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基金·通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科学·基金·通讯——第97期
bhwangustc 2020-5-16 12:16
科学·基金·通讯——第97期 -----原始邮件----- 发件人:科学传播中心 scc@nsfc.gov.cn 发送时间:2020-05-15 02:16:51 (星期五) 主题:科学·基金·通讯——第97期 第97期 2020年05月15日 □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埃及科学研究技术院合作研究项目指南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埃及科学研究技术院(ASRT)签署的合作协议及后续达成的共识,2020年双方将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支持两国科学家开展实质性的创新研究与合作。 来源:基金委网站 □ 自然科学基金委会同有关部门关于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的通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制定了《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落实。 来源:基金委网站 □ 南昌大学潘秉兴团队在应激致过度焦虑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团队报道了慢性应激暴露通过选择性调控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特定类群神经元的支配,并最终引起过度焦虑。全面探讨了慢性应激对dmPFC-BLA环路的重塑作用及潜在的病理意义,为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的精准干预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前证据。 来源:BioArt □ 华中科大张贤钦团队发现儿童癫痫新的致病基因该团队通过对一个儿童癫痫家系进行遗传学研究,发现了儿童癫痫新的致病基因SCAMP5。该基因编码的SCAMP5蛋白属于分泌载体膜蛋白家族(SCAMPs)成员,分泌载体膜蛋白家族(SCAMPs)是一种在细胞分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但是目前该蛋白家族和人类疾病关系了解甚少。来源:华中科大 □ 北交大林艾静团队发表人类大脑复杂交互网络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研究了健康个体睡眠脑电波各个脑节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机制,发现了完整的脑节律交互作用图谱,为神经生理调节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 来源:北交大 □ 北师大何林团队在双层石墨烯量子点中发现贝利相位导致的谷劈裂和谷反转现象该团队利用低温强磁场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系统在双层石墨烯量子点中实现了对贝利相位的连续调控,并通过贝利相位调控了该体系的谷极化。 来源:北师大 □ 南京大学邹欣庆课题组在近海海洋热浪领域研究取得进展该研究基于高分辨率海表温度数据,结合CMIP5海洋模式数据对中国近海1982-2018年及未来海洋热浪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中国近海海洋热浪主要集中在渤海、南海北部湾、日本海和台湾岛以东洋面。渤海内三大海湾海洋热浪严重,对当地渔业养殖、有害藻华爆发和海洋牧场建设带来潜在风险。 来源:南京大学 □ 厦门大学罗正钱团队将超快光纤激光器推向可见光波段该课题组采用Pr/Yb共掺ZBLAN光纤作为可见光增益介质,利用非线性放大环镜作为锁模器,首次实验实现了小型化可见光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获得锁模中心波长为635 nm(红光)的皮秒脉冲激光。 来源:厦门大学 □ 农科院揭示激素与光信号携手调控植物分枝该研究首次从蛋白互作层面阐明了调控植物密植栽培条件下分枝发生的分子机制,完善了植物避荫反应的调控机理,可为耐密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指导。 来源:农科院 □ 大气物理所揭示近5年东北露天农业秸秆燃烧显著增加该研究利用MODIS卫星火点和下垫面产品,并结合GFAS火点排放清单数据,对东北地区2003-2017年火点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较为详细的科学基础数据和管控依据。来源:大气物理所 □ 声学所提出振动-声调制检测中高频频率的选择方法研究人员将用于检测的超声高频信号频率调至工件共振频率与低频激励频率之和或差时,振动-声调制方法对裂纹缺陷的检测灵敏度最高;若采用扫频方式激励高频信号,则扫频范围至少应为共振基频的两倍。 来源:声学所 □ 地球环境所在我国西北地区树木年轮稳定氧同位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同一气候区内进行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网络建设,可优先尝试年轮δ18O这一指标,这种尝试甚至可以忽略物种以及地形的差别,构建的年轮气候网络的样本分布在空间上也更均匀。 来源:地球环境所 □ 上海有机所在构建轴手性邻位四取代联芳基结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设计了含有叔醇作为氢键供体的手性膦配体。经过对配体结构的优化,最终设计了含有两个环戊基的手性膦配体BaryPhos,并发展了一个高效、普适的不对称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 来源:上海有机所 □ 苏州纳米所在界面聚合过程调控制备具有亚埃级超高分离精度的纳滤膜取得重要进展该所靳健课题组与美国范德堡大学林士弘课题组合作,设计开发了一种利用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有序单分子膜调控界面聚合过程制备具有超窄孔径分布的薄膜复合纳滤膜的策略,实现了亚埃级的分子/离子的高精度分离。 