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武汉肺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析葛根芩连丸对新冠肺炎腹泻分型治疗可能性
hanxinlong 2020-2-14 15:58
分析葛根芩连丸对新冠肺炎腹泻分型治疗可能性 韩鑫龙,罗佳波*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作者简介:韩鑫龙,(1993—)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E-mail: 429148868@qq.com *通讯作者:罗佳波,(1947—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药配伍规律、组方原理的研究及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Email: ljb@fimmu.com 葛根芩连丸(葛根芩连汤) , 曾用名:葛根芩连微丸, 出自《伤寒论》: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组成 , 属表里双解剂 。 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葛根、黄连、黄芩、甘草都具有直接或间接抗病毒作用,这也使得葛根芩连丸在几次疫情和流感中被广泛推崇。其中, 文件《人禽流感诊疗方案 2005版》 、《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 2009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诊疗方案》 中,葛根芩连微丸都被列为推荐用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简称“新冠肺炎” ,自 2019年12月以来,新冠肺炎肆虐我国多地区,并造成大量的人群感染,甚至死亡。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随着研究的深入,患者的临床表现也被逐渐认识全面,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 , 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一、腹泻成为 “非典型”新冠肺炎临床症状之一 一月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洪刚教授介绍了一个 “非典型”病例,45岁男性因腹泻3天到消化科门诊就诊,医生反复询问病史,确认其有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接触史,但无明显发热及相关呼吸系统症状。胸部CT结果提示:双肺多发片状磨玻璃样影,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显示阳性,最终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 。 1月24日,一篇发表于《柳叶刀》的论文中,我们可以了解最早被确诊的41名患者的具体情况。最早出现症状的男士在到达武汉后的第4天开始发烧并伴有腹泻,随后的几天里这个7口之家里,6人确诊新冠肺炎,包括他没有明显症状的儿子 。 2月9日,医学类预印本杂志medRxiv在线发布了钟南山院士等多名专家联合完成的论文《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2019年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 文章中提到,腹泻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占比 3.7% 。 截止到 2月14日,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达到55653人,预计腹泻症状的患者约2060人, 虽 人数 不及发烧和咳嗽占比,但也成为新冠肺炎临床分型症状之一 。 随着对新冠肺炎研究的深入,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越来越精准,越来越讲究辩证治疗,不再是 “一刀切”。因此,就现有的各个临床症状,我们急需找到相对应的治疗方案,让各个分型症状的患者得以最大程度的救治。 此篇文章就以新冠肺炎腹泻分型为例,探讨葛根芩连丸治疗新冠肺炎腹泻症状的可能性。 二、葛根芩连丸治疗新冠肺炎腹泻分型的可能性 1. 患病调查与猜测 在上文中提到,葛根芩连微丸被列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诊疗方案》推荐用药。 为何 要提及 SARS, SARS与新冠肺炎是什么关系? 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员、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钟武研究员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轩研究员合作,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在线发表的论文 中提到, 武汉冠状病毒和 SARS/类SARS冠状病毒的共同祖先是和HKU9-1类似的病毒,认为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属近亲分支 。 此后 1月23日,在bioRxiv预印版平台上,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发表了一篇论文,也得出类似结论 。 其中文献里提到,武汉冠状病毒 S-蛋白中与ACE2蛋白结合的5个关键氨基酸有4个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后的氨基酸,却整体性上非常完美的维持了SARS病毒S-蛋白与ACE2蛋白互作的原结构构象。这意味着武汉冠状病毒是通过S-蛋白与人ACE2互作的分子机制,来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 这让笔者联想到 SARS的患者中也有腹泻这一分型,两种病毒本身属近亲分支,且致病机理类似, 那么二者致使腹泻症状的机制 会不会有相似之处?引人深思。 2.理论依据 查阅发现,文献《伴有腹泻的危重型 SARS病人的临床特点分析与治疗》 中写道:有人认为 SARS病人腹泻的主要原因是早期以发热为主的病毒血症及继之肺部炎性渗出、实变造成换气障碍的低氧血症,使胃肠道发生非特异性损害。鉴于目前的免疫发病机制学说,尚不能排除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免疫机制引发对胃肠道的损伤。 文献《 SARS一线医务人员休养期间发热和腹泻原因分析 》 写道:患病医务人员由于工作原因,精神紧张,体力消耗严重,且身着防护服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导致整个机体处于乏氧状态,从隔离病房回到驻地后 ,严重的头痛不想进食致使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动力的失调使进 入 小肠的细菌过多,小肠动力紊乱引起的停滞状态可使结肠内细菌繁殖,引起腹泻和发热。 文献《伴腹泻的 SARS患者22例分析》 写道:( 1)从SARS病毒引起的病变来看,SARS病毒损害以肺为主,并涉及多个脏器,对消化道也存在影响,可能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经吞咽进入胃肠道,病毒不能被胃酸及肠液杀灭,直接损伤肠黏膜及肠绒毛。实验室研究也显示,在许多SARS患者的粪便中可检测到冠状病毒,但病毒是否在消化道中复制目前还不清楚。(2)病毒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失衡,影响T淋巴细胞功能,诱导炎症因子释放,加速细胞凋亡。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免疫器官,其炎症反应同样被激活,导致肠功能紊乱。 上述文献阐述的在粪便中可检测到冠状病毒现象在此次的疫情中也有发现,就在 2月9日,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文章中写道:研究人员在一些患者的粪便样本,以及胃肠道、唾液或尿液、食道侵蚀出血部位中检测到新冠病毒,因此应考虑到通过胃肠道分泌物的传播。此结论与上述文献 中描述的病毒由呼吸道进入肠胃,后存留在粪便中的猜想 基本吻合 。 综相关文献所讨论,患者的腹泻症状或因吞咽将病毒带入到消化道,引起系列症状 ; 或因患者精神、体质的影响,使消化道细菌过多,功能紊乱。 并且文献中提到 武汉冠状病毒 与 SARS病毒都是 通过 S-蛋白与人ACE2互作的分子机制,来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 。 两者序列接近,感染机制接近,那么存在一种假设,两种病毒致使人腹泻症状的作用机制具有相似性。 据此,可参考 SARS病毒引起的腹泻原因来治疗新冠肺炎腹泻症状,并将 侧重点大致分为两类: 1.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身的抗病毒治疗。 2.针对 新型冠状 病毒引起的肠胃新滋生病毒、细菌的治疗。 对于抗病毒本身这一方案,笔者认为短时间内找到能抗单一病毒的药物难度大、跨度久。