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型肺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假设这次新型肺炎刚萌芽就被终结。。。
热度 4 After50 2020-2-24 08:43
假设这次新型肺炎刚萌芽就被终结。。。 吴 超 / STIPC 【文章引读】 ——假如这次新型肺炎刚萌芽就被某人(或某少数人)发现和终结,没有出现过去一个多月来和未来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的局面,我们能承认他或她(或他们 / 她们)的巨大作用吗? ——长期以来,安全的效益一直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认定,其中最难的问题是安全效益不能用直接实证方法展示,而用类比或假设的方法得出的巨大效益绝大多数人不认可,也没有官方可操作性的制度可以认定。因而,灾难苗头一旦及时被终止(中止),终结者的巨大作用就好像“小事一桩,到此为止”。 ——上述难题造成安全预防为主、健康预防为主、传染病预防为主等工作得不到重视和落实,“上医治未病”仅仅停留在开玩笑一说了之的层面,从事事故预防的安全员和一线健康保健医生等的地位一直比较低微,作用得不到充分肯定。 ——打破上面的难堪局面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问题太多了!诸如, 1 )观念(人性)问题:绝大多数人们把平时平安日子当作习以为常和理所当然的事情; 2 )理论问题:缺乏安全作用认定基础概念和理论体系等; 3 )还有鉴别、法律和实操等等说不尽的问题可以关联起来。 ——本文的基本观点:新形势下安全作用的科学认定需要创建一套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安全作用的新理论体系构建需要从新概念创设开始;安全领域也具有类似科技与商业的颠覆性创新;“负颠覆性元创事物”与商业和科技的颠覆性创新可以相提并论。 ——本文仅尝试创设一组描述安全创新的新概念及其关联问题。安全概念创新是安全创新的重要体现和理论支撑。 ——本文系今年春节后对这次新型肺炎的一点思考诱发而写,长度近万字,需耐心才能读完。感谢《安全》杂志很快刊登本文。由于文章思考时间不够长,肯定有不妥之处,望请见谅。 【文章来源】 吴超 . 一组表达安全创新的新概念及其关联问题 . 安全, 2020, 41 ( 2 ): 65-72. 一组表达安全创新的新概念及其关联问题 吴 超 1,2 ( 1.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 2. 中南大学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3 ) 【摘 要】为提升安全创新能力和水平及公正评价安全成果,本文从表达安全创新的新概念创设开始,以科学学思想为指导,以元概念演绎法和双向思维法,创设了正负 “ 元事物 ” 、 “ 元创事物 ” 、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等系列新概念,将表达安全创新的 “ 负元事物 ”“ 负元创事物 ” 和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等概念与商业和科技等颠覆性创新对等起来,并推论出正负两类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所涉及的重要科学问题。之后,通过正负两类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比较,并以近期发生的新冠肺炎为典型案例,得到一些发展和鉴别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结果对安全科技创新发展和评价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安全科学;颠覆性创新;新概念; “ 元事物 ” ; “ 元创事物 ” ;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 COVID-19 新概念是新理论和新发明的开始或原点。很遗憾现有的绝大多数科学概念都是非中国学者创造的,安全科学技术领域也是如此。安全科技创新也需要有安全新概念的创新。把安全创新与商业和科技创新相提并论,安全才能得到更加实质性的重视。概念创新是安全创新的重要体现和支撑。 近十多年中国在万众创新和科技创新等热潮的涌动中,国外二三十年前提出的颠覆性创新 (英文 Disruptive Innovation )这一名称或概念也流行起来。在相关文献中 ,颠覆性创新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为商业和科技等领域对人类有益的创新,大都是从正面积极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的。 安全也有颠覆性元事物或元问题,但人们对负面的突发灾难事件等发生的防控和思考却远远少于正面的,也未出现有类似颠覆性的合适概念可以表达对重大自然灾害、灾难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负面内容的防控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没有一个概念能够统一正负两个方面创新性的名称。基于此,下面首先对描述安全创新的新概念开展创设,接着探讨提出所涉及的系列科学问题和评价方法等内容。 1 表达安全创新的新概念提出及其内涵诠释 1.“ 元事物 ” 的定义 “ 元 ” 作为名词理解,表达第一的、居首位的,开始,起端,根源,根本等。 “ 元问题 ” 经常有文章探讨科学问题时会提到。 “ 事件元 ” (英文 Event Unit ,简称 EU )在百度词条中也能查到,是指在线性时空中,一个任意小的时间段内的事件和行为,是事物状态发生本质变化的事件。计算机领域也有人用到 “ 元事件 ” 一词 ,也出现过 “ 元事物 ” 的名字,但都不是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把 “ 元事物 ” 当作一个新词, “ 元 ” 表达起源、根本、核心、首要等含义, “ 元事物 ” 包括 “ 元事件 ” 和 “ 元物质 ” ,这样内涵更加宽广,可以涵盖重要新事件、新发明、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等的创新,用英文统一表达为 Meta-matter ,简称 MM 。本文将 “ 元事物 ” 归属于创新主体以外的客体。 “ 元事物 ” 表达的内涵是:指最初始和最根本的新事件或新物质,它们在自然、生命、生态、人类社会等演化活动和助力的过程中,能发展成为能够影响很大范围和很多人的 “ 大事物 ” ,这里指的 “ 大事物 ” 可以是对人类有益的伟大发明或发现,也可以是对人类有害的重大灾难诱因等。比如能促使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改变能量转化方式的核能技术、能改变人类繁衍的基因技术、能导致人类大量死亡的恶性传染病毒、能统治人类精神世界的邪教元祖、等等。因此,有益于人类的 “ 元事物 ” 称为 “ 正元事物 ” ,有害于人类的 “ 元事物 ” 称为 “ 负元事物 ” 。 2.“ 正元事物 ” “ 正元事物 ” 用英文表达为 Positive meta-matter ,简称 PMM 。 “ 正元事物 ” 在自然、生命、生态、人类社会等演化活动和助力的过程中,能发展成为有益于人类的 “ 大事物 ” 。 3.“ 负元事物 ” “ 负元事物 ” 用英文表达为 Negative meta-matter ,简称 NMM 或 Disruptive meta-matter 。 “ 负元事物 ” 在自然、生命、生态、人类社会等演化活动和助力的过程中,能发展成为有害人类的 “ 大事物 ” 。 4.“ 元创事物 ” “ 元创事物 ” 用英文表达为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简称 IMM 。 “ 元创事物 ” 表达的内涵是 “ 元事物 ” 的发现或创新,而且这种发现或创新,在自然、生命、生态、人类社会等演化活动和助力的过程中,能够发展成为能够影响很大范围和很多人的 “ 大事物 ” 。本文将 “ 元创事物 ” 归属于创新的主体。 5.“ 正元创事物 ” “ 正元创事物 ” 用英文表达为 Posi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简称 PIMM 。 “ 正元创事物 ” 在自然、生命、生态、人类社会等演化活动和助力的过程中,能发展成为有益于人类的 “ 大事物 ” 。 6.“ 负元创事物 ” “ 负元创事物 ” 用英文表达为 Nega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简称 NIMM 或 Innovation of disruptive meta-matter 。 “ 负元创事物 ” 在自然、生命、生态、人类社会等演化活动和助力的过程中,能抑制 “ 负元事物 ” 发展成为有害人类的 “ 大事物 ” 。 7.“ 颠覆性元创事物 ”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用英文表达为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简称 DIMM 。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表达的内涵是发现或创新颠覆性的 “ 元事物 ” ,而且这种发现或创新在自然、生命、生态、人类社会等演化活动和助力的过程中,能颠覆性发展成为能够影响很大范围和很多人的 “ 大事物 ” 。 8.“ 正颠覆性元创事物 ” “ 正颠覆性元创事物 ” 用英文表达为 Positi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简称 PDIMM 。 “ 正颠覆性元创事物 ” 在自然、生命、生态、人类社会等演化活动和助力的过程中,能颠覆性发展成为能够影响很大的有益人类的 “ 大事物 ” 。 9.“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用英文表达为 Negati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简称 NDIMM 或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disruptive meta-matter 。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在自然、生命、生态、人类社会等演化活动和助力的过程中,能颠覆性抑制 “ 负元事物 ” 发展成为有害人类的 “ 大事物 ” 。 从安全的视角, Disruptive innovation 直译为破坏性创新也许还贴切一些。 参看图 1 ,上述系列新概念及其定义的价值在于: 1 )新概念是新理论诞生的起点或原点。根据提出的系列新概念,我们可以构建相关问题的安全科学新分支或新领域,如安全创新经济学等,还可以用于表达安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的类型和等级等; 2 )有了上述这些新概念,安全科技创新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也能与起正面作用的商业新模式和科技发明创新等合并一起来讨论,从而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安全科技研究的重视; 3 )上述这些新概念也可以为发明和发现颠覆性灾难防控成果提供原始思路或趋势判断,特别是为未来开创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评价理论等奠定重要基础。 图 1 重大发明的效益增长和重大灾难的负面效益与时间关系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relationships of benefit growth between PDIMM and NDIMM versus time 2 由 “ 负元事物 ” 等系列概念关联的科学问题 如图 1 所示, “ 正元创事物 ” 和 “ 正颠覆性元创事物 ” 所产生的效益增长很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肯定,但 “ 负元创事物 ” 和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就很难被普通人所理解和认同,因为即使是真正的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一旦使得重大灾难终(中)止了,从表面上人们就看不出其作用和效益存在,其效益需要假设重大灾难继续发展下去才显而易见,而这又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下面不专门讨论 “ 正元事物 ” 等正向作用的概念,而是专门讨论 “ 负元事物 ” 等负向作用的概念所涉及的科学问题。 