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盲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你能找到你的盲点吗?
bxlh2008 2012-7-21 15:28
你能找到你的盲点吗?
今天,看美剧《阿尔法战士第一季》第9集时,介绍一位阿尔法战士,可以利用视觉的盲点,躲避到盲点区,这样别人只可以感觉到她,却发现不了她,从而达到成功的隐身。Leigh Rosen博士及其团队在寻找入侵者时,讨论到关于“盲点”这个问题,还给Nina Theroux现场演示了一下关于盲点的知识。 Leigh Rosen博士:我们找东西时,一般靠视力,但是视力可能会欺骗我们...(找了一张纸,画了两个点)你能看到几个点? Nina Theroux:两个。 Leigh Rosen博士:好了,用右手举着这个(有两个点的A4纸)...好的,闭上左眼,盯上其中左边的点,并把纸移向你... Nina Theroux:有个点消失了... Leigh Rosen博士:躲进了你的盲区... 忽然,感觉挺好玩,也挺神奇,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岂不可以“隐身”玩?上网百度了一下相关的资料: 盲点,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部位称为盲点。因盲点是视神经穿过的地方,这个地方人眼没有视觉细胞,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个地方也不能引起视觉。 图片来源于39健康网 从图上可以看出,视神经离开视网膜进入脑的出口是“盲点”,此处没有空间可容纳光敏细胞,盲点的位置在视网膜内黄斑中心的鼻侧约3mm处。正常时由于用两眼看物,一侧盲点可以被对侧视觉补偿,所以人们并不觉察自己的视野中有一处无视觉感受的区域。 另外“盲点”也是进化论者批判神创论者的有力观点:神创论者认为眼睛这个精妙的结构式上帝创造的,进化根本不能产生,但是科学家发现眼睛上的盲点有力的反驳了神创论的观点,如果眼睛是上帝创造的,为什么还要留下这个缺陷呢...... 在网上找了几张图片,大家可以试一试找一找自己的盲点。 (一) 1、将头置于屏幕正前方20~30cm处; 2、闭上左眼; 3、用右眼盯着圆形图案; 4、十字图形会在某个位置消失。 (二) 遮住左眼,用右眼注视+,慢慢移动,远离或者接近图像,在某一个距离,红色的圆点会消失。
个人分类: 科研经验|9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眼睛的盲点是如何被发现的?
热度 1 charlesqwu 2012-6-3 16:47
人类眼睛的盲点是如何被发现的?
人类眼睛的盲点是如何 被 发现 的? 埃德姆•马略特发现盲点不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过视觉现象,而是因为他解剖过很多眼睛。 How did Edme Mariotte Discovered the Blind-Spot? As we all know, in each of the two eyes in every one of us, there is a blind spot. In some ophthalmology textbooks, the blind spot is also called the Mariotte spot, as it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French scholar Edme Mariotte in 1660s.(see: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me_Mariotte ) How did Mariotte discovered the blind spot? He discovered it not by carefully observing the visual world in front of him, but by dissecting eyes from both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As he found that the optic disk in the retina lacks any photo-receptors, he reasoned that there must be a blind spot in the eye's visual field corresponding to this optic disk in the retina; and from there he figured out a procedure to delineate (or detect) the blind spot. From this story, it is reasonable to state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if not completely impossible, to discover the blind spot without some detailed knowledge about the anatomy of the human eye. Edme Mariotte (1620 - 1684)
8517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是否曾独立地发现过人类眼睛的盲点?
热度 2 charlesqwu 2012-6-2 15:40
你是否曾独立地发现过人类眼睛的盲点?
