湖南长沙 半月刊 5000 字一篇 上知网 《财经界》北京 月刊 2200 字符一版 上知网 《科教文汇》安徽 旬刊 2200 字符一版 上知网 《时代教育》四川 月刊 一版 2400 字 上知网 《中国科技教育》 1 个版面 2800 字符 《都市家教》每版 2500 字 江西 《机械研究与应用》甘肃 双月刊 一版 2000 字内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河北石家庄 旬刊 3000 字符一个版 《学苑教育》河北石家庄 半月刊 2200 字符一个版面 上知网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一个版 2300 字符 《法制与经济》 广西 旬刊 一个版 2500 字 上知网 《文史月刊》山西 2200 字符 知网 维普 万方 《今日中国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一个版 2500 字符 知网 《科技资讯》北京 旬刊 省级 2800 一版 上知网 《健康必读》湖南 月刊 一个版 2600 字符 上知网 《校园英语》河北 月刊 一个版 2400 字符 上知网 《科技致富向导》山东 旬刊 一个版 3000 字符 上知网 《科技创业月刊》湖北 武汉 月刊 两个版 4200 字以下 上知网 《电脑知识与技术》安徽 合肥 旬刊 2 个版 4500 字左右上知网 《文艺生活》湖南 月刊 一个版 2200 个字符;上知网 《北方音乐》黑龙江 月刊 2000 字符一版 上知网 《通俗歌曲》月刊 省级 纯音乐类学术期刊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河北省文化厅主管、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省级月刊学术期刊。 《科技传播》半月刊 国家级 自然科学杂志 《沙棘》北京 季刊 2500 字符一版 上知网 《海外英语》 安徽 月刊 一版 2000 字符 上知网 《文教资料》 南京 旬刊 一个版 2200 字 上知网 《音乐大观》 北京 月刊 2500 字符,上知网 《通信电源技术》 武汉 双月刊 一版 2000 字符 上知网 《河南化工》 河南 半月刊 一个版 2200 字 上知网 《中国管理信息化》吉林 半月刊 2500 字符一版 上知网 《数学学习与研究》吉林 半月刊 2200 字上知网 《中小学电教》 吉林 月刊 2200 字一版上知网 《文学教育》湖北 旬刊 2200 字符 1.5 个版起发 上知网 《河南图书馆学刊》 双月刊 河南 3500-5500 字符 上知网 建筑类: 《建筑》半月刊 知网维普 3500 字符数内—主推期刊 《城市建设》旬刊 万方 4000 字符数内 《中国建设信息》国家级 月刊, 3800 字符数 知网 《四川建材》省级 双月刊 6000 字符数内 知网 维普 《商品混凝土》 2500 字符 黑龙江省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门窗》 2500 字符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国家级) 《河南建材》 省级 双月刊 2000 字符数 《建筑设计管理》月刊 3500 字符数 《中国建材科技》 双月刊 5000 字符数 《中华建设》月刊 知网 两版起发每版 2000 字符数 《城乡建设》月刊,暂时不收稿件 知网 《建筑知识》月刊 知网 3500 字符数 《中国城市经济》旬刊,只安排下旬版面 知网 3000 字符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半月刊 知网 3000 字符 《内蒙古水利》双月刊 知网 3500 字符数 《中国房地产业》国家级建筑类刊物 3000 字符一版 《中华建设》国家级建筑类核心刊物 要求 4000 字符内 温馨提示: 【如果老师感觉自己的文章质量较高,抄袭很少,时间不急的,可先尝试自投杂志社,费用会低一些。(相对录用率低很多,时间偏慢)由于核心杂志版面比较紧张,需要评副高,正高的老师需要提前半年到八个月在核心杂志上做准备。评中级的老师,在省级国家级期刊上发论文的老师提前一到两个月做准备。知网收录检索一般比样刊晚 2-3 月属正常】 公司工作流程:【投稿 → 预付定金 - 编辑部审稿通过 → 通过后发电子版用稿单或作者打编辑部电话查稿 → 汇款 → 发纸质用稿单(快递到付,也可不要) → 出刊后邮寄样刊给作者(快递到付)】 注意:有些特殊期刊操作流程可能会有变动 , 望老师理解。 文章被拒的常见原因: 1 )论文主题与期刊报道范围不符。 2 )缺乏创新,重复他人工作。 3 )文章的科学性或技术性存在重大缺陷。 4 )文章不完整,缺少数据支持。 5 )文章错误之多无可挽救。 6 )需重大修改,但认为作者难以修改好。 7 )逻辑混乱,表达不清。 8 )已经发表过相关论文。 9 )来稿量太多,只能割爱择优录用。 10 )科学道德问题:如剽窃、抄袭、一稿多投。 检索期刊的常用网址: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http://www.gapp.gov.cn/cms/cms/website/zhrmghgxwcbzsww/SearchService/xwjgcx.html 中国知网 http://www.cnki.net/ CSSCI ( 2012-2013 )拟收录来源期刊目录 http://cssci.nju.edu.cn/news_show.asp?Articleid=456 万方数据检索 http://c.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aspx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维普网 http://www.cqvip.com/ 诚祝您: 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总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金燕龙大厦 1008 室 河北分公司地址:石家庄市 长安区 建设北大街 228 号 网址: www.bjtongxin.cn QQ : 2223078915 河北分公司电话: 0311-86050460 联系人: 冯老师(冯艳艳) 电话: 13147465103 邮箱: 2223078915@qq.com 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您的满意是我们的追求!! 北京同心文化论文部河北分部北大核心期刊表 敬请保留 欢迎咨询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发表顶级期刊论文
热度 1 GavinGuo 2013-2-26 10:37
吴信东博士(美国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正教授和系主任, TKDE 等多种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的主编和编委) 最重要的九点: 1 、 技术贡献、证据 2 、切忌打击面太广、针对的问题多, 切入点不能超过 2 个 3 、知道你的敌人是谁 4 、选题 5 、实验结果、说服力 6 、 好的前言 7 、 相关工作、引用(该期刊) 8 、 修改文章(详细说明各点) 9 、宽容态度、坚韧不拔 九条信息最重要 1 、 注意你的贡献,说明你的证据 2 、 idea 有两种: ----Your technique solves a problem for the first time 第一次,在某一点上第一次,革命性的,创造性的 ---- 如果不是第一次, Your technique performs better,in one or more of the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1) Behaviour 效果比他好 2) Coverage 覆盖面广 3) Efficiency 速度快、占用空间少 4 ) Useability:Users find X easier to use than its rivals 使用方便 You should avoid claiming too many dimensions but one or two with in-depth evidence. 技术贡献不能多,要针对性,更深入。做得更加深入,切忌打击面广,别人反驳更多。 论文的架构( typical structure of a research paper ): title:Catchy and indicative of your research contribution Catchy 引入注目 indicative 特殊性 题目越长,被拒的可能性越高:例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就三个字, 接下来就是“相对论的能量公式”字多了 indicative---- 说文章的大意,不要太抽象。例如:计算理论 --- 太抽象了 abstract: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problem,your chaim,and the evidence 以上三部分 introduce: 将 abstract 中的 A summary 的两三句话展开 1 ) motivation 动机 2) significance 意义 3 ) an outline of the rest of the paper Related work: 1) A critical review 评判几大典型算法,各存在什么问题 2 )我们的方法对于第一类问题怎么解决,对于第二类问题怎么解决 (批判别人,显出自己) 主编看摘要、前言就基本判决 Problem statement and algorithm design:Explain your ideas in detail Evaluation:evidence to support the claim of your research contribution---unless you can provide proofs for a theoretical on theorems,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always expected Conclusion: 画龙点睛、说你发出文章之后,此刻正在做的,接下来要做的,实验中还有哪些值得接着做的。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Research papers for the premier forums 国外期刊没有长度限制,这是和国内的期刊,例如“计算机学报”有区别 what to know and how to write a top-quality paper 前言最重要,能给审稿人留下印象,就是成功的一半了 1 、 A promising topic ( 一个有前途的主题 ) 2 、 A convincing case (让人信服的例证) 3 、 In-depth analysis of empirical results( 经验结果的深度分析(例如,经验值、参数的设定) ) 4 、 the most important part:the introduction( 最重要的部分,前言 ) Scientific Paper 的撰写(这类论文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不是综述文章,如 review ) Why write a scientific paper 1 、 Advance knowledge in your research field with evidence 有证据表明,在你研究的领域有了提高 / 前进 2 、 Explain your ideas and make them accessible to others 介绍你的主意,使他人理解 3 、 Two key components in a research paper --An explicit claim on your contribution on a research problem 针对某个研究问题,直接陈述你的贡献 ( 自己做的工作要写出来 ) --Your contribution can possibly be a refutation of a hypothesis on the research problem 针对某个研究问题,你的贡献有可能被通过假设来驳斥。例如:你这么做,会不会造成数据丢失(在数据挖掘领域) 光有想法不行,要证明你的想法正确 What to know before you write 1. 考虑读者是谁:根据所投的期刊 To whom are you writing?why will they be reading your writing? 2.Assess the purpose:What should the reader take away? 让读者带走什么 3.Read other people's writing from the forums that you are targeting 从要投的那个期刊上去找相关文章参考 4.Know your enemy:Check who are on the program committee or editorial board,and cite their relevant work with due credit 找编委的文章来参考,毕竟他们在这领域很牛 5.Follow the rules----length limits,formatting standards,etc 投会议,长度多长,可能自动放入一堆,直到截至时,才告诉你论文过长 choose a promising topic 与外国教授(有名的)交流,看他们的论文,问他们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进展,是否有往下做的可能 10 challenging problems -----How to present a convincing case? -----How are your ideas significant (to justify a paper)? -----Some ideas are so simple that have been used many times W/O being published. ----- Is all related work referenced and reviewed? 要与主流的方法进行比较 -----Are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with previous work convincing? ----Have your system been implemented and used,and if so what did it demonstrate from the real world. -----Enough details for your experiment setting.(so that other researchers can verify and improve your results) -----What were the alternatives considered at various points of your experiments?Why and how have you made the choices for your experiments? ( 让别人知道你各种实验参数设置都考虑到了 ) consistent and conclusive 一致性和总结性 -----Can you fine-tune some key parameters to get better or worse results?If so,use figures and tables to show their impacts on your system performances 公平比较,要别人最佳的情况进行比较 ------How d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rrespond to the motivation of the paper? ------What have you found surprising and tried to avoid in these experiments?How generally applicable are these lessons? 如果论文是 8 页纸,那么 4 页是做实验的。 ------The 1/3-2/3 Rule from a reviewer's perspective. 如果论文是 8 页纸,那么前言占 1 页 1 ) 1/3 time to read your introduction and make a decision 2)Remaining 2/3 time to find evidence for the decision -----A good introduction with a good motivation is half of your success. what to cover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problem ----The movivation of your research on the research problem ----The claim of your contribution -----A summary of your evidence to support your claim -----The significance of your contribution -----An outline of the rest of the paper Most important of all:the uniqueness of you research in the field! 最佳投稿方式: 首先投顶级的会议,若被录用,则对论文进行扩展,在题名上加“ * ”,说明:论文缩写版已经被某国际会议录用,投国际期刊
29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规矩与方圆 STROBE-人群研究论文发表要求,写作论文必备秘籍
keylabteam 2013-1-24 15:4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听很多人都说:“你们搞人群研究的,好在国外发表文章”。也听到搞人群研究的说:“搞实验室研究的,容易申请课题和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我想这与小时候总觉得别人家里的饭好吃是一个道理。科学研究也一样,刚刚入门的时候会觉得“很简单”;做下去会感觉“有难度、有困难”,但是别人做的“很容易”;再进一步,会觉得“都不容易”;再做下去,会对你和别人的工作顿生“敬畏”。可以认为,“别人的好”,是灵长类动物在成熟前期共同的心理特征之一。所以才有那句大家都知道的很糙的话。 话说回来,人群研究的论文就是这么好做吗?论文就这么容易发表吗?人群研究位于 医学研究 金字塔的顶端,研究报告的要求就极其苛刻。附件是国际上多个著名期刊对人群研究报告要求的整理,如果没有时间读原文,可以快速浏览一下。如果真的要写这样的论文,还是建议读一下原文。几篇论文都是开放获取的。 有了规矩,方则方,圆则圆。 STROBE(1).pptx
2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偏倚:作者还是编辑的原因?
热度 3 book 2013-1-19 00:01
论文发表偏倚:作者还是编辑的原因?
发表偏倚( Publication bias ),主要指阳性(统计显著)结果论文较阴性结果论文更容易发表的现象,虽然阳性结果论文在实验设计等质量参数上并不优于阴性结果论文。发表偏倚在临床医学领域较为突出,但其实大多领域都存在。之前有研究发现阳性结果论文的发表概率是阴性结果的 2 - 3 倍。关于发表偏倚的原因,有的认为编辑更喜欢阳性结果,有的说作者不喜欢将阴性结果投稿,或者说作者选择性的报道研究结果。 2012 年刚成立的开放获取期刊 F1000Research 最近发表了两篇有关发表偏倚的文章。 Stephen Senn 在其文章中挑战了“编辑倾向于接受阳性结果并非发表偏倚的原因”的观点。 Senn 认为,虽然有证据显示(编辑对)论文的接受率上并没有显得偏倚阳性论文,但要做出“编辑客观对待阳性和阴性论文”以及“发表偏倚与编辑决策无关”这样的论断,一个必需的(而大家常常忽略的)假定是:作者投稿时仅仅考虑文章的质量(实验设计等),而非结果的阳性或阴性。另一种假定是,如果作者投稿时考虑(阳性和阴性)文章的接受概率,那么结果应该是阳性和阴性论文在接受率上无差别,而在文章质量上可能有差别。下面两张示意图与这两种假定有关。 实情是(更接近右边的图),同样接受率背景下,投稿的阴性结果论文在质量上平均高于阳性结果论文,这暗示编辑可能仍然偏爱阳性论文,体现在对阴性论文质量要求更高。 在随后的一篇评论中, Chalmers 和 Dickersin 赞同 Senn 关于期刊编辑影响了发表偏倚的观点,但认为对于“报告偏倚( Reporting bias )”来说,主要原因仍是研究者不喜欢投稿阴性结果。他们认为,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研究者及其赞助者(如医药公司)较期刊编辑更应该承担“背叛”报道义务的责任。 Senn 的文章有意思的是比较分析了论文质量和接受率。我对发表偏倚了解的并不详细,但觉得作者投稿行为和编辑的喜好好像是一个并非容易说清楚的事情,实际情况中,到底是作者主观上(与编辑喜好无关)不愿意投稿阴性结果,还是由于编辑偏爱阳性结果或者说发表概率导致作者(客观被动地)不愿意投稿阴性结果? 相关文献: Senn S (2012) Misunderstanding publication bias: editors are not blameless after all F1000Research 1:59 (doi: 10.3410/f1000research.1-59.v1) Chalmers I, Dickersin K (2013) Biased under-reporting of research refects biased under-submission more than biased editorial rejection F1000Research 2:1 (doi:10.3410/f1000research.2-1.v1)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8456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文发表概念的演化
热度 1 肖建华 2013-1-15 13:33
什么是论文已经发表的标志? 当前,考察一般期刊和著名期刊会给出相同的结论: 能列入参考文献的论文就是已经发表的。 但是,也容许某些非传统出版方式,如学位论文,网站论文(极少)。 但是,也有不同的结论: 1 )一般期刊,只要是正式出版的,就是已经发表的。 2 )著名期刊有一个倾向性, 只有著名期刊上的论文或学术性专著,才被看成是已经发表的 。 几十年前的概念:只要读者(理论上)能够找到的文献就是已经发表的。除了学位论文,正式出版的文献外,自行印刷的论文也算是已经发表的(极少)。 这种演变表现为如下特点: 1 )在参考文献中,对学位论文的引用越来越少; 2 )对非著名期刊或学术性专著的引用越来越少; 3 )除非是公认的网站论文,极少引用。 4 )尽可能引用国际性著名期刊的论文(英文论文)。 这种引用文献的集中化效应在事实上否定了 按出版时间确定优先发现权 的传统,而是将它修改为: 按在著名期刊或学术性专著的出版时间确定优先发现权 。 这是著名期刊得到大量优质稿件的客观基础。这就形成了 垄断 。 当然会有一小批学者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要力图摆脱这种垄断。目前常见的有三种办法: 1 )办网站;这是目前最流行的; 2 )出版专著; 3 )创办新期刊。 为何他们要这样做而不是选择在一般期刊上发表呢? 答案是明确的:读者量(办网站),和面向特定的读者群(出版专著,创办新期刊)。 围绕着加强垄断性和打破垄断性的争斗,一般期刊就面临三个选择: 1 )力争成为名刊; 2 )成为面向特定的读者群的专刊; 3 )被动的等待消亡。 我国的大多数期刊在国际性发表概念的压力下,少部分选择改成英文版,少部分改变为面向特定的读者群的专刊(中文版)。大多数是被动的等待消亡(尤其是高校学报)。 如果我国的大多数期刊在国际性发表概念的压力下消亡了,后果是很可怕的。不仅是文化上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冲击,还有心理上的挫折感。 因而,办好中国的科技期刊为我国自身的发展服务是一个事关重大的战略问题,中国的科技期刊应当针对我国自身的发展问题登出论文,而不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办刊,更不是为了创收而办刊。 也就是说,中国期刊的办刊方针应该是:摆脱国际性著名期刊的垄断,交给学者群办追求读者量的所谓低端期刊(技术类),或是,交给学派办面向特定的读者群的专刊(纯学术类)。 这对于创新性国家建设是基础性的工作。但是,现实离此太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43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一次听到一个作者说“我的文章不用同行评议,直接发表即可”
热度 17 leojiang 2012-10-24 16:34
这两天一直在跟一位英国的学者交流投稿的问题,从谈话得知,他真的是一位高产的学者。今天写信跟我说“另一个杂志约我写的paper我今天完成了,本周内投过去,然后可以准备你们杂志约的稿子了,大概12月中旬能投给你。。。”,当时我就震惊该学者文章写作速度之快,产量之高。接下来另一番言论使我更加震惊,“我的文章不需要外部同行评议,在过去的50年里,我发的文章都没有同行评议。。。如果你们要是把我的文章送去做同行评议,我就不投你们杂志了。。。”。该学者在PubMed里面的发表文章记录有500多条,集中也不乏一些在该学科领域内比较知名的杂志。 我一边跟他说,其实快速的同行评议也是对您的文章能有所帮助,另外也能避免一些小的错误的出现,另一面去请示一下主编。不过我觉得,即使最后收到他的稿子,我也会找2位编委过一下目,再牛的人的文章也不能一点错误没有不是。我还看到今年的诺奖得主在我们出版社其他杂志发表的文章,也是经过同行评议的,而且在发表后还检查出一点小错误,并且发了correction。 不过话说回来,也挺佩服这位学者的自信和坚持的。挺期待能快一点收到他的文章的。
8018 次阅读|28 个评论
季泉生论文发表记
ScienceNews 2012-10-15 15:36
7月初,一个北京常见的桑拿天,编辑部来了一位老先生。他步履匆匆,满头大汗,从书包中拿出一叠材料,讲述了他一篇论文的遭遇。 事实上,30年来,他总是背着沉沉的书包,早出晚归,不停地找人,数学界的、教育界的、出版界的…… 这位老人叫季泉生,已从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原高级工程师的位子上退休13年。 他的故事从1982年开始。 引子 1982年3月6日凌晨1点,济南钢铁集团济钢中板厂发生了一起特大设备事故。2300中板三辊轧机作为机械保护的安全销未断,而主减速机遭到了破坏。所有齿轮轮齿都打出了裂缝,高速端6条M64的箱盖、箱座连接螺栓全部拔断,停产二十多天,经济损失巨大。 当时在山东冶金职工大学机械专业任教师的季泉生参与分析事故,帮助寻找原因。 这个事故发生得蹊跷,与季泉生正讲授的机械专业教科书内容完全不符。于是,他向力学家、工程教育家刘先志请教。 刘先志时任山东省副省长、山东大学教授,有纯粹数学和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等学科背景,其研究既有对科学史上的力学难题的探究,也有对工程实际中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30年后,季泉生对刘先志的话记忆犹新:“课题很难,既要有深厚的数学力学知识,还要有机械 和冶金、轧钢的工艺知识。我现在已经76岁,身体不太好,力不从心。我跟清华大学教授钱伟长关系很好,他数学、力学造诣很深,机械设备也很好,但怕他不熟 悉冶金和轧钢工艺。我还真找不到一位以上各方面都比较熟悉的科研人员来帮助你们。” 就一般工艺而言,常规的机械设备都是由电动机驱动,负载由电机带动。但此轧机是不可逆轧机,靠惯性咬入,瞬态电机来不及反应,仍然是空载电流。所以动力学的数学力学模型与一般设备不同。 季泉生等人结合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采用霍尔哲法、模态分析法、传递矩阵法(数值解法)、微分算子法、拉普拉斯变换法(后两种是解析解法)进行分析。其中四种方法异途同归,唯有微分算子法结果不对。 受拉普拉斯变换法运算法则的启发,季泉生等人提出新微分算子法来解常微分方程组,求解轧机扭振动态响应,计算系统固有频率和各轴段的扭矩放大系数(TAF)。 随后,季泉生写出一篇论文《微分算子法解常微方程组的新解法及在轧机扭振计算中的应用》。 中板厂根据季泉生等人提供的数据重新设计了安全销,二十多年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故,直到该设备被四辊轧机代换。 溯源数学教科书 季泉生认为苏联科茹夫尼柯夫的《带弹性键环机械动力学》教材应用微分算子法求解轧机动态响应有错误,是导致计算出现问题并最终产生事故的根本原因。 1984年夏,季泉生在听钱伟长《广义变分原理》讲座时向钱伟长提出此问题。季泉生清晰地记得钱伟长说:“我一辈子还未接触此问题,你赶快把论文寄到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给我看看。” 但此后季泉生未收到任何回音。 1987年底,季泉生又辗转找到清华大学机械原理教研室主任、我国第一本《机械动力学》专著 作者、机械动力学专家唐锡宽教授。季泉生回忆:“唐教授说,苏联科茹夫尼柯夫的《带弹性键环机械动力学》是一本经典著作,还未翻译成中文。你发现了里面有 错误。我们一定帮助你把论文发表出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唐锡宽帮助,1988年2月,季泉生将论文投稿给美国纽约大学主办的第六届国际模态分析会议,经审核被录用在《第六届国际模态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中。 纠错教科书 季泉生认为,数学教科书中“微分算子法”解常微方程组方法有错误,但教科书的作者们又因为各种原因未予修改。 1990年,冶金出版社出版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林鹤的《机械振动理论及应用》,该书采用新微分算子法,修正了苏联科茹夫尼柯夫《带弹性键环机械动力学》的微分算子法。 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教授丁同仁、李承治主编的《常微分方程教程》,当季泉 生指出其方程式有错误时,丁同仁说自己已经80多岁了,没有精力来处理,让其找别的部门解决。李承志则表示,新版教材考虑算子法、拉氏变换法已有软件,不 再列此内容。季泉生说:“微分算子法方法有错误,据此所编软件不能对吧!”他回答说:“你们搞力学与我们的数学方法不同,力学的方法不对!” 无独有偶,1992年12月,钱伟长的著作《微分方程的理论及其解法》(国防工业出版社)问世,也采用了新微分算子法。 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材《高等数学》(第五版)的编著者樊映川已经去世,邱伯驺教授负责。后者给季泉生回信说:“教材没有涉及微分算子法解常微方程组的内容。” 论文发表不顺 季泉生为纠正他眼中数学教科书中“微分算子法”解常微方程组方法的错误,找过很多数学界和出版界的名人及其学生、同事等。 他的小记事本已经翻得起了毛边,上面密密麻麻,用蝇头小字记录了无数人的电话和地址。季泉生对这个旧本子视若珍宝。他说:“我何时何地找过何人都要记载下来。” 季林红是唐锡宽的弟子。1998年唐先生去世之后,季泉生就成了时任清华大学精仪系设计工程研究所所长的季林红及其同事们、学生们的常客。 季林红对季泉生的评价很复杂。“我很佩服老先生锲而不舍的精神,他在学术上的专研劲头和对解析解的推导应该肯定。” 每月只有一千多块钱退休工资的季泉生经常坐公交车,从住处中国农科院大院坐到清华,天气再热都舍不得打车,渴了也都舍不得买水喝。 2006年,季泉生找到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中国数学会原秘书长王长平教授,王长平答复季泉生说:“原国际学术会议审稿不严格,一律无效,必须要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出来,我们才能受理此问题”。 2007年,被季泉生经历感动的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韩惠鹏给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写了亲笔信,希望能在百忙之中给予关照。该社张姓总编辑后来做了一番工作,说这是学术问题,请中国数学会来研究解决。 后来,季泉生相继投稿到中国数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应用数学学报(中文版、英文版)》,他们认为内容不符合要求,论文的水平不够格,不予录用。 季泉生又投到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办的《力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说这是数学问题,只能找数学杂志来发表。 经过一位北京大学教授介绍,季泉生又找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数学的实践 与认识》杂志编辑部。杂志副主编说,此稿已经审核,可以发表,但是你不能说谁有错误,你只能写你想出了一个新方法。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季泉生拿回了论文。编 辑部改称:“你必须和院士联名发表。”季泉生也找了几个院士,但院士们认为这是科学道德问题,没有参加科研,怎么能联名呢? 2007年6月,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机械动力学和工程机械专家闻邦椿也研究相关领域后,季泉生去信告知自己的遭遇。 “季泉生教授提出了新微分算子法,并将其应用于轧机扭振计算和多点啮合柔性传动的分析中去, 丰富了机械动力学分析方法,并对冶金设备的动力学分析作出了贡献。季教授文章中的公式由我的博士生姚红良详细推导。他一直从事机械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但实 际工程经验较少,以后要多向季教授请教。”闻邦椿回信建议季泉生再接再厉,利用新微分算子法继续分析各种设备的扭振问题。 但近日,本刊记者电话连线闻邦椿时,他表示,当年的亲笔签名信由学生姚红良博士代写。本刊记者随后发邮件请闻邦椿确认相关信息。但截止发稿,他都没有回复记者的邮件。 记者继而打电话和上门拜访,很多数学家多有推辞,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观点。 《力学学报(英文版)》一位编辑告诉季泉生:“涉及大数学家的方法有错误,在中国哪个杂志都不能发表,只能到国外发表。” 论文到底有多大价值? 柳暗花明又一村。2012年8月30日,美国《现代机械工程》(Modern Mechanica Engineering)杂志第二卷第三期刊登了季泉生的论文“A New Differential Operator Method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Vibration”。9月3日,该期杂志上线。 经查,《现代机械工程》并未被SCI收录,目前只是开放读取(Open Access)期刊。 截至10月6日,该篇论文的下载量为181,但仍未有引用。 “我与国内的一些杂志联系,他们还是很感兴趣的,只是发表周期太长,我才想到投到国外杂志去,国外杂志的发表周期较短。”本刊记者连线了论文的第三作者季林红。 为什么季泉生的论文会被国内学术期刊一再拒绝刊登呢? 季林红强调说,尤其是目前关于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基本都采用数值解法,通过有限元或其他方 法进行数值计算分析,由于采用迭代等不同计算方法,其分析结果比解析法还精确。所以,动力学界和数学领域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专家关心某个机械系统的解析模型 是不是准确、数学教科书给的公式之适用条件是不是严谨等。 除非数学家们对此“传统”问题还感兴趣,现在在动力学和数学领域的年轻专家们不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针对机械系统的研究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解法尽管有问题,但是在对实际机械系统的分析计算中已经用得不多了。这也是大家不重视的原因之一。”季林红说。 季林红说:“老先生已经72岁了,为此事奔波多年,非常不容易。我就尽量帮他了却这个夙愿吧!” “我不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他找唐先生没有,那时我在国外留学。他来找我的时候唐先生已经去世,数学教科书都存在这个问题而唐先生清楚的话可能可以解决。”季林红道。 对此,季泉生表示,1989年前妻车祸,瘫痪住院治病,牵扯了不少精力,由此,隔了好多年才继续找人。他自己也从山东冶金职工大学调至济南钢铁集团北京办事处。 在论文频频遭拒的原因分析上,季林红与季泉生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关于论文也只是最近几年才 拿出来,并不是一直发表不出去,至少我知道的是这样。我还真不知道哪个机械领域的杂志拒稿。因为有专家说只要他的论文在杂志上发表了,教科书才改,老先生 才急着发表出来,所以我才帮助他联系杂志,在这之前老先生并没有让我帮助联系杂志发表。 季泉生的女儿季晓梅是论文的第二作者。她曾是北京大学数学博士,现在美国纽约的叶史瓦大学做博士后。 季晓梅曾从美国打来电话,劝导父亲说:“你不要管了,现阶段恐怕在中国是解决不了的!你要思想开朗想得开,尊重现实,不要因此得忧郁症,更不能有轻生的念头。” 季晓梅在美国联系了几个杂志也发表不了,她也曾恳求季林红帮助发表。 据季晓梅表示,当时《现代机械工程》杂志编辑部提出即使中国的教科书错了,而美国教科书没错,他们也不会发表。于是,季晓梅找来几本美国教科书,指出也有同样的错误,编辑部才同意录用发表。 然而,70多岁的季泉生仍然坚持乘着公交车在北京奔走,他仍期望有关领导能出面纠正《高等数学》、《常微分方程》和《数学手册》的错误。■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10期 调查)
1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136篇论文发表 Web of Science
hexm89267 2012-9-3 15:05
第 1 条,共 136 条 标题: Charge/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lfurized polyacrylonitrile composite with different sulfur content in carbonate based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batteries 作者: Wang, L (Wang, Li); He, XM (He, Xiangming); Li, JJ (Li, Jianjun); Chen, M (Chen, Min); Gao, J (Gao, Jia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72 页: 114-119 DOI: 10.1016/j.electacta.2012.04.005 出版年: JUN 30 2012 第 2 条,共 136 条 标题: LiCoO2 nanoplates with exposed (001) planes and high rate capability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Xiao, XL (Xiao, Xiaoling); Liu, XF (Liu, Xiangfeng); Wang, L (Wang, Li); Zhao, H (Zhao, Hu); Hu, ZB (Hu, Zhongbo); He, XM (He, Xiangming); Li, YD (Li, Yadong) 来源出版物: NANO RESEARCH 卷: 5 期: 6 页: 395-401 DOI: 10.1007/s12274-012-0220-7 出版年: JUN 2012 第 3 条,共 136 条 标题: The effect of local current density on electrode design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Wang, M (Wang, Ming); Li, JJ (Li, Jianjun); He, XM (He, Xiangming); Wu, H (Wu, Ha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207 页: 127-133 DOI: 10.1016/j.jpowsour.2011.12.063 出版年: JUN 1 2012 第 4 条,共 136 条 标题: Charge rate influence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FePO4 electrode with redox shuttle additive in electrolyte 作者: Huang, XK (Huang, Xiankun); Wang, L (Wang, Li); Liao, HY (Liao, Hongying); Meng, R (Meng, Rong); Li, JJ (Li, Jianjun);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8 期: 5 页: 501-505 DOI: 10.1007/s11581-012-0673-4 出版年: MAY 2012 第 5 条,共 136 条 标题: Macromolecule plasticized interpenetrating structure solid state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作者: Wang, L (Wang, Li); Li, N (Li, Ning); He, XM (He, Xiangrning);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68 页: 214-219 DOI: 10.1016/j.electacta.2012.02.067 出版年: APR 30 2012 第 6 条,共 136 条 标题: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Doping in LiMnPO4 作者: Wang, L (Wang, Li); Zhang, LW (Zhang, Liwu); Li, JJ (Li, Jianjun); Gao, J (Gao, Jia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7 期: 4 页: 3362-3370 出版年: APR 2012 第 7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of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LiMnPO4 via MnPO4 center dot H2O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y Prepared By Facile Precipitation 作者: Wang, L (Wang, Li); Sun, WT (Sun, Wenting); Li, JJ (Li, Jiangjun); Gao, J (Gao, Jian); He, XM (He, Xiangmi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7 期: 4 页: 3591-3600 出版年: APR 2012 第 8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of Size-controllable LiFePO4/C Cathode Material by Controlled Crystallization 作者: Yang, G (Yang, G.); Jiang, CY (Jiang, C. Y.); He, XM (He, X. M.); Ying, JR (Ying, J. R.); Gao, J (Gao, J.); Wan, CR (Wan, C. 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NEW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卷: 15 期: 2 页: 75-78 出版年: APR 2012 第 9 条,共 136 条 标题: Well-ordered spherical LiNixCo(1-2x)MnxO2 cathode materials synthesized from cobolt concentration-gradient precursors 作者: Huang, ZL (Huang, Zhenlei); Gao, J (Gao, Jian); He, XM (He, Xiangming); Li, JJ (Li, Jianju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202 页: 284-290 DOI: 10.1016/j.jpowsour.2011.10.143 出版年: MAR 15 2012 第 10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Spherical Li4Ti5O12/C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作者: Gao, J (Gao Jian); Mu, X (Mu Xin); Li, JJ (Li Jian-Jun); He, XM (He Xiang-Mi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卷: 27 期: 3 页: 253-257 DOI: 10.3724/SP.J.1077.2012.00253 出版年: MAR 2012 第 11 条,共 136 条 标题: Influence of Carbon Sources on the Preparation of Li5Fe0.8Co0.2O4 and it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作者: Ding, KQ (Ding, Keqiang); Wang, L (Wang, Li); Li, JJ (Li, Jianjun); Jia, HT (Jia, Haitao);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7 期: 2 页: 1611-1619 出版年: FEB 2012 第 12 条,共 136 条 标题: Electro-therm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作者: Ye, YH (Ye, Yonghuang); Shi, YX (Shi, Yixiang); Cai, NS (Cai, Ningsheng); Lee, J (Lee, Jianjun);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199 页: 227-238 DOI: 10.1016/j.jpowsour.2011.10.027 出版年: FEB 1 2012 第 13 条,共 136 条 标题: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Study of LiNi1/3Co1/3Mn1/3O2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Wang, L (Wang, Li); Zhao, JS (Zhao, Jishi); He, XM (He, Xiangming); Gao, J (Gao, Jian); Li, JJ (Li, Jianjun);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7 期: 1 页: 345-353 出版年: JAN 2012 第 14 条,共 136 条 标题: Investigation of Modified Nature Graphite Anodes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作者: Wang, L (Wang, Li); Zhao, JS (Zhao, Jishi);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Zhao, HP (Zhao, Haipeng); Gao, J (Gao, Jian); Li, JJ (Li, Jianjun);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7 期: 1 页: 554-560 出版年: JAN 2012 第 15 条,共 136 条 标题: An electrochemical and 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of porous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for LIB 作者: Zhao, HP (Zhao, Hai-peng); Zhang, G (Zhang, Ga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8 期: 1-2 页: 11-18 DOI: 10.1007/s11581-011-0579-6 出版年: JAN 2012 第 16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V-LiFePO4 cathode material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Yang, G (Yang, Gai);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He, XM (He, Xiangming); Ying, JR (Ying, Jierong); Cai, FP (Cai, Feipe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8 期: 1-2 页: 59-64 DOI: 10.1007/s11581-011-0620-9 出版年: JAN 2012 第 17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Li5Fe1-xMnxO4/CNT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Ding, KQ (Ding, Keqiang); Wang, L (Wang, Li); Li, JJ (Li, Jianjun); Jia, HT (Jia, Haitao);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6 期: 12 页: 6165-6176 出版年: DEC 2011 第 18 条,共 136 条 标题: AlF3 coating of LiNi0.5Mn1.5O4 for high-performance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G (Li, Jiangang); Zhang, YY (Zhang, Yayuan); Li, JJ (Li, Jianjun); Wang, L (Wang, Li); He, XM (He, Xiangming); Gao, J (Gao, Jian)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7 期: 8 页: 671-675 DOI: 10.1007/s11581-011-0617-4 出版年: NOV 2011 第 19 条,共 136 条 标题: A carbon-LiFePO4 nanocomposite as high-performance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Ren, JG (Ren, Jianguo); Pu, WH (Pu, Weihua); He, XM (He, Xiangmi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7 期: 7 页: 581-586 DOI: 10.1007/s11581-011-0599-2 出版年: SEP 2011 第 20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FePO4/C Cathode Materials from Different Precursors 作者: Gao, J (Gao, Jian); Li, JJ (Li, Jianjun); He, XM (He, Xiangmi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6 期: 7 页: 2818-2825 出版年: JUL 2011 第 21 条,共 136 条 标题: A Solid-State Method for Preparing Cobalt-Doped Li5FeO4 Using Fe(NO3)(3) as the Iron Source 作者: Ding, KQ (Ding, Keqiang); Wang, L (Wang, Li); Li, JJ (Li, Jianjun); Jia, HT (Jia, Haitao);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6 期: 7 页: 2859-2868 出版年: JUL 2011 第 22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of Nano-LiMnPO4 from MnPO4 center dot H2O Prepared by Mechanochemistry 作者: Wang, L (Wang, Li); Sun, WT (Sun, Wenting); He, XM (He, Xiangming); Li, JJ (Li, Jianju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6 期: 6 页: 2022-2030 出版年: JUN 2011 第 23 条,共 136 条 标题: Effect of slurry preparation and dispersion o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LiFePO4 composite electrode 作者: Zhang, WJ (Zhang, Wenjia);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Li, JJ (Li, Jianju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7 期: 5 页: 473-477 DOI: 10.1007/s11581-011-0560-4 出版年: JUN 2011 第 24 条,共 136 条 标题: Kinetic investigation of sulfurized polyacrylonitrile cathode material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作者: Wang, L (Wang, Li); Zhao, JS (Zhao, Jishi); He, XM (He, Xiangming);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6 期: 14 页: 5252-5256 DOI: 10.1016/j.electacta.2011.03.009 出版年: MAY 30 2011 第 25 条,共 136 条 标题: Recent Advances in the LiFeO2-based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G (Li, Jiangang); Li, JJ (Li, Jianjun); Luo, J (Luo, Jing); Wang, L (Wang, Li);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6 期: 5 页: 1550-1561 出版年: MAY 2011 第 26 条,共 136 条 标题: Flexible Free-Standing VO2(B) Nanobelt Films as Additive-Free Cath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Huang, JJ (Huang, Jijiang); Wang, XF (Wang, Xiaofei); Liu, JF (Liu, Junfeng); Sun, XM (Sun, Xiaoming); Wang, L (Wang, Li);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6 期: 5 页: 1709-1719 出版年: MAY 2011 第 27 条,共 136 条 标题: Solid state synthesis of LiFePO4 studied by in situ high energy X-ray diffraction 作者: Chen, ZH (Chen, Zonghai); Ren, Y (Ren, Yang); Qin, Y (Qin, Yan); Wu, HM (Wu, Huiming); Ma, SQ (Ma, Shengqian); Ren, JG (Ren, Jianguo); He, XM (He, Xiangming); Sun, YK (Sun, Y. -K.); Amine, K (Amine, Khalil)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卷: 21 期: 15 页: 5604-5609 DOI: 10.1039/c0jm04049e 出版年: 2011 第 28 条,共 136 条 标题: The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lfur composite cathode 作者: Wang, L (Wang, Li);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Pu, WH (Pu, Weihua); Li, JJ (Li, Jianjun); Gao, JA (Gao, Jian)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6 期: 8 页: 689-695 DOI: 10.1007/s11581-010-0451-0 出版年: NOV 2010 第 29 条,共 136 条 标题: Investigation of SnO2-modified LiMn2O4 Composite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Wang, L (Wang, Li); Zhao, JS (Zhao, Jishi); Guo, SH (Guo, Shaohua); He, XM (He, Xiangmi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5 期: 8 页: 1113-1126 出版年: AUG 2010 第 30 条,共 136 条 标题: The impact of carbon shell on a Sn-C composite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Ren, JG (Ren, Jianguo);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K (Wang, Ke); Pu, WH (Pu, Weihua)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6 期: 6 页: 503-507 DOI: 10.1007/s11581-010-0435-0 出版年: JUL 2010 第 31 条,共 136 条 标题: Kinetic Investigation of LiCoO2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作者: Zhao, JS (Zhao, Jishi); Wang, L (Wang, Li); He, XM (He, Xiangming);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5 期: 4 页: 478-488 出版年: APR 2010 第 32 条,共 136 条 标题: Shape Control of CoO and LiCoO2 Nanocrystals 作者: Wang, DS (Wang, Dingsheng); Ma, XL (Ma, Xiaoling); Wang, YG (Wang, Yanggang); Wang, L (Wang, Li); Wang, ZY (Wang, Zhongying); Zheng, W (Zheng, Wen); He, XM (He, Xiangming); Li, J (Li, Jun); Peng, Q (Peng, Qing); Li, YD (Li, Yadong) 来源出版物: NANO RESEARCH 卷: 3 期: 1 页: 1-7 DOI: 10.1007/s12274-010-1001-9 出版年: JAN 2010 第 33 条,共 136 条 标题: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Orthorhombic LiMnO2 Nano-Particles and LiMnO2 Nanorods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作者: Xiao, XL (Xiao, Xiaoling); Wang, L (Wang, Li); Wang, DS (Wang, Dingsheng); He, XM (He, Xiangming); Peng, Q (Peng, Qing); Li, YD (Li, Yadong) 来源出版物: NANO RESEARCH 卷: 2 期: 12 页: 923-930 DOI: 10.1007/s12274-009-9094-8 出版年: DEC 2009 第 34 条,共 136 条 标题: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lfur composite cathode for reversible lithium storage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Wang, L (Wang, Li); Pu, WH (Pu, Weihua);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5 期: 4 页: 477-481 DOI: 10.1007/s11581-008-0267-3 出版年: AUG 2009 第 35 条,共 136 条 标题: ZrO2 coating of LiNi1/3Co1/3Mn1/3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G (Li, Jiangang); Zhang, Q (Zhang, Qian); Liu, C (Liu, Chao);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5 期: 4 页: 493-496 DOI: 10.1007/s11581-008-0263-7 出版年: AUG 2009 第 36 条,共 136 条 标题: Recent advances in layered LiNi (x) CoyMn1-x-y 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作者: Wang, L (Wang, Li); Li, JG (Li, Jiangang);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卷: 13 期: 8 页: 1157-1164 DOI: 10.1007/s10008-008-0671-7 出版年: AUG 2009 第 37 条,共 136 条 标题: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rF2-coated LiNi1/3Co1/3Mn1/3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G (Li, Jiangang); Wang, L (Wang, Li); Zhang, Q (Zhang, Qian);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190 期: 1 特刊: SI 页: 149-153 DOI: 10.1016/j.jpowsour.2008.08.011 出版年: MAY 1 2009 第 38 条,共 136 条 标题: Expansion and shrinkage of the sulfur composite electrode in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Wang, L (Wang, Li); Pu, WH (Pu, Weihua);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190 期: 1 页: 154-156 DOI: 10.1016/j.jpowsour.2008.07.034 出版年: MAY 1 2009 第 39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Ni0.6Mn0.4-xCoxO2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G (Li, Jiangang); Wang, L (Wang, Li); Zhang, Q (Zhang, Qian);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189 期: 1 特刊: SI 页: 28-33 DOI: 10.1016/j.jpowsour.2008.12.046 出版年: APR 1 2009 第 40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LiCoO(2) cathode materials from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G (Li, Jiangang); Zhao, RS (Zhao, Rusong); He, XM (He, Xiangming); Liu, HC (Liu, Huachen)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5 期: 1 页: 111-113 DOI: 10.1007/s11581-008-0238-8 出版年: FEB 2009 第 41 条,共 136 条 标题: A Si-SnSb/pyrolytic PAN composite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Zhao, JS (Zhao, Jishi); Wang, L (Wang, Li); He, XM (He, Xiangming);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3 期: 24 页: 7048-7053 DOI: 10.1016/j.electacta.2008.05.040 出版年: OCT 15 2008 第 42 条,共 136 条 标题: A new process of preparing composite microstructure an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作者: Zhao, HP (Zhao, Hai-pe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184 期: 2 特刊: SI 页: 532-537 DOI: 10.1016/j.jpowsour.2008.02.064 出版年: OCT 1 2008 第 43 条,共 136 条 标题: THERMAL ANALYSIS OF SULFURIZATION OF POLYACRYLONITRILE WITH ELEMENTAL SULFUR 作者: He, XM (He, X-M.); Wang, L (Wang, L.); Pu, WH (Pu, W. -H.); Ren, JG (Ren, J-G.); Wu, W (Wu, W.); Jiang, CY (Jiang, C. -Y); Wan, CR (Wan, C. -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 卷: 94 期: 1 页: 151-155 DOI: 10.1007/s10973-008-9008-0 出版年: OCT 2008 第 44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of star macromolecules for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作者: Li, N (Li, Ning); Wang, L (Wang, Li); He, XM (He, Xiangming);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4 期: 5 页: 463-467 DOI: 10.1007/s11581-007-0192-x 出版年: SEP 2008 第 45 条,共 136 条 标题: Charge/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lfur composite electrod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current density in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Ren, JU (Ren, Jianguo); Wang, L (Wang, Li); Wang, JL (Wang, Jiuli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4 期: 4 页: 335-337 DOI: 10.1007/s11581-007-0159-y 出版年: JUL 2008 第 46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of Si-SnSb/pyrolytic polyacrylonitrile composite anode for reversible lithium storage 作者: Zhao, JS (Zhao, Jishi);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NEW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卷: 11 期: 3 页: 187-192 出版年: JUL 2008 第 47 条,共 136 条 标题: Modification of natural graphit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作者: Zhao, HP (Zhao, Haipeng); Ren, JG (Ren, Jianguo); He, XM (He, Xiangming); Li, JJ (Li, Jianju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SOLID STATE SCIENCES 卷: 10 期: 5 页: 612-617 DOI: 10.1016/j.solidstatesciences.2007.10.017 出版年: MAY 2008 第 48 条,共 136 条 标题: A novel composite anode for LIB prepared via template-like-directed electrodepositing Cu-Sn alloy process 作者: Zhao, HP (Zhao, Haipe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4 期: 2 页: 113-120 DOI: 10.1007/s11581-007-0157-0 出版年: APR 2008 第 49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micro-porous membrane electrod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reparing anodes of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作者: Zhao, HP (Zhao, Haipe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He, XM (He, Xiangming); Ren, HG (Ren, Hanguo);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卷: 310 期: 1-2 页: 1-6 DOI: 10.1016/j.memsci.2007.11.044 出版年: MAR 5 2008 第 50 条,共 136 条 标题: FeS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batteries 作者: Feng, X (Feng Xu);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PROGRESS IN CHEMISTRY 卷: 20 期: 2-3 页: 396-404 出版年: MAR 2008 第 51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P(AN-MMA) gel electrolyte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Pu, WH (Pu, Weihua);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Tian, Z (Tian, Zhe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4 期: 1 页: 27-31 DOI: 10.1007/s11581-007-0155-2 出版年: FEB 2008 第 52 条,共 136 条 标题: Development of compact miniature annular centrifugal contactor for hot cell placement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CHEMICAL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 卷: 195 期: 10 页: 1227-1239 DOI: 10.1080/00986440801907029 出版年: 2008 第 53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n-doped LiMn(2)O(4) cath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Li-ion batteries 作者: Guo, SH (Guo, Shaohua); Zhang, SC (Zhang, Shichao);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卷: 155 期: 10 页: A760-A763 DOI: 10.1149/1.2965635 出版年: 2008 第 54 条,共 136 条 标题: Determination of lithium-ion transference numbers in LiPF6-PC solutions based on electrochemical polarization and NMR measurements 作者: Zhao, JS (Zhao, Jishi); Wang, L (Wang, Li); He, XM (He, Xiangming);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卷: 155 期: 4 页: A292-A296 DOI: 10.1149/1.2837832 出版年: 2008 第 55 条,共 136 条 标题: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rF(2)-coated LiMn(2)O(4) cathode material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G (Li, Jian-gang); He, XM (He, Xiang-Ming); Zhao, RS (Zhao, Ru-Song) 来源出版物: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卷: 17 期: 6 页: 1324-1327 DOI: 10.1016/S1003-6326(07)60270-2 出版年: DEC 2007 第 56 条,共 136 条 标题: Advanced structures in electrodepo sited tin base anod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作者: Zhao, HP (Zhao, Haipe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2 期: 28 页: 7820-7826 DOI: 10.1016/j.electacta.2007.06.017 出版年: NOV 1 2007 第 57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LiNi1/3Co1/3Mn1/3O2 cathode materials from spent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G (Li Jian-gang); Zhang, Q (Zhang Qian); He, XM (He Xiang-ming) 来源出版物: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卷: 17 特刊: 1 页: S897-S901 子辑: Part b 出版年: NOV 2007 第 58 条,共 136 条 标题: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FeS2 for lithium batteries 作者: Feng, X (Feng, Xu);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3 期: 5 页: 375-377 DOI: 10.1007/s11581-007-0136-5 出版年: OCT 2007 第 59 条,共 136 条 标题: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lithium-ion of electrolyte used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Zhao, JS (Zhao Jishi); Wang, L (Wang Li); He, XM (He Xiangmi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PROGRESS IN CHEMISTRY 卷: 19 期: 10 页: 1467-1474 出版年: OCT 2007 第 60 条,共 136 条 标题: Charge/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lfur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s in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Ren, JG (Ren, Jianguo); Wang, L (Wang, Li); Wang, JL (Wang, Jiuli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2 期: 25 页: 7372-7376 DOI: 10.1016/j.electacta.2007.06.016 出版年: SEP 2007 第 61 条,共 136 条 标题: Sulfur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s: Compar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acrylonitrile precursor 作者: Pu, WH (Pu, Weihua);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Tian, Z (Tian, Zhe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3 期: 4 页: 273-276 DOI: 10.1007/s11581-007-0101-3 出版年: AUG 2007 第 62 条,共 136 条 标题: Research progress in silicon based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Zhao, JS (Zhao Jishi); He, XM (He Xiangming);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卷: 36 期: 8 页: 1490-1494 出版年: AUG 2007 第 63 条,共 136 条 标题: Si, Si/Cu core in carbon shell composite as anode material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vol 178, pg 115, 2007) 作者: Wang, K (Wang, Ke);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Ren, JG (Ren, Jianguo);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SOLID STATE IONICS 卷: 178 期: 23-24 页: 1419-1419 DOI: 10.1016/j.ssi.2007.07.010 出版年: AUG 2007 第 64 条,共 136 条 标题: Electrodeposited tin-based alloy with composite structure used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作者: Zhao, HP (Zhao Haipe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He, XM (He Xiangming);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卷: 43 期: 7 页: 775-779 出版年: JUL 2007 第 65 条,共 136 条 标题: Ball milling of graphite/tin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in a liquid, medium 作者: Wang, K (Wang, Ke);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NEW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卷: 10 期: 3 页: 167-170 出版年: JUL 2007 第 66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ogress on antimony based an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Sun, H (Sun Hao);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Li, JJ (Li Jianju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卷: 36 期: 7 页: 1313-1316 出版年: JUL 2007 第 67 条,共 136 条 标题: Purification and carbon-film-coating of natural graphite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Zhao, HP (Zhao, Haipeng); Ren, JG (Ren, Jianguo); He, XM (He, Xiangming); Li, JJ (Li, Jianju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2 期: 19 页: 6006-6011 DOI: 10.1016/j.electacta.2007.03.050 出版年: MAY 25 2007 第 68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of spherical nano tin encapsulated pyrolytic polyacrylonitrile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Wang, L (Wang, Li); Ren, JG (Ren, Jianguo);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SOLID STATE IONICS 卷: 178 期: 11-12 页: 833-836 DOI: 10.1016/j.ssi.2007.02.013 出版年: MAY 15 2007 第 69 条,共 136 条 标题: Hard carbon/lithium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Sun, H (Sun, Hao);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Li, JJ (Li, Jianju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2 期: 13 页: 4312-4316 DOI: 10.1016/j.electacta.2006.12.012 出版年: MAR 20 2007 第 70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of nano Sb-encapsulated pyrolytic polyacrylonitrile composite for anode material i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Wang, L (Wang, Li); Ren, JG (Ren, Jianguo);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2 期: 11 页: 3651-3653 DOI: 10.1016/j.electacta.2006.10.029 出版年: MAR 1 2007 第 71 条,共 136 条 标题: Addition of NH4HCO3 as pore-former in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for PEMFC 作者: Zhao, JS (Zhao, Jishi);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Tian, JH (Tian, Jianhua);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卷: 32 期: 3 页: 380-384 DOI: 10.1016/j.ijhydene.2006.06.057 出版年: MAR 2007 第 72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of nanosized Si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Ren, JG (Ren, Jianguo); Wang, L (Wang, Li);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3 期: 1 页: 51-54 DOI: 10.1007/s11581-007-0071-5 出版年: MAR 2007 第 73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a microporous polymer electrolyte based on poly(vinyl chloride)/poly(acrylonitrile-butyl acrylate) blend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Tian, Z (Tian, Zheng); Pu, WH (Pu, Weihua); He, XM (He, Xiangming);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2 期: 9 页: 3199-3206 DOI: 10.1016/j.electacta.2006.09.068 出版年: FEB 15 2007 第 74 条,共 136 条 标题: Nanometer copper-tin alloy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Ren, JG (Ren, Jianguo);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Pu, WH (Pu, Weihua);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2 期: 7 页: 2447-2452 DOI: 10.1016/j.electacta.2006.08.055 出版年: FEB 1 2007 第 75 条,共 136 条 标题: Reclaim/recycle of Pt/C catalysts for PEMFC 作者: Zhao, JS (Zhao, Jishi); He, XM (He, Xiangming); Tian, JH (Tian, Jianhua);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卷: 48 期: 2 页: 450-453 DOI: 10.1016/j.enconman.2006.06.020 出版年: FEB 2007 第 76 条,共 136 条 标题: Coating of spherical Ni(OH)(2) cathode materials for Ni-MH batteri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Li, W (Li We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卷: 36 期: 2 页: 291-295 出版年: FEB 2007 第 77 条,共 136 条 标题: Si, Si/Cu core in carbon shell composite as anode material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Wang, K (Wang, Ke);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Ren, JG (Ren, Jianguo);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SOLID STATE IONICS 卷: 178 期: 1-2 页: 115-118 DOI: 10.1016/j.ssi.2006.10.029 出版年: JAN 31 2007 第 78 条,共 136 条 标题: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Al2O3-coated LiNi1/3Co1/3Mn1/3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G (Li, Jiangang); He, XM (He, Xiangming); Zha, RS (Zha, Rusong); Wan, CR (Wan, Chunrong); Zhang, SC (Zhang, Shichao) 编者: Pan W; Gong JH 来源出版物: High-Performance Ceramics IV, Pts 1-3 丛书: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卷: 336-338 页: 459-462 子辑: Part 1-3 出版年: 2007 第 79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spherical spinel LiMn2O4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作者: Pu, WH (Pu, Weihua); He, XM (He, Xiangming); Zhang, GY (Zhang, Guoyu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Zhang, S (Zhang, Shichao) 编者: Pan W; Gong JH 来源出版物: High-Performance Ceramics IV, Pts 1-3 丛书: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卷: 336-338 页: 477-480 子辑: Part 1-3 出版年: 2007 第 80 条,共 136 条 标题: Al2O3 coating of spherical LiNi0.8Co0.2O2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Pu, W (Pu, Weihua); Zhao, FH (Zhao, Fanghui); Ying, JR (Ying, Jie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Zhang, SC (Zhang, Shichao) 编者: Pan W; Gong JH 来源出版物: High-Performance Ceramics IV, Pts 1-3 丛书: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卷: 336-338 页: 517-520 子辑: Part 1-3 出版年: 2007 第 81 条,共 136 条 标题: Low temperature electrolyte for Li-lon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Han, JL (Han, Jingli); Yu, YM (Yu, Yanmei);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Chen, J (Chen, Jian); Wan, CR (Wan, Chunrong) 编者: Pan W; Gong JH 来源出版物: High-Performance Ceramics IV, Pts 1-3 丛书: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卷: 336-338 页: 530-532 子辑: Part 1-3 出版年: 2007 第 82 条,共 136 条 标题: Poly(acrylonitrile-methyl methacrylate) based microporous gel electrolyte for Li-ion battery 作者: Pu, WH (Pu, Weihua);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Zhang, SC (Zhang, Shichao) 编者: Pan W; Gong JH 来源出版物: High-Performance Ceramics IV, Pts 1-3 丛书: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卷: 336-338 页: 533-536 子辑: Part 1-3 出版年: 2007 第 83 条,共 136 条 标题: Nano sulfiur composite for Li/S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Li, JJ (Li, Jianju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Zhang, SC (Zhang, Shichao) 编者: Pan W; Gong JH 来源出版物: High-Performance Ceramics IV, Pts 1-3 丛书: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卷: 336-338 页: 541-544 子辑: Part 1-3 出版年: 2007 第 84 条,共 136 条 标题: Chemical reduction of nano-scale Cu2Sb powders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Ren, JG (Ren, Jianguo);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2 期: 4 页: 1538-1541 DOI: 10.1016/j.electacta.2006.01.084 出版年: DEC 1 2006 第 85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of PAN/SnCl2 composite as Li-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Wang, L (Wang, Li); Pu, WH (Pu, Weihua);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2 期: 4-5 页: 323-326 DOI: 10.1007/s11581-006-0051-1 出版年: DEC 2006 第 86 条,共 136 条 标题: Oxygen evolution improvement of Ni(OH)(2) by Ca-3(PO4)(2) coating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作者: Li, W (Li, Wen);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卷: 597 期: 2 页: 127-129 DOI: 10.1016/j.jelechem.2006.09.015 出版年: DEC 1 2006 第 87 条,共 136 条 标题: LiBOB-based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batteries 作者: Pu, WH (Pu Weihua);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PROGRESS IN CHEMISTRY 卷: 18 期: 12 页: 1703-1709 出版年: DEC 2006 第 88 条,共 136 条 标题: Tin-based alloy anod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作者: Zhao, HP (Zhao Haipeng); He, XM (He Xiangmi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PROGRESS IN CHEMISTRY 卷: 18 期: 12 页: 1710-1719 出版年: DEC 2006 第 89 条,共 136 条 标题: High temperature cycleability of spherical spinel LiMn2O4 with Al-doped surface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Zhang, GY (Zhang Guoyun); Wan, CR (Wan Chunrong); Zhang, SC (Zhang Shicha) 来源出版物: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卷: 35 期: 12 页: 1987-1990 出版年: DEC 2006 第 90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Sn(2)Sb alloy encapsulated carbon microsphere an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by carbothermal reduction of the oxides 作者: Wang, K (Wang, Ke);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Wang, L (Wang, Li);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2 期: 3 页: 1221-1225 DOI: 10.1016/j.electacta.2006.07.020 出版年: NOV 12 2006 第 91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poly(acrylonitrile-butyl acrylate) gel electrolyt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Tian, Z (Tian, Zheng);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2 期: 2 页: 688-693 DOI: 10.1016/j.electacta.2006.05.055 出版年: OCT 25 2006 第 92 条,共 136 条 标题: TiO2 coating of LiNi1/3Co1/3Mn1/3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G (Li, Jiangang); Fan, MS (Fan, Maosong); He, XM (He, Xiangming); Zhao, RS (Zhao, Rusong); Jiange, CY (Jiange,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2 期: 3 页: 215-218 DOI: 10.1007/s11581-006-0034-2 出版年: SEP 2006 第 93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P(AN-MMA) microporous membrane for Li-ion batteries by phase inversion 作者: Pu, WH (Pu, Weihua);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Tian, Z (Tian, Zhe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卷: 280 期: 1-2 页: 6-9 DOI: 10.1016/j.memsci.2006.05.028 出版年: SEP 1 2006 第 94 条,共 136 条 标题: Ytterbium coating of spherical Ni(OH)(2) cathode materials for Ni-MH batteri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Li, W (Li, We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158 期: 2 特刊: SI 页: 1480-1483 DOI: 10.1016/j.jpowsour.2005.10.063 出版年: AUG 25 2006 第 95 条,共 136 条 标题: Granulation of nano-scale Ni(OH)(2)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 power Ni-MH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M); Pu, WH (Pu, WH); Cheng, HW (Cheng, HW);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卷: 47 期: 13-14 页: 1879-1883 DOI: 10.1016/j.enconman.2005.10.004 出版年: AUG 2006 第 96 条,共 136 条 标题: SnO(2) Modification of Spherical Spinel LiMn(2)O(4)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Guo, SH (Guo, Shaohua); He, XM (He, Xiangming); Pu, WH (Pu, Weihua); Zeng, QX (Zeng, Qingxua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1 期: 4 页: 189-193 出版年: AUG 2006 第 97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in-copper alloy an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by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作者: Ren, JG (Ren Jianguo); Pu, WH (Pu Weihua); He, XM (He Xiangming);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来源出版物: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卷: 35 页: 359-364 增刊: 2 出版年: AUG 2006 第 98 条,共 136 条 标题: Stannum doping of layered LiNi3/8Co2/8Mn3/8O2 cathode materials with high rate capability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G (Li, Jiangang); He, XM (He, Xiangming); Zhao, RS (Zhao, Rusong);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Xia, DG (Xia, Dingguo); Zhang, SC (Zhang, Shichao)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158 期: 1 页: 524-528 DOI: 10.1016/j.jpowsour.2005.08.026 出版年: JUL 14 2006 第 99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density spherical Li0.97Cr0.01FePO4/C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作者: Ying, JR (Ying, Jierong); Lei, M (Lei, Mi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He, XM (He, Xiangming); Li, JJ (Li, Jianjun); Wang, L (Wang, Li); Ren, JG (Ren, Jianguo)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158 期: 1 页: 543-549 DOI: 10.1016/j.jpowsour.2005.08.045 出版年: JUL 14 2006 第 100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and property of nanometer Cu-Sn alloy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作者: Ren, JG (Ren Jianguo); He, XM (He Xiangmi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卷: 42 期: 7 页: 727-732 出版年: JUL 11 2006 第 101 条,共 136 条 标题: Capacity fading of LiCr0.1Mn1.9O4/MPCF cell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作者: Li, JG (Li, Jiangang); He, XM (He, Xiangming); Fan, MS (Fan, Maosong); Wan, CR (Wan, Chunrong); Jiang, CG (Jiang, Changin); Zhang, SH (Zhang, Shichao)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2 期: 2 页: 153-157 DOI: 10.1007/s11581-006-0019-1 出版年: JUL 2006 第 102 条,共 136 条 标题: Hard carbon/Li2.6Co0.4N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Sun, H (Sun, Hao); He, XM (He, Xiangming); Li, JJ (Li, Jianjun); Ren, JG (Ren, Jianguo); Jiang, CY (Jiang, Chang 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SOLID STATE IONICS 卷: 177 期: 15-16 页: 1331-1334 DOI: 10.1016/j.ssi.2006.06.029 出版年: JUN 15 2006 第 103 条,共 136 条 标题: Ca-3(PO4)(2) coating of spherical Ni(OH)(2) cathode materials for Ni-MH batteri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Ren, JG (Ren, Jianguo); Li, W (Li, We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1 期: 21 页: 4533-4536 DOI: 10.1016/j.electacta.2006.01.009 