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徐悲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界应该多出几个吴冠中式的人物
热度 4 pukin 2013-7-28 23:00
现在听广播的时间比看电视的时间要多出好多倍。电视基本不看了,但广播到是经常听。主要是在开车、吃饭和午休的时候。环球资讯广播中午有一档 20 分钟的节目——《档案解密》,我经常在半迷糊状态下收听。打开尘封的档案,秘密就在眼前。 前段时间,《档案解密》节目介绍了大画家徐悲鸿的一些往事。对于我们众多的画盲来说,即使不懂画, 也能说出几个当代国内的知名大画家以及他们的特长来。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傅抱石的山水、刘海粟的黄山、李苦禅的花鸟,吴冠中的油画等等。 这期节目的最后介绍了大画家吴冠中对徐悲鸿的评价。在中国艺术界,徐悲鸿先生的名气和地位要比吴冠中先生高出许多。虽然两位大画家都是江苏宜兴老乡,但吴冠中对徐悲鸿先生作画水平的批评好不留情。吴冠中是这样评价徐悲鸿的: 1 、艺术有两路,一路是小路艺术,使眼睛舒服的;大路艺术是感动心灵,不仅好看,而且震憾心魂。徐悲鸿从法国回国以后,画得比较写实,比较像,一般的官僚就懂了,觉得画得像。他会搞那些人际关系,跟官员搞得比较好,中国慢慢知道有徐悲鸿,画马呀,画了很多东西,在中国就很厉害,但属于小路艺术。 2 、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他是“美盲”。因为从他的作品上看,他对美完全不理解,他的画《愚公移山》很丑,虽然画得像,但是味儿呢?内行的人来看,格调很低,审美的方向给扭曲了。但是他的力量比较大,所以我觉得很悲哀。 我怎么感觉吴冠中先生对徐悲鸿的评价,对当前的中国科技界更合适呢!我们现在不就是追求一些表面的漂亮吗?数量啊,影响因子啊, CNS 啊。玩的是小时代,炫富。至于大路艺术(科学),又有几个学者像张益唐那样耐得住寂寞呢?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496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陈丹青眼中的徐悲鸿先生
mathmhb 2013-6-30 07:23
我的阅读提示: 1、如何成就大师?陈的答案哪四个字? 2、如何不能成就大师?陈怎么回答呢? 3、天时、地利、人和:所有大师如此? 4、徐悲鸿先生有无坎坷经历与心之殇? 5、齐白石先生也是大师,如何能成就? 6、很多年后我们会否认可陈丹青大师? 7、大师可遇不可求,求大师不如求心。 8、陈丹青的文章反映出什么教育问题? 9、为何大师喜欢扎堆?西南联大时代! 陈丹青眼中的徐悲鸿先生 (2013-06-28 18:35) 转载 ▼ !-- 转载 —-- 标签: 徐悲鸿 陈丹青 手机博客 杂谈 ​ 《纪念徐悲鸿先生》 陈丹青 这次会议的议题很有意思,也很“恶毒”,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如何成就大师?”答案很简单,只有四个字,但我不敢说。我只敢把议题的意思反过来问问,就是:“如何不能成就大师”。 话说徐先生的才,徐先生的貌,是先天的事情,是他父母的事情,是上帝的事情,我们无法回答。如果我们公认徐悲鸿是一位大师,就要说到徐先生的天时,地利,人和。 徐先生的“天时”,是少年时代迎来中华民国的诞生,是青年时代遭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徐先生1895年诞生,歿于1953年,得年58岁——他要是早生三十年五十年,即便有齐白石黄宾虹的才,但不会是他徐悲鸿。他要是晚生三十年五十年,即便他的才天下第一,也不会成为徐悲鸿。 徐先生的“地利”,是他生在江南。如果他生在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贵州、云南……他都不太可能得到后来的机遇,为什么呢,诸位知道,清末民初,中国的文化中心、文化重镇、文化集散地,是在江南,是在当年东亚第一大都市上海。他从宜兴到上海,从上海到巴黎,从巴黎回南京,一路地利。抗战爆发,他和许多文艺人的命运一样,走避南洋、偏安西南,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的时期。战后回到北京,又一次得到地利,担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国立艺专成为大名鼎鼎的中央美术学院——他在民国首都与共和国首都,都成为美术界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 徐先生的“人和”是什么?可以重点谈。 但是,我们谈徐先生的“人和”, 与他的 “天时” 不可分,因为民国初年的文艺精英,都给他遇见了;徐先生的“人和”,也与他的“地利”不可分,因为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中心,前已说及。所以没有他的“天时”,没有他的“地利”,他的 “人和” 便无从谈起。 譬如第一个赏识提携他的有力人物,是康有为。康有为当年住在上海,今天乡下年轻人到上海,哪里去找康有为这样的大人物? 又譬如第一个跟他私奔的女子,是蒋碧薇。今天江苏宜兴的小姑娘再漂亮、再聪明,哪里挑得出蒋碧薇这样的大家闺秀? 徐先生出道的时代,是军阀时代。在北方,委任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的,是黎元洪执政的军阀政府;在南方,徐悲鸿留洋,拿得是军阀政府的名额与官费。据蒋碧薇回忆录回忆,徐先生在法国,区区留学生,竟然买各种艺术品,钱花光了,就打电话给军阀时期驻法国公使要学费,公使马上给他寄过去——今天哪里去找这样的事? 顺便一提:那时的法国公使自己花钱收藏欧洲油画。全中国如今唯一一批法国十九世纪油画真迹,包括库尔贝的画,就是那位军阀政府驻法国公使亲自购买收藏的,现在有一部分还藏在中央美术学院。 当年徐先生回国出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即今日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前身),他不必加入国民党,不必接受XX部文化部政审,不必通过所谓“国家学位办”的学历与资历审查,不必经过科级处级局级司级等等干部升迁的过程,不必由国务院讨论任命……这一切,民国时代都没有。他徐悲鸿有才学、有名望、有作品、有抱负,他就能施展。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规定能够阻拦他——这种事,今天可能吗? 徐先生招学生,不必通过政治考试和外语考试,他看准了,就能收进来。今天中国画研究院前院长刘勃舒先生正好在座,他本人的经历就是徐先生的一桩美谈:当年刘先生不过是江西一名小学生,给北京的徐先生写信请教,徐先生回信鼓励,后来就被收为弟子——这种事,今天可能吗? 徐先生的文艺观是“为人生而艺术”,他有一个论敌,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这个论敌,就是刘海粟——这是徐刘二位的“不和”吗?不是,这也是徐先生的“人和”。诸位知道,法国有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相争,俄国有柴可夫斯基和穆索尔斯基相争,德国有华格纳与勃拉姆斯相争,美国有海明威与福克纳相争……我们在世界文艺史各个时期,几乎都能找到一对大人物,主张各异,互不相让,其实彼此佐证,相得益彰。中国也有:譬如北宋苏东坡与王安石之争,譬如清末康梁与杨度之争,五四时期有鲁迅和胡适之争——今天,我们各个学术和艺术领域,找得出这样一对对旗鼓相当的大人物吗? 徐先生更有提拔人才的眼光、热情、雅量,尤其是能量。他当年在江西遇见贫寒的傅抱石,直接找江西省军政界头目熊式辉资助傅抱石留学日本,人家买他的帐;他当年到广西与军政界人物李宗仁、白崇禧结交,人家买他的帐;他回国后亲自举荐吴作人、吕斯百、沙耆这几位小青年去比利时法国留学,教育部买他的帐;北平被解放军包围时期,他在傅作义召开京城贤达名流的会议上率先发言,力劝傅作义认清形势,顺应潮流,保护古城,人家也买他的帐;他接掌北平艺专,亲自在全国范围杰出画家中点将组班,接聘来京,共享其盛,当时美术界各路英雄好汉全都买他的帐——今天全国各省找得到这样爱惜人才、慨然作主、亲自拍板、从善如流的军政长官与教育长官吗?全国各校找得到这样胸襟开阔、人脉遍在、资望超群的伯乐教授吗?全国各地找得到这样一呼百应的精英群体吗? 徐悲鸿给学生俞云阶送一幅大字 “勇猛精进”。结果俞先生当了二十年右派,抬不起头。徐先生一辈子的座右铭是 “一意孤行” ,今天那位艺术家胆敢 “ 一意孤行”?今天,我们所有艺术家的身家性命“一意孤行”得起吗?我们不但不敢“孤行”,我们甚至没有自己的“一意”。在座哪位说得出自己的“一意”是什么吗? 徐先生是一位民国人,一位民国时代的文人艺术家,是什么成就了徐大师?是什么成就了五四精英成为各个领域的大师?是什么使这些大师至今无可取代?无法复制?无法超越? 所以我也给在座各位一个命题:为什么我们的时代没有大师?为什么我们的时代休想出现大师? 最后我要替徐先生庆幸:在我们的时代刚刚开始时,他就去世了。概括徐先生的天时、地利、人和,正可谓生逢其时、死逢其时啊。
个人分类: 创新随想|1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画感言
wyc 2012-7-8 06:43
附录: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歌颂劳动, 歌颂劳动人民, 歌颂劳动创造世界, 这是党历来对我们的教导。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更加追求观念的现代化, 劳动的现代化, 文学与美学的新时尚, 例如太空农业如何表达、、、、、、 可能更值得人们去思量!!!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与画—九州无事乐耕耘
热度 15 BaoHaifei 2012-7-6 12:29
诗与画—九州无事乐耕耘
