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图书出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一种幸福叫遇上好读者
热度 1 libseeker 2016-9-3 00:18
作为作者,有一种幸福叫遇上好读者。 9月1日晚,一位图书馆同行读者给我发来《图书馆学散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2)一书的阅读笔记。长达1万5千余字的笔记,给了我一种“震撼”,我见过认真的,但从未见过这么认真的。审阅非常仔细,指出了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部分内容还做了进一步的核实,且有自己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该读者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 我之前出版的几本书,每一本都有读者做勘误,该读者是做得最为认真的。我这本书三审三校的初审,出版社方让我自己把关,好些问题其实我自己做很难发现的,因此复审、终审环节出现了不少问题,当时改得非常辛苦。图书出版之后,原本还真是自我感觉良好,未料想到依然存在如此之多问题。该读者指出问题之处,大多数地方是准确的。假如今后有再版机会,我会改正过来。 “博文”缺点是随性、随意,因此错误不少。结集出版时,不少问题不易发现,有些问题即便发现了,修改的难度也不小。修改的过程比较漫长,也比较痛苦。比如该读者提及“书后参考文献‘ 马里.考古学家陈梦家. .新华文摘,2014(17):100-103.’”未见到,原因是有一篇博文《学者的稿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835247.html),出版社方不同意选用,在复审环节被砍掉了。另,初始书稿中本来还有一辑“学海拾贝”,该辑整体砍掉,避免因过度引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参考文献的角标,有的未修改到位,该读者一一挑出来了! 关于该书中博文写作时间去掉了,是因为考虑到可以检索原始博文,且不适合按时间顺序组织内容,因此出版时干脆去掉了。保留下来的,是认为那几篇文字的写作时间具有史料价值,且圕人堂梦想与实践这一辑是按时间顺序组织的。 拙作遇到这样的读者,非常荣幸!在适当的时机,我会在阅读笔记基础之上将勘误表整理出来。之前两本博客书,均发布过勘误表(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552815.html;2、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793693.html)。我2009年出版的第一本书《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那本书也有多位读者指出书中问题,且2013年获得机会修订再版。当前这本不一定有那样的机会,但对我来说,非常受益。 据进一步了解,这位读者的阅读笔记,历时整整一个月!可以说是逐字逐句阅读,甚至进行了推敲与考证。作为一名草根作者出版的水平非常有限的小众图书,遇上了这样认真的读者,一方面真是受宠若惊,一方面则是羞愧不已。 当前我自身是集读者、作者、审稿人、甚至编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对我的触动很深,许多方面值得我认真学习与思考。当前学术图书也好,学术期刊也好,基本上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出现了错误,很难有机会更正,因此需要尽可能将问题消灭在出版之前。实践中,种种原因,还真是“无错不成书”,因此需要正视问题,不断进步。
个人分类: 圕人堂|3285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技是第一战斗力——《B-29来了:从波音到东瀛》序
热度 6 suqing1961 2015-8-19 23:04
科技是第一战斗力 ——《B-29来了:从波音到东瀛》序 苏 青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全世界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70年后的8月15日,拜读甘本祓老师即将付梓的新作《B-29来了:从波音到东瀛》,我不禁感慨万千。 国与国之间战争的较量,最终是实力和国力的比拼。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贫穷、落后的中国用人口众多和地域广阔的实力,在付出3000万血肉之躯的巨大牺牲、8年之久的艰苦卓绝持续损失后,最终赢得了对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而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算起,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以美日对抗为主的太平洋战争,持续时间却只有3年8个月,美军的伤亡人数还不足50万。中美对日作战在人员、物质损失和时间消耗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由双方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所决定的。 《B-29来了:从波音到东瀛》从一个侧面为我的这一论点提供了佐证。 B-29轰炸机,又称“超级空中堡垒”,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主力战略轰炸机,是二战时各国空军中最大型的飞机,也是当时集各种高新科技为一体的最先进的武器平台之一。从1934年美国军方下达研制4引擎远程轰炸机的朦胧构想和波音公司开始预研算起,到1944年正式出厂、列装部队,B-29的研制历时整整十年,真可谓“十年磨一剑”。这期间,无数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通力合作攻关,一切从战争需要出发,以超常规的速度解决了有关机身设计和动力系统、武器系统、电子系统等研制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 正是有了B-29,美军才有能力对头号仇敌日本的本土实施有实质性威慑和破坏作用的战略轰炸。1944年6月5日,在首次遭受92架B-29对本土九州岛进行狂轰滥炸的袭击,以及1945年8月6日和9日广岛、长崎分别遭受B-29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毁灭性打击后,日本从裕仁天皇到普通国民意志完全崩溃,在美军尚未有一兵一卒登陆本土的情况下,很快就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B-29来了:从波音到东瀛》这本高级科普图书里,甘本祓老师用史学家的审视眼光、社会学家的人文情怀、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信息学家的灵敏嗅觉、文学家的创作手法,通过描述B-29从军事家奇妙构想到科学家创新预研,再到工程技术人员攻关研制,最终到空军勇士剑指东灜、亮剑诛敌,展现了科技与军事紧密结合高科技武器威震敌胆、迫敌就范的二战另一恢弘历史画卷,生动地诠释了科技是战争中第一战斗力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甘本祓老师1937年生于四川成都,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苦难岁月中度过的,因而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更为切肤的体会,对残暴的日寇有着更为切齿的痛恨,对维护和平有着更为迫切的期盼,对战争的警觉和反思显得就更为自觉。“我常常想,我们这一代人,已是最后一代亲历抗战的人了,以后的人就只能用‘听到’、而不能用‘见到’来讲述这段历史了。手上有丰富的素材,而国际环境的现实又呼唤着我的责任感,我就奋然命笔了。”在本书的“后记”里,甘老师这样道出了他创作的初衷。 在我看来,日本之所以成为美国执行全球霸权主义的忠实走狗,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二战时被美国彻底打服了;而对中国、韩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战争罪行至今仍不肯深刻反省、真诚认错、彻底悔改,是因为它认为这些国家并非真正的战胜国,骨子里并不服气。如今,我们虽然有了航母,但还远没形成战斗力,更没有构筑成海上航母战斗群;虽然中国空军战机已在和平时期飞出第一岛链,但战时尚能做到的依然是近海防御;我们还没有自行研制的战略轰炸机,致使对敌国缺乏实现超远程核威慑的战略轰炸手段。因此,增我科技实力,提我国防意识,强我军事力量,铸我钢铁长城,卫我神圣疆土,佑我中华国民,在当今世界形势错综复杂、国家安全危机四伏的情形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后,日本或其他国家若再胆敢和中国交战,我们就必须有能力坚决、彻底地把它打残、打趴、打怕、打服,让它俯首称臣。 甘本祓老师是一位成果丰硕的优秀科普作家,是我十分敬重的长辈。他对创作的执着和勤勉,对同仁的谦逊和友善,对晚辈的提携和呵护,对老伴的忠贞和关爱,令我感动不已。我们是忘年之交,从他身上我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B-29来了:从波音到东瀛》是甘老师《中美联手抗日纪实》系列丛书的第二部,第一部《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自2014年1月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后,好评如潮,现已重印多次。今天,我已由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调任它职,甘老师仍一如既往信任我,希望我为这本书作序,我深感荣幸,但更多的是觉得惭愧。在甘老师面前,我永远是一名小学生,恭敬不如从命,我权且把这作为我直接向他老人家学习、请教的一个最好机会吧。 衷心期盼《中美联手抗日纪实》系列丛书的第三部——《B-29去了:从成都到天宁岛》早日面世,以飨读者,让我能先睹为快。 是为序。 ——2015年8月15日于北京市海淀区万柳小区公寓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6304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工与协作——Elsevier科技图书出版流程
mapletian 2014-8-10 16:17
到 Elsevier 工作近一年半了,终于自己负责的第一本书出版了,同事笑称这是头胎,怀胎 16 个月,终于出生了。其实,对于科技出版来讲,这是非常顺利,时间控制也非常精准的一本书了。作为曾经在国内某著名科技出版社工作多年的“老”编辑,感觉双方的流程差异还是挺大的,后来跟老同事们聊天,发现大家对国外科技图书的生产流程也非常感兴趣,就记个流水账吧。 先介绍一下 Elsevier 科技图书这边的人员组成,整个科技图书部门不到 200 人,总负责人称为 ManagingDirector ,一般可以翻译成总裁,然后分别有负责战略、编辑、市场、产品等几位副总裁 VP 或总监 Director 汇报给他。 科技图书每年出版新书约 1000 种,共有编辑 80 多人,由一位 VP 负责所有的编辑业务,类似于国内出版社的总编辑,共有三位负责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以及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出版总监( Publishing Director, PD )汇报给“总编辑”。某一学科的选题统筹由出版人( Publisher )负责,出版人除承担一部分选题开发职能外,还负责管理相近学科的策划编辑。策划编辑( Acquisition Editor, AE )是开发选题的发动机,主要负责有高成长性的细分领域,策划选题、联系作者、安排同行评议、准备选题信息表、签订出版合同。而出版合同一旦签订,则转由编辑项目经理( Editorial Project Manager, EPM )负责与作者沟通书稿撰写情况和进度,所以策划编辑的精力主要放在选题策划上。书稿一旦提交,则转给生产经理( Product Manager, PM ),由 PM 负责文字编辑、排版、印制等工作。 简单的流程如此,但是由于 Elsevier 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科技图书的员工分布于全球 7 个办公室,协同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技图书从 2013 年开始在中国设立了 EPM 职位,主要负责与国内出版社的合作,将国内优秀的科技图书放到 Elsevier 的平台上出版,推向全世界。