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普洱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胆汁酸决定你是否更容易发胖
热度 5 weijia2009 2020-6-18 11:20
胆汁酸决定你是否更容易发胖 肥胖,被人们戏称为“一种工伤”,是我们现代社会高强度工作状态下的一个普遍现象。“工伤”型肥胖通常指向心性肥胖,即四肢纤细,腰腹脂肪堆积,源于饮食不当、工作压力及睡眠不足,荷尔蒙分泌紊乱。肥胖除了会增加许多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肝脏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癌症、退行性关节炎、抑郁等的发病风险外,还会导致疾病的症状加重,预后更差。最近几个月肥胖患者们被新冠(COVID-19)虐了一把,成为一批重点受害人群。因此,这样的“工伤”一旦发生,后果很严重。前一阵子有一封辞职信在网上刷屏,辞职理由是:长胖了24公斤,要回家减肥。 但是,阻碍着我们在法律上把肥胖定义为“工伤”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的工作场所里还有那么一些怎么吃都胖不起来的人。他们跟我们坐一个办公室,干一样的活,却能随意吃喝甚至胡吃海喝而身材不受任何影响。这种让人羡慕无比(当然有时候也恨得牙痒痒)的人类,我们在科研中称之为肥胖抵抗(obesity-resistant)型;而与之相对应的,所谓“喝口水都能胖起来”的容易受伤的我们,则称为肥胖易感(obesity-prone)型。当然这样来区分也是相对的。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不会相信真有绝对吃不胖的人,也不相信只喝点白水就真的会让人胖起来。 有趣的是动物中其实也有同样的现象。很早以前科研人员就发现,同一种属的啮齿动物在接受相同的饮食喂养后,动物之间会出现两种体重表型,即部分动物产生明显的肥胖,而另一些动物的体重增长相对较慢。2006年的时候,我们组的博士研究生李后开对相同遗传背景以及同性别年龄的实验鼠研究发现,同一组动物中肥胖易感型的与肥胖抵抗型的动物的代谢组有差异,而差异代谢物的大多数来自于菌群的代谢产物,提示两种代谢表型存在“细微的”肠道菌群上的差异 。由于当时的菌群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尚不成熟,这个工作没有继续往下做。 近两年我们组的魏美林博士研究生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发现,由肠道菌介导的胆汁酸代谢中的一些细微变化,会促使哺乳动物在相同饮食条件下体重增加,发生“肥胖易感”的表型。研究结果在2020年5月在线发表于EbioMedicine 。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点生化机制,这里涉及一些专业知识,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们请咬紧牙关往下看,如果觉得实在晦涩难懂,就直接跳过,看最后结论。 胆汁酸是在肝脏中合成的胆固醇衍生物,参与了机体中很多重要的生理和代谢反应,除了促进营养物质的肠道吸收外,近年来被发现作为重要的信号调控分子,在糖脂代谢、能量消耗甚至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胆汁酸的合成有两条通路 ,第一条称为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由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起始,再经由胆固醇12α-羟化酶(CYP8B1)控制。另一条称为替代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由胆固醇 27-羟化酶 (CYP27A1)起始,然后由氧固醇 7α-羟化酶(CYP7B1)控制 ,主要负责合成非12位羟基( non-12-OH)胆汁酸 ,包括 CDCA及起源于 CDCA的胆酸如 UDCA和 LCA及它们的结合型胆汁酸,在大鼠、小鼠中还包含 MCA等胆汁酸 。经典途径中CYP8B1是合成CA的关键酶,控制着CA/CDCA的比例 。机体内12位羟基(12-OH)胆汁酸主要是CA以及肠道菌利用CA产生的DCA及它们的甘氨酸、牛磺酸结合形式,因此CYP8B1对体内12-OH胆汁酸的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小鼠中CDCA合成后可以通过CYP2C70迅速转变为MCA类胆汁酸 。无菌小鼠能够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有意思的是无菌小鼠体内(主要来自于替代合成途径的)non-12-OH胆汁酸显著高于常规饲养的小鼠 。而cyp8b1敲除的小鼠亦能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 。综上研究结果提示,胆汁酸谱组成成分的变化可能在肥胖的代谢表型中起重要的作用,且可能和肠道菌密切相关。目前对于不同肠道菌介导的胆汁酸谱的变化以及与肥胖易感及肥胖抵抗表型的关系尚不清楚。 图1. 胆汁酸的合成途径 我们在临床上比较了两组肥胖人群,一组是代谢方面比较健康的,另一组是患有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肥胖者。我们研究发现,non-12-OH胆汁酸比例在代谢健康的肥胖人群中显著高于有代谢疾病的肥胖患者,提示non-12-OH 胆汁酸与肥胖的代谢状态密切相关。我们进一步研究了高脂饮食肥胖易感及高脂饮食肥胖抵抗的两组小鼠(即相同喂养条件下体重增加较快的和较慢的两部分小鼠),分析其胆汁酸差异,发现了类似的结果:相比肥胖易感小鼠,体重增长缓慢的小鼠体内拥有更高的non-12-OH胆汁酸水平,且这些小鼠的代谢紊乱程度较轻。体重增长较快的小鼠体内的non-12-OH胆汁酸如UDCA,LCA和CDCA水平显著减少。胆汁酸谱的这些变化与小鼠肝脏中CYP8B1及CYP7B1的表达调控及及其调控因子如肠道及肝脏中FXR信号有关。其次,我们通过小鼠的肠道菌宏基因组数据分析,发现这些小鼠的肠道菌存在着显著差异,定殖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一个菌株后可明显增加其体内non-12-OH胆汁酸水平。小鼠胆汁酸谱的改变伴随着回肠组织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表达及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基因表达改变。最后,利用这两组小鼠中差异最显著的胆汁酸-熊去氧胆酸(UDCA)干预肥胖易感型小鼠,发现UDCA摄入可以明显增强non-12-OH胆汁酸的组成并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体重增加及其代谢紊乱,提示由肠道菌群介导的胆酸成分的改变通过影响胆汁酸信号途径改变机体代谢及对肥胖的易感性。胆汁酸合成途径(在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之间)的平衡可能是调控肥胖代谢的重要靶点,修饰胆汁酸组分可能是调控肥胖代谢的重要干预手段,可以成为一种肥胖预防和治疗的新策略。 图2. 利用差异的菌株干预后小鼠体内胆汁酸变化 图3. 小鼠棕色脂肪组织UCP1及PGC1α表达水平 该研究中non-12-OH胆酸比例的变化受肝脏中CYP8B1及CYP7B1的表达调控。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CYP8B1表达减少或者下调可能对宿主代谢产生有益的影响。例如,cyp8b1-/-小鼠可通过减少脂质吸收来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脂肪肝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cyp8b1基因缺失会通过增加GLP-1的分泌来改善小鼠的葡萄糖耐量 。既往有研究提示肝脏的一个长链非编码RNA可以显著下调CYP8B1的表达,从而增加结合性的MCA/CA比率,进一步增强apoC2的表达并进一步改善脂质代谢 。CYP8B1的关键产物CA,作为一种主要的12-OH胆汁酸成分,是一种能够高效形成乳糜微粒的胆汁酸,在促进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个原因,CA被添加在高胆固醇饲料中(致结石饮食,含0.2% 胆固醇和0.5% CA),用于诱导产生高胆固醇血症及结石发生的小鼠模型。而改变胆汁酸组分(增加MCA和UDCA的比例)能够使胆汁酸池亲水性增加,从而导致脂肪吸收减少 。另外,胆汁酸替代合成途径中CYP7B1也被证实在代谢的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报道,小鼠在寒冷环境暴露试验中会触发新的代谢机制并增加能量消耗,CYP7B1在该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在肥胖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肝脏CYP7B1表达水平降低,并且在小鼠中敲除cyp7b1会显著减少棕色脂肪组织中的UCP1表达。相反,使用腺病毒过表达肝脏中的cyp7b1能增加棕色脂肪中的UCP1表达及能量消耗。 胆汁酸调控机体的代谢主要是通过胆汁酸受体实现的,目前研究的比较多胆汁酸受体是TGR5及FXR。当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时,导致能量代谢发生失衡时,肥胖就容易发生。因此增加能量消耗是控制肥胖的有效策略。已有研究表明UCP1活性对小鼠肥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胆汁酸可以调控UCP1的表达。例如,CDCA,LCA和其它TGR5激动会增加棕色脂肪细胞中UCP1的表达,表明胆汁酸受体TGR5对介导这一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给予TGR5的特异性激动剂INT-777只能增加tgr5+/+小鼠棕色脂肪的线粒体数量,而在tgr5敲除小鼠中则无此效果,说明此过程是依赖于TGR5实现的 。另外,LCA作为CDCA肠道菌的代谢产物,是TGR5最有效的天然激动剂 ,LCA等胆汁酸可以通过刺激肠道内分泌L细胞TGR5受体增强GLP-1的释放进一步调控机体代谢 。 图4:胆汁酸-肠道菌代谢影响肥胖易感表型的大致机制 最后总结一下,肥胖易感和肥胖抵抗小鼠肠道菌群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的“净结果”使得两种小鼠体内的胆汁酸种类有显著差异,肥胖易感者体内12-OH类的胆汁酸比例较高,而肥胖抵抗者体内非12-OH类的胆汁酸高。这样的胆汁酸差异对肥胖表型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12-OH类的胆汁酸(尤其是结合型的12-OH如TCA)在肠道内能够很好地形成乳糜微粒,更有效地吸收脂肪,帮我们增肥;而相反,非12-OH类的胆汁酸能更有效地消耗脂肪和能量,帮我们减肥。这么一来一去,体重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就出现了“吃不胖”和“一吃就胖”的两种“体质”。 看到这里,你也许要问,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别的生化机制决定着我们肥胖“抵抗能力”上的差异呢?应该还有,这个研究领域目前是一块“热土”,很多新机制正不断被发现!最后我们免费帮各家茶商打个广告,我们组去年发表的普洱茶降脂研究中发现,自愿者喝了普洱茶,非12-OH类的胆汁酸升高,而喝普洱茶的小鼠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个发现。看来喝茶是一个很不错的“改良”肥胖易感的养身方法哦! Li H, Ni Y, Su M, et al. Pharmacometabonomic phenotyping reveals different responses to xenobiotic intervention in rats. J Proteome Res 2007;6(4):1364-70. Wei M, Huang F, Zhao L, et al. A dysregulated bile acid-gut microbiota axis contributes to obesity susceptibility. EBioMedicine 2020;55:102766. Jia W, Xie G, Jia W. Bile acid–microbiota crosstalk in gastro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carcinogenesis.