出版年: JUN 1 2006 第 104 条,共 136 条 标题: Conductance calculation of LiPF6 in organic solutions based on mean spherical approximation theory 作者: He, XM (He, XM); Pu, WH (Pu, WH); Han, JL (Han, JL); Chen, J (Chen, J); Lu, JF (Lu, JF);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CHEMICAL PHYSICS 卷: 324 期: 2-3 页: 767-770 DOI: 10.1016/j.chemphys.2005.11.003 出版年: MAY 31 2006 第 105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of Spinel LiMn(2)O(4) for Li-Ion Batteries via Sol-gel Process 作者: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Pu, WH (Pu, Weihua); Zhang, GY (Zhang, Guoyun);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卷: 1 期: 1 页: 12-16 出版年: MAY 2006 第 106 条,共 136 条 标题: Electrochemical activities of yttrium doped spinel LiMn2O4 作者: He, XM (He, XM); Pu, WH (Pu, WH); Cai, Y (Cai, Y);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2 期: 1 页: 73-75 DOI: 10.1007/s11581-006-0005-7 出版年: MAY 2006 第 107 条,共 136 条 标题: Synthesis of spherical LiNi1/3Co1/3Mn1/3O2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G (Li, JG); He, XM (He, XM); Fan, MS (Fan, MS); Zhao, RS (Zhao, RS);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IONICS 卷: 12 期: 1 页: 77-80 DOI: 10.1007/s11581-006-0006-6 出版年: MAY 2006 第 108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ogress in recharge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作者: Wang, L (Wang, L); He, XM (He, XM); Pu, WH (Pu, WH);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PROGRESS IN CHEMISTRY 卷: 18 期: 5 页: 641-647 出版年: MAY 2006 第 109 条,共 136 条 标题: Recent advances of all-solid-state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ng, ZJ (Ling, ZJ); He, XM (He, XM); Li, JJ (Li, JJ);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PROGRESS IN CHEMISTRY 卷: 18 期: 4 页: 459-466 出版年: APR 2006 第 110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PVDF-HFP microporous membrane for Li-ion batteries by phase inversion 作者: Pu, WH (Pu, WH); He, XM (He, XM); Wang, L (Wang, L);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卷: 272 期: 1-2 页: 11-14 DOI: 10.1016/j.memsci.2005.12.038 出版年: MAR 15 2006 第 111 条,共 136 条 标题: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reparing spherical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by controlled crystallization method 作者: Ying, JR (Ying, JR); Gao, J (Gao, J);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He, XM (He, XM)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卷: 21 期: 2 页: 291-297 出版年: MAR 2006 第 112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spherical spinel LiMn2O4 cathode material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M); Li, JJ (Li, JJ); Cai, Y (Cai, Y);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卷: 95 期: 1 页: 105-108 DOI: 10.1016/j.matchemphys.2005.06.006 出版年: JAN 10 2006 第 113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Sn/C microsphere composite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via carbothermal reduction 作者: Wang, K (Wang, K); He, XM (He, XM); Ren, JG (Ren, JG);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EMICAL AND SOLID STATE LETTERS 卷: 9 期: 7 页: A320-A323 DOI: 10.1149/1.2197147 出版年: 2006 第 114 条,共 136 条 标题: Coke coating of natural graphite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Li, JJ (Li, Jianjun); He, XM (He, Xiangming);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NEW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卷: 9 期: 1 页: 21-25 出版年: JAN 2006 第 115 条,共 136 条 标题: Co/Yb hydroxide coating of spherical Ni(OH)(2) cathode materials for Ni-MH batteri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作者: He, XM (He, XM); Jiang, CY (Jiang, CY); Li, W (Li, W);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卷: 153 期: 3 页: A566-A569 DOI: 10.1149/1.2161581 出版年: 2006 第 116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Cu6Sn5-encapsulated carbon microsphere an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by carbothermal reduction of oxides 作者: Wang, K (Wang, Ke); He, XM (He, Xiangming); Wang, L (Wang, Li); Ren, JG (Ren, Jianguo); Jiang, CY (Jiang, Changyin); Wan, CR (Wan, Chunrong)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卷: 153 期: 10 页: A1859-A1862 DOI: 10.1149/1.2229276 出版年: 2006 第 117 条,共 136 条 标题: Plastic crystals: An effective ambient temperature all-solid-state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M); Pu, WH (Pu, WH); Wang, L (Wang, L);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PROGRESS IN CHEMISTRY 卷: 18 期: 1 页: 24-29 出版年: JAN 2006 第 118 条,共 136 条 标题: Track polypropylene membrane based on irradiation with fragments from fission of uranium 作者: He, XM (He, XM); Sun, ZG (Sun, ZG);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RADIATION MEASUREMENTS 卷: 41 期: 1 页: 112-113 DOI: 10.1016/j.radmeas.2005.04.003 出版年: JAN 2006 第 119 条,共 136 条 标题: Manufacture of anti-bogus label by track-etching technique 作者: He, XM (He, XM);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RADIATION MEASUREMENTS 卷: 41 期: 1 页: 120-122 DOI: 10.1016/j.radmeas.2005.03.001 出版年: JAN 2006 第 120 条,共 136 条 标题: Molar conductivity calculation of Li-ion battery electrolyte based on mode coupling theory 作者: Pu, WH (Pu, WH); He, XM (He, XM); Lu, JF (Lu, JF);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卷: 123 期: 23 文献号: 231105 DOI: 10.1063/1.2149849 出版年: DEC 15 2005 第 121 条,共 136 条 标题: Ionic limiting molar conductivity calculation of Li-ion battery electrolyte based on mode coupling theory 作者: He, XM (He, XM); Pu, WH (Pu, WH); Han, JL (Han, JL); Chen, J (Chen, J); Lu, JF (Lu, JF);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卷: 109 期: 49 页: 23141-23144 DOI: 10.1021/jp055233x 出版年: DEC 15 2005 第 122 条,共 136 条 标题: Controlled crystallization and granulation of nano-scale beta-Ni(OH)(2)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 power Ni-MH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M); Li, JJ (Li, JJ); Cheng, HW (Cheng, HW);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152 期: 1 页: 285-290 DOI: 10.1016/j.jpowsour.2005.03.208 出版年: DEC 1 2005 第 123 条,共 136 条 标题: In situ composite of nano SiO2-P(VDF-HFP) porous polymer electrolyte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M); Shi, Q (Shi, Q); Zhou, X (Zhou, X); Wan, CR (Wan, CR); Jiang, CY (Jiang, CY)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1 期: 6 页: 1069-1075 DOI: 10.1016/j.electacta.2005.05.048 出版年: NOV 25 2005 第 124 条,共 136 条 标题: Fluorine doping of spherical spinel LiMn2O4 作者: He, XM (He, XM); Li, JJ (Li, JJ); Cai, Y (Cai, Y); Wang, YW (Wang, YW); Ying, HR (Ying, HR);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SOLID STATE IONICS 卷: 176 期: 35-36 页: 2571-2576 DOI: 10.1016/j.ssi.2005.07.012 出版年: NOV 15 2005 第 125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nano-scale Ni(OH)(2) based on controlled crystallization 作者: He, XM (He, XM); Li, JJ (Li, JJ); Cheng, HW (Cheng, HW);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卷: 20 期: 6 页: 1317-1321 出版年: NOV 2005 第 126 条,共 136 条 标题: Study on yttrium doping of spherical spinel LiMn2O4 作者: He, XM (He, XM); Pu, WH (Pu, WH); Cai, Y (Cai, Y); Wang, XQ (Wang, XQ);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ACTA CHIMICA SINICA 卷: 63 期: 19 页: 1853-1856 出版年: OCT 14 2005 第 127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co-doped spherical spinel LiMn2O4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M); Li, JJ (Li, JJ); Cai, Y (Cai, Y); Wang, YW (Wang, YW); Ying, JR (Ying, JR);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150 页: 216-222 DOI: 10.1016/j.jpowsour.2005.02.029 出版年: OCT 4 2005 第 128 条,共 136 条 标题: Performance of Sn-Cu alloy anode at low temperature 作者: Ren, JG (Ren, JG); Pu, WH (Pu, WH); He, XM (He, XM); Wan, CR (Wan, CR); Jiang, CY (Jiang, CY)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 卷: 21 期: 5 页: 770-772 出版年: SEP 2005 第 129 条,共 136 条 标题: Controlled crystallization of spherical active cathode materials for Ni-MH and 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作者: Pu, WH (Pu, WH); He, XM (He, XM); Ying, JR (Ying, JR);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卷: 34 页: 19-22 增刊: 2 出版年: SEP 2005 第 130 条,共 136 条 标题: Electrodeposition of Sn-Cu alloy anod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作者: Pu, WH (Pu, WH); He, XM (He, XM); Ren, JG (Ren, JG); Wan, CR (Wan, CR); Jiang, CY (Jiang, CY) 来源出版物: ELECTROCHIMICA ACTA 卷: 50 期: 20 页: 4140-4145 DOI: 10.1016/j.electacta.2005.01.041 出版年: JUL 25 2005 第 131 条,共 136 条 标题: Controlled crystallization of spherical active cathode materials for NiMH and Li-i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作者: Pu, WH (Pu, WH); He, XM (He, XM); Li, JJ (Li, JJ); Ying, JR (Ying, JR);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NEW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卷: 8 期: 3 页: 235-241 出版年: JUL 2005 第 132 条,共 136 条 标题: Studies of alloy based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作者: Ren, JG (Ren, JG); Wang, K (Wang, K); He, XM (He, XM);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Pu, WH (Pu, WH) 来源出版物: PROGRESS IN CHEMISTRY 卷: 17 期: 4 页: 597-603 出版年: JUL 2005 第 133 条,共 136 条 标题: Preparation of spherical spinel LiMn2O4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作者: He, XM (He, XM); Li, JJ (Li, JJ); Cai, Y (Cai, Y); Wang, YW (Wang, YW); Ying, JR (Ying, JR);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卷: 9 期: 6 页: 438-444 DOI: 10.1007/s10008-004-0593-y 出版年: JUN 2005 第 134 条,共 136 条 标题: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lfur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s in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作者: Wang, J (Wang, J); Wang, YW (Wang, YW); He, XM (He, XM); Ren, JG (Ren, JG);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卷: 138 期: 1-2 页: 271-273 DOI: 10.1016/j.jpowsour.2004.06.032 出版年: NOV 15 2004 第 135 条,共 136 条 标题: Spherical spinel LiMn2O4 preparation and it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作者: Cai, Y (Cai, Y); Wang, YW (Wang, YW); He, XM (He, XM); Jiang, CY (Jiang, CY); Wan, CR (Wan, C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卷: 19 期: 5 页: 1058-1064 出版年: SEP 2004 第 136 条,共 136 条 标题: Development of spinel LiMn2O4 for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of Li-ion batteries 作者: Wang, YW (Wang, YW); Cai, Y (Cai, Y); He, XM (He, XM); Ying, JR (Ying, J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卷: 19 期: 1 页: 1-8 出版年: JAN 2004
6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84篇中文论文发表 期刊网
热度 1 hexm89267 2012-9-3 14:48
李建军,王莉,高剑,何向明,田光宇,张剑波.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控制策略及其试验验证 .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2). 冯旭宁,李建军,王莉,高剑,何向明,欧阳明高. 锂离子电池各向异性导热的实验与建模 .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2). 张剑波,连芳,高学平,李建刚,范丽珍,何向明. 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发展前瞻——第16届国际锂电会议评述 . 中国科学:化学,2012,(8). 张亚媛,李建刚,李建军,何向明. 纳米Li_4Ti_5O_(12)/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化工新型材料,2011,(12). 宋阜,林建雄,何向明,高剑,姜长印. 控制结晶方法在锂离子正极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及发展 . 新材料产业,2011,(12). 高剑,穆鑫,李建军,何向明,姜长印.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多孔Li_4Ti_5O_(12)/C的制备与表征 . 无机材料学报,2012,(3). 李建刚,罗晶,李建军,王莉,何向明. 锂离子电池LiFeO_2基材料研究进展 . 化工新型材料,2012,(3). 赵晨辰,郭建伟,王莉,何向明,王诚,刘志祥. Sn/Cu电极电化学还原CO_2的研究 . 电化学,2012,(2). 王丹,高剑,李建军,何向明,姜长印. LiCoO_2表面原位包覆AlPO4及性能研究 . 电源技术,2012,(3). 王海侨,穆鑫,高剑,何向明,李建军. 球形Li_4Ti_5O_(12)/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 电源技术,2012,(2). 廖红英,孟蓉,王莉,何向明. 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六氟磷酸锂 . 新材料产业,2012,(6). 任建国,闫润宝,何向明,蒲薇华,赵海雷. 锂离子电池锡-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电源技术,2011,(2). 王莉,赵吉诗,何向明,姜长印,万春荣. 电化学阻抗技术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 电源技术,2011,(4). 张兆刚,陈敏,李建军,赵晨辰,赵成明,何向明. V_2O_3系PTC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 稀有金属,2011,(4). 王铭,李建军,吴扞,万春荣,何向明. 锂离子电池模型研究进展 . 电源技术,2011,(7). 张震,蒲薇华,任建国,武玉玲,何向明. 控制结晶法制备球形磷酸铁的团聚尺寸模型 . 化学工程,2011,(8). 谢娇娜,李建刚,何向明. 碳酸盐共沉淀法制备LiNi_(0.8)Co_(0.20-x)Al_xO_2 . 电池,2010,(2). 闫润宝,任建国,赵海雷,何向明. 喷雾干燥-碳热还原法制备的Sn_2Sb/C复合材料 . 电池,2010,(3). 闫润宝,任建国,赵海雷,何向明,蒲薇华. 锂离子电池Sn-Co-C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研究 . 电源技术,2010,(8). 马腾波,任建国,陈宁,赵海雷,何向明. 纳米锡/聚丙烯腈热解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 . 电源技术,2010,(9). 张倩,李建刚,谢娇娜,何向明. AlF_3包覆改性LiNi_(0.4)Co_(0.2)Mn_(0.4)O_2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化工新型材料,2009,(12). 何向明,蒲薇华,王莉,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塑性晶体常温固体电解质 . 化学进展,2006,(1). 蒲薇华,任建国,何向明,万春荣,姜长印. 锂离子电池用锡铜合金负极的研究 . 电池,2006,(1). 何向明,王莉,张国昀,姜长印,万春荣. 溶胶凝胶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2O_4 . 电化学,2006,(1). 应皆荣,高剑,姜长印,万春荣,何向明. 控制结晶法制备球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无机材料学报,2006,(2). 凌志军,何向明,李建军,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聚合物常温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 化学进展,2006,(4). 王莉,何向明,蒲薇华,姜长印,万春荣. 金属锂二次电池研究进展 . 化学进展,2006,(5). 何向明,蒲薇华,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蓄电池的SCI收录论文数量分析 . 电源技术,2006,(7). 何向明,王莉,任建国,蒲薇华,姜长印,万春荣. 控制结晶工艺制备球形材料 . 中国工程科学,2006,(7). 任建国,何向明,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电池中纳米Cu-Sn合金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金属学报,2006,(7). 孙竞晔,王莉,何向明,任建国,蒲薇华,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二次电池铜锡合金负极研究进展 . 科技导报,2006,(8). 孙颢,何向明,李建军,任建国,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电池Li_(3-x)M_xN(M:Co,Ni,Cu)系列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化工新型材料,2006,(10). 万春荣,何向明,姜长印,应皆荣,李建军,王莉. 锂硫聚合物二次电池可行性研究 . 电池工业,2006,(5). 蒲薇华,何向明,王莉,万春荣,姜长印. 锂离子电池LiBOB电解质盐研究 . 化学进展,2006,(12). 赵海鹏,何向明,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电池锡基合金体系负极研究 . 化学进展,2006,(12). 何向明,蒲薇华,姜长印,张国昀,万春荣,张世超. 表面掺杂Al的球形尖晶石LiMn_2O_4的高温循环性能 .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12). 郭少华,何向明,蒲薇华,曾庆轩,姜长印,万春荣. 稀土元素掺杂对LiMn_2O_4正极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 . 中国稀土学报,2006,(S2). 任建国,蒲薇华,何向明,万春荣,姜长印. 电沉积法制备锂离子电池锡铜合金负极及表面修饰 .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S2). 何向明,姜长印,李稳,万春荣. 表面包覆改善球形Ni(OH)_2高温性能的研究 .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2). 何向明,任建国,王莉,蒲薇华,李建军,王久林,万春荣,姜长印. 锂硫聚合物二次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进展 . 中国工程科学,2007,(2). 郭少华,何向明,曾庆轩,姜长印,万春荣. 表相掺杂Co的球形LiMn_2O_4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 化工新型材料,2007,(3). 凌志军,王莉,何向明,李建军,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电池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最新进展 . 化工新型材料,2007,(4). 赵海鹏,姜长印,何向明,万春荣. 电沉积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用复合锡基合金负极 . 金属学报,2007,(7). 孙颢,何向明,任建国,李建军,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电池锑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7). 孙颢,何向明,李建军,姜长印,万春荣. 原位聚合导电高分子包混对硬碳性能的影响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7,(4). 赵吉诗,何向明,万春荣,姜长印.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8). 赵吉诗,王莉,何向明,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质中的Li~+迁移特性 . 化学进展,2007,(10). 赵海鹏,何向明,姜长印,万春荣,李江伟. 聚丙烯腈的热解特性及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6). 凌志军,王莉,何向明,姜长印,万春荣. 侧链枝化的磷酸酯型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化工新型材料,2008,(12). 冯旭,何向明,蒲薇华,万春荣,姜长印. 锂电池正极材料FeS_2 . 化学进展,2008,(Z1). 任建国,何向明,蒲薇华,王莉. 硫化聚丙烯腈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 电池,2008,(2). 何向明,李建刚,王莉,任建国. 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前瞻——第14届国际锂电池会议评述 . 电池,2008,(4). 黎文路,蒲薇华,何向明,任建国,王莉,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硫化聚丙烯腈的研究进展 . 化工新型材料,2008,(10). 赵方辉,应皆荣,何向明,万春荣,姜长印. LiNi_(0.8)Co_(0.2)O_2表面包覆MgO及其性能 . 电源技术,2003,(1). 韩景立,陈健,陆九芳,何向明. 应用模式耦合理论求离子极限摩尔电导率 . 应用化学,2003,(9). 任建国,王科,何向明,姜长印,万春荣,蒲薇华. 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化学进展,2005,(4). 何向明,蒲薇华,王久林,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电池富硫聚合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电池,2005,(4). 何向明,蒲薇华,王久林,姜长印,万春荣. 硫化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功能高分子学报,2005,(3). 何向明,赵方辉,蔡砚,于养信. 机械化学法合成二氧化锆基纳米超细粉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 任建国,何向明,姜长印,万春荣. 微乳液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纳米铜锡合金负极材料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 何向明,蒲薇华,王莉,姜长印,万春荣. 天然黄铁矿FeS_2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 何向明,蒲薇华,蔡砚,姜长印,万春荣,夏定国. 基于控制结晶法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球形锰酸锂 .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9). 孙颢,蒲薇华,何向明,李建军,姜长印,万春荣. 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化工新型材料,2005,(11). 何向明,蒲薇华,蔡砚,王晓青,姜长印,万春荣. 球形尖晶石LiMn_2O_4掺杂钇的性能研究 . 化学学报,2005,(19). 何向明,李建军,成宏伟,姜长印,万春荣. 纳米Ni(OH)_2的控制结晶法制备 . 无机材料学报,2005,(6). 何向明,姜长印,张国昀,万春荣. 表相掺杂Cr的尖晶石锰酸锂的高温电化学性能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3). 郭少华,蒲薇华,何向明,曾庆轩,姜长印,万春荣. 金属元素掺杂对LiMn_2O_4正极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王莉,何向明,蒲薇华,李建军,姜长印,万春荣,王革华. 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3). 蒲薇华,何向明,王莉,李建军,姜长印,万春荣. 新型锂离子电池锂盐LiBOB研究进展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3). 蒲薇华,何向明. 二次电池发展前瞻——第56届国际电化学学会年会回顾 . 电池,2005,(6). 王要武,蔡砚,何向明,应皆荣. 尖晶石LiMn_2O_4作为锂离子正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 无机材料学报,2004,(1). 蔡砚,王要武,何向明,姜长印,应皆荣,万春荣. 尖晶石LiMn_2O_4容量衰减原因及对策 . 功能材料,2004,(1). 成宏伟,姜长印,何向明,万春荣,应皆荣. 纳米氢氧化镍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电源技术,2004,(5). 蔡砚,王要武,何向明,姜长印,万春荣. 球形尖晶石LiMn_2O_4的制备及其改性 . 无机材料学报,2004,(5). 严玉顺,何向明,张泉荣. 防伪技术的新突破——核径迹防伪技术 . 物理,1999,(5). 李建军,万春荣,姜长印,何向明,何培炯. 天然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研究 . 炭素技术,2000,(4). 李建军,万春荣,姜长印,何向明,何培炯.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包覆型天然石墨的研究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何向明. 核孔膜及核径迹防伪标识 .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1,(12). 孙志国,张泉荣,何向明,严玉顺. 聚丙烯核孔膜化学蚀刻工艺研究 . 核技术,2002,(1). 宋崇立,J.P.Glatz,L.Koch,何向明. 从高放废液中去除超铀元素的TRPO流程热实验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6). 何向明,刘秉仁. 50级Φ10mm微型离心萃取器热实验装置的研制 . 核科学与工程,1997,(4). 刘秉仁,焦荣洲,何向明,韩升印,宋崇立. 分离法处理高放废液全流程热实验系统的建立与实验运行 . 核科学与工程,1997,(4). 周嘉贞,周秀珠,于文东,张成群,何向明,李凤歧. 一种放化分离用的微型离心萃取器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5). 阎军,毛宗强,何向明. 静电场和离心力场联合分离水/油型乳状液 . 化工学报,1998,(1).
39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制成新型生物传感器
crossludo 2012-8-28 10:02
美制成新型生物传感器 可探测唾液及眼泪中的葡萄糖浓度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普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制成了新型生物传感器,能够以非侵入的方式进行糖尿病测试,探测出人体唾液和眼泪中极低的葡萄糖浓度。这项技术无需过于繁复的生产步骤,从而可降低传感器的制造成本,并可能帮助消除或降低利用针刺进行糖尿病测试的几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杂志上。 目前的大多数传感器都能测量血液中的葡萄糖,但却不能探测眼泪和唾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而新方法能够应用于唾液、眼泪、血液和尿液中,这在之前还未被证实过。 新型生物传感器包括3个主要部分:石墨烯制成的纳米片层、铂纳米粒子和葡萄糖氧化酶。其中的纳米片仿若微小的玫瑰花瓣,每片花瓣均包含着多个堆叠的石墨烯层。花瓣的边缘也悬挂着不完整的化学键,使铂纳米粒子可以附着在这里。纳米片和铂纳米粒子相结合能够形成电极,随后葡萄糖氧化酶也可附着在铂纳米粒子上。 酶能将葡萄糖转化为过氧化物,并且在电极上产生一个信号。 通常情况下,在获得具有纳米结构的生物传感器成品前,需要经历复杂的处理步骤,其中包括光刻、化学处理、蚀刻等。而这些纳米片花瓣的好处就是,它们能够在任一表面上生长,也无需经历这些步骤,因此可称得上是商业化的理想选择。 除了糖尿病测试,此项技术还可用于感测多种化合物以契合其他的医疗状况。例如可将葡萄糖氧化酶替换为谷氨酸氧化酶来测量神经递质谷氨酸,以进行帕金森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测试,或是使用乙醇氧化酶来监测体内的酒精。其不仅应用范围很广,同时还兼具快速和便携的优势。 研究人员称,这是首次在这么宽的检测范围内发现如此低的传感极限。这种探测器能探测到浓度为0.3微摩尔的葡萄糖,比其他基于石墨烯、碳纳米管或金属纳米粒子等材质的 电气化学生物传感器 更为敏感。 此外,这款传感器还能区分源自葡萄糖和其他化合物的信号,如一般存在于血液中的尿酸、抗坏血酸和对乙酰氨基酚等化合物,其通常会导致对传感器的干扰。此外, 这些化合物还具有电化学活性,这意味它们自己就能产生电子信号,而不用像葡萄糖一样,需要和酶发生反应后才能生成单个信号。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学术要问心无愧
热度 3 wanliangtian 2012-8-24 21:19
最近在看一些文献,中文英文的都有,无意间发现外国人05年在TSP写的文章,10年又被我们国内的人发表在EI检索的国内期刊上,我真不知道这到底怎么了!我不知道真的写完一篇文章,然后说我写完这篇文章对得起我自己的人能有多少。。。我想说,做学术,最重要的是idea,你练这个都去借鉴别人的(就是赤裸裸剽窃啊),你能对得起自己吗!总感觉有些人太浮躁,为了发文章不择手段,有的是为了毕业,像我这样的,有的为了评各种职称,安心去做学术的能有几个!我们是要推动人类的进步,哪怕是那小小的一步也是好的本人今年开学才是博士,现在是博0,但是现在我就看到了很多我不想看到的,不愿意看到的! 有人觉得我是个愤青,呵呵,我就是这样!我只想安心做自己的学术,剽窃什么的没意思,想博士毕业那很简单!我只想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国内期刊以后不想投了,一,审稿太慢。二,只看文章复杂度!本人获得过国际数学建模的一等奖,但是我心里知道,那片paper在国内什么都得不到,我不想说人家国外怎么怎么好,但是现在国内这种学术氛围让我有些失望!有点当年‘大跃进’的意思,但是你也要看看基础啊,不然动车是怎么撞上的。。。 最后说句,不求以后的功名利禄,我只求问心无愧!!!!!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5108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应该放弃被拒的稿件吗?
editage 2012-8-23 17:54
尊敬的 Eddy 博士:   我正在进行分子物理学博士后研究。我已完成研究及投稿。虽然我在每次投稿前根据前一个评审的评论进行了仔细修改,但我的论文还是被 3 家不同的 SCI 期刊拒绝了。我感到很沮丧,想放弃这篇论文,开始一项新的研究。我应该怎么做呢?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我完全理解稿件被拒给你带来的沮丧感,毕竟在研究设计和实验及其后的论文撰写、修改、投稿和再投稿中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既已走到这一步,无论什么理由,现在轻言放弃都有失草率。我敢肯定,你现在的稿件比首次投稿时要好得多。   稿件被拒是发表过程非常自然的必要部分,即使是最著名的科学家也必须面对。 据说 阿尔伯特ㄠ因斯坦的一篇论文曾被《物理评论》拒绝,其后才被费城《富兰克林学院学报》接受。在 拒稿率有多高 和 拒稿原因 中对很多已发表研究进行了探讨。   但是不要丧失信心,没有任何一项研究的质量低劣至可以抛弃的程度。在你考虑抛弃被拒稿件前,请根据各评审的评论仔细考虑下稿件被拒的原因。你可采取以下步骤使你的稿件更容易被期刊接受! 选择期刊范围更适合你稿件的期刊 :不能只是寻找高影响因子期刊!低影响因子期刊可能为你提供更适合的读者群! 重新确定你的研究问题 :也许你的研究非常有创意,你的研究成果很有价值。但你提出的研究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正确但描述方式不正确。仔细考虑并重新定义你的研究问题。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对研究问题稍作调整就使得研究成果的吸引力明显提高。 完善实验 :有时只需多实施几个实验或对实验方法进行微小改动,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提供更多数据 :也许你提供的不完整,或者也许你未在论文中展示的数据恰是期刊编辑这种感兴趣的数据。重新审查所有的数据,确保你未遗漏任何需展示的数据。 撰写高质量论文 :确保稿件内容、结构和格式清晰条理,引入关注。 这里 的几篇文稿可帮助你撰写高质量论文。   您可能担心国际期刊编辑对中国作者的稿件存在偏见,但是,如果你以最真诚的态度坚持不懈,而且你的工作符合良好发表做法的标准,如《 生物医学杂志投稿统一要求 》,那么请放心,你将会获得最后的成功。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论文翻译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意得辑专家视点频道: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eddy/我应该放弃被拒的稿件吗?
个人分类: 国际期刊发表非难事|6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科研与论文
热度 15 wangdh 2012-8-22 00:18
基金、科研与论文
基金、科研与论文 (王德华) (说明:这些文字写于 6 月初,获知重点项目没有通过函评后) 早就知道今年申请的基金委的重点项目又挂了。 怕学生失望,也就没有告诉他们这个消息。 6 月份我在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有朋友给我发短信说想告诉我一个不好的消息,我申请的重点项目今年没有通过初评,并希望我不要难过,来年再战。回国后,也有朋友电话问答辩是否通过了,感觉到了答辩的时候了,我说今年没有机会参加答辩了。还有“洋”朋友发邮件说,我想你的项目没有通过,心里一定会很难过的 … … 有天上午,有朋友来办公室说,直接跟我说你们生理学一定要联系基因组学,一定要扩展、创新,如果你们还发表不了高因子的文章,以后还会有困难。我没好气地说,我最讨厌老是拿高因子文章说事。说这气话,也没有底气,发泄而已。毫无疑问,高因子的文章让人羡慕。但高质量的文章应该是一种水到渠成,而不是科研的唯一追求目标,任何事情过了一个度,就变样了。我很羡慕那些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又发表着高因子文章的学者们。由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专业兴趣,有些领域就是没有很大的兴趣。自己一直从事的生理学、生态生理学、生态学,相关领域和方向比较熟悉,也就感觉有点底气。知道得多了,掌握得多了,自然就喜欢了。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点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逐步发展和深入下去,成果逐渐积累,人才队伍也逐渐壮大,就这样研究着、思考着、前进着、快乐着,这就是我希望的生活。可是当今的现实不允许,这种生活和感受在退休前是不太可能了。 现实需要高因子的文章,需要高点数的文章。这显然已经成了限制我们组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们需要突破,需要重点爆破。我显然已经过了所谓的创新的年龄了,所以缺乏信心,有些力不从心。有时候虽然不服输,但还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我国的(野生)动物生理学总体发展一直不是很好,无论教学还是研究,这与一个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我们有那么丰富的动物资源,那么复杂的地理环境,对于这些动物物种的认识都还很肤浅,这些物种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如高寒缺氧、干旱缺水、寒冷缺粮....),生理功能如何调节等等,一直都不是很清楚。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更需要这些知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理科院校对于《动物生理学》的教学不是很普遍,但《医学生理学》发展应该是比较好的,多数《生理学》教学和科研在医学院校,所以研究生招生的时候招收《动物生理学》专业有很多困难。我们知道,野生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医学的发展和启示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研究组这些年来,在生理生态学(生态生理学、环境生理学)这个领域坚持了下来,在国内,我们研究组在学术界的学术地位不客气地说,还是可以的。逐渐地,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国际同行们也知道有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从事相关研究。 生理学是一门老学科,传统学科,成熟的学科,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与人类的生存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毫无疑问,成熟的学科,难以突破。但老学科,问题多,问题大,有些科学问题一直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我在教学的时候,经常对研究生说,无论如何要学点生理学知识,对自己和家庭都非常有用。作为生物学系的学生,应该把《生理学》作为自己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学习。 一个研究组的维持、发展、持续发展,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我相信研究组成员们和研究生们,应该能、应该会有些体会的。房租水电费是要交的,研究生津贴是要给的,员工的工资补贴是要发的,实验动物是要饲养的,科研的各个方面都是需要保证的。所以,作为一个研究集体的负责人,如果断了粮,如何不着急? 一个集体要健康发展,集体的力量总是重要的,齐心协力总是没有错的。集体的智慧,一定要发挥出来。这些简单的道理,每个成员必须明白并践行,如果到关键火候才明白往往就来不及了。科学上要突破,需要青年人的勇气。学科发展,需要青年人的智慧。 听到《从头再来》的音乐,特别有感触,一句“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会触动你的那根震颤的神经。是的, “只不过从头再来”。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5661 次阅读|37 个评论
学生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了
热度 6 yuliping 2012-8-7 20:25
刚才接到研究生的电话,说自己的一篇论文被一杂志录用了,虽然不是 CSSCI 期刊,但是宁波大学的 C 刊。接到电话我比本人都高兴。 去年 9 月经过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后,为了使学生尽快入门,在很短的时间内讲授了大量的计量知识,然后选了个金融与国际贸易关系的题目,让其从理论构建、文献检索、数据搜集、模型处理、结果分析全部做一遍,写一篇论文,就当是一篇习作。论文写好后,我又改了两遍,然后让其投稿。然而快一年了,除了一个增刊外,其他似乎没有什么积极的消息。学生也有点泄气,我说这没有什么关系,这篇文章总体不错的,应该能够发表,需要时间。做学问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我自己的论文有时要先后投稿到 10 个以上的杂志才会录用。今天海葵台风带来了这个好消息,看来是不一般,呵呵。 就社科研究而言,我认为有两种培养学生的方式,一种是每个环节都比较细致,循序渐进;另一种首先是让学生知道大概,然后再逐一细化。我更喜欢后者的方式,所以我要求考上研究生的半年内,必须完成一篇论文。以后半年到1年再完成1篇,当然质量要求会适当提高。 成长需要时间,成长需要适时的激励,成长需要坚持……希望年轻的学生们继续努力,不断取得进步。 2012.8.7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911 次阅读|12 个评论
近十年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
wanyuehua 2012-4-30 06:45
中国生物与生物化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9 位、论文数排名第 5 位、篇均被引次数排名第 70 位 检索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2001 年 1 月 1 日 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共有 99 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前 50% )。排名前 20 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生物与生物化学论文数超过 7.9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文章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美国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4,944,850 次和论文数 207,850 篇均排名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 23.79 排名第 3 位, 中国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95,475 次排名在第 9 位、论文数 38,150 篇排名在第 5 位、篇均被引次数 7.75 排名第 70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77,444 次排名在第 25 位、论文数 7,526 篇排名在第 22 位、篇均被引次数 10.29 排名第 46 位。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1-2011 年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1-2011 年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1-2011 年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2001-2011 年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207,850 4,944,850 23.79 2 ENGLAND 41,285 927,434 22.46 3 GERMANY 46,617 918,139 19.70 4 JAPAN 60,857 907,469 14.91 5 FRANCE 34,789 602,749 17.33 6 CANADA 28,364 547,509 19.30 7 ITALY 25,253 371,618 14.72 8 AUSTRALIA 16,546 305,668 18.47 9 PEOPLES R CHINA 38,150 295,475 7.75 10 SWITZERLAND 10,968 274,861 25.06 11 SWEDEN 13,788 270,727 19.63 12 NETHERLANDS 12,818 262,061 20.44 13 SPAIN 18,233 261,448 14.34 14 SOUTH KOREA 16,888 179,352 10.62 15 DENMARK 8,557 174,445 20.39 16 SCOTLAND 7,579 174,138 22.98 17 BELGIUM 7,997 153,305 19.17 18 INDIA 17,382 137,586 7.92 19 ISRAEL 7,014 136,816 19.51 20 BRAZIL 12,909 101,885 7.89 表 2 2001-2011 年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207,850 4,944,850 23.79 2 JAPAN 60,857 907,469 14.91 3 GERMANY 46,617 918,139 19.70 4 ENGLAND 41,285 927,434 22.46 5 PEOPLES R CHINA 38,150 295,475 7.75 6 FRANCE 34,789 602,749 17.33 7 CANADA 28,364 547,509 19.30 8 ITALY 25,253 371,618 14.72 9 SPAIN 18,233 261,448 14.34 10 INDIA 17,382 137,586 7.92 11 SOUTH KOREA 16,888 179,352 10.62 12 AUSTRALIA 16,546 305,668 18.47 13 SWEDEN 13,788 270,727 19.63 14 BRAZIL 12,909 101,885 7.89 15 NETHERLANDS 12,818 262,061 20.44 16 SWITZERLAND 10,968 274,861 25.06 17 RUSSIA 10,723 90,632 8.45 18 POLAND 9,836 85,284 8.67 19 DENMARK 8,557 174,445 20.39 20 BELGIUM 7,997 153,305 19.17 表 3 2001-2011 年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PANAMA 252 6,473 25.69 2 SWITZERLAND 10,968 274,861 25.06 3 USA 207,850 4,944,850 23.79 4 SCOTLAND 7,579 174,138 22.98 5 ENGLAND 41,285 927,434 22.46 6 NETHERLANDS 12,818 262,061 20.44 7 DENMARK 8,557 174,445 20.39 8 GERMANY 46,617 918,139 19.70 9 SWEDEN 13,788 270,727 19.63 10 ISRAEL 7,014 136,816 19.51 11 CANADA 28,364 547,509 19.30 12 BELGIUM 7,997 153,305 19.17 13 AUSTRALIA 16,546 305,668 18.47 14 FINLAND 5,379 97,592 18.14 15 FR POLYNESIA 40 706 17.65 16 FRANCE 34,789 602,749 17.33 17 NORWAY 3,766 64,456 17.12 18 NEW ZEALAND 3,185 54,358 17.07 19 IRELAND 2,563 43,520 16.98 20 AUSTRIA 5,802 97,200 16.75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4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论写作发表之十二] 审稿之审稿过程
热度 1 Enago 2012-4-5 21:49
英论阁 Enago 博文目录 在文章提交之后,接下来的过程就不是你能控制了。你只能通过投稿系统提供的几个状态猜测当前的状况。 下面按顺序介绍一下系统可能会给出的几个状态。(不同的期刊行政体系有可能不一样,所以这些状态也不是绝对的) ( 1 )在系统接受了你的投稿之后,文章的状态是 Submitted to Journal 。 ( 2 ) 主编 / 秘书会大致浏览一下文章的排版,如果不符合,就会将你的状态改成 unsubmited ,让你修改格式,重新投稿。如果排版没有问题,就根据文章的标题、关键字、摘要以及研究方向,指定一个 associate editor 。这个过程一般比较快(快的 1-2 天就有结果了),但是有的杂志投稿量大,主编 / 秘书也都忙,有时一个星期才处理。 ( 3 )现在文章已经到了 associate editor 的手上,文章的状态就改成 With editor 。 Associate editor 是某个方向上比较牛的人,他们有很丰富的专业知识来可以对你的文章做出判断。要是他觉得你的文章乏善可陈,或者与杂志的要求不符,他们就可以直接做决定。你要是在 With editor 状态后 1-2 个星期看到 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 ,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要是 associate editor 觉得文章还有点看头,那么他就会按照你希望送审的审稿人名单给你找审稿人,或者另外指定审稿人。他首先是给几个审稿人发邀请审稿的邮件,里面包含文章的标题,作者跟摘要。然后等着审稿人的决定,如果不接受的话,就要去找下一个。这个时候,勤快的 associate editor 会更新状态为 Reviewer(s) invited ,或者直接就给出 Under review 。 从以往的经验看, associate editor 都会给受邀者一个星期来决定是否接受审稿。所以有的同学老是觉得审稿怎么这么慢啊,一篇文章 2 个月怎么还没有看完。其实,从上面的过程看,慢一点的话,一个月过去了,文章都还没有到审稿人手上呢。 ( 4 )终于,文章到了审稿人的手上了。这个时候,文章的状态是 under review ,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 5 )审稿过程也不是就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审着审着,审稿人联系不上了。或者几个审稿人的意见有大的冲突,只好找更多的人来审。这一切,作者都是不知情的,他们能做的,也只是耐心的等,经常登录系统看看状态了。等啊等啊,终于有一天,收到了一封审稿意见的邮件。这个时候,系统就这么几种结果:( 1 ) Accepted ,俺还没有遇到过文章一点都不用修改直接过了的,我估计只有 invited paper 才会是这样的。( 2 )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小修或大修,有这个结果可以松口气了,但是还是仔细按照审稿意见来修改的。 Minor revision 的基本上不会再给拒的。但是 Major revision 给拒的也不在少数。( 3 ) Reject ,这个大家都不想看到, 但是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 6 )如果文章是 Major revision ,修改之后重新提交,又接着进入新的一轮 under review 。这个过程可快可慢,有的时候,编辑觉得要修改的问题不是太大,他就可以决定,不需要返回审稿人重新看,这样一两个星期就会有结果的。还有更快的, Major revision 交的第二天就给 Accepted 。如果要返回审稿人看的话,有时就要等很久。 英文论文润色 ( 7 )最后,终于 Accepted 了之后。文章就开始进入了出版流程了。最困难的时候就过去了,大家可以用很轻松的语气跟文字编辑交流了。还有一些状态比如: uncorrected proof ,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 in production ,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祝大家都能走到最后这一步!!! --- 来自于 英论阁 Enago 研究学者的论文写作发表经验分享 : www.enago.cn 上一篇: 审稿之投稿 下一篇: 审稿之我的审稿经验 博文系列一: 英论写作发表 (全) 博文系列二: 用英语写论文 (更新中...) 英语论文修改 英论阁 Enago 博文目录
个人分类: 期刊发表|119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近十年精神病学/心理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
热度 1 wanyuehua 2012-4-5 08:41
中国精神病学 / 心理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6 位、论文数排名第 14 位、篇均被引次数排名第 44 位 检索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2001 年 1 月 1 日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精神病学 / 心理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精神病学 / 心理学领域共有 89 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前 50% )。排名前 20 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农业科学论文数超过 2.6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文章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美国精神病学 / 心理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846,649 次和论文数 133,436 篇均排名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 13.84 排名第 2 位, 中国精神病学 / 心理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30,746 次排名在第 16 位、论文数 4,046 篇排名在第 14 位、篇均被引次数 7.60 排名第 44 位, 中国台湾地区精神病学 / 心理学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1,796 次排名在第 25 位、论文数 2,061 篇排名在第 23 位、篇均被引次数 5.72 排名第 68 位。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1-2011 年精神病学 / 心理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1-2011 年精神病学 / 心理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1-2011 年精神病学 / 心理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2001-2011 年 精神病学 / 心理学 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33,436 1,846,649 13.84 2 ENGLAND 28,466 382,584 13.44 3 CANADA 19,750 249,227 12.62 4 GERMANY 19,817 194,437 9.81 5 NETHERLANDS 12,495 159,671 12.78 6 AUSTRALIA 13,504 144,790 10.72 7 ITALY 6,197 63,164 10.19 8 FRANCE 6,776 61,837 9.13 9 SPAIN 7,859 51,512 6.55 10 ISRAEL 4,719 50,110 10.62 11 BELGIUM 4,109 46,772 11.38 12 SCOTLAND 3,452 43,583 12.63 13 SWEDEN 3,898 43,519 11.16 14 SWITZERLAND 4,159 42,810 10.29 15 NEW ZEALAND 2,690 33,203 12.34 16 PEOPLES R CHINA 4,046 30,746 7.60 17 JAPAN 4,785 30,683 6.41 18 FINLAND 2,525 29,724 11.77 19 WALES 2,336 27,082 11.59 20 NORWAY 2,680 26,284 9.81 表 2 2001-2011 年 精神病学 / 心理学 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33,436 1,846,649 13.84 2 ENGLAND 28,466 382,584 13.44 3 GERMANY 19,817 194,437 9.81 4 CANADA 19,750 249,227 12.62 5 AUSTRALIA 13,504 144,790 10.72 6 NETHERLANDS 12,495 159,671 12.78 7 SPAIN 7,859 51,512 6.55 8 FRANCE 6,776 61,837 9.13 9 ITALY 6,197 63,164 10.19 10 JAPAN 4,785 30,683 6.41 11 ISRAEL 4,719 50,110 10.62 12 SWITZERLAND 4,159 42,810 10.29 13 BELGIUM 4,109 46,772 11.38 14 PEOPLES R CHINA 4,046 30,746 7.60 15 SWEDEN 3,898 43,519 11.16 16 SCOTLAND 3,452 43,583 12.63 17 NEW ZEALAND 2,690 33,203 12.34 18 NORWAY 2,680 26,284 9.81 19 FINLAND 2,525 29,724 11.77 20 BRAZIL 2,360 14,720 6.24 表 3 2001-2011 年 精神病学 / 心理学 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YUGOSLAVIA 31 433 13.97 2 USA 133,436 1,846,649 13.84 3 NEPAL 33 445 13.48 4 ENGLAND 28,466 382,584 13.44 5 TRINID TOBAGO 36 475 13.19 6 LATVIA 13 169 13.00 7 NETHERLANDS 12,495 159,671 12.78 8 SCOTLAND 3,452 43,583 12.63 9 CANADA 19,750 249,227 12.62 10 MALTA 23 286 12.43 11 BOSNIA HERCEG 28 346 12.36 12 NEW ZEALAND 2,690 33,203 12.34 13 DENMARK 1,759 21,140 12.02 14 FINLAND 2,525 29,724 11.77 15 WALES 2,336 27,082 11.59 16 BULGARIA 104 1,194 11.48 17 LEBANON 119 1,362 11.45 18 BELGIUM 4,109 46,772 11.38 19 HUNGARY 565 6,378 11.29 20 SWEDEN 3,898 43,519 11.16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47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材料科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1-2011
yonglishi 2012-3-27 17:28
材料科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1-2011 中国材料科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2 位、论文数排名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排名第 48 位 检索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2001 年 1 月 1 日 至 2011 年 10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材料科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材料科学领域共有 82 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前 50% )。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材料科学论文数超过 6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文章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美国材料科学领域论文的总 被引次数 987,736 次排名第 1 位、论文数 77,353 篇 排名第 2 位、篇均被引次数 12.77 排名第 4 位, 中国材料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533,425 次排名在第 2 位、论文数 100,438 篇排名在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 5.31 排名第 48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95,554 次排名在第 12 位、论文数 13,920 篇排名在第 10 位、篇均被引次数 6.86 排名第 32 位。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1-2011 年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1-2011 年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1-2011 年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2001-2011 年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77,353 987,736 12.77 2 PEOPLES R CHINA 100,438 533,425 5.31 3 JAPAN 53,340 399,744 7.49 4 GERMANY 35,546 332,210 9.35 5 ENGLAND 21,918 229,310 10.46 6 FRANCE 24,935 217,525 8.72 7 SOUTH KOREA 29,748 196,903 6.62 8 INDIA 24,779 138,662 5.60 9 CANADA 12,656 106,688 8.43 10 SPAIN 12,963 103,663 8.00 11 ITALY 12,050 98,690 8.19 12 TAIWAN 13,920 95,554 6.86 13 NETHERLANDS 5,588 76,253 13.65 14 AUSTRALIA 9,259 73,791 7.97 15 SINGAPORE 6,155 70,429 11.44 16 SWITZERLAND 5,569 69,269 12.44 17 SWEDEN 6,626 57,902 8.74 18 RUSSIA 16,932 49,902 2.95 19 BELGIUM 4,550 43,290 9.51 20 BRAZIL 7,458 40,214 5.39 表 2 2001-2011 年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PEOPLES R CHINA 100,438 533,425 5.31 2 USA 77,353 987,736 12.77 3 JAPAN 53,340 399,744 7.49 4 GERMANY 35,546 332,210 9.35 5 SOUTH KOREA 29,748 196,903 6.62 6 FRANCE 24,935 217,525 8.72 7 INDIA 24,779 138,662 5.60 8 ENGLAND 21,918 229,310 10.46 9 RUSSIA 16,932 49,902 2.95 10 TAIWAN 13,920 95,554 6.86 11 SPAIN 12,963 103,663 8.00 12 CANADA 12,656 106,688 8.43 13 ITALY 12,050 98,690 8.19 14 POLAND 9,704 38,439 3.96 15 AUSTRALIA 9,259 73,791 7.97 16 TURKEY 7,603 34,186 4.50 17 UKRAINE 7,603 16,424 2.16 18 BRAZIL 7,458 40,214 5.39 19 ROMANIA 6,983 15,611 2.24 20 SWEDEN 6,626 57,902 8.74 表 3 2001-2011 年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ETHIOPIA 17 633 37.24 2 ICELAND 62 978 15.77 3 NETHERLANDS 5,588 76,253 13.65 4 USA 77,353 987,736 12.77 5 DENMARK 1,852 23,157 12.50 6 SWITZERLAND 5,569 69,269 12.44 7 SRI LANKA 89 1,099 12.35 8 SCOTLAND 1,908 22,314 11.69 9 ISRAEL 2,621 30,227 11.53 10 SINGAPORE 6,155 70,429 11.44 11 URUGUAY 61 653 10.70 12 IRELAND 1,618 17,313 10.70 13 ENGLAND 21,918 229,310 10.46 14 AUSTRIA 4,054 39,652 9.78 15 LIECHTENSTEIN 110 1,048 9.53 16 BELGIU 4,550 43,290 9.51 17 GERMANY 35,546 332,210 9.35 18 SWEDEN 6,626 57,902 8.74 19 FRANCE 24,935 217,525 8.72 20 NORTH IRELAND 562 4,779 8.50 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081do=blogid=531794
个人分类: SCI材料科学|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优先权的得与失
热度 13 Bobby 2012-3-20 20:56
刘立 《 科学竞赛 2.0 时代的一个发表策略:优先权重于 影响因子 》 在不那么著名的 SCI 期刊上以优先权发文(通过“快速通道”发文,或者邢老所谓的“加塞儿”)。 其“失”是:论文“下嫁”,期刊影响因子低了,奖励的时候点数低,记分低,奖金少了。其次,低影响因子期刊发行量和知名度一般较小,受众面小,或读者少,影响小。好在现在有互联网,后面的负作用稍有所抵消。 其“得”是:论文在时间上抢先出版,意味着其后所有相关论文差不多都要引用该文,引用率上去了。如果按论文接收日期或出版日期来看发现优先权的话,至少可抢先一步,确保第一。如果是在国论期刊发表开创性论文,还可获得支持民族或国内期刊的名声。 但能赏脸得到开创性论文发表优先的期刊,无疑是最赚的了。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7835 次阅读|29 个评论
科研伦理和论文发表道德:好的做法
热度 1 liwenbianji 2012-3-13 11:01
大多数科研人员和医师都熟悉科研伦理的概念,特别是在以动物和人作为研究对象时。大多数研究开始前也的确需要从所在研究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处获得批准。此外,就论文发表(包括医学媒体机构的使用)、作者署名、内容转载和数据的有效性也有相关规定。违反科研伦理和论文发表道德规范的行为会造成拒稿甚至被一些期刊禁止投稿。这些行为包括哪些、又该如何避免呢? 下列做法将被视为不符合科研伦理和论文道德规范: • 人和动物研究对象的不当使用 • 署名不端 • 一稿多投 • 重复发表 • 剽窃 • 捏造或篡改数据 多数人可能对第一条最为熟悉。使用人和动物作为试验对象的研究应遵守1975年《赫尔辛基宣言》中规定的伦理标准(世界医学协会2000年于爱丁堡修订),该宣言也促成了伦理委员会的建立。这些规范旨在确保人和动物研究对象的福祉,并规定研究必须要具备受试人提供的知情同意书;即他们已被告知试验的目的和性质,且同意接受此试验。所有使用人和动物为实验对象的研究必须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如果未能遵守,研究者必须解释其所用研究方法的根据并从当地或研究机构的伦理审查机构获得批准。 署名不端问题出版社很想消灭,但现在仍常可见到。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已经就署名资格制订了指南。根据ICMJE指南,署名资格必须基于:①对研究的构思/设计或数据的获取/分析/解释具有实质性贡献;②参与撰写论文,或对重要知识部分进行关键性修改;③同意终稿发表。这三条必须全部满足才能具备署名资格。相对次要的贡献者可在“致谢”部分列出。应当注意的是,一些期刊有自己的署名规定,通常含在《稿约》中。 “一稿多投”是指同时将同一个稿件投到多家期刊。这也许能为你节省些时间,但是一旦被发现你的论文就会被拒稿,并且有可能被禁止向这些期刊投稿。这种险完全不值得去冒。期刊编辑之间会定期会谈,并就可疑稿件进行互相交流。另外,不同的期刊也可能把你的稿件送交同一名审稿人审读,这样你的多投行为就会被发现。所以,在收到一个期刊的最终决定之前不应投到下一个期刊。 “重复发表”是指论文中包含之前已发表过的结果。期刊编辑要求论文具有原创性内容,并已于1969年形成政策:“仅考虑发表满足以下条件的稿件:其实质性内容没有在他处发表过,也没有同时投稿到其他地方”。这被称为Ingelfinger规则,以《新英格兰医学》当时的编辑Franz Ingelfinger命名。该规则旨在避免期刊发表之前已发表过从而已失去原创性的材料。ICMJE指南(III.D.2重复发表)重申了该规则,申明“期刊编辑不愿收到此类稿件:其内容大部分已发表过,或包含在另一已投出或已录用的论文中”。这个规定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例外,其中包括学术会议演讲稿及其摘要(尽管是例外,在投稿时还是需要公开说明此情况),以及研究者由于政府的考虑或公共健康的关系而必须发布的数据。 最后三种学术不端行为是:剽窃、捏造和篡改数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把它们列为学术不端的鉴戒。剽窃是指“擅用他人的思想、方法、结果、或语言而未申明出处。这包括通过秘密审读他人论文或经费申请书所获取的信息”(出自Federal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1999)。转述是允许的,但其方式要恰当。如果要进行直接转述就要用引号表明,不然就需要变换说法。捏造是指无中生有地制造并报道数据,篡改则是指对试验进行操纵,或更改已获得的数据,导致所报道文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研究状况。所有学术不端都有严重后果,从拒稿到解雇,以及可能的法律诉讼。 最后,不披露潜在的经济或其他利益冲突也可能被视作不端行为。作者投稿时通常会被要求申明有无利益冲突,其中包括是否有能影响你行为的经济或个人关系,例如你的工作情况、顾问身份和持股情况。利益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或论文发表的障碍,但应予申明。 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医师要知道那些是合乎伦理的行为,哪些是不端行为,这样他们才能避免后者。行为符合伦理能让同行、同事和期刊编辑对你有信心;而行为不端则可导致失去资助、解雇、禁止投稿、甚至法律诉讼。所以,务必要知道界限在那里。 Ethics: following good practice Most scientists and clinicians are familiar with the concept of ethics as it relates to research, particularly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 and animal subjects. Indeed, most studies require ethical approval of the protocols from an institutional committee (following internationally established guidelines) before the research can commence. Additional guidelines relate to publications practice (including the use of medical communications agencies), authorship, reproduction of content,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data being presented. Unethical behavior can lead to rejection or even a ban from some journals. But what comprises unethical behavior and how can it be avoided? The following practices are considered to be unethical: • Improper use of human subjects and animals in research • Improper authorship • Making multiple submissions of the same manuscript • Submitting a redundant publication • Plagiarism • Data fabr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The first of these is probably the one that most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Experiments on human subjects and animals should follow the ethical standards set out in the Helsinki Declaration of 1975 (revised by the World Medical Organisation in Edinburgh in 2000), which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ethics committees. These guidelines ensure the welfare of the animals or human subjects involved in research and require that human subjects provide informed consent for the experiments; that is, they are informed of the purpose and nature of the experiments and consent to being subject to them. All research using human and animal subjects must comply with the Helsinki Declaration or, if not, the researchers must explain the rationale underlying their approach and obtain approval from a local or institutional ethical review body. Improper authorship is unfortunately a frequently occurring practice that publishers are keen to put an en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 http://www.icmje.org) have established guidelines for qualification for authorship. According to the ICMJE, authorship credit should be based on: 1)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conception and design, or acquisition of data, or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 2) drafting the article or revising it critically for important intellectual content; and 3) final approval of the version to be published. All three of these criteria need to be satisfied for a person to qualify for authorship. Lesser contributions should usually be noted in the acknowledgments section of the manuscrip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some journals have their own criteria for authorship; these are usually set out in the Guide for Authors. “Multiple submissions” refers to the practice of submitting the same manuscript to more than one journal, simultaneously. Although this might save some of your time, if identified, it will result in your paper being rejected and a possible ban from publishing in the journals in question. It simply isn’t worth the risk. Journal editors regularly talk to each other and will exchange information about suspicious papers. It is also quite likely that different journals will appoint the same peer reviewers, leading to discovery of any additional submissions. Therefore, you should not submit your manuscript to a second journal until you receive a final decision from the first journal. Redundant publications are publications containing finding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published. Journal editors want original content, and this was put into policy in 1969 in the form of the Ingelfinger rule, “the policy of considering a manuscript for publication only if its substance has not been submitted or reported elsewhere”, named after Franz Ingelfinger, the editor of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at that time. The aim of this rule was to protect the journal from publishing material that had already been published and had therefore lost its originality. The rule is reiterated in the ICMJE Guidelines (III.D.2 Redundant Publication), which states that journal editors “do not wish to receive papers on work that has already been reported in large part in a published article or is contained in another paper that has been submitted or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elsewhere”. Notable exceptions to this include presentations at scientific meetings and published abstracts (although full disclosure of these should be made at the time of submission) and situations in which researchers have been forced to release data in the course of government deliberations or because of public health concerns. The final three types of unethical behavior, plagiarism, fabr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are listed by the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s definitive example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Plagiarism is “the appropriation of another person’s ideas, processes, results, or words without giving appropriate credit, including those obtained through confidential review of others’ research proposals and manuscripts” (Federal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1999). Paraphrasing is allowed, but needs to be performed appropriately: speech marks should be used for direct quotes, otherwise alternative phrases should be used. Fabrication refers to the making up of data or results and reporting them, while falsification refers to the manipulation of experiments or the modification of obtained results such that the research is not accurately re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All types of misconduct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ranging from rejection of a paper to termination of employment and possible legal proceedings. Finally, not disclosing any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financial or otherwise, could be considered unethical behavior. Authors are usually asked to declare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when submitting manuscripts. These include any financial o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at might inappropriately influence your actions, for example, your employment situation, consultancies, and stock ownership. Conflicts of interest are not necessarily bad, or obstacles to publication, but it is vital that they are declared. It is important that scientists, engineers and clinicians are aware of what represents ethical and unethical behaviors so that the latter can be avoided. Behaving ethically will give you the confidence of your peers, colleagues and journal editors; behaving unethically could lead to a loss of grant support, unemployment, a ban from journals and possible legal proceedings. Thus, be aware of the boundaries.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9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孔子”、“庄周”阻碍科技发展引发反对
kejidaobao 2012-2-28 11:40
本刊记者/李 娜 2012年1月25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宫鹏在Nature上发文指出,尽管中国目前论文发表数量仅次于美国,但是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研究水平还要提高。另外,中国科学界的科研不端行为屡见不鲜。宫鹏认为这种现状背后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思想和庄周文化的影响。 “孔子、庄周文化阻碍 中国科学发展” 宫鹏在文中指出,2000多年来,有两种文化基因在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传承。第一种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提出知识分子应当成为忠诚的治理者;第二种是庄周的著作,庄周认为家庭的彼此孤立可以避免交换和冲突,以及禁绝技术使用,从而避免贪婪,最终可以产生和谐社会。总之,这些文化鼓励中国社会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实践,但是阻止好奇心、商业化和技术的发展。它们促使中国社会产生持续几千年的科学真空,而且时至今日它们仍在产生重大影响。 宫鹏指出,孔子和庄周思想长期以来形成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学术界人人都想当领袖,很少有人愿意扮演辅助性角色,因此研究人员使用各种借口购买同类实验设备、开展同类数据加工,这就造成重复浪费和冗余。从更广泛层面来看,任何一家科研机构、大学、研究所和独立的政府机构,都想成为研究组织中的领先者,这就使得不同组织内的科学家们不愿分享数据。 另一个问题是缺乏分工。研究管理者更重视和鼓励那些声称正在进行原创性研究的人,这就促使人们不去承担必要的辅助性角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除了图书馆和仪器零售公司之外,很少有专业的科研服务机构。这就使得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自己做所有事情,甚至是诸如样品分析和数据库开发之类的日常工作,所以研究延迟是不可避免的。 宫鹏认为,要想清除这些文化障碍,需要在教育体系中及早进行科学教育、建立科学精神,尤其在中小学就鼓励孩子的好奇心。科学家个人和研究管理人员都应当承认和提倡合作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应当也要开始对科学研究进行划分,将工作分配给有合适专业技能的科研辅助人员。中国还必需付出更多努力帮助自己的科学家参与国际项目,同时吸引杰出的外国科学家到中国来。 观点遭学者批驳 对于宫鹏教授的观点,有学界人士表示了不同看法。孔子和庄周思想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立论和逻辑,都遭到了批驳。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铮在其个人博客发文指出,宫鹏教授所说的孔子和庄周思想的影响之一是,中国的学术界人人都想当领袖,很少有人愿意扮演辅助性角色,与孔子提倡的观点不符,“孔子一生是提倡合作的,《论语》是合作的产物,《春秋》是他对前人的修改。”甚至对于宫鹏教授所说,庄周认为家庭的彼此孤立可以避免交换和冲突以及禁绝技术使用,王铮认为这种小国寡民的主张是老子的观点,而非庄周。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扬宗研究员则告诉《科技导报》,与宫鹏教授类似的观点,最近几十年不时有人提起。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当然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千百年来的专制主义传统。专制主义不鼓励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这种传统影响至今。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刘兵教授告诉《科技导报》,他认为宫鹏教授这种分析基本不成立。“不能说传统文化对于今天没有影响,但简单地把科研发展的阻碍因素归结于传统文化,这种做法本身很成问题。”刘兵教授认为,按照孔子、庄周文化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逻辑,其预设前提是认可今天大科学时代的科学发展模式,而大科学时代提倡科研分工合作,既然中国大科学的发展受到了孔子和庄周思想的阻碍,那么小科学研究项目应该更适应传统文化,并且发展得很好,但结果并非如此;另外,二战时,纳粹文化不能算好的文化,但那时候的科研模式,却加速了科技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因素很复杂,简单用一两个因素来概括科研文化的做法本身就存在问题。 不是孔子、庄周,是谁? 如果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不是孔子和庄周千百年来的思想传统,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宫鹏教授所提到的中国科学界的现状? 王铮研究员的博文指出,中国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功利主义的经济模式导致的。评定成果,各单位只计入第一作者,甚至否定通讯作者,这是因为在功利主义的经济体系中,单位需要生存,必须做出这个选择。国家强调原创,是我国原创太少,只有国家提倡才能推进。至于数据资料保密,也起因于经济利益。 王扬宗研究员则认为,当前阻碍我国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科技体制问题,我国至今仍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科技体制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改革还需要有效推进。 而刘兵教授则认为,今天的科研文化跟当下的社会整体文化是一致的,科研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子部分,并没有游离于整体文化环境之外。从目前的社会整体来看,价值追求倾向于功利的、自私的、无视伦理道德底线的、注重物质化和短期利益的、弄虚作假的等等,这种价值追求在科学界的反应也是一致的。之所以会形成今天这种文化,跟特定发展阶段的社会结构有联系,还跟长期的传统、近期的传统、社会管理方式等等都有联系。当代科研文化的形成,传统文化的影响固然不能完全忽略,但是很难成为主要因素。总而言之,如果整体环境的问题不解决,科学界也很难独善其身。■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3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只有中国在搞论文发表激励吗?
chm818 2012-2-2 18:38
只有中国在搞论文发表激励吗?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2011 年 8 月 5 日出版的《科学》周刊发表了两位意大利学者和一位美国学者合写的文章,“变化中的发表激励措施” 。他们分析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7 个成员国和三个观察员国家(中国、俄罗斯和新加坡)从 2000 年到 2009 年向《科学》周刊的论文投稿数据、最终发表数据以及各国激励论文发表的各类措施,得出结论说:一个国家采取论文发表激励措施,与该国向《科学》周刊的投稿量是相关的;投稿量与金钱激励措施之间的相关性则最为突出。 首先,他们回顾了论文发表激励措施的历史。很长时间以来,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里,职称提升与进入终身教职的机会在相当程度上是要看发表记录的。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一种发表激励。另外,高产作者往往容易被别的大学挖走,挖到新单位后的工资肯定要比过去高的。也就是说,发表量与收入存在着隐含的关系。而在其他国家,一个系能拿到多少经费,曾经主要是看招收多少学生,看系里有多少老师,而不是看发表记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激励人们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做法逐渐普遍起来。在某些国家,只有理工科才重视发表,在另一些国家,不管什么学科都重视发表。英国率先在 1986 年推行科研评鉴( RAE ),即根据每个系以往的科研业绩和同行评议结果来确定其今后的预算。评鉴要考察多个因素,但对于理工科来说,论文数量肯定是核心指标。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紧随其后,推行了一些政策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业绩越好的机构,今后拨款越多;业绩较差的机构,就要减拨经费。最近 10 年来,挪威、比利时、丹麦、意大利也先后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将至少拨款量的一部分与过去的科研业绩挂起钩来。 另一些国家则针对个人职业升迁采取激励措施,而不是针对机构。德国和西班牙采取的新措施,都是将大学求职机会、升迁机会与提薪机会更紧密地与国际期刊发表情况联系起来。西班牙专门成立了一个国家级的机构来评价年轻科研人员的表现,决定其升迁机会。德国的改革措施则允许各大学将员工的工资水平与科研业绩挂钩。 还有一些国家采取的是直接奖励论文作者的措施。土耳其 2008 年成立了一家机构,专门搜集本国大学科研人员的发表数据,对于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每篇论文,奖励金额约为大学员工平均工资的 7.5 %。中国科学院从 2001 年开始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各研究所的具体做法不一致,但是,论文奖励金额相对于科研人员的标准工资而言还是相当可观的。在《科学》和《自然》周刊上发文则奖励金额最多。韩国从 2006 年起推出了类似的政策,对于在《科学》、《自然》和《细胞》三大名刊上发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奖励 300 万韩元(约合 2800 美元)。 接着,他们作了数据分析。 2000 至 2009 年,《科学》周刊收到来自 144 个国家的 110 , 870 篇来稿,其中 7.3% 得以发表 , 第一作者来自 53 个国家。 他们分析了投稿量和发表量最大的 30 个国家(即 27 个 OECD 成员国和 3 个观察员国家),其投稿量占总数的 95 %,发表量占总数的 99 %。其中 11 个国家近十年来采取了不同的发表激励措施。研究表明,单单激励措施这一个因素就与 22 %的投稿量增加相关,针对个人的论文奖励措施则与 46 %的投稿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在针对机构、针对个人升迁机会和针对个人的论文奖励三类措施中,只有针对个人升迁机会的措施与论文发表量呈显著相关。论文录用率与论文奖励措施负相关,与另外两种措施不相关。 为了确认以上分析结果的稳健性,他们又考虑了《科学》编委会成员的国别分布和国际合著两个因素,结果发现,即使抛开这两个因素的可能影响,投稿量、发表量与激励措施的相关性依然存在,但是论文录用率与论文激励措施的相关性就不复存在了。 在我国,近年来围绕科研量化考核问题有大量的激烈争论。争论中,有些人说,所有这些激励措施都是中国人自己瞎搞的, SCI 简直可以理解成“中国人的蠢主意” 。前述事实表明,采取论文激励措施的并非只有中国,对三大名刊特别青睐的也并非只有中国。当然,别人也在做,不一定就意味着这些做法是合适的。但是,意识到这类问题的普遍性,可以让我们明白解决这类问题的艰巨性。
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捡数数的那点说评价那点事儿?