由于中国的特殊性,虽然职位是 EPM ,但是职责则涵盖了 AE 和 EPM 的工作内容。 好了,下面开始记流水账。 1 选题初筛 由于 STBooks 有个整体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在 Elsevier 出版,如果是策划编辑主动组稿,在需要戴着脚镣跳舞,在一定的领域内选取合适的选题;如有主动投稿或推荐,则需要首先判断选题是否适合 Elsevier 的品牌和出版范围。在与相关的 AE 或 Publisher 沟通,经确定符合 Elsevier 的出版理念才可以让作者填写选题申请表( Proposal Form )。 2 同行评议 收到作者的选题申请表和样章后,策划编辑根据其所属专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至少 4 位评审专家对其进行评审,评审表格中包含对该选题的学术水平、作者背景、目录结构、读者对象、出版形式、意见建议等方面 20 几个问题。在拿到评审意见后,如果意见比较负面,则会谢绝出版,如果作者原意进行大幅修改,也会在作者修改选题表和样章后重新进行评审。如果评审意见比较积极,一般会综合后发给作者对评审意见进行回复。在拿到作者的反馈意见后,策划编辑会综合作者意见撰写内部的选题表格,准备选题会。 3 选题讨论会 Elsevier 科技图书的选题会每周都会进行,分布于全球的编辑和市场人员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召开电话会议,讨论选题。由于已经有了同行专家的专业评审意见,所以选题讨论会就不会再对选题的学术内容进行讨论,而主要是从编辑和市场人员的角度,对图书的定价、印数、市场策略等进行讨论。 提交到选题会的选题表是一份内容非常丰富的资料,会对学科情况、作者背景、选题内容、选题特点、同类图书、销售策略、定价策略、预计销售收入等内容有一个详细的报告。而且在相关的文件会提前一周放到公共盘上供大家浏览,相关的编辑阅读后一般会提前反馈意见给负责的策划编辑,策划编辑如果认为建议合理可以进行修改,而且也大大节省选题会讨论的时间,提高效率。 4 选题通过 选题通过后,到交稿前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步骤 4.1 财务审核 选题会讨论通过后的每一个选题,会在当天在系统里将利润预测表格提交,财务部门的同事会在周末前进行审核,批准。 4.2 申请合同 财务审核通过后,即可以填写合同申请表格,将一些与常规合同不同的细节填写清楚后发给版权部门( Rights Department )的同事,一般 1 周后会收到正式的合同文件,确认无误后就可以发给作者进行打印签字。由于所有的合同都是由版权部门出具,所以不用担心行文的准确性与法律方面的问题。 4.3 申请 ISBN 在收到作者签署的合同后,就可以将扫描文件上传到系统中,申请 ISBN 。这点可能和国内不一样,国内出版社大都在收到稿件,甚至校样后才申请 ISBN ,以免浪费书号资源。但是作者签署合同后就视为相信作者将会履行相应条款、按时交稿,而且由于国外没有书号方面的限制,即便作者因为某些原因不能交稿,需要取消合同,则该书号则成为“死书号”,也不再使用。 5 交稿 合同签署后,一般由 EPM 与作者沟通联系,管理书稿进度。作者交稿后,编辑会将文件发给印度的技术助理( Technical Assistance )部门进行检查,检查稿件的完整性,图表、参考文献是否一一对应,图片质量是否需要重绘,预计的成书后的页码等。 在收到完整的书稿后,需要再填写一个表格,将图书的详细信息告知生产经理( PM ),也包括开本、版式、装订等印制信息。并安排与 PM 的电话会议,进行交接。与此同时可以根据预估页码重新计算图书成本、调整定价、设计封面等工作。 6 生产 生产经理收到稿件后会寻找合适的兼职编辑进行编辑加工,加工后根据商定的开本、版式进行排版、制作。排版完成后, PM 会把校样发给作者进行修改、确认,然后根据作者的建议进行修改,但这个过程一般只有一次,便会进行印刷,而缺少国内的三审三校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出版的图书是编校质量最高的。 至此,一本书就基本完成了。总体来讲, Elsevier 科技图书的出版是一个标准化、专业化程度很高,又是一个高度协同过程,大家各司其职又互相合作,保证了图书的质量。
个人分类: 关于出版|5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书推介:《欧盟贸易决策中的公私互动》(英文版,《政治学与国
xscb 2014-6-9 11:13
书名:《欧盟贸易决策中的公私互动》(英文版,《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智库丛书》) 作者:王宏禹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 . 6 定价:36.00元 ISBN : 978-7-5100-7928-3 作者简介: 王宏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政治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经济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欧洲研究所高级兼职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经济外交、欧洲问题研究、中欧(经贸)关系、贸易决策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若干研究项目;近年来在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Journal of Glob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欧洲研究》、《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学术论坛》、《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中、英文专著或论文集多部,并担任多家英文刊物的匿名评审人。 内容简介: 本书所探讨的欧盟对外贸易决策制定过程中公、私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是欧盟决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本书将欧盟贸易决策视为一种多层网络内公、私行为体之间在资源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物品交易的结果。本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如何通过比较欧盟对外贸易谈判和反倾销立法过程中的公、私行为体及其资源依赖性互动,来分析公私互动的多层网络结构对欧盟贸易政策结果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是,在34个半结构性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和政策文件分析,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欧盟对外贸易谈判和反倾销立法中的公私互动结构进行研究。 目  录 Introduction 001 1 Multilevel Networks Approach to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09 1.1 European Multilevel Governance 010 1.2 Policy Networks Analysis 015 1.2.1 Explicating Policy Networks 016 1.2.2 The Levels of Analysis of Policy Networks 019 1.2.3 The Applicability of Policy Networks to European Policy Studies 023 1.2.4 Summary 028 1.3 Multilevel Networks Approach 029 1.3.1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 and Policy Networks Analysis 029 1.3.2 European Multilevel Network Governance 031 1.3.3 Multilevel Network Approach 034 1.3.4 Summary 043 1.4 Applicability of the Multilevel Networks Approach to the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44 1.4.1 European Trade Policy 044 1.4.2 Applicability of Multilevel Networks Analysis to the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47 1.5 Chapter Summary 052 2 The Actors and Their Roles in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53 2.1 Public Actors and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54 2.1.1 Public Actors and Their Roles in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55 2.1.2 The Institutional Power Structure of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70 2.1.3 Consultation Process and the Goods-demand of Public Actors 075 2.1.4 Summary 079 2.2 Private Actors and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80 2.2.1 Companies and Their Roles in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82 2.2.2 Trade Associations and Their Roles in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089 2.2.3 Trade Unions and Their Roles in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100 2.2.4 Lobbying Activities and the Goods-supply of Private Actors 101 2.2.5 Summary 109 2.3 Partner actors and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 110 2.3.1 External Partners 112 2.3.2 Consultants 114 2.3.3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NGOs 119 2.3.4 Think Tanks 123 2.3.5 Media 126 2.3.6 Interest 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s of Partner Actors 128 2.3.7 Summary 129 2.4 Resource-interdependency and Goods-exchange Network Structure 130 2.5 Chapter Summary 135 3 The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in European External Trade Negotiations 136 3.1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of European External Trade Negotiation 137 3.2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in the Commission 139 3.2.1 Policy Communication and Consultation by the Commission in    Trade Negotiation 141 3.2.2 Lobbying and Interest Representation