你 是 否 曾 独立地 发现 过 人 类 眼 睛 的盲点? 我 们每个 人的 每个眼 睛 均 有 一个盲点。 现在,有兴趣的读者 可以考 虑 一 下以下 两个问题: ( 1 ) 在 你了解 盲点 的知 识之前,在 双 眼看 东西 情况下,你是否 曾 突然注意到 ( 突然观察到,突然意识到,发现 过 ) 你的 每个 眼 睛 均 有一个盲点? ( 2 ) 在 你了解 盲点 的知 识之前,你肯定有时 是 闭上了 一只眼 睛 。在 单 眼看 东西 情况下,你是否 曾 突然注意到 ( 突然观察到,突然意识到,发现 过 ) 你的 睁 着 的 眼 睛 中有一个盲点? 如果你有 兴趣,请 努 力 回 忆 一下然后回答这两个问题 (yes/no 答案 即可 ) 。 非常感谢 !!!!!
11172 次阅读|3 个评论
方舟子博士的《达尔文的眼睛》中的“盲点”
热度 2 charlesqwu 2012-6-2 11:51
方舟子博士的《达尔文的眼睛》中的“盲点”
方舟子 博士 的《 达尔文的 眼睛》中的 “ 盲点 ” 方舟子博士有一篇科普作品《达尔文的眼睛》( 原载《牛顿-科学世界》2002年第1期) , 其中提到: “ 为了传递光信号,视网膜的神经元要与一束视神经相连,视神经穿出眼球再绕回大脑。由于视神经在视网膜的前方,它穿过视网膜的那个孔不可能有感光细胞,这样就 造成了视网膜上有一点没法感光,也就是所谓盲点。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盲点的存在,是因为大脑能根据从两个眼睛得到的信息取消彼此的盲点,形成完整的图像。 ” (source: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volution/eye.txt ) 上段的最后一句显然是错误的 --- 这是因为我们闭上一只眼睛时 通常( 平时)也感觉不到盲点的存在。 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 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在七十多岁后研究神经科学,特别是视觉系统。他写过一本题为《惊人的假说》的科普读物。这本书中,他也讨论了 “ 我们通常不会注意到眼中的盲点 ” 这一现象。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描述这一现象及其可能的脑(神经)机制: “ 尽管这里存在盲区,但在你的视野中似乎没有明显的洞。比如我前面讲过的,当我在家中从窗户看外面的草坪时, 即使我闭上一只眼睛观看正前方,我也感觉不到在草坪中有洞 。也许看起来令人吃惊的是,大脑试图用准确的推测填补上盲点处应该有的东西。大脑究竟如何作出这种推测,正是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试图找到的东西,(我将在第四章较全面地讨 论 填充过程 。) ” 填充过程 = Filling-in Process/Mechanism Search 《惊人的假说》 , and you will be able to find the whole book available on many websites . 眼的解剖及其盲点 (Anatomy of Eye w/ Blind-Spot Illustrated)
11047 次阅读|6 个评论
盲点与疑点——方韩之争随感之三
热度 1 jydai 2012-2-6 12:36
盲点与疑点 ——方韩之争随感之三 方韩之争中最大的盲点是:韩寒所谓当一个作家被质疑抄袭或代笔的时候,作家本人根本无法自证清白;方韩之争中最大的疑点是:韩寒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三重门》及得奖作品《求医》、《书店》、《杯中窥人》,是否有人代笔及由谁代笔?我的这篇随感想要谈的基本观点是:“盲点”其实是个“亮点”, 韩寒所说的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疑点”也并非完全不可解开的“死结”,韩寒有很多办法解开读者心中的疑团。