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钠离子电容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蹇锡高院士:N掺杂新策略提高MXene的储钠性能
nanomicrolett 2020-9-20 23:26
A Novel Strategy of In Situ Trimerization of Cyano Groups Between the Ti 3 C 2 T x (MXene) Interlayers for High ‑ Energy and High ‑ Power Sodium ‑ Ion Capacitors Siyang Liu, Fangyuan Hu*, Wenlong Shao, Wenshu Zhang, Tian peng Zhang, Ce Song, Man Yao, Hao Huang, Xigao Ji an* Nano‑Micro Lett.(2020)12:135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0473-7 本文亮点 1 . 提出了一种 新颖的N掺杂策略 ,即在二维MXene中间层实现C 2 N 3 − 的三聚。 2. 改进并证明了Ti 3 C 2 T x /Na 3 TCM复合阳极的 超快速赝电容行为 。 3. 通过阳/阴极质量匹配制成了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 钠离子电容器 。 内容简介 将超级电容器和钠/锂离子电池机制“内部交叉”,使得两者的优点有机结合于一体,构筑钠/锂离子混合电容器已引起广泛研究和开发。该类器件可为高能量、高功率的社会能源需求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钠离子半径较大(1.02Å),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缓慢扩散动力学目前饱受困扰。因此,可控地制备具有多级结构和大量活性位点的新型高性能电极材料是关键所在。Ti 3 C 2 T x MXene具有良好的金属导电性,其独特的层状结构能够很好地储存Na + 离子,因此是一种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目前,如何有效的利用其表面大量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是关键所在 。 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院士团队 为了进一步提高Ti 3 C 2 T x 的储钠性能,提出了一种在Ti 3 C 2 T x MXene层间实现氰基原位三聚的新策略,从而制备高性能钠离子电容器用阳极材料。其扩大的层间距和活性表面积为Na + 离子的提供充足空间,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原位三聚合产物替代-F基位点而有效的与Ti通过化学键合,实现高含量的稳定N掺杂,提升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结果显示,Ti 3 C 2 T x /Na 3 TCM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次循环,可逆容量可达182.2 mAh/g;其组装的钠离子电容器具有较大的能量密度(97.6 Wh/kg)、功率密度(16.5 kW/kg)以及良好的长循环特性。 图文导读 I Ti 3 C 2 T x /Na 3 TCM复合阳极的制备 如图1a所示,采用一步水热合成策略,在二维Ti 3 C 2 T x MXene中间层和表面实现C 2 N 3 − 阴离子的原位三聚。齐聚物C 6 N 9 3− 在水热过程中通过稳定的化学键替代了−F的位点, 稳定均匀的存在于Ti 3 C 2 T x 中间层。从FTIR光谱和XRD图谱可以看出,Ti 3 C 2 T x 的结构没有被破坏,生成了无定形的高N掺杂三聚碳产物。此外,由于三聚产物和游离钠离子的协同作用,Ti 3 C 2 T x 的层间距由10.0 Å扩大至12.6 Å,从而为电解质离子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并因此缓解了二维纳米片的堆积。 图1. (a)Ti 3 C 2 T x /Na3TCM的合成示意图。(b)Na-dca,Ti 3 C 2 T x 和Ti 3 C 2 T x /Na 3 TCM的FTIR光谱,插图显示了C 2 N 3 − 至C 6 N 9 3− 的热三聚过程。(c)Ti 3 C 2 T x 和Ti 3 C 2 T x /Na 3 TCM的XRD图谱。 II Ti 3 C 2 T x /Na 3 TCM的结构表征 由Ti 3 C 2 T x /Na 3 TCM和Ti 3 C 2 T x 的高分辨XPS和Ar离子溅射图像可以看出,齐聚物C 6 N 9 3− 与Ti 3 C 2 T x 表面裸露的Ti原子通过化学键紧密结合。此外,F原子的含量由15.5减少到5.2 at.%,相反,N原子的含量由0增加到5.6 at.%,其中在三嗪环中近80%的N-5和N-6可以快速储存钠离子并提供高的赝电容。由显微图谱得知,Ti 3 C 2 T x /Na 3 TCM呈现出未被破坏的2D纳米片堆栈结构,且层间距得以扩张。EDS元素分布图表明C、Ti、O、N、Na元素均匀的分布在Ti 3 C 2 T x /Na 3 TCM杂化材料中。 图2. (a)Ti 3 C 2 T x /Na 3 TCM和Ti 3 C 2 T x 的高分辨率Ti 2p XPS光谱。(b)Ti 3 C 2 T x /Na 3 TCM和Ti 3 C 2 T x 的高分辨率N 1s XPS光谱。