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建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原科考-夜战荒滩
热度 2 xuxfyuwp 2019-8-15 06:57
8 月 11 日到达改则,就进入到藏北的阿里地区了。 12 日除了与当地政府和几个部门领导召开了座谈会,交流了关于绿色发展等相关内容的意见及选点观测外,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要在相对偏远的地点建一个综合自动观测站,较前两个在冰川脚下安装的站要复杂不少。 由于要赶路,上午开完会后没吃饭就出发了。根据已经确定的大致地点,将在距改则县 150 公里左右的先遣乡一带选择站点。按我的理解,选点的标准大致有几条,一是资料相对稀缺,二是位置相对偏远,三是要有电信信号,四是交通基本可达。前两个条件与本次考察任务有关,探索在气候资料相对稀缺区获取资料的途径。后两条是要保信息能及时传出,且具备基本安装条件。至于在条件更差的地区如何获取资料,则是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了。 150 公里,在现代交通条件下,确实谈不上远,但对于高原相对偏僻的地区还真不能小视,在颠簸、泥泞的小路上整整跑了 5 个多小时才到达先遣乡,途中汽车还遇险陷入泥潭,后被另一车拉出。尽管仍是在海拔 4500 米高度,经过几天的磨炼,队员们基本算适应了。只要不是登山,就不再有明显高原反应。今天的状况是虽无登山累,却有行路难,颠簸了 5 个小时后,在乡里每人吃了碗面,便又上车向野外进发去选点了,一直持续到晚上 7 点多,才最终确定了建站地点,在一个有弱通信信号的荒滩上。好在是西部高原,天黑前我们还有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此时已心中有数,今晚肯定回不了县城了,在哪里安营还不确定。 从车上卸下大箱小盒,各种安装工具,队员们便干了起来。一开始进度还算快,司机师傅也来搭手帮忙,对于拼装大的框架和固定螺丝这类活,他们确实很在行。但随着框架成型,进度慢了下来,一是由于业务尚不熟练,要对着安装图纸一步步来,有些地方错了还要返工,如太阳能板装反了,高原上的辐射再强也派不上用场,只能重来;二是每条线要准确连接,是细活,急不得,能插上手的人有限。看着这些年轻科技人员干这样的活,不免心存疑虑,这个站真能转起来吗?我多少有些担心。他们没有一个人完整地安装过一台类似的多要素综合自动站,仅是做了些简单培训,竟然就敢出师高原来建站了。边干边看手机上的说明录像,或直接打电话咨询,似乎有点玄。 天渐渐黑了下来,只有挑灯夜战了,靠车灯和手电筒照明,确保了施工能持续,但最终到何时,还是未知数。月光下,寒风中,已无退路,只能前行,一直干到 11 点半多,残云散去,满天星斗,自动站终于耸立在了荒原上。最后一个小错误发生在未能接上电源插口,造成无信号发出,让各位虚惊一场。 信号最终接通,北京那边接收到了,经检查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安装时间虽超出预期,但结果还算好,我担心的事没发生。若真发生了又该怎么办呢?不知道。作为科考,又成功完成了一项任务,但若考虑未来未来的解决途径,显然还需要顾及更多层面,如成本、维护、安全等因素。 大家在自动站下开心地合影留念后,才问起在哪里安顿过夜。队长是做了最坏打算的,准备了帐篷和睡袋,但有多少,能否满足需求,我不知道。还好,此时随队的藏族队员通知说与乡里联系好了,可以返回入住乡招待所,这使我们露宿荒原、仰望星空的美梦最终未能实现。 在招待所刚住下,还未准备熄灯,电就自动停了,看来这里能源供应显然不足。马上想起了白天与县政府谈到的低碳发展问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该如何有效利用,这就让我们体验了一把。高原的阳光高原的风,吹拂着山野,孕育着生灵,显然还有未尽之功,期待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风、光资源,满足高原的能源需求。不解决这个基本问题,谈发展、谈生活水平提升,是靠不住的。
个人分类: 文章|5859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原科考-艰辛建站
热度 2 xuxfyuwp 2019-8-11 23:31
8 月 8 日安顿在了申扎县城,这里海拔 4600 多米。初到这样的高度,对休息是个考验,夜里不易睡踏实。沿途的景观给人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远处可以看到巍峨的雪山,路边有大片绿色湿地,草滩中一汪汪积水与夕阳辉映,悠哉的牛羊,欢快的水鸟,构成和谐的生态。第二天一早沿着湿地边的小路散步,拍到了四只未曾见过的鹤鸟,后来听当地人介绍,是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的黑颈鹤,很珍贵。 相信在这次高原科考中, 8 月 9 日是值得留下一笔的,完成了在位于申扎的甲岗冰川脚下海拔 5400 米处建自动观测站的艰辛任务,承担此项任务的是队中包括 3 名女生在内的六位勇士组成的小分队。 按任务分工,多数人要留在县城与县政府和几个部门领导座谈,探讨与申扎经济社会、气候生态相关的的一些问题,属于我们这次考察的重要内容。座谈会很顺利,在许多问题上形成共识,如低碳发展、清洁能源、旅游经济、气候综合监测等,并建立了进一步联系沟通方式,以推进一些构想的落实。 会议结束后,又安排了其他考察活动,但大家的心思始终被前方建站的进程牵挂着。有了一天前的经历后,多少有些后怕,担心天公再不作美,那就惨了。一直通过微信与前方保持着联系,了解小分队的大致情况。他们 9 点半启程,计划 3 小时左右到达建站地点,即冰川脚下。大约中午 1 点 10 分左右,收到到达现场的信息,多少超出了一点计划,但还算正常。休息、准备了一会后,大约两点多一点,又收到开始建站的信息。 此时我们大部队(也没几个人)开始向山脚下云集,说是山脚下,也 4800 米了。一个小时后, 3 点 15 分,微信群里显示“建站完毕,准备下山”,消息传来,既令人振奋,又让人担心,毕竟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了,下山也非易事。大家不约而同开始向山上移动,希望去迎一迎他们,能在高一些的地方与返程将士们会合,也很想能帮他们一把。 到达冰川脚下需要翻越三个高坡,也就是由山脚下的 4800 米到达 5400 米。我们经过一番努力后,到达了第一高坡,接近 5200 米的高度。在我们喘息的时候,看到了远方对面山上有人影晃动,显然是我们的人,此时不会再有别人在此处出没了。 望着他们迈着几乎蹭着地皮的脚步缓慢向山下移动,显然是在经历着极限的考验。当最终我们会合时,疲惫的将士们真有些坚持不住了,坐在石头上喘着气,给我们慢慢诉说山上的情景。 我们只期盼他们能顺利归来,很难体会到他们经历的艰辛,毕竟没有亲身体验。当听到在山上因产生某些状况有“崩溃”、“绝望”的心情时,也试图想象当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皑皑冰雪下,凄凄风雨中,缺氧、头疼、无力、寒冷,相互鼓励,彼此加油,几个执着的男女青年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不惜透支自己的体能,在坚持、在付出,在经受着磨练。 自动站建在了冰川脚下,多数人只能从照片上看到,北京也收到了观测传回的信息。真心向队中参与此次建站的勇士们表示敬意,有这样的精神、毅力和能力,他们的未来肯定是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
个人分类: 文章|640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