诗与画 — 九州无事乐耕耘 鲍海飞 2012-7-6 虽说有诗、画不分家,但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有一首著名的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的谜底是‘画’,所谓‘诗情画意’。从一首诗里面,你很容易看到一幅画,甚至能够融入到诗中的画面里面去。就上面这首小诗,我们直觉和意念中就会去品味:仰望、侧耳聆听、看见花开、看见鸟来。但是反过来,也许就难了,你可能看到的是意境!如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一个头戴雨帽、身披绿蓑衣的老者,面对苍茫之水(画面中大片的留白)、独自垂钓。那种感觉,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感受,因为谁也不知道画里面的深层含义。也许你的感觉能够随着渔人一起走进画面里面去,但是你如何找到一副画来说,这是一首诗呢?若给你一幅画你如何想象它是什么样的诗篇呢?在网上看了一下,还真有不少题名为《独钓寒江雪》的画作,但合诗意者甚少。 从画里面可以较为容易地写出诗,因为‘触景生情’,‘心有灵犀’。于是有感而发。画里面隐藏着无尽的诗,有说不完的话,意无止境。故而有‘画外之色’,‘弦外之音’。从一幅画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无限遐想。然而,从诗中读到的‘画面’,可能大致相同,但每个人内心深处却可能有不同感受。相对来说,画是静态之描述,尤其国画,画里面的妙处是留白!于是给人以想象。 但若从诗歌里面配出画来,确实不容易。因为,‘画’总有画不到之处,而一旦画了,模式就固定了,也就没有悬念遐想了。 辛弃疾的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果按照诗中所描述,那么提笔一画,极可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个场景:‘高高楼上,昂首少年。秋风吹过,衣衫飘起。’如此而已。 徐悲鸿的代表作《九州无事乐耕耘》,你会配上一首怎样的诗或者句子?你可能会配上:‘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人说这不可以。可是你也可能会配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味道就浓了些。倘若你若配上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又能说个不字呢!但是只有当作者赋上了:九州无事乐耕耘。作者才赋予这幅画更为鲜明生动的含意。这又是怎样的一片境地啊!简直是神来之笔,诗(句)画竞相辉映! 好诗要有好画配,好画也要有好诗配。诗里有写不尽的画,画里有写不完的诗。 在网上索引了一下,居然没有人以此续句。下面我续写七绝一首。 九州无事乐耕耘,自在春风拂皱纹; 意重情深黄土地,麦香稻浪小山村。 附录: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个人分类: 古道诗词|5711 次阅读|39 个评论
帮忙转发:索斯比春季拍卖会惊现李约瑟收藏徐悲鸿画作《奔马图》
热度 1 dajixp 2012-3-23 14:22
帮忙转发:索斯比春季拍卖会惊现李约瑟收藏徐悲鸿画作《奔马图》
李约瑟收藏徐悲鸿《奔马图》惊现索斯比春季拍卖会 一幅曾经属于国际著名汉学家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的徐悲鸿真迹《奔马图》,将于今年 4 月 3 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索斯比春季拍卖会上公开竞拍。日前在北京举行的预展中,笔者有幸见到这幅标号 1403 的艺术珍品。画面为徐悲鸿所擅之水墨奔马,淡色纸本立轴,尺寸 100 × 62 厘米,题款“卅三年夏 / 悲鸿 / 李约瑟先生夫人惠存 / 中央研究院体质人类学研究所敬赠 ” ,钤有悲鸿大师的“东海王孙”印。 李约瑟为英国著名生化学家、英国皇家学院院士, 1943 年抗日战争期间来华,亲任中英科学合作馆主任。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曾八次远行,访问抗战大后方的工厂、大学、实验室及学术研究单位,足迹踏遍川、黔、桂、陕、甘、青等十省,总旅程约四万公里,期间结识了当时中国科技界和不同学术领域的顶尖学者,并由此萌生了他日后从事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宏大计划。 1944 年 7 月,中英科学合作馆的新办公楼在重庆嘉陵江畔落成启用,而中央研究院体质人类学研究所也几乎于同期设立,由著名人类学家吴定良任筹备处主任。此画当系悲鸿大师受体质人类学研究所委托所作并代为题赠李约瑟、李大斐( Dorothy Needham )伉俪的。该画一直由李约瑟本人收藏, 1995 年李博士辞世后,按其遗愿归入英国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又付大英博物馆文物修复部重新装裱。 本次 1403 号拍品即由李约瑟研究所提供,据悉拍卖得到了该研究所董事会的批准,所得将拨入运作基金,以期为李约瑟博士倾尽后半生心力开创的中国科技与文明的研究得以持续发展。 名人名画和名人收藏,使这一拍品的流向格外引人注目。 ( 隐梦 ) 博主自著名科学史学家刘钝先生处知道消息,自觉或非小可,实务使国人周知,以俟有心有力之人也。 将要拍卖的《奔马图》
个人分类: |42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陈丹青:我只敢把“如何成就大师?”反过来问
热度 1 Helmholtz 2011-10-13 00:36
陈丹青在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徐悲鸿艺术研讨会发言 这次会议的议题很有意思,也很“恶毒”,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如何成就大师?”答案很简单,只有四个字,但我不敢说。我只敢把议题的意思反过来问问,就是:“如何不能成就大师”。 话说徐先生的才,徐先生的貌,是先天的事情,是他父母的事情,是上帝的事情,我们无法回答。如果我们公认徐悲鸿是一位大师,就要说到徐先生的天时,地利,人和。 徐先生的“天时”,是少年时代迎来中华民国的诞生,是青年时代遭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徐先生1895年诞生,歿于1953年,得年58岁——他要是早生三十年五十年,即便有齐白石黄宾虹的才,但不会是他徐悲鸿。他要是晚生三十年五十年,即便他的才天下第一,也不会成为徐悲鸿。 徐先生的“地利”,是他生在江南。如果他生在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贵州、云南……他都不太可能得到后来的机遇,为什么呢,诸位知道,清末民初,中国的文化中心、文化重镇、文化集散地,是在江南,是在当年东亚第一大都市上海。他从宜兴到上海,从上海到巴黎,从巴黎回南京,一路地利。抗战爆发,他和许多文艺人的命运一样,走避南洋、偏安西南,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的时期。战后回到北京,又一次得到地利,担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国立艺专成为大名鼎鼎的中央美术学院——他在民国首都与共和国首都,都成为美术界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 徐先生的“人和”是什么?可以重点谈。 但是,我们谈徐先生的“人和”,与他的“天时”不可分,因为民国初年的文艺精英,都给他遇见了;徐先生的“人和”,也与他的“地利”不可分,因为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中心,前已说及。所以没有他的“天时”,没有他的“地利”,他的“人和”便无从谈起。 譬如第一个赏识提携他的有力人物,是康有为。康有为当年住在上海,今天乡下年轻人到上海,哪里去找康有为这样的大人物? 又譬如第一个跟他私奔的女子,是蒋碧薇。今天江苏宜兴的小姑娘再漂亮、再聪明,哪里挑得出蒋碧薇这样的大家闺秀? 徐先生出道的时代,是军阀时代。在北方,委任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的,是黎元洪执政的军阀政府;在南方,徐悲鸿留洋,拿得是军阀政府的名额与官费。据蒋碧薇回忆录回忆,徐先生在法国,区区留学生,竟然买各种艺术品,钱花光了,就打电话给军阀时期驻法国公使要学费,公使马上给他寄过去——今天哪里去找这样的事? 顺便一提:那时的法国公使自己花钱收藏欧洲油画。全中国如今唯一一批法国十九世纪油画真迹,包括库尔贝的画,就是那位军阀政府驻法国公使亲自购买收藏的,现在有一部分还藏在中央美术学院。 当年徐先生回国出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即今日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前身),他不必加入国民党,不必接受XX部文化部政审,不必通过所谓“国家学位办”的学历与资历审查,不必经过科级处级局级司级等等干部升迁的过程,不必由国务院讨论任命……这一切,民国时代都没有。他徐悲鸿有才学、有名望、有作品、有抱负,他就能施展。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规定能够阻拦他——这种事,今天可能吗? 徐先生招学生,不必通过政治考试和外语考试,他看准了,就能收进来。今天中国画研究院前院长刘勃舒先生正好在座,他本人的经历就是徐先生的一桩美谈:当年刘先生不过是江西一名小学生,给北京的徐先生写信请教,徐先生回信鼓励,后来就被收为弟子——这种事,今天可能吗? 徐先生的文艺观是“为人生而艺术”,他有一个论敌,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这个论敌,就是刘海粟——这是徐刘二位的“不和”吗?