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连载四)
liweiyin2009 2010-6-27 07:44
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 (连载四) 意外,我担任了一所广东学校的团支部书记 粤东中学是广东同乡会主办的一座私立学校,曾经的校名是广肇中小学。卢校长在刚20岁出头的年龄就从广东汕头到上海办学,中间经过千辛万苦,包括上海孤岛时期和国民党的统治时期,校舍几次被占用,他们夫妻二人四处募捐,最后得到了上海广东同乡会的资助。卢校长是我心目中一位难得的热心办学的教育家,他制订的办学方针是德、智、体、美。他聘用的老师都独具特色,体育老师是中国棒球的开拓者,语文老师神采飞扬的讲学就像在说书,英语老师的教学使我的英语成绩没有下过90分,还有数学梁老师和物理简老师-------,个个都使我不能忘怀,是他们为我打下了后来上大学和国外留学的基础。 学校中95%都是广东人,学生的家长或是在上海做生意的商人,或是在上海工厂企业里工作的职员,再有就是学校教职员工的子女,包括卢校长的几个子女,他们大多数都是在粤东从小学念到高中,并且兄弟姐妹全在该校就读,所以整个学校有一个家的感觉。我这个外地人被容纳其中,也就成了他们的家庭成员,特别是那个纯真的年龄和热情奔放的年代。我永远忘不了粤东同学之间的情谊:后来成为中国第一批女篮成员的同班同学马申妹曾对我极耐心的训练,使我这个高度近视者终于通过了体育考试;我们班马惠群、陈金涛等在我们家藏书的小屋中痴迷地阅读小说;1950年我们一起参加上海市的三反五反;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们热情地在操场上欢送参军参干的同学;我们还曾经在学校旁边的小饭馆里一人一碗阳春面然后再回校参加晚上的会议;1951年庆祝建国一周年,我们在晚上10点就会集在了学校,不论男女,挤着席地而卧,到天亮3点,集合时间一到,我们一起奔到校门口,军乐队的指挥挥动指挥棒,然后大鼓、小鼓、大号、小号一起奏响,我们热血沸腾,队列整齐地向人民公园进发。正因为那段情谊,那时的青春热血,才有了离校50多年后我们之间再度的不断联系和我卧病在床时同学们远赴北京来我家对我的探望。 粤东中学使我终生难忘的还应该特别提到的是我们的黄桂彬老师,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解放前的地下工作者,解放后,作为唯一的共产党员被派到粤东中学担任政治教员。我遇上了这么一位提携者,意外地成全了我人生中一段意外:我刚一进学校就被她看中,让我和和我的同学郭淑玲一起参加了第一届团训班。一个星期之后我们每个人就得到了一张入团志愿表。我记得,我们就交了一张志愿表,没有后来人们交付的长篇大论的申请书,我在那张简单的表的志愿一栏里填写的志愿只有五个字: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学懂的唯一的东西,是我对人生的全部理解,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和我最基本的人生观,它帮助我在政治上不盲从,在工作中不妥协,顺利时不晕头,苦难中不沉沦。 1949年9月底我被批准入团,11月初,新中国建国之后,我们在虹口大剧院的舞台上宣誓,我成了建国之后的第一批团员,接着,我被任命为学校的团支部书记(在一个广东人为主的中学里!一个纯粹的外乡人!), 郭淑玲为学生会主席。我们两个人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给学生上团课,发展团员,建立团支部,出版墙报,在小学部建立少先队,组织同学参加解放初的各项运动。同时我还得上课学习(从来没有低于前十名)。所有这些对我的锻炼极大,收益不小。 记得第一次给同学上团课,面对听众,15岁的我,两条腿在讲桌后面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几次训练以后,胆子大了起来,无论是在大礼堂或是以后在工作期间,甚至在成堆的外国人面前,我都能条理清晰地发言,从不畏怯。 建立团支部之后,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事要讨论,会议结束,往往都要到半夜12点,走在黢黑的弄堂里,特别是听着自己裤腿摩擦发出的沙沙响声,就又仿佛再次体会了练琴时的恐怖,但是,终究大了,加上有了责任感,我就一路加快脚步,一路高歌解放区的天和我们工人有力量,想用歌声吓跑鬼怪。父母从不干预我,总给我留着门,他们信得过这个大女儿。我的独立性也就这样被训练了出来。 在粤东中学所获得的一切都离不开老师同学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卢校长,那时不知天高地厚地在大礼堂的台上慷慨激昂,卢校长从来没有责备过我,得到的确是他那父亲般和蔼宽厚的目光。在高二时,因为抗美援朝,组织同学参军参干等工作,我常常缺课,特别是化学课,校长和老师从来没有责备过我,却让我顺利地升到了高三。 这里,我还是要再提一下黄桂彬老师,一个早年的地下老党员,可是在她身上,我们感受到的却是电影《乡村女教师》中那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的一位如同大姐姐一样的老师(她只比我们大15岁),没有一点某些做政治工作的人身上特有的说教味道。2001年夏季,听说我接受了髋关节修复术,年已80高龄并患有心脏病的她居然随同我同班同学从上海到北京到我家看望我。2008年10月,我到上海参加粤东中学校友会,听说黄老师住院了,我让郭淑玲陪同去医院探望她,她是那样真诚地拉住我的手,居然还回忆起我当时居住过的东宝兴路173弄的家,还能回忆起我的母亲,并且提醒我,有我父亲事迹展出的上海戏剧纪念馆已经迁址。我真没有想到事过这么多年,一名教过那么多学生的老师,居然没有忘记其中一个学生的父母,特别是我默默无名作为家庭妇女的母亲!我激动地问她:您怎么记得那么清楚呢?她静静地回答:我怎么会忘了呢?我去过你家呀 ! 我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7个可爱的小姑娘,在照片背后有一段话:赠给亲爱的支书同志李维音。看,我们的组织生活是过得多么的愉快活泼呀!并且我们同志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第二纪律小组赠 1951.7.14。这张照片让我永远不忘记那个纯真的岁月和我特殊的中学时代。 三年粤东中学的经历使我受用一生,我后来工作中的组织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和看准以后处理问题的决断能力都是那三年给打下的基础。 我终身感谢粤东中学,感谢卢校长,感谢黄桂彬老师,怀念我的那些同学们。 又一次意外,我成了一名工科大学生 1952年高中毕业,为了把上海高中毕业生送往高校或参加工作,上海市教委对全上海高中毕业生分三批进行集中训练,批判亲美和恐美思想。那时的上海学生什么样的都有,参加集训的有钱小姐,有带一箱子苹果的,有带了一大把挂衣架的,到了住宿地就张罗挂衣服的地方。想想看,真正穷苦人家哪有条件在刚解放之初从高中毕业的?我既是学员,又是被选中的工作成员之一,为此我连着参加了三期,在这之间,学校通知我,决定留下我在学校担任政治辅导员,不参加高考,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合适,接受了,觉得这是组织上交给的任务。我这一辈子似乎从来没有任何个人的痴想,只是接受和做好交给我的工作。我回家告诉了父母,爸爸没有吭声,母亲却大怒,在饭桌上指责我:你给弟妹们做了什么榜样?我什么也没有明白,什么榜样?做错了?我没有表示。没有想到,到第三期结束前,突然又接到通知:参加下周的高考。后来听说代替我留校的是已被批准入党,又大我2岁的郭淑玲。当时我没有深想,到学校去领了报名表,正好遇到教物理的简老师,谈起报志愿的问题,他的一席话决定了我的后生:你的数理很好,学工!准备参加第一个五年计划。我整个一个稀里糊涂:学工,工科有什么?土木大概就是最工了,盖房子,参加建设么!同时,我就想离开上海,哪里离上海远我就去哪里,听说上海属于华东区,而华东区的考生只能留在华东区,于是,没有任何选择,我挑选了华东区的最北边:青岛,青岛工学院土木系,当然,还有一条:服从分配。就这样,一周后我走进了考场,没有复习,没有奢望。可以想象,我对考试的结果不在乎好坏,非常放松,在那个年代,似乎没有争着抢着非要上大学的风气。我记得有一道题是关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我胆大妄为,大笔一挥:没有听说过达尔文。想想都可笑。没有压力,或者想办法消除压力,这几乎是我一生的思维特点。 没有想到的是,我被录取了,似乎都被录取了,上海的8000高中毕业生成了全国参加高考的主力军,那个年代,北方,特别是东北,高中毕业生少得可怜。我不但被录取,而且还是报名的青岛工学院土木系,具体的专业是:水下水利基础建筑物专业,后来该专业改入水利系。之后听说上海学生可以跳出华东区,我有点后悔没有报北京清华、北大,按照当时的状况,我想我是会被录取的。但是,还是没有后悔药,再说,如果进了清华、北大,何有后来的留学苏联的机会,我的整个人生历史都会被改写。 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大学生,一个只知道文学的父亲的大女儿,误打误撞,走进了学工的大门。一心一意地准备大学毕业后参加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多有意义啊!在这里,我想说说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按他自己说的,终身崇尚自由和平等,他对孩子们是非常放手的,无论是人生的道路,学习的专业,婚嫁的对象,一切都由我们自己决定。也因为这个,我在对孩子的要求上同样如此。我们家庭大概是最少封建意识的家庭中的一个。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7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个差学生的高考
