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国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热度 17 ningbi 2020-4-22 10:20
此文正式发表在《科技与出版》2020年第4期P5-10,欢迎转发,尤其是转发给各级领导以争取对英文科技期刊更大的支持。欢迎批评和讨论,bill.ning@clarivate.com 原文链接: 科技与出版2020年第4期_我国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_宁笔.pdf 在此发布过程中的某个版本,应该非常接近定稿。如有不一致,请以定稿为准。 我国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宁笔 1 ) 2 ) 3 ) 1 )中国科学院大学, 100049 ,北京; 2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100190 ,北京; 3 )科睿唯安信息服务 ( 北京 ) 有限公司, 100190 ,北京 摘要: 文章主要讨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规模问题,认为我国需要建设 1,000 种左右英文科技期刊。这是中国科技界的需要,是 中国出版业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国家建设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我国现有英文科技期刊 350 种左右,建设英文科技期刊积极性高,如果国家适度放宽英文科技期刊审批,建设 1,000 种左右英文科技期刊是可行的,甚至可以很快完成。文章还就巨刊、高质量期刊、经费投入、科研评价、爱国情怀和中英文期刊关系等相关问题表达了意见。 关键词:英文科技期刊 规模 数量 学术出版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2018 年 11 月 14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 2019 年 8 月 5 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以下简称中国科协 )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 { 参考文献 1} 。 2019 年 9 月 18 日,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 ( 科协发学字〔 2019 〕 41 号 ) { 参考文献 2} ,公布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19-2023 年 ) 》 ( 以下简称《方案》 ) 。 2019 年 11 月 22 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印发《关于下达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的通知》 { 参考文献 3} ,发布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其中涉及英文科技期刊 180 种:领军期刊 22 种、重点期刊 29 种、梯队期刊 99 种 ( 还有 100 种为中文科技期刊 ) 、高起点新刊 30 种,按照《方案》及此前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惯例,预计 2020-2023 年每年还将资助英文版高起点新刊 30 种。很多学者据此指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笔者同意这样的判断。也正因为此,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到了需要认真回答的时候:我国到底需要多少种英文科技期刊?笔者认为我国需要 1000 种左右英文科技期刊,本文就其必要性、可行性、时间点等做出分析和预测,并就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1. 我国需要 1,000 种左右英文科技期刊 建设英文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界的需要,是中国出版业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国家建设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1.1. 中国科技界需要 1,000 种左右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 通常,科技期刊是为科技发展服务的。中国科技已经得到迅猛发展,中国的科研实力不容小觑。与此同时,大量中国的英文版科技论文发表在海外期刊上,被称为“论文外流”现象。本文无意讨论这一现象的成因与利弊。与这一现象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论文回流”,在哪里刊发呢?都用中文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吗?是不是可以大力发展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去主动承载中国发表大量科技论文的需求呢?如果这个思路成立,中国科技界大约需要多少种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呢?图 1 给出 2015-2019 年中国发表的 SCI 论文数量。即使可能存在科技政策、外部环境等变化,我们依然可以假设,未来若干年中国发表的 SCI 论文数量不会低于 20 万篇 / 年。考虑到中国发表的绝大部分 SCI 论文为英文 ( 其他语种的可以忽略不计 ) ,我们再假设中国发表的 SCI 论文一半左右可以回流到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上、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一半左右的文章是中国作者的论文、一种 SCI 期刊的年均发文量 200 篇左右 ( 科睿唯安 2019 年发布的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2018 版中所有 SCI 期刊平均发表 171.84 篇研究论文和综述 ) ,据此粗略计算,中国科技界需要 1,000 种左右的英文科技期刊。 图 1 : 2015-2019 年中国出版的 SCI 论文数量 数据来源: SCI 数据库,检索时间 2020 年 2 月 4 日。 1.2. 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化进程也需要足够多的英文科技期刊 出版本身也是一个行业。