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兴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沁园春·冬游十三陵
热度 1 zhigangwu 2015-12-12 01:48
沁园春 ·冬游十三陵 冬至燕郊,野旷天低,松柏沍霜。 看时光苍老,蹒跚神路,岁云萧瑟,抚掩碑坊。 石兽鸣风,石人衣雪,枯骨冢中犹帝王。 悬螭首,望 残垣空殿 ,旧梦茫茫。 追昔永乐煌煌,宝船举帆无垠海疆。 念仁宣弘治,人亡政废,世宗万历,始振终荒。 帝宇飘摇,内忧外患,日落煤山漫血光。 长陵暮,叹轮回今古,何处殿堂? 2014年岁末,自徐州经北京返美,与友人同游京郊明十三陵。 2015.12.11
个人分类: 古典诗词|28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不可思议的童谣预言
热度 1 SciApple2014 2014-7-6 10:53
童谣在现代指儿歌,而在明代以前,所有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预言或揭示某些朝代的兴亡更迭、历史人物的成败祸福,以及社会战乱、自然灾变的前兆或验证等。大体呈现出乱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神秘莫测的因素,因为诸多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尤其是偶然性、巧合性而又频发性的事件往往令人无从解释,童谣和谶语便会应运而生,以至主导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历史的发展轨迹。 一、“弧箕服,实亡周国”   《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周末年的一天,周宣王在都城镐京大街上听到有一群儿童喊:弧箕服,实亡周国。宣王大惊,以为卖“弧箕服”(乘箭的袋子)的人要造反,命令把卖“弧箕服”的统统抓起来杀掉。他哪里知道,这里讲的弧箕服其实另有所指。   当时有一对正在卖弧箕服的老年夫妇为逃避追捕而跑到城外,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觉得可怜,就收养了下来。这对夫妇逃到了褒部落,这个女婴就由褒族人养大。她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烽火戏诸侯”的褒姒。长大后的褒姒美貌非凡,后来褒族首领为了营救被周幽王关压的褒族大臣,便施用美人计,将褒姒送给幽王。   周幽王就是当年宣王的儿子,西周最后一个皇帝。此人荒淫无道,得了褒姒,更是欣喜若狂。而这褒姒却偏偏是个冰美人,从来不笑,令幽王颇为烦恼。当时都城外骊山的烽火台上是专门用来在西戎进攻时点火报信,令各路诸侯前来救驾的。轻易不可点火。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竟然下令点燃烽火,调戏了诸侯,褒姒见此闹剧,终于开颜一笑。   后来西戎真的前来进犯时,面对升起的烽火,各路诸侯以为幽王又在搞什么花招,便未作反应。周幽王被迫出逃,后来在骊山被西戎杀死,西周灭亡。“弧箕服,实亡周国。”的预言就这样应验了。这恐怕是幽王的父亲宣王万万想不到的。 二、“萍实”、“商羊鼓舞”   据《家语》记载,有一次楚昭王乘船渡江,看到江中有一个大如斗的红红的圆东西撞到船上。船上的下属将这东西捞起给楚王,楚王感到十分奇怪。问左右大臣,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于是楚王派人去鲁国问孔子。孔子说那是“萍实”,抛开可以吃,是好东西,是只有霸主才有缘得到啊。于是楚王照办,果然如此。鲁国大夫听到这个消息就问孔子,“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孔子回答说,“我过去到郑国时,在陈之野的地方听到过一首童谣:‘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这次果然应验了。”   另外《家语》还记载说,有一次齐国有一只独角鸟,飞到朝堂前展翅而跳。齐侯感到奇怪,便派使者到鲁国问孔子。孔子说,“这鸟叫商羊,是代表‘水祥’的。以前曾经有儿童单脚着地,(模仿鸟的样子)一边跳一边耸动两肩,还唱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现在这鸟出现在齐国,应当告诉百姓修堤造渠,以防水灾。”后来果然天降大雨,邻国都发大水,唯独齐国有准备而避过了。 三、“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做梦都希望江山永保,自家天下可延至千世万世。而偏偏一块偶然发现的石碑上刻的一则谶语令他寝食难安,就是“亡秦者,胡也”。   当时北方的匈奴还很强大,中原称之为胡。秦始皇便将匈奴人视为亡秦之患,于是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以绝后患。蒙恬北逐匈奴,收复了大片失地,修筑了万里长城,以防胡人南侵。浩大的工程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民间怨声载道,孟姜女哭长城以悼夫的故事也算是当时的写照。加上秦始皇严令苛政,焚书坑儒,穷兵牍武,终于在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当政时,反秦起义四起。秦朝便灭亡了。   秦始皇以为“亡秦者,胡也”的“胡”是胡人,而不料恰恰是他的儿子胡亥。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预言就这样成真了。