by Private Actors 151 3.3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in the Council 158 3.3.1 Private Lobbying to the Council 158 3.3.2 Private Lobbying to the 133 Committee 159 3.3.3 Private Lobbying to the National Authorities 162 3.4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in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163 3.5 Goods-exchange Network Structure and European Trade Negotiation 168 3.6 Chapter Summary 180 4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in European Anti-dumping Policy Making towards Chinese Footwear (2005-2009) 181 4.1 Institutional Setting of Anti-Dumping Regulation 182 4.2 Background of the Example of AD-FLC 187 4.3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 during the Initiation, Investigation and Provisional   Measures (2005.05-2006.08) 192 4.3.1 Notice of Initiation of an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    by the Commission 192 4.3.2 Imposing a Provisional Measure by the Commission 195 4.3.3 Proposal for Council Regulation on Definitive Measure    by the Commission 204 4.4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 during the Legislation of Definitive   Measure (2006.08-2008.10) 213 4.4.1 Imposing a Definitive Measure by the Council 214 4.4.2 Initiating an Investigation on Possible Circumvention by the    Commission 215 4.4.3 Notice of the Impending Expiry of Anti-dumping Measures    by the Commission 217 4.4.4 Proposal for Council Regulation on Extending Anti-Dumping Measures    to Macao SAR by the Commission 218 4.4.5 Extending the Definitive Anti-dumping Measures to Macao SAR    by the Council 221 4.5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 during the Expiry Review and Extension (2008.10-2009.12) 222 4.5.1 Initiation of Expiry Review of Anti-dumping Measures by the    Commission 222 4.5.2 Imposing a Definitive anti-dumping Duty on Footwear from China and    Macao SAR by the Commission and the Council 224 4.6 Goods-exchange Network Structure and Anti-Dumping Policy Making 233 4.7 Chapter Summary 238 Conclusions 239 Reference 247 Index 1 271 Index 2 275 Acknowledgement 277
2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心智、脑与教育译丛》获得上海图书出版基金资助
jysjkx 2013-10-12 22:43
校出版社5著作获上海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http://news.ecnu.edu.cn/s/192/t/342/41/b1/info82353.htm   受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进行评审,9月27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2013年度第一期上海文化艺术资助项目名单公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五部著作列入其中的上海图书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获资助的著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心智、脑与教育译丛》、《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朱熹年谱长编(增订版)》和《上海潮滩研究》。   据统计,本次共有卢俊秀、叶澜、刘正、朱政惠、仲富兰、周加仙、茅志昌等在校教师的七部著作获得出版专项资助。除我校出版社外,我校教师获资助著作的所在出版社还包括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快来看看吧!这哥们真疯啦!
热度 5 duke01361 2013-9-18 19:00
卖书歌 作者潘学峰博士 买书了? 卖书了! 买书,卖书求温饱 千万富翁我不羡 一芥书生 效鹏鸟 游欧洲,下南洋,难忘澳洲阳光 买书了? 卖书了! 买书,卖书为传播 知识世间最为贵 金钱美女荒野草 权贵忠奸最可叹 虚度人生最无聊 买书了? 卖书了! 买书,卖书求温饱 千万富翁我不羡 一芥书生 效鹏鸟 游欧洲,下南洋,难忘澳洲阳光 每个人的医学 作  者: 潘学峰 著 出 版 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顾客评价: (已有3人评价) 定  价: ¥29.80 京东价: ¥26.20 (8.8折) 购买 现代分子生物学教程/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生物科学系列 作  者: 潘学峰 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01 顾客评价: (已有1人评价) 定  价: ¥46.00 京东价: ¥37.40 (8.2折) 购买 By tracing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this book makes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main results of research on molecular biology in order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one-stop teaching service. The book can be used as a special textbook for students of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who major in relevant specialties as well as a textbook of elementary course of Molecular Biology for students who major in related field. 现代分子生物学教程/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物科学系列 作  者: 潘学峰 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1-01 顾客评价: (已有1人评价) 定  价: ¥42.00 京东价: ¥31.50 (7.5折) 购买 基因的自身维护与疾病的发生 作  者: 潘学峰 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1-01 顾客评价: (已有0人评价) 定  价: ¥52.00 京东价: ¥42.30 (8.2折) a b c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795 次阅读|8 个评论
新书推介:《论犹太文化》
热度 1 xscb 2013-2-28 16:18
“不了解犹太文化,就不了解世界” 久经波折,历时一年多,重大选题之一《论犹太文化》一书近日完成出版,这是国内犹太文化研究资深专家学者南京大学哲学系徐新教授的最新力作,敬请关注。 书名:《论犹太文化》 作者:徐新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2 ISBN:978-7-5100-1312-6 定价:49.00元 “不了解犹太文化,就不了解世界”  作者简介: 徐新,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 1977 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主要从事犹太文化、历史以及犹太人在华散居史等方面的研究,重要学术成果有:首部中文版《犹太百科全书》、《反犹主义解析》、《西方文化史》、《犹太文化史》等。 1996 年获得美国弗兰德纪念特别奖。 2003 年被以色列巴尔 - 伊兰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名誉学位。目前兼任中国犹太文化研究会(国际)会长,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内容简介: 进入现代以来,犹太人的成功有目共睹,也为世人特别关注。犹太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 化,一种在各个方面都独树一帜的文化。 然而,事实上犹太文化又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本书不仅深入探究了 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犹太人成功的贡献,而且将 给 “不了解犹太文化,就不了解世界” 这一流行的口号提供一个具体且有力的诠释。 本书主要从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的建构、文化的宗教性、文化的新发展、文化的新中心、文化的世界性、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成功的机制等九大方面对犹太文化展开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作者深入浅出,论述精辟、透彻,相信 这些将有助于读者 对犹太文化精神内涵有更为深刻的把握。 目录: 第一论 文化的起源 第一节 犹太文化的蕴育之源 第二节 犹太民族之源 第二论 文化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宗 教 第二节 律 法 第三论 文化的建构 第一节 元典文化的构建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构建 第三节 大众生活的文化构建 第四节 新时期的文化构建 第四论 文化的宗教性 第一节 犹太人的宗教性 第二节 犹太生活的宗教性 第三节 犹太文化宗教性的原因 第五论 文化的新发展 第一节 哈斯卡拉运动 第二节 犹太教科学 第三节 犹太宗教改革 第四节 犹太复国主义思潮 第五节 新时期犹太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六论 文化的新中心 第一节 流散地的犹太文化中心 第二节 以色列国的成立 第三节 以色列国的建立对于犹太文化中心的意义 第七论 文化的世界性 第一节 犹太文化世界性的内涵 第二节 犹太文化的世界性元素 第八论 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犹太知识分子的构成 第二节 犹太知识分子的文化贡献 第九论 成功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修补世界 第二节 特选子民 第三节 为我-利他 第四节 金子是好 参考文献