而面对紧急的疫情应初步筛选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或许能较快的控制病情发展, 并通过降低粪口传播的风险来抑制感染人数的增加, 抢先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此前一篇 《浅析葛根芩连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行性》 的文章就是据此观点进行讨论,在此不重复分析。 对于新冠病毒引起的肠胃新滋生病毒、细菌,可按急性腹泻找相应解。急性腹泻是由多种不同原因 (如细菌感染、毒素作用、化学物质刺激等)引起的肠道急性弥漫性炎症,其发病与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及机体的营养、免疫状况等密切相关,与此次新冠肺炎腹泻症状及致病机理类似。针对此类型的治疗可能性探讨如下文。 3.葛根芩连丸的治疗效果分析 文献《葛根芩连微丸治疗急性腹泻 52例疗效观察》 中报道,该院用葛根芩连微丸治疗急性腹泻患者 52例,并以氟哌酸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对于急性腹泻症止泻功效与氟派酸疗效相近,但对于发热、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等症状的消除要优于氟哌酸组,且未发现其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副作用,此外还对腹泻症状痊愈后胃肠功能调理及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文献《葛根芩连汤对抗生素相关腹泻肠道乳酸杆菌属的影响研》 中报道,葛根芩连汤为临床上一个治疗腹泻的常用方剂,已经被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具有解热抑菌、抑制胃肠运动、抗腹泻 、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对抗生素相关腹泻模型肠道乳酸杆菌属具有调理作用。且葛根芩连汤成方及其药效组分对大肠杆菌、志贺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和鼠伤寒杆菌等多种菌敏感,能够在临床中长期服用而不产生机体肠道菌群失调的副作用。 文献《葛根琴连微丸治疗小儿腹泻 32例疗效观察》 中报道, 葛根芩连 微丸对病毒性腹泻、菌痢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皆有显著疗效 ,是解表清里,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有止泻退热、止吐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 文献《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肠道湿热证)疗效观察》 中报道,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肠道湿热证)患者疗效明显,其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浆 CRP、IL-6、TNF-α、内毒素水平相关,且安全性良好。治疗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 文献《 葛根芩连汤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 、《 根芩连汤药理与应用 》 、《 葛根苓连微丸抗菌及抗呼吸道病毒作用的研究 》 、《 葛根芩连汤抗病毒有效物质基础研究 》 中报道,葛根芩连汤 对轮状病毒、小园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都有抑制作 用,在体内外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文献《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 中报道,葛根芩连汤在临床治疗细菌性痢疾、 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泄泻、慢性乙肝腹泻、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胃溃疡、小儿秋季腹泻等疾病 中 ,疗效显著 。 至此,葛根芩连丸的广谱抗菌、抗病毒的特性得以充分显现,其多靶点,多疗效,异病同治的优点也得到临床验证。 三、讨论 综上述讨论,笔者认为葛根芩连丸在治疗新冠肺炎引起的腹泻症状上符合相关的推测,且有可靠的理论依据。此外,该药本身为纯中药制剂,副作用小,且具有广谱的抑菌、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在临床使用上无需过多担心其引起的毒副作用。与西药相比,中药安全且 具有多中心,多靶点的特点, 更能体现 异病同治的宗旨。因此,笔者相信葛根芩连丸作为 SARS及多次流感疫情中的推荐用药,无论是在针对新冠肺炎上还是针对新冠肺炎腹泻症状,都会取得显著的疗效,为患者更好的治疗与服务。 ·分析药物:葛根芩连丸(曾用名:葛根芩连微丸) ·主要成分: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炙) ·功能主治: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生产企业:广西壮族自治区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 (2005 版修订版 ) . 抗感染药学 ,2006(02):96-98. 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 (2009 版 ) .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9,21(05):251. 钟南山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方案 . 中国广东深圳 :200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高度重视非呼吸系统的首发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2019-nCOV)患者的识别与防护》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研究组 Huang C, Wang Y, Li X,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 The Lancet, 2020. 《 2019年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 Xu X , Chen P , Wang J ,等 . Evolu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from the ongoing Wuhan outbreak and modeling of its spike protein for risk of human transmission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1-4. Zhou P, Yang X L, Wang X G, et al. Discovery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the recent pneumonia outbreak in humans and its potential bat origin . bioRxiv, 2020. 吴赤红, 徐小元, 陆海英, 等. 伴有腹泻的危重型 SARS 病人的临床特点分析与治疗 . 中国急救医学, 2004, 24(1): 35-37. 赵军, 王香平, 安凤梅, 等. SARS 一线医务人员休养期间发热和腹泻原因分析 . 北京医学, 2003, 25(6): 402-402. 王艳霞, 夏国光, 张冰, 等. 伴腹泻的 SARS 患者 22 例分析 . 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4): 270-270. 王淑琴, 杨新成. 葛根芩连微丸治疗急性腹泻 52 例疗效观察 .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1999, 2(6): 633-633. 刘茜明, 杨光勇, 何光志, 等. 葛根芩连汤对抗生素相关腹泻肠道乳酸杆菌属的影响研究 . 家畜生态学报, 2016, 37(11): 74-78. 顾金珠, 吴葆德. 葛根芩连微丸治疗小儿腹泻 32 例疗效观察 . , 1998. 王家员 , 樊建霜, 曾耀明. 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 (肠道湿热证) 疗效观察 . 中国中医急症, 2017, 26(3): 509-511. 冯益静 , 夏陈伟 , 郑永红 . 葛根芩连汤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86):117. 秦增祥 . 葛根芩连汤药理与应用 . 中成药 ,1992(04):38-39. 谭晓梅陈育尧罗佳波张凤民郭彩玲 . 葛根苓连微丸抗菌及抗呼吸道病毒作用的研究 .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0(03):10-11. 龚湛文 . 葛根芩连汤抗病毒有效物质基础研究 .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张明俊 , 陈永灿 . 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 . 河南中医 ,2011,31(05):457-461.