(参照《史记秦始皇本纪》) 四、“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   汉元帝时,有童谣曰:“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到汉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北宫中的井泉稍微有上涨,后来井水溢出来向南流去。井水,阴也;灶烟,阳也;玉堂、金门,至尊之居,象阴盛而灭阳,窃有宫室之应也。王莽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至汉成帝封侯,为三公辅政,因以篡位。 五、“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汉成帝时有童谣:“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汉嘉鸿三年,汉成帝微服出巡,常与富平侯张放一起,自称富平侯家人。他在阳河公主家作乐,见到能作“掌上舞”的舞者赵飞燕,便召她入宫,宠爱有加,故曰“燕燕尾涎涎”,美好貌也。“张公子”,说的是富平侯。“木门仓琅根”,是指宫门铜锾,将来会尊贵的。后来,赵飞燕被立为皇后。其妹赵昭仪害死后宫皇子,后自杀,所谓“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六、“千里草,何青青。”   据《后汉书》记载,汉献帝元年初,长安有童谣说,“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乍一听难解其意。“千里草”实为“董”,“十日卜”为“卓”,这首童谣是讲董卓的。而无论是“千里草”还是“十日卜”都是自下而上解字,而不同于通常的自上而下解的,暗示董卓将自下摩上,以臣陵君。“青青”指爆发,暗指董卓暴盛当权,却又迅速败亡,落得“不得生”的结局。董卓因为飞扬跋扈引起诸侯讨伐,最后被他的养子吕布所杀。 七、“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   汉献帝建安初年荆州有童谣:“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这是说汉代从中兴以来,仅荆州能保全,等到刘表任荆州牧以后,百姓还能生活丰足快乐,但到建安九年便要开始衰落了。所谓开始衰落,是指刘表的妻子死去,各位将领也都零落衰亡。所谓十三年没有什么遗留,是指刘表又要死了,因而荆州就要衰败了。   当时华容县有个女子,忽然啼哭道:“将有大丧。”因言语过差,县令以为妖言惑众,遂将其逮捕下狱。月余,女子忽于狱中哭道:“刘荆州今日死。”华容离荆州数百里,县里随即派人骑马去验视,而刘表果然死了。县令于是放了她。她续又歌吟道:“不意李立为贵人。”过后不久,曹操平定荆州,以涿郡李立,字建贤,为荆州刺史。 八、“三公归于司马”   东吴国力不强,吴王对部下不信任,把屯边守将的妻子儿女当作人质安置在后方,称为:“保质童子。”每天都有十几个保质童子因为身份类似而在一起玩耍。   孙休永安三年二月,一天,一个四尺多高,大约六七岁的男孩,穿着青衣忽然来和这群小孩作游戏。小孩们不认识他,都问他:“你是谁家的儿子,今日忽然来了?”他答道:“见你们玩的高兴,所以我也来玩了!”大家端详他,发现其两眼发出外射的光芒。   小孩们畏惧而再次问他。他答道:“你们怕我吗?我不是人,是荧惑星,我有话要告诉你们:三公归于司马。”小孩们大惊,有的跑去告诉大人,大人开始跑来看出了什么事。男孩说:“我走了!”耸身跳跃,飞入空中。众人抬头看他,见他好像拽着一疋布匹似的上了天。跑过来的大人还看得见他。见他飘飘渐高,不一会就消失了。   当时吴国法令很严,众人不敢把这件事说出来。四年后蜀国灭亡,六年后魏国被司马氏废掉,二十一年后吴国被司马氏的晋朝统一了,三国都归于司马氏的晋朝了。 九、“黄獐歌”   武则天如意年间以来,民间开始流传唱一首“黄獐歌”,歌词是“黄獐黄獐草里藏,弯弓射你伤”。不久契丹族反叛,杀了都督赵翙,营房和都督府都被契丹人占领。朝廷命令总管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王孝杰四人,前后带领一百多万兵马前去征讨,全都被契丹人给打败了。他们带领军队败退到黄獐谷,被契丹人彻底消灭,没有逃脱一支人马。“黄獐之歌”得到了验证。 十、“杨柳谣”   唐中宗永淳年以后,天下皆唱:“杨柳杨柳漫头驼”。后来徐敬业出事,先是他出任柳州司马,接着他伪造皇帝的文书,自己任命自己为杨州司马,把长史陈敬之杀了,占据江淮一带造反。朝廷派李孝逸去讨伐,砍下了徐敬业的脑袋,用马驮到洛阳。这件事正是对“杨柳杨柳漫头驼”的验证。 十一、“可怜安乐寺,了了树头县。”   唐中宗景龙年间,安乐公主在洛州道光坊修建安乐寺,花费白银几百万两。当时流传的童谣说:“可怜安乐寺,了了树头县。”后来唐玄宗诛杀韦后一党,同时将安乐公主杀了,并将头悬挂在高竿上,将她贬为“悖逆庶人”。 十二、“八月无霜塞草青”   唐朝僖宗年间,长安流传一首童谣:八月无霜塞草青,将军骑马出空城。汉家天子西巡狩,犹向江东更索兵。当时正值黄巢作乱,唐僖宗整日闷闷不乐。听到这首童谣,虽不太明白意思,却知道不太吉利。第二年(僖宗七年),黄巢军渡长江,跨淮河,占领洛阳。而后西进潼关,并占领了这座长安门户。消息传到长安,当朝宰相服毒自杀,僖宗皇帝向西南逃往成都。   据史书解释,“八月无霜塞草青”,是说草还未黄,暗示还未遇到黄巢,稍晚一些时间,就会遭霜变黄,那时将遇到黄巢。“将军骑马出空城”暗劝僖宗应快速逃出京城长安。“汉家天子西巡狩犹向江东更索兵”,正是预言僖宗逃往四川后,派使者到江东调兵救驾。 十三、“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孙建文帝即位,并着手削藩以巩固自己的势力。在铲除了几个势力较小的藩王后,将矛头指向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朱棣虽负抵御蒙古之重任,是举足轻重的藩王,但是这一次,却即使装疯都不能幸免被削藩之运。最后燕王朱棣起兵打败建文帝,攻占南京,作了皇帝。   当时建文帝削藩期间,曾有一疯道士在街头唱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事后人们终于知道“莫逐燕”,是指不要逼迫燕王,否则燕王必将高飞,最后作皇帝。