3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国家一级出版社)
guxgu2012 2012-8-21 22:12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国家一级出版社) 社科类   安徽人民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外文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科技类   电子工业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星球地图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人口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大学类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教育类   高等教育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古籍类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黄山书社   岳麓书社   中华书局 少儿类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美术类   安徽美术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文艺类   长江文艺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来源: http://www.chuban.cc/bwkx/200911/t20091127_59179.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评述|3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友相见,意外惊喜
热度 18 shannuzuode 2012-8-18 23:59
8 月 17 日(周五),刘立老师、武夷山老师胸前配带小红花,做为嘉宾参加“中国科普研究”系列图书出版答谢会,我特意到会上相见了二位老师 。 与刘立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与武老师是第一次相见,有意思地是当武老师与我交谈几句话后,突然问我是什么民族的,我以为武老师是看了我的博客,涉及到有关穆斯林的内容、照片而问我是什么民族的,我告诉他,我是回族人,让我没有想到的,武老师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他也是回族,这让我不禁流露出意外又惊喜的表情。武老师说知道我去西部地区的博客内容,主要是看我的长相,才冒昧地问我是什么民族,按他夫人的话,回民长相是“大模大样”的。 现在正值美丽而神圣的穆斯林斋月,对于穆斯林来讲斋月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见到我慕名的博友也是穆斯林,感到很有意义。 按回回的话,天下回民是一家人,见到了一家人而且是我慕名的博友,自然是喜不胜收。 感谢刘立老师的约见,让我有幸见到朵斯堤武老师。(与刘立老师谈话也有实质性地意外收获) 明天8 月 19 日就是穆斯林最重要的节日 ---- 开斋节,祝武老师开斋节快乐!祝天下所有穆斯林朋友开斋节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4116 次阅读|24 个评论
近年出版的图情专业图书印象
热度 1 libseeker 2012-6-8 16:02
笔者大概从2005年开始收藏图情专业图书,期间自己也出版过两本书,对近年出版的图情专业图书有所关注。2005年前,给我的感觉是图情新书少,当时我曾想过收藏所有图情专业新近出版的图书。此后的几年,图情专业著作出版的步伐大大提速。2007年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量就达51种;另据笔者依据当当网整理的“2008年出版图情档新书目录辑”就达161种之多;2012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人天书店开始策划编辑出版《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20世纪已出版的图书馆学著作重印出版100多种即将出版。 图情专业图书的出版社,除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还有科学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海洋出版社、高校出版社等等。有一批图书是各级各类项目形成的专著;有一批图书是博士论文(少部分硕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专著;有一批图书是个人文集结集出版;有一批图书是会议文集形成的;有一批是众人编写的教材;有一批属于工具书……有些图书受各类出版基金资助,有些图书是个人自费出版。有些图书是丛书,其中部分是独立书号的,部分为丛书号。图书的形态多种多样。图情专业图书的定价似乎无序,有的图书价格相当高(比如19万字的图书62元)。至于图书印数方面,不少图书不超过1000册。至于重印率,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金丽萍介绍,“虽然生产量很大,但重印率很低,连续修订的更少,不像国外的专业著作,很多都是7印、8印甚至十几印,一种著作不停修订再版。一方面是重印率较低,另一方面是选题的大量重复。这与专业研究的持续性与连贯性有关,也与行业人习惯于自说自话有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信息检索类教材版本n多,但持续修订再版的却寥寥无几。” 至于图书馆购买图情专业图书的情况,笔者进行了粗浅的检索。一家拥有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各级学位授予权的985高校图书馆,“检索条件:索书号=G25 起始年代=2008 结果数:836 ;检索条件:索书号=G35 起始年代=2008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结果数:91”,其中“起始年代=2011”,G25图书263种,G35图书19种。另一家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无图情教育教学点),“检索条件:索书号=G25 起始年代=2011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结果数:35   检索条件:索书号=G35 起始年代=2011 结果数:3”。通过以上检索,印证了笔者的印象:图书馆对图情专业图书的接纳程度并不高。其中原因,令人深思。 近些年丘东江、陈源蒸、侯汉清、程焕文等诸位先生于图情专业图书出版方面,可谓劳苦功高,泽被后世。笔者比较期待不久的将来,既会有更多类似《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印刷史》那样的重量级成果,也会有更多类似《书于竹帛》那样的经典问世(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_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3。共21.5万字,包含多篇非常有价值的序言和6篇附录)。 相关资料: 1 根据程焕文先生《百年经典 世纪华章—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解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2dxen.html )。2007年7月出版的《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第一辑,收录了10位第四代图书馆学人(陈传夫、程焕文、范并思、富平、黄纯元、刘兹恒、吴建中、叶继元、张晓林、朱强)的著述; 2008年10月出版的《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第二辑,以文献学和目录学为主题,收录了8位第四代图书馆学人(王国强、王余光、王新才、柯平、倪晓建、徐雁、陈力、王世伟)的著述;2010年8月出版的《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第三辑,收录了12位第四代图书馆学人(吴晞、曹树金、肖希明、顾犇、李广建、王松林、叶鹰、沈固朝、徐建华、孟连生、刘炜、杨沛超)的著述。“《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已出版三辑30种著述,加上专门收录女性学人著述的第四辑也在编辑出版中,大致囊括了第四代图书馆学人中的佼佼者,虽然每一种著作只收录了入选者在个别图书馆学术研究领域的著述文字,但是,从中仍然可以窥见第四代图书馆学人的基本学术风貌。” 2011年11月17日,公共图书馆研究院、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在深圳联合举办的李华伟博士图书馆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举行了《李华伟文集》和《谭祥金赵燕群文集》首发式,《图书馆学家文库》正式问世(刘国钧、谢灼华、周连宽、胡述兆、李德竹、沈宝环、黄宗忠、朱天俊、来新夏等9人的文集正在编辑中)。《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是新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界编辑出版的第三部大型图书馆学丛书。 2011年春,鉴于“20世纪的图书馆学著作,不但民国时期的,即使是1980年以前出版的,都已很难买到,对图书馆学教学与研究产生了诸多困难。许多人对国外学者的论述了如指掌,但对国内学者的论述却知之不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很难见到这些原著。因而学者们迫切希望能从20世纪出版的图书馆学著作中,选择一些经典性作品进行再版,以满足教学与研究的需要”,于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人天书店开始策划编辑出版《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计划从20世纪已出版的图书馆学著作中遴选大约100种学术水平高、在业界影响大、在教学与研究中迫切需要的著作,重印出版,以保存图书馆学专业学术文献,为学者研究提供方便。20世纪中国究竟出版了多少图书馆学著作,目前尚无权威的统计数据。谨慎地估计,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馆学著作应该不低于1000种,50-90年代出版的图书馆学著作应该在3000种以上。以李钟履编《图书馆学书籍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58年)为例,该联合目录共收录清末到1957年间出版的图书馆学著作1026种。虽然其中收录的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不足1000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该目录遗漏颇多,如果加上遗漏的著作数量,应该不低于1000种。这些著作大部分出版在1927-1937年的十年间。共和国成立的前30年(1949-1979)图书馆学著作的出版数量较少,80年代以后出版的数量一直在成几何级数增加,1980-1999年的二十年间出版的图书馆学著作显然不会低于3000种。 2 根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金丽萍《图情专业出版三十年,我们还能坚持多久》( http://a.xhsmb.com/html/2012-05/25/content_44271.htm )。在图书馆学专业著作出版方面,1979年2月至2009年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出版总量达628种之多(位居国内出版机构榜首)。回顾1979年至2009年的专业出版,专业著作出版呈现逐步增长趋势,2000年后数量更是大幅增加,2007年甚至达到了51种的出版量。 3 2007图情新书印象.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23088412.html 4 2008年出版图情档新书目录辑.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1171180.html 5 图谋藏书书目.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6204735.html 6 我读《书于竹帛》.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1567217.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566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业内杂感之七:令人纠结的著作权麻烦
