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男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男生

相关日志

男生宿舍关系可以很简单
热度 6 outcrop 2013-4-16 13:31
看完复旦大学舍友投毒,感觉很可怕,也不能理解。回想我的宿舍生活,感觉很简单。 本科的时候宿舍6个人,那时候洗衣粉都是宿舍费买的,衣架什么的,开始还区分下,后来久了,就没了你我;还有很多共产的生活资料,就不说了。几年的生活很简单,舍友间有过吵架,不过没有记仇不相往来的。每年会有几次大餐,一般是某人生日,或者发了奖学金的时候,获奖的几个会拿出一个提成出来吃顿邮科院的小炒,或者教工食堂的炒菜。 硕士的时候,宿舍4个人,洗衣粉衣架还是共用的;本来打算跟一位广东同学学学白话,结果三个外省的,最后都说普通话了。三年下来,我没有见到一次吵架,实际上应该也没有吵。偶尔也会聚聚餐,也是学校附近的小店;或者借来电饭锅,偷偷的在宿舍煮火锅吃……硕士之后的实验室生活更多,宿舍的活动也就不多了。 博士的时候,2人一个宿舍,舍友是硕士三年的舍友。。。。 一直觉得男人的宿舍关系可以很简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25 次阅读|14 个评论
大学女生比男生的成绩好
热度 35 liuxuxia126 2013-4-1 17:43
大学招生的时候,一些文科专业,女生的比例已经占到了65%以上,可以推测,学文科的女生要比男生多。 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也是女生比男生好。每年的考试成绩排名,靠前的多是女生,男生中,有一二进入前十名已经不错了。所以,每年的免推研究生中,有免试推荐资格的多是女生。 我是大三本科班的班主任。他们很快进入毕业班了。党员的发展也以他们为重点:这次我们班被发展的6名对象中,清一色是女生。唉,男生们,你们在干什么啊? 09级考研的成绩也出来了。这次据说考得很好,获得面试资格的若干。今天看她们去盖学习成绩的证明章,依然清一色女生啊! 因为第一志愿上线的学生不足,学科点要接受5名左右的同学调剂,申请调剂的学生中,还是女生的比例高! 女孩子是喜欢学习呢,还是会学习呢,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呢?
个人分类: 教与学|10319 次阅读|75 个评论
阴盛阳衰的学术终将归于平庸
热度 49 SoSoliton 2013-3-31 13:08
科学网注册用户jingyu0328昨天给老文留言,请老文看看TA“用心之后写成的”对拙文《女生好带,男生难养》的长篇评论。TA 说:“我除了自己学习,也算比较关心教育;但很多事我自己也不确定说得对不对,也挺希望听到更多人指教的。”建议有兴趣的各位也认真看看,值得看看!( 点击链接 ) 老文在科学网写了三年多博客,有个坏毛病,就是基本不再注意过去博文的评论。jingyu0328一提醒,老文回过头去一看,发现另一注册用户robinhood2011早在2012年8月15日也写了个很长的评论,其观点正如jingyu0328所说:“忽然发现我写的跟47楼的有点像”。 感谢两位注册用户对老文和拙文的长篇评论,老文感觉到了两位的忧国忧民之心,领略了两位的深邃思想和远见卓识,特别是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就培养人而言,老文历来坚持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虽类似于因材施教,但终究缺失崇高境界和远大抱负的引导和培养。有人运动是为了健体,有人运动是为了夺金,老文一直把自己定位于健体教练,把运动员当跑步机上的中青年搞,甚至当跳广场舞的中老年搞,面对今后不搞研究今天就不学研究的研究生,不懂得用理想信念激发他们,只顾用强身健体忽悠他们:不搞研究就不学研究,正如不参加奥运就不锻炼身体。老文培养研究生的体会是 女生好带、男生难养 ,跟一位健体教练的体会差不多——跑步机上跑得起劲的是中青年妇女,广场舞跳得好的大多是中老年大妈,有的还跳上了中央电视台。 jingyu0328 的提醒和评论,让我又在重新思考学术圈里的男性女性问题(成熟后再发表)。特别是最近的“剩女”、科研“玫瑰”等话题和研究生招生、求职等事件,让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思考的问题。这些话题和事件已经折射出来的事实是,我们这个社会,男性在越来越消沉,女性在越来越无奈,很多事情女性都在赶鸭子上架。我经常对学生和年轻老师吼:“做学问的人在四十岁之前不要把自己当人搞!女人要当男人搞,男人要当牲口搞!”但常见的情况是,女人都当男人搞了,男人在当女人搞。各位看看,大学里学习成绩优异的女生居多,保研生中女生居多,本科生退学者和研究生毕业困难户几乎清一色是男生。有人说,男人是一头狮子,他在沉睡,所以让女生有了机会,并不说明女生比男生优秀;我们的社会让男人不愿意醒来,一旦有好的机制体制让男人醒来,全世界都会惊讶。我误人子弟几十年,当然也懂得这个道理。男生做事需要两样东西:梅子和鞭子,这两样东西缺一不可,特别是梅子,一 鞭 子下去,没吃到梅子还会继续干活,但两 鞭 子下去还没吃到梅子,再多的 鞭 子也宁死不屈了。很难理解,男生为什么“没有武功却总喜欢学大侠”,留下残局却总要等着女生去收拾。 就科研而言,老文依然坚持的立场是:“我个人是愿意而且是十分高兴地看到女性变得越来越优秀的,但如果我们的社会把女性都往世界上最枯燥、最无聊、最寂寞、最复杂、最困难的科学研究上赶,又是相当不厚道的,除非她打心底里喜欢。在一个有气度的国度,男人都是懂得怜香惜玉的,从前,林语堂甚至叫女生不要选文学为职业,今天的我们更没理由逼女生选科学为职业了吧!”“女生最好的职业是婚嫁和旺夫。女生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职责应该像一位大学校长:hold住人才,又能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最近小日本叫得凶,美国鬼子又逼得紧,老文突然又把科研跟打仗联系上了,老文忧心忡忡呀! 阴盛阳衰的学术终将归于平庸 !这不是危言耸听。试想,一个国家,男人都不愿当兵,即使当兵也不练兵,当兵的大多是女生,练兵场上飒爽英姿的不爱红装爱武装者也大多是女生,这样一支部队,威武是很威武,对鬼子的震慑力足够吗?这不是在歧视女性,否则我们就该把《十五的月亮》倒过来唱,男生守摇篮,女生守边关。 “男生女生”系列: 女生好带,男生难养 男生擅找,女生愿做 找导师:男的要钟情,女的要旺夫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27732 次阅读|80 个评论
工科男生的草稿(十二)早春
zhangjinfang 2013-3-28 18:06
叶芽占尽一枝春, 缕缕鹅黄几时新? 忽感已近清明雨, 照水杏花出山林。
1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恋爱的技巧也能用数学模型表达?兼谈管理科学研究
