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影响因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政府应该保护民族科技期刊业的发展
mhaozhang 2008-11-19 22:17
我们的一些朋友在国外待久了,往往思维就会洋人化,洋人的思维就是弱肉强食,谁强大就谁好。当然中国的科技期刊和洋人的那些期刊来比,就好比一个3岁小孩和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站在同一舞台上进行拳击赛,如果政府不管这场比赛,那结果是什么我们猜也不用猜的。就好比我们的很多产业,如果在他们没有完全站起来之前就把狼放进来,无疑是一场屠杀。只有这个产业站起来了,如家电业,到时机成熟了,放心的全面放开不管才行,不然只能是让自己永远弱势群体下去。科技出版业也是产业,如果政府不扶持不管,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现在的情况是非但不扶持不说,而且还是反向的来操作。就好比自己院子里面急需要肥料浇土,政策还鼓励自己人把肥料往隔壁邻居的院子里面倒,你说这是不是中国现在这段时间经常有的一种现象呢?记得时寒冰先生曾经一语中的的道出中国是一个施行逆向种族主义的民族,现在看来在科技期刊事业上,也有很明显的例证,这也更应证了中国人对自己本民族的轻视和骨子里面的崇洋媚外。 时寒冰先生的文章里面指出到: 昔日,希特勒对外民族(犹太民族)实行种族灭绝,而对国民厚爱有加。而中国这个民族,则是逆向种族主义,即对本民族轻贱与戕害。 三鹿奶粉事件,看似一起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但是,联系到中国近年来一系列类似的恶性事件,就绝非一个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所能涵盖、所能解释得通。三鹿奶粉事件,其实是国人自贱、自戕、自绝的结果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民族中的强势者或者败类在制度漏洞的庇护下,对弱势者的戕害与绝杀。 在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都没有波及到国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的企业,知道国外法律对国民的保护是非常严格而系统的,他们会自觉地对出口产品高标准严要求,也因此,在国内,出口产品被视为是质量最有保障的上等品。人们对这种自贱之举,几乎已经习以为常。某些官员表现出同样的自贱态度,面对洋人,他们在骨子里存在着强烈的自卑感,点头哈腰,彬彬有礼,同样的一张面孔,一旦面对同胞,立即骤变,展现出冷酷和无耻的一面。 因为这种自贱,国外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中国资本市场一夜暴富,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就是这样从中国赚取了足可以弥补其全部次债损失还有节余的利润。 因为这种自贱,中石油在美国上市仅融资29亿美元,但四年中向美国股东分红达119亿美元,而在A股融资668亿人民币(相当于95.4亿美元),向A股股东分红却不到6亿人民币。 因为这种自贱,与外国人有关的刑事案件,总是以国人的眼泪与屈辱而告终。如今年4月涉及三个韩国人的谭静案,警方结论中的逻辑矛盾至今遭到质疑,媒体报道时用的题目就是《谭静之死拷问真相》。令人悲哀的是,关心真相的只有媒体和网络日渐微弱的声音。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本国领土上尚且不能有安全感,在哪里会有安全感呢? 因为这种自贱,我们严格把关,把最安全的食品送给外国人吃,而让自己的同胞食用有毒有害的。 自贱导致自戕,而自戕的结果就是自绝。 由于水、食物问题重重,加之生活压力等因素,直接影响了男性健康,导致了精子质量下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对19811996年间公开发表的,来源于39个市县、256份文献共11726人的精子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男性的精液质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精子数量降幅达40%以上。这还是过去的数据,而近年来的污染更加严重,结果恐怕也更令人触目惊心。 钟南山院士也曾经说过:现在男性的精子浓度比40年前下降了将近一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2007年1月11日《新快报》。 从时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科技期刊界何尝不是这样呢?最优秀的学校,最好的实验室,国家给经费最多的地方,出来的成果是不会来支持自己国内的期刊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骨子里面有种崇洋媚外的根,骨子里面就和别的种族不同,骨子里面就是逆向种族主义,即对本民族轻贱,对洋人的崇拜。 国歌唱的好: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进。。。。
个人分类: 期刊|318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与王志明主编探讨国外华人科研工作者对于中文期刊认知度
mhaozhang 2008-11-17 21:14
看了王总编披星戴月给我和何学锋编辑专门写的一篇文章,万分感动,王主编的思路很对,我现在觉得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是要搞好祖国的期刊事业,所以我想是不是王主编和广大在国外的朋友们也帮忙在国外的华人科学家之间进行一下调查,调查的目的是OA出海的可行性,大家看我下面这几个问卷的问题怎样?需要怎样修改?谢谢。 1。您所在的大学图书馆有没有订阅中文的科技期刊数据库(如CNKI)? 2。您在做研究的时候,获取中文期刊的不方便是否影响到您去中文的科技期刊数据库查中文期刊资料的积极性? 3。您在离开大陆之后写过几篇文章,其中投回国内科技期刊的有几篇?没有投国内刊物的情况,有没有刊物影响因子过低的原因?如果国内的期刊影响因子高了是否会投回来? 4。您写过的这几篇文章中是否引用过国内的期刊,有几篇?没有引用中文期刊文献的情况,有没有查中文文献过分麻烦的原因?有没有觉得引用国内期刊的文章是否会使你的文章掉价? 5。如有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议麻烦您补充,谢谢。 看到这篇博文的朋友们,帮忙留言啦,谢谢了,需要你们的热情参与,欢迎讨论这样的问卷是否合理?如果合理,请推荐到科学网首页,让大家都来做这个调查,好让我们做科技期刊编辑的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刚收到王主编的回复,贴在下面 博主回复:我先回答一下: 1. 应该没订阅,我自己都不知道CNKI是什么。 2. 我做研究时,没想到要去看中文期刊,所以没考虑查看中文期刊是不是方便。 3. 我离开大陆后,参入发表过100多篇文章,自己没投稿国内期刊,国内合作者大概投过一两篇吧。期刊影响因子是有一定影响,但关键是没人引用没人看,发那干嘛! 4. 我没查过中文期刊文献,也没引用过。因为我的科研论文不是只针对国内读者的。这和我在这开博目的不同。 5. 我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议,都写过N篇博文了... 你也不用调查其他国外的华人科学家,大家的回答和我的也会是八九不离十.OA出海,不是简单地免费放网上就行了。我说过,要有大师的眼光... 看来我的问卷很没有针对性,不知道应该怎样改进,是该调查一下意愿度还是怎么的? 请王主编明示,怎样才能即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又能了解到我们服务的对象的意愿,呵呵,客户是上帝吗对吗?科研工作者是服务的对象,我们对我们的服务对象太不了解了。要了解了,才能搞好现有的工作,不是吗?
