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朱家花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水古城巡礼(5):朱家花园
xucq45 2018-4-7 06:34
今年元月5日(周五))和8日(周一),应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孙俊院长和李凡副院长的邀请,我在昆明医科大学学术交流中心进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辅导讲座和会后辅导,收到师生们的欢迎。 ( 昆明医科大学基金讲座纪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1094001.html )。 1 月6日(周六),李凡教授亲自开车带我到抚仙湖风景区 ( 抚仙湖风景区巡礼(1):孤山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097341 ) 转了一圈。 1月7日(周日), 孙俊院长亲驾爱车行程2百多公里,带我去他的故乡建水古城参观,并请当地李燕飞老师当向导,使我对这座古城有了进一步了解。2009年,我曾在去元阳梯田途中在建水县稍事休息 ( 路过建水县 元阳梯田之行(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517376.html )。 来到建水,先后参观了闻名遐迩的建水文庙、朝阳门和大板井,又去参观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位于云南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段,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 家宅 和 宗祠 。占地 2 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 5000 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 “ 纵四横三 ” 布局,为建水典型的 “ 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 ” 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建。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 42 个,房屋 214 间。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 “ 迷宫式 ” 建筑群。目前,已成为集住宿,观赏,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有品味、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景点。 2013 年 3 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摘自百度) 建水古城巡礼 (1)来到建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106775 (2) 建水文庙-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107255 (3)建水文庙-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107541 (4)朝阳楼和大板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107656 (5)朱家花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107788 (6)双龙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108065 (7)返程观奇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quickforward=1id=1108105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2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鲁迅祖屋•三味书屋•鲁迅故居
热度 4 Mech 2014-10-17 09:23
