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而优则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中国科技界的最大敌人?
热度 11 liwei999 2015-8-12 23:13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中国科技界的最大敌人?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11/2015 00:13:16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中国科技界的最大敌人》 是个提法,但“学而优则仕”的说法毕竟也有些年头了,而且是出自论语,再拿来说事儿有些无力了。镜某前些日子看了 文联 成立的文件,知道了文联是个什么情况。中国文联成立于1949年7月,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发起单位之一。 政协 ,在人大之前,是代理人大职能的机构。 比起 文联 来, 科协 不是那么有名,至少不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发起单位之一。因为到了1950年才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比文联要晚了一年。但是科协确是国内各科学学会的 “总舵主” ,大约学会里面只有 中国法学会 不归“总舵主”管,因为这个学会也是“血统高贵”。 查 《民政部关于对部分团体免予社团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后才知道:科协是与工会、妇联等一样的“人民团体”,而文联和法学会等则是“社会团体”。这样分类总有些道理,虽然镜某暂时还不能理解。国人的骨子里好像过有一种“担心症”:怕没有人管着,而不是像大学里参加社团活动那样,为了证明是在大学里享受青春的时光。连过去的华侨都被看作是(被)“弃民”。如此一来,科协就成了一个衙门了。更可怕的是下边的各类学术团体也都蜕变成了一类“权力机构”,形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模式几乎一样。这样一来,独立的学术界几乎就消失了。在中国,大约只有两个势力:官和民。没有第三个势力乃是国人的一大特色。 都说大学要“去行政化”,要什么什么的。但是没有一个承载体的话,去了现在的执政者就会散架了。国人对外国而言,是 站起来了 。但是对于自身而言,依然还是没有能站起来。有能力的人往往要进入“体制内”,而一旦人进入“体制内”,人就会发生转变,从过去的科研从业者(蓝领)变成管理者(白领)。对内而言,体制内的人当家作主,无所谓是否站起来了。而体制外的人就不一样了。体制外的人需要站起来。这时他们需要的 拐杖 就是专业学会。专业学会健全了,科技界才能健全。专业学会兴旺了,科技才能发达。 党委的牌子从单位的牌子处摘下不容易。但是学会的牌子能否摘下来呢?这样就可以表明是“独立”于某个单位了。物理所的工作和使命与 物理学会 的不一样,化学所的与中国化学会的也不一样。分开来采好,才标志着研究人员的“独立”,研究学会的“独立”。因此,“中国科技界的最大敌人”并不是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而是梳理不清各种势力、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书记就是“党”、就是“组织”这类的事情,也是梳理不清关系的缘故。而 所谓科学,其本质就是要梳理清楚这类事情。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71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中国科技界的最大敌人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5-8-9 19:57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中国科技界的最大敌人 蒋继平 2015年8月9日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一句古老的成语。 它的意思是:学习了还有余力, 就去当官。 后来就干脆说成是成绩优秀的学者去做官。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进程中,这种读书做官的风气形成了一种观念。 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旧社会, 考上秀才, 进士就拥有一官半职的身价, 更不用说考上状元了。 解放后有段时期, 一度把这个说法变得更加彻头彻尾, 那就是读书做官论。 和读书无用论一样, 读书做官论 , 或者说学而优则仕,都是一种极端的言论, 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读书是为了当官的观念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负面影响。 社会上智商高的都去当官了, 没有人进行学问的研究。 这些优秀的学者,是社会的精英, 可是, 他们在官场不是研究自然规律, 而是把主要精力用来应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甚至互相算计。 现代社会, 虽然大多数人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但是, 绝大多数人仍然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 而不是真正地希望通过读书, 运用知识来改造世界。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 我广泛地接触到中美双方的学者。 我发现中国的学者更希望自己是国家公务员, 即使是在科技领域任职, 从事真正的科研工作, 也总是希望有个行政头衔,而且这些有行政头衔的学者, 一般也比较吃得开。 而在美国,读书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 而是希望通过学校专业的培训, 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 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因为我一直在农业领域就职,而且经常前往中国出差。