(c)Ti 3 C 2 T x /Na 3 TCM和Ti 3 C 2 T x 的氮气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孔径分布图。(d)Ti 3 C 2 T x /Na 3 TCM的SEM图。(e)Ti 3 C 2 T x 和(f)Ti 3 C 2 T x /Na 3 TCM的HR-TEM图像。Ti 3 C 2 T x /Na 3 TCM的(g)STEM图像以及相应的h C,i Ti,j O,k N和l Na的元素映射图像。 III Ti 3 C 2 T x /Na 3 TCM的储钠性能探究 以Ti 3 C 2 T x /Na 3 TCM为活性电极,钠为对电极,玻璃纤维为隔膜,1 M NaClO 4 为电解质组装成纽扣电池,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Ti 3 C 2 T x /Na 3 TCM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圈后,容量没有衰减;在0.05,0.1,0.2,0.5,1,2和5 A/g的电流密度下,其容量分别可以达到210, 174, 157, 147,135, 109和95 mAh/g。此外,通过动力学分析得知,Ti 3 C 2 T x /Na 3 TCM作为高赝电容材料展示出超快的钠离子储存行为。 图3. (a)Ti 3 C 2 T x /Na 3 TCM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b)在电流密度为20 mA/g时的第一次循环和第20个循环后的充放电曲线。(c)电极的倍率性能。(d)电极的长期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e)Ti 3 C 2 T x /Na 3 TCM和Ti 3 C 2 T x 在循环前后的Nyquist图。(f)电极在阴极和阳极峰处的b值。(g)样品在不同电位下的阳极峰b值。(h)在0.1到1 mV/s的各种扫描速率下的电容贡献率。 IV Ti 3 C 2 T x /Na 3 TCM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运用第一性原理对Na + 离子在Ti 3 C 2 T x /Na 3 TCM中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嵌入可行性进行了理论计算,如图4所示。结果表明,在Ti 3 C 2 T x /Na 3 TCM最稳定位上的Na原子的E ads (−3.22 eV)比原始Ti 3 C 2 T x (−3.05 eV)低,很容易说明增加的N原子降低了整个体系的吸附能,从而促进了Na离子的储存。此外,相对于在Ti 3 C 2 T x 表面扩散时,Na + 离子在Ti 3 C 2 T x /Na 3 TCM表面的迁移能垒更低。计算结果表明在N掺杂后,Na + 离子的扩散速率增加;随后,Ti 3 C 2 T x /Na 3 TCM表面更容易吸收Na离子,从而促进了电解质中游离Na离子的额外插层,这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 图4.(a-c)吸附在1×1 Ti 3 C 2 表面上不同位点的O原子。Na原子吸附在3×3的(d)Ti 3 C 2 T x 和 (e)Ti 3 C 2 T x /Na 3 TCM 表面上最稳定的位置。(f)NEB计算中Na在Ti 3 C 2 T x 和Ti 3 C 2 T x /Na 3 TCM表面的扩散曲线。 V Ti 3 C 2 T x /Na 3 TCM//AC钠离子电容器的组装及其电化学性能 为了更好地评价Ti 3 C 2 T x /Na 3 TCM的电化学性能,以Ti 3 C 2 T x /Na 3 TCM为阳极、商业活性炭(AC,YP80F)作阴极并组装为钠离子电容器,在0~4V的高电压窗口下测试其电容特性。通过优化不同阳/阴极质量比,最终获得性能最为优异的钠离子电容器Ti 3 C 2 T x /Na 3 TCM//AC-1:2。通过恒流充放电的积分曲线计算可知,该钠离子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76 W/kg时,其能量密度为97.6 Wh/kg,当功率密度增加至16.5 kW/kg时,其能量密度为36.6 Wh/kg,值得注意的是,Ti 3 C 2 T x /Na 3 TCM//AC-1:2在36s内完成快速充放电过程时,仍能达到50 Wh/kg的高能量密度。此外,Ti 3 C 2 T x /Na 3 TCM//AC-1:2在4000次循环后表现出优异的电容保持率约为90.8%,8000次循环后约为82.6%。 图5. (a) Ti 3 C 2 T x /Na 3 T CM//AC NIC 的电荷存储机制。(b)不同阳/阴极质量比的Ti 3 C 2 T x /Na 3 TCM//AC NIC的CV曲线对比。(c)Ti 3 C 2 T x /Na 3 TCM//AC NIC与先进的基于MXene电极的LIC和NIC的Ragone图。(d)Ti 3 C 2 T x /Na 3 TCM//AC NIC的电容保持率和库伦效率。 作者简介 刘思洋 本文通讯作者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领域 针对于Mxene基、碳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及其在钠离子电容器储能器件方面的应用。 ▍ 主要研究成果 现已在Nano-Micro Lett., Nano energy, J. Mater. Chem. A等期刊发表多项研究成果。 ▍ Email: Liu0sy@mail.dlut.edu.cn 胡方圆 本文通讯作者 大连理工大学 副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及其在离子混合型电容器、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从分子设计出发,开发新型微孔聚合物电解质膜并探索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 主要研究成果 现任辽宁省能源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此外还主持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计划项目,参与完成十二五86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在能源材料领域和交叉学科期刊如Nano Energy,J.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曾获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入选大连理工大学“星海学者”人才培育计划等,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鞍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等科研奖励。 ▍ Email: hufangyuan@dlut.edu.cn 蹇锡高 本文通讯作者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成果 蹇锡高,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材料进展》副理事长、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材料技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膜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蹇锡高院士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耐高温特种绝缘材料、涂料、耐高温高效功能膜等领域做出了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军工配套、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火炬计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省市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等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其中2项专利被评为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12项技术成果已产业化。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辽宁省优秀专家等称号。先后获得包括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1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获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和201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 ▍ Email: jian4616@dlut.edu.cn 撰稿: 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Springer Nature合作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commentary, perspective, letter, highlight, news,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吸波、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SCOPUS、DOAJ、CNKI、CSCD、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2019 JCR影响因子:12.264。在物理、材料、纳米三个领域均居Q1区(前15%)。2019 CiteScore:12.9,材料学科领域排名第4 (4/120)。中科院期刊分区:材料科学1区TOP期刊。全文免费下载阅读(http://springer.com/40820),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nmletters.org Tel: 021-34207624
7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纳米胶囊提升钠离子电池性能
nanomicrolett 2020-4-4 23:38