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2018;15(2):111. Li-Hawkins J, Gåfvels M, Olin M, et al. Cholic acid mediates negative feedback regulation of bile acid synthesis in mic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02;110(8):1191-200. Takahashi S, Fukami T, Masuo Y, et al. Cyp2c70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pecies difference in bile acid metabolism between mice and humans. J Lipid Res 2016;57(12):2130-37. Sayin SI, Wahlström A, Felin J, et al. Gut microbiota regulates bile acid metabolism by reducing the levels of tauro-beta-muricholic acid, a naturally occurring fxr antagonist. Cell Metab 2013;17(2):225-35. Bertaggia E, Jensen KK, Castro-Perez J, et al. Cyp8b1 ablation prevents western diet-induced weight gain and hepatic steatosis because of impaired fat absorp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7;313(2):E121-E33. Kaur A, Patankar JV, de Haan W, et al. Loss of cyp8b1 improves glucose homeostasis by increasing glp-1. Diabetes 2015;64(4):1168-79. Li P, Ruan X, Yang L, et al. A liver-enriched long non-coding rna, lnclstr, regulates systemic lipid metabolism in mice. Cell Metab 2015;21(3):455-67. Wang DQ-H, Tazuma S, Cohen DE, et al. Feeding natural hydrophilic bile acids inhibits intestinal cholesterol absorption: Studies in the gallstone-susceptible mous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 2003;285(3):G494-G502. Worthmann A, John C, Ruhlemann MC, et al. Cold-induced conversion of cholesterol to bile acids in mice shapes the gut microbiome and promotes adaptive thermogenesis. Nat Med 2017;23(7):839-49. Broeders EP, Nascimento EB, Havekes B, et al. The bile acid chenodeoxycholic acid increases human brown adipose tissue activity. Cell Metab 2015;22(3):418-26. Velazquez-Villegas LA, Perino A, Lemos V, et al. Tgr5 signalling promotes mitochondrial fission and beige remodelling of white adipose tissu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9(1):1-13. Kawamata Y, Fujii R, Hosoya M, et al. A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responsive to bile acids. J Biol Chem 2003;278(11):9435-40. Pols TW, Noriega LG, Nomura M, et al. The bile acid membrane receptor tgr5: A valuable metabolic target. Dig Dis 2011;29(1):37-44.
17588 次阅读|5 个评论
事物的原味
pingguo 2020-6-2 16:17
一 哪里也不用去, 什么人都不必见。 二 时间呈现出普洱茶的光泽, 若无的喜气。 三 音乐的咖啡。语言的葡萄。 事物的原味。 2019-10-05
个人分类: 诗歌|1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款茶,收藏着实在舍不得喝
热度 1 zhengyongjun 2020-5-21 07:36
个人分类: 好摄之图|2539 次阅读|4 个评论
普洱茶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降低胆固醇
热度 2 weijia2009 2019-11-1 15:08
普洱茶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降低胆固醇 最近我们研究了普洱茶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肝脏胆固醇、甘油三酯分解代谢的作用机制,见文献【1】。 图 1 普洱茶田园和普洱茶 普洱茶(Pu-erh Tea)原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一带,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特殊的工艺制成的发酵茶,在民间已有1800多年的使用历史。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血症、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日益增多,具有减肥降脂功效的普洱茶在世界范围内倍受青睐。有关普洱茶的减肥降脂作用早在1985年就由日本学者Mistsuaki Sano在大鼠实验研究中报道 ,但其作用机制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我们的研究团队在10年前开始了对普洱茶的研究,谢国祥、赵爱华博士先后对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储存不同年份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饮用普洱茶后其化学成分在人体中的吸收、分布、转化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对人体代谢网络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发现普洱茶进入人体后一些特征性的代谢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能引起一系列与肠道菌代谢相关的代谢物的变化,提示饮用普洱茶很可能改变和调整了肠道细菌的结构。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给正常和高脂饮食小鼠饮用普洱茶26周,发现饮用普洱茶后小鼠在饮食量不改变甚至增加的情况下,体重分别明显低于没有饮茶的对照组,同时血清和肝脏的总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志愿者饮用普洱茶4周后亦显示明显的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的效果。 图 2 小鼠和志愿者饮茶后体重血脂指标的变化 我们随后对饮茶的小鼠肠道内容物、粪便和志愿者粪便进行肠道细菌的测序分析,发现肠道和粪便中含胆盐水解酶(BSH)的细菌丰度显著降低,进一步结合元基因组学研究显示BSH活性功能亦明显下降。通过肠道内容物、粪便的体外培养实验证实BSH功能活性在饮茶后呈现显著下降(图3)。而肠道细菌BSH主要功能是降解结合型胆汁酸,其活性的减弱使得从胆囊流入小肠的结合型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和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的升高。为了寻找导致细菌BSH功能下降的普洱茶有效成分,我们采用了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技术研究了茶中化学成分与肠道细菌的相关性,发现普洱茶中含量较高的多酚类聚合物 - 茶褐素与BSH菌有高度的相关性。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我们进一步给小鼠饮用茶褐素,发现8周后就显示出与普洱茶相当或更明显的(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表型效果,证明了茶褐素是普洱茶中减肥降脂的有效化学成分。 图 3 小鼠和志愿者饮茶后具有 BSH 功能细菌丰度和功能的变化 近年美国Frank J. Gonzalezy研究小组报告在小鼠模型中结合型胆汁酸T-bMCA(牛磺-b-鼠胆酸)是胆汁酸肠道核受体FXR的天然配体 ,对FXR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饮茶后结合型胆汁酸TCDCA、TUDCA的升高明显抑制了FXR,进而抑制了肠道FGF15/FGF19-FGFR4信号通路,激活肝脏胆汁酸合成酶的活性,促进了胆固醇合成胆汁酸的代谢过程,从而降低胆固醇水平。而肝脏合成胆汁酸水平的增加,使得肝脏中鹅去氧胆酸(CDCA)增加,CDCA的持续增加则不断激活了肝脏FXR-SHP信号通路,这条信号通路的激活会进一步激活肝脏胆汁酸替代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CYP7B1活性。所以,普洱茶引起的胆汁酸合成的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胆汁酸替代合成途径CDCA通路上。 图 4 普洱茶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分子机制图 为了阐明以上分子作用机制,我们在无菌小鼠上分别移植了高脂饮食和高脂饮食饮用茶褐素的小鼠的肠道细菌,结果显示移植了茶褐素肠道细菌的小鼠体重、血脂指标明显低于移植了高脂饮食的对照组小鼠,表明肠道细菌对表型的改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紧接着在给予茶褐素干预的小鼠实验中同时给予肠道FXR的特异性激动剂Fexaramine或FGF19蛋白,结果显示二者均能逆转由茶褐素所引起的小鼠血脂指标、胆酸合成水平以及信号通路的改变,说明特异性抑制肠道FXR-FGF15 /19信号通路是茶褐素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利用腺相关病毒载体技术分别对小鼠肝脏CYP7A1和CYP7B1进行敲减,并给予茶褐素,结果表明敲减CYP7B1后茶褐素不再具有降低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的效果,而敲减CYP7A1后茶褐素仍然具有效果,充分说明茶褐素降低胆固醇作用是通过特异性促进肝脏胆汁酸的替代合成途径实现的。 图 5 FXR-FGF15 和 FXR-SHP 对替代途径胆酸合成的调节 我们对普洱茶的这一系统性的机制研究提示,包括肥胖、脂肪肝、糖尿病在内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肠道微生物结构性的变化密切相关,而如何把握肠道微生物的致病性变化并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正日益成为目前医药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重点,正如我们十多年前在《自然-药物发现综述》提出的,肠道微生物将会是未来众多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药物作用靶点 。 