个人分类: 期刊|3654 次阅读|9 个评论
材料类SCI杂志及其影响因子
热度 1 huangxy04 2008-11-17 11:45
杂志 影响因子( 2006 ) SCIENCE 30.028 NATURE 26.681 NAT MATER 19.194 MAT SCI ENG R 17.731 PROG MATER SCI 10.229 ANNU REV MATER RES 10.4 NANO LETT 9.96 ADV MATER 7.896 J AM CHEM SOC 7.696 PHYS REV LETT 7.072 ADV FUNCT MATER 6.779 SMALL 6.024 MRS BULL 5.671 INT MATER REV 5.382 CHEM MATER 5.104 CRYST GROWTH DES 4.339 J MATER CHEM 4.287 APPL PHYS LETT 3.977 CARBON 3.884 ACTA MATER 3.549 PHYS REV B 3.107 PHYS REV A 3.047 NANOTECHNOLOGY 3.037 ELECTROCHIM ACTA 2.955 CURR OPIN SOLID ST M 2.662 J ELECTROCHEM SOC 2.387 EUR PHYS J E 2.373 J MATER RES 2.354 J APPL PHYS 2.316 SCRIPTA MATER 2.161 CORROS SCI 1.885 APPL PHYS A-MATER 1.739 THIN SOLID FILMS 1.666 MATER CHEM PHYS 1.657 SURF COAT TECH 1.559 PHIL MAG LETT 1.539 SMART MATER STRUCT 1.51 MAT SCI ENG A-STRUCT 1.49 APPL SURF SCI 1.436 ADV ENG MATER 1.402 J AM CERAM SOC 1.396 MATER RES BULL 1.383 METALL MATER TRANS A 1.366 J NON-CRYST SOLIDS 1.362 PHILOS MAG 1.354 MATER LETT 1.353 MAT SCI ENG B-SOLID 1.331 MAT SCI ENG C-BIO S 1.325 J NUCL MATER 1.261 J ALLOY COMPD 1.25 PHYS STATUS SOLIDI A 1.221 J MAGN MAGN MATER 1.212 CURR APPL PHYS 1.184 WEAR 1.18 COMP MATER SCI 1.104 J MATER SCI-MATER EL 1.029 REV ADV MATER SCI 1.019 J MATER SCI 0.999 PHYS STATUS SOLIDI B 0.967 MATER TRANS 0.927 METALL MATER TRANS B 0.91 JOM-US 0.887 PHYSICA B 0.872 PHYS SOLID STATE+ 0.69 CORROSION 0.687 J MATER PROCESS TECH 0.615 J MATER SCI TECHNOL 0.384 RARE METALS 0.378 MATER CORROS 0.5 MACH SCI TECHNOL 0.352 SCI CHINA SER E 0.328
14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王主编探讨关于“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
mhaozhang 2008-11-16 21:23
王主编办的期刊是我们中国期刊界学习的榜样,他提出的观点,往往能够得到我们国内办期刊的同仁们的深思,我想国内科技期刊的编辑们都很想也很愿意和王主编成为朋友,向他学习,向他讨教很多关于期刊方面的问题,毕竟我们都是同行,有很多我们共同的语言,只不过我们处在不同的国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多差异,不过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也有了这篇和王主编的探讨之文。 我很觉得王主编这篇博文: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6997 ),的确讲出了科学工作者眼中的期刊是怎样的。也难怪因此我们国内的期刊遭受了那么多埋怨和指责。或许是正因为像李小文院士所说的屁股决定脑袋的原因,我们坐在国内科技编辑这个位置上,只能以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来考虑问题,可能真的我们应该如科研工作者所愿那样: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了。 王主编文章中的几大论点我都赞同,特别是最后一条,关于开放获取的,我及其赞同就是白送也要把国内的期刊送出去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最根本的一点是基于我们有高质量的文章在我们的期刊上面,如果说这是一箩筐垃圾,我看就是白送到国外的图书馆也没有人要。 关于要提高期刊文章质量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关键的关键,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王母娘娘来也没有没有办法解决现在中国科技期刊这个局。 做好一个品牌,做好一个期刊,使它有国际影响力,使它有很高的影响因子,关键在于它上面的文章值得不值得人们去阅读。如果没有则很难有人去读去看,也会很少优秀的科研成果会去投。 现在国内的人都不想投中国期刊,我们怎么能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呢?处在中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角度上当然只有一个字急。 国歌写的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当然你要问是不是我们的吼声是被迫发出的,你可以去问问何学锋,赵大良等等人。 另外为什么 像日本人,他们就做的很好呢? 他们就把重要的配方,实验过程投到JJAP(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上, 所以有的时候不得不到JJAP上去找需要的东西。等待在日本的人员,给我们介绍一下,他们那里的最新经验,或许这种经验能够不找骂。
个人分类: 期刊|30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海南1400多名教师为评职称被“克隆”期刊所骗”事件
热度 2 mhaozhang 2008-11-16 16:21
这是一起有相当中国特色的事件,这种离谱的事情也只可能发生在中国,我想中国的期刊的CN刊号不能随便放开,很多就是因为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吧,或许这些上当受骗的老师们可以找我们的王志明老师发文章,他有很多美国的刊号(不知道管不管用),善意的调侃,呵呵。 转贴:海南 1400 多名教师为评职称被克隆期刊所骗 近日,海南教育期刊社向海南省各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报送的一份名单在全省引起轩然大波。该社旗下杂志《新教育》 2008 年第 2 期被克隆,克隆期刊上的论文被认定为发表无效。这就意味着这份被认定发表论文有效的名单外,有 1400 多名受骗教师今年可能与职称评审无缘。 震惊: 为评职称 1400 多名教师被克隆期刊所骗 据了解,按照海南省规定,中学高级、一级和小学高级的职称评选除工作业绩、资历、学历等条件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反映到论文发表上面就是,至少有一篇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 (CN 国内统一刊号 ) 上发表的论文。而《新教育》杂志正是海南省具有该条件的教育专业刊物之一。 据知情人士透露,《新教育》杂志一年有 12 期,其中有两期是专门发表论文的厚刊,而今年的第 2 期正是厚刊。正版第 2 期杂志共 4 本,发表 1500 多篇论文,而该杂志编辑部主任董某伙同他人克隆的 4 本假杂志,封皮与正版一模一样,但内容却截然不同,共收录论文 1400 多篇。克隆杂志每篇论文收取教师几百到一千多元不等,按此计算,涉案金额达 100 多万元。 海南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处长黄守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受骗教师反应强烈,引起了省政府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省教育厅立即进行调查处理。