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化进程刚刚开始。通常,企业国际化的常见路径有产品国际化和海外并购等。我们欣喜地看到, 2019 年 11 月 13 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法国物理学会、法国化学学会、法国光学学会、法国应用数学与工业学会持有的 Edition Diffusion Press Sciences SA 100% 股份,该出版社年出版科技期刊 75 种,其中英文期刊 58 种,法文期刊 17 种 { 参考文献 4} 。但遗憾的是,这只是个例,涉及的期刊规模也不大。或许可以期待,未来中国会更多地参与国际出版业的并购。但我们同时认为,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化,在不排斥其他路径的同时,一定要有若干家出版企业走好产品国际化这条道路。对于出版企业,最核心的产品是内容,产品国际化不得不考虑内容本身的国际化,与科技相关的内容的国际化,在未来若干年也不得不充分考虑发展英文期刊。一一查询全球部分知名学术出版商网站或核心数据库,并与其中国区员工进行了大致核对,我们汇总出全球部分知名学术出版商出版期刊规模 ( 见表 1) 。 表 1 :全球部分知名学术出版商出版期刊规模 出版商英文名 出版商中文名 期刊数量 /种 Springer Nature 施普林格 ·自然 3,000+ Elsevier 爱思唯尔 2,960+ Taylor Francis 泰勒弗朗西斯 2,700+ Wiley 威利 1,700+ SAGE 世哲 1,000+ De Gruyter 德古意特 1,000+ Wolters Kluwer 威科 7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牛津大学出版社 45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剑桥大学出版社 380+ Emerald 爱墨瑞得 300+ 从表 1 可以看出,全球知名学术出版商均有一定的期刊出版规模。中国出版企业,尤其是科技出版企业,在国际化进展中,也需要拥有一定规模的英文期刊。目前,中国只有科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拥有英文期刊分别达几十种,与全球知名学术出版商差距较大。 1.3. 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也需要足够多的英文科技期刊。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科技期刊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从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角度,中国也需要更多更强的科技期刊。据 JCR 2018 版,拥有 SCI 期刊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如表 2 所示。 表 2 :拥有 SCI 期刊较多的国家 / 地区 国家 /地区 期刊数量 /种 Q1 期刊数量 /种 全球 9,172 2,489 美国 3,036 1,028 英国 1,936 722 荷兰 741 276 德国 612 143 瑞士 263 66 中国 259 58 中国大陆 215 52 中国台湾 35 4 中国香港 9 2 中国澳门 0 0 日本 239 15 法国 173 23 俄罗斯 148 3 韩国 116 14 意大利 112 9 巴西 112 3 结合表 2 及近年各地新增期刊情况,我们可以大致预测:中国大陆的 SCI 期刊数量应该可以很快超过瑞士和日本,坐稳全球第五。但要想成为全球第三,我们显然需要出版更多的英文科技期刊。至于要不要“赶英超美”,那是另一个话题。 2. 建设 1,000 种英文科技期刊的可行性 从操作层面,建设 1,000 种英文科技期刊可行吗?大致的时间点?我们尝试着分析如下: 2.1.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总量现状 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 2019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出版英文科技期刊 333 种 { 参考文献 5} 。 2019 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共计批准了 17 种英文科技期刊 { 参考文献 6}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大约出版 350 种左右英文科技期刊。这其中有 150 种,入选了《方案》中的领军期刊、重点期刊和梯队期刊,这些期刊无疑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主力军。但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一流”需要基础,需要环境;没有一定量的基数,中国就很难建设出少数的世界一流英文科技期刊。《方案》中建设领军期刊、重点期刊和梯队期刊的同时,设计了高起点新刊,也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2.2. 我国建设英文科技期刊的积极性高 我国各种办刊主体,对创办新的英文期刊有着很高的积极性。整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期和二期每年以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第一年的申请数量、资助数量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期和二期每年以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第一年的申请数量和资助数量 年份 申请数量 /种 资助数量 /种 2019 94 30 2018 89 20 2017 91 20 2016 70 20 2015 73 10 2014 89 10 2013 46 10 表 3 中, 7 年新刊申请总量达 552 种,这其中有一些期刊会两年或多年重复申请。 2014-2017 年 4 年,当年首次申报的期刊分别为 74 种、 44 种、 40 种和 65 种,合计后占同期期刊申报总数 69.04%{ 参考文献 7} 。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推算出, 2013-2019 年还有 275 种申请了但没有获得资助的新刊策划案。假设未来 4 年高起点新刊申请数量与往年持平,约 90 种,再假设当年首次申报比例与往年持平,可以预计每年净增 62 种新刊策划案、 4 年净增 248 种新刊策划案。此外,除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或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外,国家新闻出版署还批复少量新的英文科技期刊 ( 也有相应的未批准的新刊策划案 ) 。