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疏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防灾减灾利器——“避雷器”
热度 1 dfedhw 2016-7-3 14:13
在人类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会偶然地遭遇形形色色的事故及风险,如果能够从不同灾害现象的背后挖掘出其形成过程中的共性,并找到一般规律,再通过类比借鉴相对成熟的防治技术,必将对其它灾害的防控指导思路产生积极的影响。 防灾减灾的核心理念应当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技术,通过未雨绸缪以及应急响应,有望将灾害的破坏力从最大程度上进行化解和防范。 每一个行业在事故发生前都是一个相对独立且正常运行的系统:电能在电力系统中正常传输;河道系统中水流正常下泻;即便是在消防系统中,当火灾未发生之前,所有的建筑物及可燃物都可以被视作是在时间维度内正常运行的一个“系统”。一旦有事故诱因的“窜入”,将会不断“唤醒”系统中的致灾能量,并使其抗扰动能力削弱,安全水平逐渐降低,可能依次滑入警戒和紧急状态,直至系统崩溃。为此,当扰动“混入”系统中,当务之急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致灾能量实施有效“疏导、 释放 ” 和“隔离”,相应的技术和装置则可以看作是存在于人和扰动之间的一种追求效率的“连接器”。 分类 雷击 火灾 洪灾 危害表现形式 电磁能 热能 势能 起因 雷电流 初始火灾 洪峰 被保护对象 系统整体绝缘 建筑及可燃物 全线堤防 连接器 避雷器 - - 响应时间要求 毫秒级 分钟级 小时计 自动化程度 全自动 自动、手动 手动 当雷电入侵波进入到供电系统,首先受到威胁的是设备设施的整体绝缘,为了承受这样的过电压,提前像“加高”堤防一样普遍提高所有电力设备的绝缘程度是不现实的,而通过沿线装设避雷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人为地开了一个“口子”,使雷电流在毫秒级的时间范围内泄放入大地,反过来就保护了设备的整体绝缘,同时降低了对全线绝缘水平的设计要求。 在河道防洪体系中,无限地加高加固堤防,水涨堤高,总是没有穷尽,而堤防薄弱地区总是会先受其害,只有适时地启用分流措施,将“矛盾”从系统中分离出去,使主河道内水位永远不超标,避免出现不受控制的漫堤溃堤,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由此来保证干线堤防的绝对安全,对响应时间的要求亦可放宽到以小时计。 消防体系中,提高所有可燃物的耐火水平,依然是治标不治本,并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依葫芦画瓢,还是要借助高效的初期灭火技术,包括自动及手动方式,将随机发生的初始火灾尽快从系统中“移除”,响应时间以分钟计,以此确保整体建筑安全。 面对各种隐形存在的灾害风险,“避雷器”思路开启了一种积极主动 的 防御模式,因势利导,对各种灾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不同情形下对时间有着不同的要求,根据实际用途,技术装置的形式 也会 产生不同的变形,只要实际战术运用得当,将会使整个防灾减灾技术体系的功效产生质的飞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6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研教散记18
tangchangjie 2010-4-22 17:10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研教散记18(唐常杰) (此文原名 “赌石,琢玉和引导爱辩学生”,似有夸张之嫌,根据博友意见改为现在的比较严肃的名称) 今天的头条博文(杨延丽写,简称杨文) “这样的学生老师会不会喜欢 ”描述了一位有个性,好发表意见、好与老师辩论,处处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学生;并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老师会不会喜欢”。 跟帖评论中,有褒有贬,褒者曰“这是没有被中国教育摧残的坚强的花朵,应当给予合适的土壤让其自由的生长绽放”;贬者曰“他这个不能叫个性,只能叫没有共性——他本人缺乏一些公共道德的修养”。 两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笔者意见是:在概率或统计的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且听下面细细道来。 1.两个任务的比较 。设有下列两个任务: 任务A:把不爱发言,或人云亦云的人训练得敢于发言,训练到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在科学问题上); 任务B:把太爱发言,太爱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还不时有错命题的人训练得成熟一些、稳重一些、正确一些。 任务B要容易一些(年龄大一些、知识再多一些,就谦虚稳重了),任务A比较难(需锻炼勇气)。所以杨延丽描述的学生在统计意义上是可造材料。 2玉不琢不成器 。在珠宝古玩界中,“器”这个术语是很有分量的,玉不琢不成器;反过来,一块不是玉的麻石,无论怎样琢,也不会成器。珠宝江湖中有项风险投资活动称为"赌石"。