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艺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透视“刀郎现象”:从音乐到社会
热度 2 刘玉平 2009-1-6 21:23
写在刀郎 2002 年的第一场雪专辑发行五周年 艺名:刀郎 原名:罗林 身高: 173cm 生日: 1971 年 籍贯:四川省资中县 知道刀郎,是五年前的这个时候,他以《 2002 年的第一场雪》掀起了流行乐坛的一场风暴。作为同龄人,一直比较喜欢他的歌曲。特别是他翻唱的红色经典为代表的许多老歌,常常引发由于生活经历与人生体味交织而成的情感共鸣。现在三十五岁以上的男同胞,估计有不少喜欢听他的歌。记得那一阵,出租车、长途客车、车站、码头甚至公厕,都在播放刀郎的歌曲。 一把木吉他、一把贝司、一副键盘和一架鼓的简单配器,配合着他那朴实宽厚、高亢而有几分沙涩的嗓音,投入而几乎不加修饰的演绎,全然一个饱经沧桑的成熟男人率真的倾诉宣泄。直接而平实的歌词,简洁而略显老套的旋律,简单而略显稚嫩的编曲制作,却营造出几分悠远苍茫的大气与豪迈、编织出几分朴实坦荡的成熟与沧桑,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触动你内心深处那些沉淀已久的感受。在业界追踪西方音乐的大潮中,刀郎凭借自己在新疆长年生活的体验,以西部少数民族音乐为着力点,进行着民族音乐的有益探索。虽然这些探索与王洛宾等大家相比显得肤浅和幼稚,但他在默默地走着,从戈壁大漠到青藏高原,从男女之情到人生感悟。 业界对于刀郎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某些业内权威人士眼中,属于不是我们的路子,专业水准不高。在现时的评价体系下,如果刀郎参加两年一度的青歌赛,估计连决赛阶段都进不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略显腼腆、四川音乐学院同等学历的四川哥儿,以类似于今天草根文化,甚至是民科、山寨风格,用 8 张专辑创造了近 700 万的发行量,书写了近年来大陆流行音乐的一段传奇。 如果说刀郎的原创歌曲,在词、曲和唱等方面都还显得有些生涩稚气,那么刀郎翻唱的那些老歌,则带来一阵强烈的冲击,这才是来自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歌声。那些久久不能忘怀的旋律,在精神失却、信仰迷茫的当今,带来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有几许反思和砥砺:人可以活得渺小,但不能活得没有精神;人可以活得很现实,但不能活得没有信仰。刀郎 2008 年初推出的《红色经典》,所选歌曲可谓是实实在在的经典,如果把这些老歌和今天的流行歌曲相比,流行程度、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深远影响均过之而无不及。记得在大学毕业前夕的 1993 年初, 李玲玉、孙国庆、屠洪刚、范琳琳、李 力、景冈山、朱 桦、无 鸣 、赵 莉、李小文 等 当红 歌手合作完成的《 红太阳 -- 毛泽东颂歌新节奏联唱 》专辑,创造出至今为止中国流行歌曲单张专辑发行量 700 多万张的最高纪录。 流行音乐本来就应该面向不同的人群,而不仅仅是音乐界和年轻人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应拥有适合自己的流行音乐,然而当前流行音乐却过分专注于年轻人,完全忽视了中老年人。刀郎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大块空白。 把刀郎称为平民歌手也好,民间艺人也罢。流行乐坛星来星去,时尚前卫的听多了,特别是过度包装和矫揉造作带来的审美疲劳,也需要一些单纯粗浅而朴实无华的来加以调剂。这就好比膳食结构,不仅需要细粮鱼肉甚至山珍海味,也需要杂粮粗粮和萝卜白菜、小葱拌豆腐之类的家常菜一样。我不敢说刀郎的歌曲能成为经典,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不少人对音乐的一种审美取向。刀郎绕过所谓的规则和体制,直面市场和劳动人民,从而获得了成功,无疑让把持着音乐圈话语权的某些专业权威人士,体会了什么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刀郎现象表明,音乐没有贵贱之分,只有风格之异。作为来源于生活的艺术,阳春白雪、时尚前卫是一个发展方向而不是全部。不立足于人民大众、不立足于生活,艺术难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我们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音乐、艺术。对于科学而言,确实需要 SCI 、需要诺奖,但科学并不能仅仅为了 SCI 、诺奖之类的而生存,从根本上讲,人类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才是科学进步的源泉。 在一定程度上,刀郎现象与目前的 山寨 现象 、 山寨 文化 颇有几分相似,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大众化、通俗化和反权威化。反观中华文明出现以来的数千年历史,总体上不就是草根与精英两大利益集团之间一场未尽的博弈吗?在精英主导社会话语权的运行机制下, 草根文化、山寨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不正是平民老百姓对所谓精英规则的一种挑战和讽刺吗?祖先们创造的和谐两字实在精妙, 和 = 禾(表示粮食) + 口(表示嘴),其意思就是人人都有饭吃;谐 = 言(表示说话) + 皆(表示都),其意思就是人人都能说话。 虽然把和谐二字解读为人尽饱食、人皆畅言的意思有些牵强,但是,这种人尽饱食、人皆畅言的社会生存状态,何尝不是人们所要追求的普遍的社会生存状态呢,又何尝不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合理而现实的理解呢?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 方方面面博弈规则的构建,鱼与熊掌,可兼得乎? 历史上,把持话语权的精英试图按自己的意愿粉饰史册,但却不断被草根、刁民用各种方式所戏弄,真实的历史按照以多数人的利益为取向这一内在的规律,迂回曲折地向前运行 1 、 百度百科 刀郎 2 、 我爱音乐网 刀郎 * * * 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人,时常孑行在连绵的山峦,或者跋涉于幽深的峡谷,顶着炽热的烈日、迎着狂暴的风雨,如果让我放声高歌,我更愿选择是那山谷的风和刀郎的歌曲,来抒发心中的感慨和豪情。 小刺猬获院公派资助赴西澳访问留学期间,于 2005 年 9 月在当地中华会馆主办的华语歌曲大赛上,演唱过刀郎版怀念战友。当时,到 Perth 刚三个月,还未与妻、子团聚,又没能在祖母和父母身边尽孝,三则时逢大姐去世周年,这首歌曲颇能代表当时的心情。虽然小刺猬从小喜欢音乐,但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加上亲友团人员 =0 ,重在参与、贵在交流,根本就没想去拿什么奖。一个音乐山寨、民科,与青年组( 40 岁)其他十余名 20 多岁经过一定训练专业或半专业级的年轻人同台竞技,成绩自然不理想。但咱要的就是管你东西南北风,歌声自在我心中的豪气,抒的就是对故乡亲人的绵绵思念之情。呵呵,居然有四位素不相识的朋友给咱投了友情票。下来后,一位评委对我说,唱得不错,挺投入的 去年暑期,一位从小学到中学同窗近十年的 MM 回乡省亲,在筑的十余学友设宴接风,餐毕就去 K 歌。都是快奔四的人啦,刀郎的几首歌曲,自然是几位男同胞的必选。哥几个便一阵尽情高歌,歌厅跑堂的小伙子来了几次,前几次来把门关紧,最后一次,无奈地问我们能不能换其他歌曲。我们反问,唱得难听啊?答曰,唱得不错,就是声音太火爆,其他好几个房间的客人有意见了哈哈,哥几个自己先乐了。 * * * 刀郎重新演绎的这首 我的祖国 ,是他的歌曲里我最喜欢的一首。它就象日常飘荡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的歌声一样,感觉是如此的朴实亲切,难道这不正是对祖国母亲自然而深情的赞美吗?歌曲以简洁明快的键盘、电吉他和定音鼓的混音拉开,似建设工地机器的轰鸣、间夹着几声榔头敲打,也似列车的卡哒声、夹着些许田间的牛铃声,隐约铺陈出一幅宏大的画面,引出刀郎那宽厚的中音,朴实地赞美着着秀丽的河山和勤劳善良人民;高潮部分,鼓点加强并和入了悠扬的笛声,伴随刀郎高亢而略带沙哑的声线和大气磅礴的演绎,将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豪迈气概尽情展现。 歌曲我的祖国 作词:乔羽 曲:刘炽 演唱:刀郎 URL: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I1OTk5MzI=/v.swf * * * 附:刀郎歌曲专辑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618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谋略崇拜之下的王道陨落
热度 1 iceinriver 2009-1-2 09:18
主要观点:谋略成为战争的艺术和外交的韬略,也造就了一些政治的阴谋和人世的奸诈;霸道谋略可以作为生 存的智慧,王道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教育有责任以毒攻毒,以谋略教育制约谋略泛滥。 军事斗争之尊严与谋略 宋襄公与孙武子都是中国军事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之所以成为典型,是由于分别代表了两种对立的战争 价值取向,前者是礼乐仁义至上论者,后者是唯利是趋的决定论者。 历史是无情的。古代那些为争夺统治权力而互相厮杀的战争,总要彻底撕掉那块“仁义道德”的遮羞布,以赤 裸裸的利害关系展示于世。于是乎,恪守“军礼”信条,奉行“君子不重伤,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原则的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被不讲信义且又实力强大的楚军打得落花流水,成为战争舞台上的完败者。让后世讥 笑了数千年,甚至被斥之为“蠢猪式的仁义”。而提倡“兵者诡道”,主张“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 ”的孙武子,则因其五战入郢大破楚军的业绩,加上撰著《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功勋而被尊奉为“兵圣”,扬 名千秋,光彩照人。 当从更深的层次考察,那位倒霉的宋襄公并不是一无可取,而风光千年的孙武子也不是毫无瑕疵。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所作所为,并非他本人心血来潮视战争如儿戏,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严的举动,恪守 战争当受道德规则约束的选择。早在宋桓公病重时,当时还是太子的宋襄公(兹父)就再三请求:目夷年长而 仁爱,应立为君。目夷辞谢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这个史实说明,宋襄公之仁绝非虚伪。 及其即位,以目夷主政,宋襄公以仁政凭弱小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因仁而败,因仁而亡,可以说是 因信念使然,应是死而无憾。其实,以仁治国,善莫大焉,是件造福国家、造福黎民的好事。只是在群雄争霸 的春秋时代,“仁”已沦落,“义”已不再,宋襄公生不逢时,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节拍,英雄无用武之地,也 可算是一个历史悲剧吧。回顾宋国来历,其祖上微子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同母哥哥,据说微子就是看不 惯自己的同胞弟弟纣王错误的政治路线而偷偷逃跑的。宋襄公一定认为:我们家是贵族,血管里流淌的是高贵 的血液,低贱是本族的巨大耻辱,咱不干那些缺德事儿,咱家的传统管着呢! 至于孙子,则没有过多的传统包袱,他的作战指导原则更合乎春秋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一般规律,与时代的需 要同步,所谓“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在他看来,战争中不允许有任何温情,只要能 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战争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正当途径 ,“堕其城,毁其国”是应有做法,“掠于饶野”、“掠乡分众”是可行举措。虽然他也说“全胜”、“上兵 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但这只不过是理想境界的虚拟或口号,他的真实意图始终立足于“以正合,以 奇胜”,“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春秋战国乃至整个古代历史演变进程,证明了孙子兵学实用理性的胜利和宋襄公标榜“礼乐仁义”的失败。然 而,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不可单凭成败论英雄。宋襄公虽然败得很没面子,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道德对战争的 制约作用可以弃若敝屣。事实也正是如此。儒家提倡义战、墨家主张非攻,都是古“军礼”原则在新条件下的 反映,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化,道德因素对战争行动的规范意义越来越显突出,绝对战争也逐渐在向可控性 战争过渡。这其实是对宋襄公“君子不重伤”做法的否定之否定。当然这一切是必须建立在自己拥有必胜的实 力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而不能像宋襄公那样一厢情愿、自以为是。 孙子的兵学理论固然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也符合军事斗争的一般规律,但是他提倡“兵以诈立”,将“兵不厌 诈”奉行为指导作战的最高原则,其客观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也促使战争手段变得越来越残 酷,战争破坏程度越来越骇人。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白起长平坑降卒四十万 ,项羽新安杀俘虏二十万,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孙子那种只求目的不讲手段的战争效益观的逻辑结果。 所以,后世的兵家为了发扬宋襄公和孙武子思想的各自长处,同时克服两人思想的各自不足,遂提倡兵儒合流 ,即既强调仁义道德对军事活动的规范意义,又肯定兵者诡道、出奇制胜对战争成败的保证决定作用,从而使 中国传统军事文化能够沿着比较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和成熟。 内政外交之王道与霸道 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学说中“仁”的学说,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仁爱主张在孟子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发扬光大。与孔子的仁爱比较,基本精神虽然一致,内容却更加丰 富全面。孟子的许多设想要比孔子细致精确很多,在王道境界中,俊杰在位,赏罚分明,赋税徭役适度,人民 丰衣足食,于是对国家也就出于内心的拥护:“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孟子劝 导人民依礼而行,请求统治者爱民亲民,扶植小农经济,减轻农民负担,这就是王道学说的基本内容。 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 霸道”相对称。现在讲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 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反之,如果不顾 一切,依靠权势,蛮横逞强,颐指气使,巧取豪夺,就是所谓霸道了。 赞成王道的人和赞成霸道的人,有时分为两派,甚至互相攻击各不相让,也有时同一种人甚至同一个人,忽而 提倡王道,忽而又提倡霸道。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所谓“纵横家”之流,往往随机应变,朝秦暮楚。他们既 能宣扬王道,又能宣扬霸道,完全是以政治投机为目的。国君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将战争谋略引入到政治,也 采取扬弃姿态,所谓“外儒内法”通常可理解为“表面王道内心霸道”,我认为更应理解为:对国内人民采取 霸道,我是老大我怕谁?弃“仁”的所谓王道可能气死孟子也没商量;国君在外交上不反对王道加谋略,特别 是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国家,即要保面子也争取不吃亏。 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与外交思想应一分为三,即以孟子为代表的“纯粹王道”、以荀子为代表的“务实王道”、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霸道”。“务实王道”可理解为在王道和霸道之间寻找折衷的“常道”,加上某些摸石头 过河的方法。    “纯粹王道”外交的内涵是:外交不以追求本国利益为主要目的,而以仁义道德的实现为最大目标,道德并非 外交手段,而是外交的目的;“务实王道”外交的内涵是:外交以维护与追求本国利益为主要目的,在追求本 国利益同时兼顾道义原则,反对滥用武力,尽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霸道”外交的内涵则是:迷信武力与唯 利是图,只顾本国利益,以争夺霸权与取得霸主地位为外交的最大目的,仁义道德至多只是外交工具而已。在 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务实王道占主导地位的时间最长,包括两汉、唐及清朝(1840年前),新中国也基本如此 ;纯粹王道占主导地位的时间为第二长,包括两宋与明朝,郑和下西洋就属于纯粹王道;霸道外交只在秦、隋 、元三朝占主导位置。 对内政治方面的霸道谋略,不说也罢。 人世间之生存与发展 霸道谋略可用于战争的生死存亡之秋,作为生存的智慧;王道才是国家兴旺、个人成长发展的坦途。孙武阐述 谋略的同时,开篇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谋划战争以道义为先,其次为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君子之风日 去,小人之气竞长,谋略崇拜下谋略被泛滥地使用,王道不可避免将陨落了。谋略早已不仅是战争的艺术和外 交的韬略,也造就了诸多政治的阴谋和为人的奸诈。“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乃是不争的事实。 孙子若地下有知,也会感到不安。 反思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对内政治的霸道谋略铸就了政治的强势地位,皇上一言九鼎,官员们的谋发展——削 尖脑袋成为劳心的“人上人”——也经常是为了可以霸道一把,“皇上一人坏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阶层的霸 道”,于是管理体系不断演变成为从民众身上获取利益的“抽水机”(吴思先生语 血酬定律 ),社会阶层的金字塔结构 于是不断被揉捏为不稳定的细脖葫芦,当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难以调和,必然催生大量不满现实的“ 狂热分子 ”,不得不一再借助剧烈的动荡方式完成社会变革。霸道与动荡的怪圈如今虽然被共和国打破,但两千年霸道 思维的惯性仍如此强烈,某些“全心全意”的公仆也难免会“玄心玄意”了(周可真先生语)。 春秋无义战,这导致宋襄公以王道谋求发展的失败必然;同样,当商业上霸道谋略泛滥,三聚氰胺扬名也是经 济“发展”的必然;当个人试图以勾心斗角的霸道谋略求发展,必然有潜规则下的规则沦丧。 一些谋略令我感觉可笑,比如孩子幼时为某个目的给我设下的弯弯绕,虽然并不原意去点破。某些官员们的霸 道谋略也属于此类,比如某县委书记动用中小学学生搞阅兵,令我喷饭,另一个县委书记让中小学学生向过往 车辆敬礼,让厚道的王德华老师也忍不住骂娘。 蒙哥马利元帅把军人划分为四类“聪明而勤快的可以作为参谋,愚蠢而懒惰的可以作士兵,象我这般聪明而懒 惰的可以作将军”,“愚蠢而勤快的?应送上军事法庭”,军人的勤快需要聪明作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惨痛代 价;谋略的使用也有前提,并非任意人可随意而为,否则不免可笑。大学生不应再贪恋“天之骄子”的光环, 爱因斯坦与盖茨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去学习模仿的。没有千钧力去生存,却以“四两拨千斤”谋发展,你也配 么? 前两天翻阅了科学网上推荐的《诺未门》,在璀璨的中华文化面前,感觉这本书所讲的教育理念并无太多新意 ,其中却见到一长串闪光的犹太人名字:爱因斯坦、毕加索、弗洛伊德、门德尔松、马克思、列宁、基辛格、 比尔盖茨,等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占到7%,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到30%。华人与犹太人应该是最 崇尚智慧的群体,结果的巨大反差值得我们深思。 犹太人视金钱为上帝的礼物,欣赏精明崇尚自信,这与内敛的华人当然不同。掩卷思考,我更欣赏犹太人的是 :智慧于他们更多作为修炼内功的利器,而非待人处世的谋略。与敛财相比,犹太人更看重知识的学习积累、 性格品德的培养和生活情趣的提升。犹太人好财但不守财,当小布什宣布取消遗产税时,率先反对的恰是富甲 天下的犹太人们:盖茨、哈默、洛克菲勒等。犹太人长年没有自己的祖国,散居世界各地,生存是第一要务, 由不得他们内斗,一些“四两拨千斤”的投机谋略也基本用作生存智慧。但不排除个别犹太人的精明的发展谋 略中掺杂了过多的冷酷与贪婪,因而给这个民族的生存一再带来苦难。 个人定位之感悟与计算 这里认为,在谋略泛滥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教育应担当起“谋略教育”的责任。 普及谋略固然好,如果中小学生都能识破县太爷的某些狗屁命令的荒唐,土皇帝们必会少些胡作非为。但鳖汤 不能作矿泉水饮用,谋略教育也不可能达到谋略普及的程度。谋略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定位,帮助谋略者定位。 任何谋略的著作,从道德经、孙子兵法到君主论、厚黑学,都特别强调定位,却总被谋略者忽视。 谋略只是手段,手段与结果往往会相互弥补、相互映照。以卑劣的手段获取的胜利往往是局部的、暂时的、难 以持久的。粗卑的胜利往往还要以最终的失败作为结局,这在人类历史上常常得到证明且绝不鲜见。伟大的文 化和传统,有时候真的会孕育一次失败,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结局。无论“人上人”的霸道谋略,还是“四两拨 千斤”的投机谋略,在使用之前都应该先给自己定个位。当寻常人都少些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牛人们不再依 重霸道,谋略才不再可笑,如此和谐社会还会远么? 人的定位有三重含义:第一,你与自然世界及物质生存基础之间的关系,要明白人不过是自然物质世界的组成 部分,物欲过度将有害,违反自然规律会受惩;第二,你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协调,沟通与理解基础上如 何保持恰当距离;以及第三,与自身精神状态的协调,你的欲望的层次(物质、精神、宗教、自然),以及生 活情趣如何提升,等。 从棋牌游戏可以感悟出定位的重要:算度精准固然可以最大限度利用你的底牌和棋力,但定位上的失误却会痛 失全局。定位首先要认识角色,作为卒子则不要期望如“車”一般长驱直入;其次要形势判断,就是寻求平衡 (中庸)位置,如围棋是否打入或消侵的位置选择?桥牌中叫牌判断过于乐观,一手好牌也会宕于“满贯”, 叫牌保守则会丢失应得的积数。各种竞技游戏中围棋是我的最爱,在这里也认识到定位思考的方式:感悟之慧 重于计算之智。关键环节应该仔细计算,但最高境界是“跟着感觉走”,恰如孔夫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国际象棋可能出现的变化的量级在10的10次方,这时有可能通过大量的计算替代感悟,因而超级计算机深蓝可 以战胜棋王啥子罗夫;围棋的变化量级在10的100次方,因而业余棋手的我可以将目前最高级的对弈软件杀得落 花流水,只要打破围棋的常规思维,软件的计算神功就毫无用武之地,软件所装载的“棋形”有些感悟的味道 ,但“棋形”好坏却无定论,马晓春的飘逸会模仿出致命的薄味,钱宇平的愚形钝刀也曾让小林光一叫苦不迭 ,计算机的“棋形”思维必然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类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变化,量级至少在10的100次方的 100次方,即使集成所有科学的计算能力也不足以应对如此天量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哲学与宗教所体现的感悟 力量,并让它们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程。 20年前大学毕业时一个棋友的留言:“黑白纵横361点棋局跌宕,是非真假365日人生坎坷”,生命中多一些感 悟可以避免诸多算计。同样,多一些感悟的人文精神,人类才能够回归王道的尊严。 相关阅读: 棋形 哲学断想之二十六:远逝的尊严
个人分类: 教育之人文精神|6342 次阅读|17 个评论
杨建果老先生的艺术人生(一)
BobXi 2008-12-14 16:04
