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子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严慈相济
热度 1 等离子体科学 2012-3-31 11:58
看到 鲍老师讨论父爱的文章 ,想起一位前辈学者的名字:严济慈。 不知 这位老先生的名字是何人所起。确实是个很有哲理的名字。 国人称他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多少有点“外道”——注重表观;但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家慈”,关注的是内涵。所谓“严父慈母”,即源于此。即使贵为天子,供养母亲的地方,也是叫做“慈宁宫”的。 所以养育儿女,也无外乎“严慈相济”。 “严慈相济”与“刚柔相济”、有类同,有不同。过严则失于刚,过慈则失于柔。其中程度,只能自己把握。 先严在日,对笔者“不任事、不进取”,常有“恨铁不成钢”之叹。所以起名时加一个“钢”字?也未可知。但“叹”只归叹,除严格要求笔者认真 做事 、清白做人,进一步的期许,也就是说说。晚年谈起,亦不无感叹:功名利禄,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一生平淡但求无悔,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功的人生! 为人父母,若能见及于此,便是儿女之福。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41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微博】父母孝顺,子女一般也会孝顺
热度 8 cutefay 2012-1-30 12:34
春节回家,通过一些经历见闻体会到:父母孝顺长辈的话,他们的子女一般也会孝顺他们。而父母不怎么孝顺的家庭,子女往往也不是很孝顺父母。当然,这是一般情况,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果一对夫妇有很多个子女的话,子女中往往也有孝顺和不孝顺的。不管怎么说,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子女最好的老师。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3409 次阅读|19 个评论
救老子还是儿子?
热度 3 陈龙珠 2011-11-24 08:45
人过中年,与同龄人聊天,听到不幸消息的概率逐渐增多。 近日与熟人闲聊后,沉思于一种现象和一个问题。 都是血肉之情,但人们对自己的儿女,比对自己的父母,在平时出自内心深处的关切尤其是同时应急处置的态度方面,看似潜意识地会有较大的差别。 本博疑惑的是,假如一个人的儿子和老子同时被诊断身患癌症且家庭经济承受力只能救治一人时,不知道TA从心底里会想着要救谁?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3001 次阅读|5 个评论
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热度 4 cutefay 2011-9-12 22:00
以前我上大学的时候,父母总是舍不得给自己买东西,而为我花钱总是很舍得。那个时候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带我去买衣服,她总是怕我在学校穿得不好,还经常托人从家里稍一些好吃的东西给我,怕我吃的不好。我觉得父母为我这样做有些太奢侈了,他们应该多给自己买点东西,不要总是为我和弟弟着想。 后来我和弟弟工作了,能赚钱了,就总是想能够多为父母买点什么。在给父母买东西的时候发现,经常自己总是舍不得买的东西,而如果父母需要或者很喜欢,那么再贵也会很乐意给他们买。而父母呢,则总是怕我们多花钱,总是说这个不要那个不要的。但真的买回去了,他们又觉得很高兴。并且他们如果说不想要什么东西吧,自己还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这个时候我才体会到,为什么当时我上学的时候父母总是自己舍不得买东西而总是舍得给我和弟弟买东西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他们觉得能够让我们过得更好,他们即使再苦点心里也很乐意。而现在我和弟弟对父母的感情也是一样的,总希望他们过得更好,希望我们能够享受到的好东西,父母也能够享受,甚至比我们能够享受得更多。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3642 次阅读|4 个评论
儿子不让我看他的facebook
lennylv 2011-9-5 13:54
儿子已经成人,在美国读本科。偶然发现他开设了facebook账号。当然,也知道以前他发布过人人网、百度贴吧等社交言论,我没有特别关注。因为他现在一个人在国外,所以想去看看他的社交言论,所以正儿八经地请求他允许我加入。不想儿子回答:没有必要吧。并且认为,家长看子女的这些东西被评为“太变态”,知道了家长在看的话,他们发表的东西也就别扭了。我如雷贯耳,不能释怀。 本来只是想告知他,我想看他发布的东西而已;并且表态,如果他认为不适合,我就不去看他的东西了。没有想到弄巧成拙:我的“假客气”被他“真老实”地接受了。当然,我也只能准守我的诺言,不去看他的东西。但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我可以看其他所有人的发布,唯独不可以看自己儿子的? 这世道,看不明白。
2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择偶时聪明和漂亮哪一点更重要?
热度 41 baoyongli800 2011-4-8 09:40
朋友的儿子仪表堂堂、事业成功、家境殷实,如今已是而立之年,依然孑然一身,朋友托我给儿子介绍女朋友,并告知儿子的条件是人要漂亮,还得聪明,这可难坏我了,漂亮而又聪明的太稀有了,即使有也早在上研究生之前就名花有主了,鉴于此,我建议她侧重一个方面,这回轮到朋友为难了。 择偶时聪明和漂亮哪一点更重要?对于这个问题,相信90%以上的男性都会选择“漂亮”,而女性超过半数会选择“聪明”,当然现在很多女孩的择偶观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像男性这么恒定。因为男性对美女的孜孜以求,才会出现美女误国、美女害人的典故,古往今来因美女而翻船的人物还真是不少,包括现在的贪官有很多也是因美女而落马。 很多女性埋怨男性肤浅、好色,但据说这是由基因决定的,因为男性的生存本能认为,面孔充满吸引力的女性生育能力强,能够传宗接代(《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杂志)。问题的问题是以中国现在的生育制度,所谓“面孔充满吸引力的女性生育能力强”的说法已没有任何优势,因为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一对夫妇只允许生一个孩子。既然如此,择偶观是不是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呢?而事实证明,男性择偶观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可见“科学”上的解释也不完全靠得住。 同事在谈起大学时为什么没有找女朋友的原因就是班里有限的几个女生实在让人产生不了任何想法,同事就读的是较好的理工大学,能去那里的女生智商肯定是没的说。由此可见男性择偶时感官还是比较重要的,这也是大多数男性选择漂亮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二就是男人十分享受女人的崇拜,而聪明的女人是很难崇拜什么人的(如果不装的话)。老公的同事娶了一位中学毕业的漂亮老婆,对他很是崇拜,生活中也是照顾有加,以前他同事每天带饭,饭毕从不刷饭盒,带回去让妻子刷,如果哪一次他妻子看见他自己把饭盒刷了都会生气(这是他同事自己说的,不知是真是假)。更甚的一次是他同事喝醉了,被其他人送回家,同事喊:“小姐,倒茶!”,其妻赶紧过来照顾,同事嘟囔了一句:“怎么老是这个小姐呢?叫你们老板”,其妻居然没恼,依旧和颜悦色地端茶倒水。娶了这样的妻子,男人是何等的受用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男人喜欢柔弱温顺的,容易被自己掌控的女人,这样压力比较小,而不喜欢强势的女人,聪明的女人大多比较强势,柔弱温顺的比较少,这也是为什么剩女中大多是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的“三高”女性的原因。实验室的一个大龄女博士很多年没有找到合适的男友,其姨向其传授经验:“女孩子得示弱呀!”,她对此很是为难:“也不弱呀!怎么示弱呀?”。