一块毛石,外面看起麻麻点点,坑坑洼洼,偶尔有露出几点峥嵘;解开之后,或价值菲薄,或经过琢磨,价值连城。 这里,材质是内因,琢磨是外因,外因重要,内因更重要。每每发言,必欲惊人者,也许是志存高远,也许是志大才疏。杨文中描述的这位学生还需要甄别、需要琢磨,这是老师的任务。 3一个基本信念 。因为文中描述的这位学生的配套信息(基础,德,综合素质)不充分,下面的话,不针对这一具体学生,而针对其代表的学生集合,即喜欢发表意见,喜欢表现与众不同的学生集合。在概率的意义上,像"赌石"那样赌一把,赌其是块好材料,在统计意义上不会出大错。因为我们有个基本信念,天下好人多,年轻人可塑性大。相信对这样的年轻人,假以时日,加以引导,一般能够成才,其中优秀者能够成“器”。当然需要教育者的琢和磨。 4 褒义的“无中生有”和“兴风作浪”。 喜欢发言与众不同不是缺点,相信科学网的多数博主都喜欢表达与众不同的思想,特别在学术上;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无中生有”,什么是掀起潮流?掀起潮流就是“兴风作浪”(其逆命题不成立)。科学网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平台,博主们可在这里发言,比意见高明,比眼光长远,比辩才灵动,比文思敏捷。如果没有 这样一个平台, 有多少话就要寻找发表出路,和那位学生一样,也许到不很合适的场合或不很合适时间发表。 5导师不是堵师 。对上课爱发言,爱和老师辩论,甚至唱对台戏的学生,需要疏导,而不是堵截。 可否这样来引导,疏通言路,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课堂发言。 在我们的硕士生课程中,难度较大的课程会以教师报告讲课为主,但每学期至少有两三次课堂讨论,提供有6-9个学生发言机会,博士生在课程中的发言机会就很多了。 学生发言,老师点评;要求学生自己做PPT,或者修改老师的PPT,含“三个一”,即 一个主题、一个见解,一个PPT。一般讲一个课时,鼓励讲与众不同、与教材不同,与权威不同的见解。 6学然后知不足 。 与众不同的观点有时是真知灼见,有时候是少知少见;一位本科生说,大一时比较狂,到大四时,知道该学未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反而谦虚了,真的是“学,然后知不足”。 一位 学生在准备PPT并做报告后,感慨道:真是“小曲好唱,唱好了它也难”,才知道讲一小时的PPT,至少要准备8--16小时,才知道老师讲课是多么的不容易。过去总觉得老师讲的不过瘾,自己讲起来,才知道要把课程讲“过瘾”,还需要勇气。 学生做过报告后,不是更狂了,而是更尊重老师了。 通常我们会在开学时给出的课程PPT中,公开征集发言同学,而且根据报告情况,在总成绩中加分,最多可加5分,这是个不小的诱惑,也是同学的努力所值;喜好表现的同学宁愿在这里表现与众不同,或在提出有思想深度的问题来表现与众不同,较少在课堂上抬杠横扳。 7 毛石或可成大器 在课堂讨论时,做报告的学生常请同学拍摄照片,寄给父母,父母为他们自豪;寄给朋友,朋友为他们高兴;这说明,学生们非常在意、非常珍惜上讲台的机会,这些机会给了他们成长的空间;若干年后,毛石或可成大器,这些照片会成为令他们“多少次回回头”的美好回忆。 相关博文(教学与学生论文 系列)   A型与Z型:毕业论文正灌浆, 学生表现几风格   本科毕业论文----学术新兵的初次立正稍息 研究生阅读大餐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防止有意的抄袭,避免无意的雷同 我用全英语方式讲过课(图文)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   善对论文评审意见的宽严与长短   计算机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记忆观   路与人,以及科研选题----节日感怀(图文) 短学期:小曲好唱,唱好了那也难 ----兼议用QQ答疑 醒事”就在一瞬间 --- 一个真实的故事 计算机科学, 大一学生怎样来爱你 (文PPT)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220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校园如常静悄悄
陈龙珠 2009-6-6 09:53
端午节假后,加上调课的周日到昨天,六天中除武汉大学校园偶发 涉枪劫持人质事件 外,全国高校都在平静如常地度过。 周日那天上午,因为身体有点不适,我便没有骑自行车而是叫了辆出租车去办公室上班(虽然住处紧邻校园西侧,但离位于校园东区办公楼约3km)。当车到校园北侧东端的校门时,门卫就是不肯象往常那样地放行,即使我出示了教授工作证。在我再三追问啥原因突然禁止出租车进入校区,门卫说是接上级通知即日起到6月5日前谨防纪念xxxx。听到这话,我便无意再难为门卫了,便请出租车司机将车开到离我办公楼近些的东大门:在那也是禁止出租车进校。 走进校园后,我看见其他非出租车仍可以象往常一样的进出,办公楼前也已停放了同事上班开来的许多私家车。这种场景使我感到惊讶和气愤:一个好端端的校园学习和工作环境,会被这样一些看似负责其实是很不负责的人糟蹋掉的。 到办公室后,我还是多管闲事地给学校党委办公室去了个电话:在无任何不平静迹象、事前无通知和其他车辆可以照常进出的情况下,从今天到6月5日禁止即使是出示证件的出租车进入校园是欠妥的,门卫解释理由这是防止纪念xxxx更是荒唐,觉得学校有关部门应该立即予以纠正。 那天到下午我再出校门时,回头看到了一辆出租车已经可以驶入校门。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