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通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大衍之数、莱布尼茨的普遍逻辑和通用图灵机
热度 2 gl6866 2011-7-15 14:41
16日我应邀参加北师大举办的《2011国际莱布尼茨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给每人35分钟的时间,其中25分钟为报告,10分钟为讨论。二者不可混用。我今天刚刚将参会的PPT文件赶制出来,明天就要报告了。现在将我的PPT文件的pdf版本传到网上,供大家批评指正。我的发言题目是:On Universal Number of Heaven and Earth, Leibniz's Universal Character and Universal Turing Machine (论大衍之数、莱布尼茨的普遍逻辑和通用图灵机)。但愿能对人有所启迪。 On UNHE, UC UTM.pdf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3374 次阅读|14 个评论
研究生的路应该越读越宽广
热度 2 dtiger009 2011-6-26 18:27
研究生的就业择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学历越高,就业面越窄。笔者读研究生时候,家人为笔者践行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夕不复返”的悲壮豪情,对于家族中从没有人读过的第一高学历,亲人除了骄傲也有担忧,读这么多年的书出来能做什么呢?表哥曾拍着胸脯对我承诺:“放心别怕,以后还有我们可以依靠,大不了毕业回来给我端盘子,家里养活你!”想当初自己也曾迷惑,读研究生做科研的出路在哪里?现在经过在中科院一年半的熏陶和学习,我可以非常自信的给出答案:做科研做的是一种人生态度,积累的是一种处事能力!将做科研的方法、思维以及态度运用到其它任何工作岗位,都是通用的!现在的我对今后的出路还是很有自信的! 从笔者读书至今,可谓一直蜷缩于纯洁的象牙塔中,耳濡目染二十载,在一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看来我们可能是异类。的确,我们整天或埋头于故纸堆,或浸泡在实验室,或捣鼓于荒郊野外,看似做的都是些与茶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毫无瓜戈的事情。想笔者当初来所也曾为狭窄的前途苦恼不堪,我做的研究全国就没有几家单位,一旦出了这些地方,我还能做什么?然而在经历了自身的一个蜕变和与周遭朋友的比较之后,笔者非常自信自己能胜任很多工作岗位。 笔者读研期间,多次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不论是野外工作还是实验室,都亲历亲为,接受了良好的训练,可谓经历了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蜕变有三: 1 学习能力。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应研究生的学习。回想当初来到导师门下,导师就告诉我们,关注你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然后不断阅读,了解,深入,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老师永远是旁观者,只给你偶尔必要的指导,所有一切都要自己主动。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检索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如何切入一个领域并了解大概的研究进展,如何分辨你研究所需要的经典文献并归类,如何在老文献中找出经典的方法和模式,如何在新文献中找出最新的科研动态……如何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全面的信息量,不仅是科研人员必备的素质,更是现代信息爆炸时代人才必需的本领。 而英文基础、写作功底、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锤炼则是进入任何岗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素质。研究生阶段我修读了较多的英语课程,并经常去附近高校参加英语角,开题之后又阅读了大量的英文文献;对于研究所经常开展的学术报告,我几乎从不错过;在所里学生讨论课上,我也积极做报告,总结盘点自己最近的学习研究进展,获得一个集思广益的机会;我相信这整个完整过程的训练将打下我今后工作的坚实基础。 2 严谨有序的治学态度。先从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谈起。若干天前我去公寓的物业管理处缴纳水电费,这么件区区小事却颇费周折,我跑了五次居然还存在问题:第一次说水电费算错了,要重算,让我隔一段时间再来,第二次我缴纳时索取发票,说没有故让我下次来;第三次发票有了,但管理员貌似又遗失了我们的水费单;第四次说水电费还没算清,让我下次来,第五次总算交上了,我松了一口气,结果出差的室友回来觉得水电费太高了,跑去一问,居然还是多收了我们钱,让我们再去!我不觉得多收钱可恼,恼的是这种办事的效率,让其他人陪着他们耽误多少功夫!这个过程暴露了什么,恐怕还是物业管理处员工处事的马虎和无方法,物业的确是一件很琐屑的工作,但千头万绪要是以有效的方法管理,总能盘点清楚,乱的结果必然就是错误! 我研究生阶段跟着老师做科研项目所锻炼的处事严谨的态度,以及无数次失败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工作一定要有章法、有条理都将成为我履历中辉煌的一笔。我是地质专业,科研项目做之前要编制预算,书写开题报告,你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具体计划安排,最后结果,怎样最经济有效,都要通盘考虑,仔细斟酌;做的过程中,从野外采样到处理样品到最后鉴定分析,要经历多道工序,产生多个中间产物,每道工序都要详细记录这些中间产物的编号,处理方法,以便今后查阅和再分析。它们犹如中国古代经典玩具九连环,环环相扣,哪一环偷懒了,可能都意味着整个流程的重来,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就不是个小数目了。我研究化石,通过显微镜在一厘米见方的薄片上发现和统计纳米级的化石数目,更要求认真细致,稍不留神,一个可能的化石就从你眼皮底下溜过;同时必须详细记录,在何时何处发现了什么,以便日后回头对这些难得的发现再次深入研究。这些事一件件单独做可能都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并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坚持!我读研至此,常感叹,其实做科研成功的人或许并不是智力比他人高,而是勤奋和耐力比常人更胜一筹! 3 活跃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在研究所学习这一年半,我接触的都是科研人员,他们早起晚归,过着勤勉而积极的生活。他们看似仅仅宅居于我们所这巴掌大的园区,却对科学前沿保持着持续的热情和思考。与他们交谈,可以感受到他们思维的敏捷和跳跃。茶余饭后,他们经常小聚片刻,几句闲谈就能开阔思路,更新认识。现代社会竞争是个关键词,一个诸葛亮顶不上三个臭皮匠,闭门造车永远只能是落后。互联网将世界变成地球村,我们可以借此联系各地的高人,还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决的?思想总是在碰撞中闪烁火花,激发灵感。关键是要自己保持一颗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进取心。 《红楼梦》中 一幅 名联 有言 :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任何一个岗位,一件具体的工作,要想做好都离不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用身边资源为我们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是我们每个研究生的奋斗目标。而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倘若没有研究生阶段“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持久积累、甘于寂寞,哪里能有今后任何岗位的光彩闪耀和任何领域的出类拔萃?更何况我们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依旧“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爱真理也爱人民”!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知识的积累远远比不上能力的提高和方法的积累。无论今后我从事何种行业,我相信研究生阶段我所学、所做都能为我今后的发展提供更高的起点,读研都将是我人生中一件宝贵的事。研究生的路应该越读越宽广!
33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计算代数软件】maxima
chnfirst 2011-6-16 14:36
符号运算软件Maxima简介.pdf http://maxima.sourceforge.net/ 主页,有下载链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176575.htm Maxima是一种用LISP编写的 计算机代数系统 (Computer Algebra System),用于公式推导、符号计算、数值计算等,它是一套自由软件,在 GNU通用公共许可证 下发行。 装  1.windows   你只需要下载 maxima-x.y.z.exe ,这是一个win32下标准的安装程序,安装后即可使用命令行的maxima,或图形界面的wxmaxima,xmaxima 。   如果你需要更美观的符号显示,可以考虑安装   WinTeXmacs(http://www.texmacs.org/),   具体可以参考   http://www.bekkoame.ne.jp/~michioga/maxima/   2.linux   如果采用rpm方式安装,你至少需要两个文件   a) maxima-x.y.z-n.i386.rpm (包含 脚本 和文档)   b) maxima-exec--x.y.z-n.i386.rpm (包含可执行的lisp程序)   你可以选择安装图形界面   c) maxima-xmaxima-x.y.z-n.i386.rpm   如果使用Debain/Ubuntu,只需要   sudo apt-get install maxima   sudo apt-get install texmacs   似乎简单得有些过分了 ^_^   你还可以选择安装   TeXmacs 提供漂亮的maxima界面   Geomview 配合Maxima可画出高级3D图形   3.Mac OS   Mac OS X 是一个UNIX 系统,所以需要的程序和Linux 一样。首先你先要安装Apple 的X11软件。这是因为UNIX 上用的X-Windows 系统当然和Mac OS X 的aqua 视窗系统不同,UNIX 软件大多只能用X-Windows 显示。   在安装TeXmacs 之前,你必需要有完整的LaTeX 系统。推荐用i-installer 安装:   http://www.rna.nl/tex.html   可参考蔡炎龙的文章:   http://homepage.mac.com/yenlung/WebWiki/LaTeXonMac.html   然后使用Fink 去安装Maxima, TeXmacs, Geomview:   http://www.rna.nl/tex.html   4.所有平台   你都可以选择从源码来安装,这时你需要下载maxima-x.y.z.tar.gz
个人分类: 电脑、办公|0 个评论
[转载]关于GDP的哲学思考
bigvbang 2011-6-5 10:38
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GDP为代表的国际通用体系。GDP的发明与产生是300多年来众多 经济学 家、 统计 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直到1953年初步成型,后来在1968年和1993年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又经过两次重大修改,才使世界各国都逐渐采用GDP核算体系,现在作为核心指标,GDP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统一标准。虽然GDP核算体系能够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在却不能反映一国或地区的人民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从哲学意义上讲,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人活的更加幸福、更有价值。也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做政府 工作 报告时所说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和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定成正比的,甚至有可能使这个国家走向畸形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发展的总规律上来设定评价标准,作为参考国家发展的总体情况。哲学正是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社会也正是有了这种反思和批判才不断进步的。因此,我们应该从哲学的层面上去看社会现存的事物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需要完善和改变的。本文将以GDP作为研究探讨的对象,进行客观的思考。   一、GDP含义的哲学理解。   GDP是指用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主要作用就是:第一,衡量发生在领土内的经济增长水平;第二,衡量当年(或某时期)生产的市场价值;第三,衡量流量;第四,反映用货币水平表现的市场价值的大小;第五,衡量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GDP虽然反映了许多经济发展的问题,但它本身的核算体系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正如“亚·斯密的教条是:每一个单个商品———从而合起来构成社会年产品的一切商品(他到处都正确地以 资本主义 生产为前提)———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或者说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个教条可以还原为:商品价值=v+m,……亚·斯密的第一个错误,是把年产品价值和年价值产品等同起来。后者只是过去一年劳动的产品;前者除此以外,还包含在生产年产品时消费掉的、然而是前一年生产的、一部分甚至是前几年生产的一切价值要素———生产资料,它们的价值只是再现而已,就它们的价值来说,它们既不是过去一年间耗费的劳动生产的,也不是它再生产的。这一部分就是年价值产品,它体现了一年之内所推动的劳动的总和。” 这就是GDP并没有反应出价值是从哪里创造出来的,即使是重复的、无效的劳动也可以累加进去,算作经济的增长,这就好比凯恩斯的“建议”:“如果 财政 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而把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且听任私有 企业 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当然,要通过投标来取得在填平的钞票区开采的权利),那么,失业问题便不会存在,而且在受到由此而造成的反响的推动下,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   因此,可以说GDP的衡量标准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部分原则,它并没有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从而忽略了经济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   二、GDP现状的哲学体现。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082万吨,再创 历史 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 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以上数据说明了在世界 金融 危机这一年,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取得的光辉成就。也说明了我国政府有能力应对各种危机,鲜明地表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却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GDP指标的体现,很多方面都不能完全体现哲学的特点和功能。   第一,GDP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影响GDP的因素很多,可能是一些微小因素的改变,或者是被忽略的行为,这使客观反映的数据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例如,自给自足的生产劳动、地下交易、走私活动、亲友互助以及隐性经济都很难在GDP中表露出来,这就会导致主观判断和客观反映不符,最终导致决策失误。又如,GDP还有很多因素不符合反映现代社会多元 文化 的要求,它没有体现出 教育 质量、人民生活幸福的指数、人民之间的和谐程度、人们在生产活动的得与失,并将这些正是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因素遗漏在经济的边缘。   第二,GDP掩盖了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以平均每年10%的比率增长,在此过程中,一直体现着先赚钱后花钱、先浪费在生产、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理念。这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凯恩斯的“建议”,简言之,就是把钱装进瓶子埋到垃圾堆,再雇人把瓶子挖出来,就这样的无效劳动也能大大地促进GDP的增长。在此基础上,还有许多忽视了劳动的有效性和无效性的统一,甚至扰乱了经济增长的长期性与短期性的辩证关系,使经济发展走向恶性循环的道路。   第三,GDP指标的国际比较,不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主观能能动性能否得到正确地发挥,是以能否遵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 然而,GDP在国际上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但在实际操作和计算中往往是依据名义汇率或实际购买力进行汇总,这些方法得出的数据差距很大。凡此种情况,都是有GDP的核算内容和方法的差异性导致的。正是因为这些方法的不合理性,不符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才使GDP在各国综合国力比较中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总之,GDP指标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 应用 中确实存在众多问题,不能很好的反映社会发展的全部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哲学角度出发,客观地、普遍地去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指导我们找到更科学的方式来弥补GDP指标的不足。   三、从哲学层面研究GDP的现实意义。   GDP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经济评价体系,已被众多经济学家和国家所接受,并成为现实存在的理论范式,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对研究当前的经济发展,把握当前形式,作出政策决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从哲学层面研究GDP可以找到不符合客观存在的关键。GDP作为评价体系,不能客观反映经济增长在 环境 、资源、生态方面而付出的代价,但它却需要相关确定的数据作支撑,如果数据与现实情况有偏差,就会导致GDP反映的数据结果有错误,最终会造成主观错误地反映客观,主观能动性失误,从而举措失误。因此,从总体上把握GDP可以找到与其不一致的地方,进而对不符合客观存在的情况进行纠正。   第二,从哲学层面研究GDP可以寻求社会发展的矛盾所在。发展是硬道理,然而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一个国家的发展之源就是生活资料的供给能否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只有实现有效的供给才能带动国家的整体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伴随着 政治 、精神、生态和社会建设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与经济的发展相冲突,都会阻止经济的发展,进而阻碍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要通过GDP反映的数据来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并兼顾解决次要矛盾,只有研究GDP,应用GDP才有意义。   第三,从哲学层面研究GDP可以为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供理论指导。现在的大部分领导干部对政绩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偏差。有的地方按GDP增长率等指标作为评判政绩的标准。因此,统计数据成了基层干部的“政绩单”,上报数字时真真假假,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不惜弄虚作假。只问施政结果,不问施政成本,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玩数字游戏,最终使GDP的数值出现严重偏差。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应把关注经济增长的优先目标逐渐转向关注社会总体发展的优先目标上来,从整体上审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形势,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政绩观。   总之,从哲学层面研究GDP的目的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而不是单纯地以经济发展的数据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只有从整体上分析GDP指标的数值,才能真正体现GDP的实际意义,发挥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参照物”的作用。充分利用好GDP的数据分析结果,才能客观、公正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全面地实现人的价值,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1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程美?还是巧思美?