热度 25 cwufp 2012-1-29 08:41
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只有中国在搞论文发表激励吗? 很多人看,也有很多人在说,不管大家都说了什么,说明关心。 鸿飞兄一大早(对他而言是深夜)也发了一篇 研究流水帐 ,简述了他再次去美国后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顺道也说了一下关于论文评价的一些观点。 俺推荐了鸿飞兄的博文,没有推荐武老师的博文。尽管,在这两位博友名下所有博文中,推荐名单里出现我的ID的几率是反过来的。 武老师在他的文章中举例说: 韩国从 2006 年起推出了类似的政策,对于在《科学》、《自然》和《细胞》三大名刊上发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奖励 300 万韩元(约合 2800 美元)。 这个数,对于一些大学老师来说,或许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钱数,对于国民收入几倍于我们的韩国的教授而言,估计只是零花钱,连小金库也算不上。相比于中国的奖励,这点也只是一个零头,甚至可以说是零头的零头。 上次,韩国的几个教授访问我的实验室,其中一个教授是韩国总统科技顾问。当我向他们介绍实验室技术转让的情况,他张大嘴巴说:您夫人一定对您很满意。 俺很惊诧,忙问:为何? 答曰:在韩国,技术转让收入的一半是奖励给科技人员个人的,在纳米技术这样领域能做到上千万的技术转让费,在韩国估计夫人会为有这样的丈夫自豪,也会很满意。 俺羞怯怯的回答,俺没法让老婆满意,因为这些钱我管不着,既不能拿回家也不能变着法花掉,只是课题组的科研经费。除了工分上体现出来多了几分,啥也不是。 该顾问大人当时瞠目,说,您来韩国科学院物质研究所工作吧,保证不是现在的收入。 俺知道,俺做了十来年纳米技术的研究,产出是几个专利和一些厂家在生产的产品,至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俺不知道是几十亿还是几百亿,没心思去统计。不过,俺知道,在国内现有的评价体系中,俺的这点研究在大多数科研人员中不如一篇SCI点数10以上的文章。俺自己的学术地位比那些发过SCI点数超过10的人还是差得很远,很远。准确一点的说,俺是那种被鄙视的下里巴人。 尽管在有些事情上俺和鸿飞兄观点相去甚远,但是,在有些事情上观点还是比较接近的。譬如,他喜欢把文章发在他认为的专业杂志上,这点俺很是赞赏。比那些追求点数的人不知道强多少。 俺并不想搀和任何的争论,却只想说出一点感受:科技除了论文的SCI点数就没有别的?能不能更全面一点的看一件事情,而不是挑一个数来解读?
5310 次阅读|65 个评论
只有中国在搞论文发表激励吗?
热度 47 Wuyishan 2012-1-27 22:09
只有中国在搞论文发表激励吗?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2011 年 8 月 5 日出版的《科学》周刊发表了两位意大利学者和一位美国学者合写的文章,“变化中的发表激励措施” 。他们分析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7 个成员国和三个观察员国家(中国、俄罗斯和新加坡)从 2000 年到 2009 年向《科学》周刊的论文投稿数据、最终发表数据以及各国激励论文发表的各类措施,得出结论说:一个国家采取论文发表激励措施,与该国向《科学》周刊的投稿量是相关的;投稿量与金钱激励措施之间的相关性则最为突出。 首先,他们回顾了论文发表激励措施的历史。很长时间以来,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里,职称提升与进入终身教职的机会在相当程度上是要看发表记录的。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一种发表激励。另外,高产作者往往容易被别的大学挖走,挖到新单位后的工资肯定要比过去高的。也就是说,发表量与收入存在着隐含的关系。而在其他国家,一个系能拿到多少经费,曾经主要是看招收多少学生,看系里有多少老师,而不是看发表记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激励人们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做法逐渐普遍起来。在某些国家,只有理工科才重视发表,在另一些国家,不管什么学科都重视发表。英国率先在 1986 年推行科研评鉴( RAE ),即根据每个系以往的科研业绩和同行评议结果来确定其今后的预算。评鉴要考察多个因素,但对于理工科来说,论文数量肯定是核心指标。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紧随其后,推行了一些政策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业绩越好的机构,今后拨款越多;业绩较差的机构,就要减拨经费。最近 10 年来,挪威、比利时、丹麦、意大利也先后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将至少拨款量的一部分与过去的科研业绩挂起钩来。 另一些国家则针对个人职业升迁采取激励措施,而不是针对机构。德国和西班牙采取的新措施,都是将大学求职机会、升迁机会与提薪机会更紧密地与国际期刊发表情况联系起来。西班牙专门成立了一个国家级的机构来评价年轻科研人员的表现,决定其升迁机会。德国的改革措施则允许各大学将员工的工资水平与科研业绩挂钩。 还有一些国家采取的是直接奖励论文作者的措施。土耳其 2008 年成立了一家机构,专门搜集本国大学科研人员的发表数据,对于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每篇论文,奖励金额约为大学员工平均工资的 7.5 %。中国科学院从 2001 年开始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各研究所的具体做法不一致,但是,论文奖励金额相对于科研人员的标准工资而言还是相当可观的。在《科学》和《自然》周刊上发文则奖励金额最多。韩国从 2006 年起推出了类似的政策,对于在《科学》、《自然》和《细胞》三大名刊上发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奖励 300 万韩元(约合 2800 美元)。 接着,他们作了数据分析。 2000 至 2009 年,《科学》周刊收到来自 144 个国家的 110 , 870 篇来稿,其中 7.3% 得以发表 , 第一作者来自 53 个国家。 他们分析了投稿量和发表量最大的 30 个国家(即 27 个 OECD 成员国和 3 个观察员国家),其投稿量占总数的 95 %,发表量占总数的 99 %。其中 11 个国家近十年来采取了不同的发表激励措施。研究表明,单单激励措施这一个因素就与 22 %的投稿量增加相关,针对个人的论文奖励措施则与 46 %的投稿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在针对机构、针对个人升迁机会和针对个人的论文奖励三类措施中,只有针对个人升迁机会的措施与论文发表量呈显著相关。论文录用率与论文奖励措施负相关,与另外两种措施不相关。 为了确认以上分析结果的稳健性,他们又考虑了《科学》编委会成员的国别分布和国际合著两个因素,结果发现,即使抛开这两个因素的可能影响,投稿量、发表量与激励措施的相关性依然存在,但是论文录用率与论文激励措施的相关性就不复存在了。 在我国,近年来围绕科研量化考核问题有大量的激烈争论。争论中,有些人说,所有这些激励措施都是中国人自己瞎搞的, SCI 简直可以理解成“中国人的蠢主意” 。前述事实表明,采取论文激励措施的并非只有中国,对三大名刊特别青睐的也并非只有中国。当然,别人也在做,不一定就意味着这些做法是合适的。但是,意识到这类问题的普遍性,可以让我们明白解决这类问题的艰巨性。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19305 次阅读|60 个评论
经济学与商贸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1-2011
wanyuehua 2012-1-16 08:13
中国经济学与商贸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8 位、论文数排名第 9 位、篇均被引次数排名第 18 位 检索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2001 年 1 月 1 日 至 2011 年 10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经济学与商贸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经济学与商贸学领域共有 86 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前 50% )。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经济学与商贸学论文数超过 1.9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文章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美国经济学与商贸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715,142 次、论文数 75,174 篇和篇均被引次数 9.51 均排名第 1 位, 中国经济学与商贸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32,697 次排名在第 8 位、论文数 5,972 篇排名在第 9 位、篇均被引次数5.48排名第 18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2,197 次排名在第 19 位、论文数 3,790 篇排名在第 11 位、篇均被引次数 3.22 未进前 20 名(排名第 56 位)。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1-2011 年经济学与商贸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1-2011 年经济学与商贸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1-2011 年经济学与商贸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2001-2011 年 经济学与商贸学 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75,174 715,142 9.51 2 ENGLAND 20,795 150,351 7.23 3 CANADA 9,879 67,258 6.81 4 NETHERLANDS 6,971 47,804 6.86 5 GERMANY 10,214 47,019 4.60 6 AUSTRALIA 8,422 39,852 4.73 7 FRANCE 6,840 37,370 5.46 8 PEOPLES R CHINA 5,972 32,697 5.48 9 SPAIN 6,692 28,525 4.26 10 ITALY 5,151 25,390 4.93 11 SWEDEN 3,198 20,634 6.45 12 SWITZERLAND 2,850 18,494 6.49 13 BELGIUM 2,728 16,467 6.04 14 ISRAEL 1,998 14,511 7.26 15 SCOTLAND 2,209 13,785 6.24 16 SINGAPORE 1,787 12,787 7.16 17 DENMARK 2,013 12,260 6.09 18 SOUTH KOREA 2,791 12,243 4.39 19 TAIWAN 3,790 12,197 3.22 20 NORWAY 1,996 10,743 5.38 表 2 2001-2011 年 经济学与商贸学 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75,174 715,142 9.51 2 ENGLAND 20,795 150,351 7.23 3 GERMANY 10,214 47,019 4.60 4 CANADA 9,879 67,258 6.81 5 AUSTRALIA 8,422 39,852 4.73 6 NETHERLANDS 6,971 47,804 6.86 7 FRANCE 6,840 37,370 5.46 8 SPAIN 6,692 28,525 4.26 9 PEOPLES R CHINA 5,972 32,697 5.48 10 ITALY 5,151 25,390 4.93 11 TAIWAN 3,790 12,197 3.22 12 JAPAN 3,531 10,061 2.85 13 SWEDEN 3,198 20,634 6.45 14 SWITZERLAND 2,850 18,494 6.49 15 SOUTH KOREA 2,791 12,243 4.39 16 BELGIUM 2,728 16,467 6.04 17 SCOTLAND 2,209 13,785 6.24 18 DENMARK 2,013 12,260 6.09 19 ISRAEL 1,998 14,511 7.26 20 NORWAY 1,996 10,743 5.38 表 3 2001-2011 年 经济学与商贸学 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BOLIVIA 10 138 13.80 2 USA 75,174 715,142 9.51 3 ZAMBIA 15 110 7.33 4 ISRAEL 1,998 14,511 7.26 5 ENGLAND 20,795 150,351 7.23 6 SINGAPORE 1,787 12,787 7.16 7 ZIMBABWE 28 194 6.93 8 NETHERLANDS 6,971 47,804 6.86 9 CANADA 9,879 67,258 6.81 10 SWITZERLAND 2,850 18,494 6.49 11 SWEDEN 3,198 20,634 6.45 12 SCOTLAND 2,209 13,785 6.24 13 KUWAIT 49 305 6.22 14 DENMARK 2,013 12,260 6.09 15 BELGIUM 2,728 16,467 6.04 16 WALES 1,076 6,258 5.82 17 ETHIOPIA 99 553 5.59 18 PEOPLES R CHINA 5,972 32,697 5.48 19 FRANCE 6,840 37,370 5.46 20 BARBADOS 24 130 5.42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3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后有人“拱”,怎么办?
热度 16 chenbinmse 2012-1-14 07:14
如果论文中有些段落原封不动的照抄别人的东西而不加任何修改或引用,抑或论文中用了别人已经发表过的图片而不加任何引用等等,要是被原作者发现,肯定免不了面临被投诉的命运;如果你文章中的结果无法被很多课题组重复做出来,也可能会面临被“拱”的局面。这些很明显的东西不是本文谈论的对象。下面是从导师和朋友们那里听说的真实故事。故事中折射出的情况更加隐性,但更加有普遍性,甚至就在我们的周围发生着。让我们看看当他们的文章被“拱”后是如何处理的? 会议论文集(Proceedings)和正式期刊 我们做科研,除了发表文章外,还有一类活动就是参加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及时展示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取得和同行们宝贵的相互交流,进而有可能的合作机会。参加完会议,其结果一般会以 proceedings的形式发表出来,一般大概是几页纸的样子,当然排版绝对没有正规期刊的那样规范和好看。 有一学生,实验中发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他的导师认为大概就是 Nature或Science级别的水平文章。认真写好并修改后,他把文章先后投到了Nature和Science,经过了漫长的“拉锯”战,最后还是免不了被拒的命运。但他们确实觉得结果很好,不愿意把文章投到其他的专业期刊上。后来,该学生参加了他领域内的一个学术会议,他在会议上报告了相关实验结果,在会议出版的proceedings中也用了一些图片。 那时, Nature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刚出来不久。他们于是把文章投到了Nature Communications,经过几个月的审稿和修改,文章最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出来。 到这来说,虽然有些遗憾,但作者还是比较高兴和满意的。在那个时候,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影响银子还没有,但大家都估计肯定不会低,毕竟是Nature的子刊。然而好景不长,他们随后收到了Nature Communications编辑发过来的质疑信,原来他们的文章被人“拱”了。“拱”的原因是,文章的实验结果已经在某学术会议的proceedings上发表过,结果还用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编辑让论文的作者解释是什么原因? 出现这种情况,他们马上能想到的就是“拱”的人一定是他们这个小圈子里的人,不然谁知道他们前不久参加过一个学术会议还报告过相关实验结果。这里,大家可能知道会议的proceedings,关注的人相对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参加过该会议的人捡有兴趣的看一看。同时,他们也觉得较无辜,因为会议的proceedings到底算不算正式刊物,没有特别绝对的定论,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还有人说要看具体情况。但不管怎样,发表了这么好的文章,他们必须面对质疑给编辑以及“拱”他们的人一个交代: 回复信是由他的导师写的,总体思想是: 态度及其诚恳,论据足够充分,原委如实相告 。大体是这么写的:(1)首先诚恳的道歉,给出版社和同行造成了伤害,此处省略n个字。(2)然后重点给出证据,把该论文在Nature, Science上的投稿时间,审稿时间,被拒的时间等等相关过程说明的一清二楚。由于中间有一个相关的学术会议,他们确实报告了一些实验结果,然后比较了会议proceeding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文章的区别,重点说明在proceedings的基础上有哪些增加的结果,哪些重要改进之类的等等。(3)最后再次道歉,保证下不为例什么的…。回复信写了大概有20多页,比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正文都多多了。后来,编辑看了,也转发给了那个“拱”他们的人,也就这么平和的平息呢。据说,如果处理的不好,撤销论文的可能性都很大的。 论文发表后被人“拱”,大多数是来自于熟悉你的人,也即是说来自于你小圈子里的人或同行。我们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在同行中树立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的话我们的烦恼会少,生活也更加健康和美好!
个人分类: 纸上“练”兵|26430 次阅读|34 个评论
拔尖科研人员应该把一定数量优秀的论文发表在中文期刊上
热度 6 dlg0303 2012-1-9 17:31
拔尖科研人员此处定为能够发表sci论文的科研人员,经常进一些重要的科研机构的网页,发现****发表sci论文......,对于英语不好的科研人员来说就是天书,好像做科研就是为了要让国外人认可,为了让国内更多的科研人员能够接触好的研究思路,好的分析方法,我认为经常发sci论文的科研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发表一些结构严谨、分析方法严密的中文论文。共英语不好的科研人员学习。呵呵!别见笑,我的英语不好。
230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转)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我的攻博与带博经历
热度 1 fluidzhaoyong 2012-1-7 10:0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2444do=blogid=523236 这是上次在写博文《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时给自己布置的一个作业,就是要整理一篇关于“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给大家,今天抽空来完成。暂时没有想到更好的名字,姑且就用上篇博文中随便给出的这个名字吧。 我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时光,总体上是顺利而轻松的,但第一个半年异常煎熬,一方面要适应环境,一方面要挖空心思考虑自己的研究课题(当时恰逢儿子出生,回国了近两个月)。虽然我在入学前,就提交了一个研究计划,但那个计划要落脚到实处,其实还有不少的实际困难无法克服。我在日本攻读学位,但研究的是中国的生态学问题,所以每年总有一定的时间回国调研,会碰到在国内同样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和旧友,正好国内兴起了SCI热。其实,我这些在国内的朋友,工作做得是非常不错的,但他们整天念念叨叨的是SCI论文,好像很少谈及他们具体的研究工作。那个时候发表过SCI论文的老师是香饽饽,俨然成了学生们的偶像,整天有学生围着转,学生几乎是求着老师帮忙修改论文,只要最终SCI论文能成功发表出来,让他们干什么都可以。 相对来说,我在日本攻读学位的环境就轻松一些,当时对我们这些special course(日本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全英语教学,用英语写作论文和答辩)的博士学位候选人的资格认定标准是:有3篇论文被英文杂志接受或发表(对日本人来说也可以是日文论文,但对留学生其实就是英文论文,注意他们并没有SCI的要求,因为他们认为论文是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工具,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行);参加过至少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这里不好说这个规定与中国同时代对博士学位要求是高还是低,但肯定比中国的人性化程度要高。对于当时求学的我,感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不过因为没有门槛的限制,反而能让我花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一些问题。 我知道毕业后我的岗位仍然是大学教师,也迟早要带博士生,何不在我自己身上先尝试一种比较高效的学习方法,让攻读学位、研究工作、课程学习和论文发表一篮子解决。这里首先要强调高效,我一直认为,提高工作效率比简单地增加时间成本要重要得多。也就是说,我可以在一周内,不受其他任何事儿的干扰,将一个最麻烦的问题集中进行解决,之后可赢得大量的空闲时间,可思考其他问题,也可真正去休闲。其实,这一点儿人人可以做到,集中精力用整块时间干一件事儿,比将时间分散开来要高效得多,总体上是节省时间的。有了高效做保障,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前面已经说到,最终我要拿到学位,必须有3篇论文发表出来。其实一个博士研究计划中完成三块内容是比较合适的,这三块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又可独成体系。如果确立了这样的结构,何不在博士论文开题中就明确这三块内容,而且每块内容就按照写作一篇论文的要求进行设计。说干就干,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了四块内容。在第一次开题报告中,导师对这个结构给予了肯定,但提示我是否工作量大了一点儿,可适当减少一块,我窃笑,但我自己心里明白,这一块不就是为了保险吗?我哪能保证我所有的工作全部能写出论文并被接受,那些杂志社又不是我开的。最终,这四块内容陆陆续续成就了6篇英文论文,其中SCI论文4篇(有些论文是在回国之后才整理发表出来)。显然,当时这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也属于比较好的成绩了。日本导师在博士论文答辩完数日后告诉我,我的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了(注:他没有说是什么级别的,而且我自己也没有拿到任何证书,就权当是口头表扬的优秀论文吧,由于匆匆回国,我的学位证书也是之后让日本的朋友快递给我的)。 关于国际学术讨论会,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确实需要参与,日本要求参加两次也是合适的。我在日本求学期间,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两次日本生态学会的年会,每次都受益颇丰,其实只要参与,不管是通过口头报告还是海报,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许多东西。 差点忘了说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英语写作。读博士学位前,我对自己的英语一直没有自信,对英文写作更是胆颤心惊,但最后我的博士论文用英语写了274页(除去参考文献,纯正文243页)。就是通过这243页的英文写作,让我彻底克服了英文写作的胆怯心理。如果我说,这243页的博士论文,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整理完成的,你可能认为我在吹牛。但是,这是真的!自从我博士论文开题后,我的学位论文其实就已经开始写作了,而且还见缝插针,完成了一本中文专著的的写作。大多数博士论文,其粗略的提纲是大同小异的,写作专著的经验告诉我,确立写作提纲才能让自己思路更清晰,看到有用的材料才知道如何放,放在哪里。平时总是要阅读文献的,有什么感想,直接写在博士论文的粗略提纲中,久而久之,前言部分几乎就完成了。化整为零,将一个大的工程分散到3年时间,反而觉得没有太大的工作量了,显然这与前面说的高效集中解决一个麻烦问题是不同的,因为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是无法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由于我已经将各个具体的研究内容分散在4篇论文中撰写出来,并在尝试投稿,修改,最终只需要归并到学位论文中,写出总体的结论,并在形式上完成其要求,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雏形就已经形成了,所以,这一个月时间并没有太多的写作任务,而只是整理了。 在日本求学期间,导师与我的交流,主要是在定期Seminar后,他的一些建议。我的导师同时带的学生有二十来个,与中国一些大牛导师差不多,我的导师也很忙,从来没有时间帮我修改论文,但会给总体建议。有一个建议,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我记得第一篇论文完成后,送给导师看,他在一个月之后到实验室来找我,用了10分钟时间与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说,“你的前言写得不妥,我们做研究,主要考虑的是科学问题,而不是具体某个区域,你的这篇论文,本来是探讨一个科学问题,但你在前言中却过分强调了上海,上海不是你科学研究的焦点,而只是一个case study,是用于说明你的科学问题的”。这一句话让我在论文写作上豁然开朗。现在,类似的话,我经常送给我的学生。 总体来说,我的攻博经历是成功的,我设计的“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也能满足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首先的总体框架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思维模式,需要凝练出重要的问题进行各个击破,有总体目标,有分目标,研究工作有的放矢,节省资源,节省时间,同时满足了一些硬性指标要求。 回国数年后,我也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了,我尝试将在自己身上使用过的方法进行升华和本地化,在学生中再次进行试验。上篇博文《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中的两位博士生就是这个试验计划的一个案例。由于中国对SCI论文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国家,所以我当时提出的是“面向SCI论文发表的博士生培养策略”,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配合我的试验。当然,这其中的要求提高了。学校规定,硕博连读生要发表至少两篇SCI论文,那么我就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调研后,对自己的研究确立3块内容,各块内容都有可能写作出一篇SCI论文,为了让我的试验计划更加务实,我要求学生对每块内容都确立写作SCI论文的题目,投稿的目标杂志,研究工作开始前,就对这个部分想做的事儿考虑透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什么样的图或者是表来说明。如果是表,需将表头设计出来;如果是图,需要事先考虑这个图大概是什么样子,并作出草图。平时,阅读文献,要注意收集素材,并撰写一篇综述。写这篇综述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将来博士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做准备的。如果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这些工作,当我确认他们的工作量足够,且写作的论文通过不断修改能发表出来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申请参加国际会议,并做报告,同时尝试申请去国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合作研究。有些导师可能认为参加国际会议,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是浪费时间,而且出国会花费很多钱。我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认为花这个钱是值得的,因为有些更重要的东西用钱是买不来的,何况学校目前的政策也是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而且有些国际学术讨论会还能获得大会主办方的一些赞助,也是可以尝试申请的。我现在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没有什么激情,但是我在读博士的时候,那可是非常自豪的,觉得自己能参加这样的会议,太了不起了!许多同学或多或少有留学情节,何不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出去看看,自己亲身体验和比较,别怕他们出去了就不回来了,导师要有信心,自己营造的条件并不比国外差(大的环境咱管不了,小环境靠自己努力还是可以营造的)。到目前为止,我曾送出去过的学生,现在没有一个巴心巴肝要出国的,但我相信如果他们想申请国外的博士后位置,肯定是能成功的! 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要说明,就是学生写作的第一篇文章,导师应该如何对待。在国外呆过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国外导师是不怎么管学生的,论文也不太可能帮学生进行充分修改的,甚至这样培养的大师也非常多,并认为是一个好的培养模式。我不否认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过来的,但是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照搬照抄肯定是不行的。中国现在的博士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他们从小缺乏独立意识,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只能顺应之而因势利导,而不能强行扭转。反省一下,我在去日本求学中能顺应这种培养模式,得益于我在去日本前就已经写作了多篇中文论文,知道论文应该怎么写。而现在刚从本科生直接考上来的博士生,没有任何写作论文的经验,而且一开始就要求他们写作SCI论文,怎么可能一下子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人没有生而知之的,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对于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一定要保留他们的写作热情,树立写作的信心,这点儿非常重要,导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当然,也有不入流的学生,相同的错误会多次出现,而且总没有什么进步,但大多数学生是可以造就的。因此,我上面说的这种一体化方案,与导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需要师生之间的精诚合作。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导师应该注意澄清,发表SCI论文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训练过程,有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索,而是不知道如何将探索结果进行提炼和合理表述(俗称进行包装),SCI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这样一种训练。有时候,光谈理想和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注意细节和具体过程,否则师生之间永远无法达成统一。当然,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学生必须接受导师的培养, 主动方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没有经过锤炼的乱泥巴是糊不上墙的。对于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任何培养技巧都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同时,学生要学会自我培养和锻炼, 如果恰好你的导师无法做到这样,你自己按照这种方案来进行设计并严格要求自己,也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9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我的攻博与带博经历[转]
chm818 2012-1-5 15:02
这是上次在写博文《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 时给自己布置的一个作业,就是要整理一篇关于“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给大家,今天抽空来完成。暂时没有想到更好的名字,姑且就用上篇博文中随便给出的这个名字吧。 我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时光,总体上是顺利而轻松的,但第一个半年异常煎熬,一方面要适应环境,一方面要挖空心思考虑自己的研究课题(当时恰逢儿子出生,回国了近两个月)。虽然我在入学前,就提交了一个研究计划,但那个计划要落脚到实处,其实还有不少的实际困难无法克服。我在日本攻读学位,但研究的是中国的生态学问题,所以每年总有一定的时间回国调研,会碰到在国内同样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和旧友,正好国内兴起了SCI热。其实,我这些在国内的朋友,工作做得是非常不错的,但他们整天念念叨叨的是SCI论文,好像很少谈及他们具体的研究工作。那个时候发表过SCI论文的老师是香饽饽,俨然成了学生们的偶像,整天有学生围着转,学生几乎是求着老师帮忙修改论文,只要最终SCI论文能成功发表出来,让他们干什么都可以。 相对来说,我在日本攻读学位的环境就轻松一些,当时对我们这些special course(日本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全英语教学,用英语写作论文和答辩)的博士学位候选人的资格认定标准是: 有3篇论文被英文杂志接受或发表 (对日本人来说也可以是日文论文,但对留学生其实就是英文论文,注意他们并没有SCI的要求,因为他们认为论文是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工具,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行); 参加过至少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这里不好说这个规定与中国同时代对博士学位要求是高还是低,但肯定比中国的人性化程度要高。对于当时求学的我,感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不过因为没有门槛的限制,反而能让我花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一些问题。 我知道毕业后我的岗位仍然是大学教师,也迟早要带博士生,何不在我自己身上先尝试一种比较高效的学习方法,让攻读学位、研究工作、课程学习和论文发表一篮子解决。这里首先要强调高效,我一直认为, 提高工作效率比简单地增加时间成本要重要得多 。也就是说,我可以在一周内,不受其他任何事儿的干扰,将一个最麻烦的问题集中进行解决,之后可赢得大量的空闲时间,可思考其他问题,也可真正去休闲。其实, 这一点儿人人可以做到,集中精力用整块时间干一件事儿,比将时间分散开来要高效得多,总体上是节省时间的 。有了高效做保障,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前面已经说到,最终我要拿到学位,必须有3篇论文发表出来。其实一个博士研究计划中完成三块内容是比较合适的,这三块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又可独成体系。如果确立了这样的结构,何不在博士论文开题中就明确这三块内容,而且每块内容就按照写作一篇论文的要求进行设计。说干就干,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了四块内容。在第一次开题报告中,导师对这个结构给予了肯定,但提示我是否工作量大了一点儿,可适当减少一块,我窃笑,但我自己心里明白,这一块不就是为了保险吗?我哪能保证我所有的工作全部能写出论文并被接受,那些杂志社又不是我开的。最终,这四块内容陆陆续续成就了6篇英文论文,其中SCI论文4篇(有些论文是在回国之后才整理发表出来)。显然,当时这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也属于比较好的成绩了。日本导师在博士论文答辩完数日后告诉我,我的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了(注:他没有说是什么级别的,而且我自己也没有拿到任何证书,就权当是口头表扬的优秀论文吧,由于匆匆回国,我的学位证书也是之后让日本的朋友快递给我的)。 关于国际学术讨论会,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确实需要参与,日本要求参加两次也是合适的。我在日本求学期间,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两次日本生态学会的年会,每次都受益颇丰,其实只要参与,不管是通过口头报告还是海报,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许多东西。 差点忘了说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英语写作。读博士学位前,我对自己的英语一直没有自信,对英文写作更是胆颤心惊,但最后我的博士论文用英语写了274页(除去参考文献,纯正文243页)。就是通过这243页的英文写作,让我彻底克服了英文写作的胆怯心理。如果我说,这243页的博士论文,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整理完成的,你可能认为我在吹牛。但是,这是真的!自从我博士论文开题后,我的学位论文其实就已经开始写作了,而且还见缝插针,完成了一本中文专著的的写作。大多数博士论文,其粗略的提纲是大同小异的,写作专著的经验告诉我, 确立写作提纲才能让自己思路更清晰,看到有用的材料才知道如何放,放在哪里 。平时总是要阅读文献的,有什么感想,直接写在博士论文的粗略提纲中,久而久之,前言部分几乎就完成了。化整为零,将一个大的工程分散到3年时间,反而觉得没有太大的工作量了,显然这与前面说的高效集中解决一个麻烦问题是不同的,因为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是无法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由于我已经将各个具体的研究内容分散在4篇论文中撰写出来,并在尝试投稿,修改,最终只需要归并到学位论文中,写出总体的结论,并在形式上完成其要求,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雏形就已经形成了,所以,这一个月时间并没有太多的写作任务,而只是整理了。 在日本求学期间,导师与我的交流,主要是在定期Seminar后,他的一些建议。我的导师同时带的学生有二十来个,与中国一些大牛导师差不多,我的导师也很忙,从来没有时间帮我修改论文,但会给总体建议。有一个建议,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我记得第一篇论文完成后,送给导师看,他在一个月之后到实验室来找我,用了10分钟时间与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说,“ 你的前言写得不妥,我们做研究,主要考虑的是科学问题,而不是具体某个区域,你的这篇论文,本来是探讨一个科学问题,但你在前言中却过分强调了上海,上海不是你科学研究的焦点,而只是一个case study,是用于说明你的科学问题的 ”。这一句话让我在论文写作上豁然开朗。现在,类似的话,我经常送给我的学生。 总体来说,我的攻博经历是成功的,我设计的“ 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也能满足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首先的总体框架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思维模式,需要凝练出重要的问题进行各个击破,有总体目标,有分目标,研究工作有的放矢,节省资源,节省时间,同时满足了一些硬性指标要求。 回国数年后,我也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了,我尝试将在自己身上使用过的方法进行升华和本地化,在学生中再次进行试验。上篇博文《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 中的两位博士生就是这个试验计划的一个案例。由于中国对SCI论文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国家,所以我当时提出的是“ 面向SCI论文发表的博士生培养策略 ”,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配合我的试验。当然,这其中的要求提高了。学校规定,硕博连读生要发表至少两篇SCI论文,那么我就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调研后,对自己的研究确立3块内容,各块内容都有可能写作出一篇SCI论文,为了让我的试验计划更加务实,我要求学生 对每块内容都确立写作SCI论文的题目,投稿的目标杂志,研究工作开始前,就对这个部分想做的事儿考虑透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什么样的图或者是表来说明 。如果是表,需将表头设计出来;如果是图,需要事先考虑这个图大概是什么样子,并作出草图。平时,阅读文献,要注意收集素材,并撰写一篇综述。写这篇综述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将来博士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做准备的。 如果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这些工作,当我确认他们的工作量足够,且写作的论文通过不断修改能发表出来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申请参加国际会议,并做报告,同时尝试申请去国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合作研究。有些导师可能认为参加国际会议,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是浪费时间,而且出国会花费很多钱。我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认为花 这个钱是值得的,因为有些更重要的东西用钱是买不来的 ,何况学校目前的政策也是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而且有些国际学术讨论会还能获得大会主办方的一些赞助,也是可以尝试申请的。我现在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没有什么激情,但是我在读博士的时候,那可是非常自豪的,觉得自己能参加这样的会议,太了不起了!许多同学或多或少有留学情节,何不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出去看看,自己亲身体验和比较,别怕他们出去了就不回来了,导师要有信心,自己营造的条件并不比国外差(大的环境咱管不了,小环境靠自己努力还是可以营造的)。到目前为止,我曾送出去过的学生,现在没有一个巴心巴肝要出国的,但我相信如果他们想申请国外的博士后位置,肯定是能成功的! 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要说明,就是 学生写作的第一篇文章,导师应该如何对待 。在国外呆过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国外导师是不怎么管学生的,论文也不太可能帮学生进行充分修改的,甚至这样培养的大师也非常多,并认为是一个好的培养模式。我不否认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过来的,但是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照搬照抄肯定是不行的。 中国现在的博士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他们从小缺乏独立意识,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只能顺应之而因势利导,而不能强行扭转。 反省一下,我在去日本求学中能顺应这种培养模式,得益于我在去日本前就已经写作了多篇中文论文,知道论文应该怎么写。而现在刚从本科生直接考上来的博士生,没有任何写作论文的经验,而且一开始就要求他们写作SCI论文,怎么可能一下子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 人没有生而知之的,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对于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一定要保留他们的写作热情,树立写作的信心,这点儿非常重要,导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 当然,也有不入流的学生,相同的错误会多次出现,而且总没有什么进步,但大多数学生是可以造就的。因此,我上面说的 这种一体化方案,与导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需要师生之间的精诚合作 。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导师应该注意澄清, 发表SCI论文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训练过程,有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索,而是不知道如何将探索结果进行提炼和合理表述( 俗称进行包装 ),SCI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这样一种训练。 有时候,光谈理想和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注意细节和具体过程,否则师生之间永远无法达成统一。当然,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学生必须接受导师的培养, 主动方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没有经过锤炼的乱泥巴是糊不上墙的。对于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任何培养技巧都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同时,学生要学会自我培养和锻炼, 如果恰好你的导师无法做到这样,你自己按照这种方案来进行设计并严格要求自己,也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来自网上,仅供欣赏
1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我的攻博与带博经历
controlley 2012-1-5 10:28
这是上次在写博文《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 时给自己布置的一个作业,就是要整理一篇关于“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给大家,今天抽空来完成。暂时没有想到更好的名字,姑且就用上篇博文中随便给出的这个名字吧。 我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时光,总体上是顺利而轻松的,但第一个半年异常煎熬,一方面要适应环境,一方面要挖空心思考虑自己的研究课题(当时恰逢儿子出生,回国了近两个月)。虽然我在入学前,就提交了一个研究计划,但那个计划要落脚到实处,其实还有不少的实际困难无法克服。我在日本攻读学位,但研究的是中国的生态学问题,所以每年总有一定的时间回国调研,会碰到在国内同样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和旧友,正好国内兴起了SCI热。其实,我这些在国内的朋友,工作做得是非常不错的,但他们整天念念叨叨的是SCI论文,好像很少谈及他们具体的研究工作。那个时候发表过SCI论文的老师是香饽饽,俨然成了学生们的偶像,整天有学生围着转,学生几乎是求着老师帮忙修改论文,只要最终SCI论文能成功发表出来,让他们干什么都可以。 相对来说,我在日本攻读学位的环境就轻松一些,当时对我们这些special course(日本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全英语教学,用英语写作论文和答辩)的博士学位候选人的资格认定标准是: 有3篇论文被英文杂志接受或发表 (对日本人来说也可以是日文论文,但对留学生其实就是英文论文,注意他们并没有SCI的要求,因为他们认为论文是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工具,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行); 参加过至少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这里不好说这个规定与中国同时代对博士学位要求是高还是低,但肯定比中国的人性化程度要高。对于当时求学的我,感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不过因为没有门槛的限制,反而能让我花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一些问题。 我知道毕业后我的岗位仍然是大学教师,也迟早要带博士生,何不在我自己身上先尝试一种比较高效的学习方法,让攻读学位、研究工作、课程学习和论文发表一篮子解决。这里首先要强调高效,我一直认为, 提高工作效率比简单地增加时间成本要重要得多 。也就是说,我可以在一周内,不受其他任何事儿的干扰,将一个最麻烦的问题集中进行解决,之后可赢得大量的空闲时间,可思考其他问题,也可真正去休闲。其实, 这一点儿人人可以做到,集中精力用整块时间干一件事儿,比将时间分散开来要高效得多,总体上是节省时间的 。有了高效做保障,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前面已经说到,最终我要拿到学位,必须有3篇论文发表出来。其实一个博士研究计划中完成三块内容是比较合适的,这三块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又可独成体系。如果确立了这样的结构,何不在博士论文开题中就明确这三块内容,而且每块内容就按照写作一篇论文的要求进行设计。说干就干,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了四块内容。在第一次开题报告中,导师对这个结构给予了肯定,但提示我是否工作量大了一点儿,可适当减少一块,我窃笑,但我自己心里明白,这一块不就是为了保险吗?我哪能保证我所有的工作全部能写出论文并被接受,那些杂志社又不是我开的。最终,这四块内容陆陆续续成就了6篇英文论文,其中SCI论文4篇(有些论文是在回国之后才整理发表出来)。显然,当时这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也属于比较好的成绩了。日本导师在博士论文答辩完数日后告诉我,我的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了(注:他没有说是什么级别的,而且我自己也没有拿到任何证书,就权当是口头表扬的优秀论文吧,由于匆匆回国,我的学位证书也是之后让日本的朋友快递给我的)。 关于国际学术讨论会,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确实需要参与,日本要求参加两次也是合适的。我在日本求学期间,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两次日本生态学会的年会,每次都受益颇丰,其实只要参与,不管是通过口头报告还是海报,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许多东西。 差点忘了说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英语写作。读博士学位前,我对自己的英语一直没有自信,对英文写作更是胆颤心惊,但最后我的博士论文用英语写了274页(除去参考文献,纯正文243页)。就是通过这243页的英文写作,让我彻底克服了英文写作的胆怯心理。如果我说,这243页的博士论文,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整理完成的,你可能认为我在吹牛。但是,这是真的!自从我博士论文开题后,我的学位论文其实就已经开始写作了,而且还见缝插针,完成了一本中文专著的的写作。大多数博士论文,其粗略的提纲是大同小异的,写作专著的经验告诉我, 确立写作提纲才能让自己思路更清晰,看到有用的材料才知道如何放,放在哪里 。平时总是要阅读文献的,有什么感想,直接写在博士论文的粗略提纲中,久而久之,前言部分几乎就完成了。化整为零,将一个大的工程分散到3年时间,反而觉得没有太大的工作量了,显然这与前面说的高效集中解决一个麻烦问题是不同的,因为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是无法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由于我已经将各个具体的研究内容分散在4篇论文中撰写出来,并在尝试投稿,修改,最终只需要归并到学位论文中,写出总体的结论,并在形式上完成其要求,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雏形就已经形成了,所以,这一个月时间并没有太多的写作任务,而只是整理了。 在日本求学期间,导师与我的交流,主要是在定期Seminar后,他的一些建议。我的导师同时带的学生有二十来个,与中国一些大牛导师差不多,我的导师也很忙,从来没有时间帮我修改论文,但会给总体建议。有一个建议,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我记得第一篇论文完成后,送给导师看,他在一个月之后到实验室来找我,用了10分钟时间与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说,“ 你的前言写得不妥,我们做研究,主要考虑的是科学问题,而不是具体某个区域,你的这篇论文,本来是探讨一个科学问题,但你在前言中却过分强调了上海,上海不是你科学研究的焦点,而只是一个case study,是用于说明你的科学问题的 ”。这一句话让我在论文写作上豁然开朗。现在,类似的话,我经常送给我的学生。 总体来说,我的攻博经历是成功的,我设计的“ 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也能满足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首先的总体框架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思维模式,需要凝练出重要的问题进行各个击破,有总体目标,有分目标,研究工作有的放矢,节省资源,节省时间,同时满足了一些硬性指标要求。 回国数年后,我也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了,我尝试将在自己身上使用过的方法进行升华和本地化,在学生中再次进行试验。上篇博文《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 中的两位博士生就是这个试验计划的一个案例。由于中国对SCI论文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国家,所以我当时提出的是“ 面向SCI论文发表的博士生培养策略 ”,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配合我的试验。当然,这其中的要求提高了。学校规定,硕博连读生要发表至少两篇SCI论文,那么我就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调研后,对自己的研究确立3块内容,各块内容都有可能写作出一篇SCI论文,为了让我的试验计划更加务实,我要求学生 对每块内容都确立写作SCI论文的题目,投稿的目标杂志,研究工作开始前,就对这个部分想做的事儿考虑透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什么样的图或者是表来说明 。如果是表,需将表头设计出来;如果是图,需要事先考虑这个图大概是什么样子,并作出草图。平时,阅读文献,要注意收集素材,并撰写一篇综述。写这篇综述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将来博士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做准备的。 如果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这些工作,当我确认他们的工作量足够,且写作的论文通过不断修改能发表出来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申请参加国际会议,并做报告,同时尝试申请去国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合作研究。有些导师可能认为参加国际会议,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是浪费时间,而且出国会花费很多钱。我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认为花 这个钱是值得的,因为有些更重要的东西用钱是买不来的 ,何况学校目前的政策也是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而且有些国际学术讨论会还能获得大会主办方的一些赞助,也是可以尝试申请的。我现在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没有什么激情,但是我在读博士的时候,那可是非常自豪的,觉得自己能参加这样的会议,太了不起了!许多同学或多或少有留学情节,何不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出去看看,自己亲身体验和比较,别怕他们出去了就不回来了,导师要有信心,自己营造的条件并不比国外差(大的环境咱管不了,小环境靠自己努力还是可以营造的)。到目前为止,我曾送出去过的学生,现在没有一个巴心巴肝要出国的,但我相信如果他们想申请国外的博士后位置,肯定是能成功的! 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要说明,就是 学生写作的第一篇文章,导师应该如何对待 。在国外呆过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国外导师是不怎么管学生的,论文也不太可能帮学生进行充分修改的,甚至这样培养的大师也非常多,并认为是一个好的培养模式。我不否认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过来的,但是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照搬照抄肯定是不行的。 中国现在的博士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他们从小缺乏独立意识,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只能顺应之而因势利导,而不能强行扭转。 反省一下,我在去日本求学中能顺应这种培养模式,得益于我在去日本前就已经写作了多篇中文论文,知道论文应该怎么写。而现在刚从本科生直接考上来的博士生,没有任何写作论文的经验,而且一开始就要求他们写作SCI论文,怎么可能一下子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 人没有生而知之的,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对于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一定要保留他们的写作热情,树立写作的信心,这点儿非常重要,导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 当然,也有不入流的学生,相同的错误会多次出现,而且总没有什么进步,但大多数学生是可以造就的。因此,我上面说的 这种一体化方案,与导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需要师生之间的精诚合作 。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导师应该注意澄清, 发表SCI论文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训练过程,有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索,而是不知道如何将探索结果进行提炼和合理表述( 俗称进行包装 ),SCI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这样一种训练。 有时候,光谈理想和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注意细节和具体过程,否则师生之间永远无法达成统一。当然,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学生必须接受导师的培养, 主动方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没有经过锤炼的乱泥巴是糊不上墙的。对于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任何培养技巧都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同时,学生要学会自我培养和锻炼, 如果恰好你的导师无法做到这样,你自己按照这种方案来进行设计并严格要求自己,也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来自网上,仅供欣赏
个人分类: 如何研究|1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生是互动的过程---再谢赵老师
cong100hai 2011-12-30 20:54
最近几天连续看到了科学网博主赵斌老师的两篇博文(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和 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我的攻博与带博经历 ),赵老师无私的将自己攻博与带博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学生如愿成长。作为一个攻博的学子,也从中获益不浅。正是科学网这种良好的平台,让大家得以交流,相互鼓励与进步。 看了大家的留言,多数都是学生。除了对赵老师的肯定之外,也有对不少对自己有类似于赵老师的博导沾沾自喜的,当然也有对自己博导抱怨的。我是后者之一。不过我看了赵老师的留言之后,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改变,甚或可以说对自己更多是鞭笞。其原话复制如下: 长见识了,希望我的博导能向您学习学习! 博主回复(2011-12-23 21:57) : 师生是互动的过程,但愿你能理解我字里行间中对两位博士的赞誉。 是的,一个学生取得的成绩,我想更多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尽管不乏博士生被放羊的情况,但当初就抱着“修行靠个人”理念来攻博的人,不该在攻读的过程中对导师颇有微词吧。我是跨专业攻博的,也有过一段郁闷期。这时,我会到科学网上找些方法以及动力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个人觉得收获也是不少。 关于对导师的看法,我想如果个人主动和导师交流,导师还是很乐意彼此探讨的。我们实验室每周要交周计划/汇报,这就是个互动的过程,有比较紧急的问题也可以当面去找导师。个人对自己负责,老师的监督也会起作用。 赵老师对他的两位弟子的赞誉是由衷的,学生的努力获得老师的肯定是双赢的事情,至少老师的辛苦得到了回报。作为攻博的人,也该自勉,用自己的努力来换取老师的赞赏,那是你应得的,也是对得起攻博过程中煎熬的自己的。 披荆斩棘,让老师因有自己这样为弟子而骄傲!---写给两年后毕业的自己 (本来看到赵老师的留言心中触动不少,自己敲起键盘来写,却觉得语拙了。让各位看官见笑了。)
3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我的攻博与带博经历
crystalchu 2011-12-30 18:05
转载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2444do=blogid=523236 这是上次在写博文《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 时给自己布置的一个作业,就是要整理一篇关于“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给大家,今天抽空来完成。暂时没有想到更好的名字,姑且就用上篇博文中随便给出的这个名字吧。 我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时光,总体上是顺利而轻松的,但第一个半年异常煎熬,一方面要适应环境,一方面要挖空心思考虑自己的研究课题(当时恰逢儿子出生,回国了近两个月)。虽然我在入学前,就提交了一个研究计划,但那个计划要落脚到实处,其实还有不少的实际困难无法克服。我在日本攻读学位,但研究的是中国的生态学问题,所以每年总有一定的时间回国调研,会碰到在国内同样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和旧友,正好国内兴起了SCI热。其实,我这些在国内的朋友,工作做得是非常不错的,但他们整天念念叨叨的是SCI论文,好像很少谈及他们具体的研究工作。那个时候发表过SCI论文的老师是香饽饽,俨然成了学生们的偶像,整天有学生围着转,学生几乎是求着老师帮忙修改论文,只要最终SCI论文能成功发表出来,让他们干什么都可以。 相对来说,我在日本攻读学位的环境就轻松一些,当时对我们这些special course(日本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全英语教学,用英语写作论文和答辩)的博士学位候选人的资格认定标准是: 有3篇论文被英文杂志接受或发表 (对日本人来说也可以是日文论文,但对留学生其实就是英文论文,注意他们并没有SCI的要求,因为他们认为论文是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工具,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行); 参加过至少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这里不好说这个规定与中国同时代对博士学位要求是高还是低,但肯定比中国的人性化程度要高。对于当时求学的我,感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不过因为没有门槛的限制,反而能让我花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一些问题。 我知道毕业后我的岗位仍然是大学教师,也迟早要带博士生,何不在我自己身上先尝试一种比较高效的学习方法,让攻读学位、研究工作、课程学习和论文发表一篮子解决。这里首先要强调高效,我一直认为, 提高工作效率比简单地增加时间成本要重要得多 。也就是说,我可以在一周内,不受其他任何事儿的干扰,将一个最麻烦的问题集中进行解决,之后可赢得大量的空闲时间,可思考其他问题,也可真正去休闲。其实, 这一点儿人人可以做到,集中精力用整块时间干一件事儿,比将时间分散开来要高效得多,总体上是节省时间的 。有了高效做保障,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前面已经说到,最终我要拿到学位,必须有3篇论文发表出来。其实一个博士研究计划中完成三块内容是比较合适的,这三块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又可独成体系。如果确立了这样的结构,何不在博士论文开题中就明确这三块内容,而且每块内容就按照写作一篇论文的要求进行设计。说干就干,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了四块内容。在第一次开题报告中,导师对这个结构给予了肯定,但提示我是否工作量大了一点儿,可适当减少一块,我窃笑,但我自己心里明白,这一块不就是为了保险吗?我哪能保证我所有的工作全部能写出论文并被接受,那些杂志社又不是我开的。最终,这四块内容陆陆续续成就了6篇英文论文,其中SCI论文4篇(有些论文是在回国之后才整理发表出来)。显然,当时这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也属于比较好的成绩了。日本导师在博士论文答辩完数日后告诉我,我的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了(注:他没有说是什么级别的,而且我自己也没有拿到任何证书,就权当是口头表扬的优秀论文吧,由于匆匆回国,我的学位证书也是之后让日本的朋友快递给我的)。 关于国际学术讨论会,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确实需要参与,日本要求参加两次也是合适的。我在日本求学期间,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两次日本生态学会的年会,每次都受益颇丰,其实只要参与,不管是通过口头报告还是海报,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许多东西。 差点忘了说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英语写作。读博士学位前,我对自己的英语一直没有自信,对英文写作更是胆颤心惊,但最后我的博士论文用英语写了274页(除去参考文献,纯正文243页)。就是通过这243页的英文写作,让我彻底克服了英文写作的胆怯心理。如果我说,这243页的博士论文,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整理完成的,你可能认为我在吹牛。但是,这是真的!自从我博士论文开题后,我的学位论文其实就已经开始写作了,而且还见缝插针,完成了一本中文专著的的写作。大多数博士论文,其粗略的提纲是大同小异的,写作专著的经验告诉我, 确立写作提纲才能让自己思路更清晰,看到有用的材料才知道如何放,放在哪里 。平时总是要阅读文献的,有什么感想,直接写在博士论文的粗略提纲中,久而久之,前言部分几乎就完成了。化整为零,将一个大的工程分散到3年时间,反而觉得没有太大的工作量了,显然这与前面说的高效集中解决一个麻烦问题是不同的,因为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是无法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由于我已经将各个具体的研究内容分散在4篇论文中撰写出来,并在尝试投稿,修改,最终只需要归并到学位论文中,写出总体的结论,并在形式上完成其要求,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雏形就已经形成了,所以,这一个月时间并没有太多的写作任务,而只是整理了。 在日本求学期间,导师与我的交流,主要是在定期Seminar后,他的一些建议。我的导师同时带的学生有二十来个,与中国一些大牛导师差不多,我的导师也很忙,从来没有时间帮我修改论文,但会给总体建议。有一个建议,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我记得第一篇论文完成后,送给导师看,他在一个月之后到实验室来找我,用了10分钟时间与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说,“ 你的前言写得不妥,我们做研究,主要考虑的是科学问题,而不是具体某个区域,你的这篇论文,本来是探讨一个科学问题,但你在前言中却过分强调了上海,上海不是你科学研究的焦点,而只是一个case study,是用于说明你的科学问题的 ”。这一句话让我在论文写作上豁然开朗。现在,类似的话,我经常送给我的学生。 总体来说,我的攻博经历是成功的,我设计的“ 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也能满足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首先的总体框架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思维模式,需要凝练出重要的问题进行各个击破,有总体目标,有分目标,研究工作有的放矢,节省资源,节省时间,同时满足了一些硬性指标要求。 回国数年后,我也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了,我尝试将在自己身上使用过的方法进行升华和本地化,在学生中再次进行试验。上篇博文《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 中的两位博士生就是这个试验计划的一个案例。由于中国对SCI论文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国家,所以我当时提出的是“ 面向SCI论文发表的博士生培养策略 ”,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配合我的试验。当然,这其中的要求提高了。学校规定,硕博连读生要发表至少两篇SCI论文,那么我就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调研后,对自己的研究确立3块内容,各块内容都有可能写作出一篇SCI论文,为了让我的试验计划更加务实,我要求学生 对每块内容都确立写作SCI论文的题目,投稿的目标杂志,研究工作开始前,就对这个部分想做的事儿考虑透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什么样的图或者是表来说明 。如果是表,需将表头设计出来;如果是图,需要事先考虑这个图大概是什么样子,并作出草图。平时,阅读文献,要注意收集素材,并撰写一篇综述。写这篇综述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将来博士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做准备的。 如果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这些工作,当我确认他们的工作量足够,且写作的论文通过不断修改能发表出来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申请参加国际会议,并做报告,同时尝试申请去国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合作研究。有些导师可能认为参加国际会议,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是浪费时间,而且出国会花费很多钱。我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认为花 这个钱是值得的,因为有些更重要的东西用钱是买不来的 ,何况学校目前的政策也是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而且有些国际学术讨论会还能获得大会主办方的一些赞助,也是可以尝试申请的。我现在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没有什么激情,但是我在读博士的时候,那可是非常自豪的,觉得自己能参加这样的会议,太了不起了!许多同学或多或少有留学情节,何不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出去看看,自己亲身体验和比较,别怕他们出去了就不回来了,导师要有信心,自己营造的条件并不比国外差(大的环境咱管不了,小环境靠自己努力还是可以营造的)。到目前为止,我曾送出去过的学生,现在没有一个巴心巴肝要出国的,但我相信如果他们想申请国外的博士后位置,肯定是能成功的! 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要说明,就是 学生写作的第一篇文章,导师应该如何对待 。在国外呆过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国外导师是不怎么管学生的,论文也不太可能帮学生进行充分修改的,甚至这样培养的大师也非常多,并认为是一个好的培养模式。我不否认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过来的,但是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照搬照抄肯定是不行的。 中国现在的博士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他们从小缺乏独立意识,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只能顺应之而因势利导,而不能强行扭转。 反省一下,我在去日本求学中能顺应这种培养模式,得益于我在去日本前就已经写作了多篇中文论文,知道论文应该怎么写。而现在刚从本科生直接考上来的博士生,没有任何写作论文的经验,而且一开始就要求他们写作SCI论文,怎么可能一下子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 人没有生而知之的,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对于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一定要保留他们的写作热情,树立写作的信心,这点儿非常重要,导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 当然,也有不入流的学生,相同的错误会多次出现,而且总没有什么进步,但大多数学生是可以造就的。因此,我上面说的 这种一体化方案,与导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需要师生之间的精诚合作 。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导师应该注意澄清, 发表SCI论文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训练过程,有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索,而是不知道如何将探索结果进行提炼和合理表述( 俗称进行包装 ),SCI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这样一种训练。 有时候,光谈理想和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注意细节和具体过程,否则师生之间永远无法达成统一。当然,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学生必须接受导师的培养, 主动方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没有经过锤炼的乱泥巴是糊不上墙的。对于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任何培养技巧都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同时,学生要学会自我培养和锻炼, 如果恰好你的导师无法做到这样,你自己按照这种方案来进行设计并严格要求自己,也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个人分类: 科研经验|1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士学业中有他,四年后你收获只是如何面对这样的导师。
apolloll 2011-12-29 14:11
遇见以下事情,你会怎么做? 如果一个导师没有能力指导你,还要疯狂地给你一些“低级”思想让你去做,来证明你的博士学业中他曾经指导过你,却不给你时间让你查文献考证这种想法的可行性。; 或者,他在你和他的想法冲突,你据理以争后,你就会被加入“黑名单”,他会以各种机会和名义讽刺、挖苦你,来证明他在某些方面比你强,他要用这种方式打击你“藐视”他的学术; 再或者,他会在论文发表、毕业签字上处处为难你,让你知道他才是“实验室的老大”;
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我的攻博与带博经历
热度 1 wewnyin 2011-12-29 12:31