在这些专业职事中, 我在田间地头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境况。 在中国的农村和专业的农业公司, 我很少见到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田间做实际的调查研究。 我觉得中国人头脑中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作崇。 他们读了博士, 不愿意到穷乡僻壤奋斗, 即使做不了官, 也要在大城市的国家单位谋个职位, 并没有真正地为民众, 为社会解决难题的心愿。在美国, 农业专业的许多博士, 都是奋斗在农场第一线的。当然, 他们有的是自己开公司, 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正因为这样的处境,导致了中美在科技领域的显著差异。 因而, 要改变中国科技界高投入, 低产出的现状, 必须首先破除人们头脑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把读书看成是一种知识技能的专业培训, 而不是改变身份, 升官发财的途径。
个人分类: 现象分析|3596 次阅读|22 个评论
再说“学而优则仕”
热度 4 lvnaiji 2013-7-30 19:11
吕乃基 “学而优则仕”,通常的理解是,那些文人墨客,把“学”作为敲门砖或者梯子,藉此步入仕途。不仅光宗耀祖,而且回过头来,享受美如玉,住入黄金屋。学而优则仕,只是个人行为,是个人的一种选择和追求。 其实,学而优则仕更是一种制度安排,因而更是中国封建政权维系自身统治的需要。 其一,数千年来,学而优则仕把大把中国人,尤其是其中的精英吸引到仕途。当人们的精力都集中于此时,社会就少了动荡的源泉而得以“稳定”,当然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其二,知识分子经由这样的道路与国家建立起制度化联系。国家以“名”笼络他们,以“利”养活并养肥他们,而知识分子所“生产”的知识,其核心是儒家文化,则论证封建统治的合法性。 其三,知识分子直接参与统治,成为官僚的组成部分,无论刘墉,还是和坤。 最后,在学而优则仕的梯子上,洒落着由下而上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前赴后继地攀爬在社会阶梯的不同位置。这就在空间和时间上维系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联系,维系了社会的延续。 “学而优则仕”,不仅是“学优者”的目标,而且是政权的需要。
个人分类: 杂谈|3781 次阅读|8 个评论
以“科学禅法”指点科学家如何玩政治(之一)
热度 3 Helmholtz 2011-9-27 11:33
以“科学禅法”指点科学家如何玩政治(之一) 何 宏 上个周末写了一篇因为饶毅的“隔海喊话”有感而发的文章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0892do=blogid=489761,强调科学家必须懂政治,而且应该更好地介入并且把玩政治。但是,一些所谓的“精英”因为“我执”之心太重,根本没有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稍有一点批评即嗔心大盛,只剩一脑门子的怒火。这些人自以为多读了几年书,在洋人的实验室里做过几年的研究,花银子写了几篇应景的文章,于是便凭着华丽的袍子想在天朝的朝堂之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点不顺心,即满天地嚷嚷;甚至跑回到洋人那里去诉说委曲。 他们只有匹夫之勇,哪有什么“科学人”的聪明智慧。他们甚至自己都被自己身上穿着的洋人衣装给骗过了,不知道自己究竟都是几斤几两。他们不知道,朝堂之上有那么众多的王公大臣都不是吃素的,都是功力深厚的“老油子”,都只等着看这些楞头青们的笑话,甚至准备给他们“收尸”。 做科研跟玩政治能是一回事吗?研究自然科学、即研究“器世间”的人,即令显示了自己的一点聪明才智,就能够就立即跳跃到政治的酱缸里畅游而不被淹死吗?或者即令不被淹死,又能逃脱被酱缸的颜色浸染得无以区分的命运吗? 其实,天道天理都是一样的也是不变的,悟了“道”、得了“理”的人,才能雍容大度、游刃有余,入火不焚、入水不浸。 这个“道”“理”其实无所不在、千年不变,关于这些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已经被各位善知识与大德们不知重复说过了多少篇。即令我自己,也曾经在一月之前写过一篇博客文章,叫作“从‘科学禅’看认知程序及正法修真次第”,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0892do=blogid=478840。但会其文、知其意者寥寥。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在动手做任何的科研工作的时候,都必然是这样的一个基本入手程序: 1,听说或了解一件事,由此发心,进一步发生兴趣; 2,初步判断自己有能力并且也有条件能深入进去,并能为此添砖加瓦; 3,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明了前人究竟做过什么,因为什么成功、因为什么失败、周边的竞争者又是什么的条件。 4,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竞争,但高手却知己知彼,精心设计,独入蹊径,一举成功。 非如此,绝非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而只是一个以所谓研究为食、混科学饭的“伪科学家”。学术如此、兵法如此、政治亦同样如此。 不少优秀的科学家只因为自己过去在科学领域有所成绩,并且因为中国的传统,主动或被动地华丽转身开始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之后,这些人经常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忘记了自己在任何的一个行当里都同样需要遵守行内规则、服从“道”和“理”,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惜在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只曾有过科研上的“学术导师”,却未曾有过政治上的“精神领袖”。当他们身边缺少有亲和力的“贵人”和“高人”的时候,呛水、甚至被淹死,就不是什么好奇怪的事情了。 