热度 4 zhuoqing 2011-5-22 11:23
方程美?还是巧思美?
今天同事邹老师给我带来了他上初中儿子的一道物理题(电路分析),如下面所示。如果你不看这个题目本身也没有关系。 邹老师也将这个题目给了他的研究生进行分析。但凡上过工科大学二年级之后的学生,学过了电路原理,对于这道题目求解都是很容易:假定电路中的所有变量,列出相关的方程,通过求解方程组即可。通过大学的训练,给了我们求解任意电路的方法,我们的确可以充满自信求解任何问题。但是相对于初中老师给出的 分析求解过程 ,那种巧思是多么 简洁 和优美 。而我们通过方程求解,远离了物理过程,最后还是通过 求解三元二次方程组 得到最后的答案,这样的求解显得是多么的 复杂和丑陋 。 我们教会了同学们通用方程求解方法,但是使得他们远离了巧思求解境界。您会欣赏哪一种方法呢? 初中物理题 分析求解过程: 分析方法求解 通过方程求解可以得到两个答案,其中R2=3的答案,会造成RA,RB取负值,故舍去。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3930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地球物理反演的过去,现在,未来
lb8859 2011-5-20 14:44
Sven Treitel等著高林译 引言 自从我们这个行业诞生以来,地球物理学家就一直致力于求解反演问题。在地球物理勘探中,解释人员总是基于地面观测数据如地震记录或势场记录来推断地下特性。他们事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粗糙的反映地面记录形成过程的模型,解释时通过这个粗糙的模型根据实际观测到的地面记录重构地下特性。按现代的说法,这种根据观测数据推断地下特性的工作就是求解所谓的“反演问题”。相反,“正演问题”就是在给定地下特征和特定的物理定律成立的前提下确定所能记录到的数据。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地球物理反演才真正在地球物理学家的头脑中扎下了根。从那时开始,人们就尝试开展定量的和通用的地球物理反演,所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求助于理论的扩展,另一方面借助于计算机的能力将这些理论付诸实际应用。应该指出,理论和计算机算法无论如何不可能替代最终裁决人——地球物理解释人员来决定最终反演结果是否有意义。或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写第22世纪的评论文章时会谈到机器在没有人的干预下已经解决了反演问题。但就目前而言,所谓的“无监督地球物理反演”仍然是一个梦。 按照上述很广义的反演问题定义,我们在处理中心应用的那些熟悉的算法都可以看作地球物理数据的转换程序。例如,地震偏移就是试图根据地震记录重建实际的地下地层形态(Gardner,1985)。地层反射系数的反演可以通过预测反褶积衰减多次波反射来实现(Peacock 和 Treitel,1969),或通过地层脉冲响应中一次波和多次波的模拟来实现(Lines 和 Treitel,1984)。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AVO)(Castagna 和 Backus,1993)处理包括地面振幅测量结果的岩性反演等等。反演能处理不同类型的地球物理数据。由此,人们能够将不同的地球物理数据集(诸如地震、势场和井中数据)与同一个地层模型同步地或顺序地进行拟合(如Lines等,1988)。其它反演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在每一种情况下,我们都假定物理定律是成立的。例如,在地震反演中这个定律就是波动方程或是其某种近似。这样,基于物理定律的算法就使我们能够将观测到的数据转换成地下特征,这些特征都曾在其特定的位置上对观测结果产生过影响。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很广义的反演定义,不会与一般文献雷同,尤其不会与勘探地球物理文献重复。概述了反演方法的理论背景后,我们再讨论一些勘探地球物理中更为流行的方法,它们通常被确定为“反演方法”,然而,需要重申的是,这些确定常常是模糊的,实际上我们的日常工作很多都与地球物理反演有关。 理论背景 反演可以定义为一种方法,借助于这种方法,人们可以获得精确描述所观测到的数据集的地下模型。以地球物理数据为例,我们的观测结果包括那些可称之为地下构造的物理特征信号,即由地震震源或电磁源激发产生的构造反射(或散射)波场,或构造异常重力场或磁场等。有关现代反演方法的理论基础在Backus 和 Gilbert的早期(1967,1968,1970)著作中可以找到。 反演处理与正演模拟密切相关。正演模拟利用数学关系如波动方程来合成地层模型的激发响应,例如地震能量脉冲。地层模型是由一组参数如层速度和层密度等来定义的。这里,如何选择能精确描述观测结果的正演模拟方法肯定是十分重要的。在地震勘探中,正演模拟是用一种生成合成地震记录的算法来实现的,这些算法有地震射线追踪法、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波动方程解法等。在重力勘探中,正演模拟方法包括根据假定的地下密度分布计算重力场的规则。除了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外,了解应该使用多少模型参数和哪些参数最有效也是很重要的。“正确”模型的选择取决于所面对的勘探问题。例如,水平层状模型可能对堪萨斯中部的地质情况合适,但肯定不适用于怀俄明逆掩断层带和阿尔伯特山前带。 反演或“反演模拟”试图根据给定的一组地球物理测量结果重建地下特征,重建工作以模型响应“拟合”测量结果的方式进行,拟合工作通过某种误差测量方法来完成。因此,选择“好”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但即使模型选择得很充分,仍然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事实上,Jackson(1972)曾将反演中肯地描述为“对不精确、不充分和不一致的数据进行的解释”。 在回答这方面的一些问题中,采用符号注释可能更方便些。我们将正演模拟过程表示为变换f=T(x),这里f是模型响应,x是一个包含地下模型参数集的矢量,T是某种线性或非线性变换,我们假定它能以数学方法描述某种被观察的物理过程。在地震勘探中,T以合成地震记录的形式产生一个模型响应。这样,反演方法可以被写成x′=T-1(y),式中,x′现在是一个包含由数据矢量y(数据空间)导出的地下模型参数集(模型空间)的矢量。这样,算子T-1就表示从数据空间到模型空间的逆变换。 尽管模型选择(或T的选择)在物理上是有意义的,但仍存在大量的问题。首先,T-1或许是不可确定的。其次,所要求的数据可能有“盲点”,例如,地震震源可能没照射到地下给定的部分,因此根据记录数据没有办法重建该部分。此外,实际数据总会受到噪声的污染,除理论情况外,可以预料在给定的测量误差范围内将有不止一个地下模型满足所观测到的数据,换句话说,反演是非唯一的。对这些问题理论研究人员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用他们的话说,反演问题是“不适定的”,即解矢量x′中的微小变动就能在模型响应f中产生很大的变动;观测数据y中微小的变动就能在解矢量x′中产生很大的变动。 人们尝试用合适的最优化算法进行观测地球物理响应与理论地球物理响应的匹配。设计这些算法的目的是使观测数据与计算数据之间的某种差异测量达到最小。大多数方案都是首先对模型参数作初始估计,据此可计算出初始模型响应。然后,用最优化算法产生一组调节或修正参数的估计值;接下来将这些修正参数“插入”理论模型,由此得到的新理论响应应该(有充分希望)改善数据的匹配。如果情况是这样,就说明反演是收敛的;否则,尽管已知的方法总是无效的,但有大量的替代方法来达到收敛的目的。因为模型响应通常是模型参数的非线性函数,所以有必要以迭代的方式完成这些运算;这就是说必须多次重复执行上述过程,直到理论响应和记录到的地震响应之间的吻合程度满意为止。 这两种响应之间的良好匹配为我们提供的是使运算收敛于地下实际情况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前所述,我们获得的解是非唯一的。事实上,可以证明,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有一系列的解满足这些数据(Cary和Chapman,1988)。幸运的是,我们能够约束这些解,使之向地下参数的先验知识靠近。这类约束可能是“硬的”(如,在某一上、下层面之间密度和速度是确定的),也可能是“软的”,可以用多维概率密度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里,概率密度函数的维数等于描述给定模型参数的个数。描述模型参数先验知识(或偏见)的先验概率密度可以与所谓的“似然率函数”结合使用,似然率函数主要依赖于模型响应与观测数据之间的失配。高斯曲线(钟形)是先验概率密度函数的简单的一维例子,其峰值对应于给定模型参数的最可能值,其宽度是对该模型参数可能值范围的先验估计结果的量度。这样我们就获得了给定反演问题的解的所谓后验概率密度分布。最后得到的多维后验概率分布的峰(可能是多峰)将揭示模型参数值的最可能分布。这些值转过来又应该在给定误差范围内产生满足观察数据的模型响应。Tarantola(1987)就是这种反演哲学的早期提倡者之一。他的思想是在英国教士和统计学家Thomas Bayes(1973)的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产生的。更新的文献将该方法称为“Bayesian反演”。有关这方面的深入探讨参见Duijndam(1988a,b),Gouveia和Scales(1997,1998)的文章。Scales和Snieder199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已对Bayesian反演的更广泛的含义作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Bayesian反演在勘探地球物理界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未来前景会更加广阔。 反演计算的结果既取决于正演模型(其响应应该与观测数据相匹配)的选择,同时也取决于合适的最小化误差原则的选择。常规的方法是建立在累积最小平方误差(LSE)和累积最小绝对偏差(LAD)的基础上的。除误差标准的选择之外,通常也可采用光滑约束来避免解矢量中的虚假振荡(Constable 等,1987)。 一般情况下,(广义)非线性问题是用给定最优化算法的迭代使用来求解的。问题是为了达到收敛于“正确”地下模型的目的,初始推测必须“接近”实际情况。更为常见的是,在分辨率与噪声抑制之间存在一种折衷:只有以降低噪声抑制效果为代价才能获得较高分辨率的解,反之亦然(Jackson,1972;Treitel和Lines,1982)。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在解的分辨能力与其响应拟合观测数据的能力之间寻求一个折衷。所以,目前已有不少人以极大的兴趣开发所谓的“全局优化”算法,这种算法起码在理论上能够产生使其响应与观测数据拟合得很好的模型。在这些方法中我们特别提一下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法(Smith等,1992;Sen和Stoffa,1995),以及蒙特卡洛搜索法(Cary和Chapman,1988)。近些年来,人们用人工神经网络求解反演问题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Calderon-Macias等,1998)。 勘探地球物理中一些流行的老反演方法 大量地震数据的处理都是以一维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为基础的,即基于局部地质情况可以用一叠水平均匀平行地层(各层具有特定的密度、速度和厚度)来近似表达的前提。这种简单的地质模型允许人们用Dix公式根据观测到的地震反射时间和已知的震源、接收器位置来估算层速度。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确定(根据观测到的旅行时)层速度用Dix公式求解地球物理反问题。Dix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的事实说明了简单1D地下模型的能力和通用性。 水平层状介质模型还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共中心点(CMP)叠加方法的基础,在CMP叠加中,对分享同一炮检中点的一些地震道进行正常时差校正求和,产生一个逼近1D层状介质垂直入射平面波响应的求和道。