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作者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作者

相关日志

Hindawi论文写作贴士:作者身份及作者顺序方面的诚信(一)
热度 1 Hindawi 2019-12-19 10:09
如果你的名字能够出现在一篇已发表的论文当中,那么不但有助于强化你的学术记录,今后的研究项目也将有更大的几率获得赞助机会。然而,当你准备对某篇论文进行投稿时,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对待论文所有可能作者的贡献,这可以确保所有相关人员都获得相应认可。 本文将为论文作者和期刊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原则和标准,在确定作者名单的过程中有据可循。此外,本文还将讨论某些比较棘手的情况,例如作者均为同等程度的贡献者(equal contributors),或者作者名单非常长。 确定作者的贡献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以下简称ICMJE)针对所有论文作者制定了相关 标准 。目前,部分部分期刊在其政策中参考了这些标准,特别是生物医学类的期刊。 根据ICMJE的标准,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参与研究的设计、数据采集或分析工作,不过这些尚不足以构成作者身份。标准还规定,论文作者还需参与论文的撰写或修改工作,在终稿上签字,并为研究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您可以在 他们的网站 上查看标准全文。)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未经他人同意,你不得将同事列入论文的作者名单。举例来说,如果一部分研究工作是由先前的团队成员完成的,则他们理应被列入作者名单,但即便如此,你仍需与他们取得联系,并邀请他们参与论文的撰写或编辑工作。 目前,某些期刊要求论文作者注明每位作者在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职能。这些职能通常包括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包括:设计实验、采集数据、撰写手稿等。研究管理信息标准联盟(CASRAI)的 贡献者职能分类(CrediT) 定义了十四档作者参与程度,并规定所有作者均可承担多重职能。 虽然诸如ICJME标准或CRediT职能分类系统可以帮助定应被纳入论文作者名单的人选,但在少数情况下,问题可能变得非常棘手。举例来说,如果你的论文属于一个合作项目的一部分,那么你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管理冗长的作者名单 在近年来出版的论文当中,作者名单变得越来越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MEDLINE(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信息的书目数据库)/PubMed(医学文献检索系统)进行索引的生物医疗出版物中,一篇论文的平均作者人数翻了一番,从最初的三人 增 至六人。物理科学在这方面表现得则 更为极端 。在该领域,像粒子物理研究这样的大型协作项目,其作者人数多达数千。 大型协作项目有时会将一个团体列为作者,而不会将其成员一一列出。尽管这导致作者名单变得易于管理,不过对于每位作者而言,想要证明自己参与了某个项目的难度变得更大了。另一方面,如果将每位作者都统计在内,制作一份长长的名单,那么每位作者的具体贡献 更加难以界定 。然而,如果更多期刊开始统计作者层面的贡献程度,那么该问题最终便会迎刃而解。
8428 次阅读|1 个评论
怎样才算尊重审稿人?
热度 5 jlpemail 2019-9-28 12:49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审稿人的大力支持。 有的审稿人,同时为多种期刊效力。这样的审稿人,往往是业内的中坚力量。有些资深审稿人,会成为科技期刊的编委,在期刊影响力和作者群的扩大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的作者,多次投稿、不断成长,也有机会成长为期刊的审稿人、编委等。 科技期刊编辑部,对 审稿人的尊重是 毋庸置疑 的。具体的做法,又差别很大。有的期刊,酌情支付少许稿费;有的期刊,发放“审稿专家”聘书;有的期刊在每一个年度的卷终,公布审稿专家的名单;有的期刊,不仅公布名单,还公布了审稿人的所属机构。同行中,出现同名同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公布审稿人的机构名称的做法更严密。 有的期刊编辑部,对于审稿人审阅稿件的最终处理结果,篇篇都有反馈,这是颇受审稿人赞赏的。审稿人,每年会审读许多稿件,没有精力追踪自己付出心血的稿件下落。期刊编辑部和作者,是完全采纳、部分采纳还是没有采纳审稿人的意见,通过发表的稿件是可以看出来的。有认真细致的作者,会在修改稿中加批注,说明采纳修改意见的地方是如何修改的;无法采纳修改意见的理由。这是对编辑部、审稿人都是有益的。 如果,审稿人可以及时收到所审读稿件的“见刊版”,对于他以后的审稿也是有帮助的。审稿人的意见,为何有的作者全部采纳了?为何有的作者基本没有采纳?为何有的作者在A刊得到修改意见后没有修改、改投B刊后“原封不动地”见刊了。这些问题,背后都有耐人寻味的因素在。 一般来讲,审稿人的学科综合水平不会低于所审稿件作者的水平。(不排除,倒挂的现象——一位毛遂自荐被编辑部接纳的审稿人恰巧审读了一位资深专家的稿件。由于双盲审稿,审稿人和作者互相不了解、不认识。这一点,虽然保证了审读的公正性,但不排除经验不足的审稿人否决好稿件的可能性。)博主曾经经手过这样的稿件,一篇非常不错的长论文,作者是某知名院校教授,稿件被匿名送给另外一个知名院校的(恰巧同龄)教授审读,得到的竟然是比较尖刻的否定意见。意见文本,虽然经过编辑的“磨去棱角”处理,作者的答复仍然是无法认可审稿人的意见。经过两次修改,稿件仍然没有得到审稿人的正面评价。稿件最终没有录用。非常可惜。 还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位教授审稿后返回的意见非常简单,就一句话“不予录用”。编辑部为了慎重起见,电邮询问了情况、可否再审一下。实际情况原来是——审稿人出差外地、比较忙,又不好意思拒绝审稿,就请同事代审了稿件。这个同事,就简单化处理了。这个审稿人致歉之后,返回了详细的完善意见,稿件最终被录用了。这种情况,还有另外的可能(尽管比率不高)——作者正好与审稿人的“学术利益”有冲突,审稿人认识作者,对作者有偏见,不愿意看到自己审读的稿件发表、或者较早地发表。 审稿人的意见,不会因为再审改变的。 相反,如果一篇稿件得到的审读意见只是简单的一句建议录用,直接见刊。,并无具体的完善意见。审稿人的态度或者工作,就需要质疑了。这样的“简单意见”编辑部应该分析一下。莫非是编辑部的保密工作有疏漏?莫非是审稿人知晓了作者姓名?而且他们关系不错?等等。 在处理审稿人意见时,经常会遇到“修改后再审”的建议。审稿人,往往会提出不少修改意见,还会关心这些修改意见是否被接纳了。我觉得,这是比较负责人的审稿意见。 不是简单的一行肯定或者否定意见,而是指出了非常具体的完善意见。 修改后再审,意味着论文有修改和完善的价值。这些意见,有时候作者会觉得无法完全采纳,换句话说就是修改起来难度比较大。 有的作者,对难办的意见视而不见;有的作者采取拖延战术——反正稿件已经录用了(版面费都交了),不那么细致地修改也“问题不大”。存在偷懒思想的作者,如何提高论文的含金量?莫非,发表论文也是迫不得已,勉强过关就行?应付过去就行了? 还有的稿件,在“修改后再审”后的审读意见,仍然是“修改后再审”。出现这种情况,是比较微妙的。作者的修改不到位。审稿人对作者的改稿态度、耐心等,已经不太赞赏了。这时候,如果作者仍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修改意见,被拒稿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不排除少数讨巧的作者,他不修改稿件不是没有能力修改,而是修改能力很强。他修改后的稿件,压根就不计划给最初的期刊,而是心中另有打算。最初的投稿期刊,不过是他进步的跳板。 两次“修改后再审”的稿件被拒稿,对于编辑部和审稿人 是极端不利的—— 劳动与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的尊重。对于“故意”骗取审读意见、稿件他投的聪明作者,编辑部与审稿人会“刮目相看”。 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聪明人,是得不偿失的。业内的圈子就那么大。同行期刊,即使没有互换样刊,也会互相关注的。资深编辑、资深审稿人,不会不留意于自己经手的印象深刻的稿件之下落。“东窗事发”的作者(及其合作者),就会处境尴尬的。 无论编辑部或者作者是否采纳审稿人的意见,及时反馈结果都是可取的做法。 对于编辑部来讲,反馈审稿结果(寄发包含所审稿件的样刊、抽印本或PDF格式文件)的确增加了工作量,可是从长远来看,这些时间、精力与经济成本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 作者,虽然不知道审稿人的名字,无法当面致谢;传播审稿人的敬业精神和对论文的完善意见,扩大受益人的数量,这是对审稿人的最大尊重和褒扬。 即使初始与最终题名有所变化, 稿件 的主体部分,也仍然是编辑、作者、审稿人沟通的桥梁。审稿人无需知道具体的作者名,只要知道他与合作者的研究内容、细节、结果,就可以把握稿件作者所属机构的研究水平、发展潜力等。编辑,也会通过处理的某机构作者群的稿件,感受到这个机构的学术水平、学风等。 学术交流日趋频繁。作者、学术编辑、审稿人出现在一个学术分论坛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在交流现场,曾经充当桥梁的文本可能会再次充当编辑、作者、审稿人之间的沟通桥梁。“三人行必有吾友”, 编辑、作者、审稿人同框、出现在同一张合影中的戏剧,也许就在谈笑间上演了。 不排除这样的镜头出现:一位作者在某次联合实验中遇到了十几年前的审稿人。审稿人记得自己所审稿件,此稿发表后他比较关注、曾经引用,他对终于见到面的作者直言不讳:“ 你的某某稿,是我审的...... ”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8931 次阅读|9 个评论
着想
jlpemail 2019-7-15 09:46
中国知网中,可以搜索到题目中包含“作者”“着想” 的6篇文章。 (题目含“读者着想”的要多一些。) 刘亚中.办刊者要多为作者着想 .中国记者,1999(09):34. 矫敬本.真正为读者、作者着想的刊物 .财会通讯,1996(01):13. 本刊编辑部.作者也要为编辑着想 .宁夏教育,1993(06):36. 苏怡.作者也要多为编者着想 .新疆新闻界,1991(06):50. 敬文.请多为作者着想 .新闻界,1990(05):42. 强弓,杨毅臣.编辑要替作者着想 .新闻战线,1984(11):28. 作为编者(主办方),为读者和作者着想,是应该的。 作为读者,我订阅过一些报刊。有的报刊收到了,有的 期刊是没有全部收到。2000年《文艺报》全部收到。 订阅《中国航天报》等,租用了一个邮箱,自然是齐全的。 从第一次订阅《西北军事文学》,到后来订阅《北京文学》, 都有收不全的现象。这打击了我连续订阅的积极性。 订阅过《中外军事影视》全部收到了。电影学院主办的学报, 曾经出现过两期合并为一起的现象,杂志社退还了部分订阅款。 测绘期刊中,我订阅过1998年度《测绘文摘》,全部收到了, 我保留了20年。2002年《北京测绘》季刊,我合订后一直保留。 自费订阅过《中国测绘》不知被谁截留了,没有收齐。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是单位给订阅的,月刊,收到了11期, 自费订阅《计算机应用文萃》(含光盘)全部收到了。 文献【1】介绍的是《中国记者》为作者着想的具体做法。 比如开辟“《中国记者》栏目编辑构思与组稿要求”小栏目,简要介绍 刊物的基本情况,介绍栏目的宗旨、定位、 特点、要求,还介绍栏目 编辑及其联系方法。内容不多,很有针对性。 这个期刊,对文章字数、 图片及其背景资料的要求均明确地告知。 方便了作者投稿。 此文提到,邹韬奋开辟“读者信箱”,亲自为读者复信、甚至免费为 作者购买物品的热情做法。他依靠广告和发行量,但不登虚假广告等。 科技期刊虽然和人文期刊有差异,但是编者为作者着想的出发点 是一样的。 文献【5】赞扬了《文汇报》为作者着想,不但及时退稿,还热心 转稿的做法。(这里,我也借机称赞一下青海人民出版社——他们在 退还我的手写翻译小说的时候附了一篇介绍信性质的函件——大意是 他们不能出版翻译小说,等。可惜,此函在我下一次投稿后,没有被 退还。)反之,有些报纸的服务就差一些,发表了作品,不及时通知 作者,也不及时发放稿费。和广西一位作者通信交流,他投稿比较多。 他 高兴的是,有几次一下子收到好几十块稿费(1990年代);疑惑的 是, 也不知道是那一篇文章被刊发了。退稿不及时,甚至干脆没有退 稿的 做法,显然不是为作者着想的,只图自己方便、工作量小。 如果 一个报刊的作者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作者,读者也会感到乏 味的。 稿源是编辑第一位的资源。对作者不重视的报刊社,丧失稿源是 必然的。从来不为作者着想的编辑,难以成为好编辑。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1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者大观察:论文作者独行侠的日子屈指可数了吗?
热度 2 isechina 2019-7-11 11:02
数据显示,单一作者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下降,但它是否总会占有一席之地? 在现代研究中,无论是在大学内部、不同国家的学者之间,还是不同的学科之间,普遍观点是需要加强合作。 它不可避免地导致越来越多的研究由不止由一个学者完成,在某些情况下,文章可以列出数百名共同作者 。但这是否意味着研究领域中的单一作者身份正在消失? 正如1963年美国著名学者 D·Price 在其代表著作——《小科学和大科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预断:自二十世纪以来,多作者合作的科学论文数量持续地增长,这个趋势若保持下去的话,大约到1980年,单一作者的科学论文就会消失不见了。 整整四十多年过去了,1980年也成为历史的年头,尽管科学合作的范围和规模不断地扩大,多作者合作的科学论文绝对数量亦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单独的科学研究以及单一作者的科学论文,仍然随处可见。科技文献情报流的现实已经雄辨地证明,D·Pricc的预断并没有应验。甚至直到如今,单一作者的科学论著虽然减少,但并没有绝迹,个人的科学研究活动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从各学科单一作者论文流行率的数据来看, 证实了自本世纪初以来该数字持续在下降。在全球范围内,2001年,单一作者出版物在Elsevier Scopus 数据库索引的文章、综述和会议论文中占 21.4% ,而到2017年,这一比例几乎减半,降低至 10.8% 。 然而,这种下降的速度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 虽然英、美等国和全球下降趋势类似,但其他国家的单一作者研究所占比例已经相对较低。  单一作者论文的份额萎缩 例如,2001年, 中国、巴西和韩国 的单一作者论文份额低于8%。在中国,这一份额一直在下降,2017年仅占2.6%。在巴西,尽管下降速度没有那么快,但份额已经下降了,2017年有4.4%的论文是由单一作者撰写的。在韩国,单一作者的份额已经触底到5%左右。 通过研究各国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种差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俄罗斯和澳大利亚 ,2001年,它们两国在单一作者的整体研究中占有相似的份额。然而,到2017年,它们差距却很远,澳大利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7.9%,俄罗斯则为13.6%。 那么,这种变化的潜在驱动因素是什么呢? 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 of Montreal)信息学教授Vincent Larivière表示,每个国家的研究学科组合很可能是一个“强大的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与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相比,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研究人员更有可能单独发表论文”,他补充道,像中国等国在数据库文献计量中索引的科学论文比例更高。 通过Scopus查看不同领域的单篇论文的全球份额,则可以看到这种学科差异:2017年,独立作者占历史学出版物的78%,而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领域占28.1%。在有机化学领域,全球占比仅为2.4%。 资料来源:Elsevier / Scopus 仅限研究性文章,综述和会议论文 Larivière教授表示,国家差异也可以归结为其他因素,例如不同的合作文化,但如果没有详细的分析来控制每个主题的差异性,就很难知道这种差异的程度。 然而,他补充说,全球单一作者人数的整体下降可能受到一种趋势的影响,即受到了 那些在过去论文中可能没有被署名作者的影响 。 “我确实相信,署名的身份标准也可能影响这种趋势,那些做出了更多技术贡献的人放到现在将成为共同作者,而过去这些不能称之为共同作者”,Larivière教授说。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员Giulio Marini表示, 整体朝向“更大”的科学,资助体系的结构以及研究评估的连锁效应也可能是单一作者数量减少的原因。 可以说,这最后一个因素可能导致了“人为的共同作者身份” - 列出对研究贡献较少作者的做法,这一做法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学者来证明其论文产出能力。 “所有这些原因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对单一作者的出版物感到不悦。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种浪费建立关系和提高生产力的机会。”他说道。 我们是否会看到单一作者的论文研究在某些学科中完全消失?是否仍有充分的理由鼓励研究人员使用单一作者发表论文? 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conservation science教授Jos Barlow, 以共同作者的身份于2017年在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关发表一篇关于单一作者这一主题的社论(On the extinction of the single‐\authored paper: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ncreasingly collaborative applied ecological research),他提出单一作者的论文应该 “既不鼓励也不阻止” - 科学应该根据其自身质量来评判,无论作者是谁,来自哪里,或者有多少人”。 然而,他补充说,在“科学日益跨学科化的当今世界,每篇论文的撰写都建立在广泛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基础之上,单个作者相比以前,更难参与竞争”。 他的文章还指出,单一作者论文在应用生态学领域的下降速度,随着比例接近于零,近年来已经有所放缓。 这是否意味着无论什么学科,单一作者总会有其一席之地? Larivière教授指出,即使是在最具协作性的学科中,单一作者仍然存在。例如,理论性的研究论文往往产生更多的单个作者,除非科学家停止理论化,否则将始终有单一作者论文的出现。 参考文献: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authorship-are-days-lone-research-ranger-numbered 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365-2664.13040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68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编”与“编辑”
wusaite 2019-6-16 12:15
“编辑”是某一种具有专业素质,并从事该专业的 文字 / 美术 工作的文职人员,其在工作过程中更多是为他人(作者)做嫁衣的一类职业,其既是岗位名又是(中级)职称名。 不少网络释义中多将“小编”直接等同于编辑,认为小编多为编辑的自我谦称。但实际上,二者依然存在区别。一般而言,小编通常包括有文字小编、图片小编、视频小编等。 就以相对传统的文字小编为例,其除了担任编辑的职务之外,更多是作为作者的身份(即文字部分自行撰写兼自我编校)来履职,与传统意义上单纯为作者服务的编辑岗位仍存在一定的区别。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发表论文几率的25招
热度 2 zhpd55 2019-5-23 01:23
提高发表论文几率的 25 招 诸平 Laura Moss Professor Editor, Canadian Literature phone: 604-822-4226 Laura.Moss@ubc.ca http://blogs.ubc.ca/lauramoss 毕业需要发表论文、评职晋升需要发表论文、申请经费需要发表论文、项目结题也需要发表论文,就在我们为发表论文而犯愁时,《加拿大文学》( Canadian Literature )的编辑劳拉•莫斯( Laura Moss )教授,以自己的工作经历,在与作者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成功发表的文章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她2019年5月15日专门撰文—— 25 Ways to Increase Your Chances at Publication ,在文章中为提高论文发表几率给出了25种方法。她在文章中指出,作为一个学术期刊的编辑,经常有人会问到人们如何才能增加他们的文章发表的机会。在过去的五年里,她读了上千份读者报告(审稿意见),写了数百封决议书(投稿回信)。她注意到遗漏和存在的问题。她了解了同龄人读书的目的,以及他们的批评重点往往在哪里。她也知道,大多数学者同时扮演着作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角色。因此,当她构思自己要为作者支招写这篇提高论文发表几率的25招时,她认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观察,超越自己的观察可能是有益的。在脸书(Facebook)上,她问过她的同事,在给作者的回信中“你已经给了别人(作者)有用的建议/编辑反馈”吗?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此,下面引用的所有人都在脸书这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了他们的评论。我感谢所有参与者。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她以前在同行评审报告中看到的。这种众包的建议粗略地说明了,虽然子领域可能有所不同,但读者所看重的可发表学术成果往往具有某些特性。 劳拉·莫斯 博士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获学士学位( University of Toronto, BA )、在圭尔夫大学获得硕士学位(University of Guelph, MA)、在皇后大学获博士学位(Queen’s University, PhD)。她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UBC )的英语教授,教授加拿大文学和非洲文学。劳拉·莫斯自2004年起担任《加拿大文学》杂志副主编,2015年成为《加拿大文学》杂志主编。自2011年以来,她一直是 Canlitguides ( Canadian Literature 的 Twitter )的特约编辑。 劳拉· 莫斯从 2008年到2011年担任UBC加拿大研究项目和国际加拿大研究中心的主席。从2006年到2010年,她还担任加拿大人文社会科学联合会(CFHSS)学术出版物援助委员会的委员。自2012年春季成立加拿大文艺界女士团体 ( Canadian Women in the Literary Arts , CWILA )以来, 劳拉·莫斯 一直是 CWILA 的活跃成员。 2012年担任加拿大文艺界女士团体董事会成员(2012-2014年),2012年担任首届驻场评论家评审团主任(as manager of the jury for the Inaugural Critic-in-Residence in 2012). In 2013-14, Moss led the UBC GRSJ-CWILA Research Network.)。2013-2014年, 劳拉·莫斯 博士领导了 UBC GRSJ-CWILA研究网络。除了她的五部编辑书籍, 劳拉·莫斯 博士发表了数百篇文章 ,并在文学教育、加拿大公共艺术政策、加拿大广播、以及加拿大温哥华市东(Vancouver’s Downtown Eastside)的公共纪念碑等都有她的贡献。2013年,她被授予UBC基拉姆教学奖( UBCKillam Teaching Prize for2013 )。 劳拉·莫斯 博士的建议针对的是各个层次的学者,而不仅仅是刚刚步入科研行列的新手。我们都需要努力寻找最佳的方式来沟通我们的研究。成功的文章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让它们成为阅读和引导阅读过程的乐趣:有力的论据、清晰的组织逻辑和明确的作者观点。她的意见分为三类:1)论文投稿前(有5条建议),2)文章本身(有13条建议),3)收到编辑部评审结果后(有7条建议)。几乎每一点都以她本人在给作者回信中以粗体写的评论开始。她谦虚的称自己的观点没有一个是特别震撼人心的——有些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每一个观点都来自于数十个尚未遵循它的意见书。为了避免误解,还是将 劳拉·莫斯 博士提高论文发表几率的 25 招摘引于下,仅供参考。 1.论文投稿之前( Before Submission) No.1. Follow submission guidelines. Seriously. Every journal has citation guidelines and word limits. If it says MLA 8, follow MLA 8. Submitting with another style and a note saying, “I’ll change it later if accepted,” signals that you don’t actually see the paper as a good fit in the journal. Similarly, the solution to a paper that is well over the word limit is not to submit it with a note “allowing” the editor to trim it, or saying that you’ll work with the reader’s reports and cut it if it is accepted. The solution is revision before submission. No.2. This paper has too many typos and grammatical errors to go forward to peer review. Submit polished, professional work. University of Alberta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film studies Julie Rak simply asks us to “write as clearly as you can about complex things.” Let the ideas give weight, not the sentence structure. Do not just assume that copy editors will fix it for you. While finding typos is oddly satisfying, I don’t really relish fixing comma splices. No.3. Peer review is not problem solving. It is a mistake to submit your article because you are stuck and really looking for feedback. This is where you should share drafts with trusted friends or colleagues. It is not the job of the editor or peer reviewers to break your impasse. No.4. Do you know the audience of the journal? A good rule of thumb is to submit to the journals you read and cite most often. You are already participating in their ongoing conversations. You will also know approximately what level of expertise and knowledge your readers might have. My colleague Judith Palti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says this: “I’m working on a review right now in which confusion about audience is really evident. The article would neither satisfy specialists, who would be irritated by the extensive foregrounding of seminal scholarship, nor a more heterogeneous audience who still has to wade through a lot of other voices to hear the author’s argument. In short, stop putting other people’s voices ahead of your own as an author.” I absolutely love the final point here. No.5. Sharpen your abstract. Spend time polishing the abstract that you submit with the article. It should summarize the article’s intervention, spell out the core research questions and note the central objects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abstract is the article’s first impression. Make it snappy. If you can’t articulate your argument and your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clearly in the abstract, you might not have been clear enough in the article, either. 2. 文章本身( The Article Itself) No.6. How would you assess this article? We ask peer reviewers to consider the following criteria in their assessments of articles for my journal: soundness of scholarship, quality of style, coherence of argument. You should ask yourself about these categories before submitting your paper. Be honest. No.7. Who cares? According to Patricia Badir,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UBC, you should “let your readers really see how this text or issue interests you: What’s paradoxical? What’s puzzling? What’s surprising?” In the same vein, I can’t stress the significance of “So what?” enough. Life is short. Why should I spend an hour reading this article? I want to know the answer in the opening paragraphs. We all teach students to ask these two fundamental questions. We should keep asking them of our own work. No.8. You need to hook the reader. I often write this statement in decision letters as I send back articles with a request to make the introduction more immediately engaging and to show why it is urgent at the outset. Ask core questions up front. Is it imperative that people read your work? Why now? Epigraphs are your good friends. Take a bit of time in the opening pages to emphasize your contribution to the topic or field. Note that the knowledge gap -- “no one has done this, so I will” -- is never enough. No.9. The logic of organization in this article is unclear. Katja Thieme, instruct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 at UBC, points to the value of “establishing a sense of trust in the project that there isn’t just the big bold argument or claim or question that the article asserts, but also and right away, at the beginning, a clear road map.” If written in a way that is not simply a cataloging of what is to come, the map can lead to the wonderful sense of “aha! I see the logic of where we are going. Let’s go!” No.10. Who are you writing for? As Professor Mary Bryson of the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literacy education at UBC notes, “interdisciplinary work by definition needs to imagine and build its own audience.” If you are imagining an audience, imagine out loud. No.11. Who are you in conversation with? While your original article is not a place for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it is a good place to demonstrate what ongoing conversations you are jumping into or scholarship you are building on. This should be a tight page or three, not half the article. Lorraine York,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at McMaster University, looks for “a confident sense of intervention” and notes that “in the most successful articles I read, I feel the excitement at joining that conversation and potentially steering it in a fresh dire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at previous conversation shouldn’t overshadow the author’s voice.” Self-confidence doesn't mean posturing or arrogance. It does mean that you believe that you have something significant to add. Also, note that textual interlocutors sometimes come to life. There is a chance that your peer reviewers will come out of your own works cited list. Are you being fair in your articulation of their ideas? No.12. Clarify your citational practices. Here I ask my three favorite questions: Who speaks for whom? Who listens? Who profits? Sandra Tomc,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UBC, tells us that “the willingness to cite scholarship is probably most important” in her assessment of articles. If research articles are incursions into continuing conversations in the field, whose voices are being heard? As Bryson reminds us, “cite minority voices.” Look at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 don’t just cite the usual suspects. No.13. Stop putting other people’s voices ahead of your own, as Paltin says. Avoid name-dropping, particularly theorists. If the work of Jacques Rancière is central to your argument, by all means bring it in. But don’t just cherry-pick a term (“what Rancière calls ‘X’”) without a discussion of where Rancière coined the term, how he uses it and to what end. Is it really worth the necessary space to use the term? If it is, super. Can your voice be heard in the cacophony of theorists? No.14. Reader A is concerned that there is not enough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existing scholarship on X. Critical engagement is key here, not just citation. The first thing I do when assessing a new submission is to check the works cited and ask how the author has tracked existing scholarship, how up-to-date (all from 20 years ago?) and historically deep (all from last year?) their references are, how extensive their research is (all online? All from one collection?), and how they have entertained a range of views (counterarguments, existing criticism). Then I read to see how in-depth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scholarship is. No.15. Make room for sustained intellectual and analytical engagement with quoted material. It is the author’s job to take the reader through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assage/case at hand and to relate it to the developing argument. Don’t be afraid to slow down and dig deep into the primary or secondary material. Your original voice will come through here. No.16. Avoid theme spotting. Enough said. No.17. This paper is overly ambitious. Your article is not your dissertation in synopsis or a preview of your upcoming book.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scholarship can be minute and still have impact. As Hannah McGregor, assistant professor in publishing at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says, “It is fine to grapple with your subject matter and not solve everything.” Polished does not mean closed down. Further,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UBC Robert Rouse notes that, for him, a great article is one that “moves my understanding along.” Really, that’s what we are trying to do: move understanding along. It can be incremental. That’s how knowledge is mobilized in the long run. No.18. What do you want your reader to remember the most? (Hint: this is likely your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Conclusions are not just summaries. At the end of an article, you need to make sure that your reader leaves with a takeaway message/point/question. What brief notes would you make if reading your own article? Again, be honest. 3.收到编辑部评审结果后( After the Report ) No.19. We won’t be moving forward with your article. The majority of articles receive a decision of revise and resubmit (RR) or rejection. You weren’t turned down, your paper was. Try not to take it personally. No.20. Both readers have given you detailed and careful feedback.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about the dreaded Reader B, in my experience the vast majority of peer-review reports are sent with the intention of moving scholarship along. I wish more people could see the effort and generous spirit many colleagues put into their reports, reports that are often only viewed by the editor and the writer. Sharing this generosity is actually the best part of being an editor. No.21. You are welcome to request that your article not go back to Reader B upon resubmission. My previous point notwithstanding, not all readers are wonderful. If you don’t think the reader gets your article or is unfair, feel free to request not to send it back to them. No.22. Take the readers’ reports as advice. Reports are advice to the author, not nonnegotiable instructions. Peer readers are well-qualified experts, to be sure, but they have spent hours with the work that you have spent months or years on. Mainly, they are signaling places of confusion, contradiction, omission or points that need clarification or elaboration. Do not completely rewrite according to the recommendations of a single report and in the process lose your own voice. Your name is on the article, not the name of the anonymous reviewer. You have to stand by it. No.23. Let me know what you’ve done. Upon resubmission, if RR, I recommend including a letter to the editor noting the changes you have made, listing the suggestions you have taken up and explaining the ones you have chosen not to engage. No.24. Why didn’t you read the peer reviewers' recommendations? If a reviewer suggests reading something, you must read it. The recommendation signals that they think you are missing a key part of the conversation. You have to listen. If it doesn’t fit, then let the editor know in the revisions explanation letter. More articles get rejected on the second round by the original reader with the comment that “they didn’t even bother to follow up on my recommendations and the holes are still there” than with any other comment. No.25. Onward! Everything we do is a work in progress. If your article is accepted, you still have to work with the editor to polish and tighten it. This will take many hours. If it is RR, then breathe deeply and dig in to the reports. If rejected, read the reports and try to find the valuabl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before submitting elsewhere. Early in my career, I put an article in a drawer after a stinging decision and time passed. It is still not published, and I regret that. If your paper is rejected, take it as a sign that the article is not ready yet, and don’t give up.
个人分类: 新观察|4024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技期刊论文的全部作者简介
jlpemail 2019-4-25 09:08
笔者以为, 发送到期刊的科技论文, 最好 显示所有作者的简介与联系方式。 做编务的三四个月中, 我 曾经要求作者 用表格的形式,提供所有作者的简介、手机号 和电子邮箱。 我是出于以下考虑的: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的论文第一作者中在读研究生的比率较高。 论文发表后,他们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变化; 多数是离开母校(院所)到其他地区工作,联系方式自然会变化。有些样刊,被退回了编辑部,不仅浪费了有关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无效用的经济支出。 能够在毕业之前, 想起来 预先告知编辑部 其新的联系方式的研究生作者不多。少量研究生作者,向编辑部 提供了比较稳定的家庭住址,这样就保证了及时 收到样刊。极少数作者,觉得已经毕业了,要不要样刊无所谓了,会表示放弃样刊。若干年后, 又可能想起它的用途了,他们再向编辑部索取,这就不如 以前便捷了。也有的作者,原先的样刊丢失,致电编辑部 索取样刊。 笔者浏览过若干个英文版的国外导航类期刊,觉得有一家(GPS Solution,见图1)的做法值得推广: 论文的末尾,附以所有作者的照片、学术简历与联系方式。 图1 英文期刊 GPS Solution论文页面截屏 这种做法,看上去增加了编辑部和作者的工作量,实际上不仅是对所有作者的尊重,也可以起到信息核实的作用。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提供其他作者的 照片、学术简历与联系方式的时候,肯定要进行信息核对的。 总之,科技期刊论文电子版,提供所有作者的简介和联系方式,是必要的。即使这些信息不会全部出现在发表的论文里,也是编辑部有备无患的信息,还是避免作者们无法及时收到样刊的可靠手段。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3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吗?
mohsh 2019-3-7 09:28
红学研究的主流观点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嗣子曹頫之子曹雪芹,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作者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但曹雪芹在曹硕作品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红楼梦》中的贾家从家族历史、家族结构甚至家族成员的起名规则都与曹家非常相近,因此《红楼梦》应该写的就是曹家的衰败,或至少是以此为原型。但正因为如此,曹雪芹(如果曹雪芹真有其人,并是曹寅之嗣孙)包括其伯父应该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曹寅之父是曹玺,也叫尔玉(据说是因为康熙在书写尔玉时将两个字连在一起变成了玺字),因此如果曹家后人写《红楼梦》就应该不会给书中第三代以玉(王)作部首起名,更不会给主人公起名叫贾宝玉;二是《红楼梦》成书年代距曹家没落很近,该书的内容可以让人很容易想到曹家,这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政治风险性,因此曹家后人应该不会也不敢著作影射其家族的小说,以免惹祸上身。因此,《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熟悉曹家的旁人。当然,以上仅是以情理来推断。
3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站或公众号转载文章应当正确标示著作者
热度 1 fdc1947 2018-10-30 08:01
网站或公众号转载文章应当正确标示著作者 转载别人的文章应当得到作品所有者的允许并在转载时标明作者,这好像应当是一个常识。可是,现在的网络上转载文章中找不到文章作者的情况却比比皆是,特别是在手机上可以看到的作品,正确标明作者的很少。许多网站转载的文章只是标示出从什么网站转来的,却没有作者,更不注明作品的发布时间。 这种情况引起了极坏的后果。其中之一,便是谣言和旧闻满天飞。 如今在网上许多朋友圈里传来传去的文章,几乎一大半是胡扯一气的东西,而其中许多是谣言或翻新的旧闻。而聊天群里也是少有朋友们自己的话,谈不上聊天了,都是转传胡扯的文章或旧闻或谣言。那些转传的所谓文章,往往是没头没尾,没有作者和发布者,看完也不知道是谁说的话,谁写的文章,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作品。 有些文章来头大的很,标题上写上,如“人民日报:如何如何”,“某某领导人:如何如何”,好像这篇文章是人民日报的什么评论,或者某某领导人的文章。结果看完文章,往往只是一开始有一段可能是人民日报或某某领导人的话,而且跟标题所说的内容无关,底下文章的主要部分则不知道是什么人的乱说,甚至整篇文章与人民日报或某某领导人毫无关系。 有的文章在作者一栏中,只写某某网站,比如科学网,可是没有真正的作者,好像文章是代表科学网的意见。其实这可能只是科学网博客中的一篇博客。科学网成千上万个博主,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么多人,看法不一、水平高低不同,有人写出水平不高或者看法错误的博文甚至完全反科学的博文或者随便胡诌几句,也是正常的事情。在科学网上的文章都是署名的,写得好与不好,文责自负。转载的时候,如果不表标明作者,就写一个科学网,给不知道内情的朋友看了,还以为这就是科学网的观点。科学网还是有点信誉的网站,绝大多数科学网博文是好的甚至是高水平的,因而大多数普通百姓还是很看得上科学网的。如果让极个别不很好地博文被人当作是科学网的观点,这就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或者说,也是丢科学网的脸了。 转载文章时不注明原作者,这也是对作者知识产权的不尊重。各个网站在发表文章时都对是否可以转载做了说明,例如在新浪博客发文时可以由作者自己选择是否可以转载,科学网则在每篇文章后都有这样的说明:“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原作者科学网博客。”但是,很多网站在转载文章时并不遵照这些宣示去做。他们不但不征得作者的同意,连作者的署名也不加以显示,这就非常之恶劣了。 现在,网络上有众多的网站,更有众多的许多微信公众号。许多微信公众号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小单位,有的网站在转载文章时,就把微信公众号当作作者了。在转载文章时仅仅注明微信公众号名称,这对于有些微信公众号不产生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把网站与微信公众号一样看待,在转载时仅仅注明了网站的名称,这个问题就大了。文章的作者对于这样的问题,往往很难发现,常常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碰到而发现。而即使碰到了,知道了这种情况,也很难投诉。 这个问题,看来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此类问题,呼吁建立一个好的规则。有了好的规则,而且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才能够更好地传播好的文化和科学知识。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492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是作者、合著者和贡献人?
Enago 2018-7-23 11:59
通过论文的形式发布研究成果时,文稿中要提到所有的作者、合著者及贡献人。提及的方式需遵循ICMJE或COPE等机构的规定。确定作者身份是出版流程中最容易出现争端的环节之一。 更多关于作者身份的文章,请 点此 阅读。 更多精彩文章,请 点击 订阅 英论阁学术院 或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enagocn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个人分类: 用英语写论文|4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益国红学的主要观点
shilou 2018-1-3 11:05
益国红学的主要观点 石楼 ( 1 )红楼梦是一本隐书。关于红学的定义,益国红学阐明了真事隐和假语村的含义,假语村就是假语 + 村,代表了大量的村名,如金陵 + 村、苏州 + 村,都是村名,提出红学就是研究真事隐和假语村的学问。 ( 2 )关于红楼梦的发生地,益国红学发现书中写了大量的江西南城益王府附近的地名,证明红楼梦的发生地在江西。 ( 3 )通过对益王墓出土的六块墓志铭的考证,证明了益王府有甄家风俗,即第一回贾雨村说的“ 女儿之名亦皆从男子之名 。”提出甄家风俗是检验红楼梦作者的必要条件,红楼梦的故事原型是明末益王府。 ( 4 )关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披蟒腰玉的研究,揭示了玉带是明朝的标志物,书中的祖先遗像和北静王都是明朝的人(包括南明)。贾府是汉人,不是满人,解释了通灵宝玉的原型是一块玉带板,不是传国玉玺。 ( 5 )关于红楼梦作者,益国红学论证了红楼梦的作者是出身于益王府的延宁郡王朱由梿。 ( 6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反清悼明的内容,红楼梦的写作目的是使益王府抗清烈士的事迹昭传。第四十三回宝玉城北祭奠的是朱由梿的弟弟、抗清烈士永宁王朱由植(植下加心),《姽婳词》是纪念永宁王府的世子妃彭氏。秦可卿的葬礼是悼念南明灭亡,悼念永宁王府的抗清烈士。 ( 7 )红楼梦中一共有十三首诗谜未给出谜底,其中包括薛小妹怀古诗十首和宝钗等人三首,除清人猜出两首外,益国红学破解了十一首谜底。 ( 8 )根据曹姓是朱姓的祖姓,说明了曹雪芹的曹姓隐朱姓;根据秦姓的祖姓是赢姓,说明了秦可卿姓名的含义是赢清。 ( 9 )红楼梦的成书年代在清初,时间下限是 1683 年。 ( 10 )解释了书中的诸多难题,如贾琏、宝玉为什么都叫二爷、宝玉为什么送给黛玉两块旧手帕等。 ( 11 )论证了红楼梦是用南京官话写的。 ( 12 )论证了程甲本是最早的版本,脂本(包括甲戌本、戚序本、庚辰本、蒙府本、梦稿本等)皆是伪造的。
个人分类: 红楼梦研究|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11月份参加的学术研讨会
jlpemail 2017-12-5 14:09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2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责任编辑的偏爱
热度 3 jlpemail 2017-2-24 22:34
责任编辑的偏爱 文 /籍利平 责任编辑,可以有自己的偏爱吗?当然可以,只要不过分。 一个负责任的责任编辑,修改文章的次数,有时比原作者还多。对于初次投稿,相信或者依赖编辑的作者,更是如此。一篇文章,到了责任编辑的手里,仍然被发现缺胳膊少腿(有些夸张,缺必要元素是显然的),这样的作者,也是太相信编辑的火眼金睛了。也是太相信编辑的 “厨艺”了。如果连自己所属机构的名字(中英文)都写错了,如果连自己的简介,都有明显的错误,这样的作者,很难让我觉出有多认真。一篇论文,如果连公式都没有打印出来,就到了责任编辑的手里,这样的作者,会是认真修改的人吗?如果,在三五行的中英文里,存在三五处词语或者语法错误,这样的作者,会让编辑偏爱起来吗?不会的。即使编辑鉴于职业操守,耐心地改正了那些错误,那些不高级的错误,总是无法让编辑开心起来。 编辑,可以有偏爱。不可以有偏恨。不能因为某文,某作者不讨人喜欢,就完全放弃对文章的完善。 编辑对文章的偏爱,可以有三种。一时自己熟悉的领域,二是文章写得非常规范的,三是文章写得比较乱的。熟悉的领域,看起来轻松。 规范的文章,易于加工。乱点儿的文章, 更 能历练编辑的内功。说句不严肃的话,编辑还可以偏爱一下,有些颇有想象力的错误,比如书的名字,比如期刊的名字,比如被引文献作者的名字,都可以成为出错的资源。编辑如果,对行业不熟悉,积累不充分,有些错误容易被 “滑”过去。当我遇到那些“有个性”的错误时,我会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出错。亏他想得出。如果不是经过成百上千篇论文的审读,修改和完善,如果不是经历对一篇论文的“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里看外看”、“中看英看” 、 符号看 、 图表看 和 编号看,就不会那样体会出作者的难和编辑的难。 作者,没有不想写好文章的。编辑,没有不想对得起 “责任”二字的。由于水平的限制或者身心状态的限制,疏漏无法百分之百地避免。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一遍遍地读、校、改论文。当少数作者,因为多次修改,出现厌倦情绪,出言不逊时,显示编辑耐心的时机就出现了。尽管其语音不动听,编辑还是要为其作品美容。一个也许不够恰当的比喻是,爱干净的人看见别人的孩子脸脏了,不由自主地掏出手绢擦过去。孩子叫疼,孩子的妈妈更心疼。埋怨邻居多事,你能不能干些大事业,整天盯着别人家孩子的鼻涕妞儿,能有什么出息呢?有时,我觉得编辑就是那个尴尬的角色。好像只要是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孩童们都应该是干干净净 、 规规整整 、 漂漂亮亮的。具体到文章里,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用得不合适,也觉得非改过来不行。 那些体谅编辑,理解编辑,积极配合编辑修改文章的作者,受到编辑的偏爱,是自然的。编辑和作者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把完善的,符合规范的文章奉献给同行。 责任编辑,遭遇 “未能避免的疏漏”,会比作者还尴尬。编辑没有发现和纠正原文的错误,甚至在排版中出现的错误,责任都属于责任编辑了。你没有发现的错误,就是你的错误了。没有发现的新旧疏漏,都是编辑的疏漏。只要文章经过了你的眼,你的手,你的心,它就和你“骨肉相连”了。 那些留下较多披红,或者错得有代表性的部分,我会特意保留下来,留作以后的参考和借鉴。这,也是责任编辑的一种 “伟大的偏爱”吧。但,我希望这“伟大的偏爱”不要出现得太多。 (手机写作、发送 ; 2017-04-05,修订。1326字。 )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5960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群鸦的盛宴到穿墙术
wangsanmin 2017-1-6 20:52
最无聊的时候,就是做完一件事,还没有开始另一件事。 2017 年元月1号完成论文的修改。去年8月17日,我的论文被FSS拒稿。真没想到会被拒,当然不会再投到FSS。投FSS,是因为被APAL拒稿,急于发表。看看FSS里面的文章,想到一个词,群鸦的盛宴。 从去年8月一直改到现在,没做其它事情,连本科生的课也推掉了。历时4个多月。中间改好投到JLC。JLC的编辑说,太长了,要求写个短篇,不要给出证明细节,就给个梗概,但要说明我的方法和策略是怎么克服困难的,然后附在完全版本后面。看到这个要求,就直接撤稿了。改投MLQ,并附上了FSS和APAL的审稿意见和拒稿信。MLQ编辑考虑了半个月,就拒稿了。我想好了一句话想发给MLQ的编辑和主编。为什么你们刊物的影响因子持续走低,是因为你们有最好的编辑,正做着最烂的决定。不过忍忍没发出去。 然后投给了《数学学报》,看到一周编辑还没处理。就撤稿了。原因是,国内谁来审,是不是给编委出难题呢。12月份,把其中的例子整理出一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报告了一下。想想还是考虑JLC。就问编辑,还可以考虑我重投吗?编辑说,取决于我是否真正考虑他的建议。 哦,您的建议。长这么大,没见过数学论文还分两个版本。读者看缩略版的时候,如果想知道细节再去查那个完全版。 是不是要我练习久已失传的穿墙术啊。我还是按我的理解写了一个注释,把原论文中的例子和注释全移到这个注释论文中。这个注释中,我用了几个很夸张的词:A miracle happens here! (奇迹发生在这儿)A change happens here! (这里发生了变化)A great change happens here!(巨变发生在这儿)。为什么用这些很不专业的词?因为我发现审稿人很难判断重点在哪里。 2017 年元月1号晚投给JLC。刚收到老人家的信,说感谢我重投JLC,会尽快处理。当然是客气话!不过看到还是很开心。感觉老人家还是很真诚。 去年暑假收到FSS的拒稿信。看着审稿人的意见很难受。但JLC的编辑说,APAL的审稿人会重新审我的文章。APAL的审稿人在完全没有看懂的情况下,只因为我没有按他的意思简化,就直接拒稿。时隔两年,还愿意重审。是不是不甘心自己怎么会搞不懂。 想到邓小平的一句话,第一不怕,第二向前看。怕什么呢。你所经历的一切,正在成就你的人生。
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遇到的那些耿直的作者们
热度 9 cathyfan 2016-12-13 11:45
上周五下午,我对着电脑屏幕,笑了又笑,完全不顾忌屏幕那一头的老师是否会恼羞成怒。 因为实在是太好笑了! 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读过契科夫的文章《凡卡》没有? 鞋店的小学徒凡卡给爷爷写 信,哀求他来把自己带回去,凡卡在信中讲述了自己所遭受的种种虐待,不时提起乡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提心吊胆地将信写完,凡卡带着美好的心情进入梦乡。但遗憾的是,凡卡在最后没有写清楚收件人的地址,只写了:乡下 爷爷收,又补充了爷爷的名字: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这样的信件,爷爷是根本不可能收到的。 今天,有个老师问我,10月份给我发回来的合同收到了没有? 我正沉浸喜悦放松之中,今年出版任务虽没完成,但是能出的书也都完成了所有的流程,就等着拿样书了。一猛子听到老师问我10月份寄出的合同收没收到,我瞬间懵了,赶紧把选题有关的文件拿下来翻找,没找到! 我一下子从欢快的云端跌落到了地上,还是脸朝地! 鉴于以前真丢过合同,我好担心这次又丢了,给老师发过去一张可怜巴巴的表情。 老师很体谅地说,要不再给你发一次? 我赶紧连连点头,这自然是好啊!我求之不得,不好意思开口啊! 老师问我,这次我寄给你本人吧? 沃特?上次您不是寄给我本人的吗?您寄给谁的? 老师发给我一个图片,快递单上赫然印着:科学出版社! 瞬间,我想到了小凡卡写得那封信,并且还没写上我的名字,如果写了我的名字,科学出版社比乡下的范围小多了,我一定能收到的。 我实在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还发了一连串的“哈哈”过去,还发过去一行字:果然是傻博士啊!太耿直了!说一就是一,丁绝不会成为卯。 老师说他是拜托师弟去寄的,我乐,这就不是一个傻博士的故事了,变成两个傻博士,并且我认为,这个锅不应该由师弟去背啊!师兄让寄“科学出版社”,那可不就是寄给科学出版社么?程序已经设定是直接执行,并没有“if……else“的设定啊! 科学家的思维实在是太方了!这样耿直的作者,在我的编辑生涯中已经能够遇到很多很多次,每次哈哈大笑之余,就想起古人造词果然厉害——书呆子,书读多了,变呆了! 老师以为合同是跟出版社签的,直接寄回出版社就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处理,其实对于出版社而言,责任编辑是图书的具体负责人,图书从选题策划、签订合同、交稿编辑直到最后出版,都是由固定编辑负责,出版社对图书的管理是建立在对责任编辑的管理上的。 曾经有一次因为书稿修改比较着急,我希望作者在修改作者样时能够用我们的编辑符号修改,这样我就不需要重新誊抄一遍到校对稿上。 有时候,作者在作者样稿上修改特别多,编辑再一一誊抄,不仅耗费精力,还耗费时间。有的一本稿子要抄一个多星期也抄不完,让人感觉生生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如果作者能在修改时规范地改,编辑就不需要多一道工序,耽误出版时间。 作者表示一定配合我的工作,我也在稿子上做了一些修改示范,心想这次一定省事儿,心里美滋滋的。 收到稿子的时候,我被作者的认真感动哭了! 作者按照我的示范修改了,但是又怕编辑看不懂,在旁边大段地批注。 于是,书稿上修改的地方多了很多文字,比如,某一段从哪到哪改成什么什么,哪些公式图表怎么改,这样一来,我还是得重新抄写一遍,这种不需要的文字太多的稿子是不能给排版人员的,会让他们产生困扰,平添更多错误。 还有一次,为了让稿件修改更明白无误,又能节省来回快递的时间,我把我修改的稿件都拍照发给老师,让老师看我改的地方对不对,有没有遗漏,没有遗漏就可以抓紧走下一个流程了。 老师打电话给我,问我公式里只写一个“正”字,排版的能看懂吗?难道不应该写某某字母应该是正体么?问我哪个地方他想这样修改,为什么我写在稿子上似乎没有写得那么多?难道不应该写得明白无误,才算科学么? 我苦笑,要是编辑都得这样修改稿件,估计稿件的空白处是不够用的,编辑要累死,排版人员还有可能认错呢! 我啼笑皆非地跟老师说,不要在我们的修改符号上纠结,您只需要确认我们的修改是否正确,是否没有遗漏就可以了,老师将信将疑地“哦”,但是下一个问题他还是会问你这样写行吗?我也只好呵呵了。 果然是隔行如隔山!就算是看上去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稿件的编辑修改,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这套规则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检验,科学可行,只是作者们不了解而已。 图书的编辑修改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套用出版社格式模板就可以了,编辑也必须遵守严谨的修改规范,在长期的斗争中也摸索出一套行而有效的修改技巧,这些技巧和窍门从编辑到排版到校对,都是认可并且通行的,只要有这个符号,流程中的所有人都明白什么意思,有点像医生处方的龙飞凤舞,病人不认识,但是医生、护士、药房都明白。耿直的科学家们一丝不苟习惯了,完全不能理解。 回顾这些年遇到的这些耿直到呆萌的科学家,深深觉得跟他们打交道累也不累。 不累是因为他们讲科学,规则讲清楚,他们就会按照规则去做,很少会遇到社会上商场如战场的事情,累是因为他们太讲究科学了,忘记科学也是有领域之分的,有时候会方正到古板。 前天有个帖子是评选《中国最美的书》的25个最美的理由,其中没有我们出版社的书。这个是很自然的事情,我想要是评选《中国最方的书》,肯定一大半都是我们出版社的书,因为我们的作者是所有作者中最方的。 我很喜欢作者们的耿直呆萌,不用特别花心思进行斗争,对错的规则简单明了,如果编辑改错了,作者再改回去,如果编辑改对了,作者就会感谢编辑的细心。 现在就坐等那个老师给我发新合同了,因为我去传达室翻找一遍也没找到。
4405 次阅读|25 个评论
科研作者与学术期刊编辑关系的思考
热度 11 leojiang 2016-6-24 12:08
本月初,偶然接到一封来自某国作者的邮件,大概内容: “ 我的投稿怎么这么快就被拒掉了?不到一天就被拒掉了?你这是歧视!我要投诉你!我要把这件事告诉所有学者团体! ” 我的大概回复: “ 你的稿子前天刚被我们公司的另一个期刊拒掉, 3 个人审稿人都建议拒稿,我看了审稿报告并对比了原来的投稿,你没有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做任何改动,只是简单的把格式换一下,直接就投到我们期刊,请问这是为什么? ” 作者回复: “ 我们只是被另一个期刊拒稿,你们不是不同的期刊么?期刊的范围和发表内容也有差别,为什么不能投你们呢?你这就是歧视!我要告诉所有的学者团体! ” 我的回复: “ 首先,你的文章不是因为投稿范围不正确而被另一个期刊拒掉的,是因为审稿人指出创新性差,英语书写水平不能接受,对该领域的研究没有任何帮助,试验设计和数据都有缺陷。。。我们的期刊比以前你投的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很多,为什么你觉得不能在那个期刊发表,就能在我们的期刊发表? ” 作者回复: “ 既然我们花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把稿子投到你们期刊,而且也愿意付费,你们就应该进行审稿,给我 2 份审稿报告才能拒稿,你们不到 1 天就拒了我们的稿子,没有给我们任何审稿意见,你这就是对我们歧视!我要向世界上的学术团体投诉你。 ” 我的回复:“首先,我们是一家公司的期刊,可以分享审稿报告,并且能方便的看到你的所有投稿记录,我可以非常方便的阅读你原来的审稿报告并对比两篇投稿,很快就可以做出决定。其次,你在 coverletter 里面还写着,这篇文章没有被投到任何其他期刊,如果不是我们的审稿系统可以查看你的投稿记录,那么我们还得花费不小的时间和审稿资源对你的文章进行审稿,而且很大可能最后还是拒稿。最后,作为一位学者,你在接到审稿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写好的审稿报告之后,不做任何更改,就想着另外投一个期刊就好了,这是对学术界的审稿资源的一种浪费。我们承认自己是一个开放获取期刊,也确实对接受后的作者收文章处理费,可是在世界学者的审稿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出版社也有节约审稿人资源,减轻学者压力的责任。 ” 至此,作者再也没有回复我。 从这件小事中,我觉得有些作者和编辑的关系,就有点像国内的某些 “ 医患关系 ” ,作者就觉得编辑就是找茬的,就是通过拒稿体现出自己的权威。其实这就有点像郭德纲的相声里说的 “ 刻板偏见 ” ,尤其对我们做 OA (开放获取)期刊的编辑来说,其实作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的薪水,公司的运营,都来自于作者的文章处理费。我们何尝不想把所有学者辛苦写成的科研成果都刊登出来,可是,编辑守则要求我们只能发表对学术界有益的科研成果,该成果要真实,能给科学交流带来帮助。随着世界各国对科学研究的重视,文章发表对于学术交流和学者学术地位提升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学者和学术期刊编辑打交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何使作者和学术期刊编辑这一个产业链条上的两个部分更好的合作,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 首先要坦诚,编辑和作者都要坦诚,作者这篇文章如果以前被拒稿过,可以在投稿的时候与编辑声明,并指出自己根据上一次的审稿意见做了哪些更改,编辑也可以在评估了审稿意见和修改稿之后,加速审稿进程。目前的情况常常是,作者也不提文章是否被拒过,编辑送审后,收到审稿人的意见是这篇文章刚刚被自己在另一个期刊拒过,而且作者没有进行更改,这时候,审稿人很愤怒,还会给拒稿意见。 2. 其次要互相理解和尊重,编辑要理解作者都是非常辛苦的做科学研究,写文章,排版,投稿,一定要对每一篇文章给予重视。作者也最好能在投稿之前,仔细检查文章,对文章进行英语水平的检查,这样能省去很多编辑的时间,文章也更容易被发表。 3. 最后,世界学术界的审稿资源越来越稀缺,而且文章产出增加非常快的区域,审稿人资源却增加的不快,导致审稿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常常审稿人都每周审 4,5 篇稿子,尤其是暑假和圣诞假期这段时间,审稿人更是稀缺,编辑收到足够的审稿报告非常困难。真心希望作者可以珍惜审稿人和编辑的每一次劳动,收到审稿意见,一次修改后文章就可以发表。
9658 次阅读|21 个评论
ORCID ——独一无二的作者标识
热度 8 WileyChina 2016-6-21 13:37
(Alice Meadows is Director of Communications for ORCID. Here she talks to Vera Koester for ChemViews Magazine about ORCID iDs, their value for researchers and organizations, and future activities.) http://www.chemistryviews.org/details/ezine/8359901/ORCID__Unique_Author_Identifier.html ORCID 是什么样的组织? ORCID 是一个开放的、非盈利的、公众推动的组织。它致力于解决学术出版活动中消除作者重名歧义的问题,产生并保存研究者注册的独一无二的身份识别码(ID ),公开透明地把这些识别码跟研究活动及成果相联系。自从ORCID 在2012 年十月发端,已经有超过160 万个身份识别码被登记注册。 为什么ORCID 会成为独一无二的作者标识? 消除作者重名歧义问题是学术交流中的一个广为人知的问题。很多研究者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名字,在不同体系和不同作品中,他们的名字可能会被改变或者呈现得不一样。ORCID ID 是唯一的身份标识,被设计成在所有学术平台和系统之间都保持一样。其他的身份标识通常被限制在一个单独的平台、出版商、科研院所(如ResearcherID 和SCOPUS 账号)或是其他更广点儿的平台,但这远远不够。而且,ORCID 是一个选择性加入的系统,研究者或记录持有者的信息是公开还是私密、与什么相连接、谁能编写等问题都是完全可控的。 很多大学,资助方,出版商,以及其他机构组织都推荐或要求他们的研究者使用ORCID ID 。例如,英国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 ) 已 授 权所有他们认可的申请者使用这个身份识别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做,ORCID 将会成为学者和科研作家的默认身份标识。 怎样注册ORCID ID 账号?什么样的信息会被保存? 注册过程又快又方便——大约30 秒就能搞定!要保存的基础数据就是姓名和邮箱地址,虽然我们也推荐研究者添加其他有助于把自己和重名的人区分开来的个人信息。此外可以选择性添加进ORCID 记录的信息有教育经历、工作经验、研究作品(期刊文章、书籍、数据等)、个人网站和社交网络账号,等等。我们不收集出生日期、性别或者电话号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如何使用ORCID 搜索其他的研究者? ORCID 的初衷是让研究者和他们的作品在其他平台——本身并非社交平台的地方——可以被人看见。很多研究者把他们的ORCID ID 放在他们的网站和社交网站上,他们被期刊文章和其他出版物提及的几率就越来越高。而且很多研究学者信息系统开始纳入ORCID 身份,使研究者的记录保持在一个最新状态。 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处? 正如刚才说到的,ORCID ID 正在被很多其他系统纳入使用。有研究者使用的资助者系统,大学和其他学术机构使用的人力资源、研究信息和其他系统,投稿系统,个人档案系统,等等。ORCID ID 传播得越广,研究者和类似机构获得的价值就越大。 不论工作变动或者姓名改变,研究者都能从多平台使用ORCID 身份识别码这件事中获益匪浅,同时相信他们的隐私是得到保护的。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能够更方便地追踪研究者的成果,减少花在更新记录上的时间。资助者可以把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相连,再把这些和他们的资助款项相连,从而追踪资金的影响情况。出版商可以提高投稿系统的效率,让更多的人看到作者的作品。学术团体可以把他们的成员在各个系统——会员系统、学术会议和提交稿件、综述评论等等——的活动跨平台连接在一起。最后,ORCID 使日益增强的互操作性和自动更新的信息得以跨越不同研究信息平台同步,报告的时间得以缩短,所以每个人——尤其是研究者——都将从中得到好处。 有人使用ORCID 了吗? ORCID有超过160 万注册用户,超过300 个会员,145 个动态活跃用户,还有更多的正在发展中。另外还有很多组织机构在使用ORCID公共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 )。近几个月,ORCID与丹麦、意大利和英国及一些其他国家签订了国家财团协议,还有一些交易正在协商,这在不久的未来将会进一步公布。此外,有一些资助方,包括上面提到的最新的英国惠康基金会(UK Wellcome Trust ),已经授权他们认可的申请者使用ORCID ID 。 未来的打算? 对于ORCID 来说,2015 年是令人兴奋的一年:从 技术上 来说,CrossRef 将很快开始实施自动更新功能。这将允许研究者出版论文时,ORCID 的记录和作者论文的相关信息能够自动更新。接着会做一个相似的数据引用(DataCite )。 同行评审功能 的第一次动态将很快推出,使组织机构能够往研究者记录里添加关于审查评论的信息。 这些消息和其他的技术更新情况都可以在 公共Trello 工作台 上找到。
个人分类: 业界新闻|17109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如何利用Research ID 查询ESI全球高引科学家
rczeng 2015-11-24 21:53
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基本科学指标)是Thomson科技信息集团在汇集和分析ISI 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学术文献及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析型数据库。ESI包括8500多种学术期刊十年来的数据,将所有论文分成22个学科领域。利用ESI,研究人员可以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分析国际科技文献,从而了解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研究机构(或大学)、国家(或区域)和学术期刊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影响;同时科研管理人员也可以利用该资源找到影响决策分析的基础数据。利用ESI可以分析十年来国际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 在《泰晤士报大学排名》中,ESI论文指标的权重占20%;在上海交通大学版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论文指标的权重分别占40%和50%。 据统计,在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发的中国 高校 发表的SCI论文中,能入ESI高被引论文的也只有不到1%比例,如北京大学(321篇,占1.13%)、清华大学(301篇,0.96%)、浙江大学(150篇,0.50%)、南京大学(109篇,0.57%)、武汉大学(60篇,0.54% )、东北大学(9篇,0.23%)、西北工业大学(3篇,0.04%)。北浙复清之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年就能拿下几百项,而十年的ESI高被引论文也最多只有三百余篇。 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揭晓(http://gaokao.exam8.com/3225804.html),全国100位高校中山东省内高校情况如下:山东大学84篇,青岛大学29篇,中国海洋大学15篇,中国石油大学14篇,山东理工大学5篇。 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5年5月份的最新统计,济南大学共有2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其中化学化工学院17篇,数学科学学院5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3篇,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1篇,资源与环境学院1篇,经济学院1篇。 《西北工业大学“顶级论文”专项资助计划实施细则》 http://fazhan.nwpu.edu.cn/info/1052/2697.htm ,该校对ESI高被引论文 建设项目 建设经费更是高达50万。 一般大学都没有购买ESI数据库,但你可以利用自己的Research ID 查询ESI全球高引科学家名单。 首先进入你自己的Research ID首页, 然后你可点击右边栏中部 Highly Cited Research ,可查询2015年高引情况。 此数据从10月30日首次公布,接受信息反馈直到12月1日,将于12月中旬公布 最终 结果。 附件是全球材料科学130位ESI高引科学家名单,但不是2015的最终名单。 材料科学ESI高引名单 First Name Last Name Category Primary Affiliation Secondary Affiliation A Paul Alivisatos Materials Science Univ Calif Berkeley, USA Alan J Heeger Materials Science Univ Calif Santa Barbara, USA Alberto Salleo Materials Science Stanford Univ, USA Alex KY Jen Materials Science Univ Washington, USA Zhejiang Univ, China Ali Khademhosseini Materials Science Brigham Womens Hosp, USA King Abdulaziz Univ, Saudi Arabia Andre K Geim Materials Science Univ Manchester, UK Andrea C Ferrari Materials Science Univ Cambridge, UK Antonio Facchetti Materials Science Northwestern Univ, USA Polyera Corp, USA; King Abdulaziz Univ, Saudi Arabia Ben Zhong Tang Materials Science HKUST Shenzhen Res Inst, China Zhejiang Univ, China; 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 China; SCUT 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 Joint Res Lab, China Bin Liu Materials Science Natl Univ Singapore, Singapore Bruno Scrosati Materials Science It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taly Catherine J Murphy Materials Science Univ Illinois, USA Chang Ming Li Materials Science Chongqing Key Lab Adv Mat Technol Clean Energie, China Nanyang Technol Univ, Singapore; Southwest Univ, China Charles M Lieber Materials Science Harvard Univ, USA Christoph J Brabec Materials Science Bavarian Ctr Appl Energy Res ZAE Bayern, Germany Univ Erlangen Nurnberg, Germany Chunxia Li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Clement Sanchez Materials Science UPMC Univ Paris 06, France Dan Li Materials Science Monash Univ, Australia Daniel Moses Materials Science Univ Calif Santa Barbara, USA Daoben Zhu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David L Kaplan Materials Science Tufts Univ, USA Dmitri Golberg Materials Science Natl Inst Mat Sci, Japan Donal DC Bradley Materials Science Imperial Coll London, UK Dongge Ma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Dongyuan Zhao Materials Science Fudan Univ, China Evan Ma Materials Science Johns Hopkins Univ, USA Xi An Jiao Tong Univ, China Fengling Zhang Materials Science Linkoping Univ, Sweden Frederik C Krebs Materials Science Tech Univ Denmark, Denmark Fuyou Li Materials Science Fudan Univ, China Gang Li Materials Science Univ Calif Los Angeles, USA Gao Qing (Max) Lu Materials Science Univ Queensland, Australia Guillermo C Bazan Materials Science Univ Calif Santa Barbara, USA King Abdulaziz Univ, Saudi Arabia Guozhong Cao Materials Science Univ Washington, USA Henning Sirringhaus Materials Science Univ Cambridge, UK Hin-Lap Yip Materials Science S China Univ Technol, China Hongbin Wu Materials Science S China Univ Technol, China Hongjie Dai Materials Science Stanford Univ, USA Hua Zhang Materials Science Nanyang Technol Univ, Singapore Hui-Ming Cheng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King Abdulaziz Univ, Saudi Arabia Iain McCulloch Materials Science King Abdullah Univ Sci Technol, Saudi Arabia Imperial Coll London, UK James R Durrant Materials Science Imperial Coll London, UK Swansea Univ, UK Jan C Hummelen Materials Science Univ Groningen, Netherlands Jean MJ Frechet Materials Science King Abdullah Univ Sci Technol, Saudi Arabia Univ Calif Berkeley, USA Jean-Marie Tarascon Materials Science Coll France, France Jenny Nelson Materials Science Imperial Coll London, UK Jiaguo Yu Materials Science Wuhan Univ Technol, China King Abdulaziz Univ, Saudi Arabia Jianhui Hou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Jianlin Shi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Jim Yang Lee Materials Science Natl Univ Singapore, Singapore Jinghong Li Materials Science Tsinghua Univ, China Joachim Maier Materials Science Max Planck Inst Solid State Res, Germany John A Rogers Materials Science Univ Illinois, USA Jonathan N Coleman Materials Science Trinity Coll Dublin, Ireland Jun Lin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Jun Liu Materials Science Pacific NW Natl Lab, USA Jun Song Chen Materials Science Nanyang Technol Univ, Singapore Junji Kido Materials Science Yamagata Univ, Japan Karl Leo Materials Science Tech Univ Dresden, Germany Katsuhiko Ariga Materials Science Natl Inst Mat Sci, Japan Ke Lu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Klaus Muellen Materials Science Max Planck Inst Polymer Res, Germany Konstantin S Novoselov Materials Science Univ Manchester, UK Lei Lu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Lei Jiang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Li-Jun Wan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Linjie Zhi Materials Science Natl Ctr Nanosci Technol China, China Lixiang Wang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Luis M Liz-Marzan Materials Science CIC biomaGUNE, Spain Basque Fdn Sci, Spain Lynden A Archer Materials Science Cornell Univ, USA Maggie Paulose Materials Science Univ Houston, USA Markus Antonietti Materials Science Max Planck Inst Colloids Interfaces, Germany Martijn M Wienk Materials Science Eindhoven Univ Technol, Netherlands Martin Heeney Materials Science Imperial Coll London, UK Michael Graetzel Materials Science Ecole Polytech Fed Lausanne, Switzerland Sungkyunkwan Univ, South Korea Michael D McGehee Materials Science Stanford Univ, USA Michael F Toney Materials Science SLAC Natl Accelerator Lab, USA Michael S Strano Materials Science MIT, USA Mikkel Jorgensen Materials Science Tech Univ Denmark, Denmark Miqin Zhang Materials Science Univ Washington, USA Mohammad Khaja Nazeeruddin Materials Science Ecole Polytech Fed Lausanne, Switzerland King Abdulaziz Univ, Saudi Arabia Nicola A Spaldin Materials Science ETH Zurich, Switzerland Niyazi Serdar Sariciftci Materials Science Johannes Kepler Univ Linz, Austria Olle Inganas Materials Science Linkoping Univ, Sweden Oomman K Varghese Materials Science Univ Houston, USA Paul WM Blom Materials Science Max Planck Inst Polymer Res, Germany Peidong Yang Materials Science Univ Calif Berkeley, USA Pulickel M Ajayan Materials Science Rice Univ, USA Rainer Waser Materials Science Res Ctr Julich GmbH, Germany Rhein Westfal TH Aachen, Germany Ramamoorthy Ramesh Materials Science Univ Calif Berkeley, USA Rene AJ Janssen Materials Science Eindhoven Univ Technol, Netherlands Richard H Friend Materials Science Univ Cambridge, UK Robert Langer Materials Science MIT, USA Rodney S Ruoff Materials Science Ulsan Natl Inst Sci Tech, South Korea Samson A Jenekhe Materials Science Univ Washington, USA Seeram Ramakrishna Materials Science Natl Univ Singapore, Singapore Shaik M Zakeeruddin Materials Science Ecole Polytech Fed Lausanne, Switzerland King Abdulaziz Univ, Saudi Arabia Shu-Hong Yu Materials Science Univ Sci Technol China, China King Abdulaziz Univ, Saudi Arabia Shuit-Tong Lee Materials Science Soochow Univ, China Stephen R Forrest Materials Science Univ Michigan, USA Subra Suresh Materials Science Carnegie Mellon Univ, USA Taeghwan Hyeon Materials Science Seoul Natl Univ, South Korea Thomas P Russell Materials Science Univ Mass System, USA Thuc-Quyen Nguyen Materials Science Univ Calif Santa Barbara, USA Tianyou Zhai Materials Science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ina Tobin J Marks Materials Science Northwestern Univ, USA Ulrich S Schubert Materials Science Univ Jena, Germany Wai-Yeung Wong Materials Science Hong Kong Baptist Univ, China Univ Grants Comm, China Wolfgang J Parak Materials Science Philipps Univ Marburg, Germany CIC biomaGUNE, Spain Xiaosheng Fang Materials Science Fudan Univ, China King Abdulaziz Univ, Saudi Arabia Xinliang Feng Materials Science Max Planck Inst Polymer Res, Germany Xiong Gong Materials Science Coll of Polymer Science and Polymer Engineering, USA Xiong Wen (David) Lou Materials Science Nanyang Technol Univ, Singapore Yadong Li Materials Science Tsinghua Univ, China Yang Yang Materials Science Univ Calif Los Angeles, USA Yi Cui Materials Science Stanford Univ, USA Yong Cao Materials Science S China Univ Technol, China Yong-Sheng Hu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Yongfang Li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Soochow Univ, China Yonggang Y Huang Materials Science Northwestern Univ, USA Yongsheng Chen Materials Science Nankai Univ, China Yoshio Bando Materials Science Natl Inst Mat Sci, Japan Younan Xia Materials Science Georgia Inst Technol, USA Yu-Guo Guo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Yugang Sun Materials Science Argonne Natl Lab, USA Yunqi Liu Materials Science Chinese Acad Sci, China Yury Gogotsi Materials Science Drexel Univ, USA Zhenan Bao Materials Science Stanford Univ, USA Zhong Lin Wang Materials Science Georgia Inst Technol, USA Zhuang Liu Materials Science Soochow Univ, China Zongyou Yin Materials Science Nanyang Technol Univ, Singapore
个人分类: 科研|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激励作者的编辑
jlpemail 2015-8-5 10:50
做激励作者的编辑 籍利平 在编辑期刊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作者,他们在接到修改意见后,迟迟不见修改稿返回,邮件或者电话询问后,最初得到的答复一般是出差,忙碌等原因。甚至有的作者说出了打退堂鼓的想法。我觉得,这是畏难情绪的表现。这样的作者,尤其需要鼓励。 有些修改意见看起来几乎满满一张 A4 纸,内容看起来不少。实际上,有些修改很容易的,真正需要大动干戈的不多。在遇到这样的意见时,我觉得一个负责任的编辑,应该为作者打气,鼓励他们耐心修改,在修改中提高自己,完善论文。不前功尽弃,也是珍惜自己智力劳动果实的一种表现。 10 多年前,我也是得到过修改意见的作者。那篇寄往西北某科技期刊的论文,其实是得到了肯定的,只要稍微修改就可以了。遗憾的是,我或者忽略了专家修改意见,或者是因为某件事耽搁了修改。此论文居然不了了之,最后出现在了某会议论文的光盘版里。当我整理资料翻阅到那篇手写的审稿意见的复印件时,感慨万千。是我自己没有抓住机会,“浪费”了一篇论文,虽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文章,毕竟也是自己的心血呀。 鉴于此,当我作为期刊编辑,遇到文章需要修改但有些为难情绪的作者时,我是要鼓励他们的。虽然在修改中没有原创时的快感(我也不是特别喜欢修改文章),甚至,在修改中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可是,只要您想到这是前期原创工作的延续和完善,那种微弱的成就感,会得到强化,信心和毅力也会激发出来。 一句话,好的编辑不仅是要组织到合适的稿件,也要在和作者的交流中不断激励他们,让他们的论文不断完善,让他们取得对得起自己付出的成果。这成果,对外人来说,也许微不足道,对他们自己来说,也许是某种突破呢。 用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说作者具备发光的潜力,那么编辑应该是激发他们发光的因素之一。只有作者和编辑恰当的配合,才可以发出某种频率的(激)光,才可以做出合格的文章来。 (此文计划投纸质媒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图片来自: http://image.baidu.com/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3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论文稿件质量,谁之责?
