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蠢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另类优秀导师:得天下蠢材而教好之
热度 10 SoSoliton 2011-3-16 18:27
前不久,作为主席参加了一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人家读博士都是经历“三年困难时期”,这位老兄却把“三年困难时期”变成了“八年抗战”,直到不能再抗(再抗就要除名了)。尽管坚持了八年,但最终的战果也就是勉强够拿学位的水平。 导师在介绍这位老兄的基本情况时发表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他说,现在评优秀导师,大家的眼光都盯着他是否培养了全国“百篇”,其实,能够把完全不是博士那快料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博士,也应该是优秀导师,甚至更应该当优秀导师。 对的!麻布袋绣花,不一定越绣越差,但要绣出个LV出来,比登天还难!李敖说:“铁杵能磨成针,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也没用。”将木杵磨成牙签绝不比将铁杵磨成针更容易! 另一位导师说,有些学生,招进来后你只要给他一句话,再也不要你操心,三年后他就可以以优异成绩毕业;而有些学生,你天天围着他团团转,天天对着他口沫四溅,也是徒劳的,他照样寸步难行。(当然,这里也许有导师的问题。你不团团转,不口沫四溅,兴许他阔步前进了呢!)的确,这种体会其实每位导师都会有,王选院士发现:“把同样的资料拿给年轻人看,优秀的年轻人一看就能够找到启发,产生灵感,有些人就没有什么灵感产生。” 作为导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即使是在“英才”济济的今天,我等水平平平的导师们得天下英才不易,有机会有能力教育之就更难了,因为“英才”的聚集也是符合马太效应的,“英才”学生一般聚集在“英才”导师周围。我等非英才导师,只好怀着葡萄心理,继续用李敖同志的话来安慰一下自己吧!“ 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无乐也;(‘教徒弟,打师父。’又有何乐?),得天下之蠢才而骂之,一乐也。 ” 当然,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是天职,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能用“蠢才”来污辱学生。得天下“蠢才”而骂之,不该也。 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乐也;得天下之“蠢才”而教之,亦乐甚至更乐也。 得天下之英才而教好之,优秀导师也;得天下之“蠢才”而教好之,亦优秀导师也。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11983 次阅读|15 个评论
“蠢才”领导人才的怪现象
罗帆 2009-6-10 22:57
星期天上午,孙泽厚教授请了教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博士参加我校的 MBA 论文答辩。 休息期间,田文江博士和我们几个评委就当前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展开了讨论,他诙谐幽默地谈到了 蠢才 领导人才的怪现象。   田文江认为,人才种类多种多样,具体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个通用标准 情商与智商。一流人才情商高、智商高;二流人才情商高、智商不高;三流人才情商不高、智商高;四流人才情商不高、智商不高。 田文江介绍,情商与智商培养的时效性不同:情商教育的时效性特别强,一般在初中以下完成;而智商培养稍晚一点没有关系。他打比方说,把那些智商高情商差的学生比作是扁平状,而高考就是长方形的,符合形状的扁平状学生被筛子选进了,相反那些情商高智商不高的圆球型人才就被淘汰了,但目前 85% 到 90% 老板是没上过大学的,所以才出现人才跟 蠢才 打工的就业怪现象,这就说明高考定位有问题,错在这是选拔应试人才的标准。 蠢才 是打引号的,其实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中有不少真正的人才 , 只不过其能力并不是体现在应试方面。 田文江反对把上名牌大学、考上状元作为子女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生是个万米长跑,应讲究终身学习,有些家长在应试教育下拿鞭子拼命抽着孩子用 100 米冲刺速度跑 1 万米,过早把孩子潜力用尽了,后来的 9900 米也就跑不动了。 他看过调查报告后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披露 1977 年到 1998 年的 20 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http://edu.qq.com/a/20070806/000171.htm 最后, 他强调学校教育要改革,并介绍了近年来致力于创业教育的情况 。无论是对高考落榜的青年考生还是退休后打算创业的老者,这种非学历教育都是必要的。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754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