本着这种数据,形成了一种由介质反射系数(即地下垂直入射反射系数序列)与震源子波褶积给出的地震道模型,这在勘探地球物理界广为流行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1D反演方法的目标就是从CMP道中恢复反射系数的估计值,以及地层厚度和各个界面上的阻抗差。 层状介质垂直入射反射系数的估计几乎都是以Goupillaud模型(Goupillaud,1961)为基础的。这种模型包括一个所有地层都具有相等双程旅行时的分层体系。后来,Kunetz(1964)用Goupillaud模型提出了一种反演方法,根据层状介质脉冲合成地震记录产生了反射系数估计值。不幸的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是相当不稳定的,实际上,它是大多数反演问题解法中固有的不适定性的早期受害者。在当前的实践中,反射系数估计值是用更复杂的反演算法获得的。首先,人们对野外叠加地震道进行去混响处理,以衰减多次反射能量,然后进行信号反褶积,以获得垂直入射反射系数。在这个过程达到卓有成效的程度后,由Lindseth(1972,1979)、Lavergne和Willm(1977)提出的阻抗估计技术接着流行起来,变成了常规地震道反演方法。Lindseth将这个方法命名为“Seislog”(拟测井),因为它能由观测到的CMP道产生连续的速度测井估计值。Oldenburg等(1983)曾对“块状”或参数型拟测井做过介绍。实际上,对于许多应用地球物理学家来说,拟测井方法与地震反演是同义的。但正象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实际地震数据是有限带宽的和含有噪声的,而拟测井往往打破了这些限制。但有趣的是它的确也获得了许多成功。 勘探地球物理中一些新的反演方法 过去几十年中,反演理论在全球地球物理界获得了广泛成功的应用。但我们自己的勘探地球物理领域对这些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还是不如人愿的。如果将地震偏移看作地球物理反演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它应该是!)的话,那么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除地震偏移方法外,我们还要讨论地震旅行时反演(通常称为地震旅行时层析成像)和地震全波形反演等新方法。在旅行时反演中,人们对一组观测(拾取)旅行时与由一合适的正演模拟算法获得的旅行时进行迭代拟合,直到两者之间的一致性达到满意的程度为止。用于这种旅行时计算的正演模拟算法主要是2D或3D射线追踪方法。目前这些算法有声波和弹性波两种形式,它们也能用来处理地震各向异性问题。业已发现,旅行时层析成像在井间地震测量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井间对某些给定的地层进行重复测量,就能动态监测两口或多口井间的透射速度层析图像,从而显示连井平面上的介质速度的详细变化。这些层析图像是所谓“时延”或4D储层监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行时反射层析成像还与地震偏移方法广泛地结合运用,以获得地震偏移速度的迭代估计结果。 全波形反演显而易见是旅行时反演的推广。这里,不是将观测的拾取旅行时与计算旅行时相拟合,而是将全波形合成地震图像与全波形记录数据相拟合,无需进行旅行时反演情况下冗长的单个同相轴拾取。对于实际问题,全波形反演的运算量即使对现代计算机而言也显得过分庞大,这项激动人心的技术还得在勘探地球物理领域寻找日常的用途。Gouveia和Scales最近(1997,1998)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运算方面的障碍一经克服,全波形反演将会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将给定模型响应与数据的噪声分量相拟合是危险的,这是全波形反演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尽管这对所有的反演方案都是一个问题,但对全波形反演尤为严重(见Cary和Chapman的文章)。 至此,反演的含义就是,用一个正演模型(选择来模拟生成记录的特定物理过程)对各地球物理数据集进行转换。如此,重力模拟算法可能生成一个与一组实测重力读数相匹配的合成重力场,地震波传播模拟器同样可以生成一套与一组地震野外数据道相匹配的合成地震记录,等等。很显然,反演就是对地球物理数据集进行转换,以获得额外的地下信息。问题是对多种地球物理数据的转换是联合进行好还是顺序进行好。在前一种情况下,地震数据和重力数据被同步拟合到其相对应的数据集;在后一种情况下,将从初始地震反演计算得到的构造信息作为确定重力场的构造模拟的输入,依此类推。在联合反演情况下一个重大的不可解问题是要给予各个数据集以相对的权数,目前尚无实现这一目标的客观方法。因此,这种权数选择必然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Lines等(1988)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讨论,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举例说明。 展望未来 前面,我们阐明了现行地球物理处理技术中大多数都可以看成是解普遍存在的反演问题的尝试:我们有地球物理数据,我们有这些数据产生过程的抽象模型,进而,我们寻求能够对模型参数进行转换的算法。随着地球物理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反演方法在理论和运算方面的问题将显得更为重要。在当今勘探工业界,迭代地球物理反演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其原因是计算资源很少能满足这一要求。就象3D叠前深度偏移今天终于成为经济可行的方法一样,上述新的反演算法走向繁荣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它们将使地球物理学家不仅能够将观察结果转换成地下的构造形态,而且能够更详细地了解地下的物理、化学和地质特征。这些新技术获得广泛应用之日也就是地球物理反演理论在矿产和石油勘探中大放光彩之时。
1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球物理反演的过去,现在,未来
热度 2 ray20071002640 2011-5-13 17:49
Sven Treitel等著高林译 引言 自从我们这个行业诞生以来,地球物理学家就一直致力于求解反演问题。在地球物理勘探中,解释人员总是基于地面观测数据如地震记录或势场记录来推断地下特性。他们事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粗糙的反映地面记录形成过程的模型,解释时通过这个粗糙的模型根据实际观测到的地面记录重构地下特性。按现代的说法,这种根据观测数据推断地下特性的工作就是求解所谓的“反演问题”。相反,“正演问题”就是在给定地下特征和特定的物理定律成立的前提下确定所能记录到的数据。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地球物理反演才真正在地球物理学家的头脑中扎下了根。从那时开始,人们就尝试开展定量的和通用的地球物理反演,所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求助于理论的扩展,另一方面借助于计算机的能力将这些理论付诸实际应用。应该指出,理论和计算机算法无论如何不可能替代最终裁决人——地球物理解释人员来决定最终反演结果是否有意义。或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写第22世纪的评论文章时会谈到机器在没有人的干预下已经解决了反演问题。但就目前而言,所谓的“无监督地球物理反演”仍然是一个梦。 按照上述很广义的反演问题定义,我们在处理中心应用的那些熟悉的算法都可以看作地球物理数据的转换程序。例如,地震偏移就是试图根据地震记录重建实际的地下地层形态(Gardner,1985)。地层反射系数的反演可以通过预测反褶积衰减多次波反射来实现(Peacock 和 Treitel,1969),或通过地层脉冲响应中一次波和多次波的模拟来实现(Lines 和 Treitel,1984)。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AVO)(Castagna 和 Backus,1993)处理包括地面振幅测量结果的岩性反演等等。反演能处理不同类型的地球物理数据。由此,人们能够将不同的地球物理数据集(诸如地震、势场和井中数据)与同一个地层模型同步地或顺序地进行拟合(如Lines等,1988)。其它反演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在每一种情况下,我们都假定物理定律是成立的。例如,在地震反演中这个定律就是波动方程或是其某种近似。这样,基于物理定律的算法就使我们能够将观测到的数据转换成地下特征,这些特征都曾在其特定的位置上对观测结果产生过影响。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很广义的反演定义,不会与一般文献雷同,尤其不会与勘探地球物理文献重复。概述了反演方法的理论背景后,我们再讨论一些勘探地球物理中更为流行的方法,它们通常被确定为“反演方法”,然而,需要重申的是,这些确定常常是模糊的,实际上我们的日常工作很多都与地球物理反演有关。 理论背景 反演可以定义为一种方法,借助于这种方法,人们可以获得精确描述所观测到的数据集的地下模型。以地球物理数据为例,我们的观测结果包括那些可称之为地下构造的物理特征信号,即由地震震源或电磁源激发产生的构造反射(或散射)波场,或构造异常重力场或磁场等。有关现代反演方法的理论基础在Backus 和 Gilbert的早期(1967,1968,1970)著作中可以找到。 反演处理与正演模拟密切相关。正演模拟利用数学关系如波动方程来合成地层模型的激发响应,例如地震能量脉冲。地层模型是由一组参数如层速度和层密度等来定义的。这里,如何选择能精确描述观测结果的正演模拟方法肯定是十分重要的。在地震勘探中,正演模拟是用一种生成合成地震记录的算法来实现的,这些算法有地震射线追踪法、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波动方程解法等。在重力勘探中,正演模拟方法包括根据假定的地下密度分布计算重力场的规则。除了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外,了解应该使用多少模型参数和哪些参数最有效也是很重要的。“正确”模型的选择取决于所面对的勘探问题。例如,水平层状模型可能对堪萨斯中部的地质情况合适,但肯定不适用于怀俄明逆掩断层带和阿尔伯特山前带。 反演或“反演模拟”试图根据给定的一组地球物理测量结果重建地下特征,重建工作以模型响应“拟合”测量结果的方式进行,拟合工作通过某种误差测量方法来完成。因此,选择“好”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但即使模型选择得很充分,仍然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事实上,Jackson(1972)曾将反演中肯地描述为“对不精确、不充分和不一致的数据进行的解释”。 在回答这方面的一些问题中,采用符号注释可能更方便些。我们将正演模拟过程表示为变换f=T(x),这里f是模型响应,x是一个包含地下模型参数集的矢量,T是某种线性或非线性变换,我们假定它能以数学方法描述某种被观察的物理过程。在地震勘探中,T以合成地震记录的形式产生一个模型响应。这样,反演方法可以被写成x′=T-1(y),式中,x′现在是一个包含由数据矢量y(数据空间)导出的地下模型参数集(模型空间)的矢量。这样,算子T-1就表示从数据空间到模型空间的逆变换。 尽管模型选择(或T的选择)在物理上是有意义的,但仍存在大量的问题。首先,T-1或许是不可确定的。其次,所要求的数据可能有“盲点”,例如,地震震源可能没照射到地下给定的部分,因此根据记录数据没有办法重建该部分。此外,实际数据总会受到噪声的污染,除理论情况外,可以预料在给定的测量误差范围内将有不止一个地下模型满足所观测到的数据,换句话说,反演是非唯一的。对这些问题理论研究人员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用他们的话说,反演问题是“不适定的”,即解矢量x′中的微小变动就能在模型响应f中产生很大的变动;观测数据y中微小的变动就能在解矢量x′中产生很大的变动。 人们尝试用合适的最优化算法进行观测地球物理响应与理论地球物理响应的匹配。设计这些算法的目的是使观测数据与计算数据之间的某种差异测量达到最小。大多数方案都是首先对模型参数作初始估计,据此可计算出初始模型响应。然后,用最优化算法产生一组调节或修正参数的估计值;接下来将这些修正参数“插入”理论模型,由此得到的新理论响应应该(有充分希望)改善数据的匹配。