鲁迅家族在绍兴的居所旧迹是 3+x ,鲁迅故居、鲁迅祖屋和三味书屋,故居后面的百草园又扩展包括了朱家花园。 鲁迅祖屋与鲁迅本人没有多大关系,他出生之前已经卖掉了。房子比较好,四进的院子,有深长的横廊 ( 图 1) 、开阔的天井 ( 图 2) 和幽静的小院 ( 图 3) 。总体上,感觉房子很不错。据说过去是民俗博物馆,因此还有些旧家具等展出。这些展品与鲁迅祖屋没有任何关系。 三味书屋只是鲁迅蒙师寿镜吾故居中的一间,现在整个寿宅都开放。寿宅门前的小河颇有韵味,可惜乌篷船没有照全 ( 图 4) 。宅中石板小路感觉也不错 ( 图 5) 。三味书屋本身与鲁迅描写的基本相同,鲁迅的课桌放在角落里 ( 图 6) 。有意思的是,当时念私塾的学生,都是自己买好了桌椅带去。书屋后面的园子 ( 图 7) 确实很小。 鲁迅故居的房子比祖屋差多了,似乎是不完整的两进,确实可见家道中衰。入门处还开阔 ( 图 8) ,庭院就小多了 ( 图 9) ,有条通道还挺有气派 ( 图 10) 。 最让人失望的是百草园,基本没有草 ( 图 11) 。感觉特别缺乏设计,应该在游客众多的新情况下设法展现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全文附在后面 ) 的旧貌。鲁迅文中的泥墙根还在,保护很好,长满野草,所以也看不到了 ( 图 12) 。 当年故居连同百草园卖给朱家。现在连同朱家都并入故居。朱家花园还是不错。有假山 ( 图 13) 和池阁 ( 图 14,15) 等。但毕竟与鲁迅没有什么关系了。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图 8 图 9 图 10 图 11 图 12 图 13 图 14 图 15 附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和他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 人都到哪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 读书!”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九月十八日 。 此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十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九期。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5277 次阅读|7 个评论
朱家花园:一代锡矿主浮沉的见证
yuelugj 2009-6-9 11:29
朱家花园:一代锡矿主浮沉的见证 刘继顺 2007-11-17 2007年11月10日,我随《中国院士红河论坛》一行前往建水,参观了朱家花园。 虽说1997年就曾到过红河州,2003年至今不知路过建水多少回了,但都无暇见识朱家花园。 走近门庭,斜阳照在朱家花园的金字匾额上,门侧玉洁珠辉文贵重,水流山润地光华的抱柱楹联,虽已斑驳,但难掩逼人的儒雅与豪气。 进得正门,是三道并排的二门,中间那道通往小姐绣楼,两侧的通往内宅及后院。透过观景绣花楼前谨言慎行的匾额,那香闺寂寂,日高犹自凭朱栏,含颦不语恨春残之类的香奁故事,在帘栊低垂后面,不知发生过何等缠绵的故事! 导游告诉我们:朱家花园系清代建水人朱广福、朱成章父子营造的集家族祠堂、住宅和私家园林为一体的朱氏宅院。花园建造于公元1905年前后,至公元 1911年落成。整个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南朝北,分为家宅和祠堂两部分。宅构共有大小天井42个、房舍214 间,房舍环天井而列,互相贯通,合为一体。家宅占四分之三,呈纵三横三布置,计有院落9个,每个院落为一个基本单元,各单元之间相互联通,为建水典型 的三间六耳三间厅附后三耳.一大天井又四小天井式并列联排组合形式。宗祠占四分之一,由不同的三进院落组成。宗祠前花园有水池、水上戏台、亭阁等。水 池边石栏上有12幅浮雕画和石刻诗词书法。词堂正前为建筑华丽的三大开间花厅,左右两侧为小姐绣楼。花厅前为透空花墙隔开的花园,分东园与西园。花园占地 面积很大,广植花卉。西园有西山竹林,景致十分幽静秀雅;东园有东山稻田、林木花卉。宅祠后左侧一排沿街开设的13间吊角楼铺面与后面两院跑马转角 楼相通联,为帐房、物资供应铺面等,这里又构成一套独立的建筑物。   朱氏宅院整组建筑屋角起翘、陡脊飞檐,屋面反曲有举折呈流线型,雕梁画拣、雍容华贵。庭院、厅堂布置得当,空间景致层次丰富,形成迷宫式木构架建 筑群。进得院去,如入迷宫、房舍鳞次栉比,院落重叠层出,外雅内秀,一派庄严华贵的气势,不愧为为滇南大观园,堪称阿房迷楼! 前厅门楣上的匾额四水归堂,其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为保住朱家肥水,主人把阴沟的通道也设计成铜钱模样,寓意水虽留走,财源犹存,可谓思深忧远,匠心独运。由此可知,朱氏发家,理所当然。 朱家花园内有一个盆池,名为小鹅湖,坐落在三进院落的前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当年在江西铅山鹅湖寺讲学,后来演变发展成鹅湖书院。朱家先祖将盆 池取名为小鹅湖,乃希望后世子孙发扬光大朱姓先贤之遗风,薪尽火传。可朱家先祖居然在湖上修建了一个戏台,台口呈八字形,延伸于池上,以四根石柱 虚悬在水中,柱头雕以石狮石象,其上以横梁垮坊相连接,再以木柱和斗拱挑出屋檐,斗拱和插梁露头雕成龙、凤、象等形状,造型玲珑奇巧,雕琢精致。