经省教育厅调查,《新教育》克隆杂志骗取 1400 多名教师情况属实,目前公安部门已立案侦查,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调查认定。 补救: 组织专家鉴定 合格论文可参加今年评审 黄守超表示,由于涉案人员是杂志社内部主管人员,很多老师不明真相,交了论文交了钱,拿到的却是假杂志,论文不被认可,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今年的职称评定。 他说,从保护不明真相教师合法权益角度考虑,海南省教育厅根据省人劳厅、省教育厅去年下发的有关通知中关于申报高、中级职称至少有 1 篇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 (CN 刊号 ) 上发表的论文,或获 1 篇省职称论文专家鉴定 B 、 C 级以上证书的规定,将启动省职称论文专家鉴定程序,对被克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进行专家鉴定,经鉴定质量达到相应等级要求的论文,可列为今年职称评审条件。 注意: 鉴定范围有限 论文须出自作者本人之手 黄守超强调,这只是一种补救措施,鉴定范围仅限于已发表在《新教育》杂志 2008 年第 2 期上的论文,而且这些论文必须是出自作者本人之手,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经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汇总,报教育厅组织专家鉴定。专家只对论文质量作出鉴定,不直接与职称评审挂钩。 黄守超表示,这次事件为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执行部门,海南省教育厅师管处将进一步完善政策,规范评审程序,计划对发表论文的硬要求作一些调整和尝试。而《新教育》杂志社也要吸取教训,进一步端正办刊思想,加强内部管理。对广大教师而言,要自尊自爱、求真务实、提高识别能力。 作者:周元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时间: 2008-6-30
个人分类: 期刊|32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为什么很多编辑部办不了英文期刊
mhaozhang 2008-11-16 15:54
关于期刊国际化的提议,很多科学网上的朋友们都提到了最好是办成英文的期刊。但是办英文期刊在国内除了几个很能弄到钱的编辑部有能力外,对于其他编辑部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 据我所知 中文编辑工资不高,而 英文编辑的工资高,一般编辑部 养得起英文编辑的少, 特别是外国人,很多单位是 养不起的,也不会去养。 试想一下有一些国内的作者用中文写作时就有很多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如果换成是英文的呢?如果自己的母语都需要编辑润色,能说用英文写的文章直接发表就能让人看得懂吗?事实上国内高校的英文投稿稿件,外国人是不是能看懂,我不知道,中国本土的审稿人很多都要求我们这些学校的作者把英文的稿子发过来的时候,顺便附一个中文版让他也看看,这个事情就很能说明现在英文稿源的情况了。 现在的情况是,期刊 如果全面改成英文的话, 必须找科技英文专业毕业的人,或者海归, 或者外国人做编辑,为英文文章进行 文字方面的把关, 不然没有把关的文章发出去,就只能是自己给自己丢脸! 但是英文专业毕业的,或者外国人,会来做这个国人都觉得待遇低,并且遭人看不起的编辑岗位吗?你凭什么让人家好端端一个英文专业的,一个海归,可以赚大钱的人,或者一个外国人,来像我们广大编辑同仁这样不计报酬的为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默默的奉献自己的青春呢? 那为什么编辑待遇低呢?为什么社会地位低呢?这是不是国家的问题,是不是体制的问题呢?????? 为什么 整个单位里面没有第二个这么低待遇的部门了?是因为。。。。。告诉你,这个部门不能像实验室一样取得几十万上百万的自然科学基金,这个部门只能是单位无限的贴钱办下去!所以你们能够省就省一点吧!就不要指望聘请外国人了!这个就是现状,中国的现状。还有让编辑部不收版面费的人,基本上是对编辑部艰苦情况忽视的朋友。。。。。
个人分类: 期刊|3845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为什么我国不能放开新刊申请
mhaozhang 2008-11-16 11:52
从王志明老师的建议中看到一条,说中国的新刊的申请没有放开的事情。其实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国家现在有好多好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内刊等着刊号的审批,如果刊号一放开,就不是5000种科技期刊了,及有可能是50000种了。 到那时候我国就是世界第一了。。。。。。。 现在5000种期刊,都有人建议着要赶快死掉一批呢,到有50000种的时候,该如何操作呢? 另外我已经说过,在国外的人可能不了解,国内还有很多小单位,他们的要求不高,就只要公开发表刊物发表文章就行,所以很多单位自己办的内刊并不能解决自己单位工作人员,评职称之类的诸多问题,有些单位办的刊物基本就是自己单位和关系单位的自留地,这个是中国的国情,所以现有的5000个刊物中的某些质量低劣的刊物要等他们死是何其之难,而刊号的放开必然造成又一批永远死不掉的期刊,希望了解中国国情的人能够理解新闻出版局限制刊号的初衷。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331 次阅读|4 个评论
感谢郑怡嘉研究员对我国科技期刊的支持
热度 1 mhaozhang 2008-11-16 10:27
郑怡嘉研究员昨天在看到我的博文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之后,专程写一篇博文读张旻浩先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有感 地址: http://159.226.26.14/blog/user_content.aspx?id=46965 他所提到的那几篇文章我都仔细的看了,作为一个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看到国内科研工作者对科技期刊有如此之多的抱怨,心里真的很不舒服。 可是作为所里面最没有地位,收入最差的部门,绝大多数期刊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们都是在默默无闻的为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奉献着,因为编制原因,编辑部大多数缺少人手,工作量满负荷的对付着不计其数的来稿,要认真处理每一份来稿基本却是编辑部每个工作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 在大部分单位里面,科技期刊编辑部作为一个即不算科研实验室(意味着没有科研经费),又不算机关(意味着享受不到机关编制带来的种种好处)的部门,是否能够吸引到广大科研工作者所要求的科学家是个很大很严重的问题,所以不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现在中国科技期刊所面对的种种学术上的问题的, 这个是上级主管部门不重视的必然结果!!!!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2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需要有智慧的人来解决
mhaozhang 2008-11-15 18:08
记得有一句话叫做有中国特色,的确在中国科技期刊界也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利用现有的国外的经验,解决中国特色的问题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分析,必须用中国特色的方式来拯救,除此之外别无它方,政府不扶持,不支持,不引导,必然造成现有中国的科技期刊的道路越来越崎岖,最终会是一个怎样悲惨的结局,我个人是及其悲观的。 还好,在科学网看到了那么多科技期刊的编辑,让我们积聚大家的力量,联合起来吧,也许我们这些弱势群体的声音会传到决策部门领导的耳朵里。。。。。。。。。。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2768 次阅读|2 个评论
优胜劣汰真能搞好我国的科技期刊吗?