不是,这也是徐先生的“人和”。诸位知道,法国有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相争,俄国有柴可夫斯基和穆索尔斯基相争,德国有华格纳与勃拉姆斯相争,美国有海明威与福克纳相争……我们在世界文艺史各个时期,几乎都能找到一对大人物,主张各异,互不相让,其实彼此佐证,相得益彰。中国也有:譬如北宋苏东坡与王安石之争,譬如清末康梁与杨度之争,五四时期有鲁迅和胡适之争——今天,我们各个学术和艺术领域,找得出这样一对对旗鼓相当的大人物吗? 徐先生更有提拔人才的眼光、热情、雅量,尤其是能量。他当年在江西遇见贫寒的傅抱石,直接找江西省军政界头目熊式辉资助傅抱石留学日本,人家买他的帐;他当年到广西与军政界人物李宗仁、白崇禧结交,人家买他的帐;他回国后亲自举荐吴作人、吕斯百、沙耆这几位小青年去比利时法国留学,教育部买他的帐;北平被解放军包围时期,他在傅作义召开京城贤达名流的会议上率先发言,力劝傅作义认清形势,顺应潮流,保护古城,人家也买他的帐;他接掌北平艺专,亲自在全国范围杰出画家中点将组班,接聘来京,共享其盛,当时美术界各路英雄好汉全都买他的帐——今天全国各省找得到这样爱惜人才、慨然作主、亲自拍板、从善如流的军政长官与教育长官吗?全国各校找得到这样胸襟开阔、人脉遍在、资望超群的伯乐教授吗?全国各地找得到这样一呼百应的精英群体吗? 徐悲鸿给学生俞云阶送一幅大字“勇猛精进”。结果俞先生当了二十年右派,抬不起头。徐先生一辈子的座右铭是“一意孤行”,今天那位艺术家胆敢“一意孤行”?今天,我们所有艺术家的身家性命“一意孤行”得起吗?我们不但不敢“孤行”,我们甚至没有自己的“一意”。在座哪位说得出自己的“一意”是什么吗? 徐先生是一位民国人,一位民国时代的文人艺术家,是什么成就了徐大师?是什么成就了五四精英成为各个领域的大师?是什么使这些大师至今无可取代?无法复制?无法超越? 所以我也给在座各位一个命题:为什么我们的时代没有大师?为什么我们的时代休想出现大师? 最后我要替徐先生庆幸:在我们的时代刚刚开始时,他就去世了。概括徐先生的天时、地利、人和,正可谓生逢其时、死逢其时啊。 来源: 爱思想网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2569 次阅读|1 个评论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zhoumeng 2011-9-4 16:19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昨天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的日子,找出来自己电子珍藏的两幅“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作品置于科苑以致纪念。 一幅是绍兴蔡孑民在1933年题给北大学生会刊物《北京大学卅五周年纪念刊》的,一幅是宜兴徐悲鸿在1937年春所作。摹想两位先生当时的心境还是能给现代人以启发教诲的。与博友们共赏。于阿里 蔡元培题词 徐悲鸿作画
个人分类: 文史哲|8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丹青的四字谜
lix 2009-8-15 20:20
赵明网友博文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徐悲鸿 中,陈丹青提出了一个问题,但给出一个口口口口的填空答案,我叫它为四字谜。猜猜陈丹青的这四个字是什么还是很有意思的。 赵明网友的填空似乎是环境土壤四个字,我觉得欠具体,似非陈丹青本意。 注:陈丹青1953年生 ,1970年至1978年插队落户,并自习绘画。1978年他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 油画系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 纽约 ,2000年回国后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之一,任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2004年末提交了辞去清华美院教授职务的辞职报告。(摘自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欣赏徐悲鸿画马
黄安年 2009-6-11 15:26
欣赏徐悲鸿的马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11 日发布 这里转发的是好友许令仪传来的《徐悲鸿的马》幻灯片 , 笔者以图片下载共 18 幅 , 资源共享。文字资料是笔者从网上下载。 人物简介 :   徐悲鸿( 1895 1953 年),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    1918 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9 年留学法国,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学习画画、素描,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 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是我国伟大的爱国画家。   徐悲鸿先生不得不令人记住的故事   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   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后来一   画惊人,震惊了巴黎艺术界,从此徐悲鸿先生踏上了一位爱国主义画家的伟大道路   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访谈录 悲兮鸿蒙君悯苍生 静兮流觞文洗万代 文 | 刘晓林      河流唱着歌,   很快地流去,   冲破所有的堤防。   但山峰都留在那里。   怀念着,   满怀依依之情。       泰戈尔 廖静文先生接受刘晓林专访   在徐悲鸿先生诞辰 111 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廖静文先生。刊出了部分作品,以表达对艺坛巨匠徐悲鸿的深切怀念以及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的深深景仰。   刘晓林:人们都知道徐悲鸿先生是艺坛巨匠,伟大的美术教肓家。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没有成名前,同我们现在的每个普通人一样,也在为生存而奔波。甚至,他当时的处境比我们大多数人还要差:作为家中长子,他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一切。廖先生,您编著的《我的回忆 . 徐悲鸿的一生》,我读过很多遍。其中,徐悲鸿先生说的一句话: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呵!,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个人在艺术道路上的成功,是不是与其永不放弃追求有极大关系?请您结合徐悲鸿先生的一生谈一下?   廖静文:悲鸿 1895 年 7 月 19 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这一年,甲午海战刚刚结束,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农村日益凋敝,很多人破产流亡。悲鸿家里仅仅依靠他父亲鬻字卖画已不能维持,幼年的悲鸿也要跟着父亲参加劳动。 13 岁时,家乡发生水灾,他随父亲外出谋生。 6 年后,悲鸿的父亲病逝。他决心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来到了上海。不像现在,那时找一份工作是很难的事情。数次希望,几次破灭。沦落上海的苦闷,找不到工作的烦恼,饥寒交迫这一切,使得悲鸿濒于绝望,面对着滚滚不息的黄浦江他一度想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时,他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帮助过他的人,想到了自己的理想。人,关键时挺一下,就过来了。否则,不会有日后悲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929 年由蔡元培先生推荐,悲鸿受聘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以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的悲鸿,提出了革新的主张。尤其在用人方面,他也不墨守陈规,以一口反万众的坚定态度聘请了白石老人为教授。白石老人也曾在一首诗中提到草庐三顾不言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悲鸿一生中,只要他认为对的事情,是决对不会放弃。 1947 年所谓新旧国画论战中,我也劝说过悲鸿离开北平,他说:走就意味着妥协,而且不管我到什么地方,都会有斗争。为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我必须走这条艰难的斗争道路。   刘晓林:永不放弃成就了徐先生和他的艺术,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包括身体。据说,在法国求学时,他为了观摹比较名作,有时甚至整日不进饮食,以致于患了终身不愈的肠痉挛症。   廖静文: 1921 年,巴黎举办全国美术展览,陈列了法国当代的很多优秀作品。