热度 40 cutefay 2012-12-17 11:06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是论述男孩追女孩的最佳表白时间的,该文的作者用了数学方式证明啥时候男孩向女孩表白最好(该文附在本博文的后面)。 文章挺有趣的,但我认为,该作者的前提假设有问题,所以得出的结论就不一定正确了。原因是,很多女孩的心理并不是如他假设的那般。如果刚开始就有一个女孩心仪的男孩向她表白,那么女孩就会答应男孩。该作者假设的情况是女孩的追求者都是“Mr. OK”,而不是“Mr. Right”。 而我还看到一篇关于男生追女生的数学模型的论文(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SJS201212002.htm ),发表在一学术期刊上,最后得出一些结论,例如男生什么时候追女生合适,要投入多少时间,遇到竞争怎么办,什么样的男生追女生比较容易,等等。我的感受是,这篇论文中的指导思想只对部分男生适合。感情毕竟是个非理性的选择,不是每个人在感情上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此外,该文章得出的这些结论,即使不用啥数学模型论证,人们就简单地想想,也知道是这么回事儿,干嘛还要费劲用数学模型表达呢?例如,文中得出结论说优秀的男生找对象更容易,这个用常理想想也就知道了。如果数学模型能够论证出人们想不到但却又客观存在的结论,那数学模型才有用。 数学模型的滥用是现在很多做管理科学研究的学者容易犯的错误,用一大堆华丽的数学模型论证某社会现象,而结果只得出几个人们很容易看到想到的结论,这样的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何在?很多社会问题在数学模型化的过程中,为了简化问题便于计算,便把社会问题做了假设,而这个假设可能本身就离事实很远了;此外,用什么数学模型去计算更合理,又是一个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所以,有时候这种数学模型化会得出很不靠谱的结论。要是假设和数学模型的选择都没问题,最后可能又得出众人皆知的不用数学模型都能得出的结论。数学模型是研究工具,在研究中是否要选择这种工具,要看这种工具是否对研究真的有所帮助。 无奈现在国内很多管理类的期刊,在接收论文的时候,好像文章中没几个数学模型,就显得文章档次和创新性不够似的。这就本末倒置了。 这个问题就像在生物学研究中,假设对一种细菌进行研究,我们用肉眼就能看到该细菌菌落是什么颜色的,就不必用显微镜观察其颜色;显微镜的用处在于能够观察到一些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情况,例如该细菌的形状、大小、革兰氏阳性还是阴性、是否有鞭毛或芽孢等,这样才对研究有用。假设一个人用显微镜做了观察,得出的结论仅仅是该细菌菌落是什么颜色的,那就贻笑大方了。 以下转载那篇文章: 在每期《非诚勿扰》节目上,面对一位位男嘉宾,24 位单身女生要做出不止一次“艰难的决定”:到底要不要继续亮灯?把灯灭掉意味着放弃了这一次机会,继续亮灯则有可能结束节目之旅,放弃了未来更多的选择。在现实中,面对男生们前仆后继的表白,MM 们也少不了这样的纠结。如果遇到了一个优秀的男生,应该接受还是拒绝呢?如果接受了他,万一下一个更好的话那可就亏大了;可如果为此而拒绝掉一个又一个好男人,也会面对着“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风险。说不定白马 王子 们都已经擦肩而过,到最后就只剩下了猥琐男了,当初的拒绝明显得不偿失。由于没人能知道真正的缘分何时到来,没人能知道下一个来求爱的男生会是什么样子,接受表白的时机早晚实在很难决定。怎么办?去向《非诚勿扰》的黄菡老师和 乐嘉 老师请教一下?其实你还可以向欧拉老师请教一下。你没听错。大数学家欧拉对一个神秘的数学常数 e ≈ 2.718 深有研究,这个数字和“拒人问题”竟然有着直接的联系。 “拒人问题”的数学模型为了便于我们分析,让我们把生活中各种复杂纠纷的恋爱故事抽象成一个简单的数学过程。假设根据过去的经验,MM 可以确定出今后将会遇到的男生个数,比如说 15 个、30 个或者 50 个。不妨把男生的总人数设为 n。这 n 个男生将会以一个随机的顺序排着队依次前来表白。每次被表白后,MM 都只有两种选择:接受这个男生,结束这场“征婚游戏”,和他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或者拒绝这个男生,继续考虑下一个表白者。我们不考虑 MM 脚踏两只船的情况,也不考虑和被拒男生破镜重圆的可能。最后,男人有好有坏,我们不妨假设 MM 心里会给男生们的优劣排出个名次来。聪明的 MM 会想到一个好办法:先和前面几个男生玩玩,试试水深;大致摸清了男生们的底细后,再开始认真考虑,和第一个比之前所有人都要好的男生发展关系。从数学模型上说,就是先拒掉前面 k 个人,不管这些人有多好;然后从第 k+1 个人开始,一旦看到比之前所有人都要好的人,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他。不难看出,k 的取值很讲究,太小了达不到试的效果,太大了又会导致真正可选的余地不多了。这就变成了一个纯数学问题:在男生总数 n 已知的情况下,当 k 等于何值时,按上述策略选中最佳男生的概率最大? 如何求出最优的 k 值?对于某个固定的 k,如果最适合的人出现在了第 i 个位置(k i ≤ n),要想让他有幸正好被 MM 选中,就必须得满足前 i-1 个人中的最好的人在前 k 个人里,这有 k/(i-1) 的可能。考虑所有可能的 i,我们便得到了试探前 k 个男生之后能选中最佳男生的总概率 P(k): 用 x 来表示 k/n 的值,并且假设 n 充分大,则上述公式可以写成: 对 -x · ln x 求导,并令这个导数为 0,可以解出 x 的最优值,它就是欧拉研究的神秘常数的倒数—— 1/e !也就是说,如果你预计求爱者有 n 个人,你应该先拒绝掉前 n/e 个人,静候下一个比这些人都好的人。假设你一共会遇到大概 30 个求爱者,就应该拒绝掉前 30/e ≈ 30/2.718 ≈ 11 个求爱者,然后从第 12 个求爱者开始,一旦发现比前面 11 个求爱者都好的人,就果断接受他。由于 1/e 大约等于 37%,因此这条爱情大法也叫做 37% 法则。不过,37% 法则有一个小问题:如果最佳人选本来就在这 37% 的人里面,错过这 37% 的人之后,她就再也碰不上更好的了。但在游戏过程中,她并不知道最佳人选已经被拒,因此她会一直痴痴地等待。也就是说,MM 将会有 37% 的概率“失败退场”,或者以被迫选择最后一名求爱者的结局而告终。 37% 法则“实测”! 37% 法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我们在计算机上编写程序模拟了当 n = 30 时利用 37% 法则进行选择的过程(如果 MM 始终未接受求爱者,则自动选择最后一名求爱者)。编号越小的男生越次,编号为 30 的男生则表示最佳选择。程序运行 10000 次之后,竟然有大约 4000 次选中最佳男生,可见 37% 法则确实有效啊。 计算机模拟 10000 次后得到的结果 设女性最为灿烂的青春为18-28岁,在这段时间中将会遇到一生中几乎全部的追求者(之前之后的忽略不计),且追求者均匀分布,则女性从 18+10/e = 21.7 即 22 岁左右开始接受追求,才是明智之举 这告诉我们, 想谈恋爱找大四的。 你肯定不知道这个结论………… 实际文章只考虑了 N 个男生表白的先后顺序是完全随机的,并没有考虑相邻两次之间的时间隔。如果把时间因素也考虑进去的话,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中,可以近似的假设为齐次泊松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得出女生应该选择上面的第 M 个男生的结论,而且找到男生表白的最佳时间在 t=T/e 时刻。 例如如果取时间段为大学四年的话,则 T/e=1.4715 。 也就是说,在大学四年里, 男生表白的最佳时刻在第三个学期的期末或寒假 现在你知道你为什么没有女朋友了吧。。。 你选对时间了吗。。。。。 注:文章为转载。 credit to Albert_JIAO 吴师傅 @ 果壳网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20019 次阅读|107 个评论
科学网上的男人们和有儿子的爹妈们可以帮润润回答一个问题么
热度 17 runrun 2012-11-7 21:27
请别介意我这题目不文雅啊,谢谢。 麻烦你们摸摸自己或自己儿子的喉结看看明显不?一定要告诉我哦。 我之前在特校的时候,有次不知道是咋回事摸了一下学生的喉结,发现他的喉结并不明显(15岁了),我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又去摸了其他男生的喉结,发现都不明显。 上几周手欠刚好碰到小胖子(13岁)的脖子,突然想到摸摸他的喉结,很不明显,感觉像没有似的,然后又去抹了其他男生的喉结,洛洛小朋友都十九岁了,一样是很不明显,只有铭铭小朋友(15岁)的比较明显。 男生一般几岁喉结就会明显啊? 我那帮学生的喉结不明显是否和他说话不清晰有一定的关联?
