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出国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出国

相关日志

将在外令也必须受
热度 1 xuyingxiao 2011-12-28 08:23
“皇上,如今天下大旱,臣作为一名武将,与其屈辱地饿死,不如派俺战死疆场,为国尽忠吧。” “天下大旱?朕只见风调雨顺,粮食年年增收啊?也罢,你就去塞外杀敌吧。” 咚咚锵,咚咚锵,没想到金兵一触即溃,没想到塞外风光千般好,塞外粮食万般多。 咚咚锵,咚咚锵,俺就把金兵包围合歼,将金国并入大宋的版图吧。 包围完毕,第一道金牌来了:班师回朝。 “皇上,合围已成,马上就要全歼金兵了!” 第二道金牌:时辰已到,班师回朝。 “皇上是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如果叫俺班师回朝是皇上棋局的一部份,哪怕要牺牲俺这个棋子俺也万死不辞!” 第三道金牌:朕哪有闲情下棋,要你班师回朝只是因为你时辰已到。 “再给我一天时间,定全歼敌人,把金国的地图献予皇上!” 第四道金牌:班师回朝,否则你就下岗了。 “只要一天,皇上看我岳家数代满门英烈、精忠报国,绝不会反叛。皇上看俺在京城虽然无仗可打一事无成,但自从俺出师塞外,岳家军与金兵每战必胜,最终决战在此一举,绝不是空头支票!” 第五道金牌,第六道金牌,......第十二道金牌。 岳飞顿首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 明知回去是条不归路,岳飞没有造反,奉命回朝。 看着囊中的金兵,金国本该如探囊取物般收归大宋,如今只能算是在并入大宋的路途之中。岳飞心有不甘地唱起了圣诞歌:金哥bye,金国bye,金国on the way...... 岳飞回朝,果然不得善终,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个人分类: 思考|3245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授的院士选举和博士的公派出国
热度 1 jinkai719 2011-12-13 20:01
教授们争什么?院士的头衔; 学生们争什么?更好一点的公派出国。 如果把这些叫做竞争不为过把,那有竞争, 就会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这是一个最为简单的两分法,不是黑就是白。 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失败,一定有很多因素, 有的因素是很微妙的,在微妙之间,有些人就不再平衡, 可能这些人甚至是看客! 我们仔细的看两件事,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 是不同时间段的类似人的行为,为什么是类似, 其实都是一群做学问的人.。 那做学问的人是干什么的呢? 就是做学问的! 你不是什么也没有说么? 是的,有点循环论证的味道。 但是我想我说出了全部,什么是学问,什么是学习! 所有做学问的人,如果回到他们最初的来做学问的起点, 那么学习一点是他们喜欢的东西,研究是乐趣, 而这些所谓的荣誉对于乐趣其实也不过是人不断行走的遇到的芝麻和西瓜,看你拣什么? 有人说那是成功,出了国,当了院士;那我反问一句, 你做科研,我试验成功了,做的很开心, 今天我学明白了数学,,做对了一道题,这是不是成功呢? 再远一点,我今天帮助扫地的阿姨,拣了一片纸,我也很开心,这是不是成功呢? 学院的一个对很多人态度很不好的管仪器的老师,跟你没有任何的关系, 却对你很尊敬,是不是成功呢? 那换一句话,什么是成功?什么失败? 那我要说一句:仁者无敌! 这句很矛盾的回答中,又暗含着成功是什么的真正道理。 孟子见 梁惠王 。王曰:“叟 不远千里 而来,亦将 有以 利吾国乎?”    孟子 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如果把学问当做自己的必须,把学习当做只为学, 当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给自己六岁的女儿当玩具的时候; 当费曼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拿了诺贝尔的时候, 当孟子知道如果利国,而只去讲仁的时候, 我想这个时候,成败的天平已经倾斜, 因为什么呢?“人在做,天在看。。。。。 钱钟书的一句话,让我很难忘“教书的跟等死有什么区别?特别还是跟顾先生一样的人物在一起。。。。。。。 我很喜欢钱钟书,但是这个人有点小聪明,其实就是太过于刻薄,难道聪明的人都很刻薄?不是吧!谁也不能说曾文正是傻子把! 最后,来一句袁朗对成才说的话吧,作为文章的结尾, “ 你们想知道,我和你一样大的时候,最像你们三个中的谁吗是你,成才比吴哲更专心,比你成才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的路还很长成才,比许三多要长的多如果这是你的路,你愿意来老A吗 。。。。
47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假如1人民币=6.5美元
daladala 2011-12-10 13:34
本文纯粹是引子。 假如1人民币=6.5美元,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 自从这件事发生的一个小时之内, 中国的人们出国当然有钱了。这时,出国做飞机就像打的似的。 再不用这么辛苦做工了,每年两个月假期,北美欧洲随便去, 在夏威夷海边购置的房子平时就让它空着吧,只在假期来住几天哈。 美国等所有发达国家放开签证了,中国人上亿地涌入北美和欧洲。 让美国和欧洲人民给我们代工吧,芯片、手机、电脑配件、汽车,还有各种进口农产品, 让他们的辛勤劳动幸福全中国! 而回来的人们开始抱怨国内的物价太变态了! (按同一个人其个人劳动时间换取的社会物质财富来衡量) 人们就会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中国的社会,包括政治体制、经济运行模式还有空气污染和人文环境
个人分类: 文学专辑|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国 YES OR NOT
热度 3 guijunyang 2011-12-5 12:02
看着‘万千百’人的计划,一炉一炉的出来,好多原本是小师弟妹们,从国外回来一下飞上柳梢头了。当下,诸多年轻的科研人员面临这种‘有点耐人寻味’的,却非常不舒服的压力,打乱了原来本就好好的科研秩序和格局。如果海龟们游到祖国的回报,个个都是出类拔萃,在国内混得也是响当当,那自然没话说。可是,,,多少回来的,雷声大雨点小,,一步就到了顶端,还有什么压力让他继续产出呢?况且,当下国内的科研生态和中国大学教育差不多,重入门,轻关门。 但是,闹心的事情就来了,就像突然把一只海龟放进土鳖群里,然后还给予各种优厚待遇,让土鳖们感受到巨大落差,那里憋得住呢,hold不住啊。问题就来了,土鳖们在国内虽然兢兢业业的卖力工作,成果也不少,但是就是缺个镀金身的条件,一下子被划到另一个层次了;况且,有好多土鳖们或多或少有点位置和资源了,如果坚持下去,那就继续忍耐,等到自己也熬出来才行。要么,放下当前一切,也走上海龟之路,虽然艰辛,风险很大,只能偏向虎山行了。 出国,出或不出,鸡肋在那里,风险在那里 请大家,特别是过来人,尽情拍砖吧。
3909 次阅读|3 个评论
英语成绩也物价贬值、通货膨胀?
