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病生史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怀念著名病理生理学家、暨南大学李楚杰教授 病生史话(11)
xucq45 2020-5-28 09:28
杏林播雨露,桃李竞芳菲 ——怀念著名病理生理学家、暨南大学李楚杰教授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火种,创新是支撑民族复兴的脊梁。今天,回望历史上那些为了祖国科技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先辈,你是否还记得他们?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我们将通过以下文字再次走近中国病理生理学科创始人之一、暨南大学李楚杰教授,并以此缅怀李楚杰教授。 李楚杰(1926-2007),1926年12月生,广东省普宁市人,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1990年任美国USGHS客座科学家。历任长春军医大学、吉林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暨南大学医学院发热研究室主任;暨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和院长;暨南大学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主席;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炎症、发热、感染、低温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主编。李教授从事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近60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学基金课题20多项,主编出版了《水肿》、《临床病理生理学》等专著,并参与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理生理分册》、《病理生理学进展》、《高级病理生理学》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主编或主审工作,发表论文105篇,获国家级科学成果奖、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务院侨办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三等奖多项。199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获“暨南大学终身贡献奖”。他一生的事业与我国病理生理学科的创建和发展紧密相连。 50年代初在长春军医大学任教期间,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李教授查阅了苏、美、英、德等国的大量文献资料,反复推敲每章教案、反复验证每个实验,历经两年的时间,坚持运用唯物主义观点, 吸取西方医学中的先进内容, 排除前苏联病理生理学教材中形而上学的影响, 系统地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本大学本科《病理生理学讲义》,他任教的长春军医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病理生理教研室,最早编写教材并讲授病理生理学的单位之一。由于这些卓越成绩,1956年、1957年李教授连续被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全军后勤先进工作者,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与毛泽东主席同坐一排合影留念。 李教授受中央卫生部的委托曾3次主办全国病理生理学高级师资培训班, 为国家培养了60多名高级专业教师, 这些教师成为国内多所高校病理生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骨干。 李楚杰教授与全国病理生理高级师资讲习班的学员合影 (1983年7月,张家口。前排左起第七位为李楚杰教授) 李教授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同时,其在低温医学和发热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1970年他首先提出“细胞代谢微循环障碍综合机制”学说,并以此为依据成功地探索出新的治疗方法,被推广到部队使用,有效地保护了部队的战斗力。该项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国家级成果奖,其撰写的专著《冷伤》成为当时冷伤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文献。70年代后,李教授在发热机理研究领域的成果更为突出,他否定了外国学者的“神经反射始动机制”学说,先后提出了中枢发热介质理论、自稳态的热限机制和发热体温中枢的正调节和负调节学说。这些理论以其独创的学术见解,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1961年中国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当时是中国生理科学会下属的二级学会。1976年在文革期间停顿10年的学会重新开展活动。1980年李楚杰教授当选为中国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85年起连续担任三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参与学会组织和领导工作。1984年创建了炎症、发热专业委员会,由于他在发热机制研究上的学术成就,使他当选为首届主任委员。今天,该专业委员会发展成炎症、发热、感染和低温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1983年新春座谈会合影 (1983年3月8日,北京。左起第四位为李楚杰教授) 在学会争取升级到一级学会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要求必须有本专业的学术期刊,而且是能否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李教授为创办学术刊物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勇担重担,争取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暨南大学的支持,克服各种困难进行筹办。198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出版《中国病理生理学报》,1985年正式创刊,李楚杰教授荣任首届主编,1985年5月中国科协批准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成立。