4391 次阅读|43 个评论
[转载]百年华南女子学院迎首批男生 男生尴尬女生兴奋(图文)
lily201268 2012-9-6 12:04
保存到相册 原标题:百年华南女子学院昨迎首批男生 男生尴尬女生兴奋 百年华南女院昨迎首批男生 校方:女子特色不变校名也不改   “今天是华南女院的报到日,华南女院也迎来了首批男生,百年一遇啊!”昨日,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发出这么一条信息,引来众多网友关注。记者随后赶往华南女院,果然遇见了传说中的这群男生。进入百年女校校园,男生们显得有点羞答答,相比之下,女生们特别兴奋,对“新面孔”摆出一张张大大方方的笑脸。    男生这样说:有点尴尬有点别扭,不过慢慢会习惯的   因为学校招的男生数量还不够多,只有100多人,所以学校没有单独辟出一块男生区或者一幢男生楼。只是在女生宿舍楼划出专门的一层给男生住。男生住1楼,女生住楼上。不过1楼通往2楼的楼梯会封住,隔离开来。   昨日,一些接受采访的男生们都有点害羞。一位男生林同学躲躲闪闪了好久才肯接受采访。他说,他是因为前面志愿没有考上,所以才被女院录取。虽然对校名有点不习惯,不过选的专业“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还是很不错的专业。他说,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常有人开玩笑,说他艳福不浅。听起来很尴尬,很别扭。后来他就干脆编个理由,说因为女朋友也在这个学校他才来的。   另一位同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的男同学则细心地数了新生报到名单,他说:“男生上这个学校,听校名是有点别扭,不过没什么大不了,慢慢就会习惯,而且这个专业男女生对半开,也不是女生占了绝对优势嘛。”   还有一些接受采访的男生则说,女院的女生很热情,还有女生要帮忙拎行李,“不过怎么能让女生动手呢,她们帮忙引路就好了。”    女生这样说:学校搞活动,体力活以后靠这些男生了   相对于男生,女院的女生则大方得多。一位大二女生说,“以前学校搞活动,没有男生,都是女生当男生用,搬桌子,扛梯子,爬上爬下,挺委屈的。这些男生来了以后可要辛苦了,大小活动全靠他们啦。”   一位住在男生楼上的女新生则说,没有什么嘛,没有男生才不正常呢。   不过,也有一些女生对女院入住男生持有不同意见。一位女生说,来了男生还怎么叫女院,还是希望学校能够保持女生传统,起码在教育上,还是要以女性的教育为主。   家长这样说:那么多女生,他们没准心里偷着乐   相比孩子觉得校名很别扭的想法,一些送儿子到学校报到的家长们则很大方。   “既然来了嘛,就得适应,女生多,不正是男孩子们最乐意的吗?他们没准心里偷着乐。”一位爸爸笑着打趣。   另一位家长黄先生则说,到女院学习,感受一下不同的氛围也好,没准在锻炼温文尔雅的气质方面女院更有优势。    学校    男生数未超10%专门配了男辅导员   对于招收男生,校方坦言,这是为了扩大生源的一个尝试。同时,也是顺应时势的做法。该院院长张迅捷(女)说:“就是尝试一下,也出于对长年女子高等教育之后做一个改变的初步尝试。如果尝试过程中发现对学生的教育还不如原来的好,取消招收男生也有可能。”   学院党委书记黄杰则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招收的男生有100多人,总数控制在10%以内。   “其实,女校招收男生,华南女院并不是第一个。国际上的惯例,女校的男生一般是控制在10%左右。男女混校从教育上而言,也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心理的发展。”华南女院院长张迅捷博士说。   据介绍,学院专门替男生配备了一名男性辅导员。“女院男生少,男生在数量上是‘弱势群体’,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从男性角度给他们指导是应该的。”黄杰说。   据了解,华南女院今后培养“淑女名媛”的目标也不会改变。不过,考虑到男生的引进,在教学上也考虑引进部分综合性的课程。“学校校名肯定也不会改,还是要保持女院特色。”黄杰说。 http://www.100zp.com/show_article.asp?id=18212
1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科男生的草稿(十一)再一次军训
zhangjinfang 2012-9-2 09:19
一:雨中轮训 秋凉渐浸衣重汗, 晨雨零星步复还; 声穿乐起赶云霭, 斜瞄正看线不乱。 二:夜训 孤月缀长空,秋蝉噤夜声; 分列成对阵,一意化单程; 晚时再聚来,齐正带行风; 几曲终了后,又是疲惫身。 三:苦乐 上阕 天际白晨光, 丹霞依东峰; 艳阳吻面留镜痕, 衣角空着颌色深, 勤练几多时。 下阕 鸣蝉怯秋声, 溽暑复缠身; 滴汗频流拭不能, 令达言罢腿难行, 苦乐过三重。 四:早操行 足音路幽停虫琴, 木蓿花露映人形; 三五群行聚队早, 百十连魂汇远声。
1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给自己--要成长
dhqkxw 2012-8-19 10:36
写给自己--要成长
作为男生,你可以不成功,但一定要成长。 或许在成功的路上,有很多因素会制约你,但成不成长就完全在于你自己。 你可以偶尔卖一下萌,你也可以偶尔耍一下小性子,但你必须清楚有些事情你不能任性,因为它会影响到你成功--- (图片来自网络)
2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生VS男生
热度 5 heitiedan2012 2012-7-8 22:29
关于有些大学女生人数已经超过男生、女生杰出者人数也已经超过男生的评论,在近日的媒体中成为一个话题。人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反省,很多人的结论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政策不利于男孩们的成长,男孩们越来越被排斥在主流教育之外,这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是不利的等等。 窃以为,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有必要考察一下我们的教育体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远的不说,自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在改革开放之初,男生在高考中的成绩普遍优于女生,那么为什么现在反被女生超出了呢?如果说是我们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出了问题,那么在这些东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时,这种结果的变化难道要归咎于这些东西吗?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我们的教育的确存在着问题。但是究竟是不是这种教育有利于女生而不利于男生的发展,这个结论恐怕不宜草率得出来。至少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大学中女生的比例都在不断提高,女超男的现象已经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现象了。如果把中国的女超男现象归结为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那么很多人推崇的西方教育,美式教育,为什么也会出这样的问题呢? 从单纯生理的智力上看,女性丝毫不比男性差。这已经从诸多的女性精英身上看到了。如著名的居里夫人,还有著名的中国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医学专家林巧稚,还有前两年得奖的屠呦呦。当然,中国的两院院士里女性还不多,但并不证明女性在智力和能力上就一定不如男性。女性在高精尖领域的数量现在还不如男性,主要不是智商方面的原因,而是社会传统观念所造成的原因。现在大学中女性对男性的超越,应该说,传统观念的影响应该比她们的上一代要小得多。 在我们小时候,小学低年级时,女生比男生成绩要好,但是到了高年级,男生就逐渐赶了上来。后来在我们上初中时,女生成绩位列前茅的尚有几位,但已经为数不多。而到了高中阶级,女生能够在进入前五名的几乎已经绝迹。所以,在当时那种学习和教育的模式下,没有人会怀疑这种模式对男生的成长是不利的。人们的观念中,更多的反倒是女生虽然在小的时候表现尚可,但是到了青春期之后,就不行了。 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的。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就是在大学阶段,女生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人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有点手足无措,似乎认定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都出了问题。而且认为这样的结果对于男生是不公平的。