热度 2 wujingzhi 2010-6-6 17:11
我是在上世纪末最后一年参加高考的! 听起来很久远,其实也就是十年前的事~ 回想起来我好像一直是差学生。 可能只有小学时候是好学生,因为我们村小学一个年级就四五个学生,怎么混都是前五名!后来上中学就是差学生了。我初中的印象就是混!那时候网络不发达,如果像现在的话也会有很多引发热议的事。那时候最大的烦心事就是吃不饱,学校收我们的粮食,却不给好好做饭。大家最盼望吃得就是粥了,虽然有虫子,但总是可是吃的,其它的菜都没法吃。住的宿舍冬天没有煤炭生火,我们都穿衣服睡觉。一年夏天下雨多,宿舍成了危房,不过没人关心,我们就在那里过了两年。更过分的是我们的门窗都掉下来了,晚上只好随便堵上。生活上就这样一团乱,不过很多学生还是学习的。只不过学校经常没钱交电费,我们需要自己买蜡烛上自习。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总算熬过了初中三年。 记得那时候我父亲每学期去接我回家都盼望能看到我领奖,可惜的是我是差学生,从来都没领过奖。 幸运的是,我中考的分数恰好够升高中。 稀里糊涂的我就上了我们县的高中。生活条件起初并没有什么改善。高一开学时候是一个领导的孩子往宿舍带女孩玩,后来那小子被学校赶走,宿舍又很快蜕变为赌博场。常常有人玩到半夜三四点,把要交学校的书本费都输掉。我实在是太笨了,就在那样的环境中,什么都没学会。至今连牌都不会玩。 时间很快到高二了,我们依然是羡慕谁不学习,谁能打架,谁考试交卷快。从不认为分数低有啥不好。不过,因为高二第二学期要会考,我担心考不过就和家里商量租个房子学习吧,家里也就同意了。 租了房子后,我就开始认真学习要会考的科目,把政治,历史,地理之类的使劲学了半年多。会考终于都过了,也就到高三了。就顺势开始学要高考的课。直到高考前我都是班里的差学生,虽然坐在前排,但老师们都不认识我。填高考志愿都是我妈帮我选学校,因为我从来不认为我能考上。 高考的时候,我好像也有点紧张, 毕竟第一次见那世面。都是外校的老师监考,没见识过。考场上很多考生琢磨怎么抄别人的。因为我比较胆小,也就算了,就自己做吧。考完后。我就安心的回村种地去了。也没关心成绩什么时候出来。一心打算开学再去复习,来年再战。 突然一天下午,我正和家人在地里干活,我姐匆匆的从城里租车到我家,让去城里看成绩。戏剧性的是电视台播放的成绩单没有我的名字,反而是有另外一个大家都没听说过的名字。大家都知道那个名字错了,但我还是认为那不可能是我。忐忑了几天后,终于我们班主任告诉我,没错,你考上了~ 之后的事,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了~ 至今我都觉得我高考能考上都是靠运气。我们家人谈论起这事,都觉得是一件很有戏剧性的事。更戏剧性的是我姐到我家接我去看成绩的那天中午,一条蛇钻我们家去了,全家人正高度紧张着呢~ 现在我好像还是差学生。似乎每次差不多可以成为好学生的时候,我就换个地方,又成为差学生。如此,成为好学生,就成为我这个差学生一直追求的事! 前几天,一个以前的学生和我说,他特别羡慕我。我告诉他,那是你不知道我经历过什么。 我很不聪明,没上过特长班,实验班,辅导班,更没可能考到重点大学,大学少年班都没听说过。 我一直是差学生,但不功利不投机取巧,一直是需要学什么就学什么。我不轻易相信老师说的,希望自己去弄明白。我没那么幸运得到高师指点,但诚心向周围所有值得学习的人学习,把每个人当成高师。 当然绝大部分事我没办法弄明白,很多人的优点没法很快学到,所以我一直在学习。 高考,以及所有考试,只不过是考试而已。也许学习是更需要我们重视的!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造福人类,才该是我们的信念和追求。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4310 次阅读|25 个评论
对北京5所示范高中办“改革实验班”的担忧
hanzs 2010-4-7 22:49
乐水老汉/文 中国教育报4月3日(记者高伟山)报道,从北京市教委获悉,今年北京5所示范高中学校获批开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并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备、教学方式、学生选拔等方面制定了详细方案。报道称,为鼓励普通高中自主发展、办出特色、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北京市教委近期组织有关部门对部分学校开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的申请进行了论证,并批准了5所学校于今年秋季起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探索实验。5所高中的改革实验班分别是北京市第17中学传媒特色实验班、北京市第四中学杰出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道元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理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中科学实验班和北京市第101中学高中文科实验班。 看到记者们为之叫好的报道,我却深深地担忧。你看,如果隐去上述实验班名称中的高中字样,你很难想象这些实验班是在中学开办的,而以为是哪个985大学开办的呢。难道我们国家需要从高中开始(16岁少年)就要通过开设小灶来承担培养杰出、拔尖人才的任务吗?我倒是想请教一下真正的教育学家们(如果中国还有的话),在16岁时就把孩子们区分成三六九等的意义何在。本人也曾在中国所谓最好的大学读书,反正以我个人的经验看:班里同学们的高考入学成绩高低,与最后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几乎没有相关性;同时,在大学的学习成绩,与走上工作岗位20年后的工作成绩更是没有什么相关性。 其实创造学的最基本观点是承认 每一个身心正常的普通人 都具有创造潜能,人的创造力是可以开发的。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创新素质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本领,也不只是少数人所拥有,它潜藏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什么是创新素质?概括地说,就是一个人在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方面的有机统一。创新意识首先是一种怀疑的意识,面对任何传统的说法和做法要自问:从来如此便一定对吗?其次,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面对现有的理论与方法也要经常自问:是否有更好更合理的理论和方法?第三,创新意识是一种好奇心,是面对任何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尝试冲动。第四,从思维角度来说,创新意识应是一种发散式的思维习惯,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问题。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实践动手的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在农村的学历不高的木匠,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迸发出来的创造性,很可能比一个我们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创造力表现还要强! 如果我们的教育得法,使学生在他的思维里多一些怀疑的意识、多一些不安于现状的精神、多一些好奇心、善于思考而不人云亦云、多一些动手实践的机会,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 所有人 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使之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无论如何,优质教育不是只为所谓少数精英而存在的,我也不承认一小部分孩子在他们16岁时就被精英,对他们的整个人生会有多大的好处。而且将应该在大学阶段才应该进行的教育内容,前移到高中阶段,也是有揠苗助长之嫌,还不如让那些少部分有特异的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后,尽早进入大学学习为好。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5876 次阅读|3 个评论
展示一下我们高二化学组的办公室
yaoronggui 2010-3-28 10:27
最近,我们组花巨资(175元)打造了一下办公室,哈哈,下面是打造完的部分照片。 办公室的老大 办公室的我 研讨中的我 网上学习的我 办公室照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的“照本宣科”与“自学”
热度 1 boxcar 2010-3-26 09:33