先从作者熟悉的领域来举例说明。安全界有一句老话, “ 安全无小事 ” 。这句话隐含着一些 “ 小事 ” 可以演化成大事故,即可以成为大事故的始作俑者,这句话也是一种经验之谈。不过,这句话本身没有表达出更深层的内涵,缺乏科学层面的意义。如果在安全工作中什么小事都当作大事来抓,这是不太现实和不太可能的,也会出现反作用,比如时间、人力和经济资源等的浪费,还会出现草木皆兵和无所适从的局面等。 那什么才是有价值会掀起大波澜的 “ 小事 ” 呢?其实这类 “ 小事 ” 本质已经不是小事了,是打引号的小事,属于前面所定义的 “ 负元事物 ” 。比如这次武汉肺炎的病毒源和第一个感染者,就不是小事。如果不知道它是恶性新病毒和具有很强传染性,从一般病毒的认知,以类似感冒的征兆去看待它,那在一开始绝大多数人肯定认为是小事,肯定得不到大多数人的重视。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如下更深层次的问题来加以讨论,这也是科学问题和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先从 “ 负元事物 ” 说起。 ( 1 )如果某一专业人员有机会遇见这样的 “ 负元事物 ” ,而且能够具有判别这类 “ 负元事物 ” 的鉴别准则和方法,并有手段将该 “ 负元事物 ” 扼杀在萌芽阶段,使小事化了,那该有多好啊!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想法和希望,但经常实际情况是没有,而且是否为 “ 负元事物 ” 很难作对错鉴别; ( 2 )即使是发现了这种 “ 负元事物 ” ,比如这次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又有什么办法和措施让这种 “ 负元事物 ” 消灭?这是一时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 3 )即使有了鉴别这种 “ 负元事物 ” 的科学方法,可接触这类 “ 负元事物 ” 大都是广大基层非专业的普通大众,他们不会有这种意识也不会使用这种鉴别方法的,这又怎么办?这是新的深层问题; ( 4 )即使能够实现把这类 “ 负元事物 ” 消灭在刚萌芽状态,那这一很有意义的事实怎么让大众和政府来验证和承认所消灭的是 “ 负元事物 ” 和具有重大的作用?比如这次武汉肺炎,要不是发展到大面积扩散,甚至扩散到全国和全世界的地步,在初始阶段就被消灭了,那谁又能觉得这个工作很重要呢? 这是一个不可能直接用实证的方法来证明的难题 。如果不能承认这些行动的意义,那又有多少人能愿意做这种事呢? ( 5 )反过来,如果很多人都做一些真的是普通小事,就谎称做了一件非 “ 小事 ” 的大事,那又如何判断和处理这类事情呢? ( 6 )有没有一种可以鉴别第 5 个问题中所说的情况的真假呢?即判断无意撒谎和有意撒谎的方法,这又是上述问题延伸出来的新问题。 ( 7 )针对第 3 和第 5 个问题,如果通过教育培养普通大众都拥有鉴别 “ 小事 ” 的能力,并要求当事人不能有意撒谎,那有没有什么教育培训和管理制度等来解决这些问题? ( 8 )当人类对一种 “ 负元事物 ” 的危害形成了共识时,实践表明一般都需要经历很多惨痛教训以后,待逐渐养成一种习惯甚至文化之后,此时可能要经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比如现在人们大都能自觉主动去打天花等之类疾病的预防针。但遗憾的是,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一代一代 “ 无知 ” 新人不断涌现;而更可怕的是,新的 “ 负元事物 ” 又在不断涌现。人类的认识总是落后于自然界新 “ 负元事物 ” 的涌现,这是否又有客观规律需要研究? ( 9 )如果承认第 8 个问题是客观规律,那这个规律的演化、周期、等等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如何研究?等等,又带来了新课题。 ( 10 )上述九个问题中那个问题最重要?并如何去研究其重要度的问题。不同人和不同组织从不同视角考虑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更多的问题不再延伸发挥了。上面枚举的例子是对人类负面影响的 “ 负元事物 ” 。对人类发挥积极正面作用的重大科技发现和发明,也同样存在上述类似的系列科学问题。比如,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明显然是一个上面所定义的 “ 正元事物 ” ,刚萌芽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关注和肯定,因为在当时社会技术无法将该发明一下子推广成当今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当时是无法得到实证的,直到过了几十年以后,计算机和互联网才得到人类的一致肯定,可发明人已经不在世上。 元事物到大事物演化过程中的系列科学问题图例如图 2 所示。 图 2 元事物到大事物演化过程中的系列科学问题图例 Fig. 2 Relevant scientific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from meta-matter to big thing 3 两类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特征和产生条件比较 3.1 两类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特征 从可证性、方法、时间、主客体、实现方式等多方面对两类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特征进行比较,典型特征如表 1 所示。 表 1 “ 正颠覆性元创事物 ” 和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特征比较 Tab. 1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DIMM and NDIMM 从表 1 看出, 1 )本来 “ 元事物 ” 出现的机会就少,能遇到有非常人眼光的人去发现它就更少,能得到社会承认和助力推广更是少之又少; 2 )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实证,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或是需要很长的周期,这也说明一开始能发现 “ 元事物 ” 的难度所在; 3 )两类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对人类和社会一样重要,实现一样的不容易,甚至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相对来说更加重要,但在实际中却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及人们的认可。 3.2 两类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产生条件比较 尽管上述提出了 “ 元事物 ” 所涉及很多科学问题中,其中无疑其产生条件是很值得关注的。近一二十年国内对颠覆性创新问题,即 “ 正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研究有大量的文献发表,如人才特征 、制度评价 和预见方法 等,作者从中挑选了一组较新发表的文章对其内容结论的简述于表 2 之中,为了作比较,有关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文献作者也做了检索,但发现几乎没有人做研究,更没有多少文章发表。因此,作者只能凭自己的认知,以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视角,将表 2 左边项目内容的对应看法,表达于表 2 的右边栏目中。 表 2 “ 正颠覆性元创事物 ” 和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出现条件的比较 Tab. 2 Comparison of occurrence conditions of PDIMM and NDIMM 从表 2 和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对 “ 正颠覆性元创事物 ” 产生条件的判断的确不少,但大多数标准都是事后的判断,比如能够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能替代现有人们使用的能源、能替代现有的商业模式、等等,这类判断准则都是事后诸葛亮式的,也说明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发现发明 “ 正颠覆性元创事物 ” 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可以说是碰运气的,其实很多科学家也都是这么解释的。 “ 正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发明和发现及在萌芽阶段能够被认识到,是非常困难的。 但对于类似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恐袭等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研究讨论却极为少见,对于相关问题的人才特点、制度评价和预测方面的科学学研究,更是稀少。在作者填于表 2 右边栏目的内容中,有关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判断准则再下面稍加分析一下,作者认为以下方面是重要的。 1 )看危险源能量是否威力无比。比如发生在城市附近的大地震,其能量可以摧毁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地区的所有一切;比如连成一片的大面积森林火灾;比如海啸、龙卷风、原子弹等。 2 )看与事物的关联性。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生产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各种生命线工程、互联网、物联网、海陆空多种交通并存等,甚至可以说整个地球已变成 “ 地球村 ” 了。各种系统的关联度越大,其相互影响就越大。比如现在的城市的交通系统、通讯系统、供电系统、供排水系统、供气系统,一旦出现能引发源头中断或是骨干网中断的 “ 负元事物 ” ,则就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和经济损失。 3 )看是否会人传人。当今社会没有孤立的人,不论是人与人直接接触,还是人与物与人接触,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接触,还是情感信息关联接触,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 “ 负元事物 ” 能人传人,而且不能衰减甚至放大,这就成为大事件。不过这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难以判断的问题,也需要做大量科学研究的问题。 4 )看得病的状态。如果能使大量人群得重病甚至死亡和不能够自愈,这是非常恐怖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当每一个人都受到威胁或出现恐慌时,这里面就隐含着 “ 负元事物 ” 的存在。这次武汉肺炎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5 )看处置的难度。如果人得病当下没有医治方法,无药可治;或是生命线工程被破坏无法修复等,这就更加严重恶化了。更多的内容需要专门研究,这里不多做阐述。 