这是上次在写博文《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 时给自己布置的一个作业,今天抽空来完成。 我在日本读博士学位的3年时光,至少两年的时间过得非常轻松,我都称之为我人生最惬意的时光,但第一个半年异常煎熬,一方面要适应环境,一方面要挖苦心思考虑自己的研究课题(而且当时恰逢儿子出生)。虽然我在入学前,就提交了一个研究计划,但那个计划要落脚到实处,其实还有不少的实际困难无法克服。我在日本攻读学位,但研究的是中国的生态学问题,所以每年总有一定的时间回国调研,会碰到在国内同样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和旧友,正好国内兴起了SCI热。其实,我这些在国内的朋友,工作做得是非常不错的,但他们整天念念叨叨的是SCI论文,好像很少谈及他们具体的研究工作。那个时候发表过SCI论文的老师是香饽饽,俨然成了学生们的偶像,整天有学生围着转,学生几乎是求着老师帮忙修改论文,只要最终SCI论文能成功发表出来,让他们干什么都可以。 相对来说,我在日本攻读学位的环境就轻松一些,当时对我们这些special course(日本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全英语教学,用英语写作论文和答辩)的博士学位候选人的资格认定标准是: 有3篇论文被英文杂志接受或发表 (对日本人来说也可以是日文论文,但对留学生其实就是英文论文,注意他们并没有SCI的要求,因为他们认为论文是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工具,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行); 参加过至少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这里不好说这个规定与中国同时代对博士学位要求是高还是低,但肯定比中国的人性化程度要高。对于当时求学的我,感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不过因为没有门槛的限制,反而能让我花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一些问题。 我知道毕业后我的岗位仍然是大学教师,也迟早要带博士生,何不在我自己身上先尝试一种比较高效的学习方法,让攻读学位、研究工作、课程学习和论文发表一篮子解决。这里首先要强调高效,我一直认为, 提高工作效率比简单地增加时间成本要重要得多 。也就是说,我可以在一周内,不受其他任何事儿的干扰,将一个最麻烦的问题集中进行解决,之后可赢得大量的空闲时间,可思考其他问题,也可真正去休闲。其实, 这一点儿人人可以做到,集中精力用整块时间干一件事儿,比将时间分散开来要高效得多,总体上是节省时间的 。有了高效做保障,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前面已经说到,最终我要拿到学位,必须有3篇论文发表出来。其实一个博士研究计划中完成三块内容是比较合适的,这三块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又可独成体系。如果确立了这样的结构,何不在博士论文开题中就明确这三块内容,而且每块内容就按照写作一篇论文的要求进行设计。说干就干,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了四块内容。在第一次开题报告中,导师对这个结构给予了肯定,但提示我是否工作量大了一点儿,可适当减少一块,我窃笑,但我自己心里明白,这一块不就是为了保险吗?我哪能保证我所有的工作全部能写出论文并被接受,那些杂志社又不是我开的。最终,这四块内容陆陆续续成就了6篇英文论文,其中SCI论文4篇(有些论文是在回国之后才整理发表出来)。显然,当时这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也属于比较好的成绩了。日本导师在博士论文答辩完数日后告诉我,我的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了(注:他没有说是什么级别的,而且我自己也没有拿到任何证书,就权当是口头表扬的优秀论文吧,由于匆匆回国,我的学位证书也是之后让日本的朋友快递给我的)。 关于国际学术讨论会,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确实需要参与,日本要求参加两次也是合适的。我在日本求学期间,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两次日本生态学会的年会,每次都受益颇丰,其实只要参与,不管是通过口头报告还是海报,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许多东西。 差点忘了说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英语写作。读博士学位前,我对自己的英语一直没有自信,对英文写作更是胆颤心惊,但最后我的博士论文用英语写了274页(除去参考文献,纯正文243页)。就是通过这243页的英文写作,让我彻底克服了英文写作的胆怯心理。如果我说,这243页的博士论文,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整理完成的,你可能认为我在吹牛。但是,这是真的!自从我博士论文开题后,我的学位论文其实就已经开始写作了,而且还见缝插针,完成了一本中文专著的的写作。大多数博士论文,其粗略的提纲是大同小异的,写作专著的经验告诉我, 确立写作提纲才能让自己思路更清晰,看到有用的材料才知道如何放,放在哪里 。平时总是要阅读文献的,有什么感想,直接写在博士论文的粗略提纲中,久而久之,前言部分几乎就完成了。化整为零,将一个大的工程分散到3年时间,反而觉得没有太大的工作量了,显然这与前面说的高效集中解决一个麻烦问题是不同的,因为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是无法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由于我已经将各个具体的研究内容分散在4篇论文中撰写出来,并在尝试投稿,修改,最终只需要归并到学位论文中,写出总体的结论,并在形式上完成其要求,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雏形就已经形成了,所以,这一个月时间并没有太多的写作任务,而只是整理了。 在日本求学期间,导师与我的交流,主要是在定期Seminar后,他的一些建议。我的导师同时带的学生有二十来个,与中国一些大牛导师差不多,我的导师也很忙,从来没有时间帮我修改论文,但会给总体建议。有一个建议,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我记得第一篇论文完成后,送给导师看,他在一个月之后到实验室来找我,用了10分钟时间与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说,“ 你的前言写得不妥,我们做研究,主要考虑的是科学问题,而不是具体某个区域,你的这篇论文,本来是探讨一个科学问题,但你在前言中却过分强调了上海,上海不是你科学研究的焦点,而只是一个case study,是用于说明你的科学问题的 ”。这一句话让我在论文写作上豁然开朗。现在,类似的话,我经常送给我的学生。 总体来说,我的攻博经历是成功的,我设计的“ 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也能满足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首先的总体框架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思维模式,需要凝练出重要的问题进行各个击破,有总体目标,有分目标,研究工作有的放矢,节省资源,节省时间,同时满足了一些硬性指标要求。 回国数年后,我也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了,我尝试将在自己身上使用过的方法进行升华和本地化,在学生中再次进行试验。上篇博文《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 中的两位博士生就是这个试验计划的一个案例。由于中国对SCI论文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国家,所以我当时提出的是“ 面向SCI论文发表的博士生培养策略 ”,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配合我的试验。当然,这其中的要求提高了。学校规定,硕博连读生要发表至少两篇SCI论文,那么我就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调研后,对自己的研究确立3块内容,各块内容都有可能写作出一篇SCI论文,为了让我的试验计划更加务实,我要求学生 对每块内容都确立写作SCI论文的题目,投稿的目标杂志,研究工作开始前,就对这个部分想做的事儿考虑透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什么样的图或者是表来说明 。如果是表,需将表头设计出来;如果是图,需要事先考虑这个图大概是什么样子,并作出草图。平时,阅读文献,要注意收集素材,并撰写一篇综述。写这篇综述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将来博士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做准备的。 如果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这些工作,当我确认他们的工作量足够,且写作的论文通过不断修改能发表出来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申请参加国际会议,并做报告,同时尝试申请去国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合作研究。有些导师可能认为参加国际会议,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是浪费时间,而且出国会花费很多钱。我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认为花 这个钱是值得的,因为有些更重要的东西用钱是买不来的 ,何况学校目前的政策也是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而且有些国际学术讨论会还能获得大会主办方的一些赞助,也是可以尝试申请的。我现在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没有什么激情,但是我在读博士的时候,那可是非常自豪的,觉得自己能参加这样的会议,太了不起了!许多同学或多或少有留学情节,何不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出去看看,自己亲身体验和比较,别怕他们出去了就不回来了,导师要有信心,自己营造的条件并不比国外差(大的环境咱管不了,小环境靠自己努力还是可以营造的)。到目前为止,我曾送出去过的学生,现在没有一个巴心巴肝要出国的,但我相信如果他们想申请国外的博士后位置,肯定是能成功的! 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要说明,就是 学生写作的第一篇文章,导师应该如何对待 。在国外呆过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国外导师是不怎么管学生的,论文也不太可能帮学生进行充分修改的,甚至这样培养的大师也非常多,并认为是一个好的培养模式。我不否认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过来的,但是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照搬照抄肯定是不行的。 中国现在的博士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他们从小缺乏独立意识,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只能顺应之而因势利导,而不能强行扭转。 反省一下,我在去日本求学中能顺应这种培养模式,得益于我在去日本前就已经写作了多篇中文论文,知道论文应该怎么写。而现在刚从本科生直接考上来的博士生,没有任何写作论文的经验,而且一开始就要求他们写作SCI论文,怎么可能一下子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 人没有生而知之的,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对于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一定要保留他们的写作热情,树立写作的信心,这点儿非常重要,导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 当然,也有不入流的学生,相同的错误会多次出现,而且总没有什么进步,但大多数学生是可以造就的。因此,我上面说的 这种一体化方案,与导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需要师生之间的精诚合作 。不过,主动方应该是学生,如果恰好你的导师无法做到这样,你自己按照这种方案来进行设计并严格要求自己,也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2444do=blogid=523236
1969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论文发表都是经过政审的
xupeiyang 2011-12-26 12:49
古今中外,很多科学研究是一把双韧剑。 科学研究成果有没有不利影响,是必须考虑的。 科学从来是为政治和文化服务的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资源是有国家的。 科学有没有阶级性? 科学必须考虑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2003年,中国学者研究的非典(SARS)论文没有被国内外期刊发表,只能作为内部资料交流,有的只能作为保密资料。 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 科学是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自从17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不但充分显示了它的造福功能,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科学技术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交响曲。   20世纪的科学技术,在为社会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研究的是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奥秘。有益的科技行为可以造福全人类、全民族,反之,则为祸。所以科学技术亦具有道德责任。对科技道德责任的关心和争论,是20世纪初期以来科学家普遍关注的话题。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科技时代现已成为一个伦理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重新评价责任和义务在高尚道德活动中的作用,是一个主要的伦理问题。” 发表论文需要“政审”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7754do=blogid=521883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3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避免审稿人的大斧
cjls2000 2011-12-21 20:48
如何避免审稿人的大斧 Stephen D. Senturia (译者序:本文是发表在最近一期 IEEE/ASME J MEMS的一篇关于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的文章。作者Stephen D. Senturia(MIT电子系教授)从自己作为论文作者和审稿人双重角色的经验出发,对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发表了一些非常中肯也非常重要的建议。大家知道,尽管IEEE系列杂志在SCI中的影响因子相对 基础 研究的杂志还很低,甚至有的杂志还不是SCI收录期刊,但是IEEE系列杂志在电子工程的众多领域中几乎都是名列前茅的,其审稿非常严格。作者作为IEEE系列杂志中几个杂志的审稿人、编辑,对这些杂志有透彻的了解,因此,相信这些建议会对大家有些帮助;同时,作者的建议是通用的,对其它领域的作者也会有所帮助。 原文并不长,但是考虑到其中作者使用了一些非科技词汇,查找这些词汇会用去不少时间,因此译者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此文,希望能为大家节约一点时间。错误之处难免,请谅解。 编辑注:Stephen D. Senturia从1992年IEEE/ASME J MEMS(2002年影响因子2.8,译者注)创刊以来就一直是该杂志的编委会成员,并在1998年被提名为高级编辑。这些连同他1985年-1995年作为IEEE T Electron Dev(2002年影响因子1.9,译者注)Solid-State Sensor s的编辑的经验,作者已经累计具有17年作为IEEE杂志编辑的经验。这些年里,Steve(作者名字的简称,译者注)总结了论文作者们给审稿人带来的大量的问题,因此我们邀请他撰写了下面的这篇“给作者的建议”,告诉大家如何使审稿人满意,并且让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同意论文发表。 ) 一、 序言 由于这是我个人的评论,因此在后面的叙述中我将使用第一人称,不过严格一些的作者不会在科技文献中使用第一人称。在我35年研究工作的生涯中,我撰写了很多科技论文,每次当我打开从杂志编辑部寄来的装有我宝贝一样的手稿的信的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结果是或者做一些小的修改,或者大幅度重写,甚至是判处死刑——只能把手稿扔进垃圾桶。 现在,我也已经作为编辑和审稿人有17年了,从我审过的无数的论文和与论文数量几乎相等的不幸的作者身上,我感觉到审稿人打击或者拒绝某些论文的根本原因还是这些论文确实存在很多缺点。即使不是绝大多数,也是很多作者都不同意这一点,至少现在。因此,我想如果我能够给出一些实际的建议使他们能够避免审稿人的大斧和致命一击,将会对论文作者们有所帮助。 一篇科技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与感兴趣的读者交流新的信息,并教给他们一些新的 知识 。许多作者忘记了这一点;相反,他们把写作过程视为炫耀自己、让读者注目他们的机会,甚至于从某种程度上影响读者,例如给出了太多或者太少的内容和材料。考虑到论文的种类比较多,我这里选择一个实验论文作为假设的例子。这个文章的作者对实验方法进行了一点小改进,然后用这个方法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与同样也只是对已发表的理论模型做了一点小改进而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呵呵,很精辟的例子,已经理解了为什么这个现象会出现,希望给出他们自己的解释,尽管他们尚未做过权威的实验来证实他们的假设。 二、 Senturia的提纲 作者们如何考虑安排和撰写这篇论文呢?我给出一个简单的提纲列在下面,同时给出一些更为深入的讨论: n (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是新的 n 依靠可信度指数 n 谨慎使用投机性词汇 n 不要学朗费罗 n 不要把兔子从帽子里拿出来 n 彻底挖掘所有的金矿 n 记住:审稿人都是不善辞令的, 作者(某种程度上)是偏执的违背 above每一条所解释的原则都会导致审稿人生气,一旦他们开始生气,他们就会拿出大斧,并有目的地挥舞砍去。我从来不相信一篇论文已经写到无法再提高的程度,也许一个正常的审稿人可能会认为作者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较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但是一个发怒的审稿人却比这个正常的审稿人更能够发现问题,不管是研究工作内容还是写作方法。如果这样使审稿人更加生气,显然是十分愚蠢的。 第一、(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是新的 地球人都知道现在天底下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了,除了那些比较有信心的人自以为他的工作还是独一无二的。也许偶尔还会有几个真正独特和令人惊异的结果发表以外,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的。 每个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写清楚明确的上下文,以便读者通过序论和文献引用(是作者真正读过的,而不是从其它参考文献中简单拷贝过来的)能够知道你的新工作属于哪部分。如果作者不知道相关文献,他应该上网去查一查。我曾经告诉我的研究生,“首先决定你做什么,然后去图书馆找找!”他们也许找不到他们做的,但是可以找到所有相关的材料,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来确定真正相关的子集,这些需要引用。 另外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循: 如果你有一个主题相近的论文已投给会议正在审稿或者已被杂志接收但尚未印刷,你有责任告诉编辑和审稿人并且提供该论文的复印件帮助审稿过程的进行。如果审稿人发现你有相关论文掩藏起来——也许这是使审稿人气愤的唯一最重要的原因。这是真正的气愤——审稿人会认为你在欺骗审稿过程,于是大斧来了。 如果一个文献与你的研究足够相关而使你引用它,那么它和你的结果也是相关的。许多作者在论文开始堆砌很多参考文献进行装饰,但是后面却从来不把自己声称的新结果与究者对结果进行证实和对比,如果论文的工作没有一点与前人的比较,审稿人会很恼火,于是他们会抽出大斧。 第二、 依靠可信度指数 科学进步的本质是结果的可信度,这些结果能够被不同的研究者重复和检验。如果这样定义的话,那么真正新的研究结果在被别人重复以前是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这就引出了可信度指数的概念。 前面假定的论文在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都有些小改进,并出现了一些比较奇怪的结果,在编写这个论文的提纲的时候,作者应该仔细考虑提纲不同要素的可信度。显然,已经出版的文献结果(姑且不管它正确与否)是高度可信的。另外基本物理规律、已经建立的理论和模型,以及被广泛使用的实验方法等也都是高度可信的。所有这些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指数。 与此相反,新东西的可信度指数是非常低的。如果一个结果还没有被其他人重复,那么它就不是已经“确定的”,因此不如已经被同行验证的结果可信,而作者关于新结果的猜测和想象则是最低的可信度。但是如果一个新实验结果在论文里有足够多的证明,审稿人可能会接受它,即使他们不同意作者对于新现象猜测性的解释。所有这些导致了可信度指数原则,它能够自动确定论文内容的顺序。 按照可信度递减的顺序安排论文内容。 这种做法的优点不言而喻。如果一个论文是按照可信度递减的顺序安排的,所有的读者都会同意最开始论述的内容,因为它有最高可信度;但是到后面读者会犹豫是否接受一个新的实验结果(如果恰到好处地解释,就会接受)或者推测性的解释。一个好的论文永远不要在第一个中等或者低可信度内容出现以后再出现重要的、高可信度的内容。那些不同意作者观点的读者,也能够得益于能够在出现不同意见以前了解所有高可信度的材料,因此可以将不同意见集中在正确的问题上。 试样准备方法应该真实反应作者所做的工作,应当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并且应该放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作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直到论文后面低可信度部分才给出新试样的制备等内容,让读者莫名其妙。这种写作方法会使论文看上去杂乱无章,非常难以阅读和理解,而难以阅读的论文当然会使审稿人非常恼火。 当你报告一个新的实验过程的时候,为了保持它的高可信度,你应该用例子说明你是如何从原始数据得到精炼数据,并最终得到 分析 结果的。同样,对于校准也需要做这样的说明(如果不是基于商用仪器的精度指标),包括样品数量、数据与误差带之间的关系(满量程吗?平均值的概率偏差等)。如果新方法能够给出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所期望的结果,无疑这是可信度的基础。这有助于提高你新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大概也是撰写论文需要首先考虑的要点。 如果要报道一个新模型,你需要把模型建立在一个高可信度的起点,并在需要清楚地说明从哪儿开始是你采用尚未经过证明的假设而使得可信度开始变化的。 至于模型和实验谁在前面,这大概需要取决于爱好了。如果这两者都有新结果,那么需这种方法最令人高兴的结果是,作为作者,你被引导着在所有比较可信度的材料,如新的实验结果,已经展示完全后才开始假设和猜测。这有时会给作者带来不小的困难。现在的趋势是提出结果,给出评论和意见;然后再提出一些新的结果,再给出评论。在开始假设和猜测以前给出所有的高可信度材料。这样,审稿人会喜欢你。 第三、 谨慎使用投机性 读者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我在这里对投机性词汇感兴趣。关于这方面的认识,我要感谢MIT的Arthur Smith教授。 我和他在70年代初期共同写过一篇论文,他提醒我尽量不要使用被他称为“投机性”词汇的一些词,如“obviously”,“probably”,“certainly”,“undoubtedly”等。这是因为从技术的角度看,如果你需要使用表示可能性的词汇,这说明你不能无法证明你的观点,而是在进行假设和猜测。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愿意使用投机性词汇,它意味着你不知你在说什么,因此这些材料的可信度自然非常低。用明确表示你在进行假设的词汇来代替投机性的词汇,并将相关的评论和低可信度的假设放在论文合适的地方。 第四、 不要学朗费罗 在小说“路边酒店的故事”中,作者朗费罗借用坐在酒店炉火旁的旅客的嘴描写了一系列的故事。尽管朗费罗是一个极好的故事作者,我们在写作科技文献的时候不能采用他的方法。这种方法确实比较吸引人,讲个事实,再讲一段故事来解释一下事实;然后再讲另一个事实和解释它的故事,直到所有的事实讲完。(特别是化学研究人员比较喜欢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错误的地方在于它与可信度降低原则相违背。因此,故事很好,但是那可能是虚构的;科学写作需要的是不是虚构,而是真实。要抵抗住现代朗费罗式的诱惑,把所有的高可信度内容都提出以后,再用类似“Discussion”或者“Interpretation”之类的标题来表述你开始进行假设的部分。 第五、 不要把兔子从礼帽里拿出 我们都能回忆起孩童时代坐在学校拥挤的礼堂里,兴奋地看着前来表演的魔术师从他的礼帽里变出一只兔子的情形。有一些科技文献作者试图去模仿魔术师,但是他们的这种表演却很乏味。他们把一个验证性的实验藏起来,却引导读者进入歧途,然后这时,也只有这时,他们才拿出读者希望看到的能够证明作者观点的实验。这种方法有两个问题:一是显然与可信度递减原则相违背,他们(大概)在一些低可信度的解释后面才提出高可信度的材料;二是这会给推理过程带来很大的问题和缺点。审稿人顽强地寻找着缺点,却遇上了从礼帽里变出来的兔子。原则很简单:不要这样做。 第六、 彻底挖掘所有的金矿 想象一下你正走在一个荒凉的峡谷里面,拿着几铲看上去希望很大的泥土,把他们装进坛子里,然后在附近的一个小溪边冲洗它们。这时你突然发现了几块金子,你非常高兴,于是决定跑到最近的采矿办公室申请提出自己的所有权。于是,你对世界声明你的所有权,但是很令人费解地是再也没有回去挖掘那里的金子。 如果你这样做,每个人都会认为你是个傻子,但是事实上,很多科技文献作者恰恰没有回去挖掘他们的金子。获得好的数据要用去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同时还有大笔费劲心思得来的经费),这些数据就好比能产出几个金块的泥土。宣布所有权类似于发表论文-通过这个过程你告诉全世界这附近有金子。考虑到这些数据的成本,如果不努力找出所有的金子实际上一件非常傻的事情,至少,也要找出你已经挖掘的这些泥土里的所有金子。 很遗憾,在我的观点看来,很多作者过早地放弃了从数据中获得更多内容的机会。如果你能够证明你对所获得的数据说明什么或者不说明什么有深入的理解,尽管这可能对你挖掘到的金子能不能发表是不关键的,但是你在审稿人那里成功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例如,有的作者仅着眼于从能够进行测量的信号,但是却忽略了噪音谱可能会引起限制可 检测 能力的信息。另外有些作者未能发现掩藏在结果下面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或许能够提供发现新的或者重要东西的线索。简而言之,要有耐心。试着从数据中挖掘所有并且有潜在的兴趣,审稿人会为你的勤奋和坦诚鼓掌。 第七、 记住:审稿人是不善言辞 我给出一个关于如何对待审稿人意见的方针,作为本文的结束。 当审稿人抱怨文章的某些内容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了解文章中的问题。不是所有审稿人的所有意见都是正确或者合适的批判,但是我敢说我遇到的批评中90%以上都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价值和益处的。 但是,审稿人是不善辞令的。审稿人经常非常恶劣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这使他们的意见看上去非常武断和随意,甚至反复无常。于是作者变得非常气愤和偏执。那么该怎么办呢? 作为作者,你有责任逐条回复审稿人的批判意见。你对此所持的态度对论文能否顺利发表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象有些作者一样,你试图威胁审稿人(或者编辑)不做建设性的反馈而投稿,审稿人(和编辑)都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把你放在一边。 我曾经见过很多例子,愤怒的作者有力地反驳审稿人的意见,但是最后他们的论文却没办法发表,因为他们没有把反驳中的精华用于修改他们宝贝一样的论文。自负妨碍采取建设性的反馈措施,而偏执则会削弱这些措施。 维护自己工作的科学性是一项需要从谦逊和尊重别人已经建立的知识的基础上来完成的任务。尽管这很困难,当你收到审稿人的意见的时候,压住自己的火气和反驳,试着想想为什么审稿人会在这一点上找麻烦?作为作者,如果你能够指出为什么审稿人会给出这个意见,你就能够同时发现提高论文和使审稿人满意的方法了。通常,一篇论文的失败不是刚好在审稿人提出问题之处,而是往往在其它的地方,如没有精心安排的主题和评论的次序,或者在文章其它什么地方省略了几个解释用的词等。阅读审稿人的信的时候需要抱着非常虚心的态度,这能使你缩短论文发表的时间。 当然,有些审稿人的意见非常明显的是错误的,如果你能够非常礼貌并且非常职业地处理相关的意见,编辑会比较容易同意你对审稿人的反驳意见。因此,我的建议是重新列出审稿人的每条意见和你对此意见的评论,以及你如何在论文中进行修改的。如果你对此做了足够好的工作和努力,编辑就有可能决定接收论文而不需要再把论文寄给审稿人重新进行审稿,这会节约几个星期的发表时间。另外,你因为注意审稿人不善辞令而建立起来的声誉,会使你的职业生涯受益匪浅。同时,下次你会写出更好的论文
1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网络结构规则的探索式分析的论文发表在Phys. Rev. E
热度 3 shenhuawei 2011-12-21 09:26
网络社区结构(community structure)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社区发现方法被提出,代表性的方法包括:模块度(modularity)优化方法、clique percolation方法、InfoMap方法等。然而,真实的网络不仅包含社区结构,还具有其他类型的结构规则,譬如,multi-partite structure、hierarchical structure、core-periphery structure等。 现有的网络结构规则分析方法大多“先入为主”的假设网络具有某种类型的结构规则(社区结构、multi-partite结构等),然后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方法来识别这些类型的结构规则。然而,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事先知道网络具有何种类型的结构规则。当我们对网络结构类型的假设和网络固有的结构规则不匹配时,现有方法的性能大打折扣。另外,网络可能同时包含多种类型的结构规则,很多方法无法同时揭示这些结构规则。 Mark Newman在PNAS上发表论文,提出了网络结构规则的探索式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同属一个节点组的节点具有相近的连接偏好(connection preference),进而提出了能够同时揭示同配(assortative)结构和异配(disassortative)结构的探索式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一种generative model for network data,采用统计机器学习中的Expectation Maximization方法推断出网络固有的结构规则。另外一类generative model是block model,最近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 我们最近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E的论文,采用block model来建模network data,并给出了一种探索网络多种结构规则性的方法。和现有方法相比,我们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灵活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我们的方法可以揭示多种类型的结构规则性,而且克服了Newman的方法处理网络中多种类型结构并存时存在的不足;2)可以从出边和入边两个角度揭示结构规则,因此能够利用边的方向性;3)当网络固有的结构是社区结构时,其等价于性能很好的已有社区发现方法(link-community)。 论文信息: Hua-Wei Shen, Xue-Qi Cheng, and Jia-Feng Guo, Exploring the structural regularities in networks, Physical Review E, 84(5): 056111, 2011.
5488 次阅读|8 个评论
在顶级杂志发表文章就够了吗?(111212)
热度 27 ymin 2011-12-12 16:05
在顶级杂志发表文章就够了吗?(111212) 闵应骅 国内大家都很关心在顶级杂志发表文章。研究生毕业、大学和科研单位考核、提职、院士评选都要以此为依据。有人说不要在乎SCI论文,我倒也不这么看,发表论文还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不但应该有更多的论文被顶级会议和杂志接收,获得人家认可。而且,我们还应该有引领学科研究方向的能力。那样,也许我国就真成了科技强国。不过,本文想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让我们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例。在1980年代,我国作者从大陆投往IEEE Trans的论文极难被接收。譬如那时大陆投文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发表的论文可以说屈指可数,本人大概心里都有数。而今天,一个单位一年在IEEE Trans上就可以发几十篇。有人洋洋自得,以为我国的科研真是大跃进了。其实,科研水平是有提高,但是,更重要的是国家经济实力上去了,任何国家都不敢小视了。1980年代及之前,IEEE Tarns的编辑和审稿人根本不把中国当回事,认为中国不会出像样的科技论文,有时候,看都不看就拒了。可现在不同了,作为第二大经济大国,他们很希望知道中国的科技在搞什么、搞得怎么样。当然,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确也搞了许多新东西,值得人家学习。 论文被顶级杂志接收,说明你的研究工作得到人们关注,这是好事。但是,从较高的层次看,这是很不够的。就像一个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并不说明该生就在科技上有了什么成就。美国人开始考虑改善计算机科学论文的发表过程。顶级会议论文的接收率基本保持10%左右,现在投文数增加,发表数也就增加。一本《计算机学报》可以达到280页,一般为40-50万字,相当于一本厚书,会议论文集就更不用说了。被拒的论文当然更多,基本有三类:一类是所谓泡沫论文,太窄或没有意义;一类是所谓二级论文,适合在研讨会或不重要的会上发表;最后一类是无争议的论文,或者说垃圾论文。当然,由于需要的评审人太多,许多论文根本就没被好好看看,接收和拒绝的随机性就增大了。被拒论文被重投的就多,所以现在许多同类会议故意把通知接收的日期靠近,但也很难做到。投杂志的文章许多是会议文章的重复,又回到同样的评审者手中。发表周期达到一年是很正常的。因为杂志文章允许作者与评审者之间的交流和争论。 有人建议搞一个CSPub网站,有点像arXiv,DBLP,或者Google Scholar,允许所有的投文、技术报告、审稿、评论都在上面。各种抄袭、一个内容多发等弊端将暴露无遗,一些文章少但成就卓著的成果,以及其他各种衡量文章的质量指标都可以在上面运行,所有的最佳论文奖、国家的优秀论文奖都附在该论文页上,读者的夸奖和批评都一览无余。同文的第1稿、第2稿可以注明,并声明某一稿已投某会议或某杂志。如果某文章受到大学或会议的特邀报告,也可以链接在此论文页上。投到会议或杂志以后,公开的评审意见也附在这里,这对于会议或杂志文章的评审将既公开,又公平。当然,私下的评审意见可以通过私人通信送给会议程序委员会或杂志编辑,或者是有些要送给个人。这个想法已经在Computing Research Repository(CoRR)运行了好几年,2011年已收录7000篇文章。 这种做法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杂志社、出版商、数字图书馆怎么赚钱?其实现在许多文章已经可以在作者的主页上找到,ACM或IEEE应该放弃这笔收入。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就由自然科学基金委来办CSPub不就行了吗?另一个问题是知识产权。这可能需要一些政策来规范发明者的利益。总之,希望论文的评价、科研方向的指引都放在阳光下,而不是由某一个机构、某一些个人来定。这种活跃性就能体现一个个人或国家对科技的贡献。
个人分类: 计算机|22482 次阅读|72 个评论
[转载]2011年教育教学类论文统计
zhao1198 2011-12-9 11:10
王磊(23324870) 2011-12-8 17:43:44 各学院(系、部): 根据学校安排,2011年教育教学类论文统计工作全面开始,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统计范围 发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论文期刊分类目录》中的论文 二、基本条件 1.本统计只包括教育教学研究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已正式发表见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论文; 2.论文仅统计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期刊应具有CN刊号,增刊、专刊、特刊、论文集不予认可。 三、注意事项 统计审核时应提供原刊,并留一份复印件备案(复印期刊封面、目录及论文全文)。 请符合奖励统计条件的有关人员到所在单位进行登记,各有关单位初审并汇总后,请务于2010年12月13日下午17时前将汇总表、论文发表刊物原刊及复印件一并报送教务处教学质量科,并将汇总表电子版发送至jxk2488@163.com。
个人分类: xn|0 个评论
科研伦理和论文发表道德:好的做法
liwenbianji 2011-11-30 11:47
科研伦理和论文发表道德:好的做法
大多数科研人员和医师都熟悉科研伦理的概念,特别是在以动物和人作为研究对象时。大多数研究开始前也的确需要从所在研究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处获得批准。此外,就论文发表(包括医学媒体机构的使用)、作者署名、内容转载和数据的有效性也有相关规定。违反科研伦理和论文发表道德规范的行为会造成拒稿甚至被一些期刊禁止投稿。这些行为包括哪些、又该如何避免呢? 下列做法将被视为不符合科研伦理和论文道德规范: • 人和动物研究对象的不当使用 • 署名不端 • 一稿多投 • 重复发表 • 剽窃 • 捏造或篡改数据 多数人可能对第一条最为熟悉。使用人和动物作为试验对象的研究应遵守1975年《赫尔辛基宣言》中规定的伦理标准(世界医学协会2000年于爱丁堡修订),该宣言也促成了伦理委员会的建立。这些规范旨在确保人和动物研究对象的福祉,并规定研究必须要具备受试人提供的知情同意书;即他们已被告知试验的目的和性质,且同意接受此试验。所有使用人和动物为实验对象的研究必须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如果未能遵守,研究者必须解释其所用研究方法的根据并从当地或研究机构的伦理审查机构获得批准。 署名不端问题出版社很想消灭,但现在仍常可见到。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已经就署名资格制订了指南。根据ICMJE指南,署名资格必须基于:①对研究的构思/设计或数据的获取/分析/解释具有实质性贡献;②参与撰写论文,或对重要知识部分进行关键性修改;③同意终稿发表。这三条必须全部满足才能具备署名资格。相对次要的贡献者可在“致谢”部分列出。应当注意的是,一些期刊有自己的署名规定,通常含在《稿约》中。 “一稿多投”是指同时将同一个稿件投到多家期刊。这也许能为你节省些时间,但是一旦被发现你的论文就会被拒稿,并且有可能被禁止向这些期刊投稿。这种险完全不值得去冒。期刊编辑之间会定期会谈,并就可疑稿件进行互相交流。另外,不同的期刊也可能把你的稿件送交同一名审稿人审读,这样你的多投行为就会被发现。所以,在收到一个期刊的最终决定之前不应投到下一个期刊。 “重复发表”是指论文中包含之前已发表过的结果。期刊编辑要求论文具有原创性内容,并已于1969年形成政策:“仅考虑发表满足以下条件的稿件:其实质性内容没有在他处发表过,也没有同时投稿到其他地方”。这被称为Ingelfinger规则,以《新英格兰医学》当时的编辑Franz Ingelfinger命名。该规则旨在避免期刊发表之前已发表过从而已失去原创性的材料。ICMJE指南(III.D.2重复发表)重申了该规则,申明“期刊编辑不愿收到此类稿件:其内容大部分已发表过,或包含在另一已投出或已录用的论文中”。这个规定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例外,其中包括学术会议演讲稿及其摘要(尽管是例外,在投稿时还是需要公开说明此情况),以及研究者由于政府的考虑或公共健康的关系而必须发布的数据。 最后三种学术不端行为是:剽窃、捏造和篡改数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把它们列为学术不端的鉴戒。剽窃是指“擅用他人的思想、方法、结果、或语言而未申明出处。这包括通过秘密审读他人论文或经费申请书所获取的信息”(出自Federal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1999)。转述是允许的,但其方式要恰当。如果要进行直接转述就要用引号表明,不然就需要变换说法。捏造是指无中生有地制造并报道数据,篡改则是指对试验进行操纵,或更改已获得的数据,导致所报道文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研究状况。所有学术不端都有严重后果,从拒稿到解雇,以及可能的法律诉讼。 最后,不披露潜在的经济或其他利益冲突也可能被视作不端行为。作者投稿时通常会被要求申明有无利益冲突,其中包括是否有能影响你行为的经济或个人关系,例如你的工作情况、顾问身份和持股情况。利益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或论文发表的障碍,但应予申明。 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医师要知道那些是合乎伦理的行为,哪些是不端行为,这样他们才能避免后者。行为符合伦理能让同行、同事和期刊编辑对你有信心;而行为不端则可导致失去资助、解雇、禁止投稿、甚至法律诉讼。所以,务必要知道界限在那里。 英文译文 Ethics: following good practice Most scientists and clinicians are familiar with the concept of ethics as it relates to research, particularly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 and animal subjects. Indeed, most studies require ethical approval of the protocols from an institutional committee (following internationally established guidelines) before the research can commence. Additional guidelines relate to publications practice (including the use of medical communications agencies), authorship, reproduction of content,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data being presented. Unethical behavior can lead to rejection or even a ban from some journals. But what comprises unethical behavior and how can it be avoided? The following practices are considered to be unethical: • Improper use of human subjects and animals in research • Improper authorship • Making multiple submissions of the same manuscript • Submitting a redundant publication • Plagiarism • Data fabr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The first of these is probably the one that most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Experiments on human subjects and animals should follow the ethical standards set out in the Helsinki Declaration of 1975 (revised by the World Medical Organisation in Edinburgh in 2000), which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ethics committees. These guidelines ensure the welfare of the animals or human subjects involved in research and require that human subjects provide informed consent for the experiments; that is, they are informed of the purpose and nature of the experiments and consent to being subject to them. All research using human and animal subjects must comply with the Helsinki Declaration or, if not, the researchers must explain the rationale underlying their approach and obtain approval from a local or institutional ethical review body. Improper authorship is unfortunately a frequently occurring practice that publishers are keen to put an en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 http://www.icmje.org) have established guidelines for qualification for authorship. According to the ICMJE, authorship credit should be based on: 1)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conception and design, or acquisition of data, or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 2) drafting the article or revising it critically for important intellectual content; and 3) final approval of the version to be published. All three of these criteria need to be satisfied for a person to qualify for authorship. Lesser contributions should usually be noted in the acknowledgments section of the manuscrip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some journals have their own criteria for authorship; these are usually set out in the Guide for Authors. “Multiple submissions” refers to the practice of submitting the same manuscript to more than one journal, simultaneously. Although this might save some of your time, if identified, it will result in your paper being rejected and a possible ban from publishing in the journals in question. It simply isn’t worth the risk. Journal editors regularly talk to each other and will exchange information about suspicious papers. It is also quite likely that different journals will appoint the same peer reviewers, leading to discovery of any additional submissions. Therefore, you should not submit your manuscript to a second journal until you receive a final decision from the first journal. Redundant publications are publications containing finding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published. Journal editors want original content, and this was put into policy in 1969 in the form of the Ingelfinger rule, “the policy of considering a manuscript for publication only if its substance has not been submitted or reported elsewhere”, named after Franz Ingelfinger, the editor of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at that time. The aim of this rule was to protect the journal from publishing material that had already been published and had therefore lost its originality. The rule is reiterated in the ICMJE Guidelines (III.D.2 Redundant Publication), which states that journal editors “do not wish to receive papers on work that has already been reported in large part in a published article or is contained in another paper that has been submitted or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elsewhere”. Notable exceptions to this include presentations at scientific meetings and published abstracts (although full disclosure of these should be made at the time of submission) and situations in which researchers have been forced to release data in the course of government deliberations or because of public health concerns. The final three types of unethical behavior, plagiarism, fabr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are listed by the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s definitive example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Plagiarism is “the appropriation of another person’s ideas, processes, results, or words without giving appropriate credit, including those obtained through confidential review of others’ research proposals and manuscripts” (Federal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1999). Paraphrasing is allowed, but needs to be performed appropriately: speech marks should be used for direct quotes, otherwise alternative phrases should be used. Fabrication refers to the making up of data or results and reporting them, while falsification refers to the manipulation of experiments or the modification of obtained results such that the research is not accurately re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All types of misconduct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ranging from rejection of a paper to termination of employment and possible legal proceedings. Finally, not disclosing any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financial or otherwise, could be considered unethical behavior. Authors are usually asked to declare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when submitting manuscripts. These include any financial o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at might inappropriately influence your actions, for example, your employment situation, consultancies, and stock ownership. Conflicts of interest are not necessarily bad, or obstacles to publication, but it is vital that they are declared. It is important that scientists, engineers and clinicians are aware of what represents ethical and unethical behaviors so that the latter can be avoided. Behaving ethically will give you the confidence of your peers, colleagues and journal editors; behaving unethically could lead to a loss of grant support, unemployment, a ban from journals and possible legal proceedings. Thus, be aware of the boundaries.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2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所谓验收,所谓评审
热度 5 mdzhao 2011-11-23 11:07
年底了,一些项目到了交账的时候,于是忙着评审,忙着验收。自己该交的账已经交了,对照要求已经符合,所以不用担心过不了关。还在帮助整理别的材料,是单位的大项目,为了让领导交帐,因为不需要自己负责,所以也很轻松。 冷眼看这些验收,无非弄一群领导和专家,听听介绍,看看材料,有几个通不过的?所以现在看到那些着急上火的人都会安慰一番。但其实对这样的验收已经无语,因为结果不言自明。总结项目验收的套路,发现越小越具体的项目反而难过关,比如要求有几篇论文发表,有著作出版,有研究报告上交,那么,如果没论文没著作,就一定通不过,你也不敢去结题。但越大钱越多的项目越容易过,不通过都难。一个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项目,总要买设备吧,总要搭个什么框架、做点什么事情吧,然后这些东西一摆还能怎么样?就说现在单位那个项目,搞了好几年,自己也一直参加了,化了多少精力,一开始确实想把它弄的象个样子,可后来发现自己想法太可笑,眼见着所有的建议和意见都白提,所谓做计划、提需求、开会、讨论、招标、测试,无非是程序需要,最后的验收也是程序而已。很多项目,总结起来无非是把钱弄进来,再把钱花出去。还不让你自由的花钱,比如你觉得在哪个地方多花点钱效果会更好,但不行,这在原计划中没有列入。你觉得哪个地方不用花那么多钱,那省下来的钱也不能花到别处,全部收回。所以还是花吧,不花白不花。 一个项目几百万几千万,真正参与其中的人都知道这东西没什么用,同样的东西早就有了,重复建设还建的不好,比它好用的东西多的是,无非多了一个摆设,但给领导看的却是它有哪些功能、可以实现什么目标、发挥什么效益。讲的人装糊涂,听的人也装糊涂,谁愿意承认花大把的钱弄出来的东西是一个摆设呢?有的时候带点恶意的想,要是验收通不过就好了。再一想,可能吗?其实领导比你还急。 有的时候看到一些很烂的东西出现这个那个问题,就会说:这样的东西怎么就用了呢?我要是评审专家是一定不会让它就这么通过的。不过后来想想这确实有点坐着说话不腰疼。其实也当过几次评审专家,这个事情我是尽可能推,可往往推不调。特别是一些本来就觉得它不能通过的项目,但在评审会上是不可能说出不给通过的话的,顶多提点意见和建议,人家需要的只是你的签名。只有一次,说是我要作为评审组组长签字,那就不愿意轻易签字了,因为要评审的对象确实缺陷太多。但后来人家说明了情况,钱就那么点,要改的话不是这点钱能做好的,你不让通过,人家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但拿不到后面的余款,也说不过去啊。而且最后好歹修改了一下,增加了几个功能,自己也只好签字。 所以说,所谓验收,所谓评审,如此而已。
个人分类: 杂谈|3802 次阅读|5 个评论
沟通作者、编者的桥梁
热度 1 zhaodl 2011-11-15 16:31
沟通作者、编者的桥梁——评赵大良先生新作《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重庆大学期刊社 张小强 论文发表难在我国已成严重社会问题,甚至造成少数不良作者铤而走险抄袭剽窃,一些刊物借机敛财,更有不法分子出版非法的学术期刊。抱怨论文发表难的群体,一些属于不认真做研究,论文水平确实不敢恭维,但不能忽视很多认认真真做研究的职业学者,特别是一些起步阶段的人群——硕士、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亦反映论文发表难。也有不少学术期刊编辑抱怨,作者论文写作和投稿不得要领,有时被退稿还无理取闹。这就导致作者与编者之间虽比不上医患关系那么紧张,但相当多的误解长期存在。使得作者认为投稿难责任在编辑,而编辑也将稿件水平不高归咎于作者。而赵大良先生新作《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虽题为“写作”,但主要立足于论文发表,以资深主编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将编辑视角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作者。细读整本书,能够体会赵老师良苦用心,其出发点正是在于消除作者与编者之间的误解,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编者的桥梁。正如书的第一章结尾所指出的,在提升论文水平和成果影响力上编者与作者是一致的,冲突的地方是双方对论文评价标准的认识冲突,该书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作。不仅对青年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战性很强的论文写作投稿指南;对于青年编辑来说,也可以从中了解作者心态和诉求,学到很多工作经验。 因为赵老师的书中透露了不少期刊编辑“内幕”,如并未回避现实中的关系稿问题,难免会被一些作者利用去寻找投稿的“捷径”,但这并不是其初衷。因为虽然书中很多内容是告诉作者,站在编者的角度是如何选论文的,让作者有针对性地写作并投稿。但从开篇到结尾,书中多次强调论文是“研究”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如第1章即指出学术出版并非出版商的事,而是学术研究活动的一部分,第4章如何确定选题时,也明确指出论文是科研工作的延续。作为一个有10多年编辑工作经验的编者和有1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经验的作者,笔者从本书受益良多,以下几点是本人感受到该书的特别之处,与大家分享。 第一,该书的写作方式与大部分写作指导类的书不同,是西方一些编辑学图书特别流行的案例式写作。不是八股文式的教作者如何写作,而是将多年编辑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和实际心得呈现给读者,因此书中很多地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读来生动有趣而不觉枯燥,令人感到亲切可信。每节的开头还别出心裁地用一首打油诗提纲挈领,把赵老师将生活中的诙谐幽默带给读者,让读者在轻松中获取重要信息。 第二,书中创造性地将编辑与作者分为理想型、制度型和功利型。理想型编辑注重人文关怀、忠于真理;制度型编辑按部就班、态度消极;功利型编辑重视关系、轻视原则,作者的分类以此类推,书中还假设了3种作者遇到3种编辑的9种情况下的结果,清晰地把学术期刊出版现状勾画出来,发人深省。 第三,解决了其他同类书籍中未提出的作者与编者的困惑。书中第二章分析了审稿通过为何不能发表,实际这个问题对于作者来说是非常大的困惑,对编者未尝不是。第3章分析的如何正确面对审稿人误解的问题,确实是作者投稿和编者编稿经常会碰到的,书中不仅分析了审稿人提出否定性意见的原因,更是给作者提炼了几点让论文表达更清晰以避免审稿人误解的经验。 第四,书中很多部分不仅涉及写作,更自觉不自觉地提醒作者如何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如书的第3章中分析品牌在录用中的作用,其实就是提示作者如何在学术生涯中不断积累个人信用和品牌,提醒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 第五,该书并没有像很多类似图书一样,一到“参考文献”和“致谢”就戛然而止,而是进一步分析了国际期刊非常重视但往往被作者忽视的版权与学术不端问题,让作者用法律和学术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投稿行为。书的最后一章还分析了文献的评价与传播问题,让作者从开始写作就注意写作的终极目标——论文的传播效果,从而产出真正优秀的论文。 当然,正如赵老师自己在书中所说,书中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文字错误。瑕不掩瑜,这本书依然是一本值得作者和编者阅读的好书。同时,作为一个从事编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我特别希望赵老师能将这本书从“实用型”升级为“学术型”,在今后的论著中把书中已经有所涉猎的学术出版现实问题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梳理,必将能启迪更多读者。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360 次阅读|1 个评论
统计:如何解读结果
热度 2 liwenbianji 2011-11-15 09:52
统计:如何解读结果
如今已没有几个行业可以完全不涉及统计学思维的,绝大多数学科都多少需要使用统计学….. 统计学已经从我们日常思维的一个方面发展为无处不在的系统性研究工具….统计学思维承认: 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总存在某些不确定性,永不可能完全准确。 Rowntree D (1981). Statistics without tears. A primer for non-mathematicians. Penguin Books Ltd., London, England. 统计是指收集、处理和解释数据的方法。由于统计方法是科学探索的固有内容,因此我们的博客已经在研究设计、方法、结果、图表等数处提及统计。但考虑到统计在多数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有必要专门讲解其使用和表达。 在开始研究之前,在初步的研究设计中就应该考虑统计。首先,要考虑你需要收集哪些信息来检验你的假设或解答你的研究问题。研究有个正确的开始非常重要;虽然数据检验错误相对容易弥补,要用另外的样本组重新收集数据或者从同一样本中追加获取变量可就费时费力得多。如果你想检验某种疗法对普通人群的效果,你的样本要能够代表这个群体。如果比较的是分别有两种疾病或行为的两个群体,那这两个群体的其他变量如年龄、性别、种族需要尽可能一致。这些涉及的都是数据收集;如果在这一步就犯了错,你就有可能遇到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会在数个月后在同行审稿阶段遭到严重质疑而推翻重来。 其次,你要考虑要采用何种统计检验才能从数据中提炼出有意义的结论。这取决于数据类型。是用来表达某种标志物存在与否的分类数据吗?还是有具体数值的定量数据?如果是定量数据,是连续数据(测量所得)还是离散数据(计数所得)?例如,年龄、体重、时间和温度都是连续数据因为他们的值是在连续,无限可分的尺度上测量出来的;相反,人和细胞的数目都是离散数据,他们不是无限可分的,他们的值是通过计数得到的。你也需要知道你数据的分布:是正态(高斯)分布还是偏态分布?这也关系到你该采取何种检验。你一定要知道你收集的是何种类型的数据,这样才能用适宜的统计检验来分析和恰当的方式来表示。下面这个网址提供了选择适宜检验方法的指南,可能会有所帮助:http://www.graphpad.com/www/Book/Choose.htm 最后,需要知道如何解读统计检验的结果。P值(或 t、 χ2 等)代表什么意思?这是统计检验的关键:确定结果到底意味着什么,你能下什么结论?统计能告诉我们某一数据集的集中趋势(如平均值和中位数)和离散趋势(标准差、标准误和百分位间距),从而明确该数据集的分布情况。统计学可以比较(如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两个或多个样本组之间是否有非偶然的系统性差别。如果检验表明无效假设可能性很小,则差别具有显著性。一定要记住,用概率简化差别的“真实性”造成了两种风险,两种都取决于所选取显著性的阈值。第一个是第1类错误,是指本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处检出了显著性差异。另一个是第2类错误,是指本有显著性差异但由于差别不够大而不能捡出。降低第1类错误的风险就会增加第2类错误的风险;不过这也比下不存在的结论要好。统计学也能给出关联的强度,从而允许从样本组中推断出适用于更广群体的结论。统计学赋予了本身价值有限的结果更多意义,并允许我们用概率下结论,虽然总是存在错误的可能。 实例 节选自《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I38289; 经同意转载)。 清单 1. 在列举数据时,说明使用的是何种参数,如“均值±标准差”。 2. 说明数据分析所采用的统计检验方法。 3. 百分比给出分子分母,如“40% (100/250)”。 4. 正态分布数据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 5. 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和 百分位数表示。 6. 给出具体的P 值, 如 写出 “P=0.0035”,而不要只写 “P0.05”。 7. “significant’ 这个词仅用于描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英文原文 Statistics: what can we say about our findings? Today, few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are untouched by statistical thinking, and most academic disciplines use it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Statistics has developed out of an aspect of our everyday thinking to be a ubiquitous tool of systematic research… Statistical thinking is a way of recognizing that our observations of the world can never be totally accurate; they are always somewhat uncertain. Rowntree D (1981). Statistics without tears. A primer for non-mathematicians. Penguin Books Ltd., London, England. The term ‘statistics’ refers to the methods used to collect, process and interpret data. Because these methods are so inherent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inquiry, there have been multiple references to statistics throughout our blog, namely, in the posts on study desig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play items. However,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statistics in most scientific studies, it is worthwhile having a separate post on how they should be used and presented. Statistics should first be considered long before the commencement of any research, during the initial study design. First, consider what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collect in order to test your hypothesis or address your research question. It is important to get this right from the outset because, while data can be reanalyzed relatively easily if the wrong tests were used, it is far more difficult and time-consuming to repeat data collection with a different sample group or obtain additional variables from the same sample. If you wish to test the efficacy of a treatment for u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n your sample needs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f you wish to test its efficacy in a given ethnicity or age group, then your sample needs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that group. If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subjects separated on the basis of a particular disease or behavior, then other variables, such as age, sex and ethnicity, need to be matched as closely as possib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is aspect of statistics relates to the collection of data; get it wrong and you could face major problems, potentially the need to start the research all over again, at the peer review stage many months later. Second, you need to consider what statistical tests should be applied so that you can make meaningful statements about your data. This depends on the type of data you have collected: do you have categorical data, perhaps describing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particular marker, or quantitative data with numerical values? If your data is quantitative, is it continuous (that is, can it be measured) or discrete (counts)? For example, age, weight, time and temperature are all examples of continuous data because they are measured on continuous scales with units that are infinitely sub-divisible. By contrast,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a given group and the number of cells with apoptotic features are examples of discrete data that need to be counted and are not sub-divisible. You also need to know how your data is distributed: is it normally distributed (Gaussian) or skewed? This also affects the type of test that should be used.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know what type of data you are collecting so that you apply the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tests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so you present them in an appropriate manner. The following useful website provides a guide to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test: http://www.graphpad.com/www/Book/Choose.htm Finally, you need to know how to interpret the results of the statistical tests you have selected. What exactly does the p (or t or χ2 or other) value mean? That, after all is the point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determine what you can say about your findings; what they really mean. Statistics enable us to determine the central tendency (for example, mean and median) and dispersion (for example, standard deviation, standard error, and interpercentile range) of a dataset, giving us an idea of its distribution. Also using statistics, values from two or more different sample groups can be compared (for example, by t-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or χ2 test) to determine if a difference between or among groups could have arisen by chance. If this hypothesis, known as the null hypothesis, can be shown to be highly unlikely (usually less than 5% chance), then the difference is said to be significant. It is important to keep in mind that there are two risks associated with reducing a decision about the ‘reality’ of a difference to probabilities, and both depend on the threshold set to determine significance: the first, known as type I error, is the possibility that a difference is accepted as significant when it is not; the opposite risk, known as type II error, refers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considered not to be significant because we demand a larger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to be certain. Reducing the risk of type I errors increases the risk of type II errors, but this is infinitely more preferable than reaching a conclusion that isn’t justified. Statistics also provides a measure of the strengths of correlations and enables inferences about a much larger population to be drawn on the basis of findings in a sample group. In this way, statistics puts meaning into finding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of limited value, and allows us to draw conclusions based on probabilities, even when the possibility of error remains. Example Extracts from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I38289;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Checklist 1. Indicate what parameters are described when listing data; for example, “means±S.D.” 2. Indicate the statistical tests used to analyze data 3. Give the numerator and denominator with percentages; for example “40% (100/250)” 4. Use mean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to report normally distributed data 5. Use medians and interpercentile ranges to report data with a skewed distribution 6. Report p values; for example, use “p=0.0035” rather than “p0.05” 7. Only use the word “significant’ when describ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485 次阅读|2 个评论
BES发表论文
keylabteam 2011-10-24 23:40
赵磊在BES上的论文发表了,关于正己烷、P0蛋白、血-神经屏障以及银杏叶提取物的保护作用。感谢各位的努力工作和贡献。 P020110923478135781033.pdf
2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纽约大学科学家研制出可自我复制的人造DNA结构
xuxiaxx 2011-10-19 08:32
 据每日科学网站10月18日(北京时间)报道,纽约大学科学家研发出一种能自我复制的人造DNA(脱氧核糖核酸)结构,有望为新型材料的制造奠定基础。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自然界中,自我复制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但人造结构的自我复制却很难实现。此次研究是迈向自主复制任意类型“种子”结构过程的第一步。这些“种子”由DNA模片制成,可像字母般组合拼出特定“单词”。复制过程保留了模片序列及“种子”形状,从而提供了生成下一代结构所需的信息。   此次研究的突破在于成功复制了包含复杂信息的DNA系统。研究人员首先从人造DNA模片开始,这是DNA的细小排列。DNA的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互相结对形成人们熟悉的双螺旋结构。研究人员制成了含有3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弯曲三螺旋分子(BTX)。每个BTX分子由10个DNA索烃构成,与DNA不同的是,BTX的编码不局限于4个字母,它能够包含108个不同字母和模片,借助4个DNA单索的互补形成一对,或在每个模片上形成“黏性末端”,直至构成最终的6个螺旋束(six-helixbundle)。   为实现BTX自我复制模片阵列,需要“种子”结构促进多代相同阵列的形成。BTX“种子”被放置于化学溶液中,由7个模片组成,模片可以互补形成子代BTX阵列,该阵列随后会在溶液加热至40℃时与“种子”分离,并循环重复这一过程,形成第三代阵列,从而实现材料的自我复制及“种子”的信息复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与发生在细胞内部的复制过程不同,因为执行中无需添加酶等生物成分,即使是DNA模片也由人工合成。   研究的共同作者、该校化学系的纳德里安·西曼指出:“虽然我们的复制方法需要多种化学物质和加热过程,但已经证明不仅可以复制DNA或RNA等细胞分子,还可以复制众多特别的结构,实现多个化学形态不同、功能特性相异的结构的复制。”   一个不冷不热的星球,在太阳的照射下,历经十几亿年,发生了稀有的物理现象——碳基结构的自我复制。如今,充满好奇的人类,成功地在实验室里模仿这一过程。科学家并不是凭空组装出种子和模板,而是剥离出既存生命的基本元素,再剪裁拼装,结果制造出了一种物质,既能够利用能量不停生长,又跟细胞生命截然不同。由此可见,那种超出人类掌控的力量,总是能给我们最核心的灵感,以及从目标到手段的全部启示。 来源:人民网
1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生不能按时毕业,谁之错?
热度 5 CPW2011 2011-10-4 16:04
现在很多大学和科研院所,尤其是比较好的单位,大部分博士生都不能按时毕业,有些学生为了一个博士学位几乎是“八年抗战”,真是悲哀啊!在一般人看来,这肯定是学生的问题,要么是能力不行,要么是不够勤奋。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大致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学生的科研成果已经达到了培养单位的要求,但是导师不让毕业,这里体现了导师的权利过大。往往是导师不签字,学生没有办法答辩,这显然是利益的驱动,因为学生是廉价劳动力,而且非常好用!有些导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甚至在论文发表的过程中故意延长时间; 二、学生的科研成果确实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但这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该生的能力呢?我想任何一个导师不会招一个自己认为能力不行,将来毕业会成问题的学生。学生招进来了以后,导师就有义务指导其进行科研并使其按时毕业,否则是不是也说明导师失职呢?现在有很多导师由于行政,企业或其他事情根本不指导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学生的名字,连见一面都难! 简单使学生延期毕业的做法是否很不公平呢?导师的学校的责任谁来监督?这样的恶性循环的结果可想而知!据说北京大学有个学院有规定:如果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导师也有连带责任,减少其当年的招生计划。是不是其他高校可以效仿这个做法呢?