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抄袭之争相对容易解决,将两个版本进行比勘就大致能得出结论,在电脑上进行文字比勘比以前更加方便。当然,断定是否抄袭有时也比较复杂,比如历史上戴震与赵一清的《水经注》版本校勘之争,就让胡适先生花了近二十年时间,写了近二百万字来澄清事实。但这是个抄袭之争中的最难解的特例,通常的抄袭之争通过文字比勘就能断案。 历史上父子和朋友之间的代笔之争,大多至今没有定论,因为代笔者和被代者都已经作古,双方都是“死无对证”,如汉代班彪与班固父子《汉书》的代笔疑云,虽然有人指责班固“全无学术,专事剽窃”,从古至今便无从释疑,因为班彪既没有留下“汉书”的手稿,我们又没有办法验证班固是否真的“全无学术”。今天方舟子等人质疑的韩寒“代笔门”,比起历史上那些代笔之争要容易解决得多。方舟子等人表面是质疑韩寒十几年前的作品由人代笔,它的本质还是怀疑韩寒既没有学识,也没有才华。韩寒的青少年经历和他的青少年成就不合常理。韩寒争辩说你自己办不到的事情,没有理由怀疑别人也办不到;韩寒粉丝也认为天才本身就不合常理,符合常理就不是超常的天才。即使署名韩寒的那些早期作品是由他父亲代笔,韩寒的父亲肯定也不会站出来“大义灭亲”。这好像成了“信者恒信”而“疑者恒疑”的死结——韩寒不可能自证清白,质疑者也无从坐实质疑。 其实,韩寒本人完全可以自证。质疑者表面上是质疑他的“过去”——以常理来看在他那个年龄,在他那种水平,写不出什么《书店》、《求医》、《杯中窥人》,更写不出长篇小说《三重门》,除非韩寒真是超绝凡人的天才。韩寒和九泉之下的班固不同,他可以站出来以自己的笔墨写出妙文,以自己的口舌讲出妙语,用自己的文章,用自己的机智,用自己的才华,像他曾经在自己小说后记和文章中说过的那样,明白无误的向世人展示:“我是金子”,“我是天才”。如果他真的能露几手给大家见识见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骂人、赌咒、悬赏、告奖,所有质疑者都会闭嘴,所有围观者都会点头,所有泼在他身上的脏水都能洗刷干净,所有人们心中的疑云都将驱散。 可惜,韩寒选择“自证清白”的方法,反而越来越让人觉得他并不“清白”;他抖出那些手稿和书信的释疑,反而越来越让人生疑;他那些意气用事的回应文章,不是满嘴骂人的脏话,就是了无才气的废话;他接受电视采访的视频,反而让人看出他了无学识,他甚至荒唐到将姚文元穿越到延安整风运动。 韩寒可能没有意识到,他遇上的对手方舟子可不是个混混,他不是以体育特长生才能进入高中的学习“差生”,更不是高中一年级因七门功课不及格而退学的青年,他是一个以优异成绩考进中国科技大学的才子,一个考理科而语文成绩是福建第一的状元,是一个在美国比较好大学受过正规学术训练的理科博士,是一个头脑冷静思致严谨的“冷血动物”,更要命的他还是一个专给名人找茬的“怪种”,是一头“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猛兽”,而不是一个听说起诉就缩手的“孬种”。 显然,韩寒低估了对手,韩寒遇到了麻烦。 悬赏解决不了问题,诅咒解决不了问题,发誓解决不了问题,“收笔”更解决不了问题,起诉尤其解决不了问题——难道一个法官说韩寒没有代笔,读者就认可韩寒没有代笔了?难道法官说韩寒是天才,人们就相信韩寒是天才了? 今天方舟子质疑韩寒 “ 过去 ” 的作品 “ 代笔 ” ,本质是看出 “ 现在 ” 的韩寒 “ 不行 ” ,只要 “ 现在 ” 的韩寒表现“优异卓越”,就能证明 “ 过去 ” 的韩寒 “ 质地优良 ” 。如果韩寒当众展露 “ 现在 ” 的才华,读者和观众自然就明白 “ 过去 ” 的韩寒优异,方舟子所有的质疑不攻自破,哪用得着对簿公堂?所以,韩寒只有通过“现在”的卓越才能,来证明自己“过去”的非凡才气: 1 、通过高水平文章与质疑者辨论; 2 、通过公开与质疑者进行激烈的口头交锋; 3 、通过与作家、学者、文学爱好者交流创作心得并一一回答听众问题。这样,是骡子是良马一目了然。 不知此时此刻的韩寒想过没有,不是他想收笔就能收笔的,下面是信海光先生看了我博客文章后的评论: “ @ 信海光 : 又出来一位重量级拳师加入韩黑阵营。