luoweijun 2015-7-22 16:26
已经很久没写博文了,或许是没什么特别的想法或情感需要表达,也可能是我遗忘了写博文这事。然而,最近在评审了多篇国内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后,感觉实在憋不住了,于是想到了找科学网发泄发泄,一吐为快,谁叫它是抒发我们科研感叹的理想平台呢 。 可能读者已经能感觉到,我要说的是稿件质量问题。谁之责任? 首先,我必须声明,我的科研水平确实不怎么样,甚至说很低,但在此我不是评价别人的科研水平,我更想说的是 科研态度 问题,所以我科研水平高低不影响我写本博文,当然也不怕大家拍砖 。 最近评审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中,总体上,能改后发表的真是凤毛麟角,勉强过得去(改后再审)的也不过一半左右,其他的简直“难以接受”。主要问题,除了没有任何创新之处外(大多都是一些常规数据的胡乱分析或重复或模仿前人的工作),主要是英文翻译得太差,甚至我感觉有些还达不到百度自动翻译出来的水平;专业名词用法不严谨;数据质量差甚至缺失;胡乱引用参考文献;图、表和参考文献易读性若;罔顾事实进行推理和下结论等等。这些问题,我认为 态度是关键 。但要把这全部责任都推给第一作者(通常都是刚刚进入科研工作的研究生)是不完全公平的,导师或通讯作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督促学生撰写,甚至亲自进行细改),严格来讲,合作者也必须有所贡献。 今年我作为副导师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按时顺利毕业了(据说按时毕业的学生只占全部应毕业学生的三分之一左右),回想起来,他的小论文我都不知道修改过多少次了,但我估计不会少于十次。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当初感觉他对修改文章有点马虎,于是给他说了一句话:“你自己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你就别想别人对你负责,人家没这个义务……”。这之后,论文很快就被接收了,我不认为这是巧合。这让我更加坚信, 态度决定成败 。 总之,我认为我们必须要谨慎对待投稿的行为,这是个严肃的科研活动。在此我还想呼吁一下, 第一作者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质量,导师或通讯作者要严格把好关,其他合作者也要充分参与!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导师或通讯作者才能起到导师的指导作用,合作者才是名副其实的合作者,更重要的是,这是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我们文章能否顺利发表的决定性因素。 个人拙见,请各位看官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2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稿人应该如何处理作者的反驳?
热度 1 WileyChina 2015-7-2 10:09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你耐心地通读了论文,详尽地做了笔记,逐点写明了稿件需要如何修改和润色。可是然后,笔者却冷酷地不同意!这让你后悔当初为什么要费心。 作者们却不这么想。他们进行了研究,写好了研究发现,他们知道自己做得比别人更好——当然,这时候他们会倾向于保护自己的作品。如果他们觉得别人看不到他们文章的价值,反对是很正常的现象。作者有拒绝批评和反对修改建议的权利。作者不能指望让批评消失不见,但他们有尝试的权利。 下面是一些给审稿人建议,当作者不同意他们的建议时应该如何回应。 审稿人的角色 有时候作者们,尤其是那些在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员,觉得审稿人就是他们出版的阻碍。然而,这并不能诠释审稿人的角色。他们是 指导者 ,而不是守门人。有时候作为一个审稿人,你会觉得有必要提出不同意见,但给出建议的同时还应附上对文章问题的有效解释。审稿人没有义务当作者的导师,但他们是论文的一部分,他们可以帮助作者发现文章中的问题。而建议作者修订文章时,审稿人应侧 重于提供真正利于论文的建议 ,而不只是根据规定的标准进行验收。请记住,这才是审稿人的作用。 把审阅当成讨论 在一定程度上,审查过程是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讨论。审稿人们确实给编辑提供了判断依据,而编辑才会做出是否接受该论文的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尴尬的。而且,和任何讨论一样的是,双方都要讲 对方关切 的问题,而不是只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讨论是最有效的。 如果审稿人提出了改进建议,理想的情况是作者给出回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必须遵循这些建议。然而,如果他们不同意,就需要给出合理解释,比如作者发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些问题,或者能够证明担忧不会出现的说明。总之,在任何情况下,作者都至少应该回复审稿人。 同样,审稿人应该 积极给作者答复 。也许你觉得作者不会考虑你的批评,或是你认为修改的建议仍然有价值;也许你觉得作者的“解决方案”引出了新的问题。无论是哪种情况,审稿人应提供直接的答复。 请记住,你不会是在讨论中唯一的人,通常每篇论文会有两位或以上的审稿人,以及一个或多个编辑。因此,作者收到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建议。最终,是由编辑为作者论文把把关的(编辑可能不同意你的建议!)。 你的评论被无视了怎么办? 可能存在的作者没有收到您意见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不要觉得自己是被有意忽略的。你可能想重申你的建议,强调你为什么觉得它很重要,并尽量鼓励作者回应。但是, 避免敌对的发生或过于教条主义 。 还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 作者没有作出任何努力来回应审稿提出的意见,或者仅仅做了一个半心半意的努力。你可能觉得在作者做了认真努力之前,对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审阅和修改是不值得的。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应该带着你的疑虑直接联系编辑。 黄金法则 在审查流程中,你需要用想被别人对待的方式对待别人。当有人和你意见不同时,无论是亲密的朋友还是你从未见过的作者,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错的。你希望让别人花时间来理解你的初衷,那么你也应该尝试用同样的 礼遇 对待他们。 作者信息: Thomas Gaston ManagingEditor, Wiley 点击查看英文全文: http://exchanges.wiley.com/blog/2015/06/18/reviewer-right-to-reply-dealing-with-author-rebuttals/
个人分类: 同行评审|231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0-2014年度导航定位主题核心作者?
热度 1 jlpemail 2015-6-8 19:56
导航定位主题 作者(论文数) 袁洪 (8) 王飞雪 (8) 刘基余 (7) 高社生 (7) 宋淑丽 (7) 刘明雍 (7) 施浒立 (7) 付承彪 (6) 唐歌实 (6) 张福斌 (6) 刘建业 (5) 马利华 (5) 秦红磊 (5) 秘金钟 (5) 崔君霞 (5) 张立新 (5) 周坤芳 (5) 王尔申 (5) 张丽荣 (4) 李敏 (4) 聂俊伟 (4) 李征航 (4) 杜晓辉 (4) 潘树国 (4) 徐博 (4) 王保丰 (4) 魏东岩 (4) 田安红 (4) 高伟 (4) 唐歌实 (4) 赵坤 (4) 张立川 (4) 王萌 (4) 蒙艳松 (4) 熊智 (3) 崔先强 (3) 周渭 (3) 刘传凯 (3) 孙延鹏 (3) 杨向锋 (3) ************* 导航主题 刘建业 (79) 陆明泉 (62) 王飞雪 (58) 秦永元 (56) 许百男 (49) 欧钢 (48) 熊智 (41) 陈晓雷 (40) 冯振明 (37) 高社生 (33) 刘基余 (28) 吴德伟 (27) 胡小工 (25) 张金生 (24) 贾小林 (24) 崔平远 (24) 王大轶 (23) 黄翔宇 (23) 袁洪 (23) 孙枫 (23) 王坚 (23) 王仕成 (22) 李荣冰 (22) 刘光斌 (22) 蒙艳松 (21) 蔚保国 (21) 崔晓伟 (21) 刘明雍 (21) 许录平 (21) 常江 (19) 李建文 (19) 程咏梅 (19) 张立新 (19) 赖际舟 (19) 王飞 (18) 吴富梅 (18) 唐小妹 (18) 林雪原 (18) 胡修林 (17) 王垚 (17) *********** 定位主题 戴吾蛟 (32) 蔡伯根 (31) 陈庆山 (31) 韩晓增 (31) 徐明岗 (31) 李勇杰 (30) 刘春燕 (29) 潘树国 (29) 刘建业 (27) 胡国华 (26) 秘金钟 (24) 肖稳安 (24) 郝明德 (24) 张宪民 (23) 张小红 (23) 王坚 (22) 王剑 (21) 蒋洪蔚 (21) 梁国华 (21) 何光华 (21) 胡国华 (20) 王解先 (20) 王才林 (20) 蔡昌盛 (20) 张国君 (20) 匡翠林 (20) 董常生 (20) 贾志宽 (19) 朱镇 (19) 桑贤春 (19) 遇涛 (18) 何友 (18) 郭斐 (17) 姜勇 (17) 张圣平 (17) 苗晗 (17) 王英民 (17) 郝燕玲 (17) 苑玮琦 (17) 邾继贵 (16)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知网 2015-06-08 晚8点采集 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北斗导航|337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弱势作者鸣不平
热度 13 jlpemail 2015-4-18 08:14
一 学生作者 那些学业压力巨大的作者,不得不 “ 按时 ” 在一定 “ 级别 ” 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不是值得同情的吗?有些专业的学生,写论文比较容易,他们有方法,有数据,有结果;有些数据和结果不太明晰的,就困难一些。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采取一些擦边球的做法,比如挂上学术影响力大的作者的大名。这些做法,在匿名审稿的期刊中,自然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作品录用了呢,被挂名的乐享其成;会在论文集中收录它们。如果论文不幸未通过评审呢,受难的还是学生作者自己,重写或者进行大幅度修改吧。 更严重的情况是,学生作者们挂了导师等名人,论文发表了,却被 —— 多半是导师的克星盯上了,发现了漏洞。被揭露后,学生作者们,多半是 “ 一切烦恼自己扛 ” 。挂名者,有几个喜欢 “ 拦过 ” 的呢? 二 职称论文作者 这部分作者,多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人。他们干活的经历,比写论文的经历多了若干倍。可惜,写论文对他们来说,多数是赶鸭子上架。不得不做的,事情,迎着头皮做的事情。论文质量多数不高,发表期限要求还比较短。这样的作者,一般比较诚实,多写得是实际工作的总结性论文。尽管理论性创新的成分不高,只要找准了角度,在写作上下功夫,达到发表的要求,应该是 “ 可以期待的 ” 。 三 枪手论文作者 这些人呢,写作水平高,有的还非常有学问。可是职称之类名号,对他们来讲,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 祈求不得。我认识一些这样的高手,他们枪出来 —— 认真写的论文,一次次被用于毕业论文或者在期刊上发表。署了大名的 “ 非作者 ” ,如愿晋升了;枪手不过得到了一顿饭钱,或者一句言不由衷的恭维话。这样的作者是不是有些悲怆?除了做枪手,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其他强项。 四 无奈署他人名字的作者 这些作者,付出的劳动,只有在署他人名字后才被认可。这些 “ 他人 ” 往往是当权者。他们也许暂时不参与某种晋升(比如职称),但有 “ 生杀大权 ” 。你写论文,是一个中午的事情(夸张了!),人家说你的 20 篇论文没用,是举手之间的事情。这样,某些觉悟的作者,就学乖巧了。主动或者半推半就地答应了无理的要求。往好处说,这算是一种人情吧。通情达理的人,世事洞明的人,才能得到本来早就改得到的。 “ 不懂道理 ” 的人, “ 小气 ” 的连论文都不肯署他人名的人,要不了 3 年,就可以见分晓 —— 他不会得志的。 五 无耻的强迫署名者 我为什么要同情这些人呢? 这些人,其实很可怜的。他们,尽管善于钻营,善于攫取权力,可是肚子里的学问的确少得可怜。说难听些,让他们抄别人的论文,多半也会出错的。我见识过这样的人。能耐颇似 “ 二师兄 ” ,主要做些后勤保障工作 —— 当然主要不是 “ 为人们服务 ” ,不是 “ 为主人翁服务 ” ,主要还是为 “ 公仆 ” 服务。后者,当然不会为他提供论文。他的势力范围内,可以强迫署名的一定有的。当然,这种强迫署名后的作品,实质上并不属于他,仍然属于被强迫者。 虽然,在 “ 两条腿 ” 走路的体制下,强迫他人的人,又谋取了一种利益。了解底细的人,知道 “ 二师兄 ” 干不了大师兄的业务,捉 “ 妖 ” 肯定是假的,骗些 “ 斋饭 ” 是真的。 六 复制粘贴者 这样的奇葩是有的,某些评审,只要求提供论文复印件,不要求提供期刊原件。上文提到的 “ 二师兄 ” ,自己写论文的水平,没有;把别人的名字用自己的 “ 猪八戒 ” 三个大字覆盖、然后复印提交,这样的水平,那是大大地有的。于是,这样的 “ 作者 ” 居然蒙混过关了。尽管,若干天、月、年后,纸里的火包不住啦。人家的待遇并没有被取消,只不过是 ......... 后来,听说,续聘时,到底还是被揭穿了 .......... ********** 不论多么有能耐,愿意并且善于写论文的毕竟是少数精英分子。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无论是体力、脑力还是其他方面的限制,无法按时提交论文的作者,不少。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完善自己,是搜集文献精读?是获取自己的一手数据,是采用新的方法,还是进新的文字描述?都有文章可做的。 如果,纯粹是为了谋取利益,不得不炮制所谓论文的话,即使一时侥幸得逞了,也难保永远不露馅。 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的好。您有能力获取某一方面的成功,我佩服。可是,如果写论文的确是让自己痛苦,也为别人带来痛苦的话,何苦去做呢? 花费心思,炮制论文,没有多少创新,硬要去创,不为自己留下 “ 创伤 ” 才怪呢! ******************** (4.20更新,主要是改了文字的字体,也修订了部分文字,谢谢各位博友的推荐和支持!)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8661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专著作者注意事项】
wzjeditor 2015-4-10 16:14
【专著作者注意事项】 —— 吴卓晶 (农学博士 / 科技传播博士后) 联系方式: QQ: 107588822 Email: wzjeditor@126.com 1. 前期准备 2. 书稿撰写 3. 提交稿件注意事项 此外,确认 4. 一般情况下,出版社在确认稿件符合交稿要求后4~6个月出书 (篇幅大于60万字的书稿出书时间延长至6~8个月) 5. 书稿字数计算方法 6 .下厂印刷前请确认交齐出版费用 7 .其他事项随时与编辑保持联系 吴卓晶联系方式: QQ: 107588822 Email: wzjeditor@126.com
个人分类: 资讯|2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撰写地貌学论文稿件的良好规范(下)
热度 2 WileyChina 2015-4-2 08:08
小编寄语: 这是一篇发表在WILEY期刊上的论文,详细阐述了地貌学论文的撰写规范,小编相信仔细阅读后会给中国作者极大的启发。 EARTH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地球表面变化过程与地形》 EarthSurf. Process. Landforms (2013) 《地球表面变化过程与地形》( 2013 年) 版权所有 © 2013 John Wiley Sons, Ltd. Wiley Online Library 在线出版 (wileyonlinelibrary.com)DOI: 10.1002/esp.3500 撰写地貌学论文稿件的良好规范 Stuart N. Lane * 瑞士,洛桑, Université de Lausanne 【→接撰写地貌学论文稿件的良好规范(上)】 常见错误 尽管前面有所提及,我们有必要指出作者投稿时常犯的一系列错误。这些常见错误,或经常被编辑在筛选阶段提出,或被审稿人指出。 首先,一个比较普遍的错误是 ,不能熟练地使用所投期刊的工作语言清晰地论述内容。这种情况下,只能拒绝这种让人无法理解的论文。因此,作者必须力图确保稿件质量上乘。 第二个基本错误与文献有关 。可能审稿人最常见的一项要求是:为稿件增补其它文献。一般来说,这是因为对所有相关文献的作者缺乏认识。审稿人的职责之一就是确保这些文献被正确识别。但是还有两个棘手的问题。随着网上期刊资源的增加,限制了我们对实体论文的阅读和引用。其后果是,作者一般可能意识不到其研究受到创新性的限制,因为许多文献出版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晚期之前,而这些文献未被作者研究过。未能充分建立 Q ,是许多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另外,我注意到一些个案错误在于根本没有引用整个领域的相关文献。应当注意的是,参考文献由研究的主题决定,而不是由负责撰写论文的作家团队决定。 第三个错误 ,我曾碰到过这样一种观点: 稿件提交审查前并不需要完成它 。这一观点认为,即使一份草稿需要后续工作,如审稿人几乎肯定会要求修改稿件,但这不妨碍论文的提交,任何遗留问题可以在评审后解决。很遗憾有人会有这样的观点,这对审稿人和编辑而言都是不公平的。应遵循的规则是,提交上来的稿件必须保证作者已做到最好:数字应清晰、完整;语言应尽可能正确;论文应按照期刊的规范组织结构;应遵循期刊的作者指南。 第四个错误是关于出版策略的 。我们业内存在一个小的趋势,即:使用某一研究项目撰写尽可能多的论文。这种做法面临重复出版的风险,这一问题我以后再提。然而这一问题的另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是 “ 切香肠 ” ,如此一来,一个项目被多篇稿件瓜分。 “ 切香肠 ” 式的做法不仅增加了材料的阅 读量,特别是造成多篇文章需要多个版本的相同理由和大体相同的方法论,它还降低了研究项目的价值,因为用一篇文章完整地展示项目内容,其价值大于所有单个文章的价值总和。在 ESPL ,当我们认为作者出现这个问题时,也不时予以指出。而一个常见的理由是,为了使作品符合相关的字数限制,两篇文章都是必要的。我们通常按照以下两点回复: (1) 我们可以允许增加文章的正常篇幅; (2) 我们鼓励将两篇文章正式连接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产生两篇较短的文章。有了这样的衔接后,第一部分中出现的要素无需在第二部分中重复。这一例子很好地说明,与编辑协商能显著促进评审顺利进行。 最后 ,我想说,许多早期问题对于编辑方针不同的期刊而言,其重要性也不尽相同。因此我才强调作者应关注每个期刊的作者指南。关注作者指南能有效避免出现以上常见错误,避免触犯下节我要提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道德和法律问题 向一家期刊投稿既是道德承诺,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所有期刊,不论是开放获取型、混合型,还是传统型,都要求作者在提交时发表书面声明。未能达到任何一项法律承诺都是一个严重问题,这其中包括了提供虚假或不正确信息。因此,如果一家期刊需要作者对某一问题做出回应,而作者不明白这一回应,作者应在投稿前咨询编辑。 与法律问题相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 版权 。对于想要出版的材料,任何科技期刊的任何作者必须拥有材料的版权,如果不拥有版权,他们必须拥有出版的权限。一旦稿件出版后,作者是否保留版权取决于期刊,也取决于保留程度(例如可能只在某些特定场合保留版权)。如果一篇稿件中包含来自其它版权作品(包括在线材料和局域网材料)的节选内容,如插图等,通常作者须得到该版权所有者的书面许可。 版权问题自然会产生第二个问题: 重复出版 。投稿要求稿件以原始未发表的作品为基础。显然,如果作品之前已被全文发表,作者可能不再对作品持有版权,这就直接导致这一作品无法被提交。然而,重复出版则是一个 “ 灰色 ” 问题,主要涉及试图出版前已被部分发表的作品。故而某些要素的重复不可避免。对于已经应用到某一研究的一套方法,可能只有一种方式能够加以描述。同样,当一个复杂、相互关联的作品,例如博士论文,必须分成一系列短篇文章时,其中的必要元素也有可能被重复。然而,作者可能(并确实)越过了这一界限,比如试图将工作分成多篇文章,或是在先前作品已被发表后又陆续提交进展甚微的作品。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作者提交先前已大幅刊登的作品以供发表。实际上,这其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围绕重复出版的一个实际元素是,比如说,方法部分的材料来源于重复了作者先前出版过的作品。这样的重复应包括适当引用作者第一次发表的这种材料。第二,稿件的重复可能不止是程度上的不同,而与该作品先前曾在哪里出版过有关。例如,一些会议发表了包括图表在内的扩展摘要。这些摘要的长度可能在几千字左右。将这一摘要扩展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并寻求出版,这一做法是否属于重复出版,界限并不总是那么明确。实际工作中, ESPL 在逐案的基础上评判每项问题,我们关注文章此前在何处发表,是否有电子出版物,同行评审的水平,及是否有国际标准图书编( ISBN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 ISSN )或数字对象标识符( DOI )。例如, 一篇有 DOI 标志的文章实际上是永久发表的文章,我们将不允许其在 ESPL 上出版。关键问题是,如果你认为有可能是重复出版,在投稿前最好咨询一位编辑,这总好于编辑在评审稿件时发现问题。这类咨询在交稿前提供了必要的指引,可以避免重复出版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 ,所有的期刊都要求,从投稿到做出初次决定期间,他们对稿件拥有独家受理权。这样做有其充分的理由,尤其是避免了稿件同时被多个审稿人受理。寻找审稿人已经令编辑们日渐头痛了。 最后一个问题 近年来备受关注,可以被划分到 “ 违规 ” 范围。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剽窃,剽窃的正式定义是:作者在不适当、不充分地标明原作者及出处的情况下,引用他人的作品。剽窃的形式多种多样。剽窃最直接的方式是,大范围复制他人的作品,无论是文本还是图表,然后逐字将其粘贴到稿件,无论是否有适当的致谢或说明(如使用引号)。剽窃还以较为间接的方式出现。例如, ESPL 的剽窃检测软件揭示了诸多例子,作者在其稿件中挪用他人作品中的大量句子,有时没有标明来源,或者不带引号。在一个案例中,一整篇文章从 70 篇已出版的文章中挪用句子,只改变了数据及研究的一些具体特征。即使在不那么极端的情况下也会构成剽窃:就像一个研究项目的有效开展需要技巧,写作也同样需要技巧。未能识别出他人的作品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另一种微妙的剽窃方式是,在未经允许、未充分注明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研究 / 数据 / 调查结论。除剽窃外,还有其它违规行为,如有意或无意伪造、篡改数据或对数据进行模糊处理。 其中一些违规行为可能很难检测到。 审稿人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不过,幸亏我们有日渐成熟的软件系统帮助我们识别剽窃行为。例如在 ESPL ,所有提交上来的稿件都要在评审前的筛选阶段首先通过剽窃检测软件的检测。在确定为疑似剽窃后,接下来还有明确的导引体系,如出版道德委员会( COPE,http:// publicationethics.org/ )。尽 管确定稿件剽窃的严重性需要一些主观判断,但是否需要采取行动由以上体系决定。在所有情况下,我们有责任调查可能的剽窃行为。这里补充一点。第一作者的通常反应是:当调查到该人时,第一作者会将文本的违规部分归咎于共同作者。然而,这也同样提醒作者在提交稿件前,应该与所有共同作者一起检查这些事项。 作者与评审过程 如何对稿件进行评审,不同的期刊做法日渐不同。包括: (1) 有的是开放式(所有的评审意见均与稿件共同发布到网上),有的是封闭式【只有作者和编辑能看到评审意见】; (2) 审稿人是否对作者匿名(审稿人匿名,标记为 “ 盲审 ” ); (3) 作者是否对审稿人匿名(审稿人和作者均匿名,标记为 “ 双向盲审 ” ); (4) 编辑做决定前所需的评审次数; (5) 副编辑或编辑委员会在协助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鉴于这些不同,本节我想说的是,如何在总体上应对评审过程。 应对评审过程要求作者认识到评审过程的基本目标 —— 判定提交稿件的意义和科学严谨性。 因此,为确保期刊文章有充分的理由值得发表,评审过程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引用图 1 的指导思想,审稿人应负责 r 和 q ,后者与 Q 有关。审稿人的作用不是决定稿件是否应被采纳;而是为编辑决策提供必要信息。大部分期刊在交给审稿人评审前,有两道筛选程序。第一道程序主要是行政事项,关注作者是否满足提交稿件的条件(如:前面提到的法律承诺)。第二道程序需要一个评判要素,由编辑评估稿件是否满足进入评审阶段的条件,如是否适合期刊的范围和对稿件的质量要求。在这一阶段,稿件可能会被拒绝;也可能会被鼓励再次提交,前提是稿件的所有相关问题得到解决。根据期刊的评审政策,编辑对稿件的初步考虑同样将是审稿人的关注点。找两名或以上的审稿人评估稿件可能是编辑过程中最难的部分:要找到两位有意向的审稿人,就要发出远远超过两份邀请。从我在 ESPL 工作开始,最高的邀请记录是 18 份。先前,我已经阐述了一些我们选择审稿人时要考虑的因素 (Lane, 2012) 。 总之,我们会考虑: (1) 提交稿件的主题; (2) 采用的方法论; (3) 作品参考的文献正文; (4) 审稿人的可靠性,如果知道的话; (5) 不选任务过重的审稿人,不管我们是否曾在近期邀请其审稿。 包括 ESPL 在内的许多期刊都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对于作者的推荐被采纳了多少次(如果有的话),我们并没有政策限制。这些推荐意见推荐了可以考虑的特定人选,也可用于提示我们应从哪个领域寻求审稿人。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当作者推荐一名审稿人时,我们通常不会选择近期(过去五年内,或许更长)与作者共同发表(一篇或多篇)稿件的审稿人。我们还依赖于作者的诚实度,避免推荐与作者正在合作(并且我们不知晓有合作情况)的审稿人。作者可以通过提供公正、诚实的推荐意见帮助我们确定审稿人选。 两次评审进行后,需要编辑(可能是一名或多名)详细阅读,然后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评判稿件。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做出初次决定,如图 II 所示的各个例子,并将初次决定的理由告知作者。根据我的经验,地貌学期刊的大多数编辑认为他们的角色不仅仅是秘书,作用不仅仅是传达审稿人的评论意见,因此他们会给出理由,解释该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大多数编辑还将引导作者如何修改稿件。 也许,与作者和评审过程有关的最重要的指南是,如何回应修改稿件(几乎所有的初次决策都是这样)的决定。作者的目标是提升稿件在表 II 的所属类别,按照编辑和审稿人的要求修改稿件,这一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表 II. 编辑初次决策的所有情况,以 Earth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 ESPL )为例 (a) 采纳:在初次决定时,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b) 微小修改:我们有出版该稿件的意向,但稿件需做一些修改,通常有关一些事项的澄清、表达或演示;如果论文经过充分修改,我们一般无需对其进一步的外部审查。 (c) 适度修改:稿件需要显著修改,但我们相信,如经深入修改,该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地位将会明朗 —q 和 r 都有 — 修改后的稿件可能仍需进一步审查;如果论文经过充分修改,我们不太可能做进一步的外部审查。 (d) 重大修改:稿件在 q 和 r 方面有不足之处,但我们相信,如经深入修改和再次审查,稿件可能会被采纳:例如, a. 增加大量的文献; b. 对方法论进行更完整的说明 / 论述; c. 重新分析数据或变更对数据的陈述或解释; d. 修改讨论部分; e. 重新构思结论部分; f. 重新撰写主要结构。 (e) 拒绝并重新提交:适用于三种情况: a. 想法有趣(潜在的 q )但缺乏数据支持(需要新的数据); b. 数据有趣( r )但背景和阐释没有表现出 q ; c. 呈现方式不佳,我们认为文中可能有 q 和 r , 但不够明显。 (f) 拒稿: q 不足; r 有根本缺陷;并且不是通过修改可以解决的。 请注意, 这些选项比 ESPL 审稿人用到的选项稍多,其中 (c) 和 (e) 仅供 ESPL 的编辑使用。 为支持这一过程,需要明确、详细地记录需要修改的地方,如有必要请详细解释这些地方。最好能提交一份对比文档,标出所有更改的地方。 当然,审稿人和编辑可能会误解稿件的一个或多个要素。 此时可允许作者在一定程度反驳编辑或审稿人的意见。然而,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重要问题。首先,作者应避免引发审稿人之间的矛盾。举一个不适当的反例: “ 审稿人 B 质疑这一假设的适当性,而审稿人 A 则称赞 “ 设计工作方法很仔细。所以我们在这里没有做任何更改。 ” 像这样引用审稿人的评论对编辑完全没有说服力:很难显示出一位审稿人的关注点与另一位审稿人赞扬的地方是完全相同的对象。其次,更广泛地说,我经常看到作者用冗长(有时像论文那么长)的反驳意见回应审稿人。然而稿件却没有修改。如果作者试图通过反驳来提出论点(比如,假设是合理的),那这一论点也要反映在稿件的更改中(通过论证假设的方式)。尤其是,作者应该认识到,撰写科技论文稿件的目标是供人阅读,如果作为读者的审稿人对作品的某些元素不信服,则说明作者还需努力令审稿人和其他潜在读者信服。当然,不是所有的审稿人都容易被说服,但是一份理由充分的反驳加上对稿件的认真修改,却很可能说服一名编辑。换言之,正因如此,审查过程才如此重要:这是一次重要的机会 -- 从潜在读者的角度审视你的作品(审稿人和编辑的评审阶段),通过修改稿件回应评审意见以改进稿件。 此处需要增加最后一个注释。作者会不时地感到失望,这不可避免:稿件被拒绝;或是收到修改要求,因为稿件未达标。有时作者会感觉决定并不合理。 在允许作者提出上诉这一方面,各家期刊所允许的程度稍微不同。但是大多数编辑乐意听取作者的看法,令其进一步澄清。在特殊情况下,他们可能重新考虑做出决策。例如在 ESPL ,我们会允许作者上诉,只要作者能令人信服地证明评审过程中的错误(如邀请了与作者有利益冲突的审稿人)。我要强调的是,这类上诉非常罕见也很少能够成功:但是如果作者认为有必要,作者仍有权澄清和解释。 结论 通过本文,我希望传达以下信息:作者应遵循一定的步骤,确保一篇稿件具备关键、必要的特征。这些步骤的核心是展现出工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这两个步骤有助于理解科技稿件中最常见、最能论证研究重要性的结构。遵循这一结构,尤其对地貌学论文稿件而言,虽然并不能保证作品一定能发表,但却可以避免一些基本错误(这些错误往往导致令人失望的结论)。 致谢 —— 感谢 ESPL 五位现任副主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建设性评审材料,本文从这些材料中获益良多。这五位编辑分别是: Jo Bullard 、 Mike Kirkby 、 Oliver Korup 、 Josh Roering 和 Ellen Wohl 。 参考文献 EllisonG. 2002. Evaluating standards for academic publishing: a q-r theory.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110: 994–1034. GregoryKJ, Lane SN, Lewin J, Ashworth PJ, Downs PW, Kirkby MJ, Viles HA. 2013.Communicating geomorphology: global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Earth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DOI. 10.1002/esp.3461 HarréR. 1981. Great Scientific Experiments. Phaidon: London; 222 pp. Lane SN. 2012.Seeking good peer review in geomorphology.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Landforms 37: 3–8. RichardsKS. 1996. Samples and cases: generalisation and explanation in geomorphology.In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Geomorphology, Rhoads BL, Thorn CE (eds). JohnWiley Sons: Chichester; chapter 7, 171–190. Schrader-FrechetteKS, McCoy ED. 1993. Method in Ec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328 pp 版权所有© 2013 John Wiley Sons, Ltd. Earth Surf. Process. Landforms, (2013)
个人分类: All Sub|5292 次阅读|2 个评论
撰写地貌学论文稿件的良好规范(上)
热度 2 WileyChina 2015-3-30 12:03
小编寄语: 这是一篇发表在WILEY期刊上的论文,详细阐述了地貌学论文的撰写规范,小编相信仔细阅读后会给中国作者极大的启发。 EARTH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地球表面变化过程与地形》 EarthSurf. Process. Landforms (2013) 《地球表面变化过程与地形》( 2013 年) 版权所有 2013 John Wiley Sons, Ltd. Wiley Online Library 在线出版 (wileyonlinelibrary.com)DOI: 10.1002/esp.3500 撰写地貌学论文稿件的良好规范 Stuart N. Lane * 瑞士,洛桑, Université de Lausanne ESPL Earth SurfaceProcesses and Landforms 摘要: 本文 旨在帮助有潜力发表地貌学文章的作者成功出版其作品 。本文指出,一篇优秀的地貌学论文稿件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a) 原创性和重要性; (b) 严谨性。这些特征用以界定作者应如何组织一篇 “ 传统 ” 地貌学论文稿件的结构:成功地说明和论述研究动机;阐明并充分解释采用的方法;介绍和讨论得出的结论。本文强调了出版文献在支撑地貌学稿件所有要素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提出一篇稿件的各部分中应当存在自然的对称性。一篇稿件中,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实用要素通过以下方式加以展开: (a) 根据我本人在 ESPL 担任总编辑的经验,指出之前众多作者的一些常见错误; (b) 讨论与投稿有关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如剽窃等; (c) 从作者的角度探讨评审过程,包括就如何就稿件修改等评审意见给予指导。版权所有 2013 John Wiley Sons, Ltd. 关键词: 稿件;科技论文稿件;科技论文;作者;撰写;地貌学 引言 与之前一篇文章相类似(概括了评审地貌学论文稿件的良好规范)( Lane, 2012 ),本文的目的是指导作者如何撰写地貌学论文稿件。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确认两个不同但重要的要素。第一个要素哲理性更强:科技期刊论文的目的何在?一篇好的科技论文应具备哪些特征?第二个要素机械性更强: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应包含哪些部分?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 对这两大问题做出回答后,我将在结尾处分享我在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 ESPL )担任总编辑的一些经验,特别强调指出作者常犯错误,应当了解哪些道德问题,以及如何应对一篇科技稿件必经的评审过程。虽然涉及到 ESPL 的部分具体规范,本文提及的绝大多数问题一般是针对较为广泛的地貌学和地球科学领域。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应具备的特征 要想了解一篇优秀的科技论文应具备哪些特征, 首先 应了解科技论文的目的。这里介绍一下 Ellison (2002) 提出的出发点。 Ellison 区分了两个必需要素以证明出版稿件的合理性: (1) q ,即稿件的内在趣味性和重要性;及稿件的原创性和重要意义 (2) r, 即稿件的严谨性。为确保出版的合理性,稿件必须具备充足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以激发他人的阅读兴趣和参考意图;它必需具备足够的 q ,即使稿件内容不慎明了或者对主题的贡献不大。就这一意义而言,期刊确实发挥了重要的筛选作用, 一些人可能称之为监控作用:应当将科技稿件挑选出来,以防那些真正重要和原创的文章被埋没。鉴于地貌学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出版在过去三十年逐渐增多,这一作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 见 Gregory 等人 , 2013) 。 这种做法虽然会被批评为颐指气使,但它确实(并且应当)是出版界的普遍行为。作者从其可获得的期刊中选择一家提交稿件。而评审过 程旨在确保稿件符合期刊的范围和标准。正因如此,撰写科技论文稿件时,必须确保稿件的作用明确,且稿件合理地参考了投稿期刊的范围。 其次 ,期刊文章是有记录的:也就是说,一旦稿件被采纳,就几乎不可能取消其出版。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不发表该文章(如抄袭或混淆,篡改或伪造数据),但这些情况非常罕见。要想使文章记录在册,就必须具备充足的 r (即调查结果应当是合理的),以经得起批评。正因如此,采用全面、充分合理的调查方法至关重要,并且通常情况下,文章的调查结论应充分贯穿讨论和结论部分。 图 1 说明我们如何平衡 q 和 r 以确定稿件出版的概率,而且出版概率与 q 和 r 是成正比的。 ESPL 的编辑会寻求专家指导以确认稿件中 q 和 r 的水平。为解释这一指导原则,图 1 显示了所有稿件的关键参数是 q ,稿件被采纳的概率沿 q 轴上升的时间较晚,因此提供了更为严格的控制指标。出版概率沿 r 轴上升时间较早,反映出所有的地貌学研究受作者对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的限制。因此,大部分研究工作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虽然在理想情况下,所进行的研究能经得起批评,但研究工作仍很有可能留有假设有待验证。在一些情况下,如果研究工作相当重要( q 较高),编辑在认识到基于这些假设的调查结果可能是真实的时,会希望研究工作继续下去:因此, r 轴概率的上升早于 q 轴。明确 q 的条件对于说明 r 十分重要;但即使是 r 良好的稿件,即使 q 充足,获得出版的概率也有可能很低。 图 1. 与 “ q ” 、 “ r ” 有关的出版概率 一篇好的(传统)科技论文应具备的结构 前面对 q 和 r 两个要素下了定义后,我们就可以对一篇地貌学科技论文的基本结构进行界定(图 2 )。这不并不是说图 2 的结构是撰写地貌学文章时唯一可取的结构。其它的结构也可能是合适的,尤其是对于评论性文章、短评或信函,或是适合论题特性的稿件。然而, 绝大多数地貌学科技论文均采用如下结构,包括那些曾在 ESPL 发表过的论文 。 图 2. 一篇传统地貌学科技稿件应有的结构 建立 q : 引言和文献综述 图 2 显示出 q 和 r 在一篇文章中的常见位置: q 要素与如何解决问题有关,文章首先对其下定义然后加以展开,最后在结论部分有所涉及; r 要素与采用的方法论有关。论文稿件的第一部分通常最为重要:在这一部分作者必须提及他们的工作为何重要,为何值得出版。也就是说, 这一部分应当明确提及与稿件主题有关的科技文献,确定我们本就知道的、不知道的以及正在研究的目标。我们可以将这方面的知识总和视为 Q ,稿件中引用的文献应最大限度地建立起 Q 。 然而, 只建立起 Q 还不够。一篇期刊文章还应有明确的计划如何扩展 Q 。也就是说,它必须说明稿件中的 q 是什么。为更好地展示 q ,最好隐含地反映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因,然后明确目标,反映出一个或多个原因。 Harré (1981) 在这一方面提供了一个有用结论,表明如何在理论测试、理论内容发展,或方法制定方面做出贡献(表 I )。以下是一些评论。第一,地貌学作为一门涉及现场问题的科学,即使是那些与理论基础相关的问题,都有可能用到。表 I 强调了地貌学家对现场或实验室数据的重视程度。但表格同样强调,如果只是简单地汇报现场数据,而不对这些数据产生的广泛影响加以思考,就不可能为稿件建立充分的 q 要素。所以使用科技文献,对于说明这些数据的重要性十分关键。 第二 ,表 I 中的要素,尤其是 A1 和 A5 , 或许也包括 A6 ,指出案例研究在地貌学研究中的作用。虽然个别期刊在此方面可能有所不同, ESPL 的确发布特定景观或流程的案例研究。但这样做时,我们要求这些研究通过引用能例证此案例研究的科技文献和相关辩论,再次表明重大意义。许多文献足以证明案例研究在科研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见 Schrader-Frechette 和 McCoy ( 1993 )的广范围评审,或 Richards ( 1996 )具体的地貌学示例】。这种文献提醒我们,我们所有的研究活动均涉及到架构过程,这一过程对我们在架构中隐含遗留和明确说明的与假设相关的研究问题划定了界限。案例研究即是一种架构,在该架构中,我们研究的空间和时间范围界定了我们的研究发现。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专注于证明一个特定的案例研究就要显示出案例研究所阐述的内容。在这里我要强调,这与其它类型的地貌学方法没有什么不同(例如,缩放实验室模型;实验室或现场模拟;对某一现象进行数据分析): 表 I. Harré(1981) 之后,进行某项研究的原因 A1 探索一种自然发生过程的特点 A2 在两个竞争假设中抉择 A3 归纳提炼一个法则的形式 A4 运用模型模拟一个原本无法研究的过程 A5 利用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 A6 提供否定结果或无效结 果 B1 通过发现一个已知影响的隐藏机制 B2 通过提供存在证据 B3 通过分解一个看似简单的现象 B4 通过在明显的不同中论证潜在的统一 方法的制定 C1 在操作中规定准确性和谨慎性 C2 展示设备的功率和多功能性 我们需要通过引用科技文献显示我们研究的问题具有广泛的意义。可以进行案例研究,但它们必须能够达到这一目的。 第三, 表 I 的第三部分涉及到方法。并不是所有的地貌学期刊采用与开发和测试新方法有关的稿件,即使这一方法既有进行研究的正当理由,又是一项有价值的、能推动学科发展的活动。在 ESPL 我们确实采纳这类论文,但条件是论文所涉及的更广泛的领域应在文中明确指出。 是否所有的 q 可以仅在引言中建立,取决于稿件的主题。所以图 2 展示的引言分为了两部分,但这不是必要的。如果稿件中有一个较长的引言,务必在引言的最开始即阐明稿件的目的,并说明稿件的重要意义。如果稿件中有一个单独的文献综述部分,务必在稿件中只将对支撑研究有用的文献加以综述。对支撑方法论有用的文献综述应当出现在方法论部分,而不应出现在稿件中建立 q 的部分。 展示 r :方法论 出于两个重要原因,我们需要报告所用的方法 。 第一 ,为建立和确保所报告学科的质量。 第二 ,允许其他人复制这些方法。鉴于这两点,论文的方法部分至关重要。方法论应当通过参考文献加以论证自身。通常,它应该:参考和论证稿件重点部分的案例研究(如果有案例研究);提供一切必要的背景资料,包括对建立工作范围有用的数据;详述具体工作;指明分析中用到的任何假设。对于以上建立 q 的方法,第一次提及案例研究的地方应为方法部分,尽管这未必是一个必须遵循的严格规则。 据我本人的经验,报告方法时有两种特别常见的错误: (1) 细节不充分; (2) 未能在方法部分将所有与方法相关的材料进行分组,而将其它方法尤其是与分析相关的放在结果部分阐述。后者要求稿件的结构严密(见上文)。前者则更加困难,尤其是稿件中运用复杂的方法时,难度就更大。即使这些方法大部分可能在之前已发表,但要求潜在的读者了解这些方法显然不太可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 论文应该在方法论方面做到独一无二。一些期刊,包括 ESPL 在内,可能允许作者在线添加稿件的补充部分。 结果、讨论和结论 就组织稿件的结构而言,最后的三个部分均应指出工作的进展,呼应稿件的第一部分。 结果部分应包含研究中提及的所有调查结果的完整说明(通过图表和表格支持其结果)。一般情况下,最好是避免过多地将这些结果与之前的内容相联系,以确保结果部分与讨论部分相对独立。讨论部分应包含对结果的详细解释。尽管讨论部分可能是构建稿件组织结构时最简单的要素,但这一部分通常最难写。然而,这一部分却最为重要,因为该部分将增进我们的理解,从而明确我们从研究中了解到的情况。它可以与结论部分区分开,因为讨论部分解决的是引言中提到的每个问题。而结论部分应按照稿件的进一步目标,从总体上反映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情况,或是指出该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摘要 我打乱顺序,将稿件的摘要部分放到这里说,主要是因为摘要部分最好留到大部分稿件完成的时候再写。摘要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即使如今大多数期刊文章可以在网上找到,并且理论上来说,很容易获得,但在实践中摘要仍是众多读者一个关键切入点。通常情况下,摘要是编辑要求修改最多的部分。摘要应包含以下要素:论文的目的,说明这些目的重要性的简要概括,研究方法的说明,以及稿件的关键结论。摘要虽然很重要,但它很少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 标题 虽然大多数作者从标题开始,但是我选择以标题部分结束本节。标题是一篇稿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句子或短语,它同样是我们经常要求作者修改的一个地方。不同的期刊对标题的要求不同。在 ESPL ,我们认为,标题是决定潜在的读者是否阅读的关键点。我们希望,标题是对稿件所研究的科技问题的明确表述。一般而言,这意味着避免提及以下两个方面:案例研究或问题评估的领域;所用方法(除非论文就是明确有关方法论的)。最好的标题往往能传达出稿件的精髓,语言简洁,且能激起潜在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结:科技稿件的对称性  总之,在稿件中强调图 2 的两点是十分重要的。第一,稿件的要素之间应具有明显的对称性:结论部分应直接回答引言中的问题,因此引言部分应明确说明作者想要总结的问题;对稿件主题的论证和解释,或出现在引言部分,或单独出现在文献综述部分,应详细说明要讨论的内容,综述的文献应与要讨论的内容密切相关;对结果的详细叙述,应充分解释采用的方法论,以支持得到的结果,而且方法论必须只涵盖能支持结果的那些必要元素。第二,对出版文献的引用应出现在稿件的不同地方,而不应只出现在文献综述部分。的确,文献综述应严格侧重论述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支撑讨论部分的解释,或为研究中运用的方法提供依据。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5448 次阅读|2 个评论
10,000,000名作者的论文
热度 31 caojun 2015-3-14 23:43
互联网造就了 3 千名作者乃至 6 万名作者的论文,移动互联能不能造就 1 千万名作者的论文? 欧洲核子中心发现希格斯粒子,不仅科学上的成就万众瞩目,科学组织上的成就也让人惊叹。发现希格斯粒子的两篇独立论文, ATLAS 合作组有 2932 名作者, CMS 合作组有 2891 名作者。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作者呢?并不是每篇署名 3000 人的文章都真的有那么多人参与该论文研究,大部分可能连文章讲什么的都不知道。不过,按粒子物理的惯例,只要该论文用到了实验获取的数据,所有参与实验设计、设备研制和运行、软件开发等工作的人,都有权在文章上署名。 没有这些人,就不会有实验数据 。 加速器和探测器的研制是最关键的。近万名研究人员历时二十多年,建造了周长 27 公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研制了分别重 7000 吨和 1 万 2 千吨的 ATLAS 探测器和 CMS 探测器。每个部件也都由世界各地的人员合作研制,最后居然能严丝合缝地拼装到一起,这样的庞然大物对粒子迹径能测量到几微米精度,没有互联网,很难想象这些研究人员之间如何交流、如何合作。 没有互联网,也许合作的规模要小一个量级,也许根本就不可能采用这种几百个研究机构参与的合作模式。事实上, 正是因为合作的需求,促使欧洲核子中心发明了 WWW 网页技术,推动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 互联网时代反过来提供了新的合作模式。 2008年,华盛顿大学研究蛋白结构的David Baker因工作不顺,想出了个歪点子,不自己去凑蛋白质结构了,转去开发了一款游戏Foldit,就是给定一个目标蛋白,让玩家用各种氨基酸进行组装,最终拼凑出这个蛋白的完全体。这个游戏对全球开放下载,可以在线联网进行游戏,还能上传自己的成绩与全世界玩家进行比拼。一经发布就吸引了全世界闲得蛋疼且有志于蛋白组装事业的好青年们的目光,注册玩家数量迅速达到了24万人。很快,一个个蛋白就在全世界玩家的围攻之下沦陷。有一个蛋白的结构已经困扰了研究者15年之久,作为任务发布到游戏上后仅仅 10 天,就被草根大神们破解。人民万岁! 然后他发了一堆Nature,Science。 在下面这篇Nature论文的作者中,他署上了 “超过57,000个Foldit游戏玩家”。假如这些无名英雄也被承认是作者的话,这可能是作者数最多的论文了。 David Baker 所做的,除了写了个勾引人的游戏外,最重要的就是任务分解然后外包。采用这种模式的,还有我们熟知的让大家找星星、找外星人的天文学研究。未来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项目,打网虫们的主意,甚至打广场舞大妈、渡边太太的主意。 不过,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这种外包研究业务大概也快 out 了。让普罗大众帮忙采集数据才是王道。 你知道你的手机可以用来探测核辐射吗? 在前面介绍的 ATLAS 探测器的最中心,有一个硅像素探测器, 由 1千多 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 有 4.7万 像素。粒子穿过任何一个像素都会被记录下来。 ATLAS 硅像素探测器,中间一层蓝色的就是硅传感器。 硅像素探测器的原理几乎跟手机摄像头中的 CMOS 元件一模一样,只是用不着镜头,而是直接记录粒子穿过 CMOS 芯片时留下的信号。早在 2008 年, iphone 刚发布不久,智能手机开始火爆,就有先知先觉的人想到利用它干点啥,例如探测核威胁。假如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有高强度的放射源,周围人的手机都能给出信号,就可实时防范风险。单个手机不行,假信号太多,但大家同时给出信号就可靠了。怎么让手机探测核辐射呢?很简单,先得把摄像头蒙上,光信号比辐射信号强很多,会将它完全淹没。然后去 iTune 下载一个应用 WikiSensor 。这个应用将从 CMOS 上读取信号并处理。 \" target=\"_blank\"> http://www.gizmag.com/wikisense-radiation-detector-app/20294/] 也许蒙上摄像头不是个事儿,不过要当真的话,在手机中再加一片去掉镜头组件的芯片就足够了。雷军说小米手机 800 万像素的摄像头成本是 75 元。据说一个廉价的 30 万像素摄像头现在只要 3 块钱,人民币,还富余一组镜头。这已经比 ATLAS 的 4.7 万像素高 6 倍了。 最近有一个打手机主意的是研究超高能宇宙线。 \" target=\"_blank\"> http://cn.arxiv.org/abs/1410.2895] 在我们周围充斥着高能宇宙线以及它们在地球大气中打出的次级粒子。发现超高能宇宙线几十年来,它的起源还一直是个谜。既不知道它从哪儿来,也难以理解宇宙中竟然有什么机制,可以把粒子加速到这么高的能量。寻找它的起源一直是粒子天体物理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些宇宙线的数量随着能量升高急剧减少。在大于 10 19 eV 的超高能区,每平方公里每年只有一个。进入大气层后,宇宙线会打出一大蓬次级粒子,覆盖在很大的面积上。 高能宇宙线簇射示意图 世界上最适合探测超高能宇宙线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在南美阿根廷。那里有一个 Auger 实验, 一千多个探测器稀稀拉拉地散布在 海拔4000 米的高原 ,分布在 3000 平方公里的面积上 。另一个在青藏高原。折腾了 N 年,从西藏羊八井到云南香格里拉再到四川甘孜,中国主导的 LHASSO 实验有望在一年内开始建设,占地 1 平方公里。 高能宇宙线的流强随能量急剧下降。注意为了显示方便,纵坐标流强上乘了一个 E 2.6 因子,这样缩小纵坐标的范围。膝区以上,每天每平方米有1个,膝区以下,每年每平方公里才有一个。 用移动互联来研究超高能宇宙线,上文的作者进行了模拟计算,假如一平方公里内有 1000 部手机做这件事儿,对能量超过 10 19.5 eV 的宇宙线就能 100% 探测到。假如有 82.5 万个手机覆盖 825 平方公里,那探测效率就跟 Auger 实验一样了。 我觉得这事儿特别适合中国做,人多面积大,全国上下就是一探测器,可以顶 400 个 Auger !假如担心隐私(需要收集 CMOS 信号、 GPS 时间和地点)、耗电等等一系列因素,只有 1 千万人志愿参与,那也比 Auger 实验好 10 倍。假如这件事能成(科学家估计是搞不成的,粉丝太少,柴姑娘大概能成),在找到超高能宇宙线源头的论文中,署名大概是“柴美丽、李英俊、雷布斯、以及 10,000,000 名智能手机用户 ”。 科研人员常常担心移动互联时代带来的碎片化,安静阅读文章、静心思考的时间少了。从网络时代就有类似的担心,比如让人痛恨的每天上百个邮件,打碎了我们很多的优质时间。也许我们确实失去了一些老的好习惯,再也不能找回来。不过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驱动力,从独立思考更多地向交互思考转化。也许将会出现全新的研究模式和思维模式。
个人分类: 我的物理|32877 次阅读|51 个评论
[转载]2014材料科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rczeng 2015-2-7 12:57