4 结论 ( 1 )概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原点,表达安全创新的新概念对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创设的 “ 负元事物 ” 、 “ 负元创事物 ” 、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等系列新概念,对未来安全创新及其评价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2 )从 “ 元事物 ” 到 “ 大事物 ” 演化过程中伴随着系列科学问题,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研究,可以推动新的系列安全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发展。 ( 3 )正负两类 “ 颠覆性元创事物 ” 一样重要,但目前人们对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的研究非常不足,导致安全的价值得不到真正的体现,安全成果也得不到充分认可。 ( 4 ) “ 负颠覆性元创事物 ” 产生的条件研究和发展模式是安全创新研究的核心问题,需要未来大力加强和得到各界人士及组织机构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超 . 颠覆性创新 , 情报可以做什么 . 竞争情报 ,2017,13(05):3. 2 张鹏 , 王子真 , 赵博园 , 王涛 , 檀润华 . 颠覆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 机械设计 ,2018,35(12):1-6. 3. 刘云 , 桂秉修 , 马志云 , 张孟亚 , 王小黎 . 国家重大工程背景下的颠覆性创新模式探究 . 科学学研究 ,2019,37(10):1864-1873. 4 高李政 , 周刚 , 罗军勇 , 兰明敬 . 元事件抽取研究综述 . 计算机科学 ,2019, 46(08): 9-15. 5 张玉祥 . XML 、上帝和老子 . 才智 , 2012(36): 60-61. 6 于文强 . 科技创新的三种境界 . 中国经济报告 ,2017(03):117-118. 7 白胜 . 克里斯坦森发展颠覆性创新理论的 4 个特色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35(10):25-30. 8 张丽 , 胡炜 . 识别颠覆性创新人才七要害 . 中外管理 ,2014(11):84-85. 9 朱亚宗 . 复合型科学家 : 颠覆性创新产品研发的灵魂 . 国防科技 ,2018,39(04):100-103. 10 许泽浩 , 张光宇 , 黄水芳 . 颠覆性技术创新潜力评价与选择研究: TRIZ 理论视角 . 工业工程 ,2019,22(05):109-117. 11 陈志 , 张亮亮 . 新时代颠覆性创新规制研究 . 现代管理科学 ,2018(10):6-8. 12 许泽浩 , 张光宇 , 刘贻新 . 颠覆性技术选择策略研究 . 中国高校科技 ,2018(Z1):119-122. 13 靳宗振 , 罗晖 , 曹俐莉 . 发展颠覆性创新的导向策略研究 . 中国软科学 ,2017(09):168-174. 14 武宇 , 李牧知 , 李延通 . 科学技术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 . 科技导报 ,2019,37(19):12-18. 15 杨卫 , 郑永和 , 董超 . 如何评审具有颠覆性创新的基础研究 . 中国科学基金 ,2017,31(04):313-315. 16 张守明 , 张斌 , 张笔峰 , 刘毅 . 颠覆性技术的特征与预见方法 . 科技导报 ,2019,37(19):19-25. 17.Nelson-Brantley, Heather V; Bailey, K David; Batcheller, Joyce; Caramanica, Laura; Lyman, Bret; Snow, Francine. Disruptive Innovation: Impact for Practice, Policy, and Academia . The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2020, 50(2): 63-65. 18.Jianfeng Guo, Jiaofeng Pan, Jianxin Guo, Fu Gu, Jari Kuusisto. Measurement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s .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9, 139(2): 250-265. 19. 吴超 . 安全科学原理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1-17. 20. 吴超 . 安全科学方法论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24-33. A group of new concepts for showing safety innovation and their relevant problems WU Chao 1,2 ( 1.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Safety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2. Safety Security Theory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Center (STIPC),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Abstract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safety innovation and fairly evaluate safety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intended to create some new concepts for describing safety innova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ce of science and with the meta concept deduction and two-way thinking method, a group of new concepts such 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meta-matter,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and so on were created. Then, the concepts of negative meta-matter, nega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and negati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which are applicable to safety innovation were equivalent to the concept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busines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so, a series important scientific issues involved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were inferred. After tha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and taking COVID-19 as a typical case happened in these days, some methods and ways to develop and identify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were obtain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Key words : safety science; disruptive innovation; new concept; meta-matter;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 COVID-19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3226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型冠状肺炎预测更新【2月18日】
wangjinliang10 2020-2-18 13:11
在本次预测更新中,依据新增疑似病例所做出的将于 2 月 22 日后湖北省外传染基本止住的结果没有变。 之前确诊病例没有算好,主要原因在于新增确诊病例。卫健委发布的统计数据中没有明确哪一些新增确诊病例是从隔离区内已有的疑似病例转化来的,而哪一些又是隔离区外新增的。 之前的预测我们用了新增确诊病例大约是新增疑似病例 70% 的经验关系。从目前数据来看情况变了,确诊病例数低估了。目前的预测改用近 4 天的数据对新增病例直接建模,增加了一幅图。 更新后的预测结果如下: (1) 2 月 22 日之后全国日增疑似病例的理想曲线趋于 0 ,湖北省外的传染将基本止住。实际情况将在 100 例以内振荡数日,之后流通性病毒传播者逐渐消失,剩下的只有被隔离的确诊和疑似患者,普通人群进入安全期 ; (2) 2 月 17 日很可能就是现有确诊病例的峰值,全国共需总床位 58097 张 ; (3) 接下来的 4 天现有确诊病例和总确诊病例的预测结果分别是 58048, 57536, 56691, 55513 和 74419, 75792, 76943, 77872 。 【注:前三图中*表示观测值】
30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是是非非
热度 6 fqng1008 2020-2-9 06:33
这是我发的关于 瑞德西韦(Remdesivir) 的第4篇博文。基于一种有待三期临床验证的实验药物,在疗效尚未证实前的,处于焦虑期人们的种种期待以及不安。与前一篇有些类似,那是“ 瑞德西韦 与口水战”,其中从三个方面阐述:(1) 商业、科技行为与国家行为 ;( 2 ) 燃眉之急与 “阴谋论” ;( 3 ) 新药上市与商业竞争 。 这一篇主要是围绕疗效的是是非非。 这是一段等待的时期,既怀揣希望,又拥抱焦虑...... 一、 “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 最新消息,被按谐音叫作 “人民的希望”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今日已经武汉金银潭等一线医院开启临床试验。首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开始接受用药。 在美国首例新冠肺炎治疗中的 “立竿见影”后,能否在武汉得到更多验证? 这是大家的期待 ——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疫情似火的煎熬。有希望就不至于绝望,因此患者需要希望,医生也需要希望,疫情更需要希望。毕竟,迅速治愈病人是传染源的最好隔离。 众所期待,但也需要对 “人民的希望”有更充分了解。 首先 在武汉开启两项 的 临床实验 , 不仅仅 是常规试验的 用于 轻 症 ;也采用同情治疗用于重症。 首先,这次临床实验的已具备合法性。 2月2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申请。根据新华社报道,已完成临床试验的注册审批工作。 据吉利德对外披露,在武汉进行的临床实验有两项,一是研究评估瑞德西韦用于未表现出显著临床症状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就是轻、重症患者。另一项则是评估其用于重症确诊病患的疗效。 临床试验牵头方中日友好医院方面也进一步披露了细节:上述临床试验将一共入组患者 761例,其中轻、中症患者308例,重症患者453例。 截止 2月5日披露的情况,目前药品运输、分组编盲等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将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展开,首批重症患者在今天开始接受用药。 