杨建果老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长辈,他和蔼可亲,乐于助人,经常鼓励我们年轻人,很有幸我和老先生一直有来往。一直想为老先生写点东西,最近看到有人已著博立说,我就借来,撰写在我的博文中,保持原稿的风格,在此也向这位朋友表示感谢! 沧桑半世纪 杨建果出生在西安市长安区一个书香门第。195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科学习。受教于徐悲鸿最得意的弟子油画大师吕斯百、国画大师贡胄、著名美学家洪毅然等。它是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美术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1956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经党委研究,并报教育部备案,准予提前毕业留校工作。照理说,他的人生应该充满了鲜花,师生们对杨建果的艺术建树也充满期待。然而,他却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人生沧桑。 杨建果两岁多时,身为小学校长的父亲就因病撒手人寰。紧随其后就是母亲改嫁。不仅,母亲也因病离开人世。丧失双亲的建果在祖父母的陪伴中艰难地长大成人。大学毕业留校后,分配在学院审干办公室工作。一九五七年,一场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学院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面对大学里铺天盖地的大字板,面对一些过激言论或不实之辞,出于对党的朴素感情,他和几位同事坚持说理、弁论,不料一时间竟成了众矢之的。二十多天的激烈争弁,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反右斗争开始后,他们又一夜间成了全院的英雄人物,大会小会,发言、录音,连吃饭时都在全院广播着。然而,就在后期的整党中,由于自己坦诚地向党表白:其实,那时自己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阶级斗争。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想一边辩论,一边给党组织提意见呢!就是这么一句实实在在的交心话,谁知竟被说成严重关头,立场不稳;同样是一夜之间,竟由英雄跌入深谷,背上了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从此,他便开始了他半生的敌人同志的生活历程。1958年,由于祖父母年迈,作为独孙的他,经组织联系,调回长安。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时为《长安日报》社编委的杨建果,因有意延误一系列刊发亩产万斤的卫星稿件,跟不上政治形势,而被一度停职。要不是陕西省委的及时批示,还几乎被开除党籍。不久他又被借调乡镇中学教书,而且一借就是11年。文革结束后,他先后到长安师范、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最后被调到区外事办公室,也就是后来的旅游局,直到退休。上世纪80年代,杨建果正值盛年,艺术创作日渐成熟,然而相濡以沫的老伴却突患癌症。就这样,杨建果钟爱的艺术事业,始终处于一种动荡和游离状态。 由于政治上的不公正待遇,由于作为医生的祖父抗日战争期间曾给皇甫军校高级军官多次治病,由于老伴的原因,后来又由于院长儿子的原因,总之,杨建果的一生,有太多太多的理由,选择对艺术的放弃。但是,杨建果在内心深处却一刻也没有放弃。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动不了笔,就看画册,读画论,看展览不教一日闲过! 长安宾馆建成开放后,他有一年多时间处于被迫闲置状态。他干脆关起办公室的大门,给窗户玻璃上糊上报纸,一个人静静地翻阅关中史志,并抽空进行书画创作。这中间,他通读了《关中胜迹图志》等大量书籍。当上级派人拿着详细的旅游资料调查提纲座谈时,他面对各种问题,未带任何文字资料,却对答如流,被某领导戏称为杨建果答记者问,他还创作了数百首诗词散文。办理了暂时离岗手续后,他更是如鱼得水,背上相机,遍访周围名山大川,带着无限深情进行山水画的创作。攀险峰,探幽谷,觅山魂水魄;抚绿涛,披流霞,揽日彩月华。便是他这一时期的生活写真。老伴病重住院期间,他就伏在病榻边翻检艺术理论书籍。为了探索中国书法艺术的变形规律,他先后临书了唐诗900首,宋词721首,元曲300首,唐代女词人诗词选以及上下两部中国古代旅游散文选,巴掌大的字,四尺宣纸,日日不断,叠起来高可等身。闻名中外的法门寺发掘后,他以他的专业和学养优势,无可争议地成为法门寺总体规划的主要执笔撰稿者。1990年,他在《中国古建园林技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中国传统建筑彩绘源流初探》,将中国古代建筑彩绘有证可查的历史上溯了3000多年。但是,他在书画创作方面的艺术成就,他作为法门寺总体规划设计者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历经半世沧桑,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被专家、被社会悄悄地发现和承认。
个人分类: 名家赏析|5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艺术——脑、潜水镜和······
eloa 2008-12-13 11:18
wilddonkey 发表于2008-12-11 星期四 15:00 关于科学与艺术,李政道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大师的话点明了科学与艺术间的关联,以及将这两者关联起来于一己之上的重要性,而如今的现实却是这样一种情形:理工科出身的人常借我没有艺术细胞以自嘲;文艺界人士则总拿那时候我数学考了个零分来炫耀。本自兼具理性与感性,且有能力调和两者于益彰的大脑被蛮横地割裂开来,一分为二,似乎这世界上就应该存在着两种大脑:理科大脑与文科大脑,两种大脑相互不理解,相互蔑视,相互嘲笑。 我们的社会中充满了被割裂的大脑,这当然要拜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之赐,原因不想多讲,这里只谈谈后果,以一个曾经的受害者的身份。大学时代的我就读于一个典型理工科院校中的一个典型理工科专业,在大脑被无知无觉割裂了多年以后,到此时已是一位典型的理科裂脑人:有逻辑,有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就再没有什么了,思维是单向的,精神是苍白的。 再拜当今中国教育的另一项所赐中学时给你指定一个唯一的死任务:上大学,进了大学,任务结束,也不再有新任务,又因为从未知道过如何给自己找到新任务,于是20岁出头,即将毕业的我惶惶不可终日,茫茫不知所从。更为不堪的是,面对这种痛苦的精神状态,急着想去解脱,却不知从何入手。逻辑和专业知识在这时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写点东西吧?字不成句,句不成章。听听音乐?听到的只是与内心一样浮躁的流行,哪里有什么音乐?高雅、古典的?春风过驴耳。涂鸦几笔?真是乱涂乱写都不知从何下笔。也就在此时,我意识到了自己裂脑人的身份,并为此感到深深的悲哀。而且据我所知,不只我一个人是这样。 这就是我大学临毕业时的状况,没有科学(以自然科学为科学的标准,我那时的专业只能算是工科),没有艺术(文学、音乐、美术三大艺术门类尽皆一窍不通,更况其他),精神空虚,浑浑噩噩。 后来,读了研究生,标准的自然科学。在读研过程中感受到了科学,并被同化,从思维方式,到面对世界的态度。科学摸到了,艺术还没边,顶多在实验中为动物做手术做到熟极而流之际,偶尔能体会到技进乎艺的快感。 再后来,开始科普创作,这要跟文字打交道了,琢磨着如何在将事实交代清楚的同时既保持严谨,又通俗易懂,最好再来点风趣,让人看得下去。写了两年,略有所得,断不敢称已涉足文学,不过好歹科学与(文学)艺术在我身上有了交集,虽然都是半吊子,但我能感受到两者在相互交融,我的大脑在趋向统一。 大概艺术都是相通的,咬文嚼字的功夫似乎也具有提升音乐领悟力的功能。听贝多芬的《月光》,心头再烦乱也会回归一片安宁,而不必去思考他要表达些什么。听古曲《高山流水》,不用高人指点也辨别出了哪个段落为高山:低沉、凝重者是也;哪个段落为流水:清越、灵动者是也,山临清流,水绕青山,山水相依,浑然一体。幻想着自己是钟子期,提着斧头上山砍柴,听到伯牙在弹琴,漫不经心来一句:巍巍兮高山!琴弦一转,再来一句:潺潺兮流水!两人八拜成交,结为知音。酒桌上,中文系出身的好友高唱一曲《越人歌》,众皆赞叹,偷学过来,每日里瞎哼哼,慢慢地居然也自成一调,酒过三旬、面酣耳热之际当众唱出来,着实也唬住了不少人。我觉得这些都是很美好的事,不敢说已懂了音乐,但至少能去欣赏,能去体会,能够从中获取到愉悦了。 艺术之间当然是相通的,我怀着好奇心为它们牵桥搭线。在听过电影《海上钢琴师》中1900所弹的那曲《playing love》十数遍后,将这首曲子写成了一首诗,好赖不说,倒颇能自得其乐。另一方面,也在遵循文学大家们的教诲,尝试着把握住文字的节奏和韵律,狂妄地企图写出清脆悦耳的文章。 艺术为我带来的岂只是精神上痛苦的摆脱,统一了的大脑常生愉悦。不过仍有遗憾,那就是对美术的印象还停留在小学美术课老师给的平庸分数上。或许是由于对绘画的半窍也不通,我一直觉得把看到的景象或脑中的想象在画板上栩栩如生再现出来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我期待着有一天能染指这个过程。 好了,终于来到标题中破折号以后的部分了,其实这篇文章根本想说的是,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握画笔,但由于电脑软件的存在,我居然可以搞设计了,而且还能跟科学扯上点关系,比如 这是一枚戒指 : 看起来很厚实。 侧面看一下: 摆个姿势俯拍: 他的名字叫 脑 。 起码我打算要设计的是一个能戴在手上的大脑壳。 女式的脑: 加上两个眼睛: 我总觉得他像电影《Wall.E》中某个路人甲机器人,但没找到实例。 当想象力发散开来,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产生: 我认为这是一副 潜水镜 当想象力进一步肆无忌惮,场面会失去控制,比如这个: 和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832.html
个人分类: 其他|1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艺术之流体百态
eloa 2008-11-14 12:07
Melipal 发表于2008-11-14 星期五 5:00 流体运动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长期以来都是流体力学重要的话题。由于描述方程组往往是非线性的,对相当一部分情况,解析计算比较困难,因此通过实验或数值模拟来直接观察流体的行为也是重要的研究手段。下面这些图片都选自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分会举办的年度流体运动图片展,有的是实验结果,也有计算机模拟图象。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科学,更有着独特的欣赏性。 左图:风洞中的振荡流。图片提供:C. Stern 1 , S. P. R. Czitrom 2 , and R. Godoy 2 , (? 1 Facultad de Ciencias y, 2 Instituto de Ciencias del Mar y Limnologa,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noma de Mxico)? 1 、 水流流过球体后产生的旋涡 :管中稳定的水流流过直径1厘米的球体时产生的周期性旋涡结构。激光照射出的流体形态显示,旋涡呈反向纤维状。实验时雷诺数的选取要将将使流体尾迹有周期性行为。本实验根据球体直径将雷诺数选为320,远小于湍流的临界雷诺数2000左右,但球体后方的尾流仍相当复杂。 图片提供:T. Leweke, M. Provansal, D. Ormires, and R. Lebescond (IRPHE, CNRS/Universits Aix-Marseille, France) 2 、 共轴射流附近的剪切不稳定性 :共轴慢速圆射流和快速窄射流界面上产生的纵向和横向剪切不稳定性。下图的实验中两道射流的速度比选为3,雷诺数约为20000。由横向不稳定性产生的纵向旋涡可以有效地混合射流附近的流体。如进一步加大速度比,则出现类似不稳定尾流的振荡,不再表现为射流行为。 图片提供:E. Villermaux, H. Rehab, and E. J. Hopfinger (LEGI-CNRS, Institut de Mcanique de Grenoble, BP 53X, 38041 Grenoble Cedex, France) 3 、 低重力下的水膜球 :在DC-9飞机模拟的低重力环境下观察到的水膜气球行为。水膜被针尖刺破后,表面向某一方向喷出飞沫,随后剩余部分会出现长久的振动。 图片提供:M. M. Weislogel 1 and S. Lichter 2 (NASA Lewis Research Center 1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 ) 4 、 蓟花冠冕 :将一滴染色的水滴滴到甘油层上得到的结果。水滴先是分为外环和内层两部分,随后表面张力使水层产生涡旋,波动又加强了张力梯度,产生图中所示的叶状外观(各图时间间隔约5秒)。 图片提供:E. Tan and S. T. Thoroddse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5 、 湍流的色彩 :该实验所采用的流体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因而颜色的变化就表现了湍流的热量传输过程,图样则与瞬时传输系数相关。图中展现的是在涡轮驱动的下行水流抵达固壁时的温度分布。 图片提供:D. R. Sabatino and T. J. Praisner (Lehigh University) 6 、 射流扰动形成的空穴 :连续的水流射入水池中,导致池中出现充有空气的空穴。控制喷嘴处的阀门可以增强入射水流,这导致了鼓包的出现。照片中展现了鼓包在张力和引力作用下随时间演化的情况。实验中的雷诺数约为12300。 图片提供:Y. Zhu, H. N. Ogiz, and A. Prosperetti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7 、 涡旋的产生 :涡旋可以通过抽动水流产生。下图两个涡旋分别由两端的盘状物旋转生成。染色的水流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湍流中涡丝的动力学行为。 图片提供:Philippe Petitjeans (Laboratoire de Physique et Mcanique des Milieus Htrognes, Ecole Suprieure de Physique te de Chimie Industrielles, Paris, France) 8 、 三维流体与固体的作用 :使用微元法和欧拉-拉格朗日标记进行的三维流体模拟。流体流出后在引力作用下流向三条短堤围起的障碍物。模拟中表现了障碍物后方和周边区域的水波结构。 图片提供:Peter E. Raad and Razvan Bidoae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Dallas, Texas) 9 、 微观流体的湍动 :46微米厚的液晶层的流动。液晶夹在两块玻璃平板之间,两块玻璃板的内表面连以电极。当电场强度平缓增加时,液晶先是分成6束流(右上),再变为弱的湍流状态(左下)或是方格状对流元(右下),下侧两图中液晶的物理参数均处在混沌与湍流的过渡范围内。 图片提供:T. Peacock and T. Mullin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10 、 受迫固壁射流的双螺旋不稳定性 :对平面固壁射流(Wall Jet)传输过程的分析。可视化采用了米(Mie)散射的方法。其中a、c两图为实验结果,d为实验装置介绍,b、e、f、g为计算机模拟结果。 图片提供:M. Visbal 1 , D. Gaitonde 1 , and S. Gogineni 2 ( 1 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 WrightPatterson AFB, 2 Innovative Scientific Solutions, Inc., Dayton, Ohio) 11 、 剪切层不稳定波与斜激波作用产生的声波 :剪切层不稳定性与激波元的作用可以使超音速流产生噪音。下图是为了了解作用过程而构造的二维模型,由斜激波和超音速剪切层组成,剪切层中有不稳定的波动。图中黄色表示强压缩区域,红色为压缩区域,蓝色为膨胀区,灰色为音速区,绿色为涡度等高线。 图片提供:Ted A. Manning and Sanjiva K. Lele (Stanfo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tanford, California 94305-4035) 12 、 圆形振膜上水滴的雾化 :1厘米直径的水滴在400毫秒的时间内被粉碎迅速。水滴表面的不稳定性引起了表面波,波峰喷射出更小的次级水滴,瓦解了原水滴,而原水滴与振膜的耦合会影响次级水滴的演化行为。 图片提供:Bojan Vukasinovic, Ari Glezer, and Marc K. Smith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3 、 涡旋的不稳定并合 :初始条件为两个共转的层流涡旋。当雷诺数增加至2000后,三维不稳定性使涡旋瓦解。下图上侧为并合前的情况,下侧为并合后,左侧为侧视图,右侧为附视图。 图片提供:P. Meunier and T. Leweke (CNRS/Universits Aix-Marseille, France) 14 、 负电雾化 :室温下静电作用瓦解油滴的照片。充电由插入液体内的电极完成。停止通电后,静电作用导致了液体的雾化。 图片提供:Dimitris E. Nikitopoulos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rnold J. Kelly (CIC, Inc.) 15 、 涡旋射流旋转对称性的破坏 :涡旋参数S是流体绕轴向与径向运动速度相对大小的度量。以下左图S取0.38,右图取0.49,可见轴向生成的不稳定结构。对于有涡旋存在的射流,不稳定性的成因与非涡旋流类似,但涡旋的存在放大了涡旋反方向的不稳定旋涡,却减小了涡旋方向的不稳定,而且还增大了轴向的不稳定形变。 图片提供:Thomas Loiseleux and Jean-Marc Chomaz, CNRS-Ecole polytechnique 16 、 粒子负载流的模拟 :使用粒子模拟方法再现含有固体粒子的球形不可压缩流体在重力与粘滞力共同左右下的行为。图中红色代表流体,白色代表固体颗粒。其中上面三图考虑了初始的涡度,下面三图不计初始涡度。 图片提供:J. H. Walther (ETH Zrich), S.-S. Lee (Stanford) and P. Koumoutsakos (ETH Zrich and NASA Ames) 17 、 流体中的奇点 :下图是甘油与水的混合液在垂直于表面且振幅接近临界值的正弦激发作用下,从表面波最低点的消失一直到向上运动的射流形成全过程的多次曝光照片。右侧的插图则是表面波瓦解的过程。由于瑞利不稳定性的存在,射流末端破裂成了液滴。 图片提供:by B. W. Zeff 1 , J. Fineberg 1,2 , and Daniel P. Lathrop 1 ( 1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2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年度流体运动图片展的官方网站是: http://pof.aip.org/pof/gallery/ ,这项活动自从1985年来已经举办了20余届。 标签: 流体 , 艺术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090.html
个人分类: 物理|2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掬水沁心 ——寻觅理想主义
dewyeyed 2008-11-13 07:48
在现实世界的沙漠中行走,我寻觅着清水令人沁心的理想主义甘泉。可所见的,只有自由主义的仙人掌在耀眼阳光下孑立的影子,个人主义的蜃景在天际持续瞬间的近似;更多的是追名逐利的风沙,肆无忌惮地飘散在空气中,吹得人眼睛生疼。 很少有人还相信理想主义,尤其是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多在志得意满之时循着实利主义去时间赚大钱、做高官的计划,或在极度失望之际转向虚无主义以求得自我慰籍;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对立面:坚持不懈地探求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视精神生活的满足为人生真正幸福之所在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的起源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莫大关联,因为许多人认为柏拉图是西方世界乃至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理想主义者。而我觉得,将精神助产术运用得炉火纯青的苏格拉底更应当此称号。他像是思想界的 Bach (巴赫的名字在德语中也是小溪的意思),涓涓流淌,润物细无声。苏格拉底在成为脑力劳动者之后,用毕生的时间来寻找生活中平凡小事存在及延续的原由,平等地与各种愿与之交谈的人交流思想,挖掘真相,共同探求真理;连他的死亡也极富理想主义色彩:为了表达对他所热爱制度的支持,甘于接受一个不明智的判决而坦然赴死。他并不是谭嗣同,想以自己的血唤醒世人,而差不多是一种个人选择为了保持思想的终极自由,且在不触及制度稳固性的底线上所能做的最好选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格拉底式的先知先觉,用真话沟通以求知趋善,对于一个不清醒的社会无疑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必将与社会现实及人们共同认定的事实概念产生冲突;对于制度的守卫者则更如鱼鲠在喉,芒刺在背,清之而后快。 于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总是孤独的。虽然任何真话都应该说,但是最好能在它能够被听懂的条件下;对那些由于无知或偏见而不能理解的人说真话与传达假话并没有多大区别。儒家思想就常常被人误读,可惜它生于战乱,又没能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充分理解施用,反而历经千年磨洗,成了一口古井,在深出的水面下顽强地用一种模糊的面容生存着。比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被广大知识分子引为座右铭,也极符孔子积极人世又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精神,他的独善其身只是在怀才不遇时仍保持自己品行的高洁,不与低俗同流合污,而非对世事不闻不问、明哲保身,他的心肠是很热的;只可惜时至今日,已趋近于洁身自好以至孤芳自赏了。这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失落,是理想主义匮乏的悲哀。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真正追求知识的人总是追求知识的本质,这是他的爱知识的本性所决定的。他不会只停留在一种个体的表面上,而是会在知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他不会后退,也不会让他的锋芒变钝,直至他的思想与事物的真正属性相接洽,并把自己的心灵融入事物中,并由此产生了智慧和真知。到那时,他将拥有知识;也因为知识才帮他成长,使他不会像初始那样艰辛。爱知识的人不应该不爱智慧,唯有爱智慧才能使人热爱知识的本质及过程。追求知识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满足人类共有的好奇心,也是为了获得一些超越时间的东西,比如创造一件美的艺术品,比如想出及论证一套更接近于事实的理论。 这让我想起了居里夫人科学史上少有的不为盛名所累的人。爱因斯坦说她不仅仅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如果说苏格拉底是出于自觉的神赋职责,孔子是出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抱负,那么居里夫人的坚持则是出于对科学的倾心热爱。她恰似盈盈的湖水,有一种跨越百年仍感动人心的美丽。除了实验研究、授课、知道学生及家庭外,她的头脑中好像再也没有了别的东西;名誉并非所求,热闹亦非所愿见,关心资助必感谢万分但必须是针对研究所而非个人的。居里夫人任由烟气酸碱侵蚀她的容颜,却绝不允许操作推论中有任何差错;她根本不在乎家里的器件摆设,却注意到每一点理论与实验数据分析的出入。这正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为真理而付出的全心执着,也是真正的科学家所应有的特质。 曾经在陈省身的公众讲演上听到他说选择数学的原因是因为数学好玩,我非常的惊喜,因为在现代的也是中国的科学家身上仍然有理想主义不灭的光芒。他的年纪很大了,但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自豪,显得神采奕奕。人的确是需要点精神的。但中国的环境似乎很容易磨平人的性格的棱角。理想主义者的硬骨头就更难支撑于这处处弹性的世界;毕竟横眉冷对千夫指并不像躲进小楼成一统那样还有些自在。而仅存的理想主义者最好的出路,除了科学家,就是艺术家,尤其是文学家了。 汪曾祺以散文体小说而为人熟悉,他平静的叙述性文笔、祥和亲切的环境设置,让人心灵安宁,得到休息(汪曾祺自语)。他曾诧异于老师沈从文一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不快的审美限度,而是以一种很宽容的态度,以为什么人从桥上过都是一种自由;他的理想主义是想从任何环境中得到美的感受,这对眼睛和心灵的要求,都实在是很高。然而他年轻时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复仇的故事:一个年轻人,手腕上刻着杀父仇人的名字,跋山涉水去寻找,却在问路时看到同样年轻的樵夫手腕上刻着他父亲的名字,于是返回,从此再不提复仇。很是惊心动魄的故事,又有相信存在和认同真理的理想主义精神,只是这样的激情却在汪曾祺后来的作品中消逝了;也许是因为被人打掉门牙仍能自我解嘲之类的经理让他更平静,更像水面宽广而内心汹涌的河流,安然接受沿岸冲刷的泥沙,只是让它们沉在河底,而不泛滥溃堤。而近于《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的极理想平等的父子关系,又是一种平淡生活中深刻的智慧,是无法轻言企及的。 科学家和艺术家,从表面上看,好象对社会进步都无直接贡献;正像理想主义并非指导社会发展的最有效思想,水也不是人生活的重心之所在。理想主义 只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足,及对笃信的理想世界的不断界定与趋近,所以支持者的数量并不重要。可一旦理想主义在世界上濒危甚至消失,这个世界就会像失去水源的沙漠一样可怕,因为旅行的人永远无法保证自己带足了水,更何况清水是一种不费心就无法再生的资源。科学家与艺术家,也正是使我们的精神财富常存常新的开掘者与改造者,他们的不懈追求真、善、美,是所有相信并努力寻觅理想主义的人旅途中的指路灯,是我们干渴时所能望见或是摘取的青梅。 理想主义的稀缺,其实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西方有理性主义传统,凡事先分析利害,但容易陷入实用主义,导致一切利益至上,人情冷淡,有损于人的社会性;中国有道德主义传统,凡事先区别好坏,所以思维及关系空前复杂,也易流于形式主义,死要面子,有损于独立的人格。而在全世界,孩童都有理想主义倾向,只可惜随着成长而日渐磨损,成为默认的代价,所舍无几。最应守护理想主义清泉的知识分子,却仍然少有能够为真话给予一生坚持的人;往往在生存的张力变化面前,理想是第一个舍弃品,而理想主义则成了遥远的、曾经的、甚至是从未有过的梦。人有的时候,把自己的生活看得太重了,以致忽略了那终极的价值与意义。 但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这样的勇敢,去相信理想主义的价值,去发挥它的精神动力。若是社会中对自己的能力、道德、洞察、分析最有自信的人群,不能相信求知可趋于求善,不能坚守对某种绝对精神价值的信仰;那就近似于一个人不明白水的必需,不能体会沙漠因为水源的存在而美丽。 1909 年,一位德国教师查理希尔曼德提出所有的男孩女孩都应该走出校园,参加远足,留宿青年旅馆。这引发了青年旅馆在全球的迅速风行。如果说,选择旅游方式就是选择生活方式,而青年旅馆自助游无疑是理想主义式的。 而我,缺少地理方向感,又对地形缺少经验,暂时还不会选择这样旅行;从这个角度讲,我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但我热爱理想主义精神,因为它就像清澈的水,掬一捧在手已能沁心;若有缘啜饮,更是令我神清气爽。我热爱这寻觅中真、善、美的指路灯,也愿意尽力去拥有它的坚韧、不功利、责任感和认真的思考习惯。即使是在沙漠中行走,我依然不会放弃对清水的寻觅,因为水是一种对心灵也有营养的东西。
