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画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短评《画家怎样才能赢得自己的历史地位》
热度 1 uestc2014xiaoyu 2016-3-20 17:15
前天,看到我们百人英才群里,张东华“才子”的一篇特邀稿,深深认同。东华是我们百人会英才奖(艺术奖)第二届( 2012 年)的获得者,作为国美的科班出身,东华是有思考深度的年轻艺术者,这个评价是站在我的个人角度,但是我觉得不为过。尤其是拜读了他的这篇邀稿 —— 《 画家怎样才能赢得自己的历史地位 》! 东华剖析了中国画的前世今生,进而推演和折射出当代中国画家的定位和评判标准,娓娓道来,有理有据。尤其是说到中国画及书法,实质为儒学的一部分,这一点我很认同。儒学(宋明理学)强调“修身”,那么中国画和书法,在艺术形式相对较少的古代,顺其自然成为大家思想升华的一种方式。修身的过程,也是一个“悟”和“行”的过程,明朝王阳明曾诠释“格物致知”,端正事业物镜,达致自心良知本体。 这里东华认为一个中国画家:首先,要有人格修养和作画观念,这一点应该是针对其业务层面;其次,还需要不断纯化道德品行、提高人品修养,这就是说到人品和情商层面;第三,丰富绘画著述,我想这一点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如何让一个中国画家的艺术影响力持续和饱满。 哈哈,突然间都觉得自己还是有点艺术品味的。 暂且不论那么多,这里把东华的文章和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他 ~ —————————————————————————————————————————————— 近现代中国画家,怎样排名? 主持人语 特邀主持:高鸿 有关近现代画家的历史地位的评说,可谓众说纷纭。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到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虽说诸家对他们的评说很难趋向一致;但总体来看,上述十几位画家都是近现代画坛绕不过去的重要角色。   其实,当代人对近现代任何画家的历史地位的评说大多是带有各自偏见的。当然,也不排除评说者学识、审美的门户局限。而 “ 发人之未论,觉前人之未觉 ” 者殊少,拾人牙慧者居多。问题出在哪里呢?除了站的高度有限、视野有限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左右着美术评论。 画家怎样才能赢得自己的历史地位 □ 张东华   从深层原因讲,有关近现代画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林风眠等)的历史地位问题,就是他们在历史上的价值问题。而价值问题涉及到研究者对价值的评判标准问题。   何为价值?哲学家金观涛先生说,价值是 “ 人对对象的一种评判(评价),该评判规定了该人对该对象的行为模式。 ” 对于任何一个客体,其本身是无价值的,我们既可以评判它 “ 好 ” ,也可评判它 “ 不好 ” 。就如同一件事情,可以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价值评判因人而异。但对历史的评价,会涉及一个普遍观念问题,即所谓的 “ 定论 ” 。就绘画而言,对画家历史地位的评价,是由普遍观念规定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即多数人对某一画家或画家群的历史评价。当然,这种评价会因时而变。但此种变化从长时段看只是一种小范围的波动。   在对近现代画家作评价前,应先从思想史角度对传统中国画作考察。   我们认为,中国画与书法一样,是儒学的一部分。金观涛先生在《宋明理学和山水画》中说: “ 整个中国艺术史都是思想史的一部分。 ” 文字本来是记录思想和事件的约定俗成的符号,其审美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字形是否美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字母文字和中国的方块字一样,都可以是美的。然而,中国文字曾与儒学的修身活动 ——— 抄经联系在一起,成为修身的一部分。但东汉末年,随着宇宙论儒学的解体,书写过程从书写结果(抄经)中分离,书写过程的意义凸显,书写过程的审美价值显现,这就是书法。 “ 书法 ” 从 “ 书法不隐 ” 的 “ 治史 ” 义中分离出来,从此具有 “ 艺术 ” 义。到魏晋时,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有论者称之为书法的自觉),书法开始与绘画相结合,使绘画也具有修身功能。我们从王微《叙画》可以看出书画结合的趋势。而经过唐代的发展,到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真正成熟。此时,绘画与书法一样,成为文人修身的工具。总之,传统绘画是与修身紧密相连的,是与宋明理学同步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是传统绘画之所以被称为 “ 中国画 ” 的深层原因。也就是说,传统绘画的历史价值以表达儒学(宋明理学)观念作为判断标准,故我们认为宋画博大精深。宋代绘画,特别是宋代的山水画,其展开的历史与宋明理学是同构的。一般人只知道明代徐渭的绘画是写意画开宗立派的创造,殊不知徐渭是以阳明理学思想为作画的基础观念的。而清代以后的儒学与宋明理学相距越来越远。   我们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大体评价是:宋画是中国画的最高峰,徐渭的绘画是水墨大写意的开创者,石涛、八大之作颇有特色,而 “ 扬州八怪 ” 之画不及此前的画家。据研究,石涛以 “ 气 ” 论为绘画的指导思想,属于宋明理学范畴。 “ 扬州八怪 ” 之一的郑板桥以考据之学作为作画的思维方式,偏离了宋明理学。以吴昌硕、任伯年为代表的海派给人以 “ 画学中兴 ” 之感。后来者如黄宾虹、齐白石等是对海派的延续,但有缺失之感。这是以是否蕴含宋明理学为品评标准的结果。   传统绘画(主要是山水画)与宋明理学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自宋代以后,也就是宋明理学成熟后,人品(人的善恶)观念成为品评绘画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综观绘画史,画家在画史上的地位无不与人品有关。明清人对赵孟頫的批评就是从人品角度否定其在画坛地位的;而解放后绘画界对董其昌的否定也是从董其昌是个 “ 恶霸地主 ” 这个角度出发的。   而从研究的角度看,一个画家是否在历史上 “ 有地位 ” ,除了其绘画作品能否引领时代潮流外,其人格修养和作画观念也是很关键的因素。从历史的角度看,修养和作画观念可以通过诗文、绘画理论、作品上的题款等文字体现出来。如五代宋初画家李成的绘画,如果没有沈括的批评记录,我们不会知道其 “ 掀屋角 ” ( “ 掀屋角 ” 是说李成画山上亭馆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还能看到椽木。这就与俯视之景在视线上相悖。沈括认为 “ 真山之法,从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 ” )的绘画思维。从后人对画家的定位看,一旦一个画家过世超过 50 年(也就是画家本人建立的血缘和人际交游圈瓦解后),人们对其艺术地位的评价就会趋于理性。那时,如果还有大量可供研究的文本资料,那么他的历史地位将越来越凸现。综观画史上有影响的画家,无不与文本资料 ——— 画家与其传人的著述(画论、诗文等)的存世有关。如明代几乎同时同地的两位杰出画家徐渭与陈洪绶,从现代研究看,对徐渭的研究几成显学,而对陈洪绶的研究要少很多,原因就是有大量可以了解徐渭思想观念的诗文和书论、画论存世。   从以上标准看近现代画家的历史地位,显然,黄宾虹不坏的人品(研究者津津乐道的黄宾虹年轻时制炸药、干革命的经历塑造了其崇高的人品)和大量可供研究的文字资料为他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历史地位;齐白石的木匠出身(励志)、不愿进宫为慈禧画像和抗战时不卖画给日本人等是其人品的闪光点,而大量传世的诗文(其自称 “ 诗第一 ” )为他赢得了不错的历史地位。潘天寿与傅抱石等画家的人品和一定数量的著作也成就了他们在画史上的一席之地;张大千由于其职业画家的身份使他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存世,而传奇的风流韵事不但增加了后人对他的兴趣,也为他营造了一定的画史地位。   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虽然为中国画的现代进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存世,但如果以上面两个因素为评价标准,其历史地位恐将不及黄、齐、潘、傅、张等。   综上所述,一个画家要赢得一定的历史地位,除了在创作上精进、引领画坛潮流外,还需要不断纯化道德品行、提高人品修养、丰富绘画著述。 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言论 · 视界
个人分类: 一只木鱼|18122 次阅读|2 个评论
042丘吉尔的艺术生涯
ggjjhh 2016-1-28 06:29
丘吉尔的艺术生涯 〔英〕玛丽·索姆斯 著 高金华 编译 温斯顿·丘吉尔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叱吒风云的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世人鲜知的艺术家。在绘画艺术方面造诣颇深,不少传世之作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女儿在90年代初撰写了《温斯顿·丘吉尔:他的画家生涯》一书,向人们展现了丘吉尔坎坷人生的另一面。 丘吉尔在40多岁时才开始从事他所钟爱的绘画事业,他当时的处境非常艰难。1915年作为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被深深地拖入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之中,它本应缩短一场血腥的世界大战的进程,但它未能完成这一使命。无数的英国士兵献出了生命,丘吉尔于公于私也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被免除了在海军部的职务,实际上被挤出了政治舞台。 这场灾难使丘吉尔一蹶不振,“我担心他会死于悲伤,”他的妻子克莱门坦回忆说。他领着全家退回萨里郡,在霍农庄静居。丘吉尔后来回忆说,正是在那里“艺术的遐想挽救了我!” 一天,在院子里徘徊的丘吉尔碰见他的妻妹正在用水彩作画。丘吉尔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她的笔法,几分钟后借来她的画笔试着画了起来。绘画在丘吉尔面前展现了她的魅力! 不久,丘吉尔决定改用油彩,练习油画。看到这种消遣能使丘吉尔从冥思苦想中解脱出来,克莱门坦大喜过望,跑出去买来她所看到的每一种颜料。 然而对丘吉尔来说,下笔似乎非常困难,他神色奇异地凝视着白璧无瑕的画布。他从天空画起,后来他曾描述过当时的情景:“我小心翼翼地在调色板上调制出一点儿蓝颜料,然后高度警惕地在这个被冒犯的雪白的盾牌上画出一个豆粒大的斑点。正在这时,车道上传来汽车的声音,从这辆战车上先跳来下的是约翰·莱弗里先生的那位天资聪颖的夫人。” “‘油画!’她喊道,‘你还犹豫什么?给我那支笔--那支大的。’她泼进松节油、挤出蓝色的和白色的颜料,画笔在调色板狂舞,然后在瑟瑟发抖的画布上留下了几笔残忍的蓝色鞭痕。谁都能够看出它毫无还手之力。魔力被粉碎了。我也抓起最大的一支笔,狂暴地攻击我的牺牲品。从此以后,我对画布再也没有丝毫敬畏之心。” 当时,约翰·莱弗里是丘吉尔的邻居,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正在辅导丘吉尔学画。后来,莱弗里对他的这位不寻常的弟子做过评价:“假如他选择绘画而不是从政,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 在绘画中,丘吉尔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它伴随着丘吉尔度过风雨交加的后半生。在那场战争之后,绘画曾给予他深切的安慰。1921年他母亲去逝两个月后,他和克莱门坦所钟爱的女儿三岁的玛丽戈德又不幸夭折。心灵上的打击真是雪上加霜,丘吉尔应邀去苏格兰朋友家躲避让他触景生情的农庄。 在异地他乡的丘吉尔从绘画中寻找安慰。他在给克莱门坦的信中写到:“我走向原野,描绘在午后阳光照耀下的一条美丽的河流以及远处几座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山丘。我不时想起你和孩子们,达卡迪丽(玛丽戈德的爱称)仍然令我心痛。” 生命、爱和希望在慢慢复苏,1922年丘吉尔和克莱门坦的第四个孩子玛丽诞生了。也是在这一年,丘吉尔买下了“查特维尔”。这所令人满意的住宅使他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处境中从事绘画艺术达40年之久。 丘吉尔很可能为自己赢得的第一个艺术奖而喜形于色。那是在20年代中期,又一届业余画家作品展览在伦敦举行。画家虽然是业余的,但这种展览却是久负盛名的。作品入选和评奖是匿名进行的,有些评委认为丘吉尔送展的那幅画(他在查特维尔的早期作品之一)是专业画家的作品而不可能出自业余画家之手,主张取消参展和评奖资格,最后他们同意相信这位画家的诚实。评委们投票后才知道这幅画是丘吉尔的大作,人们十分惊喜。 1929年保守党政府下台,丘吉尔再次丧失公职。历史学家把其后的十年称为丘吉尔的在野年代。从政治上说,他在穷乡僻壤流浪,是一个孤独的战士,力图唤醒英国人警惕希特勒的威胁;但从艺术上看,在野期间却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这段时间丘吉尔经常在法国南部作画。在他遗留的 500余幅作品中约有 250幅标注的日期为1930至1939年。其中有一幅名为“洛普河,滨海阿尔卑斯省”,被伦敦泰特美术馆收藏。 1953年在丘吉尔的第二个首相任职期间,他不幸患了一次中风,女儿玛丽陪同他去法国南部疗养。五天后,玛丽在日记中伤心地写到:“爸爸真不幸。他的颜料原封未动。” 绘画的遐想和那条河上神奇的灯光又一次挽救了丘吉尔。第二天他给克莱门坦发去一封电报:“终于涂出一幅劣画。” 绘画为丘吉尔的人生尽头保留了一份喜悦。“画家多么幸福!”他在《作为一种消遣的绘画》一书中写到:“因为他们并不孤独。光线与色彩、和平与希望将陪伴他们走向或达到人生的终点。”丘吉尔的艺术生涯正是这样一幅可歌可泣的画卷。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第5期第146-150页。 原载:《中外期刊文萃》1997年第19期第10页。(编辑:尉颖颖)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震惊!这些是画出来的?!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热度 1 redtree 2015-4-17 00:31
震惊!这些是画出来的?!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2015-04-16 12:22:59 来源: 易奇闻 (北京) 美国超现实主义画家Patrick Kramer2008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艺术工作,他说自己画一幅画需要50-300个小时,这些都是他画出来的…… 转自“英国报姐”
个人分类: 休闲|15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平哥的肖像, 很精神!
