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出国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出国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游客出国十大雷语
热度 1 WuchangZhang 2012-5-14 20:10
马可中国 : 中国游客出国十大雷语 不走出国门,也许我们还可以觉得一切都好;一旦走出国门,也许就恍如隔世了。那些中国游客随意的一句话,暴露的内涵确实令人深思的。不信,你好好琢磨琢磨这些雷人之语吧! 1 ,这个景点收不收费? 常见的问题有:少女峰门票多少钱?某某教堂收门票吗? 一般人造景点和博物馆等,如迪斯尼乐园、卢浮宫等,在哪个国家都是收费的。但很多来来自大自然,国家所有的景点,怎么会收费呢?那不等于本国公民不可以本国的土地上行走了?本国人免费,外国游客当然应该一视同仁了——不是说要平等吗?比如瑞士的少女峰等著名雪山,收的只是登山的火车和缆车的费用,你要自己徒步上山,那就上呗,没人拦你。 2 ,快点找找人啊! 每当凡尔赛宫不开门或联合国欧洲总部周日休息时,常有人如此发问。 遇到这样的问题,闻着只能满地找牙了——你以为这是在中国啊? 3 ,看病要多少钱? 中国游客在外国出现急病或者跌打损伤,这句是一定要问的(据说在外国定居的海外华人甚至外交人员也有此一问)。如果是游客,有保险公司;医生开药后到药店买药,也是需要花钱的。但如果你没钱,那就不要花钱了!至于医生给你瞧瞧病,那是肯定不要花钱的。看看病,怎么能花钱呢? 4 ,有没有大蒜?这个够雷人的了! 跟餐馆要大蒜头,在中餐馆还凑合,在西方国家的餐馆,那可就真的贻笑大方了!白天怎么能吃大蒜呢?你就是病了,也可考虑考虑别人啊?说有个意大利的部长给一个乡下老同学打电话,对方声音低的像蚊子。末了,那位乡下佬同学说:对不起部长阁下,我晚上吃大蒜了,怕你闻到味儿,我把电话倒过来了!——这是一个笑话,但说明欧洲农民都这么讲究呢! 5 ,我们也需要排队吗? 这句在一些博物馆和梵蒂冈教堂排队时容易出现。 你是谁啊? 6 ,有没有计划生育? 这个,一些官员容易说的。 什么叫计划生育?公民的生育权也要被计划?没听说还有哪个国家在干这种民族自宫的事啊? 7 ,商店里有没有假货? 这句太常见了! 西方一些国家,街头也会看到卖假货的,那是因为西方的经济警察不如中国的城管给力啊!可是,商店里怎么能明目张胆地卖假货呢?商店里有假货,那不是法制不严,就是执法没有监督闹得。 8 ,大片平房为何不搞开发? 中国游客鸟瞰欧洲城市全貌时最容易发出此问。 矮趴趴的一片房子,就可以搞开发?天大的笑话,你在欧洲拆一间房子试试,全城的人都会走上街头。先不说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你至少该问问,政府是干什么的?政府能看着公民的房子无端被拆? 再说了,欧洲的城市,几乎都是古城,谁敢拆啊? 9 ,有没有包二奶的? 去过瑞士的人,常有此问。也难怪,瑞士人的收入比周边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要高出两倍,瑞士人会不会到这些国家,去包二奶,一如香港人在深圳的二奶村,这貌似是个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很搞笑的话题。有钱了就包二奶?那叫封建思想作怪。欧洲人能包二奶吗?二奶不就是隐形的妓女吗?就是欧洲真的男人不尊重女人,想包二奶,欧洲女人能答应吗?欧洲女人也没那么贱啊? 10 ,是不是有人出钱? 每当看到亚洲一些国家的海外移民抗议本国暴政时,总会有中国游客会这样说。 难道是有人出钱,才会有人反对暴政?发达国家纳税人的钱,政府敢随便花?即使是有人出钱, 那这钱是出的,是别有用心,还是菩萨心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英国大学生一样纠结:出国还是不出国?
热度 1 laserdai 2012-5-2 21:03
博主按:以前的博文关注过英国的年轻人恶劣就业情况和向外移民的问题,如下,这里转载一篇较新的讨论,英国年轻人也处在出国不出国的纠结中。 经济危机带来英国工潮:持续关注2:严重的待业青年问题 真的这样吗?英国七成家庭财务入不敷出, 苦日子将持续10年 英国富人也都考虑移居国外 在中国,出国,也是许多年轻人的选择。至于为什么要出国,问一百个人,可能会得到一百个答案。镀金?发展?探险?躲避成剩男剩女的窘迫? 外甥考完试,今年大学毕业。和同伴约好去澳大利亚闯闯,到我家来征求意见。 在英国,外甥很有代表性。找不到工作,希望出去边打工、边旅游。他信誓旦旦,剪羊毛、摘水果、垒砖砌墙,什么活儿都愿意干。 我心想,你在英国,怎么什么活都不愿干?这话没敢出口。 现在,英国年轻人的日子确实难过。25岁以下的人失业率高达20% , 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德国、瑞士、法国的毕业生争着抢滩;体力劳动工种,东欧、亚洲、南美移民也要分羹 。 有工作者,日子也很难开心。物价步步高;想买房恐怕要等到不惑之年。 咬牙忍着当然可以。往宽处想,至少不需要像前辈一样攒养老金。退休了,离火葬场也就不远了。不想忍者可以打包走人。总有国家经济仍在增长,房价更加宜人,开销更低,天气更晴朗。 那么,英国人出国,到底是要躲什么?不出国,又是舍不得什么?真要走了,往哪儿走? 躲什么、找什么? 4月初,琼斯夫妇携带12个孩子举家迁居澳大利亚。“超级爸爸”戴维说,“我希望孩子们能拥有的人生机会,在英国是找不到了。”8000英镑的机票钱,琼斯一家去布里斯班书写人生新篇章了。 配合这个故事,《太阳报》委托YouGov征求了1650名英国人的意见。 半数人说正在“严肃考虑”迁居海外,其中6%已经在做移民计划; 五分之三和琼斯一样,认为孩子们的日子会更难过。 YouGov网民就“出国还是不出国”展开热议。研习发现, 勇于探索新生活、想学门外语、寻求另类生活方式的人,多会支持出国;彻头彻尾的英国人、铁杆儿爱国者,希望和家人保持亲密距离的人,都会选择留下来 。 至于出国想躲什么、找什么,把网友的发言综合起来,共有以下四点:英国就业状况不佳;生活水平不满意;出国可以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享受轻松的退休时光。 不想出国的舍不得什么呢?家人、朋友;祖国的归属感、自豪感;英国生活并不很糟糕,有美丽的乡村,传统的酒吧,有奶茶,有公费医疗。 推与拉、利与弊 外甥倒是很有走的决心。翻出当年专家的建议,老公提议外甥先写两份清单:“推与拉”、“利与弊”。 “推与拉”(Push and Pull),其实也就是出国要躲什么、想找什么。不同的人,面对的推拉因素也不同。 英国“出国专家网”解释,传统上,英国人出国的“推”动力来自就业机会、职业前景。第二是个人因素,比如,同性恋者或其他“边缘”群体可能会寻求更容易被接受的地方。另外一些人则完全是“凭感觉”,爱上了异国风情! 专家指出,大多数英国人“拉”的清单可能要更长。也就是说,出国并不是因为不喜欢英国,而是希望外国的月亮更圆。 至于“利与弊”(Pros and Cons),大多数英国人移民是为了改变生活方式。新文化、新气候,新环境;新工作、(或者)新家庭、新探险,新开端,都可以算作“利”。 大决定,当然也就可能有大“弊”端。远离亲友、人生地不熟、吃住不习惯、孤独无助……前阵子,BBC采访过的几位英国“海归”慨叹出国另外一大“弊”:回国后成了“外星人”,不适应。度过了最初几天朋友家人好吃好喝好招待的“蜜月期”后,再没有人同情你了。搞不好,人家还会冷言冷语,“在外国享够了福,现在难调整?活该!” 出国,去哪儿呢? 