mhaozhang 2008-11-15 17:44
科学网上很多科研工作者都认为中国的科技期刊办刊水平太差,政府不用管,应该让市场规则让其中的一些期刊自动消亡,留下一些适者生存的期刊,但我说这只是大部分的一厢情愿。 现在科技期刊基本都由研究所,大学,等实体主办,编辑部人员安排,工资,开销往往也都由主办单位包办。在主办单位眼里,编辑部只是一个不产生任何效益而只懂花钱的地方。当然为什么不直接关了它呢?那是因为主办单位自己还有有很多关系单位的学生要毕业,人员要评职称。所以一个单位是万万不能没有一本由自己直接控制和主办的期刊的。更何况现在的刊号已经是奇货可居的时代,把自己办的刊物嫌花钱费掉后,想要再弄回来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2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
mhaozhang 2008-11-15 17:05
中国已是世界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最多的国家之一,大多数的优秀的文章全部因为国内高校歧视性政策的指导投向了国外,科学网上有种很怪的论调,就是中国本身自己期刊做的不好,所以才没有人投。那如果哪天国家出一个强制性政策,所有国内文章必须投本国期刊的话,原本给国外期刊加分的那些高水平文章只能投往国内,不出几年,我国的几个重要期刊就会面貌完全一新跻身世界强刊之列。 现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的最主要问题不是没有稿源,而是没有好的稿源,我想国内大多数和我做科技期刊编辑的同行们会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没有好的稿源,就意味着没有影响力的文章,没有影响力的文章就意味着没有影响因子,没有影响因子,就意味着这是一本吸引不到高水平稿子的期刊,如此一来越少的好文章刊登在上面,越来越差的吸引力对于投稿人,国内的科技期刊就是完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 试想只要有一部分有爱国心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带头,将好的文章发表国内期刊上,哪怕只有一半的稿子流回国内,我想今天的我的编辑同行们就不会有那么多怨声载道了。。。。。。。。。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2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度期刊引证指标
wangyk 2008-9-29 13:09
博主按: 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编辑部同仁的团结努力下,《农业工程学报》近年的质量逐年提高,影响逐步扩大,影响因子连创新高,分别从2005、2006的0.734、0.907提高的2007年的1.363。谨将《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度期刊引证指标转发于此,与本刊的读者、作者和支持者共勉。 《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度期刊引证指标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发布的《农业工程学报》 2007 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本刊 2007 年度的总被引频次 4944 次,影响因子 1.363 。其他文献指标详见下表。 2007年文献被引指标 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即年指标 他引率 引用期刊数 扩散因子 学科扩散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 被引半衰期 4944 1.363 0.105 0.795 815 16.485 22.639 0.611 4.142 2007年文献来源指标 来源文献量 文献选出率 平均引文 平均作者 地区分布数 机构分布数 海外论文比 基金论文比 引用半衰期 657 0.982 18.137 4.033 27 168 0.035 0.846 6.1 2007年期刊高被引指数 五年被引频次 五年影响因子 五年载文总数 被引率 学科高被引文章分布数 3364 1.449 2321 0.607 67 被引50%文章累积指数 被引50%作者累积指数 被引50%机构累积指数 单篇文章最高被引次数 322.333 241.375 11.214 23 近五年《农业工程学报》5篇高被引论文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发布的《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本刊2007年期刊引证报告中被引频次最高的前5篇文章如下,供广大读者参阅。 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一作者】高焕文 【刊名】农业工程学报 【年期】2003,(03) 【被引频次】23 中国生物质产业及发展取向 【第一作者】孙振钧 【刊名】农业工程学报 【年期】2004,(05) 【被引频次】20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第一作者】韩鲁佳 【刊名】农业工程学报 【年期】2002, (03) 【被引频次】18 保水剂特性测定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第一作者】黄占斌 【刊名】农业工程学报 【年期】2002,(01) 【被引频次】17 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 【第一作者】张正峰 【刊名】农业工程学报 【年期】2003,(02) 【被引频次】16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资源中心)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4992 次阅读|4 个评论
各专业分类期刊SCI影响因子列表(根据2008年6月23日版JCR)
热度 1 sfguo 2008-8-30 20:18
各专业分类期刊SCI影响因子列表 CONTENTS A ACOUSTICS-28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OLICY-9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9 AGRICULTURE, DAIRY ANIMAL SCIENCE-47 AGRICULTURE, MULTIDISCIPLINARY-35 AGRONOMY-49 ALLERGY-17 ANATOMY MORPHOLOGY-17 ANDROLOGY-5 ANESTHESIOLOGY-22 ASTRONOMY ASTROPHYSICS-48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S-52 B BEHAVIORAL SCIENCES-45 BIOCHEMICAL RESEARCH METHODS-60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263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27 BIOLOGY-70 BIOPHYSICS-69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138 C CARDIAC CARDIOVASCULAR SYSTEMS-74 CELL BIOLOGY-156 CHEMISTRY, ANALYTICAL-70 CHEMISTRY, APPLIED-62 CHEMISTRY, INORGANIC NUCLEAR-43 CHEMISTRY, MEDICINAL-41 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127 CHEMISTRY, ORGANIC-56 CHEMISTRY, PHYSICAL-110 CLINICAL NEUROLOGY-146 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93 COMPUTER SCIENCE, CYBERNETICS-17 COMPUTER SCIENCE, HARDWARE ARCHITECTURE-45 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92 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92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ENGINEERING-84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METHODS-79 CONSTRUCTION BUILDING TECHNOLOGY-34 CRITICAL CARE MEDICINE-19 CRYSTALLOGRAPHY-25 D DENTISTRY, ORAL SURGERY MEDICINE-51 DERMATOLOGY-41 DEVELOPMENTAL BIOLOGY-37 E ECOLOGY-116 EDUCATION, SCIENTIFIC DISCIPLINES-23 ELECTROCHEMISTRY-23ENDOCRINOLOGY METABOLISM-92 ENERGY FUELS-64 