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强基计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20年01月高教关键词:强基计划;教育会议;国家科技奖;一流专业
lgmxxl 2020-1-31 16:17
—— 强基计划;教育会议;国家科技奖;一流专业 2020年01月,高等教育方面的大事有:第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20年1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第二,教育部召开专题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 进一步研究部署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第三,第五轮学科评估方案提请教育部党组会审议通过。第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部署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第五,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第六,2020年1月ESI分学科数据简报:中国高校(内地)上榜高校数为286,比2019年11月数据增加8所。本月,“那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案一审宣判:有期徒刑十二年;“那大学”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那事”为浙大王立铭教授爆料:疾控中心早就知道“人传人”,但却刻意隐瞒跑去国外发论文;“那政策”为《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案一审宣判:有期徒刑十二年】 2020年1月3日,吉林省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及同案被告人张磊贪污一案,对被告人李宁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对被告人张磊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对贪污所得财物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经审理查明:自2008年7月至2012年2月,被告人李宁利用所担任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李宁课题组负责人以及负责管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经费的职务便利,同被告人张磊采取侵吞、虚开发票、虚列劳务支出等手段,贪污课题科研经费共计人民币3756万余元,其中贪污课题组其他成员负责的课题经费人民币2092万余元。上述款项均被李宁、张磊转入李宁个人控制的账户并用于投资多家公司。 “那大学”: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新年到来之际,清华、北大这两所国内顶尖高校的校长几乎同时发声,称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近20年来,两校陆续下发多项文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实现,并且一直将2020年作为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最近的一次,是在2017年12月28日。 两校“不约而同”发布重要文件,公布“世界一流大学”最近时间表。 “那事”:【浙大王立铭教授爆料:疾控中心早就知道“人传人”,但却刻意隐瞒跑去国外发论文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内科研机构相继以论文形式发布多项研究成果,不过此现象也引发争议。科普作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王立铭日前指出,此次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学界内部,不少“跟风”“蹭热点”式的论文扎堆出现。比如在病毒基因序列公布之后,数篇论文就迅速发表出来。它们的共同点是利用病毒序列进行了简单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就做出了各种大胆的“猜测”,单就学术发表而言并无不妥,但很明显缺乏严格的数据支持。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自疫情爆发至今,中国学者已有十多篇论文或者相关文章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这些论文中提到的研究数据和信息有些甚至早于官方对外通报的情况。 2020年1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有关专业人员共同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论文,有网友提出质疑。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论文是根据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报的425例确诊病例(包括15名医务人员)所做的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在论文撰写前已向社会公布。论文中提及的15名医务人员感染病例,分别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于1月20日晚、武汉市卫健委于1月21日凌晨向社会公布。 二、论文提出的“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的观点,是基于425例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做出的回顾性推论。 三、论文是由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学等十几个单位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 四、及时在学术刊物发表调查结果,有助于国内外专业同行及时了解疾病的特征,共同评估和研判疫情,改进防控策略。 2020年1月30日,科技部发出通知:科研人员要勇挑重担,全力投入科技攻关任务,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通知全名为《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那政策”:【《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通知》提出,各项目承担单位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组织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协同攻关,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科技攻关任务。《通知》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 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四个词汇作为本月高等教育关键词 :强基计划;教育会议;国家科技奖;一流专业。 强基计划:教育部部署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遴选部分高校开展试点。起步阶段,遴选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相关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各方面因素,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及规模。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改革招生选拔模式。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须参加统一高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采取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 ——健全公平公正保障机制。严格高校考核,笔试、面试均须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全程录音录像。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加强违规违纪查处。将强基计划招生及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巡视和督导的工作范围,建立动态准入退出机制。 对此,需要把握的关键点主要有: 1.实施“强基计划”的背景。 2003年教育部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在探索综合评价学生、破解招生“唯分数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关调查研究表明,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在学业成绩、科技创新、学术论文、升学深造等方面总体表现突出。但近年来,自主招生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加以解决。 教育部在深入调研和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2.实施强基计划的总体考虑。 强基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一是在改革定位上,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着力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二是在制度设计上,与促进教育公平相结合。以高考成绩作为入围依据,完善制度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三是在评价模式上,与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相结合。坚持育人为本,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引导中学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四是在改革协同上,与推进高等教育相关改革相结合。加强统筹协调,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加强科技创新等改革相衔接,形成改革合力。 3.强基计划的招生定位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4.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上新举措 强基计划将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二是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三是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四是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5.强基计划和原自主招生区别 一是选拔定位不同。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二是招生专业不同。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三是入围校考的依据不同。自主招生的入围依据主要是考生的申请材料;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四是录取方式不同。自主招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线;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五是培养模式不同。相关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培养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教育会议: 2020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 1月10日至11日,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更加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作工作报告。 会议指出,刚刚过去的201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克服了各种困难挑战,各项工作在开拓奋进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系统奋进担当报国的思想根基更加牢固;喜迎新中国七十华诞,干部师生在历史回顾和今昔对比中激发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强烈情感;全力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落实落实再落实”,教育系统能力作风和成效进一步提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持续保持和谐稳定局面。 