至于效果将会如何?此前也有不明来源的截图流传,称中日友好医院第一例使用瑞德西韦的重症患者, 17个小时就从ICU状态恢复了96%的肺功能。但这更像是一个“美好的传言” , 不仅没有任何官方来源,而且有业内人士分析: 17个小时恢复了96%的肺功能,不太可能。 目前,各方专家包括吉利德都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在人体应用前仍需严谨的临床试验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机构的中国学者,已经在细胞水平上验证了瑞德西韦在 2019新型冠状病毒上有较好的活性。2月4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官方消息称,在抑制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药物筛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了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上。 他们披露称,研究表明,在 Vero E6细胞上,瑞得西韦(Remdesivir, GS-5734)对2019-nCoV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0.77 uM(微摩尔每升),选择指数SI大于129;说明这一药物在细胞水平上能有效抑制2019-nCoV的感染。 二、吉利德公司:患者第一 早两天,一份 该药物的报关单流出,称第一批共 2843盒,单价20美元(合140元)。但今天,瑞德西韦的制造商吉利德已进一步明确表态:研究药物的提供,全免费。 早几天, 武汉病毒所 公布了他们早先就 申报 了 瑞德西韦的用途专利 ,一时 引 起舆论哗然。他们 在对外披露进展成果的文章中表示: 对在我国尚未上市,且具有知识产权壁垒的药物瑞得西韦 (Remdesivir),我们依据国际惯例,从保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在1月21日申报了中国发明专利(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用途),并将通过PCT(专利合作协定)途径进入全球主要国家。如果国外相关企业有意向为我国疫情防控做出贡献,我们双方一致同意在国家需要的情况下,暂不要求实施专利所主张的权利。 这一消息传出之后,立即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一片哗然。不少人给出讨伐之声,称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此时抢注专利,有违道德。 不过也正是在争议中,更多业内人士开始发表观点,专利注册的争议,目前基本有了多方面解读: 大多数人给出的观点称,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申报的是 “用途专利”,是发现了一种新药的用途,申报专利没有问题,而且也算不上侵权。还有最直接的例子——“伟哥”万艾可最初因心脏病治疗而生,但后来在临床中被发现有“伟哥”方向的重要用途。 所以武汉病毒所对瑞德西韦的专利注册,算是注册了在治疗新冠肺炎病毒方面的用途。从利益的角度来看,如果专利获批,的确能够避免专利持有者携专利肆意抬价。但也有专家分析称,专利获批可能没有那么容易,所以具体是否获批还需要另当别论。 据悉,从 2011年以来,吉利德至少申请或被授予了100余件与瑞德西韦相关的专利。其中就包括瑞得西韦的化合物结构与治疗冠状病毒的用途。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也属于冠状病毒的范围,作用机理相同,这件专利能够获得授权还有一定难度。” 对于此事,吉利德 CEO Daniel O’Day也有了回应,原文回答如下: It’s a very relevant question. And obviously it just came out overnight, and like everything with regard to Remdesivir, ah, you know we are moving as quickly as we can. I think my message to you and everybody is that has no impact on what we are going to do with global health. I just want to be tremendously clear here that our responsibility is the patients. And our responsibility is number one: pursue the right clinical programs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is medicine has impact with patients or not, and it’ll be driven by the science, by the clinical evid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ramping our production up, in the event that it does, we can get this medicine to as many patients around the globe as needed. Patent is not at the forefront of our minds. I will say, ‘cause I checked with our patent colleagues, that as we would with any medicine at Gilead, we have patents on Remdesivir, not only for the compound, but also for all of its use including coronavirus in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But we will not get into a patent dispute, we will find a way to help patients, and of course, we will protect 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a separate step of the process. But patients first. 其中要点如下:首先,患者第一,希望能够推动更多的临床项目确保真正对患者有帮助;其次,也希望推动量产,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全球患者。最后,公司的核心关注在于病人,不希望卷入专利纠纷。 在现场,吉利德公司 CEO的这番表态赢得了热烈掌声。 三、有人不看好匆忙上阵的 “人民希望” 用于埃博拉的药物,在美国治疗新冠肺炎有效 瑞德西韦,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前药,能够抑制依赖 RNA的RNA合成酶(RdRp),由全球第一的抗病毒药物研究公司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研发,从开始研发到现在已经将近10年。 有人指出: 这款在研药物原本是针对埃博拉病毒研发,但作用并没有那么明显。在临床试验中,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为 53%,而未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死亡率为67%。虽然收效甚微,但临床测试中也没有出现什么副作用,于是研究人员们又开始看它对其他病毒能起到什么作用。 但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瑞德西韦对 SARS和MERS两种冠状病毒都有效,因而专家们判断瑞德西韦对新冠病毒也是有效的。 所以即使尚未在美获批,还在针对埃博拉病毒的三期临床试验中,但本着 “同情用药”原则,被美国医生用于首例确诊患者的治疗中,没想到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论文 在线 发表在 2020年1月31日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上。 再加上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的体外细胞实验作为支撑,瑞德西韦也被进一步寄予厚望。 但另一方面,瑞德西韦尚未在全球任何地方获得许可和批准,也需要更多针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有效性数据。这就是为什么还需要进一步展开临床试验。 刚才,我的同学发来一份网聊记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宣称:他不看好 瑞德西韦 。 首先,瑞德西韦这药本身来路就很不正,最初以治疗中东呼吸症为适应症申请美国 fda临床,2期被否,理由是未见疗效,然后吉德利又重头研发,第二次报送fda的适应症是埃博拉病毒,同期送审一共4个药物,俩靶向,一单抗,一干扰素,瑞德西韦属于俩靶向之一,然后临床二期被否 。理由是未交疗效,同期另外仨,都顺利进入临床三期了。 然后现在是第三次,新冠病毒。如果说这三次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最开始都是中东呼吸症 /埃博拉/新冠爆发期的时候,宣布这个药有效,然后股票大涨,然后疫情结束,也没见上市,股票又跌回去,一来一去,割韭菜。 吉德利公司其实名声不错,抗病毒药物做的挺好,但总有走麦城的时候,瑞德西韦就算一个。但吉德利公司本着好药有好药的路子,不好的药也能发挥余热的公司理念,瑞德西韦这几年也没赔钱。 最后说一句,瑞德西韦在中国的临床试验,由中日友好医院主持,在武汉进行,第一批受试样本 270人,其中240轻症,30中度,不收重症。 2.3日号称临床试验开始,公开新闻2.4号中日友好医院才吧把第一批270名受试患者安顿完毕。 这是一类新药,剂量,剂型,给药方式都不确定,在给药之前,要对每一名患者进行全方位细致的体检,才能决定给药量,瑞德西韦副作用极大,在美国埃博拉送审临床 2期的时候,4名重症患者死了一个,破了FDA金身,所以今天,能把药给上,就算神速。 第一例大幅好转啥的,笑笑就好。消息来源方自己都怂了:继续深入确证以后,消息又没那么确切了。 另外说一句,美国的三氮唑核苷( Triazavirin)中国这次也引进了,这药临床已经过了,在做等效性,三氮唑核(Triazavirin)实锤直接作用于RNA,而且当年治疗H5N1的效果,连美国民众都跪在地上唱征服,如果能证明对中国的新冠也一样有效,临床比瑞德西韦快多了 。 希望并不是只有美国,俄罗斯那边更靠谱,瑞德西韦最快也要到 4月底能过临床。最后说一句,美国科技很先进,但在生物制药,化学制剂领域,并不是美国一家独大,日本,英法德,甚至小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在制药领域都有自己独步天下的绝活,古巴拥有全世界唯一的治疗糖尿病的疫苗,韩国三星旗下的生物公司走在了世界基因靶向药物的前列。 四、这位 “中医黑”成为“中医粉” 这位群聊者继续说: 中国的制药水平,目前领跑第三梯队,第二梯队前列,第一梯队能够摸到门槛。在新冠领域,目前治愈的病例,服用的药物最多的,非常不好意思,是中药汤剂。 虽然我不是 “ 中医 粉 ” ,我甚至把中药注射液说成是杀人药,但在此次新冠中国治愈出院的 1200 多人里,超过 70%服用的是中药汤剂,而且一点西药都没用,喝药汤子直接喝好了 。 不管各位老师你们怎么想,截止到此时此刻,全国治愈的 1240名患者,考的不是瑞德西韦,也不是三氮唑核苷,不是阿比朵尔也不是利托那韦,不是达芦那韦,而是武汉协和 、 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前段时间发的那几个中药方子 。 我认识一个中医治疗五例,全部有效,一个一剂搞定,一个重症,几次下地活动,还是没有买到关键几味药的情况下。第六例,可惜没有买到中药。 这让我一个中医黑很尴尬 , ……但事实就是事实,尴尬也要承认 。只不过事实大于观念。 不过,据我所知这位 “中医黑”所提供的数据不是特别准确。因为从12月上旬发现“新型肺炎”开始,据金银潭医院的一位中医博士说,在北京广安门医院中医团队进居该院之前,中医干预寥寥无几,一直是西医对症处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也是收治确诊较多的医院,1月25日才开始应用中药。