5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Will novel virus go pandemic or be contained?
qujiangwen 2020-2-7 13:50
Will novel virus go pandemic or be contained? Kai Kupferschmidt , Jon Cohen See all authors and affiliations Science 07 Feb 2020: Vol. 367, Issue 6478, pp. 610-611 DOI: 10.1126/science.367.6478.610 Travelers pass a checkpoint at the China-Russia border. PHOTO: SVETLANA MAYOROVA/TASS/SIPA USA/NEWSCOM The repatriation of 565 Japanese citizens from Wuhan, China, in late January offered scientists an unexpected opportunity to learn a bit more about the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raging in that city. To avoid domestic spread of the virus, Japanese officials screened every passenger for disease symptoms and tested them for the virus after they landed. Eight tested positive, but four of those had no symptoms at all, says epidemiologist Hiroshi Nishiura of Hokkaido University, Sapporo—which is a bright red flag for epidemiologists who ar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at the fast-moving epidemic has in store for humanity. If many infections go unnoticed, as the Japanese finding suggests, that vastly complicates efforts to contain the outbreak. Two months after 2019-nCoV emerged—and with well over 20,000 cases and 427 deaths as Science went to press—mathematical modelers have been racing to predict where the virus will move next, how big a toll it might ultimately take, and whether isolating patients and limiting travel will slow it. But to make confident predictions, they need to know much more about how easily the virus spreads, how sick it makes people, and whether infected people with no symptoms can still infect others. Some of that information is coming out of China. But amid the all-out battle to control the virus, and with diagnostic capabilities in short supply, Chinese researchers cannot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Countries with just a handful of cases, such as Japan, can also reveal important data, says Preben Aavitsland of the 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It's up to all countries now that receive cases to collec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With the limited information so far, scientists are sketching out possible paths that the virus might take, weighing the likelihoods of each, and trying to determine the fallout. “We're at this stage where defined scenarios and the evidence for and against them are really important because it allows people to plan better,” says Marc Lipsitch, an epidemiologist at the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hese scenarios break into two broad categories: The world gets the virus under control—or it doesn't. Scenario 1: containment The most optimistic scenario is one in which 2019-nCoV remains mostly confined to China, where 99% of the confirmed cases have occurred so far. (By 4 February, two dozen other countries had together reported 195 cases.) “There has obviously been a huge amount of spread within China, but , there's no evidence of any kind of substantial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says Robin Thompson, a mathematical epidemi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risk probably isn't as high as some models have been projecting.” If no other countries see sustained transmission and the quarantines and other measures taken in China start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infections there, the risk of spread might gradually go down, and the virus might eventually be quashed. This happened with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outbreak in 2003, which ended after fewer than 9000 cases. That's what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hich last week declared the outbreak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hopes for this time. In a press conference, Director-General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called for a global version of the approach his team took in the current Ebola outbreak: Fight the disease at the source and try to keep it from gaining a foothold elsewhere. “Focus on the epicenter,” Tedros said. “If you have several epicenters, it is chaos.” Epidemiologist Marion Koopmans of Erasmus Medical Center says it may not be that hard to contain the virus in a new locale as long as the first cases are detected and isolated early—provided the virus is not highly transmissible. “We don't see it taking off in the 200 or so cases seeded outside of China,” Koopmans says. If that pattern holds, “there still is the possibility it will bend off.” She and others suspect the climate may help. Influenza typically only spreads during the winter months and hits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at different times. If that is true for 2019-nCoV, its spread might start to slow dow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thin a few months. “That is a big question mark we're trying to assess at the moment,” says Joseph Wu, a modele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ut is containment realistic? Success will depend in part on whether infected people who don't have symptoms can spread the virus. Asymptomatic people are hard to find and isolate, so if they can spread disease, 2019-nCoV “will be very difficult to stop in China,” says Alessandro Vespignani, a modeler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But if asymptomatic transmission is rare, he says, “isolation and social distancing