真要走,英国人 多会选择去哪儿呢?YouGov网友的 首选目的地是澳大利亚 。原因包括就业机会、政府严惩犯罪、年轻人社会态度端正;对老年人照顾妥当;户外生活,阳光、海浪和沙滩; 然后是法国 。法国的诱人之处在于生活态度更放松、人民对治国有更多的发言权;政教分离;房产价格更合理;文明礼貌、美食红酒; 第三是西班牙 。那里的天气最获魅力;低税收;更重视家庭;离英国很近! 第四是美国 。生活更放松,阳光更充足,发展机会更多;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世界…… 最后是加拿大 。在英国人看来,加拿大好赚钱,地域广,自然景观美丽,人民友善。 趁年轻赶紧走 至少,英国人不需要为了躲避战乱、饥荒、迫害而去避难!至少,英国人选择去的很多地方都讲英语,也没有太大的文化冲撞。 其实,凡人一生,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如果在祖国已经幸福,为什么要去外国折腾? 如果不幸福,真想走,我们告诉外甥,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趁年轻,赶紧走! 兜里留好一张回程机票钱,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呆不下去了就回来嘛,至少学会了剪羊毛、摘水果。 (苏平,2012年5月1日)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297 次阅读|1 个评论
通过互助团体破解王庆根之死
热度 4 xuyingxiao 2012-4-27 22:57
出国前辉煌的历史,出国后拿到斯坦福化学博士学位,换专业同时拿到斯坦福计算机硕士学位。全家一年20多万美元,从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做到高级工程师、Principal Software Engineer。就职于eBay旗下的PayPal。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我们寒门子弟奋斗成功的典范。但结果却自杀了,不禁让人发懵。巧合的是,就在3月份,PayPal部门的副总裁、曾经的Skype部门的首席财务官Eric Salvatierra在硅谷因被火车撞击而身亡。 “言语很少,不善于与人交流,有些内向。” “他对工作非常努力、认真、仔细,但是面对老板的压力,不敢说不“ ”长时间的抑郁及焦虑“ ”他那天上午还好好的,洗了衣服,下午便选择了死亡。“ ”患抑郁症已经有段时日,并一直从心理科医生处寻求帮助,但还是没有克服那一关“ ”留下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10岁。“ 谈教育问题、生存环境、挫折教育等都无济于事了,活生生的人放在这里,也在寻求专业的帮助,心理医生没能把他拉回来,家人亲情没能把他拉回来,谁能把他拉回来? 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许许多多王庆根们。 廖俊林在《戒酒需要家庭的综合国力》一文中说:"中国缺乏专业的互助团体,不妨尝试其它一些社会情感救急机制,比如基督教。就我所了解而言,在所有宗教中,基督教的情感支持与应对方式,非常符合心理疾病所需,...” 虽然他说的是戒酒,但用来缓解王庆根的压力,也许会多一个有力的选项。 美国这方面资源其实应该很多,或许王庆根不是基督徒没进这个圈子? 通过互助团体提供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以信仰建立的互助团体,成员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可以完全敞开心灵。成员之间每周定期相互倾诉自己碰到的任何问题与困惑、相互勉励、相互祝愿,同时有不同的专业的受过训练的人来进行讲道、疏导,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和培训,再有一对一的互助交流,这样至少可以挽救一部分王庆根一样的人。当人不仅在工作上处于一张网中,在心灵与情感上也有一张结实的网,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可以依靠时,这个人才是真正安全的。 更广义上,和谐社会当由此而来。
个人分类: 思考|6858 次阅读|3 个评论
二本的学生当自强
热度 5 ywang69 2012-4-19 11:49
其实来自二本的学生有的也很优秀,只是高考发挥欠佳独木桥没有走到光辉的终点。 我有一位来自二本的硕士生,下半年去曼彻斯特大学学习,他进来的时候英语六级没有通过,但去年英语六级考了优秀,雅思也考了7.5,顺利拿到3所国外大学的offer. 另一位学生,是土木学院某著名教授的学生,来自二本的石家庄铁道大学,当年考研也是高分录取。那天碰到他和导师,获知这位学生马上到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由此可见,来自二本的学生,只要自己努力,前途也很光明。 这次研究生复试,见到了许多985和211的学生,好像他们也并没有体现比二本学生高人一筹的实力。 也许是优秀的学生没有过来罢。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4424 次阅读|5 个评论
再回首(1):2008年短期公派出国我不后悔
热度 5 ziminhu 2012-4-17 08:25
博士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还是赶紧找个坑占着,对于有意从事学术研究的年轻人来讲永远是一个“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的现实!最近几年中,在国产土博士的大批量生产、国外洋博士日益大量的主动回归伟大祖国怀抱的背景下,这一现实的取舍问题就被映衬的更加突出和明显。毕竟,受这一波波浪潮的疯狂洗礼,市场上萝卜坑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快速减少和下降,而且萝卜坑的位置也越来越远离北上广了。 我 2004 年 6 月硕士毕业并成功应聘到山东半岛某一师范学院工作(就差办相关手续),后来因为个人原因,经协商工作单位与我解除了劳动合同。迫于某种失落和无所适从,我从 2004 年 7 月至 2005 年 7 月在我以前做硕士论文的课题组做了整整 1 年的实验。随后,我于 2005 年 9 月入校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博士期刊课题与硕士论文衔接性较好,加上 2004 年的额外工作基础,我到 2007 年初就已经达到了学校博士毕业的要求。这是当年一无所有的我还能在别人面前被称道、能聊以自慰、也能获得老婆自始至终的支持和爱护的唯一财富了!这是我那时的第一好事! 第二好事是在这之前的 2006 年底,教育部出台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每年拟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资助 5000 名研究生赴国外著名研究机构从事 6-24 个月不等的合作研究。这对于我这种对科研还算情有独钟、英语成绩很烂以至于被老婆笑话 6 级考了 n 次的大龄博士生而言无异于天上掉下金蛋了!于是在 2007 年寒假期间我忙着准备研究计划并与同领域的几个大牛进行了联系。