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说服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经济面临历史巨变
sunapple 2012-10-20 14:08
我国不重视经济史的研究,缺少研究经济史的经济学家,缺少一部具有说服力的经济史巨著。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我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几乎是空白的,经济学界习惯于跟随政治偏好进行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评价。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学界长期处于学术自卑的心态之中,我国经济学家习惯使用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的研究成果。我国主流经济学家喜欢使用美国研究机构的数字,特别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的研究结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非常诡异,他们的研究明显具有政治倾向,他们是中国现行经济政策的重要设计者和推手,他们竟然提供了中国 3000 年以来的 GDP 数据,我国经济学家们就是借助这些诡异的“历史数据”证明一些“历史性结论”。例如,“民国奇迹论”;例如,“崩溃边缘论”;例如,“黄金十年论”。如此奇谈怪论不一而足,充斥了我国教育、学术和传媒。历史是连续统一的,参不透经济历史,如何研究经济现实?事实上,由于失去了宏大的历史视野,我国经济学研究退出了道的层面,过度纠结于术的层面。经济学忽略了对经济现实的严肃批判,政治家得以无所顾忌地推行政府机会主义,经济问题得以不断累积并深化,最终酿成深刻的经济危机。尤为严重的是,政治家们一旦斩断了经济学的春秋史笔,政府机会主义就可以肆意泛滥。由于政府机会主义肆意泛滥,结构性经济问题被长期掩盖,利益集团在金丝雀们美妙的赞歌声中,轻而易举地洗劫了天文数字的国民财富。 十八大,正处于微妙的历史时刻。盛世的好戏还未落幕,危机的犄角已经露头了。如果,中国经济再不及时展开历史性的转变,深刻的政治危机将不可避免了。 一、让历史告诉未来。 十四大后中国经济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我们先回到二十年前。一九九二年十月,十四大召开了。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第一,第一次提出了“保八”的概念( GDP 增长由 6 %提高到 8 %);第二,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第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三项决策逻辑性极强,第一项是目标,第二项是经济保障,第三项是政治保障。 不熟悉二十年前中国经济史的经济学家可能会感到惊讶,一个政党的政治会议为什么会将“保八”这样的经济目标作为政治决策呢?当然,如果你不理解十四大决策的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连续二十年“保八”的历史渊源,你也就无法理解二十年来的中国经济现象(包括当中的奇迹与危机)。 二十年前的决定,肇因于一九八九年的那场风波。受风波的影响,中国内部改革停顿,内部需求严重萎缩;中国遭到西方经济制裁,外部需求严重萎缩;中国经济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危险境地。如果,政府不能迅速启动经济,并取得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无法解决婴儿潮(六零后和七零后)带来的就业压力;不能迅速解决就业问题,意味着仍然会发生更严重的风波。执政党是非常现实的,他们知道发展是硬道理,这个硬道理被数字化为“保八”。 如何“保八”呢?非常之事,期待非常之人。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性人物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就是极富个性魅力的朱 镕 基先生。朱 镕 基先生对经济治理有着敏锐的直觉,朱 镕 基先生准确地找到了启动中国经济的钥匙。这把钥匙的构造并不复杂,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解决资本稀缺问题;第二,解决市场空间问题。朱 镕 基先生发现,解决资本稀缺问题,可以通过改变人民币发行机制来实现,改变人民币发行机制以迅速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朱 镕 基先生很快就发现了解决人民币发行机制的窍门:建立联系汇率制度以重建人民币发行机制。朱 镕 基先生在解决了资本稀缺问题后,立刻着手解决市场空间问题。这个问题答案是现成的,加入 WTO 。于是,汇改和 WTO 就构成了朱 镕 基新政的两个重要支点。由此,大家也就能够理解,十四大中后两项战略决策的意义了,那就是为“保八”而提出的经济制度保障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以及为保八而提出的政治制度保障措施(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客观地说,十四大是成功的。十四大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启动了中国经济,并使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得以度过一九八九年之后得经济危机,并创造了惊艳世界的经济奇迹。 然而,经济史是冷峻的。历史地看,经济政策从来都是双刃剑,发一利,必留一患。不错,朱 镕 基先生对经济问题有敏锐的直觉;但是,朱 镕 基先生仍然缺乏综合经济问题的理论高度,朱 镕 基先生也尚未形成系统解决经济问题的一揽子战略规划。在匆忙的摸石头式的经济政策试验中,大量的临时性和权宜性的经济政策出台了。很多政策,仅仅是考虑了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并未考虑后果和退出机制。所以,朱 镕 基新政解决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但同时带来了另外一些更严重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朱 镕 基新政带来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解决的少。首先,中国在获得国际金融资本的同时,大规模让度了国家经济管理主权、国有资产和国民福利;其次,买办资本和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制造了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公平的结果,普通国民遭到了国内外利益集团残酷地剥夺。 肤浅的政客和学者容易走入极端,他们在赞扬和歌颂改革开放成果得时候,喜欢将阶段性成就无限放大,一些并不高明的经济政策被刻意神化了,他们故意遮蔽了阳光背后的阴暗面。于是,原本是权宜之计的朱 镕 基新政,被赋予了过于浓厚的神话色彩(科学发展观),甚至发展到了迷信的地步(不改革就死路一条)。很可悲,原本一个在特定时间勉强正确的东西,被人为地拉入了另一个时间段,正确的东西变成了错误的东西,甚至酝酿成为一场灾难。 十六大后的萧规曹随。 在十四大召开十年之后,朱 镕 基先生基本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中国已经解决了资本稀缺问题;中国已经解决了市场发展空间问题。并且,由于经济政策的前冲特性,到了二零零二年,已经出现了资本过剩和生产过剩的先兆。客观地说,十六大的主要工作,应该放在修正朱 镕 基新政带来的各种问题方面。应该将朱 镕 基新政中合理的东西制度化,应该将朱 镕 基新政中不合理的东西摈弃掉,应该将权宜性策略转变为长期策略。不幸的是,中国的政、学、商三界均无反思的道德勇气,他们太依恋朱 镕 基新政带来的既得利益了。十六大之后,朱 镕 基新政反而被固化、强化、扩大化。十六大经济决策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积累了天量的外汇储备,发行了天量的基础货币,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开始极度扭曲;我国的外需发展到了畸形的程度,我国的内需被压缩到了畸形的程度,国民经济结构陷入极度扭曲。此后,中国经济进入畸形发展阶段,经济效率每况愈下,经济危机步步逼近。 熟悉经济史的经济专家应该懂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经济政策都存在效能递减甚至效用逆反的现象。也就是说,通晓经济史的专家,特别关注经济政策的时间边际。笔者手上缺乏精确数据,就有限的数据作判断,朱 镕 基新政效用的时间边际应在二零零二年。换句话说,十六大理应成为朱 镕 基新政的转折点。通晓经济史的专家也应该懂得,任何经济政策都存在政策惯性。任何经济政策都会带来既得利益,当既得利益集团拥有政策决定权的时候,政策的改变就会变得极端困难。继任者在食髓知味后,自然选择萧规曹随了。很无奈,由于我们不尊重历史,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这个玩笑一笑就是十年。 历史从来就不是线性发展的,完全的萧规曹随是不可能的。就经济史的经验而言,十六大之后经济政策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既得利益集团食髓知味之后,任何改变既定经济政策的决定都阻力重重。于是,机会主义者开始投机取巧了,他们用新经济政策去稳固既定的经济政策。十六大和十七大新经济政策的“稳固工程”,就是持续十年的房地产新政。从管理层的角度看,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他们必须吸纳严重的资本过剩和生产过剩,房地产新政几乎是“保持政策连续性”的不二选择。于是,御用的经济学家们就编造出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理论。笔者对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感到愤怒,城市化原本是指三农三化,意即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哪里是指城市钢筋混凝土化?我们是在筑城,而远非城市化!在轰轰烈烈的十年城市建设高潮中,数以百万亿计的农民财产(土地出让金)被转移了,这虽然是具有现代性的土地兼并,但仍然是土地兼并。很无奈,人性在历史惯性中堕落了。 当然,问题远远不止于此。中国经济已经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了,中国经济政策必然与其他国家经济政策形成某种互动。中国在让度了一部分经济管理主权之后,中国的经济政策开始受到外部势力的操控。我们所看到的中美经济政策的完美配合,就是中国经济政策被外部操纵的最好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中国在经济政策上的完美配合,或者说,没有中国提供天文数字的间接补贴,美国经济早就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当中了。事实是,美国将通货膨胀转嫁到了中国,中国动员了几乎全部国力承接了美国通胀,中国为美国提供了修复次贷危机的时间和空间。与之相对应,中国开始承受恶性通货膨胀的悲惨结果。毋庸置疑,这也就给即将到来十八大埋下了巨大的经济隐患。 经济史研究从来不讨政治家喜欢。毕竟,数字会说话,无论多么美丽的言辞,一旦碰到冰冷的数字,立刻会变得毫无颜色。 政府机会主义同样存在明确的时间边际。显而易见,十八大之后,再也无法萧规曹随了。 二、我国经济问题概述。 一般而言,经济问题主要是效率问题。一般而言,效率问题主要是分配问题。我国的经济问题也不例外。 当前,影响中国经济效率的核心问题是分配结构扭曲。中国分配结构扭曲包含了两个部分:首先,是国际分配结构扭曲,中国国民福利被大规模地向外进行了横向转移;其次,是国内分配结构扭曲,权力和资本强行将国民福利在内部进行了纵向转移。分配结构的极度扭曲,使得脆弱的社会再生产无法持续下去了,导致了资本不断从生产领域溢出,正常的生产流通濒于瘫痪。 首先,我们分析国际分配结构扭曲问题。 国际分配结构扭曲主要源于三个价格扭曲: 第一,人民币价格扭曲。为了吸引国际金融资本进入中国,朱 镕 基新政采取了低估人民币的权宜性措施。笔者估计,人民币被低估的幅度超过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 50 %或以上。在人民币被严重低估的情况下,人民币硬性地与美元挂钩,形成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补贴。这种大规模的汇率补贴,形成了对外汇的虹吸现象,外资开始大规模涌入。朱 镕 基新政的汇率改革,有效解决了中国资本稀缺问题,但同时也转移了本应形成内需的国民福利。这就带来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外汇储备规模失控,带来国有资产的巨大的经济风险(也存在成为政治抵押物的政治风险);二是导致内部消费严重不足,使得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投资拉动。 第二,要素价格扭曲。为了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朱 镕 基新政采取了压低国内要素价格的权宜性措施,各级政府都在通过贱买资源招商引资。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中国的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价格,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尤为严重的是,中国不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甚至不惜破坏自然环境以达到降低商品价格的目的。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使得几乎所有“中国制造”都具有价格优势,中国产品得以迅速占领国际市场。要素价格的扭曲,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占领国际市场的技术条件,但也带来了严重后果:一是中国的有限的自然资源被野蛮地开发,国民财富大规模流失;二是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未来的政府埋下了巨大隐患。 第三,劳动力价格扭曲。由于中国存在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由于中国底层国民权利意识淡薄,中国在特定时间内有压低劳动力价格的空间。中国底层国民,在承受人民币低估和要素价格低估的双重压榨之后,还直接承受了劳动价格的残酷剥削。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中国没有及时形成稳固的中产阶级,社会进一步严重分化,形成了极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内需严重不足,严重滞后了产业升级的步伐,最终拖累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其次,我们分析国内分配结构扭曲问题。 国内分配结构扭曲源于三个太高了: 第一,制度成本太高了。如果,按照笔者广义财政理论来分析,中国实际的制度成本远远超出了政府财政报告中的提供的资料。中国按照三色财政的逻辑(白色财政、灰色财政、黑色财政)计算,政府的总支出已经超过 GDP 的 50 %了,应该接近或达到世界税赋(指实际而非名义税赋)水平的上限了。中国政府的隐性负债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了 GDP 的 100 %,中国实际财政状况并不比希腊乐观。宏观地看,近二十年来,社会分配不断在向权力转移。制度成本极大的压缩了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收入,造成经济结构极度扭曲。事实上,中国的生产效率,被高企的制度成本打残了。 第二,金融成本太高了。中国金融特权在 2008 年后极度膨胀,民企融资成本直线攀升,已经形成了举世震惊的超高融资成本。金融特权者,依靠金融特权牟取暴利(各种形式的高利贷),除了金融机构外,连大型国企的收入来源都极度依赖变相放贷的收益(可以查阅他们的年报)。金融特权极度膨胀,挤压了民企的利润空间(融资成本普遍翻两番到三番),民企的微薄利润被金融暴利蚕食殆尽。民企老板们别无选择,首先压缩科研,然后压缩规模,尽量挂靠国企,最后送给外资。笔者的一个民企朋友,数次在电话中哽咽,他们即将完成产业链整合和产品的升级了,然而在最近的两三年里,十余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中国正在重演拉丁美洲半个世纪前的悲惨故事! 第三,生产要素成本太高了。中国主要的生产要素全部被大型国企垄断,中国缺乏反垄断的制度安排,要素价格成为国企向民企牟利的利刃。近十年来,中国生产要素的通货膨胀要比寻常人理解的严重得多,普通民企根本无法应付连番上涨的生产要素价格。几乎所有生产要素价格都在反复上涨,而民企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调整往往严重后置,为了维持生产,他们耗尽了自己的原始积累,他们只能接受金融特权者的残酷压榨,直到榨尽最后一滴血。国企的生产要素价格垄断,本可通过《反垄断法》进行制度性的约束。但是,利益集团无意于制度建设,他们正在积极推动将国企卖掉。事实上,中国正在经历由行政垄断向资本垄断的过渡。当然,国企现象并不孤立和偶然,中国也正在经历政治权力向资本权力转换的历史过程。所谓的“顶层设计”,所谓的“深化市场化改革”,目的无非就是“两化”:权力资本化;资本权力化。全体国民正在为一些人的无知和无耻付出历史性的代价!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国际和国内分配出现严重扭曲呢?或者,我们必须找到造成双重扭曲的深层次原因。 笔者使用广义税赋的概念给出基本的解释。一般而言,政府的最核心的权力就是征税权。理论上讲,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赋税来解决政府和国民面临的一切经济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增税是非常困难的。在中国这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国家,增收税赋一向极为敏感。所以,政府机会主义者就选择了让度征税权的卑劣技巧。简单地说,政府将征税权转变成了利益集团的商品定价权。 请注意笔者的阐释。如果,依照笔者广义财政理论中广义税赋理论的逻辑,前文所述的各种类型的分配扭曲,大体可以理解为不同主体(利益集团)对中国国民的非法课税行为。此文,无法完整地展开广义财政理论以及广义税赋理论的讨论,笔者只能简单介绍这两个理论的实际运用,笔者想通过香港案例做简单说明。 我们以香港为例。香港素来被誉为低税赋地区,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打开港人家庭的支出项目表,将税赋和类税支出项目汇总,你会惊讶的发现,港人的实际税赋水平高居世界各类型国家和地区的最前列。依照笔者的广义税赋理论计算,港人高昂的住房支出中,超越国际平均水平的部分,可以视同为类税支出,这部分支出在香港竟然占据了香港家庭支出的 30 %~ 50 %。很遗憾,这部分类税支出,并没有全部被政府征收,而是被政府让度给了银行和地产商。所以,你就能理解了,香港弹丸之地,竟然出产那么多的世界级富豪,而且毫无例外是清一色的地产商。你也终于可以理解了,香港不存在产业升级的可能了,“税务局”当然没有兴趣搞创业和创新,“税务局”变着法子去搞“税赋”增收。在弹丸之地的香港,存在着三个“税务局”,除了政府的税务局,还有“金融税务局”,还有“地产税务局”。后两个“税务局”绝无社会责任,且基本不受政府和民众的约束,可以利用合法的商业手段剥夺普通民众的福利。十五年来,香港普通居民在如此恶劣的制度环境下,生活质量每况愈下。抚摸香港的经济脉络,你应该可以参透大陆的经济发展思路了。 笔者暂时不能分析大陆分配扭曲的深层次原因。