对悲鸿来说,决不放过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开幕的当天,他看了整整一天。走出会场进,发现已下起了大雪。饥饿和寒冷的袭击,使得他险些摔倒在雪地里。从此,悲鸿患上了肠痉挛症。他在一幅素描稿上写道人览吾画,焉之吾之为此,乃痛不可支也。   刘晓林: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开创者、奠基人,徐悲鸿先生画过一幅传世名作《九方皋相马》。我想,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创作这幅作品时,他是在抨击当时的人才体制,呼唤更多伯乐。通观徐悲鸿先生的一生,会发现他在中国美术史上常常是以伯乐的身份出现。他发现的很多千里马,如果列个名单的话,上面会有多少人?   廖静文:这个名单太长了:白石老人、傅抱石、蒋兆和、吴作人、黄胄、田世光、吕斯百、王临乙、沙耆、赖少其、冯法祀。在悲鸿看来,如果发现有才能的人,不帮助他们,那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很多时候,如果自己力量办不到了,还要求助朋友。用自己的作品打通关系,是常有的事。傅抱石、吕斯百、王临乙等人出国留学,悲鸿都是用这种办法。悲鸿在展览中 , 为白石老人的作品订价比自己作品的价位还要高,并标明徐悲鸿制定。   悲鸿对民间艺术家也相当重视。 1931 年,他在旅游八大山人隐遁的地方青云   谱时,发现供奉的几座木雕像栩栩如生。在朋友的陪同下,拜访了范振华先生。后来,他也拜访过天津泥人张的后人,亲自购买他们的作品。另外,悲鸿也专门为他们写了推荐文章。   在北平国立艺专 , 悲鸿会收到很多陌生、热爱美术的青年的来信。我生活在他身边,看到他担任的职务和教学工作已十分繁重,身体又有病,劝他不必亲自回复这些信件,由秘书代劳就可以了。悲鸿经常这样说:你不理解年青人的心,如果是我亲笔回信,即使写得简短一些,也会给人很大鼓舞,年轻人是需要人鼓励的,特别是那些不能进入美术学校的而有才华的青年,我更有义务关心他们。悲鸿就是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了一生。   刘晓林:徐悲鸿先生对于人才、艺术等方面的态度,是不是源于他的包容?我一直认为,成为艺术大师的因素很多。如果选首要因素就应该是包容。他博大的胸怀,使得他做了很多别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方说,他对张大千先生评价五百年来一大千。在一定程度上,他为整个美术界,甚至整个文化界做了一种表率,那便是同道更是朋友,艺术家更应相惜。   廖静文: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不包容,是很难做到进步,做到真实的。发掘人才,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了。我主要说一下包容对于一个人艺术方面是多么的重要。在艺术观点上,悲鸿始终坚持既要致广大,也要尽精微。西方艺术的素描造型,东方艺术的写生意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在艺术上讲,都是很重要的。 1918 年,在如何对待我国美术遗产的态度上,悲鸿当时就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既反对泥古不化,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主张继承古代绘画的优良传统,吸取西方绘画中的优秀技法,来丰富我们民族的现代绘画。   包容也影响了悲鸿的艺术收藏。很多人都知道悲鸿珍藏着他视若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是谁画的,人们无从考证,只知道是唐朝时期的作品。只认作品不认作者,对于人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悲鸿却这样做。为什么?只有包容才会使一个人的判断标准更接近客观。作品的好坏,艺术水准是第一位的。   刘晓林:徐悲鸿先生留学国外,经大雕塑家唐泼特先生介绍,追随法国国家画会领袖达仰 . 布佛莱先生学画。期间 , 他先在各大博物馆仔细观摹西方艺术的精华及比较他们与东方艺术的不同处。数月绝笔不画。弗拉孟、德拉克洛瓦、伦勃朗、康普、鲁本斯等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经过长达 8 年之久的勤奋学习和钻研,徐悲鸿先生带着精湛的绘画技法和广博的艺术知识,回到了中国。跳出某个范围,站在一个制高点看问题,是他伟大之一。例如:他已拥有了相当西方绘画技巧,但没有象大多数的留学国外的画家那样跳不出西方的艺术语言、艺术模式,而是一直没有脱离生活,没有脱离大众,更没有脱离传统。他作品中民族性的贯穿如此之强,这是徐先生有别于其他艺术家很重要的一点,对现在从事美术工作的人来说具有相当的启发。   廖静文:悲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感情在里面。《巴人汲水》、《巴之贫妇》、《村歌》、《漓江春雨》等都是生活性很强的作品。另外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反映我们民族精神的。悲鸿画的奔马、雄狮已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化身。   《田横五百士》、《徯我后》、《愚公移山》等作品当时鼓舞了很多民族同胞。这些作品象无声的语言把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凝聚在了里面,把人们内心里面积压已久的情感全渲泻了出来。好的作品具有好的艺术语言,艺术技巧是最基本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生活、有感情。好的艺术品是不仅仅作为欣赏的,它是可以激发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是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的。   悲鸿还画了一部分自写,大多抒写了他对国难的担忧和对光明的憧憬。有一幅,他站在两棵巨大的松柏下,遥望远方,脚下是乱石、流水、幽兰。上面题着:乱石依流水,幽兰香作威。遥看群动息,伫立待奔雷。   刘晓林:谈到徐悲鸿先生的作品,没有脱离生活,没有脱离传统时,再顺便插一句,其实他本人也是这样。比如说,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知恩图报,在他身上表现得如此强烈。求学时,为了纪念两位帮助过自己的黄先生,曾经一度改名为黄扶(纪念黄震之、黄警顽两位先生)。   廖静文:悲鸿一生中,受到不少的帮助。尤其是年轻时,得到的帮助更多。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悲鸿来说,这一点他做得很好。为了营救好朋友田汉先生,他和宗白华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走。这样的事情,放在什么年代都是不容易做到的。   刘晓林: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甚至整个中国美术史上,就艺术成就、社会影响、对美术史的推动等方面综合而言,如果推选一人的话,徐悲鸿先生绝对是不二人选。我个人觉得研究徐悲鸿先生,仅从艺术方面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   廖静文:有两点,悲鸿能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依靠个人力量到世界各国举办展览,进行国际交流,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悲鸿 在意大利米兰办展时,该展的纪录片在意大利全国放映,被誉为自马可 . 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前苏联爱米塔博物馆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绘画的展室。《在全欧宣传中国美术的经过》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吾于展览会一切接洽,在内在外,绝对未用政府名义。二、自始至终,尽最大可能帮助了很多人,与同时代的艺术家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尤其是为中国美术界培养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推动了中国美术史的进程。   刘晓林:在徐悲鸿先生纪念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讲话中指出,徐悲鸿先生的作品表现了热爱祖国,他在解放以前即参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运动。人们在提到徐先生的巨大艺术成就时,对于他为国家做的一切也是不应忘记的。   廖静文: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筹款捐助流离失所的难民,也为了宣传抗战,悲鸿多次到国外举办筹赈画展。画展结束后,他就把卖的全部画款,捐给国家救济难民。 1932 年,上海一 . 二八事变发生后,悲鸿作了国画《雄鸡》,上面题着雄鸡一唱天下白以此唤醒民众来拯救自己的国家。 1945 年,在《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并拒绝为国民党高级官员画像。在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前夕,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急电北平的各大院校南迁。