来源:苏州纳米所 □ 军事科学院与西湖大学合作研究新冠中和抗体,或可有效避免病毒逃逸突变该研究发现了新冠病毒S蛋白的新的脆弱表位,为靶向S蛋白氮端结构域的药物设计和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同时,4A8作为一种抑制病毒侵染人体细胞能力较强的中和单克隆抗体,能够和作用于新冠病毒S蛋白其他区域的抗体联合使用,进而将提高新冠治疗的成功概率。 来源:澎湃新闻 □ 研究显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中间宿主研究显示,一种从马来亚穿山甲身上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在几种基因中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达到了100%。穿山甲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区域也与新冠病毒几乎相同,仅有一个非关键氨基酸的差异。 来源:新华网 □ 我科学家解析邻近效应对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遥感团队解析了邻近效应对高空间分辨率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影响,从辐射传输模拟和地表温度反演两方面定量分析了邻近效应的大小,为热红外谱段的高精度辐射传输模拟与地表温度反演提供了新方法。 来源:光明网 □ 我开发新型飞秒激光等离子激元光刻技术 可加工石墨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开发了一种新型飞秒激光等离子激元光刻技术(FPL)。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在百纳米厚的硅基氧化石墨烯薄膜表面实现了高质量微纳周期结构的快速制备。 来源:科技日报 □ 我科学家在热液体系中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阎军和孙卫东课题组合作,首次在热液系统观测到自然状态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喷发。此次观测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气和有机组分,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机质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启示。 来源:光明日报 □ 人造叶绿体研制成功研究人员通过将菠菜的“捕光器”与9种不同生物体的酶结合起来,制造了人造叶绿体。这种叶绿体可在细胞外工作、收集阳光,并利用由此产生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富含能量的分子。 来源:中国科学报 □ 中子星物理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研究团队计划在NICER的目标中涵盖至少一对高质量脉冲星,包括目前的中子星最大质量记录持有者——一颗达到2.14倍太阳质量的庞然巨物。这使得研究者们可以探究中子星由于质量过大从而塌缩为黑洞的一个上限。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 □ 新研究发现月球表面仍在释放碳大阪大学的横田昭一及其同事利用日本“月女神”(Kaguya)月球轨道器收集了一年半的数据,发现整个月球表面几乎都在释放出碳离子。而且,月球表面某些地区,例如月球上大型玄武岩平原,比其他地区(例如高地)释放出的碳离子更多。。 来源:科技日报 □ 火星有水不稀罕:或占表面四成,但都是“卤水”微生物难生存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发现,40%的火星表面都能存在亚稳定的卤水,覆盖从赤道到两极的所有纬度。所谓亚稳定,即这些卤水最长可维持6个小时,存在时间占到了2%的火星年(1火星年约等于1.88地球年)。 来源:澎湃新闻 □ 激光雷达技术展示光照水平如何决定蚊子的“高峰时间”研究发现,白天的雄蚊活跃度会比平时增加87倍,雌蚊则会增加7.4倍。这些发现提示,光照水平会影响飞蚊的活动范围,从而为研发基于光照以改变蚊子行为,并预防疟疾传播的方法创造了机会。 来源:ScienceAAAS □ 抽筋就得补钙?弄清原因才能治本“可以看到,抽筋不单单是因为钙摄入不够,也有可能是因为身体本身存在的一些疾病引起钙丢失过多而导致血钙低。”臧传义表示,常规补钙没有问题,但不能盲目补钙。他建议,想知道缺不缺钙,要到医院检查。 来源:科技日报 □ 不是熬夜使你肥胖,而是肥胖导致失眠研究人员对比了正常线虫与改造线虫体内的腺苷三磷酸(ATP)含量,这是所有生命体的能量来源。结果显示,缺少睡眠的线虫ATP水平显著降低,但是其仍会储存过多脂肪,造成与人类肥胖症类似的情况。 来源:中国科学报 □ 韩启德院士北大开讲:是什么决定了学科交叉研究的成败?学科交叉不仅仅是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源泉,其实历来如此,它是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学科交叉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研究者有多大的科研志向。本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往往是受制于方法上的限制,跨界从别的学科获取研究方法和技术,就容易取得研究的突破。 来源:科学网 注:这是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向科学基金相关专家提供的信息推送服务,如果您不希望收到此类信息,请回复邮件 (scc@nsfc.gov.cn)退订。 衷心感谢您对科学传播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科学传播中心 编辑制作 (责编:曹克让 刘兆庆 彭杰 唐隆华)
个人分类: 基金项目研究成果|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基金·通讯——第86期
bhwangustc 2020-2-28 19:56