作为所谓骑墙派,很想多转些方黑阵营的文章,但至今为止,还少有精彩之论,憾。 ” 信海光可能有点误会,我并不是一个“韩黑阵营”的拳师,和信海光先生一样,我只是一个比较赞同质疑行为的“骑墙派”。我和信海光先生一样,遗憾至今没有见到韩寒一篇精彩的辩论文章,他辜负了我们这些读者对他的期待——不是想看到热闹,是想看到真相。 韩寒前天在《二月零三日》博文中宣布: “ 我就此事,现在收笔。 ” 正需要韩寒用自己锋利的笔与质疑者唇枪舌剑的时候,这位文学天才却宣布 “ 现在收笔 ” ;正需要他用嘴为自己辩护的时候,他却回避与质疑者方舟子进行公开辩论,这很容易使人觉得他是在落荒而逃。 如果他对自己的才华有底气,如果他对 “ 人造韩寒 ” 质疑毫不在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赌咒、发誓、悬赏,如果他在乎对他的质疑,而且还要诉诸法庭,那他就不应 “ 现在收笔 ” 。他在《看着手稿真欢乐》的博文中说, “ 我还是很佩服我自己的 ” ,现在的关键是他不能只让自己佩服自己,他要用过硬的文章和机智的辩论让我们也 “ 很佩服 ” 他。 如果韩寒不能用精彩之笔和机智之言来证明自己,如果韩寒拒绝与读者交流创作经验,如果韩寒躲避与质疑者方舟子进行公开辩论,就会引起越来越多读者对他的质疑,他越想 “ 收笔 ” ,他越是躲避,读者可能会越觉得他是个 “ 水货 ” 。现在正是韩寒用能力证明自己的时候。 除了用笔自证清白外,韩寒还应用口自证清白。他应该勇敢地与方舟子对质辩论,在唇枪舌剑中观众和听众会作出自己的判断。每一个在大学教书的教师,每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每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与一个同行面对面一交流,与一个对手当面进行辩论,马上就能让人看出他是天才还是蠢材,当面讨论没有办法作假,而且没有办法准备,只需要硬碰硬的才华,只需要硬碰硬的学识,哪怕你不善言谈也很容易见出真假与高低,历史上和现实中我们有很多结结巴巴的文学天才和学术牛人。只要你真的很“牛”,不会讲话照样“牛气”冲天。 学术交流,大会发言,学术演讲,都要留一点时间与听从交流,回答听众的质询和提问。高水平的提问,高水平的回答,都能代表一个人的专业水平。没有水平的人提问很臭,没有水平的人回答更臭。质疑者方舟子多次声称与韩寒进行电视公开辩论,这等于向韩寒下了战书,而韩寒至今没有接招。在电视上公开进行辩论,到底谁是好汉谁是孬种,亿万观众都会心中有数。韩寒回避与方舟子进行公开辩论,等于放弃了他 “ 自证 ” 才华的大好机会。 除了与方舟子公开辩论以自证才华外,他还可以通过与读者开座谈会为自己洗清别人泼在他身上的脏水。作家通常都喜欢谈自己的创作经验,讲起自己创作的人物形象总是眉飞色舞,讲起自己的优美诗句总是唾沫四溅,杜甫称 “ 新诗改罢自长吟 ” ,当代诗人臧克家有不可一本《甘苦寸心知》的书,专门讲自己几十年前创作某某诗的经过和心境。俄国、英国、法国那些小说家讲起自己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比谈论自己的情人还要来劲。作家对自己得意的作品终生难忘,就像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初恋终生难忘一样。可“天才韩寒”是所有作家中的“另类”,他几次说忘记了《三重门》书名的由来,而《三重门》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一个青年作家忘记了自己成名作书名是如何来的,这在古今中外大概非常少见,至少对常人来说难以想象。同时,他还经常回避谈论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经验,这对常人来说也很难想象,当然对于天才可能就另当别论了。 韩寒可以洗刷名声的方法很多,可以自证清白的手段很多,可惜,他只选择了谩骂、赌咒、悬赏和起诉。让“盲点”最后变成了他自己身上的“黑点”,让“疑点”最后成了别人心头的“死结”。 韩寒,你自己一个大活人就不能证明自己的“现在”,你那一堆死手稿还能证明你自己的“过去”吗?