1986年中国病理生理学报更名为《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李教授连任5届主编,他呕心沥血,从无到有,不断提高审稿质量、论文水平和出版水平。《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88年入选首批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2年被中国科协授予优秀期刊奖,自1994年起成为全国首批入选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2009-2019年10次在基础医学类综合排名第一,2008-2019年11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 2008-017年连续4届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共评选4届),2011-2016年均被评为“RCCSE(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权威学术期刊”,2010年荣获广东省期刊评选最高奖-品牌期刊奖,2015和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2010-2011、2013-2017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及期刊学术质量提升项目资助,2019年获得7部委组织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资助,已成为代表国内病理生理学最高水平的权威出版物,是本学科在国内的学术活动中心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创刊20周年合影 (2005年,广州。前排左起第六位为李楚杰教授) 李教授不仅是一位治学态度十分严谨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位良师益友。他培养学生既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播,也非常重视树立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敢于怀疑,勇于创新。李教授培养的20名研究生,许多在国内外学术界都颇有建树。 李楚杰教授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无尽哀思,而他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怀却感染、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奋勇向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炎症发热感染低温专业委员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编辑部、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 2020年5月22日
个人分类: 病生史话|3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94天,必须要把敌人打退,必须胜利 病生史话(10)
xucq45 2020-5-22 22:30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2020.5.22)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专栏 94天,必须要把敌人打退,必须胜利 ——记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姜利教授 4月27日,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教授自武汉凯旋。离“家”三个多月,终于回家了! 姜利教授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是第一批到达武汉的援鄂医生。她是“重症八仙”中唯一女性,她是重症患者的希望,她更是我们牵挂的家人!1月25日,大年初一,便进入了武汉疫情“暴风眼”——武汉金银潭医院。 那时病房里所有的监护仪都在报警,所有的呼吸机都在报警。作为武汉金银潭医院唯一的重症医学科专家,指挥抢救、组建团队、改造病区,一个人的医疗队,是姜利临危受命,奋战在一线的真实写照。 治疗最重的患者,啃最硬的骨头,坚守重症堡垒。三个月来,姜利守在危重症患者的身边,除了指挥高危抢救,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手术等医生的工作,给患者吸痰、翻身、摇床、换药、换床单等她也要亲力亲为。 三个月的不懈战斗,众多危重患者转危为安,病房中渐渐有了笑声。一起奋战多日的战友在姜利的隔离衣上写上了大大的“姜美”。结束了在金银潭医院的任务后,姜利马不停蹄转战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 在抗疫一线,姜利向国家提供了最专业的研判建议和应对良策。姜利经常一天走十几个病区,并完成书面巡查报告,汇总危重患者情况及存在问题。利用晚上回驻地的时间,撰写《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管理专家推荐意见》《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治疗流程专家建议》等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提供参考。 当地疫情不断好转,在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全部撤离后,国家仍留下了“最硬的鳞”。姜利等20位专家组成了“顶配专家团”,继续坚守武汉,担负着会诊、巡诊、疑难危重和死亡病例讨论等工作。 4月26日,一个好消息令国人雀跃。“清零!”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清零,这标志着武汉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伴随着这个好消息,姜教授终于放心地回家了。 一别数月,冬去春归。姜利说:“回首这几个月,情感真的很复杂,经历过绝望的至暗时刻,体验过病房里的惊涛骇浪,终于迎来春和景明。这些都已过去,最让我最感到欣慰的是病人的好转与康复”,“我在这儿,就是上到医生干的事,下到卫生员干的事情我都干”,“这些原来素不相识的人,都在一个战壕里,我们必须要把敌人打退,必须胜利”,“看到病人转出ICU是最高兴的事情”,句句朴实的话语里,淋漓尽致地诠释着“医者仁心”、“大医精神”等高尚品德与情操。 谢谢你,坚持到最后!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党委
个人分类: 病生史话|2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阻击疫情—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风采 病生史话(9)
xucq45 2020-4-28 09:12