前年春节这个女孩结婚了,对方还是青年才俊呢! 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占了那不足10%的比例,这种一般都是有过经验教训的。我们初三时的班主任李老师就曾经发自肺腑的对我们班男生说:“男同学以后找对象的时候,女方长得啥样都不要紧,聪明就行啊!千万别学我”,原来李老师娶了一位漂亮但不聪明的妻子,生了三个小孩,智商都随了母亲,没有一个像李老师那么聪明的,结果令李老师操透了心,不是痛彻心扉,他老人家也不至于对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说这些,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那个年龄,我们班男生女生都不互看一眼的,也不说话(以至于毕业后第一次聚会我竟然一个男同学都没认出来,被大家一阵狂扁,差点被唾沫淹着),说这些也太远了点儿。不过至今同学们对此倒还是记忆犹新。同学的儿子考上了复旦,她和儿子交代:“儿子,尽量到女生多的地方去上自习,你找的女朋友只要是复旦的,妈就相信她的智商,长啥样妈都同意”。看看,影响还真不小。 记得xx大学的Z教授也是这个观点,他也认为聪明比较重要,否则的话,前半辈子会为妻子操心,后半辈子会为了她生的孩子操心。他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因为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子女聪明与否关键在于母亲,据说决定智商的八对基因全部都是位于X 染色体上,母亲有两个X,而父亲只有一个X,也就是说,母亲跟父亲对于下一代智商的影响力(期望值)的比例是3:1。当然智商也受到环境、营养、教育等后天因素的影响。但据科学家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就遗传而言,妈妈聪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尤其是男孩子,其智商完全来自于母亲的那个X染色体。比较被认同的观点是母亲X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孩子大脑皮质的发育程度,而父亲的基因则更多地对塑造后代的情感和性格类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可见,传统上推崇的“郎才女貌”的婚姻模式其实并不科学。基于中国现在的人口政策,面对仅有的一个孩子,如果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聪明出众,明智的男士就应该在择偶观念上,更注重女方的才智,而非女性的容貌。要知道一位聪明智慧的夫人,才有可能让你拥有高智商的子女。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漂亮贬值的速度太快,基本与漂亮程度成正比,这一点在同学聚会时会有很深的体会。 当然,可能有的人会说:婚姻也不仅仅是为了下一代呀!说的没错,所以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只是针对那些想要后代,也比较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同胞而言的,不具有普遍性,那些后代发生较大变异的自然也不在讨论之列。
个人分类: 二人世界|24633 次阅读|110 个评论
父母和儿女
热度 8 wangdh 2011-2-11 12:44
父母和儿女
父母和儿女 我在文章: 科学人做科学 事 中一段话:朋友就是朋友,父母就是父母,同事就是同事,师生就是师生,这些关系很简单,但处理起来很复杂。敌人和朋友,也是一样。我们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美帝国主义都是反动派,国民党也是反动派,亚非拉是我们的朋友。敌人和朋友的内涵和地位在转化,生身父母不会随便换的,认不认是你的事,但你肯定换不了。血脉,无法更改,生物学告诉你的。杰克逊再换几层皮,也不是白人。谁都别怨,怨父母更是无理。没有父母,哪有你? 有博友对最后一句话有不同看法: 匿名 2011-2-10 13:19 【谁都别怨,怨父母更是无理。没有父母,哪有你?】这一提法貌似不对。孩子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父母的决定,父母理应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养育和教育环境。如果父母不尽责,孩子当然有权埋怨父母。怎能简单的一句 “ 没有父母,哪有你? ” 把父母的责任推的干干净净? 我的回复 (2011-2-11 00:47) : 角度不同,答案不同。 作为父母:有责任抚育子女。 作为儿女:有责任感恩父母。 养儿女方知父母恩,是一种感悟。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父母的事情,所以才有了父母和儿女的地位和关系。 从生物学上说,繁育后代、家族延续是“人种”的职责,是种族延续的唯一途径。由于人口问题造成的社会问题,是人类“种内”的事情,为了维持人类种群的持续,局部地区控制生育也是合理的。我们都清楚地球上资源没有了,后果会如何;环境恶化了,后果会如何。人类共有一个地球的概念,大家不会有意见。 从社会学上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很复杂,有养育、教育、文化传统传承等等方面,有感情,有义务,有血脉,说不清道不明。父母有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子女有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母有责任给子女提供生活和教育条件,不能养尔不教;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有传承家族文化的责任。父母对儿女,是责任。子女对父母即是责任,也是感恩。至于谁欠谁,谁该感谢谁,更是一本无法用数字量化的帐目。孩子给家庭带来快乐,带来幸福感,带来成就感,带来歌声,带来笑声,带来财富,值得父母自豪,值得父母感谢。父母含辛茹苦,日夜操劳,任劳任怨,把所有的爱融进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一个眼神、一口饭、一句问候、一个安抚,那都是无价的爱。作为子女,感恩是应该的,感谢是应该的。不能由于自己功成名就,高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一旦生活落魄,就抱怨父母的无能和不负责任。 我们都知道一句古语:养儿女方知父母恩。这真的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当过儿女,有做了父母后,感受不同。我们只遗传了父母各自一半的基因,需求和性格等很多方面,不可能完全相同;每一代人成长的环境不同,营养和教育环境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自然后天的发育也不同。这么多的不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和分歧,是很正常的。母性是天性,有儿性吗?(血缘、关系、感情)亲不亲,是不是娘,不是由是否有奶决定的。否认和违背这个,老百姓叫伤天理。 稍微远一点,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不也是很多方面相类似吗?责任和义务,感谢与理解,真的很重要的。有时候我们还是需要花点时间,稍微感悟一下。哪些是责任?哪些是义务?哪些该感谢,哪些该理解? 关系,不重要,就是由于它太重要。 关系,很重要,就是由于它不重要。 日常生活必须的内容,怎么能排出重要不重要呢? 但决定日常生活的因素,怎么会不重要呢? 有些关系,很重要。 有些关系,真的不重要。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5612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辅导儿子学习的方法
热度 8 chrujun 2011-1-31 10:08
对儿子教育要“亲自抓、抓反复、反复抓。” 这是我在张兄(张春知)的帮助下得出的九字真经。 刚回长沙,发现儿子在他的书房不学习,只好把他叫到我的身边,让他在我眼皮底下学习。这样做后,学习效果好了很多。 我不喜欢让儿子去做作业,更愿意自己设计一些任务来让他完成。 先让儿子背诵课文,要求每天背一课。 课文背多了,应该对语文能力提高有好处。对于白话文,我要求他能够背出主要意思就行,不要求所背的每一个词和课本一样。对于古文,要求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并解释每句话的意思。 再次是让他默写古文,不能写错。一个错字要重新默写20遍。 之后,我会让他写几篇作文。题材不限,让他随便写。 对于英语,我计划让他能够默写全部英文生词,会读课文。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3780 次阅读|30 个评论