昨天晚上,我注意到在我前日所写博文为何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1】的后面有一条由 houxin写下的评论,里面写到 我是大一的学生,在我这近几个月的经历以及高中同学在其他大学的经历看来,我实在不敢恭维咱们国家的大学的教育!和高中相比相差甚远!老师就是在照本宣科!没有启迪性!大学中的东西是需要自学,可是老师的作用呢?!除了学校给的科研任务,还有什么?!本科生的教育都浪费了!企求60分,难道每一个进入重点大学的我们都是在企求60分!我看名也不用点,自学得了。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这个条评论所反映的问题可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思考和分析,所以我在回复【2】之后,决定把回复的内容扩展一下,专门写成这篇博文。 对大学老师的照本宣科,可能每个大学生都切身体会。一般情况下,照本宣科都会被认为是教学的失败,有照本宣科习惯的教师,自然也不会被认为是好老师,学生这样评价有他们的道理,因为在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可能没有哪个学生真遇到照本宣科的老师,到了大学咋就有了捏?而且还这么多!这个问题,表面看挺简单,但背后的事情蛮复杂的。 首先,如果我们让一个中等语速的人拿中学的教材去照本宣科,可以试一下朗读完一本物理教材需要用多长时间,再试一下朗读完一本大学的教材的时间。这个试验结束后,我们可能就会惊奇地发现,中学的教材很不适合照本宣科,因为现在的中学教材已经变得很薄了,而要求的东西却也不少【3】,因此中学老师是不可能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的,否则一堂45分钟的课可能5分钟就读完了,可以下课走人(估计校长也立马会让这老师走人下岗)。相比之下,很多大学教材就比较适合照本宣科了,因为很多老师编撰的教科书很厚,内容丰富,文字说明极其到位,公式推导严谨公正、一步不落,拿这样的教科书来照本宣科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如果老师对相关知识的个人感悟有限,在课堂上的讲授恐怕无法超越教科书所写,在这种情况下,照本宣科或许还真是个最佳选择。所以,我的看法是,有些能拿来照本宣科的教材,其实是写得够细致的教材,当然,拿教材来照本宣科的老师,如果书不是他本人写的,最好还是抓紧时间提高一下自己的业务水平吧。 其次,照本宣科可能只是大学的某一门课、某个阶段的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很多本科生在大一的时候遇到一两位老师在开头的几次课照本宣科了一下,就迅速做出大学老师讲课都照本宣科的结论是不对的。就如大家在刚开始学《大学物理》的时候,接触到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力之类的概念可能初中高中都接触过了,用了几次微积分也都是高等数学中学过的最简单的那种,就立刻得出高中物理+微积分就能横扫大学物理的大部分问题的结论一样短视。基础课的教科书通常已经经历了千锤百炼,那些比较浅显的内容如果写得详细点儿,老师拿这照本宣科,学生拿着自学都没问题,但在全新知识、更有深度的内容或则写得很晦涩的部分,照本宣科是讲不透的,学生自学往往也学不明白,这时就需要师生都要集中精力、下功夫钻研一番,学生如仍认为老师在照本宣科和自己则可以自学,就可能错过通过课堂教学学懂弄通这些难点的机会。对于那些遍布公式和图表,却缺乏必要的说明文字的专业课书籍,老师如果再照本宣科就只能满黑板的抄公式,学生的自学可能也就变成了背公式,公式背后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却无从知晓,这时候需要更多的讲授,老师们要注意这一点,学生们更要留心。 最后,再说几句如何理解大学里的自学。上大学以后,不会再有高中教师掰饽饽说馅式的深度解读和磨豆腐式反复讲授,不会再有家长看着学生在灯下苦读,更不会再有少则一周、多则一月的频繁考试,学习可能主要靠大学生们的自觉自愿,这也就是传说中的自学(高中可没有)了。大学给了学生们更多的、可供其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较大的活动空间。这些自由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找感兴趣的知识(不一定是自己专业内的)去学习,找问题去钻研,当然也可以交友玩耍(但这要有一定的度)。不可否认,课下的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自学可以巩固正常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可以涉猎更多或更深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彻底放弃正常的课堂学习,从我周围的同学的经历看,除非绝顶聪明的学生,仅靠自学是很难把一门课的知识真正学透的。 总之,照本宣科现象不宜提倡但很难根除,自学的方式可以提倡但不宜滥用,希望每个步入大学不久的学生都能正确对待这些在大学中面临的新鲜事物(虽在大学久已有之,但在高中可能基本没有)。 ~~~~~~~~~~~~~~~~~~~~~~~~~~~~~~~~~~~~~~~~~~~~ 相关文章: 陈儒军:大学教学照本宣科的原因及对策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6498 ~~~~~~~~~~~~~~~~~~~~~~~~~~~~~~~~~~~~~~~~~~~~ 参考: 【1】吕喆: 为何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707 【2】 对该评论的答复: 大学和高中的茶具(差距)是很大的。 高中老师没法照本宣科,是因为高中的教科书已经被高度简化了,而大学的教科书要厚得多,写的详细点儿的,老师可以照本宣科地讲好,简单内容学生自己看就能明白。因为这一点,有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就会迅速得出结论,原来大学靠自学就可以了。。。但是,且慢!你可以拿着一本厚厚的、内容详细而精准的基础课教科书自学,却无法拿一本很薄,但如果给你一本公式和图表比文字还多的专业课教科书,恐怕就很难顺利地进行自学了。 大学给学生很多自由的学习时间,可以全面发展,可以自己找感兴趣的知识学习或问题进行钻研,但并非混个六十分万岁那样简单。 【3】吕喆: 变薄的高中物理教材与并未见轻的学生负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2198
个人分类: 教育|13001 次阅读|26 个评论
mirror - 也说“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的感觉
liwei999 2010-3-25 02:10
立委按:我抗议镜子根深蒂固的居高临下,涉嫌歧视普通院校。说什么好学校学生的眼珠子的明亮度都与一般院校的不一样,还让我们这些出身普通院校的人活不活啊?其实名校情结我们都有,统计学意义上他说的也好像是大实话,就是政治不正确。政治不正确,我就做一下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代表向镜子的歧视性言论抗个议。 也说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的感觉。 (2359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4, 2010 09:35AM 知识的形成主要是在高中、初中阶段应该说是个很正经的学术结论。对此结论,网上已经有王、吕二位的两篇博文探讨( , )。得出这个结论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是来自大脑的发育过程。高中、初中的六年是人形成思考的一个阶段,也是在肉体发育上从未成年走向成人的阶段。因此,在此期间学什么其实并不是很重要,审视这个发育的时期才是更为要紧的视点。这也是必须把最优秀的人才投入到这个领域里的道理所在。 另一方面,由于初中高中学课程是伴随着孩子们头脑发育的学习内容,无疑也是他们最有感受的知识的组成部分了。学生的分类也是发生在这个年龄段: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从人类整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结构中要有继承先人遗产的部分,同时还要有创新的部分。这个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机构来承担。近代以后,这个机能主要是由大学承担的。不论什么时代,承担这个责任的人口比例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大学扩招后平均水平下降是可以数学证明的必然。 办大学因为是好事,从而也制造了一种社会压力。这个压力逼着大学扩招。这类问题近代经济学中也有人讨论过,所谓的外部性的问题。包括在用人的成本的思考上,国人的方略是把成本降到最低的办法。但是成本降到最低的办法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必然会导致资质最差的结果。高考就是一个有效的约束。用人方把自己应该承担的选择人才的成本都转嫁给了学生家长和大学。 学的问题里面有三个因子:个人的资质、老师和环境的优劣以及经济的保障。吃不饱肚子是没有办法学习的。教师的资质和优秀同学们的刺激是上好学校的道理。好学校学生的眼珠子的明亮度都与一般院校的不一样。 敬业精神很是要紧。国人学生很多聪明劲儿都没有用在正道上。这也是因为师道失传的缘故。老师都无法敬业,他们的弟子自然也就无法效仿了。陈景润能找到老婆那是因为全中国就一个陈景润,而且是出名后才成婚。大学生们都不傻,不会去效仿这类痴心人物的。 学习的投资是个重要的因子,教科书也是个大的开销。打算做学问的话,一年书钱也是个不小的数目。有些问题不是一次就可以搞明白,到用的时候才能理解透彻。但是接触过的好处在于获得免疫力,不至于到用的时候发怵。再有就是学习的顺序,也不要歧视笨办法。比如鸡兔同笼的问题,用方程的方法可以解得很好。但是小学时代不用方程的思考去解决问题很重要。因为一旦用了方程,那方程以外的思路就很难再形成了。 必须承认和理解学问是少数人的事情。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少数人的说法就已经很不错了。更更多的人是那些与学术无缘的工作。做学术有什么好处呢?老年之后仍然可以有种气质可算是一条了,至少是中看。至于是否中用就不好说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2677,62677#msg-62677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89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何“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热度 2 boxcar 2010-3-24 07:49