个人分类: 杂谈|1504 次阅读|1 个评论
盲点
famingkuang 2010-6-14 15:40
为了过年时能吃到放心的猪肉,发发已经在五月一日从乡下卖回来一只小猪(重26.5斤),花了几天时间帮它做好了新居,可是让我不爽的是,经常被猪门上的那根铁条碰到头。为何每次通过都要碰到我?这里面有什么奥妙?是否与盲点有关?何处是盲点? 今天认真的去比划了下,原来铁条的高度刚好与我的两眼珠中心所在的水平线一样高,再加上铁条的厚度只有两三毫米,所以每次经过时都没有看见它也就是对它视而不见。老早以前就听到盲点这个词了,但不知它在何处,现在才知道,原来盲点不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而是在你最应该看得到的地方。 我们不光是眼睛会有盲点,性格上也会有盲点,三国时的一代名将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不是败在他的大意上,而是败在他自己的盲点上,过度的自信让他自己走入了自己性格上的盲点中看不到敌情,想不败都难。就是我们自己也常常在自己认为十拿九稳的事情上失败,原因也在于那里有我们认识上的盲点,越是我们自认为看得清楚的地方越是我们盲点所在的地方。易经里有亢龙有悔,俗语里有乐其生悲大概也是因为思想上有盲点存在的缘故吧。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2953 次阅读|2 个评论
mirror - 也说说科普的“盲点”
liwei999 2010-3-24 05:56
也说说科普的盲点。 (1452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December 18, 2008 07:36AM 给朋友说读书分两种,朋友觉得顿开茅塞。一类是消费型的,一类叫做生产型的。这个说法镜某可以主张发明权,有记载论说这个说法的文章。 仅仅是看书还是不够的。高尚的是要能从书里得到一些东西,提供新的说法。或者更明确地讲,靠读书能挣来钱的就是生产型,自己掏钱看书属于消费型。世上多数人是消费型的。即便是科普书,也不过是多提供一个消费的品种罢了。大众多知道一点就能聪明一点的期待,说白了就是愚公的想法──山挖一点就能少一点。好在祖先有些智慧,给出了一个智叟的意见,摆平了愚公。 至于科普文章的作者们要写的领域,没有必要限制在自己的研究专业里。因为创作的自由需要有充分的保证。连圣经都可以胡说,一篇科普文章说错了也没有什么问题。看病也都要听第二意见呢,并不会因为是科学的意见就只有一个。 《十万个为什么》是个比较好的品牌的书,定位在少儿市场。可以不断地改版,不断地让家长掏钱。在镜某看来,这类的科普虽说是不够,但是也可以了。因为对人来说没有个够的时候。在镜某看来,人们并不缺作为条目的知识,而缺乏的是在各类信息干扰下的判断能力。比如说,作为常识人们都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轨道是如何如何。然后就当然地认为月亮是围着地球转,丝毫没有怀疑过这个说法的问题,其中包括麦子教授等一帮人。 如今能够遛狗,敲上几个关键词作为百科知识的月亮轨道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理解月亮不是围着地球转说法的本意了。大约问题到此就是皆大欢喜了,因为知道了。一般人并不能感觉出来地球围着太阳转与月亮围着地球转之间说法的不协调。这才是需要人们知道的事情。当然,这个知道并不是单纯的矛盾,还要认识到这个无知的状态。用这样的一个精神去看世界。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39761,3...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陆对台政策有大盲点,台湾已渐行渐远(转贴)
kerer009 2009-6-10 09:06