阻击疫情—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风采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2020.4.25 一、积极参加武汉抗疫 疫情爆发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协和医院是承担抗疫治疗的最主要医院之一。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心内科黄恺教授,程翔教授作为心血管著名专家,一直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瑞金医院心脏内科闫小响教授也作为援鄂骨干,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奋战50余天。 二、发挥专业优势,多措并举助力疫情防控 新冠疫情爆发后,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很快利用专业优势,多措并举,在科普、专家观点、指南等个方面助力疫情防控。 1.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尔丹教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与心血管药物” 的文章。作为合作者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CID)杂志发表“In Vitro Antiviral Activity and Projection of Optimized DosingDesign of Hydroxychloroqu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CID杂志专业领域顶级杂志,文章发表后被高度关注,在CID杂志过去一个月内发表的11690篇研究中的关注度排名第二。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攻关专项“新型冠状病毒呼气自助检测方法及应用”。作为工程院院士向中国工程院咨询建议“当前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传染风险评估及对策建议”。此外,推进新冠第7版指南全文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发表,向世界介绍中国指南,中国标准。 2.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子健教授在《临床药物治疗》治疗杂志上发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中ACEI的争议: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专家观点文章。中国药学杂志和ActaPharmaceutica Sinica B发表“新冠状病毒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及其相关干预药物”等文章。 3.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陈绍良和青年委员张俊杰主任参编了《COVID-19大流行期间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管理办法的CSC专家共识》 4. 由吉威医疗与 365 医学网联合推出的[新冠问答]栏目,特别邀请了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就《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与心血管系统》详细解读。 5. 为配合阻击疫情,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医联家医发起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曲鹏教授启动“医联家医心血管病及慢病义务咨询”。 6.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孟丹撰写了科普文章“关于病毒,你了解多少?” 7.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闫小响主笔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抗栓策略”专题文章发表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8.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田进伟教授及时发布了“ACE2对COVID-19的重要作用及对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公众号。 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全球战“疫” 1. 国际捐助 疫情无国界,人间有真情。国际疫情爆发时期: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陈绍良委员携团队向砂拉越心脏中心捐赠医用防护服100套,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240人/份), 2020年3月16日,向美国西奈山医院捐赠300个N95口罩。2020年3月25日,向美国华盛顿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捐赠100个N95口罩。2020年3月25日,向美国纽约西奈山贝斯以色列医疗中心捐赠100个N95口罩,100个护目镜;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子健组织协调相关学者向美国Emory大学捐赠医用口罩7000只。 2. 抗疫视频会议交流: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成员积极主动与国际、国外科技社团交流合作,分享我国科研成果和疫情防控经验,为全球战“疫”贡献中国智慧。 2020 年3月26日 ,专委会委员陈绍良教授和青年委员张俊杰主任等圆满组织了“CSC-SHC-NHAM 抗击新冠肺炎网络直播研讨会”。CSC专家通过不同角度与马来西亚抗疫一线医师分享了武汉与中国其他城市抗击COVID-19疫情的宝贵经验。 青年委员闫小响积极参加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美国心脏研究协会(CRF)联合主办的“CSC-CRF联合抗疫视频会议”,积极向国外同行介绍中国疫情期间心脏介入相关注意事项和防护操作等,得到国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3. 专家共识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子健参与组织和编写国际药学联合会(FIP)委托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药学工作指导与防控策略专家共识”,已于2月7日在全球进行发布,为世界范围内抗疫工作的药学保障与服务提供了“中国经验”。 四、坚守岗位、践行担当 1. 委员陈绍良教授积极组织协调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支援湖北抗疫和本院呼吸科重症病房(RICU) 2. 委员胡新央教授疫情防控期间,作为医院疫情防控 “消毒隔离与行医过程感控督查组”的组长,全力投入医院隔离区域感控管理,工作人员感控培训与管理,医疗废物的管理。保障了医院防控工作。 3. 青年委员张俊杰教授以身作则,坚守岗位,携团队医护人员保障急诊绿色通道畅通,保证住院ACS患者手术安全,全天24小时待命,使命必达。 (撰稿人: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 李子健)