691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国外SCI学术论文发表秘籍
jiandanjinxin 2011-9-22 14:21
首先请问一下科学网的同人,有谁投稿科技期刊没被编辑部直接退稿而没能进入同行评议过?纳米期刊领头羊Nano Letters明确宣称直接退稿率75%。相信Nature和Science这样的超一流期刊直接退稿率只会更高。没有统计数据,我相信二流期刊的直接退 稿率平均也会高达30%。现在的同行评议大都建立在科研工作者自愿的基础上,而科研工作者大都是不自愿的。这就导致期刊编辑部需要化很大成本去寻找合适的审稿人。编辑部减少成本消耗的简单办法就是提高直接退稿率。 在编辑部决定送审后,送给谁去审也很微妙。如果论文表面质量很高,很合编辑部的口味,这样的稿子也就有更大的可能性落到作者倾向的审稿人手里。论文发表的 最终决定权在编辑部。出于对自愿奉献的审稿人尊重,编辑部一般是会听从审稿人的建议。但是,当评审人之间有争议的时候,决定权就又回到了编辑部。 也就是说,学术论文投稿首先要过编辑部这一关。 编辑面对的是大量投稿,即使编辑本身是科研工作者,也不太可能是投稿的同行专家。就是他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的决定,影响了论文在该刊大半的命运。那么,作者应该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论文推销出去呢? 首先当然是论文写作一定要专业,从题目摘要到引言结果图表讨论再到结论文献都要规范。具体请参阅任胜利编辑的博文系列“科技写作漫谈”。特别针对中国投稿 人,要多化点时间在英文上。如果编辑在5分钟内看到语言上尴尬的毛病,就很难送审了。这都是要炼好基本功的。不过,我在这主要是谈秘籍,只谈两点可以短期 奏效的绝招。 1. 充分利用推荐审稿人的机会。由于编辑部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现在绝大多数的国外SCI期刊都要求作者提供3-5个潜在审稿人。很遗憾,很多投稿人都没有好好利用这 个机会。有人干脆就不提供。如果作者自己认为没有人有资格审稿或是没有人会让这个稿子通过,那编辑部会送审吗?也有人明显提供的都是自己的朋友。给编辑的 印象就是,这个稿子出了作者的朋友圈,就会被弊了。那编辑部怎么办呢?一个看上去平衡的潜在审稿人列表,在编辑的眼里才是有价值的,投稿也更有可能发到作 者倾向的审稿人手里。也请作者提醒一下自己的朋友,不要提供在编辑眼里没有价值的审稿报告,像直接发表就行了这样的,只会起到副作用。在同行评议存在很大 弊端的今天,作者可以考虑影响同行评议,玩一些技巧,但不要玩过头。 2. 引用两三篇自己的高水平论文。既然编辑不是作者的同行专家,那他就很难了解文章的实际科研价值。不过,编辑也有编辑的办法。他不知道这个蛋的质量,就可能 会去研究一下这个下蛋的母鸡,是不是下过同质量或更高质量的蛋。作者最好在文献列表里引用自己的两三篇高水平论文,最好是发在影响因子更大的期刊上。一般 而言,作者自己的论文都是很相关的。还有,在互联网通天下的今天,编辑很有可能也会Google一下论文的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也就是说,建立自己在互联 网上的知名度,把自己的学术简历和论文列表放在网上,都是很有必要的。在这方面,中国科研工作者做的很不够。 简而言之,我谈的学术论文发表秘籍,就是投稿的时候多为编辑想想。 再补充: "你也必须了解你要投的杂志,最好还能引用一下这个杂志里与你论文相关的他人工作。你可以说不行,这个杂志从来没做过这方面的工作,那主编会说既然我们从来没做过,不是我们的领域,对不起,请你投到其它杂志去吧。有些IEEE会刊有个隐性约定,要求投稿人引用自己的文章。我曾做过七八个会刊的编委,一半如此。" 引自王飞跃博文"SCI: 谁的悲哀?" "推荐的审稿人最好同时也是引文的作者,但一定不能与作者源于同一机构。"引自评论人任胜利 (换个说法,就是让编辑知道被推荐人确是同行,而且被推荐人在自己的文章被引用的前提下也更乐于奉献审稿。) 请勿过度自引,两三篇就够了。取意于王应宽的评论。
1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的有效发表
kejidaobao 2011-9-19 14:00
文/朱大明 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但引证影响却一直在较低水平停滞不前,这已引起国内外科学计量界及政策分析人士的极大关注 。据报道,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这不得不令人追问论文发表的有效性何在? 学术论文就其本义而言,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学术论文发表的主要目的在于公开传播和交流其创新性科研成果或学术见解,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但是,如果一篇论文发表后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没有引起专业同行或社会的任何反响,就难以体现出其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生物编辑委员会(CBE),也就是现在的科学编辑委员会(CSE)早在1963年就对“有效发表”给出了定义:一篇有效发表的科技论文应该将足够多的科技信息首次公布出来,以便科技同行们可以获取科技成果,重复科技实验,评估科技过程。也就是说,有效发表是:① 具原创性的科技成果的首次发表;② 必须是以能为科技同行重复和检验的方式发表;③ 必须是发表在能为科学界获取的期刊或其它形式的出版物上 。其实质是论文发表必须关注应有的发表效果或效益,具体而言,可以认为主要是指学术引证效益和实际应用效益 。 由“有效发表”的定义可见,有效发表的必要条件是所发表论文具有原创性或创新性内容,并必须具备足够的科学信息使同行能够重复、检验或评估。这是因为:只有具有原创性或创新性内容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科技成果,才能引起同行关注,才值得同行检验或评估;同时,只有具备足够的科学信息使同行能够得以重复、检验或评估,才能确认其科学性、可靠性和科学价值。在此必要条件下,其充分条件是首次发表且发表的刊物能为专业同行关注并方便地获取,以利与真正的专业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而相反,内容缺乏创新性或声称创新但无法为同行重复和检验的发表,以及重复发表(包括一稿多投、一稿多登),或者不在专业同行关注的正规刊物(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并经同行评议的刊物)上的发表,都是无效发表;尤其是那些虽俨然“论文”模样但人云亦云、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之作的“发表”,不仅是无效发表,还严重污染学术环境。 众所周知,科技人员在绩效考核、成果奖励、职称(职务)评定或学位申请时,都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并要对其论文质量水平进行认定。追求学术创新,发表高水平、有价值的科学论文,以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承认,进而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本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但论文发表绝不应仅仅是为了项目结题、绩效考核,更不能只是为评职称、拿学位、争项目。在一些学者心目中,发表论文即意味着获取职称、学位、荣誉、奖金或经费。这些所谓的学者不是不讲发表的“有效性”,但其“有效发表”的理念是扭曲的,其关心的只是在何种等级、何种名目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对学位申请、职称评定以及课题申报或奖金分配“算数”或“有效”。 论文的有效发表取决于发表动机和发表行为。发表动机-发表行为-发表效果是密切相关的。论文发表的基本动机和目标应该是报道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以及独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争取学术界的承认,与同行交流切磋,或接受同行质疑使其进一步修正、完善,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者、编辑、审稿专家以及科研管理人员都要树立正确的论文意识--强化创新意识、科学发现发明的优先权意识、学术交流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而相应地淡化功利意识,更切忌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 负责任的发表才有可能成为有效发表。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辑都应注重论文发表的综合效益,把确实具有创新内容和学术交流及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作为发表的唯一诉求;要对发表论文持审慎负责的态度,并在科研、写作、投稿、审稿以至于发表等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力争使能为同行传递新的科技信息、引发学术交流并促使成果转化应用的论文发表,以获得积极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果。 改进科研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是促进有效发表的重要机制。对学术机构或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不仅要统计其数量,更要用“有效发表率”(即有效发表论文量占整个发表论文总量之比)指标衡量论文发表的实际效益,或者只统计有效发表的论文,以促使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任胜利.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3): 357-360. 雷宇.让论文飞一会儿: 质量重于数量 .中国青年报, 2011-02-10. Robert A, Barbara Gastel.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六版) . 曾剑芬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19-21. 朱大明.论文发表的效益: 引用与应用 .科技导报, 2010(21): 122. 朱大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论文意识 . 科学时报, 2009-07-03: A4.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1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成果的传播效果统计
热度 2 zhaodl 2011-9-1 18:19
研究成果的传播效果统计
经常研究作者的研究成果传播效果,还没有研究过自己。今天上午折腾朋友孙子的周岁贺诗,下午给大家开会。将学校的规划、通报情况、安排工作,将体制改革的趋势,独唱了2个多小时。会后,不想干活,就在网上闲逛当。转到勤云的“期刊界”,看到可以查询文章的被引频次,就试验了一把。 (一)论文被引情况统计(数据来源“期刊界 http://www.alljournals.cn/ ”2011年9月1日) 1. 科技期刊上网及其网站建设 总被引:31; 赵大良 荆树蓉《编辑学报》,2001,13(1):41-42 2. 科技论文发表费收取的合理性及其规范 总被引:22;赵大良 颜帅 陈浩元《编辑学报》,2006,18(4):249-251 3.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 总被引:22; 陈浩元 郑进保 李兴昌 颜帅 赵大良《编辑学报》,2006,18(5):323-327 4. 高校学报不要妄自菲薄 总被引:17;赵大良《编辑学报》,2002,14(6):404-404 5. 利用开放存取提高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影响力 总被引:17;葛赵青 赵大良 苗凌《编辑学报》,2006,18(2):144-146 6. 学术期刊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开发及其使用 总被引:15;李明志 锁志海 赵大良《编辑学报》,2004,16(4):274-275 7. 拓展高校学报发展空间的有益尝试 总被引:14;赵大良 荆树蓉《编辑学报》,2002,14(1):65-66 8. 谈高等学校学报的组稿策划 总被引:14;赵大良 荆树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32-133 9. 精品·名牌·特色--《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办刊思路 总被引:7;荆树蓉 赵大良 葛赵青《编辑学报》,2004,16(4):290-291 10. 基于著者索引的高校学报核心作者群分析 总被引:7;杜秀杰 葛赵青 刘杨 赵大良《编辑学报》,2006,18(5):366-368 11. 也谈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兼与赵来时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4 ;葛赵青 赵大良 刘杨《编辑学报》,2004,16(6):457-458 12. 学术期刊信息的传播模式 总被引:4;刘杨 赵大良 葛赵青《编辑学报》,2005,17(6):410-412 13. 简论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 总被引:3;赵大良 杜秀杰《编辑学报》,2009,(5) 14. 期刊质量评价的二维排序方法 总被引:3;赵大良 苗凌 蒋汀华《编辑学报》,2005,17(4):307-308 15. 试论信息领域中计量单位的规范化 总被引:2;荆树蓉 赵大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6-66 16. 高校学报创国际知名期刊的思考 总被引:2;赵大良 荆树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5):595-597 17. 论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博弈 总被引:2;葛赵青 赵大良《编辑学报》,2009,(2) 18. 拓展高校学报发展空间的有益尝试 总被引:1;赵大良 荆树蓉《编辑科技》,2001,13(3):26-28 19. 科技期刊函件列表的建立、发送与管理 总被引:1;赵大良 杜秀杰 刘杨《编辑学报》,2003,15(6):433-434 20. 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若干研究方向刍议 总被引:1;李若溪 颜帅 赵大良 陈浩元《编辑学报》,2010,22(2) 21. 学术论文的下载频率与被引频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杜秀杰 赵大良 葛赵青 苗凌《编辑学报》,2009,21(6) (二)想起中国知网也免费开通了“引文数据库”,我曾经查询过作者的情况,今天也查询一下自己的。 http://ref.cnki.net/knsref/index.aspx (1)发文分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发文不包括,因为2009年前没有入库,年均3.5篇) (2)被引用情况(篇均6次) (3)被下载次数(篇均73次) (4)H指数(仅统计第一作者,不管位次为8)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409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SCI论文发表的关键词问题
zhao1198 2011-8-22 18:58
SCI论文发表的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 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SCI论文发表的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   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 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 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本文来自辑文编译(http://www.jwedit.net),欢迎转载并加上连接
个人分类: Writing|1 次阅读|0 个评论
投稿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A的论文发表了
powerlight 2011-8-12 11:12
一大早收到Springer的E-mail,我的论文已经在网上发表了(纸质版随后),尽管是4人合作,但作为通讯作者,我还是付出了许多,近万元的部分实验费用,论文英文稿、图表,的完善,还有对评阅人意见的回复和论文修改,直到最后的校对,差不多历时一年半,真是不容易。增加了一篇SCI论文,至此,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B 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两篇(博士论文的内容),如今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A 上又出了一篇。希望同事们和同学们跟我一起继续努力! 以下是邮件的部分内容和关于论文的情况: Congratulations Dear Springer Author, Congratulations, your article Nanoscale Cementite Precipitate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Steel has just been published and is now as 'Online First' on SpringerLink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articleid=doi:10.1007/s11661-011-0767-z It is fully accessible to libraries, institutions and their patrons that have purchased a SpringerLink license. If your article is published under one of our Open Access programs it will be freely accessible to any user. Citation Information Being an 'Online First' article, your paper is now available and is fully citable even before the journal's full issue has been compiled! Your article can be cited by its unique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 10.1007/s11661-011-0767-z in the following form: Author, Journal Title, Year, DOI After inclusion of your article in the paginated issue, please continue to use the DOI alongside the usual citation details in order to enable readers to easily find the article in print and onli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out This Article Title Nanoscale Cementite Precipitate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Steel Authors Jie Fu (12) Guangqiang Li (2) ligq-wust@wust.edu.cn Xinping Mao (3) Keming Fang (12) Author Affiliations School of Metallurgic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P.R. China Key Laboratory for Ferrous Metallurgy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1 P.R. China Guangzhou Zhujiang Steel Co., Ltd, Guangzhou, 510730 P.R. China DOI 10.1007/s11661-011-0767-z SpringerLink Date Monday, August 08, 2011 About This Journal Title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Coverage Volume 6 / 1975 - Volume 42 / 2011 Collection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Subjects Chemistry Materials Science Metallic Materials Structural Materials Physical Chemistry Ceramics,Glass,Composites,Natural Materials ISSN 1073-5623 (Print) 1543-1940 (Online) Additional Links Register for TOC Alerting Editorial Board Submissions About This Journal Publisher Springer Boston SpringerLink Date Wednesday, January 10, 200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优”后的思考:科学院和教育部---社会、国家到底需要什么?
热度 1 vivo 2011-8-3 14:38
“百优”的问世,大家都在议论科学院只有3篇入选,有的博主在比较科学院,教育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论文发表等等一系列的差别。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浮云!现在的中国需要“百优”吗?科学院需要“百优”吗? 上个月去国外参加一个会议,同行中有一位来自京城某所大学的教授 受邀发表演讲。他说:他的大学培养出来 国家主席,党委书记,还有下一任总理。。。。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 现在的中国真的需要 “国家主席,党委书记”吗?或者是正在热烈讨论的“百优”吗? 个人认为现在的中国迫切需要是:民主、制衡和去官僚化! 比较所谓的“百优”、XXXX奖的多寡,还不如比较 谁更加 “民主、制衡和去官僚化”。现在的中国最需要她们。 大学的资源被 院长 院士等支配,就好象这个是 学院是他们家 开小店,教育部直接插手大学的管理。反观而言,科学院在这些方面做得相对较好。
30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近十年植物与动物、微生物学、环境/生态科学等领域论文发表前20
charles08 2011-8-2 10:36
中国植物与动物科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0 位、论文数排名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8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收录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10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植物与动物科学论文数超过8.89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Citations)、文章数(Papers)和篇均被引次数(Citations Per Paper)。 美国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1,524,368次和论文数152,338篇均排名第1位、篇均被引次数10.01排名在第14位, 中国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34,335 次排名在第 10 位、论文数 25,626 篇排名在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 5.24 未进前 20 名(第 60 位), 中国台湾地区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31,948 次排名在第 31 位、论文数 4,718 篇排名在第 33 位、篇均被引次数 6.77 未进前 20 名(第 39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年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年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年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1 2000-2010 年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52,338 1,524,368 10.01 2 ENGLAND 30,347 390,092 12.85 3 GERMANY 36,714 371,921 10.13 4 JAPAN 38,200 297,262 7.78 5 CANADA 31,555 286,858 9.09 6 FRANCE 26,664 271,089 10.17 7 AUSTRALIA 26,194 239,899 9.16 8 SPAIN 22,020 176,216 8.00 9 NETHERLANDS 12,242 139,781 11.42 10 PEOPLES R CHINA 25,626 134,335 5.24 11 ITALY 17,711 123,135 6.95 12 SCOTLAND 9,806 112,546 11.48 13 SWEDEN 9,493 107,671 11.34 14 SWITZERLAND 8,898 101,221 11.38 15 BRAZIL 23,953 85,118 3.55 16 BELGIUM 9,123 82,412 9.03 17 DENMARK 7,292 79,909 10.96 18 NEW ZEALAND 7,702 62,657 8.14 19 NORWAY 6,563 61,953 9.44 20 INDIA 19,866 60,956 3.07 表2 2000-2010 年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52,338 1,524,368 10.01 2 JAPAN 38,200 297,262 7.78 3 GERMANY 36,714 371,921 10.13 4 CANADA 31,555 286,858 9.09 5 ENGLAND 30,347 390,092 12.85 6 FRANCE 26,664 271,089 10.17 7 AUSTRALIA 26,194 239,899 9.16 8 PEOPLES R CHINA 25,626 134,335 5.24 9 BRAZIL 23,953 85,118 3.55 10 SPAIN 22,020 176,216 8.00 11 INDIA 19,866 60,956 3.07 12 ITALY 17,711 123,135 6.95 13 NETHERLANDS 12,242 139,781 11.42 14 POLAND 11,141 37,446 3.36 15 TURKEY 10,023 24,703 2.46 16 SCOTLAND 9,806 112,546 11.48 17 SWEDEN 9,493 107,671 11.34 18 MEXICO 9,274 42,729 4.61 19 BELGIUM 9,123 82,412 9.03 20 SWITZERLAND 8,898 101,221 11.38 表3 2000-2010 年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MONACO 79 1,076 13.62 2 ENGLAND 30,347 390,092 12.85 3 WALES 2,349 27,380 11.66 4 SCOTLAND 9,806 112,546 11.48 5 NETHERLANDS 12,242 139,781 11.42 6 SWITZERLAND 8,898 101,221 11.38 7 SWEDEN 9,493 107,671 11.34 8 DENMARK 7,292 79,909 10.96 9 ISRAEL 4,938 53,886 10.91 10 PHILIPPINES 1,086 11,319 10.42 11 FRANCE 26,664 271,089 10.17 12 GERMANY 36,714 371,921 10.13 13 NORTH IRELAND 988 9,902 10.02 14 USA 152,338 1,524,368 10.01 15 PANAMA 626 6,104 9.75 16 LUXEMBOURG 185 1,778 9.61 17 LATVIA 162 1,549 9.56 18 ICELAND 526 4,967 9.44 19 NORWAY 6,563 61,953 9.44 20 AUSTRALIA 26,194 239,899 9.16 近十年微生物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0-2010年 中国微生物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5 位、论文数排名第 7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8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收录微生物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89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微生物学论文数超过2.17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Citations)、文章数(Papers)和篇均被引次数(Citations Per Paper)。 美国微生物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1,176,608次和论文数53,741篇均排名第1位、篇均被引次数21.89排名在第7位, 中国微生物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53,952 次排名在第 15 位、论文数 6,748 篇排名在第 7 位、篇均被引次数 8.00 未进前 20 名(第 71 位), 中国台湾地区微生物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8,796 次排名在第 25 位、论文数 1,644 篇排名在第 23 位、篇均被引次数 11.43 未进前 20 名(第 52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年微生物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年微生物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年微生物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12000-2010 年微生物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53,741 1,176,608 21.89 2 GERMANY 14,791 273,780 18.51 3 ENGLAND 11,721 252,400 21.53 4 FRANCE 11,588 212,933 18.38 5 JAPAN 13,563 170,595 12.58 6 CANADA 6,442 110,335 17.13 7 NETHERLANDS 4,728 97,946 20.72 8 SPAIN 7,428 97,196 13.09 9 AUSTRALIA 4,775 85,470 17.90 10 ITALY 5,340 67,514 12.64 11 SWITZERLAND 3,193 66,211 20.74 12 SCOTLAND 3,077 63,436 20.62 13 BELGIUM 3,019 57,104 18.91 14 SWEDEN 3,054 54,130 17.72 15 PEOPLES R CHINA 6,748 53,952 8.00 16 DENMARK 2,170 46,054 21.22 17 SOUTH KOREA 6,022 43,203 7.17 18 BRAZIL 4,647 38,585 8.30 19 INDIA 4,530 29,942 6.61 20 AUSTRIA 1,593 28,593 17.95 表22000-2010 年微生物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53,741 1,176,608 21.89 2 GERMANY 14,791 273,780 18.51 3 JAPAN 13,563 170,595 12.58 4 ENGLAND 11,721 252,400 21.53 5 FRANCE 11,588 212,933 18.38 6 SPAIN 7,428 97,196 13.09 7 PEOPLES R CHINA 6,748 53,952 8.00 8 CANADA 6,442 110,335 17.13 9 SOUTH KOREA 6,022 43,203 7.17 10 ITALY 5,340 67,514 12.64 11 AUSTRALIA 4,775 85,470 17.90 12 NETHERLANDS 4,728 97,946 20.72 13 BRAZIL 4,647 38,585 8.30 14 INDIA 4,530 29,942 6.61 15 RUSSIA 3,398 22,834 6.72 16 SWITZERLAND 3,193 66,211 20.74 17 SCOTLAND 3,077 63,436 20.62 18 SWEDEN 3,054 54,130 17.72 19 BELGIUM 3,019 57,104 18.91 20 DENMARK 2,170 46,054 21.22 表32000-2010 年微生物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BERMUDA 7 1,204 172.00 2 BARBADOS 18 759 42.17 3 COSTA RICA 59 1,519 25.75 4 BOTSWANA 23 560 24.35 5 ZAMBIA 52 1,251 24.06 6 MALAWI 36 827 22.97 7 USA 53,741 1,176,608 21.89 8 ENGLAND 11,721 252,400 21.53 9 DENMARK 2,170 46,054 21.22 10 SWITZERLAND 3,193 66,211 20.74 11 NETHERLANDS 4,728 97,946 20.72 12 SCOTLAND 3,077 63,436 20.62 13 BELGIUM 3,019 57,104 18.91 14 GERMANY 14,791 273,780 18.51 15 VIETNAM 230 4,249 18.47 16 FRANCE 11,588 212,933 18.38 17 NORTH IRELAND 423 7,647 18.08 18 AUSTRIA 1,593 28,593 17.95 19 BANGLADESH 177 3,174 17.93 20 AUSTRALIA 4,775 85,470 17.90 近十年环境/生态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0-2010 中国环境 / 生态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0 位、论文数排名第 4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8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收录环境/生态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10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环境/生态学论文数超过4.17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Citations)、文章数(Papers)和篇均被引次数(Citations Per Paper)。 美国环境/生态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1,222,939次和论文数85,082篇均排名第1位、篇均被引次数14.37排名在第16位, 中国环境 / 生态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10,475 次排名在第 10 位、论文数 16,345 篇排名在第 4 位、篇均被引次数 6.76 未进前 20 名(第 70 位), 中国台湾地区环境 / 生态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6,188 次排名在第 25 位、论文数 3,239 篇排名在第 27 位、篇均被引次数 8.09 未进前 20 名(第 60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年环境/生态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年环境/生态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年环境/生态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12000-2010 年环境/ 生态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85,082 1,222,939 14.37 2 ENGLAND 17,704 290,386 16.40 3 CANADA 18,823 244,376 12.98 4 GERMANY 15,722 209,759 13.34 5 AUSTRALIA 13,186 177,284 13.44 6 FRANCE 12,246 159,854 13.05 7 SWEDEN 7,525 125,444 16.67 8 SPAIN 10,916 123,497 11.31 9 NETHERLANDS 7,393 112,791 15.26 10 PEOPLES R CHINA 16,345 110,475 6.76 11 SWITZERLAND 5,319 90,967 17.10 12 JAPAN 10,021 90,414 9.02 13 ITALY 8,195 85,673 10.45 14 SCOTLAND 4,388 70,568 16.08 15 FINLAND 4,469 64,160 14.36 16 DENMARK 4,174 63,865 15.30 17 BELGIUM 4,189 57,516 13.73 18 NEW ZEALAND 3,885 53,923 13.88 19 NORWAY 3,795 51,889 13.67 20 BRAZIL 6,177 51,045 8.26 表22000-2010 年环境/ 生态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85,082 1,222,939 14.37 2 CANADA 18,823 244,376 12.98 3 ENGLAND 17,704 290,386 16.40 4 PEOPLES R CHINA 16,345 110,475 6.76 5 GERMANY 15,722 209,759 13.34 6 AUSTRALIA 13,186 177,284 13.44 7 FRANCE 12,246 159,854 13.05 8 SPAIN 10,916 123,497 11.31 9 JAPAN 10,021 90,414 9.02 10 ITALY 8,195 85,673 10.45 11 SWEDEN 7,525 125,444 16.67 12 NETHERLANDS 7,393 112,791 15.26 13 INDIA 7,065 43,215 6.12 14 BRAZIL 6,177 51,045 8.26 15 SWITZERLAND 5,319 90,967 17.10 16 FINLAND 4,469 64,160 14.36 17 SCOTLAND 4,388 70,568 16.08 18 POLAND 4,357 24,413 5.60 19 BELGIUM 4,189 57,516 13.73 20 DENMARK 4,174 63,865 15.30 表32000-2010 年环境/ 生态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PANAMA 496 14,156 28.54 2 NETH ANTILLES 26 665 25.58 3 SWITZERLAND 5,319 90,967 17.10 4 BERMUDA 41 692 16.88 5 SWEDEN 7,525 125,444 16.67 6 REP OF GEORGIA 47 776 16.51 7 ENGLAND 17,704 290,386 16.40 8 ECUADOR 241 3,885 16.12 9 SCOTLAND 4,388 70,568 16.08 10 ICELAND 226 3,586 15.87 11 PERU 240 3,726 15.53 12 COSTA RICA 341 5,280 15.48 13 DENMARK 4,174 63,865 15.30 14 NETHERLANDS 7,393 112,791 15.26 15 WALES 1,444 20,895 14.47 16 USA 85,082 1,222,939 14.37 17 FINLAND 4,469 64,160 14.36 18 VENEZUELA 347 4,966 14.31 19 NEW ZEALAND 3,885 53,923 13.88 20 BELGIUM 4,189 57,516 13.73 近十年免疫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0-2010年 中国免疫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8 位、论文数排名第 12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8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收录免疫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92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免疫学论文数超过1.5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Citations)、文章数(Papers)和篇均被引次数(Citations Per Paper)。 美国免疫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1,444,725次和论文数53,267篇均排名第1位、篇均被引次数27.12排名在第2位, 中国免疫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8,889 次排名在第 18 位、论文数 3,618 篇排名在第 12 位、篇均被引次数 7.98 未进前 20 名(第 87 位), 中国台湾地区免疫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2,334 次排名在第 27 位、论文数 1,146 篇排名在第 25 位、篇均被引次数 10.76 未进前 20 名(第 75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年免疫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年免疫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年免疫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12000-2010 年免疫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53,267 1,444,725 27.12 2 ENGLAND 10,953 264,538 24.15 3 GERMANY 10,149 233,935 23.05 4 JAPAN 9,706 230,692 23.77 5 FRANCE 8,107 186,692 23.03 6 ITALY 6,046 125,721 20.79 7 CANADA 5,363 115,736 21.58 8 AUSTRALIA 4,795 107,662 22.45 9 NETHERLANDS 4,757 104,888 22.05 10 SWITZERLAND 3,663 103,246 28.19 11 SWEDEN 4,130 72,414 17.53 12 SPAIN 3,445 55,823 16.20 13 BELGIUM 2,087 43,782 20.98 14 DENMARK 1,948 37,010 19.00 15 SCOTLAND 1,577 36,694 23.27 16 ISRAEL 1,664 33,582 20.18 17 AUSTRIA 1,578 31,881 20.20 18 PEOPLES R CHINA 3,618 28,889 7.98 19 BRAZIL 2,398 28,288 11.80 20 FINLAND 1,255 23,544 18.76 表22000-2010 年免疫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53,267 1,444,725 27.12 2 ENGLAND 10,953 264,538 24.15 3 GERMANY 10,149 233,935 23.05 4 JAPAN 9,706 230,692 23.77 5 FRANCE 8,107 186,692 23.03 6 ITALY 6,046 125,721 20.79 7 CANADA 5,363 115,736 21.58 8 AUSTRALIA 4,795 107,662 22.45 9 NETHERLANDS 4,757 104,888 22.05 10 SWEDEN 4,130 72,414 17.53 11 SWITZERLAND 3,663 103,246 28.19 12 PEOPLES R CHINA 3,618 28,889 7.98 13 SPAIN 3,445 55,823 16.20 14 BRAZIL 2,398 28,288 11.80 15 BELGIUM 2,087 43,782 20.98 16 DENMARK 1,948 37,010 19.00 17 SOUTH KOREA 1,843 21,605 11.72 18 INDIA 1,732 14,314 8.26 19 ISRAEL 1,664 33,582 20.18 20 AUSTRIA 1,578 31,881 20.20 表32000-2010 年免疫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SWITZERLAND 3,663 103,246 28.19 2 USA 53,267 1,444,725 27.12 3 IRELAND 606 15,947 26.32 4 ENGLAND 10,953 264,538 24.15 5 JAPAN 9,706 230,692 23.77 6 SCOTLAND 1,577 36,694 23.27 7 GERMANY 10,149 233,935 23.05 8 FRANCE 8,107 186,692 23.03 9 AUSTRALIA 4,795 107,662 22.45 10 NETHERLANDS 4,757 104,888 22.05 11 INDONESIA 100 2,166 21.66 12 CANADA 5,363 115,736 21.58 13 BELGIUM 2,087 43,782 20.98 14 MOZAMBIQUE 35 734 20.97 15 ITALY 6,046 125,721 20.79 16 GABON 95 1,953 20.56 17 AUSTRIA 1,578 31,881 20.20 18 ISRAEL 1,664 33,582 20.18 19 UGANDA 363 7,315 20.15 20 COTE IVOIRE 125 2,500 20.00 近十年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 中国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5 位、论文数排名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8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收录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9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论文数超过3.7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Citations)、文章数(Papers)和篇均被引次数(Citations Per Paper)。 美国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4,083,746 次和论文数 121,281 篇均排名第1位、篇均被引次数33.67排名在第8位, 中国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14,285 次排名在第 15 位、论文数 10,862 篇排名在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 10.52 未进前 20 名(第 80 位), 中国台湾地区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31,267 次排名在第 28 位、论文数 2,344 篇排名在第 25 位、篇均被引次数 13.34 未进前 20 名(第 59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年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年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年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1 2000-2010 年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21,281 4,083,746 33.67 2 ENGLAND 24,402 834,522 34.20 3 GERMANY 26,637 773,575 29.04 4 JAPAN 25,174 588,065 23.36 5 FRANCE 18,412 506,872 27.53 6 CANADA 14,529 385,559 26.54 7 ITALY 12,273 266,572 21.72 8 SWITZERLAND 6,729 234,243 34.81 9 NETHERLANDS 7,857 224,343 28.55 10 AUSTRALIA 7,270 185,749 25.55 11 SPAIN 8,183 171,162 20.92 12 SCOTLAND 4,668 162,232 34.75 13 SWEDEN 5,702 161,930 28.40 14 ISRAEL 3,842 127,624 33.22 15 PEOPLES R CHINA 10,862 114,285 10.52 16 DENMARK 3,197 105,151 32.89 17 BELGIUM 3,790 98,166 25.90 18 AUSTRIA 2,804 95,002 33.88 19 FINLAND 2,768 78,023 28.19 20 SOUTH KOREA 4,887 64,348 13.17 表22000-2010 年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21,281 4,083,746 33.67 2 GERMANY 26,637 773,575 29.04 3 JAPAN 25,174 588,065 23.36 4 ENGLAND 24,402 834,522 34.20 5 FRANCE 18,412 506,872 27.53 6 CANADA 14,529 385,559 26.54 7 ITALY 12,273 266,572 21.72 8 PEOPLES R CHINA 10,862 114,285 10.52 9 SPAIN 8,183 171,162 20.92 10 NETHERLANDS 7,857 224,343 28.55 11 AUSTRALIA 7,270 185,749 25.55 12 SWITZERLAND 6,729 234,243 34.81 13 RUSSIA 6,109 45,917 7.52 14 SWEDEN 5,702 161,930 28.40 15 SOUTH KOREA 4,887 64,348 13.17 16 BRAZIL 4,705 38,935 8.28 17 SCOTLAND 4,668 162,232 34.75 18 ISRAEL 3,842 127,624 33.22 19 BELGIUM 3,790 98,166 25.90 20 INDIA 3,740 34,135 9.13 表3 2000-2010 年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IRAQ 7 581 83.00 2 ICELAND 198 12,946 65.38 3 NIGERIA 95 5,864 61.73 4 SWITZERLAND 6,729 234,243 34.81 5 SCOTLAND 4,668 162,232 34.75 6 ENGLAND 24,402 834,522 34.20 7 AUSTRIA 2,804 95,002 33.88 8 USA 121,281 4,083,746 33.67 9 ISRAEL 3,842 127,624 33.22 10 DENMARK 3,197 105,151 32.89 11 IRELAND 1,149 35,915 31.26 12 SUDAN 31 921 29.71 13 GERMANY 26,637 773,575 29.04 14 NETHERLANDS 7,857 224,343 28.55 15 SWEDEN 5,702 161,930 28.40 16 FINLAND 2,768 78,023 28.19 17 COSTA RICA 75 2,091 27.88 18 ALGERIA 63 1,743 27.67 19 ESTONIA 268 7,396 27.60 20 FRANCE 18,412 506,872 27.53 近十年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 中国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3 位、论文数排名第 6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8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收录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99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论文数超过7.3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Citations)、文章数(Papers)和篇均被引次数(Citations Per Paper)。 美国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4,681,070次和论文数196,060篇均排名第1位、篇均被引次数23.88排名在第4位, 中国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13,218 次排名在第 13 位、论文数 28,834 篇排名在第 6 位、篇均被引次数 7.39 未进前 20 名(第 69 位), 中国台湾地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62,951 次排名在第 25 位、论文数 6,385 篇排名在第 23 位、篇均被引次数 9.86 未进前 20 名(第 46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年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年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年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12000-2010 年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96,060 4,681,070 23.88 2 ENGLAND 38,895 867,894 22.31 3 JAPAN 58,574 867,311 14.81 4 GERMANY 43,341 849,894 19.61 5 FRANCE 32,994 562,519 17.05 6 CANADA 26,267 500,638 19.06 7 ITALY 23,504 336,882 14.33 8 AUSTRALIA 15,095 276,030 18.29 9 SWITZERLAND 10,216 255,439 25.00 10 SWEDEN 13,112 253,649 19.34 11 NETHERLANDS 11,893 239,632 20.15 12 SPAIN 16,167 228,569 14.14 13 PEOPLES R CHINA 28,834 213,218 7.39 14 SCOTLAND 7,196 167,233 23.24 15 DENMARK 7,948 158,512 19.94 16 SOUTH KOREA 14,356 149,784 10.43 17 BELGIUM 7,326 135,653 18.52 18 ISRAEL 6,562 126,316 19.25 19 INDIA 14,488 108,288 7.47 20 FINLAND 4,983 91,206 18.30 表22000-2010 年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96,060 4,681,070 23.88 2 JAPAN 58,574 867,311 14.81 3 GERMANY 43,341 849,894 19.61 4 ENGLAND 38,895 867,894 22.31 5 FRANCE 32,994 562,519 17.05 6 PEOPLES R CHINA 28,834 213,218 7.39 7 CANADA 26,267 500,638 19.06 8 ITALY 23,504 336,882 14.33 9 SPAIN 16,167 228,569 14.14 10 AUSTRALIA 15,095 276,030 18.29 11 INDIA 14,488 108,288 7.47 12 SOUTH KOREA 14,356 149,784 10.43 13 SWEDEN 13,112 253,649 19.34 14 NETHERLANDS 11,893 239,632 20.15 15 BRAZIL 11,173 84,774 7.59 16 RUSSIA 10,493 83,019 7.91 17 SWITZERLAND 10,216 255,439 25.00 18 POLAND 8,973 74,325 8.28 19 DENMARK 7,948 158,512 19.94 20 BELGIUM 7,326 135,653 18.52 表32000-2010 年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BERMUDA 18 534 29.67 2 PANAMA 237 6,294 26.56 3 SWITZERLAND 10,216 255,439 25.00 4 USA 196,060 4,681,070 23.88 5 SCOTLAND 7,196 167,233 23.24 6 ENGLAND 38,895 867,894 22.31 7 NETHERLANDS 11,893 239,632 20.15 8 DENMARK 7,948 158,512 19.94 9 GERMANY 43,341 849,894 19.61 10 SWEDEN 13,112 253,649 19.34 11 ISRAEL 6,562 126,316 19.25 12 CANADA 26,267 500,638 19.06 13 BELGIUM 7,326 135,653 18.52 14 FINLAND 4,983 91,206 18.30 15 AUSTRALIA 15,095 276,030 18.29 16 URUGUAY 416 7,331 17.62 17 FRANCE 32,994 562,519 17.05 18 NORWAY 3,387 57,595 17.00 19 IRELAND 2,147 35,861 16.70 20 NEW ZEALAND 2,826 46,954 16.62 近十年农业科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0-2010年 中国农业科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1 位、论文数排名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收录农业科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9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农业科学论文数超过2.6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Citations)、文章数(Papers)和篇均被引次数(Citations Per Paper)。 美国农业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402,118次和论文数42,458篇均排名第1位、篇均被引次数9.47排名在第14位, 中国农业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42,119 次排名在第 11 位、论文数 8,514 篇排名在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 4.95 未进前 20 名(第 57 位), 中国台湾地区农业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8,192 次排名在第 25 位、论文数 2,361 篇排名在第 22 位、篇均被引次数 7.71 未进前 20 名(第 25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年农业科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年农业科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年农业科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12000-2010 年农业科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42,458 402,118 9.47 2 SPAIN 12,695 104,875 8.26 3 ENGLAND 7,704 86,528 11.23 4 FRANCE 9,000 83,984 9.33 5 GERMANY 11,137 80,031 7.19 6 CANADA 8,168 72,892 8.92 7 JAPAN 12,108 64,995 5.37 8 ITALY 7,399 62,412 8.44 9 AUSTRALIA 7,746 59,151 7.64 10 NETHERLANDS 4,497 50,143 11.15 11 PEOPLES R CHINA 8,514 42,119 4.95 12 INDIA 11,428 35,412 3.10 13 BRAZIL 10,963 32,242 2.94 14 DENMARK 2,838 31,956 11.26 15 BELGIUM 3,045 31,100 10.21 16 TURKEY 4,958 27,034 5.45 17 SOUTH KOREA 4,924 25,613 5.20 18 SWEDEN 2,164 24,553 11.35 19 SWITZERLAND 2,600 24,379 9.38 20 FINLAND 1,889 23,028 12.19 表22000-2010 年农业科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42,458 402,118 9.47 2 SPAIN 12,695 104,875 8.26 3 JAPAN 12,108 64,995 5.37 4 INDIA 11,428 35,412 3.10 5 GERMANY 11,137 80,031 7.19 6 BRAZIL 10,963 32,242 2.94 7 FRANCE 9,000 83,984 9.33 8 PEOPLES R CHINA 8,514 42,119 4.95 9 CANADA 8,168 72,892 8.92 10 AUSTRALIA 7,746 59,151 7.64 11 ENGLAND 7,704 86,528 11.23 12 ITALY 7,399 62,412 8.44 13 TURKEY 4,958 27,034 5.45 14 SOUTH KOREA 4,924 25,613 5.20 15 NETHERLANDS 4,497 50,143 11.15 16 BELGIUM 3,045 31,100 10.21 17 MEXICO 2,938 15,196 5.17 18 NEW ZEALAND 2,893 22,417 7.75 19 DENMARK 2,838 31,956 11.26 20 ARGENTINA 2,617 16,814 6.42 表32000-2010 年农业科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SCOTLAND 1,716 22,447 13.08 2 ICELAND 126 1,613 12.80 3 FINLAND 1,889 23,028 12.19 4 SWEDEN 2,164 24,553 11.35 5 DENMARK 2,838 31,956 11.26 6 ENGLAND 7,704 86,528 11.23 7 NETHERLANDS 4,497 50,143 11.15 8 NORTH IRELAND 556 6,070 10.92 9 SINGAPORE 249 2,691 10.81 10 ISRAEL 1,115 11,978 10.74 11 NORWAY 1,589 16,533 10.40 12 WALES 564 5,857 10.38 13 BELGIUM 3,045 31,100 10.21 14 USA 42,458 402,118 9.47 15 IRELAND 2,235 21,032 9.41 16 SWITZERLAND 2,600 24,379 9.38 17 FRANCE 9,000 83,984 9.33 18 CANADA 8,168 72,892 8.92 19 GREECE 2,339 20,453 8.74 20 ITALY 7,399 62,412 8.44 近十年化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0-2010年 中国化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4 位、论文数排名第 2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收录化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93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化学论文数超过1万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Citations)、文章数(Papers)和篇均被引次数(Citations Per Paper)。 美国化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3,924,661次和论文数218,262篇均排名第1位、篇均被引次数17.98排名在第3位, 中国化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101,485 次排名在第 4 位、论文数 168,238 篇排名在第 2 位、篇均被引次数 6.55 未进前 20 名(第 53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68,817 次排名在第 18 位、论文数 18,917 篇排名在第 15 位、篇均被引次数 8.92 未进前 20 名(第 33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年化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年化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年化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12000-2010 年化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218,262 3,924,661 17.98 2 JAPAN 111,113 1,251,861 11.27 3 GERMANY 92,087 1,228,831 13.34 4 PEOPLES R CHINA 168,238 1,101,485 6.55 5 FRANCE 62,953 776,484 12.33 6 ENGLAND 53,205 770,443 14.48 7 SPAIN 44,359 528,387 11.91 8 ITALY 40,466 482,167 11.92 9 CANADA 31,849 413,014 12.97 10 INDIA 60,787 405,769 6.68 11 SOUTH KOREA 34,452 325,267 9.44 12 NETHERLANDS 17,920 317,069 17.69 13 SWITZERLAND 17,651 298,671 16.92 14 AUSTRALIA 17,971 214,757 11.95 15 SWEDEN 14,116 207,111 14.67 16 RUSSIA 59,038 201,015 3.40 17 POLAND 28,082 190,419 6.78 18 TAIWAN 18,917 168,817 8.92 19 BELGIUM 12,528 151,502 12.09 20 BRAZIL 19,527 143,149 7.33 表22000-2010 年化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218,262 3,924,661 17.98 2 PEOPLES R CHINA 168,238 1,101,485 6.55 3 JAPAN 111,113 1,251,861 11.27 4 GERMANY 92,087 1,228,831 13.34 5 FRANCE 62,953 776,484 12.33 6 INDIA 60,787 405,769 6.68 7 RUSSIA 59,038 201,015 3.40 8 ENGLAND 53,205 770,443 14.48 9 SPAIN 44,359 528,387 11.91 10 ITALY 40,466 482,167 11.92 11 SOUTH KOREA 34,452 325,267 9.44 12 CANADA 31,849 413,014 12.97 13 POLAND 28,082 190,419 6.78 14 BRAZIL 19,527 143,149 7.33 15 TAIWAN 18,917 168,817 8.92 16 AUSTRALIA 17,971 214,757 11.95 17 NETHERLANDS 17,920 317,069 17.69 18 SWITZERLAND 17,651 298,671 16.92 19 IRAN 14,469 87,280 6.03 20 SWEDEN 14,116 207,111 14.67 表32000-2010 年化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COSTA RICA 128 2,866 22.39 2 NORTH IRELAND 1,367 28,645 20.95 3 USA 218,262 3,924,661 17.98 4 NETHERLANDS 17,920 317,069 17.69 5 SWITZERLAND 17,651 298,671 16.92 6 DENMARK 6,854 112,765 16.45 7 ISRAEL 8,401 125,805 14.98 8 SWEDEN 14,116 207,111 14.67 9 ENGLAND 53,205 770,443 14.48 10 WALES 2,447 32,882 13.44 11 GERMANY 92,087 1,228,831 13.34 12 CANADA 31,849 413,014 12.97 13 IRELAND 3,178 40,339 12.69 14 SINGAPORE 7,001 86,499 12.36 15 FRANCE 62,953 776,484 12.33 16 BELGIUM 12,528 151,502 12.09 17 SCOTLAND 7,960 96,040 12.07 18 AUSTRIA 8,217 98,818 12.03 19 AUSTRALIA 17,971 214,757 11.95 20 ITALY 40,466 482,167 11.92 近十年材料科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0-2010年 中国材料科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2 位、论文数排名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收录材料科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8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材料科学论文数超过5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Citations)、文章数(Papers)和篇均被引次数(Citations Per Paper)。 美国材料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808,275次排名在第1位、论文数69,131篇排名在第2位、篇均被引次数11.69排名在第4位, 中国材料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375,706 次排名在第 2 位、论文数 80,401 篇排名在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 4.67 未进前 20 名(第 53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73,665 次排名在第 12 位、论文数 11,465 篇排名在第 10 位、篇均被引次数 6.43 未进前 20 名(第 32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年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年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年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12000-2010 年材料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69,131 808,275 11.69 2 PEOPLES R CHINA 80,401 375,706 4.67 3 JAPAN 50,779 347,425 6.84 4 GERMANY 32,418 272,048 8.39 5 ENGLAND 20,046 189,964 9.48 6 FRANCE 22,237 179,537 8.07 7 SOUTH KOREA 24,623 152,626 6.20 8 INDIA 20,250 104,937 5.18 9 CANADA 11,192 84,765 7.57 10 SPAIN 11,302 83,676 7.40 11 ITALY 10,561 78,805 7.46 12 TAIWAN 11,465 73,665 6.43 13 NETHERLANDS 4,959 61,023 12.31 14 AUSTRALIA 7,642 56,188 7.35 15 SINGAPORE 5,290 54,537 10.31 16 SWITZERLAND 4,812 53,817 11.18 17 SWEDEN 6,083 48,588 7.99 18 RUSSIA 16,285 45,217 2.78 19 BELGIUM 4,020 36,051 8.97 20 BRAZIL 6,460 32,249 4.99 表22000-2010 年材料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近十年SCI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统计分析 2001-2010年SCI共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PEOPLES R CHINA )作者(不包括台湾)的 综述论文( Review ) 11,856 篇 (截至到2010年8月16日按出版年统计),其中英文10,910篇(92.0209 %),中文940篇(7.9285 %),日文3篇,加泰罗尼亚语1篇,德文1篇,法文1篇。学科涉及到194个,近十年SCI期刊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学科见表一。 表一 2001-2010 年SCI 期刊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学科 排名 学科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172 9.8853 % 2. 化学(多学科) 1099 9.2696 % 3. 药理学及药剂 903 7.6164 % 4. 材料科学(多学科) 708 5.9717 % 5. 多学科科学 457 3.8546 % 6. 物理化学 451 3.8040 % 7. 细胞生物学 430 3.6269 % 8. 肿瘤学 398 3.3570 % 9.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 362 3.0533 % 10. 生物物理学 350 2.9521 % 2001-2010年SCI 中国学者发表的 11,856篇 综述论文, 涉及到 2610 种期刊,发文 量居前四位的期刊均是中国出版的期刊, 见表二 近十年 中国学者发表综述论文涉及最多的期刊 。 表二 2001-2010 年SCI 期刊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中国 223 1.8809 % 2 PROGRESS IN CHEMISTRY《化学进展》中国 173 1.4592 % 3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进展》中国 172 1.4507 % 4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国 154 1.2989 % 5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考科蓝系统评论数据库》 138 1.1640 % 6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国 134 1.1302 % 7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中国 102 0.8603 % 8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当代医药化学》 99 0.8350 % 9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有机涂料进展》 99 0.8350 % 10 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 《化学中间体研究》 98 0.8266 % 2001-2010年SCI 中国学者发表的 11,856篇 综述论文,每年的出版情况见表三。 表三 2001-2010 年SCI 期刊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发文量 排名 出版年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1 2009 2595 21.8877 % 2 2008 1848 15.5870 % 3 2010 1553 13.0989 % 4 2007 1535 12.9386 % 5 2006 1205 10.1636 % 6 2005 907 7.6501 % 7 2004 736 6.2078 % 8 2003 620 5.2294 % 9 2002 459 3.8715 % 10 2001 399 3.3654 % 2001-2010年SCI 中国学者发表的 11,856篇 综述论文, 共有 5510 个合作机构,其中 近十年 中国学者发表综述论文 最多的 10 所研究单位见表四。 表四 2001-2010 年SCI 期刊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研究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1 CHINESE ACAD SCI中国科学院 2296 19.3657 % 2 UNIV HONG KONG香港大学 740 6.2416 % 3 CHINESE UNIV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学 593 5.0017 % 4 PEKING UNIV北京大学 519 4.3775 % 5 ZHEJIANG UNIV浙江大学 444 3.7449 % 6 SHANGHAI JIAO TONG UNIV上海交通大学 395 3.3316 % 7 FUDAN UNIV复旦大学 312 2.6316 % 8 SICHUAN UNIV四川大学 310 2.6147 % 9 UNIV SCI TECHNOL CHINA中国科技大学 284 2.3954 % 10 NANJING UNIV南京大学 281 2.3701 % 2001-2010 年 SCI 中国学者发表的 11,856篇 综述论文, 共有 118个合作国家与地区,其中 近十年 中国学者发表综述论文 最多的 10个合作国家与地区见表五。 表五 2001-2010 年SCI 期刊收录中国学者综述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合作国家与地区 排名 国家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1 USA 2041 17.2149 % 2 ENGLAND 497 4.1920 % 3 GERMANY 441 3.7196 % 4 JAPAN 407 3.4329 % 5 AUSTRALIA 402 3.3907 % 6 CANADA 376 3.1714 % 7 FRANCE 266 2.2436 % 8 SINGAPORE 180 1.5182 % 9 ITALY 170 1.4339 % 10 NETHERLANDS 153 1.2905 % 近十年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文2041篇,涉及到3126个合作单位,其中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发文量居前十位的研究机构见表六。 表六 近十年中国学者 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 发文量居前十位的研究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1 CHINESE ACAD SCI中国科学院 389 19.0593 % 2 UNIV HONG KONG香港大学 120 5.8795 % 3 PEKING UNIV北京大学 118 5.7815 % 4 HARVARD UNIV哈佛大学 80 3.9196 % 5 CHINESE UNIV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学 79 3.8707 % 6 ZHEJIANG UNIV浙江大学 73 3.5767 % 7 UNIV CALIF LOS ANGELES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63 3.0867 % 8 FUDAN UNIV复旦大学 61 2.9887 % 9 SHANGHAI JIAO TONG UNIV上海交通大学 59 2.8907 % 10 UNIV ILLINOIS 伊利诺伊大学 51 2.4988 % 近十年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文2041篇,涉及到1097种期刊,其中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表七。 表七 近十年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1 ASTROPHYSICAL JOURNAL《天体物理学杂志》 34 1.6659 % 2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当代医药化学》 27 1.3229 % 3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 25 1.2249 % 4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 18 0.8819 % 5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17 0.8329 % 6 FRONTIERS IN BIOSCIENCE《生物科学新领域》 16 0.7839 % 7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 16 0.7839 % 8 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当代癌症药靶》 15 0.7349 % 9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当代药物设计》 15 0.7349 % 10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进展》 15 0.7349 % 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综述论文大部分是发表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2001-2010年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合作发表 综述论文 2041 篇共被引用 55941 次 (其中2006年4998次,2007年6852次,2008年9649次,2009年13906次,2010年10794次,平均引用次数/年为5594.10次), 平均引用 27.41 次, H 指数为 92 (有92篇文章每篇文章最少被引用92次)。 近十年中国学者(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在影响因子20以上发表综述论文的期刊见表八(均是国际合作论文)。 表八 近十年中国学者在影响因子20 以上发表综述论文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09年影响因子 发文量 1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47.050 4 2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自然评论:分子细胞生物学》 42.198 6 3 Physiological Reviews《生理学评论》 37.726 1 4 Chemical Reviews《化学评论》 35.957 36 5 Nature《自然》 34.480 6 6 Cell《细胞》 31.152 1 7 Lancet《柳叶刀》 30.758 14 8 Science《科学》 29.747 9 9 Nature Reviews Cancer《自然评论:癌症》 29.538 4 10 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 29.504 1 11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自然评论:药物发现》 29.059 1 12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志》 28.899 3 13 Nature Reviews Genetics《自然评论:遗传学》 27.822 4 14 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 27.136 1 15 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学》 26.000 1 16 Cancer Cell《癌细胞》 25.288 1 17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 23.753 17 18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植物生物学年评》 23.460 7 19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化学会评论》 20.086 63 近十年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影响因子20以上发表发表综述论文的期刊见表九(香港的大学发文较多)。 表九 近十年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影响因子20 以上发表综述论文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09年影响因子 发文量 1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自然评论:分子细胞生物学》 42.198 1 2 Physiological Reviews《生理学评论》 37.726 1 3 Chemical Reviews《化学评论》 35.957 30 4 Nature《自然》 34.480 2 5 Cell《细胞》 31.152 1 6 Lancet《柳叶刀》 30.758 2 7 Science《科学》 29.747 4 8 Nature Reviews Cancer《自然评论:癌症》 29.538 2 9 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 29.504 1 10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志》 28.899 1 11 Nature Reviews Genetics《自然评论:遗传学》 27.822 3 12 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 27.136 1 13 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学》 26.000 1 14 Cancer Cell《癌细胞》 25.288 1 15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 23.753 13 16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植物生物学年评》 23.460 6 17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化学会评论》 20.086 55 2001-2010年SCI收录 中国学者发表的 11,856篇 综述论文,被引用最多的 10 篇综述论文前 4 篇均为国际合作论文(不是以中国作者为通讯作者), 近十年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发表综述论文被引用最多为中国科学院 遗传研究所在 2002 年《科学》期刊发表“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 (Oryza sativa L. ssp indica)”论文被引用1235次。 近十年中国学者(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的合作论文) 在 SCI 数据库被引最多的 10 篇综述论文: 1.标题: Initial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genome 作者: Lander ES, Linton LM, Birren B, et al. 来源出版物: NATURE 卷: 409 期: 6822 页: 860-921 出版年: FEB 15 2001 被引频次: 7,763 通讯作者地址: Lander, ES, Whitehead Inst Biomed Res, Ctr Genome Res, 9 Cambridge Ctr, Cambridge, MA 02142 USA 2.标题: 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 作者: Amsler C, Doser M, Antonelli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PHYSICS LETTERS B 卷: 667 期: 1-5 页: 1-+ 出版年: SEP 18 2008 被引频次: 2,154 通讯作者地址: Caso, C, Univ Genoa, Dipartimento Fis, Via Dodecaneso 33, I-16146 Genoa, Italy 3.标题: A haplotype map of the human genome 作者: Altshuler D, Brooks LD, Chakravarti A, et al. 来源出版物: NATURE 卷: 437 期: 7063 页: 1299-1320 出版年: OCT 27 2005 被引频次: 2,123 通讯作者地址: Altshuler, D, Harvard Univ, Broad Inst, 1 Kendall Sq, Cambridge, MA 02139 USA 4.标题: The ERA-40 re-analysis 作者: Uppala SM, Kallberg PW, Simmons AJ, et al. 来源出版物: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卷: 131 期: 612 页: 2961-3012 子辑: Part B 出版年: OCT 2005 被引频次: 1,314 通讯作者地址: Simmons, AJ, European Ctr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ecasts, Shinfield Pk, Reading RG2 9AX, Berks, England 5.标题: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 (Oryza sativa L. ssp indica) 作者: Yu J, Hu SN, Wang J, et al. 来源出版物: SCIENCE 卷: 296 期: 5565 页: 79-92 出版年: APR 5 2002 被引频次: 1,235 通讯作者地址: Yuan, LP,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net,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 China 6.标题: A review on polymer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nanocomposites 作者: Huang ZM, Zhang YZ, Kotaki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卷: 63 期: 15 页: 2223-2253 出版年: NOV 2003 被引频次: 1,029 通讯作者地址: Huang, ZM, Tongji Univ, Dept Engn Mech, 1239 Siping Rd, Shanghai 200092, Peoples R China 7.标题: Sequenc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icken genome provide unique perspectives on vertebrate evolution 作者: Hillier LW, Miller W, Birney E, et al. 来源出版物: NATURE 卷: 432 期: 7018 页: 695-716 出版年: DEC 9 2004 被引频次: 781 通讯作者地址 : Wilson, RK, Washington Univ, Sch Med, Genome Sequencing Ctr, Campus Box 8501,4444 Forest Pk Ave, St Louis, MO 63108 USA 8.标题: The BABAR detector 作者: Aubert B, Bazan A, Boucham A, et al. 来源出版物: NUCLEAR INSTRUMENTS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卷: 479 期: 1 页: 1-116 出版年: FEB 21 2002 被引频次: 756 通讯作者地址: Luth, V, Stanford Univ, 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tr, Mailstop 95, Stanford, CA 94309 USA 9.标题: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challenges in the search for the quark-gluon plasma: The STAR Collaboration's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from RHIC collisions 作者: Adams J, Aggarwal MM, Ahammed Z, et al. 来源出版物: NUCLEAR PHYSICS A 卷: 757 期: 1-2 页: 102-183 出版年: AUG 8 2005 被引频次: 742 通讯作者地址: Hallman, TJ, Brookhaven Natl Lab, Upton, NY 11973 USA 10.标题: Formation of dense partonic matter in relativistic nucleus-nucleus collisions at RHIC: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by the PHENIX Collaboration 作者: Adcox K, Adler SS, Afanasiev S, et al. 来源出版物: NUCLEAR PHYSICS A 卷: 757 期: 1-2 页: 184-283 出版年: AUG 8 2005 被引频次: 711 通讯作者地址 : Zajc, WA, Abilene Christian Univ, Abilene, TX 79699 USA. 近十年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 SCI 数据库被引最多的 10 篇综述论文 (其中香港城市大学2篇,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各1篇): 1.标题: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 (Oryza sativa L. ssp indica) 作者: Yu J, Hu SN, Wang J, et al. 来源出版物: SCIENCE 卷: 296 期: 5565 页: 79-92 出版年: APR 5 2002 被引频次: 1,235 通讯作者地址: Yuan, LP,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net,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 China 2.标题: A review on polymer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nanocomposites 作者: Huang ZM, Zhang YZ, Kotaki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卷: 63 期: 15 页: 2223-2253 出版年: NOV 2003 被引频次: 1,029 通讯作者地址: Huang, ZM, Tongji Univ, Dept Engn Mech, 1239 Siping Rd, Shanghai 200092, Peoples R China 3.标题: Some asymptotic methods for strongly nonlinear equations 作者: He JH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卷: 20 期: 10 页: 1141-1199 出版年: APR 20 2006 被引频次: 666 通讯作者地址: He, JH (通讯作者), Donghua Univ, Coll Sci, Shanghai 200051, Peoples R China 4. 标题: Ionic liquids: applications in catalysis 作者: Zhao DB, Wu M, Kou Y, et al. 来源出版物: CATALYSIS TODAY 卷: 74 期: 1-2 页: 157-189 出版年: MAY 15 2002 被引频次: 545 通讯作者地址: Kou, Y (通讯作者), Peking Univ, Coll Chem Mol Engn, Beijing 100871, Peoples R China 5、标题: Bulk metallic glasses 作者: Wang WH, Dong C, Shek CH 来源出版物: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REPORTS 卷: 44 期: 2-3 页: 45-89 出版年: JUN 1 2004 被引频次: 542 通讯作者地址: Shek, CH (通讯作者), City Univ Hong Kong, Dept Phys Mat Sci, Kowloon,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6、 标题: Hyperbranched polymers: from synthesis to applications 作者: Gao C, Yan D 来源出版物: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卷: 29 期: 3 页: 183-275 出版年: MAR 2004 被引频次: 509 通讯作者地址: Gao, C (通讯作者),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Coll Chem Chem Engn, 800 Dongchuan Rd, Shanghai 200240, Peoples R China 7、标题: Recent progress of molecula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作者: Hung LS, Chen CH 来源出版物: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REPORTS 卷: 39 期: 5-6页: 143-222 出版年: DEC 1 2002 被引频次: 487 通讯作者地址: Hung, LS (通讯作者), City Univ Hong Kong, Dept Phys Mat Sci, Tat Chee Ave, Kowloon,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8、标题: Recoverable catalysts for asymmetric organic synthesis 作者: Fan QH, Li YM, Chan ASC 来源出版物: CHEMICAL REVIEWS 卷: 102 期: 10 页: 3385-3465 出版年: OCT 2002 被引频次: 484 通讯作者地址: Chan, ASC (通讯作者),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Dept Appl Biol Chem Technol, Kowloon,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9、标题: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From noble to transition metals and from rough surfaces to ordered nanostructures 作者: Tian ZQ, Ren B, Wu DY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卷: 106 期: 37 页: 9463-9483 出版年: SEP 19 2002 被引频次: 399 通讯作者地址: Tian, ZQ (通讯作者), Xiamen Univ, State Key Lab Phys Chem Solid Surfaces, Xiamen 361005, Peoples R China 10、标题: Bioinspired surfaces with special wettability 作者: Sun TL, Feng L, Gao XF, et al. 来源出版物: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卷: 38 期: 8 页: 644-652 出版年: AUG 2005 被引频次: 398 通讯作者地址: Jiang, L (通讯作者), Natl Ctr Nanosci Technol,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PEOPLES R CHINA 80,401 375,706 4.67 2 USA 69,131 808,275 11.69 3 JAPAN 50,779 347,425 6.84 4 GERMANY 32,418 272,048 8.39 5 SOUTH KOREA 24,623 152,626 6.20 6 FRANCE 22,237 179,537 8.07 7 INDIA 20,250 104,937 5.18 8 ENGLAND 20,046 189,964 9.48 9 RUSSIA 16,285 45,217 2.78 10 TAIWAN 11,465 73,665 6.43 11 SPAIN 11,302 83,676 7.40 12 CANADA 11,192 84,765 7.57 13 ITALY 10,561 78,805 7.46 14 POLAND 8,824 32,152 3.64 15 AUSTRALIA 7,642 56,188 7.35 16 UKRAINE 7,095 14,310 2.02 17 BRAZIL 6,460 32,249 4.99 18 TURKEY 6,086 24,510 4.03 19 SWEDEN 6,083 48,588 7.99 20 ROMANIA 5,867 11,950 2.04 以上博文转自:SCI茶室-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081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ETHIOPIA 14 419 29.93 2 ICELAND 49 622 12.69 3 NETHERLANDS 4,959 61,023 12.31 4 USA 69,131 808,275 11.69 5 SWITZERLAND 4,812 53,817 11.18 6 ISRAEL 2,358 26,120 11.08 7 SRI LANKA 81 864 10.67 8 DENMARK 1,550 16,459 10.62 9 SINGAPORE 5,290 54,537 10.31 10 SCOTLAND 1,686 17,285 10.25 11 IRELAND 1,379 13,469 9.77 12 ENGLAND 20,046 189,964 9.48 13 BELGIUM 4,020 36,051 8.97 14 URUGUAY 52 460 8.85 15 LIECHTENSTEIN 102 888 8.71 16 AUSTRIA 3,510 30,388 8.66 17 GERMANY 32,418 272,048 8.39 18 FRANCE 22,237 179,537 8.07 19 SWEDEN 6,083 48,588 7.99 20 CANADA 11,192 84,765 7.57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1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近十年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