第86期 2020年02月28日 □ “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治理及影响”专项项目指南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提出重大挑战,也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启动专项项目,努力为科学防控和应对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减轻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提供决策支撑和对策建议。 来源:基金委网站□ 在全球中,没有证据支持人群可以抵抗新冠病毒,曹亚南/王卫庆揭示其潜在机理上海交通医学院曹亚南及王卫庆共同通讯在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题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分析了ACE2的编码区遗传变异和可能影响ACE2表达的eQTL 变异,对不同人群中ACE2 的遗传变异特征进行比较。 来源:iNature□ 最新研究!龟类也可能是潜在中间宿主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的刘龙联合广州暨南大学吴建国课题组在《医学病毒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龟类(西部锦龟、绿海龟、中华鳖)也可能是将新冠病毒传播给人类的潜在中间宿主。 来源:科学网□ 重庆大学黄晓旭等首次报道了10纳米以下的纳米纯金属的强化现象该研究首次将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高压实验方法引入到了纳米材料研究中,创造性地解决了纳米材料强度表征的技术难题,首次报道了晶粒尺寸在10纳米以下的纳米纯金属的强化现象。 来源:重庆大学□ 北京大学韩世辉课题组揭示人类面孔种族分类加工的神经机理及其与面孔再认和利他意向的关系该论文研究大脑如何自发地把不同个体的面孔归类为某一个种族,概念上突破传统的他族/本族面孔二分论,发展了一个新的基于大脑神经活动重复抑制的实验范式,在严格控制不同个体面孔知觉属性差异的条件下,结合行为、脑电图(EEG)、脑磁图(MEG)及功能磁共振(fMRI)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系统阐明加工某一族群不同个体面孔共同属性(即面孔种族分类加工)的神经机制。 来源:北京大学□ 昆明动物所陈勇彬团队发现PAQR4通过调控Nrf2泛素化修饰和蛋白稳定性进而影响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的新机制?该研究发现了调控Nrf2转录因子泛素化修饰及蛋白稳定性的新机制,提示未来筛选特异性靶向抑制PAQR4功能的先导化合物并联合化疗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来源:昆明动物所□ 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国际首报404个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家系并揭示重要遗传机制该研究对404个中国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FAD)家系进行了长达17年的追访研究,深入系统地揭示了这一疾病的遗传规律,为中国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遗传学干预和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来源:认知论坛□ 华东理工大学刘润辉建立条件温和、对水分不敏感的β-NTA开环聚合实现敞口制备β-多肽突破性进展刘润辉教授课题组致力于解决上述β-多肽合成的核心问题和挑战,建立了反应条件温和、对水分不敏感的β-氨基酸N-硫代羧基酸酐(β-NTA)开环聚合,以伯胺作为引发剂实现了可在敞口容器中制备可控二级结构β-多肽的突破性进展,摆脱了对手套箱和干燥溶剂的依赖。 来源:高分子科技□ 清华大学任天令团队在钙钛矿光电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工作实现了单晶钙钛矿在半导体硅晶圆上的直接集成,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超快的光电探测器。此项工作对构建基于钙钛矿的新一代高速集成光电子器件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清华大学□ 上海交大杨卓青团队在揭示石墨烯/铜纳米异质结构的电子传输机制构建了一种制备稳定柔性感应电极的新策略,揭示了石墨烯/铜纳米异质结构的电子传输机制,并将其应用于纳米摩擦发电机(TENG)。 来源:上海交大□ 上科大陈刚课题组实现钙钛矿薄膜三维向二维结构演变的原位观测创新性地使用丁胺气体对三维钙钛矿薄膜进行表面处理,获得二维三维复合结构的钙钛矿薄膜;同时利用同步辐射原位X射线表面掠入射衍射技术深入研究了表面二维材料的结构、成分和生长机理。 来源:上科大□ 生化与细胞所刘默芳组揭示LARP7介导U6修饰及其在生精细胞mRNA精准剪接和精子发生中的功能该研究报道了LARP7蛋白通过促进U6 snRNA与具有RNA甲基化催化活性的box C/D snoRNP相互作用,介导了U6的2′-O-甲基化修饰,并进一步证明此过程为小鼠生精细胞中mRNA剪接保真性及精子发生必需。 来源:生化与细胞所□ 过程工程所提出“时空有序”中空材料新概念过程工程所研发出一种简便普适的合成方法“次序模板法”制备HoMS材料,实现纳微结构的精准调控,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揭示其“时空有序”特性新概念及动态智能行为,有望为药物缓释、化工催化等诸多领域带来突破。 来源:过程工程所□ 湖南大学等开发流感病毒预测预警平台湖南大学联合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和中山大学等单位,成功开发基于分子标记物的流感病毒表型预测平台FluPhenotype。 来源:湖南大学□ 北师大张芳团队在PNAS上发文揭示促使区域雾霾形成 趋势与辐射强迫变化的新机制本研究论文基于长期观测资料及短期强化观测、实验室烟雾箱模拟以及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和方法,从中国近几年强减排、强控制的情境下但雾霾仍然频频发生为着重点,针对我国高浓度水平的一次细颗粒物黑碳(Black Carbon, B)和气态前体物,设计并控制不同湿度条件开展了新鲜排放的BC暴露在大气中最常见的气态污染物(SO2,NO2和NH3)中的烟雾箱模拟实验,揭示BC表面催化SO2的氧化反应过程中硫酸盐的形成和增长、化学机理和影响因素。 