刚才在王修慧老师的博客中看到 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的说法【1】,大约1年前徐坚老师也说 孩子们在大学里没学到东西呀! 我也来凑个热闹,分析一下为何学生们会认为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说出这句话,要先整明白孩子们眼中的知识是什么。或许在很多目前在读的大学生和刚下实验室的研究生看来,知识还只是为了应付一次次残酷的考试所必须掌握的东西。某个知识如果在考试中所占分值越多、出现得越频繁,就越重要,由于高中的考试多、高考的意义最为重大,所以高中的知识虽然并不太多、也不太深,在学生的心目的地位却显得最重要。 到了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学生所学的知识已呈现出知识爆炸的特征,可能一个学期学的东西不但比整个中学阶段还多,而且更加艰深,学生却不认为学到了什么。这是因为在大学阶段学知识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中学阶段有本质的差别。在中学阶段,所学知识的关键点并不太多(减负之后更少了),但却要反复至少学三遍正式开讲前老师预先办班讲一遍,正式的课上再讲一遍,高三总复习再搂一遍,这还没算家长给找的家教补课讲的那N遍,如此短时间反复学习,再辅佐以铺天盖地的习题册模拟题,学习过程可以深入到知识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如同老牛吃草以后的反复倒嚼(反刍),可以消化吸收得很好,所以对知识掌握得会比较到位了。相比之下,在大学阶段的知识点多,掌握的难度明显加大,但课时紧张,课后的复习和理解全靠学生自觉,所学知识的掌握自然变成了非常粗线条的,细节更是无从谈起,加上缺乏运用知识的实践环节,所以知识的掌握很不牢靠。在这种情况下,人家一问,自然脱口而出的是 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或者 在大学里没学到东西呀! 。 其实,人大都是喜欢有效果的东西,特别是见效最快的东西。这就如既然国家科学技术奖可以很快会给人带来利益,马上可以用到个人的评职称、弄称号、抢大项目以及单位在拿各种工程和计划中装点门面多弄点钱和关注,于是就有了最近搞上了CCTV《焦点访谈》的西安交大李连生事件。学生学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能见效最快的知识,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也是真正在一个阶段内学到位(不同的人,这个位还不一样)的知识,之所以认为主要是高中学的,就是因为高中学的这些知识,很快就在高考中派上了大用场。其实大学所学的知识,见效比高中还快,但学生们却学得不深,其功夫远远未到。许多学生在大学能通过期末考试,很多时候是因为老师们迫于压力不敢考得太深(有不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指标压力,还得满足正态分布),加上他们会去揣摩老师出题的路数、会到学校的复印社搜集往年期末考试的真题,有不少学生会靠投机取巧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其实投机取巧的这点看和李连生事件有点儿像)。 大学生们在大学阶段学了不少知识,却还认为没学到什么、不如高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除了应付考试,他们在短期内没有真正用到这些知识,更没有把所学的N多门课学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如果想让学生觉得学到了很多知识,增加绝对的知识量可能并不是关键所在,恐怕还需要些必要的反刍,即应该允许和鼓励对重要的知识点和关键概念在多门相关课程中进行多次多角度的讲授,而目前在一遍遍地修改《培养方案》的时候,似乎在力求收到一种零重复的效果,这使得很多重要内容无法突出而被轻易平滑掉了。如果大学生谈到一门课时没法说出几个印象深刻的知识点,那么他们当然有理由说在大学没学到什么东西。要想争取融汇贯通,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应该注意尽量联系相关教学内容的上下游,学生多知道一点儿来龙去脉,或许在理解上就可以多深入一层。 总之,真正有用的知识总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而要把知识学到手、用到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老师和学生都该在内容的安排上和方法的使用上多做出些努力。 ~~~~~~~~~~~~~~~~~~~~~~~~~~~~~~~~~~~~~~~~~~~~~~~ Mirror大侠和李维老师对此问题有深度分析的新作: mirror - 也说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的感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002 ~~~~~~~~~~~~~~~~~~~~~~~~~~~~~~~~~~~~~~~~~~~~~~~ 参考: 【1】王修慧: 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501 【2】徐坚: 孩子们在大学里没学到东西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5613
个人分类: 教育|11118 次阅读|28 个评论
“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wangxh 2010-3-23 12:12
今天上午给大三的学生上课,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求学到现在,学到知识最多的是那个阶段?几乎异口同声答道:“高中!” 老师们,我们是怎么教的,学生们竟然认为没学到什么,或者学到的很少。不禁使我又想起来 徐坚 老师的一篇文章《 孩子们在大学里没学到东西呀 !》 有的学生告诉我,“X老师说了,只要看好我这个课件,考试肯定及格,而且可能考出不错的成绩!”目前中国的大学不考试那是肯定没门的,但是,评考试是不能真正学好一门课程的,或者说要掌握一门课程仅凭考试是万万不行的呀! 鄙人的毛病就是脑袋里总装着“教学、学生”。下面是刚才吃饭后与一个学生的飞信交流屏幕截图。 【后注】 不好意思,当时根本没好好想一想就写了,只是觉得学生们的回答还是很令俺吃惊的。每次接触“新”学生俺都很兴奋,为什么原来没留下“只言片语”呢?因为到科学网安家不到一年。虽然2008年6月21日“购买”的房子,但一直拖到2009年4月15日才先入住后装修。很喜欢这一届的学生,关于他们的话题,以后很可能写不少东西,这届学生简直太好了!
个人分类: 教之道|7609 次阅读|8 个评论
2010年江西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试题样卷
yaoronggui 2010-1-4 11:29
下载地址: 2010年江西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试题样卷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4187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八成农民工子女弃读高中看中国教育的担忧
chrujun 2009-12-27 09:14
前几年有消息表明,大学里大学生80%以上来自城市,农村人口不到20%。 最近的一个小调查(看后面的新闻)有力地支持了上述消息。 这个调查表明,八成农民工子女放弃读高中。 据我所知,现在高中的收费比较高,一年要花费学费1千~数千元不等。我的一个外甥女,经过多次思考后也放弃读高中了,尽管学校来了好几个电话建议她读高中。 高中的学费就比较高,大学的学费更高。农民工在农民中还算经济条件好的,在家务农的农民经济条件更差。 农民工子女都放弃读高中,确实表明农村学生读高中的比例更少了。 历史调查已经表明,农民和知识分子子女在智力上没有明显差别。如果占中国人口大部分人的子女无法读大学,中国大学的生源质量肯定会急剧下降,现在是很多民办大学都办不下去了。更重要的社会会分化成几个互相独立的阶层,对中国今后的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农民和农民工的子女,从事实上已经被剥夺了受高等教育权。 恶果一旦种下,其影响必然是深远的。 调查显示近八成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弃读高中 来源: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sohu.com/20091227/n269232285.shtml 本报讯(记者甘丽华)近日,武汉大学感悟爱折射爱学生团队对武汉市300多名即将毕业的初三年级农民工子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弟学习上进心不足,多数农民工子弟初中毕业后选择职高或是技校,还有部分直接去打工。