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友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普通人也可以活得很精彩(悼好友大玲一)
热度 1 flowerofmay 2010-12-28 11:05
普通人也可以活得很精彩 悼我的好姐姐大玲 伏枕难眠 她,怎么走了呢?怎么能这样走了呢? 我伏枕难眠。自从闻到她突然离去的消息,我就沉浸在悲恸当中,只有工作能让她的影子暂时离开我的脑海。夜深了,我却不能再让她暂时消失,只有打开计算机,让她更真实地浮在我的眼前。 我脑海中不能离去的她就是我在巴黎中国驻法国使馆结识的老姐大玲,全名李红玲。记得老姐刚刚五十岁出头,在我与她相处的日子里她的身体一直壮得像头牛,她似乎一直不知疲倦。她怎么突然倒下了呢? 蒯强大玲的先生,在我急急忙忙打到上海的电话中告诉我,就在几天前,大玲从法国回上海给母亲过八十大寿,在参加朋友的一场婚礼中突然跌倒,自此深度昏迷;沉睡不醒了六天之后, 2010 年 11 月 5 日,她悄然永远地离开了人士;她走得很安详,没有感到任何痛苦。蒯强的描述像在讲述一个经常在小说或影视剧中听说的故事,我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但他们的儿子也从巴黎飞奔回上海的蒯立巍,也亲口告诉了这样的事情以前只是听说过,然而今天却发生在了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大玲的身上。 她的音容笑貌似乎仍在眼前,她国庆节还从巴黎给我打过电话,她说她以后要经常给我打,她让我去巴黎她的新家去度假,她帮我养身体,她怎么说话不算数了呢?她怎么能就这样离去了呢?她刚刚在巴黎出世的孙子不是还需要她的照顾吗?她怎么舍得就这样离去?我又哽咽,笔不能言了。 我一件件地翻出大玲曾送给我的表达我俩姐妹友谊的小礼物,没想到今天,这些成了我将永远珍藏的纪念老姐的遗物。看着这些东西,我跟大玲相识以来我们相处的一幕幕真切地重浮眼前。 结缘 我和大玲结缘是在 2004 年 10 月份。大玲的先生蒯强从上海来到驻法使馆科技处担任一秘工作,她同时随任来到巴黎。其实大玲的全名叫李红玲,但知道的人并不多,因为从一来到科技处我们就叫她大玲。我喜欢这样叫她,是因为这个大体现了大玲为人的大气;大玲喜欢别人这样叫她,是因为这个名字是蒯强和她在中国驻喀麦隆使馆工作的时候大使所起,大玲热心喜欢帮助人,大使想表示亲切,根据她骨骼显得较宽大的特点起了这个名字。我猜测大使也有表达大玲大气特点的意思。 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许我们本就属于一类,蒯强、大玲夫妇来到巴黎不久我们两家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热情并热心的上海夫妇蒯强、大玲的到来促进了我们整个科技处里的和谐气氛越来越浓厚。 2005 年似乎是我们在驻外的四年多生活当中感觉最长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处里的集体活动真是数不胜数,只有翻看那些珍贵的照片才可以。这一年,每个人都似乎被一股暖流包围着,不管干什么事情每个人都充满了热情,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处里组织的活动,每次活动,没有人觉得累,没有人愿意早早离去,没有人想说再见。那时候的科技处,就像一个被炉火烤得暖暖的暖箱,每个人又在暖箱中被烤着,每个人又都是那炉火。而大玲,便是那最旺的一把芦柴之一。 不普通的普通人 在众人眼中,大玲是个普通人,是因为她的身份从来都不耀眼:大玲没有什么高学历,她在上海的时候是在一家工厂工作,她早早内退了,她是贤妻良母,她来到法国后就在领事部做些内部帮忙工作。但大玲却从不是一个普通的普通人,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跟随蒯强工作过的喀麦隆和法国,她总是凭借她的热情令人牢牢记住她。 所有跟大玲相识的人却都有个共识,那就是她是个好人,是个热心的人,是个勤快的人。我清清楚楚地记得,蒯强和大玲抵达法国的第二天,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大玲就到领事部帮忙上班了。从那天起,大玲就跟所有使馆工作人员一样上下班,从不无故缺勤迟到,比正式工作人员工作得还认真。能干而勤快的大玲成了领事部签证组的得力帮手。大玲主要做签证资料的录入和粘贴等事务性工作,她从不出错,人又勤快,一个人可以顶好几个人用,当时的领事部施参经常在科技处王公参面前夸赞大玲的能干,也真为科技处争光了。 大玲的热心经常让我感动。中午食堂打饭,只要处里谁因为有活动没有来,大玲就会主动帮他/她打下饭,这样的事情我们也做过,但都是经别人嘱咐过才做,做一次没有什么了不起,自从大玲来了之后,她几乎把这样的事情都主动承担下来了,不管别人有没有记得嘱咐过。后来的几年有人被大玲服务习惯了,当成了应当的,也不说谢谢,时间长了虽然大玲心里也有想法,也跟我讲过,但她却同时宽慰着说,也许是他们年轻,我就原谅他们吧。我后来注意观察过,她的确没有由于心里的想法改变她每天觉得应当为别人做着虽然没有得到感谢的事情。 勤快的大玲烧得一手好吃的上海菜,作为好朋友,我很有福气经常可以享受得到。但除了我们这样的好朋友,使馆还有一些人也能享到这样的口福。其中一种是科技处及其他处刚来法国并跟他们住在一个驻地的人,抵达当天就会被蒯强、大玲请到家中美餐一顿。几年来他们一直是这样做的,因为蒯强跟我这样说过,他们体会到过第一天没有饭吃的痛苦(我们因为不跟他们住在一起,他们抵达法国第一天是由跟他们住在同一个驻地的同事负责接待的,没想到他们居然跟我们一样遭遇第一天没有饭吃的同样经历)。刚来法国第一天,人生地不熟,时差没有倒过来,器具、材料不全,做饭基本不可能。因此他们暗下决心,以自己的力量,尽可能让刚到的人不再受到他们所受到的待遇。以当时外交官的收入来说,吃饭并不是很便宜,但是蒯强、大玲就是凭着他们无私的奉献,让很多人在抵达法国的第一天就感到温暖。很多科技处以外的人都感到十分感动。我曾在 2007 年春节前的妇女小组会上发言时说(当时刚好大使在场),使馆正因为有了大玲等这样热心的人,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温暖的家。 在我眼中,除了以上这些,大玲还是个令我敬佩的人。我亲身经历过一件肯定只有大玲才做得到的事情。外交部一位外交官离任后,不忍读中学的女儿中断在法国的学业,将孩子留在了法国,并交给了大玲照管。大玲让她住在自己家中,管吃管住,长达一年的时间。他们就本来只有一室一厅的房子,孩子只能住在客厅里,整个家里的空间一下子缩小了。关键是一个别人的孩子住在自己家中,不能说,不能打,不能骂,还要伺候得好好的,稍不留意可能孩子就会跟自己的父母告状。这样的情况的确很难处理。然而,这些让我们感动不可思议的事情,大玲做到了,连蒯强都很钦佩妻子无私对待朋友孩子的精神。 情如姐妹 我至今耳边尤响的是一声清脆的黄妹未见其人,已闻其声,我似乎此时眼前仍能看到她从我家长长的走廊走进来,边走边喊,脚步轻快,就像那悦耳的声音。她的声调是上海普通话,声音特点就是清脆而亲切,特别好听。有时当众这样喊我时,有人听到了酸酸地打趣我们,呦,好亲热哦! 虽然我跟大玲相差了十几岁,但我们从相识不久后就情同姐妹。我从小只有一个哥哥,从没感受过姐姐的温情。大玲对我真得跟大姐一样,而且是大姐大的那种。如果我有什么事情请大玲帮忙,大玲从来都是一句话,放心吧,黄妹的事就是我的事,有你老姐呢! 每天吃完午饭,大玲喜欢到我家聊一会儿,或者约我一起去公园散步。跟她在一起我真的像妹妹跟姐姐在一起,感觉很放松,不需要客套,不用防备什么,因此跟她在一起很单纯,并且很温暖。 在使馆不管什么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玲夫妇,他们是我们最可以信赖的兄姐。我们回国休假时,甚至将家门钥匙交给她,科技处王绍琪公参和夫人老白回国休假时也一样,钥匙交给她请她时常过去照管花草。我想一个人能够取得他人如此信任,说明其人品得到极高地认可。 我们离开法国后,蒯强、大玲经常给我们打北京家中的电话。尤其是 2008 年春天我住院期间,来自巴黎的问候是伴着我走过当时那段难忘旅程的永远难忘的记忆 5 月 11 日,是我在病房中度过生日的那一天,我的手机响了,那一端传来大玲清脆的声音:黄妹,生日快乐!大玲居然知道并记得我的生日,我真的十分诧异,那时候躺在病榻上的我可以说陡然热泪盈眶我有一个关心我的好姐姐! 永远的纪念和记忆 摆在我面前的是大玲赐予我的四件礼物,这些礼物拾掇起我脑海中的点点滴滴,已然串成大玲在我心中永远的记忆。 姐妹照 大玲跟我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她专门将这张数码照片洗出来挂在家中,她对这张照片的喜爱,体现了她对我们姐妹情谊的看重。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合影,我们在照片中自然地相互依偎的动作已成为永恒。