主要参考文献 Huang F, Zheng X, Ma X, Jiang R, Zhou W, Zhou S, Zhang Y, Lei S, Wang S, Kuang J, Han X, Wei M, You Y, Li M, Li Y, Liang D, Liu J, Chen T, Yan C, Wei R, Rajani C, Shen C, Xie G, Bian Z, Li H*, Zhao A*, Jia W*. Theabrownin from Pu-erh tea attenuates hypercholesterolemia via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bile acid metabol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 Online published. 2019, 10:4971, https://doi.org/ 10.1038/ s41467-019-12896-x Sano, M., Takenaka, Y., Kojima, R., Saito, S., Tomita, I., Katou, M., and Shibuya, S. Effects of pu-erh tea on lipid metabolism in rats.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1986, 34, 221-228. Xie G, Ye M, Wang Y, Ni Y, Su M, Huang H, Qiu M, Zhao A, Zheng X, Chen T, Jia W*. Characterization of pu-erh tea using chemical and metabolic profiling approach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9, 22,57(8):3046-54. Xie G, Zhao A, Zhao L, Chen T, Chen H, Qi X, Zheng X, Ni Y, Cheng Y, Lan K, Yao C, Qiu M, Jia W*. Metabolic Fate of Tea Polyphenols in Human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2, 11(6), 3449-3454. Jia W*, Fan T, Wang X, Xie G. The polypharmacokinetics of herbal medicines. Science, Special issue: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2015,S76-79, Oct. Li F, Jiang C, Krausz KW, Li Y, Albert I, Hao H, Fabre KM, Mitchell JB, Patterson AD, Gonzalez FJ. Microbiome remodeling leads to inhibition of intestinal farnesoid X receptor signaling and decreased obes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3384. Jia W*, Li H, Zhao L, Nicholson J. Gut microbiota: a potential new territory for drug targeting.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8, 7(2):123-9.
15113 次阅读|2 个评论
普洱茶中到底有没有致癌物黄曲霉素?
热度 21 weijia2009 2018-2-15 09:56
普洱茶中到底有没有致癌物黄曲霉素? 贾伟 我喜欢喝茶,尤其爱喝普洱茶。前段时间读到方舟子的一篇科普文章《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其中说到了普洱茶含有致癌物黄曲霉素,文章引用了前几年的两篇科技论文:2010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抽查了广州市场上的70份普洱茶样品,发现全都能检测出黄曲霉素;2012年南昌大学一名学生从南昌市场采集了60份普洱茶,全都能检测出黄曲霉素,其中7份超标。一口气读完老方的这篇文章,不禁心中有点发毛,转身泡了杯普洱茶,给自己压压惊! 捧着茶杯,我开始思考,普洱茶如果真的像那两篇科技论文所说的含有多种真菌毒素且浓度大大超标的话,以黄曲霉素尤其是B1的毒性之大,喝茶这么一个生活方式足可以改写中国癌症的流行病学结果了。流行病学知识告诉我,粮食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率的高低与地区的肝癌死亡率呈正相关,而我国各省份中肝癌死亡率最低的是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从普洱茶-肝癌相关性上看,似乎不支持普洱茶致癌的假说。 老方文章中提出的问题还是很重要的,值得认真研究一番。除这两篇论文外,迄今已经发表的关于检测普洱茶真菌毒素的文章有很多,但研究结果不一致,有的说没有,有的说微量,有的说很多。从这些结果上推测,普洱茶中的黄曲霉菌可能来自于运输、储存中的污染,而不太会是发酵工艺中的必然产物,因为后者的污染将使检测结果趋于一致。如果不是发酵中带来的污染,理论上无论黑茶、红茶、甚至是绿茶、咖啡都有可能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我快速上网查了下其他茶叶产品的情况,很快查到不同的茶叶产品以及咖啡中都检测出真菌毒素。其中有一篇文章(Emilia Ferrer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mycotoxin in commercial coffee, Food Control 2015 , 57 :282-292)报道:研究人员通过使用质谱法对西班牙超市中售卖的100种咖啡样本进行分析,测到多种真菌毒素,包括伏马菌素、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和新兴真菌毒素(浓度范围为0.10 - 3.570μg /kg)。他们还发现有5个咖啡样本中赭曲霉毒素A超过当前的最大允许含量。 我做了几个假设,让实验室通过独立分析一批茶叶来给予证明。第一,普洱茶的制备工艺不产生黄曲霉素和其他真菌毒素,茶叶中含有的这几类真菌来自于后续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污染,所以我们同步检测普洱茶和其他如绿茶、红茶产品,应该会得到相类似的结果。有人做过普洱茶的渥堆模拟试验,将三组云南大叶种毛茶接种Aspergillusflavus,结果很有意思,对照组花生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于第20天达最高峰(12,173μg/kg),接种A. flavus的毛茶中灭过菌的A组检出微量的黄曲霉毒素(1.05μg/kg),含量低于卫生标准,而未灭菌的B组及未接菌种的 C 组未检出黄曲霉毒素。这个实验可能需要进一步重复,它的结果是否提示黄曲霉菌 并不适合 在普洱茶发酵的微生态中生长?第二,实验室污染问题,这可能是导致检测结果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既然茶叶中有微量真菌,那么为什么实验室中就不会有呢?常见寄生霉菌广泛存在于温度为25-40℃的温暖地区,因此位于热带地区或者常温条件下的实验室容易受到污染,现在的实验室采用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这些高灵敏度的分析仪器会因为实验设备、材料、试剂等微量真菌污染而产生假阳性的结果。事实上我们实验室在采用三重四级杆质谱开始茶叶检测前的空白试验,都发现有真菌毒素,系统清洗并更换试剂后才去除这个因素。第三 ,检测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我们是用开水泡茶,饮用的是茶汤,与玉米、花生等粮食相比在食用方法和用量上有着根本的差异, 黄曲霉毒素是脂溶性的,但微溶于水,它溶解进入热水和有机溶剂的比例不一样, 采用沸水提取法来模拟实际的饮茶方法(单次冲泡和多次冲泡茶叶取样),应该能更准确地检测茶叶中进入茶汤的霉菌毒素,而有机溶剂萃取法更适合检测食品中的霉菌毒素的含量。 我们购买了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印度、日本等地的20种市售茶叶,分别为:中国产普洱茶(帝泊洱、贡霖祥、糯香普洱、中茶普洱、LUPICIA PUER TEA、2009年普洱熟茶、2016年普洱生茶);中国产青茶(铁观音知福、铁观音私房茶、台湾东方美人);中国产红茶金骏眉;中国产绿茶(千丈白毫、西湖龙井);印度产红茶(LUPICIA MUSCAT、LUPICIA NILGIRI FOP、LUPICIA earl grey、English black tea);南非产红茶Vanilla bourbon tea;日本产绿茶(伊藤园绿茶、LUPICIA HOUJICHA)。采用有机溶剂(乙腈-2%甲酸水(1/1,V/V))以及80℃热水两种方法提取20种茶叶中的真菌毒素,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进行分析测定及方法学考察,检测各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伏马霉素(FB1、FB2、FB3)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绝对含量。 我们发现采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检测方法,包括普洱茶、红茶、绿茶在内的多种茶叶产品都不同程度检测到极微量的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2在6种茶叶产品中被检测到,黄曲霉毒素G1在4种茶叶中被检测到,伏马霉素FB1在3种茶叶中被检测到,伏马霉素FB2在一种茶叶中被检测到。其中毒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B1并未检测到。而80℃热水提取样本中,除在一种糯香普洱产品中检出微量的(0.15-3.33  μg /kg)伏马霉素B1和B2以外,其余所测样本中8种真菌毒素均未检出。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中国国家标准GB276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中规定食品、玉米、玉米制品、花生、花生制品中的黄曲霉素限量标准为20μg/kg;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玉米、玉米面、大麦、小麦中的限量为1,000μg /kg;伏马菌素欧盟限定标准为玉米和玉米制品中不得超过1,000μg/kg。我们实验室采用的两种提取方法检出的茶叶真菌毒素含量在0.15-7.41 μg /kg 之间,均未超过国际食品安全规定的真菌毒素限量。 总结一下,我们通过随机采样对20种市售茶叶的检测结果来看,有几个普洱茶产品含有包括黄曲霉毒素在内的真菌毒素,但 低于限量标准 ,普洱茶产品 所含的真菌毒素 并不显著高于其他茶叶(红茶、绿茶等)产品。用热水法提取检测,在茶叶中所含的微量真菌毒素进入茶汤的量更少。 因为样本量的限制, 这 个检测结果 并不能覆盖市场上其他的普洱茶产品。各种 茶类饮品(因为农药、重金属、真菌代谢产物等潜在的毒素所构成)的安全性问题永远 是一个大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需要 我们 针对这些产品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卫生标准。有兴趣阅读我们的具体检测方法和结果的可以在网上下载文献【1】,如文章中所说,我们希望这项工作能为今后茶叶产品制定包括真菌毒素指标在内的卫生标准提供一些前期的研究和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普洱茶、红茶、绿茶中真菌毒素的检测 . 中国中药杂志,2017, 42(24), 4801-480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 GB2761. 2011 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 401/2006 of 23 February 2006 laying down the methods of sapling and analysis for the official control of the levels of mycotoxins in foodstuffs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70/12. 2006. Emilia Ferrer 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mycotoxin in commercial coffee Food Control, 2015, 57 :282-292.