charles08 2011-8-2 10:24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8 位、论文数排名第 3 位、篇均被引次数 6.54 未进前 20 名(第 74 位) 检索汤森路透 (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2000 年 1 月 1 日 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 药理学与毒理学 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 89 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药理学与毒理学论文数超过 1.6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文章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美国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796,410 次和论文数 50,468 篇均排名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 15.78 排名在第 4 位,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80,318 次排名在第 8 位、论文数 12,276 篇排名在第 3 位、篇均被引次数 6.54 未进前 20 名(第 74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8,746 次排名在第 19 位、论文数 3,258 篇排名在第 15 位、篇均被引次数 8.82 未进前 20 名(第 42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 年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 年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 年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2000-2010 年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50,468 796,410 15.78 2 JAPAN 19,359 183,868 9.50 3 ENGLAND 10,760 173,478 16.12 4 GERMANY 11,754 153,689 13.08 5 ITALY 8,838 104,049 11.77 6 FRANCE 7,406 100,352 13.55 7 CANADA 6,080 88,626 14.58 8 PEOPLES R CHINA 12,276 80,318 6.54 9 SOUTH KOREA 7,473 58,896 7.88 10 NETHERLANDS 3,874 56,691 14.63 11 INDIA 7,971 55,944 7.02 12 SPAIN 5,051 52,674 10.43 13 SWITZERLAND 2,975 50,811 17.08 14 AUSTRALIA 3,829 49,334 12.88 15 SWEDEN 3,074 47,542 15.47 16 BELGIUM 2,550 35,435 13.90 17 BRAZIL 4,951 34,094 6.89 18 SCOTLAND 1,488 30,697 20.63 19 TAIWAN 3,258 28,746 8.82 20 DENMARK 1,645 21,324 12.96 表 2 2000-2010 年 药理学与毒理学 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50,468 796,410 15.78 2 JAPAN 19,359 183,868 9.50 3 PEOPLES R CHINA 12,276 80,318 6.54 4 GERMANY 11,754 153,689 13.08 5 ENGLAND 10,760 173,478 16.12 6 ITALY 8,838 104,049 11.77 7 INDIA 7,971 55,944 7.02 8 SOUTH KOREA 7,473 58,896 7.88 9 FRANCE 7,406 100,352 13.55 10 CANADA 6,080 88,626 14.58 11 SPAIN 5,051 52,674 10.43 12 BRAZIL 4,951 34,094 6.89 13 NETHERLANDS 3,874 56,691 14.63 14 AUSTRALIA 3,829 49,334 12.88 15 TAIWAN 3,258 28,746 8.82 16 SWEDEN 3,074 47,542 15.47 17 SWITZERLAND 2,975 50,811 17.08 18 POLAND 2,707 20,180 7.45 19 BELGIUM 2,550 35,435 13.90 20 TURKEY 2,370 19,547 8.25 表 3 2000-2010 年 药理学与毒理学 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SCOTLAND 1,488 30,697 20.63 2 SWITZERLAND 2,975 50,811 17.08 3 ENGLAND 10,760 173,478 16.12 4 USA 50,468 796,410 15.78 5 SWEDEN 3,074 47,542 15.47 6 SINGAPORE 844 12,925 15.31 7 NETHERLANDS 3,874 56,691 14.63 8 ICELAND 104 1,519 14.61 9 CANADA 6,080 88,626 14.58 10 WALES 439 6,288 14.32 11 ISRAEL 1,152 16,454 14.28 12 COSTA RICA 97 1,359 14.01 13 BELGIUM 2,550 35,435 13.90 14 FRANCE 7,406 100,352 13.55 15 NORWAY 847 11,084 13.09 16 GERMANY 11,754 153,689 13.08 17 DENMARK 1,645 21,324 12.96 18 AUSTRALIA 3,829 49,334 12.88 19 FINLAND 1,466 18,493 12.61 20 AUSTRIA 1,486 18,510 12.46 以上博文选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081do=blogid=444523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1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论文发表——英文论文的写作之一
xuebx 2011-7-31 19:43
首先, 研究内容本身要有创新点,有一定系统性 这一点相信每一个搞研究工作的朋友都非常清楚,自己的研究工作必须紧跟研究热点或难点,当然切入点要选好,题目太大文章就很难写,太落伍referee可能看都不会看。 其次, 文章标题要把研究内容交代清楚 比如你的研究内容是采用沉淀法合成纳米碳酸钙并进行了一系列表征,那么题目可以是“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nano partilces of Calcium Carbonate by pricipitation"。题目不要太笼统,也不要太长。可以借鉴模仿其他已经发表的文章的题目结构,这样不太会出错。 第三, 摘要简明扼要 从referee的角度来说,如果被你的题目首先吸引住了,那么他马上会看你的摘要(abstract),了解你的具体工作。在摘要中,你要用最简洁的文字交代你采用什么方法,合成了什么材料,采用哪些测试手段进行了哪些表征,得到哪些结论。一般控制在200个单词以内。切忌长篇大论,喧宾夺主。 第四, 一定要重视引言(Introduction)的撰写 referee一般来说都非常重视文章的Introduction,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本研究领域的熟知程度。一个连自己研究的东西别人研究到什么程度都不清楚的人的文章根本没有发表的可能。这里有个窍门,你可以从自己平时参考的文献(reference)中找它所“参考的文献”这样自己就会省心很多,当然,比较地道的话还是自己都查出来比较好。另外,参考文献的级别也很有讲究,如果你参考的文献都是nature,sience,chemical reviews,nano letters等高档次的期刊,那么referee就自然的会对你的工作平添几份信任和兴趣。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五, 正文和结论(conclution) 关于正文,由于各人研究的领域各不相同,没有太多共性的地方,我这里就没什么好多说的了。关键一点是,所有你所下的推测、论点都必须有根据。所谓的根据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引证前人的工作,参考别人的论点;另一方面是在自己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自己下的推断,但一般不建议大家这样做,毕竟你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很难下出非常合情合理让referee满意的结论,所以轻易不要这样做。选择前人的结论拿来引证比较保险。结论基本上就是把你正文中的内容缩写成一小段即可,难度不大,也不太会出问题。 关于 投稿 ,选择合适自己文章的期刊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文章能否顺利被接受。你要对自己的文章档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选择一个稍稍高一点的期刊投,如果不中你再选择影响因子较低一点的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高,接受的周期越短。而且如果不接收的话基本上2周就会有回音,所以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1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心得
热度 2 chqsk1212 2011-7-29 08:17
没有捷径,唯有看海量的文献。首先对自己方向有关的文献全部看完,99%吧。然后可以更广泛的看其他方面的,如果你要投某个期刊,把上面的文献下一堆下来看,主要看他们的摘要,前言,了解他们的写法,也可以通篇看看,记住,学习他们的语言表达。边看边在心里想自己的论文,这样不久一篇新鲜的SCI出炉了
144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集对分析论文发表与索引(31) 2011年1月——2011年6月
lyglxm 2011-7-12 21:41
论文发表与索引( 31 ) 2011 年 1 月 ——2011 年 6 月 〈 1 〉 赵克勤 ,数学危机与集对分析, 非传统安全与集对分析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 213-219 . 〈 2 〉 刘 秀梅、赵克勤 , 基于联系数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非线性模型及应用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 2011 , 41 ( 6 ): 57-63 . 〈 3 〉 潘争伟 、 金菊良 、 吴开亚 、 黄琴 , 基于联系函数的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 2010 , 40 ( 23 ): 40-47. 〈 4 〉 王传斌 , 基于联系数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执行力评价数学模型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 2010 , 40 ( 22 ): 71-77. 〈 5 〉 王传斌 、 王继顺 、 王子友 , 五元联系数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 2010 , 40 ( 24 ): 48- 53 . 〈 6 〉 高晓辉 , 基于联系数势函数的医疗质量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卫生统计, 2010 , 27 ( 6 ): 647-648. 〈 7 〉哈丽阳、杨晓燕、卜让吉, 基于联系数伴随函数的医疗质量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卫生统计, 2011 , 28 ( 1 ): 68-69 , 71. 〈 8 〉 李艳红, 基于集对分析的昌赣城际引入枢纽方案研究 , 铁道工程学报, 2010 , 27 ( 12 ): 9-12 . 〈 9 〉 宋志均 、 韩勇 、 薛鑫 、 郭鹏飞 、 贺德先 , 同异分析方法在小麦新品种 ( 系 ) 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河南农业科学 , 2011 , 40 ( 1 ): 33-36. 〈 10 〉 白倩 , 基于 SPA 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 , 商场现代化 , 2010 ( 31 ) 165-166 . 〈 11 〉 廖瑞金、郑含博、 杨丽君、张镱议、黄飞龙、孙才新 , 基于集对分析方法的电力变压器绝缘状态评估策略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2010 , 34 ( 21 ): 55-60. 〈 12 〉 李必鑫、周庆忠、黄金、林世岗 , 基于集对联系度聚类方法的石油需求预测 , 物流技术, 2010 , 30. 〈 15 〉: 95-96 . 〈 13 〉 郭元利、房桂芝, 东丰县水资源安全评价 , 吉林水利 , 2010 , 30 ( 11 ): 46-48. 〈 14 〉 赵磊 、 陈庆龙 , 基于集对分析和 AHP 的炮兵远程精确打击目标排序 , 兵工自动化 , 2011 , 30 ( 1 ): 47-48 . 〈 15 〉 陈红光 、 敖长林 、 张云鹤 , 基于集对分析技术对拖拉机可靠性维修性的评价分析 , 农机化研究 , 2010 , 32 ( 11 ) : 68-70 , 73 . 〈 16 〉 刘咏梅 , 基于集对分析的公共交通成本规制后评价研究 ,公路与汽运, 2010 , 26(6) : 44-47 . 〈 17 〉 尹志杰 、 管玉卉 、 胡晓雪 ,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 , 水资源保护 , 2010 , 26 ( 6 ): 28-31 , 61. 〈 18 〉 叶文忠 、 李林 、 欧婵娟 、 章昆昌 , 基于集对理论的 “ 两型社会 ” 综合评价模型 , 统计与决策 , 2010 , 26(22) : 36-41. 〈 19 〉 王磊 、 张明文 , 基于联系数的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江苏电机工程, 201 0 , 29 ( 6 ): 24-27 . 〈 20 〉 杜保、赵修平, 基于集对同一度的装备研制方案评价模型 , 舰船电子工程 , 2010 , 30 ( 11 ): 134-136. 〈 21 〉 王忠鑫、王航、王庆利 , 露天矿区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的集对分析法 ,露天采矿技术, 2010 , 26 ( 5 ): 55-58+96. 〈 22 〉 樊艳伟 、 刘春凤 , 不确定信息系统的属性离散化模型 ,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10 , 32 ( 4 ): 112-115. 〈 23 〉 喻金田 、 吴倩 , 武汉市自主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 科技创业月刊 , 2010 , 24 ( 12 ) 122-124. 〈 24 〉 王万军 , 基于联系数 a+bi 理论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 ,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 2010 , 31 ( 6 ) 508-511+587. 〈 25 〉 王磊 、 张明文 , 基于联系数的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江苏电机工程 , 2010 , 29 ( 6 ): 24-27 . 〈 26 〉 曲云峰 、 张福群 、 肖胜祥 、 张永亮 , 基于集对分析的非煤矿山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 甘肃冶金 , 2011 , 33(1 ) : 71-73 . 〈 27 〉 王泓君 、 赵安川 , 基于 SPA 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评价研究 , 微计算机信息 , 2010 , 27 ( 36 ) : 64-66 . 〈 28 〉 张乐 、 李爱春 、 钟庆 、 徐凌忠 、 李士雪 , 基于集对分析联系数的心理亚健康分型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 , 24 ( 1 ): 21-22. 〈 29 〉 佟立国,孙爱峰, . 集对分析在碘缺乏病防治效果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中国医药指南, 2010,9 ( 8 ): 169-171. 〈 30 〉 段大为,孙爱峰 ,联系数在餐饮卫生监督工作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 9(3) : 159-160. 〈 31 〉 林瑞生,孙爱峰, 联系数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 9(7) : 159-160. 〈 32 〉 张军波 、 郭德勇 、 王立兵 , 煤矿应急救援系统脆性研究 , 煤炭科学技术 , 2011 , 39(2) : 80-83 . 〈 33 〉 谢飞、 王文圣 ,集对分析在汛期分期中的应用研究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 2011 , 35 ( 1 ): 60-63 . 〈 34 〉 鞠巍、 童幼堂、王泽、高永庆,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反舰导弹武器作战效能评估,战术导弹技术 , 2010 ,( 6 ): 13-15. 〈 35 〉 薛伟莲、王蕾 ,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信息风险的模糊评价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2011 , 55 ( 1 ): 99-102 . 〈 36 〉 吕明捷、杜云、荣超、杨思波 , 基于相关系数定权的集对分析法在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 2011 , 35 ( 1 ): 96-98 , 138. 〈 37 〉 杜宗民 , 基于集对分析的建筑工程评标评价方法 , 四川建筑 , 2011 , 31 ( 1 ); 237-238. 〈 38 〉 李高扬 、 刘明广 ,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商业时代, 2011 , 30 ( 5 ); 137-138. 〈 39 〉 邱贵江、李祚泳、李霞 , 基于指标规范值的地下水水质评价的集对分析法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 51(4) : 2209-2211. 〈 40 〉 颜艳、丁健、管雪珍 , 不完备信息系统的一种属性约简,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 , 46 ( 36 ): 165-8167 . 〈 41 〉 曹会智 、 李帅 、 周启翔 、 王春杰 、, 基于 SPA 和改进熵值法的车辆装备维修机构工作绩效评价研究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 2011 , 13 ( 1 ) 25-28 . 〈 42 〉 郭瑞林、刘亚飞、王景顺、崔瑞峰、王聪 ,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同异分析中不确定系数 i 的求解及其应用 ,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 30 ( 6 ): 1160-1164 . 〈 43 〉 安磊、王绵斌、谭忠富, 基于集对故障树法的输变电工程风险评估 ,华东电力, 2011 , 39 ( 1 ): 12-18 . 〈 44 〉 张晓岚、刘昌明、高媛媛、王红瑞 , 水资源安全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11 , (1) : 9-13 . 〈 45 〉 丰功吉 , 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价的一种新方法, 山西建筑 , 2010 , 36(33) : 299-301. 〈 46 〉 袁伟 、 彭建 , 基于熵权的河流水质评价模糊集对分析模型 , 水利科技与经济 , 2011 , 27(1) : 11-14 . 〈 47 〉 陈群利 、 左太安 、 孟天友 、 张凤太 , 基于 SPA 的毕节水土流失区生态脆弱性评 , 中国水土保持, 2010 , 31 ( 12 ): 53-56 , 61. 〈 48 〉 汪哲荪、金菊良、魏一鸣、吴开亚 , 三角模糊数随机模拟的防洪工程联系数风险评价模型 , 水利学报 , 2010 , 55 ( 10 ): 1173-1178 . 〈 49 〉 李大庆 , 城市应急物流系统中交通运输网络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33(2) : 86-87 . 〈 50 〉 宋纯金,郑育毅,张江山 , 五元联系数在垃圾填埋场地下水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与管理 , 2011 , 36 ( 3 ): 178-183. 〈 51 〉 杨志刚 , 浅议集对分析在频率曲线拟合度定量评价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 4 ): 13-14. 〈 52 〉 陈守煜, 质量互变定理的两种表示 —— 兼论集对分析中介不确定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 32 ( 5 ): 724-728. 〈 53 〉 王霞 ,多属性决策的 三角模糊函数方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 32 ( 5 ): 850-853. 〈 54 〉 纪贤标、米虹 ,基于集对分析的人资环态势满意度评价,非传统安全与集对分析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 20-26. 〈 55 〉 高军省 ,基于联系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方法研究,非传统安全与集对分析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 81-88 . 〈 56 〉 秦萌、王润峰 , 基于集对分析模型的新疆 水 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地下水, 2011 , 33 ( 2 ): 146-149. 〈 57 〉 潘争伟、吴开亚、金菊良、黄琴 ,湖泊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的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耦合模型,非传统安全与集对分析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 89-97. 〈 58 〉 付娟、金菊良、王宗志、蒋尚明 , 基于集对分析动态组合权重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 . 非传统安全与集对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 98-106. 〈 59 〉 汪明武、杨江峰、吴大国 , 集对分析理论在城市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进展, 非传统安全与集对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 168-175. 〈 60 〉曹鸿兴 , 界壳之量化及其应用 ,非传统安全与集对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 190-206 . 〈 61 〉 曹会智 、王亚鹏、李大慧、 薛元飞 、 王春杰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能力评价方法,非传统安全与集对分析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 197-205 . 〈 62 〉 刘秀梅 , 试论网络环境下大学数学教学危机与应对, 非传统安全与集对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 206-212 . 〈 63 〉 孙宝铁 、 张福群 、 纪德香 , 石化企业安全投资状况评价研究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 2010 , 33 ( 6 ): 71-74. 〈 64 〉 殷志远、彭涛、沈铁元 , 雷达估算和雨量站插值降水精度的对比分析 , 水利科技与经济 , 2010 , 16 ( 9 ): 996-999. 〈 65 〉 岳西杰 、 葛玺祖 、 王旭东 ,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与进展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0 , 12 ( 6 ): 56-61. 〈 66 〉 陶利民、徐真真 , 基于多元联系数集对分析模型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1 , 33 ( 2 ): 168-173 . 〈 67 〉 黄鹏举 、 刘国东 基于集对分析的地表水水质综合评价 ,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10 , 14 ( 34 ): 51-52. 〈 68 〉 谢红燕, 集对分析在第三方物流服务 商选择中的应 用研究, 2010 年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 〈 69 〉 李明 、 陈洪凯 , 隧道健康动态评价模型与应用 , 重庆大学学 报 , 2011 , 52 ( 2 ): 142-148. 〈 70 〉 周飞飞 、 王涛 、 李海华 , 同异反决策法确定应急军事物流中被保障点的优先顺序 , 价值工程, 2011 , 30 ( 1 ): 25. 〈 71 〉 李明昌 、 张光玉 、 尤学一 , 海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非线性隶属函数集对分析方法 ,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0 , 39 ( 6 ): 81-87. 〈 72 〉 徐怡 、 李龙澍 , 变精度集对势力粗糙集模, 控制与决策 ,2010 , 25 ( 11 ): 1732-1736 . 〈 73 〉 费小立、肖英杰、邵敬礼 , 吴淞国际邮轮码头建设方案比选,船海工程, 2011 , 40 ( 1 ): 132-134 , 139 . 〈 74 〉 耿慧娟 , 延军平 , 陕西省经济 - 社会 - 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 27 ( 3 ): 199-201 . 〈 75 〉 吴建军、肖英杰 , 基于集对分析的定线制水域航行环境的综合安全评 价,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1 , 33 ( 1 ): 30-34. 〈 76 〉 刘辉 、 吴 超 、 李孜军 、 阳富强 , 硫化矿石自燃灾害的脆性风险源 , 中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11 , 56 ( 1 ): 752-757. 〈 77 〉 陈修谦、夏飞, 中部六省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与比较,湖南社会科学, 2011 ( 1 ): 106-109 . 〈 78 〉 黄勇 、 张磊 、 李晓宇 、 常浩 , 基于集对层次分析的备件供应商评估 ,江苏航空, 2011 ( 1 ): 21-23. 〈 79 〉 汪哲荪 、 袁潇晨 、 金菊良 、 王宗志 , 基于集对分析的年径流自组织预测模型 , 水利水运工程学 报, 2010 , 31 ( 4 ): 33-37. 〈 80 〉 冯莉莉 、 高军省 , 基于六元联系数的水质综合评价模型 , 灌溉排水学报, 2011 , 31 ( 1 ): 121-124 . 〈 81 〉 李洪明、 付强 , 基于集对分析相似预测模型的最高洪水水位预报 , 黑龙江水专学报 , 2010 , 29 ( 3 ) : 30-32. 〈 82 〉 刘圣洁 、 李培蕾 、 郭建 , 集对分析在路面性能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中外公路, 2011 , 36 ( 2 ): 62-64. 〈 83 〉 张传芳 、 刘彦慧 、 王冰 , 一种基于区间型联系数的多指标决策方法 ,大学数学, 2011 , 17 ( 2 ): 30-35. 〈 84 〉 谭乐祖、杨明军、彭伟伟, 集对分析在舰艇编队空中目标威胁判断中的应用, 舰船科学技术 , 2010 , 49 ( 10 ): 73-76. 〈 85 〉 于洋, 基于联系数 A+Bi 的区间多属性决策在炮兵中的运用 , 舰船电子工程, 2011 , 31 ( 2 ): 39-41. 〈 86 〉 贾业明 、 汪明武 、 陈光怡 , 基于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随机模拟耦合的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模型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10 , 20 ( 4 ): 74-77. 〈 87 〉 白向华、陶凤和、贾长治, 基于集对分析的保障能力薄弱环节改进模型研究,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 2011 , 39 ( 2 ): 6-10. 〈 88 〉 夏臣芝 、 广晓平 、 王飞 , 基于集对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方案比选研究 ,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 2010 , 52 ( 4 ): 139-143. 〈 89 〉 张寅 、 汪明武 、 陈光怡 , 基于 SPA 与 PTFN 耦合的煤矿安全预评价模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 56 ( 1 ): 98-101. 〈 90 〉 和蕊、 原晨阳、杨思波、吕明捷, 集对分析聚类预测法在城市生活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水利科技与经济 , 2010 , 16 ( 12 ): 1324-1327. 〈 91 〉 谭乐祖、杨明军, 采用区间数的集对分析目标威胁判断模型,电光与控制, 2011 , 42 ( 2 ): 73-76 , 84. 〈 92 〉 Zhan-wen NIU 、 Bin ZUO 、 Wei-hong LI , Lean Pro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Assessment Using Set Pair Analysis , 2010 IEEE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个人分类: 集对分析相关研究|2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
liuyiyao2010 2011-7-4 23:06
前些天,我们课题组的一篇研究论文被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接受发表,祝贺一下,希望再接再厉哈! Shi MR, Liu YY*, Xu MM, Yang H, Wu CH, Miyoshi H. (2011) Core-shell Fe3O4@SiO2 nanoparticles modified with PAH as a vector for EGFP plasmid DNA delivery into HeLa cells. 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s. (in press)
2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舟子与中国科学的纯净
热度 10 yzhang111 2011-6-28 02:53
近年一直在默默关注方舟子打假和被打假动态,有不少感想。突然想起应该利用自己这个博客跟大家分享一下。 个人认为方舟子领导的科技领域打假非常重要,原因有三。第一,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虚假的科学危害严重。打假是必需的。第二,打假要排除主观,尊重证据。方舟子的绝大多数打假都稳准狠,都以事实为依据,极少有被冤枉的。说明了方舟子及其同志们的还是客观公正的。第三,鉴于中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打假制度和系统,加之中国学者呈指数上升的论文发表,方舟子们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某些人把假造到国外的难堪,保护了中国科技界的名声。120%拥护方舟子及其同志们维护中国科学纯净的努力! 忘了是哪个右派说了这么一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我觉得方舟子本人做到了。最近有人打方舟子的假,说他科普文章抄袭,说他夫人毕业论文抄袭等等。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因被打假损失惨重的那些人的反扑。方舟子如果故意抄袭他人,还不留情面的去揭发他人抄袭,那不是在找死?我看方舟子虽然没那么聪明,但也不会笨到那个自己找死的程度。唯一的缺憾是方舟子在对待其妻是否抄袭的问题上的态度让人有点儿失望。算是有点儿私心,也情有可原,真要是为打假搞的妻离子散就不合适了。大家也不能硬往方舟子身上拉,一家人也要分清你是你我是我嘛。再说又有谁是完人呢?到目前为止除了耶稣外这样的完人还不存在。从方舟子打假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来看,眼下的中国科技打假事业非方舟子莫属。当然了,如果数年内中国还没能建立真正权威的打假系统,方舟子还得考虑找个接班人,呵呵。
4557 次阅读|32 个评论
论文审稿意见回复后
热度 4 zheyang 2011-6-25 15:20
一切似乎都在想象之中,等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收到了某期刊对论文的审稿意见。 查看邮件前,心情有些跌荡。因为毕业一周年,刚刚给同学打完电话,本意是在这样的时间点上,给久未联系的同学送去一句问候。寒暄中因为一些个人因素,我的心又被紧紧地揪了一下。打完电话后回到办公室,趴在桌子上平复心情。有些事情已经过去了,再怎样都已经过去了。所以,一切顺其自然吧。 起身查看邮箱,终于收到了期刊审稿的回复邮件。带着窃喜的心情打开文档,审稿意见足有九条,针针见血,给出了修改后再审的通知。高涨的情绪一下子down了下去,虽然先前在本科学习阶段有过论文发表的经历,但是当时正值毕业之际,论文的联系人以及修改工作都是指导老师在负责,所以自己并未真正经历过这样的锻炼。 起初论文投稿前,导师还问我是否改投到国外期刊,我直接否决了。因为来到这里,我知道时机还不成熟,曾经拥有的那些信誓旦旦,都已经被现实磨平了棱角。我知道这篇文章还存有很多问题,如果真要投到外面,审稿后给我的打击会更大。 给导师转发了审稿意见的邮件,想看看她的意见。晚饭后在电梯里碰巧遇到她,聊起这个话题,我又被小小的打击了一次。因为最近她一直忙于项目开题答辩,谈论到文章的修改她给出的态度有些冷淡,这又勾起了我去批判曾经选择来到这里的那个决定。 早上得知导师出国了,那就忙去吧,论文的修改需要自己独立完成了。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 有些路需要自己亲自去走,走过之后,才知那是一条怎样的路。有些心情需要自己亲自去梳理,梳理过后,才知拥有怎样的心情自己才能快乐。有些决定既然已成既然,就不要再说何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虽然现在的步伐有些缓慢,但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O(∩_∩)O
个人分类: 专业学习笔记|2824 次阅读|4 个评论
Springer联合理文编辑在中国举办作者培训讲座
liwenbianji 2011-6-24 15:34
2011年5月17日至19日,Springer北京代表处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了三场作者培训。Springer的语言编辑合作方理文编辑(Edanz China)受邀参与了上述讲座。该讲座旨在向中国的青年学者介绍国际学术出版概况,并针对撰写科研论文及投稿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讲座受到了三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三所学校共有约400名学生和教师参加了讲座,他们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表现出了强烈兴趣。整个讲座过程充满互动,与会人员共同探讨了科技论文发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分享了经验。这些问题涉从论文的撰写到同行评议和文字编辑过程等各个方面。一些有过出版经历的与会人员还询问了期刊选择和开放存取等方面的问题。 据在讲座现场散发并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在来自这三所大学的听众中,97.3%对讲座表示满意,另有79%的听众表示有兴趣向Springer投稿。 在讲座中,Springer中国编辑总监叶路先生介绍了国际学术出版的近况,并着重介绍了学术出版物的不同门类,包括一些新的出版类型,如 SpringerBriefs 和 Springer Theses 。市场专员蒋磊先生则分步演示了如何向Springer投稿(包括期刊论文和书稿),及在投稿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理文编辑的生命科学高级编辑Warren Rayen以“论文发表之道:如何撰写一流的英文文献”为题,进行了实用性很强的详细讲解。与会人员针对期刊与图书稿件撰写和投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也包括如何处理审稿意见等)展开了热烈讨论。理文编辑中国区总监本杰明(Benjamin Shaw)指出,“我们的研究工作只有在发表后才是完整的”。他向听众介绍了理文编辑如何通过为作者提供服务,提高作者成功发表其稿件的几率。 叶路总监在总结此次巡回讲座时指出,“这些讲座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有助于我们在中国进一步开展编辑业务。我们将充分利用各种专业资源,继续组织类似的活动,同时对演讲的内容和展现方式作出不断的改进。” Springer 于1842年在德国柏林创立,是目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医学(STM)领域全球最大的图书出版社和第二大学术期刊出版社。整个集团每年出版约2,000种杂志和6,500余种新书。Springer在电子出版方面占有领先地位,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STM 电子图书数据库。Springer的业务遍布全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约2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员工总数超过5,000人。Springer亚洲总部设在香港,北京代表处于2005年8月成立。 理文编辑 (Edanz China) 致力于提供医学和科学编辑及相关服务,提升科研稿件的质量,使之达到被国际专业期刊接受的标准。理文编辑拥有一支英语为母语的专家所构成的团队,他们的专业知识覆盖了所有科研领域,立志帮助中国和全世界的科研人员成功发表其作品。理文编辑于 2006 年在北京成立,十分了解中国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也熟谙如何帮助他们成功发表文章。
3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
kejidaobao 2011-6-2 15:51
——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八:写学术论文 文/冯长根 上文 谈了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七:作口头报告,本文谈谈其之八:写学术论文。 如果向你提一个这样的问题:发表学术论文是不是博士学位的一个重要部分,你的回答是什么?这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有时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在英国利兹大学化学院物理化学系攻博的时候,并没有谁硬性规定我一定要发表多少篇学术论文,结果我反而在答辩之前与导师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可见在潜意识中我是热衷于这个工作的。事实上,我第一次与导师写论文,开始于某学术刊物要我导师就一篇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评述,导师让我在这个论文稿中加上一些刚刚得到的数据,我从中知道了这个稿件是一篇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后来导师给了我抽印本,这就知道论文已经发表了。这样的过程让人感到发表学术论文是攻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而且其与科研的边界也完全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兀。作为博士生而参与发表学术论文,首先是得到了写作论文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用经验,然后你在冠名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抢得了先机,更重要的是,你让自己的名字为出版界(期刊社、出版社)和科学共同体所知。这些通常是主张发表一方的认识。一般来说,反对发表的一方总是从博士生攻博的有限时间和繁重的研究工作这样一对矛盾出发,认为不应该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把时间挪作他用。有时候会有人从保守商业秘密的角度反对发表,但这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理由。写学术论文和保护知识产权是两回事,而且实践证明后者是可以处理好的。 事实上,对于在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没有思想准备的博士生,现在很少了。博士生的工作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而且是要求甚高的学术性研究,实际上成为一种竞争性的活动,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你也许有所不知的是,你和你导师所有的思考、分析、实验和数据收集工作,在撰写成文字之前,就什么也不能算。我在前一个系列的“主编心语”中谈到: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将研究数据和相关事实公布出来都是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学术领域,要体现自己的成果就只有呈现写出来的东西才行。不仅要求是成文的,而且必须是发表了的。我在另一篇“主编心语”中谈了这样做的意义: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思想的共享和交流 。这个系列的“主编心语”取题为“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其中就“学术论文”这件事共谈了9次(文献 、 是其之一和之二),你也许可以读一读。 本刊编辑部在2011年的“新年寄语” 中说:“如果说科学研究成果是科学家献给世界的一颗颗‘珍珠’,那么学术论文就是对‘珍珠’的采集。你对科学技术真理的追求,也是由学术论文来记录的。你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之时精益求精是非常值得的。科学史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都是被科学研究雕刻而成的。……学术论文被引用的真正意义是‘珍珠’被传播和被传承,是被具有相同专业才华和科学资格的专家们认可。”你对真理的追求、你向科技界展示你研究工作的质量,就是通过出版的文字来判断的。在这方面,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在任何一个短期内都是一本一本、整卷整卷地迅速产生、出版,人们在发表学术论文的时间性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研究者越多,研究项目越多,也就意味着晋升(或评优)时的竞争越激烈,这又使得对成果发表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国内外概莫例外。 面对竞争值得你记住的是,在写学术论文时,一定要写优秀的论文。的确会有许多原因让你止步于写平庸的论文,但这肯定也不是你的初衷。写一篇高质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武夷山 在本刊以此为题讲了他如何写的优秀论文,令人茅塞顿开。如何及时、快速地写作论文呢?书店中有一些这样的书可以作为指导,但其中讲规范的多,讲如何处理博士生面临的问题(或障碍)的少。你不妨看一看本刊“主编心语”另一篇文章 。写一篇好论文是你崇高的责任。“优秀”总是有一些特征的。比如虽然你的困难在于你总是写不出与别人不同的表述,但你却不懈地努力优化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你在寻找学术论文要引用的参考文献时,不找到同一题目最优秀的论文,决不罢休,虽然有的作者正好是你的竞争对手。学术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并不反映科学共同体对优秀论文的挑选,是当前一大问题,这使得许多论文失去了在科学共同体中存在的资格(优秀的作者决不会引用这类论文)。问一问你的导师你找到的参考文献是最优的吗?你在学术论文中敢于大胆讨论自己的结果也是优秀论文的特征之一。你的大胆包括决不有意掩饰那些对自己研究结论不利的研究发现,也决不“隐瞒”对结论并不加分甚至喝倒彩的那些个别数据,在此同时,优秀论文往往用显式语言准确评价那些你引用的优秀参考文献。你可能不知道,正是你这种做法,使得你的论文和那些“上位论文”(即参考文献)构成了本课题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水平,这样的学术论文是令人骄傲的,也是非常值得写的。 参考文献 冯长根.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7) . 科技导报, 2011, 29(13): 83. 冯长根.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3) . 科技导报, 2009, 27(19): 125. 冯长根.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4) . 科技导报, 2009, 27(20): 125. 《科技导报》编辑部. 新年寄语 . 科技导报, 2011, 29(1): 1. 武夷山. 写一篇高质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 科技导报, 2009, 27(1): 107.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X) . 科技导报, 2007, 25(18): 89.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3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种境界莫非叫“忘招”?
热度 4 Rein 2011-5-25 16:24
笑傲江湖里面,独孤九剑的精髓是无招胜有招。记得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的时候,好像也是问你忘掉了多少。总之,武侠小说给我一个印象,高手练到后面就把招已经忘光了,只记得“神”了。 我好像不大属于一蹴而就的人。从大一对研究毫无概念一路走到现在开始读博士。从向没什么人听说过的会议投稿,到向世界比较一流的会议期刊投稿。仅仅按我本科的经历来说,做研究不算一件非常非常难,至少我觉得我还是磕磕碰碰“摸索”到了一些方法。记得大三大四的时候,经常会蹦出很多自认为不错的想法。这些想法有的已经变成论文发表了。本科的时候,也作为“访问学者”去了好些研究院和大学学习,也自认为每次出去,都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可以洋洋洒洒总结一大篇经验。 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终于开始读博士了。总觉得自己应该更进步一点。很多学长前辈都提醒我说,要在博士期间学习这儿的研究方法,不要老是按过去的几个研究导师的思路/方法/研究风格所局限。所以我尝试了三个不同的研究组,也还算是“努力”低去学习不同的研究风格,去挖掘有什么我可以吸取的地方。的确,这儿的研究风格和我以前去过的研究院啥的都大不相同。我至少现在也很喜欢这儿的研究风格。 可是,下下周期末考试一过,一个学年就过去了。第一年一篇论文都没写/根本没准备写,其实也没什么,至少“来日方长”。可是,当收到本科低年级小朋友向我请教该如何做研究写论文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完全“记不得”该“如何”做研究写论文了。 这个“记不得”,到不算是因为太久没有做研究而太生疏。三个学期每个学期还是坚持在做一些研究项目,也一直在读很多论文,也在校内某些场合做一些书面的/口头的各种研究报告。可是,我还是突然觉得,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研究了。我不知道idea该怎么产生。我不知道论文该怎么去写。我感觉我啥都不知道了,和一个从没写过发表过论文的新生一模一样(不过我们系研究生新生,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我还没怎么见过谁本科没有发过论文的………………) 当然,我觉得我远没有达到忘招的境界。 感觉我本科的境界,大概是达到了思维能够活跃起来,读一篇论文就能想相关工作,想怎么做得更好。 现在的境界是,知道的东西越多,越觉得自己很无知。 现在的无知的境界是,对于自己想出来的任何东西,都能找出一万个理由进行否定。 本科如果让我审论文,除非找到严重毛病,我基本都是accept态度。如果现在让我审论文,如果不是让我有种惊艳的感觉,我基本都能找出一万个理由去reject。 当然我还不算是一个非常挑剔的人。这一年读了很多很多让我有这种惊艳感觉的论文,虽然里面有很多也被教授们批判得一塌糊涂。 感觉以前像在黑暗中乱抓。随便抓到一点什么东西,这就是好的。现在黑暗中有一点点微弱的灯光。我知道我什么都看不清楚,甚至看不清楚灯光的方向。不过这一点点灯光可以让我认识到我其实什么都没抓到。 发了这么多牢骚,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对未来有点小小的展望。一、我相信本科以前所有的努力并不是白费。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将现在所学和本科的那些经验以某种合适的方法整合起来。毕竟万事都互相效力,一定可以融会贯通。但是现在在摸索状态,如果是在没法整合,也不必勉强。二、希望不远的未来,能有一点小小的成果。我想在这种摸索状态,摸索出第一个成果,第二个大概也不会太远了。三、但愿最好我不是进入了江郎才尽的状态…… 总之,希望我能早日跳出这种状态,进入下一个状态:)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5667 次阅读|3 个评论
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后记
热度 8 zhaodl 2011-5-25 09:43
书稿《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总算交给出版社了,将后记发出来,感谢网友给我的很好的建议。 以主编和审稿人视角谈论文写作的后记 在自问自答的语境下,将我所想到的影响作者论文发表的问题叙述完成了。我望着窗户外浓密的林荫,心里有一种述说后的轻松,但这种轻松很快又被川流不息的汽车和匆匆赶路的行人打消了。我仰望天空、冥思自问:我能否解决读者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我不禁感觉心中还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在我看来,科学研究和科研论文写作就如同人生的修行,不外乎模仿和感悟两种方式,最终能否达到自由的境界,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的悟性。如果没有悟性,仅凭模仿式的知识积累,可以达到一定的境界但很难达到自在;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仅凭个人的悟性,也许少部分人可以做到顿悟,但大多数人很难走出困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勤能补拙,我也是其中之一。如何学会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勤快,养成记录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将自己听到、看到或悟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记住:好脑袋不如烂笔头!不要总认为不重要而不记录,学问就是积累!积累尽管是有点慢,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你记录的素材和思想越多,你的学问也就会越多。有意识地积累比无意识的积累,效率自然会更高。你不进行有意识的记录,也会靠时间和记忆积累一定的基础,只是会很慢很慢,赶不上需要。比如说:会议上听到别人的一个做法,记下来。同时针对这样的做法进行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理论依据,有什么好处,还有什么不足,根据他所依据的理论还能不能得到新的启示?或者说质疑一下:不会吧,有什么毛病没有。这样的质疑和积累一旦成为习惯,成效会让你感到惊讶。 积累是基本功,也有捷径,问题研究法就是其一,也就是发现现实中的问题,探寻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办法。这些大家都会做,但往往是做不下去!题目太大,可以说的话很多但没有深度。我认为:这不是论文,而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研究提纲。后边的任务是,将问题分解——尽量将问题细化。根据细化以后的问题,挑选自己感兴趣、有知识积累的,开展进一步的剖析和研究。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适当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逐步将一个个小问题解决掉,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可能是一篇论文。如果还是浮在表面,那就说明这个题目对你来讲还是有些大,你的知识和能力还是掌控不了。这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细化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 如果这样学习和研究你还嫌太慢,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找别人探讨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提问和反问,这样不仅可以找到需要研究的题目,也会从交流中快速地了解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来寻找论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认为这一点很有效:在别人论述问题时可以明显看出自己的不足。越是与水平高的人交流,进步就会越快,同时也会有“听不明白”的感觉。这种交流,包括口头交流、会议交流和阅读文献,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单纯地“学习”,而要敢于质疑和反驳,哪怕从一点点开始质疑都是进步。如果你的质疑被别人驳倒,自己就回去用功,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不要轻易认输,认输就是放弃进步的机会。 在我面对勤奋耕耘而仍旧困惑于现实的作者时,我萌发了写作的念头,将我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奉献出来——《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希望你能够与我一起体会和感悟,而不是死记其中的要点。既然是感悟,所以也就难免讹误,因此也就希望你能够通过你的体验和感悟来批判地汲取。如果有误,我承担全部责任并在此表示抱歉。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对叶涛编辑给予我的宽松写作环境表示感谢,感谢我的同事以及网上朋友给予我的帮助和建议。 赵大良 2011年5月23日于西安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683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准备去故宫采大理岩样品做实验发Nature了
热度 2 gabbro 2011-5-14 09:49
原来以为故宫是文武双全的紫禁城,毕竟人家有过几百年的皇家血统。 现在看来,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武不能挡小毛贼,文不能送锦旗。 如此一来,到给我们提供了机会。 记得10多年前,陪德国朋友参观故宫,看了如此精美的大理岩雕刻,他开玩笑地建议我,想办法取一块大理岩标本,拿回实验室,进行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肯定可以发表到Science或Nature上。 我一直以为这是天方夜谭。现在看来,潜入故宫,取一块大理岩标本是如此的容易。论文中要把故宫大理岩放在最突出最显眼的位置。说不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在唯SCI和影响因子论的今天,只要把论文发表到Science或Nature上,为国争了光,为国家的论文GDP做出贡献,其它一切都是浮云。 当然,我首先要感谢国家,特别感谢故宫,为我提供了如此好的样品,如果故宫愿意,可以作为合作单位。
3742 次阅读|4 个评论
征书名:享受论文发表
热度 11 zhaodl 2011-5-10 17:52
没有写过书,一直也没有想写书。今年三月,一时性起,与朋友聊起:作者抱怨论文发表难,编辑抱怨优秀论文少。就这样选了个选题,想写本书——努力沟通作者与编者的关系。但是,在给书起个什么名字问题上分歧很大——《论文发表不求人》太俗了。无奈之下,我想到网上的朋友。看看,你能不能帮我起个名字? ——不是一般的谈写作,是从发表的角度来提升写作层次。 (1)《主编札记——从发表视角谈论文写作》 (2)《科研论文轻松发》 (3)《论文发表更轻松》 (4)《论文发表不求人》 (5)《轻松发论文——作者与编者的博弈》 (6)《让论文飞——感悟论文写作与发表》 (根据网上朋友的建议,5月12日4:00更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出版者的视角,以学术交流为目的、以论文发表为主线、以启发感悟为手段、以满足现实需求为背景,将作者、审者和编者放在一个平台上来分析,深入浅出地揭示学术论文写作、出版和传播中的规律性。试图通过坦陈出版的运作机制、揭示审稿的基本原则、感悟论文写作的重点、诠释投稿时的期刊选择策略,引导作者提高学术论文写作的层次,把握学术论文写作的本质属性,从而实现轻松写作、轻松发表。本书适合于具有一定写作基础或投稿经历的读者,作为学术论文写作教材的辅助读物,对于普通编辑出版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要章节 1 论文与期刊 1.1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 1.2 学术期刊的选稿机制 1.3摆脱论文发表的困惑 1.4 期刊与论文的不解之缘 2 编辑与审稿 2.1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喜好 2.2 编辑都在做什么 2.3 审稿人如何审稿 2.4 如何与编辑打交道 2.5 审稿通过为何不能发表 3 博弈与发表 3.1不要给退稿留下借口 3.2 选择期刊的策略 3.3 抓住退改的机会 3.4正确面对审稿人的误解 3.5 品牌在录用中的作用 4 写作与准备 4.1 如何确定选题 4.2 论文表述的一般要求 4.3需要明白谁会阅读 5 格式与规范 5.1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5.2学术论文的一般格式 5.3 标题太重要了 5.4摘要不是可有可无 5.5 引言同样体现水平 5.6 文献引用有玄机 6 版权与不端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4017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发表论文的有用参考
热度 1 carldy 2011-5-10 10:57
【备注】 今天有好友问起学术期刊级别及其论文发表的问题,我这里引录的是本人花力气整理出来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供大家参考。 以下材料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辑整理的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2008 年版) A guide to th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core journals in China (2008 edition) 戴光荣 整理 一、语言学专业核心期刊 序号 刊名 主办单位 地址及电话 1 中国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 5 号中国语文杂志社( 100732 ) 010-85195373/65125849 2 外语教学与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 2 号( 100089 ) ( 010 ) 88816466 3 中国翻译 中国翻译协会 北京市阜外百万庄大街 24 号( 100037 )( 010 ) 68327209 , 68995951 4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市大连西路 550 号( 200083 ) ( 021 ) 65420358 5 现代外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市白云大道北 2 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510420 ) ( 020 ) 36207235 6 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 5 号( 100732 ) ( 010 ) 85195390 7 外语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市大连西路 558 号( 200083 ) ( 021 ) 55396175/65425300 8 当代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 5 号( 100732 ) 010 - 85195392 dangdaiyuyanxue@vip.163.com 9 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 15 号( 100083 ) 010 - 82303689 10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15 号( 100083 ) ( 010 ) 82303575 , 82303573 11 语言文字应用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北京市朝内南小街 51 号( 100010 ) ( 010 ) 65130351 12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大连外国语学院 大连市中山区延安路 94 号( 116002 ) ( 0411 ) 82563258 13 外语教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 437 号( 710061 )( 029 ) 85261350 , 85309400 14 语言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 武汉市珞瑜路 1037 号( 430074 ) ( 027 ) 87543253 15 民族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 27 号( 100081 ) ( 010 ) 68932381 16 汉语学习 延边大学 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 977 号( 133002 ) ( 0433 ) 2732219 17 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 74 号( 150080 ) ( 0451 ) 86608322 18 语言科学 江苏徐州师范大学 江苏徐州师范大学 215 信箱 (221116) 0516-3403513 19 古汉语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一楼( 410081 ) 0731 - 8872560 , ghyyj@sohu.com.cn 二、文学专业核心期刊 序号 刊名 主办单位 地址及电话 1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 5 号( 100732 ) ( 010 ) 65264557 2 外国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 5 号( 100732 ) 010 - 85195583 3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 5 号( 100732 ) ( 010 ) 85195453 4 当代作家评论 辽宁省作家协会 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 31 号( 110041 ) ( 024 ) 88501513 5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海中山北路 3663 号华东师范大学( 200062 )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馆 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 45 号( 100029 ) ( 010 ) 84615522-1114 7 文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 1 号( 100029 ) 010 - 64934162 8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 ) 027 - 67866042 9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长春市自由大路 509 号( 130021 )( 0431 ) 85643867 10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 1 号( 100029 ) ( 010 ) 64813287 11 中国比较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上海市大连西路 550 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083 ) ( 021 ) 65311900-2625 12 鲁迅研究月刊 鲁迅博物馆 北京市阜内大街宫门口二条十九号( 100034 ) ( 010 ) 66165647 13 外国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2 号北京外国语大学( 100089 ) 010 - 88816730 14 小说评论 陕西省作家协会 西安市建国路 83 号( 710001 ) ( 029 ) 87428615 15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内大街 5 号( 100732 ) ( 010 ) 85195627 , 85195634 16 文艺理论与批评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 1 号 (100029) ( 010 ) 64935584 17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明清小说研究中心 南京市虎踞北路 12 号( 210013 ) ( 025 ) 83391043 18 国外文学 北京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外文楼( 100871 ) 010 - 62751589 三、教育学专业核心期刊 序号 刊名 主办单位 地址及电话 1 教育研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中路 46 号( 100088 ) 010 - 82014985 jyyjzz@263.net 2 高等教育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内( 430074 ) 027 - 87543893 gjbjb@mail.hust.edu.cn 3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京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 5 号( 100087 ) 010 - 62754971 jypl@pku.edu.cn 4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 19 号( 100875 ) 010 - 62208310 bjb@263.net.cn 5 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 上海市茶陵北路 21 号( 200032 ) 021 - 60344596, jyfz@263.net 6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5 号( 100081 ) 010 - 68912292 7 课程·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院 1 号楼( 100081 ) 010 - 58758977. maed@pep.com.cn 8 中国特殊教育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中路 46 号( 100088 ) 010 - 62389395 9 全球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市中山北路 3663 号( 200062 ) 021 - 62232938 10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文南楼 403 室( 100084 ) 010 - 62788995 11 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教育学会 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 9 号( 030009 ) 0351-5604672 jyll@chinajournal.net.cn 12 教育与经济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 湖北省武汉市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430079 ) 13 教育研究与实验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 430079 ) 027 - 62795681 14 外国教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 5268 号( 130024 ) 0431 - 5098501 15 江苏高教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 15 号( 210024 ) 025 - 6638659. jsgjzz@ec.js.edu.cn 16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会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西奥中心 A 座 3 层( 100101 ) 010 - 64845699 17 教育科学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黄河路 850 号( 116029 ) 0411 - 82158254. jykx915@sohu.com 四、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67 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 59 号( 100872 ) ( 010 ) 62511499 2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 100871 ) ( 010 ) 62751216 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 19 号( 100875 ) ( 010 ) 58807848 4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复旦大学( 200433 ) ( 021 ) 65642109 5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市汉口路 22 号( 210093 ) (025)3592704 6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市卫津路 94 号( 300071 ) (022)23501681 7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长春市前进大街 2699 号( 130012 ) (0431)5166970 8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广州新港西路 135 号( 510275 ) ( 020 ) 84111990 9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 361005 ) ( 0592 ) 2182366 10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 100084 ) (010)62783533 11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武东路 321 号乙( 200434 ) ( 021 ) 65904892 12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 430072 ) (027)68754203 1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武昌桂子山( 430079 ) (027)67868127 1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咸宁西路 28 号( 710049 ) (029)82663982 , 82667978 15 求是学刊 哈尔滨南岗区学府路 74 号( 150080 ) (0451)86608815 16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南京市卫岗 1 号 (210095) (025)84396306 17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杭州市天目山路 148 号( 310028 ) ( 0571 ) 88273210 , 88925616, 18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南京市宁海路 122 号( 210097 ) (025)83598341 19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兰州市安宁东路 967 号( 730070 ) ( 0931 ) 7971692 20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 29 号文科楼 156 室( 610064 ) (028)85412440 21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长春市人民大街 5268 号( 130024 ) ( 0431 ) 8509932585098026 2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中山北路 3663 号( 200062 ) (021)62232305 2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长安南路陕西师范大学( 710062 ) (029)85308849 24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长沙岳麓山( 410082 ) ( 0731 ) 8822900 25 西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400715 ) ( 023 ) 68252538 26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5 ) 27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 33 号北京工商大学( 100037 ) ( 010 ) 68984614 28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州市石牌( 510632 ) (020)8522028185224092 29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太白北路 229 号( 710069 ) (029)88302822 30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市科学大道 100 号( 450001 ) ( 0371 ) 67781275 31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太原坞城路 92 号山西大学( 030006 ) (0351)7018311 32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 730000 ) (0931)89127062312707 33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北京西三环北路 105 号( 100037 ) (010)68902450 34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新乡市建设路河南师范大学( 453007 ) ( 0373 ) 3326281 35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河西区卫津路 241 号( 300074 ) (022)2354101423540081 3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华山路 1954 号 1000 号信箱( 200030 ) (021)62933089 37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 430072 ) (027)68754203 38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 17 号( 100083 ) ( 010 ) 62736933 39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广州市五山华南农业大学( 510642 ) ( 020 ) 38675026 40 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天津市南开区( 300072 ) 41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济南市山大南路 27 号( 250100 ) (0531)88364645 42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珞瑜路 1037 号( 430074 ) (027)87543816 43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合肥安徽大学( 230039 ) ( 0551 ) 5107719 , 5107157 44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重庆市沙坪坝正街 174 号( 400030 ) ( 023 ) 65102306 45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四牌楼 2 号( 210096 ) ( 025 ) 83791190 46 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 523 号( 350002 ) (0591)87892444 47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长沙岳麓山( 410081 ) (0731)8872209 , 8872471 48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市仓山区( 350007 ) 49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 1040 号 50 号信箱( 430063 )( 027 ) 86553823 50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 235 号( 010021 ) (0471)4992004 51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 3 号( 100044 )( 010 ) 51682711 52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中国武汉市鲁磨路 388 号( 430074 ) ( 027 ) 67885186 53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 35 号( 100083 )( 010 ) 62337919 54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学林街 16 号( 310036 )( 0571 ) 28865871 55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四平路 1239 号( 200092 ) ( 021 ) 65983944 56 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东烟台( 264005 ) ( 0535 ) 6902703 57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大连市凌工路 2 号( 116024 ) ( 0411 ) 84708305 58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 518060 ) (0755)6536133 59 齐鲁学刊 山东·曲阜( 273165 ) (0537)4455347 60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 11 号( 430062 ) ( 027 ) 88663900 61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沈阳南湖东北大学( 110004 ) ( 024 ) 83687253 62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 180 号( 071002 ) (0312)5079412 63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 ( 广州石牌 ) ( 510631 ) (020)85211440 64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 217 号( 750021 ) (0951)2061793 , 2061735 65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桂林路 100 号( 200234 ) (021)64322304 66 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省海口市( 570228 ) ( 0898 ) 66279237 67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 298 号( 650092 ) (0871)5516038 五、其他 1 .《 中国外语》 CN11-5280/H 教育部 / 高教社 双月 100011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 4 号 C 座 16 层 《中国外语》编辑部 flc@hep.com.cn 010-58581937,58581936 (办) , 82086663 (传真)。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N 41-1164/H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双月 471003 河南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http://jfjw.chinajournal.net.cn 0379-64543520 。 3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CN 50-1026/H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四川外语学院 双月刊, 400031 重庆市沙坪坝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编辑部 023-65385313 。 4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CN 11-5143/H 北二外(分旅游版和外语版)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 1 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学报编辑部 010-65778385 010-65778412 。 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CN 12-1281/H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300204 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 117 号《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 journal@tjfsu.edu.cn 022-23285743 。 6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CN 61-1325/G4 / 西外 季 710061 西安外国语学院 62 号信箱学报编辑部 xuebao@xisu.net.cn 029-85309400 。 7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N 44-1554/Z / 广外 季 510420 广州黄石东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内 020-86627595-2256 。 8 .《 外语电化教学》 CN 31-1036/G4 教育部 / 上外 双月 200083 上海大连西路 550 号 366 信箱 wydhjx.204@163.com http://wydhjx.shisu.edu.cn 021-65311900-2514 。 9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原《国外外语教学》) CN 11-1055/G4 教育部 / 华东师大 季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 3663 号 华东师范大学《国外外语教学》编辑部 flat@mail.ecnu.edu.cn ( 86-21 ) 62233632 。 10 .《外国语言文学》(原福建外语) CN 35-1266/G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350007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编辑部 fjwy@fjnu.edu.cn 0591-83465378 。 11 .《语言教学与研究》 CN 11-3559/H 教育部 / 北京语言大学 双月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15 号 xb@blcu.edu.cn http://www.blcu.edu.cn/yys/index.htm 010-82303575 82303573 。 12 . 中国科技翻译 CN 11-2771/N 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季 100864 北京市三里河路 52 号《中国科技翻译》编辑部服 jyzhang@cashq.ac.cn http:www.sttacas.org 010-68597754 ; 13 .《 日语学习与研究》 CN 11-1619/H 教育部 季 100029 朝阳区惠新东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内 ryxxyyj@vip.163.com http/ryxy.chinajournal.net.cn 010-64493203 。 14 .《 上海翻译》(原上海科技翻译) CN 31-1008/H 上海市教委 /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市科技翻译译协会 季 200072 上海大学延长路 149 号上海大学 33 信箱。 15 .《语言与翻译》 CN 65-1015/H 新疆《语言与翻译》杂志社 季 830001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华南路 41 号 0991-8527942 。 16 .《 日本学论坛》 CN 22-1023/D / 东北师范大学 季 130024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 138 号东北师大 (0431)5269741 。 17. 《 世界文学》(曾用名:文化译丛) CN 12-1229/G0 / 天津外国语学院 月 300204 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 117 号天津外国语学院内 yukexin@tjfsu.edu.cn;culture@tjfsu.edu.cn 022- 23288540 。 18 .《 山东外语教学》 CN 37-1026/G4 / 山东师范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双月 250014 山东济南文化东路 88 号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 WK2002-88@sohu.com waibian@jn-public.sd.cninfo.net 0531-6180844 (编辑室) 6188581 (主编)。 19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CN 37-1326/H / 山东师大 季刊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19 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基础英语教育事业部 010-88819694 0531-8618054 。 【备注】 这是2008年版本。很多刊物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从非核心成为核心( )。当然,竞争也是“残酷”的,有些可能从CSSCI来源期刊变成扩展版来源期刊,甚至从CSSCI期刊列表中退出( )。如需要更新的信息,请花时间搜索整理出来,并希望能共享。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体会 Harvest|70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不能搞“学术商品化”
热度 4 hj58 2011-4-28 07:58
中国不能搞“学术商品化” ——读“为‘学术商品化’正名”一文有感 黄佶   实际上中国早已“学术商品化”了。一篇论文发表后单位奖励多少,买一个版面价格多少,两者相减就是利润;评上高级职称后收入增加多少,与同行专家联络感情花费多少,两者相减也是利润。   中国学术的问题是:出钱买学术商品的人是官员,用的也不是官员自己的钱,而是国家的钱,“崽卖爷田不心疼”,于是猫腻丛生,学术腐败不止,愈演愈烈。   正常的商品化,是买主(例如企业或学术研究赞助者)用自己的钱去购买学术商品。不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鼓吹“学术商品化”只会使中国的学术在斜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把好事情变成坏事情。即使“学术商品化”是好事情,最后也必然会变成坏事情。   更何况中国的“学术商品化”这一无本之木,百分之一百本来就是坏事情。 (周可真:为“学术商品化”正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37902 )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171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要为了发表文章而违心迎合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
热度 1 zhaosm1982 2011-1-8 20:24
现在论文发表对学生、导师、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等多数与科研相关的人越来越重要了,毕业、评职称、申请项目都将论文发表看做一个重要的条件。 因此,到处都有很多过来人或牛人在讲解论文发表的方法和诀窍,并被我等小虾米奉为治学名言!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如果编辑或审稿意见是Major Revision或者Minor Revision,那就可以庆贺一下了!只要按照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逐条仔细修改,那么中的机会非常大。 这话很对,对论文发表很有作用。不过,今天看了王德华老师在《Nature》杂志投稿的经历,我认识到,不要随意屈从于编辑和审稿人的压力和建议。 不管怎么说,只要自己同意,论文发表了自己就得对论文负责。论文有问题,你不会找借口说:这是编辑或审稿人让改的........ 当然,编辑和审稿人提的大部分是学术性的问题,投的一般是学术文章,这样的事情可能碰到的不多! 但今后一定切记,遵从自己的内心,对自己发表的东西负责! 一点感悟,与大家共勉~~~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5760 次阅读|4 个评论
英国物理学会2010年论文出版情况
热度 1 Fudanzhangzz 2010-12-29 11:15
从英国物理学会 ( IOP ) 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IOP中国区总编吕铭方教授发来的 email 获悉: 在即将结束的 2010 年,英国物理学会 ( IOP ) 出版社共计收到来自全球作者的投稿 34,066 篇,其中接受和发表 15,844 篇,总平均接受率为 46.5% . 其中,中国大陆作者投稿 6,871 篇,接受 1,507 篇,平均接受率为 22.0%. 中国大陆继续保持在 IOP 的第一投稿大国和发表论文的第三大国,仅次于美国(发表 5,003 )和德国(发表 1,734 篇)。并且中国论文的水平在不断稳步提高。 在英国物理学会 ( IOP ) 发表论文最多的前 10 个国家依次为,美国( 5,003 篇),德国( 1,734 篇),中国大陆( 1,507 篇),英国( 1,449 篇 ), 法国( 1,105 篇),日本( 984 篇),意大利( 901 篇),加拿大( 642 篇),西班牙( 624 篇)和韩国( 617 篇)。 2010年, 我和合作者 在IOP期刊上一共发表论文5篇,投的文章差不多都发表了。看来运气还不错,来年继续投稿。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22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论文应当快速发表,真正需要保密的科研成果并不多
xupeiyang 2010-12-6 10:14
博主看法: 看了 韩健 教授的这篇博文,很受启发和感慨,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在网络和数字时代,应当快速发布出去,与全球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可以迅速得到学术评论,网络引用,产生学术影响和科研效益。如果等到期刊论文发表,需要很长时间的等待,研究成果的作用会受到影响。 很多作者对网络发表论文,特别是博客上发布研究结果有思想顾虑,害怕别人窃取自己的研究成果或科研数据,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真正需要保密的科研信息是很少的,其实,99%的科研信息可以在公开文献资料中找到。因此,只要能够公开的研究成果,应当利用最快的途径和方法,如在科学博客上及时发布出去。 另一个问题是,博客和论坛上发表论文不予承认,评定职称时不算数,必须在正式期刊上发表论文,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值得讨论。目前,卫生部等部门在评定技术职称时,已经承认网络发表的论文。 我们可以每天在科学博客上 http://scienceblog.com/ 看到国外科学家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发现。 而中国科学网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还非常少。 等论文发表菜都凉了 韩健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0425 所以,在科技发展飞速的今天, 如果我们是看了别人的论文再动手去做,那至少就已经落后他人一年半了。 这一年的差别就好比战场上抢制高点一样,一旦差距形成,要强攻夺回高地难度就大了。 这也是我经常强调工具的重要性的一个原因,如果有了最新的科研工具,新的仪器,新的技术,那去夺别人的高地也是可能的,自己另立山头也是可能的。 和论文的迟到比,博客简直就是实时报道了。有关研发过程我都在博客上记录了: 详细内容请见 韩健的博客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53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要以英文发表论文
liwenbianji 2010-12-3 15:50
Why publish in English? During a session of talks I participated in, a Chinese student asked, Why do the journals require us to publish in English? Why cant we simply publish in Chinese? The student was making the point that in addition to having to learn difficult physics and perform top quality research he would have to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of graduation. It does seem to be a fair question to ask: Why cant researchers just publish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 to move forward in their careers?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primary reason to publish is not to advance ones career. It is to share your results with the broader community. In fact, there is only one reason publishing is linked to career advancement. It is a system for ensuring that those who contribute knowledge to the community continue to have the resources to do so. Therefore, it is best to publish in a languagethat can be of use to the most scientists. Is English the best language to fill this role? It is useful to ask: What other language candidates are there? The three most common native languages are, in order, Chinese, Spanish, and English. One might conclude that Chinese and Spanish are then better candidates. Ironically, native Chinese and Spanish speakers would vehemently disagree.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would object to having to learn Spanish, because they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have already studied English. The reverse is true of native Spanish speakers. When all spoken foreign languag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English is by far the most common language with an estimated 1.8 billion speakers. The disparity is even larger in highly-educated populations, because English is the lingua franca, or common language for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science. In addition, most periodicals with the reviewer infrastructure necessary to handle widespread international submissions are English language publications. However, it is clear that this is a large barrier to publication for any research groups without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In fact, this barrier is likely to have a collective negative effect on the publication rate of universities where English is not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At these institutions, it would be in the interest of the repu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to make sure their researchers receive training and good access to language service support. These are both issues that Liwen Bianji wants to work with the Chinese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address, such as through our training workshops( http://liwenbianji.cn/node/4078 ) and by offering discounts to institutions or labs that use us regularly. G. Schiltz, World-Wide English, http://www.ehistling-pub.meotod.de/01_lec06.php#11 (2004) All the best, Daniel Broaddus Senior Editor and Trainer, Liwen Bianji www.liwenbianji.cn 中文摘要 为什么要以英文发表论文? 在我之前参加的某个会议上,一位中国在校生曾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流的国际期刊要求用英文发表论文?为什么不能用中文发表?实际上他想表达的观点是,除了要学习复杂的物理知识、从事高难度的研究工作,他还要掌握一门外语以应付毕业。因此,有这样的疑问看似也无可厚非:为什么科研人员不能用自己的母语来发表文章?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态度,发表论文的首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职业的发展,而是为了与更多的同行分享研究成果。 论文语言最好为大多数科学家所共用,虽说从全球范围上来讲以中文和西班牙语为母语的人数比英语母语者更为普遍,但较之学习西班牙语或中文,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英文,更何况英语是最常用的外语。 毋庸置疑,语言仍是影响论文发表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对于非英语教学的大学院校;如果学校可以出面解决科研人员语言培训的资金问题,这对于提高论文发表量亦或是学校知名度都是大有裨益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82 次阅读|3 个评论
乡土中国,与现代性的境遇
bnuxmh 2010-11-26 08:42
时间已经不早了,该睡觉了,别以为我喜欢熬夜,牙痛人已老啊。不过,今晚,我还是想与这个世界说上几句话。我想告诉我所在的这个世界,我在重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邓正来的《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两书,都很薄,有空你一定要读读。 我读这两种书,是因为我已经遭遇了两次主编的麻烦。一篇论文在中国人民的某大学里,主编说不能例举大话雷锋,那是去年的事情了。一篇论文是在中国上海那谋划教育的发展与研究中,主编说学术不能太尖锐了,这是近来的事情。到最后,我的两篇论文,在经过了初审、修改、再审,修改、通过,改注释,给英文摘要,等步骤之后,就要发表的前夕,编辑却都告诉我,主编关没有过。 我要怪罪主编么,我怪罪主编了么?不要,没有要,也没有,的确没有。我是编过杂志的,我知道主编有主编的难处。虽然在可期待的范围里,主编的确也有主编想象的好处。但我更有的感觉是,这个世界还够乡土中国,这个学术还没有自主到有必要去尖锐的反思。是啊,谁说乡土中国就完全不好了?哪个认为学术自主就是现代化了? 想到这里,我对我重读的两种书有一点不理解了,你看那个费老,说什么乡土中国没有现代国家观念 ,这是多么的没有必要;你看那个正来兄,更是不对劲,还绕着弯子,费劲地用布迪厄,并带点委屈地说什么:我们在承认中国社会科学场域的外部性建制的特殊性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地打通对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外部性思维与内部性思维,进而在此基础上拓深从场域的角度对作为一个场域的中国社会科学与其他场域的个案性分析,并推进中国社会科学于自主性这一向度的实践。 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种在地熏陶很久的大话了。 是耶,非耶?也许,也许? 心底的声音在呼唤,这就是乡土中国,与现代性的境遇! 亲爱的朋友,别说我有那么一点犬儒吧。虽然说犬儒,是犬儒的开始,也是犬儒的结束。另外,我还要告诉你,我那两篇文章其实已经有一篇发了,还有一篇刚才改好了,估计也会发的吧。纵使不发,又何妨呢?多一篇,难道就真的多一篇么 ?这正如,乡土中国,与现代性的境遇难道就真的不是那么回事么? 2010 年 11 月 26 日晚,修改论文后心情复杂,就一口气写下了这1000多字,睡去,第二天醒来,发博客。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9 页。 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上海三联书店 2000 年版,第 26 页。 只不过,多了那么一篇,就会多点钱,多点所谓的自信啊什么的,有些人也许还会多点自傲,虚伪什么的。说得专业一点,是会积累各种资本,影响再生产,对于一个需要在场域里生存的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朴素点说,要在体制里讨生活,并且想活得有点尊严,多一篇也许就是多一篇。只是需要明白的是,即使在体制里,也应该允许那些没有几篇的人,依然可以有活法,那就最好不过了。毕竟,体制里的学术发表制度并不自主,毕竟体制里的学术生产有坏循环的嫌疑,毕竟体制里的学术也可以不以篇论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RSE,拿下!
hefery 2010-8-5 20:34
今天终于收到了RSE的邮件,哈哈,第一次,接收了,第一时间,和大家一起分享。虽然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人总是要长大的,也许我会更成熟吧。 Ref.: RSE-D-10-00157R2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s for estimating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using MODIS and eddy covariance data in Harvard Forest Dear Dr Chaoyang, I am pleased to report to you that your paper,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s for estimating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using MODIS and eddy covariance data in Harvard Forest,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Thank you for making the necessary revisions. When the paper is received and logged in at Elsevier, they will send you an email message telling you how to check on the status of the paper via the Internet, along with information on handling the proofs of your paper, ordering reprints and the copyright agreement. We appreciate your contribution to RSE and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other papers from you in the future. Sincerely, Marvin Bauer Editor-in-Chief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个人分类: 遥感|2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何中国会产生如此多的垃圾论文?