这是 2005 年圣诞节前我们使馆几家人相约出游,在巴黎南部拥有全法规模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的城市 Chartes 所拍摄的,这张照片也代表了我们一起经历的一段美好的旅游记忆。 小毛衣 我手中一直珍藏着一套婴儿穿的苹果绿色的小毛衣,从小帽子一直到小袜子,特别可爱。 2005 年 4 月我们回国休假时,大玲特地打电话到北京嘱咐我回法国时一定带几斤毛线,她要亲手为我织一套小孩穿的毛衣,主要目的是为了用它来召唤一个为出生的生命,让我尽快怀孕。大玲认认真真为我织好了,郑重送到我家中,那花色、工艺真的没的说,我委实为老姐的真诚所感动。然而,遗憾的是,虽几经努力,大玲送我的礼物我们至今没有用得上。但是我们收获了很多其他的东西。 施瓦洛世奇水晶项链 这个施瓦洛世奇的宝石红色的水晶项链我至今经常佩戴,每次拿起它我就会想到大玲和当时在使馆跟我学法语的学生们。这是 2008 年元月在我离开法国之前,大玲和其她四个学生给我共同买的临别礼物,我真的非常感动: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我付出了很多,但我却收获得更多。看得出,祝黄宁燕老师心想事成!几个字是大玲(李红玲)写的,我知道这件事肯定是大玲带头张罗的,因此这个项链更多地让我想起她曾经做过我学生的老姐。 法国 Kenzo 香水 2009 年结束科技处任期后,本很想来北京看望我们,无奈当时处于禽流感敏感期,他们被要求直接从巴黎回上海了。 2010 年 1 月份蒯强再次赴法,途经北京,我们两家得以再次见面。我们安排了一场当年在法国工作的外交官的北京聚会,蒯强、大玲因此见到了很多以前的老朋友,他们非常高兴。大玲居然还给我带了一件礼物:一套法国 Kenzo 香水。法国香水我们见多了,因此我当时并没有在意。但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的那次见面,居然成了我跟她的诀别;这套法国 Kenzo 香水,也成了大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虽然香水会挥发,但装香水的盒子我将珍藏终生,那上面镌刻着我的老姐大玲留给我的最后的笑貌和容颜。 文前的那张照片是我在聚餐的时候为她留下了最后的影像快乐、健康、率真,就是大玲在我心中永远的形象。 除了这些永远的纪念物,以后每当用到热情的、热心的、勤快的、勤劳的这些词,我也都将会想起一个人我的好姐姐大玲! (本文前半部分作于2010年11月12日,终稿完成于2010年11月22日,北京柳林馆)
个人分类: 经历|4581 次阅读|2 个评论
被放鸽子
tangwei 2010-8-27 14:30
今天午饭原本跟最好的一个朋友约好了一起吃的。并且是在 5 天之前就约好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就很少一起逛街吃饭了。离最近的一次见面也有四、五个月了。约好 11 点半在新街口集合。 10 点 50 分左右,她电话来了,难道她已经出发了么?当然不是,她告诉我,我被她放鸽子了。原因是总经理找她们去开会。什么总经理啊,也不早点开会。她很抱歉,说星期天再约?我说不行,我说等她开完会我们再去吃,我等。 于是我等到 1 点了,忍不住发短信问,她说来不了了。那时候我一点食欲也没有了。再过了一会,她回来了, QQ 上跟我说话,说她已经在食堂吃过,下午还有事情。我说我没吃呢,说是对她的抗议。可她居然说我减肥。。。。。。于是我愤然出去吃饭了。 这就是朋友啊,现在我才知道为啥男人总瞧不上女人之间的友谊。可是我对她肯定就不会这样,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跟总经理说跟人约了有事,能不能下午再开会,毕竟跟朋友有约在先啊。话也说回来,跟我的约会也不是大事,工作重要,唉,这里只能是友谊给前程让步了。 还有更让人气愤的一次。那是另一个朋友。她主动约我出去。我当时很惊讶,因为在学校的时候,她很难约的。 我们一路说说笑笑的逛着的时候,她接了个电话,听那口气就是老公打来的,她老公好像说中午要回家吃饭。她在那边答应着就挂了。 当时我就着急了,问:你怎么不说跟我一起逛街哪?现在怎么办? 她说:老公要回去吃饭,我得回去了。 我立刻建议:要不你喊他来,我请他一起吃。 她说:不行,他说要回家吃饭。 我:你怎么这样啊,如此重色轻友的。 接着,她就说了一段让我终身难忘的话,她说:老公是要过一辈子的,你呢,就是偶尔一起逛逛街吃吃饭的,你说哪个重要啊? 我目瞪口呆,走吧走吧。女人之间真的没有友谊。 我是爱记仇的,这个仇我就记下了。等哪天我成了编剧,我要把这个写进剧本,拍成电视剧,放给全国人民看,让大家来笑话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99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carldy 2010-8-5 02:14
师生情谊 相识是偶然,相见是缘分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友谊改变命运,与科学网网友张春知相知于涿州记
chrujun 2010-7-2 21:30
友谊改变命运,刘、关、张在涿州结拜兄弟后创立蜀国的故事一直传诵至今。 情同手足的友谊足以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在中国的土地上纵横驰骋,他们至真至纯的情谊一直是后人的榜样。 当我和科学网网友张春知走在刘、关、张当时结拜兄弟的张飞故里的时候,我们真正感受到友谊对人生的决定性作用。没有桃园三结义,就不会有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丰功伟绩。 我和张春知因我在科学网博客上写关于我儿子教育问题的博文而相识。春知是科学网上的论坛用户,水平很高,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科学网开博客,但经常在科学网看博文,并经常对博文发表一些真知灼见。 当他看了我写的反映小孩教育问题的博文后,对我热心帮助,提了大量中肯建议。 从此以后,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联系。通过QQ聊天,我们之间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刻。经常为彼此的事业出谋划策和坦诚沟通。 我叫他张兄,因为他在教育上足以当我的老师。他叫我陈兄,因为我比他大三岁。 经过多次等待,张兄终于安排出时间前天到涿州一游。 他给我送了三件礼物,一个是《清华名师谈治学育人》第二版;这是张兄为我量身定购的礼物,这对我今后的教育和科研之路肯定大有帮助。另外两个礼物是张兄从新疆亲自带来的葡萄干和巴丹木,礼物虽小,但张兄为此也走7000多公里路啊,诚挚之心令我万分感动。 酒逢知己千杯少! 我叫上我的4个学生,我们一起设宴欢迎张兄到涿州游玩。张兄对他的人生经验侃侃而谈,我和学生深受启发。随着一次次碰杯,张兄、我和我的开门弟子卢祥弘基本上包了2瓶白酒,之后又喝了10瓶啤酒。张兄很高兴,喝醉后爬在酒桌上睡着了。我和学生又喝了两瓶啤酒,把张兄没有完成的任务也完成了。 最后,两位没有喝什么酒的学生把张兄一路扶到了我住的地方。 我不知什么原因在沙发上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到了凌晨2点,才起来爬到床上睡了。 昨天早上喝两杯浓茶,洗了一个冷水澡,才感到舒服一点。 由于我今天早上要做报告,昨天早上我们先到实验室让我研制的仪器和进口仪器同时采集数据。然后我们到张飞故里、张飞庙和三义宫玩,一块块古碑记载了后人为景仰桃园三结义而多次修楼修庙。张兄认识的字比我多得多,也会对碑文断句。虽然我是第三次到这些地方玩了,但张兄对碑文的解读使我收获很多。 我们一路上还讨论了科学网上的人和事,对某些经典人物进行了分析和点评。言为心声,博主的博文和评论反映了博主的修行。科学网博客使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不断修正我们的言行,从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由于我要准备今天的报告,我很遗憾无法抽出时间和张兄做更多的交流。令我感动的是张兄还因我写报告来帮我。为我倒茶和洗桃子。我真感到对不起张兄,本来该我为他端茶递水,结果反让他为我服务了。 报告终于整理出来了,在与进口仪器对比中,6项指标有5项指标优于进口仪器。我的报告获得了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我和张兄也在我研制的仪器前合影留念。 从左到右分别为我、张兄和研制仪器 虽然我和张兄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两天,但我们彼此之间留下了天长地久的友谊。我和张兄都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我相信友谊会帮我们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为我们的成功保驾护航。我们会因友谊而强大、因友谊而成功、因友谊而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97 次阅读|7 个评论