细心的读者可以通过模拟得出自己的结论。笔者想要说明的是,让度征税权比直接让度财富可怕得多。笔者申明,让度征税权,包含了让度双重主权。第一重主权,是国家主权;第二重主权,是人民主权。当然,让度的内容是同质的,那就是国民福利。笔者提请大家关注,几乎所有的分配扭曲问题均源于非法让度征税权。同时,也提请大家注意,让度主权也可以用非常民主的方式进行(例如香港),因而往往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总之,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分配制度残破和扭曲。未来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笔者必须指出,那些跳出分配问题,片面强调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是在掩盖问题、模糊焦点、拖延时间,我们无法等到利益集团胜利大逃亡之后再开启变革(太晚了)。 从来就没有脱离了政治的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也永远无法脱离政治。事实上,正是国家主权和人民主权被侵蚀,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这双重主权是被谁侵蚀的?当然是被国际金融资本及其国内代理人侵蚀的!单纯的市场化改革能恢复国家主权和人民主权吗?市场化下的权力资本化和资本权力化,允许国民强化国家主权和人民主权吗?完全是痴人说梦!由此,底层国民可以认清茅于轼、厉以宁、吴敬琏等主流经济学家的终极目的了,他们在构建中国金融殖民地的理论体系。国家主权丢了,人民主权丢了,还用奢谈什么民主?可悲! 三、启动历史性的转变 当前,中国存在两种思潮的激烈碰撞。一种(权且称为左翼)认为,应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回归来解决经济问题;另一种(权且称之为右翼)认为,应该通过市场化加民主化来解决经济问题。笔者认为,两种思潮都存在历史局限性,两种思潮的制度化和政策化都存在明显的死角。或者说,中国未来的转变再也不可能是单向的和线性的了。 首先,我们必须协同求变。 伊利亚·普里高津(Илья ́ Рома ́ нович Приго ́ жин, 1917 年 1 月 25 日- 2003 年 5 月 28 日)发明了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ystem )是指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由于不断和外环境交换能量物质和熵而能继续维持平衡的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一个系统从混沌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的科学。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关键是弄清楚如下几个概念: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普利高津在其耗散结构理论中强调,一个耗散结构的运动(转变)过程,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能量交换,可能会出现大规模能量损失,甚至存在结构解体的可能性。所以,有序协同和系统控制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将中国经济体系理解为一个耗散结构。认识中国经济的存在状态和转变(转型)机理,我们可以借助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的几个核心概念对于认识经济体系的运动规律极有帮助。例如,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等概念,将经济体系的现实状况做了非常全面和系统的描述。既然,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我们就无需刻意追求稳定增长,经济维稳思维(例如保八)是片面的和僵化的;既然,系统是开放的,我们就不能单纯考虑国内经济政策调整,我们也不能单纯考虑国内某一领域的经济政策调整,我们必须在全球经济协同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我们必须建立解决问题的系统化的方案;既然,系统外部和内部的能量变化(涨落)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随机的,与之相对应,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动态思维管理经济,保持经济政策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既然,系统存在突变的可能性,我们就需要高度关注阈值即临界值的测定(经济学中的边际),我们应该勇敢地、积极地迎接突变的到来,我们不能无视边际(阈值即临界值)的到来,更不能虚耗能量(例如房地产新政)以抗拒突变的到来,我们不能放任系统因能量损耗而导致崩溃。 总之,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协同,要求制度和政策的转变是全方位的,内外协同、上下协同、制度与政策协同、中央与地方协同、部门之间协同、行业之间协同、产业之间协同等等。协同的根本意义在于,不存在单一的、既定的审美标准(左和右的判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社会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一切手段,否则就无法协同。所以,就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改变而言,左翼和右翼本身也必须完成协同。无法协同,意味着大规模能量损耗,最终有可能导致系统解体。 其次,有序调整分配结构。 中国的所有经济问题集中于分配问题,解决分配问题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本出路。当然,解决分配问题远比“分蛋糕”复杂。无论如何,再也不能拖延解决分配问题了。 解决中国的分配问题可以理解为解决三个层面的分配问题: 第一,回收非政府机构持有的征税权(马上止血)。 我国面临极为严峻的财政金融形势,政府应该将过去让度给国内外利益集团的征税权逐渐收回。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权,必须形成自主调节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渐终止汇率补贴形成的国民福利的横向转移(国家不能再出血了);其次,是人民币利率的定价权,必须遏制实质负利率长期化和扩大化,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现象,逐渐降低通胀对国民财富的纵向转移(国民不能再出血了)。通过回收非政府持有的征税权,我国将赢得宝贵的财政政策空间,我国国民福利将会逐渐回升,国民经济将逐渐恢复平衡。 第二,均衡国民税赋。 我国高度依赖流转环节的课税。换句话说,我国严重依赖向劳动者课税。相反,我国对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几乎没有任何课税。这在古今中外的经济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就税赋公平而言,我国已经远远背离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具有原始资本主义经典特征),甚至也远远背离了效率和效能的原则。单纯向劳动者课税(而不向食利者课税),保护资产持有者和资本持有者的利益,这就彻底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拒绝向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课税,阉割了税收引导资本流向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功能,这就远远背离了效率和效能的原则(这是保护势力者的原则)。一个国家,将税收结构极度扭曲,既不考虑公平和正义原则,也不考虑效率和效能原则,国家财政还能支持国家正常运转吗?北非和中东的教训就在眼前,那是扭曲国家正常税赋结构的必然结果。 第三,定向转移支付。 我国政府在收回征税权和均衡税赋的同时,必须保持经济体系的基本动能。如果,为了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而使国民经济陷入严重衰退,那就失去了经济改革的终极意义。所以,政府必须进行定向的转移支付。一方面,均衡社会再分配;另一方面,均衡资本在产业和区域中的分布。通过定向转移支付,扭转极度扭曲的国民经济结构。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将财政定向转移支付进行金融创新(细节另文讨论),以重新启动陷入停滞的经济体系,使国民经济快速走出衰退的阴影。 总之,通过调整分配结构,进而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可以使中国经济回复正常发展状态。笔者估计,如果十八大之后可以走上调整轨道,我们经过五年渐进的和系统的调整,国民经济应该可以进入到崭新的平衡状态。 最后,自主实现经济全球化。 中国在实现内部分配结构调整的同时,必须着手调整业已严重扭曲的国际分配结构。作为世界工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中国有需要也有责任积极介入国际分配结构的调整。 自主实现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中国政府将国家主权通过经济手段在全球范围进行适度地延伸。这就意味着,中国将从本国的商品生产和输出,进化到全球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管理。目前,美国正在扮演全球商品生产和流通管理者的角色。可惜,美国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管理者,他在利用管理权力牟取暴利。以德国为首的欧盟,正在向美国全球管理者的角色发起挑战。中国应该加入挑战者的行列,中国应该介入全球化管理的工作,中国理应成为全球经济管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实现经济全球化的立足点在于我国金融实力的迅速成长。中国金融实力的根本依托在于人民币的实力增强。人民币的强大,源于我国中央财政的强大。建立共和国健康、稳健、高效的财政体系是政府最核心的使命。当然,完善财政的过程,也必然成为完善宪政的过程。中国将会因此完成现代化,以及开始向后现代化的转变。 如果说,中国未来还有五十年高速增长的历史机遇期,那这个机遇期就来源于自主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正视历史,历史存在三种可能性。第一,开启自主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迎接下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周期;第二,像日本那样进入内部调整的漫长过程,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的历史周期;第三,像南美那样内部调整失败,退回到萧条、腐败、贫困的漫长历史周期。 十八大将迎来执政党的成人礼。我们期待着第一种可能性。我们期待,新一代领导集体拥有自己的主体性意识,能够站起来思考和行走,能够在解决前辈留下的问题的同时,完成历史性的超越。 结论:经济史说到底是关于经济发展历史周期的学问。认识经济发展历史周期的关键,在于对经济发展周期拐点的精确把握。伟大的经济史学家,也只能扩阔一个时代社会精英的历史视野。精英就算具备了宏大的历史视野,也未必一定成为改造历史的英雄。精英能否成为改造历史的英雄,取决于那个时代的人民是否需要英雄。一句话,决定历史命运的,是那个时代人民的觉悟水平。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化医学:科学设想还是美好愿景?
孙学军 2012-10-3 06:32
『引言』 “转化医学”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个术语,它描述的是基础生物医学工作者为病人健康问题作出直接贡献的意向。 随着这个新的概念的出现,它也被大量科学基金组织(例如 NIH,欧盟框架计划)、监管机构(例如 FDA)、研究人员以及医疗服务供应商所使用。 而这种过度使用是由一个简单却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引起的:尽管科研投入众多,但过去数年中研制的新型药品的数量却在显著减少。造成这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原因之一在于科研工作中研究成果由临床前期(基础研究时期)向临床阶段转化的困难。不论是动物试验、体外实验分析甚至是早期的人体试验都不能准确的反应真正的临床病人的状况从而无法对新型药物或者器械的效用与安全性作出准确的预测。 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直接导致数个相关项目的启动:如FDA的“关键通道”计划,NIH的重新定位(路线图计划)——由Zerhouni博士推动实施的旨在促进转化医学的约100亿美元的相关投资,同时大型的制药企业与大学也在加紧转化医学相关部门与团队的建设。 『转化医学的实施方法与障碍』 目前为止,一切进行的似乎很顺利。但是实际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还有我们需要什么去改进未来的科研产出? 不管是在学术机构还是在产业界,进行更好转换的愿望使人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合作层面问题的严重性;在学术机构内,由于临床研究的不可知的变动性,从而也就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但是相对于基础研究来说,临床试验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大量的日常文案工作与耐性,而对其成果的认可度却较基础实验要低(这体现在论文数量以及论文的影响因子上)。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重视: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相关的研究试验工作中——尤其是通过NIH设立的转化医学中心。相关的话题也已经被大量的综述和评论文章所反映。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作为学术机构临床转化工作最直接体现的研究者主导型临床试验(IITs)却依然稀少并且受到立法与财政约束。 而在制药业界,由于长期以来基础与临床试验一直就被有效的安排进行,所以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将二者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形成一个自然高效的药品研发流程。这里的问题早已不是缺乏进行临床试验渠道的问题。产业界进行转化医学主要的障碍以及相关的个性化医学问题在于产业界的经济利益取向与复杂的药品研发过程相悖导致成功机会的减少。似乎在某些情况下,转化性的投入还是来自独立的学术机构的IITs。 在一些公共的科学基金的引用与科学会议上,“转化”的含义似乎将一切临床试验、未明机理的研究以及早期的药物及医疗器械的测试。甚至用来分析病人数据的流行病学也被认为是一种转化医学的工具。 但是,所有的付出确实没有辜负人们最初的期待么——尤其是对直接帮助病人的期待? 影响高产出的威胁在于目前很多冠着“转化医学”名义的行动都是浮于形式的,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而已! 进行转化性努力的历史与医学的历史一样悠久,市场上所有的药物都是一段成功转化历史的产物,利用科学工具来帮助病人的愿望也自存医学科学存在之初就有了。但是如果转化成功机会低下带来的压力仅仅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的话,很明然是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进的。如果我们再不取得成功,生物医学就会在为人类未来投资的争夺战中失败。 『如何发展转化医学?』 保证转化医学持续稳定的成功还缺少什么呢? 如同其他所有科学一样,有效的途径,系统的方法以及工具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转化医学同样如此。目前,主要的不足是在于转化医学还缺少作为一门科学的基本气质。在学术机构,使用转化医学的资助资金来研发新型的药物或器械的转化项目很少真正运用到人体上。而发现基础与临床相关性的研究则大部分使用的是转化性的项目资金并且承受着对实用结果要求的压力。因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从基础向临床的转化,转化医学也就更多的只是一个名词而已。而在产业界,也已存在的转化性研究进程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工具或者更优质的方法的支持来产生更好的转化结果。 促进转化医学的工具和方法亟待开发。其中的主要一个方面就是关于生物标记物——用来记录描述测量关键指标从而对转化性作出预测。生物标记物是预测实验对象由动物转向人体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认为生物标记物在转化成功的过程中起着80%—90%的决定作用。但是生物标记物之间也有着很大不同。有些根本不存在于人体中(如某些激素),或者即使存在也会因为某些伦理学的原因导致无法准确测量(如脑组织切片)。这说明不同生物标记物对于转化医学的价值也会不同,由此说明一套预测分析价值的积分评测系统也是必须的。第一套定量性质的生物标记物的评分系统是建立在10个简单的问题上,包括准确性、再现性、可行性以及已存在的相关经验的多少。如果将这套系统运用到成像性的生物标记物上,那么结果还能让人相对比较可以接受。这些生物标记物是现代制药工业的重要工具,它们决定着1-3亿美元的投资意向!显而易见的是,除此之外,生物标记物对于医疗器械的转化性研发进程以及生产过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物标记物还只是这门新兴科学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发展,包括生物统计学、早期临床试验智能设计以及适应转化目的的新型生物标记物的发现。描述性研究同样对转化医学有用——可以提出新的假说与目标。人类基因组学也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工具来支持临床前期的靶向研究,在这方面动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需要重新定义并建立统一标准。 分子成像技术在这个领域的前景尤为突出:无创、提供的信息量大、应用范围广(从人到动物都可以使用)。但是成像技术却不是万能药。一个问题就是现在使用的生物标记物都过于古老而无法提供同步的支持,显然我们亟需探索发现新的生物标记物。 只有具有同样丰富的基础与临床经验的科学家才能掌握制定药品研发转化计划的精髓。但是这样的科学家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对于转化医学来说,合适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现在,类似这种人才培养计划的细节要求需要制定,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能够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模式。在药品研发以及非药品行业的其他创新过程中,决策过程需要标准化、可重复,以此来增加可信度。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生物标记物有效性的估测,而且,优秀的早期临床试验也要建立在高效的生物标记物系统之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管理科学与运筹学(MS/OR)国际期刊最新权威排名