悲鸿亲自主持校务会议,以校长的身份第一个发言,提出了决不迁校的主张。   刘晓林: 1954 年 10 月 10 日,徐悲鸿纪念馆开馆,馆址在您和徐悲鸿先生的住宅东城受禄街 16 号,后来又迁至新街口北大街。从建馆到现在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50 多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如此漫长又是极其重要的。在半个多世纪里,徐悲鸿纪念馆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情,您作为纪念馆的负责人,为了纪念馆的更好发展,更好继承和保护祖国的传统文化做了很多工作。请您简要谈一下?   廖静文:悲鸿去世后,我收到了来自国内外的许多函电,对我表示亲切慰问。正是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怀和鼓励,使我重新振作起来。我按照悲鸿嘱托把他留下的大量遗作和珍贵收藏全部交给国家。 1953 年 12 月,悲鸿的纪念会和遗作展同时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在观看展览时,说:成立徐悲鸿纪念馆很好,要好好保护这些作品。 1954 年 9 月 26 日,在悲鸿逝世一周年的时候,纪念馆建立了。周总理亲自题写了《悲鸿故居》匾额。悲鸿生前由于工作繁忙,最后二十年没有回过家乡。 1956 年,我回到悲鸿的故乡宜兴,祭扫了悲鸿父母的坟墓,了却了悲鸿生前未能实现的愿望。文革期间,徐悲鸿纪念馆因修建地下管道而被拆除了。我又陷入茫茫痛苦中。在周总理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关怀下, 1983 年 1 月徐悲鸿纪念馆的新馆在新街口北大街又建成了。   悲鸿生前对我说过每个人的一生都应当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这么多年来,我也没有做什么。唯一做的就是把悲鸿留下的作品尽了最大的努力保护好。有的作品,尤其是油画,放的时间长了,作品表面的颜料会脱落。这样,我就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将它们修复好。有一些很大的作品,修复起来难度很大,费用也很高。   刘晓林:有报道说,您为了保护好作品,甚至到国外请专家来修复?   廖静文:悲鸿留下的作品,都是国家的财富。不能让这些作品,因为我的原因受到任何损坏。   采访进行 2 个多小时,廖静文先生因身体原因,断断续续、时说时写,完成相当不易。有很多问题来不及细谈。例如生活中幽默的徐悲鸿先生,廖静文先生书法上显为人知的艺术成就。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何需哀吾生之须庾,何需羡长江之无穷。永恒的艺坛巨匠徐悲鸿,永远值得尊敬的徐悲鸿夫人廖静文。   附文 不得不提的几件事:   一、童年的徐悲鸿,随父亲外出谋生。为了给靠卖茶水为生的妇女索回赔尝,被茶馆老板用一只茶杯打在他的头上。从此,他的头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二、为了替父亲医病,徐悲鸿卖掉了家中一切能变卖的东西。在应邀参加乡亲的婚礼时,母亲给他缝制了一件新绸衫。没想到,婚宴上被一老人的香烟燃着了绸衫。从此,他再未穿过绸衣。   三、在南京时,李济深先生听说徐悲鸿爱吃枇杷,便常派人送上。后来,徐悲鸿在《枇杷》上题每逢佳果识时节,当日深交怀李公。   四、采访廖静文先生时,我在纸上写您平时是不是每天都来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先生写现在身体不好,每天早上吃完药,就来上班。住得比较远,经常晚到。   五、在采访时,徐悲鸿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不时拿着单据请廖先生签字。只要是跟徐悲鸿纪念馆有关的事,她都十分清楚。 原创 : 转名流网 生平年表    1895 年(光绪年间二十一年 乙未) 1 岁    7 月 19 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 q ǐ)亭桥镇。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画。母亲鲁氏从事家务。徐悲鸿为家中长子,原名寿康。    1901 年(光绪年间二十七年 辛丑) 6 岁   从父识文断句。    徐悲鸿 1902 年(光绪年间二十八年 壬寅) 7 岁   开始执笔学书,每日挥毫涂写,兴趣盎然。    1904 年(光绪年间三十年 甲辰) 9 岁   已读完《诗》、《书》、《易》、《礼》和《左氏传》等书目。正式从父习画,每日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开始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905 年(光绪年间三十一年 乙巳) 10 岁   帮父亲在不重要的画面上填彩敷色。岁末时,能够帮乡里人写春联。    1908 年(光绪年间三十四年 戊申) 13 岁   随父辗转于邻近的乡村镇里,卖画为生。    1912 年(民国年间元年 壬子) 17 岁   独自到上海卖画,并想借机学习西画,以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    1914 年(民国年间三年 甲寅) 19 岁   父亲病故。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5 年(民国四年 乙卯) 20 岁   再次到上海。在黄警顽、黄震之的扶助下研习法、德文。结识画家周湘、高奇峰、高剑父等人。    1916 年(民国五年 丙辰) 21 岁   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犹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园创作仓颉像,获得高额报酬。结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并在书画上深受康氏影响。    1917 年(民国六年 丁巳) 22 岁   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结识著名文人陈师曾。    1918 年(民国七年 戊午) 23 岁   争取到公派赴法留学的机会。与鲁迅会晤。    1919 年(民国八年 己未) 24 岁    3 月,携夫人蒋碧薇赴法留学。 5 月抵巴黎,入徐梁画院进修。后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    1920 年(民国九年 庚申) 25 岁   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 年(民国十年 辛酉) 26 岁   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问学于画家康普。    1922 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 27 岁   从学于康普的同时,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常去动物园画各种动物,以提高写生能力。    1923 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 28 岁   返回法国巴黎继续学习。 5 月,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徐悲虹 - 雄狮    1924 年(民国十三年 甲子) 29 岁   未接到北洋政府发放的学费,生活窘迫,胃病复发。绘画技法日臻成熟。    1925 年(民国十四年 乙丑) 30 岁   与游历法国的黄孟圭结伴,途经新加坡回国。田汉在上海举行消寒会,向文化界人士介绍和举荐徐氏及其作品。    1926 年(民国十五年 丙寅) 31 岁   春日,返回法国。夏季,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在此临摹艺术大师约斯坦的《丰盛》,受益匪浅。自感这一年是创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画《箫声》、《睡》等。    1927 年(民国十六年 丁卯) 32 岁   先后游历了瑞士及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等地,观赏到众多名家画作。 5 月,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其作品 9 件。秋,抵达上海,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28 年(民国十七年 戊辰) 33 岁    1 月,与田汉、欧阳予倩组织南国社。在上海成立南国艺术学院,担任绘画科主任。 2 月,应南京中央大学的聘请任艺术系教授。 10 月,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年底辞职。    1929 年(民国十八年 己巳) 34 岁   专职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汇刊》上连续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欧洲美术界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倡绘画的写实性、创新性。    1930 年(民国十九年 庚午) 35 岁   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夏,在江西南昌走访民间木雕艺人范振华。    