can have a big impact.” So far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get a handle on this question. Some data from China seem to support asymptomatic transmission, but none are clear-cut. A widely reported 30 January letter i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escribed the case of a Chinese businesswoman who touched off a cluster of four cases in Germany before she became sick herself. But 4 days later, it became clear the researchers had not contacted the woman, who had flown back to China, before the paper was published. In a later phone interview, she said she had experienced some symptoms while in Germany. In follow-up results announced in a 4 February press release, the researchers noted that some patients they studied shed virus even though their symptoms were mild. That's almost as bad as asymptomatic transmission, says virologist Christian Drosten of the Charité University Hospital in Berlin: Patients with mild symptoms are unlikely to seek medical care and may not even stay home, giving the virus ample opportunities to spread far and wide. Scenario 2: pandemic Based on what they have seen so far, many researchers think it's probably too late to contain the virus. “As the virus continues to spread in China, the risk of exportation to other countries grows and sooner or later we will see it spread in another country,” Aavitsland says. So far there has been no sustained transmission outside of China, but Lipsitch expects that to change: “I would be really shocked if in 2 or 3 weeks there wasn't ongoing transmission with hundreds of cases in several countries on several continents.” If the virus does spread to all corners of the world in a pandemic, several questions will loom large: What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will become infected, and of those, how many will get very sick or die? More severe cases place heavier demands on health care systems—hospitals in Wuhan are already overwhelmed—and result in greater fears and disruption of daily life. A deadly pandemic might force the world to make stark choices about fair access to medicines or vaccines, if they become available. It might also lead to widespread restrictions on domestic travel akin to those already in force in China, Aavitsland says. If, on the other hand, 2019-nCoV resembles the common cold or a mild flu,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would be less alarming. Existing travel bans likely would be lifted. Understanding the severity and case fatality rate is a challenge with any new pathogen. When a new influenza strain emerged in 2009—and went on to cause a pandemic—many worried it might turn out to be a nasty variety. It took months to establish that the new virus killed only about one in 10,000 patients. So far, mortality among known 2019-nCoV cases is about 2%, and some reports say 20% of infected people suffer severe disease. But these figures may overlook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ith mild disease—say, a sore throat or a low-grade fever—who never seek medical care and may not even know they were infected with 2019-nCoV. Many may have no symptoms at all. “So what looks like a horrific disease may be the horrific tip of a very large iceberg,” Lipsitch says. The fact that four Japanese evacuees were asymptomatic is a case in point. Studies in China have also reported some cases with few or no symptoms. What's missing is a large study in China, Lipsitch says. He suggests some fraction of the tests that are available in a place with many cases should be set aside for that purpose.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in China call for testing people with clear symptoms only.) If indeed 2019-nCoV becomes pandemic, humanity may be stuck with it indefinitely. After spreading far and wide, the virus might become endemic in the human population, just like four other coronaviruses that cause the common cold, and occasionally cause fresh outbreaks. How much death and disease it would cause is anyone's guess. The silver lining of the epidemic is that scientists have collected and shared information at record speed. “Every day that goes by we know more and every day that goes by we can do better modeling,” Vespignani says. “Unfortunately, this beast is moving very fast.”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8/610 Outbreak of virus from China declared global emergency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1/outbreak-virus-china-declared-global-emergency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析葛根芩连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行性
hanxinlong 2020-2-1 10:28
浅析葛根芩连丸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可行性 韩鑫龙,罗佳波 *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作者简介:韩鑫龙,(1993—)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E-mail: 429148868@qq.com *通讯作者:罗佳波,(1947—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药配伍规律、组方原理的研究及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Email: ljb@fimmu.com 葛根芩连丸(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组成,属表里双解剂。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葛根、黄连、黄芩、甘草都具有直接或间接抗病毒作用,这也使得葛根芩连丸在几次疫情和流感中被广泛推崇。其中, 文件《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年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 中 ,葛根芩连丸/葛根芩连类制剂都被列为推荐用药。 此次武汉出现的疫情,已经出现人传人、病例死亡现象,并且呈现迅速蔓延的趋势。能否快速找到有效的药物,是控制疫情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据理例实,分析葛根芩连丸治疗武汉肺炎疫情的可行性。 