这也就是“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的意思。 引自: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AyOTUwMA==mid=200284211idx=3sn=1d0a2d5bfd65e9e0505a644057aed8e6key=47e44c9144a8c833d4c8675d918c90d9896fa232398a8faaa62cb06b7af832933ff37e88821ea833b66c44d5bec58ba9ascene=7uin=MjIzMjQ5ODM0Mw%3D%3Dpass_ticket=16xNtKzdhVT%2F2exdvis0y6STgd4A3GjOEpKgGAfG7oeXCW2rGDRuFh35vfQ24A2X
2002 次阅读|3 个评论
夏殷西周的事迹(下)——读史偶记(7)
热度 9 cswen 2013-5-2 10:44
夏殷西周的事迹(下) ——读史偶记( 7 ) 温景嵩 ( 2013 年 4 月 30 日 — 5 月 2 日 写于南开园)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第二十二章里讲的最后一个王朝——西周王朝的兴亡事迹。 武王灭殷后就建立了他自己的新王朝——西周。其时大约是公元前 1050 年,终止时间则是公元前 771 年。(它的终止时间大家比较一致,但是它的开始时间则各种不同的讲法比较多。我们取 1050 年,这样它的存活周期就正好和我们前面第一篇《探索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一文中讲的,西周王朝寿命为 271 年一致。)照夏朝和殷商的老规矩办事,周武王他仍然在西周王朝实行了家天下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说现在要由他武王的家族来坐天下了——而且他的家族一坐就坐了将近三百年。按照钱穆先生在其《国史大纲》第三章“封建帝国之创兴(西周兴亡)”,第一节“西周帝系及年历”所给出的它的帝系表,指出这个王朝共有十二位帝王如下: (一)武王,(二)成王(周公摄政,东征诛武庚),(三)康王(西周全盛期),(四)昭王(南征没于汉,西周中衰),(五)穆王(征犬戎,远游,周室复振),(六)共王,(七)懿王(戎狄交侵,周又衰),(八)孝王,(九)夷王,(十)厉王(出奔彘,山西霍县;共和行政),(十一)宣王(周室中兴),(十二)幽王(死于犬戎之难,周室东迁)。 西周王朝十二位帝王他们在第二个政治制度——分封制问题上,却没有按夏朝和殷商的老规矩办事,他们却有他们自己的新发明。在钱穆先生的书中第一篇,第三章,第二节“周初之封建”里,钱先生开宗明义地就提出了以下的论断,他说:“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兴。”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并且很使人困扰的问题,因此就很值得我们在这里做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就是西周的封建政体为什么叫“创兴”?它和它以前的夏朝及殷商的分封制究竟有何不同?两者都有个“封”字,那当然是帝王们在封赏了,怎么钱穆先生还要说西周的封建政权是“创兴”呢?人家夏朝和殷商早就有了嘛。 其次,钱穆先生这里的“封建”二字,又和我们在解放后学习的社会发展史,那里面讲的“封建社会”之“封建”二字又有何不同?乍一看来,两者都有“封建”二字,意思应当就是相同的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似乎是:“封建社会”讲的是一种社会的经济结构,“封建政权”当然就讲的是这种社会里的政权吧? 然而深入地研究又使我糊涂起来。钱穆先生生于 1895 的晚清时代,然后他自学成才,成就斐然,曾执教于国内许多著名大学。但是他的政治态度却与我们截然相反。 1949 年新中国诞生时,他移居到香港。 1967 年大陆文革肆虐之时,他又受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蒋介石之亲自邀请而进一步移居到台北,在那里他享受到很高的礼遇, 1990 年他才以 95 岁之高龄逝世于台北。因此在他的书中他所讲的“封建”二字,不可能和我们在解放后学习的社会发展史里的“封建社会”中之“封建”二字意义相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最后讲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大事,讲到了当时的社会思潮。他把当时的社会思潮分成为两大类。一类是他所推崇的三民主义,他认为这符合我国实情,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因而在他的书中钱先生对这主义推崇备至。第二类思潮是他所认为的激进思潮。诸如文化革命,打倒孔家店的之类,又如社会革命主张动员工农大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之类。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以上这些思潮皆不以为然,认为这些思潮都过于激进,应该予以纠正遏制,绝不可听之任之使其发展下去。从钱先生书里的这些议论,就使我产生以下两点感想: 第一, 能够在 2011 年由著名的大陆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重印此书,一字未改。