1931 年(民国二十年 辛未) 36 岁   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2 年(民国二十一年 壬申) 37 岁   在参照南齐谢赫提出的中国画六法论的基础上,根据西洋绘画的艺术法则提出了在素描创作上应遵循的七法。    1933 年(民国二十二年 癸酉) 38 岁   完成油画《徯我后》。应法国国立美术馆之邀前往巴黎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    1934 年(民国二十三年 甲戌) 39 岁   游历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历史文化名城。至德国柏林、前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举办中国近代画展,宣传中国传统绘画。此次欧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苏共举办展览 7 次,在各大博物馆、大学中成立四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室。这次中国近代绘画的欧洲巡礼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宣传了中国绘画艺术。 8 月,返回南京。    1935 年(民国二十四年 乙亥) 40 岁   捐献作品及收藏,拟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建一美术馆,由于全国抗战爆发,未能实现。    1936 年(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 41 岁   与汪亚尘、颜文梁等人组织画会默社。创作《逆风》、《沉吟》、《柳鹊》等画作。    1937 年(民国二十六年 丁丑) 42 岁   在香港、广州、长沙等地举办画展。在香港购得视为自己生命的宋人画《八十七神仙图》卷。 10 月,随中央大学内迁赴重庆。创作《巴人汲水》。    1938 年(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 43 岁   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接受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邀请筹备赴印办展览。 10 月,携大批作品离开重庆。    1939 年(民国二十八年 己卯) 44 岁   在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在印度国际大学举办中国近代画展。    1940 年(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 45 岁   继续在印度逗留,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    1941 年(民国三十年 辛巳) 46 岁   由印度回国,途经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并将几年来卖画所得近 10 万元美金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    1942 年(民国三十一年 壬午) 47 岁   在云南保山、昆明举办画展。至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重庆磐溪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学院。    1943 年(民国三十二年 癸未) 48 岁   继续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在重庆举办画展。    1944 年(民国三十三年 甲申) 49 岁   因长期过度疲劳,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在中央医院治疗 7 个月,作品锐减。    1945 年(民国三十四年 乙酉) 50 岁   与蒋碧微女士离婚。大病未愈,仍坚持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主张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946 年(民国三十五年 丙戌) 51 岁    1 月,与廖静文女士结婚。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招纳吴作人、李桦、叶浅予、冯法祀等一批有才华的进步美术家执教。担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    1947 年(民国三十六年 丁亥) 52 岁   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    1948 年(民国三十七年 戊子) 53 岁   与夫人廖静文拒绝随国民党南迁,团结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保护学校。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人成立综合性艺术团体一二七艺术学会。    1949 年(民国三十八年 己丑) 54 岁   出席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的全国委员、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协委员。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0 年(庚寅) 55 岁   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战斗英雄画像。为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画了大量速写和构图。    1951 年(辛卯) 56 岁   抱病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 7 月,患脑溢血,半身不遂。    1952 年(壬辰) 57 岁   抱病卧床一年有余,脑溢血病症尚未完全消除。自 9 月起,加强身体锻炼。    1953 年(癸巳) 58 岁   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画《奔马》。 9 月 23 日,担任第二次文代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 26 日晨,逝世于北京医院。周恩来总理前往吊唁。入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大师艺术之路   自幼习画 艰难求索   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徐悲鸿于 1895 年 7 月 19 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 9 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0 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13 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 17 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 20 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旅欧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 24 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 4 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 8 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技融中西 名垂画史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 32 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1931 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 1933 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 1940 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其一生中,仅画人体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主要作品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 一洗万古凡马空 ,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 一洗万古凡马空 ,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 1941 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 踯躅回顾,萧然寡俦 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 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 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九方皋》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 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 ? 