个人分类: 病生史话|2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缅怀敬爱的父亲~病理生理学家、第四军医大学温光楠教授 病生史话(7)
xucq45 2020-2-24 21:34
王睿教授是著名国际心血管病专家,建树颇丰,尤其在H 2 S 研究领域做出了世界领先的开创性贡献。他曾任 加拿大生理学会理事长、 加拿大湖头大学和劳伦森大学科研副校长,现任 约克大学 研究与创新临时副校长和理学院院长。我们是相识20年的老朋友。今天他来信告诉我:听他夫人吴凌云教授说我正在筹划编写中国病理生理学发展史,他很赞同和支持,并把 第四军医大学温光楠教授 的女儿写的缅怀父亲的文章发给我。 Hi Changqing Lily told me that you are working on a book about the history of Pathophysiology in China. You are making the history and this work will go down to the history. Chinese pathophysiology community will thank you for doing this for all of us. Please find this article online, written by the daughter of Professor of Wen Guangnan. It may provide som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Pathophysiology development in 4 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https://www.meipian.cn/gzrgh2g Cheers Rui Rui Wang, MD, PhD, FAHA Interim Vice-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Dean, Faculty of Science York University, 4700 Keele St. Toronto, Ontario, Canada M3J 1P3 温宗琪女士的这篇文章写的很感人,有血有肉地展现了老一辈病理生理学家 温光楠教授 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为我们年轻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现将这篇文章转发在病生史话,供大家阅读和学习。 缅怀敬爱的父亲~病理生理学家、第四军医大学温光楠教授 — 温宗琪 —     随着清明的煦阳与春雨,我从小崇敬的父亲走了。 96岁的高龄,他走的很自然又很突然。近两年来,尽管知道这一天终究会来到,但我还是无法相信,这个四月五日,父亲真正地已离我们而去了..... 望着窗外新吐的柳芽和绵绵的细雨,父亲的形象在脑海中愈来愈清晰。那身着白色西服的翩翩少年,头戴博士帽的英姿学子,戎装一身的学科带头人,淳淳教诲年轻一代的导师和严格要求子女的父亲。对科学的挚爱和对社会及家庭的责任,父亲依他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奋斗了一生。 二十岁的父亲 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父亲 父亲温光楠 1921年10月12日出生于上海,安徽合肥人。中学毕业后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七年制)。 齐鲁大学医学院是和协和、华西、湘雅齐名的医学学府。它的前身是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由美国、加拿大等国教会协办。毕业生颁发医学学士学位,同时授予美国和加拿大认可的医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师生及主要教学设备迀往四川成都,与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及燕京大学等在华西坝办学,史称 “华西坝五大学”。五大学虽然都拥有自己的师资和课程,但共用教学实验室及设备,各校间学分互认,共享师资和课程。1945年10月,齐鲁在济南复校。 在战乱的年代,父亲和他那一代的莘莘学子一样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在艰辛的条件下,刻苦学习,在 194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 多年后,多伦多大学代表来中国看望父亲 第四军医大学教授的父亲 为了进一步深造,继续攀登医学科学的高峯,同年父亲又考上中央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原中央大学教授、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蔡翘,获生理学博士学位。蔡翘教授是父亲的恩师,也是父亲一生最崇敬的人 。 具有医学博士和生理学博士学位的父亲,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钟爱的医学科学和教育事业。在中央大学任生理学助教、讲师,南京第五军医大学生理学讲师、副教授。第五军医大学迁至西安并校后, 1954年父亲创建了第四军医大学的病理生理学科,后又建成了全国首批病理生理硕士点。历任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及校专家组成员。 书房中的父亲 父亲和学生们在实验室 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的父亲 蔡翘教授和父亲合编的《生理学》 195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父亲和蔡翘教授合编的《生理学》,这是一本国内生理学的经典教材。父亲还参编了《病理学》、《临床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进展》等专著,为《中国军事医学史》病理生理史主编。历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缺氧与呼吸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编委以及国际病理生理学会会员。 父亲 (前排中)和同事们在一起 父亲一生以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医学科学研究的执着,即是在最困难的环境里也坚持开展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的工作。