Stabilising Cobalt Sulphide Nanocapsules with Nitrogen-Doped Carbon for High-Performance Sodium-Ion Storage Yilan Wu, Rohit R.Gaddam, Chao Zhang, Hao Lu, Chao Wang, Dmitri Golberg, Xiu Song Zhao* Nano-Micro Lett.(2020)12:48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391-9 本文亮点 1 硫化钴纳米颗粒 通过一种简单且可扩展的方法封装在 富氮碳笼 中。 2 通过 原位TEM和XRD技术 系统地研究了钠离子储存机理。 3 钠离子电容器 分别在200和10000 W/kg的功率密度下实现了101.4和45.8 Wh/kg的高能量密度,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 内容简介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学工程学院George Zhao教授课题组 采用氮掺杂碳稳定的硫化钴纳米胶囊(Co 9 S 8 @NC)用于钠离子电池。该电极材料在100 mA/g时具有705 mAh/g的可逆钠离子存储容量,具有很好的倍率能力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采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的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笼子支撑能够较好的缓解Co 9 S 8 纳米粒子的体积膨胀,实现稳定的电极-电解质界面。另外,具有高含量掺杂氮的碳壳显著增强了Co 9 S 8 @NC电极材料的电子传导性,并提供了掺杂诱导的活性位点来容纳钠离子。通过将Co 9 S 8 @NC作为负极与纤维素衍生的多孔硬碳/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正极,NaPF 6 /二甘醇二甲醚用作电解质,组装的钠离子电池表现出出色的倍率性能(在4000 mA/g时可达到613 mAh/g)。通过多种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和讨论了对Co 9 S 8 @NC中钠存储机制的了解。 研究背景 钠具有与锂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且钠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因此钠离子电池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研发高性能、稳定的储钠材料是钠离子电池得以实际应用的关键。 图文导读 I Co 9 S 8 @NC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图1(a)Co 9 S 8 @NC的XRD谱图;(b-e) Co 9 S 8 @NC 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f) Co 9 S 8 @NC拉曼光谱图。 图2 制备的Co 9 S 8 @NC的形貌和结构。(a-c) 不同放大倍数的TEM图像;(d,e) HRTEM图像;(f) 选取电子衍射图。(g) 元素分布图。 II 半电池中的钠离子存储性能 图3Co 9 S 8 @NC电极的电化学性能。(a) 在最初的三个循环中,Co 9 S 8 @NC-9电极的CV曲线; (b) Co 9 S 8 @NC-9在100 mA/g时的恒电流放电曲线;在100至4000 mA/g的各种电流密度下的(c) 倍率性能和相应的(d) 充放电曲线。(e) 在1000 mA/g的高电流密度下的长时间循环稳定性。 III Co 9 S 8 @NC在脱/嵌钠过程结构和成分变化 图4(a-c)原位透射电镜研究Co 9 S 8 @NC电极在不同嵌钠深度下的结构变化。(d-e) Co 9 S 8 @NC电极0.01V和2.5V的SAED图;(f) 400次长期循环后Co 9 S 8 @NC电极的HRTEM图像。 图5 在Co 9 S 8 @NC-9/钠电池在不同放电/充电状态下的Operando XRD图谱。 IV 钠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图6Co 9 S 8 @NC-9//CG NIC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a)Co 9 S 8 @NC-9//CG NIC全电池的CV曲线;(b) 恒电流充放电曲线和(c) 在从0.1到5 A/g的各种电流密度下的性能;(d)Co 9 S 8 @NC-9//CG NIC电池的Ragone图以及与其他已报告的NIC系统进行比较;(e)Co 9 S 8 @NC-9//CG NIC在电流密度为1 A/g的循环性能。 作者简介 Professor George Zhao 本文通讯作者 Universityof Queensland ▍ 主要研究领域 柔性 显示器和设备以及印刷电子设备的材料,工艺,设计和表征;储氢材料 。 ▍ Email: george.zhao@uq.edu.au ▍ 个人主页: https://researchers.uq.edu.au/researcher/474 撰稿:《纳微快报》编辑部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2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洋理工大学:加速Na+反应动力学提升钠离子电容器性能
nanomicrolett 2020-3-11 18:03