相亲记(剧终)
moxj 2010-5-24 23:08
每个人的成长都沐浴在朋友和亲人的关注和关心之下,两周前写了一篇生活日记: 《 相亲记 》 大家用最积极的态度表示关心和支持,我非常感动;当然也有很少几个人看到 《 相亲记 》 里我的真实心情,包括天使美眉。 今天打开博客,本来发了刚写的《 包容 》上来,没想到爸爸也打电话关心谈朋友这件事情;无奈,把相亲记补充一下: 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是不会按自己的设想发展的,但自己的意愿终会得到表达。我刚写了一句话:昨天,我预言了前天的事情,今天,它最终发生了。 《 相 亲记 》 描写我第一次和姑娘约会的经历,也表达了以后希望的结果;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魅力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也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个性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交流和相处,我也需要在不断的了解中领悟《 包容 》培养和姑娘的友谊。 补充之前的 《 相亲记 》 似乎心态很乐观、描写很甜蜜,其中的忧郁成分或许百度网上的一张图片可以窥探其中的意味: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双手握无限 刹那是永恒 当然,剧终只是全部的一个很小部分。刚刚的日记我就引用了自己的一句感言: 人生更或一种过程,何必执着一时想要的那些结果。 不管谁看到这篇与 《 相亲记 》 大相径庭的《相亲记(剧终)》后有多少别样的感叹和关心。请朋友们不必再有多少关注和祝福,包括天使一样的美眉。 相亲只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未来的事实是我们会一直是感悟 《 包容 》 的好朋友。 姑娘几次问我:是不是觉得她不够成熟,不愿意继续交往。今天乐意写这篇日记,是我因为通过交流才知道,比自己年龄小的 85 后朋友超出自己想象,大多数情况是比自己的同龄朋友或年龄更大朋友能突破传统思维中的腐朽成分,坦然且理性稳重的对待新事物。 对这个意外的收获,我不准备感谢党和国家,但我对拥有这样年轻人国家有最美好的愿望 --- 坚定做多中国。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3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了朋友
龚胜生 2010-4-28 01:15
(作于2010-04-16 00:45) 别了朋友 你去到一个 令人向往的地方 虽然 仍是咫尺的距离 虽然 只是换了一栋楼房 但是 如此的突然 突然的 我如此的忧伤 别了 朋友 你留下一个 消失的心的空旷 虽然 这是成长的必然 虽然 这是人生的道常 但是 如此的突然 突然的 我如此的忧伤 别了朋友 我知道 葵花 总是要朝着太阳 百灵鸟儿 总是要放声歌唱 但是 朋友 如此的突然 突然地 我如此的忧伤 哦 别了 朋友 没有你在 谁还会 听我工作的商量 没有你在 谁还会 给我安慰和力量 哦 别了 朋友 咫尺与天涯 怎如此的相像 友情与牵挂 竟如此的彷徨 哦 别了 朋友 我送你的 唯有祝福和希望 你留我的 只是失落与忧伤
个人分类: 我吟我行|4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湖北人”情结
fqng1008 2010-2-22 08:38
从武汉来到深圳,我深知湖北人的名声并不太好,因此每每遇到事情,总是不由自主地想为湖北人挽回一些什么或者努力做点什么。 年前,老单位的人事发生了一点变迁,我担心会加剧某些矛盾,想趁春节回家大家聚一聚做些疏通工作。当然,编辑部的彭萌(主任)也有此担心,希望节日会面多增加点意义。于是,我出面邀请老同事聚会,得到了省中山医院的张建军(业务院长)的支持,定在初三晚上。本来我还有些顾虑,担心自己力度不够,因为王老所长春节期间要去北京不能亲临。但是大家都很尽兴,也都很平和,说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也说明我的同事们都是为湖北人争气的。 离开中医附院10年了,我们研究所、医院、学院曾经在国内以高内耗而闻名业界,多少年的党政矛盾、中西医矛盾一直难以化解,导致在国内的排名越来越下滑。记得1991年我刚到研究所的时候,有一次在广州开会,王老师请闻集普、陈新和我吃饭,他们都正在联系出国,问我有何打算。我当时年轻不懂事,立马手一指王,接他的班那是我当年的一个梦,如今都成为如烟往事。在餐桌上,我又提起这段往事对盛和罗说,你们都接过了班,园了梦,其实就应该知足。人生一世,大家快快活活地共事,轻轻松松地生活,些小的得失本可以看淡,何况大家都快要退休,我们又能够干多大的事?尽管大家都没有太多的障碍,我还是把我想说的话说完了。 接着,张建军安慰我说,其实你已经接了班,不是形式上的,是我们大家心目中的,在某些方面你比王所长做得好。我说:这话我喜欢听。当然,我也自认为在团结人的方面,具有比较开阔的胸怀,无论开始怎么也挤不上接班人队伍,还是后来从常务副所长下来,我都能够正确对待。共事是一种缘分,友谊是做人的见证,我到哪里虽然总是不能与领导建立良好的关系,但是与同事都能够融洽相处,并喜欢大家把我当成热闹人、好人、爱管闲事的人。2002年在上海开第一次国际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把我们研究所流动到全国各地的参会者集中到一起(两桌),大家好好地热闹了一番,我至今想起来都感到由衷的幸福......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33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同学
zxj368 2010-1-5 08:59
同学 不是兄弟 胜似兄弟 无论相隔多远 心总想到一起 这是 同学之间的友谊 不是姐妹 胜似姐妹 无论是否想见 电话将我们联系 这是 同学之间的友谊 不是母亲 胜似母亲 尽管没有喂养与养育 您的儿女是我的兄弟 这是 同学之间的友谊 同学 是一种缘份 你我之间的爱 不需要言语 我的母亲在你身边 享受到母亲的待遇 你把爱延伸 我的感激在心里 这是 同学间的友谊 同学 我们之间 心永相依
个人分类: 诗歌散文|30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暂别科学网:后会不知期
suqing1961 2009-10-23 11:49
写完 10 月 15 日 那篇博文时,我就有暂时退出科学网的意向。 10 月 18 日 ,看到发发三别科学网 爱你无极限博文,更是坚定了自己暂时退出的想法。无奈 10 月 13 日 曾接到本次学术期刊博文大赛组织者之一的王志明老师的短消息,他希望我支持这次大赛,积极撰文参赛,因而只能兑现我的诺言,等到大赛结束后再收笔。我当然得支持这次大赛,我自己就是学术期刊工作者不说,当时建立学术期刊圈时,科学网编辑和王志明老师就邀请我加入组织者行列,我答应了他们,但却没有做过任何工作,我只能通过这次参赛积极撰文来弥补我的失信和歉疚。 现在我可以心安理得与科学网暂别了。 我是 2007 年 6 月 8 日 在科学网注册开博的,至今已发布 319 篇博文,算得上比较勤奋。前两年,我基本上只自己发文,很少看文,更鲜评论博友的博文,中间也断续过一两个月。最近 5 个月,我写博较勤,读博友的文章也多起来,偶尔也会很谨慎地评论几句。科学网藏龙卧虎,每位博主都身怀绝技,与各位博主交流我可谓诚惶诚恐,第一次交往言必称对方老师,只是熟悉后可能会有点放肆,或直呼其名,或称兄道弟以示亲切。 在科学网上开博,我受益匪浅,学得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交结了新朋,开拓了稿源,推进了工作。因此,我首先要感谢科学网为我和广大博主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平台,我还要感谢那些曾经用你们智慧的文字给过我教诲和帮助的博主们。我会努力记住这一切的。 我对现在的科学网是不满意的,我个人认为科学网今后需要做以下两方面的改进。这也算是我对科学网的一点小小建议和希冀吧。 一是应该严格实行实名开博制。 科学网上的博主即使实名开博,仍然会出现争论问题时失去理智泼妇骂街现象;穿上马甲后,一些人的文字和灵魂丑陋更是肆无忌惮地表露无疑。在我 10 月 20 日 写的 娄成后院士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那篇悼念性的博文后面,竟然也会出现好几只马甲前来骚扰,即便我予以了警告也仍然无济于事。科学网博客如果四处都有这样无德的痞子横行,我继续撰写博文,只会感到恶心。 二是应该建立退出机制。 申请开博要有条件,博主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建议科学网和广大博主协商,制订博文发布和网上讨论等方面的公约;《公约》定下来后,大家都应遵守,确保科学网博客可持续发展。对违反《公约》者,科学网可做警告、停博反省、开除博籍等相应处理。 尽管暂时别离科学网博客,但我还会天天关顾它,看到好的博文,我仍会通过短消息向博主约稿,还望广大博友继续支持。为避免由于约稿带来的不必要麻烦,现把《科技导报》版权页醒目位置刊登的 谨致作者公布如下: 敬请本刊作者允诺:稿件中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或其他权利的内容;投寄给本刊的稿件(论文、评论、图表、照片等, 读者之声栏目刊登的文字除外 )自发表之日起,其专有出版权和网络传播权即授予本刊,并许可本刊在本刊网站和本刊授权的网站上传播。对于上述合作条件若有异议者,请在来稿时申明;未作申明者,本刊将视为同意。谢谢合作,并致诚挚敬意。 向发发学习: 对 本文发布后的所有评论,博主将一概不予回复,请评论者三思并见谅。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6036 次阅读|18 个评论