他对科学研究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为军事医学科学、生理科学和病理生理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严以律己、宽厚待人、以身作责、精心指导,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医学接班人,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 ...... 父亲 (前排左三)参加学术会议的留影 父亲和他的研究生们 父亲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父亲有关热稀释曲线的论文 父亲在烧伤及双光气中毒肺水肿等研究中,发现载有热稀释曲线的血流当其流过肺泡毛细血管时使肺泡气温也发生稀释曲线,并在犬兔呼吸道的呼吸气流中用高灵敏度的热电堆证实了这一生理现象。此项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父亲的科研获奖证书 年轻时的父亲与母亲 作为父亲,他貌似严肃的面容下却有着一颗宽厚善良的心。正是对社会和家庭的强烈责任感,正是在任何情况的不离不弃,才有了我们这个家,也才有了我们的今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上世纪 80年代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和我 夜幕降临了 ..... 逝者如斯。敬爱的父亲,您走了,永远地离开我们了。我们崇敬您,爱戴您。衷心地感谢您,感谢您给我们生命,感谢您教育我们成长,感谢您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会永远、永远怀念您! 2017.04.10 d'Artagnan DM 阅读 1787 (本文作者温宗琪为 温光楠教授的女儿 )
个人分类: 病生史话|4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二三往事 病生史话(4)
xucq45 2020-2-15 19:16
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二三往事 为了收集校史史料,校刊希望大家为“历史回眸”投稿。我在学校工作、生活了半个世纪,理应为校史的收集尽点绵薄之力;但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接触面很窄,知道的事情不多,只能就我所在的病理生理教研室,写几件事。 1956 年我从第七军医大学调来我校任病理生理教研室助教。全国医学院成立病理生理教研室大概是在 1953 年,我校也不例外。我分到教研室时,教研室年青,人也年青。年龄最大的是长我七岁的吴中立讲师,他是教研室的负责人;其次就是比我大一岁的助教张亚霏,他是来自新四军的“老革命”,是教研室的党的负责人; 其他 就是四位(包括我在内)和我年龄相仿的助教,还有两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三位技术员,这就是当时教研室的全部人马。吴中立和张亚霏是我们大家的实际的和心目中的领导,直到八十年代他们退休为止,他们是教研室的奠基人。因此对我影响最大,印象也最深。 张亚霏没有正规的学历,是我校一期的学员,据说培训了才一年半,毕业后就留校。但他非常努力,教学、科研都不亚于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使我由衷地钦佩;但他在教研室内,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对同志们的关心,这方面的事例很多,这里只举一个和我有关的例子。 我到教研室不久,1957年,就开始了反右运动。我当时是一个刚出学门不久,完全缺乏政治经验的青年人,说话非常随便。例如,有一次我在团小组的带领下去抄家,我就提意见说:“这岂不违反宪法?”。祸从口出,这在当时是一大忌。有一位当时在第七军医大学病理教研室任助教的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他比我谨慎得多,却当了右派,而我却平安渡过了这一关。事后有人告诉我其中的秘密:每当我在会上发言有“滑边”的迹象时,张亚霏就托故离开会场,从而使我的发言,不致“下情上达”,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巧妙地保护了我;这在当时那种形势下,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1958年大跃进,学校就搞“三结合(领导、教员、学员)大编讲义”。对所编的讲义,在使用中,难免有些微词;为此, 1959 年庐山会议后,吴中立的言行却被无限上纲到“反对群众运动”、“反对三面红旗”而受到批判;但没有(像有些同志那样)被带上“右倾机会主义份子”的帽子,我推测张亚霏在这里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吴中立是一位精力非常充沛,责任心非常强,对下级非常严格,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动手的人。文革中,他和所有的领导一样, “靠了边”;但他却给自己找事做。当时我校调防到西安,他将四医大病理教研室的病理标本彻底地整理了一番,还就每一个标本给技术员逐个地讲解;要知道,那是个运动压倒一切,教学、科研无人问津的时代,而这位靠边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却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在做非常繁琐的工作,这是 何等 的精神境界! 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吴中立对下级的严格。八十年代,教研室的一位教师完成了一篇论文,准备投稿。当时,投稿必须教研室主任批准。而吴中立以质量不高为理由,未予批准。吴中立的这种为了坚持 原则 而不怕得罪人的作风,在教研室内是人所共知。正是由于他的这种严格的作风换来了兄弟单位对我教研室的好评。在学会里,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协和、上医以及其它院校的同行们说,我们教研室的学风好。 吴中立对我的批评也很直率。我的实验台子很乱,他批评我,我却为自己辩解说:“我明天还要做实验,何必收拾”,他也毫不客气地问我:“你吃了饭洗不洗碗?”。几十年过去了,这类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想起来,还是那样地亲切。但更使我终生难忘的是他对我的工作的支持。 1978年,混乱的年代终于过去,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科学的春天。形势的变化使我有可能从长远目标认真地思考科研的方向,我认定从受体水平上研究病理学,既有前景又可行;但一年前我曾出于“短期行为”,决定测儿茶酚胺,为此用了上万元买了一台气相色谱仪。现在我又要搞“新名堂”,岂不是被人议论,因此顾虑重重。于是我就对吴主任说:“我要以受体作为研究方向,但气相色谱也不放”;不料,吴中立却鼓励我专心研究受体,他说:“一个人精力有限,气相色谱就放弃吧。” 多么好的领导! 