热度 3 bzniuscut 2012-9-18 10:41
博主按:觉得写得还算用心,文中的大部分观点我是同意的。少部分我觉得有待商榷,也许本身这些观点都是见仁见智的。所以转载在这里,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所改动。这篇文章的初始作者应该是香港大学工业工程及制造系统工程系博士生徐苏秀(男性)。下面是正文。 ———————————————————转载,博主改动后的正文—————————————————————— 首先声明:这份MS/OR国际期刊排名是完全根据2011年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的Article Influence Score(AIS)而给出的。所以,这份榜单仅仅是转载JCR的MS/OR ranking而已。 目前为止,最有说服力的期刊排名标准是AIS。根据JCR的官方说明,Article Influence Score作如下解释:The Article Influence determines the average influence of a journal's articles over the first five years after publication。也就是说,一个期刊的AIS是指这个期刊上的文章在其发表后的5年内的平均影响力。另外,AIS比5-year impact factor更具说服力;例如, Operations Research 的5-year impact factor不见得能排进前5,但是AIS仍然是超高的,这代表 Operations Research 是个极具影响力的期刊(这当然是废话)。 (具体参见JCR的官方说明: http://admin-apps.webofknowledge.com/JCR/help/h_eigenfact.htm ) 废话不说了,MS/OR国际期刊最新权威排名: A+期刊/超一流期刊(博主按:有些期刊难说孰强孰劣) 1. Management Science (AIS=2.508) 众望所归的老大--MS,毫无争议。UTdallas24排名期刊之一(博主改) 2.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1.997) 数学优化领域的顶级期刊,能发表的话,绝对是A+的水平。 3. Manufacturing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1.895) 这个期刊可以视为Management Science 的妹妹或弟弟,文章的深度与MS差不多。算作A+期刊是没有争议的。UTdallas24排名期刊之一(博主改)。 4.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892) 这个期刊排进A+相信是有争议的,尤其对那些玩数学的学者而言,但是数据在那没办法。这个期刊偏向实证研究,发表周期很长,发表难度也很大。在美国很难排进A+的行列,但是欧洲和中国都视为A+。你光数学玩的好,人家还不要你呢。UTdallas24排名期刊之一(博主改) 5. Operations Research (1.832) 绝对的A+期刊,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两个名字:MS和OR,不多说了。UTdallas24排名期刊之一(博主改) 6.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573) 运筹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也许可能大概比OR稍稍能简单一点点, 。 7.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421) 交通运输领域顶级期刊,常年排名第一。偏数学方法。 8.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 (1.407) 交通运输领域顶级期刊,常年排名老二,不过近年来有赶超Transportation Science的趋势。偏数学方法,更倾向于交通运输方法与技术,以及与交通相关的土木研究方向,比transportation science更注重应用。 9.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1.187) 运营管理领域的顶级期刊,近年来上升势头明显,也许是下一个MSOM。C. Tang上任POMS主席的最大目标就是力推POM到A+水平。目前在北美被认为低于MSOM,高于大多数OM/OR期刊,在欧洲反而排名不是很高。UTdallas24排名期刊之一(博主改) A期刊/一流期刊 博主按:留给下文所述应该放在这里的Informs journal on computing、IIE、NRL、Interfaces、Decision Science、EJOR。 B+期刊/权威期刊(博主按:下面这些期刊觉得排的就没啥道理了,公婆各有理吧) 10. Omeg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1.168) 尽管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哇,这个期刊的IF超高,比起MS就多了个IJ(Omega=IJMS),但是水平远远不如MS和OR。搞不清楚为什么(博主改) 11. Computation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1.064) 计算算法和优化模型领域的期刊。 12. INFORMS Journal on Computing (1.055) 运筹学与计算科学交互领域的期刊(根据informs官网说明。博主按:这个期刊应该排到A去) 13. Journal of Quality Technology (1.037) 具体参见: http://asq.org/pub/jqt/ 14. System and Control Letters (0.976) 自动化与控制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感觉应该没有Automatica厉害。But,为什么自动化与控制跑进MS/OR领域了?? 15. Computers Operations Research (0.965) MS/OR领域权威期刊,接受很多细分领域(如库存,物流,城市规划,交通,投资策略等等)的文章,偏向数值分析。 16. OR Spectrum (0.965) OR领域期刊。 17. IIE Transactions (0.935) 工业工程领域的顶级期刊,注意:是顶级哦。但是根据AIS,只能排在这, 。(博主按:这个期刊应该排到A去) 18.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0.927) MS/OR领域权威期刊,几乎接受MS/OR各个细分领域的文章,方法上偏数学和数值仿真。其实这个期刊算是很好的,欧洲很多学校都视为A类。但是这个期刊的特点是:一年出版的文章数量达400-500篇,所以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这个期刊有点像国内的综合类大学,什么科系都有,而且各个科系都还不错(但也都不算顶级)。另外,国内比较看重这个期刊!!(博主按:这个期刊应该排到A去) 19.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0.919) 工业工程领域的顶级期刊(博主按:这个期刊应该排到A去) 20. Journal of Scheduling (0.894) Scheduling领域权威期刊。话说回来,涉及scheduling的期刊有OR,EJOR,COR等等。 21.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0.865) 交通领域权威期刊。文章接收率比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高。 22.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System Safety (0.860) 领域:复杂技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3. Networks (0.818) 具体参见: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097-0037 24.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0.807) http://rd.springer.com/journal/10898 25. TOP(0.783) http://www.springer.com/business++management/operations+research/journal/11750 26. 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 (0.777)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06607/ 27.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0.774) 在OR领域蛮出名的期刊。 28. 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s (0.765) http://www.springer.com/mathematics/applications/journal/10626 29. Queueing Systems (0.744) http://www.springer.com/business++management/operations+research/journal/11134 30.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 (0.713) OR领域权威期刊,文章较短,数学要求高,比较难发啊。点评:别看是letter,其实不简单。 3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0.711) MS/OR领域权威期刊,与EJOR极像,都是荷兰的期刊,IJPE一年的文章数量300-400篇(比EJOR少100篇左右),IF近年来2左右。审稿较慢。所在领域比EJOR稍窄一些,主要是MS/OR,工业工程,工程制造。与EJOR一样,国内比较重视这个期刊!! 32. Discrete Optimalization (0.682)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discrete-optimization/ 33.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0.677) 决策支持系统领域的期刊。与EJOR,IJPE类似,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不低。 B 类期刊/优秀期刊 34.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0.668) 35.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0.650) 据说是人类历史上OR领域最早的期刊。(博主按:这个期刊应该排到B+去) 36. Optimization Letters(0.646) 37. Interfaces(0.595)(博主按:这个期刊应该排到A去) 37. Optimization and Engineering (0.595) 39. Technovation (0.584) 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常年很高(IF2),但是影响力一般。 40. Probability in the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al Sciences (0.566) 41. Optimization Methods Software (0.553) 42. Optimization (0.531) 43.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0.526) 44. Safety Science (0.517) 45. Applied Stochastic Models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0.515) 46.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0.467) 这个期刊绝对是一朵奇葩,但是5-year影响因子仍然大于2。 4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0.441) 48. Optimal Control Applications and Methods (0.434) 49.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0.395) 50. Engineering Optimalization (0.395) 5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0.384) 不得不说这个期刊很出名的,但是也不得不说这个期刊是最近几年,甚至是最近10年水平下降最厉害的期刊,非常可惜。每年的文章接受量为300-400篇,与IJPE相当。但是无论是5-year影响因子,还是论文质量(AIS)都飞速下降。在MS/OR,及工业工程IE领域,以往较出名的三大权威期刊有:EJOR,IJPE,IJPR。但是IJPR近年来非常危险啊,虽然大家都认为至少是B类期刊,但是这么多年的数据摆在那,多少还是令人唏嘘啊。在2011年的中科院给出的SCI分区排到了4区,这简直难以置信。虽然必须承认中科院给出的SCI分区就是垃圾,但是看看JCR的排名以及SJR的排名都排的很低。 需要讨论和商榷的期刊(博主改): 1.Marketing Science有些OM学者也在这上面发文章,是marekting领域的top,在A+。是UTdalls24排名期刊 2. Decision Sciences应该排在A类或者B+期刊。 3. CIE应该排在B类期刊。 4. IEEE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应该排在B或者B+类期刊。 5. 可能还有MS/OR领域的其他优秀期刊被JCR遗忘了。
40293 次阅读|3 个评论
系统生物学与实验生物学的鸿沟
热度 2 aozhou 2012-3-9 02:56
今天和导师提到了一个关于将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的数据和系统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的idea,于是话题很自然地又回到了系统生物学的验证的问题。许多系统生物学研究得出的假设很难得到实验生物学上的验证,导致他们的工作并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接受和利用。那么为何计算科学家和实验科学家无法合作验证呢? 应该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资金:通常计算科学家的经费要比实验科学家少很多,所以计算组无法对实验组支付实验费用; 2. 文章冠名:如果假设是计算科学家给出的,那么合作出来的成果发表的时候谁的名字冠在前面呢? 3. 兴趣:许多实验科学家不相信由网络和复杂模型得出的假设,所以不屑于做实验验证; 4. 需求:假如信息随手可得,我们就不需要google;同样,假设随处可得,实验科学家也不需要软件来协助产生假设;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或许还是目前生物学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多;因为积累不够,所以暂时还用不到高性能的信息整合工具;因为积累不够,所以用这些工具得到的结论也不能让人信服;既然需求和说服力都不够,相应的科研经费自然就少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生物毕竟是一个庞杂的有机整体,各种元素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相互作用着,这不是某个孤立的实验就可以描述的。相信当生物学知识积累已经足够多,实验假设已经不那么随处可得的时候,当实验生物学家不得不依赖于计算机来协助他们整合大量庞杂信息、产生假设并且凭此申请经费的时候,系统生物学的黄金时代才会到来。 此外,在坚实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物模型将可以用于指导生物工程,药物设计等实用的方向。这么说来,从往系统添加新元素的角度看,系统生物学就是理科;从为了实用目的而修改系统的角度看,它就是工科吧(笑)
个人分类: 科研思考|359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正确理解循证医学背景下的药物有效性-zt
热度 1 wangjws 2012-3-2 15:37
循证医学是基于最佳证据的医学,最佳证据有级别: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有足够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其次是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再次是描述性研究,最后是基础医学研究获得的信息推论。 循证医学实践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熟悉临床流行病学原理的医生,有指导实践的最佳证据,有能够理解医生并能配合医生的患者。 医学现象的本质属于生物现象,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两个基本特征。循证医学的证据回答了在变异基础上的共同问题,例如,一个药物的有效性为80%,指的是该药对所有同病或同病同型患者的80%有效;但没有回答在共同基础上的变异问题,例如,一个药物的有效性为80%,没有指出该药对一个具体病人是否有效。 因此,循证医学指导的临床实践只回答了一个药物对某病或某病中的某一临床类型是否有效和有效的比例,为药物选择提供了一个依据,但没有回答对某一具体病人是否有效。 事实上,药物选择的依据很多,例如,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 疾病 状态,等等。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均应正确对待药物疗效的不确定性;没有任何药物的有效性是100%。
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投稿:最后检查
liwenbianji 2012-3-1 10:19