我一直强调,科学其实只是一种学问,并不见得高于过去文人的吟诗做画,而从科学研究者之中取仕,也跟过去的“八股文”取仕实为同一个理:这些人的记忆力和思辨能力不错,应该有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和为政权服务的潜力。但任何选材制度也都有自己与身俱来的缺陷:选出不成材的“材”、选出有“才”无“德”的“材”、甚至选出能干但却是异心的“材”。俗话说的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当我们看到一个社会出现众多的“文化流氓”、甚至这些文化流氓当道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当下的“选才”制度已经出了极大的问题。 为指点有志于政治的科研背景的才俊学到更多实质的本领,本人再发慈悲心,不吝以泄露天机之嫌,以“科学禅”的“指月之指”点拨一些发心的后学。下面转发的即是曾在前政治局高级领导身边工作的一位大秘观摩及体会到的“心法秘籍”。请会心者绝对不要外传,切切。 文字虽短,但内容幽深。所谓“真经一句话,假经万卷书”,实属作为历代朝廷秘不外宣的“正法秘籍”。“正法”入世,若是“法”传“非人”,就会无意之中同时提升“盗法流氓”的武功,并给社会带来重大灾害。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传家宝”一般不予外人观摩是有道理的;这绝非有德之人的吝奢,而主要是提防他人横生盗心,进而身犯重业。 所以过去的历代“传法人”,确实都是师傅找徒弟,必须择有德和从善入流者,始得私下授宝。而那些天天在门外面嚷嚷着,非要不讲理地要让“藏宝者”把一切都亮在明处者,要么确实是受人忽悠的傻子,要么自身就是别有用心之人。 ———————————————————————— 回忆王兆国同志在中央党校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稿的酝酿及成稿过程 晚上在勤政殿小会议室开会。王兆国、温家宝出席,讨论兆国在中央党校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的起草工作。这个讲话对兆国非常重要,这是他在书记处分管组织工作后的第一次公开讲话,而且是在中央党校对各地高级干部讲。 讲话稿的政治 (1)不能留把柄 王兆国的讲话稿第一稿付印。下午王兆国、温家宝主持大家讨论。讨论的结果,我有两个印象:一是写这类东西,出新思想是次要的,主要的是通篇不要让人有把柄可抓,如果被人攻倒一点,通篇就完了; 二是起草这类东西的人,能否成功,靠碰运气,路子熟的,对各方面领导情况了解多的,运气就好,写出的东西就容易通过。 (2)平衡各方面关系 又改了一稿,大家都很辛苦。写这样的稿子,真正的困难不在于表述思想,而在于照顾各方面的关系。稿子不能份量轻,又不能份量过重。轻了,王兆国不满意,胡启立那里也通不过。太重了,就有盖上之嫌,反而害了王兆国。所以,我们劝进玉删去讲话稿里透露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内容的一段文字。还要照顾到国务院,把文件中有关政府机构膨胀的内容也删了。 (3)王兆国担心耀邦的名字出现太晚 星期日也不得休息,到单位看王兆国讲话稿。 下午王兆国、温家宝主持讨论第三稿。王兆国说,他最担心两个问题:一是在讲话中耀邦的名字出现太晚了;二是说五十多岁的干部该提的要提,这是启立关照要说的,但闹不好,可能出漏子。 (4)胡启立嫉妒,胡耀邦欣赏 夜里将王兆国的讲话稿改了最后一稿。主要作了三点修改:一是引用中央领导讲话,在引用谁,引用次数多少,先引后引方面作了补充调整,让耀邦出现得早了些,增加了一段紫阳的论述,又补引了陈云的一段话;二是适当减轻了点份量,应当说,起草这个稿子所花的功夫,比起草胡启立五一讲话稿所花的功夫要大得多,而且用了同样庄严的题目:“中青年干部的历史责任”,胡启立讲话稿题目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我一开始就担心胡启立有看法,没有在讲话题目上把他放在高于王兆国的特殊位置。果然,胡启立不同意用这个题目,只好暂时搁置,使王兆国的讲话成了“无标题音乐”。为了便于让胡启立同意王兆国这篇讲话稿,进玉故意在启立的秘书杨仲瑜面前放风说,稿子平了点。胡启立当真听信了秘书的话,同意了。三是把“五十多岁的干部该留的留下,该提的提”改成比较模糊的提法。 到现在我才明白,写这类政治性文件,绝非易事。这不是一般的写作活动,而是政治活动。不是一般的文章,而是政治艺术品。不了解内幕的人,很难欣赏到这种艺术的精湛之处。胡耀邦能够欣赏,他拍王兆国的肩膀说:“我知道,你也难啊。讲一篇话,要照顾各方面的关系。”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2901 次阅读|8 个评论
学而优则不仕有违中国文化
热度 10 wangdh 2011-8-28 14:46
"学而优则不仕"有违中国文化 一直很喜欢孟老师的文字,有才气,有底蕴,有文化。孟老师的文章“ 学而优则不仕 ” ,提出了“学而优则不仕”的改革思想,很是欣赏。随评论道: “有些事情,傍观者清。有些事情,局内人清。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局内人不可以说。像孟老师的题目,当今科学院怎么可能呢。” 借此多说几句。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文化,是读书人改变命运的一种追求。读书可以成为人上人。这古语旨在激励年轻人刻苦读书,也是寒门弟子能够改变命运的一个途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中国的励志古语,曾作为古时读书人的座右铭。由于这些明确的目标,所以才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感人故事和精神。 中国人曾经历经多次运动而消除中国文化中的那些糟粕,打破了多个旧传统,建立了许多新风俗、新风尚。五四、文革、改革开放、互联网时代 ……. 文化冲击越来越严重,与传统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在新时代,提倡学而优则不仕是可能的,但却依然是违背中国传统的。 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管理者需要智慧,需要智谋,需要胸怀,需要眼光。之所以不学无术的管理者多,心胸狭窄的管理者多,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物质可以更换权力,权力可以获得财富,各种交易已经泛滥身边。