热度 5 ssg334 2011-11-24 19:41
一位老医生送自己的研究生来组里进修,对这两个女孩,他褒奖有加。说起她们听话,任劳任怨(医学生的苦命),老医生言语中满是赞赏。最后说到学业,他特别强调:她们很认真,本科期间就把英语六级考过了。我认为所言不差,可以听出她们都是勤奋努力的学生。然而,两个女孩脸上却满是尴尬,似乎在为自己的导师羞愧。后来与她们聊起组里的情况,我问为什么导师表扬时要面露尴尬,是其中有假么?她们才以实相告:原来她们知道组里的学生,有不少考过或即将去考托福雅思类的英语考试,觉得过六级都去夸奖很让她们难为情。 听到这里,我不禁莞尔,原来英语成绩也会通货膨胀。在数年前(10年左右),出国考试没有像现在这样,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英语成绩申请进入国外正规学位课程的人,还不是很多,大学生主要是由四六级成绩评定自身的英语能力。随着出国热一浪高过一浪,近些年,伴随着新东方等教学机构的崛起,伴随着西方列强纷纷打通教育桥梁、欢迎中国学子飞跃重洋,出国考试(这里只说英语类),如TOEFL、IELTS、GRE、SAT、GMAT等,逐渐繁荣昌盛起来。有学生本科毕业出国读研,有学生高中毕业直接出国上大学,更有甚者,连高中干脆都出去读。一时间,出国考试点如雨后春笋,在祖国大陆蔓延开来,各个考试中心门庭若市,有的时段,竟然千金易舍,一座难求。所以,学生之间,渐渐有了讨论和比较此类成绩的习惯,隐有兴起之态。相比之下,四六级考试仿佛排在了诸多“列强”之外。 有过此类考试的任教经历,所以我并不赞同学生以评估英语去参加出国考试。如果是为了提高自身英语能力,学生还是应该计较长远,打好听、说、读、写等基本功;如果是为了出国求学,应当完成申请所要求的语言考试。TOEFL考试,是给去北美留学的非英语言学生设置的,其中的听、说、读、写映射了北美校园学习、生活的日常语言需求,考试的意义在于检测学生是否可以适应北美的校园生活;IELTS是剑桥推出的考试,意在检测学生是否对英国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是否可以快速融入当地的生活,后来广泛被英联邦国家推崇;GRE和GMAT是对逻辑推理能力等研究生需要具备的思维能力进行检测,其本身就与语言关系不大(默认参加者语言能力过关)。不错,每一种考试,都有它对应的目的:选拔某一能力范围内的学生。比如,经过TOEFL、GRE双重选拔通过的考生,就有望来美国进入研究生课程。换言之,经历过一种考试的备考和应考,该学生就受到了这门考试所要求(或期望)的能力的培训,因而他(她)的成绩是可以接受考核的。所以,每一种考试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应考者知识积累方面的要求也不同,不能直观地说出优劣;出国考试,无法遮掩四六级考试的意义。 那么大学英语四六级,意义何在?我对此不太了解,但觉得它们等同于是检测大学生听、读、写能力的考试,是对大学生应有的英语能力做了符合国内标准的划分。如对于一些研究机构,需要六级通过的成绩单,暗示着它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不低。而许多公司要求毕业生提供四级成绩单,也反映了对英语能力的重视。这时,四六级考试作为对学生阶段英语能力的评估,就应用到了实际之中。与以上出国英语测试相比,四六级不是反应学生在校园的听课和交流能力、论证和驳斥的作文能力、或是快速融入本地文化的能力,而是评定了作为一个国内的学生基本的英语言基础和运用能力。由此看出,对于国内大多机构和单位,这样的考核还是很必须的。 对于那个因为“代沟”而让学生颜面无光的医生,我赞同他的观点。通过六级考试,是具有很不错的英语基础的表现,更表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的良好的态度。我认为,用半年时间苦熬GRE、最终通过,与认真复习后,取得合格的六级成绩是一样有意义的。现在的大学里,仍有很多因为贪玩和懒惰,每每参加四六级考试都因为没有准备而失败的学生。真正认真对待学业和自己的学生,会达到自己工作或是上研的语言要求。比起考试的种类,态度认真的学生更应得到褒奖。
4882 次阅读|9 个评论
大家都容易想当然
热度 1 xiegming 2011-11-21 21:47
刚刚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我整理明年1月份的出国材料时,忽然发现对方9月份发过来的邀请函,时间居然写成2011年1月。对方想当然的把事情想成了当年的事情。而我呢,拿到手只是核对了具体日期,而想当然的认为年不会写错。更夸张的是,我就用这个时间明显错误的邀请信去荷兰大使馆申请签证,居然签证官也没有发现,签证也就批下来了。 幸好这种想当然的传递导致的还是比较不错的结果,但是今后并不是总有这样的幸运。虽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想当然,也这样教育学生,结果发现人还是容易想当然。说易行难啊!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3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情、权术下的学术