个人分类: 书为平生添花锦|3263 次阅读|1 个评论
艺术与性
laozu 2008-11-10 10:53
“ 如果没有女人的乳房我就不画画了 ” —— 印象派画家雷偌阿 造物主造了万物,要问什么最美,应该说是人体了。均衡、协调、节奏和韵律都能在人体的动与静中体现出来。如果在人体的中间划上一条垂直的直线,在一边看到的任何一点都能在另一边相应的位置上找到。人体太完美了,用任何语言来赞美它都不为过,它也因此成了造型艺术中一个永恒的表现主题。 不用讳言,人体和性有关。当一个裸体的人站在你面前时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性。这很正常,反之也许就不正常了。那么,如何看待性?又如何看人体中的美?进一步说,在艺术作品中两者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下面要讨论的话题。 先说性。性很干净,也很纯粹。字典上的解释是 “ 男女或雌雄的特质 ” 。性之所以变的复杂是因为它所在的不同语境。比如说:性格、性子、性情;人性、兽性、党性;性交、性爱、性感,等等。在不同的语境下性就有了不同含义。造型艺术所营造的是一个特殊的语境,所依赖的是视觉形象语言,而视觉形象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和客观现实就具有了某种共性。因此,在人体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更接近自然。性很伟大,先有性而后有命,因此有 “ 性命 ” 一说。 再说人体中的美。画一条曲线,你可能对它没什么感觉,如果它表现的是女人的乳房你可能就会对它产生冲动,是性使然。因此,人体中的美是和性有直接关系的。人体在坐、卧、站、行等状态下,诠释的是人体自身的均衡、协调等自然之美,它同时也是一种性的暗示。在欣赏人体之美时不可否认也有对性的需求。你也许会问,在人体艺术中为什么表现女人体的多而表现男人体的少?很简单,女人体的性符号更丰富,柔美的曲线更能体现美的内涵。这里没有性别歧视,女人体中所蕴含的性与美值得我们永远讴歌和赞美。 那么,在欣赏人体艺术时,性和美孰重孰轻呢?别叫真儿!艺术作品只是艺术家的个人感悟,他不能替代任何人。换句话说,你能看到什么或得到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仅得到了性的愉悦有什么不好呢?性就是美的,你能说爽过之后的快感不美吗?当然,艺术作品是用来欣赏的,这里面就有了对美的追求。但是,美并不抽象,就人体艺术来说,如果你抛开性大谈女人臀部的曲线如何的美,那你就会显得很虚伪。不过要说明的是仅得到性的快感还比较低级,对于由此得到的美感需要领悟,这也就是所谓的欣赏能力,而提高欣赏能力不在于画而在于人。因人而异,欣赏的角度会有所不同,欣赏性没错,欣赏美也没错。性中有美,美中有性,性和美融为一体时是艺术。 严重声明一点:性不是黄色,黄色是对性的亵渎。 现在充斥在网络间的 “ 艳照门 ” 事件, “ 洗浴门 ” 事件等等,遮遮掩掩那才是真正的黄色;把女人体的乳房和阴户用马赛克虚掉可以说黄到了极致。我们允许黄色却不敢面对性,是性观念的严重扭曲。其实,当你直面性时你会觉得很坦然。许多艺术家到了晚年都直接用性符号进行创作,你会觉得他们很率真。 “ 达达 ” 画派的杜尚西去之时也没忘了和世人开个玩笑。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在房门上留了一个小洞,透过小洞人们看到他画的一个大大的女性生殖器。哪里来哪里去,临走又 “ 达达 ” 了一回。 两只野牛为得到交配权会拼的你死我活,人也一样。不可否认,我们的创作和发明都含有性动力。高高竖起的火箭就是一个雄壮的男性生殖器,点火、发射、升空、带着激情冲向蓝天,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之合。 “ 神七 ” 的成功,我们也可以面带得意地说一声: “ 美国!我可以操你了! ” 图例: 图 -1 《泉》安格尔(法国) 安格尔是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他的画是唯美的,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神韵。 图 -2 《玫瑰色的裸妇》莫迪格利阿尼(意大利) 莫迪格利阿尼是巴黎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画中的“扁平”风格和变形的处理手法曾广泛影响了我国的美术教育。 他是一个“悲情王子”,因病和酗酒 36 岁就撒手人寰,在他死后的第二天,他的女友在身怀有孕的情况下跳楼身亡,随他而去。 图 -3 《裸女与帽子》雷诺阿(法国) 雷诺阿是印象派画家,他画的女人体丰满圆润,画面气氛悠闲而华丽,充满了性的诱惑。
个人分类: 漫话|11133 次阅读|24 个评论
如何欣赏艺术作品
热度 1 laozu 2008-10-31 16:10
杨玲早就建议我搞搞美术科普,其他博友也提出过同样的建议。最近 gid 网友在评论中说: “我可以说在艺术上是个‘氓民’,你应该讲讲艺术欣赏的知识,扫扫盲。” 看过之后很有感触。其实无所谓懂不懂艺术,觉得自己不懂艺术,并不是真的不懂艺术,而是在对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方法上存在着问题。那我就当仁不让,指出问题的所在。我只谈两点,把这两点搞明白了,就不会再说自己是艺术上的“氓民”了。 一、具象与抽象 咱科网博客有很多哲学大家,对具象与抽象都有各自高深的理解和认识,现在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看如何理解具象与抽象。我们先看几幅作品。 (图-1) (图-2) (图-3) (图-4) 图 1-2 是俄国画家马列维奇的作品;图 3-4 是美国画家怀斯的作品。之所以以这两个人的作品为例,是因为他们是具象和抽象的两个极端,也更容易比较。 毫无疑问,马列维奇的画是抽象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第一个反应也许就是看不懂,原因是他什么都没画。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把这两幅画拿给孩童去看,他们肯定会说一个是黑方块,一个是白方块。对!这两幅画的名字就是“白底上的黑方块”和“白底上的白方块”。小孩是不会受任何已有概念的束缚的,或者说他们没有概念,而我们却容易被左右,一想到抽象画就会觉得它高深莫测,其实不然,这两个方块很具体,就是实实在在的两个方块,不敢面对它是因为想的太多了。怀斯的画似乎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他是具象的。怀斯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画细致入微,个别地方是在放大镜下完成的,应该说是非常具象了吧,可怀斯却一直说自己是抽象画家,我认为他说的是对的。看他的画你会感到时间在瞬间凝固了,大多伴着空灵和孤寂,而这些就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抽象的意味。这样解读他们的作品是为了要说明在绘画艺术领域没有绝对的具象,也没有绝对的抽象,所谓的写实画派也好,抽象画派也好,那只是称谓,仅是为了在形式上的区别,如果把它当成是一种界定,那你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第一步就错了。模糊具象和抽象的概念实际上是树立一种大艺术观,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够去掌握欣赏方法,也才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欣赏方法 我把我们常用的欣赏方法作了一下总结。分三个步骤: 1 、这是什么。 2 、看到了什么。 3 、感觉到了什么。 你也许会说老祖在兜圈子,应该是先看到了什么才能知道这是什么,不看到什么怎么知道是什么?其实不然,我们中国人在看事物的时候,虽然在看,但完成的是第一步骤,也就是说在极力判断这是什么?一旦得到了准确的信息也就截止了,就不再走第二步,更不要说第三步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写上一个“ 10 ”,因为它很简单,所以在看的一瞬间就作出了判断——是数字。完成了第一步骤,至此也就结束。如果再问“你看到了什么?”回答肯定是数字。再接着问“你感觉到了什么?”十有八九他会认为你有病。其实“ 10 ”还有很多信息,是数字没错,它同时也是一条竖线和一条封闭曲线的组合,还会让人感到一胖一瘦。当然,你也可以说它一宽一窄,一大一小等等。其实我要说的是: 第一步完成的是“义”;第二步完成的是“形”;第三步完成的是“悟”。 我们之所以看不懂一些艺术作品,是因为陷在第一步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在找不到明确的“义”的情况下,就会对眼前看到的东西视而不见,这也是不能理解艺术作品的 死穴 。我们说在具象与抽象的问题上不能想的太多,但在应该获得应有的信息时又不能丢失。如果你身上没带那根天线,即使信息传过来你也收不到。怪谁呢!?在我们的骨子里一直追求的是“义”,体现在传统中,也体现在民俗中。画两个蝙蝠叫“双福”;中间再画上一枚铜钱(有眼儿)叫“福到眼前”;一只喜鹊站在梅的树梢上叫“喜上眉梢”。等等。有一个真事儿。文革时期有一个画家画了四个柿子和一颗白菜,这还了得,这不是想翻案吗(四世清白)。我的天!要了俺的亲命了!可以看出,为了“义”我们可以不顾一切。蝠和福、钱和前、梅和眉、柿和世,这都哪儿跟哪儿呀?只要“义”好,谐音就行,至于“形”吗,去他妈嘀,才不管呢。好像除了中国,在其他国家蝙蝠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再者说,蝙蝠的形象好看吗?但是,为了这个“蝠”的音儿其它的就可以不管了。你也许会说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不会。非也!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相信大家都看见过过年时贴的福字吧,多好的福字呀,愣倒过来贴,四脚八叉、拿着大顶躺在门上,多难受呀!不管!义好就行。按照这个习俗那我们的福、禄、寿、禧好像都可以倒过来,果真如此的话,那我们以后收到的新年贺卡说不定会有一半儿字是倒着写的。 绘画也好,雕塑也好,有一个总的称谓,叫“造型艺术”。可见“型”和由“型”衍生出来的“形”有多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太忽视“形”了,而在世界范围内艺术的发展又是很快的,又是以不同的“造型”出现,所以,在现代艺术面前你感到迷茫了,不懂了。这并不奇怪,“大傻”说: 艺术没进步。 虽然有些片面,但就中国的情况来说,他说对了。 回到正题。还说“三个步骤”,还以马列维奇为例。看他的这两幅作品,你甚至可以不管它是什么,可以先进入到第二个步骤,就是你看到了什么。方型——没错。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它是理性的,又对了。第二幅只是在此基础上所做的秩序上的变化。就这么简单吗?就这么简单。但你不能因此就小瞧了它。马列维奇开创了“至上主义”,至上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理性。他的艺术实践从平面扩展到了三维空间,他把理性的几何形运用到建筑上(见图 5 ),现在所谓的国际主义建筑风格始作俑者就是他。一个小小的方块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一个小小的方块造的孽,百年之后的中国正是它疯狂的实践者。图 5 中的景象,现在的人们一定非常熟悉,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还是我在前面的博文中所说的,我们自己变不行,却又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 (图-5) 又扯远了,还回到“三个步骤”。我们的欣赏习惯是“为义而舍形”,这就是我们长期游离在现代艺术之外的症结所在。尝试着往前迈一步,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迈出这一步就可以说懂艺术了,再迈一步就可以真正欣赏艺术了。艺术没有那么深奥,是你把它想深奥了。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感悟。说不定你的感悟正是艺术家想表现的呢。一帮哥们糊里糊涂乱画一通,最后一位评论家说:“我看不过是个印象而已。”从此“印象派”诞生了……
个人分类: 漫话|10198 次阅读|21 个评论
美的眼睛……和显微镜
eloa 2008-10-23 10:42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10-23 星期四 1:23 500万年前,人眼睁开看世界,分辨率0.2毫米,能看到粒粒花粉; 1655年,虎克发明光学显微镜,透镜排列组合,人的眼神即将尖锐到0.2微米,花粉中三细胞彼此分开; 1931年,电子显微镜诞生,分辨率继续深入至0.2纳米,一个细胞中细胞器清晰可辨; 1974年,尼康公司开创尼康小世界活动,科学美图来自大家、献给大家,看到微观世界不再是实验室的专利; 2006年,与电子显微镜相伴的强大功能软件面世,视力所及推进到1埃,生物膜上的分子也难掩其姿态; 2008年,松鼠会在网上刊登一系列美丽科学作品,给我们的读者带来外边世界的科学之美; 2009年,松鼠会举办自己的首届美丽科学大赛,向世界展示我们的读者眼中的科学之美; 倒带:镜头下的小虫子在 尼康小世界网站 召唤你: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显微镜。 上图:不是挥手致意的外星人,而是牧草虫(Thrips)作者:James Hayden;荧光显微镜,放大40倍 草酸铵晶体(Ammoonium oxalate crystal)(2008年优秀奖) 草酸铵是由草酸和氨水制备得到的一种试剂。它微溶于水,受热会分解生成草酸并放出氨气。在显微镜下,它绽放得如同花儿一样。 作者 :Karl Deckart;微分干涉差显微镜,放大25倍。 药物Doxorubin在甲醇和甲苯磺酸中的结晶(1996年第1名)。 从一粒沙子能看到整个世界~荷兰作者,照出像欧洲城堡一样的晶体。 作者 :Lars Bech;放大80倍 放射虫类的化石壳(Radiolarians, fossil shells)(2008年第15名) 海产,原生动物。这些小东西在海洋中广泛存在,是一个大家族。形态各异的针刺帮助他们漂浮水中。 作者 :Wim van Egmond;微分干涉差显微镜,放大160倍。 日本传统手工纸纤维(Japanese specialty paper fibers)(2008年第5名) 作者 :Charles Kazilek;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放大100倍。 樱虾幼体(Sergestes larva)(2008年第20名) 好好奇的一对小眼睛,感觉很像七喜小子。 作者 :Solvin Zankl;暗视野显微镜,放大30倍 海洋硅藻中的斜纹藻属(Pleurosigma,marine diatoms))(2008年第1名) 硅藻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共有一万种以上。它是最重要的浮游生物,被称为海洋的草原。 作者 :Michael Stringer;暗视野和偏振光显微镜,放大200倍 剑兰花粉(Gladiola pollen)(2008年荣誉奖) 这是西瓜吗?这是放大了2500倍的花粉。花粉外面有一层很厚的花粉壁,也很结实。萌发就将从西瓜条纹的脆弱间隙中开始。 作者 :Dr. Shirley Owens;荧光显微镜,放大2500倍 采采蝇的头(tsetse fly head)(2008年荣誉奖) 采采蝇是昏睡病元凶布氏冈比亚锥虫或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的中间寄主。这两种锥虫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昏睡病,不及时治疗的话,死亡率都是100%。采采蝇靠吸血生存,雌性采采蝇会直接产出幼虫而非虫卵。关于采采蝇和昏睡病,请看 这里 。 作者 :Klaus Bolte;实体显微镜,放大40倍 在大头针帽上的小叶甲虫(Micro leaf beetle)(2008年第6名) 甲虫壳上的艳丽色彩应当归功于大自然的造化。 作者 :Klaus Bolte;实体显微镜,放大40倍 水中的剃须膏(Shaving cream with water) 有谁想到要看一看显微镜下的剃须膏呢? 作者 :Edwin Lee;偏振光显微镜,放大310倍 伊乐藻中的叶绿素颗粒 宛如冰块砌成的墙壁,封存了一个满是金币的宝藏。 作者 :Dr. Ales Kladnik;微分干涉差显微镜,放大40倍。 鸡的胚胎(Chick embryo) 脑袋发育比身体快,大大的眼睛突显,如同亮闪闪的小鸡精灵。脚爪里的骨节和沿着背部的脊椎骨根根可见。 作者 :Tomas Pais de Azevedo;实体显微镜,放大6倍 抗癌药物(Mitomycin) 小小世界却是一个奇幻王国。 作者 :Margaret Oechsli;偏振光成像,放大10倍 石灰岩中的纺锤螺化石(1993年头奖) 源自真实,美被记录在岁月之中。 作者 :Ron Sturm;放大8倍 两种颜料(Zinnoberrot和Janus Green)的混合。(2003年优胜作品) 状如中国古典画中的牡丹。 作者 :Jhodie R. Duncan;放大10倍 一滴海水中的浮游生物针 让你看看针鼻儿中容得下多大的世界。 作者 :Peter Parks;放大20倍 鼓藻细胞分裂(2004优胜作品) 鼓藻是一种单细胞的绿藻。黑暗中的孤零零细胞也静静地美。 作者 :Wim van Egmond;放大200倍 25天的小鲆鱼(2004年获胜作品) 你能吃得优雅,然后剩下这么完整一条吗?(当然作者不是吃出来的。) 作者 :Tora Bardal;放大6倍 爪蟾胚胎(2007优胜作品) 生命就在这一团小肉之中,你能数出细胞的个数,它将在1天之后变成下图。 作者 :Michael Klymkowsky,放大20倍 活的爪蟾蝌蚪的神经系统(2004年优胜作品) 能看到集中的中央神经系统和密密麻麻的神经末梢。 作者 :Alison J. North,Ignacio Munoz-sanjuan,Ali H. Brivanlou;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放大10倍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133.html
个人分类: 其他|2075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丽科学(人)
eloa 2008-10-15 14:52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2008-10-14 星期二 10:30 在国外许多大学,Science in Art都不是一个新鲜的主题了。在我研二的时候,芝加哥大学生物系举行了第一届科学艺术大赛。那时参赛的全是平面画作;到今年第三届,已经出现了声音、图像、多媒体甚至现代雕塑作品。目录封面用的正是诺贝尔化学奖荧光蛋白的作品Brainbow,彩色大脑的小鼠(更多图片请见 照亮细胞的荧光蛋白 一文)。 进化是永恒的主题。远看是人形,近看人的身体却留下了软体动物、鱼类、鸟类等生物走过的痕迹到最后,人类具有的不仅是最精确的大脑,还有那独一无二被金属武装了的心灵和手脚。 作品名称: 时光记录者,Timekeeper。 这是Timekeeper的局部。点击可看大图。真的是很大的图。 本是一种生物和分子生物学常用的技术,它能透射物体,或揭示分子最细微的结构。你能看透万卷图书,看到你的未来路么?你能通过眼睛,看到人的心里么? 作品名称 :X-ray。 科学青年脸上总是写满了沧桑,尤其是学到博士的人 作品名称 :写满往事的脸,Peggy Wollfs Discarded Face。这张倒霉的脸上写满了八卦。 不管学到什么学位都像孩子一样博士、教授最密集的作品,要不就是会叫的,要不就是会动的比如这个小珠子平板,没有找到名字,我叫它动态平衡吧。平板上有密布凹槽,一堆小珠子随着平板的晃动滚来滚去,有时候居然一个压一个。下边是两位博士的对话:这个平板怎么会动呢,太神了,像永动机。没这下边有个Motor 如果你还没有忘记高中学的那点生物,可能还记得携带了遗传信息的DNA要首先变成RNA,然后RNA再被翻译成蛋白。那么你看到这幅作品,一定会心领神会。 作品名称 :翻译,Translation。 在它的旁边是幸运儿病毒今年 诺贝尔生理学奖 的主角。 作品名称 :病毒形状糖罐。你敢用么!上边撅出来的是糖勺的把儿 作品名称 :恐龙人;命名人:桔子。这属于奇幻系列。看这个怪物像不像超现实主义雕塑大师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Walking Man(插入图)。 在恐龙人后边,以及大厅各个角落,都趴着巨大而柔软的葡萄球菌而且是桔红色的。 自从人们能看到神经细胞,就知道它们有多美。除了前边提到、著名的彩色神经细胞,这里还有黑白艺术的。前边这段话是为了巴结13。 作品名称 :内部的格局,Partitions of the Interior。主要显示枝桠八叉的神经元树突。 还有很直白的小花画作。 还有很抽象的性激素。红色是雌性激素,蓝色是雄性激素。 还有更抽象的一块红布和一块蓝布。 来个具体和立体的。 作品名称 :梦露的头骨。大家知道我们看到东西是立体的,是因为两只眼睛分别看到物体,汇报上去后大脑就能得知物体相对位置的信息。在生物研究中常常用到这种骗局把显微图像画成重影儿的,再用特殊眼镜看,就成了立体的。这幅作品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细看每个梦露头骨都有重影,就像套印的时候印错开了;再戴上画面左下显示的这种红绿色的眼镜(这是我插进去的),看图的时候,梦露头骨就突出画面来了 我觉得有了我,这幅松果图也挺好看的 作品名称 :挂历。作者是一个管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系统(confocal)几十年的人。我们现在预约仪器都可以用Google calendar,在最初都是手写的吧。这是他画的挂历,上边都写着日期呢。 下边这幅作品实际上是一首诗做过流式细胞仪的人可以尝试利用图画下边的示意图破译一下这首诗,也许是情诗哦~ 众人智慧真是了不得。我随便当作一件抽象艺术作品照下来了,但经过豆瓣上高人CS指点,得知图片名称为:来自费米实验室15英尺气泡室中的图像,Images from the 15 Bubble Chamber (Fermilab)(注意这里又隐藏了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据作者介绍,他将8000加仑液氮加热到接近沸点,然后粒子进入气泡室,活塞再扩大气泡室容积。当带电粒子画出一道电离轨迹,微观的气泡就形成了。后边的我就完全不明白了。要是有人想知道我可以把详细介绍贴来 这幅就完全不是美丽科学,而是美丽科学人了。 看不出生物元素。你相信是一位生物学家画的么? 在展示厅内还有艺术的生物学家带来的自我介绍,第一副介绍的是品牌,第二副是studio。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2726.html
个人分类: 其他|17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maxiaorong 2008-10-10 10:55
正在读刘兵老师的《面对可能的世界科学的多元文化》一书,其中的一篇文章刚好回答了我的疑问,将其归纳整理一下以供参考。这篇文章之前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 哲学家绕过重重暗礁到达一个地方,却发现,诗人早就在那儿了。 尼采 艺术与科学的异,表现在人们将艺术归于对人类感受的表现和表达;而科学,则被归之于人类对于外部自然界的认识。 艺术与科学的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艺术与科学在认识上的平行性。 这种 平行性 是指尽管科学家与艺术家有着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而且在其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也体现出巨大差异,是在不同的领域按各自的范式从事着对世界的探索,但却常不约而同地触及到相似的主题,得出相似的结论,或者说,表现出了相似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对外部世界的探讨,人们经常是殊途同归的。 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认识:从表面上看两者的相关性,如关注那些既在科学上富有成就,又有某些艺术爱好、艺术修养的科学家,或是从艺术与科学在表面上的相似性上做文章。 第二种认识:关注艺术和科学在具体技术层面上的关联。如科学技术手段在艺术中的应用,用新技术新材料来完成艺术作品等。 第三种认识:关注艺术与科学中的认识方法、观念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渗透。如科学研究过程中注意美的维度,或在艺术创作中汲取来自处然科学的观念等。 第四种认识: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立场来思考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并由之带来一些关于人类认识方式之本质方面的新认识,也带来一些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最广义的自然界之本质的新看法。
个人分类: 探索|480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艺术与宗教——金字塔的三个面
mylord 2008-10-8 23:40