综上,如果所有新的英文科技期刊策划案均得到批准 (2013 年至今累积的和未来 4 年新增的 ) ,加上已有英文科技期刊 350 种左右,到 2023 年底前后,我国就会有接近 1000 种英文科技期刊。我们呼吁,除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外,国家新闻出版署在未来几年适度放宽英文科技期刊审批,以满足国家对英文科技期刊的需求。 2.3. 调动双一流高校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创办一批英文期刊的积极性 2017 年 9 月 20 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 教研函〔 2017 〕 2 号 ){ 参考文献 8}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 137 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42 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95 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 465 个 ( 其中自定学科 44 个 )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我国教育界的大事,也是我国科技界的大事。中国出版业可以主动与这些双一流高校联系,创办一批英文期刊。理论上,每一个双一流学科承建单位,都足以支撑一种英文期刊。与此同时,我国还有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 2018 年 6 月 22 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 国科发基〔 2018 〕 64 号 ){ 参考文献 9} ,提出到 2020 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经优化调整和新建,数量稳中有增,总量保持在 700 个左右。已经有足够多的实例表明,单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就可以支撑一种英文科技期刊。双一流高校和国家级科研平台有一定数量上的重叠,但只要这其中的部分积极行动起来,我国就可以轻松建设 1000 种英文科技期刊了。前文提及的新刊策划案,不少也出自双一流高校或国家级科研平台。 3. 几个相关问题及讨论 在与中国科学界、出版界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专家们讨论我国英文期刊建设规模时,遇到了一些疑问,进行了一些讨论,在此一并分享给大家,也欢迎大家就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规模问题热烈讨论。 3.1. 能否建设巨刊以减少期刊数量 ? 巨刊 (Mega Journal) 是近些年全球学术出版界的新现象,前些年风头很盛,这几年争议较大。据 JCR 2018 版,我们整理出 2018 年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超过 5,000 篇的期刊 ( 见表 4) 。巨刊通常为多学科服务,至少也是“小综合”。建设巨刊,通常需要“旗手”,如 PLoS 系列扛着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的大旗;或者强大的品牌,如 IEEE 等。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出版商和顶级学会或协会,在继续尝试巨刊模式。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巨刊的代表 PLoS One 这几年发文量持续下降,据 JCR 其 2013-2018 年年度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综述为: 31,496 篇、 30,040 篇、 28,114 篇、 22,077 篇、 20,328 篇、 17,879 篇;同时其在运营上最近几年也持续亏损 { 参考文献 10} 。这很可能与巨刊数量增加较多、巨刊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关。我国出版商或学会以及协会的国际影响力还不足够强大,建设英文版巨刊的难度会很大。或许若干年后,我国可能建设出少量的巨刊,但这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总量应该影响有限。 表 4 : 2018 年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超过 5,000 篇的期刊 序号 刊名 ISSN 发文量 /篇 影响因子 1 PLoS One 1932-6203 17,879 2.776 2 Scientific Reports 2045-2322 17,152 4.011 3 IEEE Access 2169-3536 6,537 4.098 4 Physical Review B 2469-9950 5,095 3.736 5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41-1723 5,058 11.878 3.2. 能否只建设少量高质量科技期刊 ? 也有一种观点,尤其是在中国科学界,倾向于只建设少量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即可,不需要很多相对低水平的期刊。有一个视角是,日本和俄罗斯的科研均相对发达,如果从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奖情况看更是如此,但日本和俄罗斯的科技期刊总量、其中的英文科技期刊量均不大。日本约有 1,800 种科技期刊,其中英文期刊约 400 种;俄罗斯约有 1,850 种科技期刊,其中英文期刊约 200 种。笔者认为,日本和俄罗斯的英文期刊占本国科技期刊的比例,其实比中国要大;也很难说日本和俄罗斯目前的英文科技期刊规模适当,已经满足了本国的需求。日本最近几年每年发表 SCI 论文 10 万篇左右,也大部分发表在日本外的英文科技期刊上。 3.3. 投入是否很大?有必要吗? 一种发文量 200 篇左右的英文科技期刊,年均花费在 200 万人民币左右,如果一个出版单位有若干种英文科技期刊,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这个费用会降低。据此测算, 1,000 种英文科技期刊年度总投入在 20 亿人民币以内。但必须看到,中国大部分现有 SCI 期刊是可以自负盈亏的。这至少意味着,办得不错的英文期刊只需要有前期投入即可。无论国际大型学术出版商,还是国内少量民营性质的出版单位,均有成功实践表明:学术出版是可以盈利的。