热度 11 qiaoqiao1980 2011-11-16 20:50
抛弃了人的情感来谈一个客观的标准,那么这种评论毫无疑问是看起来很美但是没有意义的。人情世故,在我们的现实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说,如果我去开一个学术会议,如果我知道会议中有我比较熟悉的科学网博友,那么我肯定会去问候一下,聊一聊。 那么放到学术中,这种人情世故也是非常常见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所以有的时候会暗地里帮着学生说话。学生也希望老师更有水平,于是也积极的宣传老师的学术内容。同事之间都会相互吹捧一些,写文章的时候也会相互引用。老师招博士的时候希望自己的硕士来读。学生希望出国深造,老师往往都会给些推荐信。如果学生想回到老师的学校工作,往往老师也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给学生增加点砝码。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可以说,如果学术中只参杂了人情,那么学术是不会受到阻碍的,很多的时候往往会更好。看看那些学派的传承,以及一个学术团体内的相互抬举,结果往往是很不错的,会很好的推动学术的进步。虽然有一些人会很受伤,甚至有一些高水平的也会受到排挤,但是学术本身不会受到伤害。 为什么呢?因为人情就是人情,是代替不了学术水平的。如果我是老师,到我的学校找工作,有两个人应聘。一个是我的学生,一个是我不认识的。如果两人的水平差不多的时候,我会选择帮助我的学生。因为我的学生会更好的融入到我们现在的这个学术团队中去。如果我的学生和另外那个人差距不小,那么我会选择另外那个人,然后告诉我的学生,这个事情我不能帮他,这是学校的原则。然后,我会帮助我的学生联系别的学校。 人 情是替代不了学术的。表面上是人情,实际上还是为了学术的发展。 但是现实是,在中国,似乎人情阻碍了学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展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问题在于,这里不再是人情的因素,实际上也不是人情,而是权术。一些人在为自己培植个人的势力,人情和学术都成为了实现个人权术的手段。但是从外面来看的时候,我们很少看见权术的成分,看见的是人情和学术的联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权术的东西都是通过具体的程序来实现的。我们都知道,中国基本上是哪里都有腐败,但是你具体去查的时候,会发现根本就不存在腐败,帐目是清楚的,都是按照程序走的。这是非常诡异,而又的确是事实的现实。在中国,权术已经程序化,甚至法制化。对于权力的维护,不仅在制度上提供保护,并且在那些看起来更加公平的手段上也实现了,比如一些选举。 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制度也是随风而倒的芦苇。在中国的学术界,我们用了短短的十年时间,就已经完成了学术和权术的杂交。从院士选举到各种评奖,从大学建设到各种资助,这种杂交的影子处处存在。学术已经成为了权术者的衣裳,人情成了最好的挡箭牌。
个人分类: 随笔|3920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刚出国遇到的问题——reading group
热度 1 baul 2011-11-15 08:44
我来美国刚刚两周,刚来老师就让我参加组内的reading group,就是每周就一篇文章发表看法。第一周读了一篇文章,感觉还可以,但是第二周本来是另外一个人要做的主持的,结果她出差去了,就委托我替他。今天下午刚刚完成reading group,真是汗颜。主要问题如下: 1. 外国人说话非常快,不像VOA special 或standard那样,比那快多了。另外,这里还有一定的口音,听起来很别扭,只能听懂30%左右; 2.由于是第一次出国,本来口语就很蹩脚,发音也不是很准,又要做主持,结果准备了三天,查字典,准备说话稿,最后效果不怎么好,老师最后接过我的话讲到了底。 3.到底reading group该如何主持呢? 4.如何尽快提高自己的发音和口语呢? 我想这是我,也是很多刚刚出国的人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请高手指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0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近看了很多网友出国回来发的贴子及大家的评论
wangyanhui 2011-11-7 22:56
国外发达国家美、英等太好了,各个方面感觉都喜欢,都符合本人的兴趣。 以前了解到的加拿大也是如此。 又一次想出国了,这次和以前的不一样,以前有单纯的原因,这次更多地是为了生活环境。 努力! 可惜这次没有好好复习考博士,还有几天,抓紧时间,突击一下。如果能考上就争取弄个联培,先出去看看!