一、宗教 人类从远古走来,对他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一切,然而对于浩瀚的宇宙,人是多么渺小,对于这神奇的世界,一切又是如此的井然有序。他们用敏锐的头脑感觉到,这一切绝非偶然而成。他们相信是神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创造了这一切。于是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宗教。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与神的交流获得行事的标准,以及世界运作的规律。 神通过他所拣选的先知将他的旨意传达给百姓,百姓遵照旨意行事生活,凡是平安顺利,风调雨顺;倘若百姓按着自己的意愿而违背神的命令,就会有灾难发生在地上,直到百姓认识到自己的悖逆重新回转到神的面前,祈求神的原谅。然后,一切又回到之前的平静。在面对自然的灾难时,人类显得毫无办法,而对那位创造了自然的神来说,他们实在是渺小的可怜。于是,往往在患难过后百姓就变得顺服和谦卑。然而安逸的日子一长,人们就开始厌倦神的命令,又开始按自己的私欲生活,地上充满的罪恶。人们陷在罪中不能自拔。为了还人间一份清洁,神决定毁灭这些不知悔改的人,如洪水灭世。但神依然是慈爱的,不忍见到他所造的生灵彻底毁灭,于是他命诺亚制造方舟,使物种得以保留。洪水过后,人们又一代一代的在地上繁衍生息。 二、艺术 几乎有了宗教,就出现了艺术。这里提到的艺术仅指绘画和雕塑。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学习,将他们得到的经验化作对神的赞美和感恩。最早出现的是宗教艺术,出现在教堂中。历朝历代的艺术家们,将人们对神的歌颂用画笔记录下来,记录在墙壁上,有的把历史绘在墙上。开始的时候,他们依照宗教经典把一个个美好的故事,人物塑造出来,让人们记住并效仿。后来渐渐的,画家开始把自己的想象加入到创造当中,将自己对事物的见解融入其中。于是艺术逐渐从宗教的职能中分离出来。 开始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反映世界的又一种方式。艺术家们通过敏锐的观察,将事物的变化同自己内心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为了表达某个主题,进行创作。其实,我更同意艺术家是在思想领域,对世界进行解析。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和刻刀表达一种情感。比如,很多画家把自己对梦境的解析,化成作品形象的展现出来。这在意识领域,为人们展现人在睡眠状态下,头脑的活动。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人类所创造的非自然物品,可以说都是艺术品。比如,石器,房屋,交通工具。艺术是人类思考和表达事物的一种方式,她的产生虽然和宗教不可分割,但确实是从认识角度,到认识手段完全新颖的。 三、科学 在现代人的眼中,可能没有一个词比科学更权威的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近代人类文明的重大产物。科学作为目前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强大的工具,已经为我们现代进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而且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宗教和艺术相比,科学更讲究实证,用事实说话。同样,同宗教和艺术比起来,科学可谓起步最晚,但是为什么他能在当代认知领域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他的实用性。科学的一个很主要功能就是造福人类,改善人类生活,事实上他做到了这一点。 科学作为潜力无穷的生力军,已经将很多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在现代人的观念中,科学是全能的我们用科学的手段,科学的仪器就可以解决一切难题。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在我看来。其实这已经将科学神化。认为他是无所不能的。其实,有过一点科学史知识的人多会明白,科学也是一个一直在为自己的理论修修补补的过程。有些理论,目前可以相当好的解释很多现象,于是被人们成为定理。但是还有很多理论,随着时代的进步,会被出现的新的理论所取代,或者推翻。人类的科学认识就是在这种不断修改中前进的。从这样的角度讲,把科学视为神,是很盲目的做法。作为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工具,科学毕竟还太年轻了,人类要走好远的路来在科学的道路上成熟起来。 四、小结 同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宗教、艺术和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宗教可以说就没有我们人类的现代文明,没有艺术人类将很长时间来生活在空虚中,而没有科学,人类可能还处于原始的温饱状态。可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的人类开始渐渐的否定人类以前的其它认识方式,比如宗教,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伪科学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认为科学与宗教神学是水火不相容的。于是人们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在获得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家中,有九成以上的人是有宗教信仰的。通过恨长时间的讨论,验证,人们渐渐发现原来科学与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就像艺术和科学在研究理念上有相通之处一样。 对于那些只局限在自己狭小的研究领域中的人们,通常会对周围的世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只有那些真正的大家,才能在金字塔的顶尖出看到宗教、艺术和科学的不可分割,与和谐之美。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不了解的领域不要妄加评论,那样是很无知的做法。就像很多人受过无神论教育的人,通常会对宗教持有批判的看法,试问,他们真正认真了解过那一种宗教吗?他们只不过从别人的口中听到,并道听途说。 呼唤更多的人来共攀此无比辉煌之金字塔! PS:听一门清华艺术系老师的讲座有感。
个人分类: |59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谈审美
laozu 2008-10-6 20:35
东方的审美观是传承;西方的审美观是破坏。 自从我们有了纸之后,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什么变化?如不是行家是很难说的清楚的,冷眼看上去大同小异,如出一辙。而西方的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很难找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各个画派、各个主义,似乎没什么关联,更像是一个个节点,将历史串联起来。 是传承好还是破坏好。说实话,到现在我还没整明白。不过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看看东西方在审美观上的差异。范曾是画坛大家,也是我们学院的前辈,他曾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再给我 50 年,我就是中国的八大(八大山人)。”此言一出,引起热议,归结起来无外乎说,自比八大有点儿狂,有点儿不自量力。狂不狂先不说,即使范曾现在已然成了八大,那历史至少倒退了 300 多年,何谈发展。如果是一个法国画家说“再给我 50 年,我就是法国的毕卡索。”那一定会被人笑掉大牙,是笑他没出息。这其间的差异在于,在我们的审美意识中喜欢往后看,在西方的审美意识中则喜欢往前看。我们对自己认为完美的东西极力地去维护、去传承,而西方对自己认为完美的东西则极力地去破坏、去发展。这是从大的审美观上来说。其实,不同的审美观对艺术家的个体创造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大众审美。看看我们近现代画坛出现的一些怪现象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如:有画虾的大师;有画马的大师;有画驴的大师;还有画鹰的大师,等等。这些大师一旦在某些方面做出成就或画出名声就不会再改变了,或者说不敢改变了。一方面是画家要维护一己之利;另一方面大众也不会接受。想想看,如果徐悲鸿画了一匹卧马人们肯定会提出质疑。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西方有很大的差异。还以大家熟知的毕卡索为例。他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就经历过许多不同的阶段,比如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到他开创的立体派影响了全世界的时候他就不再画了,而改去做了雕塑和陶艺,我们的艺术家没有这种勇气。而且,更怪的是徐悲鸿画了马,别人就不再画马了,而改画牛了。因此,才有了驴大师、鹰大师。明眼人可以看出,这种改变只是“画什么”的改变,而不是“怎么画”的改变,也就是说还是一种审美观下的产物。画马的也好、画驴的也好,渐渐地会被奉为神圣,成为我们审美意识中“美好”的东西,再过几百年,也许还会有人站出来说“再给我 50 年,我就是中国的徐悲鸿。”我们的艺术,或者说我们的审美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沿着一个封闭的轨迹运转,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场力,要想脱离开这个运行的轨迹不容易,当你跨出去的时候,要么被强大的场力吸回来,要么被远远地抛出去。如果能抛的再远点儿,说不定会柳暗花明。人们一定会对北京奥运的那 29 个大脚印留下深刻印象,那是蔡国强的作品,他远在美国。说是作品,是因为现在的艺术创作早已不单是画布上的画了,现在对画布上的画有了一个统称,叫“架上绘画”。就是在画架上画的画。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现在任何形式、任何行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蔡国强上戏毕业,后到日本,再后来去了美国,他把中国的火药玩儿遍了世界,不仅如此,他还做了许多装置艺术。说来又是一件怪事,我们虽然固守传统,却又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中山装是我们自己的,可以说是中国服装上的革命,但因为它反传统,所以早就销声匿迹了,倒是西服遍布大街小巷,有人开玩笑说,北京穿西服的人最多的是民工,后来注意了一下,还真是!多是腋下有一个破洞的西服,怪哉!自己变不行,外来的行,此外,出口转内销的也行,蔡国强就是出口转内销,假如脚印的创意是出在本土,说不定早就被哪个领导枪毙了,脚印悬在空中不脚踏实地哪行。再换个角度说,如果蔡国强回来也许就没戏了,陈丹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回国后顶多是又当了一次愤青,然后辞职了事儿。 我最终要说的还是审美意识问题,我们的科技发展了,生活提高了,但审美意识却严重滞后,它已影响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神七”升天、太空漫步,看着让人激动啊!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地面工作人员的着装,松松垮垮的蓝大褂还好;浅灰色的夹克衫,再戴一顶很不合适的遮阳帽,用这身装束到马路上去扫大街你绝对不会感到奇怪。很神圣的一件事儿,让人看着有点儿没谱儿。还说服装。看看孩子们的学生服,那是学生服吗?甩着长长的袖子,现在天也凉了,手都缩在袖子里,裤腿秃鲁到地,男女都分不清。在他们能够独立去思维、去判断事物的时候,审美意识就已经被我们的教育给扼杀了。说这些和艺术创作有关系吗?太有关系了,如果民众的审美意识不提高,说不定以后还会出来画猫的大师、画鼠的大师。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教育中融入创新精神,培养审美意识,使我们的孩子们在能够独立去思维的时候就能够对美做出独有的判断。那时,当再有人说“再给我 XX 年,我就是 XXX 。”时,他们一定会说——你是个大傻冒。 * 此篇博文是因小女的一句问话。最近我院举办了一次“中国历代书画精品复制展”。去工作室经过画廊时,小女问:“不是历代吗?怎么像一个人画的。”我无语……
个人分类: 漫话|5590 次阅读|12 个评论
拿科学当艺术来欣赏
hexapodium 2008-9-25 23:03
从艺术的角度介绍和欣赏科学,对于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喜爱和好奇心是再重要不过的了。我国科学家应努力对大众,特别是孩子们多做这方面的事情。Anne Osbourn在PLoS Biology最近一期撰文,讲了如何克服艺术和科学之间的障碍,其中引用了两位青年科学家Sam Mugford 和Melissa Dokarry选择的一组科学图片。这组图片表现的是植物与动物的关系,很对我的口味。我把它们拷贝到这里,供大家欣赏。请您猜猜它们各是什么。 答案: 上行(从左到右):薄荷叶子的表面,其上的突起物内储藏着薄荷特有的味道和气味;人的舌头;熏衣草叶子的表面,其上南瓜状物是油腺 中行(从左到右):紫杉醇晶体的偏振光显微图,紫杉醇是抗癌药物,来自紫杉皮;吸血的蚊子;鼻子内的皮肤 下行(从左到右):在叶子上取食的蚜虫;多彩的叶子;一种治疟疾的药物青蒿素的分子模型,苦艾中含有青蒿素 又及: 今天偶然在家中计算机桌面上看到女儿的作业。打开以后,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未来设计大师的影子,因主题与上文有一定关联,故未经许可贴于此,并为安子鼓劲,加油! 10月3日
个人分类: Journal Club|5824 次阅读|7 个评论
Fremantle杂耍艺术节
刘玉平 2008-9-3 22:49
Fremantle 杂耍艺术节 四月份的第二个周末,在 Perth 近郊的 Fremantle 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杂耍艺术节。每当这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杂耍艺人们云集这座美丽的港口小城,在广场和街道向人们展现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表演。 滑稽歌舞表演 来自欧洲的年轻艺人表演的滑稽歌舞,时而惟妙惟肖地反串麦当娜等女歌星,时而活灵活现地模仿麦克尔 杰克逊等男歌星,迎来一阵阵的掌声。 高跷耍球 来自南美的艺人,在近 两米 的高跷上抛球接棍,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 他却表演得镇定自若。 卡通绘画 这位来自美国的绘画艺人,以地为纸,半个多小时就绘出一幅精美的卡通画。瞧,两位小朋友和一位大朋友目不转睛地看她画完,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空中秋千( 危险动作,非专业人士、特别是儿童请勿模仿 ) 来自俄罗斯的女杂技艺人,在 10 来米高的架子上,如若平地般表演精彩的空中秋千,观众不时发出声声惊叹和阵阵欢呼。 我也想表演 看到艺人们精彩的表演,平时比较文静内向的儿子也受到感染。这不,他跃跃欲试,也想秀一下中国功夫,来上一套组合拳。 *** 粤语歌曲星梦马戏(演唱:杨思琦 ) *** 这里就是星梦马戏/佈置精美閃閃生光/碰上每個人都極美/愛上馬戲班使我興奮心醉/ 能給一班觀眾歡笑之最/現在就讓大家走進飛躍之旅/再笑也不覺累/ 來飛翔 彈跳轉體也比心機/來飛翔 讓我展開我手臂/我有我勇氣找到希冀/夢想/仍然是美/愛上馬戲班任意飛/請准我 表演壓軸送給你 我靠努力而非运气/我有这志向了不起/我会领略人生道理/知道掉下会再高飞/ 能給一班觀眾歡笑之最/現在就讓大家走進飛躍之旅/再笑也不覺累/ 來飛翔 彈跳轉體也比心機/來飛翔 讓我展開我手臂/我有我勇氣找到希冀/夢想/仍然是美/愛上馬戲班任意飛/請准我 表演壓軸送給你 URL: http://music.mtv.net.cn/UUAuth/169smusicdata169123/169s/0008/7.wma
个人分类: 海外风情|6651 次阅读|5 个评论
天生的审美家
songshuhui 2008-9-3 14:19
cobblest 发表于2008-05-8 星期四 10:24 分类: 心理 , 生物 | | 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或雕塑总有种振奋人心的力量,我们常说,这些伟大的作品可以涤荡我们的心灵。事实上,真正对艺术进行反应的部分是大脑:眼睛只是获取经过神经回路的诸多信息,大脑则对我们所见的经验进行处理和控制。美到底是主观的存在在于观察者的眼中,还是大脑中存在着对一种既定的对于艺术的反应?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对于艺术和神经科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人类对于美的鉴赏的生物学机制也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艺术家们通过数个世纪的尝试和试错,逐渐的对于视觉系统产生某种大脑的知觉进行了模仿。例如,岩洞绘画者最早发现人类的大脑无需对物体的所有颜色都产生知觉;线条就可以做得到。印象派画家发明了一种表现运动感觉的技术,例如 Monet 笔下浮动的水波。尽管在文化之间存在着对于艺术鉴赏的差异,但是在绘画艺术领域同样存在着许多普世的规律。视觉艺术正是在艺术和科学间架起的一座桥梁。美丽的自然风景图像可以激起人们去了解如何创造他们的物理学规律。但是绘画本身无法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们。因此,需要神经科学家们通过对人脑运作规律和美术作品中精巧的设计作一详尽的分析,来揭示千百年来人类绘画艺术中所演化出的对于视觉和其他神经机制的无意识的运用。 事实上,有时候这种运用也许并不是无意识的。艺术家经常利用科学作为他们的启发。 Leonards Da Vinci 研究解剖学和工程学,并将其中的知识应用于创造惟妙惟肖的视觉艺术作品。在本文中,也将展现这位天才画家如何可能的利用了视觉神经活动的规律创造出了神秘的经典之作。今天,艺术家运用科学的肖像学知识和概念不仅创造出具有现实感的画面,并且创造出了更加抽象和具有诗意的图像。诺贝尔获得者,神经科学家 Torsten Wiesel 认为,在过去三十年对于艺术鉴赏的生理学机制的研究,或许可以反过来促进艺术的创作。当然,这还要建立在对于艺术的神经机制进一步的探索。 是左还是右? 关于左右脑的分工,大部分都有一定的认识。现在基本公认的是, 右半球在情绪识别方面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人们 对于呈现于右视野的物体图片的辨别比对于呈现于左视野的物体的图片辨别更快,而左视野对辨别情绪性的脸部图片则具有优势。 对于脑损伤病人的研究也显示,右脑半球损伤被试在识别和鉴定口头言语和脸部表情的情绪信息上比左半球损伤的被试表现的更差。除 了脸部表情之外,右脑损伤的被试在对幽默卡通片的反应中也显示出比左半球损伤被试更大的缺失。这些都表明,右半球对于调节情绪感受的反应来说是必需的 (Silberman, 1992) 。 巧合的是,在西方美术史上,画家们早已经在无意中大量运用了这一原理。在 Goya 的著名油画《 The Execution of the Rebels on 3rd May 1808 (枪决起义者, 1908 年 5 月 3 日)》 中,作者描绘了西班牙起义者遭到拿破仑镇压后被枪决的场景。画面左侧的起义者面对画面右侧士兵的枪口毫无畏惧,振臂高呼。他全身被画面中心正方形灯箱投射出的灯光照亮,露出一张饱经风霜的面孔,和一种坚定不移的神情。画面左下角则描绘了一具已经被枪决的起义者倒在血泊之中的尸体。整幅画面营造了一种临刑前的紧张气氛,而画家利用灯光和起义者的表情着重渲染了画面左侧的绘制中心。 无独有偶, 1867 年,印象派画家 Monet 创作了油画《 The Execution of the Emperor Maximilian of Mexico (枪决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连)》 ,曲折地反映了同年 6 月发生的政治事件。在这幅油画中,画家同样将被枪决的皇帝形象安排在画面左侧。 David 的著名油画《 Death of Marat( 马拉之死 ) 》 同样描绘一幅悲剧的景象: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中。画面左侧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马拉刚被刺死的惨状:他倒在浴缸中,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染红了浴缸,右手无力的垂落。这幅画面呈现出一种凝重的悲剧氛围。 德国的几位心理学家和艺术历史学家在 1983 年进行的一个实验证实了在绘画作品当中焦点位置与情绪表达之间的关系 他们让被试对比了 48 幅焦点位置各异的油画作品和该幅油画所表达的情绪。结果发现,焦点在左侧的图画更多的被评价带有悲伤、低落的和让人厌烦的情绪色彩。这项研究的发起者,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Poppel 认为,这些美术作品中的结构安排恰巧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原理相符:视野左侧的画面投射到右侧半球,而右侧半球比左侧半球更易识别和处理情绪性的信息。因此将富有情绪性的画面主体安排在画面左侧能够更多的激发人们的情绪反应,使得绘画作品对观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印象派作品何以动人心魄? 我们都知道, 印象派画家善于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很少的细节,更多的采取大片的色彩涂抹和模糊的线条。但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够引起一种奇妙的宁静感和一种动人心弦的感情色彩。相同的一幅场景的照片也许平淡无奇,但相同主题的印象派作品却以不精确的颜色泼溅和粗线条的轮廓的带来一种独特的感染力。为什么这种绘画技术如此有效,这背后是否有什么生物学的机制呢? 近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视觉和情绪加工过程的研究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首先我们要清楚两种类型的视觉刺激类型:高空间频率(high frequency)和低空间频率(low frequency)。空间频率就是指在一个图象中,明暗部分变化的快慢。一副非常清晰,细节鲜明的图片通常属于高空间频率的图片,而如印象派作品一样,并不具有非常细腻的线条,而以粗略的色块取胜的图像就属于低空间频率的图像。 Vuilleumier在2002年 对于这两种类型的 面孔表情图像进行了考察,发现那些低空间频率的图像首先并没有引起视觉皮层相应脑区的活动,而更早的引起被试杏仁核的激活。对于那些非常清晰的高空间频率图像来说,杏仁核就表现得非常冷漠在大脑中,只有对于面孔进行特异性识别的脑区才对高空间频率的表情图片产生反应。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 Cavanagh 认为,印象派的作品可能由于其模糊的线条,使其具有低空间频率的优势性:它首先激活的不是视觉皮层的图形识别区域,而是杏仁核这个情绪中心。这使得印象派绘画作品中那些非现实主义的描绘手法和颜色的混合加强了对我们大脑中情绪机制的直接唤起,使人们在观看这些艺术作品时,即便没有得到一个清晰的客体轮廓图像,却首先被激发出一种特别舒适宁谧的感觉 。 美来自于主观臆断还是客观标准? 美到底是什么呢?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艺术家和大众。人们对于某些艺术作品争论不休,也常常用审美的主观性做借口来说明自己不懂艺术。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似乎天生对于美有一种精确的判断力:我们都是天生的审美家。 这项研究是由意大利的几位心理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完成的。他们 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fMRI )技术,来考察这个那些对于艺术批评并不熟悉的普通参观者对与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几座雕塑名作的反应 。他们要求这些被试对于艺术家的原始作品和改变比例后的雕像进行三种形式的判断:被动的观察,审美判断和比例判断。实验的结果显示,被试对于原始图像的反应,和篡改了比例的雕像相比,在右侧脑岛,侧枕回,前叶楔和前额叶等区域存在更加强烈的激活。更加有趣的是,当被试对雕像进行整体的审美判断时,被被试判断为美的那些图像更多的激活了被试大脑的右侧杏仁核。据此, 科学家们 推测,人类对于美的判断可能基于两种独立的机制:一种相对客观的审美机制存在于皮层神经元和脑岛的联合激活,它和人们公认的黄金分割比例相一致。另一种机制则来自于被试自身的主观判断,这些涉及自身情绪经验的审美经验引起大脑杏仁核激活。 镜像神经元与绘画作品的感染力 在很多艺术作品中,观者不仅为艺术家高超的绘画技艺所折服,甚至也常常会产生与画面中主人公类似的情绪体验,或伴随着画面中凝固的动态画面也不由自主地开始随之舞动起来。 17 世纪的著名画家, Nicolas Poussin 就非常善于运用这种技术。在他的笔下,处于画面中心的事物栩栩如生,肢体动作丰富,体现着人物充沛的内心情感。为了营造出这种动感的效果, Poussin常常 采取改变了图像轴心、重心和身体部位的分布的方式。 例如, Poussin 的著名作品《 A man killed by a snake 》 中,画面前方一个男人被蛇咬死,生命垂危。画面后方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对于这个场景显得惊慌失措,匆忙地向画面坐上方向跑去。神奇的是,很多观画者都有这样的报告:当他们观看这幅画时,似乎也有一种随着画面右侧的男子一起移动自己身体的感觉。 Poussin 的许多绘画都能给观者带来这种物理上的感觉。他的作品中似乎总可以对运动进行一种非常生动的表征,让观者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模仿感,而情绪体验就通过这种动作清晰的体现了出来。由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肌肉和物理能力的这种意识感,使得这些画面所表现的情绪体验对于观者来说更加真切。 Poussin 的这些作品也因此在西方艺术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这种感觉是由何而来呢? 1980 年, Giacomo Rizzolatti 和其同事发现了镜像神经元( mirror neuron )的存在。这种神经元的神奇之处在于,在猴子观察他人动作,以及自己做相同动作时,都出现同样的神经发放模式。这些在大脑顶叶出现的镜像神经元的发放,特别和有目的的动作相关,例如觅食;而和其他相同物理类型但没有目的性的动作无关。神经科学家Freeberg认为,当我们观看 Poussin 的作品时,或许那就是画面中人物的动作激活了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使得我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些动作,却也能够体会到相同的动感,从而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画面中人物的情绪反应 。 近来这些认知神经科学的发现给予我们对于西方美术作品分析的一个新的视角,特别是对于画面中那些附有动态的画面的理解。当我们对共情和情绪的生物基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后,我们可以摆脱艺术史中那些模糊的有关于绘画和雕塑的身体参与概念的讨论。反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探明这些绘画作品在我们身体中产生的共情的神经机制,以及这些画面给我们带来的独特的美感和感染力。 标签: 神经科学 , 美术 , 艺术
个人分类: 心理|1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逛逛奥运期间的798
jiangnianyun 2008-8-14 23:17
近日798艺术区体验了一下奥运期间的798. 由于早就扬名中外,所以,这里的各路艺术家们在奥运期间办了一系列展览,吸引了更多的中外游客....