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初中毕业后,选择继续上高中的同学只有18%,而上技校和职高的占72%,成为大多数同学的选择,10%选择直接去打工。   多数同学选择初中毕业后去职高或是技校,这显示出他们急需掌握一门技术来养活自己。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允许,同时也需要孩子尽快找到工作作为家庭收入的一支来源;第二,经历了小学、初中的学习经历,很多学生已经丧失了学习兴趣。   调查数据还显示多数农民工子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并且认为学习意义不大,努力程度也较为一般。   调查者分析,造成农民工子弟学习上进心不足的原因如下:第一,农民工子弟所处的大的学习环境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农民工子弟接 触的同学有相当一部分计划初中毕业直接打工,因此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三,农民工子弟不适应城市学校教学方式、节奏等,导致对学习的兴趣丧失;第四, 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师生间没有良好的互动交流。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24213 次阅读|3 个评论
记中学的一些事情
zls111 2009-12-6 18:43
昨天给堂妹打了个电话,堂妹在我们县城一个职业高中里念一年级,我问她每餐伙食费要多少,早餐2块左右,中晚餐3.5~4.5,加上零花每个月大概要花掉400,有些吃惊,我那个时候只要200左右(刚好10年前),与我在上海念硕士时候的餐费差不多,比我现在每餐少2块左右。她现在的伙食费也和她念初中时候的伙食费差不多,我们那个初中时几个村合在一起的一个中学,镇里还有另外一个初中。每餐花这些钱到无所谓,也就是家里挤挤,如果家里没什么收入事情就麻烦。我们那边孩子上学的很少,不知道主要是不是由于伙食费贵,我们那一带现在还在上学的基本上只是我一个。 钱是另外一回事,重要的是伙食的质量。我们那边学校食堂基本上是承包制,就是把食堂让私人去承包,私人就要向学校交承包费,不知道这个费用是多少,内面水有多深。记得我当时在食堂吃的菜,如果是某某炒肉,基本上只有几根肉丝,这个估计很多人都见识过。中学正是学生长身体的时候,如果在学校吃的饭,每次只看几个肉丝(素菜就没有肉丝),这个对于年轻人来说有什么影响?我只知道我自己初中以后就没有长高过,不知道和这个有没有关系。 中学的食堂绝对是学校一个很重要的收入来源,或者是某些人发财的地方。也就是某些人在靠收刮中学生的钱来胀自己荷包,和收刮学生的钱来补贴学校,也就是在补贴国家。这些钱对于一个在长个子的孩子来说是那么的重要,而相对于国家的财政来说是那么多的渺小。劣势群体就这样,谁叫他们是劣势群体,其实我们也是劣势群体,学生都是。但又想想那个家里没有孩子,那个家里没有学生,哪怕你家里亿万。 再回到前面,如果是因为钱的话影响孩子的教育,这个又意味着什么呢?这种影响最严重就是那些贫穷的人民,变相的把他们孩子教育的权利给剥夺了,变相的把孩子也分成等级了,几乎没有机会与那些受过教育孩子竞争。对于受过教育孩子可能有些好处,但是相对却是不好的事情,如果给贫穷家庭孩子一个平等的机会同台竞争,家庭优越的孩子可能成长的更好,对于贫穷家庭的孩子也能很快成长起来。如果能这样的循环,我想我们国家不强大是不可能的。但事情总是象坏的方向发展,痛心! 就如前一阵子北大弄什么推荐制度,向坏发展最明显的例子。几乎看不到教育有平等,更不用说向劣势群体倾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救生术(1):高中时,我从阎王手里夺回了自己的妈妈
famingkuang 2009-11-8 22:41
82年冬天,我妈妈生了一场重病,有一次,病情特别严重人事不醒、呼吸停止,我伯伯用力掐她的人中也无济于事,大人们用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法将她唤回,有的人已经开始哭起来了。 我不相信妈妈就这样离去了, 我用左手捏住妈妈的鼻子,口对口给她做人工呼吸(也可能是打不开她的嘴巴,就用口对鼻进行的人工呼吸),几分钟后,奇迹出现了,妈妈重新恢复了自主呼吸。就这样我用自己所知道的一点微薄的救生术成功的从阎王手里抢回了自己的妈妈,直到今天,妈妈都还活着。那一年,我读高一。 生命是脆弱的,我们时刻会面临着许多的危险,多学习一些救生术,紧急情况下一定能用得上的。我们不一定要达到专业医务人员的水平,但在紧急状态下,也能创造出奇迹。 =================================================================== 下面转载一篇文章 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上) http://www.emss.cn/news/news.asp?id=39081 作者:费国忠  发布时间:2008-12-10  来源:《实用急救学》 心脏停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如未能在现场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患者将因全身严重缺氧而由临床死亡转为生物学死亡。相反,如能在现场及时、正确地抢救,则部分生命可被拯救。据统计,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和脑卒中占猝死的首位;婴幼儿常由呼吸道感染引起;青年人的猝死以心肌疾病为主。 在常温情况下,心脏停搏3s时病人就感到头晕;10s即出现昏厥;30~40s后瞳孔散大;60s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6min后大脑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心脏停搏、呼吸骤停病人的抢救应当在4min内进行 心肺复苏 ,开始复苏的时间越早,成活率越高。据统计,在心脏停搏4min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并于8min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则病人的生存率达43%。BLs和ALS开始的时间与病人存活率的关系见表6-1。 一、猝死现场急救紧迫性 心脏病发作病例中,约/4患者的第一症状表现为猝死。以前可无心绞痛、心肌便死、心律失常等病症。冠心病猝死中,70%的患者死于医院外,4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min内,3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120min内。 美国资料表明,死亡病因中以心血管疾病为首。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冠心病,而其中5%为猝死。每天约有1200人因心脏病发作而猝死,几乎每分钟就有1人罹难,而其中约90%的猝死者由于心室颤动引起。 50年代,Stephenson首先对1 2oo例心脏停搏复苏成功者进行分析,发现其中94%是在心脏停搏4min内进行抢救的,仅6%的抢救开始超过4min。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心肺复苏 开始的最佳时间是在心脏停搏后的4min内进行。由于猝死大多发生在意外场合,复苏抢救时,时间就是生命,只有现场及时正确地进行急救,才能为以后复苏创造成功的基础。 延迟进行复苏的主要原因包括:①亲眼目睹者不懂急救知识;②患者本人无自备急救药物;③医生无法及时到达或技术不当;④ 救护车 无法及时到达,如接到呼救后出车拖拉、道路狭小、路程太远、难以寻找确切地址;⑤患者是独居者,接到呼救时间延误;⑥急诊室耽搁,例如花时间拿听诊器、通知上级医生、做心电图等。 二、普及 心肺复苏 初级救生术的重要性 对猝死患者进行 心肺复苏 成功的关键是现场及时正确地抢救。为了掌握猝死后最关键的4min,使 心肺复苏 连续有效,则必须建立阶梯式的急救网。 1、最初接触患者的人,即旁观者,包括夫妻、父母、家庭其他人员、同事、朋友等,由他们先进行基础生命支持。 2、受过现场 心肺复苏 培训的 救护车 医技人员,能及时到达现场,接替旁观者急救。美国目前 救护车 上的救护人员是急救医疗辅助人员和急救医疗技术人员,能在接到呼救后3~5min内到达现场。日本东京一般由消防人员施救。中国上海的院前急救由中专毕业的医士或具有大专学历的医生承担,一般在接到急救指令后, 救护车 能在10~12min内到达患者的身边。 3、受过进一步 心肺复苏 培训的急诊医生继续接受以上的急救程序。如美国要求在10~15min内到达现场。上海院前急救的危重患者,一般经现场处理后直接转送各医院急诊科或急诊室。 国外 心肺复苏 初级救生术已经普及。例如美国迄今已有5000万人(占全国1/4的人口)接受这一救生术,每年平均有20万猝死者接受现场 心肺复苏 初级救生术,其中7万人获救。挪威在1965年就把 心肺复苏 初级生操作术放入学校课程中,嗣后,全国200万人口中有40万人受训,在15年中已有1000名淹溺者经现场 心肺复苏 后获救。日本消防厅每年印发急救手册、举办市民急救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教育,听众每年达15万。德国则把是否能掌握 心肺复苏 初级救生术作为驾驶员获得驾驶执照的依据之一。 1987年2月20日、6月5日,中国红十字会先后会同卫生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商业部、中国民航局、国家旅游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发出了《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红总字(1987)第2号、第13号]。