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停课不停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单词,表达不到位
manrongchen 2020-4-3 07:08
两个表达不到位的单词分别是 无症状感染者 停课不停学 前者的含义:新冠病毒感染者,无发热、无咳嗽、无咽喉肿痛等自我感知,也无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 乍看是个矛盾的词,没症状怎么知道的,实际上是具有检测可识别的特征。 后者,停与不停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心里有数,本来课未停,只是在线上不在线下。 因为停与不停说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想想也真是逆行。所以流行了。 但流行未毕就好,比如流行性感冒。 2020/04/03ymd
11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周记:请问到底什么是“停课不停学”?
热度 2 YonLushgry 2020-2-23 11:49
看了很多对于当下“线上教学”的评论,从中不难看出,有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回答,甚至需要官方做出回应。 比如,在“停课不停学”的总背景、前提和要求下,什么是“课”?什么是“学”?什么又是“停课不停学”? 又如,“线上教学”“线上授课”是不是、属不属于“课”? 再如,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线上教学和线上上课?即老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课到底该是什么课? 其实,当下“停课不停学”似乎变味了,很多地方、学校似乎把它变成了“既不停课也不停学”,并且,连同“线上教学”,好像还是更注重“课”与“教”,而忽视了或者说泛化了“学”! 现实地讲,“停课不停学”当是,在特殊时期停止传统的学校内课堂教学,全部转向线上教学,之所以说全部是因为即便不在特殊时期,平时的课堂教学也会有线上教学的存在。只是在当前形势下教与学都应当适应、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角色也理应更新定位,再加上学生家长的进入,这种线上教学的教育共同体内部的关系应当在理顺中走向和谐与共同进步! 但似乎很多学校、老师、学生并没有跟着“转向”,而只是把线下教学搬到了线上,有点像把手写板书搬上了电子课件(PPT)。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都比平时更忙,教学空间更“窄”(不是电脑就是手机或电脑加手机以及电视加手机等狂轰滥炸式地传来音视频、文字图片等)!而至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果等怎么样也演变成了“完成了多少作业或其他任务”。结果,学生完成各科的作业或任务累,老师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也累! 再加上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很多家长也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和学生的随从,一并跟着累,而且很多时候家长累得不明不白,孩子需要什么都要尽快、全部、足额满足,因为学校、老师就是这样安排学生和家长的! 再仔细看一看教育部不久前对“停课不停学”的回应(见教育部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fVhwcA4dtd3xz3gP3Qq6A), 实际上,这一周的线上教学,根据网络上的反映和我自己的观察来看,很多地方、学校都没有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提议做,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终导致线上教学轰轰烈烈、形形色色,线下老师、学生、家长忙忙碌碌甚至疲惫不堪!尤其是学生、家长苦不堪言甚至苦不敢言! 很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针对当下线上教学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的问题和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对策、技巧,有的也给出了自己的反思。 我想,学校也是本着好意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安排部署线上教学,但要避免层层下压、叠叠出策,让老师很有压力地夹在学校与学生中间。 老师也是很认真的,也很幸苦,但要避免卖力不讨好、学生不领情!这有可能是因为老师在线下到线上这一点上没有转向好,没有掌握住线上教学赋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而学生也是在学校与老师甚至家长的监督或催促下努力地学,但要避免由于作业或任务、测试或考核多而频导致的兴趣点、积极性慢慢淡下来,甚至出现学生讨厌和反感线上教学。 还有就是家长,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是很重视的,对老师也很重视和尊敬,所以不敢怠慢,但要避免因学校、老师给家长布置的事情太多而导致家长失去耐心!家长尊师重教的情怀不能因此被冲淡甚至被打消掉,否则会得不偿失! 这样看来,好像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没有“错”、都没有问题。那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问题还是出在对“停课不停学”没有真正界定清楚,且对于线上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没有把握好! 其实,教育部在回应中说得很清楚:“‘停课不停学’不是指单纯意义上的网上上课,也不只是学校课程的学习,而是一种广义的学习,只要有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可以的。