可见以习近平,李克强为首的新的党中央,和那时以胡锦涛和温家宝为首的党中央,确实是在认真地贯彻执行学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对此我坚决拥护;并且我认为在双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学术界必然会有一个繁荣兴旺的光明前景,对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第二, 我就越发地认为钱穆先生书中讲的“封建”二字,和我们解放后学到的社会发展史中“封建社会”里的“封建”二字,含义不可能相同。我的理解,社会发展史中“封建社会”的“封建”二字,指的是在农业社会里,该社会的土地为地主阶级所有,而地主阶级就能据此来剥削和压迫广大的农民大众。那么钱穆先生在他的书里讲到“封建政体”是西周王朝的一个创兴,钱先生的“封建”二字含义又是什么呢?经在网上查找,终于找到了网友李峰的解释。据李峰说,“封建”一词原来是我们自己老祖宗的创造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思想家们就提出了这一“封建”的名词。他们说:在西周王朝的早期,有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语见《左传》)。 啊!原来如此。看来这就是“封建”一词的本来意义。它是周王室为保卫自己,而分封王室贵族,功勋大臣们到外地去做藩属,从而能达到屏障中央,保卫中央的目的。原来这才是“封建”一词的本来意义。这就和我们前面讲的社会发展史中“封建社会”里的“封建 ’ 一语,毫无关系了。而钱穆书中讲到的西周王朝的封建政体,是西周王朝的一个重要的创举,当然就应该是这一道理了。 按照这一理解,我们现在就来重新看一下钱穆书中具体介绍的,西周王朝封建政体的建立过程。钱先生说这一过程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得已而为之。原因是武王灭纣后,并没有能彻底消灭殷人的势力。因此他就不得不封纣之子禄父(即武庚)于殷地。当然这不能使周王室放心。于是武王又加封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处在武庚的近旁,以监督武庚。这三叔都是武王的亲兄弟,所以这才能使周王室安心,去当西周王朝的中央帝王了。武王还有一个兄弟就是著名的周公旦,他非常贤能,武王不外放他出去,目的是要周公旦留在中央辅佐武王来治理国家。其他武王还分封了周王室的贵族们于鲁国,燕国,齐国等地。这些属国都在成周之南,作为周王室的南方屏障,来拱卫中央政权了。 然而武王克殷不久,两年后他就去世。此时纣王之后武庚就乘机作乱,三监不但没能履行监督之责,反而起来和武庚一起共同为乱。当时整个东方旧殷商的势力也纷纷乱起。周公旦乃亲自东征平乱,平乱成功,杀管叔,于是才平定了诸藩乱事,周公旦乃重新分封藩属。在周公旦的分封下,计有:鲁国,齐国,卫国,宋国,晋国,蔡国,东都等。这就是西周王朝建立封建政体的第二阶段,从此各属国就服从中央西周王室了。 从以上钱穆书中介绍的西周王朝的封建政体建立过程看,也就可以理解,西周王朝的封建政体,和他以前的夏朝以及殷商的分封制的不同之处。前者是征服了各地的首领之后,再加封自己的亲属和大臣们于各地,以拱卫中央政权。后者则是对原来的各地的首领们保持不变,只不过在名义上由中央再加封了一下封号而已。所以夏商的分封制和西周的封建政体还存在着重大区别,不可混淆。以上这些是我自己关于夏朝殷商分封制,和西周的封建政体之不同点的理解。关于夏商的分封制,与西周的封建政体之区别的问题,我并没有在网上查到任何解释。所以我自己这个理解是否合理,是否正确,还望朋友们批评指出,不吝赐教,谢谢。 现在讲西周王朝的灭亡。 公元前 782 年,周宣王去世,子周幽王继位。此人就是西周的亡国之君。虽然他和夏桀,商纣不一样,他并非一位暴君,他只是位昏君而已,然而昏君照样可以亡国。他上台以后,任用小人,朝政黑暗。特别是他还宠爱他的妃子褒姒。为博得褒姒一笑,他竟然把军国大事当作儿戏。在和平时期他竟命人点燃了烽火台,外地诸侯见到烽火台的报警信号后,大家都以为是有外敌来犯京城镐京(今陕西西安),于是纷纷起兵来勤王。不料当大家来到京城后,不但没有见到外敌,反而见到的是幽王和褒姒在那里饮酒作乐。问明原委后,大家才明白是上了幽王的当,受了幽王的骗。原来这是一场儿戏,弄得大家非常尴尬,只好悻悻然各自又带兵回去了。 果然,当褒姒见到诸侯们各带大军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回,像群傻瓜一样被幽王戏弄得团团转,空忙一场,便哈哈大笑起来。只是这样一来,幽王在诸侯面前便彻底失去了信用,他却没有自知之明。更进一步,他还想废掉他原来的王后申后,并废掉申后之子——太子宜臼。以立褒姒为后,并立褒姒之子为新的太子。为这一形势所逼,申后之子宜臼就逃亡到他的外祖父申侯那里求救。申侯大怒,于是联合了犬戎起兵攻打京城镐京。这时,幽王连忙又命人点燃起烽火台来向各地诸侯求救。然而各地诸侯理所当然地以为是幽王又在戏弄大家,因此大家都按兵不动。犬戎和申侯于是攻陷了镐京,幽王被杀。申侯就重新立自己的外孙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平王见镐京已被犬戎抢劫烧杀,弄得残破不堪。于是迁都于东面的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为东周,西周王朝至此就灭亡了。 书到此处,不免令我想起了从前在剑桥时一位剑桥朋友告诉我的,他们那里的一位名人讲过的一句话: “ All power corrupts.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 上面这句话可试译如下: “所有的权力都会腐蚀人;绝对的权力就绝对地腐蚀人!” 这话讲得真好,确是至理名言!看来这就是我国历代王朝的存活周期不可能延长到万世去的根本原因。 在皇室贵族专制的政治制度下,皇室贵族们当然就拥有绝对的权力,这自然对皇室贵族们有极大的好处,所谓“有了权,就有了一切。” 然而这也就为他们将来的灭亡,播下了不祥的种子。早晚会有一天,该皇族中的某一位,会被这绝对的权力,腐蚀成一位亡国之君:不是暴君,就是昏君,如此而已。这就促使该王朝走向不可避免的灭亡结局。我国历代王朝的存活周期,就不可能无限期地延长下去。看来,这确实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如同钢铁一般的,我国特有的历史规律了。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66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大明帝国的不世武功:点评明朝战史上的七大胜仗