与我国庞大的教育支出、科研支出相比,对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有些投入,也是适当的。当然,中长期看,我们希望中国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不需要资助,不需要办刊主体投入,自身就可以持续经营。 3.4. 中国的科研评价与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 中国的科研评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已经在调整中,相信不少问题也会陆陆续续解决。科研评价政策的调整,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这是肯定的。但这些调整对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可不完全是好消息,比如代表作制度的推行有可能降低总体发文需求,甚至会使全球出版业集中度更高,这直接意味着创办新刊更难了。中国出版业应该关注中国科研评价的变化,但不宜将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寄托于此,无论中文期刊还是英文期刊。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也不应该只盯着中国科技界,有必要也应该放眼全球。 3.5. 爱国情怀与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 有一种期待,尤其是在中国出版界,希望中国科学家从爱国情怀出发,多支持中国期刊 ( 当然也包括中国的英文期刊 ) 。 2015 年 11 月 3 日,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 ( 科协发学字 83 号 ) { 参考文献 11} 提出: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与此同时不少科学家认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需要在全球有一定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是全世界的共识。中国科技期刊业,眼下很可能落后于中国科研的发展了。中国科学家可以基于爱国情怀优先支持中国出版业,但长远来看,中国出版业应该更快地发展起来,以更好地满足中国科技界的需求。另外,我国应该建立健全开放获取和开放数据政策,支持开放获取出版、支持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建设,去解决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服务公众的问题。 3.6. 文化自信、中国中文科技期刊与英文科技期刊的关系 有一种声音,用中文优先发表中国的科研成果,尤其是优秀科研成果,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值得鼓励和提倡,甚至应该这样要求。这需要系统研究,母语为非英语国家,英文出版和母语出版的关系。笔者没有进行这样的系统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和中国的中文科技期刊一样,都是中国的期刊。我们呼吁中国建设 1,000 种英文科技期刊,不意味着要降低中文科技期刊的作用和价值。将中国的中文科技期刊与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对立起来,通常没有意义。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 2019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出版中文科技期刊 4,477 种。中国新增几百种英文科技期刊,应该不影响中文依然是中国科技出版的主要语种。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组历史数据:据 JCR , 2000 年公布的 1999 版,中国大陆 ( 含香港 ) 出版 35 种 SCI 期刊; 2010 年公布的 2009 版,这一数据为 114 种; 2019 年公布的 2018 版,这一数据为 224 种;考虑到 2019 年新收录等,目前可以预测, 2020 年公布的 2019 版,这一数据约为 250 种!从 35 种到 250 种,中国科技期刊界用了 20 年。从 350 种英文期刊到 1,000 种呢? 5 年够不够? 10 年?值得期待! 致谢: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刘筱敏研究馆员为本文提供了部分资料,全球 部分知名学术出版商的中国区员工帮助核对了相关信息,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中国科协网站, 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中国科协网站 , http://www.cast.org.cn/art/2019/9/19/art_43_102333.html 中国科协网站 , http://www.cast.org.cn/art/2019/11/25/art_458_105664.html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以自有资金收购法国Edition Diffusion Press Sciences SA 100%股权的进展公告, http://www.cspm.com.cn/tzzgx2017/lsgg/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 任胜利,宁笔,陈哲,程维红,2019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科技与出版,2020(3):6-13 赵勣, 李芳, 宋军,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的申报、评审及实施, 科学通报,2017,62:2581-2585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科学技术部网站, 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8/201806/t20180625_140289.htm Audi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PLOS, https://www.plos.org/financial-overview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68504.shtml
个人分类: 我看办刊|12478 次阅读|3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