来源:北师大□ 港大潘烈文柳叶刀子刊发文:新冠患者死亡时痰液病毒载量很高北京疾控中心、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发表了一篇通讯文章,报告了从82名不同感染阶段确诊患者中收集的不同类型的临床样本病毒载量,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来源:澎湃新闻□ 美报告冠状病毒快速筛查方法英国《自然·微生物学》杂志25日发表的一篇病毒学论文,报道了一种快速筛查冠状病毒的方法,并检测病毒感染不同物种细胞的能力,研究人员已用新型冠状病毒测试了这种方法。 来源:科技日报□ 柳叶刀子刊:湖北内外新冠死亡率明显差异和卫生保健资源相关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医学中心胃肠与肝病科的团队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全球健康》(The Lancet Global Health)发表通讯文章“新冠肺炎死亡率与卫生保健资源可得性之间的潜在联系”。 来源:澎湃新闻□ 首份无症状新冠患者治疗研究:治疗可能无效,反倒造成肝损伤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安徽省疾控中心等团队的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提交了一项最新研究(未经同行评审),报告了一名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和临床治疗细节。 来源:澎湃新闻□ 首份新冠大样本CT研究:发病3周内病变迅速,可筛无症状者该联合团队首次对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影像学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性的充分表征,这篇论文也是目前在知名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新冠肺炎大样本影像学表现研究文章。 来源:澎湃新闻□ 中外科学家给出基因组学依据:新冠病毒不是实验室合成!专家对新冠病毒基因组的两大显著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分析提供了大量证据推论出:新冠病毒不太可能是实验室基因工程制造的病毒,而应该是病毒自然进化的产物。 来源:科技日报□ 实录!中国-世卫组织联合考察专家组发布权威结论在结束对中国为期9天的考察后,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24日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察情况以及对中国及全球疫情防控的建议。 来源:健康报新闻频道□ 瑞德西韦在武汉多家医院开始临床试验,4月27日公布结果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志敏介绍,瑞德西韦是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正在研发的一款新药,该药之前主要用于治疗埃博拉出血热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疾病,目前此药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还没有获批上市,现在还处于临床阶段。美国有报道称,该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产生了初步的效果,我国也在武汉的多家医院正式开始了该药物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中,4月27日才能公布临床试验结果。 来源:科技日报□ 新冠病毒关键受体ACE2 在结直肠肠黏膜上皮表达情况被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房静远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第一个应用自己收集的样本实施单细胞测序得出的正常人和结直肠肿瘤患者结肠上皮细胞ACE2受体表达情况。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为新冠疫苗打基础,复旦团队发Science近日,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和Nature新发论文3篇。1篇Science来自复旦大学,且该团队正在研发防治新冠病毒药物。另外2篇Nature成果都与结构生物学有关。 来源:中国科学报□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首份医护感染分析:1月10日开始加强防护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论文“30例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研究团队通过对江汉大学附属医院1月10-1月31日收治的感染新冠肺炎的30例该院医务人员的调查,首次详细分析了医护感染问题。 来源:澎湃新闻□ 仿生纳米颗粒有望成为通用流感疫苗粘膜佐剂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陆路、姜世勃团队联合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ei X Wu副教授合作揭示了仿生纳米颗粒作为通用流感疫苗粘膜佐剂的作用和机制。 来源:中国科学报□ 破解新冠病毒如何侵染人体细胞西湖大学周强研究团队在论文预印本网站BioRxiv再次发 文,报道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全长蛋白(以下简称ACE2)的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揭开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神秘面纱。 