那时,技术员很少,又没有研究生,所有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一个人做。对此我已习惯,毫无意见。但吴主任却决定将教研室的最得力的技术员,谭金兴,配备给我,谭金兴到我的实验室后,日以继夜地工作,大大地加快了工作的进展,建立了方法,使我于1980年就具备了带硕士生的条件;我们两人密切合作,直到九十年代他退休。 吴中立和张亚霏对同志们的工作,总是鼓励和支持,在他们的影响下,教研室内一扫“文人相轻”的陋习,团结合作蔚然成风;八十年代,张亚霏的研究方向和手段是微循环,我们两人合作,指导研究生,完成了课题:“受体阻断对休克大鼠微循环变化的影响”,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张亚霏于1997年仙逝,弥留之际,曾有遗言,将私人储蓄十万元作为教研室的基金,资助青年教师,感人至深。吴中立于 2005 年 3 月也离开了人世,那年我已完全退休,闲来无事,学作古诗。相处五十年的良师益友逝世,悲痛之余,口占一绝: 骏马奔驰数十霜, 病生学界英名扬,而今骑鹤横空去,桩桩往事我断肠。 往事並不如烟。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正是校训:“求实、创新、严谨、献身”的具体体现,已经留在教研室人们的心中,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徐仁宝 2008年 12 月 (第一排左3是二军大病生教研室老主任吴中立教授,第二排中间高个是三军大孙秉庸教授) 附注:上文和照片由原二军大病生教研室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卢建教授提供。
个人分类: 病生史话|325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半生忧患 一世勤奋” 病生史话(3)
xucq45 2020-2-8 14:36
( 注:孙秉庸教授这篇自传性遗作原载于《生理科学进展》,由陆军军医大学黄庆愿教授提供)
个人分类: 病生史话|2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张与中国病理生理学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老照片 病生史话(2)
xucq45 2020-2-4 19:20
事业壮阔溯源头 一张与中国病生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老照片 1954 年,中央卫生部决定在我国医学院校内普遍组建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北京医学院从生理系调集李秀琴、苏静怡、伍贻经等,组建了北医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1954 年 12 月,聘请前苏联列沃夫(现乌克兰)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伊 . 伊 . 费奥德洛夫教授一起筹办 “中国病理生理学首届高级师资进修班” 。来自全国省级以上的三十一所医学院校的 50 名学员,跟随 “洋教头”,经长达 一年的学习完成使命,时间跨度三个年头。照片为进修班结束时全班学员与费奥德洛夫教授的合影,留下非常珍贵的历史一瞬间,成为永恒。这些学员后来成为了中国病理生理学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像火种一样,让病理生理学专业一步一步的红火起来。随后几十年中国病理生理学的发展,他们是创造这段历史的主角。 这个进修班是中国病理生理学学科的 “黄埔一期”,它的举办是 现今中国病理生理学事业的开篇大事。虽然病理生理学的作用不时会受到这样和那样的质疑,专业的学时数在不断的缩减,但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体系中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 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树冠和树根之间的主干”,对现代医学基础和临床两端的发展都有担当和贡献。病理生理学是现代医学结构不可或缺的 组成部分。 临床中的名医,一定是在用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和理念诊断和治疗疾病。病理生理学让诊治思维考虑因果关系、整体把握变化、看到疾病的本质;就是中医的辩证施治,这个 “证” 也就是发病机制(病理、病生)。简单地说,做一个好医生离不开病理生理学。 照片中的他(她)们姓甚名谁?各自来自那个学校?借病生史话栏目,非常期待知情的老前辈和同道能补上标注出来,不胜感谢!照片中的每一位前辈老师都有自己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发展的故事,我们也期待着这些故事娓娓的道出。 致谢: 本照片转自原湖北医科大学病生教研室网页,特致谢忱! ( 郑州大学 赵明耀 )
个人分类: 病生史话|2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病生史话建栏前言
热度 2 xucq45 2020-1-30 13:00
建栏前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19世纪中叶,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等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创立了实验病理学,这是病理生理学的雏形和前身。病理生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和独立教研室,最早诞生于俄国的喀山大学(1879年)。1924年,苏联以及东欧一些国家在高等医药院校建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并开展了教学。欧美各国多将病理生理学分散在其他学科或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近年来一些医学院校也开设了病理生理学课程,并出版了教科书。 1954 年 , 我国卫生部举办了全国性病理生理学师资进修班(苏联病理生理学家费奥德洛夫主讲)。 195 5年以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相继建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 1953 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国内最先成立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并将苏联的病理生理学教材译成中文供全国使用) ,开展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丁作。 1985 年成立了国家级一级学会 —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同年创刊《病理生理学报》( 1986年 更名为《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1 年成为国际病理生理学会的成员和组建者之一。 