关爱生命,珍惜身体(外一篇:多陪陪父母老人家)
热度 3 taol 2011-1-28 23:16
今天,在网络上从同学那里得知一则噩耗:高中的一位同学在香港去世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顷刻间觉得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短暂……得知这个消息的同学第一反应都是太突然了。是啊,太突然了,惊。第一次有这种感觉,因为身边的人走了,很突然,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这么走了…… 之前自己一直也不怎么喜欢锻炼身体,虽然以前也踢踢球什么的,感觉自己很年轻,身体很好,即使“不怎么好”也没有大问题,父母平时唠叨要锻炼身体,少熬夜,注意眼睛等等,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的放在心上……但是今天的这则不幸的消息着实有些刺激了我,身体很重要。想起了那句俗话“黄泉路上无老少”,现在真有点放在心上了。 再想想这些年科研人员英年早逝的例子,透支身体——“革命本钱”绝对不是什么好习惯。又想起老爸经常对我说的那句“没有好身体,什么都干不了。”确实是真理。 千万别让“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关爱生命,珍惜身体;扎扎实实地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科研五十年。 —————————分割线———————————————— 多多关注父母的身体和心情,有机会了一定要多陪陪父母。 自己的身体重要,父母的身体一样重要。小时候总是觉得父母很唠叨,想脱离他们的束缚,上大学之后确实实现了这小时候的“愿望”。现在读研了、以后工作了,在家呆着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现在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如年轻时候那么好了,可以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自己能多陪陪他们就多陪陪他们。想想父母就是普普通通的两个工人,他们一辈子所做的事情就是抚养我长大,供我读书,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或者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什么的……现在我长大了,独立了,他们每年就是寒暑假盼着我回家见见我。我不敢去计算我这辈子还能有多少时间和父母在一切,因为那是一道残忍的算术题。 这两年能才体会出古人的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样的滋味,领悟的晚了些总比不领悟好。趁着父母身体还算硬朗、牙口还算可以、精神头还算足,多陪陪他们,尽力孝敬二老,也是做子女的本分。 别让父母的期待成永远的等待……
个人分类: 生活|4169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不想成为英雄
热度 2 baoyongli800 2010-12-20 08:37
昨天收到朋友寄来的PPT,主题是我不想成为英雄,里面讲述的是一个成绩中等,但却 阳光、自信、有爱心、乐于助人 的小女孩的故事。她的父母曾经因为女儿平平的成绩使其失去了在同事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而苦恼;也曾经因为看到电视上的天才儿童而羡慕不已;也曾经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而提高女儿的成绩,结果终因女儿的健康问题而不得不终止了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直到有一天,女儿被班级同学评为他们心目中最欣赏的人,妈妈为她骄傲不已:你快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说:老师曾说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看过之后颇有感触,我觉得所有对子女寄予厚望的父母都应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做法是否得当。我们应该如何做父母?我们究竟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应该提倡的?我记得心理系的陈老师曾经有一个观点:做父母应该有一个资格认证,只有考核合格的人才有资格生育子女,否则的话问题孩子将会越来越多。 一直以来,在大多数父母的心目中都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自己的附属品,是自己实现理想的工具,自己可以随意操纵、支配他们。其实孩子并不是一个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于父母之外的个体,谁也没有权利在别人身上再活一回,即便是父母。正如 纪伯伦在一首诗里面写的: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可是我们大多数的父母又是怎么做的呢?记得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送儿子上学我们都坐一个固定的出租车,出租车司机说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让儿子好好学习,将来出国,为此他的妻子从孩子小学开始,每天放学后都带着他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从未好好休息过,上了中学依然如此。他儿子怕极了他的母亲,又一次在全校考了第七名(他们学校前三百名的学生都可以进入长春市一类重点高中),回来都不敢告诉家长,结果还是被他妈妈知道了,被踹了两脚。我真的很为那个男孩担心,不知道现在的他是否依然在背负着父辈的希望艰难前行 记得以前一个朋友也是这样的观点,她说她这辈子就这样了,她现在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女儿,让她长大后出人头地,我当时问她:你现在才三十多岁,有理想为什么不自己去实现它呢?干吗让女儿去实现?如果你的女儿到 了 你这个年龄也是这么想,如此循环往复,那你的理想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她告诉我,其实看着她每天那么苛刻地对待女儿,老公早已提出反对意见,已经晚上不爱早回家了,说不想听到她大声呵斥孩子的声音。现在的她已经不再强迫孩子学这学那了,自己在事业上也小有成就,在同事中业务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 以现在的教育体制, 成绩好固然重要,可以让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不是认真学了就一定能拿到第一名,因为第一名只有一个。 况且,如果因为一味地抓成绩,而忽略了心理上的疏导,又怎是一个得不偿失所能解释得清的。 现在的孩子已经够累了,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孩子逼得无路可走,用出走或自杀来进行无声的对抗?当孩子健康的时候,我们总是要求这要求那,希望他什么都好,而一旦孩子的身体或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你就会明白,其实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想不想成为英雄都是他自己的事, 父母 没有干涉的权利,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 在关键的时候不要让他偏离了轨道 。 要孩子考第一,将来出人头地,当官、发财?还是要孩子首先成为一个淳朴善良、乐观向上、懂得爱和珍惜,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与和谐的人?哪一个更为重要?这是每一对父母所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个人分类: 亲子乐园|7001 次阅读|6 个评论
如何鉴别教师是否合格?