要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特别注重疫情防护知识普及,加强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学习防疫阻击战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弘扬社会美德,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多读一些经典名著名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地方开通网上教学,只是‘停课不停学’的方式之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的一种探索。” 然而,现实中似乎网上上课、网上教学是主要的,其他却是次要的!这就像上课、教学是“主科”而其他的都是“副科”一样!“主科和副科不一样”“主科重要而副科不重要”“主科要学好而副科随便学学甚至可以不用学”等观念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当中可谓根深蒂固。像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等等,都很有可能被视为“副科”,而被置于不用管、不用学的地步!但愚以为,这样是不妥的,是违背“停课不停学”的初衷的,也是脱离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的! 在当下,学生才是最重要的、排在第一序列的利益相关者,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均应是责任相关者!责任在哪里?在立德树人!在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得到全面发展上!况且,线上教学的本质还是教育,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以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我想再谈一谈我的一点浅见。半月谈微信公众号昨天发布了一篇长文《抗疫考评基层治理十大软肋》(https://mp.weixin.qq.com/s/ZW9-d0NDiKDGlNIqy9_g-Q),其中也透露出我们在基层或社区教育方面的短板。针对文中提到的一些“软肋”,其实基层或社区教育完全可以作为国民教育,并纳入到“停课不停学”当中,我想,比单纯的线上上课会好很多!比如,通过基层或社区做一些科学教育、生命教育、应急救援教育等。 而且,这样一个“特出时期”恰是进行特殊教育的时期,往常的教学活动可以适当缓一缓,不要怕,学业成绩、人生业绩会在特出时期的特殊教育中更好、更高!“特出时期”并不特意强调“特殊”,而重在强调人们要有应急或出于应对应急的思维意识与行动能力,因为日常生活中,应急会随时出现,我们需要这样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和体制机制。换言之,应急能力和体系应当惯常化,人们也要有能力去适应和做好应急,而这就需要一些素养的培育,甚至需要一些诸如节制克己、积极勇敢、友善奉献等美德品行的培育! “线上教学”自2月17日以来一周了,以上内容是为对线上教学的一个“周记”! 小洪河畔 20.02.23
个人分类: 论见&亮见|69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停课不停学 线上教学总结
yaoronggui 2020-2-22 16:09
为了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方针,我校高三年级已经展开了一段时间线上教学,下面我从线上教学软件对比、线上教学模式对比、线上作业打卡对比、后期教学计划、线上教学问题五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线上教学软件对比 我校教师主要使用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和钉钉三种线上教学软件进行直播教学。这三种软件各有优缺点:比如腾讯会议方便督促学生的在线学习(随时请学生打开摄像头)情况,教学流畅性也比较好,互动性好,另外腾讯会议可以使用分批开视频的模式检查学生是坐着学还是躺着学。腾讯课堂可以利用签到功能进行学习签到,方便统计参与学习人数,而且也可以导出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钉钉直播结束后,学生立刻可以看回放,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包括直播时长和回放时长)。腾讯课堂和钉钉直播都可以线上教学中使用举手模式进行提问。本组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特点常常交换使用两种线上教学软件。 二、线上教学模式对比 先讲后练:讲→练→练→讲→打卡,先练后讲:练→讲→练→讲→打卡。先讲后练比较适合学习自律性差一点和基础差一点的学生,通过先直播讲授知识,自律性差一点学生就会准时投入学习,而且基础差一点的学生通过讲授可以回顾旧知,然后通过训练巩固知识。先练后讲比较适合学习自律性好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通过先练习,自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教师讲授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 三、线上作业打卡对比 各个班级使用了不同的打卡小程序,比如作业登记簿、接龙、班级小管家等等,不管哪种小程序,功能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因为年级的线上教学安排非常紧凑(包段到人,即一天分成三个时段,每位老师负责一个时段),所以学生都要在下课前完成打卡,对于不能准时打卡的学生,各班、各科都有不同的做法,比如群内通报、电话联系家长,罚抄等等。 四、后期教学计划 在倾听各科老师和组内老师的经验分享上,结合自身第一周线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开展第二周线上教学,并使得线上教学的效果更佳,例如为了方便学生考勤管理,要求学生统一改名为:班级+班级学号+姓名,又如为了上课更有针对性(因为互动性不如线下),课前教师利用自己创建的化学答疑解惑微信群统计好学生的问题。 五、线上教学问题 第一、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督促学生学习,但是毕竟学生在网络的那头,加之授课规模大(80-100人),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学生。第二、因为没有线下的测试,至于线上教学的效果问题,教师还是有点心理没底。第三、不自律的学生会不会挂机学习。第四、长时间使用电脑对学生视力的影响。
个人分类: 电脑网络|13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