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史记 ? 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 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 ' 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 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 ' 人臣见天子当洗沐。 ' 止留,谓其客曰: ' 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 ' 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 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 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的 高节 ,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田横五百士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负伤之狮》   创作于 1938 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愚公移山图》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 1940 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 1939 至 1940 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 中西合璧 的写实艺术风格。    相关出版物   名 称 作 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悲鸿绘集》 徐悲鸿绘 中华书局 民国十九年   《悲鸿画集》 徐悲鸿绘 中华书局 民国二十一年   《悲鸿近作》 徐悲鸿绘 中华书局 民国三十年年   《悲鸿素描选》 徐悲鸿绘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3 年   《画家徐悲鸿》 黄苗子著 北京出版社 1957 年   《徐悲鸿素描》 徐悲鸿绘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8 年   《徐悲鸿的油画》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0 年   《徐悲鸿: 1895 1953 》 范曾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 年   《徐悲鸿中国近代写实绘画的奠基者》 谢里法 蒋勋著 (台湾)雄狮图书公司 1980 年   《徐悲鸿素描》 徐悲鸿绘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 年   《徐悲鸿画集》(第一册中国画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1981 年   《徐悲鸿研究》 艾中信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 年   《徐悲鸿彩墨画》 徐悲鸿绘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 年   《徐悲鸿一生》 廖静文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2 年   《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3 年   《徐悲鸿画集》(第二册中国画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1984 年   《徐悲鸿画册》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 年   《徐悲鸿研究》 艾中信 上海美术出版社 1984 年   《悲鸿画选》 徐悲鸿绘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5 年   《笔下千骑:绘画大师徐悲鸿》 郑理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   《徐悲鸿年谱》 李松编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年   《徐悲鸿的故事》 郑理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年   《徐悲鸿传记资料》 朱传誉主编 (台湾)天一出版社 1985 年   《我与徐悲鸿》 蒋碧微著 岳麓书社 1986 年   《徐悲鸿画集》(第三册素描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1986 年   《徐悲鸿评集》 王震编 漓江出版社 1986 年   《徐悲鸿艺术文集》 徐悲鸿著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1987 年   《中国绘画大师徐悲鸿》 波斯特列洛娃 (苏联)科学出版社 1987 年   《徐悲鸿画集》(第四册素描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1987 年   《巴黎岁月徐悲鸿早年素描》 徐悲鸿绘 (台湾)艺术图书公司 1988 年   《徐悲鸿画集》(第五册素描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1988 年   《徐悲鸿画集》(第六集油画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1988 年   《徐悲鸿油画集》 徐悲鸿绘 冯法祀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 年   《世界名人传记徐悲鸿》 李荣胜编著 (香港)新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88 年   《艺术大师徐悲鸿》 金山著 (台湾)雄狮图书公司 1990 年   《徐悲鸿研究》 王震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1 年   《徐悲鸿年谱》 徐伯阳 金山编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1991 年   《徐悲鸿藏画选集》 ( 上卷 )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 年   《徐悲鸿藏画选集》 ( 下卷 )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年   《徐悲鸿在南洋》 杨作清 王震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傲骨铮铮的画家徐悲鸿》 李伟科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2 年   《中国现代名家画谱徐悲鸿》 徐悲鸿绘 徐庆平著文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 年   《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徐悲鸿作品选集》 张瑞林主编 徐悲鸿绘 古吴轩出版社 1993 年   《徐悲鸿的艺术世界》 王震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4 年   《徐悲鸿书信集》 王震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4 年   《徐悲鸿廖静文》 廖静文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5 年   《徐悲鸿评传》 王泽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 年   《悲鸿画集纪念徐悲鸿一百周年诞辰》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年   《美的呼唤》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5 年   《艺坛巨匠徐悲鸿》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5 年   《纪念徐悲鸿诞辰一百周年展刊》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中国艺术大展作品全集徐悲鸿卷》 中国艺术大展组织委员会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5 年   《徐悲鸿诞辰 100 周年纪念文集》 王震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徐悲鸿》 刘建平 穆美华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锦绣文化企业联合出版 