一、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与 SARS 属近亲分支 1月10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第一个基因组序列数据被公布。 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员、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钟武研究员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轩研究员合作,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在线发表论文,分析阐述了引起近期武汉地区肺炎疫情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来源,及与导致2002年广东“非典”疫情的SARS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的遗传进化关系 。 结果显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与2002年“非典”SARS冠状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比对,发现平均有约70%的序列相似性。且进化树的位置上,与SARS病毒和类SARS病毒(SARS-like)的类群相邻。它们进化上共同的外类群是一个寄生于果蝠的HKU9-1冠状病毒。所以武汉冠状病毒和SARS/类SARS冠状病毒的共同祖先是和HKU9-1类似的病毒,可以认为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属近亲分支。 除此之外,文章作者利用分子结构模拟的计算方法,对武汉冠状病毒S-蛋白和人ACE2蛋白进行了结构对接研究,获得了令人惊讶的结果。虽然武汉冠状病毒S-蛋白中与ACE2蛋白结合的5个关键氨基酸有4个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后的氨基酸,却整体性上非常完美的维持了SARS病毒S-蛋白与ACE2蛋白互作的原结构构象。这一结果说明武汉冠状病毒是通过S-蛋白与人ACE2互作的分子机制,来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 我们熟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的靶点预测就是通过空间构象来虚拟筛选、构建模型。且空间构象与其结合能力直接相关,所以空间构象相同可视为致病机制类似,也可看作药物抑制机制类似。所以,通过上文我们知道武汉冠状病毒同SARS相比,整体性维持了与相关蛋白互相作用的结构构象。这也意味着武汉冠状病毒感染机制和SARS可能相同,也意味着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药物也可能对武汉冠状病毒有效。作为SARS推荐用药的葛根芩连丸,此报告为其能抑制武汉冠状病毒给予了极大的信心。 二、葛根芩连丸的广谱抗菌 、 抗病毒应用 除SARS疫情外,在几次的人感禽流感、甲型H1N1中,葛根芩连丸都在推荐用药之列,也被《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收录其中,归属清热解毒药。 文献《浅析葛根芩连汤治流感的可行性》 中写道:流感属“疠疫”,叶天士《温热论》所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病因病机是温邪入肺,先在表,后入里,表邪未解,渐起里热,肺因热迫而失宣降,出现高热、咽痛、咳嗽咯痰、甚则气促。国医大师周仲瑛在多年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汗和清下、表里双解”复法治疗流感。“葛根芩连汤组方为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流感正符合“汗和清下、表里双解”之理。 文献《葛根芩连丸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的疗效评价》 中写道,通过对近70名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小儿患者给药治疗发现,葛根芩连丸对上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临床疗效也表明葛根芩连丸对6种呼吸道病毒转阴率为90.9%,愈显率 (临床痊愈率+显效率, 下同)为80.30%,中医证侯疗效愈显率为86 .36%。与其对照组相比,降温起效时间、解热时间都有明显加快,且观察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文献《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 中得出结论,葛根芩连汤在临床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泄泻、慢性乙肝腹泻、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胃溃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过敏性紫癜、小儿秋季腹泻等疾病,疗效显著。 其他资料显示葛根芩连丸对轮状病毒 、小园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等都有抑制作用,在体外和体内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 ,体外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抗菌活性 。 通过文献调研我们认为该药应属广谱抗病毒之列,且兼有抗炎解热,增强免疫力作用,能在临床上有效的抗病毒抗菌,相信在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治疗上也能取得客观的疗效。 三、 理论依据 葛根芩连丸中多种成份已经被报道出具有直接抗病毒效果,如盐酸小檗碱,在文献《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被指出能有效抗病毒。黄芩、黄芩苷、甘草在文献《黄芩提取物体外抗流感病毒的比较研究》 、《甘草抗病毒有效部位体外抗副流感病毒(Ⅲ型)作用的研究》 、《黄芩苷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 中被证实能有效抗病毒且能抑制流感病毒吸附。甘草酸在文献《甘草酸联合利巴韦林体内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用》 中被报道可降低病毒在肺组织中的复制率。文献《黄连等中药抗实验性小鼠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 中报道黄连、黄芩均有抗病毒性心肌炎作用。文献《喉咽清气雾剂中甘草酸抑菌、抑病毒及诱生干扰素作用的研究》 中指出甘草在制剂中确有抑菌、广谱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 综上资料、文献所述,葛根芩连丸主治协热下利证,在抗病毒、抗菌上的疗效得到了肯定,临床效果喜人、理论依据充足。与抗病毒的西药相比,中医药可以异病同治,具有多中心,多靶点的特点,更“顾全大局”。虽然西药能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或感染,但同时带来的副作用也不能小觑。病毒对人体的侵害是多方面的,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中药的多靶点多疗效在此显的尤为重要,葛根芩连丸在清热解毒的过程中能整体提高机体免疫力,使得自身免疫应答增强,更好的抵抗、清除病原。结合国家多次对本药的推荐和肯定,相信葛根芩连丸能在此次武汉疫情上取得显著疗效。 ·分析药物:葛根芩连丸(曾用名:葛根芩连微丸) ·主要成分: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炙) ·功能主治: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生产企业:广西壮族自治区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 (2005 版修订版 ) . 抗感染药学 ,2006(02):96-98.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 .环球中医药,2010,3(01):28-30. 钟南山.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方案 . 中国广东深圳:2006. Xu X,Chen P,Wang J,等. Evolu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from the ongoing Wuhan outbreak and modeling of its spike protein for risk of human transmission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1-4. 肖奕珂,邓力,陈孝银. 浅析葛根芩连汤治流感的可行性 . 吉林中医药,2019,39(08):987-989. 陈琦甘淳熊翠凤向希雄王孟清. 葛根芩连微丸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的疗效评价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12):46-48. 张明俊,陈永灿. 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 . 河南中医,2011,31(05):457-461. 冯益静,夏陈伟,郑永红. 葛根芩连汤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117. 秦增祥. 葛根芩连汤药理与应用 . 中成药,1992(04):38-39. 谭晓梅陈育尧罗佳波张凤民郭彩玲. 葛根苓连微丸抗菌及抗呼吸道病毒作用的研究 .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03):10-11. 龚湛文. 葛根芩连汤抗病毒有效物质基础研究 .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 张燕,陈恬,黄厚意,等. 盐酸小檗碱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3(01):33-37. 刘文辉,石军飞,吴晓忠. 黄芩提取物体外抗流感病毒的比较研究 .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01):7-9. 谢志平,李洪源,岳晓宏,等. 甘草抗病毒有效部位体外抗副流感病毒(Ⅲ型)作用的研究 . 中医药信息,2007(03):37-39. 刘晓婷,张沂,顾立刚,等. 黄芩苷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 . 天津中医药,2015,32(04):229-233. 陈秀秀,周红霞,亓文宝,等. 甘草酸联合利巴韦林体内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用 . 药学学报,2015,50(08):966-972. 马伏英. 黄连等中药抗实验性小鼠柯萨奇B_3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 . 武警医学,1998(04):187-190. 樊宏伟王翔肖大伟. 喉咽清气雾剂中甘草酸抑菌、抑病毒及诱生干扰素作用的研究 .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06):343-344.