老百姓心里倍清楚,把他人当傻瓜才是十足的傻瓜。 现实就是这样,所以需要改革。干部制度怎么改革,是民选还是任命?这不是我们能操心的事,那个好那劣,谁心里都清楚,关键是对谁有利,哪些人群的利益最大。 “学而优则不仕”绝对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无论从行政上还是从文化上,都极大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社会面貌。但是,学而优则仕还是主流文化,官员有,老百姓也有,国内学者有,海归学者也有。至于“仕而优则学 ” (其实不优也学)则是当今中国官场文化的一大特点,曾有学者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 我非常赞同“中国科学院的问题,不是科技问题,是文化问题”的观点。实际上这不单是中国科学院的问题,也是中国高校的问题,也是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问题。文化建设太重要了,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文化问题的改革又是最难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轨迹和历史烙印,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冲击和洗礼。问题很清楚,怎么办呢?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4590 次阅读|7 个评论
“仕而优则学”小议
fqng1008 2010-9-14 12:01
会议结束后,我们几人(上海、武汉、长沙、厦门、深圳各一位)乘车到机场,可能大家都是治于人的劳心者,议论起官本位社会无不有切身感受。忽然,厦门先生冒了一句仕而优则学来,大家都认为非常精辟。 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的传统,读书是手段,做官是目的昭然若揭。但是,历史已经演进,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场社会是否应该有所进步?人们的价值取向能否多元一些?是我们这些劳心者(普通知识分子)正在思考的问题。 仕而优则学是个什么涵义呢?可以说它揭示了知识界官与学术的利害关系。有了官就有了权,就有了资源,这是现实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事实,无论是经济的还是人力的都能够轻松支配,当院士、拿项目、争成果都有了基础。受制于官的劳心者,则做学问不如求官,更不如自己当官,这种价值取向就是中国出不了大师的内在原因,也是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内在动力。但是积重难返,那些好不容易爬上职位的官员,那些正在进行仕而优则学的奋斗者,他们愿意失去已经得到的优势吗?我们能够突破这种屁股决定脑袋的阻力吗? 这是一个变革的年代。路向何方,取决于改革的动力(国家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与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博弈。但愿去行政化能够取得进步,仕而优则学成为既往,中国能够培养自己的大师!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2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
liwei999 2009-12-13 06:14
立委按: 这是我《朝华午拾》怀旧系列的第一篇,从此一发不可收。回想起来,人的一生,高考和考研的“跳龙门” 确实是命运的根本转机。最近探亲,老哥和师姐都跟我说,同辈人后来的生活道路,大多在冲刺龙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很不公平,因为很多同学所具有的才干和潜力,应试教育是不能全面衡量的。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来鉴别的,本质上还是科举制度。机会和资源最终落在少数幸运的跃过龙门的同学身上,让人不胜唏嘘。 我插队一年,考上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77级本科, 在安庆师范学院 英语系念书。本科很茫然,也很委屈。课程既不正规,也不紧张。但同学素质大多不错,一个赛一个刻苦,跟我一样迷茫。我除了上午上课到场点卯,从来不把课程当回事。下午睡觉,晚上最活跃:自学《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背诵《离骚》、唐诗和宋词。后来在哥哥的引导鼓励下,又投入大量精力写小说,写的都是过去的中学生活参杂着白日梦,常常通宵达旦。 77级毕业照 毕业那年,跟大家一样,考研究生,报南京大学外语系英美文学专业。一败涂地。我们的教育怎么能跟南大比。后来到社科院,有一个苏州女同学就是南大外语系77级,她告诉我,那一年研究生考试奇难,报名人数特多,大多成绩低得不可思议。我第一次尝试就碰了个硬钉子。那一年,我们班级就考上一个,上海男生,去了安徽大学外语系。 毕业后分到离家不远的邻县繁昌中学教书,有两点体会:首先,我不适应教书,尤其是低年级和程度差的班级(“坏班”),主要是压不住阵,没有办法对付调皮的孩子,上课跟上刑场似的。(教重点班或者高中课还好,学生比较佩服和尊重我,感觉良好。)其次,老当心时间长了,控制不好,会和女学生发展出不合适的关系或感情纠葛。也许是生理原因,女生在初中很容易仰慕或崇拜年轻男教师,这时候,如果男教师把握不住,就容易犯错误。(到了高中,这种情况又缓和一些,女生学会克制自己,也多了一些羞耻感和顾忌)。繁昌中学曾有先例,结果很悲惨,师生双双跳楼,男教师肝脑涂地。现在回想起来,中学男教师确实有一段危险期,如果尽早恋爱结婚,也许这危险期可以快点度过。好在在繁中,我和另一位男教师合一间宿舍,女生来找,彼此均有顾忌,但是内心总有些后怕,因为心里很喜欢几个女生。 唯一的出路是考研究生。于是,拿来报考手册,翻来翻去,发现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有一门机器翻译专业,要求很特别:考两门外语,语言学,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政治和综合考试。觉得有戏,可以扬长避短,毕竟在我们的年代,会数学的人还懂两门外语,几乎没有,而会外语可以考数学的人也难得。