《科技导报》与科学网博主的缘分
suqing1961 2009-9-16 18:18
我是 2007 年 6 月 8 日 在科学网上开的博,之前的博客一直在新浪网上现已和新浪离婚,专心与科学网结秦晋之好。我在科学网上开博,刚开始完全是出于工作的考虑科学网上有许多专家学者,便于我约稿;科学网主要讨论科技问题,便于我学知识、开眼界、长见识。 2 年多来,断断续续放上去了 280 多篇博文,结识了不少新老朋友,确实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提供了许多信息,《科技导报》由此也与许多博主结下了良缘。 武夷山: 我和武老师认识比较早,但真正密切交往还是 2007 年下半年请他主持《科技导报》科技纵横捭阖栏目之后。武老师不仅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涉猎广泛,而且人品非常好,讲信用,守时间,重诺言。每次他都会提前几天在约定的时间交稿,他的文字基本不用修改,字数也控制得很好。对于我和主编冯长根教授给出的命题作文,他也尽可能地支持、配合。武老师为这个栏目奉献了许多美文,我希望他长期主持下去,但 2008 年下半年他感到身体不适,提出请辞,并非常负责地推荐了后任主持人。尽管退出了主持人的位置,但武老师还是经常为科技纵横捭阖栏目撰稿。我和武老师君子之交淡如水,没事从不打电话,只要打电话,一定有收获。 任胜利: 任博士是科技期刊界的大腕,可谓德才兼备,我特别欣赏他性格温和、待人诚恳、处事低调的风格。他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工作,从事的又是科技期刊编辑和研究, 2008 年我把《科技导报》欲开设科技基金申请漫谈栏目的想法和他交谈后,立刻得到了他的相应和支持。我也死皮赖脸地缠上了他来主持这个栏目。任胜利确实够朋友,这个栏目 2009 年开设后没有再让我操一点心。 王飞跃: 王飞跃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副所长、研究员,也是引进的大海龟,他既是《科技导报》的编委,又是我们刊物的老作者。飞跃兄思想飞跃,文思泉涌,给我们投的学术论文常能引起读者和科技媒体的关注。我请他做《科技导报》 2009 年下半年开设的科学博客栏目主持人,自认为最合适,他为人痛快,毫不犹疑就答应了。他出手的前两篇博文 会议还是期刊,这也是个问题? 和 申办 IJCAI 记事 在科学网上的点击次数都接近 7000 。 何毓琦: 何院士是科学网上的巨无霸之一。作为华裔科学家,他看待科学技术问题的视角很独特,我也一直关注他的文章。 2008 年,我特意让编辑部的英文编辑黄永明(现已被《南方周末》挖走)与何老联系,约得他的大作 科学为何保守, 翻译后在当年第 13 期《科技导报》刊载。最近,王飞跃又向何老约了一篇科学博客栏目的文章,即将在我刊发表。 郝柏林: 郝院士是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大科学家,我没有和他见过面,不少人和我说他不好打交道,但仅仅通过电子邮件我竟然就约得他为《科技导报》卷首语栏目写文章。他的大作 老老实实做研究 发表在我刊 2006 年第 1 期。其实,人与人之间只要以诚相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好打交道的。我以后会专门写博文谈向院士约稿的经历,这里暂不赘述。 石耀霖: 石院士给《科技导报》投过好几篇学术论文,今年就发表过他和别人合作的一篇有关地震研究的论文。 2004 年第 4 期的《科技导报》封面刊登了一幅木星及其卫星的照片,我把木星的卫星爱莪( Io )误作木卫二,后来接到石老师的来信,专门指出爱莪( Io )应该是木卫一,木卫二的名字叫 Europa 。石院士的严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李 淼: 李老师是科学家里面最早开博客的,他现在已不在科学网上写博文了,但他停博的那篇博文就有 2 万多的点击,停了一年半的博,他的博客在总排行榜上仍高居第 38 位,总点击量近 50 万,可见如何了得。我刚到《科技导报》时,他给我们写过几篇有关暗能量和弦论方面的综述,按他自己的说法算是高级科普,后来还帮我们组织过诺贝尔奖研究成果专题方面的学术论文。这些年他可能有点不太顺,没再为我们写稿。衷心地祝愿他一切顺心。 刘兵、刘华杰: 刘兵和华杰是我在10年前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当社长时交的朋友,两人都是极为勤奋、著述颇丰的科技传播和科技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我负责《科技导报》工作后,一直想把科技类学术期刊加入一些人文方面的内容,最初得到了他俩的不少支持。尤其是刘兵,应我之约写过好几篇好文章。 2008 年,刘兵还为我们刊物输送了一位优秀编辑李娜刘兵带的硕士毕业生。 杨学祥: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马上决定出版汶川地震特刊,并在科学网上征稿,杨老师是第一个响应的。他的应急短文 我们能为抗震救灾做些什么 发表在《科技导报》 2008 年第 10 期汶川地震特刊。 张莹、 朱林: 这两位科学网博主 同时响应并支持汶川地震特刊, 他们的短文也在那一期刊登。 王德华: 我从小在地质队长大,看到王老师的博文 野外科技工作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 感到非常亲切,于是,征得他同意,这篇博文刊登在《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14 期读者之声栏目。 马 臻: 马臻博士年轻有为,前途不可估量。他的博文我非常喜欢,我已经向他约了两篇博文,一篇 在美国做博士后 已经在今年第 16 期《科技导报》走向职场栏目发表,另一篇 在申请教职中再造自己 即将在同一栏目刊载。马臻是一个非常负责且悟性极高的人,他对自己的行文很讲究,经修改后的博文更加完美,也更经得起后人品味、推敲。 唐常杰: 唐老师从照片上看温文尔雅,他的博文 可言春耕时节的那道风景线基金漫谈 题目就很雅致,被我发现后也经任胜利联系在《科技导报》2009年第16期发表。 嵇少丞: 嵇老师在科学网上卷入过多次论争,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的博文 凭什么让人尊重教授 让我耳目一新。于是,在嵇教授的支持下,这篇点击量很大的博文在《科技导报》今年第 16 期科学博客栏目发表了。只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我自作主张把题目改成了比较温和的是什么让人尊重大学教授。希望嵇教授予以理解。 徐 坚: 和嵇少丞老师同期发表的另一篇博文,就是徐坚老师写的 自己的名字不应该被别人滥用 (发表在科技纵横捭阖栏目)。这篇博文在当前学术不端行为屡现的情况下发表,我认为很有现实意义。我和徐老师很有缘,在科学网博客总排行版上,我们两人的名字现在就骠在一起。不过,对于我的竞争,徐老师的博文是以一当十,我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看来我只能运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战术,才有可能超过他。 方锦清: 方老师是我们的老作者, 2006 年第 12 期《科技导报》就刊登过他的学术论文网络科学的理论模型探索及其进展。最近,我又看中了他一篇有关科学基金申请建议方面的博文,委托任胜利博士向他约来了修改后的稿件。 王 铮: 王老师可能不认识我,我却记得他。