投稿:最后检查 论文写完之后,要严格自查并/或找一位同事评价一下,尽可能确保文章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良好的撰写方式,然后就可以投向目标期刊了。此时你应该已经挑选出最合适的期刊,并已经写出一份有说服力的投稿信给编辑。检查目标期刊的《稿约》,确保遵循了所有要求;如果没有,那就要在投稿前做相应改正以免将来造成延误。其中包括稿件和所有插图都保存为正确格式和所要求的分辨率。 多数期刊鼓励在线投稿,这通常需要在目标期刊注册一个投稿帐户。这是一个分步过程,通常要求输入全名、单位地址、最高学位和所有作者的详细联系信息(不仅是通讯作者)。注册之后,投稿作者把所有相关文件(包括正文、投稿信、插图文件和补充材料)上传到期刊的网上投稿系统。 一些期刊规定以邮递方式投稿,要求提交规定数量的论文打印件和含所有文件的光盘。通常每个作者都要签署声明表示同意向杂志投稿并在论文上署名,不过有些杂志现在也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确认。投稿过程中可能需要交纳投稿费,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出版费都是论文被录用之后才会征收。任何从已发表的文献中转载插图或其他内容都要获得许可,有时在投稿时杂志社就会要求你提交此类许可证明。若论文被录用,论文的版权就要转让给出版商;有时,在投稿时就要填写一份版权转让表。 投稿过程有时允许你推荐或排除潜在的论文审稿人。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你也可以在投稿信中推荐或排除。期刊编辑会尽力任命独立专家为审稿人,但也知道许多领域的实验室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他们很清楚:你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具有敏感性,把它交给直接竞争对手有可能不合适。所以,他们愿意知道谁可能是“友好的”审稿人,谁可能不那么友好。编辑们几乎肯定不会只任命你推荐的审稿人或排除所有你请求排除的人。他们会用你提供的信息来客观地决定谁应该和不应该审读你的稿件。 在选择哪些专家可列入“推荐审稿人”时,你应该考虑那些你论文所赞成的研究或观点的作者;比如,若你的工作基于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献并发展或确认了其结果,则该文献的资深作者就是好的候选人。你的参考文献可以帮你找出这些候选人,仔细阅读他们的论文就能知道他们的观点是否与你相符或相反。在理想状态下,你的研究发现能支持你所推荐的本领域资深研究者所提出的观点。相同领域内的国际合作者也可成为“友好的”审稿人,不过如果你们之前共同发表过论文可能会被编辑以偏向性理由排除。 确定谁应该被排除出审稿人行列要更为困难。但是,如果你知道有另一实验室在做同样的工作(也许你在最近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听过该实验室成员做的报告或张贴的壁报),就可以请编辑把该实验室的主要研究者排除出审稿人行列。此外,也要请编辑把观点或假设与你相反的研究者排除在外。 当然,期刊会要求任何审稿人完全客观地评议你的稿件。而且,编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评估你的稿件来判断审稿人的意见是否公正。如果收到的审稿意见完全相互矛盾(如一个非常正面,另一非常负面),编辑可能会再找一个审稿人来评议直至对审稿意见满意,这会推迟你投稿的决定意见。归根结底,只要研究的设计和实施都没有问题,结果有新颖和有趣之处,行文清楚简洁并符合《稿约》,你的论文就有最大的机会能逾越这些障碍并最终被录用。 Submitting your paper: final checks If you have written your paper, critically self-evaluated it and/or asked a colleague to evaluate it, and believe it to be as scientifically robust and well written as possible, you are ready to submit it to your target journal. You should by now have selected the most appropriate journal for your paper and written a convincing cover letter to the editor. Check that all of the instructions in the target journal’s Guide for Authors are complied with—if any are not, then these should be addressed before the paper is submitted or they could cause delays later on. This includes ensuring that the manuscript and any figure files are saved in the appropriate file format and of the requested resolution. Most journals encourage online submission, which usually requires registering with the target journal and setting up a submission account. This is a step-by-step procedure in which details such as full names, departmental addresses, highest degrees awarded and full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all authors, not jus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are usually requested. Following registration of an account, the submitting author will be able to upload all relevant files, including manuscript file, cover letter, separate figure files and any supplementary material files, to the journal’s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Some journals request submission by post, which requires posting the requested number of identical printed copies of the manuscript along with an electronic copy of all files on a CD. Frequently, each author is required to sign a declaration agreeing to the submission to the journal of a paper bearing their name, although some journals now verify this by e-mail. During the submission process, there might be a requirement to pay any submission costs, although publication costs are not usually requested until after a manuscript is accepted. Any figures or other content that are being reproduced or modified from previously published work will require the appropriate permissions, and these are sometimes requested at the time of submission. If a manuscript is accepted, the copyrights to the manuscript will need to be transferred to the publisher; the relevant forms for copyright transfer are sometimes made available during the submission process. The submission process sometimes allows you to recommend or exclude potential reviewers of your manuscript. If not, it is usually worthwhile doing so in your cover letter. The journal editors will try to appoint independent experts as reviewers, but will also be aware that many fields are intensely competitive among labs. They will also appreciate that your unpublished data needs to be treated sensitively, and that it might not be appropriate to put that in the hands of a competitor working on the same thing. Thus, it will help them to know who might be a ‘friendly’ reviewer and who might be less friendly. The editors will almost certainly not appoint only the reviewers you suggest and exclude all those you ask to be excluded, but they will use the information you provide to make an objective decision about who should and who should not review your paper. In choosing who to recommend as a potential peer reviewer, you should consider any researchers whose hypotheses and ideas your work supports; for example, if your work builds on previously published work, extending or confirming the findings of that work, then the senior author(s) on such a study would likely be a good candidate reviewer. A look through your reference list will help you to identify such candidates, and reading their papers closely will give you an idea of whether their thoughts are in line with your own, or perhaps opposed to them. Ideally, recommend senior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who have propounded ideas that would be supported by the findings of your study.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ors in the same field also represent potential ‘friendly’ reviewers, although if you have previously co-published work with those researchers the journal editors might exclude them for potentially being bias. Working out who to exclude can be more difficult, but if you know that some other lab is working closely on the same thing, perhaps because you have seen researchers from that lab speak or present a poster at a recent meeting,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ask the editors to exclude the Principle Investigator of that lab as a candidate reviewer. Also ask the editors to exclude researchers whose hypotheses or ideas are known to run counter to those suggested in your manuscript. Of course, any reviewers that are appointed will be asked to be completely objective in their assessment of your manuscript. Moreover, the editors will also be able to assess your manuscript to some degree and identify if the points raised by the reviewers are fair or not. If completely polarized reports (for example, one very positive and one very negative) are received, the editors may choose to appoint additional reviewers and delay a decision on your manuscript until they are satisfied with the reports they receive. Ultimately, if you have designed and executed your study well, show something novel and interesting, and written a clear and concise manuscript complying with the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you will have maximized your chances of getting over the final hurdle before acceptance.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丑陋的中国人》作者柏扬赴美讲辞之说服力有多少
yuhouq 2011-10-27 00:39
赴美讲辞   本文是柏扬于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讲辞。   多少年以来,我一直想写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我记得美国有一本《 丑陋的美国人 》,写出来之后,美国国务院拿来作为他们行动的参考。日本人也写了一本《 丑陋的日本人 》,作者是驻阿根廷的大使,他阁下却被撤职,这大概就是东方和西方的不同。中国比起日本,好像又差一级,假定我把这本书写出来的话,可能要麻烦各位去监狱给我送饭,所以我始终没有写。但是我一直想找个机会,把它作一个口头报告,请教全国各阶层的朋友。不过作一个口头报告也不简单,在台北,听我讲演的人,一听说要讲这个题目。就立刻不请我了。所以,今天是我有生以来,笫一次用“丑陋的中国人”讲演,我感到到非常高兴,感谢各位给我这个机会。   有一次,台中东海大学请我讲演,我告诉他们这个题目,我问同学会会长:“会不会有问题?”他说:“怎么会有问题?”我对他说:“你去训导处打听一下:因为我这个人本来就被当做问题人物。又讲一个问题题目,那可是双料。”跟训导处谈过之后,他打电话到台北来说:“问题是没有的,不过题目是不是可以改一改?训导处认为题目难听。”接着把他拟定的一个很长的冠冕堂皇的题目告诉我。他问:“同意不同意?”我说:“当然不同意,不过你一定要改,只好就改。”那是我第一次讲有关“丑陋的中国人”。我对他说:“希望我讲的时候能做个录音,以后我可以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他慷慨承诺。结果讲过之后,把录音带寄来,只有开头的几句话,以后就没有了声音。   今年我六十五岁。台北的朋友在三月七日给我做了一个生日。我对他们说:“我活了六十五岁,全是艰难的岁月。”我的意思是:不仅仅我个人艰难,而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艰难。在座的朋友都很年轻,尤其是来自台湾的朋友们,多数拥有富裕的经济环境,同你们谈“艰难”,你们既不爱听,也不相信,更不了解。我所谈的艰难,不是个人问题,也不是政治问题,而是超出个人之外的,超出政治层面的整个中国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经历了患难,不仅仅是我这一代经历了患难。假使我们对这个患难没有了解。对这个有毒素的文化没有了解,那么我们的灾祸还会再度发生,永远无尽无期。   在泰国考伊兰难民营,百分之九十是从越南、柬埔寨被驱逐出来的中国人,我们所讲的“中国人”不是国籍的意思,而是指血统或文化。有一位中国文化大学华侨研究所的女学生,是派到泰国为难民服务的服务团的一员,到了那里几天之后,不能忍受,哭着回来。她说:“那种惨状我看不下去。”后来我到了泰国。发现中国难民的处境使人落泪。好比说:中国人不可以有私有财产。而且不能有商业行为,假使你的衣服破了,邻居太太替你缝两针,你给她半碗米作为回报,这就是商业行为,然后泰国士兵会逼看那位太太全身脱光,走到裁判所,问她:“你为什么做这种违法的事情?”这只是一件很轻微的侮辱,我除了难过和愤怒外,只有一个感慨:“中国人造了什么孽?为什么受到这种待遇?”前年,我同我太太从巴黎的地下铁出来,看到一个卖首饰的摊子,卖主是一个东方面孔的中年妇女,我同我太太一面挑一面讲,卖主忽然用中国话向我们解释,我们觉得很亲切,问她:“你怎么会讲中国话?”她说:“我是中国人,从越南逃出来的。”她就住在考伊兰难民营,一面说,一面呜咽。我只好安慰她:“至少现在还好,没有挨饿。”在告辞转身时,听到她叹了一口气:“唉!做一个中国人好羞愧!”我对这一声叹息,一生不忘。   十九世纪的南洋岛,就是现在的东南亚,那时还是英国和荷兰的属地。有一个英国驻马来西亚的专员说:“做十九世纪的中国人是一个灾难。”因为他看到中国人在南洋岛像猪仔一样,无知无识,自生自灭,而且随时会受到屠杀。我觉得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比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灾难更大。最使我们痛苦的是:一百年来,中国人的每一个盼望,几乎全部归于幻灭。来了一个盼望,以为中国会从此好起来,结果不但使我们失望,反而更坏。再来一个盼望,而又是一个幻灭,又是一个失望,又是一个更坏。一而再再而三。民族固然长长远的,但个人的生命却是有限。人生能有几个大的盼望,人生能有几个大的理想,经得起破灭?展望前途,到底是光明的,还是不光明的?真是一言难尽。四年前,我在纽约讲演,讲到感慨的地方,一个人站起来说:“你从台湾来,应该告诉我们希望,应该鼓舞我们民心。想不到你却打击我们。”一个人当然需要鼓励。问题是,鼓励起来之后怎么办?我从小就受到鼓励。五六岁的时候,大人就对我说:“中国的前途就看你们这一代了!”我想我的责任太大,负担不起。后来我告诉我的儿子:“中国的前途就看你们这一代了!”现在,儿子又告诉孙子:“中国的前途就看你们这一代了!”一代复一代,一代何其多?到哪一代才能够好起来?   在中国广大的大陆上,“反右”之后接着又来一个“文化大革命”,天翻地覆,自人类有历史以来还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一场人造浩劫。不仅是生命的损失,最大的损失是对人性的摧残和对高贵品德的摧残。人如果离开了人性和高贵的品德,就跟禽兽毫无区别。十年浩劫使许多人都成了禽兽。这样一个民族:品质堕落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够站得起来?在马来西亚,华人占百分之三十几,有次我去博物馆参观,里面有马来文,有英文,就是没有华文。这不是说有华文就好,没有华文就不好。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个现象一方面说,马来人的心胸不宽广,另一方面,也说明华人没有力量,没有地位,没有受到尊重。泰国的华人说:“我们掌握了泰国稻米的命脉。”不要自己安慰自己,一个法令下来,你什么都没有了。   现在,大家谈论最多的是香港。任何一个国家,它的土地被外国抢走,都是一种羞耻。等到收复它的时候,就像失去的孩子一样,回到母亲的怀抱。双方都非常欢喜。各位都知道法国将阿尔安斯、劳兰两个省割给德国的事情,当它们丧失的时候,是多么痛苦,它们回归的时候,又是多么快乐。可是我们的香港,一听说要回归祖国,立刻吓得魂飞魄散。