还算幸运,美国、加拿大和爱尔兰的同行都给予积极回复。现在回想起来,那年的春节可能是我有生以来最有期盼的一个春节了。开学后提交了各种申请材料,经学校审查和教育部评估等环节后,最终结果于 2007 年 5 月份公布。现在回想起来很有意思!当年教育部给了我们学校 80 个名额,由于是第一年申报,很多学生准备不足或不重视,以至于最终申报的人都不够限定的名额,所以申报的人全部被教育部批准。其后,无非就是办理一些例行的手续问题。 在 2007 年上半年等待出国机会的过程中,我同时也积极准备寻找工作。从上博士开始我就帮某研究所的一位 W 老师做课题(与读博学校同一城市),我们合作的非常默契, 2 年后课题顺利完成并结题。有可能是这位 W 老师看上了我的工作能力,他向我透漏博士毕业后是否有意去他那里工作,我当然求之不得,因为老婆就在本市工作,能和老婆呆在一起那是有些人费了多年心血都办不到的事啊 ! 当然,在这期间我向 W 老师提到过公派出国的事情,他让我自己权衡,但一定要告诉他我的最终决定。 2007 年底 W 老师向所里提交的用人申请得到了审批,我的工作问题有了着落。这是我那年的第三好事! 2008 年 1 月初我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于是问题接踵而来,是选择工作还是短期出国(最初在提交出国申请时我臆想 2007 年 9 月份出去, 2008 年 6 月份回来答辩,因此申请的时间是 9 个月)?我权衡了好久,征询了老婆、亲人、朋友的意见,尽管当年的就业形势已经变得很严峻(当时我的一位博士同学就很不看好我出去!),我依然决定出去看一看。现在想想,其实作那一决定并不难,我当时只是听从了自己的心声,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讲,那就是: Follow your heart, follow your dream 。 2008 年底回国后静下心来细细琢磨,我发现出国的益处的确多多,不仅仅是自己学术思维和想法的更新,更重要是了解到原来他国的研究人员可以如此生活、他国的生活环境原来如此舒适自在、他国的国民福利原来如此全面、他国的建筑工人带薪休假周末不上班、他国的流浪汉甚至都拿鲜牛奶当水喝。。。。。。所以,虽然只有 9 个月的时间,但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注定在我今生无法磨灭! 那么,我当时如果选择去 W 老师所在的研究所工作,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试想如果一切顺利如初,我在 2008 年或 2009 年可能会申请到一项基金项目, 2009 底就能评上副研究员,现在可能是课题组里的核心成员了。没有假设!现实中的我是 2010 年才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2 年初才评上副研究员。 我曾经不止一次这样自己,我为当初做出的出国决定后悔过吗?没有,从来没有!从做出决定的那一时刻起到今日,我就没有后悔过,以后当然就更不会后悔了! 人生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选择,无论哪种选择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利与弊的问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种局面或形势简单化一点:将利弊放在一边, Follow your heart, follow your dream 。
829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接近35,是否可以选择出国博后
Alluvion 2012-4-15 21:16
在小木虫网站上看到一个帖子《接近35,是否可以选择出国博后》:“本人34,本硕博都是在某985高校完成的。自我感觉硕博阶段完全是浪费了,一则自己没有抓紧时间;二则完全沦为了老板的工具。基本没有积累,还没有发一级学报,但博士论文评审答辩全优。现在比较犹豫,接近35,学术基本没有大的积累,但想走学术的路子,不知道现在出国博后怎么样。听听各位的意见。1.如果现在要博后,基本就要放弃现在的工作了。你认为这种选择是否划算?因为将来可能还要面临生活和工作的问题。2.如果去美国,排名前10~20高校博后的要求有多高?3.我个人认为,如果是排名前10~20的高校,放弃现在工作也是值得的。你怎么认为?4.导师如何选择?是选择一个牛导师,还是说先想办法去了再说?5.国外导师招博后的时候,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选择?6.是否现在需要准备TOEFL之类的?7.像我这个年纪和情况,还有没有必要妄想国外的职位甚至tenure之类的?” 这个帖子非常有代表性,它反映了国内很多博士对于何去何从的内心挣扎。接近35岁,是否可以选择出国做博士后?我认为,当然可以。选择是你的。关键在于:作决定前认清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自己实现这个或者那个梦想的可能性以及利弊。 你的理想:排名美国前10-20的美国高校做博士后,跟从名师,得到美国职位(甚至tenure)。你的限制条件:国内毕业年纪接近35,文章很少。我相信,这些都不是你作决定的主要矛盾:如果你真的想出国,哪怕只申请到美国50名开外的,没有名师,你也一样会出国。如果得不到美国教职,最后只是去了美国工业界,你也一样会出国。我觉得,主要矛盾是你出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首先,问自己为了什么。版面上有人回复:“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试怎么知道?强烈建议楼主出国试一试。”还有人回复:“如果是排名前10~20的高校,放弃现在工作也是值得的。”但是,我想说,出国做博士后不能因为赌气想证明自己,也不能漫无目的地尝试,而要想清楚目的和出路。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出国使你呼吸新鲜空气,开阔你的视野,修炼你的学术。如果你对国内的学术环境彻底失望,并就是想去美国,那么不妨出国做博士后。人何必要违背自己的心愿呢?但是,如果出国做博士后的目的是臆想将来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的话,那就要三思了。你不妨考虑一下,如果出国做了几年博士后,你在国内的同学早就当上教授、主任,而你挤破头只能当讲师,甚至坑都占满了,你是否愿意?如果你能接受,那么随便你怎么做,“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嘛!曾有条件一般的学生来问我,我就劝他们,如果最终目的不是在美国找工作,而是在中国找工作的话,如果现在已经有一份稳定的国内工作,就先做好这份工作,心不要太活。等当上国内的老师后,也能出国做访问学者。 其次,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利大于弊就得去做,而要知道考量的实力和就业市场的现状,即自己的胜算。不要一味地强调“有志者事竟成”、“事在人为”,也要考虑“量力而行”,也就是说,理想要结合现实。在美国做了博士后以后,留在美国一般有四条途径。第一条途径就是换个地方继续做博士后,做几轮博士后,每年有几万美金收入。第二条途径就是通过博士后这块“跳板”,找到工业界的职位。