DrWangXY 2010-7-17 11:27
作者:王孝养 从纵向看,近二十年来中国科研水平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横向看,中国跟欧美国家的差距还有一大截。要是单打独斗,中国科研人员和发达国家的科研人员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更大了。 在我的博文《中国科研的主力应由博士后担当》中提到过中国目前约有142万科研人员,已是世界第一或第二,中国的科研经费达到1010亿美元,高居世界第四位。近来,由汤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发布的《近十年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地区)排行榜》,中国论文总数排名全球第五,总引用次数位列世界第九,而单篇论文引用次数无缘榜单。由此可见,中国产生的科研论文的质量相当糟糕,每年生产大量的垃圾论文 中国盛产垃圾论文的病因: 1)科研人员的训练不足 在欧美国家,要想成为课题负责人(PrincipalInvestigator,PI),没有经过博士和博士后的训练几乎不可能拿到科研经费。NIH的一项调查显示,第一次拿到NIHRO1基金(相当于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PI平均年龄是42岁。如果从大学毕业后的科研训练算起,他们平均经历了20年的科研训练才获得第一项RO1基金。只有在获得RO1基金(一般一到两百万美元)后才能算得上真正独立的PI(至少在生命科学领域是如此)。在获得这些经费之前,他们多在读博士、做博士后、获得一些有PI指导的小的课题基金。而这些PI在获得RO1之前,经过严格的训练,多数已经发表了若干篇高水平的论文。再看看国内的情况,多数博士都没有经过博士后严格的科研训练,大多数院校规定,博士毕业后2年即可即可晋升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成为专家。这些专家教授不少连英文论文都没有发表过,更别说高水平的英文论文了。由于他们有了副高的职称,在不少大学尤其是普通高校,这些教授即可带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这些连像样的论文都发不出来的PI,你能指望在他/她的指导下的学生能发出好文章。另外,即使有些科研人员获得了博士和博士后的训练,但由于所在的实验室导师水平很差,也同样成为不了高水平的科研人员。 2)发表论文的急功近利。 大家都很清楚,可就是改不了,其根源是国家的政策体制。如所有的职称晋升都要求发表论文,导致几乎全体知识分子都在写论文。而有些本科、专科甚至中专毕业生,根本就没有受到科研方面的训练,职称晋升的压力不得不让一部分人挺而走险,导致了论文造假、抄袭、买卖论文成风,即使有些人想写一些真论文,也因训练不足,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写出一些垃圾论文。研究生毕业的论文压力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在美国,硕士生并不要求发表论文,博士生也并不是非要发表论文才能毕业,只要能通过答辩也能毕业。在国内,有些学校要求研究生有三篇以上SCI论文才能毕业,这些政策逼着这些研究生们把本来可以发一篇不错论文的数据拆开发表几篇质量比较低劣的SCI论文。 治疗对策: 1)增加科研人员的训练时间,提高PI 的门槛。 中国不仅需要能在CELL,SCIENCE 和NATURE等顶级杂志发论文的明星科学家,更需要一大批能在本专业领域最好杂志发表论文的普通PI。而要拥有这样一大批在国际上算得上中等水平的人才,唯一的出路就是延长科研人员训练时间,提高他们的科研训练水平。所有的将要成为PI的科学家,在博士毕业后,必须进行3-5年的博士后训练,并且有能力在本专业领域最好杂志发表论文。现阶段可以扩大国内的博士后招收,同时鼓励有志从事科研事业的博士毕业生到国外高水平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2)取消非科研单位晋升职称的论文要求和毕业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让科研成为爱好,让科研人员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下安心的做真正的科研。让论文发表成为水到渠成之势,而非在重重压力下逼迫出来的。 3)营造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和竞争环境,这句话像个官腔,可却是最需要,又最难做到的。如果有一天中国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将不会是一两个,而会是一群人。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843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发Paper?——研究的四种类型和三个衡量标准(转自微软研究院)
yngcan 2010-6-23 20:31
为什么有人著作等身,有人憋不出paper?新手上路,在浩如烟海的研究题目中,如何选择?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又一个星期五讲座中,在语音和模式识别领域耕耘了25载的霍强老师就实习生们关心的以上问题,基于自己多年从事研究和教育工作的经验,进行了颇有裨益的分享。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霍老师向实习生们讲述的治学经验和心路历程吧。 如何发Paper ?研究的四种类型和三个衡量标准 问题一: 同样是做学术,为什么有的人发了很多paper,有些人一篇也没有呢? 霍强: 其实paper这个概念,我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变化。年轻的时候,我没有写paper这个概念,只是埋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和研究;后来读博士的时候发现许多老师有发paper升职的压力,我也就有了这个概念;再后来发现 只 关注发paper是错误的,而是应该关注研究本身,于是到现在又没有了paper的概念。Paper只是研究的副产品,做研究有更加重要的目的。 基于研究的目的和实用性,我把研究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 波尔 型,波尔创立量子力学,纯粹源于自己的热爱,这类研究是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而这种研究的衡量标准是是否发明了新知识。 第二类是 巴斯德 型,巴斯德希望研究如何预防传染病,他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病因在于细菌的理论,他的研究既产生了新知识,又由此开启了疾病防疫的新纪元,直接造福人类。 第三类是爱迪生型,他的研究并不过多关注原理,目的是实用性,而不是发明新知识。 最后一类是学术垃圾,既没有实用性,又没有产生新知识,研究者也未必有兴趣。很不幸,这类研究有可能会发很多paper,只要你掌握了所谓的游戏规则!等我想清楚了这个道理,就坚决不做这种类型的研究!即使发了paper,也不够环保,产生了一堆废纸,都是学术垃圾。 因此,我们在做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问自己:自己想做哪种类型的研究,比如我就告诉自己要做巴斯德型的研究。 在选定了研究类型之后,要选择研究题目,有三个关键问题:激情(Passion)、卓越(Excellence/Greatness)和影响(Impact)。激情是一种内心发痒的感觉,如果不去做,内心总会蠢蠢欲动。但是,让人有激情的事可能很多,我们还要思考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达到,自己在此领域能否做到最好,要学会衡量自己的位置。而影响则因人而异,对于教授来说,就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大小;对于受雇于企业的研究人员,除了以上考虑之外,研究成果对产品和业务的贡献也可以作为一种内部影响力的指标。总而言之,做事需要有衡量标准。 在考虑清楚四个类型、三个要素之后,如果能够持续不断地勤奋工作,发paper不是问题。设想一下,你的研究又有用、又发明新知识、又是行内最好的,而且很有影响力,岂有发不出去的道理? 有机会满怀激情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是一件很享受,也很奢侈的事情。 问题二: 有些paper的逻辑很正确,但却是基于非常不实际的假设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 霍强: 我在香港大学任教时,曾负责计算机系本科课程设计和管理工作。科学与工程学的区别和关系,是我对每届学生入校必讲的一课: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dc7a0100jl5l.html ) - 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_微软亚洲研究院_新浪博客 优秀的工程学家,首先要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某些科学可以闭门造车,在特定的系统框架下,逻辑自洽,经科学推理,可以生产新知识。工程学家则需要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逻辑之外,还需要考虑模型假设与实际是否契合。例如造桥,如果只设计抗8级台风,遇到8.1级的台风,桥就垮了,这样就会问题层出,所以必须按照实际情况考虑设计方案。科学的目的是理解事物的本质,而工程则需要既了解实际情况,又发明前所未有的东西。可见,如果要成为优秀的工程学家,既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又要对于实际问题的深刻洞察。回想当初,在中科大求学的5年,非常幸运,当时的本科教育非常扎实,我们必须学习很多基础课程,鼓励学生很早进实验室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正所谓理实交融,为从事工程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新手上路,学术导航你和你的研究 问题三: 我想做真正有用的东西,但是前人有很多争论不休的问题,觉得很难入手,应该怎么办? 霍强: 其实伟大的人就是把前人的困惑都理顺了,这就是做贡献最好的时机。 问题四: 研究方向公认遇到瓶颈怎么办? 霍强: 首先,公认的瓶颈其实不一定是真正的瓶颈,研究领域的进展总是有高潮有低潮,要有耐心去钻研。其次,要知道你的领域重要的问题是哪些,然后看你是否在试图解决那些问题。如果没有,要问自己为什么。只要大方向是正确的,剩下的就是要鼓起勇气,不断努力。 问题五: 科研新手上路,您有什么建议吗? 霍强 :大部分学生进校时,我都要先洗脑(如问题1回答),帮他们想清楚想做什么样的研究。然后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和鼓励,直到他们能够有独立的思考,独立地做研究。我在读博士期间,也曾经压力太大睡不着,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紧张,其实,现在在讲台上的人,在他求学和工作中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所谓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另外,要学会 最大化地利用你的环境 。比如我在香港大学求学和教书的时候,图书馆每周三会有新书上架,那些书上架前会陈列于图书馆大厅的一个角落,于是我周三早上尽量做到第一个去看新书,仅用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我就能大致浏览所有学科的上架新书,第一时间把有用的新书借出来好好阅读。如此坚持十几年,收获颇丰。后来我把这个诀窍告诉了我的学生,有些同学仿效之,结果是我偶尔也不能第一时间借到我想借的新书了。 问题六: 在您要求我们必读的你和你的研究( You Your Research )这篇讲座里说的,那些一流的研究者,他们总是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足够幸运。首先,因为有自信做了第一个工作,所以之后的工作才越做越精彩;其次在压力下工作,才能做出好工作;再者,由于别人的期待,我们才能做出漂亮的工作。我想知道您研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 霍强 :实际上,困难非常之多,十件事情里也就一件两件还算过得去,很多我自己不满意的研究结果没有发表,所以大家也不知道。关于自信,我其实比较幸运,从小到大上学期间一直是第一名,所以自信自然而然就有。但是,其实第二名、第一名日后也许差别并不大,关键还是看个人的追求,成就的大小取决于自我驱动有多强烈。回到上面提到的讲座,图灵奖获得者 Richard Hamming 的你和你的研究( You Your Research ),是我要求我的学生必读的文献,这里分享了他对一些伟大的人物身上的共性的思考,思考他们何以伟大。在智商相当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些人成就斐然,而有些人碌碌无为?道理很简单,但是要亲身践行,却非常有难度,我自己也经常重温这个讲座,受益良多。在这里,Hamming举了个例子,Hamming在贝尔实验室的时候,惊讶于比他年纪略轻的John Turkey如此天才,于是冲进当时部门主管Bode的办公室去问: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如何可以像John Turkey一样知识渊博?,结果Bode 说:像他一样多年辛勤工作。知识积累相当于银行存款,有复利可收,越积累越多。我每天都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有没有长进,如果没有就睡不着。结果是如果保证每天有长进,十年以后知识不渊博也难。 在此提醒同学们,如果把研究作为事业,确实是要非常小心,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够全身心投入。研究之妙,在于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那种满足感不可言喻,其它的都是身外之物,这种感觉本身已经足矣。其次,要有赤子之心,比如问自己当天是否进步的睡前问题。同时还要有IQ+EQ+阿Q的精神,在失败与困难面前保持乐观,还要有个好心态,让世俗的功利都不能打扰你。 -------------------------------------------------------------------------------------------------------------------------------------------- 霍强博士简介: 霍强博士于 2007 年 8 月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任语音组主任研究员。此前在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近十年。他于 1995-1997 年期间在日本京都国际先端通信技术研究所( ATR )从事语音识别研究并参与了世界上首个口语机器自动翻译项目。过去 20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研究,为语音识别、手写识别、光学字符识别、基于生物特征的用户识别、语音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的硬件设计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个人分类: 生活中的科学|388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细节
tianfei906 2010-6-4 18:16
科研人员的大多数成果都是靠论文来反应,因此,科技论文对科研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科技论文即可为科研人员带来利益,也会成为毁灭科研人员的隐形杀手。暂其不说抄袭、造假等非常规手段发表论文获得的好处,今后可能要用血债还,即使正规的发表论文,不注意写作细节,也可能对今后职业生涯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当您因学术获得的利益或地位越高,没有注意细节而发表的论文对您的职业潜在的危害越大。 由于自己在科研上还嫩了点,也没有发表多少文章,要说如何注意写作中的细节,感觉是力不从心,但近来阅读文献,听报告等越来越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细节的重要性。写在这里时刻提醒自己在论文写作中要注意细节,对长远的发展来说细节决定成败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在科技论文写作中如何注意细节呢? 就我目前感触较深的说两点,这也可能是大多数作者不太注意的公式、插图问题。 第一、公式方面的问题 现在提倡创新,可是老实说,每天估计成千上万篇文章面世,哪有那么多文章是创新的?大多是重复前人的研究,或者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改进,或者将前人的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中,这其中就牵涉到一个重要问题:基本理论。基本理论中大多数要以公式的形成为核心,核心公式是文章的灵魂,特别是目前中国科技论文八股文的写作格式和限制版面的情况下,一篇论文中大多只有核心公式,很多作者的写作的时候都是二次文献引用,没有看最初的原始文献,这样引来引去,公式都可能被弄得不正确了。这就要求 我们写作者要认真核对公式,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己推导一遍公式,一是可以加深理解,其次也是避免出错。 第二、插图描述的问题 插图也是大多数科技论文中必不可少的,有些图片可能一目了然,也不需要过多言语去描述。而有些插图可能要结合理论分析,才能够说清楚图表的真正涵义,可是我们在看论文的时候,常常发现作者的眼睛具有火眼金睛的功能,对图的表述直接采用从图上可以看出:XX随XX增大或减小或从图上可以直接得出:XX结论等等这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描述,您这是在考读者吗?让读者自己去分析其理论根据,那么这篇文章就没有参考价值了,那您的论文也没有发表的意义。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尽可能的结合理论分析将图说得清楚明了,这也是体现自己学识的真功夫和为读者负责的态度。   科技论文是科研人员的一面镜子,它即可以照亮您光鲜的一面,也可能将您的缺点无限的扩大,要谨慎而为之。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自己的写作水平及论文质量。同时,我们要时刻记住: 科技论文的写作中要特别、特别的注重细节 。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888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篇ACB接受--谈谈其发表历程
lkzmaster 2010-5-15 23:09
今天看到前几天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ACB)录用的论文已排版好挂在了网上,看看排在我前面in press的文章也不多,想来出版之日也不久了。ACB在催化领域也算是比较好的刊物了,记得07年在一次会议上认识了华东理工一博士生,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当时他刚在ACB上发表一篇论文,引得我也蠢蠢欲动,但当时水平太低,只能先练好基本功了。一年多后终于有了出好结果的苗头,经过努力,现在如愿以偿。 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关于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但这个部分氧化不同于传统的POM工艺。这个叫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合成气的工艺主要靠甲烷和固体氧化物的气-固反应生产合成气,然后被还原的氧化物再由空气重新氧化。这一工艺由荷兰学者Van Looij F等和日本学者Otsuka等在1993年前后提出,目的主要是解决传统部分氧化甲烷工艺中甲烷和氧气混合有爆炸的危险以及使用纯氧成本高等缺点。当然这个工艺本身也有很多缺点,就不多说了。 由于英语比较差,论文写了很久,写写停停,查查文献,中间由于以前投出去的另一篇论文的审稿意见给了我灵感,又补了一些实验,大概花了四五个月才写成,又修改了一段时间才投稿。最初,因为感觉结果较新颖,实验数据也充实,就投了催化领域的第一牛刊JC,我以前有篇博客郁闷的JC投稿对此进行了描述,中间被打回来修改语法两次,折腾了一个月才到编辑手上,结果编辑两个小时就判了我死刑。JC的编辑很友好,首先肯定了我工作内容很充实,结果也很有意思,而且考察了很多研究者忽略的材料性能,但是因为没有原位表征实验,所以得出的机理不能让人信服,希望我能补充原位测试或者改投Applied类的期刊。没有原位实验确实是该论文的硬伤,其实我试验中模拟了原位表征但不是真正的原位,被编辑一眼揭穿,没办法,我们没有这样的仪器啊。说实在的,JC上有很多论文是没有原位表征的,有些研究的内容不新颖,得出的结果也不怎么令人敬仰,甚至连机理分析都没有,但是还是发表了,真怀疑是大牛灌水或是踩了狗屎运。但是我也清楚,作为一个严肃期刊,编辑据稿的理由是充分的,毕竟JC上的次品论文是少数。对于我自己来说,由于编辑对我们论文肯定的部分也正是我认为论文值得发表的地方,而他指出的问题也正是我们论文的硬伤,这说明我对自己论文的认识还是客观的,所以我并不感到沮丧,反而感觉到有点喜悦,呵呵! 为了和JC编辑套近乎,我就给他写了封信,说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仪器,准备改投其他刊物,您能不能给推荐一个啊?他很快回复:Applied Catalysis A应该可以。我掂量再三,觉得ACB影响因子高一点,也是我窥探已久的杂志,而且在中科院SCI分区里归为2区,ACA因为影响因子稍低就被归为3区(我认为这个很不科学,ACA里论文质量还是很高的,绝对不在ACB之下),为了评职称考虑,再加上听说ACB亚洲区编辑那个韩国教授很nice,就投了ACB。由于前面论文已经过JC投稿的锤炼,技术审查没有问题,编辑也很快送审。 论文的审稿经历了两个多月,期间看审稿日期变过一次,因为最后回来两个审稿意见,所以应该不是审稿意见不统一,而可能是原来指派的审稿人不愿意审理,所以才耽误了一点时间,正常情况审稿可能会更快些。意见回来后,两个审稿人对论文还是肯定的,提了一些问题,也要求补做一点实验,但是问题都是可以说清的和实验也是能够做到的。我赶紧补做了实验,但因为正处于年初老项目中期检查、结题和以及新项目申请的繁忙季节,所以耽误了一段时间才修改完成。提交修改稿后一周多,收到编辑来信,审稿人对我的修改很满意,论文接受。 从我一开始搞科研到现在,所有投稿经历也有十余次,只有一次有个审稿人说我做的东西有科学意义但没有实用价值让我很气愤,其他的每次根据审稿意见进行论文修改的过程都是一个提升,可以说除了导师外,是一个个审稿人在教我怎么做研究,怎么讨论问题,怎么做到从实验现象提炼出科学问题。记得最清楚的是第一次投稿,一个国内SCI杂志,审稿人给我论文很高的评价,但是仍提了9个问题,那时候我是研二,很多东西不怎么懂,通过这9个问题我看到了一个严谨科研工作者的影子,使我对科研更有一种兴趣和敬畏。虽然现在很多人说国内学术气氛较差,其实还是有一批人在认真做研究的,还是有主持公正的人。大学时听过一个报告,有句话大意是这样的我无力改变整个天空,但是我可以努力改变身边的天空。整个科研环境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做个淡定的科研工作者,并努力影响自己的学生或同事,相信明天会更好。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论文,因为还没出版,只能给个doi:10.1016/j.apcatb.2010.04.018,也算是推销吧,呵呵!
个人分类: 闲谈|906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如何从开始就准备发SCI文章!
gongdz 2010-5-11 16:17
转载: 逐梦网 ---汇聚精品|共享你我 〓〓〓 论坛主体区 〓〓〓 〖网络文章〗 技术文章 查看帖子 http://bbs.zhumeng.org/bbs/a/a.asp?B=802ID=104801ac=prerd=4463 八公山下 =博研之路= 如何从开始就准备发SCI文章! h ttp://bbs.aust.edu.cn/viewthread.php?tid=37523 第一部分:选题与创新 一、先想先写最后做 : 1. 做研究之前,必须想清楚:结果能不能发表?发表在哪里? 2. 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所谓心中有沟壑! 3. 在未搞清写什么、发哪里、自己研究与同类研究有何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 4. 继续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还不如不做! 5. 要想这样做,就得先看文献!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同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是阅读文献及思考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 6. 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无法用理论来解释,岂不是冤大头? 二、如何科学选题 : 1. 课题选择和国际接轨。 想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文献,就必须了解国际研究动态,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合拍的课题。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科学研究选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我国一家权威科研机构不久前在国内挑选了许多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准备参与国际合作,但到美国后发现近三分之二的课题已经不属前沿,在美国很少有人研究。在高校,一些教师治学严谨、基础扎实,但科研成果不突出,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有关领域学术动态,不能选得合适的课题。 2. 课题要有可发展性。 课题可发展性对高水平论文的持续产出具有极大作用。中国科技大学范洪义另辟蹊径,发展了诺贝尔奖得主狄拉克 (Dirac) 奠定的量子论的符号法,系统地建立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 1998 年有 24 篇论文被 SCI 收录;他对自己论文高产的解释是,研究具有开创性,突破一点以后就可以向纵深发展,使研究工作自成系列、成面成片。我院被 SCI 收录论文最多的杨新民老师从事凸性理论研究,该理论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 90 年代进入高峰。作为新兴研究领域,该理论本身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同时该理论也可用来解决最优化方面的问题。反之,有人由于所接触的问题已处于该研究分支的末端,即使在该点上有所突破,也难持续发展。 3. 借助工具选题: ①查阅有关领域的检索工具,这些工具各高校都有; ②了解 SCI 收录期刊所反映的科技动态, ISI 期刊信息可从 A href=http://www.i-nobel.com/bbs/?u=214513http://www.i-nobel.com/bbs/?u=214513/A 查获,也可从 SCI 印刷版每期A、D分册的来源出版物目录 (Lists of Source Publications) 查找,还可从 ISI 引用期刊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简称 JCR) 了解期刊信息,该文献有印刷版、网络版 (JCR on the Web) 和光盘版 (JCR on CD-ROM) ; ③利用 ISI 提供的选题工具帮助,例如,能对正在开展的工作进行量化分析以保证用户科学研究同科学发展趋向一致的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介绍有关最杰出人物研究状况、有关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向的 (ISI Highly Cited.com) ; ④利用网上数据库了解国际学术研究动态及有关资料。只要有心参与国际学术竞争,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课题并不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关于更加具体的信息,大家可以上一些比如诺贝尔学术资源网 http://www.i-nobel.com/bbs/?u=214513 http://www.i-nobel.com/bbs/?u=214513 去查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一下,相信会有帮助的。 三、如何获得好的 idea 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科研,最关键的是 idea , idea 的出台决定了科研水平和档次。高水平的科学家一听你的科研课题和方向,就能判断你科研水平。因此,获得好的 idea 是至关重要的。 1. 优秀科学家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的。通过几天或半个月的苦思苦想得到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 idea ,很可能是别人十几年前就做过的工作。但新手上路时重复一些经典实验以获得经验是很正常的。此外,科研要注重质量,千万不要为单纯地追求数量而令懂行的人嘲笑。如何获得 idea 呢? A. 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 B. 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课题; C. 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 D. 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 BRE. 细致地拟定方案,论证可行性。 2. 获得 idea 的两种途径: 传统途径就是先阅读大量科研论文,弄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非传统的途径是自己先冥思苦想一段时间,有了自己的 idea 后再去查文献。这样不会让以往的研究限制你的思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别人没作过的东西,也许不是因为别人没想到,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可能性。 3. 获得良好 idea 的基础前提: A. 在科研前必须弥补基础知识,这是看懂文献的基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基因 VIII 》必看 ( 先看中文版翟中和《细胞》王境岩《生化》赵寿元《遗传》朱玉贤《分子》;再看英文的 Albez 《 cell 》赖宁格《 biochemistry 》还有经典的《 gene 8 》 ) 。 B. 广泛阅读文献是支撑。硕士至少查阅 600 篇,粗看 300 篇,细看 100 篇,研读 50 篇。博士至少再多一倍,并始终关注国际动态。《 nature 》《 science 》《 cell 》《 PNAS 》《 JBC 》《 MBC 》《 Genes Development 》不放过, SCI-3 分以上期刊应该耳熟能详! C. 学会阅读文献,读懂文章。建议先 review 再 article ,先中后英;中文只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其他不看;看 10 - 20 篇 review 后看研究性论文。拿到一篇研究性论文,先看标题,立即停住,问自己几个问题: (1) 想想别人这文章是怎么做的 ( 可参考材料方法 ) ?会做哪些内容来说明其标题? (2) 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吗? (3) 如文章是近半年内发表的,该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引出了什么问题 ( 结合你看的综述 ) ?接下来仔细看摘要,就知道你的想法是否与别人吻合? (4) 看完实验结果,再思考有什么地方不完善?有没有深入或拓展到底?一般来说, SCI-3 分以下的文章只可能做了一部分机理,下面肯定有东西可做,关键是你自己要思考,去发现。 4 长期作战 . 持之以恒。 做好上面所述要求肯定会有所谓 idea ,但过程艰辛,需长时间磨练,需要 patience 和 passion 。有天赋的人能考上海中科院生命科学院,北京中科院那几个所,北大、清华。耐心干 5 年,这些地方正为中国带来更多本土 nature 、 science 文章。 四、博士如何出牛文章? 1. 几点忠告:多看 paper 没有坏处;多找非老板的其他人,如其他教授, postdoc ,前辈师兄等讨论,借鸡下蛋;可以动手的东西容易上手,比如软件等;找机会去开会,认认牛人,不发 paper ,做做 volunteer ,或者参加 phd symposium 之类。 五主动参加 seminar ,自己讲几次看过的 paper ,最好自己组织一个 topic 拉几个师兄弟和 postdoc 参加,注意找几本教科书看看,打好基础。 2. 如何获得 IDEA: A. 需对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全局性了解,按老板的话说是要有 bird eye 。 B. 要有 bird eye ,需比较全面地阅读本领域文章。读文章要其 idea ,总结成一句话,并用卡片记录好,分类整理。如果把别人文章的 idea 总结成一句话,就容易理解它的本质,也好作变化。 C. 读了很多文章后,可以写一个 special study ,将读过的本领域东西系统总结在一起,相当于你的综合理解,也就是 bird eye 看到的东西了。以后翻阅起来也相当方便。 D. 用心分析对于别人的 idea ,任何一个 idea 都有 weakness ;想办法解决它,那就成自己 idea 。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大牛的 paper ,无论他有多牛,他的文章总是在说一个方面,总有其他东西没有包括进去,把他的文章认真精读了,总会发现漏洞和不足或不全面之处,然后你就知道怎么做了。记住:每篇文章几乎都有没有考虑完全的东西。 E. 时不时阅读更广泛领域的东西,扩大 bird eye 范围,对领域外的感兴趣的文章进行 copy 收藏,这个叫 walk around a little bit ,很多领域外的东西可以借鉴、学科交叉从而产生 new idea 。 F. 经常跟牛人、博士后或高年级博士等有思想的人 ( 最好不是相同专业,而是相关专业或交叉学科 ) 讨论,也容易出 idea 。再有就是,关注其他专业的书籍、杂志等信息,从中获取交叉创新 idea 。
3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是个高危行业:议学者声誉
huanghelai 2010-4-10 23:41
作者:黄合来 该文以学术声誉是学者的学术生命线为题刊载于《学习时报》2010.05.17科学技术版 http://www.studytimes.com.cn:9999/epaper/xxsb/html/2010/06/28/07/07_40.htm 【核心提示】科研是个高危行业,学者的声誉一毁不返。发表论文是个建立声誉的方式,更是一个毁坏甚至毁灭声誉的简单途径。本文从学术道德、学术素养、学术贡献三个层面小议学者声誉的建立。以自勉!以共勉! 学者的声誉是反映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这个指标却不系统,有时候甚至不科学,学者不能在学术道路上犯错误,尤其是低级错误。跟商人不同,商人失败可以重来,学者的声誉一毁不返,跟矿工相似,科研也是个高危行业。维基百科对声誉的定义是: Reputation is the OPINION of the group of entities toward a person, a group of people, or an organization on a certain criterion. 注意这里用的是opinion, 不是systematic, 不是scientific,当然更不是科研团体官位,不是发表文章数量,不是科学检索,不是IF高低。 毫不夸张, 学术声誉是学者的学术生命线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学术声誉呢?我认为,学者声誉的获得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剖析: (1 )学术道德底线:原创、真实、遵守版权 学术道德有三个底线:原创、真实、遵守版权。现在谈的最多的所谓学术不端基本包括侵犯这三个底线的四类行为:抄袭、数据造假、一稿多投、购买论文。原创性和真实性是科研行为的两大传统基本准则,抄袭和数据造假行为历来为学术界所不齿。而基于论文数量的单一评价机制又催生了一稿多投的行为。最后是购买论文,一般比较低端,真正学术圈的人不大可能通过购买论文的方式去建立自己的学术声誉,购买论文的问题基本是发生在学术圈以外,由于行行看论文的机制直接导致的,这可能是中国特色。 科研是个探索性的活动,学者是个高素质的团体,能否遵守学术道德底线,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只能通过自律。 科研成果的取得尤其是通过论文发表的方式是不太可能在短期内用某种固定的机制去监督和评价。最近出现的一种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无论其功能多么先进,相信也只能守住学术不端行为的部分底线,比如抄袭、一稿多投,甚至对于高级抄袭方式,比如多源抄袭都无能为力。 一个科研工作者只有严格遵守这三个学术道德底线才能被真正称为学者,因此学术道德教育应该成为进入学术圈的第一课。一个学者要建立自己的声誉当然远远不止遵守这些底线,然而这三个底线却是学者毁坏甚至毁灭自己学术声誉的最简单途径,也是最不能容忍的行为。这几年出现的院士造假、长江学者造假、校长造假不都是很好的例证么? (2 )学术素养:对科学的敬畏程度 通往学术的道理只有一条,第一站是学术道德,第二站就是学术素养。我认为,学术素养可以简单的定义为对科学的敬畏程度。科学是什么? Science is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any subject especially for the physical universe (wiki). 那么科学研究活动又是什么呢?Research can be defined as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or any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to establish facts (wiki). 多么高尚的活动,多么值得敬畏的工作! 那实际上又怎么样呢?科研活动有没有获得首先来自学者的最基本的敬畏呢?每天论文出版浩如烟海,又有多大部分真正能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起到指导或推动作用呢? 我们数论文过日子的尴尬局面何时是个尽头 ?笔者是工科实践型的专业出身,从事科研工作和高水平杂志审稿也有几个年头了,虽然坦白讲,在科研上,自己认为现在仍然是个paper producer的层面,但一直对本行业的科研行为有一个思考,那就是到底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才应该去投稿?科研杂志上面到底应该出现什么样的论文?这个问题有时候在面对一篇评审论文要做拒绝/接收决策的时候尤为纠结。可能有的人会简单回答:创新性,可是怎么定义创新性呢,除了创新性之外还应该有什么呢?多少的标榜着所谓创新完全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不是为了实践而创新!而更有多少一个研究成果拆成若干篇文章去发表,一个东西用在a上发一篇,用在b上发一篇,用在c上发一篇,而实质上对a,b,c的应用完全没有区分度层面上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这就是我要谈的学术素养,一个反映对科学敬畏程度的东西,而实质上这个东西没有固定定义,也没有固定标准,却能实实在在折射在一个学者的声誉上面。现在学术界通用的同行评议制度是一个只能过滤低水平论文,不能甄别高水平论文的机制。因此我常常跟学生说,发表论文代表什么?是获得了重大研究成果么?是获奖么?SCI论文就是获奖么?不是! 论文被接收就好比开大会给了你一个发言机会 ,讲的好不好要看听众对你论文的反响,从声誉上来讲,讲不好还不如不讲。当然高水平杂志基本能保证你的论文在60分以上,而至于最终成绩,仍然只能是你自己来控制,有的61分,有的99分,差别很大,而这就是你的研究水平。而且,同行只通过阅读你的论文来评价你的声誉,更关键的是,所谓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前面定义了reputation 是一个opinion, opinion往往不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一颗老鼠屎能坏一锅汤,这也是本文取名科研是个高危行业的一个原因,往往人们只记得你那1次大会发言的糟糕,而忘记了你其余99次的精彩。 循着这个逻辑就能得出一个结论: 发表论文和声誉显著相关,正负相关皆有可能 。因此,对建立声誉而言,论文贵精不贵多,宁缺毋滥! (3 )学术贡献:对科学和实践的推动 声誉的最后一个层面当然也是通往学术大师的最后一个关卡,伟大的声誉来自伟大的对科学或实践的推动贡献。 没有人会去数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过多少SCI文章,发表过几篇science和nature,也没有人去统计他/她获得过多少科研项目和经费。 而实事上大多数学者都在科研的道理上成为了垫脚石,成为了牛顿所说的那个巨人肩膀的一份子。伟大的科研成就貌似有点可望而不可及,但要知道,成为了支撑牛顿的肩膀的一部分也是何其令人鼓舞,重大的成果虽然往往以一两个作者来标榜,而实际上任何科学和技术的重大进步都离不开广大的科研同行多年的尝试和努力。另外要强调的是,伟大声誉的建立,非凡学术贡献的取得,离不开前面两个环节:学术道德和学术素养。对于年轻的学者尤为重要,严守学术道德,培养学术素养是通往重大学术贡献的必经之路。 结语 :学术道德、学术素养、学术贡献组成了反映学术声誉的三个层面,我们国家在严抓学术道德层面的当下,也要开始考虑年轻学者的学术素养培养问题,这样才能期待培养出真正的学术大师,对人类做出杰出学术贡献,回答钱学森之问。 相关博文:建一流大学先建一流网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7893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281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吃快餐与正餐
weihu 2010-3-27 18:42
做学术,就一定要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就一定要花时间去做研究 就像人饿了,就一定要吃饭 要吃饭就一定要花时间去做饭 每个人都有吃饭的权利 也有选择吃什么样饭的自由 当然也可以选择吃多吃少 比如有些人经常因为睡懒觉错过了早饭的时间 如果现在有个规定 为了你的健康 你必须每天吃三顿 有问题吗?当然没有问题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很多的科学家 经常会忙于钻研和实验而废寝忘食 似乎健康也没有出现多大问题 而且也出现了很多的大家 好吧,既然非要一日三餐 那也未尝不可 那该怎么吃,吃什么呢 家中存量多的,可以无忧无虑,变着花样吃都行 可就苦了那些存量少的了 也许就得一顿分成3次吃了 再不行,就只好吃快餐了 快餐只能填饱肚子 是没有多少营养的 俗气一点的就是蛋炒饭 优雅一点的来点肯德基 不管怎么样,能解一时之急 抹下嘴巴告诉别人,我吃过了 因为平常见面打招呼的时候 总是问吃过了吗? 正餐是有营养的 但必须要花时间去做 而且也只有认真做了 才能让别人欣赏和钦佩和流口水的 每个人都想吃正餐 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花心思去做的 所以有些人经常出没饭店 觉得什么菜味道不错就回家去做 只要做得个像模像样就开吃了 也不管配方营养副作用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经常出没饭店的人很多大腹便便的 待续。。。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近十年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地区最新排名出炉
annehuang 2010-1-29 07:19
作者:梅进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0-1-21 14:06:13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近十年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地区最新排名出炉 中国总引用数和文章数列第9和第5,单篇引用数仍未进前20名 著名的汤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近日更新了其 ESI-SM(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数据库,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1999年1月至2009年8月31日在汤森路透索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20名国家和地区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论文数超过1万篇,覆盖所有领域。排名参照指标为总引用次数、文章数和单篇文章引用次数。其中,中国的总引用次数排名第9,比上期排名前进一位,文章数列第5,和上期持平,而单篇文章引用次数仍未进前20。 按总引用次数排名 Rank Field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2,974,344 44,669,056 15.02 2 GERMANY 766,162 9,406,841 12.28 3 ENGLAND 682,018 9,399,334 13.78 4 JAPAN 788,650 7,602,742 9.64 5 FRANCE 548,046 6,304,141 11.50 6 CANADA 424,562 5,233,211 12.33 7 ITALY 403,588 4,417,871 10.95 8 NETHERLANDS 236,344 3,419,657 14.47 9 PEOPLES R CHINA 649,689 3,404,466 5.24 10 AUSTRALIA 276,622 3,067,686 11.09 11 SPAIN 305,430 2,942,425 9.63 12 SWITZERLAND 171,248 2,693,730 15.73 13 SWEDEN 174,789 2,407,364 13.77 14 BELGIUM 128,800 1,613,458 12.53 15 SCOTLAND 106,559 1,522,948 14.29 16 SOUTH KOREA 237,652 1,515,555 6.38 17 DENMARK 92,734 1,369,297 14.77 18 INDIA 253,520 1,288,075 5.08 19 ISRAEL 109,410 1,287,435 11.77 20 RUSSIA 273,189 1,199,538 4.39 按论文总数排名 Rank Field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2,974,344 44,669,056 15.02 2 JAPAN 788,650 7,602,742 9.64 3 GERMANY 766,162 9,406,841 12.28 4 ENGLAND 682,018 9,399,334 13.78 5 PEOPLES R CHINA 649,689 3,404,466 5.24 6 FRANCE 548,046 6,304,141 11.50 7 CANADA 424,562 5,233,211 12.33 8 ITALY 403,588 4,417,871 10.95 9 SPAIN 305,430 2,942,425 9.63 10 AUSTRALIA 276,622 3,067,686 11.09 11 RUSSIA 273,189 1,199,538 4.39 12 INDIA 253,520 1,288,075 5.08 13 SOUTH KOREA 237,652 1,515,555 6.38 14 NETHERLANDS 236,344 3,419,657 14.47 15 BRAZIL 175,063 1,039,235 5.94 16 SWEDEN 174,789 2,407,364 13.77 17 SWITZERLAND 171,248 2,693,730 15.73 18 TAIWAN 154,634 974,818 6.30 19 POLAND 138,705 864,073 6.23 20 BELGIUM 128,800 1,613,458 12.53 按单篇论文引用数排名 Rank Field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SWITZERLAND 171,248 2,693,730 15.73 2 USA 2,974,344 44,669,056 15.02 3 DENMARK 92,734 1,369,297 14.77 4 NETHERLANDS 236,344 3,419,657 14.47 5 SCOTLAND 106,559 1,522,948 14.29 6 ENGLAND 682,018 9,399,334 13.78 7 SWEDEN 174,789 2,407,364 13.77 8 FINLAND 86,509 1,113,141 12.87 9 BELGIUM 128,800 1,613,458 12.53 10 CANADA 424,562 5,233,211 12.33 11 GERMANY 766,162 9,406,841 12.28 12 AUSTRIA 89,782 1,075,042 11.97 13 ISRAEL 109,410 1,287,435 11.77 14 NORWAY 65,306 764,040 11.70 15 FRANCE 548,046 6,304,141 11.50 16 WALES 35,592 404,997 11.38 17 AUSTRALIA 276,622 3,067,686 11.09 18 ITALY 403,588 4,417,871 10.95 19 NORTH IRELAND 17,485 190,093 10.87 20 IRELAND 39,618 416,966 10.52 更多详情请见 : http://sciencewatch.com/dr/cou/2009/09decALL/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与科技评估|1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Publish or Perish以及Publish and Perish的博文汇总
pkustm 2010-1-16 18:56
关于Publish or Perish以及Publish and Perish的博文汇总 最近由于井冈山大学论文告假事件引起了连锁反应,一直存在的问题再次炒热。。。 汇总一下有关文章链接,一为方便自己备忘,另外也可方便到访的朋友。 不断更新中。。。 0、Nature文章(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链接 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0112/full/463142a.html 1、王鸿飞的发表就是灭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891 ) 2、引用到任胜利的Publish or perish vs. Publish and perish(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8830 ) 3、刘立的publish or perish机制及其变种:有感于Nature文章 (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925 )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机制|4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的冲突
hndxyjj 2009-11-4 10:56
最近听一位研究生讲到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的论文在答辩后都要求上传到CNKI,但上传研究生论文后,课题组将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整理发表,杂志编辑将投稿论文视为重复发表而退稿!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难道论文发表之后,研究生论文就不能再上传到CNKI吗?谁先谁后,如何解决?请大家讨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文稿如何被拒
liuboyu 2009-9-4 17:20
最近看了一篇来自科学网的关于论文发表的博文,觉得说的很贴切,在此重新学习总结一下。 格式等细节问题真正决定着一篇文章是否能发表的命运。 文中说:从审稿人的角度看,一片文章的命运往往在审稿人打开它的一瞬间就决定了。一个熟练的审稿人会在接到文章后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从而对作者和文章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在这里,审稿人最喜欢两个极端:一是通篇充满了 细节上的小错误 ,可以直接reject的那种,再就是所谓的 well written ,提几条不痛不痒的意见就可以放过的那种。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最节省审稿人的时间,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当然审稿人不会直接告诉你拒稿的原因是这些小细节,他会告诉你文章创新性不够,研究没有意义,方法老旧,更不要说那些他都懒得一一指出的小错误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躲过审稿人的这头一板斧,我们即使做不到well written,也要 尽可能的减少文章里的细小错误 ,从而给自己的文章增加机会。 博主总结了这类小细节: 1. 标题永远不要出现novel, new等字眼。从逻辑的角度讲,写科技文章的目的就是报道新的进展,如果不新的话那也没有发表的必要了。从审稿人的角度讲,他首先不会因为你写了个new就会觉得你的文章非常有新意,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让审稿人觉得你在挑战他的经验以及智商,于是乎千方百计找你文章里不new的地方 2. Abstract里不要充斥大量数字。做实验的一些朋友有时候可能非常得意自己测出的某些最新数据,于是乎恨不得都塞到Abstract中以示强调,殊不知在审稿人眼中这些仅仅是一串串毫无意义的阿拉伯数字而已。 3. 参考文献和引用一定要规范,最好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来编辑,不要手工制作,费力且不讨好。有关参考文献格式方面的文章网上一堆一堆的,小木虫也有很多,在这就不再赘述了,只强调几点。第一,格式要统一,不要张冠李戴,用Author-year格式那就有author-year的样子,用数字格式那就规规矩矩的标出个1,2,3,4。第二,人名的拼写一定不能出现错误,因为某篇文献的作者就是你的审稿人,你都不怕错拼了,人家还能怕错拒你不成。第三,用et al.要慎重。有些兄弟图省事,所有文献仅列第一作者,其他作者一律et al.,殊不知审你文章的大佬很可能就在其中哦,:) 4. 节标题的拼写一定要准确。经常看见的错误就是Conclusions,Acknowledgments不带s。这两个标题估计99%的人都要用到,而且孤零零就那么一个词,字号比一般的字还要大那么几倍,写错了话还真是着实扎眼。 5. 切忌超长段落。一般一个段落以3到5个句子为宜,千万不要追求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堆在一起,那种动辄一页纸的大段落任谁看了都眼晕。如果要表达的内容确实多,可以适当的使用enumerate和itemize,可以让文章看起来简洁清爽。 6. 图表切忌模糊不清。在审稿阶段图表和正文一般是分开的,图和表都是一页一个,图还会被放大到A4纸的大小。这就要求图的质量要高,如果是矢量图那问题还不大,如果不是的话那分辨率一定要高,最好自己先放大打印出来看看。 7. 科技写作常识要知道。科技写作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的,不讲规则只能是让审稿人觉得你是个新手或者杂牌军,这样拒起稿来几乎毫无心理负担。因此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还是要稍微注意一下,比如名词缩写第一次出现注明,阿拉伯数字1到12出现在文中的时候要用text,数字不能做为一个句子的开头,等等。 8. 文章的格式要符合规则。一般来讲通篇双倍行距,段落之间留出空行,正文跟参考文献字体要区分开。 当然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好的写作不一定能够保证它一定被录用,但是至少可以避免它过早的被reject,或者本来应该是minor revision的稿子给批成了major revision。以上只是本人总结的一些细微之处,但这些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希望跟大家多多交流。 对上面的八条我不太清楚的是一个段落为什么只是3-5句话,平时看的论文也不是那个样子。带着怀疑探索的精神去领会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30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发表SCI论文?
liux831 2009-7-26 10:42
进行科学研究无外乎三种情况。 (1)CNS实验室 像施一公,发表11篇Cell,7篇Nature,2篇Science,论文发表不是问题。 (2)中国TOP30大学教授实验室 读博士期间,发表1-3篇SCI是正常的。实验室PI在选题时寻找亮点(如中国农大Z实验室),或依靠工作积累(如武汉大学C实验室)。影响因子多在2-4之间,依靠工作量大,按美国PI说法,叫积累Data,创新达标,每年在实验室有6-10篇SCI。其中,作为博士生,最少贡献一篇。 (3)其他实验室 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还有一批这样的实验室,连SCI影响因子5的文章也很吃力。这时,就要组装论文了。有的派出,有的联合,有的自己想别的办法。 做科学研究,首先是选题和提出问题。博士论文确定以后,实验设计需要至少有一个突破,比如发现并精细定位了一个新基因。按Z院士的话说,加工也是重要一个环节。 论文发表是一个学者的标志。有人把发表论文和申请项目总结为学者二件事。很精辟! 按照吴瑞的标准,10年研究,10篇Nice Paper,其中一篇为标志性论文。 自己在做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有了体会。悟出了发表SCI论文的技巧。 1.材料创新 2.技术创新 3.思路创新 天才在于积累。积累7-10年,做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同领域大家知晓的科学家)。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哪个期刊比较好发?
libseeker 2009-7-4 07:14
有网友lily在《 图书馆学、情报学类专业期刊一览表 》后留言:能介绍下哪个期刊比较好发吗?因为这个问题是常见问题,图谋根据个人的经历,试着回答,希望于人有益。 先说,比较肯定的答案。期刊是分级的,粗的划分,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而核心期刊,里边又有排名先后顺序问题,比如有的学校划分为权威、二级权威、普通核心。这个分级通常是有一定道理的。越高级的期刊越难发,因为高手云集,稿源充足。比如《中国图书馆学报》,它是第一刊: 2007年总共发表论文130篇;每期108页,平均每期22篇(21.6),平均每篇5页纸,每页约2756(53*52)字,平均每篇文章大约13000字(13780);各级课题研究成果74篇,占57%,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课题研究成果共43篇,占33%; 第一作者职称情况,教授、研究馆员64名,占49.2%; 副教授、副研究馆员36名,占27.7%,高级职称人数总计100名,占77%。讲师、馆员、工程师等中级职称出现12人次(多人为博士生),占9%。其难发程度,可想而知。 这个问题没有精确的或准确的答案。因为他有诸多影响因素。比如各家期刊有其办刊方向,比如《大学图书馆学报》,您投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的稿子,再好的稿子,估计也难以被录用;比如《情报学报》,您投图书馆学研究的稿子,也难以命中;比如《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您投与技术无关的稿子,希望渺茫。我个人的体会是,你真正熟悉的喜爱的期刊比较好发。 期刊投稿是技术,也是艺术。如果您的论文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有创新,有力度,这样的论文会比较好发,因为几乎家家期刊都喜欢。如果短时期内,某期刊已经录用或刊发你好几篇稿子,你再投,估计录用的概率很小,因为期刊不是个人专刊。投稿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也因人而异。如果仅仅是为了职称文章,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期刊会比较好发,不过要准备好相当数额的钞票。 我个人的感受是,哪个期刊都不好发。但我知道,我自己的哪篇文章属于比较好发,哪家期刊可能会喜欢。我的论文发表原则是,尽可能的少花钱或不花钱,并且该期刊在自己的心目中级别越高越好。我希望自己写出来的每一篇论文都能发表,但是有过几篇因为版面费的问题,我认为不值,放弃发表。 事实上是哪个期刊都不难发。有些我喜爱的期刊,目前为止,我还未能发表论文,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我的研究产出及研究兴趣方面。基本上哪家期刊,都能发现你我熟悉的草根作者身影,也许这是有力的旁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马过河的故事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个人分类: 学习日志|85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谈攻读博士学位和论文发表
黄安年 2009-5-23 11:07
再谈攻读博士学位和论文发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3 日发布 近来科学网头条不止一次地提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生是否必须发表论文的话题引发议论。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两类 : 不必规定和必须规定。至于博士期间应该发表多少文章的见解是在肯定必须发表的前提下的话题。研究生期间重在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 而能力的培养和提生需要通过论文来体现,这是没有异议的 , 问题在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是否以发表学术论文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附加条件,或者说 : 在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是否必须有论文在相应级别的刊物(通常所说大核心期刊)上发表。 笔者在《茶余饭后话博士期间》( 2009 年 5 月 15 日)博文中谈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究竟该发表多少文章的讨论 , 依笔者之见 , 首先需要讨论的是该不该硬性规定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或者说得明白一点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是否以发表学术论文作为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附加条件。据我所知,目前某些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已经取消或者正在酝酿取消这种没有必要的附件条款了 , 因为最重要的是博士学位论文能否通过 , 不管你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了多少篇学术论文 , 博士学位论文通不过 , 就是没法取得博士学位资格。再说了 , 上有政策 , 下有对策,如果规定必须发表三篇论文 , 博士研究生可以将一篇文章拆成三篇发表来对付,发表多少文章有何实际用处,而这一篇或三篇文章很可能就是整个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量化的苦头还没有吃够吗。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1982 我想展开来说两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 1980 年 2 月 12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 2004 年 8 月 28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决定》修正)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9/info1429.htm   看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并无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附加条款。    然而相当一些学校却明确规定了发表学术论文的附加条款,例如下面举出的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关于申请博士学位及其学位论文答辩须知   一、申请博士学位的基本条件 (二)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必须通过规定的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且博士学位论文已完成,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三)科研成果:理、工、医学学科(临床医学除外)必须至少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三大检索( SCI 、 EI 、 ISTP )源刊上的学术论文;临床医学学科必须至少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三大检索源刊上的学术论文或至少有二篇发表在中华牌刊物上的学术论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必须至少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或至少有两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发表的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也可视为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应第一署明武汉大学。 www.golaw.whu.edu.cn/xiazai/uploadfile/2005042501dr.doc -    但是有些学校并无这种附加条款,例如北京大学 考古文博学院规定 : 一、预答辩 学位论文成果全面审查答辩前 3~5 个月;(预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 4~7 人组成,可以没有校外专家,其中导师为组长。 二、学位论文匿名评审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答辩前一个半月;(一般为五一放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封面用匿名评阅论文封面 论文外送: 博士学位论文至少应于答辩前一个半月交至院教务办公室,由学院研究生秘书将学位论文快件专递送交专家评阅(研究生本人不得送、取学位论文及评阅书)。评阅人应在收到学位论文 2 周内就对论文是否可以进行答辩提出明确的意见,并将学术评阅书送给(或寄给)研究生所在的院(系、所、中心)的教务办公室。 论文评阅: 博士学位论文除了由导师审阅并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外,还必须聘请 5~9 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其中至少有 2 名校外专家。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 5 位论文评阅人中如果有 1 人不同意答辩,则需另聘 1 位论文评阅人进行评阅,论文评阅人有 2 人或 2 人以上不同意学位论文答辩,则该论文不能答辩,本次申请无效。 注意:评阅书中必须有同意进行论文答辩字样。 三、论文答辩报批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报批答辩前一周,按每学期研究生院要求的答辩最晚日期,一般定于 6 月中旬之前 1. 学位论文答辩前,各答辩秘书要备齐(或从院教务办公室领回)答辩人在培养阶段的全部材料。 2. 研究生本人务必在校园网个人界面添入有关论文题目、选题类型、答辩时间等若干信息,此信息将自动与成绩单、学位审批对接。 3. 按研究生院要求,整理材料向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报送的材料,并在网上申请审批(具体见附件一《博士生答辩审批流程》)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向研究生院除报送一本博士学位论文外,还需报送: 1. 博士研究生学籍表(教务提供 , 贴彩照,照片不能复印使用)( 2 份) 2. 博士研究生课程成绩表(包括直接攻博和硕博连读的硕士生阶段的成绩表)( 2 份,存档件、入档件各一,教务提供,多页的要加盖骑缝公章); 3.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1 份); 4. 博士研究生学科综合考试( 1 份); 5.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审核表( 1 份); 6.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面审查表(预答辩)( 1 份); 7.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和奖励情况统计表( 1 式 2 份),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登陆校园门户,填写科研工作基本情况并打印该表。并附一份发表论文的刊物封面、目录及论文第 1 页复印件或论文被接受发表的证明函件; 8.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 1 式 2 份); 9. 指导教授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语( 1 式 2 份); 10.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书( 5 份,校外专家不少于 2 份); 11.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人情况表( 1 份,教务提供) 12. 论文学术评阅汇总和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批表( 1 份,该表不能跨页); 13. 硕博连读登记表( 2 份) 批准答辩后将材料取回,并取回相应的表决票。 注意:答辩报批时,这些材料因根据学校要求按 A 、 B 类整理齐全。 http://archaeology.pku.edu.cn/Third.asp?id=141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有没有能力和精力发表学术论文是研究生自己的事 , 规定必须发表则是政策导向问题。其实现在少量攻博研究生已经有了教授职称,但是本学校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 中年教授如果没有博士学位是难以招收博士生的 ,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教授考博甚至攻博教授水平可能超过博导的情况 , 对这些教授攻博生来说 , 恐怕不是什么学术播种还是收获的问题了。 现在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是 : 为什么这种附加条款,愈演愈烈,有增无减? 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远远超出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是否在研究生期间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话题,这涉及自上而下推行的学术评价 量化 机制的评估,涉及高校的量化排名榜的荣誉和争当世界一流的利益驱动 , 涉及核心期刊和图书出版界的巨大经济利益 , 即使 明知不妥弊端众多也难下决心断然刹车。在笔者看来如果不认真解决和排除那些非学术因素,这样的问题恐怕说了也白说。 解铃还需系铃人。过度量化风是教育部吹起来的 , 现在教育部长称要建设质量导向型的学术评价机制( 2009 年 3 15 语),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 而要落实在行动上,需要调整一系列的相关文件、指示和统计表格 我们将拭目以待 !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6361 次阅读|4 个评论
研究生发表论文是天经地义的
wangdh 2009-5-19 13:54
研究生发表论文是天经地义的 (王德华) 许多单位都有规定:研究生要获得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论文,要么是数量上,要么是质量上(高点数的),都可以。当然数 SCI论文 的规定最普遍了。 研究生发表论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必须写进文件或规定中去呢?毫无疑问是大环境造成的,是体制(政策)造成的。有些说是无奈之举,有些说这违反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 这些观点我觉得都是正确的。 既然明显不合理的事情,为什么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要规定必须在毕业前发表论文呢?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吧: 1. 为了竞争相关资源,迎合政策规定,目的是增加单位的论文数量,给研究生相应的压力,以完成和达到这个目标。有这个论文要求,给研究生施加了压力,是不用怀疑和辩解的。给你头上压上块大石头,还说没有施加压力,那是假话或谎话。但这是体制所造成的事情,教育部考核学校,学校考核学院,学院考核老师,用的都是这个论文条件,那么老师就要依靠学生了。科研院所也是一样。需要追究是谁提出来的吗?但是理解当时是什么背景提出来的、当时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和现实的意义价值何在是有必要的。这是管理者的事情。政策和体制决定导向。 2. 为了约束一部分学生。有些学生没有相应的责任心,一旦毕业后就再也不管他(她)花费心血和经费获得的那些数据了。导师和单位也没有理由再去强迫他们去完成这些事情。这应该属于无奈之举。 3. 扩招后,研究生们读研的目的不同,有些并不是为了学问而来的,心里各怀自己的小算盘。既然无法保证培养目的,那么将研究生培养围绕单位的利益来进行也是一个目的啊。没办法,有了这个规定。 4. 也是由于文化环境的影响,现在答辩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走过场现象越来越严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求有论文发表,也是一种约束吧。这也应该属于无奈之举。 5. 这种规定,除了保证单位的利益和导师的利益外,比较适合采取放羊方式培养学生的导师和单位。 ... ... 还有没有其他理由?一定有的。希望各位补充一下。 这么复杂的社会背景,怎么好说这个规定合理,那个规定不合理;这个科学,那个不科学呢?关键是对谁合理?对谁科学?雾里看花,谁能看得清楚,说得明白? 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很明确,红头文件,白纸黑字。任何规定应该围绕这个目的。 研究生培养是人才培养,应该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如何培养人才,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不知道?导师们不知道?研究生们自己不知道? 那为什么还出现当今这种情况呢? 我们在走向一条偏离常规的路。按部就班来不及,步子慢了来不及。那么就搞突击,要么就快速前进;拔苗助长的事情不是天天见吗,不可思议的事情天天都能听到。就这样还有人说 70 后这一代被抛弃了呢。 研究生发表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 将通过实验过程收集的数据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才是科研的一个完整过程 ( Data + Publish = Research )。研究生们应该自觉完成这个完整过程才是。 (王德华 2009.5.19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3250 次阅读|14 个评论
这算不算剽窃?如何处理?