dnastar 2010-2-10 04:41
主题:大明帝国的不世武功:点评明朝战史上的七大胜仗 http://club.cul.sohu.com/r-wangzhai-1970501-0-2-900.html 1,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开平之战,一举拔掉元上都,元顺帝仓皇逃窜,一年后病逝,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之后的几十年,虽然蒙古人偶有胜仗,但基本都是被明军追亡逐北。 点评:虽说徐达攻克元大都标志着元朝的灭亡,但是在蒙古人败退大草原以后,真正导致明蒙双方攻守易形的则是开平之战,开平是元朝的上都,也是蒙古草原重要的战略要地,夺取了开平,也就意味着卡住了蒙古草原的咽喉,与游牧民族作战,一是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二是要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三则是要抢占到关键的战略要地,汉武帝反击匈奴,第一枪就是在河套平原打响,因此才有了后来匈奴的仓皇西逃,唐朝反击突厥,首战也是先取定襄,才有了重创突厥的奇功,而宋之败亡也在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宋军痛失战略要冲地,百年来一直处于强敌的压迫之下。开平战役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虽然此战的战果算不上丰硕,但是战略意义重大,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作为继续进逼蒙古帝国的基地,之后徐达蓝玉等人的一连串胜仗,也正是此战打下的基础。遗憾的是,自宣德开始,处于削弱藩镇势力的目的以及文官统治集团的短视,开平卫最终被废弛,松散的蒙古部落联盟得以继续骚扰长城沿线,以至于酿成了土木的惨案和明朝皇帝被俘虏的耻辱,前人攒钱,后人败光,不知当年病势于柳河川的常遇春将军若泉下有知,当做何感想呢。 2,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捷,灭敌数万,俘虏七万多人,北元政权的统治机构被一窝端俘虏到南京来,此战宣告了北元政权的最后灭亡,从此蒙古高原已不再有如成吉思汗时代统一的政权,之后的二百年里,虽然瓦刺和鞑靼在蒙古草原轮流坐庄,却早已不具备抗衡中原的实力,或依附于明朝,或偶尔骚扰,却终难再锨起大风浪。 点评:今天某些蒙古国史家对于北元历史津津乐道,企图寻找蒙古国合法化的证据,遗憾的是,蓝玉将军的大捷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北元在捕鱼儿海大捷后就已不复存在,如果说之前的明朝灭元以及攻克上都之战,都没有真正消灭蒙古的皇族的话,捕鱼儿海大捷却宣告了元朝帝国的最终灭亡。这些作为元朝正统的皇族们一股脑的被押解到了南京,北元的运作体系基本被摧毁。如果说在这之前,蒙古贵族心中或许还有所谓反明复元的希望,那么捕鱼儿海战役后,希望就彻彻底底地破灭了。从此,逐鹿中原只能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美梦。此战的意义在于蒙古草原被分崩离析成了若干松散的部落,时合时分,相互征战不休却难以对中原政权造成致命的军事威胁。而几大蒙古部落也先后向明朝称臣并接受了册封,无论是从现代的国家观念看还是从封建时代的国家关系来看,从这一仗开始,所谓的北元与明朝的对峙已经不复存在,蒙古部落与明朝的关系,渐渐的由国与国的关系变成了地方诸侯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瓦刺的也先也好,还是鞑靼的俺答也好,他们与明朝边镇战争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册封的爵禄,金庸老先生在《鹿鼎记》中尊清贬明,大谈满清给中国带来了多少领土云云,对比史实,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优秀的小说家未必是优秀的历史学家,明朝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这样强势的军事势头却不能保持持久,明朝前期,面对统一的北元政权,明军铁骑追王逐北,打了一连串的胜仗,却为什么不能守住固有的胜利果实,在蒙古已被打成若干松散部落,力量严重削弱的情形下,却没有进一步向蒙古高原渗透势力,却是因噎废食,实行退守自保的战略,明朝之败亡,战略上的短视难辞其咎。 3,永乐八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在斡难河战役中大破鞑靼军主力,蒙古各部纷纷向明朝称臣,此战进一步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实力,并瓦解了蒙古部落的内部。战后明朝以势力均衡的原则对蒙古的几个主要部落进行册封,明朝在北方的武功达到了极盛时期 点评:从战略上说,明成祖的指挥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稳进。明军充分发挥了立国50年的建设成果,不仅打出了军威,更打出了明军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惊人的战争相持能力。明军用步步为营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而火器与骑兵相结合的打法不仅成为了蒙古骑兵的噩梦,也对后来明军的战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明军的进攻精神发挥的最为淋漓尽致的一战,而这也正是永乐皇帝苦心经营的结果。