这是怎么一同事?至于我们在台湾,有些台湾省籍的青年和有些外省籍的青年,主张台湾独立。想当年,三十年前,当台湾回归祖国的时候,大家高兴得如痴如狂。真是像一个迷途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三十年之后,为什么产生了要离家出走的想法?赛普路斯,一边是土耳其人,一边是希腊人。根本是两码子事;言语不一样,种族不一样,宗教不一样,什么都不一样,土耳其人可以这样做。而我们,同一个血统,同一个长相,同一个祖先,同一种文化,同一种文字,同一种语言,只不过住的地域不同而已,怎么会有这种现象?   这种种事情,使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艰难,而且羞辱、痛苦。就是身在美国的中国人,你不晓得他是怎么一回事,左、右、中、独、中偏左、左偏中、中偏右、右偏中等等。简直没有共同语言。互相把对方当做杀父之仇,这算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这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么历史悠久,没有一个国家有我们这样一脉相传的文化,而且这个文化曾经达到高度的文明。现代的希腊人跟从前的希腊人无关,现代的埃及人跟从前的埃及人无关,而现代的中国人却是古中国人的后裔。为什么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落到今天这种丑陋的地步?不但受外国人欺负,更受自己人欺负——受暴君、暴官、暴民的欺负。有时候我在外国公园里停一下。看到外国小孩,他们是那么快乐,我从内心产生羡慕。他们没有负担,他们的前途坦荡,心理健康,充满欢愉。我们台湾的孩子,到学校去念书,戴上近视眼镜,为了应付功课的压力,六亲不认。他母亲昏倒在地,他去扶她。母亲悲怆的喊:“我死了算了,管我干什么?你用功罢,你用功罢!”我太太在教书的时候,偶尔谈到题外做人的话,学生马上就抗议:“我们不要学做人,我们要学应付考试。”再看大陆上的一些孩子,从小就要斗,就要诈欺,就要练习出卖朋友同志,就要满口谎言。多可怕的教育,我们要靠下一代,下一代却是这种样子。   我在台湾三十多年,写小说十年,写杂文十年,坐牢十年,现在将是写历史十年,平均分配。为什么我不写小说了?我觉得写小说比较间接,要透过一个形式,一些人物,所以我改写杂文。杂文像匕首一样,可以直接插入罪恶的心脏。杂文就好像一个人坐在司机的旁边一直提醒司机,你已经开错了,应该左转,应该右转,应该靠边走,不应该在双黄线上超车,前面有桥,应该放缓油门,前面有一个十字路口,有红灯等等。不停的提醒,不停的叫,叫多了以后就被关进大牢。掌握权柄的人认为:只要没有人指出他的错误,他就永远没有错误。   我自己在牢房里沉思,我为什么坐牢,我犯了什么罪?犯了什么法?出狱之后,我更不断的探讨,像我这样的遭遇,是不是一个变态的、特殊的例子?我到爱荷华,正式和大陆的作家在一起,使我发现,像我这种人,上帝注定要我坐牢,不在台湾坐牢,就在大陆坐牢。他们同我讲:“你这个脾气,到不了红卫兵,到不了文化大革命,反右就把你反掉了。”为什么一个中国人,稍微胆大心粗一点,稍微讲一点点实话,就要遭到这种命运?我遇到很多在大陆坐过牢的人,我问他们:“你为什么坐牢?”他们说:“讲了几句实话。”就是这样。为什么讲了几句实话就会遭到这样的命运?我认为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前几天,有位从北京来的“全国作家协会”的党书记,我同他谈,把我气得讲不出话来。我觉得我吵架还蛮有本领,可是那一次真把我一棍子打闷了。但不能怪他,甚至于在台北关我的特务,都不能责备,换了各位,在那个环境之中,纳入那种轨道之后,也可能会有那样的反应,因为你觉得做得是对的。我也会那样做。因为我认为我做得是对的,甚至可能比他们更坏。常听到有人说:“你的前途操在自己手里。”我年纪大了之后,觉得这话很有问题,事实上是,一半操在自己之手,一半操在别人之手。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就好像水泥搅拌器里的石子一样,运转起来之后,身不由主。使我们感觉到,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而是文化问题。耶稣临死的时候说:“宽容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年轻时候读这句话,觉得稀松平常,长大之后,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力量。但是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才发现这句话多么深奥,多么痛心。使我想到我们中国人,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我们丑陋。我到爱荷华,因为中华民国跟美国没有邦交,我们夫妇的经费是由爱荷华大学出一半,再出私人捐助一半。捐助一半的是爱荷华燕京饭店老板,一位从没有回过中国的中国人裴竹章先生,我们从前没见过面,捐了一个这么大的数目,使我感动。他和我谈话,他说:“我在没有看你的书之前,我觉得中国人了不起,看了你的书之后,才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说,我想请你当面指教。”裴竹章先生在发现我们文化有问题后,深思到是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品质有问题,我第一次出国时,孙观汉先生跟我讲:“你回国之后,不准讲一句话:唉!中国人到哪里都是中国人。”我说:“好,我不讲。”回国之后,他问我:“你讲得怎么样?”我说:“还是不准讲的那句话:中国人到哪里都是中国人。”他希望我不要讲这句话。是他希望中国人经过若干年后,有所改变,想不到并没有变。是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品质真的有了问题?是不是上帝造我们中国人的时候,就赋给我们一个丑陋的内心?我想不应是品质问题,这不是自找安慰,中国人可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在美国各大学考前几名的,往往是中国人,许多大科学家,包括中国原子科学之父孙观汉先生,诺贝尔奖金得主杨振宁、李政道先生,都是第一流的头脑。中国人并不是品质不好,中国人的品质足可以使中国走到一个很健康、很快乐的境界,我们有资格做到这一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国家。但我们不必整天要我们的国家强大,国家不强大有什么关系?只要人民幸福。在人民幸福了之后,再去追求强大不迟。我想我们中国人有高贵的品质。但是为什么几百年以来,始终不能使中国人脱离苦难?什么原因?   我想冒昧的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答案,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有人说:“自己不争气,却怪祖先。”这话有一个大漏洞。记得易卜生有一出名剧(按,《本鬼》),有梅毒的父母,生出个梅毒的儿子,每次儿子病发的时候:都要吃药。有一次,儿子愤怒的说:“我不要这个药,我宁愿死。你看你给我一个什么样的身体?”这能怪他而不怪他的父母?我们不是怪我们的父母。我们不是怪我们的祖先。假定我们要怪的话,我们要怪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文化?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度,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庞大民族,却陷入贫穷、愚昧、斗争、血腥等等的流沙之中,难以自拔。我看到别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心里充满了羡慕。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产生了现在这样的一个现象,使我们中国人具备了很多种可怕的特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脏、乱、吵。台北曾经一度反脏乱。结果反了几天也不再反了。我们的厨房脏乱。我们的家庭脏乱。有很多地方,中国人一去,别人就搬走了。我有一个小朋友,国立政治大学毕业的,嫁给一个法国人,住在巴黎,许多朋友到欧洲旅行都在她家,打过地铺。她跟我说:“她住的那栋楼里,法国人都搬走了,东方人都搬来了。”(东方人的意思,有时候是指整个东方,有时候专指中国人。)我听了很难过,可是随便看看,到处是冰淇淋盒子、拖鞋;小孩子到处跑,到处乱画,空气里有潮湿的霉味。我问:“你们不能弄干净吗?”她说:“不能。”不但外国人觉得我们脏,我们乱。经过这么样提醒之后,我们自己也觉得我们脏,我们乱。至于吵,中国人的嗓门之大,真是天下无双,尤以广东老乡的噪门最为叫座。有个发生在美国的笑话:两个广东人在那里讲悄悄话,美国人认为他们就要打架,急拨电话报案,警察来了,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说:“我们正耳语。”   为什么中国人声音大?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中国人嗓门特高,觉得声音大就是理大:只要声音大、噪门高,理都跑到我这里来了,要不然我怎么会那么气愤?我想这几点足使中国人的形象受到破坏,使我们的内心不能平安。因为吵、脏、乱,自然会影响内心,窗明几净和又脏又乱,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至于中国人的窝里斗,可是天下闻名的中国人的重要特性。每一个单独的日本人,看起来都像一条猪,可是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使日本所向无敌。中国人打仗打不过日本人,做生意也做不过日本人,就在台北,三个日本人做生意,好,这次是你的,下次是我的。中国人做生意,就显现出中国人的丑陋程度,你卖五十,我卖四十,你卖三十,我卖二十。所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中国人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上可以把太阳一口气吹灭,下可以治国平天下。中国人在单独一个位置上,譬如在研究室里,在考场上,在不需要有人际关系的情况下,他可以有了不起的发展。但是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三条巨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猪、一条虫,甚至连虱都不如。因为中国人最拿手的是内斗。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内斗,中国人永远不团结,似乎中国人身上缺少团结的细胞,所以外国人批评中国人不知道团结,我只好说:“你知道中国人不团结是什么意思?是上帝的意思!因为中国有十亿人口,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你受得了?是上帝可怜你们,才教中国人不团结。”我一面讲,一面痛彻心腑。   中国人不但不团结,反而有不团结的充分理由,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这个理由写成一本书。各位在美国看得最清楚,最好的标本就在眼前,任何一个华人社会,至少分成三百六十五派,互相想把对方置于死地。中国有一句话:“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有什么用?中国人在内心上根本就不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可是你说他不了解,他可以写一本团结重要的书给你看看。我上次(一九八一)来美国,住在一个在大学教书的朋友家里,谈得头头是道,天文地理,怎么样救国等等,第二天我说:“我要到张三那儿去一下。”他一听是张三,就眼冒不屑的火光,我说:“你送我去一下吧!”他说:“我不送,你自己去好了。”都在美国学校教书,都是从一个家乡来的,竟不能互相容忍,那还讲什么理性?所以中国人的窝里斗,是一项严重的特征。   各位在美国更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凡是整中国人最厉害的人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凡是出卖中国人的:也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凡是陷害中国人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在马来西亚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朋友住在那儿开矿,一下子被告了,告得很严重,追查之下,告他的原来是个老朋友,一块从中国来的,在一起打天下的。朋友质问他怎么作出这种下流的事?那人说:“一块儿打天下是一块儿打天下,你现在高楼大厦,我现在搞的没办法,我不告你告谁?”所以搞中国人的还是中国人。譬如说,在美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度,沧海一粟。怎么会有人知道你是非法入境?有人告你么!谁告你?就是你身边的朋友,就是中国人告你。有许多朋友同我说:如果顶头上司是中国人时,你可要特别注意,特别小心,他不但不会提升你,裁员时还会先开除你。因为他要“表示”他大公无私,所以我们怎么能跟犹太人比?我常听人说:“我们同犹太人一样,那么勤劳。”我觉得这话应该分两部分来讲,一个是,中国人的勤劳美德,在大陆已被四人帮整个破坏。几千年下来,中国唯一最重要的美德——勤劳,现在已不存在。第二,我们拿什么来跟犹太人比?像报纸上说的:以色列国会里吵起来了,不得了啦,三个人有三个意见。但是,却故意抹杀一件事情,一旦决定了之后,却是一个方向,虽然吵得一塌糊涂,外面还在打仗,敌人四面包围。仍照旧举行选举!各位都明白,选举的意义是必须有一个反对党,没有反对党的选举,不过是一台三流的野台戏。在我们中国,三个人同样有三个意见,可是,跟以色列不一样的是,中国人在决定了之后,却是三个方向。好比说今天有人提议到纽约,有人提议到旧金山,表决决定到纽约。如果是以色列人,他们会去纽约。如果是中国人,哼,你们去纽约,我有我的自由,我还是去旧金山。我在英国影片中,看见一些小孩子在争,有的要爬树,有的要游泳,闹了一阵之后决定表决,表决通过爬树,于是大家都去爬树。我对这个行为有深刻的印象,因为民主不是形式,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民主是“以示民主”:投票的时候,大官还要照个相,表示他降贵纡尊,民主并没有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只成为他表演的一部分。   中国人的不能团结,中国人的窝里斗,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不是中国人的品质不好,而是中国的文化中,有滤过性的病毒,使我们到时候非显现出来不可,使我们的行为不能自我控制,明知道这是窝里斗,还是要窝里斗。锅砸了大家都吃不成饭,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可以顶。因为这种窝里斗的哲学,使我们中国人产生了一种很特殊的行为——死不认错。各位有没有听到中国人认过错?假如你听到中国人说:“这件事我错了。”你就应该为我们国家民族额手称庆。我女儿小的时候,有一次我打了她,结果是我错怪了她,她哭得很厉害,我心里很难过。我觉得它是幼小无助的,她只能靠父母,而父母突然一翻脸,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我抱起她来,我说:“对不起,爸爸错了,爸爸错了,我保证以后不再犯,好女儿,原谅爸爸。”她很久很久以后才不哭。这件事情过去之后,我心里一直很痛苦,但是我又感到无限骄傲,因为我向我的女儿承认自己错误。   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有一句俗话:“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我教书的时候,学生写周记,检讨一周的行为,检讨的结果是:“今天我被某某骗了,骗我的那个人,我对他这么好,那么好,只因为我太忠厚。”看了对方的检讨,也是说他太忠厚。每个人检讨都觉得自己太忠厚?那么谁不忠厚呢?不能够认错是因为中国人丧失了认错的能力。我们虽然不认错,错还是存在,并不是不认错就没有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中国人就不得不用很大的力气,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所以说,中国人喜欢讲大话。喜欢讲空话,喜欢讲假话,喜欢讲谎话,更喜欢讲毒话——恶毒的话。不断夸张我们中华民族大汉天声,不断夸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宏扬世界。因为不能兑现的缘故,全都是大话、空话。我不再举假话、谎话的例子,但中国人的毒话,却十分突出,连闺房之内,都跟外国人不同。外国夫妻昵称“蜜糖”“打铃”,中国人却冒出:“杀千刀的”。一旦涉及政治立场或争权夺利的场合,毒话就更无限上纲,使人觉得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恶毒、下流?   我有位写武侠小说的朋友,后来改行做生意,有次碰到他,问他做生意可发了财?他说:“发什么财?现在就要上吊!”我问他为什么赔了?他说:“你不晓得,和商人在一起。同他讲了半天,你还是不知道他主要的意思是什么。”很多外国朋友对我说:“和中国人交往很难,说了半天不晓得他心里什么想法。”我说:“这有什么稀奇,不要说你们洋人,就中国人和中国人来往,都不知道对方心里想的什么。”要察颜观色,转弯抹角,问他说:“吃过饭没有?”他说:“吃了。”其实没有吃,肚子还在叫。譬如说选举,洋人的作风是:“我觉得我合适,请大家选我。”中国人却是诸葛亮式的:即令有人请他,他也一再推辞:“唉!我不行啊!我哪里够资格?”其实你不请他的话,他恨你一辈子。好比这次请我讲演,我说:“不行吧!我不善于讲话呀!”可是真不请我的话,说不定以后台北见面,我会飞一块砖头报你不请我之仇。一个民族如果都是这样,会使我们的错误永远不能改正。往往用十个错误来掩饰一个错误,再用一百个错误来掩饰十个错误。   有一次我去台中看一位英国教授,有一位也在那个大学教书的老朋友,跑来看我,他说:“晚上到我那儿去吃饭。”我说:“对不起,我还有约。”他说:“不行,一定要来!”我说:“好吧,到时候再说。”他说:“一定来,再见!”我们中国人心里有数,可是洋人不明白。办完事之后?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说:“我要回去了。”英国教授说:“哎!你刚才不是和某教授约好了的吗?要到他家去啊。”我说:“哪有这回事?”他说:“他一定把饭煮好了等你。”外国人就不懂中国人这种心口不一的这一套。   这种种情形,使中国人生下来就有很沉重的负担,每天都要去揣摩别人的意思。如果是平辈朋友,还没有关系。如果他有权势,如果他是大官,如果他有钱,而你又必须跟他接近,你就要时时刻刻琢磨他到底在想什么?这些都是精神浪费。所以说,有句俗话:“在中国做事容易,做人难。”“做人”就是软体文化,各位在国外住久了,回国之后就会体会到这句话的压力。做事容易,二加二就是四,可是做人就难了,二加二可能是五,可能是一,可能是八百五十三,你以为你讲了实话,别人以为你是攻击,你难道要颠覆政府呀?这是一个严重的课题,使我们永远在一些大话、空话、假话、谎话、毒话中打转。我有一个最大的本领,开任何会议时,我都可以坐在那里睡觉,睡醒一觉之后,会也就结束。为什么呢?开会时大家讲的都是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听不听都一样。不只台湾如此,大陆尤其严重。今年(一九八四)参加国际作家写作计划的一位大陆著名的女作家谌容,写了一篇小说《真真假假》,推荐给各位,务请拜读。环境使我们说谎,使我们不能诚实。我们至少应该觉得,坏事是一件坏事,一旦坏事被我们认为是一件荣耀的事,认为是无所谓的事的话,这个民族的软体文化就开始下降。好比说偷东西被认为是无所谓的事,不是不光荣的事,甚至是光荣的事,这就造成一个危机,而我们中国人正面对这个危机。   因为中国人不断的掩饰自己的错误,不断的讲大话、空话、假话、谎话、毒话,中国人的心灵遂完全封闭,不能开阔。中国的面积这么大,文化这么久远,泱泱大国,中国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胸?应该是泱泱大国的心胸。可是我们泱泱大国民的心胸只能在书上看到,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你们看过哪一个中国人有泱泱大国民的胸襟?只要瞪他一眼,马上动刀子。