0 个评论
德国之行二——折腾,从照相开始
热度 5 gl6866 2011-11-7 21:14
要想出国,就必须折腾!我这有一搭无一搭的出国机会基本就这么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护照问题。没有护照,出国根本是不可能的。此前我也曾有过一份因公护照,但已经超过了五年的期限,没效了。所以必须要重新办一个。单位虽然有一条龙的服务,但还是有个院所的协调问题。我必须先在所里填好相应的表格,然后由单位进行政审、再由院国际合作局批准,等等一系列手续。这些对我而言相对简单,我只需把我个人的一些基本信息填个表也就大功告成了。单位的办事效率也很高,我的事情很快就批下来了,都同意。他们只知道单位给我出一半旅费,但我也没有必要到处打锣说大会为我出来另外一半的旅费和住宿。这些与单位无关,就权当他们认为鄙人是大款,自己掏的腰包而已,这样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想法。 办护照现在对社科院也容易。国际合作局无需再跑各个大使馆了,而是与外交部领事司有了合作,把我们单位需要出国的人报给领事司,由它去到相应的大使馆办理签证。护照由外交部办发,签证也是外交部办,这对于我们这些出国人员就简单了,没有必要每个人到使馆面签了。面签的确是个挺让人感到头疼的事情,2003年我碰巧有个到美国开会的机会,什么都办好了, 甚至 连机票都订了。不幸的是,美国使馆却拒签,可与我同行的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同行是集体签的都过了。从此我就对面签有个很不好的印象。那么由外交部出面,无需我们个人惨兮兮得到别人使馆那里去排队,被签证官盘问来盘问去。上次就是这样,在秀水街的美国使馆门前排了整整一下午的队,又是冬天,我也冻得够呛。等排到我时,已经离使馆下班的时间不远了。我估计签证官干了一天也不耐烦了,“咚”得一声给你拒签。你一点脾气也没有,连护照都拿不回来,还要通过正规的外交途径返回单位。 那么这回呢?给我第一感觉是规矩变了。传统的护照要逐渐淘汰,改成电子护照了。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然而毕竟是启动了。既然需要重新办,就按办电子护照的路数来吧。首先就是照相,这个照相也是有学问的,并非每个照相的都行。必须到指定的照相点儿去照。呵呵,这也算是垄断吧。我们单位在建国门那边,单位告诉我就在南小街有个指定的点儿,我必须去那里照才有效。好吧,我去找找看。到南小街一看,我还真有些犯傻了,根本就找不到这家门面。打听好几个人,都说没听说这家伟大的照相点儿。那是八月份,又是正午,我走得满头大汗,心里别提多窝火了。好不容易找到了,乖乖,我还以为是个什么了不起的门面呢。在我的印象中,外交部的合作单位还不得是中国照相那样的大门脸儿?结果却令我感到出奇的意外,原来就是我们常常在路旁见到的那种打印服务的小铺面。我到时正值一家三口,夫妇二人加一个小男孩儿,等着开饭呢。我找了半天竟是这样一家。我颇带疑问的问,办电子护照的照片是否在“贵”店照。答曰:然!我顿时心静下来,管它是个什么店呢,找对了就行了。而且毕竟是个登记照之类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到的时候,正是中午12点多吧。他们告诉我,现在就是给你照也没用。因为外交部办电子护照的平台要到下午1:30才上班。那我就说,没关系,我可以等。我那时也浑身是汗,正好在这个当口休息一下,喘口气,落落汗。然后观察一下点老板的业务和生活,简单的才是美好的。这家小店儿就那么简单紧凑,可是却什么都有。照相、复印、打印、网络、计算机等等一应俱全。招揽的业务也很多。而且人家的生活也极其简单,男主人做饭,女主人在为其他顾客做着业务。我尤其关注他们的饮食,这家人来自山西,喜欢面食。这天中午就吃番茄鸡蛋打卤面。先把鸡蛋番茄卤做好。再烧好水把买来的现成的手擀面煮上。不一会儿,一顿饭就做好了。一锅面分成三份,女主人的相对少些,男主人和娃娃的相对多些。很快一顿饭就吃完了。 饭后没多久,便有一位老太太来照相,说是要办老年证什么的。老太太坐在店里的一块白布前,女主人从桌子下面拿出一款类似于专业版的Cannon相机,让老太太摆个pose,喀嚓一下,完事了。然后,把相机的sim卡拿出来到计算机上,把刚才照的相PS了一下,用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出一张五寸九张的照片,又用裁刀裁成九张一寸的照片给了老太太。价钱也就几元钱。我的照片肯定与此类似,所不同的我要的是二寸的照片。终于等到1:30,该我了,我也坐在那块白布前,发现我的头发有点儿翘,我用手蘸着唾沫将其抹平。大概是要求正规一些,我的脑袋被要求左右摆动了几次。终于我也听到喀嚓一声,齐活了。五张二寸的照片,然后上传到外交部办电子护照的平台,很快那边就传过来,给他们发来一个什么编号,他们便把我的照片打印出来,在留的白边上有一条码,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电子护照照片的license吧。开出发票,40元。我心里这个不平衡啊,都是一样的照,为什么我的要收这么贵呢?照片拿到单位,要求收好发票用于报销。那么下一步就是国内外若干糟心的事情可以往下进行了。
个人分类: 德国之行|3913 次阅读|9 个评论
德国行之一——偶然的机会
热度 1 gl6866 2011-11-7 11:50