我学过高等数学,只是没有听说过离散数学,问了一些人,各有各的理解,也是一头雾水。至于 机器翻译 是个什么玩意儿,也高深莫测,就去请教在南陵二中教数理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与众不同,爱读书,很通达,有自己的见解。他非常肯定地说,“这个专业好,是个交叉学科,容易出成就。学科本身很实用,有前景。”他这一番洞见,使我坚定了主攻方向。 这一次考研,仍然不中,主要坏在“综合考试”:语言所借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试卷,从中文系各科抽选题目,考什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在哪一年,等等,缺德透了,非中文系的人明摆着吃亏。好象“离散数学”也栽了。但是北京还是派人到繁昌对我做了外调,证明我已经擦边。这给了我很大信心,至少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了。也知道我的扬长避短的策略是对的,不然,偌大的中国,为什么我考栽了还有幸被外调呢?很显然,更多的人考的还不如我(后来知道确实如此,那一届该专业一个也没有达标,这才有下一年接着再招)。 第二年再战,准备仍然辛苦,但目标很明确。到邻县宣城考场,住在一个简陋的招待所,一连考三天,下场后精疲力竭,直想哭。晚上钻进电影院,可找到发泄场所了。演的是两个国产短片,艺术水平很一般,但是好在有一点悲剧意味,于是跟着剧情,从头哭到尾,直哭得天昏地暗,但是非常非常痛快,好象把积压了很久的情绪释放出来了。 好事多磨。我的面试通知(挂号信)在邮局丢了,邮递员明知丢了(有记录),也知道我是收信人,却想蒙混过关,并不通知我。多亏语言所秘书刘老师办事严谨负责,给我的中学挂了长途(一辈子感激刘老师!)。当年的通讯可不像现在,这个长途挂了一上午才通。刘老师告诉我们校长,今天应该是我面试的日子,怎么不见人。看我山高路远,可以再作安排,但务请火速来京面试。后来,失职的邮递员看见事情败露,托熟人请求我们高抬贵手,不要追究他的责任。贵手倒是高抬了,但他可知道,这一失职可不当紧,差点断送了我的前程,其严重程度无异于谋财害命。 再后来就是爸爸陪我上京面试,和接到录取通知后的几个月腾云驾雾的日子,那真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美妙感受。一辈子从来没有过如此的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真的不知道怎样表达喜悦,干脆一个人爬山,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任由荆棘刺破皮肤,滴着鲜血,享受火辣辣的快意。连续几天,每天爬山到不能动为止。九月进京,心情同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 别儿童入京》)。 对于一个南方山城的中学教师来说,考研确实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些跌宕起伏,非凡的经历和感受,跟考研的重要性是相称的。但是,回想起来,考试定终身必然需要运气,而运气并不总有。当时也许没有注意到这个特别的专业和特别的要求,也许该专业前几年已经招到了,不再招生,如果语言所的刘秘书工作不是那样尽心尽力,我很可能永远留在那个小城里。另一方面,生活也不能仅仅看所谓事业有成,应该总体来看生活质量和各人的自我生活满意程度。在确保温饱的前提下,很难从表面评价人生的好坏。据说,在中国相当一段时间,东北农民,活得最滋润,没有压力。因为土地肥沃广大,广种薄收也有不错的所得,可尽情享受“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世外桃源生活。在世界范围,据报道生活满意度最高的是比较贫穷的印度(宗教起了很大的精神作用),而生活感受最差的是日本。我的一名日本朋友,以前在一家机器翻译公司工作过,告诉我,尽管薪水好,却是非人的日子:她眼看几个同事有的精神跨了,有的自杀了。她后来去澳大利亚读研究生,成了穷学生,却有跳出苦海的感觉。 2004-05-28 Buffalo, USA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12746 次阅读|8 个评论
学而优则仕的生动范例
JYH64J98Y99H 2009-6-14 13:37
(转载,汇编)近日,中央批准,王荣同志任广东省省委委员、常委。广东省委批准,王荣同志任深圳市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免去许宗衡深圳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深圳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昨日通过决定,接受许宗衡辞去深圳市市长职务的请求,任命王荣同志为深圳市副市长,代理市长职务。   王荣在会上表示,将不辜负深圳市委、市人大和全市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为深圳的美好明天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许宗衡因严重违纪, 中央已经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 。   综合新华社、广州日报、深圳商报   近日中央批准,王荣任广东省委委员、常委。广东省委批准王荣同志任深圳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12 日上午,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主持召开全市干部会议,广东省委组织部长宣布中央和省委的人事任命决定,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王荣在大会上讲话。王荣现年 51 岁,此前任苏州市委书记。    王荣简历:   王荣,现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    1958 年出生于江苏省滨海县。    1975 年高中毕业后在该县农村插队劳动。    