也许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可是,我们是不是还要多想一下,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有什么大的根本性的变化吗?要说完全没有变化,当然不是事实。可是要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也不是事实。那么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情况下,男生与女生的位置却发生了翻转性的改变,这这究竟是什么原因,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说,现在的教育体制和理念有利于女生,不利于男生,那么多少年前,也是同样的教育体制和理念,为什么没人说这样的体制和理念不利于女生,而有利于男生?在一些人的眼里,女生不如男生很正常,男生不如女生就不那么正常,这样的理念正常吗? 说起来,如果说死记和硬背是女生的长项,那么数理化主要不是靠死记和硬背吧?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也不是靠死记和硬背吧?可是这些年高考当中,取得较高分数的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女生?这样把男生的不良表现归因于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似乎不是很公平吧? 其实,男生和女生的差异是很复杂的,至少在目前,有很多东西我们并没有搞清楚。在某些专业领域,就目前而言,男生要强于女生,在另外一些专业领域,女生又优于男生。比如,在工程领域,男生还是比较强的,而在社会科学和语言类专业,女生则更强一些。这究竟是不是不同的性别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敏感,姑且不论。但至少既不是在所有的领域就一定是男强于女,或者女强于男。也许再经过多少年。女性在工程领域中也可能表现出色,男性在语言学或管理类专业也能出类拔萃。 如果咱们离开高等教育的领域,看看体育项目领域,咱们国家普遍的状态是阴盛阳衰。可为什么没有人说,这些项目不适合于男性,而更适合于女性?三大球自不必说,男子项目现在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就拿田径来说,男子项目除了一个刘翔之外,女子田径项目都普遍强于男子项目。奥运会田径项目拿金牌的,到底是女子项目拿得多,还是男子项目拿得多?怎么就没人说,咱们的田径训练思路有问题,适合女子项目出成绩,不适合男子项目出成绩?或者极而言之,整个竞技体育就适合女性,不适合男性? 无论在什么领域,女性的这种突出表现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没有必要对此表现出忧心忡忡。当然,女性要真正走上与男性平等的道路还有很长的时间,而且如果我们认真的调查和统计,其实女性远没有在很多方面超过男性。男性的优势和强势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我们的男性倒真的需要认真想一想了,我们落后于我们的姐妹同胞,到底是什么原因?根本原因是不是我们还不够努力,还远不如我们的姐妹那样全力拼搏?
42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国教育甘愿俯首称臣:男生已被女生全面超越
热度 24 杨学祥 2012-7-5 04:42
中国教育甘愿俯首称臣:男生已被女生全面超越 杨学祥 在动物界,雄性代表统治,雌性代表服从,决一雌雄是动物界的生存原则和传承规则。中国教育和 中国科学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标准,把国外教育和科学当做最高标准,把出国留学和在外刊发表文章当做 成功底线,使中国教育和科学研究成为国际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初期阶段。在这样甘拜下风甘当第二的环 境下不会有创新,只能有复制,中国男生的创新精神被扼杀在摇篮中。 在康健看来,仅仅关注男生群体的利益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担心的不是哪个性别受益了,而是我 们的教育在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康健说。   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相比,康健更看重的是学校教育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影响。“目前的教育不利于 人性均衡的发展。它助长了学生品格中乖巧、勤奋、不厌其烦做重复工作的特质。”康健说,这个教育 体系扼杀的不仅是男生的天性,可能也伤害了那些不擅长记忆、不够细致的女生们。   孙云晓也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反复强调,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生,更是我们的教育。 相关新闻: 大中小学调查显示:男生已被女生全面超越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4日 08:00 中国青年报   □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女生几乎每一科的平均分都遥遥领先。   □从2007年开始,普通高校招生的女生数量持续压倒男生。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比男生多33万人 。   □从2001年到2008年,重庆16个高考(微博)“状元”有13个是女生。最近9年,北京21个“状元”15 个是女生。   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原本的研究目的,是比较上海市外地孩 子与本地孩子的成长情况。但整理近1500份问卷数据的过程中,他却发现了另一个令自己震惊的结论。   “男生已经被女生全面超越了。”周海旺说。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女生每一个科目的平均成绩几乎 都高于男生。英语成绩的差异最为明显,接近8分。就连一向被认为是男孩强项的数理化,女孩的分数也 遥遥领先,化学的平均成绩更比男孩高出6分。   事实上,令人吃惊的现象远不止这些。2006-2007年,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中超过65%是女生; 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甚至,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江苏、广东、福建、云南、 辽宁、吉林、天津、新疆、广西的文理科“状元”,全部被女生夺得。   这让周海旺始料未及。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强调,女生超越男生不是一两个年级的现象,而是一个 “全局性的、趋势性的问题”。而他更为担忧的,则是这场“全面超越”会如何影响男孩,进而影响整 个社会的发展。   在起跑线上,这个社会就把男孩淘汰了   相比于周海旺的吃惊,80后广州男生黄阳光却对这样的调查结果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在他看来,那 些冰冷的数据所印证的,正是他鲜活的学生时代。   在黄阳光曾经就读的重点初中,每逢大考过后,教学楼过道里都会贴出全年级前50名的成绩排行榜 。如今已经26岁的他依旧记得,那时居于榜首的几乎全是女生。   即使在他的奥赛重点班里,女生的成绩也总是“明显更好”。“她们显得很优秀,又在班里担任各 种干部。”他回忆说,“而我们男生淘气捣蛋,绝大多数都喜欢泡网吧,成绩也拖后腿。”   好容易进了大学,男孩似乎依然逊色。黄阳光就读于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经济学院,男女生比例为1 :1。但学院的一项统计竟然发现,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干部这些“看得见的奖励”,“2/3都被女 生拿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在黄阳光考上大学的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 生中,男生数量还略多于女生。可两年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女生所占比例由上一年的49%上升至 52.9%。   随后几年,普通高校招生的女生数量持续压倒男生。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0年招生数据,该年 度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中,女生数量比男生超出大约33万人。   儿童教育和研究专家孙云晓(微博)两年前就留意到了这些特殊的现象。他与李文道、赵霞等两位儿 童心理学博士,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拯救男孩》的书。   