个人分类: 时尚:格物小坊|3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十世纪前期的美学、娱乐与游戏
自我源于思考 2008-6-27 15:36
第十三章 二十世纪前期的美学、娱乐与游戏 艺术即是表达美的技术,善于用某些方式表达美的专家就是艺术家。 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如何? 朱光潜 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包豪斯 游戏的真正本质在于使游戏的人脱离那种他在追求目的的过程中所感到的紧张状态 。伽达默尔 一般地讲,美首先是一种感觉,然后才能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形成思想认识。所以这一过程必然存在一个生理基础。从美对人的作用来讲,美的、愉快的情绪对人的健康有益,而反之则有害。而自然界的压力和社会内部的竞争又使社会的本质是发展的,所以人们对情感体验的追求是多样的。虽然美是伴随着文明而生的,但从哲学角度来讲,美学的历史却并不长, 1750 年,德国鲍姆嘉通使用 Aesthetic 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 美首先来自感官的倾向,但美不仅来自感觉的愉悦,更源自思想的共鸣。人类思想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宽容,但是宽容并不表示认同,而美则是一种认同(感性的认同),即人们对于事物通过正反两面的评价而作出的倾向性认识,这种认识内在地包含了因人而异的可变性。虽然万事万物都蕴含着美,但美专指非语言(音乐、舞蹈等)的美,以及简化语言(诗、词、歌、赋甚至散文)的美。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并伴随生活(时间)而变化(提高)的审美能力,但表现美的能力却是一种技能,艺术即是表现美的技能,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表现美的技术也越来越多,所以艺术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艺术家则是指那些善于表现美的专家。从艺术主体的角度来说,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社会产业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不断进行大众化,公众个体呈现复杂多样的个体特征。因此艺术主体的社会层次,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变数,由此艺术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审美观的历史比艺术的历史更为重要,如凡高等人在世时不被重视,去世后却备受追捧。所以,由于个体差异性而决定了美学内在的差异性,任何社会的美和娱乐都明显带有上层的政治倾向。所以美与阶级有一定的关系,但阶级本身是一个可变的、非固定的社会范畴,阶级仅是一个经济、政治、法律综合起来的概念,从现代的观点来看,阶级的定义表现为法律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只要在法律上保证人与人的平等,并且保证社会成员在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平等,则阶级的界限必然逐渐模糊。虽然人们的审美必然存在差异,但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法律上的不平等。从个体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与生活经历等方面全面地研究人的审美观才是适当的。 美不但包括个体差异,而且包括审美疲劳。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美是通过某种信息传递的,这种信息的重复性过多必然引起个体神经系统的抵制反应,即我们所说的出现审美疲劳。个体的思维有着系统性的自然生理基础,然而思维体系在独处时成为一个固定的框架,难以有新的信息的输入,当个体处在社会当中,并且个体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竞争时,个体的思维体系便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新奇、激情与灵感。而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产生审美疲劳。 正因为人们有审美疲劳,所以需要美感信息的多样化,在这些信息中添加新鲜的因素以满足人们追求新奇的需求。有人把滴水的声音分解出来,用高科技整合成旋律。所以美的表现形式要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并不是说美学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而是不断进步的人们必然用新的方式表现自己认同的美。当然,从现代的科技来看,我们也可以通过外在技术手段使人的神经系统对某种事物、人物、思想产生依赖,以此消除强制消除审美疲劳。 美是有个体差异的,并且在审美过程中会有审美疲劳,所以美决非是永恒的,从理性的角度来理解美是不完全的。美是多样的,宽容的,寻求对立不是美的特征,而是政治对于审美观的影响。普遍认为从范畴的角度来理解美,有优美、崇高、悲与喜这四个范畴。优美是一种引起人情绪平静、欢愉美感;崇高是一种心态,在这种情感下,审美者在外在的强烈的感官和情绪冲击下,引起思想的震撼与内心认同。 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 悲剧首先创造出美,然后在美的被迫毁灭过程中使审美对象感到思想震撼与情感共鸣。喜剧与娱乐相近,营造一种欢愉的氛围。但这仅是对于美的表现形式的描述而已,并非是美的本质。有时很简单的几样东西都可以让人觉得美,而许多画家杂乱的画体现自己的荒诞思想。再有许多畸形的美感也广泛存在。这些使用美的范畴是无法解释的,还有一点就是审美疲劳无法用美的范畴来解释。 另外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定义美,但审美与艺术(表达美)本身即是一种社会实践,审美主体与艺术主体本身即是社会中的人,人一直追求美,所以美与社会实践并非是因果关系,说美源于社会实践相当于什么也没有说。一般的动物也有爱美之心,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但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无法解释动物也趋向美的事实。美是系统的、多样的、可变的,美一旦由社会实践定义,审美与艺术的个体差异必然被淡化,社会实践也会被模式化,这对于社会创新是一个潜在的抵制因素。 为什么人们要用艺术表现美,并拥有审美意识?从心理活动方面来说,美与正性情绪是相关的, 浅层次的审美活动引起的是生理的愉悦、感官的愉悦 , 深层次的审美活动引起的是心理的愉悦、精神的愉悦。生理感官层次的快感毕竟是低级的审美感受 , 明显带有刺激传导反应的生物学性质 , 因而是浅薄短暂的。心理层次的愉悦则是美感的充分实现 , 是主体的整个审美结构积极能动地把握审美对象的成果 , 因而对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长久和深刻的影响 , 能够以此带来真正的心灵自由。当我们在生活中欣赏美的时候 , 不能满足于生理感官层次的愉悦 , 而要力求进入审美境界 , 获得充分的美感。这需要我们抵御现实生活中缤纷的现象对于生理感官的某些诱惑 , 寻求高品位的审美活动 , 即获取心灵的自由。而这个心灵自由即是个体主动的、较少受到外界影响的审美观。 上面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人们要追求美?是人的生理性的必然要求,还是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的主题是发展与进取,虽然它内在地包含了审美和艺术,但建立于科技之上的经济与政治才是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理性的思考首先承认人类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然后不断从进化的角度研究自身存在的历史发展,对于美学亦然,实验美学即是研究美感存在的必然途径。人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从自然性的角度来分析审美与艺术是神经科学与实验美学的工作,从社会性的角度分析审美与艺术是心理科学与神经科学与实验美学的工作。另外,社会成员又有独立性与团体性两个社会性,所以美也被相应地分成两部分一来研究。从人的独立性来说,美具有个体差异,而从人的团体性来研究,个人的审美与艺术是受其它成员的影响的,这种影响即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审美潮流。 一般美感有移情、想象与联想,通感多种情感形式为基础,这正是心理科学的范畴。用科学的手段研究美学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然,而现代的科技通过对心理、神经的研究进一步地提示出美感的物质基础。 20 世纪实验美学家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找出一套计算审美价值的公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 G. 伯克霍夫于 1933 年发表的《审美测量》一书。伯克霍夫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 :M=O/C ,其中 M 代表审美感受的程度, C 代表审美对象的复杂性 ,O 代表审美对象的品级。按照这个公式,审美感受的程度与审美对象的品级成正比,与审美对象的复杂性成反比。换言之,审美在对象 C 的复杂结构上花费的精力愈小 , 在品级感觉 O 上留下的注意力就愈大,因而美感程度 M 就愈高。依照公式推理,简单的多角形会引起高等级水平的美感程度,因为它有高水平的品级和低水准的复杂性。伯克霍夫声称,他的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知觉,而且适用于对一切艺术品的知觉。但这样一个简单公式不是科学的和完整的,例如从中看不出人的个性构造、个别才能、教养和趣味对审美知觉的影响,同时也没有体现审美疲劳。 在科技并不发达时,人们使用哲学方式分析美学。今天的科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的观念深入到科学体系与社会体系中来,人们开始使用信息论与系统论的观点研究美,逐步降低哲学在美学中的作用。信息论美学着重研究一部文艺作品能够给人们发送出多少新颖、独创的信息。由于信息的新颖性、独创性在通讯过程中与信息的可理解性成反比例:越是新颖的东西就越难以使人理解,而完全是被人理解的则同时也是完全陈旧的。为此,就必须找到既有新颖独创而又容易被人理解的最优信息。信息论美学的研究,还可以把一部作品所带来的信息量按不同层次分离出多级水平,然后用超级符号进行有序排列组合,供接收者在各级水平之间进行不断选择;同时也可用这种多层次排列组合理论来解释审美趣味的高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明白地解决审美疲劳的问题,但是信息论更多地研究了一个信息产生与传递的过程,忽略了信息的反馈方面。另外审美观念在社会中有着惯性,即继承性,人的审美观念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对于这些问题,信息论美学目前还难以解释。 信息论美学还提出了审美信息这一概念。一般信息论分析有三个阶段,即:语法信息阶段 ( 主要解决信息在通讯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 、语义信息阶段 ( 主要解决信息内容的正确传送、接收问题 ) 、价值信息阶段 ( 主要研究信息的实效问题 ) 。审美信息主要属于第三阶段的内容。因为有些作品不可译性很明显,如交响乐的指挥,对同一曲作原谱可作出不同的解释,处理上就不一样,因此,在演奏时就会发送出不同的审美信息。审美信息这一概念的提出,对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传统美学中的风格问题具有一定意义。另外,信息论美学还注意到了多余信息量的问题,并可用来分析艺术作品和从事艺术创造。信息论美学在理论部分要研究如何用推理的方法制定出一些模型和规则;这相当于计算机的软件设计;在实验部分要研究信息、发送者、接收者的种种特性,这相当于计算机的操作过程。由于信息并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同样的符号,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因而信息论美学需要社会中的审美观指导,才能符合社会要求地统计分析出审美对象的特性。 信息论美学不能取代全部美学,但它的实际应用却十分广泛,用于分析现成的艺术作品,如对文学作品的用词和题材方面的特色,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与描述,然后得出准确的判断。对音乐作品,用同样的方法也能分析无声素、调式、主导动机等各级水平的不同特性。用于艺术创造,特别是对实用美术,它可以在工业、建筑、广告、装璜等设计方面,用计算机列出多种排列组合供人选择。还发展出激光音乐、光效应艺术等。目前便有研究鉴别美的智能机器,但这些机器与人有什么区别,能不能达到人的水平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用图灵机的模式来回答,对某一个事物的美学鉴别,如果人们不能分清楚这个美学鉴别是由机器作出的,还是人作出的,那么这个美学鉴别机器就是成功的。 社会的主题是进取与宽容,社会的基础是自由、平等与博爱。 从社会功能看待美学,它包括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认识功能。美学与艺术不断地成长,特别是后者,对于人的道德情操,社会秩序有积极的作用。艺术是表现美的技能,所以有助于提高人的表达能力和主动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许多科学家对于艺术都有一定造诣,如达芬奇、哥白尼、普朗克等。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社会中独立的个体追求美、激情与灵感(创新)。艺术表现的是一个故事、一个模式或者一个经典,社会不断变化,这些故事、模式与经典也会成为过去,增加新的内涵,引入新的模式是审美的必然要求。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中国古代,一直祭祀与战争放在社会生活的首位,美学与娱乐成为一种私人的活动,更不要说游戏了。儒家要求士大夫要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称六艺:礼、乐、舞、射、书、数。把固定的礼仪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东方文化中迷信因素较多,社会成员缺乏自我实现动力所致。虽然中国的礼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始终在礼教的要求保持着令人惊讶的保守性。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会要求社会精英必须具备七种才能:文法、修辞、算术、辩证法、几何、天文、音乐。通过这两方面比较,西方对于固定仪式的要求不如东方苛刻,并且增加了哲学的内容,这对于理性思维是一种重大的鼓励。缺乏理性思维的东方文化虽然有礼、乐、舞、射,但最终没有把美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反而限制了科技进步,直到近代被迫改变封闭、保守的社会观念。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 1949 年撤退到台湾之前,共举办了三届全国美展。第一届全国美展继续由教育部统筹。为的是引诱倡导世界性的美术,恢复振兴中国的美术并翼助促成中国的新教育。但以后随着中国内战及抗日救国等原因减少了对美学的倡导,仅于 1937 和 1942 年各举办了一届。这也是国民政府对民族艺术精神的削弱。 一一、语言 语言文字本身是信息传播的介质,所以其美学意义远不如实用意义重要。所以文学要想表达美,必须要超越其实用价值。文学则是语言的延伸,诗词歌(曲)赋及散文的美主要体现在韵律及描写的意境上,而小说、寓言等体裁的文学的美主要表现在宣传教化与现实批判的功能上。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方文化在近现代发展中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一种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经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及其方式表达传递,而文化发展的羸弱与积累的匮乏,东方白话文在西风东进中借力而行便成为必然 借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的封闭状态。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里,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感觉和经验的传达方式,语言符号赋予我们周围世界的经验以形式及其色彩。语言学家爱德华 萨皮尔认为,人类建构真实的世界是通过他们对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特别选择。他的学生本杰明 沃尔夫亦认为,说话的语言不同导致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理想景观与现实景观相对应,它是人们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形成一种景观理想,并通过文化建构形成的对完美栖息地的想象和愿望。 《圣经》中记载犹太人在埃及、巴比伦等地不断流转迁徒。中世纪的骑士在欧洲各地游击作战,骑士精神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明。与西方富有外向的扩张性的海洋文明相比,中国文明可以说是黄土文明,这种黄土文明即是农业文明。东西方的这种文明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很大。中国人安土重迁,家园不仅提供衣食,而且是宗庙所系,古训有 父母在,不远游 和 叶落归根 。中国的几次北方人向南方的大迁徒都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政治压力而被动作出的,中国人自居于天下之中心,对待周边夷狄民族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实行德化要近者安而远者归,要四夷宾服。总之,中国文明富有内向的聚敛性。 神话是每个原始文化的必然主题,无论文学、音乐、舞蹈还是绘画等,都是围绕神话传说展开的。与希腊完整的神话系统相反,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完整的神话或宗教体系。中国古代对万事万物的起源或形成都不感兴趣,因而很少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中国神话很多,然而,中国神话零乱无序,众神之间的关系也是模糊不清。佛教传入以后,出于东方文化的包容精神而逐渐将道教与佛教的神话人物相融合起来,如玉帝与佛祖开始平起平坐,但创世纪的英雄们如盘古等人还是孤零零的。 宙斯作为众神之主,激起的是一种对力量的崇拜。他四处征战,所向无敌。希腊神系中有许多这样的力量型超人,而文化型超人则相对要少得多。与此相反,中国神话中则大多数都是文化型超人。黄帝本是一个伟大的征战神,最后同样以伦理和道德的化身被认为是文化型超人。他所激起的是人们对伦理道德的追求。古代 中 国偶尔也在宇宙现象中引入力量的概念,但这种力量却是受伦理和道德支配的,也就是他们所称的天意支配的。这种力来自于理而非神 ; 它是条件性的而非绝对的力量。它所推崇的只是一种用以加强社会平衡的中庸之道。 中国模式在理想景观的选择上,凸显了对居驻地捍卫和保护的重视,属于大陆、山地文化。希腊模式强调了景观的空间感。发源于爱琴海区域的欧洲文化,在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及沿岸地区度过其定型时期,随后扩散到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属于海洋文化。 海洋国家受其特殊的世界观影响崇尚超人力量,并不惜一切追求超能。与内陆国相比,他们生活自由,这有利于其意志、个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正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自文艺复兴后,接受了古希腊的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的西方文化主体。 而中国则囿于伦理、保守的局限,在文化上使用文言文,在诗歌上也采用严格的格律。宋词、元曲都有固定的调式,当然,西方的诗也有格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但随着时代进步,逐渐放弃了固定格律,如惠特曼的《草叶集》。《草叶集》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的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 1919 年,日本文坛为纪念惠特曼诞生一百周年而掀起了 惠特曼热 ,郭沫若正是在此时才得见《草叶集》并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 惠特曼式 风格,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人。 1924 年,泰戈尔应梁启超、蔡元培等邀请访华,受到徐志摩为首的新月社的热情接待。由于泰戈尔反对暴力,与国内当时热情革命的形势不相符合,所以遇到许多反对声音。 1909 年,意大利文坛出现了以马里内蒂( 1876-1944 )为首的未来主义流派,对欧美现代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了怪诞派戏剧和隐逸派诗歌。怪诞派戏剧主要以离奇的情节表现现实的荒诞、人生的苦闷和被扭曲的心灵,代表作家是皮兰德娄。他创作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等剧作,表现了法西斯统治年代小资产阶级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立足点的颓唐和苦闷,开了欧美荒诞派戏剧的先河。隐逸派诗人回避严酷的现实生活,转向个人的情感世界,抒发在社会的重压下人们孤寂、哀怨的精神状态。 美国文学表现为平民化,多元化,富于阳刚之气,热爱自由,追求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梦。但其中也不乏对社会批判的作品, 《嘉丽妹妹》、《马丁伊登》等就是代表。捷克作家哈谢克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好兵帅克》发表于 1923 年,通过主人公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傻得可爱的普通士兵形象,用这一形象对比上层及军队的腐败进行了讽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对战争,祈求和平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罗素本人还因反战而被捕,罗曼罗兰公开称德国纳粹党为褐色瘟疫。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是一部经典的反战小说,描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但他们在前线上目睹的战争实况却是残酷而无意义的。当主角好不容易从爱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时,却发现另一批青年学子又被骗上战场送死,而他自己则在一个战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被敌军开枪击毙。作者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抨击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白话文普及,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一方面是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社会中剥削现象的批判。中国的文学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并在第一次内战期间受到鼓舞。茅盾的《子夜》即产生于这个时代。 《子夜》 出版于 1933 年,震动了中国文坛。这部长篇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 30 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对立与工人罢工,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农民暴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下层的革命运动,买办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在破产边缘挣扎,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投机活动,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 通过这些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云,反映了国内经济环境极不稳定,民族资本不断受到破坏而衰落,国民经济逐渐半殖民地化,由此上下层之间矛盾不断激化,下层在革命团体领导下加强了斗争性,造成革命发展,渐成星火燎原之势,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貌。 在政治斗争的环境下,文学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斗争工具。这部小说运用了文学的现实批判功能,并从社会运动史的角度对下层的反抗斗争进行了一定的教育。但有时为了突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而对信息做了大量的取舍与加工。例如在《子夜》的背景年代里,官僚资本与外资的扩张迅速,可我们在书中难以看到。另外,虽然书中也隐约宣扬了暴力反抗的行为,但远不如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那样明显和直接,正因为小林多喜二把现实批判与下层的暴力反抗运动(或者在知识分子领导下的暴力革命)联系在一起,鼓吹反政府的革命,导致他被日本法西斯政府杀害。然而当纯粹代表下层的政权建立以后,不单限制宣扬针对自身的暴力反抗的文学,对于针对自身的现实批判的文学也严格地限制了,这就是王实味不幸遭遇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保守的思想,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西方进步的动力是科学技术,科幻作品在其中的贡献绝对不可以忽视。由于想象力的丰富,所以对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果说古代的神话代表一个民族的想象空间,那么今天的科幻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想象空间,东方的科幻较西方贫乏,这也是东方直到现在在整体水平上仍逊于西方的原因之一。法国的儒勒凡尔纳是一位著名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以在社会及科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提出的潜艇、直升机、坦克等创意影响到了这些武器的具体设计。他深刻地影响了 20 世纪的科幻文学。 1941 年,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 Run around 》中提出了著名的 机器人三原则 。这三条原则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今天广为认同的机器人三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能在人类受到伤害时袖手旁观;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遵守人类命令,除非该命令违背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自保过程中违背第一和第二定律。他的《基地》三部曲更是科幻史上的里程碑。而中国也有科幻作品,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精神幻想因素,这对于科学幻想来说是一种损害。 一二、舞蹈: 二战以后经英国舞蹈界人士制订的国标舞是欧美国家的舞蹈艺术,其中摩登舞的起源是西方的欧洲文化,而拉丁舞是非洲文化、印地安人文化、和欧洲南部文化的结合体。而每一支舞蹈,都有其源远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而这两种舞蹈的内在精髓和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艺术与宗教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与混沌意识,表达美,欣赏美是一种自发的意识,原始艺术即萌芽于此。崇拜自然(神灵),表达对自然(神灵)的爱敬之情,祈求受到保护也是必然选择,原始宗教即形成于此。在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本身又是原始生产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宗教(崇拜自然神灵)、艺术(表达美)往往是三位一体混融在一起的,这种实践行为的混融性便决定了思维意识的混沌性。 具有语言共同特性的身体语言 舞蹈语言成形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生态环境,以特定的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着特定民族生命生存的状态。