热度 2 cherrylu1960 2012-3-20 21:22
网络时代,人们获得各种信息变得轻而易举,也引发了著作权纠纷不断,著作权侵权问题也成了打假的一个重要对象。 不管干什么行业都有风险,写书的人有被告侵权的风险,出书的企业也有负连带侵权责任的风险。出版社领导其实最怕惹上这类官司,经济上受损失是一个方面,名声受损也很令人烦心。 不用说,在中国,人们的著作权保护意识还很薄弱(当然米国人也好不到哪儿去),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很不健全,不知之而犯之的不少,明知之而钻法律空子而有意犯之的也有,有专靠抓侵权发财的专业公司,也有整天在网上溜达寻找猎物的个人。整个状况相当诡异,相关法律的规范和普及刻不容缓。 对于一个出版社编辑,了解著作权的基本常识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我们要为作者考虑,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在中国,应该说与国外的情况不太一样,我们的著作权和版权是合一的,多数图书的作者没有把著作权以版权买断的形式卖给出版社,所以版权始终是作者的,出版社只在有限的时间内拥有专有出版权,但按照著作权的原则规定,由作者自己出资出版的图书,出版社连专有出版权都没有,这点比较可怜。有一种情况,很多图书是公费出版,出钱的单位很多不懂著作权法,认为他们出了钱或提供了部分赞助,就理应享有以个人名义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这是不对的,出资人和著作权人是两回事儿。 关于图书内容侵权问题,现在发生的也越来越多,也是我们编辑们最担心的,虽然图书出版合同上一般写明文责自负,图书内容不得有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但最终告还得算上出版社。说实在的,现在的烂稿子太多,为评职称几个人凑点钱网上扒点东西,有的连改都懒得改,原文照用,不像话的大有人在。这些要都靠我等小编把关,着实有些难度。比如,前两天办公室的一个年轻编辑看某学会编的一部论文集,其中一篇文章怀疑有抄,我帮他在 CKI 系统一搜就搜到了这篇文章,花两元钱下来(国类支出编辑都要自负的),一核对,果然大部分内容差不多。这样的情况还不知有多少。许多作者可能也是抱着侥幸心理,反正抓不着的是多数,能蒙混过关就蒙混过关。现在越来越不容易混了。 所谓的学术出版整得越来越烂,真正做学问,想好好写书写论文的越来越少,再说看学术专著的也越来越少。出书的多为评职称或课题结题,或有钱没地儿花。乱编的不乏有之。一些专家编著的图书,里面的内容他们自己都不懂,多数是拿学生的论文凑内容吧,而学生的内容是不是有抄袭的情况老板也不管,到时要真被人告了侵权,名字署在前面的老板是不是就倒霉了?无论是从网上扒内容,还是扒图片,都要小心再小心啊。出书一样,发论文也是一样。前几年我有个某著名医院的作者,出了本医学方面的书,用了国外图书的一些图片,就被同行抓住,结果被从副院长的位子上拉下来,要防身边的人啊。 关于网络作品的侵权案例就更多了。网络著作权保护更难。俺随便一搜,与我自己作品有关的就有,只是懒得费那个劲,生那个气。多数人可能跟俺的想法一致。所以网络著作权侵权有很多空子可钻,人们的意识更薄弱一些,这也催生了一些靠网络打抄发家的公司。还有,大量的数字图书馆,有的打着公益的幌子,不太理会著作权保护的事,认为反正我是为公益,你的东东我就可以随便拿来用,其实挺可笑的,好比我未经容许拿了你的钱捐给孤儿院,说是做公益,拿了白拿,你不能告我,行吗? 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很多官司看起来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其实从中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包括人们的道德水准,法制观念,国家的法治建设和执法者的水平,各方利益博弈等,值得深思,值得仔细研究讨论。
个人分类: 图书出版|3507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的“第一只小板凳”
libseeker 2012-1-3 18:03
我将我出版的第一本书视作“第一只小板凳”。出版之初,目的明确。它是一种实践与探索,承载个人的学术理想与追求。我希望我的研究是有用的,并用行动致用。我通过出版这一途径来做实验,观察其过程与结果。两年之后做一简要回顾。 研究成果影响如何?该书出版之后,首先得到校领导的肯定并告知可以申请著作出版资助。出版之后次年获得一定数额奖励,经过比较漫长的审批程序之后,第三年获得著作出版资助,两笔费用于我均是意外,先期的“投入”得到了良好补偿。该书先后三次参与学术成果评奖,无缘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但收获了获所在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省文化厅举办的第三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著作类)三等奖。更为实在的影响,出版的前前后后,为自己“带着问题学习”、也为师友们“因材施教”提供了种种便利,得到诸多师友们的关爱与帮助,受益匪浅。 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产生的影响如何?从个人的观察及得到的读者反馈看是比较满意的。2011年11月份,收到已出版著作商洽函。告知被遴选为优秀成果,交一定费用之后,可以以独立书号再版,计划是出版3000册,赠50册样书。客观说收费不高,于我有一定诱惑。纠结之余,请教了师友,选择放弃。表达谢忱之余,明确告知放弃的理由。因为关于再版,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修订较大;二是满足读者需要,自己顺便赚点稿费。目前我两种情况都不符合,所以放弃再版。假如不需另交费用,我倒是非常乐意对该书做些修订再版。还有一个实际情况是,该书已经授权给读秀,在读秀平台可以便捷的检索与利用。 我的“第二只小板凳”已经面世了。2012年收到寄来的样书。一收到快递,我迫不及待的拆封,并快速浏览,审视这只“小板凳”。首先检查校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是否更正,当发现封面书勒口作者简介漏掉一个字仍未补上时,有几分不悦。之所以那么凝重,是因为上一本书留下不少教训,最突出的是附录中有一篇短文出现了两次。这次在校稿过程中亦发现类似的问题。我只能以前言中“古人云:无错不成书。出版图书需要相当大的勇气。”自我宽慰。“第二只小板凳”还有待“用户”评价,但无疑是“一生二”,我希望一只更比一只强。 相关资料: 1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id=486143 2 出书滋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id=507464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2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业内杂感之四:这道计算题看起来不那么轻松
热度 7 cherrylu1960 2011-12-18 19:50
“阿姨您好,我们是红领巾通讯社的,请问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吗?”听到这个,开始楞了一下,因为心里正想着回住处给工厂打电话说送书的烦心事,但看到两个小女孩渴望的眼神,灿烂的笑脸,怎么好意思拒绝呢?只好定了定神,笑着答应下来。 上周四稻香湖景海淀区九届一次政协会上,上午的小组讨论会后,在大堂巧遇西苑小学红通社的小记者们,开始了一段看起来话题不怎么轻松的被“采访”,也便引发了这篇博文。 这两个小记者,看起来还颇有一些记者的基本功,因为她们一上来就先问俺的职业,俺回答是为孩子们出科普图书的,并试图将话题按照俺的思路引导一下,问孩子们喜欢看什么样的科普书,没想这两个小鬼并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提出一道计算题: “阿姨(谢天谢地没有叫奶奶),你们出版社每年要出很多书吗,那得消耗多少吨纸,砍掉多少颗大树啊?” “这个,具体的数量不好说,可有一点是肯定的,印出来的书可能有些人们并不爱看,会遭到遗弃,比如变废纸什么的,浪费很难免” “阿姨,那能不能把这些没有看或看过的书集中起来送造纸厂呢” “这个建议很好,那你们想过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呢,比如把人们看过的书,或多余的书,经过卫生处理,捐给需要的孩子们呢?”孩子们频频点头。 接着这两个小鬼又提出减少用纸、减少砍树的对策,这就是把书里的内容,变成动画片什么的。吗呀,书变动画片,这个建议是好,那做动画片,那得多贵,我们哪有这个实力(当然,做动画的成本也可以调节,但这类智力密集型产业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孩子不看书,都看动画片,我们出纸书的编辑们就快没饭吃了。 接受完小记者的采访,回来还是认真算了一笔账: 假如我们平常出书都用每平米 70 克 重的纸,一开张 787mm* 1092 mm 纸的重量大约 60 克 ,一本标准 16 开, 200 页的书重量约为 200/16/2*60 = 375 克 , 0.375 千克(顺便科普一下, 1 张纸两面印是两个印张,所以一个印张用纸半张)。假如印 2000 册,总耗纸量约为 0.375*2000 = 0.75 吨,一个出版社一年要出 1000 本这样的书,意味着要消耗 750 吨纸。查了一下,每制造一吨纸,需要砍掉 17 株生长 8 年,高 7 米 多,直径 8 寸的大树,这意味着一个中等出版社一年耗纸导致的一千多株大树没了。 可见,纸质为载体的新闻出版业并不环保。印书都愿意用好纸,好纸要消耗大量木浆,制造木浆需要砍树,就是那么回事儿,至于回收废书废报纸再生纸,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要增加一套废纸脱墨的设备工艺,复杂成本高,过程也不环保,企业不愿意干,有些也干不了。 造纸行业本身就是高污染企业,要不怎么关了好多小的污染更严重的造纸厂呢,导致的结果是纸价飙升,加上进口纸和纸浆涨价,书报、杂志的成本更高,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的经营压力更大了。 从上述并不轻松的计算题可以得出,从环保的角度讲,也需要减少书和报纸的品种和印量,要出精品书,精品报纸,可纸质出版这行不能倒,我等书报业从业人员不能失业,出版作为文化企业不能不繁荣。转行吧,出电子书,搞数字出版吧,时机不成熟,缺资金,缺人才,缺管理,难啊!纸书、杂志、报纸不环保,照样得印,除了市场,我们还有政府采购这块儿的钱好挣。再说,不环保的行当多了,要保饭碗,还管得了那么多? 听到北京新闻正在播,说北京文化产业成立了五大行业联盟,准备整合 首都剧院、博物馆、出版发行、影院、影视产业资源,政府主导,就是给钱,给政策,看样子北京的文化产业真要大发展、大繁荣了。可谁能带我们玩啊。要逐渐转向,多种经营,保持行业发展,也许首先寻求联合,资源共享,寻求融资,做大做强,是个办法。有了钱,有个资源,有了人才,就好办事了。 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要走政府主导的产业化道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问题不小。有点像教育、住房、卫生等民生产业化,部分失控,难免带来一些追求利益、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负面效应一样,文化产业化,除了技术、资源和人才的重新整合,也难免遭遇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
个人分类: 图书出版|4290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业内杂感之三:关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反思
热度 1 cherrylu1960 2011-12-4 22:00