爱思唯尔 于2015年2月2日 发布 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 榜单 2014材料科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如下,其中有熟悉的学者。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小学校的老师论文也获得高引。 学者姓名 目前工作单位 学术领域 王中林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赵东元 复旦大学 材料科学 余家国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 俞书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钱逸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李述汤 苏州大学 材料科学 林君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高濂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 谢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成会明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石高全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 田禾 华东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 李永舫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江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科学 南策文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 张俐娜 武汉大学 材料科学 卢柯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施剑林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刘庄 苏州大学 材料科学 薛冬峰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张希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 涂江平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 刘云圻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陈乾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刘世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高长有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 叶金花 南京大学 材料科学 汪卫华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吴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闫冰 同济大学 材料科学 齐利民 北京大学 材料科学 孙润仓 北京林业大学 材料科学 张先正 武汉大学 材料科学 李长明 西南大学 材料科学 杨德仁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 陈萍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曹镛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 唐智勇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胡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景遐斌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万梅香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杨柏 吉林大学 材料科学 黄维 南京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 范守善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 黄争鸣 同济大学 材料科学 李玉良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王文中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Vayssières, Lionel 西安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 朱英杰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王忠胜 复旦大学 材料科学 吴季怀 华侨大学 材料科学 钟志远 苏州大学 材料科学 胡俊青 东华大学 材料科学 朱彦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危岩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 韩伟强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徐志康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 付绍云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马万里 苏州大学 材料科学 武利民 复旦大学 材料科学 杜予民 武汉大学 材料科学 崔福斋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 侯剑辉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蒋建中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 王太宏 厦门大学 材料科学 范壮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 侯剑辉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蒋建中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 王太宏 厦门大学 材料科学 范壮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 刘前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陈学思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朱静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 潘才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邹志刚 南京大学 材料科学 张哲峰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章明秋 中山大学 材料科学 李振 武汉大学 材料科学 常江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孙晓明 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 傅强 四川大学 材料科学 曲良体 北京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 王元生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蒋青 吉林大学 材料科学 李峻柏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徐安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张洪杰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智林杰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申有青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 徐铜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孙聆东 北京大学 材料科学 卢磊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方晓生 复旦大学 材料科学 唐凯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占肖卫 北京大学 材料科学 姜炜 南京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 刘益春 东北师范大学 材料科学 彭奎庆 北京师范大学 材料科学 徐艺军 福州大学 材料科学 曲晓刚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孟跃中 中山大学 材料科学 李敬锋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 党智敏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 任文才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郭玉国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万青 南京大学 材料科学 丁建东 复旦大学 材料科学 张立群 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 吕孟凯 山东大学 材料科学 陈代荣 山东大学 材料科学 钱雪峰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 王秀丽 渤海大学 材料科学 杨启华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黄柏标 山东大学 材料科学 沈国震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褚良银 四川大学 材料科学 张覃 贵州大学 材料科学 冯庆玲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 李文智 聊城大学 材料科学 郑思珣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 周峰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蔡伟平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胡勇胜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宋宏伟 吉林大学 材料科学 赵宇亮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刘金平 华中师范大学 材料科学 唐芳琼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瞿保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 邓勇辉 复旦大学 材料科学 李延辉 青岛大学 材料科学 李玉宝 四川大学 材料科学 李春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 谢华清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 黄飞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 韩艳春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 徐东升 北京大学 材料科学
3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向New Phytologist投稿(附带详细投稿指南)
WileyChina 2014-12-30 13:00
Wiley向您推荐 New Phytologist 作者投稿指南 New Phytologist出版植物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最新高质量和创新性研究内容。本刊分为四个栏目——生理学与发育学、环境、相互作用和进化——所刊载的文章涵盖了从细胞内现象到全球环境变化等广泛主题。 New Phytologist Edited By: Alistair M. Hetherington Impact Factor: 6.545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 Ranking: 2013: 9/199 (Plant Sciences) Online ISSN: 1469-8137 New Phytologist 新推出的 作者投稿指南 为所有有意在本刊投稿的作者提供详细的指导说明。 作者投稿指南 涵盖的内容有: 宗旨与范围 评审过程与编辑政策 新的序列数据 出版政策 数据可用性政策 文章类型 在线预览 在线开放 英语编辑服务 投稿步骤 所有来稿的格式说明 图表 彩图 参考文献 支持信息 缩写词 科学名称 统计学 单位与符号 法律要求 New Phytologist 作者投稿核对表 New Phytologist是一每年出版16期的国际电子期刊,归属于一家非营利性慈善机构,致力于推动植物科学 的发展。 • 本期刊发表的常规论文主要是探讨植物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基础问题的文章。我们还欢迎短篇简报和论坛栏 目的其他投稿,以及研究评论、快报和建模/理论与方法学论文。 • 我们致力于提供快速出版服务——通过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newphytologist/ 的在线投稿、最快速的同行评审过程,到电子校稿,在线预览(Early View)和最终稿的在线出版等方法。 • 本刊不收取版面费或彩页印刷费,并为每篇文章提供PDF版本。 • 作者可通过订阅Wiley-Blackwell在线开放服务为其文章选择“开放获取”的出版方式。 •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联系我们的总编辑部,或联系我们的美国编辑部。 点击这里查看完整版New Phytologist作者投稿指南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9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Web of Science 检索技巧:团体作者检索
热度 1 wanyuehua 2014-12-16 08:15
团体作者( GroupAuthor )检索:当一个组织或者机构被作为来源出版物 (如文献、书籍、会议录文献或其他著作类型) 的作者时则被称为团体作者。当某个研究课题中涉及了数百个作者时,也可作为团体作者看待。 团体作者数据只在 1995 年以来的记录中出现。可以在团体作者字段输入作者名或者利用团体作者索引来帮助锁定团体作者名。无论是哪种方式,应该考虑团体作者名的不同形式,可使用首字母缩写、缩写以及截词的方式来创建检索式。输入团体作者名或者团体作者名的首字母缩写词进行检索。 团体作者 字段可使用通配符和截词符。可使 用 OR 算符链接不同的写法,例如:要查找作者机构为 GIMEMA Group ,可以输入: gimema* or grp* ital* mal* or gruppo* ital* mal* 。输入 women* interag* HIV* 或者 WIHS* ,可检索 Women’s Interagency HIV Study 的论文。 在 团体作者( Group Author )检索时,可以利用 检索辅助工具“ 团体作者索引”( Group Author Index )来 锁定团体作者姓名的其他写法。 在“ 团体作者索引”检索时可以 使用“浏览”和 “查找”功能可查找要添加到检索式中的团体作者。 “浏览”选项,单击字母 (A-Z) ,按字母顺序浏览作者机构的列表。如果您不知道作者机构的正确拼写,此功能将很有用。 “移至”选项,在“移至”文本字段中输入名称或者名称的前几个字符。 单击 移至 按钮,转至以您输入的字符开头的姓名列表。例如,如果输入 Pharma 作为检索词,将从索引中查找以此单词开头的所有项目。 单击“添加”按钮从列表中选择姓名。所选姓名将添加到页面底部的文本框中。单击 确定 将所选姓名传输至“基本检索” / “高级检索”页面上的检索字段。 “ 查找”选项,在 “ 查找”文本字段中输入单词或短语。允许使用通配符 (* $ ?) 。单击 查找 按钮将转至包含您所输入的一个或多个检索词的项目列表。例如,如果输入 Pharma* 作为检索词,将从索引中查找在团体作者姓名中的任意位置包含这些单词的所有项目。单击 添加 按钮,从列表中选择一个名称。所选名称将添加到页面底部的文本框中。单击 确定 将所选标题传输至 “ 基本检索 ” / “ 高级检索 ” 页面上的检索字段。
个人分类: SCI知识|193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注册给水排水 《建筑给水排水》教学课件
lcj2212916 2014-11-8 13:33
【名稱】:注册给水排水 《建筑给水排水》教学课件 【作者】:--- 【大小】:32M 【格式】:pptx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共565页。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77865349
1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Wiley受邀参加中国开放存取推介周
热度 1 WileyChina 2014-10-24 14:36
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术报告厅 2014 年 10 月 20 日,由中科院图书馆主办的 中国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简称 OA )推介周 如期召开。此次会议主要围绕以下主题拉开帷幕: 中科院新近发布开放获取政策将如何执行,如何推进,如何检查落实?机构实施的开放获取政策将对图书馆和科技期刊产生怎样的影响?图书馆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参与到开放获取中来?期刊出版者如何把握政策中资助开放出版的有利契机?如何实现期刊开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Wiley 作为国际顶尖出版机构受邀参加这次会议。 中国区总经理周爱兰女士代表 Wiley 公司表达了对中国 OA 政策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Wiley 大中华区学术传播总监 James Murphy 先生 就 Wiley 开放获取业务的发展做专题发言。其发言内容主要涉及 Wiley OA 期刊的最新发展, OA 文章存取政策, 中国 OA 作者调研反馈,未来市场展望等。 10 月 20 至 10 月 26 日期间, 国际开放存取周( 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Week ) 也在世界多地召开。 Wiley 就 OA 主题在全球开展了多项推广活动,向广大读者和作者介绍开放获取,如, Wiley OA 照片墙活动, OA 在线讲座, Ecology and Evolution 主编 Twitter 交流会等。 欢迎点击 官网 ,了解更多 Wiley Open Access 。 Wiley 一直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关注中国作者的需要。 目前 Wiley 已提供 1200 多种 复合类期刊(有影响因子) ,可供作者选择发表 OA 类型文章。 同时 Wiley 已经出版了 近 40 种的完全 OA 期刊 ,学科领域涉主要涉及生命科学,医学等。 点击 此 处 ,关注 Wiley 最新 OA 资讯。
个人分类: Open Access|2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篇Ebola论文之沉重:六名作者去世
热度 115 Namychan 2014-8-30 07:21
最近一期《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有关今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论文,从其分析结果中推断了关于此次疫情的来源和传播模式: Genomic surveillance elucidates Ebola virus origin and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2014 outbreak。 这无疑是一篇极为 重要的文章,这篇貌似与平常论文一样的文章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沉重故事。 这篇国际合作 论文有 58名共同作者,文章8月5号投稿,21号接受。 《Science》同时报道了 令人遗憾的消息:有六位共同作者没能看到论文的发表,其中,五名作者是在工作中因直接感染了埃博拉病毒而牺牲,一名是在文章后期因中风去世。 Ebola's heavy toll on study authors 。 我试图从下面作者名单群中找到这六位作者名字,还颇费了点时间。国际合作论文的作者众多,他们的名字太容易被忽略了。以黑框标出的去世作者有:Mbalu Fonnie,Alex Moigboi,Alice Kovoma,Mohamed Fullah,Sheik Humarr Khan 和 Sidiki Saffa。让人震惊和难过的是,他们名字后面有个共同点,都 注明 了 个“3”,即隶属于塞拉里昂凯内马政府医院(Kenema Government Hospital, Kenema, Sierra Leone-KGH),他们 是工作在抗埃博拉第一线医护人员和科技人员。 从“Supplementary Materials ”可以清楚了解到KGH的科研人员如何工作的。他们遵循严格的工作程序筛选可疑病例,准确记录并收集血液样品,分离血浆或者血清,原地提取病毒RNA并诊断 埃博拉病人 ,最后所有生物样品按严格要求冷冻空运送到美国哈佛大学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令人赞赏和敬佩的是,KGH本土科学家所做的PCR分析结果质量之高,与后来在美国哈佛进行重复检验结果完全一致,这里有一句简单描述话可以说明 凯内马 科学家是如何完成好他们的 工作的: “ All samples testing positive at the field site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 by qRT-PCR and sequencing at Harvard. Additionally, all samples testing negative for EBOV at the field also tested negative at Harvard.” 可 以想像,没有他们的认真,努力和牺牲,远在美国和英国的那些顶尖科学家们是无法得到可靠的病人血液样品,无法对埃博拉病毒的来龙去脉进行探索, 也就没有这篇重要论文了 。 这篇用一线工作者生命换来的文章读起来很沉重,科研有时要牺牲,但愿他们的牺牲能为人类早点战胜埃博拉病毒做出贡献。 借此谨向工作在抗埃博拉一线医护人员和科学家表示由衷敬意。 Ebola's heavy toll on study authors
67114 次阅读|237 个评论
卫星导航文献比较多的机构和作者(中国知网)
jlpemail 2014-8-12 12:30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74) 北京市环球信息应用开发中心 (7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 (62) 武汉大学 (37) 清华大学 (35) 电子科技大学 (3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3) 西北工业大学 (3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研究所 (30)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9)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9)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29)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27) 哈尔滨工程大学 (25) 北京理工大学 (25) 解放军61081部队 (24) 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 (23) 上海交通大学 (22)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22) 解放军理工大学 (21) 华中科技大学 (21) 哈尔滨工业大学 (18)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17) 大连海事大学 (17) 中国民用航空学院 (16) 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16) 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14) 中国科学院 (14)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 (1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波传播 研究所 (13) 证券时报社 (11) 空军工程大学 (10) 西安理工大学 (10)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10) 东南大学 (10)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9) 陕西省西安测绘研究所 (9) 王 飞雪 (18) 陆明泉 (16) 蔚保国 (15) 周其焕 (14) 施浒立 (14) 李隽 (13) 欧钢 (13) 崔君霞 (10) 张晓林 (9) 李广侠 9) 原亮 (9) 曹冲 (8) 唐小妹 (8) 胡小工 (8) 楚恒林 (7) 周建华 (7) 吴杰 (7) 罗显志 (7) 王党卫 (7) 魏海涛 (7) 张国柱 (7) 吴海涛 (7) 冯振明 (7) 黄智刚 (7) 柯熙政 (6) 刘建业 (6) 战兴群 (6) 郭淑霞 (6) 曹冲 (6) 郭睿 (6) 刘利 (6) 陈刘成 (6) 陈金平 (6) 朱祥维 (6) 刘瀛翔 (6) 常志巧 (6) 陈杰 (6) 李孝辉 (6) 胡修林 (6) 叶红军 (6)
个人分类: 消息场|3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如何实现最佳英文水平——Wiley科技论文语言编辑服务
热度 1 WileyChina 2014-8-8 10:20
您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本以为肯定能发表 的研究稿件却被退回,被告知原因是语言组织不佳或者格式有误? Wiley科技论文语言编辑服务(ELES) 面向所有的作者提供全套服务,帮您修改文稿,让论文提交的过程更加省力省心。 “ 我的稿件名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与肺纤维化》,是一篇关于医药的文章。这篇文章被几个期刊都拒绝了,理由都是英文使用有不恰当的地方。我把它给Wiley ELES修改之后,居然就通过了!有一个同行评审说我的论文‘写的很好,还包括了对物理学很有用的内容’。我非常的开心,特别感谢Wiley ELES,我想今后我还会继续使用这个服务的 。”(M. Fernández Casares, 阿根廷) ELES能帮您什么? ELES包括了四种不同的服务: (1)英语语言编辑服务 英语语言编辑服务主要分标准编辑和高级编辑两种。不管是哪一个等级,我们都将找到在您的学科领域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他们将确保专业术语和措辞的准确 使用 ,也会校对拼写和语法错误。 对于选择高级语言润色服务的客户,您的论文将会被提交给经验丰富的高级编辑修改,同时他也会做一些额外的修改并针对语言使用给您一些建议。 查看例子 (2)稿件翻译服务 对于习惯用非英语的语言写作的研究者,我们的翻译服务能帮到您。我们可以提供从中文、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到英语的翻译服务,当然同样也可以从英文翻到这些语言,并且所有的翻译服务 都是包含英文标准编辑服务。我们的译 员都是拥有研究生学位的专业人才,他们将为您提供准确且高质量的翻译服务。 如果您选择了我们的语言润色或者翻译服务,Wiley向您保证您的论文将不会因为语言问题而投稿被拒。我们甚至可以在您的论文后附上证书,证明您的论文已通过Wiley语言编辑服务的审阅和检查。 (3)文章格式与排版服务 不同的期刊往往对格式都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我们有专人确保您的文稿和参考文献符合目标期刊的论文格式规范,能大大节省您的时间。 我们的服务内容包括: 根据规范调整引文、参考文献和文章的布局; 图表的位置符合要求; 图的标题和图例都符合期刊的具体要求。 (4)文章图表编排服务 您现在还在手动拉伸论文插图和图释吗?我们向您提供的这项服务能在您的论文发表前,根据您将要投递的期刊的要求,将您的图片文件设置到正确的大小和排版,增大您的研究论文被选中的可能。 查看例子 “我觉得这个真的帮我解决了大问题!”( X. qingjie ,中国 ) (作者: Vikki Renwic k) 查看更多ELES 信息,请访问 http://wileyeditingservices.com/cn/
个人分类: ELES|6365 次阅读|1 个评论
编辑与作者为什么不和谐? 一个老编辑的随想
热度 2 yonglishi 2014-7-23 00:39
1立场不同 作者希望,我的学报是他的 …… 菜 编辑希望,我的学报是作者的 爱 但是,今天的结果呢? 我的学报肯定是我的 爱 我的学报也许是作者的 恨 2 编辑部滥权、无为导致不和谐 审稿人: 滥用评价权。一夫当关万夫莫行、莫催,好文章也有大问题,信不信?要按照他的意见反复修改。 编 辑: 滥用修改权,把作者的文章改成他的风格,也许他水准不高,但是不改动显不出他的存在。事实上,只有作者最了解自己的论文。 党八股: 千篇一律,教条僵化,美其名曰:期刊规范化标准化。例如要求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人物专访怎么写摘要? 滥用否决权: 利用当前期刊供需矛盾,津津乐道低录用率,狂退稿、滥杀生。 无服务意识: 发表周期太长,条条框框太多,作者没有应有的平等地位 无传播意识: 固守小农经济,不改革、不创新、不数字化、不开放获取,把出版后的论文束之高阁无人识。 无为的结果: 想看的人找不到。使得作者辛辛苦苦申报项目、没日没夜做实验、放弃自尊被编辑部奚落、老老实实按审稿人意见修改的论文,面世后石沉大海、被引频次为零。 结果,新媒体、自媒体、网络开放出版平台,正在星星之火 …… 传统媒体集体滥权,长期孤芳自赏,催生了新媒体。 如果,没有考核,如果没有职称晋升的论文要求,如果没有所谓“正式”发表,绝大多数传统期刊就将 …… 编辑部的同仁们,不要过分折腾作者,不是作者太懒,他们大多数一直在认认真真写,但是审稿人、编辑部反反复复让作者修改,有时真不想写了,如果不是为了申报项目 ……. 3 作者急功近利,不追求质量导致不和谐 为了完成任务,不认真,图快,凑数。 甚至学术不端, 编数据、移花接木、请枪手、抄袭、改头换面,假论文(要别人的论文,把自己论文给别人)、一稿多投、重复投稿、重复发表。 热心钻营、请托、人情稿、干扰评审、编辑、出版过程。不认真做学问,破坏学术公平秩序。 4 我们的不和谐,造就了:学术“山寨” 假期刊:只有 ISSN ,没有 CN 假会议:办会是假,赚钱是真,冒充会议论文被 SCI , EI , ISTP 收录 假学术机构 假出版社 假洋鬼子 最后, 学术出版变成了自由市场:到处充斥游商小贩,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良莠不齐
5000 次阅读|2 个评论
1984级的增刊作者
jlpemail 2014-7-11 09:02
1988 年的《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测绘科学技术学报》的前身)推出了该刊创刊后的第一期增刊。作者均为 1984 级的研究生,他们分别为: 张素丽、李广云、查明、苏华、吴杰、罗俊生、肖波安、张永生、姜挺、叶庆华、曹海生、姚杰和于锦海。 这期增刊刊登了通讯报导,内容为“ 1987 年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的基本情况”。 答辩的 16 名研究生中,大地测量系的 9 人。其中包括已经成为院士的杨元喜。
个人分类: 消息场|2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竹马镶青梅》作者:北倾.TXT
lcj2212916 2014-6-27 21:07
【名稱】: 竹马镶青梅 【作者】: 北倾. 【大小】:258KB 【格式】:TXT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楔子:   “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电话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拨……” ...........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7307539
3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作者小议
热度 3 j6789 2014-5-27 08:20
论文作者小议 周 健 写了一则关于论文署名的博文,水迎波、林青、 Doctor5 等几位博主朋友发表了很好的评论,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仅就论文作者问题,小议如下。 一般而言,参加某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并在其中做出了实际贡献,就应该自然成为该项目论文的作者之一。依据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可进一步界定为:“只有实际参与某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并做出了实际贡献的研究人员才能作为该项目论文的作者。”毋容置疑的是,论文仅仅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载体。因此,论文作者应该、也只能全等于前文所界定的人员。那么,论文作者拥有哪些基本的权利和责任呢?权利方面:( 1 )享有该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完成者的署名权。( 2 )享有该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论文(或研究报告或总结报告)的署名权。( 3 )享有参与该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成果的处置权。( 4 )享有该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成果带来的各种收益的分享权。责任方面:( 1 )证明该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真实性。( 2 )证明该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学术研究规范。( 3 )证明该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果的可靠性。( 4 )解释和说明该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成果的科学性。 关于外语论文的作者署名问题,对于发表外语论文来说确实涉及到翻译和译文润色的问题。对于翻译,一般认为可以购买翻译服务,这样就不涉及到论文署名问题。对于译文润色问题,有学者指出这是对论文的贡献,润色者可以享有署名权。如果,依据上述的论文作者的权利和责任来判断,润色者不应该作为论文作者署名。同时,如果同意译文润色者可以作为论文作者署名,那么就会产生一些相关疑问:( 1 )现在的杂志编辑如果对某篇论文的文本进行了修改和润色,那么他们可以成为该论文的作者吗?( 2 )某些审稿人也可能对某篇论文的文本修改提出建议,那么他们可以成为该论文的作者吗?( 3 )某些审稿人可能还对某篇论文的研究内容提出了修改建议(这项工作对提高论文的质量的重要价值已成共识),那么他们可以成为该论文的作者吗?很显然,这些疑问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此,译文润色还是通过交易方式来实现更为妥当。 二 0 一四年五月二十七日 作者联络 Email:zhou6789@21cn.com
个人分类: 科学星辰|3682 次阅读|6 个评论
紫砂壶的落款与科技论文作者的署名
wangxh 2014-5-16 11:43
近两年来,俺对紫砂壶开始了兴趣,当然会关注其非常重要的落款——制壶者的名字、姓氏在紫砂壶的某些部位盖章。紫砂壶有四种最常见的落款——底款、盖款、把款和内壁款。 现在制壶者也有了职称高低,一般有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员和民间艺人。 工艺美术大师相当于“院士”,制壶 名家——相当于学术领头人、著名学者,一般的 高级美术师、美术师相当于一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 学徒工、美术员等相当于助教、研究生等。 紫砂壶作品一般都要有落款,相当于我们做科研的发表论文署上作者的名字。 一般具上师傅的名字,价格低廉,也就赚个工夫钱儿(不是“功夫钱儿”)。 说实话,俺不认为可以当师傅的作者,能够做出一个歪嘴歪把的紫砂壶。就像有了一些学术积淀的老教师一样,一定不会容许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发表的。如果“真有其事”,应该是其学生之所为。
个人分类: 科研|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法国】【左拉短篇小说选】【爱弥尔·左拉】
lcj2212916 2014-4-26 21:53
【名稱】:左拉短篇小说选 【作者】: 爱弥尔·左拉 【大小】:1.13M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爱弥尔·左拉,自然主义创始人,1872年成为职业作家,左拉是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领袖。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被视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 左拉从28岁到54岁,勤奋写作了26 年,终于写完了一部巨著《鲁贡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其中包括20部长篇小说,登场人物达1000 多人。著作:《小酒馆》《萌芽》《娜娜》等。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3391185
2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穿得要像教授的样子”一文遭喷
热度 16 Majorite 2014-4-25 22:27
“教授穿得要像教授的样子”一文遭喷 下面是我 《教授穿得要像教授的样子》博文的后面的部分评论, 很有趣,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转载过来供大家阅读。 沈阳王帅帅 168168 : 那太哦条法律规定。教授要穿袜子、爱音斯坦。还是居里夫人啊? gmcobra : 形象和学识没有必然联系,咱们国家不是也有院士候选人道貌岸然捐精,骗取经费吗? 数学隐士佩雷尔曼百万美元大奖都不在乎,更没必要为衣着打扮而顾忌了。 zfz85 : 中国院士不值钱,没有其他国家的科学家那么多钱来打扮,一个中国教授赶不上科级公务员的待遇,可悲、可恨 ! 老传统新思维 : 李小文院士朴实无华,比哪些西装革履、大腹便便、脑满肠肥的权贵富豪、精英绅士们美观得多。当然哪些颠簸柳絮、轻薄桃花、虚为虚荣的人看不贯,毛主席说过:农民身上有泥土,脚上手上有牛屎,但他们的心灵很干净。己落马的高官们在主席台上时那个不富贵体面,暗底里贪污受贿,与情妇婊子们销魂时,有多肮脏? kk : 都是国外好,你还在中国干吗? 黑白 猜 : 外国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怎么不拿你比一比? 痴心易 碎 : 你放这样的屁都用吗?国外?在国外像你这样的,连要饭都不够资格! 孤单的琴 键 : 怎么啥都跟国外比?欧美发达国家的医疗、教育等全民福利你怎么不比?还有,房价 ... 黑白 猜 : 我本人已经 23 年的教授生涯都是这样过的。而且,教授的着装也不能太随便的,至少我本人没有穿过西装短裤与光脚拖鞋进课堂的,你跟外国就学的这些吗?你这 23 年教授生涯就教给学生这些吗? 钉耙上的猪八戒 : 我们的教育,越邋遢越革命。 评论了我的 博客: 教授要有教授的样子 云 蓉 : 我们国家的人因为多数是农民出身,所以对礼仪还没大面积的达成共识的。 看见上帝发 笑 : “ 零翻译 ” 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zhuilaoshudeyu : 你就是这么缺钱吗。屌丝,穷鬼 RLWCC99 : 胡言乱语的垃圾,国外好,你就到国外混饭吃吧。恐怕你洗盘子人家还不要。 梦 冰 : 教育缺失 . 应该从小教育的 , 错过了 , 补也补不上 . 还有些基本礼仪 , 基本的为人素养我们的教育现在都是缺失的 , 比如教小孩自我控制 , 不要发脾气 , 恐怕在座的各位都没有学到吧 . 恰海风吹过脸 颊 : 支持,做什么就得像什么;教师课堂上随便穿表现的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和对职业的不敬畏。 最后的最 后 : 本文作者思想有病,一个中国人,又不是到外国去,你拿国外的标准来评论什么?我只能说,你脑子进水了! 雨 云 : 各国有各国的风俗,少拿欧美的人文说中国的事。欧美人星期天还去教堂做礼拜呢,中国人也要学着做?整个一自卑的家伙。 扯不 断 : 你要知道。中国的教授已经变成了叫兽。能有这样朴实的教授,叫人不胜唏嘘。 遨游的 鱼 : 你这是一切以洋为标准来进行判断,小文院士是典型的他那一代人的中国平民着装 。 遛狗路 过 :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只学到西方的着装,却没了中国人的灵魂。 野 夫 : 很喜欢看您的博客,文章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李院士成为网络明星,与其说是因为粉者仰慕他的学术或者心向科学精神,不如说是当前中国社会病态的综合反映。经济领域的巨大问题与文化上的不断没落结合,导致 DIAOSI 这个极难听的词语居然成了当下中国媒体包括甚至主流媒体的一个热词。社会在虚假的 “ 精英 ” 化与真实的 DIAOSI 化相互挤压、相互促成之下,终于出现了一个可以证实 “ 精英 ” 虚假化的人物李小文院士,不是他的科学精神,而恰恰是他的比 DIAOSI 还 DIASOSI 到极点的邋遢风格深深打动了中国大量的 DIAOSI 们:原来,中国科学界的顶级人物也可以是 DIAOSI ! zhenwang80 : 我支持嵇教授的观点,首先,嵇教授并不是指责李院士,只是告诫我等中青年在实力不足时,不要东施效颦,毕竟 “ 扫地僧 ” 不是人人都可以作的;其次,在公众场合正式着装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尤其是 “ 为人师表 ” 者更是应该重视这一点。当然某些评论者的言语心情能够理解,对于如此朴实的老院士,我们都应该发自内心得尊敬,毕竟在如此浮躁浮华浮夸的社会中,他们是如此的难得。 不平则鸣007 : 中国人的虚伪之处就在于有过多的样子 ……………… 而且明显是装出来的样子。 不平则鸣007 : 听过几次院士的报告,看穿着可以,听内容除了看得多以外,其实他们自己懂的似乎并不多 惜辞 : 真他妈的废话!中国多少当官的行为在国外要坐牢!有坐吗?院士能这样简谱,叫人钦佩! 始 雪 : 着装和知识是互补的;中国人无法分辨知识真伪,从而把目光压在服装上 华府 人 : 因为中国的狗屁教授是在太多、太烂(学术研究靠打赌的还不少),且出场时特别穿着人模狗样,装腔作势。难得见着一位不修边幅的院士,太亲切了。 你的代表作 : 在中国,穿得越体面,越是人渣 评论了我的 博客: 教授要有教授的样子 lw1224636so : 支持博主,在什么场合应该穿什么衣服,在家里可以穿得随意,但工作时应该着装得体,这也是对自己职业和其他人的尊重。比如空姐、银行职员、公司职员、警察都是穿着制服,从而让人感到一种秩序和规范,穿着其实也是对自己行为方式的约束,当你穿着随意时行为、言谈举止都会跟着随意,当你穿着比较正式的衣服,自然会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这么多人追捧李院士,试想如果我们的国家主席出国访问、接待外宾也不修边幅,大家又会作何评价?恐怕又会觉得影响国家的形象了吧? 七条小 河 : 总拿外国和中国说事。 为什么外国人不拿自己的行为和中国对比,这是不是你内心的自卑感泛滥呢。 难道简朴一点不好吗? 残缺 美 : 我觉得是热捧光脚穿布鞋的李小文的那些人的脑子有毛病!我不知道李小文在那拿稿子念啥呢!如果不说他是教授,我还以为是哪个刚下完田的老农介绍经验呢!有些国人真可笑啊,难怪习总吃完包子,就有很多人也跟着去吃包子了。太无聊了。 天郎奇 语 : 一个人衣着朴素是美德,可是如果穿得寒酸就不可取。一个人的衣服可以是旧的,但不可以是酸臭的。你可以光着脚,但你到教室讲课之前应该把脚洗干净。否则,也是一种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这样的话您得和懂得公共道德的人讲,否则就是对牛弹琴,甚至招来恶骂。 天郎奇 语 : 嵇教授从教那么多年,应该知道中国学生们的特点,没必要和这些不够格做您学生的人生气。您的话讲的是对的,即干什么都要有职业道德、操守和规矩,其中自然也包括着装。比如,您就不能要求车模穿长裙,也没见过穿三点式讲课的教授。至于说小文院士不穿袜子穿布鞋,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确实是不得体的。您应该直接批评,会有很多人支持您的。但是,您这么婉转、影射、旁征博引,就让人感到有些虚伪。为人正直很好,同时也最好坦率。 野 夫 : 如果李先生执着于自己的衣着习惯,建议李先生在上课时一定要求学生不得拍照、微博、微信。我估计李先生大概很随意的一个人,实在要这么穿也就罢了,但毕竟不是一个雅事,所以应避免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被动地成为网络人物。其实,本人第一次听闻李先生,还是几年前有一位海归博士找不到合适工作在中关村摆摊,后来李先生出手相助。当年的相片上李先生穿着虽然随意,但可能因为是在家中,加上拍摄者也就三人,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绝对无法设想几年后网上的照片他会随意到这种地步。李院士要继续享受衣着自由,那么可要认真对待传媒啊。当年热心助海归的事恐怕没多少圈外人注意并记住,但如今衣着的事可是全国都在热议了。 野 夫 : 大约在零六年,俄国的数学家佩雷尔曼获得了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大奖菲尔兹奖。我看他的相片和生活事迹的报道,也好象是李先生这种样子,甚至指甲都长长的。但佩的情况实际上与李完全不同。佩是彻底放下的,如果我没有记错,他好象很早甚至都不在俄国内的研究所上班了,他就和他老母亲住在乡野森林中过日子,而他得这一最高大奖之后,他不仅不去领奖,甚至连巨额奖金都不要。这种人,也可以说他的低调其实是极其高调甚至狂的,但他什么都放下,他确实有这个做狂人的道理在。我们就算无法赞同他的邋遢,却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因为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私人的存在,他没有公职,所以他是自由人,他爱怎样就怎样。李小文先生不是这种情况的。 野 夫 : 李先生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作为事实上是终身的院士,在公共场合穿戴得体这件事上,个人自由是有限制的,更多的是作为院士这一群体的一分子要维护群体形象的责任。这和加拿大那家公司解雇那位员工的理由是一样的。之所以此事反映中国当下社会的病态程度,在于媒体及网民都在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报道此事,而不是为尊者讳。院士群体这一集团形象不仅没有因为邋遢院士而被损坏,相反这被视为是院士本色风采,是对院士集体形象的救赎。社会不欣赏精致,相反沉浸于老粗风范之中,结果是与理性的科学、与情感的艺术两不着落。李院士,你穿衣不是你个人的小事情哦! 中国风险投资公司名 录 : 您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正式场合确实需要严谨一点的着装。着装朴素固然是好事,显得情趣高雅;但如果着装散漫,像刚睡醒下床的状态就不好了。 大树121571 在搜 狐 : 穿布鞋透气,穿棉布装吸汗,头发有点乱,说明人家没把精力放这!真要是出国讲学,或学术活动,人家也不会这样的! 野夫 : 同意博主的回复。他在美国读书时不可能不用功的。所以,看到他说自己酒量、说自己不用功,感觉不仅不是低调的谦虚,倒更是惊人的自矜。恐怕爱因斯坦也不会说自己轻轻松松喝着酒就有成就的吧?我相信李院士私底下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他的做派与 “ 低调 ” 自述或许拉近了自己与 DIAOSI 青年们,但这种方法从教育角度讲是极糟糕的,也是很不真诚的,只不过,当下中国正好有这么一股强大的病态社会心理的存在,虚假的精英与真实的 DIAOSI 并存共存,于是一下成就了李院士的神话。我相信李院士在学术上确实是精英,但在仪表上,我认为李院士既然在意院士的地位,那么穿成这样子就是太缺少真诚了。李太太和李先生的子女也确实太不负责了。 野 夫 : 另外,说自己酒量、说自己不用功,能算是低调的谦虚?感觉倒更是惊人的自矜,恐怕爱因斯坦也不会说自己轻轻松松喝着酒就有成就的吧?我相信李院士私底下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他的做派与 “ 低调 ” 自述或许拉近了自己与 DIAOSI 青年们,但这种方法从教育角度讲是极糟糕的,也是很不真诚的。 野 夫 : DIAOSI 们深深地被有着超级 DIAOSI 风范的李院士所感动着,但可笑的是,院士在中国并不仅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而是附带着巨大政治及经济利益的,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北师大不会象清华有很多院士吧?院士会被更加宝贝吧?如果真正 DIAOSI 或者文雅地说,真正要超凡脱俗,那么一个教授的职称足矣,中国的院士评比的社会声誉已经快和少林寺一样,为什么还要这顶帽子?如果实实在在地享受着这顶帽子附带的经济利益(而并没有捐献给 DIAOSI 们做社会公益),那么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穿戴得体面一点,不是很合于情理?为什么却要戴着帽享受着待遇却要表现得比 DIAOSI 的平均穿戴水准还要严重地等而下之?不得不说,过犹不及。 野 夫 : 李院士之所以如此走红,是因为他的照片和他的人生自述如此生动地证明了:原来,嗜酒也可以成为院士!原来,不用功也可以成为院士!于是,无数看到这些相片与他的自述的 DIAOSI 网民们,一瞬间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油然而生。 溯汐 潮 : 今天不穿袜子,明天是否可以只穿背心上讲堂呢? 公孙长安 : 博主别以为自己受了西方教育就变成文明人了!裸体的人还是人,穿着衣服的猴子仍然还是猴子 ! 17538365 : 作者该说下深层次的问题,开会时坐在主席台上的都有模有样,口号喊得山响,可怎么又被抓了呢?人家穿这样讲课关你鸟事,管好你自己 吧 独守空城 : 支持作者的观点,作为一个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也应该做到内外兼修。我们并不主张以貌取人,但是适当的整理变幅是必要的。某些愤青无文化,无品位,无智商,井底之蛙 !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3092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喜剧】【匿名作者 Authors Anonymous (2014)】【美国】
lcj2212916 2014-4-11 18:49
导演 : Ellie Kanner 编剧 : David Congalton 主演 : 乔纳森·本内特 / 凯莉·库柯 / 乔纳森·班克斯 / 翠西亚·希弗 / 特莉·保罗 / 丹尼斯·法里纳 / 迪伦·沃尔什 类型: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4-18 又名: 作女无颜 IMDb链接: tt2114461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2317111
1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者投稿为什么非要找主编呢?
热度 13 jxz1963 2014-3-17 09:10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接到一些作者的电话:问杂志的主编或社长的手机或电话,说是要给某某期刊投个稿件。 我不禁要问:作者投稿为什么非要找主编或社长呢? 我想,理由有四: 1 、作者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很想将自己的学术论文,将自己的新成果、新观点或新发现公之于众,以期得到某种效应; 2 、作者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时是在第一时间,或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尽快发表论文,找主编或社长是想走捷径; 3 、论文质量可能不一定很高,想走走领导们的后门,托领导们手下留情,能够发表; 4 、评职称或年度考核的需要,想让主编给予照顾,并及时发表。 其实,作者发表论文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发给编辑部公开的投稿系统,走正常的路径,没有必要走弯路,更没有必要找门子发表论文,同时,也给主编一些宽松的环境。 要知道,人情稿和关系稿永远都是垃圾论文产生的温床,应尽量杜绝这种现象的蔓延。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14171 次阅读|37 个评论
[转载][爱情]《大野狼和小绵羊的爱情/南方小羊牧场》高清1280版HD国语
lcj2212916 2014-3-10 21:45
片名 : 大野狼和小绵羊的爱情 导演 : 侯季然 编剧 : 侯季然 / 杨元铃 / 何昕明 主演 : 柯震东 / 简嫚书 / 郭书瑶 / 陆廷威 / 谢欣颖 / 蔡振南 / 林庆台 / 聂云 / 张书豪 / 曾佩瑜 类型 :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 / 地区 : 台湾 语言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 2013-04-28( 中国大陆 ) / 2012-11-09( 台湾 ) 片长 : 86 分钟 又名 : 南方小羊牧场 / When a Wolf Falls in Love with a Sheep 剧情简介   阿东(柯震东 饰)来补习班寻找离开的女友小颖,却糊里糊涂的在南阳街找到一份影印店的工作。期待着某一天在这个补习一条街找回失去爱情的他对这份工作越做越起劲,负责着整条街补习班的考卷影印。偶然的机会阿东发现了某个考卷上连载的叫做南方小羊牧场的插画,玩性大起的他在卷子上花了一只大野狼来回应图上这只孤独小羊的自言自语,没想到意外传播出去,在考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让一直不溫不火的小羊插画在脸书上成为热门。就这样,阿东认识了插画的作者,补习班助教小羊(简嫚书 饰)。梦想成为插画家的小羊对感情有过一段悲伤的回忆,小羊插图是她对过往爱情的倒计时,所以面对阿东寻爱的迷茫,她决定伸出援助之手。二人在不知不觉中渐生感情,然而却都未能意识到原来期待的爱情一直就在他们的身边。终于,在小羊的好友泡泡(郭书瑶 饰)的点拨下,阿东茅塞顿开…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596917
2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章作者排序
热度 1 AnjinLiu 2014-2-18 03:40
学生级人物:越靠前,贡献越大。 老板级人物:越靠后,水平越牛B,大老板都要最后一个位置(是不是通讯作者不重要)。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45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文合作,真闹心!