ENGINEERING, AEROSPACE-24 ENGINEERING, BIOMEDICAL-44 ENGINEERING, CHEMICAL-114 ENGINEERING, CIVIL-88 ENGINEERING, ELECTRICAL ELECTRONIC-227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37 ENGINEERING, GEOLOGICAL-26 ENGINEERING, INDUSTRIAL-33 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38 ENGINEERING, MARINE-6 ENGINEERING, MECHANICAL-107 ENGINEERING, MULTIDISCIPLINARY-67 ENGINEERING, OCEAN-15 ENGINEERING, PETROLEUM-23 ENTOMOLOGY-73 ENVIRONMENTAL SCIENCES-160 EVOLUTIONARY BIOLOGY-35 F FISHERIES-40 FOOD SCIENCE TECHNOLOGY-103 FORESTRY-39 G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50 GENETICS HEREDITY-132 GEOCHEMISTRY GEOPHYSICS-63 GEOGRAPHY, PHYSICAL-31 GEOLOGY-40 GEOSCIENCES, MULTIDISCIPLINARY-137 GERIATRICS GERONTOLOGY-31 H HEALTH CARE SCIENCES SERVICES-57 HEMATOLOGY-63 HIST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37 HORTICULTURE-22 I IMAGING SCIENCE PHOTOGRAPHIC-11 IMMUNOLOGY-119 INFECTIOUS DISEASES-50 INSTRUMENTS INSTRUMENTATION-55 INTEGRATIVE COMPLEMENTARY MEDICINE-12 L LIMNOLOGY-19 M MARINE FRESHWATER BIOLOGY-86 MATERIALS SCIENCE, BIOMATERIALS-16 MATERIALS SCIENCE, CERAMICS-25 MATERIALS SCIENCE, CHARACTERIZATION TESTING-29 MATERIALS SCIENCE, COATINGS FILMS-18 MATERIALS SCIENCE, COMPOSITES-21 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189 MATERIALS SCIENCE, PAPER WOOD-18 MATERIALS SCIENCE, TEXTILES-15 MATHEMATICAL COMPUTATIONAL BIOLOGY-26 MATHEMATICS-207 MATHEMATICS, APPLIED-165 MATHEMATICS, INTERDISCIPLINARY-74MEDICAL ETHICS-7 MEDICAL INFORMATICS-20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26 MEDICINE, GENERAL INTERNAL-100 MEDICINE, LEGAL-9 MEDICINE, RESEARCH EXPERIMENTAL-81 METALLURGY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66 METEOROLOGY ATMOSPHERIC SCIENCES-51 MICROBIOLOGY-94 MICROSCOPY-9 MINERALOGY-25 MINING MINERAL PROCESSING-16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50 MYCOLOGY-19 EMERGENCY MEDICINE-12 N NANOSCIENCE NANOTECHNOLOGY-46 NEUROIMAGING-13 NEUROSCIENCES-211 NUCLEAR SCIENCE TECHNOLOGY-31 NURSING-46 NUTRITION DIETETICS-56 O OBSTETRICS GYNECOLOGY-60 OCEANOGRAPHY-50 ONCOLOGY-132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60 OPHTHALMOLOGY-45 OPTICS-64 ORNITHOLOGY-19 ORTHOPEDICS-48 OTORHINOLARYNGOLOGY-29 P PALEONTOLOGY-40 PARASITOLOGY-23 PATHOLOGY-66 PEDIATRICS-78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54 PHARMACOLOGY PHARMACY-205 PHYSICS, APPLIED-94 PHYSICS, ATOMIC, MOLECULAR CHEMICAL-32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61 PHYSICS, FLUIDS PLASMAS-25 PHYSICS, MATHEMATICAL-43 PHYSICS, MULTIDISCIPLINARY-69 PHYSICS, NUCLEAR-21 PHYSICS, PARTICLES FIELDS-24 PHYSIOLOGY-78 PLANT SCIENCES-152 POLYMER SCIENCE-74 PSYCHIATRY-94 PSYCHOLOGY-61 PUBLIC,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100 R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87 REHABILITATION-27 REMOTE SENSING-14 REPRODUCTIVE BIOLOGY-25 RESPIRATORY SYSTEM-34 RHEUMATOLOGY-21 ROBOTICS-13 S SOIL SCIENCE-30 SPECTROSCOPY-39 SPORT SCIENCES-72 STATISTICS PROBABILITY-91 SUBSTANCE ABUSE-10 SURGERY-139 MECHANICS-112 T TELECOMMUNICATIONS-66 THERMODYNAMICS-43 TOXICOLOGY-73 TRANSPLANTATION-21 TRANSPORTATION SCIENCE TECHNOLOGY-22 TROPICAL MEDICINE-14 U UROLOGY NEPHROLOGY-55 V VETERINARY SCIENCES-133 VIROLOGY-25 W WATER RESOURCES-59 Z ZOOLOGY-124
个人分类: 材料科学|109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
秋天的布鲁斯 2008-8-27 19:21
2007年写就的一篇短文,贴上来与大家分享。 关于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 1. 定义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IF )的概念源自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nstitute of Science Information , ISI )创始人 Dr. Eugene Garfield 对科技期刊发文量和被引用情况分析得出的如下结论 ,即少量的期刊刊载大量的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定量地说, 300 个期刊刊载一半以上的被引论文和近 1/3 的发表论文;而 3000 个期刊刊载 80% 的发表论文和 95% 的被引论文。由此, Dr. Eugene Garfield 于 1963 年提出了影响因子的概念,推出了科学引文索引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 ISI 从 1975 年开始,每年发布 Web of Science 收录期刊的引证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 JCR ),其中包括影响因子。目前 SCI 光盘版收录约 3850 种期刊,也就是通常说的核心版。 Web of Science 收录 6600 多种期刊(包含 3850 种核心刊物),也就是通常说的 SCI 扩展版(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 SCIE )。目前国际上通常用的是两年影响因子。 2007 年中发布 2006 年的影响因子 。 2006 年影响因子是该刊 2004 年和 2005 年发表的论文在 2006 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 2004 年和 2005 年发表论文总数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于 1987 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库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CSTPCD ),后来逐年发布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共 18 项指标来评价中国科技期刊 。