出版社转企改制,按道理说大家这回都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共同面对市场,事实上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行业内的差距将越拉越大,缺少资源的中小出版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面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衡似乎也是个现实问题。 如何处理好出版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问题,看起来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稍有些素质的从业人员都会做出似乎正确的回答:出版社必须遵守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出版准则。 稍加反思,经济效益,拿钱说话,是硬指标,很好评价;至于一本书,一批书,乃至一类书,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益,就是很难评价的事情了。 人们习惯于将图书等出版物作为特殊商品来对待,区别于我们用的物质产品,比如做饭用的锅,图书具有其精神产品的属性。但其实二者也有共性。表面来看,锅是用来做饭用的,能把饭做熟就是好锅,我们小时候用的一水儿大铝锅,尽是用到期的国库券兑换的,从来没有想过锅还有好坏之分。可现在不同了,社会多元了,锅也多元化了,单是制造材料就五花八门,一些锅子被不法制造商在锅上赋予了有毒物质,就不仅毒害着人们的身体,也毒害了人们的精神。 因此,对现在的锅子,不仅对其功能、外观,而且对其内容,包括制造用的材料必须仔细审视。图书作为精神产品更是如此。在图书品种相对较少、发行渠道单一,内容相对固定的计划经济时代,图书内容的审视相对简单,稍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图书是不可能被出版的。所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似乎并不突出。 在社会起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图书的出版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纸及文字为载体的图书品种日益丰富的同时,也给内容的审视提出了新的要求。判别的难度正日益加大。 但实事实事地说,图书这玩意儿,就其内容来讲,很多不能用好或者坏来评判,大多数是中性的,特别是对于科技图书。对于图书的社会效益,可能不宜有太高的奢求。 除了原创性强的文艺类作品,现在很多情况下,图书出版过程不过是一种信息的再集成,并没有创造什么新的东西,也就谈不上通过制造图书,传播什么不好的东西,带来不好的社会效益。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些小众的需求而为之。现在看来,靠一本书,一张报纸制造轰动社会效益的时代似乎已经远去。 大量的论文集、政策法规汇编,为评职称而编的“学术”著作、东拼西凑的科普图书,明知质量不怎么样,一般从业者只要看到有人投资,不涉及政治问题,都会欣然接受。现在看起来,原本看起来神圣的出版行业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早已变得不那么神圣,到处充斥着金钱的铜臭味。类似于人民教师部分人已经背离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高尚的称谓。 我们往往被要求多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佳的精品图书。可哪有那么多所谓的精品资源,何况何谓精品?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评判的标准不同。精品只能是相对的,即使是大量政府买单的图书,能算上精品的能有多少?包括那些获大奖的图书,有多少产生了我们期望的社会效益? 所以,不要把图书出版看得那么神秘和高尚,出版业制造的绝大部分都是平庸书,甚至是垃圾图书,但正是这些平庸书、垃圾出版物养活了众多从业人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版行业转企改制,越来越追求产值,要品种,要数量,要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平庸出版物不可避免。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其商品属性与一般商品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被缩小了。许多时候,看起来越平庸的书,越有市场。 另一方面,印数几百册,甚至几十册的图书能有什么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会有。版号是国家的,出版社就要对国家负责,印再少的书,只要有书号,就是公开出版物(这与在不在市场上销售无关),就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当然,书的内容首先不能有政治问题,至于科学问题,有时很难辨别,不是每个编辑都能把握好。这不仅需要编辑的专业水平、知识面,责任心、职业操守也必不可少。当然,出版物的取舍也与出版社的发展方向,整体的价值观,利益取向有关。 至少是在表面看起来,在很多情况下,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只是在部分情况下,面临选择的时候,何去何从,个人的选择、出版社的选择并不相同。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打监管的擦边球,赌出了所谓社会效益不好的书而不被人们发现,这类情况并不罕见。就像出了有问题的锅,没人发现,没有人去查。能直接进垃圾厂的没人看的“垃圾书”还算好的(每年有大量的专业学术出版物进造纸厂),至少不会变成毒害人们精神的垃圾。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的精神产生潜在威胁的垃圾图书也并不罕见。 纸质出版会萎缩,在社会上的影响会起来越小,但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和行规在约束着我们。但在出版业完全市场化的今天,多数从业人可能只能做到盯紧经济收益,然后兼顾不触及行业的底线而已。
个人分类: 图书出版|47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出书滋味
热度 1 libseeker 2011-11-13 10:34
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辑吕秀齐老师《 业内杂感之一:小众的科普,小众的出版 》,我跟了一条评论“出书这事,滋味杂陈。……”。吕老师的杂感侧重的是乙方(出版方),我从甲方(作者)侃侃。 预计今年出一本书,这本书的出版从2008年开始联系出版社,机缘促成2011年6月同出版社达成出版意向,2011年8月底基本定稿,目前出版合同已签、出版费已支付。我是希望年内能出版出来,出版社告知校对人员挺忙,估计要到2012年2月份,争取年内出版。《图书馆报》约稿让我写写该书出版背后的故事,应该说故事很多,但现在故事仍在继续中,当下时机不宜。滋味是淡淡地,不悲不喜。 笔者2009年出版过一本书,重在学习。出版的背景是期刊上发表过一些东西,领域内多家期刊刊文将笔者列为“高产作者”之后,寻思做点像样的研究。脱产上了3年学,应该说这3年是围绕学位论文过的,而且一开始就打算将学位论文出版出来。虽然该书很稚嫩,但本人是全力以赴的,而且着着实实希望该书的出版有现实意义。有点“心想事成”的意思,学位论文中的几篇论文在期刊刊发(有几篇没收取版面费,甚至有的还给稿费),按学校的科研政策得到一笔奖励,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些随笔在《图书馆报》刊发有点稿费,再算上该书出版之后学校的奖励,出版费基本解决了。我不知道出版社印了多少本,卖了多少本,我自个“为书找人”,想方设法送出了400多本,还基本是“签名本”。有段时间是频繁出入邮局,国内覆盖范围比较宽,最远的是送到美国。两年后,该书颇为意外的获得了学校出版资助,而且还得了一个市级成果二等奖(政府奖)。目前,该书授权给了超星公司,可以通过读秀平台检索与利用。作为个人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有这样的“艳遇”,真是谢天谢地,感谢所有给予过关心和帮助的人!尤其要感谢我的爱人,出版费于我们家庭算一笔“巨款”,投入之初是没想也未料有任何回报的,她的支持于我很重要。至于个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出书的过程中,与多家出版社打过交道,也同若干师友就图书出版有所交流。给我的感觉是,作为作者,基本皆为不悲不喜,甚至略显苦涩。在“三不朽”中,“立德”有赖于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的外界评价,“立功”需要跻身官场且往往非一介书生的能力所及,文人每以“立言”为第一要务,以求不朽。世易时移,“立言”需求不朽,前人出书不易,今人出书也并不简单。 相关资料 : 1 吕秀齐.业内杂感之一:小众的科普,小众的出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8991do=blogid=506723cid=1329978 libseeker 2011-11-12 09:32 出书这事,滋味杂陈。根据个人的观察,科普书处境尤为尴尬,因为:其一,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科普类图书不给“工分”;其二,出版科普书,作者出工出力之余,很可能还得贴钱。有出科普书的精力,也许还不如编教材。其实个人认为,不少科普书属于优质科研成果,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关于送书这事,为书找人,最理想的境界是送者愉快,受者开心,送个几十本也许挺轻松,送个千儿八百的就是苦差事了,因为其中估计有不少,受者并不一定高兴,甚至反感,送还不如不送。另,有个选题建议,就是能否将科学网上的科普文章,精选一个或数个集子出版?也就是编科普书,群策群力,或许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模式。投石问路,假如效果还可以,可以由贵社定选题或科学网博主共同定选题在科学网上征文,至于出版经费,兴许有关方面乐意赞助呢。 博主回复(2011-11-12 23:56):您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可以更多交流。至于您说的集科学网上的精品于一书或数书,我也一直在考虑,我们苏社长也提过很多次。我更多考虑的是着眼点,或者说作为书的看点、卖点,毕竟网上阅读与图书阅读有不同的要求。这方面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我们可以专门交流。现在,吴宝俊的大作出来了,梁教授的也快出来了,还有我可能不知道了,合作会逐渐展开。 我一直有这个想法,与科学网上的网友好好合作一次,可否有能力有兴趣的网友可以什么时候聚到一起谈论一下这事。 2 新月.按需出版在徘徊中前行.http://a.xhsmb.com/html/2011-11/04/content_35957.htm “ 很多编辑都面临过这样一种选择,有些学者花了毕生的经历想出一部学术著作,但是因为不是畅销书,没有卖点,出版社出于成本考虑,只能拒绝他的出版要求。想着老先生的一生心血却不能变成铅字,很多编辑都甚感惋惜。” “在国内的传统图书出版业,收入分配通常是发行商及批发商各自分得零售价格的15%,零售商分得零售价格的40%,而出版社实际上分得零售价的30%。出版社的30%里面还包括印刷成本、运作成本和作者的版税。按需印刷的出版社为了降低图书的零售价格,同时又获得一定的利润,将给零售商的零售价格折扣定为30%~40%,同时省去了发行商和批发商的增值服务。但批发商和发行商一般担任着促销、宣传的义务。” “国内的图书出版实行的是审核制,而国外实行的是登记制。我国的审核制首先需要对图书的选题进行立项,如果一本书只是印制几十本,很难通过立项,没有书号,图书就无法正式出版;出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按需出版的发展。目前国内个人出书的需求非常旺盛,如凤凰数码印务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有个人出书需求的客户,但是个人要想出书,就必须办理一次性准印许可证或申请书号,费用高昂且程序复杂,这使得很多个人出书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按需出版的发展。”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62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性错误”如何逃过人们的眼睛?