197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 年考入江苏农学院,就读于农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1979 年转入恢复的南京农学院,自此连续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88 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研究生期间,主要学习与研究领域为农村资源经济、发展经济的理论与政策。毕业后留校,继续从事同类学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1988 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89 年任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    1990 年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    1991 年获国家公派留学资助,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荷兰 Tilburg 大学进修并合作研究。    1992 年回国后兼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    1994 年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同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1996 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7 年调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1998 年任江苏省政协常委、省科协副主席。    1999 年同时任江苏省农林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2000 年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2001 年 6 月调任无锡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02 年 1 月任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3 年 3 月任无锡市委书记。    2004 年任苏州市委书记。 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事。我一定自觉接受市委常委会和全体委员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府、政协和纪委的监督,自觉接受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    6 月 12 日,王荣深圳履新时的讲话。   要减少不合理的活动支出,改变不应有的大手大脚的做法,从一包烟一块表开始。    6 月 11 日,王荣在苏州市委书记任上最后一天的讲话。    王荣承诺:   今后如有人打着我的旗号或以我的亲戚、身边工作人员的名义要求办私事、谋私利的,无论真假,请大家一概拒绝。这既是大家对我的监督,也是对我的最大支持。   本报讯 6 月 12 日上午,王荣被宣布 任广东省委委员、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 。当天下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临时会议,表决通过了任命王荣为 深圳市副市长、代理市长两项议案 。   至此,王荣的身份,由苏州市委书记变成了深圳代市长。    深圳上任:深感荣幸   昨日虽然是周末,但新代市长上任的消息依然引起了深圳市民的极大关注。一位自称在 苏州待过几年 的深圳网友说: 王市长在苏州很亲民,很有作为,希望你把苏州经验也带来深圳,把深圳搞好。   王荣在 12 日讲话时表示,中央和省委在当前重要的发展时期让我到深圳工作,体现了中央对我的信任和省委的重托,我坚决拥护和服从中央和省委的决定。   王荣说,自己能到深圳工作 深感荣幸 ,并表示这是他 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 ,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求实的作风和创新的精神,不遗余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王荣还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努力做到:一、坚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二、坚持科学发展方向;三、保持为民务实作风;四、保持清正廉洁本色。谈到第四点时,王荣表示自己要 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淡泊名利,公道正派 , 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事 。   在讲话的最后,王荣公开表态要自觉接受各方的监督: 我一定自觉接受市委常委会和全体委员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府、政协和纪委的监督,自觉接受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同时,今后如有人打着我的旗号或以我的亲戚、身边工作人员的名义要求办私事、谋私利的,无论真假,请大家一概拒绝。这既是大家对我的监督,也是对我的最大支持。   王荣在步入政坛前,多年在南京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拥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等头衔。无论是在无锡市委书记任上,还是在苏州市委书记任上,王荣都有着亲民、治吏严厉的评价。   资料显示,王荣 2004 年 10 月出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是当时最年轻的江苏省委常委。    离开苏州:要求节约   在今年 6 月 11 日,王荣在苏州财税工作表彰大会上讲道: 要牢固树立过 紧日子 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要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预算一经确定,不能再开口子,不能随便花钱。