热度 15 Majorite 2014-4-7 05:26
平哥的肖像,很精神! 习哥的肖像 (王安东 画作, 2014) 今 天下午去市文化中心参观了加拿大华人画家王安东先生的个人肖像画展, 其中习哥的肖像最引人注目,习 哥 刚毅果敢的品格跃然画面。 是列宁还是普京? 是毛还是江? 习哥与孙中山并列 海外的中国符号 本人贺安东个人画展的花篮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2913 次阅读|18 个评论
我的几位非常著名的老师(2)——著名画家黄格胜先生
Huangyy 2014-3-23 16:29
我的几位非常著名的老师( 2 )——著名画家黄格胜先生 黄玉源 在 1985 年,一次在学校的 广播里听到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新闻,报道了我国广西艺术学院青年画家黄格胜创作出中国最长的画卷《漓江百里图》,长达 200 多米,以中国画的技法把从桂林市到阳朔的 80 多公里的沿江主要美景展现出来,其画卷的每个部分的技法功力均很高,内涵丰富,艺术性极高,表现出作者很高的艺术功力和造诣。很多相关部门的领导和著名艺术家给予祝贺及高度评价,记得其中有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老师等。心里很受鼓舞,因为我对美术很热爱,也为广西出了这样一位著名的美术家感到高兴! 到 1987 年以后,国家大陆的政策和台湾地区的政策放宽,一些台湾同胞陆续回大陆探亲,其中含一些国民党的老兵。我夫人的一位亲戚托回大陆的朋友,帮在大陆找一位画家画几幅画,一方面作为艺术品的收藏,同时也作为对祖国大陆思念的一份依托及联系的纽带之物吧。当时我就想到黄格胜先生,我想如能请他给画 2 幅画那就好了。正好我爱人有位朋友在广西艺术学院当老师,然后我们就通过她的联系和介绍,到了黄格胜老师的家里拜会他。见到他很高兴!那时他 39 岁,已经是系主任了,比较健谈,具备很好的艺术家的风范;当时就很有名了,含《漓江百里图》在内,加上之前的及之后的画作,已经创作了 100 多幅国画作品,已经在美国、法国、英国和韩国及东南亚的部分国家举办过个人画展。还出版了几本画册。 他听了我们的请求后,很欣然地答应了,说给我们画一个大的横幅,两个条幅的(纵向的)国画。大约需要 3 周多这样。当时为暑假,有空可以慢慢作画。我们很高兴,连声说谢谢!然后,我们参观了他的个人画室,以及他的一些优秀的作品。我对他说我很喜欢绘画,也画过一些作品或习作。他很高兴,叫我下次到他那把我的画作给他看,他给我指导。这样,我就正式向他拜师学艺了。 几天后,我把一些旧的习作及新画的习作给他看,他指出了许多的不足和缺点。然后,讲了国画的主要的画法原理,叫我买多本国画的经典学习和教科书,然后教我如何阅读和理解。在大约 1 个多月的时间里,老师很细心和耐心地进行教导,对着画卷上的细节,从构图、用笔,国画的多种笔法和技巧,何处及何样的场景应该如何用笔和点染等等都认真指教;而且对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形、风貌的特点也进行了介绍,对于山、水、树、草、花、建筑等的构图、细节的一些处理及色彩的运用等都进行分析性的讲述和指导;还多次亲自在画纸上绘图示范,我则还常问这样那样的问题,他都很细心和很有兴致地向我做解释和指教。期间,我多次把每次老师指导的内容在回去后温习和实践的习作拿给老师看,他再进一步的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而且,老师说,我的功力和技巧有很明显的提高了,夸奖中带着欣慰的笑容,我可高兴了。可以说,格胜老师可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教导和很丰富的理论及技法的传授,我为能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感到由衷的感激、幸运和自豪!老师的教导是那样的专心和认真,而且专门把经典和关键的要领给以指点,而非漫无目标、不讲重点地说。他的指导是体现出大师级的高水平教导的能力和风格。即能把握关键、又条例清晰而贯穿主线,同时许多地方是能达到让弟子能很好地掌握、应用,而且最好能做到各要领灵活应用、融会贯通,而又恰到好处的目的。真是让人从心里由衷的敬佩!老师的那三幅作品绘好之后,通过那位朋友转交给我们在台湾的亲戚,他们很高兴和感谢,可以说如获至宝。当然,由于学习的需要,后来也还到过老师家。 经过格胜老师的悉心指导,我的国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掌握了更为丰富的绘画理论和技法,可以说一辈子都受益很深。当然,由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比较忙,因此,很少有空作画。以后还要在闲暇时候,多些作画。以保持和进一步的把各位美术老师传授的本领进行运用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 黄格胜老师的具有恢弘气势而又具秀美风韵的《漓江百里图》,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和进行介绍,其图卷如全部展开,需很大的空间场地,很令人叹为观止!这幅作品,在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时曾提出以 1 万美金一米的价格购买,(共计 200 多万美元,相当于当时的人民币约900 多万元),但被国家有关部门婉拒,则以这幅宏大作品的出版画册作为国家礼品相赠。以后多位各国总统到广西参观访问时,如美国总统克林顿等访问,广西自治区政府也以此作为礼品相赠,让客人感到十分的高兴和新奇,很是珍视。 格胜老师的《漓江百里图》是在他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后的前面几年里,历时3年多时间,上下往返桂林20多次进行写生和考察收集素材,精心创作而成的,是第一幅真正把漓江、广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特色当作研究对象的美术作品,是“漓江画派”真正的开山之作。当时老师对我说他还要创作出与《漓江百里图》相呼应的姊妹篇作品,后来又创作出很多珍贵的作品。如2006年推出了《漓江百景图》系列作品,这可能就是他所指的这个很重要的作品,但是改了长卷的方式,而是以100幅小的系列作品来展示其系统的主题思想和意境。受到了各界广泛的和高度的评价,画册也在美国等地出版,画展的轰动效应很大。可以说是他艺术事业进入又一个高峰的代表性成果。同时他也创作了很多其他题材的美术作品。学界有较多评论性的文章发表,如《黄格胜的山水世界——从〈漓江百里图〉到〈漓江百景图〉》(罗冰,艺术探索,2006),《黄格胜中国画创作观》(简圣宇,艺术探索,2007);《“黄格胜与漓江”学术研讨会纪要》( 左剑虹 , 梁振中 等 ,艺术探索,2007);《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理想与“漓江画派”》( 滕志朋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在继承前人精神中创新——黄格胜山水画创新性个案浅析》( 王明国 ,美术界,2010) 等。 1995 年黄格胜老师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 1998 年以后,连续几届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至今,同时还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政协副主席等职;他的艺术造诣非常高,在国内的影响力很大。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漓江百里图》、 《老屋纪事》、《漓江烟雨》、《千年为一春》、《 衡山幽深图 》、《江畔老树》、《燕赵雄风》、《漫漫岁月长、悠悠古镇美》等等。 以下为黄格胜老师的部分画作及工作照,祝老师工作顺利、幸福、快乐! 在指导学生作画技法 燕赵雄风 在北京的个人画展中与国务院和全国政协 的有关负责人在一起 在桂林写生 雨后青山寨 与学生在一起评述画作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15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腹有诗书气自华——拜访画家彭祖华老师
热度 3 罗帆 2014-2-13 21:26
家父与画家彭祖华老师相识多年,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彭老师生于江西余干富足的书香门第。其三叔彭友善是中外闻名的艺术家,彭友善的虎和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被称为“中国三绝”。彭老师从小就跟随三叔学习,诗、书、画、印均有涉猎,艺术创作受其影响至深。他早年就读于上海美专,后又入中国画院研究生班学习,先后师从于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王雪涛等大家。“文革”后,彭祖华从部队转业到湖北轻工业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的前身),致力于在这所工科学校创办艺术设计专业。后来,湖北地区工科学校的第一个艺术设计学院成立,据说当时在全国排名第二。彭老师在高校一直工作到退休,此后受学校返聘继续任教多年,如今桃李遍布天下。 我曾听父亲多次赞扬彭老师的才华及品格,也欣赏过他的作品,但一直无缘见面。今年春节期间,父亲如约带着我和儿子一起去给彭老师拜年。 怀着敬仰的心情,见到了年过九旬的彭老师。他老人家鹤发童颜,气宇轩昂,思维清晰,谈吐不凡,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彭老师的家朴实无华,客厅的电视机旁,两盆水仙花盛开。听他家的客人陈医生夫妇说,他将自己的房子给女儿一家住,老两口住在这套不大的房子里。彭老师健康长寿的秘诀主要是心态平和,专心书画,吃饭七分饱,知足常乐。 彭老师请我们进入他的画室,欣赏他最近的书画作品。西墙上,张贴着他贺新年的老虎,还有人物和书法。他最擅长画雄鹰和小鸡,画雄鹰抒发凌云壮志,画小鸡倾注人文关怀。 春意盎然 彭祖华 作 (源于网络) 他一面绘画,一面给我们讲苏东坡和王安石的故事。苏东坡官拜翰林学士之后,在宰相王安石门下任职。王安石爱慕其才,但苏东坡却恃才倨傲,两人之间有了嫌隙。苏东坡后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有些悔意,想起王荆公以前对自己的嘱咐,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煮阳羡茶医治痰火之症。苏东坡想做成此事,以赎妄言之罪。苏东坡回时经三峡,乘着水势看那峭壁千仞的壮丽景色,不由得想吟诗作赋,但因连日鞍马劳顿而困倦,到醒过神来时,船已过了中峡,水流湍急不可逆行。等到下峡,苏东坡询问当地老者:“那瞿塘三峡,哪一峡的水好?”老者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昼夜不断。都是一样的水,难分好坏。”听信此言,苏东坡命下属将下峡水满满地汲了一瓮。后来进京,王安石命堂侯官将水瓮抬进书房,令童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水如蟹眼,急取水倾入,其茶色半响方见。荆公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道:“巫峡。”荆公道:“是中峡了?”东坡道:“正是。”荆公笑道:“你又来欺侮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昌充中峡水?”苏东坡大惊,忙说明取下峡水的原因。王安石道:“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水缓急相半。太医官知老夫得中院病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适中。今见茶色半响才出现,故知是下峡水。”听了王安石一席有关水经的谈话,苏东坡赶忙离位请罪。王安石道:“子瞻何罪之有!都因你过于聪明,以致疏忽大意。今后须得细心观察,千万不可轻言妄断就是了。”是啊,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再有才的人也不能自视甚高、自作聪明。 虽然年事已高,但彭老师依然关注国家大事。他盛赞习总反腐败树新风,作了一首藏头诗,其中藏有三个“习近平好”,并用草书写了出来。谈起历史与现实,他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毛泽东主席的哲学思想、军事韬略、诗歌和书法,他给予高度的评价。建议我和儿子要好好读《矛盾论》和《实践论》。谈到兴起,说给我写一首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彭老师站在大桌子前,展开宣纸,附身悬臂,运笔自如,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好一幅书法作品!遒劲有力,气韵生动,疏密有致,令人爱不释手。写毕盖印,右首印上一枚闲章为“壮志凌云”。 观看彭祖华老师写书法 亦诚 摄 与彭祖华老师在墨宝前合影 亦诚 摄 这次拜访令人惊喜,不仅得到了彭老师的教诲,还有他的墨宝、画册和作品挂历。