直到此后政府部门宣布中医药全程介入之后,中医药诊疗从真正大规模应用。 作为这次 中医药抗疫牵头人之一的刘清泉教授,他从三个方面解释了 中医药介入的基本思路 :( 1)治疗理念:不是抗病毒而是强自身;(2)方案众多:不是没章法而是多尝试;(3)中西结合:不是打擂台而是打配合。 可见,期望象抗病毒药物一样尽快让患者失去感染性,并不是中医药的长处。出院患者主要靠的是疾病的自限性,当然不排除辨证论治(实际上是对症处理)对患者临床表现的缓解作用。 另一方面, 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学研究 主要 集中在两大方面,一个是 “抗病毒治疗”,一个是“病理生理学治疗”。前者非西医莫属,后者倒 真的 有点令人惊奇,中西医的主攻方向都选择了中医。 也许 这种势态存在某种必然性。 既然如此,中医的主攻方向又在哪里?是辨证论治的 “对症处理”经验,还是本病病理生理学的关键环节?是临床常见的轻症患者,还是发生率仅仅10%的重症、危重症病人?显然,这是不言自明的。 因此,钟南山院士牵头的联合近 60家新型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报名参加的“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疗效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注册号:ChiCTR2000029381),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评价血必净注射液对新型肺炎合并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凝血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阻断与改善作用。但个人觉得,仍然有其不足之处。 先看看我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在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推荐意见”中,关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程度与机体免疫功能二者相互关系的示意图(附图)。 附图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过程中炎症反应程度与机体免疫功能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血必净由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中药材提取物,与我们的国自然项目结论非常一致,但可能对疾病早期细胞因子风暴形成前后进行干预比较合适(抑制重度炎症反应),而后期(厥脱期)出现脓毒血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已经进入代偿性免疫低下期,应该温补为主,选择参附注射液等回阳救逆为宜。一派凉血活血的免疫抑制效应,可能恰恰适得其反。 最近,深圳市科创委正在招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专项。我们 也 设计了一个中医课题 “新肺2号治疗新型肺炎重型早期患者的截断作用研究”,也申请了专利注册“一种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化发生率的中药 组方 ” 。 在 钟南山院士牵头 项目基础上 :进一步调整处方,选择形成细胞因子风暴的早、中期干预,期望中医的截断扭转疗法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 “重症前期”的临床概念,即在患者发生肺炎后,有可能过渡到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这个时期进行干预,以观察其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化发生率的效应。用药时机旨在出现轻度呼吸困难时(重症前期)和重症期,观察重症和危重症的发生率。一旦进入危重症(厥脱期)即终止用药,交于西医呼吸机等对症处理。 自 1957年Lssac发现干扰素以来,迄今已经发现了200多种细胞因子。这两百多种因子排列组合一下,就是天文数字,再在浓度上变一下,再在时间上变一下,就是更大的天文数字。研发能同时对付这两百多种因子天文数字组合的药物,起码现代医学目前精准治疗药物,但中药治疗虽然谈不上作用位点、作用受体,但其化合物数以千计,进入不同人体后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变成无数个组合,如此“混沌”的历代经验可能是最好的工作基础。 相信 本研究是不同于激素控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细胞因子风暴”的另外一种防治策略。我们2012年结题的一项国自然项目“利用假病毒技术筛选抗H5N1禽流感病毒活性的有效治法及其动物保护作用”中,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H5N1禽流感假病毒的构建;(2)不同治法中药血清对假病毒体外抑制试验;(3)不同治法中药对攻毒小鼠的体内保护作用。结果提示,“扶正”、“解毒”、“凉血”、“攻下”四组中药在所有试验中均显示阴性结果,唯独动物实验中,在测定毒株半数致死量(LD50)后,对实验BALB/C小鼠进行攻毒,在病毒感染第2天起,每天上午、上午分别灌服一次中药,共6天,观测小鼠体重、死亡率变化,结果发现凉血组中药对小鼠具有55.6%的保护率。 总结以上结果, 4种治法的复方中药在体外不能直接抑制病毒,但在体内凉血法中药却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发挥对攻毒小鼠的保护效果。这与犀角地黄汤(血必净)的思路非常接近,说明它不仅代表作为动物实验的有效性证据,而且也体现了历代医家防治重症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经验。 五、 盘点 2019 nCoV 试验 抗 病毒 药物 除了被报以希望的瑞德西韦,还有几种药物也被视为新冠肺炎的潜在救星。也是在瑞德西韦报关的 2月4日,李兰娟院士团队宣布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 阿比朵尔( Arbidol),由前苏联药物化学研究中心研制开发,主要适应症是A类、B类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同时对其他一些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也有抗病毒活性。阿比朵尔可以通过抑制流感病毒脂膜与宿主细胞的融合而阻断病毒的复制。同时能诱生干扰素,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显著的活化作用,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力。 此前,有俄罗斯研究表明阿比朵尔可以治疗 SARS,新冠病毒和SARS则是类似的。而李兰娟团队则发现,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不过,阿比朵尔也可能会引起药物过敏。 此外, 李兰娟团队发现的另一种能抑制新冠病毒的药是达芦那韦 (Darunavir)。 它 本来是一种用于抗艾滋病的药,它是一种 HIV-1蛋白酶抑制剂,选择性抑制病毒感染细胞中HIV编码的Gag-Pol多蛋白的裂解,从而阻止成熟的感染性病毒颗粒的形成。 他们的 的体外细胞实验发现,达芦那韦在 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不过,达芦那韦本身就可能产生腹泻、恶心、腹痛、头痛、皮疹和过敏等副作用。 这两种药物已经在浙江的新冠患者身上使用。此外,在在卫健委的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还有几种可以使用的药物。 一种是克力芝( Kaletra),还有几个译名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快利佳,也就是之前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说的那种对他有效的抗艾滋病药物,。 克力芝是一种 HIV蛋白酶抑制剂,可以阻断Gag-Pol聚蛋白的分裂,导致产生未成熟的、无感染力的病毒颗粒。 还有一种是利巴韦林( Ribavirin),俗称俗称病毒唑,1970年由ICN制药公司Joseph T. Witkowski合成,FDA批准这种药物用来治疗丙肝,人类呼吸道融合病毒和某些出血热。 α-干扰素雾化吸入也是诊疗方案中提到的一种方法,a干扰素是机体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是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接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最后,还是友情提示一下,不要随便去买双黄连。即便现在,国家的诊疗方案里,中医部分也没有提到双黄连。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0613 次阅读|27 个评论
敢说真话的中国人:李文亮医生因感染新型肺炎去世
热度 18 yanmeibaxia999 2020-2-7 09:41
2月7日凌晨, 此前因发布疫情被训诫的李文亮医生, 因感染新冠肺炎病逝。 我太难过了, 为众人抱薪者, 凭什么要冻毙于风雪啊? 他用生命发出了警报, 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铭记。 2020年1月初, 我们一边上班, 一边期待着春节的到来。 我们不知道的是, 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正在武汉悄然肆虐。 李文亮是武汉市中心医院的眼科医生。 他看到一份病人检测报告: 检出SARS冠状病毒高置信度阳性指标。 SARS冠状病毒是一个人传人的传染病。 李文亮特别担心医生和病人没有做好防护。 2019年12月30日, 他在微信群发了关于疫情的信息。 不久后,当地派出所找到了他。 他因“在互联网发布不实言论”, 得到了警示和批评。 然而, 真药救人,真话救世。 疫情初期,疫情信息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发布疫情信息的人成为了造谣者。 公安机关传唤8名违法人员并依法处理。 李文亮就是这8名“违法人员”之一。 他签署了训诫书后,继续在医院工作。 真话没有人信? 病毒疫情继续在发酵 。 1月8日,李文亮接诊了一位青光眼患者。 第二天,该患者发烧,出现了肺炎的症状。 李文亮怀疑这位患者患的是新型肺炎。 1月10日,李文亮开始咳嗽, 随后病情加重,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他父母和妻子也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他的妻子还怀着一名没有出生的孩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 随着春运和疫情的传播, 感染和死亡病例与日俱增, 武汉实行了前所未有的封城计划。 没有人再说这8名“吹哨人”是造谣者。 但这已经为时过晚, 病毒疫情已经在武汉和全中国蔓延。 在患病期间,李文亮得以正名, 他从“造谣者”变成了“可敬的人”。 2020年1月30日,他在微博上说: “今天核酸检测结果阳性, 尘埃落定,终于确诊了,” 他还说:“ 疫情还在扩散,不想当逃兵。 恢复以后还是要上一线。 ” 2020年2月7日凌晨, 武汉医生李文亮抢救无效去世。 说好的快要治愈出院呢? 说好的继续战斗一线呢? 为什么突然就走了。 我们还在等您发康复出院的好消息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愿天堂没有痛苦。 感谢李医生的医者仁心, 感谢李医生的敢说真话 你真正守护了良知的底线! 时间会证明一切, 真话才是最大的正能量。 最后,致敬所有一线医护人员。 致敬所有在这次疫情中, 默默奉献的你、我、他。 PS,敬畏生命,逆流而上。 --------------- 看更多走心故事,请关注公-众-号:逆瘤而上 -------------
个人分类: 人物|105639 次阅读|28 个评论
病毒、细菌和基因突变,谁是你最大的敌人?