Encapsulation of MnS Nanocrystals into N, S‑Co‑doped Carbon as Anode Material for Full Cell Sodium‑Ion Capacitors Shaohui Li, Jingwei Chen, Jiaqing Xiong, Xuefei Gong, Jinghao Ciou, Pooi See Lee* Nano-Micro Lett.(2020)12:34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367-9 本文亮点 1 在钠离子电解液中, 含MnS的N,S共掺杂碳基体 (MnS@NSC)表现出优异的可逆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2 通过储能机理分析得出MnS@NSC展示出 赝电容控制过程 。 3 所制备的 钠离子电容 器 (SIC)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内容简介 钠离子电容器(SICs)由于高功率和能量密度等优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解决法拉第负极与非法拉第正极的动力学不平衡问题 是钠离子电容器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了加速 Na + 反应动力学,本工作通过将MnS纳米晶体嵌入N,S共掺杂碳基体 (MnS@NSC),制备了一种高倍率性能的MnS基负极材料。得益于 Na + 存储的快速赝电容行为,基于此的钠离子电池表现出非凡的倍率性能 (在10 A/g下比容量为205.6 mAh/g),并在2000个循环后没有明显的容量衰减,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利用MnS@NSC为负极和氮掺杂多孔碳 (NC)为正极制备了钠离子电容器,得到的混合型电容器具有139.8 Wh/kg的高能量密度和11,500 W/kg的高功率密度,并具有良好的循环性力,3000次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84.5%。优异的电化学性归因于将小尺寸的MnS包埋到N,S共掺杂碳基体,这不仅加快了 Na + 和电子传输,又在 Na + 嵌入/脱嵌的变化过程中起到缓冲体积变化的作用,使其可与性能优异的氮掺杂多孔碳正极相匹配。 研究背景 为满足当前多样化的能源市场需求,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开发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 低,循环寿命差和锂资源受限等问题限制其大规模实际应用。最近,钠离子电池的研究迅速兴起,这不仅因为丰富的钠资源还与其类似于锂的电化学行为有关。 钠离子电容器(SIC) 的出现更是克服了钠电低功率密度和较差的循环稳定性的限制,但由于钠离子较大的半径而引发缓慢的扩散主导反应机制和较大的体积变化等问题限制其倍率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开发低成本、高倍率、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并可以配合快速电容吸附式正极的钠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图文导读 I MnS@NSC 结构及形貌表征 通过XRD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MnS@NSC中成功引入MnS纳米晶。从SEM图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MnS@NSC是由相互连接的纳米颗粒构成的,这些纳米颗粒表面粗糙,可以暴露更多的储钠活性位点。从MnS@NSC的高分辨TEM图像也可以得到MnS纳米晶被嵌入到非晶碳基体中。 图1(a)MnS和MnS@NSC的XRD图谱;(b,c)MnS@NSC的SEM图像;(d)MnS的SEM图;MnS@NSC的(e)TEM图像,(f)高分辨TEM图像。 从拉曼图谱中可以看出,较强强度的D带峰表明NSC和MnS@NSC中存在杂原子掺杂导致碳的结晶度降低。MnS和MnS@NSC的BET表面积NSC分别为75.7和38.4 m 2 /g,MnS@NSC样品的表面积减小可归因于致密碳纳米球基体的形成。MnS@ NSC 复合材料包含微孔、中孔、大孔共存的分级多孔结构,孔径范围为1~90 nm,MnS@NSC的多级多孔结构被认为有助于电解质渗透,离子扩散并缓冲了嵌钠/脱嵌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从而促进了钠的存储动力学和性能。利用XPS对MnS@NSC的表面化学组成和元素价态进行了详细研究。 图2 (a)NSC,MnS和MnS@NSC的拉曼光谱;(b,c)MnS和MnS@NSC氮气吸脱附等温曲线和孔径分布曲线;MnS@NSC的(d)XPS常规谱图,(e)Mn 2p轨道XPS谱图,(f)S 2p轨道XPS谱图,(g)C 1s轨道XPS谱图,(h)N 1s轨道XPS谱图,(i)O 1s轨道XPS谱图。 II 基于MnS@NSC电极的钠离子电池性能及反应机理研究 MnS@NSC电极 第一圈CV循环中,在电位低于1.5 V处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宽峰,这可以归因于 Na + 插入到MnS的晶格中以及在电极材料表面形成的固态电解质界面层(SEI)。位于1.78/2.04 V的氧化还原峰是由于MnS中的可逆嵌钠/脱嵌电化学反应产生的。 MnS@NSC电极 的恒流充放电曲线都有充放电电压平台,这与CV曲线的结果是相匹配的。相比于NSC和MnS电极,MnS@NSC电极展示出较好的倍率性能,0.05 A/g时 比容量为 464.3 mAh/g,10 A/g时比容量为205.6 mAh/g,对应44.3%的容量保持率。