个人分类: 人物写生|4713 次阅读|6 个评论
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画家趙泰來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5-26 12:22
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画家 趙 泰 來 趙 泰 來 与金庸、陈香梅等人同获 “2005 年世界杰出华人奖 ” 的英籍华人赵泰来,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画家。他将 5 万件价值连城的祖传藏品无偿捐献给祖国,令世界华人啧啧称奇。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宝物在赵氏家族是如何一代代传下来的,赵泰来为何卖掉自己 4 处别墅筹措运费将它们运回祖国。 2006 年 2 月,趁赵泰来回国过春节,笔者对他进行了独家采访,一个财富与爱情交织的历史传奇浮出水面。 姨妈遗嘱揭开尘封历史 1977 年春的一天,白发苍苍的大姨妈把 23 岁的赵泰来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 阿来,我的日子恐怕不多了,我要把留存在香港和英国的全部财产交给你继承。 ” 说罢将一纸公证遗嘱递到赵泰来手上。 赵泰来 1954 年出生于广东东莞。他的外曾祖父伍廷芳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早年留学美国,清朝末年曾任驻美国大使,民国初期任司法总长、外交部长、代总理,一生喜爱收藏。 赵泰来的父系祖先都是医生,祖父和父亲曾在新加坡、香港等地挂牌行医。新中国成立后,一心要报效祖国的父亲携家眷回到东莞,在虎门镇医院当了一名医生,却因所谓家庭历史问题,夫妻双双在 “ 文革 ” 中死于非命。 1969 年,失去双亲的赵泰来投奔了香港的大姨妈。 因祖母与黄君壁、张大千、赵少昂等人交好,赵泰来从小就跟这些国画大师学中国画,一度还成了赵少昂的入室子弟。到了香港之后,在家创作,到电视台主持文物鉴赏讲座,就成为这个年轻人生活的全部。 在赵泰来的印象中,大姨妈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女人,她拥有巨额财富,但终身不嫁。亲戚说,大姨妈年轻时姿色出众,性格温柔,又很有修养,家庭背景良好的青年男子趋之若鹜,但没有一个人能够打动她的芳心。跟大姨妈生活之后,他总是想:漂亮高贵的大姨妈为什么要做独身女人? 此刻,大姨妈又幽幽地对他说: “ 阿来,我之所以在众多晚辈中选定你做继承人,是因为你人品可靠。千万记住,遗产之事不能对外泄露半点风声。 ” 手持遗嘱的赵泰来立即紧张起来,是什么财宝让大姨妈如此神秘兮兮?大姨妈似乎猜到了他的心思,又说: “ 实话告诉你,我也不知道究竟有哪些东西。 ” 1979 年,赵泰来开始接受大姨妈在香港的财产,那是价值数千万的房产,还有放满两层楼的收藏品。这些收藏品光怪陆离,争奇斗艳,每件都来历不凡,赵泰来第一次见到它们,就被惊呆了。 “ 阿来,和存放在英国伦敦的收藏品相比,这仅仅是一小部分。 ” 大姨妈拿出一张藏宝图,指着伦敦郊外的一个地方对他说。 1981 年春天,大姨妈溘然长逝。办完丧事之后,赵泰来带着藏宝图,心怀接管家族遗产的使命感,来到伦敦郊外一个庄园。 进入尘封已久的地窖,赵泰来再次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 那里堆放着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木箱,打开已经腐朽的箱盖,掀去面上的稻草和棉花,里面全是价值难以估量的古书画、陶瓷、玉器、铜器 …… 直到这时候,赵泰来才恍然大悟:为了防止这些无价的宝藏落入他人之手,一个漂亮高贵的女人把自己的一生当作了陪葬品! 抢救文物甘当 10 年 “ 蚁工 ”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赵泰来始料不及的,为了将地窖中的文物清理出来,他不知不觉就做了 10 年 “ 蚁工 ” 。他感慨万端地说,早知道要经历这么多磨难,他当初不会接受这些遗产。 10 年中,他天天都像蚂蚁似地在地窖里忙碌 —— 拆箱,清洁,考证,归 类,包装,登记,搬运。为了保密,他不能请人帮忙。地窖里阴暗又憋闷,他每天都要在里面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疲惫不堪了才出来。 危险也与他相伴相随。有一次,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从他的肩膀上滚落下来,砸伤了他的左脚,造成 5 个脚趾粉碎性骨折,住院一个多月才康复。还有一次,因地窖里漆黑一片,他的门牙被叠加在一起的箱子碰掉好几颗。 他还要提防动物的攻击,因为尘封了 80 多年的地窖里有老鼠、毒蛇和种种不知名的虫子。有一次,他在昏暗的光线中搬运木箱时,箱底冷不防蹿出一条银环蛇,要不是躲闪及时,银环蛇一口就会夺去他的性命。 为了买到便宜的包装材料,他经常在附近的大街小巷里转悠。那些年,只要看到别人买家具他就特别开心,因为这样就可以白捡别人扔掉的包装材料了。见他这样,邻居还以为他是捡破烂的。可是,他住在高尚社区的高级别墅里,邻居又觉得奇怪:与其捡破烂,何不把自己的别墅租出去呢? 清理完毕的文物一天天多起来,他不敢雇保安人员,只好养了 4 条凶悍的猎犬守家护宝。即使这样,他还是免不了担惊受怕。白天,他会突然怀疑有人暗藏在地窖里,或者有人潜入了别墅;夜晚,他老是梦见有人谋财害命,惊醒之后,再也无法睡着。 他曾自问,自己举办过 “ 中国历代名画及唐伯虎绘画展览 ” ,编辑出版过《中国历代名画选集》、《郑板桥兰花选集》等许多图书,还在香港及国外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凭着自己的艺术造诣和家产,本来可以生活得很舒服,犯得着再吃这样的苦吗? 可是,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他认为,将这些文物弃之不顾是一种犯罪,无论是为自己,为家族,还是为国家,都应该保护好它们。 他每天都要记日记,将清理出来的文物一件件登记造册。 10 年下来,记录在册的藏品达到了 6 万多件,光是买包装材料就花去了 96 万英镑。 接下来,他又为保护这些藏品而奔忙。为了装裱一幅唐卡,他远赴日本购买装裱材料,耗资百万元。为了防止几千年的青铜器氧化,他奔走于欧洲各国,寻找最尖端的防氧化处理技术 …… 在地窖里,他发现许多国宝级的文物,如唐代的唐卡(一种珍贵的西藏艺术品)、春秋时代的四铺首铜鉴、南北朝的赵青釉四耳、明代的青花鱼藻纹鱼缸 …… 每一个发现都让他惊奇不已,又让他觉得难以置信。 他在为这些发现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如何处置这些珍宝?妻子和其他亲友知道了真相会怎么想?在巨额财富面前,爱情和亲情会产生怎样的裂变? 超然物外妻子真情难得 “ 有件事我对你隐瞒了 9 年。 ”1991 年的一天,赵泰来终于对妻子说: “ 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家的那些破铜烂铁能买下英国的一个小镇。 ” 妻子的回答令赵泰来非常吃惊: “ 这个我早就知道,虽然我不太懂文物鉴赏,但我早就知道你已经是亿万富翁了。 ” 1982 年, 28 岁的赵泰来与年轻貌美的妻子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这对才子佳人的经典婚姻一度成为书画界的美谈。婚后,他们恩爱无比,为了尽情享受两人世界的快乐,还达成了终生不生孩子的默契。 赵泰来生活俭朴,身为富翁却穿着很旧的衣服,连一辆像样的小汽车也舍不得买。妻子在伦敦经营着一家中国餐馆,不为赚钱多少,只为充实人生。   秘密继承大姨妈的财产后,赵泰来不敢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妻子,他怕妻子一不小心说漏了嘴,惹来意外的麻烦,更怕一向淡泊名利的妻子面对这么多财产突然发生他不想见到的变化。 好在,妻子亲眼看着他将这些文物一件件清理出来,从来不问他这些文物价值几何,也不问他准备如何处置它们。 9 年来,赵泰来一直以为妻子不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现在才知道,妻子是心知肚明! 显然,妻子是用她惯有的不闻不问的方式表达着对丈夫的信任和支持。 想到这里,赵泰来泪水夺眶而出,他一把抱住了妻子,却说不出一句话。妻子看着他又说: “ 钱太多了未必是好事。再多的财富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一生只想和你做平民夫妻 ……” 正是妻子最后说的这句话使他豁然开朗,困扰多年的 “ 心病 ” 不治而 愈。他当即决定,把这些文物捐献给国家。他认为,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不应该把它们长期封存在收藏家的豪宅里。 没有任何犹豫,妻子对他作出的决定全然赞成。 赵泰来刚刚继承这些文物的时候,家族内部就有人主张将它们卖掉,他们害怕素有爱国情怀的赵泰来会把这些祖传的宝藏捐出去。他们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它们变成钱。 听到赵氏家族有人提出这样的主张,文物商蜂拥而至。有一件鱼缸,有个香港商人出价 600 万港币要求购买。还有些商人频频邀请赵泰来吃饭,甚至送上美女相诱惑。哪知,赵泰来不为所动,一概谢绝。 妻子坚定地站在他一边。她劝说丈夫:如今国泰民安,把这些文物捐给国家,让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保管它们,这是生于乱世的老祖宗求之不得的,把它们捐给国家符合老祖宗的心愿。 私下里,她还帮赵泰来做了两件事: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摄影记者唐理奎先生牵线搭桥,联系国内博物馆接受捐赠;居中协调赵氏家族内部的紧张关系。在妻子的调停下,后来,赵泰来将 20% 的文物分给了家族所有的人,总算平息了大家心中的怒火。 捐给国家只求内心平安 紧接着,妻子又支持丈夫卖掉伦敦的 4 处别墅,用卖别墅的钱把这些文物一件件往国内运。 1991 年,赵泰来首批向江苏盐城博物馆捐赠文物 853 件,又向中国历史博物馆捐赠清代名家书画作品 32 件,包括乾隆亲笔御书《孙子兵法》竹简、明代文徵明所绘《百美图》画轴、圆明园的菊花石等国宝级的文物。 后来,赵泰来又陆续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藏品 1 万多件,其中近千件是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在广东番禺宝墨园,他捐赠的文物和艺术品的数量达 20 个集装箱,其中不乏金缕玉衣、王子午鼎等珍贵文物,其年代可追溯至商、周、春秋战国至明清。 2006 年春节前,总面积达 1 万多平方米、设在广东东莞粤晖园的赵泰来珍宝馆开馆, 10 层楼里大批珍贵文物向国人亮相 …… 截至 2006 年 2 月,赵泰来无偿捐赠给祖国的文物、藏品数量多达 5 万多件,香港媒体估计总价值超过 8 亿元人民币。 2006 年春节期间,赵泰来牵着妻子的手,在广州、番禺、东莞的博物馆观赏自己捐出的宝藏。他说,他觉得每件宝物都活了起来,它们大放异彩,还散发着玫瑰的芬芳,那是因为大姨妈和妻子这两位普通的女性为它们走出历史的阴影付出了许多。 前不久,赵泰来先生在香港荣获 “2005 年世界杰出华人奖 ” ,与陈香梅、金庸等同台领奖。现任香港祖国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赵泰来还经常到电视台主持文物鉴赏讲座。而他的妻子,依然在伦敦一条僻静的马路上默默无闻地经营着她的中国餐馆。