因此,东方舞蹈家借鉴他文化他民族的生命经验来表现本文化本民族的生命经验之时,两种文化,两种环境,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经验之间的距离必然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如果我们对于这种距离和差异缺少足够的认识,在文化借鉴中对语言系统不进行应有的必要的转换,由于二者间的不兼容性带来的文化冲突便不可避免。作为近代 文明 的初级形态 , 文雅的社交礼仪早在中世纪宫廷就已经出现。文艺复兴时期 , 人文主义思想的启发下 , 社会上形成了崇尚文雅和高贵的礼仪风尚 , 从而为芭蕾舞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在 文明 意识的驱动之下 , 贵族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对民间性舞蹈加以改造 , 使其成为具有贵族趣味的社交性舞蹈 , 继而向宫廷芭蕾转变。 身体的语言作为人类最早的语言形态是对生命进行诗意的表达,舞蹈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态的本质在于对生命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一些伟大的艺术创造往往不是诞生于艺术家刻意追赶时尚之中,而诞生于艺术家不失时机地关注和及时地提供了如何解决民族的生命的问题思考之中,当代东西方现代舞蹈家的重大成就亦产生于此。 20 世纪 20 年代末,面对美国和欧洲经济的大萧条,美国现代舞的奠基人玛莎 格雷姆认为她的艺术不可能像前辈艺术家那样去做一朵花,去成一片浪,或像古典芭蕾那样关心美的线条,她的舞蹈是要使人体成为能量发动机,表现人类有机的行为。玛莎 格雷姆以伴随着呼吸的强有力的腹部收缩和脊椎伸展,揭示人的欲望的人性的内在风景。成为美国现代舞先驱。 1886 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使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见识到了西方的舞蹈,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 1895 年,裕容龄随同出任日本公使的父亲裕庚赴日四年,学习了日本的古典舞。后裕庚改任驻法大使,裕容龄又随其到法国。她在巴黎读书期间,师从美国现代舞蹈家依莎多拉 邓肯学习舞蹈达三年这久,得到了邓肯的赞赏。后来她又师从法国国立歌剧院的萨拉夫尼教授学习芭蕾舞,并进入到巴黎音乐舞蹈学院深造。 1902 年她在巴黎公开表演《希腊舞》和《玫瑰与蝴蝶》,得到好评。 1903 年裕容龄回国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经批准在宫里研究舞蹈。她结合东方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创作了《菩萨舞》、《荷花仙子舞》、《如意舞》等民间舞蹈。 1905 年端午节前夕,在颐和园乐寿堂的舞台上,在太监们组成的中乐队和袁世凯的西乐队伴奏下,她表演了《西班牙舞》、《希腊舞》、《如意舞》,轰动了整个宫廷。 邓肯是现代舞的先驱,而现代舞的真正的创建者,在美国是露丝 圣一丹妮丝和泰德 肖恩夫妇,在德国则是鲁道夫 冯 拉班。德国现代舞由于拉班所拥有的高度理论素质和科学精神,一开始就将注意力放在定量语言范畴 ( 主题与结构 ) ,从而创立了著名的《人体动律学》、《拉班舞谱》;而美国的丹妮丝和泰德 肖恩夫妇凭着定性语言中的感性认识 ( 元素与风格 ) ,于 1915 年在洛杉矶创办舞校迄今为止的 80 多年里,仅在美国就已有七代传人。他们这个阶段就统称为 早期现代舞 阶段。在训练体系上,这一时期的现代舞蹈家们为了与前人从内容到形式有区别,也为了用自己特定的动作语言,来揭示各自的内心情感,均竭力创造出自己的训练方法。如玛莎 格莱姆那大名鼎鼎的 收缩一 放松 技术;玛丽 魏格曼的 紧张 松驰 的动作原理等等。这些体系之间尽管保持了某种师承关系,但在更大程度上各行其道,遵循各自的哲学思想,实践各自的动作原理,创造出异彩纷呈的动人局面。 进入 20 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 20 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 20 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1923 年,美国檀香山哈佛歌舞团在上海维多利亚剧院演出美国歌舞; 1925 年,日本剧团在上海演出歌舞剧《 20 岁之少年》; 1925-1926 年,美国现代舞先驱圣 丹尼丝率领的现代舞团在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巡回演出了现代舞及各国民间舞,节目有:《西班牙舞》、《海之精》、《爪哇舞》、《印地安人舞》和具有中国风格的《观音舞》、《霸王别姬》等; 1926 年,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了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葛蓓利亚》、《火鸟》及舞蹈《华尔兹》、《小丑舞》、《牧童舞》等,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西方芭蕾舞最高水平的团体,在中国演出影响很大。 1926 年,国人在欣赏了现代舞先驱圣 丹尼丝舞蹈团的现代舞和莫斯科国家剧院舞蹈团芭蕾舞的精彩表演之后,同年 1112 月又迎来了依莎多拉 邓肯的学生爱玛 邓肯率领的莫斯科邓肯舞蹈团的到来。 莫斯科邓肯舞蹈团 首先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然后到北平、上海等地演出,主要节目有:《青春舞》、《快乐》、《捉迷藏》等。它们表演了具有依莎多拉 邓肯风格的现代舞,它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前卫意义,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 1927 年 1 月,邓肯舞蹈团来到武汉演出。为纪念 孙中山 先生逝世而演出的现代舞《葬礼歌》、《国民革命歌》、《中国妇女解放万岁》、《少年共产国际歌》等。 西方舞蹈团体的这一系列演出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特别是大都市里,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一种追求的时尚,以《华尔兹》、《探戈》、《列对方阵舞》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交舞成为人们娱乐的潮流。西方早期的社交舞主要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交舞蹈也从深宫贵宅走向各阶层人士都能自由参加的公共场所。这种以男女对舞的形式来进行交流的西方交际舞,在 20 世纪初由西方舞蹈团体、商人和旅华外侨或留学欧美归国人员传入到中国各大城市。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时间非常之快,在各大城市学舞者日益增多,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于是,围绕学 习 教授交际舞的机构迅速产生,出现了很多交际舞学校和书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俄国侨民司大纳基芙曾在哈尔滨、青岛、上海开办的跳舞学校,教授的是当时世界最为流行的探戈、华尔兹、查尔斯顿舞等。杰克 坎根办的跳舞传习所,该所自有一套交际舞的教学体系,不少舞者慕名而去,在当时已很有名气,成为舞蹈名家与各界知名人士经常联欢之地。 留法归来的演艺人士唐槐秋 1926 年在上海开办的 交际跳舞学社 ,后扩大更名为 南国高等交际舞学社 。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专门教授西方交际舞的学校。后来,类似的教舞机构在各地纷纷成立。上海成为最活跃的地区,到 30 年代,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舞厅发展到了 100 多个。这些机构的成立与存在为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舞蹈爱好者。使交际舞很快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势头之猛烈程度使今人难以想象。 西方舞蹈,尤其是西方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有着它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十分忌讳男女之间的身体公开接触, 男女授受不亲 是严格遵循的祖传训诫。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与西方式的生活娱乐方式是格格不入的。但是,这种文化背景并未对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丝毫影响。国人也没有拒绝对西方舞蹈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与学习。相反,人们开始热爱交际舞, 随着五洲万国文物人事之相接日繁日近,中国固有的传统礼节便 不得不有所迁就,改良实时势使然 。把舞蹈与学校体育结合的做法完全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在西方人看来,舞蹈能培养人的灵活性,锻炼人的反应速度和身体的协调性,更能训练人对于体态美感的感受力。因此,体育课里安排舞蹈的内容是十分自然的。 1927 年 2 月,黎锦晖创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招收了 30 余名青少年。在舞蹈课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类:第一是艺术舞蹈,有古典舞、现代舞、土风舞等,主要学习《天鹅舞》、《水手舞》、《西班牙舞》等,并编排了《火光舞》、《金铃舞》(少数民族舞蹈)、《宝刀舞》(传统武术)、《浪里白条》(戏曲中的水斗)等节目。第二是形意舞,用舞蹈手段将各种动物、植物及自然事物拟人化,并努力突出其内在个性。第三便是歌舞剧,主要培养演员将歌、舞、剧融为一体的能力。通过紧张而有效的学习,学生们在短短的三个月中就能登台表演了,他们边学习边演出,很快就成为出色的演员,受到广泛好评。 戴爱莲,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岛,从小习舞,并于 1930 年进入英国著名舞蹈家安东 道林芭雷舞蹈室和玛利 兰伯特芭蕾舞蹈学校学习,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接受正规芭蕾教育的第一人。 1940 年戴爱莲学成回国,在重庆等地创作演出了一系列舞蹈作品,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她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较早地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加工成舞台艺术。在重庆期间,她曾多次深入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舞蹈,并进行加工整理,取得了巨大的收获。 1946 年在重庆首次举行的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上,戴爱莲创作并表演的 10 余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舞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连续 10 余场的演出,观众场场爆满。在此后的三年内,她所开创的 边疆舞蹈 迅速风靡全国,许多青年人纷纷加入了跳 边疆舞 的行列中。一时间, 边疆舞 风行校园街头。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 新舞蹈艺术运动 ,这是由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倡导的。 现代舞 这个概念是于 1936 年,由吴晓邦从日本带到中国。但因当时国内特定的政治形势而带上了强烈的政治内涵。吴晓邦在日本是受父命学习经济的,在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由早稻田大学学生们演出的舞蹈《群鬼》,该舞蹈通过塑造各种鬼的形象和行为,表现了因社会不平等而造成的冤屈之情。短短几分钟的舞蹈,强烈地震撼了吴晓邦的心灵深处,舞蹈艺术所具有的特殊魅力,改变了吴晓邦的人生道路。他暗暗决心用舞蹈艺术去播种人类的真、善、美,用舞蹈鞭笞假、恶、丑。于是,吴晓邦放弃了经济的学习,选择了舞蹈之路,参加了日本著名舞蹈家江口隆哉的舞蹈班学习现代舞,开始了他的舞蹈生涯。他努力以舞蹈探索人生,融民族气派和时代精神为一体,将国外现代舞蹈的表演技法与中国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舞台上出现了一种值得去奉献给人民和时代的 新舞蹈 。 一三、音乐艺术 音乐的本身即是空气震动,所以可以用音乐这种震动来表示心灵的跃动。人类的语言只不过使用了自身发声能力的一小部分,而音乐则有千千万万的音节与音符,用来音乐表示主体的极为复杂思维活动是可以变得很简单。 从中西音乐结构来比较,一般来说,西方音乐的结构具有逻辑性,它是建立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中国音乐呢是一种散体性的结构,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是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所以它展现的形式,它在形态上来看,主要是体现在一种多段连缀原则,是一段一段的,它不会是翻来复去的或者讲究材料之间的关系,它不是在这种关系当中进行的,而是一种很自然的一种流露。 在欧洲音乐当中,作品当中有一个乐章是要用 奏鸣曲式 来写的,因为 奏鸣曲式 它本身的结构原则是对立统一。这样一种结构就比较容易体现一种戏剧性,或者是某种哲理的一种含义。交响乐的结构原则之一就是其中有一个乐章必须要用 奏鸣曲式 来写。西方 奏鸣曲式 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呈示部,它包括两个主要主题,一个主题是主部主题,一个是副部主题。这两个主题,它必须要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对立性的主题。那么这个对立是通过两个因素来建立的。对立统一这样一种音乐发展的逻辑,是 奏鸣曲式 的结构原则。中国音乐一般是一种散体性的、线性的。一般作品每一段都有它自己的音乐,但是音乐之间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不是靠结构来进行整合的,而是自然的一种发展和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是情感的一种需要,变化的需要。 德彪西使用全音音节和泛音,创造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音乐效果。 拉威尔是位公认的管弦乐大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弦乐配器的方法,充分发挥每个乐器的 表现性能,形成异常精美与华丽多彩的效果。 拉威尔曾经受到德彪西的影响,但这位富有才华的青年音乐家几次考罗马奖都没有通过,引起法国音乐界人士的不满,罗曼罗兰也站出来为之说项。在一战中, 拉威尔入伍当兵,在军中任货车驾驶员,战争带给他的是痛苦的经历。列奥波尔德 斯托科夫斯基在 1940 年担任迪斯尼的《幻想曲》一片的音乐指挥及演员,该片将音乐和动画结合在一起。 如 1900 年南京两江师范学校开办就聘请了日本教 师 教授音乐课; 1903 年,清朝政府对在刚刚兴起的 新式学堂 中设置 乐歌 一课予以认可; 1906 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入了 随意科 ; 1912 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实施细则》中规定了中学开设 乐歌 一课,每周一学时,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作为音乐传播媒介的手摇腊筒唱机也传入我国。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音乐社团,如 1914 年前后,曾志忞等人曾在北京创办 中西音乐会 ; 1916 年, 北京大学音乐团 ( 1919 年改组为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会长蔡元培,会员共有三十多人。 北大音乐研究会 于 1920 年在北大创刊《音乐杂志》,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音乐杂志,它为 五 四 以后新式音乐社团期刊的大量出现和发行提供了先例。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出现由中国人或外国人举办的 音乐会 ,我国的音乐家也开始学习欧洲的作曲理论并进行创作的尝试。 19 世纪末,中国被迫开放南方沿海,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和乐器,广东音乐首当其冲,首先吸收西方和声方法,创造了新乐器扬琴和木琴,发展了乐队合奏的音乐,至今广东音乐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中西结合比较成功的典范。民间音乐家为中国乐器的演奏发展创造了新的阶段,二胡作曲家刘天华创作了大量的二胡独奏曲。演奏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等二胡和琵琶曲。尽管当时时世动乱,但中国民族音乐不论在独奏和乐队合奏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1910 年代到 1920 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期间,很多到海外留学的中国音乐家回国之后,开始演奏欧洲古典音乐,也开始用五线谱纪录新作品。大城市里组成了新兴交响乐团,混合欧洲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在音乐厅和收音机里非常流行。在 1930 年代的上海达到其鼎盛时期。虽然使用西方的乐器和音乐手段,但通俗音乐仍然是以中国的方式,即旋律为主,五声音阶为主,才能受到最多人的喜爱。周璇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表演家之一,是当时通俗音乐的代表,其为电影《马路天使》演唱的主题歌《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一时极为流行,符合当时的民众的抗日情绪,被称为 金嗓子。 当时的聂耳对黎锦晖不合时宜的作曲风格不满,离开了黎的歌舞团。 1935 年,聂耳为田汉作词的的《义勇军进行曲》谱曲,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引起了极大轰动,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冼星海在巴黎学习回国以后,奔赴延安, 1938 年除夕,光未然朗诵了《黄河吟》,冼星海在一个星期内写成了《黄海大合唱》,为中华民族奋斗史建筑了一座音乐丰碑,这类歌曲还有郑律成的《八路军进行曲》。 1945 年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而创作的《白毛女》则基本上本着平民层次的口味而写成,在国共内战中,对于凝聚大部分由平民层次组成的军队的战斗力起到了极大作用。 当时的上海作为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受到外界兴起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代表是黎氏八骏之一黎锦晖。他把民间旋律爵士化,模仿西方风格,创作了《麻雀与小孩》等儿童曲目以及《桃花江》等通俗曲目,《夜来香》等影视歌曲也风靡海内外。但是,他处于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当时的中国平民占绝大多数,而且在日本的侵略威胁下,尽显民族支离危亡之像,代表个人享受生活的通俗音乐显然与时代不合拍。直到抗战前夕,黎锦晖在聂耳、田汉等影响下改变了风格,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为郭沫若的《虎符》配乐,编写爱国歌曲激励民族斗志。 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上的成就,是与具体的环境分不开的。一方面,西方音乐大量输入,并成为主流;另一方面,音乐家们把中国传统音乐溶合进来,配合抗战的时代背景,成为中国上接受西方音乐最大的特点。大批优秀的作品在这一时期被创作出来,但首先要指出的是,上海成为当时音乐的中心不是偶然的,上海的创作环境比较自由,自由创新的观念在创作者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虽然中国的音乐设备缺乏,有些优秀曲目几乎是在没有相关乐器的情况下完成的,这说明作曲者具备何等坚实的功底。在根据地创作的曲目,也是由那些拥有自由创新意识的人完成的,只有自由创新的精神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心中,与具体的情况结合才能够触发专业知识的灵感。中国的传统音乐与西方的音乐相比有一些区别,由于大量的木质乐器的使用,意境倾向于质朴自然。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缺乏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诘问,及在此基础上对于自我的肯定。 一四、建筑艺术: 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思考的体现,既要标榜自我,又要与自然和平相处。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摩天大楼与横跨大河的宏伟桥梁成为人类标榜自我的象征。东方的建筑与西方的建筑风格比较,前者崇拜自然,注重稳固保守的心态,后者则注重。如果说建筑之父是技术,建筑之母是美学,则建筑的灵魂则是思想文化。从建筑的差异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出西方有比中国更强的革命性传统。中世纪否定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果,启蒙主义又打破了中世纪的黑暗与蒙昧,重新尊崇人的价值,在巴洛克、洛可可走上华丽、花俏、奢靡的方向之后,古典主义又一次向简洁、典雅的古代传统回归。 石头真率、质朴、刚硬、雄壮;木材细致、深秀、坚韧、柔美。西方文明的源头有二,一是古希腊文明,一是中东的基督文明。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有着人的七情六欲,也折射出这种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民主与科学的源头都在古希腊,继承了希腊精神的罗马人又发展了法治精神,这些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基督文明给西方带来了宗教品格,其特点是罪感文化与契约文化。这种契约文化从外部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对酒神文化的张扬进行了矫正。总之西方思想文化更多地是石头般的真率、质朴、刚硬、雄壮。 与西方相对,中国的儒教可以说是一种耻感文化,讲究温良恭俭让,讲究忠恕之道,忠是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恕是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之要推已及人,强调自我约束,强调从内部调节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如果做不到这些,则足以羞耻。由此出发,中国人素有忍的传统与韧的精神, 小不忍而乱大谋 、 欲速则不达 是忍,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也是忍,卧薪尝胆、悬梁剌骨等莫不是忍。中国的自然条件与历史环境培育了国人的坚韧精神。佛、道做为宗教是儒的制衡与补充。中国的思想文化与木材的细致、深秀、坚韧、柔美有更多相通之处。 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西方建筑的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即使有,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这种差异同样可以从东西方文化中找到原因。起源于希腊的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这种海洋文明富有商业精神。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命题叫 天人合一 ,这在徽派建筑中可得到反映。西递、宏村做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典型的例子。它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堪舆之学,大概与 天人合一 的思想间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传统士大夫将广大的宇宙囊括进内心,或者说他们将内心的修养性命做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即把它当做宇宙,因此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士大夫又将 内宇宙 投影在园林建筑上,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西方人把世界幻化为自家的花园来游戏探险,而中国人把自家的园林臆想为宇宙来修养心性。海洋文明与黄土文明的这种差异在建筑上得到了确实的反映。 原始人类从穴居开始,建筑开始于人类从事农业耕作,兴盛于商品贸易阶段。爱斯基摩人彻冰雪为屋,中国西南地区人伐木竹建吊脚楼,游牧民族长期以帐篷为家,这是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建筑受自然气候、原料质材、社会技术、宗教文化、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造成了多种建筑形态的差异性。东西方建筑在十八世纪以前的古典建筑中体现在建筑物的结构与比例上,而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大量的新材料的应用,并出现装饰艺术流派、空间设计概念,由此逐渐掀起现代建筑的潮流。 现代建筑不是随着 20 世纪的来临而突然出现的。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 产业革命 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影响建筑发展的新的因素。这种变革表现如下: 房屋建造量急剧增长,建筑类型不断增多。 19 世纪工业的大发展和城市的扩大需要建造大批工厂、仓库、住宅、铁路建筑、办公建筑、商业服务建筑等。在建筑史上长期占有突出地位的帝王 宫殿 、坛庙和陵墓退居次要地位,而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愈益重要。对新型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有的要求大跨度,如 博览会 、 展览馆 、铁路站棚 ; 有的要求增加建筑层数 , 如大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建筑;有的要求有复杂的使用功能,如医院、科学实验室。建筑形制变化迅速,照搬照抄传统的定型的法式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上述要求了。 工业发展给建筑业带来新型建筑材料。已往几千年世界各地区建筑所用的主要材料不外是土、木、砖、瓦、灰、砂、石等天然的或手工制备的材料。产业革命以后,建筑业的第一个变化是铁用于房屋结构上。先是用铁做房屋内柱 , 接着做梁和屋架 , 还用铁制作穹顶。 19 世纪后期,钢产量大增,性能更为优异的钢材代替了铁材。与此同时水泥也渐渐用于房屋建筑。 19 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 结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使人越来越深入地掌握房屋结构的内在规律 , 从而能够改进原有的结构形式 , 有目的地创造优良的新型结构。在 19 世纪后期,由于科学的发展,人们了解到了一般建筑结构的内在规律,建立了为实际工程所需要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预先计算出结构的受力状态,作出合理、经济而坚固的房屋结构设计。 1889 年巴黎建造的高 300 米 的 埃菲尔铁塔 和跨度为 115 米 的机器陈列馆就表明了 建筑结构 方面的成就。 建筑业的生产经营转入资本主义经济轨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大量的房屋是企业家手中的固定资本或商品。资本的所有者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投资从建筑活动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这一准则也在建筑设计、建筑观念以及建筑美学方面或隐或现地表现出来。此外,从 19 世纪起资本主义国家建筑师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变化。 建筑师 是自由职业者,他们在 建筑设计 中从事竞争,于是商品生产的经济法则也渗入建筑师的职业活动中。 19 世纪出现建筑领域的这些变化,无论就深度和广度来说,在建筑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这是一场由产业革命引起的建筑革命。进入 20 世纪后 , 变化继续进行着 , 并且向世界更多的地区扩散。正是这个建筑历史上空前的建筑革命孕育了 20 世纪的现代建筑。 19 世纪下半叶,继水晶宫与埃菲尔铁塔的建成,现代建筑开始萌芽。结构、技术与材料的发展,给建筑师的艺术想象力提供了不断扩展的空间。 格罗皮乌斯和勒 柯布西耶等人在 20 年代提出以下的观点: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时代的条件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注意研究和解决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形式的建筑;主张发展建筑美学,创造反映新时代的新建筑风格。