受训对象为交通、治安、消防和派出所干警,铁路和交通系统的车、船员、司警人员,民航机组人员,商店服务员,导游,司机等。迄今为止,我国已有约1000万人接受过 心肺复苏 初级救生培训。 三、现场 心肺复苏 初级救生术的操作程序 1、确定意识状态 判断患者意识是否丧失,应在5~10s内完成。 (1)方法:抢救者可轻拍或轻摇患者的肩部(图61),高声喊叫:喂,你怎么啦?;如你认识患者,则最好直接呼喊其姓名。如无反应,也可用刺激的方法如用手指甲掐压患者的人中、合谷穴6s。 (2)注意点:患者一旦出现眼球活动或四肢活动及疼痛反应,立即停止掐压穴位。严禁摇动患者头部,以免损伤颈椎。若现场有亲人或旁人提供患者意识丧失的可靠信息,可省略以上步骤。 2、呼救及招人协助 一旦确定患者已昏迷,应立即呼救,招呼最近的响应者。 (1)方法:大声叫来人啊!救命啊!(图-2)。 (2)注意点:协助者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现场 心肺复苏 初级救生;向急诊医疗救护系统求救时,应讲清事故地点、回电号码、患者病情和治疗简况;绝不可离开患者去呼救。 3、将患者放置 心肺复苏 体位 将患者仰卧于坚实平面如木板上,使头、颈、躯干无扭曲,平卧有利于血液回流,并泵入脑组织,以保证脑组织血供。 (1)方法:翻动患者时务使头、肩、躯干、臀部同时整体转动,防止扭曲。翻动时尤其注意保护颈部,抢救者一手托住其颈部,另一手扶其肩部,使患者平稳地转动为仰卧位(图6-3)。 (2)注意点:抢救者跪于患者肩旁,将患者近侧的手臂直举过头,拉直其双腿或使膝略呈屈曲状。 4、抢救者的位置 应跪于患者的肩部水平,这样抢救者不需移动膝部就能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且有利于观察患者的胸腹部。 5、畅通呼吸道 凡意识丧失的患者,即使有微弱的自主呼吸,均可由于舌根回缩或坠落,而不同程度地堵塞呼吸道入口处,使空气难以或无法进入肺部,这时应立即通畅呼吸道。在抽掉患者枕头的同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仰头举颏法(或仰头举颌法):抢救者一只手的小鱼际肌放置于患者的前额,用力往下压,使其头后仰,另一只手的示指、中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上抬起(图6-4)。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开放呼吸道徒手操作法。但操作时应注意手指不要压迫颏下软组织,以防呼吸道受压;也不要压迫下额,使口腔闭合;有假牙者不必取出,因举颏可使牙托复位,有利于人工呼吸。 (2)双手抬颌法:抢救者位于患者头侧,双肘支持在患者仰卧平面上,双手紧推双下颌角,下颌上移,拇指牵引下唇,使口微张(图6-5)。此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因此法易使抢救者操作疲劳,也不易与人工呼吸相配合,故在一般情况下不予应用。 (3)仰头抬颈法;抢救者跪于患者头侧,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另一手放在颈后,托起颈部(图6-6)。注意不要过度伸展颈椎;有假牙须取出,以防松动的牙托堵塞呼吸道。 责任编辑:pretty
个人分类: 救生术|109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忆往昔峥嵘岁月——本人高中时代的作文
hanhongwei 2009-8-20 19:28
放假回家,见高中作文本。当时作文,往往无话可说,无病呻吟。唯见一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堪称本人早期代表作品(用俺语文老师的话说,那叫有收藏价值)。抚今追昔,感慨系之。今档案解密,奇文共赏,以纪念逝去之岁月,亦可供有识之士作教育下一代范文之用。 路 路,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大多数也并不会注意它们。可是,在我心中,却有一条路占据着重要位置。我对它充满了感情。 这条路不过三四里地长,它从我家通向学校。它也最平凡不过,一段是柏油路,一段是土路。可是,它却伴我度过了初中的三个春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我走在它上面,甚至仅仅是想起它时,心中便产生一丝快意。 我每天总是和两个同伴全超、俊超一同步行上学。除早晨上学时间紧外,其余在路上大多都可以玩个痛快。每当夏初之际,麦子成熟,田野里一片金黄。再加上路边的野花野草,更是好看。中午,似火的骄阳炙烤着大地,晒得我们全身汗出个不停。这时候,一只只的蝴蝶却在空中快活地飞来飞去,它们翩翩起舞,在野花之间停停落落,仿佛在嘲笑我们热得受不了的样子。我们生气了,每人从树上折下几个枝条,抓在手中,投入战斗,去扑打那些不怕热的家伙们。很快,便战果辉煌。蝴蝶不论是飞在空中的,还是落在花上的,一碰上树枝就全掉在了地上。有时还会一箭双雕。但也有出师不利的时候。有时扑打一顿也打不着,一直追到麦地里;或者光顾看上边,不注意脚下,一脚踩空就坐在地上。这样就赢得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一直到了目的地,还会感到有些意犹未尽。 还有,那是初一上学期接近末期了。一天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看着周围黄绿的麦苗和路边的枯草,不禁感到阵阵寒意。突然,俊超指着前面远处说:看,那是什么?我们抬头一看,原来那里停着一辆自行车,两边还有两团白乎乎的东西。我想了想说:是收棉花的吧?全超说:我看是逮兔子的。俊超又说是收羊皮的。我们又猜是收鸡的,收鹅的之类。可都觉得不像。等我们走到近处仔细一看,肚子都笑疼了:原来那是一辆摩托! 总之,这条路伴我度过了快乐的初中生活,给了我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虽然其中也难免有些不愉快的事,但这又使我懂得了更多。它的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变化,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这条路上,我惯看春风吹拂下的滚滚绿浪,尽享夏日雨雾中的烟雨迷茫,领略金色田野的丰收喜悦,饱览一望无边的素裹银装。我可以说:三年初中,虽无三十功名尘与土的艺业,却有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情! 这条路为我的初中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它鼓舞着我要大步向前在人生之路!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时出国留学比较好?
cwhm 2009-7-28 00:57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今年高考的一大特点是很多中国学生缺考,但同时也有下面的一些报道 ACT 典型个案: 高考 没考上一本 转攻美国 高考 高中生抢滩洋 高考 调查 重庆一班级29人均被美国高校录取 集体放弃 高考 不知道这之间有没有联系,这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 美国高考和中国高考哪个难,考美国的哈佛和考中国的清华北大哪个容易?应该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个答案。中国高考和美国高考的录取方式不一样,国内选拔人才更为单调些,国外可能综合考虑你的领导力,课外活动,特殊才能等等,是全面、多方位选拔人才。 能在高中毕业后就到美国应该在留学路上比我们大学毕业后,甚至读了研究生后再去国外读博士,博后要早飞了好几年。都说笨鸟先飞,我觉得用在这里就不太妥了。早飞好呢,还是晚飞好呢,(说到海归,那是早归好呢,还是晚归好呢?),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早点出去应该也有早点出去的好处,鸟儿总要觅食,出国总要出去,为何不勤快点呢? 从文化体验角度,高中毕业后就去美国,或许能有更轻松的心态去了解美国的文化,去融入当地的同学社交中,如果我们去国外攻读博士,博后,或许整体都是为论文操心,出来透气的时间估计都不会太多,我们和国外的深接触或许就停留在paper,semilar,meeting,conference,professor上了。 从知识能力培养角度,很多大学毕业后回顾自己的国内的大学生活,最多见的一个词就是荒废,懒觉,游戏,逃课等等,大学在我们大脑中沉淀下来的东西确实不多,国外听说课程是比较紧的,证书的含金量还是蛮大的。这点说是不是也是早点出去好些?再说语言上,有大学本科四年呆在美国,到毕业时,语言应该早顺溜了。 所以对高中出国留学比较看好,不过最好申请国外奖学金,自费就还是在国外多好了,抓紧工夫大学本科后考个GRE,托福,GPA弄高点申请个全奖再出去也不算迟。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2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十年后再相会
刘玉平 2009-7-24 13:12