wangxh 2010-12-12 21:26
周日比较闲暇,与研究生们围坐闲话,一边吃青(绿)萝卜一边喝茶(据说这是防治感冒的良方)。 一位研究生问:你们说,什么样的教师是合格的教师? 俺窃认为该生要夸夸俺喽,心里窃喜只是不作声。 结果俺自作多情了,人家根本不是在俺身上,就是想与大家讨论问题。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不停口,有人从学识水平,有人从业务水平,有人从授课感染力和艺术性,还有人从科研等方面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俺在一旁只是听,仍然不作声响。觉得大家说的都在理,像瞎子摸象一样,如果综合起来应该是很全面的评判标准。 吵吵嚷嚷之后,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他们的老师俺喽,俺怎么也不能与他们的观点一致呀,于是发表了如下创新观点: 学生评判老师的确不是很容易,你们虽然说得都不错,但短时间能够拿准做出准确的判断吗?也基本上是你们说的一个侧面而已。我有一个观点,不一定很准确,但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就是看这位老师自己的孩子成长得如何。如果一位教师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培养成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那么无论他在某些方面多么优秀,作为教师肯定难以胜任,而且有可能误人子弟!当然不是百分百都这样,只是反映一定的情况而已。 有人露出些许不解之意...... 俺继续道:如果不太容易理解,再举一例。比如医生,其医术高低就看看他/她家人与亲属,除非比较特殊的病或重病,一般医生应该有办法的。一个医生不一定都能治愈家人和亲属的所有病,但是正常的防范与保健还是应该的,如果这点都不能做到,你敢信任他/她给你治病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不光要会科研更要会孝顺
pissor 2010-7-3 12:59
结婚那天,妈问我:坐在角落里象两个要饭模样的人是谁? 我看过去的时候,有个老头正盯着我,旁边还有个老太太,发现我看着他们时赶忙低下头。我不认识他们但也不象要饭的,衣服是新的连折印都看得出来。妈说象要饭的是他们佝偻着身子,老太的身边倚了根拐杖的缘故。 妈说天池是孤儿,那边没亲戚来,如果不认识就轰他们走吧。现在要饭的坏着呢,喜欢等在酒店门口,见哪家办喜事就装作亲戚来吃黑酒。 我说不会,叫来天池问一下吧?天池慌里慌张把我的手捧花都掉地上了,最后吱吱唔唔地说是他们家堂叔和堂婶。我瞪了妈妈一眼:差点把亲戚赶走。 妈说天池你不是孤儿吗?哪来的亲戚呢? 天池怕妈,低头说是他家远房的亲戚,好长时间不来往了。但结婚是大事,家里一个亲戚没来心里觉着是个憾事,所以 我靠着天池的肩埋怨他有亲戚来也不早说,应该把他们调一桌,既然是亲戚就不能坐在备用桌上。天池拦着说就让他们坐那吧,坐别桌他们吃着也不自在。 直到开席那桌上也就坐了堂叔和堂婶。敬谢席酒经过那桌,天池犹豫了一下拉着我从他们身边擦了过去。回头看到他们的头埋的很低,想了想我把天池给拽了回去:堂叔、堂婶,我们给你俩敬酒了! 两人抬起头有点不相信的盯着我。二老的头发都是花白的,看上去很老应该有七八十岁的样子,堂婶的眼睛很空洞,脸虽对着我但眼神闪忽不定。我拿手不确定的在她眼前晃了晃,没反应。原来堂婶是个瞎子。 堂、堂叔、堂婶,这是俺媳妇小洁,俺们现在给你们敬酒呢!天池在用乡音提醒他们。 哦、哦。堂叔歪歪斜斜地站了起来,左手扶着堂婶的肩右手颤微微地端起酒杯,手指背上都是黄黄的茧,厚厚的指夹逢里留着黑黑的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让他们过早地累弯了腰。我惊讶地发现,堂叔的右腿是空的。堂婶是瞎子,堂叔是瘸子,怎样的一对夫妻啊?别站了,你们坐下吧。我走过去扶住他们。堂叔又摇晃着坐下了,无缘由的堂婶眼里忽然就叭嗒叭嗒直掉泪,看到堂叔无言地拍着她的背。本想劝他们两句,但天池拉着我离开了。 我跟天池说,等他们回家的时候给他们一点钱吧,太可怜了。两人都是残疾,这日子根本想不通怎么过。天池点点头没说话,紧紧拥着我。 第一年的除夕,天池说胃疼没吃下晚饭回房睡觉去了。我让妈妈熬点大米粥也跟着进了房。天池躺在床上,眼里还憋着泪。 我说天池不带这样的,第一年的除夕就不跟我们一块吃晚饭,还跑房里这样。好象我们家亏待你似的,一过节你就胃疼,哪有这样的事情?其实我知道你不是胃疼,说吧什么事? 天池闷了半天说对不起,他只是想起堂叔和堂婶还有他死去的爹娘。他怕在桌上***不住,惹爸妈不高兴才推说胃疼。 我搂着他说:真是个傻孩子,想他们我们过完年看他们去就成了,再说我也想知道他俩是怎么过日子的。 天池说算了,那条山路特别难走。你会累着的,等以后路通了我们生了小孩再带你去那看他们吧。 我心里想说:等我们生小孩的时候他们还不一定在呢!但没敢讲出来,嘴上说给他们再寄些钱物吧! 第二年的中秋期间我正巧在外出差,中秋节那天又回不了家。我特别想天池和爸妈,我就跟天池煲电话粥。 我问天池想我想得睡不着怎么办?天池说就上网或者看电视,再不行就睡那睁着眼睛狠狠得想。 那晚,我们直到把手机聊得发烫没电为止。 躺在宾馆的床上,看着窗外圆圆的月亮,我怎么也睡不着。睁着眼睛流着泪想天池、想爸爸、想妈妈。想到天池估计也没睡着,说不定正在网上神游。翻身我也打开电脑,重新申请了一QQ号名叫读你想捉弄一下天池。查了一下,天池果然在,我主动加了他,他接受了。 我问他:这样一个万家团圆的好日子,你为什么还在网上闲逛呢? 他说:因为我老婆在外出差,想她睡不着觉所以就上网看看。 我挺满意这句话,接着又打出:老婆不在家,可以找个情人代替,比如说网上,聊以****一下。 半天他才敲出一行:如果你想找情人的话,对不起,我不是你找的人,再见。 对不起,我不是那个意思,你别生气。叭叭叭,我赶紧发过去。 过了一会他问我:你怎么也在网上闲逛呢? 我说:我在外打工,现在想爸爸和妈妈。刚刚和男朋友通完电话还是睡不着,就上网了。 我也想我爹和娘,只是,亲在外,子欲养而不能。 亲在外,子欲养而不能。怎么讲?我把这句话又重复敲了过去。我有点莫明其妙,天池怎么说这样的话? 你叫读你,我今天就让你读一次吧。有些事情放在心里很久会得病,拿出来晒晒会舒服些,反正你我也不认识,你就当作听一个故事吧!于是,我意外地知道了天池一直隐藏在内心的事情。 30年前,我爹快五十了还没娶亲,因为他腿瘸加上家里又穷没有姑娘愿意嫁他。后来,庄上来了个要饭的老头还搀着个瞎眼的女人。老头病得很重,爹看他们可怜就让他们在自家歇息。没想到一住下那老头就没起来过,后来老头的女儿就是那瞎眼的女人嫁给了我爹。 第二年生下了我。 我家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可我从来没饿过一顿。爹和娘种不了田,没有收入就帮别人家剥玉米粒,一天剥下来十指全是血泡,第二天缠上布条再剥。为了我上学,家里养了三只鸡,两只鸡生蛋卖钱,留下一只生蛋我吃。娘说她在城里要饭时听说城里的娃上学都吃鸡蛋,咱家娃也吃,将来比城里的娃更聪明。