热度 45 张海霞 2014-1-17 00:00
刚看到一位博主做为第4作者修改论文的博文《论文修改,真遭罪》,正好与我最近遇到的烦心事是同一类的:关于论文的合作,真让人闹心! 最近几个月连续遇到两起合作论文的不愉快事情,都不是发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因为我们小组一直是第一作者责任制:论文的主笔担任第一作者(两个贡献相同的人就一起写,做共同第一作者,名字前后顺序自己协商,不行就按照字母排序),撰写和修改是第一作者的主要负责,其他作者主要是提供实验数据、修改完善,我担任通讯作者做总负责(写得好的只提建议和完善,写得差的通篇都改)。和其他院校的合作,也是采取以上模式,谁主要完成的谁写、谁主写谁是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协商,需要写两个的就写两个,否则就只写第一单位的老师,也几乎是惯例,论文初稿写完给所有作者看,没有修改意见就提交,等评审意见回来由第一作者负责回复,这回复一般不比写论文的工作量小,针对评审的意见,大家需要反复讨论几次、补充实验结果和数据、重新整理、措辞回答,越是影响大的杂志越是评审意见多,很多时候回复的意见都超过了论文的长度,这对学生和科研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我晚上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读论文,就是在改论文,最夸张的是改到deadline前半小时,提交后正好就截至了! 这些年来大家同舟共济,发表论文一直都很和谐,没有发生过矛盾,可是,最近却连续发生几次合作论文的小意外,且都是在几篇要发在行业内影响较好的杂志的论文被录用后出现的:合作单位的作者要求改动作者顺序(一般是加为共同第一作者)或者增加通讯作者,理由和借口很多:我要评职称了,需要论文,我们单位最近检查,需要论文......也有说贡献的,可是等拿出他们发表的和我们合作的论文看的时候都是只有他们做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 真是莫名其妙!我当然是拒绝,可是拒绝一次基本不起作用,一般会来上几个回合,都最后都是我实在忍不住气就发了火: 想发第一作者的论文自己写去! 惹得大家一通的不愉快中不了了之。可是,想想真是没有办法,你好声好气解释不起作用,你摆事实讲道理根本不听,甚至会告诉你:“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形势逼人呐!”这是什么话:谁逼着你去抢别人东西啦?!一个学生的话很具有代表性:“我本人也不是很在乎共同第一作者,可是总是这样让我很不爽!”其实如果对方确实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论文撰写和修改中很积极,这共同第一作者的事学生之间自然就解决啦,还需要你要吗?!我坚持不让步,是不想给这些辛辛苦苦工作的孩子留下坏的影响,不希望这种歪风邪气传染下去,端正学风从我们自身做起,虽然很难,可是一定要做,否则学风一步一步烂下去的后果更可怕: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又狂妄自大的人将来要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排位,而是要我们的命!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28831 次阅读|49 个评论
《科学通报》2012年度“优秀编委”等奖项评选揭晓
sciencepress 2013-11-25 11:24
为了感谢和表彰对《科学通报》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推动期刊良性发展,从 2013 年起,《科学通报》编辑部开展上一年度“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人”和“最具贡献作者”、“优秀作者”的评选活动。经编辑部及编委会提名推荐、主编审定, 2012 年度评选结果揭晓,近 60 位专家入选,名单公布如下。《科学通报》将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一)“优秀编委”和“优秀审稿人” 此次“优秀编委”奖项选出了 20 位对《科学通报》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的编委,他们为期刊 2012 年度的选题组稿、审稿把关和等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名单如下(按姓氏拼音顺序,下同)。 《科学通报》 2012 年度优秀编委 姓名 工作单位 陈景文 大连理工大学 丁建东 复旦大学 方盛国 浙江大学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郭光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何雅玲 西安交通大学 兰岳恒 清华大学 骆清铭 华中科技大学 吕厚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马会民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王会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如竹 上海交通大学 吴德金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夏兴华 南京大学 杨进辉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张德清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张人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种康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钟扬 复旦大学 朱贤方 厦门大学 “优秀审稿人”奖项授予 20 位在 2012 年度为《科学通报》的审稿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他们不仅审理了较多的稿件,而且提供了快速及时、客观公正、严谨翔实的审稿意见,帮助编委会决定是否录用稿件,启发了作者的研究思路,改进了稿件的质量和可读性,促进了《科学通报》稿件质量的提升。获奖名单如下: 《科学通报》 2012 年度优秀审稿人 姓名 工作单位 艾华 四川大学 陈建民 复旦大学 陈群 清华大学 陈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邓富国 北京师范大学 董宇平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高学杰 国家气候中心 顾宁 东南大学 侯贤灯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黄云辉 华中科技大学 姜大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李峰 吉林大学 李雁宾 中国海洋大学 刘芝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 唐桂华 西安交通大学 王纲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魏红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吴元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张波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朱弟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二)“最具贡献作者”和“优秀作者” 经编委会及编辑部遴选提名、主编审定,评选出 10 位对期刊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做出突出贡献的“最具贡献作者”, 9 位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作者”。遴选提名是基于 2010-2011 年该作者团队在《科学通报》发表文章数量及这些文章的创新性、科学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等指标,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估而产生的。名单如下: 《科学通报》 2012 年度最具贡献作者 姓名 工作单位 曹怀信 陕西师范大学 陈立春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陈林根 海军工程大学 第五春荣 西北大学 过增元 清华大学 黄维 南京工业大学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 刘勇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马军 兰州理工大学 魏冬青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通报》 2012 年度优秀作者 姓名 工作单位 蔡青云 湖南大学 陈春英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程林 山东大学 贺蕴秋 同济大学 李惕碚 清华大学 刘新 青岛农业大学 汤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宣益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朱立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科学通报》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学科涵盖面广,栏目丰富,载文量大,内容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科学性与可读性,注重报道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保持品牌特色。 2011 年,《科学通报》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2013 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科技报刊”,并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A 类项目支持,刊物发展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主办单位、编委会和广大作者、审稿专家的鼎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此次评选表彰名额有限,在此,编委会及编辑部对所有长期给予《科学通报》大力支持和帮助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5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诚实”的老师
热度 3 AnjinLiu 2013-6-6 03:07
看到喻海良老师的被置顶的博文“ 用“职称”为饵鼓励青椒将成果让给领导 ”,想起了09年的在中国物理年会上的一位老师。 老师的名字不记得了,哪个单位也不记得了,因为和我做的好不相关。 那个老师做的是特邀报告,报告完之后是提问时间,下面提了一个问题,然后这位老师不会,他也没有“忽悠”,(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忽悠,说一堆没有意义的东西的,然后就把人家打发了,其实自己根本不知道。相信大家见多了),乐呵呵地马上答道:我不知道,你要问我学生,这工作是我学生做的。然后指着坐在台下的学生,当然学生很高兴的起来回答了。 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唯一见过的一次。我没有鄙视这位老师的无知,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而是对他肃然起敬!尊重学生,公开场合下承认别人的劳动成果。对自己,不知道就不知道,不忽悠别人。 有些老师和领导就是猪头傻逼,鼠目寸光,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偏要抢人家的第一作者。话说大家都是人,将心比心,如果你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被你的领导抢了,你舒服吗?你还有动力去继续拼命吗?大老板最多挂个通讯作者不就行吗?你好,他好,大家好,双赢,多和谐。该干活的继续干活去,该出去忽悠的继续出去忽悠去。你要跟老子抢,老子不干了,磨洋工,你抢得了一篇,还能抢第二篇?搞生产的还是一线的人,没有东西,看你怎么出去忽悠。 话说,天朝现在是造论文的大国,天天吵着要和国际接轨,其实就拿署名来说,远远还是处在火星上,没有融入地球。德国这边大老板要最后一个名字,我现在的老板发文章就是最后一个名字,通讯作者都不要,第一作者做通讯。8月份我要去的这个组,我看过他们发表过的文章,老板也是最后一个名字,通讯作者都是学生。 国内不少傻逼老师和领导,不是自己做实验,不是自己做设计,不是自己做模拟,不是自己写文章,偏要抢个第一作者。(真的值得做第一作者的情况除外)火星人看了都鄙视。这样的傻逼,自己以为有N多一作文章整天乐呵呵的,其实我是鄙视的不行,相信不少人持同样观点。因为地球人都知道,这样的教授肯定人品不行!所以有时我教那些要找老板的准研究生们避免变态老板方法之一:查他的文章,如果成了教授之后,有N多第一作者的文章,这样的教授还是躲了好,惹不起。 吐槽暂时完毕...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1741 次阅读|3 个评论
One Superpaper 一篇超级论文
热度 3 waterlilyqd 2012-12-26 15:36
Several days ago I discussed the authorship, and today I retrieved one superpaperentitled "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 Achievements in 10 years and future needs "---a reviewarticlewithmore than 200individualauthorsfrom 269 institutions and one corporate author, and supported by 108 funding organizations.This paper waspublished in 2012 on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mpact factor of this journal is 11.003) Whether it can be called the "superman" in thepaper publication field? I am sure it will be cited by manymany times because it has so manyauthors.If we assumeeach of theauthorshas afans team, the fans of this paper will be in thousands. I am a little curiousabout how the authors are organized. Didthey meet in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then start to discuss the creation of this super paper?Orwas it initiated by a prestigiousperson (maybe the first author)and then start this super project? Any way, the scene is very splendid with so many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scraped together! The follows is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 Title: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 Achievements in 10 years and future needs 作者 Author: Bousquet, J (Bousquet, J.) 1 , 2 ; Schunemann, HJ (Schuenemann, H. J.) 3 ; Samolinski, B (Samolinski, B.) 4 ; Demoly, P (Demoly, P.) 1 , 5 ; Baena-Cagnani, CE (Baena-Cagnani, C. E.) 6 , 7 ; Bachert, C (Bachert, C.) 8 ; Bonini, S (Bonini, S.) 9 , 10 ; Boulet, LP (Boulet, L. P.) 11 ; Bousquet, PJ (Bousquet, P. J.) 1 ; Brozek, JL (Brozek, J. L.) 3 ; Canonica, GW (Canonica, G. W.) 12 ; Casale, TB (Casale, T. B.) 13 ; Cruz, AA (Cruz, A. A.) 14 , 15 ; Fokkens, WJ (Fokkens, W. J.) 16 , 17 ; Fonseca, JA (Fonseca, J. A.) 18 , 19 , 20 , 21 ; van Wijk, RG (van Wijk, R. Gerth) 22 ; Grouse, L (Grouse, L.) 23 ; Haahtela, T (Haahtela, T.) 24 ; Khaltaev, N (Khaltaev, N.) 25 ; Kuna, P (Kuna, P.) 26 ; Lockey, RF (Lockey, R. F.) 27 , 28 ; Carlsen, KCL (Carlsen, K. C. Lodrup) 29 ; Mullol, J (Mullol, J.) 30 , 31 ; Naclerio, R (Naclerio, R.) 32 ; O'Hehir, RE (O'Hehir, R. E.) 33 , 34 ; Ohta, K (Ohta, K.) 35 ; Palkonen, S (Palkonen, S.) 36 ; Papadopoulos, NG (Papadopoulos, N. G.) 37 ; Passalacqua, G (Passalacqua, G.) 12 ; Pawankar, R (Pawankar, R.) 38 ; Price, D (Price, D.) 39 ; Ryan, D (Ryan, D.) 40 , 41 ; Simons, FER (Simons, F. E. R.) 42 ; Togias, A (Togias, A.) 43 ; Williams, D (Williams, D.) 44 ; Yorgancioglu, A (Yorgancioglu, A.) 45 ; Yusuf, OM (Yusuf, O. M.) 46 ; Aberer, W (Aberer, W.) 47 ; Adachi, M (Adachi, M.) 48 ; Agache, I (Agache, I.) 49 ; Ait-Khaled, N (Ait-Khaled, N.) 50 ; Akdis, CA (Akdis, C. A.) 51 ; Andrianarisoa, A (Andrianarisoa, A.) 52 ; Annesi-Maesano, I (Annesi-Maesano, I.) 53 , 54 ; Ansotegui, IJ (Ansotegui, I. J.) 55 ; Baiardini, I (Baiardini, I.) 12 ; Bateman, ED (Bateman, E. D.) 56 ; Bedbrook, A (Bedbrook, A.) 57 ; Beghe, B (Beghe, B.) 58 ; Beji, M (Beji, M.) 59 ; Bel, EH (Bel, E. H.) 60 ; Ben Kheder, A (Ben Kheder, A.) 61 ; Bennoor, KS (Bennoor, K. S.) 62 , 63 ; Bergmann, KC (Bergmann, K. C.) 64 ; Berrissoul, F (Berrissoul, F.) ; Bieber, T (Bieber, T.) 65 ; Jensen, CB (Jensen, C. Bindslev) 66 , 67 ; Blaiss, MS (Blaiss, M. S.) 68 ; Boner, AL (Boner, A. L.) 69 ; Bouchard, J (Bouchard, J.) 70 , 71 ; Braido, F (Braido, F.) 12 ; Brightling, CE (Brightling, C. E.) 72 ; Bush, A (Bush, A.) 73 ; Caballero, F (Caballero, F.) 75 ; Calderon, MA (Calderon, M. A.) 74 ; Calvo, MA (Calvo, M. A.) 76 ; Camargos, PAM (Camargos, P. A. M.) 77 ; Caraballo, LR (Caraballo, L. R.) 78 ; Carlsen, KH (Carlsen, K. H.) 29 ; Carr, W (Carr, W.) 79 ; Cepeda, AM (Cepeda, A. M.) 80 ; Cesario, A (Cesario, A.) 81 , 82 ; Chavannes, NH (Chavannes, N. H.) 83 ; Chen, YZ (Chen, Y. Z.) 84 , 85 , 86 ; Chiriac, AM (Chiriac, A. M.) 87 ; Perez, TC (Chivato Perez, T.) 88 ; Chkhartishvili, E (Chkhartishvili, E.) 89 ; Ciprandi, G (Ciprandi, G.) 90 ; Costa, DJ (Costa, D. J.) 91 ; Cox, L (Cox, L.) 92 ; Custovic, A (Custovic, A.) 93 ; Dahl, R (Dahl, R.) 94 ; Darsow, U (Darsow, U.) 95 , 96 , 97 ; De Blay, F (De Blay, F.) 98 ; Deleanu, D (Deleanu, D.) 99 ; Denburg, JA (Denburg, J. A.) 100 , 101 ; Devillier, P (Devillier, P.) 102 ; Didi, T (Didi, T.) 103 ; Dokic, D (Dokic, D.) 104 ; Dolen, WK (Dolen, W. K.) 105 ; Douagui, H (Douagui, H.) 106 ; Dubakiene, R (Dubakiene, R.) 107 ; Durham, SR (Durham, S. R.) 108 ; Dykewicz, MS (Dykewicz, M. S.) 109 ; El-Gamal, Y (El-Gamal, Y.) 110 , 111 ; El-Meziane, A (El-Meziane, A.) 112 , 113 ; Emuzyte, R (Emuzyte, R.) 114 ; Fiocchi, A (Fiocchi, A.) 115 ; Fletcher, M (Fletcher, M.) 116 ; Fukuda, T (Fukuda, T.) 117 ; Gamkrelidze, A (Gamkrelidze, A.) 118 ; Gereda, JE (Gereda, J. E.) 119 ; Diaz, SG (Gonzalez Diaz, S.) 120 ; Gotua, M (Gotua, M.) 121 ; Guzman, MA (Guzman, M. A.) 122 ; Hellings, PW (Hellings, P. W.) 123 ; Hellquist-Dahl, B (Hellquist-Dahl, B.) 124 ; Horak, F (Horak, F.) 125 ; Hourihane, JO (Hourihane, J. O'B.) 126 ; Howarth, P (Howarth, P.) 127 ; Humbert, M (Humbert, M.) 128 ; Ivancevich, JC (Ivancevich, J. C.) 129 ; Jackson, C (Jackson, C.) 130 ; Just, J (Just, J.) 131 ; Kalayci, O (Kalayci, O.) 132 ; Kaliner, MA (Kaliner, M. A.) 133 , 134 ; Kalyoncu, AF (Kalyoncu, A. F.) 135 ; Keil, T (Keil, T.) 136 ; Keith, PK (Keith, P. K.) 137 ; Khayat, G (Khayat, G.) 138 , 139 ; Kim, YY (Kim, Y. Y.) 140 , 141 , 142 ; N'Goran, BK (N'Goran, B. Koffi) 143 ; Koppelman, GH (Koppelman, G. H.) 144 ; Kowalski, ML (Kowalski, M. L.) 145 ; Kull, I (Kull, I.) 146 , 147 ; Kvedariene, V (Kvedariene, V.) 148 , 149 ; Larenas-Linnemann, D (Larenas-Linnemann, D.) 150 ; Le, LT (Le, L. T.) 151 ; Lemiere, C (Lemiere, C.) 152 , 153 ; Li, J (Li, J.) 154 ; Lieberman, P (Lieberman, P.) 155 ; Lipworth, B (Lipworth, B.) 156 ; Mahboub, B (Mahboub, B.) 157 , 158 ; Makela, MJ (Makela, M. J.) 159 ; Martin, F (Martin, F.) ; Marshall, GD (Marshall, G. D.) 160 ; Martinez, FD (Martinez, F. D.) 161 , 162 ; Masjedi, MR (Masjedi, M. R.) 163 , 164 ; Maurer, M (Maurer, M.) 165 ; Mavale-Manuel, S (Mavale-Manuel, S.) 166 , 167 ; Mazon, A (Mazon, A.) 168 ; Melen, E (Melen, E.) 169 , 170 ; Meltzer, EO (Meltzer, E. O.) 171 , 172 ; Mendez, NH (Mendez, N. H.) 173 ; Merk, H (Merk, H.) 174 ; Mihaltan, F (Mihaltan, F.) 175 ; Mohammad, Y (Mohammad, Y.) 176 ; Morais-Almeida, M (Morais-Almeida, M.) 177 ; Muraro, A (Muraro, A.) 178 ; Nafti, S (Nafti, S.) 179 ; Namazova-Baranova, L (Namazova-Baranova, L.) 180 ; Nekam, K (Nekam, K.) 181 ; Neou, A (Neou, A.) 182 ; Niggemann, B (Niggemann, B.) 183 ; Nizankowska-Mogilnicka, E (Nizankowska-Mogilnicka, E.) 184 ; Nyembue, TD (Nyembue, T. D.) 185 ; Okamoto, Y (Okamoto, Y.) 186 ; Okubo, K (Okubo, K.) 187 ; Orru, MP (Orru, M. P.) ; Ouedraogo, S (Ouedraogo, S.) 188 ; Ozdemir, C (Ozdemir, C.) 189 , 190 ; Panzner, P (Panzner, P.) 191 ; Pali-Scholl, I (Pali-Schoell, I.) 192 , 193 , 194 ; Park, HS (Park, H. S.) 195 ; Pigearias, B (Pigearias, B.) 196 , 197 ; Pohl, W (Pohl, W.) 198 ; Popov, TA (Popov, T. A.) 199 ; Postma, DS (Postma, D. S.) 200 ; Potter, P (Potter, P.) 201 , 202 ; Rabe, KF (Rabe, K. F.) 203 , 204 ; Ratomaharo, J (Ratomaharo, J.) 205 ; Reitamo, S (Reitamo, S.) 206 ; Ring, J (Ring, J.) 207 ; Roberts, R (Roberts, R.) 208 ; Rogala, B (Rogala, B.) 209 ; Romano, A (Romano, A.) 210 , 211 ; Rodriguez, MR (Rodriguez, M. Roman) 212 ; Rosado-Pinto, J (Rosado-Pinto, J.) 213 ; Rosenwasser, L (Rosenwasser, L.) 214 , 215 ; Rottem, M (Rottem, M.) 216 , 217 ; Sanchez-Borges, M (Sanchez-Borges, M.) 218 ; Scadding, GK (Scadding, G. K.) 219 ; Schmid-Grendelmeier, P (Schmid-Grendelmeier, P.) 220 ; Sheikh, A (Sheikh, A.) 221 ; Sisul, JC (Sisul, J. C.) ; Sole, D (Sole, D.) 222 ; Sooronbaev, T (Sooronbaev, T.) 223 ; Spicak, V (Spicak, V.) 224 ; Spranger, O (Spranger, O.) 225 ; Stein, RT (Stein, R. T.) 226 , 227 ; Stoloff, SW (Stoloff, S. W.) 228 ; Sunyer, J (Sunyer, J.) 226 , 229 , 230 , 231 ; Szczeklik, A (Szczeklik, A.) 232 ; Todo-Bom, A (Todo-Bom, A.) 233 ; Toskala, E (Toskala, E.) 234 , 235 ; Tremblay, Y (Tremblay, Y.) 236 ; Valenta, R (Valenta, R.) 237 ; Valero, AL (Valero, A. L.) 238 , 239 , 240 ; Valeyre, D (Valeyre, D.) 241 , 242 ; Valiulis, A (Valiulis, A.) 243 , 244 ; Valovirta, E (Valovirta, E.) 245 , 246 ; Van Cauwenberge, P (Van Cauwenberge, P.) 247 ; Vandenplas, O (Vandenplas, O.) 248 ; van Weel, C (van weel, C.) 249 ; Vichyanond, P (Vichyanond, P.) 250 ; Viegi, G (Viegi, G.) 251 , 252 ; Wang, DY (Wang, D. Y.) 253 ; Wickman, M (Wickman, M.) 254 , 255 ; Wohrl, S (Woehrl, S.) 256 , 257 ; Wright, J (Wright, J.) 258 ; Yawn, BP (Yawn, B. P.) 259 , 260 ; Yiallouros, PK (Yiallouros, P. K.) 261 , 262 ; Zar, HJ (Zar, H. J.) 263 ; Zernotti, ME (Zernotti, M. E.) 264 ; Zhong, N (Zhong, N.) 265 ; Zidarn, M (Zidarn, M.) 267 ; Zuberbier, T (Zuberbier, T.) 268 , 269 团体作者: World Hlth Org Collaborating Ctr 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卷: 130 期: 5 页: 1049-1062 DOI: 10.1016/j.jaci.2012.07.053 出版年: NOV 2012 摘要: Allergic rhinitis (AR) and asthma represent global health problems for all age groups. Asthma and rhinitis frequently coexist in the same subjects.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 was initiated during 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kshop in 1999 (published in 2001). ARIA has reclassified ARas mild/moderate-severe and intermittent/persistent. This classification closely reflects patients' needs and underlin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rhinitis and asthma. Patients, clinicians, and othe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re confronted with various treatment choic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 This contributes to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worldwide, patients, clinicians, and othe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re faced with uncertainty about the relative merits and downsides of the various treatment options. In its 2010 Revision, ARIA develop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 and asthma comorbidities based on 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 system. ARIA is disseminated and implemented in more than 50 countries of the world. Ten years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ARI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kshop report,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a summary of its achievements and identify the still unmet clinical,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2011 European Union Priority on allergy and asthma in children.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2;130:1049-62.) 机构(地址): 1. Hop Arnaud Villeneuve, Dept Resp Dis, Univ Hosp, Montpellier, France 2. INSERM, U1018, CESP Ctr Res Epidemiol Populat Hlth, Resp Environm Epidemiol Team, Villejuif, France 3. McMaster Univ, Dept Clin Epidemiol Biostat Med, Hamilton, ON, Canada 4. Med Univ Warsaw, Dept Prevent Environm Hazards Allergol, Warsaw, Poland 5. Univ Hosp Montpellier, Hop Arnaud Villeneuve, INSERM, U657, Montpellier, France 6. Catholic Univ, Fac Med, Res Ctr Resp Med CIMER, Cordoba, Argentina 7. Univ Genoa, Sch Specializat, Genoa, Italy 8. Univ Ghent, Dept Otorhinolaryngol, Upper Airways Res Lab, B-9000 Ghent, Belgium 9. CNR, Inst Translat Pharmacol, Rome, Italy 10. Univ Naples 2, Naples, Italy 11. Univ Laval, Inst Univ Cardiol Pneumol Quebec, Quebec City, PQ, Canada 12. Univ Genoa, Dept Internal Med, DIMI, I-16126 Genoa, Italy 13. Creighton Univ, Dept Med, Div Allergy Immunol, Omaha, NE 68178 USA 14. Univ Fed Bahia, ProAR Nucleo Excelencia Asma, Salvador, BA, Brazil 15. CNPq, Salvador, BA, Brazil 16. Univ Amsterdam, Dept Otorhinolaryngol, NL-1012 WX Amsterdam, Netherlands 17. Univ Amsterdam, Acad Med Ctr, Dept Otorhinolaryngol, NL-1105 AZ Amsterdam, Netherlands 18. Univ Porto, Sch Med, Dept Hlth Informat Decis Sci, P-4100 Oporto, Portugal 19. Univ Porto, Sch Med, CINTESIS, P-4100 Oporto, Portugal 20. Hosp S Joao Inst, Dept Allergy, Oporto, Portugal 21. Hosp CUF Porto, Oporto, Portugal 22. Erasmus MC, Dept Internal Med, Sect Allergol, Rotterdam, Netherlands 23. Univ Washington, Sch Med, Seattle, WA USA 24. Helsinki Univ Hosp, Dept Allergy, Skin Allergy Hosp, Helsinki, Finland 25. GARD ARIA Coordinator, Geneva, Switzerland 26. Med Univ Lodz, Dept Internal Med Asthma Allergy, Barlicki Univ Hosp, Lodz, Poland 27. Univ S Florida, Coll Med, Dept Internal Med, Div Allergy Immunol, Tampa, FL 33612 USA 28. James A Haley Vet Hosp, Tampa, FL USA 29. Univ Oslo, Oslo Univ Hosp, Dept Paediat, Oslo, Norway 30. CIBERES, IDIBAPS, Hosp Clin, Rhinol Unit,ENT Dept, Barcelona, Spain 31. CIBERES, IDIBAPS, Hosp Clin, Smell Clin,ENT Dept, Barcelona, Spain 32. Univ Chicago, Dept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Chicago, IL 60637 USA 33. Alfred Hosp, Dept Allergy Immunol Resp Med, Melbourne, Vic, Australia 34. Monash Univ, Melbourne, Vic 3004, Australia 35. Teikyo Univ, Sch Med, Dept Med, Div Resp Med Allergol, Tokyo 173, Japan 36. EFA European Federat Allergy Airways Dis Patien, Brussels, Belgium 37. Univ Athens, Dept Allergy, Pediat Clin 2, Athens, Greece 38. Nippon Med Sch, Bunkyo Ku, Tokyo 113, Japan 39. Univ Aberdeen, Dept Primary Care Resp Med, Aberdeen, Scotland 40. Woodbrook Med Ctr, Loughborough, Leics, England 41. Univ Edinburgh, Edinburgh, Midlothian, Scotland 42. Univ Manitoba, Fac Med, Winnipeg, MB, Canada 43. NIAID, Bethesda, MD 20892 USA 44. Univ N Carolina, Sch Pharm, Chapel Hill, NC USA 45. Celal Bayar Univ, Sch Med, Dept Pulmonol, Manisa, Turkey 46. Allergy Asthma Inst, Islamabad, Pakistan 47. Med Univ Graz, Dept Dermatol, Graz, Austria 48. Showa Univ, Sch Med, Div Allergol Resp Med, Tokyo 142, Japan 49. Transylvania Univ, Fac Med, Brasov, Romania 50. Int Union TB Lung Dis Union, Paris, France 51. Univ Zurich, Swiss Inst Allergy Asthma Res SIAF, Davos, Switzerland 52. Minist Hlth, Publ Hosp Med Serv, Antananarivo, Madagascar 53. INSERM, EPAR U707, Paris, France 54. Univ Paris 06, EPAR, UMR S, Paris, France 55. Hosp Quiron Bizkaia, Dept Allergy Immunol, Erandio Bilbao, Spain 56. Univ Cape Town, Dept Med, Fac Hlth Sci, Div Pulmonol, ZA-7925 Cape Town, South Africa 57. WHO, Collaborating Ctr Asthma Rhinitis, Montpellier, France 58. Univ Modena Reggio Emilia, Dept Oncol Hematol Resp Dis, Modena, Italy 59. Ctr Hosp Univ Rabta, Serv Pneumol Allergol, Tunis, Tunisia 60. Univ Amsterdam, Acad Med Ctr, Dept Pulmonol, NL-1105 AZ Amsterdam, Netherlands 61. Hop Mami, Ariana, Tunisia 62. Bangladesh Lung Fdn, Dhaka, Bangladesh 63. Natl Inst Dis Chest Hosp, Dhaka, Bangladesh 64. Charite, Dept Dermatol, Allergy Ctr Charite, D-13353 Berlin, Germany 65. Univ Med Ctr, Dept Dermatol Allergy, Bonn, Germany 66. Odense Univ Hosp, Dept Dermatol, DK-5000 Odense, Denmark 67. Odense Univ Hosp, Allergy Ctr, DK-5000 Odense, Denmark 68. Univ Tennessee, Ctr Hlth Sci, Memphis, TN 38163 USA 69. Univ Verona, Dept Paediat, I-37100 Verona, Italy 70. Univ Laval, Fac Med, Quebec City, PQ G1K 7P4, Canada 71. Hop Malbaie, La Malbaie, PQ, Canada 72. Univ Leicester, Inst Lung Hlth, Leicester LE1 7RH, Leics, England 73. Royal Brompton Hosp, Dept Paediat Resp Med, London SW3 6LY, England 74. Univ London Imperial Coll Sci Technol Med, Natl Heart Lung Inst, Sect Allergy Clin Immunol, London, England 75. Ctr Med Docente La Trinidad Caracas, Dept Immunol, Caracas, Venezuela 76. Univ Austral Chile, Fac Med, Dept Pediat, Valdivia, Chile 77. Univ Fed Sao Joao del Rei, Hlth Sci Ctr, Hlth Sci Postgrad Program, Divinopolis, Brazil 78. Univ Cartagena, Immunol Res Inst, Cartagena De Indias, Colombia 79. So Calif Res, Mission Viejo, CA USA 80. Metropolitan Univ Barranquilla, Allergy Immunol Lab, Barranquilla, Colombia 81. IRCCS San Raffaele Pisana, Rome, Italy 82. Univ Cattolica Sacro Cuore, Dept Thorac Surg, Rome, Italy 83. Leiden Univ, Med Ctr, Dept Publ Hlth Primary Care, Leiden, Netherlands 84. Capital Inst Pediat, Asthma Clin, Natl Cooperat Grp Pediat Res Asthma,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85. Capital Inst Pediat, Educ Ctr,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86. Ctr Asthma Res Educ,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87. Hop Arnaud Villeneuve, Univ Hosp, Allergy Unit, Montpellier, France 88. Univ Hosp, Dept Allergol, Sch Med CEU San Pablo Madrid, Madrid, Spain 89. Georgian Natl Univ, AIETI Med Sch, SEU Clin, Med Ctr, Tbilisi, Rep of Georgia 90. Univ Genoa, Dept Internal Med, IRCCS Azienda Osped Univ San Martino, I-16126 Genoa, Italy 91. Univ Montpellier I, Primary Care Dept, Montpellier, France 92. Nova SE Univ, Coll Osteopath Med, Davie, FL USA 93. Univ Manchester, Manchester, Lancs, England 94. Aarhus Univ Hosp, Dept Resp Dis, DK-8000 Aarhus, Denmark 95. Tech Univ Munich, Dept Dermatol Allergy Biederstein, Munich, Germany 96. TUM, Div Environm Dermatol, Munich, Germany 97. TUM, Allergy Helmholtz Ctr, Munich, Germany 98. Univ Hosp Strasbourg, Chest Dis Dept, Div Pulmonol Asthma Allergol, Strasbourg, France 99. Univ Med Pharm Iuliu Hatieganu, Dept Allergy, Med Clin 3, Romanian Soc Allergy Clin Immunol, Cluj Napoca, Romania 100. McMaster Univ, AllerGen NCE, Dept Med, Hamilton, ON, Canada 101. McMaster Univ, AllerGen NCE, Michael G DeGroote Sch Med, Div Clin Immunol Allergy,Fac Hlth Sci, Hamilton, ON, Canada 102. Univ Versailles St Quentin, Hop Foch, UPRES EA 220, Suresnes, France 103. Ctr Hosp Reg Annecy, Serv Pneumol, Annecy, France 104. Univ Ss Cyril Methodius, Univ Clin Pulmonol Allergy, Skopje, Macedonia 105. Georgia Hlth Sci Univ, Augusta, GA USA 106. Ctr Hosp Univ Beni Messous, Serv Pneumoallergol, Algiers, Algeria 107. Vilnius Univ, Fac Med, Collaborating Ctr GA2LEN, Vilnius, Lithuania 108. Univ London Imperial Coll Sci Technol Med, Natl Heart Lung Inst, London, England 109. Wake Forest Univ, Bowman Gray Sch Med, Winston Salem, NC USA 110. Ain Shams Univ, Childrens Hosp, Pediat Allergy Immunol Unit, Cairo, Egypt 111. Egyptian Soc Pediat Allergy Immunol, Cairo, Egypt 112. Soc Marocaine Malad Resp, Casablanca, Morocco 113. Ctr Resp Dis Allergy, Casablanca, Morocco 114. Vilnius Univ, Fac Med, Vilnius, Lithuania 115. Univ Milan, Sch Med, Melloni Hosp, Milan, Italy 116. Educ Hlth, Warwick, England 117. Dokkyo Med Univ, Mibu, Tochigi, Japan 118. WHO, Country Off Georgia, Tbilisi, Rep of Georgia 119. Clin Ricardo Palma, Lima, Peru 120. Univ Nuevo Leon UANL, Hosp Univ, Fac Med, Monterrey, Mexico 121. Ctr Allergy Immunol, Tbilisi, Rep of Georgia 122. Clin Hosp Univ Chile, Dept Med, Immunol Allergol Div, Santiago, Chile 123. Univ Hosp Leuven, Dept Otorhin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Louvain, Belgium 124. Cent Reg Denmark, Ctr Publ Hlth Qual Improvement, Aarhus, Denmark 125. Allergy Ctr Vienna W, Vienna, Austria 126. Natl Univ Ireland Univ Coll Cork, Dept Paediat Child Hlth, Cork, Ireland 127. Univ Southampton, Fac Med, Southampton SO9 5NH, Hants, England 128. Univ Paris 11, Serv Pneumol, Hop Antoine Beclere, AP HP,INSERM,U999, Clamart, France 129. Salvador Univ, Sch Med, Dept Immunol, Buenos Aires, DF, Argentina 130. Univ St Andrews, St Andrews, Fife, Scotland 131. Univ Paris, APHP, Ctr Asthme Allergies, Grp Hosp Trousseau La Roche Guyon, F-75252 Paris, France 132. Hacettepe Univ, Sch Med, Pediat Allergy Asthma Unit, Ankara, Turkey 133. George Washington Univ, Sch Med, Washington, DC USA 134. Inst Asthma Allergy, Chevy Chase, MD USA 135. Hacettepe Univ Hosp, Dept Chest Dis, Adult Allergy Unit, Ankara, Turkey 136. Charite, Inst Social Med Epidemiol Hlth Econ, D-13353 Berlin, Germany 137. McMaster Univ, Hamilton, ON, Canada 138. Hotel Dieu France, Serv Pneumol Reanimat Med, Beirut, Lebanon 139. Univ St Joseph, Fac Med, Beirut, Lebanon 140. Natl Med Ctr, Seoul, South Korea 141. Seoul Natl Univ, Seoul, South Korea 142. Korea Asthma Allergy Fdn, Seoul, South Korea 143. Ctr Hosp Univ, Serv Malad Resp, Abidjan, Cote Ivoire 144. Univ Groningen, Univ Med Ctr Groningen, GRIAC Res Inst, Beatrix Childrens Hosp,Dept Pediat Pulmonol Ped, Groningen, Netherlands 145. Med Univ Lodz, Dept Immunol Rheumatol Allergy, Lodz, Poland 146. Karolinska Inst, Dept Clin Sci Educ, Stockholm, Sweden 147. Karolinska Inst, Sachs Childrens Hosp, Stockholm, Sweden 148. Vilnius Univ, Ctr Pulmonol Allergol, Vilnius, Lithuania 149. Vilnius Univ Hosp Santariskiu Klinikos, Vilnius, Lithuania 150. Hosp Med Sur, Dept Allergy, Mexico City, DF, Mexico 151. Univ Med Pharm, Thanh Pho Ho Chi Minh, Vietnam 152. Hop Sacre Coeur Montreal, Montreal, PQ, Canada 153. Univ Montreal, Montreal, PQ, Canada 154. Guangzhou Med Coll, Affiliated Hosp 1, State Key Lab Resp Dis,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R China 155. Univ Tennessee, Coll Med, Memphis, TN USA 156. Univ Dundee, Ninewells Hosp, Asthma Allergy Res Grp, Dundee, Scotland 157. Dubai Hlth Author, Sharjah, U Arab Emirates 158. Univ Sharjah, Sharjah, U Arab Emirates 159. Helsinki Univ Hosp, Dept Allergy, Skin Allergy Hosp, Helsinki, Finland 160. Univ Mississippi, Med Ctr, Div Clin Immunol Allergy, Jackson, MS 39216 USA 161. Univ Arizona, Coll Med, Arizona Resp Ctr, Tucson, AZ USA 162. Univ Arizona, Inst BIO5, Tucson, AZ USA 163. Shahid Beheshti Univ Med Sci, NRITLD, Tehran, Iran 164. Shahid Beheshti Univ Med Sci, Chron Resp Dis Res Ctr, Tehran, Iran 165. Charite, Dept Dermatol Allergy, D-13353 Berlin, Germany 166. Maputo Cent Hosp, Dept Peadiat, Maputo, Mozambique 167. Eduardo Mondlane Univ, Fac Med, Maputo, Mozambique 168. Childrens Hosp La Fe, Unit Pediat Allergy Pneumol, Valencia, Spain 169. Karolinska Inst, Inst Environm Med, S-10401 Stockholm, Sweden 170. Karolinska Univ Hosp, Astrid Lindgren Childrens Hosp, Stockholm, Sweden 171. Univ Calif San Diego, Allergy Asthma Med Grp, San Diego, CA 92103 USA 172. Univ Calif San Diego, Res Ctr, San Diego, CA 92103 USA 173. IMSS, Dept Allergy Clin Immunol, Ctr Med Nacl Siglo 21, Mexico City, DF, Mexico 174. Univ Aachen, Dept Dermatol, Aachen, Germany 175. Inst Pneumol Marius Nasta, Bucharest, Romania 176. Tishreen Univ, Sch Med, Dept Internal Med, WHO EMRO Collaborating Ctr Training Res Chron R, Latakia, Syria 177. CUF Descobertas Hosp, Immunoallergy Dept, Lisbon, Portugal 178. Univ Padua, Dept Pediat, Food Allergy Referral Ctr Veneto Reg, Padua, Italy 179. Mustapha Hosp, Algiers, Algeria 180. Sci Ctr Childrens Hlth RAMS, Moscow, Russia 181. Hosp Hospitaller Bros Buda, Budapest, Hungary 182. Charite, Allergie Ctr Charite ECARF, Dept Dermatol Venerol Allergy, D-13353 Berlin, Germany 183. German Red Cross Hosp Westend, Berlin, Germany 184. Jagiellonian Univ, Sch Med, Dept Pulmonol, Krakow, Poland 185. Kinshasa Univ, ENT Dept, Kinshasa, Zaire 186. Chiba Univ Hosp, Dept Otorhinolaryngol, Chiba, Japan 187. Nippon Med Sch, Dept Otolaryngol, Bunkyo Ku, Tokyo 113, Japan 188. Ctr Hosp Univ Pediat Charles de Gaulle, Ouagadougou, Burkina Faso 189. Marmara Univ, Div Pediat Allergy Immunol, Istanbul, Turkey 190. Mem Hlth Grp, Istanbul, Turkey 191. Charles Univ Prague, Fac Med Plzen, Dept Immunol Allergol, Prague, Czech Republic 192. MESSERLI Res Inst, Vienna, Austria 193. Med Univ Vienna, Univ Vet Med Vienna, Vienna, Austria 194. Univ Vienna, Vienna, Austria 195. Ajou Univ, Sch Med, Suwon 441749, South Korea 196. NICE, Paris, France 197. Soc Pneumol Langue Francaise, Paris, France 198. Krankenhaus Hietzing, Karl Landsteiner Inst Expt Clin Pneumol, Dept Pulm Med, Vienna, Austria 199. Alexanders Univ Hosp, Clin Allergy Asthma, Sofia, Bulgaria 200. Univ Groningen, Univ Med Ctr Groningen, GRIAC Res Inst, Dept Pulmonol, Groningen, Netherlands 201. Univ Cape Town, Lung Inst, ZA-7925 Cape Town, South Africa 202. Groote Schuur Hosp, ZA-7925 Cape Town, South Africa 203. Leiden Univ, Dept Pulmonol, Med Ctr, Leiden, Netherlands 204. Grosshansdorf Clin, Grosshansdorf, Germany 205. Hop Prive Athis Mons, Serv Pneumol, Athis Mons, France 206. Helsinki Univ Hosp, Dept Dermatol, Skin Allergy Hosp, Helsinki, Finland 207. Tech Univ Munich, CKCARE, Dept Dermatol Allergy Biederstein, Munich, Germany 208. Univ Wisconsin, Sch Med Publ Hlth, Madison, WI USA 209. Med Univ Silesia, Dept Clin Internal Dis Allergol Clin Immunol, Katowice, Poland 210. Complesso Integrato Columbus, Allergy Unit, Rome, Italy 211. IRCCS Oasi Maria SS, Troina, Italy 212. Son Pisa Primary Care Ctr, IB Salut Balear Hlth Serv, Int Primary Care Resp Grp, Palma de Mallorca, Spain 213. Hosp Luz, Immunoallergy Dept, Lisbon, Portugal 214. Univ Missouri, Kansas City Sch Med, Kansas City, MO 64110 USA 215. Childrens Mercy Hosp, Kansas City, MO USA 216. Emek Med Ctr, Afula, Israel 217. Technion Israel Inst Technol, Rappaport Fac Med, Haifa, Israel 218. Ctr Med Docente La Trinidad, Dept Allergy Clin Immunol, Caracas, Venezuela 219. UCL, Royal Natl TNE Hosp, London, England 220. Univ Zurich Hosp, Dept Dermatol, Allergy Unit, CH-8091 Zurich, Switzerland 221. Univ Edinburgh, Sch Med, Ctr Populat Hlth Sci, Allergy Resp Res Grp, Edinburgh, Midlothian, Scotland 222. Univ Fed Sao Paulo, Dept Pediat, Div Allergy Clin Immunol Rheumatol, Sao Paulo, Brazil 223. Natl Ctr Cardiol Internal Med, Bishkek, Kyrgyzstan 224. Ctr ACI Immunoflow, Czech Initiat Asthma, Prague, Czech Republic 225. GAAPP, Vienna, Austria 226. Ctr Res Environm Epidemiol CREAL, Barcelona, Spain 227. Pontificia Univ Catolica RGS, Sch Med, Porto Alegre, RS, Brazil 228. Univ Nevada, Sch Med, Reno, NV 89557 USA 229. Hosp Mar, Municipal Inst Med Res IMIM, Barcelona, Spain 230. CIBER Epidemiol Salud Publ CIBERESP, Barcelona, Spain 231. Univ Pompeu Fabra UPF, Barcelona, Spain 232. Jagiellonian Univ, Coll Med, Krakow, Poland 233. Coimbra Univ Hosp, Immunoallergy Dept, Coimbra, Portugal 234. Childrens Hosp Philadelphia, Ctr Appl Genom, Philadelphia, PA 19104 USA 235. Finnish Inst Occupat Hlth, Helsinki, Finland 236. Univ Laval, Fac Med, Dept Obstet Gynecol, Laval, PQ, Canada 237. Med Univ Vienna, Christian Doppler Lab Allergy Res, Div Immunopathol, Dept Pathophysiol Allergy Res,Ctr Pathophysiol, Vienna, Austria 238. Hosp Clin Barcelona, Dept Pneumol, Allergy Unit, Immunoallergia Resp Clin, Barcelona, Spain 239. IDIBAPS, Barcelona, Spain 240. CIBERES, Barcelona, Spain 241. Univ Paris 13, Bobigny, France 242. Avicenne Hosp, AP HP, Bobigny, France 243. Vilnius Univ, Fac Med, Dept Paediat, Vilnius, Lithuania 244. Lithuanian Natl Council Childs Hlth, Vilnius, Lithuania 245. Terveystalo Turku, Allergy Clin, Turku, Finland 246. Univ Turku, Dept Lung Dis Clin Immunol, Turku, Finland 247. Univ Ghent, Dept Otorhinolaryngol, B-9000 Ghent, Belgium 248. Catholic Univ Louvain, Univ Hosp Mt Godinne, Yvoir, Belgium 249. Radboud Univ Nijmegen, Med Ctr, Dept Primary Community Care, NL-6525 ED Nijmegen, Netherlands 250. Siriraj Hosp, Fac Med, Dept Pediat, Bangkok, Thailand 251. CNR, IBIM, Palermo, Italy 252. Clin Physiol IFC, Pisa, Italy 253. Natl Univ Singapore, Yong Loo Lin Sch Med, Singapore 117595, Singapore 254. Karolinska Inst, Sachs Childrens Hosp, Stockholm, Sweden 255. Karolinska Inst, Inst Environm Med, S-10401 Stockholm, Sweden 256. Floridsdorf Allergy Ctr FAZ, Vienna, Austria 257. Med Univ Vienna, Dept Dermatol, DIAID, Vienna, Austria 258. Bradford Teaching Hosp Fdn Trust, Bradford Inst Hlth Res, Bradford, W Yorkshire, England 259. Olmsted Med Ctr, Dept Res, Rochester, MN USA 260. Univ Minnesota, Dept Family Community Hlth, Rochester, MN USA 261. Harvard Univ, Sch Publ Hlth, Cyprus Int Inst Environm Publ Hlth Assoc, Limassol, Cyprus 262. Cyprus Univ Technol, Limassol, Cyprus 263. Univ Cape Town, Red Cross War Mem Childrens Hosp, Dept Paediat Child Hlth, ZA-7925 Cape Town, South Africa 264. Catholic Univ Cordoba, Sch Med, Dept Otorhinolaryngol, Cordoba, Argentina 265. Guangzhou Med Coll, Guangzhou Inst Resp Dis,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R China 266. Guangzhou Med Coll, State Key Lab Resp Dis,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R China 267. Univ Clin Resp Allerg Dis, Golnik, Slovenia 268. Charite, Dept Dermatol, Allergy Ctr Charite, D-13353 Berlin, Germany 269. Charite, Network Excellence, Global Allergy Asthma European Network GA2LEN, D-13353 Berlin, Germany 基金资助机构 授权号 Stallergenes ALK-Abello 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EAACI) MSD Novartis Nycomed/Takeda PHADIA/Thermo Fischer 3M AstraZeneca GlaxoSmithKline Merck Frosst Altair Amgen Asmacure Boehringer-Ingelheim Genentech Pharmaxis Schering Wyeth Ache Brazilian Research Council Fundacao de Amparo a Pesquisa da Bahia Fundacao Ciencia e Tecnologia Sociedade Portuguesa de Alergologia e Immunologia Clinica Abdi Ibrahim OrionPharma Nasonebs Merck McNeal Chiesi Nycomed Air Liquid Healthcare Mundipharma Almirall Kyorin Teva UK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erocrine AKL Ltd PREDICTA 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MeDALL Global Allergy and Asthma European Network (GA 2LEN) Christine Kuthe Center for Allerg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Faes Farma Bial Johnson Johnson Sanofi HAD treasurer Innovative Medicine Initiative (EU) Helse Sor-Ost RHF (Southern and Eastern Norway Regional Health Authority) MEDA Alcon ISTA Thermo-Fisher Airsonett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oulton Charitable Trust AB Science Canadian Institutes for Health Research AllerGen NCE Merck/Schering-Plough Circassia University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of Universidad Autonoma de Nuevo Leon, Mexico Children's Research Foundation (Ireland) Danone Food Standards Agency (United Kingdom) European Union (EU) DTG Netherlands Asthma Foundation Merck-Sharp-Dohme, Mexico Allerquim Mexico Abbott Apotex HRA MedImmune Schering-Plough Proctor Gamble Sunovion (Sepracor) Phadia Servier CSC JohnsonJohnson Oxygen Plus New Medics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Societe de Pneumologie de Langue Francaise Asthma Ministry of Health, Welfare, and Labor Altana Takeda UCB Uriach advisory board NAPP Royal College of GPs Clinical Champion in Allergy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 AnseII Bayer Schering OST Fujisawa IHAL Henkel Kryolan Leti MSO Procter and Gamble Sanofi-Aventis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for the German Society for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Consumer Protection European Centre for Allergy Research Foundation (ECARF)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6965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此多的作者
热度 2 hanzhongren 2012-12-19 16:47
如此多的作者
2106 次阅读|2 个评论
作为审稿人,遭遇“圣诞节攻势”
热度 16 boxcar 2012-12-15 07:40
最近 2 周,收到的国际期刊的审稿邀请突然增多,不到十天的时间里,接到了 5 个审稿(其中一个是修改稿)。不禁让我这个平时个把月才偶尔接到一两个审稿的审稿人感到空前的忙碌。考虑到 10 天之后就是洋人要过的圣诞节,因此我感慨遭遇了“圣诞节攻势”。 此等“圣诞节攻势”的出现,原在我的预料之中。稍微不同的是,本来是俺催着学生争取在圣诞节假期之前让稿子投寄出去先进攻编辑部,然后再编辑部送审,从而对审稿人发动“圣诞节攻势”,以避免由于圣诞节假期带来的耽搁的。不曾想,今年学生的稿件千呼万唤还没出来之前,我自己先遭受到了圣诞节攻势,接二连三地收到审稿,要把很多时间用于审稿了。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鼓声”停止的时候“花”居然到了咱手上,报应啊! 咱国没有传说中的圣诞节假期,只有让很多人看不大懂的元旦假期(我们是处于星期二到星期四的 1 月 1 日 ~3 日串休放假,然后 4 日上班一天, 5 日 6 日周末再继续休息),不必因为休假耽搁神马。然而,由于时值年末和期末,要填的考核表、要出的期末考试题,要结束的课程,要。。。的。。。很多,再加上各个层级的新年聚餐,所以也是相当的忙。此时再面对论文作者和审稿人发起的“圣诞节攻势”,肯定只能忙上加忙,每天疲于应对了。因此,俺最近博文少了,评论得也少了。
个人分类: 科研|16088 次阅读|39 个评论
谁够资格当作者?
热度 1 editage 2012-12-1 02:23
尊敬的 Eddy 博士:   最近我要进行第一次投稿,而我是这篇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在这次的研究里,我们实验室里一位博士后的前辈帮了我很多,许多关键的实验都是他给建议的,甚至一些数据都是他帮忙分析的。我想把他名字放进共同作者。我的导师则是希望把一位与我们组有合作关系的人给放进去,这个研究用的 cell lines 是他提供的,不过我不是很确定是不是该放。我想知道是不是有决定作者的标准可以参考。   署名权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即使是资深的研究人员都不见得完全清楚。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ICMJE )提供了一套 标准 ,希望帮助研究人员决定谁够格列为作者,谁列在致谢章节里就好。根据这套标准,作者应该: ● 在概念搜集、设计研究、采集数据或分析及解释数据时有明确贡献 ● 撰写论文或在修改时挑剔重要的知识内容 ● 批准最后要投稿的论文版本   现在大部分的生物医学杂志期刊要求作者需符合 ICMJE 的署名权标准,甚至会要求每位作者的具体贡献清单。   以你的情况看来,这位资深的博士后前辈因为在这次的研究中提供实验建议,同时帮助你分析数据,这些都是这个研究的重要知识贡献,所以他可以列为共同作者。而那些只提供技术帮助、实验地方、试剂或帮忙写论文的人不够资格称作作者;所以,那位合作对象是不能够放进作者里的,不过他应该在论文的致谢章节里受到应有的感谢。我建议你跟老师说一下 ICMJE 的作者标准,还他提如果期刊编辑对作者名单的贡献度有所质疑的话,可能会延迟发表时程。   如果你对署名权还有其他的疑问的话,请发邮件到 dr.eddy@editage.cn 或在下面留下评论,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讨论。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论文翻译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eddy/谁够资格当作者?
个人分类: 国际发表要闻|63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文署名要小心
热度 13 caojun 2012-11-20 02:17
去年这个时候,意大利OPERA实验的中微子超光速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据说有15位作者不肯在文章上署名,因此作者名单成了一个注意的焦点。现在的粒子物理实验规模一般都很大,作者动辄成百上千,一般没有多少人会去注意作者名单。后来OPERA实验改进了测量,让位于瑞士欧洲核子中心的中微子源缩短了脉冲,消除了一个最直观的可疑之处(当然,后来发现问题出在意大利的探测器一端,而不是中微子源)。重新提交的论文新增了9个作者,同时也少了4个原作者。说明内部争议还是很大。 后来,某实验组向Phys.Rev.Lett提交了一篇论文。某审稿人大概觉得这个结果就是瞎搞,但不是合作组内的人不太可能了解全部细节,因此从技术上也挑不出毛病,于是找了个理由,说 论文的作者数比该实验组以前的文章少了,如果合作组内部还有争议,应该先解决内部争议,因此不同意发表。 实验组收到这个神一样的审稿意见后大怒, 破口大骂审稿人是asshole 。然后向PRL申诉说,只有两位原作者不在,一个是博士后,离开了,另一个是研究生,转到了其它研究方向,加上新作者,实际上总人数是增加的,我们内部没有争议。 我们最近提交的论文,第一稿的作者名单搞错了。大型粒子物理实验的合作组对署名权都有自己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正式研究员、博士后、学生、以及部分主要的工程师在论文上署名,项目管理人员、外聘的工程师、实验师、技术工人等不在物理论文上署名,但可以在探测器技术文章上署名;符合署名条件的人,加入合作组一年后可以在所有合作组论文上署名,离开合作组一年后取消署名权。动态的作者名单由合作组内机构“Institutional Board”主席维护。对首个重要物理结果,则会放宽限制。对大亚湾实验建设做出过实质性贡献、符合署名条件的人,不受工作时间的限制,都在首篇物理文章上署名,共271位作者。对其后的论文,则按规定执行。但是最近这篇文章没有清理干净,第一稿放了249位作者,后来查对后发现,实际上应该是231位作者。吓了我一跳,幸亏没有碰到上面那样的审稿人。 我们实验除大陆15个单位,美国16个单位,俄罗斯和捷克各1个单位外,还有台湾大学、台湾联合大学、台湾交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第一篇文章成稿后,台湾方面的负责人、台大物理系主任熊怡教授提出, 他们基金会不允许把地址署成Taiwan, China。(参见饶毅和邢志忠的几篇博文 )。 我们当然也不能同意署成Taiwan,与China并列。似乎成了僵局。 我查了很多例子,发现个人合作的文章,有的就是署了PRC和ROC并列的,虽然是缩写,显然政治上也是不正确的。大型的国际合作组,同时有大陆和台湾的还真不多,日本的BELLE实验有。他们署名比较有创造性, 只署到城市,不署国名 。这个好,不知道是哪位创造的。至于读者知不知道Miao-Li在哪儿,也管不了了。 1)第二篇文章先正式发表,PRL的编辑把原稿中美国写到州的缩写,改成了州的全称,再加USA,其它的没动。具体过程我忘了,是他加了其它国名,我要求他去掉的,还是没注意到他改了USA,最终就是只有USA署了国名。 2)第一篇文章正式发表晚一点,校样上编辑又自作主张加上了国名,中、台并列。我要求他去掉,最终照我们的意思办了,一点也没有改。 3)第三篇投在国内的文章,编辑又提起这事,要求加国名,我说没法加。加成Taiwan, China,台湾人不干;编辑指出,我们PRL文章是署了USA的,能不能只加中国和美国,其它单位署到城市?我觉得不象话。最终违反杂志的要求,按我们的作法,只署到了城市。 粒子物理实验文章的作者排名,最常见的作法是所有作者按字母顺序排,不公开署通讯作者,单位经常是单独按字母顺序排。这样,第一作者的单位上标往往不是1。这样做的好处是省精力。合作组每篇文章的作者名单都是变动的,单位单独排序,省却了每次稍微改一下作者名单,就需要对几十个单位重新排序的烦恼。也有例外的,比如日本KamLAND实验,共12个单位,日本1个,美国10个,中国1个。不管字母顺序,先把日本东北大学排第一作者单位,日本人当第一作者。原因是修建实验装置时,几乎都是日本人掏的钱,所以很霸气。轮到我们实验,不能采取KamLAND的霸道做法,幸好我们有姓安的作者,排第一作者。然后我们要求单位顺序跟作者走,高能所就成了第一作者单位。反正国外也不象我们算政绩时要看第一作者单位。这样就是写文章时累点,要专门写个程序,每次改动都对作者和作者单位排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4748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47552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474997.html
个人分类: 我的物理|10135 次阅读|15 个评论
第一次听到一个作者说“我的文章不用同行评议,直接发表即可”
热度 17 leojiang 2012-10-24 16:34
这两天一直在跟一位英国的学者交流投稿的问题,从谈话得知,他真的是一位高产的学者。今天写信跟我说“另一个杂志约我写的paper我今天完成了,本周内投过去,然后可以准备你们杂志约的稿子了,大概12月中旬能投给你。。。”,当时我就震惊该学者文章写作速度之快,产量之高。接下来另一番言论使我更加震惊,“我的文章不需要外部同行评议,在过去的50年里,我发的文章都没有同行评议。。。如果你们要是把我的文章送去做同行评议,我就不投你们杂志了。。。”。该学者在PubMed里面的发表文章记录有500多条,集中也不乏一些在该学科领域内比较知名的杂志。 我一边跟他说,其实快速的同行评议也是对您的文章能有所帮助,另外也能避免一些小的错误的出现,另一面去请示一下主编。不过我觉得,即使最后收到他的稿子,我也会找2位编委过一下目,再牛的人的文章也不能一点错误没有不是。我还看到今年的诺奖得主在我们出版社其他杂志发表的文章,也是经过同行评议的,而且在发表后还检查出一点小错误,并且发了correction。 不过话说回来,也挺佩服这位学者的自信和坚持的。挺期待能快一点收到他的文章的。
8021 次阅读|28 个评论
“我能为你做什么?”-- 记首次“小编讲堂”
热度 1 Chenfiona 2012-10-22 14:22
“我能为你做什么?”-- 记首次“小编讲堂”
2012 年 10 月 19 日下午在中科院自动化所第一会议室,“小编讲堂”首次活动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开班了!来自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系统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加拿大 CSCCananda 出版社等单位下属的 14 个编辑部的 17 名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作为自动化所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 IJAC )的小编,参与首次活动的筹备、承办与主持工作。 “小编讲堂”首次活动的主题为“选题策划”。《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郭雨齐(原《电子与 信息学报》编辑)作为第一期主讲人为大家介绍了 《电子与信息学报》在选题策划方面的工作经验,包括如何挖掘适合本刊物的作者、怎样跟踪稿件、怎样与研究机构建立并保持联系。然后,与会编辑针对本期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感想和建议。 这次活动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期刊内容的重要性,而关注内容的实质就是关注期刊的作者群、与作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就需要期刊编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所需,比如首发需求、快速审稿需求、快速发表需求、论文宣传需求等,再根据这些需求挖掘期刊还能为作者提供的哪些增值服务?解决这一问题将为期刊的选题策划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附: “小编讲堂”是“学术小编” QQ 群( 26859603 )发起的一项沙龙活动,旨在为促进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交流办刊经验,共同提高业务能力。活动 主要面向北京地区的青年学术期刊编辑,每月定期活动一次,免费参与。每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年编辑将陆续作为沙龙主讲人,通过切身工作体会,与大家分享办刊亮点,主题不限,形式不限。如果您在工作中有经验、有困惑,想学习、想交流,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与我们的活动。您是沙龙的主人,共同进步是我们的目标!
个人分类: 编辑之家|1968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五作者的文章算不算科研成果?
热度 52 Synthon 2012-8-25 12:32
今天上班,打开电梯,收到Argonne国家实验室Jeff Miller的来信,商量合作事宜。Jeff信的最后说,我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附上最近发表的两篇文章,供你参考。我一看,两篇文章里面Jeff都是第五作者(而且也不是通讯作者),不禁哑然失笑。 笑什么呢?因为就在上周,林中祥老师发了篇博文,《排名第二值多少钱》,貌似中心思想是只有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才算数,我当时留了个言,说我们看人不光要看第二作者,连第五作者都应该看,我到现在单位面试的时候就被问到我第五作者文章里面的一个问题。林老师貌似不太赞同,很勉强的说,年轻博士应聘还可以,有经验的就不好说了。Jeff已经有40多年工作经验了,这一事实充分表明,有经验的同志也可以把第五作者的文章说成是自己的工作。 其实我很不明白林老师那篇文章的意思。本来嘛,如果这个实验是我做的,那么是我的就是我的,就算跟别人的数据合在一起写成文章之后我是第五作者,我的实验还是我的实验,为什么不能当做我的成果来讲呢?正如我在朱亮亮的博文《论文署名中关于同等贡献作者的疑惑》中的留言一样:“只要这个实验是你做的,那就是你的贡献。像我出去讲报告,基本上只讲我自己做的实验或者我设计的实验别人帮忙做的。我自己做的实验,就算最后形成文章之后我不是第一作者,我也会讲。别人的结果,就算是写在我第一作者的文章里面,我也不会说那是我的,如果故事情节需要必须要讲的话,我也会讲明这是别人做的。”我觉得这是fair的做法,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如果我跟别人合作出来的文章我不是第一作者就不能claim是我的成果,那我有什么动力跟别人合作呢?难道这种做法不是限制学术交流与合作么?我非常想不通。 然而就在我想不通的时候,又一篇博文出来了,鲍老师的《从一封求职信看归国后的职业定位》。一上来我就吃了一惊,说是申请人的major achievements和summary of skills不重要。我很奇怪了,这个学校,这个系所,是否清楚自己想发展什么方向,是否清楚自己希望招什么方向的人才呢?如果清楚,那这两个方面不是筛选候选人的最主要标准么?如果跟系所希望发展的方向吻合,就可以再仔细考察一下,如果方向不吻合,就直接告诉申请人方向不吻合就好了啊。。。如果不看这个,难道是,只要有博士学位,文章多,就可以去?那我只能说负责看招聘材料的人实在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吧。。。再往下看,又发现一个“第五作者文章”,不用多说,又是不予考虑的了。 我就是不明白,明明是我自己做的东西,为啥不能算是我的科研成果呢?看起来,与我有相同疑惑的人,为数还不少呢。。。 参考文献 林中祥 排名第二值多少钱: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603845.html 朱亮亮 论文署名中关于同等贡献作者的疑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9604-593838.html 鲍永利 从一封求职信看归国后的职业定位: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239-604691.html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35370 次阅读|73 个评论
论文署名中关于作者同等贡献的疑惑……
热度 9 zllzll 2012-7-19 20:39
大家知道,现在有不少发表的科技论文中存在标记了作者同等贡献的情况,最常见的形式如下: Author A , Author B , Author C, …… Author N* Author A and Author B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这种我们常见的同等贡献有时候也叫做共同一作(或者诸如此类),我觉得同等贡献的产生是学术界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科研投入的加大,科研设施的建设以及研究生的扩招,学术圈的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科技人员以第一作者发表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基本在人们眼里只有第一作者的文章才能被承认,才能跟毕业评奖找工作升值挂钩,其它位置的作者挂名只能算添头,看着好看(老板的通讯作者情况除外)。因此,当传统的发表论文状况不能满足科技人员日益增长的对第一作者的需求,共同一作的状况就应运而生。 通常要共同一作,一般是Author A和Author B这两人对文章的工作的贡献都很大,或者确实Author A还是做了更多的工作,但还没有完全压倒Author B做的工作,最后只要老板同意,就以这种形式把文章投出去了。现在问题来了,就是当这篇文章接收发表以后,人们对这篇文章的作者分配如何看待(或者叫作者的成果记录)?本人曾经也有署名放在第二位置的同等贡献的文章,只不过发在相对低一点级别的刊物上,因此在很多场合我都低调处理了这篇文章的成果记录情况。但是一旦要是这种情况出现在top级别的刊物,我想作者们会更加重视自己的这种情况,从而使这种情况更加敏感。 对于Author A来讲,毕竟他的名字还是在左边,他肯定名正言顺地觉得这是一篇他自己的文章,而对于Author B来讲,这个标注不是白写的,他自然也会觉得这篇也是他自己的文章。而作为读者,旁观的人,甚至是以后各种场合涉及到的评判人员,究竟会如何衡量这篇文章对于这两个作者的分配?我想不外乎下列三种情况: (1)Author A算1篇,Author B也算1篇; (2)Author A算半篇,Author B也算半篇; (3)Author A算1篇,Author B不算 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与研究|25852 次阅读|17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一:旧作新编:《信息资源价
热度 2 pww1380 2012-7-16 08:01
信息文明之光( 50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一 ——旧作新编:《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对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自我期许 杨文祥 当代人类的生存危机不仅仅是表现为环境与生态方面的物质环境危机,更表现为貌似价值多元实为价值缺失、价值空洞为特征的精神危机。 人类的环境危机是一种外在的危机。而人类的精神危机则是一种内在的危机。外在危机是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化、外延和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人类的内在危机的外在结果。而人类的内在危机既是外在危机的根源,也是在外在危机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深化。 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本质性因素 。 因此,就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而言,人类精神危机比物质环境危机要更为严重的多,也更为根本得多。 与此同时, 今日的人类世界又是一个建立在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世界 。 价值是信息资源的灵魂 。 于是,当今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价值目标的信息洪水泛滥的世界。 信息文明的本质在于在统一的基本价值追求基础之上,基于对人类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以多元的实现形式对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 。 真正的价值多元是一个建立在统一的人性和人类基本价值追求基础上的人的价值的多种实现形式。一个缺乏统一的基本价值基础的世界只能是一个价值混乱的世界。 作者试图为人类的信息文明构建一个具有统一的基本价值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价值系统,这是解决当代人类精神危机的必要的理论尝试 。 因此,作者希望这一尝试能够成为引玉之砖,更希望能够成为点燃人类信息文明智慧的火种,引起当代人类世界对这一从人的本质层次上威胁人类生存的精神危机的关注。 在此基础之上,希望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构建信息文化价值观这一漂泊在滔天的信息洪水之上的信息文明时代的诺亚方舟,在解除当代人类精神危机的同时,实现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这一旷世人类理想,从而完成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附原稿: 打造信息洪水中的诺亚方舟 ―― 自评《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 精 ) 见:广购书城:广州购书中心网上书店 http://www.gg1994.com/Product.do?id=527479 发表于 2007-07-10 23:44 当代人类的生存危机不仅仅是表现为环境与生态方面的物质环境危机,更表现为貌似价值多元实为价值缺失、价值空洞为特征的精神危机。人类的环境危机是一种外在的危机。而人类的精神危机则是一种内在的危机。外在危机是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化、外延和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人类的内在危机的外在结果。而人类的内在危机既是外在危机的根源,也是在外在危机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深化。 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本质性因素。因此,就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而言,人类精神危机比物质环境危机要更为严重的多,也更为根本得多。 与此同时,今日的人类世界又是一个建立在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世界。价值是信息资源的灵魂。于是,当今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价值目标的信息洪水泛滥的世界。 信息文明的本质在于在统一的基本价值追求基础之上,基于对人类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以多元的实现形式对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真正的价值多元是一个建立在统一的人性和人类基本价值追求基础上的人的价值的多种实现形式。一个缺乏统一的基本价值基础的世界只能是一个价值混乱的世界。 作者试图为人类的信息文明构建一个具有统一的基本价值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价值系统,这是解决当代人类精神危机的必要的理论尝试。因此,作者希望这一尝试能够成为引玉之砖,更希望能够成为点燃人类信息文明智慧的火种,引起当代人类世界对这一从人的本质层次上威胁人类生存的精神危机的关注。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共同努力,构建信息文化价值观这一漂泊在滔天的信息洪水之上的信息文明时代的诺亚方舟,在解除当代人类精神危机的同时,实现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这一旷世人类理想,从而完成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07 . 2 . 杨文祥 . 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 . 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3 .杨文祥:《 “ 需要 —— 激励 ” 理论及其在人员管理中的运用》 ( 管理世界, 1989 .5 期 ) 4 .杨文祥:《社会化新论》 ( 山东社会科学 , 1991.6) 5 .杨文祥:《百科全书社会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对编撰体例的影响 —— 兼论 不列颠百科全书 15 版的体例与功能特征 》 ( 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术季刊, 1993 , 2 期 ) 6 . Wenxiang Yang.On Soci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Libray’s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the Society of Information. At: Proceedings of the 199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7.Lynch. P. Wenxiang Yang . Evaluation of Public Libraries: The 2001 IFLA Standards and the 2003 Standards for Provincial Libraries in China. Lib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Vol. 54, No. 3, September, 2004. ( SSCI ) 8 . Lynch. P. Wenxiang Yang .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the Library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 The Third China_US Library Cooperation Conference, Shanghai, March, 2005 ; Chinese Librarianship: a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ISSN: 1089_4667, June, 2006 9 . 杨文祥: 《从公共图书馆精神到 21 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图书馆, 2005 , 2 期) 10 .杨文祥:《图书馆职能的历史阶段性 —— 兼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 图书情报论坛, 1989.1 期 ) 11 .杨文祥:《关于开展 “ 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 ” 及有关问题的探讨》(图书馆建设, 1993.6 期) 12 .杨文祥:《百科全书发展规律初探》( 图 书馆学研究 , 1994.1 期) 13 .杨文祥:《关于信息管理科学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中国图书馆学报 , 1999 , 3 期) 14 .杨文祥:《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历史回顾与现实任务》( 大学图书馆学报 , 2000 , 2 期) 15 .杨文祥:《论 21 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 —— 兼论图书馆在社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社会功能》 . 在: 21 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 .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2000.7 16 .杨文祥:《 21 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 1 期) 17 .吴慰慈,杨文祥:《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与过渡 ——1996~2000 年的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图书馆, 2001 , 1 期) 18 .彭斐章,杨文祥:《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河北大学学报 ,2002 , 2 期 ) 19 .杨文祥:《 21 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起点、历史任务与研究思路》(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 2 期) 20 .杨文祥, Lynch. P :《知识管理的层次与层次结构系统》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 , 2 期 ) 21 .杨文祥:《论数字时代的信息资源共享 —— 兼及现代资源观、信息资源共享观与现代社会管理》(图书馆杂志:理论年刊 . 上海 : 上海图书馆 , 2002.12. ) 22 .杨文祥:《论信息管理学的若干基本问题》(河北大学学报, 1999 , 4 期) 23 .杨文祥:《论信息管理学的概念与概念体系上、下》(情报科学, 2000 , 3 、 4 期) 24 .杨文祥:《论信息管理学与文献信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大学学报, 2000 , 3 期) 25 .杨文祥:《论信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 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3 期 ) 26 .杨文祥:《论信息管理科学的科学基础、历史任务、学科定位与学科建设方向 . 》在: 21 世纪情报学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2.7. 27 .杨文祥:《论信息资源与现代资源观》 (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 4 期 ) 28 .杨文祥:《全球化、信息化与构建和谐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当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情报科学 ,2008 , 3 期) 29 .杨文祥:《谈汉语 “ 同词异体 ” 现象及处理》( 香港 )语文建设通讯, 1999 , 10 , 61 期 30 .杨文祥:《人生梦想、职业生涯、专业理念、精神诉求 —— 一个图书馆人的漫漫心路信息文明的价值追求》(山东图书馆学刊, 2009 , 4 期) 31 . 系列论文:   ①.吴慰慈,杨文祥: 《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散论》 三篇系列文章(《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的产业属性分析》、《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社会组织结构的优化》、《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的改革实践》图书馆, 1996 , 5 期 ~ 1997 , 1 期)   ②.杨文祥: 《文献信息社会学三论》 三篇系列文章(《文献信息 —— 信息时代历史发展的社会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社会需求结构形态特征分析》、《文献信息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 文献信息社会学三论之三(上)》、《文献信息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 文献信息社会学三论之三(下)》图书馆学研究, 1996 , 5 期, 1997 , 4 期, 1998 , 4 期, 1999 , 2 期)   ③.杨文祥: 《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考》 系列论文四篇(《图书馆精神研究综论与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论图书馆精神的载体系统》、《论图书馆精神的历史阶段性》、《论当代图书馆与当代图书馆精神》图书馆, 2005 , 3 、 4 、 5 期, 2006 , 1 期)    ⑷ . 杨文祥等: 《关于 21 世纪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及相关问题的若干思考》 系列论文六篇,现已完成四篇(《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体系影响因素分析》、《国外图书馆学学术源流与方法论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嬗变》、《美国图书馆学学术源流与方法论思想历史嬗变的理论反思》、《俄罗斯图书馆学学术源流与方法论思想历史嬗变的理论反思》图书与情报, 2007 , 2 期、 2008 , 2 、 3 、 4 期) ⑸.杨文祥: 《论功能图书馆学》 系列文章五篇(《功能图书馆学理论思辨》、《功能图书馆学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功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概述》图书馆, 2008 , 3 、 5 期, 2009 , 2 期;《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 重庆图情研究 , 2008 , 3 期;《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与建立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再思考》河北大学学报, 2009 , 1 期)   32 .作者早年在《外国文学》、《 当代外国文学 》等重要期刊上发表的 12 篇外国文学译作。 33 .贾东琴. 新思维 新方法 新境界——《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述评 .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 年第06 期 : 89-92 34 .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七: 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1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561653.html 35 .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八: 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2 )——思维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8013.html 36 .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九: 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3 )——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574496 37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4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90184.html 38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一之六及相关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695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113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709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74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803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922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96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316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01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1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268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647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70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513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517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6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9551.html http://bbs.gmw.cn/thread-425865-2-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14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320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895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91586.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085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与“读者”:《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之二
热度 1 YonLushgry 2012-7-4 17:35
“我”与“读者”之间双向而有效的关系不仅需要建立,而且是可以建立的,这是每一位研究者应有的研究意识和理念,并拥有将之付诸实践的信心和行动! “ 你的研究如果没有读者阅读,将毫无价值可言。然而,即使是很有经验的研究者,在规划与撰写草稿时,他们有时也会忘了把读者放在心中 。” 而“即使独自一人工作,当你研读一本书或浏览一个网站时,你也是在无声地与他人交谈。每当你搜集资料时,就是在更新那可能已存在数百年之久的‘作者 - 读者’关系。而 在报告自己的研究时,你也期待着其他人将对你的报告有所回应,然后再轮到你给予回应,如此循环不已 。然而,对话是一种社会活动,双方都应该了解对方的期待是什么,以及对方所应扮演的社会角色。”( P : 15 ) 所以,“我们在阅读时……的 评判就像对话一样,是双向的:读者会评判作者,而深思熟虑的作者也会借由想像预先评判他的读者:他们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有什么需求 ?然后再利用这些判断来形成他的写作。”而且,“如果作者判断正确,读者会给予好的评价。但是,如果作者赋予读者角色的定位不恰当,将会失去读者的信任与研读的意愿。” ( P : 16 ) 不仅如此,“ 如果你为读者选派错误的角色,那么这个错误将在早期草稿中留下许多痕迹,以至于定稿时也不容易修正过来 ”。 要知道,“很少有人阅读研究论文只是为了好玩。所以 你必须知道你能为读者与你之间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会让他们想要阅读你的报告 。研究的初学者通常会提供一种让不恰当的课堂交换看起来夸张可笑的关系: 老师,我懂的比你少,而且你要给我打分书数,所以我的角色是对你呈现我挖掘了多少数据,而你的角色则是决定我是否已找到足够的资料 。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这不仅贬低你自己和老师,也会让你的研究计划变成一种只是冗长而又没有意义的训练。最糟糕的是,它赋予你一个与真正的研究者完全对立的角色” 。而“在研究报告中,你必须蒋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对调过来。 作为一个研究者,你得把自己变成一个‘了解别人需要知道什么的人’,而且把读者视为一群‘不知道却需要知道的人’ 。” ( P : 17 ) “所以, 你与读者建立稳定的研究关系的第一步,是提供提供比他们已经知道的事实更多的东西 。这里提供常见三种资深研究者与读者建立的关系。当你开始研究时,要先设想一下下面三种可能的关系中,你的读者会接受其中哪一种。下面的三种关系是学术研究中最常见的。” “我找到一些真的很有趣的东西 :如果你发现了一些让你感兴趣的东西,并且能够在报告中展现你的兴趣所在,那将是你学习做扎实研究的最好开始。”而“当你变得更有经验时,你也有责任实际地去找到同样具有这些兴趣的读者。但在一开始,你至少必须扮演对研究具有兴趣和热忱的角色”。( P : 18 ) “ 对你很重的实际难题,我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 :当你想象跟读者说的不只是‘ 我发现一些你或许会感兴趣的信息 ’,而是‘ 我的信息将能帮助你在意的问题 ’时,你已朝确实的研究迈进一大步了。这种研究是企业、商业与政府部门的人们每天都在做的。他们面对那些需要做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只是去了解这些问题,然后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范围很广,从人们无家可归、企业利润下降到恐怖主义等都包括在内。”而“要使你的报告可靠,你必须扮演冷静的专家的角色,能够使用正确的术语、引用正确的参考资料、找出证据并明确地报告等等。最重要的,你必须围绕塑造你角色的特定意图来设计报告:告诉读者他必须怎么做才能解决难题。” “ 我找到了一个对你而言很重要的问题的答案 :虽然学校的研究者有时也会为环保局局长之类的人提供建议,但他们最常见的角色还是 学者,主要是回答一些让某个研究团体更了解其领域的特殊旨趣的问题,而之后其他的学者或许会用这些答案去解决实际问题 。……但 研究本身的原始目的不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在于解决一个 概念性 的问题,相关的知识尚不完整或人们对它有错误理解的概念 。有些研究者将此称为‘纯理论’( pure )研究,与此相对应的是‘应用’( applied )研究。”当然,“老师偶尔也会用概念性问题来设计‘真实世界’的方案。……但他们主要期待你 将自己想象为正在学习的角色——能对一个学术研究团体发言的研究者,而这个研究团体的成员想要更了解某个问题 。” 不过,“当你采取上面三种角色之一时,你只创造出作者与读者关系的一半。而当你的写作方式可以让读者担任互补的角色,给他们明确的理由来阅读你的报告时,那么你就创造了作者与读者关系的另一半”( P : 19 ): “ 用一些我不知道但有趣的事情来让我愉悦 :你的老师指定你做研究计划时,不只是要看你能找到什么,而是要看你是否能从中找到它的意义。” “ 帮我解决实际问题 ( P : 20 ):学术研究确实有时也为实际问题而写作,但更常见的是涉及概念性问题,即使是像工程学这样的应用学科也是如此。” “ 帮助我更了解某些事物 :你知道他们期待你提供客观、符合逻辑以及正确的证据,而且能够从各层面去( P : 21 )看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 学术研究者常因他们的研究过于深奥不易理解而遭受责备,这样的指责是不公平的。确实有一些研究者,似乎沉迷于狭隘的研究题目 。” “理解‘读者 - 作者’关系如何运作的一个最佳方式,是把你的著作与一( P : 23 )个有组织的团体分享。团体分享的好处是,比较能够预测读者的期待与反应。团体分享也比个别创作更有批判力。而且,它比个别写作对研究计划提供更多的资源。所以, 如果你的老师没有组织写作团体,你可以要求他考虑这么做,或者你自己组织一个。最起码也召集一些朋友代替读者,对你的文稿加以回应 。” 团体“ 成功合作的三个关键 ”: “ 经常讨论( talk a lot ) :创造一些你们可以讨论的机会,如固定开会时间、使用电子邮件和传真等,运用各种方法确保能够经常讨论。 容许异议( agree to disagree ) :不要期待在每个议题上都可以获得百分之百的同意,你们可能会在某些细节上有不同的意见,而且有时候异议会非常激烈。为了解决这些异议,假如每个人都能很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及其背后的原因,你们的集体思考就会获得最好的效果。反之,有过有人一直坚持他的措辞或一定得用他的数据,那么整个进度将会受到阻碍。所以, 如果集体写作的首要原则是多谈,那么第二个原则便是正确看待异议。当你们对不 ( P : 24 ) 太重要的部分有不同看法,而这对整体又没有什么影响时,就不要太坚持己见 。 组织与规划( organize and plan ) :团体中应该指定一位主持人、推动者( facilitator )、协调者( coordinator )或组织者( organizer )——这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可以轮流,也可以固定一个人负责。这个负责人要记录时间、确保进度、主持讨论,而当团体进度停滞时,他要决定接下来该怎么进行。” “ 团体工作的三种策略 :可以用三种方式组织团体的工作,但每一种方式都各有其优缺点,大多数的团体都是综合三者。 分工委派( divide and delegate ) 、 同步进行( work side by side ) ( P : 25 )、 轮流接下来( take turns ) 。…… 集体合作是件艰难的工作,对自我主义较重的人尤为困难。然而,对于那些愿意倾听他人严厉但有帮助看法的人而言,将获益匪浅 。”( P : 26 ) 在“我”与“读者”建立了 双向而有效的关系之外,“我”还要学会 “ 处理因经验不足而无法回避的问题 :所有的研究者都是从初学者开始的。我们都曾面临接触不熟悉其基本规则之领域所带来的焦虑不安,更不用说不清楚该领域的团体成员该如何做、如何写的那些细微又难以言喻的规则。而且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当我们进入不熟悉的领域时,竟会感受到初学者的不安。……没有谁能避免有的时候会不知所措或焦虑的感觉,但有几件事是你可以做的: “第一,要先知道不确定感和焦虑是无法避免的。 “第二,借随时书写去掌控主题。不 要只是抄写或复印参考文献,而是写下概述、评论、问题。你写下的东西越多——不论多么粗略——你就越有信心面对让你缺乏自信的初稿 。 “第三,把整个过程分成可处理的数个步骤去了解整体,但要知道哪些步骤是互相支持的。 一旦发现一个主题或形成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时,就可以在写作和修改上更有效率。反过来,如果你预先设想如何写初稿与修改,也会较有效率去找到好问题 。 “第四,期待你的老师能了解你的努力。好老师希望你能成功,而且你也可以期待他们的帮助。(如果他们拒绝的话,就找其他你可以咨询的老师) 最后,设定实际的目标。……最重要的,应该认识到这些辛劳是一种学习的经验。克服所有初学者接续面对的难题,学习成功研究者怎么做,尤其是在沮丧的时候:继续你的研究工作,有信心终将成功。”( P : 27 ) 心得(自我反思) : 1. 我以前极少考虑我写的论文谁个有可能会看、看到的人有何回应以及我与读者有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而自己总是乐此不疲地关起门来单独做些所谓的“研究”,整出一些很有可能连自己都不想再看第二遍的所谓的“研究成果 ” ;更可笑的是,自己也将这些所谓的“研究成果”看成多么多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对现实中的问题或现象具有指导性、建设性意义的东西。 2. 一直以来,总认为自己的研究应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固执地认为,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课题或研究有什么用。由此使得自己不屑于做一些概念性的、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而总想成为能够为现实问题提供建议的研究人员。 3. 如果我想成为一个学术型研究者,我的目标或定位应该是成为伦理学学术研究团体的一员,并学着去对这个学术研究团体发言,并且,最好在我发言时以及发言后对这个学术研究团体或其中的某些其他成员有所影响。 4. 怀疑自己不适合做研究是有的,对自己的研究感到焦虑、无望也是有的。而这样的表现恰证实了自己还只是一个初学者——刚开始学着做研究的学习者。 ( 备注:文中原文均摘录自【美】布斯等著;陈美霞等译:《研究是一门艺术》 一书,如需引用,请查阅原书原文 。) 2012-7-4 东南大学九龙湖畔
个人分类: 学之术|6422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会不会【背着自己的导师】发表论文?