你和他意见不同试一试?洋人可以打一架之后回来握握手,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一百年的仇恨,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为什么我们缺少海洋般的包容性?   没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这般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自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了主人!独独的,没有自尊。自卑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团狗屎,和权势走得越近,脸上的笑容越多。自傲的时候觉得其他的人都是狗屎,不屑一顾。变成了一种人格分裂的奇异动物。   在中国要创造一个奇迹很容易,一下子就会现出使人惊异的成就。但是要保持这个奇迹,中国人却缺少这种能力。一个人稍稍有一点可怜的成就,于是耳朵就不灵光了。眼睛也花了,路也不会走了,因为他开始发烧。写了两篇文章就成了一个作家,拍了两部电影就成了电影明星,当了两年有点小权的官就成了人民救星,到美国来念了两年书就成了专家学人;这些都是自我膨胀。台湾曾经出过一个车祸,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出去旅行,车掌小姐说:“我们这位司机先生,是天下一流的司机,英俊、年轻。”那位司机先生立刻放开方向盘,同大家拱手致意。这就是自我膨胀,他认为他技术高明,使他虽不扶方向盘,照样可以开车。若干年前,看过一部电影。有一次,罗马皇帝请了一个人来表演飞翔,这个人自己做了一对翅膀,当他上塔之前,展示给大家看,全场掌声雷动。他一下子膨胀到不能克制,觉得伟大起来,认为不要这对翅膀照样可以飞,接着就顺看梯子往上爬,他太太拉他说:“没有这个东西是不能飞的,你怎么可以这个样子?”他说:“你懂什么?”他太太追他,他就用脚踩他太太的手。他到了塔上后,把盖子一盖,伟大加三级,再往下一跳,噗通一声就没有了。观众大发脾气:我们出钱是看飞的,不是看摔死人的,教他太太飞。他太太凄凉的对她丈夫在天之灵说:“你膨胀的结果是,害了你自己,也害了你的妻子。”   中国人是天下最容易膨胀的民族,为什么容易膨胀?因为中国人“器小易盈”,见识太少,心胸太窄,稍微有一点气候,就认为天地虽大,已装他不下。假如只有几个人如此。还没有关系,假使全民族,或是大多数,或者是较多数的中国人都如此的话,就形成了民族的危机。中国人似乎永远没有自尊,以至于中国人很难有平等观念。你如果不是我的主人,我便是你的主人。这种情形影响到个人心态的封闭,死不认错。可是又不断有错,以致使我们中国人产生一种神经质的恐惧。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台北有个朋友,有一次害了急病,被抬到中心诊所,插了一身管子,把他给救活了。两三天之后,他的家人觉得中心诊所费用较大,预备转到荣民总医院,就跟医生去讲,医生一听之下大发雷霆。说:“我好不容易把他的命救回来,现在要转院呀。”于是不由分说,把管子全部拔下,病人几乎死掉,朋友向我谈起这件事时,既悲又愤,我向他说:“你把那医生的名字告诉我,我写文章揭发他。”他大吃一惊说:“你这个人太冲动,好事,早知道不跟你讲。”我听了气得发疯,我说:“你怕什么?他只不过是个医生而已,你再生病时不找他便是了,难道他能到你家非看病报复不可?再说,他如果要对付的话,也只能对付我,不会对付你。是我写的,我都不怕,你怕什么?”他说:“你是亡命之徒。”我觉得我应该受到赞扬的,反而受到他的奚落。我想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他是我很好的朋友。人也很好,他讲这些话是因为他爱护我,不愿意我去闯祸。然而这正是神经质的恐惧,这个也怕,那个也怕。   记得我第一次到美国来,纽约发生了一次抢案,是一个中国人被抢,捉到强盗后,他不敢去指认。每个人都恐惧的不得了。不晓得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也不晓得保护自己的权力,每遇到一件事情发生,总是一句话:“算了,算了。”“算了算了”四个字,不知害死了多少中国人,使我们民族的元气,受到挫伤。我假如是一个外国人,或者,我假如是一个暴君,对这样一个民族,如果不去虐待它的话,真是天理不容。这种神经质的恐惧,是培养暴君、暴官最好的温床,所以中国的暴君、暴官,永远不会绝迹。中国传统文化里——各位在《资治通鉴》中可以看到一再强调明哲保身,暴君暴官最喜欢,最欣赏的就是人民明哲保身,所以中国人就越来越堕落萎缩。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最灿烂的时代。但是从那个时代之后,中国文化就被儒家所控制。到了东汉,政府有个规定,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发言、辩论、写文章,都不能超出他老师告诉他的范围,这叫做“师承”。如果超出师承,不但学说不能成立,而且还违犯法条。这样下来之后,把中国知识分子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全都扼杀、僵化。就像用塑胶口袋往大脑上一套,滴水不进。一位朋友说:“怎么没有思考力?我看报还会发牢骚。”思考是多方面的事,一件事不仅有一面,不仅有两面,甚至有很多面。孙观汉先生常用一个例子,有一个球:一半白,一半黑,看到白的那半边的人,说它是个白球。另一边的人,则说它是个黑球,他们都没有错,错在没有跑到另一边去看,而跑到另一边看,需要想像力和思考力。当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是多方面的。   有一则美国的小幽默,一位气象学系老师举行考试,给学生一个气压计,叫他用“气压计”量出楼房的高度,意思当然是指用“气压”测量高度。但那位学生却用很多不同方法,偏偏不用“气压”,老师很生气,就给他不及格,学生控诉到校方委员会,委员会就问他为什么要那么同答?他说:“老师要我用那个‘气压计’来量楼有多高。他并没有说一定要用‘气压’,我当然可以用我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委员会的人问他:“除了那些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还有很多,我可以用绳子把气压计从楼上吊下来,再量绳子,就知道楼有多高。”“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学生说:“还有,我可以找到这栋楼房的管理员,把这个气压计送给他,让他告诉我这个楼有多高。”这个学生并不是邪门,他所显示的意义,就是一种想像力和思考力,常使浆糊脑筋吓死。   还有一种“买西瓜学”,老板对伙计说:“你一出门,往西走,第一道桥那里,就有卖西瓜的,你给我买两斤西瓜。”伙计一出门。往西走,没有看见桥,也没有卖西瓜的,于是就空手回来。老板骂他混蛋,没有头脑。他说:“东边有卖的。”老板问他:“你为什么不到东边去?”他说:“你没叫我去。”老板又骂他混蛋。其实老板觉得这个伙计老实,服从性强,没有思考能力,才是真正的安全可靠。假如伙计出去一看,西边没有,东边有。就去买了,瓜又便宜、又甜。回去之后老板会夸奖他说:“你太聪明了,了不起,做人正应该如此,我很需要你。”其实老板觉得这个家伙靠不住,会胡思乱想。各位,有思考能力的奴隶最危脸,主子对这种奴隶不是杀就是赶。这种文化之下孕育出来的人,怎能独立思考?因为我们没有独立思考训练,也恐惧独立思考。所以中国人也缺少鉴赏能力,什么都是和稀泥。   没有是非,没有标准。中国到今天这个地步,应该在文化里找出原因。   这个文化,自从孔丘先生之后,四千年间,没有出过一个思想家,所有认识字的人,都在那里注解孔丘的学说,或注解孔丘门徒的学说,自己没有独立的意见,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允许这样做,所以只好在这潭死水中求生存。这个潭,这个死水,就是中国文化的酱缸,酱缸发臭,使中国人变得丑陋。就是由于这个酱缸深不可测,以至许多问题,无法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只好用其他人的思考来领导。这样的死水,这样的酱缸,即使是水蜜桃丢进去也会变成干 屎橛 。外来的东西一到中国就变质了,别人有民主,我们也有民主,我们的民主是:“你是民,我是主。”别人有法制,我们也有法制,别人有自由,我们也有自由,你有什么,我就有什么。你有斑马线,我也有斑马线——当然,我们的斑马线是用来引诱你给车子压死的。   要想改变我们中国人的丑陋形象,只有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想办法把自己培养成鉴赏家。我们虽然不会演戏。却要会看戏,不会看戏的看热闹,会看戏的看门道。鉴赏家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记得刚到台湾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收集了很多贝多芬的唱片。有七八套,我请求他送一套或卖一套给我,他当场拒绝,因为每一套都由不同的指挥和乐队演奏,并不一样。我听了很惭愧,他就是一个鉴赏家。   上一次美国总统竞选的时候,我们看到候选人的辩论,从不揭露对方隐私,因为这样做选民会觉得你水准不够,丧失选票。中国人的作法就不一样,不但专门揭露隐私,而且制造隐私,用语恶毒。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的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人。人民一定要自己够水准,人民自己如果不够水准,还去怪谁?对一个不值得尊敬的人,我们却直着脖子叫他万岁。那你能怪他骑到你头上?拿钱买选票这种事情,使人痛心,选民在排着队选举,一看到人在付钱买票,有人就问:“怎么不给我呀?”这种人还配实行民主?民主是要自己争取的,不能靠别人赏赐。现在,常有人讲:“政府放宽多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自由、权利是我们的,你付给我,我有,你不付给我,我也有。我们如果有鉴赏能力,就一定要争取选举。严格选择对象。我们没有鉴赏的能力,连美女和麻子脸都分不出。能够怪谁?好比说画画,假使我柏杨画了毕加索的假画,有人看到说:“这真好!”花五十万美金买下来了,请问你买了假画能怪谁?是你瞎了眼!是你没有鉴赏能力。可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真的毕加索的画就不会有人卖了:假画出笼,真画家只好饿死。买了假画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就好像有一个人请来了一个裁缝师傅修他的门。结果把门装颠倒了,主人说:“你瞎了眼?”裁缝师傅说:“谁瞎了眼?瞎了眼才找错人!”这个故事我们要再三沉思。没有鉴赏力,就好像是瞎了眼的主人。   中国人有这么多丑陋面,只有中国人才能改造中国人。但是外国人有义务帮助我们,不是经济帮助,而是文化帮助。因为中国船太大,人太多,沉下去之后,会把别人也拖下漩涡淹死。在座的美国朋友,请接受我们伸出的双手。最后一点,我的感想是:我们中国人口太多,仅只十亿张大的口,连喜马拉雅山都能吞进去,使我们想到,中国人的苦难是多方面的,必须每一个人都要觉醒。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好的鉴赏家,我们就能鉴赏自己,鉴赏朋友,鉴赏国家领导人物。这是中国人目前应该走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
个人分类: 文章收藏|2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外投稿有感
热度 36 lsj1980 2011-9-23 10:48
最近投出去的英文论文被拒了,但心情没有那么糟糕。因为第一是投的杂志档次较高,自己水平真没达到,二是论文的确有硬伤。关键是审稿人给的意见十分详尽(detailed)和具有说服力(persuasive),因此还小有感慨。 引发感慨的主要是读硕士时投中文期刊的经历。首先得交审稿费200块,然后3个月过去了,没有任何消息,发邮件不回,打电话催了几次才返回了意见,竟然只有几行字,虽也是拒稿,但通过字里行间就知道审稿人纯应付,根本没有读懂文章,随便找个理由打发了。博士期间,也替老版初审过一些中文,自己觉得不能那样没有责任心,一般看得比较仔细和认真,写的意见也比较多,无论接受还是拒稿。 问题是,自从看了老外给的审稿意见,才知道自己离认真还差得远呢。有个老外竟然查找文献,对我的论文一个观点进行辩论,并列举不同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俨然像又写了一篇论文似的,思维之严谨,态度之认真,令我肃然起敬。6号字体密密麻麻整整写了3页多,最后以potentially of great interest but is unacceptable in its present form 给拒了。 上半年投了一中文期刊,写得时间不长,不到1周,最后一个审稿人意见是接受,另一个要求小修发表。但我的英文写了足足3个月,其内容也比中文要丰富、严谨得多。即使这样仍不能达标,由此可见国内期刊的学术要求水平跟国外比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我一直觉得是我们的文化和科学思想有强烈冲突,中国人做事讲究圆滑,不要太较真,有说一认真你就输了,而这跟做学问的思维几乎完全是抵触的。不但审稿人不认真,投稿人的投机心态也很要命。我审过最变态的稿件,大概一学生写的,且不说我凭直觉就能感到他的数据是捏造的,他竟然在不同处理阶段的结果和讨论中反复复制前一段,稍微改改就变成下一个方面的论述,最让人晕倒的是,有2段干脆一个字没改,就换了标题!这家伙大概是写思想报告写多了吧,以前经常写些政治课的作业,遇到字数要求时,俺这么干过,不过政治作业可以通过,毕竟老师是闭着眼睛批的,投稿他以为也是这么个过程么? 师弟看到一老外在影响因子超过10的杂志上发了一文章,此老外竟然连续做了37年试验,反复论证,最终得到一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但几乎所有人都不能严格论证的结论。国内能有人反复连续做3年试验,我觉得就很难得了,我说的不夸张吧。
个人分类: 杂想|10245 次阅读|37 个评论
博士的出路
热度 2 wss333 2011-6-1 15:33
刚看到一个老师的博文, 关于博士的出路: 一种是如果觉得自己在某个领域有潜力,那就发奋努力,刻苦钻研,力争在攻博期间就冒出来,这样既不必担心就业问题,也为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生存状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来可以就势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不过想冒头是要有可显示的指标的,高档次杂志上的论文与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是最具说服力的指标。 另一种是如果觉得自己并无某个方面的潜力或者根本不喜欢从事某个领域的研究,是误入了歧途,那就别走得太远,适可而止的好,假如有什么更好的打算,不妨一边读书一边为将来做好准备。 —————————————————————————————————————————— 想到刚过来时,和师兄师姐吃饭,毕业后的他们的困惑。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搞研究的料。“如果我是那块料的话,那我早就该在博士期间发几篇高质量的文章啊,可我现在已经毕业了却什么都没有。研究现在之于我就是鸡肋”这是原话。是以为诫,你要吸取前人的教训。 既然选择了读博,就要发奋努力,刻苦钻研,拼命工作,力争在读博期间就冒出来。要在高档次杂志上多发表论文是一个硬性指标。奋斗吧,伙计。
个人分类: PhD|5726 次阅读|1 个评论
3.1 强化说服力(功能)
tengyi1960 2011-5-17 09:39
始终牢记目的性 —— 通往 B 点 说服就是从 A 点到 B , 要从对听众有什么好处( What ’ s IN It For You? )开始 说服:把听众从他们在你开始讲演时所持的立场( A 点)带到你的目标( B 点)上去。而这一动态的转移过程就是说服。 我们的目标就是 —— 从 A 点到 B 点 。 就是 从引领或管理( Lead or manage ) —— 有效管理 (Effective Management) 有效的进行内容管理和创造性的思维 考察一下把听众从 A 点带到 B 点上去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吧。 例如 : 说服性演讲目标 1 影响听众信念,促使听众行动 2 持有立场,设法使听众接受、支持 3 寻找理由、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A 点是听众的出发点,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在这个点上,听众: 缺少信息 —— 对你及业务知之甚少。 充满疑虑 —— 怀疑并准备质疑你所说的一切。 充满抵触 —— 处在一个与你目标对立的位置上,并想保持它。 要点:要达到 B 点,你必须使缺少信息的听众在你的讲演中开始“理解”;使充满疑虑的听众开始“信任”;使充满抵触的听众开始“行动”。 事实上,“理解”、“信任”、“行动” 并不是三个各不相关的目标。毕竟,你的听众只有首先“ 理解”你的故事并“相信”故事所转达的信息,才能以你所希望的方式“行动”。 你必须学会讲“故事”,讲对你有什么好处 … 方法: —— 以终为始( Starting with the Objects in Sight ) —— 为听众着想( Audience Advocacy ) —— 把注意力从性能( features )转移到好处( banefits )上来 —— 了解听众的需要 为了克服 MEGO 症 ( “五宗罪” ) 我们除了 把握 Less is more 原则 不断地问 WIIFY 即:把注意力从性能转移到好处上来 以终为始 并且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有效方式来推销自己的观点 同时必须 在讲演准备前充分 “了解听众的需要” 在讲演中不断赢得听众赞同,不断将听众带领到一个高潮,另一个高潮。 让他们欲罢不能。
个人分类: 我与图书馆|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演示文稿制作进阶
tengyi1960 2011-5-16 15:56
演示文稿制作进阶的任务形成是创新的新观点,提高说服力。 它与上面不同, 如果说上面讲 —— 人文精神 那么下面我们更加关注 —— 科学精神。 演示汇报 “ 四部曲 ” 包括: 情景分析 —— 结构设计 —— 撰写美化 —— 演示汇报 指整体工作中的时间安排流程。但并非是我们可以用于指导操作的最终指向(可控)目标。 因此,专业性的制作思路是: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指向目标:制作流程所指引的十大关键环节。 B 点目标性 —— 脑力激荡 —— 叙述结构 —— 罗马柱 —— 开场白 —— 文字 —— 图表 —— 链接 —— 个性化定制 —— 排练检查中所涉及的技巧和方法的训练。 我们的讲述秩序是: 3.0 十大关键步骤 3.1 强化说服力 3.2 提升创造性 3.3 内部结构 3.4 外部关联和集成
个人分类: 我与图书馆|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简单学》-2:说服力
seawan 2011-3-29 08:48
概念模式: Cialdini的6种武器: 1.互惠:如果某人感到他人给了自己某物,他就觉得有必要偿还某些有价值的东西。 2.承诺:哪怕是口头的(无心的)承诺,也会对发出承诺的人有“实施”的压力。 3.认同:从众心理。 4.好感:我们喜欢的人影响我们。 5.权威:人们倾向于服从权威。 6.稀缺:物以稀为贵。 步骤化模式: Kevin Hogan的10个步骤: 1.审视并控制语境 2.设定我想要的结果(最好是双赢) 3.移情:我的说服对象希望要什么? 4.消除抵触情绪(例如拿自己开玩笑) 5.解除对方可能后悔的担心 6.设计提议框架(例如:A:20%可能失败,B:80%可能失败,你选哪个?) 7.提出建议 8.提前扫除存在的障碍(而不是预先想好退路) 9.不断地询问,直到对方接受 10.事后确认(人们倾向于“立即后悔”。所以确认要在一天以后) 框架操作: 框架就是“信息点周边信息”,例如一幅画的框。 (例如,你直觉的认为,在一个小摊上卖的画,和在一个高档艺术中心卖的同一幅画,有不同的价值)
个人分类: 简单学|2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CCTV2财经的315晚会为何不说央视大火?