人们平日里一些零星的感受在书中得到了集中呈现:在2006-2007年度,获得国家奖学金的5万名学 生中,仅有17458名是男生;从1999年至2008年,高考状元中男生比例由66.2%下降至39.7%;而重庆市26 所中学6539名高中生会考成绩,女生的考试总分也显著高于男生。   一组更常被引用的数据是:从2001年至2008年,重庆16个高考状元中,有13个是女生;从2004年至 2012年,北京文理科状元一共21人,其中有15个都是女生。   连外国媒体也忍不住投来了关切的目光。今年5月,《纽约时报》报道指出,“中国的年轻男子正在 课堂上拼命挣扎”。   “在所有城市地区,女孩在教育成就上已经超过了男孩;在农村,女孩依然落后,但她们也在不断 赶超。”长期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香港大学(微博)教授杰拉德·普斯提格里龙说。   差别似乎在孩子们踏进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显现。长期到各地小学调研的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北大 附中前校长康健发现,小学里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等各种称号,“10个有9个都是女孩”。最终到了 小升初的节骨眼上,女孩也比男孩更容易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获得重点中学的保送资格。   康健介绍说,早些年,北京市甚至曾经出台政策,规定小升初时学校必须照顾男生,保证保送名额 中的男生达到某一特定比例。但直到现在,学校里各种评比,女孩还是占了“绝对优势”。   去年6月1日出席北京市少先队代表大会时,孙云晓也直接目睹了这种优势。当时,坐在会场第一排 的,是北京市各个小学推举出来的最优秀的少先队员。9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中,只有1个是男孩。悬殊 的性别比例让长期关注“男孩危机”的孙云晓也吓了一跳。   “在起跑线上,这个社会就把男孩淘汰了。”周海旺感叹说。   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是对立的   毕业多年之后,黄阳光还记得班上那些优秀的女孩子们。他总觉得,那些女生更有自律能力,也比 自己成熟很多。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他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网游和卡牌游戏上,直到高二上学 期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认真读书。相比之下,班上的女同学们几年前就已经在努力了。   “她们好像很早就知道,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黄阳光说。   在孙云晓看来,男生迟到的“醒悟”并非偶然。因为男女大脑发育速度的差异,在整个小学阶段, 男孩的语言表达和读写能力都比女孩发育得更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生的劣势。   不过,对于中国目前的情况,孙云晓与康健一致认为,教育方式也让“男孩危机”变得愈发严重。   “我们的教育特别关注细节,追求踏踏实实、认真听课、死记硬背的努力。”康健说。他认为,男 性从小更贪玩好动,他们更难专注眼下刻板的学习。而女性的细致、认真相对来说更容易适应学校的要 求。   一项针对全国10个省市3737名中小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印证了这一说法。根据这项在2000年公布的 调查,男生更倾向于动手实验、参与体验、操作电脑等学习方式,而女生则更喜欢阅读、语言沟通等学 习方式。   然而,据孙云晓观察,那些被男生偏爱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里都“被严重忽视和排 斥”了。   康健分析说,正是国内“风格单一、狭隘的教育”,使性别之间的差异不断凸显。而孙云晓的表述 更加直接:“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是对立的,这是‘男孩危机’最根本的原 因。”   在孙云晓看来,由于体内生物激素的不同,男孩天生比女孩“好动、好竞争、敢冒险”,但眼下在 中国,学校普遍提倡的却是一种“静文化”:不让跑不让跳,不准大声喧哗。学习紧张时,许多学校甚 至纷纷取消了体育课。   根据2010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与女生相比,男生普遍更不喜欢学校。2.4%的男生表示“ 很不喜欢”到学校上学,而有相同感觉的女生仅有1.9%。   “很多男孩子会觉得,学校就是一个和他们作对的地方。”孙云晓说。   黄阳光对此深有体会。初中时,他与班上许多男孩中午不想午睡。一开始,他们在课室里下象棋, 可老师不同意,说他们影响其他同学午休。他们跑到学校食堂,可食堂的工作人员也驱赶他们,最后, 一群男生只能拿着象棋到学校的各个角落里“打游击”。   直到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黄阳光才惊讶地发现,在美国,中学生已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 师和课程。“一个学生要上哈佛,可以靠钻研物理,也可以靠打橄榄球。”   这位已经长大的男生也因此开始审视自己的学生时代。“我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让 我用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东西证明自己。”他说。   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生,更是我们的教育   相比于黄阳光的习以为常,康健却对眼下学校里“阴盛阳衰”的局面感觉有些恍惚。这位63岁的老 人记得,在他上学的时候,无论是学习还是校园活动,“男孩都占了绝对优势”。最终考上大学的,大 多数也是男生。   1964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所占的比例只有25.7%。   数十载之后,强弱彻底颠倒。康健说,这固然反映了中国教育在性别方面日趋公平,越来越多的女 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值得肯定的变化”。可如今,女生表现压倒男生的“悬殊差异”似乎越来越 严重,而康健也因此越来越感到担忧。   在孙云晓看来,学业的失败将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带来一连串的反应,影响男孩日后找工作的成败 ,催生心理问题,甚至诱发犯罪。   “很多男孩子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就不如女生。他们是带着失败的阴影长大的。”孙云晓说。   从2000年开始,每一个月,孙云晓都会花上一整个晚上,与家长(微博)在网络上交流。他渐渐发现 一个规律:父母们谈得最多的是男孩的问题。“这些男孩子普遍不爱学习,人际关系不好,迷恋网络。 ”孙云晓说,在他跑过的少管所和工读学校里,男孩也占了大多数。   不过,在“悬殊差异”的面前,女生也不全然是获益者。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之后,女生的优势 很快消失。“许多单位还是偏向于招收男生,尽管现在毕业的女生已经越来越多。”康健说,这首先会 影响女生的就业,同时,男女生之间不平等的学历情况也可能导致女生“找对象比较困难”。   “对女生而言,男生的弱化绝对不是一个福音。”孙云晓说。   一些人正在尝试改变。今年3月,上海市第八中学宣布将在明年夏天成立“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 根据男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课程内容。学校网站介绍,实验班的科目将包括野外生存、使用工具、 修理电器和拳击等内容。   “在‘男孩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来提升男生的受教育水准。”该校 在官方网站写道。   这一尚未成型的计划已经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只有60个招生名额的实验班,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200 人。   不过, 在康健看来,仅仅关注男生群体的利益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担心的不是哪个性别受益了, 而是我们的教育在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康健说。   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相比,康健更看重的是学校教育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影响。