热度 4 JRoy 2012-6-25 06:02
这是小木虫上的一个帖子,觉得分享一下很有意义。可以作为国内学生的心态的一个真实写照? 用户名也一并贴出(帖子是2007年的),保留人家的版权。观点加颜色了: 红色一方(觉得这么做太过分) , 蓝色一方(觉得无所谓很正常) , 绿色意见比较居中或没表态 首先是我自己的观点: 发文章不找老板挂名很正常,原因很简单:论文的作者署名永远都是以贡献为定义的;若是一片文章没有老板的贡献(他对观点不同或者没参与),就没必要挂他了。但是,若是不挂老板名字,需要版面费的话就要自己考虑了。(可以自己联系基金,包括和老板联系)。这个时候有人可能问:挂老板的基金不挂他名怎么可以?我的答案是:若我是老板,我觉得可以,也很正常。 hugetank (站内联系TA) 问题比较严重,太不把导师放眼里了,不管怎么样,人家是你老师.你这孩子……………… yensh (站内联系TA) mygod! 问题很严重!老板迟早会知道的! 可以背着老板投稿(其实也不厚道!);但是一定要署老板的名字! 有机会向导师认个错!(一定要找个导师开心的日子) 还有一种补救的办法:赶紧发一篇超牛的文章! baoyanl (站内联系TA) 这确实有点过分了,估计你也快毕业了,只要半年之内,应该不会有问题的。 无法理解你为什么这么做,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很讨厌你老师! tootoo2115 (站内联系TA) 真的问题很严重,你要是快毕业的就不要告诉他毕了业再说,如果你还有很长时间毕业,你就惨了,导师指导你,你怎么也应该给他一个联系人,这要是我导师就得把我开出去. tootoo2115 (站内联系TA) 还有如果文章被接收还没有发表的话,可以给编辑写信,把你导师加上,作为联系人,这样还能好一些. minlfish (站内联系TA) 问题很严重了,proof前一定加上导师。 baoyanl (站内联系TA) 离毕业如果还挺长时间,那能加上名,是最好,实在不行就撤。要不然,老师玩死你 如果快毕业了,那快快做,打死也不同任何人说 qbwang (站内联系TA) 最好把导师列为第二作者。 dmren (站内联系TA) 你真是胆大呀,不知道这样的文章能计入毕业成果吗? 逮着合适的机会向老师承认一下错误吧,说自己本来是想练练手,闹着玩儿的,自觉写的很烂所以不好意思辱没了老师的大名,没想一不小心居然中了,后悔莫及才想起没挂老板的大名,最好做痛哭流涕状...... ;) hustshmily (站内联系TA) 不和导师说?那你版面费自己出啊 Hongkien (站内联系TA) 假如你的导师很牛 假如你的文章没有依托你导师的平台 没用他的任何经费 这样做 完全正常那么 上述第一条 若不满足 你导师水平一般 那他会搞你 一般牛人根本不在乎你挂名 没准文章不上档次你挂了他还说你呢假如第二条不满足 你用了人家的经费 那应该挂上 至于通讯作者 可是是你 glai8818 (站内联系TA) :o 确实很严重!!! flyhit (站内联系TA) 我们课题组,很多论文都是接受了才告诉老板的,呵呵 dotonjin (站内联系TA) 一点都没有问题,只要是自己花了精力和心血 cuizh2001 (站内联系TA) 楼主不厚道啊 写论文为什么不加上自己的导师呢 hiwxj (站内联系TA) 为什么就不能??????!!!!!!!!!!!!! 这么多人不厚道。 hahahaplay (站内联系TA) 我也犯了类似的错误,现在很痛苦,其实老板也没有说什么。 有没有后悔药呀 ! sowi (站内联系TA) 只要与导师的课题没关系,属于自己业余搞得的东东,根本不用加大师。 当然了,你自己要加导师也未尝不可。 wujing11778 (站内联系TA) 据我见过的情况,这样下场很惨的 有个师兄就这样结果硕士被延期一年@#¥¥#%#*…… smilewanqian (站内联系TA) 一定要把老板加上,否则老板会认为这对他不尊重。 lipeirui (站内联系TA) 1如果你发表的论文内容与导师的课题无关,你可以这样做,并无大碍,但导师会不高兴。 2如果你发表的论文内容与导师的课题有关,你应该首先让老板知道。并由导师决定作者的署名次序,否则问题极为严重!应向导师坦诚说明原因,争取谅解。但极少数导师对此会不在意。 3与导师搞好关系最重要!争取早日毕业为首要! fly1317 (站内联系TA) 就算是在外面捞得私活,用的也都是boss的经费啊,没出才力也出了财力嘛,好歹要带boss个名吧!! 75894838 (站内联系TA) 从学校和国家政策上说,你是正确的!!! 但,我觉得用了老师的试验设备与分析经费,至少应该把老师挂在后面; 不然都象你一样老师招学生还有何用!!?? yanguiqiang (站内联系TA) 如果老师不是很挫的话!! 说严重点:先学做人,再学做文!! wizzhang (站内联系TA) 向老师认错,加上老板名字,否则有麻烦啊 gos_hawk (站内联系TA) 导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D:D marianna (站内联系TA) 看是什么水平的杂志了,也许你导师不希望你挂他呢。不过还是应该在投文章前先征求导师的意见, 现在的补救措施就是赶快跟老板认个错吧,谁让中国目前的形势就是这样呢,他是你老板呀! dadayingxong (站内联系TA) Originally posted by lipeirui at 2007-12-3 21 1如果你发表的论文内容与导师的课题无关,你可以这样做,并无大碍,但导师会不高兴。 2如果你发表的论文内容与导师的课题有关,你应该首先让老板知道。并由导师决定作者的署名次序,否则问题极为严重!应向导师坦 ... D:D xingxin9 (站内联系TA) 论文一般都是有基金支持的,即使是你自己做的,但是花费的也是老师课题组的东西。你这样做太不成熟了。后果比较严重,补救措施就是给编辑写信把老师加上。要么就是撤稿。除非你快毕业了,不过从做人角度讲还是不太厚道。也许你是另有苦衷,比如老板总是抢第一作,不过你胆子是有点大了 litingdong (站内联系TA) 我们一般导师是联系人,但很少是第一作者 guohao1978 (站内联系TA) 这样不好吧!老板会生气地。 adcool8 (站内联系TA) 后果很严重,他老人家很生气 bhj67 (站内联系TA) 最好把导师列为通讯作者。 lealee (站内联系TA) 你可以说,想试试自己的能力,每次都靠老师觉得。。 想自己试试,没想到居然录用了。不过这样做在没毕业之前,真的是很危险的啊。:P cdb999 (站内联系TA) 问题严重,等4啊。。。。。。。。 aiaizhou (站内联系TA) 嘿嘿,你麻烦大了. 最好能和出版方联系上,看看能否追加上去 Last edited by aiaizhou on 2007-12-4 at 07:56 ] wuzhaofeng (站内联系TA) 呵呵,我也做过。不过当时是投的杂志太差,不好意思让老板过目,也怕被他毙掉 nwuchem (站内联系TA) 哎呀,传统观念里边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啊!美国化学会前主席巴索罗在一本自传里边专门提到了这种事情,做了严厉的批驳。 赶快想办法弥补吧。 caorui0921 (站内联系TA) 你玩了,我们学校出国这事,后来导师生气了,不待那个学生了。高的那个学生很难受。 dingjun896 (站内联系TA) 问题比较严重,太不把导师放眼里了 znfe (站内联系TA) 何必呢? 要是质量不高的文章,大概是怕老板不同意吧,干都干了,所以还是干脆不说。 要是质量高的文章,lz大概不会故意背着老板发吧。 何足道008 (站内联系TA) 老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yangruinb (站内联系TA) 问题有多严重,关键看文章的内容。如果跟导师的专业一点关系没有,那到没有什么,我想老师也不会脸皮厚到非要在不相干的文章上挂名,但是如果有导师的思想在里面,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至少应该尊重知识产权。抓紧时间沟通,不管怎样,学生发表文章导师不知道,面子上也过不去的。 再看作者本人的处理。 谢谢各位虫子给我的回复。。这几天一直忙着这个事情那。还好文章还没有刊出,已经给编辑说了,让他把我的导师的名字加上了,作为通讯作者。。这样办好以后又和导师说的。。。导师瞪着眼睛看着我。。没见过导师那个样子,把我严肃的批评了一顿。。。让我把文章拿来他看了一下。。。告诉我以后坚决不允许这样了,并且召开了我们师兄妹的会议,在会上把我很批了一顿。。。。会结束后,晚上的时候我自己联系导师,到他家里给他道歉了。导师还是有点不太愿意,不过让我安心科研,,我自己觉得应该没有问题了。。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毕业。。。。。呜呜,现在后悔死了。。。。多谢各位虫子给我的回复。。。以后千万不可以这样做。我吸取教训了。。。。希望各位虫子也别干我这样的蠢事啊。。。。 ============================== 评论: 标完颜色之后,我一身汗.....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6068 次阅读|9 个评论
也说说审稿、改稿、退稿
热度 64 等离子体科学 2012-6-20 15:44
看了孙军老师的博文《 刚刚出炉的退稿意见,大家都学学其中的审稿和拒稿学问:) 》,觉得给出的材料不是很清楚。 从后面的退修、复审、再退修的时间看,这篇论文应该是 2011 年 12 月 16 日投稿, 2012 年 1 月 9 日初审意见发给作者,要求 4 周内( 2 月 6 日前)完成修改。实际是 2 月 10 日收到作者的修改稿(晚了 4 天,可能是因为春节假期)。 从这个过程看,一审的两位审稿人在大约三周多的时间完成了审稿意见。考虑正值年底和期末,这个审稿过程还是很快的 —— 国外一般快报( letters )要求 referee 两周给出审稿意见,一般文章常常是超过一个月才见到审稿意见,而且是编辑催了几次。 初审意见口气还是很温和的,而且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一般情况下如果作者按照这些具体修改意见一一进行修改,二审是很容易通过的。二审的意见在表里没有出现。但是二审还是很快的。从 2 月 10 日编辑部收到第一次修改稿到 2 月 27 日收到审稿人的二审意见,只有 17 天。考虑到这期间基本上是学校的寒假期间,二审可以说是相当快了。同样,要求作者 4 周内(到 3 月 26 日)修改再送。这次作者提前 12 天修改好再送编辑部。 So far so good ——审稿人很认真负责,审稿意见至少是及时(如果不是说很快的话)返回编辑部。作者也很认真对待,及时修改,再送。 问题出在三审!耗时三个月(这已经不正常了),到 6 月 18 日,主编直接给出退稿的终审意见(这更不是正常的审稿程序)。 说明对于第三稿,审稿人与作者之间有很尖锐的不同意见,矛盾激化,不得不上交到主编那里仲裁。主编(或者另外请的专门审稿人)至少部分同意了审稿人意见。而矛盾的起因,很可能是二审的时候已经出现。 具体的因果,不看到二审意见和三审意见局外人无法判断。但是以笔者多年与审稿人打交道和自己审稿的经验,觉得有几点看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1. 笔者首先想说的是: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是合作,而不是敌对。 任何文章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笔者拜读过 Einstein 关于 Brownian 运动的经典文献,觉得其表述在逻辑上不如后来的理论描述那么自然——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理解能力有限。但是至少后来 Langevin 的理论描述更简洁直观、更抓住物理本质是大家公认的。即使十全十美,对同样问题不同的人会偏好不同的物理描述或者不同的逻辑表述。所以审稿人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审稿意见使得作者的文章能更好地表达其物理内涵(除非开始就觉得文章的内容是重复前人的工作或者物理上是不对的)。 更重要的是,文章一旦发表出来,审稿人就要和作者共同承担责任,却得不到任何 credit!! 就是说,审稿人辛辛苦苦帮助修改,精雕细琢出一篇好文章,赞扬、得奖,都是作者,没有审稿人什么事;而一旦有任何错误,审稿人首先要承担没有很好把关的责任!甚至会影响到审稿人的学术声誉。 看到一些作者对审稿人不满意,或者一些审稿人对作者横挑鼻子竖挑眼。关键都是没有摆正这个心态,没有明白双方其实是合作者。这一点笔者觉得 ApJ 和 PoP 做得比较好。过去(最近换了出版社以后就不清楚了) ApJ 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就是帮助作者把文章改好。所以只要文章在物理上有新意,就尽量帮助作者修改提高。尽管有时候来回几审、甚至换审稿人,最后还是力争把你的观点发表出来。这其实是办学术刊物的宗旨。(现在多数的刊物已经把这个宗旨丢掉了,很可惜。) PoP 也是这样,主编和编辑部会督促审稿人及时公正地把意见告诉作者。而且一旦审稿人和作者在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也会及时请权威的专家出来做出有说服力的决定。 有一次笔者审一篇文章,觉得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很重要的贡献。但是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所以建议作者把它做完。可是作者是某国人,固执得很,就是不改。说:我这些工作发一篇文章足够了。另一个审稿人开始提了一些简单的意见,但是被这个作者拒不接受批评的固执惹恼了,二审意见变成 should be rejected 。主编把他们打架的经过发给我,问我怎么看。我说,这些意见都不是原则错误。尽管这个作者没有接纳,但不影响主要结果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还是应该让同行都看到这个结果——因为有助于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发展。主编的回信给我触动很大:他说,主要依据你的意见,我决定发表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这是我第一次感到作为一个审稿人的特殊责任:没有任何 credit ,但是却要为文章可能出的错误承担责任!感到审稿人与作者其实是在同一条船上。 这一点 JGR 做得最好:鼓励审稿人公开自己的名字,由编辑部在文章最后写上:感谢审稿人 XX 和 XX ,以此来敦促审稿人时时牢记自己的责任,牢记自己其实是作者的合作者(而且得不到任何回报)。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2. 明白了审稿人和作者的关系,就会了解审稿人的任务其实很简单: 1 )发现文章的价值(包括是否适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2 )帮助作者修改文章,使得文章达到适于发表的要求(包括内容和表述形式)。看孙老师博文中的两个初审意见,基本上来说做到了上述两点。他们基本肯定了文章里的结果值得发表,然后提出很详尽的修改意见。笔者觉得,根据以往审稿和投稿的经验,看到这样相当 positive 的初审意见,发表应该不成问题。关键是作者如何看待和回复审稿意见。 3. 对于作者来说,明白了笔者上面说的审稿人的责任,就应该以感谢的心情来看待审稿人意见。特别是国内刊物。 有一位老先生多次感叹:国内评价体系主要靠数文章、看影响因子固然不足取,但是小同行太少,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也表现在文章的审稿上。笔者收到编辑部的审稿信很多都是已经转了几圈找不到审稿人(多数是表示不熟悉,而熟悉的人又没有时间审)。所以找到一个审稿人愿意审稿,对编辑部来说是松了一大口气。常常是笔者勉强应下来一个审稿任务,编辑高兴地说:太谢谢了!那口气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一些作者往往不知道编辑部工作的这些艰辛,觉得审稿周期太长。希望大家在等待心急的时候,也想想这些编辑的难处。 作者最要记住的是:审稿人提意见是他 / 她对工作、对作者负责的表现。笔者有时会看到有的审稿人对作者提两条无关痛痒的意见,然后就放行了。这其实是对作者、对刊物、对同行、对科学都极端不负责任的。 就说对作者。如果文章有错误(不管是低级的还是致命的),作者自己没发现,审稿人又不负责任,就那么发出去了——假如是致命的错误,会大损作者的学术声誉,以后你做的工作别人都要加一个 question mark 了!如果是低级的错误,则可能成为同行间的笑柄。这其实也是这些审稿人对自己不负责——至少主编和编辑们知道,这样的错误是从你这里开绿灯出去的!而且对刊物的声誉也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笔者的建议: 1 )端正心态,对审稿意见抱一种积极的态度; 2 )除非原则问题,要尊重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尽量按照审稿人提议逐条地改正; 3 )当然,原则问题(物理上对不对)不能迁就,但是即使审稿人错了,也委婉地(至少是陈述式地)回答,不要带任何感情色彩; 4 )即使审稿人带了感情色彩,也要冷静处理——对方也是学问人,而且很可能是大家、权威,会懂得不能输了风度的。笔者和很多原来态度不是很好的 referees 打过交道,只要保持自己的风度和科学态度,对方也就缓和下来——毕竟很多人(主编、其他 referee ,编辑部的工作人员)都在看着,人人心里都是有数的。 有点长,有些细节就不说了。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41248 次阅读|133 个评论
[转载]掷硬币决定署名顺序
热度 1 is163 2012-6-14 12:58
[转载]掷硬币决定署名顺序
期刊的作者署名顺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网上的热门话题。科技论文的署名,说实话,国内外都一样,很难严格按照贡献来作为顺序依据。有些对成果没有任何贡献的人想办法把自己名字放在前面,而相反的是,有些人为了能够显示自己在Group中的地位,想办法把自己名字往后移,移到最后一个打星号的人之后更好。据说数学界有按姓氏笔画排名的习惯,也有些情况按首字母来排. 但是用硬币正反面来决定署名的好像不多见. 2011年9月 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就是用掷硬币的方式决定署名的. 第一作者or通讯作者? determined by coin toss. 哈哈 原文 一视网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750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利坚合众国演义》作者“倜西”是谁?
黄安年 2012-4-30 09:16
《美利坚合众国演义》作者 “ 倜西 ” 是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4 月 30 日 发布 看到任东来教授《神秘的 “ 倜西 ”—— 祝贺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全文见下),于是也来参与议论。 曹先生在他所著的《美国演义》第六版后记中写到: “ 1977 年香港朝阳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了我的书; 1978 年,北京出版社第二次出版了我的书。” 我在《 雅俗共赏, 泽惠国人 ---- 祝贺我国当代通史演义史家第一人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 黄安年 ( 北京师范大学 ) 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4月30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65139 )中写道 : “ 我藏有署名倜西著《 美利坚合 众国演义》,北京出版社于 1978 年 12 月和 1981 年分别出版上、中册,合 64 万字。该书 《作者的话》中强调“《美利坚合众国演义》不是史书,它只是一部历史故事 , 难免要穿插历史的虚构,但这种虚构是根据一定的历史真实性进行的。”“本书预计分上、中、下三集。上集从南北战争讲到 19 世纪末 , 重点讲美国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中集从西奥多·罗斯福讲到富兰克林·罗斯福,重点说明美国如何走上世界舞台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老板;下集从罗斯福死后一直讲到尼克松下台,重点讲中美苏三国关系 , 并突出说明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两霸的日趋没落。”遗憾的是我迄今没有看到下集。如果将本书上集的目录和《美国演义》第六版目录相对照 , 本书上集共 51 回回目的内容和第六版中第 66~118 回回目内容几乎是一致的。据此笔者判定署名 倜西应该就是曹德谦先生。当然另一个参考是这倜西的名字和德谦和谐音呢。” 我在文章中还写道 :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还得再唠叨一下 , 作者还将自己的亲历载入史册,君不见第 196 回专门谈到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给友人李肇基的一封求证毛泽东“一边倒”政策真实性的信件,而信使正是倜西,这样的演义不是大大增加了亲临其境的可读性回忆吗?我之所以判断此倜西乃曹德谦先生本人,是因为书中谦称倜西是李肇基“手下的一名跑腿的小瘪三(钱袋瘪、知识瘪、思想瘪)倜西”,书中说“李肇基正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进修”,而曹 1947 年就读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1949 年回北京,这不在时间地点上都对上了吗?如看详情,请见注释 。” 附 见曹德谦著《美国演义》(第六版插图本 ) 下册 ,第 120~121 页, 第 196 回 “ 万民欢庆天安门升五星旗 白宫慌乱艾奇逊抛白皮书 ” 。 “ 谈‘一边倒’,人们又不得不提及一起轶事。当时被苏联以间谍罪名驱逐出境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正住在美国加里福尼亚的帕洛阿尔托。她从美联社的电讯中获悉毛泽东发表了‘一边倒’宣言,她感到大惑不解。虽然她过去同中国共产党有亲密的友谊 , 但现在中国共产党把她看成间谍,她是不能、而且也不该向中国共产党去询问真实性的。她左思右想 , 忽然想起了她在上海所交的一位朋友李肇基,李肇基正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进修 , 并发行了一种英文油印刊物《今日中国》。他是《今日中国》的订户,何写信问问他。于是,她马上就写了一封信, ” “可惜这封信抵达密苏里州哥伦比亚时,李肇基正因公外出一个相当时期,所以就由他手下的一名跑腿 的小瘪三(钱袋瘪、知识瘪、思想瘪)倜西从邮政局信箱中取回了这封信。斯特朗女士在信中说 : 我从美联社电讯中获悉毛主席最近在讲话中着重指出,中国今后的方针是‘一边倒’,我非常怀疑美联社的报道是否有歪曲和断章取义。因为我在同毛主席的几次谈话中曾获得强烈印象,毛主席是最反对跟别人走的。 如果你能帮助我澄清这一点 , 我将非常感谢。 小瘪三倜西阅过此信后不胜气愤,一名美国间谍居然敢对毛主席的论断提出质问,是可忍 , 孰不可忍 , 他马上给他写了一封回信,勒令她不要说三道四 , 妄图挑拨中苏关系。 读者诸君 , 这倜西无非是头脑简单 , 把盲从当忠诚 , 把盲信作进步。 ” ************** 任东来:神秘的 “ 倜西 ”—— 祝贺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 时间 :2012 年 4 月 29 日 作者:任东来(南京大学教授) 来源 : 学术批评网 在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之际,我记下自己与先生的一次交往,以表达对先生的敬重之情。 像很多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一样,我也是先看曹先生的书,后认识曹先生这个人。 1982 年秋,我考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美国研究系(所),读美国外交史的研究生。当时有关美国研究的论著和译著不会超过五十种,我不敢说全部读过,但绝大多数都读过。因为有这么点自负,所以在研究生院的小小图书馆里,发现倜西著《美利坚合众国演义》(上集)时,感到有些惊奇。这本书我怎么会不知道呢?仔细一看是 1978 年 12 月北京出版社内部发行的,怪不得我在长春读书时没有看到。这本书现在已经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第六版,可见很受欢迎。在当时,大概是因为是涉外题材,加上中美还没有建交,出版社不敢公开出版,估计内部发行的印数也极为有限。还有一个疑惑是,我自己感觉对国内美国史学者了如指掌,却从未听说过这个叫 “ 倜西 ” 的人。 后来,读到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好像是美国政治专业学长任越告诉我,《美利坚合众国演义》的作者真名叫曹德谦,已经从新华社调到美国所了。当时我们研究生与研究所研究人员没有什么来往,所以,我依然是只闻其名,不知其人。直到 1984 年初夏,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成都召开第四次年会,一个偶然的机遇才让我有机会和曹先生长谈,分享他的学识和洞见。 我和曹先生都参加了这次年会,但不在一个讨论小组。有一天晚上,我和东北师大的美国史研究生卞历南去离会场不远的华西坝(当时是华西医科大学所在地)漫游,结果在大草坪上遇到了曹先生。我们在草坪上席地而坐,听曹先生讲他的经历和往事。原来,抗战期间,曹先生就读的燕京大学与其他一些教会大学如金陵大学等内迁成都,在华西坝成立了一个联合大学,所以他特来怀旧。我禁不住提起自己的长期疑惑,先生为什么起了 “ 倜西 ” 的笔名?他告诉我,他名字 “ 德谦 ” 的英文拼写的首字母是 TC ,用汉语拼音来读就是 “ 倜西 ” ,原来这就是笔名的来源。 曹先生改革开放之初,曾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做过译审,我们就很想知道这个大名鼎鼎机构的情况,曹先生谈的几件事我至今记忆深刻。一是中国雇员的工资。曹先生说,全世界当时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越南)把联合国发给雇员的工资全部拿走,然后按外交部外派人员的待遇发给工资,这当然不及联合国工资的一个零头。我问苏联和东欧国家呢?他说,他们是政府拿走一半,自己留一半。二是雇员忠于谁。曹先生说,做联合国雇员还要宣誓,表示自己要保持中立,不受自己国家的政治影响。当然,这也是做做样子。此外,雇员也有自己的利益代表工会。曹先生谈的最后一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最大的官僚机构,它所产生的文牍根本就没有多少人看。但为了公平起见,所有文件都要有英、法、中、俄、西等多种文字。 曹先生基于自己的亲身经验的叙说,让我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的国际雇员制度有了形象的了解。后来,我硕士毕业离开了研究所,再没有机会遇到曹先生了。曹先生是报人和翻译家出身,中英文俱佳,文笔生动流畅。直到最近,从一场笔墨官司中,我才了解到,我大学时代爱不释手的桑德堡所著《林肯传》(署名 “ 云京 ” 译,也是一本内部发行书,但是三联书店出的,故流传较广),原来就有曹先生的功劳。 实际上,曹先生也是一个出色的研究学者,他在《美国研究》 1987 年第 4 期发表的《麦迪逊与美国宪法》,是美国宪法和麦迪逊研究领域中的翘楚之作,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只是先生志不在纯学术的研究,更钟情于用演义体来诉说他对美国还有自己祖国历史的观察和洞见。 曹先生得享长寿,除了三大卷《美国演义》,还在香港出版了大部头的《中国现代史演义》和《俄罗斯演义》了。这样,先生一人一笔,撰写美、中、苏三大国演义,当为华夏史坛一大亮点。 2012 年 4 月 16 日 于美国古林学院 (收入杨玉圣、孙洁琼编:《书生志业 —— 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祝贺文集》)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首发 2012 年 4 月 29 日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3900type=1008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8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会拒绝作共同作者的邀请吗?
热度 16 neilchau 2012-4-7 08:24
前两天写了一篇《 通讯作者该放什么位置? 》,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今天就再问一个答案几乎已经明确的问题“ 你会拒绝作共同作者的邀请吗 ?” 答案一:“我会”。可能有极少数人这么回答。这极少数人,或者是相关领域内的大牛,根本不缺文章,拒绝的理由可能是因为太忙,根本不愿意抽时间仔细阅读你的文章;或者是天生刚正的人,没有参与实验的过程(包括构思、设计、执行等),就是不同意把自己列入作者;或者被邀请的人的研究领域跟要投的文章相差甚远,这种情况下拒绝“搭便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现实中,有些导师各个领域(“搭便车”)的文章都有,唯独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这样的导师也许善于交际、人缘不错,但对于真正想做学问的学生,这类导师坚决不能选 。 答案二:“不会” or “为什么要拒绝呢?”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拒绝别人邀请你作共同作者吧,原因很简单:利显然远远大于弊(即使日后发现学术不端也有通讯作者顶着的);如果拒绝了,反倒可能有伤邀请人的面子。自己曾在导师的同意下邀请负责 XPS 分析测试的一位研究员作为共同作者(虽然也可以放在致谢部分,但为了让测试人更上心才邀请的)。那位研究员平时话不多,看上去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的样子。面对我的邀请,他的回答有点意思:“自己多了一篇文章,为什么不接受(作为共同作者的邀请)呢?”如果换作我被邀请作为文章的共同作者,只要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我应该也不会轻易拒绝。但肯定会认真阅读全文,并给出自己的相关意见。 任何一篇文章,不同人多少都会有自己的个人意见。被邀请人的意见,有时候是会惹恼邀请人的。所以,现在很多“搭便车”的人几乎都不提什么意见,有些甚至连什么时候投稿、什么时候收到了审稿意见都不知道。如果同意作为共同作者了,却没有什么具体贡献,这个“便车”搭得未免太那个了 ~~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被邀请做共同作者的。被邀请的人一般都得是教授级别的,圈内名气越大、威望越高,别人主动找上“合作”的机会也就越多,普通学生一般是没人邀请的。也有种情况是被邀请人有某项特殊技能或某个特殊设备,别人需要才邀请你加入。还有种情况,别人邀请你是因为 Ta 希望你将来也邀请他作共同作者。 据说,还有些根本不用邀请,达成“同盟”的那种:我的所有文章都挂你的名字,你的所有文章都有我的名字,达到“互惠互利”。其中,有些可能确实参与很多,有些可能只是为了“高产”。而“高产”对找职位、评职称的作用就不用说了。 总之, “作共同作者的邀请”对搞科研的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很难拒绝的诱惑。既然禁不住这个诱惑,那么就要对要投的文章确实贡献点东西( 前提是自己所属领域的文章 ),做到完全了解文章内容,这样自己内心也好坦荡点 。 (补充:这里说的“ 共同作者”是指“co-author” ,可能出现在署名的任何位置,而不是并列作者。)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9693 次阅读|36 个评论
论文作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热度 7 Synthon 2012-2-17 11:24
看见蒋老师讲论文第一作者的条件,我这里讲讲论文作者的条件。当然,这其实是我老板的观点,我只是转述。话说我老人家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老板看了一眼就说,作者太多了,我就随口问,那哪些人可以成为作者呢?老板说,必须以下三个条件满足两项以上,才能成为作者之一。 1)参与了实验工作 2)参与了数据分析 3)参与了论文写作 比如说,我需要做个XRD谱图,我就去找XRD的管理员给我做了一个样品,那这个管理员是不能作为作者之一的。因为这个时候,管理员跟机器人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如果我不会解XRD谱图,找管理员请教了一下,他就应该成为作者之一了。 再比如说,有人给了我一个样品,我用来做了一个催化反应,效果不错,于是写文章。在这种情况下,给我样品的人是不能成为作者之一的,只能致谢。但是,如果我跟做样品的人讨论过,把催化反应的结果跟样品合成的条件之间的相关性给找出来了,那做样品的人当然就可以成为作者之一了。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644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博文作者与读者对文章理解的不对称性所引发的网络冲突
热度 18 baoyongli800 2012-1-16 09:55
自认识科学网以来,没有硝烟的战争 此起彼伏, 似乎从未间断过。 网络上的冲突绝大部分 源 于观点对立,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立场不同, 战争在所难免 ,但也有一部分并非观点不同,而纯属理解不对称所 致 。 不得不承认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的理解是有明显差异的,尽管是同样的文字,可每个人在读的时候理解的程度都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写的专业论文,恐怕只有小同行能够完全理解,大同行部分理解,而对于外行来说则无异于天书。文学作品更是如此,读者个人的理解程度和自己的 年龄、 学识、认知能力、人生阅历、 视角 、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了解度等都有关系,由于影响因素繁杂,由此造成理解 上的 偏差也 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 记得我们在读小学的时候,考试是考“生字”和“语法”比较多,而上了初中以后,在考试中占绝大比例的就是“阅读理解”和“作文” 。 所谓“阅读理解”,就是别人写的文字,你能否读懂 。所谓“作文”,就是你自己想说的话,能否表达出来,而且别人能看明白。 这是令很多同学特别头疼的, 因为每个人在答题的时候都认为自己答的是对的,但实际上分数却拉开很远,这和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有关。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可能有如文曲星下凡,也可能与外国人无异 。 “作文”和“阅读理解”恰好形成了谈话的双方,也像是一篇文章的作者和读者,一个人说的话或写的文字,另一个人能否明白,取决于说话人或作者的写作能力以及听者或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互相能够说明白也能听明白的谈话双方是幸运的,也是我这里所说的理解是对称性的。一般来讲,说柴米油盐这样直白的、家常的、 写实的、 纯物质的话,双方做到理解对称这一点 相对 容易;但如果说一些婉转的、专业的、 写意的、 涉及到精神层面的话,理解的不对称便成为一种常态。 就像 我们 自己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和别人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完全不同 一样 , 当 我们听自己的录音的时候会觉得十分陌生,其实那就是 普通 读者对作者的理解 。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的一句调侃的话被别人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话里的弦外之音被别人一脸无辜地过滤掉;你的一句 家常 话硬是被人家升华到了你无可企及的高度(似乎文化大革命 时 经常有类似事件发生)......所以我们常说“知音难觅”, 正因 如此 ,人们总是对 “ 懂自己的人 ” 有一种莫名的感激,甚至产生刻骨铭心的感情 。 以鲁迅的文章“药”为例,不同人的理解便会有所不同。如果不看历史背景,以普通人的理解方式,“人血馒头”也无非就是一种“民间药方”,而鲁迅也不过是在阐述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而 文 人在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考虑到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以及大文学家的地位,估计不会那么直白地、只是简单地说“迷信”的事,觉得一定是弦外有音的,他老人家一定是在暗喻“那吃人的社会”。哪一种理解方式是对的?只有鲁迅先生才是最权威的专家。至于古典巨著“红楼梦”,更是被红学研究者们给出了千万种解释, 估计 曹雪芹 看了,也会“一个头两个大”的 。 博文 亦 是 如此 , 每个人写 博文 都是有潜在背景的,而这个背景他一般不会交代,或者说 没想过需要 交代,如此便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作者往往会天真地以为别人都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一定会看穿自己内心所想表达的东西 ; 而读者们也都会自信地认为自己的理解就是作者本意,而实际上远非如此。如果没有互动也便罢了,作者和读者都按着让自己高兴的方式去理解,至于理解是否对称,也无人去刨根问底,几乎可以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关键是网络的世界不是现实社会,大家来到这里,都是来追求话语权的,在现实中憋在肚子里的话都 希望 在这里 得以 释放,于是理解不对称所引起的冲突在网络世界也便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实有些文章是需要读了全文,沉思良久方能品出味道来的,但有的 读者 时间宝贵,没有时间细品,甚至来不及看完,待看到某句话时便已按耐不住,于是冲冠一怒,文字便成了“刀枪剑戟”,大有“杀了这厮,方解我心头之恨”之势;有些读者虽然看完了,但陷入文字误区中,对文章的理解和作者的本意完全处于不同的空间层面,而且还会一厢情愿地认为 那 就是作者的本意。每每这时,博主 们 会觉得简直是“七月飘雪”,比窦娥更冤一筹。坚强的博主,一般会 采取掩耳盗铃法,耳不听心不燥,眼不见心不烦 , 坚信终 有一天能沉冤得雪; 脆 弱的博主,则会郁郁寡欢、暗自垂泪,带着黛玉般的凄婉和哀怨将博文埋葬,甚至休博了事;急躁的博主,则会选择快刀斩乱麻,既然是牛,就别来听我弹琴; 耐心的博主,则不惜将自己变成现代版的祥林嫂,不厌其烦地解释:我真傻, 我单以为这样写是可以的, 我不知道 还会有人这样理解 的 ...... 由此看来,中华民族婉转、含蓄的个性还真是引起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没有婉转和含蓄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误会以及口舌之争。但如果真的不婉转、不含蓄了,不但写的人了无兴趣,看 的 人也会 觉得味同嚼蜡, 一些以精神为主要食粮的人更会绝望致死,那时候 科学网 还会存在吗?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840 次阅读|45 个评论
导师对学生说的话
热度 16 cutefay 2012-1-2 13:51
今天从我原来实验室的QQ群里看到有人贴了这样一段话: 有位导师对学生说的话: 第一句话:虽然是你自己想的idea,但我为什么要挂第一通讯?因为你导师我要 拼命往上冲。只有我冲上去了,我才能更好地罩着你们。 第二句话:虽然是我出的idea,但我为什么还要把第一作者给你?因为你导师也 就这么大本事了,我帮你往上冲。只要你愿意往上冲,我就尽全力帮你冲! 感觉着两句话说的还挺符合实情的。现在的论文,学生第一作者,导师通讯作者的比较多。 不过,我现在感受到需要做实验的学科和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对论文的贡献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 在做实验的学科,即使idea是导师的,因为要实现idea必须要学生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可能还有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出idea的导师和做实验的学生的贡献都很重要。这种情况学生第一作者,导师通讯作者是很合理的。 而在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idea意味着主要贡献,而当记录员似的把idea整理出来的人,贡献就要略微差一些。在这样的领域,如果idea完全是导师出的,学生只是把导师的idea用论文的方式论述出来,往往就容易出现导师和学生争第一作者的情况。这种情况导师想当第一作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贡献毕竟是导师是主要的。但这种情况下导师往往也会经常让学生党第一作者,因为如果导师总是要当第一作者,往往会给人不厚道的感觉,学生会不爽,导师也要照顾一下学生。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8184 次阅读|17 个评论
高影响因子 vs. 高引用率
热度 2 neilchau 2011-9-12 08:39
当今,做科研的人,似乎没有谁不想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为什么要如此追求高影响因子呢?听说,国内的不少单位对 SCI 论文实行奖励制度,奖励的主要依据是杂志的影响因子。对国人来说,文章背后的激励应该算是一个大的原因。某些学术大牛们(比如科学网上的饶毅),认为低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不少都是垃圾,不屑于把文章发表在低影响因子的杂志上,这可能是追求高影响因子的另一个原因。结果可能如徐耀老师所言,“ 只投高影响因子杂志会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 ” 。 不可否认,同一领域,通常高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平均水平是比低影响因子杂志上文章的平均水平要高。但如果一味追求高影响因子,反倒会淹没文章的价值。换句话说,高影响因子未必能够取得高引用率。 拿自己的研究领域正渗透( Forward osmosis )来说,虽然上世纪 70 年代就有人提出过,但大约 2005 年以后,才重新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从 2005 年至今,一共发表了 140 多篇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约有 40% 发表在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IF=3.67), 30% 发表在 Desalination (IF=1.85), 20% 发表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IF=4.83) (暂且把这三个杂志看成是研究正渗透的主流杂志),其余的 10% 散布在各种杂志上,例如: AIChE Journal (IF=2.03) ,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38) , Advanced Materials (IF=10.86) ,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9.45)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IF=5.79)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IF=2.07) 。其中,也不乏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我现在想,为什么剩余的 10% 没有发表到关于正渗透的三个主流杂志上呢? 据推测,追求高影响因子可能是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 ( 1 )与作者的研究方向和身份有关。比如,作者的研究背景是做合成材料,经常在 Advanced Materials 上发文章,从来没在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上投过文章。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倾向于投前者,即使他那篇文章 80% 的引用都出自后者,更适合后个杂志。但投往前个杂志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影响因子高;靠自己在那个杂志上的名声,更容易发表;因为从来没人在那个杂志上发表过正渗透相关的文章,所以杂志找的审稿人可能对正渗透不怎么在行。外行人审内行人的稿件,一般很难发现问题,当然文章也就便于发表。 ( 2 )与文章的创新性有关。一篇文章在这个杂志上可能没有什么新意(因为类似的东西在此杂志上已经发表了很多),但换个杂志可能就不一样了(因为那个杂志上很少发表这样的文章)。此外,这个杂志都是这个领域的内行,那个杂志的读者相对来说对此领域比较外行。这种情况下,投所谓的“新”东西到“外行人”手里,当然就相对容易发表。 ( 3 )与作者的意愿有关。有些大牛,为了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占领各个杂志。比如,自己领域的大牛 T. S. Chung , 仅 2011 至今 , 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在 16 个杂志上发表了 39 篇学术论文。在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上玩腻了,换个地方玩玩、让别的地方的人也注意我们,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如果就想在某领域非主流杂志上发文章,也可以。不过不要只发一两篇,不然感觉有投机取巧的嫌疑。要发,就靠自己的实力不停地发,争取把某个领域的非主流杂志变成其主流杂志。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扯得有点远了,收回来。我的观点:不管高影响因子还是低影响因子,在所涉及领域的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才最有意义。因为这些文章,一般都得经过小同行的评审,质量相对有保障。另外,个人感觉在相关主流杂志上的文章,引用率应该比非主流杂志,甚至高影响因子杂志上的高。毕竟引用自己文章的,更多情况下都是相关领域的小同行。所以,自己的文章都发在了自己领域的主流杂志上( 2 篇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 2 篇 Desalination ),虽然影响因子不怎么高,但自己感觉只有发在那里才最有价值,对小同行们来说意义才最大。 总之, 高影响因子未必引来高引用率。如果想实现、扩大自己文章的学术价值,就应该把文章投到自己领域的主流杂志上,让小同行们来审,让相关领域的同行们都能看到、并从中得到点什么。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19635 次阅读|4 个评论
投稿时,记着跟所有作者说一下
热度 15 slowlight 2011-9-10 15:08
早上查看google reader中订阅的期刊文献,偶然看到一篇国内作者发表的文章,挂了有十几名作者,从课题组的同学,一直到高高在上的大老板。虽然文章跟课题方向不相关,但我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除了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这篇论文投稿时,其他作者都知道吗? 偶尔也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某位牛人挂名的论文被发现有问题(如果抄袭,篡改数据),牛人会有这样的解释:这篇文章是某人(一般是第一作者)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投稿的,与自己无关。这样的解释,不知道有没有人信。但“被”投稿的文章出事了,算谁的责任?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现在的学术期刊都基本上采用了专门为期刊处理稿件开发的处理系统,国内的magtech,勤云,国外出名的有汤森-路透的scholarone了。另外,很多大型出版机构也有自己开发的稿件处理系统。以本人目前使用的magtech系统来说,它要求作者在线投稿时把所有作者的信息(特别是email)都写上,在作者投稿结束时,系统会自动给所有的作者发email说,有其署名的论文已投稿到某刊。 如果作者在投稿时,输入的email完全正确,那么通过审稿系统发出的email,每位作者都会知道这篇投稿(虽然有些晚)。我也会收到某作者的回复说:他不知道有这篇投稿,要求撤稿。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把作者的投稿驳回,并告知原因。前两天就有一篇署名北京大学某教授的文章,我们收到他的回复说对投稿不知情。而实际情况是,他的一名近期毕业到其他单位工作的学生投稿时署了他的名字。他对编辑部的工作表示感谢,并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 也有作者投稿时偷懒图省事,只注册他自己的名字。目前的稿件处理系统是无法对这部分信息进行识别的,只能是编辑检查时发现这样的问题时,驳回稿件。另外,也经常发现作者注册的email信息错误,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由于是被动接受信息,所以期刊编辑也无法一一核实信息的准确性,主动权还是在作者手中。 塑造清明的学术氛围,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学术期刊也可以出一点力。在此也做一友情提示,投稿时记着跟所有相关的作者通知一下,免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15882 次阅读|26 个评论
用审稿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论文
热度 1 xuebx 2011-7-31 21:23
很多作者的论文从撰写到发表一般经过几个简单的流程:idea--撰写--投稿--期刊录用/修改/退稿。作者一般可以左右的过程一般是前3阶段,等到论文投稿后通常是提心吊胆的等着审稿专家的判断。 当我们拿到审稿意见时,多数文章是要修改的。一些负责人的期刊的审稿人或多或少把自己隐匿在文章里的瑕疵点出来了,审稿人先是用简单的一小段总结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新意怎样,顺便谦虚的赞扬下文章的意义,然后直奔主题,修改还是退稿,然后在下面层次清晰的给出文章需要改进的1、2、3、4点。有的人可能会抱怨审稿人不留情面,有的人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那样做,有的人认为审稿人意见完全正确…… 因为审稿人都是同领域的一流学者,他们对该领域的横纵向学科都有很清晰的把握。所以要想文章能够被认可,先要学会用审稿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论文。对文章的不足,我们可以对他进行修改,进行直言不讳的修改,要把自己文章的意义表达到一个极其科学准确的层面上,要对自己试验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要对一些材料的缺陷进行重新剖析,要在做一些补充试验丰富文章的数据,要把别人的工作在前言处表达完整,要把自己和别人的异同准确的剖析。 用审稿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论文,一遍一遍认真的修改它,雕琢他,慢慢的会发现,文章真正的成为了自己成就的一部分。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384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情是否就是人情味的简称
热度 1 rantingjing 2011-7-16 11:17
看博文“为甚么台湾民众有那么多‘不可能’”有感,由于未直接向作者申请转载,因此仅附链接,这叫做程序正义吧!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7131165987.html 作为80后,我打心底里感觉社会处于"有人情却无人情味"的状态,尽管有些绝对,但是大部分我的生活经历告诉我是这样一个状态,看了这个博文我进一步坚定了这种想法。也许很多人都认为我们还年轻,缺少社会经验,想法有些偏颇,但是那种不真实的生活经验,我可以不要,因为那种经验更让我对生活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也许大家都知道问题出在哪,可就是……%%。这应该就是顶层设计的好处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03 次阅读|1 个评论
混账逻辑两例
热度 1 espero 2011-7-5 16:15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网文《让你清醒的八个问题》,大概是个搞心理咨询的人写的。文章用八个类比,教人解开八个生活中常见的心结,催人洒脱、上进,写作的目的是很好的。不过,我读了一遍,发现其中至少有两个问题的论证本身就“有问题”,说得难听一些,作者的逻辑有点混账。(其实其他六个也不见得全没问题,只是我忙着考试没时间仔细分析了。)谨此把这两个问题中的类比论证作为混账逻辑的两个标本,拿出来供有兴趣的同学围观批判一下。至于我自己的评论,作为“晓凡评论”附在案例的后面。 【混账逻辑例一】 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厅,东西又贵又难吃,桌上还爬着蟑螂,你会因为它很近 很方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光临吗? 回答:你一定会说,这是什么烂问题,谁那么笨,花钱买罪受? 可同样的情况换个场合,自己或许就做类似的蠢事。 不少男女都曾经抱怨过他们的情人或配偶品性不端,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明知在一起没什么好的结果,怨恨已经比爱还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要和他搅和下去,分不了手。说穿了,只是为了不甘,为了习惯,这不也和光临餐厅一样? ――做人,为什么要过于执著?! 【晓凡评论】 类比不能成立。在餐馆,我不会因为“已经在这里吃了多少顿,花了多少钱”而以后还在这里吃,因为每次饭都是一笔独立的买卖,吃完了付了钱,交易就结束了。但谈恋爱是以多次的付出的感情积累,欲求得长久的情感回报,各次付出之间并非孤立的,是要追求积分效果的。正好比那家又贵又脏又难吃的餐厅,如果说它有个制度“累积消费 1000 元可以获取抽大奖的一次机会”,而你已经在那里累积花过 990 元了,你会介意再去花 10 元吃一顿难吃的饭从而赢得抽大奖的机会吗? 【混帐逻辑例二】 你会因为打开报纸发现每天都有车祸,就不敢出门吗? 回答:这是个什么烂问题?当然不会,那叫因噎废食。 然而,有不少人却曾说: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让我都不敢谈恋爱了。说得还挺理所当然。也有不少女人看到有关的诸多报道,就对自己的另一半忧心忡忡,这不也是类似的反应?所谓乐观,就是得相信:虽然道路多艰险,我还是那个会平安过马路的人,只要我小心点,不必害怕过马路。 ――做人,先要相信自己。 【晓凡评论】 车祸的概率与离婚的概率能比吗?车祸都是万分之零点几,而离婚则是百分之十几甚至几十。过马路的成本几乎为零,结婚的成本却往往高得惊人。这个“问题三”在谓词的涵盖程度上做了偷换,用以批评“恐婚族”其实在逻辑上是基本说不通的。 OK ,就这些。还得重申一下,我绝对承认作者写作这些文字的用意是善良的,是会对某些迷茫的人有帮助的,给他们“醍醐灌顶”的。不过,只要用理性认真地去思考,就会发现这些论证过程的可笑之处,尽管这种分析在客观效果上有点“不合伦理”,哈哈。希望某些本来被这些类比所振奋起来的家伙,不要在看了我的批判之后重新“堕落”回去。
3665 次阅读|1 个评论
编辑怎样选择作者推荐的审稿人
热度 3 xlzhang815 2011-6-23 15:31
作者在线投稿时,上传稿件的同时,有一个步骤就是作者推荐审稿人和回避审稿人,这些信息对于编辑部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自己所在的编辑部为例,介绍作者推荐审稿人的选择。 对于作者推荐的审稿人,编辑部都是要考察的,如果是编辑部熟悉的,并常常为编辑部审稿,而且从以往审稿的记录上看,这个专家比较认真负责、 公正 ,那就会成为首选的专家。如果恰巧这个专家和作者的关系又很不错,这种稿件通过的几率就大大提高。当然编辑部会记录下这个专家是作者推荐的,同时还会再送审一位编辑部认为可以信任的专家,等专家的意见都返回编辑部后,视审稿意见再决定是否再送第三位审稿专家,还是直接送主编和副主编终审。 还有一种情况,作者的稿件是属于交叉学科或者边缘学科,从编辑的业务范围内无法找到稿件的学术性问题,没有合理的理由直接退稿,只能请专家审稿。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要不就找到大同行,要不就采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采用一位推荐审稿人,另外的专家可能是大同行。 有以下几种情况下编辑部不会采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 1. 推荐的专家和作者是一个单位的,为了稿件评价的工作性,不会作为审稿的对象 2. 推荐的审稿专家编辑部不熟悉,而且从文献库中也很难搜索到这个专家在本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章,一般也不会采用。 对于作者要求回避的审稿人,编辑部会尊重作者的意见。也是为了稿件能得到更为公正的评价。
15854 次阅读|5 个评论
团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
热度 4 yizhenzhong 2011-6-17 11:02
个人分类: 研究笔记|3870 次阅读|8 个评论
剖析一例支撑着“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
热度 1 liwei999 2011-6-16 23:26
剖析一例支撑着“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
又一个“得罪人”的事儿。剖析一例支撑着“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4/2011 21:18:15 从膨胀系数测量数据分析测量的可靠性 是王老师的最新博文。他的第一篇博文是说 《用玻璃常规性能来分析其配方和成分的变动》 。从行文可知,王老师是活跃在产业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因为在第一线,所以“在选购膨胀系数仪器时必须注意检查仪器测试数据是否可靠,否则会给我们科研和生产带来灾难”。也因为在第一线,其意见的份量很重,因此下结论就必须慎重。 数据中有很多“平台”的地方。王老师认为这样的“平台”的起因在于玻璃有任何膨胀但仪器没有测出位移来。因此就给出推测:“仪器位移传感器的探头移动不顺畅,灵敏度不好”。镜某以为这样的作法是过于“大胆”了。的确,大约在这台仪器中,最精密的部分就是位移的测量了。因此王老师怀疑这个部分有问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既然是两个量的关系,为什么就不可能是来自温度和样品的姿势变化呢?以镜某的见解, 掉链子的往往是低科技含量的部分! 王老师这样做判断,出了不止一处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有N种可能性的情况下,他只认识到了其中一种可能性。这类事情当然可以归于王老师个人的资质问题。但是镜某更愿意理解为 这是国人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 。根本就不要提什么SCI,更要看看是什么样的人力支撑着生产的现场。 这台仪器是如何测量热膨胀的,在博文里没有详细地描述。但是50mm长的物件,要测量精确到1微米,工件的方向(角度)变化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方向只要变4角秒,就会带来1微米的变化。仪器在变温的时候,是如何保证工件的方向保持不变的呢?其次,升温精度的问题。温度传感器与被测工件的温度的响应时间是否一致呢?为什么没有升温、降温的双向测试呢? 博文中给出了一组3列原始数据,不妨画出温度对时间的一组来看看。这个分析也是王老师缺少的功课。 余差的分布可以看出来,升温的过程在低温域和高温域是不同的。从室温到40度的温度变化,显然不同于后边的。刚开始做测试时没有经过充分的预热就测数据了。或者说仪器设计上有些问题。同样的温度读数,升降温两个方向测出的热膨胀系数据应该是不同的。不同,才有做分析的余地。发生位移不连续的地方,也是温度余差最大的时候。 仪器的制造商如何才造出好的仪器来装备生产第一线?生产第一线如何才能知道怎样做才能测量好玻璃的热膨胀?这样的问题不再是张三、李四、王老师的 个人问题, 而是一个 集团 的问题了。 所谓一流大学的学生,在测量物体热膨胀系数的时候,也应该可以达到这里提示的思维档次吧?学生达不到,老师也要教会吧?即便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要保证生产一流质量的产品,是否也需要到达这里提示的分析水准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意识流不是泥石流
热度 2 LindaChina 2011-6-14 20:10
今天终于下定决心写下第一篇博文。以前总觉得,第一篇应该很具有震慑力和理论水平,至少应该让读到这篇文章的人觉得,这个作者是个有思想会思考问题的人。自古好像都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潜在意识,任何事情都希望有个好的开始,求个好彩头。我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总觉得应该在准备的万分齐全之后,再开始。现在发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任何事情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位的追求完美,只能蹉跎岁月,不断的陷入挫败和失落的境地。所以现在我看开了,只要一步步坚持走下去,哪怕开始不如意,哪怕比别人晚了那么多,任然不能说明自己在这件事情是个失败者,只要过程是一步步的在向前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都是值得肯定自己的。所以,用这篇完全意识流的文章,结束我追求完美的固执,加油!