大约是前年夏季,中科院地理所组织过一场有关科学和文化的学术沙龙,我作为嘉宾和媒体双重身份出席了那次讨论会。王老师的直率、犀利和执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后,《科技导报》在学术聚焦栏目专门报道了那次沙龙的讨论内容,里面自然少不了王老师的发言。 武际可: 武老师的科普文章写得巨好。他和我们《科技导报》编辑部主任小齐很熟,小齐曾在武老师手下工作,和我说过武老师的一些传奇和趣事。他的博文 1920 年以前力学发展史上的 100 篇重要文献 足见文献功力,我约得后发表在今年第 10 期《科技导报》上。之后,我一直试图在数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约类似稿件,但无人肯应允。我找了许多大科学家,他们都说这个题目太难,没法完成。我自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也很有意义,如果能做成系列文章发表,效果一定很好。博友们谁肯帮我这个忙,我将感激不尽。 刘明亮: 刘老师的博文 澳大利亚坝归来谈创新与找矿 是我在科学网博客上用于《科技导报》的第一篇文章。刘老师好像不爱交往,文章发表后,我看他在长沙一所高校任教,自认为是老乡,给他留言套近乎,没有被搭理。 杨延丽: 小杨是华中农业大学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想必现在已经在中科院过程所开始读研究生了。她这么年轻,可博文却非常老到,实在是难得。她那篇 不要满足于做 technician 被我相中后,自然也逃不掉被收进《科技导报》第 16 期读者之声栏目。 周家喜: 周博士是一位非常热心的年轻学者,我向他约干细胞方面的论文稿件,他向我推荐了他的导师和其他研究组的信息。很感动。 陈绥阳、左正伟: 他们两人的博文也即将在《科技导报》发表。 科学网博友太多,一些平时不太爱露头的博友或许与《科技导报》颇有缘分,我又没有发现,这里也没点到,还望你们多多海涵。最好请你们在此留言告诉我一声,让我一同向支持我工作、关心和帮助《科技导报》成长的所有博友道一声谢,问一声好。 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博友。 感谢科学网,为我提供了如此多的方便。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5062 次阅读|6 个评论
友谊与比赛
cutefay 2009-3-12 20:54
有句话叫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话在运动会上被用得最多。而我觉得在中国,往往是比赛第一,友谊第二,中国人往往被认为是很喜欢窝里斗。 我在以前写的一篇博文中国人真的不团结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6583 )提到:不团结跟绩效考核设计的不合理是有很大关系的。绩效考核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中的一条是:如果绩效考核的标准是让大家互相竞争,例如以个人为单位评选,那么大家肯定会窝里斗;如果标准是按照团队考核,那么团队内部肯定会协调一致。其中举的一个例子是现在的学生考试吧,大家都在互相竞争,那么自己如果有考试宝典的话可能就不会让其他人知道。如果现在的学生考试改成每三个人一组,计算组成员的平均分作为个人分数的话,那么组内的成员之间肯定会在考试之前互相帮助,共享信息和资料等。三个人协同做事情的创造力要比三个人分开干要大得多,成绩好的人肯定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成绩差一些的人。这就是一种团队效应。 另外,我觉得窝里斗跟中国人太多也有关系,人多而资源少,当然就要有竞争了,竞争的结果就是不团结,窝里斗了。往往一讲竞争,就顾不得友谊了。另外,国人是很看重成绩的,以成绩论英雄,这从奥运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国人太在乎金牌了,有个别选手因为失误或者其他原因,与金牌失之交臂,往往被很多国人心里骂死。正因为如此,我觉得运动员们的心理压力挺大的。 而有的时候,成绩好坏并不代表什么。人都有发挥失误的时候,另外,考核的东西也不一定全面和合理,所以第一名不一定水平就比第二名要高。 之所以今天想谈这个话题,是因为前几天看了一部日本动画片《竹刀少女》,讲的一所高中有五个少女学竹刀并且参加比赛的一些事情,这部动画片就充分表达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本来我以为这部动画片会主要描写她们如何奋斗,最后进军全国的比赛取得好成绩。而这部动画片中描写的很多比赛,作为成绩来说并不如意,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这五位少女高兴快乐的心情,她们和一些竞争对手之间,也都是有很深厚的友谊。在她们看来,成绩不算什么,最关键的是自己参加了竹刀这项社团活动,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多交到一些朋友。 我又想到了前年和去年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主要讲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其实很多日本动画片的主题都是不抛弃不放弃,最典型的是《火影忍者》,所以,我觉得《士兵突击》就是日本动画片的翻版。从很多的日本动画片中就能够看出日本的文化,还是比较注重团队精神的。 中国如果真的想增强团结精神,一方面需要从制度和绩效考核方面做一些有利于团结的调整,另一方面,需要在文化方面,多宣传一下团队精神,并且这种宣传如果是死气沉沉地政治宣传,往往达不到宣传效果,一定要用一些生动的方式宣传,例如通过电视剧之类的,让人们在娱乐的过程中,去思考故事情节给人的启示,这样的宣传才更有意义。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12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朋友还是老的好
ywang69 2008-12-1 12:13
世上有比友情更令人感觉温馨的吗?在广州这个商业味很浓,人均GDP 突破1万美元的中国城市,我充分领略到了这一点,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夏继君和黄琦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我们班比较传奇的故事是班上只有四位女同学,却有三位和同班男生结为夫妻。   假如你曾经认为一个人是你的朋友,那么这人就永远都是。夏继君就是这样的,读本科时候夏是我班成绩最好的,我们都喜欢乒乓球,偶尔也在一起切磋,读研究生我们又同班,当时记忆最深刻的是一起打新疆双扣,夏和我的技术被认为属于高手级别。 有人说友情是累积的。毕业后虽各奔东西,大家彼此还是相互牵挂,不经常联系,但出差到对方的城市总要联系一下,有机会还要把同城的其他同学召集起来小聚一下。 记得一年的春节,夏黄二位同学带女儿会四川探亲,不巧我却回湖南过节,联系上我时我还在返回成都的火车上,我赶紧在重庆下车转乘高速大巴赶回成都,而夏黄下午就得乘机返穗,可谓来去匆匆。 这次夏继君作为经理,亲自到机场接我并抽出宝贵时间陪我喝了两次广州人比较讲究的早茶,还款待了两顿丰盛的晚饭,让我充分体会了人均GDP 突破1万美元的中国人的生活。周六我们还一起登上了广州的白云山,爬白云山是我的建议,作为资深伪足球迷,很小就知道广州白云队和白云制药厂。 远处就是投资31亿元的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2008击败水立方在内的众多对手获得国际最佳公共建筑大奖 在夏继君的联系下,和另外一位研究生时的邓浩同学毕业14年后得以一聚,大忙人邓同学名片上显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广州和煦的阳光让人颇感温暖,同学的友谊却让人更觉温馨。 也祝福夏继君和黄琦这对硕果仅存(另外两对已经劳燕分飞)的同学夫妻和他们可爱的女儿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个人分类: 昨夜星辰|4801 次阅读|6 个评论
诗情厚谊暖深秋
刘玉平 2008-10-16 01:54