目前中信所数据来自于万方数据,清华同方知网( CNKI )每年也会发布期刊引证指标。 2. 作用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可以相对公平地评价不同的期刊。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尽管出版界和科技界对影响因子作用过度夸大现象反应强烈,然而因没有能替代这一指标的其它评价标准,影响因子还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作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 3. 影响因素 3.1 时间因素 两年的时间限制可导致不同刊物中论文的被引频次有较大差异。对于研究成果时效性强、持续时间较短的热点研究领域论文,出版周期快的话容易得到更多的引证。例如,美国临床医学方面的论文发表周期只有几周, 83% 这方面的论文于发表当年被美国科学家引用(包括自引)。而有些领域科研周期较长,发表周期也相对较长,就有可能因超出两年的时限,不能被计入被引频次,从而影响影响因子的计算结果。 中信所统计两年影响因子,也统计 5 年影响因子 。 2006 年《电子与信息学报》 5 年影响因子为 0.367 ,而两年影响因子为 0.317 。 3.2 收录范围 基于少量期刊刊载大量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科研成果的理念, ISI 只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数据采集和评价。 SCIE 收录期刊只占全世界期刊总量的 3.6% ,而且各国被收录的期刊数极不平衡,美英占绝对多数;语种分布也极不平衡,极少收录英文之外的语种。而同国科学家之间因研究成果传播快捷、课题相关而互相引用,同语种刊物互相引用的概率也较大。这种收录期刊数和语种分布,非常有利于美英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刊物获得高影响因子。反之,对于其它国家的非英文刊物来说,获取高影响因子的难度相对较大 。例如 2006 年 SCI 影响因子 Nature 为 26.681 , Science 为 30.028 ,而中国的《科学通报》只有 0.722 ,《中国科学 D 辑》只有 0.636 。 中信所数据取自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统计收录于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我国正式出版的 6383 种中英文期刊 。中信所公布的上面两个刊物《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 D 辑》 2006 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 1.231 和 2.450 。 清华同方知网( CNKI )收录期刊数多于万方,统计出来的影响因子也相应高一些。《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5 年 CNKI 公布的影响因子为 0.345 ,而中信所 公布的只有 0.315 。 3.3 学科性质 不同学科由于发展速度和成熟度的不同,期刊基数的差异很大,从而致使 SCI 收录的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差别很大(即 SCI 检索的不同学科的论文数和引文数相差较大)。而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论文倾向于相互引证,这又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不同学科间刊物的影响因子产生较大差异。例如 , 2006 年肿瘤学( Oncology )最高影响因子为 CA -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 的 63.342 ,中间值(即同类期刊中按影响因子排序第 50% 个期刊的影响因子)为 2.396 ,而电气电子工程类( Engineering-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影响因子最高为 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的 4.500 ,中间值只有 0.72 。 3.4 括刊因素 刊物括刊将使其影响因子下降,因为分母是发文量,增加多少 100% 进入当年的分母。而分子是被引频次,工程类期刊被引半衰期大多在 3 年以上,因发文量增加的被引将陆续进入分子,即滞后于进入分母增加速度。因而括刊是降低影响因子的因素。 3.5 期刊影响因子与高被引论文 高被引论文为期刊贡献被引频次,进而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但若期刊影响因子高的话不一定发表于该刊的每一篇文章被引次数都升高。即期刊影响因子是对刊物的评价,而不能代表发表于此刊物的每一篇论文的水平。《电子与信息学报》从 2001 至 2005 年发表论文 1618 篇 , 2006 年 5 年被引 593 次, 100 篇被引论文贡献了 50% 的被引频次。 77.5% 的论文未被引用过。 Seglen 也通过统计发现,约 15% 的论文贡献 50% 刊物总被引频次, 50% 论文贡献 90% 被引频次。这表明,好的刊物并不能提高一般水平论文的被引频次。 4. 使用影响因子时的注意事项 4.1. 影响因子是发布年之前 3 年、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章在统计年的影响力。是对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不代表某一篇文章的水平。 4.2. 影响因子的高低与其所属学科密切相关,不同研究领域的期刊不具有可比性。 4.3. 同类刊物相比,高影响因子期刊有更高的显示度,会吸引更多好文章投稿,进而录用率降低,因此,所刊载的论文应当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 4.4. SCI 创始人 Dr. Eugene Garfield 说: SCI 的发明者告诫人们对这些数据不要不加区分地使用,( SCI 数据的使用)尽管很方便,但很危险,虽然期刊的评估很重要,但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更重要,因为其影响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影响因子不应作为人的评价的替代物 。 参考文献 〔1) James Testa. Journal selection for Web of Science. Lecture note, March 27, 2007 , Beijing . 〔2) Thomson Scientific, 足以改变世界的信息。 22-23 。 〔3) http://portal.isiknowledge.com , July 8, 2007 . 〔4) 2006 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 〔5) 2007 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年 6 月。 〔6) 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金碧辉。应慎重使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成果。科学通报, 2000 ,( 2 ), 218-222 。 〔7) 方静,朱立志。德国科技界对期刊评价和影响因子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16(2), 266 。 〔8) CNKI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5 年引证报告。 2006 年。 〔9) 2007 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年 6 月。
个人分类: 科技出版|151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助我们自己的期刊一臂之力
热度 1 jianxu 2008-8-27 18:44