MnS@NSC电极的容量在前几十个循环稳定性测试中存在增加,这可能与电解液逐渐渗透所引起的活化过程和纳米尺寸效应所引起的活性表面增加有关。然而,对于MnS电极,200次循环后,其容量很快降低到小于28.3 mAh/g,其循环稳定性较差的原因可能是充放电过程中较大的体积变化及碳酸盐基电解质与负离子发生副反应。对于MnS@NSC,碳基不仅可以增强导电性,缓冲体积变化,还可以通过限制多硫化物的溶解来抑制副反应。具有微/中孔的碳基体可以物理吸附形成的多硫化物,并作为物理屏障抑制多硫化物溶解到电解质中,从而提供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期稳定性。 图3以MnS@NSC为电极金属钠为对电极组装扣式电池的(a)CV曲线,(b)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横流充放电;(c)NSC, MnS, 和MnS@NSC电极的倍率性能对比;(d)MnS@NSC与目前报道的金属硫化物的电化学性能对比;(e)NSC, MnS, 和 MnS@NSC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对比;(f)MnS@NSC电极的长时间循环稳定性测试。 MnS@NSC电极的阴极峰和阳极峰的b值分别为0.82和0.91,说明电容性钠离子存储在电荷存储中占主导地位。MnS@NSC电极在不同扫速下的电容贡献值高于纯MnS电极,低于NSC电极,这说明MnS纳米晶可以提供丰富的活性位点,碳基体可以提高MnS的导电性,用于快速电容性钠存储,从而提高了速率性能。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电容性贡献如预期的增加,说明在高扫描速率下,电容性钠离子存储动力学占有较大的比例。通过阻抗图谱可以看出MnS@NSC复合材料具有比纯MnS更小的电荷转移电阻,这表明通过减小MnS尺寸和碳基体的引入可以增强电子/离子的传输速率。 图4 (a)MnS@NSC电极不同扫速下的CV曲线;(b)MnS@NSC电极电池动力学曲线;(c)NSC, MnS, 和 MnS@NSC电极在不同扫速下的电容贡献;(d)MnS@NSC电极在1 mV/s扫速下的电容贡献;(e)NSC, MnS, 和 MnS@NSC电极的电化学阻抗曲线;(f)NSC, MnS, 和 MnS@NSC电极在低频区域的Z′和ω−1/2的关系曲线;(g) GITT曲线;(h)MnS和MnS@NSC电极在不同充放电压状态下的Na+扩散系数。 III 基于MnS@NSC为负极的钠离子电容器性能测试 从CV曲线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对称钠电容器不同,CV曲线与矩形略有偏离,说明存在法拉第和非法拉第两种不同的电荷存储机制的结合。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CV曲线的形状仍然保持不变,没有严重的失真,说明其具有很高的可逆性和良好的倍率性能。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呈现出近似对称的准三角形,再次证明了两种不同的电荷存储行为的结合,与CV结果相吻合。当功率密度为230 W/kg时,MnS@NSC//NC SIC器件可以显示139.8 Wh/kg的高能量密度。 在高达11,500 W/kg的高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仍然可以保持36.4 Wh/kg,表明其优越的倍率性能。此外,该SIC体系还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在3 A/g下经过3000次循环后,其库仑效率接近100%,其容量保持率为84.5%。MnS@NSC//NC混合SIC系统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克服了SIC内部固有的动力学限制和正负极的容量不匹配问题,显示出其作为具有高功率和能量密度的储能装置的未来的实际应用潜力。 图5 以MnS@NSC负极和NC正极组装钠离子电容器(MnS@NSC//NC)(a)不同扫速下的CV曲线;(b)恒流充放电曲线;(c)Ragone曲线;(d)循环稳定性测试,插图展示了该电容器点亮10个红色LED灯。 作者简介 Prof. Pooi See, LEE 本文通讯作者 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主要研究领域 (1) 能源器件:专注于一维氧化物纳米线、二维氢氧化物纳米片和用于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的还原石墨烯氧化物。还开发高脉冲功率的高能量密度电容器,压电能量收割机和节能智能玻璃。 (2)纳米电子材料:硅化物的形成,新型电介质,纳米晶体,纳米线和纳米纤维素杂化物。目前正在研究的功能器件包括触摸屏、纳米线晶体管、电阻式开关存储器、压力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发光器件。 (3)有机电子学:铁电聚合物,自组装单层膜,聚电解质和电致变色材料。这些材料已被应用于柔性有机存储器、传感器、电致变色和可拉伸设备。 ▍ Email: pslee@ntu.edu.sg ▍ 课题组主页: http://www.ntu.edu.sg/home/pslee 撰稿: 《纳微快报》编辑部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7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