来源:光明日报□ 全球首款多阵列忆阻器“存算一体”系统问世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微电子所、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钱鹤、吴华强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共同研发出一款基于多个忆阻器阵列的存算一体系统,在处理卷积神经网络时的能效比图形处理器芯片高两个数量级,大幅提升计算设备的算力,且比传统芯片的功耗降低100倍。 来源:科技日报□ 上海交大12学者:反思新冠疫情中暴露出的十大问题2月23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江帆教授牵头撰写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一文。该文从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应急响应机制、科技创新、医疗供给与储备等十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短板。 来源:知识分子□ 赵楠 朱廷劭:武汉“封城”对民众心理行为的影响与对策建议丨智库战“疫”本研究利用大规模微博用户数据和相关心理语义词典,通过对微博内容进行生态化识别操作,识别用户心理行为相关的语言表达特征,考察和分析在“封城”背景下武汉民众的情绪情感、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并提出对策建议。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公共卫生学:有多少“短板”等待“补齐”“这次疫情实则就是公共卫生人应该冲到前线的,然而公共卫生领域发声真的很少。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都是五年医学专业,但公共卫生职业医生和临床职业医生却有天壤之别,公卫没有处方权。回到这次疫情, 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做的就是配合命令做好疾病防控,在实验室里做文章……” 来源:中国科学报□ 高校科研评价应遵循“四个导向”——英国大学科研评价制度的启示与借鉴科研评价中存在的论文“SCI至上”现象,已严重影响我国科技发展。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应用,树立正确的论文评价导向。英国曾在2014年推出了“研究卓越框架”(REF)高校科研评估体系,以更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促进高水平科学研究,并取得明显成效。REF评估体系所遵循的基本规则和价值取向,对改革和优化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来源:三思派□ 完善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 力破“五唯”痼疾三天连续发布的这三份重要文件,是为破除“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痼疾打出的“组合拳”,凸显国家彻底根治“五唯”的决心。笔者认为,我们在加大“破”的力度的同时,应加快“立”的进度,要尽快建立起以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制度体系。 来源:人民网- 舆情频道注:这是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向科学基金相关专家提供的信息推送服务, 如果您不希望收到此类信息,请回复邮件 (scc@nsfc.gov.cn)退订。 衷心感谢您对科学传播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科学传播中心 编辑制作 (责编:宋和平 曹克让 王星 刘兆庆 彭杰 唐隆华)
个人分类: 最新科技动态|1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基金·通讯——第84期
bhwangustc 2020-2-17 11:42
科学·基金·通讯——第84期 第84期 2020年02月14日 □ 2020年度信息科学部申请代码调整 为了落实基金委“优化学科布局”的改革任务,同时适应信息科学的发展需求,信息科学部对本部门的科学基金申请代码进行了适当调整。 来源:基金委网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2020年度中德合作交流项目指南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德国研究联合会(DFG)达成的协议,并经中德科学中心(SGC)联委会批准,中德科学中心2020年将继续资助中德合作交流项目(Mobility Programme)。 来源:基金委网站□ 上海交大研究人员揭示新冠病毒潜在易感器官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韩泽广团队与相关科学家的联合攻关取得成果,结果提示,新冠病毒除感染肺部外,也可能通过ACE2受体攻击人体的心脏、食道、肾、膀胱和回肠等器官。 来源:小柯生命□ 武大中南医院彭志勇研究组揭示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彭志勇课题组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一篇研究型论文,对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尤其是重症患者与非重症患者的临床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 来源:小柯生命□ 中国研究人员揭示新冠病毒与SARS之间的遗传差异研究人员发现,这三株2019-nCoV株几乎彼此相同(约29.8kb核苷酸的基因组中只有5个核苷酸差异),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关系比与人SARS冠状病毒或人类MERS冠状病毒更为相近。 来源:小柯生命□ 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童明汉/蓝斐/汤富酬组合作揭示减数分裂同源重组命运决定的表观遗传学基础本研究系统地阐述了PRDM9介导的H3K4me3以及H3K4me1、H3K36me3、H3K27ac、H3K9me2和染色质开放在减数分裂过程及其前后的动态变化,阐明了PRDM9及其介导的H3K4me3修饰与DSB命运决定的相关性,提出了“PRDM9及其介导的H3K4me3修饰不但能决定DSB位点选择,而且可能调控DSB形成后的修复过程,从而决定DSB命运”的假说。 