25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教材出版中的作者侵权防范
willertang 2011-6-14 15:03
教材出版中的作者侵权防范 Tags: 版权 出书 在 浙江大学出版社 工作这几年,做了很多教材,同时也直接间接听到了很多关于教材中作者存在侵犯别人作品版权的问题。对于书稿中是否存在侵权问题,事实上是很棘手的。人的经验是有限的,要判断别人的作品是否纯粹原创,本身就很有难度。特别是教材这种性质的书稿,本身就是一个集成品,问题就是怎么集成而已。去年的时候我们领导就让我写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当然后来也没发表,因为编辑方面的杂志上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也就没太在意。现在发在这里保留一下吧。 -------------------------------------------------------------------------------------------------------------------------------------------------------- 教材出版中的作者侵权防范 一、引言 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版权一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而由侵权问题引起的各类官司常有报道。教材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具有规范性、延续性等特点,其版权问题相对一般图书更为复杂,而由作者侵权行为引起的纠纷则更为常见。如《中国青年报》2007年10月2日报道的北大教授编写的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操作系统教程》涉嫌抄袭一案,就非常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国家级规划教材尚且如此,可见教材中作者侵权问题已不容忽视。 作者侵权行为的发生有着非常现实的原因。当前教材出版竞争激烈,加大教材的出版数量、缩短教材的出版周期是诸多教材出版商的共同选择。由此,客观上不但使得所出版教材的质量下降,也使得作者侵权问题相比以前更为严重。作者为了达到出版社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教材的编写,采取抄袭别的教材的内容,或拷贝网络上的资料等手段,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而部分作者的学术道德不良也是侵权行为发生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存在一些不良风气,一些作者自身学术能力不够,但为了职称、名誉或金钱等现实利益而采取抄袭等手段来发论文或写书,在教材编写中也不例外。 教材中发生侵权问题,无论对于出版单位,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对于出版单位来说,必须承担作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即使在出版合同中明文规定作者必须保证拥有作品的全部著作权,如有侵权必须承担全部责任等,但在实际司法判决中,只要作品有侵权内容,出版单位就要承担相应责任。因此,侵权问题一旦被发现,首先就会给出版单位带来名誉和经济双重损失。再者,教材作为教学工具,如出现侵权问题而被揭发,会对使用这些教材的教学单位和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危害面比较大。 因此,在教材出版过程中,很有必要加强对作者侵权行为的防范。然而,对于作者侵权行为的防范却并非容易之事,其中存在诸多难点。本文首先对作者侵权行为进行一些界定,然后探讨防范侵权中存在的难点,最后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供同行参考。 二、教材中作者侵权的界定 为了做好作者侵权的防范,有必要先对作者侵权行为进行界定。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等多种权利,相应的侵权行为也有多种。如在教材中使用别人未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就侵犯了别人的发表权;教材不是自己写作的,却要在其中署名,就侵犯了别人的署名权;使用自己已出版的作品在另外一家出版单位再出版,就侵犯了原出版单位的专有出版权;等等。在这些侵权方式中,最常见、也最难防范的是抄袭侵权。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剽窃他人作品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可见,修订的著作权法不再如以前那样区分“抄袭”与“剽窃”,而是统一用“剽窃”一词。由于剽窃性质严重,且是作者侵权行为的最常见形式,作为出版社来说,首先要防范的就是抄袭行为,因此,本文探讨的侵权防范,重点也就是对于作者抄袭行为的防范。 对于抄袭,《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的定义是:“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做自己的。”这个定义很容易懂,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界定“抄袭”,却并非容易之事。其中的难点之一即是区分“抄袭”与“合理引用”。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著作权法中,通常都有各种对著作权的合理限制,即合理使用原则。如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可见,使用他人作品中的内容,存在“抄袭”和“合理引用”两种可能,对此必须做出正确区分,才能有效防范侵权的发生。从著作权法可以看到,合理引用与抄袭存在本质上的差异。首先就是目的不同,合理引用的目的是“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需要对引用的作品“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而抄袭则是把别人作品的内容当自己的原创用,不会注明是别人所创作。其次,合理引用必须“适当”,也就是说在引用内容的质和量上都不能超越一定的范围,不能把别人创作的内容引用成了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引用范围的界定,著作权法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说明。对此,一般认为可以参考1985年文化部颁发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的规定,即引用的量上不得超过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1/10。在具体实践中,一般认为如果连续使用别人作品的文字超过20个字,应注明出处。 三、教材中作者侵权防范的困难 在编辑实践中,侵权一直是一个较难预防的问题。对于一篇书稿,要判断是否完全是作者原创的,本身就是不容易的。凭着一个人的有限知识,很难判断书稿中是否有某一段就是作者抄袭别人的著作而来的。 教材本身的特点使得侵权防范更加困难。教材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比较规范化的知识,因而通常会倡导和使用国家颁布或行业约定俗成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以及名词术语、图形符号等标准。而教育部对于每个学科都规定了培养目标要求,教材的编写也必定要遵循学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教材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教材内容体系的稳定性决定了众多教材大同小异的某种必然性。另外,为了反映比较多的院校的教学需要,教材的创作也必然有一定的群体性,也不可避免地要借鉴他人的教学或科研成果,这使得侵权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教材的特点决定了在侵权防范上的双重困难。首先,对于一般性的学科常识,区分是抄袭还是作者原创,存在较大难度。由于当前教材出版的数量加大,教材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教材中对于一般性学科知识的论述都是大同小异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教材的内容一定都需要抄袭而来。对于同样的知识,教材作者在论述时,可以融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实践经验以及对相关文献的解读,从而可以体现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所以,原创是完全可能的,但要区分是否是原创,却是难度很大的,问题的关键即是当前教材的原创性相比以前已大大降低。再者,对于“合理引用”和“抄袭”的区分同样也存在较大难度。教材的编写为了完整论述学科的一般知识,同时也要适当体现当前学科的最新进展,通常需要参考很多相关资料。如前所述,著作权法对于合理引用的范围并没有作出很明确的界定,故而作者在引用相关资料时是否存在侵权问题,也是较难判断的。 最后,出版社编辑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防范侵权行为的难度。传统上编辑并不是各学科的专业人士,而编辑要面对的书稿种类通常很多,不可能每个专业都很熟悉。对于不太熟悉的专业问题,要把握好其中是否存在侵权问题,难度很大。 四、作者侵权防范的策略 虽然作者抄袭侵权的防范存在以上分析的困难,但并不是说作为编辑就无能为力了。针对存在的困难,本文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提出一些对策,供编辑参考。 从战略上讲,编辑既要深入了解学科,也要深入了解作者。 首先,编辑要做学习型编辑,做专业型编辑。当今时代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时代,编辑也不例外。加强专业学习,做专业型编辑是一种必然趋势。而这一点对于教材中的侵权防范也很重要。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要区分是否是作者原创,懂专业是关键。对于专业越熟悉,就越能辨别哪些是作者原创的,哪些是引用他人的内容。 其次,编辑要了解作者,加强同作者的沟通。对于自投稿作者,尤其需要首先了解作者的学术背景、专业能力等情况,加强对书稿的版权问题的审查。教材编写通常由多人合作完成,而侵权问题常常会出现在学术水平相对较差的编写成员上,了解作者的情况,有利于对书稿是否存在侵权问题的判断。当然对于一些名声较大的作者,也不是说不需要防范,现实中的实例说明,所谓“名师”出问题的也很多,问题发现了影响更不好。 从战术上讲,编辑需要了解侵权问题发生的方式,提高防范技巧。 首先,对于教材作者侵权的常见方式应该很熟悉,并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下面详细分析作者侵权的各种方式,并提出对策。 (1)直接抄袭其他教材的内容。无论是否将这些教材列为参考书目,只要存在大段的抄袭,就是属于侵权行为。对此,编辑应该很熟悉同主题的相关著作。目前相同主题的教材很多,编辑手头应该至少有最有名的几本教材。作者抄袭的对象通常是有名的教材,编辑至少应该很熟悉这些教材,才能做到有效预防。 (2)直接使用自己出版过的著作的内容。不少人认为使用自己写的东西就不存在侵权的问题,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一般在出版合同中都规定了出版单位对作品的专有出版权,因而直接使用作者自己已出版过的著作内容也是侵权行为。对此,编辑也应该特别注意查看作者以前出版过的相关主题的著作内容,以防范这种形式的侵权。 (3)直接使用他人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在当今网络时代,个人主页、博客等形式成为许多人发表自己独创成果的场所,可以供他人免费阅读。但直接使用这些作品,则是侵权行为。对此,编辑应该熟悉网络等工具,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发现这些抄袭行为。 (4)直接使用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如学术会议交流资料、内部课堂讲义、讲座录音记录稿、未发表的毕业论文等,这是侵犯他人发表权的行为,即使是作为教材的参考文献使用也不行。这也是很难防范的问题,编辑需要特别提醒作者注意不要有意违犯。 (5)直接使用国外教材的翻译内容。这毫无疑问是侵犯了国外作品的著作权,但在这些作品被翻译引进之前,这种侵权行为可能还难以被发现,故而也是一种比较隐蔽的侵权方式。对此,编辑同样需要提醒作者注意。 再者,编辑需要不断积累审稿经验,提高防范侵权的能力。审稿能力首先是对文字的敏感性,如果在审稿中发现某些文字段落或语句与上下文的感觉差异过大,则很可能是作者抄袭而来,对此就要做专门的审查。 最后,加强对教材的专家审稿,也是一种防范措施。学科领域的专家对于教材存在的问题通常很熟悉,但编辑一般要求专家审查的主要是学术问题。如果在交给专家审稿时提出要专家帮助审查有无侵权问题,则可能会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作者侵权行为由于发生的可能性有很多,要做到有效预防还有很多困难,本文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困难,并提供了一些预防措施,仅供同行参考。 -------------------------------------------------------------------------------------------------------------------------------------------------------- 以上是全文,可能没什么价值,就当做是写了玩的文章。如果你对 出版社出书 方面有什么想知道的,欢迎与我联系。 ----------- 你浏览的文章是《 教材出版中的作者侵权防范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 出书在线 。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作者:演讲/莉兹·科尔曼:让学生拥抱多种学科
tangminqian 2011-6-14 12:56
2011年06月13日 | 文章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11年第5期 http://www.jiaoyujie.com/871/49738.html (本刊记者刘增辉根据莉兹·科尔曼在本宁顿文理学院的演讲译文整理) 教育界 教育评论 让学生拥抱多种学科    人 们谈到创意和想象这类话题的时候,他们通常不会一开始就想到大学校长。今天,我就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我那时应邀接见了来自东欧以及苏联的教育界人士,他们正在考虑如何重建自身的大学。他们选了博雅教育,因为历史上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能培养出最深的人文关怀。   定下这个之后,他们就来到了美国,和我们这些长期专注于博雅教育的人交流。他们满腔热情,已经感到事情之紧迫,并且意识到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这是我多年来未曾耳闻的,现在大多数人都已放弃这样的理想了。在美国,我们曾经因为热情而产生过非常宏伟的愿望,可现实中,我们离那个理想已经十万八千里了。当然,我们并不是像苏联那样从头开始,而我们已经作出的一切又是那么的让人不满意。   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博雅教育在美国这个国度已经不存在了。博雅教育已经被专业化所替代,现在的博雅教育已经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的视野或者是一种能力上的提升,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而这恰恰就是博雅教育之精髓。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专业人士抢占了通识者的饭碗,成为了社会所认可的唯一一种知识能力之体现。   专业人士自然有其存在之必要,但是,让他们成为整个社会之主导,这样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课程设置正变得日益细化,越来越强调那些技术类与奇异类(obscure)的科目,这样的课程甚至让文学本身也变得乏味了——要理解简·奥斯丁小说讲的是什么内容吗?那就先看看后现代解构主义再说吧。   今日大学生正在慢慢地学会抛弃自身专业以外的其他所有爱好。而在那个选定的专业里头,又慢慢地专注于某一点。学的越来越多,可是所学到的却是越来越少。但我们身边的事物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这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你是不是认为我在瞎扯?那请看看人类学的ABC是怎么写的:   一个人在学科上研究得越深入,就只会关心他研究的事物,并且往往是只顾及个人技术上的提升,而其他的价值则常常是不予理睬。遇到像“我们正在建设的是怎样一个世界?”“我们应当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可以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这一类的问题,越来越多人都认为不现实,看也不看就走了。   这样一来,民主之价值与呼声沉寂了。也许是我们不再认同那些价值,也许是我们认为那些价值不再需要在课堂上传授,这样一种偏离社会认同的趋向正好与蓬勃兴起的社区服务计划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本质来说,关心社会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严谨思考与成人的一种必需。当我们谈及改变世界的时候,学术界只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产生一种责任在身的感觉。   社会参与的简单化、技术专家的偶像化、知识之断裂、过分强调技术、一味追求学术中立,这些混在一起,就成为一剂毒素;当我们要在教育与公共利益、知识分子的正直与人类自由之间搭建起桥梁的话,上述几个因素就严重阻碍了我们前进,这也是欧洲那边的朋友提出来的。学术进步与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之间的鸿沟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而发生在象牙塔之外的一切,迫使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些挑战。   环境正遭受严重破坏、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能源政策缺乏长线目光,这一切皆使我们走进了困境。而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我们在政治上的腐败业已成为看得到的梦魇,席卷全国。权力之分离、公民自由、法治、政教分离,皆因此而受到严重的损害。更甚的是,一班不讲信用之徒,正在大肆挥霍国家的钱财。此外,我们解决问题变得越来越喜欢使用暴力,而对于其他解决争端的方式,我们正变得越来越漠视。但是,即使我们拥有强大的武器,面对发生在卢旺达、达尔富尔的惨剧,我们却又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美国的公共教育曾一度是世界之典范,但是,它今天已经成为了失败的代名词,我们有很多学生连一些基本的技能都不会,也不知道最基本的文化常识。虽然我们的研究机构排在世界前头,但是美国有一半以上的民众并不认同进化论的道理。那些嘴上说相信进化论的,心底也未必真的理解进化论之事实。   美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物质、智力以及精神储备的国度,在前面提到的诸多难题和危机同时降临之时,显得多么无力,这确实让人感觉难以置信。同样使我感到惊讶的是,竟然没有人看得到政治决策与教育体系之间的脱节。论及个人财富的时候,我们也许世界排名第一,但要是说到健全民主,我们甚至还搭不上边呢!我们正在玩火。且听听汤马斯·杰弗逊是怎么讲的: “假如一个国家既无知又处于自由,那么它不可能继承什么,也不可能成为什么。”(全场鼓掌)   这样的对原则、品格以及希望之背叛,迫使我思考一个问题: “要是几十年以后,有人问到我,你那个时候做了点什么?我该怎么回答?”作为一所著名的文理学院的校长,回首其创新的历史,我感觉没有任何借口不去做点事情。于是我们在本宁顿文理学院展开了一场讨论。假如我们要保存博雅教育之真髓,我们就得认真重新思考一些关于博雅教育的基本预设。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提升教育之于公共价值的价值,就成为了我们的首要任务。公民道德之形成,唯有当人的智力与想象力遇到最大的挑战的时候,才有可能。   我们应对这样的现实之态度是: 没有人可以开出一个处方,解决前面提到的诸多问题,但是,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尝试寻找问题的答案,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本宁顿文理学院仍将开设艺术以及科学课程,仍将尊重学生在这些学科领域内不同的个人以及职业追求。但是二者之间的轻重将会重新考量,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将会占据至少同等、甚至是更大的比例。   而讲到具体的课程设计,则是非常简单和直观。我们的想法是,把社会上存在的,包括健康到教育到武力使用等诸多挑战,直接纳入我们的课程计划,代替传统科学的主导地位。还有就是我们设计了一套方案,去加强相互依存的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使之走向各自的独立。我们认为不应该把这些东西当成是纯粹的学习,而应当视之为行动的框架。我们的挑战就是,如何才能做得到,让我们的行动产生出重要而且是可持续的影响。   一种新型的能够支持这种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计划已经逐步成型。比如修辞学,我们追求的就是匠心独到的使用言辞,使之达到最优效果。设计,强调它是整理世间万物之艺术。而沉思以及即兴表演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也会占有独特的地位。同时,我们也会区分何为核心课程,何为边缘课程。   我们在做的是一个扩展意义上的博雅教育,思想与行动乃其生命之核心,学院以外学到的知识也会变成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行动者、商业领袖、律师、政治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将与我们的教员走到一起,共同为实现博雅教育与社会公益的有机结合而努力。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走出课程,直接参与到社会行动当中。   我们已经在行动了。我们大家似乎都习惯了等待政府的行动,认为我们自身不可能做点儿什么,不会主动地去做一点儿真正能够带来有意义的改变的事。我们也一直认为只有专家才可以提出正确、有价值的意见,但大量的事实只证明了相反的结论。   问题在于,没有一个成功的民主是完全依靠专家、狂热分子、政治家以及看客支撑起来的。人们将会并且必须不断去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这么做。也有人是毕其一生之精力去追求某门特定的学问,但是这样的追求并不能带来心智的灵活,也不能带来视角之多元,更不能带来合作或社会所需的创新。而这正是你们可以参与的时刻。可以肯定的是,在此间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才华,需要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如何通过合作的方式参与到纷繁复杂的政治事务以及决策过程中来,单单靠奥巴马以及他的团队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的。   假如你看到路途艰辛而感到力不从心,那么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下一步你该怎么办?你需要两样东西,首先你要有一颗参与的心,其次你要有同道者的支持。跟他们走到一起,你也能改变世界。(全场鼓掌)   (本刊记者刘增辉根据莉兹·科尔曼在本宁顿文理学院的演讲译文整理)   《中国 远程教育 》(资讯)专稿,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注重科学方法的传播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6-13 13:35
文/尹传红 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一种示范和挑战。可喜的是,近年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主编或亲自撰写科普读物的消息,不断见诸于传媒报道。不少著名专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成就的同时,一直关注、参与科普事业,成为科普创作、科学传播的领军人物。他们“加盟”科普创作,赢得了公众的信任,而且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在《科学家讲科学》的“前言”中写道:科普的内容,归根结底是出自科学的具体实践者——科学家的工作,而科学家的科研工作正是针对着“一事一物”运用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过程。因此,一个科学家,特别是精于本行、富有经验的科学家,对古今科研事例的体会,包括对自身科研经历的体验,只要梳理一下表达出来,就会是对科学思想和科研方法的很好的普及。 《科学家讲科学》丛书的作者构成,大体上是曾在科研一线或正在科研一线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其中的作品出于作者亲身实践或特别了解、特别擅长的相关领域,其中所蕴涵的科学研究的思维特征与现场感受,特别有助于读者理解科学。 在科普创作领域,有一类“专家型的科普作家”,即在某个科学技术岗位上以自己的学术专长为基础、业余从事科普创作且科研和科普的主要方向大致相同的科技工作者。像王绶琯院士之于天文科普、张景中院士之于数学科普、林之光研究员之于气象科普,就是这样的类型。他们之所以钟情科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科普作品的熏陶,进而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后来在从事科研工作之余,也不忘将科研中的所思所得“反哺”于科普。 从王绶琯、张景中、林之光的科研与科普实践看,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由于有科研工作的基础和成果作支持,他们写出来的科普作品起点相对较高,并能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且内容一般都是教科书和专著、论文中所没有的。如林之光所说,他的许多科普文章都是自己专著、论文的普及,许多科学文章可以“三用”,即论文、专著、科普文章(当然都要经过改写)。平时他常常思考与他的专业有关的问题,并且一有所得便愿意把它写出来发表,让大家知道。 其次,他们的科普创作反过来也常能给他们的科研工作带来帮助。张景中曾对笔者谈到,他的主业虽然是科研,但他的某些科研领域跟科普的关联度已越来越大。近的有微积分的初等化——也可以说是“校园科普”之一种,而前几年他提出并亲身去实践的关于“智能知识平台”软件的设想,则是对科普工作新思路和新工具的一种有益探索。张景中坦言这样做并不“吃亏”,因为科普工作促使他对相关科学内容作了更多的思考。随着科普创作实践的不断深入、丰富,他对科研工作也有了更充分的理解、更开阔的思路,两者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互动。 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在撰写科普作品和研究教学的过程中,张景中发展了一种用于解决几何问题的“面积方法”,后来又从中受到启发提出了一种新思想。20世纪90年代初,经与合作者共同努力,终于突破了“机器证明”中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这一成果于199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有国外同行认为,这是“用计算机处理几何问题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在自动推理领域30年来最重要的工作。” 可见,科学探索与科普创作相伴而行,实际上也是在专业和普及这两个层面上的沟通与融合,是科学活动的一“鸟”双翼。因此,包括科学家在内的科技工作者,不应把为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工作视为负担,而应把它作为争取支持和获得信息反馈的良好机会。 通过普及知识而普及思想和方法,是《科学家讲科学》丛书最初设计时就提出的宗旨之一。本丛书结成5辑,覆盖了自然科学诸多领域的文章分布于“创新探索”、“天地奥妙”、“探源究理”、“善事之器”、“前瞻溯望”、“科学现在时”、“警示与反思”、“体验与启示”等栏目,打破了学科界线,基本上是按内容对启发思考、提高读者素质方面的功能编排。 例如,“善事之器”中收入的大体是科学方法探索和运用方面的文章, “体验与启示”则是科学家与读者分享其亲身经历的科学事件及所得到的启示。文稿的编撰原则是:每篇讲述一个科学故事或一项科研历程,并在正文之外加旁注和跋作为导读,着重阐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引发读者思考和探究。 进行科学传播时,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缺一不可,而且相互交融,但置于首位的应是科学方法的传播。这是因为,科学知识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能够应对这“万变”的是“不变”的科学方法。而科学精神的树立和科学思想的升华,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要依赖于应用科学方法的长期实践。只有在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才能真正在自己头脑中得以建构,科学思想才能逐步树立,科学精神才能弘扬。在科学方法的传播方面,《科学家讲科学》丛书无疑带了个好头。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48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到投稿,我们都有立场和底线
热度 11 pinot 2011-6-11 00:10
前几周去别的编辑部学习经验,被教育到:编辑要有底线和立场,不能屈服于作者的无理要求。 其实作者也一样,不能屈服于编辑部和专家的无理要求。 刚才在科学网上读到了王彤博士的"写在文章第六次被拒之后",心潮澎湃。总结了一下中心思想,王博士不完全同意审稿人的意见,但她还是全盘按照审稿人要求修改,用原文的话说“ 我懒得反抗,我躺着享受。” ----多次投稿挫败过后,王博士的立场已经沦陷了。 这篇文章是我的菜,但我不愿推荐,文章里好多笑点,也写出广大作者的心声,可惜对专家的讽刺抨击太过火了。且不说专家的意见是否真的合理,ABC三位专家的意见就那么一勺烩地给全部接受了,把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很碍眼,能怪谁呢。。。我觉得,第一、编辑比较麻木(只能以我自己为例, 因为专业知识的限制,有些时候没法作为,盲目相信审稿人, 我会担心自己在把一篇一般般的文章通过几十天的时间搞得更坏,然后发出来。);第二、作者六次过后已经不坚持立场和底线了(六次之前我不知道)。其实我反而觉得专家不是应该责备的人,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确实会有不同的意见,如果真的那么有理,就理论理论好了。。。(我承认,站着说话腰不疼,毕竟六次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我因为一篇文章的篇幅太长而跟作者联系修改,然后他问我修改后是否还需要再审稿,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难道他打算把核心的东西删掉么?然后他跟我说,是想删掉外审老师之前要求添加的一部分内容,他本来认为添加是冗余的,但是迫于复审压力,就从了,然后复审通过,录用!现在编辑部提到要删减,他又觉得删减掉更漂亮。原来如此,也有点儿 “ 我懒得反抗” 的意思。 业绩压力太大,投出去的文章就由不得自己了,说怎样改就得怎样改,发出来是王道。理解的,五、六月的时候就更是理解了。但我倒是比较欣赏有底线和立场的作者。说到投稿,我们都该有 底线 和 立场。
个人分类: 编辑点滴|3898 次阅读|11 个评论
BioMed Central与理文编辑携手举办作者培训讲座
liwenbianji 2011-6-10 15:00
2011年 5月20日和5月23日, 由BioMed Central出版社与 理文编辑 (Edanz China)联合主办的“开放获取与科技论文写作培训”讲座分别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14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讲座。 在将近3个小时的讲座中, BioMed Central中国区出版经理王丹青女士与理文编辑生命科学领域高级编辑、资深培训师Warren Raye博士分别作了题为“BioMed Central:让科研成果更加开放”与“如何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的介绍。王丹青女士向与会科研人员介绍了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相关知识、BioMed Central开放获取期刊资源以及会员机构的投稿和出版情况分析。Warren Raye博士对如何进行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进行了详细讲解, 包括论文选题、研究设计、期刊选择、论文架构、常见语言错误等。整个讲座过程充满互动,与会科研人员共同探讨科技写作与学术出版中的诸多问题与困惑。据讲座调查问卷统计,超过90%的听众对讲座表示满意,另有近80%的听众表示将来有兴趣向BioMed Central的开放获取期刊进行投稿。 BioMed Central目前在全世界共有360多家会员机构。2009年12月,中国科学院成为BioMed Central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会员。2011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加入BioMed Central,支持开放获取出版,成为BioMed Central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高校会员。在5月23日举办的培训讲座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馆长张文浩宣布上海交大医学院也将成为BioMed Central的支持型会员,这也是中国高校中第一家资助开放获取出版的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会员制度预计将于今年7月初开始运行。 BioMed Central历年统计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稿件每年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但与此同时,中国作者的文章接收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帮助中国作者熟悉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提高英文论文写作技巧,BioMed Central联合理文编辑为会员机构定期联合举办作者培训系列讲座。 理文编辑 于 2006 年在北京成立,致力于提供英语学术文章的语言润色及相关服务,300余位具有资深背景的英语母语编辑覆盖了大部分的学术领域。截至2010年,理文编辑已经为5,000余位个人作者编辑了上万份稿件,十分了解希望成功发表文章的英语非母语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作为BioMed Central的编辑服务合作伙伴,理文编辑可以帮助投稿作者将文章的语言提高到母语水平,达到BioMed Central刊物的同行评审标准。所有经BioMed Central推荐投稿的作者在使用理文编辑的服务时均可享受10%的优惠折扣。今后,BioMed Central将携手理文编辑在更多会员机构中举办作者培训讲座。
3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现抄袭论文,编辑应该如何处理?
热度 6 longxie1983 2011-6-10 12:29
之前一篇博文 《 中国审稿人怎么了?竟然把评审的稿件拒了后,换上自己的名字重投 》引起很高的关注度,大家都在唾弃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可是,在各种投来的稿件中,出现各种学术不端并不稀奇(总有想走捷径的人),那编辑们发现了这样的论文该如何处理呢? 1.悄悄的退稿,声张的不要; 2.1.退稿,在期刊主页上放上声明(这次的事件。《电子学报》好像选的就是这种方法); 2.2.退稿并把情况反映给作者所在的院校; 3.退稿,通报给作者学校,并在期刊首页放上声明; 4.退稿,通报作者学校,在期刊首页放上声明,同时通报给同领域的其他期刊。 以上,几种方式严厉程度在增加。显然,最后一种方式的威力是毁灭性的,基本就会结束一个人的学术生涯了。但是,前面的做法又威慑力有点小。不知道各位更赞成那种方式? 个人更倾向于4,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嘛。 PS:附上之前看过的一个 编辑对一稿多投的处理意见 ,很有震慑力呀(株连九族了 ): I am disappointed to find that this is a duplicate submission. You also submitted this paper to the XXXXXXXXXX. Duplicate submissions are not allowed, thus your paper is immediately rejected. XXXXX As a result of this flagrant violation of standard international rules of scholarship, XXXXXX has no choice but to reject your paper. In addition, XXXXXX will not accept future submissions from you or any of your colleagues, I will forward this message to your Dean, and I am passing this situation on to other journal editors in our field. This is a grave disappointment. Honesty and integrity are essential to science and this kind of action brings shame on you and your university.
个人分类: 杂文|596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留美读博士后如何选择老板?
热度 1 wuxiyouke 2011-6-5 11:38
留美读博士后如何选择老板? huahong: 12/03/09 自已博士期间遇上好老板,毕业时有几篇教好的文章发表,而且跟老板相处的很融洽。可是博士后运气差,接连遇上好几个变态的,换了2-3个老板,最后只出了1篇较好的文章,手头压了好几篇文章的材料没有发表。痛想起来,自已也犯了不少大错,现总结几 点,不想再叫小师弟妹们吃苦头,走弯路了,不完善的地方请大家改正,补充。 1. 老板自己做第一作者的老板 第一作者是代表主要干实验工作的,是科题执行者,在文章中占30%左右的贡献,这也 是你下一步要去求职的主要本钱,一般都是博士后或博士做第一作者,也有并列第一的 ,那是因为做出了相同分量的工贡献。老板抢第一作者现象很少,极个别现象是大文章 ,没有明显的第一作者博士后,他自己也做了很多实验工作并写完文章。遇到抢第一作 者的老板,你赶快换老板,没有任何商量的余的,这是个大坏蛋! 2. 老是登广告招人的老板 找工作是,特别是博士后,可能一年前就开始动手了,你会发现一个并不出名的教授老 是在登招聘广告。一般来说,这不是个好老板,因为好老板很少登广告,都是经人介绍 或幕名而去的;登广告的人一般在本研究所名声差,他(她)就只好骗外边的人了。 3. 实验室总是换人的老板 这样的老板一般脾气很差,很怪,而且气度小,不能容人,出了无论大小问题,总是怪 手下,所以总是在走人。另外,他很自私,随便赶人走,没有良心和责任; 4. 这个实验室没有出过教授的老板 如果你想走学术道路,但你选的老板手下从来没出过Faculty,那要么这个Lab不出文章 ,要么老板很坏,什么好处都要落到他自已头上。甚至这个Lab还出过几篇像样的文章 ,如果还有别的选择,最好不要去。 5. 人品口碑极差的老板 口碑差的老板一板会远近闻名,你该想尽一切办法打听与他(她)有关的情况,坚决避 免去。 6. 网页上学经历不完善的老板 有的老板学历,经历在他的学校的网页上不全,一般是他会省略掉本科或博士学历(非 欧美日学历),这样的老板一般英文弱,在学术上帮不上你多少忙;他(她)也许会有 1-2篇好文章(PNAS或CNS),那也可能是运气,在一个大老板下做博后苦干出来,并不 代表他自已感悟深。像从印度,南非,南韩,中国,台湾出来的这样的老板,被报怨的 相对多一些,东欧,俄国的英文上也弱一些,但好相处一些。 7. 被人揭发过有不良记录的老板 如果这个老板被人告发过有不良记录,如学术品行不端,实验室出过事故的像爆炸事件 ,同位素污染,有个人生活问题(性搔扰学生),学术行为变态,如从不开lab meeting的, 只找个别人谈话了解科题的。还有超时工作的,如周六开Lab会议,或常常周末给你家里打 电话叫你干活,这样的,一定要杜绝去。 8. 老板的老婆,孩子或亲戚也在他的实验室的老板 如果这个老板的老婆,孩子或亲戚也在他的实验室,说明这个实验室管理很乱,很无章法。 一般的学校都不容许家属在雇主手下直接工作,如果是这样的,你会在实验室不受重视。 这样的实验室应该躲开的。 9. 出身和学历背景教差的老板 一般来讲,科班出身的老板各方面都要正规些。那些很奇怪的经历的人变成了教授,甚至名校 的教授,这样的人一定有什么猫腻,要小心再审重为妙。 10. 面试时很奇怪的老板 面试时出现很多怪事的,比如没有安排你做学术报告,只和你吃饭聊天;这说明他只重视 你的手,不重视你的脑,在你到实验室后你就会明白;面试时不让你跟实验室的同事见面; 跟你聊天时夸张的表扬你,并给你一些好听但是空洞并不能实现的许诺。这些都说明老板 是个猾头,很会利用你,这类人往往在关键的地方给你小鞋穿,不易在他手下生存和出头。                       (来源:www.ebiotrade.com) 
3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稿人不善言辞”一例
热度 1 zhaodl 2011-6-4 11:43
审稿人不善言辞一例//赵大良 审稿人如何审稿?这是我在即将出版的《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中论述的内容,其中审稿人不善言辞是大家都“论述”过的,不是我的创新。但是,如何理解“审稿人的不善言辞”各人有各人的经验。最近我处理的一篇稿件,使我进一步加深了认识。 审稿人在给作者提出的意见中指出:请作者将研究与现有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一下比较(如果有的话)。审稿人这句简简单单的建议也好、要求也好,在许多人看来“十分平常”,我以前也没有十分重视过。作者在修改说明中回答:“目前没有见到类似的报道”。当我将作者的修改说明和修改稿反馈给审稿人以后,审稿人过了很长时间才将意见反馈回来,连续列出了 3 条论文与参考文献区别不大的理由 —— 模型与文献几乎相同;问题定义和目标和文献几乎相同;给出的代码与文献几乎一致 。因此,明确表示“创新性不足,不宜发表”. 在此我不想讲作者的答辩和不服,以及作者如何应对(书里讲过),我只想揣摩一下审稿人不善言辞的可能原因。 (1) 审稿人首先怀疑论文与文献之间的关联度,但有没有时间深入分析,所以希望作者说明。 (2) 仅仅提出研究与文献的关系似乎并不全面,是否还有其他研究成果又不能确定,所以就一定提出,让作者回答后再说。 (3) 问题是否存在也不确定,在短时间内确定问题比较难,所以客气了一下“如果有的话”。 (4) 问题说的太绝对需要仔细研究,在没有确凿证据或者时间的情况下,笼而统之地提出来,让作者说明去。 (5) 留有余地,看情况再说。 结果作者的否定性回答,使审稿人不得不将自己的怀疑说出来,审稿人为此也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研究相关文献——哪怕是结果不正确。这种明确的否定意见往往会招来作者的激烈辩驳,结果也正是这样!如果将反驳留到审稿人的审稿意见明确以后,形势会十分不利:不是拒绝接受作者的答辩,就是审稿人自己认错。 可见: 并不是审稿人真得不善言辞,而是不敢轻易言语! 如何判断什么样的问题是“审稿人不善言辞”,需要我们思考和判断。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42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地球上唯一的污染源
热度 2 entropy 2011-6-3 12:39
《人,地球上唯一的污染源》__彼岸 作者: 风雨调情夫 发表日期: 2007-12-15 12:19 点击数: 533 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1004560.html 《人,地球上唯一的污染源》__彼岸 本文 发布时间:2006-11-07 11:07 点击数:201 人,总有天会污染地球每个角落。这一天将是地球最肮脏的一件事。因为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里,人,毫无疑问是最贪婪 最残忍的一类。用人自己创造的文字里最不堪入耳的词汇来形容都是毫不过分,因为环境就是如此。这种说法暂时不能在人还主宰这个地球的时间里说开出去,假如那样,我担心,觉醒的人类会用自己的智慧体面而羞惭地在同一时间集体自杀。我替自己的人类去想那消极一面都是不可能的。尽管也意识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延续自己的唯一出路,那也无济于事。因为人类的进步是与自然法则相勃的。看起来,他们在用“高尚的智慧”改善环境,顺应自然,这只是暂短生存小计,在地球亿年演化过程中不是吗? 人类的发展史,是充满了“不择手段”的历史。尽管出现了远古的各路仁慈智慧的“神人”;古代 近代的令人折服“孔子”式的人物,象现代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类精英;美好的意愿总是不尽初衷。他们吃上了食物,获得了生存和开始了思想。然而,古希腊的“神话”有厮杀;古罗马的宗教有邪恶;梵蒂冈教皇门前有手持“战戟”的武士在维护“上帝-大主教”的尊严;埃及的“金字塔” 、中国“长城”能联想起奴隶和苦役。还有昨天 今天 明天的战争与争夺、猎杀…,你能相信人类自己都要用惩戒动物的办法来治理自己,维护生存。因为,这是目前、最终的、不以人的意志而为的、无奈的、尴尬的境地。其它生灵还有奢望吗?不过别担心,人,最终会从地球灭绝的。这是人“提炼”出来的规律。而其他生命和新的物种会生存繁衍开来,地球开始了没有人的循环…… 今天,有消息说,美国“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出了撞击器,近400公斤重约家用冰箱大小的撞击器正在向慧核飞去。联想起人类的“登月”“空间站”的建立、维修、对接、“火星”探测等等。这一系列的人类活动,无不表明人类科学家早就意识到了同类的归宿,他们力图有朝一日逃离被人损坏自己不能生存、延续的地球,移居的到可以生存新的循环之中。人类希望并努力着,相信这一天早日的到来,这只是人类的一种乐观的态度。 地球上的物种都要遵循大自然法则。有的,是规律的;有的,是随机的;是“天意”。而今天,更多的是“人为”的灾难。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自己的悲剧,你我喜与悲的“剧”都不会看到,只是在看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活着。
2035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是EI?
热度 2 yansenhuang 2011-6-3 00:15
据相关报道,教育部并未要求所有的研究生(本文只针对硕士生而言)都要发表学术论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校都有硬性规定,在校研究生必须在相关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才有资格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 我们切身了解到,大多数硕士生,特别是一般高校的硕士生,很多都是花钱在某些水平较低期刊上发表所谓标有自己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实属欺骗行为。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未尝不知道呢,但是硕士生们仍乐然为之,屡试不爽,领导和老师也睁只眼闭只眼。且不谈教育体系及其规章制度的弊端,也不谈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苦衷,现在硕士们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确让人担忧。 本人随机问了十个硕士生,没有一个准确知道什么是EI(The Engieering Index 工程索引),个别知道是一种核心期刊,可以想象我们的硕士生对这方面的不重视度。 我想要让大家对本专业的学术有所尊敬和重视,先从什么是EI开始吧。
3509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还能破坏多少?-寂静的夏天
热度 1 duke01361 2011-6-2 16:05
我们还能破坏多少?-寂静的夏天 一、寂静的春天-化学污染 女作家 瑞绸(蕾切尔)·卡逊曾针对化学污染写过一本《寂静的春天》引发了全世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环境保护问题因此被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与之相适应,各种环境保护组织也相继成立。并促使 联合国在 1972年6月12日于 斯德哥尔摩 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其间各国政府签署了《 人类环境宣言 》。 需要说明的是,瑞绸的《寂静的春天》关注的是化学和农药污染,化学农业污染,这已经引发了人们的高度警惕,但是,潜在的危险依然如幽灵一般难于驱散! 二、寂静的夏天-基因污染 不要染指物种的“基因”!即使怀着十分的敬畏,只是祈求般的为我所用,擅动“基因”也是险象环生! 什么是基因? 本质上我们很难清楚地定义究竟什么是一个“基因”,尽管我首次在中国引入了“基因的结构实体”和“功能实体”的分类方法《基因的自身维护与疾病的发生》(第二版,之第二章和第三章”),但是用这些实体具象出动态“基因”也是很常困难,更何况一个基因之所以能够成为基因一定还要包括”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这方面目前大多数还停留在“软科学”研究范畴! 天啊!究竟什么是一个“基因”,Genosis? Who Knows? 在这个火热的初夏,我很少听到蝉鸣、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天籁也随干热风飘到不知哪里去了!周子啊,如果你很少能够见到蝴蝶了,你还能梦见这些精灵么? 化学农业!转基因作物!严重缺水!使得很多远古的音符飘散... 玛雅文明!三星堆文明...多少文明come and go? 什么是物种? 它们有多少在灭绝中,又有多少在向我们走来? 一个事实是 进化史上至少出现了几次“大灭绝”,尽管生命之树常青! 寂静的夏天关注的是“基因污染” 玉蝴蝶    春欲尽,景仍长,满园花正黄。 粉翅两悠飏,翩翩过短墙。 鲜飙暖,牵游伴,飞去立残芳。 无语对萧娘,舞衫沉麝香。 青蛙 雨过园林暑气偏,繁星多上晚来天。 渐沉远翠峰峰淡,初长繁阴树树圆。 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 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 三、寂静的秋天-水资源的耗竭 四、寂静的冬天-人类的灭绝 我们还能对环境和生态破坏多少?还能破坏多久?
29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学》社论:科技创新需要新思想
Fangjinqin 2011-6-2 12:33
作者:张笑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1-5-27 13:20:26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科学》社论:科技创新需要新思想 科研和资助机构需革新研究评价标准;实现科研人群多样化 5月2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社论——《创新需要新思想》(Innovation Needs Novel Thinking),对如何实现科技创新进行了一番探讨。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 科学、技术和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的关键动力。很多国家不论贫穷,都愿意下大力气去发展它们。不过,实现创新需要创新思想。 在经费资助和学术发表方面,同行评审被广泛认为是最好的一种体制。但是,同行评审也具有一定保守性,尤其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一些冒险的科研项目比那些“比较保险”的项目要较难获得支持。如果多一些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先锋奖或者美国能源部的能源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E)项目等这样的计划,那些前沿的创新研究就有望获得更好支持。 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也需要重新思考一下科研项目评价标准。同时,创新研究成果的实现需要的时间更长,这点也是需要双方都加以考虑的。 此外,增加年轻科学家的数量,鼓励更多女性、少数族裔和残疾人加入到科研行列,从而实现科研人群多样化,也将对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科研新人”较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在科研上往往具有新想法,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也应该在招聘、报酬和资助体系上相应地作出调整和改进。 对多数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来说,要作出调整体系的决定是很难的,尤其现在经费预算削减严重,许多进行中的研究项目也受到威胁。但科技与创新关系到未来的繁荣,必须作出一些改变。(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科学》社论原文(英文)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的学术十杰之一小杨
热度 1 jiaguangjia 2011-6-2 09:27
最近时常去听学生答辩,其中一位学生是北大的学术十杰。小杨从大二进实验室,学习了八年,第一作者SCI论文12篇,合作的更多。单篇影响因子平均4.4分,他的老师很为他骄傲。答辩那天他穿上了西服,认为比结婚还重要。他说,很不容易,虽然早就满足博士生的培养要求,但是自己还是很辛苦地学习,工作。我时常拿他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学生。人各有志,动力还是来自内部。答辩那天,答辩委员们一致感慨,这样的学生是可望不可求的,百里挑一,几年难得一个。当初为他写就职介绍信时,一页纸我感觉不够写他的优点。祝贺这位好学生!难得的好人才!新的岗位,他会做得更好!
35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shell入门基础必备
chnfirst 2011-6-2 08:47
http://www.21ds.net/article/31/508 shell入门基础必备 日期:2005-05-17 来源: Linux先生 作者: KornLee 1.建立和运行shell程序 什么是shell程序呢? 简单的说shell程序就是一个包含若干行shell或者linux命令的文件.象编写高级语言的程序一样,编写一个shell程序需要一个文本编辑器.如VI等.在文本编辑环境下,依据shell的语法规则,输入一些shell/linux命令行,形成一个完整的程序文件. 执行shell程序文件有三种方法 (1)#chmod +x file(在/etc/profile中,加入export PATH=${PATH}:~/yourpath,就可以在命令行下直接运行,像执行普通命令一样) (2)#sh file (3)# . file (4)#source file 在编写shell时,第一行一定要指明系统需要那种shell解释你的shell程序,如:#! /bin/bash, #! /bin/csh,/bin/tcsh,还是#! /bin/pdksh . 2.shell中的变量 (1)常用系统变量 $ # :保存程序命令行参数的数目 $ ? :保存前一个命令的返回码 $ 0 :保存程序名 $ * :以("$1 $2...")的形式保存所有输入的命令行参数 $ @ :以("$1""$2"...)的形式保存所有输入的命令行参数 (2)定义变量 shell语言是非类型的解释型语言,不象用C++/JAVA语言编程时需要事先声明变量.给一个变量赋值,实际上就是定义了变量. 在linux支持的所有shell中,都可以用赋值符号(=)为变量赋值. 如: abc=9 (bash/pdksh不能在等号两侧留下空格 ) set abc = 9 (tcsh/csh) 由于shell程序的变量是无类型的,所以用户可以使用同一个变量时而存放字符时而存放整数. 如: name=abc (bash/pdksh) set name = abc (tcsh) 在变量赋值之后,只需在变量前面加一个$去引用. 如: echo $abc (3)位置变量 当运行一个支持多个命令行参数的shell程序时,这些变量的值将分别存放在位置变量里.其中第一个参数存放在位置变量1,第二个参数存放在位置变量2,依次类推...,shell保留这些变量,不允许用户以令外的方式定义他们.同别的变量,用$符号引用他们. 3.shell中引号的使用方法 shell使用引号(单引号/双引号)和反斜线("\")用于向shell解释器屏蔽一些特殊字符.反引号(")对shell则有特殊意义. 如: abc="how are you" (bash/pdksh) set abc = "how are you" (tcsh) 这个命令行把三个单词组成的字符串how are you作为一个整体赋值给变量abc. abc1='@LOGNAME,how are you!' (bash/pdksh) set abc1='$LOGNAME,how are you!' (tcsh) abc2="$LOGNAME,how are you!" (bash/pdksh) set abc2="$LOGNAME,how are you!" (tcsh) LOGNAME变量是保存当前用户名的shell变量,假设他的当前值是:wang.执行完两条命令后,abc1的内容是:$LOGNAME, how are you!.而abc2的内容是;wang, how are you!.象单引号一样,反斜线也能屏蔽所有特殊字符.但是他一次只能屏蔽一个字符.而不能屏蔽一组字符.反引号的功能不同于以上的三种符号.他不具有屏蔽特殊字符的功能.但是可以通过他将一个命令的运行结果传递给另外一个命令. 如: contents=`ls` (bash/pdksh) set contents = `ls` (tcsh) 4.shell程序中的test命令 在bash/pdksh中,命令test用于计算一个条件表达式的值.他们经常在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中被用来判断某些条件是否满足. test命令的语法格式: test expression 或者 在test命令中,可以使用很多shell的内部操作符.这些操作符介绍如下: (1)字符串操作符 用于计算字符串表达式 test命令 | 含义 ----------------------------------------- Str1 = str2 | 当str1与str2相同时,返回True Str1! = str2| 当str1与str2不同时,返回True Str | 当str不是空字符时,返回True -n str | 当str的长度大于0时,返回True -z str | 当str的长度是0时,返回True ----------------------------------------- (2)整数操作符具有和字符操作符类似的功能.只是他们的操作是针对整数 test表达式 | 含义 --------------------------------------------- Int1 -eq int2|当int1等于int2时,返回True Int1 -ge int2|当int1大于/等于int2时,返回True Int1 -le int2|当int1小于/等于int2时,返回True Int1 -gt int2|当int1大于int2时,返回True Int1 -ne int2|当int1不等于int2时,返回True ----------------------------------------- (3)用于文件操作的操作符,他们能检查:文件是否存在,文件类型等 test表达式 | 含义 ------------------------------------------------ -d file |当file是一个目录时,返回 True -f file |当file是一个普通文件时,返回 True -r file |当file是一个刻读文件时,返回 True -s file |当file文件长度大于0时,返回 True -w file |当file是一个可写文件时,返回 True -x file |当file是一个可执行文件时,返回 True ------------------------------------------------ (4)shell的逻辑操作符用于修饰/连接包含整数,字符串,文件操作符的表达式 test表达式 | 含义 ---------------------------------------------------------- ! expr |当expr的值是False时,返回True Expr1 -a expr2|当expr1,expr2值同为True时,返回True Expr1 -o expr2|当expr1,expr2的值至少有一个为True时,返回True ----------------------------------------------------------- 注意: tcsh shell 不使用test命令,但是tcsh中的表达式同样能承担相同的功能.tcsh 支持的表达式于C中的表达式相同.通常使用在if和while命令中. tcsh表达式 | 含义 ------------------------------------------------------- Int1 = int2 |当int1小于/等于int2时,返回True Int1 = int2 |当int1大于/等于int2时,返回True Int1 int2 |当int1小于int2时,返回True Int1 int2 |当int1大于int2时,返回True Str1 == str2 |当str1与str2相同时,返回True Str1 != str2 |当str1与str2不同时,返回True -r file |当file是一个可读文件时,返回True -w file |当file是一个可写文件时,返回True -x file |当file是一个可执行文件时,返回True -e file |当file存在时,返回True -o file |当file文件的所有者是当前用户时,返回True -z file |当file长度为0时,返回True -f file |当file是一个普通文件时,返回True -d file |当file是一个目录时,返回True Exp1 || exp2 |当exp1和exp2的值至少一个为True时,返回True Exp1 exp2 |当exp1和exp2的值同为True时,返回True ! exp |当exp的值为False时,返回True
0 个评论
[转载]vi操作指南
chnfirst 2011-6-2 08:36
http://www.chinaitpower.com/2005September/2005-09-13/208688.html vi操作指南 作者: 未知 时间: 2005-09-13 23:54 出处: Blog.ChinaUnix.net 责编: chinaitpower 摘要:vi操作指南 立志在linux有所建树,就必须要熟悉linux文字编辑利器vi 基本上 vi 共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一般模式』、『编辑模式』与『指令列命令模式』三种!   · 一般模式:以 vi 处理一个档案的时后,一进入该档案就是一般模式了。在这个模式中,你可以使用『上下左右』按键来移动光标,您可以使用『删除字符』或『删除整行』来处理档案内容,也可以使用『复制、贴上』来处理您的文件资料。   · 编辑模式:在一般模式中可以处理删除、复制、贴上等等的动作,但是却无法编辑的!要等到您按下『i, I, o, O, a, A, r, R』等字母之后才会进入编辑模式。注意了!通常在 Linux 中,按下上述的字母时,在画面的左下方会出现『 Insert 或 Replace 』的字样,才可以输入任何字来输入到您的档案中!!而如果要回到一般模式时,则必须要按下『Esc』这个按键即可退出编辑模式。   · 指令列命令模式:在一般模式当中,输入『 : 或 / 』就可以将光标移动到最底下那一行,在这个模式当中,可以提供您『搜寻资料』的动作,而读取、存盘、大量取代字符、离开 vi 、显示行号 等等的动作则是在此模式中达成的! ........................... vi操作指南 立志在linux有所建树,就必须要熟悉linux文字编辑利器vi 基本上 vi 共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一般模式』、『编辑模式』与『指令列命令模式』三种!   · 一般模式:以 vi 处理一个档案的时后,一进入该档案就是一般模式了。在这个模式中,你可以使用『上下左右』按键来移动光标,您可以使用『删除字符』或『删除整行』来处理档案内容,也可以使用『复制、贴上』来处理您的文件资料。   · 编辑模式:在一般模式中可以处理删除、复制、贴上等等的动作,但是却无法编辑的!要等到您按下『i, I, o, O, a, A, r, R』等字母之后才会进入编辑模式。注意了!通常在 Linux 中,按下上述的字母时,在画面的左下方会出现『 Insert 或 Replace 』的字样,才可以输入任何字来输入到您的档案中!!而如果要回到一般模式时,则必须要按下『Esc』这个按键即可退出编辑模式。   · 指令列命令模式:在一般模式当中,输入『 : 或 / 』就可以将光标移动到最底下那一行,在这个模式当中,可以提供您『搜寻资料』的动作,而读取、存盘、大量取代字符、离开 vi 、显示行号 等等的动作则是在此模式中达成的! 一般模式: 移动光标 h 或 向左方向键 光标向左移动一个字符 j 或 向下方向键 光标向下移动一个字符 k 或 向上方向键 光标向上移动一个字符 l 或 向右方向键 光标向右移动一个字符 + 屏幕『向前』移动一页(常用) + 屏幕『向后』移动一页(常用) + 屏幕『向前』移动半页 + 屏幕『向后』移动半页 +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下一列 - 光标 /word 向光标之后寻找一个字符串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常用) ?word 向光标之前寻找一个字符串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 :n1,n2s/word1/word2/g 在第 n1 与 n2 行之间寻找 word1 这个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取代为 word2 !(常用) :1,$s/word1/word2/g 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寻找 word1 字符串,并将该字串取代为 word2 !(常用) :1,$s/word1/word2/gc 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寻找 word1 字符串,并将该字串取代为 word2 !且在取代前显示提示字符给使用者确认(conform)是否需要取代!(常用) 一般模式: 删除、复制与贴上 x, X x 为向后删除一个字符, X 为向前删除一个字符(常用) nx 向后删除 n 个字符 dd 删除光标所在的那一整列(常用) ndd 删除光标所在的向下 n 列,例如 20dd 则是删除 20 列(常用) d1G 删除光标所在到第一行的所有资料 dG 删除光标所在到最后一行的所有资料 yy 复制光标所在的那一行(常用) nyy 复制光标所在的向下 n 列,例如 20yy 则是复制 20 列(常用) y1G 复制光标所在列到第一列的所有资料 yG 复制光标所在列到最后一列的所有资料 p, P p 为复制的数据在光标下一行贴上,P 则为贴在光标上一行!(常用) J 将光标所在列与下一列的资料结合成同一列 c 重复删除多个资料,例如向下删除 10 行, u 复原前一个动作。(常用) 进入编辑模式 i, I 插入:在目前的光标所在处插入输入之文字,已存在的文字会向后退;(常用) a, A 增加:由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个字开始输入,已存在的文字会向后 退:(常用) o, O 插入新的一行:从光标所在的下一行枝行首开始输入文字;(常用) r, R 取代:r 会取代光标所在的那一个字符;R会一直取代光标所在的文字,直到按下 ESC 为止;(常用) Esc 退出编辑模式,回到一般模式中(常用) 指令列命令模式 :w 将编辑的资料写入硬盘档案中(常用) :w! 若档案属性为『只读』时,强制写入该档案 :q 离开 vi (常用) :q! 若曾修改过档案,又不想储存,使用 ! 为强制离开不储存档案。 :wq 储存后离开,若为 :wq! 则为强制储存后离开(常用) :e! 将档案还原到最原始的状态! ZZ 若档案没有更动,则不储存离开,若档案已经经过更动,则储存后离开! :w 将编辑的资料储存成另一个档案(类似另存新档) :r 在编辑的资料中,读入另一个档案的资料。亦即将 『filename』这个档案内容加到光标所在行后面 :set nu 显示行号,设定之后,会在每一行的前缀显示该行的行号 :set nonu 与 set nu 相反,为取消行号! n1,n2 w 将 n1 到 n2 的内容储存成 filename 这个档案。 :! command 暂时离开 vi 到指令列模式下执行 command 的显示结果!例 如 OK!会这些指令就已经很厉害了,因为常用到的指令也只有不到一半!通 常 vi 的指令除了上面 VBird 注明的常用的几个外,其它是不用背的, 你可以做一张简单的指令表在你的屏幕墙上,一有疑问可以马上的查询呦 一个案例练习 来来来!测试一下您是否已经熟悉 vi 这个指令呢?请依照底下的需求进 行您的指令动作( 请注意,该档案为 Mandrake 9.0 所附上的档案内容, 如果是其它的 distribution ,可能结果会不太一样! ),然后看一下结 果在屏幕前面显示什么? 请在 /root 这个目录下建立一个名为 vitest 的目录; 进入 vitest 这个目录当中; 将 /etc/man.config 拷贝到本目录底下; 使用 vi 开启本目录下的 man.config 这个档案; 在 vi 中设定一下行号; 移动到第62 行,向右移动 40 个字符,请问您看到的双引号内是什么目 录? 移动到第一行,并且向下搜寻一下『 teTeX 』这个字符串,请问他在第几行? 接着下来,我要将 50 到 100 行之间的 man 改为 MAN ,并且一个一个 挑选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下达指令? 修改完之后,突然反悔了,要全部复原,有哪些方法? 我要复制 51 到 60 行这十行的内容,并且贴到最后一行之后; 删除 11 到 30 行之间的 20 行; 将这个档案另存成一个 man.test.config 的檔名; 去到第 29 行,并且删除 15 个字符; 请问目前的档案有多少行与多少字符? 储存后离开吧! 整个的步骤可以如下所示: mkdir /root/vitest cd /root/vitest cp /etc/man.config . vi man.config : set nu 先按下 62G ,再按下 40 + 向右键,会看到『/dir/bin/foo』 先按下 1G ,然后按下 /teTeX 搜寻,会看到他在第 51 行! :50,100s/man/MAN/gc (1)简单的方法可以一直按 u 回复到原始状态,(2)使用不储存离开 :q! 之后,再重新读取一次该档案 51G 然后在 10yy 之后按下 G 到最后一行,再给他 p 贴上十行! 11G 之后,再给他 20dd 即可删除 20 行了; :w man.test.config 29G 之后,再给他 15x 即可删除 15 个字符; 135行,共 3903 个字符 :wq! 如果您的结果都可以查的到,那么 vi 的使用上面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啦 !剩下的问题会是在…..打字练习….