对于经常出国的人而言,出国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可对我这个几乎没有什么出国机会的人而言,就显得格外的稀奇了。这倒不是我多么向往国外的生活等。而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折腾这些特别占时间的东西。我研究的课题与国外同行基本能够对话,而且又有网络,又何必出国呢?所以我除了 2005 年去瑞典开过一次一个星期的国际会议之外,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了。 可是今年我得到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五年一届的国际莱布尼茨大会要在德国的汉诺威举办。世界各地的关于莱布尼茨研究的学者都要云集到汉诺威,举办方认为中方的代表过于少了,就给我们相关单位的人发出了一份通知。我想似乎可以去凑个热闹,于是就根据要求寄去一份稿件,《从莱布尼茨到模态信息论》,这样就把莱布尼茨和我本人的工作联系起来了,而且也与莱布尼茨相关。并没有指望稿件会被录用,也就没有格外当回事。可是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接到一封大会组委会的邮件,说我的稿件被大会录用了。并邀请我参会,给我 20 分钟的报告和 10 分钟的讨论。加起来也就半个小时。那还是准备去吧。再者我也是多少年没出过国了。也想出去看看,所以就开始做起准备来了。 大会的规定是虽然稿件被录用了,但并非意味着大会给你解决旅费、住宿等,所有这些都要找自己单位伸手。我就想既如此,该伸不伸也不对。所以便给单位写了个报告,说我的论文被大会录用并希望单位给掏个旅费和住宿费用云云。单位见到我的报告,似乎也觉得挺那个。不让去吧,我的论文被录用了;让去吧,以后呢?我估计单位肯定是不会给我掏钱的了。可是真让我没想到,单位还专门为我的事情开会讨论过。并根据相关规定,只给我出一半的路费,其他一概不管。唉,我跟同事一说,他们说,这不是在恶心我嘛。我出去了,怎么回来?难道我就此在那边落脚了?人家就开一个星期的会,会完了我必须会来啊。回来的钱谁掏呢?让我自己掏,我掏得起吗?光那一半的机票和住宿恐怕就要耗去我二个月的工资。而且我又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有大课题可以出国。 怎么办?这是我面临出国的一大难题。我打电话问我的一位好友,她告诉我说,没有资助要自己掏银子,没门。宁可不去,也不能自己掏钱。当然她的这句话有些绝对,出去吃饭还是要的吧,难道吃饭也要人家掏钱?显然不公平。但是,要我出那么一大笔钱,我真是不情愿,因为毕竟不是我主动要求参会的,而是由于被告知中国学者去得太少,我才写了论文参会的。会议录用我的文章却还要我掏那么多的钱,心有不甘。单位给出了个能去不够回的机票,如果用不上这笔钱,就等于浪费了这次机会了。下回万一再有类似的事儿,单位恐怕就不会答应了。不过我觉得下次即便是有,单位也不会答应了。因而我这次出国也许是最后一次了(但愿不是)。 于是我便给大会组委会写信,告诉他们我的具体情况。反正就是说,单位只给我一半的钱,其余的没有。如果大会不给我出另一半的旅费和住宿,我就无法成行。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大会看着办。你还别说,过了没多久,大会组委会给我回信,说可以提供另一半的旅费和住宿。看看,这样我去开会的大头的费用基本就解决了。那么我就着手办理出国的手续吧。从这次出国之所以成为可能的事实,说明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诉求,无论是对单位还是大会。否则你自己对自己的事情都不上心,谁还主动去问你?笑话。这让我明白一个事理,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去争取,如果你认为那是你自己的事情的话。 由于单位给我出了一半的旅费,我就不能拿因私护照出去。我没试过,也许行。但我没有因私护照,还是办因公护照吧。可是当我回来时我的另一位同事却告诉我,现在有几个人还拿因公护照啊?可能吧,但我作为若大一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却拿因私护照,好像有些不那个。再说了,如果我不拿因公护照,单位还不一定给我开支票去买机票呢。而且办因公护照好像也没那么困难,单位也都是一条龙服务,那就办因公护照吧。
个人分类: 德国之行|4475 次阅读|1 个评论
把握好得和失的关系【修改后发表】
热度 12 zhenma 2011-10-26 18:29
把握好得和失的关系【修改后发表】
下文为我应复旦学院邀请做报告《谈谈人生的成败得失》(2011年10月25日)的后半部分。 报告PDF下载: 马臻-谈谈人生的成败得失.pdf 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艰难的选择。大学毕业,该直接找工作还是报考研究生或者出国深造?毕业后留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工作还是去二、三线城市或者去农村?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工作?去外资企业、国营单位,还是去民营企业?读研究生是跟有名望的老教授还是跟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出国是去差一点的学校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还是去好学校研究自己不怎么感兴趣的课题?出国深造后,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工作?回国任教,是去普通大学当教授、副教授还是到“985工程”高校当副教授、讲师?自己独立开课题组还是加入别人的课题组?