从建筑 学的角度来说,倒是奇思妙想,匠心独运,但将学馆与戏台拉在一起,不知是谁的主意?这也许是朱氏后人中鲜有在学术领域成大器者之注解吧! 凭古追溯,原来朱家花园成于个旧锡矿,荒于朱氏后人朝瑛的逆流附袁。   朱氏家族祖籍湖广麻阳县(今湖南省麻阳县),于明代迁居云南建水。约在道光年间(18211850)传至朱广福,移居马坊铺,购置田产、建盖房舍, 开设碾房酒坊,人丁渐旺,家产渐丰。同治十年(1871)以后,在个旧开厂办矿,采冶锡矿,并广设商号于省内各地。远及四川、两广、香港。光绪年间,除营 销日用百货、洋纱布匹外,大宗贩卖云土(鸦片),远销大锡,财富剧增,资产达数十万金,与之往来的商家数十个,广置田产达2000余亩。光绪初年,朱成章 (焕庭)、朱成藻(辅臣)兄弟及子侄朱朝琛(淮卿)、朱朝瑛(渭卿)、朱朝琼(淇卿)等两代人,在建水城内沙泥塘街购得王姓宅居地地30亩,延请能工巧 匠,大兴土木,建盖家宅宗祠,历时30余年告竣。一时雄峙滇南,声名远播。 孰料大院刚要峻工,法国人要独霸个旧锡矿的开采。利益受损的矿工及后台老板纷纷起来反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终于爆发了以周云祥为首的反清仇 洋矿工起义,朱朝瑛(1869-1929,举丁酉科乡试副榜)出钱购置军火,资助起义。起义失败后,朱家受牵连而遭到查抄追捕。朱朝瑛只得投靠时任吉 林、安徽巡抚的华宁人朱家宝,并到日本游学。 五年后(宣统年间)避过风头的朱朝瑛重返建水,受广东都督龙济光之托,捐募新兵三营,准备带往广东编用。其间朱家花园被驻军彭营长以禁止朱家眷属贩卖枪械为由,带兵闯入入室穿房,倒笼倾箱,天蓬地楼尽行掘毁。不久又被盗匪洗劫一次,被掠财物数值万元以上。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朱朝瑛与徐维新、佴致中等人共谋,联合驻南校场(今陈官屯)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响应起义。10月 31日,昆明重九起义成功的消息传来,驻建水南校场新军七十五标(团)中的同盟会员、教练官赵又新,在下级军官何海清、盛荣超等的支持下,于11月1 日晚率一、二营官兵首先发难,击毙保皇派军官,整队向临安城进发。朱朝瑛令人开城接应,兵不血刃占领临安府署和标本部。次日,召开临安各界人士会议,成立 南防军政府,推举朱朝瑛为都统,赵又新为副都统,进兵蒙自,并通电迤南各府,劝谕反正,临安起义遂告成功。云南省军政府委朱朝瑛任临元镇总兵,并授中将 衔。 朱家花园因而名为中将第。 1912年初,蔡锷巡视滇南,蒞临临安后特意召见朱氏族人,并当众为朱朝瑛题写对联一幅:做事须凭肝胆,为人莫负须眉。后朱朝瑛将其制作成楹联,张悬于花厅之间,与子侄辈共勉。 此后,朱退居林下,致力经营锡矿。民国2年(1913)。朱瑛理被选为中华民国国会众议院议员,他托病不就,唯潜心倡办个碧石铁路,并任公司协理职。继后,离云南去广东,到广东总督龙济光(原稿吾卡土舍代办)手下任职。   1915年(民国4年)12月,袁世凯自称洪宪皇帝,蔡锷、唐继尧在云南首先发动护国起义,出兵四川、广西讨袁。朱朝瑛却逆流附袁,由此种下了毁 灭的种子。袁世凯任命广东军阀龙济光之兄龙观光为云南查办使,率领粤军一部,企图借道广西进攻滇南,得逞后进兵昆明,以夹击护国义军。朱朝瑛被任命为 第三军司令,带领1700余名士兵逃至广西百色以西黄南田,被护国军纵队长杨杰率军击败。龙观光之兵马一部分被护国军在文南一带歼灭,其余被桂军包围缴 械。与此同时,朱朝瑛之子朱映桂亦潜回建水,联络纳楼土司普钧堂和莫朴、白万的土匪武装进攻临安城,亦被护国军打败。事败后,朱朝换家产被抄,其子映松战 死,朱映桂被捕毙命。直到1922年(民国11年)唐继尧始发还家产。   段祺瑞执政期间,聘朱朝瑛为陆军部参议。他自感履冰之危,托词去职,后就任云南督军唐继尧所部第五军参谋长。1927年(民国16年)龙云执掌滇政, 朱朝瑛任个(旧)蒙(自)守备司令官。民国17年(1928),滇南匪魁李绍宗、孔庆贵焚掠个旧。双方火拼七昼夜,死数百人,烧毁店铺上千间,酿成惨祸。 朱朝瑛被控通匪,省府指令解送朱朝瑛和朱映椿至昆囚禁。后来朱朝瑛因病被家人保释出狱就医,忧忿而死,时年60岁。朱映椿被处决。 至此,朱家人财散尽,家道衰落,花园荒芜。只因解放后,朱家花园收为公产,曾用作县农业展览馆、解放军第十速成中学校舍,以后为解放军140医院、76医院病房。因此,朱家花园才得以保留至今。   看着进门时的扁额循规蹈矩,出门时的谨言慎行,想着朱朝瑛的所作所为,真要言行一致,何其难矣! 怨谁,怨朱朝瑛,似乎没有道理。他资助周云祥,领导临安起义,何错之有?至于拥袁,在于形势判断有误,设若袁世凯成功,那朱朝瑛不是英雄又是什么?! 要怨,那就只能怨个旧锡矿。个旧锡矿令朱家富甲一方,令朱家大红大紫,令朱家树大招风,令朱家利令智昏。    试看天下,暴富之后,有几人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又有几人尚能谦卑处事?还有几人不思觅相封侯?
个人分类: 地学人生|6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