电视剧《亮剑》里有句话说的好:一个统帅的气质也决定着一支军队的气质,一个统帅的灵魂也将成为一支军队的军魂。明军这个时期的表现正是这句话生动的写照,马上皇帝永乐的进攻精神也渗透到他每个士兵的血液中,这是一支在当时世界堪称最强的军队,贴木儿东侵明朝路上病故,与其说是明朝的幸运,不如说是他自己的幸运,与这样的一支军队交手,赫赫威名的帖木儿大帝恐怕一生的英明都要付之东流水了。遗憾的是,明军的进攻精神仅仅是在洪武和永乐两朝昙花一现,后世皇帝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大大限制了明军进攻战术的改良,也扼杀了明军的进攻精神。宋朝进攻乏力是因为骑兵缺乏,但是明朝并不缺马,产马的甘肃和陕西西部地区都在明朝手中,内蒙地区的蒙古部落也多是臣服明朝的,明朝缺少的就是有头脑的战略家和有进取精神的统治者。而永乐皇帝却犯了欲速则不达的毛病,整个永乐朝,频繁的北伐虽然收获不小,但是也虚耗了国力,并也使后继者因噎废食。而北部防御体系建设上的短视,导致北方关外卫所日益被孤立,明成祖虽然堪称是明朝大有为的君主,但是在战略建设上却远逊色于他的老爹朱元璋,五次北征带来的边境安宁不过十数年,卫所建设上的严重错误,却贻害了后世几代。 4,明正统14年,瓦刺大军在土木堡将明军打得全军覆没,并俘虏明英宗,名将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大破也先大军,迫使其交还英宗。蒙古军的兵败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先在内讧中被杀,分散的蒙古部落又重新接受了明朝的册封。 点评:十五世纪中叶是世界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段日子,从1449年到1453年,东西方两大文明古国---中国与罗马。他们的首都相继遭到蛮族的围困,不同的是:明朝以其充足的国力和出色的指挥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而东罗马则在弹尽粮绝后国破家亡,被土耳其人亡国灭种。土耳其在东罗马的土地上把奥斯曼帝国推向了极盛,蒙古人则在北京城下遭受到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事实上,土耳其灭亡东罗马是顺理成章,而蒙古军兵败北京也是实力使然。在封建时代,如明朝这样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帝国,只要内政统一经济稳定,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灭亡掉的。宋朝积弱如此,但鼎盛时期的辽国也同样不能灭之,宋朝和明朝最终的亡国,其实是亡于腐败和国内严重尖锐的阶级矛盾,而此时的明朝尚未到这一步。虽然此时的明朝正走向腐败,而朱元璋时期建立的卫所制度已经出现的腐化的情况,但是明军的实力尤存,土木之败确有士兵战斗力下降的缘故,但更重要的还是荒唐的指挥。在明朝朝中,也存在着一批实干派的大臣,英宗被俘虏后,满朝哭哭啼啼,还好有于谦为首的一批明白人坚信明朝必胜。而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在土木堡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后,明朝又在短短的时间里组织了22万精兵,这种惊人的战争动员能力以及物质基础,都是蒙古人所无法相比的。于谦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军人,反而是一个文官,而此战也并非是考验他的战场拼杀能力,而是战略部署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对于此时的明朝来说,只要可以做到君臣一心,三军用命,此战的胜算就已超过八成,于谦很好的协调了各方面的矛盾,圆满的完成了这一切。这一战明朝打败了蒙古人,但是攻守双方却调了个,从此以后,明军更是龟缩于长城堡垒之中,很少再有大兵团出塞作战的战例。而实力遭到严重削弱的蒙古人,也没有再对明朝形成致命的威胁,至多只是骚扰明朝边境而已。但是之后于谦对于明朝军队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还是使明军在一段时期里恢复了强悍的战斗力。从北京保卫战胜利到蒙古放还英宗的这几年间,蒙古人屡次对明朝边境发动进攻,但是经于谦整顿后的明军均将其击败,最终换取了英宗归国和蒙古内讧的结局。遗憾的是于谦在夺门之变后被英宗杀害,从于谦到袁崇焕,自毁长城的悲剧不止一次发生在明朝君主身上,让人扼腕叹息。 5,公元1517年,明朝水师在广东屯门和西草湾接连重创葡萄牙水军,葡萄牙军队损失惨重,之后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转而以欺诈手段骗取了澳门。此战对明军的影响在于,明朝的战船和火炮都在此战后吸取欧洲的技术得到了改良和革新。 点评:单从军事角度上说,两场战役只能算是小规模的水战,不说和大型海战比,就是和明朝同时期的抗倭战争比也是小很多的,但是这毕竟是明朝水师与欧洲水师的第一次交手,长期生活在海禁与封闭里的中国人也第一次认识了来自遥远西方的陌生对手。葡萄牙人原本要采取征服政策来对待明朝,却遭到了惨重的打击,之后陆续西来的荷兰等国也同样尝到了类似的滋味。明朝获得了欧洲的战船和火炮,并使自身的造船与火器技术得到提升,但是对于外面的世界,我们依然是一无所知。明朝可以为小小的屯门与葡萄牙人大打出手,却愿意为两万两的税金放任其盘踞澳门,100年后,明朝同样为了靠近大陆的澎湖而将荷兰舰队重创,却对其占领台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不能不说是明朝长期锁国政策的悲剧:但求大陆无事,化外之土不足取也。