如果情况是这样,就说明反演是收敛的;否则,尽管已知的方法总是无效的,但有大量的替代方法来达到收敛的目的。因为模型响应通常是模型参数的非线性函数,所以有必要以迭代的方式完成这些运算;这就是说必须多次重复执行上述过程,直到理论响应和记录到的地震响应之间的吻合程度满意为止。 这两种响应之间的良好匹配为我们提供的是使运算收敛于地下实际情况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前所述,我们获得的解是非唯一的。事实上,可以证明,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有一系列的解满足这些数据(Cary和Chapman,1988)。幸运的是,我们能够约束这些解,使之向地下参数的先验知识靠近。这类约束可能是“硬的”(如,在某一上、下层面之间密度和速度是确定的),也可能是“软的”,可以用多维概率密度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里,概率密度函数的维数等于描述给定模型参数的个数。描述模型参数先验知识(或偏见)的先验概率密度可以与所谓的“似然率函数”结合使用,似然率函数主要依赖于模型响应与观测数据之间的失配。高斯曲线(钟形)是先验概率密度函数的简单的一维例子,其峰值对应于给定模型参数的最可能值,其宽度是对该模型参数可能值范围的先验估计结果的量度。这样我们就获得了给定反演问题的解的所谓后验概率密度分布。最后得到的多维后验概率分布的峰(可能是多峰)将揭示模型参数值的最可能分布。这些值转过来又应该在给定误差范围内产生满足观察数据的模型响应。Tarantola(1987)就是这种反演哲学的早期提倡者之一。他的思想是在英国教士和统计学家Thomas Bayes(1973)的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产生的。更新的文献将该方法称为“Bayesian反演”。有关这方面的深入探讨参见Duijndam(1988a,b),Gouveia和Scales(1997,1998)的文章。Scales和Snieder199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已对Bayesian反演的更广泛的含义作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Bayesian反演在勘探地球物理界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未来前景会更加广阔。 反演计算的结果既取决于正演模型(其响应应该与观测数据相匹配)的选择,同时也取决于合适的最小化误差原则的选择。常规的方法是建立在累积最小平方误差(LSE)和累积最小绝对偏差(LAD)的基础上的。除误差标准的选择之外,通常也可采用光滑约束来避免解矢量中的虚假振荡(Constable 等,1987)。 一般情况下,(广义)非线性问题是用给定最优化算法的迭代使用来求解的。问题是为了达到收敛于“正确”地下模型的目的,初始推测必须“接近”实际情况。更为常见的是,在分辨率与噪声抑制之间存在一种折衷:只有以降低噪声抑制效果为代价才能获得较高分辨率的解,反之亦然(Jackson,1972;Treitel和Lines,1982)。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在解的分辨能力与其响应拟合观测数据的能力之间寻求一个折衷。所以,目前已有不少人以极大的兴趣开发所谓的“全局优化”算法,这种算法起码在理论上能够产生使其响应与观测数据拟合得很好的模型。在这些方法中我们特别提一下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法(Smith等,1992;Sen和Stoffa,1995),以及蒙特卡洛搜索法(Cary和Chapman,1988)。近些年来,人们用人工神经网络求解反演问题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Calderon-Macias等,1998)。 勘探地球物理中一些流行的老反演方法 大量地震数据的处理都是以一维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为基础的,即基于局部地质情况可以用一叠水平均匀平行地层(各层具有特定的密度、速度和厚度)来近似表达的前提。这种简单的地质模型允许人们用Dix公式根据观测到的地震反射时间和已知的震源、接收器位置来估算层速度。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确定(根据观测到的旅行时)层速度用Dix公式求解地球物理反问题。Dix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的事实说明了简单1D地下模型的能力和通用性。 水平层状介质模型还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共中心点(CMP)叠加方法的基础,在CMP叠加中,对分享同一炮检中点的一些地震道进行正常时差校正求和,产生一个逼近1D层状介质垂直入射平面波响应的求和道。本着这种数据,形成了一种由介质反射系数(即地下垂直入射反射系数序列)与震源子波褶积给出的地震道模型,这在勘探地球物理界广为流行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1D反演方法的目标就是从CMP道中恢复反射系数的估计值,以及地层厚度和各个界面上的阻抗差。 层状介质垂直入射反射系数的估计几乎都是以Goupillaud模型(Goupillaud,1961)为基础的。这种模型包括一个所有地层都具有相等双程旅行时的分层体系。后来,Kunetz(1964)用Goupillaud模型提出了一种反演方法,根据层状介质脉冲合成地震记录产生了反射系数估计值。不幸的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是相当不稳定的,实际上,它是大多数反演问题解法中固有的不适定性的早期受害者。在当前的实践中,反射系数估计值是用更复杂的反演算法获得的。首先,人们对野外叠加地震道进行去混响处理,以衰减多次反射能量,然后进行信号反褶积,以获得垂直入射反射系数。在这个过程达到卓有成效的程度后,由Lindseth(1972,1979)、Lavergne和Willm(1977)提出的阻抗估计技术接着流行起来,变成了常规地震道反演方法。Lindseth将这个方法命名为“Seislog”(拟测井),因为它能由观测到的CMP道产生连续的速度测井估计值。Oldenburg等(1983)曾对“块状”或参数型拟测井做过介绍。实际上,对于许多应用地球物理学家来说,拟测井方法与地震反演是同义的。但正象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实际地震数据是有限带宽的和含有噪声的,而拟测井往往打破了这些限制。但有趣的是它的确也获得了许多成功。 勘探地球物理中一些新的反演方法 过去几十年中,反演理论在全球地球物理界获得了广泛成功的应用。但我们自己的勘探地球物理领域对这些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还是不如人愿的。如果将地震偏移看作地球物理反演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它应该是!)的话,那么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除地震偏移方法外,我们还要讨论地震旅行时反演(通常称为地震旅行时层析成像)和地震全波形反演等新方法。在旅行时反演中,人们对一组观测(拾取)旅行时与由一合适的正演模拟算法获得的旅行时进行迭代拟合,直到两者之间的一致性达到满意的程度为止。用于这种旅行时计算的正演模拟算法主要是2D或3D射线追踪方法。目前这些算法有声波和弹性波两种形式,它们也能用来处理地震各向异性问题。业已发现,旅行时层析成像在井间地震测量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井间对某些给定的地层进行重复测量,就能动态监测两口或多口井间的透射速度层析图像,从而显示连井平面上的介质速度的详细变化。这些层析图像是所谓“时延”或4D储层监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行时反射层析成像还与地震偏移方法广泛地结合运用,以获得地震偏移速度的迭代估计结果。 全波形反演显而易见是旅行时反演的推广。这里,不是将观测的拾取旅行时与计算旅行时相拟合,而是将全波形合成地震图像与全波形记录数据相拟合,无需进行旅行时反演情况下冗长的单个同相轴拾取。对于实际问题,全波形反演的运算量即使对现代计算机而言也显得过分庞大,这项激动人心的技术还得在勘探地球物理领域寻找日常的用途。Gouveia和Scales最近(1997,1998)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运算方面的障碍一经克服,全波形反演将会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将给定模型响应与数据的噪声分量相拟合是危险的,这是全波形反演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尽管这对所有的反演方案都是一个问题,但对全波形反演尤为严重(见Cary和Chapman的文章)。 至此,反演的含义就是,用一个正演模型(选择来模拟生成记录的特定物理过程)对各地球物理数据集进行转换。如此,重力模拟算法可能生成一个与一组实测重力读数相匹配的合成重力场,地震波传播模拟器同样可以生成一套与一组地震野外数据道相匹配的合成地震记录,等等。很显然,反演就是对地球物理数据集进行转换,以获得额外的地下信息。问题是对多种地球物理数据的转换是联合进行好还是顺序进行好。在前一种情况下,地震数据和重力数据被同步拟合到其相对应的数据集;在后一种情况下,将从初始地震反演计算得到的构造信息作为确定重力场的构造模拟的输入,依此类推。在联合反演情况下一个重大的不可解问题是要给予各个数据集以相对的权数,目前尚无实现这一目标的客观方法。因此,这种权数选择必然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Lines等(1988)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讨论,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举例说明。 展望未来 前面,我们阐明了现行地球物理处理技术中大多数都可以看成是解普遍存在的反演问题的尝试:我们有地球物理数据,我们有这些数据产生过程的抽象模型,进而,我们寻求能够对模型参数进行转换的算法。随着地球物理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反演方法在理论和运算方面的问题将显得更为重要。在当今勘探工业界,迭代地球物理反演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其原因是计算资源很少能满足这一要求。就象3D叠前深度偏移今天终于成为经济可行的方法一样,上述新的反演算法走向繁荣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它们将使地球物理学家不仅能够将观察结果转换成地下的构造形态,而且能够更详细地了解地下的物理、化学和地质特征。这些新技术获得广泛应用之日也就是地球物理反演理论在矿产和石油勘探中大放光彩之时。
534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LPCTSTR类型
kakulo 2011-5-3 15:52