个人分类: 其它|4368 次阅读|2 个评论
斯人已去,佳作留世——悼念画家谢牛先生
热度 2 罗帆 2013-3-18 11:19
斯人已去,佳作留世——悼念画家谢牛先生
惊闻画家谢牛先生去世,尽管知道他已经在医院病了很久,医生早已无力回天,但还是感到非常悲痛。 今天,我的父母将与其他亲友赶往南昌,去参加明天的追悼会。明天全天有课,我不能前往,谨以此博文表达深切的悼念之情。 谢牛先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原学油画,后主要从事版画、水彩,兼研漆画和国画。“他 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力求使自己的创作保持上升的状态。” 正如他自我鉴定所说:“性不安分,什么都想尝试一下。” 画家谢牛 谢牛先生是家母的表兄,我一直称他为舅舅。每次见面,都是参与长辈们的聚会,热热闹闹,很少有机会与他交谈。印象中,他热情开朗,质朴亲切,才华横溢。因为热爱美术,我对他有一种特别的敬佩和喜爱,对其丰富多彩的画家生涯十分羡慕。遗憾的是,由于工作繁忙,我没有去观看他的个人画展。而且,我已经多年不拿画笔了。 去年春天,我的父母与亲朋好友去参加了舅舅和舅妈的金婚庆典,谁能想到那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聚了。翻看舅舅送给我的画作、画册和文集,感慨万千。时光流逝,斯人已去,佳作留世,我会好好地珍藏这一切。 天堂里也有美术,愿舅舅安息,并能继续开心地作画! 1 搏 水彩画 谢牛 作 2 江南小镇 谢牛 作 3 红莲小鸟 谢牛 作 4 古镇小巷 谢牛 作 5 母子情深 谢牛 作 6 秋 谢牛 作 7 夏荷图 谢牛简介 http://baike.baidu.com/view/2082391.htm (1933.10 — ) 别名捍牧,湖南长沙人。擅长版画、水彩画。 1959 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1982 年到浙江美术学院进修。曾在解放军部队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历任江西宜春地区文联副主席,江西书画院副院长。作品有《大地》、《郊外》等,《可居图》获中国漆画展览奖等。 湖南省双峰县蛇形山人。 1948 年入华中艺专绘画专业, 1949 年 8 月参军,在部队文工团搞舞台美术, 1955 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 1980 年入中国美术学院深造。 1959 年大学毕业后在江西宜春地区从事美术创作与辅导工作,曾任地区群艺馆副馆长,地区美协主席,地区文联副主席。 1985 年任江西书画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现任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水彩画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获国务院专家待遇。原学油画,后主要从事版画、水彩,兼研漆画、国画。各画种均有作品参加国内外重要美展,曾参加全国第四、六、七、八届美展,全国第七届至十二届版展,全国多届水彩画展,曾任全国第十届版展、全国第八届、九届美展评委,江西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委。作品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部分作品为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家收藏,报刊发表大量作品,获得一些荣誉与奖励。 1987 年获《版画世界》奖, 1991 年在日本大阪举办水彩画个展,获日中艺术交流中心金奖, 1996 年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鲁迅版画奖》。发表论文 20 余万字,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或联展。传记载入日本出版的《世界绘画辞典》及《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多种辞书。出版有《谢牛水彩画集》、《谢牛国画集》、《谢牛画集》、《谢牛文集》。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5531 次阅读|4 个评论
挂在我家客厅的画像
热度 14 Majorite 2012-5-7 19:23
挂在我家客厅的画像
挂在我家客厅的画像 嵇少丞 《画家王安东与他的作品》之一 王安东创作的爱恩斯坦肖像 这是旅居加拿大著名华人画家王安东先生的作品.画家观察细微,轻轻数笔就把中国五千年没出一个、西方五千年才出一个的科学巨人——爱恩斯坦关键性的特征活脱脱地跃然纸上。 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没有这两样,既不能搞科学、亦不能搞艺术。 王安东先生的这幅画,我想,科学网上的“科学家伙们”肯定喜欢,所以征得画家本人的同意,放到这里慷慨地与大家分享(下载),喜欢这幅画的请推荐或留言。 画家简介 王安东, 加拿大华裔著名画家 。 1957 年生,湖南衡阳人,毕业于中国广州美术学院和加拿大康戈迪亚大学美术研究生院,现为加拿大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肖像艺术家协会国际会员,蒙特利尔华人视觉艺术研究会会长。作品《永恒的微笑》和《难以忘却》, 载入英国皇室珍藏的大型纪念画册《艺术中的戴安娜》(英国伦敦波普艺术出版社, 2007 )。作品《为教皇圣保罗二世造像》,成为“加拿大国际家庭年”( 1994 年)唯一的标志性宣传海报,并印制成多种形式的图片,向全世界发行。其作品曾在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际视觉艺术”和“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并 被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广为收藏。 现创作和生活在加拿大蒙特利尔。 王安东创作的“加拿大国际家庭年”( 1994 年)宣传海报 王安东在其画室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3885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的几位非常著名的老师(1),著名画家刘宇一先生
Huangyy 2012-2-25 11:21
我的几位非常著名的老师(1),著名画家刘宇一先生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个人的努力和勤奋很重要,但是得到名师和好老师的指点则会使得发展的道路更加通畅、进步更快,当然再结合个人的勤勉、用功,则更容易获得好的成就。因此,老师很重要,尊师尤为重要,我在 2008 年的博文“也谈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及相关文章里均有叙述。写此系列文章,谨表学生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当然也为读者更加认识向好老师学习的机会之珍贵,我为何强调尊师如此重要、内心里必须虔诚拜师的原因提供参考。老师都有恩于弟子,老师影响学生,不是说学生都能像老师,或者说在技艺、能力上都能达到老师的水平,但是,老师的为人、作风、品格、素养、办事的方式、那种敬业的精神等等方面是会明显影响着每个弟子的;同时,技艺、方法和能力方面也同样是得到传授、而比较像老师的技法和能力,当然也含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一部分学生可能加上个人的勤奋,以后会形成个人的技术、技法的风格,而许多在其新探索的领域取得很重要的成绩,这是老师所希望和感到欣慰的。总而言之,凡老师皆需尊敬,即便一些老师在技艺、能力上并不很强,但是那种追求的精神、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都能使学生受益,是其在前进道路上能够披荆斩棘、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动力。这里介绍我的几位在学界享有崇高威望和声誉、非常著名的老师。 在此先介绍我的老师刘宇一先生,那是在 1974 年的春天,当时我念初二,班主任通知我参加一个县里(当时叫县,但是我们家乡的这个县是地区行政公署(厅级单位)所在地,现在是厅级市了)文化局举办的一个美术学习班,我很高兴!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绘画,这个班里和学校知道,常参加一些墙报、板报的制作等工作。因此在一个学校里只选几个人的情况下能选上我,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当然也很感谢班主任吴老师及校领导。这个学习班学员为县的几所初、高中学校的学生,大约有 17 人这样,可也能近 20 人,因为 3 所中学,每所 5 、 6 人的指标。主要是培养县里的青少年美术尖子和人才,也旨在为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等做出贡献;此外,县里也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一份贡献。我们几个同学走路到县文化馆,室内学习主要在文化馆设在人民公园里的一个展览厅里,展览厅相当大,南方传统建筑风格,周围是小桥、湖水和岸柳及其他老树,环境可好了。 美术学习班里有 3 位老师,其中主讲和主要指导老师就是刘宇一,其他两位为协助指导,当时刘老师 30 多岁,很文雅,长发,个子比较高,看上去就是一位素养很好的人,待人热情和蔼,虽然年轻,但可能是德艺功底深厚,因而显得比同龄人会相对比较稳重些,然而一种洒脱和帅气常在言行之中;我们知道他是从首府南宁市下放来的干部,原来在自治区文化部门所属的单位,好像是广西日报社,是一位已经很出名的画家,在报纸、画册等都出版过较多的作品,一些作品名气相当大。他爱人在钦州地区歌舞团,原来是在自治区歌舞团的,为舞蹈演员。 我们都为能有这样一位老师作为美术指导老师而感到高兴,也可以说是兴奋吧!觉得真是幸运!刘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的课,整个学习班大约 3 周多,近一个月这样,我们都是停了学校的课,天天到文化馆里上课的。刘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绘画的基本技法、技巧,例如如何用笔、构图、光线的投入方向、着色的技法等等。