个人分类: 电脑、办公|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技术本质
胡业生 2011-5-29 09:30
吴国盛:技术的人文本质(节选) 日期:2009-06-15作者:来源:解放日报 吴国盛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上的演讲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题目是“技术的人文本质”,实际上是在追问“什么是技术”。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通常人们把技术只看作是工具,看作是手段,所以技术往往带有一些贬义的意思。比如责怪他人只讲手段不重目标时,就说“你这是技术思维、技术逻辑”。长此以往,我们做技术工程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认识到我们的技术对于我们的人生、对于我们的生存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今天,我试图发掘一下技术的人文含义,把自己近几年的一些思考跟大家交流一下。   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   技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一部文明史基本上首先是一部技术史。      什么是技术?我先给出一个一般形式的定义: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什么?我们往往是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中理解人是什么。人类和动物的区别首先表现在人是一个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一部人类的史前史,就是根据工具来标志和划分的,比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等。这里面讲的都是工具。那么,工具本身能够标志历史,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工具创造历史。   所以,从历史上看,从人类的起源看,“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个讲法是可以成立的。于是,把技术与人的存在方式放在一起就意味着,你如何理解技术就会如何理解人。反过来也一样,有什么样的人性理想,就有什么样的技术理念。也就是说,当我们对技术产生一种错误的理念的时候,其实往往就是我们把人本身看错了。当我们把人看作机器的时候,我们的技术往往就变成机械的动作,就获得了它贬义的含义。   那么,人为什么需要一个存在方式呢?首先的一个原因是,人是一种没有先天的规定性的动物。大家知道,所有的动物都谈不上存在方式。它的存在按照它的本能,按照自然界为它已经安排好的方式进行。但是人不一样,人有存在方式。   在希腊神话里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叫普罗米修斯。大家比较熟知的是,他是一个盗火者,从天国盗来了火给人类。但其实除了火之外,他还盗来了工具、技术,使人类从此过上了文明的生活。但是,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给人类盗火、盗工具呢?如果要比较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故事还得从爱比米修斯———普罗米修斯的兄弟说起。   话说当年神造了万物之后,就派爱比米修斯给每一个物种分配一个“本质”,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先天的规定性、某种固有的能力。结果,这个爱比米修斯一时疏忽没计算好,把手上那些本质都给分光了,等分到人的时候就没了。这就麻烦了。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本质———有些动物皮毛比较厚,所以它适合在寒冷的地区生活;有些动物跑得比较快;有的动物牙齿比较尖利等等。这就使得它们生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设备、工具就能生活得很好,不像人那么艰难。于是,人就缺乏了一个先天的本能。而这种缺失,正是人类技术的真正起源。   我们的故事还没讲完。按当时的规定,由普罗米修斯,也就是爱比米修斯的兄弟,负责检查本质的分配情况。等他检查到人这儿发现没东西,那怎么办呢?没办法,于是他只好从上天偷了些东西交给人类,技术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神话其实表达了技术起源的真正奥秘,那就是,技术起源于人类本身的一种缺失状态。人因为自己没有本质,没有自己固有的存在方式,所以需要获取一种存在方式。所以,技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可见,技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一部文明史基本上首先是一部技术史。在所有的文明形态里,你可以没有高级的宗教,可以没有高级的政治、经济制度,可以没有一切被我们称为“文化”的制度,但是唯有技术这一项少不了。为什么?因为那是人类最基本的规定性。所以,对技术的研究,也是理解人类的一个关键环节。   技术为何长期被忽视   直到现代,技术才开始慢慢进入到人类视野的中心。而且现代人开始意识到,技术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非常可惜的是,技术这个关键环节长期以来被哲学的主流所忽视。技术哲学至今还是一门新鲜的学科。为什么呢?这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当技术在正当地发挥其作用时,它往往是一个“自我隐蔽”的东西。举个例子,在座有不少戴眼镜的同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当这个眼镜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我们的眼睛越是看不见它。同样,所有的人体器官也都有这个问题。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只有当你的胃疼了、病了,你才感觉到它的存在。所以,正是技术的这种隐蔽性导致了很多人常常难以感觉到技术的重要性。于是,我们的主流学术也总认为,技术性的东西是细节,是旁枝末节。当然,现在大家慢慢地知道,细节于生命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有时候“细节决定生命”。这个说法很深刻。从哲学上说,就是技术决定人的存在。   第二个原因就是,一部西方学术的历史,或者说西方科学或哲学的历史,是一部理论学术的历史,是一部讲理的历史。为什么是讲理的历史呢?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学术传统就不是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作方式,而是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而在证明、推理和演绎的过程中,它是可以不诉诸外部经验的。它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因而,西方思想的主流也一直是把思想作为人类根本的本质。比如,苏格拉底就说,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亚里士多德又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帕斯卡的阐述更具深意。他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样,非常脆弱,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人是很渺小的。但是他又说,这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因着他的思想而获得他的尊严,获得自己的这个伟大。   但是近代以来,这个传统也在慢慢地改变。美国的开国领袖,也是一个科学家,叫富兰克林,他就认为人是一个会使用工具的动物。马克思也赞成这个看法。但不管“使用工具的动物”也好,“理性的动物”也好,它都试图赋予人一个本质。不管这个本质是思想,还是使用工具。这就是哲学上所谓的本质主义。而这个本质主义在现代遭到了挑战。因为人们开始追问:什么是理性?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理性?西方的理性和东方的理性是不是一样?资产阶级的理性和无产阶级的理性是不是一样?穷人的理性和富人的理性是不是一样?于是,因为有了类似“谁的理性,何种理性”等问题的出现,“人究竟有没有本质?”这个问题也重新浮出水面。曾经作为人类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在现代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   要知道,在过去,尽管技术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它向来没有成为精致的文化。技术大都是一些工匠和下层社会的人做的事情,上流社会从来不屑于谈技术。比如,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是,现代人开始意识到,技术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技术不是单纯的工具   技术不仅潜在地决定了我们的行为逻辑,也无时无刻地构建着我们的世界。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PowerPoint(一种常用的电子幻灯片制作、演示软件)的使用。大家不要以为PowerPoint只是一个讲演工具,它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讲和听的方式。比如,很多人都深有体会,现在许多事情脑子都记不住,因为现在几乎“记住”任何事情,都高度依赖于纸、手机、电脑等外部记录介质。但如果这些东西要是丢了、坏了,就感觉像是遭了灾一样。同样的道理,PowerPoint的使用让“看”代替了“听”,用“演示”代替了“演讲”。这是我们这个技术时代造就的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所谓“读图时代”,说的也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   但是,看代替听的后果就是听众不能专注地参与听讲过程。从演讲者的一方来看也是一样。演讲具有一种当场化的特点,演讲者往往会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大家如果认真听、专注地听、跟着我的思路走,那我就越讲越有意思,我的思路也就越来越凝练,越来越汇聚,新思想就蓬勃而出。但如果大家不认真听,慢慢地我就会分散心思,那些美妙的灵感、思想就出不来。现场化有它特殊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无论听还是说都是一种参与,一种现场的互动。   但自从有了PPT之后,很多演讲就变成了上面的人读、下面的人来看。于是,我们大家都变成某种技术逻辑影响之下的工具。当然,PPT不是不能用,但要看场合,看演讲的内容,看听众对象。如果你单纯用PPT来代替这个讲演,那就是一个极大的失误。同样的道理,每一样技术,在它取得某些进步的地方,必定有所丢失。我们在赞美新技术的时候需要搞清楚,失去的是什么。比如,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出现,人类的交往过程当然是大幅度地加快而且方便了。但是,当我们通过现在的技术可以轻易获取大量信息、实现人际交往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下: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丢失了些什么?实际上,技术潜在地决定了我们的行为逻辑,成为人类实现自我构造的一个环节。   技术除了担当人类自我构造的中介,它还是世界构造的中介。世界构造的内容很多,这里我只讲其中两种,一个是空间构造,一个是时间构造。   大家知道,世界是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空间是什么?空间就是你的位置。位置问题为什么那么重要?说通俗点,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就是说,你坐在什么位置就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透过什么样的角度来想问题。那么,这个位置网络本身又是如何建构出来的呢?我们说,是由社会技术和我们的物质技术综合构就的。比如,你坐一列高速火车,和坐一列低速火车,空间带给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同理,你坐一列大块头的火车,和一列小块头的火车,空间也不一样。这其实就是所谓“物质技术”(比如建筑技术)在构造我们的生活空间。社会技术更是林林总总。比如,无论是体育馆的构造,还是公共广场的构造,其实在不同的空间构造形式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设计思想和意图。   那么,什么是“时间的技术构造”呢?我们知道,古代人往往是按照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或技术来规定时间的。假如你是一个牧民,你的作息就会按照绵羊的怀孕和生长周期来安排;如果你是个农民,你就会按照农作物从插秧到收割的周期来对时间进行规定。但如今,人们判断时间的普遍尺度早已发生质的变化。它既不再是一个人所从事的具体活动,也不是古希腊人所信赖的天球运动,而是我们手上的钟表。有一位技术史家讲得好,现代的关键机械,不是什么蒸汽机,而是钟表。钟表是现代世界最有能量的一个机械。因为,这个机械规定了现代世界的时间尺度,而时间的尺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我们存在的尺度。   现代人为什么疲于奔命?其实没有任何人逼他。但只要你戴上了表,就像孙悟空戴上了那个金箍子,你就得疲于奔命,就等于是接受了这个“时间机器”所携带的那个时间观念,就得按照这个时间尺度来生活。   这种普遍的时间尺度的出现,对于现代社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意义。举例来说,微观一点,像我们现在要吃饭这件事,就不单纯是因为饿了,而是因为到时间了;要睡觉,未必是因为困了,也是因为到时间了。这多多少少已经成为现代人非常烦恼的一个问题。比如,如果有人到了时间却总睡不着,就有了失眠这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现代人才会有的困扰。   宏观一点来看,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构架,从我们的工厂、企业,到政府部门、教育体制也都受到“现代标准时间”的影响。大家看,现在的学校和工厂、教室跟车间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为什么?因为现代教育的逻辑跟现代工业的逻辑是一致的。它们都服务于钟表所赋予它们的理念———效率的理念,一种统一的节奏和秩序。所以我们说,因为钟表,我们对现代世界的时间做了一个重新的构建。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到,时间和空间作为世界的框架,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主流技术就会构建什么样的框架,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因此,技术不是单纯的工具,技术是构造人和世界的环节。   对现代技术的一种理解   现代技术的逻辑或隐或现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认识到它和它的局限性,才能为我们人类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提供一种可能性。      于是,一定有人开始心存疑惑:自古代以来,从人类形成以来,技术就一直在发挥作用。为何偏偏到了现代,我们就开始对技术产生怀疑了呢?现代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里我想介绍一下现代技术的三个特征。   第一,现代技术是一种对效率极其推崇的思维逻辑。   刚才我们谈到了钟表的出现,这本身就导致一个时间逻辑的展开。我们知道,刚开始出现的那个钟,刻度只有小时,后来出现分钟,到19世纪开始有秒钟,现在更精确了。时、分、秒都是六十进制,因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来观察天球的,这是继承了巴比伦的六十进制。但秒以下的单位就并非来自传统了,纯粹是由机械制造者自身决定的,所以它用了十进制。那么,这种对效率的极度推崇又会导致什么后果呢?那就是,手段本身成为目的,效率至上、可操作性至上成为普遍法则。   于是,我们看到,现在的许多规章制度,不求自我完善,却只是为了方便操作、最容易操作。作为现代人,大多总是希望用尽量少的时间来达到尽可能多的目的,要做起来、快起来,至于做得好不好,那就再说吧。对于现代人而言,似乎一旦没有了效率和可操作性,就没有了说服力。   但是,长此以往,我们还要不要推敲技术对于人类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在现代人类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该不该为了追求效率和可操作性,反而把道德、美、真理放在退而求其次的位置,把完善人类的生活本身视为可有可无的目标?如果人们已开始忽视对这些重要命题进行思考,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第二,现代技术是普适性观念的一个体现。现代科学的数学化过程,就是一个有效的、对质的多样性进行清除的过程。比如,当你把一个人和一头猪相加的时候,这就不是在做数学,而是在骂人。因为,一旦将这两者相加,就蕴含着对被加者的本质差异的消除,这当然就是骂人了。你可不能说人家只是在做一个加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数学并不是中性的。数学化作为一个去质化的过程,或者质的单一化的过程,它指向普适性。所以,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本质上是一回事。现代科学可以命名为技术化的科学,现代技术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技术。   第三,现代技术是一种意志技术。现代技术的背后是现代人对自我的期许和认同。技术在这里意味着,总要有所表现,总应该要做点事情。对于现代人而言,似乎不做事情,那就是在荒废你的青春岁月。“有所作为”几乎成为现代技术的一个基本逻辑。   于是,有人会问,“有所作为”有什么不好呢?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不一直强调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要有所作为、不能碌碌无为的吗?但是,我们必须要说,其实,这种逻辑并非自古就有。举例来讲,中国古代的那些诗人们往往纵情山水。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人们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沉思,是祈祷,是过一种宁静的生活。古希腊人也一样,将仰望星空视为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忙忙碌碌、一刻不闲。   但是,就是这个忙忙碌碌、一刻不闲,反而成为了现代人的主流价值观。而这个逻辑的一个后果,就是人类对外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追求“物尽其用”;对内则要向自身开战,追求“人尽其才”和永无止境的人生奋斗。在这样一种逻辑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能不紧张?这其实都是技术时代的意志逻辑的结果。好在事到如今,人类已经发现,其实世界并非无限大,更不是供我们任意挥洒生命意志的舞台。因为,我们的地球、我们的能源、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们再也经不起人类的随意折腾。   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些现代技术的逻辑,或许讲得有些极端,但这些逻辑确实或隐或现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还非常坚硬,不易打破。所以,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这个逻辑。然后,通过意识到这个逻辑,来发现它的局限性,从而为我们人类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提供一种可能性。因为,只有认识到这种处境,我们才可能认识到我们真正的危机和问题在哪里,我们真正的可能性在哪里。现在的环境运动也好,文明的冲突也好,有些问题其实是工业文明内部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工业文明自身来解决的。但还有好多问题,不是工业文明内部就能够消化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只是通过技术这个维度,展示了造成当代人所面临的问题的部分根本原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思想者小传 吴国盛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著有《希腊空间概念的发展》、《科学的历程》、《时间的观念》、《现代化之忧思》、《追思自然》、《自由的科学》、《让科学回归人文》、《反思科学》等。
个人分类: 技术哲学|1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Fortran中可变大小数组的定义
热度 1 pucca 2011-5-27 20:44
Fortran中可变大小数组的定义 版权声明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本声明 http://ch06.blogbus.com/logs/33830572.html ALLOCATABLE一般在宣告陣列時必須指定大小,但有些問題在執行階段才知道需要多大的陣列,這時經常的解決辦法就是宣告一個足夠大的陣列,並告知使用者操作限制,如: integer student(100), stu_count print *,"輸入學生人數(MAX:100)" read *, stu_count do i = 1, stu_count print *, "請輸入第",i,"位同學成績" read *, student(i) end do ... Fortran 90則可以透過ALLOCATABLE來解決這個問題: integer, allocatable :: student(:) ! 宣告一個可變大小的一維陣列 integer :: stu_count print *,"輸入學生人數:" read *, stu_count allocate( student(stu_count) ) ! 配置stu_count個記憶體空間 do i = 1, stu_count print *, "請輸入第",i,"位同學成績" read *, student(i) end do ... 宣告注意: 這裡需要 allocatable 和 allocate 兩個指令的配合,allocatable配合陣列宣告時使用,但陣列大小以「:」代替即可;當知道所需陣列大小時,再以 allocate 配置記憶體空間大小。 配置是否成功: 由於記憶體是有限的,不一定每次都會配置成功,如何得知是否配置成功?可寫成 allocate( student(stu_count), stat=error ) ,error是宣告好的整數變數,若成功,error傳為 0 ,其他數值表示失敗。 解除配置空間: 當該空間使用完畢,也可以透過 deallocate 指令來釋放配置空間: 如:deallocate( student ) 完整的語法如下: DEALLOCATE ( object ... ) object: Is a structure component or the name of a variable, and must be a pointer or allocatable array. sv: Is a scalar integer variable in which the status of the deallocation is stored. 多維陣列: integer, allocatable :: stu_2(:,:) ! 兩個冒號代表二維陣列 integer, allocatable :: stu_3(:,:,:) ! 三個冒號代表三維陣列 allocate( stu_2(3,3) ) allocate( stu_2(4,4,4) ) 指定索引座標範圍: integer, allocatable :: stu_1(:) integer, allocatable :: stu_2(:,:) ! 兩個冒號代表二維陣列 allocate( stu_1(-3:3) ) allocate( stu_2(-3:3,0:5) )
54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邙山樵 朱清时的无欲则刚、官僚化的无物之阵和南科大的教育乌
热度 6 windlight 2011-5-27 08:45
教育部真是N13,居然一纸政令要南科的学生参加高考。 高手高手高高手,估计朱校长要长考了。 zt 朱清时的无欲则刚、官僚化的无物之阵和南科大的教育乌 作者: 北邙山樵 提交日期:2011-5-26 17:43:00   第一次在金兄的地盘发稿,因为不吐不快,所以难免言辞偏激!请各位兄台使劲拍砖!         朱清时的无欲则刚、官僚化的无物之阵和南科大的教育乌托邦      我们为什么如此关注南科大的教改实验,其实原因有三。   其一、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这几十年,人文领域的大师匮乏暂不去说它,即使只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人们追慕“两弹一星”的昔日荣光,发现当下已有创新不足、后继乏力的状况。大学的官僚化、行政化以及商业化,都在阻挠着学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争权夺利之辈横行,虚假腐败之风繁盛,所谓官僚化、行政化,从体制本身蔓延而出,在腐蚀了社会之后,进一步腐蚀了学术和教育。长远看,即使只出于“先军政治、捍卫国本”的考虑,教育和学术的堕落也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危机。此时此刻,南科大的一声教改呐喊,难免会从庙堂而民间,人人侧目。   其二、当政治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的时候,人们期待着社会体制改革,当社会体制改革裹足不前的时候,人们又不得不期待教育体制改革。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等理念其实并不新鲜,早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就存在过,这些年也一直有人在喊,但是从未看到今天真有哪所高校可以把旧梦变为现实。人们的希望值在逐步转移和降低,但是对改革的要求却日趋迫切,南科大的改革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改革,而是被舆论视为全方位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其三、南科大是深圳人对深圳的最后期待。前三十年,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但是最近几年,改革口号虽然喊得震天响,深圳的内地化、平庸化、边缘化却有目共睹。与第二个原因相同,深圳人对于深圳在政治、社会体制的改革已经不报任何希望,为了守住改革开放先锋城市这块牌坊,南方科大其实已经像前海一样成为“特区中的特区”,成为深圳人唯一可以拿出来说事儿的改革事件;而朱清时校长与媒体的良性互动,事实上也为深圳加分不少。如果说,这一任深圳委府除了大运会带来的那些负面新闻,还能够给深圳留下什么,其实就是一所具有现代特征的大学了。因此,往好里说,南科大是改革突破口,往差里说,南科大是改革遮羞布……   其实,所有这些使命,不该只由这所年轻的大学来承担;但是,很遗憾,所有的公众期待却集中在这所大学的身上,这就是为什么南科大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公共话题。   选择朱清时做南科大的校长,还是能看出深圳独到的眼光。院士的身份、主政中科大的优秀经历、科学界的声望以及庞大的学术资源,我觉得都是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却是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已经做到无欲则刚。以他在科学界和教育界已取得的成就来判断,不需要再做什么,他已经可以算是功德圆满;但是,他却选择南下深圳,重新开始,这除了深圳三顾茅庐、诚心邀请之外,还因为朱校长是真心真意办一所好大学,为中国的教改奉献余生。六十多岁的人生经历决定了朱校长必然是个现实主义者,熟悉与体制的周旋与运作,但是他的无欲则刚又可以让他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能够不太计较个人得失,奋力前行。不过,朱清时率领南科大的破冰之旅,必然孤独无比又困难重重。与三十年前深圳的突围相同,改革就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对旧有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的冲击;与以往改革不同的是,当年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体制内外都有迫切的改革需求和改革欲望,而今天体制内已经固化的利益格局,让改革不再有内生性冲动。更可怕的是,无欲则刚的朱清时,面对的却是官僚化、行政化的无物之阵。所谓“以一人敌一国”,南科大不仅承担着全面改革的社会期待,朱清时面对的也不仅仅只是高校的去行政化,而是整个学界、官场、社会、国家的官僚化和行政化。官僚化和行政化就是一种病毒,是弥漫在空气中的,在此空气里,如果单独接触某一个人,你会觉得他没那么坏,但是当他们聚合为一个体制,就会变的邪恶无比。所以,你可以说朱清时没有敌人,但是也可以说处处都隐藏着他的敌人。他所面对的这个系统让人崩溃之处在于——即使你出于良善的动机,输入一个好的指令,输出时也会变成一个坏的结果;一个好人在里面浸染多年,不知不觉,就会变成一个为恶而不自知的坏人;如果,系统真的想对社会有所贡献,最好的方式就是无所作为,但是,雪中送炭的事情它从来不做,火上浇油时,却每每看到它的身影。系统里把名利权色都划分得很清楚明白,不过责任划分却含糊其辞,以至于不会有任何人来承担任何责任,以至于这里只培养全世界最虚伪愚蠢自私自利的人。当面对这样一个系统时,南科大已经成为了一个教育的乌托邦,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而即使在这个乌托邦的内部,也必然不是健康完整的,如前所述,官僚化、行政化,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病毒,是我们空气的一部分,就像日本的核辐射和耸人听闻的食品添加剂。   因此,我们说,教育部真的就是南科大主要的阻碍么?其实未必。正如有人传言,关于南科大教改,教育部内部也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但是这样一个隐蔽的系统,里面差异性的声音我们根本听不到,即使有理智的声音,也会被这个非理性的系统所淹没,我们只看到一个庞大而神秘的体制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告诉你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孙猴子,你怎么也跳不出老佛爷的手掌心!他们对改革未必不愿意乐享其成,但是绝对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而在宣示他们的权力和位置时,却无所不用其极。这是个荒诞的结论:体制是支持改革的,但是体制却不愿意为改革买单,而且改革一旦触犯到体制的尊严,体制会坚定不移的整你丫孙子!   那么深圳不是真心支持南科大的改革么?其实也未必!是深圳三顾茅庐请了朱清时,在财政上对于南科大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但是体制的毛病是相同的。深圳委府需要南科大的改革,深圳却不愿意承担改革带来的任何风险,即使这种风险和“维稳”无关。所以,当教育部一纸文件发到深圳,深圳就只会屁滚尿流、毕恭毕敬的去执行。当年的深圳,是革命家搞改革,不怕牺牲不怕流血;而今的官员们,且不说性命了,把位置和仕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没必要去责怪他们,这是系统里的传染病。至于南科大遴选局级副校长一事,其实聚焦所在更不简单的只是大学校长要不要行政级别。以我所看,目前的体制格局下,校长有个行政级别也没啥不好。如果朱校长能保留其副部级或者副厅级的级别,那么深圳教育局之类的官员们也就拿他无可奈何了,这样没准还落个两边都轻松呢?但此事扎眼之处,是会让我们根据对体制和系统的常规判断,引起极为有趣的联想:南科大事情尚未做成,体制内的同志们就忙着来“排排坐、分果果”了?莫非有人想来分一杯羹?领导也要急着安排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当然,我希望这只是一种猜测!只是,朱清时亦为深圳聘用的校长,相当于一个CEO而已,如果校长是CEO,是否就该让校长自己组阁。在理事会制度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深圳就相当于南科大的董事,董事们给CEO安排副手,是否有架空CEO权力之嫌?朱清时为科学界成名人物,德高望重,自不会因为某些小事与深圳较真,不过深圳却因为此事给两者关系增加了内容,引起外界热议,背负太多骂名,其实成本太高了。   当教育部将要求南科大学生们参加高考的一纸文件发到深圳手上的时候,其实我非常同情那些深圳官员的感受,自己打自己的脸,没有谁会心甘情愿。不过,体制已经输出了命令,无论你执行的好还是执行的坏,关键在于你就是做样子也必须执行,否则仕途不保,前途无望。   我更加同情的是朱清时校长,此事将会让南科大背负多大的污名?等于是他对媒体、对孩子们、对教育改革的承诺无法兑现,一世清誉将受到影响,他是否已经产生了去留之心?但是,不论这一事件结果如何,深圳和深圳人都应该诚心挽留朱清时校长。改革为攻坚之途,波折在所难免,正如当年北大诸先生学子挽留蔡元培校长。校长在,则希望存。南科大,不是朱清时的南科大,不是深圳的南科大,而是天下人的南科大,一时污名背运,遮不住改革潮流、朗朗乾坤。人在做,天在看,与政治无关,与商业无关,为国家民族而办教育,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还有,就是深圳喜欢喊改革口号的官员们。南科大的教改不是朱清时一个人的事情,切莫袖手旁观,置身事外,所谓教育改革已成为深圳的最后一块改革遮羞布,在此事上若不并力争取,只怕列位大佬真的连遗臭万年的资格都没有了。大运诸种行径,作为深圳人都可以理解,因为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南科大教改一事,若是能为而不为,可争取而不争取,只会让天下人对改革寒心。没有改革,深圳何来特区之谓?没有改革,就是让更多人看不到社会进步的希望,会大幅增加以后的管理成本。我等小民,感恩改革开放,深盼民族复兴、祈愿社会和谐、支持国家稳定,但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不可再以维稳之名拒绝变化和调整!否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厦将倾,岂可独生?   当然,本文写到最后,我觉得南科大参加高考一事,最受伤的其实还是那些孩子们。他们为了不参加高考而选择了南科大,现在是大人们的出尔反尔给他们带来了风险和迷惘。如果,他们是被迫公平的参加高考,那是大人们对他们的不守承诺和不负责任;如果,参加高考只是做做样子,这不仅仅是对高考公平性的伤害,是多此一举的有害行为,更将在诚信和道德上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所谓言传身教的道理,做教育的人其实应该更加明白,成年人教育未成年人,告诉他们什么,远远不如自己做给他们看。而在官僚化行政化背景下,如此功利和草率的出尔反尔,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失败了!我们只看到了权力的肆意表演,哪里还有保护良知、追求真理的坚持?   当南科大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真的已经让很多人无语,但是除了坚持,除了声援,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救救教育!救救深圳!救救改革!救救孩子!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258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排华法案 罪文化与耻感觉作者:一戈
xpzhan 2011-5-27 01:29
据说,早期华人是被当作猪仔卖到美国修铁路的。去了之后发现,在家一样做苦工,美国的土地却比较肥沃,中国文化里正好有“大丈夫四海为家”之说,所以不妨移居美洲。不料,美国人惧怕“黄祸”,设立了“排华法案”,1882年开始,实行了半个多世纪。 被美国带动,1888年,施行“白澳主义”的澳大利亚也通过了类似的“排华法案”,当时的总理埃德蒙·巴顿宣称“人类平等的原则只适用于英国人之间,英国人跟中国人之间则不遵循这条原则。”继而,加拿大国会也在1923年立法排华。跟进的国家还有几个。 开始,有“高尚之士”惺惺作态道:此举不妥,如1905年,老罗斯福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说:“在努力执行排除华工的政策时,我们国家过去对中国非常不公平,而且已经做了错事,所以最后还是对美国本身带来不良后果。”却只说说而已。到了“二战”,中美成了盟国,实在说不过去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才签署法令,废除《排华法案》。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得到与其他国家同等地移民待遇,1965年之前,每年发给中国出生者的绿卡只有105张。弄得大陆失陷时,贵如宋子文者,都没有办法取得永久居留美国的资格,还向驻美大使顾维钧讨主意。 美国建国于1776年,标榜的宪法精神是“自由、平等”云云。为什么百年之后会立法排华呢?却原来,美国还是个崇尚实用主义的民族。为在竞争中获胜,有时他们会搁置“公平、公正”无所不用其极。十九世纪末,日本逐渐强大,并且大举向檀香山等地移民,颇有与美国争夺夏威夷群岛的架势。美国惹他不起,就拿中国开刀出气,限制华人入美同时阻遏日本。意在一箭双雕。 对于华人,美国人暗中赞叹其文化水平高,而不明白承认;只抓住某些华裔个人文明程度低的痛脚,一概而论地把中国人说成“男的是赌棍、女的是娼妓”。这么经不住推敲的说辞竟然能够成为立法的依据,其实是拙劣幼稚护已之短。那时的美国人,面对华工在表现出来的勤奋、智慧与取得的成就,自愧不如、心生妒嫉,而生硬排斥流露的恰恰是畏惧。 这样的事情,华人在世界各地都曾遭遇:远的,如1911年墨西哥排华惨案,就是华人移民能力和财富惹起当地无赖的忿恨。仅托雷翁一城的华侨华商就被杀害了三百多人。后来著名的几次印尼排华案更为典型:短短几代华人移民,人口只占5%,却控制了印尼经济的70%,能不招灾惹祸?如今世界范围的“妖魔化中国”,也有明显的醋意。 “能经天难方好汉,不为人妒是庸才”。天之娇子看似无不苦难深重。儒家学说主张“以直报抱怨”。美国政府向华人道歉是必须的,他们应为自己的愚蠢和粗鲁汗颜-----基督文化中的原罪观,早该在此得到体认;我们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与无辜-----东方耻文化要求我们不得永远忍辱。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 http://national.dwnews.com/news/2011-05-25/57748044.html
个人分类: 论文论点|2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称物欲太强源自缺少爱
seoal 2011-5-26 15:33
作者:Edward Lemay 来源:《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 发布时间:2011-5-23 13:12:45 研究称物欲太强源自缺少爱 物质财产的富足,可以代替精神上的爱吗?或者说反之亦然: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很多的爱和认同感,他是否就会对物质财产看得比较淡泊? 新罕布尔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上。 我们当然知道,生活幸福和物质富裕有一定的关系。但这次研究人员希望更进一步地了解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试验通过人们对财产价值的衡量和他们的被爱感、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来完成。 研究人员调查了185名参与试验的人,他们平均年龄35岁,并且分组完成试验。 首先,研究人员要求一半的受试者回忆自己曾受到抚养和照顾的场景;而另一半人则要想着一次有趣的经历,比如在高档餐厅吃饭。 然后,要求两组人对自己床上的毛毯进行估价。刚回忆过大快朵颐经历那组的平均估价为173.3美元,而刚想着被爱经历的另外一组人认为自己的床被只值33.38美元。 新罕布尔大学心理学助教爱德华·勒梅是本次实验的牵头人。他说:“人们重视物质,部分是因为物质能带来一种被保护感、安全感和舒适感;但我们发现,如果人们处于被爱、被认同的状态,通常会产生被保护感、安全感和舒适感,这时就会低估财产的真正价值了。” 为了验证两组受试者对床上用品估价的显著差异不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第二个试验。 研究对象为98名平均年龄为21岁的财经或心理专业的大学生。试验的前后部分分别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 第一名研究人员要求学生填写一张关于“情感依恋”的调查问卷,要求他们用词语联想二选一的方式完成调查。 试卷中给学生们准备了一系列诸如“依赖”、“拥抱”这类描述情感关系的词汇,另一类则是如“幸福”、“快乐”这些一般的、正面的词。 然后,第二名研究人员给每名大学生派发一支印有大学校徽的钢笔,他要求学生给一个最低价格,低于这个价格会选择保留钢笔,超过这个价格就选择以0.25美元到9.75美元之间的价格卖掉。 研究人员统计了结果后发现,选择情感关系词汇完成测试的学生认为他们的钢笔价值3.23美元,而用一般正面的词完成调查的另一群学生则认为自己的钢笔价值4.11美元,多了近1美元。 可见,相对来说,保持良好情感关系的人群普遍会出现对物质价值低估的倾向。 这样,我们就容易解释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比如为什么有的人抓住财富不肯放手。勒梅说:“没用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人舍不得扔,为什么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会因为财产问题争个头破血流,无论是房产还是其他东西。人们觉得遗产特别有价值,这可能是因为遗产和死亡有关,而死亡很明显威胁到了人们的安全感。”(来源:网易探索) 更多阅读 《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老师,我被您骗了这些年
热度 3 ayshi 2011-5-25 22:40
  作者:刘海通   93年我开始上小学,懵懂的我接受着教育。那时候感觉老师的知识是那么渊 博,感觉老师说的一切都是真理。但是现在想想,小学老师毕竟是教小学的,有 些问题上,甚至对学生产生了误导。写本文目的,就是想提醒诸位看客,假如有 朝一日做了老师,或者有了孩子,不要让无知误导着下一代。   水滴石穿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曾经让我们做过一件事情,那就是放学后观察屋檐 下的石板上,都有一个一个的小坑坑——这叫水滴石穿:下雨后,连续不断的水 滴,点点滴滴地落在岩石上,凭借这种微小的撞击力把坚硬的岩石滴穿。放学后 我按照老师所讲的去观察了,果然,发现小巷里面的一些老房子房檐下的石板上, 真的有一个个小坑。   下一堂课,老师继续着这个话题教育我们,还绘声绘色的讲着“一个个雨滴 看似渺小,力量微不足道,而岩石却十分坚硬,人们要想凿穿它,也要借助锤子、 钢钎,花一番功夫才行。那么水滴是靠什么穿透岩石的呢?是因为它在漫长的时 间中从未停止过“穿石”的努力,凭借一点点的撞击,日积月累,每一次的一点 撞击力,汇聚起来就成了一个很大的力量,最终把岩石给撞击开了……”之后还 教育大家,在日后的学习上也要有这种精神,云云。   仍记得当时那节课听得我好感动,没想到一滴滴的雨水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 后来上了初中,学习到了物理,突然发现,这个故事似乎有些不科学。因为根据 物理学动量守恒定律,水滴落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根据公式可知,水最 后冲击撞击石板的力量是E=mgH,一般房屋屋檐,最高也就是5米左右;一般在实 验工作中,认为一毫升水是20滴左右,也就是平均一滴水0.05克,即0.00005千 克,若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把水滴与石板的接触面积也理想化,极为保守的状态 下计算,那么水冲击撞击石板的力量就是F=mV/t+mg,根据牛顿定律公式V= (2gh)^0.5,t=(2h/g)^0.5,代入数值,可以计算出,水滴对地板的撞击力为 F=0.001牛,这还是在极为保守状态下,把空气阻力因素刨除在外得到的数据, 实际数据远远没有这么大。可想而知,最理想状态下,水滴对地板的撞击力也不 过是0.001牛,这么点的力在物理试验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却又如何能撞出来 坑呢?   我明白了,原来石板上的石坑不是单凭撞击力给撞出来的。那么石板上的石 坑又是如何出现的呢?后来学习了化学,我终于知道了其中的道理。雨水的成分 有些复杂,其中含有Cl-、NO3-、SO42-、Na+、Mg2+、Ca2+,NH4+,若是大气受 到污染的地方还会形成酸雨,含有SO3。由于氯离子、微量硫酸根、以及其他微 量元素的作用下,雨水带有微腐蚀性。而地面石板的成分是石灰石,这样,那些 含有弱酸根的离子就腐蚀了石灰石,从而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小坑。   水滴石穿原来是化学反应,而不是老师说的那种物理反应。可是,诸位有多 少从小是受到了这种伪科学的影响呢?恐怕连小学老师都不知道自己无意“欺骗” 了学生。   彩虹的颜色   二年级时,有一次下雨,天上出现了彩虹。下了课全班同学都出去看。待上 课时,老师借题发挥,告诉我们,彩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太阳光给了它光彩。 还对大家说:“同学们,彩虹有七种颜色,它们按照顺序排列是,赤橙黄绿青蓝 紫……”后面还说了什么我记不清了,但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太阳的七种 颜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老师还告诉我们,毛主席有一首诗,写的是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毫无疑问,太阳光七种颜色按顺序 排列,当然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了——年少时我一直如此认为。   可是上了初中,学习了物理,老师告诉我们,阳光的颜色按照顺序,光谱的 强弱排列应该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当时的我感到很是奇怪,因为小时候印在 脑海里的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现在怎么又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后来我 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明白了阳光的七种颜色确实应该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而“赤橙黄绿青蓝紫”只不过是一种民俗说法。   若不信,你可以问问家里的老人,看看有多少是回答“赤橙黄绿青蓝紫”的? 包括毛主席的诗中都是这么写的,这是一种普遍的民俗说法。但是,科学是要严 谨的。记得教育我们的下一代,阳光的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不要再让他 们受到民俗说法的误导了。   用手揪颈部治嗓子疼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老师说不出话来,校医诊断是扁桃体发炎, 让老师多喝水,并开了些药。记得有一次课间我去老师办公室交作业,恰好看到 老师坐在办公桌前,用手在揪颈部的肉皮,揪得一块红一块紫。我问老师为什么 要揪,老师跟我说“揪揪就可以把体内嗓子里的虚火排出来,能治好扁桃体炎”, 从那以后我也知道了,原来病了是不必去吃药的,嗓子疼用手揪外面的皮肤就可 以治疗。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类似于中医的刮痧了。我也懒得去说什么,大家都知道— —扁桃体炎,是多因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发病,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及 病毒等也可引起。这个是细菌感染,治疗起来的话也不是很复杂,吃些有针对性 的抗生素类药物即可痊愈。但是用手揪颈部、刮痧之类的治疗,未免太可笑了— —难道用手揪一揪脖子,就能杀死体内的病菌?真是太监开会——无稽(鸡)之 谈。虽然话不中听,但话糙理不糙,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前因后果讲不出 个所以然,那就是伪科学了。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为他人传输到错误的知识。   月球上能看到长城   小时候五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就叫《长城》,记得老师在讲述课文 中还介绍,“美国航天员在月球上,能看到中国的建筑物,就是长城。”讲这些 时,老师当时的语气洋溢着无比的自豪。但是,可怜的老师,您也许不知道,您 说的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但凡初中学过地理的都知道,月球离地球38万公里, 而长城的宽度满打满算也不过10米,按比例算的话在月球上看长城就等于在380 公里外看一根火腿肠。因此在月球上根本就不能看到我们的长城!   在十几年后,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顺利返回到地面,有记者问他是否看 到了长城,他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没有”。不知道“从月球上能看到长城”这个 谣言如何起来的,但是作为老师来讲,应当有最基本的文化常识,上过初中的都 能计算出来月球看到长城的比例,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 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而对不知道是真是假的结论 加以赞扬更是不可取。做老师更应尤为注意,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误导了 学生!   喝板蓝根预防病   小学六年级冬天,我所居住的城市突然爆发了流感。班里的很多同学也都感 冒了。老师开班会说让大家回家都喝板蓝根,“最近感冒很严重,大家回家都喝 些板蓝根冲剂预防生病。”   当天到了家,我就冲了1袋板蓝根喝下去,后来接连喝了三天,但是不幸还 是发生了,我染上了感冒,难受了一个星期。当时心里还想:老师说过了板蓝根 能预防病的,我喝了之后为什么还感冒了?但是后来我发现,不仅仅是老师,甚 至连家长都认为喝板蓝根能预防和治疗感冒。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上了高中,渐渐知道,感冒分两种,病毒性和细菌性。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 道感染,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感冒了要去查白细胞计数,一 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 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因此,想确定是病毒性还是细菌 性感冒就要去做血像检查。然后对症治疗,一般医生会开些抗生素类药物给患者。 这样才能彻底治愈。   板蓝根,只是一种草本植物。如何才能像西药那样有针对性的杀灭病菌呢? 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至于说喝板蓝根能预防感冒,那更是不可思议。老师说的喝 板蓝根预防病,确实有种“巫术”的味道。咋一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请看官 们问问你身边的人,有多少人至今仍愚昧的认为喝板蓝根能预防感冒?恐怕持此 观点的大有人在!   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老师的责任是很大的,传 道,受业,解惑,是老师的天职,但是,有多少老师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为孩子 灌输了不正确的思想?某些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有人说大学重要的课,要让某 些德高望重的权威教授去教,才能教好。但是我认为,越是启蒙教育,越应该用 高学历高水平的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因为他(她)要在孩子的心灵白纸上写 上第一笔!   救救孩子,不要让我们无知的一句话,而影响了他们的未来。 (注:此文转自新雨丝)
30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决定文章的命运?
热度 7 neilchau 2011-5-20 07:45
什么决定文章的命运?
上篇博文: 推荐的审稿人决定文章的命运? 引 起了某些人的质疑。有人怀疑是在鼓励大家投机取巧,制造文章。其实不然。为了讨回我的清白,上篇文章的结论在这里重申下:推荐的审稿人如果能成为审稿人之一,那么他可能影响文章的命运,并且对低水平杂志文章的影响会较大。那究竟什么决定文章的命运呢?本人认为以下四点因素决定着一篇文章是否能够发表。 (1) 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之所以把系统性和完整性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它们太重要了。阅读文献时,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有意思的现象:有些人可以利用同一个idea,还是在相对不错的一个或多个杂志上灌好几篇文章。你能说那些研究有新意,重要?但结果照样发表了,其中系统性和完整性功不可没。几乎所有发表的文章都是相对系统、相对完整的。不系统的研究,即使再新颖,再重要也很难直接发表。刚涉足科研的新手比如我,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结果忙了几个月,得到一些不系统的数据,为别人做铺路,发表文章署名时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设计试验方案时,最好能跟导师或同事讨论下,以免几个月后审稿意见回来了说让补做实验。补做实验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想必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几个月前的所有系统条件与几个月后的能否保持完全一致就是个大问题。所以,试验开始前就确保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是将来发表文章的前提和保障。 (2) 所做东西的创新性 。在确保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就要有所创新了。文章的创新性具有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弥补深入性的不足。举例来说,现在回头看几年前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刚出现时的文章,你可能会觉得太简单太容易了。现在如果再报道类似水平的结果,就很难再被接收了。所以具有创新性的东西才更容易发表,然而重大创新谈何容易?那就一点点地创新吧,毕竟科学就是在一点点一步步的创新中前进的。 (3) 研究对象的重要性 。我觉得这一条是决定文章能否发表的核心。要做的东西必须解决了相关领域的一个或几个别人没有想到,或者想到了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越重要,文章发表的可能性就越大。换句话说,就是 要做出实质性的东西,解决重大问题 。 (4) 结果的完美性 。虽然我们常说,失败(或者说不理想)的结果对研究也有重要意义,阅读文献时我们又会发现:发表的文章中很少报道负面的结果,顶多在讨论或建议部分一两句话带过。只报道好结果,不报道负面效应,似乎就是约定俗成的。此外还必须注意:完美的结果绝对不能是编造的结果,完美的数据未必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是有个统计说,一篇发表的文章中约80%的东西可能都是错误的,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吗? 其实,以上四点还是密切相关的。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往往能都产生比较完美的结果,尽管有时候那些研究可能不够新颖不太重要,但照样发表了。不过绝不鼓励做那样的研究,那样的结果能发表有时候有“打擦边球的运气”成分。也许编辑或审稿人看完文章,明知没什么新意,但看作者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工作,拒了又有点不忍心,毕竟研究做得比较系统,结果还算完美。创新性和重要性,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些重要的发现,往往都是创新的结果。有些研究可能做得不太系统、不太深入,结果也不是非常漂亮,但开创性地解决或提出了些重要问题,当然也容易发表。 总观当今发表的文章(CNS除外),其实大部分研究只是做到了第(1)(4)条,涉及到了第(2)(3)条而已。如何做到第(2)(3)条,还是参看鲁白老师的“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 吧,相信每个做研究的人绝对 都 值得一看! 现在知道谁(什么)决定文章命运了吧?那就是你自己, 只有自己系统完整地做出了重要的创新性的东西,得到了比较完美的结果。那时候,发表文章才能易如反掌 。 (说明:本人作为科研入门者也没发表过什么高水平的文章,以上只是自己阅读文献和写论文时的一点个人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遗漏之处欢迎补充,不当之处欢迎指正,当然拍砖也顶着 ^-^)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5717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的半天生活
热度 1 gaolibo 2011-5-4 18:16
今天是普通的一天,也是忙碌的一天... 从家坐地铁,换了个乘,第一件事,去老科技馆取书。《天赐》当当网没货了,付老师那代卖的还有些,只是她上个月已经退休,她原来放在办公室的东西都搬到了她自己的家里,也包括这100多本书,我自己去她家取,先补充当当网临时断货之急。跟她聊了一会,她是我在出版社的好朋友,忘年之交,她喜欢观鸟,我也是。我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直到她电话响个不停,我想我该尽快回单位了,还有很多事等着办呢。公正的说,这本书的社会效益应该很好的,由于多重原因,市场反应并不明显。铜版纸的书好重啊,折腾了这一番,我有点手抖了,我拿的这个小车去超市拉点东西还行,拖书很不“专业”呀。终于把书交接给了发行部,我就开始在我的办公桌上办公了。 湖北的作者打来电话,说重新做预算,图书装帧有变化,他们订购书的数量也有变化,等都定下来再寄给他们合同。我手里有两本稿周五前要寄给作者的,平时我都是埋头苦干的呢。QQ又闪了,黑龙江的作者说合同咋还没收到,我跟快递催了一遍,现在的快递一点都不快呀,28号下午寄出的,过了五一假日还没到,受不鸟。 10点刚过,一位老作者来电话,说要买1万块钱的书,问能不能马上发货,我赶紧问发行部库里还有没有书啊,发行部说有,还是以前的折扣,敲定好送书地址,开发票单位等等,几个电话搞定了。 10点半,一位老作者来电话了,说明天要来社里交稿,谈谈书稿的事,还有一本正在商量,需要做个预算。正打着电话,她老伴回来了,听说在给我打电话,也接过电话跟我说了几句,他的书稿最近也结稿了,说过段时间见面详谈。我喜欢这两位老人,他们同是当年留苏的同学,做着同样的事业——沙产业,他们互称对方“先生”,给他们第一本书做责编的时候,我还是一位刚工作两年的新编辑。之后他们很信任我,每本书都交给我做责编。我感觉跟这样两位老科学家共事,非常荣幸,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包括科研精神,生活态度。 快到中午了,黑龙江的作者说合同收到了,今天寄回给我。 OA短信通知了,说28岁以内的参见明天的郊游活动,35岁以内的自愿报名,我已经过了28岁可以放假的年龄了,呵呵。几分钟过后,团支部负责人Q我了,问我去不,我说不了,明天有作者来社里,还有很多稿件没处理好,不过同事问我,心里还是暖暖的,这个年龄,青年不青年,中年不中年的,有点尴尬。 想着下午社里有个跟地铁四号线《诗歌坊》科普专栏的签字仪式,应该去听听,这是件好事,一直感觉北京这几个地铁,四号线的人文气息最浓了,从乘客的角度评价,设计得也最人性化了,香港人设计管理的就是不一样。 手里的稿没来得及弄呢,看来只能趁中午安静抢点工了。先吃饭去吧。午饭是我一天中吃的最踏实的一顿饭了。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3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应对审稿人的“无理要求”?
热度 18 Synthon 2011-3-21 09:20
前面以审稿人的角度写了一篇博文,貌似反响不小,这里以作者的角度再写一篇。 大家给学术期刊投稿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审稿人的“无理要求”。经常有人抱怨说,审稿人提了一堆意见,但其实啥也不懂,净是外行意见,没法回答。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下策是撤稿,换个期刊再投。也许换个期刊,换个审稿人,就没这个无理要求了。 中策是据理力争,在给审稿人的回复中严正说明不合理之处,指出自己是对的,审稿人是错的,希望编辑能够做个裁决。这种解决方案,很多人都采用过,也有效。很多人的文章就是在“力争”之后,又发表了的。但这仍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上策是什么呢?如果你认为你是对的,审稿人是错的,你仍然可以在给审稿人的回复中说明不合理之处,但是要回头仔细想一想,审稿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无理要求”呢?用我老板的话来说,审稿人就是文章读者的代表,而且是读者里面对你的研究比较感兴趣的那批人的代表。所以,如果审稿人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观点,就说明相当一批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观点。作者是要为读者服务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我们如何让这批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呢?我们是否应该在文中对相应问题做出解释?我们的某些段落是否应该写的更平实易懂一些?我们是否应该加上更多的背景介绍? 总之,尽管审稿人错了,但是据理力争之余,把文章相关的部分认真重写一遍,争取类似背景的读者读到文章的时候,不会产生跟这个“无理”的审稿人类似的疑问,这,才是上策。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7394 次阅读|31 个评论
拒绝中文论文?-从编辑的角度谈谈中文论文的危机与出路
热度 10 lxchencn 2011-3-13 10:45
我从不看中文文章,我从不叫研究生读中文文章,写文章不准引用中文文章,自己的论文列表从不写中文文章,标书里面从不标中文文章,这样的言论不绝于耳,也理直气壮,有如阳春白雪不理下里巴人,写、发、谈、引中文文章一时成了避忌之事一样,英文文章、SCI文章、高影响因子文章、CNS文章成晒家宝贝,中文论文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作者拒写?读者拒读?大众拒信?政府拒纳?一边中文文章汹涌增长,一边讨伐之声不绝,中文文章何去何从? 曾经在中国牌杂志做过一段时间编辑,从作者到编辑,再之后离开编辑回归作者,从过来人谈谈中文科技论文的是非恩怨、未来出路。 中国人做科研,首先要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用人民币做的事,写中国人自己的字,发中文文章,一致以来顺理成章,曾几何时,突然看不起中国字了,西洋文的吃香,错乎?没错。仔细看看投来的稿件,难有十之一是认真的稿件,心里真想把稿件都拒了,可以真拒了,好的稿件会来吗?没有稿件杂志岂不关门?降身以求,文章难优,杂志难好,作者读者都不满意,谁之过呢?似乎谁也无过。 论文是要有真正的科学发现的,无论是什么文字,发现永远是真的发现,真理还是真理,不会因为文字不同而否认,因此,即使是中文的论文也要确实的数据、认真的写作,不要自己骗自己,最后自己也无法相信自己,只有中国人才能拯救自己的中文期刊,只有中国的科技人员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的中文论文,未来只有靠中国人自己!研究生们、导师们、审稿人们、编辑们、主编们,行动起来吧!
42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谁该成为署名作者?
热度 12 neilchau 2011-1-19 08:36
讲一个实验室的故事,故事总共涉及到 8 个人,暂且称他们: A 、 B 、 C 、 D 、 E 、 F 、 G 、 H 。其中: A 是实验室的 PI ,还是 C 的 Supervisor 。 B 是法国的访问学生,他最先做这个课题,做了 3 个月就走人了。其间他摸索出了一些方法,获得了一些不完整的数据,然后交给了 C 。 C 是 A 的博士生, B 走了之后, A 让 C 继续做 B 的工作。 C 在 B 的基础上,用了 5 个月时间,优化了实验方法,获得了一些比较理想的数据(但没有用到 B 的数据),写了文章然后投了出去,结果是大修改,补做实验后需要重投。这时候访问学生 D 来了 , 于是 A 把任务又交给了学生 D , C 被转到了 A 布置的其他任务。 D 是荷兰的访问学生, D 又在 C 的基础上,用了 6 个月时间,继续优化实验条件,获得了比较系统的数据(也没有用到 B 、 C 的数据),写了文章投了出去,最终文章被接收了。 E 是 D 在荷兰的 Supervisor 。 F 是 G 和 H 的上司,他指示 G 、 H 协助试验,并参与了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G 和 H 都是 F 的 research assistant, G 负责材料的一项定性测试, H 在初期教 B 、 C 、 D 怎么使用仪器。 G 和 H 都未参与文章的成稿。 被接收的文章,究竟怎么署名才算合理呢? 发表文章的实际署名顺序是: A 、 D 、 F 、 G 、 H 、 E ,其中 A 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 B 、 C 虽然为 D 进行了大量实验方法和条件的探索 ,但也最终也只是牺牲品,连成为作者的资格都没有。(实际上他们应该成为作者吗?) E 完全是搭便车,挂个名而已,主要是 A 为了加深与他的关系。 据了解,现实中很多文章的署名都不科学,甚至包括 很多所谓的“牛人”。不少导师为了结盟(加强与同行的联系),似乎总喜欢加些与项目不相干人的名字。这样的“抱团”结果,表面上是多赢:学生、导师和第三方的同行,每个人都多了一篇文章,还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背后却污染了科学的空气。也许这就是,当前除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其他作者越来越不被看重的部分原因。 作者在署名时,有时候也比较困惑,署名少了,别人认为你没有合作精神;署名多了,一些不该构成作者的人也成了作者。目前, 少数杂志要求明确所有作者贡献的做法,其实还是很值得倡导和推广的 。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5872 次阅读|26 个评论
期刊作者在线调查结果
whocj 2010-12-13 13:09
鄙人于2010年12月9日晚7:00在中国科技大学晚生科院一楼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成功发表论文的作者策略的 讲座 。为更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在讲座前安排了一次小范围在线调查。现将调查结果贴在这里,与各位分享。调查结果仅供参考,并不代表Wiley-Blackwell的看法,也不一定适合作为支持某种结论的证据。本次调查采用了 调查派 免费在线调查表系统。 本次调查共收集了131份有效问卷,绝大多数参与者来自于中国科技大学,其他来源单位包括大连化物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西南交通大学, 中科院高能所, 北京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等。我们从参与者中随机抽取了一名幸运儿,赠送英文原版书一本(《 Wri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Strategy and Steps 》),恭喜来自中科大的王允坤同学。 1.在为您的论文选择期刊时,您是如何看待下列因素的重要性? (分数越高,表明该因素越重要) 2.除问题1中所列因素,您觉得还有哪些其他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期刊声誉和口碑,审稿速度,审稿意见的质量,审稿人的选择, 能否保证出版前论文观点、数据的不外泄,审稿的公平性,SCI分区,每个期刊的平均拒稿率,审稿过程对于修改问题能否提供充分的讨论空间,即允许作者对于审稿意见保留充分的讨论余地,评审专家的学术水平, 期刊是否是该领域的顶级期刊。 3.本次讲座将会涉及以下内容,您是否感兴趣? (分值越高,表明越有兴趣) 4.除问题3中所列内容外,您希望本次讲座还应包含哪些内容? 对于实验结果的撰写技巧, 第一次发表论文者怎么样进行规范的写作, 不同投稿系统的要求有否不同, 如何缩短投稿周期,科技论文英文写作的标准和技巧,如果一篇文章被一些著名的杂志reject后,如何处理才是妥当的?如何在相应期刊已发表的论文中提炼出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或研究线索。剽窃的界定及其与学术不规的关系, Title Page与Cover Letter,Running Head的艺术选择,英文期刊投稿要点,和中文期刊的异同, 如何读懂审稿意见, 英文期刊投稿出版全过程和时间,如何与期刊方协调相关问题, 如何在本科期间发表英文论文 5.您的专业领域是? 6.您的学历? 7.截至2010年12月8日,您已成功发表了几篇英文论文? 8.在撰写英文论文时,您是否使用过专业语言/编辑公司的语言润色服务?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颜志森,张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以来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
kexuechuanbo 2010-9-23 20:44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以来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3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看生物论文的作者贡献
lifei 2010-8-18 14:51
Andrew Fire 和 Craig Mello因发现双链RNA引发基因沉默现象而获Nobel奖。 评奖委员会认为突破性的进展发表于1998年nature上的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Andrew FIre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而Craig Mello是最后一个作者。其余作者与诺奖无缘。 据我所知,通讯作者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许多著名杂志明确定义了corresponding author的责任。 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 We have codified a change in our interpretation of corresponding author. This term means literally the person who handles correspondence regarding a paper, but by implication and practice, it also identifies a guarantor of the published work. We now state explicitly tha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must be a guarantor of a significant part or all of the work. A coauthor can also be a guarantor as indicated in the opening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参见:http://www.pnas.org/content/101/29/10495.full Nature ----- Corresponding author - prepublication responsibilities The corresponding (submitting) author is solely responsible f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journal and with manag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authors. Before submission,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ensures that all authors are included in the author list, its order has been agreed by all authors, and that all authors are aware that the paper was submitted. After acceptance, the proof issent to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who circulates it to all coauthors and deals with the journal on their behalf; the journal will not necessarily correct errors after publication if they result from errors that were present on a proof that was not shown to coauthors before publication.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all content in the proof, in particular that names of coauthors are present and correctly spelled, and that addresses and affiliations are current. Corresp onding author - responsibilities after publication The journal regards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as the point of contact for queries about the published paper. It is this author's responsibility to inform all coauthors of matters arising and to ensure such matters are dealt with promptly. This author does not have to be the senior author of the paper or the author who actually supplies materials; this author's role is to ensure enquiries are answered promptly on behalf of all the co-authors . The name and e-mail address of this author (on large collaborations there may be two) is published in the paper. 参见:http://www.nature.com/authors/editorial_policies/authorship.html ----------- 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给通讯作者附加另一层含义,即责任作者。有些类似于PNAS中的定义,即为论文数据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同时较多地享有此论文可能获得的荣誉。 另外,在欧美体系的生物学杂志中,往往认为senior author排在最后。我想这可能是Craig Mello作为最后一名作者,可以与Andrew Fire共享Nobel奖的原因吧。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9340 次阅读|3 个评论
作者与编辑间的博弈:旧文新发
zhaodl 2010-8-15 11:49
今天看到科学网上关于投稿的博文,我想起我在网易发的一篇旧文编辑与作者间的博弈(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08731103927795/ ),那时我还没在科学网上开博。今天转过来与大家分享。 后来经同事整理加工,全文发表在《编辑学报》,2009年4月第2期, http://www.cujs.com/web/zdl/qw/39.pdf 。 学术期刊的出版,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但最主要的是编辑和作者。作者希望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编辑试图选出优秀的成果发表。选择就必须有稿源的基础,否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有选择,那么作者就要面对录用或退稿的结果。编辑必须退掉不需要的稿件,而作者都希望退掉的不是自己的稿件,争取录用的结果。编辑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专家的辅助决定录用或是退稿。作者则不停地会问:为什么不能录用、如何才能录用。这就是学术期刊出版中一种博弈。 博弈是有规则的,录用是有标准的,可是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编辑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对于作者而言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作者层次有不同、研究有深浅、水平有高低、价值取向有差异,面对退稿和录用的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可以划分为一下三种类型来研究:理想型、社会型和制度型。 对于理想型 ,作者是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编辑是以传播科学研究成果为己任,追求科学的真理性和价值。尽管二者的立足点是一致的但也不排除观点和标准的差异。 关于社会型 ,作者的研究本身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发表常常成为惟一目的,而编辑则是看人取稿,借用出版权回旋在各种关系之中。尽管不能排除二者在科学研究和研究成果传播方面的客观贡献,但本质上并非是以科学为目的。 对于制度型 ,则是既不注重理想也不追求极端功利,按部就班地依照组织的规则和制度行事,平平淡淡,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因此,三种类型的作者和三种类型编辑组合起来就会产生9种博弈结果,其中同类型的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博弈比较简单,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而不同类型的作者和编辑之间,往往需要进行艰难的博弈,结果也往往不确定。 (1)理想型的博弈结果。 理想型的作者和理想型的编辑之间很容易达成意见的一致性,除了学术观点上的差异以外大家会追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作者了解期刊的办刊宗旨、编辑了解研究的背景和创新以后,双方会在博弈中相互学习和促进,结果也是有利于期刊、有利于科学研究。但是,在各自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的情况下也会造成大错:作者的固执可能将成果转向其他期刊发表,假设编辑是恪守期刊的理念和主题,则对科学和期刊均不会造成大的伤害,而编辑的固执则可能埋没新的科学发现、阻碍科学发展。 (2)社会型的博弈结果。 编辑看重关系,作者则利用关系,相互间的博弈实质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利用学术期刊的出版平台达到各自的目的。编辑不一定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但也不是期刊的长远利益,最多是出版者的团体利益。这种类型的博弈危害最大,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不是说每个期刊都这样、每个编辑都这样,但每个编辑和每个期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现象。在世俗的社会中,能够保持理想状态显然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将这种利益交换限制在最少或合理的范围之内。 (3)制度型的博弈结果 。作者对编辑的决定表现出的无论是无奈还是理解,结果都是将作者对期刊出版的干涉或促进减低到了最少,而编辑又是呆板地执行规定和形式,缺乏主观的能动性,除非制度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较强,否则录用的不一定是好的或最好的,而退掉的不一定是不好的。作者和编辑的循规蹈矩,博弈的结果则依赖于制度的完善和科学。 (4)理想型与社会型的博弈结果。 理想型作者如果遇到社会型编辑,就如同秀才遇到了兵,讲理想是没有太大用处的,结果只能是听之任之或者是放弃自己的理想,矛盾和冲突往往也就比较严重。而理想型编辑与社会型作者之间的博弈则关键在编辑的价值观是否坚定,现实中利益对谁都是具有诱惑力的,能否坚守住原则要看个人的意志和社会的环境。 (5)理想型与制度型的博弈结果。 理想型的作者遇到制度型的编辑,结果如何?多数情况下也只能是对结果听之任之,面对无理的决定只能作为观点的不同来理解或者是从自己的表达角度找原因。当然,在编辑制度科学的情况下还是有抗辩的可能,多数情况下也会避免冤案的产生。理想型编辑处理制度型作者的稿件难度是最少的,编辑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结果的正确与否取决于编辑的能力和编辑对期刊出版方向的把握。需要警惕的是,编辑还应该具有自我的反省能力,否则容易走向独断。 (6)社会型与制度型的博弈结果 。社会型作者遇到制度型编辑与遇到理想型编辑有些类似,关系可以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关键是在于编辑执行制度的坚决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理想型的决定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利益的交换还可以打着理想的旗号来行事,而制度化的约束则避免了决定的随意性。同样,社会型编辑面对制度型作者也缺少发挥作用的空间。这就是法治的优越性,虽然是会丧失掉一些机会但也堵住了利益交换的漏洞。 将作者和编辑区分为理想型、社会型和制度型,只是为了探讨的方便,而现实中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编辑出版活动中这集中情况有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探讨的目的就是为了清楚不同行为的特点。人都是社会的人,不可能没有利益的追求,而人也是有理想和尊严的,不可能唯利是图,人又是普普通通的,都要受到制度和纪律的约束。清楚了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博弈:对于编辑人员来说,有利于把握自己的原则和期刊的方向;对于作者来说,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录用和退稿的结果。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7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论文是不是作者越多越好
xinliscau 2010-7-10 14:13
经常看到一些学术论文挂了很多作者,有些甚至数十或几百个,在这种场合是不是真的人多力量大那?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其一,作为读者,我们最关心的也就是第一作者(主要做事的人),通讯作者*(出注意出钱的人,也就是通常的老板),除了这两个人,一般读者很多好关注其他作者。其二,作为作者,有时间可能是为了感谢别人或者是和某些人具有合作,所以就顺便挂上别人。其实这种感谢可以在致谢里面完成。其三,作为审稿人,个人感觉应该最看重的就是通讯作者。所以,我觉得一篇文章,论文不是挂的作者人数越多,论文的力量就越大哈!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寻找能介绍世博会机器人、智能交通、空调技术的作者
xbyang 2010-5-20 10:05
我们编辑部最近要出一本有关世博的科普书,其中有3项内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作者,请相关专业、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我联系。如果您认识相关的研究人员,也请介绍给我,介绍成功者有礼品赠送:) 我的联系方式: xbyang@263.net 。手机:13621635412(最好发短信联系) 所需撰写内容: 1世博会中展示的各种机器人 2世博会所用到和展示的智能交通 3世博会空气改善和调节技术。 每篇稿件3000字左右,我们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我们所出版的科普作品没有版面费,给作者发放稿酬,每千字100元。 此贴有效期至5月26日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刊物的审稿人对中国作者有偏见吗?
ldh 2010-5-4 12:01
自己投国外刊物已有十几年了,以自己的投稿经历来看,国外刊物审稿人对中国作者的歧视是有的,但并不严重。虽然国外审稿人对中国作者有敌对心理,但总的说来能做到相对公平,不象国内有些刊物的审稿人太看重作者的出身和单位。 自己在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学习和工作时,在国内发文章时,还算顺利,但到了成都气象学院工作时,投国内刊物老被拒,尤其是 中国科学 , 科学通报 和 气象学报 拒得较多,且不说出理由。从那以后自己再也不经常向国内刊物投文章了。 尽管国际刊物对中国作者有一定的歧视,但我还是鼓励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到国际知名刊物上去,这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而且能扩大中国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可谓一箭双雕。 目前我国年轻一代的气象学家在国际刊物发的文章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要消除国外审稿人对自己的歧视,唯一要作的就是要努力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好和更细一些,真正的要作到让审稿人无话可说。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272 次阅读|5 个评论
寻找能撰写玉树地震相关文章的作者
xbyang 2010-4-22 09:21
我们《科学画报》最近想做一篇有关玉树地震的科普文章,请有兴趣的专家和我联系,最好是地质、地震、灾害学等相关专业的专家。文章内容:玉树地震的科学分析。字数:3000字左右。此贴有效期:4月28日止。 另外,如果有最新的有关地震的外刊科普译文,也可以和我联系,需要英文原文是发表在2010年以来的外国报刊上。此贴有效期:4月30日止。 请有兴趣的专家或译者和我电子邮件联系: xbyang@263.net ;或者在本博留言。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04 次阅读|2 个评论
“五龄童发核心期刊”了,都来看哪!
wangxh 2009-12-25 19:18
【电话这头】论文作者有年龄限制吗? 【期刊编辑】没有,多大都行。 【这头】不是大,而是小。多小都可吗? 【编辑】没有,现在天才少年儿童多着呢! 【这头】(放心了!)谢谢!大大的谢谢!(兴奋的好像得了一桶金子!) 鄙人论文水平实在不高,NS连做梦都不敢梦见,憋好几年能憋出一个检索就算烧高香啦!但来个核心期刊还是可以马马虎虎的嘛......关键是想出名都想疯了! 赶紧在电脑硬盘中乱翻本科生论文,找到一篇过去没用上的,可能当时觉得水平太低,现在一看行啊,比有些SCI文章还好,最起码没有造假呀, 一个学校就70多篇 ! 文章按照八股方式速成,袋烟工夫只剩下作者署名次序问题了文章精雕细刻?不用了,现在都变了,交钱基本搞定!谁排第1作者中国特色很重要。鄙人肯定没劲;做实验那个学生早已经不需要了。一定要找一个能够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于是想起了妻侄女现在4.2岁,就她了什么?学术作假!扯淡!她小人家可是经常来实验室帮着做实验的,而有的导师可是净等着分股份呀。尘埃落定,论文email一家核心期刊(人家承诺,3月之内一定回信,否则自行处理稿件)...... 快3个月了,难道这次要被拒?打开邮箱,稿件录用(1)按要求修改,1月内返回;(2)版面费2400元(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每页由300元调整到600元);(3) 预计9个月后出版。 心想:有些慢啊?但是炒料已经有了 论文出版时,小家伙儿正好满5周岁 !内弟是某小报记者,弄点动静怎么样?没问题!随着论文的出版,网上响起了五龄童发核心期刊、论文应该从娃娃抓起轰鸣声! 突然,轰鸣声变成了老王,老王,起来吃饭的河东狮吼不好,学术作假让老婆发现了...... 揉揉眼睛,定定惊魂,啊哦,原来这是一场梦啊......