近日,在科学网上看到, “95 份中国期刊在 SCI 学科分库排名情况出炉 ” 。 自然,心里又一次不是滋味地看到我们自己期刊的影响因子( IF )太低。也可喜地看到一些期刊的 IF 正在逐年提高。材料研究领域的英文期刊 《 J. Mater. Sci. Techno. 》, IF 已经由 2000 年的 0.241 提升至 0.468 。必须承认, 期刊的 IF 值对 客观地 衡量期刊的水平与质量还是有效的。 能否办好学术期刊,特别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期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实力以及国际化的程度。目前,权威、有影响、高水平的科学期刊仍主要集中在老美这个超级大国,其次是在拥有古老科学传统的欧洲。欧洲人一直在不懈努力,与美国人相竞争。例如,创办《 Adv. Mater. 》系列期刊。 在材料研究领域,我们注意到,由 日本金属学会主办的《 Materials Transactions 》影响因子已经由 2002 年的 0.841 上升至 2007 年 1.018 。早在 2002 年该刊就已经超过了德国金属学会主办的《 Z. Metallkd. 》( 2002 : IF=0.636 , 2007 年上升为 0.857 )(材料研究领域期刊的IF大部分都在逐年提高)。 《 Materials Transactions 》原名为《 Materials Transactions JIM 》, 2001 年 1 月改为现名,其目标是尽快国际化。该刊由日本金属学会于 1960 年创办,至今已有 48 年历史,其创办当年仅出版 2 期, 1961-1967 年间为季刊, 1968-1974 年间为双月刊, 1975 年起改为月刊,保持至今。 据我观察,日本人很注意提高这一期刊的影响力(以实现他们作为科学大国的雄心),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或许可供我们借鉴。 (一) 针对一些热点问题,适时出版一些专刊( Special Issue ),例如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形状记忆合金,无铅焊料等。也包括作为一些高水平专题国际会议的会议文集( proceeding )出版专刊,但收入的论文仍需经过国际同行评议,而且数量有限,同时里面收集一些由专家、大腕们写的 review (会议上的特邀报告)。(注意,如果不是参加国际会议,有些国际同行可能不会去尽义务给他们审稿。因为是会议,会给组织者些面子) (二) 优先发表一些 本国科学家的部分最新研究结果 (多以快报( Rapid communication )的形式)。这样可以避免因将论文投向欧美期刊,有可能在同行评审时产生“利益冲突”,造成发表滞后,丧失优先权。当然,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本国科学家们 绝对不能用自认为水平高、实则是“垃圾”的文章自残自己的期刊 。事实上,日本人也会将最好的东西送到《 Nature 》、《 Science 》、《 PRL 》之类的顶尖( top )期刊。 诚然,办好一本学术期刊需要多方和长期的不懈努力,这也非本文所能及的话题。考虑到研究工作的影响力,中国科学家自然也要将最有显示度的工作投向顶尖和本领域有影响、有众多读者的期刊。然而,随着我国科学研究实力的提升,我们也应该更加积极地提倡与鼓励本土科学家们 将一部分比较好的工作发表在自己的期刊上 ,特别是一些已经“功成名就”、“被人认可”的科学家们应该肩负起提高我们期刊影响力的责任,承担这样的义务,至少是不要用“垃圾”文章来自残我们自己的期刊,不要让我们的期刊成为收集“为了学生毕业而撰写的论文”的垃圾场。 在一些比较好的工作在本土期刊上发表后,可采用将电子版文件通过 email 群发至国际同行,放在自己研究组的网页上(方便他人下载),在国际会议上散发抽印本,在国际会议的报告中宣讲(在 PPT 上注明出处)或张贴( poster ),在自己后续发表的论文中引证等多种途径来扩大影响,逐步赢得国际同行们的引证。 这里只是想呼吁一下,中国的科学家们在冲击世界顶尖级期刊的同时,也应该多一些自信,关照一下我们的本土期刊。本土科学家们在国内的同行评议时也不要先入为主,以 IF 取人,认真地看一下在我们自己期刊上发表的工作,究竟水平与质量如何?我们的科学家们也应该大度一些,淡泊一些名利,不必去计较本单位按照 IF 发的那点儿奖金。 办好我们自己的期刊,以赶超日本人为目标!助本土期刊一臂之力! 附件:材料研究领域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 《 Nature. Mater. 》( 19.782 ) ; 《 Mater. Sci. Eng. R 》( 14.4 ) ; 《 Adv. Mater. 》( 8.191 ) ; 《 MRS Bull. 》( 5.168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 ; 《 Acta Mater. 》( 3.624 ) ; 《 Scripta. Mater. 》( 2.481 ) ; 《 J. Mater. Res. 》( 1.916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 ; 《 Mater. Sci. Eng. A 》( 1.457 ) ; 《 J. Alloy Compd 》( 1.455 ) ; 《 Metall. Mater. Trans. A 》( 1.278 )(美国 TMS 学会) ; 《 J. Mater. Sci. 》( 1.081 ) ; 《 Mater. Trans. 》( 1.018 )(日本金属学会) ; 《 Z. Metallkd. 》( 0.857 ) 《 J. Mater. Sci. Techno. 》( 0.468 )(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金属学报》( 0.449 ); 《 Transaction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0.264 ) 《 Rare Metals 》( 0.204 );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7347 次阅读|9 个评论
这篇文章估计是材料领域引用(效率)最高的了
mqjiang 2008-7-30 10:01
1. Title: Efficiency of ab-initio total energy calculations for metals and semiconductors using a plane-wave basis set Author(s): Kresse G, Furthmuller J Source: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Volume: 6 Issue: 1 Pages: 15-50 Published: JUL 1996 Times Cited: 4,052 PRB一期中引起其的就有数次 ========================= 平均每年被引用将近340次. 期刊2007Impact factor为: COMP MATER SCI 0927-0256 3169 1.135 0.21 262 6.1 工作一定要做冒泡的,期刊不一定很牛,影响也可以很大. 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绝对有启示意义.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47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最新:2007年科技期刊影响因子
zjohnliu 2008-6-30 15:25
最新出炉:2007年科技期刊影响因子 2007 impact factor
个人分类: 个人日志(Diary)|6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7年SCI影响因子概况
wangyk 2008-6-18 18:40
2007 年 SCI 影响因子概况 2007 年IS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已经发布。根据陈 名海 博士提供的数据 2007年SCI影响因子(excel版下载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532 ),据统计, SCI 共收录期刊总计6417种( 陈名海博士提供的第一个版本 6281 种因所引用的数据不完整可能不准确,随后陈名海博士提供了补充的第二个版本 9193 种,但因未剔除其中大量的重复也不准确。此数据援引任胜利博士分析整理后的数据 - JCR-2007-6417 种期刊 。 2007SCI-JCR-6417 完整版修订附后,可下载 ) 。 2007 年 SCI 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为美国癌症学会主办的 CA-CANCER J CLIN ( 0007-9235, 《临床肿瘤杂志》 ), IF=69.026 ;影响因子最低的期刊为 TCE-THE CHEM ENG ( 0302-0797 ) IF=0.003 。 2007 年 SCI 的 IF 最高值是最低值的 23008 倍。 IF 在 20 以上的期刊有 27 种(目录如下)。 CA-CANCER J CLIN (《临床肿瘤杂志》)位居首位,继续领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名列 榜眼 , ANNU REV IMMUNOL 位居 探花 。知名大刊 CELL, NATURE, LANCET, SCIENCE, JAMA 分别位列第 6 , 9 , 10 , 13 , 17 名。 影响因子总体上在提高,但各学科领域期刊表现不同。生物医学类期刊依然领衔,持续飙升。农业类期刊影响因子普遍偏低, 1.0 以上的屈指可数。 EUR REV AGRIC ECON, IF=1.271; 美国农业工程学会会刊 T ASABE, IF=1.042 ,较之去年的 IF 已有大幅提升。 据陈明海博士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532 ),物理类期刊全面下滑;化学类依然坚挺,稳中有升;材料类期刊大有长进,但依然徘徊在低 IF ;纳米依然火热。 