尤其是对景物的写生的作用,以及对于人物素描及人物绘画的油画、国画、水彩、水粉画的技法等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在风景画的创作方面,对于素材的来源,构思,构图,主题内涵等都做了很细致的阐述,使得我们这批学员真是受益很大。 当时在理论及技法讲述过程中,刘老师是一边讲、一边绘画示范和举例的,同时还拿出许多的美术作品来讲解。同时,我们每位学员还都带着画笔、颜料和纸张,在进行着相应的跟进练习。出了不少的习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常到外面写生,还请了工人、军人等到班里做模特,给我们做人物素描等绘画练习,我记得刘老师还拿着我的一幅绘一位坐在面前的部队军人的画给予了赞赏,说 : “这幅画得不错,挺好的”,当然,我心理可美了,感谢老师啊! 期间我们还到几个美术作品展览厅进行了参观,有油画、国画、水彩画和水粉画等作品,都是水平比较高的作品,不少都是专业画家的作品。一些是自治区组织的巡回画展,一些是外省的美术作品。像现在这样,在作品的下角,都写有作品名、作者名及简介、创作时间等。刘宇一老师每次都很认真地带着我们参观和从许多角度来讲解。更进一步给我们很多的收获。 这一个月的学习里,大家都很高兴、很自豪,尤其是感谢全身心认真地指导我们的刘宇一老师,同时也感谢其他两位协助指导的老师!这个学习班确实是对于钦州市美术技艺的传承、提高,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很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近 20 位男女学员们,回到各自的学校后,都在学校的文化作品的创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骨干和带头作用,各种墙报、板报的绘画更加高水平,许多的美术作品创作出来,参加了画展或在社会上保存、观赏,一些还获得了奖。后来在 1977 年恢复高考后,相当一部分学员专心从事美术事业,考上了美术专业的院校,成为专业画家;一些没有考上的,也进一步加强文化及技艺的凝练,成为专业的美术工作者;一些虽然从事理工科及其他专业的工作,但是依然保持着对美术的热爱、追求,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美术的研究、鉴赏和创作,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1978 年我考入广西农业大学,在大学里课余时间也常进行一些绘画工作,有时还帮助校艺术团设计舞台的布景等工作。这我在中学时,就参加过艺术团的话剧或舞蹈的布景美工工作,主要是做设计和绘画。大学毕业留校后,一些作品被他人喜爱而拿走(算收存吧,也可大致叫收藏),一些作品参加画展也获了奖。 其实到了 1978 年以后,刘宇一老师的许多油画就在全国更有名了,一些大的作品可以说在全国的许多大的报纸和期刊的封面或里面都有刊登。因为,刘老师的作品许多为画著名人物的,也有许多风景及人物在一起的综合绘画作品,其中有油画和国画,而刘老师的油画技艺最为精湛,许多为大手笔的作品。因此,在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主要大厅里及多个国家重要部门里都有他的画作。 90 年代初,我在南宁看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好像是,要么是《午间新闻》,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里专门播放了一则新闻:著名画家刘宇一先生的一幅油画在香港拍卖,以 800 多万港元成交,创下了我国当代画家在油画拍卖历史上成交的最高价,为此而表示祝贺!作为学生的我,当时心里非常的高兴,衷心地祝贺老师啊!(当时的 800 多万港元是相当多的)。后来又听到了他的画以 2000 多万港元成交的新纪录。 在我心目中,刘老师是一代艺术大家,著名的美术大师,他的成就之高,作品在世界的声誉之高,是我们热爱艺术的人们非常之崇敬的。 他在广西工作了 20 多年,在南宁、钦州等地的文化部门工作,改革开放后,调入广西艺术学院任教,任副校长; 90 年代初定居香港,现为香港宇一画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宇一艺术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洛阳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国际艺术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 被誉为 “ 油画重工业第一人 ” 、 “ 用画见证历史第一人 ” ,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2 年,刘宇一老师 22 岁时,在广西南宁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展出了《耘天》、《歌日》、《邕江晨渡》等油画作品,影响很大,并因此而引发了在《广西日报》上持续一年的“关于雅与俗”的美学争论,共发表文章百余篇。论者之中,“雅”者说宇一老师是“俗”者,认为油画应有固定的模式,特别是在色彩上必须遵循明暗法的原则,画出“阴阳脸”和“灰调子”来;也就是说,只有多固守西方古典派绘画的表现方法才更为“正宗”。当时刘老师所追求的则是中国群众喜闻乐见的清晰、明丽和圆满、通畅。争论最后,“俗”者占了上风,《耘天》被选送参加全国美展,到各大城市巡展。 1964 年,《文艺报》第 4 期刊登了美术评论家、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曹振峰的文章,充分肯定《耘天》对油画民族化的可喜尝试。文章说:“这幅画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它在表现形式上的民族化是分不开的。作者在创作上,吸收了中国画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某些技法,作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作者这种敢于破格创新,不拘泥一定的程式和法规,并非是不问内容,在形式上为新而新,标新立异,而是从工农兵的欣赏习惯出发,努力使外来的油画艺术融合在民族绘画的传统技法中,具有中国的民族气派。”;与此同时,《人民画报》、《美术》、《中国青年》和《光明日报》等也纷纷发表文章盛赞《耘天》。年仅 24 岁的刘老师因此而“一举成名天下知”。 到了 70 年代至 80 年代末,刘宇一老师开始了更多大题材、大场面、大人物的作品创作,还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和风景画,这一阶段刘老师最具代表、最具影响的作品当推《良宵》和《人民万岁》。 90 年代以后又创作了许多大手笔的、相当多为极富震撼力、大气磅礴的艺术作品。   刘宇一先生艺术成就宏大,为顶级的第一层次大画家,几幅大型油画《开国盛典》、《人民万岁》、《良宵》、《祖国万岁》(与女儿刘浩眉合作)、《伟业千秋》、《京华胜景》(与女儿合作)、 《漓江夏怡图》、 《渔歌》珍藏在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和钓鱼台国宾馆的重要位置。 在 1993 、 1994 和 1995 年,刘宇一以《良宵》、《女娲之歌》、《瑶池会仙图》三幅讴歌中华民族魂与魄的力作,连续三年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创中国当代华人画家作品价位的世界纪录,报称 “ 如发连环三响炮般,震鸣国际画坛 ” 为艺术史创造辉煌。而到 1997 年,一幅 《良辰》,则更是创下了我国油画拍卖历史的成交最高价, 2300 万港元。 刘老师 的连续创下油画拍卖高价纪录情况:   1 、 1993 香港 刘宇一《良宵》 863 万港元; 2 、 1994 香港 刘宇一《女娲之歌》 888 万港元; 3 、 1995 香港 刘宇一《瑶池会仙图》 1080 万港元; 4 、 1997 香港 刘宇一《良辰》 2300 万港元; 他的画作丰厚、非常有名,同时他还在肖像画方面做积极的贡献,他曾应邀到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卡达尔等许多国家为其元首和政要绘肖像画,一些元首都坚持要坐在对面让他作画,而不是交谈后,拍摄照片后回去绘制。同时,已经为 200 多名各国社会名人绘过肖像画;如在其年轻时, 1982 年,了解到巴金先生及亲友有这个心愿,想画一幅肖像画,经一位著名作家的推荐,找到了刘宇一,到巴金先生家里为他绘画,画好之后,巴金先生当时腿部带伤,还执意要走过相当长的庭院,送刘老师到门外,使刘老师感动得眼含热泪。 1982 年, 中国 美术界权威人士 江丰 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誉刘宇一为“热爱和尊重人民的艺术家”; 1999 年刘先银主编:《 博爱颂:人类千禧交响诗 》再次以 “热爱和尊重人民的艺术家”,并称其为“举足轻重的 肖像 艺术大师”的称谓介绍刘老师的成就;刘宇一先生为如此众多的名人绘画, 被作家 丁玲 称为 “ 我国肖像画史上实属罕见的创举 ” 。 为迎接 21 世纪的到来,刘宇一费时五年创作了《和平颂 —— 人类新千年交响诗》,受到世界数十个国家首脑的赞赏。 2001 年至 2008 年,刘宇一和女儿刘浩眉历经七年,每天作画十个小时,完成了画面长 112 米 . 高 5 米的 :《 奥林匹克颂》 。在作这幅画之前他广泛地搜集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资料,把奥运 28 个赛项,百年来 29 届夏奥、 20 届冬奥举办地、吉祥物、标志,历任奥委会主席、执委、有特殊贡献者、著名运动员共 2000 个人物等内容统统纳入了这一画作。许多人包括萨马兰奇、罗格等国际奥组委负责人欣赏了这幅画均称奇,而赞叹不已,给予极高的评价。 2011 年 9 月 26 日 ,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华海外联谊会、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主办 的“刘宇一从艺 50 年画展暨北京师范大学宇一艺术研究院成立仪式”在京举行。画展展出了刘宇一从艺 50 年来所创作的精品画作,其中既有宏篇巨构,又有油画小品。当日宣布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宇一艺术研究院将打造以主旋律油画为主要方向的艺术创作基地,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基地。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以及原全国人大、政协领导人何鲁丽、张思卿、郝建秀和来自全国政协、各文化部门、文艺界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 300 多人出席大会(人民日报, 2011.9.28 ;中国文艺报, 2011.9.28 )。 近年来,刘老师也常被邀请到我的母校中山大学和东南大学等作报告,每场报告都很感动人、教育人,给人们奋进的力量。 以下为部分刘老师的画作和照片: 70年代,刘老师教我们时期的照片 东方初晓 开国盛典 良宵 初春 连年有鱼(水墨画) 人物(水墨画) 瑶池会仙图 貂蝉拜月 西施 与香港政要、名人在一起 与热情的军队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一起 人民万岁 国家体育局领导在“奥林匹克颂”会展现场给予关心和鼓励 耘天 伟业千秋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积极建言献策 与同是画家的女儿在一起 衷心祝愿刘老师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老当益壮!再出佳作! 黄玉源 2012年2月25日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9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欣赏当代书画后的瞎想