热度 2 yanmeibaxia999 2020-2-5 10:02
01 昨日,海豚读了一篇文章: 《疫情中的武汉孕妇: 我想活命,我的孩子也是》,心中百味陈杂。 这段时间,举国上下都在应对疫情。但医疗资源有限和交通封锁,孕妇、病患小孩、尿毒症以及很多急症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救治怎么办? 朋友小芬也咨询海豚:“肠癌加卵巢癌晚期,目前很痛苦。由于疫情,不能去医院,有没有止痛药推荐?” 海豚感觉有些难过: 疫情之下,仍然有很多人需要关爱。 了解谁需要关爱,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重要问题:哪些因素威胁我们的生命?有人说, 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敌人是:病毒、细菌和基因突变。真的吗?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让我们一起了解与我们命运息息相关的宿敌。 02 30亿~40亿年前,生命始祖——细胞诞生了。 自此,生命向着多样化和复杂化演化。但 病毒是个奇葩,它向简单化发展。 病毒放弃它不需要的一切,只剩下蛋白质外壳及其里面的核酸。 病毒就像海盗,“劫持 ” 细胞,在宿主细胞中生存和繁衍。对生命来说,病毒仿佛一种生存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弱者淘汰,适者生存。 为了对抗敌人,生命诞生了防卫系统——免疫系统。 在病毒等多种病原体的刺激下,免疫系统不断进化。病毒还是“基因快递员”,将外源基因整合到细胞中。在漫长岁月里,病毒在生命进化中扮演关键角色。 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病毒发挥清道夫的作用。在每升海水中,含有1000亿个病毒颗粒。病毒每天杀灭海洋近半数的细菌,释放出10亿碳供其他生命使用。 智人约在20万年前左右诞生。 作为后来出现者,人类在一百多年前才认识到病毒的存在,并且一直认为病毒是人类的敌人。 03 细菌诞生也有悠长的历史。 在南非,人类发现了最早生命形式——球状和杆状细菌的化石,距今约35亿年。 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他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细菌。19世纪,巴斯德证明和普及了细菌致病学说。自此,细菌就成了人类的敌人。 20世纪,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细菌在生物圈的作用:分解死亡生物体的有机物质,将其还原为无机物质,完成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如果没有细菌,世界将是横尸遍野。 细菌从史前猿人阶段便开始伴随着人类,并一路进化而来。至今,在我们人体肠道里大约栖居着超过10万亿个细菌。 肠道细菌不但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参与能量代谢,还维持人体免疫功能。 生活在完全无菌环境下的实验动物,生存能力明显比正常动物低。许多现代疾病可能是我们“太干净”的缘故才产生的。 细菌帮助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04 基因就像是编码生命的密码。 正如《自私的基因》提到: “ 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基因创造的机器。 ” 基因在创造生命的过程中,需要复制。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基因密码复制出错在所难免。 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美丽。生物进化就是通过基因突变和优胜劣汰结合来完成的。人类进化至今,就是由无数的有益突变促成的。 有时候,错误会带来恶果。很多突变对健康的影响甚小或没有影响,但有的突变恰好发生在控制细胞增殖的基因上。 这导致细胞出现恶性增殖,从而形成癌症。 05 癌症指的是细胞不正常增生,侵犯身体其他部分引起的疾病。 癌症有许多类型,目前已知的癌症超过一百种。 《科学》杂志曾报道,三分之二的癌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此外,约20%癌症病例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 人类乳突病毒(HPV)引起子宫颈癌、肝炎病毒引起肝癌、EB病毒引起鼻咽癌、幽门杆菌引起胃癌…… 癌症统计发现,我们国家是这些感染相关癌症的成重灾区。 这些病原体有“传染”的可能性。以后记得重视饮食卫生、疫苗接种和早筛查哦。 综上,所谓人类三大敌人(病毒、细菌和基因突变)都会引起癌症。回到标题,谁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每年有960万人死于癌症。这是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的总和。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到2030年,癌症死亡人数将上升到1300万。 癌症,才是众病之王。 06 2000年,在巴黎,国际抗癌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世界肿瘤高峰会议。 会议达成抗癌宪章: 每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在全世界开展肿瘤防治的宣传活动,帮助公众消除对癌症的错误认知,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癌症早诊水平,降低癌症发病率。 如今,超过一半(65%)的癌症死亡发生在世界上不发达的地区。城市和农村,有钱人和穷人之间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对此,国际抗癌联盟呼吁: 无论您身在何处,收入、种族或性别如何,所有人都应获得挽救生命的癌症诊断、治疗和护理的机会。 07 2020年开始的每一天,新型肺炎的确诊人数不断攀升。 截止今日,两万人确诊,426人死亡。 目前,举国上下,都在应对疫情。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和交通封锁,癌症患者怎么办? 2019年中国癌症统计,2015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数据一般滞后3年)。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每分钟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在肺炎尚在蔓延的今天,大量癌症患者同样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在抗癌微信群和豆瓣小组里,朋友们在纷纷倾诉难处。 太难了,癌症患者抵抗力低,进了医院被感染肺炎那就太惨了。 我最爱的奶奶现在在ICU,生命垂危,医院怕肺炎传播不给家属探视。 这是我人生最痛苦的日子。 我父亲,肿瘤晚期走了,天天医生约谈叫我们出院。 晚了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期,怎么办? 医疗资源太紧张了 好像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对于患了其它病的人来说真的惨,不公平。 2020年1月23日, 一位26岁白血病女性患者原本在武汉协和医院化疗,因爆发冠状肺炎疫情不能继续。 患者在母亲陪伴下来到九江长江大桥,哭求过境江西继续治疗。 大桥早已关闭,湖北车辆人员暂时不能进入江西。母亲哭诉不是不愿意服从防疫指令,而是只想救救孩子一命。 经过核实并层层上报,母女二人坐上了专用救护车。 这绝对是正能量,所有患者都应该得到公平照顾和治疗的机会。 08 2020年,世界癌症日的活动主题为“ 关爱患者,共同抗癌 (I am and I will)”,旨在倡导: “无论你是谁,行动起来,无论大小,都会带来持久且积极的改变。 每个人一生都有三分之一的概率得癌症,每个家庭可能都有癌症患者。既然癌症与我们都有关系,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关心身边的癌症患者,也关心一下自己和家人?就像对付这次疫情一样,行动起来。 通过有效预防,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癌症。如果及早发现并适当治疗,则另外三分之一可以治愈。 这一切,起始于我们不再谈癌色变,而是去了解癌症。 响应世界癌症日的主题(I am and I will),我是海豚博士,我愿意继续写有温度的癌症科普,传播科学知识和正能量。在逆瘤而上,你将会学到癌症知识,少走弯路,减少恐慌。 你是谁?你愿意做什么?期待你和海豚交流。 --------------- 看更多走心故事,请关注公-众-号:逆瘤而上 -------------
个人分类: 涨见识|564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新型肺炎疫情动态图
kd652 2020-2-3 14:19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动态信息,逐日更新发布的: https://alihealth.taobao.com/medicalhealth/influenzamap?spm=a2oua.wuhaninfo.more.wenzhenchInfo=spring2020-stay-in
个人分类: 说三道四|2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新型肺炎患者开中药
热度 2 fqng1008 2020-2-1 18:31
今天上午,深圳市卫健委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会议,传达国家卫健委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精神,要求中医全程介入该病的诊疗。没想到,下午就有了患者强烈要求中医治疗。 事情是这样的。 妻的同学夫妇(武汉工作)年前赴柬埔寨旅游,回国安检被发现发烧,早两天送往我院,已经确认 “新型肺炎”。因为自己是中医,强烈要求中药治疗。但该病房没有中医,主任委托我们给她开方,然后让我的学生(中西医结合病区)上楼到该病区输入电脑提交。经过一番折腾,终于用上了颗粒剂中药,可能是我院比较早地应用中药的患者(听说早两天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来会诊过)之一。 患者病情如下:每天 下午发热 ( 体温 37 - 38 ℃) ,微恶寒,胸疼,微咳,乏力 , 恶心, 纳差, 大便干结,小便黄,舌淡暗,边有齿痕,苔白厚 (微信发来的舌象)。 妻的处方如下: 藿香 15克,苏叶8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肉桂5克,生姜5克,大黄8克,芦根30克3剂 。相信用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会有所改善。 通过此事,我的感觉是:患者虽然用了抗病毒药物,但并非特异性,且自述用药后症状加重。中医治疗很有必要,主要是对症处理,改善症状。而且可以减少患者的寂寞恐惧心理,于理于情都是最好的事情!唯一让我们同学感到遗憾的是,她一直想静脉补充营养剂,但我们的医生昨天已经给配用了口服营养剂,相信效果是一样的。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047 次阅读|12 个评论
remdesivir:第一个新型肺炎的特效药?