“目前的教育不利于 人性均衡的发展。它助长了学生品格中乖巧、勤奋、不厌其烦做重复工作的特质。”康健说,这个教育 体系扼杀的不仅是男生的天性,可能也伤害了那些不擅长记忆、不够细致的女生们。   孙云晓也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反复强调,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生,更是我们的教育。   如今,距离周海旺那场“意外发现”的调查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但这位学者依然在时不时地担心, 长期“阴盛阳衰”的环境中,男生的心理将因此蒙上阴影。    “我们社会的传统观念还是对男生有更多期待,但在机制上却先把男生给淘汰了,面对这种落差, 男生会感觉很失望。”他说。   不过,这样的担忧并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作为一位父亲,周海旺也常常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 就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里,她在理科班“打败”了所有男生,拿到了全班第一名。本报记者 陈倩儿 http://edu.sina.com.cn/zxx/2012-07-04/0800347011.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6248 次阅读|47 个评论
[转载]研究称内地各级学校中男生已被女生“全面超越”
热度 1 wyccn 2012-7-4 16:40
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女生几乎每一科的平均分都遥遥领先。  从2007年开始,普通高校招生的女生数量持续压倒男生。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比男生多33万人。  从2001年到2008年,重庆16个高考“状元”有13个是女生。最近9年,北京21个“状元”15个是女生。 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原本的研究目的,是比较上海市外地孩子与本地孩子的成长情况。但整理近1500份问卷数据的过程中,他却发现了另一个令自己震惊的结论。  “男生已经被女生全面超越了。”周海旺说。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女生每一个科目的平均成绩几乎都高于男生。英语成绩的差异最为明显,接近8分。就连一向被认为是男孩强项的数理化,女孩的分数也遥遥领先,化学的平均成绩更比男孩高出6分。  事实上,令人吃惊的现象远不止这些。2006-2007年,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中超过65%是女生;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甚至,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江苏、广东、福建、云南、辽宁、吉林、天津、新疆、广西的文理科“状元”,全部被女生夺得。这让周海旺始料未及。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强调,女生超越男生不是一两个年级的现象,而是一个“全局性的、趋势性的问题”。而他更为担忧的,则是这场“全面超越”会如何影响男孩,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起跑线上,这个社会就把男孩淘汰了  相比于周海旺的吃惊,80后广州男生黄阳光却对这样的调查结果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在他看来,那些冰冷的数据所印证的,正是他鲜活的学生时代。  在黄阳光曾经就读的重点初中,每逢大考过后,教学楼过道里都会贴出全年级前50名的成绩排行榜。如今已经26岁的他依旧记得,那时居于榜首的几乎全是女生。  即使在他的奥赛重点班里,女生的成绩也总是“明显更好”。“她们显得很优秀,又在班里担任各种干部。”他回忆说,“而我们男生淘气捣蛋,绝大多数都喜欢泡网吧,成绩也拖后腿。”  好容易进了大学,男孩似乎依然逊色。黄阳光就读于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经济学院,男女生比例为1:1。但学院的一项统计竟然发现,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干部这些“看得见的奖励”,“2/3都被女生拿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在黄阳光考上大学的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中,男生数量还略多于女生。可两年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女生所占比例由上一年的49%上升至52.9%。  随后几年,普通高校招生的女生数量持续压倒男生。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0年招生数据,该年度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中,女生数量比男生超出大约33万人。  儿童教育和研究专家孙云晓两年前就留意到了这些特殊的现象。他与李文道、赵霞等两位儿童心理学博士,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拯救男孩》的书。  人们平日里一些零星的感受在书中得到了集中呈现:在2006-2007年度,获得国家奖学金的5万名学生中,仅有17458名是男生;从1999年至2008年,高考状元中男生比例由66.2%下降至39.7%;而重庆市26所中学6539名高中生会考成绩,女生的考试总分也显著高于男生。  一组更常被引用的数据是:从2001年至2008年,重庆16个高考状元中,有13个是女生;从2004年至2012年,北京文理科状元一共21人,其中有15个都是女生。  连外国媒体也忍不住投来了关切的目光。今年5月,《纽约时报》报道指出,“中国的年轻男子正在课堂上拼命挣扎”。  “在所有城市地区,女孩在教育成就上已经超过了男孩;在农村,女孩依然落后,但她们也在不断赶超。”长期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香港大学教授杰拉德·普斯提格里龙说。  差别似乎在孩子们踏进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显现。长期到各地小学调研的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北大附中前校长康健发现,小学里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等各种称号,“10个有9个都是女孩”。最终到了小升初的节骨眼上,女孩也比男孩更容易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获得重点中学的保送资格。  康健介绍说,早些年,北京市甚至曾经出台政策,规定小升初时学校必须照顾男生,保证保送名额中的男生达到某一特定比例。但直到现在,学校里各种评比,女孩还是占了“绝对优势”。  去年6月1日出席北京市少先队代表大会时,孙云晓也直接目睹了这种优势。当时,坐在会场第一排的,是北京市各个小学推举出来的最优秀的少先队员。9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中,只有1个是男孩。悬殊的性别比例让长期关注“男孩危机”的孙云晓也吓了一跳。“在起跑线上,这个社会就把男孩淘汰了。”周海旺感叹说。   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是对立的  毕业多年之后,黄阳光还记得班上那些优秀的女孩子们。他总觉得,那些女生更有自律能力,也比自己成熟很多。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他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网游和卡牌游戏上,直到高二上学期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认真读书。相比之下,班上的女同学们几年前就已经在努力了。“她们好像很早就知道,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黄阳光说。  在孙云晓看来,男生迟到的“醒悟”并非偶然。因为男女大脑发育速度的差异,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的语言表达和读写能力都比女孩发育得更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生的劣势。  不过,对于中国目前的情况,孙云晓与康健一致认为,教育方式也让“男孩危机”变得愈发严重。  “我们的教育特别关注细节,追求踏踏实实、认真听课、死记硬背的努力。”康健说。他认为,男性从小更贪玩好动,他们更难专注眼下刻板的学习。