热度 4 fdc1947 2011-12-16 08:51
时至年底,闲来翻看明年的挂历。挂历上的图画是当代名人字画,学理科出身的我对于字画本是外行,不过既然认识几个字,有的时候也附庸风雅,看看书画家们的作品,好像能够陶冶一下情操。对于绘画,我只能看看画家们是否画得“栩栩如生”,或者有没有所谓的“神韵”。对于书法作品,可怜得很,读书识字六十年了,书法家们所写的字还有不少认不得,真是学无止境。 据说,书法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艺术。不过,年轻时我的英文老师周大心先生总是让我们学生练习 penmanship ,周先生自己的汉字和英文都写得非常漂亮。我看美国人的可口可乐招牌就写得很好看,不知道算不算艺术。不管怎么说,中国字写得好,还是很好看的,书法应当说是一门艺术。 中国的字,正草隶篆各体,历史上都是人们用来书写的。这正(楷)草隶篆,在历史上的次序,是篆隶草楷。秦代的正书即法定标准文字亦即书同文的文是篆字,但是,篆字不好写,写不快,文书们为了写得快,就把篆简化成了隶。如果不怎么正式,只是为了打个草稿,就不妨把隶书写得潦草写,于是产生了草书。但是,草书毕竟不好认,甚至容易认错,于是出现了楷书。楷书取消了隶书的波磔,避免了草书的草率,横平竖直,成了写字的楷模,楷就是楷模。从东汉到现在,差不多两千年了。 文字是人们信息交流的载体。规范、好认、好写、容易刻字、印刷,这是楷书的好处。于是大家从小学字,都从楷书开始。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们的字成了范本。所谓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由于人们要交流信息,特别是要做官、要考试,这字不能写得不好,字写得不好就几乎等同于文化水平不高。于是书法就吃香了,字写得好的就吃香了。不过,最早似乎并没有专门靠书法吃饭的。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米芾、苏东坡们都是做官的,做官才是他们的正业。到后来,商品经济发达,宋明以后,似乎靠书法作品吃饭的专业户多了起来,但是书、画同源,书家往往就是画家。在我的印象里,书法家这个称号还是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书家们自己册封的。 看书家作品,首先要认字,如果连字都不认识,那么评论书家作品的优劣就无从说起。但是,中国的读书人一般都是识字的,而且从小多多少少用毛笔写过几个字。所以,似乎什么人都可以对书家作品说三道四。这对于以此为饭碗的书法家们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出路不用人去特地出主意,世界上的事情凡是发生的一定是有它的理由的,而且就像化学反应的过程优先通过能量最低的途径。结果就是书法家们写出来的字总有一些不让你认识。你连字都不认识,就不必瞎三话四啦。这样,在书法展览或“当代名人书画”中,“书法作品”不是甲骨文,就是大狂草,即使是少数几幅楷书或行书作品之中,也往往夹杂个把让人不容易见到的字 的写法 。 小时候,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要求是写字工整。但是,我们总是写着写着就潦草起来。因为,工整费劲,潦草省事,大概这也是 “最小作用量原理 ”的结果。我不知道书法家们是否也遵循和我小时候做作业、写字时同样的原理。反正现在看到的书法作品中,工工整整地写许多正楷字的越来越少。当然,另外的可能解释是正楷字是小孩子练字的把戏,或者正楷字束缚太多,不能表现书法家们胸中澎湃的波澜。 中国人讲书画一体,如果说当代的书法作品偶尔还有几幅正楷字的话,那要找当代的工笔画恐怕更加困难。我们一般见到的几乎都是写意,而且往往是大写意,最好的情况是在大写意的角落上添上一两只勉强算是工笔的蜻蜓、蚂蚱罢了。我想,其中的道理似乎与书法家们写字差不多吧。 我们小时候如果写字过于潦草,要被家长或老师说成像“鬼画符”。鬼画符是吴方言,鬼都不存在,怎么画符?不过,我倒见过负责与鬼作斗争的道士们画的符,确实很难看出那符上所画的文字是什么。不但符不容易看,道士做法事时嘴里念念有词之词也不容易听懂。小时候邻居家一位长者仙逝了,又请和尚又请道士,道士先生们又是舞剑,又是飞钹,还有几件乐器伴奏,使我们小朋友们大开眼界。道士们所念之词由于距离我们较远,听不清楚。三哥是个胆大、调皮的角色,偷偷地跟在主持的道士身后。一会儿,向小朋友们报告道:这道士正在念邻居家老老少少十几个人的名字。写到此处,我又想起了一首吴方言儿歌:“道士先生,叮铃当啷,台子一碰,铜钿进账。”(叮铃当啷者,道士摇动铃铛一类的法器也;台子,桌子也;碰台子,拍桌子也;道士有法器曰戒音,即官老爷之惊堂木,配合另一种法器令牌使用,法师拍桌子,辅以喝白,以对神灵召遣禁戒。铜钿,钱也。)哈,跑题了!由书法家画家跑到了道士先生那里,不恭!要么对书法家画家不恭,要么对道士先生不恭。总之,不恭之至。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9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老乡邻 (1) ——裱画家、篆刻家和画家
热度 1 fdc1947 2011-10-18 20:55
我是苏州人,从 0 岁到 17 岁都生活在苏州景德路 44 号,那里地处苏州市中心。虽然几十年生活在北方,做过自己家的地方还有好些,但是晚上做梦,只要是“家”,一定是苏州景德路 44 号,从来没有别的地方。 据家母告诉我,我家最早住在苏州东中市。中市这个名称就标志着繁华,它的西端是在《红楼梦》中被称为天下一二等繁华之处的阊门,东端是接驾 桥 。那里自古为“天下街市胜”,但在太平天国时 焚于战火 ,战后重新建设,又有中兴气象。可是几十年后,倭寇侵我,中市街再被破坏,于是一蹶不振。从日伪时期开始,市中心的观前街,成为最繁华之处。家父在东中市的画室被焚于民国二十六年,但是一家人总要吃饭,于是,第二年, 1938 年,在景德路 44 号重开画室。 景德路 44 号原来是一家裱画店,字号“积宝斋”,主人名 华道勤 。华道勤先生是有名的裱画匠,苏沪一带的名画家如吴湖帆、吴待秋、樊少云等都找他裱画。由于许多画家常住上海,华道勤也就去了上海。苏州积宝斋盘给了华道勤的侄子华凤笙(家父家母都称他的小名阿宝)。但是很不幸,华凤笙先生遇到了一笔日本人的生意。由于耽误了交货日期,或应答言语“不当”,被抓进了宪兵队,打得两个多月不能起床。这样,他再也不敢开这个裱画店了,关门歇业。 华凤笙的老家在浒墅关附近。家父家母携我姐姐逃难(战争时城市会挨炸,居民出逃,现在电视上常常可见),就逃到华凤笙的村子里。回城后,原住处已经被炸毁,画室也已被人洗劫(有一些不怕死的,并不逃难,在城里趁火打劫)。于是,第二年就搬到了原来积宝斋的这个地方。 景德路 44 号是一个很普通的沿街的房子,楼下是门面,门面后头是客堂。楼上两个房间,前后两个房间之间是一个天幔。天幔是旧式房子的一种结构形式,即加了玻璃天窗的天井。这样,既增加了底层的室内面积,又改善了底层的采光。在客堂间后面还有一个灶披间,灶披间上面是阁楼和晒台。房子的主人据说在上海,连家母都没有见过他,来收房租的是他的代理人。房东有的只是一个房子空框,所有的门窗、地板、隔断等等装修都是积宝斋的,我家搬去,阿宝就把这些卖给家父了。我小的时候感到很奇怪,与别家不同,我家的墙壁都外加一层松木板,后来才知道这是裱画所用。到了 50 年代末,这些板壁、隔断等等都换了钱,填了肚子。天幔也因失修而拆除,成了天井,楼下砌了墙,黑乎乎的。 我家搬到了景德路,华凤笙先生的兄弟华凤鸣做了家父的学生,学习画人像。不过他没有出师,“逃”走了,后来知道,他去投了新四军。(我想起了老舍的《四世同堂》,年轻人逃出城去,参加抗日,绝非胡编)。华凤笙先生在解放后到北京进了故宫博物院,在那里裱画。他 63 年还到我家看望家父。我在北京读书时,家父曾让我去看望他,但是我以为也没有什么事情,我对裱画又不感兴趣,因而没有去。那时我真不懂事。 40 年代,为了有固定的收入,家父做了职员。 44 号的门面上添了一个柜台,坐在柜台后面的是篆刻家张寒月先生。张先生少家父四岁,早年家中开米行,家道颇为丰裕。但他一心艺术,先学绘画,后专攻篆刻。早年受当时的绘画、篆刻界泰斗吴昌硕及其高足 赵古泥 先生指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成名甚早,二十五六岁时即与张大千、张善子昆仲过往甚多。结识 萧蜕庵、陈迦盦 、 樊少云、吴待秋、 吴湖帆 等书画名家。 那时也不得不摆摊以为人刻图书(苏州人称名章为图书,此亦古义)为生。张先生经华道勤先生介绍,曾去上海发展了几年。但是后来又回苏州。 张寒月先生自幼归依佛门,为居士,拜中国净土宗大师印光法师,法师为其取法名德经。因此,张先生终生茹素。家母说,张寒月天天青菜豆腐,豆腐青菜。在我家前面摆柜台多年,就像一家人一样。在空闲时曾为我(我那时还不甚懂事)用南瓜蒂刻下“大诚”二字名章,到了我略大些,见此名章,才知道原来这大诚二字还有如此写法。 1974 年春节以后,因为要请张先生刻一名章,我陪同家母去观前街承德里张先生的寓所。二十多年不见,张先生清楚地记得我家弟兄的名字,一一询问现在的情况。张先生后来百岁而终。现在还有人组织张寒月研究会,研究其艺术成果。 当我在六七岁真正记事的时候,景德路 44 号的门面上已经换写成了“程文祥湖笔庄”。程文祥先生是湖州人,比家父略长二三岁,我称之老伯伯。(过去,凡父亲之同事、朋友,无论略长或略少,均呼之伯伯、老伯伯。如张寒月先生少于家父,我也称之老伯伯。只有少父亲近二十左右岁的,才能称阿叔。这是过去的规矩。)程文祥先生住在通和坊,湖笔作坊也在那里,全家上阵做毛笔,在我家门面上是门市。但是在账台边上也有一个小桌子,做毛笔用的,在没有顾客时仍然可以做生活。程伯伯有二子一女,女儿礼英最小,一只眼睛不很好,比我大两岁。我们有时在一起玩,可是她还要干活,刚玩一会,就会被叫回干活,梳毛做笔。我要讲的是程文祥先生的长子,名礼荣,又名程良,比我大二十来岁,我称之程良阿哥。(现在网上都说他字礼荣,这个肯定不对,礼荣是他的名,他家这一辈都排一个礼字。至于程良,可能是他开始画画时给自己取的艺名。) 程良好画画,曾拜画家朱竹云为师。二十几岁的他,当时在苏州已经有的小名气了。我记得当时他画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两张画像,并排挂在店堂里,很是神气。 到 1955 或 1956 年,手工业合作化,程文祥伯伯和他们一家人都“合作”进了湖笔厂。程良经华凤笙介绍,到北京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工作。他曾经是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的美工。解放后,中国的艺术重心无可争议的移到北京。在北京,程良结识了许多书画名家,得到他们的指导。在这方面,他有一个独特的其他人难以相比的优势,那就是他是一个做毛笔的高手。凭着他的谦虚好学,又能做得大师们最得手的毛笔,所以他得到了王雪涛、启功等许多名家的指导,终于成为有相当成就的花鸟画家,特别以画梅花著称于世。前三四年,程良先生不幸逝世了。 苏州景德路 44 号只有一丈来宽的小门面,在上世纪 30-50 年代,就联系着好几位很有才华的艺术家。我们的其他邻居,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现在,那 里 已经面目全非,都变成钢筋混凝土的商业大楼,与全国其它城市的商店没有多大差别。
个人分类: 闲说苏州|56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又见鬼才的蛙图
李丕鹏 2010-10-23 09:54
以前我曾贴过一张黄永玉先生的蛙画,现又在网络上偶见另一张同一主题的佳作。贴来分享一下! 据报道介绍,黄老先生画作一尺六万元。不知这张作于1987年的真迹现在何价? 等我有这个鉴赏水平和收藏实力的时候,一定请一张回来!哈哈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931 次阅读|3 个评论