附: 2007 年 SCI 的 IF 大于 20 的期刊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ISSN 2007 Impact Immediacy 2007 Cited Total Cites Factor Index Articles Half-life CA-CANCER J CLIN 0007-9235 6021 69.026 (1) 26.238 21 2.8 NEW ENGL J MED 0028-4793 186402 52.589 (2) 11.962 343 7 ANNU REV IMMUNOL 0732-0582 15507 47.981 (3) 11.111 27 6.7 REV MOD PHYS 0034-6861 22606 38.403 (4) 6.333 33 10 ANNU REV BIOCHEM 0066-4154 16587 31.19 (5) 5.242 33 9.2 CELL 0092-8674 136514 29.887(6) 6.402 366 8.7 PHYSIOL REV 0031-9333 17051 29.6 (7) 7.212 33 7.6 NAT REV CANCER 1474-175X 15764 29.19 (8) 4.45 80 3.9 NATURE 0028-0836 417228 28.751 (9) 7.385 841 8 LANCET 0140-6736 135949 28.638 (10) 8.636 305 7.7 NAT REV IMMUNOL 1474-1733 13331 28.3 (11) 5.084 83 3.7 NAT MED 1078-8956 45986 26.382 (12) 6.342 149 5.7 SCIENCE 0036-8075 382472 26.372 (13) 6.387 886 8 NAT IMMUNOL 1529-2908 22562 26.218 (14) 6.485 134 4 ANNU REV NEUROSCI 0147-006X 9652 26.077 (15) 2.409 22 7.1 NAT GENET 1061-4036 57100 25.556 (16) 8.671 207 6.4 JAMA-J AM MED ASSOC 0098-7484 103620 25.547 (17) 7.965 229 6.8 NAT REV NEUROSCI 1471-0048 13082 24.52 (18) 3.581 74 4.2 CANCER CELL 1535-6108 10890 23.858 (19) 5.5 78 3.5 ANNU REV CELL DEV BI 1081-0706 7867 23.545 (20) 1.32 25 6.7 NAT REV DRUG DISCOV 1474-1776 8055 23.308 (21) 4.458 59 3.4 CHEM REV 0009-2665 63207 22.757 (22) 3.274 164 8 NAT REV GENET 1471-0056 10943 22.399 (23) 5.765 81 3.8 ANNU REV PHARMACOL 0362-1642 6262 21.696 (24) 8.333 24 6.9 PROG MATER SCI 0079-6425 2803 20.846 (25) 2.52 25 6.9 ANNU REV ASTRON ASTR 0066-4146 5894 20.29 (26) 1.667 12 10.0 PHYS REP 0370-1573 16335 20.263 (27) 3.339 56 8.4 2007 ISI-SCI影响因子(完整版) 2007 SCI-JCR-6417完整版修改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2255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论文的影响因子并不等于登载期刊的影响因子
wangyk 2008-3-26 13:17
论文的影响因子并不等于登载期刊的影响因子 为鼓励多出成果,出台了各种奖励政策。许多单位制定了按照影响因子加总乘以某个系数给予经济奖励的办法。为操作方便,就把发表在某一期刊中的每篇论文的影响因子等同于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家知道,期刊的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 IF) ,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期刊某年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为:过去 2 年期刊所发表的全部文章在第 3 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包括他引和自引)除以 2 年发表文章的总篇数。例如, A 刊 2004 , 2005 年分别发表 100 篇文章(共 200 篇),这 200 篇文章在 2006 年被引用次数总计 400 次,则 A 刊 2006 年的影响因子即为 2 ( 400/200 )。从这个计算方法看,影响因子作为一个统计学指标来综合度量期刊的整体质量状况,尚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大量统计研究表明,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呈现二八法则,即一本期刊中 20% 的文章贡献了 80% 的总被引频次,相应地,期刊中 80% 的文章仅贡献 20% 的被引频次。也就是说,期刊中的许多文章很少被人引用,有的垃圾文章根本就没有被引用,对期刊整体影响因子的贡献是零。照理说,没有被引用的文章,其影响因子是零,怎能等同于期刊的影响因子呢?期刊中高被引文章的影响因子应大于等于期刊的影响因子才合理。可见,不能简单化的把论文的影响因子等同于期刊的影响因子。 关于论文质量的评价,笔者提倡应建立基于单篇论文的评价模型,特别是网络信息时代期刊论文在线发布后,可以方便的考查计量一篇论文的表现情况,如被点击次数、下载次数、被转载次数和被引用次数等,为单篇论文的跟踪计量与综合评估提供了可能。 (阿宽原创)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7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哪里发表论文不重要、重要的是发表什么
热度 3 郝炘 2007-6-23 00:51
郝炘 为了避免发表韩国黄禹锡等的造假论文的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美国《科学》杂志编辑部去年宣布,对“高风险”投稿将采用特别的审稿措施,包括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图像、或有关材料,以及说明论文每个署名者的贡献等。高风险投稿包括有出乎意料或反直观结果的论文(也包括可能有大的新闻或政治意义的论文)。也就是说,它们可能是最具创新、可能被称为“科学突破”研究成果。 《科学》每年收到12000篇原始研究投稿,发表约其中的7%,新的审稿措施会不会给编辑部增加过多的工作量呢?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科学记者JoePalca向《科学》总编DonaldKennedy提出了这个问题。据Palca说,Kennedy的回答是不会,因为他估计每年的高风险论文在10篇上下。 换句话说,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期刊之一的总编认为《科学》发表的最具创新的论文每年不过10篇左右,占其发表论文总数的1%。其实,突破性的论文不一定都是在这些国内看得最重的刊物上发表的。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aronCiechanover说,“在哪里发表论文不重要,重要的是发表什么”。 已经有医学学位的Ciechanover1976年从以色列军队退役,但是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不是行医,而是科学研究,于是到AvramHershko的实验室做博士研究生。在那个RNA很热门的年代,他的导师却让他研究蛋白质降解的生物化学,从而发现了泛素(ubiquitin)系统,这项工作使他们在20多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们关于泛素(虽然那时后还没有用这个名字)的第一篇论文于1978年发表在一个小的刊物:《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研究通讯》(Biochemicaland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s),该刊物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3。而他们的这篇经典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已经超过2000。 他们的第二篇重要论文1979年投稿到《细胞》,杂志主编没有把稿子送同行评议,24小时内就给作者发了退稿信。主编在信中夸论文有意思,但对其中提出的模型大为不解。主编说,如果作者能把模型中的1、2、3、4都解释清楚,《细胞》就可以发表。论文作者之一的IrwinRose那年正好当选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可能因此把论文改投《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得以在1980年发表。(院士投稿或推荐的论文,院刊总是发表的。)他们论文中的模型至今仍然正确,而把其中的1、2、3、4全部搞清楚花了好几个实验室20年的时间。 这才是开创了一个新领域的科学突破。 《科学》曾把黄禹锡等人论文评为2004年的10大科学突破(breakthrough)之一。然而两年后,黄禹锡事件代表的却是科学诚信的崩溃(breakdown)。靠新闻发布出来的科学突破,即使是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表的,也不一定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个人分类: 评论|9381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