这些问题常常使人陷入“纠结”和“天人交战”之中。 我相信没有一个选择是100%有利的。用一些书上的话说,“没有全得”。例如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上海工作。上海的医疗、教育、交通设施较好,就业机会多,但竞争激烈,房价很高。那么,有朝一日买到房子,总该轻松些吧?未必如此。我的父母从破公房里搬到了新公寓,但是每次我去,都看到他们在反复地擦地板,说伺候不动这大房子了。再比如生了小孩,家里都很高兴,但增加了经济负担,并且需要花很多时间抚养,影响了工作进展。出国留学也“没有全得”:夫妻两地分居或者一方在家待业带小孩,并且在美国找教职困难,而找国内教职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即使当上美国大学助理教授,为了拿终身教席而每天得工作长时间,还害怕美国学生投诉自己的英语口语。 张永生编著的《珍惜•舍弃》写道:“从古至今,有无数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舍得’二字的把握和体悟。”什么意思呢?“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作者举例,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舍弃了尊严,忍辱苟活,最终夺回了江山;陶渊明放弃了功名利禄,回到山间,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悠闲。 张永生对“舍得”二字的提示,使我想起自己在走向职场途中面临的选择。2008年,有所“985工程”高校的系主任请我加盟,当正教授、学科带头人。我向以前的硕士生导师提起此事,她说:“如果你想回复旦工作,可以和我联系。”我于是开始了联系,环境系同意给我研究员职位。上报学校后,得到的反馈为“请申请副研究员”。收到电子邮件,我顿时如被一盆水从头淋到脚。我该何去何从?还有个例子:2009年我联系到复旦大学教职后,妻子怀孕了。是据此向用人单位申请延期入职,一边在美国生小孩一边继续联系更好的工作,还是按照原计划和妻子一起回国(把小孩生在国内),以便尽早投入学科建设?显然,怎么做都有利有弊,正可谓“没有全得,只有舍得”。往往要丢掉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一些东西。就看你是否丢得起,或者更看重什么了。 要认清得到和付出的关系。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给予。你为工作单位创造了价值,他们才愿意给你相应的待遇。当老师也是这样,拿的岗位津贴越高,要求也越高,压力也越大。而现在很多人盲目地羡慕别人的职位或者待遇,而没有看到别人得到待遇前的付出,也没有看到别人得到待遇后的辛苦和烦恼。我有个亲戚十多年前开了好几个公司,挣了很多钱。但是他工作非常繁忙,经常有家不回、有孩子不抱。后来,他家庭破裂了,做生意失败了,房子被银行收走了,不得不离开了上海。早些时候吃喝劳累导致的病也发作了。这说明得和失是纠缠在一起的,并且人生是有起有伏的,不能只看到一时的风光。 2010年7月号《婚姻与家庭》杂志刊登了刘慧芳的文章《有一种职业叫妈妈》。刘慧芳在湖北某报社工作,她的丈夫应邀赴上海担任一家媒体的副主编。半年后,刘慧芳也去上海应聘某刊物执行主编。她把女儿送到婆婆家,然后偷偷地溜走了。虽然刘慧芳和丈夫在上海工作得好好的,但是女儿成绩退步,得了自闭症。刘慧芳和丈夫大吵一架,他们重新回到了湖北,丈夫进了武汉一家媒体,而刘慧芳成为全职妈妈。这个故事不但告诉我们“没有全得”,而且启发我们要学会“放下”!很多时候,人的纠结就在于吃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比如说,在湖北已经有份工作,一家三口过得好好的,为何要丢下女儿而到上海来发展呢?如果能够“放下”执行主编的位子,不也很幸福吗? 海潮出版社出版的《7项心志的历练》讲到一个故事。1945年,美国水兵摩尔所在的潜水艇被日军舰队发现。日军布雷艇一刻不停地投下深水炸弹,整整持续了十几个小时。潜艇舱室的温度达到40度,大家都感到完了。最后,布雷艇的炸弹用完了,攻击停止了。“而摩尔的感觉就像做了一场噩梦一样,他过去的生活一一浮现在眼前,那些曾经让他烦扰过的无聊小事更是记得特别清楚:没钱买房子,没钱买车,没钱给妻子买好衣服,还有为了点芝麻小事和妻子吵架。但是,这些琐碎的事,在深水炸弹威胁生命时,显得那么荒谬、渺小。摩尔对自己发誓,如果他还有机会活着的话,他永远不会为这些小事忧愁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到了生命的尽头,那些原本看似重要的身外之物已不再重要,人也更容易“放下”了。 可是,为什么人们对得失不愿意“放下”呢?有的人没有工作offer时很痛苦,有一个offer时很振奋,得了多个offer却陷入“纠结”、“天人交战”之中。有的人纠结于究竟是回家乡工作还是和爱人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有的人纠结于入职时的职称和待遇,而不是“先生存、后发展”。还有的留学生一边说自己坚定不回国工作,一边又眼红别人回国当教授。究其原因,就在于只想“全得”而不想“舍得”。 后记:修改后由科技导报2012年第2期“科技职场”栏目刊登。 PDF下载: 2012-02-84-走向职场要把握好得和失的关系.pdf
个人分类: 我的散文|8575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计生委消耗五成“三公经费” 出国考察计划生育?