吴冠中
gl6866 2010-6-26 17:20
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6月25日仙逝,享年91岁。吴老1919年出生在江苏宜兴,1936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李超士、常书鸿和潘天寿等名家,学习中西绘画。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专攻油画,先后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若干著名画家的工作室学习。1950年回国,任教于中央美院等单位。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 吴老可谓学贯中西的大画家,可是到了晚年却将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付之一炬。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吴老说他写过一篇千字文,笔墨等于零: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这篇千字文主要谈创作规律,笔墨的发展无限,永远随思想感情之异而呈新形态。笔墨属技巧,技巧乃思想感情之奴仆,被奴役之技有时却成为创新之旗。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的科研体系似乎大有为孤立的笔墨而扼杀之嫌。 仅以此博文纪念吴冠中先生。 ------------------------------------- 附:《笔墨等于零》原文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形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或曰,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若优若劣?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吴冠中(1919-2010) 《鲁迅的故乡》(吴冠中)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4130 次阅读|1 个评论
香港国际艺术展观感
yangjunchao 2010-5-28 21:17
香港国际艺术展观感 刚去逛了5个多小时回来,大致就是当代艺术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吧。当商业大潮波及全球的时候,艺术大师就没有了生存的领地。但还是有一些亮点。 一个德国女画家的简简单单的小风景画的美丽和宁静有极强大的心理暗示能力,传递着作者心灵的力量。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人,现在正是创作最成熟的时候。对于中国的艺术家来说,现在已西化了一个世纪,是中西艺术语言完全、彻底的融合了。很惊奇这位德国艺术家也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可能与她在日本生活过有关,但她心灵的宁静、平和远远超出日本的艺术家,作品中显然有中国古诗和中国传统画的意境。我想现在西方也有大量的中国艺术品和中国文学翻译作品,虽然她从不曾来过中国。另外,德国战后的几十年,是令静和反思的时期,与人的生活理念也会不无关系。她的画是儿童学习艺术的最好入门摹本,不仅可以学好技术,更可以塑造心境、性情和灵气。她的很被人喜爱的小幅作品才只有二十万港币不到,价格严重被低估。我很想买一本她的画册,但展台只有两本,是非卖品。来自韩国的画廊经理是一位很喜爱这个德国画家的很柔和的女士,让我留下了邮箱,说帮我想办法。还把这位画家其它没有摆出来的画拿出来给我看。还拿出一本照片簿,给我看没有印在画册上的其它作品。我真是很感谢! 于凡的雕塑作品是只有从小在上海长大才能做出来的。但因为类型与向京的相近,在价格上肯定要与向京拉开数倍的距离。现在的艺术家竟一件作品同时做若干套,一次性达到市场价值最大化。如果市场价格整体性走高,可能还有升值的空间。如果真的喜欢,那多少钱都值得。开始有人说向京是上海艺术家,我怎么也不认同,后来查了向京是在北京长大几近成名才去了上海,否则她的作品根本不能解释,对比一下向京和于凡的就是最好的说明。上海长大的画家没有可能做出向京的作品。还有几个以前的女画家,也打着上海文化的烙印。如果生活在别的地方,不会有这样的作品。 中国男性艺术家的主力阵营是在文革中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长大的那批人,张晓刚等是代表,和北岛的气质类似,大致从星星画派开始在社会中呈现出来。真正的创造力早已耗尽,鲜见有力量的新作品到市场上。而稍后对外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大致只有女性艺术家能耐得住寂寞,一些作品是历史性原创的,向京是代表人物之一。向京的雕塑展我看过两次,有一次还给她本人拍了照片,这次没有见到向京的作品。 虽然香港是东道主,但这儿唯一有香港烙印的艺术品,是出生在德国在美国学摄影然后在香港拍的摄影画册。其实就是直接对着拍,很简单的技术,为什么香港摄影家想不到?太习以为常了,反而旁观者清。几天前特意到铜锣湾一个画廊看了區凯琳的画,有香港文化原创的成分,我认为是香港文化密码的钥匙,因为实在是第一次看到真正香港出产的绘画。外地长大到香港后的作品和香港基本没有关系,至多是香港的表象,不会是灵魂。而那些没有原创性的作品,也不大会有当地文化的精神内涵在里面。 欧美也有不少画廊过来,但在商业或后商业时代想达到或超越以前大师的水平,没有可能性。除非像怀斯那样,因为残疾的原因,生活几乎与世隔绝。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德国长大在美国学摄影的摄影师,可以在香港找到灵感。 佳士德也设了拍卖展厅,免费的,还供给咖啡。不少是大作品,包括梵高和毕加索的代表作,没有见过原作的还是很值得一看,和看画册的感觉是很不同的。3千多万英镑的价格,把艺术家的价值定格很高。可梵高、高更都是穷困潦倒而死。毕加索还可以,活着的时候靠大量粗制滥造卖画就非常富有了。说粗制滥造有些夸张,但很多作品绝对是市场的产物。当然这些作品单独拿出来,也意义非凡。但放到一起,就像印刷品。可惜那时候,还不可能像现在,直接复制卖印刷品。而那一时期或之后还有很多画家,则非常纯粹。 见到张晓刚的代表作,使劲睁大眼睛看价格,也至少缺两个零。一看说明,是印刷品。其实从画面上看也能分辨得出来。因为这是第一次看到在国际大展中还兼卖印刷品,怎么也不会往这方面想,就以为是光线之类的客观环境因素。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就不会大惊小怪了。一幅印刷品还可以卖5万快钱的价格,真为中国艺术家高兴。我最早在一个什么龙爪树一个死难找的地方的非公开画廊看到张晓刚的原作,印象中的价格还没有现在印刷品标的高。圆明园画派的年轻人,在北大第一食堂(现改建为大讲堂)前的广场上有个展览,也期望几百块钱就把作品卖掉。而向京现在几百万一件的作品,以前十万块钱可以拉一卡车。艺术品市场活跃起来,艺术家才有可能生存,而艺术往往也就死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幅越南作品,大致象中国二三十年代西方艺术刚传入时的情况,一些小幅的画价格才十万不到,从开创性的历史价值来说,怎么也应该有几十倍的增值空间。但如果是投机,天知道什么时候越南画的市场可以火起来。这里可以看到的几位越南艺术家,后来都多到欧洲生活,没有人可以知道越南什么时候可以形成艺术品市场。所以价格低是有道理的。我在西贡看到过街头卖画的,或画廊卖的,主要是针对国际游客,有些水平真是不错,比这儿拍卖的要好,一幅画应该不会超过几百块钱。我当时看到一幅极喜欢,只要100美元,真的很想买。可惜是出差集体活动,看了多次还是决定放弃。 在家门口的国际艺术展,205元港币的门票,还可以带两个16岁以下的小孩,(赠票只能带一个),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去看看的。但展出的目的,肯定是冲着住在香港的富人或金融家们来的,和大部分人没有关系。而香港的富人和金融家们,香港只是他们的旅店,他们和香港也没有什么关系。 2010年5月28日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4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丽的叛逆: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sivaxin 2010-4-26 14:58
周六去八佰伴附近的季风书园闲逛,买了最新一期,2010年4月号的《书城》杂志,之所以购买主要是因为被封面上的那张艳丽的油画所吸引。如茵的碧草上,花团锦簇:纯白、桔红、淡紫、宝石蓝、绛紫、金黄,整幅画面应用了多种对比明显的强烈色彩,却丝毫不显得突兀和俗气,反而如此的各谐而富有生机。翻阅得知翻面上的画作是古斯塔夫 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油画:Flower Garden。 古斯塔夫 克里姆特1862年7月14日出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父亲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克里姆特是他七个儿女中的长子。也许是因为受到父亲工艺的影响,克里姆特走上了习画之路。1905年,已成为维也纳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克里姆特组织发起了一场旨在反对学院派美术泥古不化的保守势力,以维也纳分离派为称号,力求进行艺术创新,这无疑在历史悠久的艺术之都维也纳掀起了不少的波澜。 克里姆特主张突破传统的油画风格,他早年的画风承习了英国拉斐尔前派和法国印象派的传统,自创立分离派后,开始把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他开创性地应用一些孔雀羽毛、螺钿、金银箔片,蜗牛壳的花纩、色彩或光泽,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风络。 克里姆特擅长肖像和风景画,十分有意思的是两种画作呈现截然不同的风格。肖像画都带有不同于传统肖像画的迷离而华丽的意味,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作品是:《埃赫特男爵夫人》和《吻》。而风景画尽管同样喜欢采用斑斓的色彩,但传达出的氛围却是平和和宁静,颇有印象派的影子,代表作有之前提到过的《Flower Garden》、《Forest of Beech Trees》 1918年2月6日,55岁的克里姆特死于中风和肺炎. 《吻》 《埃赫特男爵夫人》 《Flower Garden》
个人分类: 唯美世界|6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雪落在梦的边缘
罗帆 2010-1-11 19:58