目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已拥有 21 个专业委员会。 迄今为止,国内尚无展示中国病理生理学发展史的专著。由于自然规律使然,我国老一辈病理生理学家陆续有人离世,例如,我 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家和奠基人之一的 卢兴教授, 2019年12月19日不幸逝世,享年95岁 。 为了给后人留下鲜活的回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趁还有老前辈健在之际,对中国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史进行抢救性挖掘和整理,已经迫在眉睫。 本人今年 75 岁(省人事厅批准延聘到 70 岁,哈医大继续返聘到 73 岁,后继续无薪上班),曾七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最后获得的那项 “多胺稳态失衡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和外源性精胺心肌保护机制” ( 81270311,2013-2016 )恰逢 68 岁,后来继续申报 2 次,评价虽好,但不予资助(本人十分理解,应该给年青人更多机会,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今年上半年,最后一批研究生( 1 个博士, 2 个硕士和 1 个七年制)即将毕业,我将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为在有生之年做点有益的事,我萌生了在学会领导和同道支持下共同编著 中国病理生理学 发展史的念头。该想法得到了学会领导(现任理事长张幼怡教授和上任理事长吴立玲教授等)和许多同行的理解和支持。目前,作为群主建立了 “ 病生史话 ” 微信群,张幼怡理事长还将我临时拉入 中国病理生理学第十届常务理事会微信群: 在上述微信截图中:张幼怡(北医教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现任理事长);金惠铭(上医教授,病理生理学界老前辈,前副理事长)。 科学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和信息交流平台。本人在科学网建立了实名博客(网名枫叶红),迄今访问量已达 6704285 。 为了在全国和全球华人世界科学界宣传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为纸质版“中国病理生理学史话”(暂定名)积累资料,决定在科学网本人博客设立“病生史话”专栏。 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 正史 :真实完整地记载迄今为止的中国病理生理学发展史原貌; (2) 逸闻趣事 :回忆录、会议花絮、墨宝、绘画和摄影等,充分展现当代中国病理生理学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才华。 一、中国病理生理学发展史(正史 ) 1. 中国病理生理学发展史概述 ( 1 ) 国际病理生理学发展史 ;( 2 ) 中国病理生理学发展史 。 例如,“全国病理生理学高级师资进修班”( 费奥德洛夫,1955,北京);“全国病理生理学高级实验师资培训班”(重庆第三军医大,1984,重庆);建立学会党委等。附有照片 2. 历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的组成名单 (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 个人照片(工作照或标准照)和简介 常务理事会记录 (时间,地点,议事日程,出席人) 3.历届全国病理生理学会代表大会及全国性教学或科研会议 (时间,地点,出席人数,议题),活动简介和有关照片。 4 . 历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的组成名单 (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 个人照片(工作照或标准照)和简介 学术会议 (时间,地点,议事日程,出席人)和活动照片 5 .历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出版期刊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委会(主编、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 个人照片(工作照或标准照)和简介 大事记(会议时间,地点,议事日程,出席人)和活动照片 6 .各高校病理生理教研室发展史 成立年代, 教研室大事记 ,各届教研室领导班子组成及简介,主要业绩及人文活动 有文字叙述和图片佐证 7.教材 各轨道(5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研究生)各版次病理生理学规划教材 (包括 PBL 教材,英文教材及大型辅导教材)(主编、副主编、编委,出版社,出版时间) 封面、封一(编者页)、教学内容及编委会、定稿会花絮(包括图片) 个人照片(工作照或标准照)和简介 8. 在国际病理生理学会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地位 (担当职务) 个人照片(工作照或标准照)和简介 主持和参加国际重要教学科研会议情况(时间,地点,主办单位,参加人数,主题) 情况介绍、花絮并附有照片 二、中国病理生理学工作者的风貌和多彩人生(逸闻趣事) 收集和展示中国病理生理学家多彩人生的逸闻趣事,包括回忆录,悼词及有代表性的墨宝(题字,书法)、诗词、摄影和绘画等,有血有肉,图文并茂。 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 资料收集方式:网上通讯为主,异地考察为辅 2. 调查主要对象(也是相应部分的执笔人): (1)健在的中国病生界前辈 (2)历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理事) (3)历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 (4)《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5)全国医学高校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及副主任 (6)各轨道各版次病理生理学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 3. 图片上传的质量要求: 数码照片原图(分辨率大于1M)或彩色扫描(像素大于 300dpi ) 4. 文稿:版权保护,文责自负。 (正式纸质版出版前,请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审阅) 病生史话的创办,将是中国病理生理学发展史有关资料不断收集、整理、补充、综合和完善的过程,也是全国病理生理学同仁齐心协作、共扬风帆的过程: 病生史话栏目建,齐心协力开新篇,历史长河留缩影,后人回溯有遗篇。
个人分类: 病生史话|322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