个人分类: 科研|6601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技导报》“谨致作者”
kejidaobao 2009-11-13 10:06
敬请给《科技导报》投稿的作者允诺: 稿件中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或其他权利的内容;投寄给本刊的稿件(论文、评论、图表、照片等,读者之声栏目刊登的文字除外)自发表之日起,其专有出版权和网络传播权即授予本刊,并许可本刊在本刊网站和本刊授权的网站上传播。对于上述合作条件若有异议者,请在来稿时申明;未作申明者,本刊将视为同意。谢谢合作,并致诚挚敬意。
个人分类: 《科技导报》投稿指南|2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份期刊的四种人
yujoak 2009-10-29 12:05
作者、编辑、审稿人和读者是与期刊密切相关的四种角色。作者和读者无疑最为重要。作者的稿件是基础,投稿是为了发表,但不是惟一的目的,作者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获得同行,即读者的关注。 编辑挑选审稿人,和他一起决定了期刊的整体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位读者,与普通读者的区别在于,他能决定稿件的发表与否。但实践证明,靠几个人、几周时间来判断一篇稿件的好坏,这项工作的难度着实太大。要不也不会有涉及抄袭、剽窃和数据伪造的文章屡被曝光,也不至于有许多高IF期刊的论文无人引用。 论文好比商品,读者就是消费者。对于传统的期刊,读者需要付费才能获得论文。但除非剽窃、伪造数据,遇到名不副实的论文,读者绝对是弱势群体。 但读者是上帝,因此开放获取(open access)成为时尚。反正是免费,为什么不去下载来看看?也许期刊和作者的知名度都不高,但没准也能淘到好文章呢,这应该是大多数读者的心态。期刊转过身对作者说,你看,新的措施为你们带来了巨大的潜在读者群,你不会介意为此付费吧?有些人不介意,但介意的绝对不在少数:凭什么我的投稿要进行同行评议,拖上个几周,甚至几个月,好容易接受了还要交钱才能发表?没有足够多作者的支持,期刊即使是开放获取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我所知道的The Open Macromolecules Journal自2007年创刊以来的论文数还不如刊物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人数多。因此,开放获取是剂灵丹妙药,但不是万能药。 站在期刊的立场,编辑的作用可以弱化,审稿人的作用可以简化,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意识只能是强化。期刊自有办法:对于作者的投稿,只要稿件的实验设计不离谱,我都接受,不管结果和讨论靠不靠谱;对于读者,除了免费获取,论文是好是坏,你们还可以评一评。这就是PLoS ONE模式。也许不远将来,除了science citation index,还会有个science post-peel rating index。 只是还有个问题,即使是电子期刊,即使编辑和审稿人可以是义务,网站的维持、维护、技术支持等等都是需要成本。 会不会有一天,商人来了,告诉大家:让我当老板,将期刊平台整合进我的资源,我要的是点击率和美誉度,而我将提供给你稳定的发展的平台,不变的是期刊的学术独立性。其实期刊、论文就是商品,有它们的商业价值。这,有没有可能?
个人分类: 学术相关|3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署名作者越多,论文质量越低
大毛忽洞 2009-10-22 11:25
论文署名作者越多,论文质量越低 质量决定水平。 然而流行时髦(可能不是 H1N1 流行感冒)的做法是标记(评价)论文的水平,而不是标记(评价)论文的质量。 什么是水平? 最省力的做法,也是最盲目的做法就是根据 刊物 来评价论文的水平,这就是拜刊物忽悠水平教派,这个科学教派是非常强大的。 根据论文本身来评估论文的质量,这是正本清源的做法。 评估论文质量,究竟如何来操作,这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真正想搞也不难。 上次本博主评估了 余瑞璜 先生(三个作者)发表在《中国科学》的文章,存在严重问题,因为把 Nd2Fe14B 的键络数据搞错了,从而影响到以后真正的 EET 计算,究竟他们三个作者是如何分工的,这俺就不知道了。但是,那文章署名了 3 个人,白纸黑字,这是事实。 本文评估 余瑞璜 先生独自发表的一篇文章,白纸黑字,署名了惟一的作者,就是 余瑞璜 先生自己,如下所示。 两篇文章,一个发表在《中国科学》,一个发表在大学学报。如果按照水评论,是前者水平高;如果按照质量论,是后者质量高,本博主要给出证据。 Al12Mg17 结构属于空间群 217 号,一个晶胞里有 58 个原子。 余瑞璜 先生给出的 Al12Mg17 晶体的键络参数如下: 余瑞璜 先生最大键长取值到 d=4.690 。 如果截取到 d=4.690 ,晶体空间共有 15 条键, 余 先生的结果也是 15 条。 如果把 余 先生的结果按照红色数字编号(键长从小到大),和俺用《点群 / 空间群操作系统》计算的结果完全一样,完全一样包含三个指标: 1) 成键的原子种类,例如, 24g -Al-- - 24g -Al ,就是 DAlAl ; 2) 键长,误差在 0.005 左右。 3) 配位数,完全一样。 余瑞璜 先生自己 30 年前干的工作,非常漂亮! 结合实际的数据,下面详细地解说 余瑞璜 先生工作的妙处! 第 6 条键的数据显示,空间配位数和配对配位数是有差别的, 余瑞璜 先生的处理手法和 Herbst J F ( 1991 Rev . Mod . Phys . 63 822 )的是一样的。 需要提醒的是,等同键数 Ia = I1 I2 I3 ,其中 I1 从空间群占位结构式取值; I2 从空间配位数( Z )取值; I3 的值规定为:如果是空间群意义上的同种原子成键, I3 = 1 ; 如果是空间群意义上的不同种原子成键, I3 = 2 。 (实际上,应该是按照点群对称性来分类,不过立方晶体不显示区别) 空间群占位表达式为: 2a (Mg) 8c (Mg) 24g (Mg) 24g (Al) 约化之后为: 1 ( 2a -Mg) 4 ( 4c -Mg) 12 ( 24g -Mg) 12 ( 24g -Al): I1 将从蓝颜色的数字中取值。 (计算机输出格式版本) a=,10.56,b=,10.56,c=,10.56,Delta=,.005 (评估误差为 0.005 埃) 1, , 24g -Al,---, 24g -Al, d===,2.6582 24g -Al,:,-2.9357,-.9398,.9398, Z=,1 SP coordinates=,.222,.411,.589 配位原子: , 24g -Al,: ,-2.9357,.9398,-.9398 SP coordinates=,.222,.589,.411 24g -Al,:,-2.9357,.9398,-.9398, Z=,1 SP coordinates=,.222,.589,.411 配位原子: , 24g -Al,: ,-2.9357,-.9398,.9398 SP coordinates=,.222,.411,.589 余瑞璜 先生的 Ia=12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1 1 = 12 2, , 24g -Al,---, 24g -Al, d===,2.8226 24g -Al,:,-4.3402,-4.3402,-2.3443, Z=,2 SP coordinates=,.089,.089,.278 配位原子: , 24g -Al,: ,-4.3402,-2.3443,-4.3402 SP coordinates=,.089,.278,.089 配位原子: , 24g -Al,: ,-2.3443,-4.3402,-4.3402 SP coordinates=,.278,.089,.089 24g -Al,:,-2.3443,-4.3402,-4.3402, Z=,2 SP coordinates=,.278,.089,.089 配位原子: , 24g -Al,: ,-4.3402,-4.3402,-2.3443 SP coordinates=,.089,.089,.278 配位原子: , 24g -Al,: ,-4.3402,-2.3443,-4.3402 SP coordinates=,.089,.278,.089 余瑞璜 先生的 Ia=24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2 1 = 24 3, , 24g -Mg,---, 24g -Al, d===,2.9063 24g -Mg,:,3.7594,.4435,3.7594, Z=,1 SP coordinates=,.856,.542,.856 配位原子: , 24g -Al,: ,4.3402,-2.3443,4.3402 SP coordinates=,.911,.278,.911 24g -Al,:,4.3402,-2.3443,4.3402, Z=,1 SP coordinates=,.911,.278,.911 配位原子: , 24g -Mg,: ,3.7594,.4435,3.7594 SP coordinates=,.856,.542,.856 余瑞璜 先生的 Ia=24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1 2 = 24 4, , 8c -Mg,---, 24g -Mg, d===,2.9618 8c -Mg,:,-3.3475,-3.3475,3.3475, Z=,3 SP coordinates=,.183,.183,.817 配位原子: , 24g -Mg,: ,-3.7594,-3.7594,.4435 SP coordinates=,.144,.144,.542 配位原子: , 24g -Mg,: ,-3.7594,-.4435,3.7594 SP coordinates=,.144,.458,.856 配位原子: , 24g -Mg,: ,-.4435,-3.7594,3.7594 SP coordinates=,.458,.144,.856 24g -Mg,:,-.4435,-3.7594,3.7594, Z=,1 SP coordinates=,.458,.144,.856 配位原子: , 8c -Mg,: ,-3.3475,-3.3475,3.3475 SP coordinates=,.183,.183,.817 余瑞璜 先生的 Ia=24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1 2 = 24 ;或者, Ia=4 3 2 = 24 5, , 24g -Mg,---, 24g -Al, d===,2.9791 24g -Mg,:,1.5206,-1.5206,4.8365, Z=,2 SP coordinates=,.644,.356,.958 配位原子: , 24g -Al,: ,2.3443,-4.3402,4.3402 SP coordinates=,.722,.089,.911 配位原子: , 24g -Al,: ,4.3402,-2.3443,4.3402 SP coordinates=,.911,.278,.911 24g -Al,:,2.3443,-4.3402,4.3402, Z=,2 SP coordinates=,.722,.089,.911 配位原子: , 24g -Mg,: ,1.5206,-4.8365,1.5206 SP coordinates=,.644,.042,.644 配位原子: , 24g -Mg,: ,1.5206,-1.5206,4.8365 SP coordinates=,.644,.356,.958 余瑞璜 先生的 Ia=48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2 2 = 48 ;或者, Ia=12 2 2 = 48 6, , 24g -Mg,---, 24g -Al, d===,3.1629 24g -Mg,:,-1.5206,4.8365,1.5206, Z=,8 SP coordinates=,.356,.958,.644 配位原子: , 24g -Mg,: ,-3.7594,3.7594,-.4435 SP coordinates=,.144,.856,.458 配位原子: , 24g -Mg,: ,-3.7594,6.8006,.4435 SP coordinates=,.144,1.144,.542 配位原子: , 24g -Mg,: ,-1.5206,5.7235,-1.5206 SP coordinates=,.356,1.042,.356 配位原子: , 24g -Al,: ,-.9398,2.9357,-.9398 SP coordinates=,.411,.778,.411 配位原子: , 24g -Mg,: ,-.4435,6.8006,3.7594 SP coordinates=,.458,1.144,.856 配位原子: , 24g -Mg,: ,.4435,3.7594,3.7594 SP coordinates=,.542,.856,.856 配位原子: , 24g -Al,: ,.9398,2.9357,.9398 SP coordinates=,.589,.778,.589 配位原子: , 24g -Mg,: ,1.5206,5.7235,1.5206 SP coordinates=,.644,1.042,.644 24g -Al,:,.9398,2.9357,.9398, Z=,2 SP coordinates=,.589,.778,.589 配位原子: , 24g -Mg,: ,-1.5206,4.8365,1.5206 SP coordinates=,.356,.958,.644 配位原子: , 24g -Mg,: ,1.5206,4.8365,-1.5206 SP coordinates=,.644,.958,.356 余瑞璜 先生的 Ia=48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2 2 = 48 ;或者, Ia=12 2 2 = 48 7, , 24g -Mg,---, 24g -Mg, d===,3.167 24g -Mg,:,3.7594,3.7594,.4435, Z=,8 SP coordinates=,.856,.856,.542 配位原子: , 24g -Mg,: ,1.5206,4.8365,-1.5206 SP coordinates=,.644,.958,.356 配位原子: , 24g -Mg,: ,1.5206,5.7235,1.5206 SP coordinates=,.644,1.042,.644 配位原子: , 24g -Mg,: ,3.7594,6.8006,-.4435 SP coordinates=,.856,1.144,.458 配位原子: , 24g -Al,: ,4.3402,6.2198,2.3443 SP coordinates=,.911,1.089,.722 配位原子: , 24g -Mg,: ,4.8365,1.5206,-1.5206 SP coordinates=,.958,.644,.356 配位原子: , 24g -Mg,: ,5.7235,1.5206,1.5206 SP coordinates=,1.042,.644,.644 配位原子: , 24g -Al,: ,6.2198,4.3402,2.3443 SP coordinates=,1.089,.911,.722 配位原子: , 24g -Mg,: ,6.8006,3.7594,-.4435 SP coordinates=,1.144,.856,.458 24g -Mg,:,5.7235,1.5206,1.5206, Z=,8 SP coordinates=,1.042,.644,.644 配位原子: , 24g -Mg,: ,3.7594,.4435,3.7594 SP coordinates=,.856,.542,.856 配位原子: , 24g -Mg,: ,3.7594,3.7594,.4435 SP coordinates=,.856,.856,.542 配位原子: , 24g -Mg,: ,4.8365,-1.5206,1.5206 SP coordinates=,.958,.356,.644 配位原子: , 24g -Mg,: ,4.8365,1.5206,-1.5206 SP coordinates=,.958,.644,.356 配位原子: , 24g -Mg,: ,6.8006,-.4435,3.7594 SP coordinates=,1.144,.458,.856 配位原子: , 24g -Mg,: ,6.8006,3.7594,-.4435 SP coordinates=,1.144,.856,.458 配位原子: , 24g -Al,: ,7.6243,-.9398,.9398 SP coordinates=,1.222,.411,.589 配位原子: , 24g -Al,: ,7.6243,.9398,-.9398 SP coordinates=,1.222,.589,.411 余瑞璜 先生的 Ia=72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6 1 = 72 ;或者, Ia=12 6 1 = 72 8, , 24g -Al,---, 8c -Mg, d===,3.2003 24g -Al,:,11.4998,2.9357,.9398, Z=,2 SP coordinates=,1.589,.778,.589 配位原子: , 8c -Mg,: ,8.6275,1.9325,1.9325 SP coordinates=,1.317,.683,.683 配位原子: , 8c -Mg,: ,12.4925,1.9325,-1.9325 SP coordinates=,1.683,.683,.317 8c -Mg,:,12.4925,1.9325,-1.9325, Z=,6 SP coordinates=,1.683,.683,.317 配位原子: , 24g -Al,: ,9.6202,.9398,-2.9357 SP coordinates=,1.411,.589,.222 配位原子: , 24g -Al,: ,9.6202,2.9357,-.9398 SP coordinates=,1.411,.778,.411 配位原子: , 24g -Al,: ,11.4998,-.9398,-2.9357 SP coordinates=,1.589,.411,.222 配位原子: , 24g -Al,: ,11.4998,2.9357,.9398 SP coordinates=,1.589,.778,.589 配位原子: , 24g -Al,: ,13.4957,-.9398,-.9398 SP coordinates=,1.778,.411,.411 配位原子: , 24g -Al,: ,13.4957,.9398,.9398 SP coordinates=,1.778,.589,.589 余瑞璜 先生的 Ia=48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2 2 = 48 ;或者, Ia=4 6 2 = 48 9, , 2a -Mg,---, 24g -Al, d===,3.2225 2a -Mg,:,-5.28,-5.28,-5.28, Z=,12 SP coordinates=,0,0,0 配位原子: , 24g -Al,: ,-8.2157,-6.2198,-4.3402 SP coordinates=,-.278,-.089,.089 配位原子: , 24g -Al,: ,-8.2157,-4.3402,-6.2198 SP coordinates=,-.278,.089,-.089 配位原子: , 24g -Al,: ,-6.2198,-8.2157,-4.3402 SP coordinates=,-.089,-.278,.089 配位原子: , 24g -Al,: ,-6.2198,-6.2198,-2.3443 SP coordinates=,-.089,-.089,.278 配位原子: , 24g -Al,: ,-6.2198,-4.3402,-8.2157 SP coordinates=,-.089,.089,-.278 配位原子: , 24g -Al,: ,-6.2198,-2.3443,-6.2198 SP coordinates=,-.089,.278,-.089 配位原子: , 24g -Al,: ,-4.3402,-8.2157,-6.2198 SP coordinates=,.089,-.278,-.089 配位原子: , 24g -Al,: ,-4.3402,-6.2198,-8.2157 SP coordinates=,.089,-.089,-.278 配位原子: , 24g -Al,: ,-4.3402,-4.3402,-2.3443 SP coordinates=,.089,.089,.278 配位原子: , 24g -Al,: ,-4.3402,-2.3443,-4.3402 SP coordinates=,.089,.278,.089 配位原子: , 24g -Al,: ,-2.3443,-6.2198,-6.2198 SP coordinates=,.278,-.089,-.089 配位原子: , 24g -Al,: ,-2.3443,-4.3402,-4.3402 SP coordinates=,.278,.089,.089 24g -Al,:,-2.3443,-4.3402,-4.3402, Z=,1 SP coordinates=,.278,.089,.089 配位原子: , 2a -Mg,: ,-5.28,-5.28,-5.28 SP coordinates=,0,0,0 余瑞璜 先生的 Ia=24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 12 2 = 24 ;或者, Ia=12 1 2 = 24 10, , 2a -Mg,---, 8c -Mg, d===,3.3472 2a -Mg,:,10.56,0,0, Z=,4 SP coordinates=,1.5,.5,.5 配位原子: , 8c -Mg,: ,8.6275,-1.9325,-1.9325 SP coordinates=,1.317,.317,.317 配位原子: , 8c -Mg,: ,8.6275,1.9325,1.9325 SP coordinates=,1.317,.683,.683 配位原子: , 8c -Mg,: ,12.4925,-1.9325,1.9325 SP coordinates=,1.683,.317,.683 配位原子: , 8c -Mg,: ,12.4925,1.9325,-1.9325 SP coordinates=,1.683,.683,.317 8c -Mg,:,12.4925,1.9325,-1.9325, Z=,1 SP coordinates=,1.683,.683,.317 配位原子: , 2a -Mg,: ,10.56,0,0 SP coordinates=,1.5,.5,.5 余瑞璜 先生的 Ia=8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 4 2 = 8 ;或者, Ia=4 1 2 = 8 11, , 24g -Al,---, 8c -Mg, d===,3.4298 24g -Al,:,8.2157,4.3402,4.3402, Z=,1 SP coordinates=,1.278,.911,.911 配位原子: , 8c -Mg,: ,8.6275,1.9325,1.9325 SP coordinates=,1.317,.683,.683 8c -Mg,:,8.6275,1.9325,1.9325, Z=,3 SP coordinates=,1.317,.683,.683 配位原子: , 24g -Al,: ,6.2198,2.3443,4.3402 SP coordinates=,1.089,.722,.911 配位原子: , 24g -Al,: ,6.2198,4.3402,2.3443 SP coordinates=,1.089,.911,.722 配位原子: , 24g -Al,: ,8.2157,4.3402,4.3402 SP coordinates=,1.278,.911,.911 余瑞璜 先生的 Ia=24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1 2 = 24 ;或者, Ia=4 3 2 = 24 12, , 24g -Mg,---, 8c -Mg, d===,3.5101 24g -Mg,:,6.8006,-3.7594,.4435, Z=,1 SP coordinates=,1.144,.144,.542 配位原子: , 8c -Mg,: ,8.6275,-1.9325,-1.9325 SP coordinates=,1.317,.317,.317 8c -Mg,:,8.6275,-1.9325,-1.9325, Z=,3 SP coordinates=,1.317,.317,.317 配位原子: , 24g -Mg,: ,6.8006,-3.7594,.4435 SP coordinates=,1.144,.144,.542 配位原子: , 24g -Mg,: ,6.8006,.4435,-3.7594 SP coordinates=,1.144,.542,.144 配位原子: , 24g -Mg,: ,11.0035,-3.7594,-3.7594 SP coordinates=,1.542,.144,.144 余瑞璜 先生的 Ia=24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1 2 = 24 ;或者, Ia=4 3 2 = 24 13, , 24g -Mg,---, 24g -Mg, d===,4.3009 24g -Mg,:,5.7235,-1.5206,-1.5206, Z=,1 SP coordinates=,1.042,.356,.356 配位原子: , 24g -Mg,: ,5.7235,1.5206,1.5206 SP coordinates=,1.042,.644,.644 24g -Mg,:,5.7235,1.5206,1.5206, Z=,1 SP coordinates=,1.042,.644,.644 配位原子: , 24g -Mg,: ,5.7235,-1.5206,-1.5206 SP coordinates=,1.042,.356,.356 余瑞璜 先生的 Ia=12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1 1 = 12 ;或者, Ia=12 1 1 = 12 14, , 24g -Al,---, 24g -Mg, d===,4.4586 24g -Al,:,2.9357,-.9398,-.9398, Z=,1 SP coordinates=,.778,.411,.411 配位原子: , 24g -Mg,: ,5.7235,1.5206,1.5206 SP coordinates=,1.042,.644,.644 24g -Mg,:,5.7235,1.5206,1.5206, Z=,1 SP coordinates=,1.042,.644,.644 配位原子: , 24g -Al,: ,2.9357,-.9398,-.9398 SP coordinates=,.778,.411,.411 余瑞璜 先生的 Ia=24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1 2 = 24 ;或者, Ia=4 3 2 = 24 15, , 24g -Mg,---, 24g -Mg, d===,4.6894 24g -Mg,:,9.0394,-4.8365,-1.5206, Z=,2 SP coordinates=,1.356,.042,.356 配位原子: , 24g -Mg,: ,5.7235,-1.5206,-1.5206 SP coordinates=,1.042,.356,.356 配位原子: , 24g -Mg,: ,9.0394,-1.5206,-4.8365 SP coordinates=,1.356,.356,.042 24g -Mg,:,9.0394,-1.5206,-4.8365, Z=,2 SP coordinates=,1.356,.356,.042 配位原子: , 24g -Mg,: ,5.7235,-1.5206,-1.5206 SP coordinates=,1.042,.356,.356 配位原子: , 24g -Mg,: ,9.0394,-4.8365,-1.5206 SP coordinates=,1.356,.042,.356 余瑞璜 先生的 Ia=24 本文计算结果: 1( 2a -Mg)4( 4c -Mg)12( 24g -Mg)12( 24g -Al): Ia=12 2 1 = 24 ;或者, Ia=12 2 1 = 24
个人分类: 视频专栏:《魔方和数学建模》|4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见过的作者居多的一篇论文
cwhm 2009-10-10 21:44
文章题目: Observation and properties of the X(3872) decaying to J/psipi(+)pi(-) in pp collisions at sqrt =1.96 TeV. 文章地址: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524981 影响力:2004年发表,至今引用6次,google学术搜素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2249 次阅读|5 个评论
第一“作者”
libseeker 2009-10-4 17:22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指第一次做作者。若干次第一次做作者的经历,令我难忘。 最早做作者是 1987年,那时我虚岁13岁上初中二年级。语文老师陈礼保老师将其任教两个班级第一名的作文,制作成黑板报。开学初,作文题目是《我在妈妈的心目中》。我的作文被认为是第一名,除了在课堂上由陈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外,在第一时间制作成黑板报。那期两个班上的黑板报就是我的作文,上边醒目的书写,作者:xxx。制作成黑板报是一开始布置论文作业时就说好的,只是我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意外着实风光了一把。作者二字,彼时彼刻在我的心目中无比神圣,原本感觉遥不可及。对作者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开始讲解古诗作者及作者背景。喜悦与自豪感,只能回家与爸爸分享,爸爸曾为我的作文启蒙教育曾下了不少功夫,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黑板报上的作者:xxx其实我瞟的次数很少。倒是有同学不服,曾收到匿名纸条。不久之后的第二篇作文《我在爸爸的眼里》,我享受到了几乎同样的礼遇。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好景不长,学期尚未结束就换了一名新来的(估计是刚参加工作)女语文老师。 我从内心感激陈礼保老师。他那颇为夸张的举措,给予我震撼与力量。也许这是陈老师的教育方法。班上的同学一致认为陈老师为好老师,深受同学们的好评。2005年暑假,我在老家举办婚礼,我向父亲提别提出邀请陈老师,因为陈老师已随儿子住县城,我也不清楚是否通知到,颇感遗憾。2008年暑假,我回老家接父母到我工作的城市住段时间。在县城倒车的时候,偶遇买菜回家的陈老师夫妇,格外高兴,简单驻足聊了聊我的近况,显然陈老师见到我也很高兴。此时的陈老师感觉有些苍老了,有点虚胖,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心疼。我们一行匆匆赶路,并未说起第一作者之事。 此后,我做作者的机会多起来了。高中时在校办文学校报上露过脸。1996年,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别了,我的胖教官》被校报刊登,并与校报编辑袁军老师结缘,开始了我的三年高校校报学生记者、学生编辑之旅。《南风窗 》还曾刊登过我写得两则小幽默,给过40元稿费。2000年我开始发表学术论文,我已忘记是《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谁在先,但《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是内刊,而且在2001年后就被迫停刊了。2001年至2004年,我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曾发表8篇论文,那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是双月刊。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00期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大树青藤不了情》记述了那段情缘,并以作者代表的身份被刊登了出来。2004年我还还曾专程拜访过李春源老师,李老师热情接待了我,领我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并赠与我好些宝贵的资料。2006年开始我做《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图林漫步专栏作者,《图书馆专刊》现已更名为《图书馆报》,我目前仍然遵守2006年与袁江编辑的约定积极撰稿。2009年9月,我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出版,第一次做了图书的作者。 饮水思源。我感谢陈礼保老师,感谢袁军老师,感谢李春源老师,感谢袁江先生,感谢所有那些默默教育我扶持我做作者的人(有许多我不知道其姓名)!前路正长,我在继续为更好的做作者而努力。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3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H指数高的作者(国内)
xupeiyang 2009-9-19 13:54
http://ref.cnki.net/knsref/RefData.aspx?dataMethod=DataAUorder =#### 作者 单位 发文量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H指数 傅伯杰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 240 11032 62575 54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 763 9430 68341 44 彭少麟 广州地理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 428 6759 51434 44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 196 7600 57966 43 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248 7601 34774 43 俞孔坚 陕西省宝鸡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北... 160 5196 66491 40 于振文 山东农业大学 226 4903 17600 39 范玉顺 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 211 5698 27477 39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 312 5787 50809 39 汤鸿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71 4932 18319 39 肖笃宁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119 5760 27588 38 赵其国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50 4799 26654 38 曹卫星 南京农业大学 372 4380 44134 36 王锡凡 西安交通大学 192 3382 25290 35 王绍武 北京大学 211 4049 20502 35 胡鞍钢 中共河北省省直机关党校;中国科... 384 4832 48753 35 刘友良 南京农业大学 182 4207 20470 35 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21 4864 45317 34 赵善欢 华南农业大学 162 3227 8166 34 王苏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42 4155 21064 33 蔡运龙 北京大学 209 3764 38713 33 周启星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47 3630 47204 33 洪伟 福建林学院;福建农林大学 512 5263 22274 33 韩祯祥 浙江大学 195 3740 20593 33 马克平 东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齐齐... 130 5168 23419 33 贾继增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 129 4303 14485 33 潘云鹤 浙江大学 341 4381 27473 33 保继刚 中山大学 129 3274 60036 32 陈可冀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300 3622 14444 32 顾朝林 南京大学 151 3574 47788 32 沈珠江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 165 3577 24791 32 束怀瑞 山东农业大学 274 3348 23704 32 韩锦峰 河南农业大学 164 2687 6886 32 王效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74 3862 34117 32 韩正康 南京农业大学 342 3896 13452 32 彭补拙 南京大学 273 3959 33532 32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武汉测... 187 4131 15637 32 吴澄 清华大学 219 4746 19343 31 刘鸿先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120 3766 5941 31 方精云 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 138 3505 26281 31 潘根兴 南京农业大学 240 3054 27346 31 方精云 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 138 3505 26281 31 周一星 北京大学 128 3148 36911 31 李生秀 西北农业大学 147 3116 9277 31 周广胜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68 3218 24652 31 李宁 中国农业大学 324 3287 29445 30 任震 华南理工大学 253 3376 24481 30 盖钧镒 南京农业大学 388 3785 24837 30 张金屯 山西大学 160 2836 16604 30 黄霞 清华大学 183 2935 28848 30 魏一鸣 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北京科技大... 188 2544 29041 30 徐中民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111 4790 23862 30 赵国藩 大连理工大学 343 4455 27936 30 吕西林 同济大学 309 3210 36193 30 杨建昌 扬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 169 3184 17562 30 沈其荣 南京农业大学 286 3756 34407 30 朱庆森 扬州大学 148 3029 11829 30 刘飞 重庆大学 391 4110 28086 30 陈守煜 大连理工大学 216 2895 19588 29 吴启堂 华南农业大学 120 2142 16002 29 胡大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河北省石家庄... 1754 6952 76883 29 吴振斌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171 2891 28036 29 席裕庚 上海交通大学 340 4146 27389 29 钟章成 西南师范大学 171 2691 9628 29 肖培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309 3238 25740 29 张申生 上海交通大学 237 3196 16384 29 赵可夫 临沂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 121 2669 11569 29 张桃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20 2785 11953 29 吴良镛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 165 2121 25265 29 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85 2837 36188 29 张亚平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9 3322 12317 29 赵可夫 临沂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 121 2669 11569 29 葛耀中 西安交通大学 128 2930 11206 29 刘纪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01 2915 23029 28 熊光楞 清华大学 209 3347 16266 28 唐小我 电子科技大学 429 4177 50392 28 杨允菲 东北师范大学 185 2437 9081 28 顾新建 浙江大学 296 3033 24726 28 蒋展鹏 清华大学 146 2719 13758 28 邓秀新 华中农业大学 217 2864 17730 28 傅廷栋 华中农业大学 143 2345 12849 28 李吉均 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队;中... 188 3628 16922 28 罗国安 清华大学 364 3442 49506 28 王仰麟 北京大学 127 2244 30008 28 葛修润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170 2757 15815 27 陶诗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97 1911 9512 27 傅家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355 3297 36150 27 叶任高 中山医科大学 708 3903 12137 27 陈同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25 2699 25070 27 王象坤 中国农业大学 105 1982 7852 27 吴常信 中国农业大学 236 2411 18825 27 刘大钧 南京农业大学 168 2409 8187 27 林鹏 厦门大学 347 3907 20417 27 韩建国 中国农业大学 315 2790 21159 27 沈祖炎 同济大学 281 2744 16138 27 宋永昌 华东师范大学 119 2507 10837 27 陈佩度 南京农业大学 167 2205 11809 27 杨志勇 西北大学 126 2559 1790 27 李崇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56 2100 10104 27 徐汉虹 华南农业大学 305 2596 25326 27 戴树桂 南开大学 207 2540 16761 27 高润霖 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药理重点实... 414 3265 14392 27 曹志洪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35 2291 11752 27 李典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26 2128 9637 27 侯洵 西北大学 138 2198 5398 26 项海帆 同济大学 208 2531 21120 26 黄荣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68 2493 12802 26 潘瑞炽 华南师范大学 199 2656 9164 26 符淙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96 2089 11810 26 焦李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09 3600 52579 26 范立础 同济大学 163 2102 19115 26 祖元刚 东北林业大学 343 2894 33160 26 顾玉东 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 698 4217 18411 26 余贻鑫 天津大学 171 2257 17549 26 朱英国 武汉大学 191 2314 10619 26 李国强 同济大学 352 2241 26063 26 栾兆坤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46 2172 15551 26 王建龙 清华大学 187 2223 22500 26 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57 2218 31821 26 余新晓 北京林业大学 255 2429 17818 26 秦伯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186 2427 27105 26 高宝玉 清华大学;山东大学 206 2170 18666 25 姜东 南京农业大学 113 1822 14234 25 钟南山 中华医学会;中国工程院;广州医... 512 3091 19819 25 俞新妥 福建林学院 126 1866 1881 25 李宝健 中山大学 164 2089 9117 25 孙宏斌 清华大学 139 1843 16211 25 柴天佑 东北大学 342 3291 34594 25 金菊良 河海大学;四川大学;合肥工业大... 210 2647 24741 25 谢友柏 西安交通大学 378 2860 20393 25 达庆利 东南大学 303 2833 46058 25 唐朝枢 北京医科大学 820 4742 13280 25 王永炎 中国中医研究院 232 2602 27757 25 叶列平 清华大学 155 2165 14836 25 杨开忠 北京大学 177 2398 32522 25 董石麟 浙江大学 265 2671 19860 25 曲福田 南京农业大学 243 2677 54345 25 田颖川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94 2265 7087 25 冯乃谦 清华大学 182 2069 11884 25 康重庆 清华大学 119 2056 13698 25 刘维屏 浙江大学 183 2059 13877 25 张国伟 西北大学 169 2711 10649 25 万国江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147 1879 8547 25 李敏强 天津大学 197 2422 21750 25 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汉江... 359 2857 29116 25 钱鸣高 中国矿业大学 135 2110 12072 25 齐雨藻 暨南大学 154 2012 9038 25 余增亮 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 241 2456 9098 25 朱利中 浙江大学 94 1588 14045 25 官春云 湖南农业大学 297 2627 17890 25 金菊良 河海大学;四川大学;合肥工业大... 210 2647 24741 25 李嘉瑞 西北农业大学 102 1684 3880 25 潘志庚 浙江大学 187 2413 15192 25 孙才新 重庆大学 390 2775 26224 25 韩英铎 清华大学 128 2334 14013 25 高廷耀 同济大学 238 2564 24116 25 殷宗泽 河海大学 153 2460 17457 25 余增亮 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 241 2456 9098 25 汪应洛 西安交通大学 283 2790 34502 25 高宝玉 山东大学 204 2081 18389 25 屈梁生 西安交通大学 191 2082 13783 25 汪劲松 清华大学 188 2409 15043 24 冯夏庭 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 242 2408 26586 24 郝吉明 清华大学 194 2022 19876 24 王明庥 南京林业大学 112 1911 8964 24 董鸣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83 1823 9329 24 祝万鹏 清华大学 123 1818 11682 24 吴国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52 2450 13163 24 黄尚廉 重庆大学 301 2167 15375 24 张峰 山西大学 160 1945 9392 24 董金祥 浙江大学 301 2100 18662 24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姓名趣谈
weijia2009 2009-7-21 09:50
我们组有个硕士生叫淡墨,现在已经毕业了,正在美 国读 博士。当时我觉得这个名字有诗意,便跟她说,我猜你的名字是来自王冕的 我家洗砚池头树 , 朵朵花开淡墨痕里的吧?她说的确是她父亲当年从这首古诗里得来的 - 至今还没人看出来噢。看来导师要了解学生要先从名字开始啊。 我在上交大开门第一个博士生叫高先富,名字听上去很吉祥,让我联想到了科研经费,果然他来后我们组就逐渐有科研经费进账了,批次还很多,就是数额不太大。等到两年后组里又来了个博士生叫李后开,他们师兄弟凑成一副对联,组里才开始有大笔的经费进账。现在这两个顶梁柱都毕业了,一个在法国农科院做博士后,另一个在中科院做博后。两人都离开后,我都不敢看组里的经费帐目了。 现在年轻人时兴名字重迭,我们组也有媛媛、明明的,这种名字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外国人容易念,我们的明明在美国研究院里同事们叫得朗朗上口,而且是姚明的明嘛!而另两个博士后就困难了,名字很正常很中国,一个叫国祥,另一个叫云平,可把美国同事给整惨了,舌头怎么捋也发不好这两个音! 最有意思的是我们课题组曾经一度有王小荣、王晓艳和王小雪三位女生(两个硕士一个博士),她们发起文章来都是 Wang X. ,我甚至发 e-mail (和读 e-mail )都搞错过,真是把人 confuse 得一塌糊涂!问题之严重也让她们三人都成了名人了。 2008 年 2 月 14 日 那一期的 Nature 杂志在讨论科技论文中中国学者姓名问题时便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我们组这个极端的例子。记得当时 Nature 编辑部提出要张她们的照片,我把三个学生叫到徐汇校区的老图书馆前,当时下着雨,我找了把伞一打开,博士生李后开端起他那傻瓜机喀嚓一下,我一把大红伞下汇聚了三千金的照片就定格了。现在小荣和晓艳都在上海工作,照片上那个一半露在雨地里的小雪现在果然偏离了课题组所在地 跑到北京工作去了。 不仅仅是学生,有时候导师的名字也很搞。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叫 贾伟平 教授,我不止一次地听人跟我抱怨说检索我们组的论文时总把贾伟平的论文包括进来,搞也搞不清谁是谁的。我跟他们说这还是小问题,我 和贾伟平 教授常在一起开会,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有人喊 贾 老师、 贾 教授、贾院长,我们俩都得抬头响应。经常开会让我们也成了好朋友和合作伙伴,最近我们还共同做了点事,发了篇文章。论文一刊出后看着作者姓名我就乐了,想对那些要分清楚谁是贾伟谁是贾伟平的同行们来说声 good luck! 下个月要去英国开会,前两天又收到组委会一个特别邀请函,说非常荣幸地邀请我主持其中一个分会,但我一看还有个共同主持( co-chair ),是加拿大 Univ British Columbia 的 William Jia 教授(贾韦国,也是我一个朋友)。难能可贵啊,这么大世界他们还真找到了两个 Jia W. 来搭档主持(一个不是综艺节目的学术分会),我只能用句经典的台词说 I 服了 you !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027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可快速定位论文作者单位及其相关文章的网站(Springer开发)
yahuang 2009-6-15 08:15
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研究,觉得有些用处,与大家共享。 http://www.authormapper.com AuthorMapper searches journal articles and plots the location of the authors on a map. 以下内容来源于图书馆介绍: Springer近期推出了AuthorMapper服务AuthorMapper网站提供浏览模式的搜寻,亦可以用关键词来搜寻,还可以取得各种相关的统计资料利用Google Map来呈现,该数据库目前已经有三百万篇期刊学术论文,透过这个服务使用者可以很方便了解一个学术领域或议题,在各国/各研究机构之间的论文发表数量的比较。
个人分类: 资源|40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外!云无心老师现身《小崔说事》
ELOA 2009-5-28 10:54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09-05-15 16:34 透露社五月十五日电: 云无心老师 昨晚做客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为大家详细讲解食品安全问题,比较FDA(联邦食品药品监督局)制度,给大家说说什么样的瘦肉精可以吃,哪一种面粉增白剂可以用,卖绿茶可不可以说自己能抗癌,转基因食品吃得吃不得 本节目近期将会播出(很有可能在本周日噢!),请大家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云无心与小崔聊聊食品安全 这么吃安全吗?云无心娓娓道来
个人分类: 公告|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负责“文责自负”?
wangyk 2009-4-30 01:07
王 应 宽 2009-4-30 谁负责文责自负? 科技期刊或其他与纪实相关的期刊杂志,大都在期刊的某个位置刊登一则 声明 或类似 声明 的一段文字: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包含图片) 。探究起来,一般是指,作者的作品在某期刊发表后,如果因失实或引起著作权、肖像权等纠纷,由作者自己负责,某期刊 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 下面看看文责自负的学术定义。 文责自负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 、对稿件内容及表述的正确性承担责任的一种制度。即署名发表的著作、文章或报道 , 如出现政治、学术、技术性错误或失实情况,由原作者本人承担责任。 2 、署名发表的著作或文章、报道,如出现政治或学术、技术性错误或失实情况,由原作者本人承担责任。 文责自负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 、所谓 文责自负 是指论文一经发表署名者即应对论文负法律、政治、科学和道义上的责任。如果论文中存在剽窃、抄袭的内容或者在政治、科学和技术上存在错误那么署名者就应完全负责。 2 、 文责自负 是指作者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社会效果上负有的责任。 . 给语言纰漏很多的文稿开绿灯则是编辑渎职的一种表现,两者不能混同。    期刊的这些声明是期刊主办者为避免官司而发出的警告。其用心无疑是告诫作者下笔慎重,切莫招惹 麻烦 ,否则后果自负。 期刊文责自负的声明是否合理合法呢?首先,如果作者自己随便写点东西,如论文、诗词、日记等,作品不通过期刊发表,只放在家里,无论好坏优劣,都是作者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一旦在期刊发表,作品就具有社会性,就与期刊建立起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作品得到赞扬或引用,期刊受益;若作品被批,则期刊受损。如果作品带来 麻烦 ,出版物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文责自负 的一纸声明难辞其咎。文章与期刊已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好作品为期刊增光添彩,差作品或招惹麻烦的作品就与期刊无关了,显然不合情理。可见,文责自负的声明失之于理。从法理上看,此声明也不被认可。修改后的《出版管理条例》(国务院 2001 年 12 月 25 日 颁布)第 28 条前款明确规定: 出版物的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其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也就是说,作品发生了失实以及侵害著作权、肖像权纠纷的,出版单位(包括期刊)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见,出现问题后,要把责任完全推给作者是完全不可能的,声明在法规面前是无效的。司法实践中,期刊或出版机构与作者签订的 文责自负 协议书也作为不承担责任的根据。总之,文责自负的声明既失之于理,又是失之于法。 期刊与作者是责任和利益的共同体,应该共同承担责任,是文责共负的关系。期刊编辑,特别是学术编辑或科学编辑,作为作品和期刊的把关人,是质量的守护神,应辩证的对待编辑把关与文责自负。来稿照登,文责自负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如果以作者文责自负为借口,对科学问题失察,导致学术、技术、政治或其他错误,则是编辑的失职,是渎职的表现。因此,编辑同仁要清醒地认识到,编审稿件还要强化责任意识, 溜肩膀 推托责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从作者的角度,也不能以文责自负为借口,拒绝评阅人和编辑提出的合理意见或建议。 友情提示: 建议删去文责自负的声明,因为不论登在那里,不仅不起作用,反而成为期刊主办者对出版法规无知的口实。 参考文献 程广民 . 质疑文责自负 . (武汉《长江日报》群工部) .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11/11/content_1170077.htm . 文责自负 的解释 --CNKI 知识元数据库 . http://define.cnki.net/WebForms/WebDefines.aspx?searchword=%e6%96%87%e8%b4%a3%e8%87%aa%e8%b4%9f .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123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内h指数研究者合作关系图
周春雷 2009-2-27 22:53
个人分类: h指数|426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国际惯例的角度看浙大院士课题组的论文事件
juchuan 2009-2-10 18:58
对浙大院士课题组的论文事件已有众多评论,因为事不关己,只浏览了少数的评论。此前曾目睹过前老板被同事指控在投稿时随意删除或添加作者,因而得知审理这类案件国外机构会引用温哥华议定书(Vancouver Protocol, www.icmje.org)。 议定书明确了要被列为作者以下三条必须全部满足: 1. 对构思和设计,获取数据,或分析解释数据有显著贡献, 2.起草文章或修改文章重要的学术内容, 3.参与定稿。 (Authorship credit should be based on 1)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conception and design, acquisition of data, or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 2) drafting the article or revising it critically for important intellectual content; and 3) final approval of the version to be published. Authors should meet conditions 1, 2, and 3.) 议定书并明确指出仅仅参与获取科研资金,或收集数据,或作常规的监管不足以被列为作者。 对照温哥华议定书,显然浙大院士和实验室主任的行为完全越轨了。浙大既然宣称要角逐世界一流,那么就必须要顺应国际惯例。如果浙大尚未有明确的科研守则,何不应尽快参照其他大学的守则写出草案,公示后成为正式文件向师生传达? 处理这起院士课题组的论文事件既棘手而又不讨好,那么为什么不防患于未然?与其给学生开爱国课,倒不如向师生介绍科研伦理,不出丑闻不给中国丢脸,不就是爱国吗?! 再贴一段澳洲著名免疫学家Gustav Nossal 回忆诺贝尔奖得主Macfarlane Burnet时的讲话:One of the minor regrets, not really a big regret, is that Ive never published a paper with Mac Burnet. Ive published 500 papers, not a single one has Burnet as a co-author. He did not believe in putting his name on a paper if he hadnt done at least one third of the work himself. A sort of an honest unselfish approach, when it comes time to reap the glory you do it without having someone grabbing it instead of you. Macfarlane Burnet只有在自己对文章有三分之一以上贡献时才肯把自己列为作者 ---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301 次阅读|3 个评论
好可怜的贺海波?
buffer 2009-2-3 12:04
个人造假还是集体造假? 科学网上原文请登陆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2/215850.html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4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与作者的隔阂
jxz1963 2008-12-14 21:56
今年9月我去郑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上有一些作者朋友见我后,抱怨说现在一些科技期刊收版面费已经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我无语,只是笑笑而已。后来我分析了可能是一些编辑部因为收入的压力太大,在这一块加大了收费力度。 11月初我又去了郑州参加一个会议,会上一些作者见我后重新又提出了刊物收取版面费的问题,我笑着说:有钱给我们的科技期刊资助一些何妨? 12月上旬,我去科技部参加一个行业规划的编写工作,在北京的宾馆碰上了两年多没有见面的L博士,他开门见山地说了他对当前国内期刊收取版面费的观点:不是我们交不起,而是没有了人情味了,我们在国外发表论文一分钱都不收,我两年都没有投给《某某》期刊论文了!我说:您这大家要是不投稿了,对期刊可是一大损失呀! L博士无奈地说:没办法,国外的期刊影响因子高,最低都在1以上,而且多是SCI收录的期刊。而国内的一些期刊影响因子才0.5左右,这在国内就算是高的了! 坐在一旁一直笑着的WP博士也说:今年我在国外SCI期刊上已经发了10篇论文,任务肯定没问题,现在的压力主要来自期刊的影响因子。前段时间,学校里一位博士生在读博期间在国外SCI期刊上发了一篇,影响因子是5,这让我们就有些睡不着觉了。 我们现在几乎不在国内期刊上发文章了,速度慢还要收版面费,影响因子还不高,拿着这样的期刊给学校和课题是交不了差的!WP博士补充道。 一直坐在我旁边的Y先生听着我们的讨论,也插话道:现在有些编辑水平太低,根本就不具备编辑专业的基本素质,去年我一同学的一篇稿子投到了某编辑部,审了三个月后让修改,作者修改了两次还不见发表让我去问问,一问才知道编辑根本就没有阅读修改稿,说压根就不想用这篇稿件,那你让作者修改什么?真是让人气愤! 我想,论文既然不能在期刊上发表,应在第一时间给作者说明原因,让作者另投他刊,不要担搁了作者的发表论文的时间。 版面费的收取和编辑对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不应成为编辑与作者之间的隔阂吧!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270 次阅读|4 个评论
西南政法78级校友回母校 或为高官或为法界精英---转载新闻
talentwang1982 2008-10-5 21:43
华龙网讯 (记者 戴宇)30年前怀揣梦想而来,30年后满载成功与幸福而归。昨天,近300名78级学子们返回西政校园,参加改革开放与中国法制建设30年论坛暨西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30周年纪念大会,这些从西政78级走出去的学生们现在已经成了中国法学界、政界的骄傲,或为高官、或为学术精英,被舆论称之西政78级神话。   高官校友重回母校   1978年的10月4日,423位学子背上行李离开家乡,来到文革10年后率先复招的西南政法学院寻梦,他们当中涌现出了众多法学界、政界知名人士,西南政法大学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政法界的黄埔军校。 if(window.location.href.getQueryString("ip")==null) Loc=sohu_IP_Loc.substr(0,4); else Loc=window.location.href.getQueryString("ip");   昨天的西政校园里热闹非凡,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近300名78级校友们再次回到母校,他们当中包括湖南省省长周强、重庆市委副书记张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张穹、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孝清、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鸣起、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孙在雍、中央政法委办公室主任张述元、广东省委常委胡泽君等政界、司法界人士,也正因为他们,西政拥有了被称为78级神话的一届毕业生。   共忆当年艰苦岁月   在纪念大会上,校友们畅谈了返回母校的心情,表达了对母校培养的感恩。当年的西南政法学院就是一亩黄土、两间破房、三餐淡饭,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成长的。校友张穹认为,西政神话源于老师们的孜孜教诲,当年老师们的务实思想和德字当头的为人准则,深刻地影响着78级的学生们。   校友们重返学校食堂排队打饭,对当年的伙食仍是记忆犹新。我记得当年在食堂吃的第一顿饭就是一大碗白米饭,上面只有几个芋头和几根空心菜。北大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齐林校友回忆说,当年来到学校,看着这么破烂的校园,这么差的住宿条件,心都凉了半截。但学校很关心学生的伙食,我们都很感谢学校尽力为我们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   78级老教师黄廷孝回忆,30年前是用解放牌大卡车将78级新生们拉进西政校园的,那时的西政,反对空洞的脱离实际的教学,老师要带着学生到农村、工厂、基层法院长时间锻炼,有时候一呆就是半年。   在80多岁的老教授金平看来,78级的教师,少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只知道一心扑在教学上,这也是造就神话一代的基础。   校友欲自费出书   回忆78级神话   当年423人进校,如今14人是副部级及以上干部、厅级干部约100人、律师70余人、大学教师约100人,另有100余人经商,10余人在国外,10余人去世。谈起自己的校友,来自青岛的纪佃澎校友如数家珍。30年后回到母校,纪佃澎昨日表示,将自费把回忆录结集出版,为母校献礼。   我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把自己关于母校的回忆,还有这三十年来有借鉴和教育意义的经历总结出来写成文章,这对西政的学生或许很有好处。纪佃澎说。 (记者 戴宇)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拼对你的姓名
wangyk 2008-8-29 03:57
拼对你的姓名 王 应 宽 2008-08-28 古云 : 遗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佳名。可见,姓名从古至今是多么的受重视。姓名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符号。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 , 蕴涵了人的精、气、神。 与人交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名字。很多时候都是先闻其名,再见其人。而在听到别人名字的时候,我们已经对这个人在心里有了一个初步印象,这就是姓名的一种信息传递功能。 因为中国汉字很发达,姓名文化也源远流长。中国人大都有一个字义考究、响亮动听的姓名。好的名字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素质的象征。中国人的汉语姓名一般较少出问题。问题大多出现在对外交流中用拼音代替汉字的英文名。同一个人的姓名在不同的场合拼写不一致,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还有人拼音不过关,经常拼错自己的名字,试想作者千辛万苦完成研究写出一篇文章发表了,也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了,可是因为拼错了自己的名字,结果检索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到头来白辛苦一场,岂不悲哉! 拼错姓名不仅造成交流上的不便和混乱,也给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可见,正确拼写自己的姓名至关重要。 学者李霞的博文(中国作者姓名在国际英文科技期刊中的正确表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147 )分析了目前中国作者在国际英文期刊中的各种表述及其优缺点,很有参考价值,但似乎没有最终回答什么是正确的表述?文章建议,作者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一种相对最佳的表述方式;而且一旦确定就不要更改,保证自始至终的一致性。还谆谆劝导作者在给期刊投稿注册时,一定要把 姓 (Surname/Lastname) 和 名 (Givenname/Firstname/Christianname) 填清楚,万不可因为一时的疏忽,两者颠倒了顺序。不但写对自己的姓名,还要写对其他署名作者的姓名。 最近笔者连续发表几篇博文 (1. 有关汉语拼音的法规、规范、标准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244 ; 2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221 ; 3 汉语拼音方案及正词法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220; 4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中文人名地名唯一标准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219 ) ,内容都是关于汉语拼音方案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人名拼写法方面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力图帮助大家做到:拼对你的姓名。 要拼对自己的姓名,首先需要知道对错的标准。敝人的前几篇博文为大家提供了参考的依据。答案很明确, 《汉语拼音方案》既是国家标准又是国际标准,是中文人名拼写的唯一标准。 为贯彻执行此标准,还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根据有关汉语拼音的相关法规和标准,笔者坚持认为: 中国人姓名的正确拼写方法是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的标准拼写。即,中国人名一律使用汉语拼音拼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均大写,使用全名而不缩写。 与李霞博文总结的第一类相近。例如,钱学森、王选、诸葛俊在英文中分别用 Qian Xuesen 、 Wang Xuan 、 Zhuge Jun 的形式,这既与中文名保持了一致,又减少了中国姓名出现差错的几率。由于国内外的文献著录体系都要求姓前名后,且姓氏不缩写。当作为论文作者署名时,采用此方式的署名,作者的署名方式与该文作为参考文献被其他同行引用的著录方式也是一致的,这样就减少了转换之劳,减少了文献传播中的差错率。事实上,除了国内的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China Daily)、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对中国人名采用这种规范的拼写;海外的一些主流媒体也采纳这种拼写,如CNN, VOA, BBC等华国锋的报道都采用规范的拼写名Hua Guofeng。 当根据标准和规范,确定好你的姓名的正确拼写后,你的姓名的拼音和对外交流的统一英文名字就此确定下来,如同你的中文名,印在身份证上,是唯一的、确定的。就要坚持使用,坐不更名,行不改姓,而不可朝三暮四,随意更改 。 著作权法赋予了作者署名权,署名权是人身权的一部分。 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那么,属什么样的名,怎样拼写作者自己的姓名是作者的权利。只有正确的拼写自己的姓名,才能更好的保护作者的署名权,即使署名权受到不法侵害,也有助于确认身份,主张权利,挽回损失。 但如果作者自己的署名不正确,不一致,就会造成混乱,或不便于维护自身权利。当作者确定自己的姓名拼写方式后,期刊一般会尊重作者自己的选择。但如果所投稿的期刊要求作者改变署名方式,作者可以著作权赋予的署名权为由予以拒绝。这既是主张作者现在的权利,也为了更好保护将来的权利。 汉语的魅力无以伦比。但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许多东西,我们追求的好东西,都是英文的。我们还需要用英文交流,但在对外的学习和交流中,中国人要坚持做到:拼对你的姓名。不必担心外国人不适应、不理解。随着中国的强大,汉语的强势会将汉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相信有一天,老外们会把中国人的姓名搞得很清楚!相信有一天,中文托福考试( TOCFL )会比英语托福考试( TOEFL )更热、更火爆。犹如网友们所预期的:以后中国强大了,叫老外考中文托福,文言文太简单,用毛笔答题,这是便宜他们,惹急了一人一把刀一个龟壳,刻甲骨文,论文题目就叫论三个代表。考听力用周杰伦的歌,《双截棍》听两遍,《菊花台》只给听一遍 , 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最正常的语速 !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5562 次阅读|7 个评论
作者观点与编辑倾向
jlpemail 2008-4-3 12:48
任何媒体,包括互连网在内,包括已经和正在形成影响力的网站博客在内,作者观点和编辑倾向的不一致是正常的。每个编辑,撇开政治、经济观点不谈,单就学术观点而言,也是应该有自己明显的倾向性的。假如没有,编辑的作用就无法显现。 科学网的编辑,对于博主的文章是比较宽容的。直接批评编辑甚至总编辑的文章在显著位置推出来了。对于博文精选本的编辑,编辑自然可以体现编辑的想法。作者呢,文章无论是否入选了,或者入选的篇目,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既然作者不是编辑,那么对于稿件的取舍自然处于被动、被选择的地位。创作难,选家也难。 即使是同样姓王的两个教授、研究员或者两个博导,也许作品的产出和评价也会不一样。这种评价,有来自读者的,有来自同行的,也有来自编辑的。 笔者无意介入这种意思不大的争论。因为不属于学术、科学领域的争论,占据太多的版面或者篇幅意思不大。 只要出发点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不是太偏离主题的想法,技术荒谬、幼稚,也比那些无聊的话题有价值。 我觉得科学网博客应该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从业者自主交流学术思想、心得、生活感悟的地方,展现个人魅力的地方,应该是比较纯净的场地或者空间。假如这里也沾染上了江湖意气,那样对于读者、作者都会产生离心力的。这是笔者不愿意看到的。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914 次阅读|5 个评论
出版问答 (II) : 作者姓名拼音和威妥玛
李霞 2007-10-31 05:30
问 :(中国作者姓名在英文出版物中的麻烦)用威妥玛拼音(韦式拼法)是否会好些呢? 答 :也许对外国出版人员和外国读者拼读中国人姓名有帮助,但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大部分中国作者对威妥玛拼音的使用并不熟悉。例如“张”,韦式拼法是“Chang”,“徐”是“Hsü”。潜在的隐患是外国人仍然不明白,而且中国人也不知所云了。 如何尽可能的保证中国作者姓名在国际英文出版物中不出错误,将要登出的博文“ 中国作者姓名在国际英文科技期刊中的正确表述 ”会进一步与大家讨论。 (背景资料:威妥玛拼音(Wade-Giles),又称威玛式拼音,韦氏拼音,韦式拼法。是由英国人威妥玛(ThomasFrancisWade,1818—1895)在1870年代和HerbertAllenGiles(1845-1935)发明的。为了方便外国人(主要是使用英语的人)学习和掌握汉语。这个方案以后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一般称为威妥玛拼音。1958年2月11日,中国全国人大批准颁布《中文拼音方案》后,威妥玛拼音停止使用。1979年起,联合国决定采用《中文拼音方案》。1981年8月,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决议,规定把《中文拼音方案》作为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名称、词语的国际标准。199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但在台湾,姓名和外交单位仍以威玛拼音作为译名标准。(主要参考 上海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 网页)
个人分类: 出版问答 (Q & A)|6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