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什么feel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当选院士是一种什么feel?他们这样说
redtree 2019-11-24 23:27
当选院士是一种什么feel?他们这样说 作者 | 甘晓 丁佳 李芸 崔雪芹 高雅丽 韩扬眉 赵广立 11月22日,中国 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 院士 增选名单。 此次共有139人当选为 院士 。 他们正式得知当选消息时在干啥?会和谁分享当选 院士 的好消息?此时想到了谁?当选 院士 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们第一时间连线7位新 科院 士,看看他们怎么说。 “我当选啦?” ● 中 科院 院士 骆清铭:学术报告时接到电话 骆清铭 11月18日下午,中国 科学院 学部工作局工作人员给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打电话时,他正在 中 科院 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 院士 主持的“介观脑联接图谱国际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 报告之后看到邮件,获知自己当选中国 科学院 院士 ,他非常高兴与激动,并将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分享给了曾经和正在与之共同奋斗的团队。 ● 中 科院 院士 郝小江:请假去领证 郝小江 “11月19日,我正在云南省委党校培训,接到了学部工作局正式通知我当选为 中 科院 院士 的电话。我当时很高兴,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动力和压力。紧接着就向党校请假,来北京参会。”郝小江说。 ● 中国工程院 院士 郑纬民:这份认可不会太晚 郑纬民(来源:CCF) 今年年届73岁高龄的郑纬民,是本届两院新晋 院士 之中年龄第二大的(年龄对比不计外籍 院士 )当选者。 “这份认可是不是来得太晚了?”听到《中国科学报》记者这个不太友好的问题,郑纬民一乐,接着说道:“不觉得晚,我到现在还觉得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好。” 尽管年过古稀,郑纬民仍然忙碌在工作一线。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周末也喜欢在实验室度过,原因很简单:“就喜欢跟年轻人在一块,跟年轻人一起做些事。” ● 中 科院 院士 孙斌勇:4天前接到新“任务” 孙斌勇 42岁的中国 科学院 数学与系统 科学院 研究员孙斌勇是今年新当选 中 科院 院士 中最年轻的一位。 4天前的上午,他接到了来自中国 科学院 学部局工作人员的电话,邀请他参加“新当选中国 科学院 院士 座谈会”,还要代表新 院士 宣读《中国 科学院 当选 院士 承诺书》。 “(接到通知)肯定是高兴的,接下来还是会继续花更多时间、认真专心地做学问。”孙斌勇说。 过去十余年,孙斌勇一直致力于朗兰兹纲领中关于典型群表示论的重大问题研究。 他认为,研究数学,天赋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习惯与学习态度,“做数学研究要慢一点,细水长流,打好基础并一点一滴积累,最终‘大厦’才有可能建成”。 “近年来,我国的数学研究进步很快,逐步在与国际接轨,要鼓励科研人员们投入更多时间潜心学术研究,少一些其他杂事的干扰。”孙斌勇说。 第一时间告诉父母 ● 中国工程院 院士 刘少军:母亲叫我买糖给大家吃 刘少军 11月22日上午10点多,刘少军在办公室得到消息后,“第一个电话打给了90多岁的母亲,母亲很关心这个事。她知道后很开心,让我和妻子多买点好糖给大家吃。” 刘少军的父亲刘筠,致力于我国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人称“鱼痴” 院士 。刘少军的姐姐出生时,父亲正在做鲢鱼的人工繁殖研究,便给姐姐取名刘白鲢。 哥哥出生时父亲正在研究鲩鱼的人工繁殖,哥哥就叫刘鲩。刘少军出生时,在母亲“不能一家子都是鱼”的要求下,才得名“少军”。 ● 中 科院 院士 王赤:第一个电话打给父亲 王赤 “感恩、责任、珍惜。”11月22日,当王赤从 中 科院 院长 、 中 科院 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白春礼 手中接过 院士 证书时,他用这样六个字形容了自己的心情。 中国 科学院 国家空间中心主任王赤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自己特别想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两年之前,父亲得了重病,他一直在与病魔抗争,他的精神也鼓励着我不断前行。”他说,“座谈会之后,我第一个电话就会打给父亲。” 王赤不仅想感谢家人对自己没能陪伴他们的日日夜夜的理解,更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新的时期, 中 科院 扛起了发展中国空间科学的大旗。