  如何理解LPCTSTR类型?   L表示long指针 这是为了兼容Windows 3.1等16位操作系统遗留下来的,在win32中以及其他的32为操作系统中, long指针和near指针及far修饰符都是为了兼容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P表示这是一个指针   C表示是一个常量   T表示在Win32环境中, 有一个_T宏 详细释义   这个宏用来表示你的字符是否使用UNICODE, 如果你的程序定义了UNICODE或者其他相关的宏,那么这个字符或者字符串将被作为UNICODE字符串,否则就是标准的ANSI字符串。   STR表示这个变量是一个字符串   所以LPCTSTR就表示一个指向常固定地址的可以根据一些宏定义改变语义的字符串。   同样, LPCSTR就只能是一个ANSI字符串,在程序中我们大部分时间要使用带T的类型定义。   LPCTSTR == const TCHAR *   CString 和 LPCTSTR 可以说通用。 原因在于CString定义的自动类型转换,没什么奇特的,最简单的C++操作符重载而已。   常量字符串ansi和unicode的区分是由宏_T来决定的。但是用_T("abcd")时, 字符串"abcd"就会根据编译时的是否定一_UNICODE来决定是char* 还是 w_char*。 同样,TCHAR 也是相同目的字符宏。 看看定义就明白了。简单起见,下面只介绍 ansi 的情况,unicode 可以类推。   ansi情况下,LPCTSTR 就是 const char*, 是常量字符串(不能修改的)。   而LPTSTR 就是 char*, 即普通字符串(非常量,可修改的)。   这两种都是基本类型, 而CString 是 C++类, 兼容这两种基本类型是最起码的任务了。   由于const char* 最简单(常量,不涉及内存变更,操作迅速), CString 直接定义了一个类型转换函数   operator LPCTSTR() {......}, 直接返回他所维护的字符串。   当你需要一个const char* 而传入了CString时, C++编译器自动调用 CString重载的操作符 LPCTSTR()来进行隐式的类型转换。   当需要CString , 而传入了 const char* 时(其实 char* 也可以),C++编译器则自动调用CString的构造函数来构造临时的 CString对象。   因此CString 和 LPCTSTR 基本可以通用。   但是 LPTSTR又不同了,他是 char*, 意味着你随时可能修改里面的数据,这就需要内存管理了(如字符串变长,原来的存贮空间就不够了,则需要重新调整分配内存)。   所以 不能随便的将 const char* 强制转换成 char* 使用。   楼主举的例子   LPSTR lpstr = (LPSTR)(LPCTSTR)string;   就是这种不安全的使用方法。   这个地方使用的是强制类型转换,你都强制转换了,C++编译器当然不会拒绝你,但同时他也认为你确实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因此是不会给出警告的。   强制的任意类型转换是C(++)的一项强大之处,但也是一大弊端。这一问题在 vc6 以后的版本(仅针对vc而言)中得到逐步的改进(你需要更明确的类型转换声明)。   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类似   LPSTR lpstr = (LPSTR)(LPCTSTR)string;   地用法,这种情况一般是函数的约束定义不够完善的原因, 比如一个函数接受一个字符串参数的输入,里面对该字符串又没有任何的修改,那么该参数就应该定义成 const char*, 但是很多初学者弄不清const地用法,或者是懒, 总之就是随意写成了 char* 。 这样子传入CString时就需要强制的转换一下。   这种做法是不安全的,也是不被建议的用法,你必须完全明白、确认该字符串没有被修改。   CString 转换到 LPTSTR (char*), 预定的做法是调用CString的GetBuffer函数,使用完毕之后一般都要再调用ReleaseBuffer函数来确认修改 (某些情况下也有不调用ReleaseBuffer的,同样你需要非常明确为什么这么做时才能这样子处理,一般应用环境可以不考虑这种情况)。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在GetBuffer 和 ReleaseBuffer之间,CString分配了内存交由你来处理,因此不能再调用其他的CString函数。   CString 转LPCTSTR:   CString cStr;   const char *lpctStr=(LPCTSTR)cStr;   LPCTSTR转CString:   LPCTSTR lpctStr;   CString cStr=lpctStr; 转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902461.htm?fr=ala0_1_1
个人分类: 转载|3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纽约行(一):唐人街-克隆版的香港
pathologysmu 2011-5-2 06:15
对于纽约只有两次转机的印象,一次也就只是在纽约的肯尼迪机场,另一次坐的是从北京到纽约的飞机,然后转车去波士顿。那一次在纽约肯尼迪机场入关的时候人特别多,费了很多的时间等待,等出肯尼迪机场的时候已经傍晚,然后经过几次地铁的倒腾,我终于迷路了,最后打的赶到坐巴士的地方,打的的钱比从纽约至波士顿的巴士钱还贵一些。我那一次特别能够体会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国内的事情让人可谓身心交瘁,那种迷路站在纽约街头的感觉至今还令我难以忘怀。 这次去纽约,算是离开美国前的告别之旅吧,算算来美的时间也不算短了。 早上7:30左右起床,洗漱及吃完早餐大概8点左右,坐地铁去机场,赶到机场通过安检到达登机口的大约9点半,在机场上了一小会网,熟悉的人都不在网上,随便看看就下来。很快就登机了。到达纽约的时候大约11:50左右。这次到达的不是纽约的肯尼迪机场,而是纽约的 LaGuardia 机场 ( LGA ),纽约肯尼迪机场主要以国际航班为主,而 LGA 主要以美国国内航班为主。抵达 LGA之后去纽约市里是先乘坐M60巴士。纽约市各个地铁公共巴士通用的卡为MetroCard, MetroCard可以买单程或者无限次的那种,我买的是一种一周内无限次的票,就是一周之内无论你坐那趟地铁或者公共巴士你都不用另外再付任何费用,我想只要在纽约旅游三天以上是绝对有必要并且划得来的。开始我的纽约之旅后我发现这是我最正确的选择。纽约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特别是地铁系统是我见过的最复杂的地铁系统,开始我还以为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并且我以为是因为我对纽约不熟悉的缘故,后面在我坐地铁的时候,我也碰到很多人向我问路,很多人都只能借助于地铁站里的地图,可是那个地图上地铁的线路密密麻麻,让人很费思量。纽约地铁的编号,有以数字编号的如1-5号线,还有以字母编号的如RQN之类,纽约的站名和纽约的地名一样让你没有感觉,纽约最常见的地名是多少号大街,比如95大街(Street),还有比如第四大道(Avenue),很少有人能知道这些数字的背后代表着什么,这也是很容易坐错站的重要原因。我刚下飞机的时候坐M60就在错误的地点下了车,按照我原来在网上查Google Map获得的信息,从机场应该经过好些个站大约15-18分钟左右下车,但是我凭着自己的感觉,很快就坐过了站,我只好下车之后又往回坐。什么好马不吃回头草之类都是假的,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选择,如果你没有选择的话,你只能如此。终于很顺利地到了离我订的旅馆最近的地铁站,可是找那个地方这是费了我好大的劲。 住的地方位于纽约的唐人街,纽约唐人街是北美最大的唐人街,确实很大,人也很多熙熙攘攘的,有点像国内的情景,只不过似乎更热闹,老美似乎也非常中意唐人街,你在那可以见到各种肤色语言的人,每个饭馆都是很多的人,东方脸孔西方脸孔,黄色的黑色的棕色的白色的,街道相对也比较拥挤,似乎也脏一些,中国人开的饭店商铺非常多,当然也不完全是中国人开的,也有黑人兄弟开的,似乎带颜色的兄弟开的比较多,并且很多类似中国内地的小摊小贩,沿街摆卖,但是他们的警察是不管的,远远的在那里指挥交通,或者把警车停在旁边看着。我推着行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插,听到的中国人说的话都是以粤语为主,感觉回到了广州,但是广州的街道似乎要宽阔和干净些,我想可能更接近弹丸之地的香港,纽约的唐人街就是个香港的克隆版。 到了住处我就觉得我的判断绝对是对的,我经过香港但是没有住过也没有玩过,有同事自由行去过,说起那个住处也就是一个人的小床,谁在上面不能太经常地反转,有点像火车的卧铺。我住的地方也有点类似,虽然号称单间,但是就像住在火车上,我想可能是香港老板开的吧,因为这需要香港的生存智慧。登记的时候有个长着中国人面孔的小伙只会讲英文不会讲中文,我估计他是会讲粤语。看了看自己住的,感觉回到了几十年前深圳,我就是那个漂泊背乡的农民兄弟。 当然也有值得表扬的是,条件虽然差一些,但是可以免费无线上网。看着乏味的电视让人昏昏欲睡,有催眠的效果。 有点像提前回国了。想起葛优在一部电影中的词,费了半天的劲来到美国,感觉好像还是中国,并且是广州的郊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软件的开发笔记(2)通用头文件设计
热度 1 ymdushandong 2011-4-8 11:51
一个软件的开发笔记(2)通用头文件设计
头文件中的各个变量的关系可以用上图来表示。 内存变量与文件变量的设计 VAR_Atrib : 普通变量的属性 File_Atrib :文件的一般属性 V_F_Map1 : 变量 - 文件的映射关系 1 ,从文件 0 位置开始的绝对位置映射关系 V_F_Map2 : 变量 - 文件的映射关系 2 ,从参考字符串开始的相对位置映射关系 V_F_Map3 : 变量 - 文件的映射关系 3 ,排除干扰项的相对位置映射关系 Vary_File_Map_law: 变量 - 文件的映射关系 , 包括了变量、文件和映射,是他们三个的打包; File_Element : 文件变量,包含了 File_Atrib 和多个 Vary_File_Map_law 将来在界面里显示的变量有两种: l 一种是与文件相关联的变量 Vary_File_Map_law ,它内部由数据 VAR_Atrib ,文件 File_Atrib 和映射关系组成。 l 一种是不与文件相关联的变量 VAR_Atrib 。 为了简化起见,我们把所有的变量都定义为 Vary_File_Map_law 类型的变量。如果是临时变量,那么,它没有对应的文件和映射关系,这个时候把文件文件名定义为 $System_Null;maptype 映射类型定义为 -1 。 变量的结构为: 最底层的变量:文件属性变量 File_Atrib ,变量 属性变量 VAR_Atrib ,变量 - 文件映射变量 V_F_Map1/2/3 第二层的变量:变量文件映射变量: Vary_ File_Map_law 由上面的变量组合而成; 第三层的变量:文件变量 File_Element ,由上面两层变量组成,包含了唯一的文件属性和多个与该文件有关的变量属性。 操作变量Operate_Var,是由输入的 Vary_ File_Map_law和输出的 Vary_ File_Map_law以及操作类型组成。 单一窗口显示SingleWinVisul_atrib,是由待显示的数据 Vary_ File_Map_law和显示类型,窗口大小等变量组成。 第四层的变量: 可执行的变量Exacutable_Var_Attrib,它包括了文件变量和可执行程序的路径。 窗口显示变量Win_Manag,是由 单一窗口显示SingleWinVisul_atrib组成。 第五层的变量:流程节点Flow_Point_Var,定义了一个流程的节点,内容由 可执行的变量Exacutable_Var_Attrib,操作变量Operate_Var和窗口显示变量Win_Manag组成。 在变量注册的时候,必须按照顺序来注册。同一个变量不许注册两次。
个人分类: 开发手册|4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叫抄袭!
热度 4 guozhenru 2011-4-2 10:47
近日,博客网上开始讨论方舟子的抄袭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066do=blogid=428903 )。我认为揪斗方舟子的主要原因是他揭露的人太多了,而且都是“有文化的人”。 我对抄袭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知是否恰当。首先,国内绝大部分科学书籍(包括所有大学的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参照了国外的同类课本或通用读本。因此,尽管国内同一学科有不同版本的文章或书籍,但看起来都似曾相识。如果不相信,你可以看看清华北大的教科书与国外同类书籍有多少相同的地方。事实上,这有利于科学的统一和普及,同一个学科的概念本来就应该一致,不应该视为抄袭。再说,哪个被抄袭者敢站出来说自己没有抄袭别人的东西,哪个人敢说自己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没有前人或别人的知识? 抄袭更多地限定在一些新理念、发明、新理论方面,如果把别人的主要精神说成是自己的,即使变换表达方式也应该视为抄袭。如果仅仅是介绍一些背景和概念,或大家已经普遍接受的知识,尽管有一些相同的文字或表述,也不应当算作抄袭。 第二,或退一步说,即使方舟子在自己的文章中“抄袭”过其它人的东西,难道他就永远没有资格做学问,就没有资格揭露中国学术界的不端行为了吗?难道我们大家一起造假就好了吗?小偷尚且有资格揭发一些大骗子和犯罪分子呢!这算什么? 一码归一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本来有一些道理,如果为了自己的丑行被别人揭露过进行打击报复就免谈了吧!