会议强调,2020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转折性意义的年份,十分关键特殊。教育系统必须牢牢树立起“收官”的强烈意识,在此基础上开好局、开新局。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要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达到新高度,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快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水平,坚定不移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二是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准“五育并举”体系中的短板弱项,保持定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要绘好爱国主义同心圆,推动教体融合,划出美育硬杠杠,构建劳动教育责任链条,打通家校连心桥。三是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核心目标,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这一主战场,聚焦残疾儿童少年、困难学生等困难群体,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四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要在扩容和深化上下功夫,职业教育要在以质图强上下功夫,高等教育要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继续教育要在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五是推动教育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要实质性推进评价体系改革,规范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因材施教深度融合,积极稳妥深化对外开放。六是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严师德、促发展、优管理、立尊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七是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千方百计筹好经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规范经费管理。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0 个评论
自主招生终结与强基计划启航
热度 4 lgmxxl 2020-1-17 10:19
随着教育部 《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诞生,我国自主招生制度正式终结。 我国的高校自主招生始于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率先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到2010年,全国有资格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已达80所,到2017年,我国共有90所高校参与自主招生试点,其中77所院校面向全国或多个省市地区招生,13所院校面向学校所在省市招生 。 自主招生风雨16年,其间问题不断:招生腐败、奇葩考题、掐尖抢生源、考试时间撞车、小高考、农村考生的权益保护等。虽则如此,但自主招生给高校放权,增加学生选择权的宗旨没有变。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始终是自主招生的重点。只是其宗旨实现有了问题,它最终大多成为学生高考加分的平台。 “强基计划”为何能取代自主招生呢?主要是高校“四个服务”新理念使然,国家战略使然。当然,“强基计划”也有其优势。这种优势是它把招生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把自主招生与高考更紧密相结合;把人才选择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把本科生培养与硕士、博士培养相结合。它着眼的是国家大战略,着眼于国家一流基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其不足是自主招生量少了,高校录取赋值小了,参与高校少了,但正是因为“三少”,才显得其目标、宗旨的变化。把一流基础创新性人才放在985学校,也是适当的,它纠正了自主招生最后的异化。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8288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教育部“强基计划”与哲学的关系
ssglwu 2020-1-16 14:57
论教育部“强基计划”与哲学的关系 吴国林 2019 年 1 月 16 日 2020 年1月13日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在 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共36所,就是双一流建设的A类大学,其中广东有中山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原来的985大学中的东北大学、湖南大学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没有入选。 强基计划的目的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其实质是培养原创的科技创新人才。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聚焦于 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 以及 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 领域。除了常见的理工科核心领域的重大需求之外,还加上了“ 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 领域”。具体来讲,理工科核心领域是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这是构成人类原始创新的最基础学科,没有这些学科处于世界最前沿,不可能进行原始的科学技术创新,最多是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做跟踪研究和修补研究。 而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明确点出了 历史、哲学和古文字学 ,显而易见,一般人,甚至有相当修养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都不太重视历史、哲学与古文字学,在他们看来,历史、哲学与古文字学这三门学科一点都不赚钱,与 当下的“现实”没有直接联系 ,这些学科是可有可无的,甚至认为,国家 培养 这些研究的学者是没有意义的,是浪费钱财。于是,出现这些招生难招、学生难分配等现象。有的人还说,历史、哲学与古文字学等对科技创新并没有直接贡献,不如直接投入科技搞科技。显然,这是错误的观点。其原因在于,我们国家原来还比较穷,主要是做模仿创新,做跟踪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很少有原创的研究。 一般都承认,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较西方有很大的落后。但 许多人不赞同,近代以来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也有很大的落后 。在近代之前,大致说来,中国取得了与西方相近的科技成就,最起码还有中国古代的技术“四大发明”引领世界,其根源在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提供了思想源泉。虽然 古代中国哲学并没有转化为并突现出现代哲学,但是,古代中国哲学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开显了思想资源 。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落后了,也没有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诞生,直接影响中国科技的原创创新。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与创新,大力推进了中国科技的创新,让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才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与经济奇迹。 正是因为中国政府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主张和推进科技创新,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取得的原创的科技成就还相当少,才有“钱学森之问”。 近日教育部发布的“强基计划”,在我看来,应当是看到了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的根源在于我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相当不足,特别是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这些学科构成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学科的研究能力和竞争优势不足。 我要强调的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中, 哲学又具有更加基础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原始创新的严重 不足,其根源在于我国的哲学创新不足,特别是,源于中国的中国哲学还没有现代化,许多中国哲学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古代哲学的研究范式,其根源在于: 中国哲学的研究者,许多缺乏自然科学与逻辑学的训练,缺乏现代(西方)哲学的思维训练。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研究思维,就是要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和拓展,现代哲学与当代科学技术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而不是相互脱节的,然而,当代中国哲学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无法做出新的言说,仍然在古代中国哲学的范式中打圈圈。 我在《 何为原创 ?—— 给工程博士上课的一个哲学注记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7363do=blogid=1211546)一文中,明确提出: 真正的科学技术的原创,必须要有现代哲学的先行。 哲学,就是在边缘处创造可能,打开你的思路。 当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到了边缘,无法知道何种研究方向与研究方式,那么,哲学的“天马行空”的思维与论证,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当然,音乐、艺术等也会对科技创新起启发作用。 目前,我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更是受到了相当的影响,这对于我国科技创新有相当的反向影响。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广东作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大省,2019年GDP将达到10万亿元,然而,哲学学科的发展相当滞后。 如果说原来广东科技经济的发展是靠制度优势和模仿创新取得的,那么,在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已到了中等水平,也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创新成果,然而一个不利的因素,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创新正在起到一个 负向的作用,为此,大力发展哲学学科,包括 哲学本科、硕士与博士的培养,将对我国的原创科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我的一个基本建议是: 双一流A类大学都应当开设哲学本科,建立从哲学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 。 这对于活跃所在的创新文化、培养原创精神具有重要影响。 我的一个判断是: 没有我国的现代哲学的繁荣,我国就很难取得原创的科技成就,并引领世界科技创新,占在人类科技和先进文化的高地 。 同时,哲学还会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良性的促进和奠基作用。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7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