33685 次阅读|31 个评论
漫话茶叶——何为茶?(上)
热度 6 周浙昆 2017-10-22 11:09
茶、咖啡和可可并称为世界上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须。茶又是那种改变了历史进程的植物,深刻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鸦片战争和最终导致美利坚合众国建国的独立战争或多或少都是因茶而起。 Bill Laws 在一本名为《 Fifty Plants that Changed thecourse of History 》中写道:“ While some plants merely tweak thecourse of history, others grab it by throat and practically hijack it. The teaplant is such one”. 如果问茶叶是什么?你也许会说这是故弄玄虚,茶就是茶。 如果坚持问茶到底是什么?你也许会回答,茶有龙井,铁观音,普洱,还有茉莉花茶。这个答案仍然没有回答茶是个什么东东。在云南东南部,当地群众用唇形科香菜属的野拔子( Elsholtzia rugulosa )做茶叶,据说有消暑清热之功效(图 1 )。冬青科冬青属植物的 五棱苦丁茶( Ilex pentagona ) (图 2 )也能做茶。这种茶泡出来,叶子是绿的,汤色是绿的,故名绿水青山。苦丁茶据说降血脂的功能非常明显,一度非常流行。现在国内比较流行的还有一种茶叫苦荞茶( Polygonum tataricum )(图 1 ),在国外也有不少植物被用作茶叶,比如在加拿大槭树科槭树属的植物也被用作茶叶(图 1 ),在英国不少的草本植物都会被用作茶,比如素馨( Jasminus )和薄荷( Mentha )。在国外的酒店餐厅里那些琳琅满目的茶袋子里的茶大都不是我们中国人常喝的茶。 图1 各种不同的“茶” 图2. 苦丁茶 在中国茶就是指的就是山茶科( Theaceae )山茶属 ( Camellia ) 的植物。山茶属约 120 种,分布于中国以南,不丹,柬埔寨,印度,印度利西亚,日本,韩国,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泰国,越南。我国有 97 种,其中 76 种为特有种 (Flora of China, 2007) 。山茶科、壳斗科、樟科和木兰科并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四大金刚,他们常常构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山茶属也是重要的经济植物,中国十大花卉中的山茶花就是来源于这个属的植物(图 3 , 4 ),茶油是时下一种健康的食用油。 Camellius 是一名 耶稣会 的植物学家,山茶属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作为茶叶的植物全部来自山茶属茶组( Camellia section Thea )。根据昆明植物研究所山茶科研究的专家闵天禄教授的研究,全球的茶组植物共有共有 12 种和 6 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东到日本南部,西达藏东南,印度阿萨姆及缅甸,越南北部,生于海拔 130-2000 的山坡或沟谷灌丛(闵天禄, 1992. 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云南植物研究, 14 : 115-132 )。而中山大学张宏达先生认为茶组植物有 32 种, 3 变种(张宏达, 1984. 茶叶植物资源订正。中山大学学报, 1984 )。在茶组利用最广泛的就是茶( Camellia sinensis ) . 茶又有两个变种,一个是茶原变种 ( C. sinensis var. sinenisis ) 也称小叶茶,另一变种是普洱茶(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也称为大叶茶。小叶茶还是普洱茶都经过长期广泛的栽培和选育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栽培品种,但是其基本特征还是可以辨析的。小叶茶植株相对矮小,小枝和叶片无毛或几无毛,叶较小,相对较薄,长圆状,椭圆形先端钝,花较小,花梗细瘦,叶片小,外面无毛,子房密被绒毛,花柱无毛先端 浅裂果较小扁球形果皮薄。大叶茶植株相对高大一些为小乔木或乔木,小枝和叶背沿中脉和叶柄通常被柔毛且宿存,叶相对宽大,较厚,先端渐尖。通俗说小叶茶叶子较小,较薄,而且无毛,叶片的顶端是秃的;大叶茶叶子较大较厚而且被毛,叶片的顶端有尾尖(图 5 )。张宏达先生在分类中,把小叶茶和大叶茶(普洱茶)分布作为两个独立物种来处理。说了这么半天,估计有同志还是区分不了小叶茶和大叶茶,对于老茶客来说区分小叶茶和大叶茶就根本不是事。小叶茶和大叶茶在味道上有显著的差别,小叶有一种特有清香,汤色也比较淡;大叶茶常常带一点苦味,汤色也比较深一些。另外,小叶茶不耐泡, 2-3 泡基本上就没有味道了;大叶茶比较耐泡,在办公室早上泡一杯大叶茶喝到中午下班都还有味道。这也许和大叶茶比较厚,内含物比较丰富有关吧。 图3. 山茶花( Camellia reticulata ) 图4. 山茶花( Camellia reticulata ) 图5。 大叶茶和小叶茶的区别 在茶组植物中除了茶这个种以外,还有些种类被当地群众用作茶叶,据说有些种类的味道的香味远胜于栽培茶。目前已知茶组植物被使用的类群有:普洱茶(大叶茶)(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 , 大理茶(感通茶)( C. taliensis ) , 广西茶( C. kwangsiensis ) , 大苞茶( C. grandibractenta ) , 厚轴茶( C. crassicolumna ) , 秃房茶( C. gymnogyna )和毛叶茶( C. ptilophylla )等几种(闵天禄, 1992 )。有一些种类如毛叶茶据说不含咖啡因而含可可碱,这是应该是一种特殊的,亟待开发利用茶叶种质资源。小叶茶栽培范围比较广泛,大叶茶使用范围主要在云南,而大理茶的使用范围在主要在滇西一代,而且种类使用的范围就更为狭窄,基本上就是一些区域性运用。 以上我们说的是从物种的角度来区分茶叶。在市场上,茶叶的分类通常是按照产地和加工工艺来分类的。按照发酵的程度可以将茶叶分为绿茶,乌龙茶,红茶和普洱茶。绿茶是未经发酵的茶,所以喝绿茶讲究的新鲜,在市场上新茶的价格要远高于陈茶,明前茶指的是清明前采摘的茶叶,这个时候茶叶刚刚新芽,特别新鲜。存放一年以上的绿茶叶汤色会从嫩绿色变成黄变褐,这表明茶叶已经发酵了。说的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秘密,大家把绿茶放密封后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在低温环境下茶叶不会发酵,这样就可以保持绿茶的新鲜了。乌龙茶是半发酵茶,这种半发酵的茶叶有特色的香味。关于乌龙茶名字的来源,我在台湾听到的故事是说,乌龙是一位贪玩的小哥,在晒茶叶时,一时兴起就跑出去玩了几天,等他回来以后茶叶在这几天太阳之下已经变色了,乌龙小哥赶快完成了其它工序,却发现这个茶叶不再是以前的绿茶,但是浓香可口,从此人们便将这种茶称为 “乌龙茶”。红茶是全发酵茶,汤色红色,英国人称为 Black tea 。英国人喝的茶大部分就是这种 Black tea 。英国女皇当年访问云南时,云南省政府用产自云南凤庆的红茶作为礼物送给伊丽莎白女皇。普洱茶(此处说的普洱茶不是物种的概念了)的分类比较复杂一些。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两类。普洱生茶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茶包括散茶及紧压茶,这种茶没有经过发酵,更接近绿茶。普洱熟茶经过渥堆发酵而成是一种全发酵茶。普洱茶和红茶的区别大概在于发酵方式的不同,普洱熟茶是后发酵。 绿茶大部分来自于小叶茶,大叶茶也可以制成绿色,云南本地的绿茶就是用大叶茶制成的。红茶可以用小叶茶和大叶茶来制作,福建的红茶用的小叶茶,云南和印度的红茶用的大叶茶制作。乌龙茶大部分是用小叶茶制作,最近一些年,台湾人到用云南用当地的大叶茶制做了乌龙茶,味道也不错。普洱茶有一个标准,在原料上规定了以云南大叶茶为原料。但是在滇西有相当一部分的大理茶叶用来制作普洱茶。 下一次打算讲一讲茶叶的起源。 􏼵􏰂 􏾹