但近年来美国经济不景气,博士后找工作,用人单位打电话来问有没有绿卡,一听到没有绿卡就谎称已经招满了。于是,很多博士后“把牢底坐穿”,等拿到绿卡后,走向工业界。第三条途径是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做StaffScientist,这相对于在美国找到教职来说,容易一些。第四条途径是在美国当上助理教授。但是这极为困难,即使是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都很难当上,更不用说“中国制造”了。这不单单涉及发表科研论文,而且语言和教学体系:国内课本和外国课本在内容和语种上都是不同的,无法接轨。如果你想把做博士后作为跳板,在美国做“千年博士后”或者在工业界找份工作,那还是有可能的,把牢底坐穿呗。而如果想通过做博士后在美国当上助理教授,那么胜算的可能性极小。如果你本身已经很强,有希望去美国镀金以后被国内大学作为人才引进,那么出国还是很有必要的。而如果即使你做了美国博士后,都无法“咸鱼翻身”,那还不如在国内找份工作、见好就收算了。更何况你在回帖里说你已经在国内找到了重点大学的教职,还有多家单位要你。可见,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必须破釜沉舟,而是吃了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 找博士后职位和考大学不一样。博士后的钱是美国老板出的,他说招谁就招谁。名气大的老板,申请者也多,竞争激励。但有时候他拿到一笔经费,或者前面一个博士后离开了,他急着找人干活,但这时很多潜在的申请者还没有毕业,那样的老板又不可能等很久以至于把课题都荒废了,于是看差不多了就找能够过来的人。TOEFL是不要的。他们会看研究背景是否吻合,如果博士期间做的课题和博士后期间准备做的课题能一致或类似,那就更好了。发表文章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什么文章都没有发表,或者只发表了几篇中文文章,很难申请到。从选导师来说,当然导师的水平越高越好。但是导师的名气并不能保证博士后一定能出成果,要出成果,还是得有个文献调研、做实验、写文章、文章出版的周期的。能否在短时期内打“翻身仗”很难说。你回国任教,做博士后所在大学的名气并不是“卖点”,而发表的高档次文章才是。 年龄,对于去国外做博士后不是大问题,但是对出来以后找教职有一定的影响。用人单位或者希望把已经功成名就的大牌教授挖过来,或者希望招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此外,你得考虑:家庭是否愿意?如果你愿意和配偶一个在外国、一个在国内,两地分居,那将是件痛苦的事情。而你把配偶和孩子接到国外,那么配偶能否在当地找到工作?如果配偶呆在家里,经济负担吃得消吗?孩子能否跟得上英文授课?孩子等你博士后做完后回到国内上学,能否跟得上?我认为,这些也不是大问题,别人也是一样苦过来的,关键在于知道自己心的航向,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 后记:本文部分内容成为《关于出国做博士后和职业发展的问答》写作素材,发表在《科技导报》2011年第19期。PDF下载: 2011-19-86.pdf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4do=blogid=333614
个人分类: 科研信息|0 个评论
一路教堂
热度 2 xuyingxiao 2012-4-13 20:04
出国第一年,有几个月每天穿越市区骑车去市政府的技术部,惊讶于教堂之密集,教堂大多是最漂亮的建筑。在最后几天,拍摄了一组沿途的教堂外景照(以Broad Street和20th Street两条街为主)。
个人分类: 宗教|2917 次阅读|5 个评论
礼来中国研发中心董博士求索讲坛后记
acthinker 2012-4-12 22:34
时间:4月12日晚六点半, 地址:生理楼报告厅 今天晚上董海军老总受求索讲坛邀请来生科院演讲。据他说这是他第二次来讲,五年前曾经讲过一次,也是求索讲坛。总体感觉,董总气质清新,比较平易近人,说 话坦诚。董总的经历非常丰富,化学博士兼中欧MBA,国外多年的大型药物研发公司研发经历,国企老总,外资在华中心的负责人,小型药物开发公司创始人。今 天作为礼来研发中心负责人,第一个目的可能是宣传LCRDC的成立,从去年开始运作到今年新大楼正式的剪彩,又一个大型药物公司研发中心在中国落户。他说 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张江那么一块地方集中了世界上近十个大型研发药物企业的研发中心,各公司之间的交流和来往是非常频繁的,可能对于公司的信息管制也 提出一些新问题。他说这种聚集在世界其它地方是很少见的。美国前十大制药公司的研发总部都是分布在各大州不同城市。 期间,他讲了两个故事介绍了礼来公司的一些独特地方。第一个说礼来是非常人性化的公司,因此对于招进来的人,公司不会轻易裁人。如果要裁一个人,其它员工 和管理人员都会感到不安,因此他们总是考虑提供一些新的岗位来尽人所长。这个的确以前也有所耳闻。第二个故事是礼来总部位于印第安纳州,由于礼来136年 的历史和多年对州的贡献,政府减免了很多税收,所以政府和礼来公司约定,要是公司业绩波动引发被收购危险,政府将要求收购方交齐历年所免税额。不知是真是 假。 还有几个问题,觉得有意思,也记一下。董博士认为现在出国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国内的科研尽管进步明显,但是和国外比差距还非常大。第二个出国可以亲身感受 国外的风土人文,民俗和制度,体验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第三个,美国的机会非常多,只要有能力,就很容易成功。前两个都挺认同。对于机会,他 自己都回来了。而且他自己还举了一个例子,说当年有一个同学没有出国的,在北京开了家CRO公司,现在比谁都成功。这个说明国内的机会需要胆量。不过董博士的话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正确的。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机会,只有去了美国之后回来才能抓的住。就好比自由落体,你不可能在空中抓住自己的头发改变方向。必须要有一个跳板或支点可以借助,才能摆脱体制惯性,抓住重生的机会。 报告后,我问了一个问题。药物研发现在在经历变革,我问他,现在生命科学突飞猛进,功能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了很多的机制,这种系统性的研究发现了 很多的靶点,对药物研发即是机会也是挑战。药物开发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靶点的选择,一个是药物分子的选择和优化。我问他在靶点扩张时,化学药物库有 没有新的突破。他说了这个是合成生物学和组合化学研究的问题,曾经有人尝试过很多多肽类的分子,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就没有细说了。我没有完全理解他说的这 些,不过感觉这个方面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我总感觉,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对化合物的要求会有越来越多的要求。目前在新分子形态方面,单抗应该是最有 前景的一个了。对于传统的化学药物的发现,过去的化学分子库也好,现在的天然产物库也好,经历这么多年的筛选,可能也面临一次升级的需求。