来源:BioArt□ 浙大二院余红团队揭示肿瘤转移新机制该文章报道了余红教授团队的最新发现: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小囊泡),被血管内皮细胞吞噬后,能够造成内皮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导致蛋白合成停滞,随之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血管内皮屏障被破坏,肿瘤细胞就可以轻易从血液中穿透血管,造成肿瘤转移。 来源: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刘胡丹团队揭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策略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刘胡丹教授课题组报道了癌蛋白MYC的新型磷酸化修饰促进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T-ALL) 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以及干预MYC治疗T-ALL的潜在新策略。 来源:武汉大学□ 复旦大学徐凡课题组在软物质生长领域取得新进展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在液体基底上生长的薄膜在能量上倾向于选择边缘褶皱的构型,而悬空的薄膜更容易形成整体屈曲的模态。此外,其它因素如叶茎/脉约束、生长非均匀性、几何构型和尺寸效应等对生长形貌也有着重要影响。 来源:复旦大学□ 西安交大单智伟团队发现非晶硅纳米线的可调控滞弹性首次发现并报道了一维纳米材料具有选择性及可调节性的滞弹性行为:非晶硅纳米线滞弹性变形与自身形貌及加载方向有着密切关系:直纳米线表现出纯弹性变形,即外力去除后变形会立即恢复;而弯的纳米线则可以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滞弹性行为,但前提是外力必须沿着原有的弯曲方向加载。 来源:西安交大□ 大连化物所揭示固体氧化物电解池钙钛矿电极可逆溶出/溶解机制该研究团队通过原位X射线衍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CoFe合金纳米颗粒在Sr2Fe1.5Mo0.5O6-δ(SFMC)双钙钛矿中的原位溶出/溶解过程。 来源:大连化物所□ 华中科大解孝林团队全息与荧光图像无串扰存储研究成果该团队提出了“光引发阻聚剂(photoinitibitor)”的概念,有效调控了光聚合速率,促进了相分离;建立了全息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数学模型,为优化全息加工工艺提供理论指导;创新了母版全息、实物全息、数字全息等多种彩色全息图像存储技术。 来源:华中科大□ 生化与细胞所孙兵研究组揭示了胞外基质蛋白ECM1调控炎症性肠炎的新机制该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炎的易感基因ECM1能够通过调控GM-CSF/STAT5信号通路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进而介导肠道炎症反应同时抑制组织修复。 来源:生化与细胞所□ 动物所李明研究组揭示石山叶猴适应喀斯特环境的遗传机制该研究组利用比较基因组、种群基因组及其细胞学功能实验,揭示了乌叶猴属中的石山叶猴种组物种适应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遗传机制,发现石山叶猴的钙离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减少钙离子内流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石山叶猴物种在高钙环境中的正常生活。 来源:动物所□ 上海药物所徐华强课题组合作揭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的激活机制该三维结构清晰地揭示了CRF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UCN1的分子机制和招募下游效应蛋白Gs蛋白发挥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 来源:上海药物所□ 柳叶刀发布9名新冠病毒感染孕妇的研究,暂未发现母婴垂直传播证据2020年2月12日,柳叶刀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孕妇的临床特征,并评估了新冠病毒在宫内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来源:医咖会□ Nature子刊综述:新冠病毒的药物研发和治疗选择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李广迪联合比利时鲁汶大学Erik De Clercq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性文章,对现有抗病毒药物治疗2019-nCoV的潜力进行了讨论。 