个人分类: 中国文化思想误区|5884 次阅读|5 个评论
NextBio科学研究信息平台--检索、发现、分享科学数据
xupeiyang 2011-3-21 14:07
请进 http://www.nextbio.com/b/nextbio.nb 这个搜索引擎最关键的是对本体语言和语义网的强大应用,类似于标签的概念,制作用户和搜索item的通用词表。该系统利用个人资料,以及用户交互信息,包括短期和长期的信息,提供搜索推荐。 NextBio 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平台,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检索、发现、分享公共和专用的数据。 NextBio 的平台无缝整合了强大的工具,具有独特的相关内容,能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为新的科学发现提供基础。 NextBio能 帮助科研机构提高科研效率,提高不同科研机构和不同地域间的科研合作。 随着跨学科和学科间的研究越来越普遍,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能够轻松掌握其他学科领域的新概念将十分重要。爱思唯尔集团在产品内植入了 NextBio 开发的某些新功能,以方便研究人员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前后关联来迅速判断出一些新概念的涵义。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xtbio Nextbio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 search NextBio Type Private Founded California , USA (2004) Founder(s) Saeid Akhtari Ilya Kupershmidt Mostafa Ronaghi Headquarters Cupertino , California , US Area served Worldwide Key people Saeid Akhtari (President CEO) Ilya Kupershmidt (VP of Product Management) Dr. Satnam Alag (VP of Engineering) Employees 50 Website www.nextbio.com NextBio is a privately owned software company that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drug companies and life science researchers to search, discover, and share knowledge across public and proprietary data. It was co-founded by Saeid Akhtari, Ilya Kupershmidt and Mostafa Ronaghi in 2004 and based in Cupertino, California , USA . The NextBio Platform is an ontology -based semantic framework that connects highly heterogeneous data and textual information. The semantic framework is based on gene, tissue, disease and compound ontologies. This framework contains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organisms, platforms, data types and research areas that is integrated into and correlated within a single searchable environment using proprietary algorithms. It provides a unified interface for researchers to formulate and test new hypotheses across vast collections of experimental data.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 the enterprise version of the NextBio platform is being used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drug development by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at: Merck Pharmaceutical , Johnson Johnso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Development, L.L.C., Celgene , Genzyme , Eli Lilly and Company , and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 This enterprise version allows internal, proprietary data to be upload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NextBio database of publicly-available data.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 scientists are using NextBio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identify relevant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molecular signatures which are significant in their research. NextBio was a receiver of the Frost Sullivan North American Life Sciences Customer Value Enhancement Award in 2008. Since the release the website has had more than 1,500,000 hits. Articles Business Wire, March 2007 Venture Beat, February 2007 Scientific Computing, May 2008 References ^ stanford.edu | 2008 Release: What is NextBio? ^ bio-itworld.com | 2007 Release: NextBio Life Science Search Engine Advances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to Research ^ businesswire.com | 2008 Release: NextBio Announces Public Launch of Its Life Science Search Engine ^ nextbio.com | 2008 Release: NextBio FAQ ^ nextbio.com | 2008 Release: NextBio Testimonials ^ businesswire.com | 2008 Release: NextBio Awarded the 2008 Frost Sullivan North American Life Sciences "Customer Value Enhancement Award" for Innovative Life Science Search Engine Retrieved from "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xtbio " Categories : Internet search engines | Bioinformatics | Online databases | Companies established in 2004 | Privately held compan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NextBio支持 sciencedirect全文检索平台 实例 通过与 NextBio 合作,ScienceDirect的内容更为丰富, NextBio 采用语义检索功能,使得生命科学、医学和化学领域的研究者可以在进行检索的同时深入了解相关科研信息、数据和知识。 Lancet 柳叶刀杂志 Volume 361, Issue 9366, 19 April 2003, Pages 1319-1325 ISSN: 01406736 CODEN: LANCA DOI: 10.1016/S0140-6736(03)13077-2 PubMed ID: 12711465 Document Type: Article Source Type: Journal View references(15) View at publisher | 论文题目 Coronavirus as a possible caus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Peiris, J.S.M. a g , Lai, S.T. b , Poon, L.L.M. a , Guan, Y. a , Yam, L.Y.C. d , Lim, W. c , Nicholls, J. a , Yee, W.K.S. e , Yan, W.W. b , Cheung, M.T. d , Cheng, V.C.C. a , Chan, K.H. a , Tsang, D.N.C. f , Yung, R.W.H. d , Ng, T.K. b , Yuen, K.Y. a a Dept. of Microbiology and Pathology, Queen Mary Hospital,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b Department of Medicine, Intensive Care and Pathology, 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 Hong Kong, Hong Kong c Government Virus Unit,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Hong Kong d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Pathology, Pamela Youde Nethersole E. Hospital, Hong Kong, Hong Kong 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Kwong Wah Hospital, Hong Kong, Hong Kong f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Hong Kong, SAR, Hong Kong g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Queen Mary Hospital, Pokfulam Road, Hong Kong, SAR, Hong Kong Cited by since 1996 This article has been cited 1237 times in Scopus: 1996年至今本文已被引用1237次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T1B-48CW83Y-7_user=9230734_coverDate=04%2F19%2F2003_rdoc=1_fmt=high_orig=gateway_origin=gateway_sort=d_docanchor=view=c_acct=C000059499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9230734md5=ad65d18d9e275165e81c4cfdcf2a6b29searchtype=a Relevant terms from this article 本文相关词汇 Click for Data Correlations, Clinical Trials and more 31diseases 相关疾病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pneumonia atypical pneumonia fever lymphopenia infection coronavirus infection cough influenza disease progression leucopenia thrombocytopenia parainfluenza shortness of breath adenovirus infection 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aemia anorexia avian influenza chills common cold convalescence headache inflammation laboratory infections leucocytosis liver dysfunction multiple sclerosis respiratory failure sore throat urinary-tract infection View more... View less... 10compounds 相关化合物 ribavirin alanine hydrocortisone oxygen viral particles chloride ether fluoroquinolones magnesium methylprednisolone View more... View less... 16tissues cells 相关组织和细胞 sera lung chest kidney blood respiratory-tract cytoplasm sputum body fluids brain cell cultured cell lines liver neurons platelet pneumocytes View more... View less... 19organisms 相关生物体 human coronaviridae rhesus murine hepatitis virus adenovirus bacteria bovine coronavirus mycoplasma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na virus torovirus viral particles virus particles b virus escherichia coli haemophilus influenzae human-metapneumoviru... klebsiella pneumoniae 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View more... View less... What is this? 智能信息分析和知识获取原理、方法 ScienceDirect has partnered with NextBio to connect articles with additional research content and experimental data from sources such as PubMed, GEO, and ClinicalTrials.gov. Using life science relevant ontologies, synonym recognition, gene and protein linkages, and tissue and disease nomenclature, links are made between experimental data and peer-reviewed content. This box contains the key terms extracted from this ScienceDirect article. Clicking on a term will take you to an overview page where you will see associated content and will be able to find relevant information fast, thereby accelerating your scientific discovery. 参考资料 中国近十年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四百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5238.shtm 8. 中国(近十年论文总引用数4,227,779) 论文: CORONAVIRUS AS A POSSIBLE CAUS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被引次数:1,025 领域:临床医学 发表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 ) Enhanced PubMed Alternative The Scientist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03931 医学信息智能语义检索平台 www.Quertle.info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09307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5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多巴胺
chinaneonate 2011-2-21 14:41
多巴胺 药品名称 (包括商品名、通用名) 多巴胺 用法用量 常用量:静脉滴注,1次20mg,稀释后缓慢滴注;极量,静脉滴注,每分钟20μg/kg。将2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00~300ml中静滴,开始每分钟20滴左右(即每分钟滴入75~100ug),以后根据血压情况,可加快速度或加大浓度。 药理作用 本品为体内合成肾上腺素的前体,具有β受体激动作用,也有一定的α受体激动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加快心率作用较轻微(不如异丙肾上腺素明显):对周围血管用轻度收缩作用,升高动脉压,对内脏血管(肾、肠系膜、冠状动脉)则使之扩张,增加血流量;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增加,从而促使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多。能改善末梢循环,明显增加尿量,对心率则无显著影响,为其优于其他血管收缩剂或血管扩张剂之处。 适应症 用于洋地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联用血管扩张药硝普钠(既能降低前负荷,又能增加心排出量)减轻多巴胺所致的心肌耗氧量增加,又可扩大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的使用范围,二药合用时可治疗有轻度或中度低血压的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硝普钠可降低血压,多巴胺能维持血压)。本品还可治疗循环性休克及心源性休克。用于各种类型休克,包括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出血性休克、中枢性休克、特别对伴有肾功能不全、心排出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增高而已补足血容量的病人更有意义。 不良反应 若剂量超过每分钟10ug/kg,可激动α受体,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后负荷,降低左室作功,井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的潜在危险,同时由于量大时收缩肾血管,降低肾血流量,减少排钠排尿,对患者不利,因此必须注意多巴胺的灌注速率。本品不宜与β受体阻断剂合用。慎用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者。禁用于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 制剂 注射液:20mg/2m1。 注意事项 (1)大剂量时可使呼吸加速、心律失常,停药后即迅速消失。过量可致快速型心律失常。(2)使用以前应补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3)静滴时,应观察血压、心率、尿量和一般状况。避光保存。