而女性的细致、认真相对来说更容易适应学校的要求。  一项针对全国10个省市3737名中小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印证了这一说法。根据这项在2000年公布的调查,男生更倾向于动手实验、参与体验、操作电脑等学习方式,而女生则更喜欢阅读、语言沟通等学习方式。然而,据孙云晓观察,那些被男生偏爱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里都“被严重忽视和排斥”了。  康健分析说,正是国内“风格单一、狭隘的教育”,使性别之间的差异不断凸显。而孙云晓的表述更加直接:“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是对立的,这是‘男孩危机’最根本的原因。”  在孙云晓看来,由于体内生物激素的不同,男孩天生比女孩“好动、好竞争、敢冒险”,但眼下在中国,学校普遍提倡的却是一种“静文化”:不让跑不让跳,不准大声喧哗。学习紧张时,许多学校甚至纷纷取消了体育课。  根据2010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与女生相比,男生普遍更不喜欢学校。2.4%的男生表示“很不喜欢”到学校上学,而有相同感觉的女生仅有1.9%。“很多男孩子会觉得,学校就是一个和他们作对的地方。”孙云晓说。  黄阳光对此深有体会。初中时,他与班上许多男孩中午不想午睡。一开始,他们在课室里下象棋,可老师不同意,说他们影响其他同学午休。他们跑到学校食堂,可食堂的工作人员也驱赶他们,最后,一群男生只能拿着象棋到学校的各个角落里“打游击”。  直到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黄阳光才惊讶地发现,在美国,中学生已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课程。“一个学生要上哈佛,可以靠钻研物理,也可以靠打橄榄球。”  这位已经长大的男生也因此开始审视自己的学生时代。“我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让我用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东西证明自己。”他说。   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生,更是我们的教育  相比于黄阳光的习以为常,康健却对眼下学校里“阴盛阳衰”的局面感觉有些恍惚。这位63岁的老人记得,在他上学的时候,无论是学习还是校园活动,“男孩都占了绝对优势”。最终考上大学的,大多数也是男生。1964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所占的比例只有25.7%。  数十载之后,强弱彻底颠倒。康健说,这固然反映了中国教育在性别方面日趋公平,越来越多的女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值得肯定的变化”。可如今,女生表现压倒男生的“悬殊差异”似乎越来越严重,而康健也因此越来越感到担忧。  在孙云晓看来,学业的失败将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带来一连串的反应,影响男孩日后找工作的成败,催生心理问题,甚至诱发犯罪。  “很多男孩子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就不如女生。他们是带着失败的阴影长大的。”孙云晓说。  从2000年开始,每一个月,孙云晓都会花上一整个晚上,与家长在网络上交流。他渐渐发现一个规律:父母们谈得最多的是男孩的问题。“这些男孩子普遍不爱学习,人际关系不好,迷恋网络。”孙云晓说,在他跑过的少管所和工读学校里,男孩也占了大多数。  不过,在“悬殊差异”的面前,女生也不全然是获益者。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之后,女生的优势很快消失。“许多单位还是偏向于招收男生,尽管现在毕业的女生已经越来越多。”康健说,这首先会影响女生的就业,同时,男女生之间不平等的学历情况也可能导致女生“找对象比较困难”。  “对女生而言,男生的弱化绝对不是一个福音。”孙云晓说。  一些人正在尝试改变。今年3月,上海市第八中学宣布将在明年夏天成立“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根据男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课程内容。学校网站介绍,实验班的科目将包括野外生存、使用工具、修理电器和拳击等内容。  “在‘男孩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来提升男生的受教育水准。”该校在官方网站写道。  这一尚未成型的计划已经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只有60个招生名额的实验班,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200人。  不过,在康健看来,仅仅关注男生群体的利益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担心的不是哪个性别受益了,而是我们的教育在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康健说。  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相比,康健更看重的是学校教育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影响。“目前的教育不利于人性均衡的发展。它助长了学生品格中乖巧、勤奋、不厌其烦做重复工作的特质。”康健说,这个教育体系扼杀的不仅是男生的天性,可能也伤害了那些不擅长记忆、不够细致的女生们。  孙云晓也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反复强调,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生,更是我们的教育。  如今,距离周海旺那场“意外发现”的调查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但这位学者依然在时不时地担心,长期“阴盛阳衰”的环境中,男生的心理将因此蒙上阴影。  “我们社会的传统观念还是对男生有更多期待,但在机制上却先把男生给淘汰了,面对这种落差,男生会感觉很失望。”他说。  不过,这样的担忧并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作为一位父亲,周海旺也常常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就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里,她在理科班“打败”了所有男生,拿到了全班第一名。
1583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考状元及保研学生性别比暗示着什么?
热度 15 lin602 2012-6-25 22:36
江苏省今年高考文、理状元,都是女生。在今天报纸封面上江苏省各市的高考状元中,有11个女生,4个男生。 看看我们学校保研的同学,女同学比男同学绝对多得多,男同学甚至可能只占20%,说不定还要少。前几年我参加我院保研学生面试,一看大部分都是‘金花’。 说明女同学学习比较刻苦,男同学可能玩心重一点。 但也不一定全是呀,在高考及考研的时候,男、女生都挺刻苦的。 我们在高中读书的时期,总分第一名往往是女生,学习成绩好的男生数、理、化绝对占优势,特别是解难题的能力比女生强得多,但语文、政治、历史、英语就不怎么高分了,总分加成来还是女生高,男生经常自叹莫如。如果谈我们那时候的高中状元,那非女生莫属了。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这样的现象:诺贝尔奖中只有数得过来的几个女科学家,其他都是男性科学家。我国院士中,男的比女的也要多得多。我校七七级以后的教师提教授,男教授有了二、三十位后才有女教授出现。我校的二级教授中一个女教授都没有,全是男教授(是不是非常特别?)。 我举这些例子说明,高考状元与保研中的女生占绝对优势,是不是在我们高考考核成绩录取的时候标准或考试方法出了问题,在保研的时候,完全按所有分数来进行选拔,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江苏省的高考三门课:语文、数学、英语。这总分中对数理化成绩好但语文、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绝对没有多少优势,对历史地理特别好的学生也不一定有竞争力。 我上面用我校的例子不一定与其他学校完全吻合,只说明一个现象吧。 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的教育部门与学者们好好考察一下。 女教师及女研究生们别生气哟,许多‘聪明人’更不要愤怒,我只是提一下这个疑问, 。
4778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真相到底是什么: 南开大三男生自称北京南站捡“弃婴” 警方回应
entangle 2012-6-24 20:20