热度 1 fqng1008 2020-2-1 10:51
2020年1月31日 ,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了多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病例的论文,其中一篇介绍了美国首例确诊病例的诊疗过程以及临床表现。尤其提到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效药—— Remdesivir。 这些信息的公开,对于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特征,指导患者的诊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战胜这一新发传染病提供了信心。 为此,该药研制单位吉利德科学公司( Gilead Sciences,全球感染病药物研究的领头企业 )的首席医疗官Merdad Parsey, MD. PhD声明表示: “吉利德正在与全球卫生部门密切合作,通过适当实验使用我们的试验性化合物remdesivir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爆发。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DHHS)、中国CDC和国家药品管理局(NMPA)、世界卫生组织(WHO)一起,和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以及与个体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一起,吉利德专注于贡献我们的抗病毒专业知识和资源,以帮助抗击2019-nCoV的患者和社区。 Remdesivir尚未在全球任何地方获得许可或批准 ,尚未证明其任何用途的安全性或有效性。应治疗医生的要求,并在当地监管机构的支持下,权衡了提供 2019-nCoV中无数据的试验药物的风险和获益,Gilead已提供remdesivir,用于少数2019-nCoV患者,在没有任何获批治疗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紧急治疗。 吉利德正在与中国的卫生部门合作 建立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定 remdesivir能否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2019-nCoV。我们还正在加快对2019-nCoV样本进行适当的remdesivir实验室检测。 虽然目前尚无 remdesivir的抗病毒数据显示对2019-nCoV的活性,但其他冠状病毒的现有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希望。Remdesivir已在动物模型中证明了对病毒病原体MERS和SARS的体外和体内活性,MERS和SARS是冠状病毒,结构与2019-nCoV相似。” 参考资料 : Gilead Sciences Statement on the Company’s Ongoing Response to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Retrieved 2020-02-01, from https://www.gilead.com/news-and-press/company-statements/gilead-sciences-statement-on-the-company-ongoing-response-to-the-2019-new-coronavirus?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scene=2clicktime=1580517424enterid=1580517424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31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武汉新型肺炎疫情最终如何解决?
yanmeibaxia999 2020-1-28 14:50
01 童师妹回湖北黄冈过年,天天躲在家,不敢出门。她问:“师兄,上期故事你分享了 冠状病毒从哪里来 ?你能再科普一下 冠状病毒是什么?如何发展吗?” 海豚突然想到柏拉图提出的终极哲学命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师妹确实提出了一个好问题,海豚查阅许多资料,梳理了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这岂不是和治疗 病毒 性感冒一样? 非常好奇,究竟有没有对抗冠状病毒的靠谱方法呢? 2020年1月28的最新消息: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冠状病毒转阴,首批3名出院。自愈的秘密是什么呢?医生朋友说:“在和疾病的对抗中,医生只是辅助,你的免疫系统才是主力。” 海豚和有好奇心的你,一起探索冠状病毒与免疫系统的奥秘。 冠状病毒进入体内的途径 02 我是一种低调、脆弱又顽强的冠状病毒。我们因四周突起,形如花冠而得名。我们是一个 古老 神秘的家族,种类繁多,祖先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 我们的理想宿主是鸟类和蝙蝠这种恒温飞行的脊椎动物。虽然如此,但我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宿主免疫系统就像一支军队,一直追杀我们。嘿嘿,但一直没有干掉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与宿主共同进化。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让我们更强大。 与天花、艾滋病、鼠疫、流感这些“毒王”比起来,我们只能说是无名小卒。聪明的中国人在11世纪的晋代,发明了人痘术来对抗天花。 受此启发,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明了牛痘疫苗。 疫苗的应用遏制了很多嚣张的病毒。 天花病毒已经于1980年灭绝。但我们冠状病毒,人类还没有开发出特效药或疫苗。 冠状病毒从动物到人的传播 03 在漫长岁月里,我们在蝙蝠和鸟类宿主中,共生共存。在非典以前,我们一直躲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 默默实现生命最基本的目标:生存和繁衍。 1937年,人们在鸡中分离出第一种冠状病毒。随后在猪和家禽中分别发现我们的亲戚TGEV和IBV病毒,但它们不会感染人。之后发现,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如OC43和229E只会引起普通感冒的症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重视我们。 直到2002年,人们把果子狸养殖场建在蝙蝠栖息地附近。云南山洞的蝙蝠把我们传染给果子狸,果子狸被贩卖到广东,吃野味的人们把我们带入了人体。意外地, 我们从天然宿主(蝙蝠),到中间宿主(果子狸),进入了人体宿主。 进入陌生宿主之初,我们也诚惶诚恐。我要到哪里去呢? 我们通过表面的花冠(刺突蛋白),在黑暗中摸索。在人体肺上皮细胞表面上,我们竟然遇到了匹配的受体(ACE2)。该受体就像一道门,接纳我们进入了细胞内部。 我们 仿佛找到了真爱,愉快地生活和繁衍。 04 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是国防部队,抵御外敌、消除异己、维护稳定。我们病毒很小也很脆弱,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免疫系统一般看不到微小的我们。 凭借躲猫猫的本领,我们练就免疫逃逸的技能。 有些兄弟贪婪繁衍,树大招风了。感染的细胞出现了异常或死亡。这会引起了人体免疫系统的注意。在体内巡逻的T细胞,一旦识别异常细胞,就会吹响警报,其他免疫细胞纷纷前来作战。 B细胞就像炮台,发射抗体导弹把我们病毒团团围住;吞噬细胞就像绞肉机,把病毒和病毒入侵的细胞生生吞噬和消化了,渣渣都不剩。 免疫反应的过程,人类称之为炎症。 免疫细胞在自家细胞上凿洞,把我们病毒纷纷揪出来杀掉。炎症战场满目疮痍,病毒灭亡了,人体细胞也牺牲了。炎症会让人体出现发热、咳嗽咯痰、全身无力等症状。 在免疫功能正常人体内,我们病毒很快就被清除,人体在两周内就会痊愈。然而,在免疫功能失调人体内(如老人、病患),炎症失控。免疫细胞杀红了眼,一路追杀,连自己健康细胞都不放过。这引起了并发症、器官和呼吸衰竭,最后死亡。 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 05 炎症,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不得不离开拼了老命的宿主,寻找新天地。我们在体外环境里飘呀飘,实在脆弱。我们怕热、怕紫外线、怕干燥……如果没有遇见新宿主接纳,我们在一天内就一命呜呼。 我们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路径是: 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 非典之初,人们对于我们的传播路径不清楚。不戴口罩的人,遇见了我们,把我们传播给更多人。 2003年2月9日开始,有关喝板蓝根、熏白醋能预防怪病的传言兴起。这些弱鸡防御方法根本动摇不了我们生存的决心。约半年时间,我们从广东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32个国家,确诊病例高达8422个。 这是我们第一次出现在世界舞台,世界卫生组织将我们引起的肺炎命名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SARS)。 SARS病毒如何消失的呢? 首先,科学家找到了我们冠状病毒是病原体,搞清楚并切断我们的传播途径;其次,科学家追根溯源,搞清楚了果子狸是我们的中间宿主,禁止了贩卖和食用果子狸。 