8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位武汉患者最后的一段人生轨迹
sstone2009 2020-1-31 15:08
早晨看到红星新闻在1月30日22:55发布的《64岁母亲在隔离病房去世 儿子网上发文:开始以为是感冒,没重视》(作者王春、陈卿媛),从儿子的视角记录了他的母亲罹患武汉肺炎(未确诊)、不足一月离世的经历。我能想象这位儿子的悲痛和无奈,我也能理解在疫情尚未得以控制之前,我们要共同面对什么、放下什么?我也跟大家一样相信,疫情一定会被控制,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病毒。 母亲已经离去,儿子在家自行隔离,他说,“希望我母亲付出生命代价的总结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这位儿子在疫情开始时成为志愿者,在隔离期间,撰写文章,记叙母亲的治疗过程、思考得失,以这种新的方式继续做志愿者,一样是为了帮助别人。恰巧昨日我在撰写《完美医疗原理》时写了一点关于武汉肺炎的思考,我的思考尽管是纸上谈兵,却让我更容易理解这位母亲的遭遇和她的儿子的思考。 一、最后的一段人生轨迹 1月10日左右,听说有人感染武汉肺炎,但消息是不会人传人,所以没有“特别防护”。 1月17日,母亲开始轻微咳嗽,没有足够重视,以为普通感冒;不久出现腹泻和食欲不振。 1月23日,母亲病情变重,儿子带母亲去指定医院看病,看到医院门诊大厅“排队的人黑压压的一片”。儿子听母亲描述,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到社区医院看;社区医院医生因患者没有发烧,开了“感冒药和消炎药”。 1月25日,母亲要求去专业的医院看病,CT显示肺部感染很严重,医生说“没有试剂来确定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法确诊。 1月27日晚上,母亲出现呼吸困难,儿子第一时间把她送到指定医院的发热门诊,请求输氧。医院没有床位,连留观室都是满的。后来在医生建议下儿子找到一个可以输氧的普通发热门诊。 1月28日晚上9点,母亲成功转入隔离病房。 1月29日凌晨4点,母亲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8点10分抢救无效去世。直到去世,医院也没有确诊。 二、患者儿子的思考 患者儿子认为武汉肺炎分三个阶段。感染初期是最佳治疗时段,做个肺部CT确认是否感染。在普通医院发热门诊也可以打针消炎。 第二阶段是中期,肺部感染明显,症状加重,最好进入隔离病房。 最后一个阶段最危险,但是并非没有治愈机会,这个阶段无法脱离氧气面罩。最好有亲人一刻不离护理。 从这位母亲儿子的描述中,我能读到他的懊恼和无奈,以及被隐藏的深深痛苦。疫情如此残酷,来得又如此迅猛,我们难以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学得经验。我们都知道,没有力量可以阻挡住爆发的山洪,但是我们可以做好日常的治理、可以远离之、可以提前发出预警。面对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过去的即是我们的老师,未来的,我们无法确定,但从不要有任何侥幸!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1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9年冠状病毒(2019-nCoV)的起源
热度 3 zls111 2020-1-25 23:04
2019 年冠状病毒的起源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的英文名是 2019 novel coronavirus,简写2019-nCoV. 2019 年冠状病毒就是今年导致武汉肺炎的罪魁祸首。那么这个病毒是怎么来的? 根据基因组序列分析,其与 2018 年报道的两株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 SARS-like )最相似,如下图,红色序列是 2019 年冠状病毒序列,与两个蝙蝠寄主病毒序列聚集在一起 。 根据进化树, 2019 年冠状病毒与两株蝙蝠些的冠状病毒聚集在一起,可以认为是 2019 年冠状病毒分支; 2003 的年 SARS 与其它蝙蝠携带的类似 SARS 病毒聚集在一起,是 2003 年 SARS 分支。这两个分支应该是有共同祖先。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 2019 年冠状病毒是 SARS-like 或者直接认为是类似 SARS 病毒。 图 1 2019 年冠状病毒与其它冠状病毒进化树,来自高福团队刚刚在 NEJM 发表论文。 所以从上述结果来看,现在发现与 2019 年冠状病毒最相似病毒序列是两株蝙蝠携带的病毒序列,所以当前认为 2019 年冠状病毒最接近的祖先就是这两株病毒序列。说明 2019 年冠状病毒最早起源是来自蝙蝠。但是我们一般知道蝙蝠病毒不会直接传播给人类。就像禽流感只会通过猪传播给人类,因为鸟类的身上流感病毒不能与人的受体结合而感染人类,因为人类与鸟类的这个受体差别太远,只有能感染猪了,才能感染人类,因为人类与猪的这个受体相似。 类似的, 2019 年冠状病毒要从蝙蝠感染某种哺乳动物,然后才能传播给人类。如下图, 2003 年 SARS 的中间寄主是果子狸, MERS 是骆驼。 图2 不同感染人的冠状病毒传播方式,来自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pathogeniccoronaviruses ,这些冠状病毒最开始寄主主要是蝙蝠和老鼠,中间寄主有果子狸( 2003 年 SARS , SARS-CoV ),猪,骆驼,羊和牛。 接下来就想知道, 2019 年冠状病毒与 SARS 和 MERS 有多像,有没有重组,以及与其最像似病毒序列到底有多像。我用了 2019 年冠状病毒与 SARS , MERS 和上面提到的与 2019 年冠状病毒最相似得两株蝙蝠寄主进行比较,如下图,确实与其最近的蝙蝠病毒序列很相似,特别是前面一部分,也就是 1 到 14000 个核苷酸位置几乎是相似 90% 以上(绿色曲线),但是后面就是与 SARS 差不多(绿色和黄色曲线)。说明 2019 年冠状病毒的 14000 到 30000 位置是来自那种病毒还不清楚。同时说明 2019 年冠状病毒可能是由不同冠状病毒的不同基因重组而来的。 武汉病毒所报道了一株蝙蝠病毒整条序列与 2019 年冠状病毒相似度在 95% 以上,说明这个蝙蝠病毒序列是 2019 年冠状病毒最近的祖先。 图 3 用 2019 年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搜索一株蝙蝠病毒序列(SARS-like,前面说的与2019-nCoV最相似蝙蝠病毒序列) ,SARS 基因组序列, MERS 基因组序列,曲线分别是绿色,黄色和粉红色。横坐标是基因组的位置,纵坐标是相似度,从下到上是 0 到 100% 相似。 总结一下, 2019 年冠状病毒现在发现的最相似的祖先是蝙蝠身上的病毒,至于通过那种哺乳动物传播到人类还不知道,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华南海鲜市场贩卖的野生哺乳动物。