热度 16 cherrylu1960 2011-6-14 17:56
作为一个干了很多年编辑也从事过图书创作工作的同志 , 当然对图书出版创作的问题有很多的思考 , 对其中的风险也有一些认识,这里不谈市场问题(其实与市场也不无关系),只想针对科技图书特别是科普图书的“科学性错误”谈一点想法。 本来这篇文章的名字想叫"出版物中的科学性错误如何逃过人们的眼睛",后来想想无论在网发还是纸发的科普文章中,其实科学性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俺在科学网上的科普文章,就经常遇到网友的纠错,尽管有时多少感觉挺没面子的,其实还是挺高兴的,在网上大家能及时地互动,及时纠正错误,是件很好的事情。本来就是一个通过互动,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 但图书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很难达到快速的互动,及时的纠错。即使读者能够很快发现里面的错误,并及时反馈到作者或出版者那里,也是生米煮成熟饭,除非重大的政治性错误,一般只能等到重印或再版时弥补了(对于很多图书,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小错、少错问题不大,但错误太多了,不能及时纠正,确实造成的影响不太好,有时也会误导读者。特别是教材教辅性质的图书,更是如此。 昨晚睡前漫不经心地翻阅一本最近获大奖的科普图书,书名我就不能说了,反正是大科学家,还是以独著署名的,国内十分著名出版社出版,一翻就正好发现两个明显的科学性错误。因为我看书很少从头看到尾,没耐心,翻到哪儿算哪儿,这本书是俺买来学习的,因为与自己的专业有关。说实在的,书是好书,可刚翻就发现两处很严重的科学性错误,还是令俺有些吃惊。作为稍微了解专业的人,这两个错误还是很容易发现的(具体错误我就不多说了,再说就要得罪人了,我不想惹事)。但作为大科学家独著的科普图书,出现这样的错误还是挺不应该的。 事实上,科普图书中的科学性错误屡见不鲜,它们如何能逃过出版者的眼睛呢? 从程序上来讲,图书出版前,正规的出版社要经过严格的三审三校,有些甚至还要请专家审阅,图书印出来,许多出版社还有专门的质量检查程序。但作为业内人士,说句实话,这些对于消灭科学性错误,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 第一,出版社的编辑即使能做到按专业分工(何况现在许多出版社是做不到这点的,这与专业杂志社对编辑的要求不太一样,人员专业素质往往参差不齐),也是大致的,每个人的知识面毕竟有限,况且科技发展那么快,人们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很难纠出多少作者的科学性错误,编辑看稿就那么回事儿,多数是“二虎眼”,一般只能从文字标点体例上把关。总说“文责自负”,对于科技图书出版来说,更是如此;第二,现在编辑好像“好当了”,遇到不懂的科学性问题,习惯于上网查询,其实百度等的信息错误也很多,弄不好就会上当,有些年轻编辑胆子比较大,会把对的改错了,比较要命;第三,即使请专家审,专家的知识面是一个方面,责任心也是一个方面,再说专家审专家的东西,怎么个审法啊。至于出版社和国家版权局的质量检查,那更是一般多看表面而已。 至于作者,拿科普图书创作来说,现在本来参与的大科学家不太多,因为这些人都忙得很,科研工作剧忙,学术著作、科普图书约稿多多,很难应付得过来,因此就衍生出很多的“创作”办法,比如当挂名作者,与记者或科普写手合作,负责任点的最后还看看,科学性上把把关(当然大科学家知识面也有限,不一定把得过来);不负责任的或者没有时间,假创作,真挂名的也有。 出版社或出版商有时为了赶市场,有时甚至找一些人创作,最后找个“大家”挂名,知道大科学家没有时间审稿,付印前干脆就不给他们审阅,这种情况也有的。要说获大奖的书,获奖前也要通过专家审阅啊,但这个嘛,一看是大科学家写的书,又是著名出版社出的书,内容差不多,工作也做到位了,还审什么科学性?往往投票就是了。 所以,大科学家的书出现科学性错误,很可能不是他们自己犯的错误,有可能是“写手”的错误。可不写,干嘛同意挂名啊,弄不好也会毁誉的,还是慎重为好吧。这是市场经济下图书出版和创作的新问题。 这样,在出版这个环节,科学性错误就很容易逃过人们的眼睛。由于各种原因,甚至许多伪科学的图书畅销于世,也不为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图书市场乱,图书创作乱,抓图书质量,不能首先保证科学性,能行吗? 至于到了读者这个环节,不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当然很难发现里面的科学性错误,只要不是把用药的剂量写错了,碰巧有人看到这个,照办了,出人命了(尽管这种看书吃药的机率发生的很低),也无碍大局;只要不会遭遇专门抓人家、特别是名人错误的“打假英雄”碰巧看到这本书,对作者也无碍大局。毕竟,对于受众,只需了解个大概,不需要了解很多的专业细节,但要被误导以为“无籽西瓜是四倍体”总不太好。毕竟图书的影响面小多了,对于一般的图书,被发现错误的机率不是太大。但网络等媒体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个更乱,没办法。 科普图书科学性错误的产生,原因很多,除了上面谈的成书过程导致的“先天不足”,对于作者,有专业的问题,也有马虎大意、责任心的原因,只要不是致命的,可以适当宽容,在科学通俗化的过程中,也难免损失一点“严谨”,出点错误也正常。毕竟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传播科学的过程,不管是学术专著,还是科普图书,今后的品种必然要下降。但在越来越追求功利的年代,如何避免出版的浮躁,创作的浮躁,尽量减少错误,的确是个难题。 最后想说一句,对于我们这些编辑,工作压力还是挺大的,做梦都怕自己编辑的书出错,要挨板子。其实,比起书中的科学性错误,几个不关科学性的错别字、几处体例问题,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事情有时就是这样的,人们往往顾小不顾大,顾简单的不顾复杂的。现在的图书编辑,当法早就同改革开放前大相径庭了,其中之一就是完成从“十年磨一箭,到一年磨十箭的转变”,“萝卜快了不洗泥”,“无错不成书”,出错难免,看是什么错了,看错误是怎么产生的了,作者创作不认真不好,编辑把对的改错了也不应该。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知识的载体,图书创作和出版本应是神圣的事业,可现在。。。
个人分类: 图书出版|6341 次阅读|36 个评论
“读书做官”?“读书无用?”