今天,武汉小雪,气温2℃~-2℃,微风。比起北方,气温不算低,但湿度大,室内没有暖气,显得阴冷。我的手脚又长了冻疮,冷的时候生疼,暖和的时候奇痒。倚在窗边,望着窗外的冬景,默默地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想起在《中国写实画派五周年特展》上看到的一幅画雪落在梦的边缘。一个藏族女孩趴在窗前的原木板上酣睡,厚重而油腻的羊皮袄罩住了她的身躯。窗外可能在下雪吧,漫射的光线照着她光洁的额头。她的神态安详,仿佛在做白日梦,冻皴的脸上显出几分沧桑。 这幅画的作者艾轩,是我一直喜欢的画家。 艾轩是诗人艾青的儿子。父亲年轻时在杭州艺专学画,留学巴黎后,就弃画写诗了。从小酷爱绘画的儿子,成年之后,出现在写实主义画派当中,成为极富个性的一位油画家。 从1974年在成都部队从事绘画创作到阿坝地区写生算起,艾轩进藏不下30次。西藏,为什么对艾轩有着那么大的魔力? 有时候就是为了感觉一下,体验一下,充一下电,让心灵去放飞。 开始,藏区吸引我的是外在的东西,天空是湛蓝的,人的皮肤是黝黑的,配饰又是那么鲜艳,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我第一感觉像是到了异域,完全不同的天地。后来,才真正感觉到,在那里能寻找到很符合我追求的一种精神。大自然激活了我深层的心理诉求,我找到了诉说的空间。 我更多感受到的不是壮丽和辽阔,而是作为人的孤独和渺小。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太单薄、脆弱和无奈,地平线特别辽阔,人是那么渺小,被远方严峻的地平线回收和释放。 有一种情感的基础,人对世界潜在的感觉,以往似乎没有发掘出来的,在藏区被发掘出来了。有一个孤寂的地方,可以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它,在纷繁中寻找到一份宁静,在西藏我找到了这种感觉。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混乱和纷争中度过的,父母离异,父亲被打成右派,文革中的非正常生活,我一直想逃离 西藏是艾轩灵魂的寄存地。在找到那里以前,他的灵魂四处漂泊。但是,他的心被西藏强烈地震撼之后,他的灵魂便被俘获。从此,他的灵感如泉涌,创作出一系列以藏区为背景的油画。 我没有去过西藏,那是一个遥远的令人向往的地方。 油画家艾轩:西藏是我灵魂的寄存地 http://aixuan.artron.net/main.php?pFlag=news_2aid=A0000056newid=33824columnid=1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564 次阅读|4 个评论
绘画与疯癫
anemia 2009-6-12 18:27
作者按:刚认识的一些朋友知道我是研究精神病的之后,往往都会好奇的问:啥是精神病?得精神病的人是不是都是有心理问题(这个问题或许隐藏着另外几个小问题:心理问题严重了会不会就成了精神病人了?我如果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是不是就能得上精神病呀?)?还有的问题是:病人能治好么?你们怎么治病人?就跟他们一天到晚聊天? 说实话,这些问题很不错,有那么点本体论的味道。当我解释道,精神疾病都是有一定生物学原因的,像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这其中包括人们经常提到的抑郁症)这样的重性精神疾病是以生物学因素为主时,朋友们往往都是一脸的惊愕或迷惑。这种反应说明我的解释与他们的常识是有冲突的。这种反应其实也或多或少代表了大众的反应,表明人们对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概念范畴混淆不清,对精神疾病本身缺乏常识性的认识。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深感得精神疾病知识普及的重要与迫切。毕竟,就世界范围而言,仅精神分裂症患者就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一,而百分之十以上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有抑郁体验,这些可是不小的数字(我不知道现在确切的统计数字是多少。另外还有抑郁症的患病率等等,有情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索一下)。 我知道有许多同行在诊治患者、研究疾病机理以及研发新药的同时,在为普及精神疾病相关知识而做积极的努力,我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我也很想出一份微薄之力,通过一些或许是新的角度让大家了解精神疾病。而且,这本身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我热爱美术与音乐。来到一个艺术气息浓郁的城市做研究,我有幸亲身站在伟大作品的面前,感其恢弘或精美,观其笔触与纹理,悟其内涵与韵味。无奈,没有受过艺术训练的我,对艺术的欣赏颇为浅薄,对绘画的解读仅是通过镜片后一双呆俗的眼睛而已。 偶然之间,我在自己的专业与爱好中找到了契合点:疯癫画作中的疯癫者,以及作画的疯癫者。于是,我便准备写一系列文字,涉及这两点:美术作品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绘画大师与精神疾病。 我与精神疾病患者有过接触,虽然不多,但也算有了点感性认识。 我的科研生涯虽刚开始,可对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的基本知识也有一些积累,算是有了点理性认识。 我去过并准备去一些著名的绘画馆。在案边书籍与网络资源的帮助下,我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素材。因此,我认为自己还是能写出些许新鲜的文字的。不过由于学识的疏漏,我难免会犯错误,还希望前辈同辈后辈多加批评指点。 我准备从籍里柯开始这个系列。 (正在撰稿,待续)
个人分类: 科学与艺术|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画家陈于化:似仙亦是花
suqing1961 2007-6-18 17:24
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陈于化老师的画。那时,他是我们学校制图教研室的老师,学校中门的宣传橱窗经常展示他和其他一些老师的书画作品。陈老师绘画的题材大都是水仙,他画的那些冰清玉洁的水仙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没有见过陈老师的面,但他的名字、他的画我却牢牢地记住了。 陈老师画的水仙 和陈老师第一次谋面是在1995年的上半年。那时,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已工作10年,并在校长办公室任主任职务,正负责协调学校筹办55周年校庆具体事务。见到自己仰慕已久的画家老师,我自然十分兴奋,两人很快有了许多共同的语言。   陈老师找我,是希望学校55周年校庆期间,能为他个人举办一个画展,以表达他对母校的一份情谊。我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马上表示将积极促成。学校领导非常支持,专门指示校团委具体负责筹办。我们的交往由此开始。 陈老师的那次画展非常成功,校庆当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许多校友纷纷与陈老师合影,并找他签名留念。校庆结束后,陈老师从展品中挑选 出了一些他认为比较好且画幅比较大的作品交我处理。我记得,当时我选了四幅画,分别布置在主楼三层会议室、校史陈列馆,以及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办公室。不知现在这些画是否安在? 这期间,陈老师基本上已不再画水仙了,他的作品大都是月季花和玫瑰(我至今也弄不清楚月季和玫瑰的区别),且花朵饱满、色彩艳丽、成簇怒放;他的画风也更为抽象、写意,抽象得在我看来颇有点赵无极的味道。陈老师非常谦虚,他前后送给我过两幅画,赠画上均称我为学友,并以愚化题款,号称我愿百无成,终身为花伴。我们有二十多岁的年龄差距,但交往彼此都非常愉快,成为忘年之交。 陈老师是位性情之人,他的心中永远充满了激情,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和美的不懈追求。他和夫人杨百荔老师非常喜爱月季,还在学校工作时,他们心中就有一个梦想:把学校遍栽月季,让学校成为月季之园。1979年,陈老师担任了我国第一个民间花卉协会北京月季花协会的副理事长;1982年,他在学校组建了北方月季花公司,学校专门辟出了约50亩地供他种植月季花。我在筹建学校校史陈列馆时,从一大堆照片中翻出了许多陈老师和校领导陪同邓颖超、张爱萍、陈慕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北方月季花公司赏花的照片。 我和陈老师相识时,他已定居深圳创办文化公司。每年他都要回北京好几趟,几乎每次都会打电话约我见面。陈老师北京的家在中央民族大学家属区内,当时和他住一起的还有费孝通、谢冰心两位大家。两位老人尤其是冰心老人非常喜欢月季,陈老师因而成为他们的常客,他家院子里种植的月季花也就成为最受两位老人喜爱的礼物。我那时住魏公村附近,离陈老师家很近,每次去他家,都要听陈老师摆龙门阵,讲他和这两位老人交往的奇闻趣事。 陈老师尽管书卷气十足,但为人十分仗义。他到深圳办公司后,在北方月季花公司遗留了一大堆画框。听说学校用得着,他就把这些画框全部送给了学校。当得知学校对外交往时经常要互赠礼物,他就把自己公司一批精美的小框国画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卖给了校长办公室。我和他交往,他对我工作的支持很大。   陈老师是四川人,性格豪爽,毫无城府,文革期间由此也曾被打成右派,颇受磨难。对于我曾问过他为什么现在很少画水仙时,一天晚上,陈老师打电话给我,口述了一首咏水仙的小首,征求我的意见。我现在还记得这首题为《水仙花颂》的短诗: 同栖一池水,各开各的花;无华亦无艳,芬芳千万家;全身做贡献,根茎叶和花;春去色芳尽,入土化泥巴;群芳皆不如,似仙亦是花。   那天晚上,我忽然顿悟:陈老师大学进的是军工院校,年轻时满怀赤诚报国之情,然不幸蒙冤受屈,一片丹心谁人知晓?画冰清玉洁的水仙,不正是借水仙的高洁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嘛!如今喜逢改革开放盛世,改画含苞欲放或迎风怒放的月季,不同样在表达他对祖国从此欣欣向荣的祝福嘛! 作为朋友,陈老师非常够意思。他知道我喜爱文学和艺术,只要有机会,就带我去拜见他所认识的那些文化名流,让我和他同享接受那些文化艺术大师耳提面命教诲的喜悦。1996年底,他带我和我的女儿到炎黄艺术馆拜见了著名国画大师黄胄先生。那时,黄老身体已经很不好,是腿上盖着被子坐在轮椅上和我们见面的。黄老当时似乎已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向我们表达了他走后炎黄艺术馆能否继续维持经营的深深忧虑。次年四月,黄老仙逝。2001年春节前,陈老师又带我拜见了钟敬文和启功两位大师,让我亲眼目睹了两位文化巨人的风采。(关于这次见面,我会在以后的博文中记述。)陈老师还曾约我去探望病床上的赵朴初先生,遗憾的是因我临时公务未能如愿。事后,陈老师赠送了几张他和赵老在病房的合影给我。 相反,我却在后来表现得不太够意思。大约是2002年上半年的某一天,陈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他要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画展,并给我寄来了许多请柬。他在电话中专门嘱咐我,让我帮他给学校的一些同事好友分发请柬,请他们参加画展捧场。那时我正任学校出版社社长,经常出差,一天到晚忙得脚朝天,我答应了陈老师,但却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开展的那一天,我也因故未能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他的画展,成为永远的遗憾。 我想,自尊心极强的陈老师一定对我很失望。从此,陈老师再也没有和我联系过;我因心中有愧,也不敢再主动和他打电话联系。   我和陈于化老师忘年相交7年,但我们至今没有往来也快5年了。陈老师想必现在已近70高龄,但愿他能原谅我这位当年处事不当的晚辈朋友。 陈老师画的月季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8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