个人分类: 窗前偶思|5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了生孩子出国访学PK为了回国服务让太太做人流
热度 10 Bobby 2012-4-4 19:54
有一件事我不明白。 现在不少人很有心机,学者为了再生一个孩子往往想方设法出国访学,掐好日期,让新生儿入了英美加澳等国户口。这也是中国一胎化政策下的不得已之举。 但是蒋老师 为了回国服务我让太太做了两次“人流” 的原因(理由)我并不太了解,难道不能等孩子生在国外再回国吗?这样既不伤害太太身体,又规避了国内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如何这件两全其美的事情,让蒋老师办砸了,落得自己悔恨,还受到别人的道德谴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49 次阅读|39 个评论
木虫上两个关于出国男女婚姻状况的调查
liuhaitao123 2012-4-3 16:06
木虫上两个关于出国男女婚姻状况的调查
出国的男光棍还是很多的,想出国而且是单身的mm不要有后顾之忧了。
1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国就那么重要吗?
热度 3 yuzige 2012-4-1 20:48
居然在评审职称时将出国的重要性列于教学、科研等之前。首先要有连续1年的出国经历,再讨论教学科研等。岂有此理!
3912 次阅读|3 个评论
出国,不是问题,只是早出还是晚出的问题
热度 1 Bobby 2012-3-29 20:16
出国,还是不出,是个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科技工作者而言,出一下国是必要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研究的人来讲,不至于闭门造车,夜郎自大,以为千方百计弄来国家的钱,想着法子交差就算科研;不至于将科研作为升官发财的门路,做出一点成绩后,就把科研的纯正目的置之脑后,一门心思想着升官、发财,再升官、再发财。 没吃过猪肉,也见见猪跑,不管早出还是晚出,总是好事。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5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出国,还是不出,是个问题
热度 29 book 2012-3-29 10:23
出国,还是不出,是个问题
2011 年 10 月期的 BioEssays 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 6 名德国研究生及科学家用亲身经历谈了出国选择的问题,他们“ 期望能给每个面临‘走或留’问题的读者一些帮助 ”。这跟 Science 的 Career magazine 所关注的问题有点像。 我将该文翻译了过来,一方面觉得或许对年轻学生有帮助,另一方面始终觉得学术刊物发表这种关切的文章很值得鼓励。很多时候觉得我们的大学对个体的关注太少了,尊重和鼓励多元化的个体发展,是更应该做的。翻译的时候一个感受是,德国人的英语让人头疼。 每个有追求的科学家迟早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愿意拿自己熟悉的工作和环境与短期或长期的国外经历进行交换。由于最终的决定往往会给一个人及其家庭、朋友的职业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决定并不是容易的事儿。在这篇文章里,处于这种境况下的两名德国硕士生描述了他们的担心和疑惑,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想法。作为回应,两名博士生和两名年轻的研究组长介绍了各自的国外经历对他们职业和生活的影响。他们期望能够给这两名硕士生及每一个面临“走或留”选择境况下的读者一些帮助。 丽贝卡和多米尼克(硕士生) 丽贝卡和多米尼克都在德国海德堡大学( Heidelberg )取得学士学位,目前是分子生物技术专业的硕士生。他们都曾有过非常好的国外短期工作的经历。硕士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多米尼克在波士顿大学参加了为期 3 个月的实习研究,丽贝卡则在都柏林大学度过了她大学的第五个学期。他们两个人都希望能获得一份科学领域的工作,但有不同的近期打算。 多米尼克计划继续在海德堡攻读博士学位,毕竟他已经在这儿顺利的工作了 3 年,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关系网并参与了几个很好的研究项目。他希望能够继续获得很好的研究产出。他还希望将来能够在海德堡工作,跟家人和朋友呆在一起。 不过,多米尼克担心这样的决定会给他的科学生涯带来负面影响,周围的同行或许会认为他缺少志向和主动性。他觉得年轻科学家好像不得不去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正如很多教授和研究组长的简历反映的那样),但问题是,出国一定就是好的选择吗? 与多米尼克不同,丽贝卡则考虑在国外完成她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她已经从德国北部到南部求学,并且大学之后去过新西兰一年。她将自己描述为“很开放且喜欢到处走的人”,总是喜欢体验新的地方、文化和人。她很有机会进入一所世界知名的美国大学,这不但将让她的简历更漂亮,并且还能让她学到在良好的环境里如何做研究。 然而,她也有一些忧虑,比如将来毕业后能否在德国国内获得好的工作机会,或者她可能会被滞留在国外。此外,她也怕将来找到的人生另一半是外国人的话,对方可能不想搬到德国生活。她还担心环境变换使得她将来回国之后不能适应。 面对将要做的重要决定,丽贝卡和多米尼克向背景各不相同的四个前辈谈了他们的顾虑。这四人是博士生斯蒂芬和马修,年轻的研究组长安 - 克里斯汀和德克。他们都有过国外经历,并对此有各自的感受和理解。他们分别讲述了如何评判自己当时的决定,以及这些决定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和生活。 文中 6 个人的国外经历(用线和点表示);引自 Niopek et al. (2011) 斯蒂芬(博士生) 在德国学习 2 年之后,我决定以 Erasmus 交换学生的身份去马德里 1 年。那时候我出国的决定并没有考虑到将来的职业。我第一次离开舒适的环境,不得不自己处理一切事情,语言不畅、文化冲突、想家等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应对。然而,我觉得在西班牙的一年非常有帮助,也让我意识到有些国外经历将会提升我在工作市场上的价值。 所以我后来做了一个相对艰难的决定,我直接从西班牙去了法国,开始一个 3 年期的生物技术领域的硕士项目。又一次,我突然面对新的环境,并适应了一段时间。现在回想这些经历,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除了学习法语,我还学会了如何去适应新的事物、做出决定并完成好它们。一年半之后,个人原因让我回到德国继续硕士工作。后来我获得一个有吸引力的博士生 offer ,我决定继续留在德国。 