个人分类: 科普|12270 次阅读|14 个评论
磨黑镇
热度 4 saraca 2013-7-3 20:48
图1:红星闪闪的茑萝花开,宛如散落在绿茵丛中的小红星。 磨黑镇是昆曼(昆明-曼谷)公路上的一个小镇,属于宁洱县(普洱县),就在普洱市(思茅市)附近。 每次路过磨黑镇,总会想当然地认为它应当写做“墨黑”二字,谁让它紧挨着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的墨江县呢?何况,这一地区,由于阳光充裕,当地的姑娘、小伙,一个个皮肤黝黑,看上去青春、健康、美丽、帅气,被人称之为“黑美人”、黑马王子”。此外,当地不仅有双胞胎节,而且还有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摸你黑”节。我一直在想,墨江境内的是奔腾不息的把边江与红河,其江水是否与黑有关呢?偏巧这两条江都穿梭于哀牢山和无量山,莽莽群山,郁郁葱葱。然而,只要想到哈尼人,总不由自主地把磨黑镇在脑子里写成“墨黑”二字。为了这,同行的LY笑话我说,瞧你那总是想当然的样子!不过,话说回来,从昆明往版纳方向走,过了玉溪,就到新平、元江、墨江,接下来就是宁洱市的磨黑镇、普洱市、景洪市、勐腊县的勐仑镇,最终一路畅通直达中老边境小镇 — 磨憨。因此“磨黑”实有“磨”字的道理,至少它与当地少数名族的文化历史有关系。 此次出差,刚好在磨黑镇下了高速路。进入磨黑镇,才发现这个青山环抱的小镇的确很有历史文化渊源。穿过清净的街道,就看到一个小广场,边上立着一块牌坊,上书“墨黑阿诗玛广场”。一行人不由顿生疑问:石林的阿诗玛怎么跑到滇南的磨黑镇了?没走几步,就看到广场旁的一条小巷墙壁上贴满了一张张阿诗玛剧照,图片上的阿诗玛青春、阳光、灿烂!再往上走两步,就看到一栋青瓦白墙的四合院,高高的平台上立着一块黑色的大理石“杨丽坤故居”。 这回,总算弄明白了,磨黑镇确实是阿诗玛的故乡,其扮演者杨丽坤就是生于磨黑镇的一个盐商之家。提到盐商,不能想到百年前,这茫茫群山之中,有一条著名的茶马古道。当地人说,磨黑镇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叮叮当当的驮马,既运送茶叶,也贩卖盐巴等重要的生活用品。 离开时,感受到午后的磨黑镇安详而宁静,饭馆、汽车修理店、小卖部等都冷冷清清的,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个百年前驮马聚集的商业小镇。 磨黑镇,看到了茑萝,开着红色的小花,状如散落在绿茵中的一枚枚闪闪红星!
个人分类: 出差在外|6233 次阅读|8 个评论
如夢令·閒人清茶
Elephantd 2013-3-17 23:13
古樹叢林幽箐, 葉茂虫鸣溪清。 閒人自斟茶, 饋贈客友親信。 高興, 高興, 同飲普洱佳品。
2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洱沱茶
热度 4 flly 2012-8-3 17:56
普洱沱茶
网购茶叶,店主送了几个小茶饼,小巧可爱 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泡,大家指教一下。 (经各位指教,原来这个应该属于沱茶的一种,谢谢大家了。)
个人分类: 摄影|3086 次阅读|8 个评论
“目送”
jiaguangjia 2011-8-12 22:59
旅途中我买了一本龙应台的《目送》。昨天晚上,一个人在宾馆的房间挑灯夜战,快两点时,终于看完了全册。熄灯后,体味着全书的精华“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让我感慨万千,泪水浸湿了我的双颊。 每次探亲告别父母返京时,父亲总是站在阳台,望着我们远去;母亲会坚强一点,她代表父亲到楼下送我们,从车镜总能看到母亲站在路边,望着我们把车徐徐开走,用手绢不停地擦泪。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亲情理解得更深。每次回家,我都会陪着父亲聊天,听他讲小时候的故事,听他讲上学时的趣闻,听他讲上班后的精彩,类似的谈话,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百听不厌。每次回家,我会陪着母亲去超市,母亲戴着花镜,仔细地挑选商品并不时告诉我选菜的经验,我很享受这片刻的温馨。 每年只能和父母短暂相聚,而这短暂的相聚总会让我再次体会到父母浓浓的疼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不经意间告诉父亲,家里的普洱茶真好喝,父亲从此总在我起床前就为我泡好了茶水,而且每次都放很多茶叶。我告诉父亲,茶太浓了,我需要稀释了再喝,母亲开玩笑,说“你爸爸想让你当汤喝”。只要发现是我们喜欢的,父亲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我们的需要。他发现我女儿喜欢鱼虾,于是餐桌上顿顿有鱼虾。用心、仔细、负责任地疼爱自己的子女,我父母做到了。用心、耐心地孝敬父母,我差得还很远。我需要把握好每次探望父母的机会,不能错过。
2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洲人买画
热度 6 paintinghrh 2011-5-17 11:53
非洲人买画
一个非洲人买了我的画,作品第一次远走这么远的距离,估计 17000 公里左右,天啊。 这个家伙名字是个女性, 45 岁左右吧,女人的年龄隐藏在她的化妆术中,且只能猜不能问,白色皮肤,地道的英语,由此可以大致断定她是一个欧洲移民。 是我的学生林华博士带她来的,先喝一道普洱茶,然后就看画。这个走南闯北的女性,脸上闪烁着异样的光彩,眼睛惊讶地在我和我的作品之间漂流,不停地赞扬: wonderful , very very nice 。最后他选中一副睡莲,问了价钱,然后不语。我不知道她的思想,从表情上看犹豫不决,一个欧洲血统的非洲人,第一次到中国来,对中国文化基本是一个文盲,由此,中国的绘画如何读懂,如何判定价值,她犯难了。最后拍了照片,一走了之。 一年后,她的一个朋友访问中国又来到了西双版纳,她托她的朋友把钱带来了,期间她咨询了懂中国的朋友,然后毫不犹疑地出手。我的中介人说,你的画让非洲人苦思冥想了 365 天,她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艺术。 嘿,有些东西会失之交臂,有些也会失而复得,全在乎你是不是真爱。 有人这样垂爱我的作品,作为艺术家,当然愿意让自己的辛苦之作藏在喜欢他的人手之中。
个人分类: 瑞华绘画|4005 次阅读|5 个评论
普洱恋人
papaya313575 2010-10-2 16:12
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次邂逅。 庭院,月光,茶。 茶水滚开了,蟹眼已过鱼眼生,飞烟缭绕,掩没了四寂的虫鸣声。 注水,洗茶,冲泡,出汤,献茶。 顿时,时间凝固在一杯茶中。 入口,淡淡的苦,浅浅的涩。 深吸一口,依然。 静坐,等待。 慢慢的,舌面上茶水开始鲜活起来,像是无数小精灵,击打着味蕾的细胞,和着这节拍舞动,从舌根向舌尖移动,然后一点一点化开,融散,直到舌面留存余甘,回味悠长 四年前,当我在西双版纳第一次品尝这六年生普时,我被普洱茶独特的滋味震惊了:这世间竟然还有这等尤物!自此以后,开始了寻觅普洱茶的漫漫征途,或登门茶农家,或光顾茶叶批发市场,或造访茶友,乐此不疲的游走,只为寻得一泡知味的茶。 时间久了,没想就恋上这尤物了。 浮躁时,泡一泡,在苦涩中沉静,于回甘中悠扬; 寂寞时,煮一壶,在蟹眼与鱼眼的滚沸声中,激活生命的节奏; 欢聚时,斟一杯,在公道与平等的氛围里,畅所欲言; 忧伤时,品一口,在陈化的滋味里,感受熟透了的温柔 生命邂逅巧遇,爱情期待缘分。当知音的水遇到了茶,当知味的人品到了茶,茶与水又何止是知音,茶与人又何止是知味呢? 于是,我开始等待。 等你的生涩转变成熟香,等你的霸气陈化为绵柔,清冷如我定会化作柔情之泉,在最适宜的温度中,我们融为一汤,清亮如琥珀,甘甜似蜜柚; 等我们都磨去彼此的尖锐和孤傲,卸下各自的挑剔和隐忍,我们的爱定会水乳一样交融,茶水一般契合,于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一同感受平等与自由,一起品味这其间的鲜活与甘柔,伴着岁月的流逝,回味依然悠长。
个人分类: 普洱茶缘|3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武,茶马古道第一古镇(5)
papaya313575 2010-4-27 08:54