七律高中毕业 20 年同窗聚会感赋 2009 年 7 月 17 日 ~19 日,高中毕业 20 年联谊会,百余同窗欣然重逢,草作七律以志: 繁枝艳日唱新蝉,故地重逢已廿年。 染却园丁双鬓白,换回桃李九洲妍。 追思往事情犹畅,放眼前程意自翩。 岁月沧桑人聚散,天涯勿忘此生缘。 运动场 主教学楼 雕塑 实验大楼 * * * 我们曾满怀年轻的梦幻、洋溢青春的热情,共同度过了人生中那段纯真而美好的时光。千年修得同船渡,同学友谊是珍藏在心中浓烈的情、不舍的缘。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青丝去、朱颜改,那些朝夕相处的校园生活依然在目,让人留恋、难以释怀。七月的故乡,热情地召唤着我们。来吧!看一看久违的面容,品一品珍贵的友情,闻一闻故乡恬淡的清风,听一听校园熟悉的蝉鸣,用清澈的江水洗尽风尘,用亲切的乡音慰藉心灵。 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一次握手,我们相约在这美好的时刻。怀着不变的真情,一句祝福,我们从可爱的校园再出发 链接:中学母校 凯 里 一 中 歌曲20年后再相会( 词:张枚同、甲丁 曲:谷建芬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83 次阅读|15 个评论
7月4日高中同学十年大聚会
woodenson 2009-7-9 20:09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经半个多月没有动笔。然而更快的,确是高中毕业后的十年。是啊,十年前,我们刚刚高考结束,大家欢聚离散;而现在,我们都已经工作,结婚,生子。老了,老师们老了,退休了,我们似乎也老了,没有感觉,就已经十年。话不多说,上图片吧。 先上合影,共计31位同学,5位老师,分别为宋芬玲,邢正,刘括弧,杨宗琪,陈喜文(如果字错了,有劳老同学提出以便更正)。 第一章:教室篇。地点,新教学楼二层教师,时间:10-12点。 在新教学楼,新教师,我们相聚。 第二章,餐桌篇。地点:益仙园,时间:12-14点。 依次的三桌老友 餐桌上的美食 席间敬酒,邢老师喝多了些,但是高兴! 餐间小憩,看看超超! 和老班主任邢老师的的合影 餐后一片狼藉。 第三章,k歌篇。地点,四大街。下午2点到5点。 第四张,校园篇。时间:中午12点,下午六点。 一中。 老教学楼。 新教学楼。 老宿舍楼。 新宿舍楼。 大操场。 边走边看。 另外,附上我当日的发言,十年风光,依旧怀念! 十年前的今天,我们正在紧张的做最后冲刺;高考后的一个月内,我们都在相互庆贺着高考德中,聚餐告别,并如戏言一般的约定,十年后我们再聚会,可能都是要带着宝宝了!今天是 09 年 7 月 4 日 ,毕业十年,我们如约而至!是的,我们都已经工作,多数已经结婚,不少人包括我都已经成为父母,有了下一代。 我们中有的人成为教师,比如邢金国,王福芝,我也是;有的人成为科学家,比如张浩;有的人出了国,去争外国人的钱,比如陈立;有的人成为警察,比如刘伟;有的人正在做老板或将来要成为老板,为增加国家的 GDP 做着贡献,比如陈云,樊海洋,孙恒超,侯婷;有的人成为医生,救死扶伤,比如郭振刚;有的人当了记者总编,比如郭雪梅;有的人进了政府部门,比如苏鑫赵琳总之,五行八作,高三四人才济济! 现在回想当初的三年时光,仍旧有不少闪光的片段。比如高一八下学期我家中连出灾祸,大家对我的关怀鼓励,我手中至今还保存着你们给我写满鼓励言语的纸条,当时大家为我捐款, 邢 老师还专门把我叫到办公室调开我,直到把捐款送到我家我才知道 邢 老师当时的目的;比如高三四的元旦联欢会,当时全年级只有我们组织了联欢会,让大家放松;比如 5 月 8 日 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使馆,我们第二天的早自 习由宋 老师组织一起起立唱国歌,然后每人一篇文章,几天的时间出了一本刊物;当然,也有些让人愧疚的事情,高三下学期开学的一段时间,我们兄弟几个常常在自习后在教室拱猪,结果被 宋 老师发现, 宋 老师单独把我叫到办公室,大骂了我一顿,现在想想,那也是让我警醒的一刻。 还有很多事情,都值得回忆,我不再赘述。 今天来到这里的几位老师,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老师。 邢正 老师是我们高一高二的班主任, 邢 老师讲课风趣,例证丰富,化学是我当时学的最好的一门课,主要是 邢 老师的功劳; 宋 老师是我们高三的班主任, 宋 老师,给我们的关心和指导最多最细,也最为严格,直到现在,我们提起 宋 老师,大多还是敬畏,有时大家说起聚会要不要去看看 宋 老师,都会不由自主的说这个任务还是交由下一次吧,其实倒不是不想去看 宋 老师,是大家习惯了 宋 老师的严厉,都有些畏惧; 杨宗琪 老师是我们当时的年纪主任,也是我们的几 何 老师,作图不用尺子,十分标准,让我们都颇为敬佩; 刘 老师,说到现在,我心里还是有点醋意的,记得当时我们男生追着问您问题,您都没给个解答,但您的课讲的很好,而且总说括弧,括弧完了,所以我们都暗称您为括弧大爷; 在这里,我想代表整个高一八以及后来的高二四高三四的全体学生,感 谢各位 老师,也感谢没有到场的培养过我们的其他老师。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压力下的泪水
majl 2009-2-11 21:37
博主按: 今天《科学网》头条为陈学雷的文章《教育改革不应以减负为主要目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263 。看来大家都在关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如今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在高一和高二两年完成,而高三整整一年为所谓的复习时间,以应对高考,不知这个负担是否该减一减?让我们来看看 Muchi 的《压力下的泪水》吧。 在烈日下我仰着一张期待的脸庞,来到了这里,憧憬着全新的高中生活。原以为会顺畅平静的生活与学习,却没有料到会是 针扎 般的辛苦。每天伏在桌前,带着厚厚的眼镜,挥舞着笔杆在纸上沙沙作响,直至隔壁房屋中传来微弱的鼾声,我才会合上双眼,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但事总与愿相违,我的身体在健康成长,但是我的考试成绩就像发育不良,这让我的付出白白流走,毫无收获。日复一日,我在繁杂的公式与低微的分数之中之中渐渐迷失了自我,我在怀疑着到底是我在做题还是公式在主导着我的世界。 坚强在一次又一次挫败之后并没有成长起来,反而还被削弱了它原有的棱角。那低微的考分在梦中惊醒着我,那羞人的名次在讥笑着我,他们像童话里吃人的妖怪,像世界金融风暴一般朝我汹涌而来。我虽好强但又力不从心,眼泪就像金融海啸流失的金钱数目那样庞大,在我脸上流淌着,滴落在满是红叉的作业本上。我像各国政府领导一样采取各种措施来制止它的流走,却又拉拢不住,只能流走。 我所有的学科就像受到的金融风暴,呼啸而来且卷席了我的希望。压力扑到而来,触动了我的泪腺,泪水汹涌奔出。我哭得最频繁的时期是在幼儿园,但是十多岁的我,居然还可以再赶超以前的记录,相比之下现在的自己太软弱了。 但这也不能全怪中国的教育,大多数还是在于自己,由于自己的软弱开始畏惧学习,由于自己的软弱而只能哭泣。泪水只是一种咸咸的液体,擦干它也就过了。但是泪水是一种尊严,所以它才不能轻弹,轻易的流落下来就是在亵渎自己。 我因学习而哭泣,被那些繁杂的公式定理所困惑。但学习只是一门工具,不值得哭泣。我应该拿出一些勇气来面对它,因为我不想再矫情的咬着作业本看着那些公式哭的稀里哗啦,不想再被那些低微的分数骗走更多的眼泪,不想再被那些垫底的名次像金融海啸一样的汹涌着我的双眼。 我要把那些眼泪收起来,收在我厚厚的眼镜片后面,用坚强的盾牌困住,让它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有我的微笑,尽管有那些恼火的成绩;外面的世界有我的伙伴,尽管我的名次深不见底;外面的世界有精彩的风景,尽管有那些没完没了的作业。因为外面的世界是美好的,所以那不是用来感恩的眼泪最好不要出现在那里,那些软弱的眼泪不适合那里的一切。 我只是想做一个坚强的人,就算成绩、学习压力如何。我不想做一个矫情泪哒哒的人,沉溺在压力之中无法释放的人,不想把我的坚强与尊严输在那些是非的名次上。我是个里成年不远的人了,所以无论我未来的怎样,也要坚强的面对。 励志故事和肥皂电视剧都是这么告诉我的,只要坚持,终于有一天会到达胜利的顶峰。所以拿出几分自信,收起自己的幼稚与软弱,开始新的一天。 泪水,不能再轻易的划过脸庞。
个人分类: “90后”视界|3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亲爱的Y
liaobenyou 2008-10-25 10:22
Y: 接到你的电话 ,本来就已经很开心了,加上听说你要回重庆,我激动得要跳起来了。以前你说要留在那边,有好的生活,我也替你高兴,望你幸福。可我还是更希望你能回来。高中毕业我们就各奔东西,好久见不到,现在你回重庆,以后想见你也容易多了。 这也让我想起我们以前的那些美好的日子,还有他们。 高中开学时,我们四个坐在一块,LGJ靠窗,H在他前面,H的旁边就是你,我在你后面。每次谈起我们坐在一块都会觉得特有缘,因为我们的学号,LGJ是23号,我22号,你44号,H55号,真的是很巧的数字。 开学没多久的地理课,你困得想睡觉,让我打你一拳,我也傻不隆冬的琢磨了会儿,很郑重的给了你一下,当我抬头看老师时,发现他正盯着我,我当时好担心他会点我的名,所以也盯着他看。就这样对视了有大概30秒,他发话了第三列第五个戴眼镜的同学,站到后面去。然后你回头看,我也傻傻地跟着回头往后看,看什么看,就是你,他发飙了。我拿着书站起来往后面走,拿什么书啊,反正也没看,我放下书,红着脸走到最后面的墙边,转过身盯着讲台。整节课站得我脚发麻,什么也没听,就想着,Y你死定了,看我下课后怎么收拾你。可是下课后,你一脸的无辜,也没能拿你怎么样。这也就是进高中两周以来我第二次出糗,在此之前还被班主任康哥当着全班的面撕掉了我从图书馆借来的第一本书,一本关于红卫兵的书,而我却是用这本书代替了同学借的《七剑下天山》。后来还陪了10元钱,是那个时候一周的生活费呢。不过之后我们每次谈起这事真的都很开心,毕竟这也是我不光辉的高中生活中三个亮点中的两个。 那个时候我们学校是全封闭的,除了放假和星期天的下午之外,平时是不让我们出去的。我们两个分在一组,所以每次做扫除时,我们两个就争着去倒垃圾,抬着垃圾筐,一个劲的往校大门跑,边跑边讨论要是门卫不让我们出去怎么办。到了门口我们加快速度冲出去,扔掉筐子就去买东西了,留着门卫在后面一阵大骂,每次我们都为此高兴很久。 喜欢看你站在台上的时候,无论是唱歌,讲话,还是主持。你声音好,又长得漂亮,站在台上更是耀眼。可是你老是紧张,每每到了要表演的前一天,你的嗓子就不行了,不停的吃西瓜箱含片,然后还不忘逗我们几个,妹子,你吃糖不,来给一颗。我们就会不停的叫你的外号,那有一大串呢,大毛, hamburgirl( hamburger) 后来你选择了学音乐,每天都要练习发音,在我们上晚自习的时候,你们很多人一起在办公楼练发音,在我们听来,那简直是鬼哭狼嚎。你们每次回来,我们都数落你Y,你喊完了,可咋听不出你吼的什么啊,也因为这个,你跟F经常在教室你追我赶。也因此多了你们俩的很多类似于谣言的话,成了我跟H拿来挡招用的。 实在想不到的是我们学校竟然只有一台打卡的公用电话在。高三你们去了市里学习,几个月没见你,给你打电话,在那台电话前等了N久,终于轮到我了,可是寝室熄灯铃响了,不得不放弃,就这样反复了几个晚上。你从市里回来,带了好多礼物,可是却没有F 的,他抱怨了一大堆,还是你亲自剥了颗葡萄给他吃才堵住了他的嘴,就差没有喂他了。 毕业前那段时间,实在时不想吃学校食堂的东西,就在外面找了一私人家专门给我们做饭。每天早上混在走读生里面往外跑。我们最难手的就是在饭桌上一唱一和的数落TWL,配合的简直叫完美。你最难手的是选出菜里的辣椒,菜里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辣椒茉你也能选出来,每次吃完饭,你的碗边就有一堆辣椒。 后来就是毕业了,那段时间 我们过得更开心,这些就下次再一起回忆吧。我也想回重庆了,想早点见到,期待啊