26359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安全原理层面浅谈武汉肺炎控制的8条途径及相关问题
热度 1 After50 2020-1-25 13:43
从安全原理层面浅谈武汉肺炎控制的 8 条途径及相关问题 近期发生的传染性肺炎之所以对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很多人恐慌,在世界范围也引发很大的关注,其原因是这类流行传染病存在大面积人群传染甚至死亡的难以预测的巨大动态风险,而且这类风险可以直接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停止和产生巨大经济损失并恶性循环。 从安全原理控制危险源的逻辑途径分析,有效的途径有:消灭病毒,弱化病毒,抵抗病毒,个体隔离,区域隔离,远离病毒,警示教育,综合措施八条途径。下面分别简述如下: 第一条途径 ,消灭病毒。这一条主要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范畴和任务。对于刚新生成的恶性流行传染性病毒, 当人们一下子还找不到有效的消灭这类病毒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时,采用类比思路借鉴过去相关的经验和方法也是比较有针对性的途径 。 第二条途径 ,弱化病毒。从一般规律判断,少量病毒总比大量病毒的活力和威力要小。因此, 加强通风、搞好清洁卫生、增大人与人的距离、扩大人所在空间单位人员的空间体积 等,在某种程度也相当于弱化病毒的攻击能力和寄存场所等。 第三条途径 ,抵抗病毒。每个人自身都有一定的抵抗病毒的免疫能力。我强敌就弱,我弱敌就强。如果自身的健康状态和抵抗力增强了,被病毒攻击得病的概率就小很多。因此,在 流行病期间,保持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 。 第四条途径 ,个体隔离病毒。这是比较有效的途径,比如佩戴有用有效的口罩,未被感染的人可以防止病毒侵入,被感染的人可以防止病毒传播。但口罩的隔离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完全隔离病毒,更不能消灭病毒;还有就是必须有有用的口罩和正确的佩戴,有些人不习惯佩戴口罩,或是佩戴质量很差的口罩,或是不正确佩戴口罩,都会影响隔离效果;而且使用过的口罩也会成为污染的危险源,用后需要做正确的处理,如开水杀菌或烧毁等。 第五条途径 ,区域隔离病毒。如一个家庭、一个社区或一个城市的隔离,当有较多人被病毒感染,为了防止更大范围的扩散传染,实行区域隔离是非常必要的措施。但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生产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各种生命线工程、互联网、物联网、海陆空多种交通并存等,甚至可以说整个地球已经是 “ 地球村 ” 了,这给区域隔离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也会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乃至更大范围的全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打击。因此,做出这类隔离的决策是非常艰难和之分重要的,需要强有力的行政行为和大量的储备物质支撑,也需要有很多配套措施,比如隔离城市的生活供给平衡、内部医疗等问题,还有更多具体措施和法律法规、人权伦理等方面的问题。 第六条途径 ,远离病毒。逃离细菌感染区这绝不是可取的方法,也不是这一条要说的。这里所说的远离病毒是指那些没有疫情和病毒感染的地区的人,再不要到处乱跑、胡乱发声添乱甚至成为新的病毒感染源,如果这样那是更不应该的。 第七条途径 ,全民科普和警示教育。在病毒感染区和非感染区的所有人,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不论是个人卫生、预防性消毒(用品、环境、排泄物等的消毒)等方面的知识,每个人都要学习和践行。 第八条途径 :系统综合措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就不重复多叙述了。 在上述多条途径中, 在 不能消灭病毒的阶段,隔离危险源(不管是隔离病毒、隔离感染个人、隔离感染少数人群、还是地区区域性的隔离等)、切断病毒传染途径、降低人群易感性(包括健康身体和抑制恐慌心理等)最为重要 。 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 传染病防控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最需要从我做起。做好恶性传染病防控,以下六条至关需要: 1 )我决不要有作死伤害自己和间接伤害别人的行为(比如残害和乱吃野生动物等); 2 )我要健康,我的健康不仅是自己的需要,平时就要有这种观念; 3 )我追求健康安全,我要拥有预防传染病的健康安全知识; 4 )如果已经是受感染者更不要做出有感染伤害别人的行为,要有牺牲自己和公益之心; 5 )我有防范传染的知识和措施,我不要被别人和污染环境感染伤害; 6 )我能尽自己能力宣传教育周围人减少感染。 顺便谈几点新型恶性传染性病毒风险评估的问题。这类问题由于病毒本身不清楚、感染人致病机理不清楚、增长速率不清楚等;传播感染的载体为可以流动和人们共同需要的空气,而且是人类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其结果能够导致短时间人类死亡,并且会导致社会经济活动巨大损失的。因此,造成风险评估非常困难,风险评估及其风险评估本身的风险巨大。由上得出从风险视角以下三层问题是值得开展研究的: 第一层次问题:致命性呼吸性人传人流行病动态风险评估方法及其特殊性研究;传染病重大风险评估之风险的研究,即对风险识别、评估结论的准确性所隐含的风险的评估,过大、过小都会造成具大的损失;动态连续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即需要知道风险的变化梯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的大小等;重大风险存在周期的评估研究,即风险存在时间的长短问题。 第二层次问题:传染病重大风险的组成和计算新方式;发生的概率(瞬间发生的概率)的计算方法;严重度的计算问题(直接损失,间接巨大损失等);暴露时间和暴露度等问题的研究。 第三层次问题:传染病重特大风险的化解、转移、分散等方法和预案及对策研究等。 由于时间匆忙来不及仔细思考内容和推敲文字,上述内容有不妥之处请见谅。(吴超写于 2020 年元月 25 日春节初一)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7919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绪仁:为什么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能引起肩关节疼痛?