我们不能够忘记自己的初心,要肩负起建设航天强国、空间科学强国的责任担当,珍惜神圣而光荣的 院士 称号。” 当选 院士 后的第一件事 ● 中 科院 院士 朱永官:坐公交车回办公室开组会 朱永官 11月22日中午,刚领完 院士 证书的中国 科学院 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在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边坐上一辆公交车,回到他在中国 科学院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办公室。“下午我们组里还要开一次组会。”朱永官告诉《中国科学报》。 组会上,朱永官第一时间把当选 院士 的好消息和学生们分享。“他们兴奋地看了一下 院士 证书。”他说,“我也鼓励学生们要好好沉下来心来,推进我们的科研事业。” 多年来,朱永官带领团队在土壤微生物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比如,我们重点研究了在养殖场饲料添加的砷、抗生素等复合污染下土壤微生物如何响应、会对人带来什么危害。”他说。 朱永官强调,设定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最根本的依据,都是国家需求背后的科学难点,这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 未来,他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目标,聚焦土壤生物学相关科学问题。 当选院士后的第一件事 ● 郑纬民:马上要出差 郑纬民所处的领域——计算机体系结构,在之前好多年都不是热门,甚至有些冷门,直到近年来才慢慢被重视。而现在,他已满头白发。 “遗憾吗?” “我不遗憾呀,我觉得做研究,要么做国际上的前沿,要么跟我们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只要跟这两方面相关,什么时候做、做多久,总是好的。” 短短地采访之后,郑纬民还要出差,这对他来说还是常态。“我身子骨还行!”他告诉记者,自己没什么养生秘诀,就是“睡好觉、吃好饭就好了”,另外重要的就是“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 郝小江:指导尼日利亚博士生毕业答辩 “我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博士生准备答辩,我的学生来自非洲尼日利亚,我需要在论文、答辩PPT上给予他一些指导。”郝小江说。 未来,郝小江为自己制定了2个任务:第一是做好植物化学和植物学、生命科学、化学等其他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得到认识的同时,为植物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是承上启下,做好“接力棒”,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积累和科学精神传给更年轻的科研人员,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在更高程度上开展研究,让中国的植物化学研究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此时想起了谁? ● 刘少军:父亲永远是我的榜样 刘少军的名字中虽然不带鱼字,但这位不带鱼字的儿子接下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就一门“父子鱼 院士 ”的佳话。 “我的父亲去世了,但他永远是我的学习榜样,有人说‘中国人的餐桌因他多了一条鱼’,那我的工作就是让中国人吃好鱼,吃放心鱼。”刘少军说。 ● 骆清铭:受钱煦 院士 影响最大 中国 科学院 外籍 院士 钱煦曾与骆清铭有很多学术的交流,对他的影响很大。 近20年来,骆清铭积极投身到交叉学科的新型技术、理论框架的研究与创建我国正在筹划的“全脑介观神经连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骆清铭是主要的领军科学家之一。他在国际上首次绘制出单细胞分辨的小鼠全脑三维神经元联接图谱。 骆清铭表示:“我今年的科研计划是继续发展更好的‘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成像技术,为脑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技术手段。” ● 郝小江:周俊、孙汉董 院士 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植物化学是我国具有较大优势的传统学科,从学生时代开始,郝小江就深耕该领域。 “在我心中,我的老师周俊 院士 对我影响很大,他对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敏锐性判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孙汉董 院士 至今都在上班,他做研究的踏实、扎实精神,潜移默化地在影响我,他们的品质非常值得年轻人学习。”郝小江说。
个人分类: 人物|1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