随着气温上升,我们在体外无容身之地,在体内惨遭免疫系统追杀之下,最终消失。 06 我们冠状病毒只是消失,并没有灭亡。人们忽略了我们可以通过中间宿主进入人体,也不再研发冠状病毒的疫苗和药物(至今没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忘记非典的惨痛教训。 2012年,人类不断侵占蝙蝠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我们从蝙蝠传播给骆驼。中东人接触骆驼,感染了中东呼吸道病毒(MERS)。这是我们第二次出现于世界的舞台。 香港科学家发现,MERS病毒和SARS病毒非常相似,是冠状病毒的亲戚。起初,MERS感染病例只是零星病例。 人们认为我们MERS兄弟人传人概率很低,并没有做好充分的防治措施。 2015年,一位韩国人去中东地区旅行,回国后被诊断为MERS。在较短的时间内,这位病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186人感染。截止2019年11月,全世界共27个国家发现了2499例病人,死亡率约为30%。自从人类积极防治,我们MERS病毒在人类世界已经苟延残喘了。 时间来到了2019年底,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我们冠状病毒再次出现。这个海鲜市场名不符其实,还干着野生动物美食的勾当。近日,科学家已经发现我们的天然宿主是蝙蝠, 我们是怎么从蝙蝠传播到人类的呢?问痴迷野味的人便知道答案。 07 我们在蝙蝠体内生活地妥妥的,被迫来到人类世界。为了生存,我们得翻越免疫系统的护城墙(皮肤、黏膜和毛发)、护城河(粘液和口腔消化酶)。到了体内,还得面临绞肉机(吞噬细胞)、导弹(B细胞分泌的抗体)以及毒素(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在如此多变、危险和复杂的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变异求存。 世界健康组织将我们武汉兄弟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这是我们第三次出现于世界的舞台。虽然我们属于SARS的亲戚,但我们出现了变异。 我们延长了潜伏期,并在没有任何典型症状的潜伏期就具备传染性。 起初,人们以为我们武汉兄弟人传人概率很低,也没有及时做好隔离措施。恰好遇上春运,我们从武汉走向了全中国,甚至世界。 很多时候,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才是上策。 从SARS和MERS的历史来看,及时隔离就能阻断我们的传播。如今,500万人离开武汉,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是病毒携带者,那些病毒携带者会造成多少人际间的感染呢?对此,全国人民十分恐慌。 他们住宿被拒绝、返乡被隔离、过路被拒绝、甚至路过武汉的人都被疏离……有多少和武汉有关的人正在被歧视和驱赶? “当武汉人在武汉:武汉人加油。当武汉人在跟前:武汉人你滚。” 人性的矛盾和复杂,让我想起失调的免疫系统:杀红了眼,连健康人都不放过。 08 2020年1月27日,新闻报道湛江各地为滞留的湖北游客提供免费住宿,并提供了详细的地址和联系方式。随后,其他城市也陆续公布指定酒店。 在人类社会中,爱心行为就像免疫信号,能激发整体免疫力来实现自愈。 回到故事开头,童师妹作为湖北人,也对湛江的暖心行为表示肯定。她表示博士毕业后愿意考虑来湛江工作。 我们冠状病毒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鸟类和蝙蝠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人类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吃野生动物,我们就不会进入人体。人类免疫系统不失调,保持身心健康,我们病毒也活不了几天。 别忘了照顾好自己的免疫系统。面对疾病,不要恐慌,你体内有亿万免疫细胞默默守护着你。 你比自己相信的要勇敢,你比自己看到的要坚强,你比想象中的要聪明。 新春团圆之时,愿所有湖北同胞、路过武汉的人不再受歧视和驱赶。欢迎转发正能量,也赞扬所有接纳和关爱武汉相关同胞的人。 PS,敬畏生命,逆流而上。欢迎大家交流科普,一起成长。 致谢: 本文得到胡博士、祝博士等的专业建议。 主要参考资料(感兴趣可联系海豚)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2020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电子书,2020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2020 --------------- 看更多走心故事,请关注公-众-号: 逆 瘤而上 -------------
个人分类: 涨见识|10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对新型肺炎疫情,我们不是吃瓜群众
热度 3 cherrylu1960 2020-1-23 23:38
一夜之间,关于武汉新型肺炎的舆情又发生重大变化,看看今晚10时的微博热搜,排名前50条的,有超过40条是与武汉肺炎相关的。朋友圈、群聊也被相关新闻和讨论占据。看样子没有一个社会热点和八卦新闻能盖过这个。 舆情热度升级的导火索除了不断上升的确诊患者数字外,无疑就是昨日半夜发布的武汉离汉通道于今日上午10时关闭的信息,即人们所说的武汉封城。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城市公共交通、火车、飞机、轮渡等等,说停就停了,高速公路也封了,人口大流动(不太想用封城这个词,其实算不上确切)说限制就被限制了,多少感觉有点意外。好在现在武汉“孤岛”的状况还算不错,武汉博友们的心态也都挺平和。当年的重灾区北京,也曾传出“封城”的消息,相信也曾作为上层讨论的一个议题,最终并没有被采用,我以为事关太重大了。湖北能作出这个决定,不容易。 不止武汉,许多人年前的出行计划都受到了影响,包括自己。这都不算什么。 大部分单位都放假了,大年三十将至,这个年注定过得不寻常。相信很多人都是刷了一天的手机新闻,关注着新型肺炎疫情的变化。 网络的热议程度远远超过官方的报道,各种消息鱼龙混杂,流言满天飞不可避免。我不愿意轻易用“谣言”两个字,我觉得那是一种恶意的传播,明知道不是真的,为了博眼球,有意传播。谁都不傻,有些消息的真假并不难判断,稍微有点质疑头脑就能判断。多数人其实是在信息不够透明,或者是极度恐慌的心态下无意中传播了未经证实的消息,这个可以理解。所谓的流言最后证明也不一定就是谣言。事实的澄清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科学的态度。 想想17年前的“非典”时期,也是流言满天飞,以至于人心惶惶,出现了抢购风,等等,今天的网络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交网络的自媒体发达,很多东西的传播很难挡得住。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非常时期,每个人关注的信息并不相同。那些段子手编造的所谓负面新闻不值得关注,更多渴望的是解开心中的种种谜团,释放心中的那份压力。一直关注疫情发展,关注官方的数据,认为疫情“可防可控”,一周前第一次写这个话题时情况还不是这样,坚信当初的这个结论,这个事情还没有多少关注度,才过了一个星期,随着相关信息披露,关注热度直线上升,人们真正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程度,是好事,面对纷杂的信息,也更需要我们保持的理性思维。 面对疫情,我们都不是吃瓜群众,不可能事不关己,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关于这场疫情,还有许多未知,疫源还没有搞清楚,尽管根据初步的研究爆出一些推断,似乎也经不住深度推敲。在疫情面前,公众的确需要尽快获得科学的结果用于防控的实践,但这个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上,否则误导局面,带来的一定是负面的效果。 病毒来自于野生动物,似乎成了这次疫情的一个基本共识。但,那个华南水产市场是唯一的疫源地吗?那些野生动物是从哪里批发来的?这样的可以销售活野生动物的市场还有多少?其他市场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不会存在这样的新型冠状病毒吗?确认新型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和中间宿主特别重要吗?一旦确认,下一步该怎么做?禁止人们食用野生动物或者经过人工驯化养殖的野生动物,现实吗?17年过去了,当初确定是食用野生动物惹的祸,为什么悲剧还会重演? 我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关的医学和病毒学知识,不是这个专业,不可能了解的很深,但面对特殊形势,作为一个科普工作者和曾经出版传媒行业的一员,也很想努力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想清楚一些问题,传播一些靠谱的信息,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心目中那份所谓的社会责任。 科学网人才济济,高手如云。关于这场疫情,真心希望看到科学网老师们更多靠谱的科普。尽管谁都不是神仙,预测走势很难,相信科学能给我们信心,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希望。期待疫情很快就会过去,不要有太多的牺牲。 祝福大家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平平安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8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