来福一定不想当“弃婴”,尽管他还只是个出生十几天的婴儿。但6月19日的一场奇遇之后,来福成了“弃婴”,天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大三学生龚浩成了他的“奶爸”。 6月20日,龚浩在社交网站上记录了这段离奇的爱心之举。6月21日,北京南站警方表示,实情并不像龚浩在网络日志中透露的那么简单,龚浩自称与 送孩子的女人认识,来福并非弃婴。昨日下午,来福的“妈妈”又意外出现,亦称来福不是弃婴。目前,龚浩手机关机,对媒体避而不见。 经历了70余小时的“弃婴”生活,来福等待警方给那个自称是他妈妈的女人一个真实身份。 北京南站来福遇“90后奶爸” 6月19日,南开大学学生龚浩自称在北京南站拾到11天大的来福,寻求警方帮助。 6月19日中午,仅仅11天大的来福坐着推车出现在北京南站一家餐厅,他不会想到,随后自己会被人转手给了一个大男孩照看。 “19日中午,我在北京南站一家餐厅吃饭时,一位推着婴儿车、穿着黄色衣服的女士请我帮忙照看一下就走开了。我当时没答应,基于爱心还是代为看护了一会儿。”龚浩在日志中写道。 在日志中,龚浩表示,在同学、室友的支持下,他将孩子接回男生宿舍,自己当起了“奶爸”。 “如果没有脑子坏了的我,也许这个孩子会死,会成孤儿,会被牵走,如果没有那么多脑子坏了的人,这个社会早就完了……”日志里动情的字句,感动着读者,热心、有担当的大学生“奶爸”在网上迅速蹿红。 各路媒体蜂拥而至,龚浩却谢绝采访,称“自己不想炒作,也不想出名”。 前日,记者来到南开大学滨海学院龚浩所在的5号宿舍楼,龚浩一直未现身。据其同学介绍,龚浩确实在前几天从北京南站带回一名婴儿,但不清楚婴儿的来路。截至昨晚11时,龚浩的导师和同学均表示,联系不到龚浩本人。 龚浩在帖子中称,他与送给他孩子的妇女联系时,得知孩子出生于6月9日,到他手里时只有11天大。 前日,记者在天津市儿童医院见到了聘请龚浩做家教的张女士,她表示,她得知到弃婴一事,决定暂时照料。张女士给孩子取名“来福”,希望能给宝宝带来福气。 来福系“被委托”? 6月21日,北京南站警方称龚浩与孩子母亲朋友相熟,并非弃婴,谁在撒谎? “在我掏出身份证学生证后,(警方)居然作出我是孩子临时监护人的备案,说是我和那位不知名女士达成的临时监护协议。警方拒绝接收这名婴儿。”在龚浩的人人网日志中,称自己曾向北京南站民警寻求帮助,但遭到拒绝。 昨日,北京南站派出所三队的指导员万宝忠、北京南站客运车间乙班主任赵盟、北京南站安检队队员杨路凡,以及市民马子媛,上述4人对事发当日情况的叙述却与龚浩所言大相径庭。 赵盟说,当日下午1时许,他在南站地下一层一餐厅附近看到一男青年推着一辆婴儿车,婴儿不住啼哭,他遂上前帮忙,并带着男青年寻求警方帮助。 据北京南站派出所三队指导员万宝忠介绍,根据19日出警记录,当时龚浩表示,朋友有急事,委托他照顾孩子两三天。应万宝忠要求,龚浩拨打了朋友的电话,证明孩子确系朋友委托他照看,并叮嘱对方“你赶紧办事”。 万宝忠表示,龚浩向警方提供了女方的姓名、籍贯、联系方式等信息,同时透露,他与女方于3年前在台湾旅游时相识,此后少有往来,此次,女方与他相约在北京南站见面,委托自己的朋友将婴儿交给他代为照看。 万宝忠说,此后,龚浩提出回津的要求,警方帮助他与安检员进行协调,为其开通绿色通道上车。 来福“妈妈”出现了 6月21日,南开大学校方介入,决定将“来福”送到福利院。6月22日,自称是孩子母亲的女人出现。 据知情人士透露,6月21日下午,南开大学校方已经介入此事,在校方人员陪同下,龚浩前往大港区板厂路派出所报案称捡到弃婴。校方表示将“来福”先送到公安部门备案,再转送到天津市儿童福利院。 大港救助管理站得知情况后,派出工作人员与爱心人士一起陪护来福辗转大港医院、天津市儿童医院进行身体检查,目前已查出,来福患有新生儿肺炎,颈部、嘴部、听力等均有先天性疾病。 6月19日到6月21日,来福的亲属始终没有出现,好心的张女士一直帮助照看孩子。昨晚,来自天津警方的消息,昨日下午,自称是“来福”妈妈的年轻女子正在配合天津警方做笔录。她表示,自己并没有遗弃婴儿,与龚浩之间是委托关系。 截至昨晚,来福仍在天津市儿童医院,由大港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陪护。出生仅十几天的他还很嗜睡,希望他早上醒来时,能见到自己的妈妈。 ■ 对话 “孩子不是弃婴” 昨日下午,记者在北京南站派出所,接通了龚浩留给警方的孩子母亲的电话。被问及是否曾将婴儿交给龚浩照看一事,这名女士很激动,“我的孩子在哪?我是孩子的妈妈……” 新京报:孩子辗转70余小时,险些被认定成弃婴,你知道吗? 来福“妈妈”:“他(龚浩)怎么能这么干?孩子怎么会是弃婴?我就是孩子的妈妈。我只是让他帮忙照看两天……”(情绪十分激动) 新京报:你和龚浩认识? 来福“妈妈”:他(龚浩)是我朋友的朋友。 新京报:为何将孩子委托他人照顾? 来福“妈妈”:我有急事,最近几天不能照顾孩子,便将孩子委托给自己的一名女性朋友,对方因有事不能继续照看孩子,情急之下,这名女性朋友表示 “我有一个认识好几年的朋友(龚浩),我很信任他,可以将孩子委托给他”。所以我才答应把孩子委托给他的,只让他帮我照顾两天。(随即,这名女士挂断了电 话。) 孩子母亲身份待鉴定 据警方表示,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实情并不像龚浩在网络日志中透露的那么简单。目前,警方已经取得了“来福”的血样,下一步将进行DNA比对,确认这名女士和“来福”之间的母子关系。 ■ 焦点 如报假案当事人或受处罚 尚权律师事务所王冠律师认为,如果龚浩在明知孩子是对方委托给自己暂时照顾的情况下,向警方报案称“捡到弃婴”,他的行为已涉嫌欺骗公安机关,妨 碍了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而他如果在明知事情经过的情况下故意歪曲或虚构情节,在网上发帖散播有损铁路民警名誉的不实内容,该行为也属于妨碍社会管理秩序 的范畴。 上述两项行为若后果严重,公安部门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追究当事人15天以下拘留、500元以下罚款。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安颖杨华军王嘉宁
个人分类: 网上杂谈|2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矮个子男生悲催啊!
热度 5 xyysh2008 2012-5-21 12:40
矮个子男生悲催啊! 严少华 2012.5.21 近日,有一小女子发文《高个子女生悲催啊》,引来无数英雄侠女!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特发此文,作为其兄妹篇。 小时候,我就很“矮”,因为周围的人都是农村户口,俺吃“商品粮”; 初中时,我也很“矮”,因为周围的人都是城里人,俺是乡下人; 高中时,我也很“矮”,因为周围的人除了城里人,就是乡下人,而我是住在乡下的“城里人”; 大学生时,我也很“矮”,因为我学的专业属于少数专业; 参加工作时,我也很“矮”,因为我学的专业属于稀有专业; 转业后工作,我也很“矮”,我学的专业属于罕见专业; 硕士研究生时,我也很“矮”,周围都是年轻人,我属大龄青年; 毕业后来到上海,我也很“矮”,周围大都是上海人,我是外地人; 来到科学网,我也很“矮”,因为我没体力没智力没文凭没影响,非导师非学生非科研单位人员,也非摄影师和新闻工作者,也不是帅哥美女,更不是“王侯将相” …… “矮”个子男生悲催啊!我一生都很“矮”,悲惨呀! 我很“矮”,但我很“温柔”! 注:本文的“矮”,是指“非主流”,没有身高歧视的意思,特此申明。
个人分类: 笑话|4133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男生与女生,简单与复杂
热度 5 zhaoming159 2012-4-28 23:23
小时候,快乐很简单;长大了,简单很快乐——最难得的就是不忘初心。 女孩子,只要一直坚持简单,二十几岁不跟错人,容颜渐逝,沉淀上生活的智慧,一生就可以很快乐。 女孩子,越简单越可爱,因为可爱而美丽,就有越多人喜欢。一直简单快乐着,慢慢学会生活的智慧,变得复杂而强大起来——快乐会一直继续。 男孩子,那就没那么容易了。一直坚持简单,就是幼稚,只会越来越随波逐流,最后身不由己而失去自我变得麻木不仁。他们只有先变得复杂起来,越复杂才越有机会选择简单,选择自己快乐的方式。 怎样变得复杂?多读书,走四方,心灵和脚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感知力和观察力两者都要强,才能迅速变得复杂起来。 女孩当如,现实中的 J.K .Rowling(如果假期中的您,此时还有一段闲暇,诚挚邀请您看一下这个演讲,定给您的生活带来另一份思考,即使以前看过,也不影响。) “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us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 J.K. Rowling 男生应像,电影加勒比海盗中的 Jack Sparrow Barbossa: So what now, Jack Sparrow? Are we to be two immortals lock into an epic battle until judgment day and trumpets sound? Jack: Or you could surrender.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63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