在他们的倡导下,现代建筑逐渐风行。 1919 年,一战刚刚结束,德国大量城市被摧毁,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提议政府成立一座建筑设计学校,政府很快任命他担任包豪斯校长。在学校里, 学生们不但要学习设计、造型、材料,还要学习绘图、构图、制作,包豪斯拥有着一系列的生产车间:木工车间、砖石车间、钢材车间、陶瓷车间等。 在格罗皮乌斯的主持下,包豪斯在 20 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他们抛弃了原来的宗教神话对世俗生活的影响,以大工业的标准对待建筑和生活,并且包豪斯明确提出了工业设计与营利之间的关系。 1927 年,在密斯 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 1928 年,来自 12 个国家的 42 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现代主义建筑 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 19 世纪末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间,倡导建筑改革的人更多了。有的人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如法国建筑师 A. 佩雷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一批房屋;有的人在建筑形式和手法上进行创新,其中有以比利时为中心的 新艺术运动 ,奥地利的 分离派 , 意大利的 未来派 等。 1907 年 , 德国成立 德意志工业联盟 推动各种产品的设计改革,其中也包括建筑。德国建筑师 P. 贝伦斯于 1909 年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涡轮机工厂是一座反映新建筑观念的著名厂房建筑。在美国,建筑师 F.L. 赖特继承芝加哥学派的精神坚韧不拔地进行建筑创新活动。他在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期,在美国中西部地区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公共建筑,以其独创的手法和清新的风格启发和鼓舞了当时欧洲的改革派建筑师。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 20 ~ 30 年代是建筑思潮十分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保守和革新两种趋向激烈斗争,新建筑运动终于由弱而强,取得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在许多国家中复古主义建筑仍然相当流行。很多纪念性建筑和官方建筑以及一些大银行、大保险公司仍然应用古典柱式。 1924 年建成的伦敦人寿保险公司以至到 40 年代完工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和美国最高法院大厦都是这样的例子。但总的说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领域的改革创新是有利的。德国、法国、荷兰以及十月革命后最初几年的苏联是这些新流派最活跃的地方。 1919 ~ 1920 年建造的德国波茨坦市的爱因斯坦天文台(建筑师 E. 门德尔松)是表现派的代表作品。建筑师 G.T. 里特弗尔德 1924 年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市一所小住宅体现了风格派的特征。苏联美术设计师 B.E. 塔特林 1929 ~ 1930 年所作的第三国际纪念碑建筑设计方案是构成派的作品。 自国门开放之后,西方建筑开始传入,各地首先建成的基督教堂是最有影响的西方建筑了。美国基督教会于 1889 年在南京建成的汇文学院钟楼是一座典型的欧洲中世纪风格建筑,屋顶为法国双折式坡顶。在这一期间许多城市的别墅建成了西方城堡式的宫邸建筑,在上海等地,西方风格的建筑比比皆是,另外,即便是国内的建筑,在外观上体现着传统形象,但是内部装饰、排水系统、照明系统等很多都是仿照西方而来。中国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建筑科, 1927 年并入中央大学,设建筑系,是为中国建筑教育开端。 1929 年,建筑师吕彦直为纪念孙中山设计的中山陵在南京建成,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 唤起民众 之 意。他设计、监造的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我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9 年,朱启袊、梁思成等人成立中国营造学社, 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 究等工作 。民国时期的建筑保存较多的是南京,但显然对该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很好。 1933 年,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南京中央体育场从设计到完工仅用了 6 个月时间,并于当年 10 月份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60 年代以来,在建筑艺术风格方面,发生激烈争论。电子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行为科学、环境科学等渗入建筑领域,孕育着建筑学新的突破。 一五、绘画艺术 在绘画和雕刻艺术上,中国画是泼墨写意,西方的油画讲究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现神仙可以飞行就在仙女的脚下加上几朵白云,体现飞的意境。在西方的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因为他们只有想到翅膀会飞。在雕刻作品中,中国人更注重想象力和意境,比如一个猴子蹲在马背上,它们的比例相差无几,只是表现了一种意境: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讲求写实和细腻,绝不会出现这种比例失调的艺术作品。 东方人的视觉往往更具整体意识。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提 洛克哈特认为,上述研究结果可能也反映出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西方社会倾向于提倡张扬个性,东方社会强调集体需求。通常认为:造成东、西方绘画差异的原因与中国的象形文字有关,且古有 书画同源 之说,故中国绘画的造型语言是以线条为主。此说并不完整,它无法解释西方绘画何以明暗、色彩、透视为造型语言的根本原因,更何况象形文字是世界许多文字处于雏形阶段的共性。东、西方绘画的异同,从表面上看,是技法的不同;深一层研究,是观察方法的不同;再深一层剖析,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及审美意识等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东、西方绘画中的人物画科虽然名称一致,但在艺术观念上有许多不同。中国古代肖像画有着比西方肖像画更为悠久的历史和更多的功用。其历史至少可上溯到商朝,是最古老的画科。在宗教画里,东西方的画家们都将诸神画得十分静穆和庄重。由于东方文化的包容特征,佛、儒、道三教并存无虞,古代中国未发生过以宗教为目的的战争。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绘画从不表现血腥的战争场面。值得注意的是,弗兰斯 . 麦绥莱勒《英俊小生》和任熊的《自画像》轴都是19世纪的作品,平民阶层的肖像画具有相近的构思、相同的力度和感染力,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超越地域的人类感应,可见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到来,时代精神越来越趋于一致。 东、西方人物画在观察方法和创作方法上多有不同,中国人物画的写生观念与其它画科是一致的,只是更强调画家目识心记的默写能力。如明代曾鲸的《葛震甫像》卷等。东、西方分别以白描和素描来训练肖像画家的基本功,两种不同的单色绘画最终都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种,在这方面,西方画家更注重表现人物的运动感,中国画家倾向于描绘客观对象的静思状态,也就是人物的内在精神。 因为一位评论家对莫奈的《日出印象》作了嘲讽,莫奈等人干脆称自己为印象派。 在法国前总理克雷孟梭的劝说下,晚年的莫奈在自己的庭院中建成了长 23 米 、宽 20 米 、高 15 米 的大画室,并着手创作大型装饰画《睡莲》系列。期间他一度失明,经过白内障手术后,又投入了该画的创作之中。在人们期待的目光里,这件足以反映出画家对光与色认识的深度,描绘技巧娴熟的大型壁画《睡莲》终于完成。然而在第 2 天这位仅存的印象派大师永远地告别了人间 与印象派相同,野兽派的名子也来自批评家的嘲讽, 1905 年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强调形的单纯化和平面化,追求画面的装饰性。 1903-1906 年是野兽派盛行的三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 1908 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绘画继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则,将自然物象分解成几何块面,从而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随着德国 1905 年桥社和 1909 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此派绘画注重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 1909 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美术运动,此派画家热衷于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表现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感觉。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大约于 1910 年前后产生,其代表画家有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和荷兰画家蒙德里安,而两人又分别代表着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两个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达达主义思潮,此派艺术家不仅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而且否定艺术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将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上胡须,并将小便池作为艺术品,便是达达主义思想的体现。随着达达主义运动消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此派画家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梦幻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力图展现无意识和潜意识世界。其绘画往往把具体的细节描写与虚构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表现梦境和幻觉的景象。代表画家有恩斯特、马格利特、夏卡尔、达利、米罗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以波洛克、德 库宁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综合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特点,强调画家行动的自由性和自动性。 齐白石的绘画风格仍然沿着古典路线,一幅《棉花图》题曰: 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吴昌硕探讨篆刻治印艺术, 1913 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徐悲鸿年轻时在康有为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 的艺术观念影响下,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 四王 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石门铭》等,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吸收了日本画家在创作上写实求真的优点。 刘海粟于 1896 年生于江苏常州,擅长油画、国画、美术教育。自幼酷爱书画,十四岁到上海入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他认为美术应是广义的:美术不仅是绘画、雕塑和实用美术,还要包括工艺音乐和美术教育。他还是国内提倡和推广人体绘画艺术的第一人,在当时的环境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1931 年傅雷在上海和刘海粟一起编写《世界名画集》,宣传东西方绘画艺术。 徐悲鸿 1919 年留学 法国 ,后又转往 柏林 、 比利时 研习素描和油画。学习画画、 素描 ,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 田横五百士 》、《九方皋》等一系列对现代 中国画 、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一五、雕塑、陶瓷艺术: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品的实际体量与绘画的虚拟体量从视觉感受上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虚拟体量要达到雕塑的实际体量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是雕塑魅力所在,它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是其它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雕塑是使用真材实料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对土木具有依赖性和亲切感。西方由于工商文明的发展而较早地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也较早地扬弃了土和木的利用,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创造了以石雕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体育竞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竞技大多以裸露身体的方式进行,这也许是为了在竞技比赛的同时显露强悍,优美的体型。 西方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西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基本上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是以人为衣钵,体现人体的美。每个时代的雕塑家几乎都共同关注人体与精神的统一。中国美学突出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北京天坛的圜丘面对着一片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反映出中国人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时空互渗的空间意识。除了空间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中国雕塑以写意为主的表现手法与西方雕塑的写实性表现手法也形成反差。中国雕塑在漫长的岁月中,只是作为实用美术的一种装饰手段,因此形成了中国雕塑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特征。而在西方,就雕塑而言,他们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写实性雕塑。如《米洛的阿芙洛狄特》与《大卫》都是对人体的真实再现。并且,围绕着人体塑造,古希腊令创造出一系列的标准法则,如 1 : 7 和 1 : 8 的人体比例。文艺复兴时期又创立了透视学和解剖学两大成就,有些雕刻家如多纳太罗、米开朗基罗等还亲自动手做人体解剖实验。这些都是为了能更好、更准确的模仿自然,更完美的刻画雕塑形象而服务的。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来自于原始实用美术,从彩陶时代起,绘塑便相互补充,紧密结合。中国古代长期绘塑不分家,而且对绘画更为重视,因而雕塑具有了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导致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追求团块和体积,因而是线条在雕塑中发挥重要的造型辅助作用。另外,中国古代雕塑还喜好在雕塑上绘色,这与西方雕塑很少设色区别也很大。在这方面,西方雕塑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问有着严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独立的表现方法。从古希腊时代直到 20 世纪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设色者,中间仅 18 世纪法国 洛可可 风格产生时,出现一丛敷彩的建筑装饰雕像,以适应王室贵族的审美趣味和感观享受。但那种净素妍雅。强调光影感的大理石刻雕塑则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雕塑家大多尽力排除从色彩的优越性中择取绘画的辅助方法。 中国一直视雕塑为皂隶之事,从来没有形成一项独立的艺术门类。辛亥革命后,西方雕塑迅速发展,占据了主流地位。 1920 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设立雕塑科,是中国雕塑教育的开端。在 1927 年全国第一次美术展览会上, 王静远 女士的雕塑作品受到称赞。民国时期的雕塑以写实见长,尤其在时代背景下,透露出民族精神。刘开渠受教于 法国着名雕塑家让 朴舍, 1934 年,为纪念淞沪抗战他创作了《淞沪会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更具有影响的是他的《无名战士》,这是一座鼓舞人们抗战的力作。 1931 年 4 月,岳仑在上海法租界举办个人雕塑展,这是中国雕塑家在国内举办的第一个个人雕塑 作品 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王朝闻的《毛泽东像》被用作为《毛泽东选集》的封面,是共产党领袖塑像中极为成功的一个作品。 滕白也 1923 年秋入华盛顿州立大学 艺术 系学习雕塑, 1928 年,经司徒雷登推荐,滕白也获燕京大学奖学金,到西方进修。 1933 年 12 月由燕京大学返回上海,并于次年 1 月创立了 白也雕塑绘画馆 。他作的《蒋介石像》依蒋在黄埔军校时照片而成,展现了蒋介石富有个性魅力的一面,是一座很成功的作品。在 1935 年在南京举办的孙中山塑像创作竞赛中,滕白也名列第一。 在现代工业革命到来后,雕塑的设计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而发展,雕塑与建筑一样,是城市精神的体现,是城市文化的代表。现代社会中,雕塑注重和城市环境、建筑空间的共处,从传统雕塑封闭、静止、孤立的形态走向了空间、环境的开放。新材料如玻璃、塑料、金属、纤维等的出现侧重了现代软雕塑、纤维艺术等新兴雕塑艺术。 随着工业的发达程度,雕刻工具也走进现代化,切割机,角磨机,电转等机床或小型电动工具,都是雕刻师的好帮手。 与雕塑类似的还有陶瓷艺术, 我国的英文名子 China 即指瓷器的意思。 专门的艺术陶瓷有: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秦汉时期的陶俑,是我国古代人物雕塑的高峰,使制陶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 地。此外,唐代的三彩器、明清两代的紫砂器等,都是中国陶器文物的重要内容。 一七、设计艺术 设计 这个词也许包含着发明 , 或者工艺,也许还包含着一种最初的想法。设计往往在不同的时期和所有这些因素互搭 , 我们所划的任何界线都会有一点不自然。 设计 可以指或者暗示许多不同的东西,它当然与产品的外观有关 , 但是也关心它怎么操作。如果强调的是外观 ,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 装饰设计 , 对于功能我们就叫它 实用设计 。几乎每一种设计都包含着外观和功能之间的某些平衡。就材料和规模而言 , 对设计的需要涵盖着人类活动的所有范围 : 包括从集成电路到大型工程和建筑布局的所有事项。所以设计是个广大的领域 , 一个 设计师 可能只在做许多不同工作的一种。 技术人员和工厂主一味沉醉于新技术、新材料的成功运用,他们只关注产品的生产流程、质量、销路和利润,并不顾及产品美学品味。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艺术家不屑关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业产品。因此,大工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 19 世纪上半叶,形形色色的复古风潮为欧洲社会和工业产品带来了华而不实、繁琐庸俗的矫饰之风,例如罗可可式的纺织机、哥特式蒸汽机、以及新埃及式水压机。产品设计中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引发了一场设计领域的革命。工业设计诞生于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时间。因为在一战之前,欧洲的主流设计仍然带有浓重的怀旧和中世纪风格,人们生活在浪漫的生活愿景中。 1902 年至 1903 年间,威尔德广泛地进行学术报告活动,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建筑革命入手,涉及产品设计,传播新的设计思想,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反对纯艺术。这即是设计艺术的发端,它逐渐深化为美学的一个分支: 技术美学。技术美学是美学原理在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是设计观念在美学上的哲学概括。技术美学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学、符号学以及各种技术科学知识。 技术和艺术的问题在技术设计中或者对技术美学来说,两者的关系总是 个敏感又难于处理的问题。艺术人才的训练不得不要求在工厂生产条件进行充分的基本训练,并结合进行设计法则的系统的理论教学。 在艺术设计上最具影响力的是包豪斯。国立建筑工艺学校(包豪斯)设计的工厂不再有任何装饰,厂房为四方形,平平的房顶、楼身除支柱外全部用金属板搭构,外镶大块的玻璃,简洁而敞亮,完全适于生产的需要。国立建筑工艺学校设计的椅子没有任何装潢雕饰,四方的坐椅靠背仅由几条曲线状的木条或钢条支撑,它在生产流水线上一天就能产出上百把。国立建筑工艺学校设计的台灯,金属的半圆灯罩下一根灯杆直立在薄薄的圆形灯座上 至此,小到水壶大到楼房,格罗皮乌斯让他的学生学会了用最简单的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赢得设计样式和风格的现代感。在包豪斯的教学中谋求所有造型艺术间的交流,他把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等一切都纳入了包豪斯的教育之中,包豪斯是一所综合性的设计学院,其设计课程包括新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展览设计、舞台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等,甚至连话剧、音乐等专业都在包豪斯中设置。包豪斯思想还要求设计人员要有营利的思想, 懂得营利的目的坚决要求最充分利用时间和生产设备,包豪斯追求的就是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从包豪斯开始,艺术设计风行世界。 1932 年,包豪斯举办了首届展览会,设计展品从汽车到台灯,从烟灰缸到办公楼,展览会最热情的观众是遍布欧洲的各大厂商,实业家们已经预感到了这种仅以材料本身的质感为装饰、强调直截了当的使用功能的设计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因为一旦这样的设计被实施生产,成本降低了而成效却会百倍地提高。格罗皮乌斯的国立建筑工艺学校从此名扬欧洲,它被那些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 20 世纪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人称之为 包豪斯 。 包豪斯的继任校长内斯迈耶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在政治压力下于 1930 年辞职。由于其它原因,包豪斯于 1932 年被纳粹关闭,包豪斯的建校历史虽仅 14 年 3 个月,毕业学生不过 520 余人,但它却奠定了机械设计文化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坚实基础。 1937 年包豪斯的教师莫霍利 纳吉 (Mo-holyNagy) 在芝加哥筹建了 新包豪斯 ,继续弘扬德国时期的包豪斯精神。后来更名为 芝加哥设计学院( 1nstituteof Design Chicago) 。以后又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此,欧洲设计运动便在美国蓬勃开展,形成高潮。 1958 年,纽约西格拉姆大厦落成,它是包豪斯那位带领学生流亡的校长米斯设计的,米斯发扬了包豪斯的精神,让简单的四方形成为立体后拔地而起,直向云端。 二战之后,战败的德国人却又一次走在了工业设计的前端。他们设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主张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他们采用了设计与制造企业挂钩的模式,这一设计界的教育模式沿用至今,成为工业设计界广泛认同和使用的教育体系。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工业在二战之后的崛起, IT 产品的工业设计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娱乐 娱乐与美是息息相关的,但娱乐与美毕竟是不同的,前者在当前风行的影视媒体上表现得更加感性化。虽然我们普遍希望通过娱乐获得更深层的东西,如美国电影〈公民凯恩〉,但娱乐的主要目的是 把人从常规的单一的繁杂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 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紧张与疲劳 , 使人重振精神 , 全力投入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美学、娱乐与游戏都可以表现美,都可以被称为艺术,但艺术则主要地指美学方面。关于娱乐与美学的关系有很大的争议,本人认为娱乐更强调观赏者心情,而非艺术家的思想。 审美是以快感的获得与思想的共鸣为标志的,娱乐强调前者,它的目的是审美的快感的获取。 能够满足人们愉快情绪的需求即是娱乐的,所以娱乐越来越商品化。 东西方对于娱乐持不同的态度,东方文化具有压抑个性的一面,把礼放在首要地位,娱乐与游戏成为了私人活动。然而西方具有张扬个性的一面,古希腊把体育运动会作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并且各国为举办体育会而休战。东方称艺人为伶人,大加贬低,唐以前,艺人多由国家( 乐府) 和权力者供养,尤其把戏子视为贱民,几代以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民间艺人组织的室内剧场勾栏虽然在宋代就已经出现,然而当街卖艺仍然主要形式之一。 西方则有许多职业的艺术家,虽然他们也受到教会、宫廷或贵族的赞助,但享有较大自由,并且还颇受尊重。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娱乐活动,现代足球起源于我国的蹴鞠运动,现代高尔夫起源于我国的捶丸运动。汉朝的儒家坐大对娱乐活动有了抑制,形成重文轻武的社会文化。魏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崇尚玄山淡水,士大夫遵循道教的无为观念,多服丹砂以求长生。然而在经过战乱和民族融合的唐朝时期,重文轻武的局面有了改变,皇室流行打马球等体育运动,与此同时,妇女的地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随后的游牧民族攻击又使中原文化南移,体育运动逐渐让位于心智游戏,主张皆空的佛教开始兴盛,梁武帝时举办了全国围棋大赛。宋朝以来,士大夫以乘坐行走缓慢的轿子为荣,排斥骑马、驾车等追求速度的交通工具。由于理学抬头,在灭人欲的口号下,五代末流传下来的女子缠足推行到全社会,对妇女健康造成了很大损害。南宋的王清明把北宋时期的高俅描绘成一个足球运动员,民间更是将其改造成了一个只会足球的无赖形象,有祸国之能而无治世之才。竞技性体育运动被贬低了,成为流氓无赖的代名词,明清时足球仅成为艺人的谋生手段。娱乐在官方的历史中逐渐被稀释掉了,只保留了一些竞技性的民族习俗,如赛龙舟等。直到近代,社会不断大众化,娱乐才逐渐兴起,而中国间接受到西方的影响,重新接受了体育等娱乐方式,将其列为政府支持的重要社会活动。 