dongzg101 2011-10-20 16:09
计生委消耗五成“三公经费” 出国考察计划生育? 韩浩月 7月18日,又有8个中央部门公布了2010年度“三公经费”开支情况,其中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因公出国(境)费占全年“三公经费”开支五成以上而成为焦点,有网友质疑说,“中科院出国(境)费多是为了考察高科技,商务部出国(境)费多是为了谈生意,人口计生委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并不需要经常出国,花那么多钱出国做什么?”(7月19日《东方早报》) 作为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由公务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组成,由于开支巨大,且之处额度一直居高不下,社会舆论近些年一直呼吁全面公开“三公经费”使用情况。6月30日中央政府首次报告“三公”支出,在高度关注和质疑声中,拖延近20天的多个中央部门“坐不住了”,开始密集公布“三公”开支情况。 国家人口和计生委成为首个因“三公”公开而被推倒舆论最前沿的部门。虽然此前科技部和中国工程院先行发布“三公”消费数据也引起一些批评,但因为公众对“三公”支出去向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对公布的数字并未感到太过惊讶。可计生委公布的数字着实让人想不通,全年“三公经费”支出927.2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支出470.54万元,鉴于该部门的特殊属性和工作特点,并无太大出国学习、考察的必要,计生委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说法以及详细的开支明细,方能平息质疑。 “国外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他们去那些国家考察什么?”,“出国是为了体验最新的避孕措施在欧美的实施效果?”,“如果为了推广计划生育经验,应该是别人来我们国家交学费才对”……网友的观点有不少调侃的成分,但调侃背后隐藏着严肃的追问。众所周知,公布“三公经费”是为了让纳税人的钱花到明处,尽可能地节省或砍掉那些没必要的花费,如果经过讨论、分析、认证之后,确认计生委没有批量出国学习、考察的需求,那么对应的这笔费用是不是可以大幅缩减了? 其实网民也不是故意为难计生委,出国考察调研对于很多公务员来说,其实就是公款旅游。但如果这些公务员把公务旅游应说成学习考察,谁也没有办法,毕竟他们通过自己或旅行社的操办,总能找到对应的考察单位和接待对象,能开出顺利入账的发票。只是,计生委到了国外,如何找到对口部门?发票内容又该如何填写?对于已成“明规则”的公款旅游,人们已经无可奈何,但对于一个没有必要经常出国考察的部门也如此频繁地走出国门,这就有些令人难以接受了。 计生部门的开支来自于财政拨款,但也并非没有“收入”,《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由计生部门开出的书面征收决定,所收的社会抚养费全部上缴国库。当社会抚养费放进了国家财政这个大菜篮子进行再分配,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计生委出国考察的钱有一部分是出自社会抚养费?总之,社会抚养费也好,财政拨款也好,都是纳税人的钱财,行政部门在花费时不能师出无名。人们追究计生委在过去一年花费470万出国究竟做了些什么,不但符合温家宝总理对管住“三公”消费所给出的两个建议——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也是每个人维护公共利益的正当权利。
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出国的同学:我不认识你,无权为你写推荐信
热度 2 Hongbolu 2011-10-11 09:05
各位同仁:     经常收到学生来信要求我为他们写推荐信,理由往往是我在国外执教过,或者英语好,或者深受学生爱戴等。 但我并不了解这个学生,如何为他(她)写推荐信?各位同仁,你能写吗?   我觉得这个经常遇到的问题考验着师生的诚信,因此发文在此与同行交流。我相信写信求助的同学不懂这个道理,作为教师有必要用实际行动教育他们,同时也时刻教育自己。 延伸思考:如果我是某领域的“大师”,各种各样的邀请如雪片一样飞来,我能保证不为不认识的人写推荐信吗(评奖、评审....)?我能不为不熟悉的领域写鉴定书吗?我说:“我能做到”!你马上想: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不可能是大师!一旦你成了“大师”,你会如何做? 下面列举最近一个例子(删去同学姓名,并无指责该生的意思,仅以此实例供同行参考): ================== (化名)同学请求信:   老师您好,我是...本科08级... 班的(化名),现在在准备去美国留学的事情,看到您有国外任教的经历,而且研究也做得非常好,所以想请您帮我出一封推荐信。 我的基本情况如下: 姓名:(化名) 性别: … …   以上就是我大概的情况,我知道作为老师这样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出推荐信是很慎重的,我科研经历这一块欠缺,但是我现在正在想办法补;我成绩不突出,综合排名也就百分之四五十,但是我并不认为 GPA 可以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我从大二起就有出国深造的想法,现在到了最关键的一步:申请,希望老师在百忙之中能够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助我一臂之力,如果您太忙,我可以写完草稿之后交给您审阅。请老师放心,去了大洋彼岸我不会给您丢脸,您的帮助我也会永远记着。 期待您的回复。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化名) 敬上 2011 年 10 月 9 日 ==================== 吕洪波回复: (化名) 同学: 你好!   很欣赏你的进取精神。但我无权作你的推荐人,因为我对你的情况不了解。试想:一个连课都没给你上过的老师的推荐信有什么说服力?难道我造假吗?一封没有信度的推荐信很可能让你的申请前功尽弃!为了增加推荐信的力度,建议你找给你指导过的老师(或辅导员)推荐,退而求其次也要给你上过课的老师推荐。 这是诚信的基础,希望你我都遵守。 祝你成功! 吕洪波 ( 2011.10.09 ) ==================== (化名) 回复: 好的,谢谢吕老师的回复。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 ( 2011.10.10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1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经过吴瑞帮助出国的学生,后来不少成为科学家。
dhwang 2011-9-30 02:22
饶毅博文:代代相传:吴瑞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支持国内研究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01139 代代相传:吴瑞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支持国内研究生 精选 已有 12894 次阅读 2011-1-5 09:49 | 个人分类: 社会 | 系统分类: 人物纪事 已故分子生物学家吴瑞于1980年代设立CUSBEA,由北大的张龙翔和顾孝诚等老师协助,帮助422位中国大陆的青年学子赴美留学。 当时,极左影响下,中国闭关自守多年以后,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留学。我知道两个故事。一个是听来的:78年(或79年)第一批留美的50人,是先到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大使馆,然后给各个学校发很简单的信,希望到大学进修。一个是我自身经历的:应该已经是80年代中后期,有一次我到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办手续,领事详细问如何申请赴美念研究生。 