但他们从来都不吃,有回我看见娘把蛋打进锅里后用嘴舔着蛋壳里剩下的蛋清,我搂着娘嚎啕大哭。说什么也不肯吃鸡蛋了,爹知道原委后气得要用棍子打娘。最后我妥协,前提就是我们三人一块吃。虽然他们同意了,但每次也就象征性的用牙齿碰一下。 庄上的人从来不叫我名字,都叫我是瘸瞎子家的。爹娘一听到有人这样叫我必定会跟那人拼命。娘看不见就会拿了砖块乱砸,嘴上还骂着:你们这些杀千刀的,我们瘸瞎,我娃好好的,就不许你们这样叫唤。将来你们一个都不如我娃。那年中考,瘸瞎子家的考了全县第一的喜讯让爹娘着实风光了一把。镇上替我们家出了所有的学杂费,送我上学的那天爹第一次出了山。上车的那会,我眼泪扑剌剌的直掉,爹一手拄着拐一手替我擦泪:进了城要好好学,以后就在城里找工作娶媳妇。别人问起你爹娘你就说你是孤儿,没爹娘,不然别人会看不起你。特别是娶不上媳妇,人家会嫌弃你。误了你娶媳妇,我都无脸去见老祖。 爹!我让爹别在说了,这是什么话,还没有用呢咋就不认爹娘呢?娘也说这是真话,要听。你不记得在学校里吗?只要说你是瘸瞎子家的,别人就会拿白眼挤兑你。刚开始连老师都不喜欢你。以后,你带了城里媳妇回家就说俺们是你的堂叔和堂婶。娘说完就在那抹泪。爹说,不要把媳妇带回家,一带回来******不住就会露馅的。然后往我怀里揣了十个熟 鸡蛋就拖着娘走了。 我的眼泪也扑剌剌地往下掉,残疾不是他们的错,那是老天对他们的不公。但他们却生了一个完美的天池给我。这个傻天池,这样的爹娘,无法再完美了。我很生气,他怎么就这么小看我呢? 那后来,你就告诉你媳妇他们是你堂叔和堂婶?我敲过去这句话。 本来我不信。媳妇找的是我又不是爹娘,为啥爹娘都不能认呢?不过我在外十年,爹娘一次都没去过我的学校。第一年工作,我想带他们进城玩玩,他们都不肯,说让人晓得我爹娘是残疾人会在我脸上抹黑,影响我娶媳妇。一辈子都在山里了不想出去了。娘还说她就是从城里来的,也没啥意思。后来,我谈了第一个女朋友,当我认为时机差不多的时候,就带她回了趟家。谁知到家后,她晚饭都没留下吃一顿就走了,我追出去她说,和这样的人过日子她一天都过不下去。还说我们家基因有问题,以后的小孩肯定也不会健康。我气得让她有多远滚多远。回到家,娘在那哭,爹也骂我。说我不听他们的话,非要断了咱家的香火不可。 后来,我遇上了第二个女朋友,就是现在我的老婆。我很爱她,做梦都怕失去她,她们家又很有钱,亲戚都是些上等人家,有了前车之鉴我很害怕只能不孝了。但是一到逢年过节我就想他们,心里堵得慌,难受。 那你从来就没有告诉过你老婆?也许她不计较这些呢? 我没说过,也不敢说。如果她同意了我想我岳母也不会同意的。我和她们住在一起,岳父在外是有脸面的人。如果爹娘来了不是在他们脸上抹黑吗?我也只能在出差学习的时候偷偷回去看上两眼。谢谢你听我说了这么多,现在我的心里舒服多了。 下了网,我依旧没有觉意。都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看看我们都做了什么?我理解天池的无奈,也了解他爹娘的苦衷。但他们不知道却将无辜的我陷入了无情无义的逆境之中。 天将放亮时,我敲开了部门经理的门,告诉他下面的事情请他全权处理,我有点非常重要的事情尽快要办,一切就拜托他了。然后简单收拾一下行李我就直奔火车站。还好,赶得上头班列车。 那条山路确实很难走。刚开始腿上还有点劲,后来脚上磨起了泡我就再也走不动了。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又晒得厉害,我只有喘气的份。背来的水差不多快喝完了,我也不知道下面还有多少路程要走。脱下鞋子挤了水泡,那一会疼得我都哭出声来,真想打个电话让天池来接我回家,最后还是***住了。从路边揪一把芦苇花垫在脚底,感觉脚上舒服多了。想到天池的爹娘此时还在家劳作着腿上忽的一下就来了劲,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当老村长把我领到天池家门口的时候,那一片烧得红红的晚霞正照在他们家门口的老枣树上。枣树下坐着堂叔,哦不、是天池的爹,爹比结婚时看到的老多了,手上剥着玉米,拐杖安静地倚在他那条残缺的腿上。娘跪在地上准备收晒好的玉米,手正一把一把地往里撸。这,宛如一幅画,而画中便是这世上最完美的爹娘。 我一步一步地往他们跟前走着,爹看到了我,手中的玉米掉在了地上,嘴巴张得老大,吃惊地问:你、你咋过来了? 娘在一旁摸索着问:他爹,谁来啦? 天、天池家的。 啊!在、在哪?娘惊慌失措地找着我的方向。 我弯腰放下行李,然后一把抓着她的手,对着他们,带着深深地痛、重重地跪了下去:爹!娘!我来接你们回家了! 爹干咳了两下,泪无声地从爬满皱纹的脸上流出。 俺就说,俺的娃没白养阿!娘把双手在自个身上来回的搓,然后把抱住我,一行行的泪水从她空洞的眼里热热地流进我的脖子里。 我带爹娘走的时候村里是放了鞭炮的。我又为爹娘风光了一次。 当天池打开门,看到一左一右站在我身边的爹和娘时吃惊不小,怔怔地愣在那,一语未发。 我说:天池,我是读你的人。我把咱爹娘接回来了。这么完美的爹娘,你怎么舍得把他们丢在山里? 谢谢! 天池泣不成声,紧紧的抱住我,像他娘一样把一行泪流进我的脖子里。 所有爱自己的父母的,所有孝顺的子女,爱自己的父母,善待父母。 有心孝敬就趁现在,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要知道父母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个人分类: 转载经典|2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件小事
weijia2009 2010-2-20 00:54
大年初二出差,飞洛杉矶。登机前看到一个美国妈妈带两个孩子旅行,她吩咐5-6岁大的儿子要管好自己的背包和拖包,然后拿着一只玩具猴给坐在推车里的小女儿认真地吩咐道,You are in charge of Mr. Monkey! 小孩点点头,郑重地接过了玩具。母子三人加行李有条不紊地往前行进,小女孩搂着Mr. Monkey乖极了,甚至在机舱里也没有吵闹。而坐在我左面隔着过道有个稍大一点的中国孩子就不一样了,整个行程一直唧唧歪歪地闹着,妈妈依着孩子一会抱着一会给吃的,同时大声地跟孩子用普通话进行教导,于是乎这一段机舱里的乘客一路在免费上中文课。我只能摇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听得懂这么多夹着成语和道理的话,她越大声讲道理孩子越闹腾。另外,公共场合说话应该小声一点,飞西海岸好几个小时,周围(包括我在内)的乘客想休息一下都不成。 当然让我无法入睡还有一个原因,我腰里被顶上了一只LV的女式提包。邻座的一位女同胞睡梦中不断调整睡姿,身体呈嫦娥奔月状,一只Gucci鞋踏在我的电脑包上。刚登机时跟这个一身名牌的从国内来的大一女生交流过几句,她在一个私立大学读商课,一年学费用她的话讲不算贵,4万吧。她说去洛杉矶旅游,我不客气地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又不是放假,你们读大一应该很忙的,哪来的时间旅游?她一时语塞,便别转头去睡觉了。 我们中国的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知书达礼,将来出人头地,所以在教育上殚精竭虑,恨不得孩子一生下来就接受最高级的知识和理论教育。