1996 年   《中外名人传记故事丛书艺术家徐悲鸿》 郑理编著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年   《中国艺术大展作品全集》 ( 徐悲鸿卷 ) 徐庆平大展组委会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名家法书徐悲鸿》 许礼平 苏士澍主编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巨匠美术丛书徐悲鸿》 刘曦林著 文物出版社 1998 年   《筚路启艺林徐悲鸿》 董德兴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8 年   《中国素描经典画库徐悲鸿素描集》 徐悲鸿绘 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8 年   《走进艺术大师生活丛书徐悲鸿》 李晓杰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年   《中外著名艺术家的故事徐悲鸿》 水真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 年   《徐悲鸿艺术随笔》 王震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徐悲鸿画论》 裔萼编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艺术大师丛书徐悲鸿》 徐建融著 古吴轩出版社 1999 年   《徐悲鸿与读书》 李钰玲编著 明天出版社 1999 年   《筚路启艺林徐悲鸿》 董德兴著 (香港)中华书局公司  1999 年   《徐悲鸿的青少年时代》 王连敏 赵琳琳编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大师谈艺丛书徐悲鸿谈艺录》 张玉英编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0 年   《徐悲鸿艺术文集》 王震 徐伯阳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重印)   《中国画名家作品真伪徐悲鸿》 谢小铨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1 年   《徐悲鸿一生:插图珍藏本》 廖静文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 年   《徐悲鸿绘画全集(第一卷)艺术生平论述》 王庭玫主编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2001 年   《徐悲鸿绘画全集(第二卷)油画素描作品》 王庭玫主编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2001 年   《徐悲鸿绘画全集(第三卷)中国水墨作品》 王庭玫主编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2001 年   《徐悲鸿与读书》 李钰玲编著 (台湾)妇女与生活社文化事业公司 2001 年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一代画师徐悲鸿》 孟校丹编著 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徐悲鸿作品精选》 徐悲鸿绘 天津杨柳青画社 2002 年   《鉴识徐悲鸿》 潘深亮著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2 年   《艺坛巨匠:徐悲鸿画集(素描画稿油画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3 年   《艺坛巨匠:徐悲鸿画集(中国画部分)》 徐悲鸿绘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3 年   《中国名画家全集(近现代部分):徐悲鸿》 陈传席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艺术大师之路丛书徐悲鸿》 庄庸编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年   《中国书画家经典作品集徐悲鸿十二生肖册》 王骁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究会论文集 范保文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美术家作品丛书:徐悲鸿(上)中国画》 徐悲鸿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年   《徐悲鸿 478 幅作品堪比大师作品全集》(上下册) 紫都 霍艳文编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年   《徐悲鸿艺术世界》 沈培新主编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5 年   《徐悲鸿画集》 龚继先主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年   《徐悲鸿画集》 徐悲鸿绘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5 年   《徐悲鸿讲艺术》 徐悲鸿著 九州出版社 2005 年   《徐悲鸿文集》 王震编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5 年   《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鉴别徐悲鸿卷》 杨新主编 大象出版社 2005 年   《现代书画投资徐悲鸿卷》 史树青主编 北京出版社 2005 年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徐悲鸿》 徐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徐悲鸿生平与作品鉴赏》 紫都 霍艳文编著 远方出版社  2005 年 徐悲鸿: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   徐悲鸿, 1895 1953 ,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 年 17 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 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1917 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9 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 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 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 年 9 月 26 日, 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 58 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 1200 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1200 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 1 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说明:此文原创于 2001 年,首刊于宜兴书画网 http://www.yixingart.com/xubeihong/1.htm ,现已被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6-07/19/content_4853138.htm 、人民网 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39486/39498/2929070.html 、宜兴政府网 http://www.yixing.gov.cn/gb/zgyx/yxgk/yxmr/userobject1ai8469.html 、宜兴档案网 http://www.yxarchive.gov.cn/show_info07.asp?id=916iid=160 等全国各地许多网站全文转载。此文首次提出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这一观点。但文章第一次上网时遗漏了事业两字,误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后虽作了更正,但更正前的文章已被全国各地许多网站转载,因此形成了目前互联网上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与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的含义是有很大差异的,哪个更恰当、准确,应该很容易判断。作者已尽力通知有关网站作了更正。至少上述四个权威官方网站是准确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52.htm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20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