而对于中国科技发展史来说,这场战争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件,明朝的东南沿海与欧洲殖民者进行的一系列小规模战斗,使大航海时代初期的欧洲人意识到征服中国只是愚蠢的想法,与中国搞好关系谋求经济利益才是正途。于是才有了明朝中后期西方科技的陆续传入,并使中国古代科技达到了又一个飞速发展的高峰期,也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里的明朝人开始放眼看世界,明朝时期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批传教士,都惊叹于中国知识阶层对于西方科学的渴求精神,如徐光启等有识之士更开始尝试引进西方科技改良中国的天文,历法乃至农业生产,虽然起步稍晚,明朝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着向知识时代的迈进。遗憾的是,随着满清的入关,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被彻底的封锁,之后就是百年的屈辱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朝宋应星的科技文献巨著《天工开物》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了西方,并对西方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力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推动了科技革命的早日到来。 6,明朝中后期,倭寇横行,名将戚继光等致力于平倭战争,奋战数十年后终于平定倭寇。 点评:抗倭战争的胜利其实没有多少可炫耀的,几十万明朝大军,却奈何不得区区倭寇,这是骄傲还是耻辱?明朝的卫所制度在这一时期已经彻底腐朽,幸好还有如戚继光等一批名将,用私家军和募兵制的方式为明朝重新锤炼出一批精锐之师。而在之后的张居正时代,以戚继光为代表的一批抗倭将领也成为明朝军事改革的先行者。黄仁宇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把戚继光称为孤独的将领,此话并不为过,在整体军事制度已经腐朽的情况下,这些忠良之士仿佛是一批救火队员,为国家去扑灭燎原的烈火。之后的隆庆朝和万历初年,明朝借鉴平倭战争的经验改良了装备,并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修补性的改革,使明军在辽东和宣府等地又重新拥有了一批精锐的军队,明朝以此军队打赢了朝鲜战争,也让明朝达到了其发展里程上又一个中兴的顶点。其实所谓倭寇,很大部分成员都是中国沿海的海商集团,朱元璋欲以海禁拒倭寇,却让倭寇越演越烈,身为农民出身的他自然不会明白这种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里的自然现象的。倭寇平定后,明朝解除了海禁,从此进入了一个对外开放的黄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远达美洲地区。而西方的科技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广泛的传入。但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成为了政治腐朽的催化剂,在政治制度日益腐败的情形下,明朝重演了宋朝越繁荣越腐败的悲剧,明朝专制的封建制度与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商品经济形成了巨大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就是权钱交易作为润滑剂。高度发达的对外贸易和繁荣商品经济,与整个国家日益萎缩的财政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官商勾结的暴利催化了政治的腐败和国家赋税的大量流失,张居正改革政策的废除以及封建制度的保守与腐朽,使明朝走上了灭亡的不归路。 7,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历时七年打败日本,不但确保了国土的平安,更使日本龟缩于岛中不敢扩张达300年。 点评:直到今天,所谓的抗倭援朝战争依然被人争论不休,原因是明朝在抗倭战争中损失惨重,以至给了满清崛起的机会。但是从今天看,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满清的崛起是明朝自身的腐败所致,虽有抗倭援朝造成军力削弱严重的原因,但根子还要归结到明朝军事的腐朽和内政的失当中去。但是对比抗倭援朝战争,满洲人同样应该叫一声幸运的。从日本内战中走出来的日军,战斗力正达到其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地步,无论是装备还是作战能力,都要比后来的满清强很多,但遗憾的是,日军遇到的是中兴时期的明军,满清遇到的则是没落时期的明军。中兴时期的明军在朝鲜打出了国威,在总兵力远少于日本的情况下,却最终给了日本致命的打击。清朝某些史家评论此战,无不说是耗费巨资,惨胜如败,但是从战争的过程看,明朝打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胜仗,无论是多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还是军事指挥能力,都达到了其整个朝代的最顶点水准,日本的失败则是空前惨烈,最后一战的露梁海战,500多艘日船,逃归的不足四十艘。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明朝选择坐视朝鲜不救,待日本势力做大而明朝进入衰落期后,中华江山纵然不会落到满族人手中,也多半会让日本人糟蹋个够戗,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战争,也是一场赢得漂亮的战争,之后的满清崛起是明朝自身的原因,即使没有这场战争,以明朝的腐朽速度,那也是迟早发生的事情。清朝史官对于此战的诋毁,多半是处于政治的需要,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战400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清朝的士大夫们居然还有人翻阅史书,去从明朝抗倭援朝战争里寻找破敌的良策。另一个需要注意的事实是,明朝进行朝鲜战争,前后六年花费800万两白银,而满清单单是甲午战败的赔款,就有两万万两之具,对比之下,这场战争明朝是打对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416 次阅读|2 个评论