参观茶作坊 从古茶园回来后,我们又在古镇周围转了一圈,走进一家正在加工做茶饼的作坊。茶商从茶农那收来的毛茶料拿到作坊中进一步加工成传统的圆饼茶,即人们常说的七子饼。称茶,蒸茶,装袋,石磨压饼,摊晾,作坊内每个人分工精细,紧张有序,不一会功夫100多公斤的毛茶全都变成357克的圆饼,整整齐齐的放在摊晾架上等待包装。 易武镇上几乎家家都做茶,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手工茶作坊,另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茶厂。可惜的是,这些现代化管理的茶厂,因普洱茶市场不景气几乎都关门了,如今空留厂房在茶乡,看普洱茶潮起潮落。 后记 当我们背起行囊准备离开时,突然感到有种深深的不舍。转身回望,茶乡还是那个茶香飘十里的茶乡,古镇还是那数百年前的古镇,只是,今天的易武过往行人已不再如织,街道两旁的宾馆饭店也似乎冷淡了很多,空空的厂房也在静静等待主人的呼唤。喧哗过尽,易武开始冷静了。如果说上世纪初易武从繁荣走向衰落源于战争与动乱,那么近十年来易武从被挖掘到抬升为普洱茶品质地的至尊地位再到今天的冷淡,又是谁在背后主使的呢?易武在思考,易武人也在思考。 车开出了易武街,那块鲜红的标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茶乡人民欢迎您! 小知识: 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 紧压茶 两类;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现改名为宁洱)县集散,因而得名。,图为普洱茶茶花。 小知识:七子饼茶又称圆茶,是以普洱茶制成的紧压茶。七子饼茶外形美观,为圆饼形,酷似满月。每片圆茶直径20厘米,中心厚度2.5厘米,边缘厚度1厘米,净重357克(古制约7.7两),传统包装中每七饼圆茶为一个包装,故称七子饼茶。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月圆人圆,圆圆满满。 称茶,蒸茶,装袋,石磨压饼,摊晾 七子饼 此文已发表《雨林故事》2010年 第2卷 第1期 见 http://emagazine.groups.xtbg.cn/archives/700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3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武,茶马古道第一古镇(4)
papaya313575 2010-4-23 17:17
寻古茶园 下午,雨终于停了。我们决定去落水洞、麻黑等地寻访古茶园。 因路途较远,我们一行5人分别乘坐两轮和三轮摩托,浩浩荡荡的向古茶园的方向驰骋而去。 离开镇子没多远,坐在车后的我们明显感到强烈的颠簸,原来我们已经上弹石路了。弹石路是很具云南特色的一种路,路面均有碗口大小的石头铺成,在云南山区很常见。据说,以前云南的山上只有土路,交通极其不便,一下雨就更是寸步难移。后来,人们想到当地的石头取材方便,不如用石头铺路面。但是,究竟这石头取多大才合适呢?就在人们为石头大小争执不休的时候,有人提议做成糖砣子那般大小。原来,云南多数地方都种甘蔗,当地人自己做糖,一般糖汁都倒进瓷碗里,凝固后就成了日常生活用的红糖砣子。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后来,当地人都管这种路为糖石路,渐渐的就谐音为弹石路。 我们还在沉浸在糖石急剧波动的节奏中,摩托突然刹车,到落水洞了。开摩托的大叔告诉我们,这里已经是古茶园了,那棵将近800年的易武茶树王也在这里。我们循着大叔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丛一丛的矮茶树,树高不及2米,稀稀的散落在一片片树林里,全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种虬枝盘曲古树的影子。别看这些树不高,至少都有100多年了,因为先人们曾经修剪过,所以都不高。大叔边走边对我们解释。 离开落水洞,我们继续向麻黑的方向前进。一路过来,发现从落水洞到麻黑基本都是大叔所说的矮化古茶园。那些经过人工修剪的百年茶树散落在密林中的某块荒地,与周边或其上方庇荫的树木一同生长,悠然自得。 这种散生的茶园大概有多少亩? 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很多了,房前屋后到处都是。 那这些茶树为什么要修剪这么矮呢? 这几十年普洱茶也不出名,都砍茶树剪树枝种庄稼呢。最近几年这茶好卖,尤其是我们麻黑的,都是大树茶,人家都来抢着买,都不舍得砍,也不舍得修了。 今年普洱茶价普遍都不好,很多地方的茶农都卖不出去茶,你们也是这情况吗? 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是大树茶,是生态茶,不打农药呢。价钱还可以,也好卖,好多人来我们这收茶。 我们走进麻黑一户茶农家,边喝茶边聊天。从主人家悠闲的表情看得出,作为麻黑人他们是很骄傲的,因为祖辈给他们留下了百年古茶园,在追求生态茶、大树茶的今天,他们的生活可谓殷实。 富有云南特色的弹石路 落水洞的易武茶王,树高约10米,近 800年树龄,安静的挺立在半山腰上,供来往游人茶客瞻仰参观 茶园里忙着采茶的苗家女,她们一般从云南的红河州那边过来,在易武以帮当地人采茶为生 普洱茶茶花 散落在林间的矮化型百年古茶园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5492 次阅读|1 个评论
易武,茶马古道第一古镇(3)
papaya313575 2010-4-23 17:10
醉茶 吃过晚饭,我们应老妇人及其老伴之约,去他们家品茶了。大哥(老妇人的儿子)已将茶具摆好,就等着我们的到来。 我们静坐在庭院小桌旁,静静品赏易武不同年代、不同品种的普洱茶,从当年滋味尚涩的春茶到2005年醇和的老黄片(黄片指较老的茶叶片,呈黄色)、再到2000年极其醇厚、柔和的春茶,犹如一个少女走过青涩的豆蔻年华一步一步向成熟迈进,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回味无穷。 品茶期间,老妇人开始准备柴火对上午采摘的茶叶进行杀青(所谓杀青,是指将采来的新鲜茶叶,通过在锅中翻炒让茶叶丧失部分水分,挥发低沸点的芳香物质,从而达到除去新鲜茶叶的青涩味)。火候、翻炒力度、时间,全属手工制作,全依经验来掌握。我们在一旁看着,炒完后学老妇人如何揉茶,揉茶片刻,手留余香。老妇人告诉我们,揉好的茶放太阳下晒干,就成了毛茶,可以储藏也可以用来做茶饼或茶砖了。 易武古镇的夜很安静,静得只听得见远处家犬空灵的吠声。于这般古老的四合院,在昏黄的灯光下,顶着夜空繁星点点,我们与老妇人的家人围坐一起品普洱茶,聊易武、聊普洱茶、聊人生,此情此景,让人迷醉,不知不觉中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原来,茶也会醉人。 探花蛇洞 本来打算第二天上午去看古茶园,但天公不作美,早上起来就一直下雨,还特别冷。据说去古茶园的路不好走,我们临时决定去探探附近的花蛇洞。 所谓花蛇洞就是传说中那条无恶不作的花蛇精盘踞的洞了。这是一个长约40米的天然溶洞,最高约达七、八米,最低约一米左右。导游大哥说,这种洞在易武很常见,当地都称作落水洞。据相关资料介绍,落水洞是因 地表水 流入地下的进口,开始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而后在雨水和崩塌岩体等的不断冲击下,通过对洞壁四周不断磨蚀而逐渐形成。 刚走进洞内,顿感阵阵阴凉,似乎那条花蛇精的妖气还在洞中游荡,不免有些毛骨悚然。整个洞非常安静,偶尔听到雨水敲击岩石的声音,滴滴答答,和着我们这行人深深的呼吸声,奏响了我们此行唯一的进行曲;洞内曲折回环,刚刚走过空旷平坦的一段,继而开始侧身移步于狭仄的洞隙,更多的时候却只能学习我们人类的原祖用四肢缓慢爬行。稍不留神,砰的一声又和洞顶亲密接触了。我们足足用了半个小时,终于连滑带爬走过了这40米! 当我们准备出洞口时,洞壁上红色的摩崖石刻立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是清末中法堪界当事人黎肇元(号寿昌)所作之诗词。甲午战争失败后,法国人强迫清政府割让勐乌和乌勒(西双版纳也称十二版纳,勐乌和乌勒是其中一版纳,与老挝接邻)两块领土,而黎肇元作为清政府任命的中法勘界委员,与法国代表谈判。他本人并不想割让领土给法国,但在清政府固邦交的强势指令下,他只得退步,勐乌和乌勒最后被划分法属老挝。黎肇元最后成了卖国贼的替罪羊,内心苦闷至极,游花蛇洞时题词一首,表达了他对国弱贫疾、难御外侮的悲痛之情。 另外,洞壁上还有清末官员许台身、清末文人许子衡和1937年时任镇越县县长的赵思治等所作的诗词,无一不透露出他们在那个动乱年代忧国忧民的心情。 花蛇洞的摩崖石刻之一:边地寄行踪,直道难容,盘根错节难英雄。璞抱荆山空自叹,气吐长虹。往返两春冬,世事朦胧,欺君秦桧主和戎。纵有张韩刘岳志,失水蛟龙。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3290 次阅读|1 个评论