热度 5 冯用军 2011-3-15 23:11
在反应武汉房屋外墙安装保温板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多使用不能阻燃的剂素板,并多次强调使用这种剂素板的危害性,其中提到2次因使用剂素板导致的重大火灾事故: 上海高楼火灾事故 沈阳酒店的火灾事故 为什么不提央视裤衩大楼的火灾事故呢? 我想,这个更有说服力,因为火烧后的央视裤衩大楼,就是315晚会的大楼。
个人分类: 315质量研究院|221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欧阳河:提出重要的有说服力的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tangminqian 2011-3-15 13:38
欧阳河个人空间 http://hnoyh.blog.sohu.com/168133640.html 2011年3月1日和2日,我分别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我院做了讲座,题目是“加强教育研究,为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提供智力支持”。 在介绍了国家和湖南两个教育规划纲要、纲要对教育研究的定位和要求、中央和教育部领导对教育科研的最新指示之后,我向教育研究者提了一条具体建议,那就是要“提出重要的有说服力的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这条建议有四层意思:一是重要的。要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从全局出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为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重要的建议。二是有说服力的。对于研究而言,实证证据高于一切。尽量避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写”东西,而应当根据实验、调研、文献研究、实地研究等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建议。三是对提出的建议是经过了评估的。如政策选项的满意度、承受能力、可行性。只有这三条都符合要求,提出的政策建议选项才有价值。四是应该是政策建议,是为教育决策服务的。 提出这个问题,是根据2008-2009年我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调研和起草过程中,切身感受使然。在讨论和研究某项政策的时候,所谓的成果很多,但是往往缺乏基于事实的政策研究的成果。 一个研究者,有多种使命,但是,作为国家和省级教育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最核心,最重要的使命,应该是多研究和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其他的任务应该是第二位的。正如一个农民不种地,工人不做工,歌唱家不唱歌,画家不画画,官员不理政,别的干得再好,也是失职。 作为一个研究者,能否“提出重要的有说服力的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其实不完全是认识问题。最难做到的恐怕是在行政化、功利化、学术浮躁盛行的当下,能够静下心来,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恪守教育的使命和信仰,坚守学者的道义和良知。而作为一个科研单位,能否为教育决策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人提供条件和真心实意的支持。 在院内举行学术报告会,好像十来年还是第一次,许多同事希望教科院举行更多更好的学术报告会。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关于研究基础的悖论
热度 2 sulihong 2011-3-9 10:21
我是一个不爱轻易发表研究结果的人,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不成熟的东西发出去了,会有漏洞,若领先也不必急一时之短长,所以还不如放一放;二是你发表新观点了,在如今这现实道德环境下,难免有人与你去争(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真比你发现还早,但发表晚了;还有一种就是无耻之徒惯用伎俩,无中生有)。 各种基金申请要求必须有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几篇和专利等,但这要求是想当然的认识。如果你的研究真是创新性的,这方面的论文应当很少或者没有才对;即使是相关,也只表明你研究过,有经验,但你能否取得突破和创新,那只是可能性大一点,具体基金执行的研究新思路方法和过程基础才是决定性的。恰恰真正的创新大多是出其不意和带有偶然因素的,沿着已有的研究基础思路大多数情况是出不了创新性成果的。 各种基金评审对于研究基础是否应当只是作为参考,看轻一些;而把申请人的核心思路和方法过程作为重点考查内容。为了避免评审人看不到真实的工作水平,我认为附上自己的取得的部分试验数据可能比已发表的论文更有说服力。实际这些数据补充研究和总结分析后,发出去就会是一篇领先的论文。但是有些评审人要不是真心搞科学研究的,要不就是没有仔细看过申请书,往往对此视而不见,而一概说研究基础云云,这只能说明此人真不懂创新研究的规律。 科学研究还是图实为好,有了解我的朋友说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是世界一流的,但是不爱发表,比较吃亏。不过古人云吃亏是福,所以我就当自己增福了。
个人分类: 评论|11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再说乞讨儿童的解决办法
热度 1 cinderela 2011-2-12 01:46
在网上读了韩寒写的关于解决乞讨儿童的问题,觉得非常同意,还把很多自己没有想到的问题以及理由都一一列出了,很有说服力。特此转载,链接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17hzx.html 自己也写了,但写得简单,更多地是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能理性分析。虽然也谈了解决方法的问题,可过于简单,没有说服力,说到底,是没有用心写,惭愧中! 乞 (2011-02-11 07:03:59) 转载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12f1621dd28168d1d0b49a710d5e74ea'; var $r_quote_bligid='4701280b01017hzx';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 杂谈 我的车开在路上经常叮铃桄榔的响,朋友常问,是不是排气管松了?我说,不是,是钱在晃。我一般都在车里放很多一元硬币,在红绿灯口或者目的地停车的时候准备给那些乞讨者的。我对乞丐有着很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我知道他们很多都是假的,因为我出门一般比较晚,路上冷清,我看到过不止一次乞丐被人用车接走,另外一方面,不管真的假的,有些人真是看着可怜,所以,一般来说,只要遇上我都会给几枚硬币。但是到后来,我就完全麻木了,完全不是处于内心的怜悯,只是习惯。我国的乞丐都是出动出击的,儿童占了很大比例,有时候会跟你一路,尤其是你身边有姑娘的时候,你不给吧,显得你衣冠楚楚毫无爱心,你一给吧,瞬间小孩子都簇拥着你,这下你有再多零钱也不够了,你要是给大面额吧,又显得你作秀特别装逼,而且很多时候你明知道其实是助纣为虐。我就经常被簇拥,有一次我给了一张二十给一个小孩,说小朋友,你负责给你们七八个同伴分一分,我没零钱了。那小朋友看了我一下,嗖一声跑了,我瞬间就被剩下的小孩子爬满了,腿上都挂着一男一女,真体会到了儿女绕膝。不过通过乞讨者,我知道最近的确通货膨胀了,几年前给一块钱和现在给一块钱,得到回馈眼神的都不同了。 后来我也打听了,为什么这么多的小孩在乞讨。据说这是一门生意。所幸我看见的大多还是健全的孩子,最近微薄上看见说有人将小孩拐走以后弄残,专门用于乞讨,突然间想起几年前老是在街上卧在木板小车上的残疾儿童沿街乞讨,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看到网上有人提出,其实法律早已规定,禁止胁迫儿童乞讨。公安部也表示,看见有人胁迫儿童乞讨要报警,但问题是,我也算有丰富的被乞讨经验,但我还真没见过有人当场胁迫者儿童乞讨。所以,我觉得法律应该禁止任何儿童参与乞讨,不管他有没有收到胁迫或者是亲生父母生计所迫,凡有,儿童参与乞讨的一概违法。而且这不难实施,因为所有的乞讨地方都是人群聚集地或者交通繁忙路口,按理有着足够的警力。只要你立法,我相信人民群众有足够的觉悟和愤慨让这个国家没有一个儿童行乞。 但可能真正带着孩子乞讨的父母会认为,只要不是被拐卖或者胁迫的儿童,我带着自己的小孩要饭是我的权利,是种自由。诚然,我们也许没有出版的自由,结社的自由,游行的自由,但我们绝对享有行乞的自由,但那是对于成年人。自由也总不是绝对的,国家大型盛会时,政府形象工程前,你还是不能随意行乞的。其实这都是乞讨儿父母衡量了效益以后的决定,他们觉得两人打工加起来一两千,肯定没有带着小孩行乞的效益高。我认为他们的申张可以忽略不计,国家保障不力,但健全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行乞,由于他们的劣性,让政府有借口不立法或者修法,会导致别的父母孩子被拐卖。虽然有时候,有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在我国并不重要,很多人觉得我们的法律不健全,其实法律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不健全,该有的基本也大差不差,取决于谁要使用,有权势者要行事时,法律就是不健全的,你要侵犯到有权势者时,法律就是健全的。但无论如何,有,总比没有好。 其次,真的有不少人身有残疾,甚至孩子残疾,或者的确无路可走,必须乞讨,这就牵涉到社会保障和福利的问题了。否则你让那些人怎么办呢。低保根本不够活的,如果是农村户口,更没有保障。孩子国家不可能帮你养。人肯定还觉得,你乞讨我没有收你乞讨税和管理费已经很开恩了,怎么还要反过来给你钱养活你孩子呢?说句题外话,大家都知道,我们政府很有钱。很多人在嘲笑美国金融危机了,美国某州政府财政都是赤字,某州政府要破产了。但如果人家可以随意就开征一个税种,马路一拦随意收钱,房子随意拆平整出来的土地随意卖,人家政府肯定也不会破产。其实以上这些都不用,你只要让人家政府收一样的税然后给予中国人的福利,就可永葆任何政府不破产。所以,只有政府常常破产,人民才会不破产。很可惜,有些国人一看见别国政府破产了,就乐不可支,激动的摇醒自己积劳成疾但又不敢去医院看病的老婆,说,还是我们政府牛牛牛牛牛牛牛……住桥洞回声有点大,没办法。 最后,我们都希望禁止儿童行乞能最终被写进法律,能最终被严格执行,虽然孩子被拐卖,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去乞讨而是被卖给别家,但无论如何,总要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始。这么多人为了所谓的国策,为了给国家减轻负担,只生了一个孩子,如果政府还保护不了那一个孩子,那么就算你永不破产,你都无颜以对那些无言以对的顺民们。
2815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清楚而有说服力的方式讲述
icstu1 2009-11-24 11:00
用清楚而有说服力的方式讲述
个人分类: E 请教专家看法和学习的访谈|6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如何准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转)
lingfeng 2007-6-17 21:02
我也于今年在北医三院听了《柳叶刀》执行编辑关于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的演讲,听后感觉收获很大,但一直没有时间整理成文。最主要的收获就是:实验设计一定要科学严谨,要有说服力。事实上,国内的许多论文之所以质量差,就在于实验设计有问题。中医的研究尤其如此。看了这篇文章,总结起来,就是一要重要,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二要新颖,三要科学。包括实验设计和统计两方面。我想任何一个临床科研者都很有必要学好流行病学,统计学和科研设计,另外,也要熟悉常见论文发表的错误,这样才能在自己的研究中避免。在没有达到这些要求之前,最好不要开始研究,浪费时间也浪费资源! 如何准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总编辑Jeffrey M. Drazen博士2005年4月7日在京演讲报告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中国医学论坛报》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都是重要的医学信息的来源。 对于我和我的同事,《中国医学论坛报》总编辑照日格图而言,我们的任务是发 现最优秀的临床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对他们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 我认为临床医师对医学期刊工作的了解是很重要的。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 了解我们的工作,我想举最近在我们刊物发表的4篇论文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个 问题。 论文对疾病的诊断或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篇论文是2005年3月发表的,论文的题目是“在阿司匹林和纤维 蛋白溶解(溶纤)疗法的基础上加氯吡格雷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 人”。这项临床试验纳入了3491例心电图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安慰剂,一组接受氯吡格雷,75mg/d,同 时还接受纤溶药物和阿司匹林。病人接受治疗2~8天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这项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是梗死相关动脉闭塞、心梗复发或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 治疗30天时对氯吡格雷组和安慰剂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30天时,安慰剂组大约13%的病人达到复合终点,而氯吡 格雷组达到终点的病人数显著低于安慰剂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3(图1)。根据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溶纤药物的类型等对病人进行 分层后,亚组分析也显示氯吡格雷治疗有益。 我们为什么刊登这篇论文?因为这篇论文说明了在一种常见疾病(急性心 肌梗死)中,氯吡格雷治疗可以使梗死相关动脉闭塞、心梗复发或死亡这些事件 发生的危险减少。 论文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第二篇论文是由香港中文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的题目是“氯 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加艾美拉唑相比,防止溃疡复发出血的效果”。研究的设计是 非劣效性,即所研究的治疗方法不劣于原有的各种疗法。研究者对因服用小剂量 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进行胃镜筛查,如果 病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接受相应的治疗,所有病人都接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以促进溃疡愈合。治疗8周后再次进行胃镜检查,如果溃疡已经愈合,则可将病 人纳入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一组病人接受75 mg氯 吡格雷,一组接受80 mg阿司匹林加艾美拉唑20mg,每日2次。治疗持 续12个月,然后对两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组12个月期间溃疡复发出血的累积发生率为8. 6%,阿司匹林加艾美拉唑组为0.7%,P=0.001(图2)。 我们为什么刊登这篇论文?因为这篇论文说明,氯吡格雷用于不同的临床 情况,其效果可能不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需要进行急性溶纤治疗,短期使用 氯吡格雷,可以使冠状动脉闭塞、心梗复发或死亡这些事件发生的危险减少。但 如果把它用于长期预防心血管事件,则可能影响溃疡愈合。因此,临床医师在使 用药物的时候,应该权衡获益和风险。 论文阐明了疾病的生物学原理 第三篇论文与前两篇论文有明显不同,前两篇论文为阐明各自的问题都纳 入了数百、甚至数千例病人,而这篇论文只涉及一例病人。它的题目是“表皮生 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非小细胞肺癌对吉非替尼耐药”。 研究表明,EGFR对某些肿瘤的发生起一定作用。一些非小细胞肺癌病 人的EGFR发生delL747-S752位点缺失突变,使EGFR总是处 于被激活的状态。吉非替尼可以使被激活的EGFR处于非激活的状态,因而对 肿瘤有治疗作用。这是1例71岁的男性病人,他在2001年5月被诊断为非 小细胞肺癌,对其经支气管镜肿瘤活检标本进行分析,发现存在delL747 -S752位点缺失突变。病人接受卡铂、紫杉醇、吉西他滨治疗,2002年 3月发现治疗失败。化疗失败后立即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病情得到缓解。200 4年8月吉非替尼治疗也失败了,研究者怀疑病人的EGFR在原有突变以外又 发生了新的突变,所以进行了第2次活检。对活检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EGF R在原有突变以外确实发生了新的基因突变。对外显子20的扩增产物进行亚克 隆分析发现,这种新的突变是一个碱基对发生从胞嘧啶核苷(C)到胸腺嘧啶核 苷(T)的改变(图3)。这种突变使EGFR重新处于被激活状态。 作者为了进一步证实第二种突变导致病人对吉非替尼耐药,又进行了体外 试验。C到T碱基对改变,在蛋白水平就是EGFR酪氨酸激酶功能域790位 点的苏氨酸被蛋氨酸取代(T790M),研究者将构建的T790M突变片断 转染到COS-7细胞内,用不同浓度的吉非替尼(从0到2.0μM)处理转 染的细胞,然后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磷酸化EGF R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见图4。