目前我还无法判断出国经历是否对我以后的职业有帮助,但我确定国外经历让我发展了非常有用的“软技能( soft skills )”。我现在可以流利的说 4 种语言。我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经历很多艰难的状况之后,我的自信也提高了很多。正是以前这些有益的经历,我现在决定要再出国去做我的第一期博后工作。 马修(博士生) 在回德国读博士之前,我以硕士生和实验室助理的身份在伦敦待过 2 年。尽管生活和工作在另一个国家很让人激动,但我最主要还是看重所在的实验室及其研究水平,让我能在硕士期间做非常感兴趣的题目。 生活工作在伦敦这样的地方,很容易产生某种理念,我持有的一个观点是“如果我能在年龄、种族、地域多样性如此高的一个大熔炉中生存,我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但我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我经历了意想不到的文化冲击,不得不适应对家乡的思念,慢慢才觉得文化差异是正常的。正是在这儿我真正学到了如何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工作。幸运的是,我在实验室里并没有遇到那么多的文化冲突。 总而言之,我觉得在学术生涯的早期出国很有帮助,可以让你面对并学会处理意想不到的文化冲突。当你个人和工作习惯尚未定型的时候(职业生涯早期),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我所遇到的能力突出的学生和科学家一般都有很广泛的经历和背景,这是我要努力学习的地方。国外的博后经历被学术界很多人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人能尽早的适应国际化的生活,就能更容易应对将来人生中的变化。 安 - 克里斯汀(研究组长) 在德国完成我的博士学位之后,我当时出国做博后的动因有两个:一方面德国没有合适的实验室能够开展疟疾免疫学和疫苗学的工作;另一方面我非常喜欢博士期间在美国三个月的暑期项目。一般来说,疫苗研究需要研究者对分子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都有很好的理解,但只有很少的疫苗研究者具有所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基于这个认识,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新的开发(疟疾)疫苗的方法。我觉得这些经历和认识,加上我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领域成功的发表经历,会让我距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和研究组长的目标更近。另外,我还期望能通过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感染生物学,来获得个人和专业上的好处。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工作,让我与疟疾同行们建立了更多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将来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建议任何想从事科学的人出国待一些时间。但你不能仅仅为了让你的简历更漂亮而出国,更重要的是(至少在我招聘新的实验室成员时是这样看的),你必须要有很清楚的研究目标。换句话说,你要能讲清楚国外的工作经历对你的研究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 德克(研究组长) 我是博士毕业 2 年之后出国的,也就是 2001 年。在国外做博后那时候被同事们认为是黄金标准。十年之后再看,我确实觉得在美国一所高水平大学的 6 年经历很好,因为我所发表的文章、建立的关系网络,都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大的帮助,也因此 4 年前我回到海德堡大学成为一个年轻的研究组长。不可避免的,国外时要应对文化冲突和其他方面的挑战(包括我父母和岳母的去世),拓宽了我的视野并促进了我个人性格上的发展。 我的个人经历让我很能够理解这两个硕士生的处境。我赞同丽贝卡的想法,我觉得国外经历肯定会对你的职业生涯有帮助,就像我和其他人的例子。不过,这也不是必然的,你必须清楚将要面对的不利方面,比如长时间离开家人和朋友。另一方面,我也理解多米尼克的想法,如果你已经融入合适的、健康的个人和科研环境,继续留下来同样会对你的职业生涯很有益处。 从一个研究组长的角度,我从来不会仅仅从是否有国外经历来判断申请人。我很清楚做出是否出国这样的决定所面临的个人困难和关切。实际上,同十年前相比,全球化已经让现在的学生们很容易获得国际资助去出国学习或做项目。因此,我个人并不认为国外经历就会让一些人显得比其他人有优势,国外经历不是加入我团队的必要条件。我觉得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或生活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够向你的老板和自己证明你的决定是对的,而不要只根据脑子中不能决定和预计的虚幻的未来去做出并不合理的决定。 结论 出国,还是不出,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一个人对科学和个人生活的很多方面做出权衡。我们认为两种选择都能为你的职业和个人发展提供帮助。当转动你命运的骰子时,不要向外界的压力屈服,而应该做最适合你个人特点的事情。就像约翰 - 列侬( John Lennon )说的,“ Life is what happens to you while you a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 ”(列侬这句话有些只可意会,不好翻译),或许有时想的过多反倒不好,还不如就按照你认为对的去做。 前人所认为的一定要有国外经历的看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科学和世界已经越来越开放,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知识分享越来越多。我们希望招聘者能意识到这些变化,并从老式的思维中跳出来,国外经历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科学生涯所必需的。我们也建议他们要尊重并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出国与否的决定。 Niopek , D., Berrens, R., Mockenhaupt, S., Lewis, M. D., Mueller, A.-K. and Grimm, D. (2011), To go, or not to go, that is the question – Six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how geographic mobility may affect your career and life. BioEssays , 33: 728-731.