在这个特殊的年份,要过紧日子,比如公务用车,能不开的就不开,能少开的就少开,能少买的就少买。要减少不合理的活动支出,改变不应有的大手大脚的做法,从一包烟一块表开始。    深圳经验和苏州经验   深圳,以其敢闯敢为的精神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苏州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一个典型代表,同时也积累了独特的 苏州经验 。王荣甫一上任,苏州经验和深圳经验怎么融合发展就引起了深圳市民的广泛关注。   巧合的是,在赴深圳上任的前一天,即 6 月 11 日,王荣在苏州接受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的专访,专门谈到苏州工业园的建设经验。   当前,深圳正在贯彻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涉及的六大方面改革,均是指向改革的更深层次,特别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转折点上,产业转型如何能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飞跃,转型导致的企业外迁如何能顺利实现 腾笼换鸟 ,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等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深圳、苏州的发展,有着相似之处。因此,深圳不少官员学者都期待王荣的 苏州经验 和深圳的自主创新等改革经验能进行化学反应,助深圳产业转型飞跃。    12 日上午,中共深圳市委召开领导干部会议,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泽君受省委委托,宣布中央和省委关于王荣的任命决定。会上,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胡泽君和王荣等领导分别作了讲话。    要振奋精神   进一步做好当前工作   刘玉浦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要坚决拥护中央和省委的决定;二是要积极支持王荣同志开展工作;三是要振奋精神,进一步做好当前各项工作。   有关领导介绍,这次中央和省委安排王荣同志成为深圳市领导班子的一员、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是对深圳班子和政府工作的有力加强和大力支持。当前,正是深圳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又处在我市主持政府工作的主要领导调整的特殊时刻。越是在这样一个时期,越是对深圳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的重大考验。    王荣视野开阔   领导经验丰富   胡泽君说,王荣同志政治上强,讲党性,顾大局,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王荣同志知识面宽,视野开阔,年富力强,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熟悉经济工作,组织领导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领导经验丰富,处事沉稳,作风民主,考虑问题全面,驾驭全局的能力强。中央和省委认为,王荣同志是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的合适人选。   另外,有关领导还表示,这次尽管许宗衡因严重违纪违法受到了严肃查处,但这不能抹杀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更不能因此否定深圳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体和主流。 许宗衡在深圳市长任上因严重违纪而被免职,王荣才会被突然调往深圳     文 | 舒泰峰   6月12日,51岁的王荣走向了仕途的新起点。这一天, 他被正式任命为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 。当天下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临时会议,表决通过了任命王荣为深圳市副市长、代理市长两项议案。至此,王荣的身份,由苏州市委书记变成了深圳市代市长。   在深圳市委领导干部会议上,王荣特别强调:今后如有人打着我的旗号或以我的亲戚、身边工作人员的名义要求办私事、谋私利的,无论真假,请大家一概拒绝。这既是大家对我的监督,也是对我的最大支持。   这段话显然不是无的放矢。数日前,许宗衡在深圳市长任上因严重违纪而被免职,王荣才会被突然调往深圳。   小提琴拉得很好   深圳在中国改革中的特殊地位和新使命,许宗衡突然落马带来的余震,都增添了王荣履新的关注度。热情高涨的媒体更是探访了王荣生活过的那些地方,起点自然是他的故乡,江苏滨海县,盐城市管辖的一个苏北县城。1958年出生的王荣,在滨海生活了整整20年。   父亲王维标担任过滨海县林牧渔业局局长,母亲则是一名普通的县供销社职工,王荣在家中排行第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从小父亲对其要求颇严,以前的小学同学回忆说,那时候的王荣总是端坐教室,闷头看书,言语不多??很少出教室外,外面喧闹的世界似乎与他无关,对他没有丝毫影响。   但他也玩,玩得很认真,比如他玩得很不错的二胡和小提琴。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给他买了一把小提琴。音乐才艺此后伴他辗转各地,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们说,王荣的小提琴拉得很好,有时候回校参加联欢,还会拉上一曲。   父亲王维标回忆,准备高考的那一年,王荣整整瘦了12斤。努力换来了两张录取通知书,一张是军校,一张是南京农学院,最后他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那一刻,父亲告诉王荣,以后的路你自己走吧。   学历货真价实   此后的王荣,算是一帆风顺。