图4A显示发生T790M突变的EGFR对 吉非替尼耐药,图4B显示,另外一种EGFR抑制剂CL-387?785, 无论是对单纯的delL747-S752突变,还是对delL747-S7 52加T790M突变均有效。 我们为什么刊登这篇论文?这篇论文阐明了肺癌耐药的生物学原理。虽然 只有1例病人,但它为肺癌的新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文解决了临床上重大的有争议的问题 第4篇论文的题目是“在一项预防结直肠腺瘤的临床试验中,与塞来昔布 相关的心血管危险”。这项临床试验纳入了2035例结直肠腺瘤高危病人,病 人被随机分为3组,一组接受用安慰剂,一组接受200 mg塞来昔布,一组 接受400 mg塞来昔布。研究的目的是对200 mg塞来昔布、400mg 塞来昔布和安慰剂预防高危病人发生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 在万络预防腺瘤样息肉临床试验(APPROVe)中,接受罗非昔布的病人, 因心血管原因、心肌梗死或卒中所致死亡的发生率升高,以及默克公司主动将该 药从市场上撤出,促使这项有关塞来昔布类似临床试验的数据和安全性委员会, 决定组成一个独立的委员会,对这项试验的心血管安全性数据进行重新评估。结 果见图5。 纵坐标表示复合终点发生的概率,复合终点包括心血管原因所致死亡、急 性心肌梗死、卒中和心力衰竭。结果显示,每天接受400mg塞来昔布的病人 3.4%达到复合终点;每天接受200mg塞来昔布的病人2.3%达到复合 终点;安慰剂组只有1%的病人达到复合终点,P=0.01。作者的结论是: 使用塞来昔布与下列终点组成的复合终点发生危险升高相关:心血管原因所致死 亡、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和心力衰竭。这种危险升高与塞来昔布的使用剂量相关。 考虑到最近有人报道,COX-2抑制剂这类药物中的其他药物与心血管危害相 关,这些数据进一步证实,使用COX-2抑制剂可能使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 危险升高。 我们为什么刊登这篇论文?就是因为目前使用塞来昔布这种药物的病人很 多,很多国家的卫生管理部门都非常关注这个药物的安全性,因而它是一个非常 重要的问题。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严格的审稿流程 下面我要介绍一下我们怎样从大量的来稿当中选中要刊登的论文。200 4年我们共收到稿件12295篇,其中包括论著、读者来信、视点、医学影像、 文献综述、述评等。 首先,由我本人对所有投来的稿件进行审核。如果我认为一篇稿件不适合 在我们的杂志上刊登,就立即退给作者,建议改投其他杂志。这一过程大约要退 掉10%的稿件。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被退掉的稿件往往是那些少见病例的病例 报告,论文并没有揭示疾病的生物学原理,仅仅是病例比较特殊而已。如果我认 为稿件值得进一步考虑的话,就把这些稿件按专业分配给特约副总编辑。我们编 辑部有9位特约副总编辑,他们都是当地的医学专家,他们的专业领域分别是: 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胃肠病、围产医学、内分泌、门诊实践、卫生 政策和血管疾病。特约副总编辑阅读稿件之后,如果他认为论文有可能发表,就 把稿件交给同行专家审稿;如果他认为不可能刊出,就把稿件交给执行副总编辑。 执行副总编辑是编辑部的全日制工作人员,如果他也认同特约副总编辑的意见, 那么就退掉稿件,如果他有不同意见,就把稿件交给同行专家审阅。  我们要求审稿人在审稿期间对稿件的内容保密,如果没有得到编辑部的许 可,审稿人不能复印稿件,不能把稿件给别人看。审稿人不能跟作者本人或别人 讨论他们的审稿意见。如果审稿人和论文作者有个人的、专业上或经济上的利益 冲突,一定要立即打电话告诉编辑部。2004年我们共向审稿人发出了433 5份稿件。我们要求审稿人在2周内审完并将稿件发回编辑部。按时审回的占5 6%,逾期1周审回的占24%,逾期1周以上审回的稿件占15%。有3%的 稿件送审后再也没有返回,我们将这样的审稿人从审稿人名单里除掉,以后不再 找他审稿。 送审的稿件返回以后,论文最终是否发表,由我们的编辑决定,而不是由 审稿人决定。我们很重视审稿人的意见,但我们把他们的意见作为重要的参考, 而不是最终决定。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本人是内科医生,如果我管的病 人出现了外科情况,我要请外科医生来会诊,但外科医生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 他不能立即把病人拉到手术室给病人做手术。最终病人是否转到外科接受手术, 还要由主管医生,即我本人来做出决定。 稿件经过审稿人评审后最终能否刊登,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研究的内容必须是重要的。所谓重要是指,这项研究提出了重要的 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影响我们的临床实践,也就是对疾病的诊断或治疗产 生重大的影响;或者能加深我们对疾病的生物学原理的理解。前面提到的第四篇 论文,即关于COX-2抑制剂的论文,所述那项研究告诉我们,这种药物的治 疗具有相当的毒性,而我们以前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毒性。这种研究就属于 可能对临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 第二,研究要提供充足的有意义的信息。首先,论文的研究能补充我们现 有的资料,能够增添新的有用的信息;其次,研究的结论能够提供明确的方向, 例如,前面提到的第二篇论文,其结论就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氯吡格雷不应该用 于长期预防心血管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阿司匹林加艾美拉唑。最后,研 究的结论应得自研究本身的数据,不含有商业性或学术上的偏见。 第三,研究一定要有新颖性。所谓新颖性是指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或是 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法,或是解决了重大的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第三篇 论文,用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出现第二种突变后,作者发现使用另外一 种药物针对第二种突变进行治疗,结果仍然有效,这就是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法。 第四,研究要符合伦理学要求。首先研究要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其次是 使病人尽可能少地暴露于经受临床试验的危险当中。 审稿人在评审稿件时,我们要求他们对论文做出等级评定。分为A、B、 C、D、F和不清楚6个等级。其中A和B属于很好,C和D不算太好,F是很 差,还有一部分是不清楚,在我们退稿的论文中,对大约一半的稿件审稿人的评 定是很好,但我们并没有刊登。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大部分论文审稿人的评价 都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论文审稿人的评价不算太好。我们从来不因为一些小的 技术问题就决定退稿。有的审稿人对某篇论文兴趣不大,但如果我们从编辑的角 度考虑,对这篇论文很感兴趣,我们也会刊登。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严谨的编辑流程 送审的稿件返回以后,论文最终是否发表,一般由特约副总编辑决定。如 果特约副总编辑认为稿件可以刊登,他就把该稿件提交到特约副总编辑会议上讨 论批准。这种会议每周开一次(见图6)。对于特约副总编辑基本不考虑刊登的 稿件,把它放在日程上,但不对它进行更多的讨论。如果特约副总编辑建议刊登 他手中的稿件,但别人有不同意见的话,可能进行相当激烈的讨论。 我们在告诉作者最终决定之前,必须对稿件进行统计学审查。统计学审查 过程由专门的统计学专家进行,主要是审查论文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是否正确。在 这个过程中,大约有五分之一的稿件被退掉。许多稿件被退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的终点指标是“软指标”,或称为“软终点”。例如,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是因 心肌梗死而住院,或因肺炎而住院,无论是对于心肌梗死,还是对于肺炎,医生 决定病人是否住院的标准不一定是统一的。对同一例病人,一位医生认为应该住 院,另外一位医生可能认为不该住院,这样即使最终得出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但其结论仍不可靠。 稿件处理的最终结果是,在接受同行专家审稿之前,有35%的稿件被退 掉,同行审稿后有61%的稿件被退掉,还剩下4%。其中0.5%的稿件需要 做补充试验;3%左右是我们有兴趣的,就是说准备刊登,但还需要做大量的编 辑修改工作;只有大约0.5%的稿件几乎不经过太多修改就能发表(见图7)。 我们退稿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论文的质量,论文的科学性有 问题。因质量原因而退稿大约占所有退稿稿件的40%;第二是新颖性,研究的 科学性很好,但是类似的研究结果过去已经有人发表过了;第三就是专业性太强 的论文,质量很好,也很新颖,但是其内容属于很狭窄的专业范围,适合在专业 杂志上发表,不一定适合在综合性的医学杂志上发表,因这个原因而退稿也占3 0%。 稿件在刊登之前,要反复进行修改,稿件在编辑和作者之间要往返3次、 4次甚至5次。我想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例如,2003年,我本人处理一篇稿 件,这份稿件讲的是在早产儿当中用高频通气的方法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我给作者发e-mail,问她13个问题,作者当天下午就回答了12个,对 于剩下的1个问题,作者说还要查一下数据库,尽快给我答复,第2天那个问题 也得到了答复(我们对这样负责任的作者很满意)。另外一篇稿件描述由药厂主 办的一项研究。我给作者(用电子邮件)发信,2个星期都没有回音,后来我就 给他们打电话,接电话的人不是作者,他问:“你到底想要知道什么?”我想了 一下告诉对方说:“现在我已经知道我想要知道的一切了”。我们退掉了那篇稿。 2004年我们刊登稿件的总体情况(见图8)是:刊登论著213篇, 占投来的论著稿件的5%;读者来信982篇,占投来的读者来信的26%;文 献综述发表了83篇,占综述投稿的33%,文献综述很多都是编辑部的约稿, 但即便是约来的稿件也要经过我们严格的评审,如果不符合编辑部的要求最终也 不予刊登。 我们的编辑们通过严谨的工作给我们的读者提供高质量和内容清晰明了的 论文。论文高质量及其内容清晰明了使得论文的内容值得信赖,论文内容值得信 赖加上来源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最后形成读者对我们的信任,而信任就是读者对 我们的最高评价。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指过去两年当中,论文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这两年内发表论文的 总数。影响因子是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图9当中,红色的曲 线代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黄色的曲线是《柳叶刀》杂志,绿色的曲线是 《美国内科学年鉴》杂志,黑色的曲线是《美国医学会杂志》,蓝色的曲线是 《英国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比这些杂志高得多(见图 9)。在刊登论著的医学杂志中,《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最高,比 《自然》杂志、《科学》杂志都高。 临床试验论文发表须先登记注册 最后谈一下临床试验的登记注册问题。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做出决定, 所有的临床试验,如果要向这些杂志投稿,发表研究结果的话,必须先进行临床 试验注册登记。这个决定最初是由十几家杂志的主编讨论后提出的,现在参加这 个委员会的有三百多家杂志,其中包括不少专业杂志。他们联合发出要求,临床 试验从一开始就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注册。登记的方法 是在美国FDA的Clinical Trials.gov网站上免费登记, 登记的内容包括研究的题目、主办者、假设、设计、方法、关键性的日期、入选 病人的标准,研究课题的主要负责人。 我希望中国的医师设计和实施一些重要的临床试验。如果你们做出的临床 研究水平很高,可以把研究论文投给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 杂志》有可能发表这些论文,让全世界都知道你们的研究结果。 现场问答 听众:我们看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每期都有“病例讨论(case records)”栏目,我们医院如有好的病例,能不能向您那里投稿? Drazen教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病例讨论”刊出频率为每 周一次,这个栏目一般都由麻省总医院提供,不考虑接受投稿。但有一个“解决 临床难题(clinical problemsolving,刊出频率为每 月一次)”栏目可以接受投稿,但需要遵从本刊特定的写作格式(注:具体格式 可参见本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专版”相关内容),这类稿件的刊出率约为1 0%。 听众:如果发现或发明了一个新的诊断方法,在尚未来得及进行临床试验 前将其写成稿件投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否可以考虑予以发表? Drazen教授:这需要根据该诊断方法的价值来决定,如果该诊断项 目为某一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且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之,则可考 虑予以发表。 听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文章的发表周期有多长?贵刊的文章录用率 非常低,如果一篇文章在投稿后不予发表,那么作者大概多长时间可以获知退稿 信息? Drazen教授:文章的发表周期从数周至数年(最长为3年)不等, 在2003年SARS期间还曾有过24~48小时内刊出稿件(网上发表)的 先例。一般来说,从决定发表到正式刊登出来的时间间隔为12周。至于退稿时 间,则与我在演讲中讲到的稿件流程相关。如果在初审时就未通过,那么很快就 能通过互联网获知退稿信息(因为我们目前都通过互联网接受稿件);如果到了 送出去请同行专家审稿这一阶段,那么一般需要4周左右决定是否予以发表。 听众:您如何看待中药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西方的临床试验大多应用 单一品种的药物进行试验或作为对照,而中药由于含有多种成分,因此很难进行 类似于西药的临床试验,您对此作何感想,有何建议? Drazen教授:我本人对中药的了解很有限,但是我觉得中药的应用 价值是不容抹煞的,例如,我在查阅哮喘历史相关文献时发现,β2受体激动剂 被引入到西方治疗哮喘是在1908年,而中国人应用麻黄治疗哮喘已有数百年 的历史。 因此,我认为中药临床试验是很有必要且很有价值的。中药研究的关键是 解决方法学问题,即需要设计出能证明其疗效的并能被西方研究者所接受的比较 严格的方法,尤其是该方法要具有可重复性。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关于中药的让人 信服的临床试验设计和结果。 听众:同为国际著名医学期刊,Nat Med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有 什么不同? Drazen教授:在Nat Med每年刊登的文章中,约50%为动物 实验文章,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动物实验文章数量仅为每年一篇或者 根本没有。我想这也许足以说明这两个期刊的差异。我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非常欢迎临床试验方面的高质量的文章。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许多动物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其所使用的思考方 式往往是不能应用于人类的,例如研究者可以在猴子身上进行SARS冠状病毒 (SARS-CoV)研究,但同样的试验却不能直接在人身上进行。 听众:如果有机会订阅一份期刊的话,那么您推荐订阅哪一份,是《新英 格兰医学杂志》,还是Nat Med等其他期刊? Drazen教授:我本人此次中国之行,目的并不是为了促进《新英格 兰医学杂志》的发行,而是为了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其医学、科研 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网站已经向中国读者免费开放了很 长一段时间,因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只要在有互联网的地方,打开www.n ejm.org网页,就能享受到跟全额订阅完全一样的待遇。当然,为中国读 者提供的优惠政策以后可能会取消,但据我所知,NatMed就从未给中国读 者提供过类似优惠政策。 正如我在演讲中所说的一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作为期刊,其办刊方 针是识别出好的研究工作,并将其公之于众,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到作者以及作者 的工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也许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事业和 未来,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事业和未来的并不是《新英格兰 医学杂志》本身,而是他自己的工作。如果您的工作确实很好,那么它必然会提 高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改变您的事业和未来。
个人分类: 好文推荐|13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