诗情厚谊暖深秋 ( 2008-10-15 夜) 前几日,雨霏风凄秋寒,加之又虚长一岁,不免小有感慨,聊作《七绝叹深秋》。 去雁枯藤远黛烟,落英残柳隐虫弦。 几丝冷雨凄风至,不觉韶华又一年。 与以前之愚作相比,也许显得比较伤感。发出之后,旋即有广福兄送来安慰之辞: 刘兄何必伤感 。稍后,建良兄万里之遥寄语: 玉平兄怎么也婉约起来了? 又有全慧兄的 何必有如此感慨? 、向云兄的 离四仅三还很年轻呢,刘兄应该振作起来! 等问候。虽然只是寥寥数言,读着却油然而生温馨感激之情。的确要感谢科学网提供这一学术探讨的平台、感情交流的园地,使得我在大半年之内认识了很多虽未谋面却神交已久的博友。 未久,就有 武夷山 先生赐以释怀之佳玉: 八一湖堤柳似烟,游人潇洒弄丝弦。 候暖难知金秋至,快意人生不计年。 武 先生是 我一向尊敬的前辈 ,其学术造诣颇深,博文亦博古通今、屡有宏文佳章 。 武 先生还不时与我们分享翻译诗作,可谓原、译俱佳。细品 武 先生之作,立意高远,遣词造句方正平实,尤其是武先生随口而咏,足见功力。 建良兄再度光临,并携来砥砺之佳玉: 一场秋雨涤尘烟,几度钟声抚瑟弦。 莫叹时光驹过隙,人生不惑励华年。 建良兄与我年龄及学诗之经历均相仿,我们都是从打油起步,时常相互砥砺,又喜得昌凤兄、 融 君、 钟 先生等等诸位师长的关心指教,初有提高。新装开博后,建良兄屡有佳作,颇值得赞叹与学习。 今夜,又喜读建良兄之七律新作: 一场秋雨涤尘烟,几度钟声抚瑟弦。 雾霭空蒙山黛远,村灯寥落野原寒。 青苗春种秋收谷,旧陇犁耕车播田。 天道轮回生万物,人间不惑励华年。 此作立意上进、遣词清新,颈、颌两联堪称工整之佳对。 此外,立哥 和王德华 老师也送来关心与问候,以及王汉 老师、 檀琴兄、 杨学祥 老师、进平兄、 融 君、昌凤兄等师友雅荐。诸位的关心和指教宛如和风暖阳,原来的几丝惆怅也一拂而去。 昨日,雨霁云开,又是和暖斑斓之大好秋色。 为答谢各位博友的高情厚谊,用建良兄之原韵,草赋一律: 七律深秋答谢诸友 雨霁阳暄黛嶂烟,风和菊傲隐虫弦。 真情切切驱愁远,佳玉翩翩慰意寒。 携手耕耘诗雅谷,并肩灌溉博科田 。 生匆莫寓凡尘物,志远当珍逝水年。 图片URL: www.gh365.com.cn/ GHJ_HTM/L/lp.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0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什么是朋友?
wangyk 2008-4-10 23:08
转载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什么? 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 。 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 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人人都离不开友情 。你可以没有爱情, 但是你绝不能没有友情。 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 朋友是一种相遇。 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能够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缘分。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 ,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 ,可以说是一种幸运。缘分不是时刻都会有的,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缘。 朋友是一种相知。 朋友相处是一种相互认可。 相互仰慕,相互欣赏,相互感知的过程。对方的优点、长处、亮点、美感都会映在你脑海,尽收眼底。哪怕是朋友一点点的可贵,也会成为你向上的能量,成为你终身受益的动力和源泉。朋友的智慧、知识、能力、激情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力和力量。同时你的一切,也是朋友认识和感知你的过程。 朋友是一种相契。 朋友就是彼此一种心灵的感应,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 ,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背影、一个回眸,朋友都会心领神会。不需要彼此的解释 不需要多言,不需要废话,不需要张扬,都会心心相印的。 那是一种最温柔、最惬意、 最畅快、最美好的意境。 朋友是一种相伴。 朋友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是你烦闷时送上的绵绵心语或大吼大叫,寂寞时的欢歌笑语或款款情意,快乐时的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时的善意的一盆凉水。在倾诉和聆听中感知朋友深情,在交流和接触中不断握手和感激。 朋友是一种相助。 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愁,为你解除痛苦和困难。朋友时时会伸出友谊之手,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是你受伤时的一剂良药,是你饥渴时的一碗白水,是你过河时的一叶扁舟。是金钱买不来,命令下不到的,只有真心才能够换来的最可贵。 朋友是一种相思。 朋友是彼此的牵挂,彼此的思念,彼此的关心,彼此的依靠。思念就像是一条不尽的河流,像一片温柔轻拂的流云,像一朵幽香阵阵的花蕊,像一曲余音袅袅的洞箫。她有时也是一种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品茗、淡淡的共鸣。 朋友是一种相辉。 朋友就像是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彼此光照,彼此星辉,彼此鼓励、彼此相望 朋友也就是镶嵌在默默的关爱中,不一定要日日相见。永存的是心心相通,朋友不必虚意逢迎,点点头也许就会意了。有时候遥相晖映,不亦乐乎。流星虽逝 美好的愿望依旧在心底。于是所有的日子都轻松,所有的负重都甜美;于是过去了的成为回忆,拥有过的 , 永远不会失去,没有得到的 , 亦无须苦苦追求,是你的 , 迟早都是你的,不是你的 , 永远都不会属于你。只要你不为天长地久而苦恼,不必为失去的而遗憾,不必留恋昨天,只在乎曾经拥有。 引用地址: 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yyf01/article/b0-i150185.html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23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所结识的两位湖南朋友
wangyk 2008-4-4 14:04
我所结识的两位湖南朋友 因为工作的关系也因为喜好交朋结友,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朋友是我一生的财富,我为拥有这些朋友而感动和自豪,也因为有这些好朋友生命更精彩。其中,两位湖南籍朋友令我印象深刻,感动至深。一位是湖南科技大学的 刘 教授,我俩交往已有 6 年了。虽然见面前已经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多有联系,但记忆最深的首次谋面是在 2004 年的 11 月份。当时我参加中国科学院期刊研究会的期刊会议,从张家界结束会议后,顺访位于长沙的湖南农业大学,因为时间紧就没有与 刘 教授联络。但 刘 教授从湖南农大朋友那里得知我到长沙的消息。此时他正在外地出差,为与我见一面,他从早上开始赶路,辗转 1000 余里,傍晚赶到长沙火车站时,距离我回京的火车开车还有不足半小时。我们紧紧握手,热情友好的交谈了约十分钟,然后就挥手道别了。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友谊日久弥深。另一位朋友 李 君,就职于湖南农业大学,现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为了与我见一面,他不远万里,从东京转道北京,与我匆匆见面后,又转机回长沙。朋友之谊深似海,千里万里隔不断对朋友的思念。朋友之谊令人感动,希望人间多一些友谊和真情,世界更和谐。
个人分类: 感恩的心|4488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谢Roger 教授
wangyk 2008-4-4 13:48