1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美再次聚焦未来清洁能源技术
Sibiling 2011-1-20 09:20
第二届中美清洁能源务实合作战略论坛 18 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幕,两百多名中美政界、商界和学术界人士出席了会议。论坛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联合主办。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局主席约翰·桑顿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能源消耗国,中美能携手解决清洁能源、能效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这种互动堪称其他国家的范例,同时也称得上中美关系的范例。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表明,双方能够进行建设性合作。 18 日上午,论坛举行了中美清洁能源技术研究与合作专题会议和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中国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签署了 18 份总值超过 130 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协议。 参加“第二届中美清洁能源务实合作战略论坛:未来十年中美关系”(简称中美清洁能源论坛)的中美企业、研究机构18日签署了多项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协议,涉及高能效建筑、清洁煤、电动汽车等领域。根据协议,合作双方共同的“绿色”城市愿景包括采用更清洁的技术发电、能源储存、能源高效利用、能源回收技术以及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国华电集团、神华集团等也分别与美国通用电力、美国铝业等签署了合作协议。 中国华能集团与美国电力公司签署了有关燃煤电厂节能降耗和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合作的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开展在燃煤电厂二氧化碳减排领域的合作研究,双方同意采用华能集团自主开发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对美国电力公司拥有的一座60万千瓦燃煤电厂进行年捕集150万吨二氧化碳工程可行性研究,适时推进每年150万吨的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的建设。此外,双方还将开展在提高现有燃煤电厂能效领域的合作。美国杜克能源董事长吉姆·罗杰斯与中国新奥集团董事长王玉锁签署了在中国和美国建设绿色城市的技术开发协议。根据协议,杜克能源将与新奥集团在正在中国河北廊坊市建设的中国首个综合能效生态城建设过程中交流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廊坊示范项目建成后,杜克能源会将新奥集团分享到的技术与经验应用到其美国业务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城市中。 美国知名研究机构皮尤环境集团最新公布的报告预测,全球清洁能源业到2020年的投资总量将达到2.3万亿美元。尽管全球经济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各国在这一领域内的投资有增无减;2009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达到162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倍,中国和美国分列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榜单的前两名。去年10月中国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把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此规划,战略新兴产业在中国2015年的GDP中要占8%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进一步提高至15%左右。 国电集团表示,将与美国 UPC 在风电领域开展广泛的战略性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建设及运营装机总容量超过 1075 兆瓦的合作风电项目。 UPC 在 2006 年正式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的 12 个省、市、自治区开发、建设 24 个项目。截至 2010 年底, UPC 于中国境内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50 兆瓦。 美国上市公司爱依斯公司也与重庆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全面合作备忘录》,将共同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开发建设及运营一系列可再生和碳减排项目。爱依斯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双方估计将先期运行 400 兆瓦的水电项目、 700 兆瓦的风电资源开发项目和约 100 万吨的乏风瓦斯减排项目。中方计划持有合资企业 51% 的股份,爱依斯将持股 49% ,未来五年内合资公司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可能会达到 2G 瓦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爱依斯公司曾是中投公司的投资项目之一。中核集团也计划从西屋公司购买 10 台套 AP1000 核燃料制造设备。西屋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西屋公司的合同价值为 3500 万美元,设备制造涉及的地区包括美国宾夕法尼亚、俄亥俄、科罗拉多、密歇根以及南卡罗来纳等多个州,而设备的安装地点则设在内蒙古的包头。有媒体称,中核集团正在包头建设 AP1000 核燃料制造厂, 2015 年起将为我国的 AP1000 核电站提供核燃料换料。
个人分类: 科技翻译|2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理性力学,风吹雨打70年(4)
热度 6 肖建华 2011-1-16 18:27
在理性力学中,定义物质的方程被称为物性方程(或,更为通用的叫法,本构方程)。 一般地说,有了几何方程,运动方程,和本构方程,所谓的运动规律也就确定了。再根据具体问题,给出适当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就把问题转变为具体的应用问题。针对具体问题的类别,把运动规律做出适当的简化,而应用于相应类别的论题,这一块习惯性的称之为工程力学。 连续介质是一个非常广泛性的概念。 因而,一个完整的理性力学体系必须在其有关概念下建立相应的本构方程。 由于几何方程的不同选择(应变概念),应力概念的不同选择,在用一般性张量来描述应力 - 应变间的关系(本构方程)时,就会出现多种方案。 在理性力学理论上就已经是如此,那么在以各种化简为能事的工程力学中,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了。由此可以看出,对本构方程研究为何会长期的争议不休。换句话说,力学学科在本质上就是:各说各话。是很难达成协议的学科。很早以前,这一点就漫延到了物理学科。 这是大的背景。 第一阶段的努力:张量描述下的本构方程 在 Truesdell 的理性力学中,把本构方程中的物性系数写成张量形式。就单纯的数学考察而言,作为联系两个张量的量,该物性系数应该是一个张量。 我见到过好几本教科书中,谈在不同坐标系的选择下如何在进行应力,应变分量转换的同时,如何完成物性系数的变换(转换到新坐标系下)。 在代数观点的张量描述理论中,因为坐标承载:坐标 + 度规的功能,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度规张量(运动)变换或度规基矢(运动)变换观点中,一旦初始的张量描述被决定,该物性系数也就被固定了。在随后的度规张量(运动)变换或度规基矢(运动)变换中,改变的只是物理场量,而物性系数并不改变。这一条被 Truesdell, Noll 等人(度规张量(运动)变换观点)上升为:物质不变性原理。并被作为理性力学的原理之一。 但是, Truesdell 很不坚持原则,搞出了一个:物性系数的张量变换方程。该方程应当是:不同初始参考系选择下张量描述中的物性系数的变换方程。但是,他把它混同于本构方程中的物性系数。这就造成了思想上的大混乱。 陈 - 理性力学采用了物质不变性原理这一条原理。但抛弃了 Truesdell 的物性系数的张量变换方程。这样就直接用工程上的物性系数来表达本构方程。 事实上,在张量的一般性几何表达理论中(如广义相对论),物理场张量分成为:一般张量分量和张量的物理分量两个概念。 如果方程两边都使用张量的物理分量,该物性系数是物理的(被给定的)。在使用一般张量分量替换掉相应的张量的物理分量后,该物性系数是不变的。 这就是物质不变性原理在理论物理中的说法:张量方程的普适性。 例如:密度 = 1 千克 / 立方分米,在一种物理量纲中,现在换成为(米,克)量纲,则该密度在新的量纲下为:密度 = 1,000,000 克 / 立方米。这是就单个量来看。 在方程式中,两边均除以一个一样的常数来该变两边的物理量的量纲的话,如由物理分量变成一般性分量,方程内的常数无需修改。因而,它是一个客观不变量(主观是变的,这不,由 1 变成了 1,000,000) 。 这就是:物质不变性原理的含义之一。 第二阶段的努力:如何由热力学的一般性原理导出在任意初始参考系选择下的物性系数。 最先系统性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Walter Noll 。 而给出最初的、对晶体介质的物性系数的完整理论的是: Born, 和黄昆(我国物理学家)。 这一问题如何解决,我已经结合外微分理论给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结构。 因而,可以认为,在本构方程上,与陈 - 理性力学相协调的关于物性系数的理论以完成。 这样,陈 - 理性力学的三大块:几何方程,运动方程,和本构方程 就完备了。 70 年过去了,只不过是完成了理论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初步的完整化。 下一阶段就是以应用为主题了。很巧,得到了烟圈的理论解(见arXiv, physics, 1101.2969)。正是:水到渠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62 次阅读|5 个评论
智能仪器仪表通用硬件架构与软件中间件研究
热度 1 elec18cn 2011-1-14 23:53
智能仪器仪表通用硬件架构与软件中间件研究
智能仪器仪表通用硬件架构与软件中间件研究 摘要 : 研究智能仪器仪表的技术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关键技术,着重解决制约当前行业发展的智能处理系统、人机界面、底层驱动软件和可靠性四个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制一种以 ARM+DSP 处理器为核心,彩色液晶图形显示、多点触控键盘输入,具备底层驱动和软件中间件的高可靠性智能仪器仪表开发平台 。 1.1智能仪器仪表及其关键技术 智能仪器是把一个微型计算机系统嵌入到数字式电子测量仪器中而构成的独立式仪器。嵌入的计算机系统可以是芯片级,如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DSP)等;可以是模板级,如PC104;也可以是系统级,如微型计算机系统,可编程单芯片系统(SOPC)等。智能仪器在结构上自成一体,带有专用的微型处理器系统和丰富的接口,能独立完成测试。 智能仪器由于引入了高性能处理器,功能强大,性能优异,使用灵活、方便,是现阶段仪器仪表的主体。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和嵌入式系统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仪器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智能水平。最初作为测量器具的仪器已发展成一门较为完整的学科,并在当今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智能仪器仪表发展的关键技术包括: ①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仪器仪表实现检测和控制的基础。 ②系统集成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直接影响仪器仪表的应用广度和水平。 ③智能处理技术:智能处理技术可以说是仪器仪表中最重要硬件平台和最关键的软件资源。 ④人机界面技术:人机界面技术主要为方便仪器仪表操作人员操作仪器仪表。 ⑤可靠性技术:随着仪器仪表技术复杂性增大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可靠性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1.2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主管部门按“十一五”规划及国务院8号文件精神,对仪器仪表、控制系统、智能化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发改委对该领域的支持重点明确,立项审批加快。 科技部多项智能化仪表、控制系统、印刷、无线通讯、科学仪器的研发项目已立项,有的已付诸实施。国电集团、中石化、中石油等有重大影响的单位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国产仪器仪表和控制系统在重大工程的应用,并研究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其研发和产业化。重庆、天津、沈阳、宁夏、湖南等省市都在结合本地区的发展,研究和采取支持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措施。 郑州市政府为了更有力地推动本区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提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发展高端产品,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在2008年10月15日,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区成立郑州仪器仪表产业联盟。 1.3 我国仪器仪表业的现状和发展目标 (1)现状: 我国仪器仪表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仪器仪表生产、科研、营销体系。通过科技攻关、联合开发、合资合作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实现国产化等多种形式,使我国仪器仪表行业部分中高档主导产品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形成生产能力。仪器仪表行业整体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仪器仪表产品中普遍采用,约15%的产品实现了智能化,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30%的产品实现了数字化,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期水平。从产品满足需要程度上看:中高档科学测试仪器国内市场满足率为30%,中低档科学仪器满足率65%;大型工程项目中配套仪器的品种满足率达50%,中小型工程达70%。 当前国内仪器仪表产品的普遍形态是: 以LED数码管为显示,以薄膜开关按键为输入; 以MCS8051系列单片机为主要处理器。 其工作原理是:首先被测量通过传感器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后送入A/D转换器转换成相应的数字量后送入单片机,单片机根据仪器所设定的初值进行相应的数据运算和处理(如非线性校正等),运算的结果被转换为相应的数据进行显示和打印并保存。此外,可以与PC机组成分布式测控系统,由单片机作为下位机采集各种测量信号与数据,通过串行通信将信息传输给PC机,由PC机进行全局管理。其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当前我国仪器仪表仪器的硬件结构图 (2)发展目标: 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总体目标是:从目前至2020年,充分利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巨大的市场优势,结合测控技术的深化研究,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研究,掌握各类仪器仪表的设计、生产工艺等关键技术,满足各个方面对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需求,减少进口,扩大出口,使产业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普遍缩短到3~5年;行业内约30%的产品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国内生产的仪器仪表在大工程的配套能力达到80%以上。 1.4 国外仪器仪表业的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国际智能仪器仪表发展极为迅速,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微型化:微型智能仪器指微电子技术、微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等综合应用于仪器的生产中,从而使仪器成为体积小、功能齐全的智能仪器。 多功能:多功能本身就是智能仪器仪表的一个特点。 智能化:智能化是计算机应用于仪器仪表行业的明显特征。 网络化:融合ISP和EMIT技术,实现仪器仪表系统的Internet接入。 虚拟化:在虚拟仪器中,使用同一个硬件系统,只要应用不同的软件编程,就可得到功能完全不同的测量仪器。 仪器仪表作为信息工业的源头,以电脑和微处理器的技术为核心技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图像显示、自动控制理论为共性关键技术基础。