西方文明的发端在于古希腊与古罗马,上层对于民众娱乐如体育比赛等较为重视,基督教统治欧洲后,对娱乐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骑士精神的培养也延续了西方对于娱乐的追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对于民权、民主的要求提高,大众娱乐逐渐受到重视。随着工业革命,社会不断大众化,娱乐成为不可阻抑的社会潮流。 二一、影视媒体 1975 年 , 美国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观点》一书中 , 对美国政治家拉斯韦尔的关于大众传播所具有的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三大功能学说做了重要补充 , 增加了一大功能提供娱乐。 在《电影周刊》创刊号上,曾留学法国的该刊编辑吴铁生便发表过论文,分析了电影的优越性及教育作用,指出电影比戏剧更自由,并更能格外真切地表现事物的特点,还在发刊词上表示 : 电影足以改良社会习惯,增进人民智识,堪与教育并行,其功效至为显著。 十九世纪末,随着音像科技的进步,影视媒体成为新兴的艺术工具。广播首先在西方普及, 1938 年的一天,几百万美国人在收听现实主义广播剧《世界大战》时,得知地球已和火星人发生了战争,公众发生了极大的恐慌。直到第二天,真相才告大白,原来人们都上了这档广播节目的当,这个广播节目的作者就是 奥逊 威尔斯,后来他在 1942 年推出了《公民凯恩》这部里程碑式的电影。 电影,是美国文化处于上升时期的产物。作为缺乏传统文化积淀的美国人,恰恰在电影默片时期的视觉形式的表现中,作出了具有独特的、创造性的贡献。他们紧紧抓住了这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发展他们的本土文化的同时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语言,确立了电影的叙事形式。 1903 年,鲍特以更为独特的电影叙事方式,拍摄出他最著名的影片《火车大劫案》,进一步发展了他对于电影叙事风格和结构观念的尝试。许多科幻作品被搬上银幕,如儒凡 贝尔纳的几部经典。 1902 年法国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记》,才标志着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出现。 1916 年好莱坞生产的一部长达 105 分钟的《海底两万里》,开创了水下摄影的先河。 1925 年卓别林拍摄的《淘金记》风靡世界,在 1936 ,卓别林访问上海,由于喜爱京剧,他在梅兰芳推荐下看了一出《法门寺》。世界不断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美国的爵士乐和好莱坞的电影成为全球大众娱乐的代表。 1928 年左右迪斯尼推出了历史性的卡通形象米老鼠,在 1937 年推出的卡通长片《白雪公主》更是引起了轰动。 1913 年,香港电影《庄子试妻》中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女演员严珊珊。大量影片被推出,其中有反映封建包办婚姻的《难夫难妻》,有反映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也有反映民众反对袁世凯接受日本 21 条的游行大示威的纪录片。 1918 年,商务印书馆成立影片部,大规模拍摄电影。 1919 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是一部惩恶、劝学的家庭伦理片,反映了编剧郑正秋的教化社会思想,引起市民轰动,创下票房记录。 1921-1931 年期间 鸳鸯蝴蝶派作家参与创作了私营电影公司拍摄的 600 多部电影中的绝大多数作品。 1925 年,邵氏兄弟成立天一电影公司,拍摄电影。邵氏表现出明显的商业化特征,其《荣华富贵》等片,受到了著名影评杂志《电声》的批评。 1927 年,全国出片 180 余部,其中 90% 出自上海。三十年代初,电影事业和播音台事业发展迅速。当时上海拥有收音机的家庭约 5 万户。发起成立中国摄影学会的林泽苍,于 1932 年创办《电声日报》即后来著名的《电声》,该杂志不作广告,不与电影公司发生联系,完全独立于电影制版业思考、评议,实属难得。 一二八事变以后,上海电影界拍摄了大量的抗日题材电影,最著名的是《风云儿女》,许多人在悲壮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中踏上抗日战场。由于共产党派潘汉年、夏衍等人领导上海文化界,电影创作自然也受到影响,大批批判现实,反映上层与底层斗争的影片产生,如《铁板红泪录》、《渔光曲》等。这是由其时代所决定的,在那个政治、军事斗争残酷的年代,一部分人着眼于娱乐、享受、教化,另一部分人着眼于斗争、反抗、革命。所以刚刚接受西方文明理念,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的人们对于科技、创新显然关注不够。 另一方面,从创作水平和技术水平上来讲,中国影片的视觉效果、音响效果,以及故事情节、想象力空间与西方有较大差距。 1930 年 代 全国 300 家电影院中仍有近 200 家电影院专门放映外国影片 。上海影院 1934 年有 44 家,全球城市排名第七位。纽约一城 400 家影院,而全中国不过 100 余家,差距惊人。其中 1935 年美国片 300 余部进入中国,占外国片的 90% 。美国电影 《乱世佳人》在国内受到普遍好评,被誉为当时最优秀的影片之一。 电视机被发明后,电视迅速成为家产娱乐的主打产品。电视可以极为方便的为公众提供各种信息,并且产生了电 视剧这种 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艺术等诸因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 艺术表现形式。许多电视娱乐节目的整个过程都非常重视召唤观众的参与,电视娱乐节目带来 了巨大经济效益,并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热心支持,这给电视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走向观众。只有以观众为中心,充分考虑观众的期待视界,制作出具有召唤结构的电视作品,才能最终赢得观众,实现观众的审美愉快。 但影视媒体仅是单向传递信息的媒介普及,而双向通讯的设施(如个人手机)却没有普及,这对于权力机构控制社会信息提供了便利,为法西斯独裁提供了条件,各国都制作了大量的战争电影宣传片以影响民众的思想。这是影视媒体对于社会的不利一面。 二二、语言娱乐 相声一般认为形成清 咸丰 、 同治 年间于,起源于 北京 ,流行于全国各地。它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成为人们的消遣。另外还有评书,是中国的国粹吧。它们从历史中提取一些素材,在传统文化的框架下进行虚构演化成一系列的故事,既有宣传教化的功能,又满足了缺少艺术活动的下层的娱乐性需求。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中国话剧诞生于 1907 年,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在缺乏音响、视觉设备的条件下,话剧是一种很好的美学表现形式,江青即是依靠主演话剧《娜拉》而走红。当然,许多话剧成为必不可少的宣传教化的工具。 戏曲也属于一种语言娱乐,因为它更关注对发声的把握。 歌剧、话剧、戏曲随着时代进步而在形式上相对落后,其表现形式不足以承载现代爆炸式的信息和令人目不暇接的创新,并且难以表现出现代的繁忙的生活节奏,无法满足人们在紧张生活之余的休闲娱乐与社会交往的需求,并且缺乏观众互动性。由此,某些传统美学表现形式在时代的进步中逐渐衰落。而长久不衰的则是简短的幽默、笑话。 二三、体育 处于地球东方的大多数国家,自古以来主要是以农耕形式为其主要生存方式,在农耕文化下,人们的生活相对比较安稳,使得心态上也相对比较的平和,在这种平和中,人们遵循着 应天而生、随天而存 的自然法则,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崇尚着 中庸 和 周旋 的理念,在争夺生存权的战争中,也更擅长于运用 心机谋略 去战胜对手,甚至于古代农耕民族的娱乐形式,更多的是如下棋这样的文雅的心智游戏来进行。而在地球的西方和非洲地区,大多数人类族群是以游牧和狩猎形式为其生存方式,人们是在和自然界的凶猛野兽在争夺生存权,和不同族群在争夺生存空间,所以在他们的意识里面,充满着力量的抗衡的意识,他们所习惯的游戏形式,多是以人体实实在在的对抗为主。在这一点上,我们透过现代奥运会中的各种项目,可以看到其端倪,由此可见,竞赛( competition )这个词的理念,是源于古代欧洲的生存方式。 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造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 体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提高了社会成员的独立性和个体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全民性的体育培养了良好的社会竞争秩序。这种公开、公平的社会竞争秩序蕴含着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 当今世界所开展的竞技运动项目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远在公元前 700 多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赛跑、投掷、角力等项目,发展至今已有数百种之多。普遍开展的项目有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游泳、自行车等。各国、各地区还有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项目,如中华武术,东南亚地区的藤球、卡巴迪等。其发展与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中国体育从马球、游泳、蹴鞠(足球)及竞舟,驾车、骑马等。种类繁多,可以说古代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体育在中国不断受到排斥。 中国在西周时把礼与体育相联系,称为礼射。讲究礼仪固然很好,但死守固定的礼仪不变却会限制社会的发展。不承认社会竞争,并希望通过礼来消除社会竞争,使社会制度变为永恒,这一观念大大损害了中国的发展。而公元前 776 年,希腊举办了第一届古代奥运会这种全国性的体育运动会。苏格拉底把个人身体素质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提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把体育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 1442 年,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在教学中加入体育一项, 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并经常让学生练习骑马、击剑、角力、游泳和做各种游戏。 17 世纪的洛克在英国提倡绅士体育,他的名著《教育漫话》成为英国近代办学的宪章。 西方文明传入东方以后,知识分子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詹天佑在美国耶鲁大学组织了东方棒球队成绩优秀。维新派康有为提倡教育中须设体育科。 1903 年,陈独秀组织爱国会,下设体操分会。同年,江苏师范学堂成立体操科,是最早的体育专科教育,自 1905 年由徐锡麟主管,后由秋瑾接手。 1908 年左右,开国元帅朱德从事仪陇县立高等小学体育课教师一年之久,后作为高考移民按云南籍考入云南讲武堂。 1899 年,中国人自己办的女校经正女塾在上海成立,开办之初便设体操课。 1906 年 5 月 19 日 , 上海市举行了首次女子运动会。 运动会在务本女塾及幼稚园举行。运动会设自行车、球竿操、爬绳、少女舞、制旗赠从军者等 10 多个比赛项目。 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办有体育师范学校,由美国办理,我国第一个留学美国的女体育教育家陈英梅曾任该校副校长。 1921 年第 5 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青年会组织了若干名中学生参加健身操表演,这是中国女子体育首次在国际比赛中露面。 1923 年女青年会还在北京主办了第一次女子联合运动会。 1934 年 4 月,陆礼华自筹资金,亲率两江女篮远征日本、朝鲜。这次出国比赛取得了 13 战 10 胜 3 负的佳绩。 基督教青年会对于中国近代体育有重大影响, 清末的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召开的全国学校运动会被视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1907 年,麦克斯埃克斯纳在上海成立体育班,并举行公开体育表演, 先后 开办过篮球、排球、足球、游泳、乒乓球、手球、羽毛球、器械体操、晨操(主要指柔软体操),国术(即武术)、水球、跳水、举重、拳击等体育项目的培训班。早期体 育家如吴蕴瑞、王毅成、张汇兰等人都接受过青年会的培训。 在 1912 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夏季奥运会上,美国印地安人吉姆索普在他所报名的两个项目: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比赛中都取得冠军,被称为当世最优秀的运动员。在他效力于卡莱尔大学足球队时,击败了包括艾森豪威尔在内的西点军校队,比赛中,所向披靡的艾森豪威尔试图和他争球导致膝盖受伤,从此只能做拉拉队员,并差点离开西点军校。后来他在总统期间的一次演讲中表达了对索普的敬意。 1923 年,中国参加日本举行的远东运动会,惨败而归,由此引起了收回体育权的运动,并且在国内掀起了是否继续西方体育的争论。 1924 年,中华体育协进会在南京成立,并于 1931 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但直到 1941 年才被国民政府承认。 1933 年的全国运动会,短跑名将刘长春从东北沦陷区赶到参加比赛,并获得了 100 米 和 200 米 的冠军。他还在 1928 年作为唯一的中国运动员参加了世界奥运会,但因长途跋涉,缺乏教练及后勤人员而没有发挥出应有水平。北洋政府召开过三届全国运动会,国民政府也仅召开过三届。 1933 年,共产党领导下的瑞金也召开了运动会。 1939 年延安建立了根据地的体育组织。总体说来,由于连年战乱,中国政府对于体育的关注不多,更关注于国家权力的问题,对于民众关心不足。 三、游戏 在西方美学研究中 , 很多美学家在进行美学研究时把艺术同游戏相联系 , 进行对照 , 寻找二者的共通点 , 以期找到美学、娱乐和游戏的本质。从 16 世纪的马佐尼到 18 世纪的康德 、 席勒 ,19 世纪的谷鲁斯等以及 20 世纪的伽达默尔等都对游戏和艺术的共通点作了充分考察 , 并借助这一共通点建立自己的美学思想。将艺术同游戏联系起来 , 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最初把艺术同游戏相对比时 , 人们注重的是二者对于审美主体的娱乐性。其实将美学同娱乐相联系在西方一直有着悠久传统 , 德谟克利特、柏拉图、贺拉斯等人也论及美学应该具有娱乐或者令人愉快的功能。康德认为艺术和游戏带给人的是一种精神享受 , 而不是在艺术和游戏中主体获得什么实际利益 , 只要我们愉快就行 , 席勒提出游戏 ( 或艺术 ) 的冲动是自然赋予人的天性 , 游戏是一种生命冲动的产物 , 而且是人在满足生存需要后剩余精力的产物。斯宾塞继承了谷鲁斯的观点 , 即游戏和艺术是功利性的。动物进行游戏是力量的一种自然练习 , 是发泄过剩精力的必须。但他把游戏同目的性、功利性结合起来。 19 世纪末期 , 格罗塞认为人们并不是精力过剩才从事艺术 , 艺术直接同人类生存相联系 , 其目的是为了锻炼人类诸如狩猎等实际的生存才能,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动力。 伽达默尔把游戏看成是一种自我制定法则下的往复运动。他在游戏的无目的性上进行建构 , 提出了游戏具有主体性、反复性、自我实现性和同戏性 , 进而把游戏同人认识真理和人的实现相联系。只有承认艺术具有了无目的合目的性 , 艺术才相对于人是自由的 , 才具有主体性 , 才是人认识真理的途径。 伽达默尔实际上是在用目的的内外在性来解释活动之所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原因 外在目的活动是被迫的,因而,主体的感受是严肃、紧张乃至痛苦;而游戏目的的内在性则使得游戏者不必受外在目的的强迫,因而感到自由、轻松和愉快 。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都认为游戏是人自发性的活动,事实上,美学、娱乐与游戏三者都是人类自然性决定的自发性行为,而在这一自发行为中又加入了社会性的因素,即人类的目的性,人们会随着变化的审美观和文化趣味而主动地创造、创新美学、娱乐及游戏的方式和内容。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娱乐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有人称娱乐是审美的游戏。美学、娱乐与游戏都内在地包含了自由,但美学以艺术家为主,娱乐以观众为主,而游戏则是主体(参与者)平等性的体现。 游戏与自我实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自我实现是建立在平等竞争基础上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生理、安全、爱、尊重及自我实现几种需求。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的,生理与安全的需要都是属于人的自然性的方面,爱则属于人的独立性方面。尊重和自我实现则属于人的团队性的方面。而对于成人来说,游戏是平等的体现。在游戏中,参与者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体现了平等的一面,并且参与者分享游戏带来的正性情绪。通过正性情绪的获得,参与者以游戏为中介增加了情感联系,而宽容、自由的环境又使人们的思维自由地发挥,促进创新性。另外,社会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团体之间各种形式的竞争。有些人必然会处于权力、财富的边缘地区,这样使社会的不稳定性增高。于是美学、娱乐与游戏的功能就在于把社会联结在一起,使社会处于一种相对和平、安定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的发展。 儿童的游戏是自为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社会利益与竞争,于是儿童通过游戏进行学习外部世界,保护自我。游戏中的娱乐性使情绪愉悦,有益于生长发育。随着智力的增长,他们在游戏中提高自己的技能,使体育、智力的得到发展,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的形成使得游戏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因为自身思维体系的形成,人便通过整个思维系统与外界交流,而不是全面地接受。于是他们以不断重构的自我意识来思考环境中的元素,按照接受了的思维模式处理信息、做出行动。当然,儿童无目的的学习(游戏)过程始终受到成人有目的的影响、指导。中国在二十世纪初引进西方文化的时候,便在学校内鼓励各级学生在课余开展竞技性的活动(游戏),这对于人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中国古代文化尊崇老人是好的,但轻视儿童游戏便不应该。重视儿童也不应当是像甘罗那样满腹心机的儿童。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扭曲。我从小也以这样有心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偶像,直到中学时看到一篇文章说,对于甘罗这样小小年纪却在权力场上如鱼得水,让人不寒而栗。我读过之后蓦然而醒悟。另外,作为改变人的心智结构的游戏具有复杂、系统性的一面,而单一的游戏则使人的思维片面化,关于网络游戏的一些反面报道恰恰说明了游戏中的负面生活元素会对人的心智造成破坏。虚拟网络游戏作为一种产业自然要受到保护,但是更要注意实体游戏在生活中的价值。
个人分类: 昨天的世纪|8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伪科学与非科学
热度 1 windlight 2008-6-6 09:30
赵凤光 曾经跟别人讨论过科学与伪科学与非科学,当时还没有特别指定科学的明确界限,但也还是有些想法,在此与各位分享讨论。 我们都是从事科学工作,每个人都希望科学能解决一切事情,普通大众也有类似的希望,实际科学也解决了很多的事情,但问题是科学能解决一切的事情吗。专业一点的说法叫做科学主义。 相类似的经济学成为社会的显学,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冠,但同时经济学也有希望能解释一切的想法,这种思路和做法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 真理多迈出一步就是谬误。 我们探讨的思路是这个世界上除了科学之外的东西是什么,或者说从外围整体的来看科学在所有学科中的位置。 如果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那么就没有非科学的一说,不是科学就是伪科学,注意这是一个全称判断。但实际社会不是如此。 正如我们对物质的描述,主要的两个量,质量与能量,质量的对面是伪质量吗,不是而是能量,而且这两个量之间是内在联系的,实际是物质的两种方向的描述和观测指标,我们不能用伪质量来描述能量,但可以说非质量的是能量,并且符合守恒定律。 科学一般相对的内容,我们称为艺术(这应该是比较公认的吧,如果这没有公认,下面的讨论也就没有意义)。我们现在没有确切的发现是否有守恒的可能性,但两者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基本类似于质量与能量的关系。艺术发展的好时期也是科学繁荣的时期,艺术代表着人感性的发扬,是人们表现欲、表达欲、认同欲的结合,而科学是人理性的代表,是人们求知欲,支配欲的结合。 不是说存在的就是合理,但艺术本身我想没有人会称之为伪科学和科学,那么艺术是什么。我们的答案只能是非科学。 那么非科学与伪科学与科学到底意味着什么,我现在的看法是,科学是非人主观能动性能改变的规律,而只能利用的规律,是不依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我们一般称之为自然科学,还包括一些社会学科科学术性更强的部分。而非科学是包括艺术,包括部分社会学科如心理学、行为学等是有关人的学科,这些学科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尽管长期来看可能还是有规律,但短期来看,绝对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西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个性化医疗和个性化用药,这是最符合人性的,尽管现在还不是。 而中医没有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技术,但实际比西医更做到了个性化医疗和个性化用药。 如果我们接受管理和经济学对科学和艺术的说法,我们也可能接受我们对中医和西医一种新的认识角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科学性更强一些,但也还有艺术性,特别强调研究者的直觉。而管理针对的是不同的人,艺术性就更强一些,但还是有很多科学规律可循。 这么说来,现阶段的中医可能科学性稍弱一些,艺术性强一些,而西医相反。 但西医的终极目标如果实现,绝对不会是完全科学性的,而还是艺术性会有很大份额。 伪科学则是利用人们对科学力量的迷信,进行牟利或其他目的的一种行为。实际也是科学主义的一种副产品。 54运动引入德赛先生(民主与科学),马克思强调的生产关系,小平强调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第三?)。 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科学不能做的事情。我们还是要发展科学,毕竟是第一生产力,但第一生产力毕竟不是全部生产力。我们也不必为中医没有完全归属于科学而夜不能寐。
个人分类: 思辨|9219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画家陈于化:似仙亦是花
suqing1961 2007-6-18 17:24
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陈于化老师的画。那时,他是我们学校制图教研室的老师,学校中门的宣传橱窗经常展示他和其他一些老师的书画作品。陈老师绘画的题材大都是水仙,他画的那些冰清玉洁的水仙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没有见过陈老师的面,但他的名字、他的画我却牢牢地记住了。 陈老师画的水仙 和陈老师第一次谋面是在1995年的上半年。那时,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已工作10年,并在校长办公室任主任职务,正负责协调学校筹办55周年校庆具体事务。见到自己仰慕已久的画家老师,我自然十分兴奋,两人很快有了许多共同的语言。   陈老师找我,是希望学校55周年校庆期间,能为他个人举办一个画展,以表达他对母校的一份情谊。我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马上表示将积极促成。学校领导非常支持,专门指示校团委具体负责筹办。我们的交往由此开始。 陈老师的那次画展非常成功,校庆当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许多校友纷纷与陈老师合影,并找他签名留念。校庆结束后,陈老师从展品中挑选 出了一些他认为比较好且画幅比较大的作品交我处理。我记得,当时我选了四幅画,分别布置在主楼三层会议室、校史陈列馆,以及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办公室。不知现在这些画是否安在? 这期间,陈老师基本上已不再画水仙了,他的作品大都是月季花和玫瑰(我至今也弄不清楚月季和玫瑰的区别),且花朵饱满、色彩艳丽、成簇怒放;他的画风也更为抽象、写意,抽象得在我看来颇有点赵无极的味道。陈老师非常谦虚,他前后送给我过两幅画,赠画上均称我为学友,并以愚化题款,号称我愿百无成,终身为花伴。我们有二十多岁的年龄差距,但交往彼此都非常愉快,成为忘年之交。 陈老师是位性情之人,他的心中永远充满了激情,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和美的不懈追求。他和夫人杨百荔老师非常喜爱月季,还在学校工作时,他们心中就有一个梦想:把学校遍栽月季,让学校成为月季之园。1979年,陈老师担任了我国第一个民间花卉协会北京月季花协会的副理事长;1982年,他在学校组建了北方月季花公司,学校专门辟出了约50亩地供他种植月季花。我在筹建学校校史陈列馆时,从一大堆照片中翻出了许多陈老师和校领导陪同邓颖超、张爱萍、陈慕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北方月季花公司赏花的照片。 我和陈老师相识时,他已定居深圳创办文化公司。每年他都要回北京好几趟,几乎每次都会打电话约我见面。陈老师北京的家在中央民族大学家属区内,当时和他住一起的还有费孝通、谢冰心两位大家。两位老人尤其是冰心老人非常喜欢月季,陈老师因而成为他们的常客,他家院子里种植的月季花也就成为最受两位老人喜爱的礼物。我那时住魏公村附近,离陈老师家很近,每次去他家,都要听陈老师摆龙门阵,讲他和这两位老人交往的奇闻趣事。 陈老师尽管书卷气十足,但为人十分仗义。他到深圳办公司后,在北方月季花公司遗留了一大堆画框。听说学校用得着,他就把这些画框全部送给了学校。当得知学校对外交往时经常要互赠礼物,他就把自己公司一批精美的小框国画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卖给了校长办公室。我和他交往,他对我工作的支持很大。   陈老师是四川人,性格豪爽,毫无城府,文革期间由此也曾被打成右派,颇受磨难。对于我曾问过他为什么现在很少画水仙时,一天晚上,陈老师打电话给我,口述了一首咏水仙的小首,征求我的意见。我现在还记得这首题为《水仙花颂》的短诗: 同栖一池水,各开各的花;无华亦无艳,芬芳千万家;全身做贡献,根茎叶和花;春去色芳尽,入土化泥巴;群芳皆不如,似仙亦是花。   那天晚上,我忽然顿悟:陈老师大学进的是军工院校,年轻时满怀赤诚报国之情,然不幸蒙冤受屈,一片丹心谁人知晓?画冰清玉洁的水仙,不正是借水仙的高洁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嘛!如今喜逢改革开放盛世,改画含苞欲放或迎风怒放的月季,不同样在表达他对祖国从此欣欣向荣的祝福嘛! 作为朋友,陈老师非常够意思。他知道我喜爱文学和艺术,只要有机会,就带我去拜见他所认识的那些文化名流,让我和他同享接受那些文化艺术大师耳提面命教诲的喜悦。1996年底,他带我和我的女儿到炎黄艺术馆拜见了著名国画大师黄胄先生。那时,黄老身体已经很不好,是腿上盖着被子坐在轮椅上和我们见面的。黄老当时似乎已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向我们表达了他走后炎黄艺术馆能否继续维持经营的深深忧虑。次年四月,黄老仙逝。2001年春节前,陈老师又带我拜见了钟敬文和启功两位大师,让我亲眼目睹了两位文化巨人的风采。(关于这次见面,我会在以后的博文中记述。)陈老师还曾约我去探望病床上的赵朴初先生,遗憾的是因我临时公务未能如愿。事后,陈老师赠送了几张他和赵老在病房的合影给我。 相反,我却在后来表现得不太够意思。大约是2002年上半年的某一天,陈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他要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画展,并给我寄来了许多请柬。他在电话中专门嘱咐我,让我帮他给学校的一些同事好友分发请柬,请他们参加画展捧场。那时我正任学校出版社社长,经常出差,一天到晚忙得脚朝天,我答应了陈老师,但却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开展的那一天,我也因故未能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他的画展,成为永远的遗憾。 我想,自尊心极强的陈老师一定对我很失望。从此,陈老师再也没有和我联系过;我因心中有愧,也不敢再主动和他打电话联系。   我和陈于化老师忘年相交7年,但我们至今没有往来也快5年了。陈老师想必现在已近70高龄,但愿他能原谅我这位当年处事不当的晚辈朋友。 陈老师画的月季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8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