个人分类: 日志|3230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中母校新貌
shangsh 2008-10-4 11:01
这次趁高中同学聚会的机会回了趟高中母校(国庆节一早),与20年前相比还是由很大变化。学校学生规模由当年的2000人增加到6000人(和大学扩招是不是类似?),并且向两侧的农场扩展了很大面积,新修了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教师公寓、运动场等,比当年气派多了。 高中门前的小河流淌依旧,水却没有原来清澈了: 当年上学时唯一的教学楼,现在还在发挥作用: 新建的雕塑: 校园一角:
个人分类: 家乡纪事|3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念井敏
suqing1961 2007-6-24 22:48
井敏是我高中同学,2004年5月12日因车祸不幸去世,至今已3年多了。 我和井敏是在江西的樟树中学上的高中,我家住盐矿,他家在机场。井敏的父亲为机场驻军政委,因而他是标准的干部子弟、革命军人后代。我和井敏的关系不错,由于盐矿和机场离学校都很远,所以中午我们都在学校食堂吃饭,一起玩闹度过午休的时间。我虽是湖南人,但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和同学们能讲一口地道的樟树话。井敏和机场的其他同学则不行,或许他们原本就想保持自己的特色,所以都讲普通话,常被同学讥笑为打官腔。 我们班有50多位同学,班干部却基本上被盐矿和机场这两拨同学垄断,因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班上产生重大影响。那时,我们用班费买了一把理发推子,经常轮流给男同学理发。一天,井敏出了一个顽皮的主意,我们盐矿和机场的十几个男同学全部理成大光头,第二天戴上帽子进了教室。老师一喊上课,班长一声起立,全班同学刚站起,我们盐矿和机场的十几个男同学同时摘帽,十几个大光头把阴暗的教室照得发亮,顿时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看到我们这些班干部如此胡作非为,班主任痛心疾首。井敏是我们班公认的帅哥,身材高大,浓眉大眼,永远一身整洁的国防绿,深受女同学喜爱。得知井敏乃首犯,据说一些心仪井敏已久的女同学竟对他愈加爱慕。 到高二时,正值四人帮被打倒,一大批老电影开始解禁,井敏家所在的机场几乎每个周末都要放映老电影。这对我们这帮精神文化营养极度缺乏的少年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机场离我住的盐矿很远,差不多有近20里路。我和伙伴们千辛万苦摸黑走路去机场看过电影,也像《铁道游击队》里的飞虎队员那样扒汽车或拖拉机去机场看过电影。但是,最惬意、最难忘的还是井敏带我住他家看电影。 井敏的父母是山东梁山人,他们像梁山好汉那样热情、好客。在井敏家里,我每次都能像《南征北战》里的高营长他们那样就着小米稀饭吃煎饼卷大葱,井敏的母亲则总是像老电影里的革命大娘一样慈祥地款待我。电影散后,我再也用不着跑2个多小时的路程赶回家,可以舒舒服服躺在井敏家的折叠行军床上,回味着刚才看过电影里的一个个镜头进入梦乡。 1977年7月高中毕业后,井敏留城,第二年随父亲转业一起回到了老家梁山。我则先是积极要求下放农村,随后在矿上打工挣钱,不久和哥哥一起开始复习高考。第二年,我考入北京上大学。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我和井敏两人彼此皆不知对方音信,期间再无任何来往。 2004年春节过后,我从南昌的同学那得知,井敏春节期间专门回了趟江西,在南昌和樟树与班上的同学分别有了两次极为热烈的聚会。自此,我们彼此知道了对方的消息,并通过一次电话。 没想到,2004年3月的一天,井敏突然来到北京,专门找到了我。我和夫人及井敏都是高中的同学,久别相逢,自然格外高兴。当年少年意气风发,如今中年锐气近消,惟同学音容依稀如故,友情却久酿愈浓。那天下午直至深夜,我们三人一直在聊天,一起回忆高中有趣的往事,叙说各自这二十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共同感叹,真是年纪越大,怀旧愈切;二十多年同学之间没有联系,40多岁后则格外珍惜今天与老同学的聚会。 井敏时任梁山电厂副厂长,妻子贤惠,女儿已上大学,还收养了一个小男孩,可谓家庭幸福、事业发达。此时的井敏已不似当年的瘦削、挺拔,身体开始发福,方正的面庞饱满红润,又长又肥厚的耳垂格外引人注目,颇似两耳垂肩的刘备。我和夫人都说他活脱一副如来佛的贵人面相。 这是高中毕业分手后,我和井敏的第一次见面,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两个月后,5月13日半夜12点,我突然接到井敏弟弟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井敏已于头一天下午遭遇车祸去世。 我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两个月前我们刚刚见面,还在一起商量2007年全班同学毕业30年聚会的事情。热情、善良的井敏一副如来佛的贵人面相,这样的好人怎么会遭如此不幸? 回想起3月份和井敏的见面,当时井敏是那样的激动,是那样的健谈,对过去是那样的依恋,话别时又是那样的依依不舍,我忽然觉得井敏那时是不是已有某种预感?我们的久别相逢莫非就是上苍的特意安排? 第二天上午,我把井敏不幸的消息电话通知了班上所有我能通知到的同学,并给井敏家里发去了唁电,半夜12点我乘火车赶到了梁山。 井敏的去世是与同学的友情有关的。5月上旬,我们在福建工作的一位同学带队到山东慰问曾在福建当过兵的山东籍退伍、转业军人,公事完成后,便带几位同事专门绕道梁山看望井敏老同学。井敏和这位同学同为机场军人子弟,又都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不禁兴奋异常。5月12日这天,井敏带着他们游览了梁山山寨,中午又热情款待了这一行人;下午,井敏送他们到兖州乘火车回闽。红叶面包车开到距兖州不到40公里的一个大拐弯处,两位中学生突然跑上公路,司机猛打轮急踩刹车避让,不料刹车抱死,汽车随冲出路基,车上人员4死2伤。我们那位同学坐在最后一排,逃过一劫,但身负重伤。 我和班上井敏的另外一位好朋友分别赶到梁山参加了井敏的追悼会。那是一次让人痛心不已的告别。井敏的人缘很好,参加追悼会的有当地政府和兄弟企业的领导,以及电厂的许多干部职工。井敏的姐弟没敢让年迈的父母参加儿子的追悼会。我很想见见井敏的父母,安慰一下悲伤的老人,但井敏弟弟告诉我,老人心脏不好,深受丧子的刺激,不敢再见任何熟人,害怕触景生情,不能自制。 让我感动不已的是,当得知我还将去兖州人民医院探望受伤住院的我们那位同学时,两位老人托井敏弟弟专门嘱咐了我三件事情。一是不要告诉那位同学井敏罹难的消息,让他静心养伤;第二,如果同学已经知道井敏去世,则一定劝他不要自责,大家都是为了同学的友情,谁也没有责任和过错;另外,等他们情绪稳定下来,会去探望我们这位受重伤的同学。 当时我不禁眼泪夺眶而出:多么善良、伟大的父母啊! 有如此善良的父母,自然有如此善良的井敏。 谨以此文纪念我亲爱的同学井敏。 附:致井敏亲属唁文 井敏同学夫人及父母、亲属: 惊悉井敏同学不幸车祸遇难,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各位同学万分悲痛。 20余年前,我等与井敏同学樟树中学高中七班同窗学习。忆往昔,井敏同学勤奋好学、待人真诚、助人为乐、热情似火,深得同学喜爱。毕业之后,50余位同学各奔东西,天隔四方;然时间愈久,思念、怀旧之情愈浓。近年来,多位同学幸得与井敏同学相会,每每彻夜促膝交谈,忆及同窗美好时光,不禁兴奋不已,感叹不止。遥想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纯洁友谊,永志难忘。闭目思忆,井敏同学音容笑貌、潇洒身姿仍历历在目。 然上苍不公、命运多舛,竟使井敏同学蒙遭车难、英年早逝。诸位同窗不胜哀伤,谨以唁函表达我等最悲痛悼念之情、最深切怀念之意,并望以樟树中学1977届高中七班全体同学及班主任名义为井敏同学敬献花圈,以慰井敏同学亡灵。 亡者逝去,生者长悲。然人生任重,责任在肩,还望井敏夫人、孩子及父母、亲属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井敏同学安息! 樟树中学1977届高中七班全体同学及班主任 2004年5月14日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527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