这个大一女生的家庭不管多有钱,钱是怎么来的,她父母多半是认为为女儿做出了最好的安排,现在女儿一定正在大洋彼岸求学上进,走在成功之路上。其实教育可以是很简单的,美国很多的父母就很单纯,让孩子从小就负起责任来- to be in charge of他们自己。再看看座位上的那个小女孩,很安静地吃着东西,不时还抚摸一下她管辖下的玩具猴,俨然是个小领导。这不,人家正从座位上爬下来,步履蹒跚地往外走,妈妈要抱她,她拒绝了 - 看来领导要亲自上厕所去! 从机场往宾馆的路上,看到一件新奇的事。坐上了接待单位City of Hope给安排的Limo, 很宽敞和舒服,最主要的是很安静 - 没人在耳边上中文课了。但睡意朦胧之间,发觉路上交通有点异常。从窗外望出去,外面灯火辉煌、车流很大,我的轿车行进在快车道上,速度大概要高于右面两条慢车道一倍以上。让我奇怪的是旁边这么多慢行的车居然老老实实排着,没有一辆换进我的车道。恍惚之中像是回到了国内,我变成了两会代表或者高级公仆了但这是在美利坚,外面没有警车开道和维持秩序。司机告诉我,我们开的这条道叫Carpool lane,也就是说在这条道上开的所有车辆里面必须有两人以上。以前我听说过有这么个很理想化的举措,鼓励多人合用一辆车,为的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一个人一辆车的都只能开在慢车道上,以地上的双道黄线为界,整整20多分钟路程我没看到一个违规的。我很惊讶于这样的规则居然被老百姓执行得如此井然有序。司机告诉我违规越界是要重罚的(约350元)。我想可能不是个罚款的问题,这么晚谁也看不清,想要越界太容易了。事实是每个人都很把这个规则当回事,或者更准确地讲,每个人很把自己当回事!这也是一种负责啊,他们在 in charge of 自己的车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做事原则。而这,跟懂多少大道理上什么学无关!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054 次阅读|25 个评论
你计算过养育子女的投资回报率吗
baoyongli800 2010-1-9 12:59
你计算过养育子女的投资回报率吗?看到这个问题,可能好多人都会认为我的思维是不是出了问题,在中国问这样的问题简直就是倒行逆施呀! 之所以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是源于前几天和儿子聊天,他突然问我:“妈妈,你说培养一个孩子,如果将来这个孩子不是考入家里蹲大学的话(他的意思是能考上大学),是投入大,还是收益大?”,突然被他一问,我才意识到我从来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我想中国的大部分父 母也应该都不会想过类似的问题。联想到每一次儿子来和我说学校又要交什么钱的时候那种无所适从、低眉顺目的有趣表情:“从上了初中,就三天两头地交钱,真是滴!哎!我都不好意思了”,我不仅偷笑,作为90后的孩子能考虑到父母的付出还真是不容易,我着实为他而感到骄傲。 细想起来,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可以自食其力花费还真的不少,且不说从出生到幼儿园这一段时间的花费,单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择校费和学费以及大学的学费,没有20-30万也下不来吧,而且长春还只是一个消费水平中等偏低的城市,好多城市会比这高得多吧!可能好多人会问小学和初中不是义务教育吗?没错,但现在每家都是 一个孩子,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才会有“长江七号”中自己含辛茹苦拼命让儿子去读贵族学校的父亲,现实中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吧!大学毕业后还得找 工作,除了孩子本身的素质以外,父母的“人脉”和“资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也得花费10-20万吧!谁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呢!难怪好多人都 说,这个社会在子女的前途上哪是比子女呀,是比父母啊!如果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那又是一笔不菲的花费吧!毕业后还得买房子、结婚、生子等等,这些如果 没有父母强大的经济支持做后盾,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能理解杨元元苦苦挣扎后的放 弃,“蜗居”中小贝痛苦无奈的转身。 至 于回报,这是在投入时完全没有考虑的问题,或许在大多数父母看来,这完全就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需要回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吧!如果子女没有太大的出息,或许还可以留在身边,享受到一点天伦之乐,但是我敢说没有多少父母愿意这样;子女有出息了,大多会远离父母,甚至远渡重洋,而这恰恰是大多数父母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像刘若英在歌中所唱的那样:“ 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舍得 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 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不牵绊你飞向幸福的地方去 ” 。 中国的父母就是这样子一辈、父一辈进行着这种爱的传承。
个人分类: 亲子乐园|6935 次阅读|4 个评论
身教胜于言传
热度 1 chrujun 2009-11-26 12:48