鉴古而戒今:刘敏《中国王朝兴衰史十七讲》
刘玉平 2009-6-9 22:00
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国家之大事莫过于 盛衰兴亡 ,而中国比许多国家更富于盛衰兴亡的故事,那么影响盛衰兴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反思前朝兴盛的经验与败亡的教训,鉴古戒今,本是中国历代政治和历史学的特点与传统。但是,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鉴戒,却依然是一个又一个王朝由兴盛转向衰亡的重蹈覆辙。尽管历代王朝的开创者都曾冀望,但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能够千秋万代?为何逃不出这个历史怪圈?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战国秦汉史学家刘敏《 中国王朝兴衰史十七讲 》(长春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以上述这一重要历史问题为主线,讲述了从夏商周三代到清王朝四千年的兴衰历史,力图从中总结历史兴衰更替的经验与教训。 作者认为,有一些共性的社会问题,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统治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土地政策和赋役问题 。对于这两个问题处理得如何,往往成为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生产资料之一。田连阡陌者不耕,耕者无立锥之土,这就是历代土地问题的症结,也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赋税徭役是喂养统治集团和国家机器的母奶,赋役除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外,主要的则为统治者所挥霍。赋役的轻重往往维系着政治的清浊、社会的治乱和国家的兴衰,沉重的赋役负担是农民破产的主要原因,也常常成为中国历史上农民揭竿而起的导火索。 腐则朽,朽则滥,滥则败,败则亡。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王朝的衰亡均与统治集团的腐败有关,腐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作者认为,固然最高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是王朝衰亡不可忽视的重要诱因,但作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重要环节的官僚队伍,其普遍的腐败堕落对整个社会的蛀蚀几乎是无孔不入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导致国家衰亡的 最严重的腐败是吏治的腐败 ,是整个官僚队伍的堕落。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王朝史,基本处 于 君主专制的国家形态下。作者认为,君主个人的道德、人格与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治乱兴亡。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用人理念与方式,即重用贤臣能人还是信用佞臣小人、虚心纳谏还是刚愎自用。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一段发人深思的名句。为什么历代的统治者也在不断反思、借鉴,但他们就是找不到根本的症结,而不断重蹈王朝更替、盛衰兴亡这一怪圈呢?作者认为,历代统治集团的目光仅仅盯着 国计 ,而把更为重要的 民生 问题只当作装饰而已。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如此光辉而深远的思想,但回顾数千年的历史,国家是统治集团的私有资产,民众是统治集团的子民。统治者对于天下之民,仅仅作为维持其一家之国的工具、视为滋养其一脉之器的草芥,从未真正将这一民本思想付诸实施。 该书在叙述历代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败的过程中,对历史上诸王朝兴衰的奥秘探原求因,史料丰富、体例严谨、视角独特、见解深刻,试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达到鉴古而戒今的目的。本书文笔生动流畅,论述简洁而不失深刻,可以作为一部简明的中国通史去读,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之为现代版的资治通鉴。
个人分类: 思考与品读|440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