感谢 Roger 教授 我与明尼苏达大学的 Roger 教授相识于 2002 年。当时,他受教育部春晖计划资助,特邀回国参加 2002 年 6 月在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的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技教育发展战略论坛暨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 Roger 教授怀着一腔报国之心,开始了他频繁的在美国与中国之间飞来飞去,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和讲学计划。也是从 2002 年始,我开始与 Roger 教授(代表海外华人农业与食品生物工程师协会, AOCAFBE )联系,寻求合作创办国际英文刊的探索。 Roger 教授在南昌大学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把他在美国前沿的研究输送回国,帮助国内的研究与国际同步。 Roger 教授在明尼苏达大学担任食品与生物工艺系的系主任,每年科研经费数百万美元,因为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在他麾下有一个 40 多人的研究团队,其中大部分是为国内培 养的 博士 和 博士后。为帮助国内科研工作者把科研成果传播到国际科学界,他发起和推动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合作创办国际英文刊,并用自己的科研经费支付薪金让他的博士后承担创办英文刊的大量工作。 Roger 教授所做令人敬仰,值得称赞。从国家社会宏观层面,我们应该感谢 Roger 教授。 从我个人的角度, Roger 教授也很值得感谢。因为希望购买一些英文原著,但在国内难以买到,自然就希望找 Roger 教授帮忙。第一次是因为爱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读博士期间,因借图书馆的一本英文原著不知去向,只好求助 Roger 教授帮忙在美国购买带回。从美国买回所借的英文原著后,后来发现爱人凯 利斯 小姐( Ms Careless )当时在社科院图书馆借书时,办完借书手续后就走了,书却留在图书馆,馆员以为是读者送还的书就归架了。第二次是我希望购买一些有关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编辑方面的书籍,这次 Roger 教授又帮我购得四本并送到北京。两次购书花去 Roger 教授近 200 美元,他一分没收,全当他的捐赠和贡献了。且不论钱之多少, Roger 教授忙于科研、教学、管理、指导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等,还能挤出宝贵的时间来帮我办理购书者等琐细之事,实属不易,也难能可贵。我特别感谢 Roger 教授,不仅仅因为免费为我购书,更因他拳拳报国之心。 Roger 教授担任即将创刊的国际英文刊主编,期待国际英文刊在 Roger 教授的领导下快速成长,早日进入 SCI/EI 等国际知名检索体系,创立品牌,更好的为更多人服务。衷心的感谢 Roger 教授!我们会把更多更深的感谢留待将来。 附: Roger 教授购赠的有关英文论文写作原著书目 1 Robert A. Day .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6th Edition (Paperback). Greenwood Press, March 30, 2006. 2 Michael Alley. The Craft of Scientific Writing. 3rd Edition, Springer-Verlag, 1996. 3 Anne Stilman . Grammatically Correct: The Writer's Essential Guide to Punctuation, Spelling, Style, Usage and Grammar (Hardcover). Writer's Digest Books; 1 edition, August 1997. 4 Vernon Booth . Communicating in Science: Writing a Scientific Paper and Speaking at Scientific Meetings (2nd Edition) (Paperbac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edition, April 30, 1993.
个人分类: 感恩的心|5976 次阅读|1 个评论
怀念笔友
wangyk 2008-4-3 14:09
怀念笔友 曾经与好友晓晓君书信联系多年,即使在有其他现代通信手段的情况下,我们也还执著的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学习、工作、生活负担加重,即使还有那份激情,也实在挤不出时间再继续鸿雁传书的浪漫情怀了。回想起当初写信、发信、拆信和读信的美妙感觉,十分感动和留恋。正如博友孟津在博文《读信》里说的那样,过去的信写得认真,字里行间,透出亲情友情恩情。不用读信的落款,只看那笔字就知道是谁在说话。 看信,有了一种美感。 我的笔友晓晓君是我高中同学,一个很漂亮的知性女孩。文笔娟秀,思想深邃,感情细腻,动情处尚能吟诗赋词。因为经常通信,在我的激励下,字也写得漂亮许多,这为她后来担任部门主管签字画押奠定了书法基础! 现在,网络完全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人们都用网络沟通信息和联络感情。写信的激情、收信的期待和读信的感动已经成为怀念和奢侈。我还有收藏信笺和贺卡的爱好,把那些文笔优美,书写漂亮的信函珍藏起来,等有空时找出来再读,重温当初的感动和激情,也十分的惬意。 我特怀念与晓晓君书信往来的日子。而今我们的友谊如常,只是相互联络的方式变了,不再是书信,取而代之是手机短信。当然,每次收到晓晓君短信,仍有一丝兴奋,因为短信内容都是精品之作,或富有哲理,或幽默诙谐,或针砭时弊,耐人回味。但与收信读信的感觉迥然。 现在收到和阅读书信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如 孟津 先生所言:如果今天还有人寄手写的信,它应当代表一种特别的眷顾和心情,一种不一般,一种施舍,一种奢侈 ;收信的人也会感动无比,万分珍惜,或者受宠若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83 次阅读|3 个评论
山河难阻同学情
suqing1961 2007-9-12 10:25
我是 1978 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当时名为北京工业学院)上大学的, 1982 年 7 月毕业,距今已经整整 25 周年了。今年 8 月中旬,我们班两位在美国工作的同学张和平、贾泉生相约一同回国探亲,希望我多联络几位同学在京见面。我和在京的其他几位同学一商量,便有了把全班同学拢到一起聚会的打算。毕竟 25 年过去了,许多同学自毕业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面,年龄最小的杨吉明也满 44 岁,最大的蔡漠年近 60 ,彼此之间互为思念,各位同学尤其是外地的同学都有同样的想法。于是,只用了一天打电话联系的时间,我就搞定了将有 25 位同学来京聚会。 我们班共有 36 位同学,毕业后分配到全国各地,后通过工作调动、出国留学、上研究生等途径,部分同学有过流动, 36 人现散布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四川、重庆、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江西、湖南、海南、湖北、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工作,其中还有近 10 位同学坚持在兵工厂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聚会确定在 8 月 19 日 ,这一天是星期日,农历七月七,中国的情人节,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许多同学表示,由于工作繁忙,上午到京参加完下午和晚上的活动后,第二天早上就必须赶回单位上班。两位路途最远的同学王千鹏和刘加基分别从海口和福州赶来,令人感动。为满足同学 和 老师的心愿,我委托机电学院华光副院长通知我们上学时系里的各位领导、班主任、辅导员、教研室教师,希望他们参会,与当年的学生一同欢聚。老师们都积极响应,非常高兴。 当天下午, 84781 班全体同学毕业 25 周年聚会在我们系的会议室举行,会议室就在当年我们班教室的楼下,目睹熟悉的环境,大家倍感亲切。 25 位同学相聚,有的已经满头白发,岁月已在每个人的脸上打下了沧桑的烙印。我们专业的学长、现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的冯长根,现任学院领导华光、唐胜景,原系里的领导龚建国、刘伟钦,班主任王富荣,辅导员高美新、栾世华,教研室老师劳永亮、许又文、王守实、程国元、曾象志、蔡瑞娇、汪佩兰、吴敏、胡丽爱,当年系里一个年级其他专业的同学邓甲昊,都出席了我们的聚会。 班长蔡漠代表全班同学向学校赠送了一个精致的琉璃座杯,上面写有母校四年,泽被终生 84781 班全体同学敬赠。团支部书记贾泉生代表全班同学向学院赠送了一个漂亮的白玉座杯,上面写有院风师德,源远流长 84781 班全体同学敬赠。冯长根学长代表校友向我们班同学表示祝贺,唐胜景副院长介绍了母校和学院的发展情况,同学 和 老师尽情畅谈,气氛热烈,其乐融融。 会后,师生们在校园中心花园合影留念。晚餐,师生们共述情谊,举杯同贺。晚上,全班同学再次聚会,各自介绍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和人生感悟,回忆上学期间的愉快往事,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半夜一点,聚会结束。同学们开始道别,留下的十几位住在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继续畅谈。 短短十几个小时的聚会结束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真可谓: 离别廿五周年,岁月易染师生两代华发;相聚十数小时,山河难阻学子同窗友情。 老照片:留住青春的岁月 新照片:畅谈往日的友情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5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念井敏