一千句亮丽的话,比不上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教育学生,还是教育子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感化他们,行不言之教,可以起到长期、持久的效果。我从我爷爷杨万选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个人觉得可以在今后教育学生和子女中发挥重要作用。 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由于爷爷一天到晚都在劳动,很少和我说话,我对爷爷的去世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直到现在,我想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我才体会到爷爷的行不言之教的意义。 据我父亲讲,爷爷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在地主家当长工。 由于一天到晚专注于劳动,可以挑一百多斤担子跋山涉水一整天,并且特别节俭,深得地主喜欢,给了他不少工钱。爷爷靠挣的钱修了一栋大房子,娶了我奶奶,养 了三子五女。解放的时候,爷爷还不到50岁,却购置了大量田产。要是按照土地面积计算,爷爷该被划为地主。但由于所有土地都是爷爷一家人自己耕种,没有请 人帮忙,爷爷也就与剥削无关,因此只被划为富农。 我上小学的时候,爷爷快80岁了。我的印象是爷爷一年到头都在劳动,没看见他休息过。那个时候爷爷的劳动能力还可以,可以挑80多斤的担子上山下坡,比一个壮劳力差不了多少。 我记忆最深的是爷爷生命的最后一天。 那是1984年秋天,我刚上小学四年级。爷爷快要进80岁了,爸爸妈妈在为爷爷的生日酒做准备。一天早上,爷爷和爸爸去挖了我家新房的排水沟。我在家拉 磨,帮妈妈烧柴火做饭。30年前贵州思南农村吃早饭的时间大概是9点钟左右,吃完早饭后学生才去上学。爷爷坐在灶前长条凳上吃早饭的时候,饭碗突然掉在了 地上。 妈妈以为爷爷不小心,又帮爷爷盛了一碗米饭,但还是掉在了地上。杨世伦! 妈妈对爸爸喊到,我看爸爸恐怕不行了。 我没有听见爸爸和爷爷讲什么,估计爸爸一下子慌了,不知说什么好。正好我吃完饭了,该上学了。 于是我背上书包,准备去上学。爷爷,我去上学了。 我和爷爷告别。你要好好读书啊! 爷爷马上回应我。爷爷平时不对我上学讲什么话,估计他知道他时日不多了,对我提出一个唯一的要求。我那个时候不懂事,稀里糊涂就去上学了。 到下午三点钟左右,我在学校上第四节课。我们家一个邻居突然跑到学校喊我,让我马上回家,说我爷爷的病情严重。我马上请假,走了3公里路回到家里。 爷爷已经不能说话了,我一遍又一遍地喊爷爷,爷爷只是看着我。 当我们大家都在吃晚饭的时候,爷爷平静地离开了我们。 从我对爷爷有印象开始,我没有看见爷爷打针吃药。他对我的印象就是一天到晚都在劳动,从来没有发现他哪天在家休息过。 即使是爷爷去世的那天,他还劳动了半天。 你要好好读书啊!,是爷爷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对我提的一个唯一的要求。爷爷很少说话,但他的行动就是对我最好的教诲。 勤劳改变命运,生命在于运动。 这是爷爷的一生对我的最大启示。更重要一点是,要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一贯的正确行动来教育和感化受教育者。行不言之教,虽然效果慢,但效果好,是真正的无声胜有声。
个人分类: 小学纪事|4921 次阅读|4 个评论
拉长的人生,其实可以更精致
kksonne 2009-10-26 10:28
今天收到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的邮件,这篇文章我是第一次看到,可能之前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类似的话题。其中的一句话 拉长的人生,其实可以更精致 ,很有体会。转帖的文字中也道出了很多海归的想回国的一大理由: 父母亲情 。 转帖如下: 盛 老师,您好! 刚刚结束又一期培训,看到这篇文章想起Super的彩虹图子女角色在某一刻是需要增加起来的。生涯是一个单向度的过程,但是许多时候却可以早早逼自己去感受可能的未来,然后让这种单向度更具规划性,减少人生许多可以避免的遗憾。 生涯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机会期:也许是给孩子爱的机会、给孩子好习惯的机会、让自己成长的好机会、好自己更幸福的好机会拉长的人生,其实可以更精致。职业规划的意义莫过于此吧。 父母不会在原地等你 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有一次采访 1998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 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 12 岁那年将他送出村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中国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 12 岁那年,如果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结果当然就是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他说:如果我不出来, 3 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在他拼搏奋斗的生涯中,他肯定不止一次地想过他的父母,也想过有一天终于和父母相守在一起。但世事不如人意,蓦然回首,父母已经离他而去。从此,人生无论怎样辉煌,终究无法弥补父母已经不在的遗憾。 我想起了前不久从美国归来的一位朋友。接到他的电话时,我颇感意外。因为这位朋友远在美国,想在国外定居,父母也很支持,工作学习都很顺利,我们都以为,他在美国定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有好多人不是都想方设法跑到国外去吗? 可到了决定的关头,他犹豫了。这些人在国外,看着朋友们来回奔波于美国中国的,这回有朋友的母亲病重了,这回又有朋友的父亲去世了,要回去奔丧了。回来后,朋友们都长吁短叹的,后悔不已。并且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早知道。。。。。,早知道。。。。。。。这种情况让他战栗不已,跟着也有了电话恐惧症,害怕听到来自国内的电话,特别是家里的电话,恐惧一直围绕着他。虽然父母也很支持他在美国定居,但是父母单独留在国内,的确也是很令人担心的。思前想后,他下了个大决定,回国!美国的朋友们都出乎意料地支持他,希望他别重蹈覆辙,好好地陪父母走完最后的人生道路!于是他回国了。 回国后,他在城里上班,父母在离城不远的郊外居住,过着田园般悠闲的生活。他每天都回家吃饭,周末一般没什么活动也呆在家里,陪父母聊天,下棋。某一周末,朋友们约他出去玩,时间是两天一夜的周末,说你天天回家陪父母,和朋友们都聚会少了,一直呆在郊外多闷啊。走,去好好地玩他个天翻地覆,父母少陪两天没事的他拒绝了朋友,淡定地说:父母老了,他们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的!他们一辈子在等你,等你出生,等你长大,等你上学回家。。。。。。现在等你下班回家吃饭,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呢?说完后就回家了。他所不知道的是,那天的聚会没办成,朋友们都马上赶回家了。。。。。。因为,父母不会在原地一直等你的! 