http://js360.bolaa.com/forum/blogtopic_5741437.html 过去一年,两岸关系取得可喜的进展,除经贸合作愈加紧密外,近期甚至连民进党重要人物也首次赴大陆破冰访问。但在这一片和谐的氛围之下,岛内多项民调却显示,支持独立的台湾民众创下历史新高。这无疑给大陆目前以经防独的对台政策泼下一瓢冷水。 自从胡锦涛主导大陆对台政策后,北京政府已由过去追求两岸统一,开始重视预防台湾走向独立。为了防独,大陆近年来更展现弹性,于经济等领域惠及台湾。而马英九去年5月上任后,由于岛内压力及经济不景气,也急于与大陆休兵,携手共同应对金融海啸。这一最大公约数,促使两岸过去一年的经济交流互动日益频密。 按照大陆政府的如意算盘,两岸协商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只要双方由经济融合的初级形式开始接触,就算日后两岸互动不会一帆风顺,但台湾肯定也无法走向独立。在这个基础上再构建两岸统一大业,就不是奢望。 可是,两岸关系已和缓一年多,大陆也向台湾送上多项大礼,但台北《中国时报》的民调显示,倾向独立的台湾民众比例仍然无法回落,反而创下历史新高。另一项由台当局陆委会进行的民调也指出,岛内支持统一的比率同期再创新低,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的比例更为过去9年来最高。 要理解这一点,不妨参考著名学者班奈狄安德森的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的看法。据班奈狄安德森分析,一个民族的诞生,并不是天生,而是想象出来的。当中的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自认具有共同的血缘、祖先、历史、文化。 以美国人这个民族为例,美国人中可以依人种分为:黑种人、黄种人与白种人。这些不同的种族,他们并没有共同的血缘、祖先、历史、文化,但是,他们却因为有共同的理念而构成了美国人这个民族。 台湾因为外省人与本省人的关系,过往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民族想象共同体,一个想象台湾为新国家,另一个则想象着与大陆统一。基本上,近10年来台湾的教育以及大众传播媒体,都是在宣扬及型塑台湾的主体认同,让岛内民众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共同的台湾意识或想象。如果要说过去10多年来台湾的最大变化,就是这股认同台湾是一个新国家/民族的想象共同体的意识已越来越高。 在此影响下,许多台湾的年轻一代,论起身分认同时,比上一代的台湾人对台湾更具有强烈的民族想象共同体。他们眼中的大陆,只不过是一个相邻的大国或有血缘关系的国家。 无疑,两岸在过去一年经济为先、循序全面发展的政策走向,迅速恢复了两岸民众的互信。但正如由欧洲人所建立起的海外殖民地──尤其是美洲走向独立的教训告诉我们,两地的经济融合未必能够促使两岸统一。以美国为例,北美洲13个英属殖民地的语言与英国一致,经济又依赖英国,但因为英国的殖民地政策失当,使得原本同文同种的殖民地居民视母国为仇寇,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共和主义形式的民族认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民族-美国。 从长远来看,大陆以经防独的对台政策,最大弊端是它只是一种唯物论的消极办法,若不能在文化交流层面上的唯心论有所突破,未来台湾民众的主体意识只会越走越远。 实际上,台湾目前已是一个成熟的主体。不分蓝绿的台湾民众,都会称自己为台湾人。大陆当务之急是要重新检讨对台政策,除了加快两地经济交流,也要加强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在台湾民众心目中培养、建立一个同属大家的中华民族想象共同体。
个人分类: 转贴|221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