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智能仪器仪表作为信息工业领域中一大系列产品群体,正向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和虚拟化方向迅速迈进,我国智能仪器仪表行业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并获得新的发展。 2.1 基于 ARM+DSP 高端智能仪器仪表的架构 当前按照仪器仪表的适用场合和复杂程度,其硬件结构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l 电池供电的低功耗便携式仪表的硬件架构 l 基于ARM通用仪表的硬件架构 l 基于ARM+DSP高端智能仪器仪表的硬件架构 本项目重点研究基于ARM+DSP高端智能仪器仪表的硬件架构。其框架如图2所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个部分。 图2基于ARM+DSP高端智能仪器仪表的硬件架构 (1)智能仪器仪表平台的硬件体系结构 l 智能仪器仪表平台功能分析 l 智能仪器仪表平台的硬件体系结构 (2)智能仪器仪表平台的软件系统模型 l 仪器仪表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 l 智能仪器仪表平台底层软件模型 (3)智能仪器仪表平台底层设备驱动技术研究 l 智能仪器仪表平台各功能模块底层设备驱动技术研究 n 数据测量模块接口驱动技术 n 数据存储模块驱动技术 n 人机接口模块设备驱动技术 n 数据通信模块接口驱动技术 (4)智能仪器仪表平台底层设备驱动的设计实现 智能仪器仪表底层驱动与中间件结构如图3所示,研制的软件模块包括: l 设备驱动的模块化构建与内核的裁剪配置 n 设备驱动模块的添加 n 内核的裁剪配置 l 系统引导程序 bootloader 的设计 l 主要设备及接口驱动程序的设计实现 n SPI 接口驱动的设计及实现 n LCD 驱动的设计及实现 n USB 驱动的设计实现 n 以太网接口驱动的设计与实现 图3 智能仪器仪表底层驱动与中间件结构图 (5)智能仪器仪表平台应用实例 借助于嵌入式处理器的强大功能,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的配合下,可大大简化系统软硬件设计,使得复杂的系统功能模块化,各个模块通过操作系统的调度实现了并行执行,充分发挥嵌入式处理器的性能、提高运行效率、增强系统可移植性、可裁减性、可维护性。拟用于开发电力负荷管理终端,验证开发平台的先进性。 2.1.2 以 LCD 显示技术和多点触控输入为核心的人机接口界面 ( 1 )智能仪器仪表平台的 LCD 图形化显示 利用帧缓冲(framebuffer)技术,完成彩色LCD的帧缓冲驱动程序,并设计MiniGUI用户程序界面触摸屏驱动程序。 帧缓冲(framebuffer)是操作系统为图形设备提供的一个抽象接口,帧缓冲设备属于字符设备,采用“文件层一驱动层”的接口方式。对用户而言,它和其他设备文件没有区别,用户程序可以把framebufer看成一块内存,既可以向这块内存中写入数据,也可以从这块内存中读出数据,LCD显示器将根据相应指定内存块的数据来显示相应的图形。应用程序对显示缓冲区的读写操作是抽象的、统一的。用户程序不必关心物理显存的位置、换页机制等具体细节,这些是由帧缓冲设备驱动来完成。基于framebuffer的LCD显示原理如图4所示。 图4基于framebuffer的LCD显示原理如图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l 智能仪器仪表平台LCD图形化显示功能分析 l 智能仪器仪表平台的LCD图形化显示硬件体系结构 l 智能仪器仪表平台的LCD图形化显示软件中间件 l 智能仪器仪表平台的LCD图形化显示软件实例 ( 2 )智能仪器仪平台的多点触控输入 多点触控技术以为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为代表,它必将快速延伸到仪器仪表行业。 在多点触控中如何有效地执行对象追踪技术是决定多点触控效能的关键,当扫描系统建立对象的信息之后,必须配合一个有效而稳健的搜寻与配对策略,在连续扫描的信息中快速而精准地找出对象的位置,或是建立对象所需要搜集的信息。 在压电式触控技术中,使用区域合并方法来消除破碎或分散的对象,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处理速度,此外依据主动式轮廓追踪技术来掌控触控屏上每个点的移动状况,而且进一步利用特征追踪法对对象位置变化作预测,以缩小搜寻比对的范围,主要步骤包括预测下个时间点的对象状态与依据变化量来更新系统内部参数,真正达到一个具有动态调整的精密追踪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l 智能仪器仪平台的多点触控的硬件结构 l 智能仪器仪平台的多点触控的对象跟踪 n 区域合并(Region—Based combination) n 主动式轮廓追踪(Active Contour—BasedTracking) n 特征追踪(Feature—Based Tracking) n 物件追踪的算法— biparite matching 2.1.3 其他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l 可靠性问题:硬件可靠性问题、软件可靠性问题 l 传感器静态建模和设计 n 解析、数值建模方法 n 计算机模拟与辅助设计 l 传感器动态建模和校正 n 系统辨识建模方法 n 沃尔什变换方法 n 神经元网络方法 n 动态补偿方法 l 误差修正技术: n 系统误差的数字修正方法 n 随机误差的数字修正方法 n 动态误差的数字修正方法 l 信号处理技术: n 周期图法 n 最大熵谱分析法 n 自适应滤波法 n 小波变换法 2.2 技术方案 ( 1 )主要芯片的选型 l ARM芯片选用英特尔公司PXA270。 PXA270 是Intel公司开发的基于XScale架构的处理器,内核采用ARMv5TE,外围控制器众多。内置了Intel的无线MMX技术,能够显著的提升多媒体性能,此外PXA270也包含了Intel的SpeedStep技术,能够根据需要动态调节CPU的性能,真正实现了低功耗,高性能。同其他XScale处理器一样,支持多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WinCE、Nucleus、Palm OS、VxWorks、Java等。 PXA270的产品除基本接口功能外,可以扩展特殊接口,能满足军用级和工业级的环境要求,带有强大的电源管理功能和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是工控ARM主板中的高端产品。在石油和矿业等行业有广泛应用。 l DSP芯片选用TI公司TMS320F2812 TMS320F2812是美国TI公司推出的新一代32位定点数字信号处理器,该芯片每秒可执行1.5亿次指令,具有单周期32 bit×32 bit的乘和累加操作功能,片内集成了丰富的外围设备,如16路A/D转换器、面向电机控制的事件管理器以及多种标准串口通信外设等。可见,其不仅具有数字信号处理器卓越的数据处理能力,又像单片机那样具有适于控制的片内外设及接口;它在数字控制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运动控制领域以及嵌入式开发系统设计中,常常成为微处理器的首选。 ( 2 )操作系统的选型 在嵌入式应用领域,其操作系统主要是Linux、WinCE和 VxWorks。在突出图形显示界面、要求实时性、工业环境下的仪器仪表应用中,三者各有利弊。 l Linux:代码开源 Linux 操作系统是一款优秀的操作系统,支持多用户、多线程、多进程,实时性好,功能强大且稳定。同时,它又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移植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计算机平台上。缺点:代码开源可靠性、安全性难以保证。 l Windows CE .NET 是Windows CE 3.0的后继产品。Windows CE .NET为嵌入式市场重新设计,为快速建立下一代智能移动和小内存占用的设备提供了一个健壮的实时操作系统。Windows CE .NET具备完整的操作系统特性集包和端对端开发环境,它包括了创建一个基于Windows CE的定制设备所需的一切,例如:强大的联网能力、强劲的实时性和小内存体积占用以及丰富的多媒体和Web浏览功能。 l VxWorks操作系统:注重实时性 它是美国WindRiver公司于1983年设计开发的一种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它以其良好的可靠性和卓越的实时性被广泛地应用在通信、军事、航空、航天等高精尖技术及实时性要求极高的领域中,如卫星通讯、军事演习、弹道制导、飞机导航等。VxWorks原先对中国区禁止销售,自解禁以来,在我们的军事、通信、工业控制等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缺点:价格昂贵。 综合上述因素,项目选择WinCE作为首选系统。 ( 3 )对象跟踪的实现:物件追踪的算法 (biparite matching) 多点触控技术中每个frame会有不定个数的对象,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有二个,甚至有十个。必须持续追踪这些对象的变化,包括每个点什么时候出现、中间移动的轨迹以及什么时候消失,如果追踪机制只面对一个点,那么问题很简单。在图5中,圆形为前一个frame对象的位置,方形为当前这个frame的位置,在单一点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断定圆形和方形是同一个对象,并且移动路径是A。 图 5 单一物件的位移与追踪 图6展示了两个点的情况,如何判断两个对象是走了路径A还是路径B以及更复杂的可能。为了简化,用一个简单的策略来解决:在两个frame间,相对位移越短就越可能是相同的一个点, 也就是说在图 6 中,上方的方形应该是点 1 ,下方的是点 2 ,因为这样两个点移动的距离都比较短。 图6 多点物件的位移与追踪 利用图论中的 bipartite matching 问题来解全域的最佳解。详细的配对方法如下: 1 .假设前一个 frame 的所有对象集合为 A , 目前 frame 的则为 B ; 2 .对于 A 中的所有点 a ,计算出到 B 中所有点 b 的 edge 长度,并放进一个数组 E 中; 3 .把数组 E 中距离太远的 edge 剔除掉: 4 .将 E 按 edge 长度排序,从小到大; 5 .从 E 的开头开始, 每取出一条 edge 前先看看 edge 的两端点是否已经配对成功过,配对时同时会判断对象的各种特征,除了距离要最短之外,其余的特征也必须符合才能完成一组配对: 6 .重复上一步直到取出所有 edge 为止。 运行完上面的算法,就可以标记出两个 frame 中所有对应的对象,并且可以产生每一个对象所对应的移动轨迹。就可以对这些对象的状态做进一步的处理。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33 次阅读|2 个评论
通用临死之前把悍马卖给中国充满阴谋-转
sunapple 2009-6-6 21:56
通用临死之前把悍马卖给 中国 充满阴 谋 司马平邦 刚刚,通用汽车被 美国 政府 宣布破产,但临死之前,其旗下的悍马品牌却卖出了5亿美元,买家是中国的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就在悍马这个子品牌每年只能为通用公司带来2%的销售额的基础上,它仍然对中国人卖到35亿人民币。 据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所属的四川新津工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2008 年腾中重工共纳税1105万元,即便按最低税率计算,腾中重工的全部收入要低于收购悍马所需资金,而接近该交易的人士表示,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资金只有一部分来自企业自有资金,另一部分为向银行贷款。目前腾中重工已经与若干银行就贷款事宜进入到最后阶段,期待最近有结果。 也就是说, 这笔价值35亿人民币的交易若成交,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从中国的银行贷出。 现在腾中重工和通用公司均表示,有关这项悍马收购协议的财务条款将不对外公开,但据报道,此次通用出售悍马的交易金额在1亿美元左右,即7亿人民币,这笔钱最后可能落入大摩,即美国摩根士丹利银行的腰包,也就是说, 金融 危机 中早已四面楚歌的这家美国银行仍然靠拉笼一家中国暴发户企业收购美国一家破产汽车公司子品牌收得1亿美金的交易利润。 然而,这还是事情的全部。 据,沉寂1年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近日欲再进军海外投资计划,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中投的大手笔依然是曾让他亏损56亿美元又爱又恨的摩根士丹利,6月2日21时,摩根士丹利宣布发售22亿美元普通股,以争取6月底前全部偿还美国问题资产收购计划的优先股贷款,这边,中国投资公司相关人士也确认,经过与摩根士丹利充分沟通,公司决定购入12亿美元普通股。 摩根士丹利是什么东西? 从去年下半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传统的美国银行巨头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而令他们倒下的主要推力就是那些被一层层豪华包装过的金融衍生产品,个个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一一烂出水来,正腐蚀着全球的 经济 。 摩根士丹利是其中有幸得到美国政府扶持而堪堪要倒却还没有倒掉且不能再倒掉再倒将危及美国经济体的金融巨头,但和倒掉的雷曼等银行一样,它骨子里的那些金融衍生品再怎样包装也一样在烂着。 而这些腐烂着的金融衍生品就包括这个在母公司行将倒掉之际仍可以向中国公司卖出5亿美金的悍马汽车资产和品牌,大摩通过忽悠中国的一家冤大头企业将悍马出售以赚取巨额交易利润。 而这家中国企业的钱,可能大部分也来自中国的银行,通过这个程序,悍马这个正在烂着的衍生品最终将被卖给中国的银行。 中国投资公司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还要向操持着无数行将烂掉的金融衍生品的摩根士丹利银行注资12亿美金,和四川的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向行将破产的通用汽车用5亿美金购得悍马品牌,我看,这两件事完全可以作为互释。 两笔交易,都是用中国的崭新钞票买美国的腐烂资产。 关于摩根士丹利银行与美国的烂资产的直接关系,我想就不用多说,半年多来媒体上都在谈论,没有它们也就不会发生全球金融危机。 而对于悍马是个什么东西,在美国生活20多年的单冰茸先生在2008年初就特别著文,现在可以直接引用: 悍马的前世今身/ 单冰茸 当施瓦辛格第一次看到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军用捍威(Humvee)车队时,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个崇尚肌肉专演英雄好汉的好莱坞明星马上就想买一辆捍威车,但当时的军用捍威车只能卖给国防部,不能卖给民间个人或团体,施瓦辛格凭借他的超级影星身份竟然说服了汽车制造公司生产民用版捍威,即悍马。 1992年,施瓦辛格得到了他的第一辆悍马,随后他就开始炫耀自己的新道具。这简直就是汽车制造商的梦想,他们不可能找到比施瓦辛格更合适的代言人了,在1990年代,曾经有一股悍马热,很多人对悍马趋之若鹜。 在那之后,施瓦辛格又买了六辆不同型号的悍马。 悍马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其表面形象与本质差十万八千里。悍马是吞噬 汽油车,每加仑汽油只能跑10英里,也就是说每升汽油跑4公里,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普通车多三倍。另外还排放有害废气颗粒,加重空气污染。军用捍威车的钢筋铁骨是为了对付敌人的枪林弹雨而打造的,民用悍马继承了军用捍威的骨架,但结果却对其他汽车构成致命威胁,如果你和悍马撞车,你死亡的可能性比与普通车撞车大3到4倍。 施瓦辛格进入政治生涯后,卖掉了3辆悍马,收藏了余下的4辆,并将其中的一辆引擎改为氢气发动机,烧氢气的悍马,氢悍马(H2H)也由此问世。他已决定不再开另外三辆收藏的悍马。 阿诺德施瓦辛格于2006年第二次当选加州州长后,签署了一系列法律旨在减少气体排放并促进汽车使用替代燃料,他说要学当年尼克松访问中国的精神,成为第一个既保护环境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和党州长。 十几年过去了,悍马热早已冷却,悍马的车价由最初的10万美元降到现在的5万美元,在美国,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再用羡慕的眼光看悍马悍马被反战人士看作是美国军事机器的民用延伸,环保人士认为悍马是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罪恶机器.普通民众则把悍马看作是公路杀手,现在的悍马就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 以上,就是经过摩根士丹利保媒为中国的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找来的价值5亿美元的悍马汽车。 通用临死之前把在美国都就像过街老鼠一样(大耗油量的汽车同样是全世界的过街老鼠)的悍马以5亿美元的高价售给中国企业(等同于中国的银行),而行将烂掉的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士丹利在让中国投资公司曾经亏空56亿美元之后仍然得到后者12亿美元注资,这钱也是中国纳税人存在国家银行的资产。 现在,又有17亿美元的美国烂资产由中国纳税人买单了,这还没算上悍马品牌交易过程中摩根士丹利得到的那1亿美元交易费用。 5月30日《环球时报》5月30日采访了23名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就中国持有美国国债问题进行的调查问卷,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表示,在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这件事上,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但不是为美国负责。中国首先应该为13亿中国人负责,不要当国际雷锋;而中央 财经 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德峰说,中国应该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不是靠扩大出口。 但在整体的调查中, 只有8位中国的经济学家支持大幅减持美国国债,仍然有15人表示反对大幅减持美国债,其中6名专家否认美元国债已使中国承担很大风险,17名专家则持肯定态度。接受采访的专家在如果中国减持美元国债,中国外汇储备应投向哪这个问题上态度复杂,其中13人认为应投向资源领域,6人选择了企业并购,5人选择 股票 债券,各有2人选择了实体经济和区域投资,选择其它的为3人。 而我要说的是,我相信这些接受媒体调查的所谓中国经济学家里一定有许多人同时也兼任着诸如中国投资公司、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及其背后与摩根士丹利关系密切的华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特约经济学家、独立董事,或者其它什么高级智囊的职务。 所以,当我看到在这个时间,中国投资公司和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几乎同时以巨额资金收购这两笔美国烂资产时,一点儿都不吃惊。 真的。 经济汉奷,有此存照。 我相信: 中国的商务部至少不会让悍马交易最后达成的,虽然它管不了手里掌握上万亿人民币资产的中国投资公司。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67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