cherrylu1960 2010-6-12 13:58
刚刚看到耿老师的博文,撕的书,伤的心,深有感触。 毋庸置疑,现在看书的人少多了,或者说主动看书学习的人少了,原因很多,也可能是值得大家看的好书少了;也可能是大家工作压力太大,太忙了,没时间看书;也可能因为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太浪费时间;也有可能因为觉得读书太俗,不如直接干点什么。。。 当然,这里的读书,主要指的读纸书,这是个必然萎缩的市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撕的书,也是伤的造书人的心。 想想文革期间,经常搞大批判,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刘少奇自然成了批判的重点,记不清他老人家在什么场合,反正既露过读书无用的字眼,也露过读书无用的字眼,当然,肯定是断章取义,歪曲的。所以,我们一会儿批读书做官论,一会儿批读书无用论,批得大家晕乎乎。 其实按照那时的价值观,读书做官论肯定是该批的,那是资产阶级名利思想在做怪,读书无用论就更不对了,不读书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啊。 现在看来,就当下而论,不管是读书做官论,还是读书无用论,都有一定市场的,首先作为学生,还是要读书的,因为似乎不读书,就无法完成学业,无法完成学业,就找不着工作。。。多数城里人和少数城外人认为,读书还是很有用的,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才能胜任更高级的工作,特别是不读书,肯定不能做官,因为你没个本科文凭,连个公务员都别想考!所以,现在的学生拼命考学,拼命读书,拼命考公务员,拼命找个稳定的将来能当个一官半职的工作。 读书不一定能做官,但不读书一定是做不了官的,哪么读个党校的书也好! 这只是高层次的需求,反应社会进步的需求。可在农村边远地区,情况就不一样了,许多孩子不是读不起书,而是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很多九年义务教育都没读完,就进城打工了,许多工作如饭店服务员,理发店小工,还有更多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对学历并无要求,甚至认不认字都没什么关系。可见,在更多人的心目中,读书可能没多大用。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 随着书的形式出现多元化,读纸书的少了,在网上读书的多了,学习知识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比如躺在床上看看电视,同样可以汲取知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不看纸书的人,不一定真的不看书。但细细咀嚼知识,可能还需要读纸书的。但真正能静下心来、又有充足的时间来读纸书的人,尤其在年轻一代,看来越来越少了。 由此带来撕的书,伤的造书的人的心的悲哀。前些日子说过,面对现在图书出版不景气现状在某些出版社的凸现,跳楼的心都有,可我为什么跳楼,再说跳楼也轮不上你啊,别自做多情了。天塌下来有大个顶着呢。 除了没什么人看科普书,所有知识性读物的命运也都差不多,现在是个娱乐精神,娱乐知识的年代,严肃的东西总是市场有限。除非猛炒,蒙人,好多人买回去还不是等着卖废品。 除了与升学、求职、升官有关的功利书,莫非是为了爱好,有多少人会去主动读书。所以,功利、偏好,才是读书的两大动力。有人认为不管有多少人看,不管什么样的书,总会有人看的,可劲儿造就是了,可要是一本20万字的书卖到200元,你还买吗?可见,爱书、买书、读书也是有条件的。所以,现在很多人选择在网上看书,不花钱啊。当然,也可以去图书馆看书,或借回来看,那毕竟还是有些麻烦。 不过,还有一个现象,不读书的人,不一定不买书,特别是很贵的精装书,也是可以买回来装点门面的,所以,书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当装饰品的。可造这些书本装饰品,投资和风险也是很大的。 老年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不怎么上网,看电视也记不住那么多,所以他们也许会买本书回家慢慢消化,他们最关心养生,所以就有了养生书的热销。可是,现在,听说新闻出版署就要拿养生书开刀了。。。 不能跟着市走,不能停止造那些没人看的书,造书的的悲哀啊,我们该怎么办?向何处去? 总之,赚出版那些能帮助你做官发财的书,越来越难,也不是所有出版社能抓到的,图书市场的分割和垄断本身就不公平。至于为什么出那么多没有多少人看的书,当然是有人买单的缘故。一旦没人买单了,出版社也只有等死了。
个人分类: 时事浅谈|5495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博客到博客书
libseeker 2009-6-14 08:07
为了博客能形成博客书出版出来,我做了若干准备和若干尝试,已有若干体会。 博客与博客书有很大的区别。博客的撰写,通常是在博客服务商提供的平台下,戴着镣铐跳舞,即便如此,叫传统的写作(比如写日志)要自由得多。我有部分博文经整理投给报纸刊出。几乎没有一篇博文是直接粘贴复制就能投稿的,几乎每篇都经过进一步的再创作,最其本的是编校,有的需要下大力气修订充实。并非每一篇经过整理的博文投稿之后均能刊出,报纸有报纸的要求,比如报纸要求的篇幅为1200字左右等,报纸的编辑根据稿件的内容及版面的需要甄选。报纸刊登出来的投稿通常都有编辑进一步的劳动。我2008年4月开始整理博客书。选什么不选什么是个很大的问题。选了以后如何组织编排,也需要反复推敲。具体到我个人的图谋博客,它所依赖的平台本身是个有病的博客服务系统,比如评论、留言的功能从一开始就不太正常,值得编排进书里去的内容非常少,为了体例的一致需要舍去。许多内容不宜选进书里,能有20%左右就不错了。图谋博客有不少图文资料,比如李小缘画传系列,那些资料也得舍弃,一是因为不好编排,二是那些资料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据说,本人的宣传,李先生有亲属不满意。)。初步选编到书里的内容需要进一步的再创作,至少需要消除若干错别字。博客书初稿,假如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还需要根据出版社的意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初步看到的效果:博客书内容是线性组织,形式较博客要呆板得多。博客书最理想的状态是凝聚博客中的精华,具备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进一步提升博客的价值。 博客书初稿与正式出版距离非常遥远。也是从2008年4月开始,我试探性的联系过几家出版社,表达了自己的诉求。联系的工作进行的比较艰辛,所谓万事开头难。在联系的过程中得到许多师友的帮助和指导,他们的帮助和指导对我非常有益,由衷感谢他们!时下的出书,功利性需求表现比较突出。比如出版社乐意出教材,教材好卖,教材的作者可以满足职称晋升的需求,可以扬名获利,出版社与作者双赢;名人写的书,出版社乐意出,因为风险小,获利空间大。还有一种书,纯粹是职称书,说是三审三校,其实几乎零审零校,三个月内拿到书,一手交钱一手拿书,此种形式纯属商业运作。 图书出版的目的是什么?追名逐利也许可以基本概括,但对于严肃的读者通常有更高境界的追求。图书出版出来之后,有喜亦有忧,大概多为喜忧参半,其中相当比例带来的是负面的影响。有部分图书书稿质量本身就很糟糕,加上编排上粗疏,自知者通常都羞于示人。古人云:无错不成书。出版图书需要相当大的勇气。 图谋为什么热衷于出书?我一直比较关注博客访问量的情况,一边分析博文自身的质量,一边揣摩浏览者的访问行为。图谋博客有一定浏览量,系统显示的访问量是153万(笔者认为,由于计数器运行不是很正常,实际比这个数字要大),此外有一定量的RSS用户。图谋博客的浏览,有一定比例是根据搜索引擎检索结果。我做过pdf版电子书,html版电子书,一是为了宣传推广,二是为了体验其效果。图谋写博客的4年多时间里,个人藏书也在不断的充实之中。我得出的结论是电子书似乎不尽人意,纸质书某种意义上是必须的。古往今来,读书、教书、评书、编书、著书大概是多数书生们的追求与梦想。也许图谋也算是一介书生。虽然有些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过程很重要。 从博客到博客书,我依然在为之努力。我坚信所付出的是值得的。期待师友们的一如既往的提携与帮助,期待能够梦想成真。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