来源:小柯生命□ 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团队从新冠肺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病毒钟南山、李兰娟院士 团队近日分别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发现证实了排出的粪便中的确存在活病毒,对于准确认识疾病的治病传播机理,帮助全社会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控,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 钟南山领衔新发论文:不排除“超级传播者”,个别潜伏期超三周2月9日,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号□ 科普:病毒会通过气溶胶传播感染人吗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对于病毒传播途径的描述,除“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外,新补充了“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来源:新华网□ 湖北发布会:又发现5种药物对病毒有抑制作用,新冠病毒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宿主2月9日21时,湖北省召开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的进展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组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徐顺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彭志勇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来源:科技日报□ 柳叶刀发文建议: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新冠肺损伤无临床证据支持国际权 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提醒目前没有临床证据支持糖皮质激素治疗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损伤。 来源:澎湃新闻□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准确率?近日,有报道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出现一名三次咽拭子检测均为阴性、通过检测下呼吸道样本才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患者。为什么核酸检测结果会出现假阴性?不同企业的试剂检测产品有何异同? 来源:科技日报□ 新冠肺炎AI辅助医学影像诊断系统研究取得进展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该校电信学院联合华为云等团队,研发并推出了新冠肺炎AI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系统。 来源:科技日报□ 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研发出新冠肺炎感染风险大数据评估模型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刘跃文副教授研发出新冠肺炎感染风险的大数据评估模型,可基于旅行大数据,综合计算新冠肺炎感染风险指数和级别。 来源:中国科学报□ 新研究提示肠道是可能的感染途径,新冠病毒受体或具双重作用广州医科大学张玉霞、张彦及中山大学罗海彬等人在预印版平台medRxiv上分享了一项未经同行评议的研究,提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可能在介导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和免疫方面发挥双重作用。 来源:澎湃新闻□ 专家解“毒”:为什么传染性强、药物研发难病毒是怎样侵入人体?新冠病毒为什么传染性强?抗病毒药物研发为什么难?17年前战胜SARS有哪些经验可供这次战“疫”借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永昌主任医师通过网络接受采访,向媒体科普解析新冠肺炎疫情。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型磁存储器件有望解决AI“内存瓶颈”美国和意大利研究人员10日在《自然·电子》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基于反铁磁材料的新型磁存储器件,其体积很小,耗能也非常低,很可能有助于解决目前人工智能(AI)发展所遭遇的“内存瓶颈”。 来源:科技日报□ 科学家实现量子存储器的远距离纠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包小辉、张强等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在量子中继与量子网络方向取得突破。 来源:中国科学报□ 雾霾天如何应对新冠疫情?专家:不要惊慌!空气质量差且流动性不佳,雾霾天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还要不要开窗通风?多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的专家表示,尚未有确切证据表明雾霾有助于病毒气溶胶传播,公众无需过度恐慌,应当适度开窗,保持空气流通。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别慌!气溶胶中招概率比遇交通事故还要低新型冠状病毒也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不少网友瑟瑟发抖,表示“再也不敢开窗户了”“只能选择蹲在家中不出门”。对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生物气溶胶研究专家要茂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指出:“在附近没有近距离患者飞沫时,健康人感染的几率比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都低。”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注:这是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向科学基金相关专家提供的信息推送服务如果您不希望收到此类信息,请回复邮件 (scc@nsfc.gov.cn)退订。 衷心感谢您对科学传播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科学传播中心 编辑制作 (责编:宋和平 曹克让 王星 刘兆庆 彭杰 唐隆华)
个人分类: 最新科技动态|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