易武,茶马古道第一古镇(2)
papaya313575 2010-4-23 16:36
偶遇 我们刚下车不久,在易武街上遇到一位刚刚从茶园摘茶归来的老妇人。她背着个大箩筐,里面装满了新鲜的茶叶,上面盖了块白布以避免阳光的直射。她说她家就在古镇的脚下,可以去她家喝喝茶。于是,我们就随着这位妇人穿过幽深的巷子,走进一座青砖老宅。 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易武四合院,青砖墙,黑瓦,屋檐下的木雕雕工精细、别具一格。院子正面朝东,共两层,下层住人,上层囤积茶叶(后来问房子的主人才知道,易武雨水多,易潮,茶叶多放二层),一侧是厨房,另一侧放了做茶的机器以及炒茶用的灶。环视院子一周,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长在瓦砾上的那些野草,看似艰苦的环境,生命力却依然那么顽强,傲然挺立。 妇人的老伴刚从地里回来,身上的汗还没干,见我们来了赶紧拿出凳子请我们坐。这房子啊,很多年了,具体多少年我不清楚了,反正我爷爷就住这里了,怎么着也一百多年了吧。妇人的老伴向我们解释。我们祖籍是石屏人,这里很多都是石屏那边过来的,那时候易武旺盛呢,我们石屏人就是来奔茶山的,这房子应该就那时候盖的,妇人的老伴继续补充说。 不能说的秘密 妇人正忙着将采回来的茶进行摊凉,我们跟着去瞧新鲜。这是典型的人工密集种植的大叶茶,俗称台地茶。见她将大箩筐的茶分成两份,放在不同的簸箕上,一份放在阳光下直接晒,另一份则放在屋内阴凉。我们好奇的追问缘由,妇人说,晒干的是用来做传统的普洱七子饼,阴干的是要做一种叫月光白的茶。关于月光白之前也略有耳闻,其茶料多采老树春茶中的一芽一叶,选茶精细,将刚采摘的新鲜嫩尖放置于土基房内,夜间在月光下自然发酵而成,其间不得见阳光;因为它的形状奇异,一面黑,一面白,犹如月光照在茶芽上,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月光白。据说这种茶无论外形还是滋味集阴柔气于一体,深受都市女士的喜爱。当我继续追问这月光白怎么做的时候,妇人很敏感的笑了笑,没有回答。心想,估计这就是做茶者不能说的秘密吧。 驿道沧桑 妇人和她老伴还没吃午饭,我们也不好逗留,想着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下,然后去看看古镇和古道。他们为我们指引了住宿方向,还一再嘱咐我们,晚上他们儿子会回来,一定要来家里喝茶。 来之前,我曾经无数次遐想茶马古道的样子:那应该是一条条幽深、非常险峻的古道,古道两旁山山是茶林,村村是茶农,沿途牛队、马帮和商贩络绎不绝,铃声、吆喝声、牛马咆哮声不绝于耳,茶马路上马铃欢,马帮伴着赶马郎。阿妹莫嫌马屁臭,泡泡马屁贡茶香情歌对唱此起彼伏 整个古道顺山坡而建,像个马鞍似的架在一座小山梁上,马鞍的一头是茶马古道的源头,马鞍的那一头便是古道延伸的方向:去思茅(今普洱市)、普洱(今宁洱镇)经中甸进西藏?去普洱转昆明进北京?去老挝、越南进香港?去缅甸到东南亚各国?或许,在数十年前至数百年前的那个鼎盛时代,每一个方向都有可能,每一个方向都繁荣至极!古道均以大青石头或青石板铺设,这些数百年前就留下的遗迹,镌刻了不同马匹或其它牲畜的足印,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或深或浅。古道两旁的同兴号、同昌号、福元昌、车顺号等昔日名扬四海的茶庄老宅似乎还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马鞍的最上头是块平地,平地有座新建的博物馆,这博物馆是整合了原有的石屏会馆、关帝庙而修建的,里面有块永远尊奉的石碑,记载了石屏茶商张应兆等人胜诉易武士官后立碑示案的过程。 长在瓦砾上的野草,看似艰苦的环境,生命力却依然那么顽强,傲然挺立 走在茶马古道上的苗家女,刚刚采满茶归来,喜悦之情流于颜表 道光帝御赐瑞贡天朝的匾 挺立在古道旁的老房子,任岁月剥蚀的墙壁,道不尽岁月的沧桑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4859 次阅读|2 个评论
易武:茶马古道的第一古镇(1)
papaya313575 2010-4-23 16:13
很久很久以前,有条成精的花蛇盘踞在一座山高林密的大山上,它吞食人兽,贪恋女色,无恶不作。有一天,花蛇精抢了勐惟迪哈王国的公主,还缠住了龙宫的龙女(亦称美女蛇)。于是,国王征集天下武士营救公主,并承诺谁能战胜花蛇精救出公主,就招谁为驸马。在无人敢主动营救的情形下,年轻勇敢的猎人罕伦主动上阵,带着宝刀宝剑领着一帮武士,一路披荆斩棘,与花蛇精勇猛搏斗了七天七夜,终于处死了花蛇精并将公主救出山洞。 然而,诚实的罕伦却遭到几个武士的暗算被困在洞中,他只得在深洞中继续寻找出路,没想竟遇到被困的美女蛇,美女蛇获救后帮助罕伦回到了勐惟迪哈,终于罕伦与公主重逢,结为夫妻。 傣家人为了感谢美女蛇让勇敢的罕伦找到幸福归宿,从此将这片美女蛇住过的地方称为易武。 一直很想去看看易武,这个传说中美丽的地方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无数游人、茶客为之沉醉?昔日茶马古道在这里如何倾诉它曾经的辉煌?几经世事沧桑,今天的易武又在展望什么?带着些许疑问和期待,我们踏上了易武的探访之旅。 易武乡远景,它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北部,与老挝交界,是普洱茶的故乡,贡茶之乡,古六大茶山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4162 次阅读|1 个评论
普洱茶的传说
papaya313575 2009-12-10 23:53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故乡,这里流传了很多关于普洱茶的传说,最近收集了一二,与大家分享: 故事一:布朗族茶祖叭岩冷是族里最先发现了茶的,不仅如此,聪明的叭岩冷还娶到了傣王的七公主,后来因为受到其他族王的嫉妒,被加害致死。临死前,叭岩冷对族人说:我要死了,想给你们留点什么。留个你们金银财宝总会有用尽的时候,不如就留给你们茶树吧,只要用勤劳的双手代代相传,这就是取之不尽的财宝!至此以后,布朗族人一直代代相传采摘、加工普洱茶。 故事二:传说东汉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路过西双版纳的一座大山,士兵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当时以手杖插在石头寨的山上。没想奇迹出现了,只见那手杖瞬间变成了茶树,长出了很多新叶子。孔明便让士兵摘叶煮水,饮后病竟然都好了。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孔明山。与孔明山接连的周围六座山也因此名声大振,这便形成了现在闻名遐迩的古六大茶山。
个人分类: 普洱茶缘|4725 次阅读|1 个评论
痴心问茶
papaya313575 2009-12-8 09:16
有天,朋友问我:还回家乡吗? 我说:应该不回了,我喜欢云南胜过安徽。 如果,真需要一个什么理由的话,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在云南我结识了一种注定在我生命中沉淀的尤物 普洱茶。 有人说:恋上普洱茶的人,是骨子里超级怀旧的; 有人说:爱上普洱茶的人,是欣赏其沉苦内蕴的; 也有人说:普洱茶不过是世人把玩、炒作的工具,说到底,也只是闲人们奢华的谈资。 理由是别人的,喜欢是自己的,无须冠冕什么缘由。亦如与某人相识、相知一般,那种知味的感觉怎一个 缘 字了得?! 自三年前接触普洱茶开始,我品过最老的茶是二十二年的,泡过最好的茶也不过是十来岁的年头,在普洱茶鲜活的历史中,只能算是轻描淡写。重要的是,某一撮普洱茶那几经岁月的洗礼,让我安静,宁愿时光流逝、无声亦无息;让我心动,拨动心底深处那尘封已久的心弦;让我沉醉,不知归路何方。。。 一直以来,我相信生命轮回之说。前世今生,终究有一样东西维系着,今生我依然能触觉前世的痕迹,来生我还要为此不停追寻。呵呵,常常打趣的说,上辈子我是个英勇善战的男人,今生我改做知味人生的女人,来世嘛,就当一棵树吧,一棵生在密林深处的树,如果可以选择,就当一棵修炼千年的普洱茶树吧,让我悠然自得的伸展着,等待心有灵犀的访问者到访。。。。。。 千年寂寞风干成一捏儿古茶,谁能分辨哪是茶叶哪是茶花 ? 或许心有灵犀的人才能看透它,这心有灵犀的人在哪 ? 千年寂寞风干成一捏儿古茶,泡开它需要多少春秋冬夏 ? 或许万种柔情方能泡开它,这万种柔情出自谁家 ?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独在天涯,依旧痴心问茶。 醉茶归来后记