suqing1961 2007-6-24 22:48
井敏是我高中同学,2004年5月12日因车祸不幸去世,至今已3年多了。 我和井敏是在江西的樟树中学上的高中,我家住盐矿,他家在机场。井敏的父亲为机场驻军政委,因而他是标准的干部子弟、革命军人后代。我和井敏的关系不错,由于盐矿和机场离学校都很远,所以中午我们都在学校食堂吃饭,一起玩闹度过午休的时间。我虽是湖南人,但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和同学们能讲一口地道的樟树话。井敏和机场的其他同学则不行,或许他们原本就想保持自己的特色,所以都讲普通话,常被同学讥笑为打官腔。 我们班有50多位同学,班干部却基本上被盐矿和机场这两拨同学垄断,因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班上产生重大影响。那时,我们用班费买了一把理发推子,经常轮流给男同学理发。一天,井敏出了一个顽皮的主意,我们盐矿和机场的十几个男同学全部理成大光头,第二天戴上帽子进了教室。老师一喊上课,班长一声起立,全班同学刚站起,我们盐矿和机场的十几个男同学同时摘帽,十几个大光头把阴暗的教室照得发亮,顿时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看到我们这些班干部如此胡作非为,班主任痛心疾首。井敏是我们班公认的帅哥,身材高大,浓眉大眼,永远一身整洁的国防绿,深受女同学喜爱。得知井敏乃首犯,据说一些心仪井敏已久的女同学竟对他愈加爱慕。 到高二时,正值四人帮被打倒,一大批老电影开始解禁,井敏家所在的机场几乎每个周末都要放映老电影。这对我们这帮精神文化营养极度缺乏的少年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机场离我住的盐矿很远,差不多有近20里路。我和伙伴们千辛万苦摸黑走路去机场看过电影,也像《铁道游击队》里的飞虎队员那样扒汽车或拖拉机去机场看过电影。但是,最惬意、最难忘的还是井敏带我住他家看电影。 井敏的父母是山东梁山人,他们像梁山好汉那样热情、好客。在井敏家里,我每次都能像《南征北战》里的高营长他们那样就着小米稀饭吃煎饼卷大葱,井敏的母亲则总是像老电影里的革命大娘一样慈祥地款待我。电影散后,我再也用不着跑2个多小时的路程赶回家,可以舒舒服服躺在井敏家的折叠行军床上,回味着刚才看过电影里的一个个镜头进入梦乡。 1977年7月高中毕业后,井敏留城,第二年随父亲转业一起回到了老家梁山。我则先是积极要求下放农村,随后在矿上打工挣钱,不久和哥哥一起开始复习高考。第二年,我考入北京上大学。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我和井敏两人彼此皆不知对方音信,期间再无任何来往。 2004年春节过后,我从南昌的同学那得知,井敏春节期间专门回了趟江西,在南昌和樟树与班上的同学分别有了两次极为热烈的聚会。自此,我们彼此知道了对方的消息,并通过一次电话。 没想到,2004年3月的一天,井敏突然来到北京,专门找到了我。我和夫人及井敏都是高中的同学,久别相逢,自然格外高兴。当年少年意气风发,如今中年锐气近消,惟同学音容依稀如故,友情却久酿愈浓。那天下午直至深夜,我们三人一直在聊天,一起回忆高中有趣的往事,叙说各自这二十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共同感叹,真是年纪越大,怀旧愈切;二十多年同学之间没有联系,40多岁后则格外珍惜今天与老同学的聚会。 井敏时任梁山电厂副厂长,妻子贤惠,女儿已上大学,还收养了一个小男孩,可谓家庭幸福、事业发达。此时的井敏已不似当年的瘦削、挺拔,身体开始发福,方正的面庞饱满红润,又长又肥厚的耳垂格外引人注目,颇似两耳垂肩的刘备。我和夫人都说他活脱一副如来佛的贵人面相。 这是高中毕业分手后,我和井敏的第一次见面,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两个月后,5月13日半夜12点,我突然接到井敏弟弟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井敏已于头一天下午遭遇车祸去世。 我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两个月前我们刚刚见面,还在一起商量2007年全班同学毕业30年聚会的事情。热情、善良的井敏一副如来佛的贵人面相,这样的好人怎么会遭如此不幸? 回想起3月份和井敏的见面,当时井敏是那样的激动,是那样的健谈,对过去是那样的依恋,话别时又是那样的依依不舍,我忽然觉得井敏那时是不是已有某种预感?我们的久别相逢莫非就是上苍的特意安排? 第二天上午,我把井敏不幸的消息电话通知了班上所有我能通知到的同学,并给井敏家里发去了唁电,半夜12点我乘火车赶到了梁山。 井敏的去世是与同学的友情有关的。5月上旬,我们在福建工作的一位同学带队到山东慰问曾在福建当过兵的山东籍退伍、转业军人,公事完成后,便带几位同事专门绕道梁山看望井敏老同学。井敏和这位同学同为机场军人子弟,又都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不禁兴奋异常。5月12日这天,井敏带着他们游览了梁山山寨,中午又热情款待了这一行人;下午,井敏送他们到兖州乘火车回闽。红叶面包车开到距兖州不到40公里的一个大拐弯处,两位中学生突然跑上公路,司机猛打轮急踩刹车避让,不料刹车抱死,汽车随冲出路基,车上人员4死2伤。我们那位同学坐在最后一排,逃过一劫,但身负重伤。 我和班上井敏的另外一位好朋友分别赶到梁山参加了井敏的追悼会。那是一次让人痛心不已的告别。井敏的人缘很好,参加追悼会的有当地政府和兄弟企业的领导,以及电厂的许多干部职工。井敏的姐弟没敢让年迈的父母参加儿子的追悼会。我很想见见井敏的父母,安慰一下悲伤的老人,但井敏弟弟告诉我,老人心脏不好,深受丧子的刺激,不敢再见任何熟人,害怕触景生情,不能自制。 让我感动不已的是,当得知我还将去兖州人民医院探望受伤住院的我们那位同学时,两位老人托井敏弟弟专门嘱咐了我三件事情。一是不要告诉那位同学井敏罹难的消息,让他静心养伤;第二,如果同学已经知道井敏去世,则一定劝他不要自责,大家都是为了同学的友情,谁也没有责任和过错;另外,等他们情绪稳定下来,会去探望我们这位受重伤的同学。 当时我不禁眼泪夺眶而出:多么善良、伟大的父母啊! 有如此善良的父母,自然有如此善良的井敏。 谨以此文纪念我亲爱的同学井敏。 附:致井敏亲属唁文 井敏同学夫人及父母、亲属: 惊悉井敏同学不幸车祸遇难,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各位同学万分悲痛。 20余年前,我等与井敏同学樟树中学高中七班同窗学习。忆往昔,井敏同学勤奋好学、待人真诚、助人为乐、热情似火,深得同学喜爱。毕业之后,50余位同学各奔东西,天隔四方;然时间愈久,思念、怀旧之情愈浓。近年来,多位同学幸得与井敏同学相会,每每彻夜促膝交谈,忆及同窗美好时光,不禁兴奋不已,感叹不止。遥想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纯洁友谊,永志难忘。闭目思忆,井敏同学音容笑貌、潇洒身姿仍历历在目。 然上苍不公、命运多舛,竟使井敏同学蒙遭车难、英年早逝。诸位同窗不胜哀伤,谨以唁函表达我等最悲痛悼念之情、最深切怀念之意,并望以樟树中学1977届高中七班全体同学及班主任名义为井敏同学敬献花圈,以慰井敏同学亡灵。 亡者逝去,生者长悲。然人生任重,责任在肩,还望井敏夫人、孩子及父母、亲属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井敏同学安息! 樟树中学1977届高中七班全体同学及班主任 2004年5月14日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527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