个人分类: 读-思-拾|14141 次阅读|60 个评论
出国与“精英”
热度 1 sinosophy 2012-3-22 01:53
“精英” 在“博大精深”的文化里面,按顺序考虑,“博”了才能“大”,“大”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精”,而那个“精”需要多了才可能“深”,虽然“深”到了什么程度不一定都明白。于是,什么“出国深造”啦,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科学”啦等等的类似言辞就纷纷出笼了。难道出了国就铁定都能“深造”吗?自从有“出国”一说开始到如今,事实是,不但“深造”的非常少,“浅造”,“胡造”加上“瞎造”同“滥造”的却多得不得了!钱钟书的《围城》里面的方先生,不就是典型一个吗?不谈人的本质,不论人的基因,单单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能“深造”的也绝对是少数嘛! 而出国的难道都是“精英”吗?也不见得!出国的时候有些是“英”,靠着“外语”好出国的。有些是“精”,人精,鬼精,马屁精,都是精嘛,还有别的“精”呢!于是, 出国的时候 是不是“精英”就不好说了,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一般都不是“英精”,达不到那里,顶多是“汉精”。 出了国之后呢,由于外语大多数好不到哪里去,于是,本应该依赖外语提高达到“精”多得到处冒的水平就非常困难了,很多的“精”也就没了,干瘪了,萎缩了,慢慢地学光了。原来本就不太多的“英”呢也逐渐跟不上了,把“英”变成了“汉”了嘛,外语于是也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提高,到头来“英”也基本上没了,也干瘪了,萎缩了。这样的本来就是多数,自然成“英精”的也就不多了。那么,成了“精英”的机会如何呢?对不起,既然在外国,不用“英”(含法德俄葡意西等等“外语”)别说“英精”成不了,铁定是成不了“精英”的。当然了,很小的一部分,成了“精”,或者成了“英”,或者成了“英精”,更小的一部分,才能称得起是“精英”。 回国 不论在外国成了什么,不论是“浅造”了,“瞎造”了,“胡造”了,“滥造”,“往死了造”,乃至“深造”了,最终回到了国内,想要成“精”的被叫做“海归”,只好同“土鳖”们斗乐子了,还不一定能乐,更不一定能“斗”得明白。比一比“汉精”同“英精”到底哪一个更“深”更“博”更“大”更“精”呢,斗败了就只好自杀身亡,在外国没有“往死了造”却回国达到了“找死”的高深境界了。不论是否可叹可悲可气,这可是有事实作证明的,虽然不多。难道还希望多一些吗?当然是越少越好了!想要成“英”的呢,则没有人愿意搭理,整个儿一个“假洋鬼子”,至少是“假洋鬼子”坯子: 眼睛不够蓝, 鼻子不够长, 皮肤不够白, 头发不够黄, 嘴巴不会溜, 个头不够壮, 钱财不够多 口气不够洋 英语说不懂, 汉语跟不上, 西餐吃不起, 中餐坏肚肠。 真洋鬼子当不上,成了“英”那是自找倒霉。举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就是个很具体的例子,本人没被整死,还算幸运,却祸及后人呐,不是杨先生刻意要 祸及后人的 ;还有所谓《许国璋英语》四册之后五、六两册的主编,那位俞大茵女士,也是例子,整死本人不算还祸及全家呐,也不是 俞女士 刻意要 祸及 全家的 。还有一位著名翻译家,傅雷,又如何呢?傅聪还真聪明!于是,成“英精”就只好墙里开花墙外红,一枝红杏出墙头了,整死人家已经够可以了,难道还需要再努力一把骂人家吗?想成“精英”的,还用多说吗?那可是费了劲去了,是不是? 还不如“胡造”加“瞎造”外带“滥造”呢!起码有机会“山寨”嘛!哈哈。又想到一点,回了国,不论是不是“精英”,难道就没有可能被“山寨”了吗? 受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372do=blogid=549818 启发而谈。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3236 次阅读|4 个评论
出国的人才一定优秀吗?