另外,可能更大的问题是美国学校很难判断中国学生是否合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瑞先生做的工作很重要。这不仅对于直接因为CUSBEA而留美的同学重要,而且对于我们其他人也有影响。这些学生建立reputation,对于后来学生较快赴美,也有间接影响。 经过吴瑞帮助出国的学生,后来不少成为科学家。 根据时代变迁,出国已经很容易,而现在国内有些研究生非常出色,吴瑞的学生们决定出资、募捐设立吴瑞基金会,专门奖励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华人研究生。 华人帮助华人的传统一代传一代。 欢迎研究生们积极申请吴瑞奖学金 。 转吴瑞奖学金公告: 吴瑞纪念基金会为奖励优秀研究生而设立“吴瑞奖学金” 吴瑞 教授 (1928 – 2008 )是国际著名生物学家,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明了 DNA 测序的第一种方法,晚年专注于水稻基因工程研究。吴瑞教授一生致力于促进亚洲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1982年他在中国创建了生物学领域的国家公派留美CUSBEA(即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项目,该项目历时8年,共选派了422名优秀的中国学生赴美攻读 博士学位。CUSBEA项目同时也推动了中美两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交流。 设立 ”吴瑞奖学金” 旨在鼓励博士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同时也纪念吴瑞教授在培养中国新一代生物学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至今已有十五位博士研究生获得”吴瑞奖学金” ( http://www.raywumemorialfund.org )。 奖金和奖品:包括美金3000元奖金,纪念章,证书和吴瑞纪念基金会的推介。获奖者可申请美金5000元以下的旅费资助,用于参加国际会议或高级课程(参见附一)。吴瑞奖学金将为获奖人和当今的科学家们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每年我们颁发十个以上吴瑞奖。 评比标准:吴瑞基金会根据每位候选人在生命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研究贡献来评定优异。 参加评定资格:参选者必须是正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或新加坡的学校或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而且,参选者必须是取得博士候选资格,但还不到学业最后一年(以申请的截止日期为准)的博士生。 提名:参选者可以由将授予参选者博士学位的研究机构的教授提名。该教授必须是正在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博士导师。 需要提交的材料: 拟申请当年”吴瑞奖学金”的候选人须在申请截止日期之前提交下列材料 : 1. 一份填写完整的申请表,请下载英文或中文版本的申请表格。 2. 参选者必须提交一篇两页纸的个人陈述(英文或中文版本),其中需要包括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和目的,对目前研究领域的兴趣所在,对将来工作的展望及打算。 3. 参选者目前博士研究项目的进度报告(限不多于五页纸,文献列表不算在这个限制中)。 4. 一份博士学位所学课程的正式成绩单。 5. 参选者所有发表文章的列表和文章影印件各一套。 6. 参选者已获荣誉和称号。 7. 一封来自提名教授的推荐信,和两封来自专业上熟悉参选者的其他教授的推荐信。推荐信信封必须有推荐教授签字封口。 8. 申请表必须由参选者所在学院的院长签字,证明参选者所提供的以上所有材料都是真实有效的。 注:1-6的材料必须整合到一个PDF的电子文件并且存入一个CD中。申请材料包括填好的申请表,CD 和三封封好的推荐信必须放入一个大信封然后投递到指定的地址。 2011年“吴瑞奖学金”申请和评审程序(以邮戳日期为准) 2011年3月31日 提交申请表的截止日期 2011年4月30日 通知收到完整申请(以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 2011年8月31日 评估结束 待定(随后通知) 颁奖典礼 “吴瑞奖学金”网址: http://www.raywumemorialfund.org 申请材料邮寄地址: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邮编 100871 于春燕 老师收 联系人: 于春燕 电话: 010-6275-8056(办) 邮件: raywuprize@pku.edu.cn “吴瑞奖学金”评审委员会 委员会主任: Xiaodong Wang (王晓东) HHMI Investigator, and George L. MacGregor Distinguished Chair in biomedical Science, UT-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委员会成员: Xinnian Dong (董欣年) Arts Sciences Endowed Professor of Biology, Duke University Xin-Yuan Fu (傅新元) Professo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Jun-Lin Guan (管俊林)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ancy Y. Ip (叶玉如) Head Chair Professor,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qun Luo (骆立群) HHMI Investigator, and Professor, Stanford University Ming Luo (罗明)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Hong Ma (马红) Dean and Professor,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Yi Rao (饶毅) Dean and Professor,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Lishan Su (苏立山)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Xiao-Hong Sun (孙晓红) Lew and Myra Ward Chair and Member, Oklahoma 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Yue Xiong (熊跃) William R. Kenan, Jr.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Tian Xu (许田) HHMI Investigator, and Professor,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u-May Yu (余淑美) Distinguished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 Academia Sinica 附一 旅费资助申请程序: 1,申请者需提交国际会议或高级课程的详细资料及费用预算(包括:注册费,机票或火车票,旅馆,餐饮,出租车/公交,等)。 2,申请者需提交墙报或报告的初稿。 3,评审委员会根据国际会议或高级课程重要性及费用的考虑,提出书面审批意见。 4,申请者应依照审批意见自行支付费用,凭发票, 会议摘要复印件, 在批准额度内报销。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4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