看完后感慨万千,以前的辅导员曾对我说,她的很多同学博士毕业后离开香港去了美国,尽管有一些在学术领域发展的相当不错,但是,他们的心始终充满了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同学的父母年龄已经六十有余,但美国这边的事业有放不下,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就像头顶悬着什么东西时刻会砸下来。 很多人背井离乡,甚至远至海外,为了追求他们的梦想,追求事业有成,追求前途无量。总是想着等着自己有了钱一定好好的孝敬父母,想着买了大房子就一定接父母来住,想着忙过了这一阵子一定回家看望父母然而,父母是不会在原地等你的。也许,等你有一天人生辉煌时,父母却已经离你而去了,让你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懊悔。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年少时不懂这句古语的含义,曾私下耻笑:为什么总要留在父母身边?曾经我很赞叹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梦想去云游四方。 带着这个梦想,我们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家乡,也真正离开了父母的身旁。曾经为自己能实现这一愿望而自豪,曾经为自己能走出家门而庆幸。殊不知世事艰辛,唯有离开家乡的人能体会到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次离去的结束意味着更远的离去,归期却不可知。回头再望,家乡是如此美丽,父母身边是何等温馨。 仔细再读: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觉其中的奥秘。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方 , 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所。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解: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不知道我们是否算是游必有方呢? 每一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放一次大假,总是很晚才回去,又很早就返校了;即使在家里的一段时间,也是整天对着电脑,忙这忙那,搞东搞西,连和父母聊天的时间都没有。也许是真的忙碌,也许是习惯了漂泊,也许唯有父母能不挑剔我的所作所为每一次长时间的分别后,第一眼父母给我的感触是:父母又苍老了许多,额头上的皱纹又增加了许多,身体已渐渐逝去,而逝去的光阴却无法再找寻了。 每次给父母打电话,父亲依旧再三叮嘱我:在外多注意身体!此刻,我深感母爱、父爱如山!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中对 孝 的强调,一直是从情感意义上进行说教。孝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切不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夜已深了,不知远在家乡的父母此刻是否依旧还在忙碌着或已睡下。 http://blog.cnal.com/?uid-6-action-viewspace-itemid-324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19 次阅读|2 个评论
母亲对我讲的一个故事
dongping2009 2009-6-25 09:53
读罢刘立老师的 高考1981:101出了一个女状元随想 ,感同身受,脑海中映出自己少年与青年时分,度过的寸寸光阴,以及那时我参加高考时的快乐与痛苦的幕幕,这里谢过刘立老师。 尤其刘立老师的“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让我想起来在我高中与大学阶段,我母亲经常给我讲的一个故事,大概反映了我母亲当时对我这孩子的一种担忧心情吧。尤其那时候,国家刚从文革中走出,还处于此前几年连篇累牍地放映电影《决裂》之后,是时正在一点一滴地进行拨乱调整的阶段。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文革前,一偏远农村的贫寒之家,忽然考出了一个大学生,于是整村震动,父母光荣。该大学生大学之后,城中娶妻生子,家乡老父老母年纪渐高,于是免不得隔三叉五地,去信索要些生活费用。这一日,收到孩子寄来的信件,打开叫人一读,寥寥数语: 父同志,母同志, 两位老同志。 新社会,新国家, 各人挣钱各人花。 两位老人从昏晕中醒过来之后,托人给儿子回了一封信,内容也很精短: 儿同志,媳同志, 两位小同志。 新社会,新国家, 廿年的抚养费给我寄回家。
个人分类: 至亲至情|5200 次阅读|14 个评论
為子女“換親”的博導們
LEOLAND 2009-6-6 20:04
曲津華 換親者,陋俗也。換親是功利性的,換親當事者一生的幸福,在這樣的功利前提下,怕是難有保障。套用春晚小品的一句話,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麼,余之愚見,是沒有選擇。換親的當事人,應該說是沒有選擇的,以後的人生之路,怕也只有犧牲品質一個選擇了。 某次學術會議的用餐時間,餐廳內不時可見略有白髮的高端人士。等待上菜的時候,同餐桌的餐友中有兩位老者隔了幾個人開聊了。一位問起對方的某位學生如何,稍後另一位的回問也是如此。身旁有知情者悄悄說,兩位老先生都是博導,他們是在打聽自己孩子在對方那裡的學業情況。 好嘛,如此換親,如此等價交換! 坦率地說,剛被告知這樣的內幕時,感覺不很舒服:怎麼可以這樣?如此這般,何談公平?何談學術品質?如此伯樂,只相自家的馬,那真正的千里馬又會少了多少機會?也因此,兩位博導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矮了一截。 想必,有關的博導們早已就籌畫了此事,其子女們從讀本、讀研到讀博,一路上來,為的就是這個效果。那麼,他們為此做了公平、公開、公正的選擇了嗎?這個問題也許有點幼稚,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影響顯然也是負面的。 我們當然也不否認,博導之後代中確有優秀的、合格的博士生候選人,但這樣的瓜田李下,又如何能服眾?而程序的正義和正義的程序,又如何能得以體現? 我們該慶賀的是,兩位博導還是有所顧忌的,他們還沒有誇張到直接做自己孩子的博導。設想一下,真如此,那也許是史上最耐心的、最敬業的、最瞭解學生並最能跟學生打成一片的博導了。再設想一下,以國人之聰穎,這並非是不可能的。 舐犢之情,乃人之常情;換親之舉,也不難理解。只是,只是 制度,還是制度,那永遠在完善中的制度! (2009-06-06)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431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