这一点,从他炫目的履历上可以看到:自1988走出大学,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讲师到2004担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官至副部级,用了16年时间。   1978年到1988年的10年间,王荣在南京农学院(后改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连续读完本科、硕士和博士。   毕业一年后,1989年王荣担任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开始走上领导岗位,先后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校长办公室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等职务。由于学生期间的主要学习与研究领域为农村资源经济,留校后他继续从事同类学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并拥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头衔。据说,迄今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走廊上,贴着的杰出校友人员名单里,还有王荣的名字,但身份备注是---苏州市委书记。教务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直至今年,王荣才没有带博士。   因拥有这些经历,王荣常被称为学者型官员。但对这一称谓他却表示不大赞成,到了这个位置,都是要按照自己的岗位调整自己。而且到了不同地方,也会适应不同地方发展的内容,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1999年后,王荣的仕途走上快车道,可谓一年一升迁---当年,担任江苏省农林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2000年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2001年任无锡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2年任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2003年任无锡市委书记;2004年10月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那一年,王荣46岁,成为江苏最年轻的省委常委。   希望是个清廉的官   对于王荣任职调往深圳的这项新任命,许多人感到突然。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苏州官员透露,苏州市组织考察团前往上海和浙江,按照行程6月10日从上海前往杭州,但王荣却在当天不知什么原因被召往北京。   两天后,王荣的新任命公布。苏州政坛的传奇可能由此续写---王荣的三位前任均走向了更高的领导岗位:梁保华,于1998年6月担任苏州市委书记后,2000年12月升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副省长,2002年12月起任省长,2007年10月升任江苏省委书记;陈德铭,2001年9月任苏州市委书记后,2002年5月被调往陕西省任副省长,2004年10月升任省长,2006年6月调往北京,先后出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商务部副部长,再升任商务部长;王珉,2002年5月接任苏州市委书记后,2004年10月便被调往吉林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2005年1月任省长,2006年12月再升任省委书记。   作为特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双重身份的深圳,显然是一个广阔的舞台。   深圳人对这位来自苏州的官员充满期待。看起来很儒雅啊,希望是个清廉的官!深圳一位网友说道。网友们甚至关注到新任代市长的外貌,直言长得好帅,可以代表深圳形象。    新任务实在不轻   被期待的王荣,面临的新任务实在不轻。   当下,深圳的首要任务是贯彻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涉及的六大方面改革,均指向深水区,特别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转折点上,如何实现飞跃,如何顺利腾笼换鸟,避免产业空心化,都是对执政智慧的考验。   此外,如何协调开放与改革的关系、以开放促发展,同样考验着深圳。某些方面,苏州或许能够提供某种借鉴。毕竟深圳与苏州,许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两地同样必须直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另一个巧合是,深圳和苏州都与新加坡有着不寻常的联系。深圳与新加坡在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同样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制约,同样具有以创新、包容、开放、活力为特征的城市文化等。新加坡在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管理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包括公务员的清正廉洁等,一直也是深圳学习的重要对象。   有文章评论说:根据深圳发展需要和现实需要,中央把一个与新加坡有合作经历、有经验、专家型官员调到深圳,足见中央的良苦用心。   与这些宏大的主题相比,老百姓的关切细微而实在。奥一网的网友对王荣提出了三个期望:执政透明化,不忽悠、不作秀,为民做实事;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希望代市长能多关注外来建设者们;希望代市长能顶住压力,将房价降下来。■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7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