个人分类: 普洱茶缘|3599 次阅读|2 个评论
普洱茶的随笔
热度 4 weijia2009 2009-6-11 08:48
今天早上秘书Eileen 拿着她的priority list 问我那篇关于普洱茶的科普介绍写得怎么样了,这是她第三次“委婉地”提醒我了。两周前Salisbury Post 的记者Emily Ford 来实验室采访了我们的草药研究,写了个报道,文中提到了我们目前做的普洱茶的工作,看来UNCG本部也想做个相关报道。我跟Eileen 说下班前给她。 刚化了个把小时写了个两页纸的普洱茶的介绍,停下键盘突然想或许更应该写个中文的随想什么的,想记下一些跟这个茶有关的片段。 普洱茶的英文大多写成Pu-erh Tea, 这里的人一发音就变成Poor Tea,不好听,我稍加改变,跟他们说可以发成Pure Tea,这下基本解决问题了。实验室里刚安装调试好了一台液相色谱-时间飞行质谱仪,下面可以做些化合物的profiling分析了。另外分析茶中的一些成分还需要我们正在安装中的气相色谱(时间飞行)质谱仪 – 5年前我们组就是以这个类型的气相色质联用仪为核心在上海交大建立了代谢组学技术平台,而我的博士生(现在是我UNCG的博士后)邱云平则一贯简称它为“气质”,经常跟我说他的气质不错,结果如何好,现在我的很多学生自然也都颇具“气质”了。说到这里想起了另外一个“歪理”,记得Waters-北京的舒放一次在做报告时阐述质谱仪对天然产物的分析古已有之,他引用清初王夫之的话“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他翻译成“如果要不断深入地研究事物的话只有用质谱去测定了”,乍一听还比较妥贴。我们UNCG这些中药的“质测”工作还没正式开始,附近的茶叶商可能已经乐坏了,因为整个NCRC(North Carolina Research Campus)好像都在尝试这个来自中国的 Pure Tea。上周二我在NCRC作了个讲座,Eileen 和 Stephanie 给听众们准备了冰水、绿茶和普洱茶,我注意到普洱茶最快被喝光。 第一次接触普洱茶还是90年代初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吃广东早茶,记得那是一家叫“皇宫”的餐厅,点心很棒,但端上来的所谓的普洱茶比较难喝,尤其是第一杯没泡开时的味道,我还寻思怎么这个店子把刷锅水给弄出来给我们喝。后来换了几家早茶店好像都一样,喝到的都是这个带“土味”的红棕色的茶。其实普洱茶就是这样的,泡起来色泽褐红,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很多人开始不太习惯。 普洱茶取名于云南一个叫普洱的小镇,用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当地的发酵工艺加工而成。按照发酵方法,有“生茶”(即制成晒青令其在自然存放中缓慢发酵陈化)和“熟茶”(即将晒青以高温、高湿加速发酵)两类主要品种。我在天津大学工作时去过两趟云南(位于中越边界)考察那里的三七基地,在云南买了不少普洱茶回家尝试着喝,渐渐地也习惯了。去年秋天刚来北卡时,UNCG历史系有个叫James Anderson教授约我聊天,他居然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跟我聊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很多看法,其中他就讲到了普洱茶以及把普洱茶运往外地的“茶马古道”。跟一个老美聊天的话题能一直深入到祖国西南边陲的茶马古道是我始料未及的。以前云南普洱茶外运的路线,最主要的有“三道六线”,三道即:北道一线至北京;西道一线至西藏;南道四线出南洋或再到各地。James曾对这个文化背景做过研究,颇有心得。其实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研究还是很有独到之处的,几个月前审稿读到一篇瑞士人写的云南沙溪一带的民族草药介绍,把当地一些药用植物的情况和变迁说得头头是道,真是(用我们江浙话讲叫)另有一功! 普洱茶据称有不少功效,最有名的便是降脂。我们对普洱茶真正的兴趣产生于课题组的邱明丰副教授06-08年被上海市委组织部从交大派往云南版纳州挂职担任主管科技的州长助理这段时间。明丰中途回上海时问我做点什么合作好,他提供了一个很长的傣药的list,我只选了普洱茶,跟他说如果我们能对这个茶做几年研究,弄懂些东西就相当不错了,其他的傣药做不了,也别去浪费时间了。后来便设计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实验,由明丰负责提供道地的普洱茶产品,我们动用了当时交大新配置的超高效液相-四极杆-时间飞行质谱,分析了三个相邻产地的普洱茶品种在成份上的细微差异,分析了普洱茶与(也是发酵茶的)传统红茶在成份上的主要差异,分析了不同存化时间(从1年到10年)的产品成份上的差异,初步弄清楚了存化时间越长(所谓价格越贵)其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譬如“茶龄”越长,茶内具有生物活性的表儿茶素含量显著上升,而咖啡因会下降。当然最有意思的是“临床”试验 - 我们组内很多研究生报名参加了这个长达6周的实验,在澳门大学读双硕士学位的叶茂被调回来组织和牵头这个实验,每个学生一日三餐吃规定食物,在规定时间喝定量的普洱茶,在规定时间采集尿样(肯定是超过了政府部门“双规”的严格程度)。实验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结果,如普洱茶使得inositol 和3-chlorotyrosine等一系列内源性代谢物的含量(朝着有益于脂代谢的方向)明显波动。而当大家停止饮用普洱茶两周后,其尿液代谢谱并未像我们预期的那样恢复至饮用前的状态。多元统计分析发现导致这个“代谢状态”异常的差异性代谢物大多是跟肠道菌群代谢有关的产物,也就是说饮用普洱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试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使得人体代谢谱在停止饮茶后持续停留在“另一个”状态。我们结合其他几个实验的结果,推测所谓的饮茶甚至很多的“dietary intervention”之所以能有益我们的健康,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对于人类肠道菌群所施加的结构性的调整,帮助我们维系了一个更好的微生态平衡。肠道菌群对于我们的健康重要性超乎我们的想象,我经常光顾我的合作者-上海交大的赵立平教授的博客去及时更新我在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也看看他最近在捣鼓些什么新东西)。 写到这里应该说普洱茶的研究才刚开始,我觉得对于(别人研究了多年的)传统药物和饮品进行新的研究最主要的是要解决一个研究策略的问题。在天然产物中寻找单个活性分子的西方主流式做法已经难以为继,这个普洱茶就可以为例,里面几乎没什么稀奇古怪的成份可供活性筛选。我们的前人用含有多种成份的疗法去“调理”一种复杂的人体疾病是个事实,也是个模式,我们自然也要用这个(把多种成份视作一体的)模式去设计实验,寻找它在整体水平上(譬如代谢水平、表观基因表达水平)造成的影响和变化,然后再作还原性分析,在局部寻找其关键“节点”上的变化。当然与此同时这些天然化学成份也可以逐步分离简化,直至找到仍能保持其整体活性的基本组合和单元。用这样的思路去重新设计实验,开展整体性的营养研究、天然和传统药物研究应该是我们课题组长久的研究策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131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