李万春 2009-5-6 10:55
作为期刊编辑,最近碰到一件棘手的事情。 某论文作者A,论文中主要样品的数据都是请B鉴定、分析的,据A说,A也因此向B支付了一笔劳务费。当然,论文的写作、构思等全部过程都是A完成的。 现该论文已经发表,我查了一下,审稿的2位专家都是外单位的,肯定不知道B参与了样品鉴定分析等过程。B向编辑部投诉A,说这篇论文发表,里面的主要数据都是B完成的,而整个论文发表过程B一点都不知道:A没有在论文署B的名字,更没有在致谢中致谢B。B要求编辑部撤稿。 在编辑部看来,学术不端是成立的,但是算剽窃吗?个人认为,A肯定不妥,至少应该在致谢中提及B的名字吧。如果那样就没有投诉了。 可如何处理呢?撤稿?还是补充刊登一个致谢,或补充一个作者? 再补充一点:A和B是一个单位的,问题也许可能更棘手。 5月15日补充:刚才碰到A的课题组长(导师),对A进行了严肃批评。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10 次阅读|6 个评论
闲言碎语3--听朱兴全教授讲述如何巧发SCI论文
liudongyang 2009-4-11 16:03
上周四(4月2日)下午,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朱兴全先生到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给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主题为如何发表SCI 论文。在动科楼A205报告厅,早早有人占座,报告预定2:30开始,2:20前后门已站满了学生,会议主持人赵俊龙院长宣布报告会提前开始。朱老师的报告首先从华农这两个字开始,在广州,华农指华南农业大学;在武汉,华农指华中农业大学。你们华农有五位院士,我们比不上啊,在听众的会意的笑声中,他切入主题。朱教授从什么是SCI,SCI论文的意义,如何准备试验,怎样写作,怎样投稿,如何回复审稿意见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谈到发表SCI论文的意义,他在最后一条列出:For making money! 笑称,我朱老师不清高,日常开支要钱,做实验要钱,以自己的劳动来挣钱,而不是想其他的门道。结合自己被拒稿的经历,朱老师特别提醒,向外投稿,一定不要犯一些低级错误,如语法、拼写、格式等等。发表SCI论文,在写作之前就应该有周密详细的规划,边做实验,边构思,论文中的用到的图表事先准备好,莫等到修回时差图表,还要补做试验,那样就被动了。在中国目前这种考核体制下,尽量要早发,快发,除非你要在NATURE 、CELL、SCIENCE 等大牛杂志上发论文。 朱老师的讲座课件在网上可以搜到,感兴趣可以下载来看。 图片说明:转自 http://my.hzau.edu.cn/POParticle/7/2553.Html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附录朱兴全老师简介: 朱兴全 教授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寄生虫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朱兴全博士是教育部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 中国青年科技奖 获得者,国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兽医学组成员, 教育部 创新团队带头人 , 广东省 珠江学者 特聘教授,广东省 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曾受到过 温家宝总理 的接见 。 朱兴全 教授近5年来主持承担 国际科学基金(IFS)项目、英国威豪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要研究课题20多项。 朱兴全 教授 在国际上已发表 SCI收录论文104篇 ,其中60多篇的影响因子超过2,30多篇的影响因子超过3,单篇最高影响因子 12, 总影响因子230以上 。在国际上参编英文专著 3 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20 多篇,主编、主审、副主编、参编、参译专著、教材 12 部 。 朱兴全 教授还 荣获中国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中国农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奖等各种奖励及荣誉30多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 他兼任国际科学基金委员会( IFS ) 科学顾问,寄生虫学领域最著名国际 SCI 期刊( IF 4.9 )编委,12份国际专业 SCI 期刊审稿专家,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分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及广东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等国内外20多个学术兼职。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1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论文发表还是技术研发为导向?
chyq721 2009-3-27 07:55
读罢迟菲师姐的博文《从工程角度谈为什么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心中便搁下一个疑问自己将来是以写论文还是技术研发为导向。 原先以为中科院系统作为中国研究主体,应当是技术研发为主。后来随着对表面科学的深入了解,发现中科院很多院所,特别是做理科类基础研究的,基本上衡量一个人才都是以论文为衡量标准的。之前的了解主要是受广州能源所和山西煤化所的影响,特别是广州能源所的吴创之所长给人以学者与企业家融合的感觉,那么中科院该是以技术研发家技术推广为主。后来对小木虫、科学网(两大论坛主体上用户都是中科院的研究生)了解的深入,发现中科院的研究生们多数也是唯论文者,小木虫论文投稿版之火热可及一般,什么论文模板、投稿信模板等等给人以论文批量产生的感觉,而不是为了凸显研究的特性。于是我也开始思考科研路上该是写论文为主,还是技术研发为主。看到迟菲师姐的博文,以及结合近来跟着导师去了几家企业商讨技术联合开发等事情的感悟,有些话不得不说一说了。 我们课题组之前主打研究方向是流化床,做流化床燃烧、气化,拥有自己的技术。我的导师开发的一项技术已经获得了一些省部级大奖,目前正在冲击国家级奖励。反而,课题组有分量的论文不是很多,多是有商业价值的专利。上周跟着导师去湖北省黄石市讨论一个项目,路上聊到的一件事情是:黄石市做小型流化床锅炉在全国是有名的,而他们的技术基本上都是从课题组学得的,因为产生黄石市各类流化床锅炉制造厂的母公司黄石市建材节能公司是我们课题组最早进行技术输出的公司。总之,课题组自组建起都是以开发自己的技术为主。我们理解的横向课题不是简单的为企业进行测试,那是各类电力设备试验研究所干的事,我们向来是开发自己的技术,联合企业一起进行推广。因此我的博士毕业,有一篇达标的文章足以,但是有分量的发明专利必须有。 两年时间,我的课题已经进入到部分实验数据已经出来,发现了更多的可研究内容,如果有时间也有心情更有压力或动力的话,我是可以立马发表三至五篇行业内高水平文章的。然则,这些数据公开就意味着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参考数据的新技术专利在没有公开前就失去效益了。于是我进入一种犹豫期。 发表论文,我可以成为学术人才;压着发表论文的数据,转而以此为基础开发技术,我可以拥有自己的技术,或做科研,或者是自己创业都有核心技术在手,未来的发展之路可能会更好。对此要进行选择了。还望众位老师和师兄师姐给以建议。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3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论文发表很容易
JYH64J98Y99H 2009-3-20 10:10
年轻作者普遍反映学术论文发表难。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看法。我认为,在报纸副刊上发表文章那才叫难呢,发表学术论文甚至一点都不难,难的是写好学术论文。作者之所以感慨论文发表难,其实他已经包含对刊物的级别有着明确的要求。譬如,一定要把文章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最好是把文章发表在美国的《 Science 》或英国的《N ature 》上,等等。假如我们能够帮助赵薇嫁人当参谋,我们一定会说赵薇嫁人的确太容易了,此时不嫁,更待何时。事实上,在她自己眼里、心中,这是一件难得不得了的事情。发表文章有时就像稿件嫁给刊物,你看上人家,人家未必看上你;有时,人家看上你了,你又看不上人家了;有时又因为几家争抢而出现了变卦。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有人发出了发表难(嫁人难)的感叹。 在社会科学界,有人希望文章最好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或者,至少把文章发表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正像缺少比赛经验的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上大多以失败告终一样,缺少发表的历练,对于年轻作者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我建议,作者就算是追求功利性的发表,作为对发表环节的熟悉,作为正式发表前的热身,多一点在合法合规(而不论其是否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省部级期刊,只在意它的合法合规性质,不在乎其是否收费,只在乎它收费的合理性,提倡合理利润而反对暴利。)的期刊发表机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我们最常常听到的声音是: 论文发表在某某教育与教学研究专辑上有用还是没有用?刊物是不是核心期刊?评定职称有没有用?申报课题有没有用?课题结项有没有用?科研计分有没有用? 等等。有用的,出钱可以,托人可以,等待可以,怎么都可以。其实,只要是国家合法的出版物,只要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本身就是有用,就是价值,就是承认。不同的刊物有不同的影响力,这是事实,年轻人在不太明白发表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在任何一家合法合规的出版物上发表论文都是值得自己光荣的事情。就像国家队的队员,不要老认为打世界杯才是比赛,平时的热身赛也是比赛,同样有运动的乐趣,同样有胜利的快乐。 我倒是规劝年轻作者,剔除功利的发表指标,追求本色的发表乐趣,先从自己能够做到、容易做到的地方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发表的成果。就像年轻人给自己照了一本写真一样,花了一大笔钱,这对统计成果有用吗?没有用,为什么还愿意干呢,因为它对自己的生活有纪念意义,有留驻岁月的意义,有青春审美的意义。 如果我们认真地做学术研究,本色地发 表一些值得纪念的成果,厚积薄发,你就会发现,在任何一家合法合规的刊物上发表都有同样的意义。如果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被合法合规的学术期刊所接纳,还哭着喊着发表难,那你干脆找我们算了,我们乐意帮助你推荐发表!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强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弊端
蒋高明 2009-3-5 10:41
蒋高明 目前,很多大学、研究所都规定研究生、博士生必须发表一定的论文才能毕业或取得学位。我们的这一硬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术论文数量的增加,但从深层上考虑,这是一个对学术研究和学风建设是非常不利的。以前我在《科学时报》上曾撰文建议有关部门停止这一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做法,但似乎并没有得到重视。今天,老调重弹,在这里再呼吁一把,希望科学网友们尤其研究生们一起来参加讨论,这个做法到底还要不要坚持下去?笔者认为,在研究生尚不具备发表论文的前提下,强迫他们发表论文是很有问题的,其主要弊端如下: 第一, 研究生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对毕业论文不会投入一定的精力,失去了做学问的兴趣。研究生将会用大部分时间用于发表论文,他们的学术生涯变得非常单调。在这样的硬性规定下,我们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是只认SCI点数或者核心期刊的功利主义者。 第二, 发表的论文只重视数量,而不管质量。大文章拆开来写,凑够一定的数量,是许多老研究生的做法,这个经验一届又一届地传授给了新研究生。一些有原始创新的东西,在论文发表的压力下,需要耐心得到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但这一切被迫忍痛割爱了。研究生或博士生做学问需要的是安静的心态,是钻研的精神,如果逼迫他们发文章,他们就只好来个应急反应,将初步的研究结果或者从别的地方找来的数据,巧妙包装,发表了事。 第三, 硬性规定发表论文逼迫导师好学生一起走后门,学术风气为之变坏。研究生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完成的工作,能够全部发表的理论上是不可能的,有些好的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是可以的,但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刊物上发表就违背了科学规律。有了这双规,研究生只好求助于他们的导师,导师为了学生毕业就只好托他们的朋友或利用手中的一些资源,走后门发表。笔者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来的一些朋友为他们的学生求情关注论文发表的,有些我还得求别人。自己的学生也一样。因为,现在的论文发表周期特别长,许多需要一年甚至更长,这样,那些着急毕业的学生,发表论文就成了一块心病。既然有病,就得求医,于是,各种求情、走后门就难以避免。有谁认真调查过,中国发表的大量论文中,有多少人情论文呢? 第四, 制造的垃圾论文数量增加,刊物引用率下降。因为逼迫研究生毕业要有论文发表,这样,国内外的许多刊物增加了大量的稿源。因为层次不一,这些论文总能够找到合适的地方发表。因为有些论文本身是不具备发表的条件的,通过各种努力硬发表了,这样就难以避免发表的论文中存在大量的垃圾,浪费了科研资源。研究生队伍成了中国发表论文的主力部队,导师们则成了保障论文发表的后勤部门,即使做的是通讯作者,但论文的质量还是不如导师亲自来写要高。 第五, 学术刊物逐步沦落为发表论文低质量论文并用来赚钱的机器。这个现象在国内的核心期刊比较明显。由于不愁稿源,且研究生和导师们有求于学术期刊,这样,学术期刊无形中就有了一定的权利。版面费是学术期刊收入的重要来源,而维持版面费居高不下的是学生要着急毕业的大量客户需求,有些学生因时间紧迫,要求提前发表,那些就要缴纳提前发表的加急费,反正学生不掏自己的腰包,乐得交钱,刊物也乐得送人情,还多收了费用。但是发表出来的东西,有多大的分量,就很难说了。 第六, 助长学术腐败。前段时间曝光的院士论文造假,实质上是身为第一作者的研究生或博士后造假。在研究生发表论文压力下,抄袭、一稿多投、乱搭人情(为好发表挂一些不相干的作者)、走后门、向编辑行贿,所有这些事情,笔者都几乎遇见过或听说过。这样侥幸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就是对那样没有采取一定措施的研究生不公正,如果大部分研究生都去走歪门邪道,那么我们的学术生态就非常糟糕,就难以指望科学研究能够为社会进步做出什么。有人说,能够发表SCI的就避免了这样的腐败,其实不然,正是因为中国人的不诚实,发表论文伪造数据、一稿多投、抄袭等等,让外刊吃尽了苦头。虽然我们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人家对我们的信任也越来越小,可谓我们已将脸丢到国外去了。其根源是什么,国内强迫研究生发表论文而已。 建议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根据学术研究的客观规律,停止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获得学位的硬性规定,以引导研究生安心研究,避免学术浮躁,纯化学术生态。适当增加答辩论文淘汰率,要求研究生认真作科学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研究数据。而不能像现在这样,毕业答辩走过场,重视论文发表而不重视数据获得和学术研究过程。加强科学原始创新,提高中国科学家国际形象不妨从提高研究生质量做起,而要做到这点,论文发表就是非常严肃的事,不可等闲视之。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5734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们研究组发表论文的署名原则
wangdh 2009-2-21 12:44
我们研究组发表论文的署名原则 (王德华) 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责任是很大的。第一作者自然是论文的主要数据收集者和执笔者,通讯作者一般是实验室(研究组)的负责人,提供实验仪器设备、经费来源,提出或参与文章的思想和设计,参与论文撰写、修改和投稿过程。其他作者是对论文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如参与部分实验数据的收集,在关键实验技术上有贡献,在重要的实验材料的收集过程中有重要贡献等。对于一般的贡献,如论文修改、讨论、一般性质的帮忙等等,都在致谢中一一进行致谢。所有论文作者都有责任对论文负责。 关于署名的基本原则: 1. 主要收集数据者,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执笔撰写文稿。作为第一作者。 2. 课题负责人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数据分析讨论,文稿修改等。作为通讯作者。 3. 所有本研究组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凡是在本研究组学习工作期间受到研究组的相关经费支持而获得的所有数据和相关资料,在撰文发表时,第一单位必须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4. 研究组任何成员(无论离开的还是在学的),在发表与本组相关的学术论文时,成稿后必须经过本研究组的讨论和集体修改,方可投稿。任何人在没有通过研究组的修改讨论时,都不得擅自投稿。 5. 进入本研究组的博士生、博士后,在总结发表其在硕士期间 和 博士期间的数据时,作者单位都要署原工作和学习单位,通讯作者原则上是原导师。本研究组没有对论文有实质性的贡献,不得署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考虑到毕业的同学到新单位后,面临考核晋升等原因,同时新的工作单位也提供了工作空间和时间等,我们研究组暂时同意:在署名时可以将现在的工作单位作为第二单位。最好的方式是:在脚注注明作者的现工作单位。 我的署名和投稿原则: 1. 我没有参与设计、讨论和修改的任何论文,都不署名。 2. 对于研究生来研究组以前获得的数据,如果在论文撰写和修改时,有自己的主要贡献和学术思想,可以署名,但不是主要位置。原则上不参与此类论文的修改等事宜。 3. 我没有看过的文稿、没有参与修改的文稿,不同意以本组的名义投稿。 4.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本研究组的论文基本上都由我经手投稿。 应该说,我们研究组的同学都是很严肃对待这些问题的,到现在都做得不错。规矩了解了,习惯了,自然也就传承下去了。我对学生们说,你如果胡弄,你将来的学生会更胡弄。有些规则,如果你不懂,将来你的学生也可能不懂。学生无知,是老师的责任。学生知晓而违反规矩,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希望我们动物生理生态研究组的各位同学,更加认真履行我们研究组的规定。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基本是这个原则。 我还想对已经毕业离所的同学们说句话:在你们繁忙的工作暇余,希望能尽量抽时间将你们还没有总结的数据能够撰文发表,时间拖久了,于己于组,都是不利的;也会对研究组的工作产生一些不利影响。这些结果都是你辛苦努力获得的,你的学位论文也是经过大家一起讨论修改的,同时这些研究都是国家的科研经费资助的。大家应该有责任将有价值的数据发表出来。 (王德华 2009.2.20 ) 相关阅读: 学术论文如何署名?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64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079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在Nano Letters上的第一篇文章
麦立强 2009-1-3 23:55
这个假期,除了陪爱人和儿子去逛了一下光谷步行街(吃喝玩乐一条龙,真的挺值得去的,儿子困的眼睛都睁不开了还不想回来呢),基本上都在实验室忙活,觉得还挺累的。刚刚看到下面在Nano Letters上的论文已经在线发表(ASAP)了,又给自己增添了一些动力。这篇论文经过反复的修改和补充重复与对照实验,有幸得到审稿人的肯定,得以发表,本来还有一些性能结果,不过主编认为仅仅组装与择优取向排布已经是比较系统的工作了,没必要再加性能进去。 欢迎各位同行提出宝贵的建议和评论。并祝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Orientated LangmuirBlodgett Assembly of VO 2 Nanowires Liqiang Mai, Yanhui Gu, Chunhua Han, Bin Hu, Wen Chen, Pengchao Zhang, Lin Xu, Wanli Guo and Ying Dai Publication Date (Web): January 2, 2009 (Letter) DOI: 10.1021/nl803550k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nl803550k
个人分类: 私人空间|11112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的第一篇论文
Guoxiangyun 2008-12-26 21:18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个第一次。由于是第一次,所以总会有一些新鲜的感受,让人难以忘怀。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第一次写论文、第一次投稿、以及第一次收到论文接收函时的激动心情,都永远值得怀念。我第一次写论文时,还在上大学二年级。那时候考研风还没有这么盛,流行的是考托福出国,可是自己既没有海外关系,也没有见过美元,所以我连想都不用想出国的事。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就整天就泡在图书馆里看闲书。 看的闲书多了,自然就冒出了一些希奇古怪的想法。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想法很快就被各种风吹得干干净净,而不会留下一丝丝痕迹。偶尔,也会在大师的著作中看到自己曾经产生过的想法,马上就会在心中自我得意一番:大师也不过与我心有戚戚焉。有一阵子,我突然对有关生命方面的问题非常感兴趣,于是就从图书馆里找了许多相关的书来读。这些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 DNA 结构发现者沃森的《双螺旋 发现 DNA 结构的故事》。以前读过一些国内作者写的科学家传记,感觉到科学家似乎从小就很神奇,即使学习成绩不好也是因为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象鲍林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也会犯一些简单的低级错误,做出获诺贝尔奖的工作也不是都需要有高深的理论背景或者多么先进的仪器。所以,当后来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另一本让我啃了很长时间的书是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奥巴林写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其中的理论要点概括起来就是高中生物教科书上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即生命起源分为四个阶段:( 1 )由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2 )由有机小分子形成生物大分子;( 3 )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4 )由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可见这本书是多么重要了。不过,我当时虽然对生命起源感兴趣,却并不是因为有了什么高明的想法。 1987 年 12 月的一天,南开大学化学系的王积涛教授来系里作报告,题目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认识。我的同学周朝晖上午就去教室为我们占好了座位,下午一点钟我去的时候,教室里的人已经很多了。周朝晖两点钟才来,要再晚一会儿,我恐怕就很难给他看住座位了,因为两边过道和讲台前面都已经站了好多人。可见,对王先生报告感兴趣的人之多了。老实说,他的报告并不精彩,只讲了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一些观点,除了氨基酸自组这个名词我以前没听过外,其它的似乎都看到过。 大约过了一星期左右的时间,我又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薄薄的小书,《生命 一项未完成的实验》,作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卢里亚。书从图书馆借出来后,不知道忙什么了,并没有立即读,而是过了两三天后才读的。 这本书的第 77 页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磷脂分子虽然与脂肪同类,但是与脂肪分子不溶于水的情况相反。每个磷脂分子都有一头一尾,头部带电,对水有强的亲和力,尾部类似脂肪分子从水中翘出,散布在水面的少量磷脂会形成一种单分子层。如果把他们摇动混合,磷脂就不再在水面上成层,结果产生一种乳浊液。这种乳浊液不同于油在水中形成的乳浊液,在这些乳浊液中油形成了真正的液滴。而磷脂乳浊液是由充满水的封闭小泡组成的。每个小泡被两层分子包围,一层分子头朝外,另一层分子头朝里。结果所有的尾部都彼此相对指向,并离开水。 看了这段话后,我突然联想到了生命起源过程中蛋白质的合成。奥巴林的学说认为,蛋白质是氨基酸在原始海洋中缩聚形成的。可是大家都知道,水相中蛋白质是倾向于分解的,因此他的学说受到了质疑。美国学者福克斯考虑到原始海洋中形成蛋白质的种种困难,提出了氨基酸无水热聚合形成类蛋白质的观点。可是原始地球上是否存在过这种合成类蛋白的干热条件,在那种干热的条件下类蛋白怎样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因此,生命是否曾以这种形式进化过,许多人都表示怀疑。 当时虽然不能说是灵机一动,但的确是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在原始海洋条件下既然可以形成氨基酸等,也应该能形成磷脂或其它类似的化合物。这些磷脂类似物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小泡,不断吸收海洋中的氨基酸等有机物,从而使泡内的有机物浓度不断提高。当泡内的氨基酸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有没有可能发生缩合形成蛋白质呢?产生了这种想法后,我立刻变得激动起来,想着接下来该做哪写事。我首先想到两件事。第一查查奥巴林的书,看他是否提出过类似的想法;其次查查有关原始海洋的资料,看看当时条件有没有可能产生磷脂分子。 第二天,我就去图书馆查了一些关于磷脂和原始海洋的资料。比如说,磷脂也叫磷酸甘油酯,是甘油中一个羟基被磷酸酯化形成的 ,现代海洋中磷的含量约为 0.06 毫克 / 升,主要以 HPO 4 2- 、 PO 4 3- 、 H 2 PO 4 - 等形式存在等。既然现代海洋中有磷,那原始海洋中也应该有。于是,我信心大增。 又过了一天,我决定给王积涛教授写一封信。信中自然要先谈谈自己听完报告后如何受启发等,但我主要是想问王先生几个问题:( 1 )在生物体内起重要作用的磷为什么没有引起研究生命起源的科学家的注意?( 2 )在原始海洋条件下有没有可能形成磷脂?( 3 )关于原始细胞的起源,目前有哪些假说。写完信后,才想到人家那么忙,会不会理我呢?海,管它呢,先寄出去再说。没想到两星期后( 98 年元旦过后),就收到王先生的回信。他在信中详细地解释了我提出的三个问题。 王 先生对我提出的问题是这样解释的: (一)磷的生物化学作用是受到人们注意的。由于磷主要以磷酸酯、二磷酸酯或三磷酸酯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它的作用主要是能量转移,它与糖的成酯或分解过程在自然界中较易发生(比起氧化还原,聚合-解聚等反应来说),在生物化学中研究得很清楚。在地球的原始状态下,磷可能也是以磷酸盐或酯存在的,而磷酸盐是无机界中广泛存在的,所以没有人怀疑它需要从其它东西转变过来。(二)在原始海洋中磷酸钠和各类糖形成磷脂是可能的。Rao M等人用胆碱氯化物,在微量酸催化下与磷酸钠加热到25-100 ℃ ,7小时后得到15%的磷酸胆碱酯(J. Mol. Biol., 1982, 18: 196-202)。他们认为磷酸胆碱酯可能是生物膜的关键成分,在原始地球上就已存在。(三)关于原始的细胞起源,我还没有看到具体的说法。疏水性蛋白质在水中先形成微球,在其外层必须有聚糖磷脂膜,然后蛋白质逐步分化成细胞的各类器官。对这些演化过程尚无人明确地描述过,故无法回答这一问题。 王 先生的回信使我深受鼓舞,同时也让我非常感动。那时候,他大概也有 60 多岁了,给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大学生回信,竟然密密麻麻地手写了好几页,比我给他的信长了足足两倍还多。现在的教授大多数都很年轻,也很牛或者很忙,你发个伊妹儿问个稍微深入一点的问题,人家根本不理你。 随后,我又继续寻找资料,发现支持我想法的证据越来越多。另外,我这人也有点儿喜欢卖弄自己。高中同学来了,不管人家爱不爱听,就向人家灌输一番我的伟大想法。有时候,同学也客气地提出一些问题,我就抓住机会把我知道的滔滔不绝地讲出来。然而,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向别人宣讲的过程中,我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所以,在此我也感谢那些曾经耐心听我高谈阔论过的老同学。 到 1988 年四月初的时候,我终于把我的想法整理成了我的第一篇论文:生命的起源 关于多分子体系形成的看法。那时候,正好学校里征集五四科学奖论文,我就把我的论文悄悄地交了上去。一个月后,在著名的三角地看到了获奖奖名单,我得了鼓励奖。由于那一段时间心情不佳,所以看到获奖消息后既没有感到激动,也没有觉得失落。对这样的结果,说不上是在我意料之中还是出乎我的衣料之外。同学中可能没有几个人注意到三角地那一张小小的海报,只有周朝晖向我表示了祝贺。我们同宿舍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直到后来文章发表后收到稿费汇款单时,才有一个人知道。还是因为我不在人家把汇款单交给他,他才知道的,这已经是两年以后的事了。 论文获奖后,我也不知道接着该做什么。还是周朝晖,他劝我把文章投到大学化学上去。可是,我看到人家那杂志上根本就没有过这方面的文章,就没投。一直到一年以后,我在一本叫《化石》的杂志上看到一篇也是关于生命起源的文章。我觉得那篇文章虽然也提出了一些观点,但不见得比我高明,甚至我觉得自己的观点比他的强多了。既然《化石》杂志能发表他那样的文章,就不该把我的文章拒之门外,于是壮了壮胆,就把那篇文章寄过去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和大家一样都在轰轰烈烈中度过,但也没有忘记我的文章。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了两个月后,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小心翼翼地给编辑部写了一封询问的信。编辑部很快就给我回了一张明信片,我收到的那天是 1989 年 7 月 4 日。那时侯学校早已放假,我因为没有接到学校的通知,就傻乎乎地从家里跑来了,也正准备去人大买回家的车票。中午我正一个人在宿舍里吃方便面,听到敲门声就不耐烦地喊了声来了。从看楼大爷手中接过明信片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真的吗?明信片就在我的眼前,上面整整齐齐地写着: 向云同志: 你好!来稿已经照收,经编委审阅,准备刊用。文中有少量修改,如需重抄再与你联系。 致 敬礼 《化石》编辑部 7 .3 后记: 2006 年的时候偶然从网上发现,这篇文章居然被 《 新华文摘》上的一篇文章 (1990 年第 8 期 203 页 ) 介绍。该文题目为生命起源过程中多分子体系形成新说,没有列出作者,也看不到全文,文章开头的几句话为: 目前,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大体如下: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大生物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郭向云在今年《化石》第二期撰文提出一个新观点:在化学进化过程中,无机小分子无需先形成 可惜没有看到原文。 (郭向云,2008/09/24 于太原) 当年发表的论文的第一页 《新华文摘》上的介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投稿,非诚勿扰!
JYH64J98Y99H 2008-12-18 21:57
同样是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区别其实很大。恕我直言,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很难写成像模像样的社会科学研究论文,就像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很难写成像模像样的自然科学论文一样。高等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往往将社会科学期刊、自然科学期刊、工程技术期刊混合在一个部门,这样的拉郎配虽然捏成了一个组织,但其效力的发挥是存在问题的。无论是社会科学出身的领导,还是自然科学出身的领导,在具体领导一个期刊时,都难逃外行领导内行的窠臼。且不谈由于主观偏见而带来的误区,就是一个力求公平的领导都会像色盲患者一样,无法逾越其自身缺陷带来的知识盲区。在众多的盲区、误区与禁区中,学术期刊艰难前行。这样的关系,一样会类似地在作者与编者之间出现。 我特别强调一点,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的研究与写作,有着很大的不同。一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既有共同遵守的国家规范,有时又有刊物自己的乡规民约。作者研究的内容不同,研究水平不同,学术论文肯定会有高下之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以为,任何一位作者,在向一家特定期刊投稿时,不妨虚心一点,先俯下身子,当一回刊物的读者,了解人家刊物的的整体研究水平和写作规范,再决定自己是否向这家刊物投稿。至少投出去的稿件要符合人家的写作规范。换言之,要郑重投稿,不要轻率投稿。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投稿,非诚勿扰! 为了便于作者在大作发表前能够进一步修改完善,我把一家学术刊物发表前的常规修改检查步骤 发布如下: 1. 文章标题。思考一下有没有更简洁、准确、更有学术味和冲击力的标题。 2. 作者姓名。还真有作者不写姓名的。 3. 摘要。请将大作的内容摘要认真审查,不符合要求时要重新改写,应回避本文指出、作者认为,论述、总结、探讨等字眼和叙述方式,改成客观性的表述,可以理解为直接从文章中摘出精华。文字既来自全文,又相对独立。字数在 200 字以上, 300 字以下为宜。 4 .关键词。 3 到 8 个。最少要达到 3 个! 5 .留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字样。 6. 作者简介。要素包括:姓名,学位,单位,职称,邮编。 7. 正文。(原则上,在正文中设一、二、三、四等二级标题) 8. 参考文献。要重视权威文献的学习与引用。文献著录方式:每部(篇)无论其在文中出现多少次,只能以其首次出现的顺序设定编号;专著类引文在正文中的区别,是在其编号后用括注页码的不同来表示。正文内的注释号要上标,如 56 ,再如 11-14 等等可通过在格式栏中字体效果中找上标操作。文末参考文献中, M 表示专著, J 表示期刊论文。页码崭放内文右上角。未明之处,可参阅刊物近期的格式。同时,一定要让参考文献与正文建立起对应关系。文末的参考文献按自然顺序排列。正文可以多次引用一部(篇)文献,但要对应同一序号,右上标的不同页码会将它们自然区别开。 9. 基金项目。有则加上,放在参考文献后面。 10. 英文部分。请将论文的题目、姓名(汉语拼音)、摘要、关键词译成英文。 最后,请作者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吧。别让刊物在发表前修改时找不到阁下。洞房花烛夜之时,屋里找不到新娘子,那不是急死新郎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44 次阅读|3 个评论
Final accaptance,小小的祝贺!兼论伦敦动物学报Journal of zoology
woodenson 2008-11-17 15:44
不出所料,在二修回去之后的三天后,第四篇sci文章正式接收! Title:Vigilance in Przewalski's gazelle:effects of sex,predation risk and group size 如下接收全文!希望看到的师弟师妹们也尽快尽早多出文章,出好文章! 14-Nov-2008 Dear Dr. Zhongqiu Li It is a pleasure to accept your manuscript entitled Vigilance in Przewalskis gazelle: effects of sex, predation risk and group size in its current form for publication in the Journal of Zoology. First proofs will be emailed to you in due course, so please keep me informed of any change to your contact details. Please find attached an Exclusive License Form, which 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complete and return to: Lucinda Haines Journal of Zoology Editorial Offic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Regent's Park London NW1 4RY UK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further manuscripts from you in the future. Best wishes Lucinda Haines Editorial Office Journal of Zoology lucinda.haines@zsl.org on behalf of Prof. Nigel Bennett Editor, Journal of Zoology 10月26日发在新浪上的内容 这两天正忙着修改投到Journal of Zoology上的一篇文章-Vigilance in Przewalski's gazelle: effects of sex, predation risk and group size。这篇文章其实在去年的这个时侯就已经成文,但由于开始抱的期望过高,先后投到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Behavioral Ecology、Ethology、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lbiology等动物生态及行为学顶级期刊都分别被拒。期间由于忙着找工作、照顾家小等原因,也懒得修改。9月初黄山动物学实习后相对清闲的一段时间,稍微改了下投到了Journal of Zoology。 这里,简单的介绍下这个杂志。JOZ由创立于1826年的伦敦动物学会主办,内容涵盖了动物学的几乎所有分支学科。JOZ的影响因子不是很高,仅仅在1-2之间徘徊,但由于其100多年的历史以及较大的发行量,始终是一个著名的动物学综合期刊。最近的二三十年,伦敦动物学会更是增加了其对野生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投入和研究,JOZ上发表的珍稀动物保护研究的文章比重也不断增加,关于普氏原羚研究中的几篇重要文献均发表在JOZ上。 当然,选择JOZ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JOZ审稿周期非常短。我第一次投到JOZ上的文章大概不到一周就给了意见(是退稿),第二篇是40天的时间,然后修改返回去大概10天就接收了。这篇文章是9月11日投出,10月15收到审稿意见,只是很小的改动意见,我想这次改回去应该就能接收了(自己这样认为,没准还会被拒的,呵呵)。所以对于急着毕业需要文章的人来说,这种杂志应该是首选的。 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倒也无需详细介绍,主要就是利用焦点取样法,研究了性别、捕食风险以及集群大小对普氏原羚警戒行为时间、频次、周期的影响,等真正发表了再说啦。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5514 次阅读|2 个评论
3篇sci的小窍门——给还没发文章的师弟师妹们
woodenson 2008-11-17 15:31
这是本人去年发在小木虫上的一篇帖子,介绍了个人对于发表sci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942e701008xar.html 不久以前才知道小木虫,注册了用户以后发现的确很不错,所以也发个帖子博博人气。发表sci其实不是很难得事情,关键是要用心,尤其是要抓住研究热点,针对热门的假说或者理论进行验证。另外,选择对口的杂志也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我是做鸟兽生态学研究的,具体而言是做青海高原特有有蹄类普氏原羚与藏原羚的研究的。动物生态学发表sci的文章相对比微观的要难,因为研究的尺度比较大,周期也比较长,不可控的因素更多,还有就是可供发表的杂志也不太多,但只要选对了方向还是比较容易的。 我的第一篇sci是关于同域分布的三种有蹄类动物食性研究,当时首先投稿到了journal of zoology. 大概一个半月,拒了。审稿意见也不苛刻,主要原因是研究方法太成熟,没有新意。老板很生气,说没什么理由就拒了,这个杂志真恼火。于是改投到Journal of mammalogy,同样的结果。于是我们换了投稿方向,改为动物保护管理,杂志为美国的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很快,大概一个半月,就基本接收了。后来就是零星的小改动,以及邮寄版权转让书等等。从第一次投到最后被JWM接收总共8个月。这个过程让我学到了文章一定要对路,尤其是对杂志的胃口。 第二篇文章,应该说就是得心应手了(自己感觉上路了)。当然,其实我这三篇文章几乎是一个时间完成并投出去的,只是写的时候自己就有很大信心了。这篇文章是关于有蹄类同性聚群的,也就是说为什么有蹄类通常只有繁殖季节才在一起的原因。当初做博士论文时我并没想到这个方向,只是后来读文献时发现,原来我的数据还可以这样用,于是歪打正着,把行为学数据简单一整理,然后找好热门的学说去验证,几乎没有什么修改,前后一个半月,接收!这次的杂志是Journal of zoology. 前两篇文章都是在去年十一假期得到接收的消息的,当时狂爽,我硕博连读,至少要两篇sci,一下子就够了,呵呵。 第三篇sci和第二篇类似,也是在读文献时发现的方向,关于集群效应的验证。和第二篇用的数据都一样,只是方向稍微改动了一下,然后投到了Behavioral processes. 这个杂志比较慢,将近三个月才审完稿,然后修改,又过了一个半月,接收。其实,这篇文章从一投出去自己心里就很有底,看的文献多了,对各个期刊的要求方向也了解的多了,再结合自己的研究情况,能否接收是很容易判断的,所以这次倒没有太多的兴奋。 这三个杂志影响因子都在1.5左右,在动物学里面算是中上的。老板也非常为我高兴,现在见我基本上都是脸上一支花,呵呵。 总结来说,小的窍门就是抓准热门假说进行验证,找好对口杂志,百发百中。当然前提还是要多读些文献,了解现有的研究进展。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934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科技博览》征稿
zgkjblsx 2008-10-23 14:03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助我们自己的期刊一臂之力
热度 1 jianxu 2008-8-27 18:44
近日,在科学网上看到, “95 份中国期刊在 SCI 学科分库排名情况出炉 ” 。 自然,心里又一次不是滋味地看到我们自己期刊的影响因子( IF )太低。也可喜地看到一些期刊的 IF 正在逐年提高。材料研究领域的英文期刊 《 J. Mater. Sci. Techno. 》, IF 已经由 2000 年的 0.241 提升至 0.468 。必须承认, 期刊的 IF 值对 客观地 衡量期刊的水平与质量还是有效的。 能否办好学术期刊,特别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期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实力以及国际化的程度。目前,权威、有影响、高水平的科学期刊仍主要集中在老美这个超级大国,其次是在拥有古老科学传统的欧洲。欧洲人一直在不懈努力,与美国人相竞争。例如,创办《 Adv. Mater. 》系列期刊。 在材料研究领域,我们注意到,由 日本金属学会主办的《 Materials Transactions 》影响因子已经由 2002 年的 0.841 上升至 2007 年 1.018 。早在 2002 年该刊就已经超过了德国金属学会主办的《 Z. Metallkd. 》( 2002 : IF=0.636 , 2007 年上升为 0.857 )(材料研究领域期刊的IF大部分都在逐年提高)。 《 Materials Transactions 》原名为《 Materials Transactions JIM 》, 2001 年 1 月改为现名,其目标是尽快国际化。该刊由日本金属学会于 1960 年创办,至今已有 48 年历史,其创办当年仅出版 2 期, 1961-1967 年间为季刊, 1968-1974 年间为双月刊, 1975 年起改为月刊,保持至今。 据我观察,日本人很注意提高这一期刊的影响力(以实现他们作为科学大国的雄心),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或许可供我们借鉴。 (一) 针对一些热点问题,适时出版一些专刊( Special Issue ),例如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形状记忆合金,无铅焊料等。也包括作为一些高水平专题国际会议的会议文集( proceeding )出版专刊,但收入的论文仍需经过国际同行评议,而且数量有限,同时里面收集一些由专家、大腕们写的 review (会议上的特邀报告)。(注意,如果不是参加国际会议,有些国际同行可能不会去尽义务给他们审稿。因为是会议,会给组织者些面子) (二) 优先发表一些 本国科学家的部分最新研究结果 (多以快报( Rapid communication )的形式)。这样可以避免因将论文投向欧美期刊,有可能在同行评审时产生“利益冲突”,造成发表滞后,丧失优先权。当然,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本国科学家们 绝对不能用自认为水平高、实则是“垃圾”的文章自残自己的期刊 。事实上,日本人也会将最好的东西送到《 Nature 》、《 Science 》、《 PRL 》之类的顶尖( top )期刊。 诚然,办好一本学术期刊需要多方和长期的不懈努力,这也非本文所能及的话题。考虑到研究工作的影响力,中国科学家自然也要将最有显示度的工作投向顶尖和本领域有影响、有众多读者的期刊。然而,随着我国科学研究实力的提升,我们也应该更加积极地提倡与鼓励本土科学家们 将一部分比较好的工作发表在自己的期刊上 ,特别是一些已经“功成名就”、“被人认可”的科学家们应该肩负起提高我们期刊影响力的责任,承担这样的义务,至少是不要用“垃圾”文章来自残我们自己的期刊,不要让我们的期刊成为收集“为了学生毕业而撰写的论文”的垃圾场。 在一些比较好的工作在本土期刊上发表后,可采用将电子版文件通过 email 群发至国际同行,放在自己研究组的网页上(方便他人下载),在国际会议上散发抽印本,在国际会议的报告中宣讲(在 PPT 上注明出处)或张贴( poster ),在自己后续发表的论文中引证等多种途径来扩大影响,逐步赢得国际同行们的引证。 这里只是想呼吁一下,中国的科学家们在冲击世界顶尖级期刊的同时,也应该多一些自信,关照一下我们的本土期刊。本土科学家们在国内的同行评议时也不要先入为主,以 IF 取人,认真地看一下在我们自己期刊上发表的工作,究竟水平与质量如何?我们的科学家们也应该大度一些,淡泊一些名利,不必去计较本单位按照 IF 发的那点儿奖金。 办好我们自己的期刊,以赶超日本人为目标!助本土期刊一臂之力! 附件:材料研究领域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 《 Nature. Mater. 》( 19.782 ) ; 《 Mater. Sci. Eng. R 》( 14.4 ) ; 《 Adv. Mater. 》( 8.191 ) ; 《 MRS Bull. 》( 5.168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 ; 《 Acta Mater. 》( 3.624 ) ; 《 Scripta. Mater. 》( 2.481 ) ; 《 J. Mater. Res. 》( 1.916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 ; 《 Mater. Sci. Eng. A 》( 1.457 ) ; 《 J. Alloy Compd 》( 1.455 ) ; 《 Metall. Mater. Trans. A 》( 1.278 )(美国 TMS 学会) ; 《 J. Mater. Sci. 》( 1.081 ) ; 《 Mater. Trans. 》( 1.018 )(日本金属学会) ; 《 Z. Metallkd. 》( 0.857 ) 《 J. Mater. Sci. Techno. 》( 0.468 )(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金属学报》( 0.449 ); 《 Transaction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0.264 ) 《 Rare Metals 》( 0.204 );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734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如何准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转)
lingfeng 2007-6-17 21:02
我也于今年在北医三院听了《柳叶刀》执行编辑关于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的演讲,听后感觉收获很大,但一直没有时间整理成文。最主要的收获就是:实验设计一定要科学严谨,要有说服力。事实上,国内的许多论文之所以质量差,就在于实验设计有问题。中医的研究尤其如此。看了这篇文章,总结起来,就是一要重要,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二要新颖,三要科学。包括实验设计和统计两方面。我想任何一个临床科研者都很有必要学好流行病学,统计学和科研设计,另外,也要熟悉常见论文发表的错误,这样才能在自己的研究中避免。在没有达到这些要求之前,最好不要开始研究,浪费时间也浪费资源! 如何准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总编辑Jeffrey M. Drazen博士2005年4月7日在京演讲报告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中国医学论坛报》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都是重要的医学信息的来源。 对于我和我的同事,《中国医学论坛报》总编辑照日格图而言,我们的任务是发 现最优秀的临床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对他们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 我认为临床医师对医学期刊工作的了解是很重要的。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 了解我们的工作,我想举最近在我们刊物发表的4篇论文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个 问题。 论文对疾病的诊断或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篇论文是2005年3月发表的,论文的题目是“在阿司匹林和纤维 蛋白溶解(溶纤)疗法的基础上加氯吡格雷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 人”。这项临床试验纳入了3491例心电图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安慰剂,一组接受氯吡格雷,75mg/d,同 时还接受纤溶药物和阿司匹林。病人接受治疗2~8天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这项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是梗死相关动脉闭塞、心梗复发或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 治疗30天时对氯吡格雷组和安慰剂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30天时,安慰剂组大约13%的病人达到复合终点,而氯吡 格雷组达到终点的病人数显著低于安慰剂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3(图1)。根据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溶纤药物的类型等对病人进行 分层后,亚组分析也显示氯吡格雷治疗有益。 我们为什么刊登这篇论文?因为这篇论文说明了在一种常见疾病(急性心 肌梗死)中,氯吡格雷治疗可以使梗死相关动脉闭塞、心梗复发或死亡这些事件 发生的危险减少。 论文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第二篇论文是由香港中文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的题目是“氯 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加艾美拉唑相比,防止溃疡复发出血的效果”。研究的设计是 非劣效性,即所研究的治疗方法不劣于原有的各种疗法。研究者对因服用小剂量 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进行胃镜筛查,如果 病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接受相应的治疗,所有病人都接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以促进溃疡愈合。治疗8周后再次进行胃镜检查,如果溃疡已经愈合,则可将病 人纳入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一组病人接受75 mg氯 吡格雷,一组接受80 mg阿司匹林加艾美拉唑20mg,每日2次。治疗持 续12个月,然后对两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组12个月期间溃疡复发出血的累积发生率为8. 6%,阿司匹林加艾美拉唑组为0.7%,P=0.001(图2)。 我们为什么刊登这篇论文?因为这篇论文说明,氯吡格雷用于不同的临床 情况,其效果可能不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需要进行急性溶纤治疗,短期使用 氯吡格雷,可以使冠状动脉闭塞、心梗复发或死亡这些事件发生的危险减少。但 如果把它用于长期预防心血管事件,则可能影响溃疡愈合。因此,临床医师在使 用药物的时候,应该权衡获益和风险。 论文阐明了疾病的生物学原理 第三篇论文与前两篇论文有明显不同,前两篇论文为阐明各自的问题都纳 入了数百、甚至数千例病人,而这篇论文只涉及一例病人。它的题目是“表皮生 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非小细胞肺癌对吉非替尼耐药”。 研究表明,EGFR对某些肿瘤的发生起一定作用。一些非小细胞肺癌病 人的EGFR发生delL747-S752位点缺失突变,使EGFR总是处 于被激活的状态。吉非替尼可以使被激活的EGFR处于非激活的状态,因而对 肿瘤有治疗作用。这是1例71岁的男性病人,他在2001年5月被诊断为非 小细胞肺癌,对其经支气管镜肿瘤活检标本进行分析,发现存在delL747 -S752位点缺失突变。病人接受卡铂、紫杉醇、吉西他滨治疗,2002年 3月发现治疗失败。化疗失败后立即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病情得到缓解。200 4年8月吉非替尼治疗也失败了,研究者怀疑病人的EGFR在原有突变以外又 发生了新的突变,所以进行了第2次活检。对活检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EGF R在原有突变以外确实发生了新的基因突变。对外显子20的扩增产物进行亚克 隆分析发现,这种新的突变是一个碱基对发生从胞嘧啶核苷(C)到胸腺嘧啶核 苷(T)的改变(图3)。这种突变使EGFR重新处于被激活状态。 作者为了进一步证实第二种突变导致病人对吉非替尼耐药,又进行了体外 试验。C到T碱基对改变,在蛋白水平就是EGFR酪氨酸激酶功能域790位 点的苏氨酸被蛋氨酸取代(T790M),研究者将构建的T790M突变片断 转染到COS-7细胞内,用不同浓度的吉非替尼(从0到2.0μM)处理转 染的细胞,然后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磷酸化EGF R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见图4。图4A显示发生T790M突变的EGFR对 吉非替尼耐药,图4B显示,另外一种EGFR抑制剂CL-387?785, 无论是对单纯的delL747-S752突变,还是对delL747-S7 52加T790M突变均有效。 我们为什么刊登这篇论文?这篇论文阐明了肺癌耐药的生物学原理。虽然 只有1例病人,但它为肺癌的新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文解决了临床上重大的有争议的问题 第4篇论文的题目是“在一项预防结直肠腺瘤的临床试验中,与塞来昔布 相关的心血管危险”。这项临床试验纳入了2035例结直肠腺瘤高危病人,病 人被随机分为3组,一组接受用安慰剂,一组接受200 mg塞来昔布,一组 接受400 mg塞来昔布。研究的目的是对200 mg塞来昔布、400mg 塞来昔布和安慰剂预防高危病人发生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 在万络预防腺瘤样息肉临床试验(APPROVe)中,接受罗非昔布的病人, 因心血管原因、心肌梗死或卒中所致死亡的发生率升高,以及默克公司主动将该 药从市场上撤出,促使这项有关塞来昔布类似临床试验的数据和安全性委员会, 决定组成一个独立的委员会,对这项试验的心血管安全性数据进行重新评估。结 果见图5。 纵坐标表示复合终点发生的概率,复合终点包括心血管原因所致死亡、急 性心肌梗死、卒中和心力衰竭。结果显示,每天接受400mg塞来昔布的病人 3.4%达到复合终点;每天接受200mg塞来昔布的病人2.3%达到复合 终点;安慰剂组只有1%的病人达到复合终点,P=0.01。作者的结论是: 使用塞来昔布与下列终点组成的复合终点发生危险升高相关:心血管原因所致死 亡、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和心力衰竭。这种危险升高与塞来昔布的使用剂量相关。 考虑到最近有人报道,COX-2抑制剂这类药物中的其他药物与心血管危害相 关,这些数据进一步证实,使用COX-2抑制剂可能使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 危险升高。 我们为什么刊登这篇论文?就是因为目前使用塞来昔布这种药物的病人很 多,很多国家的卫生管理部门都非常关注这个药物的安全性,因而它是一个非常 重要的问题。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严格的审稿流程 下面我要介绍一下我们怎样从大量的来稿当中选中要刊登的论文。200 4年我们共收到稿件12295篇,其中包括论著、读者来信、视点、医学影像、 文献综述、述评等。 首先,由我本人对所有投来的稿件进行审核。如果我认为一篇稿件不适合 在我们的杂志上刊登,就立即退给作者,建议改投其他杂志。这一过程大约要退 掉10%的稿件。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被退掉的稿件往往是那些少见病例的病例 报告,论文并没有揭示疾病的生物学原理,仅仅是病例比较特殊而已。如果我认 为稿件值得进一步考虑的话,就把这些稿件按专业分配给特约副总编辑。我们编 辑部有9位特约副总编辑,他们都是当地的医学专家,他们的专业领域分别是: 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胃肠病、围产医学、内分泌、门诊实践、卫生 政策和血管疾病。特约副总编辑阅读稿件之后,如果他认为论文有可能发表,就 把稿件交给同行专家审稿;如果他认为不可能刊出,就把稿件交给执行副总编辑。 执行副总编辑是编辑部的全日制工作人员,如果他也认同特约副总编辑的意见, 那么就退掉稿件,如果他有不同意见,就把稿件交给同行专家审阅。  我们要求审稿人在审稿期间对稿件的内容保密,如果没有得到编辑部的许 可,审稿人不能复印稿件,不能把稿件给别人看。审稿人不能跟作者本人或别人 讨论他们的审稿意见。如果审稿人和论文作者有个人的、专业上或经济上的利益 冲突,一定要立即打电话告诉编辑部。2004年我们共向审稿人发出了433 5份稿件。我们要求审稿人在2周内审完并将稿件发回编辑部。按时审回的占5 6%,逾期1周审回的占24%,逾期1周以上审回的稿件占15%。有3%的 稿件送审后再也没有返回,我们将这样的审稿人从审稿人名单里除掉,以后不再 找他审稿。 送审的稿件返回以后,论文最终是否发表,由我们的编辑决定,而不是由 审稿人决定。我们很重视审稿人的意见,但我们把他们的意见作为重要的参考, 而不是最终决定。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本人是内科医生,如果我管的病 人出现了外科情况,我要请外科医生来会诊,但外科医生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 他不能立即把病人拉到手术室给病人做手术。最终病人是否转到外科接受手术, 还要由主管医生,即我本人来做出决定。 稿件经过审稿人评审后最终能否刊登,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研究的内容必须是重要的。所谓重要是指,这项研究提出了重要的 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影响我们的临床实践,也就是对疾病的诊断或治疗产 生重大的影响;或者能加深我们对疾病的生物学原理的理解。前面提到的第四篇 论文,即关于COX-2抑制剂的论文,所述那项研究告诉我们,这种药物的治 疗具有相当的毒性,而我们以前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毒性。这种研究就属于 可能对临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 第二,研究要提供充足的有意义的信息。首先,论文的研究能补充我们现 有的资料,能够增添新的有用的信息;其次,研究的结论能够提供明确的方向, 例如,前面提到的第二篇论文,其结论就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氯吡格雷不应该用 于长期预防心血管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阿司匹林加艾美拉唑。最后,研 究的结论应得自研究本身的数据,不含有商业性或学术上的偏见。 第三,研究一定要有新颖性。所谓新颖性是指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或是 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法,或是解决了重大的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第三篇 论文,用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出现第二种突变后,作者发现使用另外一 种药物针对第二种突变进行治疗,结果仍然有效,这就是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法。 第四,研究要符合伦理学要求。首先研究要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其次是 使病人尽可能少地暴露于经受临床试验的危险当中。 审稿人在评审稿件时,我们要求他们对论文做出等级评定。分为A、B、 C、D、F和不清楚6个等级。其中A和B属于很好,C和D不算太好,F是很 差,还有一部分是不清楚,在我们退稿的论文中,对大约一半的稿件审稿人的评 定是很好,但我们并没有刊登。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大部分论文审稿人的评价 都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论文审稿人的评价不算太好。我们从来不因为一些小的 技术问题就决定退稿。有的审稿人对某篇论文兴趣不大,但如果我们从编辑的角 度考虑,对这篇论文很感兴趣,我们也会刊登。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严谨的编辑流程 送审的稿件返回以后,论文最终是否发表,一般由特约副总编辑决定。如 果特约副总编辑认为稿件可以刊登,他就把该稿件提交到特约副总编辑会议上讨 论批准。这种会议每周开一次(见图6)。对于特约副总编辑基本不考虑刊登的 稿件,把它放在日程上,但不对它进行更多的讨论。如果特约副总编辑建议刊登 他手中的稿件,但别人有不同意见的话,可能进行相当激烈的讨论。 我们在告诉作者最终决定之前,必须对稿件进行统计学审查。统计学审查 过程由专门的统计学专家进行,主要是审查论文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是否正确。在 这个过程中,大约有五分之一的稿件被退掉。许多稿件被退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的终点指标是“软指标”,或称为“软终点”。例如,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是因 心肌梗死而住院,或因肺炎而住院,无论是对于心肌梗死,还是对于肺炎,医生 决定病人是否住院的标准不一定是统一的。对同一例病人,一位医生认为应该住 院,另外一位医生可能认为不该住院,这样即使最终得出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但其结论仍不可靠。 稿件处理的最终结果是,在接受同行专家审稿之前,有35%的稿件被退 掉,同行审稿后有61%的稿件被退掉,还剩下4%。其中0.5%的稿件需要 做补充试验;3%左右是我们有兴趣的,就是说准备刊登,但还需要做大量的编 辑修改工作;只有大约0.5%的稿件几乎不经过太多修改就能发表(见图7)。 我们退稿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论文的质量,论文的科学性有 问题。因质量原因而退稿大约占所有退稿稿件的40%;第二是新颖性,研究的 科学性很好,但是类似的研究结果过去已经有人发表过了;第三就是专业性太强 的论文,质量很好,也很新颖,但是其内容属于很狭窄的专业范围,适合在专业 杂志上发表,不一定适合在综合性的医学杂志上发表,因这个原因而退稿也占3 0%。 稿件在刊登之前,要反复进行修改,稿件在编辑和作者之间要往返3次、 4次甚至5次。我想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例如,2003年,我本人处理一篇稿 件,这份稿件讲的是在早产儿当中用高频通气的方法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我给作者发e-mail,问她13个问题,作者当天下午就回答了12个,对 于剩下的1个问题,作者说还要查一下数据库,尽快给我答复,第2天那个问题 也得到了答复(我们对这样负责任的作者很满意)。另外一篇稿件描述由药厂主 办的一项研究。我给作者(用电子邮件)发信,2个星期都没有回音,后来我就 给他们打电话,接电话的人不是作者,他问:“你到底想要知道什么?”我想了 一下告诉对方说:“现在我已经知道我想要知道的一切了”。我们退掉了那篇稿。 2004年我们刊登稿件的总体情况(见图8)是:刊登论著213篇, 占投来的论著稿件的5%;读者来信982篇,占投来的读者来信的26%;文 献综述发表了83篇,占综述投稿的33%,文献综述很多都是编辑部的约稿, 但即便是约来的稿件也要经过我们严格的评审,如果不符合编辑部的要求最终也 不予刊登。 我们的编辑们通过严谨的工作给我们的读者提供高质量和内容清晰明了的 论文。论文高质量及其内容清晰明了使得论文的内容值得信赖,论文内容值得信 赖加上来源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最后形成读者对我们的信任,而信任就是读者对 我们的最高评价。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指过去两年当中,论文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这两年内发表论文的 总数。影响因子是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图9当中,红色的曲 线代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黄色的曲线是《柳叶刀》杂志,绿色的曲线是 《美国内科学年鉴》杂志,黑色的曲线是《美国医学会杂志》,蓝色的曲线是 《英国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比这些杂志高得多(见图 9)。在刊登论著的医学杂志中,《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最高,比 《自然》杂志、《科学》杂志都高。 临床试验论文发表须先登记注册 最后谈一下临床试验的登记注册问题。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做出决定, 所有的临床试验,如果要向这些杂志投稿,发表研究结果的话,必须先进行临床 试验注册登记。这个决定最初是由十几家杂志的主编讨论后提出的,现在参加这 个委员会的有三百多家杂志,其中包括不少专业杂志。他们联合发出要求,临床 试验从一开始就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注册。登记的方法 是在美国FDA的Clinical Trials.gov网站上免费登记, 登记的内容包括研究的题目、主办者、假设、设计、方法、关键性的日期、入选 病人的标准,研究课题的主要负责人。 我希望中国的医师设计和实施一些重要的临床试验。如果你们做出的临床 研究水平很高,可以把研究论文投给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 杂志》有可能发表这些论文,让全世界都知道你们的研究结果。 现场问答 听众:我们看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每期都有“病例讨论(case records)”栏目,我们医院如有好的病例,能不能向您那里投稿? Drazen教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病例讨论”刊出频率为每 周一次,这个栏目一般都由麻省总医院提供,不考虑接受投稿。但有一个“解决 临床难题(clinical problemsolving,刊出频率为每 月一次)”栏目可以接受投稿,但需要遵从本刊特定的写作格式(注:具体格式 可参见本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专版”相关内容),这类稿件的刊出率约为1 0%。 听众:如果发现或发明了一个新的诊断方法,在尚未来得及进行临床试验 前将其写成稿件投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否可以考虑予以发表? Drazen教授:这需要根据该诊断方法的价值来决定,如果该诊断项 目为某一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且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之,则可考 虑予以发表。 听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文章的发表周期有多长?贵刊的文章录用率 非常低,如果一篇文章在投稿后不予发表,那么作者大概多长时间可以获知退稿 信息? Drazen教授:文章的发表周期从数周至数年(最长为3年)不等, 在2003年SARS期间还曾有过24~48小时内刊出稿件(网上发表)的 先例。一般来说,从决定发表到正式刊登出来的时间间隔为12周。至于退稿时 间,则与我在演讲中讲到的稿件流程相关。如果在初审时就未通过,那么很快就 能通过互联网获知退稿信息(因为我们目前都通过互联网接受稿件);如果到了 送出去请同行专家审稿这一阶段,那么一般需要4周左右决定是否予以发表。 听众:您如何看待中药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西方的临床试验大多应用 单一品种的药物进行试验或作为对照,而中药由于含有多种成分,因此很难进行 类似于西药的临床试验,您对此作何感想,有何建议? Drazen教授:我本人对中药的了解很有限,但是我觉得中药的应用 价值是不容抹煞的,例如,我在查阅哮喘历史相关文献时发现,β2受体激动剂 被引入到西方治疗哮喘是在1908年,而中国人应用麻黄治疗哮喘已有数百年 的历史。 因此,我认为中药临床试验是很有必要且很有价值的。中药研究的关键是 解决方法学问题,即需要设计出能证明其疗效的并能被西方研究者所接受的比较 严格的方法,尤其是该方法要具有可重复性。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关于中药的让人 信服的临床试验设计和结果。 听众:同为国际著名医学期刊,Nat Med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有 什么不同? Drazen教授:在Nat Med每年刊登的文章中,约50%为动物 实验文章,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动物实验文章数量仅为每年一篇或者 根本没有。我想这也许足以说明这两个期刊的差异。我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非常欢迎临床试验方面的高质量的文章。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许多动物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其所使用的思考方 式往往是不能应用于人类的,例如研究者可以在猴子身上进行SARS冠状病毒 (SARS-CoV)研究,但同样的试验却不能直接在人身上进行。 听众:如果有机会订阅一份期刊的话,那么您推荐订阅哪一份,是《新英 格兰医学杂志》,还是Nat Med等其他期刊? Drazen教授:我本人此次中国之行,目的并不是为了促进《新英格 兰医学杂志》的发行,而是为了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其医学、科研 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网站已经向中国读者免费开放了很 长一段时间,因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只要在有互联网的地方,打开www.n ejm.org网页,就能享受到跟全额订阅完全一样的待遇。当然,为中国读 者提供的优惠政策以后可能会取消,但据我所知,NatMed就从未给中国读 者提供过类似优惠政策。 正如我在演讲中所说的一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作为期刊,其办刊方 针是识别出好的研究工作,并将其公之于众,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到作者以及作者 的工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也许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事业和 未来,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事业和未来的并不是《新英格兰 医学杂志》本身,而是他自己的工作。如果您的工作确实很好,那么它必然会提 高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改变您的事业和未来。
个人分类: 好文推荐|13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