GaoXurenKnee 2020-1-23 10:59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1月23日周四。祝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开卷有益!欢迎您来到《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第260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开心做!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天生的专家,为了我们的患者,唯有每天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实践和提升。相信持续的力量,将每天的平凡逐渐变成不平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今天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高主任您好!为什么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能引起肩关节疼痛?”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我每天处理很多肩关节疼痛的患者。其中有一部分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的原因是肺炎。 这其实是肺炎刺激了膈神经,膈神经是引起肩痛的原因。 膈神经是C4神经根前支的组成部分。C4神经根也对肩关节的皮肤感觉起支配作用。肺炎时,刺激会通过C4神经根放射到肩关节,出现肩关节疼痛。 “借问肩痛去哪里,路人遥指高绪仁”。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肩关节的问题,欢迎您登录高绪仁好大夫在线网站进行咨询!网址链接 https://gaoxurendr.haodf.com/ 谢谢! 高绪仁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骨科关节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组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膝肩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手术品牌专家 参考文献: Petchkrua W,Harris SA.Shoulder pain as an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pneumonia in a stroke patient: a case report.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0 Jun;81(6):827-9. Thakore SR,Khasawneh FA.A 58-Year-Old Female with Progressive Cough and Right Shoulder Pain.Can J Infect Dis Med Microbiol. 2016;2016:3049298. Epub 2016 Oct 31. 蔡柏蔷,李龙芸主编.协和呼吸病学 上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02.914 刘朝晖主编;钟南山主审.临床肺部感染病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09.255 胡成平主编.呼吸病学住院医师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0.231 关键词:武汉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咳嗽, 发热, 肩关节疼痛 高绪仁 肩关节疼痛 肩膀疼肩痛不等于肩周炎 肩周炎 冻结肩 肩关节粘连 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腱 炎症 损伤 撕裂 肩关节镜微创手术 反式人工肩关节及置换手术 中国 江苏 徐州 肩关节专家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
个人分类: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16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习一病例:58岁女性逐渐出现加重的咳嗽及右肩关节疼痛
GaoXurenKnee 2020-1-22 22:07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1月22日周三。祝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开卷有益!欢迎您来到《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第259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开心做!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天生的专家,为了我们的患者,唯有每天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实践和提升。相信持续的力量,将每天的平凡逐渐变成不平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上图:2020年1月22日周三,膝肩髋关节关节镜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及康复专家高绪仁响应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就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号召,戴口罩出门。抗击病毒,人人有责。清洁卫生,从我做起。敬畏生命,不抱侥幸心理。 今天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高主任您好!现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容乐观。请问临床上有没有肺炎患者引起的肩关节疼痛的?”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答案是: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德克萨斯州Sanket R. Thakore和Faisal A. Khasawneh医生在2016年的Canad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加拿大感染性疾病与医学微生物杂志)上报道了一名58岁女性出现逐渐加重的咳嗽和右肩关节疼痛的病例。 这名58岁的女性患者2年前曾经因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进行过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该患者出现咳嗽、吐褐色痰并且右肩关节疼痛。在过去两周中,该患者的症状越来越重。但是没有发热、没有冷颤及气短现象。患者否认胸痛、呕吐或腹泻。也没有头痛、昏迷或癫痫现象。 该患者2年前曾经因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进行过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之后得了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而后采用激素和霉酚酸酯治疗。在家的用药包括:强的松、霉酚酸酯及氨苯砜。 该患者的CT检查显示如下。 上图:右侧紧贴胸壁的空洞结节病灶。 上图:CT检查显示右侧空洞结节病灶逐渐增大,并且出现了双侧肺泡混浊。 细菌培养显示是格兰染色阳性的诺卡氏菌。 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患者选择姑息疗法,自动出院。 肺奴卡菌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比较难。 奴卡菌病(Nocardiosis)是奴卡菌属引起的局限或播散性化脓性感染和肉芽肿性病变,并可经由血道播散侵犯至其他器官,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3w以上)经过,以慢性多见。奴卡菌病主要包括肺奴卡菌病、播散性奴卡菌病、蜂窝织炎、足菌肿、角膜炎等。主要致病菌有星形奴卡菌(N.asteroides)、巴西奴卡菌(N.brasiliensis)或豚鼠奴卡菌(N.caviae)等。其中,星形奴卡菌引起的占80%以上。 奴卡菌病呈世界范围分布,动物也可感染。最早由Nocard于1888年报道了牛的奴卡菌病,又译诺卡菌,Eppinger在1890年首先描述了人的奴卡菌病。 此病既往甚为罕见。近年来,在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的疾病如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CD4250/μl)、接受细胞毒药物化疗或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中,奴卡菌病的发病有所增加。 在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大约有1000例,其中85%的病例是肺奴卡菌病和(或)播散性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的患者中发病率不尽相同。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中发病率为0~20%,骨髓移植的患者中发病率为0.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8%。我国各地均有散发病例的报道,实际发病情况不详。 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药物对奴卡菌病有确切的预防作用,关键在于增强人群体质,同时,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伴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要警惕奴卡菌病的发生,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通过这次武汉肺炎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微生物的世界了解的还是太少太少,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实践。 “借问肩痛去哪里,路人遥指高绪仁”。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肩关节的问题,欢迎您登录高绪仁好大夫在线网站进行咨询!网址链接 https://gaoxurendr.haodf.com/ 谢谢! 高绪仁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骨科关节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组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膝肩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手术品牌专家 参考文献: Thakore SR,Khasawneh FA.A 58-Year-Old Female with Progressive Cough and Right Shoulder Pain.Can J Infect Dis Med Microbiol. 2016;2016:3049298. Epub 2016 Oct 31. 蔡柏蔷,李龙芸主编.协和呼吸病学 上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02.914 刘朝晖主编;钟南山主审.临床肺部感染病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09.255 胡成平主编.呼吸病学住院医师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0.231 关键词:武汉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咳嗽, 发热, 肩关节疼痛 高绪仁 肩关节疼痛 肩膀疼肩痛不等于肩周炎 肩周炎 冻结肩 肩关节粘连 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腱 炎症 损伤 撕裂 肩关节镜微创手术 反式人工肩关节及置换手术 中国 江苏 徐州 肩关节专家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
个人分类: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1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