热度 10 JRoy 2012-3-20 18:10
周末的时候,UCL的一个朋友生日,十来个人聚了聚。很多都是新认识的朋友,多数来之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Queen Mary两个学校的,我稍微例外我在South Bank。他们多数来自国内***大,我来自西瓜大。开始相互介绍认识,其中大家问的最多的一些问题,是什么时候来的,学什么专业的,还有再深入一点就是怎么来的? 我们这些人认识也主要都是CSC公派过来,所以也多数都是读博士来的,有联合培养有读学位的。不过,我当时好奇的是3个人本科直接过来读博的,还有一个本硕在这边一起读的。 因为和我最熟的当日寿星介绍一个女生本科过来读博 时 说道:这人可牛了,n多奖。我当时心就想,本科就能拿到UCL的offer确实得有点料,一定很优秀啦。所以嘛,私下里也顿生佩服之情,难免对英雄故事产生好奇。 我后来和她聊,更深入咨询人家小妹专业以及怎么联系到学校,怎么过来的时候。小妹回答的很直接:我专业是数学的,我没学好(这个可能是谦虚,差不多的成绩还是有的)。 我唯一的优势是英语,结果到了这里苦逼了 。 (这里说明苦逼这个词是她讲的,我也是那天跟他们几个(86~89年出生)学会了这个词) 这又让我想起帝国理工我认识的一个女生,CSC过来,以前国内哈工程的。大家公认的当时她运气好~因为什么呐,那届本来她(保研)硕士毕业都签了航天五院工作的(也说明人家有专业实力),然后工程大学的一个老师和帝国理工相关专业的老师有联系,说愿意提供一个免学费tuition的名额麻烦招个博士,但要求英语雅思。当时恰巧有英语资格的就这个女生,所以她就来了。不能说捡个便宜吧,但人家的未雨绸缪得到回报,也是让很多人立马的准备考雅思托福的,“以备后患” 帝国理工Imperial College 和UCL都是英国精英院校,在全世界排名估计也在前20吧(当然要看不同的榜单了)。但是上面两个例子好像并没有对专业能力要求出多少来,英语和机遇帮了更多忙 当然还认识一些之前租房子碰到的学生,来自更多的学校其中包括我待的southbank的这类‘垃圾’学校(哎,这么说自己的学校我都惭愧当初被主动上手的好处欺骗了,只能希望自己努力不要浪费国家的钱啦)。还认识国内朋友工作了让帮忙给领导子女接受学校的,铁道上的。国内很一般,但是来这边的学校也前20。很多就要求个英语,有英语有钱就能来。(这个时候不得不提一下专业成绩: 国内的70,80乃至90分A优秀都相对好拿的,据我了解能在国内拿到校三等奖学金的都要专业成绩平均80以上。这些成绩对于英国来说是相当好了,英国这边拿个80不是那么容易的,70就不错,50~60常见,很多学校40就及格 )其中钱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为欧洲经济不好,要不你有钱,要不国外教研室的老板有钱,学校的钱越来越紧张的。 加之欧洲的政策导向他们相互抱团, 奖学金什么的大大的偏向欧盟和英国的孩子。这个时候亚洲学生尤其是大陆学生能够全凭实力拿到全奖的人少之又少,英国之前海外留学生全奖在800人/年左右,后来还缩减了(600左右?)。中国公派资助每年来英国的我没统计,估计也就1000-3000的样子(因为全国2010公派不到1万,今年大涨至2.5W,那前面的数据得也翻番了)。要知道,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有12万之多,这些人里面英国方面资助和中国政府方面资助(也包括双方共同资助的)还是很少数的。 除了这“一小撮”之外,教研室课题很有钱老板愿意资助,以及学校给予一定程度免单算是最幸运的啦...但是这个时候老板资助的人家的目的性也是很强的,很专业的。人是要你去干活的,不是特意培养的。两者能不能结合(在你干活的过程你培养了自己)不是打包票的事。这跟国内情况一样,国内很多师生关系也有这种潜在的利益关系: 很多人读研或者读博之初已经潜在甚至明面的接受要干活的安排,完事拿到位置了想不干都难了 。 这个时候有说老师不对的(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也有说学生不对的(当初就别答应啊),我觉得大家都是利益趋向的,想法找到利益共同点是正道 所以,这么看出国的人完全不一定很优秀(这里的优秀咱们指学术和专业上更狭窄一点的优秀)。因为 1,他或她可能很有钱,人家自费来读(海外生学费高,这对英国教育是个不错的帮助)。成绩稍微差不多,有英语,如果再单为了出国或者学校名气,读个冷门专业,进剑桥牛津难度都不是太大.,进前二十都能称得上轻松 2,英语很好往往独挡一面,(加之国内众多院校的好学生和一般学生平均分也都在80以上的怪相)英语甚至都成为了评价的主力(甚至对一些急于招海外学生的院校的唯一要求) 3,机遇也很重要啊。这个无论是拿奖学金还是不拿都太重要了。我们太经常看到一些国际一流的的科研单位或者研究中心,急招相关专业硕博士之类的。那并不是骗人的,那是因为中心或者某个研究人员拿到比较大的研究课题动辄几千万,所以钱根本不是问题了。如果学校政策再多支持一下,人家恨不得多来几十号人帮忙呐。因为对于一个研究人员每年开支个几万相对他的项目根本不算啥, 如果有质量绝对超值。人员质量和数量保证了,项目也就保证了,做好了还可以再申请,才有了良性循环。如果一个老师缺人,你又不要价甘愿奉献,这事还不是天作之合嘛。 当然了同学们完全没必要苦等某个机遇,完全可以“全面撒网,重点扑捞,个别发展”嘛,不过,这又不得不提有些孩子国内申请了一年之久,确实耗神耗钱耗力的。甚至专业都耽误一些,研究兴趣改来改去最后都快没啦。这个值不值呐?这得看你出来之后的作为了 4,能委屈一点的,灵活一点的。有时候很多本科生拿国外博士(或者先一年预科)比国内的硕博士申请还要顺利。因为本科生专业方向宽,甚至可以跨专业(如上面那个女生本科国内事数学的,出来之后做计算机电子工程方面的),所以他们申请余地大。而博硕士往往都具有了研究方向,这个时候碰好了前面的运气了很好,碰不上就要自己权宜一下了:是接受一下挑战,调整一下自己的方向和国外结合还是再谋高就(甚至不出来了)。因为国外研究课题组不可能跟着你变的。 另外, 出国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了,我国内西工大教研室近年项目比较足资金很到位,老师为了培养一些差不多的博士,项目组出钱博士去加拿大封闭式训练3-6个月。我觉得这么走一遭跟出国留学也没啥大不一样,出国时间长的人还容易学坏呐~~ 再者,也有老师提到国外导师更喜欢国内来的本科生,他们还没有像国内的博硕士那样被“歪曲”培养,是好苗子...哈哈 总之,国内有想法往国外发展的同学们。首先不要建立可怕的心里障碍,尤其是不要认为出国人员一定(很)优秀,更多只是他们有这个意识而已。因为很明显的很大一部分“学不成归国”的,要他们自己的话就出来走了一遭。当然了北大清华出来的多,一方面是他们优秀,学校也相对有名气,更多我觉得是北大清华人有这个意识,人人都在准备都很自信(即使国外学校不晓得北大清华)。上面说的四条除了第一条咱们个人不能改变,后面几个还都是可以争取很多机会的。 当然了,我们出国的人员也要有个自我的警示:出国已不再是神马耀眼的光环,反而更高的期许成了一种负担。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移民政策收紧全球就业困难....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9226 次阅读|2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